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人文科学的优势集锦9篇

时间:2024-03-06 14:39:29

人文科学的优势

人文科学的优势范文1

摘要: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研究型大学是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重要基础和引领力量。建设一流的研究型大学关键在于建立并拥有一批高水平的优势学科。发展优势学科对于提升整体学科水平,形成科研优势、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本文研究了国外一流大学优势学科建设模式,分析了国内研究型大学优势学科发展存在问题,提出了研究型大学优势学科建设的原则与措施。

关键词:研究型大学;优势学科;建设

一、引言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的,“创新型国家”战略的主要任务得到了进一步明确。创新型国家战略目标的提出,将科技创新和人才创新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高校拥有大批精英人才、齐全的学科门类、先进的科学研究基础设施和大量科技信息,具备较强的知识创造能力、创新人才培养能力和科技创新潜力,是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重要基础和引领力量。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高校已进入全面提升教育质量、建设高水平大学的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研究型大学作为高层次专门人才的聚集地以及高水平研究成果的产出地,成为众多高校发展的战略目标。

建设一流的研究型大学的关键在于逐步建立并拥有一批高水平的学科[1]。研究型大学的学术水平取决于学科发展的水平。只有高水平的学科,才可能聚集高水平的人才,建设高水平的基地,形成浓厚的学术氛围;与此同时,一流的学科更能够吸引一流的人才,从而促进高校学术水平和科研水平。加强学科建设,不仅是实现大学使命和价值的必然要求,也是大学面对机遇、迎接挑战的必然选择。

高校学科发展由于众多原因,存在诸多不平衡。一般而言,高校学科可分为优势学科,基础、支撑性学科,协调发展学科以及新兴交叉学科。优势学科的发展关系到高校发展全局的系统性、战略性环节,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基地,是形成高校科研优势、增强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堡垒,是推进国家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的知识窗口,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2]。

二、国外一流大学优势学科建设模式

世界上一流的大学,首先是因为它有一流的学科。建设一流学科的过程即是创新的过程。国外一流研究型大学优势学科的建设模式一般分为以下几类:

1.平衡发展模式。

普林斯顿大学[3]的学科建设模式是缩小学校规模,平衡发展。一些特别热门的科研题目,即使资金充裕,社会需要量大,也不能无限制的发展。而对于一些不太容易获得外界科学研究资助的文科专业,学校则利用自身的力量进行最大限度的扶植。

2.重点突破模式。

斯坦福大学采取重点突破的策略。最为著名的就是特曼教授的“学术顶尖”构想[4]。顶尖包括吸引冒尖人才和把有条件的学科办成学术尖顶。学术尖顶计划的突破口有2个:化学电子工程。经过重点建设,两学科成绩斐然。

3.全面发展模式。

芝加哥大学[5]始终秉承全面发展的理念,从建校之初就朝着一个由神学、法学、医学、工程、美术、教育和音乐等专门学院组成的综合性大学的方向发展。实际行动中,脚踏实地,步步为营,不为全面而全面。

4.特色发展模式。

同为经济学学科,哈佛大学偏重于经典理论研究,麻省理工学院则与其理工优势相结合,并不热衷于传统领域,而是发展工业组织等强势学科。在商业领域,也是充分利用其强大的理工基础,发展能够发挥其理工优势的相关领域,特点鲜明的研究领域使得麻省理工学院的经济学一直居于榜首。

三、国内研究型大学优势学科发展存在问题

为促进高水平大学及世界一流学科的诞生,我国曾多次分封全国重点大学,并启动“211工程”和“985工程”建设。虽然国家对高水平大学和优势学科的培育开展了大量工作,然而目前研究型大学优势学科发展仍存在以下问题:

1.学科建设无法引领社会和科技发展的需要。

虽然有一批学科已接近国际先进水平,但真正跻身于国际一流或先进行列的微乎其微。缺乏体现研究型大学学科综合水平的大型科研项目和有国际重大影响的科研成果,无法起到引领社会和科技发展的作用。

2.学科发展战略模糊,布局不合理,平台建设缺乏力度。

学科发展总体战略不清晰。在学科建设中,存在学科方向缺乏新意和前沿性;缺乏各自的特色与优势;随意性较大以及研究方向分散。学科建设未能形成大平台。

3.学科组织结构无法适应学科建设的新需要,效率低下。

研究型大学内部管理体制亟待深化改革,迅速建立起适应一流大学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学科的组织结构不够合理,组织形式不明确,有的大学科中学科间缺乏组织协调,不能形成合力,资源无法集中优化配置,提高使用效率。

四、国内研究型大学优势学科建设

我国研究型大学应综合分析已有基础和优势,瞄准学科发展前沿,结合国家需求,科学定位,走具有自身特点的学科建设之路,切实做到有所大为、有所缓为、有所不为,突出重点,彰显特色,大力支持优势学科、特色学科建设。

1.引培并举,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和团队。

学术团队是优势学科建设的基础,学科带头人是高校形成自身学科优势和特色研究领域的中心人物。优势学科主要依靠学术大师及其带领的学术团队来支撑。高校应引培并举,“筑巢引凤”引进高层次人才,同时注重学科带头人的培育;合理设计学科队伍的梯队结构,拟定学科组织的发展规模与进度;营造严谨务实、开拓创新、团结合作的学科建设文化氛围。

2.突重破难,提升科研水平。

优势学科要注重科学研究,通过争取重大战略性、基础性科研项目,不仅可获得有重大影响的科研成果,而且能较好地促进相关学科领域师资队伍的建设、高水平研究生的培养和研究基地的建设。

3.夯实基础,建设一流基地。

优势学科建设离不开基地建设,一流的基地是优势、特色学科建设的重要依托。优势学科建设的主要目的是创造最前端的科研成果,培养高水平的人才,最大限度地推动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而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前沿的科研成果均依托基地的支撑。因此,高校应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基地建设,为优势学科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满足优势学科发展需要。

4.自主创新,增强优势学科的生命力。

创新是优势学科建设的灵魂,优势学科的创新主要包括学科发展方向创新、学科组织创新等。将创新的思想引入到发展方向、建设内容上去,包括学科研究方向创新、学术队伍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和学科建设管理创新,通过一系列自主创新,为优势学科发展注入不竭动力,全面提升学科自主创新能力。

5.创新机制,确保优势学科建设成效。

大力推进优势学科建设工作的机制创新,建立科学、高效的学科建设评估和激励机制,完善投入导向机制,注重学科的内涵建设,将投入与建设水平、效益挂钩,确保学科建设成效。在管理体制上,改进工作流程,提升管理效率,提高服务水平,营造一流的人才服务环境,同时完善规章制度,不断优化服务方式,推动学科软环境建设,形成良好的学术氛围。增强优势学科创新活力,提升优势学科建设水平,提高优势学科建设效益。

参考文献:

[1]邹晓东,研究型大学学科组织创新研究,博士论文,2003.3。

[2]张洁等,高校重点学科建设的五个原则,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2。

[3]谢桂华,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研究新形势,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6。

[4]马德秀,着力三个突破 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中国高等教育,2010.4。

[5]袁运开,美国著名大学的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中国高等教育,1996.3。 

联系人:张晟

联系方式:18936031208

人文科学的优势范文2

非优势学科的建设与发展不仅关系到自身的发展前景,更对促进大学提高整体建设水平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价值。本文分析了非优势学科形成原因,并介绍了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管理学科的建设之路。该学科积极推进专业改造,加强人才建设,努力形成学科特色,扩大学科发展,在竞争中从弱变强,脱颖而出。

关键词:

非优势学科;中医药管理

0引言

学科建设是高等学校建设的核心,是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的基础环节,是大学办学水平和学术地位提升的必要途径。纵观国际国内的许多著名大学,都有在国际上知名度很高的优势学科,同时一些不太著名的学科,也在国际上占有一席之地。非优势学科的建设与发展不仅关系到自身的发展前景,更与学校现有的优势学科或重点学科的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因此发展非优势学科将有助于学校整体水平的提高。与本校其他学科相比,南京中医药大学的中医药管理学科基础略显薄弱,起步晚,发展状态比较处于相对落后地位。本文从非优势学科形成原因、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管理学科现状与地位分析,得出建设与发展非优势学科的心得与体会。

1非优势学科的形成原因

1.1外在因素

国家和学校政策的倾斜方向影响学科的建设发展,是否得到国家和学校政策的辅助是学科发展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作用的一个影响因素。如果各政策对其扶持力度不大,就很容易使得此学科发展成非优势学科。学科是一所高校的基本职能单位,每一所高等学校都非常重视学科建设,因为它是高校办学水平和学术地位提升的基础。但有些高校为了更好地快速提升自己的各方面实力,在学科发展上面,由于学校内部的一些政策倾斜作用,使得学校优势学科和非优势学科在资源分配上相距甚远,仅仅重视优势学科的发展,没有很好地做到优化学科结构,孤立地去发展某些学科,忽视了非优势学科的发展。虽然水平有高低,基础有薄厚。但还是应该有较强的基础学科和相关学科做支撑,创造一个良好的学科发展环境。在重点学科领域首先突破,真正达到国内货国际一流,并带动其他学科整体上水平的提升。学校从体制、机制到人、财、物的投入等方面全方面倾斜,促使其持续快速发展。

1.2内在因素

如果一个学科是新兴学科,但学校对其内在发展逻辑的探索和判断不够及时准确,就会导致非优势学科现状的形成。而学校要发展也离不开这些新兴的学科,因为它们的存在切合社会发展的新需求,进一步优化了学科的结构,所以也很有可能发展成为很多优势学科。但这些学科因为起步较晚,发展阻力也较大,所以发展缓慢,所以如果不及时把握机会,不能很好地找到发展的切入点,就很容易就失去成为优势的机会和潜力,成为非优势学科。在学科建设过程中,如果学科之间没能形成很好的竞争与合作,也很容易形成非优势学科。学科之间要形成竞争,相互合作,要出现学科的交叉和学科的融合,只有在竞争和合作中发展,各学科建设才能见其成效,才能更好全面的提升学校的综合实力,才能出现新旧交替,新的优势学科取代已有的优势学科,体现学科的生命力,保证学校平稳有效的发展。另外若一些非优势学科的发展没有构建有效长远的战略目标,仅仅把自己定位在非优势学科上,对其发展不够重视,不努力去创新,那么这也会使它永远只能是非优势学科。科学研究是学科发展的基础。只有努力进行科学研究,夯实基础,勇于创新,形成自己的特色,学科建设才能有长足的发展。如果此学科的科研不突出,没有优势,没有特点,科学研究就很容易形成非优势学科。之所以科学研究不突出,主要有如下几点:①没有杰出的学科带头人。学科带头人是一个学科的领导者与组织者,是师资队伍中的核心。他不仅能带活一个学科,而且还会对整个学校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②没有足够的科研经费。只有足够的科研经费支撑才能更有效地去进行课题研究,完成高质量的科研内容。③学术梯队结构不合理。比如职称比例不合理,年龄结构不合理,学历结构不合理等,都是学科科研实力无法取得优势的障碍。④学科内部的氛围不和谐。只有在积极良好的氛围中才能更好地进行学科建设。南京中医药大学的中医药管理学科作为一个非优势学科,与南京中医药大学的传统优势学科中医中药学相比,建设起点较晚。相对短暂的学科建设历史在某种程度上积淀不够影响学科的发展,也使其在学术带头人及学术梯队的构成等方面都受到了制约。再者,由于政策倾斜作用及多种原因,在南京中医药大学内部优势学科和非优势学科在建设经费等资源分配上同样相去甚远,非优势学科建设经费严重短缺。因为优先发展优势学科和重点特色学科的政策影响下,学校从体制、到人、财、物的投入等方面全方位倾斜,这也形成了中医药管理学科建设暂时的非优势地位。

2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管理学科建设的现状及对策

2.1更新观念

思想的产生首先在于观念的改变。非优势学科的成员应丢弃不可能实现的幻想,更新观念,不管历史情况、外部怎样,我们都要想尽办法,把自己学科的建设向前推进一大步。南京中医药大学的中医药管理学科始建于1995年,2006年获得“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此二级学科被评为校级重点学科。在硕士点申报成功后,继续凝练学科研究方向,汇聚学科队伍,加强科学研究,以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高水平科学研究和全面提升中医药卫生服务能力为目标,培养学生注重传统中医药学与现代管理理论相结合,运用现代管理理论与方法弘扬传统中医药的特色与优势,更有效地服务于社会公共事业。

2.2加强人才建设,加大学术队伍的培训力度

要把人才建设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形成合理的老、中、青人才梯队,才能保证学科可持续发展。学科要公开设岗,定期流动。有目的地引进和培养人才,要给人才创造条件,使其有机会进修学习,参加各类学术活动,有机会进入各类学术团体。创造学术环境和条件大胆使用青年学术带头人,压担子、定任务,使他们尽快成长。本学科经过多年的建设,经过多年的磨合,形成了中医、中药与管理经济的学缘互补知识共享,协调创新的团队。拥有一批优秀的学术带头人和一支高水平的学科队伍。高级职称比例超过30%,共有26名,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比例达到100%,具有博士学位、博士在读的超过30%,共有26名,已经形成了学历年龄结构、师资职称结构和知识学缘结构合理的人才梯队。其次,聘请校外政府部门,医院管理者,企业管理者中的知名专家担任硕士生导师,定期进行学术交流,以更好地提升学科队伍整体学术水平,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科交叉优势,人才知识互补效应。此外,非常重视师资实践培训。每年输送一批优质师资去国内外相关大学进行培训学习,同时还派教师去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部门进行实践培训、课题研究。这些都为学科建设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3努力形成自己的特色研究方向并保持稳定和集中

形成具有自身学科风格和学术特色是学科生存发展的重要一环。作为非优势学科,由于自身人才、科研水平和影响度等的限制,不要选择在热门研究领域去和别人拼实力,而应立足现有基础,选择一个相较“冷门”而重要的领域,集中实力进行突破,形成自己的特色研究方向。研究方向一旦确定,不能随意改动,不能因人而设,不能过于分散,应以3—5个为宜。本学科目前在以“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为核心的基础上,形成了中医药与经济、管理学科交叉融合的特色鲜明的学科体系,形成了中医药服务与政策研究、中医药传承与中医药知识产权研究、中医药资源管理与产业发展研究为主的研究方向。

2.4改善学科结构,与其他学科交叉联合

新的学科增长点非优势学科由弱变强的突破口,也是其拓展事业发展的关键所在。对于非优势学科而言,在硬件条件和资金上处于不利位置,应该学会与优势学科交叉、渗透、联合,形成合力,孵化和推动非优势学科产生新的学科增长点,开拓新的发展空间。本学科融合公共管理与中医药学,在服务政府行业决策等领域形成自身优势特色,在行业内已具有较高学术影响力,2012年以来,每年至少主办一次主导中医药院校医药管理学科建设方向的学术研讨。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武汉大学中国教育质量评价中心联合中国科教评价网推出《2016年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学科的药事管理专业排名位列全国第三。2016年武书连大学评价:公共管理学科综合实力位列全国中医药院校首位。2012年以来,学科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委托,举办6期全国中医药文化培训班和全国中医医疗机构管理干部培训班,凸显学科的行业影响力。学科与国外众多高校如澳大利亚斯维本科技大学等开展交流合作。2014年、2015年学科分别主办了“第五届海峡两岸医药法学术研讨会”和“首届东亚医药卫生管理高峰论坛”,学科多人参编的国家汉办立项资助的首套中医孔子学院教材被向全球推介,这些都提升了学科的国内外影响。

作者:房莲 单位:南京中医药大学卫生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人文科学的优势范文3

关键词: 高校 来华学生规模 自身优势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进一步增强,国际影响力的提升,以及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留学生教育迎来了一个新的机遇期,在华留学生数量逐年上升,2009年在华学习人数突破23万人。为了抓住和利用好这个机遇期,我国教育部门和专家提出:争取到2020年全国当年外国留学生数量达到50万,成为亚洲最大的国际学生流动目的地国家。为实现这一目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关于来华留学有如下表述:“进一步扩大外国留学生规模。增加中国政府奖学金数量,重点资助发展中国家学生,优化来华留学人员结构。实施来华留学预备教育,增加高等学校外语授课的学科专业,不断提高来华留学教育质量。”未来10年挑战和机遇并存,但机遇更为前所未有。为了实现50万外国留学生目标和切实遵循国家留学生工作总方针“扩大规模,提高层次,保证质量,规范管理”,我国高校须振奋精神,立足自身优势,努力扩大在校留学生规模,有特色地发展留学生教育事业。

二、优势分析

优势指具有能压倒对方的有利形势,或指超过同类事物中其他情况的形势。2009年,我国619所高等院校和其他机构招收来华留学生238184名。各个院校和机构办学水平不一,各自发挥着已有的优势吸引外国学生。我国高校主要的自身优势可划分为四个方面。

(一)学科优势

学科是高校发展的根本,体现高校的核心竞争力;学科优势表现为研究成果领先、师资力量雄厚、科研环境优越、人才培养突出及学术交流频繁等。学科优势不是一朝一夕具备而是长期积累形成。发挥学科优势成为吸引来华留学生的重要途径。

首先,综合实力强的高校其学科全面、建设平衡,既有重点又有特色。这类高校在我国甚至国际上声誉卓著,毫无疑问,其留学生生源广、数量大。表1[1]列出国内五所位于人大版排名前列高校,通过数据对比,可发现综合学科强的优势与留学生规模紧密关联。

表1

其次,重点学科实力强的高校其某些研究领域或者几门学科在国内外处于领先地位,这些重点学科是该校的看家领域,其他高校望其项背。重点学科优势成为招收来华留学生的标杆。譬如,北京语言大学是国内唯一一所以汉语国际推广和对来华留学生进行汉语、中华文化教育为主要任务的国际型大学,在国内从事对外汉语和中华文化教育历史最长,师资力量最雄厚;国家重点学科为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一级学科博士点为中国语言文学。2005年至2009年该校接受来华留学生数量每年超过万人,连续多年全国排名第一。北京中医药大学是我国中医药学科独具优势的高等院校,其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21个,重点学科建设在全国中医药院校中保持领先地位;2008年和2009年其医学留学生分别为2096名和2053名,仅次于北京语言大学。此外,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以强势的经贸学科2009年接受留学生达5385名,总数排名第5,比2008年上升2名。

(二)地理优势

在留学生工作中,地理优势主要包括区域经济发达、教育资源丰富、城市交通便利、四季气候宜人。经济发达意味对外交往频繁、就业机会更多;教育资源丰富不仅指高校林立,更是指人才聚集、环境优越;高校所在城市通往世界各地便利,陆路和航空交通便捷;气候宜人虽因人而异,但留学生更愿选择与家乡气候相近的城市。在一定程度上,地理优势影响着外国留学生数量。表2[1]对比5个省直辖市2005年至2009年留学生总数和全国排名来分析。

表2

北京作为我国的首都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其以上地理优势不言而喻,因而留学生数一直居于首位,2008年因北京奥运会的举行,其总数创下历史最高纪录。上海作为我国第一大城市和作为我国东方文明传播到世界各地的港口城市,留学生工作所需的地理优势也显而易见,留学生数仅次于北京居于第二。位于我国南方沿海的广东省历史悠久,商贸发达,文化独特,气候宜人,环境优美,是中国第一经济强省,留学生数近年稳步上升,总数居全国前列。居于中部的湖北省虽属教育大省,交通相对便利,但发展相对缓慢,留学生虽逐年增长,排名却在徘徊。四川省属我国西部地区,其地理优势相对前四个地区处于劣势,留学生数有增长但非猛进,排名稳定。

个别高校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也影响其留学生生源和规模。黑龙江大学所在的黑龙江省与俄罗斯接壤,据哈尔滨新闻网报道,该校留学生俄罗斯籍留学生占一半以上。新疆与中亚国家毗邻,新疆大学80%的留学生来自俄罗斯、中亚等周边国家和地区。广西与东盟国家经贸关系自古紧密,文化传统、生活习惯、地理气候与东盟国家接近,广西近年来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东盟国家学生,到广西各院校学习的东盟国家留学生呈逐年上升之势[2],广西的留学生教育已逐渐形成了“以东南亚国家留学生为主”的局面。

(三)政策优势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高校留学生教育工作,采取了来华留学生教育和加强其管理的各种鼓励政策,但政策上的支持力度因各地实际情况和学校实力的不同而客观地存在差异;此外,高校自身制定的政策对留学生工作的支持也实际地存在差异。由于这些现实差异,高校留学生教育工作上的政策优势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招生权上的优势。根据《高等学校接受外国留学生管理规定》,我国普通高校自行招收自费留学生和校际交流外国学生,招收名额不受国家计划指标限制,招收手续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部门会同同级外事和公安部门审批。除此规定的自主招生权之外,我国部分重点高校和特色院校因特殊条件获得额外赋予的招生权,而额外招生优势对于扩大在校留学生规模有重要意义。例如,从2001年开始,包括北京大学在内的部分重点高校,被赋予了更大的留学生招生自;这部分高校可以自行审批自费留学生的来华签证申请表。又譬如,我国指定了100多所接受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院校,这部分院校可以自主招收中国政府奖学金学生。再如,2007年教育部制定了《来华留学生医学本科教育(英语授课)质量控制标准暂行规定》。根据这一《规定》,自2007/2008学年起,我国30所高校指定招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英语授课)来华留学生,其他非指定学校不得招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英语授课)来华留学生;2010年指定了34所高校招收该专业留学生。虽然中国政府奖学金留学生和本科临床医学专业(英语授课)来华留学生招收名额有限,但事实证明,目前具备这些优势的高校的在校留学生规模越来越大,留学生教育工作越来越突出,为我国的对外交流和留学生教育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2.奖学金上的优势。为增进友谊,扩大交流,吸引外国优秀留学生留学,我国政府设立了中国政府奖学金和孔子学院奖学金;目前,我国部分高水平高校具备接收两类奖学金外国留学生的资格,这个资格是这些高校的优势,这个资格在肯定高校外国留学生教育的同时,有力地促进了高校留学生事业的进一步发展。一些地方政府从促进中外教育、科技、经济、文化交流等方面考虑,制定了本地区来华留学生教育发展规划,设立了地方政府来华奖学金,如北京、上海、云南、黑龙江、辽宁等。同样,地方政府外国学生奖学金的申请需要条件,符合申请条件的高校获得地方政府经费支持来发展其外国留学生教育事业。此外,部分高等学校也设立了学校奖学金。这些奖学金的设立对于吸引更多的优秀留学生,特别是高层次留学生来华学习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可以说,相对于没有资格或者条件接收奖学金学生的高校,具备接收各级奖学金留学生的高校领先一步扩大了留学生规模。

(四)管理优势

为了发展来华留学生教育,我国一些高校摸索和制定了独具特色的教学管理和日常管理制度,发挥管理方面的优势,抓质量,树品牌,扩大生源,招收外国留学生来校短期或长期学习。譬如,为了给外国留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与生活环境,保证教育教学质量,满足外国留学生的“额外”需要,一些高校针对性地制定了全面的管理规章制度,包括咨询、申请、迎接、住宿、教学、校友工作等一系列管理制度。又如,一些高校制作了漂亮的网页,详细的专业设置信息和申请条件、申请程序,设置了在线申请,安排专人高效回复咨询,以使申请者产生初步的留学意向。一些高校免费接机,减免学习费用,开设免费汉语学习课程,建设和修缮留学生专用公寓,安排勤工俭学等。一些高校与发达国家建立友好院校,积极鼓励开展交换学生项目、短期特色班和交流项目,扩宽了生源面。更重要的是,留学生工作突出的高校通常拥有和建设一批专业的管理队伍,因管理和服务对象是外国留学生,管理队伍既能从原则上高质高效地做好服务工作,又能从情感上培养着留学生对高校的归属感。总之,教学与日常管理优势吸引和留住了留学生,又发展着其规模。

三、结语

综合上述,我国高校应充分分析自身优势,扬长避短,采取措施有特色地发展各自的来华留学生教育。首先,契合留学生教育,大力支持重点和特色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其次,打破客观存在的地域限制,开动脑筋,稳定和扩宽留学生招生渠道;再次,完善留学生招生和管理制度,加强专业管理队伍建设;最后,面对新的机遇,充分利用国内外资源,争取中央和地方政府政策支持,既抓好留学生规模的扩大,又抓好留学生教育的质量,齐心协力开创我国来华留学生教育新局面。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2005―2009来华留学生简明统计[P].2009.

人文科学的优势范文4

摘要:学科建设是高等学校建设的核心,在学校的改革和发展中处于“龙头”地位。普通高校要在激烈的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不断提高办学活力,提升竞争力,必须以学科特色建设作为突破口,根据社会、经济和现代科技发展的需要,结合高校的实际情况,大力加强特色学科建设;必须遵循学科发展的内在规律,辨证地处理好绝对与相对、继承与创新、点与面、扬与弃的关系,扬长避短,凸显自己的比较优势与强项,以提升办学层次。

关键词:普通高校;特色学科;学科建设

学科建设是高等学校建设的核心,在学校的改革和发展中处于“龙头”地位。特色是学科建设可持续发展和提升竞争力的关键。目前,积极培育学科特色,强化特色意识,重视特色建设,已成为高校学科建设的共识。普通高校要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遵循学科发展的内在规律,辨证地处理好各种关系,找到自己的比较优势,大力加强特色学科建设,以求得生存和发展,提升办学层次。

一、特色学科的含义和特征

特色是指事物所表现出来的独特的色彩、风格等。特色,是在比较意义上,就对象的范围、类别、内容而言的,它所对应的哲学范畴是个性,是矛盾的特殊性。特色学科建设必先培育和发展学科的个性。在研究方向、学术队伍、基本条件、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都必须有别于不同学校同学科的地方。因此,可以说高等院校的特色学科是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积淀形成的、本校特有的、优于其他学校的独特学科,是一定比较意义上的优势学科,是学科内涵中特定方面、特定领域、特定时期中的特长或优势[1]。这种特长或优势是客观存在的、显而易见的,不是以个人意志为转移、自认的,并得到社会广泛认同,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根据特色学科的含义,其主要特征有四:一是特色学科的独特性。特色学科是把学科突出的个别“强项”或优势表现出来,体现在具有鲜明的个性上,即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从哲学意义上看,特色学科是事物的一种特殊性,它具有事物特定的、独特的、不同于一般的特性。二是特色学科的客观性。特色学科是一个学科在其发展进程中所形成的比较持久的、稳定的发展方式。在学科的发展方向、学术队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术环境和条件建设等方面是客观存在的。这种客观性,是被社会广泛认可,经得起时间和历史考验,是一种客观事件。它的出现是客观事物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结果。三是特色学科的价值性。特色学科的建设首先要满足国家、区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国家、区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大学学科发展的不竭动力。但是,特色学科建设又不能只局限于满足需要,还要带动国家的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向前发展,这是特色学科建设的重要导向。特色学科建设不能“无特造特”,失去价值的特色学科,没有发展和建设的必要。四是特色学科的发展性。高校的竞争,实质上就是学科的竞争。特色并非一成不变,必须随着社会、经济、科技发展的需求而变化,不断充实和发展。

二、特色学科的类型

特色学科的类型,笔者认为有综合优势型特色学科、行业优势型特色学科、地域优势型特色学科三种类型。

1、综合优势型特色学科

综合优势型特色学科是由于学术力量综合实力见长而发展为特色学科。也就是说,学科特色更多的体现在实力上,即基础好、创新能力强,在学科方向、学科队伍与梯队、学科基地等诸方面站在了前沿,处于领先地位的学科。这类特色学科也就是重点学科,往往集中在国家重点大学(研究性大学、进入“ 211” 或“ 985” 工程的大学)。例如,清华大学的建筑学、同济大学的土木工程学等学科,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理论创新、创作实践和国内外交流等方面始终保持领先地位。

2、行业优势型特色学科

行业优势型特色学科是由于行业优势明显而发展为特色学科。其拥有服务于特定行业且实力较强,培养的专业人才出类拔萃,被社会所认可,能够解决行业的关键问题而技高一筹的学科。例如,水产类、冶金类、交通类等专业性较强的院校,凭借“人无我有”的独特学科地位,学科特色得以显现。作为普通院校的上海水产大学,以水产养殖学科为特色,成为国家水产科技、教育的重要基地,是普通高等院校拥有部级重点学科的佼者之一。

3、地域优势型特色学科

地域优势型特色学科是地方普通高校处于毗邻地方经济建设主战场的绝佳位置,以促进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为目标,学科建设带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在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而形成特色。2007年国家批准的重点学科中,草业科学集中分布在具有鲜明地域优势的内蒙古农业大学、甘肃农业大学和新疆农业大学三所西部院校,挤身拥有作物遗传育种学科这一国家重点学科。

三、特色学科建设需要遵循的哲学原则和处理好几种关系

高等学校学科建设是提高办学层次和水平的核心与支柱。普通高校要在各高校激烈的竞争中谋求生存与发展,必须以学科特色建设作为突破口,根据社会、经济和现代科技发展的需要,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来制定建设与发展的总目标;要提高普通高校在学科发展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适应性与竞争力,不断巩固和拓展生存空间,必须遵循学科发展的内在规律,辨证地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 转贴于 1、特色学科建设必须遵从实事求事原则,处理好绝对与相对的关系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所有工作的出发点。特色学科建设也是如此。纵观国内外著名高校之所以知名,是由于在学科建设中,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发展整体实力,使其强于普通院校。这些高校往往拥有一二个乃至多个绝对占据学术前沿阵地的学科,而另一些学科则相对普通。在1999年的美国大学评估中,加州理工学院之所以能超过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主要原因之一是它的实验物理和航空技术成为了世界顶尖学科。这些学科由于具有相当高的学术水平,人才培养质量较高,成为代表该院校水平和形象的特色学科。而普通高校总有部分学科相对较强,成为自己的顶级学科与知名大学媲美。所以,普通高校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与特殊性,科学规划、强化创新、发展特色、凸显优势。具有自己的特色学科,才能使自身有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和持久的生命力。

2、特色学科建设必须遵循发展原则,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继承是对传统的延续,创新是对传统的发展,二者紧密联系、相互促进。辨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任何事物的发展与创新,既不能对传统东西采取全盘否定,也不能采取一概肯定。墨守成规的继承往往因无法适应星驰斗移般的条件变迁而最终夭折。只有依靠与时俱进的创新,才能开创崭新的局面,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继承。

特色学科是由本学科经过必要的时间准备和理论积累,逐步以特定的事物作为研究对象,以特定的知识作理论内容,形成独特的、完整的学科框架,并被社会接受和认可,成为科学意义上的特色学科。任何一所一流大学的特色学科都是在自身的历史文化、学术传统和学校的实际基础上进行建设的。因此,普通高校特色学科建设应做到以下三点:一是继续传承自身历史上已经形成的、在社会上已经产生影响的特色,打好传统这块“金字招牌”。二是要将继承和创新相结合。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赋予传统特色新的内涵,围绕传统特色积极、主动地开展创新,使传统特色不仅能够保持突出优势,而且更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适应社会、经济、科技发展的需求。三是根据社会需求和高校自身发展的需要,善于培育新的特色学科,重视在交叉学科、新兴学科和地方性特色上做文章。这样,普通高校与重点高校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抓住机遇,极易形成具有时代意义和竞争优势的新的特色学科,实现学术地位的提升。

3、特色学科建设必须掌握特殊与普遍的原则,处理好点与面的关系

辩证法认为: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互相联系、互相作用和互相制约所构成的统一整体或系统。科学本身是一个整体,只是为了研究方便,把他分解成一门一门独立的学科,而每个学科的发展有其相对独立的一面,但又不是孤立存在的。学科之间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又由高度分化向高度综合发展。同一门类或不同门类学科之间,按照学科自身的发展规律和学科的具体情况,在建设好各个学科的基础上,通过学科之间的交流与联合,形成学科群,才能发挥高等学校的综合实力。

学科建设的目的从整体看要求尽可能多的学科成为一流学科。但各学科的基础、条件、水平和发展前景不尽相同,不可能同步发展,必须划分重点学科和一般学科,才能有效地集中力量先使重点建设学科搞上去,通过示范、辐射等作用带动一般学科发展[4],达到以点带面的作用。山东师范大学因拥有“齐鲁文化”研究这一优势,成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基地。就这一点,把它的文、史、哲包括区域经济全都带起来了。由此可见,普通院校在特色学科的建设和培育上,一要发挥自身优势和特色,树立长远的发展战略和长期目标,从整体上统筹规划、设计。二要在总体布局、规划、设计的基础上,按照分层次、有步骤、有计划、有重点地建设,要集中学科人、财、物等方面的优势资源和力量,重点攻关。通过局部重点建设,实现某一特色学科的率先突破,依靠局部突破带动学校整体学科建设与发展。特色学科的发展与提高,会带动其他相关学科的兴盛;相关学科的兴盛,反过来又会促进特色学科的不断深化与巩固。

4、特色学科建设必须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处理好扬与弃的关系

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来看,“为”与“不为”是一对矛盾。“有所不为”是“有所为”的初级阶段,它是为“有所为”创造条件、储备发展能量。“有所为”则是“有所不为”必然结果。在条件成熟、发生质变的情况下,“有所不为”必然要转化为“有所为”。该为不为,会错失发展良机;不需为而为之,会造成巨大浪费。这是由于二者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性质决定的。因此,在制订学科建设发展规划和实施过程中,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是对学科建设工作的最高要求,带有高度的决策性,正确决策取舍,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任何一所高校的学科建设在资源上总是有限的,不可能在每个领域都优于他校,只有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根据自身的规模、现有水平、学科发展潜力以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来确定学科的整体布局,制定切合实际的学科发展规划,有针对性地选取自身的优势,扬长避短,进而强化其优势和特色。

参考文献:

[1]郭必裕.高校特色学科形成的微观分析[J].盐城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3):97-100.

人文科学的优势范文5

关键词:教育学;学科;优质;教学资源

一、优质教学资源的概念界定、分类与特征

关于教学资源的界定,教育理论界尚存争议,有学者将教学资源定义为支持学习的资源,包括支持学与教的系统和教学材料及环境[1];也有学者认为教学资源就是支持学校教学活动的开展、解决教学问题所必须的诸客观条件的综合[2]。尽管认识有别,但人们通常认为,教学资源是指在教学的准备和实施过程中所能运用到的各种资源。换言之,教学资源就是为支持教学活动有效开展提供的系统、素材、环境等各种可被利用的条件的综合。

优质教学资源相比一般教学资源而言,更具先进性、引领性、独特性和创新性。优质教学资源是指在一定时空范围内,具备先进教学水平,同时能够保持一定教育教学领先优势的,支持教学活动有效开展的人力资源、财力资源、概念资源的综合。优质教学资源在高等学校主要包括重点学科和特色专业、优秀的教学团队、优化的课程内容、完善的教学体系、优秀的教学条件以及科学合理的教学管理。

高等学校的优质教学资源具有下述特征:

第一,优质教学资源一般依托于重点学科的建设与打造。这些重点学科是国家战略发展与重大需求的人才与科研基地,在高校的教学、科研及体系建设中具有骨干、示范和引领作用。第二,优质教学资源离不开特色专业。特色专业是高校办学优势和办学特点的突出体现,能够集中展现高校的办学定位,具备较高水平和鲜明特色,经过长期建设而形成,拥有较高社会声誉并获得大众认同。第三,优质教学资源拥有专业的学科教师骨干团队。这些骨干教师具有高超的学术造诣和丰富的教学经验,是一支结构合理、水平出众、效果优良的精英队伍。第四,优质教学资源具有合理的课程体系设置,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安排经过了充分考虑和实践检验,既是教授者个人教学经验的积累,也是相关学科知识的科学组合。第五,优质教学资源内含精深的教学内容和合理优化的教材,其教学内容及使用教材必然融入全新的科学研究成果并体现学科发展新方向,具有教授者独特的专业见解与学科创新内容。在此基础上,优质教学资源极有可能产生突出的教学成果。第六,优质教学资源是动态的、生成性的,是不断更新、改进与发展的,一般具备科学合理、动态灵活的管理机制。

二、教育学优质教学资源的分布统计

教育学在今天具有丰富的内涵。根据教育部《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我国高校学科共设置13大学科门类,包括: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军事学、管理学、艺术学。其中教育学门类下设教育学、心理学、体育学三个一级学科。教育学一级学科中又下设了教育学原理、课程与教学论、教育史、高等教育学、职业技术教育学、比较教育学、学前教育学、成人教育学、特殊教育学、教育技术学十个二级学科。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1998年颁布)规定教育学门类教育学类包括教育学、学前教育、初等教育、特殊教育、教育技术学5个目录内专业和小学教育、科学教育、人文教育、艺术教育、言语听觉科学、华文教育6个目录外专业。《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重新调整为教育学、学前教育、小学教育、特殊教育、教育技术学、科学教育、人文教育、艺术教育八个基础专业和华文教育一个特设专业。

为促进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促进教学资源的优化与共享,教育部出台系列政策,启动多项工程,进行各种优质成果的评选和奖励。本文主要从国家重点学科、特色专业与教学团队,国家教学成果、国家精品课程与国家精品教材几个方面对教育学高等教育优质教学资源的分布进行考察。由于教育学一词的使用具有语境特征,我们需要对教育学优质教学资源做必要的限定。本文所说的教育学优质教学资源,涵括了教育学类、教育学专业、教育学学科等内容。

1. 教育学部级重点学科、特色专业与教学团队分布统计

国家重点学科是国家根据发展战略与重大需求,择优确定并重点建设的培养创新人才、开展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它已成为我国高等学校重要的具有骨干和示范作用的教学、科研基地,在高等教育学科体系中居于骨干和引领地位。重点学科建设对于带动我国高等教育整体水平全面提高,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科技创新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提高国家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重要的意义,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优质资源。自1986年开始我国共进行了三次重点学科的评选工作,根据《教育部关于公布国家重点学科名单的通知》(教研函[2007]4号),2007年重新考核批准的教育学国家重点学科学校11所,重点培育学科学校3所(表1)。

为提高我国高等学校教师素质和教学能力,不断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精神,设立了教学团队建设项目。部级教学团队的建设,旨在通过建立团队合作的机制,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开发教学资源,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推进教学工作的传、帮、带和老中青相结合,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截至2010年,教育学部级教学团队共计13组,其带头人均为具有较深的学术造诣和创新性学术思想的本学科(专业)的专家(表3)。

(3)教育学国家精品教材。为进一步加强高等教育教材建设,促进“十一五”规划教材质量的不断提高,教育部高教司自2007年起开展普通高等教育精品教材评选工作。根据我们能够查找的三、教育学优质教学资源的特征分析

1. 优质教学资源以师范类大学为主,师范类大学中又以教育部直属院校占绝对优势

从表1来看,国家重点学科及重点培育学科主要分布在师范类院校,占总数的近72%,从表2也可看到,2007年开始的教育学类高等学校特色专业的建设更是如此。根据对优秀教学成果获奖学校的统计及表4、表5的显示,在获奖的36所院校中,非师范类院校只有厦门大学、西南大学、浙江大学、河南大学、河北大学、聊城大学6所(如果不算有师范院校背景的西南大学和聊城大学只有4所),仅占获奖院校总数的16%,而且这些学校的获奖项多为1项。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师范类院校占了获奖院校总数的84%;其中,北京师范大学以11项的绝对优势位居榜首,华南师范大学以6项的获奖数目位居第二,东北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并列第三(各5项),首都师范大学以获奖数目为4的优势排在第四位。像北京师范大学和华南师范大学这些重点院校更是在获奖院校中占据了绝对优势。以北京师范大学为例,在28项教育学部级优秀教学成果中,北京师范大学有2项;在38门次教育学高等学校本科国家精品课程中,北京师范大学有6项;在10种教育学普通高等教育精品教材中,北京师范大学有3项。这些成果的取得,一方面得益于师范类院校自身的教育学传统优势,另一方面更主要在于这些学校重点专业、特色专业和优秀教学团队的带动。

2. 优质教学资源在师范类高校分布特色明显,优质教学成果凸显在国家重点学科中,以部级教学团队为其担纲

从表1来看,国家重点学科主要分布在师范类院校,在国家重点学科分布的11所高校中,师范类达到7所,占绝对优势,而且在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中,拥有重点学科的院校基本都获得过国家优秀教学成果奖;从表2可知,52个高等学校特色专业点中,师范类院校占了41个;从表3可知,13个教育学类部级教学团队,仅有的两所非师范类院校聊城大学和西南大学都有着师范院校的前身。由此可以看出,国家重点学科的评定和部级教学团队的组建大多都集中于师范类高校之中,这也就不难理解优质教学成果获奖也主要集中于师范类院校的现象,而且这些院校优质获奖成果都显示出国家重点学科和教学团队的特色。以北京师范大学为例,其获奖的部级精品教材《外国教育思想史》,就有着国家重点

学科政策的支撑及外国教育史部级教学团队的担纲。这种现象出现,一方面有利于各院校通过国家重点学科的地位优势、教学团队资源特色提升自身专业学科以及学校的整体水平;另一方面,它也极易造成某些院校对某一学科的垄断,这是极不利于学科发展与学术繁荣的。

3. 优质教学资源以院校独立完成为主,院校间合作完成为辅

在本文考察统计的教育学优质教学资源中,由院校独立完成的占获奖成果总数的九成多。这种现象的出现,一方面与院校自身独有的教育资源优势与人才优势有关,另一方面也折射出各院校略带功利性地分散开发教育资源的某些缺憾与不足。据此,笔者认为,应加强院校之间的合作交流,做到资源共享,甚至强强联合。

综上分析可以发现,目前我国教育学优质教学资源可谓成果显著,但在优质教学资源的分布与分配上,还需完善与改进。教育学类优质教学资源是师范类大学尤其是教育部直属师范类大学占据绝对优势,一些非师范类院校尤其是国家重点综合大学也应发挥自己的独特优势,逐渐开发有自己风格与特色的教育学教学成果、精品课程以及精品教材。其次,各院校尤其是重点师范院校间在优质教学成果完成中应加强沟通与交流,建立共享机制,减少教学成果中的交叉与重复,真正实现教育资源与人才资源的优势互补与综合利用,进一步提升优质教学成果的“含金量”。最后,应加强对优质教学资源的整合与更新,走出一条数字化优质教学资源建设之路。优质教学资源的建立本身是为了促进学科发展与学术繁荣,以期间接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因此应将各种丰富多彩的优质教学资源整合与归纳,并在实践中加以积极利用与更新,只有这样,才能在不断丰富优质教学资源本身的同时,使它的社会效益得到更好的发挥。

参考文献:

[1] 李克东. 新编现代教育技术基础[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67-268.

人文科学的优势范文6

[关键词]综合性大学 新农村建设 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9-0214-02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全面推进现代化的重大主题,需要发挥全社会各系统的功能。在高等学校开展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建设,是新时期改革创新高等学校办学模式,转换人才培养体制机制,推进高等学校更好地服务于新农村建设与发展需求和区域创新发展的重大举措。涉农重点综合性大学、区域综合性大学(本文所指为具有涉农学科专业,但并不以涉农学科专业为主体的综合性高校)是国家及省市高等教育体系的主体性支柱,是农科人才培养、农业科技创新与技术推广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积极响应国家和社会需要,充分发挥综合学科优势,大力开展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的建设工作。

一、涉农综合性大学建设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的优势

依托高校开展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建设,核心是需求导向,即面向新农村建设的综合需求和区域发展的创新需求;根本是高校科技推广和服务能力提升;重点是科技推广队伍和服务基地建设,难点在于服务保障机制的创新。这就要求综合性高校在开展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建设时,首先要着重分析自身的优势和面临的挑战。

系统位置优势。综合性大学是国家和所在省市高教系统的排头兵,文理学科力量雄厚,基础科研优势明显,其发展受到国家和所在省市的高度重视。这种在高教系统和区域系统的位置优势,使得其学科发展能够获得更多的支持和资源,有很多综合性大学的农学学科得到985工程、211工程的资助。2009年5月,教育部和农业部决定共建8所涉农高校,除中国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等传统重点农业大学外,也有西南大学、吉林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等综合性大学入选。这说明综合性大学服务“三农”的能力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学科综合优势。综合性大学作为国家和省市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主要支柱,具有学科齐全的综合优势,能够为新农村发展提供科技推广、人才培养、农民培训等方面的服务。特别是能够利用突出的社会科学学科优势,综合运用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学科的前沿理论和方法,围绕新农村发展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人口、生态等领域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开展综合研究与系统咨询,寻求农业产业化、城镇化和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思路与对策。

学科交叉优势。农科大学并入综合性大学,最突出的比较优势在于多学科交叉融合发展。农学与生命科学、医学等优势学科,以及与工科、文科、管理学等多学科的交叉和集成资源的创新,能够有效扩展农科教育的边界和内涵,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发展。

服务和辐射优势。综合性大学一般面向全国招收和培养人才,其培养的学生遍布国内外和各个行业领域,具有点多面广的辐射优势。这一优势使得综合性大学在服务本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有能力跨校、跨区域开展“三农”问题研究和服务,服务全国的经济社会发展。

二、涉农综合性大学建设新农村发展研究院面临的挑战

发展定位的挑战。作为高等教育体系中的排头兵,全国重点综合性大学或地方综合性大学一般都把建设研究型、综合型、创新型的一流大学作为自己的发展目标,在这一目标的引领下,综合性大学对于学科的发展必然是扶优扶强,而进入综合性大学的农科专业,与其他理科、工科等优势学科相比,自然处于“边缘化”的地位,其发展也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开展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建设,也面临着更大的困难。

人才队伍的挑战。研究型大学是综合性大学的发展目标,基于从“教学型”向“科研型”转变,综合性大学对于教师的评职、晋升考核也多以科研成果为主来评价,这样就把教师的主要精力吸引到科研上来,教学次之,社会服务更次之。而建设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直接面向的是农业生产、新农村建设和新型农民教育培训的一线,其工作多是以科技推广和培训以及咨询服务为主,愿意直接从事这样工作的教师不多,一线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农业实践能力不强,也就形成不了一支高水平的推广队伍。

实现路径的挑战。建设新农村发展研究院,一方面需要政府职能部门的支持,另一方面,需要有面向基层的稳定的科技服务推广基地。在这两个方面,综合性大学农科教育与其他重点农业大学相比都存在明显差距。在教育部、财政部公布的首批高校新农村发展研究院,有9个是设立在重点农业大学,只有1个是设立在涉农综合性大学。再以“十二五”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为例,在50个产业技术研发中心中,有35个依托国家和省市农科院系统建设,有11个依托重点农业大学建设,仅有4个是依托涉农综合性大学建设。由此可见,涉农综合性大学在重大农业基础和应用研究、农业高新技术和关键技术创新方面,特别是农业重大科技成果供给能力、成果转化与推广服务能力上,仍有很大的差距。

三、涉农综合性大学建设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的建议

转变发展观念。高等学校应从人口与粮食安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高度,充分认识高等农业教育的战略意义,增强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建设的自觉性。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与城镇化同步推进的新阶段,农业、农村和农民需求发生了新变化,“三农”问题不仅面临着技术的难题,也涉及到管理、理论等方面的创新需要,涉农和农业高校在服务新农村建设和区域创新发展方面担负着更为重要的历史使命,高等农业教育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形势。在高等学校开展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建设,有利于整合涉农学科资源,推动农业科技创新,有利于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职能的协调发挥,也有利于高等院校推动结构转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坚持特色发展。特色发展体现在学科专业特色和区域农业特色。建设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必须结合学科专业优势,进行科学定位,明确发展方向,突出建设重点。农业生产和农业资源具有区域性的特点,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必须着眼于高校所在区域整体资源优势、农业主导产业特点和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积极服务和促进地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建立服务基地。如地处南方的农业高校可以围绕“热”资源做足文章,而东北地区高校则可以立足“冷”资源大展作为。

建设人才队伍。高水平的农业科技成果是农业技术推广创新的源头活水,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是农业科技创新的根本。人才队伍包括科研人员队伍和技术推广队伍,涉农综合性大学应大力加强农业科研人员队伍建设特别是领军人才培养,优化人才队伍结构,打造农业科研前沿创新团队。农业科技推广人才队伍建设是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的骨干力量,要以面向一线、强化服务为重点,建设一支善于转化应用、推广示范和解决实践难题,骨干力量专职化、兼职人员稳定化的科技推广人员队伍,提高服务推广能力。

完善机制保障。完善流动机制,适应综合性大学建设发展目标,强化政策导向,积极推进人员分流,使科研为主人员、教学为主人员和服务推广人员各安其类,推进校内农业科技人员与政府、基层之间的交流任职,形成有序竞争流动的良好局面。完善激励机制,完善科技推广服务相关政策和奖励机制,从根本上保证从事服务推广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利益。完善成果转化机制,积极探索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实现路径,建立稳定的成果转化与推广基地,吸引政府和企业以多种方式参与学校的科研项目,参与农科人才培养,促进农业科学技术成果的推广应用。

推进协同创新。推进教学、科研与技术推广的协同,在从技术推广角度大力加强与农业产业系统协同、互动的同时,加强人才培养系统向新农村建设一线的开放,提高农科专业人才的实践动手能力。推进校内与校外的协同,建立校内农科实验基地与校外实践基地互补的实践推广基地体系。推进国内与国际的协同,利用高校资源和国际交流合作优势,积极推动国际农业合作,引进先进技术和种植、养殖模式,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

【参考文献】

[1]石中英,张夏青.当代国外发展理论述评[J].学术界,2008(3):273-277.

人文科学的优势范文7

陈德权:学生青睐这些地区高校的原因主要有几点:第一,确实有些实力较强的高校;第二,这些地区的信息发达,受当地经济环境影响,在学生的思维方式培养和社会实践等方面,学生的机会比中西部高校更多;第三,从学生就业情况看,很多学生报考经济发达地区高校是希望毕业后能在当地就业。同样办学水平的学校,由于地缘优势,就业单位很多是就近招聘,而且从毕业后人脉资源角度考虑,在发达地区上学后在当地就业时,有更多的校友和母校的资源可以利用,这是上大学一块非常重要的资源;第四,从大学四年的生活上看,整体生活环境较好,发达地区上学的生活会更加丰富多彩,购物或者参加各种交易会、展览会等机会比较多。

但这些优势并不代表中西部高校的高等教育资源不如经济发达地区,对大学有所了解的同学应该知道,东北地区的哈尔滨、沈阳、大连,华中地区的武汉,西北地区的西安,西南地区的成都、重庆等地,拥有“985工程”“211工程”数量也不少,而且整体教育水平都比较高。

曾希:从普遍认识来看,北、上、厂等经济发达地区的高校具有良好的经济优势、地理优势和文化优势,因此,考生和家长可能更容易了解和认识相关高校。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中西部高校也具有自身独特的优势,比如较为久远的历史和文化积淀,浓郁的地方文化特色,优势传统专业等,同时也有不少百年学府。所以,我认为,每个地区的高校都有各自的特色,都有各自独特的竞争力,都有大师,都有自己的文化风格和育人风尚。关键是看您从何考虑,如何选择,而不是大学处于哪个区域。校名,不能窥得大学全貌

从有些现象看,校名成为考生及家长认识高校最直接、最简单的途,而且有很多高校校名中还包含了“理工”“外国语”“科技”等关键词,是不是从校名就能“读”完大学的全貌?

陈德权:大学的校名可以简单理解为一所大学的名字,就像人的姓名不能用来判断这个人有什么特长、有什么喜好等特征一样,大学校名也不能全面反映出学校的学科设置、学科特长和校园文化氛围等。这是因为:其一是在大学发展过程中,校名可能几经更换,校名中的关键词甚至发生极大的变化,比如石家庄经济学院,之前的校名为河北地质学院;其二是即使校名中含有“科技”“理工”等关键词,但大学的特色却有着较大的差异,如北京科技大学在钢铁、冶金等方面优势突出,而华中科技大学则在机械、电气等方面优势突出。所以,只从校名去判断一所大学是不可取的。

曾希:一般而言,考生和家长对于院校的了解都十分有限。校名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一所学校的特色,但并不能将一所学校的师资、专业、优势等全部充分体现。特别是一些以“理工”“科技”“工业”“工程”为关键词命名的高校,其优势特色学科可能相差甚远。如华东理工大学的化学工程与技术、化学过程机械方面实力雄厚,均为国家重点学科,而武汉理工大学的优势学科则集中在材料、船舶等方面,材料科学与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为学校的重点学科。如果以为两所大学都以“理工”命名就特色完全一样,那可是差之毫厘,谬之千里了。所以,如果要真正了解一所高校,需要通过多种途径,如网络、电视、平面媒体、咨询会等,从官方、权威的媒体或者是高校招生办了解更多的信息,从而做出正确的选择。

刘西蓉:校名显然不可能概括大学的全貌。目前我国大学的命名有按地域命名,有按行业或学科命名的,也有沿袭历史的,仅从字面上来看,可以了解其部分含义,但肯定不能了解其全部内涵。比如一些以地域为名的综合,性大学,重庆大学、西南大学等,从校名上并不能看出学校的特色和优势。有一部分行业特色鲜明的高校,以行业或学科命名,比如财经类、外国语类、航空航天类等,从名字上可以了解其主要学科优势,但这也并不是它的全部。因此要真正地了解一所学校,需要从学科、专业、办学特色和优势等方面全面了解,认真分析,找出差别。

大学实力,“排行榜”说了不算数

社会上林林总总的大学排行榜越来越多,通过调查,有大部分考生说他们会按排行榜的情况来选择大学。通过排行榜来选择大学明智吗?

刘西蓉:目前国内有多种大学排名,同一所学校会出现排名相差很大的情况,这种差异与研究机构选用不同的指标和采用不同的数据有关。不同类型的大学之间本身并不具有可比性,用相同的指标把所有的学校进行排位很难实现。因此仅依据排名来选择学校可能会出现偏差。大学的实力既可反映在学校的综合实力上,也可能反映在某一些学科专业的实力上。办学历史悠久、社会声誉良好的学校,发展至今都有它自身的特色和优势,考生应在全面了解学校和自己需求的前提下综合考虑。

陈德权:高校排行榜都是一些“民间”的排名,由一些机构或个人来操作,不同的机构采用的排名标准不一样,教育部从来没有官方排名。不同机构对高校进行排名的目的不一样,指标也不一样。通过媒体的报道,有些高校还通过金钱交易方式提高学校的排名位置。某次排名中,国内一所很一般的民办高校在全国排名前十位,这种排行榜的结果怎么能说可信?

官方虽然没有大学综合实力排名,但有学科排名。教育部对拥有研究生招生资格的一级学科进行了排名,这个排行榜倒是有较好的参考价值的,至少能判断某所高校的学科实力。

曾希:大学排行榜可以作为考生了解大学的一种参考,但并不能作为了解大学的唯一途径。首先,我们无法准确判定排行榜的权威性和真实性,只能借以参考;其次,排行榜会因为不同的判断标准而产生很大的变化,因此不能盲目遵从,以偏概全。所以,建议考生和家长能扩大信息渠道,从多方面、多维度、多层面了解高校,从而掌握更加全面、准确的报考信息。

选择,从了解大学开始

人文科学的优势范文8

关键词 高校 传统学科 创新力提升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传统学科即指那些学术成熟度较高、逻辑严谨,并在高等教育学科专业建设历史沿革中发展时间较长并一直延续发展至今的学科。①从2013年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公布的第三轮全国一级学科整体水平评估结果来看,许多排名靠前的学科都是所在高校多年以来进行重点建设与投入的传统学科。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经济社会、学科之间的激烈竞争,传统学科发展正在面临严峻挑战,要长期保持其发展优势,就要以创新为原动力来驱动学科发展过程中的分化和融合。

1 面向学校宏观环境与发展机制层面的建议

作为学科的载体,高校是国家科技原创力和文化软实力的主力军,也是集中社会智慧精英并引导其对某一问题进行研究的主要阵地。高校只有根据自身的定位和总体规划并结合学科专业发展现状,制定出既符合时代要求,又有前瞻性和可行性的学科建设战略方案,构建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学科生态,才能保持传统学科旺盛的生命力,不断产生新的优势。

1.1 建设高校创新文化

创新文化是大学生机活力的象征,更是高校学科专业建设的灵魂和主脉。任何一所大学如若没有创新文化的激励和支撑,既产出不了优秀的科技知识创新成果,也培养不出尖端的创新型人才。②因此,建设良好的教学科研环境,营造浓厚的创新氛围,对于激励和培育创新思维、造就创新人才、产出创新成果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是全面提升高校学科专业创新竞争力的有效保证。

广义上的创新文化建设包括高校整体制度理念改革的方方面面,是一项内涵深远、外延宽广的浩大工程,狭义上的创新文化建设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建设创新文化需要树立开放创新的教育理念。高等教育的首要任务是人才培养,而培养拔尖的创新人才不可缺少创新的教育理念。创新教育理念的构建要求大学不仅要根据未来知识经济时代的新发展、新要求,培养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求的复合型和创新型人才,还必须兼备开放的精神、开阔的视野和积极与外界交流的能力。另一方面,建设创新文化需要高校营造宽松、自由的学术环境。科学研究需要宽松的氛围和自由的土壤,而学术自由是高校科学研究者的最高信仰。著名法学家江平教授曾在中国政法大学六十年校庆庆典上的讲话中说:“大学应当是独立的,自由的,就是人格的独立和学术上的自由。这是大学的灵魂所在。没有它,大学就没有灵魂;大学是学术机构,应当去行政化。”在实践中,具体体现在高等院校在行政管理上不应过多干涉学者的学术自由,从而束缚高校科学研究者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通过高校创新管理制度,以规则防范权力滥用,以程序规制权力的正确行使,在最大程度上保持高校的学术独立和学术自由,使得学者能够在宽松自由的学术氛围下创新智慧竞相迸发。

1.2 转变学科建设发展思路

高校是以学科为基础构建起来的学术组织,学科建设是高校提高综合实力的重要举措,更是高校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高校传统学科的优势传承和创新发展离不开学科建设的深入开展,更缺少不了符合当代社会发展和适应高等教育改革的建设思路的引领和指导。党的十报告中提出,当今高等教育的改革必须进行内涵式发展。所谓内涵式发展,是发展结构模式的一种类型,是以事物的内部因素作为动力和资源的发展模式。高校的基础是学科和专业,核心要素是学生和教师,因此高等教育的内涵发展首先应该坚持以人为本,以培养高素质人才,提高教师教学和科研质量,产出高质量的科研成果为基本的价值取向。由此,当前高等教育的发展模式是逐渐推动高等教育从规模扩张的外延式发展向质量提升的内涵式发展转变。具体而言,为实现内涵式发展、进一步激发传统优势学科的竞争性,高校学科建设发展思路应从“大而全”逐步过渡到“优而精”。 在时代变革中,高校按照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知识体系发展的逻辑不断建立新学科本身是大学学科建设与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但如若一味地将追求齐全、追求热门作为学科发展的最终目标而忽视了把追求特色、优势和高起点作为高校发展的根本目的,将离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初衷渐行渐远。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是注重质量与效益、特色与优势的发展,因此在学科建设的过程中应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建设理念,在尽力增加优质学科数量的同时,适当减少现有总学科数,将有限的资源适度集中,形成局部优势,并通过传统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的带动和辐射作用,实现学科整体水平的提高。

1.3 创新学科专业建设管理机制

新的发展形势要求我们必须以新的视角重新审视传统学科专业发展路径,努力探索新的发展道路,因此高校需要创新管理机制,改革传统学科专业建设管理模式。首先,高校应设立协调高效的学科管理部门。当前,很多高校未设有专职部门和专职人员进行学科专业的管理工作,在进行建设的过程中由于分工和责任不明,导致管理松散、效率不高等问题。因此,当务之急是成立专门的管理部门,主抓全校的学科专业建设工作,通过和相关职能部门之间进行沟通协调,及时进行信息沟通,实现信息共享,使得传统学科专业的建设发展尽可能少地受到不必要的阻碍,最终在整个建设管理中实现思想上的统一和工作上的高效配合。其次,高校应建立完善的学科专业绩效评价体系。学科建设评价体系是学科建设管理中的重要内容,它在提高学科建设管理水平,促进学科建设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于传统学科专业的发展,通过评价,可从中得出规律性的启示,以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取得更好的管理效益,实现管理的良性循环。③

2 面向学科内部创新竞争力构建层面的建议

传统学科专业创新竞争力的构建不仅需要宏观的机制保障,更需要学科专业内部不断提升综合水平,在保持优势的同时,坚持对传统的承续和创新,通过内部发展的不断完善来进一步激发创新力的增长。

2.1 提升传统学科综合水平

众所周知,高等教育的三大任务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相应的,学科专业综合水平也当然包括科学研究水平、人才培养能力和社会服务水平,而其核心是创新能力,即创新性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围绕这一核心,传统学科专业的科学研究应当是创新性的研究,在进行研究时,始终选择具有前瞻性、前沿性、持续性的研究方向,以能够产出新思想、新理论,能够解决国家和地方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为科学研究创新能力的标志;传统学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是创新型人才培养,在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的同时,创新性地改革教学范式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造课程体系,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以能够培养高素质人才、高质量就业人才为创新人才培养能力的标志;传统学科专业的社会服务应创新性地将自身所具有的人才、知识、信息、技术开发等资源全面融入社会,集中力量攻克和解决社会发展中的关键性课题,以解决经济建设中出现的新问题为首任,为政府重大决策提供政策咨询,使知识生产直接转化并应用于社会并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推动生产力的持续发展。

2.2 凝练传统学科专业特色

从第三轮全国一级学科整体水平评估结果来看,许多排名靠前的学科都是所在高校多年以来进行重点建设与投入的传统学科。但是,传统是一种“本色”,并不完全等同于特色。基础根基良好的传统学科虽然具备历史悠久、学术程度高、逻辑严谨等先天优势,但若自持过高,墨守成规,缺乏创新精神和与时俱进的发展眼光,将很难不受到科技发展的冲击渐渐丧失光芒,最终被时代所淘汰。因此,在激烈的竞争中传统学科必须走特色发展之路,这是其持续保持优势的唯一途径。“特色”既是传统学科的“立足之根”,又是其“竞争之本”。高校在进行学科建设,特别是传统学科专业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应从本校的实际出发,找到学科专业的比较优势,确定学科发展重点,凝练特色和亮点,做到 “你无我有,你有我强,你强我优”,进而成为全国和世界的优势学科。具体而言,传统学科要突出特色,就必须做强做优或者在此基础上不断寻找产生新特色的增长点,形成新的特色。高校在进行学科建设时应面向社会发展重大需求和国际科技发展前沿,进一步凝炼研究方向并形成特色,使其中的优势特色研究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以此引进和培养国际一流的学术带头人,吸引优秀人才,形成高水平创新团队,鼓励其通过与国际高水平大学的学术交流和研究生合作培养等多种方式,进一步推进学科的国际化水平。从而全面提升传统学科的学术竞争力,切实提高其科研水平和科技竞争力。

2.3 加强传统学科专业交叉融合

多学科交叉融合是知识创新的源泉,也是传统学科专业形成新的增长点,散发生机活力的重要举措之一。当今世界,科学前沿的重大突破,重大原创性科研成果的产生,大多是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结果,近百年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成果中,近半数的项目是多学科交叉融合取得的。通过学科交叉与融合,往往形成了新的研究领域、新的研究方法和新的研究成果,不仅促进了传统学科专业中人才知识结构的更新、思维方式的拓展,提高了人才培养,特别是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而且还促进了新兴学科的产生和发展。加强传统学科专业间的交叉融合,推动知识创新发展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在高校内部,鼓励和支持多学科共同承担重大科研项目,积极构建校内跨学科和跨学院的交叉学科创新平台。这一多学科的联合攻关形式,将打破原有的学科壁垒,充分发挥高校多学科自身特色以及人才资源丰富的优势,提高各学科专业在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以及发展性研究领域承担国家重大项目和任务、解决重大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在高校外部建立协同创新中心,通过高校与高校、高校与科研院所、高校与政府部门、高校与行业产业以及高校与国际学术机构的强强联合,使得高校传统的学科建设一反封闭式的发展模式,冲出樊篱,向社会开放,形成促进学科集成共生、竞相发展的学科生态格局。

注释

① 李宝海,李晓忠.运用现代农业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科技,2007(6).

人文科学的优势范文9

关键词优势教育 理论依据 探索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07-0100-02

优势教育是一种强调先天优势,并以优势带动其它方面的发展,从而达到全面发展的教育方法;优势教育是引导孩子学会自觉地挖掘潜能,发展强项的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种操作模式;是建立在受教育者先天优势的科学理解基础之上的人性化教育过程。然而,优势教育理论依据有多种说法,我认为以下几种比较容易理解,便于操作实践。

一、在脑科学研究基础之上的教育方式

美国著名脑科学家斯佩里的研究证明:人脑两半球存在功能上的高度分化,右脑比较沉默,长于辨认形体;左脑比较积极,长于言语功能。这一研究证明了右脑事实上在许多方面比左脑优越,如在具体思维上,对空间的认识能力以及对复杂文字的理解能力等方面都优于左脑,尤其是在音乐理解和情绪表达时更是如此。

斯佩里博士的研究表明左脑为数学型,担任着语言、计算、逻辑思维方面的任务;而右脑则是负责欣赏音乐、绘画,从整体上接受事实、承担真感、预测的责任,也就是掌管着人们感情方面的事情。

最近几年,随着脑科学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全脑革命”“全脑开发”“全脑教育”也随之兴起。有学者提出了“全面开发人脑”的三层含义:第一是指以人脑为核心的整个身心功能的全面发展,因为脑与整个身心密不可分;第二是指脑各个部分的全面开发;第三是指人脑三个层次水平的全面开发,三个层次是指:现有水平(显能)、潜能水平(潜能)和自我调控水平(“反思”功能)。

随着脑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科学家对大脑的思维功能区已形成共识。大脑可分为知识智慧区(左前),经验智慧区(左后),创造智慧区(右前),感觉智慧区(右后)四个主脑区;机械记忆区(左颞)及情境记忆区(右颞)两个辅助区。四个主脑区都有优势,即全脑优势,但超常儿童是很少的,凤毛麟角,约大部分的人都具有1—3个主脑优势区。就像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世界上也不存在两个完全一样的大脑。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的优势区,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定型,形成特有的优势通道。因此,教育不但要从幼儿抓起,更不应忽视孩子大脑各不相同的事实,因此,在教育教学中要努力发展孩子的优势,加以引导和教育。

二、现代教育观——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现代教育观的宗旨,把学生获得最好的发展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强调学生完整素质结构的形成,即德、智、体、美、劳和谐发展。学校让学生从小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关心,学会创造,把学生培养成为不仅能适应当今社会,而且能创造未来的人。现代教育是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的教育,主体性是现代人的基本特征。只有真正坚持了以人为本,才能体现现代教育的主体性。优势教育正是让人受到最好的教育,人人得到充分发展的教育。

三、多元智力理论——挖掘每个孩子的优势所在

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天赋,教师了解学生及其才能,设计课程和评价的方法,使每个孩子都能够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中,体验到获得技能的乐趣。优势教育正是利用多元智力理论从而达到一个共同的目标:挖掘每个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其创造性才能。

加德纳认为人在实际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智力是多种多样的,这项智力被区分为:语言文字智力,数学逻辑智力,视觉空间智力,身体运动智力,音乐旋律智力,人际关系智力和自我认识智力,自然观察智力,共八种。

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一经提出,就对教育实践产生了重大影响。传统智力理论强调数理——逻辑智力和语言能力,而加德纳认为智力是多元化的。每个人在不同领域的智力发展水平是不同步的,而现实生活中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智力结构将各种智力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事工作。学校教育的宗旨是开发多种智能并帮助发现适合其智能特点的职业和业余爱好。这就给我们的优势教育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依据。

四、元认知理论

元认知是把自身认知及自我实践的过程作为认知对象,对其进行认识、监督、反馈、控制。在学习过程中,元认知既是学生掌握自己的心理特点、学习能力、学习任务、学习目标、学习策略等方面的知识,也是学生驾驭自身各种学习活动的计划、监控和调节的能力。优势教育正是充分利用学生的元认知能力,通过学生的自我意识,自我调节,实现自我监控,从而达到自我发展优势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