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社会建设的内容集锦9篇

时间:2024-03-06 14:39:28

社会建设的内容

社会建设的内容范文1

关键词:和谐医患关系 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最终效果

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和人们法律意识的提高,医患冲突愈演愈烈。医疗纠纷已成为当前社会热点问题之一。这个社会问题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已经从某种程度上影响了社会的发展与稳定,特别是与当今倡导建立和谐社会很不协调,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和谐社会建设的进程,因此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必将成为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

社会在发展,人们的社会需求在不断提高,要求也越来越丰富,所以当今医患关系也表现出与其他时期不同的特点。医患冲突是医患双方在诊疗护理过程中,为了自身利益,对某些医疗行为、方法、态度及后果等存在认识、理解上的分歧,以致侵犯对方合法权益的行为。医患冲突的核心问题是利益冲突,根结在于我国卫生资源分配的不平衡,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不深入,不彻底,卫生法制不健全。

1.当前我国不和谐医患关系主要特点

1.1疗效和患方的期望值反差大。患者和其亲属认为“既然自己出了钱,就希望得到应用的服务。”只要疾病得到了治愈或缓解,即使花了较多的钱,多数病人也是能够承受的,且一般不酿成医患冲突。但是,当病人的较大经济耗费未能得到自己期盼的“理想”医疗效果时,患者心态不平衡,这种利益冲突就会爆发出来。

1.2医疗成本居高不下,患者不堪负重。尽管国家采取了一些措施(如降低一些药品的价格),但医疗成本仍居高不下,除少数富裕阶层外,工人、农民、普通的工薪阶层,日益不堪治病的重负。

1.3我国医疗体制改革没有很好地考虑中低收入者承受能力,社会上相当多的医疗机构热中于追求高标准、超豪华,“富人保健”、“富人医疗”趋势严重。显然,其收入差别大,享受的医疗保健服务方面的实际待遇反差较大。

1.4医疗保障制度建设滞后,国家不能及时、有效地化解矛盾,医患冲突更加复杂化。

1.5医患双方维权意识不断增强,患方强调保护自己的隐私权、知情同意权,而医方也需要全面了解病史、正确把握病症,医患间戒备心理严重。

2.不和谐医患关系的具体表现

2.1医患间信任危机,医务人员“谨言慎行”。医学是经验科学。而经验的取得,一是来自书本,再就是在临床实践中不断积累,而后者是最主要的来源,对书本的学习是继承,对临床实践获得的病史资料和经验的收集、总结和应用是研究、发展和提高。

2.2规避手术风险,刻意寻求保存证据。医学是一门永无止境的学科,是在探索中发展的学科。以前医生的道德准则是“只要有1%的希望,就要进行100%的努力”,具有很强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现在则因医患之间缺失诚信,造成医生不敢冒一点风险,“没有100%的把握就不要轻举妄动”。

2.3防御性医疗,以求自保,损害患者根本利益。防御性医疗行为也称自卫性医疗行为,是指医务人员为了规避医疗风险,以求自保而实施的偏离规范化医疗服务准则的医疗行为。如惧怕漏诊进行拉网式化验或检查;回避有风险的手术或片面夸大手术风险;没有必要的会诊或转诊;推委重症病人等。

2.4忽视人文关怀,人为地增加患者负担。诚信体现了对人的尊重,是人文关怀的真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最应该倡导诚信。但是,我们在深切感受到市场经济的活力、效率、丰富和优势的同时,却不能不为其间的无序、失信、欺诈而困惑。

2.5不健康的就医心理,医生举步唯艰。医疗服务市场化,病人有权选择医院,选择医生,选择医疗服务。市场经济中等价交换、等价有尝原则在医疗服务行业的表现就是患者要求用金钱买服务,用金钱买健康,选择名医,提供特殊服务,优质优价,优价优先。

3.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为推进和谐社会的形成奠定坚实的基础

理想的医患关系是以诚信为基础,平等,尊重,信任,默契,充满人文关怀。构建诚信——合作——互谅的医患关系模式,必须走“以德治医”和“以法治医”相结合之路。

3.1大力加强法制建设,优化法治环境,为解决医患矛盾提供坚实的法律保障。

现实社会中,要使社会有良好的医疗秩序,必须有完备的法律制度做为保障。我国目前还缺乏全防卫解决医疗矛盾管及管理的相关法律依据。医疗卫生行业立法又相对滞后,医疗体制不健全,受社会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影响,在利益驱动下,个别医疗工作者敢于冒风险去敛取不义之财,抗害患者。所以,建立社会监督体系,立法先行,做到有法可依,“以法治医”,为诚信的医疗工作提供坚实的法律保障。

3.2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加强诚信的监督和管理,加大处罚力度,使挑战诚信道德行为者付出血的成本。加大执法力度,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加大处罚力度,使其失信的成本远远高于收益,才能遏制不讲信用者谋取私利的侥幸心理。

3.3加强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培养公民诚信观念和意识。治理医疗服务行业诚信的缺失固然需要法律的支持,要以“法治”为主,但法律手段有自身的局限,还有许多领域法律难以做出明确的规定,而且法调整的范围也是有限的。

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是一项长期的任务。我们要坚持常抓不懈,做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推动者,让人民群众看到实实在在的效果,努力构建互相尊重、互相理解、温馨和谐的医患关系,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贡献更大的力量。

参考文献:

社会建设的内容范文2

中图分类号:F71336;F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409(2016)10-0141-04

Abstract: This paper sets up the model relationship between content creation behavior and cocreating value experience in brand community by the theory of society support. The survey takes users of Meizu community as respondents, and crosssectional data are collected. Results show that the brand community social support affects user content creation behavior, user content creation behavior impacts cocreating value experience. Social support affects the user cocreating value experience through mediating role of content creation behavior.

Key words: brand community; social support; content creation behavior; cocreating value experience

社会化媒体环境中,用户生成内容维持着各类平台的繁荣发展,为消费者和企业提供价值,被认为是宝贵的资源。因此,内容创建行为是社会化电子商务中重要的用户行为[1]。研究表明,用户生成内容是消费者的主要信息来源,影响消费者购买决策和企业的产品销售[2,3]。但是,对人们生成内容的原因所知甚少。同时,研究发现观察者的存在可以改变用户的行为。而以前的研究大多数从“意见领袖”的影响力方面进行研究,忽略了大多数在线沉默用户,由于社会化媒体平台的社交性使内容阅读者和创建者可以轻松联系,读者可以有选择地阅读他们感兴趣的意见,以此影响内容创建者。社会化电子商务平台不仅是企业向消费者推销商品和服务的渠道,也是为企业和消费者互动、共同参与价值创造的平台。因此,本文基于社会支持理论研究品牌社区的用户内容创建行为与用户价值共创体验的关系。

1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11理论基础

111社会支持理论

社会支持理论在上世纪70年代被提出来。近年来,社会支持被广泛应用于品牌社区的用户内容创建行为研究。Taylor等[4]将社会支持分为三个维度:信息支持、制度支持和情感支持。在此基础上,Liang等[5]结合社会化媒体平台上社会交互的虚拟性特征,认为社会化商务中的社会支持由信息支持和情感支持构成。本文将品牌社区的社会支持被操作化为信息支持和情感支持的组合。信息支持是指顾客对推荐、建议等内容的一种认知感觉[5]。情感支持是在线顾客所经历的一种被关心、被理解以及产生共鸣的情感体验[5]。

112用户内容创建行为

在过去,顾客与顾客之间的沟通往往无方向性(如在线评论)。顾客与企业之间的沟通也是以广播的方式进行。这样的无向通信解决一般的大量受众群而没有针对特定的顾客。然而,在社交媒体环境下,与无向通信中并列的是有针对的消费者与消费者或销售商对消费者的沟通[6]。例如,消费者和营销人员可以找出对方的言论,并有针对性地为每一方的内容做出回应。因此,本文将用户内容创建行为分为无向内容创建和定向内容创建。

113价值共创体验

随着社会化媒体所主导的电子商务平台的发展,企业与顾客以及顾客与顾客之间的互动性在增强,Vargo等基于“服务主导逻辑”提出的价值共创理论认为由企业发起的价值创造模式转变为企业和顾客的共创模式。Nambisan等[7]的研究说明了顾客交互体验价值直接影响顾客的实际参与行为。Kohler等[8]证实了顾客的共创体验具有社交性、实用性和享乐性。本文基于张洪的研究[1],将社交性、实用性和享乐性体验操作化为顾客社会融合价值、学习价值和享乐价值。学习价值是指消费者在信息收集过程中实现认知利益的价值[8],社会融合价值是指顾客在建立和维持社会关系过程中获得的认同价值[7],享乐价值指的是一种内在刺激、有趣和愉悦的价值[8]。

社会影响力研究是用户生成内容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而社会影响力研究主要集中在“意见领袖”方面。虽然“意见领袖”拥有自己的独立见解,但是社会心理学研究人员已经确定了观察者的存在可以改变“意见领袖”的行为,社会心理学家把这种现象称为“霍桑效应”[3]。因此,本文不仅提出研究内容对阅读者的影响,即信息支持对内容创建行为的影响,还提出阅读者对创建者行为的影响,即情感支持对内容创建行为的影响。基于以上内容建立内容创建行为与价值共创体验的关系。

12相关假设

121社会支持与内容创建行为

品牌社区中的社会支持包括信息支持和情感支持。信息支持是指社会化商务平台上推荐、建议的内容所引发的一种认知感觉,这些内容可以帮助在线顾客解决一些问题,比如,影响他人以及检验自己的购买决策等[5]。当接收的内容引发了内容创建者的认知感觉顾客会给予回应、发表回复,阐述自己的观点,产生内容创建行为。因此,信息支持增多会影响定向内容和无向内容的创建。基于此提出假设:

H1a:信息支持正向影响定向内容创建行为。

H1b:信息支持正向影响无向内容创建行为。

情感支持是在线顾客所经历的一种被关心、被理解以及产生共鸣的情感体验。当内容创建者的接收者数量增多,创建者感到关心和尊重,富有一定的责任感就会创建更多的内容为听众提供信息,并吸引更多听众。在社区内每个关系表明,一个成员发现该创建者的内容值得一读并相信该创建者在未来将继续提供有用的内容。因此,情感支持增多会促进顾客产生更多的内容,由此提出假设:

H2a:情感支持正向影响定向内容创建行为。

H2b:情感支持正向影响无向内容创建行为。

从信息处理视角来看,由于信息支持激发了顾客的自发反应,因而能够引起他们更大程度的关注。在虚拟社区中大多数用户保持沉默,参与品牌社区是为了获取相关产品和服务的使用信息,因此,信息支持对内容创建行为的影响大于情感支持。由此提出假设:

H3a:信息支持对定向内容创建的影响大于情感支持。

H3b:信息支持对无向内容创建的影响大于情感支持。

122内容创建行为与价值共创体验

定向内容创建行为是指有针对性的沟通,会引发用户更高的评价与更优的体验。Parboteeah等[9]证实了定向内容显著影响企业的销售量。首先,在企业社会化媒体站点中,通过定向内容,用户将会获得品牌信息,从而加深对品牌知识的了解,因此定向内容能够增进用户的学习价值。其次,定向内容越多,用户获得社会融合利益的潜力越大。在企业社会化媒体站点中定向内容的创建将促进用户之间产生更多的社会交互,从而促进他们形成更多的享乐价值。定向内容不仅能够满足顾客对品牌相关知识的好奇心,并能让他们获得乐趣从而体验到心理刺激[7]。基于此,提出以下假设:

H4a:定向内容创建正向影响用户的学习价值。

H4b:定向内容创建正向影响用户的享乐价值。

H4c:定向内容创建正向影响用户的社会融合价值。

无向内容由于传播的广泛性会引起顾客的感知与评价,因此,无向内容将影响顾客的价值共创体验。企业发布的无向内容是顾客获取品牌信息的来源,会激发顾客的记忆痕迹,从而提高学习价值。因为无向内容能够影响很多人的思想与行为,激发顾客之间产生更多的交互,这些社会交互将顾客联接在一起,促进了他们之间社会关系的发展,因此无向内容能够提高顾客感知的社会融合价值。此外,无向内容是消费者和企业之间互动的基础,可以提升消费者的享乐价值。基于此,提出以下假设:

H5a:无向内容创建正向影响社区用户的学习价值。

H5b:无向内容创建正向影响社区用户的享乐价值。

H5c:无向内容创建正向影响社区用户的社会融合价值。

社会化电子商务平台中定向内容与无向内容的组合对顾客价值共创体验产生更大的影响。首先,已有研究证实了内容创建行为对顾客感知和行为的不同解释力[10]。无向内容信息针对的用户范围广,因而能够引起他们更多的关注,从而产生更多的价值共创体验。因此,无向内容对于价值共创体验的影响更大。基于此,提出以下假设:

H6a:无向内容创建对用户学习价值的影响大于定向内容创建。

H6b:无向内容创建对用户享乐价值的影响大于定向内容创建。

H6c:无向内容创建对用户社会融合价值的影响大于定向内容创建。

13研究模型

通过文献整理发现,相关研究[11~13]证实了品牌社区中的社会支持对用户内容创建行为有显著的影响。基于以上分析,本文的研究模型如图1所示。

2研究方法

21变量测量和数据收集

品牌社区是企业与消费者之间、消费者与消费者之间共创价值的平台,表1是从魅族社区获得所需要的实证数据。

(1)社会支持:社会支持主要是从情感支持和信息支持两个维度进行测量,根据Taylor等学者[4]的定义,情感支持参考用户的听众数量,信息支持参考用户收听的数量。

(2)内容创建者行为:内容创建行为主要是从定向内容和无向内容两个维度进行测量,根据Burke等[6]的定义,定向内容创建参考了内容创建者回复帖子的数量,无向内容参考了内容创建者的主题帖子数量。

(3)价值共创体验:价值共创体验主要是从学习价值、社会融合价值和享乐价值三个维度来进行测量。基于Nambisan和Baron[7]的研究,学习价值参考了创建者获得的威望值,社会融合价值参考了创建者获得的魅力值,享乐价值参考了创建者获得的魅球值。

本文收集了魅族社区上的用户截面数据,包括听众数量、回帖数和主题数以及价值共创体验的评分。

22描述性和相关性分析

共收集4425条数据集,通过SPSS220进行描述性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结果如表2。表2中相关系数都大于零,表明品牌社区的社会支持与用户内容创建行为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用户内容创建与价值共创体验之间也存在正相关关系。

23回归分析

(1)社会支持―内容创建行为

社会支持与内容创建行为的回归分析如表2模型1,信息支持对定向内容创建有显著影响,说明假设H1a成立;而情感支持对定向内容创建的影响不显著,因此假设H2a不成立。在模型2中,信息支持和情感支持都对用户无向内容创建行为有显著影响,因此假设H1b、H2b成立。在模型1和模型2中信息支持系数大于情感支持系数,所以信息支持对无向、定向内容的影响比情感支持的影响大,假设H3a、H3b成立。

(2)内容创建行为―价值共创体验

用户内容创建行为与价值共创体验的回归分析如表3,在模型1、模型2和模型3中,定向内容创建和无向内容创建对学习价值、享乐价值和社会融合价值存在显著影响,假设H4、H5成立。其中无向内容创建系数均大于定向内容创建系数,说明无向内容创建对价值共创体验的影响大于定向内容创建,因此H6成立。

(3)内容创建行为的中介效应

验证用户创建行为的中介效应分三个步骤进行:①做社会支持对用户价值共创体验的回归分析(如表4);②做社会支持对用户内容创建行为的回归分析(如表2);③将社会支持和内容创建行为作为自变量对价值共创体验做回归分析,结果如表5。比较表中的信息可知,信息支持和情感支持对用户价值共创体验的影响仍然显著,但是回归系数均发生了变化。说明用户创建行为在社会关系与用户创建行为之间存在着中介效应。其中社会关系的两个维度中,创建行为对信息支持的中介效应相对显著,说明信息支持更容易通过创建行为来影响用户的共创体验。

24研究结果

研究结果表明:

(1)品牌社区中的情感支持对无向内容和定向内容的创建行为都存在着影响,而信息支持只对无向内容创建行为有影响。其中,信息支持对创建行为的影响比情感支持大。因此,企业在品牌社区建设时需要重点关注品牌社区中的信息支持。

(2)用户创建行为正向影响用户价值共创体验。其中无向内容创建的影响相对更大,这可以理解为无向内容的创建可以使用户在品牌社区中得到更多的关注和体验。

(3)品牌社区社会支持通过内容创建行为的中介效应对用户体验存在着影响。信息支持和情感支持都对用户价值体验产生影响,即社会支持改变用户的体验。因此用户之间通过不断联系产生了更多的信息发布行为,这决定用户自身的体验。

3结论

本文研究的实践意义在于:(1)发现社会支持影响用户的内容创建行为,建立更多的社会交互关系会使用户创建更多的内容,这对于内容生产网站来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2)对于设计科学家和管理网站的人员来说,社会支持应该在聚集人群意见时加以考虑。

社会建设的内容范文3

同志们:

根据今天会议的安排,我传达中央纪委工作报告的主要精神和党的章程修改的主要情况。

一、中央纪委工作报告主要精神

审查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的工作报告是党的十七大的议程之一。这个报告是十六大选出的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提请党的十七大审查的。

中央纪委提请党的十七大审查的报告分三个部分。

(一)关于过去五年的工作。报告认为,党的十六大以来,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确立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反腐倡廉方针,作出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战略决策,提出拓展从源头上防治腐败工作领域的要求。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经过全党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在继承中发展,在改革中创新,取得新的明显成效,特别是在查办大案要案、深挖腐败分子、加强制度建设、强化对领导干部的监督、治理商业贿赂、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报告从七个方面总结了过去五年的工作:一是切实加强对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贯彻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二是认真抓好反腐倡廉教育和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工作,三是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四是严肃查处违犯党纪的案件,五是不断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监督力度,六是深入开辟治本抓源头工作,七是全面履行纪检和监察两项职能,促进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法行政、廉政勤政。报告认为,总体上看,五年来纪检监察工作逐步制度化、规范化,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深入开展,腐败现象进一步得到遏制,党员违纪案件有所减少,人民的满意度有所提高。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违纪违法案件在一些地方和部门仍呈易发多发态势,极少数高中级干部严重违纪违法问题影响恶劣。少数党员领导干部政治信念动摇,思想作风不正,形式主义、、享乐主义、奢侈浪费现象比较突出。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还比较严重。一些反腐倡廉法规制度和政策措施落实得不够好,反腐倡廉工作还存在薄弱环节,有效预防腐败的措施和办法还不够多。纪律检查机关对新情况新问题深入调查研究不够,工作机制和工作能力还不能完全适应反腐败斗争的需要。

(二)过去五年工作的体会。报告回顾了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六大以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进程,概括了五年来的认识和体会。一是坚持求真务实、与时俱进,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指导反腐倡廉实践。二是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服务。三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以优良的党风促政风带民风。建立健全维护群众利益的长效机制。四是坚持惩防并举、注重预防,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逐步健全拒腐防变教育长效机制、反腐倡廉制度体系、权力运行监督机制。五是坚持深化改革、拓宽领域,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六是坚持发展民主、加强监督,扩大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以强化党内监督带动各方面监督。报告认为,这些认识和体会,是我们党在探索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取得的,反映了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反腐倡廉工作规律认识的深化。要在新的实践中加以坚持、完善和发展。

(三)关于今后五年的工作建议。报告强调,今后五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时期。我们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履行赋予的职责,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加强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为重点的作风建设,加强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的反腐倡廉建设,在坚持惩治腐败的同时,更加注重治本,更加注重预防,更加注重制度建设,努力拓展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的工作领域,切实抓好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的落实,为实现党的十七大作出的各项重大决策和战略部署提供有力保证。

报告从六个方面对今后的工作提出了建议:

1、深入开展理想信念和廉洁从政教育。在全党深入开展党风党纪教育。把教育与管理结合起来,加强对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监督检查。修订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准则。制定关于加强廉政文化建设的意见。改进反腐倡廉宣传教育方式方法,完善反腐倡廉“大教育”工作格局。

2、全面加强领导干部和领导机关作风建设。协助党委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制定关于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意见。切实改进党政机关作风,坚决制止奢侈浪费。坚持以良好的作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和保证政令畅通。

3、切实解决损害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围绕维护群众利益切身问题,深入开展专项治理。坚持标本兼治、纠建并举,建立健全防治不正之风的长效机制,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4、着力推进改革和制度建设。加强以为核心的党内法规制度建设,建立健全督办机制。保证各项制度落到实处。

5、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认真落实党内监督条例。发展党内民主,健全民主集中制,积极开展行政监察工作,保证政令畅通。

6、保持查办案件工作力度。继续重点查办权力运行、工程建设、行政审批、组织人事、司法等领域的案件。加大对腐败分子的经济处罚和赃款追缴力度。继续深入开展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加强与司法机关、行政执法机关的协调配合。

报告还强调加强纪检机关自身建设。

二、关于修改的主要情况

党的十七大审议并一致通过十六届中央委员会提出的《中国共产程(修正案)》。决定这一修正案自通过之日起生效。

(一)关于修正的基本考虑。

现行是1982年党的十二大通过的。20多年来,内容基本保持稳定,对规范和指导党的工作和党的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根据形势和任务的发展变化。党的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都对作了不同程度的修改。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作出的各项部署,紧紧依靠全国各族人民,积极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取得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成就。根据新世纪新阶段形势和任务发展的要求。我们党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明确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确立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确立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我们党在新的实践中扎实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得到加强,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取得重大成果,发展党内民主,加强干部教育培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和推进组织制度

创新以及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等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对进行适当修改。在中体现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发展的成果,有利于全党更好地学习和贯彻,更好地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更好地贯彻落实党的方针政策和重大部署,更好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推向前进。

这次修改遵循的原则是,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体现科学发展观等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的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把党的十七大报告确立的重大理论观点、重大战略思想、重大工作部署写入:坚持发扬党内民主,集中全党智慧;保持的总体稳定,只修改那些必须修改、在党内已经形成共识的内容,努力使修改后的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充分体现党的工作和党的建设的新鲜经验,以适应新形势新任务对党的工作和党的建设提出的新要求。这次对只作适当修改,不作大改;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普遍要求修改、实践证明是成熟的就改,不成熟的不改,可改可不改的原则上不改,

(二)关于总纲修改的主要内容。

一是增写了党的十六大以来实践进程的内容,强调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总纲增写了第七自然段,强调指出,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根据新的发展要求,集中全党智慧,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二是增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容。总纲增写了第八自然段,强调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的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全党同志要倍加珍惜、长期坚持和不断发展党历经艰辛开辟的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实现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这三大历史任务而奋斗。

三是增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内容。总纲第九自然段增写了必须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内容,同时增写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内容。总纲第十四至第十七自然段,分别阐述了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

四是充实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内容。总纲把党的基本路线中的奋斗目标表述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同时对阐述“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三个自然段的内容分别作了补充。增写了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的内容。

五是增写了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容。新修正的整合了原来总纲阐述“一个中心”的自然段,强调要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强调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建立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强调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六是充实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内容,就是充实了总纲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自然段,强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关键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同时强调要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增写了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内容,完整表述了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内容。

七是充实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内容。总纲第十六自然段强调,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增写了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内容。

八是增写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容。总纲第十七自然段强调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强调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以改善民生为重点,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将原来政治建设自然段关于社会管理的内容整合到这一自然段。

九是充实了军队建设、民族工作、统战工作、外交工作等方面的内容,增写了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的内容。

十是充实了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和党的领导的内容。强调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三)关于条文部分修改的主要内容。

条文主要对第三条、第十条、第十一条、第十三条、第二十一条、第二十七条、第二十九条、第三十条、第三十一条、第三十四条进行了修改。

一是对党员的义务作了适当补充。增写了学习科学发展观和学习法律知识。带头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内容。

二是增写了党的组织制度方面的新规定。如党务公开、党代表任期制、巡视制度等内容。

三是充实了党的中央组织和地方组织的工作制度。如中央政治局向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报告工作、接受监督的内容,党的地方各级委员会的常务委员会定期向委员会全体会议报告工作、接受监督的内容。

四是增写了对党的基层组织的新要求。如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加大对新社会组织的研究、加强对党员服务、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等内容。

五是对党的干部提出更高要求。如要求带头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道德修养等内容。

社会建设的内容范文4

【关键词】 社会影响 项目社会影响评价 商业地产开发项目评价

一、社会影响框架

1.商业地产开发项目的社会影响。项目的社会影响分析在内容上可分为3个层次4个方面的分析,即分析在国家、地区、项目3个层次上展开,主要包括项目对社会环境方面、社会经济方面的正面影响(通常称为社会效益)和负面影响。(1)项目对所在地居民收入的影响。主要分析预测由于项目实施可能造成当地居民收入增加或减少的范围、程度及其原因;收入分配是否公平,是否扩大贫富收入差距,并提出促进收入公平分配的措施建议。扶贫项目应着重分析项目实施后,能在多大程度上减轻当地居民的贫困和帮助多少贫困人口脱贫。(2)项目对所在地区居民就业的影响。分析预测项目的建设、运营对当地居民就业结构和就业机会的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其中正面影响是增加就业机会和就业人数,负面影响是指可能减少原有就业机会和就业人数,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矛盾。(3)面对所在地区不同利益群体的影响。分析预测项目的建设和运营使哪些人受益或受损,以及对受损群体的补偿措施和途径。兴建露天矿区、水利枢纽工程、交通运输工程、城市基础设施等一般都会引起非自愿移民,应特别加强这项内容的分析。(4)面对所在地区文化、教育、卫生的影响。分析预测项目的建设和运营期间是否可能引起当地文化教育水平、卫生健康程度的变化以及对当地人文环境的影响,提出减小不利影响的措施建议。公益性项目要特别加强这项内容的分析。(5)面对当地基础设施、社会服务容量和城市化进程的影响。分析预测项目的建设和运营期间,是否可能增加或占用当地的基础设施,包括道路、桥梁、供电、供给排水、供汽、服务网点,以及产生的影响。(6)面对所在地区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和宗教的影响。分析预测项目的建设和运营是否符合国家的民族和宗教政策,是否充分考虑了当地民族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或当地居民的,是否会引发民族矛盾、宗教纠纷,影响当地社会安定。通过以上分析,对项目的社会影响做出评价。

2.商业地产开发项目与所在地的社会适应性。商业地产开发项目与所在地的社会适应性分析,是指分析预测商业地产开发项目所在地的社会环境、人文条件能否接纳、支持商业地产开发项目的存在与发展,考察商业地产开发项目与当地社会环境的相互适应关系。其分析内容主要有:分析预测与商业地产开发项目直接相关的不同利益相关者对商业地产开发项目建设和生产运营的态度及参与程度,选择可促使商业地产开发项目成功的参与方式,对可能阻碍商业地产开发项目存在与发展的因素提出防范措施。分析预测商业地产开发项目所在地区的各级组织对商业地产开发项目建设和运营的态度。对需要由当地提供的交通、电力、通信、供水等基础设施条件,粮食、蔬菜、肉类等生活供应条件,医疗、教育等社会福利条件是否能够提供,是否能够保障。分析预测商业地产开发项目所在地区现有技术、文化状况能否适应商业地产开发项目的建设和发展。分析当地的教育水平能否适应项目要求,保证项目的有效运作。

二、商业地产开发项目社会评价

1.项目社会评价理论研究回顾。项目社会评价的理论研究,在我国建设和谐社会作为国家发展新型目标的时代背景下,正在成为多个学科,包括社会学科、管理学科、以及技术经济学科研究的中心之一。在这一研究领域,近年来相关研究文献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于三个方面:关于项目社会评价发展阶段的研究、关于项目社会评价内容的研究、关于项目社会评价方法和范式的研究。

2.项目社会评价的内容。在项目社会评价的内容上,国内外学者、专家的观点不尽一致,所提出的项目社会评价体系的纬度与内容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有代表性的观点是:戚安邦(2006)项目社会评价指标体系的内容,包括:项目对社会经济的贡献;项目对资源利用的影响;项目对文化教育的影响;项目对社会环境的影响。王朝纲(2009)出的项目社会评价内容为:对与投资项目相关的利益相关者的评价;对项目地区人口生产活动社会组织的评价。对项目的文化可接受性及其预期受益者需求的一致性的评价。徐莉(2003)提出的项目社会评价指标,包括:项目提供的社会效益,项目的社会分配效益、项目与社会环境、生态环境的协调程度。

3.商业地产开发项目的社会评价体系。从项目社会评价理论的发展,以及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的角度看,结合我国实际,构建科学的外资商业发展项目社会评价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商业地产开发项目社会评价应当从以人为本的原则出发,设计评估内容和指标体系。具体评估内容包括:商业地产开发项目的社会影响分析、商业地产开发项目与所在地区的社会适应性分析和商业地产开发项目的社会风险分析。

社会建设的内容范文5

2017年10月24日,党的十九大审议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十九大党章修正案,适应了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要求,反映了全党意志和全国人民意愿,对于全党统一思想统一意志、团结一心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由此看来,我们广大党员尤其是党员干部认真学习领会并深刻理解把握十九大党章修正案的重点修改内容,显得迫在眉睫,意义尤为重大。

一、党章总纲部分重点修改内容

十九大党章,约2万字,由总纲和十一章条文组成,其中总纲8000余字;新党章共作出107处修改,超过一半——58处的修改在总纲,其余49处在条文部分。两组数字,印证了总纲的重要性。我个人认为,党章总纲修改部分需要重点学习领会并深刻理解把握七个方面:

(一)关于“党的指导思想”表述的修改内容。党章修正案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一道确立为党的行动指南,并在总纲第七自然段后增写了一个自然段,用大量篇幅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了诠释说明,使党章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以指导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实践。这是十九大党章修正案的最大亮点和最突出的历史贡献。

(二)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位一体’”表述的修改内容。党章修正案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放在一起作为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位一体”,并增写了“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的内容,有利于全党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全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使全党增强“四个自信”有了党章遵循和依据。

(三)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表述的修改内容。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1.党章修正案把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修改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明确“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宏伟目标。这是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作出的重大战略判断,深刻揭示了我国基本国情的新特点新内涵新变化,是十九大提出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及制定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提出新愿景、作出新部署的基本依据。2.党章修正案增写了“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的内容。3.党章修正案把“必须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修改为“必须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并增写了“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内容。4.党章修正案把“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表述修改为“到建党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与旧的表述相比,既有坚持和承接,也有新变化和新内涵,是中国共产党团结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接力奋斗、共同奋斗的目标,是一个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奋斗目标。

(四)关于“党的基本路线”表述的修改内容。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1.党章修正案把党的基本路线的最后一句“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修改为“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2.党章修正案把“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修改为“促进国民经济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3.党章修正案增写了“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容。4.党章修正案把“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修改为“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党章修正案作这些修改,既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实践需要,也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新要求。

(五)关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重大战略部署”表述的修改内容。主要体现在八个方面:1.在经济建设方面,党章修正案把“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修改为“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把“促进工业化”修改为“促进新型工业化”

,并增写了“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等内容。2.在政治建设方面,党章修正案把“健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修改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并增写了“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的内容。进一步充实和完善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内容,有利于我们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把握全面依法治国的正确方向,不断丰富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内涵和形式。3.在文化建设方面,党章修正案把“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修改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并增写了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等内容。4.在社会建设方面,“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修改为“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并增写了“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等内容。5.在生态建设方面,党章修正案增写了“增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意识”、“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等内容。与此同时,党章修正案还在我国军事外交、统一战线等方面作出适当修改,全面体现十九大精神和要求。6.在军队建设方面,党章修正案把“中国共产党坚持对人民解放军和其他人民武装力量的领导”修改为“中国共产党坚持对人民解放军和其他人民武装力量的绝对领导”

,并增写了“贯彻***强军思想”、“坚持政治建军、改革强军、科技兴军、依法治军,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切实保证人民解放军有效履行时代军队使命任务”等内容。7.在巩固统一战线方面,党章修正案增写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容,并将“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的爱国者纳入爱国统一战线的范畴。8.在和平外交方面,党章修正案增写了“坚持正确义利观”、“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等内容。

(六)关于“党的建设”表述的修改内容。充分体现全面从严治党的新鲜经验,使党章成为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的根本规范,是十九大党章修正案的一个鲜明特点。十九大党章修正案明确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的总要求是“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这一新表述使党的建设总体要求主线清晰、内容明确、更加完善,体现了党对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这一新表述具有新特点,包括:将“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修改为“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明确为党的建设指导方针;将“整体推进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修改为“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调整充实了党的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使五大建设内涵更加清晰、更加明确、更加科学。十九大党章修正案还增写了“不断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一思想,统一行动”、“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定维护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发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等内容,并增写了“坚持从严管党治党”的基本要求,将党的建设的基本要求从四项扩展为五项,使党的建设目标更加清晰、布局更加完善。

(七)关于“党的领导”表述的修改内容。党章修正案把“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组织领导”修改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这样的修改,更加明确了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中的领导地位,有利于强化党的领导,确保党的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二、党章条文部分重点修改内容

党章修正案紧扣时代脉搏和发展要求,顺应基层呼声和人民期待,总结吸收了十八大以来党的工作和党的建设的成功经验,同总纲部分修改相衔接,进一步充实完善了党章条文部分相关内容。我个人认为,党章条文修改部分需要重点学习领会并深刻理解把握四个方面:

(一)关于充实完善“党员义务和发展党员标准”的相关内容。党章修正案明确党员认真学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自觉遵守党的纪律,首先是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带头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见新党章第3条)、“发展党员,必须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

见新党章第5条)。

(二)关于充实完善“党的组织制度”的相关内容。主要体现在七个方面:1.党章修正案增写了“实现巡视全覆盖、中央单位巡视、市县巡察”等内容,实现了巡视巡察“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全覆盖(见新党章第14条)。2.党章修正案把“听取和审查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的报告”修改为“审查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的报告”(见新党章第20条第二款)。3.党章修正案明确“中央军事委员会实行主席负责制”(见新党章第23条)、“中央军事委员会负责军队中党的工作和政治工作”(见新党章第24条),充分反映了军队改革后的中央军委履行管党治党责任的现实需要。4.党章修正案把“听取和审查同级纪律检查委员会的报告”修改为“审查同级纪律检查委员会的报告”(见新党章第26条)。5.顺应基层呼声,着眼于增强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相对稳定性和工作连续性,党章修正案将“总支部委员会、支部委员会每届任期两年或三年调整为每届任期三年至五年”(见新党章第31条)。6.党章修正案增写了“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的内容(见新党章第32条第二款)。7.党章修正案增写了“党支部是党的基础组织,担负直接教育党员、管理党员、监督党员和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的职责”(见新党章第34条)。

(三)关于充实完善“党的干部、干部选拔和领导干部条件”的相关内容。党章修正案明确“党的干部是党的事业的骨干,是人民的公仆,要做到忠诚干净担当”、“

党按照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原则选拔干部,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坚持事业为上、公道正派,反对任人唯亲,努力实现干部队伍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见新党章第35条)、“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必须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见新党章第36条)。

(四)关于充实完善“党的纪律、党的纪律检查机关”的相关内容。党章修正案明确“党的纪律主要包括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廉洁纪律、群众纪律、工作纪律、生活纪律”,并强调“坚持惩前毖后、治病救人,执纪必严、违纪必究,抓早抓小、防微杜渐,按照错误性质和情节轻重,给以批评教育直至纪律处分。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让“红红脸、出出汗”成为常态,党纪处分、组织调整成为管党治党的重要手段,严重违纪、严重触犯刑律的党员必须开除党籍。”(见新党第40条)。

社会建设的内容范文6

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的理论创新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对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的一个重大创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为发展和谐文化和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思想指南。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它体现了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思想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是建立在对社会主义价值观念全面思考、系统认识和整体把握基础上的重大理论创新。

马克思主义认为,价值的本质是事物(客体)的性质、属性对人的需要的满足关系,价值观就是人们对这种关系总的根本看法。价值观是由具体的价值观念构成的,这些价值观念是一种有着内在统一关系的、系统的存在。这种系统的存在,人们称之为价值结构或者价值体系。在阶级社会中,价值观念以及由其构成的价值体系是有阶级性的。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以消灭剥削、实现社会公正、实现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人民利益的实现为出发点、归宿和检验标准。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一方面把我们党和我国人民坚持和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念中基本的、核心的内容进一步明确地、突出地提炼了出来;另一方面把这些提炼出来的内容有机地、系统地整合在一起,使之成为具有内在统一关系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结构体系,这是对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的一个重大创新。这一创新进一步揭示和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价值体系的基石和支柱,从而把我们党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认识,特别是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同时进一步揭示和阐明了我们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的核心内涵以及建设和谐文化的根基和支撑,从而丰富和发展了这一理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具有重大的实践价值,为发展和谐文化和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思想指南,为激励全国人民朝着共同目标努力奋斗提供了强大的思想动力,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团结和睦和兴旺发达提供了坚强的思想纽带。在改革开放日益深化的今天,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人们的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极大增强,全民族的思想道德水准也有了明显进步。但应该正视的是,在外来的和内生的一些错误、落后、腐朽的思想观念影响下,价值失落、价值混乱、价值扭曲现象在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这不仅给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形象带来负面影响,而且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造成思想和道德障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旗帜鲜明、极具针对性地昭示了我们党和我国各族人民所崇信和践行的价值观,对在全党全社会树立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匹配的价值取向、思想观念和道德操守,打牢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将会发挥巨大的作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和谐文化的根基和主干,对和谐文化建设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和作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明了和谐文化建设的指导理论和灵魂,确定了和谐文化建设的方向和目标,揭示了和谐文化建设的精髓和动力,规定了和谐文化建设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指出:“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同时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这就告诉我们,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大工程中,建设与之相匹配的和谐文化是一项重要任务,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和谐文化的根基和主干,对和谐文化建设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和作用。

指明了和谐文化建设的指导理论和灵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首要内容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这是和谐文化建设的指导理论和灵魂。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之本,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和谐文化之本。我们党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走出了一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道路,先后创立了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十六大以来,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紧密结合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先后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这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已经成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具有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的重要组成部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建设和谐文化,就是要以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当今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仍在不断向前推进。以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包括指导和谐社会与和谐文化建设,这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任务和工作大局。

确定了和谐文化建设的方向和目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选择、共同为之奋斗的理想信念和目标追求。我们经过长期实践探索,开辟了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崭新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集中体现了全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表达了党和人民的共同理想和目标追求,成为引领、激励党和人民紧密团结、不懈奋斗的巨大精神力量。和谐文化的建设乃至和谐社会的构建,都应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作为基本内容,这样才能坚持正确的前进方向,也才能把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紧密地团结起来,为实现共同的理想和目标而努力奋斗。

揭示了和谐文化建设的精髓和动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中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不但揭示了和谐文化的精髓,而且指明了和谐文化继往开来、革故鼎新、开拓进取的动力所在。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发展进程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这是和谐文化的精髓和底蕴。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与时俱进、除旧布新的内核与当今时代特征相结合而形成的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使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的强大精神动力。把这两种精神结合起来加以弘扬和培育,将为和谐文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规定了和谐文化建设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中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和谐文化建设规定了基本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并且成为和谐文化的重要内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艰巨而复杂的,需要处理各种关系、解决各种矛盾。在处理这些关系、解决各种矛盾的时候,离不开道德的规范和调节。无论是处理和解决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和矛盾、实现人与社会的和谐,还是处理和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矛盾、实现人与人的和谐,抑或是处理和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和矛盾、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都需要人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明是非、辨真假、分善恶、知美丑、晓荣辱。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人的道德素质的提高,不仅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而且对其他素质的提高起着引领和保证的作用。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把贯穿和渗透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以及生态文明建设之中并保证其和谐发展的本质性东西揭示了出来,为其提出了正确而鲜明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只有坚持这样的规范和准则,才能卓有成效地建设和谐文化。

在全体人民中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在全体人民中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持续不断地努力奋斗。

*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贯穿于现代化建设各方面。

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的讲话中,同志提出了“要在全体人民中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任务。这一任务的完成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工程,需要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持续不断地努力奋斗。

社会建设的内容范文7

一、指导思想

广泛深入学习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知识,全面加强理论学习和专题研究,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理论水平、谋划发展本领和推动落实能力,为加快建设富强、文化、生态提供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

二、学习内容

认真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党的理论创新成果,重点学习党的十及历次全会精神,中央和省、市、县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全国和省、市、县“两会”精神,党的十和省第十次党代会、市第十一次党代会、县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学习法律和时政知识以及业务知识,加强对事关本地本部门发展重大问题的学习、研究和把握。

第一个专题:把握今年经济工作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努力保持全县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2014年4月—5月)

学习要点:围绕“又好又快谋发展,跨越赶超建强县”这一总体目标,认真学习贯彻中央和省、市、县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努力掌握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所需要的基本经济知识,深入学习抓好“八项重点”、强化“六个支撑”相关的各方面知识,统一思想认识,凝聚发展合力,重点做好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促和谐各项工作,推动又好又快、跨越发展。

学习内容:1、:《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第五部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2、中央和省、市经济工作会议有关文件。3、党的十报告相关内容。4、省第十次党代会报告相关内容。5、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相关内容。6、县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相关内容。7、2014年全县经济工作会议精神。8、有关工业经济、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城市建设、旅游产业、自主创新、蓝色经济、生态环保、金融安全、社会管理、现代传媒等方面的知识。

第二个专题: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推进文化改革发展,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加快建设文化(2014年6月)

学习要点:充分认识我们党重视和推进文化建设的实践及取得的成就、文化改革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当前文化建设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深刻认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丰富内涵和重要意义,全面把握新形势下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方针、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按照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省委九届十三次全会、市委十届十三次全会和县委十二届十八次全会的部署要求,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繁荣文化事业,振兴文化产业,努力建设文化强县,提升文化软实力。

学习内容:1、:《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第七部分)、《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上的讲话》。2、《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3、党的十报告相关内容。4、省第十次党代会报告相关内容。5、《中共省委关于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加快建设文化强省的意见》,以及省委、省政府关于文化改革发展的一系列决策部署。6、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相关内容。7、《中共市委关于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省委九届十三次全会精神加快建设文化强市的实施意见》,以及市委、市政府关于文化改革发展的一系列决策部署。8、县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相关内容和县委、县政府关于文化改革发展的一系列决策部署。9、有关文化产业、品牌战略方面的知识。

第三个专题: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进一步巩固全县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理论基础(2014年7月)

学习要点: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不断增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道路、制度和理论体系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深刻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自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贯穿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和基本道德规范,深化“发展,我的责任”教育实践活动,思考提炼“精神”的核心内容,把全县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行动统一到中央精神上来,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落实县委、县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

学习内容:1、:《在同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代表座谈时的讲话》(概要)、《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党的十报告相关内容。3、省第十次党代会报告相关内容。4、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相关内容。5、县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相关内容。6、有关提炼“城市精神”方面知识。7、有关幸福感要素构成方面的知识。

第四个专题: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精神,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2014年10月—11月)

学习要点:加强对党成立90多年、执政60多年来基本经验以及党的历次代表大会重要文献和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学习宣传,为党的十胜利召开营造良好氛围。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党的十提出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按照大会确定的新任务新举措新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

学习内容:1、:《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党的十报告。3、省第十次党代会报告。4、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5、县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相关内容。6、中央和省、市委有关文件。7、有关党史方面知识。

第五个专题:学习掌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必需的法律法规知识,增强依法管理经济社会的自觉性(2014年8月)

学习要点:学习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包含的基本内容,准确把握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深刻内涵,明确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对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意义,认真学习有关法律法规,增强全县各级领导干部带头学法守法的自觉性,提高依法行政和善于运用法律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能力。

学习内容:1、:《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第六部分)。2、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3、吴邦国:《在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座谈会上的讲话》。4、:《在全国依法行政工作会议上的讲话》。5、有关宪法、行政法、经济法和行政法规等方面的知识。

第六个专题:深入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切实提高各级党组织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2014年9月)

学习要点:深刻理解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科学内涵和时代特征,准确把握目标任务和现实要求,切实增强工作的自觉性、主动性和责任感、使命感。以开展“两带一创”和“重学习、转学风、提能力、解问题、促发展”主题活动为载体,不断丰富学习内容,创新学习方法,完善学习制度,强化学习措施,切实提高各级领导班子的思想理论水平和领导、推动科学发展的能力。

学习内容:1、:《加强领导干部学习提高执政兴国本领》、《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研讨班上的讲话》。2、十七届四中全会文件和中央有关精神。3、中央和省、市、县委关于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重要文件。4、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相关内容。5、《中共市委办公室关于推进全市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实施意见》。6、县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相关内容。7、《中共县委办公室关于推进全县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实施意见》

第七个专题:以改革创新精神研究和解决党的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2014年12月)

学习要点:深刻认识新形势下党的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积极应对“四个考验”、防止“四个危险”,按照中央关于加强新时期党的建设的总体部署,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拒腐防变能力。深刻领会新形势下加强反腐倡廉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自觉遵守“十要十不要”行为规范,加强党性锻炼和道德修养,讲党性、重品行、做表率,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有力政治保证。

学习内容:1、:《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第十二部分)、《在第十七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2、《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3、党的十报告相关内容。4、省第十次党代会报告相关内容。5、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相关内容。6、县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相关内容。7、县党员干部“十要十不要”行为规范。8、有关党的执行力、创新力方面的知识。

三、学习形式

坚持个人自学与集中学习相结合、学习理论与调查研究相结合、专家辅导和专题讨论相结合,不断提高学习效率和效果。

1、集中学习。中心组学习按年度计划组织实施,集中学习采取专题辅导、讨论交流等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坚持1个或2个专题研讨1次,适时邀请专家举行专题讲座。集中学习前,中心组成员要就有关内容先行自学,并结合本人工作实际思考有关问题,做好交流准备,集中学习时,做好交流发言,重点发言者要重点准备。

2、个人自学。围绕学习计划安排和各自分管工作专业的学习内容,中心组成员通过自学,系统掌握基本理论,结合实际思考问题。

3、调查研究。中心组成员从工作实际出发,结合自己所分管的具体工作,紧扣工作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把学习与实际工作结合起来,每年撰写2—3篇有价值的调研报告,记读书笔记不少于2万字。

四、学习要求

1、加强组织领导。今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加强干部队伍理论武装的任务十分艰巨。党组要不断深化对中心组学习重要性的认识,切实把加强和改进中心组学习作为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重要内容,作为提高班子成员理论素质、统一思想认识、加强党性修养、增强决策能力、提高领导水平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来抓紧抓好。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心组学习“一把手”抓的领导责任制,健全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的领导机制,调动中心组成员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中心组学习的“龙头”带动作用,使中心组学习更具指导性。

2、着力改进学风。要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工作中心和广播影视中心事业发展中心,以解决思想认识问题和本部门实际问题为切入点,安排部署学习任务和内容,大力开展“重学习、转学风、提能力、解问题、促发展”活动,以良好的学风,促进学习成果的转化和运用,不断提高总揽全局的能力、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和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

3、创新完善形式。要在总结近年来行之有效的学习经验和方法的基础上,针对新形势、新任务要求,创新学习载体,灵活学习形式。要坚持个人自学与集体研讨、专家辅导与横向交流、理论学习与专题调研、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运用“大讲堂”、“流动大课堂”、“团队互动学习法”、“科长讲坛”等新平台新形式,借助网络、多媒体等新手段,促进学习的规范化、科学化、常态化。

社会建设的内容范文8

1.项目名称: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

责任单位:党政办、各村(社区)

配合单位:中心初中、民政办、人保所、建管所、卫生所等部门

项目内容: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立现代服务型基层人民政府。加大政府公共服务投入,大力发展社会事业,改革公共服务方式,优化公共资源配置,注重向农村倾斜,建立符合镇情、覆盖农村、持续发展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强便民服务中心、村居公共服务中心和企业公共服务中心建设。

项目保障:完善机构建设,强化管理考评。

项目要求:着力构建覆盖全面、及时有效、群众满意的服务平台。

2.项目名称:推进社会保险和社会救助机制建设

责任单位:民政办、人保所、各村(社区)

配合单位:司法所、财管所、建管所、卫生所等

项目内容:不断巩固农民基本医疗保险、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农民最低生活保障、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全覆盖成果。建立与农民可支配收入直接挂钩、与政府财政收入增长同步的保障资金投入增长机制。

项目保障:镇财政加大投入力度。

项目要求:全面建立以最低生活保障、五保供养、医疗救助、临时救助、住房救助、司法救助为基本内容的救助体系,加大对农村弱势群体的救助帮扶。

3.项目名称:推进医药卫生所体制改革

责任单位:卫生所、各村(社区)

配合单位:财管所、人保所等

项目内容:推动基本公共卫生所服务均等化,健全人人享有的医疗卫生所服务体系,不断提高医疗保障水平。加强公共卫生所体系建设,建立疾病预防控制联防联控机制,完善重大疾病预防体系,提高公共卫生所事件应急处置能力。

项目保障:镇财政加大投入力度。

项目要求:确保每个社区群众都能享受大病补助、合作医疗服务,确保重大传染性、流行性疾病有效预防控制。确保镇区办好一所合格的医院,确保各个社区都有一所示范化卫生室。

二、创新发展社会矛盾纠纷大调解体系

4.项目名称:加强大调解体系建设

责任单位:综治办、司法所、调处中心,各村(社区)

配合单位:机关各相关部门

项目内容:

(1)加强镇村两级大调解领导体制建设。镇调处中心主任由党政分管领导担任,配备1-2名专职副主任;村(社区)调解主任由村主要领导担任,配备1名专职副主任。

(2)成立村级调处工作站,实行机构专设、人员专职。

(3)相关职能部门明确专门人员与中心对接,实行联动联调,推进镇行政调解工作机制建设。

(4)镇调处中心、村(社区)调处工作站和公调对接站队伍,按“3个2”的要求落实专职调解员。

(5)在实际工作中,真正发挥镇调处中心的骨干作用和村(社区)调委会的基础作用。

(6)镇调处中心、村(社区)调处工作站有专门调处场所,办公设施配备到位。

项目保障:出台相关文件,按要求配强配齐人员,硬件保障按南通要求到位。

项目要求:2014年4月全部达到要求。

5.项目名称:深化大调解专业调处机制建设

责任单位:农经站、综治办、中心初中、派出所、民政办、司法所(调处中心)、人保所、卫生所、环保、工会等

配合单位:镇相关部门

项目内容:

(1)深化“公调对接”、“检调对接”、“诉调对接”、“援调对接”、“访调对接”、“消调对接”六大对接调处机制。

(2)从整合内部资源入手,强化对接专门机构和人员建设,实行管理规范化、工作信息化、人员专职化,实现体制管理新突破。

(3)依托相关职能部门,全面建立完善医患、劳资、环保、拆迁、交通事故、物价、教育、婚姻、土地流转等涉及民生类矛盾纠纷的专业化调处机制(包括办事机构、办公场所和相关制度),及时有效化解行业性矛盾纠纷。

(4)在矛盾纠纷多发领域不断拓展专业化调处机制建设,做到哪个行业矛盾纠纷突出,专业调解组织就建到哪里。重点加强镇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纠纷调处中心建设,探索建立保险介入调解、提前支付、委托评残、结果确认等调处工作新机制。

项目保障:结合实际,制定完善深化对接调处机制实施办法和深化专业调处实施办法,以及相关工作规范。

项目要求:2014年,运用“公调对接”机制调处纠纷占110接处警民事纠纷类40%以上,通过“检调对接”、“诉调对接”、“援调对接”促成和解结案率、民商事案件调撤率、调处矛盾纠纷的成功率达到市要求标准。全镇民生类矛盾纠纷的调解成功率达90%以上。

6.项目名称:全面实施大调解工作信息化管理

责任单位:司法所(调处中心)

配合单位:综治办、各村(社区)

项目内容:镇、村大调解工作探索建立网上运作机制,重点突出矛盾纠纷源头预防、排查零报告、纠纷调处、责任追究等重点工作环节,定期分析矛盾纠纷走势,提出阶段性工作意见和建议。

项目保障:严格落实综治办转发的《南通大调解网站维护管理工作规范》、《全市大调解信息化管理系统使用规定及《市社会矛盾纠纷排查“零报告”和责任追究实施办法》等文件。

项目要求:2014年6月底前,实现矛盾纠纷信息网上传输、纠纷移送网上流转、调解文书网上生成、调处结果网上反馈、调解档案网上保存、调解过程网上监督等信息化管理新机制,调解服务一键通全面覆盖到村(社区)。探索建立网络QQ调处及QQ视频调处工作机制。

三、创新发展现代防控体系

7.项目名称:构筑覆盖全镇的现代化治安防控体系

责任单位:综治办、派出所、财管所、各村(社区)

配合单位:机关各部门

项目内容:

(1)以现代信息化为引领,在充分整合现有技防资源的基础上,按照“高点规划、高质建设、高效运用、高标管理”原则,构建“防范技术融合应用、防控时空无缝衔接、防控目标全网追踪、防控区域全面覆盖”的现代信息化技防镇。

(2)加强镇巡防中队建设,全面整合专业巡防和义务巡防力量等资源,形成两级专职巡防新体系。对镇技防监控中心人员定位、制度建设、监控值守形成规范管理。

(3)加强治安志愿者队伍和群防群治队伍建设,探索实践群防群治新模式。

项目保障:制定出台全镇技防工作规划,将现代技防建设列入财政预算,加大投入力度,力争2014年全面完成技防建设全覆盖,并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长安建设目标考核,全面落实南通市综治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巡防工作的意见》,建立完善巡防队员考核奖惩机制。

项目要求:2014年,确保镇财政用于技防监控建设的投入达50万元以上,全镇25个村新增探头至少100只,通过技防设施现场抓获和提供线索破案量占破案总数的40%以上。确保巡防力量不少于50名,群防群治队伍常量达到辖区人口1%以上,建成一定规模的治安防范、应急反应、社会救助等不同类别的志愿者服务体系。

四、创新发展特殊人群管理服务体系

8.项目名称:创新建立特殊人群管理服务工作机制

责任单位:司法所、各村(社区)

配合单位:610办、派出所、民政办、人保所等

项目内容:

(1)按照“党政主导、政法综治牵头、职能部门参与、实体化运作”的原则,建立以社区服刑人员、刑释解教人员、涉毒涉邪人员、社会闲散青少年、易肇事肇祸的精神病人、社会弱势群体、重点人员为重点服务对象的,融帮助教育、管理控制、劳动就业、法律服务、社会救助、心里矫治“六位一体”的特殊人群管理服务中心。

(2)强化镇级安置帮教基地建设,加强对社区服刑人员帮扶、教育、心理矫治和转化工作,同时对其实行24小时管理服务。

(3)加强镇社工中心规范化建设,提升特殊人群管理水平。

(4)扎实推进防范处理“回归社会工程”,全面启动“三年教育转化整体战”。

项目保障:按照南通市关于《县级特殊人群管理服务中心、市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过渡安置基地、镇(区、园)社工中心规范化建设标准》落实到位。

项目要求:2014年,全镇刑释解教人员安置率达96%,衔接管控率达100%,无重新犯罪、又犯罪。

五、创新发展外来人口服务管理体系

9.项目名称:加强外来人员服务管理组织网络机构建设

责任单位:综治办、派出所、村(社区)

配合单位:机关相关部门

项目内容:

(1)整合部门资源,建立集信息采集、劳动就业、子女入学、法律服务、社会救助、矛盾化解等职能于一体的外来人口服务管理办公室,配备一定数量的专职工作人员。

(2)在派出所建立外来人员管理服务工作站和外来人员犯罪管控中心,设立专门办公场所,并配备必要的工作人员。建立外来人口流入地、流出地双向管理协作机制。

(3)不断完善外来人口信息化采集和管理机制。进一步细化信息采集管理方式,建立健全部门协作、社会单位信息交换、信息核查反馈工作机制,提高信息采集的完整率和准确率。

项目保障:将外来人口服务管理改革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落实管理工作经费。

项目要求:2014年3月底前,按照要求全部配备到位,硬件建设达到标准。确保外来人口在就业、居住、就医、子女就学等方面享有与本地居民同等待遇,营造公平均等的发展环境。

六、创新发展新型社区管理服务体系

10.项目名称:“诚信江安、和谐邻里”主题教育

责任单位:综治办、派出所、司法所、广电站、文化站,各村(社区)

配合单位:相关部门

项目内容:

以“净化社会空气、打造一流民风”为目标,全面提升江安镇经济建设软环境。

项目保障:制定出台《江安镇“诚信江安、和谐邻里”主题教育活动实施方案》。

项目要求:全面提高江安镇干部、群众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使活动真正让江安镇社会风气得到净化,人民群众的法治理念得到提升,促进江安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

七、创新发展基层基础建设管理体系

11.项目名称:强化基层政法综治工作综合平台建设

责任单位:综治办、各村(社区)

配合单位:610办、派出所、司法所(调处中心)办、维稳办等

项目内容:

(1)大力度推进镇政法综治工作中心示范级创建活动,办公场所不少于300平方米,专职政法副书记直接负责、主持全面工作,综治办专职工作人员达到3人以上,专职调解员达4人以上,落实执行联动机制。村(社区)建立标准化综治警务室,面积不少于40平方米,人员、制度、经费落实到位。

(2)全面实施矛盾纠纷联调、社会治安联防、重点工作联动、突出问题联治、平安法治联创、社会管理联管等“六联”工作机制。

项目保障:按照要求严格实施考评,列入综治工作考核重要内容。

项目要求:2014年3月底,村综治警务室标准化建设到位,2014年9月底,镇政法综治工作中心示范级建设到位。

八、创新发展政法综治队伍管理服务体系

12.项目名称:加强政法队伍建设

责任单位:综治办、610办、派出所、司法所(调处中心)、维稳办

配合单位:纪委、组织、人保所

项目内容:大力开展“发扬传统、坚定信念、执法为民”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在市委政法委领导下开展“大练兵、大轮岗、大督察、大监督”活动,制定实施方案。

项目保障:健全和完善政法队伍建设制度体系。

项目要求:确保全年政法干警无违法违纪和错案责任追究现象,人民群众对政法队伍满意率居全市前列。

13.项目名称:政法综治新型专业队伍和群防群治队伍建设

责任单位:综治办、派出所、司法所(调处中心)、各村(社区)

配合单位:人保所、财管所等

项目内容:

1、培育壮大专职调解、专职社工(心理矫治)、专职保安、专职监控、专职巡防、专职外口协管等专业队伍;群防群治队伍保持不少于100人。

2、全面建立江安镇“综治长安服务队”,在人员、制度、经费保障、考核上规范运行管理。

项目保障:制定完善专业队伍招录、培训、管理、使用、评价和奖励等实施办法。

项目要求:科学设置岗位标准,严格考核管理,提升工作效能,推动江安镇综治长安建设,促进社会和谐,让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九、创新发展组织领导体系

14.项目名称:建立完善维稳考评奖惩机制

责任单位:纪委、组织、综治办、依治办、人保所

项目内容:进一步完善领导干部德、能、勤、绩、廉、法、安“七位一体”考评体系,用足用好综治法治考核奖惩手段。

项目保障:制定完善《江安镇社会管理创新(综治长安建设)考评表彰活动实施办法》。

项目要求: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长安建设和社会管理创新列入党政机关重要议事日程,使全镇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参与长安创建和社会管理创新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较大提高。

15.项目名称:建立完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

责任单位:综治办、维稳办,各村(社区)

配合单位:中心初中、派出所、人保所、国土所、建管所、卫生所、环保、安监、办、法制工作室等

项目内容:完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重大政策制定、重大项目审批、重大工程立项、重大举措出台前进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

项目保障:加强维稳办机构建设,配齐人员,建立社会稳定风险评估规范化标准体系和考评办法。

项目要求:按照《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意见》要求,做到应评尽评。重大政策制定、重大项目审批、重大工程立项、重大举措评估率达100%。

16.项目名称:建立完善重大决策听证对话机制

责任单位:法制工作室、司法所、各村(社区)

配合单位:派出所、维稳办、办

项目内容:完善重大决策听证对话机制,对涉及民生利益的重大决策、重大项目进行听证对话。

项目保障:严格执行《市听证程序规定》。

项目要求:重大决策、重大项目举行听证对话率达100%。

十、创新发展社会管理新的手段体系

17.项目名称:建立社会管理法治保障机制

责任单位:依治办、司法所、法制工作室

配合单位:相关部门

项目内容:

1、“公民法治驿站”在全覆盖的基础上,实行标准化运作。

2、全面打造“法治文化一条街”。

3、深化依法行政,推动公正司法,深入开展法制宣传,大力弘扬法治文化,努力形成依法决策、依法管理、依法办事、依法维权的浓厚法治氛围,大力推进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的法制化建设。

项目保障:出台实施意见,扎实开展法治创建活动。

项目要求:基本建成法治理念深入、规章制度健全、权力行使规范、公民权益保障、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法治乡镇,形成社会管理法制化保障体系。

18.项目名称:建立社会管理舆论宣传机制

责任单位:宣传、文化站,广电站

配合单位:综治办

项目内容:强化社会管理舆论宣传,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了解社情民意,理顺社会情绪。通过新闻宣传、社会宣传、对外宣传、文艺宣传等形式,营造浓厚的社会氛围。通过政策宣传、典型宣传、成果宣传等形成社会管理齐抓共管、共建共享的社会基础。

社会建设的内容范文9

关键词:党代会;;文化建设;发展创新

中图分类号:G120;D2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605(2008)07-0020-04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一直非常重视文化建设,把它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加以推进。党的十二大到十四大将文化建设表述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主要相对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而言;十五大则明确提出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概念,主要是相对于政治、经济而言;十六大、十七大沿用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概念。虽然由于时代条件和历史任务的差异,历次党代会对文化建设阐释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但主要思想是一脉相承、一以贯之的。以历次党代会报告为主线加以系统梳理,可以看出我们党对文化建设的认识走过了一条不断发展的创新之路。

一、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不断加强

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完成党的指导思想拨乱反正的基础上召开的。大会的政治报告《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把“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单独作为一部分进行系统阐述,指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表现”[1]26-27,首次在党的代表大会上突显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战略地位。

党的十三大报告继承了十二大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思想,强调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作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根本出发点和立足点,并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努力建设精神文明”,确定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具有长远意义的指导方针。

党的十四大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同时,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指出:“越是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越要切实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繁荣教育、科学、文化事业,加强人民正确的思想道德武装,弘扬崇高的民族正气,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和社会风尚。”[2]针对当时存在的现代化建设中物质文明一手硬、精神文明一手软的状况,十四大强调了精神文明建设是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强大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重要思想,标志着党对精神文明建设规律的认识进一步深化。

党的十五大报告从现代化建设目标和民族振兴的高度,强调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指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应该有繁荣的经济,也应该有繁荣的文化”,“面对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和综合国力剧烈竞争,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面对小康社会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全党必须从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和民族振兴的高度,充分认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报告还强调:“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3]35。十五大对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新定位,是对文化在现代化建设中的战略地位的进一步肯定。

党的十六大报告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灵魂,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主题,在规划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蓝图,提出经济、政治、社会发展目标的同时,提出了文化建设的奋斗目标。围绕这一目标,报告再次在党的纲领性文献中确立了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4]29这种对文化建设战略意义的深刻阐述,反映了党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重要性的深刻认识,推动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发展繁荣。

党的十七大报告立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的新要求,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战略布局的高度,提出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一步突出了文化建设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战略地位,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5]32十七大报告还首次把文化作为国家软实力,在党的代表大会上作为重要任务提出;首次向全党和全国人民发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文化建设新高潮的号召。

二、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不断充实丰富

党的十二大报告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概括为文化建设和思想建设两个方面。其中,文化建设主要是指教育、科学和文化;而思想建设主要是指革命的理想、道德和纪律。十三大根据十二届六中全会作出的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决议,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内涵概括为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两个方面。党的十四大报告进一步提出了精神文明建设中的理论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等内容,并提出了精神文明重在建设的重要思想。

党的十五大报告明确提出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概念,并将其作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的三大组成部分之一,单列一章加以强调。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主要内容,十五大报告提出:一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认为这“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二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发展教育和科学,这是“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三要积极发展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等事业,这是“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四要为现代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这是“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3]36-37。

党的十六大报告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对文化建设进行了总体部署,突出强调了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建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坚持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并重、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以及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等六个方面。十六大报告还提出:“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4]30,为建立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确立了新的奋斗目标。十六大报告在十五大关于教育和科学事业内容的基础上,明确提出“坚持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并重,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4]31,充分表达了党和国家对哲学社会科学的高度重视。在十五大报告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基础上,十六大报告首次在党的代表大会上明确了“文化产业”的新概念,并对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出了新的政策和要求,即“贯彻发展先进文化的要求,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国家支持和保障社会公益事业”,“完善文化产业政策,支持文化产业发展”[4]31-32等。十六大报告还提出了“根据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推进文化体制改革”[4]32的总体方案,并明确了文化体制改革的目标和任务。

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谐文化”、“中华文化”、“文化权益”等纳入党代会报告之中,进一步丰富了文化建设的内涵。主要包括:(1)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5]33这是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也将我党对文化建设的认识提到了新的高度。(2)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十七大报告在十六届六中全会决议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提出了“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的重大任务。和谐文化反映着人们对和谐社会的总体认识、基本理念和理想追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社会和谐的文化源泉,也是全体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撑。(3)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报告指出:“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要“加强对各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护”,“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5]34-35。这就为我们指明了科学对待传统文化、文化遗产和外来文明的态度和方法。(4)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报告指出:“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5]35这就表明,创新关系到中华文化自身的发展,是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必由之路和强大动力。

从以上对十二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历次代表大会报告关于文化建设内容的梳理来看,历次代表大会都在实践发展的基础上,根据新的时代要求,不断充实完善文化建设的内涵,推动了文化建设理论的不断发展和创新。

三、文化建设在中的体现和发展

中国共产党在经历了伟大历史转折并完成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任务之后,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重新制定了。相对于过去的而言,十二大是中国共产党执政以来最好的一部。在这部中,阐述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总纲中写道:“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应当大力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用共产主义思想教育党员和人民群众,抵制和克服资本主义腐朽思想、封建主义残余思想和其他非无产阶级思想,努力使我国人民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民。”[1]65它还具体规定了党员和党组织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所承担的任务和作用:党员要“在生产、工作、学习和社会生活中起先锋模范作用,带头维护社会秩序,发扬社会主义新风尚,提倡共产主义道德”[1]70;党的基层组织要“做好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提高他们的觉悟。对于群众中的错误意见和不良风气,要用适当的方法加以纠正”[1]82。十二大中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阐述,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理论和实践成果在党的建设中的反映。将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写进,充分体现了党对精神文明建设战略地位和作用的深刻认识。

党的十四大根据改革开放中党在文化建设方面积累的新鲜经验,对作了修改。十四大修改的指导思想是:“总结十二大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党的建设的新经验,把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及一系列方针、政策写入,对党的工作和党的建设提出切合实际的新的要求,把党建设成为领导全国人民沿着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前进的坚强核心。”[6]49-50根据这一指导思想,十四大在总纲中充实了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一是在原总纲论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第十自然段加上了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二是增加了文化建设的内容,强调“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三是对思想建设的内容作了针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情况的修改,即以“用党的基本路线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党员和人民群众”替换原来的“用共产主义思想教育党员和人民群众”,并增加了“对党员还要进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教育”的要求。同时,增加了“增强民族自尊、自信和自强精神”,“抵御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腐朽思想的侵蚀,扫除各种社会丑恶现象”等内容。[6]53十四大中关于精神文明建设内容的修改和充实,是十四大报告强调的“各级党委要认真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的新经验,加强和改进对精神文明建设的领导”这一要求在中的反映。

1997年9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审议并通过了对的修改,明确规定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这是党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指导思想上的重大发展。

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审议并一致通过了关于修改的决议。修改后的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4]45中还写入了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将中国共产党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小康社会奋斗目标中关于文化全面发展的要求写入,有力地推动了党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和成熟。

党的十七大结合新世纪新阶段国内外环境与党自身建设的新变化,立足于完成改革发展关键时期党和国家面临的新任务,对作了新的重要修改。这次修改所遵循的原则是: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体现科学发展观等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的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把党的十七大报告确立的重大理论观点、重大战略思想、重大战略部署写入。正是在这样的原则指导下,文化建设的内容在中有了新的充实和发展。

十七大总纲第9自然段在阐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和现阶段基本任务时,增写了“必须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5]61的内容,并在第16自然段具体阐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内容,强调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5]63。这样的修改,有利于更好地把握和贯彻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方针政策和工作要求。在具体条文的修改上,第三十四条在关于党的各级领导干部模范履行党员义务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时,增写了“加强道德修养,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反对,反对任何、谋求私利的不正之风”[5]85的内容,这有利于促进各级领导干部加强党性修养和道德修养,提高思想道德素质,为党和人民建功立业。

综上所述,党的十二大以来历次党代会报告以及对的制定和修改,体现出我们党对文化建设的认识既一脉相承、一以贯之,又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推动着我国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不断加强,主要内容不断充实丰富,在中的表述也不断发展完善,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文化建设的高度关注和重视,体现了党领导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能力和水平的提高,这必将有力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参考文献:

[1]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2].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64.

[3]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4]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