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金融与经济的关系集锦9篇

时间:2024-03-06 14:39:30

金融与经济的关系

金融与经济的关系范文1

天津神鹿能源有限公司 300300

[摘要]对经济波动和金融体系之间的关系进行准确的理解,能够有效地促进金融的发展和防范金融风险。本文在梳理两者的发展的基础之上,进一步的思考了实体经济和金融体系之间的关系。通过分析我们发现,实体经济和金融体系的关系在主流的经济理论中并没有得到充分的理解,金融体系在实质上并非是与实体经济相对立的一种虚拟经济,属于一种服务业,并且对实体经济的产出进行了直接的贡献,同时其也是实体经济对资源进行配置的核心,要想保证实体经济和金融体系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要对金融体系自身的运行机制进行准确的理解,并且将其与实体经济的匹配度充分的把握好。

[

关键词 ]金融体系;实体经济;关系

从理论层面,实体经济和金融体系之间的关系与经济周期或经济波动这一经济学研究的核心具有密切的关系。从实践层面来说,对实体经济和金融体系的关系进行正确的理解,除了能够有效地促进金融体系的发展,同时还可以很好地防范金融危机。目前我国正在处于经济发展转型以及金融体系改革的一个关键时期,为此,本文在梳理两者的发展的基础之上,分析了实体经济和金融经济的关系和一些基础性的问题。

1.实体经济和金融体系关系在主流宏观经济学中的理论

现在的学者开始越来越关注经济运行受到的金融体系的影响,并且对经济运行和金融体系之间的关系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比如有学者提出在通货紧缩以及资产价格泡沫破灭后过度债务融资对经济的影响进行了强调,其主要研究的是经济波动受到的金融体系融资总量的影响[1];另外有学者认为投资并非是导致经济不稳定的重要来源,而因为投资进行的融资才是导致经济不稳定的原因,其对经济波动受到的金融体系的融资结构的影响进行了强调。还有学者对银行的流动性转换对经济效率的改善作用进行了论证,然而经济波动同时也受到银行体系的不稳定性和流动性创造的影响。除了主流的宏观经济理论研研究,经济增长和金融体系之间的关系是长期以来金融发展理论一直关注的一个焦点。然而从实际上来说,在主流经济理论中并非对实体经济与金融体系的关系具有充分的理解,因此现在经济研究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对两者之间关系的探讨。

2.实体经济和金融体系关系的发展分析

在实体经济和金融体系的发展中,两者具有始终属于动态变化的关系。早在实体经济发展的初期,金融体系的形成就是由于交易需求而具备了前提和基础,而当时在实体经济相互之间的汇总和支付中金融体系只属于一种中介,无法对实体经济的发展起到直接的推动作用。在实体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实体经济和金融体系之间出现了相互的融合和发展,在实体经济积累的原始资本的基础之上,金融体系开始逐渐的成为信用中介,并且开始不断地优化配置实体经济原始积累的资本,最终对实体经济的持续发展起到了直接的促进作用;金融市场在实体经济实施公司制和股份制的改革之后具备了发展的机会和平台,这样也就使得实体经济和金融体系两者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直接、更加密切[2]。

实体经济在现代金融体系不断转变结构以及不断创新功能的条件下在科学技术、组织方式以及管理模式等方面也出现了一系列的变革,这样就使得实体经济和金融体系之间具有了一种相互控制、相互制约的关系,并且开始逐渐的走向分离,与此同时,由于边际产出的递减导致实体经济逐渐的陷入困境,而金融体系的主要支撑就是信用,这样就导致两者的分离速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快。

3.实体经济和金融体系之间的作用关系

首先,金融体系存在的基础是实体经济:作为实体经济发展中形成的一种产物,金融体系存在的基础就是实体经济,实体经济将稳定的收益和物质基础提供给了金融体系。如果金融体系不依托于实体经济,就很容易发生资本泛滥的现象,最终会在投机市场流入大量的金融资本,从而导致出现扭曲的资源配置。这样除了会将商品经济的秩序打破之外,同时又有可能导致出现金融危机,因此金融体系存在的意义也就丧失了[3]。

其次,在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中金融体系属于非常重要的工具:金融体系将有效可靠的支付中介提供给了实体经济,并且促进实体经济将资本的原始积累完成,实体经济由于这些积累的原始资本具备了不断扩大生产的基础,同时,金融体系还对实体经济稳步增长和风险的分散具有促进作用[4]。目前金融体系开始变得越来越完善,因此其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也开始变得越来越多元化,比如现在出现的信用体制建设、财务管理、信息披露以及兼并收购等最终对实体经济的持续发展起到了十分显著的促进作用。

4.对实体经济和金融体系之间关系进行协调的有效对策

首先,要将实体经济的积极作用充分地发挥出来,从而能够对金融体系的发展起到有效的推动作用。实体经济必须要将自身在发展中的主动性充分的体现出来,将发展的导向确定为交易需求,从而能够将相应的处理提供给金融体系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使两者之间存在的分离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金融体系会受到实体经济中很多因素的影响,比如,原始资本积累的速度由于实体经济的增长而得以加快,并且不断地向金融体系中流入,从而进一步地扩大金融体系的规模;与此同时,实体经济派生的金融需求及其自身的市场化发展能够对金融体系和金融服务朝着自由化和市场化方向的发展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所以,必须要改革实体经济,从而使实体经济推动金融体系发展的作用充分的发挥出来,确保实体经济和金融体系能够实现有效的融合。

其次,要对金融体系的自由化改革进行积极的推进:实体经济的发展会由于金融体系的自由化发展而受到积极的影响,立足于资金供求的渠道能够不断的促进实体经济融资效率的提升,金融体系的自由化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第一,通过提升储蓄利率的方式可以使储蓄的规模得以扩大;第二,不断地完善和发展直接融资的方式,能够确保大量的储蓄直接转化成为投资;第三,其能够对金融市场受到的政府的不利影响起到有效的规避作用,确保能够使实现资本的优化配置;第四,其能够对监管体系的逐渐完善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并且进一步地提升实体经济的服务效率;第五,其能够将具有差异化以及多层次特点的金融市场构建起来,从而能够使金融市场结构的失衡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所以,必须要对金融体系的自由化发展进行大力的推进,从而将金融体系的优势充分地发挥出来,确保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之间具有越来越密切的关系[5]。

最后,要不断地推动资本市场的发展和改革:金融体系可以划分为两个部分,也就是直接金融和间接金融,所谓的直接金融就是资本市场,所谓的间接金融就是金融中介。实体经济和间接金融之间具有债权和债务的关系,而直接金融则对实体经济的发展速度和整个过程起到了决定的作用。因此,要想使实体经济和金融体系之间的关系得到有效的维持,就必须要不断地发展和改革资本市场。比如可以将实体经济的财务信息和业务信息及时地披露出来,从而使信息在实体经济发展中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并且不断地规范实体经济的经营管理;要制定完善的信用体制和法律法规,从而能够充分地促进资本市场的改革和发展,最终能够将良好的外部环境提供给实体经济的发展,资本市场的发展可以将更加层次化和多样化的融资渠道提供给实体经济,从而有效地加快实体经济的融资效率。

5.结语

实体经济和金融体系之间具有十分密切的联系,实体经济和金融体系两者之间的相互融合有效地促进了两者的持续发展。脱离实体经济的依托的金融体系就有可能引发金融危机,而离开金融体系的实体经济则很难实现稳定的发展。为此,必须要对实体经济和金融体系两者之间的关系具有正确的认识,并且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协调,只有这样才能够将两者的积极作用充分的发挥出来,确保我国的经济实现健康、稳定、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晓朴,朱太辉.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关系的反思[J].国际金融研究,2014(03)

[2]邱兆祥,安世友.金融与实体经济关系的重新审视[J].教学与研究,2012(09)

[3]邱杨茜,陈颖,余军,何孝星.当前我国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运行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经济学动态,2012(08)

金融与经济的关系范文2

关键词:金融发展;经济增长;市场经济

中图分类号:F22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2-000-01

金融发展主要体现在金融总量的发展以及金融市场结构的不断优化与完善,经济增长则主要体现在我国实体经济的提高,比如在国民生产总值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加方面,同时也包括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经济结构的完善等等。从西方发达国家多年发展经验来看,金融发展在整个经济增长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而且其重要性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不断的提升,因此,对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平行性是一个重要的课题。金融发展是经济增长过程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所以对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深入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分析

从当前众多学者的理论研究来看,针对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论述,存在着以下几种关系模型:

1.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通常一个变量产生变化而不会对另一个变量有显著的人影响,则两者之间不形成因果关系。金融发展的同时,经济也在增长,而金融结构也在不断的增长,但是各自之间却按照各自的发展逻辑,所以说大多古典经济学家认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

2.经济增长促进金融发展。这种观点认为经济增长会促进金融机构的变化与发展,从而促进金融市场的不断变化与完善,针对这种观点可以用需求论作为解释。金融体系所具有的基本功能可以概括为为储蓄者和投资者找到作为合理的投资项目,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金融体系的功能则变得日益复杂,在不同的经济条件下有着不同的制度安排,所以可以说,认为经济增长能够促进金融发展的观念是现代制度学家所持有的。

3.金融发展是促进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有的观点认为,金融发展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甚至是决定性因素之一。从某种意义上说,金融发展之于经济增长,既是必要条件,也是充分条件,而且这种观点在近些年来的研究文献中体现的日渐增多。一方面认为,金融发展是经济增长的前提条件,金融体系不够完善是影响经济增长速度的一个主要因素,而这一观点也是大多经济学家所持的观点;另一方面认为,如果没有其他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则金融体系自身也无法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趋势。

4.金融发展阻碍经济增长。这里观点的因果关系对于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显然是侧重于金融领域产生的泡沫现象以及货币危机等因素对于经济增长所产生的负面影响,这种观点认为金融体系本身具有一定的不稳定性,如股票市场以及国际资本市场的流动性等等,都是导致金融危机产生的主要因素。

5.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互为因果。这种理论认为金融发展能够促进经济增长,而经济的增长也会促进金融发展,已有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接受并且深入研究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的互为因果关系。

二、实证研究与分析

本文以河南省为例,通过检验、协整分析以及格兰杰因果检验理论分析,对于河南省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研究,得到以下结论:第一,河南省金融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是长期均衡稳定的,因此二者之间存在着较为明显的互相作用,但是金融发展效率与经济增长之间没有显示出显著的影响效率,这也说明地区金融市场需要不断的深化。第二,河南省的金融相关比率是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原因,二者之间存在着双向的英国关系,这也说明河南省金融市场的发展对经济增长有着较大的推动作用。第三,从当前河南省金融市场的存贷款数量上来看,仍然较大,但是在金融发展效率方面却较低,因此在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方面没有突出的作用。

三、建议

从当前河南省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现状来看,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改进:

1.促进金融市场资源配置效率的提升。河南省金融市场中的人民币存款余额的速度不断增长,这与贷款余额的增长速度相比显然更快,也说明居民的存储热情仍然较高,但是对于资金的使用效率却并没有显著的提升。在资本市场结构体系方面也仍然需要不断的优化配置,这样才能使资金不断流向投资效益较高的企业,以此促进地区的经济快速增长。同时,非银行金融机构在发展速度上虽然较快,但是在机制和结构方面仍然不够健全,所以为了能够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更完善的资金来源,需要不断的提高金融中介的资产运用效率,促进金融市场的不断完善。

2.促进资本市场和股票市场的快速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股票市场对于市场经济的增长有着十分显著的促进作用。同时,保险市场是一个地区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发展保险市场对于推动浙江省的金融市场有重要作用,所以应该多宣传保险,增长居民的投保意识,不断丰富保险品种,从多个方面的努力来推动浙江省的保险市场。我国股票市场的相关机制还很不健全,对于业绩不良的上市企业还没有相应的退出机制,这些还需要国家出台相关的细则以推动股票市场的发展,使得金融市场可以进一步提高地区的经济增长。

综上所述,金融是市场经济发展的核心,为了促进经济的发展,必须要促进地区金融市场的不断优化与完善,而金融市场的发展与国家相关政策的扶持是分不开的,只有在国家和政府的全面支持下,才能促进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从而促进经济结构不断完善,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

参考文献:

[1]曹啸,吴军.我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格兰杰检验和特征分析[J].财贸经济,2002(05).

[2]马瑞永.中国区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6(02).

[3]刘国霞.金融发展对陕西经济增长作用的实证研究[J].金融经济,2010(16).

[4]刘巍,陈昭.计量经济学软件Eviews6.0建模方法与操作技巧[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金融与经济的关系范文3

[关键词] 经济增长 金融发展 协整分析

一、引言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她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又经历了内忧外患,国家动荡不安和天灾人祸的频繁侵袭,在贫弱的基础上,走出了工业化面向现代文明的道路。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经济迅速腾飞。回想三十年前的中国和今天的中国已不可同日而语,国民生产总值翻了数十倍,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各城市的基础建设也达到世界水平,中国上海更是成为世界的金融中心。统计资料显示,1978 年我国GDP 总量仅为3624 亿元人民币,1986 年上升到1 万亿元的水平(当年价格),1991 年又上升到2 万亿元的水平(当年价格)。随后,每年平均增加1万多亿元,到2007 年,我国GDP 总量已达到24.9万亿元(当年价格)。扣除价格因素,按不变价格,2 0 0 7 年G D P 总量为54331 亿元,比1978 年增长14 倍,在29年中,年均增长9.8%。其繁荣程度令世界震惊,中国的发展已经不能单纯用震撼来形容,而是世界的一个奇迹。就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引起世界的经济的萧条时,中国在世界经济的复苏中表现出的实力与贡献,令世界各国感到钦佩。这一切都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鉴证。但是中国的经济发展也有存在不足的一面,具体表现为发展程度和发展速度的不同,导致了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从而金融发展也不平衡。而金融发展的不平衡也导致地区经济增长速度的的差异。为此,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研究中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建立两者的相关模型,并通过实例来研究使两者之间的关系更加明晰的。

金融的发展主要包括金融总量的增长,如金融资产的发展、金融机构的发展、金融市场的发展以及金融结构的改善和优化。而经济的增长则体现在实体经济的提高,如可持续的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加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加、生产技术的进步以及经济结构的优化、经济体制的完善等。纵观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金融占了经济的核心,金融发展迅速的国家,经济也大都发展迅速。因而,两者之间大致平行。无疑,金融发展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并且对现代经济的增长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所以研究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着重金融发展在经济增长中发挥着怎样的作用及作用力度多大,以及经济增长所带来的金融增益等作为研究对象,主要阐述两者之间的关系,有利于提高我国的经济金融质量。

二、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从现有的理论观点看, 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存在五种可能:

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没有因果关系。没有一个变量对另一个变量有显著的影响。两者之间存在的很强的相关关系仅仅是巧合,经济增长的同时,金融机构同样增长,但是两者各自按照自身的逻辑发展。上述观点忽视制度问题,为多数新古典经济学家所持有。

经济增长导致金融发展。即经济的增长带来金融机构的发展变化,促进金融市场的建立。这一观点可称为金融发展的因应需求论(Demand-Drive)。对资本的需求即包括短期也包括长期不断增加,能够筹集资金用于经济发展的金融机构应运而生。金融体系的两个基本功能是将储蓄者和投资者汇合在一起为投资资金找到最合适的投资项目。现代的金融体系之所以复杂是因为为实现这两个基本功能,不同的条件下需要不同的制度安排。上述观点为现代制度学派经济学家所持有。

金融发展是经济增长的一个决定因素。也就是说,因果关系的方向是金融发展导致经济增长。当然,金融发展只是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之一。金融发展既可能是经济增长的充分条件,也可能是必要条件。这两种观点在最近的研究中都不少见。(1)充分条件金融发展是经济增长的前提条件。经济史和理论上的分析都表明,金融体系不完善是阻碍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大多数研究发达国家金融发展问题的经济史学家都持这一观点。(2)必要条件金融发展推动经济增长。假定没有其他阻碍经济增长的因素,金融体系就能产生持续的高增长。本观点由熊彼特提出,支持者包括一些货币学派经济学家。

金融发展是经济增长的障碍。这里因果关系的方向仍然是金融发展影响经济增长,但是重点关注的则是由于金融领域的泡沫和货币危机对经济增长产生的负面影响。这种观点认为金融体系具有内在的不稳定性。银行股票市场和国际资本流动方面的冲击都可能导致金融危机。持这一观点的经济学家包括凯恩斯(Keynes 1936)、戴蒙德(Diamond和Dybvig 1983)和克鲁格曼(Krugman 1998)。

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互为因果关系。既有理论分析表明金融发展导致经济增长,也有理论分析表明经济增长引起金融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接受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互为因果关系这一观点。根据不同的假设,不同的理论得到了以上不同的结论, 因此,需要通过实证检验来验证那种结论更符合实际情况。

三、 中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统计描述

通过1994到2008年的GDP总值Y和存贷款余额F的数据,作出下图

注: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横轴是年份,纵轴代表了Y与F的变化趋势

很明显,90年代以来,我经济增长和金融发展都非常迅速,并且在经济增长的同时,金融也在发展,初步假设这两者之间存在相关关系。

四、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1.指标的选取以及数据的来源、处理

本文通过建立GDP,就业人数,资本以及银行系统的发展等四个指标来衡量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之间的关系。选取每年GDP来衡量经济增长, 用Y表示;就业人数用L来表示;选取存贷款余额之和来衡量银行系统的发展,用F表示;选取每年的固定资产投资总额K来表示资本存量。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国际统计年鉴》

2.指标的检验和模型的建立

根据前人的研究分析以及经济理论的定性分析,本文共选择了国民生产总值Y、就业人数L、存贷款余额之和F、固定资产投资总额K四个指标作为研究对象。首先我们从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型方程着手:

表示综合要素,以下用存贷款余额之和F来替代

则:

对两边取自然对数,得到:

相关系数分别表示资本、劳动及金融发展产出的弹性,常数h用来反映Hicks中性技术进步可能的生产率。

在探讨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中,本文运用了协整理论对它们进行分析,因为大多数经济变量的时间序列可能是非平稳的,若直接对其进行回归分析,很可能会产生“伪回归”现象,即两个毫无关系的非平稳时间序列很可能会得到一个“显著”的线性回归模型,影响模型解释力。协整理论从分析时间序列的非平稳性入手,把时间序列分析中短期动态模型和长期均衡模型的优点结合在一起,为非平稳时间序列的能否建立有效回归模型提供了良好的解决方法。

3.变量的平稳性检查

对变量进行协整分析前先对其进行平稳性检查,只有变量在一阶平稳的条件下才能进行协整分析。本文采用ADF单位根检查方法检查变量的平稳性,选取GDP作为经济总量指标,分别研究它与就业人口,金融发展水平,和资本总量的协整关系。分别对的数据取对数,记为,应用ADF检查方法对其进行单位根检查,检查结果为:

表2 中国各变量ADF单位根检验结果

注:***表示显著性水平为10%的临界值,**表示显著性水平为5%的临界值,*显著性水平为1%的临界值, 表示一阶差分,检验由Eviews6.0软件完成

由表2可知,所有变量的水平序列都是非平稳的,而把他们进行一阶差分后,剔除不平稳的现象,在显著水平为5%的情况可都变成平稳的,即都是一阶平稳序列。若直接对这些原始变量做线性回归,都可能产生“伪回归”,得到虚假的理论。而探讨非平稳变量间的均衡关系恰好是协整分析的优势所在。

4.协整分析

如果涉及到的变量都是一阶差分平稳的,且这些变量的某种线性组合是平稳的,则称这些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它反映了所研究变量之间存在的一种长期稳定的关系。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也是判断所建立的回归方程是真实回归还是虚假回归的有效方法。

协整检验有两种主要方法:一是Engle和Granger的两阶段回归分析法,二是Johansen和Juselius提出的基于VAR的协整系统检验。前一种方法一个缺点就是在小样本下,参数估计的误差相当严重,并且当变量超过两个以上时,变量间可能存在多个协整关系,无法找到所有可能的协整方向,其分析结果不易解释。Johansen(1988,1991)针对上述问题提出极大似然估计(MLE)法。本文采用Engle和Granger的两阶段回归分析法方法来检验变量之间的协整关系。

前面已经检验了都是一阶平稳的,由此可以进一步检验变量之间的协整关系。

表3 的EG检验结果

注: 表示检验所用模型,分别表示常数项,趋势项,滞后阶数

通过表3,从长期来看,我们可以发现国民生产总值Y与存贷款余额之和F、固定资产投资K、就业人数L有关。且F、K、L的系数皆为正,即Y与F、K、L是正相关的。也就是说当存贷款余额,固定资产投资,就业人数增长的时候,国民生产总值也增长,即当金融发展的时候,经济也增长。

表4 的EG检验结果

注:括号的数值为t统计值

通过表4,从短期来看,国民生产总值Y与存贷款余额之和F无关,与就业人数L无关,与固定资产投资K有关。

经过上述分析可知,Y与F、K、L之间存在长期的协整关系,即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是长期的正相关的。再对中国各变量进行回归分析。

5.回归分析

中国各变量的回归方程:

运用计量软件Eviews3.0对包含了金融发展测量指标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进行估算,从回归的结果来看, 值的判断及方程的显著性F均表明回归方程整体显著,从系数的显著性检验t值来看,t值均显著。从回归方程来看,很明显,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之间有很强的正相关性。

五、 结论及政策建议

本文通过对中国近十几年来的经济增长和金融发展的实证分析,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1.本文采用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模型,分别选取了GDP,,存贷款余额,固定资产投资及劳动人数等四个变量,用Eviews3.0,Eviews6.0计量经济学软件进行研究,又通过ADF检验平稳性,应用Engle和Granger的两阶段回归分析法进行协整分析,最后的出的回归方程。从回归结果来分析,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效果较显著。

2.金融发展是一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本文提供了关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正相关的实证。自80年代以来,中国国内的金融领域不断的发展,同时经济增长的也分外喜人。作为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金融发展政策是国内经济增长的理性选择。随着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世界性金融风险正风起云涌的今天,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这一论题同样面临新的挑战,那么,随着金融过度发展带来的金融风险成为影响全球经济周期重要因素,不仅要增强各国之间的金融交易往来,更要借鉴发达国家发展金融市场的经验,来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

通过本文的分析,金融发展会影响经济增长,且因素是多方面的,简言之,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的相关关系,在当前全新的客观现实条件下,蕴藏着广阔的潜在研究空间。显见,中国在制定经济增长政策的决议上要正确认识到金融发展所带来的发展空间。首先,要建立完善的金融体系制度,一个国家金融体系完善与否,及效率高低,对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直接影响到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其次我们不应该将重点仅仅放在单纯通过进一步自由化措施或增加金融服务来鼓励金融发展并进而提高经济增长,而且, 中国也应该将工作的重心更多地放在产业结构调整、技术进步、制度创新等方面从而促进经济增长。换句话说,在目前阶段,中国在通过金融扩张的手段来实现经济增长的规模同时,也应该更加注重经济增长的内在质量。

参考文献:

[1]孙敬水:计量经济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

[2]韩维学:关于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的理论综述[J],山西财经大学2008(1)

[3]谈儒勇:中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 1994(4)

[4]许文彬: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 当代财经 2008

[5]毛秋容 李萍: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综述[J] 经济述评2004

[6]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 中国统计出版社[J],1996-2009

[7]Velimir sonje: Finanicial decelopment and economic growth

[8]K.Fung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growth :Convergence or Divergence? [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oney and Finance 28 2009(2).

金融与经济的关系范文4

【关键词】金融创新 经济增长

一、引言

广义上的金融创新不仅指金融工具的创新,还包括新的金融机构和制度的建立、新的金融市场的创设,从宏观的层面,金融创新甚至可以理解为整个货币信用的发展史,这时,金融创新就等同于金融发展。目前对金融创新作用的研究,大都是在广义的金融创新的基础上建立的。

以1912年熊彼得在《经济发展理论》中对创新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的论述为起点,经济学家们逐渐开始关注金融创新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并形成了几个主要的流派。其中,20世纪70年代,麦金农和肖提出的“金融抑制和金融深化理论”曾一度被各国广泛接受并应用于实践,但是很多发展中国家在进行了金融自由化后都陷入金融危机中难以自拔。在这种情况下,以Levine和King为代表的经济学家进行了开创性的工作,他们摒弃了传统金融发展理论,在内生增长理论的基础上采用最优化方法重新分析金融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并在上世纪90年代形成了新金融发展理论。

二、金融创新与经济发展关系理论的主要观点

学界现有的对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的理论主要有以下五种:

(一)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没有关系

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很强的相关性只是一种巧合,两者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代表人物是琼·罗宾和卢卡斯。

(二)经济增长导致金融发展

代表观点是“因应需求论”,即经济的发展会导致金融体系的完善,促进金融市场的建立。

(三)金融创新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九十年代,Levine和King对80个国家从1960年到1989年的经济数据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出结论:金融发展导致经济增长。

(四)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互为因果关系

该观点认为,金融的发展有利于长期投资的发展,进而促进经济的发展。反过来,经济的不断发展又要求金融市场的同步发展,从而促进金融的发展。

(五)金融创新阻碍了经济的发展

这种理论主要针对经济发展较落后的国家,在这些国家,金融市场的供给和需求不均衡,形成的价格参数扭曲,不能达到真正促进经济发展的要求。最终形成恶性循环,不仅不能促进经济增长,反而有阻碍作用。

三、新金融发展理论的观点

以Levine为代表的新金融发展理论的主要观点是,金融市场具有改善资金融通中信息不对称和降低交易成本的功能,从而有利于企业融资,促进资本的积累和技术创新,最终促进经济的增长。而金融市场发挥功能的机制主要是:风险管理功能、信息揭示功能、公司治理功能、动员储蓄功能和便利交换功能。下边进行分别论述:

(一)风险管理功能促进经济增长

在此,风险管理主要针对流动性风险,所以也可以看作是流动性创造功能。在资本市场,投资者主要有两种投资选择,一种是流动性差但收益高的长期项目;另一种是流动性高但收益低的短期项目。流动性冲击的存在,使大量资金流入短期项目,而长期融资困难,造成资源配置的低效率。金融市场的发展集中了大量的投资者,这些投资者不可能同时受到流动性的冲击,因而有变现需求的投资者可以把持有的长期投资转卖给其他投资者。这种流动性的创造激励投资者进行长期投资,从而有利于长期项目的融资,促进经济的长期增长。

(二)信息揭示功能促进经济增长

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在信息的获取和汇总方面能形成规模经济,从而具有比较优势,其对信息的揭示有利于降低单个经济主体搜寻经济信息的成本,也使社会的资源配置更加有效,进而促进经济的发展。

(三)公司治理功能促进经济增长

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是现代企业的特征,个人投资者对企业的监督成本极高。金融中介的出现带来了“监督”的功能,不但节省了投资者的重复监督成本,还便利了公司的治理,也有利用按比较优势进行更精细的分工,从而促进经济的增长。

(四)动员储蓄功能促进经济增长

动员储蓄就是把分散的储蓄转化成资金进行投资。金融工具的不断创新,不但给居民提供了一个持有分散化证券投资于高收益项目的机会,也能使经营效率好的企业获得规模经济,尤其有利于高风险高收益的新科技企业的发展,从而能够优化资源配置,推动技术创新,促进经济增长。

(五)便利交换功能促进经济增长

货币的产生,金融市场的发展,都降低了交易成本,促进交易,刺激了生产率的提高,又反馈到金融市场的发展上,从而形成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互相促进的良性循环。

四、总结

虽然存在争议,但大量的研究和实证检验表明,金融发展确实能够促进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推动长期经济增长。目前,我国的金融系统内部存在大量的问题,对非正式金融的认识存在明显的不足,这需要我们在注重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关注金融系统的发展和完善,从而促进经济的良性循环,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喻平.金融创新与经济增长,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年

金融与经济的关系范文5

    [关键词] 金融结构;经济增长;金融相关率;非货币金融资产

    金融是现代经济社会的核心,经济金融化已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美国经济学家约翰·G·格利(John·G·Gerley)和爱德华·G·肖(Eduard·S·Shaw)分别在1955年和1956年发表了《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方面》和《金融中介机构与储蓄—投资过程》两篇文章,阐述了金融与经济的关系和各种金融中介机构在储蓄、投资中的作用等问题。之后,1969年雷蒙德·W·戈德史密斯(Goldsmith)出版了《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一书,奠定了金融发展的理论基础。随着西方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理论逐渐引入中国,中国学者也开始研究金融结构与经济之间的关系。王兆星(1991)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研究和分析了金融结构对经济结构的作用,探讨了中国金融结构的优化原则和目标模式。王维安(2000)从西方金融发展理论出发,得出衡量一国金融结构的六大指标。王广谦(2002)则以金融资产结构为切入点,采用分层次的结构比率分析法来考察中国金融结构的现状和变化。李健(2003)从多角度对金融结构进行了分析,认为金融结构是指构成金融总体的各个组成部分的分布、存在、相对规模、相互关系与配合状态,并认为金融结构由构成金融各业的产业结构、金融市场结构、融资结构、金融资产结构和金融开放结构等组成。

    从以上叙述中可以看出,金融结构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虽然各国学者对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作了大量地研究,但至今对金融结构的内涵及其衡量的指标也没有达成共识,在分析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上也并非是一种思路。

    为了考察中国金融结构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笔者将选择反映金融结构变化和经济增长情况的指标,通过建立回归模型的方法对两者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并从回归结果出发进一步分析中国金融结构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指标选取及模型建立

    (一)指标选取

    由于目前尚无一个统一的分析金融结构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指标体系,笔者从研究目的及指标的可获取性考虑,选取金融相关率(FIR)、金融结构比率(FS)及GDP三个主要指标,以1978年至2002年为检验指标的样本区间,对中国的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分析。

    1. 金融相关率(FIR)。金融相关率是度量金融发展的综合指标,指的是某一时点上,现存金融资产与国民财富之比。戈德史密斯认为,用金融相关比率可以衡量一国金融发展的水平,但是推导计算公式非常繁琐,计算起来也很困难,因此在实证检验中通常采用狭义金融资产与当期国民生产总值的比率来代替。

    2. 金融结构比率(FS)。由于FIR主要是从金融总量上来衡量金融发展的程度,为了从结构上对金融发展进行考察,笔者选取了金融结构比率指标(FS)。在计算过程中,FS以非货币金融资产在金融资产总量中所占比例来代替,等于债券和股票这两类非货币金融资产在狭义金融资产总量中的比重。它可以反映金融市场在全社会资本资源配置中的相对地位的上升,还可以反映金融体系内部分工的细化和金融服务水平的提高。

    (二)数据处理及模型建立

    由于物价波动会同时对名义金融变量和经济变量产生冲击,受到同一冲击而发生的同步变化并不代表变量之间的相互作用。为了避免由这一因素引起的变量之间相关性的提高,笔者采用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以1978年为100)作为物价指标,把名义GDP和名义总投资额折算成实际GDP和实际总投资额。金融相关率和非货币金融资产在金融资产总量中所占比重由于是名义值的比率,通过相互抵消已直接消除了物价因素,故不再调整。各项指标的具体数据见表1。

    因为目前尚无统一的评价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模型,为了度量中国金融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情况,笔者选用了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通过在自变量中加入反映金融结构变化的指标后,成为以下模型:

    Yt=AKtαLtβFIRtγFStδ ……(1)

    模型(1)中,Yt代表第t期产出(以实际GDP来衡量);Kt代表第t期资本投入量(以实际总投资来衡量);Lt代表第t期劳动力投入(以年末就业人口代替);FIRt为第t期金融相关率;FSt为第t期金融结构比率。A为常数项;α、β、γ和δ分别为K、L、FIR和FS的产出贡献率。

    对模型(1)两边取对数后形成多元线形回归模型:

    lnYt=lnA+αlnKt+βlnLt+γlnFIRt+δlnFSt……(2)

    二、回归结果及分析

    (一)回归结果及检验

    将表1中的数据代入模型(2),利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后,我们得到了如下结果:

    lnYt=-2903.128+0.583lnKt+0.160lnLt+0.069lnFIRt+0.211lnFSt……(3)

    (-3.438) (7.11) (5.972)(0.615) (3.14)

    F=1452.732;R2=0.997;调整后的R2=0.996;D—W=1.677

    从各项检验结果看,方程拟合情况很好,各回归系数除γ外都很显着,且D—W值也通过检验,说明不存在自相关,方程有较好地解释力。

    (二)对中国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的分析

    从以上回归结果,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金融相关率,还是非货币金融资产在金融资产总量中的比例的变化都与经济增长有正相关关系,两者都可以促进经济的增长。但比较起来,非银行金融资产对经济增长有更大的推动作用。非银行金融资产在金融资产总量中比重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是0.211,甚至超过了劳动力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但金融相关率的回归系数值不是很显着,且数值较小,说明金融资产总量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是有限的,从促进经济增长的角度出发,金融发展更应考虑结构的调整。结合中国当前金融结构变化的情况看,中国的金融发展主要存在着以下问题。

    1. 金融资产数量增长较快,但资产结构不合理。中国20多年金融发展最显着的成就就体现在数量的快速扩张上。从1978年到2002年,中国狭义金融资产总值从1 174.1亿元增加到262 541.55亿元。相应的FIR从1978年的31.98%上升到2002年的256.39%,平均每年提高9.1%。但在金融资产总量增长的同时,金融资产的结构并不合理,突出的表现就是货币性金融资产比重过大。截至2002年底,中国金融资产总量中,货币性金融资产占全部金融资产的92.71%;即使股票按市值计算,货币性金融资产的占比也达到了70.47%。这种货币性金融资产占比过大会导致:(1)金融风险过度集中于中央银行。资产结构是信用形式结构的反映,货币性金融资产占比过大表明中国目前仍然是银行信用占绝大比重,而企业信用、个人信用等基础信用形式不发达,导致信用基础比较单薄,银行信用也因缺乏雄厚的信用根基而隐含了诸多风险。由于企业信用(包括商业信用、企业债务信用和股份信用)、基金信用、国家信用等信用形式比银行信用更具约束力,因而证券性金融资产较货币性金融资产的稳定性更强。同时,因证券的持有者是广大投资者而可以使金融风险相对分散。目前的金融资产结构中,货币性金融资产比重过高,不仅使中国金融资产的稳定性较差,而且使风险高度集中于银行,不利于金融发展。(2)资金分配效率不高。在货币性金融资产占主体的情况下,资金分配主要是通过银行信贷来实现的,而超过70%的银行贷款又主要集中于四家国有独资银行,渠道单一,权力过于集中,容易导致资金配置的低效率。并且,中国国有银行贷款主要发放于国有企业,而国有企业的经营不景气,造成不良贷款问题严重。目前因国企相互拖欠,导致国家银行应收而未收的利息高达2 000多亿元。这种资金配置的低效率使得金融资产总量的增长并未产生应有的效果,在模型中反映为FIR对产出的较小的影响。

    2. 资本市场不完善,融资结构失衡。从定量分析的结果中可以看出,非货币性金融资产(主要是债券和股票)的产出效率较高,对经济的促进作用较大。但由于中国的金融市场,特别是资本市场发育很不完善,无论是债券市场还是股票市场都存在着很多问题,使得企业融资主要还是依赖于银行贷款的间接融资方式,资本市场的作用还未充分发挥出来。过去,在“大一统”的金融体制下,中国的融资结构中基本上全部为间接融资。改革开放,特别是近10年来,随着债券和股票市场的发展,直接融资比例逐渐增加,但间接融资仍占有绝对优势,1995年为89%,2000年为65.51%,2001年为68.72%,2002年仍占70.47%。目前,中国资本市场的结构问题突出地表现为:在资本市场中重股票市场而轻债券市场;在股票市场中重流通市场而轻发行市场;在债券市场中重国债市场而轻企业和地方政府债券市场。这三个方面,无论哪方面都扭曲了融资结构,阻碍了金融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1)债券市场发展缓慢,种类结构不合理。从表2中我们可以看出,1990年以后,中国的非货币金融资产开始快速增长,非货币金融资产占狭义金融资产的比重由1978年的1.28%上升到2002年的29.53%。非货币金融资产增加的主要原因是股票资产的迅速增加,股票资产占名义GDP的比重由1992年的3.93%上升到2002年的37.43%。相比之下,国家债券和金融债券占名义GDP的比重仅仅分别由10.01%(1981年)和4.14%(1978年)上升到2002年的23.9%和12.92%。而企业债券占名义GDP的比重却由1993年的2.43%下降到2002年的1.4%。仅从债券市场内部考察,债券市场的结构也很不合理。国债占比过高,1996年以来,一直在60%左右;政策性金融债券占比也过高,近年来大多数年份都在30%以上。由于政策性金融债券具有国债的性质,两者合计占到90%以上,而企业债券长期以来占比一直很低,2002年仅占3.48%,地方政府债券更是缺位。由于长期以来,中国对企业债券发行实行审批制、额度控制、行业选择和流通限制等,使企业难以利用债券融资。在发达国家,企业外源融资结构中,股票占20%以内,债券占80%以上,但近年来,中国企业债券的筹资比例占证券筹资的比重都没有超过15%。在这种债券结构下,企业无法有效地通过市场融资,只能更加依赖银行。这不仅加重了银行的风险集中度,而且无法利用市场融资的机制提升企业绩效。(2)股票市场的结构也不合理。中国股票市场的一个突出的问题是,缺乏一个健全的市场体系。当前,股票市场具有较强的歧视性、排他性的特征,企业上市需要经过严格的审批,能上市的公司数量很有限。截至2002年底,在几十万家股份公司中,只有1 224家股份公司的股票(A、B股)能够上市流通,而且能上市的又几乎都是大企业。可以说,中国目前的股票市场是一个大企业的市场,几乎始终没有向中小企业敞开。同时,中小企业由于资金少、规模小,难以提供银行需要的担保和抵押,因此,在间接融资的渠道上也很难筹集到资金。再加上发行债券的严格的审批制,使得融资难已经成为制约中国中小企业发展的一个严重的问题。然而在目前中国的经济构成中,中小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最具活力,对中国经济总量的增长贡献也较大,如果中小企业的发展受到制约,中国经济的增长也将受到影响。

    三、政策建议

    中国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但目前的金融发展仍主要是一种总量上的增长,金融结构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为了推动金融结构向更深层次发展,更好地促进经济的增长,笔者认为至少应该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金融与经济的关系范文6

【关键词】 金融交易;信息摩擦;金融制度;金融管制;经济增长

无交易摩擦的完全竞争市场,是当前多种金融理论中共同假设的理论状态,而因为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信息摩擦问题则是现代金融交易的一个常见问题与主流现象。为此,可以将金融交易中的信息摩擦作为一个关键切入点,以此系统的论证和探讨金融制度、金融管制以及经济增长彼此之间的关系。

一、金融制度与经济增长

随着近年来,内生经济增长理论的逐步发展与完善,使我们可以在一个系统的理论框架中研究金融制度与经济增长之间的促进关系。当前,在内生经济增长理论中主要存在着两个学派,一方认为金融理论模型中,金融制度是通过资本的利用来实现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另一方则认为是金融制度主要是通过新技术、新产品的实现,来完成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综合以上两派学说的理论可以发现,金融制度(包括金融契约、金融中介及金融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均可以通过降低金融交易中的信息成本,来实现资本的形成与积累,技术的创新与发展,以及经济的增长。在一个运作良好、功能完善的金融制度中,主要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对经济增长的促进:

1、风险因素

考虑金融制度对经济增长促进作用时,交易风险因素是需要着重分析的一个环节。其中,金融交易中的风险因素,主要包括了流动性风险以及非系统性风险这两类。

(1)流动性风险

流动性风险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主要表现为高收益项目通常需要长期的资本投入,而由于流动风险因素,容易使得投资者担心长期投资的风险过大,而偏向于短期的投资。正是因为流动性风险的存在与约束,容易导致一些高收益,但是流动性偏低的项目出现资金缺乏的问题。

正是由于金融交易中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存在,市场需要核实投资者是否遭受到流动性风险问题时,其核实成本会非常高,而导致投资者彼此之间无法有效通过保险契约在彼此间建立风险共担机制。同时,这也从侧面反映出金融制度的重要性,通过金融制度中的金融契约、金融中介及金融市场,可以使受到流动性风险冲击的投资者将投资出售给另外的投资者,从而明显降低和减少了流动性风险对投资项目的约束性。

(2)非系统性风险

非系统性风险是通常由某一特殊的因素引起,发生于个别公司的特有事件造成的风险,例如,公司的工人罢工,新产品开发失败,失去重要的销售合同等等。非系统性风险对经济增长不存在系统的全面联系,只对部分和个别投资人的收益产生影响。

由于非系统风险具有可分散的特点,金融制度可利用风险交易、风险分散机制以及投资多样化将非系统风险分散化消除,而无需花费额外的成本。

2、信息收集因素

在现代化金融理论中,金融制度中的信息收集能力是促进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投资者在金融市场上进行投资,首先需要从金融市场中收集到足够的信息资源,然后才能从中选择出适合投资、风险性小且收益较高的项目。然而对于单个投资者而言,对于信息收集的成本是非常高昂的,既费时费力,而且往往无法有效的收集到相关的信息要素。从而影响到投资者的决策,并可能失去最佳的投资机会。

利用金融制度中的金融中介、金融市场,能使得投资者在投资项目信息收集方面成本更低、速度更快,从而更好的把握投资时间,更好的确定投资项目。进而为投资者提供一个相对更高的收益,激励投资者继续进行储蓄与投资,有效促进了经济的增长。

3、企业监督因素

长期以来,投资者和企业之间在投资项目的风险信息及收益信息是极不对称的,从而容易导致逆向选择问题或者企业道德风险问题,并可能严重影响到金融制度在资本配置方面的作用。为保障金融交易的有序化以及金融市场的有效运行,投资者对企业的监督是不容或缺的重要环节。

其中,金融制度中证券市场的存在,有助于投资者发挥出监督的功能与作用,并能克服传统监督功能中由银行监督所带来的一些问题与弊端。投资者通过证券市场对企业实施监督的功能,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为抛售机制,当投资者对企业经营现状不满或不信任时,可直接通过证券市场抛售其所持有的股票,通过退市的行为来惩罚企业的逆向选择或存在的道德风险行为;另一方面则是兼并接管机制,当企业出现业绩下滑或经营状态不佳问题时,企业的股票价格必然会受到影响,当股票价格较低时企业的股权极易被投资者所收购,企业经营者为避免企业被兼并接管,则会努力经营好企业,使企业股票保持在较高水平而不易被收购。

二、金融管制与经济增长

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拉美和部分亚洲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开始了金融自由化的改革进程。这些改革包括了利率管制、项目管理、资本流动等诸多方面。但纵观其几十年来的改革历程,拉美国家激进式的金融自由化效果不佳,其近年来频繁出现的金融危机问题也让我们去重新思考和认识完全放开金融管制是否合理的问题,以及金融管制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1、利率管制

利率管制是指政府对利率水平的变化设置一个高限(通常为存款)和低限(通常为贷款),或者一个基准利率,允许利率在其幅度范围内进行浮动。在赫尔曼・墨多克和斯蒂格历茨(1998)的金融约束学理论中认为,在发展中国家实行金融约束,从而使存款利率保持在非负的水平上,就可以为金融机构创造出租金,从而促进经济增长。

在金融约束学理论中指出,正是由于金融交易中信息的不对称,金融自由化政策往往会导致市场失灵,所以在实践中的金融自由化政策很难实现预期的政策目标。尤其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政府采取金融管制性政策往往比金融自由化政策更有利于经济增长。在利率管制下,政府可以通过一系列金融政策,使利率能维持在低于竞争性的非负水平上,从而能够在经营机构中直接创造出租金,而不是提供补贴,从而为金融市场提供了有效的激励机制,极大的推动了市场的金融深化与经济增长。

2、资本项目管制

本文以我国资本项目管制的实例进行说明。近年来我国逐渐放开了资本项目的管制,但我们应当清醒的认识到,我国资本项目完全开放的条件仍远不具备。例如:当前我国经济贸易自由化仍处于起步阶段、汇率机制僵化问题严重、国内价格机制没有形成市场化,以及金融机制中微观基础没有实现商业化运作等等。正是由于我国金融市场中所存在的诸多问题,如果完全放开资本项目,必然会给人民币汇率带来投机性攻击,从而严重影响到国内金融市场的稳定和经济的增长。与资本项目完全开放的收益相比,明显开放的成本过于偏高。为此,我国在目前仍然需要采取适当的资本项目管制政策,以确保我国金融制度的稳定。

金融与经济的关系范文7

【关键词】京津冀地区 金融发展 经济增长 面板数据模型

一、引言

2015年4月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了《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同时指出京津冀协同发展已成为重大国家战略。京津冀地区地理位置优越,资源丰富,已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京津冀经济协同发展中的产业转型、产业转移、机构外迁等都涉及资本的流动和资金的支持,且京津冀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金融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因此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就有必要了解在京津冀地区经济发展中金融发展扮演了什么角色,两者之间具体的数量关系如何?了解两者之间的具体数量关系,不仅有利于京津冀地区经济和金融的协同发展,还能够为政府制定具体的金融政策提供有力的依据。

二、文献综述

自20世纪初以来,国内外经济学者对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广泛且深入的研究:

国外学者对两者之间的作用方向和大小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证研究。Schumpeter(1912)[1]在《经济发展理论》中提出金融中介效率是经济增长的原动力。Goldsmith(1969)[2]研究发现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是同步进行的,Mc Kinnon(1973)[3]和Shaw(1973)[4]论述了“金融深化”与“金融抑制”问题,建议发展中国家实施金融自由化政策,解除金融抑制。三位学者研究成果形成金融发展理论,证实金融发展既对经济增长产生影响又受到经济增长的影响。King和Levine(1993)[5]在Goldsmith(1969)的基础上研究金融中介、金融发展初始水平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发现金融中介功能和规模的发展促进经济长期增长,而金融发展初始水平差异能够解释经济增长的部分差异。

国内学者对于两者之间的关系研究主要集中在实证分析,近些年来,国内研究视角开始转移到^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上来。周立和胡鞍钢(2002)[6]采用Levine和King的研究思路,研究发现金融发展差距可以解释部分地区经济增长的差异。闫屹(2009)[7]和邵明波(2009)[8]分别研究了环渤海区域的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发现各地区金融发展不同程度上影响地区经济增长。崔寅生和王重润(2010)[9]也对此进行研究发现金融资产总量的增加以及金融中介效率的提高对经济增长推动作用最大。阚景阳和祁文辉(2015)[10]研究发现河北省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长期协整关系。

基于自2015年起京津冀协同发展已成为重大国家战略的事实,本文将研究视角定位于京津冀地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分析和阐述京津冀三个地区两者的具体数量关系,从而为京津冀地区金融和经济协同发展提供政策参考和理论支持。

三、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分析

经典的新剑桥增长模型和AK内生增长理论都强调了资本是经济增长的源动力,对经济持续增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金融发展在资本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现代经济发展过程中,两者也是相互促进、相互联系。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作用机理如下:

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表现在三个方面:金融发展主要是通过金融的基本功能、金融机构的经营运作来促进储蓄转化为投资,提高资本的配置效率,影响居民储蓄率,从而推动经济的发展。第一,金融的基本功能就是为经济增长提供最重要的资金支持,同时也为经济发展提供各种便利条件。第二,金融机构的经营运作提高储蓄向投资转化的效率,提高资本的配置效率,促进经济的快速增长。第三,金融行业自身的发展,使金融行业的产值增加,直接为经济做出了贡献。

经济增长对金融发展的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金融本身伴随经济的发展而产生的,也是伴随经济发展而发展的。经济增长带来收入的增加,收入增加导致居民的储蓄增多,从而导致金融机构的金融规模的增大,所以经济的增长也必然会带来金融的发展。第二,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对金融的需求也是不同的,因此决定了金融发展的规模、结构和效率。

四、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

(一)理论模型的设定

在众多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模型中,King和Levine(1993)所提出的模型应用最为广泛。模型以金融相关比率(FR)、金融中介效率(FE)、金融储蓄结构(FS)三个指标来研究金融发展各指标对经济增长产生的影响。具体模型如下:

Yit=Cit+β1FRit+β2FEit+β3FSit+β4Xit+μit (1)

(i=1,2…,N;t=1,2,…,T)

其中,Yit为GDP增长率,FRit为金融相关比率,FEit为金融中介效率,FSit为金融储蓄结构,Xit为其他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并将其看作是常量。β1、β2、β3、β4分别表示相关解释变量的参数,从金融行业规模、金融中介效率、金融储蓄结构三个方面来表示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

(二)数据来源和指标说明

本文选取GDP增长率为被解释变量,金融相关比率、金融中介效率、金融储蓄结构三个变量为解释变量。考虑到数据的可观测性,本文选取了1995~2015京津冀各地区的GDP、金融机构存款和贷款、居民储蓄等数据,这些数据来源于中国各省市金融运行分析报告和《新中国60年统计资料汇编》。指标具体说明如下:

1.GDP实际增长率。根据名义GDP、GDP指数计算各地区实际GDP增长率。

2.金融相关比率。金融相关比率是衡量一个地区金融行业规模的重要指标。根据Goldsmith的定义,金融相关比率指“某一时点上现存金融资产总额与国民财富之比”。实际应用时鉴于数据的可观测性,金融相关比率等于金融机构的存贷款总额与GDP之比。

3.金融中介效率。本文采用大多数研究中方法,金融中介效率用存贷比来表示,它可以衡量金融中介机构将储蓄转化为投资的效率。

4.金融储蓄结构。金融储蓄结构可以用居民储蓄存款与居民全部存款之比来表示,金融储蓄结构可以用来代表各地区金融机构吸收储蓄的能力。

(三)面板数据模型的估计

1.面板数据的平稳性检验。为保证变量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避免出现伪回归,需要对数据进行平稳性检验。本文对选取1995~2015年的京津冀地区的面板数据进行单位根检验。采用五种单位根检验方法对变量的平稳性进行检验,其中各地区实际生产总值增长率、金融中介效率以及金融储蓄结构一阶差分后的序列都是平稳序列,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金融相关比率一阶差分后的序列也是平稳序列。即各个变量都是一阶单整序列。

2.面板数据的协整检验。协整检验就是检验回归方程所描述的因果关系是否是伪回归,即检验经济变量在同阶平稳的条件下是否存在长期稳定的比例关系。Johansen面板协整检验是可用于面板数据协整检验的常用方法。检验结果如下表1所示:

根据表1协整检验结果可知:被解释变量实际生产总值增长率和三个解释变量金融储蓄结构、金融中介效率以及金融相关比率都是一阶单整序列的基础下,各变量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

3.固定效应变系数模型估计及分析。由于选取1995~2015年的京津冀地区的面板数据具有截面少,时间长的特点,因此进行面板数据回归时采用固定效应的变系数模型进行估计,估计结果如下表2所示:

根据表2模型回归结果显示,整个面板数据回归模型的拟合程度较好。对于金融相关比率的系数来说:北京地区金融业发展水平对经济增长有明显的正影响;天津地区金融业发展水平对经济增长有正影响不明显;河北地区金融行业发展水平较低,不但没能促进经济增长,反而阻碍了经济增长。对于金融中介效率的系数来说:北京地区金融中介效率对经济增长有明显的负影响;天津地区金融中介效率对经济增长有明显的正影响;河北地区金融中介效率对经济增长有明显的正影响。对于金融储蓄结构的系数来说:北京地区金融储蓄结构对经济增长有明显的正影响;河北金融储蓄结构对经济增长有明显的正影响;天津地区金融储蓄结构对经济增长有明显的负影响。

总的来说,对于北京地区来说,金融机构吸收居民储蓄能力较强,金融业发展水平较高,促进经济增长,但金融中介效率有待提升,阻碍经济增长;对于天津地区来说,金融业中介效率较高,促进经济发展,金融业发展水平有待提升,对经济发展影响不大,金融机构吸收居民储蓄能力有待提高,阻碍经济增长;对于河北地区来说,金融业中介效率较高,金融机构吸收居民储蓄能力较强,促进经济增长,但金融业发展水平有待提升,阻碍经济发展。

五、结论及相关政策建议

实证研究结果可知:从整体上来看,京津冀地区金融发展确实能够促进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规模相比,金融中介效率和金融储蓄结构的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加强。北京和河北的金融机构储蓄结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最大,而天津和河北金融机构中介效率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较大,北京和天津的金融发展水平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次之。总的来说,在京津冀各地区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存在显著性的差异。在京津冀地区各省市比较分析中,河北金融业发展水平低、北京地区金融业的中介效率不高、天津地区的金融机构储蓄结构不合理,在一定程度阻碍了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根据本文研究结果为京津冀地区发展提出相关政策建议:首先,提高河北省金融行业的发展规模,加强京津冀区域金融协调与合作同时整合地方金融资源,培育总部金融,积极吸引外部金融机构入驻,发展和壮大金融市场主体;其次,提高北京地区金融业的中介效率,北京作为我国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中心,也是我国金融机构的汇集地,鼓励各金融机构创新,提高金融中介效率;最后,提高天津地^金融机构的储蓄结构,通过提高储蓄率来提高储蓄向投资转化的效率,从而更大程度地促进经济的增长。总的来说,促进京津冀地区金融协同发展,从而为推动京津冀经济协同发展奠定良好的经济基础。

参考文献

[1]Schumpeter J.The Theor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M].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11.

[2]Goldsmith R W.Financial Structure and Economic Develop- ment[M].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69.

[3]McKinnon R.Money and Capital in Economic Development[M].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1973.

[4]Shaw E.Financial deepening in Economic Development[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3.

[5]King R,Levine R.Finance and Growth: Schumpeter Might Be Right[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3,108(3):717-737.

[6]周立,胡鞍钢.中国金融发展的地区差距状况分析(1978~1999)[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60-74.

[7]闫屹,蔡鑫,王文兵.环渤海地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华北金融,2009,(6):59-61.

[8]邵明波.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以环渤海区域为例[J].世界经济情况,2009,(7):56-59.

[9]王重润,崔寅生.环渤海地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面板数据分析――基于河北视角[J].区域金融研究,2010,(11):4-10.

[10]阚景阳,祁文辉.1984~2012年河北省区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实证分析[J].天津经济,2015,(3):27-31.

金融与经济的关系范文8

论文关键词:金融产业成长,经济增长,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协整检验

 

一、引言

随着西方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理论的引入,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已成为我国当代经济学界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厘清两者之间的关系对于加快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政策意义。我国学者利用国内数据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的大量实证研究,由于方法和指标体系的不同,研究结论各有差异。全国层面谈儒勇(1999)利用普通最小二乘法发现我国金融中介发展与经济增长显著正相关;王志强和孙刚(2003)采用带有控制变量的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和Granger因果检验方法,发现1990年以来我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双向因果关系。区域层面周立、王子明的研究表明:中国各地区的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都密切相关, 促进金融发展有利于经济的长期增长;冉光和、李敬等分别对我国东部和西部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长期关系和短期关系进行了比较研究后认为:西部地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具有金融发展引导经济增长的单向长期因果关系, 而无明显的短期因果关系,东部地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具有明显的双向长期因果关系和双向短期因果关系。此外张兵、胡俊伟( 2003)、孙涌( 2003)、胡金焱、朱明星( 2005) 分别对江苏、贵州和山东三省的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目前,国内理论界关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很多,但是大部分是对我国的整体情况做分析,对于省际情况的研究较少。我国是一个具有区域性特点的大国,经济在地域间的发展是不平衡的,金融发展的差异也很大, 因此研究一个区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对于该区域的经济发展更具有指导意义。基于这一认识,本文对重庆市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

二、变量选择、分析方法与数据说明

根据数据的可收集性和经济政策的连续性,论文选取了两组指标: 一是反映经济增长的指标,二是反映金融发展状况的指标。(一)经济增长指标。通常一国或一地区综合经济发展水平用国内生产总值(GDP)来衡量,考虑到人均GDP 数据比总GDP 数据更能反映经济发展水平,并为剔除物价因素和人口因素的影响,本文采用了实际人均GDP的环比增长率( G) 作为衡量经济增长的指标。实际人均GDP 是通过重庆市GDP缩减指数( 以1978 年为基期) 加以调整得到的。(二)金融发展状况指标。本文选取两个指标来反映金融发展状况: 一是衡量金融规模的金融相关比率指标( FIR)。FIR指某一时点上现存金融资产总额与国民财富之比。通常,人们将其简化为金融资产总额与GDP之比。限于数据的可获得性, 本文的金融资产总额包括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贷款余额、国家债券发行额和企业债券发行额。二是反映金融结构的指标( BANK) , 即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在金融总资产中的比重, 可以衡量金融中介( 银行系统) 在金融体系中的相对规模和作用。

在分析方法上,为了避免模型出现伪回归现象,本文首先利用ADF 单位根检验检验变量的平稳性,并对非平稳性变量进行处理使之成为平稳时间序列。为进一步检验二者的因果关系,分析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本文采用Granger 因果关系检验对数据进行检验和分析。如果各变量均是单整的,我们将对其进行协整检验以确定金融产业成长与经济增长之间的是否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

本文样本区间为1997—2009年, 所有数据均来源于《重庆统计年鉴》, 除以上说明外 数据未作其他处理。本文应用Eviews5.0对数据进行分析和检验。

三、实证分析

(一) 单位根检验

采用ADF法对对变量G、FIR、BANK进行单位根检验,根据检验结果(表1)可见各序列一阶差分的ADF 检验值均小于5%的显著水平下的临界值,即G、FIR、BANK都是一阶差分平稳的, 即三者都是I(1),即一阶单整。所以这三个变量具备了协整关系的必要条件,由此可以进行协整分析和因果检验。

表1 变量单位根检验结果

 

变量

检验类型( C, T, K)

ADF 检验值

临界值

显著水平

G

(c,t,2)

-3.76

-3.93

5%

G

(c,0,2)

-3.83

-3.21

5%

BANK

(c,t,2)

-1.01

-3.88

5%

BANK

(0,0,2)

-2.33

-1.98

5%

FIR

(c,t,2)

-2.43

-3.88

5%

FIR

(0,0,2)

-1.60

金融与经济的关系范文9

文章编号:1003-4625(2010)04-0049-04

中图分类号:F832.7

文献标识码:A

一、文献综述

有关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两大派别,即金融结构论与金融压抑论。金融结构论认为金融变量的数量及结构影响经济增长,于是金融发展的有关指标(如金融相关率)以及总金融资产的结构就构成了经济增长的重要影响因素。金融压抑论则强调价格变量是影响经济增长的更重要因素,认为实际利率与实际汇率的金融自由化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而低于均衡的实际利率与高估的国内货币等形式的金融压抑阻碍了经济的增长。

有关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国内学者已经有了一些成果。陈福中,吴秋(2008)以长三角为例就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发现金融相关率、证券及保险市场发展程度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不同,其中金融效率与经济增长呈现负相关关系。庞加兰等(2009)运用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方法,以1978-2007年陕西省人均实际GDP和金融相关率分别作为衡量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的指标,对陕西省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发现不仅二者之间不存在协整关系,而且金融发展也不是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原因,以此说明陕西省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有限是其金融发展不足的实证反应。周立,王子明(2002)通过对中国各地区1978~2000年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说明中国各地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密切相关,金融发展的差距可以部分解释中国各地区经济增长的差距。

本文在上述文献的基础上,采用实际数据,运用协整分析以及向量自回归模型来分析河南省1990-2008年间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最终说明河南省金融发展相对滞后,导致其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明显不足。

二、数据说明及协整检验

(一)数据说明

为了对河南省的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本文选取河南省地区生产总值(GDP)作为代表经济增长的指标,选取金融相关率(FIR)作为代表金融发展的指标。其中GDP数据为采用基期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对名义数据进行折算后得到的实际GDP,以增强数据的可比性;金融相关率采用河南省年末存、贷款余额之和与GDP的比值来表示。由于《河南统计年鉴》中各项存款、贷款年底余额的数据在统计时1989年及以前为国家银行口径,1990年以后为金融机构口径,为了保证统计数据口径的一致性,本文分析所使用的样本取自1990-2008年的年度数据,样本容量为19,数据来源于2009年《河南统计年鉴》。对选取的这两个变量的数据进行自然对数变换,以使其趋势线性化,并消除可能存在的异方差问题,变换后的变量分别记作lnGDPt和lnFIRt,其相应的一阶差分序列记为InGDPt和InFIRt。

(二)平稳性检验

由于非平稳序列以最小二乘法估计模型时可能会遭遇“伪回归”问题,因此在对模型进行估计之前,首先要对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表1是运用E-views5.1对以上序列分别进行ADF检验得到的具体结果。从表1中可以看出,在1%显著性水平下,lnGDPt和InFIRt是非平稳的,而lnGDPt和lnFIRt则分别在1%和10%显著性水平下达到平稳,说明lnGDPt和lnFIRt均为一阶单整序列。

(三)Johansen协整检验

由于lnGDPt和lnFIRt都是I(1)过程,需要通过协整检验来判定两个变量之间是否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所谓协整关系是指不同经济变量虽然存在各自的长期趋势,但这些变量之间存在着一个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这里采用Johansen协整检验,由AIC信息准则确定最优滞后期为2阶,运用Eviews5.1得到检验结果见表2。

从表2的检验结果可以看出,在变量lnGDPt和lnFIRt之间存在协整关系。估计得到的协整方程为:

lnFIRt=0.8265-0.0475lnGDPt+et

由协整方程可知,河南省的金融相关率(FIR)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长期的均衡关系,系数-0.0475表示GDP每增长1%,金融相关率就平均下降0.0475个百分点。这里出现GDP与金融相关率负相关的主要原因是,本文采用的金融相关率是存贷款年底余额与当年GDP的比值,如果存贷款余额的增长速度落后于GDP的增长速度,由此得到的FIR值就是递减的。协整方程的负弹性系数-0.0475正说明了河南省金融发展的速度仍相对滞后,需要进一步加快金融发展的步伐。

(四)误差修正模型(ECM)

由于lnGDPt和lnFIRt都是一阶单整序列,且二者之间存在着协整关系,因此可以通过估计误差修正模型来考察其短期动态调整。利用Eviews5.1得到的误差修正模型如下(括号内为对应系数的t统计量值):

lnFIRt=-0.2850ecmt-1+0.0379lnFIRt-1-1.1792lnGDPt-1+0.1556+εt

(-3.2407) (0.2651) (-3.4279) (3.5292)

R2=0.7658 F=16.3471 SC=-2.6235

该误差修正模型描述了均衡误差对金融相关率的短期动态影响,模型中除lnFIRt-1外,其他变量均显著。模型中误差修正系数为-0.2850,小于零,符合反向修正机制,说明金融相关率的变动受到协整方程的约束,短期内对长期均衡关系的偏离会在下一期得到反向修正。

(五)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协整检验的结果说明河南省经济增长与金融发

展之间存在一个长期的均衡关系,不过并未给出二者的因果关系,这就需要进一步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由于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的前提是变量序列平稳或存在协整关系,因此可以对已经证明具有协整关系的lnGDPt和lnFIRt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根据AIC准则确定最优滞后阶数为2,运用Eviews5.1得到检验结果见表3:

从表3可以看出,在5%显著性水平下,经济增长是金融发展的格兰杰原因,而金融发展不是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原因。这主要是由于河南省金融发展水平与经济增长步伐不相一致,显得相对滞后,因此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还表现得不够明显。

三、VAR模型分析

(一)向量自回归(VAR)模型

由于lnFIRt和lnGDPt是平稳的,因此可以对lnFIRt和lnGDPt建立向量自回归模型,以反映金融相关率变动与GDP增长之间的动态影响关系。为确定VAR模型的滞后阶数,这里使用赤池和施瓦茨信息准则,并通过对残差的自相关和正态性进行检验,确定最优滞后阶数为1,由此得到VAR(1)模型如下(括号内为对应系数的t统计量值):

lnFIRt=0.2165-0.0031lnFIRt-1-1.6899lnGDPt-1+e1t

(4.2991) (-0.0173) (-4.3775) (1)

R20.6018 F=12.0893 AIC=-2.1980 SC=-2.0489lnGDPt=0.1080+0.1761lnGDPt-1-0.0889lnFIRt-1+e2t

(5.1567) (1.0967) (-1.1882) (2)

R2=0.2317 F=2.4123 AIC=-3.9527 SC=-3.8036

对于模型(1),可以看出lnFIRt受到lnGDPt-1的显著影响,而受到其自身滞后阶lnFIRt-1的影响并不显著。对于模型(2),可以看出lnGDPt受到lnGDPt-1和lnFIRt-1的影响均不显著。不过由于对VAR模型单个参数估计值的解释通常是很困难的,因此,要想对一个VAR模型做出结论,可以观察系统的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

(二)脉冲响应函数

脉冲响应函数刻画了内生变量对系统冲击的动态反应,具体地说,它刻画的是在误差项上加一个标准差大小的冲击对内生变量的当期值和未来值所带来的影响。在前面已经建立的VAR(1)模型的基础上,下面使用脉冲响应函数来描述VAR模型中的因变量是如何对系统冲击进行动态响应的。图1是模拟的lnFIRt和lnGDPt的脉冲响应函数曲线,其中实线表示脉冲响应函数,虚线为响应函数值正负两倍标准差的偏离带;纵轴表示相应因变量的响应程度,横轴表示冲击作用的滞后期间数,这里选的是滞后6期。

首先分析金融相关率变动对经济增长的响应情况。从图1.2看出,当在本期给GDP一个正的冲击后,在第1期对金融相关率的波动就有一个很明显的负的影响,从第2期该影响幅度开始变小,并从第5期开始影响几乎为0。出现这种结果的原因在于:本文中金融相关率定义的是各项存贷款余额占GDP的比重,因此GDP的提高使得金融相关率的分母变大,直接影响到金融相关率的值,所以一开始就对金融相关率产生一个负的影响。当然,这个负的影响不会一直扩大下去,因为本期GDP的变动对后期的金融相关率的影响会越来越小,从第三年开始,之后的影响就已经非常小了。

其次分析经济增长对金融相关率变动的响应情况。从图1.3看出,当在本期给金融相关率一个冲击后,在第1期对经济增长产生一个较小的反面影响,并且该影响程度逐渐递减,从第5期开始影响几乎为0。从整个响应路径来看,虽然金融相关率对GDP的波动有一定影响,但该影响是个反面影响,而且始终都非常微弱。对于这一结果可以这样理解:由于近年来河南省的经济增长速度比较快,而相比之下,存、贷款额却增长较慢,因此金融相关率呈下降趋势,出现了金融相关率下降带来GDP增长的假象。本来我们预期金融发展不仅应对经济增长有显著影响,而且还应该是一个正的影响,金融发展应该能够促进经济的快速增长,而对河南省的数据实证却得到相反的结论,这说明河南省的金融发展水平仍有待提高,潜力巨大。

最后分析金融相关率和GDP对其自身的一个标准差冲击的响应情况。从图1.1和图1.4可以看出,对于来自其自身一个标准差的冲击,金融相关率和GDP在前几期都表现出递减的正的响应,并分别从第6期和第4期开始影响递减为接近0。这说明:金融相关率和GDP均与其自身滞后值有一定的正的关联性,特别是受到近期滞后值的影响比较大,因此其影响随滞后期递减。

(三)预测方差分解

脉冲响应函数描述的是VAR模型中的一个内生变量的冲击给其他内生变量所带来的影响,而方差分解是通过分析每一个结构冲击对内生变量变化的贡献度,进一步评价不同结构冲击的重要性。因此,方差分解给出对VAR模型中的变量产生影响的每个随机扰动的相对重要性的信息。表4是跨期为6期的lnFIRt和lnGDPt的方差分解表。

从表4可以看出,金融相关率的变动从一开始就在既受到自身波动影响的同时,也受到GDP增长的影响,两者几乎平分了对金融相关率的贡献,而且后者的影响逐步增强,并在第五期后基本趋于稳定,对金融相关率的贡献率稳定在64%。而河南省GDP的变动在第一期仅受到自身波动的影响,从第二期开始,金融相关率的变动对GDP增长的影响开始显现并略有增强,并在第四期后趋向于稳定在2.28%,不过金融相关率的变动对GDP增长的影响始终都非常小。可以发现,这与之前脉冲响应函数动态响应的程度和路径的解释是基本一致的。

综合脉冲响应函数和预测方差分解的结论可知,河南的经济增长会给金融相关率的变动带来较明显的负的影响,而金融相关率的变动给经济增长带来的影响却很小。表5列出了从2000年到2008年河南省GDP和各项存、贷款余额的实际增长率的纵向对比数据,表6列出了2008年全国包括河南在内的几个省市的金融相关率的横向对比数据。

从表5中的纵向对比可以看出,在2004年以前,河南省GDP增长率和存贷款增长率互有高低,因此金融相关率有时增长,有时下降;而从2004年开始,GDP增长率就一直领先存贷款增长率,有时甚至是存贷款增长率的2到3倍,从而导致金融相关率逐年下降。如果说从表5中看到的是河南省金融相关率的纵向发展趋势,那么从表6中的横向对比就可以看出,和国内一些经济发达省市相比,河南省的金融相关率是相当低的,即使和同为中部六省的湖北相比,差距也非常大。这说明,近年来,由于河南省的金融发展速度明显落后于经济增长的速度,因此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表现得很不明显,这正好和前面模型分析得到的结论是一致的。

四、研究结论

(一)从协整分析中可以看出,河南省的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长期的均衡关系,但协整方程中负的弹性系数说明河南省金融发展的速度仍相对滞后。

(二)从VAR模型分析中可以看出,河南省的经济增长会给金融相关率变动带来一个较明显的负的影响,而金融相关率的变动给经济增长带来的影响却非常小,这主要是因为存贷款余额的增长速度落后于经济增长的速度,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表现得不明显。

(三)由以上分析可见,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发展无疑是河南发展和崛起的重要力量。一个发育良好的金融市场以及畅通无阻的传导机制有利于储蓄的增加以及储蓄向投资的有效转化,进而推动资本积累、技术进步以及长期经济增长。因此,为了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河南省必须要加快金融深化改革,确保金融总量增加、金融结构优化和金融效率提高。

参考文献:

[1]陈福中,吴秋.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以长三角为例进行实证研究[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8,(6):55-58.

[2]庞加兰,方建武,王天然.欠发达地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一以陕西省为例[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9,(9):69-71.

[3]周立,王子明.中国各地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实证分析:1978~2000[J].金融研究,2002,(1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