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会计核算职能的内容集锦9篇

时间:2024-03-13 16:13:54

会计核算职能的内容

会计核算职能的内容范文1

《成本会计》课程是高职高专会计专业的主干专业课程之一,在专业核心课程链中,成本会计课程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位置。其前期课程有《会计http://基础实务》、《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和《财务会计实务》等,是这些课程内容的继续和深入。后续课程包括《管理会计实务》、《财务管理实务》、《财务报告分析》、《审计实务》《顶岗实习》等。《成本会计》为后续相关课程的打下扎实基础。因此,《成本会计》对学生专业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和职业素养的养成起明显支撑作用。本文对高职高专《成本会计》课程从培养专业技能型人才的要求出发,按基于工作过程分解与重构《成本会计》课程的内容做一些探讨。

一、《成本会计》课程的内容要符合高职高专学校和的特点

高职高专学校是姓高名职,既是高等教育,更是职业教育。因此,《成本会计》课程的内容就要处理好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关系。长期以来国内的成本会计教材内容大多沿用传统学科体系来构建成本会计内容,讲述从成本会计原理…—要素费用核算…一成本计算方法为止。存在诸多问题,一是教学内容体系滞后,不能适应现代管理需求;二是知识体系条块分割,注重理论知识传授,忽视职业技能的培养。再加上实践教学形式和手段单一,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近年来,这种现象有很大的改观,取得了丰硕成果。纵观近年的成本会计教材,应注意走向另一个极端。即注重职业技能培养,忽视理论知识传授。把高等职业教育当成职业培训。WWW.133229.COm这也不利于学生知识积累,更不利于学生持续发展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教高[2000]2号文件提出:基础理论教学要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专业课教学要加强针对性和应用性。在附件中更明确提出:学制三年的实践教学一般不低于教学活动总学时的40%;学制两年的实践教学一般不低于教学活动总学时的30%。以“必需够用”为度传授相关知识给学生,在真实的成本会计工作任务引领下为学生搭建成本会计整体框架,并将实践性、开放性、职业性融于课程教学中,提高学生成本会计职业技能。

二、《成本会计》课程的内容要与高职高专教学模式相适应

高等职业教育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主要以中小企业和其它经济组织会计岗位的任职能力要求为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掌握会计专业基本理论和会计职业技能,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并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按照这一目标,根据《成本会计》课程内容繁杂、实践性强的特点,日常教学中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采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情境模拟、循序渐进的“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突出学生职业能力和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增强了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达到专业知识、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三位一体”的培养目标。目前,基于工作过程开发课程是职业教育课程建设的的主流方向,日益受到职业教育界的重视。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建设就是以完成工作需要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来确定课程内容、按照工作过程组织课程、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以完成工作任务为目标的课程。《成本会计》课程内容的构建要与高职高专教学模式相适应。

三、《成本会计》课程的内容要与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进行合理划分

成本会计是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混合物。成本会计主要处理企业获取和消耗资源的成本及其相关信息,需要向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提供必要的数据。财务会计要依据成本会计提供的有关资料进行资产的计价和收益确定,而成本的形成、归集和结转也要纳入以复式记账法为基础的财务会计总框架中。因此,成本数据既是企业外部信息使用者投资决策的依据,也是企业内部管理人员进行决策或业绩评价的依据。所以,就财务报表编制而言,成本会计附属于财务会计,但从管理角度看,成本会计也是管理会计的一个组

转贴于 http://

成部分。因此,《成本会计》课程的内容要与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进行合理划分。我们认为成本会计课程的教学内容提炼为:要素费用核算、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的分配、产品成本计算的主要方法--品种法、分步法、分批法、辅助方法、其他主要行业成本计算方法、成本报表的编制与分析。将成本预测、计划、控制、考核与管理会计、财务管理课程整合,不作为成本会计讲授的内容,这样可以将重点放在成本核算岗位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上。

会计核算职能的内容范文2

关键词:能力递进;中高职衔接;会计电算化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4-0184-02

构建现代职教体系,搭建中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培养有机衔接的立交桥,需要深化专业教学改革,创新课程体系和教材。会计电算化专业中职和高职学生都必须掌握会计电算化等职业技能,均开设了会计电算化课程,造成课程设置重复、教学内容重复,从而降低学生学习兴趣。

衡阳财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牵头承担了湖南省中职会计专业教学标准的开发任务,为此组建了中职、高职学校老师及企业专家三方组成的专业教学标准开发团队,通过对湖南省内25所中职、15所高职、2所本科、30家企业毕业生就业、专业教学计划、人才需求状况进行调研,本文分析中职、高职学校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现状,探讨中高职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内容衔接及教材建设思路。

一、中高职《会计电算化》教学衔接的现状

1.中高职《会计电算化》教学衔接存在的突出问题。会计类专业由于办学成本低,会计人才社会需求旺盛,各职业院校基本上均开设了此类专业。《会计电算化》作为会计电算化专业的主干核心课程,在中职、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均安排了较多课时。且在编制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标准和选用教材时,中职、高职是各自为政,没有进行有效沟通,造成中职、高职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内容重复,没有体现能力递进和有效衔接。中职对口学生认为高职讲授的内容中职已学,内容重复,学习兴趣不浓;而高职老师则认为中职对口学生在中职掌握的会计电算化技能似懂非懂,加大了教学难度。

2.中高职课程教学衔接不畅的原因。(1)没有制定统一的中职、高职专业和课程教学标准。当前中、高职教育体制仍不完善,缺乏完整的政策、法规体系,教育行政部门没有制定适应中职、高职各专业教学标准及相应课程标准,对于中职、高职教学缺乏全盘规划,仅仅靠中职学校或高职院校自身进行教学改革还远远不能达到中高职衔接的目标。可喜的是,湖南省2013年8月已组织制定会计等25个中职专业教学标准、主干课程教学标准及技能考核标准,但高职相应专业目前仅在国家层面制定专业教学标准,从内容看停留在宏观层次。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应从国家宏观层面的要求,具体制定各专业中职和高职的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技能考核标准等教学指导方案。(2)大部分高职院校未能针对中职对口生单独编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目前,各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专业大部分的生源是普通高中的学生,少量的是中职对口升学学生。从省内调研情况来看,除衡阳财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等少数几个老牌的财经商贸类高职院外,其他高职院均是普通高中、职业中专招收学生混合编班,未单独编制中职对口学生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由于职高学生在班级人数中不多,高职院校在制定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标准和授课计划时往往以普高学生为出发点,对接会计从业资格证会计电算化科目考核标准,零起点设置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内容。这一点是造成中、高职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内容重复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中高职《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内容衔接的思路

1.准确定位中、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根据教育部和人才需求定位,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中职主要培养一线经验型技能型人才,其职业核心能力包括:会计电算化专业职业认知、收银业务、登账、简单经济业务的核算(手工、电算两种手段)等;高职主要培养一线策略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其职业核心能力主要是对经济业务职业判断能力、复杂经济业务核算、成本计算与分析、税费计算与申报、财务预算与决策、财务报表分析等。在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学中,中职着重在于培养学生专业基础、点钞、制单登账、电算操作等专业技能;而高职着重于拓宽专业知识面、加强业务技能训练、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强调“一技之长+综合素质”,从而实现中、高职在培养目标上的衔接。

2.基于职业岗位工作过程开发会计电算化课程是重点。会计电算化课程的开发应对接会计职业岗位(群)的实际需要和具体要求,根据中职、高职学生就业岗位的不同而确定人才培养规格,以会计工作过程为主线,重新整合会计电算化课程在中、高职的教学内容,整体设计、统筹安排。中职主要侧重于账务处理系统、薪资管理、固定资产管理、UFO报表系统,以适用于小型企业的用友T3财务软件应用开发教学模块。高职侧重于财务业务一体化综合运用,在账务处理各系统的基础上,增加应收、应付、购销存系统,以适用于中小型企业的用友U8财务软件开发教学模块。

3.基于能力递进、直线式与螺旋式相结合衔接中高职教学内容。依据中高职人才培养规格,以能力递进为主线,采用直线式衔接与螺旋式衔接相结合的方式衔接中高职《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内容。直线式是指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内容在中职到高职阶段不重复,在逻辑上形成一条前后联系的直线;螺旋式是指会计电算化课程的部分内容中、高职重复出现,但职业认知广度逐渐扩大和深度逐渐加深。直接式衔接可以避免教学内容重复;螺旋式衔接则顺应学生认知特点,符合学生学习规律。

三、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内容中高职衔接的实施方案

1.会计职业岗位群调研。依据调查情况,各个行业、企业对不同层次会计人员的技能要求是不同的,会计主要职业岗位群归纳为收银员、出纳员、会计员和会计主管四大岗位。基层会计人才注重基础技能的操作,中高层会计人才更注重财务预算、内部控制、财务分析和会计管理能力以及税务筹划能力。

中职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确定为收银员、出纳员、会计员,从事基础核算等基础岗位,其技能要求相对简单,强调理论够用,会熟练运用计算机进行会计核算,并兼做文员,侧重于基本技能和专业单项技能,专业单项技能包括运用手工和电算两种手段进行原始凭证填制与审核、记账凭证填制与审核、编制科目汇总表、登记账簿和编制财务报表等。

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确定初级会计师,充分胜任会计职业各岗位能力的人才,强调厚基础、宽口径、强技能,侧重于拓宽知识面和会计职业岗位系统技能训练必需的技能包括会计具体岗位技能(如出纳、会计、主办会计、成本核算、办税员、助理审计、信息化管理、理财)等。

2.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内容中高职衔接设想。中职毕业生就业岗位主要为中小公司的收银员、出纳员、基层会计核算员等,其职业能力要求是具有相应会计专业基础知识和较强基础实务操作能力;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岗位为工商业、服务业、事业单位等各个行业的出纳、一般会计岗位、税务会计,有了一定经验后可能成为企业的会计主管。其职业能力要求是:具备较强的会计核算能力和一定的职业判断能力,分析、处理指导、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综合素质较高等。

根据中、高职毕业生不同的培养规格和就业去向,对中高职关于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内容的衔接设想如下:中职以用友T3财务软件应用为主,对接会计从业资格证职业认证标准;高职以用友U8财务软件应用为主,对接用友ERP信息化工程师职业认证标准。

四、开发中高职《会计电算化》课程教材是关键

实现中高职衔接仅仅依中职、高职院校的自发行动,无法真正实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应组织由企业行业专家、职业教育专家、中职教师、高职教师等参加的课题组,全盘谋划、整体设计,明确中职、高职人才培养规格,把课程在中职的教学内容和高职的教学内容进行重新整合,划分若干个教学模块,以此制定《会计电算化》课程中职、高职教学标准。

在此基础上,以螺旋递进型的方式开发《会计电算化》中高职衔接的教材,中职可以相对简单,以小型或微型企业使用的用友T3财务软件为载体编写,着重点在账务处理系统、UFO会计报表、薪资管理、固定资产管理等的使用;高职则贴近中小型企业实际工作中以用友U872财务软件为载体,着眼财务业务一体化,增加购销存模块,相应拓展知识面和能力训练。此类课程像弹簧一样,每个层面上都有完整的概念和全面的训练,但难度、复杂程度有所提高。

参考文献:

[1]张建辉.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统筹与衔接的基本模式探讨[J].经营管理者,2013,(11).

会计核算职能的内容范文3

关键词:会计专业 课程改革 岗位化

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相应地对会计人员素质和能力也不断提出新的要求。作为培养会计专业人才的高职院校,十多年来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的会计人才,对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科教事业的迅速发展,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安排上越来越显示出自身的弱点和不足,其改革的步伐和人才培养的质量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所以,加快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岗位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显得尤为迫切。

一、会计专业人才需求及工作岗位特征分析

(一)经济社会对会计专业人才需求分析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会计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科学技术突飞猛进,计算机、互联网全面普及并在会计工作中的广泛应用,使得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已经由繁重的手工劳动过程,变化为简单化的电脑操作和自动生成过程。这就要求会计人员不仅要掌握会计专业知识和技能,更要熟悉计算机知识、网络知识,熟练使用会计软件和信息系统。(2)会计工作岗位的设置发生了明显变化,既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出纳、财产物资核算、工资核算、成本费用核算、财务成果核算、资金核算、往来结算、总帐报表、稽核等岗位,也与系统设计员、系统管理员、系统操作员、数据审核员等电算化会计应设立的工作岗位完全不相同。这就要求会计人员要广泛熟悉会计工作岗位,了解相关岗位的工作职责和要求,具有胜任岗位工作的基本能力。(3)会计工作的主要职能已由原来的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每个岗位的会计工作都赋予管理的内涵,都要为企业改善管理、优化决策、减少浪费、降低损耗、提高效益发挥作用。这就要求会计人员,既要懂得会计核算,能够熟练完成岗位会计核算任务,同时又要具有一定的管理知识和能力,能够积极为企业改善管理、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出谋划策,提出有益的建议。(4)现代企业在加强经营管理、扩大生产、促进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企业文化的培育和建设,这对会计人员的素质也就提出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有过硬的职业素质,更要有全面的人文素质。

(二)会计工作岗位特征分析(1)根据《会计基础工作规范》要求,只要具备一定规模的单位都必须独立设置会计机构,结合单位自身的会计业务需要设置会计工作岗位,可以一人一岗,一人多岗或者一岗多人。但出纳人员不得兼管稽核、会计档案保管和收入、费用、债权债务账目的登记工作。(2)各单位由于规模和管理要求不同,在会计工作岗位设置上是不尽相同的,如大型企业对会计工作岗位设置一般较多,岗位职责划分较细,会计工作具有专一性;中小企业对会计工作岗位设置一般较少,岗位职责划分较粗,会计工作具有综合性。(3)规模和业务性质完全相同的单位,由于单位负责人对会计工作重要性认识程度不一致,决定其会计工作岗位的设置也不会完全一致。(4)每个单位的会计人员都是按照岗位职责的要求,完成各自岗位的会计工作任务。如出纳岗位的会计人员,要遵守现金管理规定、出纳工作纪律和岗位规章制度等要求,做好现金收付凭证的审核、现金的收付、存取,办理工资结算以及相关记账凭证的填制和现金日记账的登记工作等。至于成本费用核算岗位、材料物资核算岗位,往来账岗位、总账岗位等都是一样。(5)不同行业的单位因其经济业务活动的性质有所不同,表现在会计工作的对象和会计要素的具体内容上也就不完全相同,会计核算要求也就存在差异,这些不同或差异在国家出台的相关行业会计工作制度里面有明显的体现。(6)虽然各单位在会计工作岗位设置上不尽相同,在会计工作对象和核算要求上存在差异,但会计工作的目标是完全一致的,对会计人员胜任工作要具备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职业素养要求是完全一致的。笔者组织本校会计专业的学生,利用暑假开展社会实践的时间,进行了《企业会计岗位设置情况调查》,实际回收调查表共645张,获得被调查企业的主要信息有:一是被调查企业涉及的行业为制造企业占35.1%,加工企业占19.6%,服务企业占18.6%,其他类型占23.2%;二是被调查企业会计人员在10人以下占65.6%,在10-20人占20%,在20人以上占13%;三是被调查企业实行网络电算化占19.6%,单机电算化占16.8%,简单电算化+手工操作占57.5%;四是被调查企业设立的会计岗位,主要涉及出纳、银行结算、制证、往来核算、费用核算、材料物资核算、成本核算、销售核算、固定资产和基建维修核算、票据管理、总账和报表分析等。其中,大型的制造、加工企业和服务企业对会计工作任务分解较细致和明确,对应设置的会计岗位较多且比较统一,如一般都设有出纳、银行结算、制证、材料物资核算、成本核算、销售核算、总账和报表分析等会计岗位。而规模较小的企业其财务部门所设置的会计岗位相对较少。如被调查企业中有一个从事制造业的公司,其财务部门仅仅设立了三个会计岗位,即出纳会计岗位、核算会计岗位和主任会计岗位。通过上述的分析,可以知道会计工作具有鲜明的岗位化特征;单位在会计工作岗位和会计核算上存在的不同和差异,不但不影响会计工作岗位化特征,反而更加突显会计工作岗位化特征;会计人员是按照会计工作岗位的职责要求完成相应的会计工作任务;会计工作的目标是一致的,完成会计工作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是一致的。

二、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育现状分析

(一)高职院校生源状况不容乐观 高职院校的学生来源是普通高中的应届毕业生,招生录取分数线一般在200分至300分之间,且分数偏低的居多。这些学生高考的理想愿望是上重点大学,上高职院校是其不得以的选择。同时选择学习会计专业更多是家长的意见,目的是为了将来好就业。而考生本人目的性非常明确的填报会计专业所占的比重则很小。因此,入学以后往往表现出失落、缺少信念目标,学习没有动力,不主动规划个人的学习生涯、职业生涯,往往把主要的精力用于学习以外。另外,由于这些学生具有一定的思维分析、判别等能力,对很多的问题都会有自己的认识和观点,在教育转变的可塑性方面存在很大的难度。

(二)课程体系结构设置不够科学(1)在课程科目的设置上局限于原有课程,有多余和遗漏的地方。表现在始终把《会计学原理》、《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审计》作为高职院校会计教育的五门核心课程,没有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对会计人员培养的要求及时开发新课程,会计制度与法规的相关课程没有得到重视。偏重于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不重视职业道德和人文素质类课程的安排。案例教学、实验室教学、实习基地见习、社会调查等实践性课程教育有待加强,模拟实习和社会实习无法达到实习环节的预期效果。(2)课程体系具有鲜明的行业特征。如为突出工业企业会计人才的培养,在开设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会计电算化等专业课程的基础上,再增加一门工业企业会计实务;为突出流通企业或者是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人才的培养,则增加一门流通企业会计实务或预算会计实务。(3)课程体系中的理论课与实践课、基础课与专业课结构比重失调。表现在没有根据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学生本身的基础能力和人才培养定位,相应增加社会、人文、经济知识等方面的课程;实践性课程的比重不高。

(三)教学内容安排不尽合理 (1)教材内容的设置未体现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和会计工作岗位的特征。主要表现在教材内容基本是在本科教材基础上的简单加减,内容的选择和安排上也未体现高职院校技能型、应用性人才的培养要求;教材重理论轻实践,抽象理论比重较大,实际案例比重较小,对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学习难度较大,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材内容未能体现会计工作岗位特征的要求;教材内容对知识经济条件下新技术给会计专业带来的影响关注不够,缺少介绍会计研究和发展的最新成果、新问题、新动向。(2)专业课程内容重复较多。表现在各门会计专业课程过分强调课程内容及结构体系的完整性、系统性,而忽视了专业教学在课程内容及体系方面的关联性,也忽视了各专业课程的独立性和目的性。如基础会计与财务会计在会计理论体系和会计目标、会计要素等方面的重复;成本会计与财务会计在成本计算与管理方面的重复,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在成本控制方面的重复,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在存货管理、决策方法、全面预算等方面的重复。这样既反映了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不完善,又增加了教师的教学负担,造成了资源浪费,也减少了学生有效学习和实践的时间。

(四)会计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高校招生规模迅速扩大,高职高专教育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同时,由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对会计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增长。所以,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的生源规模也就不断扩大。但从各高职院校的会计教师队伍现状来看,其增长的速度与学生增长速度存在着较大差距,师资人数严重不足,会计专业的教师绝大多数是超负荷教学,这对教师业务素质的提高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况且多数教师毕业后就直接从事教学工作,没有经过会计实际工作岗位的锻炼,缺少从事会计实务的工作经验,从而导致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得不到提升,很难胜任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应用性会计专业人才的重任,更谈不上有时间和精力去从事会计教育教学改革的研究。

(五)会计专业课程改革滞后 课程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课程改革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由于各种改革方案和措施都没有能够从会计工作岗位这一本质特征入手,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无法真正实现人才培养和岗位工作的直接对接。从世界范围来看,职业教育课程开发在经历了学科系统化学习理论导向和职业分析导向模式后,正在向综合性的项目导向的课程模式发展。如备受世人瞩目的德国“双元制”的核心阶梯课程模式;加拿大“兼取能力本位”CBE模式;美国的“多元整合型”课程模式。但未见有涉及岗位化课程研究方面的信息。在国内,以姜大源为代表一批职业教育家对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特别是姜大源的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观,已经成为职业院校专业课程开发的重要理论基础,成为各高职院校工作的重点和教育界关注的热点,已经在实践层面取得了重要的成果,使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走在了世界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前列。同时,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课程体系研究在理论和实践层面也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然而,基于会计工作岗位化课程体系研究仍然是空白,鲜见有理论研究的文章在刊物上发表,还没有系统的理论研究成果和实践层面的成果。因此,进行会计专业岗位化课程体系研究有着积极的意义。

三、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岗位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探索

(一)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应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对会计人员的需求以及学生的实际水平,遵循“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的基本原则,科学合理的确定其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即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熟悉国家经济政策和经济法规,掌握财务会计及经济管理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具有分析解决经济管理工作中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能胜任各类企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工作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性会计专业人才。

(二)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岗位化课程设计会计专业课程按照岗位及职责来设计,主要根据单位对会计工作岗位的职责要求,以会计工作岗位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为标准进行。其中,会计工作岗位技能根据其在岗位工作中所处地位和所起作用不同,具体分为岗位基础技能和岗位专业技能。岗位基础技能是指从事会计工作的每个会计人员都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技能,即审核填制凭证、登记各种账簿、编制财务会计报表。岗位专业技能是指从事会计工作中的某一个专门岗位所必须掌握的综合性的专业技能,这种综合性技能是由多个单项技能构成的。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岗位化课程的设计,既要结合单位会计工作岗位设置的实际,也要有利于课程体系的构建,更要有利于会计专业教学。为此,会计专业岗位化课程主要包括以下课程。(1)会计工作岗位入门。主要讲授会计基础技能知识,这是学好专业知识的基础,实施岗位技能教学的前提。具体包括会计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2)出纳核算。主要讲授银行结算知识,收付凭证的审核方法,现金和银行存款日记账的登记方法,银行存款对账单的处理,结算凭证的填写方法,点钞技能、假钞识别方法等。(3)财产物资核算。主要讲授存货收、发、存的核算,按实际成本核算和按计划成本核算的方法,存货的盘存方法及结果处理,数量金额式明细账的设置与登记;固定资产增加的核算、处置的核算,计提折旧的核算,盘存方法及结果处理;所有者权益的核算、长短期投资的核算等。(4)往来核算。主要讲授债权债务的结算,凭证的审核,债权的催收、差旅费的核算、备用金的核算,应收应付款项的核对方法,债务重组的核算方法,或有事项的核算方法;计时工资、计件工资的计算,职工薪酬的结算与分配,公积金的管理;各种税的核算方法,办理税务缴纳、查对、复核等方法,办理有关的免税申请及退税冲账等方法,办理税务登记及变更等方法,编制有关的税务报表及相关分析报告的方法,办理其他与税务有关的事项等。(5)成本费用核算。主要讲授费用的归集与分配方法、成本核算方法、成本计划与成本报表的编制、成本分析方法等。(6)财务成果核算及报表分析。主要讲授销售收入的核算,销售成本、期间费用的核算,利润、利润分配的核算,所得税的核算方法;会计报表、合并会计报表的编制方法、会计报表分析报告等。(7)管理综合。主要讲授审查财务收支、复核各种记账凭证、对账簿记录进行抽查、复核各种会计报表等的方法;设置与登记方法、对账的方法、结账的方法、试算平衡表的编制;筹资、投资、资金营运及收益分配的管理,财务预算、财务控制、财务分析等。(8)内部审计。主要讲授收入、成本费用审计及利润审计,利润审计包含产品销售利润、其他业务利润、投资净收益、营业外收支净额、利润总额等。

(三)构建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岗位化课程体系 构建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岗位化课程体系,必须遵循“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原则,紧密结合人才培养目标。在实践中应注意处理好以下问题:(1)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关系。基础课可本着拓宽素质的原则的进行设置,要压缩其学时比重;在保证“两课”、数学、外语、计算机、体育等课程的同时,可增加人文方面等通识性的课程,适当增加专业课的比重。(2)专业课的开设。专业课的设置包括四个方面,一是会计工作岗位化课程;二是职业技能课程;三是职业基础课程;四是拓展专业知识面的选修课程。在保证岗位化课程、职业技能课程和职业基础课程开出的同时,可适当扩大专业课选修的开设范围,使学生有更大的弹性选择空间,让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偏好和特长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选修相关的课程,以更好的体现“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岗位化课程体系设置一览表见(表1)。)(3)增设会计专业职业道德教育、会计法规、国际惯例,以及会计信息系统、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素质拓展等方面课程。(4)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关系。要增设或加大专业技能实训课程和实践性强的课程的比重。(5)课程设置和会计考证的关系。专业课程的设置要尽可能与国际国内会计资格考试相衔接,便于学生和鼓励学生积极取得相关会计资格证。

(四)确定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学内容科学确定其教学内容显得非常重要,在实践中应注意处理好以下问题。(1)按照会计工作岗位课程的要求,重新整合核心课程内容。要打破专业课程在体系上的完整性、系统性,按照会计工作岗位确定各岗位专业技能所需要的知识,科学合理的设计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努力做到内容具体、要求明确,克服在教材内容方面长期存在的重复问题。(2)补充新内容与淘汰过时内容相结合。定时对教材进行修订,及时补充会计领域的新知识、新经验、新方法和与之相关的会计制度、法规和政策。(3)抽象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相结合。力求将专业理论知识与其应用的案例结合起来,选择有代表性的现实案例,加大案例的数量,围绕案例所设计的问题要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努力实现教、学、做相结合。既保证基本专业理论的学习和巩固,又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决策问题的能力,提高实际动手能力。

(五)培养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师资队伍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师资队伍的培养,要实现由素质向能力的转化。要突出其专业实践教学指导能力、岗位化课程体系下的授课能力的培养。要有计划、有组织地加以培养,定期安排教师到企业顶岗锻炼,并鼓励教师个人与企业保持长期的合作关系。同时,鼓励教师积极参加教学实践研究活动,不断提升教学能力。

参考文献:

会计核算职能的内容范文4

【Abstract】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new accounting criterion has changed the mode of railway counting calculating the salary, and make the salary calculation more hierarchical and scientific, and realized our state accounting standers integrate with the 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system. For railway company, it not only guaranteed the interest of the railway workers, but also improved the company management system. Paper briefly introduces the important significance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new accounting criterion, analyzes its impact on the railway accounting calculating the salary, and puts forward the countermeasures according to the disadvantage.

【P键词】新会计准则;铁路;薪酬;核算

【Keywords】new accounting criterion; railway; salary; calculation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069(2017)03-0037-02

1 引言

随着国家制度的不断完善,职工在薪酬分配方面的标准要求也越来越严格。铁路部门作为国有性企业,为进一步规范职工薪酬核算工作,也开始执行新的会计准则。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彻底颠覆了传统铁路部门对薪酬的分类制度,要求铁路会计在职工薪酬核算方面更加明确、具体和全面。新计准则的实施,对于铁路职工薪酬核算的内容更加丰富、核算模式更加完善;从长远角度看,新会计准则的实施,有效地推动了我国会计核算准则与国际会计体系的接轨。完善的薪酬结构,对于推动铁路行业的健康、快速发展也具有较大的推动作用。在新会计准则下,如何进一步完善铁路会计在薪酬方面的核算,也是铁路部门应该重视的问题。

2 新会计准则实施的意义

新会计准则的实施不仅丰富了铁路职工薪酬的组成内容,改变了传统的薪酬核算单一的方式,同时也提高了传统的会计核算模式,实现了一种新型的会计处理模式。新会计准则的实施,有效完善了会计信息的准确性,提高了我国的会计质量;与此同时,也为我国会计核算准则与国际会计体系的接轨铺平了道路。铁路部门执行新会计准则,不仅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而且能够有效地吸引外资,为我国经济发展注入一股新鲜的活力。新会计准则的实施,标志着我国会计准则开始走向国际化,也是铁路公司制度的进一步完善[1]。

3 新会计准则对铁路会计薪酬核算的影响

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对于职工薪酬的核算更加精确、合理,这对于铁路部门会计人员在进行薪酬核算时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薪酬的核算方式更加精细

较传统单一的薪酬核算模式,新会计准则对于铁路职工的薪酬核算组成有了更加明确的区分,核算内容更加精细。这就对铁路会计人员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在进行薪酬核算时,不仅应将职工的基本工资、绩效工资以及奖金核算到工资范围内,同时还将铁路职工的福利费、保险费、生育险费以及工会经费等纳入薪酬核算中来,这对于铁路会计人员来说,需要对职工的薪酬组成有明确的认识,并且能够将各种费用清新、明确地核算出来。相对于传统的薪酬核算工作,不仅工作量有了更大的增加,而且还要求会计人员具备薪酬核算方面的专业知识(包括:员工福利制度、社保制度、税收制度等)。因此,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对于铁路会计人员对薪酬的核算工作要求更加精细。

3.2 薪酬核算内容更有层次

新会计准则下,铁路职工的薪酬核算方法较传统薪酬核算方法有明显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核算内容更加有层次化。根据新会计准则规定,要求铁路部门会计人员对于职工薪酬核算信息披露内容更有层次化。这一规定的提出,使得铁路会计在进行职工薪酬核算时,核算模式更加统一;同时,有层次化的薪酬核算内容,更利于广大职工对铁路部门的薪酬核算质量进行监督。在薪酬的核算上,除了为在职职工提供应得的报酬外,还包括保险福利费用、意外费用、教育费用、管理费用等,在薪酬核算过程中,每一方面的核算都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对于解除劳动关系的职工,也需要铁路部门及时披露出来,减少会计在薪酬核算时出现错误。新会计准则的实施,体现出了薪酬核算层次分明的特点,确保职工薪酬核算内容的披露更有层次。

3.3 薪酬核算方法更加科学

较传统的薪酬核算方法,新会计准则的实施使铁路职工薪酬的核算模式更加科学化。新会计准则对职工薪酬的定义第一次做出了明确的规定,使铁路部门对于职工应付薪酬由狭义概念延伸到广义概念,将职工的各个方面(包括职工福利、公会经费、社会保险等)纳入职工薪酬的内容当中。解决了过去铁路会计人员在核算职工薪酬时不能真正落实基本薪酬的缺陷。新会计准则的实施,不仅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同时解决了职工劳动付出与所得薪酬不等价的问题,提高了铁路职工的积极性,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2]。此外,新会计准则实施,使得铁路部门对于职工的薪酬支付更加科学,这就要求铁路会计人员在遵守新会计准则的前提下,在进行铁路职工薪酬核算时,给予会计充分的自。

4 完善铁路职工薪酬核算的具体措施

4.1 提高福利费核算的规范性

新会计准则的实施,要求铁路会计进行薪酬核算时,考虑到职工的福利费用,但新会计准则并未对职工福利的支付渠道进行明确的规定,导致铁路会计在进行职工薪资核算时,会发生核算空间的扩大,导致职工在进行福利费核算时不能统一,发生混乱。因此,铁路部门职工福利费用的发放上,一定要有明确规定支付范围,规范支付标准,确保铁路会计在进行职工薪酬核算时严格遵循福利费用支付标准。

4.2 规范带薪休假费及辞退补偿费核算的规范性

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对铁路部门在进行职工带薪休假和辞退方面做了严格的规定,新会计准则规定:职工带薪休假以及辞退补偿应该是铁路公司当期负债。铁路公司在进行会计核算时,为加强对资金流动的控制,完善公司财务报表,有时会对上述负债目进行修正,影响了会计核算的真实性。同时,对于铁路公司退休职工的薪酬核算存在的一些问题,还需进一步完善。例如,对于退休职工薪酬支付,可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生活需求的不断增加,适当提高退休补贴,并在铁路公司报表中进行确认。

4.3 对流动性职工的薪酬核算进行优化

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对于铁路会计进行职工固定薪酬核算模式影响较小,与传统的核算方式基本一致,并形成了统一的操作标准。但是,对于一些处于流动性岗位的职工,在进行薪酬核算时,往往因核算模式单一而造成对职工的利益考虑不全面,不仅导致了职工薪酬不公平,还会对铁路公司造成不好的影响。因此,铁路会计在对流动职工的薪酬进行核算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到他们的特殊性,全面考虑薪酬内容,优化流动性职工薪酬核算模式。企业在进行优化流动性职工薪酬核算模式的同时,也应该加大管理力度,确保流动性职工的切身利益[3]。

4.4 对各类职工的薪酬核算进行统一

不同类别的职工,在进行薪酬核算时会执行不同的标准,为确保铁路会计在核算职工薪酬时不出现混乱和错误,必须要先对不同类别的职工制定不同的会计核算标准[4]。例如,在核算职工的福利费用、社保费用、教育费用等其他费用时,不同岗位或者不同工龄的职工,在进行核算时,就会有不同的标准。为保证铁路会计在薪酬核算时的准确性和层次性,就必须对每项费用的核算制定明确的标准,实现公平性。

5 结论与展望

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完成了铁路会计对职工薪酬核算模式的转变,使得薪酬的核算更加层次化和科学化,同时也实现了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体系的接轨。这不仅使铁路职工的切身利益得到保障,对于铁路公司来说,也使公司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同时也给铁路会计人员提出挑战,会计人员要进一步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和职业素质,以更快的速度适应新的会计准则;同时作为铁路公司,针对新会计准则的实施,也应制定更加完善的管理制度,优化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确保铁路公司健康持续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徐丽.新会计准则下职工薪酬问题的研究[J].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学报,2016(01):32-33.

【2】于静.浅谈应付职工薪酬会计核算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04):56-58.

会计核算职能的内容范文5

关键词:基础会计课程;任务驱动;项目教学;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来爱梅(1969-),女,浙江萧山人,汕头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财务会计理论与实务。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26-0021-03

2006年11月16日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明确提出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在课程建设与改革方面,16号文指出要针对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参照职业资格标准,强调课程体系建设及课程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融“教、学、做”为一体,在人才培养模式过程中可以采用工学结合、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汕头职业技术学院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的设计理念也努力跟随高职教育的发展步伐,致力于构建基于工作过程和项目化行动导向的课程体系。本文阐述的就是汕头职业技术学院《基础会计》课程基于任务驱动、项目教学法下的课程改革内容。

一、《基础会计》课程设计理念

(一)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设计理念

汕头职业技术学院会计电算化专业一直致力于职业能力的培养,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为导向,突出会计职业技能和实践操作能力的训练,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按照岗位能力要求,把三年的教学计划分成三个阶段进行教学,第一和第二学年侧重核心能力—会计核算及纳税处理能力(含财务软件操作能力)的培养、第三学年侧重于财务数据管理和审计监督能力的培养(见表1)。

(二)基础会计课程设计理念和思路

《基础会计》课程的设计理念紧紧遵循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设计理念。通过企业实地调研和召开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会议,《基础会计》课程在会计电算化专业三年的教学计划中,我们把它定位为会计实务操作的入门课程,要求同学们学完该课程后能胜任“会计员”(包括出纳、记账员)的岗位要求,具备会计基础核算能力。按照会计员应具备的职业能力要求,我们要求学生能在熟练掌握会计核算程序(凭证-账簿-报表)的基础上,强调对于会计核算整体性的把握。

在这样的定位下,在课程设计上我们按照会计“填制或取得原始凭证—填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编制财务会计报告”的工作过程,采用项目教学法安排基础会计的理论知识和职业技能实训。

1.建立专兼结合的“双师型”课程开发团队。汕头职业技术学院的基础会计的课程团队,包含了汕头职业技术学院的专任教师和实训基地的兼职教师,能满足实践性教学的要求。

2.建立良好的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课程努力建立独立的会计模拟实验室,而且积极建设较多的关系良好的校外实训基地。

3.积极编写基于工作过程的教材与实训指导书。

4.对教学内容进行良好的课程设计和开发,注重高职教育的实用和可操作性。

5.考核方式的多样化。

二、任务驱动、项目教学法下的《基础会计》课程教学内容

(一)教学内容的选取

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围绕会计职业工作过程,以职业能力为核心,以够用为度,围绕会计职业的工作过程,采取项目化教学。具体来说就是把传统基础会计的教学内容,分成5个大项目,包括会计基础知识、会计基本理论、会计凭证的填制、会计账簿的登记、会计报表的编制,而工作任务则是紧紧围绕三个核心项目展开。

(二)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分配

理论教学部分具体内容包括:会计的定义、会计职能、会计任务、会计对象、会计要素和会计等式等会计基础理论;设置会计科目和账户、复式记账、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登记账薄、成本计算、财产清查和编制会计报表等会计核算方法。实训教学部分主要针对企业会计员岗位应具备的职业能力,以一个模拟企业为资料完成填制和审核原始凭证实训、填制和审核记账凭证实训、登记会计账簿实训、编制财务会计报告实训。基于会计工作过程,具体教学内容分配如下:

1.会计基本知识—教学内容为会计的定义、会计职能、会计任务、会计对象。技能实训内容是到企业进行认识实习,了解会计基本职业素质,对会计工作组织有一个整体了解。

2.会计基本理论—教学内容为会计要素、会计等式和复式记账等会计基础理论;会计基本核算方法整体介绍,包括设置会计科目和账户、复式记账、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登记账薄、成本计算、财产清查和编制会计报表等;复式记账在企业销业务中的运用等。

3.会计凭证的填制(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教学内容主要以一家模拟公司的典型业务为主线,围绕着这些典型业务完成识别和填制原始凭证、填制和审核记账凭证这两项最基础的技能。

4.会计账簿的登记—教学内容为在前面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的基础上,完成会计账簿(含日记账、总账和明细账的登记及财产清查结果的处理)。

5.财务报表的编制—教学内容在前面总账和明细账的基础上编制财务会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

(三)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

会计核算职能的内容范文6

高职会计教育,要从职业教育的特点出发,制定完善的教学制度,为了能够推动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深入研究和分析教学方法,结合会计专业特点,以及学生认知特点,有计划,有目的的制定教学对策。尤其是高职成本核算教学,教师应该重视实践教学入手,明确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将提高学生的会计技能作为目的,合理设计成本核算教学内容,以此保障教学质量和效率。

关键词:

会计技能;高职成本核算;教学

职业教育的对象,是高中毕业生或者中职毕业生,这些学生通过三年的职业学习,会具备更加专业化的技能,这些技能的实用性强,定向性强。在我国教育改革背景下,职业教育在社会的地位更加凸显,作为职业教育的热门专业,会计学科多年来一直受到学生的青睐,高等财务管理改革中明确规定了成本核算教育的必要性,以推动财务管理规范化与制度化。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会计专业,必须要严格落实改革要求,为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技能型财务人才。

一、成本核算课程的特点

1.成本的实务操作性比较强

成本核算实践内容比较多,主要的内容是在日常的活动中对费用进行归集与分配,计算产品成本。这直接关系到产品的成本与企业的经济收益,因此,对于企业来讲,成本会计是非常重要的岗位之一,除此之外,成本预测与决策也是成本岗位的重要工作内容。

2.成本计算方法复杂

计算方法的选择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方法确定之后就是这些计算方法中所包含的计算公式比较多,如何让学生掌握这些繁杂的计算公式,是成本核算教学的难点和重点之一。并且在成本计算过程中,需要完成各类明细账、各类分配表等,都给学生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3.系统性较强

成本核算的学习,前后联系紧密,比如产成品计算的分步法,在计算的过程中,每个步骤环环相扣,只有经过所有的计算程序,才能完成产成品成本的计算。对于成本核算来说,每个章节的学习是一个完整的核算体系,中间缺少某个环节都会出现问题,导致后面的计算一并出错。

二、研究会计技能模式下高职成本核算对策

1.统一思想、认清形势

(1)成本意识。实行教学成本核算,既要讲直接成本,又要讲间接成本,使刚性成本与弹性成本计划有机结合起来,达到制定经费开支计划和使用经费的每个环节都养成成本核算意识,使之逐步形成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的财务管理体系。(2)效益意识。实行教育成本核算就是要用市场经济的观念来思考投入和产出的关系,要求全校教职员工,无论是领导还是普通教职工,在使用教学资源时,充分考虑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单位效益和集体效益、部门效益与个人效益、研究成果效益与应用成果效益等各项因素。学校将用实际效益来检验教育资源、资金的投入效果,并进而影响今后教学资源的投向和投量。(3)责任意识。实行教学成本核算,需要调动较大的人力。这就要求每一位教职员工,都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对待这件事,保证核算工作每个环节畅通。学校一方面对核算的每个环节,包括核算方案、制度、报表、统计方法的设计、日常操作、监督等都确定专人负责;另一方面,还建立了成本核算员制度,形成了一支以专职会计为主、兼职核算员为辅的教学成本核算管理队伍。在实施过程中,绝大数核算员能够认真负责,完成学校规定的核算工作。同时,要求每位教职员工积极主动,配合学校搞好这项工作,在三方面共同努力下,使全校成本核算工作得以顺利运行。

2.认真研究,勇于实践

作为一项十分复杂而精细的工作,合理地对高职教学成本进行核算,需要高校的财务会计管理部门时刻学习先进的管理技能和计算方法,通过不断改进传统的管理观念和模式,让全新的管理政策能够更好的应对教学成本的核算工作。为了不断完善相关政策内容,高校可以按照以下几点完成制度的规范和健全任务。(1)做好基础性工作。首先,建立完整的核算实施政策。通过不断完善成本核算过程,合理的制定和下发与思想教育、原则、核算形式等内容相关的文件,确保关于这些方面的制度能够顺利执行。为了提高会计核算工作的效率,确保工作更有目的性,不断完善核算系统,是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其次,完善核算账目体系。明细教学过程中的成本投入,并将教学成本分为直接和间接两个方面。将不同科目按照类型与等级进行划分,以会计账务处理的方式,对这些科目的成本进行计算,并以合理地记录作为凭证。将主要的信息登录成册,虽然目前工作量十分繁重,但是,对于以后的会计报表数据统计、分析与处理工作都有巨大的帮助。(2)制定成本预算。①合理地对经费的投入和使用进行预算,并做到量入为出。多数高校的经济收入主要有以下几个来源:国家财政拨款、学费收入、相关财政部门临时追加的机动拨款以及与科研研究相关的专项资金。为了确保全年的教学工作顺利开展,高校需要在年初就对全部的财务经济收入进行预测,合理的进行支出,才能让高校能够长久持续稳定运营。在全年的经费开支过程中,需要各个部门明细开支项目,对于数目较大的经费应及时上报财务会计部门,并根据高校的现有能力,对投入资金进行预测,并统一整体的经费支出。高校需要合理地对全校的收支状况进行预测,所花费的每一笔资金都要用到好处,避免浪费。对于教师的教学开支、相关项目的科研开支以及日常的运行开支等等,财会部门需要做到心中有数,合理地分配现有资金,让其发挥巨大价值,对资金进行有效地利用,能够进一步提高资金的使用价值。②做好全年预算工作,并将信息下达给全体教职工以及相关部门。由于经费的全年开支涉及到教工和部门的工资,所以,高校在对全年经费支出进行预算以后,及时召开不同层次的会议,并将高校经费的预算和开支情况进行说明,提高各部门办事效率,让各部门依照规定合理使用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增加办事成本,让资金的支出更有价值。

3.加强管理,优化环境

(1)由于高职高校的经费有限,因此,在进行运营管理的过程中,需要明确开支项目和开支范围,首先,对大型的资金支出要有明确的开支标准,以勤俭节约为中心思想,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其次,对于不同的经济使用状况进行合理的评价、考核和激励,提高全体教职工的资金有效利用意识。教师在主要的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提高对于工作内容的会计成本核算意识,找到最佳的控制办法,减少资金的投入。例如:为了提高艺术类院校招收生源的个人能力,招生的过程中会有诸多面试环节,主要分为初试、复试等环节。这些环节需要有专业的教师在特定的场地进行测评,因此耗时耗力,费用开支也十分巨大。为了有效改善这一局面,许多院校采取了奖惩相结合的招生手段,能够在提高学生质量的同时,有效降低招生阶段的成本。还有,通过合理的比对一定时期的支出费用和实际标准,并分析出现浪费的情况和原因,及时进行补救。经过长期的测试性实践,许多院校已经提高了对固有经济的使用效率,做到统而不死,分而不乱。(2)为了保证不同院校的教学质量,合理地构建教学设备和器材,能够有效的提高高校的档次,吸引更多的学生前来就读。高校应鼓励相关教职工爱护教学设备,对于一些高档器材,高校需要制定相关人事,对这些设备进行看管和维护,并定期保养,提高这些设备的使用年限。相关人员需要尽量避免设备出现故障,以减少维修费用和重置费用。通过全方位降低高校的教学成本,让教师具有高度责任心,且增强教学效果的同时,能够让高校获得巨大的经济利益。

4.探索完善,及时解决

(1)注重会计核算对象的特殊性。许多院校在对成本进行核算的过程中,都需要恰当地选取核算对象,让核算人员养成一定的经济意识,降低高校对于相关费用的投入力度。不同于简单的工厂和企业会计核算方式,高职院校在进行费用核算的过程中,需要应用完整的会计核算模式,合理地选取考核对象,以及优秀的人才,并在一段时间内进行培养,分析这段时间的运行成本和周期,做到心中有数。高校通过大量的数据结果分析得知,成本分析与成本核算之间具有较大的差距,通常情况下,高校需要依据部门的相关制度和法律要求,让学生建立责任制意识,仔细对学生的资金投入方向进行思考,明确相关投入项目内容,提高这部分资金的使用效率。(2)注意会计核算方法的差异性。高职院校在对不同成本进行核算时,有许多难以确定的元素,这些因素对于核算方法有着严格的选取约束。高校在采取会计年度管理模式以后,通过熟悉相关的核算技巧和方案,对于全年的成本支出和预算合理地进行预测,提高资金的使用价值,让成本核算过程变得更加科学合理。核算时需要解决核算差异性问题,找到正确的结合方法,能够进一步提高核算结果的精确度。截至目前,多数成本核算报表都在紧张的筹备当中,只有能及时反馈预算信息的方法,才能让预算的结果更加完整,让核算的结果更有意义。通过以上分析不难发现,合理的把握核算对象,对于一些特殊性对象,需要采取正确的核算方式,才能让核算结果更加完整。核算时需要注意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的要求,不断提高关于教学成本的核算能力,对于许多重点项目的建设过程需严密监测,确保最终建设的项目能够满足高校正常运行、长久发展的要求。针对高校的教学成本核算工作刚刚起步,需要相关部门积极配合,不断完善会计核算制度,并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理论知识的应用价值。相关制度的完善需要以高校综合实力为基础,通过合理的改进相关制度内容,提高制度的使用价值。核算时可能投入过多的人力、物力,对于这部分的资金支出,相关部门应对其留有一定的预算。整个核算过程需要教师和相关部门积极配合,以提高高校综合实力,扩大高校规模为基础,吸引更多学子前来报名的同时,为高校树立良好的口碑,让高校以崭新的面貌面向未来。

三、结束语

从本文的研究中,可以摸索出高职教育,必须要以培养学生技能为导向,会计教学中,要以提高学生会计技能为前提,严格依据教学改革的各项要求,开展成本核算教学,结合学生认知特点,和市场需求,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内容,以此保障高职成本核算教学的质量和效率,进而源源不断的为社会输送更多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朱丽娜.浅淡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教学改革[J].商,2015,(6):158.

会计核算职能的内容范文7

一、课程设计应充分考虑中职会计专业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

中职会计专业学生职业岗位能力主要是培养在中小企业、事业单位、会计师事务所及记账公司从事各种会计工作的具有中等素质的专业技能型人才。结合目前就业实际情况,中职会计专业学生虽然学历不高,但也有自身的优势,在专业技能方面并不落后,所以学生的就业领域相对来说也比较宽,学生的就业岗位主要包括:中小企业、事业单位、会计师事务所、记账公司以及中介机构的出纳员、会计助理、仓管员、跟单员、车间统计员、记账员、税务员等。这些岗位除了要求学生具备基本的会计职业素养外,还需具备较强的会计专业能力。从学生主要的会计工作岗位来分析:会计核算岗位应具备对各类经济业务的处理能力、成本核算和分析能力、登记账簿和编制财务报表能力、财务软件运用能力、熟练操作办公软件的能力等;出纳岗位应具备对单据的处理能力、办理现金收付业务能力、办理银行结算业务能务、登记日记账和资料保管能力等;稽核岗位应具备成本计划和审查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能力等。通过综合学生职业岗位能力分析可以看出,会计职业岗位所要求的核心能力包括:会计业务处理能力、出纳业务处理能力、成本核算和成本分析能力、财务软件操作能力、Excel在财务中的应用能力、熟练运用办公软件的能力。因此,会计专业课程设计应结合会计职业岗位能力设置出相应的专业核心课程:《会计基础》《出纳实务》《企业会计实务》《成本核算务》《初级会计电算化操作实务》《Excel在财务中的应用》《企业会计综合模拟实训》等,从中可以看出《成本核算实务》是一门培养中职会计专业学生成本核算职业能力的课程,在整个专业课程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核心作用。

二、课程设计应遵循“校企合作、理实一体化”的理念

《成本核算实务》应遵循“校企合作、理实一体化”的理念,根据会计职业岗位能力要求,以就业为导向,以“校企合作、理实一体化”为突破点,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核心,以制衣厂真实案例为载体,由学校一线专任会计教师深入企业实践,充分了解企业成本核算的实际情况,认真分析成本会计教学内容,将教学内容与工作岗位任务相结合后,开发设计出《成本核算实务》课程。首先,充分了解成本会计职业岗位,细化成本会计职业岗位;其次,根据职业岗位能力要求,重构课程标准;再次,根据工作岗位任务整合教学内容,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强化校内实训,加强与校外实习的对接,实现课程标准,最终达到中职会计专业学生所应具备的职业岗位能力要求。

三、重构教学内容,实现教学任务与工作岗位任务相结合

为了重新构建符合中职会计专业学生实际的成本会计教学内容,我校派出一线教师深入企业调研和实践工作一个学期。教师们充分了解企业财务成本核算实际情况,亲身体验成本会计核算工作,潜心研究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任务的差别和相同之处,按照企业成本核算岗位流程和企业成本核算实际情况,全面分析成本核算的工作任务,细分成本会计岗位,分别设置材料核算岗、工资核算岗、费用核算岗、成本核算岗与成本会计主管岗。按照各个岗位要求,重新调整教学内容,将教学任务和实训工作任务相结合,整理出材料核算任务、职工薪酬核算任务、外购动力核算任务、折旧费用核算任务等工作任务,使整个教学过程形成一个连贯的实际操作流程,形成了以培养学生核心职业能力和符合岗位要求的教学内容,改变了原来的成本会计教材和成本会计实训脱节的情况,使教学内容任务化、具体化、可操作化,更加符合中职会计专业学生学习特点和职业岗位能力的要求。

四、创新教学模式,实现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

在整合教学内容后,需要建立新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模式设计中,我们以培养学生职业岗位能力为目的,采用主体活动探究式与任务驱动式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将理论教学与实训岗位融为一体,实现理实一体化,让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一是将实际成本会计中的工作岗位设置成教学任务,以情景展现的方式呈现在课堂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小组探究,同时提供原始凭证、记账凭证、账簿和报表资料,真实模拟实际工作场景。二是灵活运用小组合作、角色扮演法,让学生分岗位分别完成材料核算岗位、费用核算岗位、工资核算岗位、成本核算岗位和成本会计主管岗位的工作任务。学生一次分岗完成之后,再实现轮岗,让学生体验每一个岗位工作任务,掌握不同的职业技能。三是在教学实施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和手工模拟实训室、会计电算化模拟实训室和综合模拟实训室以提高教学效果。四是设置合理可操作的评价方式,落实每一次教学任务的评价。充分实现课堂教学在“做中学,在学中做”之后还要完善课堂教学的评价方式,这样不仅可以完善课堂教学,还可以反馈和发现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

五、强化校内实训,加强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实现校内实训与校外实习对接

会计核算职能的内容范文8

【关键词】人才培养 课程重构 教学模式 零岗培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1-0238-02

一、问题的提出

教高[2006]16号《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文件中指出:“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力度,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为贯彻执行教育部的上述文件精神,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就业能力,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积极探索高职会计专业《企业会计核算实务》课程改革的新路子。

二、课程改革情况

(一)课程改背景

《企业会计核算实务》课程是在传统会计专业核心课程《财务会计》的基础上按照会计核算岗位的工作任务设立的,是《财务会计》课程的演变。该课程的发展过程,是一个不断反映改革与发展的会计理论与实践与时俱进的过程。尤其是2010年我院正式被国家批准为国家骨干院校建设单位,会计电算化专业被批准为地方财政支持的重点专业,经过几年的深入企业调研,创新了“岗课证融通、德技识共育”人才培养模式,重构了课程体系,解构了课程内容,将原《财务会计》课程中货币资金部分归到了《出纳实务》课程学习、将财务报告部分归到了《财务报表编制与分析》课程学习,同时增加了新增企业如何设立等一系列学习内容,并更名为《企业会计核算实务》。

(二)课程内容改革

《企业会计核算实务》课程的学习主要解决企业日常发生的经济业务如何进行确认、记录和计量。该课程学习的上游专业课是《基础会计》、《出纳实务》,其后续专业课程是《成本会计实务》、《纳税申报实务》《会计电算化实务操作》《财务管理实务》、《企业财务报告编制与分析》等,该课程的学习效果直接影响到后续课程的学习效果,是衡量会计专业毕业生学习质量的主要因素,它会直接影响到毕业生的就业率。

(三)课程教学模式改革

1.以企业认知为切入点,拉开教学序幕

《企业会计核算实务》课程的教学是以企业认知为切入点,在教学开始,先通过视频或到企业参观,让学生感受企业实际经营环境,了解新增企业财务工作需要办理哪些手续(从工商注册、税务登记、银行开户等等)、企业实际经济活动等内容,为更好地进行会计核算打下基础。

2.仿真的会计工作情境,布置教学环境

为体现课堂与职业环境的一致,使学生感受职业工作的氛围,根据会计工作任务和教学内容,仿真的会计工作情境,布置教学环境、教学场所,使学生始终在仿真或真实的职业环境中进行职业能力培养,实现课堂与职业环境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3.按实际工作任务分工,划分实训角色

通过多角度的实训,使学生通过不同的实训方式获得会计技能、会计岗位、内部控制等多方面的职业体验,同时使学生在“做”中不断自主的“学”,从而牢固掌握职业技能,培养良好的职业态度。在教学组织中,针对具体教学内容,模拟企业实际工作中的业务流程和任务分工,将学生划分成若干小组,小组内按照实际工作人员分工,由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实训。

4.以真实企业经济业务的原始凭证为教学任务的切入,引导学生通过职业判断进行会计确认与计量

传统财务会计学的教学是教师用文字来描述经济业务,学生根据文字描述进行分析、判断,确定经济业务应记入的账户、方向及其金额,这种教学模式培养的学生只能应付考试,根本与实际工作不符,而到实际工作中,经济业务是通过原始凭证反映的,没有人再用文字来说明经济业务内容,学生拿到原始凭证不能判断经济业务的内容,无法进入工作状态。因此,改革后的工学结合教学是直接根据原始凭证进行会计确认与计量,实现了与实际工作的完全接轨。

5.完成工作任务作为考核方式

将知识与技能的考核纳入会计业务操作过程中,强调教学评价与教学活动之间的关系,以完成工作任务作为考核方式,并采取“结果考核与过程考核相结合,个人考核与小组考核相结合”等方式进行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的考核,改变单一的期末一次性知识考核引发的突击性死记硬背现象。通过过程+结果、小组+个人、校内+校外的评价,不断更新实训项目,改革教学模式。

三、课程改革突破

(一)教学内容的适用性与针对性创新

由于高职会计专业就业面向为中小型企业,因此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以中小型企业基本经济业务为主,不包括如企业合并、外币折算、企业重组、会计政策变更等特殊业务,使其教学内容更具有适用性。《企业会计核算实务》课程的教学内容是按照会计核算核算岗位的核心工作任务设计的,根据实际会计核算工作内容所需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设计的教学内容,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二)教学模式创新

(1)教学引入由理论知识框架入手改变为以企业认知。

(2)教学方式由教师用文字表述业务内容转变为以原始凭证描述业务内容。

(3)教学组织由教师对每个学生个体教学转变为对应几个小组教学。

(4)教学环境由简陋的桌凳加讲台改变为仿真企业财务处、银行、税务工商的办公环境。

(5)教学资源由单一的教学用书改变为电脑、凭证、账册、报表、印章等真实的工作资料。

参考文献:

会计核算职能的内容范文9

    一、加强会计电算化教学必要性

    会计电算化是会计学与计算机科学技术相结合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它随着会计学理论、会计法规与制度以及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电子信息处理与传递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信息技术对于企业的组织形式、经营方式和管理策略的深远影响,要求会计人员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先进的信息技术知识以及娴熟的信息技术运用技能。

    现代企业要求会计职业人员不仅能及时地提供财务数据,而且还要积极地参与管理部门的战略决策,提供适时的增值财务分析信息,辅助企业决策,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是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成员之一。按国际会计师联合会教育委员会的观点,未来的会计职业人员不仅是掌握会计知识和信息技术的信息系统专家——财务报告系统和对外报告的专家,还必须成为企业家、财务分析家、全球竞争者、市场分析家、精明的推销商、优秀的信息传播人、能干的协调员、公共关系专家,甚至是企业总经理。

    会计职业环境的变化以及会计职业人员职能的增加,要求未来的会计职业人员不仅需要具备全面、扎实的会计专业知识与技能和企业管理知识,还必须具备优秀的语言、文字等表达技能、灵活运用所学专业知识技能、诚恳善变的人际交往技能以及信息技术运用技能。作为21世纪的会计学专业大学生,要能适应未来工作环境,胜任本职工作,就应该在校接受各有关方面的培养与训练,那么,作为培养具备这些知识与技能的大学教育,必须根据客观形式的要求,加强企业管理、会计学专业、信息技术等理论知识的教学,增加有利于培养各项技能的实践教学,适时调整教学计划与教学内容,同时可把多媒体和网络等信息技术引入教学环节,改变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

    二、会计电算化教学内容

    在会计电算化的教学中,对会计电算化专业的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的选择尤为关键。虽然会计电算化是会计学与计算机科学技术等多学科结合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但它们在此之前并没有必然的联系,而是在计算机技术广泛普遍地应用之后,是将计算机技术与会计业务的内在关系“弥补”起来的。可想而知,这种“弥补”是不全面的,有限的。笔者认为“会计电算化”应特别表现“会计信息”的提取、存储、传输、加工、融合及与相关业务交互所构成的有机整体的“系统”。

    会计电算化专业基础课程现已基本在整个会计学专业中普及教学,甚至在相关的经济类专业中也开设了会计电算化基础课程,因为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已广泛地应用到各个领域,在一些单位会计核算中也普遍使用了计算机处理,基本实现了会计电算化,未来的会计核算几乎会完全依赖计算机处理。但对于不同专业教学要求应有所区别。

    (一)会计电算化专业与非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设置的差异

    在会计学学科中,目前虽然不提倡专业太过于细化,要求学生全面掌握各方面知识,但现实中一般财经院校仍分为会计电算化专业与财务会计、审计等非会计电算化专业。那么专业不同,要求和侧重点就有所偏重与区别,对于会计电算化专业,不但要求掌握会计学专业知识,而且还要求掌握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不但要求能操作与使用会计核算软件,更要求能维护会计核算软件或开发会计核算软件模块,因此在专业课程设置上和课时按排上有所不同,公共基础课与专业基础课基本上相同。对于非会计电算化专业,其专业课一般有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审计学、统计学、财政与金融、国家税收、国际会计、会计电算化基础、会计核算软件操作与应用等;而会计电算化专业,其专业课除有上述非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外,还另外增加有计算机方面专业基础课,如:数据结构、数据库管理系统、信息管理系统、C语言、汇编语言、计算机网络、实用工具软件等,课时按排较多,教学要求较高。

    (二)会计电算化理论课教学内容

    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上可以分为理论课部分与实践课部分两方面,对于理论课部分包括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按教学大纲要求,对会计与会计电算化的有关基本概念、会计核算原理、会计核算方法、会计核算过程、会计核算制度与法规、会计核算软件的特点与功能结构、会计核算软件的开发方法与开发过程、会计电算化管理办法与措施、会计电算化内部控制与审计等内容进行教学。使学生通过较为全面、系统的学习,对有关概念、工作原理、软件特点与功能结构、会计电算化管理和内部控制以及审计等内容按“了解、熟悉、掌握”三个层次要求,而对有关方法、规则、流程、操作技能等内容按“熟悉、掌握、熟练掌握”三个层次要求。为具体经济业务会计处理的实践操作奠定良好基础。

    (三)会计电算化实践课教学内容

    会计学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应重视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它符合学校教育应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教育体制改革方向。进行了会计与会计电算化理论知识的教学,显然不够,还必须对会计核算的具体操作技能进行实践课教学,使学生掌握会计核算的具体方法和过程,尤其在现代信息处理技术比较先进的情况下,已基本实现了会计电算化,要求熟练掌握会计核算软件的操作和使用,可利用商品化会计软件演示版或商业版,模拟一个单位一个会计期间的经济业务进行处理,以帐务处理子系统和报表处理子系统为重点,兼顾其他子系统,如:固定资产子系统、工资核算子系统、成本核算子系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