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产业链建设集锦9篇

时间:2024-03-18 18:23:04

产业链建设

产业链建设范文1

调研报告

济宁市农业产业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李长江

为全面系统掌握农村五大产业链建设情况,深入分析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研究探索进一步加快发展的对策措施,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根据市领导要求,市农业产业化办公室组织市直有关部门和县市区,自10月中旬至10月底历时20天,采取全面调查与重点调查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听汇报、召开座谈分析会、解剖典型、走访企业和农户等形式,进行了专题调查。现将调查情况综合分析报告如下:

一、建设情况与成效

(一)基本情况

调查情况表明,去年以来,全市各级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培育壮大五大产业体系加快推进农业产业经营的重大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产品竞争力增强目标,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为重点,明确主攻方向,把握关键环节,狠抓措施落实,全市以畜禽、林果、瓜菜、优质专用粮棉油和农村劳务经济为主的农村五大产业链建设稳步发展,结构调整深入推进,区域主导产业快速发展,生产基地规模不断膨胀,龙头企业带动能力逐步增强,目前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农业和农村经济产业化发展的框架格局初步形成。综合调查的情况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畜禽产业稳健发展。抓住畜产品价格攀升机遇,克服高致病性禽流感影响,以优化畜禽饲养结构、扩大规模养殖为重点,走小规模大群体与发展畜牧养殖大户、养殖场区并重之路,进一步加快畜牧产业发展。以兖州绿源、嘉隆公司,梁山农家乐、科龙公司、臻嘉公司和济宁维维集团、邹城呱呱鸭等为龙头,以规模养鸭、养鸡、养猪、肉牛和奶牛养殖场户为基地的畜禽养殖加工产业链,不断延伸。畜禽养殖小区达到1260余处,养殖专业户8.1万户;年出栏千头的肉牛基地、存栏500头的奶牛基地、年出栏千头的优质生猪养殖场分别达到39处、25处和250处;年出栏万只的肉鸭、出栏2万只的肉鸡养殖场和年存栏千只的蛋鸭大户、存栏千只的蛋鸡大户分别达到860处、751处和6145户、3750户。1-9月份,全市牛、羊、生猪、家禽出栏量分别达到19.3万头、384.2万只、407.7万头和7470.6万只,同比增长分别为0.3%、-4%、-1.8%和8.2%;奶牛存栏量达到1.7万头,增长3%;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47.2万吨、31.1万吨、和35.2万吨,同比增长分别为1%、3.1%、57%。

渔业产业呈现出快速发展势头。以微山渔湖产品综合加工场、市内外名优产品市场为龙头,以湖区、库区、塌陷区规模养殖和养殖户为基地,抓住水丰质优、水产品价格居高的机遇,坚持以优化结构、扩大养殖面积为重点,加快渔业发展。1-9月份,全市养殖面积达到63万亩,同比增加10万亩;水产品产量达到15万吨,同比增长10%;百亩以上规模养殖基地达到539处,养殖面积23.8万亩。

2、林果产业亮点频呈。各级以实施林业重点工程为抓手,加快林果产业发展步伐,特别是苗木花卉、速生林、干杂果和小水果经济林、林下综合种养等已成为新一轮农业结构调整的亮点。以任城李苗木市场、杨桥和吉洋花卉公司、济宁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兖州太阳纸业、任城兰氏木业等龙头企业为主,以苗木花卉、速生丰产林、干杂果和小水果基地为依托,林果产业链不断延伸。今年完成造林56万亩,同比增加11万亩。其中新发展经济林15万亩,速生丰产用材林41万亩,苗木花卉15.3万亩。目前,全市已形成以任城、兖州为主的全市23多万亩苗木花卉基地,其中200亩以上规模基地277处,面积8万亩;以兖州、汶上、泗水、梁山、嘉祥为主的100万亩速生丰产林基地,以邹城、泗水、曲阜为主的90万亩经济林和17.3万亩干杂果基地。

3、瓜菜和优质专用粮棉油产业结构调优。全市各级把以瓜菜和优质专用粮棉油为主的高效农业,作为种植业结构调整的突出重点,品种品质结构不断优化,基地规模膨胀,优势特色凸显。今年全市粮食作物中优质专用小麦、优质专用玉米面积分别达到250万亩、100万亩,分别占总面积的68%、35%。以瓜菜、棉花、花生为主的经济作物面积达到645.1万亩,比上年增加32.3万亩。其中瓜菜面积381.2万亩,比上年增加33.2万亩;棉花面积154.4万亩,增加5.1万亩;花生面积93.0万亩,减少4万亩。全市种植业结构层次进一步提升,粮经种植比由上年的58:42调整到今年的55:45,特别是以保护地蔬菜、大蒜、圆葱、西瓜为主的无公害绿色瓜菜、以甜叶菊、中药材、芦笋、食用菌为主的特色产业快速发展,优势区域特色产业规模基地不断膨胀,带状经济特征凸显。全市以金乡大蒜和鱼台陈集圆葱专业批发市场、任城华仙集团、邹城华源公司、曲阜圣地药业及以菱花、雪花味精和华龙、正龙、华丰方便面生产企业等为龙头,带动形成了以金乡、鱼台为主的90万亩大蒜和25万亩圆葱种植基地,以泗水镇、杨柳为中心的10万亩优质西瓜基地,以邹城、泗水为中心的11万亩土豆基地,以任城南张为中心的3万亩甜叶菊基地,以鱼台王鲁、邹城平阳寺为中心的130万平方米的食用菌种植基地,以任城喻屯、金乡胡集、嘉祥金屯为中心的5万亩甜瓜基地,以曲阜、泗水为中心的6万亩中药材和以微山、梁山为主的5万亩芦笋种植基地,以兖州、汶上、梁山为主的250万亩优质专用小麦和100万亩优质玉米基地。

4、农村劳务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全市以“百万农民大转移”为目标,以组织实施农村劳动力“东接西送、南上北下、技能培训”三大工程为重点,以健全服务网络、强化培训为手段,加快劳务输出基地建设,进一步加快农村劳动力跨区域就业步伐,形成了泗水、梁山、汶上等一批境内外劳务输出基地。截至9月底,全市转移到二三产业的农村劳动力达到144.6万人,比上年底新增24.6万人,占农村劳动力的43%。其中就近就地转移74.7万人,同比增加13.5万人;县外输出69.9万人,增加11.1万人,年创劳务收入42亿元;境外输出1821人,增加231人,年创劳务收入近亿元。

5、农业龙头企业建设取得新的进展。为延伸做强农业产业链条,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近年来,全市各级从引导企业加快科技和体制创新、加快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完善利益分配机制、进行贷款贴息等方面进行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建设取得新的进展。目前,全市农产品加工流通龙头企业发展到810家,年销售收入190多亿元。规模以上龙头企业达到220余家,其中年销售收入5000万元以上的52家,亿元以上的32家;带动和辐射种植基地320万亩,养殖基地4500万头只,带动农户76万户,全市已有40%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和44%的农户纳入产业化经营。

(二)初步成效

调查结果表明,近两年来的农村五大产业链建设的大力度推进和实施,已取得明显的初步成效。

一是促进了农民群众思想观念的转变。五大产业链建设过程中,通过各级大力度的宣传发动、典型示范引导、组织外出参观学习等多种形式,使广大农民群众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农民群众的市场意识、竞争意识、风险意识都有了明显增强,对通过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增收致富的欲望非常强烈,许多农民主动接受调整、积极参与调整。

二是加快了农村工作方式的创新。五大产业链建设是新时期农村工作方式的重大创新,特别是通过建立“硬约束、严考核、重激励”责任落实机制,使各级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由过去的行政命令式的一般性号召逐步转向目标明确、责任落实,更具约束力和可操作性。同时,对各级干部的执政理念和服务方式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对落实科学发展观、抓好第一要务、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农民增收找到了现实路径。

三是推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五大产业链建设过程是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断提升的过程。产业链建设发展过程中,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优化、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培植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育,都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逐步向现代化、市场化、产业化方向迈进,客观上促进了农业产业化水平的提升。目前,我市畜禽、林果、瓜菜、优质专用粮棉油和劳务经济五大主导产业,对龙头企业和市场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大,产业化发展的趋势日渐凸显。

四是加快了特色主导产业基地的发展和规模膨胀。五大产业链建设对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既要要求有稳定可靠的原料基地来源,又要满足标准化、批量化需求,从而推动和加快了农产品特色主导产业基地的发展和膨胀。近两年来,全市农业结构调整步伐明显加快,优势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基地不断发展壮大,是农村产业链建设推进的必然结果。目前,我市畜禽产业链中的规模化养殖场区建设和养殖大户培植特别是奶牛养殖新兴产业的发展,林果产业链中的苗木花卉基地、速生丰产林基地和经济基地建设,瓜菜和优质专用粮棉油产业链的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基地建设,以及农村劳动力跨区域就业服务培训基地壮大,在较大程度上是五大产业链建设快速推进的结果。金乡大蒜产业在大蒜专业批发市场的带动下逐步发展形成了全县60万亩、辐射周边地区40多万亩的大蒜生产基地;鱼台圆葱产业在陈集圆葱专业批发市场的带动下形成了全县13万亩,带动周边10多万亩的圆葱种植基地;全市苗木、中药材、芦笋等特色产业,分别在李营苗木专业市场和协会、曲阜圣地药材公司和德龙公司等龙头带动下,培植发展形成了10万亩的苗木、6万亩的中药材和5万亩的芦笋特色种植基地。

五是促进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五大产业链建设的实施,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整体素质的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对农民收入增长的拉动作用十分显著。据调查统计分析,2004年1-9月,全市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到3019.75元,比上年增加544.76元,增长22.0%,增幅高达2位数,为近年来增幅最大的一年。从农民收入增长的构成看,农村五大产业体链建设收入成为全市农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增长点。全市农民人均现金收入3019.75元中直接来自五大产业的收入达到1885.58元,占62.4%;增加422.51元,对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7.6%。其中,瓜菜和粮棉油产业、林果产业、畜禽产业、渔业和劳务产业分别达到1067.79元、29.8元、351.52元、77.73元和358.74元,占农民人均现金收入的比重分别达到35.4%、1.0%、11.6%、2.6%和11.9%,同比增长37.3%、32.7%、6.8%、21.2%和33.1%;对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增长的贡献率分别达到53.3%、1.4%、4.1%、2.5%和16.4%。如果再加上来自二三产业农产品加工、贮藏、运销、服务业延伸效益等间接性收入,农村五大产业链建设对农民收入增长的贡献更大。农民收入来自五大产业部分的增加,主要是五大产业链建设促进了农村经济结构优化、亮点增多、效益提高。农业丰产丰收、农产品价格上扬、降税和粮食直补等惠农政策也在一定程度上拉动了农民增收。

二、主要工作与经验

(一)主要工作

1、抓规划布局,科学指导产业链建设。为培育壮大区域主导产业、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市里在充分调查研究、科学论证的基础上,根据我市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借鉴外地成功经验,对全市农村产业资源进行整合和布局,作出了全市实施农村五大产业体链建设的决策部署,出台了《关于培育壮大五大产业体系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意见》,明确了产业体系建设的总体思路、规划布局、发展目标和政策措施,制定了《任务目标分解落实方案》,把任务目标分解到各县市区和五大产业体系建设责任部门。各县市区和五大产业体系建设责任部门按照全市产业链建设的总体要求,立足本地实际和部门职责,制定实施意见和工作方案,对目标任务进行细化分解,对工作重点进行明确,对工作措施进行强化,对领导责任进行落实。规划的制定并落实,科学指导全市农村五大产业链建设稳步推进。

2、抓宣传发动,舆论引导产业链建设。为充分调动农村产业链建设主体龙头企业、生产基地、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民的积极性,各级通过电视、广播、报纸开辟专栏;层层召开会议,部署发动;外出参观学习,开阔思路;举办专题报告会,现身说法等多种形式,大张旗鼓地宣传农村五大产业链建设的重大意义、建设的任务目标和各级的扶持政策措施。充分利用加快结构调整、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增收致富的典型,激发广大干部群众的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热情。兖州、任城举办农业产业化经营培训班,请龙头企业和协会负责人讲座,宣讲产业化经营的重大意义和有关知识;邹城、泗水、嘉祥召开10万人多人参加的农业结构调整动员大会,对结构调整进行动员和部署;任城、鱼台、汶上组织由农业专家和致富典型参加的农业结构调整工巡回报告团进村入户宣讲。据初步统计,去年以来,全市组织外出参观考察3万余人次,举办专题报告会1300场次,发放致富典型和效益分析表8.5万册(张)。通过广泛深入的宣传发动,充分调动了产业链建设各主体的积极性,营造了农村五大产业链建设的浓厚氛围。

3、抓典型示范,带动促进产业链建设。为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加快全市农村五大产业链建设快速发展,各级都总结推广了一大批产业链建设不同方面的典型,通过召开现场观摩会、新闻媒介和《农业产业化》简报等多种方式进行了推广。去年以来,市和各县市区先后总结推广了兖州、邹城完善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利益关系加快畜禽、林果、食用菌产业化经营,泗水大棚西瓜设施化、规模化、标准化种植,金乡、鱼台依靠专业批发市场带动建设发展大蒜、圆葱种植基地,任城李营发挥协会作用建设苗木种植基地,梁山官驿林下养殖提高农业综合效益,汶上搭建平台促进龙头企业和合作经济组织与农户有效对接、发展订单农业等方面的典型。这些不同类型典型的总结、宣传、推广,对全市农村五大产业链建设产生了明显的带动效应。

4、抓配套服务,合力拉动产业链建设。围绕加快产业链建设发展,各级从解决制约产业链建设的突出问题入手,切实做好市场营销、订单生产、培训指导、资金协调、土地调整等项服务工作,合力拉动产业链快速发展。一是开拓市场,大力发展订单农业。今年全市农业结构调整中,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与农户签订购销合同,发展订单种植200多万亩,订单养殖4000多万头只。任城喻屯镇组织机关干部进驻大中城市,帮助农民销售甜瓜,争取到大量客户和订单,收到良好效果。二是制定政策,扶持农业结构调整。市财政每年拿出4000万元用于扶持7个经济基础薄弱县农业产业化经营;各县市区、乡镇在财力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拿出2亿多元专项资金对生产基地、种养大户和产业化龙头企业予以重点扶持,并对乡村干部制定了奖励政策。三是搞好服务,切实解决好产业链建设中的信息、技术、资金、土地等实际困难问题。各级实行产前重抓信息和土地流转服务,产中重抓技术和管理,产后重抓流通和市场营销,全程重抓资金扶持和协调服务。据统计,今年以来围绕五大产业链建设,全市开展各类技术培训600多期,培训人员6万余人次;协调龙头企业和农户结构调整贷款资金7亿多元;采取租赁、置换、承包等形式,调整流转土地65万亩。

5、抓督导调度,强力推动产业链建设。一是健全机构。市里成立了农业产业化工作领导小组和专门办公室,负责日常调度管理和协调指导。各县市区和各有关部门都建立健全了相应的组织领导体系、具体办事机构和工作运行机制、考核奖惩机制,实行一个产业一套班子、一套规划、一套政策、一套实施办法,为产业链建设提供强有力组织保障。二是落实责任。各级把产业链建设作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放到突出位置,并建立了严格的包保责任,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实行重激励、硬约束、严考核。三是实行严格督导调度。对五大产业链建设的关键环节和关键季节,实行主要领导亲自调度和督导。在今年秋季农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市委、市政府连续多次召开专题会议进行部署安排;泗水、嘉祥、梁山等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直接调度乡镇一把手,收到良好效果。健全的组织机构、严格的责任落实、强力的督导调度,促进了农村五大产业链建设的发展。

(二)基本经验

调查结果显示,全市农村五大产业链建设进展顺利,并取得明显的成效。认真回顾总结近两年的发展实践,我们深刻认识并体会到加快推进农村五大产业链建设,必须牢牢把握好以下四点:一是须坚持走产业化发展的路子。农村五大产业链建设,实质上就是在整合农村产业资源的基础上,把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有机结合起来,通过产业链条的拉长和壮大,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综合效益。这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成功之路,必须长期坚持。二是必须建立强有力的组织保障体系和严格的考核奖惩机制。实践证明,建设五大产业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当前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健全的情况下,更要注重发挥好政府的调控和引导职能,搞好规划布局、制定扶持政策、强力组织推动。去年以来全市农村五大产业链建设成绩的取得,主要得益于健全的组织机构、严格的考核奖励和采取的一系列强有力的行政推动措施。三是必须坚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农业是弱质产业,自身积累发展差,单纯依靠市场机制不可能实现农村产业链建设的快速健康发展,必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两只手”的作用,特别是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新阶段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通过调整国民收入分配和财政支出结构,采取多种有效方式,不断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农户的扶持力度,推动农业产业化水平快速提升。四是必须抓住并突出龙头企业和合作经济组织建设这个关键。龙头企业通市场、联基地、带农户,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核心和关键环节,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是有效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引领分散农民进入大市场的有效途径。一个好的龙头企业和合作经济组织就能够带动一个大基地,开拓一个大市场,富裕一方老百姓。抓住农业龙头企业和合作经济组织这个核心和关键,就抓住了农村五大产业体链建设的主要矛盾和工作的切入点。

三、存在问题与分析

近两年来,全市农村五大产业链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有力推动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但是,就总体讲所取得的成效只是初步的、阶段性的,发展中存在的结核层次低、产业链条短、区域特色不突出、比较效益差的问题还比较突出,工作中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和不足。

一是农业经济结构层次偏低。主要是产业产品结构、加工经营结构和劳动力就业结构不合理。在大农业结构中,林牧渔业产值所占比重不到50%;在农产品结构上,大路货、粗放型农产品多,准化化、设施化、高值高效产品少;在区域布局结构上,特色不明显,主导产业不突出,集中连片规模发展数量少,区域间结构雷同化明显;在农产品加工结构上,初级产品、粗加工、低附加值产品多,精深加工、高附加值产品少;在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中,转移到二三产业的仅40%左右,仍有大量富裕劳动力滞留在农业和农村内部,农村人均资源量少,制约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提高和农民收入增长。

二是农业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农业产业化水平低,主要是对区域经济发展带动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档次低。在全省217家国家和省级重点龙头企业中,我市仅9家,且多是粮油加工型,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农业产业化利益联接机制不健全,龙头企业与生产基地和农户之间多是市场买断关系,经济利益联接不紧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家队伍素质有待于提高,特别是在法律法规、外经贸、现代市场营销和管理等知识方面确有较大差距和欠缺,亟待加强。龙头企业对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的带动能力还不够强。

三是农业标准化水平低、外向度不高。全市农业标准化工作起步较晚,农民群众的标准化意识还不够强;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步伐滞后,与国内外市场需要有较大差距;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监测检验体系和质量认证体系还很不健全。农业外向型经济发展缓慢,农产品出品创汇规模小、水平低,且品种单一。全市农产品年出口创汇额仅占全省的1/40左右,与我们农业大市的地位极不相称。

四是农产品市场体系和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育滞后。这已成为制约农业市场竞争力提升的障碍性因素。主要是农产品市场体系和农业信息服务体系不完善。农产品市场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市场规范化程度不高,市场营销方式和手段落后。功能完备的农产品市场信息交换平台和上下贯通、左右相联的市场信息网络尚未形成。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民经纪人队伍发展缓慢,千家万户分散经营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难以有效对接,农业产业化经营缺乏有效中介载体,农民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低,规避和降低市场风险的能力弱,市场交易成本高、竞争力不强。

五是农村产业链建设的支持保障体系不完备。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薄弱,尤其是基层农技部门普遍存在着人员老化、知识老化、设施陈旧、经费无保障的现象;在农业龙头企业建设、农业标准化基地建设、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农业高新技术采用、设施农业发展上政府引导和财政支持力度不够;农业结构调整风险防范化解机制不健全;同时,制约农村产业链建设发展的土地流转、劳动力转移、科技推广、资金需求等制约因素还比较突出,农村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还不够充分。

上述问题的存在既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长期矛盾积累的体现,也是相对滞后的农村改革与市场经济接轨碰撞的必然结果,既有政策性、体制性原因的影响,也有观念性、职能型因素的制约。综合分析,主要是长期城乡分割二元体制,致使对农业、农村和农民长期投入不足,制约了农业自身积累、发展能力的提高;农民受长期传统小农意识的影响,小成即满、小富即安,主动适应市场、参与市场的意识淡薄;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农民抵御自然和市场风险的能力不强。这充分说明推进农村五大产业链建设的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

四、工作对策与建议

当前,我市农村五大产业链建设已进入从点上突破、量的发展到面上推进、质的提高的发展新阶段,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必须以新思路、新举措,强力推动农村五大产业链建设向纵深发。工作中必须突出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农村五大产业链建设为主线,深入推进结构调整。围绕市委、市政府确定的五大产业链建设目标,坚定不移、坚持不懈地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向纵深发展,力争在“调深、调优、调高、调外、调强”上尽快实现突破。在发展方向上,重点围绕区域布局结构、品种品质结构、加工流通和生产经营结构的调整优化,着力构筑农村五大产业体系区域产业规模化、优质专用标准化和高产高效产业化发展格局,逐步形成全市各具特色的带状版块农村经济发展格局。在发展路子上,围绕提高产业聚集度和产品规模,主导产业和重点产品,从培植专业户、专业村和示范园区开始,通过示范带动,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专业经济区、专业经济带和专业经济群。在发展重点上,扶持东部山区大力发展林果产业带;湖区、滩区、煤矿塌陷区大力发展渔湖产业带;城市近郊大力发展苗木花卉和瓜菜产业带;中部平原发展设施瓜菜和优质专用粮棉油产业带,特别是以金乡、鱼台为主的大蒜和圆葱产业带;西部牛羊和中部优质生猪与家禽业畜牧饲养产业带;国道、省道干线公路沿线的速生丰产林产业带;以泗水、梁山劳务输出基地,逐步形成区域化、专业化、规模化发展的格局。

(二)以实施标准化生产为支撑,提升农产品质量档次。把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放在农村五大产业链建设的突出位置,进一步加大力度,强化措施,力争在较短时期内实现突破。以加快全市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农产品监测检验体系和农产品质量认证体系建设为重点,尽快制定一批农产品地方标准,建设认定一批部级、省级农业标准化龙头企业和农产品标准基地,认证一批国优、省优农产品,申报注册一批知名品牌。积极应对农产品出口绿色壁垒,提高我市区域特色和优势农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和占有率。以实施新世纪青年农民培训工程、绿色证书教育工程、农村劳动力输出转移培训阳光工程为契机,搞好农业技术和劳动力就业技能培训,加快农业高新技术、实用技术和标准化生产技术的推广普及和农村劳动力跨区域转移就业。

(三)以农业龙头企业建设为依托,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把龙头企业作为农村五大产业链建设的关键环节,采取力度更大、措施更硬、操作性更强的扶持优惠政策。一是尽快制定出台关于扶持龙头企业建设的政策性意见。在财政支持、退税减免、用地、用水、用电以及规模扩张、技改、联合与合作等方面,予以全方位支持与扶持。选择一批具有一定规模、成长潜力大、市场前景好的龙头企业予以重点扶持,促其尽快膨胀规模、壮大实力,成为农业产业化龙头。尤其要按照扶优、扶大、扶强、扶外的原则,重点扶持30家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和32家年销售额过亿元的骨干龙头企业,尽快培植形成一批大型骨干企业集团。二是调整完善财政资金对经济基础薄弱县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业产业化项目贷款贴息扶持政策。逐步探索实行贷款贴息、技改扶持、以奖代补等多种形式并行的有效途径。三是把农业招商引资作为全市对外招商引资的突出重点。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广纳社会闲散资金,大力发展各种类型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尤其是外向型的加工企业。四是积极探索龙头企业与生产基地和农户利益联接机制的路子。引导龙头企业与生产基地和农户通过建立风险基金、贷款担保基金、贷款贴息,实行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合同订立等多种方式,建立紧密型经济利益关系,走“公司+基地+农户”、“公司+中介组织+农户”的路子。

(四)以市场营销体系建设为手段,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按照产业链建设发展的要求,实行反弹琵琶,改重抓生产为重抓流通。一是教育引导农民群众树立市场观念、质量观念、效益观念和竞争意识、风险意识,主动围绕市场需求搞调整。二是进一步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在突出抓好金乡大蒜、微山渔湖产品、任城苗木花卉、鱼台圆葱、嘉祥小尾寒羊、梁山鲁西黄牛等现有大型专业批发市场建设的同时,在农产品集中产地再新建一批专业市场。三是加大农产品市场开拓力度。搞好农产品推介宣传活动,组织农业龙头企业和合作经济组织积极开拓国内大中城市和国外重点区域农产品市场;培育现代营销主体,鼓励支持农村经纪人、农村大户和农村能人参与农产品流通;改进营销方式,通过在大中城市设立直销点、供销点、一条街,实行连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营销方式,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四是加快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以市农村经济信息网为依托,加快二级平台建设,加快网络终端向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生产基地和农户的延伸,建立健全快捷、高效、准确的农村经济信息收集、整理、制度。

产业链建设范文2

关键词:农产品;冷链物流;物流产业园;市场流通

一、项目建设背景及概况

民以食为天,自古以来,人类就把农产品的生产和供应看作是生命延续和发展的根本所在。为了加快推和完善进承德地区农产品市场体系的建设,立足于承德“一市连五省”这一特殊的区位优势,承德农产品冷链物流产业园项目建设,于2015年7月份开工,预计工程于2017年下半年投入使用。

二、项目建设进展及与其展望

承德市农产品冷链物流产业园自2015年7月建设以来,截至到2016年12月份,项目已完工建筑面积26850平方米,在建建筑面积28059平方米,未开工建筑面积225805平方米,并计划2017年全面开工建设,下半年实现园区部分试运营。

承德市农产品冷链物流产业园项目28万平方米设施全部建成达产运营后,可实现年交易量100万吨,年交易额50亿元,税收1.5亿元,吸纳进场经营户1500户,提供社会就业岗位5000个。按照2014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14-2020年)》提出的到2020年,全国人均全年口粮、食用植物油、豆类、肉类、蛋类、奶类、水产品、蔬菜、水果消费指标估算,可满足300万人肉蛋奶、鱼菜果、粮油豆的全部日常消费需求。

三、园区基本情况介绍

承德市农产品冷链物流产业园项目已落实建设用地483亩(规划用地面积434亩),规划建筑面积28万平方米。其中:

展示展销设施7.2万平方米。主要功能是展示农产品特色和进行商户交易。包括展厅、交易场所和临时仓储设施。可容纳进场经营商户1500户;

普通仓库6.7万平方米。主要功能是供经营商户储存不需要冷藏的各类农产品,可储存各类农产品9万吨;

气调库、冷藏库5.8万平方米,库容量33万立方米,可储存菜果鱼、肉蛋奶6万吨;

分装配送车间3.3万平方米。农产品初加工、分拣包装、配送的区域,供应消费终端客户、超市的农产品在此进行净化、分包、配送;

办公设施2万平方米。该区域为信息中心、园区商户和采购、销售、金融单位和电商、经纪人提供办公的场所,可容纳2000人办公;

生活服务设施3万平方米。该区域设有住宿、餐饮和商户公寓,可容纳1500人生活需要。

四、项目建设意义研究

(一)通过园区引领,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供销社具有点多面广的经营网络优势,通过组织大型农产品订货会、推介会等多种形式,实现产销对接,打通农产品流通渠道。利用此方式把农民引进市场,直接参与到农产品流通和市场建设中来。通过园区引领,建立与农村更加紧密的产业链,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的进程。

(二)充分发挥承德“一市连五省(市区)”的区域枢纽功能

承德具有“一市连五省”的特殊的区位优势,因此,把园区打造成南菜南果北运,地产农产品外运的中转站,是具有操作意义的。

园区将建设冷藏库、气调库和普通库房12.5万平方米,总库容量达15万吨,这些仓储设施的蓄水池作用,不仅为实现农产品南北互通,季节生产长年销售提供了设施保障,而且能有效解决承德地产蔬菜季节性生产、应季销售,时令性强的问题,延长了地产蔬菜的供应期。与此同时,园区为冬春季节承德对南菜南果需求量提供了储存条件,园区的冷链设施能交替得到利用,并且可以减少商品损耗、保证产品品质、降低运营成本。

(三)充分发挥电商在市场流通中的作用,建立农产品信息服务中心,为区域农产品生产、经营提供指导

园区的建设和运营,融入了“互联网+”概念,拟实现电商平台和线下实体店双轨运行模式,从而更好的服务于各层面的消费者,帮助广大中小生a者,特别是偏远地区的生产者,实现足不出户直接参与到大市场、大流通体系的可能。

长期以来,农产品市场存在着生产供应和需求消费不对称的问题。因此,在物流园区中建立农产品信息服务中心,定期农产品价格变动趋势及区域性农产品价格指数,将为农民们的生产经营提供了可靠的数据信息来源,极大的解决了农民们不知道种什么、种什么赚钱、种了东西如何销出去、市场预期怎样的问题。

(四)助力推进承德农业、农产品品牌建设

第一,培育区域品牌,通过展示、展销、推介把品牌做活。打造优质农产品基地、绿色农产品基地、有机农产品基地;打造培育特色农产品品牌;做大做强区域农产品品牌。第二,培育园区品牌,建立优质、安全的品牌形象,建立检验检测体系。着力推广、全面落实农产品检验检测和质量追溯制度。从而打造园区品牌形象,创建有影响力的承德农业、农产品品牌。

产业链建设范文3

关键词:农产品品牌;农业产业链;品牌管理

产品品牌的价值体现在经济实力在产品价格的断崖式比较,并且产品品牌实力是衡量其经济实力的重要指标,中国是农业大国,改革开放以前,农业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农产品作为中国的主要经济来源,起到了重要作用。现阶段农产品品牌的建设已成为我国农业发展的重点工作,农产品品牌包括品牌名气度、产品质量、价格适宜、品牌形象等,而就产业链视角去看待农产品品牌建设流程,其从生产到最终百姓餐桌经过了很多的流程环节。其中涉及的农产品品牌的建设参与主体众多,包括农业户、农业企业、农业协会和政府等部门。

一、参与主体在农产品品牌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农民户参与农产品品牌建设的问题分析

农产品建设过程中最先涉及的是最初提供农产品的农民户,这是建设良好品牌的基础也是保证品牌良性发展的重要支撑,因此其质量的高低决定着品牌的建设前景。虽然我国大力发展多种经营主体参与农业种植,但从目前的数据来看,提供最初农产品的主力军还是农民户。但农民户(专业户)在参与农产品品牌建设中具有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农民户对农产品的质量缺乏认知。

第二,农产品溯源力度不够。

第三,农产品质量提高的培训不足。

2.农业企业在农产品品牌建设中的问题分析

第一,农业企业对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有待提高。质量安全是产品生命之源,大多数的农业企业在安全这块意识不够,对产品安全缺乏足够的认识,而就产业链视角去看待农产品品牌建设流程,其从生产到最终百姓餐桌经过了很多的流程环节,涉及最多的就是农业企业,因此更要关注。

第二,农业企业对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缺乏组织保障。组织建设是保障农业企业品牌的重要基础,是质量管理的重要保证,既然要提高安全意识需要企业设立专门的组织机构,进行合理的农产品品牌质量管控,加上频发的毒农产品事件,就是由于缺乏农产品品质保障体系。

第三,目前我国农产品,尤其是具有知名度的农产品未建设合理的价格机制。农产品一直处在低价格区间范围内,虽然由品牌但是价格依旧很低,按照此发展,对于对我国农产品品牌建设肯定是相当不好的。并且没有建立完善的基于消费者需求调价机制。这样会导致很多产品的滞销,很显然没有满足产品建设的重要条件,农产品品牌建设需要长足努力。

第四,我国的农产品品牌美名度亟须提升。首先需要给消费者心里定位品牌档次,这决定着品牌的立足长远与否,我国的农产品品牌定位不明确,认知度不高,而且对品牌定位不给以足够的重视。而且消费者在购买农产品时,最关注的是食品的安全及性价比,需要构建品牌联想体系,很对问题的发生就是因为没有建立合适的美誉度宣传及联想体系,这也是品牌建设滞后的原因。

3.农业协会在农产品品牌建设中的问题分析

第一,整体角度看来,我国农业协会建设起步晚,对于其发展没有一套合适的发展体制,尚处于摸索建设阶段,还没有对农产品建设起到很重要的预期效果。

第二,农业协会在r产品品牌建设中没有充分发挥职能优势,农业协会的作用是为了有效促进农产品品质保证,其职能的发挥需要结合相关的措施,发挥其监督的权利,但是不作为的行为,肯定不利于品牌建设。

第三,农业协会需要在区域品牌建设中发挥其作用。农业协会的区域保护首先应该建立区域品牌的地理特性标志,这些标志有利于品牌的形成和价格竞争优势,其次对于假冒伪劣产品应该建设辨伪存真的体系,对品牌一定要去保护,不然会极大地损害相关参与主体的利益。

4.政府参与农产品品牌建设的问题分析

农产品建设过程中其次涉及最多的是监督农产品,为农产品的发展保驾护航的政府,其为建设良好品牌的提供绝对的支撑,由于政府持续关注“三农”问题,并对提出相关的推进农产品品牌建设的章程。对农产品品牌介绍至关重要,但政府在参与农产品品牌建设中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政府对农产品品牌的保护程度应该加强。制度建设是维护农产品流通的重要依据,只有建设完善的法律条文,所有的农产品才能具有合法性。尤其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电子商务成为农产品品牌建设的重要途径。如何保证农产品走出去,健康的出现在人们的餐桌,政府具有极大的责任,如建设组织建设是保障农业企业品牌的重要基础,是质量管理的重要保证,既然要提高安全意识需要企业设立专门的组织机构,进行合理的农产品品牌质量管控,不要让缺乏农产品品质保障体系事件成为品牌建设拦路石。

第二,政府对农产品品牌建设应该加大扶持。农产品品牌既然要建设,政府作为其战略的执行者监督者,由于相关参与主体的弱势性,因此要加大政府的扶持力度,支持具有潜力的农产品,不要让区域品牌的价值在没有扶持力度中消亡,因此需要通过各种途径加大扶持,促进品牌建设更上一层楼。但就目前的数字来看,我国政府对农产品品牌建设在扶持力度上仍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

第三,政府在农产品质量管控上不严。质量安全是产品生命之源,大多数的农业企业在安全这块意识不够,对产品安全缺乏足够的重视,要提高安全意识,进行合理的农产品品牌质量管控,减少频发的毒农产品事件发生,建设农产品品质保障体系是一种思路。要在农产品流通各环节进行严格的标准制定,不然农产品品牌不可能长足发展。

二、推动我国农产品品牌建设的可行性建议

农产品建设过程中涉及的是最初提供农产品的农民户,其是建设良好品牌的基础也是保证品牌良性发展的重要支撑,农业企业是从生产到最终百姓餐桌经过了很多的流程环节,涉及最多的就是农业企业,农业协会需要在区域品牌建设中发挥其作用,政府在农产品质量管控上具有更大的责任,基于前文的分析,那么就如何推动我国农产品品牌建设提出可行性建议:

1.完善农产品质量管控体系,提高农产品安全质量水平

对农产品建设而言,质量的好坏直接决定其品牌是否能立足,也是其健康发展的重要指标。

农产品建设过程中最先涉及的是最初提供农产品的农民户,这是建设良好品牌的基础也是保证品牌良性发展的重要支撑,因此其质量的高低决定着品牌的建设前景。因此要加大农民户对农产品的质量认知意识,加强农产品溯源力度,建立完善的产品溯源系统,保障产品质量可追溯,并加强农产品质量知识的培训;其次针对采购农产品的农业企业,要对对农产品的质量要有安全意识,对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加强组织保障,对具有知名度的农产品建设合理的价格机制,促进农产品品牌建设健康发展;农业协会需要在区域品牌建设中发挥其作用。农业协会的区域保护首先应该建立区域品牌的地理特性标志,这些标志有利于品牌的形成和价格竞争优势,其次对于假冒伪劣产品应该建设辨伪存真的体系,保护相关参与主体的利益;政府在农产品质量管控要严格。质量安全是产品生命之源,大多数农业企业的安全意识不强,对产品安全缺乏足够的重视,要提高安全意识,进行合理的农产品品牌质量管控,要在农产品流通各环节进行严格的标准制定,减少频发的毒农产品事件发生。

2.注重农产品品牌的塑造

农业企业在农产品品牌建设中发挥巨大的作用。因此针对农产品品牌知名度需要建设合理的机制促进其发展,首先给消费者心理定位品牌档次,决定着品牌的立足长远发展,建立科学的农产品品牌定位体系,加强对品牌定位的重视。而且消费者在购买农产品时,最关注的是食品的安全及性价比,因此需要构建品牌联想体系,及合适的美誉度宣传体系,推动品牌建设发展.并且一定要保证货真价实,即产品的品质与消费的认知相同,这样的承诺机制构建也是农产品品牌美誉度建设的重要方式。

3.加大农产品品牌的宣传及保护

塑造农产品品牌形象是基础,其后需要开展对农产品的宣传,以形成品牌的成型,这也是品牌建设中比较重要的一环。农业协会在农产品品牌建设中需要充分发挥职能优势,在区域品牌建设中发挥宣传优势,首先应该建立区域品牌的地理特性标志,这些标志有利于品牌的形成和价格竞争优势,其次对于假冒伪劣产品应该建设辨伪存真的体系,对品牌一定要去保护,不然会极大地损害相关参与主体的利益。政府对农产品品牌的保护程度应该加强。制度建设是维护农产品流通的重要依据,只有建设完善的法律条文,所有的农产品才能具有合法性。进行合理的农产品品牌质量管控,不要让缺乏农产品品质保障体系事件成为品牌建设拦路石。

4.明确政府基于品牌战略的支持与指导职能

政府同样作为农产品品牌建设的重要主体,可以运用其资源优势,充分发挥其作用。政府能为农产品的发展保驾护航的政府,其为建设良好品牌的提供绝对的支撑,由于政府持续关注“三农”问题,并对提出相关的推进农产品品牌建设的章程。对农产品品牌介绍至关重要。具体而言,政府可以通过各种措施促进农产品品牌的建设。在农产品品牌建设中发挥各参与主体的职能特色,农业协会及政府应该为了有效促进农产品品质作保证,其职能的发挥需要结合相关的措施,发挥其监督的权利。政府对农产品品牌建设应该加大扶持。农产品品牌既然要建设,政府作为其战略的执行者监督者,由于相关参与主体的弱势性,因此要加大政府的扶持力度,支持具有潜力的农产品,不要让区域品牌的价值在没有扶持力度中消亡,因此需要通过各种途径加大扶持,促进品牌建设更上一层楼。增加对农产品的财政补贴力度,并且帮助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政府应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帮助企业创建农业名牌,通过龙头企业品牌优势,带动当地农业产业链的发展,鼓励龙头企业实施“走出去”的战略。政府可以就农产品品牌名气度、产品质量、价格适宜、品牌形象等,去看待农产品品牌建设参与的产业链,其从生产到最终百姓餐桌经过了很多的流程环节,涉及的农产品品牌的建设参与主体众多,对农业户、农业企业、农业协会和政府等部门需要通力合作,发挥集体之团队效应,促进农产品品牌的发展。

结论

近年来,我国农I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在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驱动下,我国农产品品牌建设已经取得长足发展。产品品牌的价值也体现在经济实力中。但是未来的发展是国际化的竞争,竞争的尺度和压力会越来越大,如何让中国的农业大国名副其实,需要很长的路要走,现阶段农产品品牌的建设已成为我国农业发展的重点工作,在建设农产品品牌的过程中,要有章法、有特色的推进其发展,不要盲目追从,只有这样农产品品牌的建设才能取得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赵仕红.江苏省农产品品牌化经营的现状及对策的研究[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2):9-13.

[2]李敏.基于消费者行为理论的农产品品牌价值的研究[J].江苏农业科学,2016(05):511-513.

[3]张光辉,张蓓.基于价值链理论的农产品品牌科技支撑体系的研究[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2):32-37.

产业链建设范文4

关键词:红兴隆管理局;全产业链;发展战略;分析与评价

一、引言

黑龙江农垦总局党委在“十一五”末期,提出了“绿色发展”的新战略,确立了构建“三大绿色发展体系”的战略部署,各管理局结合本地实际,探索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发展结构,形成绿色发展新优势,培育绿色发展内生动力的新道路。

黑龙江省红兴隆管理局在探索绿色发展新道路过程中,围绕“全产业链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的发展定位,积极引入绿色发展理念和市场经济理念,不断加强执行力优势,进一步延长产业链条,促进产业集聚和产业集群的培育,特别是全面加强“三年强工攻坚战”的各项准备工作,在构建全产业链方面走在了全垦区的前列。

二、全产业链现状分析与评价

(一)红兴隆管理局基本情况

黑龙江省农垦红兴隆管理局位于黑龙江省三江平原的中南部。地理座标:东经129°55′-134°12′,北纬45°35′-47°17′。东西长330公里,南北宽170公里,海拔高度在40-800米之间。区域东临乌苏里江,西至倭肯河畔,南靠完达山,北濒松花江、挠力河。土地与双鸭山、佳木斯、七台河3个地级市及富锦、饶河、宝清、友谊、集贤、桦川、桦南、勃利8个县(县级市)穿插交错,总控制面积为88.08万公顷,其中耕地44.69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50.74%。

2010年实现生产总值128.76亿元,占黑龙江省农垦总局的18.7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73.16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为26.83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为28.77亿元,三次产业结构为56.8∶20.8∶22.3如图1所示。

(二)全产业链发展优劣势分析

红兴隆管理局存在全产业链构建的区位优势、产业优势、文化优势、粮食生产能力优势、民生优势和生态环境优势;同时也存在三次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聚集尚未形成、企业拉动基地作用不强、各农场负债率较高及多数农场处于亏损经营等发展劣势。

在全球视野下,面对东北亚市场特别是俄罗斯市场,需要把握国内外关注食品安全问题的时代机遇、发展现代化大农业的战略机遇、国家和省区支持垦区带动周边的耦合机遇、国家支持粮食主产区、水利建设的政策机遇和“扩内需、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发展机遇;同时,也要正视垦地对俄开放的同位同质竞争压力增大、金融危机对农产品出口的影响、“走出去”推进境外农业开发尚需深化、场县合作共建和城乡一体化构建发展尚需时日以及全产业链尚未形成主核心竞争力等诸多挑战。从整体上看,红兴隆管理局构建全产业链优势大于劣势,机遇大于挑战。

三、全产业链发展战略研究

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围绕国家对东北亚开发开放总体布局,结合黑龙江“经济区”建设,以全产业链综合配套改革核心示范区建设为契机,根本性提高绿色农产品标准和品质,着力培育世界级红兴隆绿色农产品品牌,全面实现产业升级和产业集群,面向东北亚,打通对俄开放大通道,建设国家全产业链战略高地、品牌高地和科技高地,形成带动垦区整体全产业链建设战略升级的核心先导区。

(一)龙头带动战略

以改革为动力,以市场为导向,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为纽带,依靠科技,突出重点,着力扶持和培育农产品龙头企业,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开拓市场,引导生产,深化加工,提高收益的“龙头”作用,带动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延长产业链条,搞活经营机制,提高农业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二)特色品牌战略

突出品牌意识,创建名牌农副产品,提高管理局各产业链的衔接和影响力。打造农产品知名品牌,提高品牌知名度,用好品牌、保护和发展好品牌、做大做强已有品牌,形成品牌集群,扩大市场占有率,发挥品牌效益。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壮大三次产业规模,提升产业发展水平,以特色树品牌,以品牌促发展,以发展求跨越。加快产业对接,调整优化经济结构,顺势实现管局经济快速发展。

(三)资本运营战略

运用市场机制,以资本为纽带,实行联合、重组、重点培育和发展一批实力雄厚、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大型农畜产品加工企业和企业集团,鼓励不同加工经营性公司之间的互相参股,积极鼓励民营组织进入政策许可的领域,以投资、参股等形式,参与资产重组,推荐有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

(四)体制创新战略

不断深化宏观管理体制,积极发展市场组织体系和投融资机制创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坚持改革的力度与宏观管理的完善程度相适应,以深化改革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市场整合,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和规模效益增长。

(五)人才聚集战略

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第一资本,第一要素的观念,建立健全人才培养、引进、选拔和激励机制,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和创业环境。着力培养、吸引和用好懂技术、懂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技术人才,为人才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和发挥的舞台。

四、全产业链构建研究

(一)建设目标

建设垦区第一个全产业链综合改革配套试验区,为全垦区全产业链建设探索新路径,积累新经验,力争在黑龙江省东部城市群建立全产业链核心区和经济高地,辐射带动周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发挥积极作用。

(二)发展思路

全产业链是在中国居民食品消费升级、农产品质量升级、食品安全形势严峻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它是以消费者为导向,通过对原料获取、加工物流、产品营销等关键环节的有效管控,实现“从田间到餐桌”的全产业链贯通的一种战略选择。因此,确定红兴隆管理局全产业链发展思路为“局场一家、企业为本、品牌合一、品质制胜”。

(三)基本模式

1.统筹兼顾已有的产业规模、竞争态势和未来发展空间等因素,合理布局,巩固和扩大玉米、大豆、小麦、水稻等主要粮食品种的种植、收储、加工和物流的能力和规模,提升科技水平,积极服务国家宏观调控,增强垦区对国家粮食安全保障能力。

2.将消费者的需求通过市场机制和企业计划反映到种植与养殖环节,通过对农业的有机组织和对加工、流通的规模化运作,实现生产与消费的真正连接,促进农业生产,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3.通过规模化的种养殖、收购、储运、加工,推动农产品由初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使农产品的利用更有效率,更加科学。积极探索完善企业与农户合作的模式,在资金、技术和信息上给农户提供更多支持,以有效解决“千变万化的大市场”与“千家万户的小农户”的联接难题。

4.建立规范标准和完善制度和流程,对农畜产品产业链的各环节进行严格质量控制,强化源头控制和全程监管,消除不安全隐患,建立可追溯到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带动国内食品行业升级换代,确保食品安全。

五、保障措施

加快推进全产业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是一项跨领域、跨行业、跨部门、跨地域的系统工程,必须解放思想、强化顶层设计,增强执行力,探索新的体制、机制创新,着重建立符合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一系列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社会管理制度,从政策、产业、科技、园区等多方面建立坚实的支撑体系,健全“管理局统一领导、部门分工负责、上下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

参考文献:

1.唐文龙.中粮“全产业链战略”思辨[J].中国品牌与防伪,2010(4).

2.林玉伟.揭开国际四大粮商的神秘面纱[J].产业观察,2010(2).

3.中粮集团全产业链模式为食品安全保驾护航[J].农业工程技术(农产品加工业),2009(4).

4.张璞,汪波.基于产业链分工、产业生态化的包头市优势产业集群发展研究[J].生态经济,2010(1).

5.李仕明.构造产业链,推进工业化[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2(3).

产业链建设范文5

关键词:人参;产业链;人参文化;人参政策

1 吉林人参产业政策现状

我国是世界最大的人参生产国,全年中国人参产量约占国际人参产量的75%,现在中国人参出口量约占其年产量的65%(即人参内外销之比为1:2)。但我国人参出口价从2005年至2009年已连续5年呈下滑态势。2009年,我国共计出口人参(含人参制品在内)总价值达39.63亿美元,在金额上比上年减少16.6%。其中吉林省是中国人参的主要产区,分别占全国和世界的85%和70%。2010年9月20日,吉林省政府出台了《关于振兴人参产业的意见》,对吉林人参产业政策进行了调整。

1.1 吉林人参产业政策框架

确立重点的人参生产基地,优化人参种植结构,加强产业园区建设。培养壮大人参龙头企业,带动人参产业发展。实施品牌战略,发展人参文化,加强产业标准体系建设。

1.2 人参产业政策在集安试点的具体实施

2010年6月27日,集安市康美药业吉林人参产业园项目投资5亿元,建立占地20万平方米的人参产业园区。

1.2.1 规范种植 集安产区,按照GAP标准,做到绿色、有机、无公害,用国际一流的设备、工艺、管理,生产出质量一流的产品。用现代机械化设备栽植人参,规范人参种植,从选址用地、环境论证、操作规程、生产管理、田间记录等,都是通过软件监控跟踪完成的,建立了标准体系的人参产区,是集安的人参生产逐步的规范化和标准化。

1.2.2 发展人参精深加工,发展人参龙头企业 依托吉林农业大学、吉林省中医中药研究院、吉林大学、中国农科院特产研究所,中国医学科学院药植所、吉林人参研究院等国内知名的研发机构的技术力量,发展集安人参的精深加工。

1.2.3 实施品牌营销 以“吉林长白山人参”证明商标为基础,全新打造“新开河”品牌,以统一加工工艺、标准质量、销售价格、销售网络、包装标识、销售政策,切实把以“新开河”品牌为代表的集安人参产品和人参文化推向全国、推向世界。

2 吉林人参产业政策急待解决问题

2.1 人参种植技术GAP标准的实施问题

我国人参的种植模式仍然以农户单独经营,以种植农作物的形式进行,人参加工企业到参农手中购买再进行简单的包装加工进行销售。这种模式使得人参的种植规模受到价格的波动很大,人参种植处于一种无序状态,人参种植技术缺乏专业的指导,种植成果水平较低,政府要实施GAP标准,需要种植参农的积极配合,这种价格波动受市场影响,销售出路不确定的模式,还要加大种植成本的投入,无形中给参农增加了很大的经济压力,是否能得到广泛支持,成为了一个问题。

2.2 种植、生产、销售相结合问题

种植、生产、销售环节要做到整齐划一,就需要人参深加工企业加大投入,增加其人参种植的投入,以及人参深加工、人参科技研究的投入,是否得到企业的大力支持,与政府提供的政策扶植以及企业的发展规模、发展愿景有很大的关系。

2.3 人参文化的发展

吉林省拥有丰富的长白山人参文化资源,但这种文化没有得到很好的宣传推广,对吉林人参的销售没有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3 吉林人参产业链平台建设的建议

本课题组为解决吉林人参产业存在的问题,建立了新型的吉林人参产业链发展平台。

(1)政府搭桥,政府政策引导和扶植人参企业建立从种植到深加工到销售的产业体系,加大人参企业的扶植力度,提供更多可靠性强的税收及融资政策,扩大人参企业的生产销售规模。在监管人参企业的同时,加强对人参种植技术的管理,制定实施我国的GAP标准。建立我国独立的人参种植体系,增强我国人参的药用价值和隐形竞争实力。加大人参销售市场的监管、控制人参销售市场的规模和品质,推广人参文化,塑造吉林人参的品牌形象。

(2)企业牵头,人参企业根据市场情况及销售状况控制人参种植规模、提高人参种植技术、加强人参种植监管,改变目前的人参市场种植的无序状态。让人参种植在企业引导和指导下进行,其规模和品质得到有效的控制,从源头控制低劣、低档人参产品的出现。政府和企业的双重力量,对参农种植人参提供了保障,激发了参农种植的热情,也为人参的品质提供了保障。

进一步加大人参技术的研究,扩大人参深加工的规模和深度,引进国际人参制品的先进生产线,扩大人参产品的适用范围,增加我省人参的市场竞争力。

销售环节,加大自身人参品牌形象的建立力度,扩大销售推广的范围,建立企业统一有序的销售渠道,以品牌的形象面向市场,做高、尖、精的产品推广。

4 结束语

政府首先应该成为标准化、流程化的缔造者、监督者、推行者,不管是标准化的流程还是流程化的标准都应该是可复制可重复的。政府以权威之声和公力信用为产业产品做担保宣传,以立法性的市场规范和保证执行力的行政法规为标准化流程化实名认证。

参考文献

[1] 吉林省将实行优惠政策支持人参产业发展[N].新华网,2010-09-26.

[2] 李红光.关于加快抚松人参产业发展的几点思考[N].长白山日报.

[3] 张亚玉.论人参种植业发展途径[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20期.

[4] 尹哲.人参种植的经济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01期.

产业链建设范文6

所有者:北京新岸线公司

设备开发:有完整的组网设备及手机芯片

商用经验:2007年初,主要设备已通过室内外极限测试

新岸线技术副总监王斌:“T-MMB系统的主体结构专利均为根本性创新,T-MMB不需要向国外支付任何专利费。”

让漫游成为可能

T-MMB系统通过时域复用和信道复用等技术,并利用DAB(数字音频广播)系统的子信道和复用控制在全球首次实现基于DAB发射端的多标准信号输出。

据新岸线技术副总监王斌介绍:自DAB于1994年成为国际标准以来,已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普遍推广和应用,有着十几年成功运营经验和良好的产业基础,而中国也于2006年正式颁布DAB为数字音频广播标准。具有非常广泛的应用基础,对于未来解决互联互通问题占有优势。

王斌把T-MMB的创新点归纳为:扩展和完善了DAB的帧结构,具有很好的兼容性;引入了新的高阶差分调制方式,其最大的频谱效率是DAB的两倍;引入LDPC信道编解码等技术,以保证良好的移动接收性能;对LDPC码字进行了优化设计,提出了一类性能优异、编译码简单、存储量低、低errorfloor的准循环LDPC码;提供两种码率的LDPC码,并可以用同一个译码器译码;针对差分调制,提出了一种低复杂度的译码算法。

不存在专利问题

此前曾有人质疑T-MMB所采用的主要技术跟韩国的T-DMB技术有很大重合性,无法规避来自韩国方面的专利费。对此,王斌表示:“T-MMB只是沿用了DAB的帧结构且涉及DAB帧结构的专利在中国已失效,但T-MMB系统的主体结构专利均为根本性创新,T-MMB不需要向国外支付任何专利费。”

T-MMB参照了DAB的帧结构,且国家知识产权局的文件已清楚的表明,涉及DAB帧结构的核心专利(专利号为91100064.X)已经失效,而T-MMB的其余部分(信道编码和调制等)均属创新,且都有相关专利保护。

夯实商用基础

2007年初,T-MMB的复用器、发射机、接收机、转发器等全部主要设备的技术指标已经全部通过了严苛的室内外极限测试。其中,发射机厂家(如德国R&S公司等)和复用器厂家(如英国的RadioScape公司等)分别按北京新岸线公司的相关专利于2006年5月完成T-MMB的发射机和复用器的研发。

新岸线已经推出了编号为NF9001手机电视专用芯片。该芯片已经完成工程样片,量产商用芯片将于本月内生产推出。将这款只有5×5毫米、比指甲盖一半还小的芯片植入手机,能够实现通过手机收看电视节目的功能。

产业链建设范文7

【关键词】文化产业链 创新发展 政策设计

文化产业链的发育程度与健全状况是文化产业发展层次与水平的重要标志。当前伴随着文化强国建设的全面推进,文化产业链建设面临着更高的要求与更大的压力。文化产业链的疏通、壮大与重构已经成为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命题。

一 当前文化产业链的建设现状

1.文化产业链的建设与区域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呈现出鲜明的地区差异性

我国长三角、珠三角及其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基础好,文化产业整体发展水平处于全国前列,文化产业链发育程度相对较好、产业链各环节相对健全、各组成部分发展水平相对较高,产业整体协作好。产业链发展状况与水平能够较好地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及产业自身发展波动等。与此同时,我国中西部一些地区由于受到整体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的限制,文化产业整体发展水平相对较低,文化产业链不健全、产业协作意识与能力相对不强、产业各环节经营实力不强,对产业链支撑作用有待于进一步彰显。中西部与沿海发达地区之间文化产业发展要素的流动、整合和优化通道有待于进一步拓展,跨区域文化产业发展协同机制有待于进一步探索。

2.对文化产业链建设的重视程度进一步增强,文化产业链对文化产业发展的驱动作用进一步凸显

文化产业链的发展水平与文化产业的整体发展质量与竞争水平密切相关,是文化产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当前,党委政府相关职能部门、文化企业经营主体对文化产业链建设的重视程度进一步提升,文化产业链建设与发展的氛围及要素供给体系进一步健全,文化产业链对文化产业发展的驱动作用进一步彰显。

3.文化产业链建设与发展水平仍有待提升,金字塔型的结构急需改善

虽然当前文化产业链发展的软硬件基础进一步夯实,文化产业链建设速度进一步提升,但由于历史发展基础相对薄弱及当前体制机制束缚等原因,同国外文化企业产业链建设与发展水平相比,与当前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诉求相对,仍存在明显的差距。产业形态先进、产业创新性强、产业链健全、产业链各环节发育程度好,以及协作机制好的高水平高层次文化产业链建设成功案例尚不多见;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大型文化企业集团数量依然不足,大部分文化企业产业链建设仍处于发展水平差、层次低、竞争力不足的发展状况中,金字塔型结构明显。如何由金字塔型结构转向柱状结构,或者通过梯度提升的橄榄型结构再转向柱状结构或倒金字塔结构,是当前及今后一个历史时期内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

4.文化产业发展的相对配套政策需要进一步健全

文化产业链凸显的是一个产业协作概念,在文化产业链建设中,产业链上下游不同的产业门类、产业环节需要进一步整合。这其中涉及不同隶属关系、不同地域、不同行业的文化产业门类或环节等,如何进一步克服合作壁垒,疏通合作管道,需要在文化产业发展相关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上给予更大的支持,尤其是跨门类、跨区域、跨行业兼并或重组政策,民资或外资进入文化产业发展领域相关政策需要进一步理清。

二 文化产业链疏通、壮大与重构:政策命题的提出

文化链发展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无论是发展水平、发展层次的问题,还是发展门类、发展形态的问题,最根本的是动力机制问题。归结到一点就是文化产业链的疏通、壮大与重构问题。

1.文化产业链的疏通是文化产业链建设的首要命题

当前文化产业链的栓塞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一是文化产业门类协作不畅,产业链上下游原始创意、设计研究与产品制作、品牌营建,以及产品营销之间没有形成良好的协作机制;二是文化资源流动不畅,资金、人才、土地等人财物资源跨地区、跨门类、跨行业布局的格局尚未形成,资源的优化与整合工作需要进一步加强;三是不同所有制文化企业合作存在较为明显的壁垒,体制不兼容、利益博弈等问题比较明显。

文化产业链栓塞的主要成因有以下几种。一是长期以来我国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在新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没有得到有效的清理与创新;二是不同利益主体在面对利益格局调整和利益再分配过程中对自身利益的过分注重迟滞了改革的进度;三是对于新时期文化产业发展规律和国际文化产业竞合潮流缺乏清晰的审视与判断,决策的科学性、主动性、创造性仍有待加强,文化决策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文化产业链的疏通是在文化发展创新观念的引导下,通过机制建设彻底打通文化产业链上中下游资源的流通渠道,并且以通畅的物流渠道的构建为物质基础,实现产业发展要素、发展资源的优化集聚,发挥产业裂变与整合效应。

2.文化产业链的壮大,其本质上有两层含义

一是在横向上,是指文化产业链上中下游各发展门类如何进一步做大做强,提升竞争力;二是在纵向上,如何探索形成产业的协作机制,发挥上中下游产业间的粘合效应、裂变与整合效应,形成成倍放大的产业递增效应,从而实现文化产业链的发展壮大。而这些目标的达成有赖于新文化产业培育机制、创新型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等的建立,不断丰富文化产业门类、创新文化产业形态,尤其是把握新技术革命催动下新兴文化产业门类快速发展的契机,把握文化产业发展的制高点,努力做到以增量带存量,实现文化整体发展规模、发展层次与发展水平的提升。

产业链建设范文8

【关键词】职业教育 专业链 地方 产业链 对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0C-0057-03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要求“同步规划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推进人力资源开发与技术进步,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与产业转型升级衔接配套。突出职业院校办学特色,强化校企协同育人”,并将深化产教融合作为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原则。专业建设是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和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职业教育服务区域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也明确提出“以产业或专业(群)为纽带,推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产业岗位人才需求标准相衔接,人才培养链和产业链相融合”。这充分说明职业教育专业建设对于区域产业发展的作用以及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改善专业结构和布局、提高人才培养契合度、服务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专业链、产业链及其对接机理分析

专业集群化发展是当前职业院校越来越明晰化的一种强化办学特色、提高核心竞争力的策略。通过专业集群化发展,不仅可以实现职业教育资源的节约共享,还能增强与地方产业链的紧密对接程度。过去,人们常用专业群这个概念,随着对职业教育和地方产业的关注,与产业链相对称而言,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用“专业链”这个词。那么什么是专业链呢?有研究者认为:“在职业教育中,若干专业在人才培养目标等方面存在着前向关联和后向关联,并在人才培养的实施过程中,前后关联的专业存在着资源共享和相互激励,产生共生效应,由此而形成一条专业链。”也有研究着认为,“专业链是指一门学科专业由课程研发形成到衍生出具有相互联系的分支领域、新的综合性专业、边缘性学科专业的派生系列”。还有研究者认为,“在学科组群、专业组群与地方产业组群的内部又是各自以一定的方式形成有一定连接顺序和结构方式的学科链、专业链与产业链”。因此,我们认为,职业教育专业链是专业群概念的演化和深化,本文中的职业教育“专业链”一方面指同一层次职业教育专业在横向上依照相关产业链的系列关系进行专业分化、衍接,或形成相联系的独立领域,或形成综合性、边缘性专业,从而进行专业设计和设置;另一方面指从中职到高职再到本科的专业序列,是一种由初级到高级发展的递进、众向关系。

产业链是产业经济学中的一个概念,是各个产业部门之间基于一定的技术经济关联,并依据特定的逻辑关系和时空布局关系客观形成的链条式关联关系形态,也指产品生产的原料加工、生产、销售以及售后服务等各个环节之间的关联。本文中的产业链取广义概念,即产业内上下游环节之间的产业纵向延伸关系,也反映了服务于产业发展的其他链环与产业主体链环之间的关联,还反映了产业横向的关联拓展关系。产业链不仅关注产业的价值创造和价值流程(即价值链),同时还关注产业链内的产品与服务等的投入产出关系和价值创造中各组成部门的相互关系与结构(即供应链),还关注链内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和时空关系的企业所组成的集群结构(即战略联盟)。

在职业教育领域,专业链与产业链存在着内在的一致性和对接关系,因为职业教育的属性即服务于产业发展,要满足产业发展对知识技能的需求。专业链要适应地方产业链开发和发展的需要,做好专业建设和人才支撑,适当时候要超前发展,以此来引领和带动地方产业链的延伸和拓展,实现地方产业的优化和转型升级。

二、柳州职业教育专业链与本地产业链对接现状

(一)专业现状。柳州市现有普通高校转应用型本科院校1所,主要开设了机电工程类(机械工程、机械电子工程)、交通运输类(车辆工程、汽车服务工程)、土建类(土木工程、工程造价、工程管理)相关专业,重点服务机械、汽车行业;高职院校4所(市属院校3所,区直院校1所),主要开设有15个专业大类的数控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软件技术、物流管理等151个专业(各专业比例如图1);中职学校19所(市属学校15所,其中城市学校8所、县级学校7所,区直学校4所),主要开设13个专业大类的数控技术应用、汽车运用与维修、机电技术应用等132个专业(各专业比例如图2)。职业教育所办专业基础条件不断增强,规模不断扩大,育人质量显著提升,培养了大批实用技能人才,有效地促进了柳州经济社会发展。在专业结构上,基本形成了为本地产业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特点的专业结构;在与产业结构对接上,开设专业以对接汽车、机械产业和现代城市服务业为主,基本上与柳州重点和支柱产业发展相匹配。

图1 高职专业大类分布情况

图2 中职专业大类分布情况

(二)存在问题。一是专业结构链与柳州产业结构链的吻合度有待提高。针对钢铁工业、化工工业、有色金属与新材料工业的专业存在缺口,为新兴产业服务的专业比较薄弱甚至暂缺。二是专业集中化程度较低。与汽车、机械支柱产业对接的专业在不同学校开设,专业设置存在“跟风”现象,教学资源投入分散,专业水平差异大。如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建筑装饰工程技术、旅游管理、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软件技术、物流管理等专业都达到4个布点,部分院校在校生人数不足100人;中职的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电子商务、计算机应用、汽车运用与维修等专业布点达到8个以上,部分学校在校生人数却不足50人。三是品牌专业偏少,部分院校办学多年仍缺乏优势或特色专业。部分专业在区域内不同层次、不同院校之间人才培养定位趋同明显,实力不强,特色不够鲜明。比较典型的是“遍地开花”的计算机类专业和盲目跟踪“热门”、“一拥而上”的汽车检测与服务类专业。

三、柳州职业教育专业链与地方产业链有效对接的对策

柳州产业的发展和转型升级,内生了柳州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在这种形势驱动下,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必须不断改革和创新,首先应从专业建设的角度“积极应对”,这是职业教育专业链与产业链互动关系的新起点。主动适应柳州产业发展和转型升级的要求,关键是建立柳州职业教育专业链与产业链的对接关系和机制。

(一)以柳州地域产业特点为根基实施专业结构调整优化专业布局。统筹柳州职业教育专业布局,根据柳州支柱产业、传统优势产业、新兴产业实际情况,制定机械、汽车、现代服务业、轨道交通等产业的“产业―专业”对接表。制定宏观调整方略,通过经费支持和政策支持的方式,重点支持柳州产业发展急需的主干专业,倾斜支持增设柳州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空白专业,积极发展有培养点且专业规模适度的专业。引导各职业院校进行专业结构调整优化,控制与调整培养点多且专业规模偏大的专业,适度合并培养点多且专业规模偏小的专业。各职业院校分析自身优势和定位规划,对专业设置进行科学合理调整,重点办好与柳州产业结构联系紧密的传统优势特色专业,撤并、联办规模过小、办学条件薄弱的专业,新增服务柳州基础产业、优势产业、新兴产业的专业。通过调整专业结构和优化专业布局,形成与柳州支柱产业对接的布局合理、结构优化、中高职与本科有效衔接、特色鲜明、品牌纷呈的专业体系,构建职业院校之间定位准确、错位竞争、优势互补、各有所长、有序发展的柳州“大职教”格局。

(二)依托柳州传统优势产业建设“产业―专业”链群以深化产教融合。依托柳州汽车、机械等支柱产业及现代城市服务业,在全柳州范围内合理布局,重点建设面向汽车、机械、信息、现代服务业、轨道交通产业的“产业―专业”集群。如汽车“产业―专业”链群,涵盖了汽车零部件制造业、汽车整车制造业、汽车销售与运行服务三大环节的四大专业链群(图3)。针对每一个重点建设的“产业―专业”集群,统筹协调柳州职业院校师资力量,成立“产业―专业”集群建设工作协作组,促进形成优势互补、错位发展、具有柳州特色和集群效应的专业群建设模式。形成一批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产业―专业”集群,提高办学水平,使教育特色与产业特点良性互动,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和产业群经济服务,助推产城融合;鼓励职业院校围绕柳州市支柱产业,与行业龙头企业牵头组建职业教育集团,吸纳行业企业的专业建设理念与资源,深化产教融合,实现集团内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图3 面向汽车产业的“产业―专业”链群

(三)打造品牌专业彰显办学优势特色。职业院校以提升专业水平为核心,着力构建国家、自治区、市级、校级四级重点专业体系。政府主管部门按照分批立项、分类支持、持续推进的思路,高职立项建设一批市级品牌特色专业,中职立项建设一批市级品牌特色专业。从各校办学基础良好、符合产业发展方向、校企合作紧密的专业中,择优选择重点建设的专业,试点德国“双元制”、英国“现代学徒制”等培养模式,引入国际先进人才培养质量标准,提升专业国际化水平。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建成一批国内一流、具有先进水平、国际知名的品牌专业,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鼓励和引导职业院校以质量和特色为教学改革重点,积极引入企业前沿技术标准和职业能力标准,引进优质课程资源、教学模式,提升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四)培育共享型专业着力疏通职教衔接体系。职业院校以支持服务柳州支柱产业的重点专业为基础两两组合,构建“中职―高职”、“高职―本科”协调发展的共建共享型衔接专业。重点建设若干对“中职―高职”共建共享型衔接专业,若干对“高职―本科”共建共享型衔接专业(含高端应用型本科专业)。支持联合共建共享型衔接专业的院校与企业开展深入合作,共同开发不同层次人才职业能力标准,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构建、实训课程开发与教学资源共建、实训基地建设、教学平台建设、技能比赛赛项开发、教学运行与管理等。力争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上打通“中职―高职”、“高职―本科”的培养路径,为探索多层级、立体化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奠定基础。通过职业院校联合共建共享型专业建设,使柳州职业教育专业的办学水平和声誉得到质的提升,辐射带动柳州职教园区院校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董晓玲.学科链、专业链对接产业链办学模式若干问题的探讨[J].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3)

[2]秦虹.职业教育专业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对接的探索――以天津职业院校与产业发展为例[J].教育科学,2013(5)

[3]董晓玲. 地方高校学科建设的改革之路――学科链、专业链对接产业链的可行性分析[J].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教育研究,2008(4)

[4]张晖.产业链的概念界定――产业链是链条、网络抑或组织?[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4)

[5]姚奇富.产业集群视角下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3)

【基金项目】2015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西部民族地区职业教育专业链与产业链对接研究”(15YJC880058);柳州市柳州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 年度职业教育重点课题(2015A07)

产业链建设范文9

【关键词】高职 冷链物流 实训基地 建设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7C-0182-02

沐林英、朱鼎勋在《高职教育校企共建物流实训基地探析》中表示,校企共建物流实训基地能有效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育人环境和资源。通过建立合理的管理和运行机制,能实现校企“双赢”。梁金萍在《物流实训基地存在问题及发展对策研究》中认为,物流实训基地建设应该科学谋划,开发校外实训基地,加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充分发挥校外实训基地的双赢作用并进一步开发课堂实训等。刘广海在《物流管理专业冷链物流特色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中指出冷链物流人才的培养是冷链物流发展的基础也是核心问题,认为今后仍需从加强教材建设、提倡实践教学和增加生产实践等多方面入手,学校和相关企业共同努力,推动人才培养工作的进步。当前的研究文献表明:不管在本科还是高职,针对冷链物流实训基地的研究较少。因此,对高职冷链物流实训基地建设进行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高职冷链物流实训基地建设对促进冷链物流的作用

(一)提升冷链物流发展水平,提高冷链食品安全

现阶段冷链物流发展滞后,物流成本较高,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食品安全。目前中国大约有 90%的肉类、80%的水产品、大量的牛奶和豆制品基本上还是在没有冷链保证的情况下运输。果蔬、肉类、水产品的腐损率分别达到 20%~30%、12%、15%,仅果蔬一类每年损失就达到1000亿元以上,而发达国家果蔬在物流过程中的损耗率控制在 5%以内。我国冷链原有设施、设备陈旧,发展和分布不均衡,无法为易腐食品流通系统地提供低温保障。由此不仅给易腐食品特别是初级农产品带来大量损耗,也使食品安全方面存在巨大隐患。冷链物流实训基地建设将对冷链物流人才培养产生质量的影响,从长远来说,将会提升冷链物流发展水平,降低冷链物流成本,提高冷链食品安全。

(二)完善冷链物流服务体系

发达国家的农业初级产品与加工品的产值比例为 1:5 左右,我国的农业初级产品与加工品的产值比例仅为 1:0.8,我国蔬菜水果采摘后加工比例不到 10%。由于农产品在采摘、预冷、运输、加工、储存、销售等流通过程中,缺乏冷链物流服务体系提供专业化、专门化、高效率、低成本的冷链物流增值服务和有效的监管力度和科技手段,使得农产品流通效率低下,严重影响了现代农业产业化的进程。若是冷链物流实训基地建设对接农产品冷链物流,则会更加完善冷链物流服务体系。

(三)提高信息化水平与冷链物流管理水平

冷链物流不同于普通物流,其对信息化的配置和运营人员的管理水平有比较高的要求。目前,我国农产品流通中有效的温度控制设施仍然缺乏,控制技术有待提高,操作相应设施的专业人员严重缺乏,信息流通不畅,冷链全过程的运行管理制度亟待建立。建设冷链物流实训基地,通过培训冷链物流从业人员,可以提高冷链物流的信息化水平,也能提高冷链物流的管理水平。

(四)培养冷链物流急需人才

我国冷链物流人才十分缺乏,已逐步成为制约我国冷链物流快速发展的瓶颈。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的权威预测,目前中国的物流人才缺口为600万左右,其中高级物流人才缺口约为40万。 物流人才的培养速度远远无法满足快速发展的物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而对于冷链物流业来说,懂冷链技术和管理、冷藏物流操作的专业人才更是严重不足。因此,加快我国高校冷链物流人才的培养已经成为当务之急。而冷链物流实训基地是人才培养的有效载体,建设冷链物流实训基地,有助于培养冷链物流急需人才。

二、高职冷链物流实训基地建设的主要思路

从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角度规划冷链物流实训基地的建设;以职业岗位能力要求,优化冷链物流技能实训项目,配置适用、实用的冷链实训软件、硬件设备,培养冷链物流管理实践能力。

引入冷链物流标准体系,建立以HACCP为基础的全程质量控制实训体系,培养学生冷链物流食品安全意识和服务意识。

建立生鲜农产品质量监控和质量追溯信息处理实训平台,提高学生冷链物流信息操作应用能力。从而提升冷链物流信息化水平,提高物流管理能力。

根据冷链物流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结合现代冷链物流发展的方向,围绕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优势农产品冷链物流及中国―东盟国际物流的发展需求,充分利用校内和校外资源,实施校企联动、建设具有广职院特点品牌的冷链物流实训基地。

冷链物流实训基地建设应该本着“实用性、经济性、先进性、可追溯性、系统性”的原则,按“优化实训资源配置,营造工作氛围,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实训情境,改革训练模式,创新评价体系”的要求,将拟建的实训基地和已建实训基地融为一体,创建硬件先进合理、软件领先,代表现代物流管理发展趋势,具有工作过程典型、工作内容饱满、职业氛围强、功能齐全实用、产学结合密切、管理规范、使用效率高的职业技能训练基地。

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促进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优势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建设高职冷链物流实训基地,创建广西高职冷链物流管理专业特色品牌。

三、高职冷链物流实训基地建设的主要措施

(一)高职冷链物流实训基地建设要契合国家对冷链物流发展的需要

2009年国家颁布的《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完善鲜活农产品储藏、加工、运输和配送等冷链物流设施,提高鲜活农产品冷藏运输比例。2010年,国家发改委出台了《农产品冷链发展规划》,指出将在未来5年内打造农产品加工、贮藏、运输、分销、零售等环节始终处于适宜的低温控制环境,最大程度地保证产品品质和质量安全、减少损耗、防止污染的特殊供应链系统,并指出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的保障措施之一就是人才的培养,要求引导和推动高等学校设置冷链物流相关学科专业、开设相关课程,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职业教育,并建立交叉研究机构鼓励扶持行业协会、企业及有关高校结合国内外实践开展冷链物流职业技术培训和继续教育,形成多层次的人才教育、培训体系。因此,建设冷链物流实训基地要紧密结合国家发展要求。

(二)高职冷链物流实训基地建设,要开发有针对性的实训项目

实训基地建设是学院内涵发展的关键,是完成实训教学的重要场所,培养一流技能型紧缺人才,必须要有一流的实训基地予以支撑。剖析冷链物流实训基地的核心功能,并与专业课程建设和课程改革相结合,构建高职院校科学的实训基地建设思路,探索合理的实训基地建设方案,是构建具有冷链物流特色的职业院校的必然要求。

(三)建设高职冷链物流实训基地要具有示范效应,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

研究高职冷链物流实训基地建设,为我院及其他高职冷链物流管理专业实训基地的建设提供借鉴经验,促进我院及其他高职冷链物流实训基地的建设,从而进一步提高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将会促进冷链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提高高职冷链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提高人才质量,满足社会需求,推动冷链物流产业的发展,提高社会整体物流效益。

(四)冷链物流实训基地建设要具有可操作性

不管是实训设备的购买,还是实训课程的教授,都需要冷链物流实训基地要具有实质的可操作性,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更大地提升学生学习技能的能力。

(五)冷链实训基地建设要紧密结合行业企业的需要

实训基地建设一定要紧密结合行业和企业的需求,争取达到行业需要什么人,高职冷链物流基地就要培养什么人。若是条件允许可与企业联合建设实训基地,使实训基地不仅成为学生实训的场所,也可以成为企业上岗人员的培训基地。

【参考文献】

[1] 吴砚峰,李建春.基于物流实训基地的实训课程开发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20)

[2] 吴砚峰.高职物流实训基地建设研究――以广西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J].物流技术,2012(5)

【基金项目】2012年广西职业技术学院骨干专项课题(12g11),2012年广西教育厅课题(2012JGZ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