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产业链发展存在问题集锦9篇

时间:2024-03-18 18:23:36

产业链发展存在问题

产业链发展存在问题范文1

[关键词]供应链;库存管理;信息系统

[DOI]1013939/jcnkizgsc201550024

1供应链中库存问题分析

11供应链战略与规划问题

企业要想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生存和发展,关键是要找到方法解决如何在快速有效地满足顾客需求的基础上实现低成本的运营的问题,而库存管理的优劣对“满足顾客需求”和“低成本运营”都是十分重要的。但是如果只是按以往的库存管理模式来应对,显然不够。企业采用物流管理信息系统,能够使信息传递顺畅,提升物流各环节的办事效率,协调各部门的工作。企业引入库存决策支持系统,能够充分发掘和利用过去零碎的、分散的信息,成立物流决策体系,利用互联网优势,制定科学的库存决策模型,解决企业在库存管理决策中遇到的问题。

供应链绩效跟每个供应链成员的绩效都紧密相关,但是由于每个成员都是各自独立经营决策的实体,他们都有自己独立的目标和任务,而这些目标和任务有些具有一致性,譬如满足市场的需求,提高产品的质量;但是也有些目标和任务是相互矛盾的,例如上游企业要提升价格,而下游客户要降低价格等。库存时,各个成员都以自身的业绩作为最优的评估指标,不能考虑到整个供应链的整体效益。比如说,大多数企业的供应链库存管理绩效评价指标是以存货周转率的大小作为衡量依据,而对于用户的服务水平和反应时间却不太关注,因此影响到整条供应链的及时响应。国内家电企业的翘楚美的曾经说过:宁可少销,不做库存。这反映了企业对库存的惧怕心理,也说明国内企业在做库存方面确实遇到了巨大的难题。以往企业是能销售多少就销售多少,就怕出现市场缺货,导致错失销售机会。遇到问题害怕而选择躲避肯定是不可行的,正是因为美的电器的供应链战略与规划出了问题,美的才有这样的担忧,所以现在的美的进行了供应链战略与规划的优化,譬如供应链的集结。

供应链作为一个整体,通过协调每个成员的活动,以此获得满意的运营效果。但在实际运行中并非如此,成员之间尔虞我诈、钩心斗角,都想实现利润最大化,都想标榜自己的核心地位,所以很难实现长期的战略合作。供应链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的范围特别的广泛,譬如库存、资金、信息等,企业为了保证各自的利益,作出计划决策的时候,往往缺乏战略层次的合作与协调性,供应链成员为了应付市场的不确定因素,需要维持一个较高的库存,这样库存成本就会相应的增加。

总之,供应链战略与规划问题是供应链库存管理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供应链战略与规划包括合作伙伴的选择、成员之间的利益分配机制、相互之间的协调和沟通机制和未来发展趋势的预测等。只有这些问题处理好了,供应链才有可能长期健康的发展,反之,则会出现供应链库存增加这类问题。

12信息技术支持问题

交易过程中,客户具有知情权,客户在下达订单后就希望知道生产商具体的交货时间以及订单的交货状态,在客户等待交货的过程中,我们要时刻了解交货情况,因为在这个过程中,客户是很容易去修改订单的,我们通过实时跟踪订单信息,才能作出快速准确的反应。在今天,很多企业建立起了各种各样的信息系统,譬如EDI、MRP、ERP、SCM等,但很多信息系统只局限于企业内部使用,而没有和上下游企业形成对接,无法实现信息快速的传递,这就很难做到让信息取代库存。这些信息数据存在于各个上下游企业之中,为了满足顾客的需求,企业必须将这些有用的信息传递给所有的供应链成员。但在实际的供应链管理过程中,为了不让其他企业知道自己企业的信息,人为地将信息封锁,设置沟通障碍,使得供求信息传递出去的时候已经失真,无法真实地反映出市场的变化。如今,导致各节点企业之间信息传递不准确、不及时,主要原因是企业的信息系统只注重企业的内部信息交换,企业之间的联系不充分,沟通渠道非常有限,传递信息的有效性和可信性都受到双方的质疑,这都会影响企业的预测准确程度,同时对库存量的判断也会出现偏差,影响企业短期生产计划的正常实施。

由于信息技术在供应链成员之间还没有得到广泛的运用,而供应链库存的管理实质是用信息的流动取代库存的流动,所以这成为阻碍库存改进的重要问题。 总之,当前供应链下的库存管理需要及时解决的问题是使供应链库存管理中的信息能够有效传递。通过改进供应链信息技术,能够建立起一套信息共享、信息快速传递、信息价值分析以及信息法制化的系统,进而促进供应链库存管理的发展。

13供应链营运问题

供应链库存管理策略主要体现在供应链营运的过程中。供应链经营与运作的环节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如何将这些纷繁复杂的环节由繁化简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法。原材料供应商能够保证及时供应,制造商能够准时完成订单,零售商能及时应对市场变化改善销售计划,都需要我们及时降低不确定因素对供应链的影响程度,避免物品库存过多或不足的现象。供应链营运包括供应链营运的计划、实施和控制,譬如当物资分类无法清晰的反映出供需的不确定性,我们要及时做出相应的调整。供应链的营运在某种程度上更关注实践环节,许多相关理论夸夸其谈,但实践却困难重重,忽视了供应链库存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结果就可能会出现节省下来的成本被供应链上的库存成本抵消了的情况。总之,供应链库存管理问题是实实在在的供应链营运问题,譬如为供应链成员提供物流服务的第三方物流企业管理不规范,经常送货延迟、丢货,并产生大量的货损,这会增加供应链的风险,进而影响企业的库存,而此时我们要做的就是通过改善供应链的物流环节来消除库存。

14企业组织之间缺乏协调和信任

企业组织之间缺乏协调和信任,必然会增加企业之间的交易成本和风险,为了规避这种风险,就会产生不必要的库存,涉及的环节也会包括供应商库存、制造商库存、经销商库存、分销商库存和零售商库存等。组织之间不能友好协作,会使整个供应链参与库存管理成员之间的协调管理变得非常复杂和困难。我们的目标是要实现供应链的零库存,而不是单个企业的零库存,这要通过供应链中上下游企业之间的紧密合作。在供应链管理的实际过程中,由于不同的利益主体在做经营决策的时候都是以各自的利益为出发点,这样就会造成参与整条供应链运作成员的利益遭到损害,运作效率无法提高,导致企业生产成本、存货成本等费用上升。消除这些不必要的成本费用需要通过加强企业之间的沟通和协调来解决。

2解决供应链中库存问题的基本对策

21建立健全供应链管理库存绩效评估机制

供应链库存管理绩效评估机制是指利用绩效评估的理论建立供应链库存管理绩效评估系统,对供应链库存管理做出合理的绩效评估,并能根据绩效评估的结果,对供应链库存管理做出相应的调整和完善。健全的供应链库存管理绩效评估机制,应该包括以下部分:第一,绩效评估的标准;第二,绩效评估的数据来源;第三,绩效评估的组织机构;第四,绩效评估的奖惩机制;第五,绩效评估后的整改系统。

通过建立供应链管理库存绩效评估机制,组织更加准确衡量整条供应链管理库存的绩效和节点企业库存绩效,它是合理分配供应链利益的重要衡量标准。供应链库存管理绩效评估在实际运用中,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①绩效评估标准的确定是否合理,标准的设立不能有所偏颇,一定要客观公正,并通过了所有节点企业的认可;②绩效评估组织的建立必须采取多方参与的方式,人员的选择既要考虑专业技术,又要兼顾品德高尚,整体评估流程必须透明公开;③评估的结果要具有说服力,要公开展示,有具体的数据作为结构的说明;④要有具体的奖惩机制,并能落实到位。总的来说,对供应链库存管理绩效进行科学、全面的分析和评价是一项重要的管理工作。

22利用先进的信息平台,实现供应链管理库存

供应链信息平台的建立,是优化供应链库存管理的基础。信息平台为供应链的节点企业提供库存决策的信息依据,缺少这个平台,就如同没有眼睛和耳朵,对外界的变化很难感知,进而容易做出错误的决策。如果零售终端没有信息平台,也就没有办法真正了解顾客的真实需求,整条供应链将失去驱动力。供应链上所有的节点企业,必须要进行信息的收集和传递,了解企业何时应该将何种产品运送出去,以此来满足顾客需要,最终提高供应链的运营效率。有相关数据表明,使用信息技术系统可以使公司的库存量大幅降低,甚至是降低五成。

目前,企业使用较多的系统,譬如金蝶ERP,利用这个系统,企业可以随时对数据进行收集、处理和加工,在加快信息传递的同时还可以参照系统的建议进行生产,实现信息在供应链上的有效传递。ERP的使用,需要很多内部数据,如MPS(主生产计划)、BOM(物料清单)以及WMS(库存管理系统)等,当然也需要更多的外部数据,譬如MPS的制定,就必须要获取下游企业的采购和生产信息作为依据。利用信息技术系统,企业之间信息交流更加方便,沟通更加快捷,使各节点企业的关系更加紧密,充分借助信息技术系统,确保企业各节点沟通无障碍,提高信息共享程度,方便企业对不确定需求做出快速响应,使整条供应链的库存管理顺畅、可行,并能保证企业及时快速向供应链反馈重要信息,有效协调供应链库存。

23克服组织障碍,重新设计科学的库存组织结构

供应链是由上下游的企业所构成,简单的供应链都至少需要五六个节点,复杂的供应链节点企业更是多达上百个。如此多的节点企业,如何让他们步调一致,目标一致,协调发展,实现共赢,这是一个很艰巨的任务。而要实现这个任务,就必须克服组织障碍,重新设计科学的库存组织结构。

供应链上的各个节点企业往往相对比较独立,各谋私利,各执己见,很难让他们形成利益的共同体。那么可以尝试从组织结构上去解决这个问题,如果这些松散的节点企业能够形成一个整体组织,去管控供应链中的库存,可能效果比较好。如何形成一个整体组织,笔者认为采取互相融资控股的方式比较可行,通过融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库存问题所产生的损失大家共同承担,问题的整改大家一起努力,这就可以形成一种合力。

另外一种途径就是成立一个第三方组织,由这个第三方组织全权负责供应链上的库存管理工作。当然这个组织要得到各个节点企业的授权,这样他们才能有效地开展工作。评价这个组织工作的绩效,主要是供应链库存管理所产生的业绩,只有优秀的业绩才是最好的证明。

参考文献:

产业链发展存在问题范文2

关键词:蔬菜供应链;库存管理;优化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10月30日

库存管理作为供应链管理的核心问题,对蔬菜供应链的可持续性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传统的库存管理都是站在各自的立场独立地来处理解决一系列问题,而现今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管理水平的提高,传统的库存管理已经不能很好地使蔬菜供应链低成本高效运作了,这就要求我们以一种新的视角对蔬菜供应链库存管理进行研究。

一、寿光市蔬菜供应链库存管理模式现状

消费者的需求是长期性的,但由于农产品生产的特征所限,其产品供应是有周期性的,由于这种矛盾的存在,不可避免地需要运用仓储的方法。因此,为了更好地满足消费市场,很多企业会建造自己的保鲜库来存储一些蔬菜。到目前为止,寿光市企业大多采用的库存主要管理模式有:

(一)独立库存管理模式。此库存管理模式不仅能保证足够的市场供应量,同时使自己的生产需求得到满足,还能使企业获取不同时节的价格差所带来的利润。例如,加工商为了防止市场供求变动所带来的损失而建造的库房,零售商为了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而建造的库房,生产者为了使产品有个好价钱而建的库房等。独立库存控制策略是独立库存管理模式的主要经济策略,该策略主要侧重于优化本单位的库存成本。(图1)

(二)协作库存管理模式。近年来,一些高科技示范园和绿色食品示范基地相继在寿光建成,“基地+公司+农户”的发展模式得到了充分发展。在生产端,原料供应的数量和质量得到了有力保障。在销售端,与分销商签订买卖合同并共同制定销售计划,同时及时监督和管理分销商的销售行为,在库存管理方面实行协商协作,共同制定库存计划,从企业的共同利益出发,使企业之间有共同的需求预期。在这种管理模式下,库存需求已经变成了企业间共同协调的结果。(图2)

二、寿光市蔬菜供应链库存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目前,寿光市大型农产品经营企业较少,小型中型企业占其物流中心供应链农产品供应企业的大多数,由于资金不足,这些企业的仓储设施很难达标,无法做到及时保鲜。具体表现有以下四点:

(一)供应链的整体观念不足。各个企业为增加自身收益,更加注重的是对自身库存成本的控制与优化,从而忽略了供应链的整体观念。就供应链整体而言,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库存管理方法与当今高速发展的经济市场是不协调的。达到整体最优才是最好的优化管理,但是供应链上各个关键企业仅着眼于自身利益,一定会对整体的供应链效率产生很大的影响。

(二)没有良好的保鲜存贮技术。当前,处于农产品供应链上的企业多为中小型企业,由于资金匮乏,一些企业在产品存储、保鲜方面投入的资金不足,没有优良的仓储设施,造成了农产品的大量库存损耗,不但无法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安全,而且极有可能在产品滞销时,因为农产品的腐烂变质造成经济效益的大幅降低,这大大增加了农产品的成本,降低了企业在市场中的综合竞争力。

(三)合作与协调性不足。供应链上的各企业之间协调与合作的要求无法得到满足,大大降低了供应链的效率,延迟交货、服务水平下降等现象时有发生,同时合作与协调性的缺乏使库存水平被迫增加,其库存管理费用也相应的增加。

(四)产品供应链竞争力不足。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直营业务是生产加工,其他业务方面并不精通,缺乏经验,农产品供应链竞争能力不足。

上述问题的存在都将导致供应链整体的运行效率降低,最终导致市场综合竞争力的降低,因此对寿光蔬菜供应链的优化十分有必要。

三、寿光市蔬菜供应链库存管理模式优化

蔬菜的生长特征决定了蔬菜的供需有相当强的季节性,且其需求和供给的波动幅度较大,这就使得产品经营企业所拥有的存储设施时忙时闲,增加了单位库存商品的库存费用。因此,我们应该着眼于整体,结合寿光市物流中心的农产品经营企业现状,优化其库存管理模式。结合寿光市物流中心农产品供应链的发展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图3对其做出了详细的展示。在新的库存管理模式中,第三方物流企业承包了生产商、加工商、销售商等所有的库存,生产商所生产的产品和加工商加工出来的产品不经过其他环节直接运往第三方物流企业仓库,并且物流企业对销售商施行JIT配送。(图3)

由于农业行业的特殊性,仓储保鲜对供应链的有效运转作用巨大,因此优化库存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进行优化后其库存管理模式下的农产品供应链的特点如下:

1、由第三方物流企业管理供应链上的生产者、加工商、零售商等的库存,能有效减少企业成本,企业可以有更多的精力置身于自身的核心业务,提高自身服务质量和在经济市场中的核心竞争力。

2、第三方企业对整个供应链的库存掌握,能够保证供应链中的高效率。从短期的经济效益来看,优化后的库存管理模式可以使企业的生产设备和人力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从长期的发展角度来看,优化后的库存管理模式使农产品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的成本优势大大增加。

3、将库存承包给第三方物流,能够使企业在一个更大的范围中对其库存能力进行调度,较之企业自身的库存管理柔韧性更高。

4、对库存管理模式优化后,各个企业之间的合作变得更加紧密,供应链中各项业务所需时间减少,产品的生产、调度、开发、销售等环节紧密相连,提高了整个供应链的生产和流通效率。

本文建立了基于第三方物流企业库存管理的寿光市蔬菜供应链库存管理优化模式,农产品生产者、加工商以及零售商将库存业务外包给第三方物流企业,供应链成本能够得到有效的降低。

主要参考文献:

[1]李学建.寿光市蔬菜物流配送中心的发展现状分析[J].商场现代化,2013.18.

产业链发展存在问题范文3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库存协调;VMI

一、引言

仓库是物流中心的重要一环,对经常性使用的物资,物资部门按照经济的原则采购、仓储,进行物资库存管理。传统的库存管理主要将注意力放在企业内部的库存控制上,它往往以优化单一企业的库存总成本为目标确定经济订货量和订货点,不注重供应链的协调与合作。这种局部优化的管理模式导致供应链物流不畅,成本增加,企业及其供应链缺乏竞争力。供应链管理理论为库存管理赋予了新的内涵,它强调从供应链的整体,从系统的角度看待库存问题,这使得供应链环境下的库存管理与传统的库存管理有着许多不同之处。供应链中的各个商业组织在存货和物料流转方面进行紧密合作将会给各个组织带来很多益处。不仅能够提高计划的准确性和资源的生产率,还能提高物料的流转速度,提供更好的客户服务。

二、供应链库存管理概述

本节概述了供应链管理的基本概念、核心思想,并分析了库存管理的概念及发展。

1.供应链管理概述。供应链管理(SupplyChainManagement,SCM)最早由Michael.Porter在1980年发表的《竞争的优势》一书中提出。1986年物流管理委员会(CouncilofLogisticsManagement,CLM)对SCM作了定义:SCM是一种关于企业外部顾客和供应商的物流管理。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供应链管理的定义虽然没有得到统一,但是其基本作用和概念框架已经得到大家的认可。在市场营销、经济学、运筹学、管理科学、运作管理和物流等各个领域中,在不同的成面上对供应链管理进行了大量的相关研究。首先是组成供应链的主体即供应链的各成员:从功能上分,供应链中的所有成员可以是供应商、制造商、零售商、第三方物流公司和零售商等;在交易关系上,各个成员可以是买方、卖方和运输承担商;从在整个供应链中的势力或地位上看,可分为领导者和追随者,而势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各方面的控制权上,如库存决策、定价、促销活动容量分配、信息技术的使用和共享等。其次是渠道。渠道是产品、信息和资金的流动途径,它连接着供应链中的所有成员。渠道的结构包括各个成员之间的连接形状,如有几个承包商、分销中心以及他们的地理位置。最后是产品。在一个供应链管理研究模型中,可能涉及到多种产品,这些产品之间的关系可以是替代的、互补的,而同一品牌产品系列上下代之间的关系更加复杂,相互都会影响到彼此的生产、库存、定价和促销等决策,另外,如果将产品的生命周期分成几个时期,在各个时期中的需求、价格库存和促销力度等因素都会影响其它时期的决策。

2.库存管理概述。库存管理作为物流和供应链管理领域的一个经典问题,对其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研究的银行保持多少流通现金的问题。通过研究,人们发现了一个计算库存现金的简单公式。1915年,Harris将这种思想应用于一般的物资存储问题,建立了经典的经济订货量(EconomicOrderQuantity,EOQ)公式。进入20世纪90年代,全球市场竞争更加激烈,物流和仓储成本增加,企业面临降低成本、改进质量、提高生产效率和客户服务水平的巨大挑战,供应链中各个商业组织越来越认识到满足最终客户的需求能力取决于整个供应链的协调与合作。正如克里斯托夫在1996年所说的那样,“当今的商业竞争实际上是各个供应链之间的竞争,而不是各个公司之间的竞争。”供应链中的任何不确定因素都会使得链上的各个商业组织持有更高水平的存货,以保证它们应对需求的能力。提高存货水平必然会导致成本的上升,还会使供应链应对变化反应的速度变慢,因此,科学的库存控制成了进行库存管理的主要手段。供应链管理理论为库存管理赋予了新的内涵,它强调从供应链的整体,从系统的角度看待库存问题,这使得供应链环境下的库存管理与传统的库存管理有着许多不同之处。在供应链管理中,采购成本、运输成本、库存成本、制造成本以及其它成本费用都是相互联系的,因此,为了实现有效的供应链物流管理,必须将供应链各个成员企业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考虑,并使实体供应物流、制造装配物流与实体分销物流之间达到高度均衡。在实现供应链物流管理目标的同时,使整个供应链的库存控制在最低的程度,总库存最小化目标的达成有赖于实现对整个供应链的库存水平与库存变化的最优控制,而不是单个成员企业库存水平的最低。供应链中的各个商业组织在存货和物料流转方面进行紧密合作将会给各个组织带来很多益处。首先,能够以较低的库存水平带来更少的加急运作,提高计划的准确性和资源的生产率,实现较好的规模收益;其次,在存货和物料流转方面开展合作将使得物料的流转变得更快,更可靠,更短的准备周期和由于快速送货提供的更好的客户服务。各种商业组织都在不断地寻求提高运作水平的方法,以此来赢得竞争优势。

3.供应链库存管理特点及意义。传统的企业库存管理侧重于优化单一的库存成本,从存储成本和订货成本出发确定经济订货量和订货点。而供应链中的库存管理不仅涉及到企业内部的多个部门,还涉及到外部的其他多个企业,它是从企业内部部门的职能管理拓展到企业群间的库存管理。供应链环境下的库存管理与传统的企业库存管理有许多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管理的绩效评价指标、管理的出发点、管理的思想和方法等方面。概括来说,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库存管理具有以下特点:

3.1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库存管理目标是追求供应链全局库存的最优化由供应链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可知,供应链管理追求的是整个供应链的整体利益。因此,库存管理不是只追求各节点企业单个库存点的成本最低,而是应该协调各个节点企业的库存活动,使整个供应链的库存成本最小化。

3.2信息共享为供应链库存控制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手段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供应链库存控制更为有效。要增加供应链的信息共享程度,建立在Internet和EDI技术基础上的全球供应链信息系统,为企业间的快速信息传递提供了保证。供应链库存协调机制决定着企业间的库存协作效率,是供应链管理中的核心问题。良好的库存协调机制既能调动合作企业的积极性又能实现供应链的整体利益,可以最大限度地提升供应链的综合竞争力。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由局部规模变为全球规模,由于信息成本高而被限定在狭窄区域内的地区经济,将被统一到全球市场中。研究供应链管理对于我国企业转变经营机制和管理模式,提高适应国际化经营战略的能力,增强在国际市场上的生存与竞争本领,都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与实际意义。而作为供应链研究核心问题的库存管理研究将显得更加突出,这一领域将成为更有价值和更具实际意义的研究方向。

三、利用供应链协调库存

协调的供应链关系能够应对需求的不确定性变化、降低库存成本、提高资产回报率等功能。然而,一个供应链系统包括多个商业组织,这些商业组织往往都是独立的经济实体,供应商和零售商在做生产和库存决策时所采取的EOQ模型往往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而忽略了整个供应链上的整体利益,供应链管理的关键就是建立协调机制来对供应链成员的目标进行综合,协调他们的决策来优化系统的绩效。供应链协调涉及不同的协调问题,如供应链中各成员在战略方面的合作协调,在计划及运营方面的生产协调、信息协调和库存协调等问题。对各协调问题中不同的协调内容往往需要建立不同的协调模型,如生产协调问题主要研究面向供应链全局的生产计划、物流计划等内容,前者主要采用建立生产调度模型的方法,而后者主要采用建立配送模型的方法。信息协调问题则包括协调以下信息内容的共享:库存共享、销售数据共享、订单状态共享、销售预测共享、生产/配送计划共享。针对库存协调问题建立的库存协调模型主要有供应链管理中的供应商管理库存、寄售库存管理、联合库存模型和第三方库存管理等,其目的是克服供应链系统中由于各节点企业的相互独立库存控制模式而导致的需求放大现象。

1.供应商管理库存(VMI)。VMI管理系统就是指由供应厂商管理用户库存(VendorManagedInventory),是连续补货的方式之一。所谓“连续补货”是供应商与零售商建立伙伴关系,两者共享零售商的库存数据和销售信息及目前的存货水准,供应商根据这些数据和信息再依据预先制定的存货水准对零售商进行补货的过程。在连续补货的环境下,供应商不再是被动地执行零售商的订单,而是主动地为零售商补货或提出建议性的订单,以降低补货成本,提高供货速度和准确性,降低库存水平。供应链环境下,用户个性化产品需求增加,导致企业产品种类增加,产品多样化、系列化导致库存水平上升,库存成本和管理难度增加。传统库存管理造成供应链上的库存积压,供应链整体利益削减。在这种情况下,要求新的库存管理方法能科学管理库存,协调供应链整体利益。供应商管理库存客观上要求各企业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密切合作,在观念上达到目标一致,并明确各自的责任和义务;要求各企业在合作上采取积极响应的态度,以快速的响应能力降低库存费用,使各参与方合作时获得的收益比不参与合作时获得的收益大,这样供应商管理库存的产生具有必然性,供应链管理等相关理论的产生、发展和应用更加快了供应商管理库存的发展。

2.寄售库存管理。寄售库存(ConsignmentStock,CS)是供应链环境下的一种库存管理理论,它是指供应商将货物存放在生产厂商或者零售商的仓库里,在货物没有被厂商或零售商使用之前,货物的所有权归供应商所有,厂商或零售商只有在使用货物时才支付费用。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计算机网络、信息、通信等技术的发展,世界进入了以Internet为载体的网络时代。网络时代下企业内部、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信息交流极为便利,这为以连续信息交换为前提的CS方式的应用及推广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随着全球进入买方市场后,市场的渠道力量逐渐向供应链下游转移。供应链下游的厂商为了降低风险,完全可以凭借自身所掌握的渠道力量,让供应商采用CS这种更有利于自己的库存方式。在现实生活里,CS方式已非常常见并广泛的运用于各行各业中。例如,许多生产商(IBM、Dell、Philip、海尔、长虹等)都要求供应商将生产用的零部件、原材料等存放在自己的仓库里,用完后再同供应商结账;很多宾馆的房间里存放的各种饮料、食品和烟酒等实际上应用的也是一种CS方式;据调查,有90%的医院或多或少地采用了某种形式的CS;甚至电子商务网站(如ebay、、AmericaOnline、阿里巴巴、淘宝、易趣等)所采用的也是一种寄售合同;另外在零售业中,虽然大型超市(如Wal-Mart等)还只是采用VMI方式,但有些人断言CS代表着零售业的未来。

3.联合库存管理。虽然VMI被证明是一种有效的库存管理方案,但在VMI中供应商和零售商的协作水平有限,且成功的VMI需要企业间有较高的信任度,下游企业只需要帮助上游企业制定计划,从而下游企业实现零库存,上游企业库存大幅度减小,但这无疑增加了供应商的风险。不同于VMI集成化运作的决策模式,联合库存管理(JointlyManagedInventory,JMI)是一种风险分担的库存管理模式,简单来说,联合库存管理就是基于协调中心的联合库存管理模式。联合库存管理是解决供应链系统中独立库存模式导致的需求放大现象,大大改善供应链的供应水平和运作效率,提高供应链同步化程度的一种有效方法,是一种通过供应链成员间联合、协调机制来提高供应链同步化程度、风险分担的库存管理模式。联合库存管理强调各个节点企业同时参与,共同制定库存计划,使供应链上的每个库存管理者都从相互之间的协调性考虑,保持供应链相邻的两个节点之间的库存管理者对需求的预期保持一致,消除了需求变异放大现象,从而充分利用了供应链资源。在供应链环境下,实施联合库存管理,首先要一个有效的协调管理机制。在协调管理机制中,建立供需双方共同合作目标,在此基础上建立联合库存的协调控制机制,由联合库存管理中心对需求、订货、供货等做出决策,并协调供需双方利益,同时需要设立一种公平的利益分配和激励机制。其次,要以现代化的信息系统为依托,充分利用供应链节点企业EDI(电子数据互换ElectronicDataInterchange)平台或电子商务系统,将条码技术、POS系统、订单自动处理系统等集成起来。在信息系统中,要做到信息共享以及信息获得具有透明性和及时性。JMI能够给企业库存管理所带来的优势如下所述:

(1)信息优势。信息是企业的一项重要资源,而缺乏信息沟通也是其他库存管理中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JMI通过在上下游企业之间建立起一种战略性的合作伙伴关系,实现了企业间库存管理上的信息共享。这样既保证供应链上游企业可以通过下游企业及时准确地获得市场需求信息,又可以使各个企业的一切活动都围绕着顾客需求的变化而开展。

(2)成本优势。JMI实现了从分销商到制造商到供应商之间在库存管理方面的一体化,可以让三方都能够实现准时采购(即在恰当的时间、恰当的地点,以恰当的数量和质量采购恰当的物品)。准时采购不仅可以减少库存,还可以加快库存周转,缩短定货和交货提前期,从而降低企业的采购成本。

(3)物流优势。JMI打破了传统的各自为政的库存管理局面,体现了供应链的一体化管理思想。JMI强调各方的同时参与,共同制定库存计划,共同分担风险,能够有效的消除库存过高以及“牛鞭效应”。

(4)战略联盟优势。JMI的实施是以各方的充分信任与合作为基础展开的,JMI要想顺利有效运行,对于分销商、制造商和供应商而言缺一不可,大家都是站在同一条船上。因此,JMI的有效实施,既加强了企业间的联系与合作,又保证了这种独特的由库存管理而带来的企业间的合作模式不会轻易地被竞争者模仿,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

总的来看,联合库存管理是解决供应链系统中由于各节点企业的相互独立库存运作模式导致的需求放大现象,提高供应链的同步化程度的一种有效方法。它强调双方同时参与,共同制定库存计划,使供应链过程中的每个库存管理者(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都从相互之间的协调性考虑,保持供应链相邻的两个节点之间的库存管理者对需求的预期保持一致,从而消除了需求变异放大现象。任何相邻节点需求的确定都是供需双方协调的结果,库存管理不再是各自为政的独立运作过程,而是变成供需连接的纽带和协调。

四、模型

1.模型假定。(1)供应链中只存在单一的买方(她)和单一的卖方(他),且只生产一种产品。(2)买方的订购是分批进行的,她每次订购的批量为Q,每次订购的成本为A,产品的年需求速度是确定的,为D。(3)卖方的生产速度有限并且也是分批进行的,他每次生产的批量为mQ,每次生产的启动(set-up)成本为M,产品的生产速度也是确定的,为P。(4)买卖双方的库存持有成本都与库存产品数量及时间成正比,令买卖双方的单位产品在单位时间内的库存持有成本分别为hb和hv。(5)单位运输成本为常量,不予考虑。

2.存储策略。(1)t-循环策略:每隔t时段补充一次,补充量为Q。(2)(s,Q)策略:连续盘点,一旦库存水平小于s,立即发出定单,其定货量为Q;若库存水平大于等于s,则不定货。s称为定货点库存水平。(3)(s,S)策略:连续盘点,一旦库存水平小于s,立即发出定单,其定货量为S-s;即使得定货时刻的库存水平达到S否则就不予定货。(4)(T,s,Q)策略:以周期T进行盘点,其余行为同(s,Q)策略。(5)(T,s,S)策略:以周期T进行盘点,其余行为同(s,S)策略。

3.传统的库存模型。传统的库存管理往往以优化单一企业的库存总成本为目标确定经济订货量和订货点,因而此处我们以买方为例给出经济订货量(EOQ)公式。

4.再订货水平。在需求恒定的条件下,从一个存货周期把存货转移到另外一个存货周期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每一个订单项下的货物都应该在现有的存货刚好用完的时候到达,为了做到这一点,就应该在需要对货物进行补充之前的一个订货至交货周期实施定货,否则就会发生缺货。

5.集成化库存模型。集成化库存模型考虑了使供应链系统总成本最小的联合经济批量,打破了传统的各自为政的库存管理模式,体现了供应链的集成化管理思想。以下给出一个使单买方和单卖方组成的供应链系统总成本最小化的联合经济批量求解模型(Hill(1999))。

五、结语

现代物流的发展方向是现代化、系统化、合理化和效率化,任何企业都无法回避如何是其物流系统或物流子公司运行最优化的问题。为了实现有效的供应链物流管理,必须将供应链各个成员企业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考虑,集中管理库存信息,通过ERP信息平台建立物资台帐,实现库存高度透明化。逐步运用供应商管理库存,供应商协议库存等策略,有利于降低库存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众所周知,供应链作为一种扩展型企业,库存管理在其运作中更为重要,原因是库存不仅影响着某一节点企业的成本,而且也制约着供应链的综合成本、整体性能和竞争优势。因此,企业应该更多地从供应链上企业间合作关系的角度考虑其库存管理战略,从而推动供应链库存管理思想和方法的进化,最终提高整个供应链库存管理的效益。虽然供应商管理库存的相关理论和协调方法已经相对成熟,但是还存在诸多问题,如供应商管理库存实施的信息技术平台、信任机制、战略等还有待进一步研究;不同情形下供应商管理库存协调值得进一步研究;供应商管理库存的协调机制有待进一步拓展,协调机制的实证研究有待进一步充实;供应商管理库存与采购、生产、销售和运输的系统研究有待加强。本文讨论了供应链库存管理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理论,并针对供应链协调库存的问题,研究了供应链管理库存、寄售库存管理、联合库存管理和第三方物流管理库存的相关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对传统的库存管理模型、再订货水平和集成化库存管理模型,展开了讨论。最后,对希捷的VMI库存管理模式进行案例分析,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论证了供应链协调库存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参考文献:

[1]康永星.供应链库存协调与优化研究[D].2006.天津大学.

[2]霍小军.电力行业后勤改革研究[D].2005.天津大学.

[3]顾喜云.现代物流概念下的仓储理论研究[D].2000.上海海运学院.

[4]赵艳琴,张绍文.供应链条件下的库存模型研究综述[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6.11:P32-33.

[5]任敏贤.供应链库存协调问题研究[D].2004.吉林大学.

[6]刘永胜,李敏强.供应链库存协调策略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2004.4:P49-54.

[7]夏则芳.供应链库存管理决策的研究[D].2006.上海交通大学.

[8]刘鹏飞.供应商管理库存及其协调研究[D].2008.中南大学.

[9]徐彬彬.引入TPL前后的VMI集成库存模型研究[D].2009.华中科技大学.

[10]张慧颖.不确定需求下的供应链库存协调管理研究[D].2003.天津大学.

[11]上海市电力公司.上海市电力公司物料代码标准化方法研究及应用(2010年1月).

产业链发展存在问题范文4

【摘要】供应链管理模式之下的生产物流管理是今后物流管理的主要发展趋势,是一种社会化生产的必然趋势。其中库存以及调运管理是整个物流管理的和关键所在,供应链系统对于库存、调匀有着直接的影响,对此本文主要在供应链管理模式对于生产物流管理进行了探究分析。

【关键词】供应链 企业管理 物流管理

物流管理在整个企业管理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是实体产品企业管理的发展重点部分。物流对于企业的整体发展有着决定的作用。在现阶段的发展过程中,各个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如何基于供应链管理模式之下,提升企业的生产物流管理能力是值得探究的问题。

1.供应链管理下企业物流管理

1.1供应链管理下企业库存管理

通过对供应链系统的研究可以发现,其基于自身的复杂程度可以将其分为一个供应主体,一个需求点、一个供应主体多个需求点的库存管理模式、多供应主体以及多个需求点等几种库存管理模式。在个体企业角度来说,其主要运行模式为前两种模式。一个需求点、一个库存构建而成的二级供应链管理系统,在实践中可以进行一些简单的订货以及补货管理,构建数值分析,进而有效的优化整个供应系统,对于企业存在的各种库存问题进行有效解决;基于一个供应体的多个需求点的库存,在实践中主要就是对其存在的各种随机需求进行考量,有效的解决一个供应商以及多个零售商之间存在的个汇总库存问题,构建一个系统的运输成本管理、库存持有成本以及缺乏成本等相关模型的构建,进而根据实际状况协调整个库存协调机制,制定最佳的订货与策略。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其存在的各种规模化发展特征、系统化发展特征、复杂化发展特征,各个供应商以及需求点之间存在的各种问题,导致其存在着各种问题,例如产品短缺风险问题、各种打折活动对于库存产生的影响。基于供应链系统下的相关库存管理活动,主要就是对相关数量、时间之间的管理,此种模式在实践中可以有效的降低各种物流资金的投入。

1.2供应链管理下企业的调运管理

供应链系统下调运管理活动在开展过程中,主要就是基于其实际的结构复杂程度开展的,在实践中可以将其分为以下几种模式:多个零售商构建形成的供应链调运系统、一个供应商以及多个零售商的共同构建的二级供应链调运系统、多个供应链调运系统。在条件允许的调运环境之下的运行管理过程中首要考量的就是最小化缺成本以及库存持有成本二者之间的关系,这是管理活动的重点内容。基于二级供应链系统,在普遍状况之下都是基于系统成本的角度对于其调运管理模式、生产分销模式、库存管理以及调运影响等相关角度对其进行探究,对此相关研究人员认为基于一个供应商的多个世纪需求点的供应链系统,在实践中要提升对集中管理库存因素的考量,其库存量是整个系统优化的重点内容。基于多个供应链系统的管理,在自身生产因素、物理因素以及运输等因素提升其整体的复杂性,对此要在分销角度、转运角度相关零售店的最优库存等相关因素对其进行综合考量。在对其进行优化管理过程中,主要解决的就是库存点的实际需求、自身满足率、实际的转运满足率以及供应商的实际供货能力等相关因素。基于供应链管理模式之下的调运管理初具雏形,在实践中有效的实现了网上以及实体销售,在出现零售商缺货问题的时候,一些具有一定库存能力的实体零售商就可以对其进行配货,进而实现双赢的效果。

2.供应链管理下企业物流管理实践

在实践中,供应链管理模式之下的企业物流管理在各个行业均有较为广泛的应用,对此,本文主要就会对在相关行业的实际应用进行简单的探究分析。

在家具零售行业中具有一定的库存需求,家具行业的物流成本相对较高,在整个货物成本的三成左右,在现阶段的发展过程中,家具行业的主要经营模式就是传统的家居连锁模式以及电商模式。家具企业主要就是自采自销的模式,有效的节省了各种中间环节,进而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效应,可以有效的降低各种成本,提升其整体的竞争能力,此种模式可以有效的满足消费者的实际需求,提升对市场动态的整体把控能力,根据市场的实际产品需求进行各种产品的设计,提升了整体的主动权,但是在实践中此种模式具有一定的经营风险问题,对于其物流管理也有着较为严格的需求。对此家具产品的制造、连锁销售以及产品消费者共同构建一个系统的产业链,提升对相关客户服务、市场需求预测、系统分拨管理以及库存控制等相关工作的系统化供应链物流管理。此种模式在实践中可以基于家具市场的零售部,对于市场进行精准的定位,提升对产品质量管理、价格控制、交货质量监督、服务能力提升以及财务状况等相关因素的管理,通过多层次的分析管理,在根本上提升对实际的采购成本的控制。基于库存以及调运的角度来说,相关生产企业要提升对物流成本的重视,只有这样才可以在根本提升其整体服务质量。

对基于采购之后的相关零售库存管理,综合家具企业的实际生产能力以及具体状况,在实践中有针对的进行方式选择,其主要方式具体如下:

第一,零售商自身的管理库存模式,就是基于实际客户的需求信息以及需求量,对于相关零售商进行系统协调,此种模式在一些区域卖场数量密集的状况之下具有一定的效果,在市场发展较为良好的大城市物流管理中较为适宜,此种模式在实践中值得注意的是,要对其企业的供应链生产信息进行综合探究,基于区域内的相关零售商的实际需求有针对的进行安排,进而提升其整体工作效果;

第二,对于零售商相对较为分散的区域范围内,主要就是一个零售商到供应商之间的顶后,对此可以应用联合库存管理模式,这样可以有效的整合各个供应链的企业实际权责,通过分摊风险的方式,协调开展工作。

结束语:供应链系统下的相关企业物流管理是是一种战略发展内容,此种模式对于自采自销自营发展模式的企业来说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可以在根本上提升其整体的经济效益与质量。

参考文献:

[1]刘洪禄.供应链系统下的企业物流管理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7,(06):293.

[2]张永碌.供应链管理导向下的煤炭物流模式研究[J].煤炭经济研究,2016,(05):70-73.

产业链发展存在问题范文5

关键词:冷藏食品;企业供应链;冷链物流;麦当劳;夏晖

我国食品冷藏供应链中出现了冷链物流问题,主要表现在:冷链物流作为高耗能物流和冷冻的组合体,其面临的问题主要是耗能、在运输过程中由于冷藏技术以及人员的技术水平等影响、在制冷系统技术层面遇到的问题、冷库遇到的能源效率低下以及人员技术中遇到的问题。

一、食品冷链物流

食品冷链物流是指冷藏冷冻类的产品在生产、储藏、运输、销售一直到消费者使用前的各个环节始终处于适宜的低温环境中,能够保证易腐、生鲜的食品保持在低温环境下,在最少物流手段中保证食品的质量,减少食品损耗的一个系统性工程。食品冷链物流是以制冷技术为基本的手段,以冷藏冷学为基础,以加工、贮运、供销易腐食品及其全过程为主要的对象,在各个环节中最大限度的保证食品的质量,以保质保鲜工艺为目的,在供应链低温系统中进行。在食品冷链物流中主要的因素是生产、运输、销售以及技术等问题,各个要素之间要相互链接,保证食品在加工运输和销售中保质增值,最终使得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了以食用到放心的产品。

二、分析奶制品冷链物流的研究

某企业成立于1993年,是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企业,集奶牛饲养、乳品加工、科研开发、营销服务于一体,该企业拥有两大国家级标准化的自营牧场,存栏高产奶牛10000余头,其产品有各种奶制食品,奶粉,饮料速冻食品等,在奶制品中,奶制品属于生命周期短,保质期短,一般分为鲜奶和常温奶两种,鲜奶是将牛奶加热到90摄氏度瞬间杀死病原菌,最终保留有益菌群,来保持牛奶的营养,但是鲜奶只是在低温下保存几天,然而常温奶是超过150摄氏度,对牛奶进行杀菌,并且在常温下可以保存几个月的时间。因此在奶制品冷链物流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鲜活奶制品通过冷链流通的比例比较低,在冷链物流的各个环节中缺乏系统化、规范化以及连贯性的运作;在奶制品冷链中其基础设施不够完善,以及冷库在不合理的现象;冷链物流技术推广滞后,在生鲜奶预冷技术和低温环境下分等级、包装加工等没有得到商品化的处理,在运输环节中,其控制手段比较粗放,不能广泛的应用全程温度自动控制技术;奶制品缺乏相关的规范以及相关的体系规范。因此在研究奶制品冷链物流中,存在了以上的问题,这就使得奶制品在加工、运输以及销售环节中出现了质量问题,影响了正常的产业发展。

三、分析我国食品冷链存在的问题

1.尚未形成完整的食品冷链体系

由于我国食品冷链还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在食品冷链中还未形成完整的体系。在企业发展中,相关的渠道呈现的并没有特殊的规定,有可能在任何一个环节中出现了问题,这就影响到整个食品冷链受到影响,目前在我国果蔬真空预冷、冷藏储存、冷藏运输等还没有真正的实现,许多食品仅仅是在终端冷柜中进行销售,因此这就不能保证冷链销售,严重滞后食品的产业发展。

2.冷链物流的设施比较落后

在食品冷链中,主要的环节就是冷冻加工、冷冻冷藏、冷藏运输以及冷冻销售。但是在我国目前,许多食品企业从采购、生产以及销售中还停留在传统的储运模式上,这就使得整个企业的生产和市场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另外在食品冷链的硬件设施中,其基础比较薄弱,,在冷库设备中,制冷的效率低下。大部分仅仅限制于肉类、鱼类的冷冻储藏,当原材料不足或者是出现了生产的淡季时,冷库处于闲置的耗能阶段,这就影响了冷库的建设,然而在建设中只是重视了城市经营式冷库、却轻视了产地加工冷库的建设;重视了大型冷库,却轻视了批发零售的冷库建设问题;在建设中重视了肉类冷库建设,却轻视了果蔬冷库建设,这种欠缺式的建设,就影响了整体的发展,使得整个食品冷链在资源整合中出现了问题,阻碍了产业的发展。

冷藏运输比较薄弱,冷藏车保温车以及冷藏集装箱十分有限。在我国冷链设施中,深究的设备,造成发展和分布不均匀,不能保证易腐的食品系统的提供低温的保障,容易造成食品出现严重的损耗,从而造成食品物流费用过高,质量受到严重的影响,在安全方面造成了隐患。

3.第三方物流服务介入少,影响了正常的产业发展

在我国专业化的冷链产业,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企业形成的规模比较小。网络不够健全,在市场中占有的比例小,由于处于开始阶段,因此在物流基础设施的布局上结构不够合理,不能保证冷冻仓库,影响了产品的长期停留,这就造成冷链物流产业的整体发展。

4.食品冷链缺乏专业的技术人员

在产业的发展中,缺乏食品冷链的综合性人才,不能有效的控制温度,另外对各项 管理不够熟练。这就造成在供应链上出现了上下游之间的整体规划和不协调的发展,在产业的发展缺乏连贯性,这就影响了这呢哥哥食品;冷链的资源整合以及产业的发展。

5.冷链物流中出现了高耗能的现象

由于食品冷链产业发展中,其他特殊性就要求,食品需要在冷冻冷藏物流的能源利用中采用冷藏车、冷库、冷链进行连接,但是由于我国冷藏储运的发展不够成熟,这就造成,能源的消耗大,效率低等问题的产生,造成资源的浪费。

6.食品冷链中相关法律有待进一步完善

在我国食品冷链物流市场中,缺乏整体的规划以及协调发展,在行业中主要的包含:商业系统、轻工系统、外贸系统、水产系统等,由于在食品加工企业中,缺乏统一的行业标准以及具体的规范,造成食品的冷冻质量受到影响。

四、加强食品冷链物流发展的对策

食品冷链物流的发展关系到食品的安全问题,对物流食品冷链发展中的问题进行解决是保证食品安全的有效对策,以下以麦当劳与夏晖公司的冷链管理进行分析,讨论食品冷链物流发展中提高管理质量的一些对策。

1.第三方冷藏食品冷链物流的介入

夏晖公司作为第三方物流,在于麦当劳合作的多年来,一直提供着优质的服务。所以,食品冷链物流在基础设施及第三方物流介入方面,可以以麦当劳与夏晖的合作模式作为借鉴。在技术的更新中,加强硬件基础设备,采用极冷式集装箱,促进冷藏运输的发展,另外需要建立与第三方联盟的战略,投资物流服务,开展产业的发展,建立完善的企业物流系统促进高效运作以及供应链的管理。通过技术的改建来保证物流各个环节能够协调发展,进一步加强对食品质量安全的保障体系。

2.建立物流网络

随着商品流通市场的发展,消费者在消费的过程中选择的余地更大,而流通链也越来越长,在麦当劳与夏晖的合作中,夏晖为麦当劳提供了网络化的支持,这种网络覆盖了整个国家和地区,每一个环节也都实现了无缝对接。二者合作的三十多年中,也使得流通网络更加的完善,这是其它公司所不具备的。即便如此,对于夏晖公司而言,在中国建立这样的网络并不容易。在部分大城市中,到现在为止网络化的物流系统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从供应商到运输配送,这是很多企业都会采用的方法,这种配送模式,对产品的质量难以保证,竞争力不强。这也是夏晖公司极力避免出现的一种物流模式,取而代之的是一个环环相扣的无缝对接的冷链网络管理模式。

3.提高物流服务质量

由于麦当劳对物流服务要求飞扬严格。在食品的供应中,通常除过一般的食品运输以外,要求物流服务商提供更多其它的服务,例如存货控制、信息处理、生产与质量控制、贴标签等,这些服务尽管提高了成本,但是也使得麦当劳的竞争优势明显加强。夏晖所提供的是一条龙式的服务,包含生产质量控制在内,在夏晖自己的面包厂中,采用自动化生产线,熟食区与制造区完全隔离开关,并严格注意生产卫生。并且为麦当劳提供了切片生菜、切丝、混合蔬菜,物流运输中全程自动控温、杀菌等功能,在面对众多的第三方物流来说,夏晖公司在这些后续服务方面做得更加完善,这也就为二者的长远合作奠定了基础。

4.提高先进的冷藏设备装配水平

夏晖公司作为第三方物流,为麦当劳提供了优质服务的同时,也提高了自身的市场竞争能力,为了进一步提高自身的发展空间,取得更好的合作效应。夏晖公司就需要对冷藏设备、装备进一步提升,不断的扩大规模和更新现有的冷藏运输设备,在我国先进技术的应用中,不断的引进国外冷冻冷藏物流的迅速发展,逐渐推广机冷式冷藏集装箱,在集装箱的使用中并有通风、气调、液氨、保温、冷板凳多种冷藏箱,而夏晖公司在这些方面,尽可能的采用最先进的技术来完善自己的冷藏物流质量,这也是麦当劳与夏晖公司合作时间之长的重要原因。

5.最大限度满足客户需求

麦当劳餐厅在采购工作中,有严格的要求,餐厅经理需要接受专门的培训,对销售、进货、库存都要进行预测,也使得麦当劳在采购环节中的压力非常大。而夏晖公司在看到这一点以后,从自身入手,加强物流中心的管理工作,采用先进的管理方法及物流设备及服务质量。而麦当劳正是利用夏晖的物流中心,为每一个麦当劳餐厅完成订货、储存、运输、分发等工作,该物流中心也成为了麦当劳的造血心脏,时刻为麦当劳餐厅输送新鲜血液,保证了餐厅系统的运转。而供应商与麦当劳餐厅之间的连接与协调,也是通过夏晖的物流中心来完成的。

6.冷链标准化管理

夏晖物流中心与麦当劳餐厅的精密对接,只是保证了麦当劳冷链物流的基本流转,如果缺乏标准化管理与跟踪技术,也很难保证中间环节不出现问题。因此,在食品供应链管理中,稳定性与安全性也受到各大企业的关注。供应链长度越来越长,而安全性则越来越低,在庞大的麦当劳餐厅体系中,任何一家出现质量问题,都会对全球麦当劳餐厅带来影响。因此在冷链物流中采用标准化管理是必要的。麦当劳的冷链物流标准中,包含温度记录跟踪、商品验收、温度控制、温度监控设定等方面,即便是很微小的环节,也有严格的标准把关。而对于夏晖公司来说,并未使用昂贵的跟踪技术,而是选择了类似黑匣子的技术,能够对车辆的位置、状态进行记录,只需要在事后打开记录,就能够对车的发车、到达、温度变化等数据进行了解,有效的控制了物流链的质量。

五、总结

通过研究我国冷藏食品企业供应链环境下冷链物流面临的问题,从能源结构、基础设施以及人员和法律体系中进行分析,为了提高我国冷链物流产业的发展,需要从冷藏运输的各个环节进行加强,做好对食品冷链物流的整体规划,在麦当劳冷链物流的发展中,协同政府部门以及市场竞争来共同促进冷链物流的加强,根据麦当劳冷链物流的特点,以及在食品运输中需要的条件具体实施,保证冷链物流的高效运行。并且在技术以及人员的专业技术的加强来发展我国食品冷链工程,保证人们在生活中享受到安全放心的食品,促进食品的质量安全大大提高。

参考文献:

[1]张金玲,张义勇.我国食品冷链物流的发展对策研究[J].中国流通经济,2012(23).

[2]孙静,王启哲.带三方冷链物流企业物流系统的规划与评价研究[J].技术经济及管理,2011(11).

[3]黄春辉,王凡.供应链环境下奶制品冷链物流问题的研究[J].企业管理,2010(37).

产业链发展存在问题范文6

关键词:绿色供应链;绿色供应链管理: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100(2012)01-0006-03

0 引言

随着工业化程的加快,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当污染物控制方法受到局限,地方环境问题带来全球影响时,可持续发展理念越来越受到产业领域和管理领域的广泛关注。传统供应链管理在解决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问题上有些力不从心,它仅仅强调供应链内部资源的利用,没有考虑对周围环境和人员产生的影响,而绿色供应链在产品从原料获取、加工、包装、存储、运输、使用到报废处理的整个过程中注重对环境的保护,促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而受到社会的推崇。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对于企业而言也不是一种强制实施的环保策略,它可以与企业的经济利益相一致,通过建立长期的合作伙伴关系使供应链上的成员企业为了相同的利润和环保目标共同努力。

首个中国绿色供应链调查报告中指出,有47%的企业表示有计划在未来两年内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绿色供应链管理直接关系企业的成本节约和效率提高”已经在社会上获得相当高的认知度。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企业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外部环境因素的双重制约下,构建绿色供应链管理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1 构建绿色供应链的长远利益

“绿色供应链”的提出往往会给许多企业乃至整个社会一种错误的观点:将资金用于一项不会带来任何经济收益的活动中,只为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但事实并非如此,据美国大型零售业巨头沃尔玛的一项预测,仅通过在2013年前减少5%的包装材料,就能为沃尔玛自身的供应链节省34亿美元,而对于其全球供应链,节约的金额将高达110亿美元。IT制造商中的佼佼者戴尔公司也一直致力于成为全球最绿色的利,技公司,不断向业界提供高能效产品,注重产品回收和再利用,首次提出使用竹子代替纸板、泡沫塑料作为原料制造电脑包装材料,不仅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还可以自然降解,转化为肥料,有效降低运输和处理过程中的成本。

自1998年以来,中国企业就不断遭受国外的“绿色贸易壁垒”,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加快机电产品出口是我国扩大对外贸易,跻身世界贸易强国之列的必然选择和重要依托。但是由发达国家制定的产品口标准,例如防污标准、噪声标准、电磁辐射标准等,为我国机电产品入发达国家的市场增加了难度。不仅如此,农产品贸易、服务贸易、知识产权和投资等方面的环境保护问题也给我国产品出口带来了很多负面的影响。只有积极构建绿色供应链,加强绿色供应链管理力度,才能打破“绿色贸易壁垒”的限制,成功地打开全球市场。

2 绿色供应链管理面临的困难

2.1 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不稳定,存在利益冲突

供应链成员企业之间的合作伙伴关系可以定义为在一定时期内共享信息、共担风险、共同获利的协议关系,而构建这一关系的基础是合作和信任。但是,供应链在建立使供应链整体利润达到最优的协调契约时就分担实施绿色供应链所产生的成本问题容易产生冲突,成员企业行契约参数设定是一个讨价还价的过程,企业都从自身利益最大化出发,任何一方都愿意只享受实施绿色供应链带来的收益而不承担其运行成本,如何克服由绿色供应链管理带来的双重边际效应对整个绿色供应链的协调提出了新的课题。

2.2 绿色技术遭遇瓶颈

无论是绿色设计、绿色供应、绿色生产、绿色营销、还是绿色回收,都需要科学技术的大力支持,由于绿色供应链在中国是一个相对新鲜的事物,产生绿色管理的意识比较晚,这方面的人才储备也相对匮乏,很多企业对系统化的绿色供应链管理还不能给出清晰的衡量标准,即使具备了开展绿色供应链的想法,也由于技术上的限制、成本过高和实施复杂性导致效果不明显,企业不能快速有效地衡量绿色供应链带来的经济效益和技术价值。

2.3 跨企业、跨部门的合作加大管理难度

由于环境管理的特殊性,往往需要不同职能部门之间的协调合作,在构建绿色供应链的过程中通常会成立一个跨企业、跨部门的合作小组,给企业带来一定的管理难度。例如,考虑环境因素的影响后,需要整条供应链建立一个专门的SQE(supplier Quality Engineer)团队,对供应商的采购、包装和运输等过程行全方位考核,质量控制、环境安全和采购等部门的合作会给企业的其他部门甚至供应链上的其他企业带来协调和管理难度。

2.4 物流体系不健全,管理不规范

无论是传统“供应链”还是“绿色供应链”,物流都是必不可少的部分,没有物流就无法顺利行采购和销售,也无法顺利行生产和财务管理。绿色供应链中的废弃物物流作为一种产品由企业到消费者的逆向物流过程,是构建绿色供应链极为重要的一环,否则企业在生产、供应、销售活动中产生的各种边角余料和废料得不到有效的治理,会对整个生态环境产生不可逆转性的破坏,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目前,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政府和企业都应该积极加强物流体系建设,为构建绿色供应链提供基础设施和服务上的双重保证。

2.5 绿色供应链的绩效评价方法有待完善

从事任何一项工作,都要对该活动所产生的效果行度量和评价,以此判断这项工作的绩效及其存在的价值,绿色供应链管理也不例外。但是现行的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仅仅包含成本、生产与质量、客户服务以及资产管理等方面,对环境污染和资源的使用尚未建立起有效且便于衡量的指标;另一方面,也很难将环境污染或资源利用率量化。一套能够对绿色供应链行科学的绩效评价方法还需要在实践中渐渐摸索。

3 我国建立绿色供应链的途径

3.1 增强企业对绿色生态的认识,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

相对于“供应链管理”,我国企业对“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概念更为陌生,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都处于起步阶段。与西方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企业绿色管理意识相对淡薄,供应链上各种物流活动引起的环境污染问题十分突出。需要政府部门加大宣传力度,使绿色生态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深入人心,特别是企业的领导者和政策制定者,应使企业充分了解国内外成功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经验,制定符合企业自身运作的绿色发展计划。

3.2 每一个成员企业的积极参与

供应链是一个涉及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乃至最终消费者的功能网链结构,这条链上的每一节点都应该是实施绿色供应链的有效参与者。从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福特汽车公司等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实践可以看出,绿色供应链管理要求企业在供应链中每个环节的各个成员实行环境管理,加强环境保护意识,开展减少或消除对生态环境有破坏作用的供应链管理活动。

3.3 建立、健全环境保护法规,倡导“绿色采购法”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环境污染是一种典型的“市场失灵”表现,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是许多发达国家

曾经犯下的错误,我国在“效率优先”的前提下也歪曲了经济发展理论。在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博弈中,能够使两者达到相对平衡状态的有效方法就是建立、健全环境保护法规,对带来“负外部效应”的企业行严厉打击,收取高额的罚款或征收高额的税费;对带来“正外部效应”的企业行相应的补贴,给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构建提供一个相对健康的成长环境。

其中,沃尔玛著名的“绿色采购”计划要求企业在采购政策的制定、实施过程中,采取对环境负影响最小的采购方式,涵盖了对供应商的开发选择和评价、供应商的运作、内部物流、包装、回收重用、资源减量使用以及产品处置等所有环节。

3.4 有效降低库存水平,提高资源使用率

经计算,企业因为持有库存每年耗费的成本约占其库存货物价值的20%~40%,这种用于将来目的的、暂时处于闲置状态的资源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浪费,不符合绿色供应链的理念,而造成库存问题很可能是由于不准确的交货数据、低效率的信息传递以及库存控制策略过于简单,如何减少可控性因素对库存问题的影响是值得研究的课题。目前,供应商管理库存、联合库存管理以及多级库存优化与控制是较为有效的方法,但在使用上受到很多因素的限制,需要提出能够针对绿色供应链库存管理更为切之有效的理论和方法。

3.5 使用科学的方法计算并降低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衡量一项经济活动产生的影响需要借助量化的指标,一种科学有效地分析方法有助于企业在绿色供应链的构建中清晰的看到投入与产出比。生命周期分析是一种制品从制造、运输、买卖、使用、废弃、再生为止所产生对环境负荷的综合评价方法,可以检查产品和服务对环境造成的全部影响。保洁公司通过对其新推出的压缩液体洗涤剂使用记分卡行计算,得出这一项可持续包装的改,使宝洁公司每年可以节约5亿公斤的水印刷,减少10万吨二氧化碳的排放量、4万辆卡车的运输量和1.5万吨包装材料的用量。通过成功运用生命周期分析,越来越多的企业发现说服供应商采取环保措施,能为他们节省大量成本,除此之外还为其他企业构建绿色供应链提供了一种值得借鉴的方法。

3.6 重点建设农业或和农村相关的绿色供应链体系

农业不仅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型大国,农民在人口数量上占有较大比例,建设农产品绿色供应链,发展绿色农业,一方面有利于开辟广阔的绿色市场,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还对促我国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近些年我国政府也在大力扶持新农村建设,“家电下乡”政策的出台也给构建绿色供应链提供了一种新思路,使节能减排、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概念深入人心,同时可以使资源得到有效配置。

3.7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平台

供应商处于整个供应链的上游,其对于减少环境污染的意识和行为往往会随着整条供应链逐级传递,并且有被放大的趋势。因此,从培养供应商的环境意识和环境管理能力出发,通过ERP、Internet等信息技术的支持,对整个绿色供应链的构建和管理有积极的推作用。

在合作伙伴的选择上,应该将环境因素融入到人工神经网络行绿色供应链管理下合作伙伴的综合评价选择,有助于企业挑选能与其长期合作,有相同经济目标与环境保护意识的合作伙伴,建立稳固的战略联盟关系。

充分利用电子商务环境可以建立一个动态的、集成的、无缝连接的绿色E-供应链以实现企业内外部信息的共享,这种企业间的可见性为构建绿色供应链提供了相对健康的发展环境。供应链中的企业可以无障碍的分享实施绿色供应链的全过程以及所带来的效果和影响,和其他成员企业分享成功和失败的经验。

产业链发展存在问题范文7

 

关键词:新经济;供应链企业;委托代理;道德风险

一、引言

委托代理(Principal—Agent)概念的最早提出是为了研究现代公司的治理结构问题。自1932年美国著名经济学家伯利和米恩斯在《现代公司与私有产权》一书提出著名的“管理权与控制权相分离”的命题以来,委托代理问题成为公司治理理论研究的重点。在现代公司条件下,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公司的经理阶层代表股东行使经营管理职权。由于股东和经理层在利益上往往会不一致,而且经理比股东拥有更多的关于公司的信息,因此经理可能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做出损害股东利益的行为。代理问题就是研究委托人如何进行机制设计,使代理人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动中,最大程度地实现委托人的利益。而委托代理问题主要是由当事人各方的信息不对称引起的。所谓信息不对称,是指一方拥有另一方所没有的信息或比对方更具信息优势,拥有信息或具有信息优势的一方称为代理人(A.gent),缺乏信息或不具有信息优势的一方称为委托人(Prinei.pa1)。信息不对称可以从时间和内容上划分。从非对称发生的时间看,非对称可能发生在当事人签约之前,也可能发生在签约之后;从非对称的内容上看,非对称可以是某些参与人的行动,也可能指某些参与人的信息或知识。委托代理问题在经济生活中普遍存在,只要当事人双方在拥有的信息上具有不对称性即存在委托代理关系问题,如服务型政府与纳税人之间、公司和员工之间、市场上买方和卖方之间等都存在着这样的代理关系。

企业供应链合作关系在当今以知识经济、网络经济和信息经济为主要表现形态的新经济条件下普遍存在,它指的是供应商一制造(supplier—manufacturer)关系或制造商一经销商(manufacturer—seller)等之间的关系,即他们之间在一定的时期内的共享信息、共担风险、共同获利的契约协议关系。供应商和顾客之间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容易引发委托代理问题,一般而言,供应商比顾客更了解自身产品的质量,而顾客只能根据供应商所提供的形如广告之类的宣传工具来了解有关商品的特征,而在这样一系列的宣传造势过程中容易出现供应商欺骗顾客的行为,从而产生代理问题。国外有关专家学者对这一问题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Nelson(1970)研究认为,许多产品和服务具有经验属性其质量只有在购买之后才能被发现。由于顾客通常不能够正确地辨别产品的质量,这可能会产生两个问题:第一,供应商不具备提供某种质量水平产品或服务的能力,而可能做出错误的质量承诺,顾客不能正确辨认供应商的能力由此产生了逆向选择(AdverseSdection)N题(Akerlof,1970)。第二,供应商可能在签约后采取欺骗行为,我们称之为道德风险(MoralHazard)问题(Holmstrom,1979)。DebiPrasads}Ⅱa(1998)指出,逆向选择问题通常可以采用信号传递理论的方法解决,利用某种信号来揭示参与者的私有信息。例如在汽车修理市场上,供应商可以通过进行某些不可回收的投资如标志等,来显示其拥有较高的质量。因为低质量的供应商不愿意进行这方面的投资(Kelein&1.effer1981),通过这种方式就可以把高质量的供应商和低质量的供应商区分开来。道德风险问题则可以通过采用激励机制(如价格补偿),来约束供应商的欺骗行为。

二、供应链企业间的委托代理问题

1.供应链企业间存在着委托代理问题

根据供应链管理的概念,供应链的活动是其中不同企业的采购、制造、组装、分销、零售、物流等过程将原材料转换成产品到达最终用户的过程,它是一个包括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物流服务提供商、直到最终用户的更大范围、更为系统的概念。由原材料、半成品、在制品、存货、产成品构成的物流和企业间数据信息组成的信息流在供应链上流动。上游企业向下游企业提供产品(这里的产品可能是原材料、半成品、零部件或产成品),下游企业再向它的下游企业提供产品,由此构成了以物流为中心的一条供应链。在供应链中,位于上游的提供产品(或零部件)的企业叫做供应商(suppber),位于下游的购买产品(或零部件)的企业叫做采购商(Purchaser)。

供应链企业间的供应商和采购商由于所拥有的信息不对称,也就存在着委托代理问题。供应链上的企业虽然是以最终用户的满意为目标,协同组织生产。但是与纵向一体化不同,供应链上的企业都是独立的法人实体,因而具有自利性的法人必然会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向企业的投资者负责(其实这中间也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代理问题,在此不再深究)。企业有自己独立的经济利益,为了获得更有利的竞争地位,供应链上企业的行为也可能会损害其它企业的利益。根据波特(Porter)的竞争战略理论,企业与其供应商和采购商存在着竞争关系,为了在谈判中获得优势,企业往往会保留私有信息,如原料或产品的成本、产品质量、企业的生产能力等。因此,供应链企业问的信息不对称就引发出了委托代理问题。根据张维迎的有关理论,我们可以从供应商一采购商的供求关系出发,将委托代理问题可以分为两类:由于事前信息不对称起的逆向选择问题(AdverseSelection)和由于事后隐藏行动或信息的道德风险问题(MoralHazard),我们在后面将祥细论述这两种形式的委托代理问题。

2.供应链企业问委托代理问题的特征

供应链企业存在着由信息不对称引起的委托代理问题,但是由于供应链的一些特有的性质,供应链企业间的委托代理问题具有以下的特征:

产业链发展存在问题范文8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山西省煤炭行业;供应链资源整合;管理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F40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6)11-54 -02

一、选题背景

山西省作为我国第一产煤大省,其煤炭无论在数量、质量还是在品种上,都具有很强的竞争力,与此同时其地理条件又奠定了其煤炭易开发的优势。在过去的发展中,煤炭一直是山西省的主导产业。根据《中国可持续能源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显示:“到2050年,煤炭在我国一次性能源生产和消费中所占比例不会低于50%。”我们可以推测出煤炭行业在未来一段时间里仍然稳定,山西省应该充分利用这样的政策优势,继续使之发挥其支柱产业的作用。

然而由于资源和环境的变动性,使得煤炭的竞争环境存在不确定性和不可预测性。面对动态环境,煤炭业应该不断审视自身的优势和缺点,通过不断地进行调整来缓解市场压力。其中,对于供应链的整合和重组对于山西省或者说整个煤炭行业都是十分必要的。

二、山西煤炭行业供应链研究

(一)山西煤炭行业的供应链概述

煤炭供应链分为内部供应链和外部供应链。本文主要研究的是外部供应链。外部供应链主要包括广义的供应商、核心制造商、分销商、客户。在煤炭外部供应链中,其煤炭作为核心产品在供应链企业中流动,因此引发了供应链上的相关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知识流的流通。

山西煤炭供应链上包括多个矿井、多个煤炭开采企业、多个煤炭运输企业、多个核心煤炭加工企业、多个外购分销商、多个最终客户群。这些企业和个体共同组成了煤炭行业的供应链,同时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贯穿其中。图1为山西省煤炭供应链基本结构。

根据供应链定义和基本结构图可以看出,煤炭供应链实质上主要是流通和运输的过程。煤炭的加工和形式转换较少,所以本文主要从煤炭的流通和运输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二)山西煤炭行业的供应链销售流通环节

山西省的煤炭少量供省内自身发展使用,而约80%需要运输到省外供其使用。从山西省的煤炭供给可以看出,煤炭需求主要来自于长三角到珠三角地区。运销企业顺理成章地成为了山西省煤炭供应链上的核心环节。与此同时它也成为了煤炭供应链上的瓶颈环节。山西物流行业在不断完善中,逐渐形成了铁路、公路和水路结合的运输网络。针对煤炭的运输设置有铁路发煤站、铁路煤矿专用线、公路煤炭出省通道、水路煤炭专用码头等。针对煤炭的运销和输送路线设置了部分的基础设施,如煤炭储备站点、煤炭管理站点、煤炭采购供应传送点。煤炭营业站点、煤炭上下货站点等。

(三)山西煤炭行业的供应链SWOT分析

在对山西省煤炭供应链的管理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解和分析后,结合煤炭供应链所处的外部环境和供应链内部资源,我们完成了供应链的SWOT矩阵图,如图2所示。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发现山西省煤炭供应链在生产管理、库存管理、物流管理和销售管理上均存在问题。下面将重点探讨在库存、物流和信息管理的问题。

1.库存管理问题分析

计划的不精确会导致采购过多或过少,会增加供应链的整体成本。由于煤炭行业本身对供应链认识的不够,使得库存管理出现了诸多问题。包括:

第一:计划的独立性与产能的不均衡。

第二:供应链的资源存在浪费。

第三:由于山西省供应链上的供应企业多为小企业,要实现联合库存管理很难。

2.物流运输问题分析

物流成本的多少直接影响到供应链的总体成本。山西省的煤炭主要是外运,运输模式为铁路、公路以及水路。铁路虽然运输成本低,但是其运输能力有限,不能完全满足外运需求。公路运输虽然有富足的能力,但是涉及到石油这种稀缺资源的消耗,使得运输成本很高。水路的运输成本在三者中是最低的,但是其运输能力受到了外界因素的影响也受到了限制。

3.信息协同问题分析

供应链上的信心是交互的。早合作中对供应链的物流信息、需求信息等掌握的不准确,是供应链的信息协同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山西煤炭供应链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关联企业之间沟通不足。

第二:信息的不对称。

第三:牛鞭效应所带来的风险。

三、山西煤炭行业供应链改进策略

文章在深入挖掘和总结后,结合山西省煤炭供应链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几点改进的战略。文中主要就库存、物流、信息三个方面进行展开。

(一)库存管理改进策略

在山西煤炭供应链上,不同的煤炭企业对库存管理的方式不同,而出现库存管理的相关问题。在山西煤炭供应链的整合中,应综合整条供应链的基本情况,选取一套最合理低耗的库存管理方法。在煤炭供应链的管理中可采取供应商加工商联合管理库存的方式,在加工企业的节点处设置仓库,对仓库设定安全库存和经济订货批量。供应链上按照计划对上游企业进行煤炭产品的订购,严格遵守库存管理的最大最小库存,这样不仅可以保证企业及时地响应最终用户的需求,同时,还可以减少煤炭储备分散所带来的风险和储量过大引起的资金占用。

(二)物流管理改进策略――“海进江”+煤炭物流新模式

自2015年来,因为煤价持续走低,压缩煤炭的生产成本,操作难度远大于降低物流成本。笔者认为,改变运输方式是需要考虑的要点之一。如今更多的上下游企业都开始选择水上运输来节约成本。开通煤炭“海进江”的流通通道应该被提上日程,即南运的北煤在华北下海后,经海轮运输,在长江口各港口接驳,用江轮低成本运输到沿江消费地。

具体到山西煤炭,铁路运输和公路运输无疑是两种主要的运输方式。大秦铁路的存在,拉近了从产地到港口之间的距离。但是从海进江则遇到阻碍,运输煤炭到华东、华中等下游用户通道却一直不通畅。和铁路运输方式相比,采用“海进江”的运输方式大大降低了运输成本。以大同新高山煤矿为例,从大同发货到武汉青山电厂,如果采用铁路运输,实际运费为320元/吨。但是“海进江”运输的运费只有250元/吨。

事实上“海进江”的优势不仅仅在于节省运输成本,对于盘活资金和存活也有诸多好处。但是由于笔者的学术水平有限,在这两个方面了解的不是很透彻所以没有展开论述。

(三)信息管理改进策略――物联网+煤炭供应链新模式

当前,煤炭行业进入“严冬”,煤炭企业必须思考如何改变传统的供应链管理方式。现如今,全球都在强调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显然煤炭行业的原始物流方式与此格格不入,在新的形势下寻求新的供应链管理方式迫在眉睫。在互联网发展大潮的大数据时代的背景下,各个行业都开始依靠信息科技,整合各方资源,建立电商平台。煤炭行业也应该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优势,提升信息集成水平。

对于山西来说,我们知道,山西已经注册成立了中国(太原)煤炭交易中心。交易中心根据新形式正在不断完善。但是还是存在诸多问题。例如物流信息交换平台管理方式粗放,制度不完善,对市场反应不灵敏、物流信息不够全面透明,使得大数据时代该有的优势并没有好好发挥其优势。通过山西煤炭交易中心现状我们认为交易中心可以通过以下几条措施充分扩大信息流:

1.山西煤炭的交易平台应当充分收集信息,通过互联网技术,将互联网与传统物流信息网结合,采用“O2O”的形式,实现线上线下的双互动,提高供应链中煤炭物流的智能化水平。通过交易平台,对煤炭物流的运输、存储、装卸和加工等各个环节进行及时跟踪。

2.将煤炭物流的发货地、物流港口平台和运力平台的各项资源进行整合,形成扁平化的信息渠道,降低供应链中的物流成本。

3.将其他煤炭电子交易中心进行集成,利用互联网进行网上煤炭交易、异地交割等任务。积极与煤炭期货交易所实现对接,实现期货和现货的联动发展。

4.提供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同时兼顾重点和非重点。我们知道“个性化”和“碎片化”是信息时代的两大特点。山西煤炭企业应充分利用电商平台细分市场,根据需求提供不同的煤炭产品,提高煤炭产品的附加价值。

四、展望与总结

面对机遇和挑战,山西省应该在煤炭供应链管理的模式上进行不断地调整和创新。充分利用信息化的工具,采用服务网络和电子商务的手段,使得上下游企业之前进行良好的协同,逐步达到山西省煤炭供应链企业协同发展、降低成本、优化流程的目标。

煤炭行业作为山西省的主要支柱产业,也不得不开始用供应链的思想来考虑整个行业的发展,因此,对山西省煤炭行业的供应链的发展的不断思考和改进是非常必要的。本文根据山西煤炭行业全供应链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得到了许多有意义的结论,但是,本文的研究仍存在着不足,这项研究还可以不断地深入,针对山西省煤炭供应链的风险管理、运销管理、协同管理、供应链一体化管理等各个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施先亮,李伊松.供应链管理原理及应用北京[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4-6.

[2]苏丽琴,于宝栋.煤炭供应链的构建[J].中国煤炭,2006,(05):19-21.

[3]赵霞.煤炭物流行业企业O2O电商平台研究[J].机电信息,2014,(30).

产业链发展存在问题范文9

关键词:冷链物流;农产品;风险管理;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F252.24;F32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7)01-0178-03

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7.01.045

Operational Risk Analysis and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Cold Chain Logistics

QIN Fang

(Xianning V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 Xianning 437100, Hubei, China)

Abstract: From view of the operational risk management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cold chain logistics, the operational risk prevention and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fresh agricultural products cold chain logistics were analyzed, and feasible measures in favor of coordination construction for transportation lines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were proposed. Lastly the realistic demands in packaging and storage systems of the high-yield fresh agricultural products in China were briefly analyzed,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further improving the fresh-keeping transportation, warehousing, and sales of the high-yield fresh agricultural products in China.

Key words: cold chain logistics; agricultural products; risk management; development strategy

r产品冷链物流运作系统的打造一直存在一些现实的问题,最为常见的现象就是由于运输渠道不够畅通,导致农产品批发环节出现问题[1]。销售环节的风险产生主要是由于基层零售部门对接工作失误,造成农产品供应到消费者餐桌上“最后一公里”困难的问题。中国生鲜农产品的产量比较高,如果冷链物流动作系统出现问题,将会给农户群体造成较大的打击,同时影响千千万万普通群众的日常生活[2]。做好农产品冷链物流风险防控工作,重点是要做好农产品物流市场的管理工作。

1 农产品冷链物流运作风险

现行的农产品冷链物流运作系统中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其中,空间布局不够合理和运输设施设备不够先进,导致生鲜农产品的运输速度不快;信息化水平落后导致农产品生产和销售市场对接不够准确[3]。在产品加工环节分析中,生鲜农产品深加工功能的欠缺导致远距离、长时间生鲜农产品运输活动难以实现,这对西北、西南海拔较高、交通运输条件较差地区的农产品供应工作还存在着一定的影响。目前中国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不够健全,导致冷链物流系统中对于农产品冷藏环境的规范要求不够统一,出现了农产品冷藏质量和效果参差不齐的问题。

根据生鲜类农产品的特点,做好保障农产品品质相关的工作,需要不断优化农产品冷链物流的供应体系,防范农产品销售和运输环节对接中可能存在的不同运作风险。在冷链产品制作环节,开展更加科学的冷藏汽车长途运输和冷藏汽车短途运输对接设计工作。在物流操作风险防控中,运输线路设计不合理,交通工具选择不适宜,往往会导致运输时间过长,很容易引发生鲜农产品变质问题[4]。在生产作业环节优化中,做好冷链物流环节的科学设计工作,对防控运作风险很有必要。选择小型冷库、冷柜陈列销售的方式,可以保证生鲜农产品在运输过程中的品质。同时可避免由于农产品货物中转和路途颠簸中造成的产品损坏问题。

2 农产品冷链物流运作风险防范及发展策略

2.1 农业部牵头,引导产销双方交流合作

在鲜活农产品多环节物流运输模式的打造过程中,当地农业部门应该做好牵头和引导作用,积极倡导批发农户、大型农场主与运销商之间的广泛交流与合作。逐渐放开产地批发市场的农产品引进环境,采用打造农业销售绿色通道的方式,建立产地批发市场与销售地批发市场的对接链条。

在销售地批发市场基地建设工作中,强调对于超市、农贸市场、销售点生鲜冷藏保障系统的基础性条件建设,保障农产品冷链运输在最后的环节不出现质量问题。将品质较高、风味纯正的农产品供给批发酒店宾馆、企事业单位食堂和普通消费者的使用需求。建立恰当的物流节点,利用本地区良好的区位交通条件优势,满足农产品运输的需要。其中,当地政府应该充分发现本地区农产品资源丰富的优势,发展特色的农产品冷链加工与销售产业。利用农产品冷链物流配送中心发展基础的优势地区,对其农产品销售运输行业进行扶植,制定强有力的经济刺激政策,从而满足物流运作标准的现实性需求。

2.2 正视消费需求,打造农产品流通绿色通道

应该正视经济迅速发展和消费者对于农产品消费需求增加的现状,积极开展冷链加工系统的规模扩大化建设[5]。在发展本土冷链系统的过程中,还应该处理好影响农产品冷链运作系统的各类威胁,通过推行冷链系统升级的方式,积极应对国外优秀冷链物流企业的竞争。理清物流市场细分中的工作细节问题。在农产品冷藏供应链条一体化打造过程中,应该重点做好农超对接工作。鼓励农户积极加入农民合作组织,从而逐渐发展和壮大生产基地。

在产地批发市场和物流中心建设活动中,农业技术人员应该做好产品流通加工工作,重点集中当地的产品资源和冷链物流设施满足龙头企业的打造需求[6]。建设大型的产销地批发市场,从而缩小零售商与农贸市场之间的距离,拉近消费者与农贸市场之间的距离。在生鲜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活动中,工作人员应该做好货源组织工作,从物流环节优化的角度出发,积极进行配送环节的流程优化工作,实现配送环节与零售环节的无缝对接,防止出现物流系统冷链断裂造成的严重损失问题。

2.3 提高物流效率,建立标准化物流冷藏体系

针对生鲜农产品的易腐蚀问题,应该开展标准化物流冷藏体系建设工作,通过增强物流运输的组织化程度,减少流通环节的方式,解决生鲜产品的易损耗问题[7]。建立更加科学和完整的生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解决农产品运输过程中存在的地域性和周期性问题。

通过优化冷链基础设施条件的方式,有效地减少由于季节性因素和地域性因素造成的产品易变质问题。在物流运转风险防控活动中,技术人员应该做好供应链体系优化工作,采用更加先进的信息化交流体系进行货源组织中物流环节的遥控指挥,及时地解决物流环节中可能存在的调度障碍等各种问题。打造农产品运输的稳定低价体系建设工作,可以显著降低物流运输活动中产生的各种损耗问题,确保农产品供应的稳定性提高,保障物流运作中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应倡导更加合理的生产计划,以满足农产品冷链物流流畅销售的目标追求。从货源组织体系建设活动出发,技术人员应该做好商品加工工作。从规范化生产和标准化冷藏型食品加工的角度出发,实现现代化仓储配送中心完整销售体系的建设。

2.4 引进电商模式,提高生鲜产品产销效率

通过优化配送环节和零售环节的方式,减少生鲜农产品流通活动中可能存在的运输问题。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中,积极应用互联网经营方式与农产品销售活动的对接服务模式,从而有效地推动生鲜农产品电商流通模式的高效变革,最终实现生鲜农产品电商的流通目标。

在平台型电商营销模式打造过程中,技术人员应该利用网络平台,缩小供应商与消费者之间的差距[8]。以实体店为依托,实现地方型电商中对于电商拓展与垂直体系的建设。在生鲜电商市场消费的发展阶段,技术人员应该做好消费群体客户的定位工作。从主流客户的投机式购物分析入手,做好非常规生鲜发现式购物,以及非主流客户搜索时购物的常规生鲜仓储工作,从而满足不同种类消费者的需求,积极抢占市场,实现经营农户效益最大化建设。降低生鲜农产品流通难度,需要技术人员加强生鲜农产品的流通效率。立足于生鲜农产品冷链运输的困局,技术人员应该针对产品需求刚性进行分析,正视物流行业产品流通正外部性因素。采取有效的刺激手段,做好农产品冷链物流运输的运作风险防范工作,积极开展物流运输的系统优化工作,从而提高本地区农产品冷链物流行业的竞争力。

2.5 实现模式创新,强调冷链生产作业环节科学建设

强调冷链物流生产作业环节的建设模式创新,强化对于水果和蔬菜、海鲜和鲜肉货物冷链柜的使用环境温度标准建设,从而保证保鲜类食材在连续运行状态下的使用正常。保鲜类的水果、鲜肉的设定温度范围应该在2~15 ℃,同时还要启用备用保鲜电机能源供应系统,防止自动启动或者停机状态下的物流运作风险。对于冷冻的水果和蔬菜、鲜肉和海鲜,应该根据冷冻型农产品储存的标准,将温度设定控制在-18 ℃左右。在农产品冷链物流作业流程规范的建设活动中,应该从冰温储存生产加工标准控制入手,设立12 h冷藏环境农产品储存情况检查标准。对于冰温储存的农产品,应该进行全程监控,确保冰温储存状态下的货物始终处于完全冷冻状态之下,确保商品的风味和使用状态不会影响二次销售活动的实现[9]。

2.6 强化信息管理,提高物流运作科学调配效率

对于保鲜储存标准要求下的农产品,技术人员应该从提高装修搬运的工作效率入手,建立全天候农产品检查制度,安排专人负责检查冷藏保鲜农产品的Υ孀刺。在冷藏保鲜状态下,建立全过程冷藏标准执行下的货物运输体系,满足批发环节和零售终端作业的科学性规范需求。

建立科学的农产品冷链物流安全评估体系,对于有效规避冷链运作风险有重要意义。建立安全评估体系的重点是要对货物运输的信息进行采集,根据物流运输信息的更新情况,建立科学的产品运输与销售的反馈机制。在冷链物流选择评估方法活动中,需要对物流系统中的多个环节进行评估。其中,技术人员应该对冷库的控温设备进行检测,并且确保搬运设备和检测设备的使用正常。检查送货车辆的密闭效果,并且推行完成程度更高的绩效管理使用方案,实现物流运输系统的完整性建设。在农产品冷链安全检查活动中,安排具有专业资质的工作人员对冷藏状态下的农产品品质进行考察。应该对现有的农产品保鲜方法和保鲜技术进行升级,认真开具农产品状态质量的证明文件,并且对供应商的能力和信誉作出评估,实现对零售商检验检测技术的责任担保。

3 中国高产农产品冷链物流实证分析

在流通时长的标准化控制过程中,技术人员应该考虑到农产品的耐藏性标准需要,根据不同的储藏期作出对应的产品调取优先分配安排。积极提高商品的销售转化效率,既要提高单位送货时间标准下的销售效率,又要满足农产品保质期销售范围的效率需求,根据定量分析的结果满足消费者在途时长销售活动的需要。

中国生鲜农产品产量比较大,品种相对比较丰富,针对不同类型的农产品开展不同的冷链保护系统设计,对于做好农产品冷链物流风险防控工作有较强的现实意义。2012年中国的蔬菜产量为61 800万t,水果产量为20 396万t,肉类产量为7 642万t,牛奶产量为3 518万t,禽蛋类的产量达到了2 741万t。2013年蔬菜产量为63 800万t,水果产量为21 401万t,肉类产量为7 925万t,牛奶产量为3 570万t,禽蛋类的产量达到了2 765万t。在国家菜篮子计划的刺激与扶植之下,中国的生鲜农产品产量稳步提升,不同类型的农产品都有一定的产量增加。到了2014年,中国的蔬菜产量为67 700万t,水果产量为23 100万t,肉类产量为7 950万t,牛奶产量为3 825万t,禽蛋类的产量达到了2 775万t。在对生鲜农产品进行包装检查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应该认真检查包装标签的完整程度,从而根据包装材料特性和被包装产品的不同特性,设计合适的包装。在温度采购效率实现过程中,技术人员应该做好温度偏差采购效率的控制工作,实现温度控制效率的稳定性提高。

4 小结

在冷链物流系统打造的过程中,地区农业经营者应该积极寻求国家政策的支持,在地方政府大力扶植之下,实现生鲜农产品冷链系统做大做强的标准化体系建设需要。在自营物流配送体系建设活动中,当地农业部门应该做好生产指导工作。从打造更加完备的自营化物流配送体系出发,实现物流运输系统产业链条的完整化建设。积极引导以农户为主体的农民合作组织与农业生产基地的科学性建设,在货源组织的过程中实现产品采购、流通加工与仓库储藏环节销售方式的创新。采用有效的手段,尽量减少由于残酷的市场竞争导致的储存损耗、加工损耗、配送损耗和滞销损耗问题的产生。

保障农产品生产-销售链条的安全,对于维持广大人民群众日常消费食品质量提高具有重要意义。打造更加科学的农产品冷链物流系统,从而减少鲜活农产品在运输过程中可能产生的产品腐败变质问题。在鲜活农产品多环节物流模式建设活动中,工作人员应该做好批发系统各个运输和销售分路的线路协调性建设,保障消费者的农产品购买和使用安全。

参考文献:

[1] 喻庆芳.生鲜农产品国际冷链物流网络节点选址优化与风险评价研究[D].昆明:昆明理工大学,2015.

[2] 李国平.佳沛(ZESPRI)公司生鲜农产品冷链供应链物流问题研究[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15.

[3] 邱祝强.基于冷藏链的生鲜农产品物流网络优化及其安全风险评价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07.

[4] 林荣辉.供应链环境下生r农产品的冷链物流研究[D].山东淄博:山东理工大学,2014.

[5] 王 雷.天津绿海公司农产品冷链物流管理问题与对策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13.

[6] 李 超,刘翠娟.基于SWOT分析的河北省果蔬鲜活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策略[J].农业经济,2014(1):124-126.

[7] 宋 薇,李 红.基于SWOT分析的新疆出口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策略[J].经济研究导刊,2014(10):233-235,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