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现代技术的特点集锦9篇

时间:2024-03-23 17:29:35

现代技术的特点

现代技术的特点范文1

【关键词】现代化电子信息技术;特点;现状;应用;改进措施

现代化电子信息技术在交通运输、工程管理及航空航天等行业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工程管理中的应用尤为突出。现代化电子信息技术是现代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现代化产业的工作效率和产品质量有着巨大作用。现代化电子信息技术具有诸多优势,能够最大限度地拓展现代化产业的发展领域。

一、现代化电子信息技术工程

电子信息技术工程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是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对信息进行采集、储存、综合整理,最终实现对现代化电子信息的处理。随着社会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子信息技术工程已融入到各行各业中,为行业的发展带来新的挑战与机遇。现代化电子信息技术通过与多种科学技术相互协作与发展,进一步扩大了电子信息技术工程的发展空间,提高了电子信息技术的稳定性和有效性。

二、现代化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现状

电子信息技术是一项高科技,其发挥的作用不容忽视。经济全球化作为当今世界主题,极大地推动了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其逐步成为我国经济的基础支撑之一,推进了我国产业转型的步伐。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电子信息技术将传统的电子信息模拟系统转变为电子信息数字化系统,从而带动新产品的研发,最终实现高安全、高精确度、快速率的现代化电子信息技术工程的发展。

三、现代化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

1、在工程管理中的应用。工程管理是保证工程质量的必要条件。电子信息技术应用于工程管理中,大大提高了工程管理质量水平,进一步促进了工程建设的稳定发展。在工程管理中,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主要体现在:1)数据处理人员利用电子信息技术进行工程基础信息的录入、储存等数据处理工作,为工程质量提供基础保障。2)工程设计人员利用现代化电子信息技术对工程进行方案设计,运用精确的计算法则进行数据计算,提高工程设计方案的可实施性。3)企业管理部门利用电子信息技术建立工程管理信息网,将工程的有关信息进行汇总归纳,实现数据共享,保障工程实施的进度。4)企业决策者可利用电子信息技术对相关管理部门下达指令,提高各部门间的配合度,共建高质量工程。

四、促进现代化电子信息技术发展的方法

当前现代化电子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与此同时涌现出许多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到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空间。应该清楚知道工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才能保证电子信息工程的长远发展。4.1增强企业创新意识创新是一个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核心之一。对于电子信息工程建设,创新尤为重要。在建设中要加强企业间的合作,善于发现问题,采用发散性的思维去解决问题,促进现代化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提高我国电子信息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使电子信息技术向多元化方向推进。4.2提高政府对电子信息技术的重视程度政府应为电子信息工程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加大重视程度,提高对其的政策支持,携手企业共建优质的电子信息工程,从而使其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五、结束语

在现代化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电子信息技术已经被广泛地应用到各个行业中,为我国产业自动化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今后的日子里,人们应该提高对电子信息技术的认识,不断探索与研究,寻找出更好的提高现代化信息技术的相关控制措施,将现代化信息技术的稳定性、安全性、高效性提高到最大程度。提高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为我国现代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保障,进一步促进我国现代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方燕.浅析电子信息工程的现代化技术应用[J].无线互联科技,2015.

[2]赵明辉.电子信息工程现代化技术应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4.

现代技术的特点范文2

关键词:信息技术;现代教学;应用;信息化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推动了教育的全面变革。 21世纪是电子信息时代,它象征着人类的时代跨越;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技术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正以惊人的速度影响和改变人们的学习方式。现代教学作为一个融理论与实践于一体的独特领域,正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而且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实践中的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在推动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巨大作用日益显现出来,在21世纪教育全面现代化的进程中,信息技术对现代教学将担负起重要的使命,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其在现代教育中的应用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下面具体来了解信息技术在现代教学中的应用。

一、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功能特点,提高教学效率

        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弥补了传统教育的众多不足,改变了传统的知识存储、传播和提取方式,引起了教育新的变革。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和多媒体化的信息技术给现代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其在教学中的应用与传统的教育技术相比,有着更强大的优势和显著的功能特点。

        1.丰富的表现力

        多媒体技术使得知识内容可以通过文本、图形、图像、动画、声音、影像等各种单一形式或者是几种形式的组合来表现,从而使得知识内容丰富多彩。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能够刺激多种感觉器官,有利于学生的记忆,增强学生进行联想的线索。

        2.有效的资源共享与信息交流

        internet可以实现优秀教学资源的全球共享和及时更新,电子邮件、聊天室、bbs、视频点播、视频会议等可以实现教师——学生彼此之间的交流沟通。信息技术进入教学将会空前扩展教师和学生的信息源,他们可以访问各种电子化的课程资源库,获得直接相关的素材和资料;通过网络检索图书馆中的专业网站,获得该学科的最新信息。

        3.良好的知识组织形式

        与传统知识组织的线性特征相比,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技术所提供的非线性网状的信息结构,通过超文本、超媒体技术,这种知识的组织方式更符合人类的思维方式(联想),使得学生在学习中的联想由虚幻的间接过度变为现实的直接链接。

        4.自主式学习的良好实现

        多媒体技术不仅具有模拟性,且可生动直观地展示原来无法直接展示的东西,而且具有交互性摆脱了传统的、被动的注入式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模式能为学习者提供图文音像并茂,丰富多彩的交互式人机界面。因而易于激发学习者学习兴趣,并为其实现探索和发现知识创造有利条件,从而有可能在这种教学模式下,真正达到让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实现自己获取知识甚至自我创造新的知识。

        5.支持协作式学习

        目前基于internet的教育网络中,常用的协作式教学策略有竞争、协同、伙伴和角色扮演等多种不同形式。学生可通过网络通讯技术与同伴、专家及其他读者合作,作品并进行交流。利用网络技术的电子邮件开展合作学习,并把自己的观念和信息有效地传播给其他人。

学生可以建立个人主页或小集体主页,创设个性化的学习平台。

        6.提供虚拟化的教学环境

   &n

bsp;    信息技术能够提供虚拟化的教学环境,这意味若教学活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脱离物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这是信息化教育的重要特征。虚拟教学环境有虚拟教室、虚拟实验室、虚拟校园、虚拟学社、虚拟图书馆等。虚拟现实技术能使学生犹如身在真实环境当中一般的感受。虚拟技术对于那些危险程度大(如易爆化学物品的研制)、宏观宇宙(如银河星系的构成)、微观世界(如dna分子的复制)等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

  7.提供良好的教学管理功能

        我们熟知的计算机管理教学(cmi)包括计算机化测试与评分、学习问题诊断、学习任务分配等功能。最近的发展趋向是在网络上建立电子学档,其中包含学生电子作品、学习活动记录、学习评价信息等。利用电子学档可以支持教学评价的改革,实现面向学习过程的评价。

        二、信息技术在现代教学中的作用

众所周知,教学内容是繁多的,信息技术手段是不断更新的,因此,“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这一模式的内容是丰富的,作用是巨大的。与信息技术一样,教学也是一种手段,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的结果也仍然是一种手段,使用这一手段的目的,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促使教学任务的更好完成,达到素质教育的目标。显然,这种整合模式,应该成为学生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合作学习、解决问题和构建知识的认知工具。其作用主要表现在:

        1.教学演示。这是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的最初形式,也是最基本的层次。教师可利用教学软件或多媒体素材,编写自己的演示文稿或多媒体教学课件,以便清楚地说明讲解的结构,形象地演示教学的内容;或用图表、动画、影片等展示动态的变化过程和理论模型等等。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可以使计算机代替粉笔、黑板等传统教学媒体,实现传统模式所无法实现的教学功能。通过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机整合,学生跃跃欲试,兴趣盎然,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参与,充分发挥多种感官功能,动耳听,动眼看,动脑想,动口说,为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和空间,让课堂充满活跃的学习氛围。

        2.主体交流。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动的交流过程,通过互联网、莒县教育局域网的硬件环境,实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专题质疑、问题研讨、个别辅导和感情交流,以及师生与外校外地的链接,达到快速、优质、高效的目的,实现知识获取和能力训练的最大效益。这种整合模式可以实现个别辅导式的教学,既能代替教师的部分职能,如出题、评定等,还能较好地实现因材施教,解决因主体个别差异导致的质量失衡问题,能更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的投入性、自觉性。

        3.研究学习。新的课程标准,强调要通过课程改革,加强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通过规范的课程教学,把学生培养成为学会生存、懂得知识、掌握本领、发展能力的身心健康的四有人才。研究性学习正是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科内容,利用多媒体将需要呈现的课程内容,以多媒体、超文本、友好交互方式进行集成、加工处理转化成为数字化学习资源,同时根据教学需要,创设一定的情景,并让学生在这些情景中探究、发现,这极利于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学习能力的提高。

        4.构建新知。信息技术可以成为新知识构建的载体,缘在于它与教学整合时,能培养学生的信息加工能力、信息分析能力和思维的流畅表达能力,这种整合强调学生在对大量信息进行快速提取时,对信息进行重新整理、优化组合和加工运用,因而能将大量知识进行内化,变成自己的东西。

        信息技术与教学的融合为现代化教学提供了广阔的活动天地,对深化课程改革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发挥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树立正确的观念并主动学习和应用现代化教育手段,才能更好地促进教育现代化,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

参考文献:

[1]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理论[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94.

现代技术的特点范文3

【关键词】房地产测绘;特点;现代化技术

房屋是人民生产和生活的场所,房屋和房屋用地是人民生产和生活的基本物质要素,这一要素信息的采集和表述,必须经过房地产测量,所以房地产测量是房地产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础。准确而完整的房地产测绘成果是审查确认房屋的产权、产籍、保障产权人合法权益的重要依据,也是发展房地产业,进行城市建设和管理必不可少的基础资料。

一、房地产测绘的任务与作用

目前房地产测绘一般分为房产测绘和地籍测绘。房地产测绘包括房地产平面控制测量、房地产调查、房地产要素测量、房地产图绘制、房地产面积测算、房地产变更测量、房地产测绘成果资料的检查与验收等内容。房产测绘的任务主要是调查和测定房屋及用地状况并绘制成图;地籍测绘的主要任务是调查和测定地块及其土地利用状况并绘制成图。为房地产产权、产籍管理,房产开发与土地利用,征收税费以及规划建设提供测量数据和资料。

房地产测绘的作用是在房产和地产的管理、开发和经营中,通过测量和调查工作来确定房屋及其用地和地块的位置、权属、界线、质量、数量和现状,并以文字、数据和图件表示出来。其目的:一是为房地产管理包括产权产籍管理、开发管理、交易管理和拆迁管理服务,以及为评估、征税、收费、仲裁、鉴定等活动提供基础图、表、数字、资料和相关的信息;二是为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如基础设施、地下管网、通信线路、环境保护)等提供基础数据和资料。

二、房地产测绘的特点

房地产测绘有它自身的特点,它与普通的测量有较大的差别,与地形测量、工程测量区别更大,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测图比例尺大。房地产测绘一般在城市和城镇内进行,图上表示的内容较多,有关权属界限等房地产要素都必须清晰、准确地注记在图纸上,因此房地产分幅图的比例尺都比较大。(2)测绘内容上与地形测量的差别。房地产测量必须准确测定房屋及其用地位置(定位),调查其所有权或使用权的性质(定性),测定其范围和界线(定界),还要测算其面积(定量),调查测定评估其质量(定质)和价值(定价)。(3)测绘成果效力的差别。房地产测绘成果产品多样,其成果一旦被房地产主管机关确认,便具有法律效力。它是产权确认、处理产权纠纷的依据,而一般测量的成果不具备法律作用。(4)测绘成果产品的差别。房地产测绘的成果产品不仅有房地产图,还有房地产权属、产籍调查表、界址点成果表、面积计算表。房地产测绘最后的产品在数量上、规格上比地形测量繁杂得多。(5)精度要求不同。房地产测绘要按照《房产测量规范》的精度要求,例如对界址点的坐标、房屋建筑面积的量算精度要求比较高,不能直接从图上量取,必须实测、实算。(6)修测、补测、变更测量及时。城市基本地形图的复测周期为5~10年,而房地产测绘的复测周期不能按几年来测算。城市的扩建要求及时对房屋、土地进行补测;对房屋和用地特别是权属发生变化时应及时修测;对房屋和用地的非权属变化也要及时变更,以保持房地产测绘成果的现势性、现状性,即保持图、卡、表、册与实地情况一致,所以房地产测绘成果要及时修测、补测和变更测绘。(7)房地产测绘人员既懂测绘、更懂房地产。房地产测绘的另一大特点,就是从事这一工作的人员不仅要熟练掌握测绘技术、测绘业务,运用各种测绘方法得心应手,更重要的是,要掌握房地产的业务知识。这也是房地产测绘区别于其他测绘的特点之一。

三、房地产测绘现代化技术的应用

能否为各项建设活动及管理工作提供可靠、实时的测绘保障,除了具备良好的管理体制外,还必须具备先进的测绘技术手段。随着测绘新技术、新设备的推广应用,测绘科技工作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光学测绘仪器已被电子测绘仪器所取代,传统的地面测绘已被卫星定位、航空摄影和遥感等对地测绘技术手段所取代,传统的模拟线划地图已被数字地图和GIS技术所取代。

1、房地产测量信息系统(GIS)的使用

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是一种专门化的数据库,是某区域内关于一定地理要素特征的数据集合。对房地产测量而言,它是房地产信息(房屋坐落、丘号、图幅号、墙体归属)、房产自然特征信息(房屋层数、层次、结构、建成年份、建筑面积、使用面积、分摊面积)、房产权属信息(产权性质、产别、产权人姓名、权源)、房屋使用信息(使用人姓名、用途等)以及地产信息要素的集合。GIS技术,特别是组件式GIS技术、WebGIS技术、空间数据库技术的发展,为GIS在房产信息化中的应用奠定了技术基础,GIS技术迅速成为房产信息化建设的主流技术。GIS技术应用后,不仅可以通过图形来唯一定位和标识房屋,而且可以实现基于图形的查询、分析和预测功能,这是传统的MIS系统和CAD系统不能达到的。

GIS应用于房产管理,使得房产管理从传统的以属性为核心管理转向以图形为核心管理,是房产管理的一个飞跃。同时,工作流技术和办公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也给房产信息系统建设带来了新的需求。以GIS为核心、通过集成化的MIS、GIS、OA构建房产管理平台,成为当前房产信息化的一个重要特点。MIS、GIS、OA、工作流等技术在房产信息化中的综合应用,标志着房产信息系统建设进入数字房产阶段。当前我国房产信息化建设正处于MIS+CAD阶段向数字房产阶段的过渡阶段。

2、RTK技术在房地产测量中的应用

实时动态(RTK)测量系统,是GPS测量技术与数据传输技术的结合而构成的组合系统。它是GPS定位测量技术的一个新的突破。基于GPS的RTK定位技术是测绘领域最前沿的技术手段与方法。实时动态(RTK)测量的基本思路是:在基准台上安置一台GPS接收机,对所有可见GPS卫星进行连续观测,并将其观测数据,通过无线电传输设备,实时地发送给用户观测站。在用户站上,GPS接收机在接收卫星信号的同时,通过无线接收设备,接收基准台传输的观测数据,然后根据相对定位原理,实时地计算和显示用户站的三维坐标及其精度。在房地产图测量时,如果进行图形属性不同、精度要求不同、无法连续测量的地形点测龄,要设置测点的精度限差要求,观测时间、记录测量坐标的次数(用于平均计算最终坐标),然后进行测量,等到测量次数满足时,将坐标均值、精度及图形属性记录在电子手簿中。利用该技术所获得的数据处理后可及时地精确地获得房地产图。

3、全站仪在房地产测绘中的应用

全站仪是现代化房地产测量中常用的数据采集设备。它是集测角、测距、自动记录于一体的仪器。它由光电测距仪、电子经纬仪、数据自动记录装置三大部分组成。数据自动记录系统也称电子手簿,是为测量专门设计的野外小型数据存储设备。目前的数据自动记录系统有输入/输出接口,能迅速进行野外观测数据采集,并能与计算机、打印机、绘图仪等设备相连接。进行数据的自动化传输、处理、成果打印及绘图,从而实现了测量过程的自动化。全站仪这一最常规的测量仪器将在现代化的房地产测量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现代技术的特点范文4

关键词:游泳;游泳训练;运动员

现代游泳训练从无到有;从简单的技术改进,到多种训练方法和手段的运用;从单纯地追求运动量到注重强度与量的结合;从注重发展运动员的体能到强调技术和专项能力并重发展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了。简单地说,游泳训练的发展同人们对于游泳项目本质的认识紧密联系。随着人们对于游泳运动本质的更深入的研究和认识,游泳训练的发展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对于我国游泳工作者来说,最重要的一点是,我们应当具备更为深刻的和科学的观念,对游泳运动训练的认识应当建立在科学的思维方式基础上,这一点是十分重要的。因此,研究和分析世界游泳训练的发展趋势,对于今后更好地把握训练的方向有重要的意义。

1.游泳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

1.1强调运动员的技术有利于减少阻力

游泳技术的合理性对运动员的游进速度起到关键的作用。如何理解这个问题是很简单的,例如,一名举重运动员虽然有很好的力量水平,但是他有可能游不过一名7岁的专业体校的小运动员。这说明虽然力量对于游泳运动员是很重要的,但关键要看运动员在水中利用力量的能力。也就是说运动员对自身力量的利用效率对于游泳是十分重要的。所以,全力发展运动员的最大力量对于游泳项目本身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加强运动员的水中力量的效率。

1.2重视技术的效果,保持合理的划频与划幅

当今世界优秀游泳运动员的技术都较为重视技术的效果,即划频与划幅的合理配合,使技术更加合理化,经济化。在保证技术效果的同时,根据比赛项目和战术采用合理的动作频率来完成比赛。

划频是指单位时间内划水的次数,通常用次/分或次/秒来表示;划幅是指一次动作所划进的距离。以波波夫为例,在几名奥运会冠军中,波波夫的划幅最大,而划频最少。

波波夫在亚特兰大奥运会上的成绩也是48.74秒,但是划频为46次,而在创造世界纪录时的划频为40次。波波夫自己认为适合自己的划频以47次为好。但是随着体重的增加和身体其他状况的改变,他的技术也是有所改变的。

划频和划幅是决定游泳速度快慢的主要因素。根据速度与划频、划幅之间的关系可知,在相同的距离内,若划水幅度相同,则划水频率高的速度快;若划水幅度不同,划频相同,则划幅大的速度快。划水幅度的长短与划水力量的大小、划水速度的快慢、技术掌握得合理与否以及身高臂长有密切的关系。经过片面地追求快频率或大划幅以后,运动员追求的目标是能够使游进速度达到最快的最佳划频和划幅的组合。

1.3重视“核心力量”的训练及身体协调用力在技术中的运用

美国科研人员和教练员认为,核心力量主要有3点:(1)发力来自臀部;(2)力是通过全身的协调工作进行传递;(3)用力时保持身体平衡。游泳的力量自臀部发力,使力量传递到手臂,这一技术类似于垒球和棒球运动员投球一样,靠臀部转动发力传到手臂,将球扔出。在游泳技术中,就要求运动员能够协调用力。而要达到协调用力,一方面是增加运动员陆上的协调性练习,例如,采用各种垫上练习、球类练习、徒手练习来提高运动员身体的协调性和控制能力;另一方面是提高运动员在水中控制身体的能力,通过运动员在游进中身体的滚动使身体的力量传至手臂和腿部。可以采用分解游、配合游和打腿练习来训练运动员的身体控制能力、协调能力及保持动作放松的能力。

2.现代游泳训练的主要特点

2.1训练量与强度的合理结合

大运动量训练理论的主要理论依据是,运动成绩建立在良好的耐力基础上,提出了耐力出速度的观点。运动生理学理论指出有氧代谢是无氧代谢的基础,高水平的无氧代谢是建立在高水平的有氧代谢基础之上的。这为大运动量训练理论提供了理论依据。在50年代初期,间歇训练开始应用于游泳训练,这为增加训练量提供了主要方法。进入60、70年代,随着训练理论的深入发展,人们也开始认识到不仅要注重训练的数量,而且要重视训练的质量(强度)。既而总结出单纯地强调大运动量或者运动强度都是不好的,而应根据运动员的具体情况及训练目标,将运动强度和运动量合理地结合起来。

2.2用能量代谢的基本原理确定训练的强度

能量代谢理论提示了不同负荷强度运动时机体内部能量系统功能的规律与特点。人体运动时,肌肉做功的直接能源是体内的磷酸原系统。人体运动时物质和能量代谢可分为两个基本过程,即无氧代谢过程和有氧代谢过程。无氧代谢过程包括两个供能系统,既磷酸原系统和糖酵解系统。有氧代谢过程是由ATP开始的,以有氧系统供能为主。不同距离的项目其参与能量代谢的供能系统是不同的。因此,在发展运动员某一专项能力时,依据能量代谢的基本原理来提高运动员的相应供能系统的代谢能力、输出功率和身体对能量的利用效率,是非常有效的。

2.3恢复成为训练的一部分

尽管目前的研究对于疲劳产生的原因还不是很清楚,但随着人们对于疲劳机制的深入研究,恢复的重要性被广大教练员所认识。要保证运动员能够承受训练负荷、保持良好的竞技状态、避免产生过度疲劳,就要求教练员和运动员在训练中采用合理的训练负荷,并积极采用有效的恢复措施,才能保证运动员完成训练任务。因此,在当今的游泳训练中,恢复已成为训练的一部分,在训练中恢复训练已成为专门的练习被安排。

2.4对运动员专项能力的发展训练更为细化

在现代游泳训练中除了采用以能量训练为基础的练习手段以外,对运动员的专项能力的发展是比较细化的。这主要表现在:在训练中首先要清楚所选择的运动项目的供能特点(三种供能系统)以及各功能系统的发展情况。

2.5多周期、小周期训练的运用

高水平的运动员往往采用多周期的训练划分。这主要同运动员的不同训练阶段的训练方向有很大关系。在小年龄组,训练多于比赛,而在某一阶段就需要训练和比赛并行;在某一阶段比赛多于训练,而在某一阶段需要一段时间的训练也需要较长时间的比赛。这些变化主要是根据运动员的实际情况来制订的。较多的比赛对于运动员的训练提出了较新的问题,就是如何处理训练与比赛之间的关系,比赛之间的训练的安排及恢复问题。高水平的运动员常采用多周期、小周期的训练方式;将非重大比赛纳入到训练的系统中,成为训练的一部分,即所谓“以赛代练”。

2.6运动成绩的提高越来越依赖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

人体生物科学的发展揭示了能量代谢的基本规律。在游泳训练中引入了能量代谢理论后,训练负荷的方向性就更加明确,而依照这一理论制订的训练手段也更为科学。美国SPEEDO公司制造的泳衣――“快速皮肤”是依照鲨鱼皮的原理制造的,其中也包含了仿生学、工业设计、人体工程学、材料科学等相关学科的最新成果。据报道,此种泳衣可使运动员的成绩提高1%~3%。在胜负以1% s决定的今天,这是十分可观的。通过基因技术加快运动员机体的恢复速度,这些都表明运动员的成绩已经越来越同相关学科的科技发展水平紧密联系。

参考文献:

[1]游泳.体育学院专修通用教材[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

[2]于仙贵,等.中国竞技发展特征及其制胜规律[J].中国体育科技,1993(6/7).

现代技术的特点范文5

关键词:竞技武术套路;技术;发展;历程;个性;共性;规则;趋向

中图分类号:G8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590(2009)02-0075-04

有学者曾指出:“中华武术的现代化演进史,是武术演进中的重点课题,但目前仍是一个十分薄弱的环节。对武术近、现代史的研究,还应与武术发展的重大理论研究课题结合起来。”[1] 竞技武术套路是武术现代化发展最为典型的标志性成果,它曾是中国武术发展的主导,也曾是武术进军奥运的首当其冲,2008北京奥运会以后将何去何从,自然成为备受关注的焦点。值此关键时刻,总结其历史发展脉络,研究其未来走向,意义重大。本文将从技术角度对其发展进行历史地、发展地剖析。[LM]

1 对竞技武术套路技术演变的历史回顾

1.1 竞技武术套路的形成

武术是在中国传统的农耕文明的背景下成型、发展,乃至全面成熟的,它自里到外、从技术到精神,无不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印迹,可以说是一个成熟的文化载体。而自鸦片战争中国近代史拉开序幕,特别是进入20世纪以来,西方文化及其体育全面侵入中国,在其影响下,武术开始了现代化的演进历程,更多地注入了西方文化的元素。竞技武术套路正是武术20世纪现代化发展的标志性产物。

在西方体育影响下,民国时期就出现了武术套路竞技的萌芽,如旧中国各届全运会上的武术表演及竞赛。但是,现代意义上的竞技武术套路则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才逐渐形成的。新中国建立之初,武术发展进行了多方面的尝试,但是,尝试的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客观问题。在当时的左倾思想影响下,以这些问题为依据,50年代中后期,确立了仅将套路作为主要内容进行推广的发展模式,并将树立“矫健敏捷,勇敢优美”的形象[2]作为其技术发展的主方向。1959年公布实施的第一部《武术竞赛规则》是该思路的集中体现,它借鉴了体操的评分方法,主要引导武术向“质量高、难度大、形象美”的方向发展,如对跳跃动作的“腾空”作了明确说明,要求“各种跳跃动作,除向前远穿的以外,都要求在两脚离地身体悬空时开始进行,两脚落地前完成”[3]。

1.2 竞技武术套路技术的三个历史发展阶段

1959年第一部《武术竞赛规则》的颁布实施是竞技武术套路形成的主要标志。在其后的整个发展历程中,就技术走势而言,可分为三个历史阶段:第一阶段从50年代中后期到70年代末,是追求难美艺术化的阶段;第二阶段从70年代末到90年代中后期,是向传统和技击回归的阶段;第三阶段从90年代中后期至今,是武术重新加强难美艺术化的阶段。

如果说竞技武术套路形成之始,借鉴体操评分规则,确立“难美化”的技术发展方向,是武术现代化的第一步,那么,60年代初,对武术进行的“标准化”发展,则是武术现代化发展的第二步。根据竞技体育开展竞赛的实际需要,武术门派林立,套路繁多的状况不适于竞技比赛,为了便于对比,利于评判,1960年,编制了五个项目的“武术竞赛规定套路”,从而改变了过去不同拳种套路内容庞杂、风格各异而无法评判的现象,提高了竞技难度,增加了比赛的可比性,因此,1960年《规则》增加了规定套路的比赛条文。

另外,1960年9月在郑州举办的全国武术运动会,除原设的长拳、太极拳、长器械和短器械外,增设了南拳项目。这样,以长拳、南拳、太极拳、刀、剑、棍、枪为核心的竞技武术套路技术体系基本确立。

虽然前期竞技武术套路发展受到了严重影响,基本处于停滞状态,但是,随着70年代的“乒乓外交”打开了中国外交的政治局面,体育事业开始蓬勃发展,中国武术队也频频出访,并得到国外朋友的高度赞誉。借此东风,1972年武术比赛就得到恢复,并且,为了强化武术套路的艺术性,1973年《武术竞赛规则》引人注目的设置了0.7分的“出色完成难度动作和创新难度动作”分值,这使得后来运动员在比赛中的动作越来越快,奔跑越来越多,器械越来越轻薄细小,技击特点越来越少,从而极大地催化了武术的“艺术化”进程,将竞技武术套路第一阶段的发展推向了顶点。

该规则的实施虽然催化了武术的艺术化进程,具有积极的一面,但是,由于过分突出跳跃翻腾,而使运动员忽视了动作规格、功架、劲力、技击特点等方面,从而也产生了很大的消极影响。随着武术的技击特点的淡化,艺术演练特色的强化,人们逐渐意识到了武术套路技术发展的这种过分激进的态势对武术发展极为不利。因此,1977年的全国武术比赛即停止使用1973年《规则》,随后,竞技武术套路技术发展进入了第二个历史阶段――向传统和技击回归的阶段。

1979年《武术竞赛规则》不仅取消了1973年《规则》中关于难度动作评分的规定,并且罗列了14个“限制动作”。从1973年“难度动作”给予“鼓励分”和“加分”,到1979年对跳跃、翻腾动作给予“限制”,这个改动是相当大的。[3] 后来的1984年和1991年的两部《规则》的指导思想与之基本一致。这几部规则的实施促使竞技武术套路向传统和技击回归,这顺应了改革开放后武术界众多学者的呼声, 武术技术发展进入文化特色、技击特点和艺术性并重的阶段。

1990年武术成功进入亚运会,接下来随着1993年那次北京申奥,武术也确立了进军奥运的宏伟目标,这不得不使竞技武术套路向世界体坛的表现难美性项目看齐。以1994年的第二次武术训练工作会议上张耀庭提出“高、难、新、美”的技术发展方向为标志,竞技武术套路发展进入了第三个历史阶段――重新踏上了加快艺术化进程的发展之路。在以强调动作难度为鲜明特色的1996年《武术竞赛规则》和新世纪试行《武术竞赛规则》的指引下,竞技武术套路技术的难美艺术性一步一步加强,特别是新世纪试行规则的推行,催生了大量难度动作的产生,不仅长拳技术体系,而且南拳、太极拳技术体系的难度动作也日新月异。整个竞技武术套路技术体系已经做好了北京奥运会之前的一切准备。

然而,2008年北京奥运会,武术与奥运失之交臂,竞技武术套路今后的技术发展自然成了学者们探讨的热点话题,是转化思路,向注重传统文化特色,突出技击特点的方向发展,走“打练结合”的道路,还是继续淡化文化特色和技击特点,加强其难美艺术性,向奥运难美表现性项目靠拢,成为两种针锋相对的观点。当然,也有学者提出“高、难、美、新、真”的折中观点。[4-5]

对此,笔者认为:随着竞技武术套路艺术难美化进程的加剧,“打练结合”已经成为历史[6],而淡化技击特点和文化特色也绝非其发展的长久之计,“高、难、美、新、真”的提法也无以贴切反映其技术发展的方向。[7] 那么,竞技武术套路技术到底将沿着怎样得方向发展呢?下面我们通过一个形象的比喻,从整体全局出发,对此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

2 竞技武术套路技术发展的整体平衡

对竞技武术套路而言,技击特点是最主要的技术特点,独具东方文化特色的含蓄美、象征美、和谐美是最主要的文化特色,表现难美艺术性是最主要的竞技特征,这三方面构成了竞技武术套路的整体技术,竞赛规则如何从宏观上调控这三方面协调发展,是其技术发展永恒的主题。这里我们主要从整体技术以及竞赛规则对技术发展的调控两方面做深入探讨。

2.1 竞技武术套路整体技术发展探析

竞技武术套路是武术现代化发展中传统的武术套路“锦上添花”之作,是将一些具有攻防含义的动作高度艺术化,再配以高难动作的点缀而形成的艺术珍品,艺术表现是其最核心的价值所在。这里的“锦”即运动员演练的许多具有攻防含义的动作及其表现出来的灵活多变的步法、高度协调的身法、整体合一的劲力、形神兼备的气度,这里的“花”即对每一个技击动作严格的规范化以及“高、飘、旋、稳”的难度动作的点缀。研究竞技武术套路发展也就是研究对“锦”的编织加工,对“花”的精雕细琢,使运动员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中华武术独树一帜的技法、刚健有为的气度,并通过艺术夸张的手法表现出独具东方特色的艺术美。

2.1.1 对“锦”的编织加工

对“锦”的编织加工,首先是材料的选取,《现代汉语词典》认为:“锦”是“有色彩花纹的丝织品”[8]。如果我们未加选择,而以尼龙线之类的东西代替丝线,那么,编织得再好,也不能称之为“锦”。所以,对竞技武术套路而言,首先是对动作的选取,要求选取的绝大部分动作具有技击特点,而非嫁接移植大批其它动作来哗众取宠,因为“攻防技击特点构成了武术的本质”[9]。如果这一点做不好,编成的套路再精彩华丽也只算是华而不实的套路。因此,首先精挑细选具有技击特点的动作,是编织加工竞技武术套路这块“锦”的第一步,也是首要的一个环节。

温力教授曾多次强调的“动作具有攻防含意是武术最主要的特点之一,这种具有攻防含意的动作则是武术最主要的内容”[10],“‘知行合一’决定了武术技术体系的技击特点”[11],“武术的首要的特点在于它的技击特点”[9],“套路练习必须突出技击特点”[12],等等,都是从竞技武术套路这块“锦”的质地与构成方面谈竞技武术套路。

其次是对“锦”的编织,这要求深悉博大精深的中国武术的专业人士将具有技击特点的动作编排成的竞技套路使运动员一抬脚,一落足,都能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技击场景中那机智灵活、闪展腾挪的步法,类似“百折连腰尽无骨,一撒通身皆是手”的身法,排山倒海、雷霆万钧的整体劲力,形神兼备、内外合一、充分表现每个动作技击含义的勇敢无畏、无坚不摧的气势。这要求对套路的编排首先要设计好起势,使其既简洁明了,又不失风格和造型美,然后通盘考虑各段落在套路中所担负的任务,注意到哪些动作起烘托、铺垫作用,哪些动作和组合是整套的核心,从而安排好相应的内容,使整个套路在演练中高潮迭起,达到情绪、运动强度上的高峰,淋漓尽致的展现套路的演练风格。

2.1.2 对“花”的设计雕琢

如果能将上述两方面做好,那就等于编织好了一块极富东方文化特色的“锦”,然而,作为艺术表现性的竞技套路之所以区别于其它武术套路,关键在于这块“锦”又经过了高度细致的加工,并且增添了绚烂多彩的花朵。这包括两个方面,即:技术的艺术化和高难化。

首先是对“锦”上底暗花纹色彩的调配和加工,也就是说,使武术套路中原有的具有技击特点的动作根据美学原理高度规范化,能充分表现具有技击含义的动作的艺术美。比如,下颌内收,含胸拔背,将背部肌肉拉紧,是技击对抗中站势的基本要求,然而,这样的姿势在展现气势挺拔的长拳类竞技套路中显然不太雅观,因此,将其改成了头正颈直、挺胸立腰。这样,一起势就给人以刚毅挺拔、威武激昂的气势。又如,实战中,两腿微曲,一手护下颌,一手摆拳的平摆拳动作,显然没有竞技套路中一手做后勾手,一手前亮掌,大腿接近水平的虚步亮掌动作更优美。再如,实战中绝对没有攻击后的动作定势,但是,竞技套路中缺少了定势亮相就无以表现竞技套路快慢相间、动迅静定的节奏。总之,将具有技击含义的动作经过高度的艺术规范,是将其难美化的第一步。

其次是选取“花”来点缀,这要求选取的难度惊险动作必须具有攻防特点,或者虽不具有攻防特点,但符合武术运动的一般规律。这些动作一类是对武术中原有的技击动作的拔高。如太极拳竞技套路中的腾空飞脚+ 提膝独立、腾空摆莲540°+ 雀地龙,又如长拳套路中的旋风脚720°+ 跌竖叉,直身前扫900°,再如南拳竞技套路中的鲤鱼打挺直立+提膝独立、腾空双踹腿、腾空盘腿360°侧扑,等等。另一类是对其它艺术形式内容的借鉴改编。如对戏剧、舞蹈中摆头、定势、亮相的借鉴,对一些刀花、剑舞、棍花的吸收,又如,对杂技中翻腾、旋转的动作的借鉴而形成的旋子转体720?,侧空翻转体360?,原地后空翻、单跳后空翻,等等。

再次是对锦的整体设计,即对演练场景的包装。竞技武术套路不同于其它武术套路可以“拳打卧牛之地”,根据竞技比赛的需要,为更好地展现运动员智慧勇敢的表演意境,应当给予提供广阔的表现舞台,再配以音乐、灯光、背景、效果,调集一切艺术手段,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渲染烘托竞技武术套路的艺术化气氛。

邱丕相教授提出的:为增强竞技武术套路的艺术性,可以将它与现代艺术、美学相结合,使观众到表演者智慧勇敢的表演意境中去体会那种最壮美最动人的艺术性,从而达到身临其境、物我两忘的境界[13],正是从“花”的点缀方面谈竞技武术套路的发展。

2.2 竞技武术套路技术发展的规则调控

竞赛规则是为进行运动竞赛而制定的统一规范和准则,是竞赛赖以进行的依据。它不仅可使运动员在同一的条件下进行公平合理的比赛,而且还要反映出该运动项目所达到的技术水平,同时又要引导该运动项目的技术向某一方向发展。[3] 从技术发展的长远角度出发,后两方面有更为深远的意义。

1959年、1960年、1973年制定的几部《规则》促使了套路向“质量高、难度大、形象美”的方向发展。1979年、1984年、1991年修订的3部《规则》将武术套路技术引导到保持技击特点的方向。1996年《规则》、新世纪试行《规则》增设难度动作及创新难度的加分,无疑引导竞技套路向“高、难、美、新、快、强”的奥运项目中的表现难美类的方向发展。

武术竞赛规则是其技术发展的杠杆,具有重要的宏观调控作用。规则在某一时期对某些技术发展给以鼓励,当其得到一定的发展后,又将促进另一些技术的发展。这样整个技术发展才均衡。我们不可能设想一部一劳永逸的规则,因为一本规则在一定时期对技术发展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过了这段时期对技术发展又可能起到阻碍作用,所以,根据技术发展的需要,应该不断地修改规则。对规则的修改既要根据当时技术发展的需要,又要把握整个技术发展的总趋势,使规则引导技术在不平衡中均衡发展。[3]

3 竞技武术套路技术的发展前景探讨

3.1 竞技武术套路申奥阶段的发展重点是对“花”的设计雕琢

1996年《规则》和新世纪试行《规则》对难度动作分值的加重旨在引导竞技武术套路向奥运会难美表现性项群靠近,这完全符合竞技武术套路当前发展的实际需要,因为“促使武术成为奥运会项目,是我们向国际推广武术所要完成的一次飞跃,是竞技武术发展的最高目标”[14], 竞技武术进入奥运会将使越来越多的人去探询竞技武术以外的更加丰富多彩的武术,去寻求武术的真谛,这必将促使整个武术的普及和发展。所以,前一阶段竞技武术套路的技术发展更强调对“花”的设计雕琢,促使动作高度规范化和难美化,创新更多的新颖难度动作,以便做好奥运之前的技术准备。

根据这个需要,武术界应该“放下包袱,开动机器”,不要再避讳武术成为“花拳绣腿”似的“舞术”,武术成为“中国的艺术体操”之类的风言风语,而应该大胆地借鉴、吸收、综合、创造,从竞技武术套路是一门艺术的角度出发,主动地到戏曲、舞蹈等艺术宝库中摄取精华,为其发展“锦上添花”。

3.2 未来竞技武术套路发展将游离于“外在的表现”和“内在的表达”之间

由以上几部分论述可知,“锦”和“花”是现代竞技武术套路中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强调“花”势必会影响“锦”,重视高难动作创新势必冲击武术固有的技击特点、特有的精气神。当高难动作发展到一定程度,接近发展极限,肯定还要强调对“锦”的编织加工。因为“竞技武术进入奥运会不是我们的最终目标,其过程和结果都是武术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15],“将竞技武术打入奥运会对武术发展仅是一次‘借船出海’”,“我们应该将武术作为一个体系推向世界”[16]。近来,竞技武术套路为了迎合奥运会,扩大在世界上的影响,一再“削足适履”,从而失去了许多自身的优秀特点,以至于民间武术界许多人士对此无法接受,如果再不遏制这种态势,竞技套路赛场有可能完全失去观众。因此,当这个阶段性的任务完成以后,向传统回归将成为必然。所以,即便成为奥运会项目也仅是武术走向世界的第一步,更重要的是通过竞技武术传播,使更多的人来探寻竞技武术以外的整个武术,将武术作为一种文化推向世界。

由此而言,当以发展难度动作为主的艺术化进程达到一定程度,竞技规则的再次修定必将成为大势所趋。那时的竞技规则将引导技术由偏重于武术外在的手、眼、身法、步,转向内在的精神、气、力、功,将攻防意识提到一定的高度,改变现在很多运动员赛场上“练得很起劲,就是不知在表达什么”的局面。当内在的东西,具有东方艺术特色的个性化特征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规则还将再次修改,最后使其技术平衡于“外在的表现”和“内在的表达”之间。

事物的发展总是不平衡的,在一个时期里总是某一方面发展较快,另一方面发展较慢,在另一时期则相反。事物正是在这种不平衡状态中平衡地发展。竞技武术套路的发展同样如此。竞技武术套路技术的发展历程之所以经历了确立艺术化、向传统和技击回归,重新走向难美艺术化三个阶段,就是因为其技术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不平衡而受到了竞技规则的宏观调控。长此以往,竞技武术套路发展还将会出现不平衡的状态。《武术套路竞赛规则》还要与时俱进,及时修正,以引导技术沿正确的轨道发展。今后竞技武术套路发展的重点即处理好“锦”与“花”的关系,使套路中的技击特点、文化特色、难美表现按一定比例协调发展,使竞技武术套路真正成为表现“手、眼、身法、步,精神、气、力、功”文化载体。

对竞技武术套路的发展,我们不能仅盯住过去,也不能只看到眼前,而应该站在一定的高度,从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探寻脉络,总结规律,从而指导其未来发展的实践。我们期待着新世纪竞技武术套路发展得更美好!

4 小 结

4.1 竞技武术套路技术发展经历了确立难美艺术化方向、向传统和技击回归、重新重视难美艺术性三个发展阶段,从“事物总是在不平衡状态中平衡地发展”的角度出发,其未来技术发展仍将此起彼伏,但从总体上趋于均衡。

4.2 在竞技武术套路中,技击特点是其最主要的技术特点,形神兼备是其最主要的文化特色,难美表现是其最主要的竞技特征,三者如何协调起来是其发展的关键问题。

4.3 竞技武术套路的发展重点即对“锦”的编织加工,对“花”的精雕细琢,武术竞赛规则应该宏观调控“锦”与“花”的关系,使套路中的技击特点、文化特色、难美表现性按一定比例协调发展,这是竞技武术套路发展永恒的主题。

参考文献:

[1] 旷文楠.中华武术历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5,21,(3):1-6.

[2] 毛伯浩.武术的表演和竞技[J].新体育,1956(24):17.

[3] 温力.从《武术竞赛规则》修定看武术技术发展[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87,(4):31-36.

[4] 栗胜夫.中国武术发展战略研究[M].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179-195.

[5] 栗胜夫 姚丽华 刘会宾.我国竞技武术套路发展的必由之路――高难美新真[J].体育文化导刊,2003,(12),34-37.

[6] 杨建营.从辩证唯物主义角度探讨武术的套路与对抗两种运动形式的关系[J].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6,23,(2):55-57.

[7] 栾丽霞、彭鹏、杨建营.对近年来关于竞技武术套路发展较有影响的几种观点的评述[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10):1425-1427.

[8] 现代汉语词典[M].商务印书馆,2002年增补本.

[9] 温力.试论武术运动的现状与发展[J].体育科学,1987,(3),13-16.

[10][ZK(#]温力.试论武术的特点、内容和形式[J].体育科学,1984,(2).

[11]温力.“知行合一”与武术的技击特点[J].少林与太极,1992,(5、6).

[12]温力.试论武术的特点及套路练习与对抗练习的结合,1987年全国武术研讨会获奖论文.

[13]邱丕相.对武术套路商业化发展的探讨研究[C].第6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Z],2000,(12).

[14]李杰.2000年全国武术训练竞赛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现代技术的特点范文6

【关键词】 电子信息技术 应用特征 发展方向

前言: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背景下,无论企业或个人都需依托于信息技术完成较多生产生活活动,如在通信设备领域、IT产业以及人们日常生活方式中,都可发现有信息技术的存在,充分说明电子信息技术能够对社会发展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因此,本文对电子信息技术特征与发展趋势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电子信息技术的相关概述

关于电子信息技术的内涵,首先可从“信息”的概念进行分析,其主要指描述事物形态的重要形式,如数据、文字等,其都可作为被传递与处理的内容。在此基础上便可引申出电子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其可理解为以计算机技术为依托形成的用于传递与处理信息的技术,包括信息或信号处理、传感以及通信等技术。

从目前电子信息应用现状看,其在微电子制造业、计算机技术领域、通信行业以及的制造业等方面都有所涉及。而且在科学技术的推动下,电子信息技术将以会不断创新与突破,更好的为各行业领域提供技术支撑[1]。

二、电子信息技术应用特征研究

2.1网络化与快捷化特征

目前,电子信息技术应用中多以网络数字结构的形式呈现出现,如无线通信技术、光纤通信技术等都可作为网络化的重要体现。而且有较多网络平台与系统如云数据平台等,其都可通过网络技术帮助用户进行信息的存储与使用。同时,电子信息技术网络化特征也表现在较多沟通交流工具方面,用户仅需利用相关软件便可达到信息传输的目标。

另外,在快捷化特征方面,电子信息技术本身表现为速度快、效率高等优势上,无论在信息处理或传感技术的应用等方面都极为快捷,如现代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为人们生活带来较多便利。

2.2微型化与集成化特征

在半导体技术高速发展的背景下,电子信息技术开始呈现出集成化的特征,如电网建设中对于电路的设计多以集成电路为主。再如传感器的设计,其要求将更多高端技术与复合材料引入其中,整个传感器结构在体积上减小许多,如毫米级传感器,成为现代传感器的典型代表。另外,从计算机制造看,当前应用较为广泛的技术主要以纳米技术为主,尽管计算机在体积上较小,但却容纳较多的技术能力。这些都可充分说明,当前电子信息技术具有集成化、微型化等特征。

2.3数字化与智能化特征

智能化作为现代电子信息技术的重要特征体现,在许多应用技术上都有所体现,如云技术、自动导航技术,都表现出明显的智能化特点,既可使用户工作量减少,同时使数据信息的安全系数得以增加。再如智能传感器的应用,其改变传统信息获取中耗时多、用户工作量大等难题,能够在信息传输后第一时间进行获取。另外,现代电子信息技术应用中,对于各行业领域中累积的数据,都可进行高效处理与存储,如云计算平台等,仅需保证相关数据转化为系统或平台可接受的形式,便能达到存储与处理的目标[2]。

三、电子信息技术发展趋势分析

电子信息技术在未来发展中将表现在多核方向、高集成化方向、光电子技术等方面。其中多核方向,主要表现在处理器由单核向多核过渡,多核心将逐渐取代单核心,且其他技术如图像处理、语言识别以及多媒体技术等都将以人工智能作为核心。而在高集成化方向方面,纳米加工将逐步取代原有的集成电路技术,22nm与32nm等纳米级技术也开始投入使用。

在光电子技术方面,目前大多发达国家致力于对光电子技术给入较多投入,如激光器的设计,其在工业、农业以及医疗行业等许多领域都有所涉及。再如常见的LED灯具,其是优化高耗能照明系统的重要体现。此外,通信技术方面也将趋向于高效化特征,如CDMA数字通信,其成为现代数字移动通信的典型代表[3]。

四、结论

电子信息技术以其自身的优势被广泛用于现代各行业领域中。从其现代应用特征看,多表现在智能化、网络化、集成化以及微型化等特征上,能够为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极大便利。

而在科学技术的推动下,电子信息技术也将向多核方向、高集成化方向以及光电子技术等方面发展,可为现代生产生活活动提供更多优质服务,推动社会的全面发展。

参 考 文 献

[1]方静. 试论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特点与未来发展趋势[J]. 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1,01:167.

现代技术的特点范文7

Abstract: the arrival of the information era, all kinds of information transfer between exhibits a transmission speed upgrade, the transmission quantity of explosive growth in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the modern optical technology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transmission technology in the moder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presents a convenient features, to a large extent to meet the people in the daily production and living activities on the instant, high frequency, large capacity communication needs, also makes the optical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has become more and more complex. The modern optical fiber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concept and characteristics are briefly introduced, focusing on the analysis of modern optical fiber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关键词:现代;光纤通信;传输技术;综合应用

Key words: Modern; optical fiber communication; transmission technique; integrated application

中图分类号:C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现代光纤通信传输技术是将光导纤维选作传输介质,将光波选作信息传输的载体,而完成信息传输的现代化的通信技术,光纤通信传输技术的研发使得通信技术呈现出传输容量大、抗干扰能力强以及传输速度快等诸多优势性能,不断的在相关的通信领域内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而应用载体也不断的由电话、电视广播等向计算机网络等更为广泛的领域内发展,为人们的日常生活及生产提供了很大的方便。

现代光纤通信传输技术概述

现代光纤通信传输技术是以光波来作为信息的有机载体,将光导纤维选择信息的传输媒介而实现信息的大量、即时的传输的信息传输技术。现代光纤通信传输技术的基本物质组成是光源、光纤以及光检查器,而最基本的光纤通信传输系统要包括光发射机、直接调制器和间接调制器以及光接收机等主要的组成部分。利用光纤进行通信传输的主要优点是通信容量大、抗干扰能力强、环境污染小、传输距离大、资源丰富、设备重量小等显著的特点,因其具备以上优势特点,决定了光纤在通信传输技术中的高效利用。在通信传输领域内光纤的实际应用可细分为通信用的光纤以及传感用的光纤这两个主要的类别,按照光纤在通行中的不同功能,可将其具体划分为具有光波放大、光波整形、光波分频、光波调制、光波震荡等。

现代光纤通信传输技术特点

现代光纤通信传输技术的优势特点是其得以广泛的综合应用的基础,具体的特点有:光纤频带快、信息的传输容量大,光纤与铜线、电缆等传统的信息传输介质相比,具有着传输带宽较大的特点,依据通信的相关基础理论知识可知,在单波长光纤通信传输系统的终端设备内存在着电子瓶颈现象,无法独立的发挥出自身频带比较宽的技术及性能优势,在现代光纤通信传输技术中,多采用辅的设备或技术来提升通道的传输容量;抗干扰的能力比较强,光纤通信传输材料多由石英材料制成,而石英材料是不易损坏、来源广泛、绝缘性能非常好的材料,在石英绝缘材料的现实运用过程中,表现出不容易受到自然界、人为及电离电流等的影响,对地球的电磁场也存在较强的免疫能力,将光纤技术应用于通信传输可有效的确保通信的准确性;现代光纤通信传输技术具有抗串音干扰的能力,在光纤的制作过程中,多会在光纤的周围进行绝缘层的环绕包裹,该绝缘层具有着对泄漏的信息的吸收功能,因此在光纤通道实施电波信号的传输的过程中,即便同一电缆内包裹的多条光纤上同时存在着信号的传输,也不会因为电磁波的泄漏而造成串音干扰现象的发生,在具体的传输过程中,每条光线内部的传输光信号都被完全的限定在本条光纤之内,本光纤之外不会存在光纤内部的信息被窃取的可能,有效保障了传输信息的保密性;现代光纤通信传输技术具有传输耗损低、传输质量高的特点,由石英材料制成的光纤其传输过程中的信号能量损失非常低,可用于信号的长距离传输,且在中继站上的设备数量可以合理减少,能有效降低通信传输系统的造价等。

三.现代光纤通信传输技术的综合应用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就现代光纤通信传输技术的综合应用最为直观的表现是相对完善的光纤通信体系的组建,伴随着移动互联网以及三网融合工程的不断开展与高效运用,在推动现代光纤通信传输技术的综合应用中起到了较大的积极作用。首个OADM/DXC设备的研发应用,第一套全光式网络设备的研发成功,FTTI系统性工程的诞生,100G波分样机的研制成功等都是光纤通信传输技术应用与发展的具体体现,而之后所产生的3G技术更是不断的推进着光纤通信传输技术在通信领域内的综合应用。

现代光纤通信传输技术的综合应用的表现有单纤双向的传输功能的实现。单纤双向的传输技术是和双纤的传输技术相对应的一种信息传输技术,双纤传输的技术是利用两条光纤实现光信号的往返传输,而单纤双向的传输技术是信号在一条光纤内的传输。依据现代光纤通信传输技术的相关理论,光纤所具有的传输容量是非常庞大的,但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受到来至传输设备等方面的影响,光纤的传输容量并为达到最理想的状态,在我国的通信领域内普遍采用的是双纤式传输技术,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光纤资源的使用量,如果单纤双向的传输技术能在通信领域中获取更大的应用,对于较为庞大的现代光纤通信传输系统可节省大量的光线资源。目前单纤双向的传输技术多应用于光纤末端的接入设备上,如PON无源光网络中以及单纤光收发器等。

现代光纤通信传输技术的综合应用的表现还有光纤的到户接入。高质量的视频通信技术及高速度的通信技术的发展,推动了光纤传输技术在现代化的宽带业务领域内的应用研究。用户就光纤通信传输技术的要求,使得宽带领域内不仅要具备相应的宽带上组建的主干式的传输网络,还要配合相应的光纤到户的接入技术,光纤到户的接入技术是在全社会范围内实现信息高速传输的重要技术。相关学者曾经提出信息的入网连接是信息高速公路组建中的最后阶段,也为信息通信指出了该领域急需面对和解决的瓶颈问题,例如在HDTV高清数字电视中,采用铜线进行ADSL方式的信息接入已经无法满足人们对信息的传输速率和容量的需求,现代光纤通信传输技术在该领域内的综合应用已成必然。

总结:

现代光纤通信传输技术因其具有诸多的优势性能,在通信领域内的综合应用将会越来越广泛,其应用的深度及广度也会发生质的飞跃,并在光纤技术不断发展优化的推动下将是通信网络逐渐向光网络智能化及全光网络化的方向上发展。

参考文献:

[1] 夏坚.浅析现代光纤通信传输技术的应用[J].信息通信,2011(04)

[2] 张智杰.现代光纤通信传输技术的综合应用[J].科技传播,2010(09)

现代技术的特点范文8

[关键词]核心技术领域测度社会网络分析中心度信息可视化航空航天

[分类号]G301 G358

1

引言

“核心技术”被认为是一种能够带来竞争优势的技术资源和能力,是一种难于模仿的、不可替代的技术竞争力。对核心技术进行测度将为产业R&D资金投入决策和科技人力资源配置提供辅助决策,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国内外学者对核心技术竞争力、核心技术创新、核心技术能力、核心技术的获取战略、核心技术的确认方法。等进行了一些研究,但这些研究成果主要采用定性研究方法进行,尚缺少实证支持;少量的定量研究成果也只是尝试探索核心技术领域的确认和识别等问题,未探讨核心技术领域的测度问题。

社会网络分析方法(Social Network Analysis,SNA),曾被普遍用于人际关系网络的研究,但运用SNA对技术进行研究的成果并不多,笔者尚未发现运用SNA方法测度核心技术领域的研究成果。本研究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和世界权威专利数据库《德温特创新索引》的专利数据,以2009年全球航空航天产业技术为应用实例,进行实证分析和研究。

2 核心技术领域测度方法与指标选择

在世界权威专利数据库《德温特创新索引》中,到经过德温特专业技术人员的标引,具有逐级细分的技术分类体系,具体在专利文献中的表现是每条专利数据可以通过使用多个分类号详细描述专利的特质。如果一项专利涉及N个技术领域,数据库的技术标引人员就会在技术分类项目中同时标注N个技术领域,这就意味着这N个技术领域共现了一次。将技术领域视为节点,共现关系产生了边,有了节点和边,技术领域之间就形成了共现网络。专利所属的技术领域越多,技术共现网络就会越密集,《德温特创新索引》为技术共现网络的绘制提供了比较理想和规范的专业数据。

基于社会网络中心性原理,国内外学者曾将中心度指标用来测度科学引文网络中的核心文献或关键文献以及学科领域的核心人物或代表人物。笔者认为,社会网络中心性原理同样可以应用到技术网络的研究中。在技术网络中,代表技术领域节点的中心度越高,表明该技术领域与其他技术领域共现的次数越多,该技术领域的辐射能力也越强,这样的技术领域可以被认为代表了某个产业的核心技术。

3 核心技术领域测度方法与指标的应用

本研究数据来源于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IsI的网络检索平台Web of Science的《德温特创新索引》(DII)数据库,笔者选择了专利国际分类代码IPC,选择航空航天技术领域B64,检索时间范围是2009年。检索结果共得到3 660条专利数据,数据下载日期为2010年1月1日。

采用“德温特指南代码”(Derwent Manual Code,DMC)对2009年全球航空航天领域专利申请的热点技术领域进行可视化分析。DMC是由德温特的专业人员根据专利文献的文摘和全文对发明的应用和重要特点进行独家标引的代码,该代码可用于显示发明中的新颖技术特点及其应用,能提高检索的全面性和准确性。关于DMC代码的准确性和合理性,笔者于2010年11月20日在深圳大学城举办的“国内外专利文献的检索与分析”专题讲座过程中,请教了Thomson Reu―ters中国办公室科学解决方案顾问、“专利信息用户组(patent information user group,PIUG)”中国分会的发起者吴正先生,吴正先生解释说,由德温特专业人员细分的DMC代码,具有比《国际专利分类表》(IPC分类)更长的发展历史,其准确性和合理性是值得信赖的。通过对DMC进行分析,可以比较准确地掌握一个产业领域涉及到的、主要的热点产业技术集群。

通过运用瑞典科学计量学家Persson开发的大型文献处理软件Bibexcel ,对2009年全球航空航天领域专利文献的DMC进行处理,得到的专利申请共涉及1 435个不同技术领域,选取出现频次10次以上的87个技术领域,运用netdraw绘制出2009年全球航空航天领域技术网络图谱,如图1所示:

图1显示出2009年全球航空航天的专利技术主要分布在以下三个重点领域:通讯技术领域(w大类:Communications)、聚合物技术领域(A大类:Plasdoc)、计算与控制技术领域(T大类:Computing and Con―tro1)。图l的中心性分析结果显示,网络中节点中心度最高值为46.512,对科技成果产出数据的选取一般取3―5年为宜,评价时可以根据数据的可得性综合进行处理,一般年度越近的截面权重越高。512,该节点所代表的技术领域是2002年兴起的代码为T01-J07D1的“交通工具微处理系统”(vehicle microprocessor system)技术。中心度明显高于其他技术领域的前6位技术领域的DMC代码、中心度、频次和具体所代表的技术领域,如表l所示:

由表1可知,中心度最高的前6个技术领域中,w类占了5个,该结果与笔者所做的2008年波音公司技术前沿探测研究的结果是一致的,通讯技术已经成为当前世界航空航天领域重要的核心技术领域。

选择中心度作为测度核心技术领域的指标,是因为中心度高的技术领域与其他技术领域共现的机会多,对其他技术领域的影响也相对较大。在一个产业领域的技术网络中,一个对其他许多技术领域都有影响的技术领域,会成为该产业的核心技术领域。

4 结论与不足

本研究主要有以下初步结论:

・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是一个比较好的对核心技术领域进行测度的可视化方法,可以用来绘制技术共现网络,并进一步对全球某一个产业或某企业的核心技术领域进行可视化分析。

・技术共现网络中心度指标,可以作为核心技术领域的测度指标。该指标可以测度一个技术领域与其他技术领域之间的关系,可以测度一个技术领域在技术共现网络中的地位和作用,中心度高的技术领域,会成为一个产业或企业的核心技术领域。但正如专家所言,核心技术和“中心度”不能完全画等号,“中心度”高的,也可能是因为技术的渗透性强。比如,信息技术具有较强的渗透性特点,因此,DMC图谱分析中,信息技术可能会有一定的优势。

现代技术的特点范文9

【关键词】教育技术实验;多层次目标;内容体系;内容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0

注: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教改项目:地方本科院校“现代教育技术”实验教学体系与管理模式的改革与实践(项目编号:湘教通[2011]315号,NO:350)

信息时代,教育技术不仅是教育现代化的标志,更是教师素质的一项重要技能。《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已成为师范类学生的一门公共专业基础课[1]。其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教育信息技术素质,使学生具备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能力,即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能力。这些知识与能力的培养需要通过大量的实验才能形成,因此,实验教学是整个现代教育技术教学的基础,对于整个课程的教学质量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1现代教育技术实验教学的现状

《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实验是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桥梁,要求学生想掌握常用信息技术、熟练使用各种教学媒体,培养学生应用教育技术的技能,学以致用。当前,《现代教育技术》实验课的开设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实验内容不全,陈旧的内容多,新技术没有及时引入。实验内容主要包括常规教学媒体操作使用、微格教学、网络教学、课件设计和制作等。大部分院校因师资与实验条件的限制,实验内容仍然包含一些传统电教设备的使用;也有许多院校采用多媒体机房来实施所有的实验课,实验内容主要是课件设计和制作,其它的许多重要内容就被忽视了[2]。而类似于电子白板等新内容没有及时地被吸收进来。

(2)实验目标缺乏针对性,效果不佳。《现代教育技术》实验课面向师范类所有学生开设,文、理不同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认知能力、动手能力相差较大;同一个实验内容,对不同的学生而言,难易程度不同,实验难以达到相同的教学目标。

(3)实验教材建设落后,不能满足教学需求。实验教材少,现有的教材包涵的教学内容不全,整个实验内容没有形成一个循序渐进的完整体系,也没有考虑学生专业背景的差异性,个性化的技能培养不明显。一些新技术很快被用到了教学上,但实验教材的更新远没有跟上技术的发展。

(4)实验教学模式不能体现现代教育技术实验本身固有的特点和规律。大部分实验老师采用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实验教学过程没有经过整体设计,实验步骤缺乏连续性、渐进性和启发性;各个实验独立性强、关联度低,难以形成系统的知、能结构体系,不利于综合技能的形成。

综上所述,《现代教育技术》实验教学现状与其课程目标相距甚远。迫切需要教师探索实验教学新模式,从实验内容、实验方法、实验评价等多角度进行实验教学的改革。

2现代教育技术实验的特点与要求

现代教育技术的实验可分为操作性实验、设计与制作性实验、教学综合技能性实验三类。操作性实验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各种教学媒体的功能与使用方法,各种工具软件的使用方法。设计与制作性实验要求学生根据教学设计的理论,选择合适的媒体,设计并制作多媒体课件/软件。教学综合技能性实验要求学生掌握运用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的方法解决课堂教学实际问题。这三大类实验既相互独立又互相联系,从单一技能训练过渡到综合技能训练。

为了适应信息化教育的要求,根据学科特点,现代教育技术课的实验教学应该具有:基础性、实效性、设计性、发展性、综合性几个特点。

3实验内容的改革

3.1指导思想

以提高学生教育信息技术素质,培养学生获取教育技术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为目标,实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教学的改革,其指导思想是:以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和《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为指南,结合中小学教学改革的实际需要,把现代教育技术与专业特点相结合,突出培养学生应用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综合技能。

3.2改革实践

为了克服《现代教育技术》实验教学中的不足,我们依据现代教育教学思想,应用系统论及教学设计理论,对《现代教育技术》实验课内容进行了整体设计,采用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方式重新编排,使整个实验项目既相互独立又互相联系。改革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教学目标:建立现代教育技术实验总目标下的三层次目标体系,即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对同一实验教学内容建立三级不同层次的目标要求,如图1所示。采用多目标,多层次的方式实现学生的个性化要求。

图1教学内容多层次目标结构

(2)内容设置:从单一型转向综合型

根据现代教育技术实验软、硬件结合的特点,结合未来教师技能的需求,把实验内容分为三个模块,分别是硬件平台的学习、软件平台的学习、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制作的学习。与之相适应的《现代教育技术》实验教学的内容体系如下图2所示。

硬件平台的学习。主要设置教育技术实践中常用设备的使用,新增了电子白板的使用;删除了部分已经淘汰或过时设备的使用,如幻灯机的使用等,删除了学生日常生活中已经掌握了的设备的使用,如数码相机、录音机的使用等。微格教学系统的使用更新为数字化微格教学系统的使用。

图2《现代教育技术》实践内容体系

软件平台的学习。主要包括多媒体教学素材的获取与加工、多媒体课件制作工具的使用和教学网络站的设计与制作。培养学生获取教育资源的能力,处理多媒体素材和网络资源等的基本技能。

课件设计与制作平台,主要设置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设计,教学过程的优化,利用工具进行课件制作等。多媒体课件设计和制作是现代教育技术的一项重要技能,是教学内容与信息技术整合的集中体现。具体内容依据专业特点灵活安排。

课件设计要集中体现教学设计,用最简单、最恰当和最有效的方式呈现教学内容、传递教学信息、实现教学控制等。在实验教学过程中,虽然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课件的设计、制作的教学内容不同,但应用的基本理论和技术是相同的。在具体的制作过程中,大力倡导教学过程的多样性,运应技术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因此,根据专业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多元化的方式对学生的课件设计与制作进行指导,从而有针对性提高学生设计与制作学科多媒体课件的技能。课件设计与制作我们通常会布置二个题目。

一是制作一个多媒体课件介绍学生本人,要求如下,①利用各种媒体来展示自己的情况;②页面布局美观、合理;③人机界面友好,操作方便;④技术使用先进。此题看上去容易,学生也有兴趣,各种素材比较容易收集。重点培养学生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技能。

二是制作一个与本专业内容相关的多媒体课件,教学内容自选。具体实施步骤如下:①选题:学生分组进行选题,选择本专业一至二节课的教学内容制作多媒体课。②教学设计:讨论确定教学方案,明确要解决教学中的什么问题,具有良好实用性。③素材准备:根据教学内容、讨论课件整体结构,写出文字脚本和制作脚本;根据个体的特长分工进行多媒体素材的搜集、整理与加工。④集成:各组集体完成。⑤评价:分步进行形成性评价,最后形成实验报告。实验过程中,教师只进行有效的指导,既考察学生个体的能力,同时也考察学生的协作学习情况。

(3)实验教学课时的调整

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学生在运用现代教学媒体进行教学实践时必须掌握大量的工具软件的使用,比如Photoshop,Flash,Authorware等。要熟练掌握这些软件,学生需要有足够的时间和机会实践。因此,需要增加实验课时,我们由原来的10学时增加到20学时,其实20学时还是不够的,还需要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进行更进一步的学习。

4实验教学改革的思考

1.在实验实践教学体系的建构过程中,树立开放性和系统性的思想

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改革是以全面提升师范生的教育技术能力为根本目标,根据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实际需求、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特点和师范生的学习特点,在实验教学体系的建构过程中,要体现开放性和系统性的思想。首先,对于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实验教学内容应与新技术的发展同步,及时更新内容,更新教材;其次,在实验实践教学中可根据实际需要加强与其它课程的横向联系;再次,由于实验实践教学中需要大量的技术支持,因此需要提供相应的学习环境。

2.在实验实践教学体系的建构过程中,注重资源的整合

由于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实验实践涉及的内容较多,在实验实践教学体系的建构过程中需要对相关资源进行整合,通过整合来实现纸质教材、电子教材和网络教材的优势互补。

3.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的兴趣是提高实验教学质量最有效的措施,教师在实验教学中要促进学生主动地、多样化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常用如下三种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兴趣。

①任务驱动学习[3]。它是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的探究式教学方法,每一位学生根据自己对当前问题的理解,运用已有的知识和自己特有的经验提出方案、解决问题,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实验教学中,教师把一个实验项目分解成若干个任务,让学生逐个地完成。也可以多人合作完成,每人完成一至二个任务,最后进行整合。这样每个学生有了明确的任务和目标,在实验过程中学生非常认真和投入,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②小组协作学习。协作学习是指学习者以小组形式参与,为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在一定的激励机制下为获得最大化个人和小组学习成果而合作互助的一切相关行为[4,5]。把现代教育技术的一个实验细分为几个部分,让学生根据已掌握的多媒体软件知识或兴趣分成不同的小组,每个小组以协作学习方式完成一个任务,最后把各小组的成果进行交流,然后集成起来成为一个实验的成果。既培养了学生的小组协作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又培养学生的知识表达能力。

③即时成果展示与评价。每次实验完成后,指导教师精选出一个或几个(也可以是一个部分或几个部分)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让学生进行演示,指导教师进行讲评。不仅完成者有成就感,也让其它人学到了技能,看到了差距,更是极大的鞭策与鼓励。

现代教育技术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制高点和突破口,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是信息时代对教师的必然要求。与时俱进加强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实验教学改革,在重视实验教学内容的改革的同时,注重实验教学方法的改革,培养学生系统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并应用于学科教学的整合。

参考文献

[1]张剑平.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与应用(第2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61

[2]李又玲.教育技术公共课实验教学改革新思路[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2,(5):14-16

[3]何克抗,林君芬,张文兰.教学系统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06-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