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园艺工程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2-12-30 13:41:18

园艺工程论文

园艺工程论文范文1

摘要:园林工作者进行艺术创造的过程中注重研究环境艺术理论,在平凡生活中感受艺术的存在,将环境中的人本身应当成环境艺术的主导因素。人类不断征服环境,创造了辉煌的文明历史。人类对生存环境的探索,对环境艺术的探源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从未停止过。中国传统园林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光辉灿烂的艺术成就,而且具有别具一格的风格,是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其艺术意境真正进入一种“情在景中,景在情中”的高雅境界。中国古典园林艺术魅力之所在,只要身临其境都或多或少地为其所感染。在其曲折、婉转极富东方传奇色彩的发展过程中与环境艺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关键词:环境艺术;园林艺术;理论;发展

环境艺术孕育出更为高尚的人性,而高尚的人性则能创造出更为和谐的园林艺术理论。环境艺术理论在与整个人类文明史同步同律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无数的变革与完善,人类逐步认识到环境艺术必须从人的需要出发,认识人的主体性以及环境的整体性的基础上创造出完美的生活环境。现代环境艺术逐渐成为人类的新觉醒,人类在理性上认识到挽救地球环境的急迫性,在情感上也认识到创造人性化的生存环境的现实意义。

一、大众环境艺术理论对园林艺术的指导

人的主体性的认识对园林艺术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大众参与设计与创作,大众共享艺术成果与多元审美观念兼容。中国园林在其发展的大部分时代其共同点即为园林仅仅作为少数人享受及感受的空间,随着朝代的革新,园林艺术的观念必须同步变革,少数人创作与少数人享受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园林必须是大众参与的设计与创作,园林艺术已融入到人类的日常生活中,在生活中能长久生存的园林艺术即是真正的艺术,园林艺术是大众共享的艺术,任何园林设计师与工作者能否最大限度满足大众对园林艺术景观的需求,必将成为左右作品是否成功的关键。而现代环境艺术是多元审美观念兼容的艺术形式也预视着园林艺术必须将满足对不同审美情趣的群体的最大兼容,园林空间不仅作为大众享受生活的公共场所,还要逐步成为沟通联系环境和人之间以及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的重要媒介,正是由于园林艺术作为现代环境艺术的主要组成部分,其艺术形式在设计上更具以人为本,以人为主体的特点与特性,这也是现代园林艺术发展的主流与正确方向。

二、园林艺术的变革对环境艺术理论的影响

人是环境的产物,而人亦不断影响着环境艺术的变革,人与环境互为因果。环境是人类延续生命和发展文化的一个空间、时间、物质、能量、信息的多元互动的系统。而环境艺术是这个系统中与人的情感表现相关联的符号过程及其全部表现形态。回首环境艺术发展的历程,园林艺术理论伴随着环境艺术的发展而不断受其影响,人类在建造了较为安全庇身所之后,在艺术形式上表现为斯芬克斯式的人生之谜及不可捉摸的微笑。随着人类生存能力的增强,人类步入环境艺术和谐时代。在此同时在代中国园林在汉民族为主的文化在几千年的持续发展过程中,孕育出一个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的园林体系,中国园林作为风景式园林的特点已经具备。以隐逸野居为高雅的高官显贵们私家造园对大自然加以精练,典型概括启发了园林艺术写意创作的方法的萌芽,以情于景,因景生情。中国古典发展的高潮时期,明清的园林,以较大的私家园林寺庙园林出现,特别是皇家园林气势宏大,精湛的艺术造诣标志着中国古典园林发展的高潮。这一系列的园林艺术变革都影响着现代环境艺术理论。

近百余年来,由于人类长时期未能注意到环境污染与破坏问题的存在,世界已经进入后工业社会,人类迫切需要情感与物质的平衡,环境艺术已进入现代主义时代,艺术家们必须到平凡的社会环境中去,少数人创作与少数人享受的时代一去不返。现代园林艺术亦成为人类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事物,人成为园林艺术的主体,现代人文主义色彩的环境艺术亦引导现代园林艺术成为广大民众日常生活的消费品,主导者,伴随这种思维方式的产生,一系列服务大众,源于大众的大众化环境艺术理论应运而生。因此,人类认知环境艺术理论发展史的过程,也是人类逐步理解园林艺术内涵的历程。我们从中不难看出两者之间的关系,从而更为深刻的意识到环境艺术的发展历程对园林艺术发展的影响。

现代园林艺术必须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特点,把握时代的脉搏,顺应艺术发展的潮流,对每一样园林艺术作品赋予深刻的文化内涵,能更具生命力。中国古典园林悠久的历史及光辉灿烂的艺术成就对于每一位从事园林艺术创作者都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人们在园林艺术空间里感悟人生,感悟历史的变迁,时代进步,人性复归。在园林艺术创作的过程中,在充分了解历史及把握未来园林发展方向的基础上运用多种艺术元素进行园林艺术创造,这样的园林艺术作品也必将成为中国园林光辉灿烂的艺术成就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典园林从发展的初期就一直坚持“虽由人做,苑自天开”讲究园林艺术与自然的融合,这与人对自然的无限向往的天性是分不开的,而现代园林也必将延续这一优良传统,自然的即是最艺术化的,最具生命力的。

现代园林艺术正站在一个崭新的起点,一个时代的开端。在现代园林迅猛发展的今天,园林艺术工作者们应注重深入研究环境艺术理论的同时,全面深入的研究其发展史,掌握现代环境艺术的特点,分析现代环境艺术与园林艺术两者之间的关系,并更为注意广泛的运用现代环境艺术理论指导园林建设。在宏观上运用现代环境艺术理论不断推动园林景观发展的步伐,并与时代的脉搏共同跳动,用现代环境艺术的观念设计园林空间。

【参考文献】

[1]河合洋.客家园林景观人类学视角下的艺术理论研究[J].学术研究.2013(04)

园艺工程论文范文2

【关键词】园林施工;新工艺;管理

0前言

对于园林工程的施工建设,要制定合理、科学的施工工艺,将园林建筑过程中所需的各项资源与施工组织设计有效结合。尽量采用绿色节能环保的施工设施,如选用节能水龙头和节能灯等节能产品,合理运用施工工艺,最大程度地减少对施工设施的损耗。这样还可避免人员浪费,合理利用人力物力。使施工队伍不断提高施工效率,降低能源损耗,防止不必要的浪费损失等。

1.对园林施工资源的合理配置

对园林施工资源进行合理配置是新工艺的一个基本要求,也是一个技术难点。园林施工的资源包括林地、湿地、土地等等,在园林施工中,这些资源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只有对园林施工的各项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才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以园林施工中的水资源为例,在园林灌溉中必须利用水资源,传统的漫灌的形式正在向新工艺的滴灌、喷灌方向转变。这样一来有利于提高对水资源的利用率,减少水资源的损耗。在园林施工中,耗费低、产出高的施工工艺正在不断改变园林施工的方向。在这个转变的过程中,要让资源的自身作用得到合理的发挥,例如一些能够缠绕攀爬的植物可以被运用于墙体、桥体和楼梯的绿化。城市的隔离带、道路分车带上可以对乔木的种植条件进行改善,以补充草坪、灌木和宿根花卉的不足。对于一些资源耗费大的工艺要进行舍弃,对不同的资源进行分类并根据其特性进行区别对待。在运用园林施工新工艺时,要时刻注意提高对资源的利用效率,进行资源的合理配置,这需要相关人员了解园林施工材料的特性,并加以科学的利用。

2.探求新工艺中的植物养护要求

植物养护是整个园林施工的核心部分,也是新工艺的有一个技术难点。科学的植物养护可以提高植物的成活率,使植物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植物养护包含的内容很多,例如灌溉、施肥、修剪、除草、病虫害防治等等。不同的植物需要不同的养护要求,也有其固定的规律。在实行园林施工的新工艺的过程中,要注意对植物养护的不同规律和要求进行探究和掌握,按照规律来对植物进行合理的养护[1]。在养护的过程中,首先要提高对原有资源的利用率,不要舍近求远;其次要明确养护的目标和思路,把握新工艺的方向,养护工艺必须科学合理,使植物发挥出最大的景观效果。园林施工中的植物养护是新工艺的一个技术难点,在进行植物养护的过程中一定要对新工艺进行科学的把握,也要将植物养护工作视为管理中心,提高对植物养护的重视。

3.在实施园林施工新工艺之前要加强预见性

园林施工并非朝夕之功,而是要在城市中发挥长久的作用。因此,在园林施工的新工艺实施之前,要对其可持续性、发展性、合理性和科学性进行论证,以提高新工艺的预见性。园林工程是一个整体工程,当地的地形地貌、地质水文条件、气候情况、人文环境、经济环境和政治环境都会对园林工程产生影响。一般来说在实施新工艺之前先要对园林施工的各项影响因素进行详细的了解,可以通过理论论证、现场试验等形式来对新工艺的使用效果进行预测,再来对园林施工进食统筹规划[2]。这样可以避免因为盲目使用园林施工新工艺而造成不必要的损失。以园林施工中的叠石为例,要在点石、顽石、卧石和叠石等施工采用新工艺,就要对新工艺的使用效果进行预见。例如新工艺能否满足点石、顽石、卧石和叠石等的设计要求,石材的基础是否牢固。当地的地质条件下是否会出现地面震动,气候条件下是否会出现暴雨、强风、水流等气象灾害,而使用新工艺能否满足安全标准。其次还要考虑其石料的质地、颜色、形状以及堆叠是否美观和合理。石块的堆叠必须既符合安全要求又能满足审美要求,还要对搭接缝隙用色泽和光滑度相同的材料进行勾嵌。这些都要求对新工艺的使用要具有足够的预见性。在新工艺施工之前,要按照施工设计图纸的要求,设计和布置新工艺的使用范围,确保新工艺使用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将园林施工的新工艺对园林景观的效果发挥出来。

4.新工艺的使用要做好准备

在园林施工中使用新工艺之前要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园林施工是一个比较大的工程,其内容多样、施工的规模大,涉及的部门也比较多,要求各部门进行协同作业[3]。在施工的方式上没有规范的质量要求,而且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很大。要突破新工艺难点,保障施工质量,就必须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

①做好技术准备工作。园林施工的新工艺的技术含量较高,在施工之前要做好相应的技术准备工作。其中包括对施工人员在新工艺方面的培训、技术交底、制定施工规范、进行施工人员布置等等。要求施工人员要能掌握新工艺的施工方法,能够使用新型材料和设备,具有熟练的操作技术。

②制定新工艺的质检标准。在施工之前,要建立完善的、经过论证合格的质量检查制度,对于新工艺的施工中可能会出现的技术问题都要进行备案,并拟出相应的解决方法。施工中的技术性储备要完善,对每一道工序都要进行规范[4]。

③了解施工图纸,优化施工工序,收集施工资料。鉴于园林施工要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在施工之前要做好组织计划,特别是做好气候方面的考虑。要仔细研究施工合同和图纸,优化每一道施工工序。

5.加强对施工过程中的项目监督和管理

园林施工新工艺的实施不仅会出现一些技术方面的难点,如何对新工艺施工进行管理也是一个难点。在施工工程的建设过程中,要实行严格的监理制度。以科学的管理方法来对施工过程进行监督管理,维护业主和施工单位的利益,保障新工艺的合理使用。要设立专门的绿化监理人员,对园林施工的整个过程进行跟踪,特别是监督新工艺的是否规范、科学。绿色监理员一旦发现在园林施工的过程中出现不合格、不规范的工序、材料或者产品必须及时要求其整改。也别是对于使用新工艺的施工环节,要做好其监督管理工作,保障新工艺能够合理的运用。这也要求绿色监理员不仅掌握一定的监理知识,更要对整个施工过程中使用到的新工艺进行熟悉,能够及时发现新工艺使用过程中的问题。

6.结语

园林施工是一项重要的城建工程,其中新工艺的使用情况更是关系着园林施工的质量和发展趋势,对园林内的景观和植物都会产生长久性的影响。通过采样新工艺,可以对园林施工资源进行优化配置,节约资源,提高施工质量。当然,当前在新工艺实施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技术和管理上的难点,但只要不断增强预见性,合理、规范的使用新工艺,加强管理力度,新工艺必定能在园林施工中发挥巨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项箫微.浅谈园林工程施工管理中现阶段的技术问题[J].现代园艺.2012(09).

[2]李嵘.园林工程施工中的技术应用[J].中国城市经济.2013(08).

园艺工程论文范文3

关键词:转型期;民办高校;“六位一体”实践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3-0187-03

根据教育部统计公报,民办高校在校生数已占到全部高校在校生总数的21.9%,比重超^了[1],说明近20年来民办高校为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2010年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对民办教育给予充分肯定,指出“民办教育是教育事业发展重要的增长点和促进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各级政府要把发展民办教育作为重要的工作职责”。由此可见,民办教育在我国教育事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得到了肯定。但是目前从整个高等教育层面分析,民办高等教育已进入转型期,正在进入由规模扩张向内涵发展方式转型的过渡阶段。在这个关键的转型时期,我们必须认识到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特别是目前对民办高校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认识不足、措施不力,还是沿袭原有挂靠高校的办学模式、教学大纲及人才培养方案,没有突出民办高校的特色,更缺乏创新培养模式[2,3]。在这方面,许多公办高校探索以培养实践能力为主线,构建新的实践教学体系。如李子军等提出的构建研究型人才学“四主线二层次”实践教学体系;倪师军等提出的“基于三大平台培养大学生三种能力”的分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杨志平等提出的构建从“专业基础―专业―综合―创新”分层次、模块化的实践教学体系;李保云等构建了植物生产类“三层次、模块化”实验实践教学体系,均旨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对人才能力的需求。目前,民办高校在这方面的探索较少。为此,我们以园艺专业为例,提出了实验课、教学实习、实践课、实训课、毕业实习和创业教育“六位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式,对专业实践教学内容、方式方法和保障体系的设计与实施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提高了应用技术型园艺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

一、民办高校园艺专业本科人才培养规格与定位

民办高校园艺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较完整的现代生物科学知识体系、较宽厚的园艺基本知识,掌握较熟练的基本技能,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能在果树园艺、蔬菜园艺、观赏园艺、设施园艺等方向领域从事现代园艺技术推广、产业开发、经营管理及教学和科研等方面工作的园艺专业的高素质应用技术型人才。园艺专业注重“厚基础、重实践、宽口径”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主要培养具有基本知识和理论、熟练的基本技能、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园艺应用型人才。本专业的学生主要学习园艺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接受园艺植物生产全过程、管理和科研方面的基本训练,掌握园艺植物生产、技术开发和推广、园艺企业经营管理方面的基本技能和从事相关专业领域工作的适应能力。毕业生应达到以下要求:

1.知识要求:熟悉农业生产、农村工作和与园艺生产相关的政策和法规;掌握植物学、植物生理学、植物生态学、植物遗传学、园艺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2.能力要求:掌握园艺场规划设计、园艺植物栽培、品种选育和良种繁育、病虫害防治、园艺产品贮藏加工等方面的技能;掌握科技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了解园艺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具有较强的调查研究与决策、表达能力、科技创新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熟练掌握一门外语,能顺利阅读本专业的外文书刊。

3.素质要求: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技能,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育和军事训练合格标准,具有健全的心理和健康的体魄。

4.主干学科与核心课程:主干学科为园艺学,核心课程有蔬菜栽培学总论、蔬菜栽培学各论、果树栽培学总论、果树栽培学各论、观赏园艺学、设施园艺学、果蔬贮藏加工学、园艺植物育种学、园艺植物病理学、园艺植物昆虫学。

5.课程结构及学分比例:课程结构及学分比例见表1。实践教学总学时为1348学时,占总学时的比例为48%。

二、“六位一体”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一)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园艺专业实践教学的总体目标是通过专业实践使学生掌握园艺作物的种类与分类、生长发育与调控、园区规划与管理、良种繁育与选种育种、设施栽培、采后处理、果园、菜园年工作历的制定等生产全过程,了解市场营销方面的初步知识。摒弃“黑板上种蔬菜、栽果树”的理论讲授,构建园艺专业“六位一体”实践教学体系(图1)。

园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由课程实践体系、综合实训体系和毕业实践体系构成,重点体现在六个方面(六位一体),在时间跨度上大致是由低年级(1―2年级)向高年级(3―4年级)伸延,在实践的深度、广度和实际应用范围上也是由简单向复杂、综合发展,逐步形成由浅入深、由室内分析验证到生产实际应用,具有梯形结构的实践教学体系。

(二)课程实践体系的特点

1.课程实验中基础课实验有基础化学实验、计算机应用基础实验、植物学实验、化学实验等,在第1―3学期开设;专业基础课实验,有生化及分子生物学实验、农业气象学实验、植物生理学实验、农业微生物实验、遗传学实验和土壤肥料学实验,在第3―5学期开出;专业实验如园艺植物昆虫学、园艺植物病理学、生物统计及田间试验设计、园艺植物栽培学、园艺植物育种学、果蔬贮藏加工等课程的实验在第5―7学期开设;其他如设施农业、果树和蔬菜3个方向选修课则分别在第6―7学用开设。基础课实验主要是进行分析测试、以验证理论,掌握试验研究的基础知识和方法;专业基础和专业课实验的任务则是配合专业课,解决理论教学中的实践性问题,并逐步为综合运用奠定基础。

2.教W实习包括植物学、农业气象学、土壤肥料学、园艺植物昆虫学和园艺植物病理学教学实习,在第2―5学期执行。集中在校内完成理论和实践课中季节性强的实习内容和参观调查,如进行病虫害情况调查、农业气象观测、园艺作物种类识别、物候期观察和教学标本制作。

3.园艺专业实践课是结合园艺作物生产特点而设置的一门实践技术课,集园艺学基本原理、基本知识与实践操作于一体,强调动手能力的培养。总学时240,在第3―7学期开出,内容包括果树、蔬菜、设施园艺的生产与经营,课程综合了基本技能和各项操作技术,三者有机融合,组成园艺作物生产基本技能的主体。

(三)生产实践体系的特点

生产实践体系包括实训课和实践课(包括社会实践)。实训课从大二开始每个学期80学时;实践课在第4―7学期进行,每个学期64学时。根据蔬菜、果树的生产季节安排学生在校内基地从事园艺作物的生产管理,对周边地区园艺作物的生产状况进行调查,参观科研、生产基地,开展园艺产品市场调查和分析。通过训练,较系统地掌握生产管理技术。

社会实践一般安排在2―3年级,主要是利用假期结合农村园艺作物的生产实际开展社会调查和科技咨询,应用所学理论知识和技术指导生产,解答园艺生产者提出的技术问题,了解农业发展和对专业技术的需求。

(四)毕业实践体系的特点

包括毕业实习和创业教育,安排在第6―8学期,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特点,因人而异,力求毕业论文与经济建设和农村实际相结合,分类开展科学研究、生产实践调查总结、专题调查和示范推广。毕业实习在第8学期进行,时间8周,安排学生到科研单位从事试验研究,去生产基地从事实地生产和科技推广应用,熟悉园艺作物生产、采后处理、贮运加工和上市流通全过程,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强化训练,努力提高毕业学生综合运用的能力。

毕业论文要求全员进行,毕业实践则一部分到招聘单位锻炼,另一部分进入生产管理环节,实行“模拟承包制”,给学生分地块,让其自己种地、施肥和栽树,自己管理,明确责任和义务,承包到人、到组,放手让学生参与生产、管理和经营决策。按农业产业的特点,划分为三个模块,学生以其中一个模块为实习的主要内容,兼顾其他一个或两个。三个体系之间相互衔接,彼此协调;在时间跨度上由低年级向高年级延伸,在深度和广度上由简单向复杂,综合发展具有梯形结构的实践教学体系。

三、实践教学的层次性(阶段性)

第一层次(增强感性认识阶段):主要采取直观的教学方法组织教学,学生一进校就接触专业。内容上安排种类识别、基本农事操作,使其了解农作物的种类、生长发育过程、生产用具、园艺设施和园艺植物的生产过程。

第二层次(培养基本技能阶段):在2―3年级采用教师示范和学生反复训练某些项目(如蔬菜的育苗、果树的嫁接与修剪等)相结合的方法组织教学,重点是提高学生的技能,对难度较大的关键技术,如果树整形修剪、蔬菜育苗、日光温室等设施的设计与建造、花期调控、果树施肥技术、花卉的插花艺术等给予示范教学,然后让学生反复训练,做到既有示范又重训练。

第三层次(技能熟练提高阶段):本阶段在学生学完专业主要主干课程后的3―4年级进行,重点放在系统、连续地从事主要生产季节不同类型园艺作物的全程管理和理论知识、技能的综合运用上,即发展综合技能。通过种试验田、建标本园等形式组织教学,让学生自主管理,结合教师指导独立完成生产任务。

在民办高校的转型期,构建“六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一方面增强了学生的责任感;另一方面,使学生贴近生产实际,更具有真实感;第三,更使学生得到全面锻炼,学生的毕业率、学位率和就业率明显提高。

参考文献:

[1]刘太刚.转型期我国民办高校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3,(7):63-65.

[2]钟秉林.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若干重要问题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1,(7):8-10.

[3]卢彩晨,邬大光.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回顾与前瞻[J].教育发展研究,2007,(3B):1-9.

Construction of "Six of One" Practical Teaching Pattern of Horticulture Majors n Private Colleges of Transition Stage

―In Gardening Professional

PAN Ying1,ZHANG Xiao-ming2,LIU Hong-zhang1*

(1.College of Organism and Food,Changchun Sci-Tech University,Changchun,Jilin 130600,China;

2.College of Horticulture,Jili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hangchun,Jilin 130118,China)

园艺工程论文范文4

任何一门课程的建构和实施都需要有效的课程资源来支撑。台湾学者程健教曾经说过:“若教学目标是我们的目的地,那么教学资源就是我们的燃料和粮食,它是支持我们教学前进的力量。”[1]由此看来,如果没有特定的课程资源的支撑,再好的教学目标和课程计划只是一种理想,海市蜃楼。

一、课程资源的定义及分类

所谓课程资源亦称教学资源,是指课程与教学信息的来源及其一切对课程和教学所必需的物力和人力,是形成课程的因素来源与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实施条件。由此,一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因素,如学校中的人力资源,物质设备,财政来源方式,历史文化,自然地理环境等都是一种课程资源,它是对我们实在世界和精神世界中所存物质的一种智慧的提取。课程资源的选择、管理与运用作为课程设计里的一部分,它与一定的课程理念,教育观,课程目标间接相连,与课程内容和实际可利用资源直接相关。

课程资源的划分根据不同的维度,主要有三分法和七分法之分,前者主要是根据教学资源的普遍性、特殊性,将教学资源划分为普通资源、特殊资源和社区资源。后者是根据资源的归属因素不同,将资源归属于人的资源,事的资源,时的资源,地的资源,物的资源,团体与组织的资源,资讯与科技的资源。然而不管是怎样的划分方法,采用的是什么样的维度和视角,课程资源必定是来源于生活和理念之间的一种平衡。因为幼儿园的艺术教育活动具有其他教育领域的共性,也有自己的特性,其资源的选取自有其特殊的原则和方法。

儿童的艺术一直有“本体论”和“工具论”之争,艺术该为谁服务,在儿童的成长中充当着怎样的角色,一直是影响我们制定艺术课程计划和标准并直接影响到我们选择课程资源的很重要的原因。教育部2001年颁布的《幼儿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的规定了幼儿园的艺术课程目标要求“让幼儿初步感受并喜欢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引导幼儿接触周围环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趣,激发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2] 即通过儿童艺术教育的实施能够培养幼儿审美感知力,激发创造潜能,形成审美的生活态度,从而促使儿童身心得到全面的发展。不同的学者基于此目标的达成将艺术课程资源划分为不同的类型。滕守尧教授将幼儿艺术课程资源划分为幼儿园资源、家庭资源、社区资源三类。[3[专业提供论文写作的服务,欢迎光临www. dylw.NET第一论文 网]]另有学者将其划分为物质类艺术课程资源、精神文化类课程资源和人力资源三部分构成。[4]

在现代多元化社会价值体系下,越来越多的人提倡幼儿的课程要立足于儿童文化,儿童的天性和自然,要回归到幸福的童年,与儿童的生活世界相连,这是儿童发展自身的需求。幼儿艺术课程的理念与此有相通之处。此外,由于人们对艺术批评、艺术史、艺术美学的研究不断进步,大多数美学家、教育家都认为儿童艺术涉及的绝不仅仅是一种艺术知识和技能的授予,它更是一种高级的智慧,即创作性智慧的汲取与学习。儿童通过不断的从事艺术创作活动,不断的丰富自己和更新自己的生活艺术体验,刺激身体感官,又为心灵的成长提供了沟通和理解。艺术教育目标的达成不是一种固定和终极性的东西,它需要环境不断的刺激与点悟,从多层次,多方面来对学习者进行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培养。这是一种艺术创生的力量要求。艺术教育的特殊性就决定了艺术教学实践绝不仅仅是作为人力资源的教师对学生的责任与爱,更是一种从儿童自身经验和人类共有经验的来激发儿童艺术创作动机的一种手段和方式,好的艺术课程更是应该引领儿童走向新的经验和实践,这是艺术文化自身需促进儿童发展的一种必然选择。另外,人生活、行事于无形的社会之网中,社会文化和社会规范对人的活动选择和实施具有很多的强制力和约束力,所以艺术资源的选择也要考虑社会的自身文化和需要。笔者经过阅读一些文献和自己在幼儿园实践观察,对艺术教育中的课程资源选择原则做出一些粗浅的总结,主要是从儿童发展因素、社会文化价值观因素、艺术活动过程因素三个主要方面来阐述。

二、幼儿园艺术课程资源的选择原则

1.与学习者的生活经验相联系

艺术来源于生活,来源于个体的生活经历和体验。杜威(John Dewey)尤为关注生活如何向艺术靠拢,并提出了“完美的经验即艺术”的见解。而这种完美的经验就是一种审美的经验。生活世界是现象学和存在主义哲学中的一[专业提供论文写作的服务,欢迎光临www. dylw.NET第一论文 网]个重要概念,它着重指个人生活于其中的,并可以直接感知的现实而具体的环境,是由传统、习俗、经验、和常识等构成的人的生存场域。杜威提倡“教育即经验”、“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强调教育需要有准备的情境,设置能激发儿童创作激情与兴趣的教学情境,使儿童能将自己的经验融入到学习中去,从而形成新的经验。注重儿童的经验对课程资源的关键选择就是注重以学习者为中心,以他们的年龄、发展阶段、兴趣、需要、生活、经验为课程资源选择的立足点。如以儿童绘画为例,在幼儿涂鸦期(1.5岁到3.5岁),最适合锻炼幼儿肌肉运动的绘画工具是黑色蜡笔和平滑的大纸张,或黑板和粉笔;在幼儿象征期(3.5到5岁)在这一时期能促进儿童心智较好发展的工具是硬毛画笔,广告颜料,吸水性较好的大纸张,粘土等。在幼儿图示阶段(5岁到7岁),这个时期很多的绘画材料和工具,毛笔,紫砂泥,毛毡,高丽纸等都能被他们使用并很好的运用。艺术工具的选择一定要建立在儿童手眼脑协调发展的基础之上,与他们实际上所有的经验相连。

此外,近几年,“为生活而艺术”的艺术教学理念风靡美国,在很多的艺术课堂中都受到教师和儿童的喜爱。该教学策略主要就是强调艺术教学活动一定要和社会生活和儿童自身的经验相互联系,艺术不是精英阶层把玩之物,而是更多人能参与其中,所以它的课程素材的选择一定是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极易获得、最能扣儿童心弦的一些媒介,一些我们司空见惯的主题选择,如环保,自我认识,爱,社会问题等,一些我们熟悉的材料,一样的蜡笔,水粉,纸张……所不同的是它的 创作过程一定是发自儿童的内心真实感受和亲身的经验所得。

2.符合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课程活动的流程

艺术课程资源的选择最终是要统一于当前的课程价值观之下。现在一种全人式教育观引起了很多教育专家的重视,它的主要目标在于培养全面发展的,能处于不断发展中的人。在艺术课程方面,全人式教育尝试通过自我表达素材来培养创造力,如使用不拘于形式的素材,不提供具体的模型给儿童,素材的提供要和儿童的情绪、社交、感官相互联系,这一课程观念给我们提供艺术素材带来了很多好的借鉴意见。

另外,在统整课程观和生成课程观的带领下,现在的很多的幼儿园艺术课程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大都采取主题或是单元的课程模式。为了配合教学课程目标,教师们可以选用不同的形式和内容的资源在教学整个过程中呈现,但是每一步艺术课程步骤都要最终统一于既定的艺术课程标准计划之中。如在某园大班的以“认识恐龙”为主题艺术活动当中,该园开展的一系列活动,如开始的科学探索课程,通过开设讨论小组,图书、图片等教学资源来初步认识恐龙,再是通过对《丛林组画》艺术作品的欣赏,其他的多媒体设备来激发儿童的想象,来编制各种有关于恐龙的故事,最后通过绘画、游戏、戏剧表演来体验和恐龙有关的各种事物。课程资源还要和课程活动相联系,因为“幼儿园课程不是静态的文本,而是动态的过程,这是幼儿园课程的一个特质。”[5]资源既能保证目标的一致性,还要能不断的顺应活动过程自身的变化不断的做出“二次添加”或“筛选”。

3.与社会价值观、民族地域文化、园所文化相符

(1)社会价值和文化资源

多元化的社会,艺术作为世界共同的语言,如何体现艺术的沟通性,需要通过一定的教学资源和手段在教学课程中的导入和渗透。幼儿园自身资源我们可以利用,园外的资源我们也可以用。我国《幼儿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条件。”[6]多媒体和互联网的交替使用,可以将视觉艺术更好的呈现在儿童面前,对世界各国不同派别和艺术门派的作品都能有更一定的认识;通过集体参观一些艺术展览馆,艺术博物馆,儿童亲眼观察欣赏作品,亲身感悟艺术的魅力,所获得的经验体会是看艺术复制品和图片所不能达到的,他们能更清晰、更深刻的认识艺术家的成长历程,了解艺术史的发展;幼儿园联合家长资源和社区资源,如组织家长和幼儿之间的亲子艺术创作活动,让家长主动自觉的参与到幼儿艺术创造的评价中去,在社区中巡回展示幼儿的艺术作品,集合社区的力量给幼儿创造的场地和一些资源,像瑞吉欧那样形成一个稳定、互动的家、园、社相互联合的艺术教育网络,让幼儿身处其内,熏陶其中。

(2)民族艺术文化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所以我们秉承世界艺术文明时,我们更要重视本民族自己的文化,中国的民间文化和艺术也是幼儿园艺术[专业提供论文写作的服务,欢迎光临www. dylw.NET第一论文 网]资源的重要来源。因为“民间艺术是人类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种大众的艺术形式,是最直接的来自生活、反映生活的艺术。”[7]所以民间的艺术一定要成为幼儿园艺术课程的一部分,要因地制宜的选择一些能够反映当地人文地理环境和民族文化传统的工艺材料,如让地方的戏剧,剪纸艺术,壁画制作,风筝工艺等进入幼儿园课堂,让当地的老民间艺人走进幼儿园,展示他们的艺术作品,并和幼儿一起参加讨论,指导儿童创作,这样一方面能够继承和发扬本民族的文化艺术传统,一方面增强儿童的文化认同和民族自豪感。

(3)园所文化

良好的幼儿园艺术文化也是不可或缺的课程资源,园所文化的构成既是物质的,又是精神的,如美工区、艺术工作室、艺术展览馆的设置以及园所区角和墙壁的装饰体现艺术特色,但是更重要的是教师自身的一种艺术素养和对艺术的追求对幼儿园艺术环境氛围的营造,这样才能让儿童时刻真切的感受到艺术的需求和创造的渴望。艺术文化作为一种潜在的力量能最大限度的陶冶幼儿的爱美、爱生活的积极态度和情操,塑造幼儿的和谐、自由的心灵,促使幼儿全面的发展。

4.资源的可行性、可操作性、创新性

这就是说资源的选择要以容易取得、操作、经济实用和多元利用为原则,资源的购买不超出幼儿园的财政预算,所用资源能多次重复利用,减少浪费。这不仅是一条生态、环保、经济之路,也是一条通向创新之路。在艺术课程资源的选择中,艺术教师们绞尽脑汁的想各种可用的材料,很多的都是废弃材料都为艺术课程所用。秋天的落叶通过简单的剪、贴、粘,就可以创造出精美的美工拼贴作品,做成各种各样的小鱼,水草,人物;各色大小的瓶盖不仅可以用来做盖印画的工具,还可以作为做泥塑的材料,美丽、形象各异的小丑便显现出来了;气球可以利用,荒废的瓶子可以利用,棉签可以用,鞋盒可以用……生活中我们一些看似其貌不凡的,和艺术很难相连的不用之物,都可以被艺术教师拿到幼儿艺术课程上,经幼儿之手,创作出精美、天真的艺术作品。收集这类材料,不仅能考验教师的艺术素质,艺术教学的敏锐性,而且给教师一个反思课程资源、创新教学的机会,此外,这些来源于生活之中的小物体与儿童的生活相连,更能激发儿童表达艺术创作的激情。

与上述课程资源相对应的教学方法也是丰富多彩的,主要有演示,作品展示,讲座,视听展示,小组活动、艺术游戏、校外考察、戏剧化表演等。

结语:

幼儿园艺术资源[专业提供论文写作的服务,欢迎光临www. dylw.NET第一论文 网]的选择具有多样性、创新性、衔接性、统一性,是一个不断思考发现的过程,在课程资源的创见中,也是儿童经验不断生成的过程。鉴于很多的理论还束之高阁,实践的阻碍诸多,对艺术课程资源的选择也是一个很漫长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王美丽.生活课程理论与实务.北京:高等教育出版,2005:257

[2]教育部基本教育司.幼儿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37

[3]滕守尧.艺术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179

[4]吴丽.议园外艺术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特点.美育,2010,(6)

[5]虞永平.回到过程之中——幼儿园课程建设的路向.学前教育研究,2007,(2)

[6]教育部基本教育司.幼儿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4

[7]虞永平.文化、民间、艺术与幼儿园课程.学前教育研究, 2004

园艺工程论文范文5

关键词:园林艺术;农林类院校;课程意义;授课内容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0-0189-02

园林艺术是人类发展到具有足够自觉的自我意识之后才出现的并日益完善起来的一种特殊的人类文化现象,是一种旨在揭示人对自然既要征服又必须保持和谐一致的辩证关系的社会意识形态,其形象性、审美性和情感性都围绕这一主旨显现出来[1]。这种社会意识形态物化的结果便是园林艺术作品,或者我们可以简单的理解为园林艺术就是一种依照美的规律来改造、改善或创造园林环境,使之更加自然、更加美丽、更加符合时代与社会审美要求的艺术创造活动,是一种实用和审美功能相结合的艺术[2]。在中国文化土壤上孕育出来的园林艺术,同中国的文学、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等有着密切的关系。农林类院校的学生由于家庭和专业的双重特点,人文艺术修养的培养明显弱于综合类院校,而现代社会不仅需要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也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人文艺术素养。因此,《园林艺术》在农林类院校的开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农林类院校开设《园林艺术》课程的意义

1.我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国度,灿烂的古代文化衍生了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民族艺术,而园林艺术就是这众多艺术形式宝库中一个璀璨的明珠。它与人的现实生活密切联系,其类型之丰富、内容之广泛、规模之宏大、数量之众多涉及人们生产和生活的方方面面。丰富多彩的传统园林艺术文化是古人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和物质财富。通过对我国园林艺术特别是古典园林艺术的学习,可以更好的认识和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

2.园林艺术是一门综合性的立体造型艺术形式,与文学、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等艺术关系密切。我国古典园林艺术通过综合运用各种艺术语言(空间组合、比例、尺度、色彩、质感、体型)造成鲜明的艺术形象,引起人们的共鸣和联想。诸如殿的庄重、堂的豁达、亭的闲逸、榭的风雅、窗的憧憬、舫的从容、阁的潇洒,组成了富有诗情画意的环境。同时,中国古典园林虽然“宛如天开”,但它不仅是自然的镜子,也是心灵的镜子,中国园林是文人、画家、造园家和艺匠饱含对自然山水的渴望和追求,发现了山水的形象特征和内涵,掌握了构成山水美的组合规律而创造出来的,他们把这种对自然山水美的认识带到园林艺术的创作之中,把对自然山水及其美的感受予以外化[2]。正因为如此,《园林艺术》课程相关知识的学习和解读对构建提高农林类院校学生的人文素养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农林类院校《园林艺术》课程教学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1.教材内容陈旧。市面上出版的介绍园林艺术的各类书籍虽然不少,但多是面对普通民众的科普教育型书籍,适合用作园林、风景园林、环境艺术、城乡规划等相关专业本科教学的教材很少。近几年,各农林本科院校最常采用的《园林艺术》课程教材便是中国农业出版社于上世纪90年代出版的《园林艺术》(过元K编著)一书。但该书从1996年出版到现在已经过去了近20年,而这20年来,世界园林和我国园林发展迅速,涌现了各种新的园林设计思潮和理念,也出现了许多优秀的现代园林作品。虽然该书的作者在园林艺术方面具有很高的造诣,但该书编著的年代过于久远,书中许多章节的内容过于陈旧,且该书主要偏重于古典园林历史、造园手法的介绍,对于现代园林发展历史、现代园林的类型、现代园林的造园理念和手法等介绍很少。而且这本书中的某些观点与现代园林行业发展的观点不太一致,不符合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由于该书出版时间距今过久的客观原因,现代园林行业的许多热点问题也未能涉及[3]。

2.教学内容与其他课程存在重复。由于《园林艺术》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所以它涉及的范围比较广、内容比较多,和园林专业的其他多门课程内容有着紧密的关联和交叉。如果相关课程的任课教师未能及时沟通的话,极有可能出现课程间教学内容重复讲授,比如《园林艺术》课上会对园林基本造园进行讲解和介绍,后续的《园林规划设计》课上也会对园林基本要素进行讲授;《色彩》、《设计初步》这两门课上会进行点、线、面、形、色彩、质感等园林造型要素的介绍,而《园林艺术》课上往往也会对其进行讲授;在《中外园林史》这门课上会对园林发展历史进行详细介绍,在《园林艺术》课上也常常会有1~2个学时对中外园林发展历史进行讲授;在对道路、园林建筑、园林小品等内容的讲授上常常和《园林建筑》课的相关内容重复。类似的情况在《园林艺术》课的其他章节还会出现。不同课程间内容不必要的重叠占用了有限的专业课课时,使其他教学内容被压缩,造成有些内容学生已经在不同的课程中反复听过,有些本专业必需的知识却没有课程提及,这不仅会导致学生在听课时产生厌倦和反感的情绪,同时也容易对学生专业知识体系的完整性造成影响。

3.教学的侧重点与农林类院校特色结合不足。地形、建筑、植物、水体作为园林的基本构成要素,在以往《园林艺术》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介绍完园林基本理论后,便会对这四个园林的基本构成要素进行分章节讲授,而这时很多农林类院校教师在授课内容上多是均匀分配,地形、建筑、植物、水体艺术各按1章内容讲授。而作为农林类院校的学生,他们不仅要了解园林艺术共性的内容,同时也应在植物这一现代园林最重要、最丰富多彩,同时也是唯一具有生命力和诸多生态功能的构成要素的配植上了解更多知识,掌握更扎实的技能。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农林类院校学生的园林艺术鉴赏力,拓宽他们的知识面,同时强化和突出他们的专业特色和优势。

4.评价方法单一。课程考评是了解学生对该门课程基本内容和重点内容掌握情况的一种评价方式。所以评价方法应该科学、合理、全面。以前许多老师在进行《园林艺术》课程考评时,要么以期末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对这门课称知识点掌握情况的标准,要么以快题设计作为评价学生掌握这门课程好坏的主要标准,这两种考评方法均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期末考试可以比较全面的考察学生对园林艺术基本理论体系的了解情况,但不能评判学生的实际园林设计能力。而快题设计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考察学生的实际园林设计能力,但无法全面考察学生对整个园林艺术基本理论体系的了解情况。

三、农林类院校《园林艺术》课程教学的优化

1.及时更新授课内容。鉴于目前适合《园林艺术》课程本科教学的教材匮乏的现状,我们建议以屈永健主编的《园林艺术》(第4版)为参考教材。但授课内容又不要仅仅局限于该教材,可以在基于该教材的基础上结合农林类院校学生的专业特点对授课内容进行适当调整,简化与其他专业课程重复或相似的内容,增加该教材中涉及较少的现代园林案例。

2.协调相关课程间的授课内容。《园林艺术》是一门应用性非常强的课程,在这门课程中没有过于高深的理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授课老师应重视学生的反馈意见,积极与本学院或教研室其他专业课程的任课教师进行交流与沟通,适当调整园林艺术课程中与其他专业课程相同或相似的内容,按照每门课程的教学大纲(必要时也可修改教学大纲),区分不同课程中这些内容的侧重点,做好与不同专业课程间的衔接,尽量避免授课内容的重复或遗漏。通过与《园林树木学》、《园林花卉学》任课教师的交流探讨,《园林艺术》课程上这部分内容的讲授侧重于植物配植中艺术原理的应用,而《园林树木学》、《园林花卉学》这部分内容的讲授上侧重于植物配置方法的介绍。

3.优化教学方法。如前所述,《园林艺术》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结合十分紧密的课程。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和发挥现代教学工具和软件带给我们的便利,以图片和视频展示为主的多媒体教学,板书教学为辅,同时建立课程网站,相关授课知识点制作成微课共享于课程网站、师生交流群或教师个人网站等。图片讲解、视频播放等教学手段的引入可以直观的向学生展示园林艺术的魅力,加深学生对园林基本理论的理解,也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和思路。例如在讲解园林造景手法时,如果教师空洞地讲解对景、障景、借景、框景、透景等造景手法概念和特点的话,学生很难理解,必然容易失去学习的兴趣,而如果通过具体图片展示造景手法的话,学生将非常容易理解园林造景手法的概念和特点。通过课程网站的在线交流栏目可非常方便的布置学生作业,进行疑难问题答疑和相关知识点讨论等教学活动,提高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性、主动性和学习的兴趣。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可以配合教学的内容和进度,重点章节挑选1~2个专题,让学生在课堂上由教师引导进行分组讨论,其他的专题则以课前布置,课后完成作业的方式进行。专题讲授和讨论的授课方式可以引发学生对园林相关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自学能力,进而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4.评价方法优化。针对《园林艺术》课程的特点和农林类院校学生的专业特点,改革考评方法,采取期末考试与日常考查相结合、期末闭卷考试与平时设计作业相结合、学生独立完成与分组讨论完成相结合、室内作业与室外作业(校园植物景观分析)相结合等方法,全方位评价和促进学生对于园林艺术核心理论的了解和园林艺术鉴赏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过元炯.园林艺术[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

园艺工程论文范文6

设施农业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学科,涉及生物学科、环境学科和工程学科,涵盖了建筑、材料、机械、自动控制、品种、栽培、管理等多学科体系。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及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设施农业正向自动化及工厂化快速发展,需要更多懂技术会管理的多学科交叉的复合型人才,仅通过设施园艺一门课程的学习,已远远不能满足市场对设施农业高级专业人才的要求。因此,国家教育部根据农业现代化的客观需求于2003年增设了高校本科专业目录以外的专业――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并于当年首批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潍坊学院两所农科高等院校招生。至2007年,全国增设该专业的农科院校已达20多所,在校本科生人数约4000多人。

结合华南地区南方设施农业的产业发展,2006年华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增设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并开始招收新生,至2009年该专业在校生人数已超过100人。该专业是一个全新多学科交叉渗透性专业,在开设过程中没有成功经验可借鉴,我们在开设该专业的几年时间里,在专业建设及课程设置等方面发现了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并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我们对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培养模式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二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目标的确定

为使本专业培养的专业人才具有较全面的知识和较高的综合素质,结合华南地区的设施农业发展及人才需求特点,确定本专业目标为:本专业旨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掌握设施农业、设施园艺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设施农业(园艺)规划、生产与管理的能力,能在设施农业、园艺、园艺工程及其他相关部门或单位从事与设施农业有关的技术推广与开发、工程设计与建造、经营与管理、教学与科研等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科学技术人才。培养要求是: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农业与园艺生物科学、农业工程学、环境科学、设施园艺学以及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系统进行设施农业、设施园艺的生产、管理、园艺设施工程、设施环境自动化控制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备现代农业科技园区规划设计、温室设计建造、温室配套设备和环境控制设备的研制与开发、园艺设施栽培和无土栽培、材料研发、工程设计、设施农业、设施园艺企业的经营与管理等方面的基本技能和从事相邻专业领域工作的适应能力。

三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

通过到相关兄弟院校的调研,召开教师及学生座谈会,针对旧的教学培养计划存在的问题,我校在2009年新修订的教学计划中对课程设置进行了重大的调整,调整后的课程体系包括:通识教育课、基础教育课、专业教育课、实践教学环节、就业与创业教育等。

1通识教育课程:864学时,50学分。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两个部分,必修课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中国近代史纲、思想道德和法律基础、大学英语、大学计算机基础、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C语言程序设计、C语言程序设计实验、军事理论、体育。选修课规定人文社会科学类公共选修课程8个学分,自然科学类公共选修课程2个学分。

2基础教育课程:784学时,43.5学分。均为必修课,包括大学数学Ⅰ、Ⅱ;数学实验、大学物理B、大学物理实验B、无机及分析化学、基础化学实验Ⅰ、Ⅱ;有机化学、植物学Ⅱ、植物学实验Ⅱ、植物生理学Ⅱ、生物化学Ⅲ、遗传学、工程制图基础、工程力学。

3专业教育课程:712学时,44.5学分。包括专业必修课、专业限选课、专业任选组1和专业任选组2。

专业必修课:包括农业设施及环境控制、无土栽培学、园艺植物保护学、工厂化育苗与生产、设施渔业理论与实践、农业设施设计与建造、设施蔬菜栽培学、设施花卉栽培学。

专业限选课: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概论、气象学、土壤肥料学、测量学基础、试验统计学、设施灌溉与施肥。

任选组1:园林设计初步Ⅱ、计算机辅助设计、建筑概预算、农业机械学、观光园艺规划与管理、农产品质量标准与控制体系,学生从中任选6学分。

任选组2:园艺植物有机栽培、园艺植物栽培生理、园艺科学、果树栽培学、精确农业、微生物学。学生从中任选4学分。

4实践教学环节:26学分,26周。设施农业综合技能训练、毕业论文、军事训、健康教育、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毕业教育、形势与政策、设施园艺生产认识实习、设施农业综合教学实习、农业设施设计与建造实习。

5就业与创业教育:6学分,48学时。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素质提升与就业指导、创业教育讲座类、创新创业实践。

毕业要求,修满170学分,总学时数2408。授予农学学士学位。

四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新培养方案的特点

1重视基础课的学习。学好基础课才能更好地学好专业课,通过对通识教育和基础教育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提高自身的政治思想水平和道德法律意识,具有扎实的数、理、化、植物生理、生化、遗传、工程等基础科学知识,熟练运用英语、计算机的能力。

2根据专业需要调整和拓宽专业课及专业选修课。由于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所开课程大多源于原来园艺专业开设的“设施园艺学”的有关章节,我们在教学过程以及与学生的座谈中发现,在我校2006年的本科教学培养计划中,我们把设施园艺栽培学作为一门主要专业课,选修课又包括有无土栽培学、工厂化育苗与生产、设施蔬菜栽培学、设施花卉栽培学等。学生反映,这几门选修课程的大部分内容都和设施园艺栽培学的内容重复。因此,在2009年新修订的教学计划中,我们去掉了设施园艺栽培学这门课程,把这一门课程的相关内容分散到几门必修课中,避免了课程内容的重复。专业课充分体现了学科交叉的特点,涵盖了园艺学科、工程学科及环境学科的主干课程,使培养的学生既懂植物栽培管理及病虫害防治,又懂设施环境的控制及设施设计与建造,培养出的学生是真正的多学科交叉的复合型人才。专业限选课的开设目的是更加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任选课我们设了两组课程,其中任选组1偏重于工程学科的内容,任选组2偏重于园艺学科的内容,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选择。

3增加实践课内容。设施农业科学是设施农业工程与农业生产技术的综合学科,是综合利用先进的农业设施设备和先进的生产技术,人为地创造动植物生长发育所需要的最佳环境条件的工程技术,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和产品商品率,从而获得最佳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一种生产方式,是世界农业发展领域中的亮点。在强调理论知识的同时,也必须强调生产的实用性,是该学科的一大特点[1]。现代农业不仅要求毕业生有专业知识,而且要有实践经验,能够快速适应生产环境,熟悉生产过程。为此,在教学计划中加强实践教学及实训环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我们的具体做法是:教学计划中加大了实践教学的比例,一般课程的实践课比例占总学时数的30-40%,一些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实践课比例提高到50%。此外,我们安排了三个大的实习,一是设施园艺生产认识实习,时间一周,主要是通过外出参观的形式,对本地区的设施类型及设施主要生产方式和栽培作物进行感性认识和了解;二是设施农业综合教学实习,结合理论课进行的动手操作,在相关课程教学过程中完成,使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三是设施农业综合技能训练,分散到三个学期进行,要求学生亲自动手进行三个生长季节的设施种植实习操作,通过三个学期三个生产周期的实践课,让学生对多种园艺植物设施生产技术和过程有一个全面的了解。通过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实地实物讲解,增加了学生的感性认识,达到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的目的。同时在实践中,学生可以发现问题,锻炼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提高素质课。提高素质涉及思想道德、业务、身体、审美、劳动等诸多方面。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校开设公共选修课模块,要求理工科学生选修8个学分的人文类课程,所选课程包括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经管艺术等知识。既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也培养了学生与人交流沟通的能力及对社会更强的适应能力。

五优化教学环境,确保教学质量

1加大投入,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条件。我校已有设施园艺与蔬菜生理研究室、无土栽培技术研究室、设施农业研究室等科研机构与实验条件,实验开出率可达100%。2006-2008年学校拨款90万元,用于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新专业建设,主要用于购买相关教学实验仪器设备,建成和在建包括自动控制温室,蔬菜、花卉、果树设施栽培示范温室,学生试验温室等农业设施,目前各类温室的面积已经超过5000平方米。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一个专业是否能办得好,优良的教师队伍是关键。作为一个新办的交叉学科专业,我校除原有的园艺专业课教师外,还十分重视人才引进和校内教学资源共享。近年已从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引进设施园艺、环境控制专业方向博士2人,使原有的相关专业师资力量得到了充实;我们对校内其他学院专业教师进行资源整合,如涉及设施农业工程方面的专业课程,教学任务由我校工程学院的老师承担。

园艺工程论文范文7

【关键词】园林艺术;课程教学;存在问题;改革途径

一、园林艺术课程

园林艺术课程是园林专业的专业主干课,同时也是专业基础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深入了解园林专业的学科构架,理解园林艺术的基本原理,学习规划设计的理论和方法,为以后的园林规划设计方向其它课程打下坚实的理论和设计基础。园林艺术课程由上篇园林造景艺术和技巧以及下篇园林空间构图艺术两大体系组成,内容庞杂、涉及面广,对于课程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有较高要求。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促进课程教学的规范化和系统化,必须对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进行改革。

二、目前园林艺术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缺少对学习主体的关注

在园林艺术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传授知识的方式主要还是通过按照课本来进行教学内容的分配和制定的,因此在教学的时候,更多的是将自己已有的知识或者是书本上的知识进行讲解和演示,学生大多数就按照中学时期的学习方式,在课堂上看老师的讲解来进行。但是事实上,在强调将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内化为一体的园林艺术课程的教学中,应该要更加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而不是一味的将课程作为园林艺术课程的教学的重点,应该要更多地去关注学生本身,关注学生对于课程的看法,关注他们心中所想和想要学习的内容。

2、对文化课程的忽视

园林艺术课程相对来说,是一门更加以实践能力和理论知识结合的学科,并不像常见的学科那样与文化有更多的关联性。再加上,现在很多企业在挑选员工的时候,也会更加倾向于学生是不是有相应的工作经验,因此也就使得现在的教学内容在方向上更加偏向于专业技能或者是实践能力的培养,对于文化课程反而会忽视,但是这样培养出来的只是简单的操作员,或许在当时他们能够学会做很多不同种类和不同造型的园林,但是社会是在不断变化发展的,一旦学生不能很好地适应这些变化,就会造成他们慢慢被社会淘汰。在这样的情况下,就需要让学生学习到相应的文化课程,让他们能够通过文化课程的学习,让他们在以后的工作中,能够更好地做到理论和实践结合。但是在目前的园林艺术课程教学中,文化课程在各种其他课程的挤压之下显得较为单薄,需要得到进一步的强化。

3、逻辑与创新能力不足

在目前的园林艺术课程的教学中,教师传授给学生的知识还是较为片面的,是不够完整的,并且在教学的时候,也主要会有重点讲授某一些知识,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有所选择有重点的去进行学习。但是这样一来,也会造成学生在整合知识方面的欠缺,他们所了解的知识也就是教师所传授的知识而已。另外,现在的园林艺术课程的教学,更多的是采用传统的教学的方式来进行教学,对于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并不是很充足。

4、教学方法过于陈旧

目前园林艺术课程的教学方法还是偏向于传统,基本上还是按照教师作为教学过程的主体来进行知识的讲解。但是学生能力的培养不仅是由教师完成的,还需要学生一起参与进来,因此需要在课堂上能够进一步的发挥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让他们能够自发性去了解和热爱园林艺术课程,并且能够通过更加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来实现学生所需要具备的各种素养的培养。

三、园林艺术课程改革的途径探索

1、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在中国目前园林艺术课程中,学生所需要具备的各种理论知识的储备和专业技能中存在的问题,其背后的根源在于不能够正视科学发展和社会发展的背后推动力在于热爱园林艺术课程的人们,因为发自内心的热爱,所以造就了园林艺术课程等学科的不断向前发展,因此可以说,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因此,要想进一步促进园林艺术课程中学生所需要具备的能力和知识的培养,首先应该要回归到让学生对园林艺术课程有兴趣上来,要不断地挖掘园林艺术课程中能够引发学生有益思考和能促进他们兴趣的事物,以此来实现从根源的角度上来说,实现由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阶段。

2、个性化教学与创新思维的培养

发挥主体能动作用主要是从两个方面来说。首先,从教师方面来说,应该要及时地发现自己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并且能够做到根据不同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接受程度以及理解程度的不同,来制定相应程度的数学知识的培养。尤其是要不断的发现学生的优势,让他们从自己的优势出发培养他们某一种园林艺术课程核心素养,以此来带动其他方面素养的发展。从学生的角度上来说,应该要善于在园林艺术课程课堂中积极的发问,并且要善于将自己的创新型思维,以及当学生有一些与老师不同的见解的时候也可以提出来与教师进行商讨,也就是说,教师和学生都应该要积极的鼓励创新思维的出现,并且及时进行引导和开发。

3、改进传统教学方式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的需求,适当地进行教学方法的改善和更新。比如说可以适当地借用网上的教学资源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更加直观地展示相关的园林艺术课程理论知识。另外还有一点比较重要的是,要实现课堂“角色,关系”的转变。采用多种教学模式,来调动学生和教师之间进行互动的积极性,以此来使得学生能够不断实现被开发和自我挖掘,最后能够使得园林艺术课程中学生所需要具备的能力素养和知识储备能够得到较好的提升。

4、以能力作为培养重点

以往的教学方式还是更加注重从教师的角度出发来传授知识,但是从教师传授知识到学生进入到社会参加工作,这个期间会有一定的时间差,这个时间差的存在,就会造成学生在进入工作的时候,会和社会所要求的工作标准有些不同。尤其是对于园林艺术这个工作来说,时效性较强。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时刻把培养学生的能力作为重点和首先的教学目标,更加注重的是如何增强学生的能力,因此首先需要教师和学校方面改变现有的教学思维,将能力的培养作为重点教学目标。

5、重视文化课程的教学

以能力作为培养根本的教学观念的改变还需要重视起对学生文化课程学习结果的考察。前文提到,加强学生的文化知识能够更好地让他们能够在面对很多学校没有教学过的要求的时候,能够较快地转变已有的思维去不断适应全新的要求,这也是对于学生能力的另外一种培养路径。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就需要学校在教学的过程中融入更多的有关园林艺术课程的文化课程以及艺术课程,增强他们的文化素养,从而使得学生能够产生更多的有关自己如何去理解园林艺术的理念,从而能够更加系统地形成自己对于园林艺术课程的教学的理解,更好地在实践的过程中取得更加就有创新型的成果。

四、结语

园林艺术教学课程的改革是一个较为长期的过程,需要众多人员的参与。不论是学生还是教师或者是相关的教育机构,都可以尝试给予学生更加宽松的学习环境和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让他们能从自己培养自己的方式,加强园林艺术能力的培养,化被动化教学为知识的主动索取,才能够使得园林艺术课程的教学改革达到一个较好的教学效果,同时也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职业生涯的成功。

【参考文献】

[1]焦淑珍,李琴琴,张正言,贾秋娥,王林,徐盼.《园林艺术》教育改革探索[J].安徽农学通报,2016(23).

[2]刘旭.园林艺术原理课程教学中的不足与改革思考[J].科技视界,2014(16).

园艺工程论文范文8

关键词: 艺术教育 理工科院校 素质教育

教育部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中指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目标是:通过鉴赏艺术作品、学习艺术理论、参加艺术活动等,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高雅的审美品位,提高人文素养;了解、吸纳中外优秀艺术成果,理解并注重多元文化,发展形象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发展。艺术教育为大学生的创新发展提供了舞台,创造了条件。”

艺术教育属于美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即通过舞蹈、电影、美术、音乐、书法等艺术审美活动实现教育目的。狭义地讲,“艺术教育”可理解为对培养艺术家或专业艺术人才所进行的各种理论和实践教育;广义地讲,“艺术教育”是美育的核心,它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不是专业艺术工作者。①也就是说,艺术教育的范围并不仅限于对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技艺和理论知识的培养,还应包括通过不同的艺术表达形式提高理工科院校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

一、理工科院校开展艺术教育的必要性

1.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21世纪是人类高科技与高情感相结合的知识经济时代,不仅需要人们具有高智商,还需要具有高情商。一方面,社会向人类提出全方位发展的需求:随着以人为本、注重人的全面发展这些口号的提出,强调了人的综合素质能力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人类自身也有着强烈的全面发展的要求:随着我国国民素质和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精神层面的需求也愈加强烈。我国理工科院校由于沿袭了前苏联的教育模式,分科过细,造成学生的知识面过窄,除本专业相关知识外,罔顾其他,严重阻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而艺术教育可以满足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

素质教育成为社会主导教育模式,而艺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切入点,是素质教育的基础。高校作为推动我国社会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中坚力量,旨在向社会培养和输送高素质人才,切合社会发展现状,在高校教育中开展主题鲜明、形式多样、层次丰富的艺术教育工作,将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协调开发,提高理工科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校园文化的需要。加拿大著名学者斯蒂芬・利考克教授认为:“在大学里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是他周围的生活和环境。”提高理工科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积极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是其重要出发点之一。校园文化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理工科院校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利于其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提升其内在气质和修养,培养其创新意识。由于受到学科布局及专业特点的影响,理工科院校师生多以严谨、求真的理论研究和精确的数据分析为教学理念,专业课程也相对繁重,因此理工科院校的校园文化的构建,普遍存在整体水平不高、缺乏系统性、主题性,校园文化活动参与面、覆盖面较小,互动性不足等现象。据国家教委调查表明:我国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还很薄弱,艺术教育管理机构不健全,并且艺术教育内容和方法比较陈旧。充分切实地开展艺术教育,能够烘托校园文化氛围,提高校园文化品质,增添校园人文气息,满足学生的精神需求,使学生逐步了解和体验艺术带来的审美情趣和精神愉悦,缓解压力。

3.艺术教育本身的需要。艺术教育不同于其他专业类教育,其来源于社会生活实践,易受到社会发展的影响,理工科学生这样一群特定群体,可以成为艺术教育的素材,作为丰富艺术形式的载体,使艺术的表现形式和内容不断更新和发展。在理工科学校中开展艺术教育工作,可以有效地推广艺术形式,开阔学生视野,扩大艺术教育的受众面,避免曲高和寡,使艺术教育民族化,大众化,延长艺术形式的生命线,是艺术教育本身延续并发展的需要。

二、几种主要的艺术形式对理工科院校学生的影响

艺术形式指的是艺术作品内部的组织构造和外在的表现形态及各种艺术手段的总和。主要包括:绘画,雕塑,建筑,文学,舞蹈,音乐,戏剧及电影艺术形式。虽然艺术的表现形式的多种多样的,但是艺术本身的目的都是创造性地反映人类对自身或世界的认识,反映人类的真实情感。开展艺术教育的优点在于能够突破理工科院校培养学生的局限性,提高理工科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促进身心健康发展,使得学生在大学中真正完成从成长到成熟的过程。要在高校中有序、有效地开展相关艺术活动,应考虑到参与受众面、开展场地、形式、经费等现实因素,其中,绘画、舞蹈、音乐、戏剧、文学这几种形式较易开展,以下对其影响进行分别探讨。

1.绘画。理工科院校学生普遍存在缺乏空间想象力的现象,对专业中的机械构造、图纸设计、产品研发等一系列涉及空间想象力方面的课程存在“短板”。绘画能够提升学生的整体观念、形象思维能力,塑造空间感、三维感,培养和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和创造力。从而对理工科院校的工程制图等课程教学有一定的帮助,通过对绘画作品的鉴赏、理论知识的学习,以及绘画活动的开展,使他们具备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手指的灵活性,以及近距离的视觉敏锐度。

2.舞蹈。舞蹈不同于其他艺术形式的特点是通过肢体语言表现人物、事物及其深刻内涵。理工科学生通过对不同种类的舞蹈的欣赏和学习,能够增强自身的社交能力,学会用肢体语言表达内心思想,丰富与人交往的形式;而大多数舞蹈都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有情节性、故事性及教育意义,通过学习或者欣赏,能够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3.音乐。音乐具有“不可翻译性”和“不确定性”,学生可以任意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对其创造力和想象力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和刺激。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非常强调音乐对管理和改良社会及完善人格的作用,而在现代社会中,通过音乐引发的灵感可以产生不可思议的创造力和发现力。学生通过欣赏和参与学习一方面了解了很多音乐专业知识,更深入地理解和体验其艺术魅力,在提高艺术修养的同时激发想象力、创造力。大量的事实证明,经过系统的音乐学习、音乐修养较高、形象思维能力较为发达的理工科专业人员,通常在其所从事的专业领域中更具创造力,更易获得一定成就。

4.戏剧。戏剧艺术是来源于生活的舞台剧,通过肢体表现、音乐烘托、语言表述等表现方式反映社会万象和传达精神状态。学生在排演、观看戏剧的过程中,更深刻的体会和分辨善与恶、美与丑,理解作品中蕴含的人性光辉、人生哲理,唤醒他们对社会正义、美德良知的拥护,作品中反映出的道德准则、行为礼仪等方面内容,通过对剧中人物情节做分析评价,引发不同的观点立场,探讨正确的解决方式,换位思考品味人生,从内心深处的思想道德教育,到外在表现的行为举止,有着显著的启发作用。

5.文学。一个人的素质表现为对环境的认识及认识环境的能力。优秀的文学作品创造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以具体而典型形象表现了人们对环境的认知及认知的过程。现代社会,理工科学生不仅需要懂得专业知识,还需要懂得社会时政、国家历史、人际关系等各个方面,以深刻地了解过去、准确地把握现在。阅读健康优秀的、反映历史的文学作品,一方面有助于理工科院校学生了解和适应当代社会,可以从典型人物、历史事件中吸取经验教训,通过文学素养的培养进而提高道德修养。另一方面,有助于提高其思维能力、审美能力,以及阅读、写作、理解、口语交际的语文能力。

三、对理工科院校开展艺术教育的建议

1.转变理念。目前高校教育观念普遍认为就业率是首要的,艺术课程教学并不重要,不能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然而,在社会需要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的今天,高校应该高度重视艺术教育在帮助学生提高综合素质、培养创造能力中的重要作用,确立艺术教育在工科复合型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基础地位,重视艺术实践活动对学生的重要作用和艺术实践活动对校园文化的功能,从理念上彻底转变,在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活动的策划和组织上加大力度。

2.优化物质艺术氛围。香港中文大学金耀基先生提出,大学应该给学生提供一种“创造性的文化生活”。“文化生活常决定大学风格,常影响学生的气质品性和文化情调、有生命意义的生活方式。”②在美国斯坦福大学校园中,无论是建筑、雕塑、壁画、公共设施都充满艺术气息。例如,在公共场所建立艺术走廊、树立格言标牌等,都可以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兴趣。此外,还应重视标志物的建设,包括校训、校徽、校歌、校服、礼仪、雕塑、楼名、路名、校园风物、文物景点、学校标志、室内环境等,创造既有自然美又有人文美、科学美的和谐校园文化环境,充分发挥潜移默化地凝聚人、熏陶人、感化人、教育人的作用。

3.开设相关课程。艺术教育的教学方式是相对开放的,适用于集体活动组织,通过教学的方式达到丰富学生精神需求的目的。理工科院校应开设一些比较系统的艺术相关课程,以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一批重点院校从20世纪90年代初率先在校内推行艺术公选课学分制,后迅速在全国高校中普及开来。学生可自主地选择,修满学分方可毕业,从而明显提高了理工科学生的综合素质。除此之外,还应在对课堂教学的不断摸索和实践中,形成一套适合理工科院校学生学习的教学体系,包括教学内容及方式、组织管理、效果评价等方面的实施方案。

4.开展实践活动。将丰富的艺术理论寓于各活动中,通过校团委、学生会、学生社团等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校园艺术实践活动,使艺术教学与活动相结合,互相补充促进,并在实践中获得体验,在艺术的氛围下,有效地凝聚学生,对理工科院校学生成长成才有着积极的影响。定期举行大中型的文艺汇演,包括迎新晚会、毕业生晚会、红歌会、五四青年艺术汇演等系列艺术实践活动,例如举办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使学生不出校园就能欣赏到高雅音乐,印发观众须知,让学生了解出席音乐会的相关礼仪,并在音乐会进行的过程中由主持人介绍有关作品的背景和赏析,在良好的艺术氛围中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也可将艺术教育活动结合不同理工科院校的专业特色进行合理整合,将科学理念注入艺术教育的表达形式中去,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艺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切入点,是校园里最具活力的教育形式之一,高校开展以形式多样、主题鲜明的各种艺术活动为主导的艺术教育,改善、补充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审美能力、开发智能、培养创新思维、大力弘扬人文精神,让艺术教育渗透进理工科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推动人才综合素质的发展。

注释:

①彭琛,马春明,周松竹,薛睿韬.大学艺术鉴赏.北京: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2010.

②丁冬,王彬彬,等.大学沉思录[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96.

参考文献:

[1]林玎.工科院校开设艺术舞蹈公选课的必要性浅析[J].

[2]刘瑞璞.美国的工科与艺术无障碍教育给我们的启示[J].

园艺工程论文范文9

【关键词】园林施工;新工艺;技术问题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国家逐渐富强,科技获得迅猛发展,我国园林施工工艺正在不断进步,在园林施工中,许多新工艺被广泛运用。使用新工艺,有利于增强施工单位施工能力,增加市场占有率,优化园林工程品质。但是新工艺应用环节,经常出现管理问题、技术难点。笔者根据自身多年的园林施工经验,主要分析园林施工新工艺与技术问题,提出一些优化解决措施。

一.园林工程施工新工艺分析

首先,合成土工材料技术。对于土工合成材料而言,主要使用三维网防护技术,而三维电网属于新型合成材料,适用于植草固土,且土壤需疏松与柔软,预留85%空间,以充填土壤与细石,且植物根部可穿过他们,促进舒适与均衡生长,待草皮成熟之后,紧密连接网垫、泥土与草皮。由于植物根系可深入至地下35cm左右,可形成一层复合型保护层。因此,使用合成土工材料技术,主要是环山路侧护坡,可达到较好绿化效果。

其次,高边坡防护。对于园林工程,在具体施工中,根据边坡高度与低脂环境,以及边坡坡度、危害度、坡长等,选择最佳防护措施,以提升软土结构面抗剪力、地层滑移面抗剪力,有效改善地层力学性质,使结构层、地层形成共同作用,提高边坡稳定性。

第三,施工测量技术。对水平仪进行反复校验,保证仪器处于正常状态,根据设计图纸平面点,实施反复测量。若测量结果不同于提供值,必须给予重新复测。如果数据资料错误,必须要求设计单位到场,双方进行重新复测病确认。如果检测结果等同于设计结果,则设置护桩。

第四,土方施工技术。在土方施工中,主要为存放、倒运与回填工作。根据园林工程具体状况,可选择机械设备操作与人工施工方式。针对土方集中、大规模施工现场,可选择机械设备进行施工。若园林工程规模较小,施工点受自然、地理环境限制,且机械施工不方便,可采取半机械化作业、人工作业方式。

二.园林工程施工管理的技术问题

进入21世纪后,社会已发生实质性转变,就我国城市建设而言,城市化进程呈现生态性、科学性特点,城市发展不再盲目追求形象工程、数量工程,在建筑园林绿地、花卉种植方面,为城市建筑添加独特魅力。所以,在园林建设中,花卉造型、花卉种植对居住生活环境具有良好积极促进作用。立足科学发展观角度,园林花卉种植是相关学科的复杂性、综合性系统,涉及园林植物学、气候学、土壤学、城市规划学、美学等相关学科。

现阶段,虽然园林新工艺不断更新,但利用率较低,主要因为施工管理、技术管理的问题。这些问题表现为植物种植、园林建设与管理方面。针对植物配置问题,园林景观四季感、层次感有待丰富,在植物品种配置、选择方面,可选择多样式、搭配性组合方式,合理配置植物品种,包含落叶乔木、草地植被、花草树木与水生植物的有效组合。按照不同生活特点,按照不同植物品种,充分表现其习性。同时,在生存环境中,不管是土壤、温度与水分,需按照不同要求,合理考虑各项因素。针对景观效果而言,需结合草灌乔、花果叶合理搭配,保证季节的生物多样性,提高园林植物层次感。在改造湿地景观时,园林施工新工艺、技术管理也存在诸多问题。

三.园林工程施工新工艺管理与技术问题优化措施

首先,提升新工艺预见性。有效开展深入调查,方可进一步提升新工艺预见性,全方位了解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开展现场试验,利用多种方法、多种形式试验,方可确保检验结果准确性,提高园林公益性效果。针对园林施工,需实施全面规划,提高新工艺实用性、可行性。例如石材新工艺运用,需选择最佳新工艺石材,按照一定审美要求、质量要求,加强审美能力,确保新石材形状、清洁度、放置地、颜色等指标,与顽石、卧石审美标准相符合。按照整体设计要求,确定石材定位与走向,针对放置基础,需考虑水流冲刷、震动等侵蚀影响,考虑安全标准,在新工艺方面,可选择搭接缝隙,确保石材有效勾嵌。另外,在园林施工中,需按照整体图纸,提高园林施工适应性,提升园林施工预见性。在实际施工、设计中,使用新工艺,想按照城市规划要求、实际情况,给予灵活、及时调整。

其次,资源合理配置。在园林施工方面,需积极探索新工艺,达到园林资源配置要求,确保土地、湿地与林地的合理配置,充分发挥资源作用。在新工艺运用过程中,需加强检验,有效解决传统工艺、新工艺质检的矛盾,按照具体状况,提高园林资源有效利用。在确定园林工艺中,需选择低消耗与高产出工艺,摒弃高消耗与低产出工艺,加强技术革新力度,确保新工艺的有效运用。同时,针对新工艺、传统工艺,需持一种客观、合理态度,传统工艺不一定是落后工艺,也不能完全依赖新工艺,无论是新工艺、传统工艺,均有各自优点,应按照施工具体状况,灵活选择工艺。

第三,遵循工艺内在规律。无论是新工艺、旧工艺,均需按照园林施工工艺、自身内在规律,针对材料路面,确保园林施工,满足路面整洁、安全耐用等要求,即符合工艺内在规律。在园林施工中,只有掌握好工艺规律,方可解决新工艺使用管理、技术问题,把握新工艺方向。若引进新工艺,需考虑园林施工要求,掌握园林景观效果,确保园林新工艺科学合理。因此,在园林施工中,需遵循新工艺内在规律。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园林工程施工中,新工艺的运用,包含景观管理、技术问题,对新工艺发展造成严重影响。而园林新工艺主要包含合成土工材料、高边坡防护、施工测量、土方施工等技术。在园林施工中,需进一步提升新工艺预见性,优化配置园林资源,遵循新工艺内在规律,通过更加合理、科学的优化措施,方可提升新工艺使用效果,让园林规划环境与植物生长需求相适应,在园林规划、植物生长习性方面,需达到完美融合目的,促进园林建设的长远、稳健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运旭.园林施工新工艺的管理与技术难点分析[J].现代园艺,2011,(15):7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