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产业价值集锦9篇

时间:2022-12-02 17:41:32

产业价值

产业价值范文1

[关键词] 媒介产业 价值 生态

[中图分类号] G2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853 (2015) 01-0051-09

The Value Ecology of Media Industry

Hou Yading

(Management School, Zhejiang University of Media and Communication,Hangzhou,310018)

[Abstract] As an industry, while maintaining economic function, media industry finished more work on information transformation and value delivery in different ways.Distinguishing with traditional industries,in a lot of respects on industry subsisting,objects range,transfer link,system configuration and value form,etc.,the media industry are more detached from the material form of traditional industries, in the processes of information resources gathering, storage,processing,transferring and alteration,it gradually completed the value evolution and expansion,finally completed its“political”,“truth”target ,created the ethical people who has consciously cognitive to the state and government.

[Key words] Media industry Value Ecology

产业是人类特有的生活方式,是人类意识进入物质对象的普遍化过程。所谓“媒介产业化”的概念,是指从单纯的文化、精神生产事业的媒介单位沿着经营和理性的轨迹向企业状态过渡的一种现象[1]。但媒介产业与传统产业存在很大差异,主要表现为媒介产业更多地摆脱了质料纠缠而进入信息环节,传统物质资源的地位不断下降,信息资源日益兴起。在保持产业经济功能的同时,媒介产业更多地兼任信息与价值传递的任务。具体而言,媒介产业从产业存续状态、载体形式、传递环节、对象区间、系统构成、价值形态等各方面[2],都更多地脱离了传统产业的质料形态,在对信息进行搜集、存储、处理、传递、改造、使用等过程中完成其产业使命。产业存续状态是产业存在的形式;产业载体是产业资源与产品得以实现的物质基础;传递环节是产业产品由原材料向现实性转化的整个链条;对象区间是媒介产品传达的受众规模和范围;系统构成是媒介产业价值生态的生存方式;价值形态是产业创造价值的存在形式。媒介产业通过以上系列环节逐步完成价值进化与拓展,最终完成其“政治性”“真理性”的目标,造就对国家、政府有着自觉认知的、伦理性的人。

1 媒介产业的存续状态

产业存续状态是产业存在的形式,这一形式取决于产业自身性质及发展方向,一般包括产业意识、产业关系、产业活动和产业规范等几个方面。产业意识是产业对自身性质的认知程度,这一认知水平的高低取决于从业者对于自身所从事行业的深入了解程度和全面把握能力,这一把握的一个重要来源就是产业关系,同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产业关系的形成和发展。这是由于产业意识决定产业行动能力与选择,而这一能力与选择不可避免地形成与改变着产业关系。产业关系是行业由于产品生产、销售和使用而无法避免带来的与相关行业、资源、使用者之间所发生的相互影响过程,这一关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产业意识,同时又反过来改造产业意识,亦即对产业意识的否定过程,并因此带来产业意识的不断进步与实现。产业活动是产业意识与产业关系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信息产品策划、生产、传播、实现等各个环节,这些环节在产业意识的指导与产业关系的协同中完成,同时也依赖其活动效率对产业意识与产业关系进行评价、调整,因此带来整体产业的进化。产业规范是产业积累与进化的认知结果,一般表现为文字、数字、图形等形式,为产业存续与发展提供必须的约束、标准与框架。这些标准与框架均经历了长时期磨炼,具有较强的稳定性,但也必须随着媒介产业迅速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否定自身、不断进步。

产业意识标志着产业对自身的认知水准,这一认知一般经由器物认知、制度认知到价值认知的过程。媒介产业认知与传统产业认知相同之处,在于前面两个层次。器物认知与制度认知具有相同性,仍然停留于实物价值层次,因此,媒介产业特有的、亦最为重要的本体价值特性,即文化与精神价值在这两个层次中毫无彰显。随着媒介产业进化而来的产业意识觉醒标志着文化与精神价值的显现,在这一环节中媒介产业意识开始达到产业精神的高度,产业精神价值开始摆脱之前器物与制度层次的困扰并开始追求自身。产业意识中的精神价值,此时得以显现,并已在自身之中具有实体性。但这一实体性是空虚的、悬置的、没有内容的,因此无法在相对立的任何客体中得以实现。所以,产业精神首先寻找的是其得以落脚之处,摆脱悬置的命运。这一寻找首先发现的,就是媒介产业运营中的产业关系。

媒介产业的实物价值在于其生产、加工或者实物形态形成过程,精神价值隐匿其中得以落脚。实物价值随着生产过程得以形成,精神价值的活动等待展开,而这一展开的环节依赖于生产关系,包括资源关系、产业关系、消费关系等。资源关系更多地形成产业实物形态及价值,并奠定产业精神价值存在的基础;产业关系开始实现产业实物及精神价值的流动,形成价值传递环节;消费关系最终展现媒介的实物与精神价值。这一展现依托于媒介产业的产品信息化特征,因此在消费形成感觉刺激的同时,更多地传达与完成其精神价值。媒介产业的精神价值开始走出物质形态的禁锢进入人类精神环节,努力巩固其地位,完成对消费者的精神传达与统一过程,这一过程便是产业活动。媒介产业活动漫长而艰辛,在很长时期甚至最终无法达成目的,始终停留于悬置的实体性内。因此,媒介产业精神价值的最终实现,便依托于媒介产业活动的有效性。

产业意识与产业关系的实际行动就是产业活动,这是一个由意识到物质再回到意识的过程。产业意识经由产业物质关系、制度关系发展至产业精神关系,由此解决的只是产业精神对自身存在及实体性的初步了解,并通过发现产业关系而发现这一存在及实体性的现实可能,但这一现实可能的实现,必须通过产业活动这一形式。产业活动是在产业意识指导下,通过对产业关系的实际运作而最终可能实现的媒介产业物质价值与精神价值的现实性,这一现实性实现的可能便取决于产业活动的指向、层次及有效性。媒介产业的初级活动,在其指向和层次上,虽然表现为信息形态,但其产品信息内容未能脱离无精神状态,所传达与实现的价值目标仍然停留于确切时态,如具体时间、事宜、技术操作等,这一过程可有效实现确切信息传递,但并不富含任何精神价值意义。随着产业意识、产业关系的进化与发展,产业意识到自身的实体性及使命,于是追求更高层次与指向亦即其自身精神价值发展。这一过程全然改变了初期的产业目标及后期的产业存续状态,从而极大改变了媒介产业的生产方式、价值附加与价值传播过程,产业活动进入新的阶段,产业精神价值开始确立自身意义并在整个产业链中逐步确立地位,主导产业发展并在本质上改变了产业意义。

只有善的产业意识与产业关系才能带来善的产业活动,善的产业活动才能产生善的价值,这一目标的实现,不仅取决于行业良心,也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产业规范。产业规范的发展,相对之前产业意识、产业关系、产业活动,同样经历着不同的发展阶段,亦即器物规范、制度规范与伦理规范。器物规范层面的产业规范,与传统产业并无太大区别,仅在于实物形态产品向信息形态产品、实物规范向信息规范的一些过度与演化,并无任何精神价值意识;制度层面的媒介产业规范,已初步意识到产业自身的特殊性,亦即信息产品所富含的特殊传达与导向功能,从而在信息处理上提出一些基本的产品约束要求;伦理规范是媒介产业对于其信息产品的精神价值进行反省与梳理的结果,这一结果终于意识到产业自身较之传统产业所具有的更为重要的精神价值功能,并且意识到精神价值的伦理实体性。信息产品的实物形态及实物价值开始衰微,精神价值开始显现,伦理规范成为其他规范的统领,并在这一统领过程中提出自己的改造计划,不断否定之前实物规范、制度规范中的非伦理性规制,从而在信息产品的生产、传播、反馈等各环节不断附加精神价值,媒介产业的伦理价值生态日益丰富,产业精神的实体性与现实性日益显现。

媒介产业特殊的存续状态决定其产业意识、产业关系、产业活动和产业规范都在很大程度上区别传统产业,主要体现在特殊的产业资源、产业产品以及产品消费过程,而这一切都要求媒介产业必须具有与传统产业极为不同的产业载体,以实现产业资源与产品的正常流转。

2 媒介产业的载体形式

产业附着于其中的具有一定经济功能的环境,就是产业载体[3]。产业载体是产业资源与产品得以实现的物质基础,这一基础与产业资源、产品的结合,使得产业能够完成从基础资源向现实性转化的目标。媒介产业以信息为产业资源,通过对信息的加工完成产业产品,通过产业载体完成产品的现实性转化,这些载体可分类为符号信息载体、声音信息载体与影像信息载体等。

符号信息载体以静态图像符号或文字符号开展工作,在人类精神发展史上处于不断进化的过程,于当前媒介信息传播中仍然担当着基础的、重要的角色。图像符号系人类亘古不变的对自然界的崇拜与模仿,一方面是人类在成熟文字出现之前的记载方式,精神环节简单外化,粗糙以致无法展现,甚至人类本身对精神环节并无认知;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随着符号的精细化、准确化、形象化,同时也伴随着人类精神的自我认知与发展,人类精神活动得以在其中直观展开。图像符号开始摆脱单纯记述的目的进入精神环节,原始图像符号逐渐消失,近现代图像艺术蓬勃发展。但这一发展并非单向度前行,人类不断发现自身精神的谬误而不断回头寻找,以至于图像艺术循环往复、艰难前行,最终才有可能逐步认知、接近人类精神的自身本质,在精神实体的本体性上得以实现图像符号的现实性,这也是不朽图像艺术得以产生的途径。文字符号是图像符号的简化形式,这一简化极大增强了文字符号的记述功能,但却不可挽回地失去了图像符号的直观精神意义。文学家们一直企图在文字有限的精神表达框架内寻求突破,努力实现文字符号的精神化,使得人类精神在这其中也有一席之地,精神环节得以一定程度地展开,但作者个体的精神发展、表达能力的有限特别是读者认知的有限都对这一表达方式产生了极大的桎梏,以致于时常无法实现追求的精神价值的现实性与普遍性。

当代人类符号以文字为主,媒介产业的符号信息载体一般包括报纸、书籍等出版物。符号信息载体通过视觉与对象发生关系,进入对象思维、情感之中,这一过程是单调的,对产业对象的同一过程非常有限。人类技术的累积与进步使得信息载体出现更为丰富的形式,以弥补符号载体的不足,主要形式为声音载体与影像载体。声音载体介于符号载体、影像载体之间,包括无线广播、声音存储介质等形式。这一载体通过听觉与产业对象发生关系,同样处于单调的状态,但较之视觉依赖的符号载体,声音载体依靠听觉与产业对象互动,这一互动更加接近人类原始的直观感应能力,摆脱了图像特别是文字符号的间接认知、理解过程,媒介产业附加并逐渐成为主体的精神价值得以更加顺利地展开,对于特定感知对象具有更加良好的精神同一过程。器乐家、歌唱家、播音员、混响调音师等掌握专业声音技术的人员,依靠声音载体传达声音信息,这一信息通过不同但各自统一的内容、节奏、旋律等形式进入产业对象的听觉并轻松进入精神世界,在传播基本信息内容的同时,更多地承担起精神环节展开的重任,对于特定人群的特定精神倾向具有强烈的共鸣并因此产生强烈的价值同一效果。声音载体摆脱了符号依赖同时也失去了符号特有的视觉直观功能,因此无法摆脱符号载体的单调性去构造立体的生动画面,精神在此环节的展开具有相对更强的生动性,但仍然是单一的杂多,产业对象在符号和声音信息中构建的精神家园模糊而不稳定,并不可避免地产生因人而异的分化与歧出,因此只能有限地实现媒介产业建构的精神价值。

符号载体、声音载体因自身表达方式的局限性,无法超越在人类精神建构与传达过程中的单一性与特殊性,无法构造具有实体价值的普遍精神意义,影像载体满足于这一需求,在相应技术具备的条件下应运而生。影像载体能够同时实现符号、声音、动静态图像的传递,更加贴切于人类的全面感知范围,包括戏剧、影视、网络互动等形式,因此具有更加全面的能力来完成媒介产业产品的现实性转化,完成产业对象的同一性目标。戏剧表达方式是产业精神价值的直接传递,表演者通过虚拟角色的真人表现,呈现给产业对象生动、全面的外部形象与内部精神,精神环节的展开依托表演者以及戏剧设计者对于戏剧精神内涵的把握与传达能力。这一表现形式由于真人情境的出现易于直观地获得传达对象的认同,但精神环节的展开及同一水平多是受到表演者依赖的限制,除了表演者自身能力外,环节展开的即时性对于信息传达的确定无误有着百分之百的要求,对于哪怕是偶尔的偏差也无力校正,因此,媒介产业的这一活动方式便具有极大的局限性。影视产业出现的目的,一个最为重要的方面,便是克服戏剧产业这一不足,但在否定戏剧表达形式现场依赖的同时,却也失去了真人情境的优越性。当前影视载体得以依靠技术在产业对象感官中重现戏剧效果,但无法抹去愈加严重的虚拟性,产业对象的信息内化强度明显减弱,产业精神价值的展开与同一过程便具有速至速离的特性,因此,在产业价值传递形式中并不能够优先于戏剧形式。较为成功的戏剧与影视载体形式能够有效传达产业信息并获得相当的产业价值传播与同一效果,但其瓶颈在于,信息传达处于单向状态,产业对象被动接受信息并被环境渲染后进行价值内化过程,这一过程由于缺乏对象的参与互动而效果短暂,参与者的价值同化过程在特定环境中产生,离开特定环境后即基本消失。网络互动形式克服了这一缺陷,参与者不再仅处于不断否定自身的状态,并以此进行价值更新的过程,而是通过影像、声音等方式积极互动,在互动过程中努力追求自身价值的肯定,并在不间断的网络行为成功与失败中潜移默化地接受媒介产业价值引导,从而主动完成自身价值进化过程。

产业载体的进化能够达到更好的媒介产业产品现实性转化过程,但这一载体仍然是单个环节,在整个媒介产业价值链条中表现出个别性和特殊性,无法独立完成信息产品价值的现实性和普遍性目标,而这一目标的实现必须依靠媒介产品各个传递环节。

3 媒介产业的传递环节

传递环节是产业产品由原材料向现实性转化的整个链条,尽管媒介产业以信息传递为产品,但这一链条并不是简单的信息传递过程,而是在每一个环节上不断发生着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一般来说,媒介产业的产品传递环节包括信息生产、信息介质、信息传达、信息受众等几个环节,媒介产业的信息产品通过各个环节完成传播过程,实现产业价值目标。

信息生产是对于已经获取的资源性信息进行加工,或是有目的的信息产品设计,使之附有产业价值,这一产业价值一般同时包括经济与文化价值,并在完成加工后通过信息介质进行存储和传递。信息加工是对外部信息的收集及处理过程,这一过程一方面要求忠实于信息资源的真实性,完成确切信息的转述过程;另一方面在忠于信息本体的基础上进行产业精神价值提炼,从而实现对产业对象进行价值传递与价值引导的过程。因此,信息加工是媒介产业对于资源信息的首次否定过程,这一否定剥离了资源信息的本体性、权威性,并在本体基础上重建信息产品的精神本质,精神环节的运动得以展开和构建。信息产品设计是另外一种信息产品生产方式,这一方式摆脱了之前信息加工对外部信息资源的依赖性,系人类精神环节在媒介产品中的直接运动与展开的结果,但这一运动方式由于人类主观活动的参与而充斥着虚拟与不确定,从而造成这一生产方式要求设计者对于人类精神价值有较高的把握能力,也造成了这类媒介产品价值的不确定性。信息生产完成外部信息及信息设计过程并获得相应的信息产品,最终目标是受众人群。这一目标的完成,仍然依赖于信息介质与信息传达。

信息介质是信息产品的存储和传递环节的物质基础,包括传统的文本介质以及声、光、电、磁等各类当代信息储存物质。信息介质的工作过程并无精神价值含义,相反,生动的、有生命的媒介信息产品在此被重新还原为物质形态,以便通过信息储存和传递技术进行传播。传统的文本介质缺乏对象互动,仅以文字、图像符号等形式静态展现信息内容,作者对于人类精神的理解与诉求转换为图像、文字形态,这一转换通常难以取得全面成功。一方面是限于作者对于精神环节的理解与展开能力,另一方面又限于图像、文字符号不间断的时代变迁。因此,文本介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完成人类精神价值的文本化存储,另一方面却难以完成否定之否定过程,无法通过文本介质形式真实重现当初真实的人类精神价值。媒介技术的进步导致信息介质的迅速变化,声、光、电、磁等新型信息介质的出现极大提高了信息存储的速率、数量、持续性等各方面机能,媒介信息产品能够以符号、声音、影像等形式全方位进行物质转化,同时也为产业对象的信息参与、互动提供了条件。这一介质形式摆脱了人类精神表达对于图像、文字符号的单纯依赖,为精神环节的有效再现与再次展开提供了物质基础,同时良好的信息对象互动性又为媒介信息产品的价值同化功能提供了保障。信息介质使得媒介信息产品得以物化和存储,但仍然只是一个环节,这一环节的延续便是信息传递与产业对象到达。

信息传递并不意味着信息传达,或者说传递的最终目标是信息到达,信息到达的传递过程才可称为信息传达。信息传达以其介质不同而呈现不同的传达路径并因此产生不同的产业伦理问题。传统文本介质具有较为明确、稳定的信息主体性,信息传达清晰,较少争议,能够较为清晰地传达作者精神意图。但这一方式受其单纯符号传播方式的限制,在精神环节的展开上需对象具备相应的符号解释、理解能力,又易因语言、时间变迁而歧义、灭失,同时在传播效率、范围等方面也有诸多局限。当代信息传播技术(声、光、磁、电等)有效突破了这一障碍,在信息产品存储容量、表达能力、传播效率等各方面极大进化,但相对于传统文本介质而言,却不得不面对新的信息伦理困境。一是信息产品的时效性、个体性不断增强,为个体的精神创造与精神表达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条件和环境,很大程度上摆脱了符号依赖,作者能够以不同信息表达方式生产媒介信息产品。但时效性与个体性的增强也带来了信息产品主体性的不稳定,人类精神多元化、自由化的结果变得无法预测。二是信息传播效率的提升带来了信息传播的受众覆盖能力的无限扩张,媒介产品的正向价值与反向价值、积极导向与消极导向均变得难以控制。三是信息对象的无限参与能力导致信息产品的主体性在传播过程中渐次消失,媒介信息产品本身所努力附加的精神价值逐渐模糊、异化,无法有效达成媒介信息产品的价值目标。已经实现信息传达的媒介产品,必须再次以符号、声音、影像等重现出来,这一重现并不是单纯、不含新鲜内容的信息重复表达,而是对信息介质中物化产物再一次否定,回归之前的信息形态,并在更高的层次上显现出来,这一显现的工作目标便是信息受众。

受众是传媒生态系统的边界,部分地存在于传媒生态系统之中,同时大部分受众又在传统生态系统之外,构成消费传媒产品的市场[4]。信息受众通过各类信息传播载体获得媒介产业生产的产品,并在这一过程有选择地建立与所接触的信息产品的同一过程,这一选择过程已然不同于信息产品本身,而是对于外界传达的信息产品的再一次否定过程,并在这一否定过程中验证媒介产品的现实性和有效性。信息受众的价值同化水平标志着信息产品价值传达的成败,但却无法成为一个标准,这是由信息受众自身局限性决定的。初级信息受众人群停留于基本的确切信息传达,自身缺乏足够的符号理解能力和精神认知水平,对于信息产品的外部信息敏感而缺乏内在精神价值需求,因此针对这一信息受众的媒介信息产品强调外部符号或影像的直观感知与表达,精神价值处于或有或无状态。次级信息受众已经具备一定程度的精神价值感知能力及需求,在着重于媒介信息产品外部愉悦感的同时,也有着一定水平的文化精神价值的追求。这一层次的媒介信息产品必须同时兼顾产品外在形象与内在精神价值打造,在信息传播过程中较好地同化产业对象。高层次的信息受众开始逐步脱离信息产品的单纯外在形式,以相当的文化素养基础与人类精神价值理解能力评判媒介信息产品的价值,明确界定信息产品的价值合理性,并因此作出同化或排斥的决定。这一层次的媒介信息产品无需追求过于繁琐的外在形式,而应在内部精神价值判断与塑造上达到一定的合理性,才有可能产生较好的价值同一效果。

传递环节的现实性和有效性取决于受众人群,这一人群也是一个否定性环节,对于传递环节所传递的信息产品的最终确认,不仅取决于个体受众,更取决于众体受众,并因受众群体的规模不同而存有不同的确认水平,不同规模即对象区间。

4 媒介产业的对象区间

对象区间是媒介产品传达的受众规模和范围,这一受众规模和范围影响着媒介信息产品的价值传达效果和价值影响水平。信息对象所处价值环境、自身价值状态以及组织成熟水平等产生基础的价值判断、价值解释与价值选择,而大众传播程度、国家形态是否参与等决定了价值传播及同一的最终效果。因此,媒介产业的对象区间又可以区分为人际区间、组织区间、大众区间和国家区间。

人际区间是媒介产品最为简单、直接的传播方式,受众规模和范围较小,经常为个人对个人式的点际传播模式。这一传播方式由于受众群体较小,生活、知识背景较为接近,不受组织背景影响,因此易于对个体取得直接的传播效果,或者说较小的受众人群易于接受媒介产品所带来的知识、理念、意识形态等产品内容。一方面人际对象区间的信息产品传播,对象间对于信息符号具有较为统一的认知能力和倾向,对于信息基本内涵的理解基本趋同;另一方面人际间价值取向趋同,在更高层次的媒介产品附加精神价值理解与接受上彼此容易达成同一,因此这一形式的对象区间对于媒介信息产品的认知上容易出现较为一致的认同或拒绝,在基本价值判断上不能够摆脱所处人际环境的束缚,媒介产品的价值传播与同一能力很大程度上拘束于人际对象区间的区间价值约定,从而不得不屈服于个体认知而失去其本身的价值功能。人际区间传播的价值趋同决定了媒介产品传播的高效率与价值清晰程度,虽然这一清晰程度的方向或许不尽如人意,这是由人际区间信息对象的特殊性造成的。信息对象一方面保持清晰的价值传统与判断,并因此决定媒介信息产品的精神传播效果;另一方面,这一价值传统与判断来自于个体及其所处环境的约定俗成,这一约定俗成由于缺乏组织区间形式,仍然是单一的、特殊的杂多,无法避免其特殊性与偶然性,无法形成具有普遍性、实体性的伦理实体,无法达到精神环节发展的必然性,因此,人际区间必然向组织区间过渡,形成更具伦理意义的信息传播形式。

组织作为群体关系,是对个体存在的否定与升华,对于媒介产品的内涵,具有更为明确的价值判断能力,并通过组织价值判断而影响个体观念,从而实现媒介产品的真实含义。在人类精神运动过程中,个体逐渐发现自身的单纯性和特殊性,本能地趋同于更为普遍的人类价值,这是人类精神进化的自然过程。当一定数量的个体取得较为同一的价值目标与价值认同,并愿意为此统一自身行为及思考方式,组织形式便出现了。媒介产业的组织传播区间首先完成个体价值的否定过程,并在追求组织价值的过程中重新完成个体价值的建构,个体价值的统一建构便构成组织价值。组织区间建立于同一的价值判断之上,因此对于媒介信息产品便具备事先的价值判断与筛选能力以及事后的价值纠偏功能,这一功能不仅完成了对个体价值的否定与重建过程,也完成了对媒介信息产品的否定与重建功能,并通过这一过程完成组织自身的价值建构。当组织面对整个社会时,仍然无法脱离其个别性与特殊性,信息技术的进化使得个体有着充分的自我发现功能,当这一功能成功溢出组织环境,组织价值体系便自行瓦解了,个体重归个别形态,媒介产品便进入了大众传播区间。

大众区间形式是对组织区间形式的再一次否定,个体再次回归个别状态,但这一个别状态不同于之前的个体区间传播形态,而是个体意识到自身即为大众,针对媒介产品的确认与否定也不再是单纯的个别意见,而是进化为大众思维方式。人际区间保持着个体以及个体间的特殊思维与价值判断,信息产品无法突破个体价值约束而实现其价值普遍性;组织区间否定了个体特殊性及其特殊价值,试图建构统一的组织价值,但组织区间形式约束导致组织信息传播的高度价值统一性并因此产生经常性的价值系统偏差,同样无法实现精神环节运动本身所追求的价值普遍性。大众区间试图在个体与组织区间取得回归与和谐,通过这一否定之否定过程完成精神环节的顺利展开与价值表达,最终达到价值同一的目标。大众区间形式具备良好的对象参与、互动能力,传播范围广泛,传播效率高,从物质层面保证了媒介信息产品价值传播的基本诉求。但广泛而无法集聚的信息传播方式带来了媒介信息产品价值目标的泛化与异化,一方面由于信息传播本身所产生的泛化与失真效果。另一方面足够灵活的对象参与及互动使得信息产品在传播过程中面目全非,精神环节扭曲、灭失,无以实现其价值目标。大众区间的传播方式较之前的人际区间、组织区间已然进步,个体与组织已经意识到自身追求的伦理整体性与实体性目标,但这一存在形式仍然无法摆脱个别性与偶然性的特征,仍然包括大量杂乱无章的内容,亟需个体价值与组织价值的有效归集,这一有效归集便是国家。

国家是绝对自在自为的理性东西,因为它是实体性意志的现实,成为国家成员是单个人的最高义务[5]。因此,国家是真实、自由的伦理实体,国家传播具有真理性,媒介产品最终通过国家传播形式完成其真理性与现实性的使命,觉悟的个体只有在这一传播过程中才能识别媒介产品的真理性与谬误性,自觉成为国家伦理实体的一部分,并在这一过程中获得真正的现实性和自由。个体、组织与大众区间的媒介产业传播形式囿于传统、环境等价值约束以及传播过程中的歧义干涉,在对象自身价值自由的表面下隐藏着价值失范与价值灭失,这一结果带来的是价值对象实际的不自由。价值对象通过不断否定自身的过程,终于认识到自身即为国家,国家即为自身,个体价值即为国家价值,国家价值即为个体价值,这一自知一旦达到自觉形态,个体便开始实现最初的对伦理实体的本能追逐目标,在自觉的伦理价值统一中获得真正的自由。因此,媒介信息产品在国家区间的传播形式上,能够有效实现精神环节的落实与发展,有效摆脱信息对象对于不确定价值信息的困惑与扰动,精神环节自由伸展,价值对象在精神发展的各个环节上不断完成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在与国家伦理实体价值同一的过程中不断获得真实的自由。

对象区间的区分给出了媒介产品传播的规模与范围,与之相应的,便是区间内对象通过对媒介产品信息的识别、拒绝与接受而产生的不同信息人群,这些人群形成了不同的信息聚集形态,标示着媒介产业在不同区间内的生存状态,这一生存状态便是媒介产业的系统构成。

5 媒介产业的系统构成

系统构成是媒介产业价值生态的生存方式,这一生存方式按信息传播方式、信息对象状态、产业自身伦理意识等,可以区分为种群存在、群落存在、系统存在和环境存在等几种形式。媒介产业的信息产品传播携带的经济、文化、精神等价值要素在产业不同的生存状态中,以不同的形态聚集、流动、弥漫、分散、再生,并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形成不同的价值生态。

种群存在是媒介产业价值的最初形态,这一形态的媒介产业,以相同或接近的价值形态出现,传播区间相对集中,受众人群相对趋同,种群内媒介产业由于价值形态趋同、市场基本均衡而较少冲突,共同维系着初级的产业价值形态。当不同价值形态的媒介产业进入相同区间并且能够得以共生时,群落存在形态就出现了。种群存在是个体存在的肯定与否定过程,个体信息对象首先在种群存在中获得自身价值确认,但当个体意识到所处种群时,个体价值便解体了,产业对象由个体价值向种群价值过渡,在这一过渡中否定自身,获得新的价值存在形式。个体信息对象在对种群价值的发现与确认中,意识到自身的特殊性与单一性,意识到自身与种群关系的冲突与统一的可能性,意识到种群形态相较于个体状态所具有的普遍性与必然性,于是自觉摆脱个体性、特殊性的束缚,进入种群价值生存状态。个体信息对象在这一过程中重新确证自身价值,并借着种群价值同化过程而进化自身。种群存在的价值构成已然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与必然性,但只是媒介产业价值生态的初级存在形式,这一形式的普遍性与必然性拘束于种群生存与价值界限,无法达到真正的普遍、必然与自由。当不同种群相互发现并得以共存时,群落形态的媒介生态就出现了。

群落形态是种群形态的进化形式,也是种群形态的否定形式,这一形式突破了媒介价值的统一性,以不同价值形态出现在相同区间。但不同的价值形态并不一定意味着价值冲突或斗争,不同媒介产业代表的价值内涵与形态,选择以各自独立或相互包容的形式共同存在,从而在一定时期内维持着不同媒介产业的群落存在形态。种群存在的媒介信息个体意识到自身的不完整并在种群存在中发现自身、进化自身,这一发现与进化局限于种群界限,因此获得非常有限的进化空间。群落形态为媒介信息个体提供了更为开放的视野,个体在囿于种群价值约束的同时,有机会接触不同种群间更为多元、广阔的价值空间,这一接触便触发了信息个体精神价值的无限萌芽与发展,为精神环节的再次展开提供了无限可能与空间。种群存在的价值生态开始解体,并进而逐步打破界限,浸淫至群落间原本明晰的经济与价值边界。随着种群存在、群落存在形态的进一步进化,媒介产业意识到不同价值形态间不仅存在着差异、冲突,同时也正是由于差异、冲突的存在,带来了系统进化的可能性,这一可能性便是媒介产业的系统存在形式。

系统存在是种群存在、群落存在的进化形式,也是种群存在、群落存在的否定形式,这一形式中不同媒介产业间存在着差异较大、各不相同的价值形态,但这些差异悬殊的价值形态可以共同构造一个和谐共存的价值生态系统,而各不相同的价值形态正是这一价值生态系统不可或缺的系统因子,这些系统因子相互作用、自我组织,共同维护、推动着以系统形式存在的媒介产业存在形态的进步与演化。种群方式存在的媒介信息产品传播,信息对象对于媒介精神价值的认知停留于个别意识,个体意识到自身的特殊性,所追求的普遍性无法超越种群价值界限,个体内在确认种群价值并以此为真理性。群落存在的媒介信息传播,个体依然无法突破种群价值的束缚,但已内在地对种群价值产生否定意识,这一否定意识促使信息对象个体寻求既定价值否定形式和突破可能,企图在对立面寻求价值更新、进化与同一,这种企图一旦获得突破口,媒介产业的系统存在形式便产生了。系统存在的媒介产业信息传播,信息对象再次完成否定之否定并向自身回归的过程,个体终于摆脱所处种群、群落等环境限制,再次确立自身价值。这一确立不是简单地回归起初朴素的精神价值状态,而是在不同的价值因子的并存与互动中,自觉寻求与价值系统的统一,并在这一统一过程中升华自身,自觉达到系统价值。媒介产业的系统存在已然具备自我组织、自我进化的功能,但这一存在形式依然束缚于媒介产业系统自身,依然与周围环境相脱离。随着系统存在的进一步发展,媒介产业终于突破自身界限,进入周围环境,并自觉成为周围环境的一部分,这一形态即为媒介产业的环境存在。

环境存在意味着媒介产业已摆脱自身之前的单纯产业性质,摆脱作为单一产业的伦理个别性与偶然性。产业意识到人类伦理实体的存在,并自觉意识到自身即实体,自身即整个人类伦理实体的一部分。媒介产业区别于传统产业之处,极为重要的便是这一产业的去物质化与精神价值化,产业不再依赖于传统产业对于生产资料的无限依赖以及产品的唯物质功能,而是自行开辟信息资源加工、设计、生产以及信息产品传播的特殊生存方式,这一生存方式决定媒介产业对于自身精神价值含义的无限追求与不断确认的过程。媒介产业在之前的种群存在、群落存在以及系统存在方式中,对于自身精神价值的确认,约束于传播对象的存在状态以及价值同一功能,产业在这一追求中孜孜以求,但却对于自身的价值存在方式的缺陷毫无知觉。环境存在方式是媒介产业的自身觉醒过程,媒介产业在这一觉醒中终于意识到自身存在的个别性与偶然性,意识到对于传播对象的无限依赖所带来的有限,意识到自身的缺陷与不自由,意识到自身的非实体性。产业是人类存在的特殊形式,媒介产业便是这一特殊形式中的特殊形式,这是由媒介产业的文化与信息特性决定的。媒介产业终于意识到自身的特殊形式以及这一特性所能带来的特殊功能,产业自身所特殊具备的文化价值与精神价值功能使得产业得以再次否定自身,摆脱其物质与单纯信息传播功能,进入人类整体环境之中,并自觉产生对于人类伦理实体的认知与追求。当媒介产业认识到自身即人类,人类即自身,自觉同一于人类伦理实体,自觉成为人类伦理实体的一部分时,产业便摆脱了自身的单一性与偶然性,踏上了普遍性、必然性、真理性的道路,在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中获得实体性的自由。

媒介产业至此完成了从经济实体、文化实体向伦理实体的转化过程,并在这一转化过程中不断获得更加成熟的价值形态。这些价值形态虽然各不相同,但彼此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相互转化,不断从简单走向复杂、从个别走向普遍、从束缚走向自由、从个体走向实体,最终实现媒介产业的精神价值目标。

6 媒介产业的价值形态

价值形态是产业创造价值的存在形式,因产业类型不同而呈现出较大的差别。媒介产业因其产品的信息特性,产业价值形态一般包括经济、文化、政治、教育等几个方面。经济形态是媒介产业的基本物质功能,是产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文化形态是经济形态中文化因子的觉醒,是对经济形态的超越与否定过程;政治形态提供特殊的价值标准与成长途径,国家与政府价值得以显现并为媒介对象提供可以达到的伦理实体目标;教育形态是媒介产业价值实现的最为重要的手段,个体在这一过程得以完成个体向伦理实体的进化历程。

媒介产业的经济形态,表现为媒介产品的抽象法权,亦即媒介产品生产者对于媒介产品所具有的占有、使用、处置、转让等法定权利。这一形态是媒介产品最为基本的初级形态,但同时也是不可或缺的其他价值形态的存在基础。抽象法权是精神环节的初步展开,媒介产业通过这一展开获得自身经济或实物价值,并在这一展开中初步发现自身,确立自身存在的初步形式。经济形态的媒介产业是对于起初采集、设计、使用的信息资源的第一个否定环节,这一否定环节使得各类杂多的信息资源系统化、物质化,通过为信息对象提供使用价值而附加经济价值,并在这一过程中实现产业存在的初步现实化及进化基础。抽象法权来自人类共同体特有的契约规则,这一契约规则使得媒介产业得以在物化基础层面保障自身生存发展的空间,但也仅停留于此。媒介产业在实现信息物化并以此产生经济价值的同时,精神环节的发展却止步不前,但媒介产业特殊的信息产业功能却注定要突破这一障碍,发现自身精神价值的无限存在。当媒介产业发现自身、否定自身,开始追求更高的伦理形态,亦即从基本物质形态、经济利益所展现的抽象法权,上升到涉及社会大众的文化价值层面时,媒介产业便展示为更高的文化形态。

文化形态是经济形态的延伸,同时也是经济形态的否定形式。这一形式使得媒介产品的经济形态脱离纯粹的抽象法权状态,从而进入大众文化层面,媒介产品的功能已由传统产业产品体现的经济功能向大众文化功能转化,并在这一转化过程中降低经济形态的地位。文化形态是媒介产业经济形态的自我否定过程,信息资源的经济地位开始降低,资源内含的文化价值因素得以发扬,产业开始意识到经济形态对于产业存在及发展的有限性,抽象法权所能保证的只是产业物质层面的生存状态,这种状态由于毫无精神存在而陷于单一经济形态的杂多,在经济困顿中毫无自由可言。文化价值形态的媒介产业,产业内含丰富的人类精神价值开始发现自我,这一觉醒使得媒介产业立即脱离起初的单纯经济价值形态,在普遍性、实体性的进化道路上迅速前进,精神环节迅速发展,产业得以摆脱原始状态的物质束缚而获得广阔自由的发展空间,产业由单一经济个体走向文化伦理实体,并在这一过程中不断获得伦理自由。媒介产业的文化形态,突破了经济形态的精神价值桎梏,进入大众文化之中,为自身的精神价值开拓发展环境与空间,但这一价值进化与确认形式仍然停留于杂多的、表面的普遍性之中,这一杂多的、表面的普遍性由于价值多样性以及缺乏评判标准,很难具有真理性和现实性,因此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国家与政府的出现提供了价值标准同一的可能性,媒介产业进一步伦理进化,终于意识到自身即国家,国家即自身,其价值形态开始进入政治形态。

政治形态是经济形态和文化形态的否定形态,这一否定使得媒介产业自觉与之前行为决裂,自觉成为国家和政府的一部分,并在之后的行为中自觉履行价值的政治形态,在对于国家和政府的真理性追求中完善自身,通过自觉成为国家伦理实体的一部分而实现自身的必然性和现实性。国家是自觉人的群体,自我觉悟的个体抛弃自身的个别性与特殊性,在与他人共事与冲突中不断寻求普遍价值,寻求价值的同一性,当这一状态进化到一定阶段,国家便产生了。因此,国家是自觉者的共同体,是自觉者对自身权利的主动让渡,是个体对于整体、对于实体的高度价值认同,同时作为具有普遍性、真理性的伦理实体,也天然承担着对国家公民的福利责任。媒介产业的政治形态,是更为纯洁的经济形态与文化形态的表达形式,是经济形态与文化形态在国家与政府的伦理价值同一下所获得的更高伦理存在形式,这一形式摆脱了媒介产业经济形态的单纯物质性与文化形态的价值杂多性,并在这一否定过程中自觉进入国家与政府价值以内,自觉成为国家伦理实体的一部分,从而努力获得真正的价值自由。经济与文化功能至此并未消失或弱化,而是在这一伦理实体的建构中不断获得正确的价值指导与价值方向,在媒介产业伦理功能的自觉与成长中相得益彰,在与国家与政府的价值同一中不断获得真正意义的现实性。

经由经济形态、文化形态与政治形态,媒介产业的价值实现,最终仍然要回归具体的价值对象、具体的个体存在之中,这便是媒介产业的教育形态。教育的绝对规定就是解放以及达到更高解放的工作,是推移到伦理的无限主观的实体性的绝对交叉点,这种伦理的实体性不再是直接的、自然的,而是精神的,同时也是提高到普遍性形态的[6]。作为最为重要的价值实现手段,媒介产业的教育功能是与之前经济、文化、政治形态相生相伴的。经济形态下的教育功能,促使媒介对象抛弃质朴状态下的任性,在对人类契约规则的学习与认同中成长为契约人,这一否定过程带来个体伦理发展的基础与可能性。文化形态下的媒介教育功能,促使教育个体摆脱起初的唯物质、唯利益状态,意识到自身精神价值存在与发展的无限可能,从而产生更高的伦理存在目标,并对伦理存在的实体性状态产生无限渴望。政治形态下的媒介教育功能,为个体这一伦理渴望提供目标与实现途径,个体终于有机会摆脱作为个体状态的个别性与偶然性,在对国家与政府的自觉伦理认同中实现自身精神价值的普遍性与必然性。个体即国家,国家即个体,这一自觉伦理意识的产生、发展与到达,为精神环节在媒介对象个体中的展开与进化铺平了道路。因此,媒介产业的教育形态对于受众的传达、引导、提升、改造等各方面功能,所能够实现的价值目标,不仅仅表现为经济形态或文化形态,更为重要的,是造就“政治性”、“真理性”的人,造就对国家、政府有着自觉认知的人,造就伦理性的人。

注 释

[1]黄升民.重提媒介产业化[J].现代传播,2000(5):1

[2]邵培仁.媒介生态学研究的新视野:媒介作为绿色生态的研究[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137-138

[3]孟宪昌.产业载体论[J],河南财经学院学报,1991(2):49

[4]袁筱华.技术进步对传媒生态的影响[D].北京:北京工业大学,2012:10

产业价值范文2

关键词 价值;资本;产业;重构

中图分类号F0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04(2010)06-0087-05

价值来源于认识,对事物价值的判断决定了人类社会对其选择、对待的态度与行为,而这一过程的结果又直接影响到全社会的福利。20世纪50年代以来,出于对生态退化、环境污染与社会发展失衡的审视与反思,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开始萌芽,到1987年,由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ECD)在《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明确提出这一概念。由于可持续发展本来概念的模糊、现实问题的繁杂以及人类追求美好未来的强烈愿望,围绕价值、资本、技术的作用、社会经济系统的规模和尺度以及实现的方法等各方面,基于生态学、经济学和社会科学视角的各学科各执一端,以此“公共广场”发出自己的声音,也正是众多争论的声音使其逐渐成熟和完善。从诞生至今,这一概念已经吸收了生态可容、经济发展和社会公正等各方面内容,而正是伴随其内涵的拓展,自然生态系统与人类自身对社会发展的价值得以重新发现并逐渐被社会广泛接受。至今,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反馈投入、建设保育和对人力资源的培育、管理已经成为全球决策者关注的重要问题,成为区域和国家持续发展竞争力的核心环节。在学术界,这一趋势的直接反映就是自然资本论与人力资本论的迅速发展。

本文从经济学视角对以上学术发展历程进行了简单梳理,论述了价值观、资本观的拓展对“产业”概念的新启示和新意义,并以之对区域产业体系进行了重新划分,其目的是要将“沉默的自然”和被忽略的人文关怀主动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视野,揭示自然资本和人力资本自我增值发展的内在动力,为探索新的经济增长点、改进社会行为、优化发展战略和模式寻求理论依据,从而真正将“生态文明观”和“以人为本”理念贯彻到更可持续发展的决策管理中。

1 价值认识的演进

价值是人们对事物在达成人类某一具体目标时的作用和重要性的认识,并以之在所有目标间进行权衡以形成对事物处置的一种选择。以“人类中心主义”或“非人类中心主义”为准则,生态学等自然科学与经济学等社会科学相互影响,在此历程中,经济学对价值概念的认识不断演变和拓展。

西方古典经济学将土地、劳动和经济资本看作生产投入中不可或缺的三种要素,甚至在一些经济学家的著述中更强调土地和劳动的重要性,如斯密在《国富论》中就十分强调农业的重要性,认为具有土地和劳动投入要素的农业生产比工业生产具有更高的社会生产率。萨伊“土地、资本(经济资本)和劳动是生产投入中平等的三要素”的观点一度曾是古典经济学所公认的理论核心。

工业革命的兴起加速了以食物生产为目的的农业经济进入以机器进行工业生产的历程,与此同时,经济学的“边际革命”催生了新古典经济学,相对于古典经济学注重经济过程的物理机制而言,新古典经济学则引入了更多的数学方法,经济分析只考虑以价格为标准的商品交换价值,以往古典经济学中注重物理意义的分析传统逐渐被价格和分配理论所代替,这直接导致在经济分析中往往认为各种投入要素间可以完全替代。由于土地和劳动的再生产都需要经济资本的投入,所以很多新古典经济学家认为经济资本是财富再生产的唯一限制因子,因而逐渐忽略了土地和劳动对经济发展的贡献。

在生态学者与各类非政府组织的影响下,20世纪50、60年代的环境运动推动了对自然生态系统效用价值认识的深化;同时,经济发展对科技进步的日益依赖也让经济学家逐渐认识到人类自身创造力的重要贡献。上世纪70年代Holder和Ehrlicht、Westman在他们进行的全球环境服务功能、自然服务功能的研究中,指出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将直接影响着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至此明确产生了生态系统对人类社会服务功能的概念,1997年Daily和Costanza的成果把这一领域的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此后以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为据进行自然资本的价值评估在学术界广为传播。与此进程相伴,舒尔茨在1961年发表了《人力资本的投资》一书,标志着现代意义上的人力资本理论正式形成。自舒尔茨后,贝克尔、罗默尔和卢卡斯等人分别从微观和宏观视角对人力资本理论做了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2 资本及其评估

人类福利来源于生态经济复合系统提供的所有服务,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赖于复合系统多样的整体、长远、协调发展。当社会逐渐认识到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自身都以其功能表现形成对全社会的福祉,自然资本论和人力资本论就和传统的经济资本论具有同样重要的地位。自然资本论和人力资本论不仅强调了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力系统的服务功能对社会福利的重要性;更主要的是,它们的发展使生态经济复合系统中各子系统提供的不同性质的服务功能变得可以比较,从而方便了对系统的整体状态加以表征,并在系统变化之后形成统一的经济核算,核算结果则可以作为系统发展可持续性的度量指标,并以此进行适应性管理和决策改进。

对自然资本(Natural Capital)――地球生态系统服务功能(Ecosystem Services)的评估通常分为物质评估和价值评估两个部分。在第一部分需要借鉴生态学和地理学等自然科学对生态系统的研究成果,对研究区域的土地面积、类型、生物生产力和各种生态功能进行盘查和计量。由于没有定量的生态服务功能价值常常不能有效地约束和规范人们对生态系统的各种行为和活动,因此还必须对生态系统对人类的服务功能进行价值化的资本评估。价值评估是在物理评估的基础之上,利用市场价值法、替代市场法和假想市场法等方法对生态系统的直接利用价值(DUV)、间接利用价值(IUV)和选择利用价值(0v)进行量化的过程。

人力资本(Human Capital)是指体现于人类自身的知识、能力和健康,可以被用来提供未来收入的一种资本。对人力资本的评估一般也可分为物理量和价值量的评估两部分,第一部分往往采用人群(或人)的健康状况、预期寿命、受教育的时间和程度以及掌握的各种技能等指标对人群(或人)的生理状态和社会能力进行计量。第二部分

以上一步的结果为基础,对其进行资本化的定价。由于未来收益的不确定性和难以度量,对人力资本的未来收益价值进行计量的模型还不成熟,目前计量形成人力资本投入成本的成本法应用得比较广泛。

3 产业概念的拓展与重构

3.1 产业概念拓展

人类社会累进式的发展进程使其变化日新月异,一些新兴的生产活动已经超出了克拉克所认识的传统三次产业范畴。以生物技术、电子技术、空间技术和信息工程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对物质投入的依赖越来越少,而更多的是依靠对科学规律的新发现或者对已有发现加以创造性运用,知识创新与技术进步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贡献日益凸现,“知识经济”已经到来,有学者倡议把它们归为“第四产业”。

以往将产业定义为服务于社会的国民经济各部门各行业的总称,一般根据历史时期的发展顺序将其统分为第一、第二、第三和知识密集的第四产业。当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自身的价值越来越被社会重视并可评估为一定的资产量,且现阶段社会主动调控管理的范围也扩展到包括人类自身在内的复合系统各部分时,对产业的划分则应该包括对自然资本和人力资本经营管理的生产活动。同传统产业一样,对自然资本和人力资本的经营管理也应该在认识其生产的生物物理过程基础之上,以收益最大化为发展目标;与传统产业不同的是,由于这两类产业内在的运行特征,因此还具有以下独特的特点:①产业系统的复杂性。这两类产业活动的生产过程都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其中相当多因素和过程当前并不为人类所认知。②功用的弱替代性。它们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一般不能由其它产业活动的生产替代,或者在当前技术条件下替代的成本太高。③在目前条件下市场化运作的交易费用较高,主要由政府投入,收益由社会群体共享。④考虑可持续的长远收益。

3.2 复合系统的产业重构

根据产业新的概念,将产业系统划分为生态产业、经济产业和人力产业并细化为六次产业(见表1),这一新的分类标准既明确了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力系统有别于传统经济生产活动的基础性特征,又强调了它们和经济系统一样所具有的、对人类社会福利的贡献,它是自然资本论和人力资本论的进一步发展。这种价值多元化的视角有利于唤起大众对经济系统之外资源的重视,提醒人类珍惜所拥有的每一份财富、根据实际调整社会投资策略以达到各产业协调发展的目的。但正如所有的经济活动一样,对于生态产业和人力产业的发展,也应该以充分认识并遵循其自身运行的规律为基础。

需要指出的是,在六次产业中,农、林、牧、渔等第二产业和新兴的生物工程、信息技术等第五产业(按照新的划分标准)具有过渡产业的性质,它们都兼具两个系统的功能,其经济产出功能都主要利用并依赖于生态系统和人力系统自身的发展。对农业等第二产业来说,在现有技术条件下,高强度投入、耕作面积和生产规模的扩展虽然能够增强其经济产出功能,但一般都会削弱其生态功能,一定程度上二者具有排挤效应;第五产业则相反,它的发展不仅能够改造传统产业从而增强经济系统的功能,同时知识和信息的丰富还有利于人类自身的素质提高、社会的和谐发展,这两种功能具有协同效应。

产业概念的扩展有利于将传统的产业经济理论运用到区域复合系统的分析中,比如产业生命周期理论、产业组织与区域发展理论等。投入产出分析是产业经济分析的起点,以下部分将对此进行初步分析。

3.3 成本-收益分析

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和人力资本评估有利于我们认识和理解各产业的状态、互动的格局及其变化过程。如果一类产业(如经济产业)的发展阻碍或者干扰了另一类产业(如生态产业)的发展,则可根据后者的资产受损数量制定补偿的标准;但是,这还不足以指导我们对未来的投资决策。对于生态产业、经济产业和人力产业,时空上变化的资产评估不能传递该向哪种产业投资、以及应该投资多少这样的信息,而这些信息直接主导公共领域的投资行为和政策设计。生态系统和人力系统和经济产业一样具有资本特征,也就是具有投入后增殖的特点。对于这几种产业来说,选择投入的对象以及投入的多少取决于它们自身的生产函数和社会偏好,也即是在特定状况下它们的边际效益。

投入产出法是由里昂节夫最早提出的,其理论基础是数理经济学家里昂・瓦尔拉的一般均衡论。投入产出法通过编制投入产出表来反映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之间的复杂关系,其中价值形态的投入一产出表则是一种直观地分析产业成本一收益的方法。区域复合系统六次产业简化的价值型投入产出表如下,表中最后一行列出了各产业的收益成本比,可以作为对各产业的投资依据。

与一般投入产出表的格式一样,表中黑线十字所构成坐标系的左上方为第1象限,右上方为第Ⅱ象限,左下方为第Ⅲ象限,右下方为第Ⅳ象限。第1象限和第Ⅱ象限联合起来表示各类产品生产的投入和使用、积累和消费等物质过程;第1象限和第Ⅲ象限联合起来表示产业生产的成本、增殖的一次分配和总产值等价值实现过程;由于理论上尚未完全解决如何反映再生产的全过程,第Ⅳ象限空置。

与以往投入产出表不同的有以下两点:在表中加入最后一行以反映各产业的成本收益值;以往在价值增殖的过程中,只考虑了劳动的报酬(作者认为“人力资本”一词同时涵盖了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以人力资本报酬代替劳动报酬更合适。)和社会纯收入(经济资本报酬和税金等),在此表中则加入了生态报酬一栏,以表示“沉默”的大自然在为其它产业的生产提供巨大服务功能的同时,也理应得到相应的反馈投入以维持自身再生产。源于产业经济分析的投入产出法,通过对经济部门投入产出表的编制和投入产出数学模型的运算,可以清楚表达区域各种产业部门间的结构性联系、深入分析甚至预测经济发展形势。

4 实践意义

产业价值范文3

自2010年10月国务院下发《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以来,我国新兴产业的发展已经进入实施阶段,我国新时期抢占产业高点、提升经济核心竞争力的大幕正式拉开。

毋容置疑,此轮新兴产业发展将成为地方政府结构调整、改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抓手和突破口。然而产业发展环节繁缛,如何找准新兴产业的定位与重点,实现中央决策意图和政策导向与地方产业实际的有机结合,加快新兴产业的落地与发展,成为当前需要厘清的紧迫问题。新兴产业是处于萌芽阶段的产业,产业驱动因素将决定产业发展的前景与形态,同时也是各级地方政府建立产业先发优势的着力点。

虽然产业驱动因素涉及面较广,但新兴产业是正处于产业萌芽阶段的产业,其初创特点决定了不同的产业驱动因素对其发展的贡献大不相同。笔者认为,市场、技术创新、商业模式是新兴产业由萌芽期向成长期过渡最为重要的三个因素。

政府的定位

地方政府在新兴产业发展的诉求与能力上具有差异,因此,各地需要结合自身实际,找准在构建产业驱动因素中的定位。

新兴产业市场具有远期广阔、近期稀缺的特点,从远期看,地方政府很难以一己之力形成广阔的市场需求,因此,地方政府应抓住新兴产业市场近期稀缺的特点,找准合适领域,大力整合资源,快速形成先发市场,再通过市场换投资、市场换技术、市场引人才、市场创声誉等多种方式构建产业高地,形成产业先发优势,以此撬动产业发展。

科技研发主要划分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发展和成果应用四个领域,受地方政府财力及科研资源等方面的限制,再加上新兴产业发展在时间上的紧迫性,地方政府在技术创新上不应“全面开花”,而应以实验发展及成果应用领域为重点,以新兴产业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大对产业链核心产品、装置、技术的投入力度,加快产业化进程,以此推动新兴产业发展。

无论新兴产业是“新生”还是“派生”而来,其在市场推广方面大多与传统产业存在着替代竞争关系,而替代竞争的重点在于成本和原价值链各环节间的利益博弈。从成本看,有些新兴产品已经在全产品周期成本(包括购置成本和使用成本)上基本具备了与传统产品进行竞争的条件,但由于产业化程度低,导致初期购置成本过高,影响了其产品推广,针对这部分产业,地方政府应以均衡新兴产品全周期成本为方向,通过培育和引入合适的市场主体,填补价值链缺失环节,以此联动产业发展。从原价值链各环节间利益博弈看,原有商业模式形成了价值链各环节固定的利益格局,新的商业模式将打破均衡,带来阻力,针对这部分产业,地方政府应立足新的市场需求,导入一定政策资源和要素资源,积极协调各价值链环节,变阻力为合力,“联动”产业发展。

如何落地发展?

市场是新兴产业发展的“撬动”因素,也是构建新兴产业先发优势的关键所在,地方政府在新兴产业市场形成方面应充分发挥能动作用,用活政府资源,其主要做法有三:

其一,地方政府可以在公用事业及政府购买领域,加大对新兴产业产品及技术的应用力度,例如在城市大气及水环境治理工程中,大力推广环保节能产品;在公交及出租车领域大力开展电动汽车示范工作;在交通管理及市政管网建设领域大力推广物联网技术等。其二,合理调整地方性法规及政策,引导、规范生产活动和消费习惯,创造新的市场需求,例如在房地产等高利润行业,提高节能环保材料、设备应用比例及相关指标;加大对“五小车辆”的整治力度,并大力推广微型电动汽车等。其三,探索建立区域节能、环保、生态指标交易机制,一方面通过机制建立发现并提高相关新兴产业的产业价值,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地方政府新兴产业发展的软环境建设水平。

技术创新对新兴产业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受市场及技术路线不甚明确的困扰,企业在新兴产业创新投入方面风险较大,投资意愿大为萎缩。对此,笔者建议地方政府在新兴产业技术创新投入方面要有别于传统产业。

这首先应该体现在投入策略上要“点少量大”,针对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具有市场广阔、产业基础较好、政策信号明显等特点,如电动汽车),找准产业链关键技术环节,加大投入力度,其单个项目资金投入量可比传统项目增加几倍甚至十倍,真正以此带动本地新兴产业企业的技术创新热情,并助力新兴产业招商引资政策高地的形成。

在投入方式上要优化。首先坚持把企业作为政府技术创新投入的主体,通过企业整合其自身及其他科研单位研发资源,充分发挥企业熟悉市场、适应市场的特点,加快研、产、用产业链条的形成;其次是探索建立政府、企业、科研单位三方在新兴产业创新领域的“项目股份”管理方式,即保障企业产权方面的核心利益,同时增强科研单位盈利预期及提高政府技术创新投入回报。

产业价值范文4

关键词:模块化;产业价值网;价值模块;治理机制;价值创新

中图分类号:F06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409(2013)12-0076-04

引言

在经济全球化日益增强以及电子、通信、计算机等信息技术不断创新和发展的背景下,模块化技术在企业研发、生产、组织设计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推动了全球模块化外包的盛行和模块化生产网络的出现,使得价值网作为各价值链中关键价值环节共同构筑的关键价值区域,成为产业和企业经济竞争的基本单元和核心。而且,随着产业之间运营关联度的增强和价值渗透,产业价值网随之形成。因此,研究模块化条件下产业价值网的本质界定及其治理和价值创新的内在规律,对于一国产业有效参与全球价值网价值创造的战略实施,特别是后发国家依托模块化产业价值网摆脱全球价值链的低端锁定和获取价值权力,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基于模块化的产业价值网理论模型

1.1产业价值网理论模型的提出

Porter在分析企业特定价值活动的价值创造时首次对价值链作了界定,认为涉及生产、销售、进料后勤、发货后勤、售后服务的基本活动以及包含人事、财务、计划、研究与开发、采购等的支持性活动构成了企业价值链。[1]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对企业价值链的各个价值环节在全球不同地理空间的配置成为关注的焦点 [2~5]。此后,由于企业全球外包的盛行和市场营销重心由“创造需求”向“需求满足”的转变,价值网逐渐取代传统线性价值链而成为企业之间虚拟协作以促使价值整合最大化的新商业运营模式,为此,众多学者围绕价值网的概念[6,7]、价值网构成元素及其价值创造模型 [8~12],提出顾客是价值的协同创造者和价值网的核心 [13,14]。

在信息革命、互联网以及当下移动互联网兴起的巨大影响下,企业生产方式和产业组织形态正在发生深刻变革,特别是模块化设计和生产的广泛应用及其由此引致的模块化生产网络的出现,使得不仅同一产业基于产业内分工而衍生出更多细化的新产业部门,而且不同产业之间通过技术、业务、运作和市场联系而相互扩展和渗透的现象也日益普遍。因此,围绕某一主体产品生产和服务的各产业价值链基于相关企业价值网交叉而彼此相联,共同形成了产业价值网[15,16],由此生产出融合不同产业价值链上节点企业技术创新、产品(服务)创新和管理创新的跨产业混合型产品 [17]。

如图1所示,在产业价值网中,各产业价值链中的价值环节相互联系,彼此促进,形成多重价值区域(如上游1、中游2及下游2;上游2、中游3及下游1;上游2、中游1及下游3;等等)。其中,关键价值区域(上游3、中游3及中游2)是整个产业价值网的核心价值中枢和价值权力的最大来源。

1.2模块化与产业价值网的重构

在模块化背景下,传统的集合型价值链通过裂变、分解,形成具有兼容性、可重复利用、符合界面标准的价值模块,并按照新的规则和标准,在新的界面上重新整合为新的模块化价值链。在同一产业内,不同企业价值链模块化形成了众多功能各异的价值模块,企业之间基于供应链竞争合作的要求,将各自从原材料、生产、销售、售后服务到研发、物流、金融、信息等不同功能价值模块进行不同程度和方式的模块化整合,产生了若干产业价值链。其中,企业之间基于关键价值模块形成的核心产业价值链,成为该产业竞争优势的源泉。

由于模块化设计的广泛应用以及企业内部流程再造、归核化等战略的实施,模块化外包成为企业为满足顾客DIY消费而进行快速定制化生产的主要手段。而产业价值链的模块化使得围绕模块化产品服务的相关产业之间通过价值模块彼此联结和交汇,形成了立体状的模块化产业价值网,其竞争力取决于各产业价值链中关键价值模块共同构成的核心价值区域价值权力的大小和协同效应的强弱。以汽车产业为例,全球汽车产业发展符合微笑曲线定律,上游研究设计环节中的ECU(电子控制单元)是传动控制、车身控制、安全控制和多媒体等系统的集成功能模块,目前已平均占到汽车总成本的1/3,未来10年内这个比率将达到40%;新能源动力是世界汽车工业竞争的一个新焦点,电动汽车已逐渐成为新能源汽车发展的主流,特斯拉(Tesla)正在引领全球新能源汽车风潮,将会带动稀土永磁、电网系统、电池技术、电机和电控系统的全面发展;而下游销售服务环节中的汽车贷款、保险、零部件配送、维修保养、租赁、二手车置换等也存在较大的价值创造空间。因此,汽车产业与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高端机械装备、金融、保险、物流等产业通过产业价值链的模块化分解和整合,构筑起支撑汽车产业未来发展的产业价值网。

2基于模块化的产业价值网治理

产业价值网治理是指通过产业价值网协调各产业价值链之间以及承担各价值模块功能的企业之间的关系和制度安排,实现整个产业价值网的有效运营。Gereffi等人认为,模块型、关系型和控制型均属于介于市场与科层之间的网络治理模式[18]。由于控制型网络的领导厂商对供应商实行高度的权威治理,而关系型网络则更多地依靠网络参与者之间的信任、声誉等非正式契约来治理,二者均不适用于模块化条件下的网络治理。因此,基于模块化形成的产业价值网宜采取模块型的治理机制,即主导产业价值链的核心企业负责确定产品界面的模块化规则,主要从事产品战略、产品研发、功能和外形设计、原型制造、营销等活动,而将过程研发,为制造进行的设计,零部件的购买、制造、测试、包装,以及与产品供应链管理相关的各种服务交由关联产业价值链的供应商来协同完成。在此过程中,核心企业作为产品系统规则的设计者和关键信息的掌控者依然保有权威,通过控制各产业价值链的资源以维系整个产业价值网运作的有效性和有序性;但供应商不再受到核心企业直接的高度监督和控制,而是独立的功能模块设计者和生产者,只要能提供与产品系统兼容的、富含高技术和创新性的价值模块,就可以与主导产业的多个核心企业保持互惠合作的供应关系。因此,在产业价值网的模块化治理结构中,核心企业与价值模块供应商之间的协作关系更为平等,有利于产业价值网内部成员之间的知识共享和深化。

在模块化产业价值网的治理过程中,明确或隐含的规则扮演着主导和协调网络成员经济行为的角色。一方面,系统规则作为模块化产品结构、界面和标准的明示知识,由核心企业设计并凭此确立和巩固自己的网络权威。而后这种高度正式化的系统信息在共同参与产品制造和服务的所有产业价值网成员之间扩散和传播,使所有产业价值网结点业务保持着一体化且基于标准化协议的连接和运营。另一方面,价值模块规则由各产业价值网结点成员自行设计,该规则对于核心企业和其他价值网成员而言是隐性知识,不必考虑其他模块的设计思路。这样每一价值模块都具有信息异化的特征,在遵循系统规则的前提下,其内在的个别信息是隐藏的、不为外界所了解的“黑箱”。

产业价值网并非固步自封的系统,在核心企业与价值模块供应商之间存在着多重信息自我进化的机制。首先,主导产业价值链存在着多个核心企业,从各自所处的系统环境角度发出“可见”信息,这些相互异化的系统信息经过复杂的博弈过程,而后向相关产业价值链的各价值模块主体扩散,由此完成知识的显性化。其次,各价值模块主体对从核心企业反馈过来的异化信息进行比较、解释和选择,确定模块内部的隐形规则,以决定在模块化产品系统中生产什么、如何生产等问题。在此过程中,核心企业会与价值模块主体就隐形知识接口设计进行磋商和交流,以实现系统与模块之间功能上的无缝对接和协同。最后,核心企业对各成员企业的隐性知识进行吸收,同时开展选择性整合,并依此会对原有规则产生反馈性修正,促进规则的演化与升级,并逐次逼近形成较为公认的产业标准(如图2所示)。

3基于模块化的产业价值网价值创新

模块化条件下,产业价值网的价值创新表现为以满足需求方为目的、以知识作为创新来源的报酬递增,其价值创新主体包括负责产品设计和制造的系统集成商、关键模块供应商以及参与产品价值实现的各类服务提供商。对于模块化产品,系统集成商大多处于网络核心企业的领导地位,通过密切关注消费者的需求动向,对产品创意实施模块化设计,规定产品的模块构成、分布结构、技术要求、接口标准,通过知识整合形成系统规则,并将其价值创新战略依次传递给关键模块供应商。在接受“看得见的规则”下,关键模块供应商利用高度内在化和专业化的隐性知识进行模块研发、设计、创意,向顾客提供DIY所需的富含多重选择权价值的高质量模块部件,进一步实现模块功能升级的价值增值。系统集成商对模块供应商回路反馈的隐性知识进行吸收,协调各类专用模块的知识创新,使系统模块化整合不断更新模块功能,实现产品整体价值的最大化;同时,通过与其他系统集成商进行各种设计规则博弈,有选择地吸收来自于不同系统环境的各类系统知识和信息,促进设计规则的进化和产业标准的完善。

在模块化产业价值网中,产品价值创新能否迅速转化为各类成员的实际收益,还有赖于辅助产品价值实现的各类服务价值主体的价值创新活动,包括广告、销售、金融、物流等。在广告宣传上,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数字营销对传统广告的替代效应日益显现,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品牌厂商与各类网络服务商结成战略联盟。在销售渠道上,电子商务已成为实体分销渠道的有力竞争者,为模块化厂商价值实现提供了快捷的虚拟平台,消费者可以在数量众多的模块化产品目录中挑选产品或模块,并通过网上交易和在线电子支付便利地完成交易。而由于模块化产品如汽车、电子设备、家用电器、私人飞机等大都属于高价值产品,为促使顾客尽早做出购买决策和实现拥有效用,企业往往依托于自有金融公司或商业银行、信托公司、地下金融机构、小额信贷公司、个人财务公司和专营消费信贷的企业等提供消费信贷服务。此外,产业价值网价值活动在网络结点成员之间的分散性使得物流的作用不可或缺,在系统集成商、各类模块供应商以及渠道之间,以顾客订单作为依据,运用看板、JIT、MRP、DRP等先进物料管理方法,对各种原材料、模块部件、集成模块以及产成品的分级供应、运输、生产、分销、多级库存、包装、配送等环节按照完成特定功能的原则归纳为若干价值模块,使产品能最及时、准确地送抵客户,实现时间效用和地点效用而完成价值增值,目前越来越多的制造企业将上述物流活动的一体化战略设计和组织运作外包给第三方、第四方甚至第五方物流企业完成。

由上可知,模块化产业价值网的价值创新力度取决于主导产业价值链的系统集成商与相关产业价值链的模块供应商及各类服务提供商参与模块化产品采购、制造、促销、分销及客户服务的整个供应链流程的集成创新效应及其协力作用的大小(如图3所示)。4结论与启示

模块化思想在产品设计、生产以及企业和产业组织层面的应用和拓展,使得围绕模块化产品运营的相关产业价值链通过模块化分解和整合,形成了由各类价值模块交错纵横、立体状的产业价值网,其中由关键价值模块构筑的核心价值区域成为模块化产品价值权力生成和竞争力的源泉。这一新的理论视角为后发国家突破全球产业价值链的低端锁定、依托自身的产业价值网获取高端价值提供了有益启示。面对全球产业竞争的加剧,后发国家首先应立足于自身具有比较优势的模块化产品的准确定位,使其作为主导产业价值链吸附代表该产业未来技术和竞争焦点的相关产业价值链参与产品的协力制造,促进产业价值链在地理空间上的适度整合和集聚,形成与完善区域性产业价值网。其次,对产业价值网的价值模块进行筛选和补充,保留和提升高价值模块,逐步转移技术不高、竞争激烈的中低价值模块,积极从外部吸收稀缺价值模块,对产业链进行横向与纵向一体化延伸,提高专业化程度,着力打造具有异质性竞争力的关键价值区域。再次,产业价值网升级离不开企业价值链关键环节的支撑,作为系统集成商应密切关注市场消费导向,通过创意、尖端的模块化系统规则设计巩固在产业价值网中的核心地位,谋求在全球产业标准制订中的话语权;作为链接主导产业价值链的上下游关键模块供应商和服务提供商,应实时掌握模块化产品的高端价值竞争动向,着力于技术创新和服务优化,通过有效参与全球化运营不断拓展自己的能力边界,力争成为稀缺价值模块的供应商,实现与核心企业的强强联合。

参考文献:

[1]Porter M petitive Advantage[M].Free Press,1985.

[2]Kogut B.Designing Global Strategies: Comparative and. Competitive Value-Added Chains [J].Sloan Management Review, 1985(26):15-28.

[3]Dewatripont M, Maskin E.Credit and Efficiency in Centralized and Decentralized Economies[J].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1995(62):541-55.

[4]Krugman P.Growing World Trade : Causes and Consequences [J]. Brookings Papers on Economic Activity, 1995(1): 327-377.

[5]Gereffi G.Shifting Governance Structures in Global Commodity Chains,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the Internet[J].American Behavioural Scientist, 2001(44): 1616-1637.

[6]Slywotzky A J.Value Migration: How to Think Several Moves Ahead of the Competition[M].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1996.

[7]Susan A Sherer.From Suply – Chain Management to Value Network Advocacy: Implications for E - Supply Chains.Supply Chain Management, 2005, 10(2): 77- 83.

[8]Brandenburger A, Nalebuff B.Co-Opetition [M].Doubleday Press,1996.

[9]Callahan C V, Pasternack B A.Corporate Strategy in the Digital Age[J].Strategy & Business, 1999(15): 10-18.

[10]Verna Allee.Reconfiguring the Value Network[J].The Journal of Business Strategy, 2000, 21(4): 36- 39.

[11]Pil Frits K, Matthias Holweg.From Value Chain to Value Grid[J].MIT Sloan Management Review, 2006(47): 72-80.

[12]罗珉.价值星系:理论解释与价值创造机制的构建[J].中国工业经济,2006(1):80-89.

[13]Kathandaraman Prabakar, David T Wilson. The Future of Competition[J] .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 2001(30):379-389.

[14]Vargo S, Lusch R.Evolving to a New Dominant Logic for Marketing [J].Journal of Marketing, 2004, 68: 1-17.

[15]Dichenn P, Kelly P, Olds K.Chains and Networks, Territories and Scales: Toward a Relational Framework for Analyzing the Global Economy[J].Global Networks, 2001(2): 89-112.

[16]吴华清,刘志迎.基于价值网理论的产业发展策略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8):64-67.

产业价值范文5

【关键词】 静脉产业园; 循环经济价值链; 优度评价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937(2014)22-0012-05

一、引言

面对日益严峻的环境和气候问题,发展区域循环经济已成为我国的首选战略,加快建设环境友好型的生态工业园区是发展区域循环经济的重要模式之一。而加快建设各城市和城市圈的静脉产业园更是保护城市环境、削减城市污染,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但纵观目前的城市清洁产业的发展现状,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低下的现状亟待解决。

静脉产业园是以城市及其周边地区的生活垃圾等废弃物为主要原料,将居民生活和工业生产中产生的废弃物经过压缩、堆肥和燃烧等方式转化为新的资源和产品的产业集群,其主要目的是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园区主要以“废弃物―再生资源―产品”为运行路线,而这种资源的价值增值过程往往存在着最优路径,即通过园区企业之间的协作和分工,将再生资源合理配置和利用,可实现资源在不同产业间的转移,从而达到资源利用率和资源价值增值最大化的动态长链过程。但在实务操作中,由于企业之间分工合作不理想和资源利用方式不合理,使静脉产业园中存在着“不经济”“低效益”的价值链,从而影响整个园区的效益。因此,探索科学全面的静脉产业园价值链评价方法,找出园区内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低下的价值链以对其优化,是提高静脉产业园整体效益的关键。

价值链理论由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迈克尔・波特教授于1985年在《竞争优势》一书中最先提出,他认为每一个企业都是设计、生产、销售过程中进行的种种价值活动的集合体,这些价值活动共同构成了整个企业价值创造的“价值链”。据此,学术界也相继出现了从多种视角来构建产业循环经济价值链的思想,如王建明等(2009)基于价值网视角从宏观产业链和微观企业两个角度间接地评价了江苏地区企业循环经济价值链;赵春雨等(2009)通过分析工业园循环经济价值链的价值构成要素及运行模式,对模型进行模拟分析,得到各价值要素对循环经济价值链的价值创造能力的影响程度。而对于静脉产业园的循环经济评价分析,日本学者的研究已走在了世界的前沿,提出了采用物质流分析(MFA)方法和从物资生产率、再利用率、最终处置量三个方面建立指标来评价静脉产业园的绩效。而我国对静脉产业园循环经济评价体系的研究不多,主要以王军和岳思羽等(2009)学者通过分析日本北九州静脉产业园的物质流转情况,从园区经济发展、资源循环利用、污染控制和园区管理角度细分指标,提出建立静脉产业园的评价指标体系。这一体系已被环保部于2006年9月采用,并制定了《静脉产业类生态工业园区标准(试行)》(HJ/T 275.2006),成为规范静脉产业园的建设和运行的标准指南。但是目前对静脉产业园的循环经济评价很少从价值链的角度来准确测算评价内部不同产业链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本文将从静脉产业园的价值增值角度来评价静脉产业园循环经济价值链,即从“废弃物―再生资源―产品”这一价值流路线来建立评价考核要素。具体来说,应以各价值链的废弃物收集和处理效率、废弃物转化为再生资源比率和转化的成本利润金额以及废弃物转化中的二次污染量和环境损害水平等角度来横向比较园区各价值链的运行效率。

二、静脉产业园循环经济价值链评价要素

静脉产业园的生产链条延长过程一般包括废弃物回收、再资源化、最终处置和再生资源加工四个阶段。根据迈克尔・波特提出的价值链原理,工业园区各价值链上的企业所创造的价值并不是由企业各种活动价值的简单加总而得,它还包括各企业价值运动的相互影响性。因此,在考虑影响工业园区价值链运行效率因素时,除了要考核四个环节内部的价值运动,还应将这些价值运动的相互联系所创造的价值考虑进来。具体来说,第一,废弃物的回收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将城市的废弃物以一定的组织进行有序的回收和分类,最大限度地回收生产生活中的废弃物是本环节的重点,这是各废弃物再资源化的价值运动的开端。第二,废弃物再资源化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运用一定的技术和投入新的原材料和能量,将分选后的废弃物进行资源重新加工以循环再利用的过程,这是静脉产业园各循环经济价值链价值增值出现明显悬殊的阶段。第三,废弃物最终处置阶段。这一阶段是将前两个阶段产生的最终废弃物在无害化处理后以最合理的方式处置的过程,其目的是最大程度地降低环境污染,是保证园区环境效益的阶段。第四,再生资源加工阶段。这一阶段是按照各再生资源的价值属性和市场信息,运用专业设备和技术,将其加工成不同类型产成品的过程。这一过程是园区发挥经济效益的关键阶段。因此,总结以上四个阶段各自的重点,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建立静脉产业园循环经济价值链的评价要素:

第一,废弃物处理水平。静脉产业园的首要任务是消纳城市居民和工商企业产生的废弃物,因此其循环经济价值链的效益应首先体现在其处理园区废弃物上所做的贡献,它主要表现为各产业链处理的某种废弃物相对于整个园区回收和新产生的该种废弃物总量的比例。而园区某种废弃物的回收和产生量可以该园区的数据监测部门监测到的数据为准;园区各价值链的废弃物处理量则可根据链上各企业的相关数据加总求得。

第二,资源再利用水平。资源的再利用是静脉产业园循环经济价值链得以延伸的前提,因此应将资源再利用水平列入园区各循环经济价值链评价体系中来。从各价值链某种资源重复利用量占整个园区的利用水平来评价资源的再利用率。

第三,废弃物再利用收支水平。在静脉产业园的废弃物再利用过程中需要企业投入原材料、设备和人工成本等。如果再利用成本远远超过再利用产生的经济效益,则企业再利用资源的动力就会变小,企业所处的价值链则易出现断裂。当再利用成本远远小于再利用带来的经济效益时,园区内循环经济价值链则会不断延伸,直至与其产生的经济效益达到平衡。所以,废弃资源的再利用成本和收益的大小是直接关乎静脉产业园内循环经济价值链存续的关键。

第四,废弃物排放水平。静脉产业园循环经济价值链的生态效益还有赖于园区内最终废弃物排放量和其带来的外部损害成本,而园区的最终废弃物排放率可由各企业的废弃物排放量的测度值获得,也可通过物质流分析方法测度出园区内各企业产生的废弃物总量的相关排放数据,并依据废弃物排放水平,利用专业环境成本系数值转化方法(如日本综合产业技术研究所开发的Life-cycle Impact Assessment Method based on Endpoint Modeling,简称LIME法),从价值角度测算出排放的最终废弃物的外部损害成本大小,以找到园区内循环经济产业链上生态效益低下的环节。

三、静脉产业园循环经济价值链评价模型构建

静脉产业园循环经济价值链评价要素分为价值指标和物量指标,评价指标的单位并不统一,为了能客观地得到各价值链运行效率结果,本文采用可拓优度评价法的思想,结合循环经济价值链的结构特性来建立静脉产业园循环经济价值链评价模型,得出选取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最优和最差的循环经济价值链(刘潇,2006)。

(一)可拓优度评价方法原理

(二)静脉产业园循环经济价值链评价模型案例分析

表1中的指标C1~C12可描述为两类:

生态效益方面。第一类是资源再利用水平指标。C1:废弃物处理率,表示循环经济价值链所处理的某种废弃物数量与园区收集的该种废弃物数量的比重;C2:废气利用率,表示循环经济价值链收集和被重复利用的废气量与链上各企业生产过程中收集和新产生的废气总量的比率;C3:废水利用率,表示循环经济价值链收集和被重复利用的废水量与链上各企业生产过程中收集和新产生的废水总量的比率;C4:固体废弃物利用率,表示循环经济价值链收集和被重复利用的固体废弃物数量与链上各企业生产过程中收集和新产生的固体废弃物总量的比率。第二类是污染控制水平指标。C5:最终废气排放率,表示循环经济价值链最终向外排放的废气量与生产过程中最终废气总量的比率;C6:最终废水排放率,表示循环经济价值链最终向外排放的废水量与生产过程中最终废水总量的比率;C7:最终废渣排放率,表示循环经济价值链最终向外排放的废渣量与生产过程中最终废渣总量的比率;C8:最终废弃物的外部损害成本,表示循环经济价值链最终废弃物排放量所对应的外部损害成本大小。

经济效益方面。C9:循环经济价值链利润总额,表示一定时期内循环经济价值链所创造的利润总额;C10:表示一定时期内循环经济价值链所花费的成本支出总额;C11:表示循环经济价值链本期较上期利润增加额;C12:表示循环经济价值链本期较上期成本减少额。

结合表1的原始指标数据可进一步分析,生态效益方面,的废弃物处理率和废水利用率是最低的,而最终废气和废渣的排放率又是最高的,进而导致最终废弃物带来的外部损害成本也非常高;经济效益方面,其循环经济利润总额在偏低水平,并与前期比较无较大提升倾向。因此,首先,要提高其废弃物处理量,充分发挥其在园区的应有的作用。然后,应该改善设备以提高废弃物利用率,并严格监控其废气排放情况。最后,此价值链上的企业应借鉴价值链上企业的管理经验,通过加强企业间的合作来提升利润增长空间。

另外,价值链的优度评价结果也偏低,其生态效益指标中最终废渣排放率和外部环境损失成本都很高,而且其利润额小于成本额,从而出现了“循环不经济”的困局,必须不断降低循环经济运行成本,优化价值链产能排放方式,提升其运行效率。

四、结论

静脉产业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建设静脉产业园既是有效治理城市污染和环境管理的有效实现形式,也是将废弃物转化为各种有用资源、城市发展循环经济的有效途径。我国静脉产业园的建设尚在初步阶段,从园区不同产业和企业角度来评价静脉产业园循环经济生态和经济效益是找到园区薄弱环节的有效途径。当然在实践中,静脉产业园的运行效率还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如园区的集约化程度不高、产业链的稳定性差和政府的扶持力度不够等。因此,这就需要政府和企业结合实际,继续保障静脉产业园循环经济价值链的准确评价。对于持续高耗能、高污染、不经济的产业链应及时改组以优化升级,链上效益极差的企业则应及时予以取缔;而对于已充分实现了生态效益但经济效益相对落后的产业链,政府则应加大补助力度,从而从各产业链逐个提升运行效率来提高静脉产业园的总运行效率,以努力构建一个环保、高效的静脉产业园。

【参考文献】

[1] Porter, M. Competitive advantage [M]. New York: Free Press,1985.

[2] 王建明,陈红喜,余健.循环经济产业价值链测度的实证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9 (10):118-121.

[3] 赵春雨.循环经济价值链的价值要素模型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 (15):111-116.

[4] City of Kitakyushu. Kitakyushu international center, Japan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agency; Kitakyushu office, institute for global environmental strategies [Z]. Kitakyushu City: Handbook of Environmental Measures in Kitakyushu City,2004:42-50.

[5] 岳思羽,王军,乔琦.静脉产业类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方法分析[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9(7):60-63.

[6] 周莹.静脉产业类生态工业园的综合评价研究[D].湖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7] 郝珍珍.基于价值链理论的静脉产业园竞争力研究:以天津子牙循环经济产业区为例[D].天津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产业价值范文6

一、发展生产业对唐山经济崛起的重要意义

2008年唐山市地区生产总值3561.19亿元,三次产业增加值构成为9.5:59.4:31.1,第二产业所占比重接近60%,是典型的工业型城市。当前,唐山湾“四点一带”和“四城一河”的开发建设以及着力打造的精品钢材、装备制造等七大主导产业链,均为生产业提供了巨大的需求。

发展生产业对唐山经济的崛起具有重要意义:一是生产业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途径。生产业是为新型工业化提供高水平的生产中间投入,大部分生产是以知识资本和人力资本作为主要的投入,占领经济价值链的中高端环节,有助于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二是生产业的发展能够促进当地经济整体竞争力的提高,是建设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基地的要求。生产业对当地经济整体竞争力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与其它产业的互动发展来综合体现的,生产业是各产业融合的剂,是促进各产业融合互动发展的需要。尤其是在制造业与生产业日益融合的趋势下,唐山要打造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基地,必须把推进先进制造业和发展生产业结合起来,加速制造业与生产业的专业分工与合作。三是生产业的发展有利于促进就业的增长。生产业直接就业效应和间接就业效应高,就业吸纳能力强,发展生产业不仅能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而且能激发社会活力,从而将人口压力转变为人力资源优势,实现人力资源优势的充分发挥,促进经济和社会和谐发展。四是生产业有利于资源有效配置,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生产业可以直接作用于制造业的生产流程,延伸产业链,提高生产技术和生产要素的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为工业品生产提供更专业化的中间产品,是产品价值链中价值创造和增值的重要来源。

二、唐山生产业发展的特点

2008年全市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107.89亿元,同比增长15.3%,高于全市GDP增速2.2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6.3%,对经济的拉动率达到4.8%。其中生产业所占比重大概在45%左右。根据2007—2008年唐山统计年鉴整理,唐山市生产业发展情况如下:

(一)生产业不断发展,在国民经济中已占一席之地,产值不断增长,但对经济的贡献度并不突出

从绝对值来看,生产业创造的生产总值是在逐年增长,然而其所占第三产业产值的比重却上升缓慢,甚至个别年份还有反复,没有发挥主导作用。唐山市2008年生产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的比重为45%左右,第三产业的增长依然依靠传统第三产业。新型生产业所占比重与发达地区相比差距更大,对于经济的贡献力量并不突出。

(二)生产业结构不合理

从结构上看,唐山市生产业产业结构不合理,传统服务业比例偏大,新兴服务业比例偏小、规模较小、业务范围狭窄。以信息服务业为例,目前在发达国家信息服务业已占服务业的60%以上,而唐山市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的增加值仅占服务业的3—4%,差距明显。

(三)生产业滞后于制造业的发展,不能为先进制造业发展提供强力支撑

以沿海经济隆起带的发动机——曹妃甸为例,2008年曹妃甸工业区完成投资327.25亿元,比上年增长36.6%,第三产业增加值远远低于第二产业增加值,第三产业增加值绝大部分由交通运输和仓储构成,金融业2007年也仅有1116万元的增加值,其他三产近乎为零,第三产业对于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极其有限,不能为先进制造业发展提供强力支撑。

(四)生产业吸纳就业能力尚未发挥

第三产业吸纳就业人口的主要动力还是在传统的生活业,而生产业的在岗职工人数没有太大的变化;从行业内部结构来看,交通运输、计算机服务行业等服务行业的就业人数逐年增加,金融等行业的就业人数则有增减反复。科学研究、技术服务等行业的就业人数却没有变化,说明唐山市高端生产业吸引人才的能力较差。

三、促进唐山生产业发展的对策

(一)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合理引导生产业的发展

要根据唐山市的产业优势、区位优势等方面确定重点发展的领域,打造企业服务品牌;结合唐山市经济发展水平与结构状况,结合现有各产业的发展程度、基础条件以及生产业的禀赋条件等,有选择的发展生产业。同时还要优化生产业发展环境,大力整顿和规范服务市场秩序,优惠市场准入条件,以几大特色产业园区为依托,落实促进服务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利用各种经济手段,如资金资助、税收减免、信贷补助等,加快企业转型升级,推动研发设计、成果转化等高端生产业的发展。

(二)要加快与其他主导产业的互动融合,促进产业聚集,提升产业关联度

一是要通过产业梳理,分析主导产业对生产业有哪些需求,因地制宜,通过专业化的分工合作,与相关产业互动融合,紧密产业关联;二是要鼓励生产企业将没有比较优势的一些非核心的生产环节剥离出来,以降低其成本,进行社会化生产;三是要鼓励实力强大的生产业推动企业间合作,以多种形式,促进其集群发展;最后,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健全中介体系,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

(三)抓住唐山湾大开发机遇,加强与周边城市的分工协作,错位发展

唐山正处于快速发展的时期,应该抓住唐山湾开发的战略机遇,促进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同时,要进一步明确发展定位,根据唐山生产业发展的现有基础,充分发挥区位、港口、产业、市场及后发优势,结合唐山在大北京经济圈的功能分工和城市产业布局,积极主动承接生产业的区域转移工作,重点发展外贸物流、商贸服务等生产服务外包,分工互动、错位发展,做好京津的外应,有选择的发展生产业。

产业价值范文7

关键词:产业价值链;现代服务业;桂林

一、引言

产业价值链是将价值链方法扩展到产业链上对价值组织形式及其创造的研究。当价值链的分析对象由一个特定的企业转向整个行业时,就形成了产业价值链。根据波特的价值理论,产业价值链是指某一产业中最初的原材料到初步加工、再从精加工到最终产品以及到达消费者手中为止的整过过程中价值的分布和关联。不同的产业具有不同的价值链,价值链上的各环节的价值增值活动之间存在差异,所获取的利润也有所不同。现代服务业贯穿于整个产业价值链,不同的服务业分属于不同链点,基于不同产业价值链的价值增值侧重不一样,现代服务业在价值链上的地位也有所不同。

本文基于此,对桂林现代服务业的重点产业――旅游服务、信息服务、会展服务业、现代物流业、文化创意等产业在各产业价值链的地位进行考察,进而分析其盈利状况与竞争力。

二、重点产业价值链分析

1.旅游服务

旅游服务,综合性极强的服务业,其业务范围中不仅包括传统的核心旅游服务,如酒店、旅行社等,还涵盖了一些具有高附加值、高层次、知识型的现代服务,如会展旅游、奖励旅游、商务旅游等。而且,不管是传统旅游服务,还是现代旅游服务都贯穿于整个旅游产业价值链。

桂林是著名的国际旅游城市,旅游产业发达,是桂林服务经济的支柱产业。桂林有着完善的旅游服务体系,有大小旅行社100多家,2012年接待国内外游客3293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76.87亿元。但其中大部分收入来自于传统的旅游服务,现代旅游服务贡献较少。

桂林旅游公司虽多,但总体上来讲,各公司规模较少,整个行业中没有形成龙头企业,来带动整个行业的服务层次与标准,以知识、创新、品牌贯穿策划、设计、投资、开发、运营、管理等各个环节的现代旅游服务产业链还未形成。旅游企业仍以传统服务业为主,会展旅游、奖励旅游、商务旅游等新兴现代关联服务开展不多,旅游信息服务业虽得到一定的发展,但仍处价值链末端。游览方式仍以组团为主,消费群体仍以中低档游客为主,客源市场仍以低端市场为主,旅游消费水平不高,现代旅游服务产业关联效应不高,对相关产业的带动能力较弱,在国际市场中现代旅游服务竞争力稍弱。

2.信息服务业

信息服务业与信息产业是密不可分的,它涉及到信息产业中除电子信息设备制造、电子信息设备销售和租赁之外的大部分细分领域,信息服务业在信息产业中的重要程度和影响力在不断加深,渗透范围逐渐加大。同时,信息服务业处于整个信息产业的下游区域,但同时渗透于各组成部分,与其他部分联系最多也最为密切。近几年,信息技术发展进入稳定发展期,信息技术应用开始平民化,信息技术对产业价值链的推动作用减弱。

深入挖掘客户需求、满足客户不断提高的需求转而成为推动产业链发展的主要动力,这就迫使信息产业的发展重点,向信息服务业转移,国际领先企业纷纷立足于服务环节、加快产业链整合,以争夺产业价值链主导权,信息服务业的规模效应日益显现。

桂林信息服务近几年发展迅速,政府加强对信息服务产业的扶持,2011年对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的固定投资达到了13.21亿元,比2010年增加了36.2%。仅2013年上半年软件和信息服务企业(包括三大基础电信运营商)主营业务收入就达到20.1亿元,同比增长21.8%,桂林高新信息产业园高速发展,已逐渐形成了一个电子信息企业集群,初步形成信息产业价值链的上游,为信息服务也发展奠定了厚实的基础。桂林信息服务的发展,与旅游业之间有着很强的关联效应,桂林是我国旅游电子商务四大发源地之一,有着较为完善的旅游信息服务产业体系。

桂林市基于此,申请和通过了《桂林旅游信息化服务产业发展规划》,全面提升桂林旅游信息服务,抢占国际服务外包核心业务,加快产业价值链重组。以旅游信息服务为龙头,全面带动桂林信息服务发展。

桂林信息服务虽然发展迅速,但是桂林信息服务产业发展大多集中传统信息服务,价值增值比较高、知识溢出效应比较高的信息服务部分,未发展起来。桂林信息服务发展更多的依托旅游业的关联效应,与其他产业的关联度不高,在整个国级信息服务价值链中地位不高。

3.会展服务业

会展服务业在整个会展产业价值链中处于核心地位,价值增值最高。会展服务业以其带动性强,产业关联度高、经济效应好的优势逐渐成为现代服务业中的重点发展产业,其产业带动度可达至1:9,在国家的“十二五”规划中,会展业被列入了国家的5年规划。桂林会展服务业发展历来已久,凭借甲天下的山水,早在90年代就已成为各种大型会议青睐的举办地。经过这么多年的而发展,基本上形成了会展业产业价值链。依托现代化的国际会展中心,桂林每年都承办各种大型国际会议和国内会议。

曾先后举办过亚太地区议员发展会议、全国煤炭会议、全国石油会议、全国旅游会议,每月还有各种展销会、公司年会、商年会等形式的会议在桂林举办,桂林逐渐成为比较有影响力的会展业聚集地,每年都给桂林带来巨大的经济效应。特别是2010-2013年,连续四届桂林国际旅游博览会的成功举办,每年吸引几十个国家前来参与,更是扩大了桂林会展业的国际影响力,逐渐成为在国际上具有一定地位会展品牌的,在国际上,特别是东南亚地区具有一定的竞争力。

桂林会展服务虽然日益繁荣,但是如上海、北京、深圳、香港等国内城市,与巴黎、纽约、汉诺威等国外城市还有很大的差距。国际会展品牌力还待加强,相关基础设施还需完善,会展服务高级人才聚集能力弱。会展服务属于一种新兴产业,国际价产业价值链正处逐步整合中,桂林会展业想要抢抓发展机会,在国家国际价值链整合中的分得一杯羹,就必须加快发展,提升自身品牌层次。桂林政府也意识到了这一发展机遇,出台了《桂林市会展业发展资金使用管理暂行办法》,旨在规范会展业专项资金管理,通过政府资金的宏观导向和激励作用,促进桂林会展服务产业链的规范发展。

4.现代物流业

现代服务业几乎涵盖了一、二、三产业的所有领域和部门,无论是在深度还是广度都有很大的发展前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物流业已由过去的末端行业,上升为引导生产、促进消费的先导行业。现代物流业是以现代运输业为重点,以现代制造业和商业为基础,集系统化、信息化、仓储现代化为一体的综合性产业。因而它的发展,必将对优化产业结构、增强企业发展后劲、提高经济运行质量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现代物流业与各行业的关联度逐渐加深,现代物流业成为了城市经济新增长点和区域竞争力的象征。

桂林是桂北地区重要的商贸中心,物流产业发达,2012年桂林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GDP为649.62亿元,占桂林总GDP的43.3%。以桂林市各物流园中心为中心,各县城、乡镇中小型物流集散节点为基础,各类大中型农副产品和工业品批发市场为骨干,沟通城乡、联系全国、辐射东南亚的市场体系和商贸物流网络已基本建立,并逐步逐渐完善中,每年物流业固定投资逐步增加,2012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固定投资180.73亿元,比上年增加了20.9%。

但是,桂林现代物流业仍存在一些问题,物流企业管理水平低,专业能力低,从业人员素质较低。综合性的大型物流基地没有,各物流基地和节点设备简陋,现代化程度低,功能单一,仍以传统运输业务为主。物流公司虽多,但普遍规模很小,竞争力低下,没有培育出现代化很强的龙头企业,来促进物流市场朝现代化转型,不利于提升整个现代物流业产业结构等级和桂林现代物流业产业价值链,区域现代物流业竞争力不够。

5.文化创意业

文化创业产业是一种新兴的产业形态,不仅有巨大的发展前景,而且对于促进科技进步、自主创新和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文化创意产业其实是文化产业链的延伸,通过对整个文化产业链的资源和知识的有效整合,对产业链上、中、下游的再创造,积极向其他关联产业延伸,提升整个文化产业价值链的深度和广度。桂林历史文化悠久,底蕴丰厚,文化产业丰富,有着比较完整的文化产业链,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2009年奠基的桂林高新区的创意产业园,集软件、动漫、设计三大功能为一体,是桂林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支撑项目,占地117亩,一期投资2.5亿元,早在2010年其产值就占高新区GDP的10%,随着近几年不断有企业进驻,其产值更是的很大的提高,预计整体建成后年产值可达20亿元。此外,雁山区桂林动漫戏剧文化产业园也于2009年开工,现已逐渐接近竣工,其总投资高达5.2亿元。桂林・香港3D动漫国际城投资达18亿元,占地面积734亩,已于2010年7月落户临桂县。2013年,广西目前投资最大的动漫创业园――桂林希宇创意园落户于灵川,计划投资28亿元,预计四年完成。这些文化创意产业园的先后落户,为桂林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奠定了雄厚的基础。若干年后,这些文化创意园的先后竣工,并发挥作用,使得桂林文化产业异军突起,成为广西,乃至全国著名的文化创业基地,并在国际文化产业链中有一席之地。当然,这只是桂林文化创意产业的未来展望。现阶段来看,桂林文化创产业所有一定成就,但其文化创意品牌影响力还不够大,产业支撑力度不够,产业关联度还要加深,文化产业价值链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延伸还不够。

三、结束语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市场化和国际化的快速发展,桂林现代服务业主动适应经济转型升级、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和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的要求,在经济增长贡献、就业吸纳、结构优化升级、集群化发展、新兴业态拓展等方面都取得了较显著的成绩。但是也有一些产业由于关联效应不高,对相关产业的带动能力较弱;还有一些产业相关公司虽多,但普遍规模很小,竞争力却低下,虽能得到一定的发展,但仍处价值链末端。基于此,应该适时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把大力发展服务业提升到经济战略规划的突出位置,将其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以服务经济的全面发展,推动国内经济结构特别是产业结构的转型与升级,实现国民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刘树泽,旅游业能否成为现代服务业引擎[N].中国经济时报,2010(12)

[2]陈宪中,构建桂林文化完整产业链[J].中共桂林市委党校学报,2012(2):32-36.

[3]张辉.全球价值链理论与我国产业发展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4(5).

[4]卢明华,李国平.全球电子信息产业价值链及对我国的启示[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7).

产业价值范文8

【关键词】价值链;融合趋势;电信行业;产业结构;竞争力

电信产业与广播电视产业等价值链的融合发展是大势所趋,从当前行业情况来看,网络融合是在信息技术催化下促进通信行业跨领域沟通与交流的重要趋势,这种融合将技术、市场、业务、服务终端、网络管制及相关政策等构成一个有机多元整体,通过三网融合(计算机网络、电信网络、有线电视网络)的趋同作用促进新时期业务体系、网络体系、控制平台等系统的集成,从而更加优质、高效的完成资源整合与交流,实现资源管理效益的提升,更好的适应用户个性化需求[1]。电信产业、广播电视产业的融合发展会对价值链产生深远影响,下面我们对产业价值链未来的融合发展趋势略作分析。

一、电信行业产业价值链融合的影响

电信产业、广播电视产业等价值链的融合入发展会促使其竞争能力得到提升,产业价值链结构发生变化。三网融合是未来电信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融合带来的集成作用会更加高效的整合各类社会资源,将更多的企业纳入高效管理体系参与产业价值链的增值活动中,生产经营环节自身高度的技术可分性将企业置于不同的管理位置并建立起完善的产业链,这对于未来顺应市场发展潮流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有积极作用,也为企业调整转型提供了较大的转圜空间。三网融合下的产业链能够使企业顺利获得自己所需要的资源基础,完成快速整合,在经营、运行的各个环节形成快速集成,降低成本,获得竞争力的提升。未来各行业产业链的国际化使得竞争链条局限性降低,整条产业链参与的竞争会带来更激烈的筛选与淘汰,企业在这种竞争环境中不积极振作就无法生存,因此,会极大的提升体系内企业的竞争能力。

竞争会促进企业改革与转型,从而调整自身经营态势,调整自身产品结构与经营方向,这种聚沙成塔的积累效果最终会导致整个电信行业价值链结构的变化。未来产业竞争链条内的企业依赖性更强活跃度更高,涉及各个环节的供应商也会在角色定位上更加清晰、多元化,形成具有专业优势的产业构成要素[2]。产业价值链条结构的变化会促进产业链的裂变,开始不断延伸,在未来经济活动中担任更重要的角色。电信行业的内涵和外延都会受到影响,不断扩大、深化,创造出更多优秀的潜力好的发展产业,拥有更多的合作伙伴,积极合作明确分工,更好的提升产业价值链的增值能力。

二、电信行业产业价值链融合发展趋势

4G时代的来临对电信行业来说机遇与挑战并存,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更多亟待解决的课题,产业价值链的融合发展就是其中之一。电信行业顺应发展潮流在机遇下积极参与竞争,使得整个产业链条在结构上发生变革,带来更庞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促进融合,为电信行业产业价值链的未来发展带来了许多新的趋势。下面我们对电信行业产业价值链融合发展趋势略作分析。

1.用户需求为核心

作为服务行业,电信行业未来的发展将会越来越重视满足客户需求,利用集成资源的多重优势为满足用户需求积极创新和开发。这类服务已经不仅仅再满足于单纯的语音、网络服务,而是在三网融合、技术融合、业务融合等基础上针对客户个人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个性化服务。尤其是3G牌照、4G牌照的发放和竞争,会促使行业内部展开更加激烈的竞争,为占据市场份额赢得客户喜爱积极开拓、实践,从长远来看,客户资源决定了企业竞争成败,所以,以用户需求为核心的产业链必然是未来融合发展的大趋势之一[3]。

2.各环节联系更加紧密

产业价值链结构的变化后使更多元素积极参与竞争,产业服务和发展范围的拓展与深入会使产业结构越发复杂化,各部分在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情况下发挥着影响与制约作用。围绕行业发展前景和客户需求,产业链内各环节都需要积极发挥自身优势,与价值链内处在各个环节的企业部门相互协调合作,共同完成运行,对于整个电信行业来说,无疑会使各环节的联系变得更加紧密。运营商、用户、制造商、软件开发商等互相之间会形成战略联盟,在技术、资金、信息方面实现交流、共享,促进产业链的高效整合。

3.CP、SP的崛起

三网融合趋势下电信产业价值链结构的变化会使为其提供增值业务的提供商CP、SP迅速崛起,用户核心需求的变化促使整个行业不断进行调整,更多个性化的业务出现,为用户提供服务必须依靠大量的CP、SP,无疑整个价值链中其地位会不断提高,进而在行业中崛起。运营商角色的变化,会使他们与银行、企业等联系加强,比如为用户提供个性化金融服务,就要求其与证券金融机构、银行等联系加强,为用户提供娱乐服务,就必须与影视公司、音像公司、出版社联系加强,所有这些增值服务都会加重CP、SP在产业链中的比重,促使其崛起[4]。

4.价值链重心变化

未来电信行业的发展中价值链重心的变化是必然。传统电信行业运营商处于绝对主导地位,但是对着用户资源决定竞争成败、三网融合发展、市场开拓和技术革新等,产业链内的各个企业将会更直接的面对自己的客户源,甚至拥有能够直接影响用户行为的潜在能力,这就会使传统主导重心发生变化。从目前发展趋势来看,用户、终端厂商、运营商、软件开发商都有可能成为未来主导重心,比如美国出现了以终端厂商主导的价值链APPLE公司,这对于未来的发展实践无疑是一种重要的参考经验。伴随着CP、SP的崛起和日益专业化,其所掌握的用户资源无疑也会增加它们在产业价值链中的地位,这种以CP、SP为主导的产业发展模式也有着很大的发展潜力。总之,无论是终端运营商还是CP、SP为主导都会带来才产业价值链的重心转移,这对传统运营商的地位无疑是挑战,提升了行业价值链的掌控难度,也会给运营商发展带来巨大的危机感,促使其积极与各方合作,提供更优质、个性化的服务。

5.利益分配模式趋向合理

产业价值链的存在就意味着链条中存在着相应的利益分配模式,价值链结构一旦出现调整,必然会带来利益分配结构的变化。

未来三网融合驱使下电信行业的发展必然会出现产业价值链的调整,在利益分配模式方面无疑也会出现相应变化。从其发展趋势来看,融合的深入发展,会使更多的传统企业加入到增值服务提供者的行业中,比如互联网内容提供商为电信运营商提供增值业务,成为电信运营商的内容提供商,广电提供电视节目,成为电信增值业务提供商,这种服务内容的变更会促使利益重新分配,对于原本处在价值链地层的服务商来说,无疑能够获得更为科学合理的利益分配[5]。最终,只有产业链上下游形成科学、均衡的利益分配模式,才能够促使产业链长久、良性的发展。

电信产业和广播电视产业价值链的融合发展会给促使价值链结构调整,竞争力得到提升,容纳更多的参与者,形成更加复杂、统一的价值创造系统,在未来发展中出现更多鲜明的趋势。

参考文献

[1]曾剑秋,罗枫.网络融合下基于运营服务的企业竞争力提升[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

[2]李苑,曾剑秋.移动信息化产业链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J].移动通信,2010(9).

[3]罗亮.“网络融合”趋势下电信业市场结构、商业模式与公共政策的经济分析[D].东南大学,2005.

产业价值范文9

    关键词 :影视旅游 ;双重价值 ;融合发展

一、问题的提 出自2010年12月22日电影《非诚勿扰2》上映以来 ,影片镜头里涉及的慕田峪长城、798(yi house酒店)、尚8创意产业园等景区一时成了旅游胜地 ,其实早在2008年《非诚勿扰》第一部上映后 ,影片中的浙江西溪和日本北海道等地唯美浪漫的景色就已经推动了当地旅游业的高涨,此次续集的拍摄乃是在与北京旅游局的合作下完成,影片中加入了很多北京的旅游景点,由此电影对旅游的推动作用可见一斑。现阶段由于缺乏商业运作的空间和意识,以及盗版严重等原因,我国的电影收人主要依靠票房 ,这严重制约了电影产业的发展空间。而电影是一个依靠产业链经营最突出的产业,这个产业链包括图书故事、剧作创意、影视图像作品、音乐、dvd、授权播放使用和部分 肖像授权 、开发后续产品等『l1。我国电影产业急需延长产业链 ,进行后电影产品开发增加赢利能力。旅游产业作为一种战略性产业 ,具有资源消耗低 ,劳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 ,综合效益好的特点。根据旅游消费自身的发展规律,其将经历一个消费升级的过程,即先经历观光游(人均收入1000美元起步 ),然后是休闲游(人均收入2000~3000美元起步),最后是度假游(人均收入3000~5000美元起步)三个阶段嘲。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收入水平的 日益提高,消费者的旅游需求也逐渐发生变化 ,观光性的旅游产品不再能够满足人们更高层次的旅游消费需求 ,消费者更加注重追求彰显个性化的旅游产品与服务的体验性旅游,旅游产业由此面临着不断加快自身发展和产业升级的挑战。在电影产业急需延长产业链,旅游业面临产业升级挑战之时,影视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产业模式,将电影业与旅游业完美融合 ,发展前景被学者及业界人士所看好。影视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与发展对于突破影视产业和旅游产业各 自的发展瓶颈,实现二者相辅相成、互利共赢的发展模式 ,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我国影视旅游发展情况概述

目前关于我国影视旅游现在所处的阶段,被学术界广泛认可的是刘滨谊、刘琴的观点。他们二者以国内外影视旅游发展兴衰为依据 ,总结概括出影视旅游的发展阶段以及各阶段的特点 ,指出中国影视旅游的发展经历了萌芽、发展、成熟三个阶段 ,目前正处于发展阶段13),即游客仍以游览拍摄地和影视主题公园为主,旅游活动的内容仅限于参观 、娱乐 ,旅游特征虽然已经体现出动静结合、注重参与互动和体验的特点 ,但是发展程度不高,距离成熟阶段游客完全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特点还存在很大的差距。总之 ,我国的影视旅游从最初萌芽时期开始,历经20年的探索与发展,走过了从低到高的三个阶段 ,分别是:影片外景地或旅游景区、电影拍摄基地或影视城、电影节或主题公园,可以说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收获 ,但是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与不足,比如发展进程缓慢 、影视旅游产品单一 ;文化内涵体现不够 、难以满足消费者需求 、顾客忠实度低 ;各地区重复建设严重 、资源严重浪费 ;经营管理不善、环境破坏严重等,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进一步地研究并加以合理解决。所以,只有正确认识我国影视旅游的双重价值 ,才能更好地促进影视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与发展 。

    三、影视旅游的双重价值体现 影视旅游作为影视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的产物 ,是二者双赢的表现,对影视产业和旅游产业的发展有着双重的价值体现。

    1.影视旅游对于旅游产业的价值体现。影视旅游又称电影引致旅游,由此首先想到的便是影视作品对于旅游业的价值体现,即通过影视作品带动旅游业的发展。由于影视作品包含信息的广泛性 、中立性,观众的移情作用及影视作品的美化作用 ,使得影视作品在促进 目的地旅游方面具有其他手段无可 比拟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①经济效益。在产业融合过程中,影视业与旅游业珠联璧合,给影视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商机。最直接的经济效益体现在旅游人数增长后,随之而来门票 、餐费、饮料费以及购买其它旅游纪念品消费的增长上。riley与baker:~~其《电影旅游》一文中得出结论 :影片对拍摄地的旅游影响至少4年 ,使游客数量增长了40%~50%。吴晋、葛全胜等学者借鉴旅游经济学的贡献定理,定量地估算 了《乔家大院》影视引致旅游收入对祁县经济增长的贡献及拉动效果。2006年影视引致旅游收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最高为8.95%,超过了同期祁县对晋中市经济的贡献率6.6%。2006年恰为电视剧《乔家大院》播出的时间,由此表明影视旅游对于地方经济有十分显著的拉动作用。其次,影视旅游具有十分明显的联动效应,能够带动其他产业的迅猛发展 ,诸如餐饮、住宿、交通等产业。浙江横店影视城2000年开始实施影视拍摄免费制度,剧组明显增多,2002年共有47部剧组进驻。2008年宣布摄影棚免费,仅2010年11月17日当天就有31个剧组在影城内拍新片 ,而这31个剧组直接带来的是2000问客房的消费。“这是横店的独特营销模式 ,除门票外,衍生消费占40%。”~2010年11月份为止,光剧组在酒店消费已经达~4000万元,群众演员创收也有700万至800万元。就连这些剧组一年在当地租用车辆的费用也已经超过1000万元[41。②社会效益 ,宣传旅游目的地形象。在国外学者的研究案例中发现 ,影视剧在短时间内显著地改变了目的地的形象。

    butler(1990)认为,在不久的将来,视频(电视 、电影)中播放的内容在塑造旅游地形象方面要远远重要于印刷媒体。观众在观影中随着剧情的推进,在不知不觉中对目的地留下深刻印象并产生去 目的地旅游的强烈念头。旅游地应该利用这个大好机会 ,大力推出旅游景区。影视作品相对于其他营销方式而言,能够更加全面、立体和持久的宣传旅游 目的地。一部影视作品有着长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从而对旅游 目的地有更长时间的展现 ;故事情节能够使人产生强烈的旅游欲望,加上特技效果的应用。明星效应和最佳的拍摄角度更加强化了旅游 目的地的形象阎。

    2.影视旅游对于影视产业的价值体现。目前学界对于影视旅游价值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影视旅游对于旅游业的促进作用 ,鲜有提及影视旅游对于影视产业的影响。作为一个双向过程,在影视业促进旅游业发展的同时必有一个反作用力作用在影视产业上 ,从而影响影视产业的发展 ,意识到影视旅游的双重价值对于更好地促进二者的融合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尚军辉与聂建波总结出影视旅游对于影视产业有四方面的影响嘲:①有助于影视产品竞争力的提高与增强。影视旅游能够增加观众 、降低拍摄成本 、丰富影视 内容 、规范影视拍摄,从而提高与增强影视产业的竞争力。②有助于形成平衡协调发展的影视产业格局。③有利于实施产业融合 ,丰富并深化影视产业链。借影视旅游拓展影视产业项 目,进行“后影视产品”的开发 ,向宾馆 、博物馆、玩具、游戏、网络、服饰 、教育等领域延伸 ,逐步整和为跨行业 、复合型的影视产业链。④有利于影视产业政策与法律法规的完善。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影视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产业融合模式 ,对于影视产业和旅游产业各 自的发展以及二者的融合发展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其价值体现是双方面的,能够顺利帮助实现突破二者 自身发展瓶颈的目标 ,同时促进我国影视旅游向着更完善 、更深层次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