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会计信息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2-05-30 20:44:48

会计信息论文

会计信息论文范文1

(一)基于XBRL会计信息系统研究的必要性将XBRL融入会计信息系统,不仅有利于会计信息系统运行的优化,而且有利于运行效率的提高和运行成本的降低。XBRL与会计信息系统的有机融合,是会计信息系统运行成功的重要因素,也是进一步发挥系统优势的必经之路。以管理信息系统集成理念为指导,会计信息系统应将企业会计业务流程再造作为出发点。在会计业务流程再造中,XBRL不仅能够实现财务、业务一体化,而且能够为财务报告的输出提供技术支持。由XBRL提供的财务会计信息和管理会计信息,能够满足内外部使用者的需求,实现快速和精确的会计信息检索,提升财务信息的质量,有效发挥会计信息系统的优势。传统的会计信息系统是基于不同平台、不同语言构建的,其功能及数据是独立的,容易出现信息孤岛、部门壁垒等问题,降低会计信息系统的整体运行效率。将XBRL技术融入会计信息系统,可以充分发挥XBRL的技术优势,输出多种格式、多种语言的财务报告,有效解决不同格式需求下资料的重复输入问题。基于XBRL的会计信息系统可以将孤立、分散的会计信息系统进行整合,弥补传统会计信息系统的缺陷,通过系统间的整合实现实时控制和资源共享,提高会计信息化水平,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二)基于XBRL会计信息系统研究的可行性1.有助于会计信息化的顺利实现。XBRL有统一的数据标准,有利于信息的有效存取、交换及分析,不仅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而且增强了会计信息的实效性,实现了“一次输入、资源共享”,提高了会计信息检索或数据挖掘速度。2.提高会计信息的实效性。基于XBRL的会计信息系统是一个全球互联的实时会计信息系统,会计数据(结构化和非结构化)的标准化既不违背会计原则、会计假设等基本理论,也不影响会计的确认与计量。依托网络传递信息可以实现“一次输入、多方共享”,提高信息从生产、传递、披露到最终使用等各环节的效率,不仅符合信息实时性的要求,而且实现了数据的集成与最大化利用。基于XBRL的会计信息系统,企业管理者能够实时发现问题和机会,及时了解经营状况,准确做出决策;信息使用者能够获得实时信息;审计人员能够对信息进行监控和追踪;贷款人和信用担保人能够间接监控债务人的经营情况。在该系统中,企业的会计报告和分析报告均以电子化的方式出现,会计报告具有多样性和交互性,不再是传统单一的通用财务报告。3.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减少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会计信息系统在XBRL的支持下,可以对数量化的会计信息进行自动分类、汇总、检索、传递和列示,只要输入一次数据,以后提取和转换数据就很方便,数据的采集成本大大降低,数据输入错误也会减少。因此,使用XBRL之后,信息集成者、中介人等传统角色很可能会消失。应用XBRL还能降低会计信息的边际成本,只要将按照XBRL标准编制的财务报告输入,以后就不再发生任何成本。此外,传统财务会计报告中掺杂的大量会计职业判断(如会计估计、会计政策选择)会影响决策的制定,要求决策者具备一定的判断能力。将XBRL应用于会计信息系统,可以排除人为因素的影响,提高会计信息的可靠性、相关性,满足会计准则的要求和客户的需求。4.有利于不同国家财务报告模式的转换。将XBRL运用到会计信息系统的记账凭证和总分类账中,便可生成财务报告。如果财务报告是根据不同会计准则编制的,它们之间的转换就可由专门的转换软件自动完成,投资者不必进行财务报告的转换,使用也更加便利。将XBRL与会计信息系统相融合,能够使网上系统与实际工作实现无缝对接,缩短公司出具财务报告的时间,增强报告的持续性、时效性。5.提高财务数据的可比性和财务报告的分析利用率。财务报告通过XBRL进行标记,可以提高财务数据的可比性。这些财务数据不仅可以在一个企业、一个行业内进行纵向比较,还可以在多个企业、多个行业之间进行横向分析。管理者必须高度重视这些财务数据,通过对财务报告数据进行比较分析,找出差距,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XBRL的运用提高了管理者对财务数据的关注度,也为其进行数据对比分析提供了便利条件。此外,XBRL使企业财务报告的时间大大缩短,真正体现了会计信息化的高效率。6.有助于管理者改善经营管理。XBRL的运用有助于管理者改善经营管理,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XBRL技术可以对原始的业务数据进行标记和追踪,为管理者提供客观的证据。可扩展性是XBRL的灵魂,管理者可以扩展既定的分类标准,自行增加适合本企业发展的元素,有助于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

二、XBRL应用于会计信息系统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者对会计信息化和XBRL认识不足有些管理者将会计电算化当作会计信息化,认为会计信息化就是利用计算机处理会计数据,以减少财务人员的工作量,提高劳动效率和质量。XBRL在我国的应用时间很短,企业经营管理者对XBRL的认识不足或只停留在表面上,不了解XBRL的作用及带来的经济利益。有些管理者甚至不愿意应用XBRL来提高财务信息透明度,害怕将企业内部控制的弱点暴露出来,使企业相关者的利益分配受到影响。

(二)制定XBRL标准的国内专家很少国内能够真正理解并且精通XBRL标准的专家较少,很多研究者只是在理论上对XBRL标准进行研究,不能将标准真正融入会计信息系统。国内第一个实际应用XBRL标准的是上海证券交易所年报标准化报送系统。

(三)适合企业发展的XBRL分类标准不完善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通用分类准则》自2011年颁布以来陆续在大型国有企业、上市公司及银行业等金融机构中实施,但目前还没有制定出完善的、适合企业发展的XBRL分类标准。《企业会计准则通用分类准则》仅仅给出了工业企业会计报表的相关会计科目,而对其他行业没有给出适用的会计报表科目。

(四)XBRL系统软件研发技术落后、资金支持不足要想使XBRL在会计信息系统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必须有成熟的财务软件与之配套。但国内市场还没有开发出成熟的软件,现有的ERP软件不能很好地兼容XBRL,不能保证XBRL在稳定的系统中应用。此外,软件企业缺乏政策的扶持,其投入到XBRL的资金较少,很难开发出适应国内会计信息系统的软件。

(五)缺乏研究XBRL系统的复合型高级人才会计信息化是信息技术与会计相结合的产物,XBRL项目开发需要一支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队伍,他们不仅有扎实的财务专业理论知识和经营管理能力,而且精通计算机技术,能熟练操作财务软件,进行计算机的日常维护,解决实际工作中的各种问题。低层次财会人员的过剩及精通XBRL技术人才的匮乏,阻碍了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发展。

(六)会计信息安全问题是会计信息化的制约因素会计信息化平台是建立在计算机、网络及通讯等现代化信息技术基础上的,会计信息系统中的财务软件也是以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为依托,但网络安全、信息畅通等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有效解决。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是网络安全和信息畅通的保证。

三、XBRL应用于会计信息系统的对策

(一)提高企业管理者对会计信息化和XBRL的认识水平XBRL意为可扩展的商业报告语言,它是以互联网联结为基础,运用XBRL分类标准实现企业间信息的实时、准确、高效存储、操作、多用途使用与数据交换,使企业的内外部信息交流及整个商业活动形成一个无缝的信息传递网。企业管理者不仅要理解和支持会计信息化,而且要高度重视和积极参与会计信息化工作,为建立基于XBRL的会计信息系统提供保障。会计信息化是管理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在制定管理信息化总体规划时要考虑自身的实际情况和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会计信息化发展规划。企业管理信息化和会计信息化是一项系统工程,将XBRL融入会计信息系统,实现企业人、财、物的实时监控,做到人尽其用、财尽其利、物畅其流,对于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大有裨益。

(二)成立XBRL分类标准研究机构政府要尽快成立研发XBRL分类标准的机构,加强对XBRL知识的宣传和培训,为企业了解和学习XBRL创造各种可能的机会。由于我国的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审计准则是由财政部组织和参与制定的,所以最好由财政部带头研究XBRL分类标准,以建立国内XBRL分类标准中关于标准化的会计科目和报表项目,使会计科目、报表项目按照一定的标准规范表达,便于公司之间数据的转换。此外,财政部还应组织制定XBRL分类文档翻译计划。XBRL仅是一个电子财务报告文件的标准格式,不会改变会计准则,也不要求企业必须提供会计准则或会计制度规定以外的财务信息。因此,XBRL分类标准的制定应由财政部门牵头,以适用的企业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为依据,制定出中文架构下的XBRL分类标准。我国还应关注其他国家研究XBRL的最新动向,积极参与制定国际XBRL分类标准,争取在国际标准上拥有话语权。同时,我们要借鉴国际组织和其他国家的研究动向和成果,避免重复研究带来的资源和时间浪费。要积极表达我们对XBRL分类标准的看法,以减少不同国家XBRL分类标准之间的差异。

(三)健全XBRL分类标准相关体系,加强配套设施建设首先,应根据国家修订企业会计准则的进展情况,选择有利时机修订XBRL通用分类标准,推出与国际标准趋同的XBRL通用分类标准。其次,应加快制定各个行业的扩展分类标准。再次,应尽快开发出能够与XBRL相融合的财务软件,并确定接口标准。

(四)加大XBRL技术研发力度,提供足够的资金支持企业应与高等院校和研发机构进行合作开发,或者聘请专家作为企业的技术顾问,合作开发适用于企业需要的XBRL,解决XBRL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技术难题。充足的资金投入是XBRL快速发展和技术完善的保障,在目前多数企业面临资金不足的情况下,政府及相关部门应给予企业经济支持,以解决资金短缺的问题。

(五)培养符合XBRL技术要求的复合型财会人才XBRL标准的制定需要用到会计理论、计算机、编程技术、网络技术等相关知识,必须重视优秀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与引进,以改善XBRL人才缺乏的状况。国家要从宏观的角度加大XBRL方面的教育投资,培养能够满足信息化发展需要的XBRL人才。企业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加强对会计人员的后续培训,提高会计人员的知识和能力水平,培养复合型财会人才,以满足会计信息化发展的要求。

四、研究结论与展望

会计信息论文范文2

【摘要】会计电算化已发展成为一门融电子计算机学、管理科学、信息科学和会计科学为一体的新型科学和实用技术。本文从实行会计电算化对会计工作的意义入手,系统地分析了会计电算化对会计核算流程、会计信息质量、会计核算方法及会计内部控制的影响,提出了实行会计电算化应关注的几个问题。【关键词】会计电算化;会计实务;信息一、会计电算化对会计工作的意义(一)减轻会计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随着经济的发展,会计业务量的不断增大,利用计算机技术的特点,把繁杂的记账、结账、报账工作交给高速的计算机处理,降低了会计人员的劳动强度。由于计算机的精确性和确定性,可以避免手工操作难免产生的误差,提高了会计工作效率。(二)促进会计工作规范化,提高了会计工作质量会计电算化对数据提出了一系列规范要求,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操作不规范、不统一、易出错的问题,杜绝记账不及时、错行、串户、会计资料不清晰,随意涂改的现象,会计工作规范化程度不断提高,使会计信息更加准确、清晰、可靠,保证了会计工作质量。(三)加快信息传递,提高了管理水平实现会计电算化后,大量的会计信息资源可以得到及时的记录、汇总分析,并通过信息系统迅速传递,充分利用,为经营管理者提供大量的信息,会计人员还可以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参与管理、参与预测和决策,从而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四)促进管理信息化,提高了会计人员素质实现会计电算化,可以使企业的大量会计信息资源得到高度共享,大大地提高了经济信息的利用价值,促进了经济管理水平的提高。同时,通过会计电算化,还可以促使会计人员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努力掌握现代会计理论和高科技知识,从而优化会计人员的知识结构。(五)推动了会计改革会计电算化不仅是会计技术的改革,而且对会计核算的方式、方法、程序、内容和会计理论等众多方面都产生极大影响,改变了会计人员的传统观念,使会计工作进入一个崭新阶段,从而推动了会计改革和发展。二、会计电算化对会计实务的影响(一)会计电算化对会计核算流程的影响手工核算是从处理原始凭证开始,根据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再据以登账,而实现会计电算化后,财务处理系统以手工审核无误的记账凭证信息为起点开始进行处理,将已制作完毕的记账凭证输入计算机中进行处理。手工核算时,按照复式记账原则,总分类账与其所属的明细分类账必须采用平行登记的方法,从而将总分类账中的余额、发生额与其所属明细分类账中的相应数字进行核对,保证记录的准确性。在计算机处理系统中,计算错误完全可以避免,总账与明细分类账的核对失去了意义,而且总账库存文件与明细库存文件中有数据同时产生,也就不再需要编制科目汇总表。因此,在电算化条件下,可以不考虑账簿间的核对工作,而核对、制约工作主要靠正确输入凭证和账簿内部控制来实现。因此,会计电算化有效地开展,不仅会减少会计人员的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而且给会计核算流程带来根本性的改善。(二)会计电算化对会计核算质量的影响账务部门要在企业经营决策中充分体现其作用,提供高质量的会计信息是关键。会计工作的电算化对会计信息的及时性、真实性、可理解性、一贯性和可比性都有重大影响,从而也直接影响了会计信息质量。企业有效地开展会计电算化后,除录入与复核记账凭证,录入一些原始数据之外,几乎所有的计算整理,归类等工作均由计算机自动完工,手工干涉很少,计算机调整处理的特点充分发展,由此带来的会计信息及时性的改变是质的飞跃,企业长期以来未能解决的会计信息的滞后问题不再是问题了,会计信息更为接近实际情况。实行会计电算化,会计人员可在更广阔的范围内选择适用的会计方法,可避免由于人员变动等因素而改变会计方法的不利因素,从而更好地保持会计信息的一贯性可比性,使会计信息质量将有较大的提高。(三)会计电算化对会计方法的影响会计电算化的有效开展使得会计核算与会计信息分析工作主要由计算机来完成,从而可以利用计算机运算速度快,能进行复杂运算等优势,采用或选择一些手工下难以完成或无法选择采用的方法。会计人员从繁杂的事务性处理中脱离出来,可以有更多的时间与精力,采用各种会计方法来开展和搞好会计工作。(四)会计电算化对内部控制的影响在手工条件下,有岗位责任制,各种内部牵制制度,保证了会计信息的正确性,企业资产的完整和安全。计算机的引入使得内部控制制度的形式、内容、重点等都发生了变化。一是内部控制的形式发生了改变。原手工下达的一些内部控制措施在电算化后已经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如制造科目汇总表、凭证汇总表等试算平衡的检查、凭证的借贷平衡校验、月间余额的检查、余额发生额平衡检查、各核算系统之间的数据核对、报表数据的勾稽关系检查等。二是内部控制的内容发生了改变。计算机技术的引入给会计工作增加了新的工作内容,也增加了新的控制内容,如计算机硬件及软件分析、编程、维护人员与计算机操作人员的内部牵制,计算机内及磁盘内会计信息的安全保护、计算机病毒防治、计算机操作管理、系统维护人员等的岗位责任等等。三是内部控制的重点发生了改变。会计电算化后的内部控制的重点将放在人工处理的控制、原始数据进入计算机的控制、会计信息的输出控制、人机交互处理的控制、计算机系统之间联接的控制方面。[1][2][][]三、实行会计电算化应关注的问题(一)要提高对开展会计电算化工作的认识许多单位的领导和相关个人对会计电算化工作还存在一些片面的认识。一是一些人认为会计电算化为时过早,实现会计电算化就是编程序的过程,是单纯利用计算机代替手工记账,是会计部门的责任等等。二是传统的会计理论也禁锢着部分人的头脑,一些人肤浅地认为“算盘”和“账本”就是财务会计的工具。这些片面的认识给会计电算化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危害,严重影响了会计电算化健康顺利地发展。会计电算化的政策与法规中存在着不适应会计电算化发展的规定。颁布电算化政策与法规是为促进会计电算化服务的,而目前,我国颁布的有关法规中存在着阻碍其发展的规定。例如,有些涉及软件技术开发上的具体细节规定,不能起到推动的作用,反而因规定的太死抑制了软件的自我发展,影响了会计电算化的普及。(二)要充分发挥会计信息系统的作用会计电算化普及率总体上偏低,企业管理信息技术的采用明显落后于信息技术的发展速度。一是当前实行了会计电算化的企业不到总数的40%,而且分布极不平衡。主要是大中型企业采用,小型企业很少采用;主要是国有企业采用,集体企业和乡镇较少使用;较发达地区的企业较多使用,广大内地企业较少采用;有先进管理水平的企业较多采用,管理水平落后的企业较少采用。二是会计信息系统的作用发挥不充分。在一些启用了“管理型”或“决策型”会计信息系统的企业中,由于管理环境跟不上或软件使用人员的知识技能跟不上,企业应用会计软件的水平远远落后于会计软件本身的发展。许多会计软件功能齐全,但在企业实际使用时只能完成少部分功能,致使对会计信息系统的使用不充分。三是软件中会计核算功能部分能被使用,但财务管理和决策分析功能部分使用率很低。四是有些企业会计人员在运行会计软件过程中面对出现的意外问题不知所措,干脆弃而不用,仍然采用手工会计核算,会计信息系统只作辅助作用,或者搁置不用。(三)要重视会计电算化人才的培养会计电算技术的使用在总体上还处于低层次水平。一是在采用了会计电算化手段的企业中,有半数以上的企业仍然是采用传统的“核算型”财务软件,主要是用电脑代替人工从事会计核算工作。其软件主要是一些软件公司早期开发的部门级会计信息系统,也有一些是自行开发的核算软件,采用“管理型”和“决策型”财务软件的企业较少,采用ERP的企业就更少。这样,会计信息系统的启用并不能对企业管理带来实质性改善。二是会计电算化人才严重匮乏。一方面,财会队伍中的部分人员知识老化,学习会计电算化知识积极性不高,短期培训很难取得明显效果。另一方面,会计电算化专业毕业生数量有限,不能满足市场需要,复合型人才更是供不应求,直接影响会计电算化工作的开展。(四)要制定统一财务软件的标准由于财务软件的开发未能实行统一的标准,再加之单位使用的财务软件是各自向软件开发商购买的,甚至有的软件开发商还别出心裁地搞出各自的特色,结果使会计电算化所用财务软件比较混乱,就是同一行业的不同单位使用的财务软件也不尽相同。不同财务软件的数据接口、使用方法的不一样,导致了报表汇总、数据查询、数据传输的不方便。从国外情况看,在某些会计电算化搞得好的国家,基本上是通过行业会计协会制定统一的财务软件标准,甚至某些国家就直接通过政府的行政手段规定哪些行业必须使用哪种财务软件。这样国家有关经济管理、监督部门就可以很方便地通过网络进行财务检查、专用和专项资金使用情况分析,单位也可以利用网络及时地进行财务报告的传送等。【主要参考文献】[1]张辉.会计电算化[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年2月.[2]张献英.试论网络经济的财务管理[J].财务与会计,2006,(3).

会计信息论文范文3

【摘要】当前,我国的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暴露的越来越多,会计信息失真已严重影响了我国正常的经济秩序和经济建设。本文主要对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作了客观和主观方面的探讨,在分析原因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几点解决会计信息失真的办法和措施。

【关键词】企业会计信息失真原因对策

1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及危害

会计信息失真是指会计信息的形成与提供违背了客观的真实性原则,不能正确反映会计主体真实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会计信息必须真实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情况,是对会计的基本要求。然而,目前我国企业的会计信息失真现象却大量存在,其对我国市场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制约效应,也已经逐步显现。

1.1会计信息失真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1原始凭证失真。有些单位的原始凭证填写不完整、不规范,有时甚至采取制作假原始凭证的方法来制作假账,从而使一些非法的会计业务变成“合法”的会计业务,导致了会计信息的失真,这是会计信息失真表现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现象,且又是最难遏制的一种现象。

1.1.2记账凭证的科目填写不准确。科目的填写错误就会使资金的收支渠道不能够正确地被划分,混淆了成本、费用、资产和收益等的界限从而使随之产生的报表信息也就大相径庭,这也就使会计信息与合法的真实的会计信息发生了偏离,导致会计信息失真。

1.1.3财务账目管理混乱。在会计账簿设置和会计科目的使用上,没有严格按照财政部和会计制度的有关规定来设置和使用,会计核算缺乏系统性、统一性和准确性,所以致使账目混乱,账证、账账、账表、账实严重不符,从而导致会计信息失真。

1.1.4会计报表虚假。其主要表现在撇开账簿,人为地调整报表数字,有些单位甚至编报两套报表,一套自用,一套对外提供,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账外账,这无疑导致报表使用者不能够真正了解企业真实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致使会计信息失真。

1.1.5收入、成本、费用、资产失真。其中收入的失真主要表现是资金的截留、转移、坐支收入;成本失真的表现是通过多列或少列成本,或者通过人为方式调整损益,就是故意地将成本费用化,以根据目的不同而达到虚盈实亏或虚亏实盈;费用失真的表现是将该进入费用的直接进了生产成本从而达到调整利润的目的;资产的不实主要表现为企业资产账面价值不能反映企业各项资产的实际拥有数额和其实际价值,资产管理的混乱,造成家底不清、账实不符,于是就形成了资产夸大或低报资产的假象,从而使会计信息也随着人的“愿望”的不同而变化着。

1.2会计信息失真的危害

会计信息在微观管理、宏观调控以及促进现代经济发展等方面,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会计信息真实与否直接关系到信息使用者的经济决策是否合理有效。然而,目前会计信息失真的程度日益严重,不少企业的管理者通过会计做“假账”来掩饰自己的劣迹,而这些行为将给国家和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同时也扰乱了市场经济秩序。其主要的危害有以下几点:

1.2.1会计信息失真会造成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制定缺乏依据,干扰国家宏观调控和市场经济秩序,致使国家制定的宏观经济政策不能够真正进行宏观调控,使其失去应有的效力。

1.2.2会计信息失真会造成国有资产的严重流失,使国家的资产流入个人的腰包,损害了国家和人民利益,同时也造成国家税收的大量流失,使国家财政收入锐减,阻碍国民经济的发展。

1.2.3会计信息失真使企业的相关部门不能对企业的生产经营做出科学正确的判断和了解企业真正的运营状况,使企业在宏观管理上陷入被动,从而限制了企业的发展,在市场竞争中失去竞争力。

1.2.4会计信息失真会给投资人、债权人、潜在的会计信息使用者造成决策的误导,难以发挥会计信息在市场经济中优化配置资源的作用,影响经济的发展,同时也给投资者、债权人等带来决策上的损失。

1.2.5会计信息失真降低了会计人员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使其认为制造虚假会计信息是会计人员的必备,更有些会计人员因其制造的虚假会计信息没有被查处而感到骄傲,这都影响了会计人员的行为从而使其丧失了应有的职业道德。

1.2.6会计信息失真也助长了腐败行为,促使一些单位和个人为谋求不正当利益,而滋生腐败观念导致堕落,败坏社会风气,严重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和企业改革的顺利进行。

2防范会计信息失真的对策探讨

消除会计信息的失真要治本治表双管齐下。从外部来说,要净化外部环境,强化外部监督机制,完善法规;从企业内部来说要加强会计控制建设,从管理层抓起,抓好源头,并要提高财会人员思想品德素质和业务素质,做到标本兼治。

2.1从外部宏观上看

2.2.1要按市场要求,完善企业管理制度。只有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使企业真正成为产权清晰,权责分明,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才能使企业自觉遵守经济规律,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资料。

2.1.2企业用人要按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和程序办,充分引入竞争机制,要建立起能客观公正地反映企业经营者业绩和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改变单独依靠未经核实的“数字”来评价企业经营者的业绩的做法。

2.1.3完善财经法规制度,加强会计理论研究,促进会计工作规范化。要加强会计工作的理论研究,根据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要求,提出会计信息形成与提供的规范或准则,克服会计信息失真。并通过会计工作的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促进会计工作紧跟社会时代的潮流,为企业经济发展服务。

2.1.4加大外部控制力度,强化政府和中介机构对企业的财会管理和监督权,确保会计信息真实。

2.1.5加大处罚力度。新《会计法》进一步明确了单位负责人为会计工作的责任主体,各级检查机关在实施监督过程中,应严格依法执行,改变以往工作中“重查轻罚”的作法,严肃追究直接责任人的责任,促进会计信息真实、完整并大力加强会计信息披露的法制建设,做到账目清晰,账证准确,定期编制财务报表,按时上报。加强立法和执法力度,一旦发现企业提供虚假会计信息,就要依法严肃处理,做到打假不手软,包括对企业经营者和会计人员进行处罚。对违规企业实行经济制裁,令其对因会计信息失真所造成的社会成本进行经济补偿。同时,对那些来自行政方面干预的压力所致的作假,要层层追究有关领导人责任,移送纪检、监察部门处理,使作假者和指使作假者无处藏身。使企业行为规范化、法制化,切实贯彻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方针。

2.2从内部微观上看,企业可通过加强会计控制建设来治理会计信息失真。

2.2.1加强会计控制,拓宽对会计控制的认识。传统的会计控制是指会计人员通过对反映经济业务的原始凭证的复核与检查以证实其是否真实地记录了各项客观的经济业务,在此基础上,通过对记账凭证、各类账簿及报表的相互核对及审阅,实现对经济业务的监督与控制。在所有权与经营权合一的情况下,单一的控制环境使会计履行控制与监督职能比较容易,会计信息输出也较客观。但在两权分离的情况下,所有者与经营者客观上存着利益不相容、信息不对称及激励不相容三大矛盾,使得现行会计管理体制下,会计反映失实,会计控制弱化。在承认“人都是有限的理性经济人”这一前提条件下,会计代表谁来控制经济业务这种主体选择的不同,必然导致其控制内容与方法的不同。代表经营者的控制或再监督显然不同于代表所有者的监控,所以两权分离环境下会计控制的利益代表及控制目标需要重新审定。

2.2.2加强会计控制,优化会计控制的环境。具体来讲,就是要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设计出一套使经营者在获得激励的同时又受到相应的约束,以保障所有者权益的机制。激励与约束的有效结合,将使经营者行为与所有者目标实现最大程度的一致。对经营者的约束,所有者可以利用业绩评价,或通过董事会利用公司章程规定经营者的权限范围,还可以派出监事会直接监督经营者的权,以维护所有者权益;对经营者的激励可以尝试推行年薪制与股票期权计划,使经营者利益与股东利益相结合。

2.2.3充分发挥会计控制的作用,改变现行会计管理体制。由所有者委派财务总监,领导会计机构及会计工作,财务总监对所有者负责,会计人员对财务总监负责。公司业务运行则由经营者全权负责,财务总监与经营者相互配合相互监督,通过财务总监使所有者与经营者达到激励相容。财务总监制的会计管理体制下,会计控制的范围不仅仅是账、证、表的相互核对与审阅,还应包括业务流程的标准化设计与控制、业务处理过程不相容职务的控制、事后的复核与分析控制、财产清查核对控制。此外,各公司可根据自己的业务特点,结合经营战略、管理方法设置其他必要的控制点。通过关键控制点的有效运行,实现会计控制的目标,使会计提供的信息具有相关性与可靠性。

2.2.4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及职业道德,使会计控制有效发挥作用。首先,应重视会计人员专业技术资格的聘任和年度考核工作。将对外提供真实信息作为聘任、考核会计人员的重要内容。其次,要切实抓好会计人员的经常性管理。主要是加强对会计证的管理,以保证持证会计人员真正具备从事会计工作的能力,保证会计证的权威性、严肃性。再次,要切实抓好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提高思想品德、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修养。一个财会人员不仅要精通业务、熟悉法规,具有高超的会计水平,更要品质好、思想过硬,真正与企业共命运。因此,财会人员需要不断充电、回炉,提高自身素质,这样才能真实反映企业财务状况,为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提供前提条件。

总之,治理会计信息失真,一要从宏观方面入手,真正建立与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和监督制度,改革人事管理制度,加大执法力度,使企业、单位在法制的轨道上正常运营;二要从微观角度入手,加强会计人员的管理和继续教育,加强单位内部制度的建设,强化内部监督,遵守国际规则,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把握好这两个方面,真正解决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将指日可待。

会计信息的失真必然降低信息的质量和使用效率,而且严重影响和干扰了正常社会经济秩序。我国著名会计学家杨时展教授提出的“天下欲乱计先乱,天下欲治计先治”的精辟见解,警示我们必须高度重视会计信息的质量问题。经济越发展,管理越重要,会计越重要。会计信息越来越为广大投资者、债权人、企业管理当局等会计信息使用者所重视,成为政府部门进行宏观决策的重要依据。会计领域的突出问题,不仅干扰了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而且损害了国家和社会公众利益,所以也引起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前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也多次强调“不做假账”。“不做假账”看似一句很普通的大实话,然而仔细体味,却寓意深刻。一方面反映了当前会计造假已成为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并引起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另一方面表达了全社会要求会计人员不做假账的强烈愿望。会计工作是反映社会经济活动的晴雨表,是把守“钱袋子”的重要一环,其最要紧之处就是如实记账,同时要树立正确的法制观念、树立正确的会计信息质量意识,要让观念深入人心,使会计信息回归它本来的面目。

参考文献

[1]张静,郑雨生,解决会计信息失真的对策建议[J],求是杂志,2004年21期,30-31.

[2]刘兰芬,再谈会计信息失真对策[J],北京财会,2003年3期,11-12.

[3]郑志刚,论企业的经济角色[J],经济评论,2003年2期,4-5.

[4]杨爱萍,浅析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及对策[J],山东报业网期刊,2003年12期8-9.

[5]杨兴龙,浅规则看会计信息失真[M],经济出版社,2005年5月.

会计信息论文范文4

关键词:会计信息;问题成因;相关因素;分析

在现代企业制度不断发展的今天,会计信息已经成为管理者、投资者、债权人评价经营状况,作出投资决策,防范投资风险的主要依据,也是国家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和微观管理及促进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信息源。但是,近年来,随着我国会计制度的深入变革和不断发展,也出现了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严重损害了投资者、债权人的经济利益,扰乱了社会经济秩序,影响了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成为社会高度关注的问题。那么现实中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因素有哪些呢?学界观点不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认为,导致会计信息失真主要是会计法规、会计核算、会计主体、会计监督、会计人员这五大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下面分别予以分析。

一、会计法规因素

近年来,我国先后颁布了《会计法》、《会计准则》、《财务通则》等一系列的法律、规章,这对于促进现代企业发展和会计依法管理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但任何一项法规都具有一定的时效性,这些规章制度相对速发展变化的社会经济而言,往往存在许多不完善的地方,客观上影响到了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首先,会计法规一经出台便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在一定时期内不会改变,而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会计环境的变化,新情况和新问题可能会超出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规范。其次,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和企业经营方式的多样化,同一会计事项显现出不同的个性特点,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空间更大,会计方法选择也越来越呈现出多样性,这必然会使同一个会计事项产生不同的差异。再次,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中某些定义和释义具有一定的涵盖性,在不同的条件下可能会产生不同的理解,造成会计实务操作的不确定性,导致实际工作中的一些情况如无形资产、长期投资等难以准确地界定,这些均会导致会计信息失真。

二、会计核算因素

会计核算本身有一定的客观局限性,这也会导致会计信息在某种程度上出现偏差。一是在会计凭证方面。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会计凭证的真实性,可我国当前尚无一种严格有效的发票管理办法,各地的发票形式、规格和要求都不完全一致,加之实际会计工作中往往是先批后审,这就使虚假原始凭证的出现成为可能,造成会计信息失真。二是有的会计要素确认和计量存在一些不确定因素,核算时只能评估和预计,如企业固定资产使用期限、预计残值计算、收发材料的计价、费用跨期分摊等,都不可能精确地与实际价值相符合。三是会计核算制度缺乏统一性。不同性质的企业执行不同的会计制度,不同的会计制度又采用不同的会计政策,由此造成行业内各企业之间的会计信息不可比。特别是在一个企业集团内部既有国有企业,外资企业,又有股份制企业的情况下,必然给企业集团编制会计报告、统一会计政策带来很大的困难。四是随着计算机技术在会计核算上的广泛应用,各个行业都在编制自己的会计应用软件,由于采用的会计政策不一样,加之软件质量参差不齐及软件本身的不完备,在搜集整理、编制汇总会计信息过程中往往会导致会计信息偏差和不完整。三、会计主体因素

作为会计主体的企业经济活动,根本目的是实现利益最大化。企业从自身利益出发,往往会人为地导致会计信息的变化。一方面从企业本身来说,其经营成果经常与企业领导者个人的切身利益挂钩。有的企业为了完成效益目标,或者为了少交所得税,或者为了获得银行支持,有意识地调整收入、费用、利润;还有一些经营状况不好的企业,为了进入资本市场,在政府的推动下,往往要进行资产重组、包装上市,堂而皇之地导致会计信息失真。另一方面,从企业集团内部和企业与企业之间来讲,各个企业间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存在利益冲突,良好的形象能使企业在生产经营、争取项目、引资融资等方面受益。因此,各个企业常常会从各自的利益出发,弄虚作假,虚报实绩,造成资产负债不实,虚盈实亏,会计信息不真。

四、会计监督因素

在会计信息的监管上无论是内部控制还是社会监督也都存在一些问题:首先,企业内部监督机制软弱无力。虽然《会计法》对企业内部会计监督制度有明确规定,大多数企业的内控制度也一应俱全,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会计监督体制和内控模式,包括会计人员均在企业负责人领导之下,缺乏独立性,难以保障会计信息真实、完整。其次,企业外部虽有财政、税务、审计等监督部门,但各部门工作侧重不同,要求不一,加之管理分散,缺少沟通,难以形成有效的监督合力。再次,从社会监督来看,国家对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等中介监督机构管理不到位,也不规范,加之各事务所之间为了自身利益进行恶性竞争,使其工作监督流于形式,避重就轻,弱化了会计社会监督功能。最后,现实中对会计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也不够,常常出现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问题,这也是会计信息失真的一个重要原因。

五、会计人员因素

这是导致会计信息失真最直接的因素。一方面受管理体制的制约,会计人员直接受制于企业领导者,其任命、晋级、工资和奖金的决定权掌握在企业领导者手中,往往按领导意图来处理会计事项,工作缺乏独立性。另一方面,由于不同业务素质的会计人员对企业经济活动的估计、判断不同而导致结果的不同,还有一些业务素质不高的会计人员在会计业务处理过程中,对法规政策和会计核算规范理解不透,也会使会计数据脱离实际,造成会计信息不准确、不完整。

综上所述,会计法规等因素共同作用,相互影响,导致了会计信息的失真。显而易见,这些因素也是解决当前会计信息的失真问题和提出治理对策的关键所在。

【主要参考文献】

[1]贾莉莉.高级财务会计学[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6.

会计信息论文范文5

关键词委托-公共信息产品会计信息失真

一、引言

近几年来,财务造假问题一直困扰着中外资本市场,琼民源、银广夏、蓝田股份等被揭露的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案令人发指。相比之下,美国被认为有着完善的市场经济制度与严密的监管,以及科学的会计制度,曾是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对象之一。现在美国也出现了象安然公司、世通公司和施乐公司等若干起上市公司的财务舞弊行为。作为一种会计现象,笔者认为这并不仅仅是会计信息质量的问题,还暴露出目前资本市场的制度安排存在着严重缺陷。本文将从公司的委托关系的角度来分析我国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制度方面的根源。这一系列事件如何避免和解决,将为我国这个新兴的证券市场的制度安排提供新的思路。公司的委托理论实际上是对公司的契约组合理论的具体化。在委托关系中,一方面,由于人的“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行为”的存在,使契约当事人不可能完全掌握委托契约的有关信息,另一方面,信息作为一种有价值的资源,不可能免费提供。这样,公司治理机制和市场机制本身不可能生产足够的信息并有效地配置它们,使委托关系总是处于一种不完全信息状态。这将造成契约当事人之间相互“欺诈”和“寻租”问题。比如委托契约中出现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为此,契约当事人必须为委托契约支付制度运行成本即交易成本,在委托契约中表现为成本。

在现代公司制度下,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导致成本的出现,使得人(主要指企业管理当局)成为公司事实上的控制者,他们控制了公司的一切经营活动,包括提供会计信息。由于会计信息的其它来源不存在或即使存在也不为信息使用者所用,致使会计信息的提供被人垄断控制。此时人利用其独特的垄断地位来实现其利润的最大化,而不是社会效益的最大化。真实的会计信息可以反映一个公司特定时日的财务状况、特定期间的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情况。因此,可以作为企业产出的替代变量,人凭借会计政策选择权,通过生产和报告有利于自己决策的会计信息这个替代变量,供远离公司日常经营管理的委托人了解情况,并据此实现自己的管理目标。会计信息的作用在于其能够降低委托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性,从而达到改进决策效用,实现公司福利最大化目标,促进社会资源趋利性流动,最终实现社会整体福利的最大化目标。换句话说,财务会计信息是一种能够影响经济运行效率的重要产品,是社会经济有效运行的重要基础。近十几年来,我国的会计信息失真问题也很严重,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会计信息的真实性问题,不仅是会计学的

一个中心论题,而且也是一个关乎社会经济是否能够有效运行的重要问题。

公司中存在的基本的委托-关系是委托人(所有者)和人(经营者)之间的关系,由于二者存在信息不对称,其利益目标也不相同,人可能制造虚假的会计信息,以欺骗委托人,获得自身的最大利益。公司经营行为后果的产生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实施经营行为的人的选择,即决策;二是由于外部环境的原因。委托方只能观察到经营行为的后果而不能得知经营行为的过程本身。而在事前辨别经营行为的后果到底是由于人的选择还是由于外部环境作用的结果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这样做成本极高。因此,委托方应当根据某些假设(如关于人偏好和外部冲击的分布函数等信息),根据经营行为的结果为人确定一个报酬方案。委托方应当使得在这个方案下,人将不但最大化自己的效用,同时也最大化委托人的效用。这样,委托人与人有了经济利益上的一致性基础,使得利益关系清楚,减少利益冲突,改善双方的“激励相容性”,从而减少由于利益冲突原因而产生的会计信息失真问题。

二、一般模型分析

下面我们将通过几个委托-模型来分析研究会计信息失真的深层次问题。为了分析方便,我们采用一些参数化的委托-模型,这些模型是在霍姆斯特姆和米尔格罗姆(HolmstromandMilgrom,1987)模型的基础上的改进和扩展。为了研究方便,在不影响结论准确性的基础上,作如下假设:

假设1假定人的努力变量为a,一维变量,努力的产出函数取线性形式,并以企业的净资产报酬率R(a)表示产出形式,a是指努力程度:π=R(a)+ε,ε~N(0,σ2)。假设2假定委托人是风险中性的,人是风险规避的。假设人的效用函数具有不变绝对风险规避特征,即μ=-exp(-ρw),其中,w是实际货币收入,ρ为人的风险规避量,即Arrow-Pratt绝对风险规避度。

假设3假设最优激励合同具有线性形式。Weitman提出了采用线性契约的合理性,Holmstrom和Migrom证明了线性契约是能够达到最优的。于是委托人可设计如下激励契约:s(π)=α+βπ,其中α为人的固定收入,β为人对利润的分享系数,且0≤β≤1,π为利润函数。

假设4假定人努力的成本c(a),c(a)可以等价于货币成本,进一步,为简化起见,假定c(a)=1/2bR2(a),这里b>0代表成本系数;则w=s(π)-c(a)。那麽人的确定性等价(certaintyequivalence)收入为:

w-1/2ρβ2σ2=s(π)-c(a)-1/2ρβ2σ2

其中1/2ρβ2σ2是人的风险成本。这样人的期望效用函数为:

E[w]-1/2ρβ2σ2=E[s(π)-c(a)-1/2ρβ2σ2]=α+βR(a)-1/2bR2(a)―

1/2ρβ2σ22)

假设5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委托人需要通过一定的途径来获得有关人行动信息,从而加强对人的激励监督。假定在监督中委托人的选择变量是有关人行为的观测信息的方差σ2,对人加强监督就是要降低σ2。但是监督是要化成本的,监督成本函数为M(σ2)。σ2为监督的困难程度(σ2越大,监督越困难,监督成本越高)。

委托人的期望效用函数为:

E[V(π-s(π)-M(σ2))]=E[π-α-βπ-M(σ2)]=(1-β)R(a)-α-M(σ2)

2

委托人对人实施监督是为了得到更多有关人行动选择的信息,来减少人的风险成本,增加收益。在对称信息条件下,人付出的努力水平是可以观测的,不存在不对称信息,最优风险分担与激励没有矛盾。

(一)委托模型一(信息对称)

霍姆斯特姆和米尔格罗姆(HolmsaromandMilgrom,1987)认为在信息对称条件下,委托人可以观测人的努力水平a,此时激励约束IC不起作用,任何水平的a都可以通过满足参与约束IR的强制契约实现。委托人的问题是选择(α,β)和a解下列最优化问题:

Max[-α+(1-β)R(a)]

s.t.(IR)α+βR(a)-1/2bR2(a)-1/2ρβ2σ2≥w0

解上述最优化问题,得最优化的一阶条件为:R(a)*=1/b,β*=0

在信息对称条件下,委托人总效用为:

ν*(π)=R(a)*-1/2b(R(a)*)2-1/2ρβ2σ2-w0=1/b-1/2b(1/b)2-w0

=1/2b-w0

(二)委托模型二(信息不对称,只包含人努力变量的信息)

而在实践中,努力水平a不可观测的,此时委托人需要激励和监督人。假定在市场

条件下,人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根据假设4,其目标函数为:

Max[α+βR(a)-1/2bR2(a)―1/2ρβ2σ2]其一阶条件为:α=β/b,

委托人的最优激励契约与最优监督水平就是选择(α,β),解下列最优化问题:

Max[-α+(1-β)R(a)-M(σ2)]

s.t.(IR)α+βR(a)-1/2bR2(a)-1/2ρβ2σ2≥w0

(IC)R(a)=β/b

将参与约束IR和激励约束IC代入目标函数,解之得该模型的最优化一阶条件为:

β=1/(1+bρσ2)>0

在此非对称信息条件下,委托人的总效用为:

ν1(π)=R(a)-1/2bR2(a)-1/2ρβ2σ2-w0=β/b-1/2b(β/b)2-1/2ρβ2σ2-M(σ2)―

w0

本文把委托人对人激励和约束监督而发生的费用定义为“成本”。事实上,在

信息对称条件下委托人总效用与非对称条件下委托人总效用之差,即为成本(下同)

AC2=ν*(π)-ν(π)=(1-2β)/2b+β2/2b+1/2ρβ2σ2

=ρσ2/2(1+bρσ2)+M(σ2)>0

(三)委托模型三(信息不对称,增加另一个可观测与外生变量ε有关

的变量)

接下来我们考虑在上述模型中再增加一个与人努力程度无关的新的可观测信息变

量,进一步改善委托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令v为另一个可观测的变量。假定

v与努力水平a无关(如v是资本市场上所有公司的平均净资产报酬率),但v可能与外生

变量ε有关从而与π相关。假定v具有正态分布,均值为零(Ev=0),方差为δ2。考虑下

列线形合同:

s(π,z)=α+β(π+γv)

其中γ表示人的收入与信息变量v的关系。委托人的问题是选择最优的α、β3和

γ,使得委托关系激励程度最强,成本最小。

在这个假设下,人最大化下面目标确定性等价收入:

E[α+β(π+γv)+p-1/2bR2(a)―1/2ρβ2var(π+γv)]

=α+β(R(a)+γv)-1/2bR2(a)―1/2ρβ2(σ2+γ2δ2+2γcov(π,v))

上式最大化的一阶条件为:

R(a)=β/b

则委托人的最优激励契约与最优监督水平可描述为:

Max[π-α-β(π+γv)-M(σ2)]=Max[-α+(1-β)R(a)-M(σ2)]

s.t.(IR)α+βR(a)-1/2bR2(a)-1/2ρβ2var(π+γv)≥w0

(IC)R(a)=β/b,r(e)=(1-β)/h,其中0≤β≤1

最优化的两个一阶条件为:

1/b-β/b-ρβ(σ2+γ2δ2+2γcov(π,v))=0

γδ2+cov(π,v)=0

进而解之得:

β=1/(1+bρ(σ2-cov2(π,v)/δ2))

γ=-cov(π,v)/δ2

注意,因为σ2δ2≥cov2(π,v),所以0<β<1。

模型中加入新的可观察的信息变量之后,委托人的总效用为:

ν3(π)=R(a)-1/2bR2(a)-1/2hr2(e)-1/2ρβ2var(π+γv)-M(σ2)-w0

=β/b-1/2b(β/b)2-1/2h((1-β)/h)2-1/2ρβ2var(π+γv)-M(σ2)-w0

则此时加入新的信息变量之后总成本为:

AC3=ν*(π)-ν3(π)=ρ(σ2-cov2(π,v)/δ2))/2(1+bρ(σ2-cov2(π,v)/δ2))+M(σ

2)

上述结果可以进一步推广:对于任何可观测到的与a或ε有关新的变量,只要将其写进契约就可以降低成本。当然,这里的前提假设是观测没有成本,或者观测成本小于由此带来的成本的降低。如果观测所花费的成本大于由此带来的效益时,是没有价值的。下面我们简要分析一下上述三个模型,模型一是信息对称情况下的模型,此时委托人可以观测人的努力水平a,人不需激励(β*=0),也可以达到帕累托最优结果α*=1/b。委托人总效用达到最大ν*(π)=1/2b-w0,这是一种极端的情况,实践中是不存在的。其它两种模型都是信息不对称情况下的模型,它们各自所包含的信息量是不一样的,因此它们所达到的激励程度β、成本ACi(i=1,2,3)和监督成本Mi(σ2)也是不同的。总结上述三个

模型的结果如下:

表一

模型一模型二模型三

βi1/b1/(1+bρσ2)1/1+bρ(σ2-cov2(π,v)/δ2)

ACi0ρσ2/2(1+bρσ2)+M(σ2)ρ(σ2-cov2(π,v)/δ2))/2(1+bρ

(σ2-cov2(π,v)/δ2))+M(σ2)

Mi(χ)0M(σ2)M(σ2-cov2(π,v)/δ2))

由表一可知,β2<β3<β1,AC2>AC3>AC1,这说明上述模型所包含的信息量越多,则对人的激励程度βi越高,成本越少。另外,由于Ri(a)=βi/b,R2(a)<R3(a)<R1(a),该公司的净资产报酬率也越大。另一方面由于模型所包含的信息量的增多,公司产出的不确定性σ2将会降低,因此σ2将随着βi的增大而减少,M(σi2)也随之降低,M2(σ22)4>M3(σ22-cov2(π,v)/δ2),作为成本一部分的监督成本也在逐渐降低。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存在,模型一所描述的在实践中是无法达到的,模型二、三所代表的契约是有实践意义的,以上分析说明委托模型中的信息含量越多,契约的激励程度越强,成本越少。

在上述委托-基本的静态模型中,委托人与人的关系是一次性的,一个委托人只面对一个人,每个人只从事一项工作。委托人与人之间的信息是给定的。上面证明可以看出,如果委托人不能观测人的行动,为了诱使人选择委托人所希望的行动,委托人只能根据可观测的行动结果来奖惩人,这就是所谓的“显性激励机制”。而伦德纳(Radner,1981)使用重复博弈模型证明,如果委托人和人之间保持长期的关系,双方都有足够的耐心(贴现因子足够大),那麽帕累托一阶最优风险分担和激励机制可以实现。也就是说,如果委托-关系不是一次性的而是多次性的,即使没有显性激励契约,“时间”本身也会解决问题。(张维迎,1996)法玛的观点与伦德纳和鲁宾斯坦不一样。法玛(Fama,1980)认为,在竞争的经理人市场上,经理的市场价值决定于其过去的经营业绩,经理必须对自己的经营行为(努力程度)负完全责任,因此从长期来看,即使没有显性激励机制,经理也有努力工作的积极性。因为这样做可以提高自己在经理人市场上的声誉,从而提高未来的收入。霍姆斯特姆(Holmstrom,1982a)模型化了法玛的上述观点,即“人市场-声誉模型”。该模型表明,如果管理者工作多期,除最后一期的努力为零外,所有以前各期的努力均为正,而且努力程度随年龄的增长而递减。该模型是假设企业过去的业绩完全取决于人的努力程度,但事实上企业过去的业绩并不完全取决于人的努力程度,而且取决于外部市场环境的客观随机冲击。也就是说完全以企业过去的业绩作为决定人本期收入的评价标准会挫伤人努力工作的积极性。因此说该模型的假设条件太强

了,该评价标准是有缺陷的。

当然我们并不否认企业过去的业绩包含着人努力程度的信息量。在外部环境保持不变的情况下,企业过去的业绩与人的努力程度确实有关:人越努力,好业绩出现的可能性越大,但“评价标准”也有可能随之提高。当人预测到他的努力将提高“评价标准”时,他努力的积极性也就下降。这种评价标准随业绩上升的趋势被称为“棘轮效用”。“棘轮效用”实际上是指出了委托人的道德风险问题。从长期的委托关系来看,当观测到的产出高时,委托人应该支付给人高的报酬,但委托人可能谎称产出不高而逃避履约责任,从而把本该支付给人的收入占为己有。换句话说,在委托-关系中,不仅存在人的道德风险问题,而且也存在着委托人的道德风险问题。因此,现实中激励机制设计面临着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是如何建立人业绩的评价标准,上述模型也说明了这一点。委托人与人都希望评价标准尽可能客观一些,因为评价标准越客观,有助于委托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降低两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对人努力水平信息的判断越准确,激励机制就越强,成本越少。

三、分析与结论

上述三个模型说明委托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的程度越低,公司的经营效率越高,成本越小。模型三说明如果能找一个与努力变量a无关而与外生变量ε相关(正的或负的)的可观测的变量v,且观测v又不需花费成本,将v写进契约可以使成本减少,激励程度增强。模型中假设v是资本市场上所有公司的平均净资产报酬率,接下来我们分析一下变量v与ε的相关性问题。ε是指影响利润π的外生不确定性因素,实际上也就5是公司在经营过程中所面临的风险。我们知道公司在经营过程中面临的风险包括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两个方面。系统性风险是指对大多数公司产生系统性影响的不确定因素,只是不同公司受影响的程度不同而已,如战争、通货膨胀、经济衰退、高利率等;非系统性风险是指对某一特定公司发生影响的不确定因素,如法律诉讼、工人罢工、营销计划的成败、主要合同签约与否等等偶发事件而引起的。换句话说,非系统风险是由人的能力及其努力程度引起的不确定性。上面模型四中增加的可观测变量v就是包含系统性风险信息的变量(比如,在经济繁荣时期,大多数公司的业绩都会上升;当经济不景气时,大多数公司的业绩将下滑。)。因为上面分析我们知道资本市场中的每一个公司所面临的系统性风险是一样的,因此每一个公司的净资产报酬率以及所有上市公司的平均净资产报酬率都包含系统性风险的信息,这一点也可以从大多数股票彼此之间有正相关的关系得出。因此模型三中增加的可观测变量v(资本市场上所有公司平均利润的信息)确实与ε相关。综上所述,在公司的契约中增加信息量v可以作为评价人努力工作的评价标准,该标准是客观公正的。它可以改善公司的信息不对称程度,降低成本。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公司经营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利润。各公司总是力图用同量资本获得更多利润。为了获得更多利润,资本不仅在同一行业内部进行激烈的竞争,而且在不同行业之间也进行激烈的竞争。这样,由于不同行业之间的竞争,各不同行业的企业净资产报酬率趋于平均,形成了平均资产报酬率。马克思指出,由于各个部门(行业)利润率不同,“资本会从利润率较低的部门抽走,投入利润率较高的其他部门。通过这种不断的流出和流入,总之,通过资本在不同部门之间根据利润率的升降进行的分配,供求之间就会形成这样一种比例,以致不同的生产部门都有相同的平均利润”。因为所有企业所面临的系统性风险是相同的,所以平均净资产报酬率所包含的系统性风险的信息与上述单个企业是一样的。这样说来,又出现了另一个问题:既然把变量v可以降低委托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为什麽到目前为止没有一家上市公司观测计算此变量,并把这一相关内容写入契约呢?这是因为上面假设变量v的观测成本不为零,而且这一变量的观测成本很高。对于每一个公司来说,其单独搜集资料并计算这一变量的成本太高,是不经济的,而且得出的信息变量v不具有权威性。即使具有权威性,它还存在“搭便车”的问题。因此任何一个公司都不愿花费成本来计算和披露变量v的信息。换句话说,变量v的信息是一个公共信息产品,只有政府提供才具有权威性,而且比较经济,又可以避免由于“搭便车”而导致的供给不足的现象。由于所有上市公司的平均总资产报酬率这一指标是比率指标,也具有可比性。另一方面,在资本市场上,对人经营业绩的评价没有一个统一的硬性标准,作为委托人的投资者的收益包括现金股利与资本利得两部分,而现实中不论是委托人还是人都比较看重股票价格的走势(资本利得),而不重视现金股利。但是由于会计技术的复杂性,一些管理者对于利润“大冲洗”(Bigbath)的滥用,通过商誉的摊销、存货的后进先出法以及递延所得税等项目,隐藏本期费用,储备利润以增加今后年度的收益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因此在目前的会计准则下会计利润很容易造假,会计报表容易失真。而股票价格的走势则容易随着虚增的会计利润而上涨,至少虚假的会计信息可以在一定时期内支持股价上涨,不被发现。综上所述,资本市场上的投资者如果主要通过股票价格的涨跌来评价企业人的业绩,容易产生财务舞弊行为,那麽如何评价呢?实际上马克思早在《资本论》中已经对企业经营业绩的评价作过精辟的论述:他认为企业资本循环的全过程是

G-W…P…W‘-G’•G-W…P…W‘-G’……

也就是说,马克思认为企业资本循环完成一个全过程是从货币G到货币G’的过程,因

6

此,企业的经营业绩应该看管理层为股东创造了多少现金G’,G’比G增加了多少。而不应该只看股票价格上涨了多少。我们知道,现金是无法造假的,即使造假也无法长期造假。在资本循环还没最终完成以前,企业所创造的产品或提供的服务还没得到消费者的认可,但此时尽管企业没有创造多少现金G’,却可能通过会计造假使股票价格上涨。换句话说,虚假的会计信息能使股票价格上涨,却不能帮助企业完成资本循环,为股东创造并实现现金G’。虚假的会计信息不能长久的保持下去,一旦被曝光,将给投资者造成巨大的损失。以上分析就是目前美国资本市场与我国资本市场出现的若干起上市公司的财务舞弊行为的制度上的原因。

因此,如果国家提供了公共信息产品――企业平均净资产报酬率之后,资本市场上委托双方对公司经营业绩的评价应以现金股利为主,以资本利得为副。上市公司应以公司平均净资产报酬率发放每年的现金股利,当然也不排除公司某年由于投资机会的缘故而停发当年的现金股利,可以累积到以后年度发放。对于公司创造的超额利润部分的现金,公司可以用于再投资,也可以按适当的比例在股东与管理者之间进行分配。由于信息不对称和会计技术的复杂性,上述做法尽管可以规避一方面财务造假,但可能会形成另一种造假行为,即公司的现金利润可能会来自股本的变现,因此股东和注册会计师应从资本保全的角度关注一下现金的来源。另外,如果政府没有同时强制性规定发放现金股利的相关制度措施,则这一公共信息的提供在实践中是没有效果的。由于信息不对称以及影响股票价格的因素复杂性,管理层有可能通过披露虚假的会计信息操纵企业的净资产报酬率,而作为投资者的股东短时间内又很难发现管理层的操纵行为,即使最终被发现,巨额损失可能是不可避免的。如果政府强制性规定上市公司每年必须按照企业平均净资产报酬率发放现金股利(也可累积发放),则上市公司无法长期造假,因为通过会计造假是无法实现现金G’,也就无现金发放现金股利。这样做就可以从根本上规避上市公司的财务造假。由于是一个新兴市场,我国的证券市场存在着监管体系薄弱,监管手段落后,监管人员不足的现象,如果能按照上述结论规范我国的资本市场,中国上市公司的财务造假问题将会得到有效遏制。

参考文献

Holmstrom,B.,andP.Milgrom,1987,“AggregationandLinearityinthePrpvisionofIntertemporalIncentives”,Econometrica55:303-28。

Fama,E.,1980,“AgencyProblemsandtheTheoryoftheFirm”,JournalofPoliticalEconomy88:288-307

Radner,R.,1981,“MonitoringCooperativeAgreementinaRepeatedPrincipal–AgentRelationship”,

Econometrica49:1127-48。

Holmstrom,B.,1982a,“ManagerialIncentiveProblemADynamicPerspective”,inEssaysinEconomicsandManagementinHonourofLarsWahlbeck。Helsinki:SwedishSchoolofEconomics。

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1996

夏少刚张巍:《审核机制下的激励模型(Ⅱ):道德风险》[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4年第6期。

闫森杜纲:《具有随机约束的委托-模型》[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4年第8期。

平新乔范瑛郝朝艳:《中国国有企业成本的实证分析》,《经济研究》2003年第11期。

AccountingInformationDistortionandInformationProductofCommonality

KeYuWang1,2PingXinWang1RuTingSun

1.theschoolofmanagementxi’anjiaotonguniversity(710049)

会计信息论文范文6

1.1会计电算化存在的问题

随着网络的出现与普及,会计电算化的弊端逐渐显露出来,会计电算化已经不足以满足各企业的具体需求。

(1)功能单一。

会计电算化的主要功能就是对企业的某些数据进行计算、核算或统计。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企业开始要求会计通过完成自己的工作来实现对企业运行状态进行监控,实现统筹管理以及会计计算,以此来最大程度节约资金。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会计电算化是很难完成这项工作任务的。

(2)缺乏预先定位能力。

会计电算化属于一种事后的核算工作或者是计算工作,它无法做到将会计工作与企业各个部门主要工作相联系,进行具体的规划工作以及预先定位,这也是会计电算化逐渐被企业淘汰、企业会计向会计信息化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3)缺乏安全性及保密性。

会计电算化软件在安全性及保密性等方面有所欠缺,无论是数据更新、数据复制等都没有相关记录,缺乏对于数据安全最基本的保障。

1.2会计信息化的优势

会计信息化与会计电算化相比有着很大优势,这对于企业发展有很好的促进作用,这也是会计电算化逐渐向会计信息化方向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1)保障企业对财务进行高效管理。

会计信息化对于增强企业财务管理方面的能力有很好的作用。它可以通过转变财务职能,使企业的成本大大降低。在财务职能转变过程中,网络这一平台节省了记录时间,使企业财务管理更加高效。

(2)保障企业实现最终战略目标。

会计信息化使得会计系统与企业的信息系统有机结合,这是企业信息化的重要基础。在会计信息化基础之上,管理技术以及对信息进行处理的能力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这使得会计也有机会成为一名管理者,可以参与决策,这有利于企业在市场中立足,以实现企业的最终战略目标。

2会计电算化向会计信息化发展的途径

其实会计电算化向会计信息化发展主要表现在对会计这一信息系统的升级,实现对原始数据的更为精准的核算。会计电算化向会计信息化发展的途径有很多,本文对其进行简要介绍。

2.1转变企业管理阶层的观念

企业管理阶层对于会计信息化的重视与支持对于会计信息化发展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转变企业管理层的管理理念是会计电算化向会计信息化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具体措施有很多,首先通过加强管理阶层对于会计信息化这一概念的认识,使其逐渐认识会计信息化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从而改变自己的管理观念,在作出决策时或者在具体的工作中对会计信息化给予肯定和支持。其次,在会计信息化具体实施的过程中注意对企业会计工作人员进行相关的教育培训,培养出一批会计信息化的新型人才,为企业谋求长远的发展。

2.2更新企业在信息化方面的软件

在会计电算化向会计信息化的发展过程中,信息化软件的更新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元素。首先企业要购置与自己需求相符的会计信息化方面的软件,并且进行更新。其次要对软件进行必要的加密工作,以确保其安全性,防止数据被窃取或者是丢失。软件是会计信息化顺利开展的平台,是实现会计信息化的必经之路。

2.3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具备专业技术以及较高素质的会计信息化方面的人才是会计电算化逐渐向会计信息化发展的前提条件,因此企业应该抓住这一机遇,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尽快实现会计电算化向会计信息化的转变,以实现企业的最终目标。对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进行提高需要从不同方面以不同方式开展,比如在某些高校设置一些与会计信息化有关的专业,以培养一批定向专业人才;在企业内部进行培训,提高会计人员在会计信息化方面的知识。总而言之,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是实现会计信息化的有效途径。

2.4实现财务业务一体化

某些企业盲目的推进会计电算化向会计信息化的转化进程,并没有顾及其他相关业务的信息化建设工作,最终导致会计信息化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财务信息的共享受阻,信息也缺乏时效性,严重阻碍了企业的发展。针对这一问题我们要做的就是实现财务业务两者的一体化,以避免会计电算化向会计信息化发展的过程中出现失误和损失。

3结语

会计信息论文范文7

投资者在进行投资决策时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信息呢?“住处使用者需要且企业能够提供的信息主要包括以下五类:(1)财务和非财务数据;(2)企业管理人员对财务和非财务数据的分析;(3)前瞻性信息;(4)关于管理人员和股东的信息;(5)企业的背景信息”(汤云为、陆建桥,1997)而“人决策有用性的观点看,各类信息使用者最为关注的和最为相关的信息是一个企业创造未来有关现金流动能力的信息。”(李心合,1996)同时,“投资者最关心的是投资风险及其对期望收益的评价,财务报表信息的一个重要作用是帮助投资者评价证券风险。”(陈建根,1998)

可见,对投资者信息需求理论界观点不一。其实,以上三种信息类型只是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论述,其关键点仍在于投资风险和期望收益的评估。同时,我们发现,一方面,理论界对会计信息类型的研究往往仅局限于财务会计领域,就会计论会计,而少有投资者本身行为即投资理论中找寻信息的根本,而且往往侧重于定性研究;另一方面,投资决策理论本身仅应用于指导个人投资,“引导决策者采取与模型更一致的生动,并根据最终结果修正所采用的决策模型,以达到更满意的效果。”(何永明、陈文斌,1998)或是联系财务中的公司投资决策,“企业集团把不同行业、不同产品的企业组合,股份公司对不相关公司的收购兼并,个别游资通过基金组合进行投资,这些都是投资组合理论的实际应用”(吴明礼,1998)。但是较少有人剖析投资理论在财务报告理论发展中的地位。本文拟从投资决策理论入手,通过对投资行的定量分析,来阐述这个问题。

一、投资决策理论分析

投资决策理论起源于马科维茨在1952年发表的论文《证券组合选择》。文中论述了如何在一定收益率下,取得最小的风险。该理论假定:投资者是理性的,即他选择的投资行为必须是产生最大期望效用的行为。投资者会规避风险,也就是说,对于给定的期望收益,理性的投资者希望获得最低的风险的可能风险。均值——方差假设,即投资者的效用函数为二次函数,效用依赖于均值和方差两个变量1,用公式表示为:Ui(a)=fi(Xa,Sa2)

其中,a代表某一投资行为。例如a可能是无风险政府组合投资,也可能是公司股票投资,或者是证券组合投资;Ui(a)代表该投资行为的期望效用,由均值表示的X。为该行为的期望收益,由方差衡量的Sa2为该投资行为的风险。同时Ui(a)随着X的增加而增加,随着Sa2的增加而减少,因而我们假定,

Ui(a)=2Xa-σa2

不同投资者将会在期望收益和风险之间进行不同的权衡,例如,某更规避风险的投资者将选择-2σa2,而不是-σa2。

均值——方差效用假设对会计的重要性表现在,它使投资决策变得更加清晰——所有投资者,无论个人效用函数如何,都需要投资期望收益和风险的资料,而这些资料主要来自于财务报告。离开了该假设,就需要个别投资者效用函数的特定知识,以推断出不同的信息需求。

在此基础上,让我们用两个方案来阐述投资者如何进行决策及其在决策中所需的信息类型。

方案一:某甲拥有$2,000资金,决定全部用于购买A公司每股市价为$20的股票。首先,他的收益将取决于A公司长期的盈利能力。我们定义:

事件1:高盈利能力

事件2:低赢利能力

总收益=期末市价+期间股利

当A公司处于事件1下,下一期间股票将上升到每股$22;当处于事件2下,股票将下跌到每股$17。同时假设A公司每股派送$1的股利,那么,总收益计算如下:

事件1:$22×100股+$100=$2,300

事件2:$17×100股+$100=$1,800

现在,让我们考虑一下事件的概率。若以A公司过去的财务报表为基础,或以现行市价为依据分析得出先验概率,则事件1的概率P(H)为0.30,事件2的概率P(L)为0.70。但为了更客观地评估A公司未来的盈利能力,一般需要当期财务报表的公布以获取有关公司业绩的利好消息(Goodnews)和利空消息(Badnews),并重新修正计算后验概率。在当期,财务报告公布的是利好消息。联系先验、后验概率之间的桥梁即条件概率(又称为信息系统)。

表一信息系统

当期财务报告信息

GNBN

事件高(H)P(GN/H)=0.80P(BN/H)=0.20

低(L)P(GN/L)=0.10P(BN/L)=0.90

其中,0.80和0.90称为主对角线,0.10和0.20称为副对角线。

也就是说,基于对报告分析的广泛经验,甲认为,假如A公司确实处于高盈利能力的话,那么有80%的可能性当期的财务报告显示好消息(GN),20%的可能性显示利空消息(BN),同理可得表一中的第二行,再应用贝叶斯公式计算后验概率P(H/GN)=0.77,P(L/GN)=0.23。

知道了收益和事件概率后,不难计算出该投资方案的期望收益和投资方差(即风险,)见表二。2

表二计算期望收益率和投资方差

(1)总收益:$2300

收益率:(2300-2000)/2000=0.15

概率:0.77

期望收益率:0.1155

投资方差:(0.15-0.925)2×0.77=0.0025

(2)总收益:$1800

收益率:(1800-2000)/2000=-0.10

概率:0.23

期望收益率:-0.0230

投资方差:(-0.10-0.0925)2×0.23=0.0085

期望收益率:X=0.0925投资方差:σa2=0.0110

因而,甲的效用函数Ui(a)=2Xa-σa2=2×0.0925-0.0110=0.1740

方案二:甲将相同的资金分散购买A公司每股$20的股票60股和B公司每股$10的股票80股,即采用证券组合形式投资,每股期末支付$1股利。期末B公司股票上升到$10.50的概率为0.6750,下跌到$8.50的概率为0.3750,A公司同方案一。(在这里,为了简便起见,我们假定0.6750已经是计算过的后验概率)。

现在组合中存在四种可能的收益,两种市价同时上升或下降,一种上升而另一种下降。表三给出了四种收益值和可能概率。

表三总收益和各自的概率

总收益

AB股利概率

事件1:A高B高收益1,320+840+140=$2,3000.5942

事件2:A高B低1,320+680+140=$2,1400.1684

事件3:A低B高1,020+840+1410=$2,0000.0959

事件4:A低B低1,020+680+140=$1,8400.1225

1.0000

投资收益的计算无需赘述。现在主要考虑一下事件概率。在任何经济环境中,总存在许多共同影响所有股票收益的市场因素,例如利息率,外汇汇率等等,使得股票之间同时升跌的可能性增大,而一升一跌的可能性减少。因而我们假定事件1的概率为0.5942,大于各自独立的概率0.5198(0.77×0.6750)。同时也存在一些只影响个别公司的因素,例如公司管理水平高低等等,这些因素的存在导致了表三中的第二、三行,但由于市场因素的作用,事件二的概率0.1864,将小于各自独立的概率0.2888(0.77×0.3750),以此类推。

证券组合的期望收益率和投资方差如下表所示:

表四计算期望收益率和投资方差

(1)总收益:$2300

收益率:(2000-2000)/2000=0.15

概率:0.5925

期望收益率:0.0893

投资方差:(0.15-0.0925)2×0.5952=0.0020

(2)总收益:$2140

收益率:(2140-2000)/2000=0.07

概率:0.1864

期望收益率:0.0130

投资方差:(0.07-0.0925)2×0.1864=0.0001

(3)总收益:$2000

收益率:(2000-2000)/2000=0.00

概率:0.0959

期望收益率:0.0000

投资方差:(0.00-0.0925)2×0.0925-0.0008

(4)总收益:$1840

收益率:(1940-2000)/2000=-0.08

概率:0.125

期望收益率:-0.0098

投资方差:(-0.08-0.0925)2×0.1225=0.00036

期望收益率:Xa=0.0925投资方差:σa2=0.0065

从上表可知,方案二的期望效用Ui(a)=2Xa-σa2=2×0.0925-0.00965=0.1785

此方案一投资单股时甲的期望效用(0.1740)高,因而甲将选择方案二投资证券组合。

由此可见,在期望收益率相同(0.0925)的情况下,投资者愿意接受风险更低的投资方案,即投资者能通过组合多样化来降低风险。如果无交易费用的话,购买股种越多,风险越小。因为,个别公司因素的实现往往会由于多种证券而相互抵消,从而使得市场因素成为影响组合风险的主要因素,这就是投资决策理论的精髓所在。

从投资者的决策行为中,我们发现,无论投资者个人对风险的态度如何,他都需要有助于评估证券期望收益和风险的信息。即会计信息从质和量上都应该保证能够提供有关风险和收益的信息,这就对财务报告目标和会计信息质量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对财务会计的启示

(一)对财务报告目标的影响

从前面的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投资者是根据当期财务报告信息来不断修正其对公司盈利能力的概率判断,从而选择满足最大期望效用的买和卖的决策行为,从这一意义上说,财务报告对决策者是有用的。这种观点已被世界各国职业会计界所广泛接受。例如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inancialAccountingStandardsBoard,简称FASB)的财务会计概念公告(StatementofFinancialAccountingConcepts,简称CFAC)第一号(SFAC1,1978)指出,“财务报告的首要目标是为现有和潜在的投资者、债权人以及其他使用者提供作出理性投资、信贷及相似决策所需的有用信息”。在这里,FASB强调“理性”一词,这和投资决策理论的假设前提相一致,即那些选择最大期望效用的决策者,才被称为理性的。同时,此目标中认为,这些投资决策同时适用于现有和潜在的投资者,即财务报告不仅应提供有用的信息给公司内部现存的投资者,而且必须将信息公布于市场,因为潜在的投资者也是依靠当前财务报告的利好或利空消息对未来作出合理的预测,以决定是否购买。

如前所述,对投资者而言,有用的信息是指有关风险和期望收益的信息,也就是有助于估计未来投资回报的信息。这种观点体现在SFACI财务报告的第二个目标上,即“为现有和潜在的投资者、债权人以及其他使用者提供有助于他们评估从股利或利息中取得的预期现金收入的金额、时间分布和不确定性的信息。”首先,从股利和利息中取得的现金收入是总收益的一部分(见表三)。其次,第二个目标指出,投资者需要评估预期收益的“金额、时间分布和不确定性”,虽然这里所用的术语不同,但同样被认为相关于未来收益的期望价值和风险。

(二)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

如果说财务报告的目标主要解决的是信息的使用者及其所需要的信息范围,即从总体上规范了信息需求的数量,那么对信息质量的要求则是从质上提出了信息要满足使用者决策的标准,即信息必须具备某些可取的特征,使它能成为帮助投资者形成对自己回报预测有价值的产品。这种特征的关键在于相关性和可靠性。

根据SFAC2的定义,所谓相关的会计信息是指,能够通过帮助使用者预测过去、现在和未来事件的结果,或坚持或更正先前预期而在决策中起作用的信息。相关的信息必须同时具备及时性、预测价值和反馈价值。换句话说,当信息能帮助报告使用者预测事件(例如未来盈利能力)时,它是相关的。就我们在第一部分所谈及的投资决策理论而言,我们注意到,投资者的期望收益和风险主要取决于期末股价、期间股利以及概率判断。毫无疑问,这是面向未来的信息,即公司所提供的信息越接近未来,其预测的未来结果也越精确,这就引发了要求以公允市价代替历史成本的问题,因为后者在对投资者未来预期有更大的相关性。特别地,随着衍生金融工具的大量应用,投资者不确定因素的增多,风险变得更加难以度量,甚至某些金融机构已陷入财务危机,但以历史成本反映的财务报告仍显示“良好”或“健康”的报告净收益。(黄世忠,1997)这就误导了投资者对于未来盈利能力的概率判断。

然而,FASB虽然陆续了有关金融机构公允价值披露的准则(包括SFAS105、106、107、114、115、118、119、121等等),但仍然坚持历史成本在预测未来收益中的重要地位。原因有二,一是在现实环境中,历史成本信息并非与决策毫不相关,只是相关度的问题。过去业绩和未来前景之间存在某种联系,这种联系可以通过表一中的信息系统形象地表达。该表提供了现有财务报告信息(GN或BN)和决定未来投资收益的未来导向事件(高盈利能力或低盈利能力)之间的概率关系。

二是历史成本更具可靠性。SFAC2认为,为了可靠,信息必须如实表述且具有可验证性并保持中立。当财务报告信息由于管理当局的误导而变得有偏倚时,必然造成投资者对未来预期的失误,则信息就不再誉为真实和可验证的,即缺乏可靠性。历史成本由于以过去的交易和事项为基础而更具可验证性,并减少管理当局人为因素的影响,因而更具可靠性。

让我们回到表一中,运用投资理论中的信息系统,能更准确地描述相关性和可靠性之间的关系。根据表一,不难看出,相关的信息系统的主对角线概率越高(0.80,0.90),意味着现有财务报告信息和公司未来经营状况之间的联系越紧密,越有利于甲对公司将来股价及分红的可能性作出合理判断,越和甲的决策息息相关。可靠的信息系统的主对角线也很高。准确性是可靠性的重要组成。可靠的财务报告有较高的准确度,即少波动,它使得预测相应的经营状况和收益的把握加大。对每一种事件而言,主对角线概率越大,波动越小。可见,相关性和可靠性对信息含量的有用性均必不可少。在理想状态下,可使主对角线等于1,即财务信息完全相关和可靠。而在实现中,往往需要在相关性和可靠性之间进行均衡。比如,对A公司而言,可以通过改变历史成本为公允价值计量其资本资产,结果导致相关性的提高和可靠性的降低,即主对角线概率增加,而副对角线概率的减少。这使得相关性和可靠性有时存在此消彼长的情形。如何合理处理好二者间的关系,达到相关和可靠的优化,向来是会计界的难点之一。这正是投资决策理论带给财务会计的启示。

参考文献:

①汤云为、陆建桥:《财务会计发展所面临的挑战与出路——国际动态和我们的思考》,《会计研究》1997年第1期。

②葛家澍主编:《中级财务会计》,辽宁人民出版社1997年。

③李心合:《论决策有用学派的理论与现实困境》,《当代财经》1996年第5期。

④陈建根:《证券市场环境下若干会计问题研究》,《当代财经》1998年第5期。

⑤何永明、陈文斌:《现资组合决策模型与风险偏好》,《投资研究》1998年第6期。

⑥吴明礼:《投资组合理论与我国财务实践》,《四川会计》1998年第2期。

会计信息论文范文8

上世纪中叶,一批有志之士对有效市场假说产生了质疑,带着那份好奇他们开始了大规模的实证检验,渐渐地,规范会计理论的合理性地位受到了动摇。上世纪70年代,会计理论研究的主旋律就是实证会计理论研究。这不得不归因于两位大师级人物———鲍尔和布朗。在1986年,他们为实证会计理论领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明确地阐述会计标准的制定过程,合理的分析公共干预的政治程序无疑是实证会计理论的一大亮点。遵循公共利益理论,为了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会计准则制定者会在市场完善后对管制成本与社会收益进行权衡比较。最佳会计准则不可能实现大多数是归因于会计准则制定过程的复杂性,立法监督准则制定者的具体操作是很困难的。后来,比公共利益理论更能预测会计准则的制定过程利益集团理论粉墨登场。

我国OTC市场会计信息披露设计

十多年来,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日益规范化、法律化。但是中小企业在OTC市场中进行的会计信息披露仍存在不少违规行为。因此建立较为完整的OTC市场会计信息披露制度体系十分重要。如果OTC市场会计信息披露制度问题得不到解决必将影响我国资本市场的长远发展。

OTC市场会计信息披露制度亦名信息公开制度,可以算是证券市场的核心制度。在证券市场中,OTC市场中小企业会计信息披露制度也是证券监管制度的基石。资本市场融资的目的有两个,其一是筹集市场经营所需资本,增强市场的规模效益。其二是将资本市场融资作为市场圈钱的工具,这是为了满足筹资需要并提高其市场竞争力。我们常说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应该有足够的灵活性从而改善资本形成,原因就在于此。虽然,通过采取选择性信息披露方式来隐藏、简化会计信息披露可能会使生存和发展的商业秘密受到威胁,但它确实有助于提高市场的竞争能力。

披露会计信息是中小企业必须履行的一项法定义务,在OTC市场建立之后,建立合理和完备的中小企业OTC市场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对于提高中国证券市场透明度有十分重要意义。然而,在确定OTC市场信息披露内容之前,有必要先确立OTC市场会计信息披露的以下原则:(1)OTC市场会计信息对中小企业决策有用性的需要。(2)评价财务报告质量应进行角色换位。(3)OTC市场作为多层次资本市场的一极,降低市场的会计信息不对称程度是其会计信息披露的目的。

构建我国OTC市场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途径

1.提高我国OTC市场会计信息披露效率

重点突出、通俗易懂是通过互联网和指定报刊披露的信息所必须的。除此以外,部分公告表格化和通俗化也是至关重要的,只有会计信息的披露更透明,规则不断被提高完善才能促进中小企业OTC市场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提高。

2.OTC市场会计信息披露效率的界定和计量

OTC市场对外披露会计信息的及时性是衡量OTC市场会计信息披露效率的重要指标。通常,财务报告的披露时间,以及报告时滞被视为衡量会计信息是否有效的标准。一般在报告结束日的最后一刻产生时滞,度量效率体现在此。

3.OTC市场会计信息披露效率博弈剖析

会计信息论文范文9

根据委托理论,企业高管薪酬契约主要是根据企业产出进行支付薪酬,进而实现激励的合约,那么企业产出的衡量就是设计高管薪酬契约的关键。在实际工作中,企业产出的衡量一般用企业绩效来表示,企业绩效是会计工作人员运用会计专业技术知识核算出来的,用以反映企业经营成果的会计信息。故而,企业绩效指标在高管薪酬契约中的应用实质是会计信息在高管薪酬契约中应用的一种体现。Indjejikian&Nanda(2002)认为,企业绩效的测量存在噪音,影响企业绩效在高管薪酬契约中的应用,损害企业高管薪酬契约的激励效率,故而,企业高管薪酬契约并不存在最优激励合约,只存在次优激励合约。总的来说,企业绩效的测量存在测量噪音和测量时滞两个问题淤,这两个问题影响企业绩效测量的准确性,进而影响企业高管薪酬契约的激励效率。测量噪音是指企业绩效指标在反映企业高管努力程度中存在的误差,包括系统测量误差和随机事件干扰造成的误差。系统测量误差是指企业绩效指标在企业会计工作人员运用会计知识核算过程存在的测量误差。随机事件干扰造成的误差,是指行业和宏观经济波动,国家经济政策等市场因素干扰造成的测量误差。测量噪音将影响企业绩效测量的准确性,影响企业绩效在高管薪酬契约中的应用于。测量时滞问题是指企业高管的经营管理行为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并不能在当期绩效中反映出来,而是需要在以后若干期绩效中才能反映出来的问题。该问题实质是指企业本期的经营成果可能并不能完全反映企业高管的经营管理行为,而是需要和以后若干期的企业绩效放在一起,才能够反映企业高管的经营管理行为,因此,企业要想设计高效的高管薪酬契约需要解决企业绩效测量噪音和测量时滞问题,以提高企业绩效测量的准确性,进而提高企业高管薪酬契约的有效性。企业绩效指标按照企业绩效的构成不同,可以分为会计业绩指标和市场业绩指标,其中,会计业绩指标是指用会计账面利润构成的企业绩效指标,一般称之为利润指标,而市场业绩指标是指用股票市价构成的企业绩效指标,用以反映企业的市场价值以及股东财富,一般称之为市价指标盂。因为会计业绩指标是用企业账面利润构建的指标,所以其受市场干扰因素影响较小。会计业绩指标的测量噪音主要是系统测量噪音,因而具有测量噪音小的优点。但是,账面利润只是反映企业本期已经实现的经营成果,而用账面利润构建的会计业绩指标并不能反映企业高管经营行为的未来影响,存在测量时滞问题。市场业绩指标是用企业股价来衡量企业绩效,而股票市场的高低本身体现了企业投资者对企业过去经营成果的评价和对企业未来经营状况的预期,因而可以反映企业高管决策管理行为的未来长期影响效应,可以很好地解决测量时滞问题。但是股票市价是一个波动较大的指标,很容易受到市场随机因素的影响,故而存在较大测量噪音。由此,会计业绩指标和市场业绩指标各有优缺点,会计业绩指标的优点在于测量噪音较小,缺点在于测量时滞问题较为严重,而市场业绩指标的优点在于测量噪音较大,缺点在于测量时滞问题较小。所以,企业在设计高管薪酬契约时,为了提高高管薪酬契约的激励效率,解决企业绩效的测量噪音和测量时滞问题,需要将会计业绩指标和市场业绩指标结合起来,将会计业绩指标和市场业绩指标都应用到高管薪酬契约中,方能保证高管薪酬契约的激励效率,提高高管薪酬契约的激励效果。Sloan(1993)的研究结果印证了以会计业绩为基础设计的高管薪酬契约可以保护高管薪酬免受市场波动的干扰这一观点,表明会计业绩指标的测量噪音较小,使会计业绩指标反映企业高管努力的程度较高。Holmstrom(1979)认为凡是具有反映企业高管努力程度的增量含量的信息,都应放到高管薪酬契约中,以增加委托人和人的双边福利,解决企业问题。会计业绩指标和市场业绩指标显然都具有反映企业高管努力程度的增量信息含量,故都应在高管薪酬契约中得到应用。所以,一个有效的高管薪酬契约,离不开会计业绩指标和市场业绩指标的应用。

二、会计信息质量、企业绩效指标与高管薪酬契约设计的关系分析

企业绩效指标实质是反映企业经营成果的一种会计信息,企业绩效指标在高管薪酬契约中的应用实质是会计信息在高管薪酬契约中应用的一种体现,因此企业绩效指标在高管薪酬契约中的应用将会受到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将提高企业绩效指标在高管薪酬契约中的应用水平和效果,而低质量的会计信息将降低企业绩效指标在高管薪酬契约中的应用水平和效果。根据会计目标理论,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两个会计目标决定了会计信息的两个重要质量特征:会计信息可靠性和会计信息相关性。会计信息可靠性是指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客观性和可验证性,即会计信息真实客观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会计信息相关性是指会计信息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表现为会计信息的反馈价值和预测价值榆。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不同,对企业会计业绩指标和企业市场业绩指标的影响也不同。会计业绩指标是用企业账面利润构成的企业绩效指标,市场业绩指标是用股票市价构成的企业绩效指标。会计信息可靠性高,会计信息如实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程度就高,会计账面利润核算也就越准确,企业会计业绩指标的系统测量噪音就会减小,会计业绩指标也就更能够体现企业高管的努力程度。企业根据更为准确的会计业绩指标设计高管薪酬契约,可以提高高管薪酬契约的激励作用。所以,会计信息可靠性的高低将会显著影响会计业绩指标在高管薪酬契约中的应用程度。同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高,则意味着会计信息的反馈价值和预测价值就高,则投资者更能准确地评价企业过去的经营成果,也更能准确地预期企业未来的经营状况,故而对企业现在的股票价格和未来的股票价格有一个更为合理的判断和预期。在这种情况下,由股票市价构成的市场业绩指标就可以很好地反映企业高管过去经营行为的成果,也可以很好地反映企业高管经营管理行为的长期效果,更为显著地降低市场业绩指标的时滞问题。由此,企业根据时滞问题更小的市场业绩指标设计高管薪酬契约,可以更好地提高高管薪酬契约的激励效果,因而,会计信息相关性的高低将会显著影响市场业绩指标在高管薪酬契约中的应用程度。当然,会计信息可靠性的提高,也会降低市场业绩指标的系统测量噪音。但是市场业绩指标的测量噪音主要是由市场随机因素干扰造成的噪音,这部分噪音并不随着会计信息可靠性的提高而下降,所以会计信息可靠性的提高并不显著提高市场业绩指标在高管薪酬契约中的应用。此外,会计信息相关性的提高,将会降低会计业绩指标的测量时滞问题,但是会计业绩指标是由账面利润构建的指标,其更为侧重于反映企业本期的经营成果,并不能有效地反映企业高管决策管理行为的未来长期效应,因而,会计信息相关性的提高对于会计业绩指标在高管薪酬契约中应用影响较小。总之,会计信息具有会计信息可靠性和相关性两个最重要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而会计信息可靠性和会计信息相关性的变化将分别对企业会计业绩指标和市场业绩指标在高管薪酬契约中的应用程度产生重要影响。会计信息可靠性发生变化,则将影响会计业绩指标在高管薪酬契约中的应用水平和应用效果。会计信息可靠性上升,则会显著降低会计业绩指标的测量噪音,进而提高会计业绩指标在高管薪酬契约中的应用程度,提高企业以会计业绩为基础的高管薪酬业绩敏感性,提高企业会计业绩指标对企业高管的激励效果。反之,会计信息可靠性下降,则会增加企业会计业绩指标的测量噪音,降低企业会计业绩指标的可靠性。企业为了保持和提高企业高管薪酬契约的激励效果,则会降低企业会计业绩指标在高管薪酬契约中的应用水平,进而降低企业以会计业绩为基础的高管薪酬业绩敏感性,降低企业会计业绩指标对企业高管的激励效果。会计信息相关性的变化将对企业市场业绩指标在高管薪酬契约中的应用程度造成影响。会计信息相关性上升,则可以有效地降低企业市场业绩指标的测量时滞问题,提高高管薪酬契约中市场业绩指标的应用水平,提高企业以市场为基础的高管薪酬业绩敏感性,提高市场业绩指标的激励效果。反之,会计信息相关性降低,则增加了企业市场业绩指标的测量时滞问题,就不能很好地对企业高管努力经营程度做出评价,将会降低企业市场业绩指标在高管薪酬契约中的应用程度,降低企业以市场业绩为基础的高管薪酬业绩敏感性,进而降低企业市场业绩指标对企业高管的激励作用。

三、新会计准则下,我国会计信息质量变迁趋势分析

2006年2月,我国财政部颁布了新企业会计准则,完成了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实质趋同。新企业会计准则首次将决策有用观作为会计目标之一,反映了我国会计工作指导思想的根本转化,将对我国会计信息质量产生影响,改变我国的会计信息环境,影响会计信息的应用。相对于旧企业准则而言,新企业会计准则更为强调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并新增会计计量一章内容,强调多种会计计量属性的应用,强调了会计职业判断和会计估计的应用,这扩展了会计工作人员主观应用会计信息的空间,降低了会计信息的客观性和可验证性,为企业管理层操纵盈余信息、进行盈余管理创造了条件,降低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SFACNo.2将会计信息的客观性、可验证性和真实性作为衡量会计信息可靠性的三个二级质量特征,那么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损害了会计信息的客观性、可验证性和真实性,则严重损害了我国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叶建芳等(2009),孙蔓莉等(2010)等研究发现,在新会计准则下,企业往往利用金融资产的分类和计量进行盈余管理,损害了会计信息可靠性。吴战篪(2009)研究发现,公允价值的应用提高了企业盈余管理活动,降低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总之,众多文献的研究结果表明,新企业会计准则的损害了会计信息可靠性。公允价值的应用提高了企业盈余管理活动,损害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现有文献研究表明,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的颁布降低了我国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另外,新企业会计准则将决策有用观写入我国会计目标,成为我国会计目标之一,表明我国现阶段非常重视会计信息的有用性,这会提高我国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同时,新企业会计准则为了实现决策有用观这一会计目标,适度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应用,强调现值、可变现净值等多种计量属性的综合运用,打破历史成本的垄断地位,不再将受托责任观作为财务报告的唯一目标,这将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现有文献研究印证了这一观点,陆正飞、张会丽(2009)研究发现,新企业会计准则增加了合并报表净利润的信息含量。龙月娥、聂顺江(2012)研究发现,新企业会计准则提高了财务报告决策相关性。戴德明等(2013)研究发现,新企业会计准则增加了所得税会计信息含量。现有研究表明,新企业会计准则颁布后,会计信息相关性显著提高。王建新(2010),刘永泽、孙翯(2011)进一步研究发现,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的应用提高了公允价值信息的相关性。总之,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的颁布显著影响了我国会计信息质量,降低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而显著提高了会计信息相关性,表明我国会计信息质量发生了变迁,是以牺牲会计信息可靠性为代价而提升会计信息相关性,改变了我国基本会计信息环境。

四、新会计信息环境下,高管薪酬激励契约的设计研究

Murphy(1999)认为,企业高管薪酬契约由基本工资、年度奖金、股票期权和股票激励这四个基本部分组成。年度奖金是短期目标激励,是根据本年度的业绩指标而给予的一种奖励,通常与会计业绩指标相关。股票期权和股票激励则属于中长期激励,有成本低、激励大的特点,并且金额的高低受企业股票价格影响较大,故而与企业市场业绩联系较为紧密。企业在设计高管薪酬激励契约时,一方面要考虑高管薪酬契约的各个组成部分及其特点,合理安排薪酬结构;另一方面还要考虑会计业绩指标和市场业绩指标在高管薪酬契约中的应用,合理安排会计业绩指标和市场业绩指标在高管薪酬契约中的应用水平。新企业会计准则颁布后,我国会计信息质量发生了变迁,会计信息可靠性下降而会计信息相关性上升,这将进一步影响会计业绩指标和市场业绩指标在高管薪酬契约中的应用,要求企业重新设计高管薪酬结构,并根据会计信息环境的变化,调整高管薪酬激励契约中业绩指标权重,以期激励企业高管努力工作,实现高管薪酬契约的激励目标。

1、在新会计信息环境下,合理分配企业绩效指标权重。

新企业会计准则颁布后,会计信息可靠性下降而相关性上升,会计信息质量发生了变迁。会计信息可靠性下降,增加了会计业绩指标的测量噪音,降低了会计业绩指标测量的准确性,降低了会计业绩指标近似反映企业高管努力的程度,这要求企业在设计高管薪酬契约时,降低会计业绩指标在高管薪酬契约中的应用水平,减弱会计业绩指标对企业高管的激励效果。会计信息相关性的上升,降低了市场业绩指标测量时滞问题,提高了市场业绩指标对企业高管的激励效用,这要求企业在设计高管薪酬契约时,提高市场业绩指标在高管薪酬契约中的应用水平,强调企业以市场业绩为基础的高管薪酬业绩敏感性的激励作用。故而,在新企业会计信息环境下,企业要适当调整高管薪酬契约中会计业绩指标和市场业绩指标的应用权重,降低会计业绩指标在高管薪酬契约中的应用水平,而提高市场业绩指标在高管薪酬契约中的应用水平,以发挥高管薪酬契约的激励效果。

2、在新会计信息环境下,调整设计高管薪酬结构。

新企业会计准则颁布后,会计信息可靠性下降而相关性上升,会计信息质量发生了变迁。会计信息可靠性下降,增加了会计业绩指标的测量噪音,降低了会计业绩指标测量的准确性,减弱了会计业绩指标对企业高管的激励效用,这要求企业在设计高管薪酬契约时,降低与会计业绩指标紧密相关的奖金在高管薪酬结构中所占的权重。会计信息相关性的上升,降低了市场业绩指标测量时滞问题,提高了市场业绩指标对企业高管的激励效用,这要求企业在设计高管薪酬契约时,提高与市场业绩紧密相关的股权薪酬和期权薪酬在薪酬结构中所占的权重,以便更好地激励企业高管努力工作。总之,在新会计信息环境下,面对会计信息可靠性的上升和会计信息相关性的下降,为了充分利用高管薪酬契约对企业高管的激励,则需要合理设计高管薪酬结构,减少奖金在高管薪酬结构中的比重,而增加股权薪酬和期权薪酬在高管薪酬结构中的比重,以着重发挥企业以市场业绩为基础的高管薪酬契约对企业高管的激励作用,以弥补会计业绩指标因噪音过多而激励作用下降的损失。

3、在新会计信息环境下,转换高管薪酬契约设计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