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科普教育基地工作计划集锦9篇

时间:2022-12-11 15:06:09

科普教育基地工作计划

科普教育基地工作计划范文1

一、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政府推动、全民参与、提升素质、促进和谐”的方针,大力加强公民科学素质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

(二)总体目标。到2020年,全市科学技术教育、传播与普及取得长足发展,形成比较完善的组织实施、基础设施、条件保障、监测评估等体系,公民科学素质在整体上有大幅度的提高。

到2010年,全市科学技术教育、传播与普及有较大发展,公民科学素质明显提高。围绕公民科学素质建设最关键、最具基础的问题,实现以下具体目标:

——促进科学发展观在全社会的树立和落实。重点宣传普及节约资源、保护生态、改善环境、安全生产、防震减灾、应急避险、健康生活、合理消费、循环经济等观念和知识,倡导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科学、健康、文明的生产生活方式。

——以重点人群科学素质行动带动全民科学素质的整体提高。未成年人对科学的兴趣明显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有较大增强;农民和城镇劳动人口的科学素质有显著提高,城乡居民科学素质水平差距逐步缩小;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科学素质在各类职业人群中位居前列。

——科学教育与培训、科普资源开发与共享、大众传媒科技传播能力、科普基础设施建设等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基础得到明显加强,公民提高自身科学素质的机会与途径明显增多,初步形成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长效机制。

二、开展四大主要行动

根据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在“*”期间实施以下主要行动:

(一)未成年人科学素质行动

1.推进新科学课程的全面实施。针对幼儿园、小学、中学不同年龄段学生特点,制定全市中小学生科学素质建设实施计划,落实科学素质教育的各项任务,建立和完善科学教育的评价机制,把未成年人科学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

2.开展课外科技教育活动。普及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资源能源、心理生理健康、安全避险等知识。广泛开展“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金钥匙科技竞赛”、“快乐科学校园行”、“科普大篷车”、科技专家进校园、中学生进科研院所(实验室)等活动。

3.发挥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把科学素质教育成效纳入“五好文明家庭”、“文明职工”等评比标准,鼓励重视子女的科学素质教育。深入开展“母亲素质工程”、“争做合格家长、培养合格人才”等活动。

4.提高未成年人科学素质服务水平。整合校外科学教育资源,发挥青少年教育基地、妇女儿童活动中心等综合性校外活动场所的科普教育功能;积极利用科技场馆、科研院所的科普功能,建设社会化科普教育基地。

5.建立健全青少年科技教育考核激励机制。把科学教育实施情况及其成效作为合格学校验收、星级学校评估考核的重要内容,发挥科技教育特色学校的导向作用,进一步完善考评体系。“*”期间,推荐评选一批青少年科技教育特色学校,推荐表彰中小学优秀科技辅导员。

(二)农民科学素质行动

1.实施农民培训工程。以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目标,围绕科学生产和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继续开展农民培训工程,激发广大农民参与科学素质建设的积极性,提高获取科技知识和依靠科技创业致富、发展生产和改善生活的能力。“*”期间力争达到农业实用技术培训80万人、劳动力转移培训15万人、创业培训3.5万人,农业从业人员基本轮训一遍,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前普遍接受一次职业技能培训。

2.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建立科技人员与农民互动的科技咨询服务长效机制,开展农业科技服务,做到“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全面提升广大农户科学文化素质和科学种养水平。“*”期间,力争全市每年新增科技示范户5000户,辐射带动农户10万户,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3.开展群众性、社会性、经常性的科普活动。定期举办科技活动周暨科普宣传周、全国科普日、社科宣传周、送文化卫生科技三下乡等大型科普活动,通过举办科技下乡、科技大集、专家讲座、科技入户和网络咨询等多种形式,宣传和普及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能源、保护耕地、清洁生产、健康卫生、移风易俗和反对愚昧迷信、陈规陋习等观念和知识,在农村形成崇尚科学、追求知识、科技致富、文明生活的良好社会风尚。

4.建立健全农村科技教育、传播与普及服务组织网络和人才队伍。培养一支专群结合的农民技术员队伍,提高农村实用人才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传播能力。组织实施“科普惠农兴村计划”,支持一批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农村科普示范基地和农村科普带头人,促进农村科普体系建设。以“一站一栏一员”(乡村科普活动站、科普宣传栏、科普员)建设为重点,发展乡村科普活动场所和科普队伍,不断增强基层科普服务能力。建设一批集推广、培训和示范于一体的科普示范基地,充分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

(三)城镇劳动人口科学素质行动

1.加强对劳动者科技教育培训。围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需求,以学习能力、职业技能和技术创新能力为重点,提高第二、三产业从业人员科学素质。适应城镇化加速的新形势,提高进城务工人员的职业技能水平。将劳动人口应具备的基本科学素质内容纳入各级各类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课程内容和培训教材,将有关科学素质的要求作为各类职业培训、考核和鉴定的内容。鼓励职工在职学习,形成用人单位和从业人员共同投资职业培训的机制。

2.开展城镇劳动人口技能培训。开展各种形式的劳动预备制培训、再就业培训、创业培训、农民工培训和各类从业人员的在岗培训、继续教育,提高失业人员的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期间,力争培训城镇劳动力30万人次以上,其中,再就业培训10万人次以上。

3.开展群众性的技术培训、技术创新和发明活动。充分发挥企业职工技协、研发中心等组织和机构的作用,广泛开展“文明职工”、“讲理想、比贡献”、“职工职业技能大练兵”等活动,全面提高职工科学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素质。

4.发挥社区在提高劳动者科学素质方面的作用。大力开展科普示范城区、社区创建活动,充分发挥社区市民学校、科普活动室、科普画廊等阵地作用,深入开展“科教进社区”等多种形式的教育培训和科普宣传,积极创建各种类型的学习型组织,建立覆盖各类人群的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社区学习服务体系,不断提高社区居民科学素质。

(四)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行动

1.加强对干部科学知识、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的培训。实施党政领导干部培训工程,着力增强领导干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科学决策的能力。实施“5+X”公务员能力培训工程,全面提高公务员整体素质,增强终身学习和科学管理的能力。到2010年将科级以下公务员轮训一遍。

2.建立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科技教育和培训机制。将提高科学素质列为创建学习型机关和干部培训教育的重要内容。各级党校(行政院校)要将提高学员科学素质列入教学计划,采取切实措施加以落实。

3.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科学普及。举办讲座、报告会等科普活动,编辑出版相关的科普读物,向领导干部和公务员介绍现代科技知识及发展趋势,传播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精神。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和公务员要积极参与科普活动。

三、实施四大基础工程

配合上述行动计划,“*”期间重点实施以下基础工程:

(一)科学教育与培训基础工程

1.加强中小学科学教育教师队伍建设。采取多种途径,开展中小学科学教育教师培训工作,重点培训县及县以下中小学科学教育教师。

2.加强科学教育辅导员与志愿者队伍建设。发挥各级学会、协会的作用,动员组织离退休科技工作者、教育工作者、公务员和企事业单位管理者参与科学教育与培训。建立中小学专兼职科技辅导员队伍,重点开展对农村科技辅导员的培训。充分发挥各级团组织和学生会的作用,积极组织大学生担任中小学科学教育志愿者。

3.加强科学教育研究。按照普及性、基础性、发展性的要求,促进科学课程的完善与发展,更新课程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

4.加强中小学校科学教育设施建设。中小学校要创造条件建立科学实验室,省三星级高中要创造条件建立技术实验室,确保技术课程的开放。在中小学图书馆建设中,要确保科普书籍占有相当比例;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因地制宜建设富有特色的科普活动场所及科普教育基地。

5.利用社会资源开展科学教育和培训。鼓励和支持科普场馆、社区学校等开展科学教育与培训。增强行政院校和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职业学校、函授学校、广播电视学校等单位的科学教育和培训功能。构建不同职业、不同工种、布局合理的职业技能培训基地。

(二)科普资源开发与共享工程

1.加大科普资源开发力度。鼓励和支持更多社会力量参与科普资源开发。以评奖、作品征集等方式,加大对优秀原创科普作品的扶持、奖励力度;调动科技工作者进行科普创作的积极性;鼓励和支持科普创作、科技传播专业团体发挥作用。

2.促进科普资源共享。充分利用中国数字科技馆,结合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有线电视“村村通”工程、“校校通”工程、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建设,集成国内外现有各类科普信息,通过互联网等方式为社会和公众提供科普服务,不断扩大科普信息资源的共享范围。针对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需求,组织编制简明生动的科普资料送到基层。

(三)大众传媒科技传播能力建设工程

1.加大各类媒体的科技传播力度。增加电视台、广播电台科技节目的播出时间、综合性报纸科技栏目的数目和版面、科普网站和门户网站的科技专栏等,向公众传播科技动态和科技知识。在市县电视台推广《科普大篷车》电视栏目。

2.扩大科普出版物发行。加强网点建设,推进科普出版物在基层和农村的发行工作。

3.加强对突发事件的科普宣传。提高各类媒体对公共事件和重大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的反应能力,及时向公众进行科普宣传,指导公众以科学的行为和方式应对突发事件。

(四)科普基础设施工程

1.加强科普设施建设。要把科普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总体规划及基本建设计划,加大对公益性科普设施建设和运行经费的投入,逐步形成具有地方特色、功能互补、布局合理、规模适度的科普场馆网络格局。拓展和完善现有基础设施的科普教育功能,面向群众、充实内容、改进服务、激发活力。

2.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科普基础设施建设。落实有关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各界捐赠、资助、投资兴建公益性科普设施和参与经营性科普场馆建设。

3.加强科普教育基地建设。积极创造条件,组织创建一批部级、省级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推动各类科普示范基地设立公众开放日、科普接待日,向公众开放实验室、陈列室、研发机构和生产车间等场地设施。

4.加强基层科普设施建设。在城乡社区建设科技活动中心、科普画廊、科普活动室、远程科普宣传教育终端设备等设施。加大青少年校外科普场馆、基地建设,加快“农家书屋”建设,使其成为农村重要科普阵地。

四、建立和完善四大支撑体系

(一)完善政策法规体系。完善有关政策法规,明确政府、社会组织、企业及个人在公民科学素质建设中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在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有关科技、教育、传播与普及的政策法规中体现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目标和要求。制定表彰奖励政策,表彰在公民科学素质建设中成绩优异的集体和个人。

(二)健全经费投入体系。坚持政府引导,鼓励社会投入,形成多元化投入机制,为公民科学素质建设提供资金保障。各级政府根据财力情况和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发展的实际需要,逐步提高科普经费的增长速度,并将科普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各有关部门、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要根据承担的科普任务,统筹考虑和落实所需经费。通过有效运用政府的引导资金,促进全社会增加对科普事业的投入。落实捐赠公益性科普事业个人所得税减免政策,广泛吸纳社会资金支持公民科学素质建设。

(三)构建人才队伍体系。专兼结合,建立志愿者队伍,为公民科学素质建设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和进修活动,全面提升在职科技教育、传播与普及人员的科学素质和业务水平。做好科普专职人员技术职务评定工作,提高专业科普工作者的积极性。鼓励各界人士参加公民科学素质建设,逐步形成一支规模宏大、素质较高的兼职人才队伍和志愿者队伍。

(四)建立监测评估体系。建立全市公民科学素质状况和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工作的监测指标体系,开展全市公众科学素养调查,加强对公民科学素质建设进程的监测评估。将监测统计工作列入本地区、本系统年度常规统计,根据监测评估结果,提出相应对策和建议,不断改进工作方法,加大工作力度,确保如期实现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目标。

五、加强组织领导

(一)健全组织领导体制。市政府负责领导《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的实施工作,成立市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进行统一动员部署和检查监督。各级政府也要成立相应领导小组,明确工作职责,建立工作制度。各级政府要结合实际,制定本地区公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并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统一部署,统筹安排。要把全民科学素质建设纳入政府议事日程,纳入业绩考核。

科普教育基地工作计划范文2

为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2020年)》和《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2010-2020)》,营造激励自主创新环境,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根据《国务院关于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2020年)>若干配套政策的通知》(国发[20*]6号),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提高公众科学素质,提出如下意见。

一、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

(一)国家科普能力表现为一个国家向公众提供科普产品和服务的综合实力。主要包括科普创作、科技传播渠道、科学教育体系、科普工作社会组织网络、科普人才队伍以及政府科普工作宏观管理等方面。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提高公民科学素质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基础,是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保障。

(二)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国务院了《关于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若干意见》,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制定并实施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确立了新时期科普事业发展的基本方向和战略方针,推动了我国科普事业繁荣发展,公民的科学素质不断提高。随着创新型国家战略目标的提出,公众对科普需求大幅增加,提升公众科学素质的任务更加艰巨,科普能力建设薄弱的问题更加突出,主要体现在:高水平的原创性科普作品比较匮乏,科普基础设施不足、运行比较困难,科普队伍和科普组织不够健全和稳定,科学教育、大众传媒等教育和传播体系不够完善,高水平的科普人才缺乏,政府推动和引导科普事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有待加强等。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关系到公民科学素质提高的进程,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大力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为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奠定坚实的社会基础。

(三)新时期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际需求,立足现有基础,坚持政府引导与全社会参与、公益性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原则,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和《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确定的有关任务,经过15年左右的努力,形成一个比较完备的公众科学教育和传播体系,创作出一批适合不同人群需要的优秀科普作品,造就一支高素质的专兼职科普人才队伍,构建一个有效运行的科普工作组织网络,建设一批功能健全的科普基础设施和科普教育基地,营造一个激励全社会广泛参与科普事业发展的社会环境,推动我国科普能力的不断增强,促进公民科学素质不断提高。

二、“十一五”期间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的主要任务

(一)繁荣科普创作,大力提高我国科普作品的原创能力。

1.推动科普作品创作工作,鼓励原创性优秀科普作品不断涌现。针对新时期公众需求和欣赏习惯的变化,结合现代科技发展的新成就和新趋势,大力倡导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结合,知识性和娱乐性结合,专业科技人员与文艺创作人员、媒体编创人员相结合。使科普创作做到既要普及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倡导科学思想、传播科学方法,又要掌握和创新科普作品的创作技巧,做到内容与形式的有效统一。推动全社会参与科普作品创作,既要引导文学、艺术、教育、传媒等社会各方面的力量积极投身科普创作,又要鼓励科研人员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科普作品。要采取多种形式,建立有效激励机制,对优秀科普作品将给予支持和奖励。

2.把科普展品和教具的设计制作与研究开发作为科普作品创作的重要内容。针对科普场所建设和中小学校科技教育的现状及需求,重点开展科普展品和教具的基础性、原创性研究开发。制定科普展品和教具的技术规范,鼓励和引导一批科研机构、大学、企业等社会力量开展科普展品和教具的设计和研究开发。

(二)加强公众科技传播体系和科普基础设施建设,建立更加广泛的科技传播渠道。

1.加大大众媒体的科技传播力度。综合类报纸、期刊和电视、广播、互联网等大众媒体要设立科普类专题、专栏、专版或频道,增加播出时间、版面,提高质量和水平。要逐步提高编创水平,打造精品科普栏目,满足广大公众不同层次和形式的需求。建立以社会效益为主的科普类节目收视评价体系,积极推进广播电视节目制作、播出分离的改革,推动科普节目制作社会化,丰富节目来源。发挥网络等新兴媒体的科技传播作用,打造和扶持一批富有特色的、高水平的科普网站或栏目。拓展科普出版物的发行渠道,大力扶持科普出版物在农村、西部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发行工作。采用市场机制与政府支持相结合的手段,推出一批科普影视作品、精品专题栏目和动漫作品。

2.推进科普场馆建设。根据提高我国公众科学素质的需要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制定《科普基础设施发展规划》和《科学技术馆建设标准》,明确科普设施的发展目标、功能定位、分布、规模和建设方式等,加强对各类科普基础设施建设的规范和指导。通过新建、改建和扩建等方式,建设一批布局合理、管理科学、运行规范、符合需求的科普场馆。加强西部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科普场馆建设。鼓励企业、社会团体和非营利组织等社会力量建设专业科普场馆,同时推动科研机构、大学建立定期向公众开放的制度,开展科普活动。建立科普场馆开放、流动、协作的运行机制,构建科普资源创新和共享平台,形成综合性场馆和专业性场馆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良好格局。

3.加强基层科普场所建设。在县文化馆、图书馆和乡镇文化站、广播站、农民书屋、中小学校、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接收站点等基层公共设施建设中,增加和完善科普功能。通过开辟乡村科普活动站、科普宣传栏,配备科普大篷车等多种方式,强化农村专业化科普设施建设,为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建立健康文明的生产生活方式服务。将城市社区科普设施纳入城市建设和发展总体规划,将科普工作纳入社区工作的重要内容,通过设立社区科普活动场所,举办科普讲座、展览、培训、竞赛等多种活动,满足社区居民的科普需求。将社区科普设施建设和开展科普活动情况作为文明社区评选的重要条件之一。

(三)完善中小学科学教育体系,提高科学教育水平。

1.促进中小学科学课程的改革与发展。积极倡导并要求各地初级中学逐步规划开设科学课程,推进以科学探究为核心的科学教育改革,定期开展中小学科学教育质量评价,推广优秀的科学教育改革经验,促进科学课程教育质量的不断提高。加快师范院校教师培养课程的改革,为中小学输送高质量的科学课程教师。鼓励和引导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员利用自身优势,支持和参与中小学科学课程教材建设、教学改革和科学课程教师培训。

2.加强中小学科学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科学教育实验室,使中小学校尤其是边远农村学校实验室数量、实验室的仪器设备,能够基本满足科学课程教学的需要。科学教育的教学仪器、实验材料、工具及多媒体等多种科学教育资源的研发与配备,要体现“以科学探究为核心”的科学教育理念。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培养中小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提高其操作和动手能力,形成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加强中小学图书室建设,充实科技类图书,扭转我国中小学特别是边远农村学校图书馆规模偏小和科技类图书数量严重不足的现状。主要依托现有力量,建设青少年科普活动资源咨询中心,为全社会提供青少年科普活动的信息和服务。

3.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未成年人科普活动。制定并实施《20*-2010年中国青少年科学技术普及活动指导纲要》,加强现有青少年宫、儿童活动中心等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的科普教育功能,推动中小学校与就近的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科技场馆建立相对稳定的联系,充分利用校外的科学教育资源,开展教学和课外科技活动。

(四)完善政府与社会的沟通机制,促进公众理解科学。

1.加强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的科普工作。国家科技计划项目要注重科普资源的开发,并将科技成果面向广大公众的传播与扩散等相关科普活动,作为科技计划项目实施的目标和任务之一。对于非的基础研究、前沿技术及其它公众关注的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其承担单位有责任和义务及时向公众成果信息和传播知识。

2.建立公众参与政府科技决策的有效机制,提高决策透明度。要建立通畅的沟通渠道,听取公众对科技规划和政策研究制定的意见和建议。加强公众对科研不端行为的监督,推动科学道德和科研诚信建设。对于涉及公共安全、社会伦理等与公众利益密切相关的科研项目,要逐步建立听证制度,扩大公众对重大科技决策的知情权和参与能力。

3.建立和完善科技信息机制。在国家重大工程项目、科技计划项目和重大科技专项实施过程中,逐步建立健全面向公众的科技信息机制,让社会公众及时了解、掌握有关科技知识和信息。规范商业活动中科技信息传播。大众传媒要担负起向公众准确科技信息的责任。对企业产品中含有虚假科技信息的行为,相关行政主管部门要予以及时纠正;对利用科技信息的欺诈行为,要依法给予查处。各级科协组织、有关社会团体、科研机构要采取多种方式,加强面向公众的科技信息咨询,建立通畅的科技信息传播渠道。

(五)加强示范引导,进一步提高科普工作的社会动员能力。

1.深入开展各类群众性科普活动。动员社会各界力量,搭建群众性、社会性、经常性的科普活动平台,继续集中开展一系列全国性的重大科普活动,为广大公众参与科普活动创造条件。进一步提高科普活动组织管理的专业化水平,根据形势发展在内容和形式上不断创新。建立绩效评价机制,定期开展对重大科普活动的效果评估,接受社会监督。建立科普活动集中宣传机制,突出重点,强化特色,确保实效,形成地方和部门联动、集中性和经常性活动相结合的长效机制。

2.加强不同行业的科普工作。各行业部门要充分发挥优势,根据自身特点和资源,把医疗卫生、计划生育、环境保护、国土资源、农业、体育、气象、地震、文物、旅游等工作与科普工作有机结合,研究制定行业性科普工作发展规划和指导意见,建设一批具有鲜明特色的行业科普教育基地,大力发展行业的基层科普组织,形成一支高水平的行业科普队伍。调动行业部门积极性,挖掘行业科普资源,体现行业特色,开展专题性、系列性科普活动。

3.加强国防科普工作。统筹规划,整合资源,充分利用现有航空、航天、核、兵器、船舶工业的科普资源,在保持原有特色的基础上,拓展其功能并增加现代化的高新技术展示手段,在科普宣传内容和形式上不断创新。在安全保密许可的前提下,充分利用退役、待销毁的某些军工设施和军事装备等资源,进行适当改造和开发,建设一批国防科普教育基地。编辑出版多层次的国防科普作品,建设国防特色科普网站,适度开放国防科研院所和所属高校的实验室等设施,面向公众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防科普教育活动。鼓励国防科技工作者积极开展科普工作。

4.加强企业科普工作。鼓励企业利用自身的产品、技术、服务和设施优势,向社会开放,面向公众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要根据高新技术企业密集的特点,集中展示高新技术成果和产品,让公众了解和感受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鼓励企业捐资捐助社会公益性的科普设施建设和科普宣传活动。充分发挥职工技协、企业科协、企业研发中心等组织机构的作用,积极开展企业职工岗位技能培训、群众性技术创新和发明等活动。要把支持和开展科普活动,作为创新型企业试点的重要内容加以推进。

(六)专兼职结合,建设高素质的科普人才队伍。

1.提高科普人员的专业化水平。不断壮大由科技工作者、科学课程教师、科普创作人员、大众传媒的科技记者和编辑、科普场馆的展览设计制作人员、科普活动的策划和经营管理人员、科普理论研究工作者等组成的科普人才队伍。适应市场化进程和现代传媒业发展的需要,在高校设立科技传播专业方向,跨学科培养一批科技传播、科普创作和理论研究的创新型人才。加强具有理工科和文科教育背景的专业化、职业化的科普创编和策划人才队伍建设。开展面向科普工作管理人员、科技场馆展览设计人员、科技记者和编辑、科普导游、科普讲解员的培训,进一步提高科技传播队伍的素质。积极倡导广大科技人员投身科普事业,让更多最新科学技术成果惠及人民群众。

2.加强科普志愿者队伍建设。通过暑期社会实践和支农支边支教活动,形成一支能够在基层,特别是深入农村和西部地区开展科普宣传活动的志愿者队伍。组织老专家、老教授发挥专业和技术特长,积极参与科学教育和科技传播工作,广泛开展科普宣传活动。发展城市社区、乡村科普志愿者队伍,培养科普宣传员。

三、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对科普工作的领导和协调。国家科普能力建设是政府推进科普工作的重要着力点。要进一步发挥科普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和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的组织协调作用,统筹部署,集成资源,引导全社会共同推动国家科普能力建设。科技行政管理部门会同有关部门要按照《科普法》的要求,通过制定规划和政策、开展监督检查等措施,加强对国家科普能力建设工作的领导。各级科协组织以及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在科普事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要积极做好国家科普能力建设的相关组织实施工作。各地方、各行业要根据本地区、本行业的实际,积极推进具有地域特色和行业特色的科普能力建设。

(二)加大科普投入。将科普经费列入各级财政预算,逐步提高科普投入水平,保障科普工作顺利开展。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入科普事业,逐步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的科普投入体系。在实施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的过程中,应推进科研成果科普化工作。

(三)完善科普奖励政策。逐步将科普图书、科普影视、科普动漫和科普展教具等科普作品纳入国家科技奖励范围。鼓励社会力量设立多种形式的科普奖。加大对科普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表彰和奖励力度。

(四)加强国家科普基地建设。在现有科技类场馆、专业科普机构以及向社会开放的科研机构和大学中,开展国家科普基地建设试点,在提高展示能力、创新能力和管理水平等方面发挥示范和带动作用。

(五)建立国家科普能力建设的监测和评估体系。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构建科普监测工作网络,及时了解和掌握地方、部门在科普政策实施、科普能力建设中的最新进展和动态,定期开展公民科学素质监测调查和科普工作统计,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

(六)加强科普的理论研究。针对科普创作、科学教育、科技传播、创新文化、公民科学素质基准和监测等重大问题,开展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理论研究。重点扶持一批高校、科研机构开展相关研究工作,支持办好高水平的专业化科普理论研究期刊。

科普教育基地工作计划范文3

第二条本条例所称的科学技术普及(以下简称科普)是指广泛传播科学技术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思想的活动。

第三条在本市行政区域内开展科普活动适用本条例。

第四条科普是一项社会公益性事业。

科普工作应当坚持长期、稳定、有效发展,面向经济、面向基层、面向公众,因地制宜、讲求实效的原则。

第五条禁止以科普名义进行反科学、伪科学的活动。

第六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科普工作的领导,将科普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第七条市科学技术行政部门负责全市科普工作的规划和计划的制定、综合协调、政策引导、督促检查,并组织本条例的实施。

市教育行政部门应当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在校学生进行科普教育,并会同有关部门、社会团体组织开展全市青少年的科普教育工作。

其他行政部门应当根据各自职责做好科普工作。

第八条各级科学技术协会是科普工作的主要社会力量,组织开展日常性、群众性、社会性的科普活动。

市科学技术协会参与制定全市科普规划和计划。

第九条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团体以及企业事业单位,应当根据全市科普规划和计划,并结合各自的实际,开展科普活动。

第十条新闻出版、广播电视、信息网络等传播媒体应当广泛开展科普宣传活动。

第十一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科普场所的建设纳入本级市政、文化设施建设规划,根据科普事业发展的需要,建设以科普教育为主要功能的科普场所。

政府投资建设的以科普教育为主要功能的科普场所不得改作他用;确实需要改作他用的,应当经过其主管部门会同同级科学技术行政部门批准。

第十二条各级人民政府投资兴办的图书馆、博物馆、文化宫、少年宫、文化公园、儿童活动中心、动物园、植物园、森林公园等场所,应当利用其科普资源,配套科普教育设施,开展科普活动。

第十三条鼓励和支持境内外的组织或者个人在本市投资兴建科普场所。

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兴办的科技、教育、文化、旅游、娱乐等场所以及高等学校、科研机构、高新技术企业等组织,利用其科普资源或者向社会开放具有科普教育功能的场馆及其设施,开展科普活动。

第十四条科普场所可以与企业或者其他组织合作,结合宣传科技成果、传授生产技术等内容开展科普活动。

第十五条符合下列条件的科普场所,可以申请由市人民政府认定为*市科学技术普及基地(以下简称市科普基地):

(一)具备一定规模的能够开展科普活动的场馆及其设施;

(二)提供定期更新的科普图片、资料展示与可供实践的设施;

(三)配有专职讲解人员和辅导人员。

第十六条市科普基地的认定,由市科学技术行政部门会同市科学技术协会组织有关部门、专家评审,报市人民政府批准。

对市科普基地定期进行复评,不符合条件的,按原评定程序取消其市科普基地资格。

第十七条市人民政府参照公益、教育事业政策对市科普基地给予支持,具体办法由市人民政府制定。

全市性大型科普活动优先安排在市科普基地进行。

第十八条市科普基地应当配合市重大科技(科普)活动计划的实施。

市科普基地对中小学生的科普活动应当优先安排,并给予门票、场租等优惠。

第十九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科普经费纳入本级财政年度预算,并按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逐年增加。

市级科普经费每年按下列规定安排:

(一)在市自然科学事业费中划拨不少于3%的科普经费,由市科学技术行政部门安排使用;

(二)在市教育费附加中划拨不少于1%的科普经费,由市教育行政部门安排使用;

(三)市财政部门按规定划拨的科普专项经费,由市科学技术协会掌握使用。

区、县级市科普经费可参照本条第二款安排使用。

第二十条政府有关部门、社会团体和企业事业单位应当安排必要的人力、物力、财力用于科普工作。

第二十一条以科普为主要工作内容的各级各类科学技术社会团体等科普组织,可以向政府及有关部门申请科普活动经费;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接受境内外组织和个人的捐赠、资助。

第二十二条各单位对其从事科普创作、参加科普学术交流、进行科普研究等活动的人员,应当给予支持。

第二十三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科普组织和科普队伍的建设,建立、健全各级科普组织网络,提高科普工作者的待遇,改善科普工作者的工作和生活条件。

第二十四条各级人民政府对在科普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组织和个人,给予奖励。

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有关部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在科普工作中作出显著成绩的组织和个人给予奖励。

第二十五条违反本条例第五条规定的,由科技行政部门责令改正;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由公安部门予以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六条违反本条例第十一条第二款规定的,由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责任人给予行政处分。

第二十七条损毁科普场馆或其设施的,应当赔偿损失或者恢复原状;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由公安部门予以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八条挪用、克扣、截留科普经费的,由经费划拨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并由上级机关对直接责任人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科普教育基地工作计划范文4

“十五”期间,教育事业快速发展,使我国人力资源开发水平明显提升。2004年,我国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8.3年左右,总人口中大学以上文化程度的达到7000万人左右。

重点发展农村教育,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成就巨大。西部“两基”攻坚取得了重大进展,中西部农村义务教育普及程度和质量明显提高。前年全国义务教育人口覆盖率达93.6%,初中毛入学率达94.1%;2005年都已超过95%。青壮年文盲率控制在4%左右,成人识字率位于发展中人口大国的前列。

高等教育跨入大众化阶段,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持与知识贡献。2004年,高等教育在学人数达2000多万人,其中普通高校本专科在校生达到1333万人,是2000年的2.4倍,研究生在学人数82万人,是2000年的2.7倍,毛入学率达19%。2005年毛入学率达到20%以上。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高校获得的国家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分别占总数的64%、60%和55%,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知识贡献。

高中阶段教育规模显著扩大,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走出低谷。2004年,高中阶段教育在校生达到3649万人,是2000年的1.45倍,毛入学率达到48.1%,2005年在校生接近4000万人,毛入学率达到52%以上。中等职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在调整中加快发展。2004年招生566万人,超过历史最高水平(1998年530万人),在校生达到1409万人。

其他各级各类教育得到稳步发展,学习型社会建设取得初步进展。继续教育和社区教育得到发展。全国毕(结)业各种非学历高等教育的学生318.4万人,接受各种非学历中等职业教育的学生达到6198.3万人,分别比2000年增长1倍以上。幼儿教育和特殊教育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教师队伍建设取得新进展,教育信息化水平明显提升。全国普通小学、初中、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由2000年的96.9%、87.1%、68.4%和59%提高到2004年的98.3%、93.8%、79.6%和71%,普通高校教师中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比例由29.5%提高到35.8%,教育质量得到提升。有90%的高校、3.8万多所中小学、近6000所中职学校基本建成校园网,现代远程教育得到快速发展,教育信息化水平明显提升。

改革迈出新步伐,教育投入不断增加。“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新体制基本确立,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保障机制不断完善;初步形成了职业教育管理新体制,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不断完善;全面加强了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深化招生、考试和评价制度改革,素质教育实施取得进展。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取得巨大成功,1999~2004年新建大学生公寓和学生食堂,是此前建国后五十年总和的2~3倍;颁布了《民办教育促进法》等重要法律法规,教育法制建设取得新进展。教育投入不断增加,2004年全国预算内财政性教育经费达到了4200多亿元,是2000年的1.7倍。非义务教育成本分担机制不断完善。各级各类学校的办学条件得到改善。

民办教育快速发展,教育对外开放不断扩大。2004年,各级各类民办教育学校(机构)达到7.85万所,在校生达到1769万人,其中民办普通高校从2000年的32所增加到226所,普通高校试办的独立学院达249所,在校生总计达到134.5万人,占普通高校在校生的比例达10%以上。出国留学和来华留学人数明显增加,国家公派出国留学人员按期回归率达97%以上。我国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已超过800多个,境外学习汉语的人数超过3000万人。

认真解决难点、热点问题,办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全国累计审批助学贷款153万多人,资助高校贫困家庭学生约420万人次。对农村中小学生实施“两免一补”政策,为中西部地区近3000万贫困家庭学生提供了免费教科书;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就学情况得到显著改善;对全国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普遍实行了“一费制”,进一步规范了教育收费,切实减轻了农民的经济负担;2005年实施了高校招生“阳光工程”,维护了教育公平,得到良好社会反响;高校毕业生一次就业率保持在70%以上,完成了国务院确定的目标任务。(教育部提供)

农村教育改革与发展成就瞩目

2000年,我国实现了基本普及义务教育的历史性任务。党中央、国务院根据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逐渐将教育工作的重点转移到农村教育上来,并于2003年召开了建国以来第一次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加强农村教育成为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把重点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体现了对新时期农村教育的高度重视。

农村义务教育的普及水平和办学效益进一步提高,义务教育取得新的进展。全国共有小学39.4万所,其中县镇和农村有37万所,占94%;小学在校学生1.125亿人,其中县镇和农村学生占84%。全国共有初中6.3万所,其中县镇和农村有5.43万所,占86%;初中在校学生6475万人,其中县镇和农村学生占83%。全国通过“普九”验收的县(市、区)达到2765个,全面完成“两基”验收工作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增加了12个,“两基”人口覆盖率达到93.6%。农村地区义务教育普及水平逐年提高,农村小学适龄儿童的入学率达到98.6%,初中毛入学率达到94.1%。

各级政府对于农村教育财政投入大幅度增加,农村教育面貌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基本确立了以政府投入为主发展农村义务教育的新格局。2004年,全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不含县镇)总投入达1644.77亿元,比2003年增加了279.52亿元。其中预算内拨款达1325.88亿元,增加了231.57亿元,占农村义务教育总投入的比例达80.61%。中央财政安排用于农村义务教育的专项资金超过100亿元,比2003年增长72%。各省(区、市)也不同程度地加大了对农村义务教育的经费投入,安排了农村义务教育专款,大部分已制定了财政预算内生均公用经费的拨款标准。拖欠教师工资的情况有明显好转,农村教师的国标工资基本上得到保证,农村中小学大多数现有危房得到了改造,近年来因房屋倒塌造成学生伤亡的事故明显减少。

国家实施了一系列重大工程项目加快农村教育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后,国家实施《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中央拨款100亿元支持中西部地区建设寄宿制学校,大大提高了农村地区的入学率和巩固率。西部地区“两基”人口覆盖率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由几年前的14个百分点缩小到7个百分点,区域差距明显缩小。国家组织实施的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至今已完成工程的五分之三,共在中西部农村学校建成96,600多个教学光盘播放点、14万个卫星教学接收点和25,000多个计算机教室,极大地带动中西部农村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有效地缓解了我国广大农村地区教育教学资源匮乏、师资短缺等问题。这对提高农村教育的质量,促进教育公平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促进农村发展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

切实为农村孩子上学排忧解难,为农村教育办实事。农村教育事关和谐社会的建设,各级政府高度关注并努力解决农民群众集中反映的教育问题,为农村教育办实事。各级政府认真落实“两免一补”政策,2005年,中央和地方财政共计安排资金64亿元,其中中央财政安排免费教科书资金27.8亿元,地方财政主要是省级财政安排免杂费资金27.2亿元,寄宿生生活补助8.6亿元;共资助中西部贫困家庭学生3000万人。同时,对592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县义务教育阶段的所有贫困家庭学生基本上免除了杂费,395万贫困家庭学生得到了寄宿生活补助。积极治理教育乱收费,在全国农村地区推行“一费制”,进一步规范了学校收费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村学生的教育负担。据有关部门统计,“一费制”的推行减轻了农民教育负担40亿元。(教育部提供)

高等教育发展实现历史性跨越

党 中央、国务院在世纪之交做出了进一步扩大高等学校招生规模的战略决策。“十五”期间,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一个加速发展的时期,高等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办学规模持续扩大,毛入学率迅速提高,教育资源快速扩张,办学效益明显提高,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一、各类高等教育办学规模实现跨越式发展,取得历史性突破

2005年初中国各类高等教育在学人数达到2025万人,是2000年1230万人的1.65倍,居世界第一,其中:

――全国研究生在校生规模达82.0万人,是2000年30.1万人的2.72倍(其士生16.6万人,硕士生65.4万人)。此外,还有各类非全日制研究生(在职攻读学位研究生)约20万人。

――普通高校本专科在校生规模达1333万人,是2000年556万人的2.4倍(其中本科738万人,专科595万人)。

――成人高校本专科在校生规模达420万人,也比2000年的354万人大幅度增加。

――其他各类高等教育(包括广播电视大学和网络学院、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等)也取得巨大发展(2004年广播电视大学和网络学院本专科在校生242.8万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毕业生76.8万人)。

这一年研究生招生32.6万人,其士5.3万人,硕士27.3万人。高等学校本专科招生668万人,其中普通高校447万人,成人高校本专科招生221万人。

二、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迅速提高,国民接受高等教育机会显著增加

2002年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首次超过15%,进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阶段。2004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9%,是2000年12.5%的1.52倍。全国普通高校统一招生考试的录取率从2000年的54%提高到62%(有不少省、市、自治区已经超过70%)。

三、高等教育办学资源迅速扩大,办学条件明显改善

2004年,全国共有各类高等学校(含普通高校和成人高校)2236所,其中普通高校1731所,比2000年的1041所净增690所。普通高校中本科院校684所。此外,还有普通高校与社会力量合作举办的独立学院249所;民办的非学历高等教育机构1187所。

高校办学条件建设不断加强。“九五”以来,在全国高校陆续建立了200多个理科、文科和经济学等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基地,建成了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形成了近千个重点学科。各省市也分别建立起了大批的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和人才培养基地。在国家和地方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高校校园建设力度普遍加大,教室、实验室、图书馆等基本教学设施明显改善,学校面貌焕然一新。全国普通高校校园占地面积183.7万亩,比2000年的71.8万亩增长了1.6倍;教学行政用房20382.7万平方米,比2000年的7548.4万平方米增长了1.7倍;教学仪器设备1017.9亿元,比2000年的373.0亿元增长了1.7倍,图书10.1亿册,比2000年5.7亿册增长了77%。

高校普遍加强了吸引和培养优秀拔尖人才的工作,大力加强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建设。高学历教师的比例有了较大的增加,一批国内外知名学者脱颖而出。启动实施“长江学者奖励计划”,迄今为止全国已有428个学科共聘任了413个特聘教授、33名讲座教授,对吸引、遴选、培养、造就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带动高校重点学科建设,赶超世界先进水平起到了积极作用。此外,我们还实施了高层次人才培养创新工程、跨世纪人才计划、优秀教师奖励计划等一系列人才培养计划,着重提高教师队伍的质量和水平。全国普通高校专任教师85.8万人,比2000年的46.3万人增长了85%。其中具有研究生学位的教师比例达到35.8%,比2000年的29.5%有明显提高。

四、以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为龙头,带动高校办学质量和学术水平不断提高,教育服务能力明显提升

大力实施“211工程”和“985工程”,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建设取得进展,重点学科建设取得显著成效。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蓬勃发展,基础研究成果丰硕,应用研究发展迅速,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加强,已成为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应用研究的生力军、高科技产业化的重要方面军。据统计,全国高校科研经费(含科技、人文社科)拨入达到368.7亿元,比2000年148.9亿元增长了1.5倍。高校获得专利授权6000余项,获得的国家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分别占总数的64%、60%和55%。高校的学术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上了一个新台阶。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有力地促进了先进文化建设。

在规模迅速扩大的同时,国家始终坚持将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放在突出位置,启动了“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成立了高校教学质量评估中心,开始了五年一次的高校教学评估工作。各地高校出台了许多加强教学工作、提高教育质量的措施。全面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五、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实现了深刻的变革,建立了中央和省级政府两级管理、以省级政府管理为主的高等教育管理的新体制

全国2236所高等学校中,中央部门所属高校130所,地方所属高校2106所。全国1731所普通高校中,中央部门所属高校111所,地方所属高校1620所。地方政府对高等教育发展统筹和管理的权限迅速扩大,密切了高校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联系,调动了地方政府发展高等教育的积极性,对我国高等教育的长远发展,具有深刻的战略意义。(教育部提供)

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进入新阶段

“十五”以来,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进入了新阶段,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各级各类职业教育和培训有了长足发展,初步建立起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体系。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经历了“九五”末期到“十五”初期连续几年下降后,从2002年开始逐年增加,超过历史最高水平,达到566万人,在校生1409万人。全国高职高专院校达到1047所(其中职业技术学院872所),招生237万人,占普通高校招生数的53%,在校生597万人。我国举办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职业教育,初步形成了以中等职业教育为主,初、中、高等职业教育相衔接、学历教育与培训并举、与其他教育相沟通的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

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率逐年提高,为社会培养了大批高素质劳动者。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率由2001年的85.4%提高到2004年的95%,高等职业教育就业率由2003年的56%提高到2004年的61%。“十五”期间,职业院校共向社会输送了2500多万名毕业生,培训城乡劳动者约4亿人次,极大地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改善了劳动力的技术结构,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职业教育主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十五”期间,职业教育工作紧密围绕国家新型工业化的发展和解决“三农”问题的需要,重点实施了“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和“农民实用技术培训计划”等一系列工程,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人才培养培训的规模明显扩大。目前,参加“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的职业院校有700多所,企业达1400多家,促进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实现了校企双赢;2004年全国职成教系统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共培训3146万人次。

职业教育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努力,初步形成了“政府主导、依靠企业、充分发挥行业作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公办与民办共同发展”的多元办学格局和“国务院领导下,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管理体制。基本建立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职业院校招生、毕业生就业制度。

改革和发展思路更加清晰,探索出了一条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新路子。2002年,国务院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颁布了《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2004年,教育部等七部门联合召开全国职业教育会议,印发了《教育部等七部门关于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2005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再次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这些会议和文件,明确要求职业教育必须以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宗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专门人才。职业院校认真贯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坚持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进一步密切与经济社会的联系,加强与行业企业的合作,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质量和效益。我国职业教育的道路越走越宽、越走越顺,真正起到了经济社会发展助推器的作用。(教育部提供)

艺术科研管理工作成就显著

“十五”期间,全国艺术科学规划研究取得了长足进展。艺术科研管理体制进一步健全,科研管理渠道进一步理顺,科研队伍稳步发展,科研成果硕果累累。

艺术科学管理思路进一步明确,科研渠道逐步健全。“十五”伊始,省级艺术科研规划职能相对薄弱。针对这一情况,2002年,文化部《关于加强全国艺术研究院所建设的意见》明确要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文化厅(局),要建立健全省级艺术科学规划领导小组。这一要求在各地普遍得到了落实。如,福建省成立了省艺术科学研究工作领导小组,四川省成立了省文化艺术科研规划领导小组,浙江省成立了省文化科研规划领导小组,黑龙江省成立了省艺术科学规划领导小组,贵州省成立了省文化科研规划领导小组,山东省成立了省文化艺术科学协会等。这项工作使艺术科研管理外部条件逐步改善,为构建多层次、各具特色的艺术科研体系打下了坚实基础。

加强领导、全面规划,艺术科研管理逐步规范化。“十五”期间,《全国艺术科学规划管理办法》、《全国艺术科学规划年度课题指南》、《全国艺术科学规划课题申报、评审办法》、文化部《关于加强全国艺术研究院所建设的意见》等文件的出台和修订,使全国艺术科学规划课题管理工作各环节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十五”期间,立项课题从2001年的99个,逐步增加为2003年的120个和2005年的140个,平均资助经费额度从2001年的3万,逐步增加为2003年的3.9万和2005年的5.7万。涌现出《中国音乐文物大系》、《二十世纪中国油画》、《音乐史》、《中国电影摄影艺术发展史》等一批优秀成果。

艺术科研队伍稳步发展,学科地位进一步确立。民族民间文化保护研究成果得到重视,艺术科研关注现实、指导工作的应用性能得到加强。“十五”期间,艺术科研队伍稳步发展,专门艺术研究机构与高等艺术院校构成了艺术科研的主力军。同时,艺术科研人才的社会化趋势得以加强。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设有艺术专业的高等院校就有600家左右,集中了一批艺术科研力量,并与专门艺术科研机构间形成了流动和共享。在此基础上,全国艺术科学规划课题的申报量大幅增加。特别是在以教学和科研并重的高校中,课题申报得到了校方和教师的高度重视,申报非常踊跃。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受理的课题申报量,从2001年的457个上升为2005年的近1198个。民族民间文化保护研究得到高度重视,历时25年的十部“中国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完成了近5亿字全部省卷的编纂工作,标志着这一宏伟工程基本竣工。(文化部提供)

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新机制初步建立

建 立和完善“依法管理、村(居)民自治、优质服务、政策推动、综合治理”的工作新机制,是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决定》的重大举措,是中国特色综合治理人口问题道路在新时期的创新和发展,是“十五”期间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总揽全局的一项重要工作。5年来,为加快推进工作新机制建设,国家人口计生委成立专门领导机构,制定改革意见,组织试点,以点带面,先后召开三次全国性重要会议,研究部署综合改革工作,总结推广试点地区经验。近年来,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中央领导同志先后做出重要指示,要求加快推进工作新机制建设步伐。各省(区、市)党委政府和人口计生部门高度重视,抓紧落实,切实推进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理论、思路、方法和机制创新,使“十五”期间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发生了重大变化,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在法制建设方面,积极构建人口和计划生育法律体系。“十五”期间,基本形成了以《宪法》为依据,《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为核心,国务院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和部门规章为主体,与相关法律法规相衔接的人口和计划生育法律法规体系,为创新工作机制提供了基本规范。按照建设法治政府的要求,各级人口计生部门认真学习贯彻《行政许可法》和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工作人员的法律意识和执法能力,落实执法责任制和过错追究制,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依法行政水平明显提高。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开始进入依法行政、依法管理的新阶段。(计生委提供)

积极就业政策取得明显成效

“十五”期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在结构调整、体制转型、国企改革过程中出现了大量的国有企业职工集中下岗失业问题,就业形势严峻。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就业再就业问题,将就业再就业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宏观调控目标,制定并实施了一整套积极的就业政策。经过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和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在扩大就业规模的同时,下岗失业问题得到初步缓解,城镇登记失业率得到有效控制,就业局势基本稳定。

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就业结构进一步改善。“十五”期间,各地把经济发展、结构调整和促进就业紧密结合,把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吸纳劳动力大的服务业作为重点,形成经济与扩大就业的良性互动,促进就业较大增长,就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到2005年末,全国城乡就业人员达到7.6亿左右,比“九五”期末增加4000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将接近2.7亿,比“九五”期末增加4200万人。“十五”期间,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大幅增加。“十五”期末,三类产业就业人员的比重为46.5:22.5:31,与“九五”期末的50:22.5:27.5相比,就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就业再就业工作取得较大进展。“十五”期间,在总结各地成功经验和借鉴世界各国行之有效做法的基础上,制定实施了一系列促进就业再就业的政策措施,包括税费减免、小额信贷、社会保险补贴、岗位补贴、职业介绍与培训补贴、主辅分离等政策,形成了一整套有中国特色的积极就业政策体系。积极的就业政策实施几年来,在促进就业特别是国有企业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方面发挥了明显效应。“十五”期间,有1800万国有企业下岗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2003年以来,通过实施就业援助,帮助370万就业困难人员实现了再就业。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2005年11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发[2005]36号),进一步总结、扩展、调整、充实了积极就业政策。为全面解决转轨时期历史遗留的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建立市场导向就业机制奠定了坚实基础。

市场导向就业机制初步确立,城乡统筹就业开始起步。“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和政府促进就业”的机制初步确立,在劳动力资源配置中发挥了基础性作用。劳动者就业观念发生重大变化,就业方式日趋多样化。就业服务体系初步形成,公共就业服务专业化、制度化和社会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国绝大部分街道社区建立了劳动保障工作平台,承担起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和离退休人员管理服务工作。建立了适应市场化、社会化的职业培训体系,再就业培训和创业培训扎实推进,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有了一定增长。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建立并不断完善,初步实现了技能人才评价与就业、使用、待遇相衔接。到“十五”期末,全国有6000万人次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和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整体推进,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均超过了70%,农村劳动力进城就业环境得到改善,取消了对农村劳动力进城就业的限制性政策和不合理收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就业工作进一步加强。各地还积极开展了城乡统筹就业试点工作,城乡统筹就业工作开始起步。(劳动保障部)

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普遍建立

“十五”期间,具有中国特色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在全国普遍建立,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

不断完善政策,扩大医疗保险覆盖面。“十五”期间,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所有制结构和就业方式的调整变化,在重点做好原公费、劳保医疗人群参保工作的基础上,医疗保险制度的覆盖范围逐步向其他人群扩展。劳动保障部陆续制定了《关于妥善解决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有关问题的指导意见》、《关于城镇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指导意见》和《关于推进混合所有制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从业人员参加医疗保险的意见》等文件,积极推进灵活就业人员、混合所有制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从业人员参加基本医疗保险,指导各地按照“低费率,保大病”的原则探索农民工医疗保障办法。截止2005年11月底,全国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3,567万人,是“九五”期末的3倍多。其中在职人员9862万人,退休人员3705万人。

逐步解决困难企业职工和退休人员的医疗保障问题。针对近年来困难企业职工、关闭破产企业退休人员缺乏医疗保障等突出问题,加大政策研究和协调力度,多渠道筹集资金,帮助困难企业职工和退休人员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同时,指导各地因地制宜,以保障大病医疗为重点,采取适当降低缴费率,先建立统筹基金等办法,解决了部分关闭破产企业退休人员和困难企业职工的基本医疗保障问题。

加强医疗保险管理,切实维护参保人员的基本医疗保障权益。“十五”期间,各地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零售药店范围不断扩大,方便了参保群众就医购药。目前,全国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达到5万多家,定点药店3万多家。各地不断完善定点医疗机构协议管理、医疗费用结算办法等,初步建立了信息网络管理系统,逐步研究探索反欺诈工作机制,医疗服务管理得到加强。总的来看,绝大多数统筹地区医疗保险制度运行平稳,医疗保险基金收支平衡,略有结余,参保人员的基本医疗待遇得到了保障。

适应不同人群多方面的医疗需求,逐步探索建立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为了妥善处理改革前后的待遇衔接,满足参保人员多层次医疗需求,“十五”期间,各地在建立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同时,普遍实行了大额医疗费用补助办法,多数地区落实了公务员医疗补助政策,部分效益好的企业实行了企业补充医疗保险,一些地区还对社会特困群体采取了社会医疗救助措施。(劳动保障部提供)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稳步推进

“十五”期间,各地把城市低保工作摆到突出位置,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不断增加资金投入,使城市低保工作实现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较好地保障了城市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城市低保制度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善的法律法规制度和较为规范的管理工作体系,初步形成了以保障范围的确定、保障标准的制定与调整、保障资金的筹集与管理、审核审批程序的规范、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完善为主要内容的制度框架。

实现并巩固应保尽保成果。城市低保工作基本实现了“应保尽保”,2003年以来低保对象人数一直稳定在2200万左右。其中,特困职工、下岗失业人员及其家属约占96%,是城市贫困人员的主体。

操作管理制度不断规范完善。全国各地围绕城市低保工作,先后建立起包括民主评议、社区公示、社会发放、民主监督、规范备案等制度在内的一整套制度化、规范化的制度体系。

资金投入加大,救助水平提高。中央及地方各级财政大幅增加城市低保资金投入,不断提高救助水平,确保了城市低保工作的顺利运行。2001年至2005年11月,各级财政累计投入低保资金645亿元,年度平均每人每月实际补助金额由2001年的30元逐步提高到2005年1~11月的70元。

探索、创新救助机制。比如,开展分类施保,对特殊困难群众给予重点救助;探索研究城市低保标准调整机制;探索实施低保与再就业联动、低保渐退等制度,促进低保对象再就业等等。

科普教育基地工作计划范文5

宁阳县教育和体育局关于2019年高中段学校招生录取工作的实施意见

宁教体字〔2019〕18号

为做好2019年高中段学校招生录取工作,根据《山东省教育厅关于普通中小学招生入学工作的指导意见》(鲁教基发〔2015〕4号)、《泰安市教育局关于普通中小学招生入学工作的实施意见》(泰教发〔2015〕50号)、《泰安市推进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和普通高中招生录取改革实施方案》(泰教发〔2017〕56号)、《泰安市教育局关于2019年高中段学校招生录取工作的实施意见》(泰教发〔2019〕12号)等文件精神,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和全国、全省教育大会精神,以改善民生、促进公平为原则,稳步推进招生制度改革,引导学校发展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行一考多取,促进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鼓励高中学校特色发展,逐步扩大办学自主权,支持学校根据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制定录取方案,逐步实现由高中学校确定录取标准和录取方法。坚持公开、公正、公平,实施“阳光招生”,严格程序,规范操作,确保招生录取工作顺利进行。

二、招生计划

(一)计划数量。

2019年我县普通高中招生计划为4900人(见附件2)。全市职业学校招生计划为25500人,其中宁阳县职业中专(含宁阳县技工学校)2000人。

(二)计划构成。

1.公办普通高中招生计划分为自主招生、艺体特长生、指标生、统招生。艺体特长生计划原则上为计划数的5%左右,普通高中指标生计划不少于计划数(不含自主招生、艺体特长生)的60%,剩余计划为统招生计划。

县教体局根据初中学校办学水平综合督导评估结果、毕业年级报名参加学业考试人数和2018年指标生完成率,并综合考虑普通高中及初中的区域位置,确定各初中所分配的指标生名额(见附件3)。

2.民办普通高中计划为市内计划,报经泰安市教育局批准后实施。

3.县职业中专招生计划为三二连读高职专科680人、春季高考班890人、就业班230人、职业中专技工班200人,共计2000人。宁阳县2019年职业教育招生任务具体分配到各初中学校(见附件4)。

其他职业学校的招生计划分为技工院校、普通中专、五年一贯制高职、三二连读高职,以及中职学校与普通本科高校“3+4”分段培养职业教育。

三、招生范围与报考要求

(一)普通高中。

1.参加普通高中招生录取的考生为2019年的应届初中毕业生,往届初中毕业生一律不得参加普通高中招生录取。民办普通高中面向市内招生也必须是2019年的应届初中毕业生。

2.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我县接受完义务教育的,可在我县参加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和高中段学校招生录取,与我县学生享受同等待遇。客商子女凭“客商证”,不受户籍限制。

3.在宁阳县外泰安市内就读的宁阳户籍考生,在就读学校所在县市区报名考试,如需参加宁阳县普通高中录取,须在宁阳县填报高中志愿,但不得报考普通高中指标生。于5月10日至15日凭身份证或户口簿到宁阳县教体局基教科办理填报志愿手续。6月15日(星期六)下午5:00前,持学业水平考试准考证、户口簿,到宁阳县教体局基教科填报志愿,过期不予办理。

4.在泰安市外就读的宁阳户籍应届初中毕业生或客商子女,如来我县参加高中段学校招生录取,须报名参加泰安市初中学业水平全部科目的考试。考生持户口簿或身份证,客商子女须持客商证等相关证明,于5月8日—10日到宁阳县教体局基教科报名。报名时,须提供学生学籍证明和一寸免冠证件照片(电子版),经核实后,填报《泰安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补报信息登记表》。

5.在宁阳就读的泰安市内非宁阳户籍应届初中毕业生,如回户籍所在地参加高中录取,须于5月10日—15日凭身份证或户口簿到户籍地县市区教体局办理报考手续。

(二)职业学校。

1.参加中职学校与普通本科高校“3+4”分段培养职业教育招生录取的范围为参加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应届初中毕业生。根据省教育厅的有关规定,划定报名资格线,资格线以上的考生方可填报志愿。

2.参加五年制高等师范教育、五年一贯制高职、三二连读高职招生录取的范围为参加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应届初中毕业生,并且分数成绩达到相应要求。

四、录取办法

按照省教育厅和市教育局规定,从2019年开始,我县高中段学校招生实行“分数+等级”录取方式。分数表达科目为:语文、数学、外语,等级表达科目为:物理、化学、生物、思想品德、历史、地理、体育与健康。

(一)划定报名资格线

全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后,根据招生计划和考生分数科目的成绩与特殊考生加分之和(以下简称“分数成绩”),划定各县市区公办普通高中、民办普通高中、各类职业学校招生的报名资格线。分数成绩在报名资格线以上的考生,方可参加相应类别的录取报名。

(二)普通高中录取办法

1.基本要求。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为C等以上(含C等,下同),信息技术、理化生实验成绩为D等以上,音乐、美术、综合实践考查科目成绩均为“合格”的考生,方可报考普通高中;综合素质评价须达B等以上,方可报考普通高中指标生。

2.等级成绩要求。全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前,各高中学校对各类招生计划提出等级科目的成绩(以下简称“等级成绩”)要求,符合等级成绩要求的考生方可参加录取报名。宁阳一中、宁阳二中、宁阳四中、宁阳复圣中学4所公办普通高中的等级成绩要求:

艺体特长生:物理、化学、生物、思想品德、历史、地理、体育与健康等级成绩要求为6D以上。

指标生:物理、化学、生物、思想品德、历史、地理、体育与健康等级成绩要求为5C2D以上。

统招生。物理、化学、生物、思想品德、历史、地理、体育与健康等级成绩的要求为6D以上。

3.公办普通高中录取办法。

(1)自主招生。我县普通高中自主招生宁阳一中“翱翔计划班”200人。由宁阳一中制定自主招生方案,报经县教体局审核同意后组织实施,并面向社会。高中学校根据自主招生方案确定拟录取名单,报县教体局审核,对符合录取条件者予以正式录取。

(2)艺体特长生。报考艺体特长生的考生,须参加我县组织的艺体特长生专业测试,分专业专项(或单项)按照计划1:1.5的比例确定专业合格考生。录取办法:根据艺体特长生招生计划和考生志愿,对符合等级、专业要求的考生,首先按分数,分专业专项(或单项)按照计划1:1.2的比例投档,然后根据专业专项成绩,从高分到低分依次录取,录满计划为止。当分数成绩相同时,录取等级成绩高者。

(3)指标生。根据指标生计划和考生志愿,对符合指标生等级要求的考生,依据分数成绩,从高分到低分,依次录取,录满计划为止。当分数成绩相同时,录取等级成绩高者。

(4)统招生。根据统招生计划和考生志愿,对符合统招生等级要求的考生,依据分数,从高分到低分,依次录取,录满计划为止。如有剩余计划,根据调剂志愿和“是否服从调剂”且符合相应高中统招生等级成绩要求的考生,依据分数,从高分到低分,依次录取,录满计划为止。当分数成绩相同时,录取等级成绩高者。

4.民办普通高中录取办法。民办普通高中实行自主招生,由金桥学校制定自主招生方案,报经县教体局审核同意后组织实施,并面向社会。录取工作于7月31日前结束。

(三)职业学校录取办法

1.职业中专、技工院校的录取,根据各职业学校计划,按照考生志愿和分数,从高分到低分依次录取,录满计划为止。

2.普通中专、五年制高等师范教育、五年一贯制高职、三二连读高职、普通本科高校“3+4”分段培养职业教育的录取,根据各学校招生计划,按“分数优先,遵循志愿”的原则,从高分到低分依次录取,录满计划为止。

五、志愿填报

(一)志愿设置。

高中段学校招生设置五个志愿和“是否服从调剂”志愿。

第一志愿为公办普通高中指标生志愿;

第二志愿为公办普通高中统招生志愿;

第三志愿为公办普通高中调剂志愿;

第四志愿为民办金桥高中志愿;

第五志愿为宁阳县职业中专专业志愿;

另外,设置了公办普通高中“是否服从调剂录取”选择意向和职业中专专业“是否服从调剂录取”选择意向。

第一至第三志愿考生填报时均可在宁阳一中、宁阳二中、宁阳四中、宁阳复圣中学四所公办普通高中选报一所;第一至第三志愿均为独立志愿。公办普通高中“是否服从调剂录取”是提供给未被以上顺序志愿录取考生的最后一次公办普通高中录取机会。为方便学生报考民办普通高中,设置第四志愿为民办金桥高中志愿,如报考可填涂该志愿。普通高中和职业中专志愿可以兼报,填写职业中专专业志愿即视为兼报职业中专。

为保护广大考生的利益,维护招生录取的公正、公平,经学校公示并向县教体局基教科报送具有指标生资格的考生,必须填报指标生志愿,否则不得参加统招生志愿的填报和录取。

(二)志愿填写。

6月13日(星期四)上午,九年级考生考完英语后在考场填涂《宁阳县高中段学校招生考生志愿卡》。考生填卡结束后,由考点负责清点验收,交县教体局基教科集中管理和采集信息。志愿一律由学生本人自主确定,任何人不得干预。考生志愿填报后,任何人不得以任何理由更改。为防止考生填写错误,在考前发放与正式志愿卡一致的样卡,供学生练习填写。

报考普通本科高校“3+4”分段培养、普通中专及高职类院校的,由考生本人登录“泰安市初中学业考试与高中段学校招生管理平台”(taszk.com)网上填报,时间安排见附件5,具体时间以平台公布为准。

六、录取批次

高中段学校的招生录取分7个批次,每批次严格按考生志愿、分数成绩、等级成绩和相关要求进行,考生在某批次一经录取,即不再参加后续批次的录取。

第一批,录取报考中职学校与普通本科高校“3+4”分段培养招生志愿的考生;

第二批,录取宁阳一中翱翔班自主招生考生;

第三批,录取普通高中艺体特长生;

第四批,录取公办普通高中指标生;

第五批,录取公办普通高中统招生;

第六批,录取宁阳县职业中专考生;

第七批,金桥学校自主招生和职业学校剩余计划补录。

七、录取通知书发放及新生报到

(一)通知书发放。公办普通高中新生录取通知书由考生登录“平台”自主打印,其它录取学校的通知书由录取学校发放。

(二)新生报到。考生凭录取通知书和学业考试准考证,按通知书上规定的时间到录取学校报到。各学校要提前做好新生报到注册的各项准备工作,采取有效方式公布报到流程,为新生报到提供优质、便捷的服务。

八、特殊考生照顾政策

(一)烈士(军人除外)子女加10分。

(二)归侨子女、华侨子女、港澳台籍学生、少数民族学生加5分。

(三)2015年12月31日前出生的农村独生子女,且现仍为独生子女的考生加5分。

(四)军人子女按《山东省实施细则》(鲁政联〔2012〕1号)有关规定,享受降分录取政策。根据《泰安市教育局关于落实消防救援人员优待政策的通知》(泰教函〔2018〕127号)规定,消防救援人员子女继续享受现役军人子女同等待遇。

(五)根据公安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公安英烈和因公牺牲伤残公安民警子女教育优待工作的通知》(公政治〔2018〕27号)精神,公安烈士子女加10分录取,公安英模和因公牺牲、一级至四级因公伤残公安民警子女加5分录取。

享受加分或降分录取的考生,在其语文、数学、外语3科总分基础上,按分项加分(或降分)一次,不重复累计加分(或降分)。凡享受政策加分或降分录取的考生,所在初中毕业学校要在校内进行不少于5天的公示,接受监督。

九、加强领导,确保高中段学校招生录取顺利进行

(一)加强组织领导。高中段学校招生录取工作在市教育局的领导下进行,县教体局成立招生工作领导小组(见附件1),协调全县高中段学校招生工作。各单位也要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按照县教体局的统一部署,认真做好高中段学校招生的各项工作。

(二)明确职责分工。县政府教育督导室负责对初中学校办学水平综合督导的评估工作;基教科负责高中段学校招生录取的统筹安排、组织协调及普通高中计划编制和招生录取;职成教科负责职业中专(含技工学校)的计划编制和招生录取等工作;考试中心负责普通中专和高职学校招生录取工作;体卫艺办负责艺体特长生的专业测试、资格认定、录取工作;教学条件装备与后勤服务科负责理化生实验技能测试工作;计财科负责招生录取的经费保障工作;纪检监察室负责高中段学校招生录取各个环节的监督监察工作。

(三)完善招生管理,加强考核评价。职业教育招生工作继续实行“一把手负责制”,并将招生工作完成情况纳入对单位主要负责人的年度考核。各单位考核的学生基数,以市教育局注册学籍学生数为依据。对职业教育招生工作中涌现出的先进单位和个人授予“宁阳县教学工作(职业教育招生)先进单位”“宁阳县教学工作(职业教育招生)先进个人”称号,该称号等同于“宁阳县中小学教学工作先进个人”。

为进一步提高指标生完成率,促进各高中、初中均衡发展,将各初中学校指标生计划完成率纳入办学水平综合督导评估并作为下一年度指标生分配的主要依据。

(四)严肃工作纪律。各级各学校要切实增强政策意识和大局意识,守纪律、讲规矩,不折不扣地落实招生录取各项规定。严禁违规招生宣传;严禁擅自提前招生;严禁超范围、超计划招生;严禁违反招生程序招生;严禁招收借读生;严禁公办高中招收市外考生;严禁民办高中从未列入外市招生计划的外市中招收学生;严禁以各种名目乱收费。要充分尊重初中毕业生的选择意愿,不得强制学生分流。要层层签订规范高中段学校招生工作责任书,做到招生规范、清正廉洁。

(五)加大宣传力度。高中段学校招生录取工作政策性强,涉及面广,群众关注度高,社会影响力大。各级要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体,公开招生政策、招生计划、报考资格、志愿填报、录取办法、录取分数线、录取结果、时间安排、监督咨询和举报电话等全部信息,加大对招生政策的宣传解读力度,及时回应社会关切,解疑释惑、凝聚共识,努力营造和谐稳定的招生氛围。

附件:

1.2019年宁阳县高中段学校招生工作领导小组

2.2019年宁阳县普通高中招生计划表

3.2019年宁阳县普通高中指标生计划分配表

4.2019年宁阳县职业教育招生任务分配表

5.2019年宁阳县高中段学校招生录取工作日程表

6.2019年宁阳县高中段学校招生咨询电话

宁阳县教育和体育局

2019年4月24日

附件1

2019年宁阳县高中段学校招生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王凤新县教体局党组书记、局长

副组长:任庆梅县教体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张晓乾县教体局党组成员、县教科研中心主任

王现文县教体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丁开冰县教体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陈香县教体局党组成员、主任科员

纪复勇县教体局党组成员、县考试中心主任

李凤山县教体局党组成员、副主任科员

殷凡勇县教体局党组成员、县体育事业发展中心主任

成员:杜焕彬县政府教育督导室副主任

李建中县教体局办公室主任、县师资培训中心副主任

樊勇县政府教育督导室副主任、县教体局基础教育科科长

张加宏县教体局计划财务科科长

朱兆河县教体局纪检监察室主任

董广军县教体局学校安全管理科科长、副主任科员

柳方喜县教体局职成教科科长

崔彬县教体局教学条件装备与后勤服务科科长

苏向红县教体局体卫艺办主任

科普教育基地工作计划范文6

    为了巩固"九五"期间家庭教育工作成果,进一步加强新时期家庭教育指导与服务,不断提高全民族的家庭教育水平,特制定《全国家庭教育工作"十五"计划》。

    一、总体目标与主要任务

    (一)总体目标

    "十五"期间,家庭教育工作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开拓创新。要围绕贯彻《中gong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精神,认真落实《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年)》中提出的家庭教育的目标,提高家庭教育质量,提高科学教子的水平和能力,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紧密配合,形成合力,培养"四有"新人。

    要进一步提高家长的科学教子水平和能力,拓宽家庭教育知识传播渠道,广泛宣传"优生、优育、优教"的科学知识和教育子女的科学方法;构建家庭教育工作指导体系,加强家长学校、家庭教育指导队伍、家庭教育理论研究及家庭教育教材等基础建设;进一步推进家庭教育工作的科学化、社会化、法制化。

    (二)主要任务   家庭教育指导对象主要为0-18岁儿童的家长。在巩固"九五"家庭教育普及率的基础上,重点加强未实现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简称"两基")地区的家庭教育知识普及工作。"两基"已达标地区要在巩固与提高普及率的同时提高家长对家庭教育知识的掌握程度;在总结各地家庭教育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努力构建家庭教育指导工作体系和家庭教育网络。进一步关注对特殊儿童(如残障儿童?quot;问题儿童"等)、特殊家庭(单亲家庭、特困家庭等)和流动人口子女的家庭教育。大力推广0-3岁儿童家庭教育工作指导的经验。加强家庭教育工作基础建设,积极开展调查研究和家庭教育理论研究,丰富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的家庭教育理论。

    二、具体目标与分区要求

    (一)具体目标

科普教育基地工作计划范文7

一、组织实施科技项目至月,完成部级、市级、区级各类项目项(包括农医类)。复审验收跟踪项目项。完成家科技企业换发证工作。其中:

申报部级各类项目项。申报科技部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计划项;申报部级新产品项;申报部级火炬计划项;申报部级重大科技项目项。

申报市级各类项目项。上海市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资金计划项(项获资助),上海市重点新产品计划项(其中项获资助),上海新市火炬计划项,组织认定上海市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项;上海市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再创新计划项目项;上海市重点科技攻关项目项;上海市科技进步奖项(获二等奖个,等奖个);组织认定上海市高新技术企业家(其中首批获批家);上海市科技创新人人(神力)。

立项并实施区级各类项目项。区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计划项;认定家企业为奉贤区高新技术企业;区高转项目项;创建区级农业科技示范基地个区级科技发展基金立项项(农医方面)。

完成其它各类复审、验收、跟踪项目项。创建上海市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奉贤)基地个;配合市科委完成上海市种子资金项目验收项;配合市高新办完成现有家市级高新技术企业的复审工作(其中:家企业通过复审,家企业自动放弃);完成国家计划执行情况跟踪调查项,国家星火计划项目执行情况跟踪调查项;完成项目鉴定项,成果登记项。

完成各类科技计划统计。完成家科技企业的网上年检工作,换发科技企业联系服务证份。完成完成××年奉贤区春季网点土利用动态监测简析。

二、推进知识产权工作

至月底,专利申请量件,完成年指标任务的;办理专利申请专项资助项,资助经费元;确定区第二批知识产权教育试点学校所;完成技术合同认定登记项,技术交易额万元;组团参加《××年中国国际专利技术与产品交易会》,有项新技术成果及产品获

××年工作思路

认真贯彻市委、市政府关于科教兴市主战略,继续推进《奉贤区科教兴区规划纲要(××年年)》和《奉贤区科技兴区推进计划》,努力营造科技创新体系,提高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大力推进知识产权战略,落实科普“六进”工程,提升全民科学文化素养。

科技工作目标任务:

申报、落实部级、市级各类科技项目项以上(不包括区级项目),同比××年项递增左右。其中:

——申报部级各类科技项目不少于项。其中部级创新项目项,部级新产品项,部级火炬项目项,其它项;

——申报市级各级科技项目不少于项。其中市级创新项目项,市级新产品项,市级火炬项目项,市级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项,市级农业攻关项目项,其它项;

——落实区级各类科技项目不少于项。其中:区级科技领军企业家,区级创新项目项,区级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项,其它项;

——农医类科技发展基金项目不少于项。其中农业类项,医疗等其它行业项,继续支持农业科技特色示范基地若干。

——新认定市级高新技术企业不少于家、区高新技术企业不少于家,通过重点扶持,争取在××年我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亿,比××年亿左右增长,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由××年增长至。

——实施科技“小巨人”扶持计划。每年挖掘并着力扶持家销售额—万左右、科技含量和利润率高、市场前景好的科技企业,争取在年之内形成一批万元销售以上规模的民营科技企业。

——知识产权专利申请不少于项,申报市级专利培育试点企业家,争创市级知识产权示范企业家。申报并争取批准上海市著名商标个以上(原我区全国驰名商标个,市著名商标个,今年申报个还没结果)。争取上海市名牌产品—个(原我区有市名牌个,今年申报个,还没结果)。

——申报市级专业科普博物馆家。(其中:化妆品行业家,食用菌行业家),争创市级科普基地个,创建区级科普示范工程个;

——进行各类科技培训不少于人次。

为实现上述目标任务,需要抓好以下各项工作:

一、加强宣传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一是拟在××年年初,由区委、区政府召开全区科技大会,表彰科技“五大奖“,按照科教兴区纲要,总结××年科教兴区工作,布置××年工作任务;二是出台《奉贤区科教兴区战略配套政策》(领军企业、小巨人企业、科技发展基金、专利基金等六个管理办法),使全区科技型企业申请各类区级项目或资质认定,有明确系统的了解和掌握;三是利用科普“六进”工程、“科普宣传周”、“三下乡”、“科普教育基地”等载体和阵地进行全民科普教育;四是发挥媒体作用,利用现有的科技网站、科技刊物、科技天地、电子大屏幕和科普画廊等有效的宣传阵地,积极宣传科技政策、法律、法规,培育企业科技创业文化,优化科技环境,不断提高全民的科技意识。

二、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推进产业化进程

积极支持科技创新,加强科技计划项目的申报、立项工作,依靠现有的各类科技资金支持,为科技企业提供一定的资金保障,加快推进科技企业产业化进程,提升科技产品水平。

一是实施科技兴区推进计划。紧紧围绕我区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实施科技兴区规划纲要。按照“分类指导,分期实施”的要求,形成并实施××年科教兴区各部门年度工作要点和目标,进一步构建社会所需,政府所能的全区科技创新体系,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发挥科技进步对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协调发展的支撑作用。二是认真组织科技项目。坚持突出重点(领军企业、小巨人企业、市区高新技术企业、中小型科技企业四个层面)培育特色项目,帮助企业用足用好科技部和市科委各类政策,了解掌握全区科技型企业发展态势和主要行业发展势趋,为区政府提供建议;组织实施各类科技计划项目的申报、立项工作,使一批科技企业获得科技创新基金(资金)的资助,为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成果转化提供一定的资金保障,促进科技企业产业化。三是打造科技领军企业。按照我区产业政策和发展方向,年内培育家科技领军企业,鼓励支持其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实现“产、学、研”一体化,带动一个行业、一个产业科技进步向纵深推进。四是培育科技小巨人企业。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每年政策聚焦家目前万左右销售高科技含量,高成长性科技型企业,年内可成长至—万销售企业。五是支持社会事业类科技项目。关注农业科技特色基地建设,发挥农业、医药等传统基础业科技方面的软课题研究,重点帮助农业种、养植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试验和推广。

三、推进知识产权工作提升专利申请的量和质

围绕实施科教兴区的主战略,以知识产权发展战略为抓手,积极鼓励发明创造及自主创新,加快知识产权传播、服务中心建设,为推动科技、经济的发展提供有效服务。

一是实施知识产权行动计划。全面贯彻知识产权战略,实施我区××年至年“知识产权战略行动计划”,研究具有知识产权产业化发展情况,掌握信息动态,把握工作重心,使知识产权工作与“科教兴区”战略的总体部署相适应。二是促进知识产权对创新体系建设功献率。要以构建科技创新体系为目标,促进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科学普及和技术转移服务。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为突破口,产学研结合,大力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努力提升我区专利申请的量和质。三是加大执法力度。建立知识产权保护的长效机制,发挥联席会议作用,形成整体合力,增强政府各职能部门的能动性,抵制非法专利产品流入市场,积极主动介入纠纷调解工作,保护专利产权,维护知识产权人的合法权益。四是发挥服务中心功能。通过知识产权服务中心这一平台,构筑一条面向基层、面向企业的便捷通道,方便专利的检索,开展持证上岗培训,确保专业人员的工作水准。举办大型知识产权论坛报告会。

四、开展丰富多彩活动推动科普事业发展

科普教育基地工作计划范文8

一、强化宣传网络作用,形成全方位、立体式的宣传教育工作格局

完善的宣传网络是计划生育科学知识传播普及的重要条件。几年来,我们加大了“两室一校”建设力度,共投入近400万元,用于各级人口学校、服务站(室)建设和电教设备、宣传图板的购置。市、乡、村三级人口学校和服务站(室)进一步提档升级,全市177个村全部配备了电教设备和宣传图板,设立了图书角(镇级图书50种以上,村级30种以上),为普及计划生育科学知识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为育龄群众提供了温馨、舒适的宣传和服务环境。市、乡、村三级都组建了计划生育科学知识宣传服务队,计生宣传员携带各种流动宣传展板、宣传资料和五期教育、优生优育及生殖保健知识录像带,不间断地深入村屯,巡回讲解五期知识、优生优育和生殖保健知识(包括男性保健知识),同时播放录像,开展电化教学。我们加大了男性生殖保健知识的宣传服务力度,逐村举办男性生殖保健知识培训班,在市、乡两级服务站都开通了男性生殖保健服务热线,接待男性患者咨询,深受男性育龄群众的欢迎。对孕产期等特殊人群和居住偏僻的死角死面,计生宣传员还登门入户送知识、送温暖,将各种宣传品送到家、讲到人。为了保证宣传效果,我们在各村培训了一批村级计生宣传员,大的村有8到10名,小的村也有5、6名。这些村级宣传员深入到田间地头,组织育龄群众开展计划生育知识学习,宣传避孕节育、生殖保健知识,成为一支活跃在乡村的、永远不走的宣传队伍。现在,全市已经形成了市、乡、村三级全方位计生知识宣传网络,构筑了立体式的宣传教育工作格局。

二、强化宣传阵地作用,开展面对面教育,提高宣传教育质量和水平

我们充分发挥人口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强化面对面教育,在集中教育过程中,联系不同阶段的活动内容,按人群类别,分类施教,同时注意宣传教育内容的连续性。如对婚前期的待婚青年,进行青春期保健、如何正确对待恋爱、婚姻、家庭等专题教育,鼓励待婚青年响应国家号召晚婚、晚育;对新婚期、孕产期的夫妇,进行保健知识、三优知识和“生男生女都一样”专题教育,鼓励他们树立正确的婚育观,自觉少生、优生、计划生育;对避孕节育期的夫妇,全面开展了生殖保健、避孕节育、知情选择、“计划生育丈夫有责”等教育,鼓励他们做计划生育的主人,勤劳致富奔小康;对退出育龄期的夫妇,开展了生殖保健教育,鼓励他们关心支持计划生育,破除旧的婚育习俗,树立“男女平等、女儿也是传后人”等新观念。宣传范围也由育龄期的妇女扩展到退出育龄期的妇女,由女性扩展到男性。在集中教育过程中,我们坚持了"六个结合",增强了针对性,提高了教育效果。一是把集中讲课与电化教学相结合,穿插播放五期知识、生殖保健知识(男性生殖保健知识)录像带,增加了群众的学习兴趣。二是把集中讲课与“三查一治”服务相结合,在每次进村妇检之前,利用人口学校先集中讲课,然后再进行查病、治病服务。在服务中,根据每个妇女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讲解各种避孕节育方法和各类妇女常见病,提高了群众对“知情选择”的了解和自我保健意识。三是把讲解计生政策和避孕节育、生殖保健等计划生育科学知识与传授生产、生活科技知识相结合,不仅让群众了解人口国情,掌握计划生育知识,还向群众宣传新的生育文化、生活方式和发家致富的实用技术,满足了群众求知、求富、求美、求乐、求健康的愿望。每年“科普之冬”期间,我们都与农技、畜牧等涉农部门密切配合,组成联合宣讲组,深入乡镇、村屯开展科技培训,农民非常欢迎。四是把集中讲课与座谈、讨论、提问解疑相结合,采取边讲课、边讨论、边提问、边咨询的方法,活跃了学习气氛,加深了群众对各类计划生育知识的理解和记忆。群众反映:“这样讲,我们能听得懂,记得牢”。五是把集中讲课与图书阅览相结合。我们充分发挥人口学校图书角的作用,在集中讲课时,组织群众阅读图书,还建立了图书借阅制度,提高了各类图书的利用率。六是把集中讲课与发放宣传品、开展知识问答相结合。我们将计划生育各类知识宣传单、宣传册装进精心制作的宣传袋,发给群众,并在人口学校进行集中辅导讲解,开展知识问答,增强了学习效果,提高了群众的接受率。去年以来,市、乡、村三级人口学校共办班1044期,参学者达44892人次。其中男性保健培训班285期,培训男性育龄群众12000多人次。在前两年已下发4万个计划生育宣传袋的基础上,我们又设计制作了2万个精美别致的宣传袋发给了已婚育龄家庭;购置、印发了10万份计生条例、《决定》、生殖保健系列丛书、男性生殖保健等各类计生宣传册、宣传单,使每个育龄家庭都有5种以上宣传品,育龄群众受教育面达到95%以上。育龄群众在宣传与服务活动中受到了深刻的教育,进一步掌握了生殖保健知识,提高了自我保健的能力。

三、强化宣传窗口作用,搞好宣传环境建设,营造浓厚的宣传环境氛围

在充分发挥宣传网络和阵地作用的同时,我们又在宣传窗口上做文章,进一步强化了宣传环境建设。市、乡、村三级人口学校重新制作了1300块内容新、品位高的铝合金框宣传图板,供育龄群众学习时观看。在县城**镇内原有3块永久性大型计生宣传板的基础上,又设置了两块固定计生宣传板;市内长征路两侧、各乡镇主要街道和30个典型村新上了400块宣传灯箱和标语牌,悬挂过街横幅76条;全市新建计生宣传橱窗和宣传栏38个,开展了“计生宣传一条街”活动,设置了国策宣传墙,书写规范、美观、内容新颖的宣传标语500多处,营造了良好的宣传环境氛围。现在,市、乡、村每个角落都呈现出浓厚的计生宣传气氛,给人以计划生育科学知识扑面来的感觉,广大群众可以在劳动之余随时学到计划生育科学知识。通过强化宣传窗口作用,既达到了宣传教育群众的目的,又为市、乡、村增添了一道道亮丽的“国策风景线”。

四、强化宣传媒介作用,多种形式并进,增强入脑入心

在普及计划生育科学知识过程中,我们十分注重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媒介宣传,既避免了死板说教,又丰富了群众业余文化生活,达到了群众易于接受、乐于接受的目的。一是利用广播电视宣传。我们与市广播电台、电视台合作,在广播电台每周一、三、五播出十分钟计生专题知识讲座,在电视台每月播出两期生殖保健知识专题,引起了很大的社会反响。二是利用农民科技节、“三下乡”、农贸大集和《决定》宣传周、“五·二九”纪念日等开展了大规模的社会宣传和咨询服务活动,大造了社会舆论。三是借助“三八”妇女节、“五一”劳动节等开展联欢活动之机,举办计生知识问答、有奖竞赛等活动,融宣传于游艺活动之中。四是利用秧歌队开展宣传。各乡镇组织秧歌队表演时,我们把计划生育科学知识写在灯箱和灯笼上,起到了很好的宣传作用。五是举办了以“普及计划生育科学知识、争做少生快富文明家庭”为主题的演讲比赛。我们从中选拔了9名选手到各乡镇和村屯演讲,用群众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现身说法,增强了宣传教育说服力。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将计划生育科学知识普及到了千家万户,滋润进人们的心田。

强化四个作用,使计划生育科学知识得到了深入传播,育龄群众的婚育观念和生活方式有了明显转变。主要表现为“三个促进”。

一是促进了人们婚育观念的转变。通过普及计划生育科学知识,科学、文明、进步的婚育风尚已悄然走进千家万户,婚事新办、树立婚嫁新观念、男到女家落户等典型事例层出不穷。**镇西河村的王亮夫妇结婚时,一不买家电首饰,二不置办酒席,用省下的钱建了一栋640平方米的大棚,发展蔬菜生产。用他的话说是“先发展生产,后改善生活”。他的这种做法得到了村民的好评,不少青年争相效仿,先立业后成家。**镇东河村女青年**结婚时,娘家没有陪送财礼,而是陪送了30只羊,让小俩口发展养殖事业,在全村引起了轰动,一时间“赶着羊群出嫁的姑娘”被人们传为佳话。现在,小俩口的羊群已经发展到60多只,小日子过得红红火火。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据统计,全市有2400对青年主动推迟婚期,有488个男青年到女家落户,有12000对一孩夫妇自愿放弃二胎指标,领取了《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有5014对已领取二孩生育证的夫妇主动退回了生育证。

二是促进了计生工作整体水平的提高。以前由于群众封建意识浓厚,自我保健意识差,技术服务人员定期妇检召集人员比较难,有的群众连技术人员上门服务都不愿参加。加强计划生育科学知识宣传后,育龄群众增强了自我保健意识,听到通知马上就到,连退出育龄期的老年妇女也主动去查病治病。**镇礼义村一位72岁的老年妇女去年四季度妇检时主动找到技术服务人员要求查病,并积极配合,很快治愈了老年性阴道炎。目前,全市共为36066名已婚育龄妇女建立了生殖保健档案,并开展了查病治病服务,查出患有各类妇科疾病29050人,现已治愈18320人,治愈率达70.16%。普及计划生育科学知识,促进了我市计生工作整体水平的提高。**年,我市计划生育宣传环境建设经验被拍成专题片在全省推广;**年,我市荣获全省计生“两普教育十佳市”称号;**年,省委宣传部和省计生委在我市召开现场会,推广了我市计生宣传工作经验。现在,我市已连续**年保持了全国计划生育先进县(市)荣誉称号,在**地区率先实行了“取消一孩生育证”点工作,率先在全省转入计划生育基本生殖保健阶段。

科普教育基地工作计划范文9

一、背景和意义

自年国务院实施《纲要》以来,全市各地、各部门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市委、市政府工作大局,联合协作、务实进取,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基本实现了“”时期的发展目标。对未成年人、农民、城镇劳动者、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等重点人群科学素质行动措施的稳步推进,带动了全民科学素质的整体提高;教育培训与科普活动广泛开展,科普设施不断完善,科普资源逐步丰富,大众传媒科技传播能力显著增强,使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公共服务能力得到较大提升。联合协作工作机制的建立,为全民科学素质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保障。

但是,也要清醒地看到,目前我市公民科学素质水平与经济发达地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我市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工作发展还不平衡,不能满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和建设创新型的要求。主要表现在:面向农民、社区居民的全民科学素质工作亟待强化,科普资源整合力度仍然不够,科普基础设施服务能力有待提升,科普人才队伍建设有待加强;科普事业投入不足,科普产业培育和发展不够,社会各方力量广泛参与科学素质工作的积极性还没有充分调动。“十二五”时期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奠基期。进一步加强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对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以人为本,促进我市经济社会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实现我市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率先崛起、富民兴许目标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二、方针和目标

(一)指导方针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政府推动、全民参与、提升素质、促进和谐”的指导方针,围绕“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安全健康、促进创新创造”的工作主题,面向基层、关注民生,完善机制、提升能力,加强领导、开拓创新,推动科学技术教育、传播与普及,不断提高我市全民科学素质,为推动我市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率先崛起富民兴许做出新贡献。

(二)目标

到2015年,科学技术教育、传播与普及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基本形成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组织实施、基础设施、条件保障、监测评估等体系,我市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或超过全省平均水平。

1.促进科学发展观在全社会的深入贯彻落实。突出工作主题,更加关注保障和改善民生,重点宣传低碳生活、创新创造、公共安全、身心健康等观念和知识,倡导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提高生态文明水平,推动发展向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2.以开展重点人群科学素质行动带动全市公民科学素质整体水平持续提升。未成年人对科学的兴趣明显增强,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科学决策水平不断提高,农民、城镇劳动者、社区居民的科学素质显著提升,城乡居民之间、不同地方居民之间科学素质差距逐步缩小。

3.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公共服务能力大幅提升。科学教育与培训体系逐步完善,大众传媒科技传播能力和科普基础设施的服务能力不断增强,科普资源更加丰富,科普人才队伍发展壮大,促进基本科普服务的公平普惠,公民提高自身科学素质的机会与途径显著增多。

4.公民科学素质建设机制不断创新。资源共享机制逐步完善,资源集成和有效利用得到加强,公益性科普事业与经营性科普产业并举的体制初步建立。动员激励机制不断完善,社会各方面参与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积极性明显提高,社会化工作格局基本形成。科普工作与科研、教育、文化等事业紧密结合,联合协作机制不断完善,全民科学素质工作合力不断增强。

三、重点任务

根据指导方针和目标,“十二五”时期重点开展以下工作:

(一)实施未成年人科学素质行动

1.任务:

(1)宣传科学发展观,结合我市市情,重点宣传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安全健康、促进创新创造等内容,使未成年人不断提高科学认知水平,从小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2)加强基础教育阶段的科学教育,提高学校科学教育质量,着力提升中小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使中小学生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与技能,体验科学研究活动的过程,培养良好的科学态度与兴趣。

(3)巩固农村义务教育普及成果,推进教育均衡发展,提高农村中小学科学教育质量,为农村未成年人特别是女童和留守儿童提供更多接受科学教育和参与科普活动的机会,培养他们独立学习和自我发展的能力。

(4)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普活动和社会实践,引导未成年人形成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和爱好,树立科学意识,崇尚科学精神,养成运用科学知识和方法思考、解决问题的习惯。

2.措施:

(1)在幼儿园日常教育中融入科学启蒙教育。结合幼儿年龄特点,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通过游戏、活动等方式激发幼儿的认知兴趣和探究欲望,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推进义务教育阶段科学素质教育。实施科学等课程标准,提高科学课程和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课程的教学质量,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与技能。加强数字技能学习教育,培养学生运用互联网学习和获取信息的能力。进一步推广“做中学”的经验和成果,创新科学教育方法,鼓励学生通过参与、体验、实践等方式提高科学素质。

(3)推进高中阶段的科学教育。鼓励普通高中开设丰富多彩的科学教育选修课,拓宽学生的知识面。鼓励开设通用技术课程,支持开展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加强基础能力建设,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逐步开展农村新成长劳动力免费劳动预备制培训。

(4)丰富校外和课外科学教育活动。动员科技和教育工作者开展与青少年面对面的科技交流活动。发挥科技场馆等科普教育基地的作用,开展大手拉小手科技传播行动、科技专家进校园(社区)、走进科学殿堂等活动,鼓励学生进实验室、动手做科研、参加科学调查体验。办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青少年机器人竞赛、科学素质网上知识竞赛、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活动,提高各类科技竞赛的质量。积极鼓励各地和民间公益组织开展普及性科技活动,扩大参与面和影响力。面向乡村学生、农民工子女组织开展学业辅导、亲情陪伴、感受城市、自护教育等各类志愿服务,帮助他们提高科学素质、丰富生活阅历、增长见识。

(5)营造崇尚科学的校园文化氛围。在创建平安校园、文明校园、绿色校园、和谐校园活动过程中,普及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能源资源、心理生理健康、安全避险自救等知识,加强珍爱生命、远离和崇尚科学文明、反对愚昧迷信宣传教育。开展学校科技节、科技周等常规教育活动,鼓励学生进行小制作、小发明、小创造,组织开展防灾避险应急演练,设立科普教育长廊、板报,营造师生自由讨论的文化氛围。开展创建“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学校”活动,宣传推广科技教育工作的先进经验。

(6)建立完善校外科技活动场所与学校科学课程的衔接机制。总结推广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场所科普教育共建共享试点工作经验,逐步扩大试点范围。开展科技馆活动进校园、科普大篷车进校园等工作,鼓励中小学校利用科技馆、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中心、青少年宫、儿童活动中心、科普教育基地、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等资源开展科学技术教育和科普活动。

(7)发挥家庭教育在提高未成年人科学素质中的作用。鼓励中小学校、幼儿园利用家长学校、家校联系会议等形式,对未成年人父母或其他监护人的育儿观念、方法给予指导,提高其科学育儿水平。鼓励父母或其他监护人为未成年人进行科学实践活动提供条件,引导其广泛接触自然、社会,培养亲近自然的情感。

3.分工:由市教育局、团市委牵头,市委宣传部、市科技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国土资源局、环保局、卫生局、广电局、地震局、妇联、科协参加。

(二)实施农民科学素质行动

1.任务:

(1)宣传科学发展观,重点开展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资源、保护耕地、发展循环农业、建设生态家园等内容的宣传教育,推动广大农村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风尚,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提高农民运用先进适用技术发展生产、增产增收致富的能力,引导农民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将普及实用技术与提高农民科学素质相结合,着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

(3)提高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就业以及适应现代科学文明生活的能力。

(4)提高农村妇女及山区、贫困地区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

2.措施:

(1)建立农村科学教育培训体系。落实《农民科学素质教育大纲》,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村致富技术函授大学、农村化教育机构、农业科教与网络联盟、普通院校、乡镇综合文化站、科普惠农服务站、村文化活动室等在农村科技培训中的作用,面向农民大力开展科学教育活动。

(2)继续开展形式多样的农民科技培训。结合农民创业培训、绿色证书培训、星火科技培训、双学双比活动、巾帼科技致富工程等,开展针对性强、务实有效、通俗易懂的农业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的创业、创新和创造能力。

(3)继续开展农业就业人员培训。对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人员和农村社会管理人员开展技能培训,提高农民职业技能水平。根据就业市场需求和企业岗位实际要求,对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开展订单式培训或定岗培训,使其掌握初级以上职业技能或达到上岗要求。鼓励农村未继续升学的应届初高中毕业生等新成长劳动力参加1—2个学期的劳动预备制培训,提升技能水平和就业能力。组织有技术、资金和创业意愿的农民开展创业培训,加强项目开发、开业指导、小额贷款、后续扶持等“一条龙”服务,帮助其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支持鼓励各级各类学校参与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开展进城务工人员、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

(4)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群众性、社会性、经常性农村科普活动。深入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普日等活动,总结推广科技特派员、科技人员进村、科技入户、科技110、科普大集、科技咨询服务站、科技专家和致富能手下乡、科教兴村、科技之光青年专家服务团活动、“三农”网络书屋等行之有效的做法,探索建立科技工作者“常下乡、常在乡”的长效机制。继续开展千乡万村环保科普行动,结合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开展节约资源和综合利用农业废弃物等宣传,开展反对封建迷信等科普活动。

(5)加强农村科普示范体系建设。继续实施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农村清洁工程、农村民居防震保安工程等惠农工程。加强农村基层科普队伍和科普能力建设,充分发挥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农村科普示范基地等示范带动作用,探索建立科普服务“三农”的长效机制。深入开展全国、全省科技进步示范市(县)和全国、全省科普示范县(市、区)、乡(镇)、村、“三创一带”(创建先进科普示范县市、创建先进农村科普示范基地、创建先进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带动农民科技致富奔小康)等创建活动,推广农民科学素质行动的先进经验。

(6)健全农村科普公共服务体系。完善农村科技教育、传播与普及服务组织网络。依托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乡镇企业等发展农村基层科普组织。对农村党员、基层干部、骨干农民、科技示范户、农民合作组织负责人以及农村各类实用人才开展科普工作培训,重点加强对各类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机构教师的继续教育和培训。发挥乡镇科协、村科普小组、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和各类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机构在农技服务中的作用,发挥科技特派员、大学生村官的科普宣传、科技咨询服务作用,组织专家咨询服务和志愿者队伍,形成动员科技人员为“三农”服务的有效机制。

3.分工:

由市农业局、科协牵头,市委组织部、宣传部、市财政局、教育局、科技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环保局、林业局、卫生局、广电局、安全监管局、地震局、总工会、团市委、市妇联参加。

(三)实施城镇劳动者科学素质行动

1.任务:

(1)宣传科学发展观,重点普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节能减排、安全生产、健康生活等知识,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科学文明健康生活方式的形成。

(2)围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需求,以学习能力、职业技能和技术创新能力为重点,提高第二、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科学素质,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和自身发展的要求。

(3)围绕城镇化进程的要求,提高进城务工人员的职业技能水平和适应城市生活的能力。

(4)提高失业人员的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

2.措施:

(1)加强对城镇劳动者科技教育培训的宏观管理。将科学素质内容纳入各级各类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课程和培训教材,作为各类职业培训和成人教育的内容。促进用人单位加强全民科学素质工作,建立健全从业人员带薪学习制度,鼓励职工在职学习。

(2)大力开展各种形式的职业培训。健全以劳动就业技能培训、劳动预备制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和创业培训为主要内容的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开展创业培训、创业指导和创业小额贷款工作,提高劳动者创业能力。根据企业用工需求和劳动者的就业需求,组织订单式、定向式培训,提高劳动者职业技能水平。实施青工技能振兴计划,开展青年岗位能手活动、青年就业创业行动,组织青年技能训练营,开展全市青年职业技能大赛。深入开展妇女巾帼建功活动,广泛开展妇女岗位培训和创业技能培训,激励妇女在工作岗位建功成才。

(3)加强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工作。实施新的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举办专业技术人员高级研修班,建设市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推进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制度建设,促进专业技术人员能力水平和科学素质的全面提升。充分发挥科技社团在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帮助专业科技人员开展技术攻关、解决技术难题,参加跨行业、跨学科的学术研讨和技术交流活动。

(4)开展日常性职工科普教育活动。继续深入开展“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职工”、“讲理想、比贡献”等活动,着力打造一批学习型、创新型、技能型团队。充分发挥企业科协、职工技协、研发中心等组织和机构的作用,举办面向职工的专题讲座,组织职工技能竞赛和同业技术交流,广泛开展小革新、小发明、小创造等群众性技术革新活动,组织专家团队深入乡镇企业和国有大型企业开展技术咨询服务等活动。在企业内部刊物、广播、闭路电视、局域网络上开办科普专栏,设立科普橱窗、职工书屋等,充分利用有关实验室、产品陈列室等建设科普宣传阵地。加大面向科技工作者的健康知识科普宣传力度,组织开展健康讲座、心理培训等宣传教育活动。关注进城务工青年的情感需求和心理问题,着力加强对务工青年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3.分工:

由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总工会、安全监管局牵头,市委宣传部、市教育局、科技局、卫生局、广电局、地震局、团市委、市妇联、科协参加。

(四)实施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行动

1.任务: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将提高科学素质贯穿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选拔录用、教育培训、综合评价全过程,弘扬科学精神,提倡科学态度,讲究科学方法,增强领导干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科学执政的能力,增强公务员终身学习和科学管理的能力,使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科学素质在各类职业人群中位居前列。

2.措施:

(1)开展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技教育培训。贯彻落实中央《年干部教育培训改革纲要》及省委、市委实施意见,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倡导科学态度、讲究科学方法作为领导干部和公务员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抓好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科学教育培训。(2)以创建学习型党组织为载体,加强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学习。在各级党委(党组)中心组理论学习中,将科学发展观、创新型国家建设等战略思想以及我国科技发展规划等作为理论学习的重要内容。在组织培训、自主选学和在职自学中,强化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的学习。

(3)在领导干部和公务员选拔录用、综合评价工作中体现科学素质的要求。在党政领导干部、国有企业负责人公开选拔考试大纲和题库中,强化与科学素质要求有关的内容。在公务员录用考试中,强化科学素质有关内容。启动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监测、评估标准制定工作。

(4)依托各类干部培训院校,加强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培训。将科学素质教育内容纳入各级各类干部教育培训机构的教学计划,加强课程体系建设,组织编写培训教材和专业教材。

(5)开展各类科普活动,向领导干部和公务员普及现代科学知识。继续办好专家科技讲座、科普报告、主题演讲和科学素质大讲堂等。有计划地组织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到科研场所实地参观学习。

(6)加大宣传力度,为领导干部和公务员提高科学素质营造良好氛围。推出一批注重科学素养、弘扬科学精神、提倡科学态度、讲究科学方法的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典型,宣传其做法、经验。落实中央宣传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科普宣传工作的意见》(中宣发〔〕27号),大力传播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

3.分工:

由市委组织部、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牵头,市委宣传部、市科技局、国土资源局、环保局、卫生局、地震局、团市委、市妇联、科协参加。

(五)实施社区居民科学素质行动

1.任务:

(1)宣传科学发展观,普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节能减排、健康生活等知识,促进社区居民形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2)提升社区居民应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改善生活质量、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激发社区居民提高科学素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围绕建设文明和谐的学习型社区,提升社区科普服务能力,完善社区公共服务体系。

2.措施:

(1)开展多种形式的社区科普宣传和教育活动。围绕安全健康、节能环保、防灾减灾等内容,开展科教进社区、卫生科技进社区、全民健康科技行动、社区科普大讲堂、节能减排家庭行动、心理健康咨询等活动。有条件的县(市、区)开办社区科普大学(学校)。发挥社区在提高劳动者科学素质、服务民生和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的作用,面向老年人、妇女、少年儿童开展科学、安全、健康生活等宣传和教育活动。面向农民工开展提升自身素质、适应城市生活的宣传和教育活动。

(2)提升社区科普能力。实施社区科普益民计划。充分依托社区公共服务场所和设施,完善社区科普活动室、科普图书室、科普画廊等基础设施,发挥其科普功能。结合社区信息化建设,发挥互联网、移动通信、移动电视等新型传媒的科普宣传功能。健全街道科协、科普协会和社区科普小组等网络组织。培养社区实用人才,建立社区科普宣传员和科普志愿者队伍。开展科普示范街道、社区、楼宇、家庭等创建活动。

(3)形成社会化的社区科普工作格局。整合社区内及周边科普资源,建立共建共享机制,鼓励学校、科研院所、企业、科技社团、科普场馆、科普教育基地和部队积极参与社区的科普活动。

3.分工:

由市科协、妇联牵头,市委宣传部、市教育局、科技局、国土资源局、环保局、卫生局、广电局、安全监管局、地震局参加。

(六)实施科学教育与培训基础工程

1.任务:

(1)加强教师的科学素质建设,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科学素质和水平。

(2)加强教材建设,改革教学方法,适应不同对象需求,满足科学教育与培训要求。

(3)加强教学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培训场所、基地,根据需要建设新的科学教育基础设施,配备必要的教学仪器和设备,为开展科学教育与培训提供基础条件支持。

2.措施:

(1)大力提高教师的科学素质。鼓励学院等有关高等院校增设科学教育相关专业,着力培养科学教育的专门师资。在职教师培训增加科学教育内容,推进中小学教师科学素质与课程实施能力建设,广泛开展中小学科学教师之间的业务交流,提高实施科学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以县及县以下幼儿园、中小学科学教育教师培训为重点,加强科学教育骨干教师培训。逐步完善科学教育教师职称评价标准和办法。

(2)完善科技和教育结合、共同推动科学教育的有效模式。推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科技专家参与中小学科学课程教材建设、教学方法改革和科学教师培训。推动有条件的中学科学教师到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重点实验室参与科研实践。组织市青少年科技教育讲师团,实施千名科技教师培训工程。

(3)提高科学教育与培训教材的质量。按照基础教育课程标准,进一步提高科学课程教材的质量和水平,增强教学内容的趣味性、直观性和吸引力。将科普工作与素质教育紧密结合,注重培养学生创新创造能力,将科普内容纳入各级各类教育培训教材和教学计划。根据农民、城镇劳动者、社区居民、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特点和需求,加强各类人群科学教育培训的教材建设。

(4)改进科学教育与培训的教学方法。加强中小学科学教育研究,改进教学方法,广泛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与先进教学理念,增强教育教学效果。针对不同人群开展科学教育培训,改革与探索成人教育教学方式,提高培训质量。

(5)加强科学教育与培训基础条件建设。逐步实现义务教育学校特别是边远农村地区中小学科学仪器、教具、图书等基本达标,面向社会提供服务。继续推进中小学科学教育网络资源建设,支持和鼓励现有科学教育网站扩大科学教育资源的容量。加强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的科学教育资源建设。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动员大学、科研院所、科技馆、职业学校、化教育机构、社区学校等公共机构对公众进行分类教育和培训。

3.分工:

由市教育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牵头,市委宣传部、市发展改革委、科技局、农业局、总工会、团市委、市妇联、科协参加。

(七)实施科普资源开发与共建共享工程

1.任务:

(1)繁荣科普创作。围绕宣传落实科学发展观,紧扣时展脉搏,适应国家、社会和公众的需要,注重科学与艺术、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结合,创作开发一批优秀科普作品。

(2)集成市内外科普资源及信息,建立共享交流平台,为社会和公众提供基本科普资源支持和公共科普服务。

(3)促进科普资源开发、集散和服务的社会化,发挥市场机制引导作用,积极推动科普产业发展。

2.措施:

(1)促进原创性科普作品的创作。以评奖、作品征集等方式,加大对优秀原创科普作品的扶持、奖励力度,鼓励社会各界参与科普作品创作。推出一批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挂图、图书、展览、影视作品、文艺节目等科普资源,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公众的认知度。推动优秀科普电影、电视节目在基层播放。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引进国外优秀科普产品,促进我市科普创作整体水平的提高。调动科技、教育、传媒工作者科普创作的积极性,把科普作品的创作纳入业绩考核范围。

(2)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科普资源。促进开展各类科研项目成果的传播和普及工作,提高公众对国家重大工程项目、科技计划项目和科技重大专项产生的创新成果的关注度和知晓率。积极探索将学术交流与科普活动紧密结合的新途径,充分发挥科技社团联系科技工作者及科普创作团队的作用,选择适宜向公众传播的科技成果,探索建立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科普资源的机制。鼓励和支持科研项目承担单位和负责人将科研成果向社会公众传播。

(3)加强科普资源的开发、集成与共享。推动展览和展品在各类科普场馆、设施、服务机构之间交流。推动科普资源包开发,集成各种科普展览、教育和活动资源,供广大青少年宫、科普活动中心、图书馆、博物馆、科普活动站等场所和学校、农村、城镇社区等基层单位共享使用。促进科普展教活动与学校科学课程教学、综合实践和研究性学习相衔接。建立应急科普资源开发与服务机制。

(4)建立科普资源及信息的共享交流平台。以中国数字科技馆等优秀科普网站为平台,建立动员激励机制,通过分散存储、集中服务等形式,推动全社会优质科普资源集成共享。

(5)推动科普产业发展。以公众科普需求为导向,发挥市场的引导、优化和调节作用,推动科普产品的研发、生产、集散和服务。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促进科普产业良性发展。推动科普出版、科普旅游、科普展览展品开发制作、科普玩具、科普教育与科普游戏软件、营利性科普网络等科普产业发展,逐步建立公益性科普事业与经营性产业并举的体制。

3.分工:

由市科协、科技局牵头,市委宣传部、市教育局、国土资源局、环保局、农业局、卫生局、林业局、广电局、安全监管局、总工会、团市委参加。

(八)实施大众传媒科技传播能力建设工程

1.任务:

(1)加大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的科技传播力度。

(2)发挥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在科技传播中的积极作用。

(3)提升各类媒体的科技传播质量。

2.措施:

(1)制定鼓励大众传媒开展科技传播的政策措施。推动电视台、广播电台制作更多喜闻乐见的科技节目并增加播出时间,出版单位增加各类科普出版物的品种和发行量,综合性报纸增加科技专栏的数目和版面,科普网站和门户网站建设科技专栏。市主要新闻媒体确定专人负责科技宣传工作。完善考核评价机制,扶持科技宣传报道做大做强。推动各类大众传媒机构参与科普产品的开发和制作。大力扶持科普出版物等科普产品在农村和边远地区的发行、使用工作。

(2)提升大众传媒从业者的科学素质与科技传播能力。加强科技宣传报道人员业务培训,定期组织科技宣传报道编辑记者集中学习培训。推动科技社团与媒体交流互动,提高媒体从业者客观准确报道最新科技成果、具有科技背景的社会热点话题以及自然灾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

(3)打造科技传播媒体品牌。市主要新闻媒体开设科技宣传专栏或专题节目,定期进行科技宣传报道。各县(市、区)主要新闻媒体参照市媒体做法,开设专题、专栏或专版,加大科技宣传报道力度。培育一批读者量大、知名度高的综合性报纸科技专栏、专版。

(4)支持新兴媒体加大开展科技传播的力度。发挥互联网、移动通信、移动电视等新兴媒体在科技传播中的积极作用,培育、扶持若干有较强吸引力的品牌科普网站和虚拟博物馆、科技馆。

3.分工:

由市委宣传部牵头,市教育局、科技局、农业局、广电局、地震局、总工会、团市委、市妇联、科协参加。

(九)实施科普基础设施工程

1.任务:

(1)大幅度增强科普基础设施的整体服务能力,增加公众提高自身科学素质的机会与途径。

(2)优化科普资源配置,增加科普基础设施总量,形成较为合理的全市整体布局。

(3)基本建立科普基础设施建设与发展的保障体系。

2.措施:

(1)加强对科普基础设施发展的宏观指导。贯彻落实《科普基础设施发展规划》,将科普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及基本建设计划,加大对公益性科普设施建设和运行经费的公共投入。

(2)积极发展科技馆。努力推动建设市科技馆新馆。按照《科学技术馆建设标准》,对不具备展教功能或不能充分发挥科普作用的科技场馆进行必要的更新改造。积极推动科技馆在全市的合理布局,重点在有条件的县(市、区)发展主题、专题及其他具有特色的科技馆。创新理念,加强展览和教育活动的设计策划,增强科技馆的展示和教育功能,提升各级各类科技馆的重复参观率。加强对科技馆运行的规范管理。

(3)建设各类特色科技类博物馆。鼓励、推动有条件的研究机构、大专院校、企事业单位和县(市、区),因地制宜建设和发展一批专业或产业科技类博物馆。充分利用有关重大工程项目或企业闲置淘汰的生产设施,建设富有特色的科技博物馆。积极推动科技类博物馆在全市合理布局。

(4)推进科普基地建设。发展部级和省部级科普教育基地,定期向社会免费开放。建设不同功能的行业科普基地,不断完善运行机制,纳入全市整体布局。进一步推动科研机构和大学面向社会开展科普活动。鼓励有条件的企业面向公众开放研发机构、生产设施(流程)或展览馆,建设专门科普场所。加强青少年科技中心、社区科学工作室的建设,努力推动建设新的市青少年科技中心,力争每个县(市、区)都建有1—2个科学工作室。推动青少年宫、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妇女培训基地、文化宫等增加科普教育功能。引导主题公园、自然保护区、动植物园等强化科普教育功能。

(5)发展基层科普设施。依托现有社会设施,推动全市所有的县(市、区)建设具备科普教育、培训、展示等功能的县级综合性科普活动场所。在充分利用和整合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到2015年年底,全市60%以上的街道(乡镇)、社区(行政村)建有科普活动站(室),60%以上的社区(行政村)建有科普画廊(宣传栏),宣传内容每年更新10次以上。加大科普大篷车配发工作力度,增强为基层群众服务能力。鼓励有条件的农村职业学校、成人教育机构、中小学、青少年宫利用现有场所建立青少年科学工作室。

3.分工:

由市科协、发展改革委、科技局、财政局牵头,市教育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国土资源局、环保局、农业局、林业局、卫生局、地震局、总工会、团市委、市妇联参加。

(十)实施科普人才建设工程

1.任务:

(1)提升科普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培养和造就一支规模适度、结构优化、素质优良的科普人才队伍。

(2)优化科普人才队伍结构,稳定专职科普人才队伍,逐步建立一支专业化科普管理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兼职科普人才队伍,积极发展科普志愿者队伍。大力培养面向基层的科普人才。

(3)培育一批高水平的科普创作与设计、科普研究与开发、科普活动策划与组织、科普传媒、科普产业经营与管理等方面的人才。

2.措施:

(1)加强农村实用科普人才培养。依托农村党员、基层干部、基层科普组织人员、农村专业技术协会业务骨干、农村科技带头人和基层科技、教育工作者以及离退休人员,积极发展科普员队伍,向群众传递科技信息,组织群众参与科技教育、传播与普及活动。利用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农村致富技术函授大学等,采取培训、示范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农村实用科普人才,提高科普服务能力。发挥农村科普示范户、农村专业技术协会骨干等农村科普带头人的示范作用。

(2)建立社区科普人才队伍。结合科教进社区、卫生科技进社区、全民健康科技行动、社区科普大讲堂等活动以及社区科普益民计划,建立社区科普宣传员队伍。依托大学、科研机构、科普组织、科普场馆、科技社团、社区科普大学等,建设社区科普人才培养、培训基地。鼓励学校、学会、科研机构、企业、科技社团、科普场馆、科普教育基地等企业事业单位和部队的专业人才积极参与社区科普活动,建立社区科普人才队伍交流协作机制。

(3)发展企业科普人才队伍。充分发挥企业科协、团委、职工技协、研发中心等组织和机构的作用,开展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等,培养企业实用科普人才。

(4)积极发展青少年科技辅导员队伍。结合中小学科学课程和课外科普活动,重点在中小学、科普场馆、青少年宫等建立专职青少年科技辅导员队伍。依托科技专家、大学生志愿者、老科技工作者等建立兼职青少年科技辅导员队伍。加强对青少年科技辅导员的培训,提高其开展科学技术教育、组织策划科普活动的能力。

(5)大力发展科普志愿者队伍。推动建立科普志愿者协会、科普志愿者服务站等组织,为科普志愿者施展才能提供服务平台。鼓励老科技工作者、高校师生、在职科研人员、传媒从业者参加科普志愿者队伍。在大型主题科普活动和科普场馆、科普教育基地的展教活动中,充分发挥科普志愿者的作用,为其提供参与科普实践的机会。

(6)加快高端科普人才培养。办好科技传播和相关专业,建设一批科普专门人才培训和实践基地,培养大批科普创作与设计、科普研究与开发、科普传媒、科普产业经营、科普活动组织策划等专门人才。

3.分工:

由市科技局、科协、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牵头,市委组织部、宣传部、市教育局、国土资源局、环保局、农业局、林业局、卫生局、广电局、安全监管局、地震局、总工会、团市委、市妇联参加。

(十一)完善公民科学素质建设长效机制

1.任务:

建立健全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参加全民科学素质工作的机制。

2.措施:

(1)完善人才培养和动员机制。落实我市中长期科技、教育、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建设专职和兼职科普工作队伍。通过学校培养、在职培训、出国进修、国际交流、实践锻炼等方式培养适应科普传媒等事业发展的专门人才。研究制定激励措施,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参与科普创作、传播科学知识和科技成果。

(2)建立完善科研与科普结合的机制。推动国家、省、市重大工程项目、科技计划项目和科技重大专项在立项时增加相应的科普任务,验收时对科普效果进行评价。推动承担国家、省、市科技项目的科研团队、企业、高校和广大科技专家在科研与科普工作的结合上发挥示范和带头作用,为广大科技工作者作出表率。

(3)强化科普投入和产业发展的保障机制。逐步加大对科技场馆等公益性科普设施的投入,保障基本建设和良性运转。完善、落实捐赠公益性事业税收政策,广泛吸纳民间资金投入公民科学素质建设。推动各类科普平台的整合共享,提高科普资源使用效益。完善、落实有利于科普产业发展的财政、税收、金融等政策措施。

(4)健全监测评估体系和考核激励机制。根据国家颁布的《全民科学素质基准》,组织开展监测评估工作。定期开展全市公民科学素质调查和全市科普统计工作,为公民提高自身科学素质提供衡量尺度和指导,为《纲要》的实施和监测评估提供依据。探索将全民科学素质工作纳入业绩考核范围,充分调动工作积极性。大力宣传先进人物和典型经验,对在公民科学素质建设中做出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

3.分工:

由市科技局、发展改革委、财政局、市委宣传部牵头,市委组织部、市教育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国土资源局、环保局、农业局、林业局、卫生局、广电局、安全监管局、地震局、总工会、团市委、市妇联、科协参加。

四、组织实施

(一)组织领导

1.市政府负责领导全市《纲要》的实施工作。在市政府领导下,市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积极发挥工作规划、综合协调、督促检查等职能作用。各有关部门按照《纲要》的要求,将有关任务纳入相应工作规划和计划,充分履行工作职责,发挥各自优势,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切实推进公民科学素质建设。

2.完善机制、联合协作。市领导小组实行工作例会制度,定期召开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听取实施工作进展汇报,研究部署《纲要》实施中的重要工作,审议重要政策措施,协调解决有关重要问题。

3.各县(市、区)政府负责领导当地《纲要》的实施工作,把公民科学素质建设作为推动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纳入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把《纲要》确定的重点任务列入年度工作计划,纳入目标管理考核范围。要因地制宜,制定本地“十二五”全民科学素质工作实施方案。继续完善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工作机制和制度,制定具体政策措施,加大投入,为实施《纲要》提供保障。4.加强《纲要》实施的督促检查,推动工作任务的完成。

(二)保障条件

1.法规政策。在各县(市、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相关专项规划以及有关科学技术教育、传播与普及的规定中,体现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目标和要求。落实有关鼓励科普事业发展的科普税收优惠等相关政策,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提供政策保障。

2.经费投入。各级政府根据财力情况和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发展的实际需要,逐步提高教育、科普经费的投入水平,并将科普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保障《纲要》的顺利实施。各级政府要安排一定的经费用于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各有关部门根据承担的任务,按照预算管理的规定和现行资金渠道,统筹考虑和落实所需经费。

(三)进度安排

1.启动实施。年,推动和指导全市各县(市、区)制定本地“十二五”全民科学素质工作实施方案并启动实施工作。组织制定本实施方案中11项重点任务的具体实施方案。做好“十二五”《纲要》实施动员和宣传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