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新型农民培训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2-06-16 21:59:22

新型农民培训论文

新型农民培训论文范文1

【论文摘要】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培养推进 社会 主义 新 农村 建设的新型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同时强调,要培养有 文化 、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新型农民的培养是一个艰巨的任务,目前既有历史的因素也有现实的因素在制约着新型农民的培养。

培养造就高素质的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也是最迫切的要求。新农村的 经济 建设、 政治 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都要落脚到新型农民的培养上。培养好新型农民,首先就要研究培养新型农民的制约因素。

1制约农民素质提高的历史因素

1.1我国有着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历史,长期的封建专制最终导致农民的性格只能是封闭和内向的人类具有的那种对自然、对社会、对现实世界的抗争精神被泯灭,不思进取、安于现状,同时,由于农民居住地域的分散性,形成了他们安于封闭式的生存现实,从而养成了

2.2 农村 教育 投资 不足也限制着新型农民的培养无论是农村义务教育还是 职业教育 ,在师资力量上,在硬件投入上,和城市相比,都存在明显的差距。在农村许多地区,由于教育投资少,学校校舍陈旧,危房多,教学设备条件差。图书仪器缺乏,许多中学生没有条件做 物理 、化学实验,有的中学甚至连演示实验都无法做。教师待遇差,师资队伍整体素质低,许多教师未达到国家规定的 文化 程度[2]。

2.3 农业 技术的推广和农民技术培训力度的薄弱是制约农民素质提高的直接原因对于已经从事农业生产的成年农村劳动力来说,接受 基础教育 的阶段己过,作为一种职业教育,农村技术推广和农民技术培训是提高农民农业生产水平、经营 管理 技能的直接和有效手段。然而,据笔者在商丘 调查 发现,农民科技培训参与率低,接受培训的时间短。2007年参加过各种形式科技培训的农民不到20%,且在参加过培训的农民中,累计参加科技培训所用时间大多在5天以下,只有很少部分累计参加培训的时间在10天以上。而当农业科技人员下乡进行科技培训时,就会受到广大农民的热烈欢迎笔者曾经采访商丘市睢县河集乡田胖村一名青年,目前在睢县县城开一家门面,给顾客做各式窗户,算是有了一技之长。他今年24岁,初中毕业之后就跟随父母在洛阳市做生意,后来就在一家建材店里当学徒,给人做窗户。对这个行业熟悉之后,现在选择回到家乡做生意。当问到是否愿意留在洛阳时,他回答说不是不愿意,而是在那里没有亲朋好友,没有归属感,房价又太贵,所以就回到了家乡。而当问是否接受过专业培训时,他回答说在家乡从来没有,现在的手艺都是在打工时候学会的,农村劳动力培训匮乏。从商丘市农调队对农村2389名就业劳动力接受培训的情况来看,受过专业培训的人数只有500人,占20.93%,而其中由政府组织的培训农民的参加率只有4.60%;未受过培训的人数为1889人,占79.17%,而认为不需要的占15.53%,愿意接受培训的人数是1571人,占总就业劳动力人数的65.76%。这就说明我国农民素质培训工作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培训规模小;二是相关人员对农民科技培训工作认识不到位;三是农业科技人员少;四是 财政 对农民科技培训投入不足;还有就是培训内容的问题。这同时也说明我国农民素质培训工作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参考文献

1劲松.新农村建设呼唤新型农民[j].农民科技培训,2006,(04):3.

新型农民培训论文范文2

论文关键词:新型农民,农民培训,Logit模型

 

序言

当前我国从整体上进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历史阶段,新农村建设已成为我国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农民的文化素质、技术能力和思想道德水平,直接决定新农村建设的兴衰。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培养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型农民”。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指出的“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民应当就是新型农民。

江苏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劳动力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同时也给农民教育创造了很好的契机,农民教育卓有成效。很多地区形成了县乡甚至村都办学的多级体系,推动了农民现代性的提高。但是,总体上有限的教育资源较为分散,教育投资效率缺损,教育发展不平衡,农民现代性缺乏,特别是精英化和大众化的教育显得不足,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为提高农民素质,培养新型农民农业论文,推进新农村建设, 2006年江苏省政府将百万农民培训工程列入“十一五”期间为农村办的新五件实事之一,提出每年要完成农业实用技术培训200万人、创业培训10万人的目标任务。着重开展劳动力转移培训、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和创业培训三种类型的培训。为培养今后我省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中坚力量,江苏省还实施了“村村大专生培养计划”、 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绿色证书”培训。

尽管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及政策推进新型农民培训事业的展开与发展,但农民是否能够接受并积极参与到培训中去,从源头上决定了培训能否有效的展开。苏南地区作为江苏省内经济发达地区,其农村事业发展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本文对以苏州、无锡、常州为代表城市的苏南地区11个村的农民进行了问卷调查,本调查共发放问卷600份,回收有效问卷484份,本文将在此调查数据的基础上从农民个体特征、农民家庭特征和农民对培训要素的选择等方面分析农民培训意愿及其影响因素,深入探讨农民培训意愿问题。

一、农户参加农民培训影响因素理论分析

西方经济学假设经济人是理性的,追崇个人利益最大化。进一步,以舒尔茨为代表的“理性小农学派”认为小农也是理性的,其会在权衡长、短期利益后作出有利于利益最大化的决策;同时,舒尔茨在《改造传统农业》一书中更明确地指出“把人力资本作为农业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农民参加培训就是人力资本积累的一个过程,因此,农民是否愿意参加素质培训取决于培训能否实现其利益最大化。

随着农民培训活动在国内的普遍开展,农民所作出的反应并不相同。部分农户积极响应,愿意参加,部分农户则持消极态度不愿意参与,分析之,农户的参与意愿既受到主观因素和非主观因素的影响,同时也受到理性和非理性因素的作用,是多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农户参与意愿的形成具有系统复杂性、多因素关联性、区域差异性和特殊性等方面的特征。

本研究采取规范分析方法系统构建出农户参与行为影响因素理论框架,并运用苏锡常农村农户调查数据通过引入多元统计观察统计分析中的二项式Logit模型,对农户参加农民培训的意愿进行计量研究,进一步揭示农户参加农民培训行为决策的影响机理。

二、研究假说

随着城市化过程的加快,农民逐渐开始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一旦失去土地,农民也同时失去了就业岗位、居住房屋、生活保障以及集体资产等农业论文,更重要的是失去了难以以金钱计算的低成本的生活方式和发展方式。所以,农民同时面临着参与素质培训的压力和潜在的激励,他们会在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的基础上选择是否参与素质培训。

笔者经过分析,对农民参与素质培训意愿的影响因素提出如下假说:

(一)农民家庭特征变量对农民参与素质培训的意愿有影响

1、家庭人口总数代表了家庭规模,一般家庭人口数越多,家庭生活负担与经济压力也越大,生计的压力迫使农民更倾向于参与培训提高自身素质改善家庭生活。

2、家庭中劳动力人数较多,劳动力面临的寻找工作的压力就很大,素质培训有利于提高劳动力在找寻工作工程中的竞争力,因此家庭劳动力人数与参与素质培训的意愿成正相关。

3、土地被征用的农民由于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的保障,生活压力对其而言更大,为了更好地找寻工作,农民会倾向于参与素质培训。

4、家庭收入对农民是否愿意参与培训也具有一定影响。当家庭收入较高时,农民家庭的生活压力相对而言就比较小,危机感相对较弱,对素质培训的参与意愿就会不强烈,因此家庭收入与农民参与素质培训的意愿成负相关。

(二)农民个体特征变量对农民参与素质培训的意愿有影响

1、年龄是农民是否愿意参加素质培训的影响因素之一。年龄越小的农民,其对未来生活质量的期盼度就越高,并且对新鲜事物与知识的关注度与学习能力也较强,因此,年龄与农民愿意参加素质培训成负相关。

2、从性别的角度看,男性面临着更大的维持家庭生计的压力,这也与中国的文化传统有关,男性总是在家庭中扮演着支柱角色,所以,作为男性,其对参与素质培训的意愿更为强烈。

3、已婚与否对培训意愿也有一定的影响。已婚情况下,存在一定的家庭牵绊与负担,接受培训不是很方便,顾忌较多农业论文,因此,培训意愿较弱;反之,未婚的农民较少家庭复旦,更乐于参与素质培训。

4、受教育年数与参与素质培训的意愿成正相关,即文化程度高的农民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较强,对文化知识的认可度较高,视野也较开阔,所以,受教育年数越多的农民越倾向于参与素质培训。

5、以前是否接受过素质培训与参与素质培训的意愿成正相关。以前参与过素质培训的农民,对培训的某些知识和技能有了一定的了解,对自己的学习能力也有所肯定,并且意识到了学习新知识为其带来的人力资本提高的好处,所以,他们会倾向于继续参与类似的培训。

将这两部分变量纳入模型中,建立如图1所示的失地农民培训意愿的理论决策模型。

图1 农民培训意愿的理论决策模型

三、实证模型、样本情况以及变量设定

(一)实证模型

本文研究的是农民参与素质培训的意愿,其含义为农民是否愿意参与素质培训,包括愿意和不愿意两种情况。根据前面的假设,农民参与素质培训的意愿受以下两大类因素的影响:农民个体特征、农民家庭特征。在此,将它们之间的关系归纳为以下函数形式:

农民参与素质培训的意愿=F(农民个体特征,农民家庭特征)+随机干扰项

本文以农民是否愿意参与素质培训作为因变量,即0-1型因变量(愿意参与,定义为y=1;不愿意参与,定义为y=0)。设y=1的概率为P,则y的分布函数为:

(1)

本文采用二元选择Logit模型,将因变量的取值限制在[0—1]范围内。Logit模型的基本形式如下:

(2)

(2)式中,Pi是农民愿意参与素质培训的概率,i为农户编号;βj表示影响因素的回归系数,j为影响因素编号;m表示影响因素的个数;Xij是自变量,表示第i个样本的第j种影响因素;α为截距;u为误差项。

(二)样本情况

本文对以苏州、无锡、常州为代表城市的苏南地区11个村的农民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采用入户问卷调查的方式农业论文,调查时间是2008年7月。本调查共发放问卷600份,有效问卷484份。

(三)变量设定

本文在调查农民是否愿意参与素质培训时,主要选择农民家庭特征变量和农民个体特征变量来考察。农民家庭特征变量包括:家庭总人数、家庭劳动力人数、土地被征用情况以及家庭人均年收入;农民个体特征变量包括:年龄、性别、婚姻状况、受教育年数、以前是否接受过素质培训。模型变量解释见表1。

表1变量解释

 

自变量

变量含义

变量定义

X1

家庭人数

家庭人数

X2

家庭劳动力人数

家庭中年龄≥18的劳动力人数

X3

土地被征用情况

土地被征用=1,土地未被征用=0

X4

家庭年均收入

家庭年均收入

X5

年龄

年龄

X6

性别

男性=1,女性=0

X7

婚姻状况

已婚=1,未婚=0

X8

受教育年数

受教育年数

X9

新型农民培训论文范文3

关键词:项目管理;新型职业农民培训

一、引言

新型职业农民,是以农业为职业、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收入主要来自农业的现代从业者。目前,我国的新型职业农民可以分为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和专业服务型三大类。自2012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概念以来,每年的中央1号文件都在强调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将其视作提升农业发展内在动力、推进农村改革、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党的“”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我国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经历了从政策提出到实践探索的过程,已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结合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现状,学术界对培训工作的理论研究也深入开展。截至2018年7月1日,在网络上共检索到552篇文献。研究发现,我国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存在着农民培训积极性低、培训协调机制不足等问题,理论研究方面基本是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进行研究,并没有提出系统理论的方法来解决存在的问题。为此,十分有必要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中引入项目管理理念,以项目管理的优势来填补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的相关漏洞,让政府在公共治理中更好的发挥作用,高效开展培训工作。

二、雅安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现状

(一)项目简介。雅安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服务项目,主要是以雅安市雨城区农业农村局为负责单位,以中央财政农业生产发展资金(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为支撑,利用竞争性磋商方法进行综合评分选出培训负责机构,再由选出机构开展培训,政府辅助监督的县域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项目。以2019年为例,在准备阶段,该项目预算投资额13.95万元,主要用于培训机构支出。在实施阶段,开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培训53人,培训时间累计14天,其中包含课堂教学、生产实习和参观考察。在总结阶段,结束后对培训机构进行验收,合格后通过电话问询或实地走访等形式开展后续跟踪服务。在通过实地走访政府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项目相关管理人员,了解学员反馈后,发现雨城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在培训机构选拔、课程安排方面做的比较好。同时,培训工作仍具有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我国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方面的普遍代表。(二)雅安市雨城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存在的问题1、重点不突出,培训专业性不足。培训内容应符合培训对象,加强培训专业性。雅安市培训工作没有细分新型职业农民的专业领域,而是开展普通培训。培训农民在自己所从事的专业技术领域接受信息较少,对于公共领域知识的接受兴趣又不高,最终便造成了重点不突出、培训专业性不足等问题。如,在参与培训农民的筛选方面,上级政府下发培训通知后,各乡镇政府转发通知并让有意愿的农民上交报名表审核,在此过程中并不对培训农民的专业领域进行初步甄选。最终,参与培训农民的行业涉及茶叶、猕猴桃、生猪、石蛙等多个领域,对此培训机构并不能做到全面兼顾和专业深入。2、供需不平衡,农民培训积极性低。据有关数据统计,近年来雨城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的报名人数呈递减趋势,已由以前的一百多人递减到现在参与培训的几十人。按照当前相关政策要求,已参与培训农民不能再次报名,若农民想要转型也不能再参加自己感兴趣的培训。这便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培训的供需不平衡,极易挫伤部分转型农民的培训积极性。就培训安排分析,造成农民培训积极性低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培训时间安排问题;二是培训内容安排问题。农业生产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农民所从事的农业产业、生产时间和所需要的知识、技能都存在差异。雅安市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在培训内容和培训时间上没有考虑农业产业差异、劳动时间差异以及农民素质差异、技能差异和观念差异,影响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参与的积极性。以茶农为例,若培训时间集中在茶叶采摘阶段,即使茶民有很强的意愿参与培训也会因时间冲突而放弃。目前,雨城区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以14天为单位培训周期,同时培训必须到城区参与,考虑农村交通便捷性及长达半月农民不能管理家庭农业发展等问题,让很多农民望而却步,最终影响培训报名的积极性。此外,在培训开展中培训内容过多过杂,也不符合农民的相关特殊需求。3、资源配置不合理,激励机制不全。一项好的培训工作,需要有合理的激励机制,保障培训效果。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政府多个职能部门、培训组织机构、培训教师和新型职业农民,只有各方积极通力合作才能成功推进。在雅安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中,对各方的激励机制是较为不足的。对于新型职业农民,现有激励措施只是在所有培训项目合格后颁发新型职业农民证书(据统计2018年雨城区共发出新型职业农民证书106份)。对于培训机构,面向它的激励是暂缺的。虽然政府针对培训机构设计了相关的考核评分标准,但这更偏向于监督,没有起到真正的激励作用。对于政府,下级政府在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时更具有机械性,更多考虑的是如何完成任务,当然这和基层政府的任务繁重有一定关系。

三、项目管理体系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研究

(一)项目管理概述。项目管理,是指通过项目单位的努力,将知识、技能等应用于项目活动,对项目及资源进行管理,实现项目目标的管理模式。将项目管理的理念和方法应用到培训管理的过程中,可以更好地实现目标优化、过程管控、效果评估,进而有效提升培训质量。项目管理包含五大组织过程,包括启动、计划、执行、控制和收尾。一个项目循环过程中的五个实际管理过程之间是具有相互联系的活动,它们并不是孤立的个体,各个阶段在整个生命周期内都互相重叠。例如不一定是一个阶段完成后再开始下一个阶段,而是各个具体阶段在不同的时间都会有不同程度的互相重叠,造成跨越阶段的相互影响。项目管理是一项十分具有复杂性的系统工程,它的9个知识领域包含了39项管理工作,这些工作分布在5个过程组中。其中9大知识领域基本囊括了培训管理工作中的关键要素,如时间、费用、人力资源、质量等。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项目中,也应更有侧重的关注质量、时间和费用等关键要素,在管理过程中充分应用项目管理理论。表1为项目管理知识体系。(表1)以昆明市杨林镇失地农民订单式培训为例,该地政府借鉴项目管理理论中的启动、计划、执行、控制和收尾五大过程,并结合实际情况运用到培训模式中,把杨林镇失地农民订单式培训工作作为一个项目来进行操作和管理。这不仅为企业培养了“适销对路”的员工,同时也很好地解决附近企业“招工难”和失地农民“就业难”的这两个主要矛盾,对政府、企业及失地农民而言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政府将项目管理理念实践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中,可以更好地进行系统性科学化的管理,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为完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制度提供有效参考。(二)项目管理体系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设计与应用。雅安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各个阶段都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要想做好培训工作,从中央文件下发启动,到培训设计规划、培训执行,再到培训过程中的控制监督及最后的项目验收反馈,都可应用项目管理的五大组织过程,并对其进行合理的设计(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项目管理流程的主体框架如图1所示)。接下来便结合雅安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实际情况,应用项目管理知识,抓住各阶段的核心点,对培训工作给出一定的参考对策。(图1)1、启动阶段:培训需求分析。项目启动阶段作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第一环节,需求分析是培训全过程的重要环节,也是整个培训项目系统的根基。雅安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较为突出的一个问题便是供需不平衡,农民培训积极性低。因此,政府应该从政府、培训组织和新型职业农民三个分析对象出发,充分利用好测验法、问卷法、访谈法等分析方法,同时结合市场发展需求,进行需求分析,保障培训效果。2、计划阶段:项目时间管理。项目计划阶段需要完成确定培训目标、制定培训内容及拟定培训流程等工作,其中的一个重要工作便是项目时间管理。结合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中时间冲突的实际情况,做好项目时间管理工作要充分应用子项目和周期培训理念。依据项目管理理论,将长期培训项目科学地划分为若干个短期培训子项目,每个子项目负责人分别按计划完成预期目标,综合达成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结果。同时,坚持“化长为短”、固定总时间和灵活调整相结合的周期培训原则,尽量化解培训与农民时间冲突问题,保障完成培训项目和提高培训质量。3、执行阶段:项目质量管理。培训项目质量管理,在执行环节要做到质量实施保证,为此需要有合理的质量评估方式及先进的管理方法。目前,雅安市政府针对此问题对培训机构和培训农民制定了相应的职责和守则,如职业农民培训台账、签到册、成绩登记表等,落实下去都可一定程度保障培训质量。此外,可实行培训与技能考核鉴定相结合的方法,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质量保障机制,政府在此过程中应起到整体规划、督促完善作用。要想有效提高项目培训质量,政府也应有先进的管理方法,扮演好协调者角色,充分利用各方资源保障质量提升。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政府可以有效引入互联网因子,构建“互联网+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模式。利用互联网的丰富资源,推荐购入相关学习平台,让农民根据自己需求进行学习,在满足部分农民特殊需求的同时也有效地扩大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受众面。4、控制阶段:项目费用管理。培训项目费用管理,主要便是费用预算和费用控制,培训中做好费用管理工作的关键在于跟踪和捕捉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所有费用使用信息。费用预算方面,通常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经费来源主要是国家财政专项资金。若经费不足,政府在进行培训经费筹集时,可根据实际情况提取部分地方财政参与,或是接受社会力量的资助。同时,政府可以遵循“政府出资、项目管理、个人配套、社会实施”的原则,也就是政府的农民培训资金主要以项目为载体进行分配和管理,通过培训项目来调动社会培训资源和个人配套资金。这不仅可以扩大经费来源,而且可以通过项目形式有效利用资金。费用控制方面,政府可以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过程中可以设置独立的监督专员,实时跟踪经费使用情况,若费用使用异常则立即进行资源调配,以便将资金用到最合适的地方,如解决农民的特殊需求及激励方面。5、收尾阶段:项目评估。收尾工作是项目管理的最后阶段,其中最重要的内容便是进行评估工作。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项目的评估,应该以政府、培训机构和农民为评估对象,采用内部与外部相结合的评估方法,对培训进行全面评估。评估流程上,应按科学程序对评估信息进行分析、测量、整合、评定,对培训状态和价值进行判断,从而为管理和决策提供依据,也为下一阶段的培训工作提供参考。如在内部评估方面,政府应该运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和方法,通过多条渠道多种形式全面地搜集有关信息,以评估标准为依据,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方法对培训机构和农民进行评估。以雅安市为例,政府可利用互联网、线下问卷等渠道,对培训满意度、培训技能收获等指标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培训项目存在的优缺点,进而为来年的培训工作提供参考。外部评估方面,可建立第三方评估机制,使其独立于政府和培训机构之外,加强评估的独立性、客观性和专业性。李克强曾经强调过,要用第三方评估促进政府管理方式改革创新。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和政府简政放权的趋势,以市场化模式运行的第三方评估机制,能够有效弥补内部评估的不

四、结语

新型农民培训论文范文4

关键词: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共同体;意义;策略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6)18-0068-03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新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基本国策。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其中,培训是关键环节。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要实现健康发展,就必须汲取以往农民培训的经验教训,选择一条正确的发展路径。从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职业教育,以及高等教育领域的改革实践看,构建各种形式和类型的教育共同体,已成为一个较为普遍的策略选择,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依据对“共同体”内涵的现代解析[1],我们可以把“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共同体”界定为:“由一群关注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发展的个体和组织,基于共同目标和责任,以情感为纽带、契约为规范,在充分合作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成员之间关系稳定、亲密的有机团体。”[2]本文认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也应构建共同体,并重点对其建构意义与策略进行具体分析。

一、构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共同体的现实意义

构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共同体对解决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中的现实问题,推动新职业农民培训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现实意义。

(一)有利于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决策的科学性

以往的农民培训,从培训计划制定、项目的确立、对象和主体的选择等,主要是由政府单一主体决策和实施。公共经济学认为,政府与个体一样,都是一个有限理性的“经济人”,对公共事务管理难以单独做出科学决策。况且,政府作为单一决策主体,无法排除作为具体决策人的政府官员,基于个人和部门利益,有意做出非最优化决策的道德风险。任何决策失误,都会导致公共产品的供给不足或无效供给。这就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为什么以往的农民教育与培训,尽管出现了较为明显的“政策繁荣”,但其实际效果却强差人意的不合理现象。倾听不同声音,获得全面、真实的信息,是科学决策的前提。构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共同体,既能体现政府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意图,也能反映企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培训对象等基层组织和民众的心声,这有助于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决策的民主性、科学性。

(二)有利于丰富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资源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但不是一个农业强国,现代农业的规模小、水平低。大力发展现代农业,需要培养培训大批新型职业农民。由此不难看出,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具有艰巨性、长期性。要完成复杂、艰巨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任务,就必须拥有丰富的培训资源。但是,任何单一的主体,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农村社区、公民个人,都不可能全面地占有培训资源,更不用说那些仅为特定主体所独有的优质资源。如果构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共同体,共同体成员之间就能够充分实现资源互换、资源共享,即使在不增加投入的情况下,也能够放大已有的培训资源存量。实际上,共同体成员即便出于自身的发展需要,也不可能不增加新的投入,如企业需要不断更新机器设备,教育与培训机构需要不断开发新的培训课程,政府也会不断追加培训的经费投入,等等。这些新增资源,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共同体中,又可以转化为共同体成员新的共享资源,从而带来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资源的增量效应。

当前,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水平不高,不少地方财政也比较困难,仅靠政府单一的财政投入,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必然面临经费紧张、资源匮乏的窘境。因此,通过构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共同体,充分挖掘、动员和整合一切可用资源,对保障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三)有利于深化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中的合作行为

与基础教育不同,职业教育尤其需要政府、社会、市场三类主体的深度合作,这已为各国职业教育发展历史所证明。但是,这三类主体如何才能开展深度合作,这也是世界各国职业教育发展所面临的一个共性难题。在我国以往的农民培训中,如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农民农业科技培训、农民工培训等,政府职能部门之间、政府与企业、企业与培训机构之间普遍缺乏深度合作,这直接影响了农民培训的质量和效率。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要克服这种弊端与痼疾,就必须加强培训主体之间的合作行为。从我国“区域基础教育共同体”、“大学――中小学教师教育共同体”和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共同体”建设的成功经验看,构建一个新型的“农民教育共同体”――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共同体,应不失为一个明智的策略选择。

博弈论认为,最佳的博弈策略是实现博弈主体之间利益均衡的合作博弈。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共同体中,基于共同的发展目标、共同的责任承担,以及稳定、亲密合作关系的建立,共同体成员个体将会放弃自我中心的单一行动策略,转而采取全方面、深层次的合作行动策略,在促进共同体发展的同时,实现自身的发展目的。因此,构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共同体,有利于深化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中的合作行为,推动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四)有利于提高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质量

我们知道,以往的农民培训,大多由政府职能部门直接组织实施,或由政府指定一些学校、培训机构、企业等组织实施。但是,无论采取哪一种方式,政府提供的农民培训都是唯一的卖方市场,培训产品单一,培训对象对培训产品没有自由选择的余地,培训质量也往往难以得到保证。

构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共同体,逐步培育一个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买方市场,一方面,可以生产和提供多样化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产品,较好地满足不同对象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个性化需求;另一方面,也能够通过契约约束和市场竞争,增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教学改革和项目实施的力度,确保培训质量的稳步提升。

此外,构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共同体,还有利于从整体上提高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社会声誉和影响力,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健康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构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共同体的策略选择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共同体的合理构建,需要立足国情,做出正确的策略选择。

(一)建立有效的共同体对话机制

对话是哲学解释学的核心概念。在哲学解释学看来,对话是一种言说对另一种言说声音的敞开,通过对话达成理解,通过理解实现对话双方的视域融合。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共同体共同目标的确立,稳定、亲密成员关系的形成,以及合作行动的开展,等等,都要以充分、有效的对话为前提。

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共同体的有效对话机制,应重点关注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每一个共同体成员都应自觉地培养主动对话意识,积极地与其他成员开展对话;2.每一个共同体成员都有责任努力营造一种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平等言说的对话氛围。在这种对话氛围中,每一个成员个体的真实意见和发展诉求,都能够得到及时、自由、充分的表达;3.共同体需要搭建多样化的对话平台,如联系会议、圆桌会议、专题研讨、现场交流等。有了这些对话平台,成员个体的思想、情感的实际表达,才有合适的场所与机会。同时,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共同体与外界的信息交流、沟通与对话,也就有了多条畅通的渠道。

(二)培育合作共赢的共同体意识

合作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共同体构建的基础,共赢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共同体内在的发展动力,所以,构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共同体,必须培育合作共赢的共同体意识。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共同体合作共赢意识的培育,关键在于:1.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共同体的每一个成员个体,都要强化自身作为共同体成员的身份认同。没有这种“我们是一家人”的身份认同,也就没有主动合作意识的产生;2.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共同体成员之间要有意识地建立情感纽带,形成一种稳定、亲密的伙伴关系,以此增强共同体成员的归属感和凝聚力;3.合作共赢意识的培育不能仅仅停留在思想层面或话语体系之中,还要见之于行动,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实践活动中,得到落实、巩固和提升。

(三)确定务实的共同体实践内容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共同体作为一个实践共同体,必须通过具体的实践行动,才能证明其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共同体的实践内容,应涵盖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活动的各个方面,并重点指向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中的实际问题。这主要包括:共同设计、共同承担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项目和任务;共同开发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课程;共同组织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活动;共同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基地建设;共同分担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成本;共同监管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过程;共同评价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效果;共同解决培训成果的转化难题,帮助新型职业农民把在培训中所学到的观念、知识、技能等,转化为工作能力和工作效益。

这些实践内容愈明确务实,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就愈有针对性、实效性,自然也就愈受社会支持和农民朋友的欢迎。

(四)制定规范的共同体制度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共同体不是基于血缘和地域自发形成的共同体,而是一种集中体现选择意志的、功能性的“脱域共同体”。这就说明,构建新型职业农民共同体必须重视制度建设,以制度规范来保障其健康发展。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共同体制度建设的核心问题是对成员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的清晰界定,并重点解决共同体运行中的资源配置、师资供给、设备使用、成本分担等具体问题。制度具有约束和激励功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共同体的成员个体均需要接受制度的约束,同时,又在制度框架下实现自主和独立。“制度即资源”,科学、合理的制度安排,既能激发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共同体的创造性和活力,又能为其健康发展提供可靠保证。

制度是一种关联性的存在,具有功能上的互补效应。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共同体制度,不是单数是复数,应包括一系列具体的制度安排,如管理制度、资源共享制度、利益分配制度、评价制度、责任制度等。这些制度之间相互联系,共同保障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共同体的良性运行。

构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共同体,是一种改革创新,对转变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发展方式、促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但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共同体”是新事物,如何构建并没有现成模式可循,自然不会一蹴而就。因此,需要所有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参与主体,笃定信念,共同为之做出不懈的努力。

参考文献:

新型农民培训论文范文5

(1)认识问题。到目前为止,各级政府部门对新型农民培养基地的认识还不一致,在实践中往往偏重某一方面。有的认为,新型农民培养基地应侧重于农业技术的培训,以提高农民的种植养殖技术水平;有的认为,新型农民培养基地应侧重于劳动力转移技术的培训,以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能力;还有的认为,新型农民培养基地应侧重于传统学历教育,以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等等。由于各级部门对新型农民培养基地在认识上存在差异,致使新型农民培养基地建设在实践中也往往是侧重于某一方面,并没有根据国家对新型农民的要求,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突出特色,更没有立足当地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实际。同时,由于各级政府部门对新型农民培养基地建设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统筹力度小,没有把基地建设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及政府工作重要的议事日程,致使各种培训资源没有得到有机整合,存在着基础教育学校、职业教育学校、农业推广电视学校、成人教育学校及其他培训机构一哄而上的现象,彼此争夺,以获得国家资金支持。但由于缺乏统筹规划、统一管理和有效监督,导致挂牌后的培养基地大都不是完整的或真正意义上的培养基地。

(2)资金问题。目前许多地方政府都在重点扶持新型农民培养基地建设,注入了大量的启动资金,但绝大多数地方并没有建立资金长效来源机制,新型农民培养基地建设的资金短缺现象依旧存在。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方面:首先,政府对新型农民培养基地投入较低。税费改革后,取消了农村教育费附加和教育集资,一些县教育经费本身缺口较大,一时又找不到更有效的资金来源,就有可能压缩新型农民培养经费。一些地方政府在教育经费安排上甚至没有考虑农村成人教育经费,严重影响新型农民培养基地的进程。其次,从企业和个人对新型农民培养教育的投资热度来看,农民教育周期长,投入成本高,经济效益较低,难以成为投资热点。目前仅有少数企业和个人投资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这种能够带来直接经济效益的培训上,而对于实用农业技术和农民技能等这样的培训则极少关注,这就意味着新型农民培养基地建设要想借助于招商引资这条路子就十分困难。第三,从农民自身对学习投资来看,一些技术性强的专业培训费用较高,而大多数农民缺乏投资无形资产的意识,他们既不愿意也没有能力自费学习,而是指望政府为他们提供免费培训。对于大多数地方政府来说,由于受当地财力的限制,又很难做到这一点。因此,解决新型农民培养基地建设资金长效来源机制问题,是加快新型农民培养基地建设的重要保障。

(3)管理问题。目前,全国还没有建立起统一管理的培养新型农民的专门网络和机构,培训任务大多由各地各级政府负责。各级政府中农业、教育、劳动、科技、组织、妇联、团委、科协、扶贫、林业等多部门参与农民培训工作。由于多个部门参与,部门之间缺乏有效配合,缺乏统一的规划和指挥,出现了重复培训或空白培训的现象,新型农民培养基地的管理也出现了“谁都可以管理谁都不管理”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由谁来设立新型农民培养基地,谁又来管理新型农民培养基地,便成了新的困惑。与此同时,在农民培训工作方面,国家也没有制定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或其他规范性文件,法律的缺位给新型农民培养工作的管理加大了难度。因此,解决新型农民培养基地管理问题,是加快新型农民培养基地建设的根本。

新型农民培训论文范文6

一、学员遴选

凭借我校十余年对全县各乡镇职业农民的培训、跟综服务所建立起来的、覆盖全县的种养植大户网络,并通过微信、电视字幕广告、户外宣传标语进行广泛宣传。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主要培训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主、农民合作社骨干等。培训对象遴选条件:长期稳定从事农业、培训需求和愿望迫切、初中以上文化、年龄不超过60周岁,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成员优先考虑。培训对象遴选遵循立足产业、农民自愿的原则,由县农委按照个人申请、村委推荐、乡镇初审、县农委确定的程序择优确定。2017、2018年已接受培训的职业农民2019年不再安排。摸清对象名单(姓名、性别、生产规模、联系电话)的信息,于培训前20天报县农委科教信息股审核。

二、 理论培训

1.加强组织领导。为确保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的顺利进行,我校成立了培训工作领导小组,主要研究解决培训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制定培训计划、统筹规划、综合协调、培训专业和课程设置审核、教材落实、经费管理、进展情况汇总上报、监督检查和保证培训质量。   2.制定实施方案,明确工作任务。我校领导小组紧紧围绕我县现代农业发展,通过培训前的广泛调研我县粮食种植与经营生产发展现状,确定了工作目标任务,制定了粮食种植专业计划,理论学习与实训和考察比例2:1,分为综合课程、及时制定了专题课程和专修课程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考查学习,培训基地生产经营技术实践教学(订单式)与考察交流等五个阶段培训工作方案,为保证培训质量打下坚实基础。 

3.聘请专业优秀教师,建立师资人才库。现代的新型职业农民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和专业技能,必须有一支高素质的老师队伍,才能完成培训任务。我校根据粮食种植专业产业要求,想方设法聘请素质高、专业理论强、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教授、专业技术骨干、土专家组成讲师团队伍授课。请进了李梅青(省级专家)、徐文娟(省级专家)、沈光斌(省级专家)、陶友武、朱世华、徐进才、孙礼胜等专业理论水平高、实践经验和教学经验丰富、语言表达能力强、深受农民欢迎的专家,建立层次多样、技术齐全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师资团队。老师讲课形象生动,学员们听得津津有味。 

4.择合适的教材。选择通俗易懂、实践操作性强的适合农民特点的培训教材,共选购《水稻生产技术》(合肥工业大学)、《农产品质量与安全知识》(合肥工业大学)、《农机农艺结合技术》(合肥工业大学)、《农业生态环保》(合肥工业大学)、《现代农业经营》(合肥工业大学)、《农业物联网知识》(合肥工业大学)、《农产品营销》(合肥工业大学)、《农药械科学安全使用知识》(合肥工业大学)、《安徽省农业政策法规选编》(合肥工业大学)、《农产品(食品)加工与储藏》(安徽省农业委员会)、《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与管理》(安徽省农业委员会)、《创业指导知识》(安徽省农业委员会)、《现代农民素质》(安徽省农业委员会)等13本省编教材,人手一套。   

5.科学设置教学课程。根据今年我县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目标,围绕粮食种植与销售的生产管理、技术指导、加工销售、产业发展现状和发展对策等内容设置教学课程。主要采用“学校授课+基地实习”、“外出考察+现场指导”等形式进行培训,体现了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共计15天的学习时间进行课程安排,其中:理论学习安排5天,重点讲授养殖、生产管理技术和营销策略(主要是网络营销策略);外出基地考察实训安排10天,涉及望江县农旺农业专业合作社、望江腾龙天翔家庭农场、望江李林农业专业合作社等三家,通过实地参观学习,学员们无论在理论生产上,还是技术支持上都得到前所未有的收获。 

6.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按照“一班一案”的要求,培训班基本做到了一班一案开班。开班前对参培的教师先进行任务与目标培训,让教师充分了解他们的“学生”,各培训班采取以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相结合、注重实训的方式开展教学。课堂有多媒体教学、老师面授、老师答疑、学员交流、有文字、有图片、有专业设施、操作设备,课堂气氛活跃,内容通俗易懂。同时各培训班选举成立了班委会,并每天进行了考勤登记。 

7.完善并加强档案管理。我校安排了专职人员进行新型职业农民的档案管理工作,及时对培训所需的材料(文字、图片、影像)进行收集、整理、分类、归档,确保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生产实训

结合农民生产生活的规律,对现有的教育培训模式进行不断创新。教学场地要选择在特色产业实训基地,这样不仅可以解决农民实习基地以及培训场所选用问题,而且为其提供了生产实践基地,最大程度上调动了农民自主创业的积极性与热情。让参与培训的农民切身感受到成功创业的欣喜。培训形式要采用“农学结合”分段教育培训模式,根据农时的季节开展培训活动,结合生产实践与理论学习,促进活学活用,做好生产与学习“两促进,两不误”。教学安排要采取理论教学时间选在早晚农闲的时候,增加农民培训的到课率。实践教学的内容应当和生产实际紧密联系。授课方式可以聘请当地农业创业成功人士分享其成功创业的经验,并聘请相关专家讲授理论知识,课堂上教师与学员进行交流式研讨、互动式教学,显著提高教学培训的效果。主要的培训手段与方式包括:(1)参与式培训模式。也就是在生产第一线的农业企业、家庭农场主、专业合作社领头人以及种植大户等,在现场直接参与解答、操作、示范以及讲解等活动的培训模式。这种模式的主要特征有:培训内容和日常生产以及实际工作所需的知识紧密连接,针对性地解决各种问题,可以显著减小实际应用与理论之间的差距,能够实现因材施教。推广运用新工艺以及新技术,对当前实际生产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解决。实现和广大农民直接面对面的操作与交流学习。(2)互动交流式培训模式。在培育的时候加入“跟、论、学、教”等互动交流培训方式。第一,对农民普遍性的认知水平与种植经验教起,使学员可以坐得住、听得懂,减小师生之间的距离感,使学员能够快乐学习;第二,授课内容尽量不要太深奥、晦涩难懂,最大限度结合理论与实际,使学员能够正确面对压力与了解自身存在的不足,调动学员学习的自主性;第三,定期举办课堂讨论活动,使学员能够根据自己所学到的技术和过去积累的经验谈谈自己的看法,进行谋发展、话打算、说体会以及谈感想,提高学员自主动手能力;第四,完善学员学成归来后整个生产流程的跟踪服务,引导农民正确进行销售、加工以及生产等工作,做到“有问必答”“有求必应”,有效解决了传统培训的内容单一造成学生上课不集中注意力,培训的效果没有达到预期的要求等问题。一方面调动了农民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端正了学习的态度,提高了学习的效果。(3)小组讨论式培训模式。也就是在培训的过程中,对培训基地的学员进行划分小组。通过开放式、自由言论,充分挖掘每一位农民的智慧与潜能,对实际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给出自己的解决措施与看法,学员通过学习小组进行集中交流,从而能够知道他人的想法,学习他人成功的经验,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从而碰撞出成功的火花。通过讨论、考察以及培训等方式,不断对学业的知识进行更新。

【二】如何开展跟踪服务?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是今年我县实施的一项民生工程。为了巩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成果,进一步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后续跟踪指导服务,促使学员积极投身生产,发展壮大产业,确保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健康持续发展,我校抽调各类农技专业技术人员唐桂珍(农艺师)、姚大勇(农艺师)、胡其忠(农艺师)、方清(农艺师)、何东海(助理农艺师)、周根先(农艺师)、刘红洲(助理农艺师)、杨兴(助理农艺师)、龙知中(助理农艺师)、李磊(助理农艺师)、华柏根(助理农艺师)、何淼旺(助理农艺师)、李双节(农艺师)、鲁仕利(农艺师)、李和生(助理农艺师)、郝智华(农艺师)、李忠庆(农艺师)等17人、组成了一支专业跟踪服务队,抢抓秋季农业生产关键时机,到生产一线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后续跟踪服务活动。

在跟踪指导服务工作过程中,根据学员不同产业培训需求,农技人员有计划深入学员家中、田间地头开展"一对一"、"面对面"技术指导服务,了解他们生产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针对不同产业提出合理化指导建议。同时指导员与学员建立了微信学习交流群,即时解答学员在发展产业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及时解决了那些参加职业培训的农民,在应用新技术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各样的难题,有效保证了新型农民职业培训的效果。

具体措施:1、会议集中指导:组织学员集中回访,并对本年度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项目进行了小结。 2、田间走访:我校聘请了、陶友武、朱世华、徐进才、孙礼胜等专家对所有学员进行了田间和合作社的个别现场指导,让他们及时解决生产过程中遇到的问题。3、电话回访:我校安排专人对所有学员定期进行电话回访,做好回访记录,对参训学员及时进行信息报送和问题解决及技术指导。

【三】如何确保培训符合项目规定?

一、制定实施方案,明确培育工作任务    

根据省、市县印发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实施方案,我校紧紧围绕现代农业发展,结合望江县农业发展状况,及时制定了我校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实施方案,确定了工作目标任务,分类型制定了培育计划,按照政府主导,农民自愿,严格标准,动态管理原则,及时制定实施方案,择优遴选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对象,有序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

二、扎实开展训前摸底,建立培训资源库。

1、为把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任务抓好抓落实,我校认真遴选,组建学员库。通过电视、广播、报纸、宣传单等广泛宣传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目的和意义,深入到乡镇、村、组进行调查摸底,并在自愿申报的前提下,将符合条件的人员信息情况登记注册,建立农村实用人才信息库,共登记入库的人员达230人,然后再从实用人才信息库中将符合条件的人员纳入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学员库中,建立学员档案。在培训时,依据培训内容,有针对性的从实用人才信息库中遴选符合条件的学员,重点遴选有意愿、有需求的农民参训,将有意愿创业或扩大农业产业规模的农业科技示范户、优先纳入培训范畴,从而避免了新学员在注册时登录不上系统的问题,同时也避免了学员重复参加培训的问题。    

2、坚持农民自主申报和基层主管部门推荐相结合的原则,确定不同类别培育对象。培育对象年龄一般不超过60周岁,年农业服务收入5万元以上,包括动物防疫员、畜禽繁殖员等。同一培育对象三年内只享受一次同类培训。    

3. 进行土洋搭配,组建培育师资库。为保障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的正常开展,我校组建有师资库。为充实师资团队,我们不仅聘请大专院校的专家教授,还将本地有较强生产经营经验和动手能力的 土专家充实到师资队伍中,进入我校师资库的专家教授有24人。在培训过程中,我们根据课程安排,从师资库中选择专家以多种方式进行授课、答疑,从而最大程度的让学员学到更多、更实用的专业知识,提高养殖水平。    

三、认真开展培训,打造精品课堂,做好实训。    

1、创新培训方式。根据农时季节和学员工学矛盾,采取 分段式,重实训,体验式 教学模式,根据不同培育对象,开展小班教学,提升农民参训积极性,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按一班一档分期分段安排课程,分门别类展开培训。培训理论授课时间为30%,实训、见习时间为60%,研讨、交流、考核时间为10%左右。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及时填报实训基地库,确保每个产业、每个岗位有实习基地,每个培育对象能实践、会操作。利用云上智农平台,建立新型职业农民网络课堂。    

2、选择通俗易懂,实践操作性强的适合畜牧养殖特点的培训教材,共选购《水稻生产技术》(合肥工业大学)、《农产品质量与安全知识》(合肥工业大学)、《农机农艺结合技术》(合肥工业大学)、《农业生态环保》(合肥工业大学)、《现代农业经营》(合肥工业大学)、《农业物联网知识》(合肥工业大学)、《农产品营销》(合肥工业大学)、《农药械科学安全使用知识》(合肥工业大学)、《安徽省农业政策法规选编》(合肥工业大学)、《农产品(食品)加工与储藏》(安徽省农业委员会)、《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与管理》(安徽省农业委员会)、《创业指导知识》(安徽省农业委员会)、《现代农民素质》(安徽省农业委员会)等13本省编教材,人手一套,制作教学课件8个,印发讲义400份 , 印发资料2000余份。

3、为提高教学质量,我们根据培训内容,从师资库中选聘优秀老师,并及时与老师沟通,方便老师有目的地提前备课。在培训时,合理设置课程,不仅要对学员进行专业技能提升培训,更多的是要加强创业理念、经营管理和职业道德等方面的教育培训。在培训方式上,除了传统的授课方式以外,还积极推广体验式、案例式教学,学习各地新型职业农民优秀代表、典型案例,并结合自身区域特点和产业特色有针对性的开展培训。    

4、有目的性的选好实训基地,做好实训。我校共建有实训基地3个,对学员的学习有非常好的借鉴作用。在观摩时,我们安排经验丰富的专家进行现场讲解,并进行互动交流,以便解决学员提出的种养殖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通过在实训基地观摩学习,让学员们把课堂所学内容与实际情况相结合,达到融汇贯通,学为所用,将实训基地好的做法应用到自己的养殖中去。    

5、严格考勤管理,每节课点名,严格请销假制度,将考勤计入学员档案,与优秀学员评选,新型职业农民资格认定挂钩,确保教学秩序。在培训中,我们进行了交流探讨,让学员有展示自己才华的平台,体验分享交流经验。

四、解疑答惑,搭建远程服务平台   

为更好的巩固培育效果,为学员提供一个互动沟通交流的平台,我们建有技术培训QQ群3个、微信群3个,邀请所有师资团队老师及参加培育的学员全部参与其中。通过QQ群、微信群,学员们可以进行价格信息、原料采购、生产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沟通交流,而且遇到疑难问题,还可以与专家进行远程视频,随时解决生产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五、加强培育监管,做好后期跟踪服务    

每一期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结束后,我们都要针对每期参加培育的学员制定后期跟踪服务方案,印有跟踪服务纪录本,保证每位学员我们每年上门服务2次,同时我们还会不定期的组织老师到学员家中进行回访,发放技术资料,电话回访了解学员实际情况、生产遇到的问题,针对了解的情况制定解决办法。如果遇到需要紧急情况,我们也会邀请老师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及时提供技术支持,帮助学员解决实际问题。    

【四】如何规范使用项目资金?

根据望江县新型业农民培训实施方案的精神,规范项目资金使用,使得项目资金全部用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杜绝一切违规操作出现,特制订我校培训项目资金使用的管理办法:

1、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项目资金全部用于我校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绝不移作他用。

2、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项目资金主要用于教育培训、教师授课、信息化手段和跟踪服务等全过程免费培育。

新型农民培训论文范文7

关键词 农民培训;新农村建设;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G7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8-0327-0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在当前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背景下,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客观要求。因此,加快农民科技培训,促进农村发展已成为以农村为主体的行政区城经济发展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1 农民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培训工作缺乏统一规划

当前农民培训的主体主要有教育部门的乡镇成教中心、各类职教学校开展的农民扫盲教育和特种技能培训;通过农业部门利用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科教、农技等开展创业农民培训、职业农民培训及结合农业生产的实用技术培训等。这些培训机构相对分散,对农民培训缺乏必要的宣传和发动,更谈不上进行积极引导,造成农民对培训缺乏认知和热情。上下级信息沟通不畅,缺少可接受的培训途径或农民缺乏有效地获得培训信息的途径,培训宣传和引导机制不健全,严重影响了农民的培训积极性。

1.2 缺乏专业的师资力量

由于农业的弱质性及长期存在的体制障碍,导致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和农民培训师资力量严重匮乏。基层农业技术人员严重不足,且年龄老化严重,尤其是缺乏真正了解农村基层情况、能传授给农民切实有用知识的授课教师。

1.3 农村劳动力缺乏

目前,大多数农村青壮年选择进城务工,留守从事农业生产者多为老年人和妇女;农业行业从业者对参与培训以及获取新技术的意识薄弱,参与培训者对培训内容的接受能力不强[1-3]。这主要是因为农民自身的知识水平偏低,农村生活环境束缚,导致很少有农民迫切需要新的知识,积极参加农民培训,提高自己创业、就业能力。

1.4 培训经费投入不足

目前,农民培训既没有相对固定的经费投入,也没有将农民培训经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经费投入难以保障。

2 提高新型农民培训质量的对策

2.1 整合农民教育培训资源

整合政府与社会办学资源,以县为单位,在地方党政部门统筹协调的前提下,统筹农村同类学校,形成终身教育的立体网络。整合农民教育培训的人、财、物培训基地,将分散的资源整合起来,各培训单位相互配合、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建立完善长效的培训机制,联合社会资源开展新型农民的教育培训工作。

2.2 增强师资力量

由政府组织牵头,地方积极配合,促使学校和科研所将科研与农业科技培训、推广相结合,有效提高农业科技培训的力量。利用职业培训机构和学校积极对农民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利用学院和教科研单位提升师资力量。根据培训对象的变化及培训内容的实际需要,做到培训与生产相结合、课堂培训与基地示范相结合、教师面授与跟踪指导相结合、理论学习与实用技术培训相结合等,确保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切实提高培训质量水平。

2.3 提高农民对培训的需求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民的分工日益细化,农民的思想意识和整体素质也出现了较大差异。农民培训工作呈现出培训对象分散、培训内容较为庞杂、培训需求千差万别、培训时间有较强的季节性等特点,因此要紧紧围绕农民不同生产群体和农时季节的需求,区别对待,因情施教[4-5]。

2.4 切实提高学员实践能力

通过和涉农企业合作,一方面可以为涉农企业输送优秀学员,另一方面让学员学到的技能在农业企业中有所实践和发挥,并转化为实际的生产本领。

3 结语

加快建立培训服务体系是引导农民积极参加技术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的重要环节,要依据农民的需要,拓宽服务领域,提高农民素质,发挥农民主体作用,从而推进新农村建设,增加农民收入。

4 参考文献

[1] 李岭梅,赵鹏程.以县农广校为基地构建创业培训新模式――基于武胜县农民创业培训调查的思考[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6):64-67.

[2] 张广花.优化农民培训模式的实践与对策―以徐州市农民创业培训重点班为例[J].江西农业学报,2009(3):188-189.

[3] 张丽君.新型农民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J].安徽农学通报:下半月刊,2012,18(24):5-6.

新型农民培训论文范文8

关键词 农民;教育培训;必要性;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G7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4-0327-01

2013年中央1号文件强调着力加强农业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2013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要提高农民素质,确保农业后继有人,农民教育培训是发展现代农业、促进新农村建设重要而紧迫的任务。促进农民增收、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需要培养大批有文化、讲文明、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泰安市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创办30多年来,建立了覆盖全市的农业远程教育和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体系,开展了大规模的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和新型农民创业培训、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培养了大批农村实用人才。近10年来,全市农广校共培养大、中专学员近万人,开展新型农民创业培训近2 000人、新型农民科技培训数万余人,培养致富创业典型100余人。农广校为提高农民素质,促进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1 农民教育培养的必要性

(1)农民教育培训是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农民自身的素质是自我发展和增收致富的决定因素,只有通过教育培训,才能充分发挥国家强农惠农政策的作用,才能提高农民持续增收的能力,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2)农民教育培训是村民自治和“乡风文明”的需要。农民的法治意识淡薄,严重制约村民享有正常的民利,妨碍农村民主管理。通过法律知识培训、政策理论辅导等,可逐步提高村民的法治意识,提高村民自治水平。农村文化发展滞后,乡风民规不文明、不健全现象普遍。开展文化知识、法律知识、科技知识、政治理论等多内容的教育培训是改变旧观念、树立新思想的重要措施,培养农民重科学、讲文明的良好风尚,使广大农民树立起“崇尚科学、崇尚文明”的新理念,实现思想进步、乡风文明[1-2]。

(3)农民教育培训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效措施,是推动全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必然选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必须重视和加强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改善农民生产生活质量,促进农村和谐,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和整个社会的协调发展。

食品质量安全的基础是农产品质量安全,关系到全国人民的身体健康,是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城镇建设、工业、服务业的发展与农村转移的劳动力密切相关,农民工已成为二、三产业建设的主力军。只有提高农民的素质,全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基础才能稳固。

2 农民教育培训存在的问题

(1)目前,农民文化素质和科技水平远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多数外出务工,务农者多为老弱妇幼,其接受新技术、新观念的能力相对较弱,务农劳动者的科技文化素质普遍偏低,农民科学种养水平偏低。

(2)农民教育和培训的内容主要是实用技术,不适应市场经济和社会生活需要,与市场衔接不密切。培训形式主要是集中办班,实例教学、现场操作少,学习应用效率差。

(3)受传统观念影响,农民被动接受培训和教育。“庄稼活不用学,人家种啥咱种啥”和传统观念制约了农民接受教育和培训的主动性。

(4)绝大多数农民仍然不富裕,降低了他们接受教育的能力。培训经费投入少,受培训人数众多。同时,农民中等职业教育自费,农民继续教育机会减少,能力提升受到阻碍。

(5)教育培训机构的队伍素质待提高,条件待改善。

3 发展农民教育培训的对策

(1)各级农业部门要把农民培育工作落到实处。农民教育培训是全局性、战略性、长期性的任务,“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社会发展的基石,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政府部门公共服务职能,要确保工作落实[3]。

(2)进一步提高农民教育培训机构的办学培训能力。农业部关于加强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建设,加快构建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的意见已经,要提高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提高农民培养的质量和水平,把农广校办好。

(3)教育培训的内容要丰富,形式可多样。各级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是农民教育培训的主渠道,要充分发挥体系优势,开展符合农民需求的培养方式和内容。工作要下沉,沉到乡村、田间、农户、乡村企业。要延长办学链条,既教书育人又推广技术,既传递信息又普及科技,使办学工作紧密地与农业、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结合起来,由单纯的教育培训向教育培训示范推广结合转变。

(4)增加投入,提高质量。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属于公益性、基础性、社会性事业,农民教育培训经费必须列入各级财政预算。各项经费必须专款专用,加强经费开支的监督检查,杜绝腐败现象的发生。

(5)改革教育培训评价机制,对教育培训机构的考核,重在考核对农业生产的贡献,解决实际问题的多少,培训农民的效果。摈弃只看论文量、看成果获奖层次的评价标准。

4 参考文献

[1] 杨天宏,杨华.对施甸县新型农民教育培训的思考[J].云南农业,201(11):18-19.

新型农民培训论文范文9

刚才,听了几位同志的发言,很受启发。这几位同志介绍的经验都很好,值得借鉴和推广。蒋美兰同志的发言,反映了地方政府对农民教育培训和农广校事业的重视与支持;亓红延同志的发言,反映了基层同志对教育培训的需求,也反映了广大农民对农广校工作的认可;*省双辽市和山东招远市农广校的做法和经验也值得大家借鉴。

这些年来,农广校的同志们,特别是长期工作在基层一线的广大教师,辛勤工作,无私奉献,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培养了大量人才,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此,我代表农业部、代表杜青林部长,对大家表示衷心感谢,对工作在农民教育培训战线的同志们,表示亲切地慰问。下面,利用这个机会,我也作个发言,讲三点意见。

一、培养新型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重要保证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明确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系列政策措施,要求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标准,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五中全会专门强调,要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为了贯彻落实中央的战略部署,农业部提出了贯彻落实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要求加快现代农业建设,实施“转变、拓展、提升”三大战略,启动“九大行动”。培养造就新型农民,内涵丰富,任务艰巨,需要我们付出艰苦的努力。我们要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和使命感,首先要充分认识到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培养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内容。没有新农民就没有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就要培养新农民。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新农村建设的直接参与者和主要受益者。没有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提高,没有适应现代农业建设需要的新型农民,新农村建设就缺乏根本支撑。只有培养造就千千万万高素质的新型农民,把农村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形成持续推动建设新农村的力量源泉,才能让农民共享和使用农业科技成果,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才能提高农民务农和转移就业的能力,形成增收致富的长效机制;才能使农民崇尚科学,崇尚文明,形成农村良好的社会风气。

(二)培养新型农民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战略抓手。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在于发展农村经济和提高农民素质。农村经济的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投入,但从长远看,关键还是要靠科技进步。在科技的创新和发展中,劳动者是决定因素,只有把农民培养成掌握和运用现代科技的新型农民,才能使农业科技成果真正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才能更好地实现“三增”目标。所以,我们要把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培养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抓住了新型农民培养,就抓住了新农村建设的关键。

(三)培养新型农民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客观需要。说到底,“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我国农民基数大、素质相对偏低。据统计,在4.9亿农村劳动力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占13%,小学以下文化程度占36.7%,接受过系统农业职业技术教育的不足5%。农民的科技文化水平制约了先进技术和装备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制约了农村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制约了自我发展能力的提高,已经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瓶颈。不提高农民素质,根本解决“三农”问题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四)培养新型农民是加快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进一步指出,要“支持新型农民科技培训,提高农民务农技能和科技素质。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增强农村劳动力的就业能力。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培养一大批生产能手、能工巧匠、经营能人和科技人员。”国务院近期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也明确要求实施农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可以说,培养新型农民已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

二、当前农民教育培训工作中要重点解决的几个问题

农民教育培训是培养和造就新型农民的根本途径。影响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因素很多,我这里主要强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需重点解决的几个问题。

(一)发挥农业部门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首先,农业部门要进一步发挥好统筹、协调、组织和服务的功能,要千方百计争取政策和资金,制定规划,加强指导与评估,搭建好工作平台。其次,要充分利用教育、科技、文化等各行业、各部门的现有资源,形成农民教育培训合力。第三,要充分调动教育培训机构的积极性,使隶属于不同行业和部门的教育培训机构广泛参与。第四,要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切实增强他们增收致富和自我发展的能力。

(二)采取更为有效的措施,建立健全农民教育培训工作长效机制。要充分发挥广播、电视、网络等远程教育培训手段的优势,采用发放技术明白纸、播放光盘、科技直通车下乡、开通科技大喇叭等等形式,开展普及性知识培训;要采取手把手、面对面的现场培训方式,注重理论知识和实践的结合,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要进一步完善政策,加大投入力度,为农民教育培训工作

提供条件保障。在此基础上,要进一步完善体系、强化手段、稳定队伍、调动农民自身积极性,建立起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长效机制。

(三)提高农民教育培训效果,真正做到让农民满意。要引导教育培训机构根据农民的需要,采取农民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教育培训,不断提高农民教育培训效果。要以培训内容农民是否需要、培训方式农民是否接受、培训结果农民是否满意,来作为衡量农民教育培训效果好不好、质量高不高的标准。要大力开展调查研究,摸清基本情况,准确把握农民需求,根据需求确定培训内容;在组织实施上,要进村办班,利用集中讲解、现场指导等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方便农民学习,提高学习兴趣,确保取得实效,努力做到真正让农民满意。

三、农广校要充分发挥培养新型农民的重要作用

回良玉副总理在致中央农广校成立25周年贺信中指出,农广校“作为我国重要的农业职业教育、农民科技培训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基地,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进程中肩负着重大使命”。成立25年来,农广校开展了大规模的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培养了大批农村实用人才,为促进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广校要进一步按照“培养新农民、建设新农村”的要求,紧紧围绕实施“三大战略”和“九大行动”,继续发挥农民教育培训的重要作用,培养新型农民,为新农村建设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一)以培养新型农民为重点,大力开展农民科技培训,提高农民务农技能和科技文化水平。围绕主导产业和资源优势,举办各种实用技术培训班,积极开展培训、咨询、示范和推广服务,大力推广现代农业新技术、新成果、新品种和新方法。结合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项目,举办绿色证书培训班,根据农民从事产业进行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的系统培训,使农民具备从事农业技术工作要求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着力培养大批骨干农民。

(二)以培养适应城镇化、工业化需要的产业工人为重点,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提高农民转移就业能力。要发挥农广校自身优势,积极参与阳光工程,积极申请国家阳光工程培训任务,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引导性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工作,提高农民转岗转业技能,增强农民转移就业能力,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在培训中,要提高培训的针对性,规范培训内容,保证培训时间,加强实践教学,努力提高培训质量。

(三)以培养农村实用人才为重点,积极参与“百万中专生计划”,培养具有中专学历的实用人才,提高他们带头致富和带领农民共同致富的能力。以产业发展为依托,围绕产业设置专业,采取远程教育和面授辅导相结合的方式,重点培养村组干部、专业能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骨干、农村经纪人和远程教育接收站点管理员等,使他们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带头人和发展现代农业的骨干力量。“百万中专生计划”已被列入农业部20*年要办的15件实事之一。各级农广校要积极参与,主动承担任务,认真抓好招生、教学和管理等各个环节,确保把实事办实,把好事办好。

此外,还要以满足农民需求为导向,加强教育培训媒体资源和手段建设,增强自身实力。在模式、手段等方面学习和借鉴国内外成功的经验,提高农民教育培训的效果和效益。

最后,我想再强调几个方面的工作。培养新型农民,农广校义不容辞,责任重大。要完成好这一历史重任,必须在以下几个方面狠下功夫。

(一)加强能力建设,改善办学条件。农广校经过25年的发展,基本建立了覆盖全国的农民远程教育培训体系,为农村培养了大量实用人才,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是农民教育培训的一支宝贵力量。但目前总体来说,体系比较脆弱,基础条件差,严重制约了体系功能的发挥。今后要下大力气抓体系建设,从各方面争取政策和资金,健全机构,明确职能,改善条件;加强分类指导,对组织涣散、不能很好发挥作用的学校建议地方进行整改,鼓励战斗力强、基础条件好的学校多承担各种农民教育培训项目。有为才有位,农广校要在新农村建设中主动发挥作用,争取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的重视与支持,努力成为深受欢迎的农民教育培训的中坚力量。

(二)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教育水平。从目前情况看,农广校师资队伍的能力和水平与承担任务的要求相比还有差距。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培养既具有教育教学能力、又具有实践技能和指导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特别要培养一支识大局、谋实事、讲实干的各级校长队伍。农广校由于自身拥有的专职教师队伍的力量有限,今后还要选聘农村各行各业的专家、基层科技人员和能工巧匠担任辅导学员学习和指导学员实践的兼职教师,建立起一支高水平的专兼职教师队伍。

(三)创新培训模式,工作落到实处。农广校要发挥体系健全、了解农村、熟悉农业、贴近农民的优势,发挥教育培训、科学普及、技术推广、信息传播、政策宣传的综合功能,不断拓宽工作思路,强化工作措施,下沉工作中心,把培训工作落到实处。这次农广校提出培训教师、媒体资源和人才培养“三进村”,就是一个很好的农民培训模式,贴近和方便农民,可以为农民提供有效的技术指导、优质的媒体资源和教育培训服务,可以把培训工作做实,让农民看到变化、得到实惠。当前,特别要创新对在家务农人员的培训方式和培训内容,使其能成为新型农民,努力解决“会农的不务农、务农的不会农”的问题;要重视农民的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将其列为重要培训内容。

(四)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要利用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网络等大众媒体,加强对农民教育培训重要性和农广校作用的宣传,使全社会认识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重要性、关注和支持农广校的工作,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同时拉动农民对教育培训的需求。要及时发现和树立先进典型,总结和推广先进经验,宣传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取得的成绩和典型人物的先进事迹,激励和鼓舞大家争优创先,争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