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理论与改革杂志CSSCI南大期刊北大期刊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四川行政学院

  • 主办单位: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四川行政学院

  • ISSN:1006-7426

  • CN:51-1036/D

理论与改革杂志

理论与改革 2017年第06期杂志 文档列表

理论与改革杂志特稿
1-3

贺高放教授九十华诞暨学术思想与学术贡献专题研究--学习高放同志的治学态度和治学方法

作者:沈宝祥 单位:中共中央党校

摘要:高放同志长我5岁,是我敬重的长者。 今年,是高放同志九十华诞。 最近,高放同志几次同我通电话,在通话中,我感到他头脑清醒,思维敏捷,语言流畅,状态很好。高放同志高寿又健康,真是莫大的幸事,也是莫大的喜事!

3-6

高放老师给了我深刻的影响

作者:许耀桐 单位:国家行政学院

摘要:高放老师是我素来景仰的大理论家,也是我引以为傲的闽籍乡贤长者。在他九秩寿辰之际,我向高放老师献上深情的祝福、致以诚挚的庆贺!时光如水,岁月如梭,值此祥瑞美好的日子,我想起了他所给予我的很多深刻影响的事情……——我崇敬高放老师,早在福建师范大学政治教育系读书的时候。

6-8

高放教授是我国共运史学界的一面旗帜

作者:陈兆德

摘要:我与高放教授相识于20世纪80年代初,至今已有35个年头。在1982年,我所在的江苏省委党校举办了全国党校系统第一个科学社会主义大专班(两年制),由我具体负责。因当时校内专业课师资力量不足,我们从中央党校、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等校聘请了一些名师来我校授课,其中就有高放老师,

9-11

职业、专业、事业、敬业——敬贺高放教授九十华诞

作者:黄宗良 单位: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北大俄罗斯研究中心; 中国东欧中亚学会; 中国国际共产主义史学会

摘要:高放教授九十大寿,很值得庆贺。他是我们这个学科的实际总领队,六十多年来,为学科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现在仍在不懈奋战。据我所知,目前他除了在《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连载国际共运史纲之后,还在主持两三个大项目。每次见到他,我总是劝他“悠着干”,把精力用在更尖端的课题上。看来他似乎不以为然。

11-12

大师风范 良师楷模

作者:王学东 单位:中央编译局政党研究中心

摘要:高放老师是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资深教授,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政治学家、社会主义学家,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学科泰斗级、大师级的人物。今年适逢高老师九十华诞,特撰贺文向高老师表示敬意。

13-14

向高老师学习,生命不息,奋斗不已——祝贺高放老师九十华诞

作者:徐世澄 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

摘要:我工作的单位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它位于北京东城区张自忠路3号大院的东部,高放老师的家所在的人民大学红楼居民区在同一个大院的西部。因此,可以说高老师与我们拉美所是“邻居”。上世纪80年代初,原属于中联部的拉美所、苏联东欧所、西亚非洲所和东南亚所等所转而归属中国社会科学院,根据社科院对研究所编制的要求,

15-17

史学家的建树 思想家的风采——祝贺高放教授九十华诞

作者:张玉良 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政治学院

摘要:高放教授是我真诚敬重的师长,是当今中国学坛享有很高声誉、拥有广泛影响的重要人物。我认为,对高放教授的众多评介中,有两位学者的话值得我在这里加以引用。一位是中央党校著名教授赵曜先生,他说:“从高放教授的渊博学识、独树一帜的学术思想和观点,以及培养出众多的追随他的学生和弟子,

理论与改革杂志马克思主义
18-24

马克思实践创新内涵与社会创新精神——以不确定性为线索

作者:欧庭高; 朱若男 单位: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哲学所

摘要:马克思把实践作为其哲学为立足点,从而确立起其独特的实践哲学。马克思的实践哲学尤其强调改变世界,从而使其实践概念包含着创新的含义,我们把这层创新含义称为实践创新。马克思的实践创新以现实世界为基础,追求人的发展,彰显为人的创新。这种创新在现实世界中充满着不确定性。在不确定性的情境中,实践创新生成自身的属性。实践创新体现了人积极主动性和消极被动性的统一,是对象性和对象化相互整合过程。随着不确定性困局的冲破,人的实践创新行为形成非线性的结构,在不断试错和纠错的反馈之中实现实践创新的目标。成功的实践创新属于概率性的事件,它以众多失败的个体实践创新为前提。在具体现实的过程中,实践创新实质上又是社会创新,凸显着集体主义或社会主义的精神。实践创新把人的发展宗旨和手段整合起来,成为人的创新和社会创新的统一。

25-33

马克思主义社会有机体理论的多维透析

作者:焦冉 单位: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摘要:马克思主义社会有机体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是彰显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重要论题。随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发展思路的需要,我们力图破除机械思维对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逐渐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社会有机体理论的精深之处。本文力图追根溯源,基于逻辑与历史的方法,从四重维度:前提性维度(自然环境)、关键性维度(实践)、共时性维度(社会结构)、历时性维度(社会形态),梳理并透析社会的有机特性,形成对社会有机体的全面把握,以更深切认识“五位一体”总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

理论与改革杂志科学社会主义
34-44

如何看待当今资本主义社会的危机——兼论高放先生的新观点

作者:赵俊杰 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欧洲系

摘要:当今资本主义社会面临一系列危机和挑战,诸如人口老龄化、难民危机、债务危机以及财政赤字。英国退欧对欧洲一体化的打击,欧洲极右翼政治势力的崛起对西方权利体系的冲击,极端恐怖组织对欧美国家发动的暴力恐怖袭击,使得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深陷泥潭、动荡不安。从历史唯物史观来看,今天欧美社会出现的危机和矛盾是资本主义发展内在规律的表现,西方传统的精英政治走向衰落以及反建制派的崛起,说明资本主义制度出现新问题,需要深刻的反思。从新科技革命与全球化浪潮来看,欧美社会的危机与矛盾往往会促进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变革,社会形态转型。当今资本主义已跨越帝国主义阶段步入社会资本主义时代,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强大职能恰恰为欧美资本主义社会应对危机、化解矛盾提供了制度保障。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的历史经验表明,庞大的中间阶层是社会稳定与和平转型的中坚,当今欧美社会中产阶级的萎缩给社会危机的化解增添了变数。

45-53

卢森堡关于十月革命必然性的思想以及在苏俄土地政策上与列宁思想的差异

作者:俞良早 单位: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中国国际共运史学会; 中国列宁思想研究会

摘要:卢森堡说1917年俄国国内有着进行革命的“深厚的根源”,条件已经“完全成熟”;建立苏维埃政权是工人阶级专政的一次“世界历史性试验”。这些观点是值得肯定的。但在苏维埃政权的土地政策问题上,她与列宁之间存在较大的思想分歧。她说苏维埃政权将土地分配给农民给当前的生活以及以后对农业进行改造制造了许多麻烦,并造成了农村一个力量强大的反对苏维埃政权的社会阶层;而列宁则认为将土地分配给农民可以赢得农民对无产阶级革命的支持,有利于巩固苏维埃政权,推进俄国“准备”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

54-63

苏共政治软力量建设之意识形态发展困境及中国应对

作者:廖小明 单位:云南师范大学哲学与政法学院

摘要:政治软力量建设是执政党有效提高其执政能力的重要手段,而意识形态因其特有的功能成为政治软力量建设的重要考量。苏共在长达74年的执政过程中政治软力量建设之意识形态发展方面留下了宝贵经验和深刻教训。深刻理解苏共政治软力量建设之意识形态发展遭遇的困境,能够更加深刻理解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性和西方宣扬“意识形态终结论”的目的。中国共产党在推进执政党政治软力量建设中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社会主义的正确方向,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大众化,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四个自信”,形成了中国梦,从而确保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的生命活力,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不断取得成就。

理论与改革杂志政治
73-82

同票同权时期公民选举权利行使的质效解析——基于安徽省城乡公民参加基层人大代表选举的调查

作者:聂早早 单位:安庆师范大学法学院

摘要:根据对安徽省最近两次县乡人大换届选举情况的调查,揭示“同票同权”后公民行使选举权利的整体质效水平有限,进步变化并不显著;农村地区选举基础仍较城镇薄弱,未有质的改善。在当前公民选举发展呈现“三转变”特征的形势下,提升公民选举权利的行使质效任重道远,亟需综合施策。应重点做好五个方面的工作:持续加强选举法制的宣传教育;充分保障公民选举知情权;解决好异地流动人员选举权落地问题;规范竞争性选举;建立公民选举质效的监控评价机制。

83-90

法治与德治的互动:规则意识培育的双重维度

作者:刘泾 单位:上海市委党校科社教研部

摘要:规则意识是市场经济与民主法治发展的精神动力,是新时期道德秩序与法治秩序的内在支撑,是现代法治文明和道德文明的主要价值理念。规则本身包含制度层面的法律规则和道德层面的社会公德。将规则意识置于法治社会框架中,将规则意识培育放在如何满足主体需要和人的全面发展角度来考量,使规则所体现的法理要求与伦理要求相一致,在底线意义上维系并推动整个社会法治与道德水平的提升。

91-103

历史时空视域下的“人民”概念理论探微

作者:巩建青; 乔耀章 单位: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摘要:作为我国政治话语体系中重要关键词的“人民”概念,既是继承我国古代、近现代“人民”概念的智慧,借鉴与融合西方“人民”概念主要思想,发展和创新经典马克思主义思想家人民理论的理论成果,也是其政治制度设计者——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发展实践过程中,不断设计形成的特有政治话语。“人民”概念主要从“集体性概念”向“集体性概念与个体性概念并存”的发展转变是时代趋势。“人民”概念的现代化必然要求实现从形式上的“主权者的人民”向实质上的“人民权利主体”过渡,使“人民”概念进一步落地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