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探讨

时间:2022-07-27 10:09:40

摘要:

关键词: 大学 校园文化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探讨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探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思考

摘要:

“韩流”对大学生意识、思维和行为产生了各种或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在这种严峻局势下,应如何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成为了各大学广泛探讨的问题。本文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大力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尊重多元文化共同发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加强并引导自身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以促进校园文化建设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

“韩流”;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多元文化建设

1“韩流”对大学校园文化的双重影响

当今社会,多数大学生都属于“90后”这个群体,不予置否,“90后”这个群体对于新鲜事物有着极强的接受能力,但是由于这个群体自身的特质,他们对于新鲜事物的辨别能力并不高,因此,面对“韩流”迅速席卷,大学生不能很好对其进行区分,这导致了“韩流”对大学校园文化将会产生积极和消极的不同影响。

1.1“韩流”对大学校园文化的积极影响“韩流”作为外来文化,在全球化趋势下,它对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以及青年的发展必然会产生积极的影响,不仅能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同时一定程度上能培养积极乐观的态度,促进大学生人格的完善。

1.1.1“韩流”有利于填补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韩剧《家门的荣光》,在各演员的言行举止中,无一不渗透着韩国民族对于长、幼、尊、卑的重视,比如见面要相互鞠躬问好,在餐桌上如果长辈没有开动,小辈是不允许先吃饭的。而这些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也是同样作为精华需要被继承和发扬的。因此,在观看韩国影视剧等相关作品时,大学生可以在感受韩国文化传统时,回味中华民族的精髓,使自身更好的坚守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同时填补当代大学生传统文化知识匮乏的状况。

1.1.2“韩流”有利于培养积极乐观的态度在韩国影视剧中,多数人物设定为“灰姑娘”与“白马王子”。在女主角的生活中,一定会遇到各种艰难遭遇,但是,她一定不会放弃希望,一定是以最乐观的状态生活,继而遇到生命中正确的那个人。对于广大乐于观看韩国影视剧的大学生而言,的确产生了很大的支柱作用。当代大学生基本上都是作为独生子女的“90后”,抗压能力并不是很强大,因此,在遇到生活中的挫折时,往往会对自己的未来产生迷茫,失去信心。而韩剧中人物展示出来的积极乐观,坚强努力正是广大大学生所需要的。

1.2“韩流”对大学校园文化的消极影响“韩流”如同一把双刃剑,会对大学校园文化以及青年学生产生消极影响。由于“韩流”背后蕴藏的文化传统以及政治色彩,一定程度上将影响大学生了解中国的历史,甚至是将中国历史进行歪曲。同时,在丰富的物质包装下,它将影响大学生信仰的确立,以至对大学生信仰的坚定产生破坏。

1.2.1“韩流”影响大学生了解中国的历史2013年播出的韩剧《奇皇后》,以中国元朝时期和韩国高丽时期为背景,但整部剧却在各个细节中不遗余力的描绘中国统治的落后,国力的薄弱等等。类似的还有很多剧集,比如:《该隐与亚伯》、《大长今》等等。这些带有主观民族主义色彩的韩剧会极大的误导“90后”大学生的视听,使他们无法正确辨别自己国家的历史,只能一味盲目接纳。

1.2.2“韩流”影响大学生树立人生榜样一个人能否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很大程度上由自身的信仰所决定。但是由于时代的发展,大学生学业负担相对沉重,心气浮躁,不能很好剖析自己,不能明确自己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然而随着“韩流”的广泛渗透,许多大学生将那些由韩国娱乐公司斥巨资打造的明星视为自己的男神、女神。显而易见,这种在树立榜样上方向的扭曲,会对大学生未来的成长造成极大的危害。

2正确引导“韩流”,强化“主流”大学校园文化建设

正是因为“韩流”对于大学生会产生积极、消极两种不同的影响,所以作为大学生学习成长的所在地,大学需承担责任,加强大学校园文化,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更需要尊重多元文化共同发展,引领学生对“韩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进而加强自身大学校园文化建设。

2.1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现,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和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随着时代不断演进,大学校园更要引导学生继承并发展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2尊重多元文化共同发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尊重并学习多元文化,构建以“多元文化”为载体的大学校园文化环境。在校园的思想工作者需要提高自身素质,积极借鉴国内外多元文化,还要不断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促使学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可以通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形式加强学生对于多元文化的理解。

2.3加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引导学生构建正确三观明确中韩文化之间的异同,加强并发扬中韩文化中的相同点,严肃并认真对待文化之间的差异处。可以将中韩文化的交界点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相结合,发展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致力于创造校园文化的多样性,力求贴近校园文化生活,符合道德标准,进而,更好的促进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构建。

3结语

总之,“韩流”文化有自身的优势与劣势,对学生的成长也如同一把双刃剑,各有利弊。但是,随着经济、文化的全球化趋势越来越严重,作为大学生更应该在紧跟时代趋势的大环境中,以辩证的眼光看待,坚守内心的文化价值观。本文从“韩流”文化给大学生带来的消极影响和积极影响,以及面对“韩流”,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应如何应对的方向论述。这更说明,在“韩流”席卷亚洲的当下,辩证对待“韩流”的重要性,加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作者:梁珺淇 单位:辽宁师范大学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探讨:大学校园文化传播论文

(一)以学校官网为中心与大学校园文化的分享与互动

随着校园现代化进程的发展,各高校大力建设综合性的学校官网。学校官网就是学校的形象窗口,通过这个窗口,可以最直接地了解学校,不仅可以窥见学校的校容校貌、办学实力、师生风采,还可以从中感受学校的办学理念、文化精神。纵观省内各高校的官网主页,各显风采,各有特色,都借助特定的名称、标志、图案、字体、色彩、文案等视觉要素,建立网页栏目,将学校丰富的信息资源呈现在不同位置的栏目里,这些栏目展示了校园文化的各个层面,用以向社会公众准确、清晰地表达学校办学理念和行为特征。校训和校标是一所学校的文化名片。校训是一所学校教育理念、治学风格的体现,是大学精神的凝炼和校园文化的灵魂,也是师生立身处世、从教求学的行为准则。校标则是学校性质和特征的外在表征,蕴含着这所学校的办学历史,也是校风、校园精神的综合反映,是学校特色与个性的浓缩,映射了大学的品质。在各高校的官网上,校训、校标都占据显要位置。福建师大的主页,学校新老两个校区的标志性建筑交相辉映,寓意着师大的文脉在新校区的传承,校训“知明行笃,启诚致广”呈现在主页最醒目位置。泉州师范学院前身为创办于1958年的泉州大学师范学院,在它的主页,校训“善学如泉,正心至大”体现了全院师生复办泉州大学的共同愿景。除此之外,学校简介、校情片、校史记忆、校史年鉴、历史沿革、校友风采等栏目都记录学校的历史,反映了学校的发展,展望美好的愿景,以史育人,形成以“校风”为中心的校园文化传统熏陶、教育、激励学生追求广博知识和高尚人格的形成,对学校的精神内涵进行了诠释。厦门大学和福建师范大学还将校歌谱写在官网上,浓缩了学校悠久的历史,唱出了学校光荣的使命,激励了师生昂扬的斗志,是优秀校园文化的彰显。环境是大学彰显学校实力的基点,是大学得以发展的基础和保障,大学环境建设不仅仅停留在物质层面,更多的是负载着文化的砝码,成为大学文化孕育的载体,营造厚重的文化氛围,体现学校的文化品位。各高校旖旎的校园都展现在校园风光的栏目上。厦门大学校园依山傍水,以红屋顶为特色的“嘉庚风格”的建筑散映在湖光山色之中,被誉为“中国最美校园”之一,在官网上以二维、三维、卫星定位等多种形式一一展现。福建农林大学绿树成荫,郁郁葱葱,以它的繁枝绿叶荫庇莘莘学子,彰显校园厚重的积淀,它的彩色平面图将校园的主要楼群、道路、广场逐一示意,航拍图更是将校园美景如福建师范大学的图书馆,福州大学的科技楼,福建医科大学的附属医院,集美大学的学生宿舍一览无遗。这些大楼是校园文化的物质根基,学校的传统、文化气质、精神风貌都融合在这些大楼的设计风格之中。在网络上我们能感受到优越的校园环境,尽显求知的宁静。针对高校师生的栏目更是异彩纷呈,校园信息、科学研究、学生在线、人才培养、学科建设、机构设置、学科设置、招生就业等林林总总搭建了高校的制度构架。“院士风采”“名师录”等系列栏目一一展示了各个专业领域名师们卓尔不群的风采,体现高校雄厚的师资力量。“网上团校”、“青春厦大”、“红色之旅”、“校园视线”等栏目传递着正能量,显示着朝气蓬勃、充满生机的校园景象。更多的校园讨论驿站,如厦门大学的“鼓浪听涛”、福州大学的“庭芳苑”、福建农林大学的“沃土”、福建师范大学的“溪源”、闽江学院的“旗山晨馨”等BBS论坛,为大学生了解和关注社会热点、发表意见、相互讨论提供了平台,构建了校园新型沟通方式,成为师生的心灵氧吧。2013年6月,中国人民大学的官网主页一改往日的严肃风格,刊登了一张单人美女毕业生图片,占了大幅页面,网友将该女生称作“人大女神”,在网上引发强烈关注,好评如潮。人民大学主页的美女毕业生图片,让很多人自然想到了招生季的宣传,由此引发了不少调侃。许多同学表示,主页用这一张图片非常恰当地反映了当下毕业季的气氛,女主角也很漂亮,这样的学校主页才算得上高端霸气;也有同学表示,用毕业生的照片作为官方网站的首页图片,取代了以往单纯的学校景观和领导老师为主题的图片,是一种大胆的突破和创新。人大的校园官网曾一度因为点击率过高而瘫痪。紧随着人大的步伐,厦门大学、福建师范大学、闽南师范大学流传出的校园照片同样在网上火了。厦门大学主页推出了一组小清新的动漫画,福建师范大学的一组“我在福建师大等你”的照片受到大批网友热捧,闽南师范大学一名长相甜美的女生更是举着“一起来闽南师大游泳吧”作为广告语,吸引人们的眼球。虽然这只是高校为招生所做的宣传,但是通过新媒体,吸引了人们的强烈关注,达到了良好的效果。各高校正是通过校园网页的展示,将校园文化通过网络走向社会,将静态的校园构建成图文并茂、形象生动的数字化校园。形成“以校园门户网站为主体,以红色网站为旗帜,以学术、新闻、服务类网站为补充”的校园文化的分层次格局,用最外显的形式对外广为宣传。借助网络的魅力,校外网民可以方便地浏览校园网,了解学校,获得各类信息。同时也通过这种举措鞭策师生修身养德,激励学生热爱学校,刻苦学习,报效祖国,服务社会,让大学精神深入人心,成为凝聚师生的精神力量。

(二)以手机媒体为平台对大学校园文化的交融与渗透

手机,最初只是满足人们进行便捷语音通讯的工具,现在不仅成为可以承载各种信息的接收终端,而且在日益先进的科学技术的支撑下,成为一种可以进行信息传播、名副其实的媒体。“作为一种可以将移动中的人群联系起来的新兴媒体,手机正以空前的速度发展着。手机媒体以其便携性、隐私性与贴身性,及高度的个性化让拥有手机的人都成为电子人,无时无刻不通过手机与外界保持联系,完成人际交流、移动信息和无线娱乐等一切功能,手机媒体给人类带来了全新的生活方式”[2]。利用手机媒体与校园文化互动,许多高校进行了大胆尝试,构建了“掌上校园”。福州大学开办了“福州大学手机报”,借助传统媒介的内容,通过“要闻”、“综合新闻”、“学生广场”、“副刊”等版块,结合手机媒介新形式,整合出新型的信息模式,不仅向师生发送新闻,还通过“读者调查”、“读者评报”等多渠道地宣传校园文化建设。厦门大学引进了易班网络互动平台,为开展各种学生活动提供便捷途径,目前已有42个学院22453多人次注册使用。手机媒体的信息内容多以简介的短标题形式出现,容易让师生快速获得最新消息,厦门大学推出“i厦大”手机客服端,用于最新的厦大资讯,如今已成为厦大学生爱用爱看,常用常看的综合性手机门户,成为热门讲座、各类演出的抢票活动、先进评选以及信息传达、舆论沟通的重要阵地。手机媒体的信息多带有针对性、实用性、互动性和服务性,利用这一特点,福建师范大学创新打造校园“微”文化,构建校园“微”体系、落实校园“微”服务、做好校园“微”引领,让校园文化在润物细无声中落地生根,进入手机“微时代”。在2012年福建师范大学的迎新活动中,校学生会的微博引发新、老生互动,通过各级团组织微博线上线下联动服务,快捷高效地解决了新生问路、咨询、贫困生资助、宿舍报修等问题,在24小时内转发、评论数达到了16322条,甚至还登上了当天新浪微博的热门话题。除了微博互动外,校学生会还“潜入”各个学院的新生群,在群共享里发放电子杂志《新生指南》。这份指南由该校学生会新闻中心的成员向身边同学征集素材编写而成,内容涉及福建师大的历史和校园介绍等[3]。福州大学、福建农林大学、闽江学院、福建医科大学等高校都注册校园官方微博,各二级学院、班级、社团也建设了数百个组织微博,各微博之间相互关注,共享信息,粉丝群不计其数,基本囊括了使用手机上网的所有手机用户,开拓了校生沟通的新途径,提升了高校形象。各高校构建的“掌上校园”推进了学校各项管理,将不同专业的师生紧密联系起来,搭建工作、学习、生活和情感交流的平台,及时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对学校的工作要求和有关情况随时随地最新、最权威的信息,牢牢把握属于学校的话语权,形成网上正面舆论宣传和先进文化传播的强势。提升校园文化的品位,创新校园文化建设,促进校园文化在“现实空间”和“虚拟空间”中转换,显现特有的文化意义,促进了社会民众传播意识的自觉,在某种程度上也体现了社会的文明和社会成员的整体素质。

(三)以楼宇电视为支点对大学校园文化的充实与拓展

除校园官网、手机媒体外,还有一些新媒体在校园文化传播中也承担着重要角色,较为突出的是楼宇电视和LED显示屏。楼宇电视是采用数字技术,从传统电视媒体延伸出来并依托传统电视媒体资源,选择楼、堂、馆、所等公共场所作为播出空间的新媒体。LED电子显示屏,则是以滚动播放的形式,传递校园信息,宣传先进经验、典型事迹,打造“电子文化墙”,搭建校园文化宣传符号系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人、教育人。福州几所高校,在一些人流密集的公共区域,如学生广场、学术报告厅、会客厅、学生活动中心、食堂等配备了楼宇电视及LED,即时传播新闻资讯、学术通知、人文体育、时尚娱乐等公共信息,打造廊室文化,对校内最新信息的传递发挥着重要作用。我走访了几所高校,并对一些同学(以下A—R均为访谈学生)进行了随机访谈。福州大学子兴楼前,楼宇电视传播的内容经常成为很多同学津津乐道的话题。在随机访谈中,A说:“我经常在那听音乐演唱会,五月天的演唱会曾让我心潮澎湃,激动了好几天……”B说:“我喜欢体育,常在这看球赛,又叫又吼的过瘾!”C说:“我喜欢楼前的那块草坪,自由!我可以坐着,躺着,遇到我喜欢的内容就看看,不喜欢拔腿就走。”D说:“这里承载很多我的喜怒哀乐,常常在这看着人来人往,会觉得自己很渺小,很多事就想开了……”。在福建师大,E说“我每天经过大会堂,都会留意显示屏,看看今天有什么讲座……”F说:“只要时间不冲突,这里的每场讲座几乎都听了,音乐的、历史的、文学的,多听讲座,能够得到专业知识以外的很多见识,对我个人成长很有帮助。”G同学说:“讲座最直接体现一所大学的学术氛围,是提高学生兴趣的活生生的教材。”H同学说:“这个显示屏传递的信息很重要,哪位大师来开讲座,我们一目了然。”

图书馆是营造馥郁书香和传播人文思想的理想场所,每所大学的图书馆建设都有其独有的特色,彰显大学的文化底蕴。如今高校的图书馆不仅馆藏门类齐全,还大力推进数字图书馆的建设,配备了LED,传播着最新文化资讯。在福州大学的随机访谈中,R说“每次到图书馆,我都会不由自主的抬头看看显示屏,先了解下今天的资讯”,其他一些同学也觉得这个LED传递了许多图书馆的信息、学术报告厅的信息……近年来,各高校在公共区域设立了许多电子阅读屏,以滚动的方式刊登各类最新资讯,既快捷又方便,同时也让阅读更环保。在闽江学院学生食堂前矗立着多块电子阅读屏,来来往往的学生都会驻足浏览,“每天吃饭的时候我和同学们都会在这看看电子报纸,评论一番,再进食堂,它是精神食粮”,闽江学院的同学这么说。在当今,学校官网、手机媒体、楼宇电视等新兴媒体重构了既有的文化形态,在广度、深度上制约和影响每个个体乃至每一种社会活动。我们要不断探索、创新大学校园文化传播的路径,合理利用新媒体,发挥文化教育的功效,承载和传递优良的校园文化。

作者:姜琪单位:福建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探讨:大学校园文化的网络舆论论文

1网络舆论影响下的大学校园文化

从上文对网络舆论的内涵和特点分析中可以看出,网络舆论是一个具有突出普遍性的舆论形态,而网络信息作为网络舆论的重要因素,其对校园文化的建构也具有深刻的作用和影响。从网络舆论的视野观察,校园文化更倾向于一种现代化、信息化校园文化。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网络在高校的广泛应用,我国高校校园逐渐呈现出了信息化校园的特点,这为高校校园文化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物质技术环境。互联网已成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这种网络环境促使高校校园文化向着信息化校园文化转变[5]。在信息化校园文化逐渐发展并成为当今大学校园文化重要环境特征的时候,网络舆论作为影响社会舆论的重要因素,也随着信息化在校园文化中的不断深入而对校园文化产生着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表现在两个层面:首先,网络舆论与校园文化产生越来越多的关联;其次,随着校园文化参与者对网络信息逐步加深的依赖,网络文化逐渐成为校园文化重要的来源,或者说网络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校园文化的缔造者之一。

1.1网络舆论与大学校园文化的主体关联网络舆论作为一个社会舆论现象,有其自身独特的主体,也就是舆论的参与者。在社会舆论的一般研究中,舆论的主体被认为是对舆论话题进行讨论,发表自己言论、观点、态度的人。对于网络舆论而言,舆论的主体则是参与舆论形成过程,并通过互联网平台、表达自己意见和态度的网民,以及受到网络舆论中优势声音影响的互联网使用者。对于校园文化而言,校园文化的实质更多地表现为一种特定范围内的文化环境。这个特定的范围就是校园文化产生和存在的环境,同时也是校园文化的载体。高校校园文化是指依附于高校这个载体,通过高校这一载体反映和传播的文化。从广义理解,校园文化是指校园中所有成员共同创造形成的一切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及其创造过程,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从狭义上理解,校园文化主要指精神文化,是指除了教育、教学、管理以外的一种群体文化,其主要内容是教育方针、培养目标、校风学风建设、文化艺术活动。从高校校园文化的内涵可以看出,校园文化的主体,是在校园这一特定环境中,参与校园的教育、教学、管理以及其他校园活动的人。而校园文化的主体,则由校园中的教师、职工、学生等共同构成。校园文化的主体与网络舆论的主体,虽然是分属两个范畴的概念,但网络与校园的紧密联系,网络信息在校园中的广泛传播,则在这两个不同范畴的主体之间建立了关联。从网络信息传播的参与者来看,在校的大学生是我国网民数量最为集中的群体,同时也是活跃在网络上最为引人注目的群体。大学生在网络使用习惯、网络技术应用等方面都具有明显的优势,同时网络信息或者说网络舆论对大学生的影响也更为明显。大学教师作为在知识掌握方面处于优势地位的社会群体,其发出的声音往往成为社会中的优势声音,这也就决定了大学教师群体在互联网上声音的重要性和影响力。从这个角度来说,网络舆论的主体更多地集中在大学这一特定环境中,而大学校园文化的主体则受到网络舆论的较大影响。

1.2网络舆论与大学校园文化的信息关联网络舆论的重要存在方式是基于网络产生或扩散的信息受到广泛的关注和传播,而这一信息被关注和传播的过程,在大学校园中则具有更为显著的影响。一方面,在大学校园文化中占据重要位置的校园网络平台正逐渐成为互联网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也逐渐成为网络舆论生成和发展的重要载体。另一方面,大学生对网络信息的广泛关注也使得网络信息越来越多地被转化为网民和非网民共同关注的社会信息,从而促成网络舆论向一般意义上的社会舆论的发展。网络舆论与大学校园文化的信息关联,就是在网络信息传播过程中大学校园对网络信息的接纳和再传播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今天,在我国大学校园中,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大众媒介就是互联网。在广播影响日益下降、电视在大学校园中无法被大多数学生经常接触使用,而计算机在成为学生学习、教师教学以及学校管理工作中必不可少的工具的情况下,网络也就成为了大学校园中最具普遍意义的大众媒介和信息传播工具。互联网搭建起的既是一个社会信息向大学校园传播的渠道,同时也是一个校园中信息、共享的平台。网络舆论的信息传播过程,也正是基于这样的渠道和平台,才得以在校园文化中成为具有重要影响的信息,同时,校园文化中的原发信息也得以通过这样的渠道,成为网络舆论和社会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

1.3网络舆论对大学校园文化的缔造作用网络舆论对校园文化的缔造作用主要表现在其对校园文化内容的丰富以及对校园文化发展的导向作用两个方面。(1)网络舆论有很强的流行性特征,这一特征将网络舆论的观点和议题与流行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在过去的10年中,我国网络舆论逐渐成为流行文化最重要的来源之一,也逐渐成为了引导流行文化进程的重要因素。网络舆论与流行文化的这种紧密联系,也使得网络舆论能够从直接和间接两个方面丰富校园文化。一方面,网络舆论直接吸引校园文化的主体积极参与,并直接为校园文化提供信息素材;另一方面,网络舆论通过对流行文化的重大影响,促使流行文化对校园文化的不断渗透,从而间接影响和丰富校园文化。如今我国大学校园中随处可见的网络流行语、大学生日益依赖互联网的生活方式、教学和学校管理工作中不可替代的信息平台,都说明了网络舆论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校园文化的构成这一事实和发展趋势。(2)校园文化究其本质是一种人文环境和文化氛围,这种文化气氛建立在校园文化主体共同倾向和倡导的行为范式以及价值倾向之上。网络信息的广泛传播和人们对网络工具的过度依赖,改变了作为大学校园文化主体的大学师生的生活习惯和价值倾向。网络舆论日渐深入的影响,也使得舆论的观点、倾向和态度越来越多地转化为校园文化中占据重要位置甚至主导地位的态度和倾向。校园文化的走向,也在这种网络舆论观点的渗透过程中,逐渐受到网络舆论的影响,并越来越多地趋同于网络舆论的观点和走向。

2网络舆论对校园文化的影响方式

2.1从议题角度形成关联网络舆论作为一种特殊的舆论形态,在其日渐扩大的影响力推动下,逐渐占据了中国社会舆论形态最重要的位置。从网络舆论的生发过程来看,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舆论的主要形态也从简单的网络流行语,逐渐转化为网络热点事件,进而发展为网络意见和态度。从互联网技术平台来看,网络舆论的生发空间,也从过去的论坛、QQ群、贴吧,逐渐丰富为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平台。对于大学校园文化而言,构成校园文化主体的核心成员是大学生,大学生群体的特点决定了其在接触大众媒介信息的过程中,网络信息占据了主导性的优势地位。大学生的信息主要来自于互联网,这就决定了网络信息在大学生的信息环境中承担了主要构成要素的角色。2009年以后,自媒体时代逐渐到来,大学生也就成为了自媒体时代的“原住民”,在自媒体和移动互联网的巨大变革中,来自互联网的信息一方面为大学生提供了社会信息的主要议题,另一方面也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自己声音和观点的渠道。近年来,随着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平台和移动互联网终端在大学生中的普及,大学校园的议题与网络舆论的热点呈现出了高度关联的态势,同时,由于学生缺乏电视、报纸、广播等传统大众媒介的接触渠道,网络舆论对校园议题的设置作用凸显。这种对校园议题的设置直接影响,是网络舆论对校园文化影响的最突出表现。

2.2从价值观角度形成关联网络舆论通过直接影响校园议题的方式,将网络舆论的对象直接延伸到校园文化议程当中,这一过程一方面是网络舆论将舆论热点过渡到校园话题的过程,另一方面还是网络舆论引导和影响校园文化的价值观念的过程。由于在生发过程中,网络舆论处于互联网的相对封闭的范围内,而网络舆论产生的环境又是基于互联网某一平台的小众传播,因此,群体意见和群体价值观念就会在舆论事件和观点的传播过程中占据优势地位。这是传统大众媒体信息经过媒介机构把关后的传播过程中所不会出现的问题。而自媒体时代大学生在参与网络舆论产生中起到的作用,使得大学生群体被直接拉入了网络舆论相对群体化的价值规范中。

3结语

网络舆论作为近十年来中国社会舆论发展中一支不断壮大的力量,同时也是对我国大学校园文化和校园舆论影响最为直接和重大的舆论形态。它其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在校大学生思想观念、大学价值观念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网络舆论与校园文化的相互影响中,校园文化对网络舆论具有一定的能动作用。校园文化主体的核心是师生,而且在诸多网民中校园师生又是最熟悉网络技术、最频繁使用网络的“网络族”,所以,以这个“网络族”为主体产生的校园文化,必将对网络舆论产生显著的反作用。大学生们热衷的议题、讨论中反映出的价值观念,又往往形成新的网络舆论。

作者:牛钰单位: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探讨:大学校园文化论文

一、在大学,图书馆、教学大楼、科研大楼、体育馆等基础设施建设很重要,是衡量办学条件和规模的基本指标。

高校博物馆涉及相关专业研究、文化拓展等内涵,建设高质量的博物馆是大学内涵发展到新阶段不得不正视的问题,是大学文化建设的一个主要内容。国内各种类型的高校约有2789所,仅有近200所大专院校有博物馆,并主要集中在国内211重点大学。2013年,全国高校博物馆联盟第二次大会在四川大学召开,旨在进一步推动高校博物馆更好地发挥育人功能。会议首次提出了加强高校博物馆在建设运营、文化育人方面的交流合作,形成高校博物馆与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互动关系,使高校博物馆成为重要的培育人才的第二课堂等等。博物馆是历史与文化的集合,校园文化建设是文化提炼的组合,博物馆与校园文化建设均涉及城市或大学的软实力。博物馆是历史与文化的载体,大学文化建设是多元化的平台,如何进一步发挥博物馆的研究优势、馆藏优势、专业优势、教育资源优势,夯实文化育人之基,铺就文化育人之路,是很多大学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不断探索和实践的问题。博物馆是大学的文明之窗,作为教育领域中的独特平台,其经历了多年历史与文化积淀,传递着大学的文脉,植根于大学的土壤,在塑造大学精神、繁荣校园文化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博物馆与国内著名大学相联系,基于本身专业教育和研究优势,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彰显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其先从本校独特和优势专业教育入手,又逐渐步入校内文化建设的轨道,再融入城市与社会文化建设,发挥专业、文化、社会教育中的融合功能,这正是国内著名大学的优势所在。粗略概览北京、上海、广州部分著名大学的博物馆,可以窥见其知识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累累硕果。北京大学的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位于校园中的鸣鹤园,是国内高校中一流的考古类博物馆。目前,馆藏品有出土、捐赠、筹集或其他途径获得的文物上万件,包括石器、甲骨、陶器、铜器、瓷器、碑帖、书画等。清华大学的美术博物馆与艺术博物馆正在建设中。

中国地质大学的地质博物馆,地质矿石标本等藏品丰富,具有重要研究价值,在业内赫赫有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航空博物馆,是中国第一家航空博物馆,藏有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北京一号”飞机。中央民族大学、北京邮电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中国石油大学等不同类型的博物馆,都结合本校的专业教育和研究优势,与校园文化建设同步发展。在上海,复旦大学的博物馆,展现中国教育发展的史脉,陈列历代教学书籍的标本和藏品,展出不同朝代的石、玉、竹简、铜、陶、瓷器等教育文具,其有关台湾高山族民俗文物藏量居内地之最。上海交通大学的航运博物馆与钱学森图书馆,展出国内近现代航运与交通发展等文物。上海海洋大学的博物馆,是全国最大的以海洋文化为特色的博物馆,有世界上稀有的抹香鲸标本等海洋动物标本。华东师范大学的古钱币博物馆,是陈列和收藏着战国、秦、汉以来各个朝代货币的博物馆。同时,还拥有中国最早的贝币和刀形币,其中汉朝的“五铢钱”最具亮点。上海音乐学院的东方乐器博物馆,共设中国古代和现代乐器、少数民族乐器和外国民族乐器四个展区,有乐器约500多件(套)。馆藏珍品中“历史最悠久的是距今已8000年的贾湖骨笛”和“明清时期留传下来的瑟与古琴等”。上海中医药大学的医史博物馆,是国内第一家展现中医变迁与发展历史的博物馆,拥有一些医药典籍孤本。上海体育学院的中国武术博物馆,展示与传承拳术、刀法、棍术等十八般武艺的发展历史,是世界上第一家全方位陈列与展示中国悠久武术文化的博物馆。在广州,中山大学的人类学博物馆是广东最早的博物馆,其中明清的人骨标本是全国最齐全的。同时,该校博物馆群已显雏形,近期将有医学博物馆、地质博物馆、生物博物馆等建成。

广州中医药大学拥有华南地区最大的中医药类博物馆。广东海洋大学的水生物博物馆,拥有水生物标本近3000种,有来自我国西沙、南沙群岛等海域,也有来自世界各地的海域,还有一块水生物化石标本来自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北京、上海、广州是国内的经济中心城市,大专院校多,科研实力强,校园文化积淀厚,高校博物馆也多。从规律上看,通过高校博物馆的建设,将经济、教育、文化特性等融合得更好。高校博物馆的建立,与大学的教学科研水平、馆藏实物等存有内在联系,也与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存在互补关系,即博物馆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支撑,校园文化推进博物馆建设。

二、在国内,无论是百年老校或只有短短十几年历史的地方大学,都注重设立博物馆。

四川大学博物馆始建于1914年,是我国西南地区最早建立的博物馆,目前拥有30多个门类的馆藏珍贵文物5万余套、8万余件,因其馆藏“综合性强、精品荟萃、地方特色浓郁”而享誉海内外。南京大学地球科学博物馆,以“水成论和火成论、固定论和活动论、进化论和突变论”的三大成因之争为地球科学史研究的基石,展出由“地球的物质组成、关于地球的运动、地球上的生命史”等珍贵的藏品和标本,力求实现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内涵融合。厦门大学的人类博物馆,是国内唯一的将人类学、考古学、民族学融为一体的专题博物馆,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著名博物馆。藏馆文物陈列分“人类的起源和发展、文化的起源和发展、中外民族文物”三大部分。其中,“人类的起源和发展”展示了从猿到人发展的路线全景,以及原始社会生活全景等,为博物馆最精彩的展区。建校仅30年的南京审计学院,建设完成了一家具有鲜明特色的专业性博物馆———审计文化与教育博物馆。此馆以审计学院的办学特色和审计科学与技术优势学科为依托,以研究和推广审计文化,传承和引领审计教育为己任,是重要的审计文化和教育研究基地。兰州大学博物馆馆藏各类藏品逾23万件,建筑面积和展厅面积居西北之首,内设六大基本陈列,包括兰州大学校史展、历史文物展、古生物化石展、动植物标本展、黄河古象厅及民俗厅。全馆建筑形似展翅高飞之苍鹰,视野高远,雄踞长空,寓意“自强不息,独树一帜”。兰州大学博物馆的馆铭为“巍巍金城,悠悠萃英。喜逢百年之庆,乃建博物馆以志之:一为传承兰大百年学脉,彰显名师巨擘之风采;二为展示吾校百年收藏,虽敝帚而自珍;三为典藏研究西北文物,保存自然与人文之DNA”。同时,将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传承文脉,彰显风采;典藏文物,展示文化”等育人经典鎸刻于馆前的巨石上。高校博物馆作为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主要展示场所,以有形的物品向大学生直接展示历史与现实的变迁,这是一种形象与鲜明的教育展示方式,是校园文化的深度延伸。据推测,就藏品数量而言,近200家高校博物馆拥有各具特色的藏品,从数量上甚至超过故宫、国家博物馆等几大著名博物馆的总和,高校博物馆已经成为校园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许多高校步入发展新阶段的见证。

三、博物馆是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而发展的,与教育有密切关系。

博物馆教育受众面可窄可宽,年龄层次可小可大,教育内容可浅可深;陈列内容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可植入学前或基础教育内容;通过专题展览,系统研究,知识集合,可与大学专业或行业教育对接。从深层次要求,博物馆教育是大学间接教育的重要补充,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第二课堂。国外的高校博物馆,也是传承大学血脉和校园文化自信的最好平台。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有收藏着古埃及、古希腊、古巴比伦等地区考古学瑰宝的人类学博物馆;匹兹堡大学有一流的卡内基博物馆、艺术博物馆、自然历史博物馆;耶鲁大学有享有世界声誉的美术馆和自然历史博物馆;美国东部的规模不大的佛蒙特大学,也有一个藏有2000多件美国土著人美术作品的佛兰芒人博物馆等等。在人类文明和经济较为发达的国家的城市或大学博物馆众多,一个博物馆就是一个教育集聚点、一个文化集合区、一个旅游风景线,就是一个思想交流与知识传授的空间。从整体上看,高校博物馆是作为大学教育的组成部分发展起来的,随着大学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而提高。前面所述的国内外大学的不同类型博物馆,从教育层面看,在人类学、地质学、民族学、考古学、历史学、地方志学、交通科技等方面,与大学同类学科的教学科研密切相关,既是教学科研的产物,又是教学科研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文化层面看,没有相关学科理论的支撑,没有相关学科研究的深入,没有馆藏实物的文化提炼,其博物馆功能的发挥是不可想象的。可以说,博物馆教育与文化,随着校园文化建设的深入而同步发展,已成为校园文化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大学是知识的殿堂,其博物馆是殿堂中的最精华部分。

具有对学生进行课外辅导、佐证理论教学,及传播德育知识、美育文化、智育知识等功能,并将馆藏实物等“冷文化”变成可亲且可敬的校园文化。实践中,课堂教育与博物馆教育在知识结构上是不同的,课堂教育是公认的、权威的“论证后的阐述”,是理性的、规律的总结;而博物馆教育则强调“实证”和“物证”,是感性的、具体的展示。在博物馆,受众吸收文化和传递知识的兴趣很高,自愿和自我导向明显,大都自然地完成集知识教育和文化传递于一体的教育过程。引导学生走进博物馆,借助现代化信息手段,重视直接与间接的体验,有助于让受众进行自我学习,有效地接受课堂以外的更多更直接的知识信息,达到实践教育的基本目的。德国科学技术博物馆的陈列以实物为主,辅以图片和文字,再现了不同历史时期科学技术和生产水平的面貌。如“动力”部分的陈列,展示从原始的人力、畜力、风力、水力机械,发展到蒸汽机、水轮机、发电机、内燃机和汽轮机等的过程;又如“加工机械”部分的陈列,展示从手工工具、人推马拉工具、天轴皮带车床,发展到自动机床、新式数控机床,以及现代化的自动联合生产线;“运输工具”部分的陈列,展示从原始的雪橇,独木舟以及各种畜力车开始,经过机动车、机帆船,一直发展到新式轮船和气垫船等等。走进博物馆,可以模拟再现历史的场景,让参观者参与其中。在澳洲巴拉瑞特淘金博物馆,参观者可进入100多年前开掘的淘金坑道,体验过去的采矿、选矿、锅炉、冶炼等最原始的生产程序,可见昔日淘金镇上马车、店铺、旅馆、邮政所、剧场和警察署等场景。走进博物馆,参观者直面历史场景,从而加深对具有很高研究价值的文物的直观认识。

五、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博物馆与大学文化建设异曲同工,推动了校园文化的阶段发展;高校博物馆成为传承大学血脉和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场所,积淀了校园文化的历史厚度;高校博物馆正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第二课堂,拓宽了校园文化的展示广度;高校博物馆成为集知识教育和文化传递于一体的殿堂,延伸了校园文化的育人深度。由此,应将高校博物馆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将其发展列入国民经济教育和博物馆事业发展规划中,进而从深层文化的高度来推进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

作者:谢文静单位:深圳职业技术学院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探讨:大学校园文化的培育建议

1当前校园文化的认知现状:基于沪上某高校的调研

为了便于更好地了解当前大学生对校园文化的理解和认知,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大学校园文化的培育,我们专门在沪上某“211”高校学子中进行了有关校园文化专题的走访问谈和问卷调查。在对涉及十个学院二年级以上学生的1500份问卷调查进行统计分析后,我们发现,该校有98.6%的学生认为每所大学都应该具有自己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在被问及校园文化对自己的成长成才影响如何时,选择对自己的影响非常大和很大的比例占了94%。有95%的同学认为,一所大学有必要按照学校发展的整体定位和时展的要求及时提炼和设计符合自己特色的校园文化,认为没有必要和无所谓的只占5%。这说明广大学子经过一段时期的大学生活,对校园文化的重要性以及发展方向都有着一定的理性认知。

在被问及在大学学习生活的岁月里,你认为哪些是本校校园的特色精神时(双项选择),99%的学生选择了“勤奋求实”(为该校校训),72%的学生选择了“合作精神”,68%的学生选择了“实践精神”;在被问及哪项校园文化是我校虽然存在但尚需大力培育发展的时,有52%的学生选择了“敢为人先”,有42%的学生选择了“创新精神”。由此可以看出,经过几年华理的生活,广大学生对该校以“勤奋求实”为核心的校园文化一致认同,对该校中既已存在且较有特色的“合作精神”和“实践精神”也有深刻的感受。与此同此,对于“敢为人先”和“创新精神”等新时期必须具备的文化和精神要素,则表现出了亟待凝练提升并推而广之的热切期盼。对于这种期盼,无疑是校方在今后一段时期内重点推进的方向。对于形成校园文化的关键性因素(多项选择),在被问及的学生中有50%的学生选择了学校的办学理念,49%的学生选择了公平公正的制度环境,36%的学生选择了教师的言传身教,21%的学生选择了第二课堂的系列活动,选择校园布局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占了9%。同时公平公正的制度环境同样不可或缺。

2大学校园文化的培育对策

鉴于校园文化在高校建设中的巨大作用,结合上述对沪上某高校学子对校园文化认知状况的调研,我们认为在校园文化培育的工作中,下述几大方面必须引起我们的充分关注。

2.1校园文化一定要定位明确,层次清晰

所谓定位明确,就是一个学校必须及时提炼和弘扬富有学校个性和时代特征的文化导向,这是团结凝聚学校师生员工、规范其行为并影响其价值取向的重要精神力量。其虽言简意赅,但内涵却非常丰富。因此一经制定,要马上将其作为学校的重大方针进行落实。所谓层次清晰,就是在校园文化培育的对象上,突出强化优势和培育劣势这两个层次,即对于学校的既有的优势校园文化,要倍加珍惜,如在上述各名校校训中所体现的那些要义,由于它们都是是几代学人不断努力的结晶和宝贵的精神财富,对良好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学校整体实力的提升具有不可忽略的作用,因此必须通过学校各方面的通力合作及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通过第一第二课堂的系列活动以及校园的制度建设和器物建设落实到教、管、学、娱的工作实际中。一旦通过励精图治能够在良好氛围的营造中形成良性发展机制,并以此为契机举一反三并形成系列有效配套机制,那对一个大学的健康发展来讲无疑是决定性的。某种程度上来讲,近些年国内某些大学声誉的快速上升和个别大学声誉的逐年下降,很大程度上与上述两大培育的成功与否有着很大关联。

2.2在校园文化的培育中要强调几大教育平台的有机结合

具体而言就是:第一,强调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结合。通过规范第一课堂建设,确保大量优秀教师能站到教学第一线。本次调研中有30%的学生选择“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形成校园文化有关键作用便是最好的证明。而作为发挥学生特长之重要阵地,同时也是发挥学生首创精神的第二课堂,再加之本次调研中21%的学生得出的“第二课堂的系列活动”对形成校园文化影响最大的结论,则更加让我们看到了其在启迪智慧、陶冶情操、拓展视野和丰富知识方面有着第一课堂力所不及的巨大作用,因此必须要在校园文化的培育过程中加以重视。第二,强调校园内与校园外的有机结合,就是大学校园要以海纳百川,兼容并包的姿态,吸收人类社会进步中一切文明成果,懂得兼取众长、以为己善的道理。同世界各国的大学相互交流、相互学习,推动大学文化的进步,也推动大学校园文化的发展,使大学不断获取发展的动力。第三,强调校园重大事件刺激(如国庆、校庆)与微观事件(关心关爱学生的方方面面,在每一个细节上都体现真正的人文关怀)处理上的结合。这些都是被证明了的加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路径。

2.3培育校园文化一定要聚焦中心,全方位多角度共同推进

具体而言,就是尽管校园文化的内核比较简洁凝练,但就其走向健全完善的角度讲,则无疑是一个涉及全方位多角度的系统性工程。正因为如此,在当前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中,必须做到中心聚焦,通过全方位多角度的努力来共同达至既定目标。为此,我们必须在下述几大方面进行努力。第一,大力加强校园器物文化的建设,就是要将校园中的器物建设纳入到校园文化建设的总体规划中,加大经费投入,以确保校园文化设施的完美性、健全性和象征性,从而使广大学生受到启迪和教育,在其求知、求美、求乐中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第二,加强校园制度文化的建设,就是在科学民主决策的基础上,健全学校的学科建设和相关规章制度建设,为学生的成长成才创造一个公平、公正、有序向上的大环境。从而使得广大学子能够在一个求真务实、自由民主、容法明德的校园环境中成长,通过机制创新和制度保证让越来越多的学生享受到校园生活的应有乐趣,从而真正领略大学生活的真谛。本文以为,只有上述二者得到了完全落实,那么,这种真正由内而外的校园文化才会在将整合上述“定位明确,层次清晰,多平台交流”之举措并将其优势真正全面发挥出来的同时,真正在课堂教学、社团活动、课外创新大赛、高雅艺术进校园、典型教育、社会实践等系列行为活动中有效生成全面有效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坚强堡垒。

作者:张振明单位:华东理工大学继续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