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公立医院内部审计研究3篇

时间:2023-01-06 10:39:36

摘要:内部审计部门要发挥好再监督、再评价作用,必要时开展审计整改回头看,以实现完善组织治理、规范权力运行等组织目标,促进医院安全发展。

关键词: 公立医院 内部审计

公立医院内部审计研究3篇

公立医院内部审计研究篇1

1引言

公立医院内部控制,主要是为了保证医院经济活动合法合规、资产安全和使用有效、财务信息真实完整,有效防范舞弊和预防腐败、提高资源配置和使用效益。而想要有效提升公立医院内部管理质量,离不开完善的内部审计机制。在新时代背景下,部分公立医院内部审计机制不够完善,究其原因是公立医院普遍重技术、轻管理,导致这些公立医院内部审计理念滞后、技术落后、独立性较差,严重阻碍了医院内部管理质量的提升。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公立医院需要转变自身的理念,注重医疗发展的同时,也给内部审计工作同等的重视,通过科学合理的手段,不断优化和完善内部审计机制,进而有效提升内部审计质量。

2新时期公立医院内部审计作用

在新时期,公立医院内部审计工作具有以下四点作用:其一,有助于提升资产安全性和完整性。在实际工作中,审计部门主要的工作内容是对财务管理活动进行监督,而想要做好该项工作,需要审计部门是独立的。而内部审计的主要工作内容是对各项经济活动进行审查,进而公平评价财务和经营管理活动,且提出科学合理的建议,进而促使相关人员可以及时发现并掌握潜在风险,不断优化完善内控流程,进而有效提升财务安全性;[1]其二,有助于提升廉政建设效果。在内部审计工作中,可以有效防止员工以权谋私,有效降低了经济犯罪情况的出现,促进医院内部廉政建设;其三,有助于给医院带来更多经济效益。在内部审计工作中,对医院经营经济效益进行审计,能够防止出现资金流失问题和资金使用不当问题,与此同时还能够给出科学合理的意见,对财务支出进行有效控制,进而不断提升运营效益;其四,有助于提升风险防范的效果。最近几年,随着新医改不断深入,给医院带来了诸多政策风险和市场风险,在内部审计工作中能够对经营活动进行规范,有效控制各项风险,提升医院运行稳定性。从上述四点可以看出,公立医院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利用科学合理的手段,建立和完善内部审计机制,促进公立医院长期稳定发展。

3新时期公立医院内部审计问题

3.1审计理念有待创新根据相关调查显示,在内部审计工作中,部分公立医院的工作重点仍然是财务审计,在数据真实性、合法性层面,消耗了大量资源,而在其他审计内容中很少投入资源,导致内部审计工作效果不明显,过于片面化。这些公立医院在内部审计工作中,把差错纠弊作为了职能,内容侧重于财务审计,没有考虑到管理工作,也没有提出审计建议。而以财务审计为主的内部审计工作,难以有效防范医院内部控制的潜在隐患,也无法通过管理给医院带来更多的价值。此外,公立医院内部审计理念较为滞后,导致审计工作程序存在僵化问题,评价指标相对滞后,不利于医院改革发展,也不利于医院长远发展。[2]

3.2审计方式与技术有待创新在公立医院以往的财务审计中,审计方式是逐一检查会计账目,进而对业务发展情况进行掌握。而现阶段我国大部分企业的内部审计都以关键风险点把控为主的审计方式,该种审计方式通过事前防范、事中监督、事后评估的全过程审计,能够有效规避防范风险。并且,在医院内部审计工作中,信息化建设较为缓慢,计算机技术还没有在内部审计中得到充分利用,影响到了内部审计的效用发挥。

3.3内部审计独立性有待加强在医院内部审计工作中,审计是否独立直接影响到内部审计作用的发挥,因此,公立医院应该设置独立的内部审计部门,由单位负责人直接领导。根据相关调查显示,部分公立医院在内部审计工作中并没有把审计部门和财务部门进行分割,甚至部分公立医院直接把内部审计作为财务工作的一部分,严重影响到了内部审计的公正性,不利于内部审计职能的发挥,大大降低了医院内部控制水平。[3]

4新时期公立医院内部审计机制的建立及完善

4.1创建完善的内部审计制度,规范审计行为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新时期,公立医院想要有效提升内部审计质量,需要有完善、科学、规范的内部审计制度作为保障。现阶段,在很多公立医院中内部审计制度都存在滞后性的问题,究其原因相关主管部门在制度、政策指导方面还是空白,没有为内部审计机制的完善指明工作思路与方向。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公立医院需要积极主动和卫生主管部门交流、沟通,严格根据卫生主管部门的指导,对自身内部审计制度进行建立和完善。与此同时,需要明确规范机构设置、职业规范、经费保障、奖励、惩罚、内部审计职责、内部审计任务等。此外,在公立医院中,内部审计不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因此医院可以针对内部审计中出现的问题,开展专门的警示讲座,及时纠正审计问题,营造一个良好的内部审计工作环境。

4.2注重信息化建设,保证内部审计信息沟通顺畅现阶段,公立医院在内部审计机制建立及完善中,应注重信息化建设,可以创建信息资源应用平台,与医院HIS、PACS、LIS等系统软件进行衔接。在信息化内部审计模式下,能够实现实时查询医院各项业务收支,和预算进行对比性分析;对药品、后勤物资、卫生耗材等流入流出规律性与内控审核,提升物资采购合理性;对独立核算医疗项目的成本耗用与收益情况进行分析,对照论证资料及时找出差距,实施项目管理事中控制;对各业务科室工作量、收费情况进行实时查询,对各个学科业务发展趋势进行分析,提供给业务科室调整病种结构、收费结构可靠的数字依据。此外,为了提升内审精准度与效率,公立医院可以结合实际情况,陆续开发内部审计应用软件,例如库存物资管理审核系统、后勤托管服务审核系统、固定资产管理审核系统等,结合审计范围与内容,创建对应的内审模式。

4.3强化风险识别能力,评估医院经济活动风险受到新医改实施和公立医院改革的影响,公立医院的所有权、经营权在慢慢地分离,医院发展环境不断发生改变。加之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医疗运行环境变得越来越复杂,给公立医院带来了较多的运行风险,医院的偿债能力、可持续经营能力、盈余能力等都出现了不确定性,所有细微的失误、错误经济决策都有可能会不利于医院发展。因此,公立医院需要创建完善的风险防范体系。内部审计是公立医院内部的重要约束机制和手段,也是风险防范体系中的重点内容。为了有效规避医院运行风险,医院应不断强化内部审计机制的风险识别能力,识别、评估、防范经济活动控制的风险,及时有效监控风险。[5]例如,医院可以组织专家,评估有可能产生的风险活动、评估日常经营中经济活动带来的风险;或者是医院可以结合自身业务实际情况,创建完善的风险预警机制,有效避免风险的发生。

4.4实施绩效考核和评估,将内部审计与其挂钩在公立医院内部管理中,绩效评估不仅需要凸显在效益分配方面,还需要凸显在内部审计部门的效益审计方面。效益审计主要是指对某项目资金的经济性和效益性进行综合性评价,且通过审计对公立医院支出结构进行进一步优化,进而有效提升医院支出效益。现阶段,在公立医院中,有关绩效审计的工作相对较少,但是绩效审计对于医院经济活动具有较为积极的意义,其是考核、评价医院经济活动效益性的有效手段,也是提供医院经济活动可靠依据的有效手段。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公立医院应结合实际情况,实施绩效考核和评估,且把内部审计和绩效考核、评估进行挂钩,有效调动审计人员工作积极性,提升内部审计质量和水平。

4.5优化内部审计工作流程在新时代背景下,公立医院想要对内部审计机制进行不断优化和创新,需要设立专门的内部审计机构。这就需要医院结合相关法律规范,加强自身内部的各项制度建设力度,结合所创建的内部审计机构,详细明确审计人员岗位职责,对审计人员工作内容进行细化,这样才可以促使内部审计的职能充分发挥出来。在创建内部审计机构时,医院应注重资金投入,引进专业性审计人员,创建完善的内部审计制度,进而保证审计人员在工作时可以做到有章可依,保证审计工作的规范性和制度化。

4.6完善内部审计监督制约机制首先,内部审计除了要开展财务审计,还需要创建审计数据库,提供给内部审计监督可靠的数据依据。其次,需要对医院领导机制进行优化,创建行为约束机制,对内部审计监督效用进行落实。[6]最后,需要不断提升全体人员审计风险防范意识,利用群众监督职能,对监督机制进行完善,有效保证内部审计监督效果,进而有效提升医院内部控制质量。

5结论

总而言之,在新时代背景下,公立医院内部审计机制的建立及完善是非常重要的,不仅可以有效提升内部审计管理水平和质量,还可以保证公立医院正常运营,促使公立医院健康长效发展。现阶段,由于受到多种因素影响,部分公立医院在落实内部审计机制时还存在一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内部审计工作效果,不利于医院的发展。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公立医院需要明确内部审计机制建立及完善的重要性,并结合实际情况,通过科学合理的手段,有效提升医院内部管理质量,促进医院进一步改革发展。

作者:张玉琴 单位:庆阳市人民医院

公立医院内部审计研究篇2

一、公立医院内部审计面临的新形势

(一)新形势下公立医院发展环境公立医院在坚持公益性前提下,既要实现社会效益,又要获取合理经济报酬,实现经济效益。新形势下,加强运营管理,通过资源合理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强成本管控,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结合起来,推动实现价值医疗。新形势下,对医院内部审计工作提出更高要求,内审部门除了做好财务收支审计外,更要将审计工作融入医院发展的关键环节,围绕医院发展过程中的难点、热点和焦点问题,助力医院在落实国家政策的前提下,堵塞管理漏洞,增收节支,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生态效益,防范和化解重大风险,提升内部审计效率和质量,推动医院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二)新规定赋予内部审计新要求审计署的《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审计署令第11号)赋予内部审计新的内涵,在强调了内审人员独立客观的工作要求外,还进一步为内部审计工作提供了制度基础和操作遵循。原国家卫生计生委的《卫生计生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清晰明确地指出,包括二级以上医院应当根据国家编制管理相关规定,设置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专职审计人员不少于2人,鼓励探索实行总审计师和审计委派等制度,为医院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和权威性确立了行动指南。医院内部审计的基本职责是监督,是内审人员在监督医院会计部门和其他部门的经济活动的同时,关注其制度健全和执行情况,跟踪医院下达的目标任务完成和落实情况,对医院的规范化管理发挥重要作用。内部审计的评价职能是内审人员通过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外部标准和内部标准来评价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制度的健全性、合理性和有效性。内部审计的建议职能是在评价的基础上,从健全完善制度、优化改进流程、提升内部控制水平、风险防范措施、增收节支途径和专业咨询等服务的角度提供建议,帮助管理层进行科学决策,强化内部控制,堵塞管理漏洞,进而提高效益。内部审计提供咨询建议服务的目标就是完善医院内部控制制度和风险管理体系,同时给内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能力要求。

二、公立医院内部审计的现状

(一)内部审计缺乏独立性、权威性目前,有的公立医院的决策层对内部审计的认识不到位,对内审部门不重视,认为其在以业务为中心的医院里无足轻重,有的甚至产生抵触情绪,认为内部审计的监督职能削弱了他们的权力。有的医院没有单独设立内审部门,领导不重视、被审计部门不配合、审计结果不运用,内审人员开展工作常处于比较被动的局面,医院内部审计作用发挥受限。

(二)内部审计制度不完善,职责单一有的公立医院对内部审计不重视,缺乏制度规定,开展内部审计工作基本依靠内审人员自身责任意识;有的医院内部审计制度虽有但不健全,缺乏实施细则,工作开展依据不充分,流程不规范,约束力不强,主观因素和随意性较大;有的医院内部审计制度过于简单且不具有操作性;有的内部审计制度修订不及时,远远滞后于医院的快速发展,跟不上审计工作的实际需求。这些现象弱化了内部审计的作用,比如在发挥监督职能上,没有合理完善的制度支撑,虽然也能够完成内审工作流程,但在独立性、执行力、有效性方面都会大打折扣,难以达到应有效果。面对新形势,随着医药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医院自身的快速发展,在制度缺位的情况下,内部审计将不能满足现代医院管理的需要。

(三)内部审计理念和方法落后目前,大部分公立医院内审部门在进行内部审计时还是一种居高临下的审查方式,工作理念陈旧,服务观念不足,被审计部门也相应处于戒备和防范的状态,增加了审计难度。审计方法仍然以人工查阅账簿、凭证为主,审计内容局限于对财务收支的合法合规、合同的履行情况、票据的真实性完整性等事项,审计方式采取事后检查核对。内部审计工作信息化程度不高或完全没有应用新型技术手段。

(四)缺乏内部审计人员和内部审计专业性目前,很多公立医院的内审人员配备不足,专职审计人员缺乏。有的是由财务人员或纪检人员兼职,有的虽然是专职审计人员,但并不具备审计或相关专业知识,人员能力水平参差不齐,缺乏专业素养。审计工作中,很难组织开展具有较强专业性、系统性的审计项目,审计工作质量难以保证。

三、新形势下公立医院内部审计新思路

(一)确立内部审计独立性和权威性1.公立医院应当严格落实《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和《卫生计生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明确的内审机构设置、人员配备的要求,保障内审工作的独立性。2.公立医院的内审部门应在党委直接领导下,对医院主要负责人或党委(党组)负责。内审部门年度审计计划应报经院长办公会和党委会审议,审议通过后严格实施。医院党委要定期听取内部审计工作汇报,加强对内部审计工作规划和队伍建设等事项的领导,使得内审部门在单位决策层获得有力支持,为内审工作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如此,内审人员才能解放思想,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拓展思路,敢于发现问题、剖析问题、解决问题,发挥内审权威性,提高内审工作成效。3.公立医院应依法设置总审计师,将其纳入医院高层管理体系,提高审计人员的地位和话语权。明确三甲医院总审计师应进入其医院党委(党组),协助党委(党组)书记分管内审工作,加强对公立医院内审工作的统一管控,落实党委(党组)对内审工作的制度设计、规划协调,强化党对公立医院内审工作的核心领导。总审计师参与决策,为单位领导出谋划策,提出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通过内部审计结果运用,提高领导医院管理层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总审计师与总会计师相互牵制、相互促进,共同帮助医院增加价值赋能。总审计师设立有利于内部审计人员职业发展,形成内部审计组织的归属感和权威性地位,对提高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完善内部审计制度和明确职能1.内审人员要扛牢政治责任,强化使命担当,着力内部审计制度的梳理、修订和完善,自觉监督制度的执行和落实情况,并建立相关落实机制。2.内审人员要遵循准则,严格程序,规范内审流程,约束内审行为,实现内审工作的客观性。3.强化内部审计评价和咨询活动职责,遵循《卫生计生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加强对重点部门、重要岗位和关键环节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将内部审计评价和咨询服务职能融入医院运营管理中,为医院的决策层和执行层提供审慎稳妥的解决方案,体现出内部审计的价值。4.拓展内部审计工作范围。综合公立医院的任务和目标,结合医院实际,更新和探索新的内部审计工作内容,以促进医院发展目标实现。内部审计内容在量上和质上都应有变化,在做好常规财务收支审计的基础上,可以把政策落实情况审计、预算执行情况审计、投资决策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外包事务审计、防疫物资管理审计、疫情防控工作执行审计等,纳入日常内审工作,贯穿医院发展的方方面面。

(三)转变内部审计的理念和方式理念决定道路,思路决定出路。现代内部审计作为医院加强管理、防范风险和促进发展的治理工具,要围绕医院高质量发展需求,更新理念,与时俱进,突破传统审计方法,拓展范围,利用现代审计技术和方法,提高内部审计价值。1.内审人员要树立现代审计理念,采取“服务式”审计方法。通过充分沟通,消除被审计部门的抵触和反感情绪,与被审计部门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让被审计部门知道彼此的目标和利益是一致的,共同分析发现的问题,一起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为其提高管理水平、实现发展目标提供服务。2.发挥内部审计的“增值”作用。“增值”是内部审计重要目标,全面了解被审计部门工作职责、业务流程和重要风险点,对业务中的每个环节特别是价值高、风险大的环节,通过流程优化和风险应对,使价值更高或损失变小,审计前后进行对比,将审计成果和价值展现出来,激发内审人员的积极性,促进被审计部门目标实现和增值,得到被审计部门的信任和认可。3.强化审计成果运用。内审部门在建立审计整改台账的同时,需督促被审计部门也建立内部审计发现问题整改台账,并建立定期督办、报告和清单销号等制度,推动整改责任落细落实。内审部门加强整改情况跟踪检查,对已完成的各专项审计整改落实情况进行“回头看”,并将审计整改情况嵌入新项目实施方案,作为单独一项内容进行报告,重点核查被审计部门以前年度审计整改落实情况,着力构建内部审计查出问题整改长效机制。4.利用审计信息化提高内审效率。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医院信息化建设为大数据技术运用到内部审计工作提供了支撑。内审人员能够迅速采集到大量数据,通过筛选、提炼、分析,得到内部审计需要的数据,再利用专门的内部审计软件,对数据进行深入分析和挖潜,解决传统审计模式下数据的片面性和局限性,保证内部审计的结果精确、严谨和全面,高质高效地完成审计目标。

(四)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素质和能力新形势下,公立医院应该加强审计队伍建设,培养具备专业能力和管理能力的复合型审计人才。内审人员自身素质的高低是做好内审工作的基本条件。首先,要有过硬的政治素质。对党忠诚,要有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其次,要有良好的职业操守。始终保持独立、客观、公正的立场,克己奉公,严谨务实,这样才能维护审计的权威性。最后,要有较强的专业能力。良好的心理素质、沟通能力、管理能力、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都是新形势下内审人员必备的素质。要提高内审人员整体素质,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充实内部审计队伍。在增加专职内审人员的同时,要把好人员的专业关,根据医院发展和内部审计开展工作的需要,将审计、基建、计算机、法律等专业人员充实到内审队伍中。二是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现阶段知识更新迭代的周期越来越短,医院在高速发展的过程中,会面临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需要内审人员运用专业知识发现、分析和解决这些问题。内审人员要充实和审计工作相关联的知识,提高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三是加大业务交流和培训力度。借鉴外部好的经验和做法,结合自身情况,加以创新,运用到内审工作中,提高人员执业能力。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高速发展和医改的进一步深化,高质量发展下的公立医院形势严峻,同样处于新形势下的内部审计工作也面临新矛盾。医院内部审计要在确保独立性、客观性的前提下,建章立制,更新理念,突破传统审计方法,拓展创新内部审计新职能,加大内部审计队伍建设,利用现代审计技术和方法,推动内部审计持续高质量发展,助力医院建立现代化管理体系。

作者:孟麒

公立医院内部审计研究篇3

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自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步入了新时代。随后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概念在党的五中全会中被明确提出,要求统筹发展和安全,并作出工作部署,以实现组织更安全、更高质量发展,六中全会中进一步被要求予以贯彻落实。“十四五”规划也提出“统筹发展和安全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的要求。同时,自2009年启动深化医改后,党中央、国务院全面推进建立全民医保、深化公立医院改革、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完善监管体制,积极探索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对公立医院管理精细化、规范化的要求与日俱增。面对新发展阶段的新任务新要求,公立医院内部审计如何结合行业特点和政策要求,科学把握职能定位,切实为本组织统筹发展和安全发挥增值作用,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公立医院开展内部审计的重要意义

公立医院是政府投资设立的非营利性单位,需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面对日益复杂的经济运行环境,公立医院既需要保持公益性、提供医疗服务、保障民生,还需要达到医院治理体系和管理能力现代化,兼顾质量与效率的均衡,这对医院运营管理形成了巨大考验。进入“十四五”时期新发展阶段,公立医院为实现更高质量、更为安全的发展,内部审计作为一种内部约束机制,可深入触及组织内部经营管理、经济活动各个层级,在建立健全公立医院内部控制体系、监督、评价公立医院运营管理状况,规范和约束管理人员工作行为、提升公立医院的风险防控水平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有效促进组织完善治理、实现目标。

二、新时代公立医院内部审计的职能定位

1.新时代内部审计职能定位。随着内部审计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曾先后7次对内部审计含义进行修订,内部审计职能予以不断演化完善,逐步从最初的单一财务会计审计转向现代的多元化经营管理审计。这一过程中始终突出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客观性,以期达到帮助组织实现目标、增加价值的目标。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入,国内关于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也随之增强与拓展。《中国内部审计准则1101号———基本准则》《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审计署11号令)等规范性文件指出内部审计对单位财政财务收支、经济业务活动、内部控制建设、风险管理等事项,实施独立、客观的监督、评价和建议,以促进组织完善内部治理、实现组织目标。

2.新时代公立医院内部审计职能定位。《卫生计生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国家卫生计生委令第16号)中关于内部审计的职能定位秉承上述我国内部审计职能定位,深入发挥促进组织完善治理,提升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作用。作为我国医疗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新医改进入攻坚阶段,“十四五”期间国家进一步要求加强公立医院建设,对公立医院管理精细化、规范化的要求与日俱增,公立医院内部审计工作也应顺应管理环境的变化,把监督和服务作为审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贯彻“统筹发展和安全”的工作理念和思路,不断创新内审组织机制,从传统的查错纠弊职能出发,以推动组织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发展为主轴,不断提升审计价值,主要发挥监督、评价、系统管控、咨询四种职能。监督职能主要通过对公立医院各项经济活动及其内部控制的监督检查,揭示违规行为,重点关注三重一大事项与权利集中部门,规范权力行使,切实发挥深化改革和降本增效作用。评价职能首先应真实、客观、全面地反映公立医院经济运行与发展,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客观评价医院的决策方案是否按既定计划进行,医院运营管理中有无存在的缺陷漏洞,提出具有针对性、指导性的建议,进而促进提升医院经济和社会两方面效益。系统管控职能通过建立健全医院内部控制,强化内部权力运行制约,规范内部各项经济业务活动,积极防范运营风险,维护医院发展安全。咨询职能体现在内部审计查明问题的同时,还需针对问题提出意见与建议,为完善医院管理提供有效决策依据,这就要求公立医院内部审计强化服务意识。

三、公立医院内部审计的特点

作为单位内部审计,公立医院内部审计既具有服务对象和业务范围的内向性及审计机构和人员的相对独立性等一般特点,同时公立医院作为一个特殊的领域,还具有其自身的特点。

1.审计领域广泛、层次多。随着公立医院业务范围的持续拓宽,会计核算对象医疗业务、科研业务、教学业务等多项专业和辅助业务,核算规模大,内部管理机制也呈现多元化特点。会计核算类别上,涉及多种会计核算管理体系,如单位事业账采用财务预算管理体制,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集中核算模式;基本建设项目往往需单独建账,专款专用,专户管理;工会账务则适用工会会计制度,坚持统一所有、分级管理;院办企业需独立核算、自负盈亏,落实企业化管理。同时2019年新政府会计准则制度的实施带来的新旧衔接问题,都导致会计核算日益复杂化。同时,公立医院内部审计工作涉及面广,既涵盖预算管理、内部控制、经济责任审计等传统领域,也包括公务支出与公款消费、科研经费管理、建设工程管理、国有资产管理等重点领域,还有政策跟踪审计、人才培养绩效评价、风险管理等紧跟时代步伐的新领域审计,审计类型多元化、综合性强。各类型审计中既包括审计国家层面的政策、法规、制度等执行情况,也对公立医院内部规章制度、决策等执行情况予以监督、检查、反馈、跟踪、评价等,审计领域广泛、层次繁多。

2.审计对象多元、信息化程度高。近年来,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涌现出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应用集成等一系列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我国公立医院的信息化建设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实现了医疗信息化、科研网络化和管理信息化。医院信息系统涉及财务收费管理、固定资产管理、人才资源管理等医院各管理业务环节,以及药品管理、电子病历、医学影像等临床管理方面。医院的高信息化程度也要求审计信息化水平的提高,以跟上审计对象的信息化步伐。

3.审计内容复杂、专业性强。公立医院显著区别于企业的特点之一是运用财政资金和自筹资金来完成医疗、教学、科研任务。随着医改的深入,公立医院对筹资模式进行了一些积极探索,主要包括同其他医院协作开展业务合作、托管医院、组建医疗联合体等,致使资金来源方式趋于多样化。同时,公立医院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实体,有权依法制定各项内部管理制度及作出相关重大决策。资金来源多渠道化、经济活动多样性和制定决策的权力,都决定了公立医院内部审计的复杂性和专业性。此外,由于公立医院审计对象多元和领域广泛,各项审计项目开展所依据的国家政策、法规、制度,需要的知识储备、开展审计的重点都是不同的,这要求审计人员需要具备高度的专业胜任能力。

4.审计资源稀缺性。目前,大部分公立医院内部审计机构普遍存在人力资源不足的情况。审计人员基本来自单位内部,数量少,且与部分项目负责人关系十分密切,独立性受限,难以客观评价;审计人员学历主要以本科为主,主要来自财务、审计专业,缺少法律、工程、信息、医疗等方面的专业背景,知识结构相对片面;职称上多为中级,从业经验不足,缺乏审计技巧和综合分析能力,现代审计技术手段掌握不够,这些都导致很难发现深层次问题,使得内部审计工作缺乏深度与广度,专任胜任能力无法匹配新时代公立医院内部审计职能定位。此外,医院管理层重视程度、审计文化等环境资源方面也存在欠缺,仍存在较多与纪委、监察合署办公等非独立设置内部审计机构情况,多由纪委书记主管工作,与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中党委集中统一领导审计工作的领导模式相较层次偏低,这也导致审计实践中工作重心更多偏向纪检监察工作,审计工作遭到忽视。

四、对新时代公立医院内部审计实现路径的几点思考

对照新发展阶段的新任务新要求,公立医院需要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各项职能,更新理念、主动作为,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有效防范风险,实现医院高质量发展。

1.树立科学的内部审计观念。公立医院内部审计机构要始终贯彻新时代内部审计发展理念,从医院管理的战略层面出发,紧密围绕医院中心工作制定年度审计计划,在推进内部审计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全面、准确、完整的坚持新发展理念,确保内部审计目标与医院发展目标一致。内部审计从注重“有无”向“好劣”方向发展,变传统的查错纠弊职能为推动组织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从依据于审计主体需求向服务于审计客体演变,拓展审计内容,扩大审计范围,以医疗大数据为依托,深入开展医院经济责任审计,促进物资采购、经济合同、对外投资、合作项目运行、科研经费管理等各项专项审计的全面开展,有序推进审计全覆盖,为领导决策提供信息。

2.构建科学完善的内部审计工作规章制度。无规矩不成方圆,公立医院内部审计部门要按照审计法律、法规及上级部门的相关文件,结合工作实际,建立科学完善的内部审计工作规章制度。首先,要明确内部审计在组织中的地位、性质、权限,以及内部审计工作具体内容;其次,要建立内部审计联席会议制度和实施办法,包含组织协调、审计内容、审计评价、审计程序、审计结果运用等内容;同时要持续优化各项审计实施办法、内部审计工作程序规则、质量控制管理办法以及具体的各专项审计的制度文件,制定所涉及领域的审计规定或实施办法形成完整的内部审计工作机制。如经济责任审计实施办法、建设项目全过程审计实施办法、科研经费审计实施办法、审计整改实施办法、公务支出审计制度、审计公告制度等制度,以便审计机构能独立行使自己的职权和确保审计工作的公正与公平。

3.创新公立医院内部审计的组织实施。2021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明确了中国共产党对审计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公立医院内部审计应在单位内部建立内部审计领导小组,由纪检、审计、财务、国资、人事等部门负责人组成,构建审计监督大格局,充分发挥审计建设性作用。内部审计领导小组职能主要包括内部审计相关制度的制定,内部审计工作质量的监督检查,对审计工作中出现的难点问题予以协调解决,助推审计查出问题整改落实到位与审计结果运用,并负责指导下属单位内部审计工作与接受上级审计机关的指导监督。内部审计机构是内部审计的实施部门,要保持独立性,在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开展工作。在公立医院内部审计机构人员编制受限的现状下,需进一步创新机制,科学合理组织搭配现有审计力量,抽调兼职审计人员,并探寻内外部审计力量最佳结合点,对常规性零星工程审计项目可委托社会审计开展,并加强沟通协调,把控审计质量,同时积极探索审计监督与党内其他监督贯通协调机制,形成监督合力。

4.深入开展内部控制建设风险评估与评价。公立医院内部审计助力组织安全发展,要更加突出强调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等领域。2020年国家卫生健康委会同国家中医药局联合印发了《公立医院内部控制管理办法》(国卫财务发〔2020〕31号),明确提出内审部门需要开展内控风险评估和评价工作。要求开展内控风险评估工作要全面、系统和客观地识别、分析本组织经济活动及相关业务活动存在的风险,确定相应的风险承受度及风险应对策略,同时针对医院议事决策机制、内部管理机构设置与职责分工、决策和执行的制衡、内部管理制度、关键岗位管理与建设信息化情况等五个单位层面内容,以及涉及预算、收支、采购、资产、基本建设、合同、医疗、科研、教学、互联网医疗、医联体、信息化建设等12项业务层面内容,看其内部控制有没有、好不好、执行没有,提出补充或完善方面的建议,有效防范并管控各项经济业务活动中的运营风险。

5.构建专业化、多元化内部审计团队。人才是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的关键因素。新时代公立医院内部审计职能的拓展,对内部审计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素质的内部审计团队应具备财会、审计、法律、计算机、统计、医疗、基建等多项专业知识,同时内部审计人员应优化知识结构,学会运用风险评估与测试、内控评审、计算辅助审计等技术手段,并具备高度的职业敏感性和洞察力。公立医院应当强化对内部审计人员的教育培训,加强实践锻炼,招聘具有审计专业化背景的人才,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努力打造一支业务精通、清正廉洁的专业化多元化内部审计团队。

6.加强审计结果运用。“审”只是手段,“用”才是目的。在新时代背景下,要推进审计结果有效运用首先要出具高质量审计报告,包括审计评价、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进行的审计定性、处理处罚及审计建议等,并按规定送达相关部门,这是审计结果运用的前提。其次,要严格落实审计整改,建立健全审计整改制度,明确审计问题整改责任部门或责任人,从报送审计整改方案到出具审计整改结果报告,再到跟踪检查审计整改落实情况,全过程把握审计整改各环节,落实审计整改清单销号制、审计整改责任追究制,推动审计发现问题应改尽改。再次,要完善结果运用机制,明确内部审计、组织人事、纪检监察等内部监督管理职能部门在审计结果运用中的主要职责,做到共享信息、各自职责范围内运用审计结果、共同落实整改问责责任,形成监督合力。最后,要健全审计整改长效机制,深挖问题存在根源、建章立制,完善内控建设,发挥审计“治已病”“防未病”的免疫系统作用。同时,内部审计部门要发挥好再监督、再评价作用,必要时开展审计整改回头看,以实现完善组织治理、规范权力运行等组织目标,促进医院安全发展。

作者:赵灵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