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康复治疗学专业集锦9篇

时间:2022-03-19 06:13:18

康复治疗学专业

康复治疗学专业范文1

关键词:康复 针灸教学 探索

康复治疗技术是一个新兴的专业。现代康复医学理念是20世纪80年代初引进我国的,1989年才得以进入医学院校的殿堂。目前,我国康复医学人才数量不足,康复治疗师更是极其匮乏,许多高等职业院校都开设了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为培养出较高层次的实用型康复治疗师,传统康复知识的教授成为不可缺少的内容,且与西方现代康复医学相互借鉴、相互渗透结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针灸技术是祖国医学的精髓,亦为中医康复治疗技术的主要疗法,在临床中使众多患者重新获得了健康,显示了其在治病保健方面的独特优势。鉴于此,我们在针灸教学中,针对专业特点,进行了以下方面的探索:

一、跳出课程桎梏,科学安排教学进度

传统的针灸教学基本都遵循先经络腧穴,后刺灸法,再针灸治疗的顺序,人为地将针灸学这一整体分为若干独立的教学板块。这样的教学安排隔离了相互之间的联系,不能满足学生知识序列递进和能力的序列提升。我们根据专业特点、针灸实际教学要求和学生学情的分析,对教学进度进行了重新调整,宗旨就是“早做多练,做学合一,对接临床”。具体教学做法是:在学生接触针灸课程之始就引入针具和初级刺灸手法训练,使其对针灸产生感性认识,从而点燃其求知的火种,激发其好奇心和探索欲;之后再学习经络腧穴,并在经络腧穴的教学过程中反复练习,充分掌握每个穴位的具体定位、主治作用及操作方法;全面进入刺灸法学习后,其练习不再以少数腧穴为对象,而以常见病的针灸处方为单位,以处方中的腧穴为对象,并结合病情采取相应的补泻等操作手法;进入针灸治疗时,学生已经熟悉了处方内容,则以病案讨论、仿真教学、临床见习为主。这样通过学生自身的参与,及时地把理论学习与实践求知融为一体,在实践中动手动脑,巩固所学知识,强化感性认识,从而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其真正掌握了一定的具体操作技能,提高了实际应用能力。 转贴于

二、以实践为起点、以操作为核心创新教学体系

要调整理论课与实训课的比例,适当压缩理论课,增加实践教学,充分利用多功能实训室,强化动手操作能力。可增加技能考核,在实训室建立模拟诊室,为学生提供一个生动、逼真的临床医院场所,通过虚拟的情境,练习持针、进针手法、行针手法及针刺补泻,结合所学腧穴的不同,掌握不同的针刺方向、深浅度以及不同的补泻手法等技能。熟练后同学之间可进行实体操作,学生在身上用点穴笔点出穴位,然后自身练针或学生之间互相练针,亲自体验针感和各种不同的补泻手法,这样使学生们既获得了针刺的感性认识,又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外,在考试中可加入技能考核,考核内容主要是要求在人体上进行常用穴位(每人4个穴位)的定位,描述主治、操作及注意事项,并选取其中一个穴位进行实际操作(包括进针、出针及运针手法等),最后根据步骤给出成绩。理论课的成绩占总成绩的70%,技能考核占总成绩的30%,达到以考促学的目的。

三、构建“教学做一体”的课堂

康复治疗学专业范文2

【关键词】CBL PBL 康复治疗学

目的:分析CBL联合PBL模式在康复治疗学专业实践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将我校2013级1班与2班学生作为本次实验观察样本,1班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实践教学,2班采用CBL联合PBL模式进行实践教学。比较两种方式教学效果。

结果:实验组学生在理论成绩平均分以及技能操作平均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经比较P

康复是指综合地、协调地应用医学的、社会的、教育的、职业的措施,以减轻伤残者的身心和社会功能障碍,使其得到整体康复而重返社会。康复治疗学专业培养的是康复治疗师,是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在教学中应将理论紧密联系实践并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CBL(case based learning)即“以典型病例为基础的研习”。这是在学生掌握了有关基础知识和分析技术的基础上,在教师的精心设计和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要求,运用典型案例,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或集体协作,提高其识别、分析和解决某一具体问题的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1]。PBL(problem based learning)即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是基于现实世界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方式,强调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主。CBL联合PBL教学模式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就是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以临床实际病例为导向,以问题为基础,使学生通过查阅资料等方法进行自主探讨,在问题中进行学习,再通过实践得出结论[2]。笔者将“CBL联合PBL模式”应用于康复治疗学专业《神经康复学》课程的实践教学中,使学生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并与传统的实践教学方法进行对比,初步探究CBL联合PBL模式在康复治疗学专业实践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一、资料和方法

(一)实验对象

选择我校康复治疗学专业本科学生2013级1班(47人)、2班(48人)为研究对象,其中1班包括男性学生24名,女性学生23名,年龄在19~22,岁,集中分布在(21.07±1.06)岁。2班包括男性学生24名,女性学生24名,年龄在20~23岁,集中分布在(21.57±1.94)岁。两班均在第三学年上学期开设神经康复学课程,两个班学习内容授课教师相同。经课程开设情况、性别、年龄等方面资料比较,两班学生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不具备统计学意义,可用于本次比较试验。

(二)实验方法

1. 2013级1班为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实践教学。

2. 2013级2班为实验组,采用CBL联合PBL模式进行实践教学。开课前将学生随机分为6人一组的学习小组,并为每个小组安排一名高年资中级职称的主管技师作为导师,由导师根据本次课程学习任务给出相关的典型病例,学生们根据已学的知识对病例进行综合分析讨论后做出初步的康复评定、设计治疗方案及治疗目标,并由小组成员分别扮演不同身份的康复治疗师(如康复评定、物理治疗师、作业治疗师、心理言语治疗师、传统康复治疗师、假肢矫形治疗师等)对患者进行评定治疗以验证上述讨论结果,然后导师对本次方案加以点评,学生再次自主查阅资料并利用课余时间反复深入治疗室进行临床实践,最终确定最佳治疗方案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最后小组合作进行案例讨论并总结汇报。如脑卒中的康复,要求每个学习小组根据导师提供的病例,将病例的病因、预防、康复评定、康复治疗及治疗目标为问题点,学生深入康复治疗室,对患者进行康复评定,制定合理的康复计划和方案,进行治疗并撰写报告。然后,每组选派一名学生代表进行病案汇报,在做汇报时其他小组学生可随时提出问题和质疑,该小组可在其他同学的建议及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修改和完善[3]。最后,由教师对各个病例的重难点进行总结,对讨论不足和由于这几例病例的局限性导致学生未掌握到的知识进行补充讲解。

(三)观察指标

对两班级学生理论成绩平均分以及技能操作平均分进行统计。

(四)统计学方法[4]

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通过分析实验组和对照组期末考试中理论和操作技能的平均分来进行分析。其中计量数据采用t检测,并依照(±s)表示,若P

二、结果

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的期末理论成绩及技能操作考核成绩平均分见下表。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

三、讨论

PBL模式为近几年运用频率最高的临床教学方法。该方法以学生为主要对象,以问题作为教学起点。通过探讨的形式由学生自己发现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再由教师作为引导,帮助学生自行解决其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这一教学方式,可使教学过程更加具有针对性,打破常规教学中以教师为主体的受教模式,可有效提升学生学习效率,增强其综合能力。而CBL教学模式,则主要以临床案例作为引导,在教授理论知识的同时,通过各项案例将理论与实际有机结合,帮助学生对理论知识进行更加深入透彻的理解[5-6]。

运用CBL联合PBL模式教学使学生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学习的主动参与者,引入了临床实际病例并围绕病例提出问题与假设,让学生自主查阅资料进行讨论和分析并利用课余时间深入临床进行技能操作验证讨论结果及假设,不仅使教学变得直观真实,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团队合作意识,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临床思维能力,同时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专业水平也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需要注意的是,在运用CBL联合PBL模式进行康复治疗学专业实践教学时,对指导教师的专业能力有着更高的要求,不仅在专业知识上有极强的见解,更需具备极强的沟通、组织能力,可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同时需要对学生所发表的各个观点进行分析,及时指出错误或者存在缺陷的观点。同时,受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部分学生对该教学方式可能表现出不适应的特点,需要教师耐心给予指导,并鼓励同学间互相帮助,建立良好学习氛围。

总之,通过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数据比较可以看出实验组学生期末理论成绩平均分和技能操作平均分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CBL联合PBL模式能显著提高康复治疗学专业课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汤幼平,周曙光.案例教学法应用研究[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0,26(1):28-30.

[2]杜林.CBL联合PBL模式在消化内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卫生产业,2016,13(7):125-127.

[3]李艳.“以问题为基础”教学法在康复治疗学专业运动疗法方向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新课程研究,2015(5):72-73.

[4]杨静悦,高琳,孙飞等.CBL联合PBL模式在肿瘤内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J].基础医学教育,2012,14(7):526-529.

康复治疗学专业范文3

关键词: 基础实验课程 康复治疗学 教学方法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高生活质量的追求,培养基础理论扎实、实际操作能力强及具有一定科研能力的高素质康复治疗学人才是非常有必要的。我们在南通大学医学院康复治疗学专业康复医学教学中尝试开展基础实验课程,实践证明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选取研究对象为本学院2009级(n=32)和2010级(n=33)两个年级的四年制康复治疗学专业本科生,共计65名。

(二)方法

1.2009级学生为对照组,采取传统教育;2010级学生为实验组,在传统教学基础上开展康复基础实验课程。

2.具体步骤:(1)制定整个科研课程大纲,课题开展前指导学生查阅相关文献,认真讲解该课题的重要性;(2)指导老师对实验动物进行造模并分组,将实验大鼠分为:康复训练组、自由活动组和制动组,对康复训练组脑损伤大鼠进行康复训练,并对三组大鼠的不同阶段进行评定,具体方法见本课题组已发表文章;(3)遵照指导老师科研课程设计认真做好每个实验步骤;具体实验任务分配到各个实验小组;(4)小组成员认真做好实验记录,认真分析实验结果。

(三)教学效果评价

调查问卷:调查问卷包含8个问题,每个问题采取“是”或“否”的方式回答。

(四)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对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的综述成绩和调查问卷进行X2检验。

二、结果

由下表可见,基础实验课程的开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康复专业知识和先进的康复理念,提高科研思维和科研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三、讨论

(一)促进学生对康复医学专业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对本专业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康复医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其专业性很强,基础理论课缺乏直观性、示范性,与操作难以衔接;同时许多学生高考填报志愿时只是凭感觉填写,并不了解康复治疗师具体是什么工作,进入医学院校后仍然很茫然。该课程的开设主要针对康复治疗师以后的实际工作核心内容是临床病人的康复训练和康复评定,以学生的动手操作为主题,对实验动物进行康复训练和康复评定,直接观察康复训练的效果,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治疗原理及临床应用,提供一个很好的专业教育平台,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治疗专业学生对本专业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康复专业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康复医学是现代医学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康复治疗专业人员有责任向广大群众宣传康复的理念和提高患者的自我康复意识,这就要求康复专业人员具备扎实的康复专业知识和康复理念。基础实验课程的开设过程中实验组成员查阅了较多的有关康复医学领域的文献,对康复专业知识有更好的理解。同时基础实验课程的开设模拟了早期康复、康复评定和康复治疗的整个过程,极大地锻炼了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

康复治疗学专业范文4

一、案例讨论课的特色

( 一)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基础医学知识较枯燥并且抽象,该学习阶段开展临床案例讨论课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生动的案例和实景查房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冲击,条件允许时,学生对患者可以进行简单的问诊和康复评估,使其有机会接触常见的医患关系,培养其作为未来治疗师( 士) 的同情心和自信心。

( 二) 提高学生总结分析的能力

临床真实案例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的记忆、串联所学的基础知识,给学生一个查漏补缺的机会。如在帮助一位强直性脊柱炎的患者康复的案例中,学生或许能够将之前所学的脊柱的结构、关节的运动、炎症的表现等相关知识点顺利地整理起来,然而关于纤维化和骨化、异常免疫应答这些相关知识点,学生可能已经淡忘或根本没印象,导致学生对该病的产生原因揣摩不透而影响康复治疗。因此,案例讨论课在学生明白其应该注意哪些知识的掌握方面产生了很大作用。

( 三) 提升学生知识迁移能力

学生在临床前期通常不具备扎实的医学基础和归纳问题的能力,讨论时容易反复纠结于一些表象而偏离讨论的主题。如果在讨论课前制定了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讨论要点,课上由教师引导学生围绕核心知识点进行讨论,完成任务单。那么通过一次课堂讨论学生可以接触十多个相似病例,逐渐达到触类旁通,讨论课也同时训练了学生提炼问题和归纳核心信息的自我学习能力。同时也有助于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案例讨论课对教师有极高的要求,他们必须认真设计、管理案例学习资源,并以恰当的方式提供给学习者,必须能够高度把握教学内容,针对学生的疑惑,具备准确、到位地解析和归纳的能力。

( 四) 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教师的有效引导和适当的评估能提高讨论课的效率和质量。承担讨论课的教师必须具有双师( 教师和医师或康复技师) 资格,教龄在5 年以上。他们教学经验丰富,拥有较全面的医学基础知识和康复知识。

( 五) 提高考核效率

讨论课的考核评估与传统的笔试不同,除了课上得分和平时任务单的得分之外,采取研究生答辩方式,现场抽签分析典型案例,回答考官提出的相关问题。这样的评价效果更加客观新颖,学生3 人一组参加最后答辩,在提高考核效率的同时也激励了组员之间的团队协作精神。

( 六) 促进课程的整合和优化

案例更新及时。康复治疗技术不断在发展,人们的康复理念在发生变化,康复设备也在逐年更新。因此,对临床案例的收集整理也是年年更新,紧扣专业特色。更新案例可对我校的课程体系改革和教学内容整合和优化提供及时的反馈性信息,推进深一步的改进。

二、案例讨论课内容的设计

案例讨论课是一门独立于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基础课程之外的课程,与基础课程基本同步开设,学生有机会接触患者,参与讨论相关案例,因此属于实践课的范畴。讨论课案例的选择尽量保证其全面性、典型性及真实性,同时考虑现阶段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接受能力,以康复科、疼痛科、骨伤科案例为主,全科案例、心理咨询室案例为辅。所选案例既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贯穿基础理论知识的重点与难点。基础医学各教研室根据课程标准共同进行筛选、整理、加工出主题案例,同时注意体现整个治疗过程的细节。每个主题案例的提示问题基本囊括讨论要点,数量为5 的倍数,设计紧扣核心知识点,富于启发性和实用性。如右侧股骨开放性骨折导致的外伤休克术后康复案例,解剖学可以问股骨的结构、血管神经走向,组织学可以问骨痂的形成特点,生理学可以问微循环的特征,微生物学可以问感染容易由哪种病原菌引起,病理生理学问休克的特点,影像学可以问下肢X 线、血管造影检查结果等。也可以出现跨学科的、有一定难度的问题,但不要太多以避免打击学生的积极性。整理好的病例统一收入校本教材案例讨论课中作为主题案例,每年更新一次。学生的每次讨论课设置1 - 2 份主题案例,另外的随机案例视病房当时情况而定。

三、案例讨论课的实施

( 一) 开设时间

基础医学课程一般在第一学年开设,案例讨论课的开课时间为第一学年下半学期,持续到基础医学课程全部结束或延长至专业课开课,随意性较大。这样做的目的一方面为了保证学生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另一方面能及时巩固所学内容,减少遗忘,同时在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起到良好的衔接作用。讨论课随意性较大,同时也要考虑到学生数量、师资设备的分配等问题。

( 二) 开设地点

案例讨论课开设地点由教室转移到我校附属医院病房、康复训练大厅或作业治疗室等地方,会议室至少能够容纳30 人,设有书写板和多媒体系统。学生在每次上课前20 分钟随主治医师或康复治疗师查房,查房目标明确,只针对本次讨论课的主题进行。学生查房时认真听,注意记录,在患者允许条件下可以进行简单的动手操作。此举使学生有了当治疗师的感觉,由意境转化成角色,产生了巨大的教育感染力。查房后在会议室集合,分组讨论,最后教师总结讨论结果并下发任务单。

( 三) 组织形式

案例讨论课没有固定的学时,只要将案例讨论课中的主题案例讨论完即可。每堂课时间为45 分钟。每个讨论组固定学生30 人,教师1 人,5人为一固定小组。讨论课不计考勤但不允许迟到和早退。每次讨论课由教师制定明确的学习目标,在课前一周将主题案例及提示问题共同发至讨论组群邮箱,学生自行下载并熟悉案例。要求学生对患者的症状、损伤程度、发展过程及康复方向进行推理判断,写出发言提纲。可以查阅相关教材和资料,组内成员也可以相互交流或请教专家学者。前半节课每小组代表对提示问题进行抽签发言,其余组员自由补充。由带教教师对该组成员的问题回答情况进行打分,其他小组的同学如对发言的结果提出质疑,并就自己的讨论结果提出看法,教师可根据其回答情况对该组适当加分。该激励措施往往使学生的讨论课气氛活跃,各持己见,甚至达到针锋相对的局面,此时,教师只需控制课堂秩序,不必详细解释原因。后半节课主要讨论查房时见到的随机案例,同时就之前未达成一致结论的问题进行深入讨论,指导教师适时参与其中,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巩固所学知识。最后教师进行总结并下发任务单,总结的关键在于对主题案例的总体理解与把握。任务单是每位参与讨论的学生课后提交的一份有关讨论结果的综合报告( 针对每个主题案例的发病机制) 。案例讨论课的成绩计入平时成绩中,最终整合入每位学生的期末总评成绩。

( 四) 考核方式

案例讨论课的成绩组成包括: 课堂回答问题得分,任务单得分和案例答辩得分。该课程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所学基础知识的同时拓展其知识面,因此,考核的重点在平时,每次课的回答问题情况占总成绩的50%,任务单的书写情况占30%,最后的答辩得分占20%。今后计划将案例讨论课的成绩列入实习分配的参考范围中,优先考虑安排表现突出的学生进入三级甲等医疗机构实习。

四、案例讨论课的效果评价

首届案例讨论课在2012 级康复专业学生中开展,针对其课堂效果,组织了三次专家座谈会,大部分教师或治疗师对这种案例讨论课持满意态度,也提出了一些不足之处。比如: 不计考勤减少了对学生的约束力,课前查房有时会因为病患原因而拖延时间,学生底子薄弱对于一些有难度的提示问题往往避而不答,等等,但这些缺陷是可以弥补和逐步改进的。同时在开设案例讨论课的学生中展开问卷调查, 97. 1%的学生对讨论课非常满意,100%的学生认为其生动有趣,明显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83. 5%的学生认为讨论课提高了自己总结、归纳知识点的能力,同时自学能力大幅度提高,62. 9% 的学生赞同讨论课增强了其团队协作意识, 49. 8%的学生认为讨论课可以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92. 6%的学生认为此类课堂有设置指导教师的必要,除了2. 4%的学生认为没有开设讨论课的必要,其余学生均表示希望增加讨论课的学时。

康复治疗学专业范文5

1、国内外发展概况

自20世纪50年代起,美国、加拿大、法国、英国等国家开始设立学校,培养康复治疗师,逐渐普及至欧洲、澳洲、亚洲许多国家。在美国康复医学专业已成为最热门的专业,并形成培养医生、护士和康复医学技术人才并进的格局,康复作为一种绿色疗法在21世纪将成为最受欢迎的疗法。目前各国培训康复医学专业人员的模式不完全相同。如美国医学大学毕业生要在指定的康复医疗机构中进修4年,轮转骨科、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内科及老年科等科室,并要完成学习规定进修课程,还要为本科生或低年资住院医师讲授课程,经国家专业认证机构考试合格后方能取得康复医师资格。西方发达国家自20世纪50年代起就开始设置康复学校或康复专业培养康复治疗师,大部分国家采取4年制本科培养模式,授予理学学位,部分国家是3年制专科,在大学设立物理治疗系(专业)或作业治疗系(专业)。近年来,美国、加拿大等培养康复治疗师推行本硕连读6年制,美国物理治疗专业(PT)已转向主要培养硕士学位的PT专业人才,分为物理治疗理学硕士(MSPT)和物理治疗硕士学位(MPT)。截至2001年,日本共有131所大学设有物理治疗专业,其中有18所大学设立4年制本科、有26所专门学校和53所3年制专门学校;另外有110所大学设有作业治疗专业,其主要开设课程有:运动疗法、物理疗法、理疗法研究法、理疗法评价概论、理疗法教育管理学、假肢矫形器学、病态运动学、检查测定法、生活环境学及疾病鉴别治疗学等。此外,许多国家也在大力培养假肢矫形器工程专业人才。截至2006年,美国有15所学校设立假肢矫形技术本专科专业,德国、英国等设立了假肢矫形技术本科教育,中国、日本、韩国等9个亚洲的国家、地区设立了假肢矫形技术专科教育。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初期引进现代康复医学。1982年中山医科大学率先设立了康复医学教研室。1984年原卫生部确定在医学本科院校中增设康复医学课程。1992年原卫生部召开康复医学教育研讨会,并颁发了《康复医学教育方案》,制定康复治疗师(士)、康复医师的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2001年教育部首次批准在高等院校正式开展康复治疗学历教育。2002年首都医科大学正式建立康复治疗学(4年制本科)专业,随后全国有近40所高等院校相继建立康复治疗学本科专业,一些中医院校还开设了有中国特色的康复专业,目前已有百余所,形成集博士、硕士、本科、专科多层次、全覆盖的康复医学教育体系。2009年,国家颁布新医疗改革方案中肯定了康复的地位,指明了康复的功能,如“坚持统筹兼顾,注重预防、治疗、康复三者的结合”、“新型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服务功能,包括提供慢性病管理和康复服务”,发展康复医学己成为一项基本国策。目前,中国内地不同院校康复治疗师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课程设置、教材编写、实验室建设、师资培训及专业分化等方面仍处于不断完善过程之中。多数院校的课程设置未达到世界物理疗法师联盟(WCPT)和世界作业疗法师联盟(WFOT)要求的最低教育标准,未进行PT、作业治疗专业(OT)亚专业分化。

2、未来康复医学教育发展趋势

(1)骨科疾患和老年疾患是康复医学学科发展的重要方向交通事故、运动竞技导致骨折、脊髓损伤(截瘫)及颅脑损伤等创伤日益增高,其后期功能康复使康复治疗技术成为首选。同时,老年康复迫在眉睫。中国科学院2009年的资料显示,未来40年我国人口老龄化将导致神经退行性疾病发病率显著上升,解决认知、行为与精神障碍,实现个人的身心全面健康已成为国家的迫切需求。

(2)康复医学的信息化和工程化发展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建设信息化康复医疗机构,实施远程康复医疗及远程康复技术培训,密切康复机构与社会的联系,密切康复专业人员与伤残人士的联系,达到康复医疗信息的资源整合、互联互通及信息共享。同时,虚拟技术(VT)、增强技术(AT)、康复机器人技术、人脑-电脑介面技术(BCI)及其他多种实用适用辅助技术和产品-辅助器具。这种康复医学与工程技术的深度结合,将促进康复医疗技术含量的提高和技术创新,极大地提高康复成效,改善患者认知功能,提高其生存质量。

(3)康复医学专业人才培养逐步接轨国际标准随着康复医学的科研和学科建设不断深入,将进一步完善康复专科医师规范化培养制度,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康复治疗师专业教育将逐步向以下方向发展:①从设置康复治疗单一专业转为设置PT、OT,并逐步开设言语治疗专业;②逐渐规范PT、OT教育的课程设置、教学大纲等;③建立开设PT、OT专业评估准入制度;④建立物理治疗师、作业治疗师的职业系列和资质认证及准入制度;⑤培养和建立一支胜任专业教学的师资队伍。

二、四川省康复医学教育的问题与困难

1、基础教育落后,教育资源分布不平衡四川省近年来康复医学教育发展迅速,形成了一定的格局,但是相对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仍有较大差距,在康复专业人才的培养数量和质量上离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康复需求还存在很大的差距。我国康复医学硕博士点大部分在沿海等经济发达地区,部级康复医学教育培训基地大多分布在上海、南京、武汉、广东等东南地区。在四川康复医学各层次办学机构中,有3所学校举办研究生教育,4所学校举办本科教育,4所学校举办专科教育,3所学校举办五年制高职教育,11所学校举办初中起点中专教育。特别是在康复医学高层次教育中,仅有四川大学开展了康复治疗学的本科、硕士、博士和博士后流动站于一体的教育体系及实践。

2、康复专业人才匮乏、专业化程度低中国现阶段需要康复治疗师11.47万人,人才缺口达10.09万人。按未来5~10年所需,有待补充康复医师3000~5000名,目前康复医学专业教育还存在着缺乏规范化等问题,影响培养质量。康复医疗机构及服务集中在大中城市,而县、乡,尤其农村基层缺乏基本而必要的康复服务。我国政府提出,到2015年每个有康复需求的残疾人都将得到康复服务。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加速康复医学人才培养。四川省乃至全国康复教育发展都面临着起步较晚,发展不足,康复从业人员数量少,学历层次低,专业化程度不变的问题。康复专业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亟需提高。

3、缺乏统一的康复医学办学标准及专业评估制度目前四川省乃至全国各院校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没有统一的标准,对于专业基础及专业课程的界定不是很明确。同一课程在不同院校的分类不同;课程名称及教材亦无统一的标准,专业课程繁多,名称及学时数都缺乏可参考的标准。康复专业人员临床康复知识和技能培训比较薄弱,康复医学师资不仅数量少,而且质量也不高。有些师资仅经过专业知识的进修或短期培训即上岗,甚至有的院校只能临时聘请从事临床工作的康复医师授课,教学理念和方式陈旧,教学水平参差不齐。而部分院校教学基地建设滞后,病种相对单一。

三、四川省康复医学教育发展对策

1、确立分层次培养目标,着眼康复专业医师和治疗师的培养康复医师:康复医学与理疗学是在临床医学下设立的二级学科,研究生培养包括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其培养模式与临床医学其他专业一致。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扎实的康复医学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能独立处理临床常见病和疑难病,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和教学能力,了解康复医学发展方向、新进展、新技术及相关科学研究方法的高级人才。学生毕业被授予医学专业学位或医学科学学位,毕业后从事临床医师工作或研究工作。康复治疗师:根据国务院学位办在2011年3月8日颁布的新学科目录设置,其中医学技术以独立全新的一级学科面貌出现在我国的医学门类中。该学科主要是培养紧密配合临床医生医疗服务工作中掌握特殊医疗技术与医疗技能的高级治疗师,其中包括康复治疗学。康复治疗专科教育、高职教育和中专教育的教学目标应该是培养临床应用型治疗师,康复治疗本科教育的教学目标应该是培养临床应用型和学术型治疗师。目前,我国还没有康复治疗师的研究生教育,应探索和建立康复治疗师的研究生教育,尽快培养出能与国际接轨的高水平康复治疗学人才。

2、加强“双师型”康复医学师资培训和专业实践教学很多院校实践证明,医校合一、“两块牌子一套人马”是适应国情的最佳医学教育管理体系。康复教研室与康复医学科有机结合,康复医学教育与科学研究、医疗卫生服务相互促进、互为支撑。康复医学专业教师均为医院康复医学科临床医生。康复专业理论与康复医疗服务实践结合,发挥“双师型”师资在教学中无可比拟的优势作用。要加强培养学科带头人,鼓励骨干教师在职深造,提高学历层次等。同时,在教学培养计划中要侧重康复治疗技术的教学,增加其理论和实践教学。

3、发挥各级康复医学专业学会的作用发挥参谋和智囊作用,为教育和卫生行政部门指导和规范院校康复医学教学提供参考建议。制定《康复医学教育最低标准》;协助审议和认证康复医学专业开办资质;统一规范和指导康复亚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材编写;指导、培训康复专业人员通过国家专业职称考试。

4、实施康复医师、康复治疗师和康复护士的规范化培训建立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为龙头、各地市医院为核心的四川省康复医学教育培训网络,加强与各级医疗机构协作发展,形成了“华西主导、全省参与、院际协作、合作共赢”的联盟模式。根据地区实际,充分利用各类资源,有计划地开展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康复专业人员培训。对县级以上医院康复人员,进行康复医学理论和治疗技术的在职培训,提高其对临床常见疾病的康复治疗水平。对省市级以上医院康复业务骨干和社区康复医生、治疗师进行全脱产学习,重点加强康复治疗师培训。建立省级康复治疗师培训基地,逐步完成在岗康复治疗师全员培训。同时建立制定康复医师、康复治疗师和康复护士培训大纲和教材,逐步建立完善康复医学专业人员继续教育制度。

5、加强区域协作,建立康复医疗协同网络以成都为主导,绵阳、自(贡)泸(州)等地协同,构建三角试点创建示范区,以网络信息技术为手段,以信息、知识、资源共享为基础,以人才培养、技术支持、医疗服务、管理咨询及科技产业发展为核心内容,培养师资、搭建培训网络和交流平台,以在位教育和在线教育为手段,搭建起全省城市社区和农村卫生人才的毕业后教育、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体系。发挥华西康复优质资源的辐射作用,集合四川各院校康复教育资源,统筹规划,优势互补,探索网络联盟协同发展模式,为城市社区和农村地区不断培养和输送核心适宜技术的康复医学专业人才,改善和提高基层康复医学人力资源配置,带动西部康复医学技术水平的提升。

6、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适应康复医学全球化发展趋势,充分发挥国内外康复医学学术团体和专业机构的资源优势,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合作,追踪和引进世界先进康复医疗技术。引进国内外优秀康复人才来川工作,同时不断提高本地化康复医学人才素质,组建一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优势学科和专家队伍,推动康复医学事业快速发展。

四、结语

康复治疗学专业范文6

关键词: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实训中心建设;教学团队

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我院于2010年在原有的临床医学专业、护理专业基础上,申请增设康复治疗技术专业,顺利通过省教育厅、卫生厅专家组的评审,成功申办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我们将以此为契机,努力探索本专业建设思路。

我们拟通过3~5年的努力,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形成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完善康复治疗技术实训中心的基本条件,提高专业教学团队教学水平,达到同类院校先进水平。

一是制定科学的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深入行业开展社会调研,并与行业一线专业深入交流,明确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通过三年教学,培养具备必需的医学理论基础及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知识,具有必要的社会人文知识,具有较强的沟通能力和团队意识,熟练掌握康复治疗技术技能,能用任临床pt师、ot师、言语治疗师、传统康复治疗师等岗位工作的高技能康复治疗技术人才。

二是实施“校院一体,双证并举”的人才培养模式。与学院附属医院、康复治疗机构合作开发课程,深化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形成“校内教、学、做一体化——临床见习——顶岗实习”前后贯通的技能培养模式。通过双证书制度的制定与落实,实现技能考核与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接轨。要求学生毕业时除获得毕业证外,还要取得保健按摩师(二级)证。

将课程标准与职业技能鉴定、职业资格考试有机结合,将职业技能鉴定及职业资格考试内容融入教学过程中。

三是建立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在课程体系建设中围绕康复功能评定、制订康复训练计划及实施康复训练三大专业核心能力开设康复疗法评定学、运动疗法技术学、临床作业学、言语治疗学、传统康复治疗学、理疗学等专业核心课程,确保康复治疗技术技能的培养。

四是推行以康复治疗技术岗位工作任务为引领的项目导向教学法。秉承高职教育以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宗旨的办学理念,突出早期接触临床,实现课堂教学与临床见习相结合,校内仿真训练与真实岗位学习交替,教学做一体化,切实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不断提高教学效果。

五是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根据培养实践型、技能操作型康复治疗人才的目标要求,本专业配置了设施先进齐备的康复治疗实训中心,内设pt实验室、ot实验室、st实验室、康复评定室、针灸实验室、推拿实验室、多媒体教室等。主要实验设备有平行杠、站立训练器、电动站立床、多功能升降床、牵引床、训练阶梯、各种上下肢关节训练器、肌力训练器、磨砂板、轮椅、助行器、pt床等。充分满足康复治疗专业的实践教学需要。在原有中医一个实训室和一个老年康复中心的基础上,投入资金100万元扩建康复治疗技术实训中心,并与学院附属医院资源共享,使其满足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教学需要的同时还具备社会培训、技能鉴定及康复治疗服务功能。现与襄阳周边多家二级甲等以上综合医院和康复治疗中心有长期协作联系,充分满足了本专业学生的临床见习和毕业实习的要求。

六是加强“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通过引进有丰富教学及临床经验的人才、选派现有教师外出进修、每年从专业对口的本科以上毕业生中招聘人才等方法,增加专业教师的数量,提高专业教师的素质。通过学历学习、导师制度、集体备课、学术活动、讲课比赛、技能操作比赛、临床实践、社区卫生服务、实验实习管理及编写教材和讲义等途径,帮助教师及时获得康复专业的新技术、新信息,拓宽了知识面,提高了教学水平提高青年教师的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我们打算培养1名专业带头人,主持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建设,培养4名骨干教师,负责专业核心课程建设。所有专业教师均要求取得高校教师资格证和康复治疗相关执业资格证,聘请校外康复治疗技术专家为专业建设委员会成员和兼职教师,指导专业建设,传授专业前沿知识与技能,提高教学质量。

康复治疗学专业范文7

关键词 康复治疗技术专业 实训基地建设 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Countermeasures of Training Base Construction of Rehabilitation

Treatment Engineering Major in Five-years Vocational School

WANG Zhengcai, YUAN Haihua

(Changzhou Health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 Changzhou, Jiangsu 213002)

Abstract To operate rehabilitation treatment engineering successfully in five-year health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colleges should take the responsibility of strengthening training base construction. It’s necessary to make practical scheme, form rigorous managing system to make it more functional and reach the goal of training talents in rehabilitation treatment engineering.

Key wordsrehabilitation treatment engineering; training base construction; countermeasures

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受生产、交通事故和环境污染、人口老龄化、自然灾害等社会和自然因素的影响,人类的致残风险在不同程度地增加,导致机体出现功能障碍需要接受康复治疗的患者越来越多,各级医疗卫生单位、康复机构迫切需要大量从事康复治疗工作的专业技术人才,使这些特殊人群得到科学合理的康复治疗与康复指导,从而提高生存质量。为此,各级卫生职业学校先后开设了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以适应市场的需求。以江苏省为例,六所卫生类高职校中已有五所开设了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开设此专业的学校虽多,但大部分开设时间不长,从师资力量到实训条件尚不能确保达到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这是当前卫生职业学校开设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亟待解决的问题,①本文主要探讨卫生职业学校开设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时应采取的对策。

1 详尽制定切实可行的实训基地建设方案

学校要对全校所有实验实训资源进行统筹规划,康复治疗技术专业除共享护理等医学相关专业的部分资源外,必须根据专业建设标准全面筹建专业实训场馆,添置实验实训设备,以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

1.1 加强调研,科学论证

学校成立实训基地筹建小组,由专业负责人具体负责,组织专业教师进行广泛的社会调查,形成实训基地建设方案思路,在此基础上聘请行业专家(从事康复治疗一线机构、行业协会及高校的专家)论证、分析方案的可行性,努力使实训基地成为布局合理、设施先进、管理科学、运作高效、兼具社会服务功能的现代化实训基地,确保培养目标的完成。

1.2 科学布局,合理配置

按照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及职业岗位的要求,努力创建具有专业特色的实训基地。

1.2.1 布局合理

实训基地总面积≥1000平方米,实训室个数≥15个(按在校生200名计算),分4个功能区。(1)专业基础实验区,根据专业特点主要筹建人体解剖组织学、生理学实验室,有条件亦可筹建康复心理学实验室;(2)物理治疗实训区,包括运动疗法、物理因子治疗、传统康复治疗实训室;(3)作业治疗实训区,包括作业治疗、言语治疗、辅助具制作等实训室;(4)康复评定实训区。建成的实训基地能满足本专业在校学生的实训教学和50名社会人员技能鉴定与培训的需要。

1.2.2 功能齐全

实训基地能完成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所有专业课程的实验实训教学。(1)专业基础实验区:除配置医学类专业常用的标本、仪器外,增加运动系统、神经系统的标本、仪器,主要满足人体解剖组织学、生理学、运动医学、人体发育学等课程的实验教学。(2)物理治疗实训区:运动疗法实训室,主要用于开展关节活动训练、关节松动术、肌力训练等实训项目;物理因子治疗实训室,主要用于开展直流电疗法操作,低频、中频、高频电疗法操作,光疗法操作等实训项目;传统康复治疗技术实训室,主要用于开展腧穴定位训练、灸法、拔罐法、常用推拿技术、人体各部位推拿操作等实训项目。②(3)作业治疗实训区:作业治疗技术实训室,主要用于开展手工制作技能训练、感觉功能障碍训练、失认症和失用症的训练、日常作业活动分析等实训项目;言语治疗技术实训室,用于开展失语症评定与训练、构音障碍评定与训练等实训项目;③辅助具制作室,主要用于辅助具制作等实训项目。(4)康复评定实训区:用于开展人体形态测量、关节活动度测量、肌力评定、平衡功能评定等实训项目。 (下转第87页)(上接第64页)

1.2.3 仿真环境

实训基地按照康复治疗技术职业岗位对基本技能的要求,提供仿真的职业环境,使学生能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下进行操作训练,并能根据教学需要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与项目教学。

1.2.4 设施先进

实训基地设施紧贴临床康复治疗岗位一线,适度超前,使学生在实训过程中学到本专业的先进技术;实训设备总值>100万元(按在校生200名计算),实训工位数充足,能满足每个学生反复进行技能训练的需求;医学基础、物理治疗、作业治疗、康复评定实训内容自开率达100%。

2 努力营造良好的实训基地专业文化氛围

实训基地专业文化氛围能潜移默化影响并规范师生的行为举止,提升学生适应职场文化能力。

(1)营造良好的专业文化氛围。在实训基地布置与专业相关的图片资料,体现专业精神文化。

(2)形成良好的实训教学环境。在实训基地规划、布局时引入行业先进的文化思想,展示专业特色,具有浓郁的职业文化氛围,形成良好的实训教学环境。

(3)搭建学习专业技能的舞台。充分利用专业实训基地为学生搭建良好的专业学习平台,尤其是成为学习专业技能的舞台,利用实训基地资源开展各种技能比赛,让师生的职业技能、道德情操、团队协作、创新能力等素养不断得到升华。

3 科学制定规范的实训基地管理制度

规范的管理制度是实训基地良性运行的重要保障,在制定实训基地管理制度时要借鉴和引进国内外先进的管理理念,在人员培训、设施利用、科学研究、对外服务等多方面形成科学、严密的管理制度,确保实训基地功能最大、最优发挥。

3.1 健全管理制度,实施分级管理

实训基地设负责人1名,全面负责实验实训教学工作的安排和协调;制定各级实训教学(管理)人员岗位职责;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实训教学人员敬业爱岗精神;制定实训教学人员考核细则,按“双师型”教师要求对实训教学人员进行培养。

3.2 加强仪器设备管理,确保实训操作顺利进行

制定完善的实训基地仪器设备管理办法,设1名兼职仪器设备管理员,全面负责仪器设备的保管、使用、维护、借用、报废等管理,使仪器设备始终呈现在良好状态,确保实训操作的顺利进行。

3.3 强化实训室管理,确保实训项目有效开展

建立健全的实训室使用、管理制度,由实训基地负责人全面协调、调度实训室的使用,督促实训人员严格执行实训室使用、管理制度,消除一切不安全隐患;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实训室在课余时间全天候为学生开放。

综上所述,卫生类高职校要办好五年制高职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是专业建设过程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必须重视制定实训基地建设方案、营造良好的实践教学环境、建立良好的实训基地管理体系,努力实现为各用人单位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康复治疗技术人才的培养目标。

注释

康复治疗学专业范文8

1.1调查概况

本组调查中,非营利机构占总数的88%,营利机构占12%;公立机构占86%,社会资本创办的占5%,其他资本占9%。残联主管的机构占48%,卫生行政部门主管的占37%,企业单位主管占3%,民政部门主管占2%,其他(事业单位、总后勤部、农垦)占10%;三级医院占64%,二级医院占36%。虽然此次调查为向来自全国参加“2013年中国医院协会医疗康复机构管理分会年会”的专家随机发放,但是由于参会学者多为当地学科带头人或者康复科负责人,所以本次调查的康复机构多为大型、综合性机构,其中,省级康复机构占23%,地区级占23%,县级占52%,社区康复机构占2%。

1.2服务种类

综合被调查机构的数据,可以将康复机构提供的康复服务分为以下4类:急性期康复、门诊康复、住院康复、社区康复。

1.2.1急性期康复

急性期康复是指在伤后或者手术后24h内开展康复服务。及早进行康复训练,不仅可以促进运动功能的恢复,缩短恢复期,还可避免一些并发症发生。根据此次我们抽样调查的医院数据,全面开展多病种全面早期康复的占全部被调查机构的7%,开展部分病种早期康复的占44%,仅有个别科室对个别病种开展早期康复的机构占49%。三级医院开展早期康复较为全面,二级医院多为部分开展早期康复。60%省级康复机构开展了多病种早期康复,地市级康复机构这个比例达到80%,而县级康复机构多针对个别病种开展早期康复。

1.2.2门诊康复

门诊康复是指患者仅仅到康复站或者康复中心接受康复服务。这些患者多为老年人或者身体功能较好。此类康复需求较大,可除了社区康复站开展较多外,综合性康复机构内开展较少。本调查中,70%的机构开展了门诊康复。95%的三级医院开展了门诊康复业务,门诊量约为36.87万人次;约70%的二级医院开展了康复门诊业务,门诊量为22.6万人次。省级、地市级与县级康复机构开设康复门诊业务的比例分别为60%、67%和59%,康复门诊就诊人次分别为38.67万人次、19.5万人次和18.22万人次。

1.2.3住院康复

这是我国最为常见的一种康复服务模式,各三级医院都配备了康复科室。不过目前来看,各个科室中,康复治疗专业人员配备较少,从业人员业务、专业水平偏低,缺少科研能力,治疗过程不规范和没有标准化,尤其是没有形成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临床路径流程。这些都是制约着大型综合性康复机构和医院康复科室发展的瓶颈。

1.2.4社区康复

社区康复是患者回归家庭、回归社会,维持前期康复效果的重要途径。也是解决我国康复资源不足的重要手段。截止到2012年底,共在901个市辖区和2014个县(市)开展了社区康复工作,累计已建社区康复站的社区总数21.4万个,配备37.9万名社区康复协调员。

2各类康复机构运营现状

2.1康复治疗场地面积

本调查中的康复机构,除超大型康复机构外,各类康复机构建筑面积多在5000m2以下,尤其以2500m2以下居多。三级医院康复治疗场所平均面积为4435.72m2,二级医院为903m2。省级康复机构康复治疗场所平均面积为6073.49m2,地市级为2255m2,县级为1193.89m2。其中,省级康复机构的康复场所面积通常高于5000m2,地市级多集中于2500~5000m2,而县级多低于2500m2。

2.2康复病床配置

三级医院康复病床数平均191.53张,二级医院平均50.63张。其中二级医院多在100张,而三级医院大多超过300张。但是在专门的康复机构中,病床数目情况不容乐观。拥有专门康复病床的省级康复机构占总数近50%,地市级与县级康复机构分别为56%和67%。散点图显示,所调查康复机构的康复病床数个别显著离群,但依然存在集中趋势,多集中在100张以下。

2.3业务开展情况

调查的三级医院年收治患者数约为1136.19万人次,二级医院约为393.75万人次;省级康复机构年康复患者数约586万人次,地市级每年平均745万人次,县级250.92万人次。

2.4康复机构专业人员构成情况

一个完整的康复治疗小组涉及多学科专业人员,至少应包括康复医师、物理治疗师、作业治疗师、言语治疗师、心理治疗师、康复工程师、社会工作者、理疗师、康复护士等。三级医院康复医师、物理治疗师、作业治疗师的配置比较令人满意,但是康复工程师、心理治疗师的配置比例低于50%,被调查机构没有一所机构设置社会工作者。二级医院中言语治疗师、心理治疗师、康复工程师、社会工作者、康复护士的配比都严重不足。省级康复机构中的康复医师比例还需要增加,康复工程师、心理治疗师的比例有待提高。而地市级与县级的康复机构中,理疗师和康复护士的数目不足。而对于社会工作者配置,虽然省级康复机构仅有一家配置了社会工作者,但这也是让人非常高兴的变化;而地市级和县级机构中,社会工作者配比已经达到56%和32%。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医院与专门康复机构的功能侧重点不同。各康复机构康复科室中,康复相关专业从业人员的学历普遍较低,均为专科以下学历,仅康复医师、心理治疗师的学历以本科为主。除了康复医师和心理治疗师外,其他相关专业从业人员的职称半数以上为初级职称,且从事康复专业的年限多在5年以下。

2.5设备设施利用情况

在被调查的机构中,约22%三级医院反映,设备利用不是特别理想;而在二级医院中,这个比例达到30%。省级、地市级和县级康复机构中,没有充分使用设备的比例分别是30%、22%和41%。造成设备未充分使用的前三位原因分别是:康复治疗师技术素质较低;患者对康复重视程度较低,认识不到位;部分项目未纳入医保。调查显示,28%的三级医院、33%的二级医院,30%的省级康复机构、56%的地市级康复机构和65%的县级康复机构,不能满足残疾人的日常康复需求。

3康复机构运营的问题

本研究样本量较大,且较为全面地覆盖了全国中东西部的康复机构及开设康复科的医疗机构,虽然研究对象中大型、综合性机构较多,社区及康复机构所占比例较小,但对我国康复机构的总体概况仍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调查结果显示,在服务模式方面,我国康复机构呈现出“广泛开展住院康复、大力开展社区康复、门诊康复不足、多病种早期康复不全面”的形势。调研也显示出社会对门诊康复的巨大需求,而多病种早期康复能够缩短恢复期、促进功能恢复、避免并发症,其重要性受到世界康复专业人员公认。两者都需要进一步加强。即使是住院康复和社区康复等我国开展较多或正在大力发展的服务,也存在着从业人员业务、专业水平偏低、科研能力较弱、治疗过程不规范等问题。在运营管理方面,根据卫计委医政司2012年下发的《康复医院基本标准》,可以直接得到或间接推算出康复医院最基本的病床配置、康复治疗师配置及治疗面积要求。本研究调查了18所三级医院,10所二级医院。结果显示,二、三级医院平均治疗面积都已达到甚至远超过标准规定,但病床配置和二级医院康复治疗师人数没有达到标准要求。医院及相关康复科室负责人还需要进一步完善自身设置。

3.1缺乏系统科学的理论支持和科学管理体系

目前我国在康复机构运营管理方面所开展的研究和理论探索较少,既没有形成成熟的管理理论,也没有形成系统全面的管理体系。拥有康复机构的系统或行业,残联、卫生、民政、人社、教育,出台了不同的管理标准、建设标准;加上越来越多的社会资本投资举办养老设施等,而这些机构在为患者服务时,会出现治疗技术、准入标准、服务流程、管理模式等方面的差异。这是当前我国康复服务行业急需解决的问题。

3.2缺乏统一的行业管理标准

2012年,国家卫计委出台了《康复医院基本标准(2012年版)》,对康复医疗市场提供了一个比较科学可行的建设依据。但这个标准是基于卫生资源配置情况考虑的,对其他系统,如残联、民政、教育等建设的康复机构,未能考虑其行业特点。因此需要更高部门牵头,形成能够覆盖各个行业、涵盖不同层次、相对统一全面的国家层面的建设标准。

3.3康复专业人员数量严重不足

截止到2012年底,我国康复综合性机构的数量已经突破2000家,基层康复机构达到2500余家,社区康复机构4万余家,在3200所综合医院中成立了康复科室,对康复人才的需求急剧增长。保守估计至少需要50万康复专业人才,而实际从事康复相关专业的人员仅数万人。尽管全国目前有40余所大中院校开展了康复相关专业教育,但每年培养的毕业生不过700余人,再加上这些学校的师资力量、教学场地等严重不足,人才问题是限制我国康复事业快速发展的一个主要瓶颈。

3.4康复治疗师职业体系划分不清晰

在发达国家,物理治疗师、作业治疗师、言语治疗师等康复治疗师必须在国际学会认证的学校中取得学位,得到各自专业学会认证,并通过各自专业的全国统一考试才能获得资格证。我国康复治疗师的准入过程存在很大差异,尤其是康复治疗师职业体系划分不清。物理治疗师、作业治疗师、言语治疗师等都只取得“康复治疗师”资格证,这无疑增加了专业人员系统化管理的难度、增加了专业人员晋升的难度,并给其职业发展带来一定的困难。本次调研突出显示了康复专业人员不足、现有从业人员学历职称偏低、部分机构人员配置不齐全等问题,这与职业体系划分不明确有很大关系。

3.5从业人员待遇有待提升

康复治疗学专业范文9

 

1983我国康复医学研究会正式成立,这是我国康复医学得以进一步发展的里程碑,对我国的康复医学领域发展具有推动与促进作用。目前,我国将医学领域主要划分为保健、预防、临床和康复四大体系。但是随着康复医学学科功能的扩展和延伸,它已成为临床医学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如在骨科康复学、神经康复等典型的病理领域中所体现的重要作用。随着医学领域研究水平不断深入,人们为了更好地发挥临床与康复医学二者相结合的优势,国内外相继建设了各专科中心,例如脊髓损伤中心,在中心临床治疗过程中紧密结合康复医学治疗,实践证明,二者的结合利用可以大大缩短康复时间,充分证实了临床与康复医学相结合的良好治疗效果。

 

1临床医学中加强康复医学的重要意义

 

在现代医学模式发展背景下,各个医学学科领域应首先强调“坚实、宽厚的理论知识体系”与“全面系统的专业技能”,因此充分拓展各医学领域的优势,加强各医学领域之间的联系,通过整合和处理,建立完善的高质量学科交叉体系。其次,有些医学领域之间并没有清楚的划分界限,在科学技术不断提升的今天,发展学科之间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医学领域的发展趋向,打破各学科之间的壁垒,拓宽学科之间的交叉与渗透,增强医学学科的发展前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传统的医学治疗模式,以创新性、多元性的角度来开展医学研究工作,从而形成一种主流的新型的学科研究方向,这也符合现代医学领域对高水平、综合型人才发展的需求,因此将多学科领域相结合对发展医学研究、培养医学人才都具有重要意义。

 

从临床医学与康复医学的治疗功能和特点上来看二者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在各种疾病的临床治疗后都需要一定的康复时间,尤其针对一些对身体损伤较为严重的疾病,如截肢、烧伤、脏器移植等重大手术都会给身体、精神带来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因此,从手术治疗到恢复健康这一临床阶段在严格意义上都属于康复医学的治疗过程,可见,临床医学可以为康复治疗奠定治疗基础,同样,康复治疗也可对临床治疗具有促进作用,二者相互促进,互相影响,互为补充,具有相互制约的联系,因此在临床医学中强化康复医学具有重要意义。

 

2 康复医学与临床医学的相互关系

 

临床医学是指通过一切必要的针对原发性疾病具有明显消除、逆转疾病病理,达到挽救生命治愈伤病的目的。而康复医学是根据身体功能性障碍进行相关的代偿或补偿的治疗办法,主要包含对功能障碍的预防、诊断评价、治疗和处理,使患者在经过康复过程逐步恢复到身体正常的生理功能,使心理、精神、职业和社会功能得到及时改善,从而重新投入到生活、工作中。

 

现如今,随着康复学与临床学之间的交叉优势,逐渐在临床工作中强化了对康复医学的重视程度,有二者的结合衍生出相应的康复医学分支学科,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有骨科康复、骨科康复、神经康复、肿瘤康复及老年病康复、儿科病康复等。在康复医学分支学科中一些专业康复医师的分类也逐渐得到完善,如骨科康复医师、神经康复医师等专业培训设置。随着专业康复诊室和专业康复医师的构建,专科康复医学的发展也更趋完善,可见,康复医学的发展与临床医学已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我国在骨科康复医学方面的发展较为成熟和专业,骨科康复专业将手术治疗、假肢和矫形器辅助、功能训练三项设置为康复治疗的必要组成结构,在三者的良好配合和促进下最终达到实现功能性恢复的目的。

 

3 临床医疗工作引入康复治疗的必要性

 

康复治疗是疾病治疗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其中临床治疗对康复治疗效果具有较大的影响作用,一些临床认为成功的病理从康复学的角度来看并不是理想的。临床药物和手术的治疗并不能替代康复治疗所带来的治疗效果,因此临床医师除了要具备专业的临床治疗知识与技能外,还要熟知康复治疗的知识体系,从而提升治愈效果。例如,一些医院在神经病学与康复治疗衔接环节上存在空白,一味强调药物的治疗效果,完全忽视神经系统疾病的预后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病原理主要是疾病与障碍二者共同造成,药物治疗等临床手段只可以对神经系统疾病起到一定的治疗效果,但是在功能障碍的消除和恢复上治疗效果微乎其微。由此可见,将康复医学中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评价法、观察和检查法应用临床治疗的同步过程中,通过二者的药物治疗和康复介入治疗,必定要加强功能障碍的恢复速率,另外康复训练重视对患者机能的改善,从而提高神经系统疾病的治愈水平。因此在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构成中,要为患者抓住最佳的康复治疗时机,防止产生继发性的功能性疾病。在充分意识到康复医学与临床医学相结合所带来的理想治疗效果的基础上,应积极拓宽二者的学科分支,完善二者的学科实践体系。

 

综上所述,在全新的现代医学理念指导下应开启系统全面的医学治疗模式,在临床治疗过程中要始终贯彻康复医学的治疗理念,为患者提供诊断与治疗合为一体的过程,要不断在临床工作中强化康复医学对疾病恢复的优势,在二者的紧密配合下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全面提升医学治疗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