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档案信息论文范文

时间:2022-02-01 22:33:39

档案信息论文

第1篇

高校数字化的档案信息从传输、存储到显示利用都要通过计算机来实现,计算机和网络是生成和利用数字档案信息的基础和前提,离开计算机软硬件和网络的传输,数字化的档案信息就不可能读取和显示,因此,数字化档案信息对计算机及网络有很强的依赖性。然而众所周知,计算机及网络具有一定的不安全性,因为计算机网络的某些隐患,有时会使档案信息遭到毁灭性的破坏,这就产生了档案信息的安全问题。如何确保数字化档案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真实性和可利用性,给高校档案数字化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对高校在档案数字化进程中采取先进技术和有效措施,保障高校档案信息安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二、数字化进程中高校档案信息安全现状

档案数字化给高校档案工作带来了新的生机,数字化档案信息的网络传输和查询在为社会提供广泛信息服务的同时,也给高校档案的信息安全带来了严峻挑战。例如:在数字化加工过程中,有的高校利用勤工助学学生或通过外包实现档案全文数字化,存在对学生培训不够和对数字化加工服务机构、加工场地、加工人员和加工成果等方面监管不到位,管理不规范的问题;有的高校档案管理人员没有经过正规的机要保密培训,在工作实践中,对已触“红线”的档案信息资料继续以常规方法挂网;有的政府信息安全部门对进行档案数字化工作的单位指导不到位等等。

1.高校档案数字化进程中没有完整的法律法规制度保护信息安全。

目前,各高校全文数字化工作主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电子公文归档管理暂行办法》等法规。法规制度分散零乱,缺乏系统的规划和设计,对于高校档案信息安全保障法规不成体系,缺少专门的法规。

2.高校档案数字化没有统一技术规范标准。

目前,没有一套具体全面、系统规范、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的档案数字化技术规范,来保证高校档案数字化工作能够安全、科学、规范、有序地进行。

3.高校档案数字化评估、防范少,档案信息安全缺乏预警能力。

高校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各部分建设仍处于相对独立的状态,常将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与档案信息安全保护混为一谈。人员岗位职责不明确,业务操作不规范,有越岗代岗现象,有的操作人员在相关计算机上使用与档案数字化无关的软件,难免带来病毒侵袭等隐患,造成数字化系统瘫痪,使得安全保障阶段的能力仅仅停留在保护的水平上,不能主动防御和动态保护档案信息安全。

4.高校档案专业人才短缺,档案信息安全保障缺乏发展能力。

在档案信息开发和利用过程中,人始终参与其中,是档案信息安全的制造者,也是档案信息安全的护卫者。随着档案信息化的推进和档案事业的发展,对档案工作者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中,专业的信息安全人才是不可或缺的部分。

三、数字化进程中高校档案信息安全策略

1.遵循法律制度是高校档案信息安全的基础。

法律制度是高校档案数字化工作生成、管理、存储、利用各环节的参与人员共同遵守的规章或准则的统称,包括政策、法律、法规、标准、内部规定等多种形式。连续、有效、健全的制度是科学应对档案数字化进程安全风险的保障。通过科学的制度建设,约束威胁数字档案安全的人为因素,调动各方面人员应对安全风险的积极性才是根本。在数字化进程中,要保证高校档案信息安全,必须加强法制管理,充分运用法律手段,规范档案管理人员对数字化档案信息的安全保障。把保障档案信息安全的各项工作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进而提高档案管理部门对档案信息安全工作的管理水平。目前,高校档案数字化进程中应遵循的相关法律法规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实施办法》、《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电子公文归档管理办法》等等。这就要求高校有关部门一方面要依据现有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严格执法,切实起到保障高校数字化档案信息安全的作用,另一方面针对高校档案信息安全面临的复杂问题,上级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完善高校档案信息安全的法律法规,尽早出台有效的专门的法律依据。同时,高校也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修订数字化档案信息安全管理办法。

2.制定档案信息安全标准是高校档案信息安全的前提。

档案信息安全标准是一种多学科、综合性、规范性的标准,其目的在于保证档案信息系统的安全运行,保证利用者和设备操作者的人身安全。面对数字化档案事业的不断发展,制定数字化档案信息安全标准对保证高校数字化档案信息安全与保密起着重要的作用。高校要根据国家相关标准与规范,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一套具体全面、系统规范、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的档案信息安全标准,保证高校档案数字化工作科学、规范、有序地进行。档案信息安全标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网络基础标准,主要涉及基础通信工程建设、网络平台建设、网络互联互通技术等方面;二是应用标准,基于部分高校档案数字化信息也会面向公众,为社会提供必要的服务,所以要制定字符内部编码标准、数据处理格式标准、信息输出标准等;三是应用支撑标准,主要涉及信息交换平台、电子记录管理和数据库方面的标准,能给高校档案数字化提供各种支撑和服务;四是信息安全标准,主要涉及安全级别管理、身份认证、访问控制、加密算法和数字签名方面的标准;五是管理标准,主要涉及人员管理、制度管理和档案信息管理等方面的内容。

3.安全技术保障是高校数字化档案信息安全的核心。

数字化档案信息是高科技产物,因此也需要高科技技术来保障档案数字化信息服务、编研工作和档案信息安全工作。高校档案数字化进程中面临的技术风险多种多样,归纳起来主要有:软硬件配置不当、数字化技术不成熟等等,这些都会对信息安全构成隐患,但只要有防范意识,绝大部分风险都可以规避。目前,高校档案数字化进程中涉及到的信息安全技术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防火墙技术。它是设置在被保护网络和外部网络之间的一道屏障,在外部网与内部网之间建立起一个安全网关,从而防止发生不可预测的、潜在破坏性的侵入。它可以通过监测、限制、更改跨越防火墙的数据流,尽可能地对外部屏敝网络内部的信息、结构和运行状况,以此来实现网络的安全保护。二是数据加密技术。数据加密技术一般与防火墙技术配合使用,它是为提高信息系统及数字档案信息的安全性和保密性,防止机密信息被外部破析所采用的主要技术手段之一。三是反病毒技术。反病毒技术包括预防病毒、检测病毒和消除病毒三种技术。四是访问控制技术。在操作系统和数据库系统中规定了访问控制的权限,如规定文件建立者具有可读、写、修改或执行的权限。强制性访问控制引入了安全管理员的机制,增加了安全保护,可防止用户无意或有意地使用自主访问的权利。五是安全审计技术。通过对网络内发生的各种访问情况记录日志,并对日志进行统计分析,进而对资源使用情况进行事后分析,它也是发现和追踪事件的常用措施。

4.有效的安全管理是高校数字化档案信息安全的关键。

数字档案信息安全管理是以数字档案信息及其载体为对象的安全管理,它的任务是保证高校数字档案信息的使用安全和信息载体的运行安全。数字档案信息安全保障的管理体系是指以系统全面科学的安全风险评估为基础的、体现“防患于未然”为核心的、动态的数字档案信息安全管理。数字档案信息安全管理活动包括建立机构、制定计划、开展培训、落实措施、检查效果和实施改进等过程。学校档案部门必须成立一个安全管理工作组,负责实施和监控整个档案数字化信息安全管理活动,对档案数字化信息及信息处理设施的威胁、影响、脆弱性及三者发生的可能性进行评估;不定期对人员进行安全策略及安全技术的培训,有效地遏制来自外部和内部的攻击,增强安全防护能力和隐患发现能力,确保高校数字档案信息资源内容和信息载体的安全。

5.高素质的人才是高校数字化档案信息安全的保证。

人员管理是高校数字化档案信息安全工作中最关键的部分,也是最难的部分。应对各个时期的安全风险,有效管理参与人员应建立在以下两个假设之上:一是人人都可能带来不确定的安全风险因素,人人都肩负着保证信息安全的职责。在对外部非授权用户制定防护措施时,也要加强对内部人员的管理、培训、监督和审计工作。二是参与人员分工不同,每类人员参与档案信息安全的工作分工也不同。在保证档案信息安全工作计划中,应明确主管领导、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数字档案形成者和利用者的权利、责任和义务。

四、结语

第2篇

1、是国家信息化和新时期组织工作的迫切需要。进入九十年代以来,信息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成熟的信息及电子技术已普及到各行各业。江总书记关于“四个现代化,哪一化也离不开信息化”的重要指示,明确要求各地各部门要把信息化工作列入议事日程。我国近年来大大加快了各项工作的信息化进程,而新时期党的组织工作更应该走在前面。用现代化、科学化的手段做好新时期的组织工作,更好地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这既是新时期组织工作的迫切需要,也是国家信息化工作的必然要求。

2、是干部信息规范化的需要。在日常的干部管理工作中,形成了大量的干部信息,这部分信息绝大部分是用手工管理的。由于是手工管理,就不可避免地造成了不同管理部门之间的信息分隔,使信息内容不规范,信息流程不科学,因而难以满足人员个体微观管理和人员群体宏观管理的需要。要改变这种现状,就需要建立一套完备的信息管理体系和信息处理系统,用现代化工具管理干部信息,从而提高信息的规范程度与利用效率。

3、是合理使用先进的现代化办公设备的需要。随着科技的发展,各级组织部门都购进了相当的计算机和其他先进的办公自动化设备,计算机应用和信息化工作也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也存在着许多问题。例如,软件开发不及时,应用水平较低,现有的设备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信息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共享等,这就迫切需要建立一套现代化的信息管理网络系统,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提高应用水平和工作效率,从而不断促进组织工作的科学化和现代化。

二、干部档案管理多媒体信息网络系统的作用

1、为领导和相关部门提供全方位的干部信息。干部信息数据库及多媒体信息网络系统建立以后,我们不但可以快速准确地获取干部的自然情况、简历、素质、特长以及德能勤绩等方面的综合信息,还可以随时查询干部诸如日常工作、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声音和影像资料,了解干部全方位的综合信息。利用这套系统,还可以对这些信息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在较短时间内为领导和部门提供全方位的干部信息,可以从根本上改变过去那种从纸面上静态了解干部的传统方式。

2、使信息充分得到共享,提高劳动效率与工作质量。干部档案管理多媒体信息网络系统提供了干部管理过程中所需要的全方位的干部信息。通过网络可以使信息共享,避免各部门重复录入相同的信息,减少重复劳动。而且在干部管理工作中,随时可能产生一些新的信息,各部门可以通过网络随时更新本部门业务范围内的信息,向需要信息的领导和部门提供最新的第一手资料,大大提高信息的时效性。信息共享之后,各部门可以从各个侧面,全方位了解一个干部,走出在本部门业务范围内,从一个侧面了解干部的局限性,在信息共享的基础上提高对干部认识的深度和广度。使用这套系统,还可以从根本上改善以前手工管理干部的情况,周期性较长的工作利用这套系统,短时间内就可以高质量地完成,干部任免审批表、干部简历等常用材料可以自动生成,并可以实现部门之间信函、文件的电子传递,减少手工劳动,提高工作效率与工作质量。

3、可以使干部任免更加科学化,提高知人识人的深度和广度。以往讨论任免干部,基本上是采取文字材料加口头汇报的传统方式,使用这套系统可以采集干部工作、学习、深入生产一线的声像,结合干部考核中形成的文字材料,通过网络和各种多媒体设备把动态影像、声音和相应的文字融为一体,并通过投影显示出来。它不仅可以提供被任免干部的自然情况和现实表现方面的信息,而且可以看到被任免干部的形象、气质和口头表达能力等,使领导对任免人选有一个比较全面、直观和生动的了解,可以更好地评价和使用干部,提高知人识人的深度和广度,从而拓宽视野,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用人的需要,选拔出各种类型的领导干部和管理人才,让选拔上来的干部真正能够“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三、建立和使用干部档案管理多媒体信息网络系统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要采用规范的应用软件。为了达到信息共享,建立统一的信息系统和使用标准规范的软件是必须的。为此,中央组织部制定和颁发了全国组织干部人事管理信息系统《信息结构体系》,它是为实现干部信息的标准化及大范围内的信息共享,按照人员管理及机构管理中科学的信息流程制定的,不仅具有较高的标准化、规范化程度,而且具有总揽全局的权威性。因此,必须选用中央组织部推行的、建立在《信息结构体系》基础上的系统软件,否则会造成数据结构混乱,使上下级数据无法沟通与共享。不但是信息体系与软件,系统所涉及到的其他应用项目也应当建立在相关的标准之上。如文本、照片、声像等的采集与报送都应该制定和遵循相关的标准,减少转换与重新制作的难度,这也是信息共享及上下沟通的必要条件。

2、要用先进的电子信息技术来构建整个信息系统。建立多媒体信息网络系统要涉及到很多先进的技术,主要包括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

应用干部档案管理多媒体信息网络系统,首先要建立起干部信息数据库,包括文字信息数据库和多媒体信息数据库,这是整个信息系统的源泉。数据库的内容要丰富,要涵盖干部各方面的综合信息,以提供更大范围内的应用。多媒体数据库是难点,图像和视频数据有着容量大、不易管理、调用速度慢等特性,如果简单的以文件方式存放,满足不了数据量日益增多时的调用、管理、更新、存储等方面的需要。从长远看,必须采用先进的分布式多媒体数据库,以保证多媒体数据的应用。

要使干部多媒体信息系统达到最佳的应用效果,使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以及高性能的设备是必要的。从数据源的采集到后期制作都应该保证较高的质量,照片要采用高清晰度的扫描仪录入计算机,音频和视频可以采用先进的数字杜比和DVD技术,在为领导提供更逼真的声音和更清晰的影像的同时,也能保证在较长时间内的适应性。

网络是实现信息共享的前提条件和物质基础。只有建立一个优质、高效的网络系统,才能实现系统建设的高投入与高产出,为各级领导和组织工作提供优质、高效和全方位的信息服务。现阶段比较先进的组网技术有ATM和千兆位以太网,在小型局域网中,十兆以太网以较低的价格提供了较高的带宽,具有较好的性能价格比,是一个比较合适的选择。网络建设中还要考虑利用Internet,上同中央组织部和省委组织部相连,下同各县、区委组织部相连,形成一个组织系统广域网,实现组织工作信息大面积共享。

3、应该有计划、分步骤、分阶段建设多媒体信息系统。第一,先建成系统的基本框架,包括各种资料数据的采集与录入、应用软件的选用与开发、高速网络系统的建立等。三个环节可以同时进行,其中信息资源的采集是重点,也是基础,干部信息的采集与报送工作应当规范化、制度化,把其当成干部管理工作中的一项经常性的工作来抓。第二,进一步完善、改进和提高整个系统,并将成熟的经验推广、普及,不断提高整体应用水平。第三,进一步加大投入,使整个系统臻于完善,最终满足组织工作的全面需要。

4、要全员参与,以应用为主线,提高整体使用水平。干部信息系统的应用,涉及到很多工作领域,也涉及到干部管理的多个部门。信息系统的建设工作包括括班子建设、干部管理、干部任免、干部档案、干部教育、干部统计、党员统计等信息内容,与干部考核、考察等工作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在系统的建设上,应该全员参与,分清职能,明确信息的采集、维护和使用等各项工作的分工与权限,最终形成科学、有序、规范、协调的运行机制。

第3篇

一、当前高校档案为校园文化建设服务的必要性

1、高校档案文化属性的内在要求。高校档案真实地记录了高校历年来艰苦创业曲折发展的实践过程,记录了广大教职员工在教学、科研、管理、生产等活动中积累的宝贵经验和重要的知识信息,具有文化属性。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校园育人文化环境的建设,离不开对历史经验的学习和借鉴。因此,档案部门不仅要整理好、保管好档案资料,更重要的是要做好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工作,有针对性地进行整理、挖掘,为学校文化建设提供系统的具有参考价值的档案资料,努力做到学校文化事业发展需要什么档案资料,就能提供什么档案资料。高校档案作为高校先进文化的载体,参与和指导校园“文化品位”建设便是高校档案文化属性的内在要求。

2、高校档案是校园文化建设中最具吸引力和渗透力的有效形式和载体。高校档案既是一种宝贵的文化资源,又是高校文化传播的重要媒介,其真实性、直观性、社会性特点决定了其是新时期校园建设中最具吸引力和渗透力的有效形式和载体。高校档案不仅能为本单位服务,还是对外服务的重要的信息和文化资源。充分利用这种资源可以提高学校的声誉,扩大学校的社会影响力,便于高校与社会各界建立广泛的联系,增强学校的知名度、信誉度,从而提升校园文化品位。

二、高校档案为校园文化建设服务的主要作用

高校档案不仅在人们的道德修养、文化学习等方面具有启迪、教化作用,而且还能为高校科研、文化、教育等项工作提供素材,在营造高雅、和谐、有序、充满活力的文化环境中发挥独特的作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生动素材和有力工具。

1、拓宽高校文化研究和学习的领域,为传播高校文化发挥积极的作用。

高校档案是高校文化的记录者和承载者,蕴含了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是高校教育和文化发展创新所必需的营养,具有重要的学习和研究价值。如果充分拓展档案馆(室)传播社会文化知识、信息的功能和社会文化教育的功能,将档案的开发利用放在突出位置,把档案馆(室)建成一个档案文化研究和学习的基地,就能拓宽高校文化研究和学习的领域,为繁荣高校文化,传播高校文化发挥积极的作用。这样,学生不仅可以在教室、图书馆、实验室学到知识,而且可以到档案馆(室)接受文化和知识的熏陶。

2、优质高效的档案利用服务,是实现档案“服务育人”的重要保障。

高校档案馆(室)如果充分利用现有设施,根据档案管理法律、法规的规定全面清理馆(室)藏档案,对能公开的档案大胆尝试采用像图书馆的开架书库、查阅大厅等类似的公开查阅档案的方式,尽可能简化手续为师生利用提供便利,建立一个开放式的档案利用服务体系,并且档案馆员在接待学生利用档案时,应以亲和的语言、耐心细致地为查询者提供服务,处处体现人文关怀。档案人员言行举止所表现出的高尚的职业道德、强烈的爱岗敬业精神和良好的个人修养,以及娴熟的技能和厚实的专业基础知识,会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档案的魅力。

3、高校档案为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活动提供丰富的素材。

(1)前辈贤圣的示范教育素材。利用高校档案馆保存的大量历史名人的珍贵资料,以名人的人生经历感染和教育当代大学生。我校通过举办校友中国工程院院士郑皆连的专题展览,为学生学习树立了榜样和楷模,得到师生的一致好评。(2)爱国、勤奋、敬业的文化教育素材。高校的良好校风有着丰富的爱国荣校的教育内容,是进行德育教育的模范读本。同时,高等学校在长期办学实践中积淀形成的带有强烈自身特色的良好校风、学风是一种群体气质、作风的反映,它对青年学生养成良好的操行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具有潜移默化的导向作用。(3)学校成就的激励教育素材。通过展览展现学校的精神风貌和传统特色,突出学校的历史地位和取得的重要成就,使大学生了解教育的发展史、学校的发展史和学科的发展史,激发大学生热爱母校的思想感情,增强主人翁责任感,提高大学生的审美情趣、文化品位、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4)知识创新教育素材。高校档案忠实记录了学校教学工作的全部内容,如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招生情况、专业设置、教学评估,教师考评、教学改革、教学设备,学生学籍成绩、毕业生工作情况反馈等等。这些记录经过总结、提炼,可以上升转化为教育理论,成为新的知识信息点和成果。

三、高校档案服务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

1、强化服务意识,提供优质高效的档案利用服务。

档案管理部门和档案管理者要改变过去默默无闻的被动状态,从后台走向前台,充分发挥档案信息资源的优势,创新档案文化,打造档案文化品牌。通过网络、媒体、橱窗、宣传板等途径,专题讲座、报告等方式宣传特色档案信息,自觉把档案工作纳入校园文化建设的轨道,树立档案文化建设理念,把静态无声资料开发成声文并茂、形式新颖、贴近校园文化建设实际、赋有震撼力的宣传材料。

2、进一步充实馆藏档案,丰富档案编研资料。

高校档案是高校文明进程最重要的记录载体,它以其原始性和真实性较好地反映了高校文化的发展变化,是直接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生动素材。高校档案馆(室)利用档案编研的各种资料,如我校编制的财务制度汇编、基础数字汇编、校志、年鉴、优秀教案集、优秀论文集、优秀成果集等具有丰厚底蕴的档案文化作品,充分挖掘了高校历史文化的内涵。通过档案编研,参与校园文化建设,弘扬学校优秀的文化传统,为师生开阔视野,深入研究提供基础。

3、举办校史展览,提升校园文化品位。

高校档案馆(室)中的实物档案、照片档案、声像档案浓缩了高校的发展历史。通过对这些材料的巧妙组合与设计,举办高规格的校史展览,真实生动地再现高校创业的艰苦历程及发展中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展示学校的美好形象,反映学校的精神风貌,将是提升校园文化品位的有效措施。校史展览不仅能加深学生对学校历史的了解,增进爱国、爱校思想,而且展出中名人所取得的杰出成就、突出贡献更能激励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奋发图强的奋斗精神。我校在50周年校庆时,通过举办校史展览,使上万名校友更加全面地了解了学校,为他们以后的工作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激发了他们为学校、为祖国争光的强烈斗志。

4、利用档案展现高校的良好形象。

高校档案馆(室)通过学校公布的各项教学管理制度以及校史馆、博物馆建设,挖掘学校的人文精华,增加文化特色,把高校档案馆建成校园文化建设的基地。很多高校通过著书立说、举办展览、开发多媒体宣传软件等方式,利用各种图表、照片、录像建立了展厅基地和网上宣传基地,使学生在全面发展的校园环境和文化氛围中了解学校的成就,接受多种知识和美的熏陶。同时,校史馆、博物馆等学校文化场所还有助于社会了解高校培养人才的质量、水平和过程,通过公众效应促进档案馆教育功能的增强,展示其良好的对外形象。

5、利用档案中的学术研究成果,为高校科学研究提供信息保障。

档案是科学研究的基础,高校学术档案记载了高校师生历年来的学术论文、著作等学术成果,记录了他们在教学、科研活动中形成的大量有价值的事实、数据,总结了他们在科研教学活动中成功和失败的经验,蕴藏着丰富的知识资源,是知识继承和创新的基本条件。它不仅能帮助研究者了解科研的进展情况和已有的项目成果,使研究者得到启发,避免重复研究,而且还能提供实验、观察和理论概括的基础材料。

参考文献:

1、邬雪军:《发挥高校档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档案与建设》,2003年第6期。

第4篇

关键词:数字化档案信息开放利用原则

1传统“开放原则”的思想承继和内涵扩展

“数字化档案信息开放利用原则”并非是“空穴来风”或“生造概念”,其蕴涵的“权利意识”和“人本意识”与历史上由来已久的“档案开放原则”一脉相承,其实现的政策环境直接依赖于我国从“历史档案开放”方针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一以贯之的“开放利用”规定,同时又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对传统“开放原则”内涵的扩展。

1.1对“开放原则”思想的承继

“档案开放原则”在国际档案界的提出和普及经历了一个从“档案馆开放”(法国1794年4月7日法令确立)到“档案开放”的思想演变过程,在中国档案界经历了一个从“历史档案开放”(1980年中共中央的决定)到“档案开放”的实际操作过程。《档案法》使面向我国“公民”的“档案开放”由行政指令转变为法律行为,增加了档案开放的规范性和透明度。尽管目前档案开放时间和范围时常受到社会的质疑,但“开放利用”的指导思想则一直是相当明确的。

随着社会信息化浪潮下国家对信息资源开发重视程度的提高,随着以信息技术为依托的档案生成和管理电子平台的设计实施和推广,档案开放利用自然而然地扩及到了数字化档案信息利用领域,使得“数字化档案信息开放利用原则”具备了与传统“档案开放原则”在思想上、理论上、政策法规上的一致性。而且,目前主要通过网站建设、网络、数据库在线检索、Email传递等方式提供利用服务的数字化档案信息的利用越来越注重利用过程的“以人为本”,无论是网站设计的信息构建和信息内容的选择,都在技术人性化的趋势中开始考虑人本精神的体现,让“档案的人权”在“比特”世界中也能受到尊重和保护。“数字化档案信息开放利用原则”在精神内涵上继承了“档案开放原则”的人本理念和人权思想,以保证社会所有公民对数字化形式的档案信息的方便获取和自由利用权利。

1.2对“开放原则”内涵的扩展

以网络化为特色的数字化档案信息利用所带来的不仅是基于技术革新的原有服务范围和类型的扩大,更造就了新的思想观念的形成,新的研究视野的定位,新的利用群体(服务对象)的出现,以及利用性质的转变(从有目的学术利用到无目的休闲利用)和服务流程的重组。从历史发展背景和理论发展规律来看,“数字化档案信息开放利用”应比“传统档案开放利用”具有更为深广的内涵,并非侧重于强调从隔离到接触,从保密到解密,而倾向于倡导一种“系统开放”、“面向用户”的利用服务,更加关注服务理念、渠道、模式、技术的开放性,关注利用过程中障碍的消除、信息交流的普及和推广,关注符合用户需求和个性需要的信息组织和加工。

当然,由于现阶段大部分数字化档案信息只是纸质传统档案的“电子副本”,纸质“原件”不开放,数字化信息即使生成也无法开放利用,只能体现保管功能而未发挥利用优势。所以,数字化档案信息开放利用的实现仍然迫切需要国家各级各类档案馆加快档案解密开放工作的步伐,尽快缩小规定和实际开放度之间的差距。但笔者提出“数字化档案信息开放利用原则”的侧重点不在解密开放(这涉及信息敏感度、历史原因、政治体制、国际形势等复杂因素和法律法规、鉴定技术、专家培养的跟进).而在于确立具有时代气息的“用户利用导向”的“开放式”数字化档案信息服务宗旨和目标,为多种途径的数字化档案信息利用提供原则和依据(完整全面的数字化档案信息开放利用原则体系包括基本原则、具体原则和实施原则三个层次,其中“系统开放原则”、“用户中心原则”是其基本原则,内涵要义笔者已另撰文阐述)。

“数字化档案信息开放利用原则”在精神实质上与“档案开放原则”具有历史上的渊源关系,同时又通过信息技术的优势弥合了从“开放”到“利用”的时空间隔、范围局限和方式限制,体现了对现实问题的回应和突破。

2档案信息利用的困境突破和现实回应

社会档案利用水平和服务程度是新型档案利用原则和理念萌发的现实土壤,档案利用的现实状况和外部环境决定了新型档案信息形态能否诞生以及新的档案利用方式是否具有生命力,是“数字化档案信息开放利用原则”提出的现实基石。

2.1突破档案信息利用困境

目前档案信息利用正处于困境之中。有学者从国家档案局1994-2003年的统计数据中揭示出“馆藏档案利用与99%以上的人不相关、档案利用与90%以上的馆藏档案不相关”的窘迫局面。

档案信息利用困境的产生既有档案信息本身的特点所内生的利用障碍,也有档案利用过程中时空间隔、范围局限和方式限制所带来的制约因素,还受到档案信息提供者、管理者、服务者以及利用档案的用户意识和行为的多重影响。对于档案信息的本质特点所导致的利用障碍,通过转换档案信息形态或载体性质,组织和深度加工档案信息内容,可以部分弥补和相对弱化,这正是“数字化档案信息”产生和迅速增长的源动力。对于档案利用活动中各参与主体消极影响的规避,只有依靠对档案信息价值的充分认知,依靠相关制度对各自行为的规范约束才能实现,这正是“档案开放”原则和制度不断调整修改、档案利用理论和法规不断补充完善的动力。而在利用服务过程中实现时空超越,扩大范同和灵活方式,是突破档案信息利用困境最立竿见影的有效方式。

首先,“数字化档案信息的开放利用”能够突破时空边界。“数字化档案信息”以“二进制代码”形式存在,以“比特”形式传播,只要服务器和数据库能正常工作,档案用户就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方式检索和利用所需信息,在利用上突破时空边界。实际上,图书情报界早已多次探讨了基于互联网技术的3A服务(anytimeanywhereanyway)的重要意义,并在网络信息利用服务上开展了大量工作。信息技术在档案领域催生了大量数字化信息,确立“数字化档案信息开放利用原则”既是对传统服务方式的变革,又是对信息化社会冲击的适应。其次,“数字化档案信息开放利用”能够提升档案开放度。一方面,政府信息极强的公开时效要求推动了网上现行文件目录和全文的公开利用。这种“数字化的文档信息”在开放时限上已经与历史档案开放具有“天壤之别”,有的信息甚至是一生成即提供网上利用。在政务公开和信息化建设大环境下开展的“文件公开”实际上已经实现了当今档案的“高开放度”,必然提升未来档案开放的整体开放度。另一方面,档案开放度一直以来被界定为已开放档案数量与馆藏档案总量或已满30年馆藏档案数量的比值。这种开放度是一种客观的从档案保管和管理机构视角衡量的开放度。但是,由于当今信息传播和利用方式的灵活多样性,实际上社会利用者主观感知的“开放度”并不与客观的档案馆“开放度”完全一致。正如美国原史密森研究院档案馆馆长威廉·W·莫斯早在1999年就指出的“开放利用”强调的是档案的“可利用性”应从“对利用者友好”角度来衡量。对于越来越庞大的网民团体和在信息社会成长的一代,信息“可利用性”往往等同于“网上可获取性”。档案开放如果无法达到“数字化档案信息”的“网络化”开放利用层次,其开放度在社会利用者心中的认同必然大打折扣,这也是为何政府信息公开在提供纸质定点文件利用的同时尤其重视政府网站的电子文件公开。确立并执行“数字化档案信息开放利用原则”能提升档案开放度在网络用户心中的实际感知。最后,互联网世界的开放精神、现代社会对民主、权利、透明度的追求也将给历史档案开放进程带来更多压力和动力,促进其开放度的提高。

2.2回应电子政务信息公开利用

“数字化档案信息开放利用原则”提出的现实基础既建立在对档案事业内部利用服务现状的审视和考察上,以触动现实的“坚冰”、实现困境的突破为目标;同时,也立足于国家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这一外部环境,以积极回应政府信息化的重点内容——电子政务建设全面推进的需要,准确及时把握社会环境中的有利契机;顺应加强社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时代呼唤,服务国家和政府当前的“中心”工作。

2001年8月,党中央重新组建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其常设办事机构——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随之成立,电子政务建设开始进入全面推进阶段。电子政务建设的全面推进加快了信息化与政府管理的结合,促进了信息技术在政府办公、业务工作、公共管理、社会服务中的广泛应用,客观上产生了海量的丰富多彩的数字化档案信息。这不仅拓展了档案信息的种类、档案工作对象和学术研究领域,而且鼓励并刺激了社会信息获取和利用需求,为“数字化档案信息的开放利用”提供了物质条件和意识条件,创造了新的机会和动力。同时,也突显了传统档案信息传播利用渠道较窄、速度较慢、时空制约度较大、实现共享利用代价过高等缺陷,使得档案信息数字化转换和网络化服务变得更为紧迫。档案信息与政府信息的紧密联系使得数字化档案信息成为了电子政务信息资源深度开发和及时处理的核心资源。政府文件在政府信息中的极大比重和权威性,具有中国特色的文档管理体制决定了数字化档案信息开放利用是电子政务信息是否能够传播共享和有效利用的关键环节。

档案界对电子政务建设的积极回应也已进入了项目规划阶段。列入档案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三大重大项目之一的“国家数字档案建设与服务工程”建设的总体目标是:“以3127个国家综合档案馆为建设对象,以分布式档案数据库建设为核心,重点建设涵盖全部馆藏档案的全国性、超大型、分布式、规范化、可共享的档案目录数据库、纸质档案全文数据库和多媒体档案数据库;建立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档案信息资源共享体系;建立适应各级党委政府电子政务建设需要的电子文件归档管理和电子档案接收管理系统。”“数字化档案信息开放利用原则”的及时提出和确立能够为档案部门融入电子政务信息建设和服务提供指导性意见。

3未来利用需求的趋势分析和积极应对

“档案工作一直把用户的需求放在第一位,但主要是到阅览室进行利用的用户。”“在线用户可能永远也不会造访档案馆”,“亲自到档案馆的用户只是用户的一种,而且在我们的用户中所占比例将越来越小。”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档案同仁对于档案用户类型和需求趋势变化的论述也正好揭示了我国档案信息利用者的未来需求走向:越来越多的档案利用者可能是档案网站的在线用户,越来越多的档案信息服务将通过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形式从实体档案馆搬到了数字档案馆。

3.1档案利用新需求的尊重和应对

现代信息技术对信息用户的影响在档案领域同样深远而广阔。作为一种不可替代的社会信息资源,档案信息不仅被传统的习惯于利用纸质档案原件或复印件,习惯于到档案馆使用照片档案和声像档案的档案利用者所需要,也是熟练掌握各种信息工具,习惯于轻点鼠标在网上冲浪的信息用户应该享有的宝贵财富。目前,信息资源管理界在用户研究和信息服务领域十分关注如何解决因信息素养、信息能力、信息基础设施条件的差异而导致的“数字鸿沟”和信息利用“不公平”问题。但是,对于信息化建设较为落后的档案界而言,因为传统观念和服务手段转变过慢而导致的另一种“信息不公平”更应该引起重视。正如我们不应强迫那些习惯档案目录卡片检索、喜欢领略档案原件风貌、偏爱到馆内使用档案的传统档案利用者都转而成为档案网站的在线用户,同样,我们也必须尊重那些喜欢享受网络世界跨国界、超时空、大容量、快捷方便信息服务的利用者的信息获取习惯和行为方式。对于已经将互联网作为主要的信息获取和利用方式的用户而言,如果没有“数字化档案信息开放利用”的配套措施、技术和服务,如果无法通过网络搜索、浏览、下载档案信息以获取知识和查阅资料,那么他们的档案信息需求将无法满足或者被抑制于萌芽状态。对于这些不想利用原始档案资料的网络用户来说,档案信息形态的单一、提供场所的独有也是对他们的需求习惯和方式的“不尊重”和“不公平”。只在档案馆内开放而无法网络利用,对其而言也是一种不方便的利用和不彻底的开放。

毫无疑问,未来的档案信息需求将越来越多地从实体转向内容,从纸张型转向数字化、多媒体,从到馆查阅原件转向搜索和点击档案网站。只有尊重新型档案利用需求的出现,重新定位利用者类型,并对未来利用需求进行理性判断和预测,才能在社会变化中仍然较好地发挥档案的信息价值。这正是“数字化档案信息开放利用原则”提出的长远考虑和对未来档案利用变革的意义。

3.2数字化档案信息开放利用是个性化服务的基础

第5篇

[论文摘要]本文首先对当前档案管理信息化的现状及发展进行了初步的分析,然后针对档案信息化的应用提出了电子文件的管理方法,最后结合笔者的工作经验,探讨了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应采取的具体措施。

随着社会的现代化发展。档案信息化管理是档案工作适应社会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全面提升档案工作为社会服务能力的必然选择。近年来档案部门大力推进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力图使档案工作与社会发展同步。尤其现在计算机管理广泛应用于各类单位管理的方方面面,在各项管理活动中,电子文件以其快捷的办公速度和传递速度逐步取代了纸质文件,如何加强档案信息化建设是做好档案管理工作的关键。

一、档案管理信息化的现状

社会现代化的发展,办公自动化、无纸化等事物的出现,使档案的生成方式发生很大变化,诸如文件的起草、签发、催办、归档等运作过程在计算机和通讯线路中进行,这样档案的前身必须以机读文件为主要形态,那么档案也自然以机读形式存在,这些档案的利用方式与纸质载体档案的利用方式有很大差异。这种变化预示着档案工作者将面对更多的机读形式以磁盘为载体的档案。广大信息检索者关心的是信息的内容,这些信息可能来自不同的机读形式的档案中。把这些档案信息综合系统地提供出来是档案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不失时机地提供有价值的档案信息。必须有一个精选的过程,使得机读形式的档案信息具有系统性,真实性、有价值性,用户才能获得更为完善的服务。由此看来,档案信息电子化是档案利用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

1、社会的现代化发展管理软件缺乏统一性。档案部门使用的计算机型号不一,规格各异,各自开发的软件不能互用,并且没有一个既适用于文件检索又可用于档案信息管理的计算机管理软件系统,由于不能互调,就不能利用电脑完成信息管理工作,不能快捷地出版信息编辑成果,这制约了档案信息电子化的进程。

2、档案管理基础工作标准化规范化仍需改进。档案信息管理电于化的前提是基础工作的规范化和标准化。但由于历史原因,馆藏档案业务基础差。案卷质量不高,特别是各类档案的著录细则相容性不强,系统软件移植性差;档案自动化工作尚无统一标准,仅着眼于某一个馆或某个专业系统,无法全面实施、推广统一标准,这也制约了档案信息工作电子化。

3、档案管理的技术标准,组织工作程序标准未从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特点和发展考虑,越来越多的归档“文件资料”是磁盘、光盘,现行的档案整理、分类方法、著录标准及有关规定已不能完全适应。

4、档案信息管理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实现档案信息电于化。首先要有现代化的人,管理人员要有较高的知识屡次和先进技术水平,不能仅仅满足于一般的计算机操作。从目前看,许多档案部门缺乏现代高技术人才,其中档案、信息处理复合型人才就更奇缺,大部分档案人员现代技术水平偏低。甚至有现代文盲现象。尽管引进了现代化设备,仍不能充分发挥作用,就谈不上档案信息电子化了。

二、加强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

1、建立网络档案系统。

在系统内建设数字化综合应用平台。建立健全内部服务网和公众服务网,发挥网站的作用,使档案网站成为宣传档案工作、开展档案信息服务的窗口。促进档案现行文件信息化的标准建设,根据系统建设需求,采购必要的硬件设备,为系统提供硬件基础。提高档案管理软件的技术和应用水平,为保证档案信息交换、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创造条件。制定相应的策略、保障档案资源的原始性、安全性、可靠性。

2、加强电子文件的管理是做好档案信息化的关键

2.1电子文件的载体稳定性差,易损坏,随着计算机信息管理网的建立与发展,越来越多的重要文件被传输上网。上网前,又按着信息管理部门的统一要求进行了文件格式的转换,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数据的可靠性和通用性,对那些未输送到计算机信息管理网上的具有保存价值的电子文档,应由电子文件形成部门编目整理,也利用网络技术向档案部门传输,可以借助信息管理网络在各业务管理机构与档案部门之间开通电子文件归档专递网线,建立依附在信息管理网上的归档专用子系统。将上网与未上网的具有保存价值的电子文件通过此系统传输给档案部门。档案部门经与办公自动化和信息管理部门协商后,要对归档的电子文件提出格式要求。无论利用何种途径归档,必须由电子文件形成单位按统一格式编目整理后,传输给档案部门,不能由档案部门自行从网上下载,以保证电子文件形成部门对其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负责。档案部门接收的电子文件一律应存入光盘,最好不用磁盘存贮。2.2电子文件归档所涉及的问题更加广泛,受制约因素多,仅靠档案部门独家很难完成,应采取电子文件形成部门、档案部门、计算机与信息管理部门三结合的方法。电子文悠扬形成部门熟悉各项管理业务,了解电子文件的自然形成规律和历史联系,是承担归档工作的主要责任者,在鉴定工作价值时最有发言权;档案部门掌握归档的原则、方法,又了解全局情况,可以发挥把关和统筹作用;计算机与信息管理部门既是电子文件的形成单位,又是设计和维护信息管理网络、管理电子信息的专业技术部门,在电子文件归档制度化、标准化的工作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三个部门的职能应用于相互渗透,扬长避短,发挥各自的优势,在电子文件归档中集成一体,共同形成质量较好的电子文档。

2.3,做好档案归档电子文件的技术处理工作,实施电子文件管理战略。新型文件材料的归档势在必行,这就要求档案工作者必须深入到现行文件工作领域,对产生的大量电子文件的接收、处置乃至存储工作进行指导,保护电子文件的原始信息,了解文件信息重新组合的来龙去脉。也就是说,通过采取技术处理,将已归档的电子文件改为“只读性”文件,即只能读不能写的不可更改的文件,从而识别和保护电子文件的原始结构,保证电子文件的可靠性,使之与纸质文件一样发挥社会效用。

2.4解决好档案电子文件的保存问题。以化学磁性材料为载体的电子文件,从理论上讲能够长期保存。因为它的信息读出是无接触式的,不存在磨损。电子文件记录在介质层上的信息被密封在塑料保护层内,不怕外界磁场的影响,不会直接受到空气中的灰尘、水份及有害气体的侵害。但是,由于电子文件形成的时间短,缺乏实际贮存的验证。所以,电子文件中原始信息的长期保存问题是有待档案工作者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的重要课题。目前,对于长久保存的电子文件。需要定期进行复制,以防止信息损失。

三、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应采取的措施

1、加强电子文件归档管理,提高档案信息化管理水平。根据档案管理的要求,对各种不同类型载体的档案(如:纸质档案和照片、录音、录像档案)进行数字化处理和转换,加强对本单位电子文件积累、鉴定、著录、归档等工作,保证产生的有保存价值的电子文件真实、完整、有效。研究电子档案接收、保管、利用的技术方法,并制订电子档案管理办法。

第6篇

1.强化档案标准化,为档案信息化建设创造条件

在构建信息化提供的时候,要从目前房地产档案管理工作的总体发展需求出发,组织技术以及业务经营骨干分析当前的情况,做好调研工作,到信息化建设成功的企业以及部门进行参观,全面了解信息化软件系统的工作原理、建设要点以及技术重点,上至领导,下至普通员工都必须要对信息化系统有深入的认识,达成共识之后,开展信息化建设。要客观认识当前档案管理中的问题,比如档案管理无法真正实现规范化、标准化,档案信息滞后等问题,信息化过程重点注重针对这些方面进行建设,突破当前档案工作的瓶颈,确保档案管理能够顺利进入高级发展阶段,为档案信息化的全面落实提供良好的条件,奠定坚实的基础。

2.循序渐进,逐层推进档案信息化建设

房地产档案信息化建设要遵从系统理论思想以及集成化要求,要从系统整体出发,针对档案信息自动化建设的各方面逐一细化,建立立体化、功能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统,将横向与纵向的信息通过网络加以联通,真正发挥出信息系统优势。

3.加强论证,重点搞好数据库建设

在档案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开发和建设数据库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借助信息技术实现对档案资源的科学化管理,这是建立档案信息管理系统的最终目的。档案管理部门以及相关工作人员必须要认识到到一点,那就是档案信息化建设并不是短时间内就能够完成的,也不是一次性投入工程,它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建立的最初的系统之后,还面临着不断的升级和维护,因此强化论证,为数据库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是非常必要的。

4.科学决策,慎重选定技术路线

档案信息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化工作,因此从设计到最后的使用,都要经过严格的计划,科学的决策,微机、工作站以及服务性能、网络技术都是影响信息自动化工程的因素,在当前的管理背景下,应该合理选择档案信息化系统的技术路线,在保障档案信息管理质量与效率的同时,最大限度实现系统建设的合理性与经济性,要结合当地的房产档案管理现状,充分考虑先进技术的发展,积极借鉴先进的信息化建设技术,不能盲目引入信息化技术,制定阶段性目标,确保每个阶段都能够完成建设目标。

5.多渠道筹措,科学合理分配建设资金

房地产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化的工程,要长期坚持,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大量资金的支持,为了能够减少单位投资压力,单位领导应该积极拓宽筹资渠道,坚持中央拨款、地方拨款与单位自助、争取外援相结合的原则,优化资金结构,合理分配资金,建立档案信息化建设转向资金,做到专款专用,减少资金浪费。充分调动财税征收管理的积极作用,实现财政、税务、金融的相互融合促进,将档案信息化建设纳入长期建设发展计划中,为档案信息自动化奠定扎实基础。

6.加强培养教育,重视人才管理

档案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技术型、创新型、复合型人才,这些人才是档案信息化建设的保障和动力,因此在建设档案信息化的过程中,单位应该强化人才的教育培养,重视人才的管理,减少人力资源流动性,构建一支高素质复合型人才队伍。有针对的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以及职业道德教育,提升信息管理人才的工作责任心,积极引入竞争机制以及专项人才培养机制,充分调动人才工作积极性,为档案信息化管理建设提供更加有力的发展环境。

7.注意行政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化

如何实现档案信息化的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协调,如何把繁重的任务和推进现代化进程相结合,决策的正确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注意行政领导与档案业务、计算机专业技术、人事教育、后勤保障等部门共同研究,设立专家业务技术咨询小组,讨论并提出系统建设中长期发展日标和指导方针,协调自动化系统建设中各有关方面工作,审定系统建设的阶段日标、技术路线、标准规范、实施方案、投资规模、经费预算及重大立项和执行。

8.结束语

房地产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实现,为房地产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有效支持,而市场经济与全球经济的一体化,促进了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的普及,房地产档案管理信息化是顺应时展规律的举措,是档案管理工作向着更高层次发展的必经之路。

作者:宋斌路 单位:齐齐哈尔市房地产产权市场管理处

参考文献:

[1]郑玉兰,夏征.浅谈房产权属档案的属性及管理[J].档案天地,2010(06).

第7篇

关键词:信息化建设;干部人事档案管理;必由之路

由于现代计算机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对于干部人事档案管理而言,不能只停留在纸质材料的保管与利用上,更要依靠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和资源,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构建一个崭新的平台,从而提高企业的干部人事档案的管理能力。因此,信息化是干部人事档案管理的必由之路。现代企业的档案管理者,需要有职业创新意识,将实现干部人事档案信息化建设作为推动企业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长期目标。

一、干部人事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1.降低目前干部人事档案纸质化存储与管理的风险。干部人事档案是组织人事部门按照党的干部政策在培养、选拔和任用干部等工作中形成的记载干部个人经历、政治思想、品德作风、业务能力、工作表现、工作业绩等内容的文字材料,并按有关规定进行整理后形成的。一本完整的干部人事档案,会跨越数十年的时间,完整的记录干部从中学至退休及死亡的全部信息,具有唯一性、完整性、无可替代性。因此,干部人事档案对于个人和企业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如果遇到火灾、洪灾、地震等重大灾害或意外,致使档案出现损毁,将会给企业和个人带来无法估量的损失。因此建立干部人事档案的备份及信息化存储将会大大降低目前干部人事档案纸质化存储与管理的风险。2.确保干部人事档案的完整性和安全性。加强推进干部档案信息化管理,能大大提高干部档案保管及利用水平。通过将干部个人纸质档案转化为直观化,可视性强的电子图片文档录入干部档案管理系统,能充分实现运用计算机技术对干部档案进行管理,最大限度的减少直接查阅档案的次数,防止档案在查借阅过程中产生的磨损,减少人员对纸质档案材料的接触,防止人为涂改和档案内容缺失。3.提高人事信息利用效率。科技型企业的发展,得益于人才的发展。干部人事档案,构成了一个庞大的各类人才信息资源库,开发利用档案信息资源,充分发挥干部档案的作用,对于培养人才、选拔人才、使用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进一步完善干部档案信息管理和分类管理,对于各类人才、不同行业、不同地区之间的人才流动,促进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同样有着重要意义。应建立一套完整的干部人事档案信息采集系统、管理系统和信息处理系统,提高人事信息利用效率。

二、干部人事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可行性

企业干部人事档案信息化,就是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在干部人事档案管理中,全面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企业干部人事档案现有信息资源进行处置和管理并提供利用服务。企业干部人事档案信息化建设,可以从实现档案信息的数字化和网络化,实现干部人事档案的信息接收、传递、存储和提供利用的一体化,实现档案信息的共享,引发档案管理模式的变革。可以说,现代信息技术为实现干部人事档案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技术保障。

三、干部人事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内容

1.档案资料的数字化转化。首先利用扫描仪将现存的干部人事档案纸质材料录入计算机,通过计算机技术处理,将扫描的图片材料转化为数据资料。2.建立干部人事档案信息化建设与管理标准规范。从管理、法制、技术等方面制定标准规范,建立适用于档案信息采集、网络化利用、数字资料长期保存、档案资料安全保障等各方面的标准规范。制定的标准规范应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依据国家标准与规范逐步建立适用于企业的干部人事档案信息化建设与管理的标准规范,如:干部人事档案电子文件的归档与管理,人事档案信息资源的标识、存储、查询、管理与利用标准等。逐步建立起企业干部人事档案信息化建设与管理标准体系。3.建立干部人事档案材料收集的信息系统。干部人事档案信息的采集包括十大类材料的收集,第一类履历材料、第四类职业资格评聘材料、反映个人科学研究水平的材料,第九类招工任免材料,出国出境材料由人力资源部技术干部部门提供;第二类自传材料、第三类领导考察、考核、鉴定材料由人力资源部干部部门提供;第五类政审材料、第六类党团组织建设工作中形成的材料由组织部门提供;第七类表彰奖励材料由工会及组织部门提供;第八类涉纪涉法材料由纪委部门提供;笔者之所以罗列出来,是干部人事档案信息收集系统的建立涉及人事、组织、及其他有关部门,需要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想衔接,将干部人事档案信息化纳入人事、组织部门信息化建设体系中。各部门提交的干部人事档案信息需要由档案管理人员审核后才能进入干部人事档案信息库。4.建立与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与人力资源数据相衔接的信息库。目前我们已能够完成干部对人事档案的基本内容包括姓名、性别、民族、出生日期、身份证号、政治面貌、简历、参加工作时间、学历、学位、毕业时间、毕业学校、所学专业、学习形式等基础信息的采集工作。对于干部任免考核材料、专业技术职务技术人员业务能力、专业特长、科研成果论文论著获奖材料、业绩考核材料、奖励惩罚材料,工资材料,家庭信息材料等则需要通过编辑各种信息资料库,建立班子建设、干部管理、干部任免、干部教育、干部统计、党员统计等子集库来形成了干部人事档案库。通过集约化的共享数据库和发达的计算机通信网络,建立各部门的信息交流的通道,来实现企业干部人事档案的信息化管理。5.采取有效的安全措施。采取有效措施建立干部人事档案数据库的安全存储与恢复机制,在档案信息化管理与利用工程中,由于使用了网络技术,加大了档案信息泄露的渠道与风险,需要建立各种加密技术、防火墙技术与病毒防控系统。同时干部人事档案信息库的利用,需要建立相应的查阅与利用权限以保障干部人事档案信息的安全。6.加强相关人才的培养。推进干部人事档案信息化的关键是人才。干部人事档案的信息化,其中包括档案收集内容的数字化,现有档案材料的数字化,文档处理的一体化,电子档案的保存安全性,档案利用的多样化,使得干部人事档案的信息化管理与纸质档案的管理有着截然不同的方法,这就对档案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干部人事档案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复杂而宏大的系统建设,需要一批懂档案管理又能熟练掌握信息技术的人才,只有把人才问题解决好了,才能使档案信息化建设符合正确的方向,才能最大限度地能满足企业对干部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的需求。干部人事档案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长期、全面而又具体的工作,信息化建设的实现不可能是人力资源部档案部门力所能及的,也不是凭档案管理人员及几个计算机技术人员能够完成的,它需要企业各级领导及计算机部门领导的大力支持,更需要企业统筹兼顾全面安排。在中国中铁的干部人事管理工作中,已经实现了ERH人力资源信息管理,信息化将会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随着企业人力资源信息化建设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必将实现干部人事档案的管理信息化,干部人事档案信息化的实现也一定能促进企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一楠.人事档案管理与信息化建设[J].中国科技纵横,2016(13).

[2]胡春梅.新时期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研究[J].人力资源管理,2015(5).

[3]刘慧超.新时期下人事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探讨[J].才智,2015(35).

第8篇

随着国家和社会各界对于民生档案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以及人民自身对档案信息的重视程度越来越明显,民生档案的管理方式得到了很大的优化和改善,档案的保存环境也得到了很大的改良和提高,部分机关部门通过加大档案的管理费用、丰富档案的内容和领域以及强化对档案管理和投入力度等方法提高民生档案的社会地位以及群众关注度。众所周知,民生档案是人民活动、工作和学习的最基本的信息,它管理情况和存储情况的优劣以及其所具备的合理性对社会的安稳以及人们的生活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所以,我们必须要在彻底了解民生档案实质的前提下改善和加强民生档案的保存条件和环境。

二、民生档案信息化管理的新思路

(一)服务手段创新是民生档案工作创新的关键

要想使民生档案为人民提供更加高效、快速的服务就必须在传统的档案管理体系的基础上完善过去管理方式和操作手法,依靠档案的现代化管理平台创建新型的信息数据库。针对群众对档案的需求,从最基本和最需要解决处理的地方入手,帮助群众解决诸多社会难点和热点,优先创建与群众生活紧密相连的如医疗档案、保险档案、产权档案、户籍档案、低保档案、养老金档案等等信息化数据库,为人民创建一个最方便、快捷的查询民生档案的网络化和信息化数据服务信息平台,确保实现民生档案的信息数据共享,维护群众的根本利益和社会权益。除此之外,还要创建电子民生档案备份体系,构建政府信息和开放档案的公共服务平台,进一步扩大民生档案在信息查阅方面的范围并使其内容有所突破,坚持丰富,民生档案的信息内容和来源,建立特色性较强的民生档案。通过创建民生档案信息数据库可以很大程度上缓解档案管理人员的不足以及服务质量不高等,并且更好的达到服务群众的目标,为群众提供最优质、最精准最迅捷的服务,解决诸多与群众直接利益相关的问题,维护群众自身的社会权益,为稳定社会带来不可估量的贡献。

(二)培养高素质档案管理人才,以适应民生档案快速发展的需要

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是确保民生档案管理创新的重要条件。因为民生档案所涉及的范围非常广阔,所以包含的种类十分繁多,这就进一步要求民生档案的管理人员不但要掌握大量的历史文化知识、精通档案管理理论和方式、熟悉档案整理和分配流程、及时更新档案管理的信息化技能和理论,还要求其具备高度的责任感和服务理念,能够对档案的管理方式运用自如。由此看来,有关民生档案管理的机构应当加大档案管理技术方面人才的培养,为他们提供创新的机会,有组织、有重点的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培训,不断提高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和应用技能,以便更好的满足民生档案信息管理的飞速发展需求。

(三)更改观念、关注民生档案的资源价值

民生档案具有体察民情、解决民忧、维护民权等特点,具有极高的权威性和应用性。我们应当根据民生档案所记录的信息更好的为群众服务,尤其是就目前的社会形势而言,法律条令是管理和限制人民行为的主要方式,而民生档案则是最为其权力行使的重要依据,不但是惠民的基础,更是一种合法的信息来源。

三、总结

第9篇

一、文书档案信息化管理的优势

(一)提高办公效率。在以往的文书档案收集、整理、归档等过程中都需要手工操作,而且对后期的文书档案进行修改时还需要拆卷拆件重新整合,不仅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并且办事效率也低下,而利用了计算机信息化处理技术,文件资料的收集、储存、分类、利用都变得十分便利,提高了工作效率。

(二)便于规范保管。传统的文书档案虽然也制定了整理规范标准,但是由于是手工整理、录入,工作人员的主观能动性比较强,想把某一文件归为哪一类往往在工作人员的一念之差,而利用了信息化管理技术,客观规定哪一类文件规整为哪一个系统,都由系统程序做了硬性规定,不仅方便规范管理,而且也有利于查找。

(三)便于查阅利用。基于计算机文书档案处理系统,使纸质的文书档案转变为电子文件,使得文书档案可以随时随地查找,还可以利用大数据分析查寻需要的内容,便于档案的开发利用,大大提高了查准率,这些都是传统档案管理模式无法比拟的。

二、文书档案信息化管理中存在的弊端

(一)档案管理人员不适应新的信息化管理模式。部分档案工作人员文化程度较低,专业知识老化,知识面较窄,计算机水平不高,思想观念和管理水平跟不上时代的发展。这一现状极大制约了档案工作信息化的发展,部分档案工作者对于自身工作所面临的巨大挑战认识不足,或者满足于自己已掌握的知识,在接受新的技能后不懂得如何将其应用于实际工作中,或者缺乏应用的动力,不愿花费时间和精力来整合提高新的技能。从目前来看,许多档案部门缺少高技术人才,其中的档案信息处理复合型人才就更奇缺,尽管引进了现代化设备,仍不能充分发挥作用,就更谈不上档案信息化建设了。

(二)档案的安全性缺少保障。电子文件是在社会活动中形成的以计算机盘片、磁盘和光盘等化学磁性材料为载体的文字材料,它的内容不仅容易变化,形式也易于修改,不能保证电子文件的原始性,使其失去参考价值。而且电子文件的存储介质不固定,可以在电脑、U盘、移动硬盘之间传递,很难认定那份为原始文件,而且这些存储介质易受磁场、电磁波等影响,需要经常做好备份,这些都对电子文件的保密性提出了严峻的考验。

三、文书档案在信息化管理中去弊存利的对策

(一)加强档案管理人员的现代化管理技能。随着文书档案规模的日益扩大,档案内容的日益丰富,档案信息载体日益多样。根据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需要,迫切要求培养和造就一批既懂计算机网络技术,又懂档案信息管理的高科技复合型人才,为档案事业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和人才保证。首先要加深对提高政治素质的认识,良好的政治素质是档案人员的内在要求。其次要加强业务培训提高专业水平,培训内容要因需设计,将培训内容与实际工作相结合。在安排上,除加强专业理论知识学习外,应加大计算机知识的学习,重视网络知识教育,以适应新时期档案工作的需要。

(二)提供安全技术保障。由于网络环境的不安全性,档案信息在网络上公开要保证信息安全,要对发布的信息进行筛选,可以主动公开的档案信息可以在网上发布,涉及个人、单位的保密信息只提供阅读目录,并采取访问权限、身份认证等保密措施进行保密,涉及国家秘密的禁止发布,从而保证档案信息不被非法访问、篡改、丢失、泄露。在这基础上,安全防护软件开发也需要更新换代,在技术上设置防火墙,实行访问人身份认证。把企事业单位内部办公网络和互联网分离,外部电脑无法访问企事业单位内部网络,无法查看在内部流转的文件。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