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群众文化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2-10-16 22:25:13

群众文化论文

群众文化论文范文1

关键词:广场文化;群众文化;艺术;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7-00-02

一、广场文化的形式

广场文化是群众文化活动的重要舞台。广场文化活动的形式主要是利用城市中的广阔的场地,比如体育场、大型建筑物前后较大的空地、公园以及面积较大的草地等而进行各种群众文化活动。细究之,广场文化活动的形式又可以分为固定式、流动式、半固定半流动式、自由式、自发式、盲从式、开放式、半开放式、临时式、定期式、不定期式。

固定式是指利用固定的场地和空间而进行广场文化活动。例如在滨河公园、人民公园等举行的公益性文艺演出等,又比如在一些商业中心门前举行的促销活动等。这种形式的广场文化活动不胜枚举。流动式是指在没有相对固定的活动场地和空间进行的活动。实际上这是广场文化活动的延伸。如各种巡游、民间特色等。半固定半流动式是指有一定的场地作为主活动场地而其活动又不局限于主场地。例如趣味运动会。自由式是指没有组织、松散的广场文化活动。自发式是指由一些活动个体利用公园等免费活动场地而自发进行的广场文化活动。比如露天交谊舞、太极拳等。盲从式是指人们受好奇心驱使,盲目参与的活动。例如有一个人在一处空地上对着某一点指指点点,不久,另一人跟着他指的方向张望,然后…,聚集了很多人,大家都不知所为,而始作俑者已不知所综。这是典型的盲从式。开放式是指在不违反游戏规则的前提下,没有限制、自由参与的活动。半开放式是指为保障活动的顺利进行而设定一定的限制区域,安排或指定一定的参与个体,而限制区域以外则可自由参与的活动。临时式是指根据一定的事件而举行的群众性集会等。定期式是指围绕一定的主题,固定于某一时间举行的活动。不定期式是指根据一定的主题按需随时举行的活动。综合以上各种形式,组成了广场文化的大形式。

二、广场文化的内容

广场文化是以群众文化为基础,以专业文化为引导,以人民群众为主体,以满足自身的精神生活和知识需求为目的的社会历史现象。广场文化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我们知道,某一时代的广场文化反映着某一时代本质精神的美。那么,时代在发展,时代精神在变换,广场文化亦会随之更新。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经济落后,广场大多用于集会、庆典等活动。时至今日,由于改革开放,物质文明建设有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精神文明建设得到了党和国家的重视,特别是群众自发性的文化艺术活动日益繁荣。广场文化的内容之丰富多彩,是以前任何时代无法比拟的。广场文化的主要载体是各种含有文化与审美意味的艺术性活动。其内容和样式是丰富多样的,它既可以有业余、通俗、普及艺术,又可以有专业、高雅、精品艺术;既可以有传统和现代的舞台演出,也可以有乡风民俗、民间艺术的广场群众表演。有戏剧舞会、书画摄影,又有文艺比赛、音乐欣赏、民间绝活,可谓是雅俗共赏、老少皆宜。如广场交谊舞会、广场流动式的各种展览、节日庆典、集会及演出等活动。广场文化活动的内容在城市和农村又有所不同,如城市中每逢节日、庆典都有大型的文艺演出、集会、游艺等活动。而经济条件差的农村则有民间游行、地摊戏、小曲、小唱等小型文艺活动。但不论城市抑或乡村,广场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大氛围、大舞台和广阔空间。各种艺术形式汇集于此,多姿多彩。我们六安市应该立足于自己所特有的传统文化例如红军文化、庐剧文化、茶文化,鼓励人民群众的创作,支持原创,传承和发扬我们六安的文化,丰富人民群众的生活。我们要保护好我市的传统文化,因为他们是祖先们生产生活中的结晶,是传统文化养育现在的人民,至此更应该对传统文化加入现当代的东西,使之更有时代感,进而走进广场文化中。这是需要政府作为引导、全民参与,才能更好的继承发扬开拓创新。

三、广场文化的特点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市民生活的宽裕,广场文化日益成为我国城市文化中最活跃的娱乐与休闲方式。丰富多样的广场文化增加了城市的动感与色彩,显示了城市的文化个性。它集民俗文化、商业文化以及体育文化于一体,开创了政府与民间互动共创的新形式。广场文化成为当代城市文化不可忽视的新资源。

广场文化,顾名思义为城市广场所呈现的文化现象以及在广场之中所展示出来的文化。它包含有很富有文化气息、表现出较高美学趣味的广场建筑、雕塑以及配套设施;在广场上进行的专业或民间的各种艺术性表演或展示;广场中群众性的各种娱乐、体育等休闲活动,等等。

广场文化最突出的特点是公共性。广场是城市公共生活最集中的地方,是政府公益性最能体现的地方,也是城市公共文化集中展示的地方。广场,作为城市的公共空间,成为市民社交、休闲与受教育的场所,也成为外来旅游者旅游与休憩之处。广场上所进行的任何文化活动,均向公众开放。这种公共性决定广场文化必走平民化道路,即使是高水平的文艺演出,也要兼顾到雅俗共赏。同时,公共性又决定了广场文化的主体是公众,广场文化若没有公众的广泛参与就会变得枯燥干瘪。

广场文化的另一特点是节庆性。广场的起源就是为了公众的集会与庆典,这决定了广场文化必带有节庆的喧闹与热烈的色彩。所以,现在的广场文化多举办各种节庆,包括一些文化艺术节。节庆性决定了广场文化应具有宏大的气势和热闹的气氛。如果没有节庆所产生的文化魅力,就吸引不了观众,形不成气氛。

广场文化的主要载体是各种文艺、体育等具有艺术性的活动,各种节庆亦需要艺术活动支持配合,这就使之具有了审美性的特点。这些文化体育活动有的属较高雅的艺术活动,如广场交响乐、专业团体的文艺晚会等,具有较强的审美性。即使有的活动是出于自娱自乐,如跳舞健身,也包含一定的审美在内。广场文化的审美性是寓教于乐的,它对提高公众的文化素质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广场文化又成为向公众进行审美教育的公共课堂。

综上所述,广场文化以其独有的形式、内容和特点,显示着广场文化强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我们要认真研究广场文化,正确引导广场文化,牢固占领这块重要的文化阵地。充分发挥广场文化的各项功能,提高市民文化生活质量、提高我市文化品位。

在发挥广场文化的各项功能方面,我们应充分发挥广场文化的承载功能和维系功能。广场文化活动是提高市民文化生活质量的现实选择。随着物质生活的改善和文化素养的提高,广大群众对于精神生活的需求,也相应提高和拓展。广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大舞台和广阔的空间,各种艺术形式和文化活动汇集于此,丰富多彩。其承载功能是显而易见的。我们应充分发挥其承载功能,最大限度地满足着广大市民多层次、多样化的文化生活需求、审美的需求、参与和选择的需求。随着现代社会的组织化和技术化,劳动过程的自动化和人类管理系统化的加强,人们对于接触、亲密、归属的渴望日益强烈,广场文化最能满足人们的这种愿望,消除人们的孤独与疏离。因此,广场文化活动对于维系社会团结与稳定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人们通过参与广场文化活动,走出了封闭的独门独户,感受到松弛和自由的空气,增加了社会接触,增进了人与人之间的了解,增加了人与人之间的温情与关爱。广场文化成为联接人与人之间、政府与市民之间的纽带。

群众文化论文范文2

1.基于审美角度的群众基础

人们将照片作为回忆过去和寄托情感的一种工具,照片能定格过去的某个时刻和场景,以此表达拍摄者的情感。所有人都有权利摄影,摄影艺术这种贴近群众的特征促使广大群众愿意选择摄影技术记录过去,表达思想情感。由此可见,基于审美角度,摄影艺术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2.基于审美对象的群众基础

摄影艺术的创作对象通常来源于群众的日常生活,所以,广大群众可以生活中的琐碎小事、生活场景以及随时可能出现的情感流露等为摄影对象,把最贴切、最朴素的日常生活呈现在照片上,这无疑消除了摄影艺术和广大群众间的障碍,使欣赏者能从心灵层面欣赏照片。借助照片记录生活,不仅形象生动,表达事实也更加直观和方便,便于欣赏者了解。由此可见,基于审美对象,摄影艺术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3.基于摄影工具的群众基础

科技发展带来的便利为摄影艺术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群众基础,加之手机产品的不断更新,摄影像素从几十万到几百万再到现今的上千万,手机摄影的像素基本上能满足群众对摄影艺术的要求,而且手机携带方便,体型小巧,质量轻,只要人们有需要就可以随时进行拍摄。

二、摄影艺术对群众文化的推动作用

1.进一步展现民族文化

利用摄影艺术能将这些文化以图片和影像的形式记录下来,记录的不仅仅是这些事物的表象,更是这些事物蕴藏的民族文化。仅凭语言文字无法做到这一点,不仅是因为语言文字不够直观,还因为在记录过程中很容易出现漏洞。为此,必须借助摄影艺术对其作进一步诠释和完善,给人们以强烈的视觉和心灵冲击,充分激发人们的想象空间。也就是说,摄影艺术能将民族文化更深刻、更全面地呈现在人们面前。

2.强化群众生活艺术感

摄影艺术展现特定的情感,不仅具备非常真实的艺术性,还较为朴素,充分体现了“艺术来源于实际生活”这一理念,强化了群众实际生活的艺术感。也就是说,摄影艺术提升了群众文化的层次,也提升了群众的文化生活水平。

3.拓展群众审美角度

在摄影艺术中,照片属于载体,欣赏者有权利基于自身的理解和认知对照片展开评论。摄影艺术不要求人们用统一的审美标准和规定评价照片,无形之中就拓展了人们的审美角度,同时也让摄影艺术自身更加普及化、群众化和通俗化。一张照片不仅能为群众诉说故事,还能通过照片突显的境界对群众心灵进行有效净化。如果说眼睛是心灵的窗口,那么照片就是个体面向世界的大门。也就是说,摄影艺术拓展了群众的审美角度,使摄影与群众的关系更加紧密。

4.还原客观与真实历史

作为拥有5000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我国的文化财富是十分丰富的。鉴于过去没有摄影的条件,所以不能详尽、有效地记载民族历史的有关内容,这对我国文化遗产而言是较大的损失。但随着摄影技术诞生以及科技的不断发展,这种情况就得到了巨大改变。影像和图片能更全面、具体地记录民族历史和文化,作为历史存在的证据逐渐传承下去。相较于传统意义上的语言文字,这些影像与图片更能将真实和客观的历史还原在群众眼前,还能为群众提供丰富的想象空间。同时,借助摄影技术保存和备份历史资料是很便捷的,通常不会造成文化流失或资料丢失。也就是说,摄影艺术使得群众文化更加全面、具体和丰富。

5.传承民族民间文化

新闻摄影借助自身独特的摄影技术,全面、真实地记录了国内城市化发展以及现代化发展过程中涌现出的民间文化,并在其中融入思考元素。这样一来,广大读者通过新闻影像资料就能品味出其中蕴藏的民间文化精神与内涵,并将这种文化传承下去。这就十分有效地传承了民族民间文化。结合当前形势,民族民间文化热是热点问题,这无疑为摄影艺术人员提供了更多的创作素材,尤其是关于我国少数民族或偏远地区的民间文化。这样便将很多普通群众的日常生活提升到了民族民间文化传承的高度。也就是说,摄影技术使得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更加广泛和全面。

三、结语

群众文化论文范文3

在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中自觉践行群众路线,建设法治贵州。党的群众路线从本质来说,是一条人民民主路线。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推动贵州省民主政治发展,建设法治贵州,是民主政治制度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一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积极推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理论和实践创新,加快制定贵州省各级人大代表工作的细则,对人大闭会期间代表联系群众、听取选举单位和人民群众的意见建议、及时反映人民群众意愿等,作出制度性安排,进一步完善各级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充分发挥各级人大代表联系群众的重要桥梁作用。二要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要充分发挥人民政协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积极推进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制度建设,充分利用人民政协人才荟萃、智力密集、联系广泛的优势,紧紧围绕贵州省全面深化改革、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同步小康、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社会管理创新、生态文明建设等重大经济社会发展问题,通过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调研,广纳群言、广集民智,更好地发挥协调关系、汇聚力量、建言献策、服务大局的作用。在全社会通过多层制度化民主协商渠道,寻求改革发展的共识,促进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三要完善基层民主制度。要顺应人民群众参政议政的强烈意愿,积极创造条件,通过健全全省城乡基层选举、议事、公开、述职、问责等机制,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四要注重运用法治方式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推进法治贵州建设。法治在保障贵州省人民安居乐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维护社会安全和稳定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要以关于法治建设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在法治轨道上推动贵州省各项工作,通过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努力推进法治贵州建设。

在繁荣发展多民族文化中自觉践行群众路线,建设人文贵州。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紧紧依靠人民群众促进多民族文化繁荣发展,建设人文贵州,是党的群众路线在文化建设领域的根本要求。一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促进多民族文化繁荣发展。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原则,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从人民群众的劳动创造中汲取素材、提炼主题,以充沛的激情、生动的笔触、优美的旋律、感人的形象,创作生产出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文艺作品,促进多民族文化繁荣发展。二要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好更多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不断满足其文化需求。要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人为本,以文化人,以文惠民,通过实施省级重大文化设施建设工程、市县文化(图书)馆建设工程、乡镇综合文化站工程、村(社区)文化室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农家书屋工程,实现城乡居民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好更多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让文化发展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众,确保人民群众享有健康向上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三要抓好群众性文化活动载体、激发各族群众建设人文贵州的热情。人民群众不仅是文化的享有主体,也是创造主体,表现主体。在为人民群众提供文化产品和文化公共服务的同时,也要积极搭建公益性文化活动平台,依托重大节庆和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活动,激发各族群众建设人文贵州的热情,用群众身边的人说身边的事、谈身边的理,寓教于乐,以文化人,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品位,积极引导群众在文化建设中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

在创新社会治理中自觉践行群众路线,建设平安贵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的新思路。社会治理就其本质来说,就是要以人为本,最大限度地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自觉践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紧紧依靠人民推动社会治理,创新群众工作体制机制,是党的群众路线在平安贵州建设实践中的重要体现。一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社会治理主体作用。要积极推动社会治理参与机制创新,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积极投身社会治理,通过参与社会政策和社会立法的制定、参与基本公共服务标准的制定、参与城乡社区治理、参与社会治理效果的评价等途径,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社会治理主体作用。以网格化管理、信息化支撑、社会化服务为方向,积极探索社会治理方式创新,全面推广社区管理的“贵阳经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铜仁经验”、有效化解基层矛盾的“余庆经验”。二要创新群众工作机制,保障群众工作常态长效。要通过完善省市县党委群众工作机制、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机制、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完善社会矛盾纠纷隐患排查化解稳控处置长效工作机制等,促使群众工作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三要把平安贵州建设作为维护群众切身利益的民心工程来抓,通过广泛开展“平安社区(村寨)”、“平安乡镇”、“平安县(市、区)”创建活动,筑牢平安贵州建设的基础;通过完善创新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坚决打击“两抢一盗”、、吸毒等违法犯罪活动,通过强化反恐体制机制建设,增强反恐责任感,保持对恐怖活动的严打高压态势,确保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自觉践行群众路线,建设生态贵州。

人民群众不仅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者,而且也是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的享有者。组织、教育、宣传、引导群众养成自觉的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科学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是党的群众路线在生态贵州建设实践中的重要体现。一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生态文明建设主力军作用。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和支持。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绿色发展是一项宏伟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积极参与和共同努力。党的十以来,人民群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热情不断高涨,我们要顺应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的新期待,按照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积极创新公众参与方式和渠道,通过开展生态村(社区)、生态乡(镇)、生态县(市、区)创建活动,通过企业严格推行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活动,使广大人民群众都能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各个环节中来,自觉践行绿色、低碳的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生态美丽贵州,奠定强大的社会群众基础。二要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环境发展权益,着力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享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民群众的一项基本权利。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维护人民群众的环境发展权益,是维护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重要内容。一个合乎自然和人性的发展,不仅要有经济的增长,还要青山绿水,干净的环境和清洁的空气。但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看到的却是另一景象:水、大气、重金属等损害人民群众健康的环境问题屡屡见诸报端,近年来,由环境问题引发的也明显增多。为此,我们要以在全国“两会”期间参加贵州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牢固树立“保持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发展理念,创新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下大气力解决损害人民群众身心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坚决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确保人民群众享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发展权,让老百姓真正拥有一个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单位:中共贵州省委党校

群众文化论文范文4

一、基础性

群众文化的第一大特征,是基础性。人们习惯地将整个文化分为群众文化与专业文化两大类,二者相比,群众文化是基础、专业文化是高端,而高端来自基础并指导基础,也就是同志所讲的,“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在提高的指导下普及”[1]。群众文化是专业文化的基础与沃土、摇篮与平台,没有群众文化,专业文化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许多专业文化中的精英人物,都出自群众文化。在这方面,有许多有力的例证,例如著名的国画大师齐白石,出身木匠,以画棺材头起步。又如京剧“前四大须生”之一言菊朋,年轻时曾在陆军学校读书,并在清末的理藩院与民国的蒙藏院任职,业余酷爱京剧,刻苦钻研,广收博采,最后才创造出“言派”艺术。“后四大须生”之——奚啸伯,也是业余“票友”出身,后来“下海”,独创“奚派”艺术。京剧旦角“程派”传人李世济,肄业于上海第二医学院,业余学演京剧青衣。后“下海”成为名家。歌唱家郭颂毕业于鹤岗工科高级职业学校土建系,曾为中学教师;歌星关牧村,原为天津某工厂女工;歌星孙楠,原为油漆工;著名影视导演赵宝刚,原为翻砂工如此等等,不胜枚举。由此可见,群众文化的基础性特征是有目共睹,不容争辩的。

二、普及性

群众文化的第二大特征,是普及性。普及性即普遍性,这是群众文化的核心特征。这种普及性,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无人不在。从文化主体上说,群众文化包括少年文化、青年文化、壮年文化、老年文化等等;从文化性质上说,群众文化包括企业文化、农村文化、军营文化、校园文化等等;从活动场地上说,群众文化包括广场文化、社区文化、庭院文化、家庭文化等等;从文化与人的衣食住行的关系而言,群众文化又包括服饰文化、饮食文化、茶文化、酒文化、居室文化、旅游文化等等;从文化与人生及习俗的关系而言,群众文化更包括生日文化、婚庆文化、殡葬文化、节庆文化等等,诸如此类,俯拾即是。由此可见,群众文化的普及性特征,也是有口皆碑,不容置疑的。

三、多样性

群众文化的第三大特征,是多样性。群众文化涉及到整个文化的方方面面,包罗万象。有人说:“群众文化是大花筐,什么玩意儿都能装。”此话颇有道理。群众文化的确具有明显的多样性特征。例如在文艺创作方面,就有文学创作(诗歌创作、小说创作、散文创作、剧本创作等)、音乐创作(词、曲创作)、舞蹈创作、曲艺创作、戏剧创作、美术创作(绘画创作、雕塑创作、工艺美术创作等)、书法创作、影视创作等;在表演方面,则有音乐表演(声乐演唱、器乐演奏)、舞蹈表演(秧歌舞表演、迪斯科表演、广场舞表演等)、小品表演。与此同时,还有体育文化活动(球类、等),科技活动(科技讲座,科技咨询等)、网络文化活动(网络浏览、网络聊天等)、影视欣赏等。由此可见,群众文化的多样性特征,同样是有据可依、不容否定的。

四、灵活性

群众文化论文范文5

(一)群众文化总需求量呈上升趋势

社会经济持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逐渐提升,人们在追求物质生活的同时也注重精神文化的提高,精神文化需求的增长速度甚至超过了物质生活。当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满足时,精神文化需求则逐渐成为了高于物质生活条件而存在的一种精神状态。新时期,人们的基本需求得到了满足,并且生活水平逐步提高,此时,人们的追求就会向更高层次发展,对精神文化的需求量明显增多,同时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升推动了生产效率的提高,人们工作时间缩短,人们会有大量的时间来开展文化活动,因而也增加了对文化的总需求量。

(二)群众文化种类出现多元化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自主意识和独立意识逐步增强,在文化选择方面人们也更加积极主动。同时,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也为精神文化的选择创造了条件。互联网技术的普及,拉近了人们与社会的距离,密切了人们之间的联系,人们获取信息与文化渠道逐渐增多,也有了更大的文化选择空间,这一切都促使群众文化呈现出了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三)群众文化功能行增强

由于群众文化往往产生于民间,没有统一标注和系统化的分化。在一些不够发达的农村与乡镇地区,群众文化依然是满足人们精神需要的主要方式之一。在新形势下,群众文化更具有了多重功能,凸显了其娱乐、技能、艺术以及教化的功能与特点,满足了人们群众参与文化创作、欣赏文化产品及享受文化成果的多种需要。很多乡镇地区在相关政策的引导下,大力扶植群众文化,也增强了群众文化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的作用。

二、新形势下加强乡镇文化站创新群众文化工作的途径

(一)创新理念,强化群众文化工作

新形势下群众文化的建设,需要把科学化的群众文化理论体系作为基础,并以此来指导乡镇文化站群众文化建设工作的开展。需要从政策法规、文化机制以及人才发展等多方面进行深层次的研究,通过创新理念,带动群众文化建设的改革与创新。首先,就需要全面树立群众文化发展的创新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的根本思想,通过完善群众文化建设来满足新时期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近些年来,乡镇经济的快速发展,增强了群众文化的个性化和多元化,相应的也提高了乡镇群众文化的建设与服务要求。因而,只有不断创新,仅仅围绕社会主义新时期文化建设的核心,坚持制度化、多元化和规范化的文化理念,促进群众文化科学化发展。其次,要把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为创新群众文化的基础,要对群众文化理论的应用与发展作深层次的探讨。在基础文化建设领域,应该对不同形态的群众文化进行区分,认真分析群众文化的规律与特征,不断完善群众文化公共服务体系,并使其在群众文化建设中发挥出功效。最后,需要把理论与实践进行有机结合,使群众文化建设事业向着更高的标准方向发展。用理论指导实践,使群众文化建设在规章制定,文化设计等方面融入时代新元素,增强群众文化建设的权威性与时代感,从而推动乡镇群众文化建设走向成熟。

(二)创新内容,提升民族文化吸引力

党的十报告中着重强调了要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重要性,并要倡导广大群众在文化建设过程中,逐步实现自我表现、自我服务以及自我教育。要根据“文化惠民”的宗旨开展群众文化的创新活动,让更多的群众参与到文化建设中来。一方面,根据当地文化建设实际,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创新群众文化内容,采用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科学的、民族的和大众的先进文化,使人们群众进行自娱自乐,实现自育。并要坚持“三贴近”的原则,对文化活动进行积极探索与研究,丰富文化活动的形式。比如,在文化建设过程中,可以充分挖掘出我国民族传统节日的文化底蕴,在我国的“清明”“、端午”、“中秋”以及“重阳”等节日,可以在当地举办踏青、扫墓、植树、赛龙舟以及赏月等文化活动;对群众自发组织的健美操、跳秧歌及自演自唱等业余活动给予高度关注并要大力支持,并要充分挖掘出当地文化的特色,增强民族文化的吸引力;及时掌握群众文化的发展方向,了解群众的大众文化需求,不断拓展群众文化的内涵,充分利于当地文化资源,使其发挥出最大功效,最大程度的满足不同层次群众的文化需要,提高群众的文化生活水平。需要强调的是,在创新群众文化的过程中,需要加强文化活动队伍管理,在文化内容、组织形式以及人员等方面,乡镇文化站要做到心中有数,做好指导工作,实现群众文化的科学化与规范化,提高群众对文化的创新力。加强引导,在增强民族文化吸引力的同时,提升人民群众的综合素养。

(三)创新载体,打造文化特色品牌

群众文化艺术可以通过艺术型文化品牌来展现,群众文化建设的核心品牌也是艺术型文化品牌。为了使想乡镇群众文化建设更具生命力与活力,在充分挖掘当地民族特色的同时,还需要树立起具有深远应影响力的艺术型文化品牌,从而推动群众文化活动蓬勃开展。在创新文化体裁的过程中,第一,需要按照群众性与艺术型的思想要求,将娱乐与教育相结合,积极开展“文化会亲”等活动,增强文化交流与融合。第二,需要建立健全文化交流的机制。通过合理的文化活动策划,促进各乡镇、各个村之间的文化交流,增强城乡文化沟通,增进友谊,相互促进,在实现各地文化资源有效共享的过程中,打响“文化会亲”品牌。第三,可以根据乡镇发展的实际情况,文化站需要合理设置固定的文体娱乐活动场所,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配送相关活动器材。随人们活动参与数量的增多,要逐步扩大活动范围,同时要规范文化活动管理。使当地群众在家门口附近就能够在活动场所内进行跳舞、健身等活动,使其能够真正感受到方便、安全、优质及实用的群众文化服务。

(四)创新活动机制,提升文化支撑力

社会经济的发展发展,促进了群众文化的多元化。因此,需要根据不同层次群众文化的需求,建立起多样化的创新活动机制。创新群众文化活动机制要以当地优质文化资源作为龙头,坚持集约化和一体化的运作形式,并要坚持政府的主导地位,整合资源,社会参与,打响品牌,创造优势,从而提升乡镇文化站的工作服务能力与水平。政府及各级文化部门要加强对群众文化建设的引领与指导,准确掌握本地区内群众的文化需求,引进多样化的文化形式与模式,吸引更多群众参与到文化活动中;通过个人与家庭联合的方式来开展多种代表乡镇群众文化发展的活动,当地政府要给予支持与帮助,从而确保各种文化活动的顺利的开展。另外,由于多数文化活动项目都具有一定公益性,例如合唱队、舞蹈队或晨练队等越来越多,因此,一定要对这些群众加强引导,当这些文化活动小组举办活动或相关竞赛时,要提供资金帮助,促使文化活动顺利展开,发挥出文化的教育功能,提升文化支撑力。

三、结束语

群众文化论文范文6

这个体系自上而下包含了国家政府,地方政府,文化部分以及最基层的地方文化馆。从政策的出台到具体的实施,这套阶梯状的体系自建立以来确保了群众文化工作落实到实处。在阶梯中,最基层的文化馆对于群众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不可替代的意义。文化馆的历史形成可以追溯到解放之前,那是的文化馆成为“民众教育馆”,解放后参照苏联的模式改为“文化馆”,主要负责当地的文化建设工作。我国在改革开放初期着力发展经济,提高生产力,对于文化事业的建设相对薄弱,各地虽然建立了文化馆,但是并没有充分发挥其实际意义。现阶段我国提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文化事业建设,尤其是群众文化建设如火如荼,文化馆的建设和职能显得尤为重要。

二、文化馆的主要职能

1.举办各种展览和讲座,聘请当地优秀艺术家和专家进行作品展览和民俗艺术讲座,普及文化知识,促进当地精神文明建设。

2.组织策划以娱乐群众身心为主要目标的娱乐活动和文艺活动,组织民间文化艺术团体进行巡回演出,丰富群众的艺术生活。

3.发现,发掘,辅导和培养群众文艺骨干人才。

4.建成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开展数字文化信息服务

5.指导下级社区中心和文化站的文化工作,并向下级文化站和社区文化中心提供资源和文化服务。

6.开展地区间的对外文化交流活动等。文化馆的基本职能早已经明确,充分履行这些职能并不断拓展创新是文化馆目前面临的主要工作,

三、对于群众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1.以文化馆本身的特点上来看,文化馆是最贴近基层群众的一个文化机构,是阶梯的最底层。

贴近民众生活,了解民众需求。最重要的是深入基层,了解当地的民族文化发展历史,更容易组织和发展民族文化。在文化馆组织的各种文化项目中,文化二字在群众中不再是高不可攀,文化馆将原本遥远的舞台和艺术搬到了群众的日常生活中,多数地方文化馆都是从基层群众中成立起来,贴近群众的文化工作者深得民心。

2.文化馆目前更趋于发展成为公益性文化机构

以内蒙古呼和浩特地区为例,2013年为了响应政府的号召,呼市多地区文化馆实行免费开放政策,面对群众免费展览当地首府文化。这一举动最大范围的普及了群众文化的概念,也让群众文化实现了群众二字的根本意义。

3.文化馆是国家单位,自上而下起到了承上启下的纽带作用,连接了政府和人民。

将政府颁布的具体政策实施下去,同时可以向上反映当地群众文化发展的具体状况,确保群众文化的发展工作持续有效的发展。中国地大物博,不同的地区和不同的民族拥有不同的特色文化,文化馆可以跨地区的进行文化交流,真正的实现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地区之间互通有无,进行同种文化形式不同文化特色的比赛交流。

4.文化馆的主要职能还包括了发掘和培养当地优秀的文艺文化骨干人才。

培养人才不再是高校的专属工作。同时文化馆吸收的专业文化人才也可以为群众文化事业服务,简而言之文化馆是最贴近群众的人才资源的聚集地。文化馆从解放初期的雏形发展至今,经历了时代的洗礼。无论是从数量上还是从结构上都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然而文化工作必须与时俱进,文化馆的发展也应该遵循时展的基本规律。想要更好的为群众文化建设工作服务,文化馆这一基层文化机构还需要更好的发展。从人才引进方面,文化馆应该根据时代的需要,从社会上和高校中大力引进文化专业人才,指导和组织当地文化工作的发展,并且采取有效的方法防止人才的流失,其中包括提高文化工作者的薪酬待遇,福利保障等。从人才培养方面,已有的人才应该着重培养和学习,不能止步不前。人才的止步带来的是文化的停滞。在活动组织方面,文化馆也应该不断创新拓展,形式不能仅仅局限于现有的歌舞,书画展览等,应该将重点放在当地特色的文化发展上。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许多当地的民族特色文化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因此设有非遗中心的地区,文化馆要与非遗中心配合起来工作,如果没有设置非遗中心,那么文化馆应该承担起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任,保护历史沉淀下来的文化精华。

四、结语

群众文化论文范文7

关键词:地方文化志 群众文化 功用

一个地方必然有其悠久的历史,为了记录了保存,基本上每个地方都有记录这些历史的地方志。然而,单就文化工作而言,专门编纂文化志的却并不多见,尤其是作为街道这一级的基层组织编纂文化志,就更为罕见。所幸的是,我所在的街道——深圳市宝安区西乡街道,就做了这样一项具有开拓性的工作,在全国也许是开了先河。

在深圳市宝安区西乡街道党工委和办事处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在工作人员的辛苦付出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历经四年多时间,编纂完成了《西乡文化志》。我在研究群众文化工作时发现这本《西乡文化志》对于群众文化工作,影响面之广、意义之大、作用之明显,均远远超出了我的当初编纂时的判断。

一、文化志作为专项志,内容详细而全面

一般情况,地方志里面肯定会提到文化工作,但是一般都是放在“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简称“科教文卫”专栏予的扼要介绍。限于篇幅,不可能详细地一一介绍,只能拣重点作以记录叙述。这样,难免记录的内容就不够全面,也不够详细。《西乡文化志》详细记录了和文化相关的方方面面,内容非常翔实,非常全面。不但有文化机构、文化设施与投入、文学、艺术、宗教、群众文化、文化交流、文物、民间民俗文化、文化市场与管理等内容,我们还收录了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二、文化志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志”本身就具有史料价值,因为是对于历史的记录,便于保存,也利于传承。比如:历史一些当地的民谣、儿歌,可能以后再过几十年就会失传,没有人能够记得,更没有人会唱,我们通过“志”的这种方式记录整理下来,就能够完整保存,可以世代传承下去。

文化的力量是非常巨大的,可以穿越时空,对于一个民族和国家,都有深远的影响。正如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所说:“就中国人来说,几千年来,比世界任何民族都成功地把几亿民众从政治、文化上团结起来,他们显示出这种政治、文化上统一的本领,具有无与伦比的成功经验”。①保存史料意义巨大,是志在当代,功在千秋,可以惠泽子孙万代。

三、文化志具有学术研究价值

随着历史的发展,时代变迁,社会的进步,很多东西都会发生变化,那么,若干年以后,我们的后人如何探寻我们的生活轨迹呢?就不得不从历史文献资料中去找寻。而我们现在想知道前人的文化习俗,也是从前人留下的珍贵资料中寻找。

对于《西乡文化志》的编纂,我们也弄清楚了西乡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脉络,根据这个特点,可以预测未来发展趋势和走向,可以更好地有的放矢地开展群众文化工作,促进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对于其它从事文史研究的人员考证或者研究西乡的文化,具有一定的学术参考价值,也为研究者提供了难得的资料。因为“志”中所列,均是我们工作人员经过收集、整理、筛选、核实等等环节,能够经得起检验的真实保贵资料。

四、文化志具有教育功能

首先,编纂“志”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教育的过程。因为修“志”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工作量较大,耗费时间也较长,参与人员众多。凡参与的人员,都会增长一些新的见识,更多地了解西乡这块地方的文化历史和现状。而这些系统全面的知识,以前没有渠道获得。此次通过修“志”才有了这样一个难得的机会。

其次,对于《西乡文化志》的印刷发行,读者也会从中受到教育。当然,“志”的发行是有限的,主要是西乡的人民群众。学校师生是《西乡文化志》比较集中的一个读者群体,对于了西乡文化历史,起到了很大的帮助。老师可以借助《西乡文化志》掌握更多更丰富的素材,可以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青少年的培养,起到积极的作用。让青少年从小就了解家乡,热爱家乡。

最后,加强了外地移民的文化融合。从前外地人普遍认为深圳之前是个小渔村,更有甚者认为深圳古代是荒芜人烟的不毛之地。据此有人说以前深圳是文化的沙漠,没有任何文化积淀。通过《西乡文化志》新移民们读了之后,才明白了自己的误解。不但热爱现在的西乡,也喜欢西乡的过去。再遇到别人谈论深圳历史的时候,就会纠正别人和自己过去一样的误解和偏见。

五、文化志对于群众文化的创作有促进作用

群众文化的造创作需要源泉,我们通过编纂《西乡文化志》,找到一些素材和艺术营养,可以说是“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更加有利于我们的创作。新创作的舞蹈加进去了之前渔民、蚝民劳作的动作,演出之后受到了中老年观众的一致好评,因为这些动作勾起了他们的回忆,重新将观众带回了已经逝去的那个年代。我们创作的歌曲中借用了渔歌的曲调,在社区居民中更容易广为传唱,非常对居民群众的胃口。而借助本土传统文化创造出来的东西,更容易让群众接受,因为宣传效果会更好,内涵丰富而具有历史厚重感。

六、文化志可以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工作密不可分。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梳理、筛选,再在社区居民中间进行传播,对于改善社会风气,提高居民的人文素质,都有很大的帮助和促进作用。“当代文化中的许多现象,如相当多的通俗文艺以刺激人的感官为能事, 是远离审美,或反审美的。因此,不能把审美文化理解为当代文化。” ②对于培养居民的审美情趣,提高审美水平,促进社区群众的精神文明帮助很大。

总而言之,编纂《西乡文化志》对于西乡街道的群众文化工作具有很大的推动促进作用。我仅仅是从我个人的研究领域,侧重于从群众文化方面进行一点探讨而已。我仅代表我一家之见,希望对于正准备编纂地方文化志的地方能够有些许参考价值,若有,则我倍感欣慰。

参考文献:

①广少奎、展瑞祥主编的《民族精神教育》,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2007年10月第1版

群众文化论文范文8

1.社会主义社会下群众文化来源的群众性特点

在现实的社会主义社会下,很多群众文化均来自群众自身的生产生活实践,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很多优秀的群众文化都是根据群众自身的一些经历进行改编和创作出来的,因此说社会主义社会下的群众文化植根于基层,来源于民间,而社会主义社会下群众文化的一大特点便是基层性和群众性。也正是由于群众文化具有这样的特点,反映了现实中很多群众文化的基本生活,才更加受到群众的欢迎,并成为国人雅俗共赏的一项艺术。

2.社会主义社会下群众文化参与的广泛性特点

在现实的群众文化发展发展过程中,社会主义社会下的群众文化展示出参与的广泛性。首先参与的广泛性体现在,参与群众的数量和行业相对广泛,由于很多群众文化来自于民,因此,备受群众欢迎,使得各行各业的人民群众都非常喜欢这种文化活动,使得现实社会中参与群众文化的人群较多;再就是社会主义社会下群众文化参与的广泛性还体现在群众文化的传播过程中会受到所在地方地域、民族和气候的客观因素的影响。在进行优秀的文化传播与演出的过程中,均会受到群众的热烈欢迎。因此说社会主义社会下群众文化具有参与的广泛性的特点。

3.社会主义社会下群众文化内容的通俗性特点

在现实的文化发展过程中,由于多数的文化内容均来自于普通群众,因此,群众文化以其鲜活的生命力展示在世人面前。让群众文化经久不衰,备受国人爱戴的另一个原因便是社会主义社会下群众文化内容具有通俗性的特点,由于其内容通俗易懂,即使没有上过学不具备学科知识的老百姓依然能够明白其中的内容,由于是群众创造,于是其在说话内容,言语表达,内容选择上均贴近于老百姓的现实生活,因此通俗性是社会主义社会下群众文化的另一大特点。

二、社会主义社会下群众文化的功能分析

1.社会主义社会下群众文化具有反映国家意志进行整治教育的功能

社会主义社会下群众文化对国人具有整治教育作用,首先表现在群众文化可以有效的传递国家的意志,反映国家建设的一些主张,并利用群众文化自身备受世人喜爱,以及蕴藏丰富教育资源的特点,对国人进行必要的政治教育。再就是很多群众文化蕴藏的朴素的民族情感在里面,也是很好的教育素材,如端午节的龙舟和吃粽子便是对屈原精神文化的歌颂,无形中也倡导国人要爱国,也传递了国家的一些阶级意志。以上两点都说明了在现实的社会主义国家下,党和国家非常重视群众文化发展的一定因素,便是群众文化具有反映国家意志进行整治教育的功能,在群众文化的传递过程中也将国家的一部分主张和意志传递给更多人,有利于我国文化的发展和社会主义的稳定发展。

2.社会主义社会下群众文化具有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促进消费,有利于经济发展

在现实的社会主义群众文化活动过程中,其表现出的功能和作用有很多,其中丰富群众的社会文化生活,让老百姓在工作之余能够享受到自身所喜爱的文艺节目,增加老百姓的精神修养和诉求,使其精神世界更加丰富发展。再就是现实的群众文化活动过程中,在娱乐群众的同时,也能够促进消费,有利于国家经济发展。群众在进行必要的群众文化活动过程中,无论是一次消费所需要的服装、道具、交通运输以及后勤保障等均需要花钱购买,即使群众文化活动过程中,仍然存有二次消费,如饮料、香烟等等,这些物质的购买必然会促进地方消费的进行,使得地方税收得以充盈,经济得以发展。

3.社会主义社会下群众文化具有增强民族凝聚力,有利于国家的稳定发展

在群众文化中存有一个重要的载体,其便是节日文化。由于我国古代文化相对繁荣,因此,流于后世的节日文化也非常厚重。如中秋节、元旦、农历新年、元宵节等等,每到节日都会举国欢庆,举行大型的文化活动,每家每户都沉寂在幸福和欢乐之中。这无形中推动了民族爱国心和凝聚力的扩散和宣传,有利于国家的长久、稳定发展。

三、结束语

群众文化论文范文9

有氧舞蹈是一种以音乐为伴奏,配合音乐的节奏而舞动的有氧运动,它是以健美操的形式改编舞蹈动作,但动作不像健美操那样体操化,根据音乐伴奏的不同具有许多风格,通过这种锻炼形式能消耗许多热量,同时与音乐结合,在锻炼过程中,愉悦人们的身心。中老年有氧舞蹈因参与者多为中老年人,舞蹈的动作一般较为简单,节奏感没有那么强,群众容易学习,以音乐的为伴奏可以进行一些动作的改变,具有集体性、自娱性。它是以集体参与、表演的形式使群众自我娱乐、自我欣赏,同时增强身体的锻炼,愉悦群众的身心。中老年有氧舞蹈的特点是空间的广阔性、人员的众多性、功能的多样性等。群众文化是群众、文化的结合,是具有社会性的文化,参与群众文化的主体是娱乐生活、丰富生活、热爱艺术的群众,满足、充实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群众文化的内容多样,包括广场文化、老年活动等。而中老年有氧舞蹈是以群众为基础,以艺术性、活动性、文化性为特点,是一种新型的群众文化。作为群众文化的分支,中老年有氧舞蹈具有群众文化的特点,群众性强,具有娱乐、审美、宣传的功能。作为一种新型的群众文化,对于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推广都具有积极的作用。

二、中老年有氧舞蹈对中老年人生理的作用

(一)对中老年人骨骼肌肉的影响

据研究分析,人类的在30岁,骨质达到最大值,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女性以每年1%,男性以每年0.5%的速度减少。骨质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减少,随之骨质疏松症的发生率增加。而有氧舞蹈的运动,使中老年人活动了颈骨,有助于关节的锻炼,骨骼的伸展,有助于改善人体的机能,促进血液循环,加快能量和物质代谢,这样便改善了组织营养,使更多的营养被肌肉吸收,缓解疼痛,疏通经络。

(二)对呼吸系统的影响

中老年人的呼吸系统也随着年龄的增加发生变化,肺的弹性结构蜕化,肺泡体积扩大,减弱的呼吸肌的功能,致使肺扩散的功能降低,使中老年人呼吸无力。中老年人参加有氧舞蹈的锻炼,通过有氧锻炼的进行,加强了呼吸肌的锻炼,有氧舞蹈的运动,对于肺功能的减缓肺功能的下降,可以提高肺活量,增加呼吸肌的耐力,这样就减缓了呼吸系统的衰退。

(三)对心血管功能的影响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质量的提高,中老年的饮食中蛋白质、高脂肪、高血糖的食物增多,这对中老年人的心血管造成一定的影响。近几年,中老年人高血压、高血脂的病况逐渐增加,同时由于中老年人的心肌萎缩,心脏的活动率下降,减少了有效的循环血量,导致心肌供血不足等病况。中老年人呼吸量的降低,降低了血管的调节能力,血管硬化,容易发生脑溢血等血管障碍病症。中老年参加有氧舞蹈锻炼,有节奏的锻炼提高了中老年人的心脏功能,减轻了脂肪,增强了循环,降低了血液黏度,增强了心脏收缩能力,降低了心肌缺血的发生率,对心血管疾病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四)对免疫系统的影响

中老年人参加有氧舞蹈的锻炼,强壮了骨骼,增强了血液循环,提高了肺活量,这样便改善了中老年人的身体机制。有氧舞蹈增加了能量的消耗,神经系统的活动能力也随之提高,改善了神经系统,提高了中老年人的神经机能。神经系统的改善对于中老年人的免疫力具有提高作用,有氧呼吸的增强增加了吸氧量,增强了对疾病的抵抗力,提高了体质。

三、中老年有氧舞蹈对中老年人心理的影响

伴随着年龄的增长,步入中老年的人们对于工作、生活的改变,情绪发生了一些变化。中老年人的子女多数不在身边,退休后一时不适应无事可做的状态,容易产生一些负面、消极的情绪,例如抑郁、孤独、失助感、失落感等。心理的负面情绪容易影响中老年的心理健康,同时产生一些身体的疾病。有氧舞蹈增加了中老年参加集体活动的途径,为中老年的身体锻炼,与人交流,活跃身心提高了渠道。中老年有氧舞蹈,是一个集体的,有节奏的,具有一定和音乐性的运用,中老年人参加,使中老年融入了一个新的集体,在这个集体中不仅可以共同锻炼,而且增加了交流对象,中老年人们交流讨论,使负面的情绪可以及时的得以发泄,舒缓了心情。同时,中老年有氧舞蹈是一种艺术性、群众性文化,通过舞蹈的练习可以提高中老年的艺术修养,而艺术具有修生养性的作用,有助于中老年内心的闲定。群众性的文化,是丰富社区生活、群众生活的一种途径,中老年有氧舞蹈活动,增强丰富了中老年的业余生活,充实了中老年的生活、精神。在音乐的伴奏下,有氧舞蹈的练习活跃了内心,提高了情绪,使中老年的性格开朗,形成积极健康的心理。

四、中老年有氧舞蹈文化对群众文化的作用

(一)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中老年的业余生活也愈加丰富,太极、合唱活动、书法活动等在中老年人群中开展。中老年有氧舞蹈的开展更加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中老年有氧舞蹈以舞蹈的艺术为形式,具有集体性、多样性,同时由于对群众的专业基础要求低,以此吸引更多群众的参与,受到群众的欢迎。中老年有氧舞蹈基于群众,锻炼群众,形式贴近群众,具有更强的动态性、生命力,对群众的文化生活具有建设性,娱乐了群众了内心,提升了群众的艺术性,增加了群众文化生活的多样性。

(二)促进社区和谐文化建设

中老年有氧舞蹈参与的人员多,对于人员、场地的没有过多限制,这样便使有氧舞蹈能得到更快、更好的普及。中老年有氧舞蹈具有集体性质,对于集体活动的参加,增加了群众之间的交流,使群众通过舞蹈活动的参加,相互交流、学习,从而使更多的群众融入社区活动,有助于社区的和谐。同时,中老年有氧舞蹈的开展,以音乐为伴奏,以舞蹈为载体,营造一种那个快乐、积极的氛围,增强了群众对于舞蹈、音乐等艺术文化的追求,提高了群众的艺术修养,为社会的文明建设有推动作用。中老年有氧舞蹈传播范围广、普及率高,群众容易接触,参与,有助于群众养成良好的生活、锻炼习惯,从而提高整个社区、城市的形象,为构建文明、和谐社会奠定基础。

(三)增进群众文化活动的普及

中老年有氧舞蹈文化活动的开展,由于具有开放性、集体性,群众的参与容易,从而体现有助于群众能够文化的普及。在群众文化开展、建设过程中,有氧舞蹈的开展,音乐的节奏性强,场地的限制少,可以更好得吸引群众观赏。又由于有氧舞蹈的动作简单,群众学习起来更加容易,增强了群众的学习兴趣,吸引更多的群众参与。通过有氧舞蹈的练习,培养了群众开朗、乐观性格,激发了群众参与公共活动的积极性,从而使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更加容易,朝愉快、轻松的方向发展。

(四)提高群众艺术思维能力

中老年有氧舞蹈以音乐为伴奏,融入健美操、舞蹈等多种艺术元素,通过有氧舞蹈的开展,群众的艺术修养、艺术思维能力得以提高。对于中老年有氧舞蹈的学习,学习容易,学习者无需具备舞蹈基础和艺术基础。但是,通过不断的练习,通过领导者的引导、指导,练习者逐渐从艺术的角度看待有氧舞蹈,从音乐的节奏感受舞蹈的动作,舞蹈的魅力,进而更好的学习有氧舞蹈。中老年有氧舞蹈,学习、参与者多为中老年,他们的业余时间充足,有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他们将有氧舞蹈作为一种娱乐方式、生活方式进行,积极、主动的学习,参与,这样就形成良好的氛围,在学习舞蹈,感受舞蹈、音乐的过程中,提高了艺术审美水平,增强了群众的艺术思维能力。

(五)传承群众文化

中老年有氧舞蹈具有传承群众文化的作用,对于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意义重大。我国的传统舞蹈内容丰富,种类多样,不同的民族、地域具有不同特色的群众舞蹈。然而,中老年有氧舞蹈,以音乐为伴奏,以健美操的形式改编舞蹈动作,吸取了时代特色,不同的音乐伴奏可以演绎不同的舞蹈动作,动作的随意性强,变现形式丰富。在不同的地域,可以融入其特色舞蹈,以音乐的形式进行改编,对于舞蹈基础较好的地域,中老年有氧舞蹈的开展,是一个艺术与娱乐的结合,是对传统文化的借鉴,是对现代文化的发扬。

五、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