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竞技体育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2-12-19 08:24:06

竞技体育论文

竞技体育论文范文1

【关键词】城邦文化;竞技体育;影响

作为含有政体意义、伦理意义的城邦,他不仅对希腊人的政治、经济关系重大,而且对体育运动的发展也产生了巨大影响。在古希腊,公民和城邦有着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关系,公民属于城邦,城邦依赖公民。城邦和公民共同营造自由、平等、正义和开放的精神。并使得公民与城邦的和谐、至善的精神得以发展。古希腊人大部分公共生活与宗教祭祀有关,体育竞技是这些宗教活动中常见的仪式活动。体育运动与城邦有着紧密联系。

城邦的自由思想对竞技体育的孕育和催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德国哲学家卡尔・雅斯贝斯明确指出:“希腊城邦奠定了西方所有自由的意识、自由的思想和自由的现实的基础。”古希腊人崇尚自然、尊重自然,顺从自然。他们的生活与自然息息相关,神话也是他们自然生活的一部分,神话中的自由、平等、正义等思想从神话与英雄传说渗透到古希腊人的思想中。作为政治实体和共同体的城邦需要每个公民自由和平等地参加政治生活与文化生活。这就像宇宙是众神的共同的努力能实现井然有序。宇宙的秩序性是众神自由和平等合作的结果。在古希腊神话中,宙斯是万神之王,是普遍正义的庇护者,但他也不能破坏和践踏正义,他破坏正义的行为是对城邦社会的糟蹋,必然招致其他神的反对,他会收到惩罚或引发战争。这是希腊神话中的自由思想的渊源,是自然法原则的发端。任何神都要尊重其他神的自由,不能让某位神拥有绝对的权力从而随意控制他人和社会。宙斯宣布他们三兄弟分别掌管天、海、冥三界是平等观念的起源。当他把技术与智慧分配给人类时要求:人人都有一份,若只有少数人分享,城市将不会存在。这一活动的体现了平等人权的观念。赫西俄德在《神谱》中对正义的阐述是:宙斯已经把正义这个最好的礼物送给了人类,因为任何人只要知道正义并且讲正义,无所不见的宙斯会给他幸福。人间秩序是宇宙秩序的一部分,它理所当然不应违背宇宙秩序,这是自然法的重要内容。自然法思想使每个城邦公民都坚信自己参加城邦公共事务是一种神赋的自然权利。这种思想激发了城邦公民积极参与城邦政治的情绪,演变成一种自由、平等的城邦精神。神话孕育了人们的自由、平等和正义等思想,这意味着神话与城邦公民的情感体系、认知体系及评判体系交织在一起。一方面使神话中的神和英雄具有人的思维、形象、性格和品行,另一方面,神的生活是人的生活的写照,更是人的生活憧憬与向往。象神一样自由、平等、正义地生活是人们的理想。城邦公民的这种思维定势逐渐内化为思维本身的程序,构成一种主体性记事的思维程序,在这种程序中,神话中的种种现象与人世间的现象一样,遵循着同一的发展逻辑和演进脉络。这使得城邦公民的自由、平等、正义观念具有了神性。

这种神赋的自由、平等和正义为竞技体育的诞生准备了思想条件。它们对竞技体育的规则制定,项目构建,进程维持,纠纷解决有着重要的作用。

城邦的政治制度对推动竞技体育的发展功不可没。西方的政治的发展与古希腊的城邦制度有着一定的泉源关系。在城邦时代,政治和城邦紧密相连。城邦是公民分享权利和履行义务的场域或公共空间;政治是公民的公共生活方式。在雅典,政治是城邦公民追求的最高善。因此,与城邦相关的经济、教育、社会、伦理等问题都负有政治意义。在政治管理上,雅典实现轮番而治,即一切行政官员都有公民民主选举产生。当时的雅典政体设置了三个主要机构:民众法庭、五百人会议和公民大会。公民大会近似现代的最高权力机构,对国家的重大事务有着决定意义。在伯里克利时代每月举行三或四次会议,二十岁以上的男子均可参加。会议以投票方式来决定重大事务。在城邦时代的雅典,言论自由是公民所有权利中的基础性权利,城邦公民在公民大会上有充分的发言权,对城邦的经济、文化、教育等各种问题可以畅所欲言。由于城邦的公职人员是民选的,公民在会上也可以批评他们,行使每个公民对公职人员的监督权,而公职人员在卸任时得做述职报告,不称职者会被罢免,渎职和犯罪的要接受法律制裁。

从政治哲学的理论视角看来,城邦给理性政治提供了重要的基本条件,那就是公共空间,或者说是公共领域。著名学者韦尔南认为“只有当公共领域出现时,城邦才能存在”。在古希腊,公共领域或公共空间主要表现为公民会议和公众聚会的场地。

在那些场地中有一类不可忽视的就是体育场馆。在古希腊,每个城邦都有自己的体育馆或体育场。这些体育场馆不仅是他们的竞技场地,更是他们的社交场地,它们是城邦公民的重要公共生活空间。他们不在体育场馆训练,就在场馆理消磨时光,他们不是旁观者,而是城邦公共生活的参与者。希腊精神中有一种就是竞争精神,它主要通过体育竞技表现出来。在古希腊,除了奥林匹克运动会、尼米亚运动会、地峡运动会和庇底亚运动会几大泛希腊竞技运动会外,每个城邦还有自己的竞技会。体育竞技活动不仅是体育活动,实际上是城邦的重要政治活动。

城邦政治的特点是自由、平等、民主、正义。这种制度为竞技体育的诞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为体育竞技的公平公正提供了制度保障。公职人员的直接选举落实到体育比赛中表现为对体育官员的选举和裁判员的推选。政治制度的法制化促成体育比赛的法制化。

体育文化是古希腊文明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城邦培育出独具特色的健身习惯、运动风气和体育文化,体育运动成为泛希腊节庆中人们最愿意欣赏的文化节目,城邦的提炼和挖掘使得体育运动形成自己的文化风格和特色,体育运动成为古希腊人特有的文化符号。城邦给了体育生命,城邦创造出影响人类社会的智者的游戏。

参考文献

[1] 卡尔・雅斯贝斯.历史的起源与目标[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

[2] 李法宝.官吏、官制、官文化及历史走向[M].北京:职工教育出版社,1989.

竞技体育论文范文2

关键词: 竞技体育 中国传统文化 继承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发展与完善,物质文明极大丰富,为体育运动事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经济支撑力。在竞技体育运动事业快速推进的同时,中国竞技体育运动道德领域出现了诸多不和谐的因素,如斗殴、吸毒、服用兴奋剂、黑哨等事件时有出现。如何推动中国竞技体育运动事业快速、健康、和谐发展,成为学术界的研究焦点。本文认为锻造中国竞技体育运动的风骨,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竞技体育运动精神,需要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确认识和批判性继承入手,以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塑造中国竞技体育运动之魂。

1.竞技体育运动对中国传统体育道德的吸收和借鉴

随着竞技体育运动逐渐国际化、市场化,物质文明对其影响日渐明显,而竞技体育运动蕴含的风骨却被相对忽视。虽然中国竞技体育运动竞技水平提高了,竞技运动员的竞技实力增强了,但中华竞技体育运动独特的民族精神和魅力却未能同步提升,这需要我们进一步加强对传统体育道德的学习。

1.1“射”――竞技体育运动与儒家礼乐文化的结合。

西周的“射礼”是我国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的文化源头。[1]“射”作为中国竞技体育运动的最早形式,与“礼”、“乐”、“御”、“书”、“数”并列,共同组成了中国传统教育体制“六艺”。“射”既有着体育运动的竞争性,也是西周礼乐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射礼有序宾之贤,询众择善之义,是可以明善恶也”,从这一角度而言,我国竞技体育运动从诞生之初时便与中国传统儒家礼乐文化紧密结合,它既要展示出卓越精准的技艺,更要宣扬道德教化。从“射礼”的举办者、举办目的、举办形式及效果来看,“射礼”具有极强的权威性、普遍性、规范性和政治功用性。“射”既是一项体育娱乐活动,更是具有鲜明政治性和教化性的社会文化活动。可以说,“射礼”是我国古代社会集政治、教育、文化、体育等诸方面因素于一体的竞技体育运动形式。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竞技体育运动既是体育运动,同时也应该为一个国家的文化传承和道德教化服务,这也正是目前我国竞技体育运动发展所应当注意的问题。“竞技体育是随着人类文化的进步而发展起来的一种特殊的、礼仪化的战争”。在竞技体育向国际化、科学化、高水平化的方向迅猛发展的同时,我们应该进一步加强中国竞技体育运动与中国民族文化的结合。

1.2“淡泊宁静”――竞技体育运动精神对道家思想的继承。

竞技体育运动以其竞技特点为大众所喜爱,然而竞技道路是永无止境的,竞技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运动能力与水平的不断进步,胜者只是一时之胜者,对胜利的追求和努力才是永恒的。老子很早便指出:“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宠为上,辱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为我有身,及我无身,吾有何患!”因此,保持“恬淡为上,胜而不美”的竞技心态,对待比赛结果“宠辱不惊”便是竞技体育运动参与者需要学会的课题。以一颗淡泊宁静之心投入到热烈的竞技氛围中,“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2]如果每一位竞技运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和运动员都能保持此种心态,则诸如黑哨、兴奋剂、斗殴等现象便能从根本上杜绝,竞技体育运动的风气便可为之一变。

1.3“峻法”、“严刑”――竞技体育运动对法家思想的继承。

韩非子曾说:“峻法,所以禁过外私也;严刑,所以逐令惩下也。威不贰错,制不共门。威、制共,则众邪彰矣;法不信,则君行危矣;刑不断,则邪不胜矣。”峻法严刑是保证国家社会安定的必要武器,同样,峻法严刑也是维护竞技体育运动秩序的必要手段。从法制规范的角度明确竞技体育运动行为的奖惩准则,对促使竞技体育运动各类人员“以规矩为度”有着重要作用。可以说,在完善的竞技体育法制规范下,完全可以达到“法之所加,智者弗敢辞,勇者弗敢争”的效果。

因此,中国竞技体育运动的健康发展需要汲取中国传统思想的精髓之处,尤其要学习儒、道、法家思想之长足,在注重提高竞技体育运动水平的同时,促使竞技体育为社会和谐、思想发展及群众教育服务,使人们在淡泊宁静的平和心态下,不断致力于竞技体育运动规范的完善,推进竞技体育运动健康发展、科学发展。

2.竞技体育运动精神与中国传统价值观的悖离之处

中国传统体育道德作为中国传统道德的一部分,是封建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和体育实践活动的客观反映。因此,它既受到封建社会社会关系,尤其是经济关系的制约,也受到中国儒、道、法家思想观念的影响,同时还被深深打上了封建统治阶级体育道德观的烙印。全面认识中国传统体育道德是我们批判性继承的前提。

2.1私有制社会经济关系决定了传统体育道德的性质具有狭隘性。

“正确理解的利益是整个道德的基础”。道德最深层的本质是以经济关系为基础的利益关系,因此,传统竞技体育运动在本质上是为私有制社会服务的。这体现在传统竞技体育为统治阶级稳固统治,为其遴选才士,助其娱乐等方面,具有鲜明的阶级性。而现代竞技体育运动的目的在于锻造奋勇拼搏的竞技精神,形成良好社会氛围,促进社会和谐健康发展。不同的社会经济关系决定了二者在本质上存有明显区别。

2.2竞技体育运动精神与中国封建传统价值观取向存在本质区别。

“封建文化从本质上讲是和竞技体育所提倡的价值观念背道而驰的,是压抑竞技体育发展的,这是封建社会的专制统治和人才观念所决定的”。[3]中国封建社会对竞技体育的抑制并非偶然,其主要原因是:(1)在以农业经济为主的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生产力发展缓慢,社会生活内容较为单调,诸如“射”、“御”之类的竞技行为被提高到礼教的高度,其形式代表的意义等同甚至超过了竞技结果和能力,对形式的过分重视限制了竞技能力的提高。(2)中国传统思想主张礼让、和谐、轻利和内敛,注重约束自身的欲望,“克己服礼”,这种思想意识使得人们在潜意识中抵制竞争,这使竞技体育没有适合发展的空间。(3)竞技体育需要平等公正原则作为思想基础,而中国的封建社会实行人治,缺乏民主意识,这使竞技体育缺乏必要的思想根基。(4)从竞技体育运动的前身――“游戏”的角度来看,封建社会国民较为轻视游戏,深恐“丧志”,游戏时不够投入,这也使竞技体育活动的发展深受限制。

了解了上述这些因素,我们便可对中国古代传统竞技体育丧失竞技活力,直至趋于湮没的原因有较为清晰的认识,从而致力于使当代中国民众正确对待中国传统竞技体育道德与文化。

3.正确处理竞技体育运动发展与传统竞技体育道德的关系

中国竞技体育运动与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有着不可分割性,同时它又具有自身发展的独特性,因此中国现代竞技体育运动道德既要反映出我国的民族特点、时代特点,还必须符合竞技体育道德发展的客观规律。

3.1“淡泊无欲”、“重义轻利”的品格是保证竞技体育公平竞争性的前提。

公平竞争是竞技体育的灵魂,愈是竞争激烈的项目愈是需要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等竞技体育工作人员具有平和、坦率、谦逊、超然于物外的心态与素养,以抵制横流物欲的诱惑。倘若没有“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的精神,很难自始至终保持公平公正的信念。这需要从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中汲取养分,寻求精神力量。

3.2礼让、仁德是竞技体育和谐发展的精神保证。

竞技体育需要竞争,更需要和谐。体育运动对人的社会化起到了积极作用,这一作用在竞技体育上得到了极好的体现。在竞技发展的过程中,人们的社交能力与身体素质、运动能力一同得到了锻炼。处理好竞争好胜心与平和心关系、个人与他人关系,需要我们发扬礼让为先、仁德扬道的优良传统。此时,礼让与仁德是调剂这一心态的良药。只有每一位竞技体育工作人员,以及欣赏竞技体育的观众具有礼让和仁德之心,竞技体育的竞技魅力才能更加凸显,竞技体育才能走上一条健康、和谐的发展道路。竞技体育的社会教育价值需要被人们所重视,这尤其对于提高青少年的全面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3.3以传统文化的知识智慧为养料,提高竞技体育的水平。

竞技体育并不是一项单纯的体能展示,它更是智力的较量,竞技者只有拥有高超的智慧才能获得胜利。我们的传统文化中包含最大量的智慧,它们可以也应该成为竞技体育的智慧养料,田忌赛马的故事便向我们充分展示了智慧的重要性。

综上所述,21世纪的竞技体育事业正在高速发展,与此同时,竞技体育道德建设亟待加强。为使我国的竞技体育具有自己的个性特点,我们需要从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养料,通过加强竞技体育运动的德、智、美等方面的建设,使我国的竞技体育具有中华民族独特的传统美、民族美与时代美。

参考文献:

[1]史晓亮.射礼――中国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的文化源头.体育文化导刊,2005年第3期.

竞技体育论文范文3

关键词:竞技运动 学校体育 竞技运动教材化

一、竞技运动教材化理论的提出

竞技运动项目之所以应该成为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因为它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学校体育和竞技运动在”文化”的大概念下不难统一。国际体育联合会主席安德鲁斯强调竞技体育在学校中的教育价值是符合学校的功能的。他说:“学校的第一功能强调教育对个性发展的意义,第二功能是视教育为文化的保护者和传播者,第三功能是把教育作为一种创造文化的工具。”因此,他认为:“学校竞技体育将帮助青年人去发展技巧和能力,这些东西肯定在以后他们需要的。”“在英国任何一个体育工作者,无论是持广义体育概念,还是持保守概念的都同意一份成功的体育大纲『必须包括运动喜爱、运动欣赏、运动追求、运动参与等。”竞技运动项目承载的公平、公正、诚实、团结、协作,是现代道德价值观的重要方面,它倡导的永不言败的信念,执著的追求,顽强的拼搏精神,是我们每个人一生享用不尽的宝贵财富。

二、竞技运动教材化理论研究现状

相关资料显示,竞技运动教材化的研究主要是从四个角度进行的:一是从体育手段化的角度出发。于文谦的研究提出,1986年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加强中小学体育工作的意见》中指出:“中小学体育教材要转变过去那种以竞技为中心的指导思想,要以增强学生体质为中心”。1991年国家教委下发的《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体育教学计划的通知》强调指出:“田径、体操、球类、武术等术科课程统列为体育手段,然而这些运动作为手段是有条件的,不是所有的竞技运动都能成为体育手段,而是需要经过选择、加工、改造才能成为体育手段。要想在学校体育中实现竞技运动体育手段化,首要问题是更新传统的体育观念。然后根据体育的方法和原理把增强体质,开发体育能力和进行体育思想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对现有的竞技运动进行科学的加工改造,使其成为名副其实的体育手段。于文谦等人的研究指出,竞技运动作为体育的源泉,为体育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和广泛的选择空间,同时也为体育留下了很大的发挥余地。但由于竞技运动具有高度的技术化、商品化和社会化等特征,使得竞技运动不能简单的作为体育手段去增强人们的体质.这就需要我们对竞技运动进行必要的选择、加工、整理和改造。古雅辉的研究表明,由于竞技和体育追求的目的不同,我们在借鉴竞技运动为体育手段的时候,就不能简单照搬竞技运动以及运动训练的形式和方法,必须要有一个选择、加工和改造的过程.即竞技运动体育手段化。由此可见,竞技运动体育手段化就是指根据人体发展的规律,把那些复杂的竞技运动项目进行加工、改造、提炼、升华为增强体质,促进人身心协调发展的体育手段的过程。

二是从“轻体育”和软式化的角度出发。认为所谓的“软式化”是相对于项目的社会存在形态的适应性而言。一个运动项目如果只有一种社会存在形态,那么它的适应性就大大加强。社会存在的形态越单一,其“刚性”与“硬性”越强。多元化的社会存在形态是单一的“硬性”与广泛的“软性”相统一,普及性与竞技性相统一,这是运动项目“软式化”所致力追求的目标。

这些研究当中,虽然对竞技运动教材化的称谓和研究角度不同。但是,他们的基本思路都是一致的,即认为竞技运动项目在本质上与体育课程内容或体育教材是不同的,必须经过改造才能成为体育教材或体育课程内容。都是根据体育教学目的和学生发展的需要,对竞技性教学内容进行教育学意义上的改造、加工,使竞技运动内容变成体育教学教材,用教材作为“媒介或范例”,来教给学生内含于教材中有关学生发展的“生理、心理、技能、情感、态度、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三、竞技运动教材化理论的研究意义

1、使“健康第一”的基本指导思想得以落实。竞技运动教材化的理论是竞技运动与学校体育在历史上三次体育文化碰撞的基础上,竞技运动教材化理论的提出改变了过去体育教学中以传授技术、技能为主线,而对学生心理、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健康关注不够的状况。它把学生心理需要和社会需要放到重要位置上,注重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强调学生学习体育技能只是帮助其达到健康目的的手段,让学生掌握体育技能,学会学习,使自身的体质得到发展。

2、使学校体育教材体系得以充实和完善。由于我国经济、政治、文化、教育发展的不平衡性,致使许多地区仍在沿用传统的以竞技运动为主的教学内容、手段与方法,并且这种状况在一段时间内难以改变。要使这一问题得到很好的解决,一定要紧密结合教学实践,并使其具有可操作性,身体文化的传授必须以符合学生生理、心理发展水平的身体运动项目为载体。竞技运动教材化的提出,将为学校体育教材的建设和改革提供很好的途径与方法。伴随社会的全面发展、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大量的竞技运动项目经教材化改造后将成为学校体育教学的主要内容。学校体育教学的内容和手段将更加丰富.体育教学将更具有情趣性。

3、使学校体育成为传播竞技体育文化的基地。竞技运动教材化在充实完善现代学校体育教材体系的基础上突出了其文化特色。学校体育负有传承体育文化的历史责任与义务,当然也包括竞技体育文化。放眼社会,竞技体育作为社会文化现象之一,已成为社会生活中日益广泛的文化娱乐领域。各种传媒对竞技体育全方位的宣传、介绍,已使竞技体育文化走进了千家万户。在这样一种形势下学校以竞技运动为载体,对全体学生进行竞技体育文化教育,以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满足学生的体育需求,从而使学校体育的内容充满时代感和生命力。

4、使终身体育的思想得以实现。现代体育教学改革,强调对学生终身体育能力的培养,既要使学生学到全面的体育知识与技能,又要使学生能有一两项突出的、热爱的可以坚持终身的体育项目,方可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竞技体育论文范文4

论文摘要:采用文献资料法,对我国竞技体育社会功能形成的因素进行了分析,旨在为准确、客观地评价我国竞技体育的地位及作用提供参考。文章指出,传统文化、现代体育理论和现代竞技体育实践是我国竞技体育社会功能形成的主要因素。

竞技体育在我国体育事业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国家在人力、财力、物力和政策上向刻顷斜,使我国竞技体育得到了优先发展。在第27届奥运会上,我国竞技体育运动员以优异成绩又印证了这一现实。竞技体育在我国得以优先发展,不仅是因为它具有健身、娱乐、促进个体社会化和促进经济发展的功能,更主要的是它对外能扬国威、显国力,对内能聚人心、顺民意的社会功能。 

1 我国竞技体育的社会功能

1.1振奋民族精神,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社会与竞技体育最直接的联结方式就是宣扬民族主义和国际主义,运动员都是以国家为单位参加国际竞赛活动的,因此,他们的成败胜负就有着特殊的社会涵义。

1.2提高国家地位,显示国家制度优越性

当一种新的社会制度出现,或者两种社会制度尖锐对立时,体育的这种作用是十分明显的。前苏联有人直言不讳地宣称:“我们运动员的胜利……是苏维埃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国家腐朽文化的表现。"1972年美国在奥运会上惨败之后,美国舆论大声疾呼,于是,建立美国冬季、夏季奥运会永久性训练基地的计划开始实施。

2 我国竞技体育社会功能形成的因素

2.1传统文化方面

在亚洲的黄河流域,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里,我国发展了以个体农业经济为基础、以宗法家庭为背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文化个性。这种文化个性形成了中华民族自然质朴、绵延世泽、热爱土地、理解感情、尚人伦、尊祖宗、重道德、尚礼教的民族品格和精神。这些文化特质渗透到体育中来,形成了中国体育运动特殊的品格和气质,使具有宗法特点的中国古代竞技体育非常重视竞技运动的社会价值。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产生竞技体育的国家之一,在古代奥林匹克兴起的同时,中国出现了像礼射这样的竞技运动,大约在一千三百年前盛唐时期,中国的竞技运动曾经达到世界的巅峰。但是中国的古代竞技运动,从一产生就蒙上了中国宗法文化的色彩,统治者把体育作为一种治理国家、维护社会政治、加强民族团结的工具,这和中国宗法文化中强调国家统一、安定的思想十分有关。于是,在中国体育运动中,竞技运动自始至终处在“手段论”的阶段,而难以进人“目的论”的阶段。

2.2现代体育理论方面

众所周知,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建国初期,我们引进的是前苏联的体育理论,它对新中国初期体育的发展、体育功能的界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为我们有着与前苏联相近的政治、经济、教育和体育体制。前苏联出于政治上的需要,动用国家机器,建立了独立而庞大的竞技体育体系,投人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把竞技运动当作体现国家优越性和提高其国际威望的重要手段。30年代后,共产党的口号就是要求苏联运动员打破资产阶级国家的竞技运动纪录。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全球经济的复苏,奥运会从参加人数、项目设置以及竞技水平等方面都有了较大的增加和提高,各个参赛国都竭力选派最多的运动员参加最多的项目,以求在这个充分展现国际力量分配的舞台上占取一席之地。奥运会成了战后各国在经济、政治、外交乃至文化等方面的又一战场,特别是冷战期间,两大政治阵营都把奥运赛场当作施展自己政治与外交策略的一个重要阵地,把是否参加奥运会、参加人数以及名次排列等都看作各国政治和外交上的重要祛码,这样,原本只是为了强身健体的体育比赛,就逐渐变为技术上的竞争和政治上的较量。

建国初期对苏联体育理论的学习和借鉴,使新中国的竞技体育从一开始就蒙上了一层政治色彩。在苏联体育理论的基础上,我国从60年代开始建设自己的体育理论,但处在这个交流与合作日趋密切的国际大舞台上,国际因素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因此,在竞技体育社会地位被提高的国际背景影响下,我国竞技体育的社会功能也得到加强,竞技运动被作为获得国家威望的一种手段。

2.3现代中国体育实践面

建国初期,为贯彻毛主席“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指示,我们的针政策是“增强人民体质,为劳动生产和国防建设服务。”当时我国人民刚从旧中国水深火热中解放出来,虽已建国但百废待兴、百业待举,国际上要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国内要进行建设。全国人民在经济非常落后的情况下,要摘掉“东亚病夫”的帽子,完成建设祖国和保卫祖国的重任,必须突出群众体育,这时我国的竞技体育也只是在社会主义阵营的交往中有所体现,但它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和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增进新中国人民与各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谊,打破帝国主义的国际封锁。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国际地位的提高,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生产力的发展,人民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国际奥委会在1979年11月恢复了中国奥委会的合法地位。80年代邓小平同志提出了“提高水平,为国争光”的指示。1984年中国首次重返奥运会,就取得金牌巧枚(名列第四位的优异成绩,这极大地提高了我国在国际上的威望使全国人民的自尊心、自豪感得到了加强。

进人9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深人,我国政局稳定,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又成功地举办了第11届亚运会,在国际上的体育地位空前提高。江泽民总书记从国情实际出发,提出“发展体育,振兴中华”的指示。这一指示实质是围绕“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提出的,是为发挥体育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中的作用服务的。它不但全面概括了体育的多功能,同时把体育作为振兴中华,提高国际地位的主要手段,竞技体育的社会功能得到进一步的加强。

竞技体育论文范文5

关键词:中国;竞技体育;社会功能;因素

前言

竞技体育在我国体育事业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国家在人力、财力、物力和政策上向刻顷斜,使我国竞技体育得到了优先发展。在第27届奥运会上,我国竞技体育运动员以优异成绩又印证了这一现实。竞技体育在我国得以优先发展,不仅是因为它具有健身、娱乐、促进个体社会化和促进经济发展的功能,更主要的是它对外能扬国威、显国力,对内能聚人心、顺民意的社会功能。

1 我国竞技体育的社会功能

1.1振奋民族精神,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社会与竞技体育最直接的联结方式就是宣扬民族主义和国际主义,运动员都是以国家为单位参加国际竞赛活动的,因此,他们的成败胜负就有着特殊的社会涵义。

1.2提高国家地位,显示国家制度优越性

当一种新的社会制度出现,或者两种社会制度尖锐对立时,体育的这种作用是十分明显的。前苏联有人直言不讳地宣称:“我们运动员的胜利……是苏维埃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国家腐朽文化的表现。"1972年美国在奥运会上惨败之后,美国舆论大声疾呼,于是,建立美国冬季、夏季奥运会永久性训练基地的计划开始实施。

2 我国竞技体育社会功能形成的因素

2.1传统文化方面

在亚洲的黄河流域,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里,我国发展了以个体农业经济为基础、以宗法家庭为背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文化个性。这种文化个性形成了中华民族自然质朴、绵延世泽、热爱土地、理解感情、尚人伦、尊祖宗、重道德、尚礼教的民族品格和精神。这些文化特质渗透到体育中来,形成了中国体育运动特殊的品格和气质,使具有宗法特点的中国古代竞技体育非常重视竞技运动的社会价值。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产生竞技体育的国家之一,在古代奥林匹克兴起的同时,中国出现了像礼射这样的竞技运动,大约在一千三百年前盛唐时期,中国的竞技运动曾经达到世界的巅峰。但是中国的古代竞技运动,从一产生就蒙上了中国宗法文化的色彩,统治者把体育作为一种治理国家、维护社会政治、加强民族团结的工具,这和中国宗法文化中强调国家统一、安定的思想十分有关。于是,在中国体育运动中,竞技运动自始至终处在“手段论”的阶段,而难以进人“目的论”的阶段。

转贴于 2.2现代体育理论方面

众所周知,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建国初期,我们引进的是前苏联的体育理论,它对新中国初期体育的发展、体育功能的界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为我们有着与前苏联相近的政治、经济、教育和体育体制。前苏联出于政治上的需要,动用国家机器,建立了独立而庞大的竞技体育体系,投人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把竞技运动当作体现国家优越性和提高其国际威望的重要手段。30年代后,共产党的口号就是要求苏联运动员打破资产阶级国家的竞技运动纪录。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全球经济的复苏,奥运会从参加人数、项目设置以及竞技水平等方面都有了较大的增加和提高,各个参赛国都竭力选派最多的运动员参加最多的项目,以求在这个充分展现国际力量分配的舞台上占取一席之地。奥运会成了战后各国在经济、政治、外交乃至文化等方面的又一战场,特别是冷战期间,两大政治阵营都把奥运赛场当作施展自己政治与外交策略的一个重要阵地,把是否参加奥运会、参加人数以及名次排列等都看作各国政治和外交上的重要祛码,这样,原本只是为了强身健体的体育比赛,就逐渐变为技术上的竞争和政治上的较量。

建国初期对苏联体育理论的学习和借鉴,使新中国的竞技体育从一开始就蒙上了一层政治色彩。在苏联体育理论的基础上,我国从60年代开始建设自己的体育理论,但处在这个交流与合作日趋密切的国际大舞台上,国际因素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因此,在竞技体育社会地位被提高的国际背景影响下,我国竞技体育的社会功能也得到加强,竞技运动被作为获得国家威望的一种手段。

2.3现代中国体育实践面

建国初期,为贯彻毛主席“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指示,我们的针政策是“增强人民体质,为劳动生产和国防建设服务。”当时我国人民刚从旧中国水深火热中解放出来,虽已建国但百废待兴、百业待举,国际上要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国内要进行建设。全国人民在经济非常落后的情况下,要摘掉“东亚病夫”的帽子,完成建设祖国和保卫祖国的重任,必须突出群众体育,这时我国的竞技体育也只是在社会主义阵营的交往中有所体现,但它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和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增进新中国人民与各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谊,打破帝国主义的国际封锁。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国际地位的提高,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生产力的发展,人民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国际奥委会在1979年11月恢复了中国奥委会的合法地位。80年代邓小平同志提出了“提高水平,为国争光”的指示。1984年中国首次重返奥运会,就取得金牌巧枚(名列第四位的优异成绩,这极大地提高了我国在国际上的威望使全国人民的自尊心、自豪感得到了加强。

进人9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深人,我国政局稳定,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又成功地举办了第11届亚运会,在国际上的体育地位空前提高。******总书记从国情实际出发,提出“发展体育,振兴中华”的指示。这一指示实质是围绕“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提出的,是为发挥体育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中的作用服务的。它不但全面概括了体育的多功能,同时把体育作为振兴中华,提高国际地位的主要手段,竞技体育的社会功能得到进一步的加强。

3 结束语

竞技体育论文范文6

关键词:高校竞技体育;项目布局;河南

一、引言

自从我国于1987年开展大学竞技体育以来,在培养大学生运动员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河南省作为我国第一人口大省,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在校学生资源。近年来,河南省大、中学生运动水平不断得到提高,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在全国范围内,河南省学校竞技体育整体竞技水平还不是很高,优势项目很少,优秀体育后备人才日益匮乏,高水平教练严重缺失,造成目前在全国还排不到体育强省的位置。尤其是在29届奥运会上,河南运动员仅获一枚银牌,远落后于江苏等竞技体育强省,这与河南省省情极其不相符。因此,从河南省省情出发,以高校竞技体育为龙头,对学校竞技体育项目进行合理布局,制定新时期河南省学校竞技体育发展战略,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收集与学校竞技体育相关的文章和书籍,力求了解最新的研究现状;参考《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高等学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意见》、《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等相关文献,为本文的设计与构思提供参考。

2.专家访谈法。针对课题研究的内容,对河南省1 5名专家进行访谈,并把论文的研究结果给有关专家及时进行反馈,广泛听取专家的意见和建议。专家访谈先后进行三次,广泛征询各位专家学者意见,并对论文研究结果进行专家反馈调查,及时处理反馈信息,确保研究内容的详实。

3.逻辑分析法。运用归纳、分析的方法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总结。

三、结果与分析

1.河南省高等院校竞技体育布局状况。近几年来,为了发挥普通高校在学校竞技体育发展中的龙头作用,在省教育和体育行政部门的有力支持下,高水平运动员特招规模有所增加,每年在250~300人之间,布局项目也增加到10项(田径、游泳、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武术、健美操、航模、网球)。到2007年,国家教育部在河南省设点3所普通高校{河南大学、郑州大学和河南财经学院),河南省教育厅把它布点在省内16所高校。就招生规模和项目布局来讲,河南省的高水平运动员特招规模小,布点院校少,项目布局的合理性有待进一步加强,还落后于其它学校竞技体育发达省、市。有的项目(排球)只有一个布点院校,无法形成有效的竞争机制,不利于运动技术水平的提高。同时挫伤了中学课余训练和向全省高校输送人才的积极性。

2.河南省高校体育竞技项目的设置与布局。近年来,随着中原经济的崛起,也必然为中原体育的腾飞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学校竞技体育作为河南省竞技体育的新生力量也必然得到大力提倡和发展。运用田麦久先生的“项群训练理论”,对河南省学校竞技体育项目进行合理设置与布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投入学校竞技体育的人力、财力、物力的分配,直接影响河南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也会影响河南省在未来重大国内、国际比赛的成绩。因此,河南省学校竞技体育竞技项目的设置与布局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河南省位于黄河中下游,处于祖国腹地,有十省通衢之誉,是华夏文明的摇篮。从“运动员竞技能力的人类学及地域学特点”来看,河南人具有“综合区”的特点,全国大学生运动会和中学生运动会所设置的全部运动项目都适宜在河南省开展,并有望取得优异成绩。

全运会成绩能客观反映一个地区竞技体育水平的高低。河南省在前五届全运会上的成绩,无论是奖牌、名次或总分都在20名后长期徘徊,这与河南省经济基础薄弱等环境有关。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从第六届全运会开始,河南竞技体育有了较大进步,奖牌名次和总分名次接近前10名或在前10名,证明河南竞技体育实力在全运会参赛单位中趋于稳定。

目前,全国大学生运动会在国内是仅次于全运会的大型综合性运动会,也是我国学校竞技体育竞赛级别最高的体育盛会。因此,应首先在全国大运会比赛项目中选择河南省的重点发展项目。本文参考“河南省体育代表团在近三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上所取得的成绩情况”,同时又要考虑到各学校的传统优势问题,把所有竞技项目按其现有水平及进一步发展的可能,依据竞技项目的项群特点,分为优势项目、潜在优势项目和待发展项目三类。

依据田麦久的研究结论,金牌数量能集中地反映着参赛地区顶级选手的数量;前8名总分名次反映着参赛地区优秀选手层的厚度;而前8名总分则更为贴近地反映着参赛地区的总体竞技实力。在此,把近年来在国内大赛中两次以上进入前三名的项目可列入优势项目。由以上表格可以看到,河南省大多数优势项目都归属于以下两个集合:一是技能类中表现难美性、隔网对抗性以及同场对抗性三个项群;二是体能主导类周期性速度力量性、周期性耐力性以及非周期性速度力量性项群。

由表可确定河南省学校竞技体育的近期发展目标:省教育系统和体育系统通力合作,重点发展优势项目,相对发展潜在优势项目,积极开发待发展项目。其间,合理进行项目布局应在经济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做到项目特点与当地人文地理条件相吻合,考虑地方及各个学校的传统项目优势问题,充分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性,积极开展所选定的竞技体育项目。

四、结论

1.河南省整体布局发展不均衡,高校竞技体育布点学校数量少,应尽快增加举办高水平运动队的高等学校数量,以发挥高校在学校竞技体育运动发展中的龙头作用。

竞技体育论文范文7

关键词:竞技能力;构成要素;理论探索;系统架构

中图分类号:G80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 号:1007-3612(2010)05-0110-04

The Theory Construction of the Structure of Athletics Ability

DONG Xiaobing1,DAI Zhongshan2

(1.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Hunan University, Chang sha 410082 Hunan China; 2. Shanxi Institute of Business, Taiyuan 030006 , Shanxi China)

Abstract: The athletics ability is manifest synthetically in each process of the special a thletics training, and it is the direct destination of the athletics training.

By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review, data analysis, expert interview and questio nnaire, the paper has studied the organic elements of athletics ability andyzed the inner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 The purpose of the paper is to seek t o build the basic framework between the training practice and the key element ofathletics ability system. Based on the “Pareto" analytic method, the pa per has promulgated the foreword position and the level of basic characteristic

of athletics ability and set up the basic framework of athletics ability which h as integrated three levels, three forms and eleven essential factors.

Key words: athletics ability; integrant factors; theoretical exploration ; system construction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竞技能力探讨的不断深入,竞技能力结构成为人们研究的重要课题。 但运动员应具有什么样的能力,理想的竞技能力结构是怎样的,始终存在着不同的解读。为 审视当下竞技能力所引发的问题,探索与建立独具运动训练学个性的竞技能力系统,探求竞 技能力系统的指标体系与运动训练实践两者之间契合的基本框架,本文针对竞技能力结构进 行了专门探讨。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从事体能与技能相结合工作的现役军人、武装警察、在职演员共58名;从事体育实践 工作的部级运动员、裁判员、教练员、体育教授共95名。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主要搜集阅读了《体育科学》、《北京体育大学学报》、《中国体育科技》、《武汉体 育学院学报》等期刊和运动专项杂志约40余篇文章;过家兴、田麦久、徐本力、李宗浩等专 家主编的《运动训练学》、刘大庆主编《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特点与基础训练方法》、(苏 )普拉托诺夫著述的《运动训练的理论与方法》等运动训练专著10余部;刘大庆、郑念军等 有关竞技能力研究的硕、博学位论文6篇。目的是了解和掌握国内外对竞技能力研究的内容 和观点、研究动态和最新成果。

1.2.2 问卷调查法

通过问卷调查,获取其它学科与专业对竞技能力构成要素与内涵的基本观点。问卷表按 通用规则设计,被调查人的主要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问卷调查对象主要情况

非体育专 业人员人数体育专业人员人数武装警察26优秀运动员33现役军人18部级教练员16在职演员14高级教练员13体育教授18部级裁判15总数5895 1.2.3 专家访谈法

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对“竞技能力”等专门问题与湖南省体育局王萍、邓征标等5名运 动训练专家进行了3次专题访谈,获取了诸多权威观点和相关资料。

1.2.4 数理统计法

运用spss13.0软件对所获数据进行统计处理,主要采用频数累计法和“巴雷特”分析法 处理相关数据。

1.2.5 逻辑法

分类法――依据不同分类标准,对论文中有关内容进行必要的分类。

投稿日期:2009-07-14

基金项目:湖南省2008年体育科学学会重点课题(课题编号:08-005)。

作者简介:董晓冰,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

分析法――通过分析,揭示现有竞技能力构成要素存在的问题并构建新的“竞技能力系 统”。

归纳法――通过归纳有关数据资料,探讨“竞技能力”构成的系统结构。

2 结果与分析

2.1 竞技能力构成要素的多维分析

竞技能力构成要素,是竞技能力系统的主体成分,它涉及到竞技能力能否满足竞技需要 的实质问题,正因为这样,按照“结构决定功能”的系统论观点,竞技能力构成要素科学合 理地确立,对发挥竞技能力系统的整体功能具有放大作用。

2.1.1 竞技能力构成要素的外界评判

为了解竞技能力构成要素是否真实反映竞技体育特征,本文问卷调查了58名从事体能与 技能相结合工作的军人和演员。问卷内容以竞技能力系统最通用的“五要素”为选项[ 1] ,结果显示:1) 竞技能力的“五要素”同样被从事体能与技能工作的人员所认同;2) 竞 技能力要素有明显的职业需求特征,其排序情况是:体能、技术能力、智力能力、心理能力 、战术能力;3) 无论是军人或演员,都高度看重技术能力;4) 军人和演员对竞技能力 的“五要素说”视同自己的专业需要。这就意味着,“五要素”所表达的竞技能力并不独具 竞技体育的特色。

2.1.2 竞技能力构成要素的内行甄别

2.1.2.1 体能类运动项群实践工作者对“五要素”的选择结果与分析为保持研究指向的同一性,竞技能力构成要素仍以体能、技术能力、战术能力、心理能 力、智力能力“五要素”为问卷内容,以项群训练理论中依竞技能力主导因素划分的技能主 导类项群和体能主导类项群的教练员和运动员为研究对象,对问卷选择答案采用反向记分。 问卷调查显示:体能类运动项群的实践工作者,对体能作为竞技能力的第一要素有高度的赞 同性,但对于智力能力作为竞技能力要素却评分极低,而且对战术能力的评分低于心理能力 ,说明在体能类运动项目中,最受体育实践工作者推崇的竞技能力的前三名是体能、技能和 心理能力。

2.1.2.2 技能类运动项群实践工作者对“五要素”的选择结果与分析

问卷调查显示,技能类运动项群实践工作者对“五要素”的选择与体能类运动项群实践 工作者的选择相比有明显不同,他们不仅对技术能力评5分等级的人员多,而且对战术能力 评4分等级的人也多,说明技战术作为一个整体的认知意识已经深深植根心中,尽管体能仍 然居于选择的第二要素上,但它的重要程度无疑受到了战术能力的冲击。这一调查结果显示 ,在技能类运动项目中的实践工作者心目中,体能的重要性已处于与战术能力等量齐观的位 置。值得注意的是,智力能力在选择中依旧排在最末的位置,这就反映,在实践体育工作者 眼里,它是可以省略不计的。

从上述调查中共同反映出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体能、技术能力、战术能力、心理能力 得到全选,唯有智力能力被极少部分人放弃。这就意味着,“五要素”在体育实践工作者中 受到置疑。

2.1.2.3 运动训练专家对“五要素”作用的等级判别

田麦久博士1990年制定了《不同项群运动员竞技能力各决定因素作用的等级判别》[2] ,意在说明竞技能力各决定因素对不同项群的作用。不过,仔细分析该表,我们就会发现其 中这样一些问题:1) 决定因素作用中不应包括基础性作用;2) 决定因素在各项群中作 用差异不足以称之为“要素”;3) 决定因素在各项群中的作用不均衡表明竞技能力需求 有层次性;4) 用“五要素”来涵盖所有运动竞技项目竞技需要表现出明显的力不从心。

2.2 竞技能力构成要素的思辨

根据辩证法的观点,我们在分析竞技能力构成要素时,要遵循矛盾规律,遵守矛盾的普 遍性和特殊性,即共性和个性。因此,探析竞技能力构成要素也应从同一性和差异性两方面 着手。竞技能力构成要素的同一性反映所有体育项目共有的子能力,体现了竞技能力的普适 性;竞技能力构成要素的差异性反映部分体育项目所特有的子能力,体现了运动项目的特殊 性。

从外界人士对竞技能力五要素的判别中,我们获悉到这样的信息:军人和演员根据自身 的工作实际,认同体能、技能、战术能力、心理能力、智力能力的存在,表明竞技能力五要 素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它不但能用来解释竞技能力,也可以用来揭示军事能力和演艺能力, 甚至还可以用来解释其它多种多样用来与肢体活动有关的工作需求能力。因此,局外人证明 “五要素”不能满足竞技能力在竞技体育中表现“共性和个性对立统一”的要求。

从体育实践工作者对竞技能力构成五要素的甄别中,我们得到了这样的印象,体能类运 动项群与技能类运动项群的实践工作者对竞技能力要素的专业意见尽管相左,但是他们对智 力能力的作用看法是一致的,这恰好反映出这样一个问题:无论是以体能为主还是以技能为 主的运动项目,智力作为人类社会生存的重要前提,在其中都可以忽略不计。这并不是说智 力在体育竞赛中不足轻重,而是作为一种先决条件,智力在人类生活中的必不可少已经决定 了它的广泛参与性,所以完全可以在竞技能力要素中略而不提。

从运动训练专家对竞技能力与不同项群的作用关系的判别中,我们觉察到了这样的问题 :用一种笼统的竞技能力系统,来指导和规划千姿百态的体育竞赛项目,存在诸多难以梳理 的问题。例如,属于技能主导类项群中的对抗性运动项目,对体能也有着极高的要求;在运 动训练实践中就不能因为它们是属技能主导类项目而放松体能训练;又如,在体能主导类项 群中的力量性和速度性项目对战术能力不看重,但同属于体能主导类中的耐力性项目则要重 视战术能力的培养。因此,运动训练实践中,不能因为体能主导类项群中大多数运动项目不 倚重战术能力,而在体能主导类项群中轻率的放弃战术能力培养措施。可见,竞技能力五要 素说在各运动项目中并不存在等量齐观的效应,各要素在不同运动项目中作用不等预示竞技 能力要素与运动项目需求可能存在着作用搭配和依层次递进的关系。

2.3 竞技能力层次划分的探析

2001年1月,郑念军等在《西安体育学院学报》发表了“竞技能力新论”一文,对竞技 能力构成要素进行了分类研究。郑念军等人将竞技能力作为一个系统看待,认为“竞技能力 系统的组成要素可以分为几个层次来认识:从最高层次讲,可认为是由体能、技能和心理能 力组成;从第二个层次讲,是由形态、机能、运动素质、技术、战术、心理、智能组成;从 第三个层次讲,可认为是由身高、体重、胸围等诸多要素组成。”[3]毫无疑问, 对竞技能 力的“层次”研究摆脱了“要素”研究层次不清的局限,赋予了竞技能力研究的新视角。从 逐级攀升的层次内容看,研究者似乎有上一层次是下一层次累加组合的构思,但这种层次构 思并未对“要素”作用大小进行分析,只是说“将组成要素分层认识的目的是为了我们研究 工作的方便”,可见,郑念军等人提出的竞技能力“层次论”只是一种理论构想,它无意将 竞技能力要素在竞赛实践中表现出相互区别、相互作用予以揭示。

与郑念军等人的研究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在读博士程勇民在认识到竞技能力及其构成“ 内涵模糊、结构关系不明确,对学科发展以及训练实践所造成的影响是可想而知的”[ 4]背 景下,不是为研究需要对竞技能力作层次划分,而是为训练竞赛需要而对竞技能力作分层探 索。程勇民等将竞技能力也划分为三个层次,站在紧密联系训练比赛的角度,程勇民解释说 “竞技能力:为比赛目的而具备的专项能力的集合,由体能、技能和战术能力所构成;发挥 能力:影响竞技实力表现的心理状态的控制和调节能力,由认识能力、调节能力和意志力构 成。”很显然,程勇民等人的竞技能力层次划分贴近训练竞赛的实际,因为它既重视“实力 ”,也重视“发挥”,较之纯理论的“层次说”,这是一次认识的进步与飞跃。然而,这种 划分仍然存在明显的问题:它把战术能力和意志力分别纳于竞技实力和发挥能力的内涵中, 也即是此二种子能力不可或缺。事实上实际状况未必如此,例如100 m竞赛跑和50 m自由泳 ,它们就既不要战术能力也不需要意志力。看来,从“要素说”发展到“层次说”,科学合 理的竞技能力系统的构建,尚有诸多理论与实践问题需要解决。

2.4 竞技能力结构的架构

为了准确捕捉竞技能力的内涵,本文在事先核定竞技能力特征指向内容表的前提下,征 询了36位涉及多种竞技体育项目的专家学者的意见,搜集到反映竞技能力内涵的指标体系如 表2所示。

表2 专家学者对竞技能力诸特征重要程度排序频数统计

选项重要程度排序位置① ② ③ ④ ⑤⑥ ⑦ ⑧ ⑨ ⑩ B11合计A、健康体能

从表1可知,专家们对研究者预设的竞技能力内涵基本特征有较高的选择性,根据专 家的意见,可以认为,竞技能力内涵的基本特征包含了健康体能、竞技体能、动作能力、技 术能力、技巧能力、表现能力、对抗能力、应变能力、协同能力、控制能力、承受能力等11 个要素。

竞技能力的基本特征只是提供给我们竞技能力的内容,为了进一步揭示竞技能力内涵之 间的结构关系,根据专家学者对竞技能力内涵特征的先后排序情况,选取较重要的前五位排 序数据,分别赋予第一至第五位5、4、3、2、1的自然权数,依次分别计算出竞技能力诸特 征重要程度的分值。从表3数据看,专家学者对竞技能力各特征选项的频数与他们对选项重 要程度的排序,基本保持一致,说明竞技能力要求尽管形式各异,各有自己的特质,但还是 可以表达出共同的、深层的一致性。所不同的是,各特征之间相对重要程度的差距拉开了, 健康体能、竞技体能、动作能力明显高于其它,彼此也比较接近;中间五项分值相对比较集 中,最后两项得分相对较低,也比较接近。

对表3竞技能力诸特征权重分值作“巴雷特”分析,取值69.4%,可截取A级竞技能力特征5个 ;取值94.5%,可截取中间4个B级特征;取值100%,可以将其余两项作为非主要的C级特征( 图1)。

表3 专家学者对竞技能力诸特征各排序值统计 (n=36)

选项第 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合计%*A、健康体能频数

权数P

N•P5

*本栏数目为各特征分值占特征分值总和的百分比。

图1 竞技能力诸特征排序与“巴雷特”截集 根据竞技能力特征的“巴雷特”分析,我们可从内向外建立其内涵的层次结构,内核部 分包含5个A级内涵,分别是健康能力、竞技能力、动作能力、技术能力、技巧能力。中层部 分包含4个B级内涵,分别是表现能力、对抗能力、应变能力、协同能力。外层部分包含2个C 级内涵,分别是控制能力、承受能力(图2)。

2.5 竞技能力结构的内在联系

在竞技能力的构成要素中,运动员健康体能、竞技体能、动作能力、技术能力、技巧能 力等五种子能力,是竞技场上必不可少的因素,从竞技体育的实际状况看,它既是体能与技 艺能力集群,也是竞技水平的基础表现,是运动员最基本的能力。

图2 竞技能力特征与专家选项排序的“巴雷特”截集

表现能力不同于已有竞技能力构成要素中的任何一种能力,它不是体能,不是单纯的技 术表现,不是战术能力,也不是心理能力和运动智能。表现能力是一种综合的竞技能力,它 依赖于体能、技能和心理能力,是竞技能力发展的高级阶段;对抗能力不是技术,但它又通 过技术来表现,是运动员双方在相持相争中,敢拼、敢抢,高速度、小空间内发挥运动水平 的一种能力;应变能力要求运动员根据比赛结果的不可预见性,比赛过程的不可控性,场上 环境和对手的变化及时做出反应。既有有反应速度的因素,又有大脑快速分析的制约,还有 机体及时启动的关系,是一种综合的竞技能力;协同能力既有利于整体战术的配合,又可使 一个运动队从无序混乱趋于有序,使之更加和谐、更大程度的发挥出水平;这四种子能力在 竞技赛场上,既是竞技状态的现实展示,也是竞技整合能力的概括,它们是夺取优异成绩的 关键因素,是运动员最核心的能力。

控制能力和承受能力,在实际体育竞赛中是超级体育明星技高一筹的根本所在,是竞技 场上发挥竞技水平和竞技状态的内在要求,起着驾驭竞技过程的敏锐作用,是竞技修养的综 合反映。

这十一种能力之间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运动员竞技能 力的系统整体(图3)。这个系统内的各个子能力又都具有特定的内容和鲜明的独立性,在 相互矛盾又相互依赖的过程中不断推动和促进运动员竞技能力水平的提高。

图3 竞技能力系统结构图

3 结 论

1) 现有竞技能力构成要素所表达的竞技能力并不独具竞技体育特色,不能满足竞技需要 的实质。非专业人员认为竞技能力构成要素存在可接受性,而体育实践工作者认为竞技能力 构成要素存在虚拟性与作用不均衡性。

2) 竞技能力五要素说在各运动项目中并不存在等量齐观的效应,各要素在不同运动项目 中作用不等预示竞技能力要素与运动项目需求可能存在着作用搭配和依层次递进的关系。用 一种笼统的竞技能力系统,来指导和规划千姿百态的体育竞赛项目,存在诸多难以梳理的问 题。

3) 本文在定性基础上作出的定量描述揭示出竞技能力内涵特征为健康体能、竞技体能、 动作能力、技术能力、技巧能力、表现能力、对抗能力、应变能力、协同能力、控制能力、 承受能力等11个要素,较好地满足了竞技能力本质属性的表达。在定量基础上作出的定性描 述揭示出竞技能力的内涵可分为体能与技艺能力集合的竞技能力基础层,竞技整合能力集合 的竞技能力核心层和竞技驾驭能力集合的竞技能力辅助层。结合竞技体育现场表现,从专业 角度认为,基础层展示竞技水平,核心层展示竞技状态,辅助层展示竞技修养。依据以上研 究成果,本文最后构建了竞技能力系统结构,该结构将三个层次、三个形态、十一个要素有 机地组合成一体,共同组成竞技能力结构的基本框架。

参考文献:

[1] 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68.

[2] 田麦久,等,《项群训练理论及其应用》,1990.

[3] 郑念军,刘新民,刘兴.竞技能力新论[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1,18(1):51 -59.

[4] 程勇民,许伟民.竞技能力、竞技能力结构及其项群划分[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 004,20(5):35-37.

[5] 熊焰,孔祥宁,李景丽.竞技能力结构理论评价[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4,19 (1):55-57.

[6] 冯瑞.竞技能力系统“能量流”平衡与稳态探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32( 9):22-24.

[7] 窦红,毕红星.当前我国运动训练实践的新思维[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8,27 (3):73-76.

[8] 田麦久,我国运动训练学理论体系的新发展[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26(2) :145-148.

[9] 曹景伟.运动训练学理论研究中的中国流[J].体育科学,2004,24(2):29-32.

[10] 张波.论教师能力结构的建构[J].教育探索,2007(1):78-80.

[11] 易小明.论差异性正义与同一性正义[J].哲学研究,2006(8):115-119.

[12] 李志宏,周振华,沈信生.高水平竞走运动训练理念的再思考[J].沈阳体育学院学 报,2009,28(4):94-98.

[13] 华凤岩.影响篮球项目竞技能力的主要因素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32 (6):109-111.

[14] 龙小平,龙小根.从符合论的观点看逻辑真理[J].哲学研究,2005,21(3):45-47.

[15] 张庆春.同场对抗性集体球类项目球队竞技能力要素分析[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05,29(4):68-71.

竞技体育论文范文8

关键词:竞技体育;体制改革;体制成本;体制效益

中图分类号:G81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8)02-0263-03

随着我国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有关竞技体育体制改革问题已成为研究热点,但研究多侧重体育体制改革的意义、目标、运行机制等,较少涉及体制改革成本与效益方面的研究。因此,从体制成本的层面对我国竞技体育体制改革成本与效益的概念界定、内容构成、相互关系和优化评价等问题进行探讨,对我国竞技体育持续良性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1体制与竞技体育体制

新制度经济学派樊纲、盛洪、刘世锦、汪洪涛、陈维、卢现祥等学者认为:体制就经济学而言是一种特殊的商品,是一种公共产品,其供给、需求和均衡都是社会总体实现的;它是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约束人的行为的规则体系;研究体制必然关注成本,而注重成本最根本的目的就是检验其效益,所以在体制改革中体制成本与效益紧密相连,息息相关(图1)。

体育体制是体育管理的机构设置、权限划分、运行机制等方面的体系和制度的总称,是实现体育总目标的组织保证。世界各国依据本国国情和管理权限的归属把体育体制分为政府管理型、社会管理型和政府社会结合型三种类型。[1]竞技体育体制在体育体制中占有绝对优势地位,是负责竞技体育事业的领导机构和组织的隶属关系、责任范围和制度策略,以及其运行方式、管理方法和控制手段的统一体系。

2竞技体育体制改革成本与效益的界定

竞技体育体制改革成本的界定有很多:有学者认为它是在竞技体育体制改革过程中利益格局变动所造成的矛盾、冲突、以及给改革所带来的阻力,使国民收入受到的损失[2];有的学者认为它是指我国竞技体育体制改革过程中的支出,包括人、财、物等经济的投入,还包括政治的、社会的、文化的非经济因素[3];还有学者认为竞技体育体制改革成本就是改革的社会代价,即体育体制改革的社会代价与社会改革消耗的成本是相通的[4]。综合上述观点可以认为:竞技体育体制改革成本是在体育体制改革的计划、实施、运行过程中的投入及社会成员因利益调整而付出的社会代价。

竞技体育体制改革效益是竞技体育改革过程中,个体、单位或社会因体制的变迁所取得的效果和利益,由竞技体育社会效益与竞技体育经济效益组成。第一,竞技体育社会效益。主要表现在竞技运动员各种体育赛事中展现的“更快、更高、更强“和"更真、更善、更美”体育风采对增强人们体育参与意识、丰富社会文化生活、建设精神文明等方面的作用。第二,竞技体育经济效益。它是指人们在体育赛事、体育用品或体育债券等经济活动中所消耗和占用的一定的社会劳动与所取得的体育劳动成果的比较。[5]

3竞技体育体制改革成本与效益的主要内容

竞技体育体制改革成本的主要内容有:1) 体育体制改革准备阶段的信息成本、决策成本、宣传成本。信息成本是指对传统计划经济条件下,我国竞技体育的管理体系、资源投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利益主体结构及国外市场经济条件下竞技体育运行模式的调研和剖析的费用。宣传成本是提高人们对传统计划经济条件下竞技体育体制的弊端和新体制的优势的认识,使原体制下的利益主体接受和实施体育体制改革的投入。决策成本是通过对竞技体育体制的各因素分析后,然后经过决策机构论证,并决定实施推广的所有投入。2) 竞技体育体制改革的过渡阶段的体制摩擦成本、体制脱节的真空陷阱成本、体制公共性的搭便车成本、权力介入的寻租成本。摩擦成本是因为有竞技体育行政放权让利与市场机制的矛盾;靠市场与找市场的矛盾;运动项目中心与单项运动协会的管办矛盾等因利益的调整而给予补偿的投入。真空陷阱成本是当新体制还没建立而原体制又失去作用而造成经济和生活的混乱,需用于人们的稳定所支出的费用。搭便车成本是因原体制的部分成员没有参与改革,但受到改革的效益,而使新体制的改革增量超过预计成本的投入。寻租成本是竞技体育向运动协会实体化的市场管理转化过程中存在的“吃体制双轨饭”利益集团的寻租行为,如运动项目管理中心具有双重身份,即是事业单位行使行政管理职能,有具有经济实体的性质而进行竞技体育的事业经营和企业经营,这种行政权力介入市场经营中必然出现寻租现象。3) 竞技体育体制改革的完善阶段成本。它是当新体制如国家体育总局、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和中国奥委会三位一体的管理体系正常运行后,为了确立改革后该体制的合法性和规范其体制组织结构与运行方式的费用(图2)。

竞技体育社会效益侧重公益性,其主要内容:1) 政治效益。在国际体育实践活动中,竞技体育是人民外交的重要手段,是外交的先行官,如我国的“乒乓外交”、东德与西德的统一、朝鲜与韩国共同组队参加奥运会等。2) 育人效益。竞技体育是造就人全面、协调、完善发展的重要手段,具有促进人的社会化的作用。可分为两个阶段即进入竞技体育的社会化(socialization into sport)和通过竞技体育的社会化(socialization via sport),通过不同阶段的竞技体育活动来教育年轻一代。3) 文化效益。竞技体育是一种庄严肃穆的礼仪庆典的文化;是记录人类潜能的人体文化;是提高社会道德水平的规范文化;是提高审美意识的情感文化,是体现现代城市现代化水准的体育建筑文化。[6]其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影响。[7]各种体育赛事的成绩对振奋民族精神、激发爱国热情;对美化生活、陶冶情操、移风易俗、改造社会;对培养人社会意识和心理素质,激发聪明才智的作用。

竞技体育经济效益侧重产业性,其主要内容:1) 以体育健身娱乐、体育竞赛表演和体育培养与培训为主的体育本体产业经济效益。[8]2) 体育本体产业外相关产业的经济效益。依据曹可强博士的研究,体育产业与其他行业有一定的关联度(表1)[9],从而产生间接的经济效益。

本体产业外相关产业主要有:实体相关产业,如体育用品、器材设备、体育服装等以体育为重要资源和手段进行生产和服务的部门经济效益;体育延伸产业,如体育与其他行业形成的体育业、体育信息传播业、体育广告业、体育金融保险业、体育经纪业、体育商业服务业等在体育周围形成综合网络的部门效益;体育边缘产业,即为实现体育产业目标服务的综合服务部门如餐饮业、交通旅游业、体育建筑业、体育场地服务业等等;他们的形成、完善和发展,将有助于竞技体育的经济效益的提高。

4竞技体育体制改革成本与效益的关系

研究表明,改革越抓得早,工作质量越高,成本就越低,效益就越好。[10]其相互关系一,改革成本与效益的货币计算的数学关系,收益是成本的函数,即效益=收益/成本。依据刘世锦博士体制效益的研究,成本与效益有三种衡量方式。假定SE是体制效益,SR是体制收益,SC是体制成本。第一种,有体制与无体制的比较。用公式表达:SE=(TR―PR)/SC=SR/SC式中TR代表生产过程的全部产出,PR是无体制收益。第二种,同种条件下两种体制的效率比较。假定有两种体制A与B,若有TRA/SC大于TRB/SC时,则SEA >SEB。。第三种,体制变动的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的比较。假定MSE为体制的边际效率,MSR为体制的边际收益,MSC为体制的边际成本,则MSE=MSR/MSC。故成本的扩大,导致收益的减少;成本的节省或是成本利用律的提高,将导致收益的增加,从而使效益的提高。关系二,改革成本作为一种社会成本,其效益针对全社会而言,成本与收益是相互转化的[11]。

5竞技体育体制改革成本与效益的优化评价

在竞技体育改革实践中有以下几种现象:成本大,收益小;成本大,收益大;成本小,收益大;成本小,收益小。据函数效益=收益/成本不难得出只有“成本小,收益大”的情况下,其效益是绝对升高的,因此如何减少成本,增加收益成为改革的关键。

减少成本,增加收益,提高效益的措施。第一,科学管理和充分利用成本。对用于竞技体育改革的国家财政拨款和社会投入等资金实施合理的成本预测、科学地的成本决策、完善的成本计划及控制和有效的成本核算与分析;达到优化成本控制,提高成本效益的目的。[12]第二,不同改革主体与速度的合理搭配。首先,利益格局变化大、收益大的改革如体育管理与竞赛管理制度等,易采取政府强制性改革;同时诱导体育团体运用自身协调机制制约国家体育行政部门的某种主观性。其次,收益很小,而预期收益大的改革如协会实体化改革,俱乐部制改革等,采取“放权让利”进行诱导的改革方式;同时利用政府的强制行为制约社会团体和个人的某种盲目性。第三,选择适宜的改革时机。参照樊纲博士《论改革过程》的研究,不管何时改革,其改革效益总是先下降后上升(见图3:T代表时间,R代表体制收益,AB代表不同体制,C代表成本;图4同此);改革时机越晚,成本越大(图4);因此,在改革初期人们要选择恰当的改革时机和正视暂时利益的下降,要着眼长远利益。

第四,利益主体多元化,多方协调发展。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竞技体育是高度集权管理体制,政治利益驱动突出,国家和政府成为唯一的利益主体;而单位,个人的利益而被忽视,使得成本高而效益低。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利益都有兼顾,利益得到调整,产生了经济效益,提高了效益。第五,成本的内部约束与外部约束相结合。在传统经济体制条件下是以公有制为财产制度,其约束形式是以外部约束为主;而市场经济体制下是以私有制为主体,充分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体制,以内部约束为主;因此,二者结合优劣互补,提高效益。当前,我国竞技体育体制自传统计划经济条件下的政府型逐步向结合型转化,并有向社会型目标发展的趋势,其效益已处于回升期,各利益主体的利益得到了兼顾,因此尚未改革的项目易早日改革。选择何种体制运行,始终离不开效益的指挥棒,因此对发展过程的体制效益进行评价是十分必要的。

竞技体育体制改革效益的检测评价。第一,改革的社会效益评价。其一,满足人民群众安全需要的程度。竞技体育竞赛规则的社会示范作用、竞技体育法律法规建设的社会影响。其二,满足人民精神需要的程度[13]。竞技体育对国际地位和国际威望的促进、对社会价值观的影响。其三,满足“人的全面发展需要” 的程度。体育对社会成员身体建设、对社会成员劳动力质量、对社会生活质量的改善、对社会成员科技文化建设和对社会成员全面教育的影响。其四,环境保护、资源配置和资源利用方面的程度。主要包括竞技体育改革中大型建筑物对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对土地使用价值提高、对节约资源和提高资源使用率和体育产业对生产力布局的影响。[14]第二,改革的经济效益评价。其一,对竞技体育改革经济效益的定性分析。[15]竞技体育改革的局部效益与整体效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是否协调。其二,对经济效益的定量分析。[16]反映竞技体育改革经济效益的综合指标:如全部投入生产率=体育成果/全部体育投入要素价值;全部投入要素边际生产率=一定时期体育成果增加量/相应时期全部体育投入要素的增加量。反映竞技体育改革投入资金占用的指标:如工资产出率=体育成果/工资总额;资金产出率=体育成果/(固定资产净值+平均流动资金余额)。反映竞技体育改革劳动消耗的指标:劳动生产率=体育成果/体育工作人数;技术增长率=体育成果增加量/技术进步投入 等等,选取指标时依据实际情况而定。

6小结

竞技体育体制改革必然立足本国国情,协调好短期效益与长远效益、局部效益与整体效益的相互关系,合理控制成本和有效利用成本。从总体而言,竞技体育改革成本与效益可以通过科学管理和利用成本、选择适时的改革时机、选择合理的改革方式、兼顾多方利益主体的利益和成本的内部约束与外部约束制度相结合的途径实现优化;可以通过社会效益评价和经济效益评价来检测效益提高的程度。但竞技体育体制改革成本与效益从理论到实践、从定性到定量还需进一步探讨研究;固对竞技体育体制改革的不同阶段进行形成性评价、诊断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还需要一套完整客观的体制改革效益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 秦椿林,张瑞林.体育管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7:88-89.

[2] 罗华敏,李艳翎.转型时期我国体育体制改革的成本[M].体育学刊,2005,5:10.

[3] 范彦华,张鸿文.中国体育改革成本问题研究[M].天津:天津体育学院学报,1998,3:29-30.

[4] 贾高建.社会发展的成本/效益与代价问题[J].理论前沿,2004,7:14-15.

[5] 钟天朗.体育经济学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11:173.

[6] 吕树庭,卢元镇,体育社会学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6:147-151.

[7] 体育概论教材编写组.体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5:29-30.

[8] 黄晓灵.体育经济学[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6:54-55.

[9] 曹可强.体育产业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3:121-137.

[10] 魏在禄.改革成本与效益的关系已成为深化改革的重要关键[J].世界经济与政治,997,5:77.

[11] 陈维.制度的成本约束功能[M].上海:上海社会学院出版社,2001,3:22.

[12] 孙素梅,王茹燕.改革和完善现代成本管理体系[J].内蒙古统计,2000,5:30-32.

[13] 卢元镇.体育社会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7:63-66.

[14] 王奕清.对投资项目社会效益评价有关问题的探讨[J].理论探讨中国工咨询,2003,4:30-32.

竞技体育论文范文9

论文摘要:以钱承旦先生提出的“反现代化”理论假设为基础,提出举国体制“反现代化”的命题假设,通过分析举国体制与国家主义、国家主义与反现代化的逻辑关系,以及竞技体育的终极目标来论证举国体制的“反现代化”之嫌。与此同时,还对举国体制改革与反现代化关系进行辫析,目的在于通过对举国体制的反思,对中国竞技体育现代化进行监督和娇正。

所谓的“反现代化”,就是揭示这样一种现象:‘他接受现代化,但只接受它的形式;他接受现代化是为了控制现代化,让它为维护传统的价值取向服务,从而为避免不可避免的现代化挑战寻找一种有效的途径。”“‘反现代化’并不反对现代化,它只是用现代化的手段来维护传统价值及社会存在,以‘变’而维护‘不变’”。本文即以此理论假设为基理来思考和辨析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的“反现代化”。

“反现代化”理论假设的逻辑起点是现代化理论的一个争论,即现代化是不是只有“西方”的模式,存不存在“非西方”的其他模式?其实,各个国家现代化的道路是不同的,其模式也是多样化的,只是现代化的方向是相同的,即都是从“传统”走向“现代”。如果举国体制是表面上接受现代化,但它实际上只是接受现代化的形式,用现代化的手段来维护传统价值及社会存在,接受现代化是为了控制现代化,让它为维护传统的价值取向服务,那么我们可以判定举国体制是“反现代化”的体制。同样假设的另一面,如果它接受现代化,并利用现代化的手段来促进中国体育现代化进程的发展,维护现代价值及促进现代社会发展,它的价值取向是向前的,那么举国体制是现代化的体制。

1、举国体制“反现代化”分析

1. 1举国体制与国家主义的关系

分析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的价值取向,首先需要我们了解举国体制的本质属性,而判定它的价值取向的对照物是现代化的本质属性,对比举国体制与现代化的本质属性异同是判定举国体制价值取向的先决条件。郝勤认为“举国体制”是指“为了在较短的时间内使中国竞技体育迅速提高,在国际重大赛事中取得优异成绩,国家实施以政府为主导,以行政手段管理体育事务,以计划手段配置体育资源,形成包括以体委为中心的管理体制、专业运动队为中心的教练体制、全运会为中心的竞赛体制这样一个三维一体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梁晓龙等认为“竞技体育举国体制是指我国为了在以奥运会为最高层次的国际竞技体育大赛中取得优异运动成绩,在发展竞技体育过程中采取的一种发展方式,一种制度设计。这种发展方式和制度设计本身就表明国家对发展竞技体育高度重视,把竞技体育作为一种特殊行业加以对待,作为一项特殊事业加以发展,这是我国竞技体育举国体制一个具有基本意义的内涵。”栗开封在深刻分析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的政治内涵时提出“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的建立,正是为了国家利益的需要,集中人力物力发展竞技体育的体现,是许多国家想做而难以做到的。”查阅诸多有关举国体制的定义、内涵、功能的文章,对举国体制的论解重点无不是国家意愿的需要,强调的是国家的主导作用,强调以国家为本位,不惜牺牲个人的利益等,所有肯定举国体制的论点无不建立在主张国家具有绝对的价值的论据之上的,而这一点恰恰是国家主义的本质体现。

本文所指的国家主义是以个人为参照系的国家主义,也可称为国内政治意义上的国家主义。这种国家主义推崇国家理性,认为国家有独自的利益,为了追求和维护国家的利益,国家(或国家的代表)可以采取任何手段、形式。国家的权威是毋庸置疑的,它拥有全面的、最高的权力。国家主义与现代化的历史进程是密不可分的,也就是说,现代化要求国家提供政治上的保障,国家是推进现代化唯一有效的社会组织形式。目前,尽管国家主义呈现出相对弱化的趋势,但只要现代化进程还在继续,国家的历史使命就不会终结,国家主义也就必然存在。中国正在大力且快速推进现代化进程,国家主义的存在为竞技体育举国体制“反现代化”的论证提供了基础。

1908年伦敦奥运会开创了以国家为单位记录体育成绩的历史,它按照国别统计奖牌数,并在运动会结束时公布和印发了各国得奖统计表,这一开创性的举措刺激了各国运动员竞争欲望的同时,也引发了奥运会和竞技体育的国家主义,尤其是历来把国家民族的荣誉放在首位的中国,国家主义更是体现得淋漓尽致。“奥运争光计划”可以说是中国竞技体育国家主义现阶段重要的产物。读吴寿章《起草“奥运争光计划”的台前幕后》一文后,了解其产生的背景和过程,能更清晰地了解到“奥运争光计划”是以贯彻奥运会为最高层次的发展战略,“奥运争光计划”取其扼要就是“金牌战略”。不论奥运会的信念是“重在参与”还是“参与竞争重于获取优胜”,而我们制定的奥运争光计划是夺取金牌,争取奥运金牌数量“第二集团前列”。的确,2008年我们战绩辉煌,金牌数量远远高于美国。但要看到我们的每块金牌所投人的财力和物力,虽然美国受金融海啸重创,但我国的经济实力还是远不如美国,举国体制已把体育赛事与国民产值的对应关系颠倒。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独联体45枚金牌领先美国,1988年汉城奥运会,东德以33枚金牌紧追美国。苏联和东德也曾是穷国大办体育赛事,依靠举国体制竟然在很短时间内就将美国及欧洲各体育强国击败。但十多年来,俄、德已实施市场经济整改,小政府而大社会,体育运作也不例外;先前的整体优势骤然消失,强大的基础正在土崩瓦解。相比之下,我们中国体育始终稳步前行,且迄今仍在享受举国体制的厚待。

1. 2国家主义与“反现代化”

“对于后发现代化的国家来说,国家主义通常有正负两面效应。一方面,它是建立现代民族国家的推动力量,另一方面,它又可能是抵制现代性(体现为世界性)的传统势力”。在改革开放的今天,为了维护社会稳定以及发展经济,需要国家主义的积极效用,这也是国家主义仍然存在的现实功用。但国家主义有其两面性,既有以“落后就要挨打”、“振兴中华”为号召的推动现代化的作用,又有由于抵制西化而可能带来的“反现代化”的作用。国家主义强调国家的认同感,包括创造国家认同的强烈愿望。因为,这个认同对象在向现代化技术和文化进行大规模外借时,却面临着拥有现代化技术和文化的国家的严重威胁;但迫于现代化国家的威胁,又必须引进现代化技术和文化,实现国家富强,消除外界的威胁。国家主义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初级阶段,是起着积极的推进作用的,此刻的价值取向是向前的;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持续进展、现代民族国家的发展,国家主义又表现出了一定的障碍性,价值取向转变为向后的。总的来讲,国家主义随着现代化的推进,价值取向逐渐趋于“反现代化”的一面。

1. 3举国体制与“反现代化”的关系

通过举国体制与国家主义、国家主义与“反现代化”逻辑推理分析,从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长远发展来看,竞技体育的举国体制是有碍于现代化的全面实现,体现出“反现代化”的一面。如果这一逻辑分析不足以证明这一论点,我们再从竞技体育的终极目标来分析。

如果没有奥运会,没有体育赛事,没有诸如此类的活动,是否仍然要发展竞技体育?回答是肯定的。首先,竞技性是体育的本质特征,不能避而独存。再者,竞技体育发展的最终目标,也是体育发展的起点。回顾新中国体育发展的道路不难看出,我们发展体育的思路实质上是围绕着人民的根本利益来开展的,发展国民体育需要竞技体育为龙头来带动。在中国全面推进现代化的阶段,体育的公共利益是什么?体育发展的最终目标是不是应该实现和满足人们的体育公共需求,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对体育的精神的和物质的需求?竞技体育既然是中国体育事业的一部分,是不是也应该以此目标为方向呢?但在现阶段,这种公共利益在举国体制保障下仅仅表现为为国争光,提供给人们一种基本的精神愉悦和满足。现代化的中国竞技体育是什么样的呢?那应该是更快捷、更经济、更全面、更具活力,更好地为人们的体育需求服务的竞技体育。现代化的竞技体育发展方向应该以公共体育利益为导向,而不能以市场为导向,也不能以金牌为导向。从这一点我们再看举国体制保障下的竞技体育的发展方向,“反现代化”的性质不言而喻。

2、“反现代化”理论与未来中国竞技体育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