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竞技体育发展分析集锦9篇

时间:2023-10-08 10:25:18

竞技体育发展分析

竞技体育发展分析范文1

关键词:人力资源;竞技体育;山东省

中图分类号:G80―0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076(2012)03―0027―04

Abstract:The developmental level of sports in a country or region largely depends on the quantity and quality of human resources (talents) in sport. According to the social surveys, interviews from experts and official documents, this article provides profound and detailed analysis on current situation of human resources in competitive sports fields in Shandong province which both have decisive roles in athletic talent resource, as well as offers specific strategies to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the future.

Key words:sports talent resource;competitive sports;Shandong

世界体育强国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体育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体育人力资源(人才)的数量和质量。而目前,随着现代体育运动的飞速发展,知识体育取代了以往的形式,智力资本在现代体育运动竞争中产生令人不可忽视的巨大作用,并且现代体育运动的竞争优势不仅在于队伍所需的物质,更重要的是队伍是否能够获得适应现代体育运动发展战略需要的人力资源上。山东省竞技体育要在竞技体育的竞争中产生质的突破,实现山东竞技体育运动整体水平的飞跃,必须造就一批具有科学文化素质、体育专业知识、丰富实践经验的知识型和技能型的后备人力资源。因此,探讨山东省竞技体育人力资源现状和可持续发展,对推动山东省体育运动的发

收稿日期:2011―08―20

作者简介:顾伟杰(1964― ),男,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训练。

作者单位:山东体育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2

Shandong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s,Jinan 250102,China

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主要以山东省市、县级竞技体育教练员和运动员作为分析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 查阅国内外有关竞技体育人力资源等相关论文、刊物和书籍,掌握前人的研究水平,作为本研究的理论依据。

1.2.2 访谈法 走访山东省有关体育行政管理部门、体育协会、体育俱乐部、青少年业余体校、等,全面了解山东竞技体育人力资源的配置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2.3 问卷调查法 根据山东省竞技体育人力资源的的相关内容,设计问卷,对山东省17个市所辖的145个区、县,发放问卷269份,调查教练员、业余教练员、竞技运动员等相关问题,回收问卷261份,有效问卷257份,回收率为97.02%,有效率为95.54%。

1.2.4 数理统计法 对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所获得的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和分析。

2 对山东省竞技体育人力资源现状的分析

2.1 山东省教练员现状分析

教练员是决定体育运动训练水平和训练质量的重要因素。体育教练员是运动员的选拔者和训练者,在训练过程中是战术方案的设计者和控制者,是训练计划的制定者和实施者,也是运动员日常生活的管理者,可以说,教练员的人数、水平、能力和责任心等是促使体育团队获得最佳成绩的保障。

调查显示,山东省体育局机关及直属训练单位教练员和全省高等院校高水平运动队及体校的体育专业教师有2 816人,比2001年总数(1 919人)有了明显增长。其中男性有1 957人,占69.5%,女性有859人,占30.5%,男女差距比较大。从职称上来看,山东省的教练员以初、中级为主,局机关及省直中的中级、初级教练员共743名,二者共占69.9%,在高校及体校中二者则占88%。省直中高级教练员有320人,占总人数的30.1%,高校及体校中高级教练员210人,占12%。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山东省教练员队伍的数量与质量,高级教练员太少,还须加强教练员的培训工作,保证竞技体育训练水平的不断提高。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第28卷第3期

2012年6月 顾伟杰 山东省竞技体育人力资源的现状分析和可持续发展研究

No.3 2012在我国科技、文化和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学历是用来衡量一个人知识水平的重要标准。学历既反映了一个人接受正规教育的程度,同时也反映了一个人的知识涵养。通过调查发现,大专及以上学历的教练员有2 521人,占89.5%,比2001年山东省教练员受教育程度有了很大进步,这是由于近几年山东省重视选拔和培养的结果,但和发达国家的教练员数量相比还相差甚远,山东省的教练员文化程度和科学训练能力等还亟待提高。

2.2 山东省业余训练单位教练员现状分析

从年龄结构上来看,35岁以下的教练员占64%,36~45岁之间的教练员占32%,56岁以上教练员占4%,从年龄结构上看,教练员的年龄基本上是年轻化的,这与体育运动的工作要求分不开的,基本上适应了现代竞技体育繁重的训练和比赛任务。

目前,山东省市、县业余训练教练员2 413人,以中、初级职称为主,有1 804人,共占74.8%。市级业余训练单位教练总数为860人,其中中级教练员所占比例最大,为45.8%,其次为高级教练员占28.5%,部级教练仅占0.7%;县级业余训练单位教练总数1 553人,其中初级教练占45.5%,中级教练占33.6%,高级教练仅占11.2%,无部级教练。业余训练单位的教练员还应该加强基本素质的提高,以适应训练的需要。

2.3 山东省运动员现状分析

到2010年山东省优秀运动队(省直属一线、二线运动队)共有优秀运动员1 115人,与往年相比有明显增长,其中男性681人,女性434人,分别占61.1%和38.9%,男女比例存在一定差距。在运动员等级结构上,山东省优秀运动员队伍等级结构整体水平较高。山东省已拥有健将级优秀运动员318人,位居全国第二,健将级优秀运动员密度为34.7%,高出全国平均比例7个百分点,可见山东省在高级人才竞争中具有一定的优势和潜力。但国际级健将仅有42人,占4.6%,作为顶尖人才,比例仍偏少,这表明山东省国际体育竞技能力需要进一步加强。一级优秀运动员483人,占52.8%,二级及以下优秀运动员所占比例为12.5%,表明山东省具有很强的国内体育竞技能力,是国内竞技体育大省,应适当扩大省优秀运动队二线队伍规模,补充年轻的新生力量,以免出现断层,确保我省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

学历是影响运动员成才和再就业的重要因素,实践证明学历较高、发展较全面的运动员,领悟能力相对较高,较易出成绩,其职业转型难度较小,对体育组织的负担轻,能为体育组织带来良好的社会效应,且培养成优秀教练员的几率大。山东省优秀运动员中,大专以上学历的有292人,占31.9%,高中最多,有513人,占56.1%,初中以下110人,占12%。根据运动员再就业的特点和社会发展的高学历需求趋势,运动员平均学历水平需达到大专以上方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可见山东省优秀运动员还远远达不到这一要求。

从年龄结构上看,山东省优秀运动员年龄结构比较集中,有77.6%的人分布在16岁至25岁这个年龄段。25岁以上的运动员176人,占19.2%,为了提高优秀运动员效用和培养效率,应尽可能地延长运动员的运动寿命,充分发挥优秀运动员的运动潜能。

2.4 山东省业余训练单位在训人员现状分析

目前,山东省市级业余训练单位在训总人数为7 678人,其中田径最多,为1 054人;其次为游泳705人;各重竞技项目如篮球、足球等项目在训人数均在300~500人左右;乒乓球、排球、皮划艇、赛艇、射击等项目分别有250人左右;体操、自行车、羽毛球等项目在训人数在100~200人;其他项目在训人数均不足100人。各运动项目在训人数与省运会项目金牌设置数量呈非常显著正相关,这也充分说明了省运会项目设置对业余训练起到非常重要的导向作用。

图1 山东省市级训练单位各运动项目在训人数 县级训练单位在训总人数为10 289人,其中田径为2 237人;其次为武术套路和跆拳道,1 000人左右,其余各重竞技项目在训人数均有500人左右;篮球、足球在训人数分别为803人和445人;游泳、乒乓球等项目在训人数300多人;排球、射击、羽毛球、体操等项目在200人左右;其余项目均不足100人。

图2 山东省县级训练单位各运动项目在训人数

3 制约山东省竞技体育人力资源发展的因素

3.1 体制方面,山东省还主要是“县体校―地区体校―省、市体工队――国家队”的培养模式,竞技体育人力资源还主要是由各级市政府体育部门所属机构培养。政府部门掌握着各自的竞技体育人力资源的的主渠道,但各自为政,相互封闭,从而使竞技体育人力资源局限于本地区内,妨碍了竞技体育人力资源的流通。另外,户籍管理等一些行政方面的壁垒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竞技体育人力资源的流动。竞技体育人才供求信息的汇集与存在封闭性,统一的竞技体育人才市场没有形成,竞技体育人才流动的区域性壁垒严重影响着人才的开发和共享。用人单位和竞技体育人才之间的信息闭塞和不畅,未能及时反映预测竞技体育人才的供需数量和发展趋势。

3.2 教练员在训练工作中起着主导作用,是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关键。但山东省教练员队伍建设相对滞后,特别是基层教练员远远不适应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建设的要求,必须采取得力措施,提高教练员的能力和文化素质,以适应工作的需要。

3.3 竞技体育人力资源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就业后的培训质量不高,没有合适的社会组织为他们进行社会指导的工作,各地的教练员不能很好地学习交流。

4 山东省竞技体育人力资源的可行性发展对策

4.1 健全竞技体育人力资源调控体系及制度

建立竞技体育人力资源调控的一系列合理的制度体系。政府主管部门要不断提高宏观调控的水平,健全法制,明确政府权限,确立有限政府的原则,将其权力干预限定在适当的范围之内。转变政府职能,强化其服务、协调、监督、指导的能力,逐步改善直接的行政调控为间接的综合调控。要在竞技体育人力资源的培育、开发、利用和调配等方面进行重点投入。体育部门还要会同教育、劳动、人事等部门,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确保竞技体育人力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4.2 营造竞技体育人力资源发展的适宜条件

要建立竞技体育人才数据库,统筹兼顾,科学安排,并逐步解决竞技体育人才的进修、培训、晋职、留学、住房、就业等问题,为竞技体育人才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从而激发他们的事业心、责任感和敬业精神。要合理使用人才,要使竞技体育人才在选材培养的基础上,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要研究竞技体育人才的最佳年龄段、最佳运动期及最佳竞技状态出现期,研究其活动过程中的心理因素。还要大胆使用人才,要改变过去的传统观念,进一步解放思想,发现人才就大胆使用,克服“论资排辈”、“求全责备”等思想。

4.3 全面提高教练员队伍素质

各级体育部门要认真贯彻国家体育总局制定的《教练员管理办法》,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要加大培训力度,分期分批组织各级教练员参加岗位培训。要经常选派基层教练员观摩全国大赛和省优秀运动队训练,及时掌握所从事项目国内外最新发展动态和科技信息,尽快提高基层教练员的业务水平。制定切实可行的优惠政策,鼓励优秀运动队富余教练员、离退休教练员以及退役优秀运动员到基层体校任教或开展短期培训。

4.4 加大经费投入,保障教学训练

各级政府要坚持统筹规划,多渠道筹资,加大对体校的投入力度。把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专项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体校设施建设要列入基本建设计划,教练员与运动员的训练、伙食补贴等要按照有关规定予以落实。体校是培养特殊人才的学校,可以开展有偿训练,合理收费,物价部门要对各级各类体校有偿训练收费进行审批。同时,体育部门每年应从体育公益金中划出适当比例资金,作为政府投入的重要补充,专款用于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建设。

4.5 切实加强领导,搞好协调服务

加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建设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各级政府必须高度重视。地市、县区政府要将体育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研究制定本地区竞技体育人力资源建设规划,统筹安排,认真组织,充分发挥指导、协调、监督、服务的作用,切实解决体校建设与发展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体育、教育、财政、人事、物价等有关部门要明确职责,密切配合,齐抓共管,切实为山东省体育事业健康持续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4.6 充分调动竞技体育人力资源的内在动力

调动竞技体育人力资源内在动力的关键在于采用适当的方法,通过对人力资源的有效激励,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从而实现各种人力资源对竞技体育发展的重大贡献。我们要加强运动队伍的政治思想教育工作,加强对体育干部、教练员、体育教师和优秀运动员的人文素质,主要是思想道德素质的教育。同时,还要对严重违背体育精神、破坏体育秩序、败坏社会风气、违反体育组织行业规范、违纪政纪的,都要由有关部门严肃处理。

参考文献:

[1]严德一.山东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资源现状与开发[J].中国体育教练员,2004,(4).

[2]杨伟堂.基于柔性管理理论的优秀运动队人力资源管理思考[J].山东体育科技,2010,(1).

[3]李彪龙,孙晋海,徐进吉.“十一运”后山东省体育发展现状与规划透视[J].山东体育科技,2010,(3).

[4]林朋,刘圣文,刘真.山东省体育信息网络公共服务平台项目研究[J].山东体育科技,2011,(4).

竞技体育发展分析范文2

关键词: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层次分析;中国

中图分类号:G80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7)11-1564-04

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议题之一。在将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从理论向实践推进的过程中,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描述、评估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现实状态,同时,这种描述、评估有助于我们把握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运行轨迹,有助于政府和相关部门制定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和政策。

1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1.1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根据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想和建立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选取系统环境对竞技体育的支撑指标、竞技体育发展现状指标、竞技体育发展趋势指标、竞技体育与区域协调指标4大因素、12个子级系统共64项因子作为评价指标体系(表1)。

1.1.1系统环境对竞技体育的支撑指标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区域基本资源条件的支撑。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状况影响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能力,同时也是制约一个国家或地区竞技体育发展水平的关键要素。政府支持系统指标可以反映竞技体育所处的社会地位,是竞技体育发展与进步的先决条件。区域基础设施是竞技体育运行最基本的物质保证,这一指标群反映了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支持能力。竞技体育的系统环境支撑指标是在区域宏观社会经济文化背景下,对竞技体育发展所获得的社会整体支持力度进行评价,同时,也反映出竞技体育未来的发展潜力。因此,系统环境对竞技体育的支撑指标包括经济支持系统、社会支持系统、政府支持系统和基础设施支持系统。

1.1.2竞技体育发展现状指标竞技体育发展现状指标是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直接体现,这一指标群是反映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能力、核心竞争力及外部影响因素的重要指标。发展现状指标必须反映当前竞技体育的发展状况及水平。由能反映发展现状与水平的直接体现指标、基础反映指标、周边环境影响指标所构成。

1.1.3竞技体育发展趋势指标这一指标群反映了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变化规律,便于对竞技体育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从而判断竞技体育发展的可持续性。发展趋势指标包括:直接体现指标变化趋势、基础反映指标变化趋势和环境影响指标变化趋势3个表现可持续性的发展指标类型。

1.1.4竞技体育与区域协调指标这一指标群反映了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与区域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关系。反映了竞技体育与区域的政治、经济、社会、人口、环境及文化的协调程度。竞技体育与区域人口结构、职业结构、三次产业布局、社会总产值、后备人才培养、群众体育发展状况等的关联度越大,则说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人口的良性循环发展可进一步促进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协调发展。它包括竞技体育经济协调指标和竞技体育社会协调指标。

因此,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全部内容如表1所示。

1.2评价指标权重系数的确定方法、主要步骤及分析说明

1.2.1确定方法指标权重采用层次分析法是一种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多目标决策和评价方法。主要特点是将复杂问题分解为多个组成因素,并将这些因素按支配关系进一步分解,按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排列起来,形成一个多目标、多层次的模型,构成一个有序的递阶层次结构。通过互相比较重要程度而逐层进行判断评分,利用计算判断矩阵的特征向量,确定下层指标对上层指标的贡献程度,从而得到基层指标对总体目标或综合评价指标重要性的排列结果。

1.2.2主要步骤第一步,对构成决策分析问题的目标(准则)及行动方案等要素建立多级递阶结构模型(表1)。第二步,在多级递阶结构模型中,对属同一级的要素用上一级的要素为准则进行两两比较,并根据评价尺度确定其相对重要程度,据此建立判断矩阵。第三步,通过一定的计算后,确定各要素的相对重要度。第四步,通过综合重要度的计算,对各种方案进行排序,从而为决策提供理论依据。现将具体做法分别介绍如下。

3结论

1) 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包含4大要素、12个子系统及64项因子。2) 运用层次分析法(AHP)使得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评价过程条理化、层次化和数量化。3) 采用AHP和专家咨询调查法,对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进行确定。4) CF 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层次总排序结果表明:在B层各指标的权重分配上,系统环境对竞技体育的支撑最高,其次分别为竞技体育发展现状指标、竞技体育与区域协调指标、竞技体育发展趋势指标。在C层上,指标权重较高的有经济支持系统、政府支持系统、直接体现指标、基础反映指标、竞技体育经济协调和竞技体育社会协调,其余6个子系统的权重均较低(

参考文献:

[1] 宋杰,孙庆祝.城市社区体育健身环境评价体系的构建[J].中国体育科技, 2005,41(4):99-102.

[2] 袁有杰.模糊评价法在政府部门绩效评估中的应用[J].统计与决策,2006,(1):70-71.

[3] 万幼清.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与方法[J].统计与决策, 2006, (2):10-12.

[4] 毛文永.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概论(修订版)[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3, 315-370.

[5] 卢元镇.体育社会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6] 王凯珍.全面小康与城市社区体育发展[J].安徽体育科技,2003,24(4):10-11.

竞技体育发展分析范文3

【关键词】职业技能竞赛;SWOT分析;商业化趋势

职业技能竞赛(以下简称“技能竞赛”)是职业教育的重要载体,是职教改革的风向标。近年来,各层次、各类型的技能竞赛的广泛开展,在引领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合理定位、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设置、尊技重能氛围的营造、实训基地建设的强化、校企合作的增强、学生评价标准的改革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效。然而随着企业参与技能竞赛深度和广度的加强,学校之间竞争的加剧,技能竞赛的开展出现了商业化的趋势。技能竞赛的商业化一方面为比赛注入了新的活力,扩大了技能竞赛的社会效应和企业参与的热情,另一方面也带来了一系列制约竞赛良性发展的问题。

一、职业技能竞赛商业化趋势存在的问题

1.功利化倾向:部分职业技能竞赛协作企业只是为了推广产品、实现广告效应,企业非专业人士介入技能竞赛科目的设计和过程,影响技能竞赛的科学性和公平性;有的学生和教师把技能竞赛当成获取奖金名利的捷径,与技能竞赛引领职教改革的初衷相悖。

2.竞赛机制缺乏一致性和连贯性:每年的技能竞赛的都由不同的院校来承办,协作企业也会经常更换,可能会出现换一个企业或换一种产品就一种比法的现象;技能竞赛组织领导不稳定,缺乏一致的标准,使得技能竞赛缺乏连贯性。

3.技能竞赛缺乏赛后的反馈与总结:技能竞赛的过分商业化使得部分竞赛的参赛者过于重视赛前的准备和比赛结果的名次,缺乏赛后的总结与对院校教学模式的反馈。

4.技能竞赛后劲不足:过分重视商业化带来的效益,就会冲淡技能竞赛的基础研究的动力和力量;如对缺乏技能竞赛机制的顶层设计、标准制定、科目的设计与改进、技能竞赛和教育改革与学生培养的良性互动等方面的研究,会使技能竞赛出现急功近利的现象,影响技能竞赛的长远发展。

鉴于此,我们需要引入SWOT分析方法,系统分析职业技能大赛的现状,力图从技能大赛的优势因素、劣势因素、机会因素和威胁因素全面把握其发展要素,探索职业技能竞赛良性发展的方向。

二、职业技能竞赛的SWOT分析

SWOT是一种战略分析方法,SWOT分别代表:Strengths(优势)、Weaknesses(劣势)、Opportunities(机遇)、Threats(威胁)。通过对被分析对象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等加以综合评估与分析得出结论,通过内部资源、外部环境有机结合来清晰地确定被分析对象的资源优势和缺陷,了解对象所面临的机会和挑战,从而在战略与战术两个层面加以调整方法、资源以保障被分析对象的实行以达到所要实现的目标。以下是以天津市周边企业和落户天津的全国职业技能大赛的协办企业为切入点,进行深入调研和走访之后,对影响职业技能竞赛发展要素的分析结果。

1.优势因素分析(S)

职业技能大赛的优势突出表现竞赛本身竞争性、创新性的属性。这使得竞赛平台中,高手之间,与机器、与评委、与教师、与选手之间形成了多层次多角度的“竞技场”,激励了“双师型教师”和“拔尖人才”的成长,并形成了优秀的教育品牌,推动了新技术、新知识、新方法在教学的引入,使得学校能够“根据竞赛反映的市场需求设专业,根据企业要求设内容,根据岗位要求练技能,根据社会评价检验质量,使教学改革成为学校发展的常态”加快了学校职业特色的形成。

2.劣势因素分析(W)

完善的规则制度是一项活动公平有序的保证,如果没有强制的制度约束,人们总是不免会谋取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不同层次的职业技能竞赛的不同参与者有着不同的利益目标。以技能考核为主的职业技能大赛相较高考而言,操作过程更容易掺杂较多的人为因素,背后存在着各方的利益博弈,有可能使竞赛偏离其本质,影响其良性发展。

3.机会因素分析(O)

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是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温总理曾指出,“在整个教育结构和教育布局当中,必须把职业教育摆到更加突出、更加重要的位置。”《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职业技能竞赛和岗位练兵活动,不断完善人才评价发现机制。国家政策层面的大力支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需求,校企合作的日益深入,为职业技能竞赛的蓬勃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

4.威胁因素分析(T)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以及现代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的蓬勃发展,使得我国职业教育培养的“高技能型人才”需求激增。这对反映市场需求和职业教育改革方向的技能竞赛提出了更高要求:首先,竞赛项目的设置与社会岗位需求的联系要更加紧密;其次,竞赛内容不要再局限于对企业技术的再现与复制,要“源于企业,高于企业”,“源于真实,高于真实”,“源于实践、高于实践”;最后,竞赛设备的选择要有真实的生产的同时还要具有整合学习的功能等等。这些无疑对职业技能竞赛的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三、职业技能大赛非商业化运作模式的探索

通过以上SWOT分析,职业技能竞赛应该把握好机会因素,在认识竞赛价值和功能优势的同时,理性辩证地思考竞赛商业化的负面因素,化威胁因素为动力,制定相应的政策管理制度,对其非商业化运作模式进行探索。

在非商业化模式下,政府教育部门要从宏观管理角度规范竞赛的发展方向,构建竞赛非商业化的约束机制,根据我国技能竞赛的具体情况,从政策上给予参与竞赛企业长期发展的优惠政策,发挥政府的导向作用;企业有了制度的约束,可以接受将大赛设备无偿提供给政府,以此获得某竞赛项目的冠名权或某项目的特许经营权,从而给双方都带来直接经济利益或商业机会,企业也就不再大肆直白地推销自己的产品,而是能够接纳采取迂回的方式,表现对学校(消费者)和教育的关注,为其开发无形资产奠定市场。学校要想使校企合作落到实处,就必须要关注企业的兴奋点,增强技术服务项目的水平,进而达到竞赛多赢模式。在这种模式的运作中,“政府统筹,企业支持,院校参加”多元整合,使政府—企业—社会——职业院校实现良性互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通过技能大赛非商业化运作模式充分体现了生命力。

竞技体育发展分析范文4

只有重视后备人才的梯队建设,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才有后劲。我国竞技排球运动要想持续良好的发展下去,后备人才的培养不可忽视。然而专家及大量的业内人士指出目前中国青少年排球运动员后备队伍正在严重萎缩,这对我国排球运动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任何运动项目运动后备人才的培养都是一个长期而又复杂的过程,排球运动也不例外。排球界有着“三年成形,五年成器,八年成才”的后备人才培养周期说,一名优秀的排球运动员大约需经过8-10年(粗略计算约2万个小时)的训练。如果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排球后备人才队伍出现了断层,那么它的补给将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这必然会持续影响这个国家或地区的排球运动很多年。因此,排球运动后备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高水平运动人才的质量和数量,进而决定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排球运动水平。

河南省是全国人口最多的省份,曾为我国竞技体育的很多项目输送了不少优秀人才。但排球运动一直以来都不是河南省的传统优势项目,河南省在排球项目上也曾为国家排球对和国家青年排球队输送过一些优秀人才,但数量并不是很多。从2005年开始,河南省竞技排球的成绩有了很大幅度的提高,男女排的成绩均较以往有所突破,特别是河南省男子排球队在全国排球联赛及全国男排大奖赛上均有不俗的表现。良好的竞赛成绩使得河南省关注排球运动的人也开始逐渐增多。在这种情况下,要想使河南省的竞技排球水平进一步提高,使排球项目成为河南省竞技体育的优势项目之一,就需要关注河南省竞技排球后备人才的培养情况,发掘有潜力的青少年竞技排球运动员,为河南省输送优秀的竞技排球运动员,这样才能使河南省的竞技排球成绩继续提高,也才能为国家竞技排球队输送优秀的人才,促进我国竞技排球运动的发展。因此,笔者选定《河南省竞技排球后备人才培养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这一课题从宏观角度整体地把握影响河南省竞技排球后备人才培养的各种因素,了解各种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及存在的问题,然后再从微观角度有的放矢地研究每个存在问题的影响因素,使之得到有效的解决,从而解决河南省竞技排球后备人才培养的根本问题。其目的在于通过广泛深入地纵向研究与横向比较,系统调查和分析影响河南省竞技排球后备人才培养的各项条件因素,为河南省乃至全国竞技排球运动今后的发展提供一点参考依据。

在所检索的文章中,关于国外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研究文章共有14篇。主要是进入2000年后我国学者对国外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训练和培养体制的介绍,并与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训练和培养体制进行对比分析方面的研究。如潘前在《中美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制的初探》中对中美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制、指导思想、运动员受教育程度与出路、后备队伍规模与选材覆盖面等情况进行了详细的对比和分析。侯海波等人在《国外竞技体育强国后备人才培养体制及启示》中对美国、俄罗斯、德国、澳大利亚四国的后备人才评定方法、选材方法培养方法及其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和预测。

第一,有关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我国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现在还没有完全走出计划经济时代的模式,绝大部分培养工作由国家承担,培养目标依旧是导向高水平专业运动队。随着我国政治、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也势在必行。现在有关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文献中,很多的学者和专家比较认可的是以“体教结合”的方式培养后备人才的培养模式。

第二,有关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市场的研究。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市场是竞技体育人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市场,目前仍然受到计划经济的影响,后备人才的合理流动和人才市场的发展进展缓慢。杨再淮、余继英等在《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市场的结构及其影响因素》中指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市场的结构主要包括市场主体、市场载体、市场法则、社会保障、教育培训、调控体系等。这些结构主要受到人才市场的发展动力、市场保障、择业意向、升学意向的因素的影响。

第三,有关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现状的研究。在所检索的所有文章中,有关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现状的文章最多。如:江俊世、刘霞在《试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现状》中对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数量减少、区域分布失衡、结构不合理、国家投入收益率低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在这些关于后备人才培养现状的研究中,大多数都是针对某一项体育项目的后备人才在某一省或市培养现状的研究。

第四,有关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影响因素分析的研究。如:严德一在《影响中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资源开发的主要因素》中指出,制度环境、目标发展、训练输送、社会保障、人力资源、项目布局等是影响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资源开发的主要因素;基层训练体系受到冲击和削弱、后备人才输送渠道不畅、输送难等是制约后备人才开发的主要问题。陈芳、李琼志则在《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中对社会转型时期政府行为的影响、教练员的“近亲繁殖”、后备人才资源的储备三个方面对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可持续发展的影响进行了阐在所检索到的所有有关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研究的文章中,针对我国竞技排球后备人才研究的文章相对较少,仅有54篇。这些文章的研究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的:

第一,有关我国竞技排球后备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研究。如:高良杰、张庆、企结合模式”、“社会化模式”等多元化的竞技排球后备人才培养模式。而韩飞、张允蚌的《从“北航男排”现象探讨我国男排后备人才培养的新模式》这一文章则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男排为例,对“体教结合”培养后备人才这一模式进行了具体的案例分析。

竞技体育发展分析范文5

关键词:体育社会学;举国体制;反现代化;国家主义

中图分类号:G8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116(2009)05-0008-03

Contemplation and dissection of the nationwide system based on hypotheses in the theory of “anti-modernization”

ZHAO Jun,XU Jie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Jiangs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Zhenjiang 212003,China)

Abstract: Based on hypotheses in the theory of “anti-modernization” put forward by Mr. QIAN Chen-dan, the authors put forward such a proposition hypothesis as that the nationwide system is an “anti-modernization” system. By analyzing the logical relations between the nationwide system and nationalism, as well as between nationalism and anti-modernization, and the ultimate objectives of competitive sport, the authors argued that the nationwide system is the suspect of “anti-modernization”. In the mean time, the authors also dissected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reform of the nationwide system and anti-modernization in order to monitor and rectify the modernization of competitive sport in China through self retrospection on the nationwide system.

Key words: sports sociology;nationwide system;anti-modernization;nationalism

所谓的“反现代化”,就是揭示这样一种现象:“他接受现代化,但只接受它的形式;他接受现代化是为了控制现代化,让它为维护传统的价值取向服务,从而为避免不可避免的现代化挑战寻找一种有效的途径。”“‘反现代化’并不反对现代化,它只是用现代化的手段来维护传统价值及社会存在,以‘变’而维护‘不变’”。本文即以此理论假设为基理来思考和辨析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的“反现代化”。

“反现代化”理论假设的逻辑起点是现代化理论的一个争论,即现代化是不是只有“西方”的模式,存不存在“非西方”的其他模式?其实,各个国家现代化的道路是不同的,其模式也是多样化的,只是现代化的方向是相同的,即都是从“传统”走向“现代”。如果举国体制是表面上接受现代化,但它实际上只是接受现代化的形式,用现代化的手段来维护传统价值及社会存在,接受现代化是为了控制现代化,让它为维护传统的价值取向服务,那么我们可以判定举国体制是“反现代化”的体制。同样假设的另一面,如果它接受现代化,并利用现代化的手段来促进中国体育现代化进程的发展,维护现代价值及促进现代社会发展,它的价值取向是向前的,那么举国体制是现代化的体制。

1举国体制“反现代化”分析

1.1举国体制与国家主义的关系

分析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的价值取向,首先需要我们了解举国体制的本质属性,而判定它的价值取向的对照物是现代化的本质属性,对比举国体制与现代化的本质属性异同是判定举国体制价值取向的先决条件。郝勤[2]认为“举国体制”是指“为了在较短的时间内使中国竞技体育迅速提高,在国际重大赛事中取得优异成绩,国家实施以政府为主导,以行政手段管理体育事务,以计划手段配置体育资源,形成包括以体委为中心的管理体制、专业运动队为中心的教练体制、全运会为中心的竞赛体制这样一个三维一体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梁晓龙等[3]认为“竞技体育举国体制是指我国为了在以奥运会为最高层次的国际竞技体育大赛中取得优异运动成绩,在发展竞技体育过程中采取的一种发展方式,一种制度设计。这种发展方式和制度设计本身就表明国家对发展竞技体育高度重视,把竞技体育作为一种特殊行业加以对待,作为一项特殊事业加以发展,这是我国竞技体育举国体制一个具有基本意义的内涵。”栾开封[4]在深刻分析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的政治内涵时提出“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的建立,正是为了国家利益的需要,集中人力物力发展竞技体育的体现,是许多国家想做而难以做到的。”查阅诸多有关举国体制的定义、内涵、功能的文章,对举国体制的论解重点无不是国家意愿的需要,强调的是国家的主导作用,强调以国家为本位,不惜牺牲个人的利益等,所有肯定举国体制的论点无不建立在主张国家具有绝对的价值的论据之上的,而这一点恰恰是国家主义的本质体现。

本文所指的国家主义是以个人为参照系的国家主义,也可称为国内政治意义上的国家主义。这种国家主义推崇国家理性,认为国家有独自的利益,为了追求和维护国家的利益,国家(或国家的代表)可以采取任何手段、形式。国家的权威是毋庸置疑的,它拥有全面的、最高的权力[5]。国家主义与现代化的历史进程是密不可分的,也就是说,现代化要求国家提供政治上的保障,国家是推进现代化唯一有效的社会组织形式。目前,尽管国家主义呈现出相对弱化的趋势,但只要现代化进程还在继续,国家的历史使命就不会终结,国家主义也就必然存在。中国正在大力且快速推进现代化进程,国家主义的存在为竞技体育举国体制“反现代化”的论证提供了基础。

1908年伦敦奥运会开创了以国家为单位记录体育成绩的历史,它按照国别统计奖牌数,并在运动会结束时公布和印发了各国得奖统计表,这一开创性的举措刺激了各国运动员竞争欲望的同时,也引发了奥运会和竞技体育的国家主义,尤其是历来把国家民族的荣誉放在首位的中国,国家主义更是体现得淋漓尽致。“奥运争光计划”可以说是中国竞技体育国家主义现阶段重要的产物。读吴寿章[6]《起草“奥运争光计划”的台前幕后》一文后,了解其产生的背景和过程,能更清晰地了解到“奥运争光计划”是以贯彻奥运会为最高层次的发展战略,“奥运争光计划”取其扼要就是“金牌战略”。不论奥运会的信念是“重在参与”还是“参与竞争重于获取优胜”[7]159,而我们制定的奥运争光计划是夺取金牌,争取奥运金牌数量“第二集团前列”。的确,2008年我们战绩辉煌,金牌数量远远高于美国。但要看到我们的每块金牌所投入的财力和物力,虽然美国受金融海啸重创,但我国的经济实力还是远不如美国,举国体制已把体育赛事与国民产值的对应关系颠倒。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独联体45枚金牌领先美国,1988年汉城奥运会,东德以33枚金牌紧追美国。苏联和东德也曾是穷国大办体育赛事,依靠举国体制竟然在很短时间内就将美国及欧洲各体育强国击败[8]。但十多年来,俄、德已实施市场经济整改,小政府而大社会,体育运作也不例外;先前的整体优势骤然消失,强大的基础正在土崩瓦解。相比之下,我们中国体育始终稳步前行,且迄今仍在享受举国体制的厚待[7]167。

1.2国家主义与“反现代化”

“对于后发现代化的国家来说,国家主义通常有正负两面效应。一方面,它是建立现代民族国家的推动力量,另一方面,它又可能是抵制现代性(体现为世界性)的传统势力”[9]。在改革开放的今天,为了维护社会稳定以及发展经济,需要国家主义的积极效用,这也是国家主义仍然存在的现实功用。但国家主义有其两面性,既有以“落后就要挨打”、“振兴中华”为号召的推动现代化的作用,又有由于抵制西化而可能带来的“反现代化”的作用。国家主义强调国家的认同感,包括创造国家认同的强烈愿望。因为,这个认同对象在向现代化技术和文化进行大规模外借时,却面临着拥有现代化技术和文化的国家的严重威胁;但迫于现代化国家的威胁,又必须引进现代化技术和文化,实现国家富强,消除外界的威胁。国家主义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初级阶段,是起着积极的推进作用的,此刻的价值取向是向前的;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持续进展、现代民族国家的发展,国家主义又表现出了一定的障碍性,价值取向转变为向后的。总的来讲,国家主义随着现代化的推进,价值取向逐渐趋于“反现代化”的一面。

1.3举国体制与“反现代化”的关系

通过举国体制与国家主义、国家主义与“反现代化”逻辑推理分析,从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长远发展来看,竞技体育的举国体制是有碍于现代化的全面实现,体现出“反现代化”的一面。如果这一逻辑分析不足以证明这一论点,我们再从竞技体育的终极目标来分析。

如果没有奥运会,没有体育赛事,没有诸如此类的活动,是否仍然要发展竞技体育?回答是肯定的。首先,竞技性是体育的本质特征,不能避而独存。再者,竞技体育发展的最终目标,也是体育发展的起点。回顾新中国体育发展的道路不难看出,我们发展体育的思路实质上是围绕着人民的根本利益来开展的,发展国民体育需要竞技体育为龙头来带动。在中国全面推进现代化的阶段,体育的公共利益是什么?体育发展的最终目标是不是应该实现和满足人们的体育公共需求,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对体育的精神的和物质的需求?竞技体育既然是中国体育事业的一部分,是不是也应该以此目标为方向呢?但在现阶段,这种公共利益在举国体制保障下仅仅表现为为国争光,提供给人们一种基本的精神愉悦和满足。现代化的中国竞技体育是什么样的呢?那应该是更快捷、更经济、更全面、更具活力,更好地为人们的体育需求服务的竞技体育。现代化的竞技体育发展方向应该以公共体育利益为导向,而不能以市场为导向,也不能以金牌为导向。从这一点我们再看举国体制保障下的竞技体育的发展方向,“反现代化”的性质不言而喻。

2“反现代化”理论与未来中国竞技体育的建设

人们太容易把中国竞技体育现代化缓慢发展和过多挫折归咎于举国体制的保守性、落后性,认为只要通过举国体制的改革就能促进或加速体育现代化的进程。现代化延误未必是由保守派一手造成的,革新也可以造成同样的结果[1]。孰不知举国体制的改革也有可能造成竞技体育现代化的延误,甚至阻碍竞技体育现代化的发展,成为“反现代化”的举措。如果举国体制是通过改革的手段来掩盖、掩饰其维护传统价值及社会存在的实质,让改革为维护传统的价值取向服务,那么举国体制改革的“反现代化”属性就自然显露出来;如果改革是接受并促进现代化,那举国体制的改革正是我们需要的竞技体育现代化推进剂[10]。

中国既然要全力推进现代化的进程,包括中国的体育事业也要全面实现现代化,那么对中国竞技体育相关体制持续的“反现代化”思考是不可或缺的。可以说,没有对中国竞技体育现行体制的自我反思,中国的竞技体育事业就没有进步可言,它的价值就在于它对现存体制的矫正。对中国竞技体育举国体制进行自我反思,可以在现代化过程中给中国竞技体育带来的负面影响进行深刻的揭示与判明,从而对现代化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牵制,更有利于中国竞技体育现代化的发展。现代化体制是充分保障人发展的体制,在现阶段尤其要注重人的发展。因为对举国体制“反现代化”批判是对中国竞技体育现代化的反思,是对中国竞技体育现代化过程的反馈和矫正,其作用在于调节或缓和现代化过程所引起的种种社会矛盾,使竞技体育现代化与人的发展相统一。

参考文献:

[1] 钱乘旦. 反现代化――一个理论假设[J]. 学术界,2001,4(4):63-66.

[2] 郝勤. 论中国体育“举国体制”的概念特点与功能[J].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4,30(1):7-11.

[3] 梁晓龙,鲍明晓. 我国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的内涵及历史发展[J]. 体育科研,2005,26(6):13-18.

[4] 栾开封. 论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的深刻内涵[J].体育文化导刊,2004(1):13-14.

[5] 蔡拓. 全球主义与国家主义[J]. 中国社会科学,2003(3):16-20.

[6] 吴寿章. 起草“奥运争光计划”的台前幕后[J]. 体育博览,2001(4):22.

[7] 张洪潭. 体育基本理论研究――修订与拓展[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8] 凡红. 民族主义、东方主义、全球化:亚运会[J].体育学刊,2007,14(9):39-40.

竞技体育发展分析范文6

关键词:电子竞技 发展 奥运会 可能性

体育源于游戏,电子竞技的发展也如出一辙,是游戏发展的高级阶段;电子竞技以其高强对抗性和遵循一定的体育规则的特点,已经显露出它具有体育运动属性的本质。目前,人们喜爱的电子竞技运动如足球、篮球、射击、即时战略、等项目和类别,无一不是体育运动电子化和电子游戏体育化的完美结合。

1 奥运会项目的发展

1.1 历届奥运会比赛项目设置及发展规模

奥运会的比赛项目总体上分为三种,即:运动大项、运动分项和运动小项。列入奥林匹克运动会比赛项目的运动大项,必须符合以下标准:只有在至少75个国家和4大洲的男子中,以及在至少40个国家和3大洲的女子中广泛开展的运动项目,才可列入奥林匹克夏季运动会的比赛项目。运动分项是奥林匹克运动会项目的分支,包括一个或者若干个运动小项,它必须具有公认的国际基础,才可列入奥林匹克运动会比赛项目。而运动小项是奥林匹克运动会的运动大项或者运动分项中的一项比赛,产生名次,颁发奖章和奖状。

在奥运会的历史上,其运动项目是在不断地变化中发展起来的。从总体上讲,这些变化和发展是按照一定的原则进行的,而且在具体设置上夏季奥运会在发展过程中是最具典型的。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每4年一次,如因故不能举行,届数仍照算。夏季奥运会自1896年的首届至2004年的第28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在这段历史中,随着时代的演变和单项运动人数的激增,以致每届夏季奥运会的竞赛项目时有调整,变化也比较大。在夏季奥运会百年的发展历程中,竞赛项目的设置经历了一个增删、演变的发展过程。

夏季奥运会会期包括开幕式在内不得超过16天。比赛项目应至少包括下列项目中的15项:田径、划船、篮球、拳击、皮划艇、自行车、击剑、足球、体操、举重、手球、曲棍球、帆船、柔道、摔跤、游泳(包括跳水、水球)、现代五项、马术、射击、射箭、排球。自1972年第20届奥运会起,最近几届都举行了上述全部21个项目的比赛,且单项数每届都有所增加。1972年慕尼黑第20届奥运会上设有21个大项,195个小项,到2000年悉尼第27届奥运会已经达到了28个大项,300个小项。大项增加了7个,小项增加了105个。这说明了目前奥运会比赛项目的发展速度很快。

1.2 奥运会项目发展的基本特点

随着奥运会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不断扩大,奥运会比赛的规模也在不断地增加。尤其是1972年的慕尼黑奥运会,不但参赛国和参赛人数达到了奥运历史上空前的规模,而且比赛的大项和小项设置明显增多。至此,奥运会竞赛项目开始了急速增加。

2 电子竞技的发展

2.1 电子竞技的定义及特点

国家体育总局给出了电子竞技的定义:利用高科技软硬件设备作为运动器械进行的、人与人之间的智力对抗运动。

电子竞技的名称及定义决定了其与众不同之处:

2.1.1 独特性 电子竞技运动的开展必须以硬件设备――电脑作为运动器械,以软件设备――网络对战平台作为比赛“场地”。

2.1.2 普及性 电子竞技主要是突出智力的对抗,对参与者的身体条件要求不高,对年龄、性别没有太大的限制,这就从基础上增加了各类人群参加运动的可能性与积极性;电子竞技运动及比赛的开展多在室内进行,不受场地、气候等条件的限制,只要有符合游戏运行要求的电脑设备就可以进行。

2.1.3 竞技性 电子竞技与所有的竞技比赛项目一样,参赛者之间比拼的是竞技能力,即:体能,技能,战术能力,运动智能,心理素质。

2.2 电子竞技的国际发展现状

随着电脑和互联网的普及,依靠网络进行的电子竞技作为一项新兴体育活动,在全球范围内迅猛发展。目前,电子竞技在韩国、美国和欧洲多个国家已经形成巨大的产业规模,并且在国家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有关资料显示,电子竞技运动在韩国被称为“新国技”,其产业规模甚至已经赶超了汽车工业。

国际上最负盛名的电子竞技比赛分别是以欧洲为主体的ESWC,以美洲为主体的CPL,以亚洲为主体的WCG。

[ESWC]全称Electronic Sports World Cup,即电子竞技世界杯,是由世界闻名的竞技营销公司Ligarena于2002年在法国创立的。每年的夏季都有70多个国家数十万的爱好者前往法国。

[CPL]全称为Cyberathlete Professional League,电子竞技职业联盟,由Angel Munoz在1997年6月26日创立。从创立之初到2003年,在美国CPL已经举办了18次锦标赛,并且奖金达到了250 000美元。CPL在欧洲也有8个主要的锦标赛,奖金为200 000美元。在巴西也有CPL锦标赛。

[WCG]全称是World Cyber Games,被誉为电子竞技场上的奥运会,是来自世界各个国家的众多专业和业余游戏玩家的盛会,每个选手是代表着自己的祖国,所以这就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在里面。WCG是全球范围内第一个也是最具规模的游戏文化节,它的口号是“beyond the game”,其宗旨在于建立E-SPORTS理念。全世界玩家通过参加WCG的“对抗”共同体验游戏所带来的刺激与惊险,同时公平的竞技给各国选手创造了为国争光的机会。赛事创办之初,参赛国仅有17个,参赛选手仅1万人。2004年的参赛国已达55个,参赛选手也达到60万人。2006年参赛国数量超过60个,参赛选手超过100万人。

2.3 电子竞技在中国的发展

在我国,电子竞技也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2003年11月18日,中国国家体育总局宣布将电子竞技正式列为第99项体育运动。国内玩家已上千万,为推广电子竞技运动,国家体育总局举办了CEG,多个商业赛事公司也举办了各种电子竞技比赛。时至今日,电子竞技已经成为时髦赛事,各个知名的IT巨头都将营销眼光瞄向了电子竞技。由中华全国体育总会主办的中国电子竞技运动会于2004年3月20日举行。2006年5月在江苏苏州举行的第三届全国体育大会上,电子竞技首次被列为表演项目,跻身全国综合性运动会。2007年,在澳门举行的第二届亚洲室内运动会包含了电子竞技这个运动项目,这是电子竞技运动第一次纳入国际综合性体育运动会之中。2007年9月27日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在国家体育总局会议室召开新闻会,国家体育总局办公厅副主任王路生代表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公布了本次颁布实施的《电子竞技运动项目规章制度》的内容,并宣布即日起开始实施。其中包括五项管理内容:《全国电子竞技竞赛管理办法(试行)》、《全国电子竞技裁判员管理办法(试行)》、《全国电子竞技运动员注册与交流管理办法(试行)》、《全国电子竞技运动员积分制度实施办法(试行)》和《全国电子竞技竞赛规则》。

当前中国电子竞技运动的形势是机遇与风险同在。在这块待开发的处女地上,已初露黎明的曙光。电子竞技俱乐部和选手的数量也有所增加,可喜的是,有的俱乐部自负盈亏已形成良性循环,打响了品牌,实现了利润。WNV电子竞技俱乐部就是其中之一,他们是中国第一个在世界多个专业电子竞技网站上被评为世界排名第一的俱乐部。中国的电子竞技虽然存在着起步晚、水平不高、职业化程度低的问题,但是国家的有利政策、高额的奖金、频繁的赛事,都为中国电子竞技的良性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2.4 中国学者对电子竞技的研究现状

电子竞技运动的发展特征及其类型分析――徐锋:对电子竞技的概念和特征作了分析,在对目前国内外电子竞技的发展现状作出了探讨的基础上,提出了电子竞技的分类体系。

关于电子竞技运动在我国发展趋势的研究――徐欣:通过对电子竞技运动在我国的创立、发展等相关资料的收集,并进行整理分析。从实际发展趋势出发提出了电子竞技运动在我国的发展趋势。具体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规范化、产业化、职业化、国际化。

中国电子竞技发展前景及产业研究――王红福,葛超:通过对中国电子竞技发展和产业现状进行研究,指出中国电子竞技存在起步晚、水平低和职业化程度不高,电子竞技产业缺乏统一管理、缺乏品牌效应的赛事和商业支撑等问题。经分析认为中国电子竞技和相关产业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并为其健康、持续发展提出了建设性建议。

《电子竞技运动概论》――李宗浩:此书为电子竞技运动项目的基础理论书,主要讲述了该项目的起源、现状与展望。其中,就目前初涉本项目的人员应掌握的基础知识进行了详尽讲解。

3 电子竞技进入奥运会的可行性分析

3.1 电子竞技运动有资格进入奥运会

据前文中提到的列入奥林匹克运动会比赛项目的运动大项标准:以WCG为例,2001年举办的第一届比赛就有37个国家与地区的430名参赛者,到2006年,共有74个参赛国,上万名的运动员参与。电子竞技运动已经在亚洲、美洲、欧洲和澳洲得到迅速发展,虽然非洲的比赛和参与人数还比较少,但是电子竞技这项体育运动已经是一个世界性的项目了,也有资格进入奥运会的殿堂。

3.2 奥运会需要电子竞技运动

世界游戏联合会正在与国际奥委会(IOC)和中国政府积极接洽,希望能将电子竞技正式纳入2008北京奥运会比赛项目。世界游戏联合会主席Ted Owen表示:“电子竞技加入奥运会将使更多的青少年了解奥运会和奥林匹克精神。近几届的奥运会收视率有所下降,我相信电子竞技比赛能吸引全球的目光,使奥运会更加具有包容性和全球性!”

当然,国际奥委会还未承认电子竞技为运动竞技项目,许多奥委会委员认为电子竞技对人体健康不益,无法达到一项运动竞技项目的标准。对此,世界游戏联合会的理由也相当充分:电子竞技显然是全球参与人数最多、覆盖面最广的活动之一,而且国际奥委会既然承认了桥牌、象棋、台球等等运动项目,那么电子竞技完全有资格成为现代奥林匹克大家族的一员。

4 结束语

电子竞技运动与现实世界里的体育项目一样,完全按体育的竞赛原则和规则,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进行的真人与真人之间的同场竞技,通过比赛崇尚体育精神,实现超越自我。在现在所有的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中,球类比赛是观众人数最多,也是收视率最高的,而其他的一些项目(如马术、现代五项等),很少能引起广大人群的关注。如果在奥运赛场上出现了电子竞技的比赛,那么观看人数将大为增加,也使奥运会更具吸引力。另外,如果电子竞技进入了奥运会,也会使其拥有更好的发展契机。现实世界里体育的无限辉煌,同样,电子竞技也可以通过数字、通过网络在虚拟世界里演绎出体育的无限精彩。虽然电子竞技已经不能成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正式比赛项目,但不可否认的是电子竞技在当今世界已经越来越具有影响力。总之,电子竞技加入奥运会,是一个双赢的局面。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电子竞技将会以一个崭新的身份出现在我们面前。

参考文献:

[1]李宗浩,李柏,王健.电子竞技运动概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

[2]徐欣.关于电子竞技运动在我国发展趋势的研究[J].贵州体育科技,2005,1(4):74-75.

[3]吕韶钧,林小美,陈国荣等.奥运会项目发展的基本规律及项目改革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4:542-544.

竞技体育发展分析范文7

SWOT是一种战略分析方法,SWOT分别代表:Strengths(优势)、Weaknesses(劣势)、Opportunities(机遇)、Threats(威胁)。通过对被分析对象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等加以综合评估与分析得出结论,通过内部资源、外部环境有机结合来清晰地确定被分析对象的资源优势和缺陷,了解对象所面临的机会和挑战,从而在战略与战术两个层面加以调整方法、资源以保障被分析对象的实行以达到所要实现的目标。以下是以天津市周边企业和落户天津的全国职业技能大赛的协办企业为切入点,进行深入调研和走访之后,对影响职业技能竞赛发展要素的分析结果。

1.优势因素分析(S)职业技能大赛的优势突出表现竞赛本身竞争性、创新性的属性。这使得竞赛平台中,高手之间,与机器、与评委、与教师、与选手之间形成了多层次多角度的“竞技场”,激励了“双师型教师”和“拔尖人才”的成长,并形成了优秀的教育品牌,推动了新技术、新知识、新方法在教学的引入,使得学校能够“根据竞赛反映的市场需求设专业,根据企业要求设内容,根据岗位要求练技能,根据社会评价检验质量,使教学改革成为学校发展的常态”加快了学校职业特色的形成。

2.劣势因素分析(W)完善的规则制度是一项活动公平有序的保证,如果没有强制的制度约束,人们总是不免会谋取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不同层次的职业技能竞赛的不同参与者有着不同的利益目标。以技能考核为主的职业技能大赛相较高考而言,操作过程更容易掺杂较多的人为因素,背后存在着各方的利益博弈,有可能使竞赛偏离其本质,影响其良性发展。

3.机会因素分析(O)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是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温总理曾指出,“在整个教育结构和教育布局当中,必须把职业教育摆到更加突出、更加重要的位置。”《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职业技能竞赛和岗位练兵活动,不断完善人才评价发现机制。国家政策层面的大力支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需求,校企合作的日益深入,为职业技能竞赛的蓬勃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

4.威胁因素分析(T)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以及现代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的蓬勃发展,使得我国职业教育培养的“高技能型人才”需求激增。这对反映市场需求和职业教育改革方向的技能竞赛提出了更高要求:首先,竞赛项目的设置与社会岗位需求的联系要更加紧密;其次,竞赛内容不要再局限于对企业技术的再现与复制,要“源于企业,高于企业”,“源于真实,高于真实”,“源于实践、高于实践”;最后,竞赛设备的选择要有真实的生产的同时还要具有整合学习的功能等等。这些无疑对职业技能竞赛的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二、职业技能大赛非商业化运作模式的探索

通过以上SWOT分析,职业技能竞赛应该把握好机会因素,在认识竞赛价值和功能优势的同时,理性辩证地思考竞赛商业化的负面因素,化威胁因素为动力,制定相应的政策管理制度,对其非商业化运作模式进行探索。在非商业化模式下,政府教育部门要从宏观管理角度规范竞赛的发展方向,构建竞赛非商业化的约束机制,根据我国技能竞赛的具体情况,从政策上给予参与竞赛企业长期发展的优惠政策,发挥政府的导向作用;企业有了制度的约束,可以接受将大赛设备无偿提供给政府,以此获得某竞赛项目的冠名权或某项目的特许经营权,从而给双方都带来直接经济利益或商业机会,企业也就不再大肆直白地推销自己的产品,而是能够接纳采取迂回的方式,表现对学校(消费者)和教育的关注,为其开发无形资产奠定市场。学校要想使校企合作落到实处,就必须要关注企业的兴奋点,增强技术服务项目的水平,进而达到竞赛多赢模式。在这种模式的运作中,“政府统筹,企业支持,院校参加”多元整合,使政府—企业—社会——职业院校实现良性互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通过技能大赛非商业化运作模式充分体现了生命力。

三、结束语

竞技体育发展分析范文8

关键词:竞技项目组织;竞技体育制度;运动技术

中图分类号:G81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11)12-0109-03

The Component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 of Competitive Sports Organization

TANG Jianjun

(Beijing Sport University,Beijing 100084,China)

Abstract:The competitive sports and its institution is the basic institutional form of the enhancement of the sport technique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vent.The paper studies the component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 of competitive sports organizations and builds a systematic recognition to the theory of the organizations.It finds that competitive sports organizations have a unique position in the competitive sports events.It uses the channel of organization to integrate the competitive sports events with the sport technique development.The sport techniques are mainly reserved by technique knowledge and benefit every member in the organization.It is the technique knowledge that enables the accumul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sport techniques in a specific competitive sports event,greatly reduces the uncertainty of sport techniques development in the techinque training and provides necessary organizational guarantee.

Key words: competitive sports organization;competitive sports institution;sport technique

在竞技体育活动中,竞技体育项目的训练活动都存在于一定的项目组织中。竞技项目组织是其运动技术发展和提高的基本组织形式。对竞技体育制度安排中竞技项目组织的构成和意义进行研究,目的是对竞技项目组织在理论上形成比较系统的认识,提高对竞技项目组织作用的认识,为今后相应的政策制定和管理工作提供理论方面的帮助。

1有关竞技项目组织的研究

从制度安排角度讲,对竞技项目组织的存在及其发展问题进行讨论。讨论涉及两个方面:一是为什么要有竞技项目组织;二是作为制度安排的具体形式的意义是什么。

在进行组织问题方面的研究时,有一种理论视角可以借鉴,即技术知识和组织学习视角,它来源于波兰尼(M.Polanyi)的个人知识论和纳尔逊(R.R.Nelson)等人的经济进化论。在技术知识和组织学习的视角下,难言知识(Tacit Knowledge)、专用知识(Specific Knowledge)以及组织学习等概念占有重要的解释地位,有关“如何干”和“如何进行改进”的启发通常体现在组织常规中[1]。我们认为,那些拥有内部研究和发展新技术能力的竞技项目组织,能够及时吸收外界的新技术,并通过比较频繁的内部技术知识学习和交流,形成整体组织的运动技术能力,进而将其转化为可以实现的运动成绩。

一般认为运动训练制度安排是依据运动竞赛制度安排来进行的,在促进运动技术向运动成绩转化的过程中,运动训练制度安排除了训练体系外(如我国的三级训练体系),主要的制度安排就是竞技项目组织。因为要在激烈对抗的竞技比赛中获得优异运动成绩,从个人角度讲,单靠个人去发展自己的运动技术能力是不可能的,竞技项目组织可以把单个人力量组织整合起来,以一种组织上的技术共享、技术互补和技术交流的方式来减少个人技术学习和发展过程中的不确定性。

竞技项目组织和竞技项目的含义是不同的。从竞赛学角度看,竞技体育的分项和分项比赛(即竞技体育按项目进行比赛)是竞技体育发展的必然产物。竞技分项使竞赛活动的内容基本固定,为了试图在竞技项目的比赛中获得优异的运动成绩。从组织学角度看,出于使运动技术发展效益最大化,使得在竞赛项目中一个有组织的团队出现了。为了便于进行运动技术的交流与提高,保证在未来的比赛中取胜,有层次的训练体系也随即出现了。组织在这个意义上就不是一个人们任意组成的集合体,而是一个制度化集体,竞技项目组织的意义在于使运动技术知识的学习和运动技术能力的发展获得在组织上保障和在组织上的扩展。

我国在竞技项目方面的研究工作,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运动训练学的研究,它主要是基于项群理论[3]。二是竞技体育发展战略方面的研究。其研究的重点是对我国优势竞技项目的成因进行系统地分析,确定优势竞技项目,即在国际重大赛事中多次取得优异成绩,在未来的竞争中具备有利条件的运动项目。根据我国各项运动项目最好运动成绩的发展变化特征为标准,优势竞技项目大体可以划分为三种类型:长盛不衰型、波折起伏型、后起居先型。认为我国优势竞技项目之所以能够达到和保持世界先进水平,从一般训练学意义上讲,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分别在博弈原理、博弈决策和博弈实施三个层面及三个层面间的相互关系的处理方面,相对于其他国家,达到了较高的水平[4]。三是从竞技体育项目的管理方面的研究。其主要的研究是运动队的管理[5];重大比赛运动项目的布局与对策[6,7];以及对重点运动项目设置与发展的研究[8]。

2竞技项目组织的构成

竞技项目组织指的是为谋求自身利益而采取集体行动的人员,所进行的竞技体育活动的专项群体。作为竞技项目组织,它应当具备以下特征:1)具有明确竞技目标;2)有较为固定的成员和组织边界,即有一定的进出规则约束;3)有一整套竞技活动的规则体系;4)有一定的权力或等级安排。

从制度安排理论看,竞技项目组织是一个为了在运动技术发展过程中,减少运动技术训练和竞赛方面的不确定性而设置的竞技性组织。

竞技项目是由规则规定其运动技术内容和比赛形式的竞赛项目。从运动竞赛学方面看,竞技项目指的是运动竞赛中的项目,是一种竞赛类型,运动竞赛是由单一的或综合的竞技项目构成。由于竞技项目技术内容不同和比赛的规则和方法不同,竞技项目是多样的。从组织构成方面看,竞技项目组织主要是由运动员、教练员以及管理、科研和医务等人员组成。

应当指出的是,在竞技运动活动的实践中,经常对“竞技项目”的术语赋予不明确的含义。马特维也夫认为,竞技项目从逻辑上理解为在竞技体育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竞赛活动的项目,其特征是拥有具体的比赛对象,允许的动作组成和竞技对抗的方式(运动技术和战术),竞赛规程、规则和取得成绩的标准[2]。为了避免在项目术语上的混乱,我国体育理论界用大项、分项和小项作出区分。在我们的研究中,根据《中国体育年鉴》和《体育事业统计年鉴》的收录和统计原则,竞技项目指的是在我国正式比赛中出现的项目,它可是大项,也可是分项,但不包括小项。

竞技项目组织在基本上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专业(职业)训练性质的,属于训练体系的高级层次。另一种是业余训练性质的,他们属于训练体系的中级和初级层次。作为一种具体的制度形式,竞技项目组织是运动训练制度安排的具体的内容,是进行重点项目安排和运动训练体系建立的组织实体。从竞技项目组织内部功能看,它则是运动技术知识得以传习和运动技术能力得以发展的基本单位。上述两个方面的认识使我们把竞技项目当作一种特殊的组织来分析的基本根据。在竞技项目组织的基本结构中,运动员和教练员是这个结构的主要构成部分。

竞技项目组织作为运动训练制度安排的具体方式,运动员和教练员是这个组织的基本构成。因此,运动员、教练员在竞技项目组织结构中的变化,可以反映出运动训练制度安排的倾向性。通过组织制度安排的变化,来促进运动技术的发展。竞技项目组织作为运动技术能够得到良好发展的基本条件,可以认为竞技项目组织的存在和发展的状况,决定着该项目运动技术水平的发展状况。

3竞技项目组织的意义

竞技项目组织是运动技术存在和发展的基本制度单位,它使运动技术能在项目组织的范式中发展。不同的竞技项目组织为其运动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制度性的保障。

竞技项目组织存在的基本原因:一是在运动竞赛意义上,必须使运动技术水平的比较在限定的项目范围内进行,以保证对等和公平;二是在运动训练意义上,运动技术的专门化和项目化本身极大地促进了运动技术的发展。作为竞技项目组织主体的运动员和教练员,就是在这个组织中,通过运动训练的方式来促进运动技术水平的提高和发展。我国专业性的竞技项目组织不是自发性的组织,而是一种正式的制度安排。项目组织在提高运动技术水平的基础上,组织内部形成一个有助于运动技术发展的运动技术等级结构,这一结构成为运动技术在项目组织中能够持续性发展的动力源泉。

对运动技术发展而言,竞技项目组织成为运动技术知识学习、继承、发展和创新的基本单位。竞技项目以不同层次技术水平的组织形式,为运动员运动技术提高和发展,提供了组织上的可能。所以,可以说运动技术的发展问题,从制度安排意义上讲,就是竞技项目组织的发展问题。从决策者的角度,竞技项目组织的存在使人们考虑如何把它变成一个有效率的组织,即通过对竞技项目组织人才的最佳组合与结构优化,以保证在运动训练中能够使运动技术水平有效持续地提高,和在运动竞赛中能够比较稳定地获得优异运动成绩。 根据竞技项目的运动技术水平在奥运会取得成绩的可能性大小,来选择和安排若干竞技项目,形成一个能够在奥运会等国际大赛中更快地取得好成绩的优势竞技项目组织群。

从历史上看,运动技术发展依赖于两个彼此关联的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运动技术发展的制度化,即是竞技项目组织而不是个人做为运动技术发展的母体;另一方面是运动技术创新活动的项目内部化,是竞技项目组织而不是独立于这个组织的科学研究机构掌握着运动技术研究和开发的资源。基于此,竞技项目组织成为了技术动作、技术方法和技术知识的生产主体。

近年来,竞技体育界在教育、科研、训练之间的技术合作有了明显增长,但合作的基本规律是:促进竞技运动技术发展的教育、科研更加项目化,它们强化了竞技项目组织在运动技术发展中作为技术动作、技术方法和技术知识的生产主体的地位和作用。我国竞技体育的科技人员做竞技项目的科研教练员、科研所的基础研究和竞技项目的结合,科学研究工作融入竞技项目中,这些都强化了竞技项目组织对促进运动技术发展的作用。上述情况也表明了一个事实,就是竞技项目组织不单是一个竞赛项目的种类,也不单是一种运动技术在项目中的归类。竞技项目组织是一种对运动技术创新与发展有着积极作用的制度安排。

竞技项目组织是一种制度安排。从竞技体育管理学的意义上讲,竞技项目是保证运动成绩取得的基本管理单位。在我国对运动项目进行分类的管理思想,促进了重点竞技项目在奥运会中优异运动成绩的取得。 制度分析理论和竞技体育管理学对竞技项目的看法是基本一致的,它们都关注在竞技项目中运动技术发展和运动成绩的取得。竞技体育管理学是从主体的角度出发,强调决策者和管理者对竞技项目的布局与安排,来影响运动技术的发展。从制度分析看,它就是一种正式的制度安排。制度分析理论是从制度安排的角度出发,强调的是项目组织制度安排对竞技项目运动技术发展和运动成绩获得所产生的作用。

竞技项目组织是竞赛制度和训练制度共同作用下的产物,它既是一个参加竞赛的组织也是一个进行训练安排的组织。参加比赛和获得运动成绩是竞技项目组织存在和发展的根本目的。所以,竞技项目组织是根据竞赛活动来调整组织的训练内容和训练方式。它类似于经济活动中的企业组织的生产活动要服从于市场的交易一样。竞技项目组织的意义在于减少其项目运动技术发展过程中在技术训练和运动竞赛方面的不确定性,保证着较好运动成绩的获得。

4小结

1)就运动技术发展而言,运动训练制度安排中的竞技项目组织是运动技术存在和发展的基本单位,它们是孕育和发展运动技术的母体。竞技项目组织在竞技体育活动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它通过组织的方式把竞技体育活动和运动技术发展统一在一起。

2)所有的竞技体育活动,都必须借助于竞技项目组织的形式而开展。竞技项目及组织规定了竞技体育活动的内容、活动方式、组织规则、训练方法等。它是运动技术提高和发展的基本组织方式。所有的运动技术,都是具有竞技项目特征的运动技术,竞技项目规定了运动技术的技术动作、技术方法的运用,并通过组织的形式把它们以技术知识的方式保存下来,并且使组织中的每一个成员获益。特定的竞技项目组织使得运动技术以及运动技术知识得以有效的积累、传递和发展。

3)竞技项目组织为减少运动技术发展过程中在技术训练和运动竞赛方面的不确定性,获得较好运动成绩,提供组织保障。

参考文献:

[1] 王大洲,等.技术知识与创新组织[J].北京:自然辩证法通讯,1998,1.

[2] 马特维也夫.运动竞技理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8.

[3] 田麦久,等.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4] 谢亚龙.论制胜规律及运动选材[J].福建体育科技,1990(1):7-21.

[5] 孙汉超,等.对我国运动项目系统管理的思考[J].武汉: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7(2):1-6.

[6] 赵鲁南,孙晋海,等.奥运竞赛项目发展趋势及我们的对策[J].广州: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4(6):12-15.

竞技体育发展分析范文9

关键词:竞技体育;群众体育;协调;发展

一、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关系分析

1.竞技体育

竞技体育又称竞技运动,是指在全面发展身体,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发挥个人或者群体在体力、心理、智力等方面的潜力。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以体育竞赛为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体育活动。竞技体育包含了运动训练和运用竞技两种形式,其主要特点表现为:(1)能充分调动运动员的体力、智力和心理能力。(2)具有对抗性和竞赛性。(3)具有国际性。(4)具有娱乐性。(5)具有观赏性。(6)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7)具有规范性、公平性、公开性以及不确定性。

2.群众体育

群众体育又称社会体育或者大众体育是指在广大社会成员余暇时间中,广泛开展的以身体运动为主要手段,以提高健康水平、进行娱乐消遣为主要目的。在身心健全发展的基础上不断超越自我,促进社会物质、精神文明进步的社会文化实践。其主要开展形式有锻炼小组、运动队、辅导站、社区体育等以因人、因地、因时制宜、业余、自愿以及多样性、文明为原则进行开展。其具有发挥体育的社会功能,是提高民族素质和完成体育任务的重要途径。

3.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的区别

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是存在着性质差别的。竞技体育主要是一种制度化的。完整体系化的竞争性体育活动,而群众体育则是具有自由性的全民健身的业余体育活动;竞技体育是具有正式的历史记载和传说,并且要求对参加者做出明确的界定和正式规则,而群众体育是普通民众自愿参加的一种以娱乐为主社交为辅的形式多样性的体育活动,其不追求名次和运动成绩。

二、我国现阶段体育发展的情况分析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便有了主次之分,在以“竞技体育为主”的思想观念下,群众体育被放置在次要位置上面,随之冷淡多年。在过分在意金牌的政治价值观上,群众体育现不能凸显出其的重要性。导致发展至今,越来越多的人成了体育的观看者,而越来越少主动参与其中,从而使群众体育的发展远远落后于我国的竞技发展水平。

三、国际体育发展的情况分析

根据调查资料显示,日本在第18届冬奥会结束后,便把大量的时间、金钱、物力人力从竞技体育中撤离出来,不再对其投资过多的资金,即使在当时的比赛中其获得了金牌第三的好成绩。在其经济快速发展的情境下,其却在大力发展群众体育,并且得到了良好的发展。时至今日,日本无论是竞技体育还是群众体育都发挥得足够好,并且在大力的宣传下得到了足够全面的发展。而纵观国际,很多国家都是以经济体育为发展的主导方向,在经济快发展的情况下,以体育事业的发展壮大来要求民族心理和政治规划,其经济体育和群众体育协调发展,并且有效的反映过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情况,从而再逐渐实现体育强国的发展方针。

四、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在发展中存在的矛盾

1.竞技体育对群众体育的资源挤占

改革开放以来,考虑到显示的需要,我国决定重点发展经济体育,其承载着国家荣誉和大量的资金投入。在竞技体育飞快发展的同时,其竞技水平的不断提高,使之能在国际比赛中与发达国际分庭抗礼,充分体现了国家对体育事业,尤其是竞技体育的高度关注。而再国外,很多国家也注意到这种体育体制,并加以致用。

2.竞技体育的群众基础与群众体育

群众体育是竞技体育的基础,竞技体育的发展必须要有强大的群众体育基础。因此,群众体育决定了竞技体育的生存、发展方向和发展进程。以奥运会为例,在奥运会中,30多种竞技比赛,并且都制定了相应的规则,根据其周期属性从而进行评估和筛选,看其吸引国际多少个体育入口来判定其项目的加入。这充分体现了群众基础对竞技体育的影响能力。但是竞技体育的群众基础却并不等于群众体育。在观看体育比赛的时候,很多群众都有因赛事也热血沸腾,却不甘心自己无法常态如此。当普通民众有想要亲身体验竞技体育的念头时,社会为了避免其承担高额的体育锻炼的费用,便有了安全便捷的体育设施及体育场所的出现,与此同时也实现了群众基础转变为群众体育的过程。

五、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的协调发展

随着时代的不断变迁,人们需要改变发展的不仅是生活和经济,也是自身的一个生活观念。所谓全面发展不仅仅指的是小康生活,其中也包括健康的体魄和人格,而体育是人们自身素质发展的基础之一。体育的发展不仅需要推动全民健身,更需要社会的不断支持,才能利民利国,只有在个人身体素质的基础上做好准备,才能让竞技体育更加的稳步快速发展。而从反方向来看竞技体育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着群众体育的发展,为群众体育发展带来机遇,两者相辅相成。

六、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时代的改变,人们的健康观念也在不断的发生着变化“健康在于锻炼,锻炼在于坚持”。在和谐社会大发展构建中,开展体育性的运动和培养体育精神不但有利于全民身心健康也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在日常生活中,无论是竞技体育还是群众体育都被广泛的传承着,其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我们应该平衡发展,使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的发展进程成正比,多创造一些运动的机会,拥有更多一点的运动空间。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的协调发展才能巩固强大体育事业,为其保驾护航使之更加壮大。

参考文献:

[1]记者 张海峰. 坚持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协调发展[N]. 新疆日报(汉),2009-02-15001.

[2]马德浩. 我国区域竞技体育协调发展研究[J]. 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6,02:54-5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