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阅读之星事迹材料集锦9篇

时间:2023-03-01 16:21:37

阅读之星事迹材料

阅读之星事迹材料范文1

一、利用“阅读材料”树科学家形象,学科学家精神

当前中学生中不少人属“追星族”成员,他们把影星、歌星的名字可以说出一大串,每天嘴上谈的是“星”的趣闻轶事,身上着装模仿的是“星”的装束.但对于科学家,他们却说不出几个名字,对科学家的方方面面,更是一无所知.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之一是:电视、电影、杂志、画刊中频频露脸的都是这些影星、歌星,而极少向这些天真的学生介绍科学家.所以他们没有机会了解科学家,科学家的形象在他们心目中树立不起来.

教科书中的“阅读材料”介绍了牛顿、安培、法拉第……等众多科学家的生平和事迹.我把这些材料与教学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思想、精神、道德、意志等方面的教育.

例如,当讲电磁感应现象时,介绍法拉第的生平,介绍他勤奋学习,刻苦钻研的精神;介绍他一生对人民做出的伟大贡献.还指出,法拉第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他重视实验,他的许多重要发现都是通过实验获得的.如电磁感应现象、电解定律等.法拉第是伟大的物理学家和化学家,又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他对社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受到人们的爱戴和称颂.通过介绍,同学们既了解了法拉第,也从中学到了研究物理问题的基本方法.

在教学中,我还针对有些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着怕吃苦、不勤奋,又想取得好成绩这种不切实际的想法,有目的地介绍科学家的有关事例.如:爱迪生为找做灯丝的最好材料,先后实验了1600多种材料;法拉第经过十年不懈努力才找到了磁生电的方法;现在看到的欧姆定律公式那么简单,但是欧姆为了研究这个问题,经历了多次失败,花费了十年心血,把数学和物理结合起来,最终才把电学中的三个量U、I、R之间的关系用一个完美的形式表达出来,即I=UR.

学生从科学家的身上理解了“天才不过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阅读材料”有些是以故事形式出现的,风趣生动,很适合初中生年龄及生理特征,学生很喜欢听.每当我介绍科学家后,总有一些学生进一步追问,想知道更多的情况.

学生从科学家身上学到的热爱科学、实事求是、勤奋好学、刻苦钻研的精神,正在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并有力地促进了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二、利用“阅读材料”学物理史实,受辩证法教育

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物理,大多数教师注重让学生掌握的是教学大纲中规定的物理概念和规律,这使得学生对物理学发展的曲折历史知道得很少.学生不了解所学知识的形成过程,这不利于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深入了解.教科书在“阅读材料”中对这方面内容做了一些弥补.

如在热学部分,“阅读材料”介绍了历史上对“热的本质的认识过程”.学生学习后知道了历史上对“热”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把热看成是一种特殊物质,即“热质说”;另一种认为热是物质的某种运动形式.“热质说”这种违背事实的观点,曾一度被人们所承认,后来科学家们通过对一些热现象的细致观察和反复的大量实验,证明了“热”不是一种物质,从而否定了“热质说”,为分子运动论的发展开辟了道路,为能量守恒定律奠定了基础.

把历史上不同学派间的争论展示给学生,可以打破传统的逻辑教学给学生留下的科学发展是直线前进的印象,使学生了解到,科学发展史是一部理论与实践交叉、失败与成功并存的发展史.回顾历史,还可以加深学生对物理概念的进一步了解,同时对学生进行探索、开拓精神方面的教育.

不同内容的历史,可以使学生得到不同方面的教育.例如利用“热机发展史”可以向学生阐述这样一个道理:各种机器的发明,是生产发展的必然产物,先进机械设备的出现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发展,而工业革命的发展又带动了机器设备的不断改进.社会要前进,科学发展永无止境.物理学史实中包含有深刻的辩证唯物主义原理,在教学中有意识地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介绍物理学的某段历史,可以使学生潜移默化地领会并接受辨证唯物主义.

三、紧密联系实际,提高各种能力

近年来,初中物理教学经过一系列的改革,教学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但是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其中之一就是物理教学在联系生活、联系社会、联系技术等方面做的还不够.造成学生知识面窄,知识学的死,影响了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降低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阅读材料”广泛收集了物理学联系实际的事实.大到世界各国重视的能源问题,小到家用电器;上到无线电波,下到海洋开发;远到日本银行大楼的日光镜,近到常看的电影片.它们在学生面前展现了一幅幅生动的生活画卷,把学生眼中用概念、公式堆积起来的物理变成了活生生的生活,活生生的物理.

在介绍“阅读材料”中的“电冰箱”时,我特意把冰箱里里外外做了仔细的观察,弄清了冰箱各个部分的位置、形状、作用,还查阅了有关资料.课堂上我既结合汽化、液化讲清了冰箱的原理,又给学生讲了使用冰箱时节电的关键是,缩短开机时间,延长停机时间.要做到这一点,平时应注意尽量少开启冰箱门,减少冰箱内外的热交换.还要注意冷凝器的通风和清洁,以保证良好的散热.我在讲“海市蜃楼”时,把光的折射规律结合进去;在讲“不是老天爷显灵,是建筑师的杰作”时,把回声知识融进去.从“阅读材料”中,学生看到了生活中处处有物理,物理就在我们身边.“阅读材料”中讲的物理知识并不深奥,但使学生感到了知识的价值;使学生的知识面得到扩展,激发了学习物理的兴趣;使学生更加热爱生活、热爱科学.越来越多的学生主动参与学校组织的物理实践活动.在学校,老师课堂上做的演示实验,学生总要利用课外时间,三三两两在教室、到办公室重新操作,仔细观察.在家中,学生找日用品作材料,亲自动手做课本上、习题中介绍的小实验.如:把缝衣服的钢针磁化后做成指南针;用铅笔芯做滑动变阻器,观察小灯泡亮度的变化和电阻的关系;利用音乐生日卡上的闪光二极管做单向导电实验;还有制作潜望镜、小天平…….在这些实践活动中,学生发展了思维能力,增强了动手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阅读之星事迹材料范文2

【关键词】英语 课外阅读 策略

《英语课程标准》规定: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任务之一是使学生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而初中生有效的学习策略指导事在必行,尤其是农村初中学生,他们是全国初中学生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他们学习起步晚,大都缺乏必要的英语语言环境和强烈的学习动机, 所以在学习过程中英语学习策略的运用尤为重要,但农村初中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往往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对学生学习策略的培养。

因此,重视对农村初中学生英语课外阅读策略的指导并在英语教学中渗透学习策略的培养和训练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另一方面,能有效地促进教师的教学。既能减轻学生的负担,又能减轻教师的负担。课外阅读实际上是与课堂上精读截然不同的泛读。绝大多数农村学生一般不会主动进行泛读,因此,老师要积极宣传泛读的好处,鼓励学生通过不同渠道获取与英语学习内容有关的课外阅读材料,提高自己的英语阅读水平。此外,教师自身要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将平时自己读到的好的文章与学生分享。

农村学生学习英语的起步较迟,急需教师给予学习方法策略的指导,为他们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下面我就联系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

一、养成正确的阅读习惯

我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发现有些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往往带有一些不良习惯。如:有的学生阅读时爱出声;有的学生用笔和尺之类的东西指点着助读;有的用眼不科学,每次只能看到一个单词;有的则咬文嚼字,边读边查词典,一词一句地分析;有的学生“回视”的现象太严重,在阅读时,眼睛往往往回看,重读一个词、一个短语、一个句子,不仅影响读速而且不利于把握整个句子、段落和全句的意义。我帮助学生逐步改掉了这些不良习惯,使他们养成了良好的默读习惯,帮助他们尽力减少眼停次数,扩大视力范围,能在单位时间里捕捉更多的语言信息。在学习英语时朗读确实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在课外阅读时朗读加剧了阅读的心理负担,因此我们要集中精力阅读,在阅读正文过程中不停顿,要控制自己不出声,不用笔或手指点着词句阅读,逐步摆脱心译,而直接理解全文的中心内容和段落大意。

二、限时阅读与限量阅读

课外阅读和课堂阅读相比要宽松的多,如果学生在课外阅读时缺少紧迫感,不利于其阅读速度的提高。限时阅读就是在一定时间内阅读量是多少,限量阅读就是完成一定的阅读量所需时间是多少。限时和限量因人因阅读材料而定,一般每分钟30至50个字左右,我给学生定的阅读总量为30万个词左右,每天坚持10分钟,要求准确理解率达70%以上。实践证明,一般水平的学生通过努力是不难达到这个指标的。

三、学会猜词、预测文章内容。

初中学生的阅读范围毕竟还很狭隘,在阅读文章会遇到一些不熟悉的词在所难免。这时有些学生就会常查阅字典,这种习惯对阅读是很不利的,既影响了阅读速度,又打破了文章的连贯性,因此学生要学会猜词义。这种猜词能力是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准确地猜词能扩大学生的词汇量,加强单词的记忆。因为经过自己思考获得的东西咋大脑中留下的痕迹更深刻,同时阅读速度也大大地提高。文章中词的词义可以通过上下文中的同义词关系、反义词关系,理解整个句子或段落以及词的构成等形式获得。

在没有阅读之前让自己对文章的内容和脉络去预测,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阅读结束后发现自己的预测与文章一致时的喜悦心情难以言表,从而帮助他们建立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

四、认真选好读物。

读物的选择对阅读的效果起着重要作用。好的读物对学生的学习会起着事倍功半的效果,如果读物选择不当,就会影响学生的阅读兴趣。针对农村初中生年龄较小,词汇量偏少的特点,我在教学过程中尽量向学生推荐一些相对简单、篇幅短小精悍、内容健康,思想性强的文章,使学生在发展阅读能力的同时,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品德教育。而且所选读物内容广泛、新颖,体裁和题材多种多样,语言质朴生动,引人入胜,寓学习于消遣之中,所以学生读起来爱不释手,增强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最重要的是所选材料适合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难度与课文相当,内容尽可能与课文相联系,生词率控制在2-3%,难易适当,使学生读得轻松愉快,在快乐中获得知识,增强了他们搞好阅读的信心。

农村初中生的英语课外阅读,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正如泰戈尔在《流萤集》中吟唱道:“伟大黑夜鼓励一盏胆怯的灯,倒点亮了夜间所有的繁星。”是啊,学生们正如繁星点点,每一颗都有属于自己的轨迹与璀璨,只是未被发掘,未能将潜能完全释放。英语事业对于我而言如静静黑夜般神圣、伟大,我愿化作其中的一盏灯,尽自己微薄的力量去点亮夜间所有的繁星,使点点繁星释放出更为炫目的光华。

【参考文献】

阅读之星事迹材料范文3

亲爱的同学们:

崭新的初中生活就要开始了,又一阶段的学习之旅即将启程,你一定很想知道要成为一名真正的中学生,开学前应该做好哪些准备?对此,老师有以下建议:

语文:

一、规范练字:“文如其人”,每天练习写字,字迹要工整、规范、美观。

二、记忆积累:“腹有诗书气自华”,读到好的诗词、文章句段,记在心里,化为心得。借阅七年级上册语文书,提前记忆积累一些其中的古诗词。

三、阅读摘录:“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阅读时准备一个摘录本,养成边阅读边做摘录的习惯,摘抄喜欢的词语、句子、段落,写写阅读感悟。

四、写作练笔:要经常练笔,不间断地写,要多种形式地写:写日记;写阅读感悟;写生活随笔等等。

学好语文“三分课内,七分课外”,还要在生活中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

推荐阅读书目:

《新语文读本》(初中卷)、中国古典四大名著:(《水浒》、《西游记》、《三国演义》、《红楼梦》)、《朝花夕拾》、《骆驼祥子》、《繁星·春水》、《家》、《爱的教育》、《鲁滨逊漂流记》、《格列佛游记》、《童年》、《老人与海》、《名人传》、《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福尔摩斯探案集》、《居里夫人传》、《莎士比亚戏剧故事》。

英语:

第一, 重视书写,准备笔记本:学英语,要从把每一个英文字母写好做起;要提前为初中英语课准备一个笔记本。

第二,预习、朗读:借阅七年级上册的英语教材,预习一下每个单元的单词和课文;大声朗读教材上的内容,也可找一些简单易懂的英语材料进行朗读训练。

第三, 听力、口语:多听录音带、多听英文歌,观看带有中英文字幕的英文电影,也可下载英语新闻或各类型的英语听力来进行听力练习;多去英语角或者找个同伴一起练习对话,没有同伴的话每天朗读,自言自语式说英语也可以。

第四,阅读、写作:多看英文书报,只要是英语的材料都可以阅读;可以写生活随笔来训练个人的英语写作能力,想写什么就写几句,写完后再修改。

数学:

一、学会自学:在假期里尝试自学七年级上册教材,做事专注,独立思考,集中注意力高效学习。

二、书写规范:整洁、规范的的书写不会让你轻易丢分,更能让人赏心悦目,要让别人欣赏自己作业或考卷时是一种享受,甚至爱不释手。

三、准确快速的计算能力:过硬的计算能力(心算、口算、笔算)必不可少。假期里每天持之以恒的完成一定量的计算题,必定受益匪浅。

阅读之星事迹材料范文4

新版初中地理教材中,总共安排了约100处“读一读”材料,其总篇幅约占教材总量的7%左右。这些 供学生阅读的材料,取材广泛、短小精悍,内容生动有趣,有些还文旁配画,通俗易懂,感染力极强。

地理教材中“读一读”材料的安排,既是主体教材内容的深入与扩展,也是主体教材内容的补充和完善, 为实现教学目的,起到了润色和完美的作用。

细读“读一读”材料的具体内容,大致可以从如下九个方面来体现它的功能与作用。

一、充实和丰富了教材内容。新教材在内容上较老教材进行了大量的改编和删减,虽说老教材中有些内容 从减轻学生负担角度考虑可以不教,但作为学生必备的地理常识又不可能不在教材中出现,以“读一读”材料 出现在教材中,恰到好处。如《西印度群岛的命名》、《好望角的得名》、《长江各河段的名称》、《“香港 ”名称的由来》、《我国的商品粮基地》等等,学生在阅读了这些材料之后,大大丰富了地理知识的领域。

二、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增加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初中一二年级的学生们,有极浓的求知欲望,好奇、好 问、好学,教材中大量地安排了这一方面的“读一读”内容,如《太阳系的其他行星为什么不具备生存条件》 、《赤道纪念碑》、《本初子午线的地面标志》、《我们为什么感觉不到地球在运动》、《阿拉伯国家的风俗 习惯》、《傣族盛大传统节日--泼水节》、《蒙古包内外》等等,学生读了以后,既丰富了知识,又开阔了 视野,还可以培养对于科学向往与追求的情境。

三、培养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广泛兴趣,调动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情趣与爱好的培养,往往是学生日后成 材的先导。选编了诸如《一家跨两国》、《印度的牛》、《非洲的鼓》、《有趣的袖珍国》、《珠峰探险》、 《巴西的足球与桑巴舞》等一些奇闻趣事,使学生感觉到学地理有味道、有兴趣,喜欢上这门学科。

四、活泼了课堂气氛,给启发式教学奠定了基础。在很多节新知讲授之前,安排了与新知有关的“读一读 ”材料,从现象引入到疑问的提出,起了很好的导向作用。如《怎样救援“团结号”?》引入对经纬网的学习 ;用“沧海桑田的含意”引入对地形变化的学习,都联系紧密。还有一些“读一读”材料,以直接提出疑问的 形式出现,引入课题,如“寒冷的南极洲为什么会发现有煤?”提出问题,先设疑,后解惑,提高了讲课的效 果。

五、加强了国情国策教育,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如《社会的巨大变化》、《让黄土地披上绿 装》、“北京的最新建筑”等,学生读了深受感染,爱国之情,油然而生。

六、引入著名诗词名句,陶冶美育情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当讲授到我国的江南丘陵时,教材 中安排了杜甫的名诗《泰山》和坡的绝句《庐山》作为阅读材料,形、景、意、气水融。当讲完我国 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不同的自然地理景观时,书中引入了的《沁园春·雪(上阕)》和清代诗人高鼎的 《村居》作为“读一读”材料,学生读来,对那“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风光”和那“拂提杨柳醉春 烟”的南国二月美景情意相触,美味无穷,既赞美伟大诗人的超人笔锋,更赞美祖国秀美壮丽的山河。

七、介绍中外著名学者的伟大科学贡献以及他们为之奋斗的献身精神,激励学生树立忘我学习、敢于求索 、勇攀高峰的宏远志向。在《麦哲伦船队的环球探险航行》中介绍了麦哲伦为证实大地球形说而献身环球探险 的感人事迹;在《竺可桢的治学精神和学习方法》中介绍了竺老亲自动手、重视实践的求实精神。读了这些材 料,无疑对学生胸襟情怀的开拓、理想目标的树立、治学精神的熏陶等都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八、肢解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思维分析能力。教材中的某些内容,是学生学习上的难点,辅之以“读一 读”材料,使学生容易接受、理解和掌握。如当讲到五带的划分时,要接触到“极昼”和“极夜”两个概念, 学生读了《极昼和极夜》材料以后,对其发生的景象、产生的原因都有了了解;在讲到世界气温的分布时,布 置了《水汽温度的差异》这份材料,学生读了之后,对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中的海陆差异及规律的发生原因, 有了质的理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

九、紧跟时代脉搏,及时反映世界和我国科技成就新动向。如《绘制地图的新技术》、《第二亚欧大陆桥 建成通车》的选登,“我国12种矿产探明储量居世界第一”等的转载,给教材注入了浓烈的时代气息,使学 生在精神上倍受感染。

面对这么多的“读一读”材料,可用以下7种方式进行教学:

一、教师朗诵式。像著名的诗词名句乃至民谣,教师在课堂内可以配合课文的讲授进行朗诵,给学生以情 的感染,形成欢愉的气氛。

二、教师复述式。大量的“读一读”材料,教师只作必要的复述即可。学生尤其喜欢教师以讲故事的形式 进行介绍,如麦哲伦的环球探险航行等等,教师通过讲故事将有关内容进行简单讲述,学生听来生动有趣,收 效极佳。

三、堂内讲解式。有不少“读一读”材料,是为配合对教材内容的深入理解而设置的,如“墨西哥城人口 剧增与环境污染加剧”、“夏季风的强弱、进退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水旱灾害”、“黄山风光简介”等等,教 师在讲授相关内容时,应辅之以简单讲述,以加深学生对有关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四、课前预习式。教材中有些章节“读一读”材料较多,如“美国”一节安排了3处,“长江”一节安排 了4处,为了让学生学好这些重点内容,可以在前一节教材授完之后,布置学生在下节课以前作预习式的阅读 。为讲述“美国”一节课,要求学生预习课文时也阅读书中的3段“读一读”材料,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分 析能力与综合能力。

五、课后自学式。有些“读一读”材料,内容多、篇幅长,如《让黄土地披上绿装》、“巨变”之类 ,可以作为课后的阅读材料要求学生自学。

阅读之星事迹材料范文5

[关键词]文本 语感 生活 想象

学生必须具备扎实的书面语言表达基础,然而在很长时间里我们研究小学作文教学的思路比较狭窄,造成了这一“老大难”的局面。那么,我们如何解决这一“老大难”,把学生领进习作的大门呢?

一、 走进文本,强化语感训练

我们使用的现行教材中有许多名篇佳作,它们的语言规范,生动优美,无论是在谋篇布局、过渡衔接、表情达意方面,还是在用词准确、句子通顺连贯、修辞手法的运用等方面,都是我们学习的典范。因此,我们要反复阅读、吟诵、品位、内化,从中熟悉各种各样的句式、段式、篇章的结构方法,了解句与句、句与段、段与篇之间的关系,记诵一些优美的语句,精彩的片段,并力求学以致用,应用到写作中去。在教师的指导下有感情地读范文、读习作。训练时,教师应把读的要求看清楚,尽量使每个学生都有读的机会,尤其是读的不好的学生,反叫他们读,都要读好以形成良好的语感。绝大多数的学生把课文和写作分离开来,认为课文就是读懂,理解就行了。为此,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的意识,使学生在学习中自觉的将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教师还要善于将有限的课文化为无限的教学,在课后的作业处理上,结合课文布置同类型的作文片段写作,有效的将课文和写作联系起来

1.仿写

模仿别人的文章进行习作训练也是一种有效的训练形式。学生可以在结构、写法、修辞等方面与原文类似,根据自己熟悉和了解的内容,有所改变,有所创造。提高习作能力,为今后独立习作打下基础。

2.续写

这种方法就是在学生学完课文以后,指导学生再次利用课文提供的材料,继续把文章往后写。如续写《凡卡》,不仅可以对学生进行语言表达和想像能力得训练,还可使学生对封建社会得罪恶认识得更加清楚,表达出自己的美好愿望。

3.缩写

对于教材中那些篇幅较长的文章可以进行提炼,抓住重点,简要叙述主要内容。学生在学习快速阅读的同时,通过练习,可以加深对文章中重点内容的理解。这样,既提高了阅读的速度,也保证了阅读的质量。如缩写《西门豹》等文章。

4.改写

改写,就是在原文的基础上,改变文章的体裁、结构或叙述方法等,充分发挥想象,对原文进行重组、加工的一种训练形式。如对古诗进行改写。通过改写《小儿垂钓》,想象儿童在河边自由自在钓鱼的情景;用叙事的方式改写儿童诗《渔夫和金鱼》

二、借助阅读,丰富语言积累

荀子曾经说过“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只有拥有了丰富的生活积累、语言积累,才能做到厚积薄发,写出有真情实感的作文来。可是农村的孩子,因为家住山区,没有书店,也就没有了一个阅读的空间。各家各户经济不同,认识不同。学生的藏书量不是很多。面对这种情况,我们每天早自习都留出半个小时晨读时间,自己的书看过了,就可以借阅别人的书籍,从而达到增加阅读量的目的。鼓励学生看电视,听广播,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这样才能有利于写作。

1.推荐好的读物

为了避免学生读书的盲目性,我常给学生推荐一些好的课外读物。趣味浓厚的科普读物、图文并茂的童话故事、催人泪下的战斗故事、意义深远的抒情散文。此外,还给学生推荐相关课本知识的拓展阅读材料。为了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在班上设立了图书角,开展阅读竞赛活动,定期评选“读书之星”。这样一来,为了争当“读书之星”,全班掀起了读书热潮。

2.指导学生作好读书笔记

常言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阅读不作笔记,如过眼烟云,无踪无迹。阅读笔记常见的类型有下列一些:(1)做摘记:根据对读物的理解和需要,把读物中的重要观点、典型事例、精彩句子或段落、名言妙语、谣谚典故和史实等,及时分类摘抄在笔记本上。(2)写提要:把读物的内容、要点、基本情节归纳缩写。(3)写心得:写出感想和收获、疑问和评价…学生的读书笔记老师坚持批阅,并定期开展“讲、展、赛”活动,以此来激励学生多读、深思、勤记,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阅读之星事迹材料范文6

——六年二班吴书洁

莎士比亚曾形象地说: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地球失去了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象鸟儿失去了翅膀。在莎翁的眼里中,读书成了这样一个过程,它让地球得到了阳光,它让小鸟拥有了翅膀。置身于一方有书的天地,它睿智的灵光,会将我们的双眼映照迥然有神。与书中形色各异的人和事交融在一起,便会发觉生命的深义:跌倒没什么,爬起来继续朝前走;失败没什么,一切再从头开始;伟大没什么,离开平凡一切都很渺小;成功没什么,未来不会到此结束;书会使我们受伤的心灵得到抚慰,会使我们缺钙的思想变得坚强。书,令我受益无穷。当我飘飘然的时候,骄傲使人落后;当我痛苦的时候,振作起来,向你既定的目标冲刺;书像我的良师,时时刻刻指导着我的行动,为我的前进指引方向。

我喜欢看书,每天晚上我做完作业都会看课外书。我们家条件不好,藏书有限,所以我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渠道借书来看。我有时向学校图书馆借书,有时也去局图书馆借书,我看完了书就马上又去还和借。每逢星期天我都会去局图书馆店看书。童话故事是我最早阅读的书籍。在《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这些注音读本中,我领略到了童话世界的缤纷。慢慢地,我的阅读范围越来越广,如,大家熟悉的高尔基的《童年》,《西游记》等古典名著,《女生日记》等校园小说。我还阅读老师给我们推荐的书,如:《感动中小学生的一百个故事》、《窗边的小豆豆》、《中华魂系列图书》。在阅读深有感触之时,我会随时写下读书心得。由于有了一定的阅读基础,考试时阅读理解总是能拿高分。书上看到过的事例,写作技巧,我会活学活用于自己的习作中。老师说我写作已经有了一定的水平,我有多篇作文曾经在部级级征文比赛中获奖。因为读书多,写作好,我曾评为校 “读书之星”。 展开历史长卷,勤学读书之人真是数不胜数。隋李密牛角挂书的勤学,唐代韩愈的焚膏继晷;南齐时江泌的映月读书;晋代车胤和孙康的囊萤映雪;西汉匡衡的凿壁偷光,战国时苏秦的锥刺骨,汉代孙敬的头悬梁。

阅读之星事迹材料范文7

关键词: 物理教学 新教材 阅读材料 教育功能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中有很多短小精悍的阅读材料,这些材料以“科学漫步”、“科学足迹”及比较前沿的“STS”的栏目形式附于教材内容之后,这些材料有的是对教材重点的拓展和延伸,有的是对难点的注释,有的是对物理学研究方法和学习方法的介绍,有的是物理知识在实际中的具体应用。这样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开阔了学生的眼界,而且展现了物理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从而增强了教材的活泼性、科学性和趣味性,为中学物理教学注入了生机活力。

目前,不少教师对这些阅读材料在认识上存在很多偏见与误解,认为阅读材料不属于课堂教学内容,无需在课堂上引导学生研究、探讨和交流,使阅读材料的教育教学功能得不到发挥;相反,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如能充分挖掘阅读材料的内涵和外延,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将收到“此地无声胜有声”的令人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笔者在对阅读材料的实际教学中,进行了如下探索,在此和大家探讨。

一、利用阅读材料,了解科学前沿——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面对当今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新教材紧跟时代步伐,用一些涉及科学前沿的阅读材料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如材料《全球卫星定位系统》、《范德格拉夫静电加速器》、《集成电路》、《互感器》、《机器人》等都介绍了比较前沿的科学,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而且很好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浓厚兴趣;《静电复印》、《生活中的电池》、《有趣的右螺旋》等使学生切身体会到了物理知识和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其中《生活中的电池》还补充了“电池容量”的概念,并配备了多种常见的电池照片,使学生在阅读中感觉物理知识并不遥远,就在日常生活中,从而充分认识到学好物理知识的必要性;《输电新技术》等阅读材料展示了科学技术日益发展、进步的诱人前景,展现了科学发展的无穷魅力,从而激励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献身科学,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利用阅读材料,学习物理学史——树立学生的科学精神

在漫长的物理学史中,许多物理学家对待科学锲而不舍、一丝不苟的精神,以及他们重视实验、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如阅读材料《牛顿的科学生涯》不仅介绍了牛顿取得的光辉成就,而且重点总结了牛顿研究科学的方法。(1)重视实验,从归纳入手;(2)为了使归纳成功,不仅需要大量的可靠资料与广博的知识,而且需要有清晰的逻辑头脑;(3)事物之间的本质联系只有通过数学才能归纳为能够测量应用和检验的公式和定律。通过这些材料的学习,学生学习了对待科学的方法和态度。又如《伟大的科学家法拉第》不仅介绍了这位伟大物理学家在电磁方面的伟大成就,而且重点突出了他不畏失败而永不放弃的科学态度及将毕生献给科学事业的科学涵养。总之,通过阅读材料可以让学生学习到科学家们这种坚持真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殚精竭虑、持之以恒的献身精神,从而激发学生追求科学、献身科学的热情,树立科学精神。

三、利用阅读材料,追寻探索过程——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进行阅读材料教学时,通过追寻科学家们探索科学的过程,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验能力,从而把实验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有效地融入阅读教学中。如《密立根试验——电子电荷量的测定》介绍了著名的油滴试验,密立根经过几百次实验,根据大量的试验数据,创造性地提出了原电荷的概念,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实验是物理学的基础,创新的实验往往是推动科学进步的有效方法。这些体现实验在物理学中作用和地位的材料,让学生对试验的重视程度大大提高;此外,《地球的磁场与古地质学》让学生认识到可以用物理知识创造性地研究古地质学,这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素材。

四、利用阅读材料,挖掘内涵和外延——巩固和拓展教材内容

新教材除了对正文内容进行科学安排以外,还借助阅读材料对教材内容进行巩固和拓展,使学生理解教材的重点,突破教材的难点。如加速度的概念是高中物理的重点更是难点,学生不易理解,而阅读材料《变化率》及时地附在正文内容之后,先从变化率的概念入手,从不同的角度对加速度的概念进行补充阐述,既是对正文内容进一步的补充,便于学生理解和巩固,又是对学生知识层次的进一步提高。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认真研究,巧妙借助阅读材料的众多知识,从不同角度挖掘这些阅读材料的内涵和外延,指导学生进一步完善认知结构,形成牢固的知识体系。

五、利用阅读材料,感知教育前沿——渗透“STS”教育思想

阅读之星事迹材料范文8

一、横看成岭侧成峰——解读求多元

古人的一句“传道、授业、解惑”,让中国的教师千百年来不堪其重。面对文本,事无巨细,教师处处要说透,句句要解清。我们在追求一种完美的一统教育,穷尽心思求的是最后的唯一答案。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语文学习极具个性化,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往往是多元的。因此,要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体验,鼓励学生发表富有个性的见解。这是提高语文能力的需要,也是形成良好个性、激活创造力的需要。

常言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文本给予读者的感受本就因人而异,主题之争是避不开的事实。我们要给儿童的阅读留存一定的自由空间,这是唤醒创造力的丰厚土壤。我们能大度地欣赏美国教师对《灰姑娘》的自由演绎,欣赏他们在这个熟悉的文本上为学生挖掘出诚信、文明、客观、公正、友爱、宽容、自信等人文因素,我们也能对《卖火柴的小女孩》进行新的解读,在新的世纪,新的时期,挖掘新的文本价值。淡化主题之争,冷静地面对文本的多元解读,把语文新课程建立在张扬儿童主体生命、尊重儿童主体体验的基础上,让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诵出自己的感受,亮出完全属于自己的声音,才是语文课堂真正的天籁之声。

二、此时无声胜有声——知识有留白

一位高明的画家能计白当黑,充分利用留白效应,达到无画处皆成妙境的艺术境界。一位高明的语文教师也应懂得“文有以不言者”的道理。如果教师只顾自己侃侃而谈,就算把课文分析得淋漓尽致,而没有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又怎能算一堂好课?课堂上适当的留白,有时会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妙处。教师在知识的讲解上适当留白,可以促进学生的自我体验,展现学生的思维过程,点燃学生的探究热情,丰满学生的自我构建,丰富学生的想像情境。基于这一认识,教师就要用自己的慧眼,去审视教材,而且要善于选取教材中的有利因素,摒弃不利因素,从而达到营造学习情境的目的。

一位教师在教学《小小的船》时,做了模糊处理。他先出示一张满天繁星的画面,问学生:“这位小朋友为什么会只看见星星呢?”小朋友纷纷回答:“因为星星太多了。”老师趁势引导:“是呀,小朋友坐在小船上,满眼看到的都是闪闪的星星,这是多么美丽的景色啊!我们赶快来美美地读一读。”课堂上,学生书声琅琅,情趣盎然,气氛相当热闹。我们可以这样假设,如果教师将教材奉若圣明,认为“只”的意思要作为一个重要的知识点来教,小船即月亮的常识也要让学生掌握。让学生知道,看到的除了星星,其它什么也没有了,而且事实上月亮上根本就不能住人等,课堂的情境还怎么创设,学生的兴趣又如何激发?所以,为了情境的创设,教师有意地回避了“只”字的知识点传授,在教学上进行了巧妙的留白,让学生提升了学习兴趣,感受了意境之美,实乃妙笔。

三、删繁就简三秋树——训练有取舍

柳宗元笔下有一种小虫,喜欢边走边捡东西,最后负重而死。我们的语文教学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教师可以穷尽心思地去挖掘一个又一个的训练点,唯恐学生因训练不到位而一知半解。“春风得意马蹄急,一夜看尽长安花。”教师一味地追求教学目标的高、大、全,结果只能让教师成为课堂的苦力,成为课堂的独舞者。一旦学生成为学习的观众,成为课堂的看客,教师所有的苦心经营终将成为泡影。小学语文中的许多文章篇幅不短,教学目标更是包罗万象、高不可攀。语文教学化时多,收效低是不争的事实。针对这一情况,新课标明确提出“提高对标准的理解和把握,淡化对教材的依赖”。教师只有依照具体的教学目标,对现有教材进行大胆地取舍,善于在语文教学中做减法,减去那些重复机械的、琐碎无序的训练点,才能真正让重点目标落到实处,使目标成为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目标,让学生学有所得。

一位老师这样教《将相和》:第一个故事(完璧归赵),让学生围绕着“璧”字组词,然后再给它排排序:得璧、换璧、谈璧、献璧、赞璧、骗璧、撞璧、护璧、还璧。一“璧”既出,脉络尽显;第二个故事(渑池之会),安排列提纲,格式不限。学生编出的提纲极富个性:1、赵王动身,相如随行;秦王威逼,赵王鼓瑟;相如威逼,秦王击缶;赵王回国,相如立功。2、秦王约赵王见面;秦王逼赵王鼓瑟;相如逼秦王击缶;赵王封相如上卿。第三个故事(负荆请罪),让学生编儿歌。有位学生创作了三字经:“蔺相如,封上卿。廉将军,不服气。骑大马,显威风。蔺相如,顾大局。往回赶,避冲突。手下人,看不过。怨宰相,怕将军。蔺相如,细解释。明大义,为国家。老廉颇,仔细想。争地位,不应该。背荆条,去请罪。将相和,美名传。”如此高效而有趣的动态课堂是如何形成的呢?细究它的成功之处,原因其实很简单,无非是教师摒弃了惯用的提问战术,避免了分析课文的繁琐环节。就如同程咬金的三斧头,砍出了课文的主干,构建了明晰的学习主题。只要我们敢于在细节处留下模糊,语文教学也能凸显清清楚楚的一条主线。

四、优游涵泳而养之——词语重感悟

词语教学无疑是阅读教学之“根”,但在目前的语文课堂中,重解轻悟的现象却随处可见。课前查资料,课上记解释,课后背解释。到了公开课,考虑到课堂的观赏性,词语教学又退避三舍,难觅踪迹。

学词重在运用,而正确运用词语的前提是学生对词语有一个正确的感悟,感知周围的语言环境,触摸词语的温度。对词语的解释说到底只能是一种辅助,而不是目的。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让词深入儿童的精神生活里去。使词成为他们意识中带有深刻内涵的东西。”这带有深刻内涵的东西,绝不是冷冰冰的解释条文,而是学生对词语带有自身情感因素的感悟。只要是感悟,就会因人而异,会带有某种模糊性。但正是这种游荡在学生心头的感悟,这种个性鲜明的、甚至难以准确描述的感悟,会帮助学生沉潜到语言文字深处,优游涵泳,与作者进行心与心的交流。

阅读之星事迹材料范文9

【关键词】阅读积累;占有素材;底蕴;本质

【中图分类号】 G633.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2)03-0054-01

刘勰在《文心雕龙·情采》篇中说:“夫水性虚而沦漪结,木体实而花萼振:文附质也。”意思为“水是虚柔的,因而有了波纹;木质坚实,因而能在枝上开花结果:文采是依附于实体的。”清代思想家章学诚曾说:“凡立言之要,在于有物。”(《文史通义·文理》)刘勰的“木体实而花萼振”,说的是文章好要言之有物。章学诚把“言之有物”看作写文章(立言)的首要问题,是对材料在文章写作活动中的地位的正确定位,可见,他们都强调了积聚、占有材料地位的重要性。聚材是写作的第一步。有“物”方能使文章内容充实。

松鼠能安全过冬,是因为它储备了丰富的食物;蜂蜜能够酿出甜蜜,是因为它采集了大量的花朵。所以我们在写作时也要像松鼠和蜜蜂一样,在占有一定数量的素材的基础上,善于选择,巧妙运用,从而写出立意深刻、内容充实的文章来。

一、广泛阅读拓视野,灵活引用增底蕴

丰厚的文化底蕴是获得考场高分作文的重要手段,拥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必然首先要大量占有材料。而阅读是学生获取材料的最主要途径。博览群书,能感受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积淀丰富厚重的文化底蕴。欣赏文人雅士的诗词,我们会为他们巧妙的构思、华丽的词章而感慨;回想帝王将相的业绩,我们会为他们勃勃的雄心所折服;聆听英雄侠士的故事,我们会为他们舍生取义的行为而倾倒。如果我们在高考写作中很好地运用这种阅读积累,将这些内容加以打磨,纳入到自己的作文中去,就一定能充实文章的内容,让自己的文章底蕴深厚,文采斐然。

占有材料之后,写作中要学会使用。比较容易上手的就是引用。

第一、古代诗词巧引用。古代诗歌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如果考生能巧妙的使用,将会让考场作文活色生香,蕴味绵长。

第二、古人名言巧引用。可以营造一种文化氛围,丰富文章文化底蕴,使文章熠熠生辉。

第三、名家典故巧化用。“援引典故,诗家所尚”,从古至今,用典都是诗文创作的重要方式。由于用典是“作诗者借彼之意,写我之情,自然倍觉深厚”,就是因为它能使文章厚重起来,历来为众多阅卷老师所赏识。

第四、伟人事迹巧引用。考场作文恰当地引用天才与伟人的事迹,展现他们宝贵的精神品质,不仅可以使论述有理有据,论点鲜明有力,而且可以让文章在“星光闪烁”中拥有独特的人文精神品位,从而让文章出类拔萃。就拿2011江苏卷高考作文题《拒绝平庸》来说,考生就可以引入天才与伟人这方面的素材。天才之所以成为天才,伟人之所以成为伟人,是因为他们都能“拒绝平庸”走向伟大。没有拒绝,他们就会人云亦云,随波逐流,不可能去刻苦地钻研某个东西;没有拒绝,他们就不会从很平凡的事件中发现不平凡的事情来,就不会取得伟大成就。把这些典型的素材植入文章中,文章就会在真实、充实的同时更因为名人的光环而引人、感人。

二、透过现象看本质,精析细思挖得深

契柯夫说过:“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要观察一切,思考一切”。满园的鲜花,在牛群的眼里只是饲料,因为它们只有本能,没有思考。一沙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如果考生能从平常的一枝一叶中看到蕴含其中的本质,精确分析,细心思索,发掘出动人的美来,就会让文章充实而深刻。因此写作需要具备从枝叶中感悟生命,从沙砾中打磨金子的能力。要让材料在本质上反映事物的真实面貌,这就要学会分析和运用材料,善于从现象中发现本质,从平凡中寻找不平凡,这样文章才能做到具体而充实。

2008天津市高考作文题《人之常情》,从内容上说,这个题目略嫌廓大空泛,可能会让很多把握宏大题目缺少经验的学生感到无从下手。如果只从通常的亲情、友情、恋情、师生情等方面立意难以脱颖而出拿到高分。相反,对“人之常情”中的某些不合理不合法不高尚不进步的做法进行剖析批判,从表象中挖出本质,从常情中挖出不寻常,都能构思出不错的主题来。而且本题目重点不是考察学生文史的积累、学识的素养,而是考察考生体味生活、观察社会、感悟人生的能力,这在给考生提供了广阔的思考空间之后,也对考生的深层思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要想拿高分就要挖得比别人多比别人深。

三、情以物迁抒性灵,言为心声贵写真

“春日迟迟,秋风飒飒;情往似赠,兴来如答。”春花夏木秋风冬雪,总能让学生在一种特定的环境里引起特定的情感;“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一个人本身就是一部精彩的书,其中的悲欢离合酿成了人生的精彩。人是有感情的,这就是一种个人的情感体验。我们平时一定会有许多的快乐和忧愁,有许多让我们看到就能“心旷神怡”或“感极而悲”的事情或景物,在与父母、同学、老师以及他人的交往过程中,总会有些事情刺激我们敏感的神经末梢。如果我们在高考写作中,在素材的运用中融入这种个人的情感体验,抒写自己的性灵,我们的作文就能做到内容充实,情感动人。“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写物,要忠实而不造作;抒情,要真挚而不虚假。抒写真挚的情感,才能更文章有信度从而赋予文章一种特殊的感染力,甚至冲击力。考场作文要想博得老师青睐,就应该写自己的心灵体验,抒发真挚的情感,反映生活的真实底蕴。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只有感情真挚的文章才能打动人心。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过:“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写出了真情实感的文章方能称得上是有血有肉的好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