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阅读教学集锦9篇

时间:2023-03-15 14:54:35

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范文1

关键词:阅读教学;重视;默读;朗读

阅读教学作为语文课的主要任务,一度深陷于老师讲解、学生讨论、师生总结的解读包围中,可以说解析占去了阅读教学的大部分时间。不可否认让学生学会解析文本有其重要性,但占有文本的“读”却被挤到尴尬的境地,不由得让人担忧。课堂上常见的“读”或是蜻蜓点水或是微风掠面,而围绕“质疑、讨论、归纳、总结”,师生忙得不亦乐乎。如此浅入深出,在笔者看来实有割离文本之嫌,所以才导致学生阅读难见实效,做不到举一反三。究其原因,在于没有占有文本,深入体验,缺乏语感。要知道阅读的本质就是“读”。《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而学生的阅读实践当然是首推“读”,只有让学生独立地、反复地默读感悟,并将意会到的东西用以富有表现力的朗读表达出来,才足以验证其是否深得阅读之旨。

一、重视默读,养成边读边思的习惯

宋学家朱熹在其《训学斋规》中说:“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从中我们不难明白要达到“言皆若出于吾之口,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的境界,即言和意都“如若己出”, 必须做到熟读精思,而熟读精思便需默读。默读是一种适用性很强的阅读方式,也是语文教师真正落实阅读教学意义所在,培养学生的默读能力和默读习惯,将为学生自主获取知识打下基础。阅读教学,文本是载体,读懂读透文本是教学价值所在。

占有文本,默读的作用不可忽视。画竹当成竹于胸,析文当了文于心。走进文本,解析才能有的放矢;深入文本,感悟才能由衷而发。因此,默读在阅读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其一,凝心静气,默读才能真正走进文本;其二,一目十行,默读的速度是朗读的几倍甚至是几十倍,可以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获取大量的信息,有利于学生整体感知文本;其三,读思结合,默读可以使学生一边读,一边思考,记下疑惑,写下体会,从而感知文章的思路,体会文章的思想情感;其四,默不出声,默读不影响他人,避免了相互间的干扰。读到动情处还可品味再三,能有效提高阅读的思维和理解能力。由此可见,默读能提高阅读速度,提高阅读效率,有利于静心思考,能体现阅读的个性化。学生的默读能力和默读习惯关系着阅读教学的有效推进。

深入文本,默读的方法不可或缺。在实施新课标,大力提倡自主性学习、探究性学习的今天,默读的优势、功能和价值实在不容忽视,提高默读的能力和培养默读的习惯也迫在眉睫。要让学生认识到默读绝非仅仅停留在扫读文本上,粗通文章,默读也是有方法可依、有规章可循的。首先,落实整体感知,可以通过找对象、抓内容、明要点、找线索、理思路、析结构来实现。――“文题看中心词,文脉找线索,文意重概括。”其次,疏通局部理解,遇到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多看几遍,结合上下文多读几遍,寻章摘句,字斟句酌,细细品味。“通读文意,还原语用。”再次,突破整体感悟,思考作者写作目的,感受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从现象到本质,从个体到一般,进行归纳和总结,进而联系生活实际,上升到为文为人的启迪和感悟。“从显性到隐性到更隐秘”。当然默读便于思索,其间要学会质疑,质疑文题,质疑文句,质疑文段,以此来不断地验证和切合作者的思路。另外默读还可圈点批注,词的圈点关注富有表现力的词,句的批注关注主旨句、中心句、过渡句、描写性的句子和议论性的句子。批注还应关注文本引题、入题、结题的起承转合的思路和架构。总之默读文本利于把握要旨,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言:“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通过这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而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契合。”文本是传递作者思想认识、情感体验的媒介,学生只有思辨地默读,才能透过文字在心灵上与作者产生共鸣。

沉浸文本中,意随文动,学生掌握了默读的技能,形成良好边思边读的默读习惯,将有益于广博涉猎、增强底蕴、张扬个性。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也因建立在学生默读、熟悉文本的基础上得到保证。

二、重视朗读,练成情文并重的语感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鼓励学生多朗读,在朗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特别是文质兼美的文章在默读的基础上更要多朗读。“语文教学应该重视朗读,因为朗读有助于了解文章真正的含义,领会文章的意蕴、神气,提高学生对美的感悟、鉴赏能力。除了能提高学生的国文水平外,还能帮助学生人格的形成及自我价值的实现。”朱自清的诵读观对我们今天的阅读教学来说是一个极好的启示。语文老师肩负着培养学生学习语言表达、掌握语言知识、培养语感能力、提高语文素养等责任。唯有加强学生对文本的朗读指导和强化学生的朗读实践,才能更好地增强阅读教学的效果。

阅读教学是有声的艺术。将无声的语言变成有声的表达,让文字灵动起来。熟读成诵,通过反复朗读,不断地咀嚼享受,既能强化语文教学中学生对文本内容的记忆,又能深化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学生的朗读过程也是广泛吸取语言营养的过程。朗读大量篇章之后,多次朗读、反复地含英咀华,“多读乃藉人之功”。“朗读中,有时也会产生‘灵感’,但那绝不是‘灵机一动’‘心血来潮’,不是朦胧的巧合,而是厚积薄发、高度注意迸出的火花,也许偶然,但毕竟是处于必然的进程中。”当学生声情并茂,满怀激情地朗读,读得兴趣盎然时,它既刺激学生大脑神经的兴奋增强语感、陶冶情操,又能从读中感受文意,感知其情,全方位、立体化地感受和欣赏美、充分享受读书的乐趣。如此,很多说不清楚或难以讲清的语感、规律等问题在不知不觉中就会迎刃而解,语感和语文素养便会不自觉地提高:学生不但可以在自己写作时有所借鉴,在模仿的基础上加以创新,文思自然诉之笔端,还可能在说话交流时因朗读形成的语感脱口成文、出口成章。

多朗读,文理自现,思维、表达等方面自然能潜移默化地得到提高。那么应该如何指导学生朗读才能达到“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的境界呢?叶圣陶先生曾精辟地指出:“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现代作家夏尊也说:“朝夕朗读,读到后来,文字也自然通顺了,文章也自然了解了。”朗读时“应该做到‘见文生情’,即:看到文字,又看到内涵;再现场景,又引动感情;产生表象,又把握本质……几乎同时涌现出来,在脑际萦回,有脑中激荡,在声音中流露。”从中我们不难明白,首先,要读准字句、读通句子、读顺文段、读懂文章,从整体上把握文章脉络,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其次,朗读要做到语速适当、轻重相宜、抑扬顿挫、情感把握,要全身心投入,置身于文本,与文中的思想情感产生共鸣,思想情感随之迭宕起伏。最后,忘乎所以、陶醉文内,情趣所致,不能自已。因为读得慷慨激昂、悲怆动容、意兴勃勃,便会给人美的享受。学生这样为文所感染,自然地演绎,深入地体会,久而久之在不自觉中便可以内化文中的思想情感为自己的精神气质,由表及里,深入浅出,读出意味,自能获益良多。

“文贵自得,书忌耳传。”“自得”是孟子的主张,也是今天我们阅读教学要重视的方向。《语文课程标准》也强调语文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自主的意识和习惯”。我们唯有充分认识到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重视学生思索性的默读和综合体验性的朗读,才能把阅读教学真正落到实处。阅读教学应当从学生“读”开始。

[参 考 文 献]

[1]孙绍振等.解读语文[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

阅读教学范文2

关键词:阅读心理学;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在论述文章开始之前我需要对阅读心理学进行简单的阐释。首先阅读可作为一个心理学的概念而被广泛应用到阅读教学中,而本文所指的阅读心理学就是从心理学研究中直接引用,在概念上可以定义为“对阅读活动中的各种心理想象及其规律性的一种心理学研究”,阅读心理学主要研究的对象就是从阅读中获取信息或者在获取信息的过程中影响读者的非智力因素的一种探究。

一、阅读心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影响

阅读心理是指学生在不同阶段对于阅读的理解以及阅读过程中接受能力、认知能力的发展变化,有一定规律可循。例如,一个人在六岁以前语言能力发展很快,成长到10岁以前也会以比较慢的速度继续发展,但在这个过程中虽然语言能力变慢了,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却在并行发展。语文是一门较为基础的学科,孩子从会说话起就已经进入语言的学习当中,学校教学的目的就是要教学生如何将生活中耳濡目染得来的知识资料转化为人文素养,如何掌握阅读技巧。以往的语文教学的偏差在于过分地强调了积累,而忽视了科学的整合。阅读心理学的引入恰好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

阅读心理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可以具体到以下六个方面:词的认知、句子的理解、篇章结构的分析、篇章理解、元认知技能和动机、社会因素对阅读的影响等方面,教师在教学中要把握这几个方面。

二、阅读心理学视角下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更好开展的思考

1.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之所以要将阅读心理学作为一个研究课题进行探讨,就是把学生摆在主体的地位,这也是新课改对于课堂教学的要求。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则自觉或不自觉地占据了知识接收者的地位,在教学过程中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很少发挥主观能动性。阅读心理学知识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而是学生的研究者,教师要研究学生的心理,研究接受能力,进而思考如何将知识更好地传递给学生,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这里有一个例子可以表明将阅读心理学运用到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意义。在学习《落花生》一课后,教师通常会问同学“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教学实践表明,这时多数同学会回答“要做像落花生一样的人,低调但实用”,但也有部分同学会提到“想要成为像桃子、苹果一样的人,既实用又漂亮”。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通常会陷入一些误区,例如对于想成为像“桃子、苹果”一样的同学一笔带过或者不予理睬,直接肯定要像落花生一样,以强调教学主旨,也有一种虽然会对学生进行简单的肯定,但最终还是将答案引入主题,教师的这些做法实际上并不能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毕竟,虽然处于同一个班级,每位学生思考的方面都不相同,尤其是小学生,身心发育尚未成熟,对于事物的认识还停留在感性阶段,想成为“又漂亮又实用”的人实际上是对真善美追求的反映,教师在此时是应该予以鼓励。打击或不理睬看似能在短时间内反映在卷面上的高分,实际上却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

2.加强对于阅读心理学中理论的开发应用

将阅读心理学引入语文阅读教学实际是新课改以来才逐渐兴起的,在此之前很少被关注。两者的结合既是心理学实践上的一大进步,更为语文阅读教学增添了新的活力。由于开始时间较短,有许多阅读心理学知识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还未被运用,即使运用的部分也会存在理解上的差异、实践中的偏差,需要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完善。对于在教学过程中尚未被发现的理论,如“散文的遗忘比诗歌快,但遗忘的发展可能有前后两个阶段,前期是散文快于诗歌,后期是诗歌快于散文”,对于教师讲解散文与诗歌的课程安排会产生影响,同时对于学生背诵任务的完成也能有科学的指导。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学生阅读的起步阶段,在这个阶段教师的“授之以渔”远重要于“授之以鱼”,能够用科学的方法,分析学生学习阅读过程中的心理变化,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方法,完成学习目标。以往的语文教学中,强调语文知识的积累,教师往往会要求学生背诵一些段落,例如要求学生在小学阶段背诵“古诗七十首”等,却忽视了学生学习阅读兴趣的培养,这样的教学方式存在偏差。用科学的方法推动语文教学,能将语文教学向前推进一大步。

参考文献:

阅读教学范文3

【关键词】新课改;阅读初感;阅读感悟;预设与生成

新课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其全新的教学理念也越来越为广大教师所接受。然而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许多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忽视学生的阅读体验。教师布置学生预习新课,侧重于阅读,可是在检查预习时往往侧重于基础知识,而忽略对学生的阅读感受的了解与交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过分依赖多媒体教学手段,忽略师生之间的对话与交流,忽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思考与疑问,将预先设计好的问题呈现给学生,完全忽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思考与感悟,忽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需求;更有甚者,学生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出现多种不同看法,教师依然将自己设计的标准答案以文字的形式提供给学生,完全不尊重学生的不同意见。这些做法严重地挫伤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长此以往,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思维能力不能得到有效的锻炼,语言越来越贫乏,动手、动脑能力、阅读和表达能力得不到有效的培养。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第三部分“思考?领悟”目标直接指向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语文探究能力,指向情感、态度、价值观,注重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和良好的思维品质的培养。所以新课程背景下的阅读教学应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思考与感悟。教师应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的对象是人,教学的终极关怀也是人。而要做到在阅读教学中,心中有学生,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就要从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做起。

一、学生获得阅读感悟的两个阶段

阅读感受包括学生的阅读初感和教师指导下的学生的阅读感悟。阅读过程的第一个阶段是学生在初步阅读文本的过程中产生的阅读初感,它是在无教师参与的情况下,学生通过阅读文本获得的体验。在未经教师事先指导点拨的情况下,学生在这一阅读过程中所产生的体验与感受,即是对文本的最初感受。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有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而这种阅读初感又是学生后续阅读过程中进一步加深理解的基础,弥足珍贵。阅读过程的第二个阶段,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阅读感悟,在阅读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阅读过程中产生的阅读感受和出现的疑问,在师生相互交流之后获得更深的感悟。在学生的阅读过程中,这两种阅读感受同样重要,因为它能使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教师的主导地位都得到很好的体现。

二、重视学生阅读初感的生成与交流

阅读初感是一种内在的直觉感受,它的亲历性、直觉性、情境性,要求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直接与文本展开对话,进入情境,激发他们的直觉感受、情感体验。学生的阅读初感反映他们对文本理解的程度,是进一步深入阅读文本,加深理解和体会的基础,它为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提供内容和依据。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的阅读初感,摒弃好为人师的习惯,在学生阅读文本前克制指导的冲动,不要让学生带着所谓的问题去阅读。这样学生无需顾及教师强加的意愿,也没有解决问题的负担,能以自由放松的心态走进文本,在自主阅读中享受精神的的愉悦,探索的新奇。

要给学生表达交流阅读初感的机会。阅读初感的交流便于教师了解学生对课文理解的广度与深度,也有利于教师根据学生的阅读状况确定课堂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因此,应该把学生的阅读初感的交流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虽然多数情况下学生这种原生态的感受粗浅稚嫩,却是学生的真实体验,教师应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并为之提供展示的舞台。这样既可以使学生了解自己的阅读状况,也可以使其他学生思维上得到启发,更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阅读情况,及时调整课堂教学内容。

三、课堂教学要尊重学生的阅读感悟

进入新课改,语文教学的一个明显变化就是突出学生的阅读体验。《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这样的前提下,尊重学生阅读感受显得尤为重要。学生阅读课文,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获得一些认识与感悟,产生某些疑问,这些认识与疑问都因为阅读个体的不同而不同,其中有些理解是很独特的,也是对其他学生有启发的,教师可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加以适当的点拨与交流,而不是出于完成教学目标的需要,组织脱离学生的实际需要的课堂教学活动。

首先要处理好课堂教学的预设和生成的关系。预设与生成是辩证的统一体,课堂教学既需要预设,也需要生成,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的两翼,缺一不可。预设体现对文本的尊重,生成体现对学生的尊重;预设体现教学的计划性,生成体现教学的动态开放性,两者具有互补性。教学既要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思考与探究,又要注重学生对认人生的认识与感悟。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再精心的预设也无法预知整个课堂的全部细节。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难免会发生诸多的意外,一旦出现“新情况、新问题”,我们要有心理准备,灵活应对,而不能一味拘泥于预设的教案,如果巧妙利用意外的“生成”,也许它将会给我们的课堂教学带来更多的精彩。

多媒体教学最忌成为教师教学成果的展示。有些老师喜欢展示课前设计的一个个问题,然后在学生回答中寻找与自己预先设定的结论相似的答案,如果学生的回答符合教师的预设,教师就认为达到了教学目的,就进入下一问题。这样做的后果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失去了独立思考的机会,学习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不能得到有效培养。阅读是一种过程体验,它的目的并非是解决什么问题,更绝对不是要找寻所谓的标准答案。因此课堂讨论要淡化标准答案。学生生命个体的进步绝不是那些标准答案给予的,阅读的最终指向应该是人,是人的丰富、完善与美好,是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生活。所以阅读教学应该充分重视学生体验、表达与交流的过程,以使学生的认识得到更多的启发,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更好的提升。

【参考文献】

阅读教学范文4

关键词:阅读心理学;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20)-23-214

在论述文章开始之前我需要对阅读心理学进行简单的阐释。首先阅读可作为一个心理学的概念而被广泛应用到阅读教学中,而本文所指的阅读心理学就是从心理学研究中直接引用,在概念上可以定义为“对阅读活动中的各种心理想象及其规律性的一种心理学研究”,阅读心理学主要研究的对象就是从阅读中获取信息或者在获取信息的过程中影响读者的非智力因素的一种探究。

一、阅读心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影响

阅读心理是指学生在不同阶段对于阅读的理解以及阅读过程中接受能力、认知能力的发展变化,有一定规律可循。例如,一个人在六岁以前语言能力发展很快,成长到10岁以前也会以比较慢的速度继续发展,但在这个过程中虽然语言能力变慢了,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却在并行发展。语文是一门较为基础的学科,孩子从会说话起就已经进入语言的学习当中,学校教学的目的就是要教学生如何将生活中耳濡目染得来的知识资料转化为人文素养,如何掌握阅读技巧。以往的语文教学的偏差在于过分地强调了积累,而忽视了科学的整合,阅读心理学的引入恰好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

二、阅读心理学实践性教学措施

(一)改变固有观念,明确教学目标

传统教学下,在阅读理解中取得高分是第一目标,因此教师的主要训练方向是阅读技能,以应试得高分为主而忽视了学生对阅读的心理需求,要知道初中阶段的学生不论是生理还是心理上悄悄发生着很大变化,比如学习压力的骤然增大,自己身体和内心的巨大变化,他们渴望从书本中寻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答案,如果这时教师还是一味压制他们的阅读兴趣,不让他们阅读自己需要的书,这样持续下去就会导致学生无法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失去了对阅读的主动追求,也失去了对阅读的兴趣,平时有时间在忙碌的学习之余也不能任由自己的喜好去阅读书目,只能疲于应试,读一些和考试内容相关的书目,视野局限在很小的范围里,导致他们的阅读心理得不到很好的提升,长期来看这种方式显然是弊大于利,不利于学生的未来发展。所以这就需要初中语文教师改变过去只看分数的教学方式,而是积极主动地引导学生,让学生开始对阅读有一定的动力,通过阅读学生可以掌握一定的知识。

初中语文课本每一册后面的附录都有每学年、每个学期的必读名著,这些能开阔学生视野,指导他们的人生之路,益处多多,但是之前的教学过程中很多老师因为课程时间紧张、阅读会浪费很多课时、名著题考试分值不大等原因没有引起重视,并不强调对于名著的阅读。改变教育观念之后,许多老师开始注重起对于名著的学习,重新调整方式,开学以后阅读时间紧张就充分利用寒暑假、周六日的时间,让学生把功夫下在平时,完成名著书目的打卡,并做好读书笔记,在课堂上定期开展“名著读书会”,交流自己最近在看的书目章節,以及内心的想法。八年级的学生正处在初中这个承上启下关键期,世界观、人生观刚刚开始形成,读一读《红星照耀中国》,可以让他们明白伟大祖国当初发展、建立的不易,油然而生一股爱国之情,从伟人选择人生道路的行为中获得启示,明白应该怎么选择自己的未来。对于喜欢探险的同学,九年级下册的名著《格列佛游记》可以很好地满足他们的好奇心,通过惊险刺激的游览探险,开阔视野,增长见识,树立远大的人生目标。

为了满足学生多样化的身心发展要求,初中语文教师要充分发挥阅读心理学的实际性作用,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完善自身。

(二)遵循心理规律,激发阅读兴趣

对于广大初中学生而言,学习兴趣是他们学习中最大的助力,对一个科目有了兴趣就会想要积极主动地探求答案,相反,如果没有学习兴趣,任由教师说得口干舌燥还是不为所动。因此语文教师要在日常阅读教学中使用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不再对阅读感到恐惧和抵触,而是产生对阅读的兴趣,这样学生就会主动寻求阅读理解的方法。

初中语文学习中学生开始延续小学高年级的小说学习,选录了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老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对于小说的学习兴趣,从人物身上学到各种各样的优秀品质。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16课《孤独之旅》写的是不幸少年杜小康与厄运抗争时的悲怆,他原本生活在一个家庭条件优渥的人家,物质的富足加上成绩的优异,曾经让他是名副其实的天之骄子,但是家里突然的变故,让他不得不被迫辍学,跟父亲去很远的芦荡放鸭子,经受磨难,逐渐成熟、坚强的故事,老师可以充分利用角色扮演的形式,让两位同学分别表演杜小康和父亲,通过舞台剧的表现,让大家更加直观地看到他所经受的一切,从而感悟人生,感悟成长,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三)培养阅读能力,扫清阅读障碍

学生缺乏阅读兴趣,就不会主动学习,在不得不面对阅读时,也缺乏相应的阅读技巧和阅读方法,这就导致他们在进行阅读时会遇到极大的障碍,难以将阅读进行下去,进而产生对阅读的恐惧感,失去阅读兴趣,最后恶性循环,最终导致学生完全失去对阅读的兴趣,并且抵触阅读理解。为了防止这种情况的发生,教师需要在日常阅读教学中渗透足够的阅读技巧和阅读方法,让学生在面对阅读理解时不至于手忙脚乱、一败涂地。例如按照课本单元知识点的设置,教学生怎样按照文章题材,一类一类学会文章的阅读技巧,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是经典的名著小说,老师课上可以选取《智取生辰纲》这个故事,教学生怎样阅读小说,通过对于小说六要素的寻找,明确故事的发展、经过和最后的结果,理清作者的写作意图,更好地把握文章。

阅读教学范文5

【关键词】“三段式”;阅读教学法;阅读潜能

现行英语新课程标准对学生阅读技能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即借助参考资料、工具书、网络等不同资源,朗读各种文体的英文诗词、报刊杂志、原版著作等并理解大意,找出或获取中心意思、作者意图、观点和态度的相关信息,初步培养初中学生英语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策略,形成阅读兴趣,最终提高阅读能力。我校近年生源每年愈下,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与水平普遍较低。笔者就如何利用三段式阅读教学法培养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引爆学生阅读潜能进行了探索。

“三段式”阅读教学模式由阅读前(Pre-reading)、阅读中(While-reading)、阅读后(Post-reading)三个阶段构成。“阅读前”阶段主要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激活阅读文本相关背景知识,让学生接触阅读材料中生词。“阅读中”阶段通过阅读,理解文本、培养阅读技能。“阅读后”是巩固拓展阶段,通过听、说、读、写活动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与阅读技巧。

一、阅读前(Pre-reading)

1.预学。新大纲中明确要求学生要有一定的预习能力,学生预习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效率。因此,坚持要求学生课前预习不但可以提高他们的预习能力,而且可以提高他们的听课效率。在教学课文前,要求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划出不懂的字词句,留到课堂上或课后解决。

2.导学。教材课文的导入,实质上就是课文最初呈现(Presentation),也是课文教学的“序曲”。巧妙而恰当的导入能先声夺人,使学生在心理上和知识上做好阅读前的必要准备,引导学生进入良好的阅读状态,激发兴趣和阅读欲,从而自然地过渡到新内容的教学。导入部分应力求做到新颖别致、简练到位。为正式阅读做好准备。教师应通过各种巧妙的设计,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在8A U4 Reading1导入环节,我先让学生观看了一段废袜子变废为宝的DIY视频,接着用简略的语言和一系列图片引入了本文主人公Andrew and his DIY work,牢牢吸引学生的兴趣,为学生进一步阅读文章做好心理准备。此种情景导入引发了学生对即将阅读的材料的直接兴趣,使教师直接切入阅读课题。

二、阅读中(While-reading)

阅读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获取信息。阅读的过程实质上就是获取信息的过程;而信息多少的获得,又关键在于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阅读。阅读课的教学过程应该由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体,即按“整体、局部、整体”的方法指导学生进行整体阅读和训练。初中一般常用的技巧是“略读(skimming)”和“扫读(scanning)”等。

1.Skimming(略读)。让学生略读文章,找出每个段落的主题句,并圈出主题句的关键词或重要部分。同时告诉学生,主题句通常是段落的第一个句子,通过主题句可以快速地把握文章的大意。教师要告诉学生略读是眼睛看着阅读材料上的某个预选部分,以获得对所读材料的整体性理解。

2.Scanning(细读)。学生查找特定信息时,通常无需认真阅读全文,只需找到信息所在的段落,然后认真阅读,来了解课文细节。利用这一技巧进行阅读时,应指导学生寻找课文的有关细节,帮助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与主题有关的段落中。解决教师精心设计或练习册中设计的T/F判断题或问答题。在设计问题时应注意以下原则:①先易后难;②先理解后拓展;③先浅后深,兼顾两头。通过设疑检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了解学生是否把握文章的中心、重点。在8A U4 Reading 1课堂教学中,我设计了以下几个任务:

1. Read Para.1 carefully, and choose the right answers.

(1)What DIY job does Andrew like to do?

A. make things B. repair things

C. decorate his house D. B and C

(2)What does the house look like?

A.It looks nice. B. It looks very bad.

2. Read Para.2-4 carefully, write a T if a sentence is true or an F.

(1)Suzy’s cousin failed to put in a new light in his bedroom.

(2)Andrew put a picture on a pipe.

(3)Suzy’s cousin thought the cat was boring, so he painted it blue.

(4)It took Suzy’s cousin only a few minutes to put up the shelf on the wall.

3. Read Para.2-4 carefully and complete the table.

三、阅读后(Post-reading)

Post-reading属于读后的拓展,讲究厚积薄发,只有稳扎稳打,步步为营,扎实地完成阅读中的各项任务,读后的拓展才会显得雄健有力,起到画龙点睛之效果。有读前和读中活动的充分铺垫,读后的拓展活动自然水到渠成。

1.拓展复述。让学生复述课文是阅读课课堂教学的升华,是教师培养学生组织语言连贯表达的有效训练手段之一。通过复述,学生对所学文章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变文章中的语言为自己的语言。坚持复述,既能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又能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复述的方法因文章题材而异:如视图复述法、列表复述法、问题连结复述法、课文概要复述法、缩扩复述法、变更复述法等。在8A U4 Reading 1读后阶段,我给出了关键词,让学生复述课文。

Para1:be crazy about, repair, decorate, look terrible

Para2:a brighter light, make a mistake, power cut,put up a picture, hit a pipe, fill…with…

Para3:living room, boring, paint…blue, not only blue walls

but also a blue ceiling and floor , cat

Para4:shelf, above, spend 5 hours, put books on, not stay,much higher

Para5:buy, advise, make him angry, attend lessons, know much about

2.拓展写作。写作是对课文内容的直接运用,起到知识内化的作用。可以通过改写、缩写、扩写、仿写训练学生概括和归纳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推断能力。改写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用大脑思维的过程,它可以训练学生的各种思维能力。学生在把握原文主题,故事发展的基础上进行大胆、合理的想象,对原文内容和形式进行加工、整理、归纳后变换人称、时态、语态或文章体裁改写。例如在9A U8 Detective stories Reading 1部分学完之后,我这样设问:Who do you think was the murderer ?Why do you think so?让学生课后续写这篇文章。

阅读教学是从“知识向能力过渡”进行转化的重要环节,三段式阅读教学法互相交融、层层递进,使得整个阅读教学过程有导有读,有读有练;同时也使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教法与学法,反馈与控制得到和谐的内在统一,引爆了学生的阅读潜能。

阅读教学范文6

在当今这个多元文化交汇的时代,我们会发现许多孩子手中捧着卡通漫画、通俗故事、作文选编和流行杂志等。这种感性化、浅层次的功利性阅读,占据了他们许多课余时间。功利阅读的需要主要

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放松,二是应试。放松是因为学生学习生活紧张,读一些轻松休闲的图文,可以调节情绪。为应试而读则更为明显一些。家长把作文选、作文辅导用书当作孩子最好的读物,认为

对提高作文成绩有用,于是累案的作文书包围了孩子,最终导致他们阅读兴趣的失落。

功利性阅读是需要的,但绝不应该成为学生阅读的主流。从学生发展的角度来说,只有多读经典作品,才能完善他们的人格,丰富他们的人生底蕴,引导他们走向积极健康的人生之路。这已是形成

共识了的。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去品味经典的醇香,从功利阅读向经典阅读回归。

回归经典阅读,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新课标中推荐了一些经典篇目,还给教师留下了推荐的空间。语文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一个具体的经典作品阅读计划,提供必读书目和选读书目。

在实际阅读中,很多经典作品的内容远离学生的生活,不易读懂。因此教师要利用课外阅读指导,向学生介绍作品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生平,赏析精彩章节,为学生阅读经典提供帮助。教师除了指导之外

,还应创设一个阅读经典的氛围,如在班级张贴作品的插图,播放相关的影视片段,摘抄作品中的名言警句等,让学生在这种浓郁的经典文化氛围中成长。

二、从兴趣阅读向意志阅读跃迁

兴趣是阅读活动得以进行的前提,是阅读动机中最为活跃的因素。对绝大多数中小学生来讲,阅读活动主要表现为兴趣化的阅读。他们只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读物,而对一些虽然有意义、有价值,但

不感兴趣的读物很少顾及。实际上,仅靠兴趣来维持阅读是不长久的,也难以取得良好的成效。而新课程标准以及教师推荐的读物,并不是每个学生都感兴趣的;课程标准规定的阅读量,学生不下一番

苦功夫也是难以完成的。然而,这规定的阅读量是提高语文素养的基础,是必须完成的,带有一定的强制性。这就要求学生有高度的阅读自觉性、自制性,需要他们用意志来支撑,保证阅读任务的顺利

完成。从这一点来看,阅读指导不能完全迁就于学生的兴趣,应该在激发兴趣的同时,注重阅读意志的磨练,促使他们从兴趣阅读向意志阅读跃迁。

培养阅读意志,首先要有明确的目标导向。教师要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将阅读量的目标任务分解到每个年段、每个学期,甚至每一天,让学生逐步达到规定的要求。其次是要运用阅读成果来强化

意志的培养。阅读过程是艰苦的,学生很容易半途而废。因此教师要定期举行读书节、报告会等阅读活动,让学生交流、汇报自己的阅读成果,以成功的体验来补偿过程的辛劳,增强战胜阅读障碍的信

心。三是要发挥阅读兴趣与阅读意志的相互促进作用。学生在阅读开始阶段往往受兴趣的支配,随着阅读任务的加重,困难越来越多,兴趣就渐渐失落。这时就需要意志来维持阅读活动的进行。学生在

意志的支撑下,阅读取得明显成效的时候,又会增强阅读的兴趣。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注重阅!""#年第$期读兴趣的激发,又要注重阅读意志的培养,充分发挥两者的互动作用,推动阅读活

动持续深入地进行。

三、教师阅读与学生阅读共生

阅读是语文教师的立身之本,不爱阅读的语文教师肯定是不称职的。只有热爱阅读的教师,才能充实自己的课堂,体验学生阅读的甘苦,找到与学生进行心灵对话的话题,及时向学生推荐有益的读

物,成为学生阅读的榜样。我们每一位教师在大力倡导学生阅读的同时,也要自我反思一下:自己的阅读状况如何?读了多少书?读了哪些书?

在实际教学中,语文教师的阅读深刻地影响着学生的语文学习。教师阅读与学生阅读之间要努力形成“共生”效应,达到相互依存、彼此有益的境界。要做到这一点,首先是共同阅读。推荐给学生

的必读书目,教师要先去读。同时,教师的阅读面一定要拓宽,既要读好经典作品,还要关注当代作品,及时为学生推荐优秀读物;不仅要阅读原著,还要阅读一些相关的评论文章和背景材料,以提高

对学生的指导能力。其次是共同感悟。师生在阅读中都有体验和感悟,但由于年龄和生活阅历的差别,他们的感悟和体验是有区别的。因此,师生及时交流,进行心灵的对话,不仅有利于师生情感的沟

通,而且有利于学生精神世界的充实。第三是共同打造班级“阅读文化”。文化的熏陶具有滴水穿石的力量,师生合力打造的“阅读文化”,能对阅读活动的推进产生深刻的影响。“阅读文化”的打造

阅读教学范文7

阅读可以获得丰富的知识,就中学语文课本来说,历史地理,科技文化。文学语言,风土人情,种类繁多。而且语文课本中所涉及的时间,内容空间跨度大,涉及到的人类丰富的知识和经验。

阅读还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这是因为文章有表情达意的工具,它包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甚至凝聚着作者的心血和生命。在文章中由作者人格和魅力的体现,有他们生活和社会的思考。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情感得到升华。思想受到启迪,使他们在识别美与丑的、善与恶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为他们的成长打下精神底子。

阅读是一种复杂的心智活动过程,在阅读的时候,学生就感知整篇文章,在此基础上,对语言材料进行组合,进一步理解全文,阅读的理解阶段充满了分析、综合、归纳等思维活动,学生对读物有了理解后,就可以通过复述、诵读、评价、写作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呢,首先我觉得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实现阅读教学的改进。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把教师主体变成学生主体;在教学方法上,由讲授向讲练转化;要理解和尊重学生,对于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要多鼓励,多关怀,相信他们的潜力,切实帮助他们树立阅读的信心和勇气,而不是把时间都浪费在读武打言情的小说上面。浪费学习时间而且容易思想偏离。而一方面教师也要广泛的阅读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从书中学习新的理论,不断的提高自己,了解新的与教学有关的信息,并不断地吸收,从而为教学引来源头,以保证课堂教学的生机和活力。这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兴趣的前提。

一、问题激趣

阅读是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因而教师应该对课文内容精心设计问题,激发他们的兴趣,从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以促进他们积极思考。问题的难度是促进学生阅读兴趣的关键原因,问题能引起他们的思考,但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能引起他们思考,要使学生进入阅读状态,关键在于教师注意设计问题的难度,中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总有这样那样的疑问,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积极思考,他们获得丰富的心理体验和探讨成功的体验,强烈的感觉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从而不断激起学习的兴趣。在阅读中教师要认真指导,不能放任自流,否则学生就头绪全无。教师要由浅入深,把文章的前前后后联系起来,如果学生的思路有所不一样的时候,要进一步引导。

二、情趣激趣

以往的教学教师只注重课文的客观分析与教参的结论。缺乏对课文的深入理解和感悟,找不到文章的动情点,不能激起自己的内在情感,更不能让学生动情了,形成学生麻木的听。教师通过阅读可以培养学生的思想感情,放一段优美的音乐,然后配乐朗读,注意语气的适当,让学生在朗读中,身心也得到减压。这里强调的是教师的读首先要融入感情,只有教师的读激发了学生的感情,他们才能很快进入文章创造的境界。当然不仅是教师的读,还有学生的齐读、对读,都可以在教师读的基础上感知,深深体会其中的内涵。语文阅读教学是一种特殊的人际交往,师生之间通过语言和非语言两种方式传递信息,表达情感。当学生回答正确时要给与鼓励的目光,一般来说,学生非常注意老师的面部语言,如果老师面无表情,学生也就没有兴致,就不能激起学生感情的一点涟漪了。更不能说提高他们的阅读兴趣了。

阅读教学范文8

【关键词】语文学习 阅读教学 语感培养 阅读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4)02-0055-01

一桌丰盛的饭菜,放在桌子之上,我们如何才能获取它的营养,这个问题很简单,连小孩也能轻易回答:吃下去!是的,最好的办法就是一口一口地吃下去。文章好比饭菜,读文章就好比吃饭菜。因此,提高语文能力的关键就在阅读之上。饭菜除了吃,文章除了读,恐怕没有什么终南捷径。可目前,语文教学表现出来的事实又如何呢?教师们热衷于条分缕析,今天一个序列,明天一个系统,还美其名为知识点训练。学生呢?耳朵支起来,眼睛睁得大大的,手中的笔不停地抄啊记的,这样做,就好比教师领着学生围绕饭菜团团转,教师不厌其烦地讲着饭菜的色香味如何如何,饭菜的营养价值如何如何,学生似乎没有好胃口,产生不了吃下去的冲动。一方面是分析饭菜,另一方面是听饭菜的分析,这就是目前语文教学出现的怪现状。

形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何在?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就是:目前语文教学忽视了阅读的功用。众所周知,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就在于语感的培养,离开语感学语文无异于南辗北辙,缘木求鱼。而目前语文教学恰恰看重的是理性分析,只盯着字词句篇语修逻文这些概念,其结果呢?学生学了多年语文之后,读不成篇、写不成文仍大有人在,根本的一条,就是忽视了语感的培养。

阅读教学范文9

一年级语文阅读教学应注重以教材为本,设置开篇形式:可以是用悬念引起学生好奇心;可以是用情感因素引起学生的热情;可以是意味深长的故事,引起学生的思考。归根结底:语文教师在阅读开篇教学中,首先就让学生被吸引、被感动、被启发,从而调动他们的阅读积极性,让他们自发自愿地去阅读。

例如,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课文《数星星的孩子》一课的教学,开篇可以设置悬念,以有趣的故事,让孩子们对这篇课文产生浓厚的好奇心:同学们,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个孩子,在如你们一般大的时候,就对星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总想将天上的星星数清,但要知道天上的星星是数不完的,如果你们是他,会怎么做呢?开篇就向孩子提出有趣的问题,让孩子们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带着“他的想法会和我的一样么”的疑问,到文章中去一探究竟,以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

二、充分利用潜在资源,创造阅读情境

语文阅读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不能被忽视,要让学生从始至终都处于自主阅读的学习状态中,创造真实阅读情境是其中的关键。要维持开篇时利用悬念设置等方式激起学生的阅读热情,仍旧采用传统的刻板教学方法,是不可行的。因此,要在将学生引入阅读情境之后,再根据课文的不同情节、不同内容延续阅读情境,使得学生的阅读热情得以保持、阅读兴趣得以持续。

例如,在《美丽的彩虹》这一课文的教学中,可以利用多媒体资源,创造大自然彩虹的真实情境,让学生感觉仿佛置身于大自然的美丽之中,让他们说出自己对于彩虹的想象以及对彩虹的理解和认识,以增加学生对彩虹的探究热情,还可以引导他们对大自然的观察,培养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三、图文并茂,体味想象的快乐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强大。北师大版一年级语文教材每篇课文均有配图,原因在于刚进校门的小学生识字极其有限,插图给他们更直观的感受,也更能吸引他们的眼球,引发他们的想象力。因此,语文阅读教学应充分利用插图这一潜在的资源,拓展学生思维空间,将学生带入特定的阅读情境后,让学生先观察插图,依据想象力描绘插图中所发生的故事,然后再进行课文阅读,形成对比。

例如,在学生学习《池塘边的叫声》时,可以引导学生对教材上的插图先进行观察并展开合理想象,插图中有什么呢?一个池塘、一只青蛙、一条鱼,还有几片荷叶,几缕花草。那它们之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经过仔细观察插画,可以看出那只青蛙在和那条小鱼说些什么,好像很开心的样子?青蛙在跟鱼儿说什么呢,想必是很开心的事吧。在学生们经历了初步的想象后,紧接着让学生先阅读这篇课文,了解插图中所传达的故事。这样的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将图文信息转化为文字,从而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然后,还可以鼓励学生看着插图把青蛙和鱼儿的故事讲述给大家听,或是让学生针对岸上的故事展开合理想象,岸上又会发生怎样有趣的故事呢?如此进行语文教学,一方面引导学生对事物进行观察,让学生基于观察到的事物予以合理的想象;另一方面,也教授了孩子一种阅读技巧,让他们在阅读中自己去寻找乐趣。

四、信手涂鸦,提升学生综合学习能力

学生在读完一个故事之后,难免产生将所读所想表达出来的冲动,“信手涂鸦”是特别受孩子们青睐的一种表达方式,在阅读教学中可以利用学生这一爱好,让学生把想象变为图画。学生通过这种方式,再把抽象的文字,经过自身的创作,转化为更加形象生动的图画,再鼓励他们用语言表达出图画的内容,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阅读能力。

例如,在读习《想飞的乌龟》时,可以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进行图画创作,想飞的乌龟在小鸟的帮助下真的飞起来了,它在天上俯视地面时,看到十分美丽的景象,看到了田野、小河,房屋,这些景象构成了一幅怎样的图画呢?不妨让学生对此景象进行绘画创作,再让他们简单说下自己的绘画思路。在阅读中结合绘画的趣味教学法,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还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同时体会阅读乐趣和创作的快乐,一箭(下转第20页)(上接第15页)双雕,何乐不为?

五、角色扮演,让学生融入故事之中

表演十分符合孩子们的天性,语文阅读入门教学可以对这种特点加以利用,一年级课文中讲述了很多妙趣横生的故事,非常适合学生进行创作表演。教师如能把握时机,让孩子们进行表演,便能增强孩子们的自信心,锻炼他们的表达能力和表现能力,还能加深他们对课文内容的认识,增加他们的阅读欲望。

例如,在学生学习完《小母鸡种稻子》一文之后,可以针对课文内容,对这个故事进行表演创作。课文中包含了许多形象,有主角小母鸡,还有其他小动物,包括小鸭、小猫和小猪,可以安排学生们分角色进行扮演。鼓励他们进行表演装扮,并在表演中加入自己对角色的理解,增加符合角色特点的语言和动作,将小动物们的形象表现出来。为了呈现出立体的动物形象,丰富语言,学生就需反复琢磨和朗读课文。在反复的阅读过程中,学生便将自己融入到故事之中,体验到阅读的趣味所在。

语文阅读不仅有利于学生知识的不断积累,还能充分挖掘学生的思维潜能,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语文阅读应该是一个享受乐趣的过程,语文教学切勿给学生留下阅读是一项任务的印象,这会打消他们的阅读积极性。为了达到这个教学目标,语文老师要将阅读、语言表达、表演、绘画等有机结合起来,相互渗透加以利用,以作为趣味阅读教学的有效手段。

[参 考 文 献]

[1]王忠明.小学语文阅读有效教学的活动设计[J].内蒙古教育,2014(10).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