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阅读书籍的方法和技巧集锦9篇

时间:2023-09-10 14:49:50

阅读书籍的方法和技巧

阅读书籍的方法和技巧范文1

近年来,我对农村初中各年级学生进行了广泛的问卷调查,发现绝大多数男生喜欢看武侠小说,女生爱看言情小说;部分同学爱上网聊天;关心新闻时事的同学很少;能静下心来阅读古典名著等书籍的人不多;游戏机房对男生极具诱惑力;学生对歌星、影星“如数家珍”,对“感动中国”之类的人物所知无几;双休天沉溺于电视剧的学生太多……农村初中生课外阅读的现状令人担忧,书香校园对农村的孩子来说并没有真正形成。

二、产生的原因

1.认识的片面性。

不少农村家长由于受自身文化条件的限制,片面地认为看与考试有关的教辅资料,就是认真学习;看课外书是闲书,是“不务正业”。有些家庭受经济条件的限制,即使是《大纲》规定的课外阅读书籍也不能给孩子提供,更谈不上买科普、法律类书籍了。在现行的教师考核评价体制下,教师仍存在极端的功利色彩,注重书本知识的传授,注重各种解题技巧的讲解,忽视对课外阅读的指导,直接导致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脱节,造成课堂所学的方法无用武之地。

2.阅读内容的盲目性。

真正适宜学生阅读的优秀书籍短缺,而出版市场的假冒伪劣又屡禁不止。“读过一本好书,就像交了一个益友”(臧克家),“不好的书也像不好的朋友一样可能会把你害”(菲尔丁)。读书需要鉴赏力,中学生缺乏辨别能力,对一些文化垃圾“废寝忘食”、“如饥似渴”,严重影响学习与健康。

3.阅读方式的随意性。

由于学生在课后或校外不便管理,加之没有具体明确的目标与计划,学生阅读不择时间、地点、内容,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4.课外阅读习惯难以养成。

不少学生阅读书籍囫囵吞枣,认为粗粗浏览一遍即是阅读。很少做读书笔记,即使做了笔记,也无非是几句好句、几个好词。

5.社会环境的影响。

生活在知识贫乏的农村,耳濡目染父辈们的思想和行为方式,自然接触不到多少有益的文化生活和文学作品。本镇唯一的新华书店,里面的书多是为考试服务的习题集、优秀作文之类,适合中学生阅读的综合性读物寥寥无几,更谈不上提供学生阅读的桌椅了。

三、应对策略

1.语文教师转变传统的旧理念。

从农村语文课堂效率看,语文教学仍然存在着严重的高耗低效现象,而阅读是语文之根,是学习之母,是教育之本,学会阅读,才能生存,才能发展。语文学习,归根结底,要引导学生读书,在广泛的阅读中发展学生的智力,引发学生的写作灵感和热情;在与作品的交融中,甄别真、善、美,提升道德人格、个性修养。只有转变观念,改变传统的急功近利的教学方法,重视阅读,才可能在处理教材上注重阅读方法的渗透,重视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只有转变观念,才能利用家访的机会反复向家长说明当今语文学科的特点和要求,让他们明白课外书的阅读是学生学好语文的一项重要途径,使家长在行动上对子女阅读课外书给予支持和肯定,并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为子女购买、订阅一些书报。另外,定期对农村语文教师培训,也是改变旧观念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2.增强学生阅读的欲望,激发课外阅读的兴趣。

叶圣陶在谈阅读时曾说:“认为阅读好像还债务,那一定读不好。要保持着这么一种心情,好像腹中有些饥饿的人面对着甘美膳食的时候似的,才会有好成绩。”语文课外阅读兴趣的形成涉及多方面因素,最重要的是发挥主体的阅读愿望。在实践中,具体做法有以下几种。

(1)课前三分钟说话训练激趣。话题自定,可以讲成语故事、可以说我喜欢的格言、可以说阅读概要……这样,在提高学生的说话能力的同时,又引导学生关注阅读。

(2)赏析片段激趣。教师在阅读中撷取精彩片段,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空城记》等,把它们做成“美味佳肴”,师生共同诵读、品味、赏析,来激发学生对原著阅读的兴趣。

(3)开辟阅读专题激趣。阅读专题内容多样:可以是课内到课外的拓展、延伸的内容,如亲情专题、长征专题等;可以是关于学习方法技巧专题;可以是关于热点话题的专题……专题内容与学生学习、生活紧密关联,学生只要听说上专题阅读,没有一个不满心欢喜的。

(4)组织活动激趣。利用各种集体活动、竞赛,让学生充分展示他们的阅读成果,可更好地激发学生进一步阅读的兴趣和积极性。如开展诗歌朗诵会、故事会、出黑板报、成语擂台赛等活动,还可在教室的一角设置作品栏,展出学生读书笔记、手抄报等作品,评出优秀,给予奖励,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使他们对课外阅读保持比较持久的兴趣。

3.加强课外阅读的指导,提高效率。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语文教师与其苦口婆心讲解题秘籍、作文技法,不如加强课外阅读的指导,让学生在阅读中思考、顿悟。老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阅读材料的指导。只有读好书,才能陶冶情操,净化思想,提升修养,才能“足以怡情,足以博采,足以长才”。教师要从阅读的源头上把关,向学生推荐思想健康、知识性强、符合学生年龄特征、有益于学习的读物。除了《大纲》推荐的外,老师还可以向学生推荐优秀的报刊杂志,如《中学生语文报》、《演讲与口才》和《青年文摘》、《读者》等,鼓励学生订阅;向学生推荐适合于中学生阅读的时代感强的哲理性精美短文;推荐优秀中外人物传记,并在班级开辟图书角,学生互相借阅,互通有无。

(2)阅读的方法和技巧的指导。清代教育家唐彪在《读书作文谱》中把书分为五类,认为:“有当读之书,有当熟之书,有当看之书,有当再三细看之书,有当备以查考之书。”教师要正确指导学生阅读的方法和技巧,例如对经典性的书籍和文章,要品味其中的优美文字,体会真情实感,应用细读和精读方法;对于一般性书籍和文章,只须作一般了解,可让学生略读,或选读其中部分章节或片断进行阅读。

(3)做好读书笔记的指导。古人说:“不动笔墨不读书。”语文学习是一个积累的过程,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因此,做好读书笔记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教师要指导学生摘录课外书里的精彩语句语段,提高鉴赏能力,加强阅读积累;指导学生学会做批注,教会学生将阅读时大脑中闪现的灵感和智慧的火花随时记录下来,形成点滴体会,写心得笔记;指导学生改写、扩写、续写。天积月累,笔记就会形成一个资料库,学生的阅读能力、分析能力、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就会提升。

(4)注重古典诗词的阅读指导。古典诗词是一笔丰厚的精神遗产,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底蕴,老师可以从古代名句选讲、唐诗宋词赏析、古代散文选读等方面进行指导,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加厚学生的文化底蕴。

为积极推动新课程改革,作为农村语文教师,我们要转变观念,积极拓展渠道,努力营造读书的氛围,为学生的课外阅读保驾护航,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品尝书香的美味,与书为友,相伴一生。

参考文献:

阅读书籍的方法和技巧范文2

关键词:阅读;能力;方法

培养学生阅读能力需要平时的日积月累,只有通过长期的练习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但是阅读习惯不仅需要长久地培养,更需要恰当的方法。小学阶段是阅读的开端,学生需要阅读的环境与兴趣的培养。小学语文教师要传授阅读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以下阅读方法可作为参考。

一、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激发学生阅读的好奇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切学习的动力来源于兴趣。让学生对阅读产生兴趣,让学生从内心深处喜爱阅读。

1.组织各种各样的读书活动。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图书资源,组织学生定期阅读。举行朗诵比赛,提高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引发思考。还可以在班里建立读书角,开展读书交流会等。运用此类方法培养学生阅读兴趣,从而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2.组织课外阅读。不仅要在课堂上培养小学生阅读兴趣,更需要课外阅读的体验,增长学生的见识,开阔学生视野,让学生感受五彩缤纷的阅读世界。小学生课外阅读需要老师的指导推荐,使小学生避免盲目地阅读。例如,让学生阅读一些政治、历史、诗歌、散文等方面的书籍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产生思考。

3.老师指导学生阅读。老师作为指导者应当时刻提醒学生阅读的重要性,首先可以让学生养成记录优秀文章或语句的好习惯,培养学生善于积累,引发学生读后思考的兴趣。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在学生在自主学习的状态下提高阅读能力。

二、帮助学生养成阅读的好习惯

教师可以引导帮助学生发现书籍中的乐趣,引发学生独立思考,有助于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同时,学生之间可以相互交流,例如,让学生向大家介绍自己喜欢读的一本书或介绍书中喜欢的一个人物,让学生之间产生共鸣,一起发现值得阅读的好文章。

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与教师的指导息息相关。在课上老师可以与学生一起探讨课文中的人物形象,让学生自主学习思考,慢慢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师可以定期检查学生的阅读量与阅读效果,课外鼓励学生积极阅读不同类型的文章,引发学生思考,展开想象。日积月累坚持下来就能使学生的阅读习惯得以培养与养成。

三、掌握良好的阅读技巧,让学生好读书

1.在阅读中,指导学生变换方法阅读,并从阅读中不仅掌握了眼、口、心统一的基本方法,还要培养学生边读边画的好习惯。要求学生从小养成认真读书的习惯,做到在读中求得知识,在读中求得甚解,逐渐养成从陌生阅读到熟悉阅读的好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技巧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在于让学生掌握良好的阅读技巧,使学生好读书。

2.阅读评价必不可少。让小学生不断练习阅读的同时也要检验学生阅读后的效果。例如,在进行一段时间的阅读练习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阅读比赛,进而对学生的阅读能力得以检验,然后对比赛结果进行对比,看学生阅读能力是否真正地提高。

3.教师作为指导者应当引发学生读好书,好读书。让学生锻炼阅读能力的同时也要让学生读到不同类型又富含智慧的书籍,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更高层次的阅读能力。

四、注重课外阅读,让学生坚持阅读

教师在课堂上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也要注重学生课外阅读的体验,让学生畅游在书籍世界的海洋中感受书籍的魅力。例如,在课外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读书活动,与不同学校的学生进行交流学习,共同分享阅读的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

1.课外阅读是学生个性充分培养和发展的绝佳空间,因此,学生在课外阅读时,不受时间、地点、形式的约束,他们很容易感觉自己徜徉于知识海洋的佳境。学生课外阅读不受约束,可以自由地思考,进而提高学生想象力。这样,更有利于调动所有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促使学生继续努力,从而有效地促使学生大量地课外阅读。

2.课外阅读的体验可以使学生与更高年级的学生进行探讨学习,提高阅读能力,达到良好的阅读效果。采取全面又协调的互动交流,以增强学生课外阅读的体验,从而避免了课外阅读的强制性。

3.坚持阅读是学生阅读的终极目标。语文老师和家长应当互相配合,一起加强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促使学生喜爱读书,增强课外阅读积累。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总之,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是为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做铺垫。教师在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能力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养成阅读的好习惯,逐渐提高学生语文阅读方面的能力。

阅读书籍的方法和技巧范文3

关键词:语文教学;阅读能力;习惯;兴趣

阅读是语言学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升学生理解语境的重要方法,进而能够培养学生的语感,十分有助于学生展开写作,是学习语文的基础。因此,在初中语文学习中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特别是在新课改不断深化的大背景下,提升了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要求,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成为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关注的一大课题。

一、加强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力度,培养学生的科学阅读习惯

老师的辅导和引导是初中生展开阅读的一大助力,在展开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时,主要包括选择阅读内容和阅读方式这两种。老师在选择阅读书籍时为了提升学生对文化的感知力,应选择具有教育内涵和意义的古汉语文化课外书,这样可以使学生在阅读中领会中华文化的广博,进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此外,阅读课外书时,应当重视吸取课外书中的精髓,重视对初中生自身的启发和影响。老师应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阅读方式,即教导学生在阅读时不能仅仅只用一种阅读方法或者阅读一种题材的书籍,应以阅读目的的不同为依据来选择相对应的阅读方法,这是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的关键所在。阅读的基本形式主要包括略读、精度和默读,如果要阅读具体的某一类书籍,那么就可以分为累积型、领悟型、鉴赏型和消遣型这四类阅读类型,不论采取哪种阅读方式都是以相应的书籍为依据展开的。消遣型书籍有《读者文摘》《意林》等,而《散文》《少年文艺》《少年文萃》等类属于累积型阅读的书籍,而《骆驼祥子》《朝花夕拾》等课内读物则类属于领悟型阅读。

二、注重良好课堂气氛的烘托,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只有在轻松、和谐、愉快的环境中,学生的阅读兴趣才会更加浓厚,而兴趣正是学生积极地投入到阅读中的关键。培育学生阅读课外书的能力,应以现实的教学状况为依据,使学生作为阅读教学的主角,老师应当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才能够明确学生心中的想法,进而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这是培育学生自主阅读文章关键的一步。这时,老师应当对学生阅读的取向进行摸底,选择激发学生兴趣的书籍,并且在阅读过程中提出恰当、科学的阅读问题,进而能够引发学生的好奇心,这时学生就会投入到积极的探求阅读答案的行列中,完善学生阅读书籍的意识和理念。通常我们可以充分运用多媒体展开教学,在学习《观沧海》这篇课文时,让学生通过对作者曹操生平的介绍,引申到《三国演义》,运用多媒体将“望梅止渴”的典故播放出来,激发学生阅读《三国演义》,并且提出“大家已经知道曹操乃一代枭雄,那他有什么特点呢?另外,还有与之相关的故事呢?”通过这样的提问,学生就会自主地阅读《三国演义》,进而探索老师的提问,整个探索中学生就会有目的性。

三、重视对课外阅读方式的优化,提升课外的阅读效率

提高阅读效率和质量的基础是课外阅读所采用的方法,这主要体现在阅读技巧上。要想提高阅读质量就必须有优质的阅读方法作依托,运用的阅读方法对学生的鉴赏和审美能力具有重要影响,好的阅读方法能起到凝练提取阅读技巧的作用。在阅读某篇文章时,应当重视了解本文的作者生平、写作年代和中心思想等,并且学习品鉴文章。(1)重视解读文章标题,文章标题往往是本文的中心思想和主题,因此,解读文章标题能够强化对文章的理解和掌握,将内容限定在主题的框架之内。比如在学习《邓稼先》这篇课文时,整篇课文都是围绕邓稼先来讲,将这一主题点明,就有助于学生投入到阅读中。(2)记录好优美的句子和词语是阅读文章的又一大要务,重视积累语句,为今后的写作做铺垫。同时,要培养学生写读后感的习惯,改掉学生阅读一知半解就放弃文章的习惯,进而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另外,还应当强化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老师应当具有亲和力,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视学生为朋友,分享交流阅读心得,这样就为学生的自主阅读提供保障。

培养初中生的阅读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而是需要老师长期在语文教学中摸索出符合学生阅读能力提升的方法。老师应当加大指导学生阅读的力度,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使教学课堂得到优化,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阅读中,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为培育学生的阅读能力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阳丽娜.初中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5(12):123.

阅读书籍的方法和技巧范文4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现状;方法及策略

初中语文新课程改革要求改变传统语文教学上教师讲解,课后布置作业,学生学习只为参加考试的应试教育模式。要求教师真正为提高语文综合素质能力,改变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因此,教师应运用现代新型技术教学等教学方式,提高学生语文阅读的能力和水平。特别指出了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模式的改革要求,应对现阶段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做出恰当的应对安排。

一、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

1.初中教师关于语文阅读教学的理念落后

在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全程教学的教学方式下,留给学生阅读的时间和数量少,致使学生对初中语文阅读课程学习不到位,从而导致学生阅读能力始终难以提高。而新课改注重培养学生语文的阅读能力,要求教师把课堂归还给学生。让学生作为教与学的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而并非简单地被动接受,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起引导作用,帮助、辅导学生更好地提高阅读水平。比如,在学习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时,教师往往用较多的时间来给学生进行课文讲解,而忽视了学生自己对这篇文章的阅读理解,没有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阅读的习惯,长此以往,不利于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的提高。

2.学生能进行阅读的时间少,阅读量少

由于初中生在升学压力以及学习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学生往往会采取见效快、所用时间少的方法和措施来提高语文成绩,而不采用长期的阅读锻炼来提升语文能力。再加上教师进行语文教学时对语文阅读的教学不到位,重视程度不高,导致学生不能正确认识到阅读对学习语文的重要性。比如,初中语文课本在章节复结中要求学生阅读名著,并给出了相关推荐书籍,如《简・爱》、泰戈尔的诗集、《格列佛游记》等等。然而,教师在课程讲解中往往对其忽略,没有给学生进行阅读性指导。由于条件限制,学生也没有在课外对其进行阅读。

二、改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及策略

1.转变教师阅读教学理念

现代语文阅读教学要求教师改变传统阅读教学模式,创造新型现代阅读教学方法;注重素质教育,重点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形成以学生为教学主体,教师引导教学为辅的新型语文阅读教学模式。特别指出语文阅读能力在新时代环境背景下对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性。因此,要求教师转变以往教师完全占用课堂时间的传统教学方法,抛弃传统阅读教学模式的弊端,形成更加科学健康的语文阅读教育方式,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养成课内外阅读书籍、名著的习惯。总而言之,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经常性地阅读,增加阅读教学的课时,减少教师占用课堂的时间,这有利于充分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做学习的主人。学生在学习阅读技巧时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毕竟上课时间有限。所以,学生要善于利用课余时间,寻找教师或同学的帮助。这样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真正步入学生的生活中。比如,在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让学生在带有疑问的前提条件下先通篇阅读文章,指导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和技巧。如,首先让学生泛读文章,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和写作背景;在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后,学生带着问题进行第二遍阅读文章,要求学生逐字逐句地细读文章,对问题进行解答;最后,品读文章。学生多次阅读文章,细细品味文章的精彩之处,在阅读时可以在旁边写下自己的阅读感悟。也可以写阅读感悟,总结阅读技巧和方法,还能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2.加强学生课外阅读实践

课外阅读是学生进行阅读的主要形式,也是学生在阅读时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以及快速提高学生阅读技巧的首选方法,它是对课堂阅读的延伸,是对课堂阅读的补充。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进行课外阅读作业的安排,还要把课外阅读具体化,对学生课外阅读方法进行指导,这不仅有利于加深学生课外阅读的深度,防止学生只为完成作业而应付了事,还有利于改善学生的阅读水平,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1)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教师要采取各种方式来引发学生阅读的兴趣爱好。教师可以通过事例引出话题,在此过程中可以运用故事教学、优美语句等方法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语文教学课堂的开端是整个课堂学习的重要切入点,是学生能否学好知识的关键。然而,在这一时段,学生往往注意力不集中。因此,教师可以利用这一时间讨论一些名著和优秀的文章,我给学生阅读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等等经典语句。

(2)增加阅读时间,掌握阅读技能

阅读技巧的掌握可以让学生的课外阅读效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的阅读技巧,通过读、写、听、说、思考等方法来让学生更好地进行课外阅读。如:听,即学生听取教师对课外阅读技巧和方法的建议,借鉴其他同学阅读的技巧。说,即向别人讲述阅读书籍的故事情节,复述优美语句。思,即思考作者写作目的以及对我们生活的启示。另一方面,学生仅仅掌握课外阅读技巧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学生有充足的阅读时间,才能最终改善课外阅读效果。因此,教师可以安排专门的阅读课,让学生阅读优秀的文章。课后教师可以安排课外阅读作业,写读后感。

综上所述,教师要不断地对初中语文阅读进行教学改革,采用各种方法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水平。需要学生在阅读中仔细研究方法与技巧,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参加课外阅读活动。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严格按照新课程语文阅读改革理念的教学方法,对每个学生的语文阅读进行科学指导,让学生在新型教学方式下不断提升自身的语文素养,提升学生语文阅读水平。

参考文献:

[1]陈万锋.农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方法初探[J].学生之友:初中版,2010(04).

阅读书籍的方法和技巧范文5

关键词:阅读;自主性;指导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1-0023-02

一、高职学生的阅读自主性状况分析

1.阅读目的不明确。不少高职学生进图书馆借书,既无针对性,也无目的性,他们随便借几本书,回去后也是随意翻翻,不肯花时间认真阅读和体会,更谈不上做读书笔记、写心得体会。也有的学生听别人说什么书好,就去借什么书看,跟风走,没有自己的思考。根据调查结果发现,53%的学生不知道借什么书,也很少借书;28%的学生跟风阅读,每年借书量少于10本;只有19%的学生借书有计划、有目的,而且每年借书量达到或超过20本。同时,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的阅读目的在高职学生中也较为普遍,不少学生把自己大量的课外时间花在考证、考级上面,如英语、计算机等级考试,各类资格证书的考试等,与此相关的书籍借阅量较大。

2.阅读内容不全面。调查显示,高职学生对阅读内容存在不良的习惯,多数停留在通俗、肤浅层,深层次的学习阅读或研究阅读不够。在调查学生对中外文学名著的阅读状况中发现,学生中阅读文学名著的气氛不浓,我国四大名著全部读过一遍的学生只有27%,另外有54%的学生只读过其中的一部分或节选内容,有近20%的学生一本未读。对公认的中外经典文学作品《诗经》、《鲁迅文集》、《红旗谱》、《围城》、《平凡的世界》、《钢铁是怎样练成的》、《我的大学》、《战争与和平》、《茶花女》、《乱世佳人》等,只有9%的学生看过其中6本以上,32%的学生看过45本,41%的学生看过1~3本,18%的学生一本也没有看过。根据图书馆的阅读统计数据来看,借阅量较大的文学类图书中,武侠小说、言情小说、网络小说、魔幻小说是借阅热点,处在图书流通排行榜的最前列。

3.阅读方法不科学。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化、电子化的文献资源快速增长。据调查,高职学生选择网络阅读的比例超过60%,远远高于纸质文献的阅读。过于依赖网络,使学生形成了搜索式、跳跃式、选择性阅读等阅读方法,严重影响了阅读质量。同时,调查还发现,很多高职学生的阅读是“读而不写”,只是浮光掠影地浏览,走马观花,而不做笔记、不写心得;或者“读而不思”,读了但不去深入思考,不去研究作者的写作目的和对自己的启发。这些典型的“浅阅读”、“轻阅读”,非常不利于阅读质量的提高。

4.阅读氛围不浓厚。高职院校普遍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阅读环境,图书馆购置的图书资料、订阅的报刊杂志也比较丰富,开放时间较长,借阅手续便捷。但是,相当部分的高职学生在课外时间的安排上没有计划,有从众心态。在课后、双休日、节假日去图书馆阅览、学习的学生不多,文献资源及其设备设施的利用率较低。根据调查,平均每天课外阅读时间达到或超过2小时的高职学生不到30%,在1~2小时之间的学生也只有41%,在0.5~1小时之间占22%,还有大约7%的学生课后根本不去阅读。

5.阅读能力下降。阅读能力是指影响阅读效率、使阅读活动顺利进行的能力,包括:选择文献资源的能力;掌握阅读方法的能力;理解、消化和运用知识的能力。通过对高职学生的调查发现,部分高职学生进入大学后,仍沿用中学时代的学习方法,课堂内外只是围着教科书转,不愿跑图书馆,不肯多花时间进行课外阅读。有的高职学生虽然到图书馆借阅一些书籍,但不懂得怎么读,更不会去认真思考和品味,对书中的精华无法理解。加之长期以来,高职院校重科技、重实践,而忽视人文的倾向,也使得高职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觉能力日益下降,导致了阅读能力的退化。

造成高职学生以上阅读现状的原因很多,主要是:第一,市场经济和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等负面影响,使高职学生想得较多的是如何轻松地赚钱发财、如何及时享乐,而对于通过阅读、学习知识来改变命运缺乏正确认识,不能踏踏实实地去学习文化知识。第二,高校校园的小气候。在巨大的就业压力下,高职院校普遍重视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等,注重学生某一方面专业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职业技能的培养,而忽视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心理健康的教育和思想道德水平、人文素质的提高,对学生的课外阅读往往关心不够、指导不多、措施不力。第三,高职学生自身的素质。高职学生普遍注重专业能力、职业素养,而忽视人文素质,轻视文化素养,对自身成长成才的认识带有盲目性,缺乏人生规划。部分高职学生存在文学修养欠缺、历史知识贫乏、艺术修养肤浅等问题,而且对自身要求不高,缺乏学习主动性。有些高职学生来学校只是为了混文凭,“得过且过、顺其自然”成为他们消极被动和逃避应付的主要方法。

二、阅读指导应注重的几个方面

1.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引导学生爱读书。学生爱读书,需要学生有阅读的兴趣。当学生对阅读内容产生浓厚兴趣时,就会积极主动地去认识、思考和记忆。阅读的兴趣受学生的性格特征、专业学习、认知水平、阅读环境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为此,图书馆在新生入学之际,会和学生管理部门了解学生、分析学生,参与入学教育系列活动。图书馆员重点介绍图书馆的功能与阅读的意义,让学生产生好感。借阅服务中,图书馆员要树立“服务至上,读者第一”的思想,积极、主动、热情地为阅读提供服务,使学生一到馆就被浓浓的书香氛围所感染,产生阅读欲望,一进馆就能得到热情的接待,周到的服务,产生亲切感、温馨感。图书馆幽雅的阅读环境:地面清洁,窗户明亮,墙壁张贴色彩鲜明,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室内安静,图书摆放井然有序等,都可以更好地吸引他们把大部分的业余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利用图书馆上来,真正把图书馆变成自己增长知识才干的“第二课堂”,从而让学生喜欢读书。

2.营造读书的氛围,促使学生多读书。图书馆应根据《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指标等级标准及内涵》文件精神和《省普通高校图书馆文献信息服务工作检查指标》要求,开设《读书指导》系列讲座。讲座要从社会视角,讲发展讲变化,不断强化学生的自我适应与自我管理,激励学生珍惜美好的校园生活,认真对待读书与学习。以此为校园营造浓浓的书香氛围,通过引导与督促,逐步改变学生的读书学习处于被动的状态。

3.教授学生读书的方法,指导学生会读书。指导学生会读书是培养学生阅读技巧,是指通过阅读活动的探索与积累,而总结、归纳出的一种准确、高效、挖掘的阅读技巧,包括:迅速摄取文字信息的能力;高度概括总结能力;准确理解内容及挖掘隐含信息的能力;正确评价和鉴赏作品的能力等。

4.引导学生学会选择,推进学生“精读书”。英国阅读专家Smith说:“有意义的阅读以选择性为其特征。”著名数学家张广厚曾说过:“书选得不合适,耽误自己的宝贵时光,无益于自己的事业;而书选得合适,则受益匪浅,也就会在治学的道路上踏上捷径。”因此,图书馆在阅读指导工作中,要帮助学生学会选择阅读。只有选择好的、有意义的书籍,才能真正帮助学生认识世界、认识自我,使其受到教育和启发。

三、阅读指导应采取的方法

1.入馆教育。为新生开设讲座,引导学生如何利用图书馆资源。新生处于刚入学的兴奋阶段,对图书馆丰富的馆藏充满了好奇和浓厚的兴趣。为此,在教育活动中,图书馆员不应该只是停留在对图书馆及图书馆规章制度的简单介绍,而是以一种“积极欢迎”的姿态,着重把图书馆丰富的馆藏情况介绍给新生,指导新生如何进行入库取书及如何办理图书借阅手续,耐心解答新生的疑问,通过对一些优秀的图书简介,引导新生读书热点,激励他们奋发向上,使他们的学习生活有一个良好的开端。

2.阅读方法讲座。对学生阅读方法的辅导,是提高他们阅读效率,使其养成读书习惯的重要途径。它能帮助学生筛选读物的内容,加强记忆与理解。图书馆应举办的《学会读书学会学习》讲座与座谈会,使学生学习阅读方法,对学生进行传统阅读法、美国流行的“SQ3R”阅读法、快速阅读法和创造性阅读法等阅读方法的辅导工作,并指出它们各自的适用范围,方便学生选择。

3.文献检索课选修。文献检索与利用是指导学生学会读书的选修课程,其原则就是实用。通过学习信息检索的基本原理与技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质与信息能力。图书馆员可以指导学生常用检索工具的使用方法和技巧,从而帮助学生“快、准、精、全”地检索馆藏书目。

4.与学生互动。图书馆应有效地指导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为学生读书活动提供“一条龙”选书、导读、点评等服务。图书馆定期向学生提供新书报道、书评和摘要,并及时收集各班级新颖生动的读书心得和书评文章,并通过网站、板报等形式发表出来。

5.做好宣传工作。图书馆宣传是图书流通的先导,是阅读辅导的基础和起点。没有图书宣传工作,图书馆对学生就无法实现阅读辅导。通过图书宣传,推荐优秀的书刊资料,激励广大学生多读书、读好书,以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望,起到教育的目的。广泛的宣传形式有新书新刊通报、新书架展览、专题书刊展览等。

6.推荐优秀书目。可以请教师帮助推荐书目。面对大量的馆藏文献,很多学生感到无所适从,此时如能及时加以引导,将对他们大有裨益。图书馆经常邀请专业教师在自己所教授专业上向学生推荐阅读书目,有的教师还将课堂直接放到图书馆,围绕某一观点或某一现象组织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查到需要的书刊。同时,文献的宣传报导还可结合实事政治和社会热点,及时地为学生做详细系统的书目推荐。

图书馆要加强对高职学生的阅读指导,从改善阅读方法入手。首先,指导他们确定阅读范围,高职学生除了阅读自己感兴趣的文学书籍、报纸杂志外,还必须认真阅读经典名典、专业书籍和教材,拓宽阅读的范围和类型;其次,指导他们制订阅读目标,高职学生要根据自身的实际,以周、月、学期为时间单位,规定在相关的时间段内完成一定的阅读任务,并处理好阅读数量和质量的关系;再次,指导他们掌握和运用阅读的基本方法,针对不同的书籍,采取泛读、粗读、细读和精读等不同的方法。例如:对于专业书籍、教材、经典名著等,不仅要细细品味、慢慢消化,而且要适当地做些笔记,摘录其中的精华片段。

高职院校图书馆根据学生实际,定期地组织读书指导报告,向学生介绍新书和科学的阅读方法,对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兴趣的形成有着重要的意义,是推进学习型图书馆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宁艳艳.当代大学生阅读现状调查及其指导[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阅读书籍的方法和技巧范文6

一 纸质书籍的发展现状

在新媒体时代,数字出版拓展了出版物的载体,打破了传统纸本书籍一统天下的局面,使得“书籍”的概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数字图书可以将文字、声音、图像、影视综合为一体,并且可以通过特殊的编程达到与读者进行快速便捷的互动目的,这极大地丰富了读者的阅读方式和信息获取方式,这使得传统纸质书籍受到了极大的冲击,设计师们也面临着消费市场的考验与挑战。据有关学者研究,传统书籍的价值取向在不久的将来将发生转化,并且会通过设计形态和形式上的突变来呼应这种转化,设计评论家克里斯•福格斯曾经说过:“今天的人们也许会有这样的想法,印刷的书籍在未来只能作为装饰品或奢侈品,而数字化媒体将会占据主导地位。在经济迅猛发展的时期,这完全可能发生,一些人只对新型材料的出版物或有独特设计的出版物感兴趣。”这种观点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某种具有后现代情节的阅读、审美倾向。

事实上,只凭视觉形象来传达信息的方式已经不能满足人们追求感官刺激和心理共鸣的需求,因此,除了文字语言继续担任知识内容信息的传播以外,以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五种感觉的体验式设计的需求接踵而至。触觉是五种感觉之中最本质、最直接的,它可以让我们感觉到真真切切的拥有,也许正因为这种感觉如此真切,才被我们疏忽了。从生理上分析,人们对外在的刺激非常敏感,触觉感受器在头面、嘴唇、舌和手指等部位的分布都极为丰富,尤其是手指尖。压力的变化,温度和位置的移动等,都会让我们感觉到外在信息的存在,我们的神经系统会把这些信息传达给大脑从而产生各种心理感受。触觉还有更为神奇的作用,即可用来表达某种亲密、善意、温柔与体贴之情,它是启迪人们心灵的手段。

二 触觉体验中的材料选择

材料作为设计师表现书籍内涵的重要物质载体,采用合理的材料可以将内容和触觉体验融为一体,同时也可以提升书籍设计的美感和品质,使阅读成为一种充满新奇感的体验过程。触觉体验的设计涉及到开本、内文、环衬、封面、封底、护封等各个环节,让读者在阅读中体会到因材制宜的独特个性。例如,图像与文本,正文与说明等内容印刷在不同类型的纸张上,通过纸张的分类来呼应编辑体例,澄清阅读线索,这些纸张在肌理上的差异可以形成自然的视觉节奏。除了单一材料的选择,还要考虑多种材料的搭配是否合理,是否与书籍内容相互协调,本着“少即是多”的原则进行材料的选择和搭配使用,如果使用多种材料,尽力选择具有较大差异的材料种类,防止混淆和减弱各个材料自身的独特性。在书籍设计中借助真实的材质触感传达信息是表现触觉体验的最直接办法。一本书首先接触到的是这本书的材料,当你拿起它时便会传来各种不同的触觉体验,而这种触觉体验,便是由材料传达出来的,我们可以感受到材料触感潜在而强烈的表现力。材料表面的各种纹理特征,粗糙与细腻,厚重与轻盈,刚劲与柔美,都会唤起读者强烈触觉体验的新鲜感。这种丰富的触觉体验可将书的个性充分显现出来,进而让人体验到整本书的品格与个性,让人产生阅读欲望,同时也极大地丰富了读者的情感。

书籍设计中,材料既是触觉体验的重要部分,又是体现整体美感的重要组成部分,材料的巧妙运用可以强化设计创意。合理运用材质特性,需要设计师了解不同材料触觉感受的差异性,对于不同书籍的内容需要选择恰当的材料进行创作;创造性地运用材质要求书籍设计人员能够突破书籍设计材料运用的陈规,大胆使用新材料和新工艺,能对材料赋予新的运用形式,创造新的艺术效果。书籍新型材料的应用,要符合书籍的整体格调,不同材料的触觉表现和色彩一样,也有自己的性格和气质。如柔韧、轻质的塑料;刚硬、冰冷的金属;粗糙、质朴的麻布;光洁、细腻的有机玻璃;平滑、温润的皮革等给人的触感各不相同。从触觉感受来看,厚重的材料给人稳重、坚实、可信的感觉;轻薄、半透明的材料给人缥缈、浪漫的感觉;粗糙的材料给人原始、古朴之美;光滑的材料给人以流畅之美;柔软的材料给人以亲和温暖之感。除了材料本身的质感以外,书籍装帧的印刷形式的革新也是塑造触觉体验的利器,除常规的印刷之外,其它的工艺手段也都各具特色可以创造出多彩的肌理形式,让我们得到很多自然界无法给予的奇特肌理。龚颖冰老师指导的学生作品《刀刀》是一本儿童手绘本,书籍的装帧形式采用了手工锁线装而非常见的胶装,书脊部分出内页的锁线部分,这使书脊部分的设计显得活泼而淳朴,手工风格突出。封面采用了硬纸板做内衬,外面使用纺织品进行包裹,手工缝制的卡通形象把原本显得比较硬挺的书籍顿时变得柔软亲切。在材料上,纺织棉布的柔软特性可以加强书籍与读者的亲和力,手工缝制的图形和锁线产生了非常微妙的凹凸触感,我们在翻手轻拂的触觉体验中,会不由自主的投入个人情感,这样的触觉体验给我们带来了更多的想象空间,同时也激发了更多的阅读可能。

三 异性结构的触觉体验

书的常见外形结构是方型,这是由于方型便于收集、储藏、摆放、生产,然而现在的书籍消费需求已经有了很大转变,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书籍结构的设计不能再墨守成规,这会导致读者的审美疲劳,慢慢的对书籍缺乏阅读好奇心。从空间上来说,书籍设计是一门立体的空间造型艺术,设计师不仅要突出书籍本身的内容主题,更要巧妙地运用结构语言,为读者塑造出丰富的审美空间。通过对书籍的看、听、触、嗅等知觉体会得到连续流畅的精神享受,这是书籍设计整体性原则的根本要求。

书籍设计中的触觉体验依靠材料肌理来完成,对现代书籍设计而言还远远不够,还需要设计师对书籍结构进行大胆创新,对书籍的外部形体和内部结构营造出巧妙的触觉空间。有关学者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同时放置三个基本几何模型:正圆体、正方体、三角体,实验者蒙住双眼用手触摸,脑电波反应其相应的心理情绪,摸到正圆体的时候人的情绪最为放松,摸到三角体的时候人的情绪最为紧张,正方体适中。通过这个简单的实验我们可以看出触摸不同的形体会调整或改变人们的心理感受。再从设计需求上来说,吸引人的设计应该是在某个细节上具有独创性的,这样才可以在诸多同类商品中脱颖而出。异性结构能够利用读者的求异求新心理增强书籍的吸引力,同时激发人们触摸书籍的欲望,并用触觉去解读书籍的具体内涵,因此异性结构是触觉体验设计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书籍设计整体性的重要表现方法,是纸质书籍设计走向成熟的一个标志。

在现代书籍中,众多的设计者已越来越注重异型结构在书籍装帧中的运用了,因为合理的异型结构能够更有力地传达书籍主题和文化内涵。在设计异型结构时着重注意三个方面,第一,必须通过不同的书籍风格、类型和内容等元素来选择书籍的异性结构,从而达到形式与内容的和谐统一,增加阅读的生动性和趣味性;第二,必须对读者的心理特征进行详细的考察和分析,目的是设计他们所能接受和喜爱的异性结构,从而赢得读者的信赖;第三,必须在书籍体量和空间分割上进行合理布局,切忌为了结构而结构,导致完全丧失书籍的阅读功能。龚颖冰老师指导的学生作品《走过一星期》是本心情手绘本,整个结构设计符合内容定位的同时,也增强了趣味性和吸引力。书籍的切口采用的是递减式结构,可以露出每个书页的颜色,形成了一个立体彩虹,封面使用的是无纺布材料加上缝制的主体图形,别有一番童趣,书套模拟了球鞋外形,与内部书籍形成了一个完美的风景,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很容易感受到轻松愉悦的气氛。

四 触觉体验中的互动性

最早的书籍是以储存信息为目的的载体形式出现的,主要功能是记录信息和阅读信息,因此,传统的书籍设计只注重对书稿内容的形象化和对书的装饰。而到现在,书籍的存在目的已经开始发生转变,确切的说今天的书籍设计的最终目的是信息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交流从来都不是单向的,是一种相互的动作,需要双方参与,这种交流形式我们称为互动。互动设计理念与传统书籍设计方法相结合,是现在书籍设计的一个趋势,书籍当中的互动性离不开触觉的参与,触觉的体验过程也离不开互动性的伴随,当我们用手翻阅书籍的那一刻,就开始了互动行为。包含丰富的互动式触觉体验式书籍能让读者参与到阅读的过程中来,使读者与书籍实现相互影响和作用,从而享受阅读的愉悦。

互动性设计考虑到读者在阅读当中的心理调节需要,让读者取得了参与权,书籍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信息容器,而是成为一种信息流通的桥梁,这使得书籍与人之间形成一种互动模式,信息不再是从书单向传递给读者,而是通过读者的参与,共同进行信息交流。触觉体验的互动性设计往往需要伴随感官性、操作性和游戏性设计特性。感官性指的是需要引发人以触觉为先导的多个感官互动;操作性指的是读者可以自己选择主动阅读的方式;游戏性指的是在设计互动过程中带有适当趣味的环节。这种具有时间与空间特性的触觉体验,不是单方向的、是相互的,是一种有回应的交流。朱赢椿所设计的作品《不裁》是一本人文气息非常浓厚的随笔短文,整体的设计风格清新朴质。扉页上面设计了一个纸质裁刀,读者需要自己将裁刀撕下来,然后边看别撕,设计师巧妙的将读者的主动行为和个人经历融入到阅读过程中来。朱赢椿认为再好看的文字,看久了也会感到疲倦,无论我们的生理还是心理都需要在阅读的过程中得到休息和调节,而《不裁》本身就是本随笔短文,需要用心慢慢体会,没有必要一口气读完,所以边撕边看的设计再好不过了。读者读完后会发现书的质感发生了变化,翻口由原来的光边变成毛边,在这一阅读过程中读者塑造出了属于自己一个人的触觉体验,这种体验在情感上更具有归属感,书是自己的一部分,自己也是书的一部分。

阅读书籍的方法和技巧范文7

关键词: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

阅读是学生学习的基础。不仅能丰富学生现有的知识,还能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有效提升。阅读是净化心灵的鸡汤,使学生能够静下心来,体味文字的奥妙。阅读使学生透过文字去观看外面的大千世界,阅读能够增长学识,拓展思路,化思维,净化心灵,修身养性……虽然当下已经设立了语文课,但这不足以使学生很细致地了解我国博大精深的文化,所以应当多开展语文阅读拓展教学,使语文课堂和拓展阅读进行有机结合和互补。

一、当代小学生的阅读水平

1.学生阅读量不达标

虽然在教育部的指标下,无数次缩水,但对于现今的小学生仍旧不能够达到预期的阅读数量。科技的发达,使得小学生更加关注于电子产品,而忽略了书籍的存在。现在许多学生的阅读量远不如从前。

2.在数目的选择上比较随意、盲目

读好书能够丰富自身,好比吃健康的食物有益于自身成长,而吃不健康的食物就是对自身的损害,对于许多无用之书,老师应当教会学生如何辨别和拒绝,不能因为一时之快,而对终身造成无法弥补的消极影响,但无论是实体书还是电子书,许多良莠不齐的书籍充斥着小学生的课余生活。

3.欠缺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

现如今,许多小学生单单依据自己的爱好选取书籍阅读。同时,也经常是囫囵吞枣、走马观花地进行阅读,并未从书中、从阅读中收获知识,吸取养分。许多好的阅读习惯往往成为可望而不可即的存在,而并未用于现实阅读中。学生往往为了阅读而阅读,为了读书而读书。在没有电子产品的时代,书籍是人类最好的朋友,而如今,电子产品的蓬勃发展,使得许多小学生的课外生活远离了阅读,远离了读书,更多沉浸于网络之中。

二、拓展阅读的教学方法

1.培养小学生在阅读时进行记录的习惯

通过阅读的定义,我们可以发现,阅读是有主观能动性的,所以说,在我们教授学生的过程中,应当着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爱好,虽然现在的应试教育给当代学生造成了被动阅读的环境,但也应当设法补救,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指导他们在阅读过程中,不仅要用眼睛看,更要用脑袋进行思考,不时进行记录和摘抄,这样才能使阅读有成效,而不是一味的阅读,读到最后,却一无所获。

2.培养学生用正确方法查字典的好习惯

与课本阅读不相同的,在小学生的拓展阅读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不认识、不确定的字。所以应当指导学生用正确的方法查字典,按照拼音或者笔画进行有效查找。而不能采取一味囫囵吞枣的阅读方法,使得学生走马观花地进行无效阅读,这样不仅使学生得不到提升,还使得他们养成了不良习惯。应当鼓励学生将不认识、不会读、不会写的汉字进行记录,准备一个随身小本子,每次阅读时记录在上面,老师定期对这个小本子进行收查,对大多数学生不懂的知识进行讲解。每隔一段时间,老师应当对此进行检测,通过各种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了解。

3.有效提高写作能力

学生在大量阅读后,就会对写作产生一定的兴趣,他们从阅读中收获的历练,也会通过他们自己的文字表达出来。阅读是对写作能力有效提高的最优方法,当学生通过阅读启发出写作的灵感时,他们就会自然而然地感受到从拓展阅读中收获的知识,从而能够轻松驾驭文字,形成良好习惯。

三、培养高效的阅读技巧

无论是童话故事还是名人列传,在阅读后,学生都应当有所收获,虽然课外拓展阅读并非要求学生像对待课本中的课文进行详细的分析和理解,但也应当培养学生运用课堂所学会的技巧进行迁移,拓展至课外阅读中去,使学生深刻体会到作者想要表达的感情。当读到《西游记》时,应当使学生感受到身临其境的效果,同时也可以让他们进行分组表演话剧等活动,从而使他们在自己的表演中体悟到各个角色所想要表达的深层含义。通过多种多样的展现方式,使学生对书的内容进行更加深入的了解,体会深刻感情。

总之,从小养成多读书、读好书的习惯是必要的,同时也是当代学生最缺乏的,老师们应当重视这一点,这不仅是对学生的人生负责,是给他们留下一个无悔人生的基础。所以学校应当大力发展拓展阅读教学,与传统的语文课堂有机结合,使学生从课堂中体验到阅读的快乐。教师应当更加积极备课,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改善教学方式,优化教学理念,从而达到为每一位学生终身幸福奠基的目的。

参考文献:

阅读书籍的方法和技巧范文8

关键词:书籍装帧;装帧设计;装帧艺术

书籍作为一件艺术品是动静相融的,而书籍的装帧设计既是平面的,也要是立体的。人的视觉随着阅读而流动在每一页上,众多平面页也就组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现代书籍装帧设计,既要注重书籍的外在表现,又应注重对书籍动态的整体把握,调动点、线、面等一切要素,与之相呼应。这个过程中人与书是“相互运动”的关系,而书籍的整体美也就产生于动态。

1 书籍装帧艺术中动态美的表现

在装帧设计中,书籍的整体形态表现就是一种形式的设计。例如对书的封面的艺术处理、使文字图形化、先后页的互动、书脊设计、字体大小变化、空间色块搭配等的变化,使读者加深对这本书的整体理解。

1.1 不同装帧形式的呈现

就中国古代的图书装帧形式而言,常见的几种有经折装,线装和卷轴形式等。将经折装的书其一折折打开的过程,能够带给读者阅读的连续感;而线装形式的书的页与页之间的关系相对更为独立,使读者更容易把握固定的平稳的阅读顺序;还有卷轴形式的书籍,让人边卷边读,如听舒缓的音乐一般更为连续流畅。

1.2 封面与内文的关联

现在书籍设计存在封面与内文的设计无关联,安排不到位的现象,从而导致破坏了书籍的整体美感。这就要求装帧设计师充分考虑封面与内文呼应的重要性。其中最容易遭到忽略的环节是书脊的设计,虽然书脊只在一本书之中占据着一小部分,但是事实上它在选书、购书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其不但涵盖包括书名、作者、出版社、装饰图案等重要内容,有时也替代封面带给读者这本书的略括印象。书脊的设计也是整体装帧的一部分而不是独自存在的,它在色块图形、字体空间和大小虚实的搭配上的要求因与封面及内文相呼应,和封面设计风格保持一致。

2 确立书籍装帧艺术的动态设计理念

书籍虽然承载的是信息,但是作为一个立体物其视觉效果同样只能在三维空间中体现出来。动态设计虽然不能改变书中的文字,却能使内容更好的呈现,使表演更加完美和精彩。因此,应该确立动态的书籍装帧设计新观念。

2.1 动态的多侧面性

在装帧设计中,视觉感受的重要部分是书籍的造型设计。因此在设计时,应明确认识书籍作为整体的多侧面性。从封面、文字、图形、色彩、内容等由表及里、层层深入,而形成视觉的创意美。书籍装帧设计者应当注重书的多侧面设计性,将一个整体却相对独立的不同侧面有机和谐地关联起来。如同“罗丹的雕像”,从任何角度去欣赏,都是立体、连贯、多侧面的,更是显示出多侧面的立体创造力。

2.2 动态的多距离视点

人的视觉对同一个空间物体的感受是有远、近的不同。因此,货架上一本好的装帧书籍必须对在远出的观赏有吸引力,又要能使站在面前的观赏者有不同的视觉效果。设计者应当就远、中、近这3种距离提出完美的视觉形象。其中运用大、中、小号文字在装帧中可以有特别的效果,以及装帧的全体风格与细节文字图案等元素所形成的联系或反差,能够很大程度地丰富读者对装帧在不同距离视点上的视觉感受。同时,当人与书之间距离发生变化,也要在视觉上也产生变换的美的效果。书籍的色彩是当读者走进书店时最先传递来的视觉信息,所以色彩装帧设计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另外,行间距的设计能给近距离的读者增添了节奏和舒适的观赏度,这也充分体现了装帧设计艺术中距离动态设计的重要性。

2.3 动态的视觉相继性

视觉相继性是指在审美活动中,使人的感觉是直接衔接的运动状态,在感觉后也还是连接在一起保持运动性的。这也代表着,人类的视觉存在不满足心理,迫使人们去看目前看不见的部分,正如人类视觉总不满足于只看到物体的一个局部,而要把握全貌。书籍存在在三维立体的动态空间,正是有其整体的各个元素在动态中接连显现,从而给读者一个整体的感觉。因此,设计者应该把书籍的装帧设计看作是一种紧凑连贯的活动或事件,只有具有把书籍的各部分看作可结合,可关联的完整一体的能力,才代表着设计者能把握住书籍存在在三维立体的动态空间的整体特征。例如文字与插图交错配合,使读者形成连贯、具象的认识。以满足人们的视觉心理。

2.4 动态的视觉时间性

人的视觉感在最初总是只能感知到一个模糊的全体轮廓,然后才逐渐对其细节做出修正、润饰和加工。并且在这时审美的对象和视觉观测的重点也会随着对象特征的渐渐显现而不断变化、发生转移。因此,书籍的动态视觉时间性就在这种感知选择重点的不断转移中构成了。读者的阅读是动态的,有时间性的,充分表现在读者对书籍的认识从翻开封面开始,一直到每个字节的细读,每一次翻读图书的行为都是随时间推移的审美活动。在文字与图像设计中制造繁与简、详与略、前与后,主动引导读者的视线向前推进,使阅读的空间过程成为时间的审美过程。

3 书籍装帧艺术的动态设计技巧

3.1 引导型

动态设计的引导作用主要依赖书籍的装订结构的设定,因为结构通常决定了扶着阅读的基本顺序,设计一本书要充分考虑阅读者的阅读状态和接受信息的动态过程,然后针对其做出引导读者的设计。最常用的形式有在一侧装订的方法,例如骑马订、锁线装、无线胶装等。读者通过这种结构会很容易把握阅读秩序以及固定的平稳的阅读顺序。但是在同侧装订的情况下改变页面的尺寸在也可以使结构产生变化,读者从视觉和触觉上感受着页面大小的鲜明节奏变化,使这种页面成为点睛之处。

3.2 参与型

参与型分为主动参与和被动参与两种类型,其效果都是引导或者迫使读者参与到事先设定好的书本内容中去。

第一,主动参与指在设计中提供读者参与行为的条件与材料,由读者完成的这个动态过程。主动参与型的图书大部分都具有可玩性,主要是表现在面向儿童的科普类或动手类读物上。例如书的内容是介绍车子,但书的本身带上轮子,也可以当做车子来玩。还有一种图书类似最初始的动画,通过读者的快速翻动书页使其呈现动态效果,如同看在电影一样。甚至有一些关于立体视觉的书,读者可以通过书籍上附带的特殊透镜,看到三维立体图像,从而形成与书的内容的互动。

第二,被动参与是指读者在阅读时不得不参与的行为,或在翻阅时书籍自动出现的动态效果。例如将书的某些页粘合起来,只有将其分开之后才能进行阅读。还有的书中插入了立体的折叠结构,在将其翻开时,会相应建立起立体图像,图像也会做出动作的变换。更有的书籍用光栅板作成插图页,使读者在不同角度观看时看出不同的画面,形成动态的视觉感受。当今技术手段的进步正不断促进书籍动态设计的方法,各式巧妙的动态设计不仅能生动活泼地演绎书中的信息内容,也让读者对书籍更加珍爱。

4 总结

当今书籍装帧设计的优越性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其动态的设计。时代的进步使书籍装帧技术逐步成熟,更重要的是设计师要树立动态的书籍设计新观念。只有建立起动态的装帧设计观,并且运用的书籍装帧动态设计技巧将其融入表现书籍的美,才能将书籍装帧艺术突破固有模式和传递形式的束缚。创造主观、能动、有想象力且具有独特气息与永恒价值的文化生命体。

参考文献:

[1] 邓中和.书籍装帧创意设计[M].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

阅读书籍的方法和技巧范文9

一、激发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

激发阅读兴趣是培养阅读能力的前提。为此,教师要根据学生年龄层次,拓宽阅读空间。从课内到课外、由教室到图书馆、由书本到网络、由报纸杂志到名人名著;……寻找不同的文章题材、体裁风格的篇幅,选择读本,给学生开启书单,供其广泛阅读。让他们从小故事里悟出大道理;从奇妙独特的构思中分析写作技巧;从华美丰富的语言中感悟文采;从多彩多姿的表达风格中,领略人文内涵。让阅读成为学生闲暇日、节假日的一种不可缺失的享受。由此激发阅读兴趣,快乐阅读,快乐写作,提升语文素养。教师应鼓励学生、博览群书,广泛涉猎。

新课标要求六年制小学生课外阅读不少于150万字的分量,无疑是我们要注意阅读的广度,在尊重学生个性的基础上,只有广泛地阅读,才能补课堂教学的不足、课本阅读的不足。因此,教师应了解学生的兴趣,有意识地、渐渐地向学生推荐适合他们个人特点,兴趣之外的书籍,让学生从单纯的喜爱某方面书籍扩大到阅读有益的、多方面的书籍,走向广泛性阅读。

二、培养学生科学的读书方法

古今中外的善读者,都有自己读书的方法。我国现代的大思想家和文学家鲁迅最为推崇的阅读之道是“四到”,即眼到、口到、手到、心到。读书时,“眼到”“口到”“手到”容易,而要做到“心到”却不容易了。“心到”就是要在读书时用心思考,真正理解,弄懂弄通。有效的阅读就要求做到这四到,要改善学生阅读效果不佳的状况,可运用“四到”原则,孩子的“口到”“眼到”“手到”“心到”。也就是说,在训练学生阅读能力时遵循从出声地读到无声地读这样一个不断转化的阅读能力发展规律。出声的朗读促使学生对自己读的过程不断进行反馈并积极思考,因此“口到”在学生开始阅读能力训练时极为重要。但是朗读往往使阅读速度变慢,而且在一些场合下并不适宜,所以,又要注意引导孩子及时转化到无声阅读阶级,此时边看边思考尤为重要。在读的过程中,先确立阅读要解决的问题,同时勤于动手,进行必要的勾画或是摘抄。涂画、摘录要点,记下疑问、感想,使阅读更为积极,而且加深理解记忆,做到“手到”。

三、引导学生认识阅读与写作的关系

古人曾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读得多了,视野就会开阔,素材就会积累得更多,学生在写作时才会游刃有余,运用自如。如果没有阅读过程的知识积累,写作岂不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读写不分家”是语文教学实践中形成的共识,只是随着语文学科体系进步改革,多角度地开辟了新的读写天地,拓宽了小学生的阅读空间和写作空间。阅读与写作并进,让学生边读边品,边练边悟,边悟边写,既激发阅读兴趣,积累语言材料,熟悉写作文体,明确谋篇布局,懂得切词造句,又提高了阅读能力,同时更提高了写作水平,实现读写整体推进。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