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大学课堂集锦9篇

时间:2023-03-02 15:00:46

大学课堂

大学课堂范文1

没有学生参与的课堂是无效的课堂,唤醒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是教学取得有效性的保障。为了提高大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首先,主讲教师课前应该适当地将一些与现实密切相关的数学问题转化为课堂资源提前布置给学生,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查阅资料,小组讨论等方式展开讨论,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以学习任务驱动学生自主学习,通过课前提问激发学生主动参与。例如,在高等数学课程中讲到数列极限的概念之前,给学生布置问题:战国时期《庄子》中的命题“一尺之锤,日取其半,万世不竭”。理解这句话的含义,从这句话中你能挖掘那些现象,用数学语言叙述。这样学生可以自己思考,发现问题,课前一起讨论。于是学生主动参与给出了这根一尺长的木锤,每天去掉一般,剩余量随着天数n的无限增加而无限缩短,但永不为零。可是它的变化趋势是确定的。这样学生通过自己思考就理解了数列极限的主要思想:随着的无限增大,研究数列的变化趋势。进而教师在课堂上再讲这样的变化趋势用距离的思想描述出来便引出数列极限的定义,学生一方面主动参与,另一方面体会知识的发现过程,大大增加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2)课堂由传统的教师主控型向开放型转变

教师往往独霸课堂,以“满堂灌”为主。“我只要讲了,学不会是你自己的事情”成为有些老师的挡箭牌。结果出现越讲问题越多,越讲学生越不会的现象。针对目前这一现象,教师应该采取“问题、合作、探究、分享”为核心来构建高效的互动课堂。在课堂师生交往中,注重学生个体的表达、质疑、讨论与合作分享,养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作者尝试在教改班让学生组织教学活动,学生分组讨论,组织内容,针对一个小问题,上台讲清楚即可。此时学生积极性很高,主动查阅资料,随时和老师沟通,这一活动结束后学生普遍反应准备的过程收获颇丰,主讲也是很锻炼自己。这样的教学过程教师只是学生身边的“教练”,不再是站在讲台上的“圣人”。拉近了学生和教师的距离,构建了高效的互动课堂。

(3)课堂内容剖析透彻,气氛活跃

人们通常将自然问题分为三类:变化问题,结构问题,或然性问题。目前我国理工科院校为学生开设的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统计这三门数学课程,正是为了研究上述三类自然问题。事实上,学生开始学习这些课程时是零散的知识碎片,可作为教师要给学生把课程内容剖析透彻,分析清楚,让学生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变化问题就是研究事物的变化规律,研究变化问题的是微积分;或然性问题是研究事物发生的可能性,结构问题就是当时间固定时事物之间的关系,结构问题就是代数研究的对象,线性代数是代数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内容。例如:线性代数中一个重要的概念----线性空间,定义非空集合中的元素,若对“加法”和“数乘”满足八条规律,则称该集合为线性空间,其元素称为向量,满足八条规律的运算称为线性运算。这样的化对于一个不太明白的结构,若满足上述八条规律,就可以对其进行线性化处理,并且可以用熟知的线性代数理论来处理。如果可以知道所研究的对象的维数,那就可以将其等同于维向量空间。这足以见线性代数作为结构工具的威力。

(4)有效使用信息工具

大学课堂范文2

【关键词】大学;课堂教学;现状;建议

1 引言

大学课堂教学是大学生在校最主要的活动。高校教学改革,是目前高校最关注的问题,而提高大学课堂教学的质量则是各个高校最头疼也是最急需解决的难题。人们总说,21世纪是人才的竞争,但是归根结底是教育的竞争,目前的高等教育能否适应社会的发展,培养出的人才能否胜任社会工作,这关系着社会的进步,也关系着高校学生本身价值的体现。唐代大文学家韩愈在《师说》一文里指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所以,中国传统的教学就是,以教师为中心,以传授知识为目标进行,但是,随着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传统的大学课堂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这就需要我们对此做出改革。

2 大学课堂教学的现状

(1)教学方案设计单一

现在的大学教学内容虽说很繁杂,但是,教师在设计教案的时候,总是把问题设计的很细,甚至把准确答案,标准答案也预定出来。课堂教学中,每个步骤都按流程办事,这一节课该讲到什么地方,决不能拖延或者加快,否则就会称之为“教学事故”。那么多的课程要在规定的课时内讲完,教师的压力很大,所以根本不可能再留出学生参与的时间,更不可能设计过多的“弹性区间”来用于学生的发挥,当然,就更不能出现课堂上学生兴趣盎然的情况,那么更谈不上学生可以在那么死气沉沉的氛围中能涌现出创新的问题和答案了,一切只是“照章办事”。

(2)教学交往缺失

教育学中指出,教学是一种交往行为,交往的双方是教师和学生。但是,在我们现在的教学过程中,却存在着“虚假交往”的情况。教师扮演者交往垄断者,或者说交往独裁者的角色,一切都是以教师为主,教师教,学生学就是所谓的“交往”。交往需要双方的互动,而现在只是呈现一种被动的接受,和主动的给予的情况,“互动”想都别想。师生关系甚至都蜕变成教学活动的工具而已,双方没有实质性的对话,所谓实质性的对话,就是指要有不同的声音,如果双方都是一种声音,只能说是独白或者说是附和,不存在任何的相互理解和创新。

(3)教师角色定位不当

现在我国大部分高校的教学都存在功利性,只是单纯的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只是把教育看成是“就业准备的过程”。大部分的高校教师只是把自己看成是“知识传授者”,而并非“活动组织者”或者“学习顾问”等角色。学生固然参加高等教育的结果是为了就业,但是在此过程中,对心灵的润泽也是很重要的,需要让学生得到精神的熏陶和人性的升华。如果在教学活动中享受不到乐趣,那么这种学习行为很多都是迫于压力和无奈的。

3 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建议

(1)教学方案设计多样化

大学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的时候,应该使教学内容多样化,使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相结合,并留出“弹性区间”让学习自己去发掘,自己去思考,并能找出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案。同时,大学教师更应该实时的关注本学科的前沿发展,使学生对知识的认识更具时代性和先进性,让学生站到更高的视角看问题。同时,也要设计生动活泼的课堂活动,开展“小组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树立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在整个课堂教学活动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激起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参与学习过程,能够展示自我,学会交流,享受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也更适应时代对人才的需求。

(2)注重教学交往,促进课堂交流

大学课堂是一个有很多因素构成的系统,他们相互作用。我们应该充分发挥系统各个因素,为整个教学活动服务。教师首先应该不能强行控制整个活动,应该让学生在平等交流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在碰撞中得出创新的灵感,应该鼓励学习去主动思考,主动提出不同意见,并能用不能的解决方法去解决问题。虽然,每个人的思路是不一致的,是自由的,但是整个课堂教学却呈现出活跃的景象,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能获得高质量的课堂教学。

(3)重新确立课堂教师角色

大学课堂教师的角色不仅仅是“知识传授者”的角色,而应该是教学活动中的“顾问”,或者是活动的“组织者”的角色。教师引领学生在本学科的领域探索知识,让学生更深层次的感受到科学的魅力。同时,教师应该用爱去感化学生,去帮助学生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难题。课堂教师应该及时的表扬学生,调查表明,教师的表扬是激活课堂气氛的催化剂,学生都希望可以从教师那得到对自己的关注和认可,这样才能激起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教师应该真诚的,公正的表扬,这样学生才会更加感激,甚至可以影响他们的价值观。

4 结束语

大学课堂教学目前还存在很多问题,改革势在必行,需要多部门多方面的配合,是一项充满挑战的工作。大学课堂教学不仅要传授学生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他们的就业或者再教育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对社会的影响也是巨大的,所以需要我们大学教育工作者、学校和社会各个方面做出努力,共同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在课堂上学有所得,学出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勤,.情境模拟教学法在高校职业指导中的应用[J].职业教育研究,2009(12)

[2]李浇.提升大学课堂教学质量的研究[J].科教文汇,2009(6)

[3]顾峥.高校教师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J].文史资料,2005,(9)

[4]王坤庆.关于大学教师课堂教学风格的探讨[J].高等教育研究,2008(10)

大学课堂范文3

在全国课改的大浪潮之下,我们娄底一中在范彦江校长的领导之下,于2011年展开了以“生本智慧大课堂”为模式的课改,而我作为学校的骨干教师也被放到了课改的第一线,经过一年多的课改,我对课改也有了较深刻的理解和体会。下面就以我们学校的新课改来谈谈新课改下的课堂的教学。

一、课前准备

做好课前准备,是建立“高效课堂”的基础,而建立高效的“生本智慧大课堂”课前准备尤为重要。我认为课前准备要做到以下三个方面:

1.导学案的制定

导学案是高效课堂中学生学习的工具,是对教材的“翻译”和“二度开发”,是为了让学生更容易掌握教材而产生的辅助工具,其主要功能不是为了“学会”,而是为了会学和能学。它是学生学习的方向盘,更是提高学习能力的源头。因此在编制导学案的时候,要充分发挥备课组的作用,先由主备人“个备”,然后返回学科组“群议”,结合大家的建议再由第一主备人修订,修订好后,分给任课教师,由每个人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此基础上“个备”,最后结合实际的授课经历,做课后修订。导学案在设计时要求老师要能够深入浅出,要做到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学生要能够深入浅出,摸着“石头”过河,步步为营,逼近目标。

2.导学案的使用

教师须提前两天发给学生,利用自习课指导学生预习教材,完成导学案上的内容。预习时,用红色笔标出疑难点,并将问题写在导学案相应的知识板块处,以便于老师的学情调查和在课堂上的合作学习。要求所有学生必须完成基础部分,然后可以做提高题,并要为上课做好展示、点评的准备。在上课的前一天由学科班长收齐上交,教师第一次批阅,及时了解学生自主学习情况,特别关住疑难问题,然后进行第二次备课,确定展示内容。上课前将批阅后的导学案发给学生,上课使用。

3.培训好小组长

中国有句老话: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要想让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学习见成效;要让学生在讨论的时候有激情,在展示、点评的时候像个小老师;要想让每个学生每节课都有收获,就必须要有一个优秀的组织者,领导者,和协调者。因此,一定要重视培养好小组长,发挥好小组长的作用。小组长的培训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要求小组长一定要具有强烈的纪律观念,能管好本小组同学的课堂纪律。(2)要求小组长每节课前按学习提纲把任务分到个人。学习基础差一点的同学,可以分容易一点的题目(3)上课时要组织同学开展交流、讨论,解决能解决的疑难问题。(4)定出谁上黑板展示。一般是分到谁的任务谁展示,有不同意见的先由本小组的同学补充,再由别小组的同学补充。(5)根据本小组同学的表现作出评价,并记录统计。(6)协助老师做好其他教学工作,如督促同学预习,检查同学作业,分发导学案等。

二、课堂的处理

课堂上,教师要以教学目标为指导思想,以解决重点难点为主要目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做到“放手”,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索新知识,放手让学生讨论重点、难点和疑点,放手让学生思考、解答提出的问题,放手让学生概括结论,放手让学生寻找规律,放手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放手让学生进行展示和点评。总之,在课堂上只要学生能做到的、完成的,教师决不能包办代替,而对于学生难以理解的知识点或存在普遍异议的知识点,教师可以采用点拨或精讲的方式处理。

三、课后拓展

大学课堂范文4

关键词:大学语文;教学理念;有效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1-0107-02

大学语文教学,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特性,实施课堂教学改革要重塑教学理念,转变教学模式,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就重塑大学语文课堂教学理念而言,教师需要对大学语文教与学的现象所反映出来的现有理论、观点和见解做出科学判断归纳,形成特有的符合时代要求和自身需求的教育教学理念,并运用于大学语文教学活动中。这一特有的教育教学理念主要包括大学生素质发展、语文素养提高、教师自身造就三方面内容,其中,核心部分是大学生素质发展。重塑大学语文课堂教学理念,有效进行课堂教学,应从以下四个方面教学理念的确立着手。

一、全面提高大学生语文素养

全面提高大学生的语文素养,是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一项基本内容。语文素养是大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技能基础,也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学理基础,因此大学语文教育教学,必须面向全体大学生,并致力于大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那么,何谓语文素养?笔者认为,语文素养是一种以热爱祖国语文为基础、提高语文能力为核心、形成高尚品德修养和高雅审美情趣以及提升文化品位为目标的综合性涵养。长期以来,大学语文课程教育教学先后走了两方面的极端:一是人为强化语文教学的政治因素,抹煞语文课程的学科特点,突出“政治思想教育”,忽视语文能力的培养。二是过分强调语文的工具性,淡化语文学科内在的人文性,以形式逻辑的诠释方式取代丰富多彩的语文教学实践活动,扼制了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挥和个性发展。摒除这两方面的极端,根本途径在于走全面提高大学生语文素养的课程改革之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注重运用有效手段引导学生从优秀文学作品中汲取崇高的理想、坚强的意志、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等精神粮食,以真善美洗涤心灵,去伪存真,去恶从善,去丑扬美,提高自身思想素质、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塑造健康的人格。同时,通过广泛阅读和识记背诵手段强化学生识记功能,提高阅读能力,积淀文学素养,增强文化精神底蕴。有效的大学语文课堂教学还要激发大学生情感,增强其感知能力,加强认知能力训练,提高其表达能力,从而提高语文素养。

二、科学把握大学语文教学特点

每一门学科,都有自身特点。撇开学科特点,展开教学只能是无的放矢。语文课程本身具有学科工具性,同时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体现出多元化的人文理念。针对这一特性,大学语文课堂教学必须将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机统一起来,在注重大学生语言能力开发的同时,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熏陶感染作用,有效地对大学生精神世界进行引导和布控,大力培养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并尊重大学生独特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发展,给大学生宽裕的成长空间,使大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积极的人生态度、高尚的文化品味和高雅的审美情趣。语文课程还具有较强的教学实践性。传统的语文教学把课程内容分解成知识点、能力点,以练习形式达到知识点和能力点的要求,大学生的机械练习造成了语文课程的繁、难、深、多。这样,曲解了教学实践的本意。科学体现语文课程教学实践本意,就要确立大学生学习活动的主人翁精神,培养大学生的语文实际运用能力,突出教学过程中“学”与“用”的整体性。实现这一教学目标,其主要途径理应是通过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来实现。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是侧重引导学生直接把握语文材料,鼓励自由阅读、自主写作、自由表达、自主创新,提倡探究性学习,掌握运用语文学科规律,将“学”与“用”有机地统一起来,走适合自身发展需求的治学之路。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互为主体,具有主体间性。有效的大学语文课堂教学,既要充分发挥教师教学主导作用,切实尊重教师教学独创精神,又要根据大学生身心发展需要和语文学习特点,对大学生成长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学习需求给以特别关注,尊重大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创新进取精神,肯定大学生在多元化研究性学习方式活动中展现的个性化行为,留给他们较为宽松的探索思考空间,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有效课堂教学模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当沿着这一改革指向展开。大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变必然是以提高大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为根本目的。追求智育目标固然重要,但是脱离对大学生的兴趣爱好、情感态度、价值观、创新意识、合作精神的培养,就无法促成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就难以实现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为此,倡导有效的语文综合性教学,有利于大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全面提高语文素养。课堂教学内容,不拘泥于学科知识要求范围,要敢于关注社会、人生以及历史、现实、未来等科学文化问题,涉及科学、人文和自然、道德、艺术各个领域的学科内容;利用各种可用的资源,借鉴其他学科的教学方法,促使多样化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在有效教学课堂中顺利实现。坚持课内外教学活动相结合,在实际情境、生活体验、社会实践中加强对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养的培育。

四、构建开放而富有活力的大学语文课程体系

大学课堂范文5

[关键词] 教育敬畏感;课堂敬畏感;大学;课堂[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717(2011)06-0026-04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实现由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的转变,将是今后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其中,教育敬畏感有着重要的价值和作用。华中科技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培根教授在2010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上指出,把建设高等教育强国视为建设一座大厦,敬畏是如水泥的粘接剂;把建设高等教育强国视为培育参天大树,敬畏则如赖以生长的土壤;把建设高等教育强国视为驶向中华崛起的彼岸的大船,敬畏犹如载舟的水。但遗憾的是,当前的现实中,对教育的敬畏感正在逐步削弱甚至丧失,主要表现为:(1)功利主义、拜金主义;(2)滋生的毒瘤甚至使其斯文扫地;(3)某些教育者本身对教育缺乏敬畏感;(4)一些教师不再有初为人师时的崇高感;(5)一些教育管理者也缺乏教育的神圣感;(6)行政权力或公权力挤压教育与学术权力的现象时有发生[1]。

树立教育敬畏感,尊重知识、崇尚教育,对于个人、民族和国家的发展具有重大的价值与意义。古今中外,概莫如此。美国、日本等国的成功崛起,均是有力的证明[2]。 重建教育敬畏感,对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及其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不仅表现为优先发展教育的理念,更重要的是将敬畏教育、崇尚教育与发展教育落实到方方面面,切实体现教育为人的发展、民族的发展和国家的发展奠基。

一、重建教育敬畏感――课堂的视角

教育敬畏感的来源主要有二:一是“教育外部对于教育的认同”;二是 “教育内部的神圣”[1]。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内因是事物发展的内部矛盾,外因是事物发展的外部矛盾,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3]。就教育敬畏感而言,教育内部是教育敬畏感的源泉,是外部对教育产生敬畏和认同的基础前提与关键。自从教育产生后,古今中外,莫不对之敬畏――西方一般将穿长袍(主要是牧师、律师、医生和教师)视为职业尊重与敬畏;中国则有“天地君亲师”之教育敬畏的传统。如果说,学校教育敬畏感有所式微与缺失的话,一定源于学校教育内部对于教育敬畏感的式微与缺失。

课堂是学校的最基本组成部分,也是学校教育中最核心与关键的要素。课堂是学生时间花费最长久的场所,是学生学习与成长的关键场所[4],学校教育的一切活动围绕课堂展开[5](P3-8)。学校作为社会的镜像,都可以反映在课堂中。教育敬畏感的削弱和缺失,源于教育内部敬畏的削弱和缺失,始于课堂敬畏感的削弱和缺失。因此,要重建教育敬畏感,则首先要重建课堂敬畏感。重建课堂敬畏感是重建教育敬畏感的关键和主要途径。

二、大学课堂敬畏感式微与缺失的原因

大学课堂敬畏感的式微与缺失,既有教育外部(政治、经济、文化传统等)的原因,也有教育内部(学校管理者、教师、学生等)的原因。大学课堂敬畏感的式微与缺失是教育内、外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内因是前提、基础和关键。

从宏观来看,现代大学,已不再是蜗居于“象牙塔”,而是从社会的边缘位置过渡到社会的核心位置。现代大学已融教学、科研与服务于一体,成为社会改革与发展的“加速器”。但同时,现代大学的改革与发展,也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影响和制约。其中,诸如“官本位倾向、市侩作用、学术不良作风、犬儒现象” 等一些不良和庸俗化的社会现象也已在大学显现,且有蔓延和增长的趋势[6]。这些现象有悖大学宗旨、违反教育规律,将严重危及教育敬畏感,并影响和作用于大学课堂,导致大学课堂敬畏感的式微与缺失。

从课堂利益相关者来看,学校、大学教师和大学生均难逃其责。

(1)学校。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同时,存在的问题也不少。其中,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大学发展趋同化。国内很多高校无视学校实际和办学条件,都想将自己的学校办成研究型大学[7]。 研究型大学的一个突出标志是科研,于是,“重科研、轻教学”成为当前国内高校存在的较为普遍的现象[8]。 然而, 高校“把自身的真正价值限定在科研方面,高深的研究和本科教育存在于两个完全不同的平面上,前者是愉悦、成名和奖励之源,而后者却只是用来维持大学的存在……在许多情况下,学生得到的却比付出的少。各大学在招生材料中骄傲地宣称拥有世界知名的教授、先进的设施和开拓性科学研究,但成千上万的学生直至毕业也未曾见过这些教授或亲身体验真正的科学研究”[9]。另外,很多高校过于注重科研数量化,导致科研形式化进而出现了科研质量下降的情况,学术不端行为也在不断增加[10]。 高校发展趋同、缺乏多样性与丰富性,对于高等教育发展,乃至对于人、社会和国家的发展都是件很危险的事情。

(2)大学教师。当前,我国大学教师评价和奖励机制过于单一。“论文、专著成为职称评定的硬杠杠,成为教师评定职称的必备条件,而且对教师承接科研课题、的数量、档次等都有明确的要求”[11]。 教师聘评过于注重科研,导致“在相当多的学校,教学得不到鼓励,花了很多时间对学生进行指导和咨询的教师,面临着愈来愈暗淡的提级和取得终身教授职位的前景” [12]。由此,大学教师不愿意上课,把教学当成一种负担,尤其是“教授不上课”,成为高校普遍存在且被广泛认同的现象。“当一些学生冲着课表上排出的那些知名教授兴冲冲走进教室时,却发现课堂上频频出现的却是青年教师的身影[13]。

由于上述情况很容易形成一种恶性循环,教育部和高校也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和恶劣影响,制订并颁布了一系列保障课堂教学的政策与措施,如明文规定教授必须上讲台为本科生授课、设立部级教学名师、“教学型教授”职称等。

(3)大学生。一方面,大学生因为课堂教学质量下降,感到课堂学习收获不大,开始忽视和忽略课堂学习;另一方面,大学生由于就业形势严峻,越来越偏重课外实践和技能培养,疏于课堂学习。上述情况,导致大学课堂多少有些沦为“学生混取学分” 的场所[14]。

其一,大学生对课堂满意度降低。根据学者傅真放的调查,“大学生对高等学校校风、学风和教风整体非常满意的仅有0.78%(也就是说100个学生中没有一个对于“三风”非常满意),满意的占17.19%,一般占49.75%,不满意的为32.28%。学生对校风不满意主要原因是校园学习氛围不浓,管理比较乱,人多拥挤,生活不方便等。对学风不满意的原因主要是学生主动学习不够,缺少勤奋进取动力,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具体的奋斗内容,参加科技文化活动少,感到时间过去了却没有学到什么本领。对教风不满意的原因主要是对有的教师的教学态度不满意,如有的教师上课内容陈旧备课本都已经发黄了,有的教师讲些与本学科无关的内容,45分钟的课花了近20分钟发牢骚,把对社会的不满和个人的怨恨放在课堂上发泄,还有很多教师不懂教学方法,不知道如何教学生,等等。”[15]这一结论与麦可思研究院(MyCOS Institute)在《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中的调查结论相近――“大学生最不满意的是课堂师生互动;高校教育最应该改进的三大方面依次是实习实践不够、课程内容不实用或陈旧,以及培养主动学习能力不够”[16]。

其二,大学生逃课现象增多。大学生逃课,在现代大学里根本算不上一件什么新鲜事。但是,当前的大学生逃课较之以前出现了一些新特征:一是由以前的逃公共课转向逃专业课。有调查显示,目前高校专业课逃课率在20%左右[17]; 二是由“显性逃课“转向“隐性逃课”,也就是指,教师在上课时,大学生做其它作业或想其它事情,大学生的思维根本没在课堂上[18],可谓“身在曹营心在汉”。

大学生逃课的产生虽有社会、学校、教师和学生等诸多原因,但教师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逃课学生反映,“我们那课的质量太水了,真不想上,所以我才逃的课……与其在课堂内打瞌睡或者玩手机还不如逃出来做点有意义的事情。通常,我们都会有好多人一起逃课的,虽然我们都不想逃,但老师留不住人啊!”[19]

其三,课堂中不尊重教师现象增多。大学生在课堂中不尊重教师的现象明显增多,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教师和学生的原因。在教师方面,突出表现为“只重个人利益,课一讲完,夹包就走,从不向学生过问什么,致使学生人格、智能发展遇到许多阻碍”[20];在学生方面,主要表现为高等教育扩招后进入高校的学生鱼目混杂、层次不齐,影响和削弱了大学课堂敬畏感。

其四,课堂技能倾向过度。受就业形势严峻的影响,高校普遍加强了大学生技能与课外实践方面的课程与培训,以适应社会和大学生求职的需要。但是,过度的技能倾向,使得大学课堂像个“一个超级市场,在这个市场上,任何东西,只要它能有销路,都可以列入大学手册”[21]。而且,过于强调技能与课外实践方面的课程与培训,会导致大学生思想和知识上的浅薄和孤立,并降低教育的价值[22],最终影响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其五,课堂中的“炫富”倾向。前不久云南大学副教授尹某在课堂教学中炫富引起社会热议,其中褒贬不一。究其实,课堂“炫富”和“嫌贫爱富”恰恰道出了一种真相,那就是在当前的高校及课堂中,不少教师已经迷失自我、抛弃责任、唯利是图。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教授针对这种现象曾表示,不少教授已经异化为经济的机器,甚至堕落为经济动物或者科学的骗子。“当学者被异化,危害的不仅仅是学术和学术共同体内部,而且会毒害整个社会”[23]。

三、大学课堂敬畏感的重建路径

大学课堂敬畏感源自教育信仰和尊重知识,因此,要重建大学课堂敬畏感,首先要重建教育信仰,填补大学课堂价值真空状态。就重建大学课堂敬畏感的路径而言,可以从宏观(教育外部)、中观(学校)和微观(课堂)三个层面展开;同时,应是一种双向式(由教育的外部向内部与由内部向外部相结合)的路径。

1宏观层面

国家、社会应切实崇尚教育、尊重知识,并落实到国家与社会的方方面面。要坚持经济与教育(精神)两手抓,而不是发展了经济、荒芜了教育(精神);应真正尊重知识与教育,不仅让知识与教育为国家创造财富,而且要让知识与教育提高国民素质。

2中观层面

一是学校要转变观念,切实重视课堂教学:(1)改变过于注重实用技能培养的现象,并重人文教育;(2)尊重授课教师;(3)加强课堂教学管理;(4)改革大学教师评价和奖励机制,鼓励教师科研与教学各取所长、和谐发展;(5)切实为优质课堂教学创造环境与条件,形成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6)切实提高科研质量,严惩学术不端行为,形成让所有人都尊重大学课堂并对大学课堂肃然起敬之氛围。二是高校教师要增强责任心与爱心,重视教学,关爱学生。应通过认真钻研学科知识,提高课堂教学水平,使科研与教学相互促进、协调发展,从而让课堂成为探讨真理、促进知识发展的神圣之地,成为师生共同提高与发展之场所。三是要拓展学术内涵,建立教学学术观,破除教学与科研二元对立论争,尽快建立有利于全面认识教师工作、鼓励教师全面充分发展的评价和奖励机制。

3微观层面

首先,大学课堂应对大学生“严加管教”。这种“严加管教”不是表面形式的课堂点名、签到、扣学分等,而是一种真正体现“宽进严出”的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大学质量模式。

其次,重视课堂研究。“课堂是教育工作者既熟悉又陌生的地方。熟悉是因为教育工作者经常出入课堂,把课堂作为教书育人的主要阵地;陌生是因为尽管教育工作者与课堂关系密切,但他(她)们很少关注和研究课堂”[24], 以至于课堂“教条化、模式化、静态化、单一化”[25]。要改变上述情况,必须重视课堂和课堂研究,“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 [5](P3-8)。

四、结语

崇尚教育、尊重知识、建立教育敬畏感是建立高等教育强国的前提条件和基础。然而,教育敬畏感源自课堂敬畏感,重建教育敬畏感首先要重建课堂敬畏感。只有大学课堂成为“探究高深学问、精神与心灵得到净化与熏陶” 的神圣之地,才能真正传播与散布教育与知识的尊严与敬畏;才能让人感到教育和知识的威慑力与震慑力;才能形成良性循环:尊重教育与知识――热爱教育与知识――探究教育与知识――教育与知识发挥和显现作用。

对大学课堂的负责,就是对大学生的负责;对大学生的负责就是对教育、国家、社会和人类及未来的负责。这不仅是回归大学之道[26]的真正意蕴,而且是“让每一个中国人活得幸福而有尊严”[27]的起点。

[参考文献]

[1] 李培根.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国家还需何种高等教育理念[EB/OL]. .

[2] 项贤明.教室里的强国动力:教育在近现代世界主要国家崛起过程中的重要促进作用[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5-13.

[3] 袁贵仁.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90.

[4] [日]金子元久大学教育力[M].徐国兴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76.

[5] 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论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深化[J].教育研究,1997(9):3-8.

[6] 眭依凡.大学庸俗化批判[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7):32-28.

[7] 纪宝成.办学结构趋同化是中国教育的悲哀[EB/OL]..

[17]沈晓丽,等大学生逃课,谁的责任?[EB/OL]..

Rebuild the Reverence for Class in Higher education

HE Xiao-lei, LIU Qing-bin

(School of Education,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Zhejiang 310028, China)

大学课堂范文6

课堂管理过程中,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是一味的传授知识,而应组织学生发现、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组织学生营造和保持教室及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等。通过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使学生实现创造性的发挥。在课堂上,教师要努力做到帮助学生选定合适的学习目标;确认和修正学生采取的途径;指导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等。总而言之,教师的主要职责是指导学生的学习策略,让学生学会学习。

大学英语学习,即英语语言学习,故在课堂的形式上有别于其他课堂。在语言课堂上,学生对教师的提问保持沉默,只有教师独自一人“干巴巴”地讲授,这样显然行不通。每位教师需了解学生课堂学习过程中的各种心理活动过程,采取恰当的干预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教学的有效性。所以,重视大学英语课堂管理,探讨如何提高英语课堂管理的策略非常有必要。下面将探讨大学英语课堂管理的三个方面:

1课堂纪律

课堂纪律即课堂规则,教师制定科学合理的课堂规则,并将之转化为学生的自律,从而帮助学生通过自律来自己充分享有个性发展的自由。创设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给学生学习说的权力,体现教育的开放性。但是,教师必须明白任何事都需要纪律的维护。在教学过程中,如有些学生爱讲话,谈些与课堂无关的话题,这时教师就需要适时的介入,让学生自己明白纪律的重要,并让其知道纪律不是约束他,而是帮助他更好地进行学习。相反,如在讨论过程中,有学生跨组交谈,或偏离自己的讨论话题等,教师对他的行为不应当成纪律问题来约束他,而是引导或是适时地提醒他。对于违反课堂纪律的学生,该如何正确地处理呢?第一,利用如目光接触、手势、身体靠近等身体语言。如发现有学生上课睡觉,教师可以先向他投射去严厉的眼神,停留三秒,示意他上课期间做了不该做的事。如此这样,学生还不能领会,教师则可以故意地走到他身边“轻碰”他,甚至点名他回答问题。第二,惩罚时要讲究方法。为了减少学生上课时的不好行为,教师可以先表扬他好的地方,再适时地提出他那些不好的行为。如某个学生玩手机,教师则可以在他回答问题时表扬他。或者,教师也可通过表扬其他同学来对他形成压力,在这种“同龄人压力”中促使他学会自我控制。第三,表扬要具体和及时。在课堂纪律管理中,表扬的内容应是具体的课堂行为;对表扬的学生应及时,且强化。

2课堂提问

课堂提问是最典型的教学语言,它对于启发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氛围,提高教学效果有着重要意义。根据问题的不同,英语专家将问题分为展示性问题和参考性问题。展示性问题又被称为YES或NO问题;参考性问题也被称为WH问题。根据问题的不同特点,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教师可以随时调整提问方式,交错使用不同的问题,促进学生参与,从而让学生学有所获。在提问的过程中,教师还应掌握几个原则。提出的问题1)能激发学生的潜能。2)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3)能训练学生的思维。教师巧妙的问题设置,可促使学生积极思考,而思考,则是学习的灵魂。另一方面,学生在回答完问题后,教师的评价也很重要。如果说提问需是有效的,那教师的评价也是如此。评价的的过程可以肯定或否定,但必须遵循一条原则,评价必须具有积极性或激励性。对于回答正确的问题,教师可进一步地加以启发从而以激发他(她)更多的潜力。而对于错误的回答,教师可转换方式进行引导,维护他们的自尊心和求知欲。总而言之,老师的一言一行都要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3课堂活动

通常,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活动包括有1.知识传授型活动。2.课堂延伸型活动。3.基本技能培养型活动。4.影视欣赏型活动。5.听说与交际能力培养型活动。6.语言能力展示型活动。7.网络辅助型活动等。课堂讲授环节则以传授知识为主,课堂延伸型活动则为学生利用课外时间浏览与教材相配套的教学光盘或教师在网络上的课件等。英语这样语言类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课堂上,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就某些思辨性强的话题进行辩论或演讲,又或者组织学生自编、自导、自演英文短剧。此外,在开展课堂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现有知识经验,将智力因素和费智力因素相结合,着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同时,教师也要注意自身的素养和个性特征。一个平易近人的教师可以使用游戏法进行教学,不仅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也心情愉快,相反,一个表情严肃的教师则无法达到这样的效果。所以,教师要学会扬长避短,根据自己的特点发挥自己的优势,从而采取恰当的教学方法开展课堂活动。

大学课堂范文7

【关键词】大学英语;课堂管理;地方高校

近几年,越来越多的地方高校为了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地方培养高素质的艺术体育类人才。只要条件成熟,这些高校一般都开设艺术和体育类的相关专业。每年招收的艺术体育类学生也越来越多,因此也针对艺体类学生专门开设大学英语课程,其相应的大纲要求、教材、考试等方方面面都比一般的大学英语课程较低。

一、问题的提出

(一)学习态度

大多数艺体类学生把时间精力都集中于专业课的学习,因此对英语学习的重视度不高。他们认为大学英语这样的校级公共课就是只要有签到率,敷衍应付就能通过,根本没有在意学习效果。很多学生只在上这门课时才学英语,课后根本就不复习,更别说预习。如果老师不打考勤,就索性不来上课了。即使来上课,遇到不会,听不懂,阅读材料里的单词,语法一知半解时就很容易厌学,注意力也容易被手机所吸引。

(二)学习需求

艺体类专业学生在艺术体育方面都有一技之长,但是学习和文化生活背景上的差异还是非常大的,对学习英语的目标定位都各不相同。换句话说,艺体类学生都是非常有个性的,在心理层面都有不同的需求。而一般每个班的人数在50人左右,老师也很难兼顾每个学生的需求。即使有需求,大多数学生也是为了通过“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而学英语,因为如果没有通过,毕业时是拿不到学位证的。

(三)教务管理制度

笔者所在学校大学英语是采取的是分级教学,一般通过入学时的英语分级考试把艺体类学生分为A级和B级,成绩稍微好一点的分入A级,其余分入B级。学校的教学管理采用学分制管理,即老师的上课时间地点是固定的,由学生先选课程,然后选上课的老师。通过几年的实践,学生一般选课首先想到的是这门课好不好通过,这门课的学分好不好拿;老师给的分高不高,如果给分高,那么评奖学金优势就大。客观地讲,这个分级教学和学分制管理的选课方式并不能彻底解决艺体类大学英语课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二、艺体类大学英语课堂管理研究

(一)明确课堂纪律

虽然是大学课堂,但对艺体类学生来说,他们的自律性比较低,教师在每学期第一次课就应在全班明确课堂纪律。比如:上课不能迟到、早退;上课必须带教材;上课不能睡觉、吃零食、玩手机;课堂测试不能抄袭同学的答案等。教师不能对违纪的学生置之不理,而应设置相应的处罚制度,来保证良好的课堂纪律。这也是保证一定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前提,同时也可以帮助艺体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尽量营造交流和沟通的课堂氛围,促进课堂互动

笔者所教的艺体类学生最大的优点就是情商较高,他们喜欢和老师沟通交流。但如果不加强课堂管理,沟通交流主要还是围绕着请假,出勤,补交作业等违背学习规律的话题上,通过沟通交流希望老师能宽大为怀,网开一面。其实可以利用艺体类学生的这一特点把他们往健康的课堂交流方式上引导,增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关系来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这种交流不是简单的老师用英语提问,学生用英语回答的形式。形式上可以把一个50人左右的班分成4至5人一组的若干个固定的小组,小组长可以轮流当,小组的表现好坏取决于每个组员的学习和贡献以及小组的凝聚力。小组成员可以通过组员或老师的帮助,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必要的学习,在这个过程中有效的建构知识。同时,也让整个学习小组共享自己的学习成果。这样也不会产生对老师单独点名提问的恐惧感和消极评价的焦虑感。小组合作的精神也得到了一定的培养。老师对学生的纠错,评估和反馈也会更加有效。甚至还可以进行自我评估和组间的互评。在英语教学模式上,可以采用基于项目的学习模式或者基于任务的学习模式。以前者为例,笔者通过教材中有关英语旅游介绍和广告材料的基础上,要求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收集文献,阅读资料,通过调研、考察等手段,发挥艺术和体育类的专业优势,用英语设计一个校园一日游的可行性报告。学生还是非常喜欢这种基于实际生活体验和真实环境相联系的方式,发挥主观能动性,挑战,通过合作学习,自主学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最后每个小组都能够拿出属于自己的最终“作品”。

三、结语

课堂管理始终贯穿整个大学英语课堂。针对艺体类学生的大学英语课堂管理不仅是维持日常上课的课堂纪律和课堂秩序,完成教学目标,而且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和学习自主性,通过小组任务的形式把每个学生都纳入整个课堂教学,以保证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活动有效地开展和进行。

参考文献:

[1]孙志军.基于项目的学习(PBL)在商务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2).

大学课堂范文8

【关键词】对分课堂 教学新模式 自主性 创造性

一、引言

在新媒体和信息技术的巨大冲击下,高校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和方式呈现多元化趋势,教师所能传授的远远无法同网络上的知识量相比。学生也不再以记忆知识为主要学习目的,而要掌握获取和加工信息的能力,并发挥学生本身的创造性来创生出新的知识。传统的单纯传授式、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已无法迎合当今社会对人材培养的要求,教学改革势在必行。课堂由于其特殊的属性,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主要场所,课堂质量是教学质量高低的一个决定性因素。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课堂教学思潮的历史演变,从“以教代学”―“以教导学”―“先教后学”―“变教为学”之蜕变,其间凸显的表象是教与学双方在课堂时间利用率上的变化,即从“全师型”到“全生型”的演进,从“教师包讲”到“学生自治”的出新。“对分课堂” 便是在这样的教学思潮的演变中应运而生,此外,“对分课堂”是在国外先进教学理论的支撑下,融合中国学生的实际情况,创造出“中国化”“本土化”的教学新模式。

二、对分课堂的内涵阐释

对分课堂的核心理念是把一半课堂时间分配给教师进行讲授,另一半时间分配给学生以讨论的形式进行交互式学习。这种教学模式是结合传统课堂与讨论式课堂各自的优势,适合中国学生的现实情况所提出的一个新的课堂教学模式。类似传统课堂,对分课堂强调先教后学,教师讲授在先,学生学习在后;类似讨论式课堂,对分课堂强调生生,师生互动,鼓励自主性学习。

对分课堂将教学活动划分为三个清晰的环节,分别为讲授(Presentation)即教师在课堂上对知识的重难点进行详细阐述,帮助学生了解知识的框架,为学生课后深入学习扫除障碍;学生课后需要内化吸收(Assimilation)即学生在课堂教学之后通过个性化深入学习将知识内化为个人的经验,是学生创造力培养和自我发展的过程;下次课学生展开讨论(Discussion),根据学生自学和思考的成果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分为小组讨论、组间讨论和全班讨论三个环节。因此,对分课堂也可简称为PAD 课堂。其最关键的特征是把教师讲授和学生讨论的时间错开,让学生在课下有一周左右的时间自主安排学习时间,进行个性化的内化吸收,实现“隔堂对分”;有时根据学科的特点或课堂教学设计,采取“当堂对分”的形式,但仍然要强调学生需要课上有自主学习的时间来进行内化吸收。

通过“对分”的形式,使学生不再是单一讲授式教学中被动的接受者,教师也转向引导者和参与者的角色,帮助学生通过听课、自学、作业、讨论等方式对知识进行积极建构,增进了教学^程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使教师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发挥,最终提高了教学质量。

三、传统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及存在的问题

多年来,我国外语教学强调重模仿、记忆的语言技能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分析问题和提出见解的能力没有得到应有重视。也就是说,我国的英语教学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着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下面听的单纯传授式教学,学生知识的获得处于比较被动的状态。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中,学生所要做的只是掌握教材中的知识,并且是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而不是主动地建构知识。在当今知识激增和速衰的时代,这样的教学模式显然无法培养出学生发现新问题、运用新方法、提出新见解的能力,更不可能培养其创造力和创新精神,最终导致学生英语应用能力培养的缺失。

学习不是死记硬背,而是一个“积极地从所发生的事件中寻求(甚至加强)意义的创造性过程”。目前很多研究都已表明,目前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的英语学习能力普遍较低。因此,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把培养学生积极主动、自主学习英语的能力作为教学目标之一。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和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大部分学生已形成了英语学习以应试为主要目的、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等传统观念。要消除学生这种偏见,首先在“教”的过程中,教师应帮助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分析和理解,给学生发挥的自由,而不是简单地告诉学生现成的知识。总之,英语学习不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过程,而应是学生建构自己的语言知识和能力的过程,应是一种“产出性学习”。

在我们大力提倡教育改革,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对分课堂教学理念对英语教学有着深刻的启示,对我国创新型英语人才的培养有着积极的借鉴作用。

四、对分课堂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实践及其价值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所讲授的是知识的主要框架及其学习内容的重难点,这就要求教师不必事无巨细地把所有知识都交给学生,而是引导他们去学会如何学习应该学的知识,最终达到学会学习的目的。所讲授的内容与学生课后内化和下次讨论的过程直接相关,学生如果不认真听课的话,后续的学习过程将遇到更多的困难。在接受了教师所讲解的基本框架和重难点,并课后将此内化为自己的经验之后,每个学生需要带着课下自己学习的成果来参加下次课堂讨论。在有准备的讨论中,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可以自信地阐述自己的成果,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促进课堂学习的投入性和课外学习的积极性。

此外,在考核方法上,对分课堂强调过程性评价,并关注不同的学习需求,让学生能够根据其个人的学习目标确定对课程的投入,并以此作为评定学生学习成果的标准之一,在一定程度上会使大学生考试之前临时抱佛脚的现象得到改善。过程性评价强调评价者与被评价者的交互作用,强调评价者对评价情境的理解,强调评价过程本身的价值。“对分课堂”把优质学习应该付出的努力和时间分散到整个学期,避免学生为了考试分数在临考前抱佛脚,考后迅速遗忘的现象。

总之,对分课堂的教学模式和评价方式本着发展学生的创造力,使学生学会学习的原则,创生了新型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提高,这符合当今学习化社会对人材培养的准则。

参考文献:

[1]Candy,P.Self direction for Lifelong Learning[M].California:Jossey_Bass,1991.

[2]Spior,R.J.et al..Constructive Flexibility,Constructivism,and Hyper text:Random Access Instruction for Advanced Knowledge Acquisition for Ill-structured Domain[A],1991.

[3]陈瑞丰.对分课堂:生成性课堂教学模式探索[J].上海教育科研,2016.3.

[4]范琳,张其云.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与英语教学改革的契合[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4).

[5]何其莘,殷桐生,黄源深,刘海平.关于外语专业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1).

[6]李永安.我国大学课堂教学的改革策略[J].中国高等教育,2013(5).

[7]潘涌.新中国课堂教学思潮的跨世纪演变[J].课程・教材・教法,2015(8).

[8]余请称,许苹.当代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实践内涵:一种反思的视角[J].教育科学研究,2014(1).

大学课堂范文9

关键词:小步走 小活动 小问题 小组 交流 细节

新课程改革提出:“要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贯彻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培养有知识、有能力的学生,成为我们面临的首要问题。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谈谈如何在教学活动中从“小”着眼,以“小”博“大”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素质。

一、小步走,实现大跨越

每一节数学课都对应的有一定的教学任务和目标,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可以依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分解,循序渐进地达到预期效果。例如,在“反比例函数性质”第一课时的教学活动中,在教学设计上,在一次函数性质的基础上分为:图象、向限、增减性三个方面引领学生展开学习活动,其中的“图象”部分还可以分为k0两种情况,其他两个方面也还可以再分。这样,层层分解,降低知识点的难度,有利于学生展开探索,让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一小步一小步很轻松地总结出反比函数的所有性质,实现课堂目标。这个思路在处理初中数学的一些难点问题时,效果比较理想。

二、小活动,出奇效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生活,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数学活动,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投入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课堂教学中,从而获得知识经验、形成技能。相对于其他学科而言,数学教学并不是声情并茂的,而是“枯燥”的,怎样使数学课堂更出彩、更有吸引力,就是我们数学教师值得注意的一个问题。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设计时,可以巧妙地结合知识,设计相关的教学活动,让课堂更具吸引力。例如,我们在教学“统计”的时候,可以以“新沂市第十中学初中生的时间安排”为题,展开一次“课外阅读时间”的校园调查,让学生应用学过的统计知识,在教师引导下设计好活动步骤。这种活动的开展,比课堂上单纯的讲解要更贴近学生生活,又让学生亲身体会到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能力的同时,又收到课堂讲授达不到的效果,一举多得。

三、小问题,显实效

“数学作为一门应用广泛的重要学科,一度被誉为是启迪人类智慧的催化剂、思维锻炼的有氧体操。”①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能自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并解决问题,这是新课程标准提出的重要理念,这一目标的实现中也伴随着思维能力的培养。我们在数学教学活动中也一直在向这个目标努力。在课堂中,突显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学生能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就显得尤为关键。学生所提出的问题不在于它的难度和深度,而在于它是否能推动教学活动的开展和继续,哪怕是一个细小的甚至于一个错误的问题,也有可能伴随着本节课的一个亮点的闪现。比如,在教学“不等式组的解法”时,我先给学生一点时间,让他们先谈谈解法猜想,其中一个学生就提出:是不是和解二元一次方程组一样呢?首先,不管他的想法对于错,我们都可以看出他将过去所学知识联系到了新知识,这就应该是一个值得肯定的地方。其次,他的问题绝对会在班级中产生共鸣,这就显示出这个小问题的影响力。最后,当我们介绍完解法后,就会给这些学生造成巨大的冲击,猜测对的,有冲击,猜测错的冲击则更大,可想而知,教学效果一定很好。

四、小练习,大作用

苏步青教授说过:“多演算习题,第一是为了加深基础概念、定义、定理(包括证明)的理解;第二是为了训练我们的运算技巧和逻辑思维。”教师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设计“精炼”的“小”练习题以达精讲精练的目标,提高课堂效率。“所谓精炼,就是教师要把精力放在重、难点上,要把握住关键去练习。”②为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以小练习为主,如在教学有理数运算过程中,我们要在每一节课都设计一些口算题,既能使学生巩固了知识,又能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

五、小组化,促交流

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生的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增加学生参与教学的兴趣 ,有利于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与增强”③,它可以增加学生主体参与的机会,是达到参与机会平等的有效途径。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体会和运用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所以,在数学的教学活动,我们可以建立4~6人的小组,变过去的“单打独斗”为“团体做战”,给学生搭建合作交流的平台,真正体现课程标准理念,既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又使学生进一步获得数学活动经验。

六、小环节,重延伸

在数学教学活动的设计中,针对不同的知识类型,我们可以设计更加灵活的小环节,让课堂得以延伸拓展。比如,在教学“勾股定理”时,我们可以设计“你知道吗?”这样一个小环节,多媒体展示勾股定理的产生与证明,让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之余,提高数学素养。更重要的是,小环节的设计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他们就会把知识的探索由课内而转至课外,自主地展开独立的学习活动,在深化对知识的理解的同时,又将所学知识进行了挖掘,既丰富了知识,又提高了自主学习的能力。一个小小的教学设计可以延伸更大的世界,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关注。

“细节决定成败”,我们只有从细节入手,抓好课堂教学活动中每一个“细小”之处,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效率,夯实基础知识,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促进学生的发展。

注释:

①肖军武.基于创新思维培养的中学数学教育研究[J].求知导刊,2015(2).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