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城镇供水协会工作计划集锦9篇

时间:2023-03-03 15:57:32

城镇供水协会工作计划

城镇供水协会工作计划范文1

以科学规划为前提,坚持以人为本,突出资源优势,凸显特色功能,强化产业支撑,优化空间布局,实施综合开发,增强集聚能力,加快我县城区东拓进程,逐步实现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就业和社会保障的一体化,将镇建成规划先行、功能齐备、设施完善、生活便利、环境优美、保障一体的滨江宜居商贸重镇。

二、目标定位

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编制示范性综合改革小城镇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力争在5年内,镇基本形成布局合理、特色明显、适度超前、生态优美的发展格局,基本建立并发挥小城镇特色优势的体制机制和配套保障政策;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完善;特色产业基础初步建立逐步健全;小城镇居民基本享有与城市居民同等化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辐射带动能力较强的滨江宜居商贸城市综合体基本建成的目标。

三、政策措施

(一)土地利用方面

1、优先保证镇建设用地指标供应。适当增加示范镇房地产开发用地计划指标,在符合规划、项目落实、节约集放情况下,县国土部门在年度土地利用计划指标安排上予以优先保障,按批次报批农用地转建设用地和土地征收,在规模限制上适当予以放宽。

2、加强示范镇集体土地所有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和宅基地使用权登记发证工作。实施村庄整治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鼓励镇将农村建设用地整理复垦为耕地,通过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有偿转让指标,转让资金全额返还镇。

3、建立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除宅基地外,合法取得的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的土地,可以依法转让,出租和抵押。县国土资源局要开展镇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业务,通过公开规范的方式转让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

(二)城镇建设方面

4、统筹镇区规划发展。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编制示范镇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对镇区主要出入口、主干道沿线、滨江景观带、商贸街区、广场等地段和节点地区,可结合详细规划开展城市设计。

5、支持房地产业发展。重点培育和发展普通商品房市场和保障性住房,大力引导实力强,信誉好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入镇进行成片综合开发,逐步开展旧镇区改造和新镇区开发,加强镇区个人建房管理,小城镇规划区范围内一律停止个人建房零星批建,提升滨江宜居城镇建设。

6、加强和完善道路交通建设。充分利用铁路、和国道交通优势,加快推进渡口高速互通口等对外交通和镇规划区内道路路网的建设。

7、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凡列入镇规划的防洪排涝、公交车站、教育、医疗卫生和计生服务、保障性安居工程、文化体育商场馆、公园以及污水、垃圾转运站等排水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项目符合条件的,列入县政府年度重点建设项目,加快审批,实行特事特办,重点项目倾斜政策。

8、加强水电供应管理。镇规划区内的供水管网纳入城区自来水厂管理,并加快供水管网的延伸。电力线路维护和管理按城区标准实施。

9、加强园林绿化工作。镇规划区内绿化覆盖率达25%以上,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提高到10平方米以上,建成2.5公顷公园一个。镇区和新建居住小区绿地率不低于30%。县林业部门要协助镇制定绿色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过程中重点抓好技术指导和提供苗木标准。

(三)财税方面

10、基础设施及环保项目享受税收优惠。对企业化的基础设施及环保项目的收税标准,有关部门要依照《公共基础设施项目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规定范围、条件和标准予以优惠,如企业化投资福利院或九年义务教育的学校的公共基础设施项目的,相关的规费应予以免征,企业化投资环保项目的,可进行相应的补助。

11、拨补部分服务业项目缴纳的税款,主要为新入驻镇的大型商贸企业,金融保险企业。

12、其它新增税收奖励。

13、土地出让金收益金额通道。

(四)管理服务方面

14、开辟快捷通道。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省、市产业发展导向,符合镇总体规划和产业布局的项目,县直相关部门提供快捷审批通道,简化审批程序,特事行办缩短审批时限,为项目生成、落地、建设等提供优质服务,确保项目早落地、早开工、早出成效。

15、加强项目协调指导。县政府建立定期项目会审会议制度,研究推进小城镇综合改革建设试点工作。对镇项目立项、审批、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县直有关部门应加强指导,指派专人负责提供项目审查、咨询、指导等全面服务工作,县发改局负责组织推动和统筹协调,抓好重大项目的立项指导和实施,县建设规划部门负责组织编制小城镇建设专项规划和控制性详规,并配合选定启动区,引导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县国土资源局负责指导土地资源合理配置,推进土地整治增减挂钩,县财政局负责加大对镇的财政扶持力度。

(五)农业、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方面

16、加大对资农资金的投入。县财政每年安排一定的支农专项资金给镇,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17、加大教育、卫生投入。县财政每年安排一定教育专项经费和卫生专项经费。上述专项资金额度由镇提出安排分配方案,由县财政按有关规定统一安排。

18、加快社会事业发展。镇卫生院提升为乙类卫生院,并进行选址修建。职业中专(含中高)、梅埔中学、中心小学、渡口小学和中心幼儿园等建设均应列入校安工程项目,建设资金由校安工程专项经费和镇政府共同筹措。

(六)筹融资方面

19、拓宽融资渠道。镇可探索组建政府主导的建设投资开发公司,统一负责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投融资和经营管理,实行综合项目开发,滚动发展。通过BOT、BT项目融资,经营权转让等方式,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领域的建设和经营。积极探索部分公用设施逐步实行有偿使用制度。通过拍卖公共设施、场所、大型文化体育活动的冠名权、有限期承担企业广告等形式,增加建设资金的来源。

20、创新金融服务方式。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快推进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不断扩大有效担保物范围。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有针对性地培育和巩固消费信贷增长点。

(七)其它方面

21、机构编制和人员配备。加强镇现有在编在岗人员的分配使用。

22、户籍管理制度。实行按居住地登记户口的户籍管理制度,凡在镇建成区内有相对固定居住处,有稳定职业和生活来源的人员,符合相关规定的,可申报居民户口,凡购买镇商品房的购房户,可以家庭为单位办理居民户口,其医疗、社保、教育享受镇区居民的同等政策,促进人员的合理有序流动。

城镇供水协会工作计划范文2

关键词: 城镇;防洪能力;生态环境

中图分类号:[F2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引言:

近年来,城镇化急剧发展,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城镇水利作为城市基础设施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承担着城市防洪、供水、排水、航运、水环境等功能,是城镇生态系统和景观系统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城镇建设中,对水利建设,特别是水环境综合治理提出了更多、更新的要求。

城镇水利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城镇防洪标准偏低,洪灾损失越来越大

我国大部分的城镇都依河而建或河流贯穿其中,由于城镇现状防洪标准低,仅为五年一遇―十年一遇,有些县城几乎不设防;同时由于城区扩张,大面积地面硬化,使得暴雨产生的径流量成倍增加,峰值更为集中,加上受外河水位顶托,使得内水排不出,外河又倒灌,而目前大部分城镇几乎没有排涝设施,造成城区内排水系统不畅,排涝设施不足,随着城镇的发展以及城市的辐射作用,人口与财富从农村向城镇大量集中市,同量级的洪水造成的灾害损失要远比以前大,如鹿寨2005年的“6.19特大洪水”鹿寨洪峰水位为86.03米,洪灾损失为3.5亿元,而1974年“7.18特大洪水”鹿寨洪峰水位为86.98米,洪灾损失为0.28亿元。

(二)生态系统的破坏,导致洪水频率高

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由于人口增长、工业和对环境的忽视,在城镇建设中,土地利用价值高,受经济利益驱使,为了多争一块土体,盲目侵占河道和蓄滞洪区,人为缩窄河道,使得城区水面积急剧减少,天然调蓄功能不足,内河排水不畅,易淤积、堵塞洪水通道;因蓄滞洪区面积被侵占,造成原有满足设计排涝要求的排涝设施排涝能力不足;由于上述的原因,使得暴雨时,人为产生新的洪涝灾害,街道被淹成为常见病,加大了城区洪涝灾害的发生。

近年来,受利益驱使,一些地方大量种植速生桉,改变了生物多样化,植被雨水截渗能力差,城镇周围生态环境恶化,洪水发生的频率也是越来越高。

鹿寨县对亭水文站水位1988年—2008年20年间,超过警戒水位81.7米的有11年,超过危险水位83.7米的有7年,超过超危险水位84.7米的有6年。对亭水文站水位达到危险水位83.7米的时候,鹿寨县城已经进水,这个机率相当于2年一遇洪水,由此可见县城发生洪涝灾害的频率还是很高的。而在1998年¬——2008年10年间,超过危险水位83.7米的就有6年,这就是说县城发生洪涝灾害呈越来越大,越来越频繁的趋势,随着县城城镇化的快速发展,由于洪灾产生的水毁损失也必然会越来越大,县城防汛抢险的任务也会越来越重。

(三)城镇水利缺乏专项规划,水利功能得不到整体发挥

在城镇建设过程中,对城区防洪规划较为重视,特别在“98洪水”后,各地编制了或正在编制科学、可行的城区防洪治理规划,并开始实施,而对排水以及作为城市生态系统和景观体系特殊载体的城市水利,则没有专项的整体规划,仅对某一小区域内水系进行景观设计,缺乏对整个城区水系的滞洪排泄雨洪、为工农业供水和城市景观等多种功能的综合考虑,使得城镇水利的减少洪涝灾害、净化环境、提供公共绿地和旅游休闲等各项生态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

由于体制上的原因,城区防洪规划和城市道路、排水等市政工程规划分属不同的部门,水利部门只进行河道的防洪规划,城建部门负责城区的排水及用地规划,市政部门排水标准与水利部门要求的排涝标准不一致,使河道防洪治涝与城区防洪治涝截然分开,难以协调。

二、城镇水利问题对策探讨

(一) 对城镇进行专项水利规划

水利作为城镇基础设施的一个重要方面,应与道路等基础设施一样,围绕城市或县城总体规划的总目标,同步规划,同步协调,并以专项规划报告作为城镇总体规划报告的附件,正式列入总体规划内容,报有关部门批准实施。

城镇水利规划应以城区为主,兼顾农村,城乡一体化。要确保防汛安全,不能让城区的经济文化生活因洪涝灾害而遭受损失;由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转变,改造整治内河水系,以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满足城区引水、排水和生活环境的需要,建立多功能、高效益的水保护综合体系,促进城市开发和品位提升。

主要规划项目为防汛、引水、排水、水环境等。防汛主要是根据城镇规模和国家防洪标准确定的防洪治涝标准,采用加高加固现有防洪堤等工程措施,提高城市抗洪能力。引水和排水是城市水利规划的重要内容,要统一规划水源,合理调度水利工程,引入高质量的水;通过暴雨峰值和径流量计算,确定城区的排水出路,完善排涝设施,保证有水排得出去。水环境的治理则保留水面积,通过清淤疏浚、截污、亲水护岸、水利设施改造、立体绿化等措施,控制水环境,实现水清、流畅、岸绿、美观的目标,成为城市公共生活的重要场所。

(二) 加强城区河道水系的综合治理

河流是城镇文明的发源地,也是城镇景观环境的重要依托,由于城区发展以及管理上的不善,使城区内河道成为城市排污沟,集污水和洪水为一身,恶化了人民的生活环境,制约城市发展。目前,对城镇水系进行综合治理得到了人们的重视。城镇建设初期,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坚持水利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建立起良好的河流景观与滨水环境,绿依水,水依城,将城区建设成与水融为一体的特色景观环境。

(三) 加快实施水务一体化管理步伐

城镇水利是一项综合工程,承担着防洪治涝、供水排水、排污治污及生态环境的建设。目前,水资源管理体制仍是水利部门管水源和防洪治涝,城建部门管城区供水和排水,环保部门管理污水。管水和防洪治涝的不管城区供水、排水和治污,管供水和排水的不管水源、防洪治涝、治污和河道上下游的关系,甚至出现河道排涝和城区排水标准不是同一体系,块块管理,各自为政,不能统筹兼顾,全面规划,使水利设施难以合理安排,并充分发挥作用。应加快水务一体化管理步伐,将涉及水事务的统一管理,使城市水利实行统一、高效、有序的管理体制,由水利部门对城区的防洪治涝、供水、排水及水环境治理统一规划,研究防洪减灾措施,保证高质量供水,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四) 加大对城市水利的投资力度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居住城市(城区)的供水质量、生态环境的协调美化要求越来越高,洪涝灾害造成的损失也越来越大,对水利建设要求也相应提高,其所需资金较大。要坚持多渠道、多层次、全社会办水利的办法筹集资金。

城镇供水协会工作计划范文3

一、明确改造任务

(一)工作目标。通过小区基础设施改造、居住环境整治完善、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提升,力争用5年时间,把建成年代较早、失养失修失管、市政配套设施不完善、社区服务设施不健全的城镇老旧小区(含单栋住宅楼)改造成基础设施完善、公共配套设施齐全、居住环境整洁、安全健康、管理有序、文明和谐的居住社区,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2020年,全省新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1020个,涉及居民17.45万户;到2022年,基本形成符合我省实际的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制度框架、政策体系和工作机制;到“十四五”期末,基本完成全省2000年底前建成的需改造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任务。

(二)改造内容。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内容分为基础类、完善类、提升类3类。

1.基础类。为满足居民安全需要和基本生活需求的内容,主要是市政配套基础设施改造提升以及小区内建筑物屋面、外墙、楼梯等公共部位维修等。其中,改造提升市政配套基础设施包括改造提升小区内部及与小区联系的供水、排水、供电、弱电、道路、供气、供热、消防、安防、生活垃圾分类、移动通信等基础设施,以及光纤入户、架空线规整(入地)等。

2.完善类。为满足居民生活便利需要和改善型生活需求的内容,主要是环境及配套设施改造建设、小区内建筑节能改造、有条件的楼栋加装电梯、5G移动通信基础设施以及光纤到户等。其中,改造建设环境及配套设施包括拆除违法建设,整治小区及周边绿化、照明等环境,改造或建设小区及周边适老设施、无障碍设施、停车库(场)、电动自行车及汽车充电设施、智能快件箱、智能信包箱、文化休闲设施、体育健身设施、物业用房等配套设施。

3.提升类。为丰富社区服务供给、提升居民生活品质、立足小区及周边实际条件积极推进的内容,主要是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及其智慧化改造,包括改造或建设小区及周边的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卫生服务站等公共卫生设施,幼儿园等教育设施,周界防护和高空抛物监测等智能感知设施,以及养老、托育、助餐、家政保洁、便民市场、便利店、邮政快递末端综合服务站等社区专项服务设施。

(三)改造范围。重点改造2000年底前建成的城镇老旧小区,并根据国家年度计划申报要求,适时调整小区建造年限规定。国有企事业单位、省管公房、移交政府安置的军队离退休干部住宅小区、军队及院校所属城镇老旧小区按属地原则纳入地方改造规划和计划统一组织实施。对已享受过其他中央补助资金进行过改造的城镇老旧小区(如节能改造、“三供一业”改造等),依然存在市政配套设施不完善、社会服务设施不健全、居民改造意愿强烈的,逐步纳入改造规划和计划,但同一改造内容不得重复使用中央补助资金。不得将计划征收拆迁的小区(含独栋住宅楼)纳入城镇老旧小区改造范围,不得将已经实施和计划实施改建、扩建、翻建的棚户区纳入城镇老旧小区改造范围,严禁借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变相搞房地产开发。

二、多渠道筹措资金

(一)合理落实居民出资责任。按照谁受益、谁出资原则,鼓励引导居民出资参与城镇老旧小区改造。通过建立奖补政策,鼓励引导居民进行门窗更换和水表、电表表后改造。鼓励居民通过让渡楼面资源、小区公共收益、投工投劳等多种方式,积极支持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业主共有物业管理区域内的广告、便民服务亭、停车、充电、智能信包箱等经营收入,可用于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及物业管理。各地要结合实际,研究出台住宅专项维修资金用于城镇老旧小区改造的具体办法。支持居民提取住房公积金,用于加装电梯等自住住房改造。

(二)加大政府财政投入。积极申报争取中央财政专项资金、中央预算内投资等中央补助资金,省级财政予以一定支持。中央和省级财政补助资金主要用于市政配套基础设施改造提升以及小区内建筑物屋面、外墙、楼梯等公共部位维修等。省直有关部门在安排专项补助资金时,要对城镇老旧小区改造配套项目给予支持,对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中符合省级专项资金使用条件的社区综合服务建设项目给予补助。市州、县市区政府对城镇老旧小区改造给予资金支持,可纳入国有住房出售收入存量资金使用范围;要统筹涉及住宅小区的各类资金用于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认真落实国家关于城镇老旧小区改造相关税费减免政策。

(三)鼓励专业经营单位积极出资。电力、通讯、有线电视、供水、燃气等专业经营单位要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主动参与支持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涉及管线的迁改、规整费用,由相关专业经营单位和地方共同承担,具体比例由各地研究确定。改造范围内的电力、通讯、有线电视管沟、站房及箱柜设施,土建部分建设费用纳入财政支持,网络缆线、电线等更新及规整入地由专业经营单位组织实施。鼓励小区楼面资源对5G等移动通信基础设施开放。

(四)支持金融机构提供信贷服务。国开行省分行、农发行省分行等金融机构要结合各自职能定位和业务范围,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依法合规加大对城镇老旧小区改造的信贷支持力度,并积极争取金融政策倾斜支持。各商业银行要加大产品和服务创新力度,在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前提下,依法合规对实施城镇老旧小区改造的企业和项目提供信贷支持。

(五)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进一步放开与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关联的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和运营市场,做好基础类、完善类、提升类相关建设项目打捆发包,鼓励引导社会和民间资本通过直接投资、间接投资、参股、委托代建等多种方式参与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渠道多样化。支持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实施运营主体采取市场化方式,运用公司信用类债券、项目收益票据等进行债券融资,但不得承担政府融资职能,杜绝新增地方政府隐性债务。推广特许经营、建设—拥有—运营(BOO)、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等模式参与改造。社会和民间资本参与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可享受市场准入、产业扶持和税费减免等优惠政策。

三、加快审批进度

(一)推行改造方案联合审查。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方案经居民同意后,可由各地政府组织住建、发展改革、财政、自然资源等部门进行联合审查。联合审查通过的改造方案,作为城镇老旧小区改造项目办理立项用地规划、工程建设、施工许可、竣工验收等审批依据,相关部门直接办理审批手续。

(二)简化立项审批及用地规划许可手续。纳入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年度计划的项目,可依据联合审查通过的改造方案,将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及概算合并为可行性研究报告(代初步设计)进行审批,可行性研究报告(代初步设计)应达到初步设计深度,可研批复中需分类明确基础类(主体改造修缮+配套基础设施)、完善类、提升类投资规模和建设内容(需量化)。不涉及土地权属变化的城镇老旧小区改造项目,无需办理用地规划许可,可用已有用地手续等材料作为土地证明材料。

(三)精简合并工程建设许可和施工许可手续。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应确保建筑主体结构安全。不增加建筑面积、不改变建筑结构的项目,无需办理工程建设规划许可手续。实行项目建设单位告知承诺制的,不再进行施工图审查。涉及新增建设项目、改建和扩建等增加建筑面积、改变建筑功能和结构的城镇老旧小区改造项目,可合并或同步办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和施工许可,实行施工图联合审查。允许将工程质量监督手续和施工许可证合并办理。

(四)实行联合竣工验收。鼓励相关各方进行城镇老旧小区改造项目联合验收。

四、统筹推进实施

(一)坚持政府主导。各地要建立健全政府统筹、条块协作、各部门齐抓共管的专门工作机制,明确各有关部门、单位和街道(镇)、社区职责分工,制定工作规则、责任清单和议事规程,形成工作合力,共同破解难题,统筹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作。

(二)科学编制规划。各地要研究确定年度计划和远期目标,科学编制本地区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十四五”专项规划,明确各年度改造计划,形成“储备一批、在建一批、新开工一批、竣工一批”的良性循环。要综合评估地区财政承受能力,不得盲目举债铺摊子,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应充分论证改造内容、资金平衡等方案,确保纳入年度改造计划的项目按时开工、有序推进、按期建成。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十四五”专项规划由市州政府批准后,于2020年10月20日前报送省住建厅、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

(三)明确实施主体。鼓励多种所有制企业作为实施主体承接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支持有实力的国有企业参与城镇老旧小区改造项目建设。支持市、县政府原有的融资平台通过市场化改制,实现市场化运营,在不承担政府融资职能的前提下,作为实施主体承接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服务。鼓励采用工程总承包(EPC)、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等推进项目建设。

(四)推进片域改造。坚持以改造小区为基本单元,整合推进片域改造,实现养老、文化、教育、卫生、托育、体育、邮政快递、社会治安(如派出所、社区警务室)等各类设施增设、更新,以及电力、通信、供水、排水、供气、供热等管线改造规划计划与城镇老旧小区改造规划计划相衔接,做到整体规划、协调配套、同步建设、全面推进。同时,建立存量资源整合利用机制,落实土地支持政策。改造项目涉及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古树名木的,要严格落实相关保护修缮要求。

(五)完善管理机制。结合改造工作同步建立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社区居民委员会配合,业主委员会、物业服务企业等参与的联席会议机制,引导居民协商确定改造后小区的管理模式、管理规约及业主议事规则,共同维护改造成果。建立健全城镇老旧小区住宅专项维修资金归集、使用、续筹机制,促进小区改造后维护更新进入良性轨道。

五、强化组织保障

(一)落实主体责任。各市州、县市区政府和兰州新区管委会对本地区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作负总责,主要负责同志要亲自抓,把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调动各方面资源抓好组织实施,落实好各项配套支持政策。省政府成立由分管领导任组长的省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作领导小组(名单见附件),研究推进全省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作。

(二)明确部门职责。住建部门要切实担负起城镇老旧小区改造的组织协调和督促指导职责,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加强政策协调、工作衔接、调研督导,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对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作成效显著的地方,将给予有关激励支持。

城镇供水协会工作计划范文4

2007年是建设事业发展极其重要的一年。全省建设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和中央、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深入实施“八八战略”和“平安浙江”、文化大省、“法治浙江”建设等战略部署,以新型城市化战略为引领,大力推进统筹建设、和谐建设和阳光建设,全面落实宏观调控政策措施,加快推动建设行业调整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着力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型城镇建设,努力解决建设领域的突出矛盾和民生问题,推进全省建设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十七大和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的胜利召开。根据上述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2007年要着重抓好六方面工作。

(一)深入贯彻全省城市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推进新型城市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是加快省域城镇体系规划修编工作,形成有利于城乡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完成《浙江省城镇体系规划(2006―2020)》修编工作,强化省域层面城乡规划的跨行政区协调,进一步优化城镇体系,引导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争取2007年通过省政府审查并上报国务院审批。召开城市群发展会议,研究落实城市群发展的协调机制,进一步发挥其在推进新型城市化中的主体形态作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认真做好省城市化办公室日常工作,加强对市县新型城市化工作的指导与协调,开展新型城市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二是全面推行县市域总体规划编制和实施,实现城乡规划全覆盖。认真贯彻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城乡规划工作的意见》,全面推进县市域总体规划,到2007年底,力争全省所有县(市)基本完成规划的编制工作。加快推进县市域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同步编制、同步报批、优先核准。开展县市域总体规划分区规划的编制试点。深入贯彻《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切实加强风景名胜区的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进一步加强自然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的编制工作,促进城乡建设与自然、历史文化资源保护的和谐发展。

三是强化城乡规划实施监管,确保规划落到实处。研究制定城市总体规划(县市域总体规划)局部调整规范程序和强化建设项目选址许可管理的规范意见,积极配合省政府法制办和省人大研究制定《浙江省城乡规划条例》。完善城市(乡)规划委员会制度,建立实施城乡规划督察员制度。

四是中心镇培育和村庄规划建设并重,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制订中心镇培育的标准和政策意见,依据浙江省城镇体系规划和县市域总体规划,会同有关部门提出全省中心镇名单。加快中心镇的培育,进一步完善中心镇的集聚和辐射功能,发挥其在城乡统筹发展中的上联下带的节点作用。以县市域总体规划为依据,深化完善乡镇和村庄规划,深入开展“百家规划建筑设计单位下基层、千名规划建筑设计人员进农户”活动,到2007年底,力争基本完成全省中心镇规划修编和全省60%以上中心村建设规划编制。

(二)巩固和加强宏观调控,进一步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稳定发展。

一是突出抓好住房供应结构调整工作。要进一步贯彻落实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政策,多种形式调整住房供应结构,全面落实住房建设规划,逐步形成以中低价位、中小户型普通商品住房为重点的城镇住房供应体系。

二是深化完善城镇住房保障体系建设。落实《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城镇住房保障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基本形成以廉租住房制度、经济适用住房制度、住房公积金制度和专项过渡性用房制度为主要内容的多类型、多层次的城镇住房保障体系。到2007年底,全省低保家庭廉租住房制度实现“应保尽保”,并逐步扩大到其它非低保家庭。全省经济适用住房新开工程继续保持一定规模,加大制度实施的创新力度,逐步探索经济适用住房的货币化和租赁方式。努力改善低收入家庭的居住条件,保障住房困难家庭的基本居住需求。2007年力争全省归集住房公积金达到200亿元,发放政策性个人住房公积金款达到160亿元。

三是整顿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继续加强市场监测和市场秩序专项整治,进一步稳定住房价格。继续控制城镇房屋拆迁规模,缓解拆迁被动需求和抑制投资投机需求。充分发挥房地产行业协会的行业自律作用,建立健全房地产市场监管体制和制度。

(三)加强城市功能建设,进一步提升城乡建设和管理水平。

一是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功能建设。认真宣传贯彻《浙江省燃气管理条例》,在全省开展燃气市场整治活动,依法加强对燃气行业的管理。继续实施优先发展城市公交的各项政策,建立优先发展公共交通评价体系和服务标准规范,加快城市道路网络建设,努力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的突出问题。完成“百亿生态环境建设工程”项目建设,确保列入“811”计划的城市生活污水处理项目和镇乡生活垃圾中转处置项目全部建成运行。会同省财政等有关部门调研完成“十一五”期间全省镇乡污水治理设施建设规划和城乡供排水一体化设施规划。同时,以开展创建园林城市活动为载体,推动城镇生态环境改善工作。加快推进区域性生态绿地建设,加强预留基础设施通道两侧的绿化建设,加强生物多样性和城市湿地等各类不可再生资源的保护工作。

二是加快推进“数字城管”工作,加强城市管理工作。深入贯彻省政府《关于推行数字化城市管理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根据全国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会议精神,继续抓好试点工作,扩大试点范围,完善“数字城管”体制、机制,出台相关政策制度。完成第一批试点城市验收工作,加快推进城市管理的信息化、标准化、规范化和法制化,强化城市管理,提升城市品位。按照《浙江省物业管理条例》的要求,延伸城市管理重心,进一步完善城市社区功能,提高社区管理水平。加大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加强城市防灾救灾应急体系建设,继续研究推进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改革和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在全省城管执法系统组织开展争创优秀城管执法队伍、争当优秀城管执法队员活动。

三是以农村供水和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为重点,建立城乡一体的环境卫生基础设施体系。结合“城中村”、“城郊村”改造和“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以扩大城镇集中供水覆盖农村人口和镇乡污水治理为抓手,加快城乡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继续推进“农村放心水工程”,进一步扩大燃气、公交等城市基础设施农村人口受益面,加快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垃圾中转处理设施。同时,加强农房建设管理,研究制订农村建筑工匠管理办法,全面推行农村困难群众住房救助工作,继续开展沿海地区农村住房防灾能力普查。

(四)着力加强建筑节能工作,进一步推动资源节约型城市建设。

一是深入开展建筑节能工作。进一步发挥省建筑节能工作协调小组的作用,加强全省建筑节能工作协调和管理,开展建筑节能专项检查。抓紧做好修改完善工作,争取尽早出台《浙江省建筑节能管理办法》。加快建筑节能标准编制工作,初步形成建筑节能标准体系。全面推进民用建筑节能工作,以公共建筑为重点,以政府办公建筑为突破口,大力实施既有建筑改造,开展65%建筑节能相关技术和政策研究,继续深入开展建筑节能示范工程。全面推广新型建筑材料和新型墙体材料,加快构建建筑节能技术与产品的支撑体系,建立全省建筑节能交流平台。加快推进住宅产业化步伐,大力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

二是强化规划调控的突出作用。加强城乡规划对资源的配置作用,控制旧城区的开发强度,提高工业用地的利用率,加强城市地下空间的规划和管理。根据《浙江省低丘缓坡地区城镇建设用地评价体系研究》制定指导意见,进一步促进村镇建设集约利用土地。

三是全面开展节水型城市创建工作。进一步加强城市供水管网改造,降低管网漏失率,加强水质监测,保障供水安全。全面实行自来水阶梯式水价和超定额、超计划加价收费政策,形成有利于节约用水的体制机制。

(五)推进建筑业改革与发展,进一步加快实现“建筑强省”历史性跨越。

一是继续推进建筑业又好又快发展。加快建筑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加快推进建筑业结构调整,继续发挥“建筑之乡”和建筑业、勘察设计业龙头企业的集聚和集群作用,保持我省建筑业在全国的领先地位。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推动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的开展。

二是继续推进改革创新。深化建筑企业改革,进一步推行工程总承包建设方式。全面实施工程担保制度,积极构建全省统一的信用监管平台。积极引导建筑业骨干企业加强研发和科技攻关,开发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推进技能人才培养,依托“民工学校”,加大建筑民工培训力度。

三是大力强化建筑安全质量监管。着力提升“钱江杯”等我省建筑业著名品牌,实现工程创优到企业品牌的跨越。继续开展建筑施工安全专项整治,进一步提高建筑施工安全生产管理水平和应急处理能力。

(六)全面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进一步推进依法行政工作。

一是推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不断深入。认真落实省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检查组的反馈意见,深入开展整改工作。加大党风廉政建设制度贯彻落实的力度,对制度规定的落实情况进行专项监督检查,发挥制度在惩治和预防腐败中的根本性和基础性作用。紧紧抓住教育、制度、监督3个关键环节,加强对全省建设系统队伍的监管力度。要以纠正和解决损害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为落脚点,以信用建设和文明行业创建工作为推动力,切实转变行业作风,提高服务效能,树立廉洁、高效、文明的建设系统行业新形象。要进一步加大科技促建的力度,积极运用以信息技术、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主要内容的现代科技手段,从“三审、两交易、一服务”等关键环节、重要岗位入手,积极探索建设领域运用科技手段防治腐败的有效方法,努力提高运用科技手段防治腐败的水平。要进一步突出治理重点,加大治理商业贿赂工作力度,逐步建立我省建设系统防治商业贿赂的长效机制。

城镇供水协会工作计划范文5

为进一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规范全市城乡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与管理,提升项目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和技术能力,实现工程建设高标准、管理规范化的目标,确保市委、市政府要求的“*年解决300万城乡人口饮水安全”和“2012年前基本解决城乡饮水安全”的目标任务如期实现,市局安排举办本次城乡饮水安全项目培训班。下面,我讲两点意见:

一、全市城乡饮水安全工作推进情况

根据*年调查评估,全市有1341.21万农村人口饮水不安全,占农村总人口的55.7%。水利部确认我市纳入中央补助解决范畴为971.50万人。根据《全国农村饮水安全“*”规划》以及*市委、市政府关于农村饮水安全工作的总体部署,结合全市农村饮水安全现状,我市于*年5月编制完成了《*市农村饮水安全“*”规划》,确定全市“*”期间规划解决600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年百年大旱之后,市委、市政府立足“加快”和“率先”,出台了《关于加快水利发展的决定》,由此将全市“*”期间农村饮水安全规划目标调整为800万人,其中中央解决600万人,市级(信贷资金)解决200万人。

(一)进展情况

解决城乡饮水安全问题是当前民生水利工作的重点。对此,*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在全市第三次党代会上向全市人民郑重承诺:在2012年前基本解决全市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各级水利部门按照市委、市政府的总体要求,超前谋划前期工作,多渠道筹集资金,广泛推广“民办公助”、“先建后补”、“整村、整镇推进”等新机制,加快了城乡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步伐。*-*年,全市累计投入农村饮水安全资金11.17亿元,其中:中央补助专项资金7.28亿元,地方财政及受益群众自筹3.89亿元;建成各类农村饮水安全工程60489处,解决了283.26万农村居民饮水安全。

*年,解决300万城乡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列入了市委、市政府“民心工程”,并纳入对区县党委、政府综合目标考核。截至9月底,全市共计完成各类城乡饮水安全项目投资11.78亿元,其中市级以上投资6.96亿元;建成各类城乡饮水安全项目22792处,解决了212.70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占年度计划的71%。

1.农村饮水安全项目

1-9月,全市共计完成农村饮水安全项目投资7.32亿元,其中市级以上投资5.18亿元,解决了153.90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占年度计划(200万人)的75%。各区县*年农村饮水安全项目基本完工,*年农村饮水安全国债和开行信贷项目已先后启动,目前已完成投资2.42亿元,其中市级以上投资1.81亿元,解决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42.03万人。

2.城镇供水项目

根据城镇供水项目计划安排情况,*年全市计划建设城镇供水工程110处,其中:城镇拓展区供水工程38处,乡镇供水项目72处。截至9月底,全市已开工城镇供水项目95个,其中:乡镇供水项目72个,城镇拓展区供水项目23个。城镇供水工程完工32处,累计供水受益人口58.80万人(含城镇拓展区供水受益人口),占年度计划100万人的58.8%。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对各地上报数据进行分析,并结合今年开展的专项检查、中期评估和审计调查情况,全市城乡饮水安全工作中还存在以下突出问题:

一是工程进度总体滞后,形势不容乐观。8月份市审计局出具的审计调查报告表明,全市*年下达的农村饮水安全项目实施进度不理想,审查调查所到的万州、武隆等7个区县有30%的项目未实施完毕;部分*年下达的乡镇供水和城市拓展区供水项目尚未开工;少数区县*年农村饮水安全国债项目至今未启动。

二是规划设计思路落后,工程形象较差。部分规划设计方案不尽合理,相当一部分饮水安全工程没有按照《*市城乡供水工程设计图集》实施,规划设计和项目实施根本不考虑水处理工艺,工程运行中不添加任何药剂,连起码的消毒也不考虑,导致供水水质不达标。同时,工程形象较差、外观简陋、工艺粗糙、厂区脏乱差、管线随意等现象仍然较为普遍。前阶段为迎接中央领导到*视察,全市竟选不出几处象样的示范工程。

三是自筹资金到位差,资金使用管理不到位。一方面,由于近年来人工工资和各种建材价格大幅上涨,导致饮水安全工程造价不断攀升,资金缺口问题日益突出。另一方面,区县自筹资金不到位,城镇供水项目因资本金不能及时到位影响开行资金拨付,部分规划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没有得到解决。与此同时,少数区县随意降低农村饮水安全补助标准,致使建设标准不高,水处理工艺简化或根本不予考虑,影响了项目实施效果。有的区县没有按照要求实行专账专款专用,将饮水安全资金与其它项目资金混在一起、用于支付其它项目。

四是“三公示”制度执行差。部分区县不按照市局印发的公示范本进行公示,造成公示内容不全、效果不佳。少数区县存在虚假公示情况,即公示内容与实际实施情况不一致,或者仅仅是本着应付检查的目的虚假公示。

五是供水饮水质量缺乏安全保障。据8月份审计调查,全市93%的饮水安全项目未进行水质监测,部分工程水质较差。如永川四望山饮水工程水质混浊,武隆县部分工程水质多项指标超标,仙女山饮水工程水质发黄,群众不敢饮用。

六是工程建后管理落实差。相当一部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没有落实管理主体,管护制度不健全。水价机制未形成,受益群众不知道供水价格,也未缴纳水费,致使工程供水质量无保障、运行管护不到位,影响了工程效益的发挥。

七是工程档案管理制度不健全。工程完工后业主单位不及时组织完善竣工资料、工程决算和审计,有的项目工程完工后两三年还迟迟未进行竣工验收。

八是信息报送差。部分区县不按时报送项目建设进度,双桥区经多次催办仍不报送。少数区县进度报表质量差,不能真实反映工作动态。

二、下一步的工作措施及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机构建设

加快解决城乡饮水安全问题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是广大城乡居民最现实的需求和最迫切的愿望。各区县要按照市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城乡饮水安全工作的通知》(渝办发〔*〕230号)的要求,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切实增强做好城乡饮水安全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把解决城乡饮水安全问题作为当前水利工作的首要任务,进一步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增加投入,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和工作机构,充实人员队伍,强化技术力量,加大城乡饮水工程建设力度,圆满完成目标任务。同时,要加强技术指导和人员培训,组织一线技术人员积极参加各级举办的饮水安全建设管理和技术培训班,提高规划设计和建设管理水平。

(二)抓好前期工作,为项目建设提供保障

按照市局上半年饮水安全、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专题工作会议部署,各区县近期要抓紧完成以下两项工作:

一是抓紧编制完成*-2012年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规划。各区县要按照市水利局《关于开展*-2012年城乡饮水安全规划工作的通知》(渝水计〔*〕230号)的要求,组织技术力量尽快完成*-2012年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规划的编制工作。纳入规划的*-2012年饮水不安全人口加上*年以前解决的人口总数,不能突破*年经市水利局复核评估确认的饮水不安全人口总数。规划编制完成并报经当地政府审批后,于11月底前主送市政府,同时抄报市水利局、市发展改革委备案。针对当前规划编制工作存在的重视不够、进度缓慢、质量不高等问题,各区县要切实把该项工作列入近期工作的重要日程,落实工作机构、人员和经费,确保在11月底前高质量地完成规划编制任务,用以指导下阶段城乡饮水安全工作。

二是抓紧完成2009年城乡饮水安全项目实施方案的编制审批和2009年计划申报。按照市局上半年饮水安全、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专题工作会议部署,为提高工作时效,缩短建设周期,经市政府同意,对年度饮水安全工程实施方案的编制和审批作如下调整:将项目可行性研究和实施方案编制合并进行,除日供水规模1000t/d或供水人口10000人以上的项目单独编制初步设计报告外,只按年度打捆编制实施方案。2009年全市计划解决200万城乡人口饮水安全,其中:农村人口150万人,城镇人口50万人。目前,年度指导性计划已下达各区县。请各区县按照“整乡镇推进”、“竞标”、“先水质、后水量”、“先集中、后分散”的原则,结合当地饮水安全工作总体安排,择优确定2009年实施项目,合理确定技术方案,组织设计单位完成年度实施方案的编制,经水利部门审批后,于11月底前将审批文件报市水利局、市发展改革委备案。同时,根据实施方案汇总编制2009年饮水安全项目计划,由水利、计委两家联合以正式文件向市水利局、市发展改革委申报。从2009年起,在6月底前完成下一年度饮水安全项目计划申报工作。

这里我特别要强调的是,在编制2009年项目实施方案时,各区县要暂缓实施分散式打井、建池等工程,集中财力、物力打造集中式标准化骨干项目。同时,为提升全市饮水安全工程整体形象,2009年每个区县要选择人口集中、交通便利的地区建设2-3个样板工程。市局将对样板工程进行重点支持。

(三)加快建设进度,规范建设管理

各地要坚定“2012年前基本解决全市饮水安全问题”的目标不动摇,按照市局倒排工期的要求,加快实施*年已经下达计划的中央和市级信贷饮水安全、城镇供水项目,确保当年任务当年完成。目前还有少量没有动工的项目,必须采取超常规的工作举措,简化前期工作程序,尽快启动建设。年度项目竣工后,由各区县水利部门牵头组织有关部门进行竣工验收,竣工验收情况及完工公示资料报市水利局备案。各区县要从以下两方面规范建设管理:

一是规范“六制”管理。全面执行规划建卡、招标投标、工程监理、合同管理、县级报账和项目公示等“六制”。进一步规范材料、设备集中招标采购,严格选用通过质量认证的产品;全面推行施工单位公开招标制度,择优选择专业化施工队伍;对规模较小的分散式供水工程,采取打捆招标方式选择具备相应资质的施工单位。严格工程开工前、竣工验收前和违纪违规查处情况“三公示”制度,推行阳光操作,提高项目实施的透明度。市局片区工作组将进一步强化对各地执行“三公示”和城乡饮水安全建设的巡回监督检查,定期对工程进度、质量和资金筹集、使用等情况进行通报。

二是推行“整乡镇推进”,打造集中供水工程。为保证供水水质和水量,最大限度地发挥城乡饮水安全工程效益,我们要本着“实事求是、先易后难、整乡推进、效益优先”的原则,以中心场镇等人口聚集地为重点,集中人力、物力打造一大批跨村、跨乡镇的规模化、集中式供水工程,整乡、整镇推进城乡饮水安全工作。农村饮水要尽可能与城镇供水结合实施,依托乡镇供水工程发挥辐射效应,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

(四)加强资金使用管理

目前,农村饮水安全国债项目中央补助标准274元/人,市级配套标准39元/人;农村饮水安全市级财政信贷项目市级补助标准313元/人。各区县要利用当前水利大发展的有利时机,在积极争取当地政府落实配套资金的同时,加大宣传力度,按照“六步工作法”的工作程序,采取“一事一议”的方式,广泛发动受益群众筹资投劳,确保工程建设需求。项目前期工作、工程建设管理及水源保护、水质检测或工程卫生评价等费用,可以在市县两级补助投资中按市级以上补助投资总额的7%以内列支。各渠道筹集的城乡饮水安全建设资金,要在县级以上主管部门专户立账,按工程建设进度实行报账制。

(五)推行“竞标”,建立奖惩激励机制

按照市水利局、市发展改革委和市财政局联合印发的《关于建立水利工程建设投资“竞标”激励机制的通知》(渝水计〔*〕24号)的要求,全面推行城乡饮水安全项目“竞标”制度。一是对任务完成好、质量高的区县,增加城乡饮水安全年度计划指标;二是凡是经考核未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扣减或暂停下一年度城乡饮水安全投资计划;三是鼓励各区县经市水利局会同市发展改革委(或市财政局)核准后,采取“先建后补”的方式开展工程建设,在次年下达国家、市级投资计划时,优先满足先期建设完工、完成公示并经市级有关部门抽验合格的项目;四是从*年起,市政府将对超额完成城乡饮水安全年度目标任务的区县进行奖励,奖励办法经市政府同意后印发。

(六)加强水质监测,确保供水水质达标

供水工程的水质状况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各地要按照市政府办公厅渝办发〔*〕230号文件要求,充分认识加强水质检测工作的重要性,将水质检测工作列入当前城乡饮水安全工作的重点切实抓好,确保供水水质达标。各区县水利、卫生部门要尽快完善城乡饮水安全监测体系,争取区县政府落实专项经费用于水质检测工作。特别要切实加强供水水质检测和水质达标验收工作,把水质检测合格作为竣工验收的前置条件,集中式供水工程水质达到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分散式供水工程水质达到《农村实施〈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准则》的要求。对规模化集中供水工程,要督促管理单位建立日常水质检验制度,配备检验人员和检验设备,对原水、出厂水和管网末梢水进行水质检验;对于分散供水工程,分区域定期进行水质监测。对监督检查中发现的水质检验行为不规范或水质不合格的问题要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处理。

(七)深化改革,建立良性运行管理机制

城镇供水协会工作计划范文6

一、指导思想

以小城镇建设为抓手,统筹推进进城落户城乡一体化、移民搬迁和新农村建设,用3年左右的时间,在全县建设一批特色明显、产业明晰、功能完善、规模较大、示范带动作用较强的小城镇,推动全县城镇化建设步伐。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拉大框架、完善功能的原则。通过修建路、桥等基础设施拉大小城镇的主骨架,通过建设垃圾填埋场和供水、排水系统完善小城镇功能。

(二)坚持“三个结合”、整体推进的原则。要把小城镇建设与城乡一体化相结合,小城镇建设与移民搬迁相结合,小城镇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统筹考虑,整体推进。把小城镇作为移民搬迁的重要迁入地,在小城镇周边建设一批新农村集群。

(三)坚持项目资金集中、整合的原则。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集中使用,形成合力”的原则,对小城镇建设专项资金(包括省、市、县三级安排的专项资金,垃圾、污水处理方面的补助资金等),地质灾害防治、河堤修复、安全饮水、校园建设、以工代赈修路修桥、市场和车站建设等由部门管理的项目资金,扶贫、工赈、地质灾害避让、生态和工程(矿区、库区)移民搬迁等资金进行集中整合,让有限财力发挥最大效益,以形成合力。

(四)坚持高点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小城镇建设总体规划要适度超前,一步到位。规划实施按先急后缓,循序渐进,分年度安排实施。

三、小城镇定位

1、把巡检、洛源、保安、高耀四镇打造成旅游名镇;

2、把石门、寺耳(陈耳)、卫东三镇打造成工业强镇;

3、把灵口、三要、石坡三镇打造成边贸重镇;

4、把永丰、景村、四皓、谢湾、柏峪寺、麻坪、城关等七镇打造成城乡一体化示范镇;

5、把古城、寺坡等两镇打造成现代农业示范镇。

四、今年工作重点

(一)石门镇。重点抓好四项工作:一是在石门河新建一座大桥。具体由县交通局负责设计;由县发改局负责争取项目,落实资金,组织招标实施,年底前动工。二是石门街(洛华路)北段再新修加宽一段河堤。三是在河西移民新村新建一条街道。四是改造一段老街。

(二)永丰镇。重点抓好四项工作:一是沿南北方向再延伸两段新街。二是抓好集中移民点工作,建设一所标准化幼儿园。三是建设垃圾填埋场。四是抓好部分路段改造(包括给排水工程)。

(三)巡检镇。一是由交通局负责抓好禹坪河上两座大桥建设。二是抓好移民集中点建设。三是继续抓好老君山旅游开发建设。

(四)洛源镇。一是新修一座大桥,对老桥进行改造,具体由发改局落实。二是对桥东公路两侧地块进行统一规划,拟建一小广场。三是及早安排河堤商户拆迁,启动文化站建设。

(五)保安镇。一是结合灾后重建,6月底完成保安街桥建设。二是以保安街为中心,在其南北沿东西方向各规划一条新街。三是加强蒿坪河保安街段堤路两侧规划管理,严格控制新建房屋。

(六)灵口镇。重点抓好洛河陈草峪段河堤生物措施治理工程,策划雕塑洛神像,开发河洛文化。

(七)柏峪寺镇。一是抓好镇政府迁建选址工作。二是抓好茶房村移民搬迁工作。由县水务局负责解决供水问题,教体局负责抓好陶岭小学迁建,民政局负责做好茶房村村改居,交通局负责陶岭至茶房一组洛河桥的设计,国土局负责落实部分建桥资金,扶贫局负责移民搬迁。三是抓好2000亩烟田示范区建设,由县烟草局负责。四是抓紧实施野里——茶房通村公路建设,具体由县交通局负责设计和可研,县发改局负责争取以工代赈项目资金,由柏峪寺镇负责组织实施。

(八)景村镇。主要是完善城镇功能,加强规范化管理。

(九)谢湾镇。重点抓好抚龙湖景区周边建设和城乡一体化试点工作。

(十)四皓镇。重点抓好307省道改线和移民安置点建设工作。

(十一)城关镇。重点抓好门户工程建设。

城镇垃圾填埋场由县住建局牵头规划,镇政府实施,小城镇建设资金补助;城镇供水、河堤由水务局落实,堤路由小城镇专项资金适当补助;学校、医院、公租房、机关建设等按职能分工负责。

五、资金安排

项目资金三年计划安排1个亿,分为三大块,一是部门分管的项目资金,二是小城镇等专项资金,三是工程移民资金。

(一)部门项目资金。三年计划4000万元,其中由县发改局落实1100万元(其中路桥建设资金600万元,移民资金500万元),县水务局落实800万元(其中河堤建设资金500万元,安全饮水项目投资至少300万元),县扶贫局落实600万元(移民搬迁、整村推进项目),交通局、国土局、住建局(公租房)、文广局、教体局各类项目资金整合筹措1500万元。

(二)专项资金。三年计划4000万元,其中小城镇建设专项资金1600万元(石门镇1000万元,永丰镇300万元,再争取300万元),县本级1500万元,新农村建设、机关建设和其他专项资金900万元。

(三)工程移民资金。计划2000万元,主要安排黄龙矿区和张坪水库移民搬迁。

六、主要措施

(一)实行县级领导包抓。邀请县人大副主任,县政协副主席每人包抓一个重点镇,从城镇总体规划、项目安排、资金使用、组织实施等环节实施全程包抓。具体分工:县人大副主任李松山包抓永丰镇(卫东镇);县人大副主任刘洛民包抓保安、洛源镇;县人大副主任王顺生包抓柏峪寺镇(景村镇);县人大副主任柳云东包抓灵口镇(三要镇、高耀镇);县政协副主席王淑霞包抓寺耳镇(陈耳、古城、寺坡);县政协副主席赵康战包抓巡检镇(石坡镇);县政协副主席冀保民包抓石门镇(麻坪镇);县政协督导员陈高平包抓谢湾镇、四皓镇、城关镇。

(二)实行县直部门包扶。每个镇确定一个县直部门联系包扶。具体分工:县发改局联系包扶永丰镇(卫东镇);县民政局、县旅游局联系包扶保安镇、洛源镇;县国土局联系包扶柏峪寺镇(景村镇);县财政局联系包扶灵口镇(三要镇、高耀镇);县交通局联系包扶寺耳镇(陈耳、古城、寺坡);县扶贫局联系包扶巡检镇(石坡镇);县住建局联系包扶石门镇(麻坪镇);县水务局联系包扶谢湾镇、四皓镇、城关镇。

城镇供水协会工作计划范文7

一、基础条件和形势

(一)发展现状

1、城镇数量及规模。全县共有24个街镇乡,其中县城组团2个,即县城主中心(龙岗、棠香街道)和龙水副中心;中心镇2个,即邮亭、万古镇(未含龙水中心镇);一般集镇19个。县域城镇建成区面积25.75平方公里,城镇平均建成区面积1.1平方公里。县域人口密度661人/平方公里,约全国平均人口密度的5倍。

2、城镇化水平。全县城镇常住人口22.32万,城镇化水平29.3%,较**年末提高了11.55个百分点。

3、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县城日供水能力4万吨,人均日综合用水量583升,人均日生活用水量129升,供水普及率95%;县城垃圾日清运量82.19吨,建成垃圾处理场1个,正开工建设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和龙岗污水处理场;天然气普及城镇12个,气化率65%;县城拥有城市道路总长26.84公里,面积56.43万平方米,人均城镇道路面积达7.4平方米;城市下水道总长度15.1公里;县城建成区绿地率39.9%,绿化覆盖率41.2%,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6.4平方米;建成了宏声广场等一大批城镇基础设施。

4、产业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得到有效推进,优势农产品集中连片发展,项目农业、创税农业得到大力发展;三大特色农业示范区建设有了新的进步;优质粮油、枇杷、笋竹等五大主导产业以及草食牲畜、伏淡季水果等六大特色基地建设得到了培育壮大。**工业园区建设初具规模,龙水五金产业得到优化升级,古龙、雍溪等乡镇锶盐化工业以及万古、古龙、中敖、宝顶、玉龙、三驱、珠溪、铁山等乡镇农副产品加工产业和建筑建材产业方面有了较快发展,全县工业总产值达到79.55亿元。建成了商业步行街、**商贸中心、中国西部金属交易城和新世纪、重客隆商城等商贸区,县城-龙水商贸核心区基本形成,传统商业逐步向现代新型商业转化;教育、文化体育、卫生保健等服务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依托人文景观资源优势,旅游经济呈现了快速增长势头。

5、城镇职能。县域内基本形成分工明显的城镇职能体系。其中县城以旅游服务型为主,龙水镇以小五金为主,邮亭镇以物资中转和集散为主,古龙、雍溪等乡镇以锶盐化工工业为主,宝顶、玉龙等乡镇以旅游开发为主,其余各主要城镇如万古、中敖、三驱等也基本能满足当地居民生活和初级产品流通。

(二)发展面临的形势

1、存在的主要问题。近年来,我县把发展城镇作为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来抓,城镇化建设取得了新的成绩,形成了以大邮路为主的县域几大中心城镇,推动了周边农村向城镇转化,加快了农村城市化、城镇现代化、城乡一体化进程。但是,在推进城镇化进程当中,仍然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和不利因素。

——城镇体系不够完善。目前,我县已经形成了由区域中心城市(县城)--中心镇—一般乡镇所构成的三级县域城镇体系,但现有城镇体系仍存在严重缺陷,城镇体系分工不十分明确,空间配制缺乏协调,未能够形成优势互补,“大城市、大农村”并存的二元结构特征十分明显。现有的城镇中,小城市只有1个(县城和龙水组团),非农人口在5000人以上的城镇只有万古、珠溪、邮亭和中敖镇,其余城镇非农人口均在5000人以下,小城镇比重大,规模过小。

——城镇化水平低。城镇仍处于城市化发展初期。现状城镇化水平较渝西地区平均水平低10.1个百分点,比全市平均水平低15.9个百分点,在全市中排名第23位。

——基础设施有待进一步完善。除县城外,绝大部分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建配套不足,其中尤以文化科技教育设施较为缺乏,城镇功能发挥不够,辐射带动能力弱,人流、物流、资金流、技术流、信息流的集聚力不强,城乡一体化进程缓慢。县域内共享基础设施缺乏,城镇之间的发展和建设缺乏统一协调,各自为阵现象突出,且极不平衡。

——环境问题较为突出。小城镇环境污染问题日益暴露,生态恶化趋势加重;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致使普遍存在环保欠帐,综合环境质量较低;环境管理滞后,加剧了小城镇及周边地区的环境污染。

——规划编制与管理有待进一步加强。规划的广度和深度都还不够,城镇总体规划、控制性规划、详细规划以及相关专业规划编制需加快进度;规划监督和执法力度需进一步加大,违法建设现象仍然十分突出;规划设计发掘县域的历史文化资源不够,城镇建设缺乏特色风貌。

——保障体制有待进一步建立健全。改革经营城市理念尚未真正确立,市政公用事业、城镇建设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步子不快,经营管理体制不活,公用事业、城镇基础设施和无形资产尚未真正实行市场化、产业化经营;政府土地储备、土地使用权公开招标拍卖起步晚、程度低;社会保障等城镇化建设相关制度需进一步配套完善。

——城镇化质量不高。城镇经济的总体效益不高,部分城镇既无能力容纳大批的农村人口和劳动力进入城镇,又不能够有效反哺农村;城镇产业发展普遍存在产业规模小,链条短,现代化水平低的状况,具有比较优势和地区特色的产业少,大部分城镇资源整合能力都还有待提高,城镇发展缺乏产业支撑,不足以刺激基础设施的快速发展和促进生产要素向城镇的有效积聚;低水平重复建设、分散建设状况依然存在;重建轻管现象还比较严重等等。

2、有利条件。“十一五”时期,全县加快推进城镇化面临着新形势和新要求,城镇化建设将进入新的快速发展时期。

——“十一五”时期,推进城镇化将始终作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新阶段的一项历史性任务和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

——“十一五”期间,我国以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为主线、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战略取向,将进一步促进城乡经济的发展,使更多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入第二、三产业,从而减少农业人口,提高农业生产率,增加农民收入,进而扩大消费,提高城镇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

——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必然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速城市之间的要素流动,为小城镇建设更快更好发展提供了新的空间。渝西经济走廊战略的继续实施和渝西地区进入**大都市圈规划,不仅为我县推进城镇化指明了方向,而且还将为我县城镇建设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和契机。

——“十一五”期间,我县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一轮增长期的上升阶段,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消费需求的升级,经济增长空间的扩张,使区域特色经济发展活力和内在发展动力不断增强,必将带动城镇化快速发展。从城镇化自身的发展规律看,2002年以来,我县城镇化水平年均增长2个百分点,**年达到29.3%,城镇化进程将进入快速发展期。此外,我县石刻旅游、五金铸造、锶盐化工等重点产业的发展和玉滩水库、成渝辅助通道(渝大高速公路)等重点项目的建设将为城镇化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二、指导思想与战略思路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以基础设施为先导,以产业发展为支撑,以人口转移为中心,以先进文化建设为内涵,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走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集约式城镇化道路,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的统筹发展。

(二)发展思路

紧紧抓住国家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城镇化进程的有利时机,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高速度发展”的总体要求,完善城镇体系,优化城镇布局,发展城镇经济,充实城镇功能,改善城镇环境,提高城镇质量;坚持城乡统筹发展,坚持制度创新、政策创新,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农村劳动力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加快城镇化发展;突出发展中心城市,加强中心镇建设,择优扶持小城镇,构建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努力实现“城市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的目标。

(三)指导原则

1、城镇化专项规划与总体规划相衔接的原则

城镇化专项规划作为指导城镇化发展的纲领性规划,要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总体规划为依据,符合总体规划确定的发展方向和原则,充分体现和落实总体规划的战略、目标和任务。

2、城镇化进程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原则

城镇化进程的推进要因地制宜,实行分类指导,对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地区采取不同的城镇化政策。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既加大力度,又量力而行,既适度举债,又不劳民伤财。既要使农村人口有序转化为城市人口,又要提高转移人口对城镇环境的适应能力。要循序渐进、稳步发展,实现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

3、科学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

把握城镇化发展趋势,结合本地实际,高起点规划,适当超前又兼顾现实;要强化规划的权威性和连续性,杜绝长官意志;要突出重点,分阶段实施,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进程。

4、城乡互动、协调发展原则

要围绕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促进人口、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合理流动和优化配制,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辐射作用和农村对城市的促进作用,以城市繁荣带动农村发展,切实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的良性互动。

5、多元发展、突出特色的原则

以构建合理结构、层次分明、点轴相连、互动并进的城镇网络体系为目标,突出发展中心城市,加强城市建设,择优扶持小城镇。各类城镇要结合外部环境和自身实际,准确定位,塑特色,树形象,努力打造城镇品牌,不断提升城镇竞争力。

6、城镇发展与环境相协调的原则

以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为中心,注重长远,全面提高各类城镇的生态与环境质量。要加强城镇生态建设,使城镇建设与生态建设相统一,城镇发展与生态容量相协调,增强城镇可持续发展能力。要加强城镇污染综合治理,提高环境质量,做到既加快城镇发展,又要青山绿水。要重视保护资源,促进资源的有效和持续利用。

三、发展目标

综合考虑未来5年到15年我县城镇化发展的趋势和条件,“十一五”时期我县城镇化建设发展的目标确定为:

(一)城镇体系建设

加快城镇建设与发展,逐步建成由县城—中心镇—一般镇所组成的层次分明,优势互补、整体协调,规模速度、等级配合理的县域城镇体系,形成以县城为中心的城镇密集区和以县城—龙水—邮亭为主线的经济增长带。结合我县城镇经济发展水平、基础设施条件、地域区位关系、用地建设条件、交通资源等现状,重点发展小城市、中心城镇,形成区域中心,从而带动周边城镇的发展。到2010年,建成一批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特色鲜明的城镇,其中:中心城市(两个组团)1个,中心镇4个(不含龙水),一般镇17个。

(二)城镇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

“十一五”期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2010年达到120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5万元;三次产业结构比为15.0:49.0:36.0。

积极调整生产力布局,拓展产业发展空间,合理布局,实现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根据全县的区域位置,资源特点和渝西地区在全市经济区中的地位和作用,利用能源、交通和通信等基础设施网络,依托中心镇和重点城镇,因地制宜,形成县域的“一轴三点、三区五片”的产业布局,实现“点、线、面、体”立体联动发展战略,全面推动县域内的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进程。

(三)城镇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

确保县城及中心镇建成比较完备的交通、通讯、供水、供电、供气和污染治理、防灾减灾等基础设施体系。全面启动生态县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各项指标基本达到验收标准,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有效改善。其中: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8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8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处理利用率达到85%以上,气化率达75%,城镇人均公共绿地达16.8平方米,人均道路面积达10平方米,自来水普及率达100%。

(四)城乡居民生活质量

到2010年,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240元,农民人均收入达到4660元;城镇与农村人均居住面积分别达到30平方米和32平方米;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加人数分别达到2万人和3.5万人;五年新增城镇就业1.3万人,城镇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劳动者权益得到较好保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迈出实质性步伐,农村交通、水利、电网、人畜饮水、卫生厕所、沼气等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80%;“十一五”末纳入低保覆盖范围的农村人口占农村总人口的比例提高到4%,农村五保集中供养率达到70%。

(五)农村劳动力转移

“十一五”期间,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6万人,市外、市内县外、县内三级转移分布比例协调,建筑业、制造业、服务行业、农业产业四大从业结构趋于合理。

(六)城镇化率增长

通过大力实施城镇化战略,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每年提高1.5个百分点,到2010年,全县城镇常住人口达到27.5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36.8%以上,到2020年,县域城镇常住人口达到45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水平为60%。

四、重点任务

我县城镇化发展和城镇体系的形成是历史长期积累和近年来迅猛发展的结果。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历史赋予**“十一五”城镇化发展新的战略任务。

(一)完善县域城镇体系

改变目前城镇体系的不合理状况,建立结构规模合理的城镇体系是“十一五”期间乃至未来较长一段时期我县城镇化发展的重要任务。

1、全力建设辐射全县的生态旅游县城。按照做大做强的要求,既注重县城规模的扩张,更注重内涵的丰富,扩大容量,增强县城的立体感。以大(足)邮(亭)路和组团城市连接道路为纽带,以县城组团和龙水镇组团为主、副中心,努力建设功能优化、设施完善、环境优美、居住舒适的体现石刻文化内涵的双中心组团式旅游山水园林中等城市。到2010年,县城区城市规模达到21.3万人,17平方公里,到2020年,城市规模达到35万人,32平方公里。

——突出建设县城主中心。以教育城、嘉杰房地产开发、五星级产权式酒店等重点建设项目为带动,加快商贸中心、金融中心、科技文化中心、交通和通信枢纽等产业建设;加快濑溪河(县城段)景观建设步伐,加强南北山规划控制和生态林的保护,加大白仙路(南环二路)、污水处理场、垃圾处理场等基础设施实施力度,努力把县城组团建设成为以濑溪河为纽带,以北山、南山为绿屏的设施配套、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的县城主中心;加大东城新区等片区开发建设力度,重点集中建设好南环一路以东沿线、宏声广场以东至五星大道片区,建设白仙路(南环二路)沿线以及大邮路教育科技园区、城南高新工业区,加快县城组团旧城中心区、城东新区、城南新区和城西新区四大片区的形成,不断扩大城市规模,力争到2010年,县城主中心常住人口达到11.8万人,建成区面积达到10平方公里,2020年常住人口达到20万人,建成区面积达到19.2平方公里。

——重点建设龙水副中心。以旧城为依托,沿大邮路经济发展轴和大龙路空间发展轴展开城镇布局,形成以濑溪河为纽带的南北两大片区。以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为重点,加快污水处理场、工业园区道路网络建设,启动实施龙水公园等一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不断完善城镇功能。以改善人居环境为目标,加强环境综合治理,重点是加快濑溪河(龙水段)的整治开发,实施龙玉路风貌建设,加大对城区内乱搭乱建行为的查处,努力提高城镇管理水平,提升城镇形象。以五金产业为带动,依托市级特色工业园区,发挥五金、金属(废金属)专业市场作用,不断培育和壮大五金、铸造、汽摩配件、农机配件、钢模等特色支柱产业,巩固其在我县的经济中心和产业基地地位。通过加快城镇建设和产业发展,力争到2010年城区常住人口达到9.5万人,面积达到7.1平方公里,2020年常住人口达到15万人,面积达到12.8平方公里,最大程度地发挥城市副中心辐射带动作用。

2、加快建设邮亭、万古、三驱、宝顶中心镇。除龙水外,现有中心镇2个,即邮亭镇和万古镇。通过努力,逐步将宝顶镇、三驱镇纳入市级中心镇建设。突出和强化邮亭、万古、三驱、宝顶在县域内的区位优势和经济发展带动作用,着力于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壮大城市规模,完善城镇功能,增强对人口和生产要素的积聚力。力争到2020年,把邮亭建设成为3.5万人的工业发达、商贸活跃、功能完善、辐射力强的经济重镇;把万古和三驱建设成为3万人以上的中心镇;把宝顶建设成为2万人以上的特色中心镇。

3、择优培育和发展新型小城镇。小城镇是城乡最直接的结合点,发展小城镇是推进城镇化的重要途径。坚持合理规划、突出重点、强化功能、增强特色、繁荣经济、集聚人口的原则,促进小城镇的发展。在现有小城镇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强化优势,突出发展特色。重点是以打造旅游开发、矿产资源加工利用、农业开发三大经济发展区为切入点,加快玉龙、雍溪、古龙、智凤等乡镇建设,推进城镇化建设。

(二)进一步健全城镇功能

城镇基础设施是城镇化的基础条件。坚持规划先行的原则,加强市政公用、交通、信息、水、电、气等城镇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建设,保障城镇经济发展,提高城镇居民生活质量和水平。

——构筑城镇道路网络。加快县域骨架公路建设和出入城通道建设,从而改善我县的区位条件,增强县城对城镇的积聚能力,重点建成并投入使用白仙路道路,力争开工建设**“三环”高速公路(**段)和成渝辅助通道(渝大高速公路)以及组团城市连接道路。合理规划建设城镇内部路网,提高路网密度,优化路网结构,重点加快建成东城新区等新开发区以及工业园区等内部道路网络。提高路网效率,加强城市道路、桥梁、停车场建设,打通断头路,建设海棠路等县城道路,完成县城(龙水组团)城区主干道沥青路面和人行路面改造。

——增强城镇供水保障能力。以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建成水质优良、水量充足、普及率高的城镇现代综合供水体系。积极发展乡镇供水工程,增强城镇用水保障能力;加强对上游水库、化龙水库等县域饮水源及水源流域的保护,严格控制污染物排入自然水体;加快实施县城主、幅中心供水管网改造与扩建,全面提高县城区的供水质量和能力。

——健全城镇能源供应体系。以“安全、高效、稳定”为目标,进一步整合优化现有供电资源,完善输、变电设施,加快电网建设与改造,力争完成**220KV等变电站的新、改建,改造大堡等扩容变电站,新(改)建马智线等线路,以满足城镇发展需要。建设以县城为中心辐射各小城镇的天然气输送网,稳步发展城镇天然气,提高气化普及率,基本满足城镇居民生活的需要。

——完善城镇现代信息基础设施。继续加强城镇光钎输网、固定电话网、移动通信网、数据通讯网的建设;发展政府信息公用平台和推进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社会保障、公共交通、社会治安、防灾减灾等信息管理系统;进一步完善中心镇和小城镇的本地通信网,提高与县城的通信能力。

——加强城镇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按照有效保护、合理利用、科学管理的原则,重视城镇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建设一批与世界文化遗产胜地相匹配的重点文化设施,丰富市民的文化、精神生活。完成县文化艺术中心、广电新闻传输中心建设,打造宝邮路沿线宣传文化长廊,加快数字化电视县建设,推进工人俱乐部、青少年活动中心建设,积极推进农村综合文体健身娱乐站(中心)建设,逐步形成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推进城镇卫生、体育设施建设。不断推进医疗卫生机构改革,巩固发展初级卫生保健成果,建立健全方便、优质、高效、价廉的城、镇社区医疗保健服务网络,基本实现人人享受卫生保健;建立健全功能完善、反应迅速、覆盖城乡、快速畅通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提高应急能力。加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合理规划建设体育场馆,加快完善群众性体育活动设施。

——加强城镇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城镇规划和设计要充分考虑防灾减灾,提高城镇应急能力和救灾能力。健全消防、防汛、防旱以及综合防灾的设施及管理体系,加强人民防空体系建设,提高城市的整体防护能力和抗风险能力。

(三)促进城镇产业发展

城镇功能的正常发挥需要相应的城镇产业作支撑。城镇产业的发展不仅可以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而且能刺激城镇基础设施快速发展,还可以促进资金、信息、人才等生产要素向城镇集聚。

——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农业发展是城镇化的初始动力,农业产业化是加速农业现代化、促进小城镇发展的前提条件。要进一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和农业品种品质,大力发展农品加工业和观光农业以及五大主导产业,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产品,提高生产集约水平。优化农业产业布局,加快传统农业向特色农业转变,加快东部现代农业示范区、中南部生态观光农业示范区和西北部生态农业示范区三大特色农业示范区建设。积极培育和发展产业关联度大、带动能力强、有市场竞争力的大型农产品加工骨干企业,尤其要大力发展产、销一体化的龙头企业,提高农产品的组织化程度。

——重点发展新型工业。坚持走城镇化促进工业化、以工业化推进城镇化的新型发展道路。广泛应用高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引导形成更多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的优势企业,促进工业结构升级。以优势产业为基础,以项目为依托,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引导关联度的产业向工业园区集中,达到共享基础设施和提高规模效益的目的,壮大园区优势。以工业园区为载体,抓好传统五金、锶盐化工等五大工业产业,大幅度增加经济总量与经济效益,壮大城镇产业支撑。

——突出发展建筑建材业。充分发挥建筑业的集聚功能、先导功能和关联效应,强化积累功能和辐射能力,推动产业升级。突破行政区域的界限,发挥地域优势和现有技术经济实力,疏导优势互补和信息共享的渠道,蓄势和拓展县、市外建筑市场;充分发挥建筑业工程建设施工生产门类齐全的优势,合理调整产业布局,带动和扶持乡镇经济的发展;围绕石灰石、石英砂等优势矿产资源,积极策划、实施一批建材业结构调整项目;适应经济发展和城镇化建设需要,积极发展墙体材料、玻璃、陶瓷、钢模板和化学建材等为主体的现代建筑材料产业;深化建筑业管理体制改革,大力推进建筑业企业的结构调整,加快技术进步,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完善工程质量、安全生产和建筑市场监管体系的功能,继续整顿规范建筑市场秩序,完善建设领域法规体系和社会信用体系,使全县建筑业运行机制、施工技术、管理水平及整体竞争能力有显著提高,保证建筑业全面、协调和持续发展,使其成为我县经济支柱产业。力争到2010年,全县建筑业总产值达到9亿元,年均增加12%以上;全县企业的群体优势显著提高,知名企业数量增加,培育年创产值2亿以上企业1个,8000万以上企业6个,培育一批具有品牌优势的专业承包企业和高素质的劳务分包企业,形成总承包、专业分包和劳务分包结构合理的建筑队伍;积极发展县、市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业务,县外建筑业产值占全县建筑业总产值30%。

——提升城镇商贸业发展水平。深化流通体制改革,推进传统商业经营方式向现代化流通方式转变,传统流通格局向大市场、大贸易、大流通转变,提升商贸业整体水平。逐步建立、完善中心商圈、商业特色街(专业市场)和乡镇(社区)商业点等多层次商业服务网络,沟通城乡商贸流通。培育一批具有知名品牌和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型商贸企业。统筹规划,引进社会资本投入,建设一批设施现代、功能完善、管理先进的大型综合商品交易市场,大力发展汽摩、建材、机电和农产品等专业市场。

——大力发展城镇现代物流业。加大物流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基本建立起现代物流的硬件设施,加快构建信息通达、物畅其流、快捷准时、经济合理、对企业有吸引力的社会化、专业化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重点是打造邮亭火车站、**、龙水汽车站3个物流中枢和多个区域性物流中心,综合运用先进运输、仓储、装卸、包装等机械设备,在汽车、摩托、建材、农副产品等方面,培育一批现代物流优势企业。

——壮大旅游业。围绕“国际旅游胜地”发展目标,充分发挥人文、生态兼有的旅游资源优势,把**建设成以世界文化遗产为特色,集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娱乐、会议等多功能复合型的区域旅游目的地,逐步形成旅游、市场、产业新格局。坚持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原则,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旅游业发展能力和水平;充分发挥旅游资源的优势作用,完善景区功能,优化景点布局,全方位、高水平、高效益开发一批旅游景点。加强旅游资源保护工作,进行景区环境整治。大力发展生态观光旅游,积极开发旅游商品,不断满足旅游业发展需要,壮大旅游经济,增强城镇承载力。

——促进科技进步。以增强城镇创新能力为出发点,加大科技投入,解决行业和产业关键技术,引进和推广新科技、新技术、新工艺,提高行业和产业科技含量,加快发展科技事业,促进科技进步,为城镇化建设提供科技支撑。

——发展教育事业。科学处理好教育和城镇化发展的关系,认真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不断改善中小学办学条件,巩固提高义务教育,加快发展高中教育,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加强城镇下岗职工再就业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不断强化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努力创办高等院校,为城镇建设提供实用型、高技能型人才;加大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优化教育资源,基本完成全县城镇中小学校危房的改扩建工作,完成科技教育城的建设并投入使用。

——优化发展房地产业。以节约资源、绿色环保为导向,适应房地产消费结构升级的要求,促进房地产及其相关行业协调、持续发展。继续深化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完善国有土地收购储备供应制度,合理确定房地产开发用地供应总量。加强对房地产发展的调控力度,确保房地产投资规模适度,结构优化合理,市场秩序规范,价格与全县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收入水平基本协调。以节能、节材、节水、节地、改善质量和性能为主要内容,大力推广绿色住宅示范小区建设,推进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规模化应用。制订并完善装饰装修、物业管理、房地产中介等相关行业的管理措施,完善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强对房地产一、二级市场和租赁市场的调控,依法整顿房地产市场秩序。“十一五”期末,竣工城镇住宅160万平方米,城镇居民人均居住建筑面积达到30平方米。

——立足于城镇功能定位发展特色经济。县城按照建设中等城市的目标和要求,加速改造传统服务业,进一步提升产业层次,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金融保险、商贸文化、信息服务、物流配送、专业服务等现代服务业。龙水、邮亭等镇要利用交通区位优势和工业基础,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和建设好工业园区,把园区建设成为我县的特色工业基地和城镇发展招商引资的载体。宝顶、玉龙等镇以发展特色旅游业为重点,坚持市场导向,政府规划,部门联动,企业运作,社会参与等方式,规划实施一批旅游开发项目,通过合理开发利用旅游资源,规范旅游市场,拓宽服务领域,提高服务质量,发展旅游经济,显著提高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将旅游业逐步培育成为我县的支柱产业。万古、古龙、拾万等镇以丰富的矿产资源为条件,大力发展建材、化工业。其他乡镇,如中敖、铁山、珠溪等小城镇,也要“一镇一品”,突出特色,吸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乡镇企业在本地相对集中布局,大力发展农产品市场、农业信息和技术服务中心,形成规模农业经济,努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四)改善城镇环境

以改善人居环境为中心,立足当前,注重长远,提高城镇绿化、美化、净化、亮化水平,全面提高城镇生态环境质量。

1、加强城镇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把城镇生态保护与建设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继续走城镇建设与生态建设相统一,城镇发展与生态容量相协调的城镇化道路,切实增强环保意识,加强城镇环境保护与建设,杜绝边建设、边污染。

——加强城镇生态保护。严格按照《**县风景名胜规划》和《**县县域城镇体系规划》要求,根据城镇功能以及生态容量,对城镇建设规模、开发方式进行分区控制,并提出明确规定。在城镇规划建设中,留足环保、生态项目建设用地。加强对县城南北山、宝顶山等风景名胜资源的保护,依法严格禁止在基本农田保护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水资源保护区进行不符合保护目的的开发建设活动。

——加强城镇绿色生态建设。按照《**县绿地系统规划》和城市规划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突出特色”的原则,合理确定城镇绿化空间,建设公园绿地、环城绿化带、社区绿化带、企业绿地和风景林地,围绕县城和大邮路等交通干线建设绿色走廊,形成点、线、面、环相结合的绿地系统,努力营造人和自然和谐相处、具有特色的城镇生态环境。力争到2010年,建成西门游园等一批公园和街头绿地、游园。

——加快绿色生态住宅建设。大力开展建筑节能活动,提高住房建设的成套率和城镇人均居住面积,加大对住宅区绿化覆盖率的控制,重视室内外环境质量,同时,加强小区物业管理,努力建设宁静、舒适、安全、优美的住宅小区环境,建成一批环境绿化优美的绿色生态小区。

2、加强城镇污染综合治理。把污染综合治理作为城镇建设的重要任务,切实加强环保设施建设,提高环境治理标准,努力改善城镇环境质量。

——加强城镇生活污水无害化处理和工业污(废)水治理,加快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建成并投入使用日处理污水3万吨的县城和龙水污水处理厂,适时启动实施县城二级污水管网建设,县城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80%以上。同时,根据县域行政区划特点,分片区规划并逐步实施部分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

——实施固体废物无害化处理工程,广泛推行城市垃圾袋装分类收集、运输、处理和利用。加快城市垃圾处理场建设,结合县域城镇布局,规划建设具有一定辐射能力的垃圾处理设施。建成并投入使用县城日处理能力184吨的无害化垃圾处理场1座,启动东部、西部垃圾处理场工程前期工作,并力争开工建设,建成一批生活垃圾收集设施,大幅度提高全县固体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五)加强城镇管理

1、加强城镇规划实施和管理。抓好城镇总体规划工作,强化规划对城镇建设和发展的调控和指导,健全城镇规划实施机制。

——加强城镇规划编制。在县域城镇体系规划指导下,有计划的编制完成所有乡镇的总体规划的编审,从而指导城镇合理发展、建设和管理。加强详细规划和专业规划工作。加快各城镇编制详细规划的进度,提高规划覆盖面,优化城镇土地和空间资源配置。加快城镇道路、交通、园林绿化、市容环卫等专业规划编制进度,更好地指导城镇建设和管理。在进行城镇规划中,必须树立精品意识和超前意识,坚决杜绝败笔,避免一般化、趋同化。各类开发区、历史文化保护区、住宅小区和行政、商贸、体育、文化中心等规划设计实行多方案竞选,提高规划设计水平和质量。

——加大规划管理执法力度。进一步加强规划执法队伍建设,力争组建专业执法队伍。加大执法培训,不断规划执法水平。同时,进一步做好乡镇规划执法委托责任的落实工作,坚决查处各类违法建设行为,维护规划的法律地位和权威,保证城镇建设在规划的指导下健康发展。

——完善城镇规划实施的监督机制。编制和实施城镇规划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要列入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领导。建立和完善城市规划公告、听证、规划项目跟踪服务管理以及建设工程规划竣工验收制度,增强规划制定和实施的透明度,提高公众参与程度,促进规划全面实施。

2、加强城镇建设管理。因地制宜,调整和完善城镇建设标准。严格建设程序,坚持“先规划、后建设,先设计、后施工,先地下、后地上”的原则,运用法律手段强化对规划、设计、施工的监管。在建筑施工和管理中,广泛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大力推广使用新型建筑材料,提高建筑施工的科技含量,确保城镇建设的工程质量。高度重视和抓好城镇建设质量安全管理。逐步推行城镇建设工程责任书制度,通过施工单位与建房业主、建房业主与乡镇人民政府签订责任书等办法,强化对直接质量责任单位的约束管理,保证村镇建设质量管理落到实处。

3、加强城镇的综合管理。管理是城镇持续、健康、有序、快速发展的生命。在完善城镇配套设施建设的基础上,高效能管理城镇。切实发挥服务和管理职能,加强宣传教育,加大管理力度,着力做好以治安、市容卫生、交通秩序和流动人口为重点的城镇社会综合管理工作,建立和完善城镇管理制度,逐步实现从单一执法向综合执法,从随机管理向规范管理,从突击治理向长效治理的转变。鼓励非政府组织和广大市民参与城镇管理,逐步提高城镇管理的社会化程度。加强城镇管理干部队伍建设,加大培训力度,提高政策水平和管理能力。

(六)加快农村康居工程建设

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主要内容的农村康居工程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基础和载体,是新时期城镇化工作的重要内容。

坚持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以促进农民生产条件的改善和生活质量提高为重点,以村庄规划和人居环境整治为主要内容,以小康村和康居户建设为载体,搞好农村康居工程建设。坚持政府引导和农民自主相结合,充分调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完善农村基本的公用基础设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坚持从实际和有利于生产、方便生活出发,集中解决农民群众生产生活中最急需解决的问题。积极推进镇(乡)总体规划和村庄建设规划的编制工作,制止乱建乱盖和强占农田现象,鼓励有条件的农户向中心村、小城镇转移,引导农民适度集中居住;以自然村或农民聚集点为单位,整治或兴建道路,改善农民出行不便的现状;改造或兴建供水设施,解决农户饮用卫生水问题;改建农户卫生厕所,因地制宜新建农村公厕;整治禽舍畜圈,适度推广厕所、猪圈、沼气池“三位一体”的综合利用设施;兴建村级垃圾收运设施,做好环卫保洁清运工作;开展村内道路和农户房前屋后净化工作、庭院绿化和农村道路的绿化;对不能集中居住的散居户特别是危旧房和重要地段的农房进行整治配套,完善功能,协调风格。在“十一五”期间,全面启动农村康居工程,建成一批“规划合理、适度集中、人畜分离、饮水安全、服务配套、村容整治、风貌鲜明”的小康村和“合理规划、安全用水、卫生用厕、清洁用能、房屋安全、风格协调”的康居示范户。

(七)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内容。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根本动力是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和城镇化。通过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走“引资兴企、以资兴城、以城富民”的发展道路,推动城镇产业兴起,吸纳农村劳动力从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为农村富余劳动力创造就业机会,让更多农民变成市民。

扩大城镇工业规模,提高二三产业质量,是现阶段吸纳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根本。加快工业园区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和乡镇企业力度,鼓励发展一批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企业,增加工作岗位,吸纳农民就业。大力发展个体、私营企业,发展多种形式的家庭二、三产业,鼓励农民通过多种渠道自谋职业、自主创业。

建立和完善劳动力资源调查、技能培训、输出服务三大系统,大力实施劳动力转移工程和“阳光工程”。通过大力推进城镇化、工业化进程和加强与外地劳务服务组织、中介组织的衔接,打通农村劳动力内转外输的两个渠道,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集聚定居和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加强对农民工转移就业指导,促进农民工向产业技术工人转变;加强城市文明观念培训,促进农民顺利融入现代城市生活;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对进城务工农民实行一视同仁的就业、子女入学、社会保障等政策;加强对农民工的法律援助,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五、保障措施

(一)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加快城乡统筹发展步伐。加快实施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就业保障、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和政策措施一体化,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逐步建立新型城乡关系。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力度,强化对农村的公共服务,逐步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加快实现城乡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充分发挥城镇和乡村自有的优势和作用,推动城乡的劳动力、技术、资金、资源等生产要素进行合理交流和组合,促进城乡互为资源,互为市场,互为服务对象,实现城乡之间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各个方面的协调发展,逐步实现城乡社会、经济、人口和文化的融合。

促进城乡二元结构问题的解决。探索解决城乡二元结构的新途径,以工业化为龙头,以县城和中心镇为载体,以农业产业化为依托,以园区建设为突破口,以发展民营企业为主要措施,千方百计壮大县域经济。围绕特色产品和特色产业,扶持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和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加强园区建设,推动招商引资和地方民营工业发展;把发展工业企业和农村服务业同发展小城镇结合起来,引导和鼓励各种生产要素加快向县城和中心镇集聚,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

(二)加快项目的实施

按照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原则,突出重点,组织实施好一批关系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项目。

实施一批增强管理效能的基础工程。积极借鉴市内外城市的管理经验,推广应用先进技术手段和组织方式,建设一批增强城市管理效能的基础工程,显著提升城市基础管理水平和应变能力。如:建设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信息化系统;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体系;推进社会信用系统和市场监管体系建设等等。

建设一批增强服务功能的重大项目。根据城市空间调整、功能完善的需要,着重组织实施好城市基础设施、社会公共服务、产业结构调整、资源集约利用、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等领域的一批重大项目,增强城市综合服务能力,提升城市形象。

安排一批方便市民生活的便民工程。围绕市民关心关注的实际问题,有针对性地加大投入和改进管理,安排落实好一批解决市民生活不便、满足基本需要的项目,办实事、求实效。包括改善农村公共服务,推进街道公共设施和社区服务设施便利化,整治环境脏乱差等。

(三)完善城镇用地制度

严格实行征地用途管制,切实盘活城镇资产。坚持和深化“总量控制—政府收购—储备整理—招标拍卖挂牌出让”的土地供应制度,对城镇土地进行集中统一管理,使城镇土地形成“一个渠道进水、一个池子蓄水、一个龙头放水”的良性循环。改革小城镇土地利用与管理制度,实现土地资源配置方式由单一的行政性征用、出让向以市场配置为主的转变,实现土地利用方式由粗放向集约转变,最终达到既有利于大幅度降低进城“门槛”,促进乡镇企业和人口集中,又能充分保护村社集体和农民的长期土地权益。鼓励改造老城区,盘活小城镇的存量建设用地。对小城镇新增建设用地,分用途实行新的用地政策,在坚持用地标准和性质的前提下,公益事业建设用地实行低补偿原则;商用建设用地允许规划区范围内的集体土地通过转让、出租、抵押、作价入股等方式直接进入土地市场,由市场确定地价。正确处理进城农民与承包地和宅基地的关系,保留进城落户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利,并鼓励转让承包地使用权;集中使用农民住宅用地指标,允许进城农民利用原有宅基用地按一定折算标准置换城镇住宅用地;结合自然村合并和新村建设及小城镇商品房开发,逐步对分散的农村居民点进行搬迁改造,退宅还田。

(四)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没有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就不可能从根本上增强农民离土的安全感和规避市场风险的能力,农村城镇化进程也将严重受阻。进一步完善城镇保障体系。扩大城镇职工养老、失业、基本医疗、工伤、生育保险制度的覆盖面。探索建立适应城镇灵活就业群体的社会保险制度,健全覆盖城乡的社会医疗和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保障农村人口迁移与就业的安全有序。完善社会救济和优抚安置制度。大力发展社会福利、社会救济和社会互助等社会保障事业,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多形式、多渠道筹集资金,保障老弱病残人员和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的基本生活权益。建立现代企业工资收入分配制度,稳定提高职工工资收入水平,基本形成“市场机制调节、企业自主分配、职工民主管理、政府监控指导”的企业工资分配新体制。建立和完善新型劳动关系调整机制,保持劳动关系和谐稳定。在普遍实行劳动合同制度的基础上,建立比较完善的劳动争议仲裁体制,劳动争议处理制度基本健全,建立三方性、多层次的劳动关系协调制度,依法维护进城务工人员的利益。大力培育劳动力市场。坚持城乡统筹就业的改革方向,逐步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城乡一体的劳动力市场。在鼓励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的同时,加强劳务输出,积极引导农村劳动力跨地区流动就业。同时,建立完善劳动信息服务体系,通过提供供求信息等多种方式避免农村劳动力的盲目流动。

(五)加快推进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建设

建立和完善建筑市场信用体系是健全社会信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整顿和规范建筑市场秩序的治本举措,也是建筑业改革和发展的重要保证。加快推进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建设,以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目标,以政府对市场主体的守法诚信评价为重点,充分发挥政府部门、行业协会和评价机构的作用,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加强对建筑市场各方主体的诚信管理,建立行政监督和社会监督相结合的诚信监管保障体制,营造诚实守信的良好氛围,为建筑市场监管提供有力的手段。通过努力,到2010年,基本构建起建筑市场诚信信息平台,实现信息互通、互用和互认;建筑市场责任主体(各类企业和执业人员)行为诚信标准更符合建筑市场监管的需要;建立起有力的诚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建筑市场各方主体做到守法经营,依法活动;综合信用评价的市场化初步形成。

(六)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

坚持市场化的改革方向,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逐步形成城镇建设投资主体多元化格局,初步形成“政府出资、社会集资、企业筹资、农民带资、招商引资、全面开发、滚动发展”的城镇建设资金筹措路子。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和监督,鼓励和引导各种所有制企业投资市政公用服务领域,逐步形成城镇建设投资主体由政府向社会过渡的格局。把城镇作为最大的国有资产进行经营,政府严格控制土地一级市场,采取竞价拍卖或招商引资等办法,盘活土地、公共设施等资源,筹集城市建设资金,实现土地收益的最大化。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采取BOT(建设-经营-转让)、TOT(转让-经营-转让)、BLT(建设-租赁-转让)等融资方式,鼓励社会资金和外资投向城镇基础设施和公用服务设施建设和营运,促进城镇建设投资主体多元化。实行特许权经营,通过股权转让、拍卖经营权、冠名权等方式盘活城镇基础设施存量和无形资产,利用回笼资金建设新项目。使用国家银行贷款和吸引国内民间资金、境外资金进行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拓宽投融资渠道和方式。

城镇供水协会工作计划范文8

关键词:小城镇;规划建设;模式;生态;特色

Abstract: the small towns is transitional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ial areas, it is different from the city, and different from the countryside. But at the same time hav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urban and rural dual, and in a dynamic status and the transitional form in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In today's market economy gradually mature,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small cities and towns have sprung up, and it is changing. Along with the urban construction investment subject from single to diversified development, unpredictable factors increase, so the concept of the traditional town planning methods and proposed the challenge. At first,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current main problems that exist in the small town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and then analyzes the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of small towns should follow the principle of the small town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of model is discussed in detail.

Key words: small towns;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Model; Ecology; features

中图分类号:TU9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当前小城镇规划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没有形成完整的小城镇规划理论体系

目前,不少地方在进行小城镇建设时缺乏重点,对城镇布局也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所以并没有开展相应的规划工作,而是盲目照搬其他地方的经验,造成了很多小城镇在产业结构、平面布局和建筑风格设计上相互雷同,以至于出现了“千镇一面”的现象。二是很多地方的在进行小城镇建设时缺乏详细的修建规划和控制性规划,使建设工作在很多时候不得不在总体规划的指导下进行,这样一来,像容积率、绿化率等技术指标就难以控制和落实。另外,不少地方的总体规划已经编制了很多年但没有进行及时的修改,对建设工作的指导作用也因此大打折扣。

(二)规划理念落后、基础设施不足

由于受资金、观念和产业结构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不少地方小城镇规划建设的水平较低,诸如供水、供暖、排水、道路、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很多地方出现了“新房加土路”、“有路无排水”等现象。另外,还有不少地方仍然走不出“沿路走廊式”的建筑布局和“二层小楼”的传统观念,这样就难以形成高档次的住宅区,严重阻碍了居民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的总体提升。

(三)土地开发过热,资源浪费严重

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未完全建立,原有计划经济条件下的政府控制力明显减弱,新的政府宏观调控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土地使用权的出让成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主要来源,政府必然通过将大量土地投放市场来满足发展的需要。因此,“用地规模已突破”成为规划修编的普遍理由,各城镇要求通过规划编制来扩大规划建设用地规模,供长期发展用的土地在短期内大批量地出让给了开发商,政府失去了土地控制权,从农民手里征得的土地被大量闲置,引发一系列的社会冲突,可能的土地升值都落人开发商的钱包,严重危及城乡的可持续发展。

(四)环境污染,影响农民生产生活

这些年来,大中城市对建设项目的环保评估抓得较紧了,许多有污染的项目不断从沿海地区向内地小城镇转移。小城镇无论从管理水平和资金投入方面都不可能达到严格的环保要求,有害气体和废水往往直接排放,造成严重的大气和水污染,给附近村民的生活和生产造成伤害。

(五)小城镇缺乏地域特色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小城镇为主要聚居点的新一轮建房热潮席卷大江南北。而材料、设备、施工的趋同化,使得从南到北都是枯燥单调的方盒子楼房和粗陋的装饰。地域建筑文化特色丧失,地方材料和有科学价值的传统技术方法被弃用,全国各地小城镇住宅已经没有明显的地域特征。

二、小城镇规划中应把握的原则

(一)人性化原则

“以人为本”是小城镇新区规划设计应遵循的最基本的首要原则。因此,小城镇新区规划应充分考虑到镇区居民和周围村庄的农民们各方面的需要,针对老城区中显现出的各种弊病,从宏观到微观、从整体到局部进行全面的人性化的规划设计。

(二)文化特色原则

“历史文化传统是小城镇所特有的,它是城镇特色中最内在、最具有恒久力的东西”。因此,小城镇新区规划设计应结合“本土文化”,塑造“地方特色”。小城镇文化的涵盖面很广,除了历史文化之外,还包括民族文化、经济文化、建筑文化、自然文化、地域文化、精神文化等诸多方面。新一轮的小城镇新区规划应突出文化原则,塑造小城镇自己的特色。不要把小城镇新区规划仅仅当成规划去做,而要更深一层地去“做文化”,力求做出特色、做出品

牌。规划设计人员在对小城镇新区进行规划设计之前,要全面地考察、掌握小城镇历史、地域、建筑、民族、产业等方面的特色,挖掘其深层次的文化内涵。

(三)生态原则

生态园林城镇是今后城镇发展的必然趋势。生态设计是小城镇趋向生态化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结合生态建设进行景观设计,使生态效益和景观效益协调统一,是建设生态园林城镇的必然选择。因此,强化生态理念、注重景观设计是新一轮的小城镇新区规划应该遵循的必不可少的原则。

小城镇规划建设的模式要点

(一)生态小城镇模式

1、科学编制小城镇总体规划

要实现小城镇的全面协调的可持续性发展,总体规划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生态景观规划是总体规划的重要内容。编制高标准的总体规划,结合小城镇总体规划的基本要求,科学的分步实施以环境容量和自然资源承载力等为基本依据,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改变小城镇原有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向生态环境友好型发展, 以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维护生态环境功能为目标,把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建设发展相结合, 统一规划,加强法制管理,严格监管力度,实现小城镇经济、社会和环境三者的协调发展,防止生态环境的破坏与污染,从而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2、做好生态绿地的规划

一个小城镇,改善环境质量除了主要依靠对污染的防治和控制外,还要重视发挥自然景观对污染物承载作用,特别是天然和人工水体,自然或人工植被、广阔的农业用地和空旷的景观地段,都可作为景观生态稳定带的骨架。

生态绿地不仅要数量多,而且要分布均匀,大嵌块体与小嵌块体相结合。从景观生态学角度看,大型植被斑块具有多种重要的生态功能,并为景观带来许多益处。而小的植被斑块可以作为物种迁徙的歇脚地,保护与规划分散的稀有种类或小生境有利于提高景观的异质性。小嵌块是大嵌块的补充,不能取而代之,应把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并通过廊道连接起来。

3、和谐共生理念

生态型小城镇规划要从城市与自然环境的和谐观出发,体现人与环境的和谐。因此,生态城市规划要特别注重人与环境系统协调一致的原则,乡镇的工业布局、人口规模,不能超越环境提供的保证程度。而且要注重城镇布局与自然山川的有机结合,要最大限度地保护和利用已有的自然因素,在人工中努力显现自然,可以把远处的自然景色,如高山、海洋等“借用”或“引入”到城镇中来,加强人们对自然环境的接触,从而能够更有效地保护自然生态平衡,创造一个更为贴近自然的宜人生存环境。

(二)特色小城镇规划模式

1、保持特色要尊重当地的文脉

每个镇的发展都有它的背景与传统,我们后人发展应该尊重这个历史,小城镇发展不宜搞大拆大建,用保护、改造及新建同步发展的办法来建设小城镇,如英国规划界对他们历史文化名城加以保护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现在这些被保存下来的古建筑,已成了世界性旅游资源,古建筑产生了巨大的魅力。苏格兰的爱丁堡,就是以古色古香的城堡、街道和建筑,吸引了世界上大量的游客,每年的GDP总额中,有30%来自于旅游业的贡献,有的城市甚至达到60%。他们想不到当年通过合理的城市规划把众多建筑保留下来,使后代受到了那么多的恩泽。

2、特色是多方面的

小城镇特色现在被很多人局限在建筑特色上,这是十分片面的。其实,小城镇特色涵盖文化特色、环境特色、建筑特色,甚至当地的风俗习惯、风味小吃、地方方言等诸多方面。

3、结合景观设计,强化小城镇建设的特色

要强化小城镇建设的特色,景观设计是一条重要途径。景观设计是对一条街、一个城镇空间、一个重点地段的景观品位的设计,是处理建筑单体与环境整体协调关系的关键,是独立于规划和建筑设计的工作。通过景观设计加强城镇空间、主要街区和重点地段的景观控制,避免建筑设计的盲目性,达到强化小城镇的特色的目的。

4、结合建筑设计,塑造小城镇建设的特色

小城镇的建筑设计一定要在规划的指导下进行,要突出建筑作品的艺术性,突出精品意识,建筑物的尺度、色彩等要突出个性,形象新颖,体现建筑使用功能与审美功能的统一,一些建筑物如桥、塔、古城墙等统统因其造型独特,体现突出或具有历史意义等成为城镇有景观。

(三)加强公众参与管理的信息化服务

当前,在城镇规划管理上人情因素与长官意志均有一定的不良影响.在国家推行政务公开的大背景下,规划管理部门应积极实施规划建设项目的公示制度,让广大公众参与规划建设管理工作。采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规划的信息化管理是实施科学管理,抑制不正之风的有效措施。建立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数字城市,市民和投资者都可以通过电子触摸屏查询了解城镇建设情况。政府也能及时掌握土地利用、基础设施、社会服务等动态信息,提高决策的科学性。

结语

综上,小城镇规划管理是一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的工作。就现阶段的实际情况来看,我国的小城镇建设规划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其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因此,规划设计者们应本着对人民负责,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扎实工作、深入研究,积极探索适合本地区小城镇规划建设的模式,只有这样,才能使我国的城镇规划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才能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早日实现。

参考文献

[1]范围,李国庆.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小城镇建设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4.

[2]韩林飞.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与城市规划的本源[J].规划师,2003.3.

城镇供水协会工作计划范文9

市政府召开这次全市建设工作会议,主要目的是贯彻落实市委三届二次全会和全省建设工作会议精神,总结去年工作,部署今年工作,推动全市城乡建设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年全市建设工作回顾

*年是“十一五”开局之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建设系统广大干部职工紧紧围绕年初制定的工作目标任务,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团结奋斗,开拓进取,各项建设事业都取得了新进展。一是统筹城乡发展的理念进一步明晰,城乡规划的综合调控作用明显增强。按照修编第四版《*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对城市人口规模、用地规模、水源、对外交通、基础设施等重大问题进行了专题研究,确定了规划基本数据,完成了《*市“十一五”城镇化发展专项规划》、《东关延河南岸环境整治与景观规划》等8个专业、详细规划的编制和评审,城市详细规划覆盖面进一步提高。各县区普遍加强了县域规划编制和修订工作,全市建制镇规划编制已基本完成。各级规划管理水平也有新的提高,规划执法力度加大,违法建设整治效果明显,城镇规划管理工作步入规范化、科学化、法制化轨道。二是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年市区完成市政基础设施投资约4.92亿元,集中建成了一批基础性、功能性、生态性市政设施。全年共开工修建各类住房152.07万平方米,完成投资11.11亿元,其中经济适用住房102.47万平方米,完成投资7.77亿元。按照新的项目管理办法,部分计划项目的可研论证等前期基础工作进展顺利,为今年尽快实施建设奠定了基础。三是新农村建设起步良好。*年全市新农村试点村建设累计投入3992万元,深入开展了“千村百镇”建设整治活动,宝塔、延川、志丹、黄陵等县区的整治工作已取得一定成效,涌现出了宝塔区王家沟村、任家园则村,子长县十里铺村、中庄村,吴起县小口则村、双湾涧村,黄陵县秦家源村、上官村,洛川县百马庄村、南月合村、清池村等一批旧村整治和移民搬迁的示范村。延川县永坪镇、子长县十里铺村、洛川县百马庄村被省建设厅评为先进示范村镇。四是城市管理服务水平不断提高,以污水、垃圾处理为重点的环境卫生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快,市民最关心的行路难、排水难、如厕难等问题得到有效缓解,城市管理和执法工作进一步加强,城镇绿化、美化、亮化水平明显提高,城市品位得到有效提升,连续7年蝉联省政府授予的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先进市,市城管局被评为全国城市管理“十佳”标兵单位。五是建设事业各项改革有了新的突破。住房货币化分配已进入实质性启动阶段,住房公积金归集面进一步扩大,市政公用行业市场化改革进展明显,建筑业企业改制工作稳步推进。六是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得到维护。各县区都能高度重视解决清欠、拆迁等热点、难点问题,全市清理拖欠工程款任务已于第一季度提前完成,防止拖欠的长效机制已基本建立。城镇房屋拆迁安置工作进一步完善,市区拆迁遗留问题基本解决,依法拆迁、文明拆迁得到全面贯彻,有效保障了群众的合法权益。七是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全市建筑业实现增加值10.29亿元,同比增长12.2%,2万多名建筑业从业人员中绝大多数来自农村,有力地推动了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工程的实施。这些成绩的取得确实来之不易,这既是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关心支持的结果,也是建设系统广大干部职工开拓进取、同心协力、扎实工作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委、市政府向全市建设系统广大干部职工表示衷心的感谢和亲切的慰问!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全市建设工作仍然存在不少薄弱环节:一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仍然是影响城镇化进程的主要问题,城市交通拥挤,供水、供气、供暖形势严峻,污水、垃圾处理仍然处于较低水平。二是城市规划、管理等综合执法手段不硬,方法单一,监管力度不够,城市面貌和人居环境有待进一步提高。三是农村村庄规划建设相对滞后,公共基础设施薄弱,“脏、乱、差”现象严重,建设管理水平参差不齐,治理农村居住环境的任务艰巨。四是建设行业各项工作的成效与群众的期望还有一定差距,行业职能转变和机关作风建设还需要不断加强。这些问题,都有待于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研究解决。

二、全面正确把握形势,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市委三届二次会议对今年全市经济发展形势作了深入分析,提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和任务。研究部署今年建设工作,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正确分析和把握城乡建设发展形势,统一思想认识,明确发展理念,这样才能统筹全局,突出重点,牢牢掌握工作主动权,不断开创建设事业新局面。

第一,充分认识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本质内涵,坚决贯彻中省宏观调控政策。坚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要求。又好又快发展的内涵,一方面是要求强力推进跨越发展,另一方面也明确了发展是要建立在质量效益基础上的发展,是以质的跃升为主。这就要求我们在今后的建设工作中,既要埋头苦干,又要吃清发展在不同阶段的侧重,这样才能不折不扣地贯彻中、省、市的各项决策部署,正确处理城乡建设与资源环境的关系,坚持有保有压方针,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路子,真正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第二,充分认识能源资源节约和环境治理的迫切需要,切实转变城镇发展思路。我市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的时期,也是资源消费强度较高的时期,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影响人民群众生活的环境突发事故时有发生,如果不尽快扭转这种局面,不仅现在难以承受,而且将来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的目标最终也难以全面实现。当前落实中央“把节能降耗、保护环境和集约用地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三个抓手”的政策,对我们建设系统来讲,就是要从科学编制城乡规划着手,实现城镇节约集约发展;从市政公用事业改革着手,实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从优化设计和产业化着手,实现建筑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永续利用,只有切实转变城镇发展模式,才能实现城乡可持续发展。

第三,充分认识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的重要作用,积极促进城乡统筹区域协调发展。中央提出,推进城镇化要以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为核心,更好地带动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这既是对城镇化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也是新时期对城镇化发展的新要求。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缩小区域差距、城乡差距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只有充分发挥城乡规划对城镇化发展的调控作用,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推进城市发展的重要载体,下大力气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吸纳更多人口就业定居,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市场、产业,才能发挥城镇辐射作用,带动城市周边区域发展,最终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第四,充分认识建设系统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职责,着力促进社会发展和解决民生问题。建设系统工作直接关系群众切身利益,是让广大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桥梁纽带之一。要坚持把维护和发展群众利益作为推进城乡建设事业跨越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牢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高度关注民生、民情、民意,正确处理跨越发展与维护群众利益的关系,认真解决好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各类现实问题,努力使广大群众在推进城乡建设事业跨越发展中得到新的更多的实惠和好处。

第五,充分认识完善城乡发展体制机制的长远意义,大力推进建设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改革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加快城乡建设管理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要以转变职能和提高行政效能为核心,打破影响跨越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革除影响跨越发展的各种束缚,充分激发全社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利用区内外、省内外先进生产要素,在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房地产开发、市政公用行业广泛引资融资,不断为推进跨越发展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三、认真做好*年各项工作

*年,我市城乡建设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市委三届二次全会和全省建设工作会议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用*精神建设*,强力推进城乡建设事业跨越发展,努力构建和谐*,加快以“三山两河”为主的城市建设,完善城镇公共服务功能,加强城市执法管理,创建城镇宜居环境,加快新农村建设,加强重大项目建设,积极推进城镇化进程,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主要预期目标是:城市化水平达到38.5%,城市集中供热普及率达5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50%,污水处理率达67%,城市建成区绿地率达28%。

实现以上目标,必须从以下五方面入手做好工作。

(一)加强规划编制,严格规划管理

1、认真编制城乡规划。按照政府组织、专家领衔、部门合作、公众参与、科学决策的原则,加强规划编制工作,将“中国革命圣地,历史文化名城,陕北黄土风情文化、适宜人居”的城市定位贯穿到新一轮总体规划中;聘请国内一流专家对“三山两河”整治进行咨询,在广泛征求各界意见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三山两河”治理规划;委托高水平的规划编制单位,编制新一轮《近期建设规划》;广泛征求专家以及各方意见,确定*城市建筑风格;充分发挥规划的综合调控作用,科学指导全市城镇建设。各县区也要加快城镇详规的编制工作,使县城和重点镇的详规覆盖率提高到90%以上。今后,城镇和村庄的建设,要严格按照有规划搞建设、无规划不得搞建设的原则进行。

2、提高规划管理效能。严格执行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中的强制内容,不得擅自调整已批准规划的强制性内容,确须调整的,需经原批准机关确认同意后,才能编制调整方案,调整后的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必须按照规定的程序重新审批;加强城市“五线”(道路红线、绿地绿线、水体蓝线、文物紫线、基础设施黄线)管理,确保居住和公共建筑的日照间距、配建绿地和停车位达到规定指标,保障城市公共利益和群众权益;处理好城市建设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关系,修编和实施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加强革命旧址保护以及革命旧址周边环境的保护,突出圣地特色。

3、加强行政执法,严肃查处违法建设行为。继续推进清理整顿市区违法建设专项整治工作,对顶风违法修建的,要依法加大打击的力度;尽快处理好市区遗留违法建设问题,切实维护城市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加大对建筑市场各类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坚决纠正在招标投标、质量和安全责任落实中的违规行为,开展建筑节能设计检查,建立健全建筑市场诚信行为管理体系。

(二)加强城乡建设,统筹城乡发展

1、以*城区“三山两河”治理为重点,切实彰显*城市特色。*城区是全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对全市城镇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辐射带动作用。市三届二次全会对以“三山两河”治理为重点的中心城市建设作了全面部署,今年要全面完成“三山两河”治理规划论证工作,加快实施“三山”绿化,重点实施凤凰山绿化。同时要认真论证编制“两河”污染治理方案,实施城市污水收集工程,加快延河水景工程建设。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把握五点:一是要把握城市定位,突出*城市风格。“三山两河”治理必须紧紧围绕“中国革命圣地、历史文化名城、陕北黄土风情文化、适宜人居”的城市定位组织实施,通过各个治理项目建设,从整体上充分展示*“中国革命圣地”的精神风貌,努力彰显*的历史文化和陕北黄土风情文化特色,全面打造城在山中,山在城中,人在山水中的城市格局。二是要坚持以人为本,体现人文关怀。实施以“三山两河”治理为重点的城市建设,根本目的是改善城市居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因此,无论是制定规划、组织建设还是实施管理,都要坚持从群众工作和生活需要出发,坚持从小事和细节抓起,处处体现尊重人的需要、服务人的需要、满足人的需要的理念和精神,努力为广大市民提供一个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秩序良好、服务周到的工作生活环境。三是要科学规划、分步实施。规划一定要有科学性、前瞻性,要对历史负责、对未来负责。规划要一步到位,治理和建设要分步进行。规划不仅要明确总体任务,还要明确年度目标,各项规划要力争在今年上半年完成。规划没有出来前,对于已经明确、成熟的治理建设项目,如山体绿化、河道清理、治理污染等,要不等不靠,抓紧实施。规划一旦确定,要严格按规划组织实施,坚决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四是要坚持依法办事,维护群众利益。“三山两河”治理,不可避免地涉及房屋拆迁和土地征用等事项,这些都与群众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我们一定要充分考虑群众利益,严格执行有关政策,切实把好事办好。五是要建管结合、巩固成果。“三山两河”治理难,管护更难。一定要在制定治理规划的同时,同步考虑建立相应的管理机制,把治理区纳入城市管理总体布局,充实管护力量,落实管理责任,切实把现有和新的治理成果巩固好、利用好,保证建成的景点、设施长期有效的发挥效益。

2、继续加强基础设施项目建设。项目建设是推进城乡建设事业跨越发展的重要载体,各级政府和建设行政主管部门都要高度重视项目建设工作。今年城建系统初步计划续建和新开工项目共13个,总投资10亿多元,要完成迎宾大道延伸二期、西环线道路、韩家窑则道路改建、火车站站前广场建设、宝塔桥改建等工程。各项目建设单位要按照工作安排,尽快完成规划设计、资金落实和招标投标等前期准备工作,按时开工建设、按计划竣工。各项目都要实行领导负责制,分管项目的行政部门一把手是项目建设的第一责任人,项目实施单位法定代表人是项目建设的直接责任人。项目建设主管部门及主要领导对项目建设中遇到的问题,要主动协调,积极化解矛盾,及时沟通联系。要加强对西北川核心地段青少年宫、科技馆、图书馆、城市公园、学校等一批建设项目的管理,督促各业主单位按照规划要求,加快施工进度,尽快完善和实现西北川规划的各项功能,通过建设亮点工程、精品工程,使西北川区域早日亮起来、活起来。计划、财政、国土、征迁、供电、电信等部门也要积极配合,在项目立项、资金拨付、土地征用、房屋拆迁、杆线迁移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为项目建设创造良好的环境。各县区也要结合各自实际,抓早动快,安排好县区重点项目建设,按时全面完成各项建设任务。

3、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要注重研究出台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具体政策措施,加快制定和实施全市新农村建设规划纲要和县区总体规划、村镇体系规划、村庄布局规划、居民建设规划,把指导城镇规划建设管理的理念与方法逐步推广到新农村规划建设中,在抓好原有试点的基础上,继续深入开展“千村百镇”建设整治活动,再实施一批重点村建设。一是要重点加强县城建设。以培育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为重点,加快形成以市区、县城为中心的城镇体系,辐射带动周边区域发展。二是继续抓好重点镇建设。按照集中财力办大事的原则,继续抓好2个部级、9个省级、18个市级重点建制镇的建设发展工作,各县也可确定重点镇,通过大力发展主导产业,壮大经济基础,完善城镇功能,吸引广大农民向城镇集中。三是要着力抓好村庄村容整治。村庄整治的着力点要放在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上,努力达到村容整洁、路面硬化、饮水达标、厕所卫生、塘渠清洁、垃圾集中、设施配套、村风文明的目标。各县区今年都要完成村庄布局规划和居民建设规划,抓好城中村、城郊村的改造,要注意从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总结试点经验,防止急于求成、大拆大建和形式主义,真正把好事办好。

4、加大城市建设投融资力度。城司要继续发挥投融资平台作用,在事关*经济发展的交通、旅游及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争取更多的发展建设资金,多领域、多渠道搞好建设融资工作。要认真做好中心街改造工作,加快西北川基础设施建设,完成火车站站前广场建设工程,开工建设朗润居和西北川两个安置小区,全面做好今年的项目建设工作。要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努力降低资产负债率,灵活运用资本金,积极吸纳、引进民间资本,共同参与城市建设。要加强与计划、财政等部门其他项目借款单位的联系,严格按照政府与国家开发银行信用合作项目《资金管理办法》及《项目管理办法》,安全使用和按期偿还信贷资金,树立企业诚信品牌。

5、不断提高工程建设管理水平。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进一步健全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建设质量保证体系,强化对涉及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住宅工程、直接影响公众安全的公共建筑工程和基础设施工程的质量监督。要在建设项目中认真落实抗震、防火、防洪、防污等城市综合防灾的有关规定,严格审核把关。要加强对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的监督检查,努力消除各种隐患,确保不出现重大安全事故。今年,全市要继续开展创建优质工程的活动,进一步提高建设工程质量水平。工程建设管理的各个环节也要向村镇延伸,逐步提高村镇建设工程管理水平。

6、全面推进建筑节能工作。新建建筑节能设计合格率、施工执行率都须达到100%,在建商品房开发项目执行节能公示率达到100%。对未经确认登记的建筑节能材料不得使用,对未经建筑节能审查备案的建设工程项目,不予颁发施工许可证。对达不到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工程,不予验收备案,禁止销售和使用。要大力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启动低能耗、超低能耗的绿色住宅和公共建筑的示范工程,有计划地推进现有建筑的节能改造,今年要完成2.5万平方米改造工作任务。

(三)加强住房建设管理,提高住房保障水平

1、大力实施安康居住工程。要加快面向中低收入家庭的经济适用住房和廉租住房建设,特别是中低价位、中小套型的供应。今年,我市将开工建设各类住房170.15万平方米,总投资达11.12亿元,其中经济适用住房136.66万平方米,投资8.39亿元。市区要重点做好虎头园、柳林沟、燕沟、红化沟、王良寺二期经济适用住房小区和杨家岭廉租窑洞居住小区建设工作,缓解中低收入家庭住房紧张矛盾。要高度重视拆迁安置房建设,在保证重大建设项目顺利实施的同时,切实改善被拆迁居民的住房条件。特别是要加快推行廉租房制度,各县区都要积极行动起来,切实落实好这一国策,为城市最低收入和住房困难家庭解决住房困难提供重要保障。

2、积极稳妥地搞好房地产市场调控。各县区、各级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要继续认真落实中省宏观调控政策,科学编制房地产发展规划,合理确定开发建设规模,正确引导房地产投资和消费,促进住房市场供求相对平衡。要继续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稳步启动住房货币化分配,搞好行业调查研究工作,加快房地产预警预报系统和信息系统建设,努力搞好房地产开发规模的宏观调控,防止房价大起大落。在工作中要注意通过把好三个关口,落实政府对房地产市场的宏观调控措施。一是把好土地供应管理关口。根据房地产市场需求,通过土地利用预审、经营性土地招拍挂、经济适用住房用地政府行政划拨等手段,管好房地产开发建设的源头。二是把好销售管理关口。要进一步完善销售管理办法,严格执行商品房预售制度和经济适用房销售规定,严厉打击各种非法预售行为。三是把好规划引导关口。要通过严格执行城乡建设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防止房地产开发盲目增长和过热现象,维护好购房者权益,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平稳发展。

3、进一步改善住房消费环境。一是要加强住房公积金管理,扩大公积金覆盖面,加大公积金贷款力度,支持住房消费,增强风险防范意识,完善监管机制,严禁违规购买国债,严禁发放项目贷款,严禁非法挪用,促进全市住房公积金数量上规模,管理上水平,效益大提升。各县区都要认真落实住房公积金制度,财政好的县可进一步提高公积金覆盖面和缴存比例,财政困难的县年内必须启动。二是要进一步整顿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开展专项整顿,严肃查处开发销售中的违法违规行为,培育信息公开透明的房地产市场,营造诚信健康的消费环境。三是积极启动住房二级市场。要依据有关法律法规,抓紧研究制订管理二级市场的有效措施,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协调配合,努力降低二手房上市门槛,进一步落实好各项优惠政策,加大二手房信贷支持力度,携手为住房二级市场“松绑”、升温。四是积极推进和规范物业管理。要加快推行物业管理招投标制度,培育一批规模大、信誉好的品牌企业,提高物业管理水平。在旧住宅区整治改造中,要配套完善基础设施,为实施物业管理创造条件,进一步扩大物业管理覆盖率。要加强住房专项维修基金的归集、使用和管理,保障住房及时维修和正常使用。

(四)加强城市管理,提高城市服务功能

1、加强城市综合管理工作。要本着“巩固、完善、提高”的原则,巩固省级卫生城市创建成果,进一步提升城市品位,改善城市面貌环境。要不断深入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工作,认真抓好市容市貌整治、环境卫生管理、城市河道综合治理、园林绿化工程、畅通工程建设、背街小巷改造、城市点亮工程和水、暖、气的供应等八项工作,做好15条巷道改造,8条排洪渠建设,新建10个公厕,新建改造公交车候车点遮雨棚,加快城区第二垃圾场、建筑垃圾消纳场、粪便处理场建设,特别要下硬茬把整治活动扩展到山体居民住宅区,努力营造“平面整洁、立面规范、空间协调、动态有序、安全舒适、文明和谐”的优美人居环境。市环境综治办公室要继续发挥综合协调作用,坚持从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入手,搞好市容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市民文明素质,规范市民日常行为,力争使我市继续蝉联“全省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先进城市”,争创全省文明城市、全国卫生城市和全国优秀园林城市。

2、加快市政公用事业改革。这是今年我省建设事业改革的一个重点。各县区和各级建设部门要在去年探索和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解放思想,以更加积极严谨的态度,深入研究解决市政公用行业存在的问题,运用市场机制加快推进公用事业产业化、市场化、多元化和规模化。城管部门要继续努力工作,积极推进热电厂产权转让和污水处理厂特许经营改革,促进天然气公司与中石油管道公司的合作经营和第二热电厂前期工作,加快完成液化气供应处、自来水公司、供热公司改制准备工作,在确保企业正常运行的基础上,积极稳妥地推进各项改革。各县区也要按照这一思路,结合实际加快公用事业改革步伐。

3、加强城镇综合服务功能建设。要切实搞好城镇供气、供水、供热等基础设施管理工作,进一步提升城镇综合服务能力。要加强水源地建设,认真研究*城区中长期供水水源方案,力争开工建设引黄工程,解决水源短缺问题,保障城市供水安全。延河上游的吴起、志丹、安塞县要加快建设垃圾处理场和污水处理厂,确保水源地安全洁净。要加强城市供水水质监测,确保供水质量安全。要加快城镇集中供热建设,提高供热保障能力,保障居民冬季采暖需求。要加强与延长石油集团公司的沟通,做好液化气的平稳供应,确保城乡用气需求。要加快天然气二期输配工程建设,努力争取气源配置,不断扩大用户区域,保障城镇长远发展。

(五)充分体现执政为民的思想,认真做好征迁管理工作。要切实保障重点项目的征地拆迁工作,及早介入,吃透情况,提前制订切实可行的补偿安置方案,按时完成征迁任务,保障项目顺利实施。要加强征迁管理,认真执行征迁法定程序,落实征迁补偿政策,切实保护被征地拆迁人的利益。要加强拆迁安置工作,做好拆迁安置房的建设,缩短过渡期,确保每个拆迁户都能安置到位。大型建设拆迁项目原则上不搞突击拆迁,要按照先安置后拆迁的原则,先建设好安置用房,再实施拆迁建设。要建立健全征迁工作责任制,对赴省进京上访、重复上访、集体上访要落实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及时依法协调处理,限期解决,切实营造良好的征迁环境。需要强调的是,各县区要严格按照国务院和省市征地、拆迁条例及办法的规定,把城市建设和征地、拆迁规模与自身财力、民力所能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科学制定征迁计划,合理确定年度征迁规模,把征地拆迁负面影响控制到最小范围。各级征迁管理部门也要严把征迁审批关,对建设手续不齐全、资金不落实的项目,一律不得批准拆迁。

四、加强领导,转变作风,努力实现我市城乡建设事业跨越发展

城乡建设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人民群众十分关注。在这个领域,各种矛盾也比较突出。从一定意义上讲,城建工作的管理水平、服务质量、行业作风,代表着政府的形象,全市建设系统干部职工要切实强化自身素质,提高工作效率,依法行政,扎实工作,努力开创建设工作的新局面。

(一)切实加强对城乡建设的组织领导。各县区、各部门要进一步明确自身在建设工作中的职责和任务,牢固树立大局观念和全局观念,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加强对项目和资金的管理,集中力量办大事,齐心协力办好事。要建立健全城乡建设的组织机构和工作协调机制。市委、市政府已成立了几个相应的领导小组,统筹、协调、检查、指导重点项目、重大工程的建设工作,各县区也应视情况学习借鉴。各级领导干部要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经常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开展调查研究,了解情况,解决问题,努力掌握新形势下指导城乡建设工作的主动权。要进一步完善考核机制,建立起能上能下的用人机制,对工作不力、责任心不强、威信不高、群众意见较大的,该调整的调整,该撤换的撤换。

(二)提高工作效率。各级建设部门都要认真贯彻落实《行政许可法》,切实加大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精减行政审批事项,提高工作效率,真正把工作重心转移到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对该管的事一定要管住、管好,不该管的事绝不要伸手乱管。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强化依法行政,建立和完善建设系统便民服务体系,在规划审批、资格审验、招标管理、征地拆迁、供水、供气、供热、物业管理、市政维护、房屋交易等行业推行标准化服务,不断改善投资环境,吸引更多外商和区外资金参与*的建设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