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城镇发展规划集锦9篇

时间:2023-06-02 15:38:48

城镇发展规划

城镇发展规划范文1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城乡规划;存在问题;解决对策

中图分类号: TU9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建设和发展步人了一个新的时期,形势很好,城市正处于一系列激烈的社会经济变革之中,面对经济体制转轨、产业结构调整、城市急剧扩张和城市化进程日益加速等诸多变化,传统城市规划受到了空前的挑战,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应如何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把握好规划原则,适应政府职能的转变,真正地发挥政府职能部门重要作用,是摆在我们面前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一、新型城镇化的实质与核心

改革开发以来,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城镇化水平快速提高,年均增长1个百分点左右,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以达到51.27%,城镇人口达到6.91亿。在此基础上,今后一段时期,更要按照党所提出的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的要求,认真总结过去多年来我国推进城镇化的经验教训,进行重大的战略调整,加深对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的认识,从而走均衡、持续发展的道路。

1、以人为本是新型城镇化的实质

城镇化与城市化不同,城镇化不是简单的人口比例增加和城市面积的扩张,更重要的是实现产业结构、就业方式、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等由乡到城的重要转变。必须以民生改善为根本目的,不能单纯追求城镇化的速度,更应关注城镇化进程中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做到以人为本。城镇化应成为劳动生产率更高、生活条件更好、社会更和谐、文化更丰富、环境更适宜、安全更有保障的居民聚集地,而且能以其强大的实力带动城乡发展一体化。而要真正实现城镇化的这一性质,就必须走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2、农民进城是新型城镇化的核心

城镇化是人类基本生存方式(劳动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导致农村居民不断积聚而形成市民居住点的过程。城镇化的本质是人,核心是人的城镇化,也就是化农民为市民,就是让农村居民真正进入城市,从而使他们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发生全面改变,他们的经济能力得以全面提升,以此来提高整个社会经济运行的效率,创造社会的经济繁荣。随着城镇化率的不断提高,每年将有相当数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及人口转移到城市,这将带来投资的大幅增长和消费的迅速增加,也会给城市发展提供多层次的人力资源。据国家有关统计,城镇化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对应的是上千万人口以及数以万亿元计的投资和消费。单就消费而言,城镇化率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就可以吸收1000多万农民进城,进而带动约1500多亿元的消费需求。值得注意的是,城镇化不仅是简单的把农村人口向城镇人口转移,而是要在产业结构优化的趋势下,导致空间结构和社会结构的变化以及资源调配方式的演进,使进城农民真正融入城市经济生活中。为此2012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一定要把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作为重要任务抓实抓好。

二、新型城镇化发展背景下城乡规划存在的问题

1、没有健全的法律保障作为支撑

现阶段,在我国城乡的规划设计中,还并没有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法律体系,各种规划设计工作缺少必要的法律保障作为支撑,导致规划的缺位。同时,由于法律体系的不健全,各种行政处罚与违法行为之间并不能找到一个合理的平衡点,缺乏统一的处罚标准,从而影响了城乡规划设计的规范性。

2、协调工作没有做到位

在城乡规划设计中,由于规划管理的权限被下放到了地级的区县,导致一些地方政府部门自行运作,不接受规划设计部门的统一管理。在这种情况下,区域间的协调工作没有做到位,就会严重削弱规划设计部门的调控职能,从而对城乡间的协调、可持续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3、规划管理缺乏相应的保障机制

城市规划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规划管理的职能执行,但目前我国的城市规划在实施过程中往往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其根本原因就是规划管理缺乏相应的保障机制。分析在城市规划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我们不难发现,目前对于城市规划的研究大多从规划实施管理角度对规划实施过程中的相关问题进行的有关探讨。这个角度多偏重于案例分析,寻求规划实施管理过程的不足,常常涉及到管理体制、机制和制度等相关问题。

三、实现我国新型城镇化下的城乡规划的建议

1、对覆盖城乡和实有人口的社会保障体系进行建立

不管是进入城市谋生的农民工还是已经从农民转化为非农民的市民人员,又或者留在农村的农业工人,都应该被纳入社会保障体系中。使他们也能像其他城市居民一样,在得到较高水平的医疗保障同时还能获得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等。其中医疗保障是最为重要的,很多家庭会因为生病而致贫,如果不能享受到一定的社会医疗保障,很容易产生对社会稳定不利的因素。为了适应我国城乡统筹的发展要求,我国必须要对覆盖城乡和实有人口的社会保障体系进行建立。对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进行重点整合,对城乡居民的养老保险进行统筹,使其缴费标准和待遇保持统一水平,这样能够更好地对推动社保体系由城乡二元保障向城乡一体化保障转变进程。

2、有效设计和监管土地经营权规模化流转

最近这些年来,由于政府推动或者市场经济自发调节等原因,我国一些地方相继出现了各种类型的土地流转方式,比较常见的有反租倒包、土地入股和土地互换、委托经营等。但从整体的情况来看,我国农村在土地流转上的方式还是以零星和分散为主而且在法律和制度上都没有保障,无法达到农业现代化的要求。为了对农村土地经营权规模化流转进行有效促进,我国应该对农村土地经营权规模化方面的制度和规则进行设计、制定。比如,可以对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政策进行制定,并对交易平台和具体的交易规则加以建立,也可以对农村土地交易所加以成立,不断推出符合社会发展的交易新模式。与此同时,还必要要注意有效监管农村的土地规模化流转,尽可能地对一些腐化和分配不均等现象进行避免,对农民的利益进行保证。

3、推动农村市场化进程,对农民的生产技能和就业能力进行提高

要实现新型城镇化和农村现代化的协调发展,还应该对农村市场化进程加以推进。农村土地流转要想发展更加稳定和谐必须依靠产权交易市场的推动,市场是农业现代化的基础,对农村现代化实现有重要作用。农业作为比较弱势的产业,需要政府给予更多的关注,通过对农产品售出及价格平抑机制的完善,能够使农业市场向更稳定的方向发展,更好地保障农民的各种权益。其次,农民工的问题国家也必须要重视起来。农民外出打工虽然一时能改善自身的生活环境和经济水平,但并不是长久之计,而且给我国农村的稳定和发展带来了很多隐患。针对这些问题,各地方政府可以多开辟一些就业渠道与岗位,对农民的再就业问题加以解决。也可以对农民进行一定的职业培训,有目的性地提高其就业能力,这样才能更加有效地解决农民的工作问题,促进新型城镇化和农村现代化的实现。

结束语

总之,新型城镇化发展背景下城乡规划是一个动态发展规划,更是一项长期性和经常性的工作,有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还需要深入研究,对城乡规划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把解放思想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作为头等大事来推动,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如何科学的把城乡规划管理完美结合起来,我们还要在城乡规划管理的实践当中不断开拓探索和完善,为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不懈奋斗。

参考文献

[1]楚爱丽.加快新型城镇化发展进程的若干思考[J].农业经济,2011,8.

[2]林聚任.论新型城乡关系的目标与新型城镇化的道路选择.[J].山东社会科学,2012.

[3]王倩.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关系辨析[J].中州学刊,2012,5.

城镇发展规划范文2

关键词:城镇城镇规划管理方式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达成整体协调发展的格局

根据“可持续发展”要求,必须紧紧围绕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特色经济、改善生态环境三个方面开展城镇规划建设工作,用科学规划、分类指导、突出重点、有序推进的发展思路,努力强化中心城市功能,提高城镇集聚能力和建设水平,积极发展小城镇,形成以城带镇、以镇带村、整体协调发展的格局。

1.1系统协调

系统协调是城镇体系规划的首要任务。在规划中,必须重点强调城镇与区域发展的协调,资源、基础设施与城镇发展的协调。

1.1.1镇与区域发展的协调

我国具有人多地少、资源贫乏、城市少实力弱和城镇多规模小等特点,因此城镇发展方一针必须合理发展核心城市,积极发展地区中心城市,改善提高小城镇,以加速城乡一体化进程。明确把发展城市作为城镇体系规划的重点,使城镇发展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加快城镇化进程。有利于城市规模科学合理、职能分工明确、空间布局有序。

1.1.2资源与城镇发展的协调

资源与城镇发展相协调包括土地资源与城镇发展的协调、水资源与城镇发展的协调、旅游资源与城镇发展的协调。我国城镇用地的发展与保护耕地的矛盾突出,地表水资源比较丰富,但地域之间分配不均,因此,城镇规划时需考虑各省市自身情况,根据不同特点和实际,使资源与城镇发展相互协调。

1.1.3基础设施与城镇发展的协调

丛域基础设施的重点在交通,交通是联系着各地经济发展的枢纽,因此,要发展城镇经济,必须考虑拓展扩大经济和接受经济辐射的特点,加快铁路和公路的出省通道建设,将核心城市建设成为综合通枢纽,中心城市建设成为区域通枢纽,加强各中心城市的交通联系。通过便捷通畅的交通运输网络,促进协调、合理的城镇体系的形成。

1.2科学整合

空间的整合。就全国范围而言,城镇特别是沿海城镇的发展战略,应充分利用各地区位条件,立足于发展外向型经济和强化闽台合作的中转和通道作用。一方面要合理发展核心城市,另一方面要改善提高小城镇,大力扶持中心城镇发展,优先发展中心城镇。小城镇整合。对小城镇加强科学整合,并加快中心城镇的发展,对中心城镇重点扶持,优先发展,将小城镇按照地域或交通特征分类指导。

1.3整体提升

整体提升是城镇体系规划最终要达到的目的,我国已经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基本形成与国际经济接轨、与国内外广泛联系的全方位、多功能的开放格局,构筑布局合理、功能协调、城乡一体化的现代化城镇网络也成了新形势下的必然要求。

2.目前城镇规划面临的主要问题

2.1城镇的经济发展水平普遍低下,市场观念狭窄

我国大多数城镇的职能构成还停留在为周围农村提品交换、物资集散的初级阶段。农村与城市的二元结构占主导地位,农村经济型城镇在数量上占绝对多数,经济发展以农业为主,作为城镇集聚所需求的二、三产业仍处在次要地位,产业结构还在一、二、三或者一、三、二的阶段。城镇的市场发育处于低层次的阶段,长期得不到改善。多限于与上一级和下级的市场之间的交换,而未在更大的环境中寻求发展机遇与空间,没有形成跳跃式的发展。对市场动向与体系外部的机遇把握上缺乏足够的主动性,市场结构单一,彼此不能协同发展,反而进人恶性循环之中,导致风险加剧。加上地域文化习俗和陈旧观念的制约,“靠山吃山,靠地种地”的小富即安的价值观在潜意识中断绝了穷则思变的创新思想,安于现状的行为准则影响了人们的价值取向。

2.2城镇规划工作滞后于城镇发展,规划思路和作用有待完善

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社会的出现,对城市和区域的空间结构产生了重大影响,城市体系结构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原有的城镇(市)体系结构被打破,世界城市体系的不断形成和发育,促使国家和地区的城镇体系变得更加开放。一些地方在编制城镇体系规划过程中,没有重视经济全球化的宏观背景对城镇体系规划的重要影响,忽视区域城镇发展的特点和真正应解决的问题,不顾区域城镇和经济发展阶段的发展目标,就区域论区域,片面追求区域城镇体系的完整,而没有充分考虑到其作为一个整体参与更大范围的区域所产生的多方面的影响,忽视了城镇体系规划的本质和规划编制的意义。另外,从全国情况看,不论是独立的省域规划,还是结合城市总体规划所作的市域和县域的规划,真正能指导城镇发展,发挥作用的不多。其主要原因在于:一方面,规划指导城市和区域发展的方式需要转变和调整。特别是随着市场经济逐步建立、城市快速发展以及地方自扩大,城镇体系规划的实施管理是当前城镇体系规划工作面临的关键问题。另一方面,有些地方政府对区域规划重视不够,规划的宏观和长远效益未被充分认识,也严重制约了规划发挥作用。

2.3城镇规划的难度大大增加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城镇规划研究的范围扩大了。而且因为城镇、区域之间相互联系更为紧密、竞争更加激烈,人口、资本、技术等的流动性大大增强,不确定因素增多,城镇的发展规模(用地和人口)在区域中的地位很难确定,城镇规划的难度大大增加。加上外来人口大量涌人,流动性增强,有的地方外来人口数量要超过本地人口数量,甚至出现了移民城镇,城镇人口预测难度增大。城镇住宅除了满足不断增长的市民的需求还要满足大量外来投资者、外地人士生活、工作、商务活动的要求。以往根据城镇人口未来发展来确定城镇用地规模的传统城镇规划方式受到挑战。

3.城镇规划管理的对策

3.1构架城市联盟协调机构,做好保障措施

城镇体系规划就是从区域整体利益出发,促使城镇协调有序地发展。从而避免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出现行政壁垒、生态恶化、重复建设等问题。从区域整体发展、城乡协调发展、生态共存共保、基础设施共建共享的角度出发,突出强调不同行政区划之间在产业结构分工、基础设施共享、生态环境保护、城镇空间延续等方面的衔接和协调。针对实施机制、政策、措施研究与制定普遍不被重视,缺乏规划实施必须的后续手段,对新编制的城镇体系规划在解决生态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旅游和水资源开发利用以及各城镇之间边缘空间布局等区域性共同的问题上应建立区域协调机制。建议建立由省级机关和市、县政府组成的城市联盟协调机构负责跨行政区域重大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城镇发展、环境保护工作的协调,协商解决发生的重大问题,确保城镇体系规划付诸实施。

3.2建立健全规划的实施管理机制,进一步强化规划的重要作用

为切实发挥城镇体系规划的作用,在努力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同时,必须加强城镇体系规划的实施管理。城镇体系规划在体现宏观规划的政策性、指导性和战略性的同时,要加强规划文本的规定性和条款性,提高规划执行的力度。要把城镇体系规划转化为政府宏观管理区域和城市发展的有关政策和措施,真正成为政府宏观调控的手段。规划必须纳入市场运作的轨道,在实践中接受各方面利益主体的评判,定期对规划以及相关政策的实施效果做出评价,并及时进行相应调整。并可根据实际需要,适时编制某个地区或某个方面的专项规划,使规划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不断深化,城镇体系规划才真正具有生命力。应该把城镇体系规划作为区域各部门和各项事业发展的依据,并把它作为引导区域城市化与城镇合理发展,协调和处理区域中各城镇发展的矛盾和问题,合理配置空间资源,防止重复建设的手段和行动依据,对乡村地区发展起引导作用。城镇体系规划不应只考虑“点”,即城镇的发展问题,而应点、线、面结合,即不但要对单个城镇、城镇网络进行研究,更要把城乡作为一个整体,纳人城镇发展过程统一研究。从一个大的区域范围来分析研究,根据资源的合理配置来确定符合区内大多数城镇发展的方针,尽可能达到一种利益最大化的状态,这是城镇体系规划在区域规划中担负的重要角色。

3.3突出重点,加大投人,全力加快城镇建设步伐

城镇建设的重点仍是基础设施和住宅建设,主要是一路二水三防洪四绿化和住宅小区的建设。建设的思路就是在“量”的提高上,重点是“质”的突破。城市水、路、热、气、讯、绿化是城

市的基础设施,要加大建设力度。同时,要注意城镇基础设施的质量,城区道路、给水、排水、供热、供气、防洪、园林工程设施建设要纳入质量监督和工程竣工验收序列,进行定期不定期的质量监督和认证,未经质量监督和工程竣工验收,项目不得交付使用。同时还要提高城镇园林绿化水平,加快住宅建设,改善居住条件。城镇住宅建设关键在于变革现有城镇住房分配体制,培育个人直接支付的住房消费市场,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根据目前全市的住房现状,合理确定“搬迁安置、经济适用、舒适豪华”三种类型住宅的比例,以此满足各阶层的需要。工作的重点是老百姓愿意买房,买得起房,买得到房。而以上基础设施的建设都有赖于城市建设资金投人问题的解决。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大量的投人,在现有资金短缺的情况下,要切实管好用好建设资金。城市维护建设税要足额收缴,全部用于城市建设,此外,要引人市场运行机制改革,市政公用设施经营方式,从福利服务型向经营服务型转变,改革的着眼点要在转变政府职能、理顺价格关系和有偿使用三个环节上,寻求城市建设资金良性循环发展的路子。

城镇发展规划范文3

关键词:生态;小城镇;规划;未来发展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construction and expansion of the constantly, small towns have entered the rapid development phase. The development of small towns in a certain extent promote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 but also to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caused by the different degree of damage. Guangxi guilin area small towns as important tourist city, the extent of the damage to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s more serious. In order to make small towns to protect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green economy, it is necessary to guangxi guilin area small urban ecological development planning corresponding analysis, and adopt corresponding measures to better development. This article mainly from the county to give priority to ecological towns planning necessity, ecological towns future development strategies two aspect, ecological towns to the planning and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the corresponding discussion.

Keywords: ecological; Small towns; Planning; The future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S891+.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经济水平不断的提高,人们对物质生活的需求越来越高,旅游已经成为人们休闲娱乐必不可少的方式之一。广西桂林兴安县作为我国重要的国际风景旅游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做好生态小城镇规划管理工作和未来发展部署是十分重要的。为了使广西桂林一带生态小城镇更好的发挥其优势,有必要对其进行更好的规划,使其更好的发展。如何更好的对生态小城镇规划与未来进行探讨,已经成为相关部门值得思索的事情。

一、生态小城镇规划必要性

随着小城镇不断的发展,广西桂林兴安县也在迅速的发展。虽然这一带小城镇发展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但却加剧了其生态环境问题。毕竟小城镇生态环境生态环境建设与城市形象及特色有直接关系,其生态环境质量如何直接影响着小城镇规模的大小。而生态小城镇建设与人们日常生活也是有一定关系的,人口规模的增加必定会加剧小城镇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难度。在对小城镇进行生态建设时,既要考虑自然承载力问题,同时也要对人改造进行相应分析,从而能对小城镇生态承载能力有明确的认识,减少生态环境和小城镇不协调性。广西桂林兴安县小城镇经济主要以旅游为主,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这一地区的人口规模越来越大,其建筑也越来越多,再加上这一区域多处在漓江边缘,这一地区的建筑已经给小城镇生态环境带来一定问题。尤其是风景保护和城市特色之间的矛盾,目前来看新区的发展对山水景观也有一定影响,现在的小城镇风景保护区已经向四周扩散。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重视小城镇建设和山水环境可持续发展,将会使这一带小城镇生态环境遭到进一步破坏。因此,有必要对生态小城镇进行相应规划,以便使小城镇和生态环境能协调发展。

二、生态小城镇未来发展策略

1.对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

因广西桂林兴安县小城镇的旅游资源相对丰富,尤其以山水为主的旅游资源比较丰富,而水土作为生态资源是人们赖以生存和活动的基础,其开发和利用不仅关系着小城镇生态环境的发展,同时也直接关系着小城镇经济的发展。目前来看,这一区域虽然旅游业发展比较好,但是在小城镇城市建设中,并未将生态目标更好的和城市建设融合在一起。也未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这就使得城市建设、生态建设及经济建设不能得到协调发展。而广西桂林兴安县的小城镇生态建设是其发展的根本,在生态小城镇发展过程中,不仅仅以漓江为突破口,还应该寻找新的突破口,以便使生态、经济和人协调发展。

2.对生态小城镇发展进行合理布局

小城镇在发展过程中,应该以小城镇为中心进行山环水绕规划布局,并处理好生态与功能及建筑与自然的关系,协调好生态环境与工业关系,以创造出新的小城镇发展模式。在小城镇工业区进行布局规划的时候,应该对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进行考虑,毕竟其关系着小城镇环境保护、生态建设和生态循环系统,尤其是广西桂林兴安城。而目前兴安成小城镇工业发展中,其工业规模小、生产技术先对落后、资源利用率也较低,再加上环保措施不当,使得生态小城镇不能更好的发展。小城镇工业毕竟是一个系统,其规划布局如何将直接影响当地经济与生态的协调统一,有必要对小城镇工业进行合理布局。为了更好将经济和生态环境结合在一起,规划中可以在远离漓江的地方发展工业及相应物流产业,使其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能保护环境。也可以引进大城市旅游龙头企业,并将其适当的迁到小城镇中,使大城市的服务业、文化产业和当地工业能与小城镇生态文化联系在一起,以便使广西桂林一带的小城镇形成集多元化、和谐、生态为一体的新城镇。

3.加大小城镇生态环境管理力度

小城镇生态环境要想更好的发展,更好的对生态环境进行相应管理,就应该以生态为基准制定相应环境保护规划。实际制定过程中,除了对生态环境进行考虑外,还应该协调好工业和生活区布局,同时也应该考虑绿化指标,以凸显地方特色。同时也应该制定环境保护量化指标,以保证生态规划工作有效进行。在实际工作中应该明确规定建设用地人均指标、农田保护范围等,以为小城镇生态规划有序进行提供有效依据。此外,还应该加小城镇生态环境宣传力度。在实际工作中,当地领导和规划者必须高度重视生态环境宣传,可以以广播电视台的形式进行宣传教育,而相应规划者可以走入基层对生态环境与小城镇协调发展进行宣传,从而提高当地居民生态环境意识,以保小城镇生态管理规划顺利进行。

结束语:

广西桂林兴安县以旅游而闻名于世界,同时其也是历史文化名城。凭借其独特的自然优势和文化优势,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而生态环境问题也随着旅游的发展而逐渐被破坏。在这种情况下,走生态发展之路已经成为兴安县小城镇发展的必然选择。而要做好这一系列工作,就应该从生态小城镇实际出发,进行相应规划,以实现小城镇生态良性循环并促进小城镇社会经济、环境、生活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黄慧琼,李巧云,关欣,廖莎,刘乙玄. 小城镇生态环境规划研究进展综述[J]. 农业科技管理, 2011,(04) .

[2] 张锐,刘浩然. 城市生态规划设计构想——以我国小城镇建设为例[J]. 华章, 2010,(14) .

[3] 陈海涛. 浅析小城镇规划建设的几个问题[J]. 现代商业, 2010,(18) .

城镇发展规划范文4

关键词:新型城镇;土地规划;统筹

中图分类号: G322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在现行的国民经济发展体系中,城市规划和土地规划分别由不同的行政主管部门进行编制。两大主管部门在行政级别上旗鼓相当,有各自独立的行政管理体制,这样的分管体制造成两个主管部门缺乏有效的沟通,各行其是,这使得两种规划相互间不协调、存在很大的差异性,产生严重的脱节现象。一方面,有的地方偏重于城市规划忽略土地规划,导致城市用地不合理,城市用地吃紧,土地价格波动,城市出现畸形发展。

1.新型城镇化规划的原则

1.1体现以人为本,提高人口城镇化水平

在发展过程中,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有机融合起来,而不是牺牲农业和粮食为代价,城镇化的真正价值在于让人的生活更美好。

1.2坚持“绿色低碳”,构建生态文明

营造环境优美的人文环境,努力提升中小城市软实力。是否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是否最大限度的节能降耗,是衡量城镇化水平的重要标准,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大力实施乡村“清洁工程”;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和设施一体化,重点解决工业企业污染、城镇污水集中处理、形成资源节约、城乡生态环境融合互补、经济高效、社会和谐的可持续发展格局。

1.3完善城镇的功能,加强基础建设

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完善,打造宜居、利居、乐居的城市。基础建设是实现城乡空间互动的基础支撑和关键要素,坚持城市设施建设与农村设施建设并重、生产设施建设与生活设施建设并重,强化城乡空间联系,提高城乡公用服务设施的共享度,缩短城乡之间的“空间距离”和“设施落差”,促进城乡一体发展。

1.4坚持城乡统筹,实现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

把推进城镇化和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紧密结合,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推进城乡产业一体化。加快实施新型工业化战略,大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城市产业的核心竞争力。着力发展服务行业,提升服务业发展规模和水平,完善农业基础设施,促进农业规模化和标准化,全面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

2.新型城镇化发展背景下城乡规划存在的问题

2.1没有健全的法律保障作为支撑

现阶段,在我国城乡的规划设计中,还并没有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法律体系,各种规划设计工作缺少必要的法律保障作为支撑,导致规划的缺位。同时,由于法律体系的不健全,各种行政处罚与违法行为之间并不能找到一个合理的平衡点,缺乏统一的处罚标准,从而影响了城乡规划设计的规范性。

2.2协调工作没有做到位

在城乡规划设计中,由于规划管理的权限被下放到了地级的区县,导致一些地方政府部门自行运作,不接受规划设计部门的统一管理。在这种情况下,区域间的协调工作没有做到位,就会严重削弱规划设计部门的调控职能,从而对城乡间的协调、可持续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2.3规划管理缺乏相应的保障机制

城市规划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规划管理的职能执行,但目前我国的城市规划在实施过程中往往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其根本原因就是规划管理缺乏相应的保障机制。分析在城市规划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我们不难发现,目前对于城市规划的研究大多从规划实施管理角度对规划实施过程中的相关问题进行的有关探讨。这个角度多偏重于案例分析,寻求规划实施管理过程的不足,常常涉及到管理体制、机制和制度等相关问题。

3.统筹两个规划的发展途径

两个规划受制于不同行政主管部门,这种分离的管理体制使得两个规划的侧重点、标准、目标往往出现较大差距,两个主管部门不能及时进行相关信息的交流,以及在规划过程中相互借鉴、相互吸收、共同发展。这对这一现状,要统筹两个规划,必须将两个部门进行合并,制定统一的规划,形成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规划管理体制。这种管理体制能够充分体现城市体系规划是一种基于整体利益的协调规划的实质,能够较好地统一行政指令,加强规划的实施效果;也能够充分考虑地方区域发展实际,立足于区域发展的具体情况,进行深入分析,广泛征求各利益主体意见后的综合协调;也有利于规划管理体制从上级的集权制转化为公平合理的民主制。这样制定出的规划更能适应城市发展实际,更能为解决规划问题献计献策,这样的规划透明度高、可信度强、可满足全社会的发展愿望。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双向结合有以下优势:首先,从国民经济发展总体出发,统筹城市规划和土地规划,避免在两个规划的编制过程中相互脱节、各自为战的现象。其次,这样的结合既能够满足上级规划实施的执行力,加快城市建设和土地利用,也能充分发挥地方优势,利用特色资源。再次,这种结合对于在规划的实施过程中出现的任何问题可以进行及时纠正和处理,避免出现重复建设造成资源的浪费。最后,这种结合途径既兼顾了城市经济发展的大局,有考虑了局部土地的优化利用,提高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

4.新型城镇化体系结构

4.1新型城镇化的产业发展路径

产业发展是城市建设的基础,也是城市人口聚集的前提。不同于中国原有的粗放型产业,以低污染、高就业、本地资源优化为选择产业的标准,我们未来要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实现城镇化布局合理、产业配套、设施完善的目标。

4.1.1合理布局。要做到因地制宜,利用有限的土地面积进行合理布局,体现集约发展理念从山东的实际情况来看,考虑到既要合理规避城市中心区迅速发展带来的“大城市病”,又要想方设法有效带动城市周边广大城镇和农村的发展。因此要以“做好大城镇、发展小城镇”为目标,统一规划布局、合理规划城镇空间布局。

4.1.2产业配套。城镇化需要产业发展作支撑。山东低层次的服务业占比高,第二产业比例低。为此,在城镇化下一步发展过程中要建立三次产业与城镇化互动的发展机制。根据城镇化产业发展的需要,山东一些地区也应在项目引进结构上进行相应调整。

4.1.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滞后,已成为我国一些城市当前城镇化过程中面临的主要矛盾。城市管网设置混乱、垃圾处理不配套,排水排污管道不分等现象还不同程度的存在。多年来我们依靠低成本扩展模式产生的城镇化,弊端正在显露。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必须坚持基础设施建设先行,以此完善城镇服务功能,提高城镇综合承载力。

4.2体制机制创新保障

城镇化快速发展与体制创新密不可分,今后一段时期推进城镇化发展,要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为城镇化健康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4.2.1完善城乡平等的要素交换关系。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逐步建立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的改革方向。

4.2.2探索农业组织化体制机制建设。城镇化推进要与新农村建设同步。应开展农业组织化体制机制的探索,大力促进新农村建设。

实行空间、土地、产业、生态、主体功能区“五规合一”,将城乡规划的触角延伸到各个领域,实现规划从传统的城乡割裂、局域分离、单一平面规划向城乡协同、局域联动、立体多元规划转变。重点完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合理布局发展空间和资源要素,统筹规划区域内土地利用、人口分布、城镇特色、生态环境、产业发展、内部路网、基础设施建设、村庄布局等;编制城乡一体发展规划,加速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城乡产业发展体系、规划建设体系、基础设施体系、公共服务体;做好各项规划有效衔接,健全强化规划引导和约束功能。

5.结束语

综上所述,城市规划和土地规划虽然在概念上各不相同,但是,站在国民经济发展的大局上,而这却是可以统筹的,它们是相互弥补、相互促进的,城市规划离不开土地规划,后者是前者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地规划也离不开城市规划,前者需要以后者作为坐标,为其前进明确方向。在今后的实际工作中,为了更好地统筹两个规划,不论是在发展思路上,还是在发展途径、制度创新上,都要进行行之有效的改革,将城市规划和土地规划共同纳入城市经济的发展中,城市规划兼顾土地规划,土地规划参照城市规划。统筹两种规划才能提高经济效益,才能提高社会效益,才能提高环境效益。

参考文献:

[1]王万茂.士地利用规划学[M].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2000.

城镇发展规划范文5

在全国范围内,小城镇发展是全局性的大战略。们这种抓小城镇建设是虚,行捞取政绩是实之风必须坚决遏制。突出重点,搞好小城镇总体布局至少要解决三个问题。小城镇作为重点发展乡镇并不矛盾,所谓大战略就是要推动全镇必须具有一定规模才能发挥辐射和带动作用。小城镇内涵包括两个层次,一个是国家或省的近期与远期规划,短期与长期发展的关系。因此,所有乡民政府批准建立的建制镇,小城镇建设的实践证明,由于党中央国务院对国营农、林、牧、副、渔业等专业场所在地中,达到了一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的高度重视。

二、小城镇发展必须突出重点,稳步健康地推进。

小城镇在总体规划上要用大战略思维,大力度实施,实事求是地做好近期规划。因此,小城镇建设规划一是要坚持科学合理的原则,选址要与国家或区域发展规划中的跨世纪、跨地区的大工程,交通大动脉,通讯线路相联系。二是起点既要有高度,又不要脱离实际,切勿贪大求全求洋。三是小城镇的功能要满足农业产业化的需求,从而使小城镇成为农业生产、加工、流通、服务的载体。四是要把全国市场一体化的要求与本地经济特点相结合,将小城镇融进经济发展分工明确,产业布局合理,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格局中,利用大市场形成强有力的经济增长点。

三、强化功能,优先抓好基础设施建设

小城镇基础设施包括道路交通设施、给水排水设施、电力通讯设施、防洪抗灾设施等。除此之外,还应包括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公共服务设施,如学校、医院、商店、农贸交易市场;车站和码头等。小城镇的基础设施是保证小城镇发展,保证城镇居民生活工作的必要条件,是小城镇正常运转的物质基础,也是小城镇城市化水平的完善,也是吸引外资、外企的基本环境因素。但目前小城镇规划中,大多能注意做好近远期建设规划,而对基础设施规划不够重视,这一方面与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不足有关。另一方面由于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大、周期长、工程量大,受乡镇领导任期目的影响。基础设施工程相互联系,互为配套,为小城镇的正常运转共同发挥着作用,它的建设需要有一个较完整的技术方案引导及协调。这样才有利于系统地协调整个小城镇基础设施相互之间的功能关系。

四、突出特色,兼顾小城镇亮点建设

小城镇地处乡村,有着得天独厚的田园风光和自然环境条件,小城镇发展要体现自己的特色,充分利用这些特色优势,打造出各自的特色经济优势,以获得最佳的发展效应。体现特色必须认真处理好几个关系。一是规划与建设的关系。小城镇发展中有一条经验叫“三分建设,七分管理”,就是要把管理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二是处理好开发利用与继承保护的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讲,特色就是经济,就是效益,就是发展的潜能,也是亮点。三是处理好近期建设与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近期建设既是利用和发挥优势,也是积极地继承和保护的具体体现。还要特别注意其他特色,如工业型的就包括传统老字号的作坊、制造、冶炼、化工、采矿等。四是在小城镇建设中,把特色经济搞上去,取得经济、社会、环境的综合效益,打造有别于其他小城镇的亮点。五是基础条件差的乡镇,要因地制宜结合自身特点找准突破口,发挥优势,逐步发展并做大做强。

五、建保结合,重点保护小城镇生态环境

小城镇环境承受能力低,一旦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治理的难度大,代价高。因此,要注意协调建设与保护的关系,把处理好发展与环境的关系放到突出的地位。重视小城镇的生态环境建设。一是合理开发利用资源,无论是发展小城镇经济,还是搞市政工程建设,都必须考虑可持续发展。二是创造良好的小城镇人居环境,搞好小城镇的绿化,改善和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三是在绿化建设中要牢固树立生态观念,在绿化植物的选用和配置上,应当优先考虑生态环境效益,兼顾“造景”和“美化”的原则。

城镇发展规划范文6

《意见》更是一个让蓝天常在、青山常在、绿水常在,建设美丽中国的行动纲领,它贯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充分描绘了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美好蓝图。可以通过《意见》传达出:“绿色・制度・理念・路径”用这四个关键词来全面解读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

《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绿色城镇化建设,说穿了,就是要认真落实《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化宏观布局。严格控制特大城市规模,增强中小城市承载能力,从而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协调发展。这其间就要尊重自然格局,在依托现有山水脉络、气象等条件下,合理布局城镇各类空间,尽量减少对自然的干扰和损害。要加大保护自然景观的力度,使历史文化得到传承。积极倡导城镇形态多样性,保持特色风貌,防止“千城一面”。更要科学确定城镇开发强度,提高城镇土地利用效率、建成区人口密度,划定城镇开发边界,从严供给城市建设用地,推动城镇化发展由外延扩张式向内涵提升式转变。

用绿色的发展理念规划城镇未来,改善城镇生态环境,提高居民幸福指数,将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绿色城镇,是人类追求美好生活的重要保障。但当前存在突出问题是,过去的城镇化不够绿色、不够生态、不够文明。2013年中共中央专门召开第一次城镇化工作会议,明确了推进城镇化的目标、原则,明确要推进生态文明的城镇化。把绿色和城镇化结合起来,对于云南建设成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意义重大。

按照《云南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充分结合云南省多民族的特点和有利因素,把生态文明、绿色低碳与民族文化传承的理念,全面融入云南新型城镇化的进程。对于未来云南的城镇化之路,可将“集约化城市、流动化环境、市民化社会和可持续性发展”作为标杆和参照系,围绕云南省城镇化空间布局有序推进。云南省城镇化空间布局:“一区”即滇中城市集聚区(滇中城市群);“一带”即沿边开放城镇带;“五群”即滇西城镇群、滇东南城镇群,滇东北城镇群、滇西南城镇群、滇西北城镇群;“七廊”即四条对外经济走廊(昆明―皎漂、昆明―曼谷、昆明―河内、昆明―腾冲―密支那)和三条对内经济走廊(昆明―昭通―成渝―长三角、昆明―文山―广西北部湾―珠三角、昆明―丽江―香格里拉―)形成的城镇带。

生态文明的城镇化或城镇化的绿色化,必然是一种系统性的,从宏观布局到主体形态、从城市规模到城市开发、从功能分区到城市建设都要绿色化。具体说来,至少包括城镇化六个方面的绿色化:

宏观布局要绿色化。就是要在适合人居的地方布局城镇化,不适合人居的地方则需要慎重推进城镇化,把适合树、草、水和其他动植物的空间留给自然。这样就会从总量上增加生态空间,减少对自然的伤害,减少洪水发生的频率和强度,减少沙尘暴、水土流失、沙漠化、荒漠化、石漠化、民族文化消退等。

主体形态要绿色化。城市群的好处是,由于是多中心的,可以防止城市功能过于集中一个超大城市带来的“城市病”。但也要根据云南实际,围绕培育和发展六大城镇群,形成以“一区、一带、五群、七廊”即“1157”为主体构架的点线面相结合、特色与优势互补的全省城镇化空间布局。

城镇规模要绿色化。城市规模要同当地的自然生态空间比较均衡,当地的大气以及其他自然生态空间能有效吸附达标排放的污染物,当地的“水盆”能净化掉经过处理的污水。特别是要重点构建以重点生态功能区为主体、禁止开发区域为支撑的云南省“三屏两带”的生态安全战略格局;注重人口集聚与自然承载能力的相适性,关注民族文化与智慧城镇建设的和谐性。

城镇开发要绿色化。城镇化地区和城市建成区内,都要保留一定比例的自然生态空间和农田,给水留下空间,给补充地下水留下水源空间,给吸附PM2.5留下足够的植被,这样城市才不会变成一块密不透气的“水泥板”。城镇应是一个自然生态系统,不应仅是一个高密度的人口居住地,动植物也应该成为城市中没有户口的“居民”;注重民族文化与生态系统建设的一致性。

城镇分区要绿色化。要按照主体功能区、而不是单一功能区的思想进行分布设计,不再把城市切割成,功能过于单一的CBD、居住区、购物区、科技园、大学城、休闲区、文化区等。城市规划和功能区的设计,要体现包容性、有记忆,这也是绿色化。结合云南实际,依托云南省独特的资源条件,挖掘发展潜力,使特色小镇成为各县域经济,特别是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新亮点;积极推进沿边和少数民族城镇村寨发展,壮大特色产业、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建成特色鲜明、 功能配套、服务规范的民族特色旅游村寨;不仅关注民族特色文化的表象性,更要注重城镇居民自身的生态价值取向,引导和绿色行为的实施。

城镇建设要绿色化。城镇供水、交通、能源、防洪和污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系统,要按照绿色、低碳、循环理念进行规划设计,减少水泥化的工程性措施。 要尽可能地使用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运用分布式电力系统,尽可能让每一栋有条件的建筑物都能成为一个发电中心。要在源头上实现垃圾减量化,能再利用的垃圾应得到再利用,不能利用的垃圾成为发电的燃料,逐步实现基本上不填埋垃圾,不向自然排放有害废弃物,形成真正的环保城市。交通主要使用大运量、高速度、绿色低碳的轨道交通为主的运输体系,节能型的轨道交通,应成为大城市群和大城市的主要客运方式,降低私人轿车的使用频率。城市建筑的质量高、寿命长,居住面积适度,充分利用太阳、自然风,使用保暖御寒低碳的建材,减少空调使用率。城镇的建设需要城镇各民族群众的积极参与,这就需要关注城镇居民生态价值观的形成,注重他们绿色行为的培育,促进他们成为绿色城镇、生态文明的倡导者、认同者和实践者。

首先,应该成立云南省绿色城镇化工作领导组织机构,确保城镇化建设的绿色性能够统筹协调、全面实现。其次,可探索建立云南绿色发展基金,为建设绿色城镇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 再就是,建立健全绿色城镇化建设的配套措施,如监管机制、责任追究制等,为绿色城镇化建设提供执行保障条件。

李若青教授的发言,给我们勾画了一幅美好的图景,同时又提出了可实现这幅图景的科学途径。

城镇发展规划范文7

小城镇发展作为城市发展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抓住机遇,全面发展,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加快市政基础设施配套,逐步完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进一步改善人居环境,推动全县经济社会事业大发展。

【关键词】:榆中县小城镇;发展;思考

中图分类号:[F292] 文章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十一五”期间榆中县小城镇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和挑战

(一)城镇化总体水平偏低,城镇发展动力不足

目前小城镇数量多,地域广,但规模偏小,有些集镇非农人口不足千人,城镇化水平低,很难发挥小城镇应有的辐射功能。城镇化发展落后(除盆地外小城镇)的主要原因是作为城镇化主要动力来源的非农产业特别是工业基础薄弱,多数小城镇立足地方资源的特色优势产业没有形成,经济主体仍是农业,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缺乏吸引力。

(二)规划编制工作滞后

全县23个乡镇政府所在地尚有8个未编制集镇总体规划,12个乡未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对小城镇规划的等相对忽视造成小城镇建设带有一定的盲目性,乱占、滥建现象还时有发生,为城镇的可持续发展埋下隐患。

(三)建设配套资金匮乏

近几年小城镇建设投资有所增加,但与建设需求差距较大,主要是地方财力有限,投入资金不足;筹资渠道不畅,政策限制过多。

(四)县城综合服务功能不够,城市中心感不强

县城规模迅速扩大,综合服务功能不断加强,但相对中心城市的要求仍有一定差距。主要表现为一批基础设施和社会公用设施建设缓慢,功能不够全面,服务水平较低;现状中心城区公共设施沿街“一层皮”式的布置,总体上公共服务设施规模小、档次低,缺乏大型中心公共设施,吸引力和集聚效应不强。

(五)城镇化体制和机制还未完全消除

现有的土地制度、户籍制度、行政管理体制、社会保障及就业制度仍然带有城乡二元结构的痕迹,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仍然存在,消除农村人口城镇化的现实障碍问题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城镇就业问题和农民的自身素质使农民对进城仍心存顾虑,影响了农民向市民的转化。

(二)榆中县小城镇发展的趋势展望

1、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增强城乡可持续发展能力。改变就“三农”论“三农”的思维定式,把农业的发展放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循环中,把农村的进步放到整个社会的进步中,把农民的增收放到国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中统筹考虑。消除城乡间生产要素难以有效流动的障碍,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和财政支出结构,逐步形成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的机制,逐步缩小城乡差别。

2、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从数量扩张转移到提高小城镇发展的综合素质,并实现规模扩张与经济发展相结合,人口聚集与产业配置相结合,整体推进与特色突出相结合,硬件建设与软件优化相结合,政府投入与社会投资相结合,城镇自身的发展与带动周边农村的发展相结合,使小城镇建设迈上可持续发展、健康有序的良性运行轨道。

3、人与自然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道路。强化生态环境意识,处理好发展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使之相互适应,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小城镇建设在追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大化的同时,坚持与生态效益相统一。

4、坚持管理创新,进一步完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处理好国家、地方、部门、建设单位与居民之间的利益关系,有效维护社会公平、公正问题,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进一步完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创新社会管理方式,拓宽服务领域,提高依法管理社会能力和水平,有效发挥社团在社会管理中的作用,搞好社区建设,维护群众利益和社会稳定。

(三)榆中社会经济发展对城乡建设提出的新要求

城乡建设发展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继续推进管理体制、管理结构、管理模式、管理方法以及考核评价制度等方面的创新;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进一步完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拓宽服务领域,提高依法管理社会的能力和水平,维护群众利益和社会稳定。

三、“十二五”期间榆中县小城镇发展策略

(一)小城镇发展策略

1、榆中盆地

根据国民经济发展,以突出重点、分类指导、有序推进、协同发展为原则,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盆地东部以城关镇、夏官营镇为基础形成以高新技术研发为核心,兼顾综合服务功能的两个高品质新城区;盆地西部以兰州市东扩战略为契机,以和平镇、定远镇为基础形成的以高新技术产业和物流产业为核心,兼顾综合服务功能的两个高品质城区。

2、南部高寒二阴山区

主要小城镇为马坡乡、银山乡,人们大多居住在沟壑山梁上,偏僻分散,自然条件艰苦,需进行梯度生态移民。本区小城镇发展主要策略为:依托兴隆山森林公园发展风景旅游业,依托冷凉型蔬菜出口创汇基地建设,大力发展冷凉型绿色蔬菜产业。采取改善基础设施、加强技术培训、加大支农服务、突出科技兴农四项措施积极创造条件,努力打造南山创汇基地。

3、北部干旱山区

到2015年,在贡井乡吕家峴村、贡井乡及中连川乡中连川村、高窑沟村等中心区域,建成北山区域商贸流通物资集散中心、旱作农业生产基地和交易中心、产业发展培育中心、社会事业保障服务中心、劳务输转信息服务及科技示范推广培训中心、扶贫开发与干旱山区新农村建设试点示范中心“六大中心”和“五大功能区”。

4、青城镇

作为县城镇村体系中的重点镇,其发展策略为:以国家、甘肃省、榆中县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和方针为指导,结合青城镇的实际,在保持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的前提下,努力提高资源的开发效率,要紧紧抓住国家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城镇化战略”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有利时机,坚持“农业产业化富民、文化旅游兴镇”的总体思路,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拓展农业产业化规模,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种植特色林果、蔬菜等,提升农产品质量;加大城镇、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强古镇的保护和建设步伐,全面启动古镇旅游业开发工作,促进第三产业发展;强化各项行政服务与管理,积极推进小城镇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最大限度地提高全镇的经济实力和竞争力,实现经济快速、持续、健康发展。

(二)生态移民

1、以城带乡,以乡促城。贡井乡、金崖镇、小康营乡等乡镇有大量外出务工人口原有房屋、耕地、山场闲置下来,可通过地方政府组织,对原住户给予适当经济补偿,将居住在山区的生态移民迁入这些居住地。2、转移农村剩余劳力的产业安置方式。政府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培训转移实现移民进城入镇安置。3、拆迁并点就近生态修复安置方式。包括哈岘乡、上花岔乡、园子岔、银山乡、马坡乡,就近合并到自然条件较好自然中心村,实施生态修复,形成特色生态社区。4、基地集中安置法等方式。大型生产基地和移民安置点建设(高沿山)或新农村建设。5、投亲靠友等方式。

参考文献:

[1]曹义君。城市化背景下的“三农”发展之路--以无锡市锡山区为例。江苏农村经济.2007(7).-25-27

城镇发展规划范文8

关键字:大城市周边;小城镇;黄店镇

Abstract: this paper ZhongMouXian yellow shop in town, for example, in areas surrounding the cities of small towns development planning are studied. From the macro, meso and micro three levels reading planning thought, this paper expounds some specific of small towns and big cities and small towns development promotes itself the problems to be pay attention to, to advance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of small towns in our country, boost the comprehensive competitiveness and realiz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Key words: around big cities; Small towns; Yellow shop town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概况

小城镇发展是城市化的一种普遍特征。由于过去我国经济较为落后,基础薄弱,只能将主要精力集中在发展城市的工业上,虽然倡导城市带动农村,但是实践中更多的是依靠农村自身发展,城乡发展不平衡状况严重。随着经济实力增强,我国开始重视村镇发展,并鼓励大城市对周边村镇的影响与带动,旨在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一体化。

黄店镇位于中牟县东南部,距县城 20 公里,西北 40 公里为省会郑州,东北 40 公里是古都开封。境内有省道 223 ,刁白公路,西部距郑州国际机场8 公里,交通条件便利。黄店镇特殊的区位和现状条件使其可以作为研究我国大城市周边小城镇规划的典型案例。

2. 规划背景

2.1 大城市发展对小城镇的带动

中牟位于郑州东部,西侧紧邻开封,在郑汴一体化战略中起到郑州向开封过度承接的作用。近年来中牟的工业产业发展迅速,位于城南的郑州日产工业园汽车年产量占全省的63.8%;此外还有郑州日产、天瑞水泥等6家全市重点企业以及红宇机械等高新技术企业经济。中牟的社会经济发展表现出工业化带动城市化的过程,其发展离不开大城市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一定程度上成为为大城市提供生产服务的产业发展基地。

小城镇由于地理位置适中,兼有城市与乡村两种特点和职能,是城乡融合的交汇点,也是实现农村城市化的基地。发展小城镇有则利于发挥城乡两方面的优势,促进城乡一体化和城乡融合。

中原经济区政策强调了郑州市作为中心城市的地位。近年来,郑州正在发挥其作为大城市的辐射力量,力图对周围的小城镇起到带动作用。黄店镇是郑汴新区规划发展中的重点镇,规划提出将城乡紧密联系起来,统筹规划城乡一体的市政基础设施,统筹配置商业、金融、文化娱乐、体育、医疗卫生、社会福利等社会服务设施,以达到消除城乡差异,实现城乡资源共享的目的。

2.2 城镇自身的发展轨迹

近年来,黄店镇加强了种植业的推进以及养殖业与畜牧业发展,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提高了农民的人均收入。与此同时,镇政府注重发展工业经济,对工业企业制定优惠政策,包括在税收、征地等方面都给予优惠,并不断优化其发展环境,极大地维护了企业利益,激发了投资者的热情,促进了当地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带动了区域经济发展。作为郑汴新区发展政策中的重点镇,如何利用资源与政策优势实现其自身的城市化发展,是黄店镇要面临的重大发展课题。

2.3 城镇发展的制约因素

城市化水平低给黄店的工业和第三产业发展造成一定的阻碍。此外由于土地利用率低,乡镇企业布局分散,黄店镇难以吸纳人口,产生了大量剩余劳动力,并出现劳动力向大城市转移的现象,而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与发展资金缺乏也是经济发展缓慢的原因之一。面对产业与经济加速发展的建设需求,发展资金缺乏导致了招商引资进程缓慢,而增量资金实际可利用数量不足,城市发展过程中凸现了瓶颈效应。

虽然近年来黄店镇工业企业经济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整体经济实力仍处于弱势,主导产业仍以农业为主,缺乏新的经济增长点,乡镇企业专业化水平及科技含量较低,缺乏深层次开发。工业发展的滞后,城乡之间、贸工农之间不够协调,联接不紧密,体现在规划上的问题是村镇体系规模、结构、层次、空间布局等不均衡,缺乏统一规划;对发展方向和不确定发展因素难以作出准确判断。

2.4 现行发展政策对小城镇空间发展的影响

在郑汴新区的发展规划中,城镇体系空间布局按照交通引导、生态优先、凸显优势的原则,在整个郑汴新区范围形成“9―6―12”的复合网络式城乡一体化空间发展框架。“9”即郑东新区、经开区等九个功能组团。“6”即六个重点镇,为雁鸣湖镇、白沙镇、黄店镇、花园口镇、柳林镇、官渡镇。“12”即十二个一般镇,通过搬迁、合并等方式迁村并点,引导人口向中心村及小城镇集中,提高农村建设用地利用的集约性,将置换出的建设用地用于满足城镇建设的需要。

郑汴新区的发展政策与模式对城市空间发展造成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这种策略使得政府部门可以有力调控充裕的资金,支持自上而下的集中性建设。而作为联系城市和乡村的黄店镇,应明确其地位、职能、分工及与周边小城镇的协调发展关系,以期解决好与周边村镇基础设施共建、共享问题,有效地优化资源配置,改善人居环境,实现人口集中居住,产业集聚发展,土地集约利用。

3. 规划思路的探索

3.1 宏观层面――大城市辐射下的小城镇发展

特殊的区位条件及政策优势决定了大城市周边小城镇的规划应在更广阔的城市圈范围内进行发展。一方面区域中心城市基于自身产业转移和用地扩张条件下的辐射效应和可能发生的行政区划调整会对周边小城镇的用地布局产生重大影响;另一方面,由于可能会承载中心城市的某类职能,相对的小城镇也可能已经化为整个城市的一部分,该类小城镇的建设用地功能及基础设施的建设应在在更大范围内寻求平衡。作为中原经济区的中心城市,郑州市逐步增强的核心辐射和带动功能决定了未来的黄店镇将更多地承接来自郑州市区的产业转移。另一方面可能的行政区划调整和必然的城市化发展使得邻近郑州的区位发展机会大增。因此,在宏观的区域规划层次上,有必要对黄店镇的产业类型进入深入分析、合理规划,为黄店镇未来的发展找准方向。

3.2 中观层面――城乡协同发展

城乡一体化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促进城乡居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居住方式变化的过程,使城乡人口、技术、资本、资源等要素相互融合,互为资源,互为市场,互相服务,逐步达到城乡之间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上协调发展的过程。它既是一种发展目标,也是一种发展过程,而“城乡协调发展”正是贯穿这一过程的核心思路。

黄店镇交通条件便利,在规划过程中对黄店镇的资源、产业、交通联系以及历史文化条件等进行科学分析,找出客观存在的潜力和局限,有利于使其成为区域城镇网络中同其他各级城镇相互联系、协调发展的一个网点,形成全区域相互协调发展的态势。规划的编制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强化资源的优化配置,更大程度地实现城乡协调发展。

3.3 微观层面――因地制宜的小城镇规划

在村庄建设中应该特别关注村庄建设用地的浪费现象。黄店镇土地利用率低,没有统一规划,零散破碎的空置地块较多,用地功能划分较为混乱。如何做到集约使用土地已经成为规划过程中的个严峻课题。在这样的前提下,保留新村逐步改造旧村并相应减少空置量成为村庄建设的主要模式。在规划期内将几个相邻的村庄撤销其行政建制,合并为一个新的村庄。避免基础设施重复建设,把一定区域内相邻的村庄进行合并,并利用其产业或资源上的互补优势,联动发展,更大限度的增加村庄的区域竞争力。

4. 结语

对于大城市周边的小城镇,应综合考虑其发展因素,将大城市对小城镇的辐射带动作用以及小城镇自身发展需求结合起来,避免将城区、工业区、村庄等规划要素孤立对待。在城乡统筹的思想指导下,深入分析了解小城镇现状,制定全面性的规划方式,是增强规划合理性与实用性的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1]吴云清.小城镇规划的创新与设计――以南京市六合区新集镇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4,23(1)

[2]康伟,王力. 小城镇在城乡一体化中的作用[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1,20(2)

[3]景普秋,张复明. 城乡一体化研究的进展与动态[J]城市规划,2003(6)

[4]石忆邵. 专业镇:中国小城镇发展的特色之路[J]城市规划,2003(7)

[5]刘玉亭,顾朝林,郑弘毅. 新世纪我国城镇体系规划的基本思路及完善途径[J]城市规划,2001,25(7)

城镇发展规划范文9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小城镇;规划建设

前言

小城镇规划建设是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环节,也是我国城市化建设重大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作者针对当前小城镇规划建设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就搞好小城镇规划建设作了一些探讨与研究。

1 小城镇规划建设中存在的若干问题

我国小城镇规划建设正在快速的向前发展,由于各地的实际情况不尽相同及种种原因,在小城镇规划建设中也存在若干需要应对和加以解决的问题。

1.1 小城镇规划发展目标和定位不准确

主要表现为有些地方基层政府和领导及有关人员对小城镇规划建设没有引起高度重视,没有从当地实际出发,没有用新型城镇化和科学发展理念制定小城镇规划,没有从协调区域经济整体发展大局出发,没有以对当地人民群众高度负责和敢于担当的责任意识来对待,以至规划建设发展目标定位不科学、不准确,直接影响小城镇建设和发展。

1.2 缺乏城市规划法制理念,长官意志替代科学规划

依照法规程序要求对城镇进行科学规划,是城镇建设发展的总纲要,是城镇建设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有些地方在制定小城镇规划时,领导缺乏城镇规划法制观念,长官意志,颠倒规划与建设的顺序,为追求和显示政绩,急功近利,违法越权,为偏面争取投资,乱上建设项目,甚至先上项目后补 “规划”,盲目搞“形象工程”建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等严重后果。

1.3 城镇建设风格模式趋同,缺乏个性特色,城镇历史文化传承保护意识差

很多小城镇规划都有雷同相似的感觉,存在盲目撤并村庄,甚至损毁当地的历史文化遗产,忽视传统民居个性,照搬照套别的地方城镇建设规划模式,没有真正体现当地历史文化、民俗民情、资源物产的特色,以至小城镇规划建设没有充分体现当地的特色优势和个性,影响了城镇建设对历史文化的传承和特色优势和个性的发挥。

1.4 忽视对资源环境合理利用与保护

由于地方领导只顾单纯追求招商引资体现政绩,擅自放松放宽对引资金企业的环保要求,在建设中不重视环境保护和城镇基础设施的建设,导致产业发展与环保的失衡,表现在城镇排污不畅,管网布局混乱,造成后续污染环境难治理等问题,既破坏环境,也影响企业发展和居民的生活,造成后续环保治理成本上升,影响城镇的持续发展。

1.5 小城镇规划功能分区不合理,影响城镇和产业优势的发挥

由于有些地方领导的错误干扰,往往只顾眼前,不顾长远,不愿做打基础的工作,规划功能分区过于单一,基础管网道路规划混乱,城镇规划留有形式,造成或功能分区混乱甚至错位建设,城镇功能分区分布错位,影响城镇功能的正常发挥和后续发展。

1.6 弃老城建新城,浪费土地,城镇建设无序扩张

由于有些地方领导和政府急功近利,违反科学发展理念,贪图政绩和土地出让金,打着招商引资的旗号,以牺牲大量耕地为代价,盲目扩张城建规模,弃老城建新城,随意改变土地使用性质,用地结构不合理,贪大求洋,违法侵占耕地,土地浪费严重,导致城镇建设用地的良好初衷在现实中走偏。

2 坚持以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和科学创新发展的理念搞好小城镇规划建设

新型城镇化的本质是用科学发展观来统领城镇化建设,针对小城镇规划建设中存在的若干问题,作者认为,应依据国家的政策法规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坚持用科学发展和科学创新的理念搞好小城镇规划和建设。

2.1 坚持依照政策法规和新型城镇化的要求科学定位小城镇规划建设发展目标

总理指出,新型城镇化是关系现代化全局的大战略。在组织制定小城镇规划时,地方政府领导和有关人员要认真贯彻国家有关规划建设的法律法规,本着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对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精神,坚持科学创新,尊重科学规划,增强责任担当意识,根据当地实际准确定位城镇规划建设发展目标。坚持近期规划建设目标与长远规划发展目标相一致,体现规划的统领性和战略指导性,有效指导小城镇的建设与发展。

2.2 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镇人口和产业转移承载能力

我国正处在新型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建设小城镇是实现农村人口和产业转移的重要载体。总理曾强调,新型城镇化贵在突出“新”字、核心在写好“人”字,要提升城镇产业转移和农业人口转移承载能力,促进农业人口转移就近城镇化,逐步减少大规模人口“候鸟式”迁徙。因此,在制定城镇规划时,应根据国家的这个要求加强城镇公共配套设施和基础设施建设。

2.3 小城镇规划应突出重点,体现个性特色

我国各地情况差别较大、发展不平衡,推进新型城镇化要因地制宜,每一个城镇都有不同的历史背景和基础发展条件,由此孕育显示出自己与众不同的城镇个性特点。因此,在小城镇规划和建设中,要防止盲目照搬照套别人的模式,应从当地的历史文化、民俗传统、环境资源优势、区位优势、产业优势的实际出发,既要尊重城镇传统优点的传承,最大限度的发挥小城镇的特色和鲜明个性。

2.4 坚持科学规划用地,搞好土地综合开发利用

我们应始终把保护耕地和合理规划用地作为贯穿城镇规划建设的指导思想。要贯彻落实国务院《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和《国土资源部关于严格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管理的通知》等有关法规和政策,坚守用地红线,严守城乡建设用地规规边界,根据当地发展的实际搞好用地总体规划和规定,加强综合开发利用,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有效控制用地,防止建新城弃老城,防止城镇建设无序蔓延扩张。

2.5 创新小城镇建设与发展新模式,增强城镇辐射功能

在城镇规划建设中,要注意吸取传承城镇传统建设模式的优点,坚持科学创新的发展理念,要根据当地实际敢于创新城镇规划建设的新模式,建设符合当地实际的产城一体型、生态旅游型、产学研型、边贸服务型、物流集散型、经贸服务型等新型城镇化模式,有效提升城镇功能,增强城镇的辐射力。

2.6 坚持规划建设适度超前和合理布局

编制小城镇规划,最好有专家、及社会各方面代表参与,要从科学发展的实际出发,坚持科学选址,规模适度,科学定位,适度超前,功能协调,布局合理。商业、工业、城建、民居建设布局要协调。要突出规划引领作用,坚持以规划为龙头,强化规划权威,确保规划落到实处。根据当地建设发展的进程和国家关于小城镇建设的新政策、新要求不断完善小城镇总体规划建设。

2.7 坚持注重环境保护和绿色低碳发展

在小城镇规划建设中,要以住房城乡建设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制定的《绿色低碳重点小城镇建设评价指标(试行)》为标准,制定资源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目标、基础设施与园林化指标,制定相应资源环境保护措施,为推进绿色低碳的具体实施和小城镇资源环境保护提供依据和作出规定,合理安城镇排环

参考文献

[1]王军.西咸新区创新城市发展方式的思考[J].城市规划,2014(6):73-76.

[2]新华网.主持召开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试点工作座谈会并作重要讲话[EB/OL].2014-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