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3-03-13 11:05:39

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论文

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论文范文1

【关键词】 传统文化

中学生

心理健康

研究与实践

当今社会,全球经济一体化,时局多样化、动态化,中国社会处在转型期,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中学生的心理健康。中学阶段是人生由少年向青年发展的重要转折时期,他们面对社会、家庭、自身发展的种种问题,中学生中出现这样那样的心理现象是不可避免的。有鉴于此,重视并加强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便成为每一间中学都必须刻不容缓地做好的大事。它不仅关系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成败,而且牵连着千家万户的当前利益和希望;它需要各行各业共同关注和齐抓共管,是涉及国计民生的系统工程。作为塑造人类灵魂的学校,尤其是受教育者正处在即将踏入成年的关键时刻的中学,作为教育者,只有必须深刻地认识社会,认识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真研究教育渠道和教育方法,才能把当代中学生培养成心理健康的、不辜负父母期望的、能担当国家建设大任的有用之才。我校的领导和老师,经过长期同学生、家长以及社会的密切接触,审时度势,采取了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推进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并取得一定成果。下面谨就我们通过这一活动的研究与实践,谈一谈我们的体会,与同行交流,盼专家指点。

大家都有这样的共识:心理教育是根据心理活动规律,采取各种方法和措施维护个体的心理健康及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心理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十分重要的内容。特别是当代中学生群体,独生子女所占比例大,并且在相当长时期内还会越来越大,是中国未来人口结构的主体;他们的心理,以我为核心的意识十分突出,骄娇二气思想严重,心理辨别力和心理承受力还很低。因此,学校老师、家庭、社会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成功与否,不仅决定着国家未来命运,也直接影响着当前的社会稳定。近年来,不少中学出现的突发事件,甚至出现中学生违法犯罪,都十分有力地证明开展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文华学校,作为桂东南地区较有名气的民办高中,处在有强大政府资源的公办中学的包围中,更使我们倍感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能有半点的粗心和轻率,不能落于人后。我们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怀着满腔的热忱,十分积极地参加北京师范大学组织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验学校活动的。

实践证明,我们开展当代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对学生是大有裨益的,也是有成绩的。我们的做法是: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回归校园,使学生的心田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润下,不断体会到中华民族的伟大,体会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学生的心理也在健康的方向上不断进步、不断升华,我们也同时在活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提高认识和充实方法。

一、正确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所谓中华传统文化就是中国历史流传下来的,由思想家提炼出来的理论化和非理论化的,并转而影响整个社会的,具有稳定结构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国民品性、伦理观念、理想人格、审美情趣等精神成果的总和。[1]面对中华民族的众多优秀传统文化,我校领导审时度势,决定选择《弟子规》《孝经》等著作作为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教材。因为,它是先辈人流传下来的优秀精神成果,言简意赅,通俗易懂,用它来对当代中学生进行从思想、学习、做人等方面的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比较符合实际的选择。所以,用《弟子规》《孝经》等传统文化知识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可行的,也是有益的。如2011年秋,我校就开展先老师后学生的《弟子规》《孝经》文化学习。像“勿谄富、勿骄贫、勿厌故、勿喜新”“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训致” [2] “夫孝,德之本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3]等等,《弟子规》《孝经》里的名句都被师生所欣赏与吸纳。这就说明“文化和文明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具有的其他一切能力与习惯”。[4]文化可以有集体主义文化和个体主义文化两种之分。这两种人格倾向可以影响人的认知、学习、情绪和动机等。[5]通过学习,学生们理解了讲孝道,学会了做人、礼貌待人的目的。从此以后,读《弟子规》,学《孝经》,听传统文化歌曲,背“弟子规,圣人训”“孝心一开,智慧自来”“百善孝为先”等传统文化名言警句,就成了学校全体老师,特别是文华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必修课,其目的在于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建立意识,并在日常生活中加以践行,从而引导学生慢慢在践行中形成良好习惯,养成健康的心理意识。

所谓意识,一般来说,意识就是人所特有的反映现实的最高形式,是人对现实的一种有觉知、有组织的反映。它是对人的行为和心理的觉知,从这个角度看,意识意味着“观察者”对某些事物、现象的觉知。从行为主义的角度看,意识是一种以能清醒觉察反应灵敏为特征的行为。意识具有自觉性、目的性、能动性、社会性的特点。意识还具有四种状态,即现实幻想、自闭性幻想、飘逸性幻想、催眠状态。[6]我校运用意识理论,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教育。如高考落选生郭静仪就是莫志林校长在一次酒宴上认识的,经过交谈得知,郭静仪2008年高考落选,又加上家境贫寒,但是想通过读书,争取改变命运的想法得到莫校长的认同,于是,她来到了我校复读。在校期间,她刻苦学习、努力钻研,第二年,她以优异的成绩被录取到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这充分地体现了她们郭家对联“功德承先绪,诗书启后昆”的传统文化能正确引导人、教人奋进的理念。除此以外,我校还将意识理论引入教学之中,其策略是:采取制订各年级的学习要求,逐步消化相关学习内容。其中一年级以适应新学校为主,使学生做好各方面的心理准备;二年级以预防分化为主,渗以各种适度的磨炼和考验,为将来打下稳定情绪的心理基础;三年级则初步形成人生观、价值观和发展观为主,使他们能以平静的心态和坚定的意志,轻松地备考,迎接祖国的挑选。初中各年级按此策略要求,把学习目标适当调低,以适应初中各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

二、多次举办传统文化和心理辅导讲座,用优秀的传统文化思想去引导人、教育人

我校办学八年来,对学生的思想、学习、心理健康等问题,进行了多年有效探索和实践。特别是2011年以来,学校开展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学会讲道德、讲理想,学会做人,倡导心理健康等活动以后,收到了较好的效果。首先是,学校老师学习吉林松花江中学和河北唐山英才学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活动的视频材料,进一步深化了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提出了本校开展关于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实施方案。其次是,我校专门邀请了广西明德校园文化研究所的领导和专家给予指导,于2012年元旦前后举办为期五天的《弟子规》《孝经》教职工培训班,开启了中华传统文化学习的大幕;接着又是对每年级各一天的传统文化学习培训,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2012年4、5月间,学校邀请了广西师范大学黄麟生、陈玉秋两位教授到校,为高考学生做心理辅导,帮助学生稳定情绪轻松迎接高考。2012年5月,学校又邀请了广西《求学》杂志社编辑、心理学硕士朱燕等为学生做了“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和价值取向”的专题讲座。此外,为了温故而知新,2012年秋季期开学,结合新生训练,我校再次举办了长达五天的老师、学生学习《弟子规》《孝经》培训班。通过培训,让学生在思想、学习、做人等方面有了较大的进步。2012年11月5日,闻名全国的残疾人激励师黄友先生到我校做了一场感恩励志的公益讲座,岑溪市区学校代表百余人和学生家长代表近百人同文华师生一起聆听了讲座。这些大型活动都是以高尚的境界、开阔的视野或演讲者的亲身经历,给了文华师生一个别开生面的精神大餐,对每位听者心理净化和意志激励都起到了极大的作用,并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了极大的促进,他们的学习欲望有了进一步提升。

三、和谐校园从我做起,弘扬先进形象

人际关系的好坏是一个人心理健康状态的镜子,心理健康的人才可能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与他人共享成长的快乐。因此人际关系的良好是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准。[7]我校自2005年办学以来,对当代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进行多种多样的探索与实践,最后选择传统文化,用《弟子规》《孝经》等传统文化知识作为引导学生心理健康的指路灯,打造和谐校园,从我做起,争取做有孝道的人,做文明人,树先进学先进的风气越来越浓。通过认真的探索与实践,我校先后获得了广西高考模拟作文2011、2012年度大赛一等奖(参赛者是承担部级语文课题研究学校,包括了不少示范高中在内的四十多所中学,每届一等奖各评12名)。2012年高考成绩排名向前,其别有曾烨林同学以575分的成绩喜夺了岑溪市除两所示范高中外的普通高中个人理科总分第一,我校获得了梧州市高考成绩优秀二等奖的荣誉。我校中考成绩连续三年稳列岑溪市四十多所初中的前十名。学校的各种各样成果纷至踏来,它不仅让我校尝到了甜头,而且也让实施传统文化打造校园、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心理健康成长的师生看到了未来的希望。

《弟子规》的“泛爱众”章开门见山提出“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用今天的话就是要爱护一切学生。我们的学生,都是伟大中华民族的一员,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我们认为学风决定于教风,因此我们经常在老师中反复强调这样的观点:“我们就是要有教无类”“做老师就要认真起好引导和引领作用,引导就是使学生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引领就是要以老师的榜样潜移默化的带动学生”“在任何情况下老师都必须以最好的心态奉献给学生”“我们必须本着人文去贯彻条文”等等。经过传统文化的学习,我们的老师在爱护学生的方面都做得很好。2012年教师节,政府送来了漂亮的纪念品,在转送给老师时发现数量有欠,莫校长带头让出;一些年轻老师的婚假、月假,都是休息未满即返校上课;带病坚持工作的老师,在学生遇到困难时立即伸出温暖之手的老师,同学生家长交朋友的老师等等,都有着十分感人的故事。“行有不得,反求诸己”的思想也成了文华人的共识。一位小孩尚幼的女老师,曾因婆媳关系而有放弃教职的念头,学了《弟子规》和《孝经》之后,主动多从自己方面寻找原因,多从“孝”字考虑问题,最后得到了较好的磨合而使教学工作坚持了下来。所有这些感人形象,都在润物无声地影响着学生,学生也大变样了:“一切以我为核心”的心理改变了,都注意了为他人着想、为大众着想的修养;容易冲动的心理改变了,凡遇不如意时都能转换角色地多想一想;骄兵必败、娇惯必衰的观点树立了,在日常生活中校园总表现出严于律己、谦和待人的气氛。不少街上行人都说,看到那些彬彬有礼,见到老师做深鞠躬的学生,那一定是文华学校的。今年我校考上广西理工职院的梁桂松同学,因在学校学生会干部竞选时向听众深深鞠躬,不仅赢得满场喝彩,也促使其顺利当选为学院学生会干部。考上不同大学的莫新剑、卢硕明、霍萧杰等同学也是因为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待人接物彬彬有礼,大方得体,备受同学的敬重和老师的喜爱。一位梁姓学生家长在看了孩子带回的学习传统文化光盘后,在网上发文说:“文华开展传统文化学习,不但触动了学生心灵,也感动了我的全家,我衷心感谢传统文化,感谢《弟子规》,感谢文华学校。”市委宣传部梁新民副部长经常到文华视察,看到我校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后的新气象,欣然提笔写下了“文华是传统文化教育的摇篮”。

文华学校通过运用心理动力论、社会学习理论、人本主义理论、认识理论,正确地引导学生心理向健康方向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果,形成了“亲其师,信其道,受其教” [8]的良好师生关系,促进了校园和谐。因此,我们相信心理健康的文华学子,将会更好地继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健康的心理、德才兼备的能力,去努力建设富强、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

【注释】

[1] 李桂宗.中国文化导论[M].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14.

[2] 弟子规[M].南宁学雍多闻学堂印制,2011.

[3] 孝经[M].南宁学雍多闻学堂印制,2011.

[4] [5]泰勒著,蔡江农译. 原始文化[M].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1.

[6]李宏翰.心理学[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57-59.

[7] [8]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职业教育课程教材研究中心编著.心理健康[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107.

【参考文献】

[1] 李桂宗. 中国文化导论[M]. 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

[2] 任登第,牛淑卿. 大家都学弟子规[M]. 世界知识出版社,2011.

[3] 泰勒著,蔡江农译. 原始文化[M]. 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

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论文范文2

>> 对两岸青少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 中学德育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探索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质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青少年教育 加强青少年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新形势下加强青少年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探索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技工院校德育教育的实践探讨 试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职业院校德育教育的融合 小学阶段如何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德育资源 中职学校德育课堂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模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职生德育教育中的渗透 跨文化视野下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策略研究 浅析传统文化对青少年德育价值取向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在青少年德育中的作用 传统文化对青少年德育价值取向影响的研究 论传统文化对青少年德育价值取向的影响 浅谈传统文化对青少年德育的促进作用 传统文化对青少年德育价值取向的影响 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家国情怀教育 基于发展视角下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工程建设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2014-10-17.

〔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全文[EB/OL].http://.cn/policy/txt/2010-03/01/content_19492625_ 3.htm,2010-03-01.

〔3〕乔湘平.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传统文化基础[J].求索,2005,(9):105.

〔4〕哈罗德・布鲁姆.西方正典[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3.

〔5〕宋濂.元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6.99.

〔6〕周宁.世界之中国:域外中国形象研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71.

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论文范文3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途径

中华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灿烂辉煌,是中华民族世世代代集体智慧的集中体现和宝贵的精神财富。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是当代中国发展的突出优势,对延续和发展中华文明、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发挥着重要作用。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战略任务,具有重要意义。[2]如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是高校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大而迫切的任务。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解读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发展历史中汇集成的一种反映中华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和主体组成部分,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祖先所创造的、世代继承发展下来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并为当代中国人所广泛认同和践行的传统文化。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分为中华传统思想理念、中华传统道德标准、中华传统人文精神和文化遗产等几个方面。[2]

1.中华传统思想理念。中华传统思想理念是中华民族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培育和形成的关于天地自然、人类历史、修齐治平、为人处世等基本思想理念,可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借鉴。如诸子百家的哲学思想和治理理念,其中被历代中国人所崇尚并孜孜以求的包括仁爱、民本、诚信、正义、和合、大同等核心思想理念。

2.中华传统道德标准。中华传统道德标准是中华民族所追求的道德理念和行为规范,体现着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方式。如精忠报国、敬业乐群、见义勇为、扶危济困、尊老爱幼、尊师重教、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自强不息、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等,集中体现了人与家国、人与事业、人与他人的道德标准和个人行为规范。

3.中华传统人文精神和文化遗产。中华传统人文精神如处世方法、教化思想、美学追求和生活理念等,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思想观念、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情感样式的集中表达,滋养了独特丰富的文学艺术、科学技术、人文学术等文化遗产。如语言文字、传统文学、琴棋书画、戏曲武术、传统节日、民间工艺、中医中药等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国人学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

二、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现状与途径

(一)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现状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的意义

1.补充和完善教育主题。目前我国高校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系为主阵地,其中包括本专科4本教材和研究生5门课程教学大纲,另外辅助以形势与政策课程和世界经济与政治选修课程。[4]其目的是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因为是思想政治理论课,重点强调的是政治意义和理论性,对大学生的道德修养、品德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方面强调的不够,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的继承和弘扬还有待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主题有益而必要的补充,使教育主题更加完善。

2.有助于实现教育目的。当今国际形势复杂多变,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社会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更加多元多样多变,面对各种思潮和复杂的社会现象,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在多样中求得共识,在多元中确立主导,增强对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阐释力,这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4]而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互呼应的部分为形成这种共识提供了突破口,有助于实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目的。

3.巩固和发展新的教育途径。当前信息技术和新媒体的迅速发展形成了发达的思想舆论传播途径。在全媒体的时代背景下,掌握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学习特点和行为方式,与社会上形形的势力抢占新媒体的舆论高地是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新的任务和使命。现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新媒体这种教育方式中焕发出新的活力,增强了教育的实效性。但90后大学生很快会产生审美疲劳,在新媒体中对大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巩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新途径,甚至在未来会产生更新的受大学生欢迎的教育途径。

(二)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途径与存在的问题

当前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主要依赖课程体系、教师队伍、校内外环境、朋辈影响和新媒体等途径。各种途径各司其责,并相互呼应与补充,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体系。但目前该体系仍有诸多问题与亟待改进之处。思想政治课程体系作为主阵地,理论性太强,趣味性稍差,实践性不够;多数高校教学形式刻板陈旧,缺乏灵活性,教学效果差强人意。一场思想文化的盛宴有时候反而成了鸡肋。目前在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体是思想政治工作者,而不是全体师生,其他非思想政治工作专职教师和优秀学生的主体意识在某种程度上有所缺失,个别思政工作者对大学生的管理和引导有时候也不是特别到位,言传多于身教,广大教师良好的师德师风和文化修养以及优秀大学生的示范作用对大学生的潜移默化的教育还有待加强。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环境的相互配合和补充还没有完全形成,部分是脱节的甚至是相悖的。社会环境与学校、家庭教育之间存在的较大差异使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也使一部分大学生无所适从。大学生相互之间的熏陶和影响的程度往往大于学校和家庭教育的效果,但负面的居多。互联网和新媒体相结合形成的全媒体时代也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带来极大的挑战。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途径探索

根据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通知要求,应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于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各领域。其中对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做出了具体指示和要求。[2]各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其主要途径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和学科建设

1.在高校设置传统文化必修课程

在所有高校设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必修课程,作为通识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必要组成部分。加强对大学生中文运用能力的培养和考核,把汉语设为高校基础必修课,制定和实施大学生语言教育大纲,在高校开展好国民语言教育。大学生通过形成语言自信、文化自信促进其思想道德修养。

2.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开设“中华传统思想与文化”系列选修课

目前部分高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开设了“世界经济与政治”等选修课程。今后要通过在所有高校开设“中华传统思想与文化”系列选修课,如诸子百家、传统蒙学、中国伦理思想等,把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和糟粕客观地呈现在大学生面前,并通过适当的引导,培养大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态度。同时,通过开设中华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比较研讨课,增强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的继承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程度。

3.在高校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学科建设

在条件成熟的高校设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学科,大力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专业教育。通过设置高校示范专业和特色专业,促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不断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沃土和营养源泉。

(二)通过提高高校教师的传统文化素质进行言传身教

高校教师是大学生学习的榜样,模仿的对象。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因此,高校教师不仅要有高尚的师德师风和人格魅力,还要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尤其要具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修养。高校要加强面向全体教师的中华文化教育培训,使之对传统文化知识融会贯通。通过全面提升师资队伍水平,对大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言传身教,尤其要做到知行合一,主要通过身教来提高大学生的优秀传统文化素质。

(三)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大学生在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最终形成和巩固的关键的时期是在大学校园里度过的。高校校园文化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潜移默化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各高校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无形地融入到校园文化中,在校园内外大力支持戏曲、书法、高雅艺术、传统体育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第二课堂、社会实践、社团和活动,让学生在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内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高校还应加强对中国传统节日的庆祝或庆典,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等,大力挖掘传统节日的思想文化内涵和在当今的现实意义,通过宣扬传统节日的精神和展示传统节日的魅力提高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的认同度,并使其对洋节日和当代商业节日有更加理性的认识和实践。高校还要以志愿服务为载体,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以勤工助学岗位为依托,培养大学生自强自立的优秀品质。

(四)建立优秀传统文化成果展示和奖励机制

高校在招生、就业、课程和活动设置等方面鼓励形成更多的优秀传统文化成果,多举办有关优秀传统文化特长(如书法、国画、民族舞等)和成果展示活动。高校应以学术活动为载体搭建传统文化传播平台,以文体活动为载体提升学生践行优秀文化成果的能力,并开展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促进家庭传统文化育人协作作用,做到知行合一。各高校通过实施学术活动、校园活动、社会实践和家庭协作等各方面有利于优秀传统文化成果形成的制度,逐步建立优秀传统文化奖励激励机制,形成学校、家庭和社会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和发扬的合力。

(五)充分运用网络和新媒体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宣扬

在当今信息技术和新媒体迅速发展的时代,结合我国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实际,积极借鉴其他国家的先进教育经验,努力形成与当代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相吻合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方式。各高校要积极占据网络和新媒体教育阵地,打造绿色网络教育环境,充分运用网络和新媒体对大学生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的宣扬。

四、结语

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中汲取力量、获得营养。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当今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用之不竭的教育源泉,我们应汲取精华,去除糟粕,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批判地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在大学生群体中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道德教育功能,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和自觉、民族自豪感、社会责任感、社会主义价值取向等,通过巩固和完善课程和专业主阵地,加强教师和学生的教育主体地位,发挥高校校园文化潜移默化的作用,建立成果展示和奖励机制,利用网络和新媒体的教育形式,形成学校、家庭和社会全方位合力等相对完整的教育途径,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在大学生思维模式、行为习惯、价值观念和生活态度等方面进行主题鲜明的教育,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主要内容积极贯穿到大学生的日常行为之中,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新华社.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EB/OL].求是网,2014-10-20.

[2]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7-01-26(6).

[3]徐永春.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6.

[4]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的通知[Z].教社科〔2015〕2号.

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论文范文4

【关键词】 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意义;途径

一、问题的提出

近代以来,反思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我们有着沉痛的教训,从新文化运动,反对旧文化,到“”,传统文化被扔进“历史的垃圾堆”,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开始正确认识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十以来,提出“要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不可抛弃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2014年教育部颁布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大学阶段,以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为重点,培养学生的文化创新意识,增强学生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文化资源,也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虽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比如对传统文化的教育理念需要进一步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偏重知识讲授,并且大学生由于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呈现价值多元化趋向,有的诚信缺失、有的崇尚西方文化,对传统文化价值认识不足,怎样有效的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当前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对增强大学生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中华文化认同感,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大学生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人文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1、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社会实践中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在多元文化背景下,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1)有利于激发大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他们的品质和德行关系着祖国的未来和兴衰。作为当代大学生,应该要有一颗热爱祖国、忠于祖国的赤子之心,具备胸怀祖国,忧国忧民的高远情怀。特别是在笔者所在民族地区高校,由于境内外“”向学校的渗透,近两年在新疆一些高校接连破获了以大学生为主的“伊扎布特”反动组织,“伊扎布特”寄希望于青少年一代,企图通过向青少年灌输泛伊斯兰主义和分裂主义思想,培养所谓“伊斯兰教事业接班人”,少数民族地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挑战。中华传统文化,一直强调民族至上、国家为本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社会责任意识,倡导“天下为公”、“国而忘家,公而忘私”。因此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要从优秀传统文化吸取养分,历史的长河里涌现了不少的仁人志士,从文天祥,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些都是爱国情怀的生动写照,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正如国学大师季羡林在《沧桑阅尽话爱国》一文中曾说“中华文化的精髓何在?我自己的看法是有两点:一个是爱国主义,一个是讲骨气、讲气节,这两点别国不能说没有,但是中国最为突出,历史也最长。”[1]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青年学生可从中华文化精髓中滋生民族自豪感,进而增强对国家的认同感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2)有利于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提升精神境界。由于国内社会的转型,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党内出现的腐败现象,西方一些腐朽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通过文化入侵,造成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滑坡,大学生也受到影响。一部分大学生有知识,没文化,有技能,没德行,漠视中华传统美德,盲目崇拜西方文化,不注重修心,修德,忽视了对人之为人的根本思考,忽视了人应还有更高的精神追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具有诚实、善良、正直、勤奋等美德的现代公民。这些美德的形成,离不开优秀传统文化的涵养和孕育。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礼”,强调真善美的统一。以德为先,以义为上,中华优秀文化重伦理、重道德,关注人以及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以人为本。带有浓厚的人文色彩和人伦精神。“尊老爱幼, 兄弟和睦, 孝敬父母”这些传统道德观念一直是人们所认同的美德,儒家文化中强调的君子要具备“仁、智、勇”三大德行,强调人格的“内圣”,“克己修身”,古之君子通过“慎独”、“自省”的方式提升自己的修养,如孟子提倡的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人格,”“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德成于内,而又见于外”,这些道德观念在任何时代都是适用的,从个人修为和成长看,我们要有良好的品行,遵守道德规范,学会做人,才能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看,社会不需要道德败坏的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塑造大学生的健全人格,提升他们的思想境界。

(3)有利于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在信息化时代,各种思想观念充斥网络,网络上各种庸俗价值观注入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了强烈冲击,有部分学生理想信念不坚定,信仰缺失,在思想行为上和思维方式上出现个人主义、利己主义、拜金主义倾向,缺乏诚信意识,考试作弊、论文抄袭的现象时有发生,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在传统文化中比较注重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培养和实现。传统文化强调的“天人合一”的和谐思想,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指出人与自然之间要和谐相处,人应依从自然法则,实现可持续发展。这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伦理意识,培养科学的世界观。儒家思想中“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孟子的“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孔子主张“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积极入世态度,传统文化中体现的克己修身,追求完美人格,注重个人修养,以及正确的处世原则,渗透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理性意识、自律意识和正确对待生活的态度,能指引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在日常生活中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能够找准自己的奋斗目标,脚踏实地的进行奋斗。

(4)有利于培养大学生自强不息、敢于拼搏的进取精神。当前,一部分大学生缺乏脚踏实地的务实精神,有着一种急功近利的心理,内心浮躁,贪图安逸,害怕吃苦,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困难,缺乏斗志,缺乏迎难而上的拼搏精神。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能让他们从传统文化中受到精神的鼓舞,激发他们内心的斗志,比如荀子“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愚公移山的故事,还有中华民族五千多年不屈不挠、奋发进取的历史,这种坚韧不拔、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对大学生自立自强、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的培养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优秀中华传统文化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开拓创新、积极进取的精神。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和方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宝贵的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充分挖掘和诠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合理内核,从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运用有效的途径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

1、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重要渠道,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新形势下,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堂这个载体融入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会产生较大影响。

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包括四门课程,按照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从中华优秀文化中寻找重要资源。传统文化具有生动形象的特点,感染力强,渗透力强,将其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在《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可以针对社会主义文化这一章节,开设专题讲座,在民族地区高校也可以将少数民族地区传统文化渗透进去,让大学生了解文化的多样性以及各民族文化的差异性,从中感悟中华民族文化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在讲述理想、信念、人生价值的问题时可以精选古代圣贤的事例,名言警句,从儒家经典中挑选关于修身、处世的篇章进行系统阐释,让学生们从中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坚定为社会主义国家奋斗的信念。讲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时,可以结合史例,比如近代中华民族的抗争史、奋斗史,从中华民族的坚忍不拔、自强不息的精神中受到鼓舞,并结合历史上爱国英雄的事例,可以播放相关视频,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时代紧迫感,从而增强历史使命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中可以结合教学内容,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找到契合点,挖掘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丰富哲学思想,比如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庄子、王夫之等人的思想,让同学们了解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脉络,将中国古代哲学包括的辩证思维和知行观等思想和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比较,感受中国经典的魅力和古代圣贤的智慧,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逐步养成深入思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智慧的习惯,增强文化自信。

2、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桥梁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以人培育人,以人塑造人的特殊教育事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从狭义的角度看,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从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人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桥梁,特别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开展融合的关键。

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作用,首先,作为高校党委和相关职能部门要高度重视,要进一步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队伍建设,通过定期培训、考核,以及制定科学的制度,提高教师队伍水平。党委宣传部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融和的宣传力度,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确立教育信仰,以严谨的态度对待工作,工作中做到严于律己,以身作则。不断创新教育方法和教学模式。

其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自身也要树立终生学习的观念,不断提升职业素养。在2013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提出“四个讲清楚”,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向学生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和中华文化的内涵,要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是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重点任务,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工作者要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从中国古代诗词歌赋、文学、历史、艺术、地理等方面广泛吸取养料,特别是民族地区高校,也要系统学习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全面提升综合素质。这样才能在授课中做到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向同学们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让同学们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激发大学生学习中华文化的热情。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并且也能够让学生觉得思想政治教育并不空洞,能够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重新审视人生和世界,引发他们对人生更深层次的思考。

3、校园社团组织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纽带

高校社团组织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二课堂。要更好的发挥社团组织的作用,就必须用先进的文化引领各种具体的社团文化。即对各个社团文化进行有效整合,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我们可以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其中,对大学生的素质培养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一方面,我们通过学校的宣传栏、校广播台、电子屏幕、校报、院报、以及微博、微信这些载体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塑造良好的文化氛围,让他们在耳闻目染中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对他们的心理、精神风貌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从而起到净化心灵,规范言行举止的作用。

另一方面,可以通过社团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高校大学生社团有娱乐性社团、有学术研究性社团、有公益性社团,学校可以举办艺术节、文化节,如笔者所在学校在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学校定期举办“麦西来普”晚会,各民族大学生载歌载舞,从中可以感受到浓厚的地域传统文化气息,感受到歌舞艺术的魅力,从而激发青年学生蓬勃向上,激发他们求真、求美的情怀。通过这种活动加强了各族学生对民族文化的了解,这种形式也是增强学生民族精神教育和文化意识教育的有效方式。同时还可以通过社团组织,举办有关传统文化的专题讲座、演讲赛、辩论赛,传统文化知识竞赛,通过这种形式将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给青年学子,能够增进学子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理解,让他们自觉践行中华传统美德,增强大学生的思想素质,提高道德素养、对于他们的成长成才具有重要意义。

4、开展社会实践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保障

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融合,让大学生做到知行合一。可以组织大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参加各种公益活动,志愿者活动,比如到敬老院献爱心,做义工,让学生从实践中体验,去感悟中华传统美德。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博物馆、文物展馆,利用爱国主义基地,革命展馆,让学生在参与中,净化心灵,实现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

【注 释】

[1] 季羡林研究所编.季羡林说和谐人生[M].北京:中华书局,2008.113.

【参考文献】

[1] 黄洁.中国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疏离与回归[J].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4(7)33-34.

[2] 李德万.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实现途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 .2013(4)23-24.

[3] .在山东考察时的重要讲话. 人民日报,2013.11.26.

[4] 孙劲松.将传统文化“讲清楚”[N].光明日报,2013.12.19.

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论文范文5

关键词:美术院校;中华传统文化; 思想政治理论课; 教学创新

中图分类号: G6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0)06-0081-02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生息繁衍中创造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历史传统的精神成果的总和,它深远影响整个民族共同心理状态、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借鉴中华传统文化进行思政课教学,是创新美术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有效之举。

一、美术院校中华传统文化的教、学现状

2008年,我们在艺术院校、普通院校中,进行了以文、史、哲、经、法、语言、审美等内容为主的《大学生人文素质修养现状》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在普通高校,学生回答问卷的正确率为63.27%,而在美术院校,正确率只为54.5%,两者相差8.77%。可见美术院校学生的中华传统文化知识的储备有些偏低。

与此同时,在对美术院校学生的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愿望和教师运用中华传统文化进行教学的现状调查显示:美术院校的学生很希望老师运用中华传统文化进行思政课教学的占48.9%,近五成;不希望的占18.1%,无所谓的占33%。而美术院校教师能够经常运用中华传统文化进行教学的则只占29.1%,近三成;有时这样做的占43.8%,很少这样做的占27.1%。可见,在美术院校,学生对运用中华传统文化进行思政教学的学习期望与教师满足学生的学习期望二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教师的教,不能满足学生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需求。事实上,在美术院校运用中华传统文化进行思政课教学,既有学生的内在需要,又有外在的有利时机。与普通高校学生相比,美术生虽具有文化基础相对偏低、个性较强、不愿接受僵化的理论说教的特点,但对中华传统文化却有着比较强烈的学习愿望。中华传统文化扎根于民族土壤,源渊流长,美术史与中华传统文化有很多相通的地方,国画本身就是中华传统文化领域中的奇葩之一,这也是美术生乐于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原因。中华传统文化还是美术创新的起点和背景,是美术设计的灵感和源泉,这也有助于他们形成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认同感。另外,他们对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爱国恤民、爱人孝亲、重德修身、励志图强、崇节重信、“内圣外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等修身养性、为人之理方面的知识也有较大的兴趣。这些都是美术院校的学生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在需要。另一方面,随着近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热的兴起,高校中也兴起了一股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热潮,这也就为美术院校运用中华传统文化丰富思政课的教学提供了有利的外部环境。

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创新美术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做好“五个结合”

学校主导与组织学生结合。美术院校普遍不太重视以中华传统文化来丰富思政课教学。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学校必须要重视。学校重视,不仅是说说,更要落实到教书育人的各个具体环节,要有共识和具体措施。第一,要把运用中华传统文化丰富思政课教学的要求,体现到学校的育人目标、育人思路、课程设计、效果评价之中去。第二,领导要亲力亲为,如亲自在教学中带头实践和实现这一要求、亲自主持课题研究等。第三,培训师资。培训一支能够把中华传统文化与思政教学结合起来的师资队伍,抓好骨干,搞好普及。给教师从事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研究以经费支持。第四,开展活动、营造氛围,还可聘请校外专家来校进行关于中华传统文化的系列讲座等。另一方面,单靠学校主导显然还是不够的,还必须组织、引导学生广泛参与,积极配合。第一,要正面引导学生,讲清重视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与专业发展二者之间的紧密联系及其重要意义。第二,鼓励学生组织成立“中华传统文化学习协会”或“中华传统文化兴趣学习小组”等学生社团,委派教师,指导学生开展学习活动或竞赛活动。第三,给学生从事活动以经费支持。

课内教学与课外延伸结合。课内教学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授课模式,可在选修课甚至必修课中进行。如开展课前十分钟读经活动,如《论语》、《三字经》、《弟子规》等。同时,还可穿插视频教学,如“于丹《论语》心得”等。课外方面,要充分利用网络对课内教学进行补充。“长期以来高校教育比较侧重第一课堂教育,而对第二课堂教育重视不够。”[1]“随着数字化技术的高速发展,依托网络平台改进高校思政课教学成为了必然选择”。[2]要把教学的课件挂到网上,还可在网上开设读书栏目,指导学生有选择地精读国学经典,同时师生也可在网上互动交流,释疑解难。另外,还可充分利用学生采风写生机会较多、跟社会实践联系较多的有利条件,实地考察,充分利用社会第二课堂对学生进行中华传统文化及思政教育。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专业课教学结合。在美术院校的教学中,存在专业课教学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相分离的情况,专业教师只管专业教学,似乎与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无关,个别老师甚至排斥、挤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时间。其实,美术专业教学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做事与做人息息相关,没有艺德是难以成为艺术大师的,不会做人,又怎能做好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不仅仅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的责任,也是美术专业教师的责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专业课教学应互相结合、相互配合,教书和育人是美术专业教学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共同天职和使命。

必修课与选修课结合。首先,要运用中华传统文化丰富思政必修课的教学,如运用中国哲学丰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教学、运用儒家伦理丰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教学,如此可以极大提高思政课教学的吸引力。还须借助当前中华传统文化热,开设中华传统文化方面的选修课,以作为必要的补充和延伸。如开设《中国管理哲学》、《国学精选》等。

校内资源与校外资源结合。美术院校首先应立足本校实际,充分利用校内资源;同时要借助校外资源,可聘请校外名师来校进行中华传统文化或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学术讲座;也可与综合型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在中华传统文化教学方面实现资源共享;还可组织学生到综合型高校听名师国学讲座等。

三、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创新当前美术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处理好四个关系

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精华与糟粕并存,如三纲五常、愚忠愚孝等,这些观点在现代已成为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糟粕,不可取。但是,重德、修身、孝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观点在现代依然有相当的价值。既要反对食古不化、复古主义,又要反对全盘否定、。中华传统文化要面向现代化,其道德教育要面向今天的思政教育,这样才能“古为今用”。与此同时,当前的思政教育也必须扎根于中华传统文化土壤,否则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也存在一个借鉴中华传统文化中优秀的育人内容和方法的问题,既要传承,又要创新。为此,无论是美术专业教师,还是思政专业教师,都必须注重和探索艺术与中华传统文化、思政教育的结合,指导学生的生活与艺术实践,实现艺术、中华传统文化、思政教育的三结合。

艺与德的关系。在有的美术生中,往往重艺轻德,认为艺最高、艺最重,有艺即行。还有的学生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只对从政的人有用;而自己又不想从政,学起来没有什么用。事实上,只有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才有利于自身成就事业。美术生如果不重视艺德的学习,其发展必然会受到很大的限制。要使学生明白:德和才一样重要,职业生涯是否成功不单单取决于专业素质如何,有时更取决于道德素质如何;要抛弃对思政教学的偏见和反感,提高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积极性,使自己成为德艺双馨的人。

知与行的关系。运用中华传统文化进行思政课教学的成败,关键在于学生能否做到知行统一,能否把所学落实到现实的生活和学习之中。中国传统的知行观历来主张道德认知与道德践行的统一,尤其强调道德践行,反对说一套,做一套。美术院校的思政课教学绝不能仅停留在知和书本上的阶段,必须落实到行、落实到实践中去。

参考文献

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论文范文6

>> 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提升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人文素质提升 高职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知与践行现状及教育策略分析 立德树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系述论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在实践中探究人文与情怀 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高职学生人文素质培养探析 大学文化素质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学习传统文化,提高学生人文素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关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 新疆高职院校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教育研究 高职院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策略研究方向 传统文化与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传统文化与职高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技术探析 试论中国传统文化与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高职语文教学融合的思考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高职语文教学的融合策略 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高职院校的探索与实践 浅论高职生人文素质培养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EB/OL].[2016-07-20]. http:///article/jxgz/200909/20090900038657.shtml.

[3]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EB/OL].[2016-07-20]. http:///xinwen/2014-04/01/content_2651154.htm.

[4]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EB/OL].[2016-07-20]. http:///gao_zhi_791/20060323/t20060323_110175.shtml.

[5]孙祥军.新形势下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问题及应对措施[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5):72.

[6]陈永国.文学教育:人何以为人?[J].外国文学研究,2015(6): 27.

[7]赵沛霖.文学经典的价值及其研究意义[J].北京大学学报,2014(5):61.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Humanistic Quality

XU Tai-mei,TANG Tai-xiang

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论文范文7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大学生;德育教育;路径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1.1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德育教育的认识程度有待于加强

最大限度地发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育人作用,对于创新发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文化链条的断裂总是会带来形形色色的文化失语,我们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学习与传承的忽视、漠视与误视,已经威胁到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和文化安全,必须加以重视和正视。文化尤其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德育教育相融合开展育人实践的力度不够。在高校大学生中开展德育教育过程中,积极合理地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与实践,可以有效传承并加以创新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最大限度地发挥我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高校大学生德育教育育人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1.2践行效果不佳

近年来社会各界逐渐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大学生德育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但是部分高校虽然在实践过程中能够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但是在一些高校实际实践过程中,存在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针对性不强、重理论、轻实践;教育体系不健全、培训形式过于单一;覆盖面不广、参与度不高、教育效果不明显;缺乏制度保障;教育实效性不强五个问题。在课堂教育中往往教学设计比较缺乏针对性,与受教育学生的现实生活脱离较为严重,原因多为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没有能够深入的挖掘研究,不能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亮点进行深入挖掘,存在照本宣科,使得受教育学生无法真正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邃的思想与文化,不能用来更好地指导实践,最终也影响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德育教育教学的效果。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德育教育的意义

2.1理论意义

近些年,学术界对于传统文化与高等院校教育的研究越来越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当代高校教育的育人价值越来越受到重视,因而不断尝试从不同的方向将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有机结合,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和意义,并引申提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2实践意义

国家层面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德育教育路径的研究有着迫切的需求。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的文明历史,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积淀的宝贵财富,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与发展。会上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其中包含了对于传承弘扬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明确了相关指导思想、方针原则、目标任务。吉林省政府先后出台若干政策扶持、支持高校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吉林省关心下一代委员会与该校共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研究基地”,并大力推动开展传统文化育人课程的建设研究,其与文化育人“双创研究”(创新性发展、创造性研究)等都对高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供了支撑的平台。这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生诚信教育的开展带来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中医药领域是中国传统文化核心竞争力产业,中医药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讲好中国故事”最好的行业,适合在大学生中大力开展传统文化教育。但现有的育人路径多注重一点而缺乏整体、长效的规划指导,不能完全满足中医药高校打造培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高地的现实需求。通过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研究,使中医药类高校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在学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发展需求方面,学校非常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育人的全过程,各项研究基地、平台的发展为该项目提供了完备的研究条件,学校已将省校共建的“研究基地”进行运营,并在学校的“杏林青马工程”中重视传统文化教育,设立“文化滋养”专题培育计划,成立涵盖全省专家的“优秀传统文化报告团”先后出台完善了一系列传统文化育人的政策措施,依托现有条件将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实践提供更好的开展基础,并通过进一步增强学生理论文化素养,提升能力水平,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社会责任感、高尚的道德情操、顽强的意志力。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德育教育的途径

3.1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优秀传统文化德育教育观方式

通过加强对于传统文化的宣传力度,提高大学生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识的深度,在发挥大学生主体作用与自我教育作用的同时要进一步加强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论研究。“课堂教育”“教师教育”也是大学生中效果最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最有效方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的品德教育,通过教育加强品德素质,这是一个双向互动的实践活动,这就不仅需要教师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品德资源的传授,而且需要学生主动接受并内化为自身意识。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主体能力发挥着极为关键的作用。且此也要增强学生学习的主题能力,通过锻炼学生通过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诚信观念的学习意志力,并养成良好习惯,培养文化自觉和诚信意识的践行能力。

3.2拓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德育教育的现实载体

通过创建校园传统文化活动形式,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创造性发展、创新性研究的“双创”模式,创造性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方式方法;创新性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的教育方式。并通过开设课程、丰富校园文化、开展社会实践、打造网络平台等方式,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论文范文8

【摘 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深化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丰富了育人手段,拓宽了发展空间。课程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网络文化建设和校园环境建设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25-0038-0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思想观念、文化传统、语言习惯、情感认同的集中体现,凝聚着中华民族普遍认同和广泛接受的价值取向、思想品格和道德规范。它既以有关物化的经典文献、文化物品等客体形式存在和延续,又广泛地以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伦理道德、性格特征、审美趣味、知识结构、行为规范、风尚习俗等主体形式存在和延续。①大学生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素质,肩负着传承、弘扬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崇高使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对提高大学生的传统文化修养、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丰富的精神资源,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化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历史是不能割断的,思想政治教育也离不开历史传统和文化背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任务是保证学生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理想信念,养成优良的道德品质。完成这一艰巨的任务除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还需要借助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孔子“仁者爱人”的儒家思想,孟子“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的人格追求,老子“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操等,这些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贵财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方法永远比知识更重要。现阶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着手段单一、说教味浓、单向传播等弊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很多修身、治学的好方法,应该在大学生中得到传承。南宋理学家朱熹“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治学方法,古代“重学、自省、克己、慎独、存养”的修身方法等②,都是有效的育人手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拓展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只局限于书本、课堂和校园,应该走向社会,走向自然。校外的博物馆、档案馆、纪念馆、历史遗迹和名胜古迹等,蕴藏了丰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利用好这一宝藏,可以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更加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端午节、清明节等传统文化节日蕴藏着丰富的教育因素,也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好时机。

二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现路径

加强课程建设,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是教育的第一载体,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离不开完备的课程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需要精心挑选,系统编排,形成传统文化必修课,在所有学生中打下传统文化的共同基础。开设门类多样、内容丰富的传统文化通识选修课,满足不同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要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紧密结合。在专业课教学中,要找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点,达到教书与育人的高度统一。

激活校园文化,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校园文化活动内容丰富、形式活泼,广受欢迎,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通过开展主题教育、社会实践、文艺体育、志愿服务等活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设立集中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节,通过主题鲜明、丰富多彩的内容,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大学生思维活跃,接受能力强,富于创新精神,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善于将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将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相结合,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大的生命力。

重视网络建设,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网络、手机等新媒体已成为大学生生活、学习的重要的一部分,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有着重要的影响。占领网络这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兴阵地,让学生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最大限度地领略传统文化的魅力,积极学习优秀传统文化,承担起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对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十分重要的意义。③要积极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网络传播,打造适合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传播的传统文化精品佳作。重点建设一批有广泛影响的传统文化特色网站,引导学校网站开设传统文化专栏。加强校园网络建设,依托高校网络文化示范中心、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等,完善适合大学生学习特点的线上教育平台。

美化校园环境,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校园环境包括教学楼、图书馆、广场、操场等建筑和空间,是大学生的主要活动空间,对大学生的思想认识和行为选择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校园环境的设计和布置,应该充分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元素,让学生在充满文化气息的环境中,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在校园广场、教学楼等区域树立孔子、孟子、老子等先贤的雕塑,在教室、图书馆等场所悬挂古代名人名言和书画作品,利用橱窗、海报等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典故、人物等。

注 释

①顾冠华.中国传统文化论略[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6)

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论文范文9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

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时代进步与发展的包容性,让多元文化呈现大发展大繁荣的局面,文化的发展为当代青年人认识文明、认识历史、认识社会、认识自我提供重要的契机,更让青年人的思想价值认知出现了多种新的特征。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而言 ,必须要充分认识文化发展繁荣下,大学生教育的新任务,必须要适应当前文化发展的新变化,尤其要抓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合的关键点,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中实现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课堂的现实意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传统文化中所蕴含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是经过劳动人民长期奋斗所创造出的文化成果,反映着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基因,由古至今都有着重要的传统价值,反映着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精神追求。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与现实文化相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仁爱、民本、诚信、正义、和合、大同的时代价值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民族的文化价值观有着高度的契合,并且同样承担着以文化人的时代任务。而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目的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目的相同, 也是为了实现立德树人,将二者相结合能够发挥教育的最佳效能,发挥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有助于帮助学生铸魂塑“三观”

大学阶段是青年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塑造的重要时期,五四青年讲话中多次提到,青年的价值观决定着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抓好这一关键的教育阶段十分重要。而且中国传统文化根植于中华文明发展的沃土中,从幼儿时期,人们已经开始接触, 并且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这是一种贯穿教育成长道路始终的文化。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能够做好充分地教育衔接,并且发挥这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延续,不断深化对大学生“三观”的教育实践。不仅如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内涵,并且与社会 主义核心价值观有高度的契合,是传统和现代的融合。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而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设计要不断的更新和丰富,但是要秉持教育的原则,要明确教育的育人根本。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内容门类丰富,能够科学的设计融入到思想政治 教育课程中,始终保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生动性,让学生能够从多种价值层面感受文化的影响力,对于塑造“三观”有着最为全面的影响。所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相融合是能够直接产生对大学生的认知影响,帮助大学生坚定信念,树立 崇高理想价值,从而始终保持正确的认知判断和选择。

(二)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内在的积极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文化吸引力,五千年的文化发展的深厚积淀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文化支撑,是中华民族最为强大的精神动力。“四个自信”中文化自信是根本,是体现了中华民族不断提升文化软实力,向世界展现中国风貌的重要决心。文 化自信也就是民族自信,就是要凝聚全国各族人民力量,将中华文化进行批判性地创新与发展,使中华优秀文化屹立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1]对于大学生而言,文化自信、文化强国是其能够立足社会、投身社会建设最为重要的精神支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正是将这一种对于文化的信念不断深化,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的重要手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国家形象最为有力的名片,文化自信更是大学生明心立志的充分体现。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渗透,用文化去指引大学生自信前行,将这份爱国情怀、强国情怀和报国情怀融入 到梦想的实现在征程中。大学生乐于去接受和感受,更乐于思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精髓,这种自信所驱使的文化吸引力,让大学生能够更好的认识社会文明发展的规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融合更是增强课程的思想性、针对性和亲和力,激发 大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三)有助于满足学生未来发展的内在需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知行合一,高校课堂教育重视的是对学生理论内容的是渗透和讲解,在接受知识教育的过程中大学生需要有不断理解和消化的过程,但学生最为强烈的意愿就是投身到实践中,想要更早的融入到社会环境中,满足职业成长的发展需求。从学习 、生活到就业,大学生对于未来始终充满美好的期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恰到好处的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课程与实践项目的融合,让大学生能够实现全面的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重视学生的认识感受,中华 优秀传统文化的呈现是直接深入生活的,实践课程项目带领学生深入到社区、基层、文化馆等场所,让学生通过社会实践了解到文化传统。如感受家风、榜样模范进社区,让大学生能够懂得感恩、用亲身的体验来深化课堂的认知,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渗透于大学 生的生活中,从而达到知行合一的目的。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课程面临的新变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已经逐步展开,但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并非一帆风顺,机遇与挑战并存,教育效果的持续性和稳定性一直受到外在环境的冲击。

(一)文化现象的现实冲击

在多次讲话中提到“传承中华文化,绝不是简单复古,也不是盲目排外,而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摒弃消极因素,继承积极思想,‘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①之所以提出 传承中华文化的要求,是因为目前中华传统文化面临着多元文化现象的现实冲击。从传播主体来看,目前“文化名人”成为了追名逐利的代名词,年轻人极易受到该文化现象的影响。网红背后的巨大的经济利益让部分年轻人争相效仿,忽视文化理论学习,以博取眼球的 行为获取经济利益,甚至违背了道德法规的约束,陷入无法自拔的深渊。不仅如此,快餐化偶像的现象,通过选秀、包装炒作等行为,让年轻人快速的走红,成为大众的偶像,而且由于年轻化、流量化的造星模式,偶像明星的职业素养存在缺失现象,对年轻大学生会造 成行为上的误导,高投入追星让没有经济独立能力的年轻人陷入其中,让生活、学习和工作都受到极大影响。一味追求新鲜事物,追求名利,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极大冲击,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渗透也会受到阻碍。

(二)媒体传播的创新发展

随着网络媒体的迅速发展,大学生接收到的文化信息更为丰富,媒体传播让多元文化的呈现方式和表现力更加多样化。但是媒体的传播具有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传播影响大等特征,如果没有充分的媒体监管能力,媒体渠道的文化传播很可能出现两级分化的情 况。如网络短视频现象,之前也出现过很多视频乱象,短视频内容缺乏严格审核,不良信息的传播充斥网络,无营养式的视频内容、宣扬色情、暴力、等视频信息,让缺乏自制能力的大学生迷失自我。效仿、打赏、盲目交友甚至让大学生生活受到影响、人身受到威 胁。但是不可否认网络媒体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异彩纷呈的文化传播形式,极具吸引力的文化表现方式,如《中华诗词大会》《国家宝藏》《上新了故宫》《大国工匠》等优秀的媒体节目,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较为生动的方式实现传播, 更是通过这种文化的传播方式让大众的文化自豪、文化自信、文化参与的积极性都被充分调动起来。可见,媒体传播利大于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设计,要善于发挥媒体传播长处,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以创新发展。如果能够借助媒体传播渠道,将中华优秀传统 文化进行创新呈现,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中,不仅仅可以在实现媒体宣传教育与课堂教育的融合,还能够为大学生传播积极的价值观念,让大学生形成理性的判断能力,培养一批具有高素质的理论传播者,让媒体教育空间成为清静之地。

(三)青年社会参与、认识表达力的增强

当前高校教育面对的是一群具有独立个性、充满青春活力的年轻人,大学生彰显个性的最显著的特征就是认知能力较强,参与和表达的欲望不断增强。对于任何事物都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都善于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既是年轻人的性格优势,更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工作开展的契机。准确把握90后大学生这一群体的思想特点和性格特征,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前提和重要保障。[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仁爱、民本、诚信、正义、和合、大同的时代价值都需要年轻人用自己的理解去表达,去加深其深刻的时代意蕴,年轻人以富有张力和开阔的视野表现能够推动社会主义和谐价值观的时代解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为大学生创造机会,鼓励大学生去表达,在教育实践中教师与学生相互磨合,教学内容和生动的文化理念相互结合,推动教育的革新和发展。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而 言,教育是一个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过程,尊重学生的表达,引导学生去表达,通过教育实践活动高校也可以不断丰富教育素材,教育积累,不断更新对于优秀文化内容、价值理念的阐释,以最新、最全面、最具吸引力的教育方式,呈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多面性。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课堂教学融合创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创新是一个具有长期性的实践项目,并且需要科学的规划设计,结合不同阶段教育对象进行教育内容的更新、教育方式的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要始终保持教育的吸引力、生动性,围绕大学生这一教育主体,激发 主体参与的积极性,让教育的效果得到深化和巩固,发挥持续性的教育作用。

(一)深化教师思想政治教育思考,明确教育方向重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课程的融入需要教师加强自身的文化积淀,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有深度与广度的认知。高校思想政治课程研讨必不可少,教师们要对当前思想政治课程教育的教育方向要有准确的把握。一要明确教育对象的诉求,了解当代大学生在思想 价值认知、理论认知等方面的掌握程度,有针对性的进行课程设计,把握课程教育的整体方向。90后、00后大学生是时展的新生力量,具备活跃的思维和超前的意识,对于教师教学能力的要求也较高。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师必须要深入学生中,基于学生的兴趣 点和个性化特点进行课程设计,与学生建立密切的联系,为教学做好沟通铺垫。教师要善于聆听学生的声音,善于总结和发现,以学生视角去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吸引力,进而进行思想政治课程教学设计。二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要对教育内容进行深入思考 ,对于传统文化与思想课程体系设计的融合切入点进行讨论,形成具体的课程设计方案。课程体系内容要保持实时更新,教学素材的融入也要保持亮点的更新。这就需要教师有新思考和新解读,新在于将优秀传统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之间的契合点进行整合,更 在于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入。思政教学教师之间可以分工合作,对模块内容进行磨课设计,并且录制示范课程视频,形成教师内部的资源共享。并且积极的向其他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师学习,注重交流,不断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设计体系。如“五老精神 ”所呈现的精神内涵就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忠诚、奉献、创新等精神品质与传统文化中的仁义礼智信十分契合,都是需要现代人去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课程融入不是简单的内容搬运,而是需要巧妙的融合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明确教育的方向、 重点才能够更好的开展教育实践,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为此,教师素质提升为先,才能够保证教育方向和重点的科学选择。

(二)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内涵,科学设计教育内容

教育不能脱离实际,教育内容更不能空谈理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丰富,且贯穿教育始终,超出教育空间的限制。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渗透的载体。为此,高校要注重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挖掘,以最贴近学生生活、 学习以及未来求职诉求的教育融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感染力。一是明确以“三观”教育为主题的教育内容,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成功范例,以不同历史环境下,优秀文化的传承路径探索与思考,深化对于优秀传统价值内 涵的思考,让学生能够认可、并且有高度的自信去思考学习。如“五老精神”的最佳诠释者们,老一辈的革命先烈,时代先锋楷模,他们身上所体现的正直、奉献、无私、忠诚、创新等优秀品质就是最佳的课程素材内容,鼓励引导学生去收集和讲述这些故事,增加学生 的共情能力,以情感渗透的力量去巩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深化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影响力。二是明确家庭观教育。将对家风的理解融入到课堂教育中,让家风的理解更加深刻,让榜样模范发挥教育示范作用。大学生多为离家求学,对家风的感悟会更加深刻, 教师可通过“写一封家书”、“你想成为怎样的家人”等课程思考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家庭责任,从而树立积极的家庭观念,营造优良家风。三是融入从业观教育。明确大学生在社会人际交往当中应该掌握的基本礼仪规范,待人接物处理事情应该秉承的原则。遴选先秦 诸子百家思想和国画、民乐、戏曲、书法、武术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开设选修课。[3]丰富学生的认知范畴,提升学生减压降压的能力,从而实现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补充。通过教育内容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呈现,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更具实用价值。不仅如此,职场行为准则更应纳入到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教育中,优秀传统文化中所呈现的忠诚、仁义都是优良从业观的体现。在社会各种诱惑之下,大学生面对各种职业选择所应该坚守的原则,所应该秉承的职业道德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可以有很好的体现,通过思想政 治教育课程的设计能够更好的帮助学生认识社会、对自身职业行为有理性的思考和判断。

(三)开拓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创新教育方式

思政教育活动是由教育主客体、教育介体和教育环境等要素相互联系和作用构成的复杂运动过程。[4]教育环境的创设十分重要,高校要围绕网络化、立体化、协同化等要点方向。[5]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开展要充分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呈 现方式是多样的,课程表现方式、社会实践方式、媒体呈现方式、社会活动方式等,每一个能够利用的教育空间和教育资源都应该作为高校思想教育课程创新的切入点。为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设计要建立完善的教育体系,在有限的教育实践内增加教育方式的创新 性和吸引力。一要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为教学主要依托,通过教学内容的科学设计,结合学生不同阶段学习特点,分阶段的逐步渗透。二要注重校内和校外的实践阵地的建设,在学校社会活动中融入民俗文化、国学文化等活动,让学生去设计、展示、分享学习 成果,增加活动的参与性和趣味性。在高校校训、规章制度等中纳入有关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使得学生在谨记高校校训、规章制度的同时,领悟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6]搭建校外教育阵地,与历史文化博物馆、英雄纪念馆等积极沟通,建立校外实践平台,让学生聆听历史,感悟文化。三要充分发挥媒体传播的方式,可以开设校园文化节目,请专业的老师进行学术讲座,每期通过主题征集的方式,让学生去设置内容模块。同时可以鼓励学生去自主宣传和讲解文化内容,扩大教育的影响范围。积极培育优秀的思政宣讲员和 学生自媒体人,让思想政治教育成为一种文化现象,文化学习习惯。综上所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结合需要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深入思考、持续探索,在不断的丰富、创新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教育效果,从而为社会培养输送更多优质的 人才。

参考文献

[1]李英豪,刘奉.论高校将“四个自信”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思考[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8,35(01):38-42.

[2]于守海,王新杰.传统文化视阈下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创新[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6,33(04):48-51.

[3]宋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讨[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5(02):104-107.

[4]白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运作模式与时效性探究———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运作模式探究》[J].教育发展研究,2018,38(0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