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中国音乐赏析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3-03-17 17:59:09

中国音乐赏析论文

中国音乐赏析论文范文1

1.整合音乐基本理论与听力训练的《乐理与视唱练耳》。这种课程设置的方式在之前已有实践,很多教师在传统视唱练耳课程授课过程中其实也在不断强调两课程间的关系,是两者紧密结合。

2.将和声、曲式、复调、配器等四门作曲技术理论课程合而为一,成为《多声部音乐分析与写作》。目的旨在完成对于音乐作品创作完善过程中所需要的基本技巧的学习,而非培养一个作曲家。

3.新开设《外国民族音乐》等新型前沿课程,一方面获得对于世界各地区、各民族音乐主要体裁、形式、乐器、乐曲和音乐形态等方面的基础知识,提高学生对于音乐的分析、鉴赏能力,培养探索精神、创新意识。另一方面,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明确人类音乐的多样性,人类音乐文化、音乐行为的普遍性。懂得理解和尊重多元音乐文化,明确中国音乐在世界音乐中的特点和位置。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注重将此课程与音乐理论其他课程的联系与对比,突显出音乐世界的丰富与广博,大大提升了学生对于音乐观念的认识层次。

4.根据《教育部教师教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要求,将中国、外国乐器演奏成为有选择的必修课程,即中外乐器必须各选择一件进行学习,目标是了解相应乐器的基本知识,赏析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掌握乐器演奏的基本方法、基本技巧。

5.将原有的《音乐教学法》拓展为《学校音乐教育导论与教材教法》,新课程属于音乐学科教育学的范畴,具有音乐教育基本理论与音乐教学实践相结合的课程特点,可以更加系统、完善地引导本科教育专业学生适应中小学教育发展的大方向与新要求。

二、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的积极意义

1.密切了学科关联的系统综合性。以《多声部音乐分析与习作》课程为例,将以往《和声》《曲式》《复调》《配器》等作曲技术理论整合,去除过于专业培养作曲家的艰深部分,充实与实际作品相联系、实践能力相适应的使用技巧。本课程在非试点院校没有开设,传统院校仍采用专业化而非实用化的四门课程、分别授课。

2.强化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协调统一性。以《学校音乐教育导论与教材教法》课程为例,将旧有的《音乐教育学》《音乐教学法》整合拓展为《学校音乐教育导论与教材教法》,更加系统、完善地引导学生适应中小学教育发展的大方向与新要求。本课程在非试点院校没有开设,传统院校仍采用理论与实践相割裂的教学方式。

3.体现了与国际接轨的前沿性。以《外国民族音乐》课程为例,可以获得对于世界各地区、各民族音乐主要体裁、形式、乐器、乐曲和音乐形态等方面的基础知识,提高学生对于音乐的分析、鉴赏能力,培养探索精神、创新意识。此类课程除以往在各大音乐学院、艺术学院及福建师范大学等院校全面系统开设形成了示范效应外,教育部试点院校也随之全面系统开设,除此之外的传统音乐学科学校开设尚不普遍且不够系统。

4.强调了实际工作能力的教学适应性。以《中外乐器演奏》课程为例,了解掌握相应乐器的基本知识,赏析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掌握乐器演奏的基本方法、基本技巧。适应当今中小学课外趣味活动建立军乐队、民乐队的实际能力需求。本课程在非试点院校一般只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且只针对某一类乐器。不具备普遍教育意义。

5.拓展了从欣赏到鉴赏的广泛性与专业性。针对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各试点院校适时开设了《声乐名作与演唱赏析》《器乐名作与演奏赏析》两门课程,将以往《音乐名作欣赏》课程统一授课的方式打破,更具针对性与专业性,同时突出了对于学生演唱、演奏方式、状态的提升作用。这样的课程在以往有音乐学院系统有类似课程开设,如《歌剧艺术赏析》《弦乐艺术赏析》,但相较于前述的《声乐名作与演唱赏析》《器乐名作与演奏赏析》范围相对偏小,不够全面。

6.明确了专业通识体系的渗透性与交叉性。音乐学院针对与音乐相关的姊妹艺术的渗透性与交叉性开设了以下课程——《中外美术简史与名作鉴赏》《影视艺术简史与名作鉴赏》《舞蹈名作鉴赏》。这些课程目前在省内其他同类院校中都是没有开设的,这一点与国家对于人才培养的综合素质能力要求十分不协调。

中国音乐赏析论文范文2

【关键词】 高职院校;公共音乐教育;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回顾高职音乐教育发展历史,在2004年之前,高职院校对此基本不重视,音乐教育在高职教育中处于可有可无的地位。据调查,绝大多数高职院校的音乐课程仅开设《音乐鉴赏》(有的院校课程名称为《音乐欣赏》或《名曲赏析》或《中外音乐欣赏》)理论选修课,这显然不能适应高职院校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需要。究其原因:一是社会大众包括高职教育者存在认识上的误区,认为职业教育就是让学生学技术技能,培养生产一线的操作工,音乐修养可有可无;二是师资力量不足,全国高校音乐师资队伍相当缺乏,音乐教师也不太愿意去高职院校,而高职院校也舍不得把编制用在招聘音乐教师上。

历史唯物主义表明,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转折点,2005年可谓高职音乐教育的转折点。2005年举行首届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艺术节),2006年3月,教育部颁发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这两件大事对高职音乐教育的发展产生了较大的促进作用,此后,高职院校才逐渐开始重视音乐教育。但因音乐教育在高职院校课程里一般属于公共基础课范围,而且基本上是选修课,所以即使各院校开始重视音乐教育,也只是简单选个课程,列入人才培养方案了事,对音乐教育的功能、目标定位不清,把它当作被动应对教育部门的要求而已。正是由于功能、目标定位不清,所以,对其中最基础的课程建设,自然就无暇顾及。

一、如何建设高职公共音乐课程

音乐教育承载着培养学生道德、思想、审美、智力、情趣的任务,对学生人格完善、全面发展具有独特的意义。作为音乐教育的载体,音乐课程同专业课一样,同样是一个有机的系统,有着自身的规律,因此也应建立相应的课程体系,而不应当只是以某一两门课程应付了事。那么,如何建设高职公共音乐课程呢?笔者认为,高职公共音乐课程体系可以由主干性课程与辅课程组成。主干课程为必修或限定性选修,辅课程为任意性选修。

在主干性课程方面,笔者认为,可以设立《大学音乐》《交响音乐赏析》《合唱艺术》三门课程,它们作为理论和实践并举的B类课程。《大学音乐》着眼于宽度、厚度,《交响音乐赏析》《合唱艺术》则着眼于深度与浓度。辅课程包括纯理论的A类和实践的C类两种,A类可以开设以下课程:《中国音乐史》《西方音乐史》《音乐美学》《电影音乐赏析》《音乐基础知识》《流行音乐赏析》《民间音乐》《民族舞蹈鉴赏》《芭蕾舞蹈鉴赏》等;B类可以开设以下课程:《二胡演奏》《吉他演奏》《电钢琴演奏》《合唱表演》《舞蹈表演》《古筝演奏》《小提琴演奏》《笛子演奏》《大提琴演奏》《铜管乐器演奏》《木管乐器演奏》《电脑音乐制作》等。

以上这种分法是依据音乐学科与普通高职院校的总体特点来进行的一种划分。高职院校(专业艺术类院校除外)的类别,大致可以分为三种:一是工科为主;二是文科为主;三是综合性。但无论是工科、文科还是综合性的学院,都应将主干课程列为必修或限定性选修课程,而辅课程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列入任意性选修课程(具体的必要性和操作思路将在后文论述)。如此,既能保证优秀文化的传承又能培养个人的兴趣爱好。随着电子信息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电子琴、电钢琴、电脑音乐、音乐营销也会是当今乃至未来相当重要的产业。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还可以考虑将音乐与电子或计算机或工商等专业结合设置新的专业。

二、高职院校公共音乐主干课程解析

主干性课程应在整个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其主干地位在课时、课程学分、课程标准、教材建设上以及教学理念上均要体现,同时师资力量的配备上上要保证,并且鼓励音乐教师在时间精力的投入。在众多的音乐课程中,为何要将《大学音乐》《交响音乐赏析》《合唱艺术》课程作为主干课程,在实际的教学中如何开展这三门课程的教学活动?

(一)《大学音乐》课程解析

上文曾提及,音乐教育承载着培养学生道德、思想、审美、智力、情趣的任务,对学生人格完善、全面发展具有独特的意义。那么基于音乐教育承载着上述诸多功能和体现音乐教育的重要性考虑,大学音乐课程体系首先在课程名称上就必须坚决摈弃《音乐鉴赏》等不足于体现音乐教育专业性、重要性的笼统名称。与现在大学一般都开设《大学体育》《大学英语》《高等数学》等公共课程一样,设置《大学音乐》课程就是顺理成章的事。

《大学音乐》课程具体内容可由以下专题组成:“民间音乐”“艺术歌曲”、“合唱作品”“歌剧与音乐剧”“流行音乐”“钢琴艺术”“小提琴音乐”“二胡艺术”“西方交响音乐”“中国交响音乐”“音乐教育学”“音乐文学”“音乐史学”“音乐美学”“多元音乐文化”等。《大学音乐》授课与学习方式可以采用师生共同搜集相关资料的任务驱动法进行教学。这样的教学,学生带着任务进课堂,效果比较好,而且能充分发挥自主学习的教学策略的作用,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同时开拓视野,积累比较全面丰富的音乐素养。

中小学的音乐课程主要注重音乐基础,主要教授乐理、视唱练耳、唱歌、欣赏等方面的内容,以音乐知识传授、简单的音乐技能和初步的审美教育为主要目标。《大学音乐》不是简单地补续中小学音乐课程内容,它是基于建立健康的思想意识形态、基于音乐对人生价值影响力的探讨,对传统音乐进行理性分析与感性诠释,渗透当代高端音乐前沿知识、理论思想,研究世界文化现象和国际最新音乐文化动态,当然也包括对当下流行音乐的关注和引导,以及推荐高雅优秀的音乐作品。更重要的是,《大学音乐》应传递终身学习音乐理念,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音乐,使大学生们主动接触高雅音乐,培养音乐文化意识和高雅的音乐修养。要而言之,《大学音乐》区别于中小学音乐课程,主要在于它更强调自身的文化性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养成。

(二)《交响音乐赏析》课程解析

交响音乐作品是器乐艺术作品的最高艺术形式,具有规模宏大、结构复杂严谨、织体语言丰富、音响丰满独特,表现题材广泛深刻的艺术魅力。[1]143交响音乐水平与合唱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国家音乐水平和国民音乐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可以说,《交响音乐赏析》这门课程对培养当代大学生的艺术涵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学生如果喜欢交响音乐,其内心就不容易庸俗,其情趣格调就会高雅。原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同志曾呼吁并要求普通高校要给大学生补交响音乐这门课。2006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课程指导方案》将其列入艺术选修课程。笔者认为可以将《交响音乐赏析》》列入公共教学的主干选修课程。

笔者在长期的教学中发现,国内近30年来出版的关于《交响音乐赏析》的书籍与欣赏教材普遍存在这么一些特点:一是专业性太强;二是内容繁琐;三是教材编写死板;四是脱离广大学生的审美实际。这给授课教师带来教学上的困难与尴尬,因此,重新整合教学资源与课程开发是一项重要任务。

针对以上情况,对于本门课程的开发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第一,针对高职院校学生音乐基础普遍薄弱的现实,这门课程必须从学生熟悉的旋律,熟悉的演唱、演奏方式入手,进行积极的引导。第二,这门课程设定的具体教学目标要能切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作为选修课课时量少的现实,而不能把课程目标定高。可以将本门课程的教学任务定位为: (1)认识交响音乐是音乐所有艺术形式的最高形式,交响音乐最擅长表现严肃、深刻,并富有哲理性的题材,最擅长表现音乐形象与发展中的对比、冲突与戏剧性效果等;(2)接触一部分中国当代优秀的交响音乐作品,媒体上经常出现的,专业团体经常保留演出的曲目等;(3)关注中国的六大交响乐团与世界十大交响乐团,从而认识国内外交响音乐作曲大师和指挥家,也关注交响音乐发展动态;(4)了解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三位大师的作品风格与历史贡献;(5)能初步分析评论某部交响音乐作品的艺术特征与艺术成就等;(6)交响乐队的排列(即座次图式),交响乐队的组成;(7)交响音乐的主题思想,结构形式,交响音乐体裁等;(8)标题音乐与非标题音乐;(9)奏鸣曲式的结构图式。如果一学期下来,能让学生从不了解中国交响音乐,不关注中国交响音乐到了解一些中国交响音乐和关注中国交响音乐,同时掌握相关的知识与初步的技能,并对交响音乐产生兴趣与好感,则这门课程的目就达成了。第三,以讲座的形式,以不同的交响音乐体裁,以中外作品融合的序列,穿插适当的交响音乐欣赏知识进行教学,同时在交响曲欣赏中认识不同的音乐流派。

(三)《合唱艺术》课程解析

目前,大部分的高校和高职院校都存在合唱水平不高的问题。许多高校都有依托团委组建艺术团或是合唱团进行合唱训练,其中校级合唱团平时训练也较少,也没有常规训练,只在全国每三年一届的大学生艺术展演中提前3―6个月之间准备排练比赛,但这种排练是急功近利的,属短期艺术强化训练。一般就挑选两首曲目进行合唱训练,通常队员是在各院系大一新生中进行挑选,由于三年才一届,就势必有两届学生没有机会参加合唱。此外,高校每年也举行校内校园文化艺术节的合唱比赛,一般由各院系自行组队参加,这样的活动更是短期的活动,一般就排练几周时间,与中小学的音乐周活动类似,演唱水平不高。严格说来,只能算是齐唱比赛,最多也就两个声部,走形式而已。水平高一些的多声部一般只能接触两首曲子,水平低一些的合唱排练唱的是单声部为主的齐唱,无法排练艺术性较高的合唱作品。所以,基于此种情况,笔者认为将《合唱艺术》课程设为公共音乐主干课程是弥补高职学生合唱水平不高的有效办法。

具体到课程的教学方面,笔者认为作为艺术类选修课,一般是30个学时、1.5个学分,上课时间基本上安排在下午3、4两节和晚自修这两个时间段,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时要掌握好教学内容的设计。笔者每次课都尽可能安排三个模块的教学活动,即合唱的基础知识、合唱作品的欣赏、教学评价等。每次课的知识点不宜过多,建议与作品的赏析相结合,大致的知识点如下[2]2-4:

这门课程适合采用翻转课堂,即课前布置课题,学生课前去搜集资料,课堂上分组交流学习。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互动,答疑、分析、点评、总结,通过互动,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三、结语

综上所述,重视高职公共音乐教育是实现高职育人目标的题中应有之义,而建立高职公共音乐教育课程体系,是重视高职公共音乐教育的基础性工作,必须纳入国家高职课程建设的总体规划。对于高职院校公共音乐主干课程的建设问题,文章尽可能涉及论述了课程价值、课程教学理念、课程教学内容以及课程教学模式等方面,相信通过认真贯彻深入开展音乐自主学习理念,积极构建科学合理的现代高职院校公共音乐课程体系,并随着现代高职整体自主教育教学理念的推广,高职音乐艺术教育也必将迎来更美好的春天!

参考文献:

中国音乐赏析论文范文3

【关键词】高校音乐 教育课程 对比分析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207-01

一、中日两国高校音乐教育课程思路对比分析

(一)两国都非常重视人的发展

中日两国属于一衣带水的友好邻邦关系,两国在文化上具有很多相同点,尤其是对于两国高校音乐教学来说,都非常重视人员的全面发展。在两国高校音乐教育课程设置中,都将音乐看做是人类文化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都非常重视人类的活动,非常注重对人文内涵的理解,而且,两国高校音乐教育课程设置时,都深刻意识到了音乐在传统本民族文化过程中起到的重要作用。因此,两国高校音乐教育都是在对本民族音乐文化充分了解的基础上,顺应世界发展潮流,不断吸取国外优秀的音乐文化,朝着音乐文化多元化的方向快速发展,将学生们培养成为综合性人才。

(二)两国对音乐教育本质存在不同的认识

我国高校音乐教育的根本理念是“以音乐审美为核心”,认为音乐的审美价值跟音乐审美是相同的,不带任何功利性。我国高校音乐教育都认可美学跟哲学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所以说;我国高校音乐教学主要是以“审美音乐教育哲学”为根本理念,在此基础上逐渐建立而发展的。而日本高校音乐非常注重实践性,更多的是通过一系列的音乐鉴赏活动,开展高校音乐教育课程的,日本高校音乐教学者认为,学生在学习音乐过程中,必须通过音乐的聆听和制作来逐渐掌握音乐经验,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同时,他们认为音乐经验带有一定目的性和功利性,学生们通过一系列音乐鉴赏活动,不断获得相应的音乐经验和实践经验,从而在达到提高自己、丰富自己的目的。由此可见;“实践音乐教育哲学”是日本高校开展音乐教学课程的主要宗旨。

(三)中日高校音乐课程内容之比较

1.存在相同的教学领域分类,但具有不同的表述方式

通过对我国高校音乐教学课程设置进行分析发现,我国高校音乐教育主要分为以下几种领域:即创造、感受与欣赏、表现以及跟音乐有联系的文化四个主要领域;而对日本高校音乐课程设置进行分析发现,日本高校音乐领域主要分为鉴赏和表现这两个方面。由此可以;中日两国高校音乐教学在课程内容设置上存在一定的不同,但是却有着基本相同的领域分类。

2.欣赏教学内容的表述不同

中日两国高校音乐都是采取聆听和感知音乐要素的方式教学生们欣赏音乐,不同的是,日本高校音乐教师认为,只依靠聆听和感知来欣赏音乐要素,很难将世界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音乐进行准确、详细的分析、理解和解读,因此,日本高校音乐教育者会采用不同的表述方式来讲解世界不用民族、不同地区的音乐;而我国高校音乐教学过程中,无论是对本民族教育、还是对不同民族的教育,仍采用靠聆听和感知来欣赏音乐要素,进而导致我国学生在学习一些外国音乐作品时会存在一定的困难,很难更清晰的认识和理解。

二、日本高校音乐教育对我国的启示

(一)更注重学生的个性成长和发展

中日两个高校音乐教育虽然都非常重视人才的综合性发展和培养,但是,日本高校音乐教育更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日本高校音乐教育课程设置非常重视学生个性发展,鼓励学生多思考、分析和创新,激发学生创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我国高校音乐教学很少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基本上都是以统一的标准培养学生,很难激发学生创造的积极性。因此,我国高校音乐教育要加强对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视程度,要以学生为主体,不断提高学生们的音乐创造能力,这项技能对学生今后融入社会具有更好的发展空间,会起着非常重要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采用多种欣赏教学的表述方式

通过上文分析可以看出,日本高校音乐教育过程中,会针对不同民族音乐特征的不同,采用不同的表述方式来欣赏,进而使学生们更容易接受、理解、体会。因此,我国高校音乐教育要加大改革力度,不断创新欣赏教学内容的表述方式,针对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音乐,采用不同的表述方式,这样会使学生们更容易理解和认识,能够深刻体会到不同民族音乐的风俗和特征,这对学生们学好高校音乐来说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三、结论

通过对中日两国高校音乐教育课程思路对比分析,觉得我国高校应该尽快提升音乐教育理念,学习邻国的先进教育思路,取其他国之长处,来弥补我国高校音乐教育课程理念的欠缺与不完善,所以,我国高校音乐教育者,要加大对音乐教育改革的速度,积极有效地吸取日本高校音乐教育的精华,使学生们对学习音乐充满兴趣,为提高高校学生音乐素养奠定良好的基础。

中国音乐赏析论文范文4

关键词:高中;音乐鉴赏教材;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6-0020-01

在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中,由于教学时间紧,教学内容多且涉及面广,作品内涵深等问题,部分教师在未充分钻研高中音乐鉴赏教材的情况下,随意否定教材的内容,否定教材在教学中的作用。例如过分强调教学资源,过多补充其他内容,不顾教材内容;过于依赖学生和自己的喜好,随意取舍教材内容等现象。然而,我们应该看到:教材的编写是根据一定学科任务,由专家团队共同合作编选和组织,它具有一定范围和深度的知识技能体系。做为音乐教师,要有能力发现教材的优点,有效研读音乐鉴赏教材,提高音乐鉴赏课堂教学的质量,发挥教材应有的功能。高中音乐鉴赏教材的有效研读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一、把握教材基本结构

教材的基本结构,是学科概念、术语、观点的集合和分解,学科的逻辑框架,是展开教学内容、组织教材体系的基础。教师必须把握教材基本结构,领会教材编写的意图。人音版的音乐鉴赏教材采用了主题单元的结构形式编写,根据这一特点,教材结构的分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

(一)分析标题。标题就是总结。人音版音乐鉴赏教材的每一个单元(每一节)的标题都明确指出了本单元(本节)的主题内容。例如单元标题的分析:从单元标题上可以看出教材内容分为几大板块。第二单元至第四单元属于中国民间音乐板块,第五单元和第六单元属于亚非拉美欧民间音乐板块,第七单元至第十三单元属于西方专业创作音乐板块,第十四单元至第十八单元属于中国创作音乐板块。

(二)分析教材编排逻辑。教材编写的科学性、规范性、系统性、循序渐进性等是教材编写的依据,任何一本教材都脱离不了其编排依据。了解编排逻辑对于教师进一步掌握教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以人音版鉴赏教材编写的连续性为例:第七单元至第十三单元属于西方专业创作音乐板块,编者以西方音乐发展历史为主线,以同时期中最具代表性的音乐家的作品为主要内容,七个单元存在内在的连续性和循序渐进性,教师在教学中不能随意调换教学内容或教学顺序,反之则可能导致学生西方音乐知识体系的不完整或错位。

(三)分析教材知识体系。高中音乐鉴赏课不同于初中和小学音乐课,它更倾向于专业音乐,这不仅是对学生学习的提出了高要求,更是对教师的专业知识提出高要求。对知识体系的把握是教师进行教材结构分析必不可少步骤。人音版音乐鉴赏教材以音乐文化为主线,注重审美,以音乐要素为分析基点,结合文化,开拓学生视野。

二、确定教材重点内容

确定教材重点,有利于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多的完成教学任务,让学生尽可能地了解更多的音乐知识。

音乐教材重点的选择要注意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和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首先,确保学生在音乐知识方面“营养均衡”。所选重点内容必须涵盖教材的基本框架的内容,确保教学框架的整体性。第二,要注意作品是否符合学生的生活经验,是否符合学生的“学情”(包括认知基础、心理特点、学习习惯等)。第三,内容应具有代表性、时代性等特点。达到既满足学生学习兴趣,又提高学生音乐能力的功能。

三、分析教材重点内容

教材重点内容的分析,须从理论上对作品的旋律特征、音的组织手段、和声、结构布局、织体、配器方法等挖掘作品内涵,从听觉上把握作品的音响、音效,掌握作品精髓,并能结合相关素材,丰富作品资源。

(一)合理利用教师用书,挖掘作品内涵。教材所配的教师用书从理论方面指导着教师,为教师提供专业知识的指导,教师应学会如何更好的利用教师用书。教师用书对每一个作品的背景、作品结构、音响、旋律、节奏、表现形式等等都一一阐述,这些讲解能帮助教师理解作品,理解教材,在解决作品内涵深的问题上给出了最直接的解决方式。

(二)合理结合听觉分析,掌握作品精髓。音乐是听觉艺术,注重听觉的感受,能获得音乐的完整印象和对音乐的深刻理解。教师在了解作品相关理论知识的同时,用心聆听作品,结合感性认知与自己教学经验,从听觉角度掌握作品。

(三)合理利用相关素材,丰富作品资源。素材的选择必须与教学内容相关,且具有利用价值。教师必须根据自己所教的学生的生理、心理及审美认知规律,本地区的音乐文化特点,学生的生活经验,学校实际条件等情况,合理地进行补充或改变。

西南大学教师教育创新平台建设资助项目:高中音乐学科教育与音乐教科书使用研究。

参考文献:

中国音乐赏析论文范文5

一、大学音乐鉴赏教学理性认知

在大学音乐鉴赏中,理性认识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其主要作用为进一步加强学生对于音乐的感悟。促使学生充分理解音乐作品中所包含的情感及内涵。许多优秀的音乐作品都诞生于极具时代特色及文化的环境之下,音乐作品富有极为浓烈的情感。在学生感悟这些优秀音乐作品时,需注意充分发挥出理性认识,以便更好的理解音乐内涵,对音乐作品更为正确深入的欣赏。一首优秀的音乐作品中包含着词曲,歌词与音乐之间相互结合,相互依存,且不可被分割。因此,在音乐鉴赏中,需注意加强对音乐作品词曲的充分考量,实行一个全面化的作品鉴赏。避免出现单纯鉴赏曲目,完全忽略歌词的状况。在一个完整的状态喜爱对音乐进行理性认识,才可帮助实现对音乐形象的完整鉴赏,为审美评价提供助力。器乐作品的鉴赏与声乐相比,其难度较大[1]。因为器乐作品不包含歌词,因此在鉴赏中,只可从音乐题目、时代背景等方面入手,去充分理解歌曲内涵,难度颇高。因此,在器乐作品的鉴赏中,鉴赏者需具备极为丰富的文化基础及专业的知识理论,以便对作品内涵进行精准感知。鉴赏人员对于音乐的鉴赏结论并不等于理性认知,真正的理性认知是指对音乐进行多角度的探究,并有机结合个人情感,充分体会音乐创作者的情感内涵。如果在音乐鉴赏中,能够有机的结合作品诞生的时代背景、文化内涵,充分感悟作者的丰富情感,那么则会感悟到歌曲所包含的丰富文化内涵,体会音乐作品的社会意义及激烈情感。

二、大学音乐鉴赏教学审美探析

与常见的音乐评论相比,音乐审美探析还是有着一定的不同的。音乐评论的重点在于音乐作品创作中的音乐逻辑考量。而音乐审美探析则更加着重于音乐情感感知。对音乐作品进行审美评价时,需注意充分考虑到多种艺术元素,以此帮助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第一,对音乐作品的艺术形式、情感充分考量,在自己理解的基础上对音乐作品的形式及内容做创新拓展处理。第二,在对音乐内涵充分感知的基础之上,对音乐的表达形式做创新处理,对于其艺术评价信息进行反馈。对于音乐的审美评价并非单指对某音乐作品的评价及结论,而是需注意有机结合理论认知、个人音乐情感、听觉感受等多方面的内容,充分发挥出个人的艺术想象力,进而加强音乐作品的精神影响力。

三、加强大学音乐鉴赏理性及审美教学策略

(一)加强音乐艺术文化欣赏

在大学音乐鉴赏教学中,大部分的学生缺乏必要专业化的艺术素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需注意对自身的音乐专业理论知识做完善化处理。并运用丰富化的教学设备等对音乐教学的方案进行科学设计,并在社会文化背景之中完美融合音乐艺术,从而激发学生的音乐兴趣,为音乐艺术鉴赏教学的顺利、高效开展提供助力。

(二)加强音乐作品背景文化的融入

在大学的音乐鉴赏教学中,音乐作品评价与鉴赏并非仅着重于音乐演奏技巧,音乐作品自身便包含着丰富的音乐艺术文化背景,能够充分地表现出音乐知识的广度及深度。所以,在音乐鉴赏教学中,需注意加强对音乐背景文化的导入,尽量丰富学生的音乐鉴赏知识,进一步提升音乐审美品位。

(三)参考多种音乐文化元素,丰富地区民族音乐作品

音乐艺术文化发展的历史极为悠久,且现已形成了极具特色的民族音乐文化系统[2]。在我国的各民族地域均具有极为丰富的音乐资源,对于音乐理性探析及审美教学而言,能够充分发挥出极大的作用,因此需将其作为音乐鉴赏理性及审美研究中的重要教学内容予以设计。

(四)拓展音乐教学课程,加强音乐鉴赏实用性

在现今大部分高校的音乐鉴赏教学中,其教学内容及模式均将西方传统音乐文化教育模式作为基础。音乐及艺术文化的逐步积累,使得现今采用的教学模式与音乐艺术实际完全脱离。所以,在高校的音乐鉴赏教学中,需注意对大量的音乐资源及素材做更新、拓展的处理。除却对音乐理论知识做详细讲授之外,还需注意加强音乐鉴赏实践活动的开展,以此帮助更好的培养学生的理性认知及审美能力。

(五)加强合作式学习,强化音乐探析交流

在音乐鉴赏教学中,教师可将学生分为学习小组,对某个音乐作品的风格、文化背景等进行全面的探究。在各小组中的每个学生均属于一个独立的学习个体,在小组中可以充分表达出自身对于知识的理解[3]。与此同时,在小组探究中,各类观点层出不穷,也可帮助促使学生对音乐知识内涵进行全面考究,这就是音乐鉴赏教学中合作学习的直接表达。

四、结语

在大学音乐鉴赏教学中,理性认识及审美评价的运用,是帮助学生充分科学感受各类音乐的基本原则。积极把握住各种音乐情感的内容抒发,对不同音乐形式做区分化处理,则是理性认知及审美评价的基础性材料。以一个科学正确的态度看待大学音乐鉴赏教学工作,才可帮助有效促进学生的良好发展,进一步推动整个音乐事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贾鑫.大学音乐鉴赏教学的理性与审美探析[J].艺术科技,2014(4):367.

[2]罗丹阳.大学音乐鉴赏教学的理性与审美探析[J].音乐大观,2014(8):

187-188.

[3]师芳.音乐鉴赏中的理性与审美[J].戏剧之家,2014(9):118.

中国音乐赏析论文范文6

关键词: 音乐教学 鉴赏能力 培养途径

在素质教育不断深化的今天,我国对于人才的培养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人才某一方面的能力了,更力求培养出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追求学生在德智体美劳方面的全面发展,其中“美”是指学生能够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及创造美的能力,音乐作为一种“美”的艺术,对于学生美学鉴赏能力的培养具有较大影响。

1.音乐鉴赏能力的含义和作用

1.1音乐鉴赏能力的内涵。

音乐鉴赏能力是人们对音乐艺术作品的鉴别、欣赏的能力。鉴赏能力是多种能力的综合,其中知觉能力、想象能力、领悟能力、回味能力等在鉴赏中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需要在鉴赏中着力培养。

1.2提升音乐鉴赏能力的作用。

1.2.1培养学生多方面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音乐对于学生鉴赏能力的培养,首先需要培养学生各方面的综合能力,包括听觉敏锐度、辨析能力、感知能力、现实与虚幻的融会贯通等,从最基础部分开始训练和培养,让学生在不断的知识积累和感悟加深的情况下不断提升自身的音乐领悟能力,提高鉴赏水平。因此,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能够促进学生在潜移默化和长期积累中提升综合素养,实现全面综合发展。

1.2.2培养性情,陶冶情操。

音乐作为一种独具风格和充满美感的艺术,是文化中较有影响力的艺术,对于人的发展和影响具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特点[1]。音乐是一种精神力量,能够激发人的斗志、陶冶人的情操、培养人的性情,懂得欣赏音乐的人一般艺术品位高,具有高雅的气质,这是很多音乐人才和明星气质出众、气场十足的原因之一。

2.影响音乐鉴赏能力培养的几点因素

2.1教学内容单一,理论与实际差距大。

根据音乐教学更注重实践的传统,多数学校的音乐教学以实践教学为主,理论教学比重不足。重实践轻理论是目前我国很多学校音乐教学的通病,他们认为只要在技能上有所突破就是音乐教学的成功所在,但是他们忽视缺乏理论的教学,学生在取得成功的路上就要多绕弯子,付出更多汗水和努力,而且缺乏理论指导的音乐学习难以取得突破,在本身的基础上更难以上升前进,学生得不到灵感和创造力的激发,难以实现各方面素养的全面提高和音乐鉴赏能力的有效提升。

2.2音乐教师自身水平限制。

正如音乐专业的学生数量较少一样,对应的音乐专业的教职人员相对短缺,尤其是既有丰富的表演经验又有成套的理论涵养的音乐教育人才更是稀缺。人才的缺乏使得学校在音乐课程的教育上对于教师的人员配置不足,没有专业的教练指导。目前,除了很少一部分的音乐表演院校配备了专业的音乐教师外,其他高中学校的音乐教师中的一部分是从其他专业转行过来的,他们对于音乐的认识不足,没有专业的音乐表现能力和理论知识,这导致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很难得到有效提高,音乐鉴赏的方法和思路难以发挥有效指导作用。

2.3音乐教学设施建设有待完善。

音乐教学涉及的范围和内容较多,尤其是声乐和器乐教学,需要很多配套的基础设施,目前我国很多学校的音乐基础设施建设十分薄弱,即使是专业的音乐教育学校,其音乐基础设施建设也很有限,难以实现学生对于音乐的多样化选择需求。基础设施不完善,学生就得不到充分锻炼,缺乏音乐鉴赏的有利环境,要提高音乐鉴赏能力更是难上加难。

3.音乐鉴赏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

3.1理论联系实际,改革教学内容。

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要培养他们的音乐鉴赏能力,必须区别对待。对于低年级学生,应该主要培养他们对于音乐课程的理解和基础的听辨能力,让他们熟悉简单的音谱。在教学形式改革上,应该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在理论和实践平衡的情况下,引导学生接触音乐,品味音乐,在音乐鉴赏方法掌握的情况下进行鉴赏能力培养[2]。

3.2培养高素质音乐教学人才,给予学生有效引导。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高素质的音乐教学人才能够给学生实时适当的引导,在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上具有创新思维,符合时代的发展需求。因此,要培养好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首先要配备专业的高素质的音乐教师,在教师任职要求上严格把关,争取将最佳的师资队伍资源带给学生。

3.3树立学科地位,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对于大部分学校不重视音乐教学的情况,相关教育部分应该引起重视,重新确立好音乐学科的重要地位,让学校和学生及家长都能重新看待音乐。此外,政府应加大对于音乐教学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投资,加强音乐进出设施建设,为学生创造良好的音乐学习环境。

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意义重大,对于学生自身能力的发展、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等都具有积极影响。对于当前音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相关部门应引起重视,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参考文献:

中国音乐赏析论文范文7

【关键词】古典音乐 严肃音乐 文学赏析 舞蹈赏析 绘画赏析

本论文为陕西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课题编号sgh10171。课题名称:高师声乐课程适应中小学音乐教育改革的研究。

古典音乐泛指西洋古典音乐,即中世界欧洲主流文化背景下创作的有别于通俗音乐和民间音乐的一种承载厚重、内涵丰富的音乐形式。而现今的乐界,古典音乐多用来特指1750-1820年这段时间的维也纳古典乐派所创作出来的欧洲主流音乐,是一个独立的音乐流派,艺术手法考究。

古典音乐,在乐界,因其主要体现理性的情感表达方式,而被更多的学者认为是所谓的“严肃音乐”。[1]在我国,80后、90后这些从出身就带有强烈自由主义色彩的一代,更多地把个人喜好放在了情感宣泄自由的浪漫主义音乐上,逐步远离了带有强烈“严肃”色彩的古典音乐。因此,在自由主义蔓延的当代,如何正确引导和培养年轻的音乐人对古典音乐的兴趣,也就成了音乐教育中一个急需解决的教学难题。[2]

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往往因其耳目一新的授课方式,而更容易被学生所关注和接受。通过对古典音乐深厚的文化背景的研究,本人采用以下的教学方式,取得了良好的授课效果。

在古典音乐的教学课程中引入欧洲古典文学赏析课程

1750-1820年的欧洲,恰逢古典主义文学和启蒙文学盛行的时代,从莎士比亚、塞万提斯到巴洛克文学的兴起,无不体现当时新文化新思潮的改革,随即出现了昌盛一时的古典主义文学,兴起于当时文化科技繁荣的法国,随后扩展到欧洲其他国家。古典主义文学思潮是新兴的资产阶级和当时封建贵族在政治上妥协的产物。它和古典音乐的特点类似,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加入古典文学课程赏析,通过对时代背景的理解,对当时文化意识形态的理解,更容易加深学生对音乐旋律背后诠释的文化的融会贯通。往往可以通过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想象力复原文学作品中表达的大时代,同时鼓励学生用自己对于音乐的理解力通过自己独有的方式呈现当时的文学作品以及那个时代的特征,再对比古典音乐的表现形式,不仅可以激发自我的创作能力,同时通过对比和创作,更有效地吸收了古典音乐的精华,且达到了学以致用的效果。

在古典音乐的教学课程中引入欧洲古典舞蹈赏析课程

舞蹈是在三度空间内用身体为语言的一种交流方式,是用人体的运动来体现的一种艺术形式。而且舞蹈往往借助音乐伴奏,用形体的动作更加丰富地诠释音乐的力量。舞蹈赏析是通过观赏舞蹈时,对舞蹈作品的感受、体验以及理解思考的整个过程,其本质上是一种认识活动同时伴有自我思维的升华过程。舞蹈作品很直接很形象地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人物的情感特点、舞者对于生活的自我审美,是一种全方位多人共同参与表达的艺术形态。

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代,芭蕾作为欧洲古典舞蹈的经典流行并逐渐职业化。芭蕾在发展过程中有严格的规范和结构形式,要求女演员穿特制的足尖鞋立起用脚尖起舞。在古典芭蕾舞剧的赏析课程上,我们要求学生尽量重现18世纪的场景。我们的课程设计上,尽量模拟18世纪的欧洲剧场,前10分钟,学生通过阅读相关舞剧简介,对接下来赏析的舞剧有个最基本的了解,接着通过对《睡美人》、《胡桃夹子》、《天鹅湖》等经典芭蕾舞的赏析,有一个全面直观丰富的体验。最后,在课程结束前通过简短的讨论和提问来对比古典舞蹈配乐和整个舞台效果与真实的古典音乐之间的差异,理解所谓的欧洲现实生活和欧洲当时理想的意识形态之间的差异,从而轻松地理解所谓古典音乐严肃背后的理想主义色彩,通过讨论和提问的形式来达到每个学生的自我理解消化,且所提问题不当堂解决,留为下一节课程的授课中心,学生和老师共同准备下一堂的教学内容。

在古典音乐的教学课程中引入绘画赏析课程

在中世纪的欧洲,人们常常将绘画称为“猴子的艺术”,指的是人类如同猴子一样通过绘画的方式模仿人类活动,因此绘画是一种临摹自然的艺术,因为每个人对自然的理解有偏差也有自我

的独特性,绘画里面通过夹杂了画者不同的自我风格,而体现不同的意识流。

在教学中,我们主要加入对理性主义的“拉斐尔前派”作品的赏析,因为这个学派往往取材于神话、宗教传说以及一些文学作品,通过画者的理解和幻想而表达出来的,如《世界之光》、《盲女》、《基督家庭》等代表作。通过对这些作品的赏析,不但可以通过作品了解到当时西方很多的神话、宗教故事等文化起源的故事,同时还可以了解到18世纪欧洲的画家对于文化起源的理解和自我剖析,可以更全面地理解当时文化时代的意义,也理解到所谓“严肃”音乐在那种特定的时代大背景下为何“严肃”的原因。[3]

只要音乐教育者肯下功夫,结合时代特色,采用多元化教学,古典音乐也必将冲破“严肃”音乐的局限性,被年轻的音乐人和更多的音乐爱好者所喜爱和接受。

参考文献:

[1]宋莉莉.西方音乐简史与欣赏[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7.

[2]周佳毅.浅谈中国古典音乐现状及发展前景[j].声乐舞蹈,2012,09:119.

中国音乐赏析论文范文8

【关键词】音乐赏析;教学;方法创新

音乐的存在,使得人类社会的生产和生活充满了活跃的元素,音乐给人以创作灵感,音乐能够陶冶人的情操。著名科学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在思考物理问题的闲暇,会徜徉在小提琴的音乐世界,他也曾坦言,音乐给了他敢于思考物理问题的勇气。

一、音乐赏析教学现状

当前技校的教学模式,让音乐赏析成了为了主干课程的附庸,加上学校的不重视和不投入,和学生的不在乎,无兴趣等条件的影响,音乐赏析课程的教学想要取得新的突破,实在是不易。当前技校音乐赏析课程的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第一,教学素材的单一,音乐赏析课程的素材,被不想开展创新的老师,定位于著名曲目,而且以国外居多,其实,像贝多芬,莫扎特一些大调,并不是业余人士所能够理解其内在美的,学生往往被老师的解说和赏析弄的摸不着头脑,起不到实际的作用;

第二,教学模式的单一,音乐赏析课程的一般流程为,老师为学生播放一段音乐,告诉学生的这个创作灵感,以及其内涵,然后让学生模仿这种方式来鉴赏另外的音乐,其实这样教学模式,并不被学生看好,其一,有的音乐学生听不出所以然,不太喜欢,其次,学生对于音乐鉴赏的,不太愿意通过口头表达的方式来表达。

第三,教学效果不佳,教学效果不佳是由上面两个方面问题直接导致的,其实,在音乐赏析课程的定位和实际作用上,就决定了其效果的不佳,只有通过创新的教学方式,才能够让音乐赏析深入学生的内心。

二、音乐赏析课程教学方法的创新

音乐其实是灵动多变的,那么音乐赏析课程的教学方法也应该是多种多样,音乐赏析的课堂应当是丰富多彩的,音乐赏析课程教学的老师应当不畏艰险,不断的扩充自身的知识面,同时加强实践性的教学方法的探索,为音乐赏析课程的建设和拓展贡献出自身的力量,在此处,笔者结合当前的技校学生的特点,以及教学经验,提出了几点音乐赏析课程教学方法的创新。

1. 音乐赏析课程教师应增强自身学习

当前社会是浮躁的社会,需要音乐来作为剂,以不让社会充满多重的矛盾,缓解人们的苦闷。音乐赏析课程的老师,要实现教学方法的创新,必须加强自身的学习,首先,从思想上,要不断的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观为主心骨,对好的音乐加以弘扬,对不好的音乐加以驳斥,这就指导教师在选择歌曲的时候,应当明确曲目中所传递的是内容,并尤其要对学生的观点加以合理的评判;其次,要音乐赏析课程的教师要加强自身的音乐素养,这主要表现在对音乐的正确的评判,对音乐内涵的挖掘的深度,以及所选取的可取对学生的感染力,同时在教学的方式上,能否通过音乐作为桥梁,来通往学生的内心世界;最后,要加强音乐赏析课程教师的创造力,创新也是基于大量的积累和观察中的,因此,音乐赏析老师,应当注重对每一届学生教学效果进行总结,不断的修改和修正,在总结中前进和创新。

2. 注重学科间的联系

我国技校的教学体系的构建,注定了音乐赏析课程不可能成为主干课程,那么就要注重学科间的联系与合作,通过贯穿于其他主干课程中的音乐赏析课程,才可能受到学校的重视,并且让两门课程得到双赢的局面。例如,在技校的世界史的教授课程中,历史课程单纯以时间轴和历史年表,历史伟人作为主线来探讨世界历史的发展的规律,学生对这样的教学课程并不注重,也不是很感兴趣,那么音乐赏析课程的教师,可以挖掘到这样的一个元素,也就是,音乐也是伴随世界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部分,音乐赏析课程的教师,就可以利用这一样,搜集者整理不同历史时期的音乐,并通过历史的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的来对比和比较,同时也可以带领学生了解历史的重大时间,以及这个时期的音乐所带来的震撼人性的社会基础,从而将音乐赏析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3.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

音乐赏析课程始终是围绕学生的需求来的,并不是每一种歌曲和音乐都适合学生去聆听,那么作为音乐教师,应当主动的与学生沟通,了解80、90后内心的想法,以及他们对音乐的理解与喜爱,不论是从表面上的旋律,还是从歌曲的歌词的唯美,都是比较好的突破方式。例如,周杰伦是广大80、90后所喜爱的著名歌手,他的曲风是切合了学生们的内心,一曲《爱在西元前》,令学生对恒久的爱情产生了信念,《青花瓷》《东风破》《台》等中国风的曲目,其作词的唯美,仄仄平平的押韵中,被学生广为流传,同时《稻香》《蜗牛》等曲目,同时也点燃了很多学生的雄心壮志。上述仅仅是周杰伦作品的一角,但是我们从这些不断传唱的歌曲中,我们发觉到了,学生对自身价值的实现和对梦想的追逐,对美好事物的爱,这些情感都是展露无遗的。

4. 鼓励学生的创新

每一个学校都不缺那些热爱音乐和创作音乐的学生,尽管他们名不见经传,但是他们对音乐的热情是无法熄灭的。那么作为音乐赏析课程的老师,要主动与这些学生作朋友,通过相互沟通和学习,来了解他们的创作灵感和好的想法,并通过一定的经济和精神上的支持,让他们的梦想成为现实,不论是在课堂上的表演,还是学校中的小型演出,鼓励学生的创新工作,是教书育人的最高境界。前一阵子,从网上听到了名为《北京东路的日子》,笔者真的很为这位学生的音乐才华所折服,清新的作词和优美的作曲,完全有了当代音乐制作的人的水准,他们自编自导自演的歌曲,表达了他们对毕业的伤感和对未来的日子,这个歌曲我在音乐赏析课堂上也为学生播放过,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音乐赏析课程的创新之路,需要广大教师的共同努力,分享教学经验,同时随时保持对学生的关注,欣赏他们歌曲,发现他们内心的情愫,那么,从内而外的教学将会使极其成功的。

参考文献:

[1]李靖明.在鉴赏中尝试音乐要素的趣味学习[J].音乐天地,2010.9.

[2]马娟.巧设导入.把学生带入音乐的课堂[J].新教程:教研版,2010.4.

[3]袁善琦.音乐教育的基础理论与教学实践[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4]匡惠.音乐欣赏基础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8.

中国音乐赏析论文范文9

论文摘要:近些年来,随着对高校学生的音乐教育步伐的快速推进,社会各界逐渐重视提高其人文素质。音乐教育和科学有着密切关联的观点也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同。音乐教育当中的教学内容,对于提高高校音乐赏析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目前,高校音乐欣赏教学缺乏系统性、规划性、创新性和制度性,应该重视对高校音乐欣赏教学内容的更新改进研究,以有助于高校音乐教育事业不断发展完善。

高校音乐欣赏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进行审美观与情感层次的教育,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精神档次、综合素质以及人文素养。高校音乐欣赏教学内容的更新改进思考,是以高校音乐欣赏的教学内容构建探究作为切入点的,并且对高校音乐欣赏教学内容的更新改进提出科学的设想,有助于进一步解放教师的教学思路,有助于进行相应的教学内容改革,有助于大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针对性的音乐欣赏学习,有助于高校音乐欣赏教学取得更大的进步。

一、当前,我国高校音乐欣赏教学内容存在的问题

一是中西音乐欣赏内容的比重失衡。我国高校的音乐欣赏教学内容,从整体以及单门的欣赏课程看,欧洲音乐为基础的西方音乐占据了其中的较大比例。

二是缺乏课堂外的实践内容。音乐欣赏教学内容以课堂为媒介进行传递,倘若没有开展与音乐欣赏教学内

容相关联的实践活动,教学将呈直线形状的发展。可在实际上,音乐教学最佳模式并非为直线形状的过程,而是呈发散性的形状存在。课堂实践的补充学习将弥补音乐课堂教学中的缺陷,使得学生能够从多个角度接触和理解音乐知识。

三是音乐欣赏教学的内容因教师而选定。高校教师多为专业音乐学院毕业,他们有的专注钢琴演奏、有的擅长于音乐历史知识、有的则偏好声乐的表演,等等。由于教师的自身特长,导致其在课堂的设置多是根据本身的情况而定。但是,音乐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最终目的应当是学生的音乐素养的发展,因师而定的音乐教材忽略了学生这个最主要的主体,无法起到促进教学质量发展的作用。

四是音乐教学内容存在滞后性。高校音乐欣赏教材内容已经有着三十多年的历史,可基本内容的框架一直没有实质性的突破,仍旧是中国音乐和西方音乐两部分,而且多为至今延续几千年、几百年的音乐知识。

二、高校音乐欣赏教学内容的更新改进

1.注重中国文化,加强民族特色的高校音乐欣赏教学内容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孕育了光辉灿烂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民间音乐,成为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一,同时也是东方古老音乐的主要代表之一。我国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由于其文化、语言、历史以及风俗等不同,导致各个民族的音乐具有各自的异彩。目前,我国高校的音乐欣赏教学仍然受到西方音乐教育的较大影响。因此,开辟有中国文化特征的高校音乐欣赏教学之路,构建具有民族特色的音乐欣赏教学内容显得极其重要。

2.编写科学、合适的,具有民族特色的高校音乐欣赏教材

教材是教学的基础,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有力保证,是教师实施有效教学的根据,是学生获取理论知识和使用技能的途径。构建具有中国文化和民族特色的音乐欣赏教学内容,就应当编写出一整套内容具有整体性、科学性与结构性等特点的高校音乐欣赏教材,它是音乐欣赏教学质量的有力保证,是发展和完善高校音乐欣赏教学的基础。编写适用于高校具有中国文化、民族特色的音乐欣赏教材,应当具备以下几点特征:

(1)音乐欣赏内容具有时代性。我国是一个拥有数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拥有辉煌、多样化的音乐戏剧文化与民间音乐文化,高校音乐教育应当对其进行珍惜并且善加利用。但是,对于我国优秀的民族音乐、戏曲与乐器的介绍、赏析和传播时,应当更加注重音乐教学教材的时代性,注重融入当代的流行和时尚,更加密切结合现实的生活经历。高校音乐欣赏内容的选择与编写应当处理好传统和现代两者之间的关系,既要弘扬优秀的传统音乐文化,又必须渗透入现代流行、经典的音乐作品,从而开拓学生的眼界与思路;

(2)音乐欣赏内容具有开放性。高校音乐欣赏具有民族特色的内容,决定了编写应当具备一定的开放性。因为教材编写的时间因素,使其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因此,它只能是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需加以延伸的课程资源,不应按部就班地利用教材进行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应当超越教材,依据实际情况的差异,对教材进行适当的更改、添加,才能够收到卓越的教学效果。因此,应当根据各个地区情况与要求的不同,在教材编写过程当中保留一定的余地,允许、鼓励教师在教材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研究情况进行调整和改善;

(3)音乐欣赏内容的载体具有多样性。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教材已经不再拘泥于单纯的纸张形式,教材应拥有更多的变现载体。高校编写具有中国文化和民族特色的音乐教材时,也应当对现代化的载体进行充分的利用,发展多样化的教材变现形式。把文字教材(教科书、参考书、以及学生的指导书和补充书本等)、音像教材(幻灯片、录像磁带和音像光盘、电影片等)、视听教材(教材影片、投影片等)以及计算机信息教材(音乐图像资料以及电子书籍等)有机结合起来。

3.加强高校音乐欣赏教材当中的隐形内容传播

在构建具有中国文化、民族音乐特色的教学内容时,除了确立以民族音乐为核心之外,还应当加强音乐欣赏教材中的隐形内容传播。

(1)培养学生注重民族音乐的价值。我国民族音乐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不断地更新、发展。逐渐在音乐创作、表演、体裁、形式以及理论知识等方面形成了鲜明的民族特征,这些特征均是我国民族的心理素质审美观和文化传统的反映。高校音乐教学不但药传授给学生一定的音乐知识,还应当成为音乐文化的传播渠道;

(2)纠正学生在音乐学习中的错误思想。在长期的音乐教学过程中,由于多以西方音乐为主,导致在学生的认识往往以西方音乐为主流,从而忽略了我国优秀的民族音乐,甚至有可能导致我国民族音乐的衰退、灭亡。因此,在高校音乐教学中,教师应当以传播我国民族音乐文化为己任,在学生的心中树立以本土音乐为主体的意向。

三、总结

高校音乐欣赏教学是教育活动中的门类之一,也有自身的规律。本文对我国当前高校音乐教学内容中的缺陷进行了阐述与研究,并且提出有针对性的音乐教学内容的更新改进思考。从加强中国文化元素、民族音乐特色的教学内容;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音乐教学内容应当具备时代性、开放性和传播载体的多样性特征,以及注重音乐教学中的隐形传播等方面,进行内容的更新改进。使得我国的高校音乐教材内容更加合理、科学,使得学生学有所得,同时充实将继承、传播和发展我国优秀音乐融为一体的、更加符合时代要求的音乐教材内容。

参考文献:

[1]张礁.对我国普通高校音乐欣赏课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