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知识创新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3-03-21 17:04:24

知识创新论文

知识创新论文范文1

1.1概念界定与测量指标的选取

1.1.1知识管理。通过对40多篇知识管理的相关文献进行归纳总结,发现所涉及的知识管理活动主要包括12种。国外定义的知识管理过程,多指知识获取、知识整合、知识应用、知识创新等知识管理活动组成的过程;国内有代表性的知识管理过程的定义是:组织的知识为创造价值在组织内各个驻点间形成的知识交流、积累和共享等一系列过程,具体划分为知识获取、知识处理、知识存储、知识创造四个阶段。虽然对于知识管理尚未形成一个普遍认同、一致性的定义,但有两点是被广泛认同的,那就是知识的共享和创新。李俊龙(2012)[7]指出知识管理主要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是共享和转移现有的知识,另一方面是对知识再创新。郑景丽(2011)[8]认为企业知识管理的过程分三个环节,即知识采集与储存、知识交流与共享、知识创新与应用。借鉴大量文献,本文根据知识管理几个过程之间的密切关系或同一性,把知识管理的过程概括为知识共享和知识创造两大环节。这样既从大的方面涵盖了知识管理的全过程,又可以降低设置各观察变量和构建模型的复杂性,具有较高的现实意义。

(一)知识共享知识共享揭示了不同成员是如何沟通和学习的,它可以发生在不同人、部门之间,甚至是不同组织之间。Ipe(2003)[9]定义了个体间的知识共享,个体的知识转化为可以被其他个体理解、使用和吸收的过程。Dixon(2002)[10]认为知识共享是使每个部门的知识在企业内部被共同拥有。汤建影和黄瑞华(2005)[11]指出知识共享是各成员企业为达成创新目标进行的有目的、有意识、可控制的知识交流与转移,是跨越组织边界使有用知识进行共享的过程。本研究通过四个题项从知识输入、应用、输出、内部分享四个维度对知识共享进行测量:贵公司能通过社会网络企业获取管理技能(A1);贵公司获得的知识能够迅速应用到服务和市场开发中(A2);贵公司与社会网络企业之间经常进行技术、管理技能、成功经验等方面的交流(A3);贵公司各部门员工所获取的信息是有差异的,并在整个公司内部能相互共享(A4)。

(二)知识创造Nonaka[12]在“知识创造型企业”一文中认为组织知识创造是指,在组织内部或各组织之间分享、创造新显性和隐性知识的持续过程。我国学者也给出了不同的知识创造定义,如周小虎,陈传明(2004)[13]指出对各种知识的整合与协调过程就是知识创造过程的实质。提升企业对其自身优劣势及内外部知识的评估能力是知识创造的间接作用。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提出知识创造的定义:在运用现有知识的基础上,围绕企业发展战略进行获取、分享、消化外部知识,进一步应用新知识实现价值增值的过程。本研究通过三个题项从新要素数量、新要素效益、判断能力三个维度对知识创造进行测量:贵公司的创意、技术和方案中的新知识要素增加了(B1);贵公司的新创意、新技术和新方案使公司的效益增加了(B2);在复杂的外部环境下,贵公司对环境变化的判断和自身优劣势评估的能力提升了(B3)。

1.1.2服务创新。欧洲学者首先研究了服务创新。CIS继承了技术流派的观点指出对于企业而言,服务创新是对全新的或改进的产品和过程的创新[14]。还有调查提出服务创新是指,企业为改进产品、内部组织和外部关系方面所采取的相应决策和实施行为以及所做出的显著变革。翟运开等(2006)[15]提出物流服务创新的“四棱锥”模式,由新客户服务界面、新服务概念、新服务传递系统、技术选择及物流服务战略的协调与选择等维度构成;蔺雷、吴贵生(2003)[16]认为服务创新模式可分为:产品创新、市场创新、组织创新、技术创新、过程创新、形式化创新、专门化创新、重组创新等。龙长青(2009)[17]将物流服务创新分为理念创新、市场创新、人员创新、技术创新等四个关键要素。基于此,本文对前人研究的服务创新模式进行同类项整合,将物流服务创新分为理念创新、技术创新、组织创新和市场创新四类。

(一)理念创新理念创新是指突破原有的思维定式,理清我国物流企业与国外先进物流企业之间的差距,以战略规划为指导,树立物流集成化、系统化、柔性化的管理理念,注重服务质量管理和补救措施的实施,管理的重点由实物流延伸到资金流和信息流等,加强与其他社会网络企业的合作,用积极、正确的心态对待差距的过程。本研究通过四个题项从制定规划、标准化管理、质量管理和补救理念四个个维度对理念创新进行测量:贵公司制定了物流战略规划(C1);贵公司试图对物流活动采取标准化管理(C2);贵公司重视服务的质量(C3);贵公司善于对不到位的服务进行及时补救(C4)。

(二)技术创新物流技术创新是指,对物流活动中所采用的理论、方法以及设备、设施、装置与工艺的创新,具体分为物流软技术创新和硬技术创新。软技术是指为建立高效率的物流系统而使用的配送技术、价值工程技术和系统工程技术等;硬技术是指组织为保证物资实物的高效流动所运用的各种运输工具、机械设备、站场设施及服务于物流的通信网络设备、电子计算机等方面的技术。本研究通过两个题项从信息系统先进性、设备自动化程度两个维度对技术创新进行测量:贵公司使用的物流信息系统先进、便捷(D1);贵公司物流作业中使用的设备自动化程度较高(D2)。

(三)组织创新任何组织机构,经过合理的设计并实施后,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们如生物的机体一样,必须随着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变化而不断地进行调整,才能顺利地成长、发展。组织创新是通过调整优化管理要素人、财、物、时间、信息等资源的配置结构,提高现有管理要素的效能来实现的。它包括功能体系的变动,即根据新的任务目标来划分组织的功能,对所有管理活动进行重新设计;管理结构的变动,即对部门设置进行调整、改进工作流程与内部联系;管理体制的变动,即对管理人员的重新安排、职责权限的重新划分;管理行为的变动,即各种规章制度的变革。本研究通过四个题项从管理活动设计、管理结构变动、管理人员变动和管理制度变动四个维度对组织创新进行测量:贵公司会根据新的目标对管理活动进行重新设计(E1);贵公司会及时对部门设置进行调整,改进工作流程(E2);贵公司重视管理人员职责权限的适时调整(E3);贵公司会根据企业需求相应改进规章制度(E4)。

(四)市场创新市场创新具体表现在企业的产品或服务内容上的创新,这些创新可能会改变企业的目标市场。服务市场创新就是要不断地开发满足客户需要的物流增值服务。实现增值服务需要物流企业与厂商共同努力、合作,通过支持客户的产品营销战略,开发差异化或独特的服务形式,提升其经营效率和绩效。在市场创新上进行增值服务是最好的选择。本研究通过三个题项从服务差异程度、服务速度、服务成本三个维度对市场创新进行测量:贵公司会根据顾客需要开发特殊服务(F1);贵公司提供反应速度快并且便捷的服务(F2);贵公司尽可能提供低成本的服务(F3)。

1.1.3企业绩效。物流绩效是对物流各项活动业绩和效率的一种事前的指导与控制以及事后度量与评估,从而判断是否完成了预定的任务、完成的程度、投入的代价和取得的收益。陈伟和张旭梅(2011)[18]认为市场绩效包括市场前景、客户满意度和市场占有率等。DeBrentani[19]总结出四个相互独立的指标:竞争力、销售和市场份额、成本和其他推动因素。KaplanNorton[20]认为在讨论企业创新绩效的衡量时,应考虑平衡记分卡的概念,指出绩效的衡量应从财务、内部流程、顾客、学习与成长四个方面着手。本研究通过四个题项从财务、顾客、竞争力、学习和成长四个维度对物流绩效进行测量:贵公司利润增长率较好(G1);贵公司服务的顾客回头率高(G2);贵公司的服务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提到了提高(G3);贵公司的团队精神和员工学习热情得到加强(G4)。

1.2研究假设与模型构建

(一)知识管理与理念创新现代社会,理念尤其是服务理念十分重要,它不仅仅关系到服务态度的问题,还直接关系到服务效果、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并指导着服务工作的发展。如果不深入思考物流服务的目标,那么其实现价值的方向会是盲目的。对于物流服务的目标,有人注重效率提升,有人注重经济效益,有人注重资源储备等。企业活动的方向会由于不同的理念而改变,如果物流企业未建立正确的服务理念,则很容易歪曲其价值的方向。企业之间知识共享可以帮助企业从认知层面分享彼此的观念、信仰、心智模式和价值观等,使管理者在比较中摒弃传统差劲的服务理念,吸收现代先进的服务理念,进而结合企业的特色,通过知识的创造最终形成一种适合自身发展的理念模式。基于此,本文提出以下研究假设:假设1知识共享对理念创新有显著的正向影响H1假设2知识创造对理念创新有显著的正向影响H2

(二)知识管理与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一项知识密集型的、重要的商业活动,高水平的知识管理能力和技术创新成果具有正相关关系[21]。知识共享使得企业各方能及时、快速和大量的获得对方的有用信息,寻找创新点并探索新技术,这无疑降低技术创新的成本,提高整体效率。同时,知识共享使得企业各方获得对方宝贵的知识资源,从而激发成员的创新能力,为产生更优秀的创新成果打下坚实基础。知识创造是技术创新的核心过程,只有大量高质量新知识的产生,才能真正提升技术创新质量,构建物流服务的竞争优势。基于此,本文提出以下研究假设:假设3知识共享对技术创新有显著的正向影响H3假设4知识创造对技术创新有显著的正向影响H4。

(三)知识管理与组织创新企业通过知识共享获取大量知识,并进一步通过共享知识的再创造形成企业自身真正拥有的资源,这对于管理者认清组织内部的管理活动、工作流程、人员设置以及规章制度的合理性,并采取相应的改革措施有重要作用。廖媛红等(2012)[22]通过实证研究表明,知识管理能够帮助企业培养转化能力并激励产生组织学习,进而促进组织创新。基于此,本文提出以下研究假设:假设5知识共享对组织创新有显著的正向影响H5假设6知识创造对组织创新有显著的正向影响H6

(四)知识管理与市场创新服务创新在于隐性知识的创造与应用。物流企业和顾客频繁互动,相互参与业务流程,促进了隐性知识的共享和创造,进而加快了物流市场服务创新。分享顾客和工商企业的信息,有助于物流企业对它方个性化需求的全面理解,并不断扩展和延伸服务产品的覆盖范围,从而企业能够实现物流服务在更大范围内的差异化,顾客的个性化选择也可在更大范围内开展,实现顾客价值的最大化。通过针对企业特色的知识创造,提高物流服务系统的可靠性,从而以更高的质量和效率、更低的成本以及更好的柔性实现物流服务市场创新。基于此,本文提出以下研究假设:假设7知识共享对市场创新有显著的正向影响H7假设8知识创造对市场创新有显著的正向影响H8

(五)理念创新与企业绩效物流企业的绩效受到不断变化的环境影响,要求企业在战略上寻求不断的创新。现阶段客户需求的变化是物流企业面临的最大压力。在竞争激烈的时代,客户要求必然更加严格,比如要求在固定的时间配送必要量、相应商品的少量多频度运输或JIT运输等。倘若企业在这种环境下仍保持传统落后的服务理念,必然会被淘汰。服务理念创新是当务之急,突破原来的思维定式,以战略规划为指导,树立物流集成化、柔性化和系统化的观念,把管理的重点从实物流延伸到信息流、资金流服务,加强与其他企业合作并完善自身,对企业绩效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基于此,本文提出以下研究假设:假设9理念创新对企业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H9

(六)技术创新与企业绩效由于边际效益递减规律的存在,资本对项目、品牌的投入和运作总是符合此规律,资金会越来越难赚。然而,技术进步是层层递进、无边际的,因此惟有技术创新为企业和社会带来的边际效益可以不断增加。企业通过对物流硬技术和软技术的创新,提高物流作业的自动化水平和信息管理水平,为企业的服务质量和效率做出很大的贡献,进而增加顾客的满意度,必然会促进企业绩效的提高。基于此,本文提出以下研究假设:假设10技术创新对企业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H10

(七)组织创新与企业绩效物流业属于新兴行业,企业应制定何种规章制度以及组织工作流程还处于摸索阶段,并没有形成一套完善的体系。管理者制定符合企业发展的规章制度,合理划分组织功能,适时调整管理活动、部门设置,改进工作流程,把管理人员安排在合适的岗位上等一系列过程,都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必然有利于提升企业的绩效。基于此,本文提出以下研究假设:假设11组织创新对企业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H11

(八)市场创新与企业绩效市场创新的目的,是基于对顾客个性需要和市场快速变化而言的。对于物流这种服务行业,顾客满意与否对于企业绩效至关重要。物流服务市场创新,有利于巩固现有市场份额、开拓新市场,还有利于在传统业务的基础上提供增值服务,增加服务的便利性并加快反应速度、降低成本,以此提高服务能力,促进绩效的提高。基于此,本文提出以下研究假设:假设12市场创新对企业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H12综合以上研究,我们提出本文的理论模型,如图1。

2实证研究设计

2.1问卷设计及发放本研究的资料主要通过问卷获取。据统计,2012年末镇江市物流企业共有1498家,比2008年末增长了89.38%,其中省重点物流基地3个,省重点物流企业8家。2012年镇江市物流业增加值171亿元,社会物流总额8101亿元。问卷调查主要集中在镇江市润州区、京口区、丹徒区、大港新区、句容和丹阳等各个地区的物流企业,调查对象主要是这些物流企业内的中高层管理人员和专业人员,他们对企业的知识管理、服务创新和企业绩效等方面有着比较全面的了解,能够很好的保证问卷的准确性。问卷调查主体包括三部分主要内容:问卷填写说明、被调查企业基本资料、变量测量量表。变量所涉及的所有指标均采用likert5级量表编制而成,从1到5分别表示非常不同意、不同意、不能确定、同意、非常同意。知识管理的度量项目主要参照孙彪等和沈璞[24]以及Yli-Renko、AutioE、Sapi-enzaHJ.的研究。物流服务创新的度量项目主要参照龙长青的研究。创新绩效的度量项目主要参照SongXM,ParryME.和陈伟,张旭梅的研究。本研究问卷总体调查时间为2013年4月至2013年7月,调查方式采用电子邮件与实地调查相结合,每个企业发一份,共发放600份问卷,回收507份问卷,剔除32份带有明显错误或答案不全的问卷后,共回收475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84.5%,有效回收率为79.2%。就被调查者职位来看,中层管理人员占52.8%,高层管理者占24.1%;就被调查者工作年限来看,处于3年以下的占13.3%,3-5年的占40.1%,5-10年的占36.0%,10年以上的占10.7%;从调查者的学历分布来看,大学本科占54.8%,大专及以下占30.0%,硕士及以上占15.2%;就被调查企业的资产规模来看,在5000万以下的占45.0%,5000万-5亿的占36.3%,5亿以上的占18.7%;就被调查企业的年收入来看,在5000万以下的占44.8%,5000万-5亿的占32.3%,5亿以上的占22.9%;就被调查企业的成立年限来看,不到10年的占55.9%,10年以上的占44.1%。

2.2实证方法选择本文所建立的理论模型中,知识管理、服务创新、企业绩效均属于无法直接观察的变量,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来测量这些变量往往存在一些误差。而结构方程模型具有以下优点:允许变量含有测量误差、可以同时处理多个因变量、模型设定更具弹性等[28]。因此,本文采用AMOS17.0软件进行结构方程建模,其他相关数据的统计分析由SPSS19.0来完成。

2.3样本信度与效度样本数据信度和效度分析是保证假设模型拟合度良好的重要前提。本文运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可靠性分析,信度采用Cronbach'sα系数进行检验,一般Cronbach'sα系数大于0.7,则认为样本具有较好的信度;若Cronbach'sα系数小于0.35,则就拒绝。由表1所示,本文的Cronbach'sα系数均大于0.7,表明各变量具有较好的信度。效度分析分为内容效度分析和结构效度分析。本文使用的评价指标和问卷题项大部分来自之前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已经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因此问卷保证了相当的内容效度。对于结构效度,本文运用SPSS19.0进行因子分析,考察每个因子对相应变量的因子载荷量(FactorLoading)。一般因子载荷量的绝对值大于0.4,则被认为是有效地。由表1所示,本文各项因子载荷均大于0.7,表明各变量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

2.4模型适配度检验根据Bogzzi和Yi的观点,假设模型与实际数据是否契合,需同时考虑以下三个方面:基本适配度指标(preliminaryfitcriteria)、整体模型适配度指标(overallmodelfit)、模型内在结构适配度指标(fitofinternalstructuralmodel)。

(一)基本适配度基本适配度用来检验模型是否有辨认问题、数据文件输入错误或序列误差等。衡量指标一般为估计参数中的误差方差、误差变异的显著性和因子载荷量等。一般认为,估计参数中不能有负的误差变量,所有的误差变异需达到显著水平,因子载荷度介于0.5至0.95之间。本文各个潜变量与其评价指标间的因子载荷量均在0.5与0.95之间,且各评价指标的误差均大于0,表明假设模型具有较高的基本适配度。

(二)整体模型适配度整体模型适配度是用来检验样本数据与整个模型适配的程度。一般而言,整体模型适配度是否达到适配标准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评估:绝对适配统计量、增值适配统计量、简约适配统计量。本文假设模型的整体适配度统计量如表2所示。

(三)模型内在结构适配度模型内在结构适配度是用来评价模型内估计参数的显著性程度、各指标变量的效度和信度等。一般来说,模型内在结构适配度评价指标有:个别观察变量的项目信度(大于0.5)、潜在变量的平均方差抽取值AVE(大于0.5)。本文模型中个别项目信度均大于0.5,平均方差抽取值(AVE)均大于0.5,模型具有较高的内在适配度。

2.5假设检验根据AMOS19.0对本文提出的假设进行分析之后,得出结果见表3。通过上述实证分析,本文研究假设H1、H2、H3、H4、H5、H7、H8、H10、H11、H12得到了验证,正向作用显著;H6、H9未得到验证,正向作用不显著。

3研究结果与讨论

(一)知识管理与服务创新的关系讨论对于知识共享来说,H1、H3、H5、H7都得到了验证,其中对市场创新的正向影响作用最大,其次是理念创新和市场创新,对技术创新的正向作用最小。原因可能是:进行知识共享的第一步就是对外界知识的获取,包括顾客、合作企业、竞争对手等拥有的资源。而从顾客那里得到服务质量的反馈,是最方便可行的,也是物流企业最在乎的一方面,企业会及时的根据得到的服务质量反馈结果来改善物流服务,包括根据顾客的需要制定特殊服务、提供反应速度快并且方便的服务、提供低成本的服务等。因此,知识共享对市场创新的正向作用最大。对于知识创造来说,其对技术创新的正向作用最大,其次是市场创新和理念创新,而对市场创新的正向作用不显著,即H2、H4、H8都得到了验证,H6未得到验证。不显著的原因可能是:组织内部的开发过程往往需要经历一定的时间,从旧结构到新结构的改变也不是一个断然切换的简单过程,一般需较长的过渡、转型时期。知识创造对于组织结构、流程、人员等的变革必然会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但这在短时期内很难表现出来。因此,如上述研究,知识创造对组织创新的正向作用不显著。

(二)服务创新与企业绩效的关系讨论技术创新对企业绩效的正向作用最大,其次是市场创新和组织创新,而理念创新对企业绩效的正向作用不显著,即H10、H11、H12得到了验证,H9未得到验证。不显著的原因可能是:虽然知识管理通过知识共享和知识创造两大过程促进了物流企业的服务理念创新,然而,理念若不落实到行动上去,无论再怎么先进的理念都缺少相应的载体使其得到实现。管理者往往只重视对于企业绩效的提高见效快的项目,比如服务技术的改进等,却忽视对于企业的长久发展至关重要的服务理念以及企业文化等。因此,服务理念创新对于企业绩效的正向作用不显著。

4启示

知识创新论文范文2

论文关键词:区域创新网络;学习型区域;委托一关系;知识转移

当今世界经济的发展已步入知识经济时代并呈现出区域化特征。学习型区域创新网络是指在某一地理经济区域内,在政府主导下,区域内创新主体如企业、大学、科研机构、中介服务机构和政府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网络,通过该网络进行交互式学习,形成一个基于学习的区域创新体系,通过区域学习提高区域创新能力,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最终形成具有竞争优势的有效的区域创新网络。因此,学习型区域本质是一种基于学习的区域创新网络。

一、学习型区域创新网络的动态结构

学习型区域创新网络的创新主体要素为区域内强势企业、大学、科研院所、中介服务机构,以及区域内地方政府。网络内各个行为主体通过互相学习、沟通建立简单的关系,随着参与主体的增加、知识流动的加速,在加强区域互动和国际交流的背景下,以及强化区域创新的软硬环境对区域主要行为主体的支撑作用的前提下,形成以提高区域创新能力和创新效率为目标,在一定地域之内具有开放边界、要素完备、配置高效、区域化的动态网络结构。学习型区域创新网络的动态结构如图1所示。

在具体的网络体系中,高校、科研院所、企业、政府、中介机构之间形成了复杂的作用机理。其中高校、科研院所是区域科学研究体系,是知识的生产网络;企业是区域技术创新的主体,是知识的应用网络;中介服务机构在区域创新过程中担任区域创新资源的催化剂功能,是知识的传播网络;政府机构是区域创新的宏观调控者。在区域创新过程中,各行为主体并非孤立,他们处于同一个网络平台上,是网络平台的一个节点,通过互动、集体学习而形成一个复杂创新的网络。网络内各个主体之间通过长期正式与非正式的合作与交流,在交互学习的基础上形成了以增强区域创新能力为目的的、相对稳定的关系网络。学习型区域内部各创新主体之间,通过各种关系网络构成了基于一种学习的区域创新体系。

二、学习型区域创新网络主体问知识转移的委托—关系

学习型区域创新网络中的知识转移能力是衡量区域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关键要素之一。知识转移是指知识客体从一个知识主体向另一个知识主体的移动。所转移的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是可编码、易于表达和传送的知识而隐性知识是不可编码、难以表达和传递的知识。显性知识占知识总体的20%左右,是知识冰山之一角,而隐性知识才是知识的主体内容。知识转移是一种永无止境的螺旋式上升活动在这种循环往复的知识转移过程中,知识资本的总量得以扩张知识资本的功能得以提高,企业核心能力得以形成和壮大。在学习型区域创新网络中存在着三个层次的知识转移:第一层知识转移是指区域创新主体企业之间互动学习流程,它包括了企业和企业中个体之间的交互学习和相互作用模式。第二层次的知识转移是通过区域内中介服务机构、大学和科研机构向区域内企业提供技术知识和信息支持的知识流动。第三层次的知识转移是指学习型区域的网络向区域内核心网络知识流人的过程,在这里地方政府起着纽带的作用,地方政府主要负责区域创新网络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所必须的协调活动以及特定企业活动。这三个层次的知识转移相互补充和衔接,构成了基于学习的区域创新网络。

在知识转移的过程中区域内主体要素间存在着委托—关系。知识转出方拥有私人信息(隐性知识或显性知识),在知识转移活动中消耗一定的成本(知识转出方的精力、时间和转化费用以及知识共享所带来的垄断效用损失),需要知识转入方给予一定程度的利益补偿。知识转入方不拥有私人信息,在知识转移活动中获取一定的利益(知识转移价值),在软性约束条件下需要对知识转入方给予一定程度的利益补偿以确保知识转移。在知识转移过程中或是知识转移之前,逆向选择行为和道德风险行为是普遍存在的,因此必须设计一种契约(或制度)来激励和约束知识转出者,使其选择对知识转入者最有利的行动。知识转移的过程是一个双方讨价还价的过程,即博弈过程,最终可以达成一个双方都满意的结果,即达到博弈中的“纳什均衡”。

三、构建知识转移博弈模型

在学习型区域创新网络内,知识转移在多个创新主体间发生,为了简单起见,我们假设博弈在企业与科研机构两个创新主体问进行。在分析过程中把参与主体视为理性经济人即假定人都是利己的,而且在面临两种以上选择时总会选择对自己更有利的方案实现自身预期利益的最大化。在知识转移博弈模型中,科研机构和企业分别有四种选择策略:诚信合作与诚信不合作,不诚信合作与不诚信不合作,如表1所示。

在模型中R表示科研机构预期收益,是个外生变量,科研机构知道而企业不知道;a表示双方不诚信行为所带来的收益损失;n表示多次博弈次数,在交易主体多次的博弈过程中,每一次不诚信的合作都会加大心理预期的数值,即an是递增的;c表示双方知识转移时的成本支出,如果企业和学校都不互相信任,双方都采取自私行为,则认为没有任何合作,知识转移也就不会产生,此时双方的支付都为0;T表示双方诚信合作时的收益。

设科研机构和企业的博弈策略分别为x、Y,则:

假定企业以q表示不合作的概率,则合作的概率为1-q给定q值,科研机构选择诚信合作和非诚信合作的预期收益分别为:

实际上,式(5)左边表示科研机构诚信合作时的预期收益,右边表示非诚信合作时的预期收益。因此,在纳什均衡中企业所采取的混合策略Y,必须使得科研机构在诚信合作或非诚信合作之间的选择由于预期收益相等而表现出无所谓态度。解式

这表明,如果企业实际合作概率q<q‘,则说明科研机构选择非诚信合作的收益大于诚信合作的预期收益,此时科研机构的最优策略是选择非诚信合作;如果q>q’,选择诚信合作。假定科研机构分别以P和1-p表示诚信纳税和非诚信合作的概率。给定P值,企业选择合作和不合作的预期收益分别为:

实际上,式(8)左边表示企业选择合作的预期收益,右边表示不合作的预期收益。因此,在纳什均衡中科研机构所采取的混合策略x,必须使得企业在合作与不合作之间的选择由于预期收益相等而表现出无所谓的态度。解式(8)得:

这表明,对于给定的p值,如果科研机构诚信合作的比例p<P,则说明企业选择不合作预期收益大于合作的预期收益,此时科研机构的最优策略是选择不合作;如果p>p.,选择合作为最优策略。从以上模型我们知道,当科研机构选择诚信合作时,企业的最优策略是选择合作;选择非诚信合作时,企业的最优策略是选择不合作。企业选择合作时,科研机构的最优策略是选择诚信合作;企业选择不合作时,学校的最优策略是选择不合作,即不存在使双方预期收益都最大的均衡点。在这一博弈模型中,科研机构与企业双方都想猜透对方的策略,而每一方又不可能让对方猜透自己的战略,科研机构和企业的两个不同的纯策略都有正的概率来形成均衡中的混合策略,均衡时这两个策略一定给他带来了相同的报酬,构成了所谓的混合纳什均衡。

由式(2)、(6)、(7)得出企业的预期收益是:

代入式(9)即求得在纳什均衡时的企业的预期收益:

四、博弈的结论和建议

学习型区域创新网络中知识转移的创新行为实际上是参与主体的动态策略选择过程,各参与主体基于追求自己利益的目的,贡献各自的知识资源而协作创新,根据前面的分析,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促进网络知识转移的创新:

1.增加信任,提高经济互补性的合作次数

在网络内,企业合作行为形成的必要条件是合作各方之间的经济互补性,而充分条件是合作各方能够通过有效磋商,协调彼此之间的利益分配并达成有约束力的利益分配协议,约束彼此的行为。满足这些条件的知识转移行为,一定会给各方带来大于不合作时能获得的利益。任何破坏合作的行为都会导致其收益下降,只有真诚的合作才能获得更大的收益。由企业合作的概率可以得出知识转移主体间合作次数越大知识转移的主体就越能够相互了解、相互信任。从而形成一种默契,减少了策略的不确定性,进而逐步建立稳定、长期的合作伙伴关系。

2.合作双方降低知识转移的成本,提高合作效应

科研机构诚信合作的比例P与知识转移的成本有关,由可知,当知识转移成本越高,诚信合作的比率越低。通过降低知识转移成本,提高合作效应系数,科研机构诚信合作的可能性越高。知识转移成本降低有以下途径:一是改进合作方式,二是改善合作的结构,三是重视合作过程中的沟通,四是加强合作过程的管理。

3.公平的利益分配,提高知识转移主体的预期效益在合作中,虽然各方都想通过有效磋商使自己的获益尽可能得多,表现在合作中的突,但至少存在一种使各方均能接受的利益分配方案,它要求双方参与合作,并且在合作中获益较多的一方应给获益较少的一方一定量的利益补偿。

知识创新论文范文3

工程技术可以说就是以数据说话的领域。不仅科研工作需要与数据打交道,就是日常勘探生产、工程监督管理、制定决策参考、进行技术创新、做好技术支持和技术服务等工作都离不开数据的支撑,数据是最有说服力的工具。作为石油行业的科研院所,实施走出去战略后,不再是闭门造车式运转,需要更多地密切联系油田实际,以提高企业整体效益为工作目标,解决更多的具体技术难题,优化、完善和改进作业与生产的工艺及流程。这样在工作中需要掌握和了解更多最新数据和历史数据。特别是在油气勘探生产领域,更是数据需求大户,每天的科研生产、工程监督管理、总部支持、技术支持和服务工作都离不开数据的支撑。虽然工作上在某些方面实现了科研院所与油田的联动,但数据支撑方面正日益暴露出短板缺口,工作中面临所需大量数据、资料难以按需获取、按时获取的难题。例如,对某区块通过进行优选钻头选型、筛选钻井速度提速集成模式、预防钻井故障技术措施分析、优选地质导向方式、数据反演等手段来改进本区块的钻井工程设计和施工作业,达到安全、优质、增效的目的,就需收集、调研、分析本区块大量的有关钻井设计、钻井井史、综合录井、电缆(随钻)测井、生产测试等方面的大量数据和资料。而这么多数据资料不可能都在一个部门、更不可能从一个人手里获得。同样,对于工程监督管理,要使油企内各级监督管理机构和监督人员间加强联系、人员和现场间加强支持与沟通、及时传达信息、共享技术和经验,达到实现全程化跟踪监督、为勘探生产提效增值的目标,也急需大量的工程数据支撑。目前,国内油企跨区域、跨部门获取现场数据资料的途径还相当老套,要么是因工作项目关系名正言顺地索要,要么就要靠领导、同学朋友等熟人关系提供,同行和个人手里拥有的数据资源量毕竟有限,通过这些途径获取的数据资料信息还远远不能满足工作所需。而国外油公司和跨国石油技术服务公司已形成并采用数据信息与知识的闭环管理模式,这种创新的数据利用模式,强化对原始数据的集成整理、深度分析和加工利用,并提升至知识管理层次,已成为国外油公司增值管理服务不可或缺的有效工具。国内油企绝不是缺少数据资料,油气勘探生产每年投入那么多,录取采集那么多数据资料,只是许多数据一经完成上交任务,就发生了数据沉寂。一边是数据需求的增加,一边是数据沉寂依旧。这就是不少人在工作中面临的尴尬局面和瓶颈性新挑战———数据需求和数据沉寂的矛盾。

2数据沉寂原因分析

通过对目前工作中获取数据的途径进行分析,发生数据沉寂不外乎以下主要原因。

2.1体制原因

由于历史的原因,大油气公司下面的各油气田一般采用分块式管理架构,各油气田形成各自独立的管理体系,相互之间实质业务往来很少,各自产生的业务数据实行封闭性管理和使用,业务数据在各油气田间横向开放和流动共享是根本不可能的。而且国内油企大都存在关联交易,担心影响各自效益,油公司和服务公司难以共享数据,甚至油企总部都不能直接共享数据。

2.2机制原因

在勘探生产过程中采集录取的大量数据,连同服务商对其所作的解释、分析、评价等成果资料与原始设计一块都视作技术档案资料,会定期归档进入技术档案库。而数据当作档案与资料一块归档入库后,因各油气田档案馆的开放程度、开放范围、服务时间、服务水平和网络化服务功能参差不齐,特别是为了维护企业档案的安全和出于商业保密的考虑,下载、浏览的利用用户不仅要受到身份证明、使用权限和领导签字审批的制约,而且利用的范围也受到一定的限制,因此蕴含着丰富数据和资料的馆藏档案,被人为的限制性数据沉寂。

2.3企业文化原因

长期以来只注重外视性企业文化建设,弱化内视性企业文化建设,很容易形成企业内部竞争性文化土壤,从而缺少共享性工作理念和行为方式。这使得实际工作中好的安全经验不愿分享,出现事故能瞒则瞒,事故教训难以共享,优选的方案、参数和低成本、高质量的工程数据不愿内部公开,难以形成共享。

2.4管理模式

现在的数据管理还是属于分散式平行管理模式,缺少总部级的数据集成管理中心和集成管理渠道,还未形成一体化数据垂直管理体系。即使是总部领导所需要和关心的数据,也仍停留在靠层层汇报、再统计整理的原始模式上,难免出现因数据偏差而失真。数据管理还远未实现完全自动化、实时化、集成化、共享化。

2.5工作方式

目前许多工作还停留在单独工作模式上,协同式工作环境还未建立,数据流动也以单向流动居多,要达到协同式工作,数据共享是必然选择。移动办公、家庭式网络办公的信息安全管理架构还未建立。

2.6保密理念和方式

保密理念仍保持原有思维惯性,还停留在局部保密的格局上,未上升到整个油企层面的全局保密工作方式,就不可避免会造成内部组织之间的相互保密,数据就难以冲破内部组织之间的樊笼而达到共享。保密方式还是采取人为控制的封闭式保密,而非采用开放式的技术手段来保密。

3从数据沉寂到数据共享的桥梁———知识管理

一般意义上讲,数据是对客观事物记录下来的一组特殊的、对象化的、可以鉴别的符号,这些符号不仅可以是数字,而且还可包括字符、文字、图形等。准确和特定的数据经过处理仍然是数据,但数据经过人们正确地运用知识对其作出解释、被赋予相关性和目的性后就成为有用的信息。可见知识与数据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知识可以看作是以数据为基础而对其进行加工分析得出的有用信息,对知识进行管理就是采用一定的管理工具和技术手段来获取、共享和利用有价值的信息为实时决策服务。知识管理的一个显著价值特征是其共享性。这种知识管理并不是停留在制度建设层面,而是要引入到工作流程中并提升至企业文化层面,通过文化层面的知识管理体系建设可以提升知识管理水平,使知识共享变成员工具体的自觉行动,形成整个油企的知识共享文化、团队文化和学习文化,从而帮助员工弱化传统独占观念,有利于加强协作和学习。全面实施知识管理后,就可彻底打破数据沉寂,在实现知识共享的同时架起数据共享的桥梁。

4实施知识管理战略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知识是个人成功的力量,知识管理则是企业成功的力量源泉。作为全球化经营的跨国油企,要确保能挖掘企业优势、保持技术领先能力、增加国际话语权,必须加强核心竞争力建设,提升创新能力,加快创新速度,而建立学习型企业是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特别是只有实施知识管理,才有助于知识获取、知识积累、知识转化和知识创新。全面实施知识管理有助于构建学习型组织、孕育知识共享的企业文化,可通过企业网络图书馆、网络大学、知识库、最佳作业案例库、知识互动和远程培训平台的建设,减少重复建设投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克服员工流动性大的弊端,有利于企业快速培养人才,可以深入挖掘潜藏在人们头脑中的隐性知识,通过显性知识的积累和提炼,能多快好省(节约时间、避免错误、降低成本)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从而提高企业整体效率和效益,在增值的同时,还增强竞争力和创新能力。壳牌石油公司多年前就已实现全球一体化的数据和知识管理,怎样利用其全球一体化的数据和知识来进行协同工作,是壳牌新员工入司教育中的重要一环,因保密分级都已后成,对员工的分级管理通过智能卡进行,员工可凭各自的多功能智能卡一站式登录内部网络,而且数据和知识对服务商也是开放的,并采用同样的智能卡管理模式。世界知名的其他跨国油企管理经验也表明,通过数据共享和知识管理,提高数据交叉利用程度,有助于实现整个油企降低成本、发挥价值、提高效益的整体经营目标。国外很多企业早在20世纪就已开始实施知识管理工程,目前国外大企业可以说是已普遍实行知识管理,有的跨国企业还构建了多语种知识管理环境,知识管理已变成非常重要的日常工作,已融入工作流程中,并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据报道BP公司在实施的当年就节约3000万美元,雪佛龙在利用知识管理后每年能降低成本20亿美元。作为油企服务商斯伦贝谢早在1999年就开始进行知识管理的先导性试验,通过全球性应用在风险勘探、NDS钻井方面创效巨大。国内油企在知识管理方面可谓还未起步,与国外大油企相比相差10多年,这也是单桶油气当量勘探生产成本比国外油企的成本高的重要原因之一。

5创新两大基石———数据管理和知识管理

采用一体化管理,寻求一体化解决方案是国际名企的通行做法。油企局部的一体化管理成功经验应该当做宝贵财富全企推广,数据管理和知识管理作为企业创新的动力来源,更应采用一体化管理模式,寻求总部级的一体化解决方案,这样才有推动力,方可夯实创新的基石。采取一体化解决方案的数据管理和知识管理,可避免重复性建设,便于建立知识管理的标准体系,加快知识管理的推进速度。实行数据管理和知识管理一体化的过程,也是油企资源重新优化、配置、激活、高效利用的过程。作为数据管理和知识管理的龙头角色由油企总部级的研究院担任比较合适,因这类总部级的研究院通常承担着作为总部的战略决策参谋部、重大高新技术研发中心、技术支持与技术服务中心、科技人才培养中心等“一部三中心”职能;既有基础设施好、硬件先进的资源优势,又有主要学科门类相对齐全、人力资源丰富的人才优势,更重要的是能达到系统开发、日常维护、深度挖掘创新利用的三统一。通过创新数据管理和知识管理两大基石,有助于拓展和夯实“一部三中心”功能,增强整个油企的创新、创效综合能力,为油企增值管理服务提供不可或缺的有效工具和集成工作平台。

6结论和建议

在国外油企已普遍进行知识资本经营的时代,知识管理已成油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要提高油企核心竞争力,就必须有所创新,这种创新不只是技术的创新、更应是管理的创新,创新也不能限于局部,而应是整个油企的创新能力的提升。只有通过知识管理才能为油企奠定创新的环境,同时为油企提供创新的源动力。要把知识管理作为油企核心能力建设的抓手,建议先期解决以下几点:

1)解放思想,打破数据壁垒。

要打破数据封闭,就要从树立档案开放意识开始,增加档案工作的透明度,油企档案馆要摆脱封闭保守的工作模式,必须加强档案利用宣传工作,打破坚守门户的观念,摈弃传统的管理模式和方法,把档案管理工作纳入知识管理的一体化管理渠道,实行全部档案网络化管理和开发利用。

2)实行数据剥离,统一数据结构,充实完善各类数据库。

原始数据管理要从档案管理中剥离出来,实行数据管理与档案管理分开运行,便于分类、分级管理,制定统一的数据结构和数据汇交制度,建立各类数据库,通过数据汇交,实时充实完善各类数据库,为数据管理奠定基础。

3)保密关口前移,变人保为技保。

数据保密应该取消对内保密制度,由对油企内保密变为对油企外保密,保密方式应由人保方式(即采取纸质化的人为控制的封闭式保密方式)提升为技保方式(即采用开放式的技术手段来保密),通过采用身份识别智能卡在网络终端“一站式”登录来进入信息管理网络,再通过网络申请、后台审核、网络票证和时间授权、网络备案来确保安全、高效,可消除繁琐的纸质手续弊端,真正实现“对事不对人”。由局部的对内保密变为整体的对外保密,从而实现数据共享,便于知识管理的实施。

4)做好顶层设计,采取一体化垂直管理模式

知识创新论文范文4

[摘要]高技术企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力。在知识创新背景下,分析人力资本对高技术企业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人才战略,对高技术企业保持竞争优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知识创新高技术企业人才战略

一、高技术企业及其特征

高技术企业是由于科技的发展,形成的以高技术产品开发和生产为主导的知识密集、技术密集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与传统企业相比有以下显著特点:

1.技术创新是根本。国内外高技术企业经营实践表明,高技术企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就是技术创新能力,它们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缩短研发周期,并进行二次技术创新,大量开发节能、高效、实用的新技术、新产品,以凸显高技术企业较高的科技含量。

2.研发资金是保证。资金是高技术企业流动的血液,稳定的财务状况和雄厚的财务实力是企业进一步发展的资金基础。在高技术企业中,高技术的研究开发、技术成果的商品化、市场的开拓、生产规模的形成都需要巨额的资金作保证。因此,巨额研发投资成为其重要特征之一。由国家扶持和企业承担的研发投资,以及各种风险资本和企业资本是高技术企业研发资金的主要来源。

3.人力资本是灵魂。高技术企业是一个人力资本高度密集型企业,是一个大量高科技人员的集合体,他们掌握先进技术,是高技术企业的重要资产。同时,它又是一个快速将高新技术转化为产品的企业,其员工运用其知识存量进行创造性工作。高技术企业往往通过较高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对员工进行能力培养和素质提升,实现知识高效转化。

二、人力资本对高技术企业知识创新的影响

1.知识创新是高技术企业发展的动力。科技的发展使物质形态的资源更易被替代,知识资源成为企业竞争优势的主要来源,对高技术企业来说更是如此。大量学者认为企业的知识和其创造知识的能力是企业拥有的最关键的竞争性资产。但是,知识是一个具有较强时间性的变量,其更新和淘汰的速度更快,特别是在动态复杂环境的竞争中,一个企业所掌握的知识可以成为企业竞争优势的基础,但却不一定是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的来源。企业的可持续竞争优势应表现为一种动态的能力,表现为能利用新的市场机会来创造竞争优势。

可见,企业所拥有的知识基础是静态的,要保持可持续的竞争优势决定于由企业知识基础所决定的知识创新。随着竞争环境不断凸显的动态复杂性,知识创新被视为企业所必备的竞争能力,是高技术企业保持可持续竞争优势的根本动力。

2.人力资本是高技术企业知识创新的源泉。通过文献回顾和思考,可以发现企业人力资本是知识创新的主要影响因素。关于企业人力资本对企业的产出影响,许多学者认为企业的人力资本是企业创新的源泉。因为拥有高技能、高知识水平员工的企业拥有更多的诀窍,有可能开发出新的理念及技能,并且企业高水平的人力资本能够使其更加容易地获取和消化新的知识和技术,解决新的问题。因此,企业的人力资本能使其拥有更多的知识、技术资源,能更加容易地获取和消化理解新知识,最终更加有利于支持企业的创新活动,是企业创新的源泉。

三、知识创新下的人才战略

知识创新是高技术企业获取持续竞争力的不竭动力,人力资本又是知识创新的源泉。在知识创新的背景下,高技术企业有必要采取以知识创新为导向的人才战略。

1.提高人力资本的开发水平。企业中个人拥有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越多,就越有可能产生新的知识和创新。高技术企业要通过建立和扩充具有高水平专业化人力资本的员工队伍,使企业拥有高度专业化知识、技能、能力和经验,并在现有知识的基础上创造新的知识。同时,企业不仅要对其人才储备库扩容,还要对人才库的存量资源的质量和流量进行监控。在创新人才甄选的基础上保证人力资本的稳定性,降低优秀人才的流失比率;在保证动态和静态人力资本存量相对稳定的基础上,适时的通过人力资本开发投资来实现企业知识的创造。

2.加强高技术人才的激励管理。企业员工的态度和价值观在企业创新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要实现知识创新导向的激励,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建立创新导向的考核与奖酬制度,经常进行业绩评价,并根据绩效评价对员工的职位、工资、福利待遇进行调整,企业还要充分了解高技术人才的个人需求和职业发展意愿,为其提供适合的上升道路和良好的个人发展空间,使其尽可能地施展才能和发挥潜力,保持不断的进取心。同时,还要设计有吸引力的长期契约承诺,构建强有力的企业文化,塑造共同的使命感、认同感及价值观,努力建立一种宽松的工作氛围,使他们能够在既定的组织目标和自我考核体系框架下自主地完成任务,并通过加强企业学习来达到激励的目的。

3.重塑创新导向的制度结构。有效的制度结构安排是知识创新的制度基础,它为企业的信息交流提供了必要的途径,高效的制度结构设计能够大大改进企业内信息交流的效率,减小企业内部信息交流的阻力,有利于新思想的产生,促进企业的知识创造。因此,高技术企业需要建立一套创新导向的有机式制度安排,实现工作设计的方式从序列式向同步式的转变,同时还要体现出对人力资本权益和地位的尊重。

4.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在高技术企业中,知识型员工往往更看重企业的工作环境和人际关系,并非是其待遇的高低。这些企业都能为科研人员配备较先进的实验室,并提供充足的科研经费和后勤保障,这一措施能满足很多研究人员的科研成就感。

参考文献:

[1]刘力钢隋鑫安曼:高技术企业知识创造与可持续竞争优势[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

知识创新论文范文5

【论文摘要】 知识经济时代图书馆的地位更加重要,对图书馆员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搞好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势在必行。文章分析了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的新理念,并以佛山市图书馆为例阐述了佛山馆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以人为本,引入竞争机制、激励机制的新模式。【论文关键词】知识经济;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的简称,按照OECD(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说法,知识经济是指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的、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存储、使用和消费基础上的经济。在知识经济时代,产品的生产、商品价值的提高,企业的成长乃至国家竞争力的增强,都必将更加依赖于知识和掌握知识的人力资源。美国的经济之所以能处于世界的首位,其真正的优势就在于具有丰富的高素质人力资源。国家是这样,企业也是这样,那么作为社会文化力的核心的图书馆更应该是这样。美国的图书馆学专家迈克尔•戈曼就提出“图书馆拥有三大资源,一支由训练有素和知识渊博的图书馆员和其他图书馆工作者组成的队伍;馆藏;供检索馆藏使用的书目控制系统。”在美国,还有这样一种说法:图书馆服务所发挥的作用,5%来自图书馆的建筑物,20%来自信息资料,75%来自图书馆员的素质。就是说,在图书馆的服务中,图书馆员作为知识和智力的载体在图书馆生存和发展中成为首要因素,优秀的图书馆员成为图书馆最重要的资源。图书馆事业要发展,要在知识经济中发挥作用,搞好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势在必行。⒈图书馆在知识经济时代的地位与作用知识经济是以人的知识为基础,以人的智力为资源的经济。知识经济时代对人力资源也有了不同以往的要求。它要求人力资源拥有高科技知识,有扎实的知识基础和广博的知识结构;要求人们有与之相适应的良好的心理素质;要求人们加快学习、不断学习、学会学习;要求人们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此外,它还要求人们具有应变观念和应变能力。那么作为社会知识信息枢纽之一的公共图书馆,人们必然把渴求知识、智慧、信息的目光,更加集中地投向图书馆,同工业经济时代相比,图书馆的社会地位将明显提高,其社会作用更为社会所公认。知识经济时代的图书馆,其服务职能已不仅仅局限于文献借阅和封闭在藏书楼内,而是在充分享受现代技术所带来的各种资源方便,如:网上多媒体的在线服务、全国或区域性的文献采编交换中心、全球性的数字化信息网络等等。这些将把图书馆转换成为一个全新概念的、多功能的现代信息中心,要面向全社会提供联合化的信息服务。图书馆员也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价值不太高的图书馆员,而要让自己真正担当起信息专家、信息向导、信息管理者、信息顾问、系统专家等角色。世界首富比尔•盖茨经营的微软集团在信息产业界以其强大的实力、新颖的产品、众多的精英人才而称雄于世,其显赫的业绩背后,微软集团图书馆提供的信息服务为其决策、科技、产品开发和推广发挥了强大的支持与后盾作用。比尔•盖茨1997年接受美国专业图书馆协会记者的采访时说:“微软图书馆是一个我们职员的加油站和充电站。虽然人们可以自己上网来获取大量信息,但是图书馆所做的大量不可替代的工作更有助于人们提高工作效率。我们的图书馆员反映迅速,工作出色。”图书馆还肩负着传播科学文化知识,进行社会教育的职能。一方面,它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塑造社会成员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另一方面,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更新越来越快,终身教育成为世界趋势。图书馆公益性、公共性和开放性的特点,能贴近群众、服务社会,社会上每一位公民都可以在这里根据自己的需要自由平等地、随心所欲的进行终身学习。图书馆通过自己的工作,给千千万万普通群众以实际帮助,它可以为失业者做就业前的指导,为失学者提供自学辅导,为受损害者提供法律帮助,为病者提供医疗咨询,为有志创业者提供宝贵致富信息,为涉世不深的青年提供必需的人生知识。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图书馆不仅仅被誉为“大学的心脏”,而且会得到全社会的重视,必将成为“社会的心脏”。2.知识经济时代图书馆员的角色定位知识经济时代越来越依赖数字化、网络化技术。传统图书馆正在被网络化、数字化图书馆代替,一系列先进的计

知识创新论文范文6

软件开发团队是软件研发企业中最常见的项目团队,一个软件从构想到真正出现在市场上,需要大量的从事不同工作的人共同努力,因此,软件研发企业目前的产品生产管理主要是以“项目”为主而进行运作。软件开发作为一项知识密集型的智力劳动,客观上要求必须对团队内部的知识进行系统的挖掘与利用,从而不断产生新的知识,才能保证高质量地完成开发任务。同时,软件开发团队是以特定客户为中心的任务导向团队,开发任务目标完全以用户需求为中心,开发任务的约束条件以客户要求为准,不能完全参考以往的任何模式,因此软件开发团队对知识创新的需求十分明显。本文对软件开发团队的知识创新进行分析,提出促进软件开发团队知识创新的措施。

二、基于SECI模型的软件开发团队知识创新

日本学者野中郁次郎在1991年提出了经典的知识创造模型——SECI模型,描述了在一个组织内部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相互转化从而实现组织知识创新的过程。本文运用SECI模型,对软件开发团队的知识创新分析如下:

1.软件开发团队在社会化知识活动中的知识创新

软件开发团队中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隐性知识,而这些知识需要在与他人的交流中观察、感觉才能进行分享。由此,社会化模式通常是从设立一个互动的“范围”开始,在这个范围内促进成员经验和心智模式的分享。在软件开发团队中,社会化主要通过团队领导者积极的示范和指导、合理调整团队的结构,以及交叉培训等方式进行,以促进知识共享与创新。

2.软件开发团队在外化知识活动中的知识创新

外化(Externalization)过程是从个体的隐性知识到群体的显性知识的过程。由于外化从隐性知识创造出新的显性知识,所以它对知识创新至关重要。在软件开发团队中,外化过程一般由“对话或集体思考”开始,通过各种技术手段,将团队成员个人的隐性知识显性化,并融入到团队显性知识库中,以供整个团队利用。

3.软件开发团队在联结化知识活动中的知识创新

联结化(Combination)是从分离的显性知识到系统的显性知识的过程。软件开发团队中的管理者经常会收集不同来源的显性知识,并使用这些经过编辑的显性知识来创造新概念,另外,在开发工作中,也贯穿着知识的联结化活动。这个过程要求对团队内部的显性知识进行整合,在团队内部建立独特的知识系统,以便更好地整理团队内部的显性知识。

4.软件开发团队在内化知识活动中的知识创新

内化(Internalization)过程是从显性知识到成员个人的隐性知识的过程。在软件开发团队中,项目计划,以及开发过程中的错误、经验,都记录在各种各样的文档中,这些构成了团队的显性知识,但要想让团队成员合理地利用这些知识,只有成员们真正地消化、吸收,使其转化为自身的隐性知识。这一过程可以通过组织培训,使团队成员通过学习各种手册、文件,以及他人的经验,扩充自己的隐性知识,促进知识创新。

三、促进软件开发团队知识创新的措施

软件开发团队可采取以下措施促进知识创新:

1.构建学习型的软件开发团队

其中首先是要建设有利于知识分享与创新的团队文化,其次是通过各种信息技术手段为团队成员学习提供便利。文化从意识形态层面对知识型员工的行为产生影响,在组织中营造浓厚的尊重知识和共享知识的氛围,为知识创新提供了无形的拉力。一方面,要保证团队内部畅通的沟通渠道,另一方面,通过建立各种激励机制,促使作为知识发送方的团队成员在已形成的“Ba”中自愿地贡献出自己的知识。这样就达到全体成员都乐于参与知识共享,最终发展成知识共享型组织文化(即学习型团队)的目的,从而促进了团队知识社会化及外化活动。

2.建立团队知识库系统

这涉及到知识的外化和联结化活动,并且为内化提供了有利条件,主要可以借助以下信息技术:①文档管理技术。利用文档管理技术,坚强团队知识分享,促进团队知识创新。②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技术。这一技术通过将团队成员个人的隐性知识显性化,并融入到团队显性知识库中,为团队内部成员提供更多显性知识。

3.构建实践社区

在团队中构建实践社区,使团队成员在日常实践活动中相互影响,交流经验,就共同关注的问题进行探讨,共同解决问题,以便更好地挖掘隐性知识的价值。可借助信息技术,如知识协作技术,进行协同管理,通过建立内部网络,提供知识积累、交流的基本平台,其中对软件开发团队影响最大的是基于因特网这样的协作技术,包括电子邮件、短信服务、即时通信等网络交流工具,使各层级的成员都可以及时、方便地交流。

参考文献:

[1]IkujiroNonaka,RyokoToyama,NoboruKonno.SECI,BaandLeadership:AUnifiedModelofDynamicKnowledgeCreation.LongRangePlanning,2000(33):5-34

[2]魏国华:企业知识创新管理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4:1-55

[3]耿新彭留英:企业知识的分类、分布与转化机制研究——系统化视角下对SECI模型的一个扩展.管理科学,2004,17(4):43-48

知识创新论文范文7

论文关键词:图书馆,知识,创新

 

新的世纪已经来临 ,随着高新科技的迅速发展 ,我们即将步入一个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改革发展需要创新 ,需要管理进步和科技进步 ,需要大量地占有和利用信息资源 ,图书是企业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图书馆知识管理是对图书馆管理基本理论的创新。它体现在:

.1 基本理念的创新

什么是图书馆知识管理?笔者认为,图书馆知识管理,是指应用知识管理理论与方法,合理配置和使用图书馆各种资源,充分地满足用户不断变化的信息与知识需求图书馆,并提升现代图书馆的各项职能和更好地发挥其作用的过程。图书馆知识管理则是以知识管理理论为基础;图书馆知识管理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人力资本管理成为图书馆知识管理的核心,知识服务与知识创新成为图书馆知识管理的直接目标。 2 管理内容的创新 它主要包括:图书馆学理论的创新研究,以“知识”为主要对象和核心概念,革新图书馆学的概念体系和理论基础等;图书馆学方法的创新研究;图书馆工作业务流程的创新研究,以“知识流”为主线,进行业务流程的重组与创新,探讨从文献采访过渡到知识采集、从文献组织过渡到知识组织、从文献服务过渡到知识服务的方法和途径;图书馆管理的创新研究,特别是数字图书馆的知识管理研究。

3 管理职能的创新 图书馆知识管理的主要职能体现为:①外化,它是以外部贮藏库的形式捕获知识,并根据分类框架或标准来组织知识。②内化图书馆,它是设法发现与特定需求相关的知识结构。在内化过程中,从外部数据库里提取知识,并以最适合的方式重新布局或展示信息,通过信息过滤来发现与用户相关的信息内容或知识。③中介,它是指把与某一研究领域相关的人和知识联系起来,通过群件、内部网、工作流和文件管理系统进行明确、固定的知识匹配和传送。④共享,即帮助员工从知识库中发现有用的知识甚至从中获得启迪和智慧。

.4 管理原则的创新

图书馆知识管理将突破图书馆传统管理的一些条条框框,突出如下原则:①开放性原则。要建立一个开放的图书馆知识管理平台,让所有成员能把自己的新知识添加到知识管理平台中去,同时也吸收和利用外部知识,丰富图书馆的知识库。②共享性原则。当图书馆成员间的知识得到共享时图书馆,图书馆的知识存量将成倍地增长,而转让知识并不损失成员任何东西。而且由于知识的共享是一个过程,需要转让者和接受者共同的参与,因此成员在转让知识的过程中能使自己的知识得以深化,或者获得一些新的知识。③创新性原则。图书馆应本着创新性原则来实施知识管理策略,也就是说要用知识创新的观点来构建图书馆知识管理理论,并加强其组织建设、制度建设与文化建设。

知识创新论文范文8

关键词:SECI模型;创意人才;通识教育;创新思维

创意产业对于中国来说,不仅是经济增长的亮点,而且是产业升级的重要手段。但是,我国创意人才在数量和质量上都还远远不能满足创意产业快速发展的需求,这极大地制约了我国创意行业的发展。培养高素质的创意人才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本文立足于创意产业,通过对当前我国创意产业人才的状况分析,结合SECI模型的相关理论及其人才培养过程,提出了基于SECI模型的创意产业人才培养的路径。

一、研究综述

陈锋、吴明晖从知识创新的SECI模型分析框架的角度探索符合时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吴冰、刘志民基于SECI模型的分析探索高职院校合作产学教育与隐形知识习得;毛天虹从SECI理论的视角对于创意人才的培养进行了研究。

二、SECI理论概述

1.SECI模型

SECI理论是由日本学者野中郁次郎首次提出的。这一理论说明了意会知识与明晰知识不断地互动,经由社会化、外化、联结化、内在化四种转换模式,形成了“知识螺旋”,以促成知识的嵌入、扩散与累积。尽管SECI模型最早是应用在管理领域,但SECI理论对创意人才的培养也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2.基于SECI模型的知识转化的四个阶段

SECI模型的第一个过程称为社会化阶段。通过这个环节,人们在模仿和实践的基础上先建立隐性知识,教师们通过与被培养者之间进行直接和间接的互动交流,使教师们的想法或理念转移给被培养者,让被培养者获得经验、精神、思想等方面的隐性知识。

第二个过程称外化阶段。这一阶段是指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在这个环节,隐性知识通过显性化的概念和语言得到清晰的表达。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们为了让创意人才得到更为系统全面的各种知识,通过概念、文字、教案等方式,用语言把显性知识传授给被培养者。

第三个过程是指知识的联结化阶段。联结化阶段就是将显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组合起来,使知识更加系统化,将知识作为一个整体的系统加以学习。这一阶段,被培养者为了使自己的知识结构更加系统化和综合化,不断地阅读书籍和各种资料,将所学到的各种知识融合起来,为下一个内化阶段做好准备。

第四个过程是指知识的内化阶段。这一阶段,被培养者才真正地将知识融会贯通为自己内在的知识。被培养者通过不断练习、实验等实际操作,将学到的显性知识运用于日常的工作实际中,将显性知识消化吸收,最终升华为自己的隐性知识,为下一次知识转化做好铺垫,见图。

三、创意人才培养背景

在我国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中,存在着许多方面,这些方面都不利于我国对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具体来说有以下两个方面:

1.缺失人文素养

人文内涵指的是除了科学知识以外,被培养者其他能力的培养,例如是社会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但在我国传统的应试教育中,它仅仅强化了被培养者科学知识的学习能力却忽视了其他能力的培养,结果造成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较低,具体表现在:一是学生的适应社会的能力较差,缺乏在复杂的社会中立身的基本能力。二是急功近利,思想浮躁,人生理想信念淡漠。因此,在创新过程中创新主体的人文素养是不可缺少的。

2.创造性思维受阻

创造力是一个创意人才必备的首要能力,传统应试教育模式同样也阻碍了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应试教育体制借助于各种考试,尤其是高考培养的是学生的规范性,这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我国的传统的应试教育中,过多地强调了对于逻辑思维的训练,缺乏对于学生发散思维和灵感思维的训练。在应试教育别强调对已有专业知识的灌输,而这些成熟的知识训练的仅仅是人的逻辑思维能力,致使创新主体的创造性思维受阻。

四、基于SECI理论的培养创新人才的路径

针对以上不利于培养创新人才的方面,笔者结合SECI模型认为,教师们在教育上应该注重以下三点:

1.提高被培养者全方位的能力,合理增加高校通识教育的课程

在知识泛滥的时代,有一种知识是最有价值的知识,这种知识具有转换和生成的功能,接受过这种知识的人,可以更容易与整体世界融会贯通,这种知识就是通识知识。这种知识的体系是一种开放的体系,它不仅能保持不断生长的活力,而且能能通过与外部世界的交流汲取能量和信息。

选择课程应该注意的最根本的问题,是对最有价值的知识的选择问题。对课程的考虑应着眼于经典和前沿,最终着眼于提高学生的全方位的能力。

2.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虽然我国传统的应试教育存在很大的弊端,但我国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却在培养我们的创新能力方面提供了巨大的资源。目前我国形成的这种直觉思维为主、概念思维为辅的学术研究局面,是因为中国自古以来对于概念思维研究就没有充分展开,但是对于直觉思维研究却相当深入。因此,加强我国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对创新人才能力的培养能够提供精神动力和科学方法,对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巨大的动力。

对被培养者加强传统文化教育,运用传统文化对被培养者进行创新精神、创新意识的培育和创新思维的训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我们不断探索与实践。教师们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首先要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而我国的传统文化最为擅长的正是直觉思维。

3.注重实践,从实践中培养被培养者的创新精神

被培养者想要培养自己的专业技能和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主要是通过课堂的教学活动来实现的。然而,大学生通过课堂教学所获得的这些理论知识都是一些间接知识,从理论到实践,从知识到技能的转化必须通过社会实践。只有通过社会实践,被培养者的创造力才能在实践中得到激发,而且被培养者要想培养创新能力,如果没有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和较为娴熟的专业技能作为基础,创新能力便无从谈起。

另外,被培养者在实践活动中的人际交流与互动,也可以激发其创造力。因此,高校在课程的设置中要加强被培养者实践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陈锋,吴明晖.符合时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11.(8).

[2]吴冰,刘志明.高职院校产学合作教育与隐性知识习得[J].教育发展研究,2013.(3).

[3]毛天虹.SECI视角下的创新人才培养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2).

知识创新论文范文9

[关键词] 航空型号研制 项目管理 创新文化

航空工业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科技创新、制空权和民族尊严的象征,发展航空工业,不仅是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而且决定着国防能力的强弱,关系到国家的安全与稳定。然而,航空工业又是一项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的战略性产业。我国航空工业的型号研制有着30多年的发展历史,如今已形成了专业门类齐全,研究、设计、实验、制造手段配套的高科技产业体系,能够自主研制生产歼击机、歼击轰炸机、强击机、轰炸机、侦察机、直升机、运输机及通用飞机等多种机型,这些型号的飞机在性能质量、经费投入和研制周期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基于航空型号研制项目的一些特点,我国航空工业在进一步提高综合科技实力的同时,更应该积极融入创新文化建设的理念,而且,对于从事航空型号研制项目的知识性员工,应该在创新制度文化、创新环境文化以及创新精神文化方面予以建设和激励,并最终将创新的理念融入到广大航空科研知识性人才心中,使我国的航空工业领域取得进一步的突破。

一、航空型号研制项目的特点

航空型号研制项目属于国防高新技术项目,是一个大的系统工程。航空型号研制项目具有以下显著特点:

1.航空型号研制项目具有跨学科综合性。航空型号研制涉及电、热、光、磁、材料多个知识领域,与冶金、化工、信息、电子等产业有着紧密的联系。

2.航空型号研制项目具有高科技特性。知识高度密集,技术难度大,复杂性高,质量要求高。

3.航空型号研制项目历时周期长。在我国,航空型号研制周期往往需要10―20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国防工业的需要,型号研制项目越来越复杂,规模越来越大,要求也越来越高,导致研制周期也不可避免的加长。

4.航空型号研制项目具有时效性。高科技时代的技术“半衰期”为10年,一般新机研制项目需要10―20年,如果在研制项目中不重视其时效性,就会出现还未交货,性能就已经过时。

5.航空型号研制项目耗资巨大。动辄几千万,甚至几亿,几百亿,而且在研制过程中还不断会产生额外的费用,控制不当易造成经费严重超支。

6.航空型号研制项目具有高层次性。国防项目在国防现代化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战略作用,这一切使国防项目的发展和决策往往会涉及到国家的最高层次,需要国家制定战略计划并组织实施。因此,航空型号研制项目的来源绝大多数是上级下达的任务。

7.航空型号研制项目具有很大的风险性。从技术方面考虑,风险因素有技术前景的不确定性、技术的先进性、技术难度与复杂性、技术效果的不确定性、技术寿命的不确定性等。从管理的角度讲,民主决策与科学决策水平低、计划不科学、组织管理不力、进度控制不力、人员激励程度不到位、创新文化建设欠缺、资金供应不到位等因素将有可能导致航空型号研制项目的失败。

二、创新文化的提出及内涵

1.创新文化的提出

追本溯源,整个创新文化理论可以追溯到当代西方著名经济学家美籍奥地利人约瑟夫•阿洛伊斯•熊彼得(J.A.Schumpeter,1883―1950)。他通过对经济发展的深入观察,划时代的提出了创新是经济增长最重要的驱动力的论断。之后的几十年来,创新文化理论得到不断的发展,且主要朝两个方向推进:一是技术创新经济学派,包括曼斯菲尔德的模仿论,卡米恩和施瓦茨的市场结构论,门斯的技术僵局论,斯通曼的扩散模式论,萨哈尔的“创新―学习―理解”模式;二是新制度学派,包括舒尔茨的制度调整论,诺斯的制度创新论,拉坦的诱致性制度变迁理论。

国内的创新文化理论的提出要远远晚于国外。在我国,创新文化作为一个科学概念,则形成于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创新文化的构建是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推进和国家创新体系的建立才逐步引起重视的。1998年,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痛感当时某些文化氛围不利于创新,首次明确提出了创新文化的概念。

跨入21世纪,我国学术界和实业界相继研讨创新文化,创新文化一时间成为热门话题。值得注意的是,创新文化概念一提出便得到国家领导人的首肯,从而推动了创新文化的研究与发展。2006年1月9日,总书记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发展创新文化,努力培养全社会的创新精神”,并强调“创新文化孕育创新事业,创新事业激励创新文化”。同年6月5日,在两院院士大会上的讲话中又提出:“要大力发展奋力攀登的创新文化”,“共同建设创新文化”。

可见,对创新文化的认识经历了由创新到理论创新,再由理论创新到创新文化的嬗变。这已成为目前学术界和实业界极为关注和深入探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2.创新文化的内涵

关于创新文化内涵的解释,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

金吾伦指出,创新文化是指与创新相关的文化形态。它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是文化对创新的作用;二是如何营造一种有利于创新的文化氛围。这里所涉及的创新文化是指与创新有关的价值观、态度、信念等人文内涵。郭传杰认为,从功能上定义,创新文化是有利于催发创新动机、提升创新能力、维持创新活动的人文生态环境;从组成上界定,创新文化是在创新实践中产生并有利于创新活动的价值理念以及相应的行为规范和工作环境的多元复合。王汉林强调,创新文化主要指的是在技术领域内能激发人们进行自主创新的文化,通过创新文化来创新技术,其实质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陈依元则认为,创新文化是特指与创新实践相关的、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文化形态,它是以创新价值观为核心,包括主题创新文化、制度创新文化和环境创新文化三个层次的内涵。

综上几种理论,创新文化虽然有多种理解模式,但其核心内容是不变的,即追求变革,崇尚创新的价值观、制度规范与人文精神。创新文化是一种产生于创新实践,又服务于创新实践的文化,是以追求变革、崇尚创新为基本理念和价值取向的多种文化形态的总和。具体而言,这个“总和”又包括了创新制度文化、创新环境文化和创新精神文化三个层面。

三、基于航空型号研制项目特点的创新文化建设

基于航空型号研制项目高风险、高投入、高回报、时效性强、历时周期长等特点,并结合从事航空科研项目的知识性员工自身的一些特点,比如需求层次偏高、专业能力强、追求创新意识强等特点,创新文化的建设可以从创新制度文化、创新环境文化和创新精神文化三方面循序渐进的建设:

1.创新制度文化建设

创新制度文化既是人的意识与观念形成的反映,又是由一定的物的形式所构成,是塑造创新精神文化的主要机制和载体。航空工业创新制度文化是构建航空产业创新文化中相对“硬件”的部分,是同科研人员的生产、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主要包括航空型号研制管理制度的创新、科研人员参与制度创新、市场导向体制的创新、创新方法、考核奖惩制度的创新、风险应对体制创新、工艺操作规程的创新以及科研人员日常行为规范的创新等。航空工业的制度文化在初期一定程度上对科研人员的约束和鼓励是显而易见的,通过制度上的鼓励创新,才可能导致科研人员在“意识层面”的创新模式,进而为培养科研人员的创新精神做基础。

2.创新环境文化建设

航空型号研制的环境文化有两层含义,既包含有形的环境,即航空企业的建筑、生产环境、办公环境、员工餐饮娱乐环境等,又包含无形的环境,主要有企航空企业内部的人际关系、航空企业的员工精神面貌、航空企业的价值导向以及航空企业的经营风格、教育培训宣传等等。创新环境文化,就是基于航空企业有形的环境和无形的环境之上的创新文化体系,相对于创新制度文化而言,航空企业的创新环境文化则是从“软件”方面培养科研人员的创新精神,在航空型号研制项目的过程中,创新制度文化与创新环境文化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促进和推动作用,对于从事航空型号研制项目的科研知识性员工,具有非常显著的激励作用。

3.创新精神文化建设

创新精神文化在航空工业整个创新文化中处于核心地位,它是航空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受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意识形态影响而长期形成的一种精神成果和文化观念,主要包括航空企业创新思想、航空企业创新价值观、航空企业创新风貌以及开拓创新精神等。航空企业创新精神文化是构建航空工业创新文化的精髓和灵魂,在航空企业创新文化体系中具有核心价值,同时,航空企业创新精神文化又会反过来不断指导航空企业制度文化和航空企业环境文化的改革创新,三种创新文化会不断处于一种动态的发展过程中。

如果从人的意识层面来考虑,创新制度文化和创新环境文化的作用就是不断改变人们的注意,进而控制人的意识,使科研人员在“意识层面”建设创新精神文化,进而逐步深化,在“潜意识层面”建设科研人员的创新精神文化,随着创新文化建设的不断发展,科研人员自身觉悟和思想境界的不断提高,就有可能从“潜意识层面”的创新精神文化逐步发展到“超意识层面”的创新精神文化,达到创新文化建设的最高境界和最理想模式(关于意识层面的具体演变过程详见下述第4部分)。

四、从事航空型号研制项目的科研人才意识演变过程推论

人的意识、潜意识和超意识(也称无意识)理论最早由弗洛伊德提出,指人的心理主要由意识、潜意识和超意识组成。意识是一个包含多种概念的集合名词,普通心理学上的定义是:指人类以感觉、知觉、记忆和思维等心理活动,对自身的状态与外界环境变化的综合察觉。潜意识是指受意识的压抑,潜藏在意识层之下的情感、欲望和恐惧等经验,平时不被人所觉知。精神分析论认为,潜意识的本能欲望虽被压抑,但会通过其他活动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的心理和行为。而超意识是指人类对自身或外在环境变化无知觉的现象。

一般而言,意识、潜意识和超意识三者中,超意识是我们无法感知的,我们可以感知的只有意识和潜意识,但人能控制的只有自己的意识,而不能控制潜意识。弗洛伊德曾将人的心灵比喻为一座冰山,浮出水面的是少部分,代表意识;而埋藏在水面之下的大部分,则是潜意识;而冰山最下面的根基之处,则就是所谓的超意识。人的言行举止中,只有少部分是靠意识来控制的,其他大部分是由潜意识所主宰的。

意识的内容是我们平时可以直接意识到的东西,例如感受、念头、情绪、欲望、意象、冲动、记忆、期待、计划等等,总之是随着我们知觉焦点的改变,内涵也不断变化着。潜意识聚集了人类数百万年来的遗传基因层次的信息,它囊括了人类生存最重要的本能与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与宇宙法则,即人类过去所得到的所有最好的生存情报,都蕴藏在潜意识里,因此只要懂得开发这股与生俱来的能力,几乎没有实现不了的愿望。而潜意识的最高层就是超意识,当一个作家埋首疾书,灵感源源不绝,佳句连篇,字字珠玑,事后,连自己都很惊讶:“我怎么能写得这么好?简直如有神助。”这时,我们可以说,在那当下他接通了超意识,达到平常状态下所不能臻至的境地。

对于航空型号研制项目中的创新文化,我们可以在一开始有意的改变科研人员的注意和知觉焦点,进而控制科研人员的意识,让创新文化进入科研人员的意识层面;然后通过创新制度文化和创新环境文化的作用,使创新意识不断增强,不断改变科研人员的注意和知觉焦点,在日积月累潜移默化之中,就会将意识层面的创新文化转移到潜意识层面的创新文化,这时,科研人员的创新潜意识就会在不知不觉中主宰自身的行为举止,使创新不断融入到航空企业的日常生活之中,这时的创新将不再需要航空企业管理层作口头的号召和一些简单体制的鼓励,而变成科研人员一种自发的行为,而且科研人员会在工作的创新之中找到快乐和成就感;如果潜意识层面的创新文化继续深化,就会最终进入科研人员的超意识状态,这就会出现所谓的“灵感”、“奇迹”等诸多意想不到的现象发生,科研人员的创意想法和创意产品将进入“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无穷无尽的境界之中,我国航空工业的发展也将进入一个日臻完美的最佳理想阶段,将不再是被动的在国际竞争的“红海”领域中苦苦挣扎,而逐渐在新开发的一个又一个“蓝海”领域中创造最大的航空产业价值和综合社会价值。

五、总结

航空工业不仅是一项关乎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产业,更是影响到国家稳定与安全、国际地位变化与国家综合国力提升的重要产业。面对日益激烈的来自国际航空产业方面的挑战,我国的航空产业发展不仅要依靠先进的技术攻关与突破,更要在技术优先的同时注重创新文化的建设及创新人才的培养。针对航空型号研制项目中的特点,分别从创新制度文化建设、创新环境文化建设及创新精神文化建设三方面逐步深入的进行分析,并以从事航空科研项目的人才为根本,分别从意识层面、潜意识层面及超意识层面进行逐层分析与指导,对航空型号研制项目中创新文化的建设进行了较为详细和具体的分析,以期对我国的航空型号研制项目的发展有所指导和帮助。

参考文献:

[1]刘日韦.航空型号研制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研究[D]陕西:西北工业大学,2006.

[2]王立文,邓鹏,杜端甫. 我国航空项目管理的演变与发展[J].中国(首届)项目管理国际研讨会论文集,2002.

[3]白思俊.现代项目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4]阮长江,郭云涛. 航空型号研制项目管理初探[J].管理工程学报(增刊),2001(1).

[5]J.A.Schumpeter."The Process of Creative Destruction", in Capitalism, Socialism and Democracy, London: George Allen & Unvin,1942.

[6]路甬祥.学习理论,认清形势,把知识创新工程工作抓实抓好[J].中国科学院院刊,1998(6).

[7]叶育登,方立明,奚从清.试论创新文化及其主导范式[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5).

[8]金吾伦.创新文化及其内涵[N].光明日报,2004(3).

[9]郭传杰.深化创新文化建设,提升科技创新能力[J]. 中国科学院院刊,20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