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知识创新论文

时间:2023-03-21 17:04:24

导语:在知识创新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知识创新论文

第1篇

[关键词]工学结合 创新 设计模式

为了培养适应企业需求的高技能应用性人才,必须加快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以就业为导向,大力推进工学结合、勤工俭学。从2008年起,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自动化系不断进行教学改革,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方面不断实践和探索,尤其在电气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环节采取工学结合的方式进行了大胆创新与尝试。以这几年的实践来看,不但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而且为合作企业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一、毕业论文设计环节的创新模式

具体做法就是与株洲电气控制设备厂合作,在一个月的时间内,由系里专业教师和企业技术员负责对电气专业的学生进行GGD1-13进线柜、GGD1-06馈电柜、GGJ1-01C低压无功功率补偿柜的部分设计与制作安装三个课题的技术指导,学生通过在“学中做、做中学”来制作出实实在在的低压电气柜产品,并经性能测试达到合格要求。学生再把设计、制作的过程用论文的形式表述出来,通过答辩才算完成毕业论文设计环节。

二、创新模式的特色

该模式一实施就很受学生和企业的欢迎,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通过这几年的运作,发现该模式具有以下鲜明特色。

1.改革了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使之更加贴近现代高职教育理念。毕业论文设计从传统的在教室内由教师指导学生做课题,变成了在企业生产现场由学生亲自做具体电气产品的设计和制作,主要是通过实践磨练来培养学生的各种技能,不仅能增强实践能力,而且有利于学生学习书本上、课堂上学不到的“隐性知识”,实现了从传授理论知识为主向传授技能为主的转变;从追求学科的完整性向注重知识的实践性的转变;从介绍理论研究成果向介绍实践技术和经验为主的转变。

2.有利于实施个性化教学模式,方便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由于高职学生生源分布广,水平参差不齐,如果仍然沿用传统自然分班制的齐步走教学方式,就会遇到学生“一头吃不饱,而另一头吃不了”的教学难题,而个性化的分级教学正是化解这种两难问题的有效方法,它吸收了激励、竞争、动态管理等积极因素,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为他们提供了更大的个性发展空间,激发了其积极性和自觉性,改变了齐步走的教学方式,从而根除了“优等生吃不饱,差生吃不了”的现象,提高了教学效率和学习效果。创新的这一模式就方便实施个性化分级教学,因为这一模式有三个难易程度不同的电气柜的设计和制作,底子差的学生可选择一个容易的电气柜进行设计和制作,能力强的学生可选择难一点的一个或两个电气柜进行设计和制作,一个产品的设计和制作由3到5个学生组成一组来完成,每个成员都能根据能力和喜爱选择能够完成的任务,若有困难也能请教指导教师和能力强的学生来协助自己,直至完成毕业论文设计工作。

3.激化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了学习兴趣,改变了学习观念,变让我学为我要学。让学生对具体的电气产品根据所学理论知识和国家标准做设计,并亲自动手制作,使学生产生了极强的新奇感和挑战感,愿意不断主动学习、琢磨、钻研想方设法完成它。这一模式改变了传统的教学过程,从以往的学科知识和动作技能导向的教学过程转向为现代的职业活动和智力技能行动导向的教学过程,且采用行动导向的项目教学法,注重学生过程学习方法和学习绩效评价,给他们更多自学、动手、应用、表达、创作和合作的机会,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4.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心,勇敢面对就业。许多企业或公司招聘员工时,都要求必须具有实际工作经验,这正是高职院校毕业学生所缺乏的,因而就业竞争力不强。而该模式弥补这种不足,增长了学生的实际工作经验。学生通过一个月的努力,看到亲手制作的崭新、漂亮的电气柜,并得到教师和同学的认可时不仅心情激动,而且对自己拥有这样的实际能力和经历感到自豪。面对企业招聘时,就能心有底气从容应对,顺利被用人单位录用。

5.校企合作形成了良性循环,具有持续性。课堂设在企业里,企业建在学校中,以毕业论文设计为纽带,学校将课堂延伸到合作企业,选择企业产品的设计与制作为课题,专兼职教师和学生以双员身份共同完成设计和制作企业产品的全过程,在“做中教、教中产、做中学”实现教学、学习、生产与人才培养同步,师资质量与实训基地内涵建设跟毕业论文设计教学改革同步。这几年由学生制作的电气柜,很大一部分已经销售出去,从买方企业反馈的信息来看,电气柜性能优良运行正常,为合作企业创造了几万元的经济利润,在校企之间形成了互利互惠、合作愉快的良好氛围,为校企的持续合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总之,通过工学结合创新毕业论文设计环节的改革,真正形成了“专业+生产实训车间+师生员工”的专业建设特色,成功构建了电气专业以毕业论文设计为切入点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新模式,实现了校企合作双赢。

参考文献:

[1]韩伟平.论高职教育工学结合课程体系特征及创新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0,(3).

[2]刘畅,杨远芬.创新高职教育的办学特色[J].四川兵工学报,2008,(2).

[3](美)AC奥恩斯坦,(刘付诚译).美国教育学基础[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第2篇

日本学者野中郁次郎在1991年提出了经典的知识创造模型——SECI模型,描述了在一个组织内部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相互转化从而实现组织知识创新的过程。本文运用SECI模型,对软件开发团队的知识创新分析如下:

1.软件开发团队在社会化知识活动中的知识创新

软件开发团队中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隐性知识,而这些知识需要在与他人的交流中观察、感觉才能进行分享。由此,社会化模式通常是从设立一个互动的“范围”开始,在这个范围内促进成员经验和心智模式的分享。在软件开发团队中,社会化主要通过团队领导者积极的示范和指导、合理调整团队的结构,以及交叉培训等方式进行,以促进知识共享与创新。

2.软件开发团队在外化知识活动中的知识创新

外化(Externalization)过程是从个体的隐性知识到群体的显性知识的过程。由于外化从隐性知识创造出新的显性知识,所以它对知识创新至关重要。在软件开发团队中,外化过程一般由“对话或集体思考”开始,通过各种技术手段,将团队成员个人的隐性知识显性化,并融入到团队显性知识库中,以供整个团队利用。

3.软件开发团队在联结化知识活动中的知识创新

联结化(Combination)是从分离的显性知识到系统的显性知识的过程。软件开发团队中的管理者经常会收集不同来源的显性知识,并使用这些经过编辑的显性知识来创造新概念,另外,在开发工作中,也贯穿着知识的联结化活动。这个过程要求对团队内部的显性知识进行整合,在团队内部建立独特的知识系统,以便更好地整理团队内部的显性知识。

4.软件开发团队在内化知识活动中的知识创新

内化(Internalization)过程是从显性知识到成员个人的隐性知识的过程。在软件开发团队中,项目计划,以及开发过程中的错误、经验,都记录在各种各样的文档中,这些构成了团队的显性知识,但要想让团队成员合理地利用这些知识,只有成员们真正地消化、吸收,使其转化为自身的隐性知识。这一过程可以通过组织培训,使团队成员通过学习各种手册、文件,以及他人的经验,扩充自己的隐性知识,促进知识创新。

三、促进软件开发团队知识创新的措施

软件开发团队可采取以下措施促进知识创新:

1.构建学习型的软件开发团队

其中首先是要建设有利于知识分享与创新的团队文化,其次是通过各种信息技术手段为团队成员学习提供便利。文化从意识形态层面对知识型员工的行为产生影响,在组织中营造浓厚的尊重知识和共享知识的氛围,为知识创新提供了无形的拉力。一方面,要保证团队内部畅通的沟通渠道,另一方面,通过建立各种激励机制,促使作为知识发送方的团队成员在已形成的“Ba”中自愿地贡献出自己的知识。这样就达到全体成员都乐于参与知识共享,最终发展成知识共享型组织文化(即学习型团队)的目的,从而促进了团队知识社会化及外化活动。

2.建立团队知识库系统

这涉及到知识的外化和联结化活动,并且为内化提供了有利条件,主要可以借助以下信息技术:①文档管理技术。利用文档管理技术,坚强团队知识分享,促进团队知识创新。②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技术。这一技术通过将团队成员个人的隐性知识显性化,并融入到团队显性知识库中,为团队内部成员提供更多显性知识。

3.构建实践社区

在团队中构建实践社区,使团队成员在日常实践活动中相互影响,交流经验,就共同关注的问题进行探讨,共同解决问题,以便更好地挖掘隐性知识的价值。可借助信息技术,如知识协作技术,进行协同管理,通过建立内部网络,提供知识积累、交流的基本平台,其中对软件开发团队影响最大的是基于因特网这样的协作技术,包括电子邮件、短信服务、即时通信等网络交流工具,使各层级的成员都可以及时、方便地交流。

参考文献:

[1]IkujiroNonaka,RyokoToyama,NoboruKonno.SECI,BaandLeadership:AUnifiedModelofDynamicKnowledgeCreation.LongRangePlanning,2000(33):5-34

[2]魏国华:企业知识创新管理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4:1-55

[3]耿新彭留英:企业知识的分类、分布与转化机制研究——系统化视角下对SECI模型的一个扩展.管理科

[摘要]本文分析了软件开发团队在社会化知识活动、外化知识活动、联结化知识活动,以及内化知识活动中的知识创新,提出了促进软件开发团队知识创新的措施。

第3篇

摘要:文章重点介绍了隐性知识管理和知识主体管理两个方面,并以明基企业管理实践为基础对知识管理的方法进行了介绍。知识管理成为了企业增值和获得可持续性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隐性知识的管理更成为了管理的核心内容。

关键词:知识管理;隐性知识;显性知识;明基企业

知识作为企业的智力资本,已成为经济发展中的第一战略资源,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管理模式﹑管理理论和实践。如果说诞生在美国的“泰勒制”引发了企业管理的“第一次革命”,那么在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之时,全球的企业管理将迎来以“人性化”的知识管理为标志的“第”。知识按表述方法可以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两大类,其中对于隐形知识的管理成为了企业持续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源泉,也是企业成长和创新成功的关键。因而,加强企业知识管理,将成为知识经济时代下企业管理的重要课题,作为一种崭新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模式,知识管理正成为学术界和企业界研究的热门前沿。

一﹑引入性思考:知识与知识管理

很久以来,知识一直是哲学家最为关注的概念之一,因此也出现了从不同角度对知识的定义,中国国家技术领导小组办公室把“知识经济”中的知识定义为:经过人的思维整理过的信息﹑数据﹑形象﹑意象﹑价值标准以及社会的其他符号化产物,不仅包括科学技术知识,还包括人文社会知识,商业活动﹑日常活动和工作中的经验和知识,人们获得﹑运用和创造知识的知识,以及面临问题作出判断和提出解决方法的知识。对企业来说,知识包括企业所拥有的技术和专利﹑生产运营模式﹑企业组织结构﹑经营战略﹑企业决策风险偏好和员工所用有的经验和创新能力等等。知识不同于数据和信息,是人类实践经验的总结,具有主观性、无形性、创造性、累积性的特点。

目前,对知识最基本的分类是将其分为显形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是指能够用严格的数据﹑公理﹑文字等符号表达出来,易于存储﹑交流和共享的知识,它存放在各种文献中(如报告﹑手册﹑专利﹑图形﹑软件等),显性知识从数据类型的区分上又可以分为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我们平时接触到的财务系统——ERP系统上面的数据﹑专利﹑软件等属于结构化数据,而像会议记录、研究报告等文档,属于信息范畴;隐性知识则是高的个性化的﹑难以格式化的﹑通过直接面对面的交流和共享的知识,它存在与企业员工的大脑中,如经验﹑技巧﹑体会等。从定义我们可以明显看出二者的区别:显性知识的获取是间接的,它必须通过编码和解码,并内化为隐性知识,而隐性知识的交流是直接有效的,但其传播效率极低;显性知识的管理策略采用的是“人到文档”的方式,知识被创造出来后,经过编辑成为独立于其创造者的知识,通过间接的方式进行传播并被重复利用,而隐性知识的管理强调的是个人之间的对话,知识的共享是通过“人到人”的方式进行,通过与拥有相应知识的人进行直接接触实现知识的共享和传播。

知识管理的研究是从对知识的研究开始的。知识管理的概念从狭义上来说可以认为是对知识本身的管理,包括对知识的创造﹑获取﹑加工﹑存储﹑传播﹑和应用的管理。而广义的知识管理不仅包括对知识进行管理,还包括对与知识有关的各种资源和无形资产的管理,涉及知识组织﹑知识设备﹑知识活动﹑知识人员的全方位和全过程的管理。一般来说,从广义的角度来理解企业知识管理更为贴切。知识管理按照知识的形态可以分为隐性知识管理和显性知识管理;按照知识的载体分为知识客体的管理和知识主体的管理。在这两种不同的分类方法中,其中的隐性知识的管理和知识主体的管理成为了当今企业成功和发展的关键,越来越受到重视。

二﹑知识管理的核心:隐性知识管理

从上述定义和区别我们可以看出,专利﹑软件等显性知识虽然对企业的成功也很重要,但是在如今科学技术已趋发展成熟的竞争经济时代,很容易被其他企业复制并且迅速得到传播,企业不再能够单纯地依靠专利等技术优势来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如在韩国世韩公司率先研发推广音频mp3播放起后,帝盟(Diamond)﹑爱华等公司也迅速的推出了相应的产品,而如今出现了成百上千的不同的品牌并且在mp3技术基础上研发出功能更齐全的mp4﹑mp5播放器;英特尔公司花了10亿美元,用了1年多的时间创造了486微机,而Cyrix公司在大约18个月的时间里使用1000万美元就克隆出了同样的微机。那么,如何才能让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长存呢?针对这个问题,越来越多的管理者把目光转向了企业内部隐性知识的管理。根据硅谷研究者克里斯托弗·梅耶的论证隐性知识对于有效竞争来说有如下意义:创造性经营绝大部分是隐性知识作用的结果;当显性知识已融于生产和服务,戏剧性地降低任意行业竞争所需的基础设施成本时,几乎所有的人都可以成为有效竞争者,成功的关键在于经营实践等隐性知识的运用。归根结底,一个企业的核心资产应该是隐性知识的有效利用。

那么,企业应该如何利用所拥有的隐性知识?主要有两种知识的转化模式:一是隐性知识的共同化。藉由经验或心得的分享,达到创新隐性知识的过程。个人可以不用透过书面信息而自他人处获得内隐知识,如学徒的学习往往是透过观察﹑模仿与练习而来。二是隐性知识显性化。将隐性知识藉由结构行的概念化,明白呈现为外显知识的过程。内隐的知识可透过隐喻﹑模拟﹑观念﹑假设和模式表达出来,如新产品的创造过程。

对于企业来说,前者可以当成是隐性知识传播和扩散过程,而后者则是隐性知识的具体应用;前者是隐性知识在企业内部人员中的横向传播,而后者则是隐性知识在企业经营运作中的纵向渗透;通过前者不断形成企业独特的企业文化,后者是企业创新的源泉。两者都能使企业在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但是隐性知识的显性化更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来源,如在国内外多年存在的对微软的声讨浪潮中,大部分人攻击微软只会模仿他人的技术而不会创新,但他们没有意识到,真正造就微软成功的并不是它所复制的显性知识,而是它的隐性知识,即其企业文化和经营理念,以及它把隐性核心因素转变为显性的能力,这虽然不是技术创新,但是企业理念的创新。

三﹑知识主体管理:企业员工的管理

作为知识的主体,尤其是作为企业隐性知识的拥有者,企业员工素质成为了企业成功的一张王牌。安德鲁·卡内基说过:企业拥有的唯一不可替代的资本就是员工的知识和能力。这一资本的生产力取决于人们如何有效地将其能力与那些能够利用能力的人共享,企业也应该建立并且逐渐完善知识经济条件下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这也是知识管理的关键所在。

第一,企业成为个体知识整合的场所。知识的创新是最复杂的增值方式,也是形成核心竞争力关键的资源和输入,它的竞争优势的寿命依赖于这种能力的不可模仿性。组织的知识整合能力越强,就会产生更高的限制性,既难以复制,也难以得出其中的因果联系。从知识的角度,可以将企业看成是生产知识和提供知识服务的组织,由于其为个体们整合各自的专业知识提供了场所,也为个体间的交流于合作提供了条件。

第二,企业重视培养知识型员工。存在于书本﹑数据库﹑固定的软件程序等中的数字化信息存在一个本质的不足,即无法自动更新﹑自动创新,只有员工的头脑通过对已有知识的利用﹑合理配置来整合出新的知识,因此,如何合理的使用知识型员工如何有效的激励知识型员工使其发挥最大的创造力,成为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

第三,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可以促进知识创新。每个个体的知识结构是具有高度差异性的,不同的知识个体在一起交流﹑争论,能够产生知识的“创造性摩擦”,或者说是一种“创造性混乱”,这是企业创新的来源。

四﹑具体案例:明基集团

IT行业是人才高速流动的行业,企业不能奢望自己培养出的人才一辈子留为己用;较高的专业知识要求,又注定了该行业员工离职给企业造成的成本很高。在这种情况下,明基集团采取了最务实的做法:让人才在职时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在离职的时候把项目所需的技术、累积的经验、资讯与知识成果留下即可。

(一)欲善其事先利其器

明基拥有一个强大的内部局域网——知识管理体系(KM体系)供员工交流学习。明基把内部最新的产品知识、经销商培训的过程以及成功的方法,复制在知识管理系统的某一个目录上,而分公司的销售人员则把自己的工作心得、经验放在该目录中,以便共享。KM体系也对公司的业务流程、工作入门指南、企业文化等均有详细的介绍,甚至包括对本地风土人情的接受。通过该体系,可以帮助新员工快速进入工作状态,提高工作效率。平时的工作报告也是通过KM系统上传到公司资料库,再转交管理层,相当于对工作的实时记录。明基公司的这种做法无疑是为隐性知识的共享提供一个高效率的平台。

(二)人走茶不凉

员工每进行一项工作,创造一些价值,明基都要求其把知识通过KM体系分享出来,这就等于把其的脑袋留住,然后再鼓励他创造更多的价值,继续学习。现在,明基的员工已经把知识分享作为习惯。知识管理体系建立、健全后,弥补了大多数员工的流失对公司造成的无形损失,并把这种损失降到最低。而且这种在公司内部形成的学习氛围和分享氛围,使任何新进员工可以融入公司,创造价值。五﹑总结

在完善知识管理体系﹑加强对隐性知识的开发利用﹑缩短隐性知识显性化周期﹑建立有效的人力资源培养和激励机制﹑鼓励创新等方面都给予了高度的重视,这也是企业应对知识竞争的最适反应。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企业要想生存,必须依靠知识,必须依靠人。

参考文献:

1、徐蕾.基于核心力的企业知识管理研究[J].企业活力——管理理论,2007(11).

2、侯筱蓉.企业隐性知识管理方法概述[J].现代情报,2007(4).

3、吴晓波.隐性知识显性化与技术创新绩效实证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7(12).

第4篇

图书馆经济效益,是指图书馆活动的劳动消耗与图书馆活动的劳动成果之比,是以社会及其用户的要求得到满足的程度作为价值标准,对图书馆活动的劳动实效做出的评价。

1、图书馆经济效益的特点

首先,图书馆经济效益具有一定的社会性。图书馆经济效益的内在要求就是实现图书馆员劳动成果在质量与数量上的统一;实现图书馆活动的经济性与社会性的统一。图书馆经济效益是借助于劳动消耗与劳动成果之比表现出来的,是具有经济性质的,但图书馆经济效益又必须通过其劳动成果与社会实效的对比关系加以检验,这种检验就决定了图书馆经济效益具有社会性的特点。其次,图书馆经济效益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图书馆的经济效益不是通过直接创造价值来实现,而是通过投入与产出及其实效的比较显示的,它不完全体现在图书馆活动及其自身收益中,而更多地蕴含于社会用户利用图书馆文献信息而产生的效益之中。第三,图书馆经济效益具有复杂性。图书馆在为用户提供信息服务的同时,不但将使用价值,也将自身的价值连同提供的资料一起转移到了用户身上,使用户劳动力的价值有所提高,增强了创造价值的能力。但其价值并不直接表现在商品中,而是凝结在利用图书馆的商品生产者或劳动者身上。因而,图书馆工作过程细致、复杂,难于检测,不易为人所了解。所以说,制约图书馆经济效益的因素非常复杂,既有人的因素,又有物的因素;既有内部因素,又有外部因素。

2、图书馆应加强经济效益的研究

图书馆经济学就是以图书馆活动中的经济现象为研究对象,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背景,研究图书馆信息资源的经济价值,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中的经济效益以及行政管理的效益问题,目的就是追求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的最佳经济效益。

图书馆在获得广泛的社会效益的同时,也应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图书馆应正确处理追求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两者的关系。尽量扬其长而避其短,以适当方式使两者达到完美的统一,成为和谐的统一体“从而做到既要社会效益,同时又尽可能地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图书馆追求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是相辅相成的。图书馆在追求社会效益的同时,也间接地给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经济效益也会带来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是社会效益赖以实现的物质基础。所以说,深入研究图书馆经济效益这一课题,本身就是“市场经济的要求,图书馆事业只有顺应市场经济的规律,产生利润———经济效益即解放生产力。图书馆实现了最大化的经济效益,才能凸现图书馆的社会效益,也为图书馆事业本身积累资金”。这样既有利于纠正图书馆界普遍存在的只讲投入、不讲产出,只讲社会效益、不讲经济效益的偏向,也保证了图书馆在追求在社会效益的基础上,其经济效益也达到了最大化,进一步提升了图书馆事业的综合效益。

第5篇

目前各类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招收的学生大多缺乏深厚的艺术功底,许多学生是在高中阶段经过短时间“填鸭式”的集训考入高校,很难适应大学阶段的艺术专业学习,专业课程学习的创意、创新更无从谈及,其次,学生大多由于长期处于依赖老师教什么就学什么的教学模式下,已形成了老师怎么教就怎么学的思维定势。在标志设计课程中,学生缺乏创作灵感和激情,为了完成作业一味地模仿,甚至抄袭现成的标志作品,这也是现在许多艺术专业学生作业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除了现有招生制度、学习方法给艺术教育带来的不良影响之外,学生学习中出现的这些情况,我们的任课老师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在标志设计课程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不注重自身教学水平的提高,忽视了对学生专业基础情况的了解,缺乏对先进教学理念的学习研究,还是习惯于采用“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方法,考核中注重最后的设计结果,不关心学生创意构思的整个设计过程,这样的教学方式既束缚了学生学习能力,也压制了学生学习兴趣,很大程度上扼杀了学生创新的想象力和原动力。同时,高校现有的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体系也制约了学生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的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很多都是参照本科院校的标准制定,大量的理论课时挤压了原本就少得可怜的实践课时,专业课程设置重点不突出,主次不分明,对专业课程都是以单一的考核标准来要求,只要按标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交差了事,对学生学习的情况和完成作业过程缺乏系统的考核和评价,陈旧、教条的教学体系仍然大行其道,让标志设计成为一门“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课程。

二、加强标志设计创新性教学的措施分析

如何解决标志设计课程教学中出现的这些问题,以及我们如何在艺术专业教育中,实施和推进创新性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已经成为每个艺术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课题。事实上,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创新意识、意志毅力等个性品质的培养,若没有这些基本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就难以得到激发与提高。我们可以针对这些问题,通过研究创新性教育的内涵和作用,在标志设计课程中开展创新性教学,推动教学模式和教育体制改革,为培养艺术专业创新型人才,全面推进创新性教育创造条件。

1、研究创新性教育内涵,发挥创新性教育作用

创新性教育是依据创造学的理论、方法并将其运用于教育实践,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和造就创新型人才的新型教育。因此凡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增长其创新能力,开展创新活动而进行的教育都可视为创新性教育。我们要通过研究创新性教育的内涵,充分发挥创新性教育作用,培养更多符合艺术专业需求的创新型人才。

2、推动教学模式和教育体制改革,为全面推进创新性教育创造条件

我们要明确标志设计这门课程在艺术专业课程中的重要性和代表性,通过在课程教学中开展创新性教学的研究,进而影响和推动整个艺术专业课程的改革与创新。我们高校在艺术设计专业的招生制度、教学模式和考核体系等方面进行探索性的改革,教学中要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改变教学模式和授课方式,把学生被动的听课,转变成主动学习,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入手,积极改进教育教学方式,实现技能水平和创新能力的全面提高,因此,我们在标志设计课程中应该更加重视贯彻创新性教学。

3、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实现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教师作为标志设计课程的主导者,必须认识到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标志设计课程中的重要性,把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通过各种有利于创新能力培养和提高的教学方法,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创新意识,老师要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认真制定科学合理的授课计划,把理论和实践部分合理穿插,引用学生耳熟能详的经典标志进行案例分析,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参与互动交流,从开发学生比较熟悉或能够把控的项目命题入手,指导学生了解标志设计的前期调研、资料收集、初步设计、方案修改、标志应用等设计流程。教师从课堂的主导者转变为引导者,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式教学及课堂讲评教学,积极引导学生参与体验与创新实践,重视标志的整个设计过程,淡化单纯追求标志设计最终方案的完美,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在创新能力方面的潜能。通过教学方式和内容的创新,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欣赏水平和学习能力,实现技能水平和创新能力的全面提高。

三、结语

第6篇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 语文 改革创新 措施

当前,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正向纵深发展。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必然要把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放在重中之重的突出地位,这是不容置疑的。作为高职院校的语文课在这场大改革中是不是只能面临着披改掉的厄运?如果高职院校语文课还有存在的必要,那么,高职院校的语文课应该进行怎样的改革才能适应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这是我们每一个从事语文教学工作的教师和教育教学管理人员应当思考与研究的问题。

一、高职语文教学改革的目标

高职语文是不是应该从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中出局?我们认为高职语文在高职人才培养过程中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其他课程无祛替代的。从高职学生目前的语文基础和语文能力看,语文学习并不是可有可无的。有相当数量的高职生对语文这门工具没有很好地掌握,许多学生连申请书、求职信这类常用的应用文都不会写,要么是格式不当,要么是错别字连篇.说起话来要么是词不达意,要么是胆怯害羞不敢表达。从高职学生人文素质的现状看.语文学习也是必不可少的。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知之甚少.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看,语文教学承担着作常重要的任务。高职院校培养学生其有综合职业能力的同时,还要求学生全面素质得以提升。因为我们培养的对象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不是制造机器。培养学生全面素质的提升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需要。由此可见,语文教学在高职人才培养中是十分重要的。但是,高职语文教学的现状也确实不是令人满意的。教材缺乏高职的针对性,课堂缺乏“生气.和“活力’。从严格意义上进,目前的高职语文教学没有很好地实现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和提升学生人文素质的目标。因此高职语文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

高职语文教学改革的目标要与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统一起来。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生产和服务第一线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高级实用型人才,。这一目标应当是高职院校所有课程为之努力并实现的目标,高职语文也不例外。因此,高职语文教学改革要围绕这一目标展开.通过高职语文的教学改革要达到贴近学生学而能用的效果,要达到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质的良好效果。

二、高职语文教学改革的措施

目前,高职语文教学改革的难点很多,有教材的改革;有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有教学手段的更新,有强化师资队伍建设等等方面.但是,笔者认为,当前高职语文教学改革面临一个不容忽视的难点是语文教学课时被大t削减甚至被取缔。正像有的语文老师所说的,学者专家们提出的这样、那样的改革设想我们都能接受,而现在的问题是语文老师无课可上,高职语文改革的平台也不复存在了,怎么改革?语文老师提出的这个问百不无道理。从当前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看特别是高职学制有可能由三年压缩为两年即使是三年学制大多数高职院校采用的也是2十1摸式。因此.各所高职院校不可能安排一定数且的语文教学课时。这是不可回避的事实。在这样的一种情况下,高职语文如何改革?高职语文教学改革的出路在那里面对这些问题,我们不能拘囿于课堂教学的层面来谈高职语文教学改革,那样是没有出路的。我们应当另辟蹊径.从更广阔的层面上来思考高职语文教学改革。

1.高职语文教学理念的更新。在传统的语文教学观的影响下,语文教学的载体就是课堂,这被人们认为是天经地义的。而现实情况是课堂给语文老师的机会逐渐减少了,甚至没有了.传统意义的课堂没有了,语文教学还有没有新的载体?因此,我们要构建一种“大课堂,的理念。除了传统课堂之外,还有更多更大的“课堂’为广大语文老师提供了奉献智慧、施展才华的舞台。例如,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话动,学生的实训、实习活动,等等。语文老师参与其中,必将能够发挥重耍作用,语文老师对高职语文教学理念的更新,对于探化高职教肯教学改革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2.高职语文教学改革新机制的构建。高职语文教学改革是需要一个平台的,如果缺少了一个改革的平台,高职语文教学的改革便无从谈起,高眼语文课件不像现代企业淘汰落后生产工艺那样可以淘汰出局,高职语文在高职教育的链条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环.作为高职院校的决策者、管理者应当为高职语文教学改革搭建起一个平台,这个平台应该是建立在“大课堂,理念下的平台。因此,需要构建高职语文教学改革的新机制。这种新机制应当包括平台机制、教学管理机制、考评机市、激励机制等。平台机制就是要确定高职语文教学的形式,这种形式不是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而应当是语文教学与学生的第二课堂活动相结合,与学生的实训、实习活动相结合。教学管理机制应当是设计符合高等职业教育特点的高职语文的教学大纲,确定教学内容和方法.考评机制应当是确定对老师教学效果的考评和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考评。激励机制应当对语文老师工作量结算报酬做出规定,制订语文老师业绩的奖励办法。在一种全新教学模式下,语文教师的劳动再不是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如果不能制订出符合教师劳动特点的计酬办法,很难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第7篇

关键词:事业单位改革养老保障制度创新

目前,机关事业单位仍然执行传统的离退休制度,离退休费由财政或者单位负担,而农村基本以家庭养老为主,还没有形成一个普遍性的社会养老制度,这种传统的社会养老保障模式,在合法性与合理性上无疑都有所失当。从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获悉,2008年,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加快推进,全国有17个省份实现了省级统筹。根据国家事业单位改革要求,必须实现传统的养老保障模式到现代养老保障模式的转型,因此,实现以人为本养老保障模式的制度创新显得尤为重要。

一、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

逐步做实个人账户向部分积累制过渡,是符合我国现阶段实际的最优选择,“一般来说,现收现付和基金积累适当结合应该是最优的体系”,“部分基金积累可能是使保险收入在长期内实现最大化的最优办法”。在付出成本尽可能小的情况下做实个人账户,有三个有效途径。

1、分类实施。在推进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社会保障试点的基础上,对于养老保险基金结余较大、地方财政实力强且不需要中央财政补助的经济发达地区,可以先行一步,鼓励这些地区做实个人账户,尽早形成可运营的基金积累。其他地区逐步渐次推进。

2、逐步做实。一是在全面做实个人账户之前,可先将社会统筹基金和个人账户基金在管理制度上“统、账”分开。企业缴费全部纳入社会统筹部分,个人账户规模统一为本人缴费工资的8%。个人账户基金的多少,取决于个人缴费额和个人账户基金收益。个人账户只能用于参保人员养老,不能提前支取。参保人跨地区流动可以转移养老保险关系和个人账户储存额,参保人员死亡,个人账户基金可以继承,从而为做实个人账户奠定基础。二是对需要各级财政补助的地区,根据基金承受能力,采取从5%左右起步、逐步做实的办法稳妥实施,补助资金由中央和地方财政共同负担。三是锁定“空账”,现时起步。对已经形成的个人账户空账运行部分不再弥补做实,锁定本金,仍然按照老办法记载名义利息,在本人退休时通过养老金发放逐年偿还。

3、梯次推进。已经做实的个人账户资金形成了积淀,如果把这部分资金用好用活,可以有效解决做实账户的近期财政压力问题。就全国而言,做实个人账户的资金压力主要在中央财政。由于中央财政对第一批做实账户地区的财政补助资金已经进入了预算盘子,不再成为新增支出压力。个人账户做实后形成的基金除一部分投入资本市场运营外,大部分仍然以储蓄存款形式存在。这样,国家可以发行社会保障专项国债,特许个人账户基金购买,再用专项国债资金继续支持对第二批做实账户地区所需要的补助资金,并依次逐年滚动。据测算,仅首批做实个人账户的辽宁省就已经形成了80多亿元的基金积累。个人账户基金支出具有分散的特点,为把国债逐步分摊到各年的财政预算中消化创造了条件,一般不存在偿付风险。只要灵活调度基金,既可以分散当期资金压力,又达到了实现“名义账户”向“实体基金账户”转变的目的。

二、改革养老金计发办法,强化激励和约束机制

1、改变个人账户养老金按固定的退休人员平均余命。目前,我国退休人员平均年龄与人均预期寿命之间相差17年,这意味着绝大多数退休人员个人账户养老金都要从统筹基金透支。随着生活保健水平提高,人的寿命还将延长,透支现象愈加严重,而且制度本身也起着刺激提前退休的作用。这次改革实行个人账户养老金发放标准由个人账户基金额除以本人计发月数所得。国家统一制定退休年龄与预期寿命相关的“个人账户养老金计发月数表”,退休年龄越小,计发月数越多,反之亦然。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扼制透支和提前退休的倾向。

2、改革基础养老金按固定比例发放的办法,注重体现激励机制。原办法规定个人缴费累计满15年,就可以领到职工平均工资20%的基础养老金。缴费年限与基础养老金水平脱节,多缴费不能多得,不仅影响人们的缴费积极性,而且在制度上留下达到最低年限就中断缴费、逃避义务的漏洞。基础养老金的基数由当地职工平均工资和本人指数化平均工资的平均值决定,前者体现了社会公平,后者体现了个人的收入水平差别及缴费贡献,从而把公平和效率有机结合起来。

3、妥善解决新旧办法的过渡问题。对“中人”(《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实施前参加工作、本决定实施后退休的参保人员属于“中人”)在发给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的同时,再发给过渡性养老金。决定过渡性养老金的标准的因素为职工平均工资、本人平均缴费工资指数、个人在建立养老保险个人账户之前的视同缴费年限(工龄)以及过渡系数。设立计发办法改革过渡期,通过5年左右的时间实现新老办法平稳衔接。

三、建立科学的养老金增长机制

1、适时推迟退休年龄,控制养老金支出总量过快增长。退休年龄大小与养老金支出总量增长成正比,与人均增长水平成反比。我国现行偏低的退休年龄规定已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和社会保障制度模式转轨的需要,特别是受利益驱动和企业调整改组影响使得许多职工选择提前退休。应当首先用10年时间将中国职工退休年龄延迟到男65岁,女60岁,接近于世界职工正常退休年龄的平均水平。其次,将从事特殊工种和因病提前退休政策改变为企业内部退养政策。少数特殊工种职工因职业原因或者因疾病不能继续工作,可以提前退出工作岗位,由企业按规定发放生活费并继续缴纳社会保险费,把提前“退养”与领取养老金分开,待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再进入领取养老金的行列。

2、保持合理的替代率。养老保险的替代率是评价养老金增长水平是否合理的重要指标,具体是指退休人员得到的养老金相当于在职职工工资的比率。如何使替代率达到一个合理水平,应当把握以下几点。一是替代率的确定要以当地的一般生活水平为参照系。二是根据不同地区职工收入的差别,替代率应确定在一个区间内,而不是单一指标。退休人员与在职职工相比,减少了个人所得税、各项社会保障费、劳动力教育培训费用以及法定抚养义务等开支,但同时又增加了医疗保健费用的支出。综合收支变化和劳动贡献的因素,把全国替代率区间定为60-70%是比较可行的。收入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地区应控制在60%左右,收入水平相当或者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地区应控制在70%左右。三是使用计算替代率的基数指标应当统一为“在职职工平均工资”,减少不确定因素对替代率的影响。

3、养老金增长要考虑物价增长和工资增长的综合因素。过去养老金增长主要与在职职工工资增长挂钩,这样虽然能够直接参与社会经济发展成果的分配,但却造成养老金支出的巨大压力,而且形成了收入攀比机制。工资是与经济效益相联系的,养老金与工资增长挂钩,显然不利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养老金增长应主要考虑依据消费价格指数的变化而调整,同时兼顾职工工资增长因素,适度分享社会进步的成果。特别对于退休时期早、养老金水平相对较低人员在调整养老金水平时应给予适当倾斜。

四、建立健全企业年金制度和个人养老储蓄计划

多层次的养老保险模式是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模式的重要特点,也是事业单位养老模式改革的主要目标。

1、积极发展企业年金制度。企业年金制度是指企业及其职工在依法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上,自愿筹资建立的补充养老保险制度。我国企业年金制度采取自愿原则,建立企业年金的企业一般应具备三个条件: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并按时足额缴费;经济效益状况良好,具有一定的经济负担能力;建立了企业福利集体协商机制,有健全的民主管理制度。建立企业年金可以考虑将目前由企业承担的各种统筹外项目归并到年金之中并形成制度,既解决了这个困扰企业多年的难题,又使得退休人员不至于因企业管理经营制度变化而影响既得利益。企业年金实行完全积累,采用个人账户方式进行管理。企业年金实行缴费确定型模式,具体的缴费方式可以有多种组合。可以由企业和职工共同承担,也可以由企业全部承担,分担比例通过协商确定。

2、建立个人养老储蓄计划。这项储蓄计划应与一般储蓄不同。一是限额定期。养老储蓄作为基本养老金的补充,额度不能过大,一般可按当期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水平的1/3或1/2,乘以10年的总额为上限。这项储蓄应为长期存款,一般在退休时或退休前死亡时才可以支取本息。二是给予减免利息税优惠,提前支取则不能享受这个优惠。三是参加人员应属于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员并履行缴费义务,采取自愿加入原则。养老储蓄计划一方面作为养老金的补充形式增强了劳动者自我保障能力,另一方面又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长期稳定的资金来源,也是世界各国养老保险改革的重要举措。:

3、逐步提高养老保险的统筹层次。我国人口众多,地区发展不平衡,目前还不具备完全实行全国统筹的条件和基础。应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逐步提高养老保险统筹层次。第一步要推进养老保险省级统筹。争取在短时间内,在一省范围内,实现养老保险基金统一征缴、统一管理、统一调度。把养老保险企业缴费比例和计发办法一致起来。设立调剂金,加强省级基金在区域内横向调度使用的力度。对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实行省级垂直管理,防止在养老保险政策上各行其是。对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基金进行统一运营,保证基金安全。同时注意落实地方政府的责任,实行定额补助,自求平衡,确保发放的机制,避免形成依赖倾向。第二步要向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过渡。用10或更长一些时间,实现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在更大的范围内体现养老保险的公平性,但是全国统筹不等于一个标准,应当根据各地收入水平和消费价格水平的差距,执行若干个区域标准。

【参考文献】

[1]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际合作司和国际劳工与信息研究所:世界劳动保障[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1.

[2]孙炳耀:当代英国瑞典社会保障制度[M].法律出版社,2000.

[3]和春雷:社会保障制度的国际比较[M].法律出版社,2000.

第8篇

一、我国债券市场现状

目前,我国债券市场已走过了20多年的发展历程。2001年银行间债券市场交易额达41000亿元,市场成员上升到700家。从纵向比较来看,债券市场规模不断增加,市场交易规则日趋完善,债券托管体系和交易体系等基础建设不断加快,市场化程度显著提高。

纵观国外成熟的资本市场体系,债券市场与股票市场是并驾齐驱的。2001年,美国的股票市值占GDP的168%,债券相当于143%;另据统计,全球债券相当于GDP的95%。而我国2001年末债券总值仅相当于GDP的29%。美国发行了3.1万亿美元的政府债券,公司债券达3.4万亿美元,资产证券化债券是2.7万亿美元,公司债券总和大大超过了政府发行的债券,且当年发行的公司债券是同期股票金额的16倍,占主要地位的是公司债券。而在我国,2001年发行国债约4884亿元人民币,公司债券总发行量却不足400亿元人民币。因此,不论是从资本市场上债市与股市的关系看,还是从企业的资本结构看,债券市场尤其是公司债券在我国资本市场发展过程中都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但是,由于市场约束和制度方面的原因,我国债券市场尤其是公司债券无论是在规模、品种,还是在市场的发育程度方面,都与发达国家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即使同我国迅速发展的股票市场相比,债券市场也显得较为低迷,一直是我国资本市场的一条“短腿”。

二、影响我国债券市场发展的原因

(一)制度性因素是导致债券市场发展滞后的首要原因

一方面债券发行制度不尽合理。金融债券、企业债券的发行实行多部门审批制,既增加了发行成本,又助长了政府审批中的寻租行为;在债券品种方面,重国债轻企业债券;债券发行还存在随意性、品种的单调性、对外的封闭性等问题。另外债券交易制度不合理。由于债券发行主体存在信誉级别、类别、发行和流通范围等方面的不同,债券所需的托管服务和交易方式(询价或电脑撮合)必然不同,目前分层次的债券托管体系和立体式的债券交易服务网络亟待加强和完善。此外,缺乏便捷有效的债券市场结算服务系统也制约了债券市场的发展。

(二)企业债券信誉不佳,直接导致企业债券发展严重滞后

对于急需扩大融资渠道的众多企业来说,企业债券无疑是个有力工具,但是由于1992年前后一些地方滥发企业债券,出现一些企业债券到期不能兑付的现象,严重损害了企业债券的信誉。90年代中期,中国的百姓在购买由银行代售的一些企业债券后,由于这些企业本身无到期偿还债务的能力,产生了不少社会问题。另外,我国真正具有发行中、长期企业债券资格的公司还太少,如果完全放开企业债券市场,风险会更大。基于以上认识,1992年后企业债券市场受到严格控制。

(三)市场交易主体和交易工具单一

目前,银行间债券市场的交易主体主要是金融机构,非金融机构现在还难以进入这个市场,商业银行仍作为我国债券市场的主要投资人,债券市场的覆盖面受到限制。债券市场的交易工具单一,不能满足多层次投资者的不同需求,券种单一(主要是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期限也单一(主要是长期债,很少有短期债)。

(四)债券流动性较低

我国债券二级市场由银行间市场和交易所市场组成。由于缺乏统一的托管、清算、结算系统,两个市场处于分割状态,突出表现在两个市场的国债不能自由转托管。由于交易所吸纳国债的能力有限,银行间市场流动性又差,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我国国债市场的进一步发展,既不利于降低国债筹资的成本和风险,也不利于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协调发展。

(五)信用评级中介机构发展滞后,债券市场缺乏诚信

缺乏公正的信用评级中介机构是制约债券市场未来发展的又一主要问题,而且这一问题随着债券投资人范围的扩大已日益突出。目前,国内具备债券评级资格并真正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机构只有9家,权威的资信评级机构很少。而国外著名评级机构由于不熟悉我国国情、缺乏中国企业数据库等原因,尚未涉足国内评级市场。再加上我国信用制度不够完善,企业对资信评级的潜在意愿不强,以及评级机构评出的资信等级本身缺乏公信,难以为市场所接受。

(六)市场纪律不严肃,影响了债券市场的发展

分析债券市场发展的教训,市场纪律不严肃,是造成债券市场投机盛行、出现系统风险、作假欺诈、拖欠债券兑付等现象的重要原因。

三、发展债券市场的建议

(一)以制度创新推动债券市场的发展

第一,在发行制度方面,尝试市场化改革,依据宏观经济指标及其变动来决定债券发行的规模、节奏和种类。建议企业债券发行由审批制向核准制过渡,改变企业债券发行量和利率水平由政府决定的状况,以便使各发行主体的信用差别得到显示,提高企业债券应有的供给弹性和价格需求弹性。第二,在会计准则方面,建立与国际接轨的会计准则,判别优质债券和垃圾债券,提高投资者的信心。第三,在债券评级上,我国评级机构尚不够成熟,因此引进境外著名债券评级机构,为投资者选择投资工具提供基本的评价基准。第四,在规避风险方面,严肃财经纪律,形成对公司发行债券的硬约束,降低违约风险。第五,在投资主体培育上,大力培育那些资金运用原则与债券相适应的保险公司、社会保障基金和住房基金等机构投资者,同时实行债券市场的做市商制度,选择那些信誉较好、实力较强的国债或其他债券一级自营商作为做市商。

(二)加大公司债券的发展力度是解决我国资本市场结构失衡的重要前提

无论是从完善资本市场结构,促进储蓄向投资转化的角度看,还是从推动企业转制上看,保持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都应当高度关注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1.企业债券的发展有助于我国资本市场结构的完善和深化。首先,企业债券可以发挥衔接且制衡国债与股票交易价格的功能。其次,相当多的金融产品创新依赖于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比如资产证券化问题等。再次,企业债券促进利率市场化进程。最后,企业债券利率也是制约市场利率波动的一个重要因素。2.企业债券是促进储蓄向投资转化的重要途径。在过去的20多年里,国内储蓄年增长率为10.4%,而实际投资平均增长率仅为9.3%,这说明国内储蓄未能充分转化为实际投资,经济增长中存在严重的投资压抑。在国内储蓄中,增长最快的部分是居民储蓄存款。追求安全前提下的收益最大化是居民金融资产投资的第一选择。全国城镇储户最新问卷调查显示,居民储蓄意愿仍持续提高。与其通过降息迫使储蓄型投资者进入股票市场,不如提供与银行储蓄相当的安全投资工具,A级以上的高等级企业债券可以促进储蓄向投资转化。3.企业债券有利于促进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提高企业融资效率。相对于银行贷款和发行股票,企业要面临还本付息的预算硬约束,发行债券对企业经营者的约束力更强。企业以发行债券的方式面向社会筹资,通过社会监督机制,降低经营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提高企业的自我约束能力,有利于促使企业转换机制和提高融资效率。

从当前的市场环境看,政府对企业债券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企业债券市场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经过多次连续降息之后整体利率水平已处于建国以来最低水平,债券融资成本较低;上市公司经过连续的增资扩股,平均资产负债率已经下降至50%以下。只要能在监管体制、利率形成机制、市场流通、投资主体等方面继续进行较大改革,从供给与需求两方面疏通市场,企业债券是应当大有所为的。

(三)调整债券品种结构,为投资者提供更多的投资品种,调整企业的融资结构

采取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相结合,在继续发展股权融资的同时,加大债权融资的力度。调整国债、企业债券、建设债券等债券品种的结构。在期限方面,鼓励业绩稳定的蓝筹公司发行中长期债券,募集公司发展所需要的中长期资金,提高融资效率。着手进行推出交易所衍生债券产品的准备工作。可以先进行可转换债券和可交换债券的创新试点,待条件成熟再推出国债期货和其他债券期货品种,最后推出债券期权,重点包括中长期债券期权和中长期债券期货期权品种,以不断完善交易所衍生债券的品种和期限结构,为市场投资者创造优良的风险规避机制和更多的投资品种选择。

(四)创造良好的债券市场发展环境

1.降低债券市场的交易成本。目前,我国债券市场规模较小,适当降低市场交易成本,尚不足以对国家税收、交易所和券商的利润实现产生大的负面效应,反而有利于提高投资者和债券发行人对债券市场的预期。(1)对债券投资者给予税收优惠。目前我国投资者购买国债所获得的利息收入不纳税,但购买企业债所获利息收入应纳税。因此,尽管企业债券的利率比国债高,但是有可能使投资者按更高的税率纳税,税后收益反而可能下降。建议在现行标准下,适当降低或减免投资企业债券税收。(2)降低企业债券和国债的交易税。针对我国债券市场相对低迷的现状,为激活债券市场,建议降低企业债券和国债的交易税。根据市场的变化调整交易税是很多国家和地区债券市场通用的手法。以中国台湾地区为例,为刺激债券市场交易,“行政院”于2001年2月中旬做出了降低公司债交易税千分之一的决定。

2.扩大债券市场的交易主体。通过银行间债券市场与交易所市场的交叉,实现两个市场的联通。所谓债券市场的统一,最主要的是交易主体的统一,这是最基础的。根据这样一个指导思想,最近央行实行了金融机构在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准入备案制,同时正在部署商业银行债券柜台交易。

(五)坚持诚信运作,加大行业监管力度

应尽快建立信用评级制度、信息披露制度和有效的法律制度框架,加快公司债券的立法工作,并且要和《公司法》、《破产法》相协调。我国债券市场只有坚持诚信运作,才能正常、健康的发展,以适应我国加入WTO后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需要。需要注意的是,市场监管部门必须与市场主体利益彻底脱离,不再包揽市场能做的事,同时,加紧制定和完善市场交易规则和监管法规,维护市场秩序,监督发行主体、中介机构、托管和结算等市场服务机构严格按照法规运行,以达到严肃市场纪律、稳步推进中国债券市场发展的目的。

中国加入WTO为资本市场带来良好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带来严峻的挑战。随着我国债券市场的不断规范,债券作为收益稳定、相对安全可靠的投资品种,与证券市场进入微利时代的趋势相适应,将逐步为广大投资者和企业所认识和认同。同时,债券市场的健康发展,将不断缩小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在我国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罗伯特·齐普尔,褚福灵等译。债券市场运作[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2](荚)汉姆·列维,任淮秀等译。投资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第9篇

传统教学方法无法照顾到各水平层次学生,课程吸引力不够。课程作业为统一作业,无法区分各个能力学生层次能力,更无从针对学生学习特点和自身能力对其引导与指导,达不到因材施教的教学目的。整体而言,传统教学模式无法满足社会对复合型、应用性产品设计人才需要。

二、创新模式下高职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课程教学研究

(一)采用情景教学,以实物模型为研究对象,提高造型分析能力

1.教学过程实施方面

根据高职工业设计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加强实践能力培养,引入“体验式”教学模式,采取“体验式研究性案例教学法”,以产品实物模型作为建模对象,培养学生的造型分析能力,让学生养成细微观察习惯。“情景体验式教学”采用科学的“多重感官学习法”,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最大的价值,充分体现了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指导思想,构建教师与学生交互式的教学关系。开展案例式,专题式的教学方式,可以提高学生实际操作技能。根据学生实际能力挑选合适的实物模型进行研究,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教学按照“尺寸定位—绘制三视图曲线—建立曲面 / 建立实体—细节完善”这样的一个良好的建模思路,以课程学习为载体,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用合适的方法解决问题,学会在设计过程中使用好设计软件,让它能够自然地融入设计生活中。在软件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造型分析能力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后续的学习中,学生不会由于软件更新或学习其他相关软件而无所适从。

2.教学方法方面

采用基于构建主义的体验式教学方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案例是实实在在的产品模型,并不是虚拟的网络教程案例,更具亲和力;通过在体验、分析实物模型过程中,通过具体的例子,学生很容易就能掌握软件的造型方法及造型命令,并且会发现很多问题,无形中构建了学习情景,学生围绕这些问题去探讨解决的方法,激发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教学考核方面

加强对学生建模水平的考核。这是体验式教学模式的重要内容,要尊重学生个体学习规律,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同时,教师要针对不同层次学生进行指导,对不同类型产品模型建模进行分析,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提高学生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分析能力。体验式教学模式让学生更深刻理解产品构造,更清晰产品建模思路,提升后期专题设计水平。

(二)建立合理的课程体系

课程是课程体系的核心,围绕高职工业设计职业岗位的职业标准和岗位需求设置课程体系,加强课程之间无缝衔接,课程内容环环相扣,创建一个更为合理、有效的课程体系,提高教学效果。加强传统手绘表达、机械制图、产品结构知识等在该课程的应用。就课程属性而言,高职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课程是产品造型设计专业一门专业核心课程,理论与实践并重,以建模分析方法指导设计实践,才会取得理想的学习效果。就课程学习内容而言,高职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课程在整个产品设计程序中起到“穿针引线”作用,联系各门专业课程的“桥梁”作用,该课程教学内容涉及产品结构、产品形态、色彩、质感、产品加工工艺等知识,该课程不仅仅是软件的教学,更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以理论指导实践,注重造型分析能力,注重建模整体思路的培养,加强课程之间无缝衔接,课程内容环环相扣,创建一个更为合理、有效的课程体系,提高教学效果;加强传统手绘表达、机械制图、产品结构知识等在该课程的应用。

(三)建立教学资源库

1.数字化教学资源库

要建立数字化教学图文库,为教学工作提供基础素材。教师要广泛收集优秀的设计实例,把多年教学的成果整理归类,并将学生的优秀作品不断补充到图文库中,使之成为师生共建、共享、不断更新的动态教学资源,成为师生教学的动力和教学成果的见证。课程网络资源,包括建模模型、产品实物模型、自编案例教材、动态展示视频等。

2.实物模型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