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纺织工业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3-03-28 14:57:32

纺织工业论文

纺织工业论文范文1

全力推进品牌建设

“从2005年开始,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中国纺织企业文化建设协会连续6年在全行业举办年度‘中国纺织十大品牌文化’推介活动以来,推出了60个不同类型的品牌文化建设典型企业,波司登、红豆、雅戈尔、恒源祥、鲁泰、如意、鄂尔多斯、喜盈门、洁丽雅等都已成为行业发展的坐标。”刘慧兰表示,通过他们的示范引领作用,使广大纺织企业品牌文化建设意识不断增强,品牌文化的内涵不断丰富,品牌文化价值不断凸显,企业的软实力不断提升,为促进行业品牌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本次论坛的举办,在当前企业发展面临诸多挑战和困境下,显得就更具时代性和必要性。”

据了解,中国纺织品牌文化博鳌论坛系列活动内容有6项:一是对2005~2010年推介的年度中国纺织十大品牌文化企业进行跟踪考察、总结提升、宣传展示;二是对60个获得年度“中国纺织十大品牌文化”企业进行复审;三是对通过复审的企业授牌;四是对申报审定的品牌文化建设领军人物授牌;五是举办中国纺织品牌文化博鳌论坛,主题为“品牌・文化・财富”;六是编辑出版《中国纺织品牌文化发展报告》。“本次活动是中国纺织十大品牌文化推介活动的继续和深化。通过开展这一活动,对复审后的年度十大品牌企业授予“中国纺织品牌文化50强”和“中国纺织品牌文化建设领军人物”荣誉称号。”刘慧兰介绍,希望通过这一活动,在全行业树立、宣传一批具有较大影响力和示范引领作用强的品牌文化领军企业和领军人物,以彰显品牌的文化价值,营造品牌建设的良好生态,提升纺织品牌市场竞争力和品牌贡献率。

各项筹备有序开展

纺织工业论文范文2

关键词:卓越计划;培养方案;纺织工程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1-0166-02

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也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1]纺织作为一项古老的生产活动,人类很早便懂得将一些较短的纤维纺成纱,然后再将其织成布的技术。纺织工程专业课是纺织产业链上涉及纺纱、织造、针织、纺织品设计、印染、服装设计等的专业基础。大连工业大学纺织工程专业自1958年开始办学以来已经有50多年的历史,沉积了雄厚的教育基础及办学经验。它是东北三省及内蒙古地区纺织教育历史最悠久、办学门类最齐全、办学力量最强大、最具特色的纺织专业。2012年,在学校进行本科生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的大背景下,纺织工程系“依照教育部卓越计划”修订纺织工程专业非卓越班培养方案,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1]

一、我校纺织专业的现状与问题

1.生源不足,质量不高。纺织专业的第一志愿录取率较低。众所周知,高校招生中的第一志愿录取率代表着该专业的社会认同程度,比率越高,优秀学生的招收人数越多,越有利于学生的培养水平及学校发展水平的提高。反之,无专业志愿、调剂的学生越多,学生的专业思想往往不稳定,学习不安心,学习积极性不高,极大影响了学生的专业学习成绩。此外,从研究生的录取率来看,研究生的生源也存在严重不足,不利于纺织学科的建设和发展。

2.纺织专业毕业生流向分散而纺织企业又求贤若渴。我院除了考研究生或准备考研究生之外的大部分毕业生去了纺织企业,但98%的毕业生选择的都是大连、上海、深圳、广州及江浙、山东等一带沿海大城市,并且去了这些沿海大城市工作一段时间后又有一定比例的毕业生跳出了纺织行业。而另一方面纺织企业对纺织人才又有较大需求纺织报上,不断登出这样的广告“年薪20万诚聘总经理”,“年薪20万聘请主管生产的副总经理”、“10万年薪招聘车间主任”。我院过去纺织专业主要注重的是东北三省及内蒙古地区纺织人才的培养,可近几年去这些地区工作的毕业生寥寥无几。

3.学生的综合素质不适应国际竞争的需要。21世纪的现代纺织,需要的是既精通纺织技术,又懂外语、懂计算机、懂贸易、懂法律、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而我们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还无法适应纺织人才适应国际竞争的需要。表现为知识面狭窄,反应能力和适应能力不够,创新精神缺乏。由于人才培养的滞后,我国纺织行业几十年来相对于航空航天、信息技术、汽车和生物工程等领域的发展有些滞后。如纺织科技跟踪国外的多,原创性研究少;纺织产品仿制国外的多,自主开发的较少。

二、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建设

培养方案以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及科学研究能力培养为核心划分为通识课程、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与实践环节四个模块。毕业要求182学分。

通识课程67学分,其中必修课程57学分、选修课程10学分。通识课程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修和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概论、启航工程)、文字体育(大学外语、体育)、自然科学(高等数学、外语)、计算机基础文化素质类任选课五个子模块。

学科基础必修课程37.5学分。其中包括化学基础(普通化学、有机化学、纺织化学)、技术基础(电工与电子技术、工程制图、工程力学、机械设计基础)、数理基础(纺织应用统计学)、管理贸易基础(纺织企业管理、纺织国际贸易)、学科基础(织物结构学、纺织材料学)五个子模块。

专业课程34.5学分,其中专业必修课程1分,专业限选课程8学分,选修课程7.5学分。专业基础课有染整工艺、学纺纱学、织造学、针织学、非织造布五门课程。

实践教学33学分。实践教学包括军事理论与训练、金工实习、制图测绘、电工电子实习、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认识实习、专业实习、课程设计、毕业实习、毕业设计。

三、新培养方案的特点

1.在大纺织基础上加强专业方向的培养。新培养方案中,大纺织学科平台课包括纺纱学、织造学、针织学、染整工艺学和非织造布五门课程,为了在大纺织的基础上,突出对纺织专业技能的培养,在完成一、二年级的基础课学习之后,将学生在三、四年级分流成三个专业方向,分别是纺织材料与纺织品设计、纺织品加工工艺设计和染整技术三个专业方向。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纺织专业方向的了解进行专业限选课的选择,在学习专业课后有的放矢地进行自主学习,为实现卓越计划人才的培养提供空间。

2.整合了我校现有纺织工程专业的实践环节体系和内容。为了增加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形成了一套比较先进合理的,与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和实际条件相适应的,包括实验环节、实习环节、课程设计环节、毕业环节等的实践体系、内容和方法,使学生由浅入深、步步递进的方式完成系统的实践教学。通过实习(认识实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设计(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或论文)、实验技能(专业实验)、创新训练(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科技创新)四个实践模块,使学生从掌握实验基本技能到初步具有科学研究与创新能力,为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坚实的实践能力支撑。

3.实现本科生导师制、开展就业见习行动。学生从大二开始,学院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学业规划和指导。进人大三后,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教师的科研课题或方向,选择自己的指导教师。指导教师在所带的学生开展科研训练,组织学生开展工程学术问题交流、参加各种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通过科研氛围的熏陶,培养学生的工程实际研究兴趣和科研探索精神。依托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学生在每年的寒、暑假、实践教学周开展实施见习行动。目前,学院与10余家企业签订了就业见习协议。“见习行动”通过与专业对口单位对接,为在校生提供毕业前的岗位实践锻炼,提高见习者的实际工作能力,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通过工作岗位的实践积累经验,为他们步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尽快适应角色并顺利胜任相关工作搭建平台。

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推进纺织专业内涵发展的重要契机,大连工业大学“卓越纺织工程师培养”教学团队以培养方案修订为契机将不断总结经验、以点带面,辐射推广,推动我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高。

纺织工业论文范文3

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中国纺织工业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然而,高技术含量的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却一枝独秀,效益不降反升,近五年的增长率都保持在18%以上。产业用纺织品的增长势头不仅在国内被看好,甚至在世界纺织工业的发展中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这也使得国际间产业用纺织品行业的交流变得迫切,在这一背景下,2009中国国际产业用纺织品及非织造布高端论坛成为今年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秋季展览会的一项重要活动,10月22日在上海召开。

国际交流促行业发展

据了解,此次论坛以倡导“绿色、健康、创新”为主题,旨在推动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发展,促进国际间的技术交流与合作。论坛中,主办方除了邀请国家相关部门领导解读国家现行政策外,还邀请了众多国内外专家、学者、企业家共同交流探讨医疗、环保、智能、交通运输及绿色能源等领域中应用纺织材料的新技术和新产品、市场动向及应用创新等方面的信息及研究成果。

在产业用纺织行业高速发展的今天,国际间的行业交流与合作变得越来越必要。金融危机以来,传统纺织业受到了重创,各项指标均呈下降趋势,而产业用纺织行业却在逆境中仍得到了发展。2007年,产业用纺织品已占纺织品纤维加工总量的15.42%,达到544.32万吨,增长率为12.97%。在纺织陷入全行业困境的2008年,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2008年1-11月份,我国规模以上产业用纺织品及非织布行业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327.97亿元,同比增长21.44%,成为中国纺织行业“保增长”的重要力量。

可以说,产业用纺织的发展绝不仅仅体现在一两个主要数据上,以无纺布为例,规模以上纺织企业的无纺布累计总产量为81.38万吨,同比增长了25.86%,较同期纱、化纤、布(包括棉布、棉混纺布等)、服装的产量增速分别高出16.11、12.55、24.76和21.88个百分点;且自2009年3月份以来,在纺织各主要子行业中增长亦一直位居首位。

从产业用纺织行业现状来看,加强产业链联动与国内外技术交流已是大势所趋。本次论坛的负责人介绍,论坛之所以选择在面料展期间举办,也是出于贯通纺织产业链的考虑。一方面,产业用论坛与纺织面辅料展本身就能够形成互动,加强产业链上下游的合作与交流,带动观众的集群效应。另一方面,纺织规划对产业用纺织品尤为重视,业界均对产业用纺织品寄予厚望,纷纷意欲转向此类项目,论坛与展会同期举办,可以更好地为行业提供信息服务,给有需求的企业更多了解产业用纺织品行业的机会。

纺织品的“科技贵族”

本次论坛以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发展为主线,跨越产业用纺织品的各个领域,众位专家带了的最新的科技成果,不仅体现出了产业用纺织行业技术含量高的魅力,也为促进行业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

中国工程院院士姚穆可以说是纺织业界的“泰斗级”人物,在论坛中他向观众介绍,产业用纺织种类繁多、应用领域广阔,应该针对温度环境、需要强度和疲劳寿命、适应环境的抗老化和抗降解、抗化学分解能力等各种不同的要求,选择不同纤维原料品种,并对产品的结构种类、结构设计做了清晰详尽的梳理。

纺织工业论文范文4

近期,2017年恒逸基金优秀论文评选活动的征文工作已经启动,该活动由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中国纺织工程学会、国家纺织化纤产品开发中心联合主办,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支持。征文投搞截止日期为2017年4月20日。本届活动继续保持高奖励力度(一等奖5万元/篇、二等奖2万元/篇、三等奖0.5万元/篇),并通过有关平台推荐获奖、后续评选及科技成果转化。获奖优秀学术论文的表彰奖励将在“2017年中国化纤科技大会”上进行。

滨州市纺织行业协会召开发展座谈会

2月24日,滨州市纺织行业协会召开发展座谈会,会议讨论确定了协会发展方向及工作目标,制订了协会新一年的工作计划。滨州市经信委副主任常学锋出席会议并讲话,市纺织行业协会会长、山东魏桥创业集团党委书记、魏桥纺织股份公司董事长张红霞作总结发言,常务副会长王力民和魏家坤等10余位副会长或代表参加了会议。协会秘书长崔旗主持会议。

常学锋表示,目前市纺织行业协会是滨州市打造四大千亿级产业集群的重要一环,协会成立之初,应努力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强组织,做好政府与企业、企业与企业、协会与协会之间的桥梁纽带,确实起到引领发展,解决难题的作用;二是形成合力,共享信息和资源,发挥好各家企业在不同领域的优势,促进产业链条的增粗拉长;三是加强宣传,多搞有益于产业提高的活动,凝聚会员力量,促进行业发展。

会上,张红霞结合国家新政分析了国际国内市场形势,叮嘱各会员企业注重发展质量,规避市场风险,并为协会新聘任的薄方明等三位名誉会长颁发了聘书。

PA6特殊产品趋势持续

3月21日至23日,来自新明斯特市场领导者的专家们将齐聚上海Domotex Asia/中国地材2017展览会,在W3展厅F03展台展示他们的综合技术知识和高效解决方案。根据PCI红皮书,在过去五年中,全球已经安装了约9万公吨的额外产能用于熔体着色和原白色PA6丝线的生产。而欧瑞康纽马格在这些产能中所占份额约为65%。朝着高端、高单丝纤度PA6 BCF丝线的趋势在中国有增无减。

“欧瑞康纽马格近来在销售上的成功,首要是与江苏开利地毯和浙江四通化纤等中国公司的合作,表明我们以及我们的技术在这个成长市场上精准地迎合了地毯丝生产商们不无挑战的需求。”BCF销售经理Alfred Czaplinski表示,为了这一工艺而特别优化的熔体生产线确保了最佳的熔体品质。

欧瑞康是一家全球领先的高新科技集团,目前欧瑞康化学纤维事业板块拥有欧瑞康巴马格和欧瑞康纽马格两大产品品牌,制造长丝纺丝系统、加弹机、BCF系统、短纤纺丝系统、无纺布以及人造草坪系统,占据全球市场的领导地位。

第三期“全国纺织复合人才培养工程高级培训班”招生开始

为全面落实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高级研修项目管理办法》人才培养战略的要求,贯彻《建设纺织强国纲要(2011~2020)》培养行业复合型人才的精神,促M企业创新发展、转型升级,更好地适应纺织新形势。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中国纺织工程学会、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技发展部、北京服装学院和纺织人才交流培训中心定于4月~11月联合举办第三期“全国纺织复合人才培养工程高级培训班”。

培训以课堂授课为主,结合专家讲座和实地参观。培训共设置96课时由化纤、纺织和印染三大部分组成。招生对象主要是从事纺织行业产品开发、生产技术、售后服务和战略发展等相关工作的中、高级技术及管理人员。招生工作截止到2017年3月24日。

纺织工业论文范文5

1目前纺织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专业教学认识不到位在平时常会听到这样的争论,有些人认为目前绍兴纺织业的发展关键是提高纺织品艺术创意,工艺技术无关紧要,但也有一些人认为工艺技术才是企业的生命线.其实这两者在对纺织认识上都存在片面性,把纺织中紧密结合的艺术和技术所体现的价值分离开来.这种认识发生在教育之中说明了教育与社会所需之间的脱节,也体现出纺织教育的片面性和接受教育的人才所学知识与市场的脱节性.正如一位企业家所说,学校应该设立相关市场的科目,以市场为着力点进行课程设计.当然,这位企业家的说法有点偏激,因为中国纺织业发展离不开这二十多年来纺织教育所培养出来的人才对纺织行业的推动,当然也无可否认,纺织教育确实也存在一些问题,好的艺术设计需要好的技术来实现它的创意和品质,同样,精致的技术一旦没有了它的艺术支撑,也不会产生很高的附加值.设计艺术是产品的核心,艺术必须与技术达到完美结合才能创造更高的价值.

1.2课程体系不够合理目前我们纺织类院校纺织专业一般都设有纺织品设计模块课程学习,但目前该模块的学习内容更多地注重纺织品结构、材料、工艺设计等方面知识,而缺乏形象思维和艺术审美能力的学习,学生毕业后从事的纺织品设计主要指材料、纺织品组织结构和工艺等方面设计,因此设计开发的纺织品无论是在织物外观风格、结构特色还是在花型、花色等方面,都与国外发达水平有较大差距,更谈不上与绍兴文化特色的融合.在实际工作中从事纺织品设计的学生必须要有对美感的把握和艺术创意设计能力,但在目前的纺织专业课程设置上很少有艺术类相关知识的学习和实践,由于在教育中过于偏重学生工艺设计与产品结构设计的教育,导致这些学生科学思维能力较好,艺术思维能力欠缺,限制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2].而纺织品设计本质就是一种创造,因此,在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同时应加强艺术思维的训练,突破常规的思维模式,从思维方法上养成创新的习惯,并贯彻于具体的设计实践中,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提高学生的创新构思能力,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更受企业和市场的欢迎.

1.3复合型师资人才比较缺乏由于受到传统纺织教学的影响与制约.在师资队伍中,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出身于传统工科纺织,大部分还是以单一专业背景的专门人才,传统纺织教学模式局限了个体思维的扩展和综合素养的提高.而且有部分从事纺织教学的教师,还是从学生到教师,从理论到理论,很少跨出学校的大门,“闭门造车”、“就事论事”,课程内容各管各讲,缺少市场和实践的锻炼,这种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当然不能满足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需求.

2纺织专业“艺术+工程+设计”的教学改革实践

冲破传统的纺织教学模式,与艺术学科相关知识交叉渗透,围绕突出“产、学、研”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形成合理的专业知识结构,立足地方经济产业需求,发展“工程+设计+艺术”的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特色,通过近几年教学和探索,具体实践措施如下:

2.1调整课程体系、加强学科交叉渗透,体现“艺工结合”的办学特色.纺织教育一般为四年,学生入学时以理工科招生为主,没有艺术基础,要想让这样的学生毕业后既有一定的艺术鉴赏能力,又有实际的纺织品设计开发能力,关键是实现学科本身发展的综合化以及课程设置的综合化,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对于纺织课程体系改革,首先要打破传统不同学科间的封闭,加强学科课程之间的逻辑和结构关系,在专业上互相衔接,绍兴是国务院公布的我国第一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结合地方产业背景和绍兴文化特色,融合地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宏观规划,建立注重发展“创新思维“加“实践能力”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我们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中除开设纺织材料学、纺织品结构设计、纺纱学、织造学、纺织工艺设计、织物后加工等课程外,同时还加强了艺术类课程的学习和实践,在专业基础课中开设了色彩、素描、图案、纹样设计、造型基础、电脑美术、绍兴文化历史等课程,以加强学生理性思维的同时,不断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眼光及动手绘制表达能力.在专业模块课程设置上则进一步强化了纺织品设计类课程,如面料花样设计、纺织品造型设计等课程,强化了学生对织物纹样、色彩搭配、美学欣赏能力.同时在专业基础中弱化与纺织品设计关联度不大的课程.如《工程设计制图》、《电工与电子学》、《纺织机械原理》等课程,由必修课改为任选课,供有兴趣的学生学习.通过课程体系的改革,学科知识的相互渗透,在强调“工程”的同时加强“艺术”意识表现,使培养的学生不仅掌握了对纺织品纤维、染色、纺织产品造型设计等知识,而且具有较强的图案花纹设计能力,将纺织品组织结构设计、色彩设计、面料花型图案设计等与绍兴文化特色充分结合起来,并根据市场需求设计出符合潮流和时尚的纺织面料,对传统产业的文化内涵和内在品质的提升发挥了积极作用,将纺织面料由“中国制造”转换为“中国创造”,真正实现“艺术+工程+设计”相结合的专业特色.

2.2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要实现知识、能力复合,不是简单地在课程设置上体现艺工课程的共存即可,我们修改了教学大纲,实现了“艺术创意”与“结构工艺技术”内容的真正有机融合,完成学科知识的真正交叉融合.在课程教学上,全面启动“自主-合作学习”教学模式,逐步推行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项目驱动式”的教学方法.例如纺织品设计课程,针对企业对面料的质感风格要求,可以让学生积极参与设计灵感构思,充分利用校企合作优势,分组的教学方法、贴近市场的企业导师方式,在不同学科导师的指导下,学生以团队为单位进行项目设计训练,帮助企业进行系列产品的设计开发,由于不同学科的导师组合,推动了不同学科相关专业之间、专业内部各方向之间的相互开放渗透、优势互补,使学生的实践创新设计能力得到全面的锻炼.通过与企业合作,使研发产品直接与企业实际接轨,实现实战式、接地气式的,企业能直接使用的应用型人才培养.

2.3整合校内外教学资源,建立艺工结合的实践环境.整合知识结构,建立跨学科专业的实验教学、学科竞赛、毕业设计等实践中心,建立了色彩、素描、摄影、纺织材料结构性能测试中心、纺织数字化CAD设计中心、纺织产品设计中心、面料花型设计中心、纺织品开发中心、时尚创新设计中心、数字艺术设计中心等实践环境,这些艺工结合相互有机融合的实践环境保证了学生成为合格设计师和工程师的多角度训练.在实践环节设置上除了常规的各类实习和课程设计外,还增加了市场和企业调研、纹样调研、纺织品设计开发实训、面料设计师考证要求等实践环节,同时还积极利用绍兴产业发展优势,与当地20多家公司企业建立了校外实习基地和产学研合作关系.根据市场和企业需求,设立校企合作项目制式的设计工作室,组建由不同教师\不同学生\不同学科成员组成的实践团队,实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互通、实验室和工作室兼用的实践模式.

2.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随着知识领域的多元化和不断更新,对于纺织学科的教师,艺工结合的教学模式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和技术审美,首先还应提高教师的眼光和综合素养,要提高学生的实践水平,首先要提高教师自身的实践水平和实践能力.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一方面教师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充实提高自己的各种艺术素养和综合素质,另一方面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运用不同学科教师的组合式授课方法,另外通过邀请企业人才进课堂活动,邀请设计师、企业家来课堂讲课,把他们的最新市场动态、流行趋势、切身体会和宝贵经验传授给学生,利用校内外联合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进行原创性面料设计开发训练,提高了学生全方位的创新设计思维能力、综合技术应用能力.

2.5充分利用地方产业优势进一步凝练人才培养特色本专业紧密结合地方经济特色发展需求,强化“艺术工学化、工程艺术化、艺工结合”的培养理念,利用绍兴产业优势,促进产学研相结合,开展多种形式校企合作办学,根据市场和企业需求,成立校企合作工作室,通过不同学科导师组合,参与学生指导,而且团队中除了纺织工程专业学生之外,还有艺术设计、服装设计等专业的学生共同参加协作,发挥各自专业优势,帮助企业进行系列产品的设计开发,完成从面料创新设计—服装设计—作品动态展示整个过程的表现全套设计项目,设计作品得到纺织服装企业专家的一致赞赏和采纳应用,通过学生的毕业设计和面料设计大赛直接与企业合作,使研发产品直接与企业实际接轨,并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丰富学生的知识,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对本专业的学习积极性,同时通过导师带学生为企业服务的形式,为本专业在校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与就业平台.

3结束语

纺织工业论文范文6

相关数据显示,目前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与地方共建的集群试点地区的经济总量已占到全国纺织经济总量的40%以上。“对于全社会来讲,无论是帮助老百姓脱贫致富、维护社会稳定、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还是为国家积累财富、推进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向高级化发展,集群地区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陈树津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纺织产业集群已成为了当前纺织行业不可或缺的主体部分。

12月20日,每年一次的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纺织产业集群工作会议将在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召开。据悉,此次会议将主要围绕“面对各种挑战,纺织产业集群地区如何持续发展”这一主题。

本次会议上,中纺联将产业集群试点地区第二次复评整体工作情况,并为新一批产业集群试点地区颁发牌匾。会议期间,还将进行镇长论坛、市县长论坛和书记论坛三个论坛活动。届时,各产业集群地领导将在此交流认识、思路和办法。此外,会议还将对纺织产业集群发展服务工作突出的单位或集体进行表彰。

特色产业富民强市

产业特色是带动集群迅速发展的力量源泉。当前,一批产业集群试点地区凭借着各自的特色产业优势,抓住发展机遇,已在纺织行业中崭露头角。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是“中国纺织产业基地市”。多年来,萧山着力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在萧山化纤产业形成规模优势后,为克服原材料制约瓶颈,又进一步向化纤原料、石油化学工业领域拓展,形成了上下游一体化的产业链竞争优势。截至2012年,萧山化纤产能已达630万吨,其中合成纤维产能552万吨,包括涤纶产能523万吨,氨纶产能5.85万吨,锦纶产能25万吨,分别占全国产能的17%、19%与13.8%;人造纤维粘胶短纤的产能达78万吨,占全国的30%,目前已成为国内外最大的化纤纺织产业基地。

化纤产业的快速发展对于推动当地经济无疑起到了重要作用。2012年,萧山区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00亿元以上,成为千亿纺织产业集群地区的中坚力量。

在“中国工艺家纺名城”山东省文登市,近几年来,工艺家纺产业得到了快速、健康的发展,已成为文登市最具特色、最具增长潜力、最具发展活力的优势产业之一。

在发展中,文登市不断转变发展模式。该市骨干企业成功开辟国内市场,使文登家纺由单一的外贸出口模式逐步向内外销并重的两条腿走路模式转变。

2012年该市家纺产业主营业务销售收入140多亿元,实现利税20多亿元。文登家纺企业已在全国各地设立了1000多个专卖店,形成了完善、潜力巨大的市场营销网络。

从单一产品到完整产业链

事实上,每个集群地区的起步虽然都是从单一、特色产品开始,但是经过这些年的发展,集群地区在单一、特色产品的带动下,逐步发展出了完整的链条。

位于江苏省最南端的吴江市盛泽镇就是其中之一。吴江市盛泽镇在历史上以生产丝绸产品著称。然而现在的盛泽镇,各式各类的纺织产品应有尽有。

记者在该镇看到,数万家纺织企业林立在盛泽镇周边,镇上的纺织产品琳琅满目,从丝绸、化纤、棉布到家纺、产业用布再到纺织机械、配件等十余个大类、上万种产品一应俱全。

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该地区生产总值达302.5亿元,同比增长11.15%。盛泽镇也因此被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评为“全国纺织模范产业集群”。

“未来我们将建设世界级的纺织产业基地,建设现代化的中等城市,建设全方位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实现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实质提升。”吴江区委常委、盛泽镇党委书记李建炯介绍说。

在山东邹平县,棉纺织是当地的主要产业。但是现如今的邹平县,以棉纺织为基础,一整条纺织产业链正在形成。目前,邹平县纺织产业形成了从棉花深加工、棉纱、棉布、印染到服装、家用纺织品及产业用布等终端产品的完整产业链,产品涵盖十几大类1万多个品种。

据邹平县提供的相关资料显示,未来邹平县将继续培植壮大纺织产业集群,力争到2020年,全县纺织工业总产值达到3000亿元。建设更多国内领先的印染生产线、国际名牌服装加工生产线,同时加快产业用纺织品开发,重点发展特殊装饰用纺织品、土工纺织材料、环保过滤用纺织材料、高性能增强复合材料等产业用纺织品。

事实上,盛泽镇、邹平县不过是产业集群试点地区从单一产品到产业链条完整的一个小小缩影。像绍兴、常熟等一批试点时间较长的纺织产业集群地区,产业链条早已形成,并呈现出稳步向前发展的态势。

多方式解决发展矛盾

随着纺织产业集群地区的蓬勃发展,以及转型升级的深入推进,集群发展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矛盾。

在去年召开的集群十周年的会议上,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王天凯强调,在集群发展中要重点关注环保和员工待遇问题。

王天凯指出,当前印染污水排放问题是纺织行业未来转型升级中的重大问题,要花大力气解决好,地方政府要严格要求,从严对待,通过合适途径及时向媒体和相关方面说明情况,以防止由于应对不当而对整个地区和行业带来的影响。此外,随着转型升级的逐步推进,员工的流动以及有关待遇问题也会多起来。集群地区要以建立和谐劳动关系,善待员工的态度来正确处理好职工的工资、保险、劳动环境和生活条件等问题。

纺织工业论文范文7

随着纺织工业的发展和纺织结构的调整,各种新型纺织纤维、各类纺织新产品不断的涌现,这使得相应的测试项目不断增加,对测试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纺织材料学实验》课程正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实验课,是《纺织材料学》课程不可分割的课程体系,学生通过本实验课程的学习,将获得纺织材料理论方面必要的实验技能,通过了解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进而掌握纤维、纱线和织物结构及性能的测试方法,并且能设计和运用基本实验来解决实际工程中的具体问题,为学习后续专业课程及解决专业学习中涉及的有关技术问题打下一定的基础[1]。

结合我校纺织工程专业设置及学生的特点,目前《纺织材料学实验》课程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革和建设。

1 理论与实践紧密衔接

《纺织材料学》与《纺织材料学实验》均为我校纺织工程专业的主干课程,但因其为不同课程代码的两门独立课程,前者为核心主干理论课程,后者为实验教学课程,所以在实际教学中由不同的教师担任两门课程的教学工作,理论课程教学的教师并不参与实验教学工作,实验教学由纺材实验室教师全权负责。这就可能导致理论课程的教学与实验课程在某些情况下存在脱节,当理论课程教授到一定的知识点时,实验课程尚未涉及到该方面的实验操作内容,这使得学生在理论学习中没有直观的感性认识,对于知识点的理解不能深入。

因此,调整《纺织材料学实验》课程的学时及进度,使得实验课程的安排紧密围绕《纺织材料学》理论课程的教学进度,做到理论与实践紧密衔接,这样学生就能真正的在理解的基础上提高实际动手能力。

2 增加新型先进仪器设备的实践

由于学时和实验条件的限制,实验教学完成的大部分实验内容均采用最基础的实验设备及仪器,对于目前较为先进的实验设备动手操作少,讲解少,这使得学生对新型及自动化仪器方面认知少,面对今后纺织材料测试方面的相关工作时有很多东西必须从头学起。

因此,有必要增加对于新型先进仪器设备的实践学习。一方面,学院在原有设备基础上,引进一些新型的、更新换代的基础实验设备,使得学生在掌握最基础、最简单的仪器操作的同时,能够与时代同步,熟悉更多更贴近工作中常见的实验方法和手段。另一方面,对于大型的较为精密和昂贵的设备,可以通过与兄弟院校、科研院所及企事业单位建立产学研合作平台,共享他们的实验室资源,带领学生实地参观学习。这样,不但可以让学生对于国内外先进的仪器设备有感性地认识,而且可以开阔学生的眼界,激发他们对纺织服装行业浓厚的学习兴趣,通过走出校园,使他们真正了解纺织行业的社会实际情况。

3 实验与国内外标准相结合

随着国际间贸易的扩大和发展,标准化已成为国际市场竞争的重要工具,依靠先进标准进行商业竞争已成为国际贸易的一个新动向,标准是质量的前提,从关注标准高度出发才能提高产品竞争力。当今生态纺织品代表了全球消费和生产的新潮流,成为发达国家利用绿色壁垒限制进口的手段。因此,我国纺织品服装生产企业的产品研发人员必须多多学习国外的先进标准,增强环保意识,做到自身产品过硬,这样才能够突破绿色壁垒,提高企业竞争力。而在国际贸易过程中的贸易人员也必须熟悉不同国家进口的限制条件,这样才能避免不必要的贸易纠纷。而对于质检机构的检测人员来讲,在对国际贸易中的纺织品及服装进行质量检验时,也必须认真执行相关的国际标准。

目前我校的纺织工程专业为社会培养的是复合型的高级纺织工程专门人才,对应上述的三个方向正是学生就业的主要方向:(1)纺织品国际贸易方向,要求学生具有纺织品贸易的综合能力;(2)纺织品检验方向,要求学生具有全面的纺织产品检验测试技能;(3)纺织品设计与开发方向,要求学生具有产品开发的创新能力。从上面可以看出,这些方向的工作人员在实际工作中会经常运用甚至要严格执行国内外的标准。因此,在《纺织材料学实验》的实践教学中,有必要在学生动手操作之前,增加相关测试内容的国内外标准的学习课时,使得学生能够按照各类标准养成规范操作的习惯,通过熟悉各类注意事项和测试指标,为今后的工作打下全面的知识基础。

4 运用探究性教学方法

纺织材料学基础实验涉及纤维、纱线、织物的物理机械性能、化学性能、服用性能等,绝大部分的实验教材将这些实验设计成验证性和演示性实验,这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研究性思维的习惯。教学中应该以“学生动手为本”,而不是“教师讲授为主”,突出实验的设计性、探究性。虽然纺织材料基础实验大部分是验证性实验,但可以对实验教学方式进行改革,比如针对测试某个性能指标的实验项目,可以通过验证教材里的有关理论、模型和参数,或者验证探讨期刊文献中提出的观点,最后在课程结束时,由3-5名同学组成课题小组完成与该指标有关的一个小课题,进行简单的答辩,考察学生掌握实验技能的程度。实验成绩由三部分组成:平时实验的操作、实验报告成绩和课题答辩时的成绩[2]。

5 优化实验教学体系

纺织工业论文范文8

据悉,21集电视纪实片《丝路》跋涉15 个省和自治区,深入一百多个企业,几十个产业集群和专业市场,遍访了十数个院校、研究所与博物馆,采访了数百位业界精英,历时近三年才完成。本片从“大纺织”的视角,以中国五千年纺织服装文化传统和一个半世纪的中国纺织工业化进程为历史参照系,力图对中国纺织服装产业的方方面面做出“全领域”表现,这在中国纺织服装业还是第一次。

该片以文献的扎实厚重,影像志的系统全面,生动而真实,深刻而艺术地表现了中国“大纺织业”的前世今生。在数千年中国灿烂纺织文明的悠长背景下,向亿万观众展示出,中国当代“大纺织业”是两千万中国纺织人为之不息奋斗的时代伟业;是关涉中国一亿多棉麻丝毛农牧民血汗收成的根基事业;是保证13亿人口大国衣被温暖和时尚满足的民生产业,是中国一般性国际贸易的外汇创收主业,是全球化时代里“中国制造”的代表作之一。特别是,该纪实片从历史、文化、经济、科技创新等角度,全方位地展示了中国大纺织产业的丰富内涵,表现出大纺织业在国计民生大计中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

如第三集《宏业开基》,则着力表现了中国纺织人的精神风貌。中国纺织人在创造巨额物质财富的同时,更是创造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中国纺织人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刻苦钻研、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品质;勇于创新、锐意进取的改革和开拓精神,是中华民族优秀品质在新时期的发扬光大,是新时代精神的重要构成部分,光彩夺目地体现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无论是建国之初在极其困难条件下开始的大规模创业时期,还是在改革开放快速发展时期;无论是进行艰难的纺织全行业结构调整,还是金融危机条件下的努力拼搏,中国纺织人都勇于探索,力克难关,开拓局面,创造出非凡业绩。

纺织工业论文范文9

关键词:纺织;集群式供应链;关联型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04.0025.03

1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纺织产业集群在为我国赚取大量外汇,吸纳众多社会劳动力的同时,伴随产生的污染问题也一直困扰和阻碍地方产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然而,目前对废弃物治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改进工艺和设备上。近年来,对废弃物治理和对废弃物再利用,也过渡到了从组织范式来进行考虑,李海燕、但斌、张旭梅(2006)从供应链角度来考察废弃物的再利用问题;王兆华和武春友(2002)通过对丹麦卡伦堡和中国贵糖集团生态工业园的介绍,提出自主实体共生和复合实体两种工业共生模式,并对这两种共生模式的运作规律进行了探讨;邓伟根和陈林(2007)对生态工业园构建方式及其动力机制、市场制度进分析,同时结合中国政府各方面实际情况,提出中国生态工业园建设申报与运营监管的标准化程序等。虽然生态工业园是以能流关系来进行治理,但是由于缺乏规模经济性,治污成本高,企业并未从中取得真正的经济利益,导致缺乏治污的积极性(张仁桥,2007)。但是,由于纺织产业集群中位于同一环节企业数量较多,需治理“副产品”数量也就更多,治理越具规模经济性,考虑到纺织产业集群中的企业多数是中小企业,迫使治污行为由单个企业运作转向由集群地域所在专业化企业进行集中运作的可能性。

纺织关联型集群式供应链是在纺织产业背景下,基于生态工业园和集群式供应链的研究基础之上提出来的,以对纺织产业集群中的中小企业所产生的废弃物进行综合利用和治理。

2 纺织关联型集群式供应链的基本内涵

在对集群式供应链的研究,是在纺织集群式供应链中两条或多条同质供应链的基础上进行的,其跨链间的竞争往往大于合作,或者说是竞争是常态,合作是临时和紧急条件下才发生。而纺织两链或多条链是异质关联的,其跨链间的合作是常态的集群式供应链的研究。

纺织关联型集群式供应链,是指在纺织产业集群中存在着供应链核心生产企业之间具有废弃物再利用关系的两条或两条以上供应链组成的网络。如图1所示,在供应链1中,核心生产企业在生产产品1的同时会产生废弃物而这些废弃物可以作为原材料被供应链2再利用,围绕这样的原材料供给关系的供应链1和供应链2就组成了关联型集群式供应链。在关联型集群式供应链中,一条供应链的核心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可以作为原材料供给另一条供应链,通过废弃物的再利用不仅可以生产出自己专业化的产品,而且可以节约资源,减少环境副效应。所以,纺织关联型集群式供应链在通过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合作与协调,实现资源再利用,从而最终实现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

这些纺织关联型供应链之所以以产业集群为平台,主要是能形成纺织关联供应链运作的规模优势。由于单个企业或单条供应链所产生的废弃物有限,与之关联的另一供应链如果对这些废弃物进行运作,可能面临原材料供应不足和供应不稳定,使得其运作难以形成规模优势,没有规模优势,其经济性就无从谈起。而在产业集群中,存在着多个相同或相似的纺织产业企业,所产生的废弃物量自然就会增加,从环境角度上说,就得必须进行处理这些废弃物,否则会严重污染环境,钝化了产业集群竞争力;从经济角度上,废弃物排除增多,为处理废弃物提供的规模经济性基础。

3 纺织关联型集群式供应链耦合系统分析

3.1 总体网络系统耦合分析

纺织关联型集群式供应链旨在结合地方纺织产业集群优势,以纺织产业为主要产业链,带动发展相关联产业链。通过产业链之间副产品和废弃物的交换、能量和废水的逐级利用,达到物质的循环利用和资源的梯级利用,来降低废弃物的排放即对环境的污染,并提高物质和资源利用效率。根据学者蔡建和等人关于生态纺织工业生产的研究,基于目前我国国情及纺织工业的产业结构优势和经济条件,结合纺织生产中各项生态生产技术的应用,在我国发展生态纺织工业的条件已基本成熟,应在现有的纺织企业一体化的联合和生产基础上,系统地综合利用各种生态生产技术,设计完善的纺织生态工业链,规划建立生态纺织工业园。其中,生态生产技术包括完善纺织生产链、纺织-煤电联合生产、工农联合生产、纺织-化工联合生产以及废弃物再利用。事实上,上述理论和技术为纺织关联型集群式供应链的构建奠定了基础。纺织关联型集群式供应链理论框架如图2所示。

由于技术和理论还不够完备,我国纺织关联型集群式供应链的构建还处于理论上和局部实践环节,还缺乏系统性创新实践。例如,安徽天鹅纺织工业园以涤/棉被子的生产加工建立纤维、织造、坯布染色整理,到最后被料加工的整个纺织工业链。武晓莉等人论证了纺织碱性印染废水和中小型锅炉烟气脱硫联合治理的实验研究,利用锅炉原有湿式除尘系统,既保证了除尘效果,又达到了烟气脱硫和净化废水的作用,脱硫效果良好。缫丝废水和印染废水处理后的废渣中因含有大量的有机物,可通过燃烧充分利用其热值,如烧制砖材、搀兑煤粉焚烧放热发电和生产建筑材料。这些理论实践都是局限于与单个产业链耦合,且没有经济规模性,加之相关企业环境保护意识欠缺,政府没有出台相关法律法规进行扶持,以及消费者绿色消费行为缺乏正确引导等原因导致纺织关联型集群式供应链的构建难以实现整体网络的系统耦合。

3.2 基于物流和能流的耦合分析

纺织关联型集群式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与关联层企业充分考虑各供应链间的生产流程,通过物质、废水、能量和信息的耦合,构成纺织产业集群的关联耦合系统。该关联耦合系统包含许多个关联子系统,其根据物质、能量和废水的集成交换,共享公用基础设施,彼此链接在一起。

3.2.1基于物流的耦合

物流耦合是指生态工业园中的不同企业之间在生态合作过程中,通过利用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废弃物将不同供应链链接在一起而构成的一种链状前向资源循环利用关系。物流耦合不仅包括核心企业内部的物质转化和交换,而且包括不同供应链间的废弃物交换、再生循环。纺织关联型集群式供应链具有产业集群的特点,纺织产业的发展带动了农业、化工、机械、商贸、交通运输、服务行业等一批相关产业的发展。

纺织品生产过程中要使用大量的染料、整理剂和表面活性剂等化学助剂,腈纶、涤纶等化学纤维也来源于化学聚合生产,从而为纺织产业和化工产业实现物流耦合奠定了基础。集群内相关联的化工企业不仅可保障对纺织加工所需的染料助剂等化学试剂的供给,并能尽快生产出不同纺织加工工艺所需的化学试剂,也有利于纺织企业对所需化学试剂在质量和生态环保性能上的控制。与此同时,纺织加工产生的废物也可被化工企业作为生产原料进行吸收消化、再利用。如图3所示为涤纶织品生产物流耦合图。

如图所示,化工厂向纺织厂提供其生产涤纶纤维所需的化学助剂,纺织厂聚酯在化学合成过程中产生的废物,如乙二醇、聚酯的切粒筛分废物,以及纺丝和织造中产生的聚酯废弃物都可作为涂料厂的原料进行再利用,生产聚酯油漆,并且这些聚酯废料也可应用于化工企业中合成共聚酯热熔胶。腈纶废料经过水解、氧化和交联等化学改性处理后,具有广阔的工业生产应用前景,可应用于石油工业、水处理工业、粘结剂、高分子吸水树脂、印染助剂等方面。

3.2.2基于能流的耦合

纺织关联型集群式供应链是在以合作为基础的跨链耦合,是异质关联供应链之间的合作。它将能流为纽带的供应链跨链间合作嵌入到产业集群中,通过能流和物流的耦合,来克服单个企业片面治污的问题,使得治理污染由单个企业的“末端治理”变为“整流程治理”。

纺织关联型集群式供应链中的能流是伴随物流而产生的,能流耦合实现了对集群式供应链系统内能量的有效利用,不仅要包括每个生产过程中能量的有效利用,而且也包括各过程之间的能量交换,即一个生产过程中多余的能量作为另一生产过程的热源加以利用,不仅提高了能源利用率、降低能耗,而且节约了能源,减少了环境污染。例如,武汉市阳逻镇纺织工业园(以下简称“阳逻园”)是湖北省纺织产业“十一五”规划的重点项目。国家重点火力阳逻电厂正好在镇境内,其在直接供给用户和企业用电的同时,充分利用余热蒸汽(该蒸汽对发电厂利用价值不高),以实现热电产业剩余物与纺织产业的再利用链接,供给园区空调和其它生产用汽,使纺织厂免设锅炉,既减少占地又省能减污,从而达到纺织关联型集群式供应链能流的耦合。

3.2.3水资源耦合

我国的纺织废水平均循环回用率仅达7%-10%,为所有行业中最低,造成巨大的水资源浪费,因此,实现水资源的耦合是实现纺织产业快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水资源耦合的目的是采用节水工艺、中水回用、废水循环以及水分配网络综合方式,来减少新鲜水使用量。例如,哈尔滨纺织印染工业联合公司在1997年就利用哈尔滨热电建设开发公司的废烟尘和废炉渣来处理印染废水,该系统科学合理地解决了印染厂废水和火电厂废渣、废气难处理的问题,同时,使纺织印染废水和火电厂废物实现资源化,节水、节能、节省大量资金,使印染成本和电厂运营成本大幅度降低。

4.1总体网络系统耦合分析实例

咸宁苎麻关联型集群式供应链以苎麻产业链为主链,以供应链之间生产过程中的副产品或废弃物相互交换为媒介,以达到苎麻资源的有效利用。以苎麻资源为基础可以纵向延伸出以下几种关联型供应链:苎麻―苎麻叶―牲畜饲料;苎麻―苎麻根、叶―药品和保健品;苎麻―苎麻骨―人造板;苎麻―苎麻骨、壳―食用菌培养基;苎麻―麻纤维―无纺布地膜;苎麻―苎麻纤维―苎麻纺织品、加工夏布或工艺品;苎麻―废苎麻纤维―造纸原料―造纸;苎麻―苎麻废水―碱液等;苎麻―污水处理―污泥―化肥―苎麻种植;苎麻―苎麻废水―沼气―沼气发电―电能等。咸宁苎麻关联型集群式供应链总体网络系统耦合如图4所示。

4.2 基于物流和能流的耦合分析实例

4.2.1 基于物流的耦合分析

咸宁苎麻关联型集群式供应链主要以苎麻供应链为基础,根据企业上、下游关系、技术可行性和经济可行性以及环境友好的原则,核心企业及其相关联的组成相对独立、相互共生的集群子网络,每个子网络通过各种产品和副产品的流动耦合在一起,形成相互关联集群式供应链网络。咸宁苎麻关联型集群式供应链物流耦合如图4所示。

4.2.2 基于能流的耦合分析

工业园区引入电厂,可为生产提供能源保障,并可降低电力线路铺设费用。卡伦堡工业园、天津泰达工业园和贵港制糖工业园都有煤电厂,我国正在研究建立食品-电联产、煤-电联产和钢-电联产工业园。因此,与煤电联产,成为各类工业生态生产的重要手段之一。而纺织和煤电联产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具有较大的可行性。

银泉、精华、天化和富仕等全国重点麻纺企业与科研院校联合研制,采用厌氧―好氧联合处理工艺,不仅减少污染,还可降低脱胶成本。该方法最大的优点就是能产生提供能源的甲烷气。收集和利用甲烷气,不仅能防止环境再污染,更重要的是补偿处理厂的能耗。据测定,去除

1kgCOD可产气0.40~0.5m3,气体甲申烧含量占60%―70%。对于一个4800锭的苎麻纺织厂,其沼气发电量占处

理站日用电量的1//3~1/2。此外,发电过程中要消耗大量的冷却水来冷凝电机组,并产生大量的余热。纺织的浆纱工序、印染的前处理(煮炼、漂白、烘燥等工序)和加工整理(热定形、涂层、烘干等工序)都需要热量,因此,进行纺织―煤电联产,还可把电厂的废热利用于纺织的热整理加工中,解决电厂处理废热之苦,变废为宝,使热能得以充分利用。纺织企业也需在锅炉供热方面进行硬件投资,并避免了锅炉燃烧造成的环境污染,再次实现了纺织―煤电双方企业在废物资源化和再利用上的双赢。咸宁苎麻关联型集群式供应链能流耦合如图5所示。

4.2.3水资源耦合

咸宁苎麻关联型集群式供应链在水的循环利用方面,主

要是采用“水厂―麻纺厂、居民―污水处理厂―麻纺厂”的形式,即江河湖水经自来水厂作为中转、净化处理后作为工业和生活用水供应麻纺厂和居民,再经产业集群地域污水处理厂处理,一部分符合麻纺用水要求的返回麻纺厂回用,另一部分不符合麻纺用水要求的达标排放,这样可以减少水厂从江河湖水直接抽水的成本,其水资源耦合如图6所示。

5 结论与启示

本文以咸宁苎麻产业集群为例,通过对资源咸宁苎麻产业集群物流、能流和水资源的耦合分析,阐述论证纺织产业集群应从纵、横向两个维度进行组织续衍,纵向维度强化纺织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和配套企业之间在类别、规模、方位、技术水平上的匹配,并延长纺织产业链以实现产品深加工;横向维度促进纺织产业集群构建纺织关联型供应链以充分利用纺织产业链上、下环节的副产品实现横向耦合,并建立纺织废弃物循环利用,培养产业梯度的层级关系与互补性,提高集群式供应链的共生度和共生力。

参考文献

[1]李海燕,但斌,张旭梅.关联供应链――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新型供应链管理模式[J].生态经济,2006,(01).

[2]王兆华,武春友.基于工业生态学的工业共生模式比较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2,(02).

[3]邓伟根,陈林.生态工业园构建的思路与对策[J].工业技术经济,20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