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纺织行业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2-09-09 10:00:34

纺织行业论文

纺织行业论文范文1

大会由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中国纺织工程学会第23届理事会副理事长孙瑞哲主持。其中,毕国典关于中国纺织工程学会第 23 届理事会的工作报告和财务报告、王竹林关于修改中国纺织工程学会章程及会费收取标准的报告等 4 个报告获得了与会学会会员的一致通过。大会同时选举并产生了中国纺织工程学会第 24 届理事会常务理事及理事会领导,并颁发了中国纺织工程学会先进工作者、先进集体以及第 11 届陈维稷优秀论文奖等奖项。

在下午于人民大会堂举行的 80 周年庆典上,中国纺织工程学会通过宣传短片全景展现了其 80 周年的辉煌历程。杜钰洲在致辞中表示,中国纺织工程学会是促进中国纺织工业技术进步的重要力量,承担着推动中国纺织工业技术进步和创新能力提高的重要使命。同时希望学会在今后的工作中振奋精神,提高服务能力和服务效率,努力建设成纺织工程技术工作者之家。特邀报告 ―― 姚穆院士的“世界纺织科技发展现状及未来展望”从全产业链角度为与会代表解读了未来纺织工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作为新当选的新一届理事会的理事长,孙瑞哲以“光荣与梦想”和“责任与使命”表达了自己的感受,并承诺:新一届理事会将不断努力,“还学术以荣誉,给科研以更高的地位”,使更多纺织科技工作者通过学会这一平台获得尊重和重视。同时透露,为了更好地促进中国纺织行业的学术研究,学会计划从2011年开始创办中国纺织工业的高端学术交流平台 ―― 中国纺织学术年会。

气势磅礴的交响乐音乐会将庆典带入了尾声,华丽的新篇章也将就此展开。

中国纺织工程学会第24届理事会领导成员名单

(按姓氏笔画排名)

理事长孙瑞哲

副理事长 马永喜王竹林王启明伏广伟刘元风朱勇阮积祥李书勤李金宝杨 勋

肖长发陈建勇周华堂俞建勇施楣梧柯慧琪胡克赵 强夏志林徐卫林

戚建尔谢 明蒲宗耀潘雪平潘跃进

秘书长 龚进礼

背景资料

中国纺织工程学会的前身是1930年4月20日在上海成立的中国纺织学会。在80年的发展历程中,特别是在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纺织工程学会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和原纺织工业部(轻工业部、中国纺织总会、国家纺织工业局、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的领导下,围绕各个时期纺织工业建设的中心任务,团结广大科技工作者,在促进我国纺织工业科技进步、普及科技知识、培养和发现人才等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

经过不同历史时期几代纺织科技工作者的不懈努力,时至今日,中国纺织工程学会已经拥有会员 5 万多人,下设棉纺织、毛纺、麻纺织、丝绸、针织、染整、化纤、纺机器材、纺织设计、家用纺织品、服装服饰、标准与测试、空调除尘、产业用纺织品、技术经济、信息、新型纺纱、环保等 18 个专业委员会以及学术委员会、秘书处、组织部、普及部、出版部、咨询部、对外联络部、《纺织学报》编委会、基金管理委员会、陈维稷优秀论文奖评审委员会和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纺织卷编委会等 12 个办事机构。

纺织行业论文范文2

加快纺织强国新步伐

中国纺织十大品牌文化推介活动,自2005年开展以来,已在全行业推介了50个纺织服装知名企业的品牌文化,他们是:波司登、雅戈尔、喜盈门、维科、富润、梦兰、恒源祥、中大科技、华茂、鲁泰、红豆、如意、孚日、吉林化纤、青纺机、浙江丝绸、铜牛、雪莲羊绒、马佐里、德棉、即发、海龙、华芳、经纬纺机榆次、柒牌、三枪、博洋、凤凰印染、大生、爱慕、七匹狼、兰雁、经纬纺机、滨州亚光、雪中飞、达利丝绸、恒逸、华孚、常山纺织、李宁、阳光、绿洲、荣盛、乐祺、洁丽雅、梦洁、鹰游纺机、真维斯、美尔雅、白领。这些企业,品牌影响力大,创新能力强,文化内涵丰富,较好地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推动了纺织行业的品牌文化建设。

2010年,继续开展中国纺织十大品牌文化推介活动,是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中国纺织企业文化建设协会持续加强品牌建设,倡导文化创造品牌价值,提升企业软实力,推动品牌战略实施的一项重要举措,旨在以市场为导向、以产品为龙头、以质量为基础、以文化为支撑,培育一批、推介一批、宣传一批品牌文化建设先进单位,引领推动纺织企业加强自主品牌建设,彰显品牌文化价值,提升市场竞争力,加快纺织服装强国建设步伐。

届时,还将召开中国纺织服装十大品牌文化推介大会,推介“2010中国纺织十大品牌文化”企业、“2010中国纺织品牌文化创新企业”、“2010中国纺织品牌市场开拓优势企业”、“2010中国纺织品牌文化建设杰出人物”;举办品牌文化高峰论坛;编辑出版《2010中国纺织十大品牌文化专辑》等。

积极推进品牌战略实施

“‘2010中国纺织十大品牌文化’将在具有较大影响力的行业排头兵企业,企业文化、品牌文化知名企业,全国纺织工业先进集体,科技贡献率和品牌贡献率高、创新能力与综合竞争能力排名靠前的优秀企业中推介。”中纺政研会、中纺企业文化建设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刘慧兰表示,其具体条件涵盖了品牌、品质、文化、创新、科技、诚信、社会责任等多项标准。“2010中国纺织品牌文化创新企业”、“2010中国纺织品牌文化建设杰出人物”的推介,将参照十大品牌文化相关推介条件,在行业有较大影响的排头兵企业或成长快速、发展潜力大的成长型企业中产生。

“2010中国纺织品牌市场开拓优势企业”,是中国纺织十大品牌文化推介活动的拓展和延伸,旨在促进发展方式转变,更好地推动《纺织工业调整振兴规划》落实,提升参展企业品牌产品文化内涵,开拓国内外市场。此项推介内容,将在行业有较大影响力的排头兵企业及连续三年以上参加由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主办的展会,且绩效突出的企业中产生,由中国贸促会纺织行业分会和中国纺织企业文化建设协会协商推介产生。

纺织行业论文范文3

夏令敏表示,技术进步对当前我国纺织工业发展的作用愈发明显,一项新技术能否满足产业化需求是关键,棉纺细纱集成信息化是行业的热点方向,例如添加芯片后实现可追溯就是诸多信息化创新的代表之一。

赵传福介绍,CMT1800粗细联合智能粗纱机系统以高效节能、高度自动化、用工少、维护成本低等优势在2013年度香港桑麻纺织科技奖评选中荣获一等奖。

据悉,这套系统的特点在于采用了物联网技术、信息流技术、人机对话技术等尖端技术,大大方便了客户的使用,并将改变客户的生产和服务形式,在客户中积累了很好的口碑,已成为我国粗纱机高端市场的引导者。

作为中国粗纱机行业标准的起草制定企业之一,青岛环球集团赛特纺机公司注重科技创新,通过学习、吸收、创新,不断加快产学研步伐,推进粗纱机智能化向全自动落纱粗纱机的产业化迈进。夏令敏对此表示了肯定,并希望环球在技术创新、产品升级方面再接再厉,生产出更多高科技产品,满足纺织企业需求,为行业的规划和标准制定贡献更多的力量。(万晗 文/摄)

棉纺业最具影响力产品品牌揭晓

日前,2013年中国棉纺织行业推荐最具影响力产品品牌结果揭晓,11个产品品牌榜上有名。

获得最具影响力产品品牌推荐的企业为国内外知名品牌(服装、家纺等)提供了优质的纱线及面料产品;实物质量在同类产品中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市场占有率、出口创汇、品牌知名度居国内同类产品前列;企业具有先进可靠的生产技术条件和技术装备,技术创新、产品开发能力、利润率水平等均居行业前列。在引领行业发展,自主创新、技术进步、扩大产品市场份额、提升品牌产品价值、增产节约、增收节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履行社会责任和义务、员工队伍综合素质的提高等各方面,能起到战略引领的作用。这些企业的成功,绝不仅仅在于获得一个称号,也不仅仅是对企业的单一品种的认可,而是对企业综合实力的肯定,他们的成功是企业适应市场发展与变化的整体经营方略的成功,为行业内的其他企业树立了榜样。

据悉,从2010年开始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组织开展了“中国棉纺织行业推荐最具影响力产品品牌”活动,得到了众多棉纺织企业的关注和积极参与,已有42个产品品牌获得“中国棉纺织行业推荐最具影响力产品品牌”称号。(王克莉)

《2013杭州丝绸蓝皮书》首次

近日,在2013中国国际丝绸博览会暨中国国际女装展览会上,杭州市丝绸行业协会第一次《2013杭州丝绸蓝皮书》,并在杭州丝绸文化书展上亮相。杭州丝绸文化书展通过和中国丝绸博物馆、丝绸协会等的合作,展示、销售与杭州丝绸有关的书籍,借此传承丝绸文化与历史价值,为丝绸这一亘古弥新的文化符号增加更多的传播途径。

杭州市丝绸行业协会会长费建明表示:“2013年,杭州丝绸第一次蓝皮书,既因为需要给杭州丝绸一个准确的行业定位,也需要给杭州丝绸一个持续发展的清晰方向。蓝皮书不但详细记录了杭州丝绸发展历史、数据,还包括科学与丝绸之间的关系。”

蓝皮书指出,目前世界丝绸总的贸易量有80%来自中国,而中国的丝绸贸易总量40%来自浙江,浙江的60%~70%来自杭州。

“世界丝绸看中国,中国丝绸看杭州。近十年来,世界丝绸贸易中超过25%的真丝绸商品来自杭州。”杭州市丝绸行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任东毛说。(曾圣舒)

纺织精益设备管理及技术论文征集中

纺织行业的技术进步,要依托先进装备实现先进工艺技术的应用。在纺织行业的固定资产投资中,装备的投资要占50%左右,有的甚至高达80%以上。在高成本微利时代,如何对企业的有限财富――设备进行有效的管理,使其为企业创造最大化的效益,是企业关注的重点,也是摆在现代设备管理人员面前的新课题。

纺织行业论文范文4

为期一天的ITMAITMF世界纺织峰会将于9月21日在西班牙巴塞罗那的Rey Juan Carlos I酒店举行,会议涵盖了一系列对世界纺织企业未来发展意义重大的议题。全球知名经济学家、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政治经济学教授Barry Eichengreen将在大会上评论全球工业发展现状,聚焦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之间的竞争。作为主讲嘉宾之一,他将细致地引导与会者共同展望未来全球的经济走势和重要企业的发展前景。

Eichengreen教授认为,无论是纺织工业还是其他制造业的健康发展都与全球经济增长息息相关。未来 5 年,全球经济面临的最大挑战来自于美国、欧洲和日本悬而未解的债务问题,以及中国经济可能出现的增速剧减。虽然有些人认为经济增长应从亚洲市场转移到西方市场,但是全球投资不应该被简单理解为零和博弈。假设可以避免通胀和财务问题,亚洲就应该能维持目前的投资率,相对地,如果西方国家可以解决债务和赤字问题,那么就应该能增加在亚洲的投资。

Eichengreen教授表示,纺织服装产业可能是全球化程度最高的产业。只有通过这种会议,才能清楚地意识到这一点。

本次会议由欧洲纺织机械制造商委员会(CEMATEX)和国际纺织制造商联合会(ITMF)首次联合打造,世界纺织信息网(WTiN)和MP International协办。赞助商包括Oerlikon Textile(欧瑞康纺织)集团、Filature Miroglio旗下Newlife品牌和荷兰TenCate集团。

全国纺织新产品开发研讨会在沪举行

6月30日 ― 7月1日,由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指导,国家纺织产品开发中心和中国纺织信息中心主办的第十三届(2011年度)全国纺织新产品开发研讨会在上海松江召开。本次会议采用主题报告与专题论坛相结合的形式,通过“三大篇”即集成创新篇、技术创新篇、市场趋势篇探讨了新形势下纺织新产品的开发方向及发展对策。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张莉,上海市经信委副主任邵志清,中国纺织信息中心副主任、中国流行色协会副会长胡松等到会并致辞。

张莉指出,如何建立包括市场预测、产品工艺技术与结构形态设计、文化创意、资源配置与生产过程控制、营销反馈为一体的产品开发体系,推进产业链上、中、下游产学研整合创新能力,促进产业科技成果向市场开拓能力和品牌价值转化,发展面向广大中小企业和产业集群的产品开发公共服务平台,提高纺织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是需要整个行业共同关注和重点研究的话题。

总后军需装备研究所材料与工效研究室主任施楣梧用实例说明了TRIZ理论在纺织技术创新中的应用;东华大学纺织学院教授龙海如针对近年来常用的几类功能性纺织面料,综述了国内外纺织产品开发的发展动态;上海纺织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张庆则从低碳节能的加工要求出发,介绍了如何缩短纤维素及其混纺织物产品的加工路线以达到节能减排目的,以及新技术如何与现有工艺、产品相结合。

此外,山东省陵县宝鼎纺织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宋洪臣、德州华源生态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向东、澳大利亚羊毛发展公司高级技术顾问张建民等分别从中国服装品牌发展与供应链合作、技术创新手段、纺织品流行趋势、国际服装采购模式等方面探讨了未来纺织新产品的开发方向与策略。

国家纺织产品开发中心主任李斌红作了总结发言,她认为,如何将源于市场自然增长的规模优势,向产业链配套优势、技术创新优势和资源效率优势转型,提高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已成为行业性课题。上下游企业和品牌商应共同研究市场、共同开发产品,风险共担,利益共享。

“华孚杯”2011色纺时尚设计大赛初评揭晓

7月16日,第二届“华孚杯”色纺时尚设计大赛初评在北京798艺术区举行。本届大赛以“色纺时尚的源动力 ―― 来自源头的梦幻”为主题,自今年5月19日启动以来,吸引了来自全国 20 个省(市)自治区的 100 多所院校的师生和服装设计师积极参与,共收到参赛作品 380 份。经评比,共有 25 组作品入围决赛。

大赛评委团由北京服装学院副教授邹游、中国十佳服装设计师吕越、国家纺织产品开发中心主任李斌红、“金顶奖”设计师武学伟和天津美术学院副教授任淑贤组成。

本届“华孚杯”色纺时尚设计大赛坚持定位挖掘色纺纱时尚生活方式,塑造色纺纱服饰文化内涵,引领2012春夏休闲时装流行风潮。在第一届大赛的基础上,主办方引进了纺织原料、纺织面料开发企业、知名院校等协办单位,通过打通产业链各环节,以更完善的集合创新引导色纺时尚向纵深进行,给参赛选手提供更多和更丰富的组合研发,让创意借助技术研发真正实现从源头到终端的创新时尚模式。

据了解,大赛 25 位入围选手将于今年10月下旬携作品成衣参加中国国际时装周2012春夏系列期间在北京举行的决赛及颁奖仪式。

中国时尚同盟时尚10月再聚上海

自中国时尚同盟与上海市长宁区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并于2010年10月成功举办首次时尚活动后,今年10月 17 ― 21日,中国时尚同盟时尚系列活动将再次登陆上海长宁,掀起另一轮时尚浪潮。

据透露,今年的时尚活动仍将由中国时尚产业论坛和时尚品牌秀两部分构成。其中时尚产业论坛将围绕“全球语境与中国价值”,邀请国际时尚知名专家以主题论坛和圆桌论坛的形式就世界时尚之都与中国时尚、快餐模式与中国时尚、消费新生代与中国时尚等话题展开讨论。

时尚品牌秀将有近 15 场品牌和设计师秀构成,包括参加首届活动的志向集团(中国时尚同盟战略合作伙伴)、鼎天纺织、丹毛纺织,以及众和、狼道、兰精公司等;此外,中国时尚同盟签约设计师姜丽影、刘海程等也将在中国时尚同盟平台上展现中国新锐设计力量的风采。

中国重要的纺织服装产业集群福建石狮、浙江嵊州等也将参与本次活动,在展现区域品牌和影响力的同时,还将与上海市政府和时尚产业进行交流对接,推进时尚都市与产业集群间的合作。

2011时尚活动将覆盖全国 200多家平面媒体,并与广西卫视、吉林卫视、CNTV、腾讯、YOKA等网络媒体进行战略合作和即时互动,同时还将与分众传媒进行合作,覆盖全国 90 多个城市的电视终端。

“佰源杯”纬编工职业技能竞赛正式启动

7月8日,全国纺织行业“佰源杯”纬编工职业技能竞赛会在京举行。

纺织行业论文范文5

[关键词]产业集群效应;集聚度;区位商;纺织产业空间结构;产业链;产业布局;区域经济发展;

一、引言

区域经济发展有三大理论支柱,即经济增长极理论、园区理论和产业集群理论,这三种理论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思路。 产业集群是一种新型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它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而且已经成为世界各地研究的焦点。 产业集群(industrialcluster)是指在某一特定领域(通常以一个主导产业为主)中,大量联系密切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集聚,并形成具有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1]。 美国学者迈克尔·波特在 1990年出版的《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正式提出产业集群的概念,波特认为产业集群是指在既竞争又合作的特定领域,彼此相关联的公司、政府、其他相关机构(如大学、职业培训机构、行业协会等)的地理集聚体[2]。从本质上讲,产业集群是为了创造竞争优势而产生的,而且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经济的基本空间架构。因此,利用产业集群重构我国纺织行业产业空间结构既是行业自身发展的要求,也是提升我国纺织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从产业集群的发展实践看,集群是在相关产业链环节上企业之间竞争与合作的空间集聚现象。 产业集群的核心是基于产业链关系的企业相互之间能够实现联系与合作,进而形成企业网络。 与市场交易中离散的、随机的买卖双方相比较,在空间上接近的企业或机构之间更容易建立起信任和协调的交易关系。 首先,产业集群延伸了集群内相关产业的产业链,企业生产过程中的研发、试验、评估、生产、销售、流通等环节都进行了精细的专业化分工,从而有助于提高产品质量。

其次,相关资源能够在集群内部进行合理分配,这有利于缩短交易时间和降低交易成本,同时生产经营信息能够快速及时地在各个经济主体之间得以交流,从而使得企业的生产过程更加有效与合理。 最后,集群效应推动了集群内部各中小企业的快速成长,这对企业的发展是非常有益的。 产业集群的聚集效应使得生产同一类型或同一种产品的相关企业聚集在特定地区内,从而有助于降低企业之间的交易成本。

二、相关文献综述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产业集群相关问题所进行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日趋增多,且研究成果展现出诸多有益见解。 国外学者 morosini认为,企业与集群内各种公共机构平台通过组织之间的合作与互动实现了集体学习行为,这种行为有利于集群企业共享散布在集群中的关键技术和商业知识,而且有利于促进集群企业间的技术转移[3]。 molinamorales等对西班牙传统制造业集群内 288家企业进行实证研究后发现,虽然集群内部企业之间存在某种程度的同质性,但是各企业建立了自己独特的网络关系,这些独特的网络关系使得集群内企业对共享性资源的利用程度不同,这些差异性可以解释各企业创造价值的不同[4]。 omokazu等对日本的三个产业集群进行了调查,并验证了三种合作关系对企业成长的影响,结果发现:与供应商、客户之间的垂直合作关系对企业成长的促进作用不显著,而与大学、跨产业经营组织之间的合作关系对企业成长具有积极效应[5]。

kanda和 deshmukh的研究表明,协调好集群企业的供应链资源能够降低企业的库存成本、制造成本和运输成本,并有利于提高企业在所处区域的竞争力[6]。 sirmon和 hitt研究发现,集群企业会选择一系列资源来支持其经营活动,当企业所选择的资源与自身能力达到一定水平后,这将有利于企业获得行业领先位置[7]。

我国学者对产业集群效应也进行了大量研究。 目前,我国纺织工业应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开拓了两个市场,国内市场约占 80%,国际市场约占 20%。 一些纺织企业加快了走出去的步伐,实现了从加工贸易、oem贸易到拥有自主品牌的转变,进一步优化了我国纺织工业的产业链结构[8]。 顾志群等从核心技术、集群文化与市场营销三个方面对集群绩效进行了衡量,并设计了评价指标体系模型,采用二级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将评价指标予以量化,由此对中小企业集群的核心竞争力进行了评价[9]。

罗国勋等分别从产品结构、市场竞争力等角度,对依托企业集团的小企业集群、中卫型小企业集群、空间集聚小企业集群、市场型小企业集群和网络式小企业的集群绩效进行了分析论述[10]。 卞继红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应用绩效棱柱的思想和方法,构建了产业集群综合绩效评价系统,并从利益相关者满意、战略、流程、能力和贡献五个内在相互匹配的维度对产业集群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初步设计[11]。 宁军明认为,要提高产业集群绩效和促进集群发展,除了培育良好的外部环境之外,更重要的是要不断优化集群结构与改善治理质量[12]。 姜鑫和罗佳研究发现,中国工业产业集群在结构、行为与绩效三方面还没有实现协同发展,每一产业集群在其中的一个或两个方面发展欠佳[13]。 吴义杰、何健指出,在产业集群的衰退期,某些关键因素的改变导致了集群的衰亡,因此在产业集群进入成熟期后,企业必须主动融入全球价值链中积极创造竞争优势,开拓新的市场空间[14]。 传统产业集群的升级和转型,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培育和发展是中国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最紧迫而重要的问题,而解决上述问题的唯一出路就是构筑产业集群的创新能力[15 16]。 黄建康和蒋伏心认为,产业的集群化发展是推动新型工业化进程和提升产业竞争力的重要路径。 王娇俐等认为,产业集群升级研究的一个重要趋势就是从基于全球价值链的外部拉动机制转向产业集群升级的内在动力机制[18]。 蔡绍洪和陆琳认为,产业集群的动态共生稳定条件取决于集群企业博弈收益差距程度、实现自身收益变化方式等因素[19]。从现有文献来看,大多数学者从主观方面对产业集群的集聚度进行了研究,但对纺织企业产业集群的数据分析及定量方法应用性方面的研究较少。 本文在已有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纺织产业集群的实际情况,对产业集群集聚效应进行实证研究:首先,对我国纺织产业集群现状进行描述;其次,运用区位商法对全国各地的纺织产业集群进行量化,对产业集群的集聚程度进行排序;最后,对各个地区的产业集群现状加以比较,并根据具体问题提出相应对策。

三、研究设计

(一) 现状分析

在中国加入 wto之后,纺织产业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参与竞争。 由于集群产业比单个公司竞争更为有效,因此加强对纺织产业集群的研究有利于促进纺织产业集群的优化与升级,这对我国纺织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纺织产业是中国传统的优势产业,具有最为完整的产业链条,从原材料种植到产品加工,纺织业每个环节的比较优势都很明显。 我国纺织产业集群地区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以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三角洲为主,特别是集中分布在山东、江苏、福建、浙江、广东这五个省份,总体上呈现出“东多西少、南强北弱”的特点。 根据中国纺织经济信息中心的统计,山东省诸城市被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授予“中国男装名城”,山东省王台镇被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授予“中国纺织机械名镇”,江苏省金坛市被中国纺织协会授予“中国出口服装制造名城”,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被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授予“中国童装名城”和“第六批纺织产业集群试点地区”,等等。 近年来,随着东南沿海纺织行业面临的转型升级压力不断加大和中西部经济的快速崛起,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纺织产业的生产规模在趋于稳定的基础上开始进行新的产业定位:一方面加快产业水平的提升、发展;另一方面加速向内陆梯度的转移,特别是在中西部地区相继形成了一些纺织产业相对聚集地,其中有些还是起点较高的纺织产业集群区域[20]。 我国纺织产业集群的区域分布情况如图 1所示。

图 1  我国纺织产业集群区域分布图

在实现纺织产业集群向中西部转移的过程中,西部有些省份的纺织工业园区建设已见雏形。 比如,西安现代纺织 产 业 园 于2009 年 4 月被批准设立,它是以承接西安地区纺织企业外迁改造为依托,以全省纺织产业链企业入园提升为基础,以吸引东南沿海纺织产业梯度转移为目标的专业化、新型综合产业园区。 2010年 11月,西安现代纺织产业园被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授予“中国纺织产业基地”,成为全国第十批纺织产业集群试点地区中被新授予的五个基地之一,也是全国 28个纺织产业基地中唯一一个在西部地区的基地。 在国务院最近批准的《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中,西安现代纺织产业园区被首次列入重点建设项目[21]。 纺织工业是陕西经济发展中传统的和重要的民生产业,也是竞争优势比较明显、发展相对快速的产业,但长期以来积累的结构性矛盾和问题也日渐凸显,原有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模式已无法适应政府规划及社会发展的需要。 另外,大量东部沿海纺织类企业也面临着要素制约加剧、成本上涨较快、竞争优势减弱等问题。 由此可见,新型产业园区承接纺织产业转移可谓是“顺势之举”。

与此同时,建设中的咸阳新兴纺织工业园被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授予“全国纺织产业转移试点园区”称号,日本伊藤忠公司、正邦集团(上海)有限公司、上海美特斯邦威集团(集团区域总部中心)、埃迪蒙托居室用品有限公司(家纺产业项目)等四户重点招商项目已签订入园协议,四个项目总投资达 60亿元,可提供就业岗位 1 8万个,建成后年产值可达 200亿元。 另外,国内著名企业杉杉集团、雅戈尔集团等也有投资意向。 延长的纺织工业园产业链为加快颇具特色的产业集群建设进程奠定了基础。 咸阳新兴纺织工业园在积极承接东部纺织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加快了在纺织服装产业后加工、研发设计、品牌营销、商贸流通等方面的发展,不断扩大、提升合作领域和层次,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形成了从纺纱织布、印染、服装设计加工到销售一条完整的产业链,这极大地带动了咸阳纺织企业做大做强。

自 2002年我国纺织产业集群开始试点后,纺织业工业总产值从 2001年的 9626亿元增加到 2010年的 40839 16亿元。 2011年 1月至 11月,规模以上纺织企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了 10 5%,增速较上半年提高 0 6个百分点,纺织行业工业增加值占全国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 5 7%,较上半年提高了 0 1个百分点[22]。 据统计,“十一五”期间,中部和西部的纺织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速分别达到 41%和 27 5%(高于东部 10 3%的增速);中部和西部规模以上纺织企业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速分别达到 27 8%和 25 9%(高于东部 16 6%的增速)。 “十二五”期间,纺织行业的整体布局将继续西进。 预计“十二五”期间,纺织行业将基本形成发挥东部、中部和西部各个区域优势的产业布局体系,纺织业经济总量在东部、中部和西部三个区域的分布情况将得到明显改善。 到 2015年,中部和西部地区规模以上企业工业总产值占全行业的比重将由 2010年的 17%提高到 28%[23]。 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能够使区域纺织业的外部经济规模和配套能力不断增强,并能带动集群内外的合作与竞争,从而有利于获得较大的区域经济效益和不断提升盈利能力。 纺织业发达省份的成功实践证明,发展产业集群已成为区域纺织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 研究方法

在区域层面产业集群的评价研究中,识别产业集群的方法主要有波特案例分析法、投入产出分析法和区位商(location quotient,lq)法。 波特案例分析法需要依赖于专家的主观判断,这限制了客观性数据的收集;投入产出分析法是基于以往资料和数据所进行的分析,它在反映产业的动态变化方面有一定局限性;区位商法是西方国家识别产业集群的主要方法,是辨认产业集群的常用工具,用区位商法计算的集群集聚度能够反映区域主要产业特性,而且数据比较容易获得、计算方便。 因此,本文采用区位商法,以我国纺织行业为例对产业集群集聚度进行实证分析。

区位商是评价区域优势产业的基本分析方法,它指的是一个地区特定部门的产值在地区工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与全国该部门的产值在全国工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之间的比值。 区位商法是产业效率与效益分析的定量工具,是一种较为普遍的集群判别方法,其用来衡量某一产业在特定区域的相对集中程度。 一般来讲,lq =(eij/ ei) /(ekj/ ek),其中 eij指 i地区产业 j的工业产值,ei指 i地区工业总产值,eki国家 k产业 j的工业产值,ek指国家 k的工业总产值。 通过计算某一区域产业的区位商,可以明确该区域在全国具有一定地位的优势产业,并根据 lq值的大小来衡量其专门化率,lq值越大,专门化率也就越高。 当某一产业的 lq值大于 1时,则表明该地区该产业具有良好的比较优势,同时也显示出该产业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某产业的 lq值越大,则说明该地区该产业的比较优势越显著,竞争能力也就越强。

四、实证分析

(一) 数据来源与研究假设

本文的数据来源于 2010年至 2011年中国统计年鉴以及各省市的统计年鉴,并选取了全国 31个省市行业规模以上的纺织企业作为研究样本。 同时,基于前文的理论分析,本文提出如下两个假设。

 

假设 1:经济发达地区存在明显的纺织产业集群现象。

假设 2: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纺织产业集群现象不明显。

 五、结论与建议

本文以中国纺织产业为例进行了产业集群识别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纺织业在江浙一带、珠三角以及环渤海几大区域,特别是天津、江苏、浙江、福建、山东、湖北、广东、宁夏这 8个地区已经形成了明显的产业集群带,产业集群内的纺织企业经济效益持续增长。 区位商(尤其是用纺织行业工业产值计算的区位商)在识别中国产业集群现象方面是合理和可行的,且检验结果与实际相吻合,这说明在产业集群的兴起与发展方面,经济发达程度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由此可以说明,用纺织行业工业产值计算的区位商是判别中国纺织产业集群集聚度的一种有效方法。

实践证明,纺织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可以有效促进园区内企业的不断壮大,带动区域纺织业工业总产值的不断增加,这对推动行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从目前状况来看,我国纺织产业的集群集聚度仍然不够,东部、中部、西部各地区之间的分布很不平衡,为此,经济欠发达地区应该在自身环境允许的情况下,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适时吸取发达地区产业集群成功的经验,提出适合当地纺织企业发展的对策,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在科技进步、品牌建设、产业转移等方面实现全面升级,从而更好地实现中西部与东部产业集群的过渡与衔接。

(一) 搭建产业平台,科学引导产业聚集

作为政策措施的制定者,政府应在产业发展方面尽量为企业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充分发挥自身在企业之间的桥梁作用。 地方政府应以现有的以及新兴的纺织产业集群为前提,制定相关的计划与措施,实现东西部纺织产业集群的良好衔接,科学引导纺织企业进行产业聚集,增强集群内部企业总体生产能力,扩大集群的影响力。 政府在对待纺织产业集群园区建设方面要区别对待,尤其应对西部经济比较落后地区在资金、人力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二) 优化产业布局,提升产业聚集度

各个地区应当根据掌控的资源实际情况,优化产业布局,调整产业结构,依靠产业集群来提高纺织产业发展的盈利能力和竞争力,加强企业之间的合作意识,在遵循产业集群形成、发展、升级的规律基础上,把握各个阶段的特点,对纺织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进行及时分析,促进产业链的有效调整和结构的优化升级,从而更好地实现从单一的行业模式向产业集群的过渡。

在东部地区,产业集群比较成熟的地区(天津、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等)要用高新技术来改造传统的产业,提升现有纺织产业集群的水平,培育东部沿海地区的特色品牌,注重质量和品质的提升,提高品牌贡献率;发展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技术性强的、附加值高的纺织产业,地方政府要对东部地区符合产业发展规律的纺织产业转移给予政策和资金上的鼓励与支持。 在中部地区,已建立纺织工业园区(西安现代纺织产业园区、重庆市涪陵区龙桥工业园区)的地区要引进大批纺织企业入驻,积极发展县域、镇域的特色纺织经济,合理配置要素资源,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承接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加强新型基地或工业园区的基础设施,培育出符合当地经济发展的优势主导产业,吸引同类及关联度较高的企业向基地或园区集中,促进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升级。 在西部地区,要充分发挥劳动力、原材料、土地、能源等优势,在产业集群试点地区实行节能降耗、绿色生产等工作,积极发展棉纺、毛纺、丝绸等特色产业集群的发展,发挥产业集群的内生动力,力争赶超中东部地区。

(三) 依靠技术创新,提升企业竞争能力

政府应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部分优势纺织企业研发经费内部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支持纺织企业参与国家科技计划和重大工程项目,促进先进技术在行业内的有效推广应用;鼓励纺织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加强合作,加强产学研用联合,提高协同创新能力,在此基础之上使企业的盈利能力得到极大提升,进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四) 加快品牌建设,推动产业升级

首先,企业要制定品牌发展战略,增强自主品牌的创建意识,提高品牌在研发、设计、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的整合能力。 其次,应充分开发品牌无形资产,通过引进品牌资产来实现品牌的扩张和延伸。 最后,应加快推进我国纺织企业的品牌化进程,开展纺织品牌企业创建工程,提高企业的市场影响力,进一步推动产业集群的优化升级。

参考文献:

[1]吴迪.纺织业科技攻关六大重点[j].毛纺科技,2009(4):2829.

[2]顾志群,沈友娣,康君.中小企业集群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04(11):4648.

[3]罗国勋,汪少华.小企业集群发展模式及其绩效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0(6):7072.

[4]卞继红.基于绩效棱柱法的产业集群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统计与决策,2010(21):6063.

[5]宁军明.产业集群的结构、治理与绩效[j].企业经济,2008(4):115118.

[6]姜鑫,罗佳.中国工业产业集群的结构行为与绩效数量化评价研究———基于 scp范式的产业集群主成分分析

[7].工业技术经济,2008(1):108111.

[8]吴义杰,何健.产业集群的演化过程及形成机制[j].甘肃社会科学,2010(5):181184.

[9]黄速建.中国产业集群创新发展报告(2010—2011)[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0.

[10]卢锐,杨忠.市场开放、产业集群与东陇海工业园的战略转变[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06(2):14.

[11]黄建康,蒋伏心.基于产业集群视角的苏南竞争力提升路径研究[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09(2):14.

[12]王娇俐,花磊,王文平.基于集群企业网络的产业集群升级研究综述[j].技术经济,2011(8):6468.

[13]蔡绍洪,陆琳.基于主观博弈的产业集群动态共生稳定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111(5):4246.

[14]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中国纺织产业集群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7.

[15]西安纺织产业园区列入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eb/ ol].[20120506].

纺织行业论文范文6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王天凯,副会长高勇、陈树津、徐文英,纪委书记王久新,江苏省纺织工业协会会长谢明,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区委常委、副区长赵立明等领导以及全国170多个纺织产业集群的近500名代表参加了本次会议。会议由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夏令持。

会议公布了纺织产业集群试点地区第二次整体复评结果:共有170个地区通过复评,通过率超过97%。会议为第13批纺织产业集群试点地区授牌。至此,纺织产业集群试点地区总数达到197个。

作为全面总结我国纺织产业集群试点工作的一次重要会议,大会不仅从总体上对当前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开展纺织产业集群试点工作予以了肯定,还充分展示了11年来产业集群试点工作对我国纺织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陈树津在会上表示,纺织产业集群试点工作的高通过率为集群经济今后的进一步发展增添了信心。

论宏观集群发展需新老优势结合

在本次会议上,赵立明首先代表萧山区区委和人民政府致词,对与会者的到来表示欢迎,并对各级领导和行业内人士对于萧山地区纺织产业发展所给予的支持表示感谢。他表示,近几年来,萧山地区纺织产业的发展可谓突飞猛进,希望借着本次会议的契机,能实现进一步的发展。

会上,陈树津做了主题发言,他对第二次纺织产业集群试点地区整体复评情况进行了总结,并对“如何看待集群经济面临的形势和今后的应对”这一问题发表了重要观点。

他表示,自2002年开始,纺织产业集群试点工作已经过去了11年,这11年纺织产业集群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纺织产业的重要基础。“这次参加复评的175个试点地区,最后有170个通过复评,还有5个地区退出了试点行列。所以,从总体上大家肯定了纺织产业集群试点工作,这也给我们增强了信心。现在共有197个试点集群,据统计数据显示,这些试点集群2012年主营业务收入达34400亿元,其中规模以上企业24900亿元,规模以下企业9500亿元。根据统计数据不难推算,2012年全国纺织产业主营收入总计约为7.9万亿元,197个试点集群约占44%。同时,197个试点集群共有纺织企业18.4万户、职工926万人。试点集群地区确实具有很大的规模,举足轻重。

同时他强调,现在无论是在人员、环境,还是在市场、国际竞争等方面,纺织产业集群经济确实面临着各种挑战。

“因为产业集群是经济发展的一种空间组织形式,所以在我看来,要再塑纺织集群经济优势,就需要巩固老优势,创造新优势。当下,仍有众多老优势在继续支持着集群经济发展,比如当地党委政府在政策措施上的鼎力支持、独具特色的专业化生产、产业链上下游配套、产业与专业市场互促互动、专业信息在区域内迅速传播、已经起步的公共服务等等。这些老的优势,集群地区要进一步巩固完善,充分发挥,争取做到极致。创造集群经济新的优势,我也有几个建议可以供大家作参考,就是集群在发展的过程中要发挥彼此之间合作协同发展的优势、公共服务的优势、区域品牌的优势、区域管理的优势。”陈树津说。

他还透露,为了进一步鼓励集群经济的带动效应,到2016年,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还将对197个集群地区进行第三次整体复评,期望这些地区又有新的进步。

谈思考三大论坛讲述集群发展招数

在本次会议上,围绕着“面对各种挑战,纺织产业集群地区如何持续发展”主题,主办方还请有关集群地区领导分别在“镇长论坛”、“县市长论坛”和“书记论坛”上交流经验和发展思路。

中国家用纺织品行业协会会长杨兆华首先主持了“镇长论坛”,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盛泽镇镇长吴建中、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西樵镇镇长黄颂华、辽宁省海城市西柳镇镇长李庆权、浙江省海宁市许村镇镇长朱燕刚作为嘉宾参加了“镇长论坛”环节。

作为集群当地政府,如何帮助集群中的中小企业做大做强,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吴建中表示,虽然大行情并不十分理想,但盛泽还是在这种情况下保持了较好较快的发展。无论是在用地还是用工上,政府都第一时间全力以赴地为纺织企业排忧解难,想办法创造一系列优惠政策,如人才引进、技术改造等等。黄颂华也坦言,纺织产业作为西樵的支柱产业,政府一直都在引导其发展,积极组织当地纺织企业组团参加各种大型展会,并且给予一定数额的融资补贴。在西樵的纺织产业园区,还做到了“三统一”,统一用气、统一用水、统一污水处理,让当地的纺织产业和企业做到节能环保,也以此来保证当地市场的转型升级。李庆权则表示,在金融危机面前,西柳政府出台了15条针对中小危纺织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政策,解决他们发展规模小、发展状态差的情况,建立政府服务平台,研发检测中心,电子商务平台等等,为企业发展提供便利。“许村也是,我们提供各种条件、举办各种活动,并且努力做好纺织企业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希望可以为当地纺织企业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 朱燕刚说。

在随后的“县市长论坛”上,在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助理、中国针织工业协会会长杨世滨的主持下,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化纤科技城管委会副主任杨晓峰、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副区长王伟、福建省长乐市副市长王建刚、江苏省海安县副县长卢忠平一起参加了这个互动环节。

据杨世滨介绍,绍兴、萧山、长乐这三个纺织产业集群的工业总产值可以达到6000亿人民币,应该说是做出了非常好的成绩。

在面对未来怎样把纺织服装产业变成当地的优势、特色产业这个问题时,卢忠平表示,对于海安来说就是持续的科技创新,用技术来说话,打造海安纺织产业的整体优势,政府硬性要求规模以上纺织企业必须进行产学研合作,有条件的企业要有自己的研究院,科技成果也要实现转化;王建刚则表示,长乐未来的发展,政府将继续在资金等各种方面给予支持,为企业发展创造条件,当然,纺织作为传统行业,要实现长远发展,也需要走差别化的道路,提升产品附加值;绍兴的印染行业是行业内关注的焦点和热点,对此王伟表示,现在当地上游有PTA原料,中间有印染,下游有家纺,已经形成了一条比较完整的产业链,今后绍兴纺织产业的发展要走智能化印染、绿色印染的道路,做到清洁生产;杨晓峰介绍,萧山化纤科技城管委会这几年尤其注意人才的培养,与香港理工大学、东华大学等高校的合作不断,未来,管委会打算走品牌之路,孵化品牌、培育品牌,并且进行诸如大数据这种新鲜的探索与尝试。

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会长李陵申随后登台主持了“书记论坛”。湖北省仙桃市副书记、市长周文霞,江西省奉新县县委副书记、县长甘贤武,山东省陵县副县长孔亮,浙江省嘉兴市秀洲区洪合镇党委书记陈兴荣,同李陵申一起,就纺织集群的发展阐述了各自的理解。

据周文霞介绍,仙桃作为中国第一个非织造布名城,围绕着产业发展,努力做到让仙桃纺织人安居乐业,为行业发展提供一个安稳的环境。而奉新的纺织产业从2002年发展至今,已经形成了从原料到纺纱再到织布、印染、成衣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按照奉新对于行业发展的规划,我们将力争做到2020年纺织产业产值达到500亿。” 甘贤武说。至于陵县,孔亮介绍说,现在当地土工用纺织材料的发展非常喜人,产业规模以上就达到96家,全国市场份额从5年前不到10%发展到现在的46%,而且在整个发展过程中,当地政府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洪河镇也在积极的进行转型升级,小、散、多、低这些都不能要,我们会进行品牌培育、物流发展,为我们当地的毛衫企业发展进行各种配套。” 陈兴荣说。

纺织行业论文范文7

关键词:纺织业; 夕阳产业; 比较优势

中图分类号:F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2)24000202

1引言

纺织行业是我国的传统支柱产业,纺织品出口的持续稳定增长对保证我国的国际收支平衡、外汇储备、解决社会就业至关重要。

然而,由于全球经济增长乏力,一方面,在劳动力等要素价格上涨、原料价格波动、人民币升值的影响下,纺织企业经营成本不断攀升。在中小企业融资环境未得到实质改善的情况下,很多纺织企业生存难以维系。另一方面,出口企业面临的需求不足,竞争压力和贸易摩擦更加突出,由于经济下行条件下终端市场对消费品提价的承受空间更小,预计行业出口和效益增速下降幅度将更为明显,纺织行业面临更大的困难。趋紧的外部环境形成的市场倒逼机制,将带来新一轮行业洗牌,促进纺织企业加快调整。

夕阳产业是对趋向衰落的传统工业部门的一种形象称呼,指产品销售总量在持续时间内绝对下降,或增长出现有规则地减速的产业,其基本特征是需求增长减速或停滞,产业收益率低于各产业的平均值,呈下降趋势。夕阳产业多为传统产业,其所提供的产值在GDP中的比重呈下降趋势,其产品市场不断萎缩。上述三点特征是识别和判断某一产业是否衰退的主要尺度。

2文献回顾

郭先登认为提高中国纺织工业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实施“标准战略”,纺织服装业要打造核心竞争力,就要把握住标准化进程,坚定地实施标准战略。姜延书与张倩倩利用灰色理论研究了纺织业与信息业的协同发展关系,认为阻碍中国纺织服装产业国际竞争力快速提升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与信息产业发展的协同程度不高。邹小芳研究了绿色贸易壁垒给中国纺织服装行业带来的影响,给出了应对绿色贸易壁垒的机制和措施。徐文娜、郭衍明研究了民营纺织业人才流失的问题,对人才流失的原因和对策进行了探讨。梁日杰认为全球纺织产业仍具有相当的发展潜力和商机,并非所谓“夕阳产业”。

3中国纺织业的发展

纺织业是我国制造业中的重要行业,属于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长期以来,在世界市场上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近些年这种比较优势的强度正逐年下降。

然而,纺织业的发展并不仅限于出口。由于国内市场的扩大,中国正发展为集纺织生产与消费一体的大国,国内人口和经济的发展为纺织业创造了机遇。从绝对量来说,纺织业的产量和资产总额在不断增长;从相对意义上说,除2008和2009年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使得占GDP比重和纺织业的增长率下降外,自2000年来两者均一直保持高速增长,所以纺织业并不符合夕阳产业的定义,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夕阳产业。

在纺织工业被赋予高科技、新材料的概念后,纺织工业不仅一举摘下了夕阳工业的帽子,还一跃成为朝阳工业,且较之以往更加具有成长及想象空间。新的时期,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正引发社会生产方式的深刻变革。信息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不断推动生产方式发生变革,绿色制造、柔性制造、网络制造、智能制造、全球制造日益成为生产方式变革的方向。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知识服务、智能服务的快速发展为服务创新和个性化制造提供了有力工具和环境,规模化协同创新和个性化制造有机结合将成为重要的生产方式。个性化制造更能体现出品牌、色彩、文化的艺术性,是科技与品质协同发展的重要标志。差异化发展是提高企业附加值的具体体现,是行业市场高端竞争力的核心力量,也是绝大多数企业应该选择的方向。

虽然纺织产业一直在发展,但在金融危机中我国纺织业也暴露了自身的一些不足:(1)在行业经济规模效益明显的情况下,我国的企业规模整体偏小;(2)产品开发能力薄弱,核心生产技术缺失,目前我国高端纺织机械多依赖进口,国内仿制产品与引进设备在技术上还存在一定差距;(3)在品牌与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发达国家始终占据着纺织服装贸易的高附加值领域。

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必须改变以成本导向和价格竞争为主的模式,向研发设计和售后服务两边延伸,以自主品牌开拓国际市场,靠服务、产品质量、产品附加值来提升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

根据我国纺织业发展现状,提高该行业竞争优势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以品牌战略为先导,构建市场竞争优势,这种优势是指系统性的领先竞争优势,如技术含量、产品质量、销售服务、销售网络、促销手段等多方面的组合形成的比较优势。(2)以集团化战略构建规模竞争优势,提高产业集群程度。推动外贸企业和生产企业互相参股,形成产供销一条龙、工贸一体化、以贸易为主体的产业集团。(3)以技术研发为依托,构建技术竞争优势。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纺织品竞争更加体现在生产技术创新、面料品种创新等一些科技因素方面的竞争。积极推动技术进步,创立自主知识产权并应用于产品生产,进而获取高额差异利润,是纺织业进步的重要保证。(4)加快建设人才队伍,培养纺织业科技和管理后备人才。

4研究结论与启示

根据对实际数据的分析,我国纺织业现在陷入困境,并不意味着纺织业是夕阳产业,而是促进纺织业进行行业重组的重要机遇,产业转型升级势在必行。纺织业要保证棉花等原料的供应,缩小价格波动,加大供应链各环节的研发力度,建立品牌优势,这些是纺织行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同时,政府部门应当创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指导企业充分利用产业集群优势,整合区域内供应链企业,构筑广泛的良性动态产业链,加快纺织产业链管理信息化建设,以构筑利益共享、多方共赢的纺织产业链,吸引高端技术和管理人才。提高纺织业的比较优势。

参考文献

[1]郭先登.关于纺织业实施标准战略的思考[J].山东纺织经济,2012,(01).

[2] 姜延书,张倩倩.基于灰色理论的纺织业与信息业协同发展研究[J].山东纺织经济,2012,(06).

[3] 邹小芳.绿色贸易壁垒对中国纺织业出口的影响和对策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1,(03).

[4] 徐文娜,郭衍明.民营纺织业人才流失问题研究[J].集体经济﹒人力资源管理,2011,(22).

纺织行业论文范文8

关键词:比较优势 竞争优势 纺织品服装 区别联系 发展对策

我国是全球最大的纺织品服装生产国以及出口国,我国的纺织品服装行业发展迅猛,在国民经济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20世纪90年代以后,该行业的从业人员超过了1000万,占全国工业就业人口的13%以上。入世后特别是随着纺织品配额的取消,纺织品服装的出口速度呈现高速增长。2003年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占世界纺织品服装出口比例的28.1%,成为纺织品服装业的世界第一大出口国。同时纺织品服装是我国最为主要的出口产品种类之一,也一直是我国贸易顺差的主要来源,而纺织品服装行业又是对外依存度较大的行业,因此,利用经济学理论深入研究我国纺织品服装行业的发展优势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比较优势理论与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

比较优势理论

19世纪初,李嘉图提出了“相对成本”说,这个理论的核心内容是“两劣相权取其轻,两利相权取其重”,即当一国所有产品的成本均比另一国高,即该国不具有绝对优势,但只要这些产品与另一国同类产品的成本差距的比率不一样,成本差距小的,就是本国国内具有相对优势的产品,两国都集中力量生产各自最有相对优势的产品,并进行交换,仍然会使交易双方获得比交易前大的利益。 20世纪二三十年代,赫克歇尔和俄林提出了要素赋予理论,指出一国应该集中力量生产和出口密集使用了该国丰裕要素的产品,而进口密集使用了该国稀缺要素的产品,通过国际贸易,交易的双方均可从中获利。这个理论揭示了形成各国产品比较优势的根本原因在于生产要素或资源的丰富与供给的密集,这是对李嘉图的比较利益论的深化和发展。

我国纺织品服装行业比较优势分析

资源禀赋 纺织品服装在我国的迅速发展是我国要素禀赋构成情况的自然选择,我国人口密度远远大于世界其他国家,是巴西的69倍,是加拿大的409倍。因此,根据H-O定理,劳动力属于我国的丰腴要素,我国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

行业特征 世界主要有三种典型的纺织品服装行业,第一类是技术密集型,以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为代表,侧重于高新技术纺织品的研发和生产;第二类是资本密集型,多集中在中等发达国家和地区,主要生产经营中档纺织品;第三类以加工中低档产品为主,多集中在发展中国家,主要出口的是大规模常规产品,我国纺织品服装行业就属于这一类。可见,在我国,纺织品服装仍属劳动密集型产品,我国以大量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在这个行业具有比较优势,所以我国应该出口大量的具有劳动密集型特征的该类商品。

历史因素 我国具有悠久的纺织品服装生产历史,经验和技术比较突出,另外,纺织品服装行业也是我国最早进入国际竞争的行业之一,这些历史因素使我国的该行业具有先天的优势,促使我国大量出口纺织服装产品。

竞争优势理论与我国的纺织品服装出口

竞争优势理论

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经济学家迈克尔波特提出了竞争优势的概念。波特认为一个国家的竞争优势主要由四组因素决定,它们分别是:要素条件,需求因素,产业与相关产业,公司的战略、结构和竞争状态。在一国的许多行业中,最有可能在国际竞争中取胜的是那些国内“四因素”环境对其特别有利的行业。因此,这四个因素构成了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来源。如图1所示。

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竞争优势分析

我国纺织品服装行业在国际市场上有着比较明显的竞争优势(见表1),这些优势的来源是什么?是什么促成我国纺织品服装行业竞争优势的形成?下文从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来分析我国纺织品服装行业。

要素条件:廉价的劳动力市场 我国纺织产业的竞争优势主要在于利用丰富和廉价的劳动力使该行业得以严格控制人力成本,这样我国的劳动力成本远远低于世界主要竞争对手(见表2、表3)。劳动力成本在纺织产品生产成本中的比重越低,该国在这方面具有的价格竞争优势就越大。丰富而又优质的劳动力资源,使我国的纺织服装行业通过低价竞争占领市场。

需求因素:巨大的国际市场需求 纺织品服装属于日用消费品,全世界对于该类产品的需求量很大。根据WTO公布的世界纺织品与服装贸易数据显示,仅2003年一年世界纺织品的出口总额就为1369亿美元,服装的出口额为1850亿美元,而我国当年的出口分额占世界的24.5%,稳居世界第一。这些数据说明,纺织服装类商品具有巨大的国际市场。另外,我国的纺织类产品大部分属于初级产品,科技含量不高,世界市场的差异化并不显著,再加上出口加工品的大量存在,使得该类商品能够占有很大的市场分额。

相关产业:丰富的原材料资源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棉花等纺织品服装的重要原料的生产都居世界前列,目前,我国的化纤、纱、丝以及纺织机械的生产能力都居世界首位,可见纺织品服装行业的上游企业已经具有相当的规模供货能力,可以以大量优质的棉、丝来保证我国纺织品服装业的生产。

产业结构战略结构和竞争 我国的纺织品服装出口企业大多采取低价竞争的策略,以T恤衫和西服套装为例,全国的平均出口单价为1.29美元,而西服套装的平均价格仅为28.81美元(参考2003年广东省工业竞争力研究报告)。我国的纺织品服装产业出口的商品多为大宗低值品,在技术含量不高的这类商品中,价格优势显得尤为重要,而我国产品的价格远远低于其他竞争者,所以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就具有相当的竞争能力,可以大规模占领市场。

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的关系

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的区别

拥有比较优势并不能说明一定拥有竞争优势,而拥有竞争优势才能算得上拥有真正的比较优势。以我国纺织行业为例,该行业具有的劳动密集型特征的比较优势,已经开始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世界市场需求的转变而逐渐丧失,目前的世界市场,更倾向于科技含量高的产品,致使我国纺织行业的竞争优势指数在逐年下降(见表1),因此,我们应努力提高自己产品的技术含量,增强出口品的竞争优势。

比较优势是由土地、劳动、资本、自然资源等基本生产要素决定的,它属于低层次的竞争力;而竞争优势主要与知识、管理、人力资本、企业家才能等要素相关,属于较高层次的竞争力。

比较优势更多的强调各国产业发展的潜在可能性,是一种潜在的竞争力,它表现为一国的要素禀赋,所以比较优势是静态的,难以改变的;而竞争优势则更多的强调各国产业发展的现实状态,是一种现实的竞争力,它表现为知识技术等的构成,是一种动态的,可以改变的竞争力。

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联系

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可以相互转化。一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往往易于形成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即比较优势可以成为竞争优势的内在因素,促进国际竞争力的提高。竞争优势一般会加强一国的比较优势,使比较优势扩大化。

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是相互依存的。一国的比较优势要通过竞争优势来表现,即使是具有比较优势的行业,如果没有国际竞争力,也无法实现其比较优势;反之,缺乏比较优势的行业,一般也很难形成较强的竞争优势。

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本质都是生产力的比较,都强调的是各国产业间突出的优势。所不同的是比较优势强调的是各国不同产业之间的生产率的比较,而竞争优势强调的是各国相同产业间的生产率差异。

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对我国纺织品服装行业的启示

充分发挥中国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培养高素质的劳动力队伍。我国纺织企业最大的比较优势就是具有丰富而廉价的劳动力资源,所以,我们要在充分发挥丰裕劳动力优势的同时,注重劳动力素质的培养,提高产品的竞争力。

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冲破进口国的技术壁垒。服装和深加工产品将是国际纺织品贸易的主体,所以,促使产品向精加工、高附加值方向升级,冲破发达国家对我国纺织品服装所设的技术壁垒。

改善出口产品结构,不断提高市场适应能力。目前,我国出口的纺织品服装较多的停留在大宗低值品上,利润水平低下。今后要增加中高档服装出口的比例,适当提高服装卖价,不断提高产品对市场的适应能力。

要实行品牌战略。努力用自己的品牌、自己有特色的产品来开拓与占领国际市场。总之,针对我国的纺织品服装出口,我们要在充分发挥我国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努力扩大自身的竞争优势,走低成本与高效率结合的道路,同时增加产品的技术含量,扩大品牌知名度,促进企业利润水平、技术进步与市场竞争三者的良性循环,增强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使我国的纺织服装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纺织行业论文范文9

[关键词]产业集群效应;集聚度;区位商;纺织产业空间结构;产业链;产业布局;区域经济发展;

一、引言

区域经济发展有三大理论支柱,即经济增长极理论、园区理论和产业集群理论,这三种理论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思路。 产业集群是一种新型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它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而且已经成为世界各地研究的焦点。 产业集群(industrialcluster)是指在某一特定领域(通常以一个主导产业为主)中,大量联系密切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集聚,并形成具有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1]。 美国学者迈克尔·波特在 1990年出版的《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正式提出产业集群的概念,波特认为产业集群是指在既竞争又合作的特定领域,彼此相关联的公司、政府、其他相关机构(如大学、职业培训机构、行业协会等)的地理集聚体[2]。从本质上讲,产业集群是为了创造竞争优势而产生的,而且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经济的基本空间架构。因此,利用产业集群重构我国纺织行业产业空间结构既是行业自身发展的要求,也是提升我国纺织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从产业集群的发展实践看,集群是在相关产业链环节上企业之间竞争与合作的空间集聚现象。 产业集群的核心是基于产业链关系的企业相互之间能够实现联系与合作,进而形成企业网络。 与市场交易中离散的、随机的买卖双方相比较,在空间上接近的企业或机构之间更容易建立起信任和协调的交易关系。 首先,产业集群延伸了集群内相关产业的产业链,企业生产过程中的研发、试验、评估、生产、销售、流通等环节都进行了精细的专业化分工,从而有助于提高产品质量。

其次,相关资源能够在集群内部进行合理分配,这有利于缩短交易时间和降低交易成本,同时生产经营信息能够快速及时地在各个经济主体之间得以交流,从而使得企业的生产过程更加有效与合理。 最后,集群效应推动了集群内部各中小企业的快速成长,这对企业的发展是非常有益的。 产业集群的聚集效应使得生产同一类型或同一种产品的相关企业聚集在特定地区内,从而有助于降低企业之间的交易成本。

二、相关文献综述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产业集群相关问题所进行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日趋增多,且研究成果展现出诸多有益见解。 国外学者 morosini认为,企业与集群内各种公共机构平台通过组织之间的合作与互动实现了集体学习行为,这种行为有利于集群企业共享散布在集群中的关键技术和商业知识,而且有利于促进集群企业间的技术转移[3]。 molinamorales等对西班牙传统制造业集群内 288家企业进行实证研究后发现,虽然集群内部企业之间存在某种程度的同质性,但是各企业建立了自己独特的网络关系,这些独特的网络关系使得集群内企业对共享性资源的利用程度不同,这些差异性可以解释各企业创造价值的不同[4]。 omokazu等对日本的三个产业集群进行了调查,并验证了三种合作关系对企业成长的影响,结果发现:与供应商、客户之间的垂直合作关系对企业成长的促进作用不显著,而与大学、跨产业经营组织之间的合作关系对企业成长具有积极效应[5]。

kanda和 deshmukh的研究表明,协调好集群企业的供应链资源能够降低企业的库存成本、制造成本和运输成本,并有利于提高企业在所处区域的竞争力[6]。 sirmon和 hitt研究发现,集群企业会选择一系列资源来支持其经营活动,当企业所选择的资源与自身能力达到一定水平后,这将有利于企业获得行业领先位置[7]。

我国学者对产业集群效应也进行了大量研究。 目前,我国纺织工业应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开拓了两个市场,国内市场约占 80%,国际市场约占 20%。 一些纺织企业加快了走出去的步伐,实现了从加工贸易、oem贸易到拥有自主品牌的转变,进一步优化了我国纺织工业的产业链结构[8]。 顾志群等从核心技术、集群文化与市场营销三个方面对集群绩效进行了衡量,并设计了评价指标体系模型,采用二级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将评价指标予以量化,由此对中小企业集群的核心竞争力进行了评价[9]。

罗国勋等分别从产品结构、市场竞争力等角度,对依托企业集团的小企业集群、中卫型小企业集群、空间集聚小企业集群、市场型小企业集群和网络式小企业的集群绩效进行了分析论述[10]。 卞继红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应用绩效棱柱的思想和方法,构建了产业集群综合绩效评价系统,并从利益相关者满意、战略、流程、能力和贡献五个内在相互匹配的维度对产业集群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初步设计[11]。 宁军明认为,要提高产业集群绩效和促进集群发展,除了培育良好的外部环境之外,更重要的是要不断优化集群结构与改善治理质量[12]。 姜鑫和罗佳研究发现,中国工业产业集群在结构、行为与绩效三方面还没有实现协同发展,每一产业集群在其中的一个或两个方面发展欠佳[13]。 吴义杰、何健指出,在产业集群的衰退期,某些关键因素的改变导致了集群的衰亡,因此在产业集群进入成熟期后,企业必须主动融入全球价值链中积极创造竞争优势,开拓新的市场空间[14]。 传统产业集群的升级和转型,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培育和发展是中国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最紧迫而重要的问题,而解决上述问题的唯一出路就是构筑产业集群的创新能力[15 16]。 黄建康和蒋伏心认为,产业的集群化发展是推动新型工业化进程和提升产业竞争力的重要路径。 王娇俐等认为,产业集群升级研究的一个重要趋势就是从基于全球价值链的外部拉动机制转向产业集群升级的内在动力机制[18]。 蔡绍洪和陆琳认为,产业集群的动态共生稳定条件取决于集群企业博弈收益差距程度、实现自身收益变化方式等因素[19]。从现有文献来看,大多数学者从主观方面对产业集群的集聚度进行了研究,但对纺织企业产业集群的数据分析及定量方法应用性方面的研究较少。 本文在已有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纺织产业集群的实际情况,对产业集群集聚效应进行实证研究:首先,对我国纺织产业集群现状进行描述;其次,运用区位商法对全国各地的纺织产业集群进行量化,对产业集群的集聚程度进行排序;最后,对各个地区的产业集群现状加以比较,并根据具体问题提出相应对策。

三、研究设计

(一) 现状分析

在中国加入 wto之后,纺织产业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参与竞争。 由于集群产业比单个公司竞争更为有效,因此加强对纺织产业集群的研究有利于促进纺织产业集群的优化与升级,这对我国纺织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纺织产业是中国传统的优势产业,具有最为完整的产业链条,从原材料种植到产品加工,纺织业每个环节的比较优势都很明显。 我国纺织产业集群地区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以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三角洲为主,特别是集中分布在山东、江苏、福建、浙江、广东这五个省份,总体上呈现出“东多西少、南强北弱”的特点。 根据中国纺织经济信息中心的统计,山东省诸城市被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授予“中国男装名城”,山东省王台镇被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授予“中国纺织机械名镇”,江苏省金坛市被中国纺织协会授予“中国出口服装制造名城”,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被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授予“中国童装名城”和“第六批纺织产业集群试点地区”,等等。 近年来,随着东南沿海纺织行业面临的转型升级压力不断加大和中西部经济的快速崛起,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纺织产业的生产规模在趋于稳定的基础上开始进行新的产业定位:一方面加快产业水平的提升、发展;另一方面加速向内陆梯度的转移,特别是在中西部地区相继形成了一些纺织产业相对聚集地,其中有些还是起点较高的纺织产业集群区域[20]。 我国纺织产业集群的区域分布情况如图 1所示。

图 1  我国纺织产业集群区域分布图

在实现纺织产业集群向中西部转移的过程中,西部有些省份的纺织工业园区建设已见雏形。 比如,西安现代纺织 产 业 园 于2009 年 4 月被批准设立,它是以承接西安地区纺织企业外迁改造为依托,以全省纺织产业链企业入园提升为基础,以吸引东南沿海纺织产业梯度转移为目标的专业化、新型综合产业园区。 2010年 11月,西安现代纺织产业园被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授予“中国纺织产业基地”,成为全国第十批纺织产业集群试点地区中被新授予的五个基地之一,也是全国 28个纺织产业基地中唯一一个在西部地区的基地。 在国务院最近批准的《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中,西安现代纺织产业园区被首次列入重点建设项目[21]。 纺织工业是陕西经济发展中传统的和重要的民生产业,也是竞争优势比较明显、发展相对快速的产业,但长期以来积累的结构性矛盾和问题也日渐凸显,原有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模式已无法适应政府规划及社会发展的需要。 另外,大量东部沿海纺织类企业也面临着要素制约加剧、成本上涨较快、竞争优势减弱等问题。 由此可见,新型产业园区承接纺织产业转移可谓是“顺势之举”。

与此同时,建设中的咸阳新兴纺织工业园被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授予“全国纺织产业转移试点园区”称号,日本伊藤忠公司、正邦集团(上海)有限公司、上海美特斯邦威集团(集团区域总部中心)、埃迪蒙托居室用品有限公司(家纺产业项目)等四户重点招商项目已签订入园协议,四个项目总投资达 60亿元,可提供就业岗位 1 8万个,建成后年产值可达 200亿元。 另外,国内著名企业杉杉集团、雅戈尔集团等也有投资意向。 延长的纺织工业园产业链为加快颇具特色的产业集群建设进程奠定了基础。 咸阳新兴纺织工业园在积极承接东部纺织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加快了在纺织服装产业后加工、研发设计、品牌营销、商贸流通等方面的发展,不断扩大、提升合作领域和层次,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形成了从纺纱织布、印染、服装设计加工到销售一条完整的产业链,这极大地带动了咸阳纺织企业做大做强。

自 2002年我国纺织产业集群开始试点后,纺织业工业总产值从 2001年的 9626亿元增加到 2010年的 40839 16亿元。 2011年 1月至 11月,规模以上纺织企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了 10 5%,增速较上半年提高 0 6个百分点,纺织行业工业增加值占全国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 5 7%,较上半年提高了 0 1个百分点[22]。 据统计,“十一五”期间,中部和西部的纺织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速分别达到 41%和 27 5%(高于东部 10 3%的增速);中部和西部规模以上纺织企业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速分别达到 27 8%和 25 9%(高于东部 16 6%的增速)。 “十二五”期间,纺织行业的整体布局将继续西进。 预计“十二五”期间,纺织行业将基本形成发挥东部、中部和西部各个区域优势的产业布局体系,纺织业经济总量在东部、中部和西部三个区域的分布情况将得到明显改善。 到 2015年,中部和西部地区规模以上企业工业总产值占全行业的比重将由 2010年的 17%提高到 28%[23]。 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能够使区域纺织业的外部经济规模和配套能力不断增强,并能带动集群内外的合作与竞争,从而有利于获得较大的区域经济效益和不断提升盈利能力。 纺织业发达省份的成功实践证明,发展产业集群已成为区域纺织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 研究方法

在区域层面产业集群的评价研究中,识别产业集群的方法主要有波特案例分析法、投入产出分析法和区位商(location quotient,lq)法。 波特案例分析法需要依赖于专家的主观判断,这限制了客观性数据的收集;投入产出分析法是基于以往资料和数据所进行的分析,它在反映产业的动态变化方面有一定局限性;区位商法是西方国家识别产业集群的主要方法,是辨认产业集群的常用工具,用区位商法计算的集群集聚度能够反映区域主要产业特性,而且数据比较容易获得、计算方便。 因此,本文采用区位商法,以我国纺织行业为例对产业集群集聚度进行实证分析。

区位商是评价区域优势产业的基本分析方法,它指的是一个地区特定部门的产值在地区工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与全国该部门的产值在全国工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之间的比值。 区位商法是产业效率与效益分析的定量工具,是一种较为普遍的集群判别方法,其用来衡量某一产业在特定区域的相对集中程度。 一般来讲,lq =(eij/ ei) /(ekj/ ek),其中 eij指 i地区产业 j的工业产值,ei指 i地区工业总产值,eki国家 k产业 j的工业产值,ek指国家 k的工业总产值。 通过计算某一区域产业的区位商,可以明确该区域在全国具有一定地位的优势产业,并根据 lq值的大小来衡量其专门化率,lq值越大,专门化率也就越高。 当某一产业的 lq值大于 1时,则表明该地区该产业具有良好的比较优势,同时也显示出该产业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某产业的 lq值越大,则说明该地区该产业的比较优势越显著,竞争能力也就越强。

四、实证分析

(一) 数据来源与研究假设

本文的数据来源于 2010年至 2011年中国统计年鉴以及各省市的统计年鉴,并选取了全国 31个省市行业规模以上的纺织企业作为研究样本。 同时,基于前文的理论分析,本文提出如下两个假设。 五、结论与建议

本文以中国纺织产业为例进行了产业集群识别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纺织业在江浙一带、珠三角以及环渤海几大区域,特别是天津、江苏、浙江、福建、山东、湖北、广东、宁夏这 8个地区已经形成了明显的产业集群带,产业集群内的纺织企业经济效益持续增长。 区位商(尤其是用纺织行业工业产值计算的区位商)在识别中国产业集群现象方面是合理和可行的,且检验结果与实际相吻合,这说明在产业集群的兴起与发展方面,经济发达程度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由此可以说明,用纺织行业工业产值计算的区位商是判别中国纺织产业集群集聚度的一种有效方法。

实践证明,纺织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可以有效促进园区内企业的不断壮大,带动区域纺织业工业总产值的不断增加,这对推动行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从目前状况来看,我国纺织产业的集群集聚度仍然不够,东部、中部、西部各地区之间的分布很不平衡,为此,经济欠发达地区应该在自身环境允许的情况下,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适时吸取发达地区产业集群成功的经验,提出适合当地纺织企业发展的对策,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在科技进步、品牌建设、产业转移等方面实现全面升级,从而更好地实现中西部与东部产业集群的过渡与衔接。

(一) 搭建产业平台,科学引导产业聚集

作为政策措施的制定者,政府应在产业发展方面尽量为企业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充分发挥自身在企业之间的桥梁作用。 地方政府应以现有的以及新兴的纺织产业集群为前提,制定相关的计划与措施,实现东西部纺织产业集群的良好衔接,科学引导纺织企业进行产业聚集,增强集群内部企业总体生产能力,扩大集群的影响力。 政府在对待纺织产业集群园区建设方面要区别对待,尤其应对西部经济比较落后地区在资金、人力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二) 优化产业布局,提升产业聚集度

各个地区应当根据掌控的资源实际情况,优化产业布局,调整产业结构,依靠产业集群来提高纺织产业发展的盈利能力和竞争力,加强企业之间的合作意识,在遵循产业集群形成、发展、升级的规律基础上,把握各个阶段的特点,对纺织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进行及时分析,促进产业链的有效调整和结构的优化升级,从而更好地实现从单一的行业模式向产业集群的过渡。

在东部地区,产业集群比较成熟的地区(天津、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等)要用高新技术来改造传统的产业,提升现有纺织产业集群的水平,培育东部沿海地区的特色品牌,注重质量和品质的提升,提高品牌贡献率;发展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技术性强的、附加值高的纺织产业,地方政府要对东部地区符合产业发展规律的纺织产业转移给予政策和资金上的鼓励与支持。 在中部地区,已建立纺织工业园区(西安现代纺织产业园区、重庆市涪陵区龙桥工业园区)的地区要引进大批纺织企业入驻,积极发展县域、镇域的特色纺织经济,合理配置要素资源,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承接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加强新型基地或工业园区的基础设施,培育出符合当地经济发展的优势主导产业,吸引同类及关联度较高的企业向基地或园区集中,促进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升级。 在西部地区,要充分发挥劳动力、原材料、土地、能源等优势,在产业集群试点地区实行节能降耗、绿色生产等工作,积极发展棉纺、毛纺、丝绸等特色产业集群的发展,发挥产业集群的内生动力,力争赶超中东部地区。

(三) 依靠技术创新,提升企业竞争能力

政府应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部分优势纺织企业研发经费内部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支持纺织企业参与国家科技计划和重大工程项目,促进先进技术在行业内的有效推广应用;鼓励纺织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加强合作,加强产学研用联合,提高协同创新能力,在此基础之上使企业的盈利能力得到极大提升,进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