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纺织技术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3-06-14 16:36:28

纺织技术论文

纺织技术论文范文1

全国纺织工业现从业人数2000多万;80%企业在东部沿海地区。2002年中国纺织工业协会首批命名的全国39个特色地区中,嘉兴独揽了其中的6个纺织产业基地市、特色名镇:嘉兴平湖出口服装基地市,海宁纺织基地市、海宁布艺名镇、海宁经编名镇、濮院羊毛衫名镇、油车港静电植绒名镇。在嘉兴地区,涌现了茉织华、多凌集团、新成达、嘉欣丝绸、埃迪尔等一批领头羊企业。加上海宁皮革产业和市场在国内处于龙头地位,在国外享有声誉,这些都反映了嘉兴服装强市的实力。嘉兴地区服装原料充足,地理位置优良,作为嘉兴地区的支柱产业,纺织服装业的发展对该地区经济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嘉兴区域纺织服装将逐步开发深加工高档精细产品;高新技术产品的开发生产,提升产品的科技含量,尤其要尽快攻克印染后整理处理技术关;实施品牌战略,提升产品档次;加强外贸专业知识培训、英语能力培训,实现市场多元化、产品品种多元化、贸易形式多样化等。企业对能进行车间管理、纺织、印染生产工艺调整能力及引进设备的消化与管理的一线技能型人才需求量大。

2现代纺织技术专业课程开发

我国的高职教育一贯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课程体系开发也应随社会行业人才需求的变化而进行相应的调整。高职高专现代纺织技术培养从事纺织产品的开发,车间工艺技术、设备管理、运转操作管理、质量管理与监测,纺织品营销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针对目前嘉兴市及周边地区纺织产业发展的现状,进行进一步深入调研。通过网络、毕业生回访、走访企业等,进一步确定目前纺织行业所急需的工作岗位,并做好调研报告。为了能更好服务嘉兴市及周边地区纺织行业,根据企业调研得到的工作岗位以及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确定本专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专业能力;同时,根据工作岗位任务确定培养人才所必须学习的专业核心课程,努力培养出“全能型并能服务嘉兴市及周边地区纺织行业”的高职专业人才。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加强以应用为目的,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导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建设,由企业人员和校内专任教师,融入职业标准和岗位需求,共同制订课程标准,科学合理地设计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以“任务引领、项目驱动”为理念,构建“工学结合”课程教学体系。依据企业纺织品设计与染色工作过程开展课程整体设计,与行业企业合作,共同开发工学结合教材、开发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手段,融“教、学、做”于一体,强化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培养的毕业生实践操作规范,达到“零距离”上岗的人才培养要求。

3总结

纺织技术论文范文2

在开启“十三五”奋斗征程的大背景下,中国纺织学术年会作为纺织行业科技工作者的科技盛会,对激发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创新热情意义重大。

深化科技创新,担当新时期的责任与使命

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后,社会各界,包括纺织服装行业,一直都在寻找增长的新动力,而应对新常态最重要的是能够寻找到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能。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其中把创新放到了首要地位。本届年会上,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孙瑞哲围绕大会主题“发展新经济 培育新动能”,探讨了新经济形势下纺织工业如何利用新动能提升创新能力,以“十二五”科技进步成果为基础,完成“十三五”行业科技发展的重点任务和目标。

孙瑞哲指出,当前,我国纺织工业发展整体呈现L型增长态势,行业生产、消费、投资、出口等的主要指标增速趋于平稳。增长速度的回落,在释放压力的同时,也为行业创新发展预留了空间。面对发展新形势与创新新机遇,中国纺织工业的新经济正在酝酿,新动能开始形成。

近年来,尤其是“十二五”期间,资源投入的持续增加、教育支撑的不断增强、政策指引的科学精准以及体制机制的深入完善,使得行业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发展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和丰硕的成果,在纤维材料、纺织、染整、产业用纺织品、纺织装备、信息化各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实现了全行业关键、共性技术的突破,行业自主创新能力、技术装备水平和产品开发能力的整体提升。科技创新已经成为中国纺织工业竞争力的重要来源。

孙瑞哲强调,在新的历史时期,要完成好“十三五”的目标与任务,担负起新时期的责任与使命,中国纺织工业需要不断深化与推进科技发展及技术创新,着力发展纤维材料高新技术、先进纺织染整及高附加值的纺织品加工技术、绿色制造技术、高性能产业用纺织品加工技术、先进纺织装备和纺织信息化技术等六大领域。

汇聚顶尖学术资源,打造一流共享平台和高端智库

经过近 6 年的发展,中国纺织学术年会已然成为顶尖纺织学术资源的聚集地和首屈一指的交流平台。会议紧密结合纺织行业自身特点,搭建高水平学术交流平台,促进纺织学科繁荣发展,聚焦学科发展前沿,不断优化会议内容,提高学术交流实效。

除主题报告外,本届年会结合行业发展趋势和研究热点,特别设置了纤维材料、现代纺织技术论坛、技术纺织品、纺织专项成果交流会 ――“相变调温技术”与“植物染料技术”、生物基合成纤维的开发与应用等 5个分会场,专家学者围绕高新技术纤维材料、先进纺织工艺和产品开发技术、高性能产业用纺织品、节能减排和资源循环利用技术、智能纺织、互联网+纺织等热点话题展开深入交流。

培养储备一批具有高水平科研能力的科技领军人物,建立创新的科技人才选拔机制、培养模式和评价标准、营造人才发展的软环境是中国纺织工程学会的重要任务。基于此,本届年会颁发了中国纺织学术大奖等多个奖项,众望所归,高潮迭起。其中,天津工业大学程博闻、东华大学王华平荣膺本年度“中国纺织学术大奖”;江南大学丛红莲等 5 人获颁“中国纺织学术带头人”;阳光集团陈丽芬等 5 人摘得“中国纺织技术带头人”奖;厦门三维丝蔡伟龙等 3 人获得“富丽达”2016中国纺织青年科技奖;《钨酸铋负载涤纶织物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等15篇论文获得17届“陈维稷优秀论文奖”。

精彩纷呈的学术交流活动为智慧之火的碰撞培育了沃土,也为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提供了契机。通过科研成果的介绍和展示,以及优秀纺织科技人才的举荐与表彰,中国纺织学术年会为全国的纺织科技工作者搭建了高端学术交流、优秀科研成果的产学研用权威平台,为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和纺织人才强国战略发挥引领作用。

本届年会尤其注重学术界与产业界的融合。为推动我国纺织产业集群地区经济持续发展,辅助中小企业科技创新,中国纺织工程学会充分整合利用各种资源,采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搭建面向地方政府、高校、企业的实用性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即建立不同类型的产业技术研究院。依据市场需求,提供优质科研与技术、培训供给和精准服务,实现服务区域行业发展,驱动企业技术创新,务实高校科研的目的。会上,中国纺织工程学会分别与青岛中科纺织研究院有限公司、江苏吴江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筹)管理委员会、石狮市人民政府签约合作成立“中国纺织工程学会生态纤维和纱线产业技术研究院”、“中国纺织工程学会面料产业研究院”和“中国纺织工程学会纺织服装和辅料产业石狮研究院”。

针对业内具有技术特色的企业,中国纺织工程学会自2008年开始就开展技术研发中心体系建设工作,陆续授牌了90余家研发中心企业。本次大会,学会对新加入研发中心的无锡市万邦机械制造厂等12家企业举行了授牌仪式。

纺织技术论文范文3

[关键词] 德国纺织业;工业化中后期;产业转型

纺织业作为我国的传统产业,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纺织品服装出口一直处于全国首位,其进出口贸易的巨额顺差成为我国外汇收入和资金积累的重要来源。但是“后配额时代”、“无配额时代”的到来,纺织业出口不断出现贸易摩擦和反倾销事件,纺织业在国际面临的竞争更加激烈,竞争焦点逐步提高到创新层面的先进生产力和跨国生产方式的新挑战;同时,在国内纺织业面临着落实科学发展观对粗放型发展的更大约束,汇率、利率、税率的调整以及纺织工业劳动力工资、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社会责任等成本压力增大,加上长期以来企业研发投入少,品牌发展基础薄弱,这些因素都成为中国纺织工业的尖锐挑战,只有加快产业升级才能在新的挑战前继续实现纺织业又好又快发展。

德国纺织业经过几十年的调整,靠技术创新走上增长道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了自己的领先地位。德国的纺织产业转型以及达到的效果给中国的纺织产业转型带来了很好的借鉴作用。

一、工业化过程和产业结构升级理论文献回顾

(一)工业化理论。工业化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进程,在此过程中因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同,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因此有必要将工业化过程划分为不同阶段,以区分生产力水平的差异性。

德国产业经济学家霍夫曼(Hoffmann)在:1931年的《工业化的阶段和类型》——书中,以制造业中消费资料工业净产值与资本资料工业净产值的比例获得的一般趋势为依据,把工业化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美国学者钱纳里(Chenery),按照人均收入水平将工业化划分为三个阶段。目前通行划分方法:将工业化过程划分为工业化初期、中期、后期三个阶段;

(1)工业化初期阶段:

①国民经济中工业产值比重逐渐超过农业产值比重(第一产业比重逐步下降,第二产业比重迅速上升,第三产业缓慢上升);②工业发展中以轻工业为主体,重工业发展初级化,属于轻工业结构阶段;③劳动力逐步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④居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

(2)工业化中期阶段:

①工业结构表现为发展原材料工业和一般加工工业为中心,高加工工业有一定发展,属于重化工业结构阶段;②国民收入和劳动力中第一产业比重日趋缩小,第二产业比重继续上升,第三产业比重逐渐加大;③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3)工业化后期阶段:

①工业结构中以高加工业为主,生产设备和技术水平很高,技术呈现集约化特征;②国民收入和社会劳动力中,第三产业比重迅速上升,超过第一、二产业的总和,第一、二产业比重均有下降;③社会生产力获得巨大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在质和量上都有显著提高。

(二)产业结构升级理论。所谓产业结构升级是指三次产业之间和每次产业内部从既有的均衡与协调出发通过技术进步、产业和产品创新形成从量到质的突破实现新的均衡与协调.是产业结构从技术层次低的结构形态转向技术层次高的结构形态,从生产率低的产业占主体转向生产率高的产业占主体的结构形态,从低技术水平、低附加值状态向高新技术、高附加值状态演变的趋势,加快产业结构升级有其历史必然性和现实紧迫性。

产业结构升级理论和工业化理论有其内部紧密的联系。

中国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经济发展,我国一些地区已处于工业化的中后期阶段。根据美国经济学家钱纳里的研究(1986),优化产业结构是工业化中后期加快经济增长,提升区域竞争力的主要手段。因而,大力推进工业化进程,根据我国的发展阶段与国民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按照新型工业化的要求全方位、多层次地促进劳动力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工业的发展,并且随着我国技术人才不断增加,投入到技术密集型工业中资本的不断增多,研发能力不断增强,进一步提升技术密集型工业的比重,应是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与升级的重要内容。

二、德国纺织业转型历程

德国纺织业是在德国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发展起来的,然而这一时期的德国纺织业与英国等发达国家相比,仍显得落后。而且很快以纺织业为中心的轻工业迅速转向以铁路建设为重点的重工业。直到19世纪50-60年代,德国工业革命才大规模的展开,在这个时期,纺织工业作为德国最先开始工业革命的部门有了新的发展,现代的工厂制度已经占据了统治地位。到了19世纪90年代,德国就基本完成了工业化,由落后的农业国一跃成为世界先进的工业国。而那时德国就注意到应该着力加强培训、研发和技术纺织,使德国纺织工业向高技术转化,避开传统纺织的竞争。目前德国纺织工业以中小企业为主,特点是使用最少的劳动力实现最大的产值。

从整体上看。目前德国纺织企业共有1100家,拥有10万名员工,年营业额达到230亿欧元;服装企业500家,5万名员工。并且大多数德国纺织企业是中小企业。德国纺织业的主要产品为丝、棉、化纤和毛线及面料、工业用无纺布、家纺产品和最新发展的多功能纺织品等。德国产业用纺织占纺织品总量的比重已超过40%,已占领了产业用纺织品新技术的制高点。德国纺织业在环境和医疗纺织品领域也保持着领先地位。

从产品结构上看。2002年,技术纺织已经占到德国整个纺织业产值规模的32-40%,而上世纪80年代,这一比例是5-8%。2002年德国纺织品和服装工业销售额239亿欧元,生产额147亿欧元。尽管德国纺织业在诸如服装和家用纺织品等大规模生产商品领域难以重新赢得市场份额,但在高科技织物领域,德国企业拥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他们通过业务调整和加强研发,已经成为防火服材料、飞机和轮船制造业所需的材料、透气性良好的运动服材料以及防辐射材料等高科技纺织品领域的领头羊。对于科技投入占整个行业销售收入的比例,德国一些企业能达到5~7%,而且还有不断加大的趋势,中国企业这一数字只有不到0.5%。而且由于德国纺织业占领了空缺市场,因此它没有受到亚洲纺织品的冲击。相反,亚洲国家已经成为德国高科技纺织品的重要消费者。

德国纺织业是如何如此快速的发展并走上这条技术创新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这和德国的产业政策有着紧密的联系。

1.重视人才培养和就业培训,增强劳动力的适应能力。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竞争实质上是人才的竞争。德国的企业对人力资源的管理十分重视,尤其是对劳动者的素质。德国对劳动者组织就业培训;企业对人力资源的规划和培训相当的重视,因为他们认为对人才培养,培训的投资就是对公司未来发展的投资。人力资源是企业的宝贵财富。

2.信息化。随着全球一体化的到来,德国比较重视企业的信息网络,以及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从而实现商业化,信息化。而且ERP软件成熟度高,包含完整的管理思想,功能齐全、标准化程度高、像SAP、ORACLE、INTENTIA等在世界上拥有较大的用户群。

3.品牌。品牌文化是树立企业形象、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核心问题之一。德国纺织业重视塑造良好的企业品牌,得到的回报不仅仅是市场份额与商业利润,更主要的还有顾客对品牌的忠诚以及社会心理的自然诉求。

4.扶持行业组织和企业组织。德国政府采用竞争与保护的双重政策。通过国际自由贸易,低廉的纺织商品从国外企业向国内转移;同时通过欧盟的纺织贸易协定对当地纺织工业进行保护,尤其注重保护高端纺织品及相关联的知识产权。德国政府为了维持当地企业的长期生存与发展,将财政税收政策渗透到企业发展的各个环节之中。如政府为了鼓励家族企业更多聘用专职董事替代家族式管理以提高企业决策的科学性,对他们高于公司经理的收入予以减免个人所得税的照顾。

5.前瞻性政策,准确的市场方向,鼓励技术创新。德国政府深知,要适应经济全球化,就必须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核心竞争力的强弱取决于科技水平与创新能力的高低。所以政府应当而且必须出于经济长期和谐发展的战略考虑,通过公共财政政策予以帮助,重视科技投入,通过税收、财政补贴、政府资助等引导性手段,不断提高科技研究与开发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德国尤其对生物技术、遗传工程、信息和环保技术等科技型企业予以政策支持。德国在联邦经济与技术部设立了国外项目促进处,以加强对国外市场和项目的竞争。德国还建立了很多的研发基地,不断提高创新能力。

6.构建循环经济框架。循环经济是一种新型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模式,它强调要充分、重复、循环地利用资源,优化利用能源、注重可再生能源的开发。这种经济增长模式是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德国是欧洲国家中循环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国家之一,德国纺织业也越来越重视对人体健康和环境的保护以及资源的循环利用。

7.重视发展中小企业,促进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增强结构调整的灵活性。德国特别强调中小企业的发展,有着多方面的原因。一是中小企业是德国经济体系的支柱,对更好的促进就业和经济增长作用重大。从就业上看,以德国巴伐利亚州为例,1996—1998年间,9人以下的小企业提供了2万个就业岗位,而500人以上的大企业却减少了4144万个就业岗位;从经济上看,在德国,中小企业数量大致占私有企业总数的99%,企业总投资的1/2,GDP的53%,出口额的70%及近一半的经济效益。二是中小企业具有反应灵活、比大企业更了解市场需求,更注重新技术运用的特点。德国新产品的开发和革新,大部分来自中小企业,即使在先进技术、高技术领域内,也有不少是由小企业居领先地位。

三、对我国纺织业的启示

我国纺织业加快产业结构升级有其历史必然性和现实紧迫性。产业结构升级从横向上是产业内部从既有的均衡与协调出发通过技术进步、产业和产品创新实现新的均衡与协调的合理化格局,从纵向上是三次产业之间产业结构本身所固有的从低级到高级演进的高度化趋势,包括从技术层次低的结构形态转向技术层次高的结构形态,从生产率低的产业占主体转向生产率高的产业占主体的结构形态,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知识密集型的产业升级,从低技术水平、低附加值状态向高新技术、高附加值状态演变的趋势。

由于价格和成本竞争优势,入世给纺织业带来了很大的发展空间,但是我国纺织业的劳动生产率毕竟低于德国,所以必须要在保持劳动力优势的同时,通过进一步提高劳动生产率,加快技术和设备的更新与升级,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这样才能真正的从入世中受益。20世纪90年代以后,世界纺织产业结构随着纺织工业高新科技的导入,发生了很大变化,装饰和产业用纺织品的比重增加很快;机电一体化使这产业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资金密集型转化;纳米纺织品,微电子用纺织品,高性能纤维,各种复合材料,膜结构材料,防护用纺织品,纺织材料的回收和再生所要求的科技含量不断提高等等。而中国却还没有从低水平的数量扩张和“以量取胜”的增长方式中转变过来,并且没有更多的技术创新支持,这造成纺织业的劳动生产率相对低下。所以,要提高我国纺织业的国际竞争力,那么纺织业的结构升级和纺织科技的发展迫在眉睫。

对我国纺织业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我国纺织业与发达国家有很大的差距。而按照迈克尔.波特教授的竞争优势理论中关于特殊资源优势的论断:我国纺织业所拥有的劳动力和生产成本上的优势属于低层次的资源优势,是易被模仿和替代的。我国在高层次的资源如:高级专业人才、内部技术能力、科技研发能力、品牌信誉方面却存在着严重的不足。而这些是波特的竞争优势论中所强调的保持持续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所以,我国的纺织业有一定的比较优势但缺乏核心竞争优势。这也是纺织业转型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基于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具有后发优势,又是人口大国,纺织业要充分利用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在保持纺织业成本优势的同时,再将以信息技术、纳米技术、微电子技术等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向传统的纺织业引入,从而大幅度提高纺织业的自动化、高速化和连续化水平。通过加强科技创新和品牌建设进行产业升级,并加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提高纺织服装业产品的质量档次,丰富产品品种和产品种类,提高纺织服装业的劳动生产率和降低生产成本,从而使纺织品生产转向技术资金密集型方向,使纺织品贸易转向高档次、优质化、高附加值商品方向,使传统的低层次的价格竞争转向高层次的质量、技术和品牌的竞争。

参考文献

[1]迈克尔.波特,著.李明轩,邱如美,译.国家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2]申俊喜,蒋伏心.工业化中后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路径选择——以我国苏南地区为例[J].江苏社会科学,2006,(3).

[3]蒋永志.工业化先行地区产业升级路径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5,(5).

[4]邢来顺.德国第一次工业革命述略[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6).

[5]叶旭廷.从德国经济增长经验看中国现代化发展之路[J].经济论坛,2006,(22).

[6]邵明朝.经济转型、结构调整与政府经济政策:德国经验一瞥[J].中国经贸导刊,2003,(22).

[7]史途停,陈建勇.中国纺织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提升[J].纺织学报,2005,(3).

[8]王岳平,关于经济转型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对德国、匈牙利产业结构调整的考察报告[J].宏观经济研究,2000,(4).

[9]张相文.我国纺织业出口竞争力强弱几何[J].当代经济,2003,(2).

纺织技术论文范文4

三十年来,中国化纤工业从“引进消化吸收到国产化”,又从“自主开发,洋为中用”到“产、学、研”合作自主创新,硕果累累。2008-2009年化纤行业竞争力十强企业平均劳动生产率达23.5万元/人,居纺织服装行业500强企业之首,产量从改革开放初期的28.5万吨,增至2009年的2726.06万吨,增长了95.6倍。我国化纤产量由占世界化纤产量的不足3%到2009年占世界产量(4156.3万吨)的63.0%,发展非常迅速。据海关总署公布,2009年我国纺织服装工业出口创汇居全国各行业之首,为1713.32亿美元,占我国出口总额的14.26%,其中,化纤纺织服装出口占纺织出品总额的40%,化纤净出口达62万吨。自1998年起,我国化纤工业已连续12年跃居世界第一生产大国,提前完成化纤工业“十一五“规划发展目标。

李瑞,我国化纤元老之一、九三学社原主委、化纤专业留苏硕士。纺织工业部(总会、国家纺织工业局)科技委委员,中国化纤工业协会、中国纺织工程学会化纤专业委员会高级顾问,东华大学顾问、教授,中国染料工业协会色母粒专业委员会原副主任、名誉主任。回国后一直致力于化纤事业的研究和发展,攻克了许多化纤学科难题,通过不断创新,为我国化纤工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李瑞自1987年纺织部成立科学技术委员会以来,连任五届委员,并为制定发展技术路线图建言献策。

自主创新发展丙纶

多年来,李瑞致力于我国丙纶发展的自主创新。1980年,在广州首届由化纤局总工程师程光炳发起组织的全国化纤学术年会上,李瑞做了“丙纶赴美、日考察报告”。会后应中科院广州化学所邀请,到新会县进行交流,并无偿调拨了一台VC403纺丝机,以支持新会丙纶行业的发展。1984年,由化纤局、化纤学会主办、新会县协办的全国首届“高速纺”学术年会取得了圆满成功,为新会丙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经过当地政府艰苦奋斗及李瑞的努力下,先后开创了行业“八个第一”,新会从一个葵乡,打造成今天一个近百亿规模的新兴产业“航母”,2007年,中山市新会区获评“中国化纤产业名城”,这是我国首座化纤产业名城。新会丙纶取得的骄人成绩,李瑞的功劳不可少。

1978年,为落实康世恩副总理关于发展丙纶解决穿衣问题的指示,李瑞针对当时“丙纶只能做编织袋”和“辽化引进纤维级聚丙烯(MI7扁丝级)不适合抽丝”的问题,主动如实向部领导报告,并代表化纤局提出“在改造辽化聚丙烯为抽丝及同时建设丙纶实验厂”的建议。部党组采纳后,委派李瑞任化工、纺织两部委“丙纶领导小组”的技术负责人,批准她与化工部科技局韩淑君组织中石化等四部委联合攻关。她建议采用中科院化学所小试(CR)发明主技术直接在辽化“一条龙”开发,实现产业化。

1989年,“聚丙烯丙纶级牌号70218和70226树脂研制”的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并在全国推广应用,同时率先建成辽化丙纶实验厂,带动了全国丙纶(包括纺熔和针刺非织造布等)行业的发展。自1988年至今,中石油辽阳石化分公司共生产三个牌号丙纶级树脂(由MI7提高到MI35)52万多吨,占聚丙烯总量的55.63%,累积为企业多创经济效益达10416万元。为此,李瑞在1996年荣获中国纺织总会退休金提高10%的奖励。

1992年,在江总书记、温总理等国家和北京市领导的关怀下,受刘衡副部长的委派,李瑞代表中国纺织总会协助规划,列项管理国家经贸委、教委、中科院“细旦、超细旦丙纶长丝及制品的研究”高新技术产业化“产、学、研”首选项目。南北协作东华大学与广东富华、中科院化学所与北京涤纶(丙)实验室等分获1994年上海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发明金奖、1996年中科院科技进步一等奖和1997年国家经贸委“八五”国家技术创新优秀项目奖,并加以推广应用,推动差别化率由15%提高到25%,2009年达到了46%。2005年我国差别化纤维中细旦、超细旦,涤(丙纶等)比例最大,为150万吨,2010年达到210万吨。

致力于聚酯大型化和直纺技术

针对国内几套规划新建聚酯项目单线规模偏小(<6万吨)的问题,1990年、1995年,李瑞分别与天津石化、上海石化合办,主持召开了天津、上海两届全国学术年会,引领聚酯大型化(>10万吨)和直纺技术的发展。会后,在李瑞的指导下,阿城龙涤率先建成聚酯大型化(12万吨)和1.5万吨直纺长丝及3.5万吨直纺短纤维生产线,被评为“八五”优秀技改项目。

1998年,李瑞与中国化纤工业协会联合主办、阿城龙涤协办,召开了阿城全国化纤学术年会。她组织现场参观,对海南等地进行技术支援,并向全国同行推广应用。目前,由中国纺织工业设计院牵头组织产学研合作,国产化工程开发,聚酯平均单线规模已达40万吨。“九五”至“十五”期间单位投资成本降至1/10,并已出口创汇,PTA单线规模已达100万吨,为缓解原料进口压力做出很大贡献。涤纶长丝占涤纶总产量64.2%,其中直纺长丝占80%。经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牵头合作国产化开发,其成套技术设备覆盖率已占全国长丝生产设备的70%,并已出口创汇。直纺短纤维达90%以上,涤纶占化纤81%,成为中国化纤第一大品种,涤纶产量占世界涤纶总产量的69.1%。

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

1990年8月9日,中国纺织工程学会副理事长、纺织部科技委副主任梅自强主持召开了中国纺织工程学会和北京市纺织工程学会联合专场报告会,邀李瑞作率纺织工业部代表团首次参加第五届加里宁国际化纤会议的“赴苏考察报告”。会后,李瑞关于发展“特种化纤”和“粘胶长丝连续纺工艺”的建议被化纤局采纳。随后,她参与组织了一系列技术交流、出国考察、来华讲学和选项、选点、选技术路线等活动,并立项支持推动产业化。粘胶连续纺长丝占长丝产量的1/10。新会彩艳和烟台氨纶经过十几年探索,“自主开发,洋为中用”,研制成功间位芳纶1313耐高温纤维,现已形成几千吨的产能,用于军工和民用特种防护用品等,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并已出口创汇。

在中国纺织工程学会学术委员会统一部署下,李瑞及化纤专业委员会积极组织撰写论文,为行业领导建言献策。她先后发表了60多篇论文,在1989年学术年会上发表的《2000年化纤新品种和生产技术发展探讨》论文获第一届陈维稷优秀论文奖。文中的建议得到领导重视。先后参与组织纺织工业“八五”和“九五”科技发展战略研讨会,出版了两部合著。协助中国纺织工程学会组织陈维稷优秀论文奖和化纤论文初评。李瑞还加入中国科协和全国妇联;中国工程院农林、轻纺、环境工程学部和中国纺织工程学会;中国化工信息中心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碳纤维”项目组组织的(1993年、1999年和2009年)学术年会并,文中指出:早在1985年,美国已有1586.5吨碳纤维CF和815.4吨对位芳纶(Kevlar)复合材料(ACM)用于国防(航空、航天、导弹和军用飞机)。2009年9月应邀作为大会专家委员会专家,李瑞参加《高性能纤维复合材料产业化建设和应用技术》研讨会,发表了《战略高技术碳纤维发展现状和建议》论文,会后选登在《化工新型材料》杂志(2009、10、vol、37№10)。

2001年,李瑞代表化纤学术界参加中国纺织工程学会代表团出席了香港亚洲第六届纺织服装学术会议。2005年应邀任国家环保总局组织,由东华大学环境学院承担的《21世纪纺织行业所面临的水环境问题及对策》项目评审组组长。2007年,李瑞代表纺织学术界应邀参加了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组织的第七届光华工程科技奖评审工作任评委。2010年,她应邀出席了由上海市政府、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主办、东华大学承办的“东方科技论坛”——生物质纤维和生化原料研讨会。

李瑞与陆俊逸秘书长、刘振中院长共同倡议召开国际化纤会议的建议被中国纺织工程学会理事长何正璋副部长采纳后,从1985年起连续参与组织了三届(1、2、3届)北京国际化纤会议,至今我国已成功举办了十六届。30年来,国际合作扩展,国际地位提升,中国化纤工业与世界直接关联度已达47%,若包括原料和下游产业链在内,其关联度已达87%。

2010年,我国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和自然灾害的严峻挑战,经过多方努力,化纤行业有效抵御和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促进了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但仍存在较严重的问题,如同质化、产能过剩、“三高”比例偏低,同时应加大科技创新投入,还需创新才能取得新的突破。李瑞,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下,通过技术创新,帮助企业度过难关。

为配合中国化纤工业协会实施“十一五”和准备制定“十二五”规划发展纲要,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化纤行业整体竞争力,李瑞会同中国化纤协会积极组织化纤专业委员会,努力开展学术科技活动。相继于1999年、2002年、2004年、2007年2010年组织了成都、青岛、济南五届学术年会,主题分别为:“21世纪高技术、高性能、高附加值新型化纤”、“高新技术产业化和可再生生物质化工、绿色生态化纤”及“生物质纤维和生化原料”。并发现举荐高端领军科技人才担任化纤专委会委员,提升了“产、学、研“合作创新水平,推动了高性能聚苯硫醚(PPS)纤维和高附加值共混海岛超细纤维,绿色生物质聚乳酸(PLA)纤维和蓝色海洋生物质海藻纤维及取代CS2工艺低温溶剂法再生纤维素纤维等项目的中试和产业化。

纺织技术论文范文5

第105届广交会第三期今日开幕。根据官方数据,本次广交会出口成交额为262.3亿美元,比上一届减少53.2亿美元,减幅为16.9%;共有209个国家和地区的165436位境外采购商到会,与上一届相比减少9126人,下降5.2%。其中,纺织服装成交32,3亿美元,减少11,7%(服装及衣着附件成交下降15,2%,纺织品成交下降7.9%),跌幅比平均跌幅小5.2个百分点。

轻纺类产品出口回落幅度明显小于机电等产品,专家分析原因可能是两个方面:一是这些产品是我国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二是这些产品的收入弹性较小,欧美经济调整对其影响相对较小,同时,由于收入下降,有一些消费者转向消费这些物美价廉的商品,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经济下滑对这些产品需求的不利影响。此次广交会上中国纺织服装企业已越来越感受到非关税壁垒所带来的压力。欧美日客户以环保、人权等借口的验厂、认证频繁,此外,受金融危机影响,美国市场的信用风险正在急增。有专家预测,2009年我国出口全年下降将维持在15%左右,4季度前后可能会有明显好转。

此次展会详细报道见《中国纺织》2009年第6期“展会”栏目。

武汉科技学院时装周开幕

武汉科技学院2009年时装周今日拉开帷幕。时装周首场展演作品来自该校服装学院2009届研究生、服装设计班的学生,共计有65个系列236套服装展出。14日,作为这次时装周的压轴大戏――优秀毕业生作品展“角色・变奏”服装秀,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其中一些作品融入了经济危机、环保等元素,颇显时尚前卫。一套“口罩时装”,旨在表现“与污染空气隔离。城市才能美丽”。

武汉科技学院年轻设计师将服装功能与艺术创造完美结合,既满足了服装的市场需求,又表达了设计师的个性追求。

展演的作品无论是男装、女装还是童装,大部分都选择日常休闲装的设计,贴近实用性。金融危机下,设计师依靠天才想象变废为宝并开始注重服饰形象的整体搭配。

作为中国服装名校,武汉科技学院服装学院充分考虑学校的工科背景,特别是结合纺织专业的优势,提出了“大服装”的理念,即以艺术、工程与美学为学科支撑,把服装看成是一个“集艺术与科学、技术于一身”,“融历史、文化与民俗为一体”的大系统,全面实施“艺工贸相结合、面向社会、开放式培养”的人才培养体系。

阿迪达斯宣布“瘦身”

世界第二大体育用品制造商阿迪达斯今日2009年第一季度财报表示,为应对经济危机,公司撤销在欧洲和亚太区域总部、关闭部分分店,重整批发业务,以达到每年节省1.3亿美元的目标,并计划全球裁员约1000人。

不过,有内部人士认为,“对中国暂时没有影响”。据悉,阿迪达斯公司第一季度净利润较去年同期下降了97%,仅为500万欧元,远低于市场此前预计的9700万欧元。同时,阿迪达斯全球首席执行官赫伯特・海纳表示,奥运会效应并不具有可持续性,今年来自亚洲的需求也大幅下降,由于中国和日本市场需求不振,阿迪达斯的销量减少了6%。

同样,受消费需求大幅度下滑的影响,阿迪达斯一直视为竞争对手的耐克,也于不久前宣布削减产量。此前,耐克中国表示,耐克计划关闭其在华唯一拥有的太仓工厂,转移至亚洲其他地区。对中国的三家鞋厂和在越南的一家鞋厂已停止下单。

200亿技改资金启动

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今年中央将以贷款贴息为主的方式,安排200亿技术改造专项资金。项目实施后预计可直接带动全社会投资4600亿元。符合国家十大产业振兴规划的项目将成为技术改造资金支持的重点。会议要求,将根据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支持钢铁、有色金属、石化、轻工、纺织、食品等行业加快研发共性关键技术。此外,依托国家重点建设工程,推进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化,提高基础配套件和基础工艺水平。我国去年四季度确定两年投资4万亿的政府投资计划,在本轮经济刺激计划的前两批中央投资中,主要以集中投放为主,2008年第四季度新增中央投资1040亿,今年一季度,新增中央投资达到1300亿。第三轮中央投资将为700亿。中央投资的审批权力逐渐下放到各省,加大了地方权力。今年4月起实行了新的项目审批制度,工业项目最终由省级政府批复,国家发改委和工信部只负责项目的初步筛查工作。申报项目的重点工作逐步转移到相应的省级部门当中。这一举措的政策影响参见《中国纺织》2009年第6期“淮滨点评”栏目。

全国茧丝绸行业分析产销形势

中国丝绸协会今日在广西桂林市召开了全国茧丝绸行业产销形势分析座谈会。2008年下半年以来,随着世界经济形势的不断恶化,金融风暴不断向实体经济蔓延,世界经济增长明显放缓,我国茧丝绸企业生产经营受到了严重冲击,负面影响程度在逐渐加大。第二季度,全国蚕茧产量同比将会出现较大幅度下降,蚕茧和生丝价格仍会延续低位运行,主销市场消费需求低迷,丝绸产品生产和出口双降风险加大,企业产品库存势必增加;企业仍将面临产品价格下降、成本上升、订单减少、资金短缺等实际困难;企业开工不足,盈利水平降低,行业经济效益大幅下滑风险仍存。茧丝绸行业经营环境亟待改善,行业景气状况不佳,需要引起各级政府部门和市场各方加以高度关注,但随着国内经济逐渐企稳回升,国际经济恶化状况得到逐步改善,二季度茧丝绸行业下滑趋势可望得到基本控制。不过,中国茧丝绸产业具有的竞争优势并没有丧失,特别是经过近两年来的调整,目前茧丝原料供需已基本平衡,加上国内外对丝绸产品消费需求相对稳定,从目前形势来看,下半年茧丝绸行业蕴藏着回暖因素。

另:“2009年产业用纤维技术与市场论坛”今日在无锡举行。中国产业用纺织品协会理事长朱民儒为与会者作《涤纶工业丝在产业用纺织品行业中的应用前景分析》。

棉纺织总工交流技术

由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主办的“2009中国棉纺织总工程师论坛”今日在杭州召开。行业协会领导、国内著名专家及棉纺企业技术管理人员等500余名代表参加了此次论坛。总工论坛作为棉纺行业内最重要的技术交流活动之一,围绕着市场理念、纺纱技术、劳动用工、赢利方式等热点展开话题。棉纺企业重视减少用工、降低成本,无锡一棉将企业行之有效的“老车间和新车间进行区分,进行优化性减员”向与会者进行了介绍。企业技术人员最关心前沿技术如何转化为产品,来自武汉科技学院的徐卫林教授及香港理工大学的陶肖明教授对嵌入式纺纱技术及低扭矩环锭单纱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解析。在创新赢利方式的交流中,山东德源纺织有限公司介绍了企业进行产品开发的经验,该企业将开发重点放在品种组合上,成为多纤维混纺生产的典型代表。中国棉纺织总工程师论坛已经举办过两届,均获得成功,受到企业技术管理人员的认可。

另:由中国家用纺织品协会、中国贸易促进会纺织行业分会、中国纺织服装专业市场联盟和华孚城隍庙共同举办的第二届中国中部(合肥)家用纺织品博览

会今日开幕。

节能减排示范企业签约

5月9日,2009年纺织行业节能减排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由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主办,由江海宁经编产业园区、太原新凯纺织印染有限公司协办。会议对3家通过了项目审查的企业――安徽华茂集团公司、浙江美欣达印染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富润股份有限公司进行了表彰。此外,协会选定了海宁经编产业园区、太原新凯纺织印染有限公司作为第一批试点示范企业,并进行了协会与示范企业的签约仪式,杨东辉副会长与企业代表进行了节能减排示范企业签约。

此次会议详细报道参见《中国纺织》2009年第6期“视点”栏目。

纺织行业环境保护标准制定工作会议召开

“纺织行业环境保护标准制定工作会议”今日在北京召开。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北京服装学院、东华大学等6所纺织类院校以及浙江华峰氨纶等12家典型骨干企业共计31名代表参加了会议。会上,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产业部副主任黄承平就行业开展节能减排标准工作的目的意义作了讲话,产业部副处长程皓对2009年产业部承接国家各部委节能减排标准及课题情况作了介绍,并针对近几年纺织行业环境保护标准的制修订编制工作进展情况以及环保标准制修订工作程序和书写格式向代表们进行了情况汇报。

《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公布

国务院今日《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这份近7000字的规划是2009―2011年我国装备制造业综合性应对措施的行动方案。规划强调要结合实施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以粗细联、细络联、高速织造设备,非织造成套设备、专用织造成套设备,高效、连续、短流程染整设备等为重点,推进纺织机械自主化。 《规划》明确了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的目标,即产业实现平稳增长;市场份额逐步扩大,国产装备国内市场满足率稳定在70%左右;重大装备研制取得突破,百万千瓦级核电设备、新能源-发电设备、高速动车组、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等一批重大装备实现自主化;基础配套水平提高;组织结构优化升级;增长方式明显转变。为实现这些目标和相关任务,《规划》拟定了十项政策措施,包括发挥增值税转型政策的作用,加强投资项目的设备采购管理,鼓励使用国产首台(套)装备,加大技术进步和技术改造投资力度,支持装备产品出口,调整税收优惠政策,推进企业兼并重组,落实节能产品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建立产业信息披露制度,支持产品检验检测和认证机构建设。

另: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司、规划司组织由中国工程院姚穆院士担任组长,工程院院士季国标等八位专家组成的评估组对《纺织工业“十一五”发展纲要中期评估报告》进行了咨询和评估。

第九届功能性纺织品及纳米技术应用研讨会闭幕

由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纺织行业生产力促进中心、北京纺织服装工程学会、北京服装学院、服装材料研发与评价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生物源纤维制造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天津工业大学“改性与功能纤维”天津重点实验室、北京铜牛集团有限公司、中国阻燃学会等共同主办,苏州南华纺织整理科技有限公司承办的“第九届功能性纺织品及纳米技术应用研讨会”在江苏盛泽落幕。会议从不同侧面、不同领域探讨了功能性纺织产品研发和产业化发展及完善相关标准应该采取的措施。与会代表重点围绕纳米技术、高科技纤维、纺织染整及后整理技术、新产品新技术新材料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和交流,其中高新技术纤维、产业用纺织品节能环保、差别化和功能化高档纺织品、清洁生产和资源再利用等内容受到企业代表的广泛关注。

中日产业领导人会晤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会长杜钰洲今日会见日本纤维产业联盟会长下村彬一。双方着重探讨了金融危机下传统纺织产业如何创新以适应未来新形势新要求,并对中日纺织业合作进行了深入交流。杜钰洲在会谈中表示,此次金融危机对世界影响巨大而深远,将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消费的价值取向,也必然会促进行业发展的转变。但无论如何,变化的只是物质形态,而人们在衣食住行玩等方面的消费不会萎缩,人们对衣着、家用纺织品、产业用纺织品的消费也不会减少,特别是产业用纺织品行业有很大潜力。产业的生命力不仅是技术与生产,还包括文化。生产不仅局限于一个国家,要向跨国生产转变,技术要创新,要适应世界多元文化的发展需要。中日两国纺织业合作历史悠久,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两国业界合作更加广泛,目前两国产业相互依存越来越深入,中日合作已经进入新层次。下村彬一对杜钰洲会长的观点表示赞同,并表示日本市场的服装大多来自中国,中国纺织业对日本的重要性不会改变,日本纤维产业联盟将加强与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的合作,共同度过危机,创造新的市场机会和新的业务机会。

纺机器材专业委员会提出加快新技术产业化步伐

中国纺织工程学会第六届纺机器材专业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今日在陕西宝鸡召开。会议代表就当前形势下如何提高纺机产品的技术水平和市场竞争力等问题进行了广泛讨论。今年以来,纺织工业经济运行中的积极因素逐渐增多,经济效益下滑的势头有所缓解。然而纺机行业由于各种产品类别不同,有些行业保持了较好的发展势头,有些行业仍不见回暖迹象。不过,随着国内各项扩大内需政策的出台,内需市场有望保持稳定增长。对行业增长的贡献力将会进一步增强。在纺织机械中,棉纺设备订货有所增加,另外,随着国家对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加大,用于这些领域的革基布、玻璃纤维面料等需求也不断增长,相关的设备,如双轴向、多轴向经编机和各类无纺设备的销售从去年到现在一直逆势而上。

另:“2009中国(张家港)氨纶及氨纶纱产业链技术与市场论坛”于今日在江苏省张家港国贸酒店召开。

全国纺织服装院校研讨研究生培养模式

由中国纺织服装教育协会主办的“第五届全国纺织院校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研讨会”今日在武汉科技学院隆重举行。主要内容是研讨在国家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大背景下,纺织院校研究生培养模式和产学研机制的未来发展,来自东华大学、浙江理工大学等18所纺织服装院校的40余位代表参加此次会议。与会专家学者们分组进行了专题讨论。一方面,研究会客观地指出了目前我国研究生教育培养存在的重论文答辩和就业工作,而培养模式单一、僵化,与社会实际需要脱节的错误倾向;另一方面,学者们也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的解决办法,如行业协会要加强对纺织服装院校的专业指导、纺织服装院校要积极探索具有行业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等。

纺织技术论文范文6

    论文摘要:由于各车间热量产生量不同,纺织 企业 在冬季能量浪费严重。本文提出了纺织车间热能转移技术,即通过各车间热能相互转移分配来达到热能节约利用的目的。该技术可以达到十分良好的节能效果。本文详细介绍了这项技术的原理及方法,并以工程实例来验证该方法的节能效果,为该方法的大规模应用和推广提供技术 参考 。 

 

 

纺织企业用电量很大,约和整个纺织企业的工人工资相当。作为劳动密集型的纺织企业,在原料成本和人工成本已无潜力可挖的情况下,节能已成为纺织企业可持续 发展 、增加企业利润、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最佳选择。 

目前很多纺织企业有的车间在冬季需要供热,有的车间则在冬季把大量的热量排出室外,能量比较浪费严重。如果能把排出室外的热量转移至需要供热的车间,则可以节约大量的能量,该技术本文称为纺织热能转移技术。纺织车间热能转移技术是纺织车间节能的有效途径之一。合理使用热能转移技术,可使纺织车间冬季可不设供热系统而达到工人热感觉要求,节能减排效果十分明显。 

 

1 纺织车间热能转移技术的原理 

 

部分纺织车间如细纱车间由于机器发热量大,在冬季车间热量仍有剩余,需要大量排放到室外大气中,大量热能白白浪费;而部分纺织车间如络筒车间和前纺车间在冬季则需要供热。此时可采用热能转移、风量平衡的方法,把热量剩余车间的热量转移至需要供热的车间。该技术称为纺织车间热能转移技术。该技术的核心在于:不消耗或消耗很少的能量,将部分纺织车间的热能转移至另外的纺织车间。 

发热量较大的车间主要是指细纱车间。细纱车间用电一般占全厂吨纱基本生产用电的60 %~70 %,除一部分转化为加工产品的机械能外,绝大部分电功率转化为热能散发到车间中。细纱机的主要产热部件是电机,电机表面温度甚至高达60℃[1],远远高于车间的温度。因此为节约能源,目前细纱车间的电机基本上都单独进行排风,称为工艺排风。由于细纱车间热量过剩[2],无论冬季还是夏季,工艺排风都排至室外大气中。除工艺排风外,细纱车间的车间回风[3]称为地排风。根据国家标准,细纱车间的温度一般也高于其他车间的温度。实际纺织车间中,冬季细纱车间的温度甚至比前纺并粗等车间的车间温度高10℃以上。 

发热量较小的车间包括有后纺的络筒车间、前纺的并粗车间等。这些车间的机器数量较少,机器排布较稀,整个车间总体发热量较低。在冬季,仅靠机器发热量不足以保证车间的温度。为达到国家标准要求的温度,需要从外界输入热量。 

纺织车间热能转移技术是指在冬季,把细纱车间的热量转移至后纺的络筒车间、前纺的并粗车间等产热量较小的车间。通过这种车间热能的相互转移分配,来节约能源。 

 

2 纺织车间热能转移技术的应用 

 

热能转移可以采用两种方法:①细纱工艺排风通过空调室送至产热量较小的车间;②细纱车间空气直接流通至产热量较小的车间。

方法一:细纱工艺排风通过空调室送至产热量较小的车间 

工艺排风回细纱空调室过滤后,由工艺排风机通过主风道隔出的一条通道送至产热量较小车间的空调室,然后由该空调室的送风机送至车间。该方法较以往空调系统的不同之处在于:①工艺排风室的排风窗可调,可把工艺排风调小或关闭,以保证在冬季工艺排风可送至其他车间;②在主风道内隔出一条风道,连接细纱空调的工艺回风室和产热量较小的车间空调室。在隔出风道的两端,装有调节窗以保证冬季工艺排风可以畅通,而夏季工艺排风不能通过。隔出风道可采用普通的砖墙或玻璃钢风道。 

方法二:细纱车间空气直接流通至产热量较小的车间车间 

当细纱车间与产热量较小车间相连,也可以利用细纱车间的空气来加热隔壁车间。此时,需要打通两个车间的隔墙,安装门或者窗。冬季时减少细纱车间的排风量,增加新风量,保证细纱车间相比隔壁车间为正压状态。隔壁车间关闭送风系统,打开回风系统。则打开两个车间之间的门和窗,就让细纱车间的空气直接流通至产热量较小的车间。 

当然,方法一采用了工艺排风机和送风系统,其送风比较均匀,整个车间的舒适度较高,热能利用率较高,然而增加了隔出风道,改造费用较高;方法二仅使用了门窗,把细纱车间的空气流通至隔壁车间,热能利用率很低,整个车间车间温度不均匀,热舒适性很低,但改造费用较低,而且不开隔壁车间的送风机,运行费用较方法一为低。 

总之,通过上述两种方法,可将细纱车间的多余热量送至产热量较小的车间,从而保证车间热能的相互转移分配,这样可节约大量能源。例如,利用车间热能转移技术,在除西北、东北偏冷地区之外的纺纱厂,冬季可不设供热系统,节能减排效果十分明显。 

 

3 工程实例 

 

实例1山西某有限公司采用方法一,把细纱车间的工艺排风送至前纺车间和络筒车间。在不增加锅炉的前提下,将前纺并粗车间、后防络筒车间的温度提高了6~7℃,都达到19℃以上,不采用锅炉即可达到人体的热感觉要求。一个采暖季节煤折合资金5.0万元,远远高于投资改造的费用。 

实例2 郑州某棉纺织厂由于细纱车间隔壁的络筒车间产热量较小,采用方法二,将细纱车间和络筒车间通过门窗来调节冬季热能分配。增加很少的投资费用,就使络筒车间的冬季车间温度提高至18℃~22℃,满足生产工艺要求,提高了车间的热舒适性,节能效果明显。 

在上述两个工程实例中,利用车间热能转移技术,冬季不设供热系统,即可达到人体热感觉的要求,节能减排效果十分明显。 

 

结论 

 

纺织车间热能转移技术是指在冬季,把细纱车间的热量转移至后纺的络筒车间、前纺的并粗车间等产热量较小的车间。通过这种车间热能的相互转移分配,来节约能源。 

纺织车间热能转移技术有两种方法:细纱工艺排风通过空调室送至产热量较小的车间;细纱车间空气直接流通至产热量较小的车间车间。 

利用车间热能转移技术,在除西北、东北偏冷地区之外的纺纱厂,冬季可不设供热系统,即可达到人体热感觉的要求,节能减排效果十分明显。 

 

参考 文献  

[1]陈志祥.细纱车间空调节能探讨.棉纺织技术,1995,23(1):26-28. 

纺织技术论文范文7

【关键词】纺织工程;工程技术;综合趋势

一、从纺织工程看工程技术以综合为主流的客观形势越来越强化

(一)综合能力的上升与技术的全面性给科研课题奠定的基础

现以纺织工程技术做例子,真实情况显示:一是综合逐渐成了工程产品换代更新的重要来源,脱离综合开发新产品越来越艰难。比如,自古以来的织物,纱线都它们的缺点,从服装厂,染整厂,纺织厂和消费者等对这些进行自己的判断并且变成新的综合全面性要求以来,五颜六色的混纺纱大批出现,精致新奇的混织物引人注目。如上海第21棉纺厂以前出产的阔幅棉布式样枯燥,一些产品20年来总是老样子,前年他们和第一印染厂生成综合力量,才把印花和织花两种不一样格调的图案融合为一体,一年里一起试验完成了76个新产品。二是工程新设备,新材料逐渐依赖于靠综合方法来供应。就是因为综合,纺织原料超越了几千年来毛,棉,丝,麻等纤维的桎梏,很多新奇的化学纤维逐渐涌出,尤其是那些合成纤维的材料比例日渐上升。按照计算,在整个地球各样纤维的使用数量当中,九年以前合成纤维只有七百五十万吨,大概是棉花使用量的二分之一,时棉花使用量的3倍。

(二)工程技艺综合形式的主要力量正逐渐产生和进步

(1)工程技术已经不止靠阅历和经验的方法来处理问题,而是将越来越多的理论类学科融合在一起。在纺织这个融合点上,之前相互独立甚至任何联系都没有的理论学科产生了关系,成为了一些综合型学科体系,这些学科体系既包含基本的科学知识,又包含科学技术特点,还包含有社会科学的特征,比如纺织环保学,棉纺力学,生物染色学,合成纤维纺织学,服装生理学等。(2)很多工艺虽然有悠久的历史,独自成一体系,但是依然在和新技艺的融合里逐渐创新。比如纺织技术,不仅和其本身建立的新技艺相综合,像1783年约翰怀亚特和路易斯皮尔共同发明的三罗拉牵伸技术和新的加捻卷绕技术综合于1968年春产生的BD-200型气纺机;现代提花机设置了电子程序控制机构,原其织造图案提花技术则是对约瑟夫扎卡特在1804-1808年发明的成果的综合。另外是和纺织技术之外的多种现代技术相融合,尤其是50年代以来的红外技术,超声波技术,静电技术,激光技术及自动控制技术等崭新果实,逐渐和纺织技术中的很多技术相融合起来,成为具有纺织业特点的综合技术。(3)科学,技术中很长时间不能使用等情形,正在呗综合形式所疏通。比如,现今新型纺纱有自捻纺纱,静电纺纱,气流纺纱,涡流纺纱,尘笼纺纱,喷气纺纱等十来技艺,这当中静电纺纱在生产中还没有得到重要使用的原因,主要是流场理论依据不够;而气流纺纱的完善,成熟和较大范围的应用于生产,则是生产,技术和理论有机结合的成果。正如马克思所说:“在大工业生产中,整个过程是客观的按其本身的性质分解为各个组成阶段,每个局部过程如何完成和各个局部过程如何结合的问题,由力学,化学等等在技术上的应用来解决,理论的方案需要通过实际经验的大量积累才臻于完善”。当今工程技术的所有重要的进步不仅要以社会生产为基本,还要以科学依据为灵魂。

二、工程技术以综合形式产生过程中存在着很多其它方面的因素

从整体来看,工程技术历经几百年以分化为主流的发展之后,综合的地位不断提高,尤其是在近四十年来,以综合为主流的客观形式越来越强。纺织生产的发展进程,即是一个例子。良久的早期纺织,即使有男耕女织的分别,可整体仍是处于“自己织布”,“自己纺纱”,“自己种花”,“自己消费”的初期的综合为主流的时期。伴随生产力的进步,先是纺织和植棉产生分化,工场手工业的产生又把织布和纺纱作为它重要的生产部门,纺织进程也被分离成很多不一样的操作,而且独立化到这样的地步,导致每种操作技术成为特殊工人的专一职责。因此,纺织达到了以分化为主流的近代时期。纵使是纺织生产中的各类专业化,脱离了综合的作用,想要再独自深入是相当艰难的。若要最大程度的降低纺织过程中徒劳的中断,把染整,织造和纺纱技术建造在生产过程全部自动化的情况上,要从车间转变到流水,甚至要实现纺织物非织造生产,都需要将越来越细的纺织过程统而联之,越练越紧密,让全部的分化都得以综合当作联系的关键。

三、从纺织工程看现代在工程技术进行综合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关于引进技术方面的问题,必须要明确和实施综合改善的原则。增强我国工程技艺水平的根本途径,既不能依赖于完全进口,也不能一味的复制仿造。只有进行综合性改善才是创新,才能创立并发展水平先进的,与我国实际情况相结合的工程技术体制。主要原因是他们既勇于面向国际实行综合,又擅长于发挥其很强的综合性改善能力。再谈我国曾引进气流纺纱设备一例,就是一个教训。前年常州,广州,陕西,郑州,上海,石家庄,青岛等地共有七个工厂,前后共消费几千万美元进口了约一百五十台气纺机,占我国那时全部进口气纺机设备的90%以上。弊端在于,虽然进口台数很多,可机型却只有西德和日本这两种,明显是仅想到使用于生产。若是转换到综合性改善的方面上来,就可以发现当今世界上其纺纱设备的型号不少于三十余种,而去年我国各个地区已投入生产第一代气流纺纱机,第二代气流纺纱机亦有所突破,我国在气流纺纱机的试验制造上拥有了综合改善的条件。所以,消费相同的外汇,比起各地方厂同一时间从相同的国家进口那么多相同型式的设备,不如各自向不同国家进口各种型号的设备,同时实施综合改进.

总结:

虽然随着技术的提升,纺织工程技术越来越趋于综合化发展,但是在综合化发展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很多其它方面的因素。这些问题的出现,需要对技术的提升、引进以及培养更多的人才来对问题进行解决。

参考文献:

纺织技术论文范文8

关键词:纺织服装;出口;挑战;对策

中图分类号:F407.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4-0-01

纺织服装业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支柱,自从全球纺织品的配额制度取消后,我国纺织服装出口迅速发展,可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到来,我国的纺织服装出口呈现了下降趋势,尽管金融危机已逐渐远去,但它带来的影响依然存在,再加上国际贸易中的保护主义抬头,我国纺织服装出口面临了很大的挑战。

一、我国纺织服装出口面临的挑战

1.我国纺织服装出口在国际贸易中面临的挑战

随着后危机时代的到来,我国纺织服装出口并没有得到好转,在贸易出口中,主要面临的问题有新配额体制问题、劳动壁垒、技术壁垒及人民币升值的问题。依据WTO协议的内容,一些发达及发展中国家能够运用其中的纺织品及特别保护条款,对我国的纺织品进行限制,还依据过渡期内特定产品的保障措施进行延缓;技术壁垒及绿色壁垒也是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所面临的主要问题,表面上看,技术壁垒是从消费者利益及环保问题上出发的,实际上却被发达国家利用加入了较高的指标,成为限制我国纺织服装出口坚固的壁垒;劳动壁垒也是我国纺织服装出口的障碍,我国纺织服装出口在价格上占据着优势,但这是在劳动力没有任何保障的前提下工作的,随着劳动壁垒的加强,纺织行业需要进行社会体系的改革,但进行改革前期肯定会受到多方面的阻挠;人民币升值尽管能够缓解我国与发达国家的贸易摩擦问题,可我国纺织服装为劳动密集型的产业,价值增值空间较低,企业利润也就较低,如果保持原有国际市场价格,就要降低国内利润空间,而要维持企业利润,那我国所具有的成本优势就会受到打击。

2.我国纺织服装企业自身所面临的挑战

我国的纺织服装企业面临的问题及挑战就更多了。首先,我国纺织服装自主产品的设计能力不强,产品的附加值比较低,品牌意识也不强,大多是来样加工、来料加工及贴牌生产等,真正自主设计生产的很少,这样在利益分配上我国企业所获得的利润本身就是比较少的,仅有的几个名牌产品也由于营销方面的不到位,而处于中低端市场中。其次,我国纺织服装的生产技术比较落后,不符合国际标准,随着科技的进步,运用先进工业技术来生产纺织产品,已成为加强出口竞争中的重要组成,可我国纺织服装技术和国外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加工技术较低,绿色技术刚起步,化纤面料需要进口等,在生产技术上的落后直接影响着我国纺织服装的出口。三是我国纺织服装企业的出口结构不合理,市场太过集中,产品的价格也太低,我国很多纺织服装企业产品出口结构很不合理,纺织服装比重不断增加,中低档价格的产品增多,而高档产品少,产业及装饰用的太少,而衣着用过多;同时我国服装出口多集中在一个国家或者相邻的国家,这就为我国纺织服装出口对某个市场依赖性大,加大了出口中的不稳定性。

二、我国纺织服装出口的对策

1.政府部门所要采取的对策

国家政府进一步加强国际交流,采取协调措施来渡过技术贸易壁垒,并进行国内经济的宏观调控,积极营造健康公平的贸易环境,并引导及辅助国内纺织服装企业提高相应的服务、技术及管理水平,并根据不同性质技术壁垒制定出相应的对策,可以借鉴国外先进的技术标准,依据我国实际情况,研究出应对国际贸易中的绿色壁垒策略,政府要积极地协调对外开放以及环境保护,还要加大纺织服装产业的政策支持,像债转股、技改贴息及压改结合等;并建立相应的纺织服装贸易壁垒的预警机制,进行网络信息及数据库的建设,为纺织企业提供相应的信息咨询服务,并及时相关的预警信息,让企业能够及时了解贸易发展动态;我国虽然是发展中国家,但不能仅依靠发达国家所制定的国际标准来行事,要积极健全国家标准及协调活动,让国际标准能够反映我国的要求及意见,并争取将我国具有的优势项目纳入国际标准里,从而扩大我国产品影响力;针对技术贸易壁垒我国也可以建立自己的贸易保护体系,这不仅能够促进我国对国际贸易标准的认识,加强企业生产改进,还能够防止国外运用投资及加工贸易向我国转移那些高污染的产业,并加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以促进我国的产业贸易。

2.纺织服装商会及协会的对策

纺织服装协会和商会应积极响应国家政策,为纺织企业积极提供国际方面的信息服务,并帮助企业拓展信息渠道,并挖掘相关的信息资源,以使纺织企业能够及时了解相关的纺织动态,并制定相关的行业标准,以加强纺织服装行业的自律行为,对纺织服装出口企业的守法情况进行监督,营造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以提高企业市场经营服务及管理水平,注重知识产权的保护,提高企业的社会责任体系,应对出口贸易中的劳动壁垒,同时也提高了行业的整体素质,加强和外国同行之间的交流合作,扩大市场交易渠道,提高竞争意识。

3.纺织服装企业自身的应对策略

要提高我国纺织服装出口的竞争能力,就要加强企业自身的竞争能力,纺织服装企业能够从以下几方面来提高市场竞争力,一是进行技术创新及产品结构的优化,企业要积极加强人才的培养,对行业内相关技术要加强培训学习,并结合自身情况,进行技术改革创新,扩大自主品牌的培育及创新,提倡文化产业的发展,提高企业的差异产品及绿色产品,从而扩大国际市场份额及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企业还可以采取多元化的贸易方式来应对国际贸易壁垒及摩擦,像在一些发展中国家进行投资建厂,实行产品出口、技术输出及投资设厂并存的发展战略,这样能够运用所在国的廉价劳动力及原材料降低成本,还能够进行全球供应链的打造,加强品牌战略,有效地避开国际贸易壁垒。

我国纺织服装出口尽管面临着技术壁垒、劳动壁垒等贸易保护主义的限制,以及存在着技术水平不高、产品结构不合理、品种单一及劳动力低下等问题,但随着我国经济及科技进步,相信通过与国外积极交流沟通、国内政策的支持及企业技术创新、文化、劳动及管理水平的提高等措施,能够极大地加强我国纺织服装企业出口贸易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纺织技术论文范文9

关键词:自动化技术,纺织工业,应用

 

随着我国纺织工业持续快速的发展,现代纺织技术将以电子信息技术为主导,以智能化生产为主要特征,进入90年代以来,现场总线技术以及基于该技术的控制系统在国内外引起人们高度重视,成为世界范围内的自动化技术发展的热点,它综合运用了微处理器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和自动控制技术,将微处理器置入现场自控设备,在没有人的直接参与下,机器设备或生产治理过程通过自动检测、信息处理、分析判定自动地实现预期的操作或某种过程。对工业生产过程实现检测、控制、优化、调度、治理和决策,达到增加产量、提高质量、降低消耗和确保安全等目的。论文参考网。正是由于自动化技术在纺织工业上的广泛应用,推动着纺织新工艺、新技术的不断成熟和推广,日益改变着世界纺织工业的生产技术面貌。

一、基于现场总线技术的纺织生产控制系统

现场总线是当今3C(Computer、Communication、Control)技术发展的结合点,也是过程控制技术、自动化仪表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的交汇点,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在控制领域的集中体现,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延伸到现场的必然结果。纺织工业的信息化建设是未来几年纺织工厂的追求和建设重点,而数字化的纺织生产体系正是其不可或缺的基础。它将全面提升纺织工厂的管理水平,对工厂的技术、质量、经济和服务推动的进步都将产生直接的明显的推进作用。

数字化的纺织机械采用现代先进的控制技术:以CPU为核心的控制器,以电力电子技术为基础的新型驱动技术,以现场总线技术为代表的网络及高速数据通讯技术。实现数据的实时准确采集和高速传输,实现分布式、现场化和抗干扰性能的提高,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智能化,完成纺织机械与现代先进控制技术的结合,为纺织企业的信息化从设备层打下坚实的基础。

现场总线控制层是各种生产信息的来源。各种棉纺、织造、印染机械的控制器只要具有现场总线通讯接口,通过适当的编程,就可以将机械的运行数据实时传送到监控系统。现场总线监控层完成车间级设备检测和控制。应用组态软件编程和现场总线网络,整合车间内各个单台机械设备控制系统,以清晰友好的人机界面实现全车间设备的生产状态、产量、效率的监视,同时还可以对设备的工艺参数进行统一设置,故障报警、参数记录、显示历史趋势和实时曲线,生成和打印各种生产报表。管理层是工厂级的信息管理系统。控制系统均可以按照用户的需求,通过多种总线、工业网络建立数据库,对数据进行处理并分类送到各个管理部门,实现数据的查询、统计、分析和数据报表。现场总线信息层将控制过程、信息管理、通信网络融为一体,实现数据共享,有关人员登陆到Web服务器,就可根据各自的权限监控到生产现场的设备的运行情况。

二、PLC、变频器、人机界面三大自动化产品大量应用

PLC、变频器、人机界面三大主要自动化产品的应用面已经覆盖到我国纺织机械行业的纺纱设备、织造设备、非织造布设备、染整设备、化纤设备等绝大多数设备领域,用于构成纺织机械设备的控制系统。近年来纺织机械每年新机配套用的三大自动化产品需求量均已达到相当的规模:变频器的主机配套用量约为15万台以上,如果再加上纺织企业的老机改造和公用工程的需求,整个纺织机械行业变频器的年需求量约为20万台以上;PLC的主机配套用量约在7万套以上,整个纺织机械行业的年需求量在10万套以上;人机界面是PLC的“姊妹产品”,一般情况下,采用PLC的设备必用人机界面,因此其年需求量接近于PLC,目前纺织机械正在逐步以触摸屏人机界面替代文本式人机界面。

三、单轴驱动、多电机同步传动技术得到广泛应用

纺织机械行业机电一体化的主要技术特点就是单轴驱动和多电机同步传动技术,目前该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我国纺机的整个领域。这项技术的应用使得机械结构简化、工艺调整方便,可以充分满足工艺对设备的要求,同时适应高品质、多品种、小批量的市场需求。具有代表性的纺织机械如粗纱机,国内各纺织机械厂均推出四轴单独驱动的新型粗纱机,已成为粗纱机竞争的技术标志;又如国内各纺织机械厂推出了七轴单独驱动的浆纱机,该机实现了对纱线伸长率、卷绕张力等工艺参数的精确控制,为后道工序提高无梭织机织造效率创造了有利条件。

四、过程控制技术应用逐步深入

4.1自动化技术应用于清梳联设备,保证了成纱质量和稳定性

国产清梳联设备配用的高产梳棉机采用混合环控制,对喂入棉层的厚度进行检测,控制短片段不匀;采用喇叭口压力检测或采用凹凸罗拉、阶梯罗拉检测输出棉条的粗细,控制长片段不匀。论文参考网。两处检测到的信号,送入控制器经计算机运算,控制给棉罗拉的速度,达到自调匀整的目的。清梳联单机和全流程采用的光电检测、压力传感、位移传感、信号转换、伺服系统控制、计算机处理、变频凋速、自调匀整、计算机综合监控等技术提高了全流程运行的稳定性、可靠性,保证了全流程连续、同步、平稳运行,使输出棉条长片段、超长片段、甚至短片段的均匀度都能稳定在一定范围内,从而保证了成纱质量和稳定性。

4.2自动化技术应用于并条工序,稳定了棉条支数

国外产的RSB-D30型并条机及HSR-1000机,除配有开环或闭环自调匀整装置以外,还配有质量监控系统,发生质量超限故障立即停车报警,自调匀整装置很灵敏,传感器对棉条发生的探测信号可保持每1.5~4mm匀整一次,这相对于高速并条机,单位时间里控制频率很高,匀整频率达毫秒级,因此棉条均匀质量高,可将土25%的棉条均整到土1%以内。这种并条机生产的棉条不必再由试验室控制支数偏差,因此在组成新的转杯纺工艺过程中可不再考虑棉条重量偏差的离线检测试验。

4.3自动化技术应用粗纱机,改善粗纱条干水平

新型的粗纱机均由计算机控制多台变频器,交流伺服驱动器,再分别控制多台电动机的同步传动系统,从而简化了复杂的机械结构,取消了锥轮变速装置、三自动成形机构、计长装置等。利用计算机储存多品种的最佳工艺,更换品种十分方便;采用传感技术,检测纱线张力,通过计算机实现张力控制;采用计算机软件来完成粗纱的卷绕成形功能和实现经轴、织轴的理想卷绕,使机构简化,操作方便,性能改善,质量提高,提升了设备的档次和水平。

4.4自动化技术应用于环锭纺纱系统,使之向全流程连续化生产发展

自动化程度的不断发展,使环锭纺纱技术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有些机型将检测结果通过变频调速直接改变工艺参数,简化了机械结构,有的机型通过检测、显示还能直接匀整输出纱条的质量。操作自动化发展到了更高的水平,自动清洁、自动调速、定位停车、自动落卷、自动落纱、自动换筒、自动接头、自动排除落棉等等,凡是需要人工操作的部位和动作,都尽可能地实现机器自动操作。不仅减少了操作治理人员,减轻了劳动强度,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更为重要的是,由机器代替手工操作,消除了人为因素对生产的影响,提高了操作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因而保证了产品质量。论文参考网。在大幅度提高单机生产水平和操作自动化的基础上,环锭纺纱正向全流程连续化生产发展。

4.5新型气流纺纱机已基本上实现了生产自动化

微机控制的纺纱系统可以自动检测、显示各种生产参数并自动打印。可以自动检测和记录纱线条干,并能超限自停,能按设定要求自动控制纺纱长度。还设有接头质量自动检测装置,号称无疵点接头。此外,如纺杯自动清洁、自动落筒、防叠装置、上腊装置、机台自动启动装置等都有利于提高产品质量,方便操作治理,提高劳动生产率。

4.6自动化技术应用于无梭织机,实现织造生产自动化

自动化技术的推广应用,使无梭织机的技术水平和品种适应性不断创造新水平,使织机操作实现了自动化,如开关车的程序控制,定期自动加油,利用微机自动收集、显示织机的各种生产参数和运行情况,包括速度、产量、效率、停台及原因分析、织轴经纱存量、在机织物卷装等等,因而提高了治理水平,提高了生产效率;电子送经和电子卷取组成了经纱张力的自动控制,基本上消除了纬向疵点;电子选色,微机自动变换织纹组织,集中改变织物图形,通过单机和中心控制台的双向通讯还能实现群控;有些机型还能自动排除纬向疵点。

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是纺织企业普遍关心的问题,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及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为传统的纺织工业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持,也正好为解决这两个问题起到了关键作用,将有效保证产品质量和减少用工数量,提高纺织企业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