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大学生生命教育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3-03-28 14:57:52

大学生生命教育论文

大学生生命教育论文范文1

(一)音乐有治愈心灵的功能,促使身心健康发展

音乐不仅仅只是一种娱乐大众,消遣生活的方式,在现代心理研究的过程中,音乐是治疗人们心理伤痛,引导人走出心理困境的一个很好的途径,它对于养生保健,调节人的心理情绪和生理现象也起到了很大的辅助作用。美好的音乐旋律可以帮助人们建立一个良好的心态,在舒缓的音乐旋律中,人们可以忘记伤痛,放松自己的心情,使人们摆脱焦虑不安和孤独抑郁的困境。在现代社会中,由于工作学习以及各方面的压力造成了人们各种不安定的负面情绪,使人们在生活中身心不能得到很好地发展,引起了很多不必要的生命悲剧现象的发生。对于这种情况来说,人们可以通过参加不同的音乐活动和一些锻炼来舒缓自己的情绪,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当人们处在一种相对优美、轻松欢快的音乐环境中时,他们的情绪和心理会得到很大的缓解,这些都有效的促进了人们身心健康的发展。

(二)音乐可以引导人们感悟生命,珍惜生命

古往今来,在音乐领域做出重大成就的人不乏少数,有一些伟大的音乐人,他们在创作著名音乐作品的过程中,经历了许多不为人知的艰辛和困难,而在面对生活的重重阻碍之时,他们仍能用积极的心态很顽强的精神与命运做斗争,最终创造出伟大的音乐作品。正如贝多芬、莫扎特这些伟大的音乐家,他们虽然已经离开这个世界,但他们的精神长存于人世,永远激励着人们。他们的音乐作品传达出了对挫折困难不屈不挠的精神,这些都给人们带来了希望和力量,鼓舞着人们要向他们学习这种精神,使人们从中领悟到生命的真谛,从而能更加珍惜生命,热爱生命。

(三)音乐能给人以自信,使其乐观生活

在现实生活中,大部分人都热衷于音乐,并把它当做娱乐,调剂生活的一种方式。有些人则把音乐当做自己毕生追求的梦想,对于这些热爱音乐的人来说,音乐是他们的希望,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精彩和光明。在人们情绪到了低谷时期,励志欢快的音乐可以改善人们的情绪,调动人们对生活的积极性,从而增强他们对生活的信心。不管在工作还是生活中,美好的音乐都可以调动人们的情绪,提高人们对生活的热情,使工作效率可以大大提高,使生活也变得更加有意义。而在音乐的学习过程中,音乐教育工作者也应尽到自己的职责,给予学生以充分的信任,多一些鼓励和包容,让他们坚定自己的目标,乐观的生活。

二、有效的把音乐教育和生命安全教育紧密结合起来

(一)创造安全的音乐教育环境

加强对女大学生生命安全问题的重视,创造一个安全的音乐教育环境。在学习知识的同时,高校和各大教育部门应从安全问题着手,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在音乐教育的基础上加大生命安全教育的宣传,让学生自身也提高安全意识,时刻培养自己的自我防范意识,在一个稳定健康的环境中学习音乐知识,感受到人生的意义和生活的美好。我们的最终目的是使在校的大学生自杀、失踪等悲剧的现象尽量减少发生,为了这个目的,要做出很多举措和努力,在音乐教育过程中,要做出一些创新和改革,使音乐教育辅助生命安全教育的宣传和发展,使生命安全教育融入音乐教育中,努力创造一个安全的音乐教育环境。

(二)注重音乐教育的内容

在音乐教育中注重教育内容,引导学生以正确的态度对待生命。音乐教育的内容多种多样,由于音乐来源于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痛苦挣扎、抑郁低沉、也有热情激昂、欢快轻松,所以不同音乐作品传达的精神和故事有所不同。在音乐教育中,教师应该以正确的心态对待这些音乐作品,选择性的把正面积极的内容传达给学生,每个课程都要用心挑选出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作品,让学生在名作中得到启发,用一些鼓舞人心,对生活态度乐观积极的作品,带动学生的情绪,使他们透过作品看到生命的本质和真谛,从而理解到生命的伟大和面对挫折时应有的不屈不挠的态度。因此,在音乐教育中,教育内容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三)扩展音乐教育的层次

扩宽音乐教育的多元化和丰富性,以提高学生对待生活的积极性。在现在社会,音乐已经渗透到很多行业领域,在医学、心理学以及教育、社会工作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人们抓住音乐能对人们情绪和心理产生影响这一事实,辅助一些病痛的治疗和一些心理疾病的治疗。在音乐教育的过程中,音乐教育者应充分利用这一优势,用积极健康的音乐来辅助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开展不同的音乐活动,让学生在音乐活动中与人交流,探讨彼此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生命的真谛,让其对自己未来的发展和对自身有一个清晰全面的了解和定位。

(四)培养优秀的音乐教育者

培养一批优秀的、具有正能量的音乐教育工作者,引导学生的健康成长。在学生教育问题上,教师承担着重大的责任,教师在课堂上的态度、情绪以及一系列的行动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和积极性,他们有义务也有责任去正确的培养学生对待人生的态度。因此,高校应培养一批优秀的高素质的音乐教师人才,在音乐教学和生活中都要有自己正确的方式方法,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应把自己积极乐观的正能量通过课堂扩散给每一位学生。用优美动听的音乐来感染学生,引导他们树立一个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课堂上,教师应注重生命个体的存在,对待每一个学生公平公正,在传播知识的同时教导学生积极面对生活,正确对待生命,培养他们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使他们健康快乐的学习和成长。

三、结束语

大学生生命教育论文范文2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生命教育

 

随着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当代大学生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陷入了日益激烈的竞争、压力、冲突、困惑、迷茫、焦虑等生命困境,不少大学生感到“活得没意思”。大学生正处于生理发展趋于成熟,但心理发展相对滞后的“心理断乳期”,无法合理排解种种压力、焦虑、冲突时,又由于对生命的重要性和对死亡理解的淡薄,便极有可能走向不归路。要解决大学生生命发展中面临的这些诸多问题,就需要高校加强对大学生的生命教育,积极采取应对措施。

一、生命教育的内涵和目的

人不仅同其它生物一样拥有自然的生命,更具有社会的、超越的价值生命。生命教育是指在个体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过程中,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引导人们认识生命的起源、发展和终结,从而认识生命、理解生命、欣赏生命、尊重生命、珍惜生命,建立起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培养生存能力,提升生命价值,最终使人生命质量充分展现的活动过程。生命教育是一种全人的教育,不仅要认识生命现象,而且要感悟生命境界,对各种生命现象持尊重的态度和人道的关怀;生命教育是一种自我认识及自尊的教育,要了解自己的优缺点和个性特征,并充分接纳自己、珍视自己的生命;生命教育也是一种生活教育和体验教育,要引导大学生学会感恩、笑对生活,在生活实践中践行生命教育的理念,提升生命价值。

生命教育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认识生与死的自然过程,了解生命的意义与价值,懂得尊重生命,珍爱生命;学会和掌握个人生存和发展必备的心理素质和技能,热爱生活;学会感激,学会爱和给予爱,负起生命的责任;开展忧患教育和挫折教育,培养战胜挫折的能力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学习预防和干预心理危机的知识,积极预防和干预心理危机,有效地挽救生命。

生命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树立一种积极的、进取的、正确的、审美的人生态度。它承认人生现实不可避免的苦难和逆境,但却敢于正视、勇于超越人生的生存困境,面对人生的挫折和挑战,不断的探索和追求。

二、生命教育的发展

我国大陆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倡导“尊重、关心、理解、信任每一个学生”,这被认为是我国开展生命教育的前奏。2003年,吴甘霖教授出版了《生命智慧--一活出自己的阳光》,此书被誉为吹响了我国“生命教育的世纪号角”。2003年4月,湖北省召开了“防止高校学生自杀专题会议”,这是全国有史以来第一次以“防止大学生自杀”为主题的大型会议,体现了对大学生生命的关注。2004年,清华大学开展了生命教育的拓展训练活动。2005年12月,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在北京主办了中国首届青少年生命教育论坛,吴甘霖教授作了题为“中华生命教育的前景与策划”的主题发言。2008年4月,大学生生命教育研究暨《生命教育大学生读本》编写会在武汉大学召开,就如何教育大学生正确理解生命的内涵、激发大学生热爱生命、提升生命价值展开讨论,并一致认为这己成为我国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崭新而重要的课题。[1]

三、加强对大学生的生命教育的必要性

1、社会和学校教育体制的客观呼唤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物质文明得到高速发展,大学生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但同时也出现了享乐之风、个人主义,网络文化虚无主义等,让大学生陷入了价值与意义难定的人生观困惑之中。同时,在新形势下,大学生承受的生理、心理压力空前增大。,生命教育。特别是属于“80后”的一代人,被认为是非观念淡薄,价值观念不清,生命观模糊,易受压力影响,需要对他们进行有效的生命教育。[2]

学校教育不应该只是训练学生谋取职业或获取知识,还应该引导他们充分体验人生的意义,帮助他们作好准备,迎接人生的挑战。,生命教育。加强生命教育,引导学生从人生的终极问题上思考生命,理解生命,从而尊重生命,珍爱生命,捍卫生命,建立起对生命的正确态度和对人生的崇高追求,这不仅是高校践行科学发展观,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的客观需要,也是回归教育本质的必然选择。

尤其在相续发生四川汶川大地震、青海玉树大地震等大灾难后,需要大批的志愿者去参与地震灾区人民群众的医疗与心理的服务工作。所以,在大学里开展生命教育的课程,也有助于今后大学生志愿者更好地参与到社会危机事件中。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

传统意义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通过抽象剖析对人的本质、人的理想、人生价值和人生准则等方面的剖析来进行的。,生命教育。从某种程度上说,抽象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满足于道德知识、价值准则的宣讲,忽视了情感体验和能力的培养,淡漠了生命的激情需要,也就淡漠了对人心灵和智慧的开发,淡漠了对人生命环境的热爱,淡漠了对人的情感和人格的陶冶,导致使他们缺少对生命意义的理解和欣赏,从而面对挫折和打击缺少耐挫力和宽容度。[3]

教育的终极目的在于培养人、提升人、完善人,使个体生命得到全面而充分的发展。教育要直接面对人的生命、关注人的灵魂,强调追求人生的意义和人存在的价值。教育有责任对个体生命的完整性、人文性、过程性加以关注,对其进行生命教育,培育学生的生命意识是教育不可推卸的责任。孔子的著作《论语》中就体现着强烈的贵生重死的生命意识,在他看来人的生命是极其宝贵的,不仅要尊重别人的生命,也要尊重自己的生命,让生命尽情地释放光彩,让生活过得更有意义和价值。

当前大学生漠视、践踏生命的现象非常严重,而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在生命教育方面存在很多不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当率先担当起生命教育的责任,并应该将生命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内容,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一个突出的内容就是对生命的关注和关爱。[4]让学生有生命觉悟,从而提升自己对生命的认识,提高生命质量,敬畏生命、关怀生命。

生命利益是学生的根本利益所在,生命教育是德育的重要内容。德育应根据学生健康成长的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生命教育,满足了学生了解生命的欲望,使之懂得珍惜生命、延长生命,在有限的人生中充分体现个体生命的价值,这正是德育实效性的终极追求。而且德育以生命教育为切入口,满足了学生成长的内在需求,增强了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有助于学生思想、政治、品德的全面进步。,生命教育。[5]

3、大学生个体的主观需要

生命是由出生、成长、老化、死亡等构成的连续过程。每个人的生命都只有一次,作为青春期学生个体,各个方面都没有发育完善,分析问题的能力、观察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没有成熟,精力旺盛,容易冲动,正处在一个极富生气却又极不稳定的时期,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称此阶段为自我同一性危机的阶段,如未顺利度过极容易出现自我角色的混乱。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是人类生命历程的升华,只有重视生命质量,才能提高生存发展能力。因此,作为祖国未来接班人、社会栋梁的青年学生个体就更需要接受生命教育。

四、高校加强对大学生的生命教育的途径

1、开设专门的生命教育课程

高校中的伦理学、哲学、心理学等课程中虽然也涉及一些有关人生的问题,但不够全面和系统,高校应该顺应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和我国教育改革的需要,把良好生命意识的培养提升到课堂教学的高度,把生命教育纳入学校的教学计划,作为大学生的必修课。针对大学生的学习特点,他们的主要时间都在课堂上度过,因此课堂也应成为大学生生命教育的主渠道。,生命教育。

同时,高校也要注重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课程的建设力度。在教育方法上应本着创设生活情境,注重生活体验,营造教育环境,引导学生参与的原则,避免空洞乏味的说教,运用体验式、互动式、探究式教学方法,从情感入手,让学生亲身体验、感悟,逐渐内化为自觉的生命认识。,生命教育。通过课堂教学,向大学生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帮助大学生更快地适应大学生活,顺利完成个人生命发展历程中的重要转变,获得生命的成长。[6]

2、开展丰富的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活动

大学生的生命教育不应局限于教室里和课堂上,还应该体现在多姿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和社会实践活动之中。高校可以充分利用校园文化的载体作用,开展健康有益的校园文化活动,扩展大学生的求知领域,丰富大学生的文化生活,满足大学生的兴趣爱好,陶冶大学生的思想情操,使校园生活丰富多彩、健康向上、充满乐趣。社会实践也不仅是大学生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巩固知识、增长才干、发展智能的重要途径,而且也是大学生体现自身价值,形成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手段。通过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不仅能够使大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回馈社会、服务群众,更重要的是可以使大学生从中发现自身的价值,获取自尊感、成就感和生命的价值感,激发其对生活的积极情感和对社会的崇高责任,形成积极、自信、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

3、大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心理健康教育面对的是一个个的生命个体,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性等方面健康、和谐、统一发展,涉及学生生命成长的整个历程,追求一种健康向上、积极乐观的生命态度与精神状态,追求主动发展的生命成长过程,追求一种不断完善的生存价值和生命意义。从生命意义的角度来说,生命成长过程不仅是一种物质存在的形式,更是心理的精神气质的存在。生命不仅在于生物体的“活着”,更重要的在于必须活出意义和价值。

心理健康教育要把对生命意义的认识纳入到整个教育活动中去,将学校的青春期教育、性教育、安全教育、心理咨询和辅导有机整合起来。心理健康教育正是基于学生生命成长与发展的需要,对学生的生命成长和发展起着重要的引导、示范、催化、矫正与疏导作用。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真正把握自身成长和发展的特点,理解生命成长不同阶段的不同特点,解决生命成长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调节生命成长中形成的压力。[7]

参考文献:

[1]孟献丽.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生命教育.硕士学位论文.西南大学

[2]肖杏烟.大学生生命教育研究-对广州地区大学生的调查[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7(5):12-17

[3]张晓媛,王志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生命关怀教育体系的建构[J].思想教育研究,2009(6):7-11

[4]梁晋.生命教育:高师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责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 1)

[5]邱伟光.补上生命教育这一课--兼析非典的德育反思[J].思想理论教育,2003 (6)

[6]杨芷英.生命的追问-大学生生命教育管窥[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08):12-16

[7]贾林祥,石春.从生命意义的视角看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及其教育[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9):142-145

大学生生命教育论文范文3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生命价值教育;思考;分析

在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渗透生命价值教育不仅是提升大学生生命价值的重要途径,还是各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努力目标。在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渗透生命价值教育,就是在高校进行思想政治理论的课程教学中,教师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学科特点与教程内容有机的结合起来,再将生命价值教育科学合理地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目标,通过联系生命价值教育的具体内容,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渗透生命价值教育的相关知识,促使大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生命价值教育,从而实现生命价值教育功能最大化的目的。

一、生命价值教育的内涵与现状分析

1、生命价值教育的内涵分析

作为现代教育中重要的组成元素之一,生命价值教育不仅是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还是培养具有健全人格公民的重要途径。生命价值教育引导受教育者在尊重生命的前提下积极追求个体的生命价值,生命价值教育的实质即为社会价值与个体生命价值、精神生命与自然生命的有机统一。生命价值教育要求人们在重视自然生命的同时,还应热爱并关爱生命,通过对生命价值的充分发挥,使人们的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达到真正的和谐统一[1]。

2、生命价值教育的现状分析

当前,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科技化的程度也越来越高,人们对生命价值教育的关注度也在逐渐增强。然而许多高校大学生存在着不重视生活,甚至轻视生命的现象,他们大多普遍认为生命价值教育没有任何意义,且生命价值教育与自己的日常生活没有直接关系,所以许多大学生觉得学校里开展的生命价值教育课程是在浪费他们的时间,对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或是进入社会找工作都没有太大的联系。由于高校大学生对生命价值的意义缺少理解,没有将自己的理想与生命价值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从而使生命价值教育的意义与内涵无法突显出来。此外,各大高校也缺乏对大学生的生命价值观念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导致许多大学在校期间不能正确地树立自己的人生目标,从而浪费了自己大学生活。因此,在各大高校渗透生命价值教育显得十分重要。

二、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渗透生命价值教育的意义

1、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渗透生命价值教育是各大高校的特殊使命

高校大学生作为祖国的未来与民族的希望,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与正确的生命意识都对党和国家的前途与命运具有直接的影响,甚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成败与否的决定性因素。因此,作为大学生们学习和培养思想政治理论的主要场所,各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担负着培育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重要使命。然而,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最关键的阶段,市场竞争在不断的加剧,各种思想文化意识也在互相地影响和渗透,即将迈入社会的大学生正在承受着学业、就业、经济压力及人际交往等多方面的压力,于是有许多大学生对其生命价值感到困惑和纠结[2]。近几年,全国各个高校出现了许多大学生自杀和伤害他人的现象,也有许多大学生整天沉迷于网络及患上抑郁症,这使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渗透生命价值教育显得刻不容缓。

2、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是思想教育与生命价值教育的和谐统一

生命价值教育具有三层含义。首先,在生理层面上,生命价值教育关注高校大学生的生命安全,教育大学生学会保护自己的生命和珍惜自己的生命。其次,在心理层面上,生命价值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并接纳自己,保持积极客观的心态,学会愉快的生活和享受生活。最后,在社会层面上,人的生命既属于个人,也属于整个社会。因此,生命价值教育在本质上是对人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念的引导、扩展及升华。我国各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承担着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的责任,这与生命价值教育的目标是相同的,并在具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上体现了生命价值教育的要求和目的,从而成为开展大学生生命价值教育的主要载体。因此,各高校应有机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内容和性质,在课程教学中渗透生命价值教育的内容,通过引导大学生学会尊重、关爱生命,并学会挖掘自己的生命价值、提升自己的生命价值,达到生命价值教育的最终目的。

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渗透生命价值教育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校园的时代要求

大学生的生命安全不仅影响着每个家庭的幸福,而且还关系到社会与学校的稳定。而当前有部分大学生的生命意识十分淡薄,迷失了自我的生命价值,严重缺乏生命责任感,导致他们无法淡然面对各种突发事件,发生许多的意外事故,不仅造成了社会与家庭严重损失,而且还给校园的安定带来了隐患。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渗透生命价值教育已经是迫在眉睫。引导大学生发展健全的人格,形成爱护生命、敬畏生命和尊重生命的生命意识,这已经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校园的时代要求。

三、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渗透生命价值教育的措施

1、更新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理念,树立科学的生命价值教育观念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渗透生命价值教育旨在培养大学生对生命不懈追求的意识。然而,当代的许多大学生并不懂得如何定位自己的人生价值,而高校和教师也脱离了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忽视了大学生的具体需求。因此,高校的教师必须更新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理念,树立科学的生命价值教育观念。首先,教师正确地理解生命价值教育理念的内涵,在此基础上发展生命意识和提高生命质量。其次,尊重大学生作为生命个体的主体地位,更新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忽视培养大学生积极乐观的心态和对生活的锤炼与面对困难的勇气。让大学生明白自己不能机械地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的课本知识。这从根本上要求高校教师树立科学的生命价值教育观念,并将生命价值教育贯穿于整个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尊重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正确地对待自己的生命,意识到自己生存的价值和意义,从而主动地去创造自己的生命价值。最后,培养大学生正确面对死亡的态度。真正的了解和坦然面对死亡的人能够更好的规划自己的人生价值,通过对学生生死观念的正确引导,促进学生领悟到生命的脆弱,从而学会珍惜自己的生命。

2、完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程,培养大学生正确的生命价值意识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育重在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是培养学生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复合型人才的主要阵地。因此,必须完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程,培养大学正确的生命价值意识。首先,深度挖掘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关于生命价值教育的内容。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科学的结合自身的生命体验,利用自己的亲身经验展开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其次,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渗透生命价值教育还应贴合大学生的具体情况[3]。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育必须从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充分了解他们的想法和关心的事务,根据学生关注的事情展开必要的讨论,从而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并在交流中将正确的生命价值意识灌输给学生。此外,在开发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潜能的过程中,还应确立教师的主导角色,充分尊重并重视每一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明确教师的指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和谐统一的教学模式不仅能展示生命价值教育的科学性,还能彰显生命的魅力,真正的达到培养大学生正视生命价值意识的目的。

3、整合多种有用的教育资源,创建和谐的生命价值教育环境

作为开展生命价值教育的主要场所,各高校应该科学的利用各种教育要素,整合多种有用的教育资源,从而实现生命价值教育的目的。生命价值教育仅仅依靠各高校的教育力量作传播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结合各个不同的环境。首先,家庭作为塑造人们品格的第一个场所,也成为人们接受生命价值教育的第一所学校。家长应该从小便有意识的给子女灌输吃苦耐劳的精神,鼓励子女利用假期勤工俭学,或是报名参加一些野外生存训练等。此外,家长还应有意识的培养子女从小掌握责任意识,教育子女时刻保存感恩之心,懂得体谅父母,理解父母。

其次,社会是进行生命价值教育的第二个场所。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化进程的速度也在不断加快,社区教育已经成为生命价值教育的新资源。社区教育作为家庭教育的补充和延伸,旨在锻炼人们的责任意识及个体独立能力等生命情感。因此,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全力贯彻党的方针和政策,准确把握文化的发展方向,加大对文化的管理力度,努力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和社会风气。作为贯穿人们生命始终的全程式教育内容,生命价值教育无疑是一项十分繁杂的系统性工程。只有整合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多种教育资源,并科学合理的利用这些教育资源,实现教育资源间的优势互补,从而为各个高校创建出和谐的生命价值教育环境。

4、联系高校大学生的实际问题,突出生命价值教育的存在意义

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作风要求我们面对任何事情都必须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因此,在生命价值教育逐渐受到人们关注的大好时机,必须把加大生命价值教育与各高校大学生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从而突出突出生命价值教育存在的现实意义,达到生命价值教育的目的。

⑴正确地把握生命价值教育的理论内涵。想要正确把握生命价值教育的理论内涵,要求高校教师之间必须形成生命的存在是生命价值教育前提的这个共识。每个人的一生都是短暂的,因此人们必须坚守"珍爱生命、活出精彩"的生命主旋律。作为当代的大学生,就业、学业及情感等压力已经使大学生的心理出现了许多问题,于是教师在开展生命价值教育的时候就应该教育学生珍爱自己的生命,引导学生重视自己的生命价值,这是生命价值教育的最终目的。

⑵理论联系实际。由于许多青少年群体中都出现了轻视自己和他人生命的现象,因此教师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渗透生命价值教育时必须研究影响大学生生命意识的原因,并正确的引导大学生解决他们对生命的困惑。

⑶将生命价值教育与学生的实际问题有机结合。当代大学生大多都具备一定的自我保护能力和生存能力,然而,受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出现了一些大学生觉得心灵空虚、人生渺茫等缺乏正确生命价值观的现象,这样的人生态度会使他们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就偏向于采取极端的方式去解决,导致一些犯罪事件的出现。因此,高校教师应该用生命价值教育的理论知识分析大学生的实际问题,从而解决生命价值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生命价值教育引导学生正确的认识生命、珍爱生命并尊重生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提升自己的生命价值。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渗透生命价值教育,目的在于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实现大学生的人生价值。生命价值教育通过培养大学生的生命意识、训练大学生的生存技能,使大学生充分感悟到生命的价值,学会感悟生命、感受生活,并培养正确的生命意识和生活态度,从而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参考文献:

[1]秦月,彭洁,杨.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思考[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

[2]陈倩.高校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中生命价值教育的需求[J].学理论,2013,(18).

大学生生命教育论文范文4

关键词 生命教育;教育社会学;启示与借鉴

人是自然生命、精神生命、社会生命的统一体,完整的生命教育不仅要使学生掌握丰富的知识,还得有适应社会生活和创造物质财富的本领,实现个体社会化。教育社会学是教育与社会的交叉学科,要求站在社会的角度看待教育。现今教育需把生命教育与社会生活有机结合,向着优质改进。

一、教育社会学概述

“教育社会学”要求运用一种联系的眼光来研究教育中的社会现象、社会中的教育现象,以促进人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教育社会学和生命教育的产生都与资本主义社会大工业生产相联系,都源于日益严峻的酗酒、吸毒、、自杀、精神异常等异化的社会现象。教育通过培养人,通过让学生成为合格的公民、成为更有作为的人而善待社会、服务于社会进而促进社会的发展,体现教育的现实需求。

二、教育社会学与生命教育的契合

生命教育在于引导学生思考与生命有关的人生问题,它的形成不仅依靠学校,还需结合现实社会需要。但生命教育也不可走向极端,虽倡导教育的人文性、人本性,但也需适当“社会化”的教育,以改变当前教育中仍存在的“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教育异化现象。教育社会学的结构功能主义、冲突论、解释论三大理论流派,在理论观点上契合了生命教育的要求。

1.功能论与生命教育的契合

功能论者认为社会中的每一部分都有其具体的功能并彼此相互依赖,他们广泛存在于学校内部机构之间、师生之间、班级之间、教育与家庭、社会关系之间,从而促使学者不断关注他们之间的关系,进而认识社会与教育之间的相互作用。

帕森斯特别强调社会系统中结构单位之间的功能关系,把学校班级、家庭教育看成是一个社会行动系统,学校、家庭、社会也应协调和团结一致,以追求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正是生命教育的现实体现,这对仍没有摆脱应试教育藩篱的现代学校教育具有极大的启示作用。

2.冲突论与生命教育的契合

冲突论强调以社会冲突来审视教育现象,而学校正是各种社会关系相互作用的焦点。生命教育认识到学校是学生生活的主要部分,学校生活的质量直接影响到他们能否快乐健康地成长,因此应让学校成为孩子们健康成长的生命乐园。

教育冲突论认为现今社会是一个文凭竞争的学历社会,这与当今仍存在的因一味重视成绩、考证、文凭而漠视生命价值与生命意义的教育观实际上是不谋而合的。如果我们的教育只能培养出应考的书呆子而不是创造发明的顶尖人才,那么我们的教育就意味着失败,因此我们倡导自由、平等、民主的生命教育,使学校成为学生生命诗意的栖居地。

3.解释论与生命教育的契合

解释论主张运用现象学、人种学等对学校、课堂、人际互动等进行微观的研究,关注学生与社会、家庭、学校以及同龄伙伴之间的紧密联系,这些与我们倡导的体验生活现实、回归生命本真的生命教育相一致。

解释论着重研究师生、生生等学校内部班级体系中的互动关系,追寻影响学生学业成败的相关因素,从而推动学校教育教学实践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构建生命课堂,就是倡导师生在课堂教学中不断走向共同合作与探究,使课堂教学不仅是为了知识,更是为了人的发展。这为我国当前新课程改革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与参考。

三、教育社会学对生命教育的启示与借鉴

教育社会学和生命教育都以社会问题、校园问题为切入点,探究教育和社会的基本互动关系。当今教育出现了被功利主义所主宰、生命教育异化的现象,教育社会学在于促使我们从社会学角度对教育做进一步的反思,为生命教育提供借鉴。

1.教育竞争与生命教育

教育竞争突出表现为争夺奖学金,进入好的学校和好的专业,尤其是争夺高学历的文凭竞争。文凭竞争虽意味着更好的工作,更高的收入,更高的社会地位,但也会造成焦虑、情绪失落;自私、敌对、冷漠;自杀、伤人等问题。中国的应试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这种高文凭学历社会的需要,但教育所培养的人已不是“自由而完整的人”,而是社会功利性发展的工具,是高考竞争压力的牺牲品。学校已成为生命教育的异化。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教育理论与实践界开始大力高呼教育应回归到生命的原点,唤醒应试教育藩篱下被束缚的生命本性,追求人的生命价值与意义。生命教育需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既需有“何以为生”的本领,又需有适应社会化的基本心理诉求,反对过分强调教育的社会功利化而忽视了人的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2.创造终身的学习化社会与生命教育

学习化社会是在终身教育、终身学习思想的影响下追求生命的可持续发展。学习化社会是以学习者为中心并对全体成员的学习无障碍的理想化社会,是一个合理平等并对学习具有开放性和网络性的社会。建立学习化社会是教育社会学的研究趋势,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努力的目标,是很多国家的长远发展战略。学习化社会,是实现生命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追求生命的全面、和谐的发展,实现生命的主动健康发展,实现生命的的终身持久的发展。在教育中,要求我们既要办好基础教育,也要发展成人教育,为生命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使生命教育贯穿人的一生。

只有立足于生活的生命教育,才能使人不断地认识生活、理解生活、进而享受生活,使学习成为一种享受,而不是负担。

参考文献:

[1]邓和平.教育社会学研究[M]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48.

大学生生命教育论文范文5

一、生命教育的内涵

1968年,美国的一位学者出版了《生命教育》一书,探讨必须关注人的生长发育与生命健康的教育真谛。近年来,日本、英国、台湾、香港等国家地区竭力推倡导生命教育,各种学术团体纷纷建立。生命教育是在生命活动中进行教育,是通过生命活动进行教育,是为了生命而进行教育。从事生命教育的肖敬在《浅谈生命教育读本》中认为生命教育是以生命为核心,以教育手段,倡导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爱护生命、享受生命、超越生命的一种提升生命质量、获得生命价值的教育活动。让青少年认识生命和珍惜生命成为这一活动的重中之重。生命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前提,是一切教育的最高追求,生命教育倡导以人生命为本,教育符合人性的需求,对人实行多层面多角度的关爱。教育青少年真爱生命,启发青少年理解生命的内在含义,积极打造生命价值。

二、中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施生命教育的意义

学生是学校培养的主体,对于学生的教育不能仅停留于知识的传授。同时,对于学生的思想以及政治领悟我们应该倾注更多的关怀。在中职思政课堂中融入生命教育,可以让学生正确认识生命的价值,明白生命存在的意义,热爱自己的生命。

1.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中职的学生是祖国的花朵,是未来社会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因此,他们的生命质量可以说关乎着国家发展的前途与命运。然而,日益丰富的物质生活和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使很多学生的心理或道德情感方面出现偏差。长此以往,心理和情感偏差得不到及时的解决,势必最终产生心理疾病、行为失常等现象,更甚者导致学生自杀、杀人等暴力事件的出现。在中职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积极开展生命教育,有利于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生命的现象和生命的价值,提升生存技能和生命质量,激发他们的生命潜质和生存意识,形成科学的生命观,进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有利于推动素质教育的开展

生命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思政课堂中实施生命化教育,能够唤发课堂的生命力,没有生命教育,素质教育也无从谈起。思想政治理论课强调教师与学生双方的生命价值的实现,有效的实施生命教育,使课堂充满灵气,焕发生命的活力,有利于学生正视生命的价值,这些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相关理论。思想政治理论课同时强调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的同时,还突出地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作为学生发展的重要目标,这是开展素质教育的基础,也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内容。所以,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施生命教育有利于推动素质教育的全面开展。

3.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发展趋势,现代科技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交流与合作提供了有利条件,为广大学生获取信息、开阔视野、培养技能提供了宽广的平台。但随之而来的消极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青少年学生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的负面影响,导致部分学生道德观念模糊与道德自律能力下降。此外,校园伤害、意外事故等威胁青少年学生人身安全的各种因素,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顺应社会环境发展变化的趋势,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开展生命教育有助于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提高学生环境适应能力和抗挫折能力,激发学生生命热情,促进人全面发展。

三、中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生命教育实施的途径

1.利用思政课堂主阵地渗透生命教育

课堂是生命教育的主阵地,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要有意识地渗透生命意识。尤其是思政课堂,通过课堂渗透生命教育,让学生感悟到生命的存在,生命的可贵、生命的意义。一方面,站稳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个主渠道阵地,大力加强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让学生明白人生价值、人生目的和人生意义。另一方面,教育内容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并且更容易引起学生的重视。

2.在实践活动中渗透生命教育

充分发挥团学组织的引导作用,在校多组织相关的文化活动以及宣传,营造生命教育主题文化氛围,发挥校园文化活动的实践功能,将实践活动作为实现生命关怀的第二载体。让学生从参加多样化的校园活动中,形成正确的生命态度和生命意识。在政治课堂中开展生命为主题的辩论会、演讲会等教学活动,加深学生对于生命价值的感悟,树立正确是生命态度和生命意识。

3.构建丰富多彩的校园信息文化平台

网络信息已经成为学生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网络成为了学生获取外界信息的重要途径之一,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当代中职学生的这一特点,构建生命教育为主题的“思政第二课堂”,加大对生命价值教育的宣传,并且要摒弃传统的说服教育模式,因为青年思维活跃,勤于思考,易于接受新鲜事物,特别是对新的学习生活方式,单纯靠灌输方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已显得无能为力,对学生来说,在思想理论知识入脑之前应入耳,入耳之前应入座,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应讲究“润物细无声”和寓教于乐。构建丰富多彩的校园网络信息平台,并以平等、敏捷、交互、细致来表现生命教育的主题文化,以达到文化熏陶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张美云.生命教育\[M\].华中师大出版社,2003.

\[2\]程红艳.生命教育――呼唤生命的教育意识\[M\].华中师大出版社,2001.

大学生生命教育论文范文6

关键词: 革命传统文化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作用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一代又一代大学生健康成长,我们的祖国必将充满蓬勃的生机和活力。大学生是时代的主力军,社会的新生力量,担负着继承弘扬民族精神和革传统精神的重任。[1]以中国革命道路、革命文化、革命精神为内涵的革命传统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宝贵的精神财富,是革命传统优势的重要体现。根据革命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作用,开展革命传统文化教育已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创新途径和有效形式,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革命传统文化的含义及作用

“革命文化”范畴,是同志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提出来的。他当时所讲的“革命文化”指的是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包括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教育两个组成部分。其基本规定性是民族的、科学的和大众的文化。[2]本文所理解的革命传统文化是指在革命战争年代,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由中国共产党人、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并极具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同时也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是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人所创造、积淀的重要文化遗产,另一方面是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实践中,革命文化和革命传统在新时期的进一步延续、丰富和发展。

2.革命传统文化的作用

2.1革命传统文化确保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确方向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而要成为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首要条件是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坚定的理想信念。革命传统文化体现的内涵精神对于大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头脑,坚定信仰、准确把握政治方向、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树立坚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具有指导作用。由于革命传统文化教育注重强化感性教育的效果,因而可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说服力,使被教育者受到感情激发,达到感情升华的效果,确保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确性。

2.2革命传统文化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继承优良传统和改进创新相结合的原则。在继承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优良传统的基础上要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努力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增强实效性。[3]革命传统文化资源中蕴涵的艰苦奋斗的精神,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实事求是的精神、敬业、奉献精神和航天精神等,能够使大学生加强对当代国情的认识,自觉坚定爱国信念,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把爱国主义精神转化为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行动中。革命传统文化资源形式多样广泛,可以结合大学生特长及身心发展特点,深入挖掘革命传统文化资源表现形式的多样性,创造出多种多样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利用形式,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和手段。

2.3增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革命传统文化的形式不仅有物质的、精神的,而且有信息的,每种形式又有多种形式表现。物质的,主要指的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和建设实践中所遗留下来的各种实体,如革命旧址、遗迹、各种文物等;精神的,主要是指那种具有抽象意义的,在物质的内容上进行抽象和升华,反映其内核和主要意义的,如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雷锋精神、航天精神等;信息的,主要是指一种以文字或声音、图像、符号等形式来表现的信息,如革命和建设时期遗留下来的一些数据、文本、声音、图像、照片、歌曲、标语等。革命传统文化资源正是借助于多种多样的载体形式,将先进的文化、坚定的理想信念和丰富的革命精神融入其中,并表现出直观、形象和贴近生活等特点,既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育内容,又为教育者在实施教育过程提供了多种教育形式,使大学生的教育形式多样、寓教于乐,从而达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弥补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枯燥、形式单一的不足,增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3.革命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践探索

3.1把革命传统文化纳入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体系中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中推进革命传统文化教育进教材、进课堂,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各门必修课中,与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有机结合。积极开发和利用革命传统文化资源把它纳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体系,是拓展和丰富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重要内容,也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重要途径。《关于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意见》指出,要组织大学生的红色之旅参观学习,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教育作用,组织大学生到革命纪念地学习参观,了解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和成就。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可以增加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观革命旧址、革命纪念馆,游览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邀请一些参加过革命战争的老红军进校园举办报告会、交流会等实践教学活动,使大学生在参观、缅怀、体验、交流中得到良好的教育,增强革命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效性。

3.2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马克思、恩格斯曾指出:“人们的观念、观点、概念,一句话,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4]可见,环境对人们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的形成和发展具不可估量的作用。大学校园是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校园文化具有导向、育人、凝聚和激励功能。高校应当坚持用革命传统文化资源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加强对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倡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努力营造校园革命传统文化传播的氛围,使革命传统文化在整个校园中随处可见、可学,使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革命传统文化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丰富的优质资源,发挥了文化育人、实践育人的功能,有效提升了校园文化活动的品位。

3.3构建革命传统文化网络宣传平台

随着网络技术的应用与发展,校园网络日益成为广大学生学习、生活、娱乐的有效形式,已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领域。高校应充分利用网络信息资源,探求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着力构建革命传统文化资源网络平台,加快革命传统文化网站的建设,不断丰富网站内容、增强内容的可读性,做到声形并茂、图文并茂,不断增强红色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要着重开展生动活泼的网上活动,增强网站的趣味性、娱乐性,激发大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充分发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功能,使革命传统文化深入人心。

3.4把革命传统文化教育纳入大学生党建活动

革命传统文化资源是党建教育和革命理想信念教育的载体。依托革命传统文化资源,丰富党建设的内容和形式,对于发挥党员、团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巩固党团组织的战斗堡垒地位具有重要意义。高校在大学生党员发展工作中,要把革命传统文化教育纳入党课教育培训和党组织活动。如组织入党积极分子到革命旧址参观学习;组织学生党员到革命烈士纪念碑、纪念馆前开展入党宣誓和重温入党誓词活动;积极探索党组织进公寓、进社团等新模式,不断扩大革命传统文化教育的覆盖面,使大学生在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的同时,提升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5]

综上所述,革命传统文化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应重视和充分利用好革命传统文化教育资源,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孙晓飞.“红色文化”长得当代社会价值及其实现[D].济南:山东大学,2008.

[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中发[2004]16号.

大学生生命教育论文范文7

关键词:红色教育;生命发展;研究综述

教育专家认为“教育的本质是塑造健全的人格,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在于帮助生命的正常发展,教育就是助长生命发展的一切作为”①。但在实际教育教学中,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教育存在着严重的“无人化”或“人的片面化”倾向,这或多或少地影响了学生生命的正常发展。进入中专学校的学生,其认知心理、理想信念、道德素养等都直接受到了伤害,他们在这些方面也迥异于其他学生群体。他们的心理机制、理想信念、道德素养决定他们需要的不是现实规范的束缚,而是榜样示范的感召;不是抽象的理论教育,而是内心感悟的舒张。惟其如此,方能有利于他们生命的发展。所以红色教育之于他们的生命成长犹如心灵鸡汤,有助于健全他们的人格心理,培养社会荣辱观,培植理想信仰,弘扬爱国精神,提升生命质量,使他们在种种不同的活动领域中愈益自主、自觉和自信,让其生命成功发展。

当代,追忆“红色精神”理应始自上世纪90年代的“翻唱红歌”,但学界从各个视角对“红色文化”进行理论研究却主要在2000年以后。红色文化作为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升民族的思想素质和砥砺当代人们的精神风貌,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自2008年以来,在重庆市委的大力倡导和组织推动下,唱红歌已成为重庆市人民自觉参与的文化活动,并在全国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和政治影响,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高度评价。②此后,唱红歌逐渐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活动,江西卫视甚至把红歌年会当做一个固定的文艺节目。在此背景之下,“红色教育”逐渐进入教育理论的研究视野,红色教育的价值也日益显现,形成了一系列的红色教育理论成果。

从目前所掌握的资料来看,国内对红色教育的研究理论性资料并不是很多,比较有影响的理论研究资料有:龙海平的《大学生红色教育存在的问题、原因与对策》、占毅的《高校红色教育教学资源整合探究》、王海建的《论红色教育与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的契合》、杨六栓的《论红色资源与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契合》、罗海英、乔湘平的《增强大学生红色教育有效性的对策研究》、张文、蒋纯红的《红色教育在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作用》、乔湘平、李晓翼的《红色教育资源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研究》等。相对而言,更多的文章是对“红色文化”的研究,如刘寿礼的《苏区“红色文化”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研究》、程东旺、黄伟良的《红色文化与心灵洗礼》等。此类研究主要是以“红色文化”研究为载体将其扩散至文化、经济、时代精神研究等方面。红色教育理论研究成果主要表现为:

一、红色教育的内涵界定及其价值研究

对于什么是红色教育,目前学界尚无一个统一的界定。颜茵在《贵州红色教育资源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文中认为,红色资源一般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各族人民在革命斗争和建设中形成的伟大精神及其载体,包括物质与精神两种形态,其中物质是载体,精神是主体③;红色教育则是运用红色教育资源对学生进行教育。罗海英、乔湘平在《增强大学生红色教育有效性的对策研究》一文中认为,红色教育是指教育主体利用中国共产党诞生以后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与建设中形成的先进人物、先进事迹、纪念物及其所承载的精神,对受教育者进行的以爱国主义为主的思想政治教育④。关于红色教育的重要性,有的研究者认为,红色教育是培养学生理想信念的教育⑤;有的研究者认为,红色教育更有助于学生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⑥,可以引导学生在道德实践中培养品德意志,以达到知行统一⑦;还有的学者认为,红色教育具有导向功能和和谐人格的培育功能⑧。

二、红色教育的途径及方式方法研究

红色教育资源其革命理论、革命经验以及革命精神的凝结,红色教育的根本功能在于提升社会道德水准和打造时代精神,其转化的途径方式是教育界探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教学途径上,占毅在《高校红色教育教学资源整合探究》一文中指出,红色教育要以红色为主线,将高校军训、思想政治理论课、校园网络和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等教育教学资源进行有效整合,连成线、形成片、结成网⑨。在教学设计、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上,张泰城、肖发生在《红色资源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文中提出,红色教育应遵循感性与理性相结合原则、内容与形式相结合原则、讲授与体验相结合原则;在具体教学方法上,他们提出,根据教学媒介的不同,可以分为语言文字教学方法、音乐影像实物教学方法、受教育者活动教学方法⑩。在教学方法上,罗海英、乔湘平在《增强大学生红色教育有效性的对策研究》一文中指出,主要有课堂融入模式、实践体验模式、文化感染模式⑾。此外,张茂林、钟丽静在《青少年红色教育探析》一文中则指出应该创新红色教育方式方法,要开展实地红色教育活动,要举办红歌会与红色经典电影赏析活动,要开展走访老红军和老战士活动等⑿。

大学生生命教育论文范文8

【关键词】 大学生 生命伦理教育 现状

一、大学生生命伦理教育的意义

在现行的高校教育中,学校普遍重视科学文化知识的教育,要求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掌握。这种只注重科学文化知识,而忽视精神层面和心理层面的氛围,导致了人文精神的失落,并由此造成生命伦理观念教育的缺失。由于大学生对生命伦理问题缺乏一定的了解和思考,因此出现了言行的失常,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与心态,甚至出现自杀、伤人、伤物等严重不良行为。

南京危机干预中心对部分高校学生的调查表明:“大学生自杀率近几年呈上升趋势,比全国自杀率高出一倍,这已成为大学生死亡的首位原因。”近年来,我们频繁在媒体上看到大学生自杀的消息,这些大学生们正当青春年华,却因为各种理由,轻易放弃了自己的生命,同时大学生伤害他人生命的现象也时有发生,他们的行为完全是严重扭曲的心理产生的,是对生命的漠视。

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我们应该认真思考这些事件发生的深刻原因,并分析原因找到解决的办法。这些伤害自己生命和他人生命的行为,反映出了大学生不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严重歪曲的心理。这些行为产生的原因肯定是多方面的,有社会环境的影响,有其家庭环境的影响,也有其自身的原因。但从学校的角度来说,学校缺乏对大学生生命伦理观的教育,是导致大学生轻视生命、漠视伦理规范的主要原因之一,所以当今高校应该重视生命伦理观教育。

针对当今高校大学生所面临的心理问题、思想问题、价值取向问题,利用专业知识综合分析他们的各种问题、原因之所在,找出合理有效的解决途径,引导他们走出心理误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拥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努力成为能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有用人才,切实有效地开展生命伦理观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二、国内外关于生命伦理教育研究的现状

八十年代初期,生命伦理学的概念被引入中国。1980年,邱仁宗教授在《医学与哲学》创刊号上发表了《死亡概念与安乐死》一文,首开了生命伦理学学术讨论的先河。随后,有关生命伦理学的相关问题逐步引起了各界人士的研究与关注。三十多年来,有关生命伦理的论文、论著、译著不断出现,最具代表性的是邱仁宗教授1987年5月出版的专著《生命伦理学》,它标志着中国生命伦理学的萌芽。

1、国内研究现状

在台湾地区,20 世纪初,生命伦理教育从日本由民间团体引进并推广,少数学校开始增设相关课程,但并未成为主流。直到1997年台湾成立“生命教育推广中心”,生命伦理教育才被重视起来,大批专家学者参与研究与讨论,发论文、编教材、学术讨论等,推动了生命伦理教育的普及与发展,逐步提高了生命伦理教育的影响力。与台湾地区所不同的是,香港地区生命伦理教育的推进与发展,是由社会福利团体、义工组织、宗教协会等民间组织进行推进和发展的。另外,香港政府也特别重视生命伦理教育的推进与培训,各种学习培训、课程设计、实践体验等如火如荼地进行。但总体来说,香港虽然十分重视生命伦理教育,但真正具体、科学的生命伦理教育课程体系还未完全形成,作用发挥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相比较而言,大陆的生命伦理教育起步较晚。教育部提倡素质教育要以人为本,要注重人的全面发展,要尊重人的心理健康,从一定意义上讲,这是我国生命伦理教育的开始。各个学校也开始重视生命伦理教育,以此为主题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如2006 年在北京召开了“第二届中华青少年生命教育论坛”,并权威报告;2005 年上海市正式提出《上海市中小学生命教育指导纲要》,生命伦理教育正式进入中小学课堂;2004 年辽宁启动“生命伦理教育工程”,全省中小学均开设生命伦理教育课程,对中小学生进行全方位的生命伦理教育。但是全面整体看我国的生命伦理教育现状,主要集中在中小学生,大学生的生命伦理教育还不够,理论的研究成果不多,实践教育成果不强。因此,我国大学生生命伦理教育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的提升和升华。

2、国外研究现状

1915年,德国哲学家施韦泽提出了“敬畏生命”的伦理学思想,对“生命”范围的界定突破了生命对动物的限定,扩展到了植物和一切生命,为后来伦理学的发展提供了前提和基础。1937年,美国政府提出要普及学生的死亡教育,使学生领悟到生的真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伦理观。20 世纪中期,加州的阿南达学校实施生命教育体验计划,旨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伦理观,提高学生生存质量。1976 年,美国大部分中小学开设了生命伦理教育的相关课程。20世纪90 年代中期,美国的生命伦理教育基本普及,主要内容包括生命挑战教育、情绪管理教育和品格教育等。英国的生命伦理教育起源于1987年,由中心基金会组织,经过十余年的发展,90年代在学校已基本普及,生命伦理教育课程被认定为跨学科重要课程。2002 年,生命伦理教育课程被认定为必修课程,由此得到全面推广。日本的生命伦理教育起源于1989年新修改的《教学大纲》,为了解决日本青少年中存在的自杀、杀人、污染环境等现象,明确提出了生命伦理教育,重点定位于尊重人的精神、敬畏生命的态度、重视生态保护等领域。近年来,日本教育又提倡以“热爱生命,选择坚强”为主题的“余裕教育”,针对青少年的心理状况,通过教育与实践活动帮助他们认识到生命的珍贵和生活的美好,从而坚强地面对挫折,珍爱生命。总之,国外的生命伦理教育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生命伦理教育的对象大多集中在中小学生身上,对大学生的生命伦理研究和教育则相对较弱。

总结国内外关于大学生生命伦理教育的研究现状,通过对中国知网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的检索,关于在高校开展生命伦理观教育的文章较少。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讲,对在高校开展生命伦理观教育的研究仍是一个有待深入的领域。

三、大学生生命伦理观教育的简要述评

从研究现状可以看出,对大学生进行生命伦理教育的效果并不明显。因此,从社会文化、家庭教育以及大学生自身三个层面去探寻大学生中消极生命伦理观产生的深层次原因,探索相应的解决办法,引导大学生用正确的生命伦理观去丰富自身生命意蕴,回归伦理道德本色,实现个人最终价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纵观现实,年轻大学生中一定程度上存在着自杀或者杀人等否定生命的做法,在放纵自己、忽视生命价值和伦理道德要求的同时,迷失于生命的价值和伦理道德的追寻中。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从同情、惋惜、关爱生命的角度去深入分析开展大学生生命伦理教育研究的背景和重要意义,对大学生的生命认知、生命态度、生命责任、生命价值取向等方面进行定量分析,真实了解大学生生命伦理观的基本现状,并根据当前高校教育和学生生命伦理需求实际,进一步探索符合大学生生命伦理教育实际的内容、原则和途径,帮助大学生确立正确的生命伦理观。

1、转变教育观念

教育观念决定教育出路,对大学生进行生命伦理教育不能只片面强调知识技能的传授,更应该关注大学生个体性格的发展,尊重其独特性,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层面和精神层面,并结合大学生遇到的现实生活困境、学习困境,给予正确、积极的引导,帮助他们走出困境,让他们愉悦的生活和学习。要使学生在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学会处理生活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学会排解各种不良的情绪,学会去领略生命的美好,认识到自身的责任与使命,真正地享受自己的人生并为之努力。

2、深化教育内容

一是应该立足于生命存在的价值的教育,应该使学生意识到人发展的前提是存在,而存在应该是不断的进步,不断向前发展的,任何人想要实现什么样的人生什么样的梦想,都必须要有生命的存在作为前提,所以生命的存在本身就无比重要并具有无比价值。每个人的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因此应该用一种包容和理解的目光去看待每个生命,关注每个生命的价值。二是高校应该对大学生开展生命挫折教育,加强大学生对生命中挫折的认识,引导大学生正确看待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各种挫折,并指导他们如何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挫折,从而战胜挫折获得人生的继续前行。要教导学生在挫折面前,人的意志可能比行为更有效,使他们从心理意识上去正确对待挫折,更好地战胜挫折,锻炼自己不断成长。三是大学生的生命伦理教育应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引导大学生树立对自己的生命负责的意识,并同时要树立对他人、对整个社会负责的责任观。应该教育大学生在生活中,没有任何人有理由肆意剥夺另一个人或生物的生命,每个人都应该尊重他人的生命,这是一种最起码的善良,这也是一个人所必备的道德品质。

3、整合社会资源

大学生所接触的环境是由家庭、学校和社会三者共同构成的,因此除了高校通过实施生命伦理教育来改变现状之外,还必须整合一切社会教育资源。大学生目前对生命状态的认识,迫切要求社会广泛地宣传教育,其中最重要的是各种传媒的作用与影响。现在是个全民信息传播的年代,网络、博客、微信、视频等各种传播媒体应坚持正确的传播导向。特别是在发生一些负面事件时,在真实报道的同时也要选取适当的视角,向全社会、向大学生传递积极正确的价值观念,让大学生感受到生命的可贵,感受到生命中的美好,进而热爱自己的生命,并珍惜他人的生命。

【参考文献】

[1] 潘玉芹:当代大学生生命道德教育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7.

[2] 邱仁宗:生命伦理学的内容和特点[N].现代医院报,2005-01-13.

大学生生命教育论文范文9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命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12-0064-02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发展的快速转型期,物质生活的丰富性与精神生活的复杂性使得大学校园频频出现自杀、他杀等无视、漠视、践踏生命事件,这不仅破坏了大学生的生命状态,还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生命价值导向。大学生是最富创造力和生命力的群体,重视和加强大学生生命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开展生命教育既是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本质的回归,也是高校贯彻落实教育方针的必然需要。

一、生命教育的基本含义

“生命教育”一词最早是由美国学者华特士提出的,此后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国际化的发展趋势。生命教育就是通过对受教育者进行生命与健康、生命与安全、生命与价值的教育,帮助和引导受教育者正确处理个人、社会和自然之间的关系,掌握生存技能,认识、感悟生命的意义与价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拓展与提升其生命价值与人生态度,达到认识生命、珍惜生命、热爱生命、敬畏生命、实现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目的。生命教育的本质就是激发生命潜能、实现生命价值、提高人们关爱生命的思想道德水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生命教育也是一种思想政治教育。生命教育包括生命意识教育、生命价值教育、生命历程教育、生命挫折教育等内容,其本质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些与“以人为本”、对学生进行科学“三观”教育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本质目标、内容和教育理念上具有一致性。由此可见,生命教育不仅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而且还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的本质和终极要求。

二、生命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性

(一)有助于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重科学知识传授和理论教育,忽视人文精神的培养,缺乏情感教育、道德教育和人性教育,往往显得较为枯燥乏味,很难达到以情动情、以人性唤起人性,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面临现实挑战。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根本途径,生命教育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拓展和延伸也不例外。在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生命教育作为一种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既要与时展同步,解决新问题,又要回到传统,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宝贵营养。生命教育是典型的情感教育,它不仅能激发大学生热爱生命和珍惜生命,而且还能激发大学生在有限的人生中实现个体生命价值,因而,将生命教育纳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注重大学生的生命自然需求、精神需求、社会需求和幸福需求,将生命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帮助大学生认识生命的内涵,既可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亲和力,还能引起学生内心情感共鸣,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二)促使思想政治教育向人本化方向发展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典型的人本价值取向:马克思曾明确指出人的自由发展必须以每个人的自由发展为条件,这是一种将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作为崇高社会理想的价值观,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从本质上来看是对马克思对“人的解放和人的发展”学说的最新阐述。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已从单纯的物质追求转向多元化的精神追求,人们对生命的认识已从注重单一的自然生命转向自然生命、精神生命与价值生命的统一,强调关注生命、珍爱生命、丰盈生命、超越生命和人在生活中的主体地位,凸显关注人性。由此可见,强调生命自然意义和人生价值意义的大学生生命教育既需要创新,也需要继承。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生命教育既体现了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观,又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三)促使大学生完善个人精神成长

人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完善生命,生命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尊重生命、敬畏生命、感恩生命的心态,还要培养学生探索、追求人生价值和人生信念,使他们在创造性劳动中感受到完善生命、提升生命内涵和质量的幸福感。尊重、敬畏、感恩和责任是组成丰富多彩的个人精神世界的重要因素,一个人只有尊重和敬畏生命,才能热爱生活,才会感恩社会和他人,才会对社会抱有强烈的责任感,才能不断完善个人精神成长过程。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开展生命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渗透生命教育

当前,我国高校尚未开设生命教育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应成为高校实施生命教育的基础。一是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基础,加强大学生“三观”教育。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解决所有问题的根本,只有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所有问题。由于大学生入学前所处环境不同,其“三观”形成时间和成熟程度必然会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因而,在对他们进行“三观”教育时不仅要强化相关部分内容,而且还要做到因人施教,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层次性。二是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引导和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形成对生命的正确理解,从而实现人生价值。高校人文素质教育课在保持传统人文知识教育的同时,还要突出生命色彩,将生命话题贯穿于人文素质教育中,使学生明白精神生命幸福的实现才是生命的真谛。

(二)搭建实践平台,提升大学生生命能力

高校是学生获取知识、体验生命的重要平台,因而,高校生命教育应积极利用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搭建实践平台,提升大学生自身丰盈和超越生命的能力。一是要开展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促进大学生生命的和谐发展,使其真正认识和体会生命的美好和存在的价值。如通过举办专题知识讲座、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等活动,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通过组织体育比赛、歌咏比赛等使大学生产生心理上的慰藉感和愉悦感;通过心理调适教育、恋爱婚姻家庭教育等增强大学生保护生命的意识。二是要鼓励大学生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注重大学生精神生命的提升。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自然生命与自由的精神生命的统一。自然生命不可循环,但精神生命却能丰盈和超越自然生命,实现人生价值的升华。因而,大学生生命教育应鼓励大学生到艰苦的环境中进行实践锻炼,使其体会获得成就的激动,提高其丰盈和超越生命的能力,提升其精神生命。

(三)注重情感效应,促使大学生更加珍爱与敬畏生命

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大学生每年因学习、生活、就业、情感等原因造成的自杀率大约在十万分之二到十万分之四之间。生命只有一次,任何虚度生命、浪费生命、不珍爱生命的人都是缺乏生存责任感和生命意义感的人。生命教育不仅要以理论对学生“晓之以理”,还要发挥情感性效能对学生“动之以情”。一是“以情育情”,即以教师高尚的生命人格来触动和感化学生,使学生在爱的情景中受到情感上的陶冶,充分地感受生命的内涵与意义,形成积极向上的生命情感、完成生命价值的提升。二是“以境育情”,即利用积极向上的生命情感氛围,如设置合适的、动人的教学情景使学生从“真实情景”中获得有关的生命知识和体验,通过移情,形成正确的生命态度和良好的生命感情,提高他们热爱生命、珍爱生命、敬畏生命的激情,树立生命的意义感和生存的责任感。

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难免会遇到生命之痛的困惑,加强大学生生命教育、提高大学生对生命的感知、认识和理解,学会在爱中感恩生命、敬畏生命和珍瞄生命,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提升他们的生存理念,塑造完美的人格,使其成为有所作为的高素质人才,既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自身发展的本质要求,也是实现大学生生命价值、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岳宗德,王永贵.大学生压力管理与挫折应对研究[M].北京:现代教育出版社,2014:200.

[2]张红明,牛凤霞.生命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不容忽视的课题[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8(2).

[3]王北生.生命的畅想――生命教育视阈拓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41.

[4]黎敏.回归生命,贴近生活――对中学思想品德课“回归生活”的重新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08(4).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