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住宅产业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3-04-01 10:06:17

住宅产业论文

住宅产业论文范文1

关键词:钢结构住宅;优点;结构体系;应用前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建筑业也得到空前发展,逐步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钢结构住宅作为绿色环保的新型建筑体系,随着钢产量的大幅度提高,以及新材料、新技术的不断推出,钢结构住宅产业正健康快速发展。

1、钢结构住宅国内外的发展状况

在许多工业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英国、澳大利亚,钢结构建筑的发展和应用已有几十年的历史。美国钢结构住宅所占建筑总面积的比例从20世纪90年代的5%已经发展到现在的25%以上,日本及澳大利亚钢结构建筑占全部建筑的50%以上。

长期以来,我国因缺少钢材而对建筑钢结构的应用加以限制。1996年我国钢产量突破1亿吨,2002年达到1.9亿吨,2005年达到3.7亿吨,已经超过了美国、日本、俄罗斯、韩国四个国家钢产量的总和。国家用钢政策从20世纪50~60年代的限制用钢,到70~80年代的节约用钢,到二十一世纪已调整为鼓励用钢,为我国建筑钢结构的发展提供了极好的条件。目前北京、天津、上海、山东莱芜、安徽马鞍山、广州、深圳等地开展中低层和高层钢结构试点工程,已经建成300~500万平方米住宅。

2、钢结构住宅的优点

钢结构住宅是目前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环保节能型住宅,突破了中国“秦砖汉瓦”式的传统建造模式,替代了传统的红砖及混凝土,完全使用工业化生产的建筑材料,集众多优点于一身,是二十一世纪人类居住环境的理想建筑。

2.1钢结构的重量轻、强度高,抗震性能好。钢结构材料的强度高,塑性和韧性好,结构延性好。用钢结构建造的住宅重量约为钢筋混凝土住宅的1/3~1/2。自重的减轻使得地震作用效果降低,一般自重减轻一半,相当于降低抗震设防烈度一度,地震作用可降低30%~40%。

2.2工业化程度高,易于实现住宅产业化。钢结构住宅的设计借助专业设计软件,大大缩短设计周期,并实现设计的标准化。所有构件工厂化加工制造,精度高,易保证质量。容易实现机械化装配,施工速度快,施工周期短,与传统住宅相比工期缩短40%以上。

2.3空间利用率高,能合理布置功能区间。由于钢材轻质高强的特点,便于形成大柱距、大开间的开放式住宅,而传统结构(如砖混结构、砼结构)由于材料性质限制了空间自由布置,如果跨度、开间过大,就会造成板厚、梁高、柱大,出现“肥梁胖柱”现象,不但影响美观,而且自重增大,增加造价。在空间使用率上,钢结构住宅使用的钢梁、钢柱的截面积比传统结构减小,所占净空面积也随之减小,使得房间使用面积增大,与传统结构相比可增加有效面积10%左右。

2.4绿色环保,节能省地。目前我国住宅体系多为砖混结构,大量使用硅酸盐水泥,在建筑物解体后产生大量的建筑垃圾,对环境造成极大破坏;砌体结构使用的实心粘土砖,浪费大量的土地资源。而钢结构住宅所用材料主要是环保型可回收材料,在建筑物拆除时,钢材可以100%回收利用。

2.5钢结构住宅保温隔热隔音效果突出,造型美观结构丰富。大多采用新型轻质墙体围护材料,不易霉变,不易虫蛀,在保温隔热隔音性能方面比传统住宅有明显优势。钢结构材料轻质高强,结构设计时可以创造出艺术性较强的建筑外形,以满足住户对不同建筑风格的要求。

3、钢结构住宅的结构体系

钢结构住宅结构体系主要由承重结构体系、支撑体系、围护结构体系和楼板结构体系组成。

3.1钢结构承重及支撑体系的组合型式有多种,应用于住宅的主要有钢框架结构体系、钢支撑框架体系、钢框架-抗剪桁架结构体系、交错桁架结构体系。钢框架体系结构简单、受力明确、平面布置灵活、结构刚度均匀、抗震性能好,属典型的柔性结构体系,其侧向刚度差;钢支撑框架结构体系通常用槽钢或角钢在墙体平面内布置垂直支撑体系,能够有效抵抗水平荷载,提高侧向刚度,减小层间位移。钢结构住宅承重体系构件一般采用热轧或高频焊接H型钢,热轧或焊接工字钢、方钢管、圆钢管或冷弯薄壁型钢。

3.2围护结构体系约占钢结构住宅总造价的30%,为减轻结构自重,满足建筑节能要求,围护墙体大多采用轻质材料。外墙可采用蒸压轻质加气混凝土板材(ALC板)、SRC复合保温墙板、钢丝网复合保温板、水泥刨花板等,内墙可采用轻钢龙骨石膏板,ALC轻质板、夹层复合板、稻草板等。

3.3楼板结构由钢梁和楼面板组合而成。楼盖体系要保证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同时要尽量减轻楼板自重。楼板主要型式有压型钢板与现浇混凝土组合楼板,预制轻混凝土板。

4、钢结构住宅存在的技术问题

4.1防火问题

钢结构有很多优点,但也有其致命缺陷,即耐火性能很差,钢材的承载力和平衡稳定性会随温度的升高而大幅降低。当温度达到400℃时,钢材的屈服强度降至室温下强度的一半,当温度达到600℃时,钢材基本丧失全部强度和刚度。解决该问题的方法有两种,一是使用耐火耐候钢,该种钢材是采用技术在钢材中添加合金元素(如Cu、Ni、Cr、Si、P等元素),使钢材的金相组织发生变化,从而改善钢材内在的耐火性和耐候性,这种钢材在600℃高温下,屈服强度下降不大于1/3;二是使用防火涂料、发泡防火漆和外包防火层等方法。对于外露的钢构件多采用10~40㎜厚的涂料,耐火极限可达1.5~3h;对于隐藏的钢构件,珍珠岩防火喷涂或防火板是经济有效的方法。

4.2防腐问题

钢结构的腐蚀与所处环境、温度、湿度直接有关。根据国内外试验资料,表面无防护的钢材在大气中第一年锈蚀速度约为第五年的两倍,室外钢材的锈蚀速度约为室内锈蚀速度的四倍,处于干燥环境的钢材,几乎不会锈蚀。因此,暴露钢构件一般外涂耐腐蚀涂料或油漆,或采取镀锌处理。

4.3标准规范问题

由于我国发展钢结构住宅仅仅只有十几年的历程,钢结构住宅技术体系还不够成熟,钢结构住宅标准规范零散而不系统,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工业化程度不高,还需进一步研究创新并规范化。

5、我国钢结构住宅的前景展望

目前,国内的建筑业生产效率较低,尚属劳动密集型产业,而钢结构住宅属于高技术高效率的产业,加快对钢结构住宅的研究,将促进建筑业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化,并将带动建材、冶金、机械尤其是钢铁企业的发展。

中国钢结构协会编制的《2009-2012年钢结构行业态势运行发展趋势预测报告》指出,“节能减排”继续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可持续发展的一项基本国策,因而具有节能、环保、绿色优势的钢结构被市场看好。按照早先中国钢结构协会制定的《钢结构行业“十一五”发展规划建议书》显示,2010年钢结构产量将达到2600万吨。而根据目前掌握的资料计算,2010年我国钢结构行业拟达3000万-4000万吨制造能力,说明我国钢结构行业存在着较大的发展空间。

6、结语

现在我国钢结构住宅的发展已进入加速阶段,有关产业政策、标准和规范相继出台,国内钢产量充足,为钢结构住宅的发展提供了较好的开发环境、物质基础和技术条件。我们应不断提高研究开发能力,掌握国外先进技术,促进钢结构住宅产业化,相信我国钢结构住宅的发展前景是广阔的。

参考文献:

[1]李悦,吴玉生等,轻钢住宅体系的国内外发展与应用现状[J],建筑技术,2009(3)

住宅产业论文范文2

关键词:西安市;住宅产业;产业价值链;价值创造;价值分布

中图分类号:F293.3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产业价值链是在产业链的结构下遵循价值的发现和再创造过程,继而充分整合产业链中各企业的价值链,持续地对产业链的价值系统进行设计和再设计的过程[1]。产业价值链上的每个价值活动都直接影响整个产业的价值运行,强调“价值创造”这一最终目标,通过产业价值整合,形成有效的竞争合作机制、战略联盟机制,构建一个长期稳定、高效的价值创造与传递系统,实现产业升级。当前,我国住宅产业管理已由狭义的企业内部业务流程扩展为广义的企业间业务协作,由规划、设计、施工等过程建设出商品住宅,再由营销推广、销售、物业管理和社会部门再按业务关系构成经济信息和经济交易网络提供服务,构成住宅产业链。进而通过产业整合,企业被捆绑到一个产业价值链系统中,住宅产业链上的产业价值链也随之形成。

然而,目前有关住宅产业的研究尚未拓展至住宅产业价值链的研究,更是缺乏各城市住宅产业价值创造状况的实证分析。基于此,本文便站在产业的视角,利用产业价值链理论,在构建住宅产业价值链系统的基础上,构筑熵权-模糊综合评价模型,进而研究西安市住宅产业价值链这一大系统下各个子系统为了追逐各自利益而形成的价值创造结构――价值分布状况,并针对其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的对策建议,以提高住宅产业价值链价值创造能力,促进产业升级。

二、文献综述

目前,站在产业角度,利用产业价值链理论对房地产业(包括住宅产业)进行分析的文献非常少见,值得借鉴的是学者们利用供应链理论进行房地产管理的研究以及利用价值链理论对房地产企业的流程再造研究的有关文献。例如,乔凤羽(2007)指出在国内大多数房地产开发企业委托外包的经营模式下,策划、勘探、设计、监理、招标、施工单位、材料和设备供应商都可看作是房地产开发企业的供应商,房地产商就是这些供应商、小集成商提供原材料、半成品和服务的“总集成商”[2];周在华(2008)综合运用价值链理论、业务流程再造理论等理论和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判法、效用决策等方法对基于价值链思想的房地产企业业务流程成本和价值以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探讨,分析了以顾客价值为主导和以“系统集成商”为主导的房地产企业价值链结构[3];冯梓洋(2009)基于房地产项目开发经营流程对房地产企业价值链的价值活动进行了分析,并构建了基于顾客价值房地产价值链模型[4]。然而,这些文献基本都停留在一个简单的理论探讨角度,缺乏具体的实证分析与模型分析。所以,借鉴有关文献,从产业视角出发,利用产业价值链理论构建住宅产业价值链是对当前研究的拓展与延伸,进而为后续的实证研究提供了模型依据。

进一步讲,当前针对房地产业(包括住宅产业)价值链上价值创造结构分布研究的文献更是少之又少,但是可以从价值链的研究文献中找寻到值得借鉴的相关文献。例如,冯梓洋(2009)通过分析房地产企业价值链的价值创造过程给出了基于顾客价值的动态联盟组建流程,然后应用演化博弈论对房地产开发商与顾客之间关系的发展轨迹和趋势进行了描述,并给出了提升顾客价值的策略[4];尹美群(2007)通过价值库的构建,透析影响价值分布的因素,进行价值链价值分布研究,从而指导企业转向高价值增值的价值活动,促进产业升级[5]。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对住宅产业价值链价值创造结构――价值分布的研究与实践尚处于摸索阶段,既没有与产业价值链理论紧密联系形成一套完整有效的理论与方法支撑,也没有成功的可以效仿的实例作为参考。而从住宅产业价值链出发,明确各个链环的价值创造能力是探索如何保证产业价值链的高效运作、达到产业升级的第一步。所以,本文在借鉴前人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住宅产业价值链及价值分布测算模型,并对西安市住宅产业价值链价值分布情况进行实证分析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

三、住宅产业价值链的构建

住宅产业价值链是一个复杂的价值系统结构,是通过住宅产业链上各个价值主体和各个价值活动的价值整合,构成的一个系统的产业价值创造和增值结构模式,具体见图1。

在图1中,横向箭头表示住宅产业价值链上各个价值主体进行的价值活动过程,市场调研公司从住宅市场获得需求者的需求信息,同时这些信息传递给房地产开发企业、前期策划公司、规划设计单位等产业链上的各个价值主体,进而房地产开发企业作为产业价值建设的经营者、管理者,获取投融资机构提供的资金、政府部门供给的土地、规划设计单位提供的规划方案、咨询服务机构提供的咨询成果、建设部门提供的建设成品,最终将营销策划机构提供的销售成品通过销售部门推向市场,销售给用户,同时物业管理公司将物业服务提供给用户。竖向箭头表示住宅产业价值链上各个价值创造环节的各个价值形态,即各价值创造环节的价值成果为:投资意向资金土地规划设计方案等资源与智力成果建筑成品营销成品服务成品用户使用。

四、住宅产业价值链价值分布测算模型构建

(一)价值分布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由于产业价值链的各个价值创造环节的价值数据非常难于直接获取,本文欲利用综合评价模型对住宅产业价值链的各个价值创造环节的价值加以评价衡量,而客观评价住宅产业价值链价值分布情况的前提就是建立一个科学、系统的住宅产业价值链价值分布评价指标体系。根据住宅产业价值链系统结构,利用产业价值链上各个价值创造环节下的价值活动,借助于德尔菲法(Delphi Technique)的方法来系统性地构建住宅产业价值链价值分布测算指标体系,具体见表1。进而,为了避免初始设定的指标出现信息重叠,导致分析结果失真,利用极大不相关法[7]进行定量性的指标筛选。

(2)“招投标活动价值X511”、“形象包装价值X621”表示在实证中利用极大不相关法计算后需筛除的指标,具体分析见文章第五部分;

(3)未筛除指标体系表示初始构建的“住宅产业价值链价值分布评价指标体系”,筛选后表示“筛选后西安市住宅产业价值链价值分布评价指标体系”。

(二)价值分布指标权重测算

熵权法是一种将主观判断与客观情况相结合确定权重的方法,它尽量避免了各评价指标受人为因素影响的程度,评价结果更具有客观性,因此,本文欲采用熵权法确定各级指标层的相对权重。住宅产业价值链的价值分布评价指标体系的一级指标有7个,假设一级指标i分为m个二级评价指标,二级指标j分为n个三级评价指标g,本文涉及到的各级指标权重集包括一级指标权重集: ;二级指标权重集: ;三级指标权重集: 。具体的计算步骤如下:

由此,获得一级指标权重集 。

(三)价值分布评价矩阵构建

由于住宅产业价值的影响因素本身就是一个彼此交叉、纵横交错的复杂系统,且处于不断地更新与变化中,所以,本文试图利用模糊数学的方法对受到多种因素相互制约的住宅产业价值链各个链环上的价值创造情况进行比较研究,进而运用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基本思想来获得住宅产业价值链的价值分布评价体系的一级指标的价值属性矩阵,以最终获得价值分布矩阵。基于研究目标及评价指标的特点,文章选用加权平均型算子 作为模糊综合评价法常用的算法。具体过程如下:

(四)价值分布曲线勾勒

在获得住宅产业价值链一级指标价值属性矩阵V之后,求取矩阵V中每列的平均值,以获得住宅产业价值链七个价值创造环节的价值分布V*:

进而,根据V*矩阵中的各个值,利用曲线估计的方法勾勒出住宅产业价值链各价值创造环节的价值分布曲线,以明晰价值创造结构。

五、西安市住宅产业价值链价值分布研究

为了获得西安市住宅产业价值链价值分布的实际情况,作者设计了以在建项目(以“2010年05月30日”为调查时点,即2010年05月30日还处于建设中的项目)为单位进行调查的问卷,向熟悉某项目整个开发过程的专业人士(策划专员、销售顾问、土地拓展专员、工程师等)发放了125份调查问卷,以调查各个项目在实际产业运行中各环节所创造的价值分布情况。在此基础上,筛选出有效问卷103份。

(一)西安市住宅产业价值链价值分布评价指标筛选

利用极大不相关法对较复杂的规划设计价值 、工程建设价值 、营销价值 下的三级指标进行指标筛选,以获得最优的价值分布曲线拟合模型。

由于文章篇幅问题,本文仅以“营销价值 ”的指标筛选过程举例说明:首先运行SPSS17.0软件获得各指标的相关系数,获得各个三级指标的复相关系数矩阵表,见表2:

进而,通过查询复相关系数检验表,得临界值 , > ,说明“形象包装价值 ”指标应删除,其余指标保留。

同理,通过计算分析,“规划设计价值 ”指标下的各指标都应保留;“工程建设价值 ”指标下的“招投标活动价值 ”指标与其他指标的相关性超过了临界值,应被删除,其余保留。筛选后西安市住宅产业价值链价值分布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中筛选后的指标体系。

(二)西安市住宅产业价值链价值分布测算

根据住宅产业价值链价值测算模型,利用103个住宅项目的评定值统计出筛选后指标的各个指标值,进而测算出当前西安市住宅产业价值链价值分布值。

首先,利用熵权法计算各层级指标权重,具体权重见表1中标识。

接着,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将各个样本值进行标准化后,获得各级指标的价值隶属度。

最后根据公式(11)计算获得西安市当前住宅产业价值链的价值分布值:

(三)西安市住宅产业价值链价值分布曲线及其分析

根据SPSS17.0软件的运行,得到判定系数R2最大值为的0.874的三次函数模拟曲线。其中的模型汇总与参数估计值见表3,模拟的曲线见图2。

从图2可以看出,西安市住宅产业价值链中,土地价值为最大,其次为资金价值,工程建设价值排第三,后面依次为规划设计价值、营销价值、服务价值、投资分析价值。这表明西安市当前的住宅产业价值大部分还集中在土地价值与资金价值环节,即当前的产业价值大部分集中于政府与投资者(包括房地产开发企业)手中,产业发展缺乏一个公平、协调的运行机制。具体分析如下:

(1)投资分析价值非常低下,未将其基础性的作用发挥出来。从图2可得,西安市住宅产业价值链中得投资分析价值为整个价值链的最低点,说明当前产业链的发展对产业链发展对其重视不够,即当前西安市住宅产业价值链在发展过程中还未形成以“市场需求者”为价值中心的产业结构,致使产业链的后续环节发展不协调。

(2)住宅产业发展太过于依赖土地价值与资金价值。从图2可以看出,西安市住宅产业价值链中土地价值为最高,占7个环节总价值的30.89%,资金价值占21.69%,两者累计达52.58%,说明当前西安市产业价值链大部分价值集中于政府部门、房地产开发商及各投资商,导致产业链无法发挥协同效用。

(3)建设价值过低。住宅产业的建设阶段集聚了大量的价值活动及相应的价值主体,价值量过低说明建设阶段未充分发挥其价值创造能力,直接影响建筑质量,进而影响产业价值链的正常运行。

(4)营销服务价值偏低。营销服务阶段是住宅产业价值链实现最终价值的直接阶段,较低的价值说明当前西安市住宅产业的下游结构不完善,价值创造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例如,物业服务环节是将住宅产业价值链往下游拓展的的一个重要环节,而西安市在这个环节的价值仅占产业总价值的4.55%,这不仅影响了下游价值主体的价值获取能力,也影响了住宅产业价值链的拓展与升级。

(5)从产业价值链整体水平来看,一方面,西安市住宅产业链的两端价值太低,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不匹配,导致产业链的有效延伸与拓展比较缓慢;另一方面,产业价值链的各个价值创造环节价值普遍偏低,各个价值创造环节之间的合作不足,无法发挥出产业价值链整体合力的优势。

六、优化西安市住宅产业价值链价值分布的对策建议

针对西安市当前住宅产业价值链价值分布情况,现提出以下对策建议,以优化住宅产业价值链价值分布,提高产业链发展的成熟度,促进产业升级。

(一)完善产业价值链专业外包制度,提高产业价值链上下游的价值水平

对于西部城市来说,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因为住宅产业发展时间较短,市场刚性需求较大,对具有专业水平较高的市场调研公司,投资分析公司、策划公司、规划设计单位、咨询单位、物业管理公司等住宅产业价值链上下两端的价值主体重视不够,不仅导致了这些上下游价值分配较少,更影响了西安市住宅产业的整体价值提升。因此,对于西安而言,应进一步完善住宅产业的专业外包制度,加强产业链上各价值活动的实际依存度,增强各价值主体的话语权,促使产业价值链稳定、协调的运行,以提高产业价值链的整体价值水平。

(二)转变土地供给思路

在当前住宅产业价值链中获得最大价值的是土地的拥有者――地方政府,但是只有将土地价值分散传递给产业链的其他价值创造环节,才能更好地提升住宅产业价值链价值创造的能力。所以本文建议,地方政府应成为“资源服务者”向住宅产业提供适当的土地资源。如何为“适当”的土地资源,则应根据我国城市化进程速度、经济发展水平、市场有效需求等情况等建立预测模型,并依据预测结果为市场提供指导性土地供给总量建议。

(三)正视当前的产业价值链价值分布,构建合理的价值分配机制

住宅产业价值链上的价值主体是非常复杂多样的,同时各个价值主体之间的价值活动也是交叉进行的,所以实现产业价值链的合理价值分配需要各个主体之间的相互协调,利用市场“无形的手”和政府“有形的手”共同协调住宅产业价值链上的价值分配秩序。在产业价值链价值创造启动阶段,为了保证产业链的正常启动,主要以市场手段进行价值分配,例如,在房地产开发企业优选合作单位时;而在价值分配时,为了弥补市场机制的缺陷,政府可以通过宏观调控出台政策,维护价值分配中的弱势主体的权利,确保他们获得应有的价值,达到价值创造与价值收入相协调[8]。

(四)完善战略联盟制度,提升产业价值链的协同效应,实现产业升级

战略联盟是指通过产业链上的各个价值主体的管理、技术、资金、信息和市场资源的重新组合,采用共生共赢模式,形成更具竞争力的价值联盟,达到更强的协同效应[9,10]。完善当前西安市住宅产业的战略联盟制度,有利于产业价值链上的各个价值主体创造更高的价值,实现产业链各价值活动创造的价值耦合。进而,西安市住宅产业价值链上的资源和各个价值活动在联盟中能够得到新的组合、新的延伸与新的拓展。

(五)构建住宅产业虚拟价值链,拓展产业链价值创造空间

住宅产业虚拟价值链是指在基本的住宅产业价值链基础上,利用信息技术和因特网,重新组织产业链上的各个价值活动,以促进价值主体之间的相互沟通能力,并将物质世界的市场场所扩展至虚拟的网络世界的市场空间。与此同时,如果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原先在实物价值链那些仅起辅助作用的价值活动在虚拟价值链中就变成了增值活动,拓展了产业价值链的价值创造空间。

(六)构建住宅产业价值网络,提升产业价值链的整体价值水平

住宅产业价值网络是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房地产开发企业为核心,以提高产业整体的价值水平为目标,以共生共赢为运作模式,通过产业价值链管理的理论与方法、信息网路技术,达到对整个产业价值网络系统的信息流、价值流、物资流、资金流和业务流等有效控制与管理[11],将产业价值链上的各个价值主体链接起来的一个网络价值系统,从而提升产业价值链的整体价值水平,促进各价值主体获得合理的价值分布。

参考文献

[1] 陈柳钦.论产业价值链[J].兰州商学院学报,2007(8):57-63

[2] 乔凤羽.房地产业供应链管理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07

[3] 周在华.基于价值链的房地产企业业务流程成本与价值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08

[4] 冯梓洋.基于顾客价值的房地产价值链及价值创造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09

[5] 尹美群.价值链与价值评估[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183-196

[6] 中国房地产估价师与房地产经纪人学会.房地产开发与经营[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60-93

[7] 柳瑞禹,邱丹.创新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实证研究――基于相关性分析[J].技术经济,2010(01):29-34

[8] 李嘉荣.我国房地产产业价值链的优化政策组合[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127-128

[9] T.Eymann, B. Padovan, D. Schoder. Simulating Value Chain Coordination with Artificial Life Agents [R] .0-8186-X/98, 1998, IEEE.

[10] Richard Normann,Rafael Ramfrez. From Value Chain to Value Constellation: Designing Interactive Strategy [J].Harvard Business Review.Jul.-Aug.1993: P 65-71

[11] 李垣,刘益.基于价值创造的价值网络管理(I):特点于形成[J].管理工程学报,2001,15(4):38-42

Study on the Value Distribution of Industrial Value Chain in Housing Industry

―― A Case Study of Xi'an City

LI Lingyan, LIU Xiaojun, HAN Hongli

(Management School ,Xi’an University of Architecture and Technology,Xi’an710055,China)

Abstract: By means of the data of Xi'an housing market, on the basis of industrial value chain of housing industry, the value distribution calculation model named Entropy-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odel is adopted to analyze the value distribution of industrial value chain in housing industry of Xi'an city. The study shows that the value distribution of industrial value chain of housing industry in Xi'an exits several problems: firstly, the value creation is dependent on the land value and the fund value too much; secondly, the value creation ability of investment analysis stage, the construction stage , the marketing and service stage are too weak; thirdly, the whole value creation level of industrial value chain in commercial housing industry is low. So, the paper puts forward a series of improved approaches in order to optimize the value distribution of industrial value chain of housing industry in Xi'an,such as the perfection of outsourcing system, the transformation of land supply mechanism, the improvement of value distribution mechanism, the establishment of value creating league, the construction of virtual value chain and value network, and so on.省略

联系电话:13759879522,李玲燕

住宅产业论文范文3

关键词:钢结构住宅产业化制约因素发展对策可行性分析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s national economy and population urbanization housing construction in our countr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eople's living conditions gradually improve, live to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quality of the more and more is also high. This article in view of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steel structure housing industrialization development present situation,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housing industrialization development of foreign their inspiration to China,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restriction of the steel structure housing industrialization development factors in China is analyzed, and the steel structure housing industrialization development process all kinds of problems existing in, put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and in China's steel structure housing industrialization analyses the feasibility of the steel structure housing to promot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e industrialization.

Keywords: steel structure housing industrialization restricting factors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 feasibility analysis

中图分类号:TU39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文:

随着社会的进步,住宅产业化已经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目前国内大量住宅建设造成了资源浪费、环境恶化等后果,钢结构以其优良的性能在建筑业正日益受到广泛的关注。随着限制黏土砖政策的出台,砖混结构这种住宅的主要形式逐渐淡出,就要推出新的结构体系。建设部也多次倡导发展钢结构住宅,从而推动住宅产业化的升级。钢结构住宅体系具有强度高、抗震性好;便于实现标准化、部品化和工业化生产,有利于环保及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等优点。然而,这种具有众多优点的“绿色建筑”,在我国这样一个钢铁大国却一直发展的不够理想,仍然存在较多的问题,成为制约钢结构住宅产业化发展的瓶颈。

1.住宅产业化的概念和含义

住宅产业化最早于1968年从日本通产省提出,含义是采用工业化生产的方式生产住宅,提高住宅生产的劳动生产率,降低成本。所谓住宅产业化,即让住宅纳入社会化大生产范畴,以住宅产品为最终产品,做到开发规模化、配套化,设计的多样化、标准化,施工的机械化、装配化,住宅部品的通用化、系列化,以及住宅管理专业化,生产和经营规范化。具体讲,住宅产业化是以住宅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科技进步为手段,通过将住宅生产全过程的开发、设计、施工、部品生产,管理和服务等环节为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从而实现住宅生产、供给、销售和服务一体化的生产组织形式。住宅产业化的主要标志为:一是住宅建筑设计标准化,其关键在于建筑体系的定型化和住宅商品的通用化和系列化。二是住宅建筑工业化,用大规模生产的方式生产住宅产品,应包括住宅商品生产的工厂化、住宅建造的机械化和组织管理的科学化。住宅建筑工业化是住宅建设技术与管理水平的综合体现,工业化程度的高低体现了住宅产业现代化的水平,是住宅产业现代化的根本性标志。三是住宅生产经营社会化,以市场经济规律为纽带,以为用户提供优良的住宅商品和优良服务为目标,将住宅的设计、施工、商品的开发、生产、供应及住宅的维护管理、住房服务等环节联结为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

2.国内外钢结构住宅产业化发展现状

2.1国内钢结构住宅产业化发展现状

现代轻钢结构房屋建筑体系诞生于20世纪初,在二战期间得到快速发展。其间多用于对施工速度要求很高的战地机库、军营等;40年代出现了门式刚架结构;60年代开始大量应用由彩色压型钢板及冷弯薄壁型钢檩条组成的轻质围护体系。目前轻钢结构已成为发达国家的主要建筑结构形式。近两年来,世界钢铁总量的增加和国际军需用钢量的下降,促使各国拓展钢结构使用范围,各国建筑用钢量在钢材总耗量中的比例明显提高,一般在30%左右,日本在50%左右。美国、瑞典、日本等国家钢结构用钢量已占钢材产量的30%以上,钢结构面积约占到总建筑面积40%以上。

钢结构建筑在我国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建国初期(50~60年代),为初盛时期;第二阶段是时期(60年代中后期~70年代),为低潮时期;第三阶段是改革开放以后(80年代至今),为发展时期。我国“十五”期间计划达到每年建筑钢结构用钢量将占全国钢材总产量的3%;到2015年将达到钢材总产量的6%。根据罗斯托的经济“起飞”阶段理论,结合中国住宅产业化发展的目标,将中国住宅产业化发展的过程概括为四个时期,即准备期、初步发展期、快速发展期和成熟期。我国现在处于初步发展期,在本阶段我们将系统深入地研究住宅产业化的技术并进行综合示范。此时住宅产业化的标准基本形成,部分新型建材技术引进项目基本完成,生产线投入使用并生产出产品,住宅产业化要求的规格化产品已经产生,部分地区和企业开始大规模进行住宅及部品的生产。

2.2国外钢结构住宅产业化发展现状

美国住宅产业化发展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政府的支持与引导。政策上,对钢结构住宅给予科研投入、技术指导,扶持发展的政策;财政上,住宅借贷金融系统推出,开发商可以通过它低息贷款,兴建更多的钢结构住宅,中低收入者可以通过长期抵押贷款和贷款担保解决住宅问题,对钢结构住宅实行减税免税的优惠政策。第二,制定针对不同收入群体的住房政策。对高收入者由市场供应商品房;对中低收入者给予贷款担保和贴息优惠政策,并调控住宅的建筑标准和售价;对低收入者则提供标准较低的廉租房或公共住房。第三,在坚持构配件的标准化、模数化的基础上,注重住宅的个性化发展。第四,重点发展轻钢结构住宅。1965年轻钢结构在美国仅占建筑市场百分之十五,而1993年则上升到百分之六十,多层民用住宅,别墅都采用轻钢结构。

二战后,为解决房荒问题,西欧各国采用对住宅的构配件工厂化生产方式,形成了标准化、通用化、系列化的钢结构住宅构配件供应体制。20世纪80年代,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人们对居住要求的提高,住宅工业化开始向注重住宅节能环保和多样化的方向发展,住宅由专用体系向通用体系转变。

日本建筑业工人不足,为提高生产效率,日本政府制定了一系列优惠的住房政策,对住宅构配件采取标准化、工厂化、系列化生产。20世纪80年代中期日本开始推行住宅部品化,集成住宅,至2000年,日本钢结构出现了住宅部品的通用化。后日本企业针对住户的不同需求,先调查,再建造,量身定做,同时对企业自身的规模化产业化的结构进行调整,住宅产业化经历了从标准化、多样化、工业化到集成化、信息化的不断演变和完善。

2.3国外钢结构住宅产业化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2.3.1 加大政府的支持力度与引导作用

各国政府在实施产业化的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建立了完善的住宅产业化政策,通过住宅银行信贷、抵押等方式扩大居民购买力,通过税收、法律等杠杆来规范和监督住宅市场体系的健康运行。

2.3.2增加钢结构住宅产业化发展的科技含量

科技创新是实现住宅产业化的基础与关键。各国政府在实施产业化的过程中,鼓励技术创新,建立了技术体系与技术保证体系,鼓励使用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鼓励科研机构研究新产品、新部件,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加大钢结构住宅的系列化、通用化研究,全面提高住宅节能环保,改善居民居住的生态环境。

2.3.3尽快建立钢结构住宅构件的通用体系

钢结构住宅通用体系是以构配件的标准化为基础,实现柱、梁、板等标准化单元通用互换,形成住宅零部件的市场供应体系。钢部件住宅产业化的最终目标是建立通用体系,要求把构配件生产与施工分割开来,以建筑标准化的构配件为中心组织专业化、社会化的大生产,形成各自独立但又相互协作的生产施工部门。各部门遵循全国统一制定的钢结构住宅标准化模数尺寸、公差及质量标准,所以生产的构配件可互相装配,并组合成形式多样的钢结构住宅。

3制约我国钢结构住宅产业化发展的因素

3.1钢材价格昂贵,钢结构住宅价位较高

工程造价是最直观的经济指标,也是开发商在项目运作中最注重的方面。造价过高仍是阻碍其发展的关键因素,为此,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来推广应用钢结构住宅,但并没有落到实处,未给钢结构住宅开发企业带来相应的实惠,导致一些看好钢结构住宅的开发商也一直处于观望状态,同时,钢结构住宅较高的价位使大多消费者近期还难以接受,严重制约了钢结构住宅产业化进程的发展。

3.2钢结构耐火性差、耐腐蚀性差

耐火性差是钢结构住宅的又一大缺点。当温度升高时,钢材的屈服强度、抗拉强度和弹性模量的总趋势是降低的。当温度达600℃时,其承载力几乎完全丧失。由于钢结构耐火性能差,使火灾对钢结构建筑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钢结构的锈蚀直接危害到钢结构住宅的耐久性,生锈腐蚀会引起构件截面减小,承载力下降,尤其是因锈蚀产生的“锈坑”,将使钢结构脆性破坏的可能性增大。再者,在影响安全的同时,也将严重地影响钢结构的耐久性。为了防止锈蚀所采取的措施,使得钢结构的维护费用昂贵,也制约了钢结构住宅的发展。

3.3技术人才缺乏

钢结构住宅要求应用大量的新技术,我国现在还缺乏这方面的人才。由于我国目前的钢结构建筑技术应用还不够广泛,钢结构住宅处于初级阶段,各设计院所、建筑企业大多数技术人员习惯和熟悉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而钢结构设计人员较少,施工技术工人更是奇缺。

4.钢结构住宅产业化的发展对策

4.1提高钢结构住宅的性价比

住宅作为市场产品,必须具有良好的性价比。尤其在住宅市场上,并不是价格最便宜的房子就热销,消费者甚至愿意为更好的产品付出更高的价格。近几年,面对信息时代的到来,经济的飞速发展,房地产业的日益繁荣,消费者的购房心态大为改观,过去是为了栖身,现在是要享受。人们对居所的需求已不单单是停留在面积、套型、价位上,而是更多的关注空间氛围、人文环境以及综合配套设施、管理服务质量方面。所以开发钢结构住宅,也必须朝着高质量、高档次、高性价比方向发展,要按照“以人为本”的理念进行设计。钢结构住宅科技含量高,服务性、方便性及居住的舒适性也大幅度提高,自然会受到消费者的青睐。

4.2 防火与防腐是钢结构住宅发展的关键

国家应组织力量加强钢结构防火、防腐等发展钢结构住宅的关键技术。要在合理造价条件下,发展住宅防火技术,提高钢结构住宅安全性。研究及开发相关产品,充分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和经验。应根据钢结构所处环境设计与施工,按规程、规范要求处理。国家目前的技术政策已明确要加强钢结构防腐、防火措施的研究及相关产品的开发。

4.3加大钢结构住宅科技投入,进行科技攻关及人才培养

钢结构住宅是技术密集型产品,要推进其产业化,需要大量的设计、施工人员和技术工人,而我国由于多年实施节约用钢政策,致使钢结构住宅设计、施工人员较少,同时目前各高校开设钢结构住宅设计专业课程的也很少。因此,要推进钢结构住宅产业化,急需加快人才培养。这种人才培养应该是多层次多方面的,上至工程组织设计人员,下至现场安装工人,都需要进行专业的培训。目前我国传统住宅建筑施工有种认识的误区,即忽视了对于底层现场安装工人业务素质的要求,致使使用大量未经培训的农民工进行施工。这虽然节约了人工成本,但是对于工程质量影响很大。钢结构住宅施工专业要求高,未经培训的农民工是无法胜任的,因此如何对其进行适当的培训,发挥我国人力资源的优势是各级政府及相关企业部门应该着重考虑的。另外,加大宣传力度,制定合理的推广策略,提高思想认识,加强钢结构住宅的宣传,使更多的设计人员、开发商了解钢结构住宅相对于其他结构的优势,克服建筑设计院设计人员目前普遍存在的“恐钢症”和因循守旧的观念;改变传统的消费观念,使人们能从长远的经济效益来看待钢结构住宅与传统结构住宅也是必须的。

5.发展钢结构住宅产业结构化可行性报告

5.1必要性

现代建筑提倡安全舒适,保护环境,材料回收利用,实现可持续发展。加入WTO后在住房建设与改革方面也要与世界接轨,从全球来讲钢结构住宅产业化还处于起步阶段,有必要认清现状,缩小与西方国家差距,争取走在世界的前列。

中国是发展中的大国,近年来经济建设如火如荼,各项经济指标都较以前有很大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国外投资者选择中国。中国在各方面都能影响到世界,从发展的可持续性考虑,在新的世纪里不仅要从比较成熟的科技方面赶超西方先进国家,同时要在正在发展的方面取得不菲的成就,以此来扩展其未来的发展空间,在基础建设方面理所当然不能落后而是奋起直追。

5.2可行性

我国有不少的钢铁企业,如宝钢、鞍钢、武钢等,不过目前的关键产品达不到使用要求,不能实现建筑用钢大部分国产化,但有成就世界钢铁企业的潜力。如果钢结构住宅成为住宅主旋律,必然促进钢铁企业深层次的改革,同时促进各种钢材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带动相关产业,提高其综合竞争力,参与国际竞争,良性循环,提升我国整体经济水平。

此外,我国有许多高校开设土木工程专业,《钢结构》为必修课。每年都为国家培养不少的建筑人才。高校的教授和专家也是宝贵的财富,还有众多的科研院所,他们可以对建设提供技术支持。如果钢结构住宅能在我国全面实施,对我国的建筑工业走向国际市场并占一席不无裨益。

结语:

目前我国的钢结构住宅产业化已有了雏形,但不具规模,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实力较强,整体发展不平衡。钢结构住宅的推广和产业化可谓任重道远,它所包含的因素太多,要敢于承认差距,虚心学习借鉴在钢结构住宅方面有经验的国家,鼓励国内城市学习在钢结构住宅方面有经验的城市,勇于探索、实践,敢为人先,不断提高城市的现代化、生态化水平。

参考文献:

[1]闫宏英.钢结构住宅的研究现状与发展[J].科技致富向导,2009,11.

[2]杨勇,何婧.制约我国钢结构住宅产业化发展的因素及对策[J].山西建筑, 2010.2.

[3]孙丽萍.大力推广应用轻钢结构住宅建筑[J].陕西建筑,2008,10.

[4]刘芳.崔凤臣 钢结构住宅的技术应用与发展前景[期刊论文]-才智 2011(2)

[5]李玮 钢结构住宅墙体的应用现状[期刊论文]-科技资讯 2010(14)

住宅产业论文范文4

[关键词] 住宅产业化 房地产 模式

一、住宅产业化

住宅产业化,是指通过工业化方式生产住宅,以提高建设效率,降低成本。具体说,就是从投资、建设开始,直到进入居住的全过程所形成的产业链中,实行工业化生产,运用科技进步,使住宅产业的劳动密集、资本密集型的外延式增长转变为技术密集型的内涵式增长。它包括住宅的规划、设计、施工,住宅材料和部品的研发和生产、住宅经营、维护、管理和服务等,是一个以现代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提升住宅产业的建设效率、效益和价值的过程。推进住宅产业化,改变住宅建设生产方式,提高住宅建设的科技含量,是实现住宅建设目标和新世纪住宅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

二、房地产企业的发展模式

住宅产业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由政府部门和企业通力合作, 密切配合,其中的一个关键就是房地产企业要有充分的准备和应变能力去适应住宅产业化将带来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理念的根本转变。Alexander曾经给出了模式的经典定义:每个模式都描述了一个在我们的环境中不断出现的问题,然后描述了该问题的解决方案的核心。即模式是一种指导,在一个良好的指导下,有助于你得到解决问题的最佳办法,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房地产企业发展模式就是适合其在其不同发展阶段中的模式,它应该是解决某一阶段企业存在的各类问题的核心方法。当前国内外房地产企业在住宅产业化进程中主要采取的模式如下:

1.国内

(1)自下而上,与供应商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或者通过组建房地产开发企业联盟与上游供应商统一对话,以集中采购的交易方式实现降低成本和质量可控。万科就是这种模式的代表。

(2)自上而下,渗透到生产资料供应链中的生产制造环节,以投资控股或参股的方式介入,所生产的部品材料设备等在自给之外,可以提供给其他买家,既形成企业内产业结构优化互补,又可以分享新的利润点。栖霞建设集团是这种模式的代表。

(3)密切关注住宅产业化前沿动态,引进并采用世界范围内的新理念、新材料、新工艺,在建筑产品创新上领先竞争对手,遵循住宅产业化的理念设计,赢取细分市场上更大利润。万通筑屋就是这种模式的“拓荒者”。

2.国外

(1)确立专业化路线,通过内部生长和外部并购手段,不断塑造该领域的专业能力,致力于为客户建造高质量的房屋,奠定企业竞争优势。

(2)高度重视客户对住宅产品全面满意程度,并在相关服务领域下工夫,为顾客提供多元化服务。

(3)以高效管理使公司贴合市场行情有效运行,带动产品品质提升,并通过产业链整合降低生产和管理成本,保证了产品质量,也增加公司盈利能力及竞争优势。

三、对策与建议

国内外优秀房地产企业的发展模式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一个企业要发展,就要善于把握机会,积极、合理的调整企业的发展模式,时刻把市场和客户的需求同企业的使命和发展联系起来。在住宅产业化进程中房地产企业确立发展模式必须重点关注两大方面的内容:第一是住宅产业化要求,包括产品和管理创新、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对产业化趋势的把握等;第二是企业自身可持续发展,包括明确的企业发展目标、高效的战略管理能力、优秀的开发建设团队等。要兼顾以上内容,房地产企业就必须建立起一套适合自身实际和市场需求的开发模式、组织模式和管理模式,并随着市场发展的不同时期灵活调整。

当前,在住宅产业化进程中,房地产企业的主要应对策略包括:在环保节能、经济高效的行业导向中,房地产企业应该调整发展模式对接住宅产业化生产方式;在面对生产材料将要以产品标准化、供应系列化、生产工厂化、施工装配化、服务定制化为特征的产业集群方式获取时,房地产企业必须重新定位角色,从资金和技术力量上加大技术产品的集成能力,以系列化新型住宅产品生产为主导,推广应用新型的住宅成套技术、新型住宅部品,带动和推动住宅产业现代化的发展,并且在开发、组织、管理等关键点上设计应对策略;房地产企业的规模化、集团化是住宅产业实现集约化内涵型发展的重要保障, 具有资信和品牌优势的房地产企业应通过兼并、收购和重组,形成实力雄厚、竞争力强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提高产业的集中度。

四、结束语

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是当前和今后相当长时期内住宅建设领域的使命。住宅产业化除需要政府的宏观引导和支持外,关键靠市场的核心力量推动。以中国目前的状况而论,房地产企业毫无疑问的承担着市场服务、市场引导的重任,创新的产品、新型的材料、先进的技术,甚至新的生产方式等均需要通过房地产企业进行转化和推动,从这层意义上讲,房地产企业已成为住宅产业化实施的核心力量,是住宅产业化能否最终顺利实现的关键之一,它的发展状态与住宅产业化的推进是相辅相成的。

参考文献:

[1]吕洋波:21世纪中国住宅产业发展探析[D].浙江大学硕士论文.2004

住宅产业论文范文5

关键词:住宅;生产;工厂化;产业化

一、住宅工厂化生产的含义

我们日常的衣食住行中,衣(衣服)、食(食物)、行(车辆)都是从工厂、农场等生产企业生产出来后,在流通领域被我们买回来使用的,只有住(住宅),是我们到生产场所去看了以后购买,并搬入使用的,感性认识上,我们就能发现住宅生产和其他商品生产的不同。

具体来说,作为商品的住宅,具有以下几个区别于其他商品的特征并带来相应的弊病:

生产制造地点就是将来的使用地点;

生产周期长——财务成本高,对周遍环境影响大;

在室外作业时间长——看天吃饭,不可控制的风险大;

商品之间都具有显著的差异性,个性强——很难用一般商品的工厂化生产方式来生产;

单件商品价值量大——财务成本高,从业门槛高,商品质量的社会意义也因此提到很高的高度;

生产环节繁多,出现质量波动的概率大——我们知道有很多质量通病,但根治不了,症结在这;

劳动力、物资消耗密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理论似乎很少有用武之地。

为了克服上述弊病,笔者认为只有利用现有的工业文明,引进工厂化生产的理念,结合住宅商品的特点,形成住宅的工厂化生产模式。

在这里,笔者先将目前谈的比较多的“住宅产业化”和本文提的“住宅工厂化生产”做的比较。

住宅产业化是指用工业化生产的方式来建造住宅,是机械化程度不高和粗放式生产的生产方式升级换代的必然要求,以提高住宅生产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住宅的整体质量,降低成本,降低物耗、能耗。核心是工业化生产方式,即本文讲的工厂化生产。目前在很多场合讨论的住宅产业化的问题,绝大多数情况就是一个提高住宅工厂化生产率的问题,所以笔者以为,现阶段不妨把住宅产业化的问题归结于住宅工厂化生产的问题,更容易为大家理解,更能瞄准研究的方向。类似的词汇还有“住宅集成”、“住宅一体化”等等,实际上在住宅领域,研究的核心都是工厂化生产的问题。

二、进行住宅工厂化生产探索的必要性

从国家发展的层面来看,建设部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产品认定处处长章林伟:中国住宅产业与国外相比,最大的差异就是生产方式。党的十六大提出了现代工业的概念,这将大大推进住宅产业的飞速发展。而住宅集成无疑是适应现代住宅产业发展的一种模式。【1】

从企业的层面来看,万科已经宣布和日本大和合作开发“PC工法”(即预制装配式混凝土)并付诸实践;而浙江宝业集团开发的钢结构别墅,也已经生产出了实物,并在浙江开始建设住宅产业园,从住宅生产的多个领域开始了住宅工厂化生产的实践。

所以现在是一个住宅生产模式由传统向工厂化生产转变的时机了,而且也是适应市场的要求。理由:

1、质量方面,工厂化生产的产品具有质量稳定的优点。

2、缩短项目开发周期,提高资本周转速度。

3、降低了企业招标、采购的难度,提高了招标、采购阶段的优势地位。

4、当企业在市场取得龙头地位后,企业标准能进化为行业标准,先行者的优势将显现无疑。

三、目前我国住宅工厂化生产的几个方向

1、木结构住宅:以美制木结构住宅为代表,在后面还有介绍。

2、钢结构住宅:以轻钢结构为主要代表,流派较多。

3、混凝土结构住宅:有从承重结构入手的“PC工法”和以维护结构入手的“大板结构”,以及两者兼顾的方式。

前两种结构的住宅,目前更多的应用在别墅类低密度住宅上,第三种结构更多应用在多层、高层住宅上。当然,也没有严格的区分。

就笔者的研究,这三种结构的住宅工厂化生产的研究,本质上都是向标准化、规模化、模块化和通用化发展,以改善产品的性能和质量,方便设计和施工,来实现工厂化生产的。

四、两个先行者

1、德胜(苏州)洋楼有限公司和美制木结构住宅

德胜(苏州)洋楼有限公司成立于1997年,从公司创建至今一直从事美制木结构住宅的生产,从最初的进口到现在的本地生产并返销国外,11年的时间见证了这样的一个高度工厂化生产的住宅产品被市场接受到快速扩大市场份额的历程。

2、远大住宅工业有限公司和集成住宅技术

远大住宅工业有限公司从1996年开始决定进入住宅工业化领域,到1999年建成第一代集成住宅技术的作品——远大集成建筑一号公寓实验楼,至今已经发展到第五代,每一代技术都不仅仅停留在理论研究阶段,而是都做出了产品,特别是从第三代到第五代技术,在长沙都建成了住宅小区,并获得了良好的市场销售业绩。

五、综述

在人力成本上升、劳动力不足、人民对住宅质量和品质要求进一步提高的今天,对住宅生产方式进行革命性进化是历史的必须,不管采用拿来主义还是进行自主研发,只要掌握了先进技术,生产出市场满意的产品,企业就会有旺盛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住宅产业论文范文6

关键词:消费结构 高房价 人均收入

一、引言

90年代以来,关于房地产问题的研究多集中于高房价成因,泡沫化,房地产政策等,从消费方面进行的理论探讨及实证研究并不多见,本文将使用中国1993-2008年16年的数据实证研究高房价对居民消费结构的制约作用,旨在揭示高房价在居民消费方面对社会经济的负面影响,说明中国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受到高房价的制约,进而寻求解除这种制约的市场与政策调控方案。

本文第一部分首先说明中国房地产业发展现状及学术界研究现状,提出研究必要性;第二部分在进行理论论证的基础上提出模型假设,建立模型,并利用该模型论证本文论点;第三部分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案,从市场和政策上提出作者的建议;最后对前面的工作进行总结,并指出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二、中国住宅房地产业发展趋势与研究综述

(一)中国住宅房地产业发展历程与现状

1、房地产制度发展

中国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相应的经济制度也有变化。中国住房制度改革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一是1980-1985年,为理论准备及公房出售试点期。在此期间明确了住房的商品属性,并开始在部分城试行“三三制售房”,即住房价格由国家、单位和购房者各负担1/3。二是1986-1993年,为配套改革期。提租补贴、租售结合,以租促售的政策是这一阶段房改的主题。三是1993-1998年,为综合配套,全面推进期。建立起规范化的住房交易市场和维修、管理市场,逐步实现住房资金投入产出良性循环,推进房地产业和相关产业的发展。四是1998年至今,为深化改革期。从1998年停止住房的实物分配,逐步实现住房分配货币化。

2、住宅市场发展

中国住宅市场是一个新兴市场,通过政策的改革不断得到释放,其发展趋势与房地产周期的研究比较相关。本文将通过几个指标刻画出中国住宅市场发展现状。

(1)房价变化

从中国近21年的房价走势可以看到,90年代以来,中国房价总体呈上升趋势,且98房改后增速也在增加。

(2)住宅消费比重

上图可以看出中国近14年来住宅消费比重在逐步上升,98年房改之后增速放缓。

3、居民消费结构变化

中国居民消费结构变化可归结为以下几点:

(1)食品消费一直占居民消费最高比重,但这个比例在逐年下降,从90年的55%已经下降到05年的36%,表明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

(2)衣着消费支出比重下降,衣着同食品一样,逐渐被更充分更容易地满足,消费的重心在逐渐转移;耐用品消费增长减缓,主要耐用消费品需求趋于饱和;

(3)交通通讯支出持续增长,支出比重变化最大;住房消费比重上升较快;医疗及娱乐教育文化消费比重上升趋势明显。

(二)研究现状

关于房价对消费结构的影响,学术界大都进行的是政策性研究,与之比较贴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房地产业对整个经济的影响、高房价、泡沫经济、房地产周期等方面。

关于房地产业对国民经济其他行业的带动作用,石志华(1997)认为住宅产业的发展能带动建筑、建材、冶金等50多个物质生产部门20多个大类近2000种产品的发展。王飞、王满盈(2005)从房地产开发和销售两方面研究了中国房地产业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研究发展,2002和2003两年房地产开发和销售对整个经济的诱发额分别高达GDP的7.6%和7.2%。

吴雄虎(2005)从市场化、收入增长和政府供地政策三个方面对高房价成因进行了总结。黄向阳等人(2006)研究了制度性因素,认为土地批租制度,税费负担重,以及贫富差距过大造成高档商品房开发的热潮,是导致高房价的三大因素。何小钢,蓝光喜(2006)初步探讨了我国双重住房供给体系及其相互影响机制,认为高房价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与住房制度安排和政策取向密切相关。

恩格尔系数是测算消费结构的一个最主要的指标, 国际经验表明,恩格尔系数与住宅消费支出比重成反向变动关系,一般当恩格尔系数下降至0.4-0.45 之间,住宅消费比重为18%左右。1998年我国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已经下降到0.445。但住宅消费比重为9.43%,仅为国际平均水平的一半(范剑平、丰雷,2000)。

本文着意建立居民消费结构与房价指标之间的关系模型,运用中国相关数据实证说明高房价对居民消费结构的影响。

三、中国房价与居民消费结构实证模型

1、变量说明

这样本文模型将牵涉四个指标:居民住宅消费比重、房价绝对数、房价收入比、人均收入。依次表示如下:

2、模型假设

根据在基础理论中选用的模型,本文的研究将基于以下假设:

(1) 实际消费与实际收入之间具有稳定的函数关系,式中C表示消费,Y表示收入;

(2) 边际消费倾向

(3) 平均消费倾向

(4) 除收入、价格、利率以外的变量都视为常数;

(5) 居民年住宅消费为总房价的固定比例,该比例记为常数 a ;

(6) 个人可支配收入等于居民年平均收入,即;

(7) 由于本文研究房价对消费的影响,重点将考虑住宅消费比重的变化,因为该比重将作为衡量住宅结构变化的指标;

(8) 收入是影响消费最基础、最重要的指标,为避免非随机误差太大,本文将其作为一个影响变量进行研究。

3、模型推导

(1) 凯恩斯消费函数:(1)

(2) 住宅消费需求函数: (2)

由于收入对该需求的影响为正,价格对其影响为负,为醒目起见,本文将对该公式作如下形式表示:

(3)

(3) 住宅消费量: (4)

(5)

(4) 住宅消费比重:

(6)

为方便回归,本文将以上模型进行进一步简化,简化为线形模型,这样通过数据回归所和函数的系数将可以将这种关系明确的显示出来。简化模型为:

(7)

这样得到下文将用到的总体回归函数为:

, 其中,是随机误差项 (8)

3、时间序列数据实证

(1)数据说明

本文选用的时间序列有1993-2008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居住支出、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单位面积商品房屋价格。样本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

(2)变量的平稳性检验(CHAW检验)

考虑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制度历史,1998年房改后,住宅市场由福利化转向货币化,是导致的结构性差异的一个可能性原因。因此本文将数据分为93-98和98-08两组,在进行总体回归后,再进行各组的分别回归。

(3)计量回归

样本回归函数:

分别用SPSS软件对总体数据,1993-1998年数据,1998-2008年数据进行三次回归分析,具体回归结果限于篇幅在此省略。

(4)结果整理

根据本文前面已经作过的变量对照,对以上结果进行整理如下:

总体数据回归方程:

以上结果表明,收入正向影响住宅消费比重,价格负向影响消费比重。定量来看,价格不变时,收入增长1,住宅消费比重增长0.1%,收入不变的情况下,价格上涨1,住宅消费比重下降0.5%。

判定系数,值均小于0.05,拒绝零假设,这是一个十分理想的回归结果。基本能够说明我们研究的问题。

(1993-1998)回归方程:

判定系数,但方程中值都很大,大于0.05,无法拒绝原假设,这说明98年以前,由于中国房地产市场很强的政策福利性,价格和收入对其的影响力度不大。下面是对房改以后数据(1998-2008年)的回归结果:

判定系数,值比总体回归中更能拒绝原假设。方程(11)说明了价格上升1,住宅消费比重将下降0.003,而收入增加1,住宅消费比重将增加0.001。定性来看,价格上涨对住宅消费比重的影响是消极的,而收入增加的影响是积极的。

4、实证结果

回归结果表明,在考虑到收入影响的条件下,房价对住宅消费比重的影响是消极的,即房价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住宅消费比重的提高。范剑平的研究中显示,1998年我国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已经下降到0.445,但住宅消费比重为9.43%,仅为国际平均水平的一半,而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居民住宅消费比重的这种落后性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房价上升的影响。

同时,以98年为界,回归得到完全不同的研究结论。房改之前,中国住宅市场化程度低,主要是政府福利分房,此时个人可支配收入及房价对住宅需求的影响力度不大,故回归并未通过变量检验。而房改之后,中国住宅市场一步步市场化,收入与价格对需求的影响便可以正常地反应出来,并通过了回归检验。由此可见,制度因素对住宅消费的影响巨大。

四、政策建议

1、解决居民收入与商品房价格之间的矛盾

本文的研究表明,高房价对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形成了制约作用,要缓解二者之间的矛盾,一是提高居民收入,一是降低房价。出台相应政策比如土地供应政策等来抑制高房价的形成。

2、提高商品房的建筑和服务质量

一方面,应加大监督力度,严格对商品房的质量监测,严厉打击偷工减料、不负责任的违法行为。另一方面,房地产开发商也应加强商品房的质量保证。

3、简化办理手续

降低住房消费信贷的准入条件,营造住房消费信贷的宽松环境长期以来,我国住房抵押贷款首付款数量过高,贷款期限短,手续繁多,所以,广大对住房消费信贷有需求的中低收入者被拒之门外,因此,应简化贷款手续,扩大对住房消费信贷的需求。

4、消费结构

宏观消费结构方面,我国目前居民消费增长点在居住、交通、通信、医疗以及娱乐教育方面,较为合理的消费结构由于受到消费观念、国家政策和产业结构等方面的制约,还没有完全形成,因此,一方面应推行鼓励消费的政策,加快费改税步伐,建立规范、透明的管理体制,降低住房等高价值商品的价格;一方面着力破除影响消费结构优化的政策制约,进一步促进消费结构优化升级。

五、小结

模型结论表明,房价越高,住宅消费比重将降低,收入越高,住宅消费比重越高。最后本文就研究的结论进行了一些问题的分析和政策研究,提出了作者认为比较合理的对策建议。总结起来集中于两点,一是提收入,一是降房价。本文的模型比较容易的通过了验证,具有一定的说服力,但是本文仅使用了16年的数据,而且未进行房价收入比、房屋租金比等指标的模型论证,这是本文研究过程中存在的一个不足。

参考文献:

[1]曹振良等.房地产经济学通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住宅产业论文范文7

关键词:住宅;可变型住宅;SAR理论

Abstract:In people's values and needs of the growing diversity of life today, a single mode of living far people can not meet the requirements. In this context, flexible housing as a new settlement patterns gradually received attention. SAR theory have appeared in such important theoretical results.

Keywords:housing; flexible housing; SAR theory

中图分类号:TU241.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09)06-0088-02

1引言

建筑是具有双重意义的社会产品和文化产品,它既是物质财富,又是文化瑰宝。近代建筑虽然以建筑功能作为设计的出发点,但是以人为本的空间设计还是时常被人们所忽视。在我国,现阶段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大政方针指引下,建筑文化的传播有赖于经济建设创造的物质基础。被称为人类生活容器的住宅,作为有价值的商品,也渐渐地脱离了使用者,以单一的模式发展,从而导致居住质量的下降。但是在人们的价值观和对生活的需求日趋多样化的今天,这样的居住模式远远满足不了人们的要求。这就引发了住户对住宅内部空间的改造或迁居,造成精神及经济等诸多方面的损失。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可变型住宅作为新的居住模式渐渐得到了人们的重视。

2可变型住宅的概念

可变性(Flexibility)是指不损坏固有形态的前提下可进行变化以及适应其变化的能力。在建筑空间中,可变性可定义为满足使用者各种需求的多样性(Variability)与适应变化的适应性(Adaptability)两种。可变型建筑是指维持主体结构的前提下通过改变内部空间的布置方式及延伸来满足使用者需求的、具有弹性变化能力的建筑。可变型住宅是指根据住户的要求能自主地灵活布置空间,从而能够满足不同住户的居住要求、适应社会和家庭成员变化的住宅。可变型住宅具有适应生活方式的多样化、延长建筑寿命及有利于工业化生产等诸多方面的优点。

3可变型住宅的理论基础――SAR理论

可变型住宅的研究,随着建筑材料和施工技术的提高在全世界得到了广泛关注,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以欧洲为中心的研究成果尤为突出。其中荷兰的SAR理论作为可变型住宅的理论基础,对许多国家的可变型设计引起了诸多影响。

SAR(Society of Architecture Research)是1964年9月,反对Mass Housing为依据,研究新的住宅设计方法为目的,以汉普列根(N.John Habraken)为委员长的九名建筑师成立荷兰的非赢利建筑研究机构。SAR设计方法论是为了脱离单一模式的住宅设计方法、引导住宅建设过程中的住户参与、寻找共同满足住户要求和工业化生产方式的方法,从而提出住户参与和工业化概念相结合的住宅设计理论。这样的背景之下SAR理论追求的具体方向如下:第一,能直接反映住户要求的住宅设计方法的开发与适应这种方法的沟通环境的形成。通过住户积极参与设计与施工过程,设计者只提供分割空间所需要的必要部分,住户随意布置内部空间和家具,从而使住户对自己的居住环境产生关心与爱护。第二,新的大量生产方式的开发。改善原有工业化方式的无个性、单一性、单调等缺点,开发运用支撑体和填充体理论的新的大量生产方式,来满足住宅'量'与'质'的双重要求的、共同满足住户要求和工业化生产方式的住宅设计方法。这一点以模数协调(Modular Coordination)的构件标准化与规格化为基础。第三,共同设计与设计语言(Design Language)的开发。即各部门的专家相互沟通,使各自的信息与资料一般化、共同化,从而形成新的设计理论。当今这样复杂多样的城市环境中,通过几个建筑师有限的思想与概念是很难把握问题,从而需要包括住户的诸多部门专家的相互沟通、共同设计是有必要的。SAR设计方法论的具体内容如下:

3.1支撑体与填充体

SAR在1965年12月提出了支撑体(Support)与填充体(Detachable Unit或Infill)为主的住宅设计方法论。支撑体包括承重墙、楼板、交通管道核心筒等,填充体包括隔墙、组装构件、卫生间、厨房等。支撑体作为结构体有很长的周期,填充体根据材料的耐久年限、流行风格、技术的发展其周期比较短。支撑体和填充体相互协调的结果便是住宅。在这里材料和空间的位置与尺寸相互作用。

3.2基准带与限界带

为了空间分类设置了α、β、γ、δ等四个基准带,在基准带之间又设置了限界带。

根据功能把空间分成卧室、厨房、书柜等长时间使用的特殊用途空间;客厅等进行多种活动的一般用途空间;仓库、浴室等短时间使用的服务空间。从空间的属性上看特殊用途空间的大小固定、位置可变,一般用途空间的大小与位置都可变,服务空间的大小与位置都固定,从而空间布局的时候特殊用途空间布置在α基准带、服务空间布置在αβ限界带、一般用途空间布置在α和β基准带上。

4国外可变型住宅的应用与发展

4.1 德国

1927年德国斯图加特市近郊举办的威森霍夫现代住宅建筑展(Weissenhof Housing Project Stuttgan)上采用的适应住户要求内墙和隔断,为德国可变型住宅的设计拉开了序幕。在这基础上德国政府为了在住宅上运用工业化的建筑方法,1971年举办了首届题为“可变型住宅平面设计(Flexible Residential Floor Plans)”的设计竞赛。这个设计竞赛给开发可变型住宅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具体要求如下:

1)由住户适应住宅的原理,转变为住宅适应住户的原理。

2)在建筑耐久年限内,要满足由生活方式的改变而变化的若干内部空间的改变。

3)住户能够积极参与住宅内部功能布局。

4)采用非承重墙分割空间并隔声。

5)适应房间功能与设备的长、短期变化。

6)居住者可以随意地将隔断移动。

7)要考虑材料、设备、建筑物要素的老化。

8)要考虑电器、卫生设备的模数。

1972年以“Elementa”为题举行了第二届设计竞赛。这次竞赛同时考虑了住宅内部的可变性、建筑结构和工业化问题。具体要求如下:

1)要具备限定居住空间的外部要素的灵活性与建筑要素的赋予。

2)节省费用和缩短工期。

3)确保扩大面积的可能性。

4)可以重新布置内墙。

4.2 荷兰

荷兰早在20世纪20年代,在工人住宅中运用了可变性。此后1924年乌特勒支的里特维德设计的施罗德住宅(Schroeder House),采用推拉门达到了可变性的目的。30年代也有过可变性的事例,但是真正开始研究并建设是在60年代SAR的努力结果。SAR的主要设计方法是住户参与住宅建设过程和根据基准带(Zone)与限界带(Margin)的设计方法。70年代以后,SAR的成果对欧洲产生了极大影响,对各国的可变型住宅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4.3 日本

日本从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生产了大量的P.C住宅与小型集合住宅,这导致了住宅的单一、固定模式的发展。为了脱离这种局面,住宅设计转向了反映个性与多样性的方向。这时期铃木成文教授进行的关于住宅的多样化与变化的居住现状调查和SAR理论的介绍和认识为背景,由住宅都市整备公团(HUD)、住宅部品开发中心(1986年更名为住宅部品认定中心)和相关学者共同在八王子市里建造二层六户的公团实验住宅(Kodan Experimental Housing Project:KEP)进行了实验。KEP是从1973年开始的长期开发计划。它利用预制构件的组合来创造适应新的居住要求、居住质量、生活方式、生活周期及易于维持管理的内部空间为目的。

5结束语

住宅作为人类生活的基本空间单元,在任何时期都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建筑类型,同时也是最为活跃的建筑类型。他直接影响着千家万户的家庭生活,关系到每个居民的切身利益,涉及到整个城市的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是促进社会稳定和进步的一个关键因素。人们的价值观和对生活的需求日趋多样化的今天,当今住宅满足不了人们的要求是不可否认的现实。本文以提高住宅质量为目的,希望通过对可变型理论及国外先进事例的分析能给中国住宅产业的发展有所启示。

参考文献:

[1](美)拉普卜特著.常青,徐菁,李颖春,张昕译.宅形与文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2] (韩)张吉勋.A Study on the Planning Elements

住宅产业论文范文8

关键词:钢结构,住宅,发展

 

国务院文件明确提出:发展钢结构住宅,扩大钢结构住宅的市场占有率,将会加速住宅产业化过程,对我国建筑、冶金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为推动我国钢结构住宅的快速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对钢结构住房的需求,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中国钢结构协会住宅钢结构分会成立,并陆续召开了多次住宅钢结构研讨会,各地投入大量人力探索我国钢结构住宅的发展途径,并试验性的建造了钢结构住宅。新型的钢结构住宅逐渐展现在人们面前。就我们国家的情况,钢结构住宅必将有一个快速发展。

1.钢结构的特点

钢结构的特点与钢材的特点相联系,那就是强度高,因此,钢结构自重轻,承载力高,钢材的塑性和韧性好,因而钢结构对动荷载的适应性强,使钢结构住宅具有大空间和布置灵活的特点。钢结构和传统的混凝土结构相比较钢材的强度为235N/mm2(A3),是混凝土强度的11倍;钢材材质均匀,而混凝土的材质不均匀;尤其是混凝土的抗拉强度非常低,所以普通混凝土适筋梁的承载力设计阶段均为带裂缝工作阶段;钢材的容重为7850kg/m3,是混凝土容重的3.28倍;钢材的弹性模量为206×103N/mm2,而混凝土,比如C30的混凝土变形模量为29.5×103N/mm2。因此,钢结构住宅自重比传统住宅结构要轻30%,构件小,便于工业化制作、运输、安装和现场装配,大大降低了基础施工的强度,施工场地也大为缩小,工期相对比传统住宅缩短约40%左右,开发商更容易降低市场风险。从建造市场、客户终端市场和市场来看,都利于钢结构住宅的未来发展。

2.钢结构的设计原理

住宅建筑中的钢结构一般指的是轻钢结构,大致可分为两类,即:以冷弯薄壁型钢为承重构件的轻钢龙骨建筑体系和以轻型钢梁、钢柱为承重体系的轻钢框架建筑体系。如:取代格构式截面的H型钢和用于楼盖层中可代替模板和抗拉钢筋作用的亚型钢板的应用;结合跨度、高度和结构形式,选用网架、悬索、预应力钢结构的应用;组合梁的应用,混凝土板和钢梁在构造上形成整体,共同抗弯,充分发挥混凝土板的受压和钢梁的受拉作用;钢管混凝土柱,受纵向压力作用时,钢管的应力状态为异号应力场(纵向、径向受压,环向受拉),纵向应力比单向受力时屈服强度低,塑性好;混凝土处于三向受压状态,承载力比单向受压棱柱体强度高,且极限变形大大增加,塑性提高,同时由于钢管的约束又大大提高了混凝土的承载力。相对于其它材料结构,钢结构的实际受力状态符合力学计算的假设状态,计算结果可靠,使用更安全,而且抗震性能好。

3.钢结构在我国的应用

钢结构在我国的应用最早见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1994年11月建于上海北蔡的8层钢结构住宅,采用的就是冷弯成型矩形钢管砼和U形冷弯薄壁组合梁组成框架,外墙采用稻草板。建造该试验住宅的上海现代房地产公司,1999年还在新疆和上海分别建造了8层和5层钢结构住宅,并试用错列桁架体系的结构形式,使小开间取得了大开间的效果,引起了各界的重视。免费论文。期间较为引人注目的有长沙远大公司,他们在1999年建成了8层H型钢框架、压型钢板组合结构、配合整体浴室、中央空调等先进设备的集成住宅,全部工期为3个月结构,2个月装修,充分体现了预制、集成、装配的特色,展现了钢结构住宅的良好前景。

20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工业化的轻钢别墅也进入我国,先后从日本引进几百栋轻钢结构低层别墅。之后几年又从澳洲、加拿大引进了轻钢龙骨住宅体系构件在国内组装。免费论文。随着国家《建设领域推广应用新技术管理规定》和《钢结构住宅建筑产业化技术导则》的出台,鼓励新技术、新体系的应用, 在理论上疏通了对钢结构住宅的发展限制。相关规范和标准的出台,为钢结构住宅在我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现在中国的钢产量已跃居世界第一位,钢结构在住宅中的应用必将有一个大的发展。

4.钢结构住宅在我国快速发展应解决的问题

钢结构住宅的快速发展,抛弃了原来难以逆转的混凝土,采用可重复利用的建材,减少了对自然的破坏,而且施工场地小,对环境的破坏也少,如果大规模采用钢结构,将很大程度上减少灰尘污染,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到当前存在着几个制约我国钢结构住宅发展的问题。一是价格高的问题。我国的钢产量虽有较大提高,但人均产量仍然较少,钢材在我国国民经济中仍属较贵重材料,相比较而言,混凝土价格要比钢材价格低。二是设计力量薄弱。设计中采用钢结构时,应注意结构的功能要求是否属于钢结构的合理应用范围。较高的承载力使钢结构设计时,要考虑以不适合继续承载的巨大变形为结构设计的极限状态准则。钢结构存在着许多节点,每个垫板、螺丝、焊缝都需要精确计算,各专业必须一次到位。因此,钢结构的设计比混凝土结构设计要复杂,钢结构的图纸量也远多于钢筋混凝土结构。三是钢结构生产体系还未形成,市场比较混乱,只有进行大规模生产,才能体现出钢结构的优越性。免费论文。同时,钢结构住宅采用的复合材料在国内还没有大规模生产,复合材料的选择余地很小。此外,目前进入国内的钢结构生产商很多,产品的标准、价格和质量都不统一,而国家尚没有统一的标准来制约,使得开发商、设计师还很茫然。四是钢结构的使用年限。砖石混凝土号称永不损坏,钢结构不行,一般使用寿命只有50年。一想到自己要买的房子不能住一辈子,这会阻止一部分客户的购买欲望。其实,砖石结构房屋的使用也很少超过50年,而且,随着保险业的发展,房屋寿命问题应该很容易解决。

5.结束语 钢结构住宅与钢筋混泥土等住宅相比具有抗震、环保等诸多优点,是世界各国倡导,我们国家提倡和人们所迫切需要的,这些年经过实际应用也得到了人们的认同,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以及人们对住宅的功能齐全、使用方便、居住舒适、安全节能、有益健康等方面的要求,钢结构住宅在我国必将有一个飞跃式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建筑科学.

[2]建筑材料研究.

[3]探索.

住宅产业论文范文9

【关键词】装配式住宅;住宅工业化;相关问题;实施建议

装配式住宅作为我国建筑行业应对住宅建筑需求的一个主要措施,在我国的住宅工业化发展过程中逐步确立起来,成为当前的住宅工业化建设的关键方式。装配式住宅具有传统的住宅建设方式所不及的诸多优势,近年来受到了国家各个建筑企业的青睐,为住宅建筑的工业化发展提供了诸多的助益。本文从装配式住宅和住宅工业化的角度出发,通过分析这两个方面的相关问题,谈论了通过建设装配式住宅以推动住宅工业化建设得以实现的建议,希望对相关的住宅建设人员有所启示。

一、装配式住宅和住宅工业化的相关问题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大力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升,人们对于住宅建筑的需求不断增加,国家为了应对人们急遽增长的住宅需求,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就开始慢慢着手推动住宅的工业化建设。而到2010年为止,装配式住宅作为住宅工业化发展中呈现出来的一种事物,开始在国家建筑行业工作中确立起来。

装配式住宅是作为住宅工业化的建设产物和关键环节而存在的,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我国已经逐渐形成了以轻钢结构为主,辅以木结构和轻钢-木结构、轻钢-钢结构等的装配式住宅建设体系。而这种装配式住宅从含义上来讲,就是指以这些钢结构、混凝土结构、木结构等作为基本的建筑构件而建造的一种住宅。而且,这种住宅中的非受力建筑构建以及建筑配件,诸如内、外墙板以及室内的厨卫设备等,都是提前在工厂中生产,建设人员只需要在施工现场将这些部位进行组装,便可建造出一栋完整的住宅建筑。

而住宅工业化则是作为住宅产业化发展的一个核心环节而存在的一项工作,它与住宅设计的标准化、住宅生产经营的一体化、住宅构件生产的工厂化及住宅协作服务的社会化四个方面一同构成住宅的产业化。建筑企业通过对住宅建筑实施工业化的建设,可以极大地提升住宅建设的装修工作的精细程度,从而推动住宅建筑精装修的发展。可以说,住宅建筑的工业化发展程度直接决定着住宅产业化发展的水平,对住宅的产业化发展发挥着极大的影响。当今时代,我国的住宅工业化建设在装配式住宅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已经取得了极大的进展。

我国传统的住宅建筑建设方式长期以来处于一种粗放型的建设及经营管理状态中,为建筑行业造成了极高的能源消耗,并产生了诸多的建设垃圾,严重地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以及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而住宅建筑的工业化建设则能够推动住宅建设的精细化发展,从而在最大程度上使这些问题得到解决,还可以实现建筑行业建设效益的有效增长。但是,这些工业化建设效益的实现还都需要依赖于装配式的住宅建筑的建设才能够得以实现。因此,我国建筑企业必须采取措施以推动装配式住宅建筑的发展,同时提高住宅建筑工业化的建设程度。

二、装配式住宅和住宅工业化发展的几点建议

住宅工业化建设是住宅产业化的核心,而装配式住宅建设又是工业化发展的关键,因此,当前时期我国的诸多大型建筑企业都在致力于实施装配式的住宅建设工作,力求通过推动住宅的工业化发展以实现自身经济效益的有效提升。但是,目前我国的装配式住宅建设以及住宅的工业化发展仍然面临着诸多的问题,推动这些问题的解决,是实现二者顺利发展的必要保证。本文下面就谈论几点推动住宅工业化建设以及装配式住宅发展的建议:

1、调动政府在此项工作中导向作用的发挥

我国的住宅的工业化建设不仅关系到整个建筑行业的经济效益,还直接影响着全体人们的居住需求,这项工作的实施甚至会对整个建筑行业的生产与经营的方式造成彻底的变革。因此,要实现装配式住宅的有效建设,并推动住宅建设的工业化建设进程,就必须调动政府在此项工作中的作用。我国政府中相关的建设部门要对国家各个地区不同的住宅建造需求,以及住宅建设条件进行科学合理地系统分析。然后,国家还要制定一些具有针对性的住宅工业化的技术以及经济政策,并针对装配式住宅的建造工作来开展建筑构建以及其他部品的统一的专业化的生产、管理及安装,推动建造工作的协调高效运行状态的实现。此外,国家还应该加强对于技术、人才以及产品的设计与生产等的投入,为我国实施住宅工业化建设提供技术和人才等的支持。

2、调动建筑行业对于此项工作的全面参与

装配式住房以及住宅的工业化建设需要各个建筑企业对于不同建设部件的高效率的协调生产,我国的大、中、小型的房地产开发及建设企业通过协调资金的流通以及合理配置各项生产工作,能够及时有效地推动工业化生产的完成。而在我国诸如万科集团的大型房地产企业毕竟占少数,要推动住宅建设的工业化发展,还必须积极地调动中小企业对于此项工作的参与力度,这样才能够实现建筑行业对于住宅工业化建设的全行业的参与。国家要推动中小企业在住宅建筑的工业化建设中的参与,就必须通过实施优惠措施以带动中小企业与其他大型建筑企业之间的链接。比如,国家可以对中小型的建筑企业实施必要的银行贷款以及土地优惠政策,并为其减免税费、调整审批程序等,为中小企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3、构筑系统高效的住宅工业化建设产业链

装配式住宅的建设主要依靠于不同建筑构建的生产,这就要求国家在推动住宅的工业化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将建筑企业作为建设的核心,帮助建筑企业构建一条系统高效的产业链,使建筑企业能够实现建设研究、建筑设计、构建预制以及具体施工等各个环节的专业化工作模式的实现,推动我国建筑全行业由传统的建筑建设向现代化的工业化住宅建设的转型。而且,国家还可以在建筑行业内大规模地推行此种产业链的生产模式,为国家住宅的工业化建设培养一批高效的专业的建筑企业。此外,国家还应该着力强化产业链中的技术研发工作,调动房地产开发单位以及各级科研院校和建筑设计施工等各个环节对于建筑建设工作的技术研发,争取为装配式住宅的建设提供高性能的建筑构件,使我国的住宅工业化建设水平实现切实有效的提升。

三、结语:

当前时期,推动我国的住宅建筑的工业化发展,已经成为建筑行业不可扭转的一种趋势,而住宅的工业化发展也必将为我国的建筑事业的发展带来诸多有益的变革。因此,我国的相关建设部门必须发挥政策导向作用,调动建筑企业对于住宅工业化建设的全行业参与。而且,国家各建筑企业也应该主动地致力于推动装配式住宅的建设,力争通过推动住宅建筑全面高效的工业化建设以达到对建设效益地提升。

参考文献

[1]孙广秀,马晓蕊,张卫琴,孙林. 建造装配式住宅推进住宅建设工业化[J]. 住宅科技, 2010(12)

[2]沈定亮. 保障性住房中推广预制装配式住宅的可行性[J]. 上海建材, 2010(04)

[3]涂虎强,刘景园,陈康. 新型装配式结构体系的发展与住宅产业化[J]. 科技资讯, 2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