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会计学前沿问题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3-04-08 11:30:34

会计学前沿问题论文

会计学前沿问题论文范文1

[关键词]专题课程;知识体系;前沿技术;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12-0141-03

专题课程是研究生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针对某一专业领域的研究热点和关键技术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对学生了解学科前沿、系统掌握专业知识结构具有重要意义。现代通信技术专题是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研究生的学科前沿课程,也是很多高校通信专业研究生的必修课,对于研究生建立通信系统知识体系和掌握通信方向的最新发展趋势具有重要作用。[1]

因此,有必要开展现代通信技术专题课程教学的研究和探索,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研究、课程评价考核等方面的研究,以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对课程基础知识的深入理解、掌握、运用和拓展,锻炼并提高学生学习和研究的能力。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教育及改革的不断推进,各高校把丰富学生知识、提高学生分析思考、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作为研究生教学改革的主要目的和目标。[2][3]通信专题课程是通信与信息系统学科的前沿课程,教学较为普遍,其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不尽相同。

在国外,通信类专业基础课多以理论教学和实验环节相结合的方式组织教学,其实践环节所占比例较高;理论教学多以专题报告和技术研讨专题的形式进行[3];实验环节以课程设计为主线,在学习通信类仿真软件和硬件平台的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专题课程设计任务。

在国内,通信专题课程多数由多个教师共同授课,各自介绍自己的研究领域,而缺乏通信系统层面的讲述;且授课环节以理论授课为主,缺少与通信新技术匹配的实践环节[4],不利于学生对通信前沿技术和关键技术的掌握。而且,教学环节中仍存在诸多问题,分析如下:

(一)课程理论内容陈旧,学生被动接受知识

授课过程中本科化模式严重[5],基础性内容偏多,而忽视了研究生课程更注重专业性和前沿性的特点,不能很好地适应研究生培养的要求。在学习过程中,仍然是以教师为主的授课模式,学生在教学环节中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另外,学习内容偏重专业基础,学生不感兴趣,缺乏学习的主动性。

(二)理论知识不成体系

专题课程一般是教师介绍自己的研究领域,对于一个大的学科而言,研究方向很多,各个专题分属独立的研究方向,缺乏系统性。学生无法将各个独立的专题和整个学科系统地联系起来。

(三)研究生动手能力得不到锻炼,理论基础和实践解决问题能力培养脱节

专题课程90%以上以理论授课为主,缺乏与专题对应的实践环节,课程的研究成分较少。因此,研究生的研究主动性没有激发出来,研究能力得不到很好的锻炼。[6]

基于此,需开展基于知识体系构建的专题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与探索。以现代通信技术专题为例,要改变以往的以单纯经典通信理论教学为主或单纯进行新技术讲解而忽视整个通信理论知识体系构建,忽略激发研究生的研究兴趣和提高其研究能力的锻炼过程的做法,而以数字通信系统知识框架为基础,采用专题授课模式,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通信知识体系。同时,在各专题基本理论学习的基础上,要进行扩展性教学,引入对应通信专题技术的发展前沿技术和发展趋势,在开阔学生视野的同时进一步巩固其对通信专业知识的理解。并在理论教学过程中采用引导式、互动式、启发式等教学方法,加强课堂教学的效果。将理论环节和实践环节相结合、课内教学和课外自学相结合,实现掌握基本理论、了解前沿技术和实现关键技术等三个层次的课程学习。

二、构建知识体系的专题教学模式研究和探索

《教育部关于改进和加强研究生课程建设的意见》指出,要优化课程内容,注重前沿引领和方法传授。根据学科发展、人才需求变化和课程实际教学效果,及时调整和凝练课程内容,加大课程的教学训练强度。[7]因此在专题课程的教学模式研究和探索的过程中,要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加强学生对创新过程的理解,着力培养研究生的知识获取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教学内容上实现前沿技术与通信系统基本框架对接

改变以往专题课程中各个专题内容各不相关的情况,结合专业研究方向,形成一个主体系统。按照系统的工作过程或工作原理,将整个系统分为若干个相对独立的功能模块。在此基础上,引入各功能模块相关的前沿技术专题,让学生不仅了解到相关的前沿技术,也能够掌握该技术在整个专业体系中的作用,从而形成系统性的授课内容。

同时,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改变以往的基础性、理论性为主的教学内容,根据当前的研究热点和前沿技术开展专业性、创新性的培养。每一个专题都包括经典理论构建、关键问题突破和前沿研究进展等研究内容,形成从基础到专业,从理论到应用的专题内容。

(二)课程结构上将实践环节作为重要一环

在以往的教学环节中,教师都是采用纯理论授课的教学模式,学生仅仅对课堂讲解的理论内容有所了解,而无法学习与专题课程相关的关键技术的实现。理论与实践环节严重脱节,不能满足研究生创新能力和发展能力的培养目标。因此,在专题内容理论授课结束后,设置相关的关键技术的模型设计和仿真实现,并在课堂上交流和演示自己的实现方案,能让学生在提升专业素养的同时,也锻炼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采用多种方法紧密结合

在研究生教学环节中,教师多以讲授式为主要的教学方法,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不容易发挥。因此,在专题授课过程中,应采用引导式教学、研讨式教学和案例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整个教学过程不再是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而是教师主导,学生参与。由教师根据专题内容设置一定的课题,由学生自主学习完成方案论证和关键技术的仿真实现,这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其自主学习能力。

三、基于现代通信技术专题的知识体系专题授课模式研究和探索

结合我校教学指导思想,研究生专业课教学改革的需求和通信专业的特点,以现代通信技术专题课程为基础,学院开展了基于知识体系构建的专题课程教学改革实践和探索,主要对课程教学体系进行研究,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整合理论教学内容,开展系统性教学

以数字通信系统知识框架为基础,建立基于知识体系的授课模式,并结合目前通信技术的前沿理论和技术,开展系统性和研究性的理论教学体系。

1. 构建现代通信技术知识体系的基本理论

结合数字通信系统的基本组成和数字通信实现过程,将理论授课内容分为:信源编码、信道编码专题、数字调制专题、无线信道专题、多址技术专题、分集和均衡技术专题等。基本理论部分,主要介绍各专题的主要原理以及技术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关键技术,以信道编码为例,基本理论部分主要学习信道编码的意义、基本原理,以及在信道编码技术发展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的线性分组码、卷积码和级联码的基本实现过程。具体的基本理论框架及关键技术如图1所示:

2. 加强前沿技术研究扩展教学

结合现代通信技术的基本理论框架,将数字通信技术中的前沿技术融合到通信系统框架中。比如将喷泉码作为信道编码专题的前沿技术扩展,将协作通信加入到分集和均衡技术专题中,让学生在接收前沿技术的同时,能够清晰认识到该技术的特点、在通信系统中的作用,为后续的研究打好基础。各专题基本理论与前沿技术的扩展如图2所示:

以上两部分构成了课程理论教学的主要内容。在理论教学中,以教师授课,学生自学为主,采用引导式、互动式、启发式等教学方法,讲授现代通信技术中的基本理论、关键技术及其在通信技术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前沿技术。当然,具体的教学内容可以根据当前通信技术的发展动态调整,也可以扩展补充通信技术发展过程中的其他一些前沿技术,例如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融合产生的一些相关技术、物联网技术等。

(二)加强实践环节,开展研究型教学

研究生培养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知识获取能力、独立研究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果仅仅停留在理论学习上,就不可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更无从谈起。因此,实践环节是研究生教学中必要的补充。要将通信系统中的关键技术实现作为课程的重要一环,开展研究型教学,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结合现代通信技术基本理论和前沿技术,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研究能力为目标,设定前沿技术中的一些关键技术实现问题,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调研学习,完成关键技术的实现模型设计和算法流程,进行仿真实验验证并与所学理论内容进行对照和验证,然后在研讨课上进行讲解和展示。在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同时,也锻炼和提高他们团队协作的能力。实践教学流程如图3所示:

(三)创新考核方式,建立综合评价体系

改变单纯以报告结课的评价方式,加强对研究生基础知识、创新性思维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突出实践动手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建立综合评价体制。以创新人才培养为目标,重视教学过程考核,加强考核过程与教学过程的紧密结合;同时,加强对研究生基础知识、创新性思维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

1. 将课程学习过程计入评价体系中

重视教学过程考核,加强考核过程与教学过程的紧密结合。每个专题学习后都要求学生设计其关键技术的实现方案。这既考核了学生对该模块基本理论的掌握情况,又能够锻炼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

2.将课外实践环节作为评价考核的重要一环

加强能力素质考核,将实践环节纳入课程评价体系中。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学生任选一个关键技术,按照设计的实现方案完成软件仿真。在加强方法学习和训练的同时,培养其独立研究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3.将学生作为课程评价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课程评价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研讨环节中,学生对自己完成的关键技术实现部分进行交流和讨论,并将此部分作为课程考核体系的一部分。考核由学生和教师共同完成。让学生在此过程中能够很好地学习他人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总结

结合课程教学改革,对现代通信技术专题课程进行教学研究探索。结合通信系统框架,将前沿技术融合其中,并对其关键技术加以软件仿真实现,让学生能够从系统的角度来理解前沿技术的先进性、实用性、在现代通信技术中的重要性及其缺点,明确下一步的发展方向,实现了前沿技术与通信系统的对接。通过问卷调查和座谈调研,参与课程学习的学生都认为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能够满足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专业发展的需求,达到既掌握基本理论,又培养了知识获取能力、独立研究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目的。

当然,专题课程的教学改革过程中还会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探索和实践,例如个别学生的研究方向是信号处理方向,在下一步的教学过程中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相关调整。

[ 参 考 文 献 ]

[1] 吴伟陵,牛凯.移动通信原理[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1-8.

[2] 杨林,刘念才.中国研究型大学的分类和定位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08(11):23-29.

[3] 刘楠,申爱兵,赵韦仑.国外研究生教育对我国全日制专业硕士培养模式的启示[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10):248-251.

[4] 张莉萍.浅析现代通信技术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4(22):38.

[5] 何礼果,夏雨,罗雅璐.试论研究生专题类课程模式[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194):162-164.

会计学前沿问题论文范文2

[关键词]技术创新 科学计量学 文献共被引 关键词 知识图谱

[分类号]N99

1、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国际技术创新研究前沿的数据获取,采用主题检索形式,经过反复比较,参考若干比较权威的技术创新研究文献,并咨询相关领域的专家,确定采用Ts:((technological innovation*)OR(technological lnvcn-tion*)),在Web of Science的SCI、SSCI与AH&CH中进行主题检索,比较符合学术规范。检索时间跨度为2004-2008年。

研究所用的主要软件是CiteSpaceII,是美国德雷克赛尔大学美籍华人陈超美博士开发出来的一种知识可视化计量软件,该软件可以在其主页(http://cluster.cis.drex-el.edu/-ccben/citespace/)上自由下载,免费使用。

2、当代国际技术创新研究前沿知识图谱

利用CitespacelI软件对所下载的5179篇文章进行文献共被引(cited document)分析,运行结果显示网络中有304个节点与l 321条连线出现,并且形成形象化的“聚类面积”;另外,启动CiteSpaceII中作者关键词与出现频次功能,图谱的各文献聚类中会进一步显示各共被引聚类文献的施引文献出现的关键词,见图1。

某一研究领域作为知识基础的被引文献与作为研究前沿的施引文献,其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共生依附。对于知识基础的内涵而言,可从被引文献的中心度、被引频次等角度进行解读;相应研究前沿的研究主题可在代表性被引文献解读的前提下,从施引文献中出现的关键词内容剖析,相互结合起来,综合考虑而界定。

2.1 技术创新研究前沿的核心知识群

根据核心知识群中关键节点论文和施引文献关键词,对这个研究前沿的内容和特点做如下概括:以演化理论和知识理论为基础,以国家创新系统为条件,以企业及产业联盟为主体,形成从机会来源、研发、产品到扩散的技术创新链。

在这个核心知识群内,存在10多个关键节点论文,如纳尔逊与温特的《经济变迁的演化理论》和格瑞特的《基于知识的企业理论》等,是这一研究前沿的主要知识基础。同时,从这个知识群的施引文献中提取出若干关键词,作为核心知识群的内容分析与术语标识。

这一研究前沿知识基础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两个主要理论:①演化理论,其代表性著作为――纳尔逊与温特的《经济变迁的演化理论》,被引频次为43,中心度为0.09。纳尔逊等在著作中,提出经济变迁的演化思想,标志着现代演化经济学的诞生,其在提出惯例、搜寻、选择等概念的基础上,认为企业的惯例化行为是产业分析的微观基础,企业间的竞争是产业演化的动力思想。②知识理论,其代表作之一是核心知识群的一个关键节点论文――格瑞特的《基于知识的企业理论》,被引频次为17,中心度为0.01。在假定生产的知识需求与知识特征的前提下,认为企业是一个集成知识的制度,探讨了企业集成专家知识的协调机制。

这一研究前沿的另一项重要内容是关于国家创新系统的提出,成为企业技术创新链的社会条件。其代表作是弗里曼的《技术政策与经济绩效:日本国家创新系统的经验》,被引频次为23,中心度为0.08,该著作是研究国家创新系统的名著。弗里曼根据日本的经验,首次提出并阐释了“国家创新系统”学说,其通过对技术创新的本质和各个层次的分析,指出技术赶超不只是个别技术的赶超,而是技术经济范式的转变和赶超,依赖于国家创新系统对技术创新资源的集成能力、集聚效率和适应性效率。

这个研究前沿的中心内容是以企业及产业联盟为主体,形成从机会来源、研发、产品到扩散的技术创新链。其涉及到的主要关键点文献有:①斯彻勒的《企业规模、市场结构、机会与专利发明的结果》,被引频次为13,中心度为0.06。该文论述了企业规模与专利及发明、企业规模与国家环境政策、市场结构与技术机会及技术绩效、市场结构与技术变迁、市场集中度与创新等问题。②艾森哈德特的《动态能力:它们是什么?》,被引频次为23,中心度为0.04。该文重点集中动态能力与更广泛的资源基础观的企业问题,提出动态能力是一组具体过程,譬如,产品开发、战略决策制定与联盟。

核心知识群“以演化和知识理论为基础的创新链”的施引文献中关键词,如表1所示:

核心知识群的研究内容中,代表性的被引文献主要体现演化经济学、企业知识理论、国家创新系统、动态能力、架构创新、产品创新与产品生命周期等思想,同时,表1所示施引文献中出现了创新、研究与发展、产业、企业、知识等代表性关键词,由此可以推断,该知识群的研究主题主要集中在“以演化和知识理论为基础的技术创新链”方面。

2.2 技术创新研究前沿的次级知识群

由图1可知,以“核心知识群:演化与知识为基础的技术创新链”为中心,经由若干关键节点论文的中介作用,在附近衍生出若干小聚类迭加而成的“次级知识群”,这是当代国际技术创新研究前沿的进一步延伸。

2.2.1 次级知识群1:创新三螺旋与核心竞争力

在显现国际技术创新研究前沿的次级知识群l中知识基础的被引文献,突出的内容是对国家创新系统深化发展的新见解:创新三螺旋。其代表作是提出“创新三螺旋理论”的艾茨科瓦茨的著作《创新动力:从国家系统与“模式2”到大学一产业一政府关系的三螺旋》,被引频次为8,中心度为0.01。其在当前社会背景下,针对研究体制,比较了大学、产业、政府三者之间的关系与可替代的模式。

次级知识群1中,另一项重要内容是核心竞争力及相关创新能力。涉及到的重要论文有:①伦德瓦尔的《生产、创新与竞争力构建的国家系统》,被引频次为11。首先,该文说明了国家创新系统慨念的出现与扩展;其次,从生产结构与创新及竞争力构建结合方面,描述了国家创新系统奥尔堡版本的演化;再次,讨论了国家创新系统概念的挑战。②普拉哈拉德的《企业核心竞争力》,被引频次为23。普拉哈拉德首次提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概念,认为鉴别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方法有三:①核心竞争力能为企业进入多个市场提供方便;②核心竞争力应当对最终产品为客户带来的可感知价值有重大贡献;③核心竞争力应当具备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特性。

次级知识群1“创新三螺旋与核心竞争力”的施引文献中关键词如表2所示:

由表2可知,创新、研究与开发、企业、产业、动态能力、吸收能力、成长等施引文献的关键词以较高频次

出现,可以推知其研究主题主要集中在“创新三螺旋与核心竞争力”方面,同时,绩效、产品开发、竞争优势、动态能力等关键词的出现,可做为该知识群所密切关注的“知识域”。

2.2.2 次级知识群2:基于资源观的企业研发与创新

次级知识群2中,构成国际技术创新研究前沿的“基于资源观的企业研发与创新”主要代表作是:巴尼的《企业资源与可持续竞争优势》,被引频次为43,中心度为0.03。巴尼基于企业的战略资源是异质的、不可流动的与稳定的前提下,认为企业资源是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的源头,产生可持续竞争优势的企业资源潜力的四个实证指标是价值、稀缺性、可模仿性与可持续性。这个研究前沿被引文献的主要关键词,如表3所示:

巴尼的企业资源观的思想属代表性研究内容,另外,表3中创新、研究与发展、产业、企业、基于资源观等代表性关键词出现,这表明,该知识群的研究主题主要围绕“基于资源观的企业研发与创新”方面。

2.2.3 次级知识群3:国家创新系统下的合作创新与企业成长

次级知识群3中,体现研究前沿的首要内容是国家创新系统,其中深入探讨国家创新系统的有两篇代表作:①伦德瓦尔的《国家创新系统――分析概念与开发工具》,被引频次为35,中心度为0.36。该文认为创新系统慨念产生已有20余年,并在今天的决策者与学者之间广泛传播。该文还探讨了这一概念如何与为何产生,主张进展的关键是更好地理解作为创新基础的知识与学习,理解不同的创新模式之间如何相互补充,找到具体国情的支持。②纳尔逊的《国家创新系统:一个比较分析》,被引频次为13,中心度为0.01。该著作比较分析了美国和日本等国家和地区资助技术创新的国家制度体系,并明确指出:创新是大学、企业等有关机构的复合体制,制度的主要任务是在技术的私有和公有两方面建立一种适当的平衡,并且研究了大学、政府、企业在新技术生产中的作用。

次级知识群3“国家创新系统下的合作创新与企业成长”的施引文献中关键词如表4所示:

次级知识群3中的被引文献,伦德瓦尔与纳尔逊的国家创新系统等的被引频次与中心度处于突出位置,并且,表4所示创新、合作、成长、企业、产业等代表性关键词出现,这说明其研究主题为“国家创新系统下的合作创新与企业成长”;另外,技术、知识、扩散、创新系统、可再生能源技术、生物技术等关键词的出现,表明其亦是该知识群所关注的前沿所在。

2.3 技术创新研究前沿的边缘知识群

图1显示,除“核心知识群”延伸而出的“次知识群”之外,周围分散着一些“边缘知识群”。它们虽然处于比较分散的状态,但是属于值得关注的创新研究前沿的生长点。这三类知识群构成当代国际技术创新研究前沿的“核心一衍生一边缘”三个层次格局。

2.3.1 边缘知识群1:行为医学与人口质量边缘知识群1中,作为知识基础的文献主要有艾然博格的《如何评估诊断标记测试――氟美松抑制试验的上升与下降的经验》,被引频次为1。边缘知识群1“行为医学与人口质量”的施引文献中关键词,如表5所示:

由表5可知,边缘知识群1中,行为改变、信息、医学、人口、质量等关键词出现,结合主要被引文献的内容,说明该知识群的研究主题主要围绕“行为医学与人口质量”方面。

2.3.2 边缘知识群2:工程设计与工程教育 边缘知识群2中,作为知识基础的文献主要有何弗的《反现代主义:魏玛与第三帝国的技术、文化与政治》,被引频次为2。边缘知识群2“工程设计与工程教育”的施引文献中关键词,如表6所示:

由6可知,边缘知识群2中,工程教育等关键词出现,表明该知识群的研究主题与前沿主要集中在“52程设计与工程教育”方面的问题。

2.3.3 边缘知识群3:生态毒理学与微污染物处理技术 边缘知识群3中,作为知识基础的主要文献有莱恩尔特的《瑞士农民从再循环人类基因营养中如何认识肥料》,被引频次为1。该文对467个瑞士农民进行邮件调查,研究接受尿样为化学产品的情况。研究认为,信息与早期利益参加者,对于成功的技术转移是至关重要的。边缘知识群3“生态毒理学与微污染物处理技术”的施引文献中关键词,如表7所示:

边缘知识群3中,被引文献内容及表7所示废水系统比较、循环、生态毒物学危险评估、微污染物质等关键词的出现,说明该知识群的研究问题主要关注在“微污染物质处理”等方面。

2.3.4 边缘知识群4:新型临床检验与诊断 该知识群中,作为知识基础的文献主要有萨迟尼的《膀胱癌诊断中调聚物的适当量》,被引频次为2。边缘知识群4“新型临床检验与诊断”的施引文献中关键词,如表8所示:

边缘知识群4中,通过对被引文献内容的理解,另外,表8所示蛋白质组学化验、诊断等关键词的出现,表明该知识群的主要研究主题与前沿围绕着“新型临床检验与诊断”等问题。

2.3.5 边缘知识群5:胚胎干细胞与基因技术 边缘知识群5中,作为知识基础的文献有古顿的《从喂养蝌蚪肠上皮细胞提取的核开发能力》,被引频次为11。边缘知识群5“胚胎干细胞与基因技术”的施引文献中关键词,如表9所示:

由表9可知,边缘知识群5中,胚胎干细胞、胚泡、杂交细胞、重组等关键词出现,表明该知识群的研究主题与前沿主要集中在“干细胞与细胞重排”等方面。

因此,边缘知识群的研究主题表明,当代国际技术创新研究正在逐步向工程科学、医学科学、环境科学与生物工程等领域深化和开拓,这既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需求反映,亦是值得关注的技术创新研究前沿的生长点。

会计学前沿问题论文范文3

问题之一:城市发展方向雷同化

长期以来,边境城市建设还未能统盘考虑,诸城市之间还未有合理明确的地域分工,边境城镇的直接腹地,由市、县、国营农场、森工局林场等条块分割的体制构成,地方利益的倾向,各自为政的开发方式,使边境城镇各项事业规划和建设发展难以协同并发挥整体效应;由于边境地区开放较晚,开发层次较低,加之多年处于边防前哨为国际重镇,致使工业基础薄弱,经济效益差,第三产业及科技文化落后,边境城市实力较弱,一般均为小城镇。改革开放以来各城急功近利,忽视城市性质的深入研究,致使多数城镇发展方向雷同,诸如“口岸城市”、“商贸城市”、“农副产品加工”城市等。

问题之二:城市规划与发展单纯注重经济效益

当前许多边境城镇在规划与开发中单纯追求容积率和聚集效益,不是见缝插绿,而是见缝插针(房),眼前虽然利润可观,但人居环境差,城市交通对策等大城市问题提前在黑河、绥芬河等沿边开放城市(小城市)出现。

问题之三:重开发区轻老城区

尽管出于加快招商引资步伐,改善投资环境等良好的愿望,不少边境城镇纷纷脱离老城区避建边境经济合作区,致使老区规划建设脱节,开发区热问题不少。

问题之四:影响规划的不定性因素太多,规划人员进退维谷

由于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影响,边境城市规划与发展在项目的性质、规模、发展数量与速度等方面均存在着从多的不定性,作为计划的继续和深化的城市规划的适应性已不复存在,按传统规划模式规划人员难以搞出既令地方领导满意,双能通过专家评审的规划方案。

问题之五:缺乏城市特色

近年来边境城镇的建设一哄而上,在缺乏城市设计与风貌景观总体规划控制的情况下,千楼一面众城一面的现象大有一发展不可收之势,边境城市缺乏特色的局面不利于我国树立对外开放的良好形象,也不利于创造陶冶居民良好的城市文化氛围。

问题之六:技术落后,规划方法陈旧

由于,缺乏设备、资金、人才等因素,致使边境地区规划在理论、方法、技术仍沿用50年代以定性设计为主的状况,已远不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急待解决。

问题之七:规划缺乏民众参与

当前边境地区城市规划基本上属于领导与专家规划,以人为主题的规划思想在边境地区刚刚传播,公众参与的意识薄弱,城市规划意识差。

问题之八:忽视对应国家对应城市的研究

知已知彼能战而不殆,但由于多种原因缺乏对对方城市的必要了解,因此不利于与对方城市取长补短的发展有机联系。

问题之九:缺乏对国外边境城市规划的系统研究和引以为戒

国外边境城市的发展模式应为我国沿边开放地区城市规划所借鉴,但目前掌握资料少,难以借鉴参考。

问题之十:土地基本无偿使用与土地有偿使用的盲动性。

当前沿边开放地区城市土地基本上所处于无偿使用状态,城市用地分等定级和控详工作普遍尚未全面展开,但土地有偿出让“试点”工作却已纷纷开始,土地的有偿转让已出现很多问题。

二、背景考察

长期以来,我国沿边地区作为边远地区,受国际关系,方针政策等条件因素的影响,远离国家经济建设中心,其经济发展未能与全国经济发展融为一体,受“打完再建”思想民影响,投资甚省,边远成为沿边地区发展的区位劣势。而且由于交通不便、人才奇缺等使沿边地区大部分成为贫困落后地区,国家每年需提供大量的财政补帖。沿边地区城市化进程缓慢,城市化水平低下。

“十一界三中全会后”,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特别是沿边各地区实施“南联北开、东进西出、全方位开放”战略方针的实施和近几年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缓和和正常化,使沿边地区成为与我国南方广东等沿海地区开放门户相对应的发展对外贸易、经济交往、国际交流的地域和口岸。使边远这一劣势转化为区位优势。使沿边地区、城市同沿海地区、开放特区一样,成为我国大陆最具开放开发潜力、发展力的区域和城市。

沿边开放地区城市规划的发展方向分析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规划目的计划的深化与继续合理布局项目,主要为生产服务――贯彻规划(贯彻规划原则与国标)与计划相辅相成既为吸引外资、经济发展服务也为创造好的人居环境服务――研究型规划(研究预测疏导综合发展问题)

规划背景影响因素单一性、封闭型复杂性、开放性

把握因素的程度确定性不确定性

对象主体政府与官员除政府官员外,新增房地产商、企业家等

城市建设投资渠首国家投资(目光向上)国家、集体、个人一齐上,还有外商投资(目光上下、内外结合)

土地利用制度主要为单纯的物质形态规划有偿使用

规划核心内容行政手段为主注重综合性的超态规划

规划措施行政手段、经济手段、法律手段、社会手段并重

沿边地区城市发展的动力由比较单一的戍边、开发边境资源的据点向比较多元化的边境经济合作区建设、边境贸易为导向的多层次的经济技术合作、大通道的建设、跨国旅游业的发展、口岸的全方位开通、沿边开放城市的建设等方向转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沿边地区城市规划对城市规划工作的影响是全方位的,现仅就主要内容概括如下:

由此可见,沿边地区的城市规划工作因沿边地区及城镇的超常规发展而面临着崭新的、前所未有的系列问题,须适时提出新对策。

三、对策思考

对策之一:我国边境长1万多公里,边境城镇建设发展的个性大于区性。地域性即是边境城镇得以存在、发展的个性。

如以黑龙江省边境城镇为例,强调宏观的区域分析,应着眼边境地区开放地区对内与全省、东北经济区、全国,对外与俄罗斯远东与西伯利亚地区、东北亚地区、亚太地区乃至世介经济地带之间的宏观地域关系,摸清边境城镇的位置与交通信息条件的特点与优势,如边境口岸城镇所处的经济地理位置与交通运输条件有陆路、水路之别,陆路中双有铁路、公路之分,其历史基础与现状态势、社会经济条件、交通运输与口岸环境等基础设施条件也不尽相同,因此,必须通过对比等分析论证,才能明确口岸城镇的地域分工,邓其在不同层次地域范围中的地位及应该承担的任务,明确其吸引与辐射的腹地,为合理确定或调整口岸城镇的发展性质、规模及其总体布局提供切实的区域依据,为口岸城镇开发、建设在南联北开的全方位开放格局中能够有的放矢,因地因时制定,进而避免与诸多口岸城镇在发展项目上雷同或一哄而上,避免造成盲动的损失。

对策之二:强调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统一

妥善处理好边境城镇发展建设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生态效益为中心,创造市场发育的规划软环境,既要充分利用好已有的城镇基础设施,双要节约土地少占良田,还要积极控索土地及基础设施有偿使用的有效途径,从而使边境城镇规划成为边境城镇成长发育为市场经济服务的指南书和科学兰图。

其次,要为边境城镇居民和到边城从事经营活动的客商规划创造一个工作、生活、游息都方便、舒适的空间环境,以不断满足边城人民随着边境城镇经济发展而不断提高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确定一个因地制宜的、点、线、条、块、面有机联系的绿化生态系统,从而使边境城镇成为能予防减少和克服环境污染、促进边境城镇和区域经济、技术、生态协同发展和良性循环的健康城。

对策之三:强调规划与发展的整体性,重视协同好老区和新区的关系

当前在新的形势下,边境城镇在老区改造和开发区(实质是新区)建设上都存在着新问题,老城区挖潜改造的潜力和步伐与新区拓展应因地制宜按着《城市规划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为准绳,切忌盲动,应以老城区改建为依托,适当开发新区,以整体性为原则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建设避免新的条块分割的产生,也减少土良田的占用,提高老城区土地利用率。

对策之四:突出强调弹性,适应多变性

强调弹性规划与设计,处理好影响边境城镇发展的多情景问题,是边境城镇规划适应并服务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在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前提下,边境城镇的建设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众多的变化着的不定情景,如国际环境的变化,再如双边国家价值观不同、将导致对合作与开发认识上的难以统一,开发问题单方难以确定,因此这些变化对规划无疑将产生重大影响。

强调弹性设计,是针对传统规划“只集中预测一种的倾向,缺乏弹性和灵活性”的问题而提出的,国境城镇规划在人口、用地规模的预测、总体布局与功能分区规划等方面,应充分贸有余地保持活性,尤其是在用地布局上考虑“相容性”以综合区替代功能区,以保证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项目难以确定,需要滚动发展,从而既能满足现实建设需要,又有为远期、远景的发展奠定规划软环境,而且能增强边境城镇在国防等方面的应变能力。另外,在边境规划期限与实施程序上,应灵活贯彻《城市规划法》及有关子法,规划不一定绝对按10年、5年、近期考虑,而是按目标体系的展开,因时制宜分期滚动实施。

对策之五:因地制宜,创造边境城市特色与风貌

着眼边境城镇所在的微观地域,处理好边境城镇的规划、发展、建设与其所在地域的自然地理环境条件、社会文化条件、经济技术条件、历史条件等的具体关系,因地制宜,挖掘文脉,继承和发扬光大已有优势;进一步创造边境城镇的特色和景观风貌。

对策之六:强调科学性、加强技术进步

加强规划设计的科学性,合理运用现代城市和区域规划理论和定性与定景相结合的方法,是边境城镇规划科学化、合理化的有效保障。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规划工作有了很大进展,科学技术也取得了较大进步,城市规划设计研究的手段在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和电子计算机等新技术的推动下,在信息储存、统计分析和辅助设计等方面有了新开拓边境城镇规划一方面要适应我国城市规划设计科演技榔展的需要,另一方面为丰富我国城市规划科学技术提供实证。为此边境城镇规划,首先要在系统论、信息论、决策论、控制论等现代科学理论和方法的指导下,建立边境城镇规划设计、管理、决策的信息反馈系统。

应在实践中控索和总结一套适应边境城镇发展规律的实际操作方法,丰富和完善边境城市规划工作系统,以满足边境城镇规划为市场经济发展超前服务的迫切需要,应及时的反馈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等有关因素对边境城镇自身发展的影响等相关信息,及时调整、修改、充实、完善、提高边境城镇规划的预见性和可操作性,以过程规划和跟踪规划为各级领导决策当好参谋。

应构造边境城镇规划的方案库,应强调多方案比较和综合平衡,以优中选优的原则适应多情景因素变化和有备无患观点。

对策之七:建立民众参与机制,创造参与环境

多创造民众参与机会并形成制度。强调民众参与强化社会民众的规划参与意识,对制定和实施边境城镇规划至关重要,世界许多城市的调查表明,若市民存在较强烈的主动参与意识,则规划实施在组织管理上将十分顺利,反之,则给规划及实施带来麻烦,甚至会拖延或阻碍规划目标的实现。

强调公共参与,发挥共众参与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是体现新时期社会主义民主普遍性的需要,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提高到“公众主动参与规划,规划必须公众参与”是真正体现“人民城市人民规划、人民城市人民建”的迫切需要。因此为了适应和促进公众主动参与边境城镇规划的意识,应注重以下四个问题。首先规划决策和规划编制者应进一步扩大边境城镇社会先遣队是层及热心边城发展的海内外人士的公众参与面,采取协商对话等多种途径主动接纳公众的参与;其次,应贯彻《城市规划法》的有关要求,提高整个社会的规划透明度,形成宽松和谐的规划环境,激发公众的主动参与精神;第三,应普及城市规划科学知训,使公众自学更新观念,树立全局观念,未来观念、深化规划意识,提高规划参与的科学性。

对策之八:强调宏观与微观对接与对等,主动为开放服务

强化对接性,是适应边境城镇所处位置的特殊性要求,适应双方边境区域经济合作与发展的长远需要。

首先应是宏观战略上的对接。沿海特区和城市发展的经验告诉我们,深圳与香港对接,珠海与澳门对接、厦门与台湾对接后的规划、建设与发展取得惹人瞩目的成绩。因此编制边境城镇规划,应首先考虑我方边境城镇和区域所面对的对方城镇和区域的发展态势和战略,如绥芬河等边境城镇所面对的俄罗斯远东滨海边疆区确定了建立国际自由贸易区为目标的“大海参崴规划”,因此在编制绥芬河市总体规划时,如不考虑与之对接的战略,则难以从地域综合协调的角度谋划绥芬河市的外向型经济建设与发展。

其次是微观建设上的对接。俄罗斯非常重视边境城镇的建设,黑龙江省黑河、抚远、饶河、虎林等市、镇结应的俄罗斯城镇在人口规模、城镇建设水平等方面均高于我方,这是涉及到国家形象的大问题。因此从国格心理角度出发,我方的边境规划建设水准起码与俄方边境城镇相对接、对等,可见加强边境城镇规划的微观对接研究,对提高我省边境城镇的景观形象,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对策之九:强调借鉴性,以国外边境城镇规划与发展的经验教训为戒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国外边境城镇的规划、建设和发展经历,为我国边境城镇规划,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为避免走弯路,应在充分的比较和借鉴中探索一条具有沿边地区特色的城镇规划模式。

例如,美――墨边境地区已形成一个潜在的、爆发性的国际性城市化地区。美――墨边境成对的城市中心或“孪生城市”的增长,被称为“国际化共性现象”,是典型的沿边城市的增长到一定阶段后,边境地域逐渐一体现化且已加入到全球经济体系之中,在此过程中边境城镇既发挥着积极作,同时也存在着不少问题,非常值得我们借鉴,以便超燧指导我方边境城镇与对方边境城镇“共生”的可能性与必要性,为科学预测边境城镇的未来提供研究背景。

对策之十:树立土地经济价值观念,加强控制性规划工作

会计学前沿问题论文范文4

由中国教育技术协会高校理工科专业委员会和清华大学现代教育技术杂志社联合主办的首届中国教育信息化(教育技术)行业新年论坛将于2013年12月6日至7日于清华科技园国际会议中心举行。本届论坛的主题为“智慧时代的教育创新:汇聚行业的力量”。届时来自国内外教育信息化和教育技术行业产学研各界的行业领袖、权威专家、青年骨干将汇聚一堂,把脉预测行业的趋势走向、交流研讨前沿的研究成果、呈现体验最新的产品方案。岁末年初,作为一次全行业前沿思想汇聚碰撞,产学研各界融合联欢的年度盛典,本次论坛彰显三大特色:

一会议主题与研讨内容体现行业最新趋势。围绕智慧时代教育创新这一主题,研讨智慧教育研究、大数据教育应用、MOOC的发展趋势、微课程制作、翻转课堂模式等教育信息化行业的前沿议题。

二首次实施具有原创意义的翻转会议模式。专家报告将在会前一个月以微视频的形式在网站上预告,业界同行可以提前了解并在线提问。在论坛期间专家与听众将主要围绕问题进行研讨和互动。

三打造教育信息化行业内的首次行业春晚。组织方联合领军企业、重点院校、科研机构等产学研各界,挖掘文艺人才,凝练行业文化,打造一台体现行业文化的春晚节目,引领行业发展的风尚。

论坛主题:智慧时代的教育创新汇聚行业的力量

论坛议题:智慧教育及其标准化、智慧学习环境的设计、MOOC研究的前沿趋势、微课程的理论与实践、智慧校园的技术方案、大数据技术教育应用、在线资源可持续发展、录播与视频资源建设、翻转课堂理论与实践、3D打印技术教育应用、极限学习过程及理论、2013-2014年教育信息化发展与趋势等。

论坛时间:2013年12月6日至7日

论坛地点:北京市海淀区清华科技园国际会议中心。

会议注册:通过在线注册,或将回执表发送至,或将回执信息发送微信公众账号“教育技术资讯”。

汇款账号:会费每人600元,收款单位:清华大学(073);帐号:0200004509089131550;开户银行:工行北京分行海淀西区支行。

联系电话:010-62782405,62781982

中国教育技术协会高校理工科专业委员会

会计学前沿问题论文范文5

关键词:文科研究生 创新能力 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8(a)-0015-02

文科研究生主要是指从事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研究的研究生。文科研究生与理科研究生的不同之处在于,理科研究生主要通过具体科学实验得出新的实验成果,而文科研究生主要从事的是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研究,通过对现有资料的总结与分析,得出新的结论。文科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主要是指:在导师的引导下,了解本研究领域学术发展趋势,把握社会现实存在的热点问题,通过对知识、信息的重组与创造,不断提升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与对策。2005年,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进一步提高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2005计划”),并指出,“实施‘2005计划’是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1]在这个背景下,各高校进一步加强了对研究生包括文科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但是目前文科研究生在创新能力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

1 文科研究生创新能力不足的表现

1.1 学生创新意识不强,缺乏批判精神

文科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中,首先应具备的就是创新意识。创新意识是创新的动力和前提,只有具备了创新意识,在学习知识以及阅读文献的过程中,才能够批判地去看待问题,并且经过自己的思考与总结,得出属于自己的结论。而现实的情况却是,由于长期的填鸭式教学,文科学生在进入研究生阶段以后,依然沿袭着以前被动式的学习习惯,创新意识和批判意识薄弱,在很多情况下,不能够对某个问题进行展开,进行相关资料的查询,从而形成自己的观点,这是目前在文科研究生中所存在的一种现象,也是影响文科研究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

1.2 前沿意识薄弱,对于所研究领域的前沿动态了解不足

了解所研究领域的前沿动态是文科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而目前许多文科研究生了解本学科前沿信息的主要途径仅是通过课堂上老师的讲课去响应信息,自己对前沿信息的搜集不够主动,直接导致的情况就是,在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中信息把握不准确、不全面,影响了科研成果的准确性、前瞻性,这些也是目前文科研究生创新能力不足的一个重要表现。

1.3 洞悉社会现实存在的热点问题的敏锐力不够

积极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深入思考社会热点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探寻解决问题方法,这对于文科研究生来说不仅是资料、信息的积累,也是锻炼思维能力的一种途径,同时,可以让学生了解社会动态,与社会接轨。但是,现实情况是,文科研究生对社会现实存在的热点问题了解较少,缺乏信息的积累,导致了一部分文科研究生在创新的过程中缺乏创新的切入点。另外,有一部分学生的确积极关注热点问题,但却不能做到准确地分析热点问题,使知识、信息在原始积累部分就出现偏差,影响了文科研究生创新方向的正确性以及准确性,进而针对现实存在的热点问题所创新出来的科研成果并不能够有效地解决问题。

1.4 整合信息及创新知识的能力不够

在文科研究生创新的过程中需要大量信息的积累,然而,在对信息积累的过程中,许多文科研究生并不能够对所掌握的信息进行有效的整合,没有在自己所掌握的信息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对于知识的创新还仅仅停留在将不同的观点单纯地进行拼凑、组合的层面,造成的结果就是,所创造出来的东西不具有新颖性、准确性,对问题的把握不到位,更确切地说,通过这种方法所创造出来的成果并不能够算作创新成果,甚至有抄袭的嫌疑,创新知识的能力严重不足。

当前,文科研究生在创新能力方面具有很多不足的地方,而导致这些不足的因素有很多,家庭的整体教育水平、社会的价值导向、个人的学习习惯等,下面我们主要从高校的层面去分析研究生创新能力在培养过程中存在不足的原因。

2 高校在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不足的原因

2.1 高校在研究生招生过程中忽视对考生创新能力的考核

根据数据统计,扩招开始以来,每年研究生报考数量和招生数量都在在不断上升,2013年的报考人数约为180万,录取人数在50万左右,又创新高。在这背后,单纯的应试考试并不能真正做到、做好人才的选拔,在这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比例的学生仅仅是为了暂时避开社会的就业压力而选择继续深造,这部分学生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并不能够全心全意投入到科研项目中去,一旦出现好的工作机会他们便会选择放弃学业,在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最首要的就是研究生自身要有认真学习的态度,要有创新意识。就目前的高校招考人才选拔方式来看,还存在着很多不足的地方,这对学校研究生整体创新能力的提升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2.2 课程设置方式比较陈旧,学生难以从中掌握学科前沿知识

目前,我国研究生阶段的课程安排主要为三大类:公共必修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研究生课程的设置基本是沿用建国以来的经验,没有太多的弹性,学习基础理论知识占据了研究生阶段的大部分时间,学生缺乏在课堂或在课外学习前沿理论知识的机会。”[2]由于学校客观条件的限制,并不是每个学校都能够做到在学生平时的课程学习中邀请相关专业的专家进行前沿知识的讲授,这样学生就不能够对前沿知识有足够的了解,同时也缺乏了对不同观点的认知,对事情不能够做到全面的分析与评判,这在文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也是比较重要的一环。

2.3 导师队伍素质参差不齐,个别导师存在“放羊”现象,学生得不到有效的指导

导师有效的指导和严格要求能够较好地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在研究生的学习阶段,导师应该带着自己的学生共同进行科研项目的研究,在优秀导师的指导下,学生不仅能够开阔视野,增加自己的知识面,还能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强分析、创造能力。而现实情况是,一方面,一些学校的师资力量不足,往往一个导师要带好几个学生,确实没有精力方方面面都做到最好;另一方面,在导师队伍中存在“放羊”的情况,由于忙于自己手上的项目或者“赚外快”而马虎敷衍指导学生的情况也客观存在。由于这些情况的出现,使研究生得不到有效的指导,对知识、信息的分析与判断能力得不到提高。

2.4 学校对文科方面的投入不足,文科研究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一些必备条件

对于培养文科研究生创新能力来说,最首要的就是把握研究领域前沿,这其中就包括专业资料的搜集,可是有些学校的图书馆藏书并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互联网资料库也不够完善,学校机房电脑不够多,硬件条件跟不上,这些因素也影响着文科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提升。理工科为主的高校中,文科学科建设的投入就更少,存在的问题也更多,除了供文科研究生学习的资料不足以外,在师资力量方面,不仅教师的数量不足,教师的个人素质、教学水平也参差不齐,学校在引进和聘用优秀教师方面投入不够,聘请相关领域的知名专家进行讲座的次数较少,导致了文科研究生了解学术前沿的信息渠道较少,思维封闭,这些因素都制约了文科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提升。

3 培养文科研究生创新能力路径的建议

3.1 将创新能力作为考察研究生入学因素之一,促使学生形成创新意识

学生考研的目的有很多种,怎样从报考的学生中选拔出适合继续深造并具有创新潜力的学生已经成为必须面对的问题。目前我国所采用的研究生录取模式是基础课加上专业课的笔试,通过笔试再进行面试的方式。事实上,笔试的重要性占很大一部分比例,而笔试的几门课程中,数学、英语、政治三门基础课是学生在考前复习的重点,这在研究生学习过程中基础能力的培养是必要的。但是,从培养文科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来看,有独立的思考分析能力显得更为重要。因此,在面试的过程中,要对考生进行严格筛选,尽量选拔具有较高创新能力的考生,这样既能促进考生在本科阶段就注重自身创新能力的培养,又能提高研究生生源质量,也能提高高校文科研究的整体水平。

3.2 加强制度建设,增强学术氛围,拓宽学生思维方式

(1)针对个别导师“放羊”或者忙于“赚外快”的情况,学校应通过导师学期考核制度促使导师对自己的学生做到认真负责,在培养文科研究生创新能力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导师的引导作用,带领自己的学生共同参加科研活动,拓宽学生的视野,掌握本专业领域的最新动态,并针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与讨论,逐渐地提升学生分析与批判问题的能力。

(2)导师应定期通过逐个交流或者与其他导师一起形成小组开展座谈会的形式和学生进行交流,加强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对社会热点的判析,对学术前沿的讨论,增强学术氛围,促使学生“形成强烈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鼓励他们以开拓的意识、创造的精神和能力去解决学习和工作中遇到的各种理论问题与实践问题。”[3]

3.3 改革课程设置,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为创新打下牢固的知识基础

目前,文科研究生培养时间一般是两年半到三年,基础课程的学习通常在一年左右,在这一年的时间里学生特别是跨专业的文科研究生,并不能够做到对所学知识的深入了解,并且在进入研究生二年级以后,一些学生也不能合理的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有些选择出去打工,另外一部分则选择彻底放松自己。通过改革课程设置,增加讨论以及启发形式的课程。在这些课程的讲授过程中,老师与学生针对某些有代表性的社会热点问题进行讨论,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学习热情,也可以让学生对所学习的课程有更深入的了解,使学生具备反复思考的意识,能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扩充自己的知识,为所学学科的创新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

3.4 加大投入,为文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提供所需保障

(1)要加大高校师资力量的投入,聘请更多的优秀教师。对于文科研究生来说,要“注重‘请进来’与‘走出去并重’。一方面邀请学术专家来校作讲座,开拓研究生的思路;另一方面设立研究生参加国际会议基金,让他们在高水平的国际学术会议中拓展眼界。”[4]通过讲座的形式,让学生能够了解研究领域的学术前沿动态。

(2)要加大高校在完善硬件设施方面的投入,不仅要增加图书馆的藏书量,做好核心期刊的及时更新,同时也要增加计算机等硬件设施的数量,以满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使用需要。

(3)“人文社会科学理论性较强,而理论来源于实践,还需要回到实践中去检验。”[5]学校应努力为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创造条件,与社会企事业单位进行合作,使学生获得实践的机会,学生通过具体实践加强对课堂上所学知识的了解,并且在实践过程中可以及时发现自身的不足,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可以进行查遗补缺。在实践的过程中既扩充了知识,也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为学生在以后的创新过程中所需要具备的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提供了锻炼途径。

3.5 完善奖励机制,鼓励学生进行创新

除了学校平时所设立的奖学金以外,针对文科研究生的创新成果进行资金方面的奖励,鼓励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和科研中去,并且学校可以成立一个文科研究生创新合作社的组织,鼓励优秀教职工以及广大学生参与到里面去,由学校承担活动经费,这样,学生不仅能够在老师的引导下,接受到更多创新技能的培训与指导,也能够激发学生积极创新的动力。在这一方面可以借鉴重庆大学研究生创新实验基地的模式,重庆大学的“创新基地主要设有创新基金、高水平论文奖励、放学交流、实验室和‘科慧杯’等专项,通过经费资助鼓励研究生进行创新与实践活动。”[6]通过这样的奖励机制可以进一步提高广大师生的创新积极性。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进一步提高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Z].2005.

[2] 邵伟志,马爱静,郭亚旎.导师制培养模式在文科研究生教育中的应用[J].中国人才,2012(8):262-263.

[3] 高英彤,刘亚娜.论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学术交流,2012(2).

[4] 黄宇辉.从文科研究生的特殊性看创新能力的培养[J].吉林教育科学,2000(11):69-71.

会计学前沿问题论文范文6

英文名称:Journal of Shanghai Lixin University of Commerce

主管单位:上海市教育委员会

主办单位:立信会计高等专科学校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上海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9-6701

国内刊号:31-1944/F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

创刊时间:1987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

《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双月刊)1983年创刊。立信学报致力于会计理论前沿的研究,关注会计实践的发展,同时兼顾经济与管理学科的最新动态。学报辟有专家论坛、研究前沿、理论与方法、治理结构、公司理财、审计、财经视点、会计史、学术活动等栏目。学报跟踪学术前沿,注重原创性研究成果,遵循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提倡用科学的方法研究中国问题,坚持实证研究,重视规范研究,坚持学术性和应用性相结合,推崇学术的严谨性,注意培养经济理论与实务和教学研究工作中的创新精神,同时也愿为广大研究者提供一片发表科研成果和论文交流的天地。

主要栏目

会计学前沿问题论文范文7

关键词:遇难船舶;避难地;解决建议

一、海上遇难船舶避难地面临的问题

(一)海上遇难船舶避难地问题存在的矛盾

海上遇难船舶避难地问题存在最为复杂且涉及利益主体最多的焦点问题就是沿岸国提供海上遇难船舶避难地的义务以及沿岸国海上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

1、沿岸国提供避难地的义务与海上环境保护的矛盾的现状

最近几十年来,海洋运输特别是涉及石油及化学品等污染性产品运输的不断增长。但是,一旦运载污染性物品的船舶发生海上事故或海难,沿岸国迫于国内安全及环境保护压力,往往倾向于拒绝该遇险船舶驶入其水域。基于国际法的保护性原则,沿岸国一直拥有自卫的权力。以此同时,沿岸国也承担着保护海洋环境并不得直接或间接将损害或危害从一处转移至另一处的义务。 [1]

2、沿岸国提供海上遇难船舶避难地的义务问题

就目前现存的国际规则及实践而言,关于海上遇险船舶是否有权要求沿岸国为其提供避难地,主要分为四种学说。[2]

(1)绝对进入权理论

该理论指遇难船享有进入任何避难地的绝对权利,而不必考虑船舶遇难产生的原因。在海上船舶遇到紧急而迫切的危险的情况下,沿岸国有义务通过让船舶驶入避难地来帮助遇险船舶排除紧急情况,但是否真正存在海事危险取决于每个案件的具体情况,如果一味用海事危险的标准,容易导致遇难船进入避难地的权利被随意滥用。

(2)绝对禁入权理论

该理论指沿岸国完全享有权力拒绝遇难船舶进入其范围内的避难地。此种理论将本国利益置于最高而忽视了其他利益,并会产生各国轻易拒绝海上遇难船进入避难地的局面,只考虑自身利益,而对邻国的利益不作充分考虑。

(3)利益衡量理论

该理论认为当进入避难地的风险将大于不提供避难地时,沿岸国就可以拒绝遇难船进入避难地。但是沿岸国主管机关衡量各种权利、义务、利益和风险时,其往往会更多考虑到自身利益,很难公正、中立的加以考虑,那么就很可能导致拒绝遇难船进入避难地情况的产生。

(4)进入权基础之上的合理决定理论

此种理论与利益衡量理论的区别就在于,该理论结合每个案件的具体情况,综合考虑各种利益和风险来决定是否为遇难船提供避难地,如果决定不提供避难地,沿岸国需要对此负举证责任。

(二)现行国际立法的实践

在国际法上,虽然海上遇难船避难地问题尚未有专门的国际公约调整,但是也有一系列与遇难船避难地问题具有一定相关性且发生效力的国际公约。2003年11月,IMO大会审议通过了两个涉及遇难船避难地问题的决议,即《需要援助船舶的避难地指南》和《海上援助服务指南》。IMO的《指南》的出台为各个沿海国处理此类事故提供了一个解决问题的途径,并把建立避难地的权力移交给各个沿海国家[3]。英国政府根据英国海事安全法的规定,由政府专门指定海事救助和干预部门的人员,即国务秘书代表(the Secretary of State''s Representative, SOSREP),协助海事和海岸警备局进行避难地的各项风险评估,监控英国管辖水域内有重大污染风险的所有事故。[4]美国通过美国海岸警备局任命的港务长(the Captain of the Port)负责根据以下目标实施法律法规:将在海洋环境中从事商业、科学或者探索活动的船舶的人员伤亡和财产经济损失降到最小;保证本国的港口设施、航道、以及港口附近的船舶、人员和财产免受事故的影响或者破坏;保护本国的航行水域和邻近海岸水域环境免受污染;预防船舶意外或者故意泄漏的燃油、有害物和污水造成海洋环境污染。[5]

以上沿海各国的实践表明,避难地问题已经受到各国的重视。尽管由于地理状况、海洋环境和管理体制的不同,各国建立了不同的风险评估和决策机制,但值得庆幸的是,各国都在采取积极的态度处理与避难地相关的问题。

二、解决海上遇难船舶避难地问题的建议

(一)建立一个统一的国际公约

关于如何在国际层面上统一解决避难地问题,目前主流的建议有:制定指南或者示范法供各国参考采用,或者对现有的国际公约进行修订,或者建立一个新的国际公约。但是,指南或者示范法的最大问题在于没有强制力,它们也不具有法律效力,不能为各国规定任何具体的法律义务,因而很有可能被其旨在帮助的船东以及船籍国所忽视。因此,在建立统一的国际公约之前,也有许多学者建议对现有的相关国际条约进行修订,通过修订现行的国际公约,可以避免类似指南没有法律效力这种尴尬的处境。但是,随着人们对海事安全以及海洋环境保护与日俱增的关注,避难地问题也会变得更加复杂和重要,以至于只有一个专门的公约才能调整这一领域涉及的所有问题,已不是简单的修订公约所能做到的事情。

国际上对于建立一个统一的国际公约已经有共识了,目前所要面对和研究的问题应该是怎样建立而不是是否建立一个统一的避难地公约。目前国际上仍然需要互相磋商解决下面几个问题:第一,沿海国在什么情况下享有拒绝遇险船舶的权利,建立一个统一且弹性的制度刻不容缓;第二,沿岸国是否有权利要求提供特定的资金担保。笔者认为应该国际上设立相关的基金,由船方、货方、沿岸国以及基金共同分担费用。

(二)沿岸国应采取积极的措施

1、沿岸国应设定清楚的避难地,完善避难地必要的设备

各沿海国应列出指定避难地详细信息,以便海上遇难船舶在需援助时可以根据其实际情况选择合适避难地。

2、沿岸国应指定一个决策机构

由该机构负责制定详细的应急计划及应急程序,并和相关部门协作形成一个指挥链系统,在紧急特殊情况下发挥作用。

3、建立避难地的救援体系

现在国际上关于建立需援助船舶避难地主要有两种体系:一种是以英国等为代表的国家,它们认为沿岸国的每一个区域都可能成为避难地;另一种是丹麦、西班牙等的国家,它们认为应当明确指定了一些港口、海湾、锚地等作为需援助船舶避难地。[6]沿岸国可以考虑港口的综合情况,先指定一些港口作为海上遇难船舶避难地,然后再由点到线后连成片,最后形成任何区域都可以成为避难地的救援体系。

参考文献:

[1]《海洋法公约》,第194、195、198条。

[2] 司玉琢主编,《海商法大辞典》,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8 年,第863页。

[3] IMO Guidelines, supra note 2, para..1,p.19.

[4]丁承志:《遇难船避难地法律问题研究》,华东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会计学前沿问题论文范文8

关键词:管理科学 前沿

1.引言

什么是管理科学?成思危教授在“中国管理科学的学科结构及发展重点”主题综述报告中指出,管理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他用“3--3—3”原则概述了管理科学的学科结构,即“三个基础”、“三个层次”、“三个领域”。三个基础是数学、经济学和行为科学;三个层次是基础层次、职能层次和战略层次;三个领域是指管理理论与方法领域、工商管理领域和公共政策与战略管理领域[1]。也有学者认为,管理科学是一门应用科学,它是利用各种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形成的定量方法(数学模型等),来解决管理问题的领域之一,是研究工商企业和军事部门中决策问题的科学[2]。在这次管理科学前沿专题中,老师这样描述管理科学:管理科学是探索人类管理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是管理的知识,它包括管理的思想、理论、理念,以及管理者制订决策的科学的、富有逻辑的、合理的方法。它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融合。可以说:管理科学=管理的科学+管理的艺术=定量分析+定性分析。应该说,管理科学与管理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管理以管理科学为指导。而管理科学的研究又是从为管理实践服务出发,时刻面向和密切关注管理实践需要,从管理实践中提炼并检验出具有较强普适性的管理理论。管理科学对社会的的发展和进步有整体的推动作用,对我国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管理科学前沿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21世纪的管理面临着管理的变革,管理思想、管理模式、管理理念、组织机构和资本观和资源观方面都发生了变革,此时,管理科学有许多新的问题需要研究。一般认为,管理科学需要研究的两方面前沿问题是:管理科学的理论与方法和管理科学的应用。

对一个中国管理科学的研究者来说,对管理科学的研究就是一个“立地顶天”的工作。既要通过解决中国具体的管理问题来“立地”,在解决具体问题过程中发现、抽象管理科学问题,并科学有效解决它来“顶天”。

立地

立地主要指应用研究,其研究主题是问题框架,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理论、方法和技术,分析问题框架的结构,运用模型群技术建立必要的集成模型群;根据研究问题框架与模型框架的同构或同态性展开应用基础研究,用计算机进行模拟来实现具体应用,由实际效果或效率,展示其先进性和实用性,以此来验证应用研究的有效性,同时为形成新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做准备。

应用研究,离不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近年来软科学的兴起和发展,为管理科学的应用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技术支持。在大二下学期学习的管理建模优化和管理建模优化实验课程中,我第一次接触到了人工智能算法。不论是遗传算法、蚁群算法、粒子群算法、模拟退火算法、禁忌搜索算法或是神经网络,他们都模拟了自然过程,结合了人的智慧。利用智能算法,我们可以解决以前很多的NP难题,例如背包问题,旅行商问题(TSP)、车辆调度等等复杂问题。不仅如此,当我们在面对具体的复杂问题时,可以根据智能算法思想,结合具体问题编写程序代码,利用matlab软件来解决问题。智能算法,比常规算法效率高,结果更为精确。

管理科学的应用研究,不仅需要研究者有扎实的数学和计算机编程基础,还需要很强的抽象思维、推理逻辑和综合素质。对于我们本科生,目前学习的大多是管理科学的基础理论与方法,知识粗略地学习了一些优化理论与技术、决策与对策理论、风险分析理论和组织理论,而且我们学习的内容大多知识局限在书面,在实践应用方面欠缺还很多。

顶天

顶天指理论研究,也就是要针对具体的管理问题抽象管理科学问题。它的研究主题是建立必要合理的公里体系,运用已有和创造的知识和理论,定义管理科学的基本概念,根据已总结的原理与原则,建立管理概念模型、物理模型、数学模型;并通过有效的方法和技术对管理模型展开基础性研究,讨论模型的实际应用,实现模型分析的现实意义以及算法分析的可操作性;由对比分析类似模型方法展示其先进性、实用性来验证模型的有效性,形成新的理论、方法和技术。

复杂科学的发展对管理科学的发展提供更好的条件和机会。将复杂科学融入到管理科学的研究中,就是要求研究者以新的思维模式、新的观察问题的角度,来研究管理理论、关了思想和管理方法。这要求研究者除了要具备良好综合素质、抽象能力、推理能力外,还要具备创新能力。对于现阶段的我们,基础知识还不是很牢固,研究问题的方法掌握不够,创新能力更是欠缺。

3.结语

有学者经过研究分析发现,我国管理科学研究还是很薄弱,研究积累不够,研究普遍落后于国外的研究,基本上都处于借鉴和跟踪研究的地位[3]。这对管理科学的研究者来说既是挑战更是机遇,未来知识管理、知识经济和信息经济领域将成为管理科学研究的热点研究领域,相应的管理科学前沿也会在相关领域有更新的发展。

作为管理科学的本科生,意味着将来有可能成为管理科学的研究者。管理科学的前沿,正是我们需要重点关注和研究的问题。这不仅是为学术研究,更是为了更好的解决复杂问题,推动社会发展。我们不仅需要关注国内的研究现状,更应该紧追国外的研究步伐。

参考文献:

[1]成思危.中国管理科学的学科结构与发展重点选择[N].管理科学学报,2000-03-03(1):1-6.

[2]梅世强,齐二石,王雪青.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概念及其体系研究[J].工业工程,2006.

会计学前沿问题论文范文9

1指标数据和研究方法

1.1投入产出指标体系

借鉴国外学术期刊知识交流效率测评文献及国内学术期刊评价领域权威学者苏新宁(2006,2008)[18-19]、邱均平(2010)[20]的研究经验,选取投入指标包括:期刊载文量[2-5,7-15]、平均引文量[4-5,12-15]、基金论文比[3-4],期刊载文量反映学术期刊信息丰裕度和投入广度;篇均引文量衡量学术期刊科学交流程度和吸收外部信息能力,反映了学术期刊之间的交流密度。基金论文比衡量期刊载文学术质量。产出指标包括:总被引频次[5,7,11,15]、影响因子[3-4,9-10,12-15]、引用刊数[3-4,9-10,12-14]。总被引频次衡量学术期刊被使用和受重视的程度,影响因子衡量期刊学术影响力,引用刊数反映被评价期刊被引广度。鉴于随机前沿分析方法的单一产出特征,依据苏新宁(2006,2008)[19-20]、邱均平等(2010)[18]关于评价指标权重设置经验,本文将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引用刊数的权重系数分别设置为0.25、0.4、0.35,在归一化的基础上计算得到综合产出指数[20],相关指标数据来源《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

1.2测度方法

超越对数生产函数(Trans-Log)考虑了投入要素二次项及交叉项之间相互影响,因此,本文采用超越对数生产函数的随机前沿模型[21],如公式(1)、(2)所示:log(Yit=β0+β1ln(Pit)+β2ln(Rit)+β3ln(Fit)+0.5*β4ln(Pit)*ln(Pit)+0.5*β5ln(Rit)*ln(Rit)+0.5*β6ln(Fit)*ln(Fit)+β7ln(Pit)*ln(Rit)+β8ln(Pit)*ln(Fit)+β9ln(Rit)*ln(Fit)+vi-μi(1)Ei=exp(-μi)(2)Yit、Pit、Rit、Fit分别代表期刊i在第t年的总被引频次、期刊载文量、平均引文数、基金论文比,vi、μi分别代表随机误差、无效率。通过最大似然估计方法进行参数估计,利用参数γ=u2/(v2+u2)进行检验,γ的显著性程度来判断SFA方法的选取是否合理,γ的取值来反映随机前沿生产模型的设定形式是否理想。γ取值范围反映可控项管理因素与不可控项随机误差影响地位的变化,向1靠拢时说明管理因素逐步占主导影响地位,向0靠拢时说明随机误差逐步起主要作用。当γ=0时,表示不存在无效率项,此时无需使用SFA方法,直接使用最小二乘法进行参数估计[16]。Super-SBM模型由Tone[22]在2002年提出,该模型解决了多个为1的决策单元排序问题,也修正了未达到生产前沿面的决策单元松弛变量,可以避免角度和径向选择而引起的偏差。囿于篇幅,考虑到Super-SBM是较为成熟的模型,且SBM模型在学术期刊知识交流效率测度有见报道。因此,在此略去Super-SBM模型计算公式,具体计算步骤参照王惠(2017)[14]、储节旺(2015)[23]。

2知识交流效率测评

采用Frontier4.1软件,对超越对数生产函数的随机前沿模型进行参数估计,结果如表1所示。γ值为0.949,在1%水平下显著,表明复合误差主要来源于非效率项μ,采用随机前沿分析方法测算期刊知识交流效率是合适的。模型中除了平均引文数、基金论文比的二次项及载文量与基金论文比交叉项不显著外,其他变量均达到1%显著性水平。可见,超越对数生产函数的随机前沿模型设定较理想。Super-SBM方法采用DEA-SOLVER_Pro5.0软件进行计算结果,Super-SBM与SFA方法测算得到2009-2013年间30种重要期刊知识交流效率的平均值分别是0.501、0.450。Super-SBM方法计算得到的大部份期刊知识交流效率值大于SFA方法,A类期刊整体知识交流效率高于B类期刊。两种方法计算得到30种重要期刊知识交流效率均值均较低,仍存在很大提升空间。这表明稿件质量不高、经典文献或最新文献利用不足、基金论文偏好过度的现象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管理科学部指定重要学术期刊也普遍存在,对于这种现象建议学术期刊机构应采用匿名审稿,如知识交流效率排在首位的《会计研究》就采用了双向匿名审稿制度。参考文献作为学术期刊刊载论文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学术期刊机构在规定参考文献引证数量基本要求的同时,应要求作者对所投论文相关主题的权威论文引用率,期刊主办机构应建议外审专家在审稿时给出作者论文的参考文献部分中未引起重视的参考文献。为了促进学术期刊的被引率,学术期刊主办机构可以通过要求作者补充文章中的中文参考文献对应的英文格式,采用优先出版的方式将录用的论文以整刊定稿的方式进行数字出版,向读者提供免费开放获取功能来提升期刊学术传播的辐射力。学术期刊主办机构还可以向业界专家学者、作者或读者年度选题暨栏目建议征集通知,同时还可以向作者期刊年度重点关注领域,从而避免作者减少因选题不符而耽误的审稿等待时间,也有利于减轻期刊编辑工作量。依据两种不同方法所得期刊知识交流效率值的平均值,对30种重要期刊进行综合排序,结果如表2所示。可以看出,《会计研究》、《管理世界》、《中国农村经济》、《中国软科学》、《农业经济问题》排在前5名,其中《中国农村经济》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科学部指定重要期刊B类期刊。《管理学报》、《工业工程与管理》、《运筹与管理》、《系统管理学报》、《管理评论》排在后5名,除《工业工程与管理》杂志外,其余均为重要期刊A类。《工业工程与管理》系8种B类期刊中唯一未开通网上投稿功能的期刊,没有投稿网址对吸引优质稿源有不利影响。《系统管理学报》、《运筹与管理》、《管理评论》,笔者通过调研以上3本杂志发表过论文的作者及在经管之家论坛检索有关上述3种期刊帖子,发现导致知识交流效率较低的可能原因是审稿周期过长,尤其是外审环节,整个审稿长达9个月。《管理学报》基金论文比0.85左右,该杂志可能存在偏好基金论文,然而较高的基金论文并没有带来相应的学术影响(吴美琴,2017)[10]。A类重要期刊中《会计研究》、《管理世界》、《中国软科学》、《农业经济问题》、《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排序靠前,《预测》、《情报学报》、《运筹与管理》、《系统管理学报》、《管理评论》排序靠后。《情报学报》之所以知识交流效率较低,可能是受学科性质和未被《中国知网》收录的影响。《预测》系双月刊,样本期内载文量维持在85篇附近波动,基金论文比均超过0.83以上,较低的载文量难免会引起引用的不足。B类重要期刊中《中国农村经济》、《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系统工程》4种期刊排名较靠前,这4本杂志均为月刊,审稿周期一般为3个月,较短的审稿周期容易获得更多的作者关注。因此,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管理科学部应对重要期刊建立动态滚动考核机制,给办刊效果较好的机构奖励这种称号。为了进一步检验Super-SBM与SFA方法在期刊知识交流效率测算的适用性,本文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检验Su-per-SBM与SFA两种方法测算得到学术期刊知识交流效率值,发现两种方法测算结果的相关系数为0.901,通过1%显著水平检验,表明两种方法测算得到的期刊知识交流效率高度相关。采用配对样本的t检验,发现Super-SBM和SFA测算期刊知识交流效率值之间的配对差的均值为0.052,标准差为0.234,自由度为29,双尾显著性概率为0.237,表明不考虑时间效应的超越对数生产函数的随机前沿分析方法与Super-SBM方法测算结果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应用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对依据Super-SBM与SFA两种方法测算效率值大小得到的期刊排序结果,发现两种方法得到的期刊知识交流效率值的排序相关系数为0.894,在1%水平下显著,表明两种测算方法的排序结果具有显著的排序一致性。Super-SBM与SFA方法的效率排序结果与综合排序结果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82、0.931,具有高度相关,且均高于单纯采用一种方法的评价结果。因此,非参数形式Super-SBM与参数形式SFA方法,均可以用来测算学术期刊知识交流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