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技术创新投资分析

时间:2023-05-19 16:05:03

技术创新投资分析

第1篇

关键词:风险资本;投资管理;技术创新

中小企业或者是新建企业提供股权资本的投资行为中极具发展潜力的就是风险投资,其支持中小企业风险大,具有快速增长潜力,科技含量高的高新技术企业。构成风险投资的两个主要因素就是风险资本家和风险资本。连接企业和资本市场的桥梁是风险资本,通过对高技术产业的支持,可以增强新产品的开发和企业实现技术突破的能力,在创新和技术进步的过程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一、企业创新研发能力和投资后的管理之间的关系

企业技术创新的关键就在于研发能力,研发能力决定着在企业成长早期在未来市场上的发展潜力。解决企业在创建新业务时候的管理困惑和财务困惑,就是风险投资的对企业最重要的贡献。

《风险资本市场理论与实践》一书中指出,风险资本每增加100万美元,专利成功应用的数目就可以增加0.8项。这一结论主要是通过美国企业发展的相关数据,采用二阶最小二乘法回归法加以运算和证实的。这说明科技创新需要有风险资本市场的刺激作用。投资后管理的开展才是风险资本进入企业真正发挥作用的开始,这主要表现在第一,与社会各界有着广泛联系的资本家通常会依靠其自身所拥有的关系和人脉资源,将一些重要的战略合作伙伴如研发中心和高校等引人风险企业之中。第二,企业信息的提供可以参考风险资本家所掌握的业内市场的动态,这样就有助于企业在尽量短的时间内做出反应。提高企业自身的研发能力也是企业或许持续的资金支持的重要手段,这也是企业保持良好的经济效益,提高其持续创新能力和获得风险资本家信任的重要保证。风险资本家在对企业的持续创新能力有信心的基础上才会对企业有后续的资金支持。

二、企业创新管理能力和风险投资之间的关系

在企业获得了相关的风险资本以后,风险资本家为了获得资本的增值,就会对企业的发展和运作情况有密切的关注。获得报酬的同时提升业务是风险资本家的主要目的,回报的提高主要依靠的就是业务的提升。创业家可以在风险资本家对公司进行深度的考察以后获得风险资本家的帮助、指导或者是增值服务。这就为企业价值和绩效的增加,同时为企业自身的创新管理能力,保证后续的发展的提升提供了有力地支撑。风险资本家会为企业提供咨询服务和建议,同时还会为创业家或者企业帮助介绍潜在的供应商和客户筹集资金、招聘人力资源管理和金融专家、审议战略计划、引见法律和公共关系事务专家。风险资本家还可以在企业上市以后作为企业的董事或者股东对企业继续进行管理和监督支持,从而保证企业更好地融资,维持稳定的股价。同时其还可以为企业的发展对相关的规章制度进行制定,自己的管理组织结构的建立,还可以配备适合自己的人员等,这就有利于对企业的管理能力的逐步提升。

为了保证企业目标的实现,对管理者的道德风险进行规避,风险投资家在企业出现有管理者肆意妄为的情况下可以对其进行降职或者是解雇的处理方法来对其进行约束,这是风险投资家一定的监管权的体现。相关的研究表明,企业家会在公司业绩改进的情况获得一些控制权。但是如果公司的经营不佳的话,全部控制权将会由风险资本家获得。如果企业经营非常好的话,风险资本家就只拥有剩余索取权,而企业家拥有倾诉安全和大部分控制权。在这个过程之中,风险企业家对企业经营逐步控制,保证企业能够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三、企业创新市场能力和风险投资之间的关系

企业将新产品推向市场才能够实现技术成果的转化,在此期间,风险企业的市场战略的选择就会对产品最终的转化效果产生直接的影响。企业在进行市场扩张和市场开拓的过程中除了可以采用风险资本来满足其资金的需要以外,风险资本家对企业的监督和其丰富的行业经验对企业的营销能力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

利用自身所建立的关系网为风险企业募集资金和选用合适人员,这是风险资本家的增值服务,同时还为风险企业寻找销售商和供应商,以满足企业的销售,生产,和售后服务的需要。销售商、供应商等会因为风险投资家的在该专业领域里的丰富经验从而愿意与风险企业进行合作。风险企业要活的市场的主导权就需要更加专注于创新活动,不断地在市场上推出新产品。风险资本家在此项工作中主要充当的就是风险企业家的导师的角色,企业发展战略的设计,执行经理的选择,供销网络的加强,销售渠道的扩展都需要有风险资本家的帮助。

董事会是风险投资进行风险企业监控的重要手段,这在一定的程度上也是帮助企业做出正确地选择。风险投资公司在企业董事会的代表会在企业的主要管理层发生变动时增多,但是在其他的情况下,企业的日常事务风险资本家不应过多地干预,企业家的精神的管理人员直接关系到风险投资的成败,基金公司不能硬性指挥,只能对其提供适当地激励。

风险资本是大批创新企业成功的重要条件,科技创新力度的提高,对开发研究投资的增加,提高技术因素在经济发展中的贡献率,这些都需要有风险资本的支撑。风险投资业的发展对投资资源的扩充,风险投资人才的培养和企业创新能力的提高有着重要作用,同时还有助于国家创新战略的实现。

四、结束语

本文主要是从企业创新研发能力和投资后的管理之间的关系,企业创新管理能力和风险投资之间的关系,企业创新市场能力和风险投资之间的关系这三个方面来进行相关的阐述的。

参考文献:

[1]风险投资后管理概念辨析及分类模式研究 - 现代管理科学 - 2011(6) .

第2篇

关键词:创业投资 自主创新 促进作用 专利

自主创新是推动经济持续增长的内在动力。自主创新以及创新型国家的建立离不开高度发达的资本市场。扶持创新是资本市场本身具备的功能。创业投资作为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相结合的投资机制与自主创新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对创业投资与自主创新的关系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三十年来国内外的许多学者从理论和实证的角度分析了创业投资与自主创新的关系。

一、创业投资与自主创新关系的理论研究

(一)国外创业投资与自主创新关系的理论研究

Richard L.Florida &Martin Kenney(1988)指出创业资本投资的地域与高新技术产业的分布有密切关系。Tykvova(2000)认为,创业投资由于适应企业自主创新的特点而成为了企业自主创新融资中的主要资金渠道。Ueda(2003)指出创业投资对自主创新的作用主要表现在提供资金支持以及管理经验。John Callahan(2003)通过创业资本的融资过程分析了创业资本对自主创新的作用,并指出了不同主体所起的作用。Keuschning(2004)和Gebhardt(2006)的指出初创企业由于成立时间短、不确定性、信息不对称等使得传统的金融机构投资初创企业的收益低于投资成本而放弃对初创企业的资金支持。创业投资却能通过融资总量的控制以及分阶段融资等手段来规避风险,实现投资收益。此外,创业投资者有着丰富的管理、技术经验,能够实现创业的成功以及创新的效率。Hirukawa(2005)论述了创业投资与企业自出创新有着互利关系。创业投资需要高新技术产业自主创新带来高回报,而高新技术产业自主创新需要创业投资的资金支持。Barbara Weber(2007)提出创业资本与创新之间的“关系适应”概念,指出创业资本意味着技术的快速创新,并由此可以带来潜在的高回报。Paul Gompers(2007)认为由于创业投资具有专业性强的特点,满足创业投资的公司往往聚集在某些区域.从而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二)国内创业投资与自主创新关系的理论研究

刘松先、李艳波(2000)通过对创业投资运作机制的研究分析,论证了创业投资在中小型科技企业的技术自主创新融资问题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与作用。吕炜(2002)认为,创业投资通过与高新技术企业共同组建基于契约的合作企业,打破原有的组织结构无法为技术自主创新提供有效支持的障碍,提高了高新技术企业技术自主创新的能力,促进技术自主创新成果的产业化,也为创业投资资金找到了一个有效的投资渠道。彭卫民、任啸(2002)研究认为创投资本的介入对技术自主创新有着促进作用,并对创投资本应该何时、如何介入技术自主创新做了分析。陶永勇、熊波(2004)认为由于中小企业技术自主创新存在高风险性,导致中小企业的成长需要创业投资的支持。朱光荣、吴子稳(2007)的研究表明,创业投资在为企业提供资金支持的同时,提供管理服务。

二、创业投资与自主创新关系的实证研究

(一)国外创业投资与自主创新关系的实证研究

Jeffry A.Timmons(1986)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创业投资者很早就参与培育新的创新和技术并担任创新企业建设性的角色。Kortum& Lerner (2000)以美国1965年至1992年间二十个产业为样本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创业投资投入对专利产出的效率大约是R&D投入效率的3.1倍。另外通过对比创业投资参与的企业与无创业投资参与的企业,发现创业投资参与的企业专利申请量更多。Tykova(2000)用德国1991―1997年的58个样本进行分析,发现创业投资额增加一倍,全社会专利申请量增长12%,创业投资支持的企业数量增加一倍,全社会专利申请量增长21%。Catheine(2003)通过经验数据验证了获得创业投资支持的企业在技术自主创新上的成效要显著性高于没有获得创业投资支持的企业。Ueda & Hirukawa(2006)则将Kortum& Lerner (2000)的研究年限从1992年扩展至2001年,得出的结论相同,而且促进作用更明显。Mullica(2006)对美国1981年到1997之间的179个区域数据加以研究,结果表明创业投资对专利申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这些研究都表明了创业投资对自主创新的促进作用显著。Hasan & Wang(2006)通过对美国劳动市场区域在1993年到1999年之间394个区域数据进行了面板分析的结果显示创业投资对技术自主创新和经济增长都存在促进作用。Chemmanur,Krishnan&Nandy(2008)利用普查数据研究表明有创业投资支持的企业相比其他没有创业投资支持的企业在最初的创业投资进入时具有更高的全要素生产率,并保持一个更高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

(二)国内创业投资与自主创新关系的实证研究

等(2009)通过建立经济计量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表明创业投资与企业技术专利申请的数量及其企业技术专利的应用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丁文丽(2004)通过数理分析与计量经济学的分析方法研究表明创业投资对企业技术自主创新具有显著性的正向影响。程昆(2006)利用经验证据分析发现创业投资能够正向地促进我国企业的技术自主创新行为的发生。程昆、刘仁和、刘英(2006)利用我国1994年到2003年之间的专利申请量、创业投资额以及研究与开发经费等数据,论证了创业投资对我国的技术自主创新有促进作用,但与欧美等发达国家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万坤扬和袁利金(2008)证明了创业投资数据与技术创新专利数据之间存在很好的协整关系。

三、文献简评

通过以上理论综述,国内外学者主要从三个方面论述了创业投资对自主创新的作用。一是传统的融资方式在解决企业资金短缺方面存在困难,而创业投资由于其自身的一些特性正好与企业自主创新过程的一些特点相匹配,可以较好地解决创新过程的融资难问题,从而达到促进企业技术自主创新的目的。二是创业投资除了给企业提供资金支持,还能给企业提供有效的增值服务。如管理经验,技术经验等,从而促进企业的自主创新。三是创业投资通过与企业合作的契约方式,可以克服传统组织形式的缺点,为自主创新提供有效支持。从现有的理论研究来看,目前有关微观层面的研究较多,宏观层面的文献相对较少。对于创业投资与自主创新关系的研究时间较短,众多问题仍处于摸索阶段。国内外对于创业投资如何实现对自主创新的推动作用少有论述。到目前为止,仍然没有形成一套成熟、统一的理论体系,没有得出创业投资与自主创新的一般规律。

通过以上实证综述,国内外学者对于创业投资与自主创新的关系研究主要集中在投入产出关系论证。大多数学者通过创业资本投入对专利产出的作用方面研究两者的关系。并通过创业资本投入与R&D投入对比,创业投资支持企业与非创业投资支持企业之间的产出对比得出结论:创业投资对企业的专利申请有正向作用,从而与自主创新有正向关系。另外有学者通过实证得出结论:创业投资对全要素生产率有着正向影响,从而对自主创新有正向作用。实证分析的方法主要涉及经济计量模型,协整分析,面板分析等。从现有的实证研究来看,目前

在度量自主创新的指标选择上,过于单一,主要以专利申请量作为指标,使结论的证明力不足。由于研究者在分析数据时,使用自己的独特研究方法,导致研究资料的可比性较差。因此需要进一步的对数据的选取、度量的口径、模型的设计以及估计方法进行规范,以便用共同的框架对不同国家的创业投资与自主创新关系进行比较,使研究结果具有可靠性。

参考文献:

[1]Richard L.Florida,Martin Kenney,1998,"Venture Capital,High Technology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Regional Studies,Vol.22.1,pp.33-48

[2]Tykvova T.,2000,"Venture Capital in Germany and its impact on innovation",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Network Working Paper, presented at the 2000 EFMA Conference, Athens

[3]Ueda M.and M.Hirukawa,2003,"Venture Capital and Productivity", unpublished working paper,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USA

[4]Keuschnigg,Christian,2004,”Venture Capital Backed Growth”.,Journal of Economic Growth,9(2), pp239-261

[5]Gebhardt,G.2006,"A Soft Budget Constraint Explanation for the Venture Capital Cycle".Working Paper,University of Munich.

[6]Barbara Weber,Christiana Weber,2007"Corporate venture capital as a means of radical innovation:relational fit,social capital,and knowledge transfer".Journal of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Management,1(24):11-35

[7]Paul Gompers.Venture Capita1.Handbook of Empirical Corporate Finance[M].2007:48 1-509

[8]Jeffry A.Timmons,William D.Bygrave,1986,"Venture capital′s role in financing innovation for economic growth".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1):l61―176

[9]Kortum and Lerner,2000,"Assessing the Contribution of Venture Capital to Innovation"

Rand Journal of Economics, (4):674一692

[10]Ueda M.and M.Hirukawa,2006,"Venture Captical and Industrial Innovation.unpublished working paper",University of Wisconsin,USA

[11]Hasan Iftekhar,and Wang,Haizhi,2006,"The Role of Venture Capital on Innovation,New Business Formation,and Economic Growth.FMA Annual Meeting

[12]Chemmanur,T.,K.Krishnan&D.Nandy,2008, "How does Venture Capital Financing Improve Efficiency in Private Firms?A Look Beneath the Surface".WorkingPaper BostonCollege

[13]刘松先,李艳波.风险投资与中小科技企业的技术创新[J].淮海工学院学报

2000(3):71-74

[14]吕炜.论风险投资机制的技术创新原理[J].经济研究,2002(2):48-56

[15]彭卫民,任啸.风险资本投入对技术创新的作用与相关运作分析[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02(12):77-81

[16]陶永勇,熊波.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与风险投资研究[J].业技术经济2004(4):70-?4

[17]朱光荣,吴子稳.风险投资在促进创新型中小企业成长中的作用[J].乡镇经济,2007(08):42-45

[18],许小松.风险资本市场及其运作机制研究[J].证券市场导报,1999(06):4-16

[19]丁文丽.基于最优规划模型的风险投资与技术创新的关系的时间序列分析[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1):52-54

[20]程昆,刘仁和,刘英.风险投资对我国技术创新的作用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06(10):17-22

第3篇

关键词:装备制造业 技术创新效率 评价研究

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1-230-02

装备制造业能为各行各业提供技术装备,关联程度高、吸纳就业能力强,可以体现一个地区的工业化水平。近几年山西省装备制造业发展速度非常快,但是山西省装备制造业的技术创新水平一直都不是很理想,并且各行业的技术创新水平和效率差异非常明显。

根据2009年5月31日山西省人民政府印发的文件―《山西省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通知》,我们可以看出山西省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很快,规模也在不断的扩大,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也发现了不少的问题。与先进的省份相比,山西省装备制造业产业总量小,产业集中度低,附加值不高,缺乏带动性强的拳头产品,新型装备制造业发展较慢,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能力不强。目前山西省装备制造业受金融危机影响,市场需求萎缩,企业经营困难。本文对山西省装备制造业的创新效率进行评价研究,分析山西省装备制造业各行业的技术创新效率情况。

一、评价方法的选择

目前,国内外大多采用比率分析法、回归分析法、多目标衡量分析法及边界分析法对效率进行定量测度。

比率分析法:是指以单一的投入比上单一的产出,以此作为效率值。这种方法使用方便,计算方法简单,但是只适合适用于单一投入和单一产出的行业,易忽略其余因素的贡献,但是并不能反映出整体的效率情况。

回归分析法:假设自变量与因变量有函数关系,在掌握大量数据的基础上,应用数理统计的方法,找出因果回归关系。这个方法比比率分析法更严谨客观,但是还是无法同时处理多投入与多产出,比较适用于单一产出与多投入的分析。

多目标衡量分析法:使用这种分析方法首先要确定受评者的投入和产出是有多因素组成,将评定形式设定为多重属性或多重目标,以此来衡量多投入多产出的效率,该方法较能符合评估的实际需要。但是指标的权重不易客观设定,容易产生主观的偏差。

边界分析法:是以受评单位相对最少投入或最大产出之水准作为生产边界,在边界上的生产点即为有效率,任一生产点与生产边界之差距即为无效率部分,以此来衡量受评单位的相对效率,并可作为改进方向。后来学界又发展出许多生产边界的估算方法,大致可分为参数估计法与非参数估计法,其中应用最广泛的是数据包络分析法。

数据包络分析法:是借助数学规划的原理,运用事后资料来评估组织的效率。这种方法适用于处理多投入多产出的组织效率评估;不必考虑指标的量化,不需事先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增强评价结果的客观性,简化问题;评价结果是一综合指标,便于组织间效率的比较。各个决策单元分别从最有利于自己的角度求权重,从而使每个决策单元的特性缺乏可比性。

本文在吸收已有评价方法优点的基础上,参照文献的评价方法对山西省装备制造业7个子行业的技术效率进行测度和实证分析。具体的模型会在第三部分详细的介绍。

二、指标的选择

为了定量测度研究山西装备制造业的技术创新效率,本文采用了技术创新投入指标和技术创新产出指标来进行分析。技术创新投入是指系统运行所需要的各种科技资源和生产要素,包括人员、经费、设备等有形的要素以及知识、信息、管理、环境等无形的要素。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取性,我们这里仅对有形投入部分加以测度,具体指标有四个:技术开发人员数(X1)、技术开发经费支出(X2)、开发新产品用款(X3)及设备购置费(X4)。技术创新产出显示了行业或组织技术创新资源投入所产生的效益,它包括在技术创新过程中的直接创新收益和将研发的新技术、新产品投入生产后所取得的经济效益。本文选取了五个产出指标分别为新产品产值(Y1)、新产品销售收入(Y2)、新产品出口(Y3)、专利申请数(Y4)及发明专利(Y5)。

由于数据的缺失,我们选取2004年到2008年数据的平均值作为原始数据,而数据是从《山西省统计年鉴2009》《山西省统计年鉴2008》《山西省统计年鉴2007》《山西省统计年鉴2006》《山西省统计年鉴2005》上获取的。年鉴中有装备制造业的7个子行业5年的技术创新投入和产出指标的数据值,以大中型工业企业为数据统计口径。平均数据统计如表1所示。

三、评价模型及实证结果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依据指标体系法建立山西省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效率分析评价模型,以山西省装备制造业系统技术创新资源作为投入,创新效果作为产出,应用所选取的指标建立适当的模型进行投入产出的综合比较,进而分析山西省装备制造业最终的技术创新效率和资源配置的合理性。山西省装备制造业技术效率模型为:

其中Ei为第i个行业的技术创新效率值;Ci为第i个行业的技术创新产出指标综合测度值,Cij为第i个行业第j个产出指标值,λj为第j个产出指标的权重;Ti为第i个行业的技术创新投入指标综合测度值,Tij为第i个行业第j个投入指标值,θj为第i个投入指标的权重。Ei越大,表明该行业技术创新效率越高,据此可以比较各行业技术创新效率的差异。

根据SPSS13.0软件的分析得知,投入指标和产出指标都只有一个公因子,其贡献率分别为95.698%和93.009%,并通过了KMO检验。由于只有一个公因子,只需要将因子负荷矩阵中各指标的负荷系数除以系数之和,便得到各自的权重,各指标在公因子上的负荷及其权重见表2。

在表1的基础之上,以spss13.0计算出的标准化数据为基础,根据效率评价模型的公式,可计算出山西省装备制造业各个行业的技术创新效率值及其排名情况,见表3所示。

然后我们根据上面得到的结论对山西省装备制造业的技术创新效率进行评价。可以看出,山西省装备制造业各行业技术创新效率排名依次是通用设备制造业,金属制品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山西省装备制造业的技术创新效率差别大,而且效率值较低。

技术创新效率排名第一的是通用设备制造业。该行业的技术水平属中等,它的研发生产需要的综合配套能力很强,而且它的产业成熟度高,因而该行业的技术创新投入和技术创新产出的综合测度值排名都很靠前。由于该行业所生产的都是一些通用的设备,市场需求量大,市场实现度高,因而技术创新效率相对与其它的行业来说高很多。

金属制品业技术创新效率排名第二,该行业的技术创新投入和产出的综合排名都是第七,而技术创新效率排名为第二。因为该行业是传统的机械加工制造业,技术创新投入低,产品的创新程度低,这点从前面表1原始数据就可以看出。而该行业的产品成熟度高,开发周期短,创新成本低,较易打开市场,因而技术创新效率就比较高。

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技术创新效率排名第三。该行业是装备制造业的一个小行业,其中中小企业占的比例大,资金实力等不够雄厚,创新资源的投入就低。同时由于创新风险很大,中小企业的创新意愿就降低,所以该行业的技术创新投入和产出的综合排名分别为第五和第六名。不过中小企业的执行力一般都很强,所以该行业的技术创新效率相对的比较高。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的技术创新效率排名第四。该行业属于技术密集型的行业,技术密集型的行业科技人员所占比重较大,产品技术性能复杂,更新换代迅速。而根据表1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出,相对与其余的行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创新资源的投入还没有其余的传统行业的高,而且由于企业接受市场变化的能力不强,技术创新效率并不高。

专用设备制造业的技术创新效率排名第五。从表3中我们可以看出在所有的行业中,该行业的技术创新投入和技术创新产出都是最高的,但是由于技术创新转化能力的原因,该行业的技术创新效率并不是很高,不过该行业发展前景比较的好,对以后山西装备制造业的转型和发展有很大的贡献。

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的技术创新效率排名第六。该行业是高技术行业,高技术行业知识和技术密集,科技人员的比重大,资源、能量消耗少,更新换代快,附加值高,研究开发的投资大。而由于受到环境、经济、工业基础及文化等方面因素的影响,该行业的技术创新效率排名比较的靠后,说明山西省装备制造业对该行业没有足够的重视。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的技术创新效率排名第七。由表3可以看出,该行业的技术创新投入和技术创新产出都占第二位,但是技术创新效率却排名垫底,究其原因该行业以大中型企业为主,尤其是国有企业占的比重比较高,该行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较弱,且受制于该行业的所有制结构,在技术创新方面不占优势。

四、建议

从上面的分析结果来看,山西省装备制造业各行业的技术创新效率差异比较大,而且创新成果也不是很理想。基于此,提出以下建议:

1.积极响应国家以及山西省政府的号召,根据山西省政府印发的《山西省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通知》的建议,建设五大国家示范基地、培育五大新型装备基地及发展四大产业制造集群、设立专项扶持资金、支持重点项目建设、大力支持自主创新、强化培养引进人才及培养创新的发展环境,加快山西省装备制造业的创新步伐,提高技术创新效率。

2.营造积极的技术创新环境。由于受到山西经济、环境、文化等方面的因素的影响,山西省装备制造业很多高技术行业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技术创新效率相对的低下,要针对不同的行业特点选择正确的技术创新战略,营造积极的技术创新环境,大力发展山西省的装备制造业。

3.加强企业间的产学研合作,共享创新资源。由上面的分析我们得知,山西省装备制造业中的有些行业因为受到规模等因素的影响,技术创新效率受到很大的影响;而有些行业因为是传统的机械制造业,因所有制结的构影响,技术创新效率受到限制。小企业规模小,资金实力不够雄厚,但是小企业灵活,企业的执行力比较的强;大企业创新资源雄厚,但是受到大企业尤其是一些国有大中型的企业,受到所有制结构的影响,技术创新受到影响。因而要加强企业间的产学研合作,共享企业之间的创新资源,形成创新网络,合理配置创新资源,共担研发的风险,提高行业的技术创新效率。

参考文献:

1.山西省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通知[OL].百度文库,.2009.5

2.孙陈.我国装备制造业行业技术创新能力与技术创新效率评价研究[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07

3.丁春丽.青海省装备制造业系统技术创新效率测度研究[J].理论探讨,2010(3)

4.王章豹,孙陈.我国装备制造业行业技术创新效率测度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07(8)

5.张浩.动态环境下企业技术创新效率及其影响机制研究―兼论中国工业企业技术创新的效率差异[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06

第4篇

高新技术产业是以高新技术为基础的高新技术企业的集合。高新技术企业是从事各类高新技术产品的生产、销售、科研、开发和售后服务的企业,具有高技术、高人才密集、高创新能力和对自然资源依附性小等优势。在我国,高新技术企业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出现。在短短的20多年的时间里,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势头相当迅猛。1996年,全国高新技术企业仅仅只有12547家,截至2013年底,高新技术企业已经发展到了54683家,增长率335.8%;总收入从4029.6亿元增长到了193837.4亿元,增长了将近50倍;上缴税费从222.0亿元增加到了8277.4亿元,增长了36倍。高新技术企业在推动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以及参与国际竞争的过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科技孵化器是20世纪50年代末出现的一种新型的社会组织。我国的科技企业孵化器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也已初具规模。到2013年底,我国已建立科技企业孵化器1468家,总面积53792880平方米,孵化企业总数90960家,在孵企业总数77677家,孵化器总收入29234873千元,孵化基金总额18245079千元,创业导师9262人,在孵企业累计获得风险投资43621580千元。2013年1月24日,科技部组织编制了《国家科技企业孵化器“十二五”发展规划》。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理解孵化器与高新技术产业的依存关系,从而联系实际,提高地区高新技术产业的竞争力,逐渐成为对地方高新技术产业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本文对2013年全国36个省市自治区的高新技术产业主要效益指标数据和科技孵化器效率指标数据采用典型相关性分析法,从实证分析的角度研究两者的关系。

二、文献综述

研究高新技术产业效益的影响因素的文献很多,一般会选择从产业内部,或产业外部的视角进行分析因素。从产业内部视角来看,吕超通过实证分析方法从企业内部自主创新的五大类、18个因素评价指标来对科研投入与企业资助创新能力关系进行研究评价,结果显示高新技术产业科研投入与自主创新能力呈显著正相关。王梦颖,李欢分析高新技术企业的特点与优势,以及影响投资风险的因素,然后建立风险模型将其量化,分析收益与投资风险的关系,从而得出高新技术企业可以通过风险转移来规避投资风险,获得更大的收益的结论。从产业外部来看,蒋漱清检验了政府补贴对高新技术产业研发支出所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财政补贴对企业研发支出呈显著正相关。杨萍,石德金,林秋花在明确纳税筹划的必要性后,认为高新技术企业的税收筹划对提高企业利润和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姜霞以武汉东湖高新区为例,从政府支持、孵化器建设、产业链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构建、学习创新、集群合作和创新文化建设七个方面阐述了武汉市促进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持续发展的政策亮点,提到要充分利用各种优势,加快科技孵化器的建设步伐,提高科技孵化器的运行效率。在以上研究文献中,有学者提到可通过加快提高科技孵化器的运行效率来促进当地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但是没有深入研究如何提高科技孵化器的运行效率更有利于推进当地高新产业的发展。因此本文创新的选择科技孵化器的运行效率这个角度,运用典型相关分析方法研究高新技术产业效益与科技孵化器效率的相关性。

三、指标选择和数据描述

“考虑到孵化器运营过程的好坏难以直接衡量,可以从孵化器直接孵化产品这一结果的视角来简单反映孵化器的产出,”具体涉及孵化能力这一方面。基于指标的可获得性,我们选取以下指标来表示科技孵化器效率和高新技术产业效益。如表1。本文的数据来自2014年《中国火炬统计年鉴》。根据我国36个省市自治区高新技术产业和科技孵化器2013年的统计数据,做描述性分析见表2。

四、高新技术产业效益与科技孵化器效率的典型相关性分析

1、典型相关分析的统计思想

典型相关分析是1936年Hotelling首先提出来的,用于研究一组随机变量与另一组随机变量间的相关关系。可以简化为研究前面两对典型变量,典型相关系数分别为CR1=0.991、CR2=0.984。

2、构建典型模型

根据表4可以得到典型相关模型表5从代表高新技术产业效益的第一典型变量U1的典型相关模型可以看出,U1与高新技术企业总数(Y1)、年末从业人员(Y2)、总收入(Y3)、净利润(Y5)、上缴税费(Y6)、年末资产(Y8)、年末负债(Y9)的相关性比较大,表现高新技术产业的产业集群、经济发展和财务绩效,说明U1主要代表高新技术产业的经营绩效。第一典型变量V1与孵化基金总额(X4)和在孵企业累计获得风险投资额(X5)呈高度相关,表现科技孵化器的财力投入,说明V1主要代表科技孵化器的投融资额度。第二典型变量U2与总产值(Y4)和出口创汇(Y7)的相关性比较大,表现高新技术产业的经济发展,所以U2主要代表高新技术产业的生产绩效。第二典型变量V2与创业导师人数(X1)、孵化器数量(X2)、总面积(X3)、企业总数(X6)、在孵企业数(X7)呈高度相关,表现科技孵化器的人力投入、物力投入和孵化能力,说明V2一定程度上代表科技孵化器的孵化规模。

3、模型检验

表6即为典型冗余分析的结果,可见来自高新技术产业指标的第一典型变量U1可以解释高新技术产业变量组51.2%的组内方差,第二典型变量U2可以解释高新技术产业变量组21.9%的组内方差,共解释变量组73.1%的组内方差。来自科技孵化器的第一典型变量V1可以解释自己变量组55.8%的组内方差,第二典型变量V2可以解释自己变量组39.7%的组内方差,共解释变量组95.5%的组内方差,解释力度都比较大。因此这个典型相关模型的效果比较理想。

4、结果分析

通过对高新技术产业效益与科技孵化器运行效率的典型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两者之间显著正相关,即科技孵化器运行效率的提升能促进高新技术产业效益的提高。其中科技孵化器的投融资额度越大,高新技术产业的经营绩效越大。同时科技孵化器的孵化规模的扩大有利于高新技术产业收获更大的生产绩效。其中科技孵化器的投融资额度对高新技术产业经营绩效的影响大于孵化规模对生产绩效的影响。因此政府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应优先考虑加大科技孵化器的投融资力度,而不是一味地扩大孵化器的孵化规模来助力当地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五、相关对策与建议

第5篇

论文关键词:区域;创新能力;匹配;专利

1引言

今天,技术创新越来越成为研究的焦点。无论是宏观层面的国家,中观层面的区域,还是微观层面的企业,学者们都涉足其中,并企图找出快速提高其技术创新能力的灵丹妙药。国家创新系统…、区域创新网络、内生增长理论以及竞争优势等相关文献的研究带给了我们许多启示。

但是,无论是国家层面,区域层面,还是企业层面,都呈现出了技术创新能力参差不齐的特征。从区域角度看,即使是地处同一国家,不同区域也表现出了不同的技术创新能力。就中国而言,区域发展差距已成为一个“顽疾”,而这种差距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技术创新能力上的差异。许多学者已深刻认识到了中国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相距甚大的现实,也提出了一些政策上的建议。但是,他们的观点更多地局限于增加技术资源的投入,培养人才,构建区域创新网络等。

我们希望走出这些研究的窠臼,从一个新的视角来审视中国的区域技术创新政策。本文首先分析了中国区域技术创新能力差异的现状,发现技术创新能力相对薄弱的地区恰恰也是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接着,针对一些流行观点,提出区域技术创新能力应与创新资源相匹配,并对其进行了实证检验。最后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2中国区域技术创新现状分析

中国区域技术创新能力存在巨大差异的现实已经为大家所观察到,并且被广泛讨论。与别的研究一样,我们首先将分析中国区域技术创新的现状。

用专利申请量作为技术创新能力的衡量指标在文献中是一种惯常的做法,在Guan(2005)的文章中对此作了较为详尽的解释。因此,在本文中,我们将用专利申请量作为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的替代指标(注:本文中的实证检验模型也是将专利申请受理量作为创新产出指标)。将2001—20(I6年累计6年间的专利申请受理量进行加总排序,并与6年间的人均GDP加总量进行对比。

仔细观察,不难发现,技术创新能力相对较弱的区域也恰恰是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区域。以专利申请受理量30000项为界,可将我国31个区域分为前15个区域和后16个区域,前者我们将其称为高创新能力区域,后者称为低创新能力区域;以人均GDP57000元为界,同样将31个区域分为前l5个区域和后l6个区域,前者称为相对发达区域,后者称为相对后进区域。我们能够看到,位列高创新能力区域的15个中,只有河南、湖南、四川三省未排在相对发达区域的序列中,由此可见两者的高度一致。同时可以看到,区域之间的差距极其明显,6年专利申请受理量最高的为广东,达320441项,而最低的为,只有区区315项,前者是后者的1000多倍。差距之大令人咂舌!

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的形成可由众多因素解释,其中,创新资源的投入至关重要。在这里,我们从传统的角度,对*经费和*人员两种资源进行分析。同理,对2001—2006年进行累加排序以发现上述特征:创新资源投入较少的区域也是经济发展水平较为落后的区域。在创新资源投入上,区域之间的差距依然明显,以*经费为例,6年加总额最高的为北京,达1779.38亿元,最低的依然是,仅为2.19亿元,前者是后者的800多倍。

3匹配的提出及实证检验

上述对中国区域技术创新现状的分析结论并不是什么新发现,许多研究者都对此做过分析。如果从投入决定产出的角度看,上述分析的结论很容易给我们这样一个错觉,那就是,应该增加对相对后进区域的创新资源投入。真的应该如此吗?毫无疑问,增加对相对后进区域的投入,肯定会带来相应的产出,也就是说,这些区域的技术创新能力落后的面貌将会得到改善。但我们认为,从中国整体技术创新能力提高的全局看,这种政策倾向并不十分恰当。经济学理论告诉我们,资源是有限的,应该尽量地使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创新资源同样如此。

到底该如何分配有限的创新资源呢?我们认为,应该从这个角度考虑:那就是使有限的创新资源产生最大的效益。由于发展历史、地理位置、自然资源、人力资源、政府政策、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原因,不同区域利用创新资源的能力有较大区别。因此,我们将从匹配的视角来研究这个问题。我们认为,要使有限的创新资源产生最大的效益,那么,必须使创新资源投入与不同区域利用这些资源的能力相匹配。

一般而言,我们所称的创新资源主要指研发人员和研发经费,它们对于技术创新产出的影响不言而喻。与此同时,我们还将考虑政府干预因素在区域技术创新中的作用。根据一般文献的思想,由于技术创新具有一定的外部性及公共品性质,因此需要政府的干预;但是,许多的研究也指出,政府的过度干预会造成对私人部门开展技术创新的“挤出效应”和“替代效应”。基于中国的现实,我们难以否认政府干预在技术创新中的重要作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趋势就是削弱政府干预经济的力度,但因技术创新所具有的外部性及公共品性质,单纯地减少政府在技术创新领域的干预未必就是一个恰当的选择,尤其是中国目前的这种状况,技术创新能力薄弱,产品竞争力主要体现在价格的低廉上,各项生产成本又趋于上升。中国迫不及待地想改变这种状况因此,促进技术创新就成为了中国政府的一项基本政策。中国如今在技术创新领域能够取得一定成就,政府干预至关重要。因此,我们不能轻易否定政府在技术创新领域发挥的作用。但正如上面所说的,政府干预是一柄“双刃剑”,干预的界限就难以确定。再考虑到中国幅员辽阔,不同区域的开放程度有一定区别,政府在不同区域的经济社会中所发挥的作用也有一定差异,那么,我们就要考虑一个问题,在技术创新领域,政府是否应该在全国范围内统一干预的力度呢?

从某种角度说,我们也可以将政府干预理解为技术创新的一种资源投入。由此,结合匹配的思想,我们认为,要想在全国范围内提高创新资源的利用效率,就必须在区域间综合权衡,进行最佳的匹配。基于这种思想,我们将通过实证分析来说明对不同区域创新资源投入的绩效。

我们的目标在于促进区域间的创新资源得到更优化的配置,这样,就必须清楚不同区域利用不同创新资源能力的区别。为此,我们将进行实证检验。

进行此类研究,一般会构造一个与生产函数类似的创新产出函数。因此,借助于柯布一道格拉斯函数:

其中,因变量Patent为各区域的专利申请受理量,作为各区域创新资源投入产出的替代指标。*per和*exp分别为各区域*人员数和*经费额。第三个变量Goo为地方财政科技拨款占科技经费支出的比重。为回归系数,为误差项。

由(3)式可看到,除了一般研究采用的*人员数和*经费额两种资源外,我们还增加了地方财政科技拨款占科技经费支出的比重这项变量。在本文中,该项指标将作为政府干预程度的衡量指标(注:实际上,采用地方财政科技拨款占科技经费支出的比重这一指标来衡量政府干预程度并不确切。但地方财政在科技领域的支出高低能一定程度地说明地方政府参与到技术创新领域的程度,再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所以选择此指标)。

根据所构建的计量模型,我们用面板分析的方法考察各个因素对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的贡献大小。考虑到从投入到产出会有一定的滞后,*经费支出和地方财政科技拨款所占比重均采取了两年的滞后。

我们对全国所有区域、高创新能力区域和低创新能力区域的数据别进行了回归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

在此,我们分别对3组数据做了固定效应模型分析和随机效应模型分析。由表1可以看到,*人员和*经费两种创新资源投入对专利申请受理量有较大影响,这种影响无论是在经济意义上还是在统计上都是显著的。但是,从表1我们也可以看到,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所得到的结果存在较大差异。为了更准确地分析不同因素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有必要通过检验验证这两个模型的适用性。表1的最后两行给出了Hausman检验的结果。检验结果表明,无论是对全国所有区域,还是针对高、低创新能力区域的分析,都在5%显著性水平下拒绝了固定效应模型。这说明随机效应模型能够更好地解释我们的模型,因此,随后的分析只考虑随机效应模型的结果。

首先,从全国所有区域看,在所分析的三种影响因素中,*经费投入对专利申请受理量的影响作用最大。从回归系数看,*经费投入每提高1个百分点,各区域的专利申请受理量就能增加0.69个百分点;*人员投入每提高1个百分点,各区域的专利申请受理量能增加0.43个百分点;而地方财政科技拨款所占比重每提高1个百分点,也能带来各区域专利申请受理量0.39个百分点的增加。

但我们更关注的是,不同区域利用创新资源的能力有何不同。通过对高创新能力区域和低创新能力区域的回归结果进行比较,我们能够发现一些有意思的东西。可以看到,*经费投入的回归系数在两类区域中都是最大的,但高创新能力区域的回归系数明显大于低创新能力区域。同样的,*人员投入上也表现出了相同的特征,高创新能力区域的回归系数比低创新能力区域高出了0.12。但是,当我们看第三个变量时却发现,低创新能力区域的回归系数要远远高于高创新能力区域。对低创新能力区域而言,地方财政科技拨款所占比重每提高1个百分点能够带来区域创新产出0.34个百分点的提高;但对高创新能力区域而言,地方财政科技拨款所占比重每提高1个百分点仅能带来区域创新产出0.22个百分点的提高。

以上实证分析告诉我们,不同区域利用创新资源的能力是有区别的,这才导致了同样的创新资源投入在不同区域却带来了不同的产出。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原因可能是:对高创新能力区域而言,技术基础相对扎实,人的思想也比较活跃,也更容易接触技术领域的前沿信息,这样就可能出现新思想层出不穷的局面,因此,对这类区域而言,技术创新的关键在于资金和人力的投入。而对于低创新能力区域而言,技术基础薄弱,也较难得到相关技术领域的前沿信息,新思想的产生数量较少,由此就出现了这种局面,技术领域创新的目标往往是由政府来确定,相应的导致政府投入在全部投入中的比重也较大。

4结论与政策启示

使用我国2001—2006年各区域的面板数据,本文通过计量分析的方法验证了创新资源在不同区域的作用有一定差异。相比较而言,提高同样比例的*人员和*经费投入,高创新能力区域能带来更高的创新产出增加;但在政府干预的作用方面,提高地方财政科技拨款在科技经费支出中的比重在低创新能力区域具有更好的效果。

以上结论给了我们与以往不同的一些政策启示。如今,我国正在大力强调自主创新,与此同时,也在强调区域问的协调发展,这就导致了这样一个政策倾向:增加对相对落后区域的财政支出。在技术创新领域同样如此。但是,考虑到区域实行自主创新需要有较好的技术基础,而相对落后区域的技术基础是较为薄弱的,这样的区域创新资源投入格局反而不利于自主创新。另外,从资源的利用效率看,根据上:得出的结论,高创新能力区域也往往是相对发达区域,在这些区域增加*人员和*经费投入能够带来更高的产出。基于匹配的思想,我们认为,我国的技术创新政策应该有所调整:

第一,应加大相对发达区域的创新资源投入力度,这是与这些区域较高的资源利用能力相匹配的。但应强调,资源投入应该更多地来自于政府之外,政府可以通过税收优惠、公共采购、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努力鼓励非政府投资。

由此,我们引申出另一个建议,那就是在相对发达区域培养技术创新极,这些“极”将成为我国自主创新的主要诞生地。按照前文的分析,高创新能力区域与相对发达区域几乎是对应的,由此,这些“极”将位于相对发达区域。部分相对发达区域拥有深厚的科学底蕴,通畅的信息网络,众多的企业集聚,较为完善的市场体制,这样的环境下更容易培养出勇于创新的主体。当然,我们不应该忘记,要充分发挥这些“极”的辐射作用,充分利用这些“极”的创新产出。

第6篇

关键词:技术创新;融资;风险投资;距离型融资模式;关系型融资模式;技术研发

中图分类号: 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2)15-0003-04

以亚当斯密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家都认识到新产品与新工艺的采用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源泉。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Schumpeter,1912)在其名著《经济发展理论》中指出经济增长最重要的动力和根本源泉在于企业的创新活动。在熊彼特的创新理论中,他特别强调了金融制度对技术创新的重要性。他认为恰当的金融制度可以为企业家们从事创新活动创造机会,提供他们在创新过程中所需的资本,肯定了金融安排与技术创新之间的正相

关性。

技术创新是一项高投入活动,有无足量的技术创新资金,往往是制约企业能否顺利实现技术创新的重要约束。技术创新投入的不足,一方面是与技术创新本身面临的不确定性较多和风险程度较大等因素相关,另一方面是与技术创新融资特性的研究不充分从而造成政策可操作性不强、技术创新融资动力不足等相关。本文对国外技术创新融资的相关问题进行梳理与评价。

1 技术创新融资模式

国外技术创新的融资模式虽然不尽相同,主要有以英美等国家为代表的以证券市场为主导的融资模式(距离型融资模式)和以日德等国家为代表的银行导向型的融资模式(关系型融资模式)。两大模式都有健全的信贷担保机构、信息服务体系和严密的法律法规,同时实现资本市场的创新,如美国的NASDAQ、韩国的KODASQ、马来西亚的MESDAQ、日本的CTC、新加坡的SESDAQ等。戴淑庚(2003)以美国高科技产业融资模式为研究对象,分析认为美国技术创新过程中的融资基本遵循“啄序理论”,且在技术创新或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由于均以资本市场为主导,故而高科技企业一般均具有较为优化的资本结构,从而有效推动技术进步和企业

发展。

2 政府在技术创新融资中的作用

发达国家经济的发展表明,政府在技术创新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这些国家政府在技术创新中的推动作用的共同特点表现为:大力扶持高技术企业的技术创新,注重营造创新融资的外部环境,大力发展风险投资,解决技术创新的资金问题。

Dominique & Brune(2000)对OECD的17个国家或地区1981~1996年的政府科技投入对企业R&D支出的影响进行了研究,他们认为政府对企业R&D活动进行财政资助和提供税收优惠政策将刺激企业增加其R&D支出,政府每资助企业研发1美元企业将增加0.7美元的研发支出。同时,他们也指出政府直接资助和政府税收优惠的作用可相互替代。T.J.Klette和A.Raknerud(2005)认为大部分技术创新失败都是由于投资不足引致的,而通过微观层面的进一步实证分析可得出结论——政府对技术创新本身或技术创新投资主体进行适度补贴将有利于推动技术创新的成功。Vergrat & Brown(2007)指出,政府可以通过政策、制定激励和补贴制度、投资基础设施,并给予企业以必要的引导和组织来刺激企业自主创新。还有学者专门从税收优惠的角度研究了政府投入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如:Klassen(2004)通过比较美国和加拿大两个国家,发现美国和加拿大的政府都倾向于选择合适的税收优惠政策来促进企业对R&D的投资,并将其优惠措施更多地定位于小企业。Sener(2008)构建了一个无标度的内生成长模型,并研究了研发政策优化的决定因素。他认为当创新是中等规模时对R&D进行补贴是最优的,此外,当补贴的比率在5%~25%间变动时效果是积极的。

3 风险投资与技术创新的耦合关系

风险资本是技术创新重要的融资方式之一,风险资本(Venture capital,VC)是一种私募股权资本,它主要用于有较高增长潜力公司的早期投资。国外学者针对企业技术创新资金支持的相关研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他们大多将注意力集中在风险投资基金方面,且研究结论一般认为其能较好地满足技术创新融资的需要,如:Samuel 和 Josh(1998)、Hellmann和Puri(2002)等研究了风险投资对技术创新的影响作用。Hellmann和Puri(2002)对硅谷内受到风险投资基金支持的企业和通过其他路径获得融资的技术创新企业发展速度进行了实证分析,结论认为,受到VC支持的企业发展一般较快且稳健。Ueda 和 Hirukawa(2003)从资源互补性角度认为,资本是企业技术创新不可或缺的要素,风险投资恰好适应了技术创新的特点,同时风险投资也能满足创新企业的管理经验需要,因而理所当然地成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首选融资形式。20世纪90年代风险资本机构为美国沙山路和硅谷的刚刚起步IT类高新技术产业筹集了充裕资金,对美国信息产业的高速增长立下汗马功劳。但也有部分研究指出风险投资的作用若考虑其他相关因素则不是很显著,认为由于风险投资进入和退出被投资企业或项目的交易成本较高,已导致风险投资基金在技术创新融资过程中的作用受到了相当程度的限制。正如Gompers和Lerner(2001)所说,验证风险投资与技术创新之间的因果关系是一项非常有挑战性的经验工作,作为一个新的研究领域,还有许多问题和空白需要研究和探索。

4 技术创新R&D投入与绩效

技术创新过程主要可分为R&D阶段、科技成果转化阶段和工业化大生产阶段,其中R&D阶段无疑处于基础性阶段。R&D意为研究与实验发展,又称为研究与开发,是国际上通用的属于科学技术领域的术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对R&D的定义为:R&D是指增加知识总量,以及运用这些知识去创造新的应用而进行的系统性创造活动。与该定义相联系的国际通用的R&D三阶段划分标准是:R&D由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三项活动

组成。

Zvi.Griliches(1986)的研究表明,大公司通常可以在长期内对基础性研究进行持续投资,并从中获取巨大的收益。Kafouros(2008)证实了R&D可以显著提高企业投资回报率,且低技术企业可以通过构建适当的R&D战略提升R&D的投资回报率。Nalin Kulatilaka 和Alan J.Marcus等研究了R&D项目资本投资中的实现选择权价值问题,认为实际选择权的存在提高了投资项目的价值。一个R&D项目的价值可以视为按通常方法所计算出的净现值与有关选择权价值之和。

近年来Grenadier等人将实物期权理论与博弈论结合起来形成期权博弈理论,用以研究企业的战略投资决策,他们从理论上广泛分析了企业间的专利竞赛、R&D的合作与非合作行为、R&D战略联盟等。Dutta(1997)将R&D资金的分配拓展到动态的过程,他研究了无竞争条件下企业R&D资金在研发各阶段的最优分配问题。Kurt等(2003)提出了一种基于计算机模拟的动态R&D资金管理方法,这种方法不仅考虑了资金在各项目之间的分配,而且还考虑了R&D资金在不同时间上的安排,使得R&D资金分配更为合理。

5 技术创新投融资的风险评价

技术创新投融资风险与技术创新的成败关系密切。针对技术创新投融资的风险评价,侧重于对其成败影响因素方面的研究。S.A.Zahra(1996)对技术创新与财务状况关系进行了研究,认为应通过全面管理控制财务风险状况,制定和执行创新战略,实行长期稳定投资,以及充分利用外部创新成果等方法降低技术创新风险。Onno Lint and Enrico Pennings(1997)应用实物期权方法分析了产品创新过程中的投资决策问题。

国外有些学者对技术创新与投融资关系方面的研究更为细化,如P.B.Bos以燃料电池商业化过程中的风险为研究对象,认为不仅应考虑技术创新本身的风险,同时也应该考虑到融资过程中的各种可能冲击。Winston T.H.Koh研究了恐怖主义对技术创新路径变更及投融资风险状态的影响机

制等。

6 相关启示

政府在技术创新融资过程中,可以直接通过宏观调控机制对技术创新及其融资活动进行宏观调控,特别是在市场机制无法发挥作用的地方,如制定有利于企业技术创新融资的政策、引导其他投资者进行投资等。同时,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注重从法律法规层面上加强对技术创新的主体——企业的保护和扶持,以保障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强大推动作用。我国应制定《风险投资法》、《技术创新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以法律的形式对技术创新的相关内容进行规定,从法律层面提升技术创新的可操作性和约束力,使技术创新融资真正得到保护和支持。

国外对风险资本融资有一套完整的法律框架,从对风险投资资本市场的监管,到对风险投资业的税收优惠、财政补贴以及信用担保等,都有明确的规定,有许多地方值得我们借鉴。风险投资是企业技术创新的首选融资形式,是技术创新融资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有必要认真分析我国国情,借鉴国外经验,根据实际情况,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风险投资模式,为发展我国的技术创新提供有效的资金支持。基于技术创新的专业要求,我国可以建立和完善专门面向技术创新的银行金融机构,如科技银行(或科技信用社),以期通过科技银行这种专业化金融机构,在内部体制上,以科技人才与金融人才的结合和科技管理与金融管理的结合,促进实现科技与金融的结合,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信贷支持。

技术创新的基本要求是技术和资金的有机结合,但技术所有者与资金所有者往往并不是同一个主体,因此,需要我们创新信息网络建设、推进产学研合作等多种途径以有效解决技术创新投融资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建立起“资金来源多元化,资金筹措市场化,以政府资金流向为引导,以市场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为主导”的技术创新融资体系。

参考文献

[1] 戴淑庚.美国高科技产业融资模式研究[J].世界经济研究,2003,(11).

[2] 闻岳春,等.技术创新发展的投融资方略[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

[3] 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上海:商务印书馆,2000.

[4] Dominique Guellec,Bruno Van Pottlesberghe.The Impact of Public R&D Expenditure on Business R&D[R].Paris:OECD Working Paper,2000.

[5] Fuat,Sener.R&D Policies,Endogenous Growth and Scale Effects[J].Journal of Economic Dynamics & Control,2008,32(12).

[6] Gompers,P. and J. Lerner.The Venture Capital Revolution[J].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2001,15(2).

[7] Grenadier,S. Game Choices.The Intersection of Real Options and Game Theory[M].London:Risk Books,

2000.

[8] Griliches Zvi.Productivity,R&D,and Basic Research at the Firm Level in the 1970s[J].American Economics Review,1986,76(1).

[9] Hellmann T,Puri M.Venture Capital and the Professionalization of Start-up Firms[J].Journal of Finance,2002,

(57).

[10] Kafouros M I.Economic Returns to Industrial Research

[J].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2008,(61).

[11] Kenneth Klassen,Jeffrey Pittman,and Margaret Reed.A Cross-national Comparison of R&D,Expenditure Decisions:Tax Incentives and Financial Constraints[J].Contemporary Accounting Research,2004,21(3).

[12] Klette T.J. Raknerud A.Heterogeneity Productivity and Selection: An Empirical Study of Norwegian Manufacturing Firms[R].Research Department of Statistics Norway,Discussion Papers,2005.

[13] Kurt Heidenberger,Alexander Schillinger,Christian Stummer. Budgeting for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A Dynamic Financial Simulation Approach[J].Socio-Economic Planning Sciences,2003,(37).

[14] Nalin Kulatilaka,Alan J. Marcus. Project Valuation under Uncertainty:When Does DCF Fail[J].Journal of Applied Corporate Finance,1992,(5).

[15] Onno Lint and Enrico Pennings.The Option Approach to New Product Development Process[R].Working,1997.

[16] P. B. Bos.Commercializing Fuel Cells:Managing Risks[J].Journal of Power Sources,1996,(61).

[17] Prajit K Dutta.Optimal Management of an R&D Budget[J].Journal of Economic Dynamics and Control,1997,(22).

[18] Ueda M. and M. Hirukkawa.Venture Capital and Productivity[R].unpublished working paper,University of Wisconsin,USA,2003.

[19] UNESCO.Guide to the Collection of Statistics 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R].Paris,1977,(ST-77/ws/4).

[20] UNESCO.Manual for Statistics on Science and Technological Activation[R].Paris,1984,(ST-84/ws/12).

[21] Vergrat,P. and H. S. Brown.Sustainable Mobility:From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to Societal Learning[J].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07,15(11~12).

[22] Winston T. H. Koh.Terrorism and Its Impact on Economic Growth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J].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 Social Change,2007,(74).

[23] Zahra S. A.Technology Strategy and Financial Performance:Examining the Moderating Role of the Firm''s Competitive Environment[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1996,(11).

第7篇

1技术创新风险是可管理的投机风险

风险理论把风险分为纯粹风险和投机风险。纯粹风险是指只有损失机会而无获利机会的风险,如火灾、地震等。其后果只有两种可能,即有损失或无损失。投机风险是指既有损失机会又有获利机会的风险,其后果有三种可能:盈利、损失、不盈不亏,如股票投资、经营活动中存在的风险。投机风险因有利可图而具有程度不同的吸引力,使人们为求得利益而甘冒风险。

1技术创新风险属于投机风险。创新主体希望通过成功的技术创新获取期望的利益。但是技术创新系统在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的作用下,创新活动最终有三种可能的结果:一是创新成功,实现了预期的目标;二是创新失败,未能实现预期目标,甚至无法回收前期投入的资金;三是技术创新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仅使投入与收益基本持平。所以在风险类型上,技术创新风险属于投机风险。

2技术创新风险是一种动态风险,有其复杂性。即由技术创新系统的外部因素或内部因素的变动,如经济、社会、技术、政策、市场等因素的变动,研究开发、市场调研、市场营销等方面的管理不到位,均可能导致风险的发生。而所谓的静态风险是指由于自然力的非常变动或人类行为的错误导致损失发生的风险,如地震、火灾等。

3技术创新风险在某种程度上是可以防范和控制的。技术创新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组织的技术经济活动。通过对技术创新系统的组织管理,尤其是树立风险意识,完善风险管理,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防范和控制风险损失的发生和发展,使受控的技术创新活动向预期目标发展。

4技术创新风险导致的失败结果在某些条件下是可以改变的。例如,电视机、电子表在美国公司经历失败之后,却在日本企业手中经过完善和市场开拓,最终获得了成功。事实上,影响技术创新的风险因素有一些是可以控制的。在改变某些可控因素之后,能够改变原来失败的结果。

5技术创新风险是可管理风险。虽然技术创新风险不可能完全灭除,但总的来说,技术创新管理比较完善的创新主体,能够有效地防范和控制某些风险因素,其技术创新成功的可能性相对就会高一些。因此,要取得技术创新的成功,必须在完善技术创新管理的同时,还要加强技术创新的风险管理。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彼德·杜拉克说过:许许多多成功的创新者和企业家,他们之中没有一个有‘冒险癖’。……,他们之所以成功,恰恰是因为他们能确定有什么风险并把风险限制在一定范围内,恰恰是因为他们能系统地分析创新机会的来源,然后准确地找出机会在哪里并加以利用,他们不是专注风险,而是专注机会。”

2技术创新风险是一个理性过程中的风险

在技术创新这一具有创造性的过程中,必然会受到许多可变因素以及事先难以估测的不确定性因素的作用和影响。这些因素的影响使技术创新的结果具有不确定性。但技术创新过程是创新主体理主导的过程,并不是人们所想象或认为的那样是一个不确定性很强的随机过程。因为,在技术创新过程中所有的工作都是有目的、有组织地进行的,其中每个阶段都包含有分析、评价、决策和实施等符合逻辑的理。创新设想调研开发中试生产市场销售技术创新过程的技术创新风险分析矩阵〔3〕表明,在技术创新整个过程中的各个阶段,均可能存在技术风险、资金风险、市场风险、管理风险、决策风险、政策风险,或者说不同特征的风险,如技术、市场、管理、决策等风险,在创新过程的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分布,其发生变化的规律存在显著的差别。技术创新风险分析矩阵技术风险市场风险财务风险生产风险管理风险政策风险创新设想调研评估研究开发中间试验批量生产市场销售创新主体需对这些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进行事前、事中分析。一方面可以采取风险管理措施,使风险处于受监测状态,防范风险,降低风险可能造成的损失。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完善的技术创新管理,如进行市场调查研究,对创新设想进行评估,切实按照目标顾客的需求和企业发展战略的要求开发新产品,制定和实施有效的市场营销策略,使技术创新活动实现其目标。事实上,技术创新综合能力不同的企业,他们所面临的创新风险有着明显的区别。创新综合能力强的企业,相对而言创新的成功率要高得多。一些技术创新调查项目的研究结果证明了这一点〔1,2〕。有的研究认为〔4〕:新产品失败率25年来保持稳定的原因,是对新产品管理能力的长期改进,要保持这种稳定,可能意味着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因此,随着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对技术创新风险进行理性的分析,始终致力于完善技术创新管理和风险管理,是防范和控制创新风险的基本措施。

3技术创新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因素逐步递减

美国布兹·阿伦和哈米尔顿咨询公司根据51家公司的经验,归纳出新产品设想衰退曲线〔5〕。从新产品的设想到产业化成功,平均每40项新产品设想约有14项能通过筛选进入经营效益分析;符合有利可图的条件,得以进入实体开发设计的只有12项;经试制试验成功的只有2项;最后能通过试销和上市而进入市场的只有1项。事实上,在衰减过程中许多不确定性因素被逐步排除,或者说可能导致风险发生的不确定性因素随着过程的进展而逐步减少。衰减比率会因产品不同、技术的复杂程度不同而存在差别。而越保守的公司,其衰减率越高。但衰减曲线的形状具有典型性。

这一衰减过程本质上是一个学习过程,获取经验的过程。在创新设想阶段,重点是要明确技术方面的不确定因素;在调研评估阶段,重点研究顾客是否存在这种需求,企业有无能力利用这一环境机会;在取得进展后,要尽量明确在可靠程度方面存在的不确定因素。但即使到研究开发的后期,甚至产品投放市场后,不确定因素还会存在,还是会遇到一些预想不到的新的风险。

一些资料表明,有些创新活动,对创新项目估计不足,有时甚至不存在技术可行性或市场接受能力;对研究开发费用、设备调整费用和批量生产费用估计不足,特别是常常低估后者,致使投资超过预算,甚至超过企业的承受能力,而承受过大的风险。因此,在考虑创新项目的评价时,不仅要进行事前研究,而且还要进行事中研究,对各个阶段都要进行评价,即由一次性评估转变为多阶段的评估,有一次性决策转变为多阶段决策。

4技术创新的风险随创新过程的推进而具有积累性

国外的研究表明,应用研究阶段的成功率一般低于25%,开发研究阶段成功的可能性为25—50%,产业化或商品化阶段的成功率一般为50—70%,三个阶段的投资大体为1∶10∶100。上海对7个高新技术产业的调查,其投资的比例为1∶103∶1055。1980年美国全国工业会议的调查结果,新产品开发各阶段的费用和时间的占用比例如表1所示〔5〕。显然产品样品开发和商品化阶段是资金投入最大的两个阶段。表2新产品开发的时间和费用分布概念开发样品开发试销商品化合计时间(%)14402323100费用(%)10301644100(注:根据〔5〕整理。)

为准确描述风险的大小,我们设I为创新项目的投资费用,P为该创新项目失败的概率,V为风险变量,它们之间的关系可用下式表示:V=I×P(1)技术创新项目从概念开发到市场实现要经历的阶段设为n个,则各阶段的风险Vi与该阶段的累积投资额I0i和失败概率Pi之间的关系为:Vi=I0i×Pii=1,2,…,n.(2)其中I0i=∑Ii,Ii为各阶段的投资额。显然,由于投资具有积累性,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尽管概念开发、方案分析阶段的淘汰率最高,但是由于该阶段投资费用和投资累积量较低,由(2)表示的风险Vi还是比较小的;而在样品开发和商品化阶段的投资比较高,累积投资量逐步扩大,其失败率虽然不像概念开发、方案分析阶段那么高,但由(2)式计算的风险V是很大的。

根据以上分析,如果在创新过程的初始阶段淘汰率不高,不尽早放弃那些没有成功希望的设想方案,就会使一些不可能取得技术成功或市场成功的开发项目进入创新的后期阶段,将使风险沉淀和积累下来,最终导致风险的增加或进一步扩大,甚至导致企业的经营危机。因此,必须采取相应的对策:①进行多阶段评价;②谋划多种可行备选方案;③将风险的控制点尽可能设置在创新过程的初期阶段,尽早释放可能存在的风险;④采取有效的管理,控制费用。

5充分利用信息是防范或降低技术创新风险的有效途径

新技术开发是探索性很强的工作,潜在着许多失败的风险。在制定风险决策时,情报的数量和质量致关重要。掌握的信息越多,越准确,才能作出正确的、有把握的决策,企业承担的风险也就相对减少;反之,承担的风险就会增大。因此,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情报信息的搜集,不仅在技术开发阶段,在样品研制、商品化和进入市场等阶段,获取信息都是十分重要的。相应的对策是:

1树立风险意识,加强风险管理。风险管理是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风险识别、风险估测、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技术创新的风险管理。

2加强市场研究。必须进行细致的市场研究,对用户需求有更好的理解,使R&D瞄准和满足这些需求。这在产品创新中起着重要作用。有些企业不作细致的市场调研,仅作肤浅的分析,就盲目上马,往往一事无成。

3重视分析技术创新过程中的各种不确定因素。有些企业希望高新技术成果能够立刻实现规模生产、创收见效,未待技术完善,未进行小试和中试,就筹措巨资,投资上马。正是由于这种边完善技术、边建立生产线的侥幸心理,导致创新周期过长,成本过高,甚至项目失败的结局。因此识别各种不确定性因素,对防范风险是至关重要的。

4加强信息沟通。创新项目在执行过程中,要加强信息沟通,使企业内部各部门协调配合,加强与同行的技术协作,与用户建立密切的联系,建立信息反馈渠道,改进新产品。

5加强市场营销。当前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缺乏有效的市场营销策略是许多新产品失败的直接原因。对于新产品的市场开拓,制定有效的市场营销策略,注重营销沟通,完善服务,听取用户的建议,完善新产品,是一些企业面临的紧迫任务。

参考文献1张华胜,官建成,高柏杨·北京地区企业技术创新活动障碍因素分析·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1997(1)

2胡树华,张浩,袁明鹏·91家企业新产品成败的实证分析·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1997(12)

3吴涛·技术创新风险的分类研究及矩阵分析方法·科研管理·19993“”版权所有“”版权所有

4MBA核心课程编译组·新产品开发·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78

第8篇

熊彼特认为,发展并非来自外部, 而是“来自内部自身创造性的关于经济生活的一种变动”。而“创新”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也就是说,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经济体系”。即创新是企业寻求新技术的一种尝试,对经济发展意义重大。

发达国际的国际直接投资对发展中国家有溢出效应,使东道国技术水平得以提高,结合国内研究与发展活动可以提高一国创新能力。技术外溢的途径主要有示范-模仿效应、竞争效应和联系效应。七十年代末日本学者小岛清在比较优势的原理上提出了“边际产业扩张理论”,他通过对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研究得出对外直投应从本国有比较劣势而东道国有潜在优势的产业开始。而自从MacDougall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FDI的溢出效应问题,许多学者对FDI的技术外溢效应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证分析。Globerman对加拿大的研究、Blomstrom等人对墨西哥的研究都证明了FDI溢出效应存在。同时也有一些研究认为FDI对东道国的技术进步效应不明显,如Harris与Robinson。关于外国直接投资对中国的影响,沈坤荣等。

1987-1998年的面板数据分析发现,FDI能够促进我国的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而潘文卿对我国西部地区的研究表明外资还未产生正溢出效应,甚至产生了不太显著的负面溢出效应。

关于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尤其是对发达国家的逆向投资,理论方面发展并不完善,英国经济学家拉奥用“技术地方化”理论来解释发展中国家的对外投资行为。英国学者坎特威尔和托兰惕诺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共同提出了“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理论”,用以解释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对经济发达国家的直接投资加速增长的趋势。Kogut 和 Chang 运用实证分析,得出日本对美国的直接投资主要是为了获取美国的技术的结论。赵伟等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对外直接投资对中国技术进步引起的要素生产率变化有着比较明显的影响。刘凯敏、朱钟棣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和TFP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分析,发现中国技术进步是对外直接投资增加的主要原因。

虽然很对学者都对国际直接投资与技术进步进行了研究,但是关于国际直接投资于我国创新能力之间的关系的研究较少,也很少同时研究IFDI与OFDI对创新能力的影响。

二、实证检验

(一)模型设定

根据熊彼特对创新的定义,可以将创新看做一种生产函数,因而可将创新能力用下面的公式表示:f=AKαLβ,其中f表示创新能力,K表示R&D的资本投入,L表示R&D的人员投入,A表示影响创新能力的其他因素。本文中,用IFDI和OFDI代表A对创新能力的影响,因而设定如下模型:

lnI=β1lnK+β2lnL+β3lnIFDI+β4lnOFDI+ε

其中,I表示1995-2010年的年度国内专利申请受理数;K表示1995-2010年年度全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内部支出,并用以1978年为基期的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调整;L表示1995-2010年年度全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D)人员全时当量;IFDI表示1995-2010年年度外商直接投资,由于其以美元计价,用当年平均汇率折算成人民币,并用以1978年为基期的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调整;OFDI表示1995-2010年年度对外直接投资,由于其以美元计价,用当年平均汇率折算成人民币,并用以1978年为基期的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调整。

(二)模型估计及结果分析

1、平稳性分析

由于模型中数据为时间序列数据,在进行模型估计前要先进性平稳性分析。本文采用单位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lnI、lnK、lnL、lnIFDI、lnOFDI都是一阶单整的。

2、模型估计

在进行协整检验之前,首先对模型进行估计和检验。运用最小二乘法对模型估计发现lnOFDI不显著,将其去掉后,结果如下:

lnI=0.5942lnK+0.6683lnL+0.6738lnIFDI (1)

t检验值 (9.4778) (4.3182)(13.9139)

调整R2=0.995788

3、协整检验

经过单位根检验,发现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五个变量都是一阶单整的,因而他们之间可能存在协整关系。通过协整检验发现原模型的残差项平稳,所以lnI、lnK、lnL、lnIFDI、lnOFDI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

表二:回归方程(1)的残差序列的ADF检验

4、格兰杰因果检验

协整分析证明了变量之间存在长期确定的均衡关系,但是还无法确定时间序列数据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本文通过Granger因果检验来确定其因果关系。

表三: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结果

经过Granger因果检验,发现R&D经费投入、R&D研究人员人数以及IFDI都是我国专利申请数量的格兰杰原因,而OFDI不是我国专利申请数量的格兰杰原因。

三、结论

通过本文对国际直接投资与一国创新能力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国际直接投资有利于一国获取先进技术,通过与本国研究与发展活动结合,有助于提高本国的创新能力。

第9篇

技术创新是一项系统复杂工程,需要大量持续的资金投入。当前我国技术创新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资金短缺、融资困难。融资问题的解决有助于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发展,增强企业竞争力。技术创新首先由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提出,在之后大量学者做了这方面研究。(DanielShefer,AmmnonFrrenke 2003)指出R&D用在创新上,反过来会促进经济增长。(AnnE.Harrison,InessaLove,Margarets,S.MsMillan 2004)提出公司经常引用融资约束作为投资的主要障碍。Stefano Caselli通过研究发现企业发展会经历一个生命周期,每个周期技术创新的资金需求呈现不同特点。(迟宝旭,2002)指出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资本的缺乏使得我国技术发展还存在一些阻碍。财务管理作为一项企业管理活动,和技术创新有共同目标,都是为了增强企业竞争力。本文从财务管理角度视角出发,从筹资、投资、分配三方面优化企业技术创新融资,促进技术创新发展。

一、财务管理和技术创新关系

1.技术创新和财务管理有同共同目标

财务管理的目标有利润最大化、股东权益最大化、相关利益者利益最大化等,这些目标的立足点都在于企业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技术创新作为企业提升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其根本目的也是在于促进企业持续健康发展,财务管理和技术创新虽说手段不同,但都是为了企业持续发展,由此,技术创新和财务管理拥有共同目标。

2.技术创新和财务管理相互影响

技术创新是增强企业财务实力的重要手段。技术创新获取的技术是企业获得超额收益的主要原因。新技术有利于降低成本,提高质量,获得更多收益。另外,技术创新获得的知识产权是一笔重要的无形资产。技术创新需要大量持续的资金投入,资金短缺将导致技术创新的停滞甚至失败。技术创新具有不确定性,众多变量因素造成预计资金需求与实际需求间的差距,同时,技术创新的不确定性也加大融资困难,如果技术创新失败,前期投入将付之东流,加大企业财务风险。

财务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支持环节,为企业筹措资金是财务管理的职能。财务管理的筹资活动是企业技术创新的保障。技术创新的每个阶段都需要大量资金支持,筹资规模的大小影响着技术创新规模。其次,财务分析提供的数据预测能对技术创新的风险有所预警,有利于规避技术创新过程中的风险。

二、财务管理优化技术创新

1.筹资管理优化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需要大量的资金,这对企业财务管理提出很高要求。企业技术创新筹资要坚持多元化、多渠道、全方位原则,各种筹资方式相互配合,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筹资支持。具体而言:第一、开发内部潜力。企业资金投入是技术创新资金的重要来源,建立内部技术创新投入机制,逐渐降低技术创新资金对外部资金的依赖程度。第二、充分利用资本市场。近年来,我国资本市场发展迅速,资本市场已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企业在技术创新筹资中应充分利用资本市场,提高直接融资比例,改变过去高度依赖银行信贷的间接筹资方式。第三、借助风险资本,提升筹资效益。技术创新企业往往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这正好符合风险投资的投资要求。风险投资可作为企业技术创新筹资方式的重要补充。

2.投资管理优化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对资本需求是各方面的,不仅需要货币资本,对人力资本、技术资本、信息资本、组织资本等都有需要。为促进技术创新发展,投资管理应做到如下几点:第一、综合分析技术创新全过程,有的放矢进行投资。技术创新大致分为种子期、引入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五个过程,不同技术创新阶段具有不同特点,对资本要素的要求也不尽相同。因此,在技术创新的不同阶段投资管理侧重应有所不同。第二、加强技术创新投资决策管理。技术创新成功的关键是正确的投资决策。加强投资前的预测,重点分析技术创新的不确定性。建立科学有效的长期投资决策机制,坚持科学的决策方法和决策程序,在掌握充分可靠的信息的基础上作出正确的投资决策,促进技术创新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