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经典诵读的方法和技巧集锦9篇

时间:2023-05-26 15:29:44

经典诵读的方法和技巧

经典诵读的方法和技巧范文1

新课程改革加重了古诗文的学习内容,初中阶段新课标明确要求“诵读古代诗词”、“背诵优秀诗文80篇”。对此,有些师生畏难情绪很重。其实,只要指导学生掌握一定的诵读技巧,巧读妙诵,一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说过:“诵读得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什么,而且与作者心灵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诵读教学有如下技巧:

(一)培养学生认真朗读的习惯,做到字音正确、停顿恰当、语气明显

茅盾先生有著名的“三遍”读书法,他认为:读名著起码要读三遍。这三遍是一个由粗到细、由浅入深的过程。古诗文的“读”不妨借鉴茅盾先生的这“三遍”读书法。第一遍读,要解决字音,扫清文字障碍。古诗文中生僻字较多,需借助工具书落实读音;尤其要注意通假字,一般情况下,通哪个字即读哪个字的音,但有些通假字,古今读音也不相同,如“见―现、奉―捧、拂―弼”等,这就需要速读全文,划出生字、通假字,认真揣摩,然后归纳起来,集中解决。第二遍读,要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理清句读,恰当停顿,才能更好地诵读。如《晏子使楚》一文中“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一句,“其实”是两个单音词,不同于现代汉语中的“其实”,“其”是代词“它们的”,“实”是名词“果实”,意思是说“它们的叶子只是长的相似,它们的果实的味道却完全不同。”这样“其实味不同”的停顿就应在“实”的前面。第三遍读,要以自然段为单位,揣摩句子的语气。可从两个角度来考虑:一方面,着眼于句式,如《陈涉世家》第一段,要清楚判断句、陈述句、反问句、感叹句等;另一方面,着眼于感情的基调,如《愚公移山》一文中,智叟的错误观点一段,智叟句句是嘲讽,阴阳怪气,愚公则胸有成竹,先斥后驳,义正辞严,双方的语气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样,诵读时准确把握句子的语气,不仅会为诵读添彩,而且会加深记忆与领悟。

(二)指导学生熟读成诵

经典诵读的方法和技巧范文2

一、高一阶段,提高兴趣,了解诗歌特点。

对不喜欢诗歌读不懂诗歌的高一新生来说,提高学习诗歌的兴趣是关键的第一步。我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了一些尝试来提高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

1.重视诵读。

诵读是诗歌教学的基本切入点。《新课程标准》指出:“加强诵读涵咏,在诵读涵咏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的确,学生通过诵读可以陶冶性情,开阔胸怀,增强理解,还可以有效地培养对语言词汇细致入微的体味能力。有时,教师一次深情的示范性诵读就能改变学生对诗歌厌烦的态度。有时,伴着一段温和意境的音乐,学生用和谐自然、悦耳动听的声音将诗文的情调与情思完美展现,就是一种美的享受。叶圣陶先生曾说:“所谓美读,就是指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感觉相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朗诵比赛,朗诵篇目古今中外不限,朗诵形式灵活多样,可配乐,可配舞蹈,可几人合作朗诵,形式多样,能够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获得美的感受。

2.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

中学生都很喜欢流行歌曲,对歌词过耳不忘。其实古典诗歌中有很多也是歌词,只不过是诗人所处那个时代的歌词。许多流行歌曲的歌词意境优美,与古典诗歌的内容、技法都有相通之处。我在进行诗歌教学时,经常引入流行歌曲的歌词,目的就是激发学生的兴趣,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分析流行歌词的技法、情感,再与古典诗歌比较,寻找共同之处,消除学生学习诗歌的畏难情绪,拉近学生与古典诗歌的距离。比如,柳永的《雨霖铃》描写了恋人分别时的难分难舍,上片通过长亭、寒蝉、骤雨、兰舟等意象渲染了离别时的感伤。下片虚写,设想分别后的情景,再次表现对恋人的依恋,不忍分别。周杰伦的《青花瓷》则通过烟雨、炊烟、芭蕉、门环等意象描摹了一个烟雨凄迷的江南小镇,江南小镇的一位女子婉约、秀丽、素雅,一如美丽的青花瓷,与“我”邂逅却分离,从此“我”陷入漫长的思念与等待之中。通过比较联系,学生兴味盎然,了解了诗歌的内容情感技法,感受到了诗歌的无穷魅力。

高中教材的诗歌编排也是按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顺序进行的,由现代诗歌过渡到古典诗歌。很多学生喜欢写现代诗,教师就应当鼓励学生自由创作,并予以指导。要想写好古典诗词,必须掌握一定的平仄、用韵、对仗等基本知识,学生自己去学、去掌握,无疑比老师单纯地灌输效果来得强。教师可以在作文课上读学生的优秀习作,也可以向校刊或报社投稿。这些都是激发学生兴趣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二、高二阶段,积累知识,掌握鉴赏诗歌的流程、方法。

经过高一阶段的学习,学生克服畏难情绪,熟悉、了解甚至喜爱古典诗歌。在此基础上,以教材中的古典诗词教学为例,引导学生积累掌握有关诗歌鉴赏的系统知识,启发学生体会思考如何鉴赏诗歌。比如,在进行诗歌教学时,一般要先介绍作者的生平经历、创作背景,这就叫“知人论世”。反复诵读诗歌,展开联想和想象,再现诗歌描述的画面内容,这叫审视意象,掌握言内意。体会作者在诗词中抒发的情感,挖掘诗歌内涵,这叫把握意境,掌握言外意。教师反复示范,学生自然就能熟知并运用鉴赏诗歌的流程和方法了。还要鼓励学生收集掌握诗歌中常见的意象,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敏感性,甚至形成“套板反应”。如“月亮”代表着乡愁、别情;浮萍、浮云代表漂泊无依,等等。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掌握归纳古代诗歌常见的流派,作品中抒发的情感,以及常见的表达技巧。比如高适、王昌龄、岑参等边塞诗人在作品中常常抒发征人思乡或渴望建功立业或对战争的厌弃等情感。而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常在作品中歌咏自然景物,流露不愿同流合污的情绪或表现隐逸避世的思想。常见的表达技巧包括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和抒情方式。掌握这些鉴赏古代诗词的基本术语,学生就能准确规范的组织语言,对于提高阅读鉴赏古典诗词的能力很有意义。

三、高三阶段,专题复习,整合提高,掌握诗歌的解题技巧。

新课程高考考纲对诗歌鉴赏有两个要求:一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二是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围绕考纲,考查题型主要分为六种:(1)分析意象类;(2)分析意境类;(3)分析主旨类;(4)表达技巧类;(5)语言炼字类;(6)分析诗眼类。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总结回答这些题型的步骤、模式。如炼字类题型,答题模式是:①指出该字;②指出该字在句中的语表意和语里意;③展开联想和想象,把该字还原句中描摹景象;④点出该字表达了什么情感或烘托了怎样的意境。还要通过适量的练习检测寻找学生答题时的薄弱环节、知识漏洞,并把这些作为教学重点。

经过高一、高二的知识积累,很多学生在审题时细心巧妙,能够敏锐地捕捉题目所流露的信息,指导答题,提高答题准确率,如咀嚼诗题、关注作者、利用注释。古人云:“题者,额也;目者,眼也。”因此,赏诗要先赏题,题目是文章的灵魂和主旨,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蕴含许多重要信息。诗题可以揭示诗歌内容,可以表露诗人心绪,可以展示诗人创作思路。关注作者和注释就是诗歌鉴赏的一个重要方法――知人论世,很多高考题是名家作品,注释也往往是交待创作背景和作者生平的。掌握了这些具体的解题技巧,无疑会事半功倍,提高答题准确率。

当然,以上这三个阶段并不是完全割裂开来的,只是每个学年有相对突出的教学特点而已。

参考文献:

经典诵读的方法和技巧范文3

【关键词】小学语文;经典作品;诵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语言能力的培养分为四个方面,即听、说、读、写的能力。没有读,便没有高水平的听;没有对语言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等技巧的把握,便不能自然、流畅、充分地说出自己的思想;没有相当的语感积淀和语言材料,肯定也写不出文从字顺的文章。看来语言能力的培养,哪条也离不开诵读。诵读,是语感形成的基础,是分析、研讨语言的前提,是积累语言、培养语言能力的重要手段,语文教学中必须重视诵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学生的表达能力、理解文章的能力自然也能提高。在教学中必须使每个学生都有朗读课文的机会,在阅读课文的教学中,教师为了节省时间,往往叫一些朗读能力强的学生来读,而忽略了大部分学生。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经典作品诵读的意义

1.有利于传承中华美德。经典诗文中蕴含着包括“仁、义、礼、智、信”的道德伦理观以及如何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等复杂关系的指引,而且构成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在经典诵读的过程中,这些传统美德不仅仅深深的扎根于学生幼小的心灵中,丰富和拓展了语文教学的内容和形式,而且最重要的是为中华美德的传承和发扬提供了更广阔的天空。

2.拓展知识面,开阔视野。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借助于“经典诵读”的活动的开展,不仅夯实了学生的文化底蕴,使得中华经典得以丰富和发展,而且最重要的是,相对于以往的语文教学,该形式的采取大大地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在一定程度上开阔了小学生的视野,为其语文素养和综合素质的提升作了坚实有力的铺垫。

3.培养语感,积累语言。在有着灵巧的修饰、铿锵的声韵、优美的文字等特点的好文章的诵读中,学生大大地增加了自己的语言词汇量,逐渐地将自己的情感寄托于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和锻炼了自己在语文方面的语感,慢慢地将优秀作品中的好词、佳句转为己用,在语感的培养中积累了语言,提升语文成绩。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经典文学作品诵读的实施

(一)制订诵读计划循序渐进地进行诵读

新课标中推荐篇目大多是古今中外一流大家的精品,强调学生朗读,要求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品味、揣摩、感悟、积累,逐步学会欣赏,防止把理解与欣赏变成支离破碎的作品分析和文学知识传授,提倡学生在读书思考的基础上,发表独立见解,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思考,学会读书。同时,课程标准对阅读的速度有了量化指标,并要求学生学会朗读、默读、精读、略读、浏览等。因此,首先我们要以共同诵读与自选相结合原则,确定好必读的篇目;其次,要有序地安排好诵读的时间和进度;再次,制定学生诵读的方式方法;最后,根据作品的难易程度以及学生接受能力的不同,可以在完成必背篇目的基础上自选喜爱的古诗练习,鼓励学生超前完成。

(二)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而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由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在对古代经典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中,如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育部教材审定专家刘国正曾提出两点建议:其一,让学生熟读背诵,感受其中的诗美,受到熏陶感染;其二,教师只稍略加点拨,学生不懂的,留待以后加深理解。具体说来,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要采用多种方式激励学生进行多次诵读。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教师通过激励学生兴味盎然地诵读,使学生达到读书百遍其义自现的效果,从而提高诵读的质量和效率。其次对重点字词句及艺术空白给予巧妙点拨。古诗文语言精警含蓄、意趣无穷、跳跃灵动,常给人不著一字而尽得风流之感。为了使学生在诵读积累过程中能够感受尽可能丰富的诗美,受到更多的熏陶浸染,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巧妙点拨。通过教师的点拨,可以引导学生调用自身积累,发挥独特想象,就可以变抽象为形象、静止为灵动,从而使学生感受到古代经典文学作品的情趣与哲理。最后把对古代经典文学作品诵读与学生的生活结合起来。外界环境的持续浸染对于小学生诵读和理解古代经典文学作品具有重要的作用,其中教师要特别注意结合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组织,把古代经典文学作品诵读活动与学生的校园、家庭生活结合起来,取得更好的效果。

(三)渗透情感,为经典诵读活动的思想引领指明方向

在经典诵读活动中,教师一定要立体化地设计活动目标,不仅要让学生在经典诗文的诵读之中获得文学积累,同时要让学生受到思想教育,将情感的因素充分发挥作用,让学生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在诵读活动中精心选取与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直接关联的内容,让学生在诵读中逐步感悟、思考与提高。例如为了教育学生珍惜时间,可向学生补充相关的诵读内容,如颜真卿的《劝学》“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诗迟”。同时引导学生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深刻领悟诗词中蕴含的情感与教育意义,使学生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服务。

总之,文学经典名著陶冶了一代又一代人,它是人类文化的结晶,对孩子来说阅读文学经典名著,接受古今中外文化的传承无疑是十分重要的。就具体的教学环节来说,在语文教学的实践中,实施高效的、科学的文学经典教学是很有价值的。大力倡导文学经典教育教学, 有效地进行文学经典的教学。所谓“读‘经典’的书, 听‘经典’的课, 做一个有根的人”, 这也许就是文学经典阅读与语文教学的内在真谛吧。

参考文献

[1]李杉杉.经典诵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探索[J].现代阅读,2011(10).

经典诵读的方法和技巧范文4

关键词:氛围重点拓展

在我国璀璨的民族文化长河中,古典诗文以其独特的魅力,征服着炎黄子孙乃至国外友人,同时也成为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灿烂明珠。小学生学习古典诗文,有利于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思想。课程标准中也指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因此,继承民族优秀文化遗产,增强学生文化底蕴成为当前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中的一项重要环节。

家校合作,营造学习氛围

在班级环境创设中,笔者力图为学生学习古诗文创设浓浓氛围,可以粘贴一些古诗文和美图,使得学生随时置身于古诗文的环境中,将其刻印在脑海中。

在教室布置中,笔者利用宣传栏、黑板报等形式开辟“古诗角”“经典壁”和“诗文图展”;班级内建立班刊,设立“古诗园地”,在营造学习氛围的同时,为班刊中介提供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家庭中,发动家长与孩子共读经典,利用QQ群和家长进行古诗文诵读的交流,共同创设良好的家庭古诗诵读氛围。凡此种种,笔者与家长一起,努力为孩子营造一个充满古诗文情境的氛围。

巧用方法,把握教学重点

在古诗文诵读教学中,应该打破原有的枯燥教学方法,改变思路,把重点放在诵读上,让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感知、体验、理解、感悟和积淀。

诵读方法的灵活运用 诵读方法多种多样。泛读就是教师或学生在教学起始的诵读,它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能架起作品与读者心灵交流的桥梁。独诵就是让学生进行个体表演,可展示学生的才华,体现学生全身心投入,调动文化的积累。齐诵就是展现作品的气势,体现团队合作的精神。轮流诵读,在古诗文教学中可以根据作品的特点,灵活地加以运用。与此同时,可以举办一些小型的诵读竞赛,让学生在竞争中展现个性,表现对作品独特的理解和感悟。

在教学中,不同的诗歌因作者不同、背景不同,所运用的表达方式和表达的感情完全不同,对于不同的诗歌应该选择不同的诵读方法。

适当的掌握诵读的技巧 第一是营造古诗文特有的环境氛围。这样对于学习有一种启发性、暗示性和导入性。为了深入作者内心,展现作品的寓意,教师需要用一些手段创设情境,使古诗文更富有感染力,让学生在情境中诵读,记忆将会更加深刻,理解的也会更透彻。例如,《江上渔者》中“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笔者在教学时,通过多媒体展现惊涛骇浪冲击一叶小舟的危险情境,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了江上渔者的艰辛,学生在朗读时也展现的淋漓尽致。第二是要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古诗文作品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不同的人物关系所表现出来的风格是大不一样的,在诵读之前应该让学生先了解这些作品的背景以及作品所要表达的思想,只有了解了作品的内在寓意,才能让学生传达出作品的神韵。第三是指导学生注意诵读的声音表达。古诗文的感染力是很强的,在诵读的时候要注意朗读技巧。

诵读过程的正确处理 首先,在诵读中,直面经典。阅读应该是学生独立的一个行为,不应该受限于教师的思维,应该让学生在反复的阅读中去体会其中的含义,正所谓“读书万遍,其义自见”,学生在反复阅读中可以受到启发。教师应多创造时间和机会让学生直面经典,与诗词文真心接触。小学生身心发展的局限性,使得他们还不能深刻的理解这些古诗词的背景以及内在的意义,因此,教师只有在增强语感方面努力,不求字字疏通,句句领会,重点应放在引导学生诵读并感受。

其次,在诵读中激发想象。古诗文的内在寓意非常丰富,思维跳跃比较灵活,这就需要教师们开动脑筋想办法,通过学生们已经了解的词汇去描述这些陌生的古诗文含义。例如,在教学《望庐山瀑布》时,着重通过引导学生想象,深刻体会瀑布的美丽、壮观来引导朗读。

再次,在诵读中开放课堂。“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古诗文诵读教学的课堂当然也应该如此。

课外延伸,拓展教学时空

要想让学生形成对诵读的持续关注,发展成为自己的兴趣爱好,还必须将古诗文诵读延伸到生活的各个方面,笔者进行了如下一些尝试。

保证诵读时间 每天晨读经典10分钟,采用教师范读、学生跟读或者优生领读等多种形式诵读。每天中午抽出10分钟,开展诵读活动。每天回家诵读10分钟并且做到与家长合颂,营造浓浓的家庭诵读氛围。

充实诵读内容 推荐学生和家长优秀经典诵读书目,如一年级推荐《三字经》、二年级推荐《弟子规》、三年级《古诗文诵读》、四年级推荐《唐诗宋词》。

经典诵读的方法和技巧范文5

一、激情诵读,体味古典诗词音乐美

学生声情并茂地诵读古典诗词,不仅可以增强其感受与鉴别古典诗词文本中语音、语义、修辞、情感等诸多元素的能力,提高学生规范语言的程度,增强学生敏感的语言感知能力,还能让学生感受到音乐鉴赏般的审美愉悦。鉴于此,我们必须授予学生诵读古典诗词的基本技巧:

1.读准字词。在古典诗词文本中,有的字比较生僻,比如李清照《武陵春》中的“舴”字等;有的字需要异读,比如孟浩然《过故人庄》中的“斜”字等。这就要求我们在指导学生诵读古典诗词文本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课文的注释或者课外工具书等,给上述生僻字或者异读字等标上拼音,字正腔圆地诵读。而切忌含糊其辞或者蒙混过关。否则既无法据此正确理解古典诗词文本的具体含义,又无法正确体味作者寄寓于其中的丰富情感。

2.读出节奏。朱光潜说:诵读“就是从字句抓住声音节奏,从声音节奏抓住作者的情趣。”唯有如此,学生才能由此体味出古典诗词的“神韵”与“气势”。一般而言,五言诗比如王湾的《次北固山下》等其节奏为“221”,词比如辛弃疾的《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等则要根据词句的意思划分节奏。

3.读出感情。诵读诸如曹操的《观沧海》等基调慷慨的豪放派诗必须读出其大气磅礴、催人奋发的情感与气势,以此体现诗人远大的政治理想与伟大抱负。而朗读《诗经・蒹葭》等情感温婉的婉约派诗等,则要读出蕴含于其中的悱恻与缠绵,以此体现主人公对“伊人”可望而不可即的缠绵与悱恻之情。

二、丰富想象,体会古典诗词意境美

王国维曾言:“词以意境为最上”,又说,“境非独景物也,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 否则谓之无境界。”可见,意境是古典诗词作品在情景交融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艺术境界。这种唯美的艺术境界,并非机械的、简单的模仿自然,而是艺术家创造的一种以意蕴和情趣取胜的、能够在有限中展示无限的艺术境界。故此,在古典诗词美感鉴赏教学过程中,我们有必要从意境入手,以此培养学生品鉴古典诗词意境的能力,引导学生快乐地沉浸在古典诗词营造的唯美而又丰富的意境之中。

以教学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为例,我们可以通过设计下列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思考的途径引导学生品鉴其意境美:1.首联描写了哪个名胜景点的哪个季节的美丽景色?此处的景色为何是“水面初平云脚低”?2.颔联与颈联描写了哪个季节的哪些动物与植物(也即意象)?请用自己的语言或者自己的画作描绘这一美丽的景色,并说说假如你也置身于这样优美的环境中,你会有怎样的感受?3.尾联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为何会产生这样的心境?如此,学生会非常容易找到品鉴这首古典诗词的突破口,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品鉴这首古典诗词意境的难度。

三、比较鉴赏,感受古典诗词独特艺术美

我国的古典诗词作者与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诗歌、小说、散文作者一样,深受其个体与众不同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个性涵养、生活经历、艺术修为、性格气质等的影响而使其作品呈现出与众不同的、独特的艺术风格。比如李白诗歌呈现出其他作家创作的古典诗词作品中少有的豪放气概,而处于同一时代的杜甫的古典诗词则体现出异常明显的沉郁顿挫风格。故此,教学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我们可以将之与李白的《将进酒》进行比较阅读,以此引导学生充分感知杜甫寄寓于诗歌中的“大蔽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爱国之情与李白寄寓于诗歌中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豪迈气势。值得一提的是,即便是同一位作者,因为处于不同的环境或者遭受不同的人生际遇等,也会创作出风格迥异的古典诗词作品。

经典诵读的方法和技巧范文6

一、运用微课教学,有效导入课堂

在诗歌教学中,顺利地导入课堂是很重要的,由于诗歌描绘的内容大多和学生的实际生活并没有太大的联系,教师如果在课堂的开始,直接展开教学内容,学生很难将自身代入其中,自然也无法很好的把握诗歌的原意。对此,教师可以运用微课视频进行课堂导入。在课堂的开始,学生依然保留部分下课的放松状态,此时不宜直接进入强思维活动的状态,教师可以先为学生播放一段微课视频,通过微课视频,为学生营造与诗歌相关的意境,让学生在意境中,逐渐将思维过渡到诗歌方面,然后再进行诗歌教学,就能够起到良好的效果。例如,在教学《致橡树》这篇诗歌时,可以为学生播放这样的微课视频视频主题为诗歌中描绘爱情的经典词句,以轻缓柔和的《梁祝》作为视频的背景音乐,然后随着词句的变化,展现出一幅幅描绘爱情故事的画面,唯美的音乐、画面、诗句相互映衬,能够为学生构建出良好的意境,从而带动学生的情绪,提高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

二、运用微课教学,进行诗歌赏析

在诗歌教学中,对诗歌词句的赏析是一个难点,教师可以运用微课视频加强对诗歌赏析的教学。首先,赏析诗歌的第一步,需要学生熟悉诗歌内容。教师可以运用微课视频,教授学生诗歌诵读的方法和技巧。学生在诵读诗歌的过程中,需要抓住每一个字的发音,掌握诗歌的节奏、重音等。这一过程需要占据比较长的时间,教师很难每节课都腾出时间用来诵读教学。对此,教师可以运用微课视频,让学生在视频的指导下,欣赏名家的诵读作品,并不断学习,在早读时间进行实践,练习诵读的技巧,预习课上所要学习的诗歌。例如,在教学诗歌《再别康桥》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观看相关的微课视频,视频中讲解了诵读时的要点和技巧,并附加名家诵读的配音。学生可以在了解诵读要点和技巧后,先尝试自己诵读几遍,然后再听名家的诵读作品,逐渐把握诗歌的内容和感情。

第二,应用微课视频,教授学生赏析诗歌的方法。无论是现代诗歌还是古代诗歌,其赏析都是从意境、情感、文学技巧以及语言四个方面进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应用微课视频,引导学生对诗歌的四个方面,进行详细而透彻地赏析。例如,在教学现代诗歌那一部分前,教师可以先为学生制作诗歌赏析方法的微课视频。视频中,以比较经典的《天净沙・秋思》为例,通过赏析其中意境的营造、感情的抒发、用词的技巧以及描述的手法,依此进行延伸,拓展到现代诗歌的赏析中,让学生明确诗歌赏析的共通之处,进而掌握诗歌赏析的方法与技巧。在诗歌赏析中,对于意象的品味与赏析是一个重点,是学生理解诗歌内容与感情的最佳方式。教师要在微课视频中,着重突出这一部分。例如,在教学《致橡树》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预习和诵读,将诗歌中涉及的意象总结出来。然后,教师再播放微课视频,向学生解释其中“蜡烛”、“月亮”等比较常见的意象的象征意义,并让学生代入到诗歌中,确定意象在诗歌中所要表达的具体含义。又如,在教学《再别康桥》这一诗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意象,这些意象单独赏析并没有深入的象征意义,但结合来看,就能构成一幅美好的画面,从而营造出唯美的意境。

三、运用微课教学,把握诗歌感情

经典诵读的方法和技巧范文7

每次讲完一个单元,告诉学生,这节课是作文课,下面就惊呼声抱怨声一片。中职学生普遍存在着作文无话可说、不喜写作、应付作文、作文语言寡淡缺乏文采等现象。有没有办法能够解决这个问题呢?笔者认为,经典诗文具有无穷的艺术魅力,从诗文中汲取营养,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增强其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诵读经典诗文,丰富语言积累

中国的古典文学就像一条长河,声声不息;就像一座宝库,充盈着精华与瑰宝。流传千古的脍炙人口之作,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我国的文化经典大多数是用文言文写的,我们要从传统中汲取营养,就必须大量阅读古典文学作品。

大量诵读经典诗文能使学生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和知识储备,从而使他们写出的文章语言流畅,文通意顺。人们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巴金先生在谈到写作时曾说,他不懂文章什么作法,就是滚瓜烂熟地记下了几百篇经典篇章,然后自然而然地就会写文章了。看看我国的大文豪:鲁迅、胡适、巴金、茅盾、老舍……这样一批大师级的人物,无一例外不是在少年时期花了很多功夫在诵读上,幼时对古诗文的“死记硬背”使他们有了广读博览的体验,有了开阔的胸襟和宏大的视野,有了“一览众山小”的气魄。

一切的创造都必须建立在一定的知识储备基础之上,今天的语文教学如果能加强经典古诗文的诵读,就能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培养良好的语感,学生写起文章来自然“下笔如有神”。文言文比较充分地体现了汉语的一些固有特性:凝练传神,具有声文之美,形文之美和意义之美,多读古诗文就能很好地体会和学习这些特点。

二、诵读经典诗文,培养中职生的人文精神

大量诵读古诗文还能养护、滋润学生的心灵,使他们写出情真意切的文章。我们不难发现,在今天这样一个快餐文化泛滥的时代,学生很容易就会接受一些低俗的东西,变得越来越浮躁。一个民族的活力在相当程度上凝聚在经典的教育上,经典构成了民族传统中非常深刻的部分,阅读经典可以继承传统文明中最有生命力的东西,在这些经典的古诗文中,既有诗人对宇宙万物关怀的感情,也表现了诗人的品格、修养和抱负,如果老师能把诗歌中感人的力量传述出来,对于提高学生的素质品格一定能收到很好的效果。“让学生背诵古诗文,不仅要让他们学习很多知识,更多的是一种情感的民族性格的熏陶,要继承温柔敦厚,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诗教,使孩子们养成孔孟所提倡的至大至刚的人格”(金庸语)。体现在作文中,就是深厚的民族情感、悲天悯人的博爱胸怀,以及敏感细腻的人生感悟,和正确的、积极昂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三、经典诗文诵读培养中职生作文素养的策略

既然经典诗文诵读为学生作文提供丰厚的土壤,那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如何实施呢?

1.强化读,重在感悟

在语文素养迅速提高的中学阶段,尤其要重视的是“读”。读是更为基本的技能,多读多诵,体验就在其中,多读多诵,感悟就在其中。语文素养就是这样一步一步升华的,所以诵读是语文能力获得的重要基础。怎么读,我主张要放开喉咙读,要心脑全面投入,全神贯注地读,尤其欣赏读得出神入化,摇头晃脑,陶醉于自我朗读中的境界,在这方面,古人的经验是值得重视的。朱熹说: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多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曾国藩说: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展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诵读经典,吟咏美文,传承文明,提高语文素养,提升精神境界,可以融思考于其中,可以蓄能力于其中,可以寓创造于其中,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呢?这才是学习主体主动的生动活泼的语言习得的实践活动。同时,还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应当是导演,要作精心设计,教师不要包办一切,组织课堂要少讲精讲,贵在点拨。点是点石成金的点,拨是拨乱反正的拨。

2.熟能生巧,重在得法

重复是学习之母。学生在教师的主导之下,选可读之文章,选精美之文章进行熟读,是最根本的办法。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些已经被千百年历史证明是真理性的。所谓能力,指的是完成某项任务,解决某个问题,实现某项目标的一种能量,一种本领,这种能量或本领,是实践主体在实践过程中对客观的,对客体的重复接触反复练习中获得的。语文既然是一种能力,就要在学习者听、说、读、写的实践过程中去获得,要在听说读写的实践活动中去提高。出人之口入我之耳谓之听,出我之口入人之耳谓之说,听说读写互为依存,是一个整体,所以要强调多听多说多读多写。因为能力也好,记忆也好,是依靠多次重复才能获得,多次重复可以使生疏变得熟练,多次重复可以从熟练中产生技巧,既有了熟能生巧的活力,创造创新能力也就在其中了。

经典诵读的方法和技巧范文8

关键词:职场沟通与交流;课程设置;背诵环节

一、沟通课程介绍

为适应社会的需求,自2008年起,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在全院范围内进行了大学语文课程改革,面向全校学生开设了全新的公共基础课――职场沟通与交流(以下简称沟通课)。

课程设置六大模块:沟通基础、传统文化与沟通、沟通心理、沟通方式、沟通礼仪、沟通技巧。由于近年来高职课程改革中有重实用、轻人文的倾向,我们试图探索一种更为实用、便捷、对学习者影响更为深远的综合性、通识性核心课程,以纠正高职教育中狭隘、功利的偏差。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尤其重视中国传统文化与沟通这一模块。我们认为,文化与沟通技巧是根脉和血液的关系。能真正掌握文化精髓、悟透人性的人,沟通技巧必定自然成法,圆熟、自如。因此,在课程实践中,我们不仅将这一模块拆解为儒、释、道三个单元,放在仅次于第一模块沟通基础后讲授,还将每一单元附录十八条经典语录,总计五十四条语录放于教材中帮助学生加深对模块内容的理解,同时要求学生背诵并计入学期末的成绩考核之中,占总成绩的40。

二、在教学环节中增加背诵的必要性

在教学考核中增加背诵成绩环节,起初并未得到学生的理解。有的学生认为身为高职学生,仍采用小学生常用的学习方法没有面子,产生抵触心理。甚至部分代课教师也有类似困惑,认为自找麻烦。作为沟通课程的改革和实践者,我们认为背诵传统经典语录对高职学生来说十分必要。

1.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需要

党的十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明确提出,以“三个倡导”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相契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相承接,是党凝聚全党全社会价值共识作出的重要论断。

我们课程所选取的儒释道三家语录和章节,多出自《论语》《孟子》《老子》《庄子》等传统经典经书,可谓博大精深、内涵丰富,更重要的是含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和谐”的基本理念以及“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传统道德。例如《孟子・尽心上》有这么一段:

孟子曰:“万物皆备于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

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

意思是说:“万事万物的知识我都具备了。反省自身,我自认诚实无欺,没有比这更大的快乐了。尽力执行恕道,接近仁德的道路,接近仁德的道路没有比这更接近的了。”

我们在具体讲解过程中,会联系社会现实帮助学生理解:随着社会节奏变快,来自于生活、工作等各方面的压力业越来也大,人们因此变得焦躁而忽略了别人的感受。其实,在很多情况下,相互理解体谅尤为必要。换位思考不仅仅是设身处地地为他人考虑,同时也是对自己的一种反省。这种儒家“仁”的思想,也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中提倡的友善。

我们沟通课程针对的大一新生刚从高中进入大学,正是眼界逐渐开阔,价值观形成时期。众所周知,做人乃沟通之本,有正确的价值观指导,行动方向才不会出现偏差。我们在讲授过程中,先讲解含义,让学生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反复朗读、背诵。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不断感知中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价值理念便会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心灵深处,随着时间的推进,阅历的增长,学生自然会心领神会,进而外化在沟通实践中。

2.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需要

钱钟书从幼年期便熟背古文,日后成为文学泰斗,鲁迅小时候整本书背诵,后来驰骋文坛。可以说,背诵直接提升人的语言组织能力。因此,我们在选择背诵章节语录时,不仅仅考虑其思想倾向,还要考虑到句式组织,以增强学生的语感。我们选取的语录行文畅达,语言凝练,往往一字举轻若重,例如《论语・宪问》中: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

直抱怨,以德报德。”

其中的“直”字有多种解释,我们让学生举生活中的例子讨论,学生直感慨中国语言的魅力。

我们学校是工科高职院校,学生大多词汇贫乏,下笔生涩,口头表达能力差,没有一定的文章在头脑中储备,是提升不了听说读写能力的。而背诵经典语录的过程就是提升文学修养、积累文字功底的过程,因为熟背,脑中才能贮存优美的词汇与丰富的句式,行文中会自然而然地生发出气势来。考虑到具体操作和学生的课业任务,我们要求学生的背诵章节和语录只有五十多条,因为容易完成,反而引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学生找出《论语》《孟子》等原文进行阅读,一定程度上促进学习,起到提高阅读能力、弥补语言匮乏的作用。

三、背诵环节的实践效果

1.培育学生的人文道德精神

既然背诵,就要熟背,如果记得不实,脑中混沌一片,则毫无效果。我们希望通过熟读背诵经典让学生把握传统文化的精髓,端正品行,提升人文素养。在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熟背儒释道三家经典章节已成为沟通课期末的必须要求,课间经常听到学生的熟读轻念声。

有学生直接将背诵过程写到沟通作业中,称“经典语录已在抑扬顿挫的背诵中深入内心,它不仅指导当下学习和人际交往,还对未来职场后续发展和幸福生活有深远影响”。有学生自发成立国学社,每周定期讨论研习经书子集,徜徉经典文献之中,心悟其意,心融其境,成为校园文化的独特风景。更多的学生将传统文化落实到具体实践中,身体力行,从小事做起,如参加义务献血活动,父亲节宿舍集体给父亲发祝福短信,去敬老院探访老人等。这些活动都通过学生做的沟通PPT和视频在课堂上反馈出来,学生之间也相互影响,深受感染和教育。

2.提高学生的沟通技巧

通过背诵,学生扩大了知识面,书面语和口头语的表达技巧得到有效提升。在平时的交谈中,经常有学生引经据典。有的学生参加校外辩论赛,名句不假思索随手拈来,“老子《道德经》中,‘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当如何解释?”对手面面相觑,无言以对。

教师检查背诵的方式是让学生当堂背诵,现场打分。这一定程度上考查的是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譬如口齿清晰,语调顿挫,有一定感染力。同时,这种考查方式也激发了学生的好胜之心。有的学生心理容易紧张,平时课堂上回答问题都说得磕磕绊绊,为了克服心理障碍,能当堂熟练背诵,课后就对着镜子反复练习,以期有良好的课堂表现。事实上,检查过程中绝大多数学生背诵自如。甚至一些少数民族学生,因受地区施教水平限制,汉语表达能力有限,最后考核时也都能流畅背诵,让授课教师感动不已。

3.提升了教师整体素质

正所谓“身不行道,不行于妻子,使人不以道,不能行于妻子”。”当教师在课堂上充满激情地大段说出经典妙句时,学生也会被深深触动。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先要有一桶水,我们不仅要在课程讲授中对经典语句吞吐自如,还能举一反三,融会贯通,随时应对课堂突况。

南工院的老师都是认真负责的。作为课改实践者,我们在课后阅读大量传统典籍,相互讨论知识点的讲解,提高自身素质。曾有学生当堂诘问,称儒家思想灌输的是“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犬儒愚忠,被教师用孟子原话“君子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子视群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开导回去,使其心服口服。

教师以核心价值观要求自己,以身作则,讲解得当,学生也从不理解到接受,再到产生兴趣,愿意主动背诵。如果套用儒家语录,正是“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啊。

经典诵读的方法和技巧范文9

[关键词]诵读教学作用建议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090004

语文诵读教学倡导学生自主阅读实践,为学生创造亲近文本、感受文本的机会,培养学生的语感,调动学生情感和思维的参与,提升对文学作品的感悟、理解能力,升华审美情趣,提高写作水平。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对诵读教学进行了有益的思考和探索。

一、充分发挥诵读教学的作用

1.培养语感。吕叔湘说:“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在语文课上,让学生反复诵读文章句段,熟读成诵,自然形成语感。诵读既能培养语感,又能提高语言能力,在反复诵读中,读出文章句段的味道和深层含义,循序渐进地琢磨和品味,更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语感训练。诵读是学习语文行之有效的方法。

2.激感态度。优美的诗歌、优秀的散文、动人的故事往往饱含作者的情感,常常引起人们的喜爱和吟诵。有感情地朗读,使其更具魅力。字里行间融感,或情随景而生,或情缘事而发,或情见理而生,此情非机械地见字出声,而是发自内心的真情流露:爱则声柔气徐,恨则声疾气促,喜则声高气扬,忧则声低气馁。在诵读模仿体验中,学生的情感、态度与对文本的再创造相生相随。如在指导学习《岳阳楼记》时,学生通过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在甄别“古仁人之心”异乎于“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之后,就能更深刻地感受到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教师恰到好处的指导与点拨,让学生准确、流利诵读,读出课文的深情与意蕴,深刻感触其中的精神和意境。又如师生配乐朗读余光中的《乡愁》,诗歌回环往复,极富音韵之美。读着诗歌朴素、简明、隽永的语言,大家真切地感觉到了诗人深沉的凝望和拳拳的眷恋,也为诗人浓郁而又强烈的思乡之情所感动。

3.提升理解能力。诵读是体悟有声语言的学习活动,吟哦讽诵而后得之,“口诵”与“心悟”相辅相成。教学《海燕》这首散文诗,学生在反复吟诵中,思维被激活,随着诵读欣赏的深入,心灵与诗人的思想产生碰撞的火花,进而领会诗中各种事物的象征意义及其内在联系和一致性,进一步感悟文章的主题。

4.升华审美情趣。朗读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体会作品中具体生动的形象,或奇巧美妙的意境,或经典明智的哲理,学生自然受到耳濡目染,其心智与现实生活经验相联系,从中获得生活的乐趣、美的享受。教师把文学作品的审美情趣渗入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在一种沁人心脾的情感熏陶中受到审美教育。如诵读《陋室铭》,我们体验其和谐之音韵,意会其丰富意蕴,进而领会“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表达的是作者安贫乐道的隐逸情趣和高洁傲岸的情操。学生在有意识地诵读、积累、感悟和运用中,赏析品味能力和审美情趣得到升华。

5.提高写作水平。初中语文教材收录许多经典作品,善于学习和思考的学生能通过诵读欣赏,品味其中精妙,在写作上必然会有所借鉴。诵读不仅有利于增加技能、阅历,收获学识、才干,还促成自己的再创造。

二、推进诵读教学开展的几点建议

1.教师富有感染力的范读。教师范读能直观地帮助学生正音,激发学生对诵读的兴趣。如教学《天上的街市》时,笔者利用多媒体进行了配乐朗读,让学生体验其意境、节奏、感情、韵律。学生听得很认真,学得很投入,模仿有成效,体会到诗中牛郎织女幻境般地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古老神话被赋予了新意,深刻感悟了诗歌主题。

2.加强文言文、古诗词曲的诵读。学习文言文、古诗词曲,要重视朗读和背诵训练。这不仅是在积累知识、培养语感,更是在传承中国文化,经典之作常读常新。教师要注意教会学生正确、有效地诵读:读准字音,处理好重音、停顿、节奏、语调和语速等,借鉴好的背诵方法和技巧。如学习《中秋咏月诗词三首》中的第二首《水调歌头》时,识字正音、读准句读、语调,串译全文,笔者适当点拨,播放乐曲《明月几时有》,学生随即诵读数遍,在欢快的诵读中不仅领悟诗词内容,而且几乎背诵出来了。

3.教师重视引导学生自主练习。诵读的过程是生命成长的过程,它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在于学生心智的开掘,人格的完善。教师重视诵读教学,并能够正确引导、积极鼓励、有效督促学生坚持诵读,师生经常交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从诵读、背诵到积累与运用,学生的语文素养及听说读写能力将整体提高,这更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