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大学生双创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3-06-06 15:35:07

大学生双创论文

大学生双创论文范文1

关键词:创新;双语教学;教学模式

1问题概述

近年来,围绕双语教学所展开的教学改革探索课题层出不穷。但多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学生在双语教学中常见问题的分析[1]。

2) 双语教学的方法和手段[2-3],高校双语教学团队的建设[4]。

3) 双语教学的模式、评价体系以及使用范围[5-6]。

4) 高校双语教学模式的比较[7]。

5) 在创新能力问题上的研究多集中在创新体制与手段、创新人才培养的制度环境和文化环境等方面进行研究[8-9]。

国外对双语教学的研究重点与国内存在着很大不同。由于欧美等西方国家属多元化的国家,其双语教学的重点多集中在如何使受教育者尽快融入社会大环境,保持和促进民族团结;认同多元文化和促进多元文化的国体上[10]。对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对学生个性化、多样性和独立思考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上。

根据“国家技术创新工程总体实施方案”(国发[2009]9号)的精神,国家将加强企业技术创新人才培养,推动高等学校和有条件的科研院所根据企业对技术创新人才的需求调整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模式。由此可见,大力培养创新型人才是高校长期的任务,要为企业不断提供创新型人才,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

目前基于双语教学的研究在围绕学生综合创新能力培养方面,特别是通过双语教学培养学生可持续性综合创新能力的研究并不多见。双语教学是实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手段之一,其最终目的是使学生更好地融入国际化大环境,提高综合素质,增强其创新能力。

从2001年开始,我们以培养创新型人才能力为目标,在高级数据库应用课程中进行了双语教学模式的改革实践与探索。对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连续十一届40个教学班进行该课程的双语教学实践表明,有效的双语教学模式可大大提升学生可持续性的综合创新能力。

2目标定位

高级数据库应用课程双语教学目标定位如下:

1) 掌握高级数据库应用课程重点知识、技术。

2) 通过双语教学,使学生具备搜集、阅读英文原版技术文献资料的能力,在更深层次上提高技术水平,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

3) 面向国际化,拓宽知识视野,增强技术国际化意识,及时跟踪国际上的IT技术并保持同步发展。使得学生在国际化背景下,具备使用英语驾驭专业技术且与国外同行进行技术交流的能力。

4) 进一步提升学生用英文进行专业技术相互交流的能力、语言文字的表述能力以及专业技术的动手实践等综合能力。

3教学模式

和非双语教学的专业课相比较,双语教学面临的一个重要难题就是学生的英语水平直接影响双语课程的学习效果。研究表明[11],采用单一的外文原版教材、外文授课的教学模式,忽略了学生之间的基础差异,导致实际教学效果并不理想。为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高级数据库应用课程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改革,经实践证明,合理有效的教学模式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创新能力的关键。

3.1教学内容与国际前沿技术接轨

高级数据库应用以讲授Oracle数据库相关知识为主要内容,实践性、可操作性以及适用性强,且技术内容与国际前沿技术密切相关,许多技术文档均是以英文形式提供,网络中有许多可供参考的英文版技术文献,风格各异,此类可操作性比较强的课程非常适合开展双语教学。

3.2教学资料――英语化

与本课有关的教学参考书、课件、教学大纲、练习题等都是英文的,网络课堂上提供的网络资源等几乎全部是最新的英文原版书籍,使技术内容与国际始终保持同步。

授课过程中所采用的教材不具体限定于某一本书,而是为学生指定若干数量且内容十分丰富的英文原版书籍,这些书籍的内容能够反映课程内容的最新技术水平。不限定学生使用某个具体书目,使得学生的参考更具广泛性。

项目实践、实验的参考指导书,一般采用国内出版社出版的书籍,书的作者一般具有多年项目开发及为企业、校外高级培训班授课的经验。

3.3课堂教学――案例化

教学包括两部分:课堂教学与实践训练两部分。本课程作为计算机专业课,决定了课程教学方法、手段的特殊性。

课堂内采用以项目驱动及解决方案为核心的教学方法。以问题讨论、研究实际应用中的解决方案为主,从而带动各个知识点的学习。

课堂教学除了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课堂提问、习题课等方式,还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并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现场讨论,还采用实训性的案例课堂教学,现场程序演示。调动学生积极性,参与问题的讨论,从案例的讨论中学到各个知识点。

以实际的开发案例实现驱动,带动其他知识点的学习。面向实用,遵循“实用案例具体实现相关知识点问题讨论练习题及上机实验等”的模式。

在授课方式上,改变传统形式上的填鸭式教学,精讲多练,以案例和项目实践作为整个课程主线,加大实践训练在考核成绩中的比重。

实践证明,案例式驱动教学能让学生在紧张、有效的时间内获得更多的知识。

3.4项目实践――实训化

课外项目实践以学生自主完成课堂中讨论过的解决方案以及预先提供的项目为主。

项目实践部分主要是为学生提供一定数量与本课程内容有关的项目题目,需要学生在课外完成,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可自由选择题目。项目题目一般在开课第2周就提供给学生。项目内容是对课堂教学内容的补充与支持。学生必须在课外独立阅读一定数量的外文版技术资料基础上才能完成,最终必须提供项目报告和程序,通过答辩给出成绩。这样,可以促使学生查阅和翻译大量的英文技术资料,提高其专业技术及英文阅读与报告写作能力,也为他们提供了丰富的自由发挥空间,挖掘其创造能力。

学生根据所选定题目的要求,搭建实际系统环境、编码实现预定的系统功能等。

学生反映:实践环节的训练在加强综合能力方面促进很大,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获益匪浅。

3.5资源支持――网络化

在校园网上为学生建立本课程的双语教学网络课堂,并有选择地为学生提供可利用的网络资源清单。特别是丰富的辅助参考资料,全部是英文版。

目前网络课堂设立了课程介绍、课程大纲、授课课件、课程讨论区、作业自测、课件下载、参考文献、作业通知以及学习成果展示区等栏目,学生根据需要可自由下载所需的教学材料。

为保证学生与任课教师双向交流渠道的畅通,任课教师将自己的电话、电子信箱、QQ号或MSN等联系方式提供给学生,使得学生有问题能及时在线与老师交流。

实践证明,实时沟通能为学生建立与教师交流的畅通渠道,为学生及时解决问题提供便捷。

4考核方式

双语教学中,由于教学目标和教学方式都区别于传统的专业课教学,因此笔试的考核方式不能对学习效果进行全面的评价。高级数据库应用课程的考试对传统考核方式进行了改革,实践效果表明该考核方式科学合理。

课程的教学过程分课堂授课和项目实践两大部分,最终考核分为卷面理论考核与实践综合能力的考核,比例为5∶5。即理论考试占50分,综合实践能力占50分,从而体现注重实践的原则。实践综合能力的考核主要从课堂教学和项目实践两部分体现。

4.1综合实践能力的考核

1) 课堂教学。课堂参与度――主要包括出勤、课堂提问和讨论的考核。上机实验――主要包括实验完成情况、实验报告内容等。

2) 项目实践――主要包括项目报告和软件实现以及答辩情况。课程成绩构成及评价比重如图1所示。

项目实践的成绩=各个具体评分项得分之和×报告难度系数。

4.2试卷的考核

目前,试卷的考核以课程的理论部分为主,要涵盖教学大纲中规定知识点的80%~90%,不具体指定某一参考教材,考虑到大多数学生的实际,卷面考试的语言文字采用中英文相结合的形式。随着双语课程体系的进一步完善,逐步全面实现以英文文字形式考核专业内容。

在试卷的内容考核上,适当增加一些课外内容的试题,这些试题不仅与课程有关,且与参考文献也密切相关。这样,就避免了内容与知识面仅局限于书本的问题,推动学生阅读英文参考文献,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5课外创新实践

高级数据库应用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采用双语教学,有助于学生掌握国际先进的技术、知识,对国外先进技术的了解也有利于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基于该课程双语教学的基础,课余时间我们通过组织学生进研究室,组成科技创新实践小组开展科技创新活动,为学生提供创新发展的平台,如图2所示,这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等能力。

5.1课外――科研实践研究

课外,我们组织本科学生进研究室,做老师的科研助理,为老师做一些辅的科研工作。问题与项目驱动的过程是培养其创新创业能力的重点。

5.2创新创业孕育发展

组织学生成立科技创新小组,为学生提供一定数量的英文原版专业书籍,鼓励学生大量阅读,做读书笔记并讨论,将教学、科技创新活动结合起来,进行自主创业发展规划、训练等研究,构建可持续性创新发展的孵化器平台。目前我们指导5个由本科生组成的科技创新活动小组开展科技创新活动,他们曾获多项辽宁省大学生创业大赛和辽宁省大学生科技大赛等奖项。这些肯定为学生自主创新、就业发展提供了持续发展的动力。

5.3为学生提供展示及相互交流的舞台

作为教学受众群体的学生具有强烈的获取新知识、新技术的欲望,也具有较强的自我展示和创新的潜能。因此,课外应为学生提供展示学习成果的空间和舞台。

学生完成的项目报告电子版上传到网络课堂的技术交流展示区,供学生下载浏览,这种方式不仅可为学生提供相互交流的渠道,还能对学生实际完成的项目报告真实性进行监督。通过项目作品展示和研讨,学生可以充分展示自我、宣传自我,增强了自信。网络为学生的互动交流提供了一个直接便利的平台,每次研讨会都会有专业教师参与具体组织指导。

6结语

实施专业课的双语教学是一项全面细致的系统工程。双语教学在内容和形式上拓展了学生的视野,使其具备对外交流参与及动手能力,良好的课外创新实践平台能有效地增强学生可持续性创新实践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曾华. 高等学校双语教学实践与探讨[EB/OL]. [2010-12-31]. /blog/user_content.aspx?id=18582.

[2] 朱红耕,杨生. 高校本科专业课程开展双语教学的思考[J]. 高等建筑教育,2004(3):72-75.

[3] 姜淑娟,闫大顺,马遥. 计算机学科专业课程开展双语教学的探讨[J]. 中国科技信息,2006(24):237-238.

[4] 刘艳娥. 和谐视野下高校双语教学团队建设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 当代教育论坛,2009(6):40-43.

[5] 昊平. 五年来的双语教学研究综述[J]. 中国大学教学,2007(1):41-42.

[6] 许宏晨. 中国高校双语教学七年回顾[J].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08(16):84-89.

[7] 汤东. 中外高校双语教学模式的比较研究[J]. 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8(11):69-70.

[8] 刘必清. 从创新教育的角度审视当代高等教育的不足[J]. 交通高教研究,2002(3):15-17.

[9] 闫秀旗,赞海泉. 从哈佛大学创新教育谈我国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J]. 有色金属高教研究,2000(2):39-42.

[10] 袁平华,俞理明. 加拿大双语教学与中国双语教学的可比性[J]. 中国大学教学,2005(11):55-58.

[11] 李永辉,陈东. 如何构建有效的双语教学模式[J]. 黑龙江教育,2008(4):48-49.

Practice and Exploration on Bilingual Teaching of Innovative Talents Training

REN Shuhua1, LI Xiaohong1, SU Bo1, WANG Haiping1, GU Xiumei2

(1.School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Dali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Dalian 116034, China;

2. Dean’s Office, Dali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Dalian 116034, China)

大学生双创论文范文2

关键词:艺术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双主体;互动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5-0274-02

双主体互动式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双主体作用,创设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的多元互动情景,在教师和学生的双向参与和互动中,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学模式[1]。艺术类大学生普遍重技术、轻理论,重感性、轻理性,重具体、轻抽象,艺术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更加适用以教师和学生为双主体的互动式教学模式。但是,艺术院校学生与其他院校学生的差异性是比较大的,个性特征与知识结构都比较独特,因此,面向艺术院校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互动式教学需要做专门化的研究。

一、树立艺术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双主体互动式教学理念

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提倡构建强化学生主体意识,培养学生参与精神的双主体互动式教学模式。双主体互动式教学理念的核心内涵是指,一方面教师是“教”的主体。应当在如何教育、引导、熏陶学生方面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另一方面学生是“学”的主体。在如何有效学习、学习什么、是否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和思想方面具有主体性地位。实施双主体互动式教学即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注意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把政治化、工具性的教育模式,有机地转化为寓教于乐的双向互动、有机协调的美育过程。然而,目前艺术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普遍存在师生平等交往互缺、理论与实践结合不足、情感与认知匹配不力、重理性轻感性、重结果轻过程、重个体轻合作等突出问题,使课堂教学呆板、单调,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对于思维活跃、个性张扬、崇尚自由、情感丰富、喜欢创新的艺术院校大学生来说,不仅不能满足他们求知求新的渴望,学生的创造力也得不到应有的培养。艺术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要认清和把握艺术院校学生的个性特征,着眼于学生专业学习的需要和学校人才目标培养的需要,树立艺术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双主体互动式教学理念,切实提高艺术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一是教学目的观。以艺术学生成人成才为目标,重视艺术学生作为道德主体和艺术主体的双重身份,找准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与艺术人才培养的结合点,充分发挥师生在教与学中的能动作用,实现教学过程中教师主体的主导与学生主体的主动之间相互作用的统一,唤起艺术院校大学生的主体意识、责任意识和社会意识,使他们自觉地履行自己的责任和义务,遵守社会道德与艺术道德,积极能动地发挥自身的艺术才能,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艺术事业贡献力量。

二是教学过程观。以师生双主体的交往与互动贯穿教学全过程,让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参与教学过程,表现教学内容,体验教学效果,通过学生参与教学和实践活动来激发学生内在的教育需求,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意识。

三是教学内容观:将授课内容对象化,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同艺术专业有机联系,注重思想政治理论知识与艺术人文知识的融合,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的结合,力求贴近实际、贴近学生、贴近专业。

四是教学方法观:强调启发式教学原则,运用多元化教学方法,因材施教,注重个性化培养,启迪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五是教学评价观:强调多元的协商式教学评价,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评价过程中,加强学生的学习主体意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构建艺术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双主体互动式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是为了达成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在对教学活动清晰认识的基础上对教学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的一系列执行过程,指的是达到比较大的目标的总的步骤。而教学策略要根据教学情境的要求和学生的需要随时发生变化。因而,思想政治理论课双主体互动式的教学策略必然要因艺术院校以及艺术类大学生的特殊性而具体化,使之更具针对性。

(一)教学设计情境化,注重情境的艺术化

创设形式多样的情境,把授课知识有机地溶入生动有趣的情景中,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情境触动,形成学生自己的体验、感悟,并对教学内容产生个体独特的学习欲望和兴趣。“情境”创设要注重艺术化,尽量结合艺术类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与艺术进行整合去找有效的切入点,用艺术的亲和力承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凝聚力,用艺术的感染力焕发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感召力,努力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

(二)情境创设主题化,注重主题的前沿性和时代感

在情境创设过程中,将教学内容有机整合,构建成一个个教学主题,使之既有明确的教学目标,也有相应的教学内容,以专题授课替代对教材的简单复述,以引导学生主动、有效地学习。选题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的框架内,突出其前沿性和时代感,以关注现实问题、关注艺术与社会和艺术发展的人文内涵吸引学生,这些新的思想和观念对一直以来主要受艺术知识熏陶的艺术类大学生而言有着很强的冲击力。

(三)主题实现项目化,注重项目的责任化

在明确教学主题之后,根据学生知识与能力背景,将相关教学内容设计成若干具体的教学项目,组织实施教学。选择的项目既要有一定的深度,又要切合学生实际,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理解能力和接受水平,让学生“有事可做”、“有事愿做”。项目太旧或太浅,都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奋点;但项目也不能太深、太理论化,否则容易令人“望而却步”。同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注意明确责任、分工合作、团队学习、共同提高。项目小组有指导性的成员分工安排,形成人人参与、团队合作的共同体,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四)责任落实成果化,注重成果评价的民主化

在责任落实与评价过程中,须以成果的形式呈现,并在班级里进行交流,并组织学生对成果进行自评和互评。通过自评、互评,学生的学习主体意识得到充分体现和加强,听到同学们的真实声音,既会增加大家学习的压力,也会激发大家应对挑战的意识和努力,从而增强学生作为教学活动主体的意识。

三、探索艺术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双主体互动式的教学实施方式

(一)案例驱动下的双主体互动式“讲授、讨论、分析”三位一体教学活动

该教学活动是指从具体案例出发,理论教学与现实问题相互契合,“讲授、讨论、分析”三位一体,通过启发学生思考,实现学生的认知由感性到理性再上升到悟性的螺旋式上升,形成对问题的科学认识,从而达到学习目的。首先,通过案例教学进行问题性探究,并通过教师的讲授,使学生了解并掌握课程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然后,鼓励学生提问,形成良性互动,对学生发表的各种不同观点和看法要循循善诱,启发学生深入思考;最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围绕重点问题,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得出答案的思考过程,有根有据地提出各自的观点和主张,让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转化为能力和素质。

通过双主体互动式“讲授、讨论、分析”三位一体教学活动,变基于书本知识演绎推理性学习为问题解决式学习,形成了教师―学生学习共同体,学生―学生学习共同体,有效地实现了教学重心向学生主体的转移。

(二)主题项目驱动下的双主体互动式大作业教学活动

该教学活动以激发学生学习内动力为主旨,以主题项目为载体,以“学生主讲”的创新模式补充“教师主讲”,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主学习的主体地位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教学的主导地位,引导学生的自主性和合作式学习。大作业教学依赖于学习团队的组织,教师扮演着组织者、合作者的角色。在项目实施中,教师结合主题教学要求对学生进行分组,每组负责一个主题项目,每个主题项目讲授20分钟,主要是对该主题的主要内容和观点进行介绍和解读。各组成员需要分工合作,共同完成收集资料、整理观点、梳理和综述问题、撰写教学方案,制作多媒体课件以及选优秀代表担纲主讲等环节。

主题项目驱动下的双主体互动式大作业教学,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探求知识,由教师为主导的讲授,过渡到“师生合作”的双主体互动,最后到学生自主学习的实践,有效地实现了课堂内教学向课堂外教学的有效延伸。

(三)艺术创新驱动下的双主体互动式创作演练活动

该教学活动是着眼于学生艺术创新的需要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艺术人才培养目标的需求,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专业技能为取向,以创作艺术作品为成果标志的一种教学方式。思政老师一方面指导学生查看相关理论书籍,提高理论水平,启发学生创作各种艺术作品来表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另一方面引导学生紧紧围绕自己的艺术创作实践,从构思、表现和完成效果三个方面,写出自己的创作感想和体会。

“课堂理论知识――融入主题活动――学生主体参与――艺术创作表现”这种新型的双主体互动式教学模式,贴近学生、贴近专业、贴近艺术,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使学生由“学会”转向“会学”,抽象的理论通过艺术作品的形象展示又使抽象的理论感性化、具体化,教学过程中感性和理性相结合、形象与抽象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专业课相结合,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动性、形象性、趣味性、针对性,学生完成了由边缘参与、合作参与到自主参与的角色转换,教师完成了从引领向合作的角色过渡。

大学生双创论文范文3

[关键词]双元创新;研究生教育;创新能力;管理学科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372(2013)02-0087-05

高等教育尤其是最高层次的研究生教育,作为我国国家创新体系的构成基础,不仅担负着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任,而且肩负着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使命。研究生的教育质量和发展水平,已经成为反映高等学校知识创新水平的重要因素,直接影响着一个国家或地区未来的整体创新水平。研究生创新能力则是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标志与灵魂,只有高质量的研究生才能是今后技术创新、知识创新、管理创新的执行者。在国家持续推进“研究生教育创新工程”的背景下,研究生的招生规模也在不断扩大,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问题已成为研究的热点问题。现有文献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研究[1,2]:一是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构成要素研究,即从不同的结构视角进行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分析,如从解决问题的视角入手,创新能力是一种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从创造性思维视角入手,创新能力就是头脑的操作能力。二是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的问题及其原因,主要采用实证方法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现状进行分析,结论普遍表明我国现阶段研究生缺乏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创新技能不足。“研究生教育质量的现状调查与研究”课题数据显示:9%和38%的导师和管理人员认为硕士生的创新能力为“优”和“良”,相比较而言,53%的人认为硕士生的创新能力为“一般”和“差”[3]。而且,研究生的自我评价也比较低,51%的硕士生选择“一般”。三是关于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对策研究,即从观念制度、环境营造、创新精神、研究生培养体制等视角提出了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对策建议。然而,多数研究的理论框架和设计针对一般意义的研究生创新能力理论的梳理,并没有区分不同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差异化,只是笼统地对研究生创新能力进行定义,没有进一步细化和分解具体学科的研究生创新能力。因而,相对于具体学科而言,现有的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测量和分析缺乏一定科学性。

本研究从管理学科入手,探讨该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构成及培养体系的构建。管理学科作为集社会科学理论基础与自然科学方法于一身的综合性学科,在我国学科发展中属于一门年轻的学科。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而逐渐成长起来,管理学科已逐步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科学理论基础和学科体系。其研究成果为管理研究或管理实践活动提供有效的科学理论、方法与技术支撑。随着管理学科在我国社会发展中的重大进步,管理学科研究生在我国高等教育中招生比例不断增多。但是,在我国管理学科的研究生教育过程中,不能简单照搬国外某项先进技术或某种理论,应该结合我国实际问题进行创新性研究,这就要求管理学科研究具有一定的超前性和超脱性[4,5]。不同于以往管理科学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研究,大多借助心理学概念进行辨析,并且据于此为研究生培养单位提出了大量的体制机制创新途径。本研究则借助管理学中“双元能力”概念,提出并解析研究生双元创新能力内涵,从如何避免能力陷阱的角度分析双元创新能力耦合的比较优势,并试图从结构双元、情景双元以及领导双元方面建构研究生双元创新能力培养的实现路径,以期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提供新的视角,并为研究生培养单位推进改革提供理论和经验借鉴。

一、管理学科研究生双元创新能力的分析

(一)管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区别

管理学科作为集社会科学理论基础与自然科学方法于一体的应用型学科。管理学科的特征体现在社会需求大,实践性强,要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可以面对所有组织,应用面广,需要多学科的支撑与融合。从研究主体来看,管理学科非常重视研究主体的特征。因为个体或群体研究者的行为往往会影响研究客体的行动或产出。因此,管理学科需要将研究主体与研究客体进行结合而进行科学判断。从研究的对象来看,以系统论为基础,从微观个体到社会经济系统或管理系统看作一个“大系统”,将这个“大系统”作为研究对象。从研究的范畴来看,不同于一般工程技术对硬件的设计与制造,管理学科研究不仅包含工程技术的硬件部分,还包含与这些“硬件”设计相关的“软件”研究部分[6]。由此可见,管理学科不仅注重社会科学的理论与基础,而且具有自然科学的方法与手段,是一门跨学科的边缘性科学。管理科学学科更侧重于交叉学科的基础和前沿,研究方法也更多地应用定量化的分析,通过数学模型和计算机仿真技术对社会科学问题进行研究。因此,经济学、数学、系统科学、行为科学、信息科学是管理科学的基础,如管理科学突出优化方法、概率、统计和随机过程等数学的应用。

(二)管理学科研究生双元创新能力的内涵

学者们虽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内涵进行了不同程度的阐述,但是现有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剖析大都认同把创新能力作为一种综合能力,并没有区分不同创新类型的能力差别,这样就弱化了创新类型与能力需求的耦合,导致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缺乏针对性。管理学科要求高校与企业保持密切联系,提高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务实型人才。这类研究生,具有灵敏的形象思维,更强调对组织、沟通、环境的适应和机遇的把握等软技能的培养。另一方面,管理学科要求高校要具有一定的学术水平,只有通过研究生教育才能较好地培养学术型人才,以满足高校和专业研究机构对学术型人才的需求。这类研究生,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更强调论证、综合和理论创新的能力。因此,本文依据双元理论的研究[7-9],按照当前知识或是技术路径偏离程度所提出的开发型创新和探索型创新的概念,给出了管理学科研究生的双元创新能力,如图1所示。

管理学科研究生双元创新能力是指在学术或是学习过程中利用现有知识进行开发性创新的开发能力,以及旨在以创造知识进行探索性创新的探索能力。开发能力包括对已有知识的提炼、传统惯例的承袭以及提高效率等活动的能力。而探索能力是指从事变异、试验、颠覆等活动的能力,涉及新的技术、新的理论等发明与创造。对于研究生所参与的企业委托的横向课题,一般是依赖开发能力,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企业现实的管理问题,注重进行开发式创新应用,与应用动手实践有关,而政府委托的纵向课题,则需要研究生的探索能力,主要是运用探索能力进行探索性创新理论,进行科学研究[10]。

二、管理学科研究生双元创新能力的培养体系

(一)研究生双元创新能力培养的总体框架

根据管理学科研究生双元创新能力培育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特征,我们会发现无论是探索性活动还是开发性活动,一旦过度,就会导致能力陷阱,尽管其结果是不同的。过度从事开发性创新而排斥探索性创新的研究生,有可能陷入一种次优的稳定平衡状态,并且会不断增加其有可能已经过时的开发能力;过度从事探索性活动而排斥开发性活动的研究生则可能在巨大的惯性推动下陷入无休止的探索,并且承担不会带来很大收益的大量沉默成本和机会成本。以往关于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设计,主要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科研培养和导师学术等方面给出具体的实施方案。对创新能力的剖析大都认同创新能力作为一种综合能力,并没有区分不同创新类型的能力差别,这样就弱化了创新类型与能力需求的耦合,导致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缺乏针对性。因此,我们提出了依托科研团队培育管理学科研究生双元创新能力的途径,即以科研团队作为培育研究生双元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通过科研团队来优化结构配置和增强培育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双元性。基于结构双元、情景双元和领导双元三个角度,进一步细化管理学科研究生双元创新能力的培养体系,如图2所示。

(二)研究生双元创新能力的培养手段与方法

依据图2所示,本文首先从结构双元的视角,通过任务分离和时间分离来实现开发式创新和探索式创新的分离,即构建产学结合、学研结合的两个研究平台,分别培养开发性和探索性创新能力,以序贯轮换来实现两者间的间断式平衡。第二,从情景双元视角,提出采用环境营造、制度设计、导师队伍的建设来培养研究生双元创新能力的策略。第三,从领导双元视角,提出以学科交叉和项目引领等措施,培养或提高研究生的吸收能力,从而达到知识广度与深度的加强,形成研究生双元创新能力。管理学科研究生双元创新能力培养的具体实施手段与方法如下:

1.产学结合

通过产学结合,培养管理学科研究生的开发性创新能力。首先,实训基地的建立,通过校企合作共同培养研究生。山东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在校企合作方面,与兖矿、新矿、枣矿、平煤、同煤等大型煤炭企业建有良好的合作关系,为调研与实践提供了良好的平台。第二,鼓励科研导师参与到企业中去,从而丰富导师的实践与教学经验。山东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结合管理学科特点,选择海尔、海信等大型企业作为教师的实训单位,借助企业实际运作,加深了研究生导师对所掌握专业知识的理解。通过实践环节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的改进,从而提高了其培养研究生开发性创新能力的水平。第三,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与引进,夯实研究生的开发性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近年来,山东科技大学积极引进企业中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教学能力的管理或技术人员充实导师队伍,并设立专项基金,鼓励学院双师型队伍建设的积极性。多数研究人员是各个行业协会等组织的成员、理事或专家,这为掌握管理学科等相关领域的研究动向、把握管理学科前沿提供了条件,也为管理学科相关研究工作的开展打下了基础。

2.学研结合

科研与教学密切结合,有利于培养研究生的探索性创新能力。首先,以学科带动教学与研究的共同发展,组成科研团队。我们依托山东科技大学组织治理与竞争研究所搭建了三个运行良好的科研团队,有针对性地培养研究生的双元创新能力。对于研究生导师而言,教学工作不仅能够开拓知识面,而且可以拓宽其科研思路,科研团队则可以加强其在某一研究领域的知识深度,有提高教学水平的作用。其次,依托科研平台,深化合作范围与合作领域。通过共建实验室和研究基地、共建虚拟创新平台、成果转化应用、人才联合培养等模式,提升管理学科与政府部门、科研院所的合作机制,从而为研究生的探索性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物质基础和人力资源基础。第三,开展丰富的研究生学术创新活动,提高研究生的科研水平和实践能力。通过举办学术沙龙,讨论兼有学术性与时事热点的问题,邀请在教育界、企业界的学者,以及在研究生教育培养方面具有广泛影响的专家,与研究生展开面对面的交流,实践证明这些学术活动在研究生的教育和培养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我们制定各项激励机制,鼓励并支持研究生参加各种学术活动,既开阔了视野,加强了学术交流,更激发了他们的学术研究热情。

3.导师队伍建设

从导师自身来说,他们既是教育工作承担者,也是科学研究者和教育研究者。因此,高水平的导师队伍是培养管理学科研究生双元创新能力的前提,是挖掘不同类型创新能力的关键因素。首先,导师应当以身作则,培养良好的敬业精神和道德修养。导师的理论知识与能力虽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我们认为爱岗敬业的精神是做好所有工作的前提条件。研究生导师要能够献身于科学研究事业,并付之于实际行动,才有可能取得突出的科研成果。因此,要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研究生,研究生导师的科研道德会直接或间接地对其产生重要的影响。其次,提高导师学术水平,甄别研究生的双元创新能力。特别是博士研究生,价值取向已大体定型,很难按导师的愿望做彻底调整。面对这种情况,我采取“导师选择双向交流”制,寻找相互“匹配”,即指对方是否有自己所最看重的东西。从导师的角度出发,我们看重的是一名学生有志于从不同科研工作中发现乐趣,即使在研究过程中遇到困难,但能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逐步提高。第三,导师根据研究生的不同创新能力,把握研究方向。在帮助学生进行研究方向选择过程中,作为导师不能强加给学生选题。否则,不能够较全面地挖掘或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因此,我们要求每个研究生就学习过程中,以及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或切身体会进行交流。同时,某些研究生的创新性思维也可能起到“教学相长”的作用,其提出的某些想法或建议,有时对导师的研究也可能具有启发作用。

4.科研过程管理

针对研究生双元创新能力的培育,我们主要从选题、文献整理到学位论文的完成,进行科学研究全过程管理。同时,把这两种创新能力和科研团队的研究课题不断深入地融为一体,使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具有一定的理论性、实践性、创新性。首先,对研究生的选题必须给予高度重视。要依据学生具有的不同创新能力特质,选择一个合适的研究题目,这要求导师本人必须对管理学科的历史和自己的研究领域充分了解,结合管理学科最新的发展趋势,制定出不同创新能力培养的主攻目标。长期以来,我们的科研团队一直研究企业家与公司治理等问题,要求和鼓励学生学会整理、阅读、评述文献,及时了解和掌握自己研究领域相关问题有关的最新动态,并形成定期汇报机制。其次,注重文献综述的能力。在研究生开题准备阶段,着重指导他们真正学会阅读他人的论文。具体做法是:学会收集国内和国外的相关研究文献,然后略读和精读这些相关文献,进一步追踪所研究问题的脉络。只有通过这样的反复研读,才能透彻理解自己的研究问题,并在他人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做出更好的创新性工作。在我们的科研团队中,设立了有关文献综述方面的学术讨论和报告会制度,并建立了文献信息管理系统。通过这些制度的制定,以实现知识并享,开拓研究生研究视野,更好地掌握自己所研究领域中国内外研究学者的最新成果和动向。经过这样的科研训练,启迪研究生的灵感,找到研究工作的突破口,来确定自己的研究类型。第三,注重学位论文。针对开发性创新能力培养,这类研究生的学位论文的选择,主要考虑实践性。将研究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最好能将科研成果进行实际应用的转化,以获得较好的经济技术效果。针对探索性创新能力的培养,基于管理学科的基础理论进行研究方法等方面的创新性研究,充分发挥研究生的智慧与潜力,努力为提高研究生独立工作能力创造条件。

5.环境营造

研究生的科研道德、科研能力的培养,需要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良好的学习环境包括很多方面,所涉及的内容也很广泛,但其本质就是要给研究生一个宽松的、可自由发挥和自主探索的空间。首先,建立了“讨论课的机制”,即每周固定时间进行学术讨论。形式多样,有时由教师提出话题、学生自己大量查阅参考书和资料,并准备数周,动态抽取学生进行工作汇报,大家共同参与点评;有时,以概论性教材作某个研究问题的入门基础,由学生自选经典文章和优秀的研究范文,把握问题的起源与研究成果、研究方法的现状,给出自己的理解和判断。一般来说,每周讨论的研究方向和内容,要交叉选择应用性和基础性的选题,同时不能把研究方法、路线等都详细规划好,缩小了研究生的思考空间。这样做的结果很可能不能较好地甄别研究生的开发性能力和探索性能力。其次,鼓励学生走出去。通过举办重要的学术讨论会、外籍专家的学术研讨会,以及邀请来访外国专家的个人之间学术交流等途径,为学生创造接触本学科发展方向和前沿领域的条件和机会,深入培养研究生的研究爱好。第三,在科研团队内营造宽松、自由、平等而又严谨的学术气氛。鼓励研究生进行创新性活动,对于研究生可能产生的“空想”或“走捷径”的想法,要能及时发现并给予正确引导。导师在与学生之间是平等互助的关系,在讨论问题时尊重研究生的想法。把研究生看成为是一个有积极思维的创造者,对其存在一些想法,无论是对实际现象的解释,还是对问题的抽象提炼,都让他有充分的发言权。不能把研究生看成为一个简单的劳动力,把导师的意志强加给研究生。只有这样,才能够较好地发挥研究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才能。

6.学科交叉

从个体层面而言,研究生自身的能力与知识是其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因此,要给研究生提供跨学科学习和研究的空间,促进管理学科新生长点的形成,并加强研究生不同创新能力的形成与巩固。首先,在科研团队内部,依托不同创新能力培养的目标,一方面以研究方向来确立固定的学习小组,处理日常的学习和课题任务,重点塑造研究生开发能力,进行基本依托横向课题的开发性创新活动;另一方面以临时项目小组或是组建科研团队内部的网络小组,有效完成非常规任务和创新,以培育研究生探索能力为主,进行重点纵向课题的探索性创新。其次,我们在进行研究生选课时,力求课程安排能够加深和拓宽研究生基础理论,同时又能拓宽研究生的学科知识面和培养相关能力。例如,我们在指导管理科学与工程、技术经济及管理和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等硕士点的学生时,要求研究生在研究过程中注意互相学习,能够借鉴其他学科领域的研究思路和方法来帮助自己的研究。尤其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在针对具体问题的研究,要具有辨别研究对象的分析能力,将研究问题进行抽象化、数学化的能力,对自己的研究工作意义和效果也有了更具体的理解。第三,建立不同研究团队的经典文献数据库,以及各个研究团队的最新文献讲评机制,增强了研究生的外文文献检索能力,能够使研究生不仅掌握了现有研究问题的基本研究脉络,而且把握住该问题的最新研究动态,为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7.项目引领

管理学科研究生双元创新能力的培养必须通过高水平的科研项目来支撑。科研项目不仅能为研究生提供经费支持,也能够提供具体研究问题和研究思路。结合社会实践的背景资料,科研项目能够锻炼研究生在研究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首先,高水平的纵向科研项目,能够提高研究生的创新思维与技能。在我们的科研团队中,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等纵向课题为项目主体,为研究生参与高水平科研项目提供机会。研究生通过承担科研项目,了解项目的立项程序、研究方案设计等知识。从参与科研项目中学习如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形成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激发创新灵感,从而提高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其次,与企业合作的横向课题,增强研究生的开放性创新能力。通过参与企业的技术攻关,了解了企业实际生产过程中的具体问题,作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第三,项目与科研团队的“双”负责人,促进知识等信息的流通。科研团队负责人以及项目负责是促进研究生双元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因素,他们负责协调和应对研究生探索与开发活动之间的张力,并通过有效的职责分离来解决矛盾。科研团队要探索不同的整合机制以弥补结构分离之不足,保持研究生的独立性并协调其行为。

三、结束语

我国已经基本形成了奖助体系较为完善、投入机制和竞争机制较为明确的研究生培养体系,而且相关配套措施陆续跟进。这些推进研究生培养体系改革的重要举措,目的是激发研究生学习和学术激情,全面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尤其是随着管理类人才需求的不断增多,管理学科研究生的培养问题,已开始受到国内学者们的高度重视。现有研究采用实证等分析方法对现阶段管理学科的研究生培养质量现状进行了研究,结论显示现阶段存在着管理学科研究生学术创新能力不足、学术热情不高等问题。为有效解决上述问题,我们基于研究生双元创新能力培养的新视角,提出了体制机制创新途径,为研究生培养单位推进改革提供理论和经验借鉴。

[参考文献]

[1]何德忠,方祯云,张素荷.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04(1):28-30.

[2]徐亚清,王怡然.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述评[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4(2):98-101.

[3]袁本涛,赵伟,王孙禺.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现状的调查与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4):105-111.

[4]唐智明,侯渡舟.依托学校学科优势,推进管理类本科生培养模式改革[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6(1):114-117.

[5]杨蕙馨.管理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评价体系构建及培养机制变革对策[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4(2):116-121.

[6]杨学津,吴爱华,张毅伟.试论管理学科的特点与教学改革[J].山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44(1):81-83.

[7]张玉利,李乾文.公司创业导向、双元能力与组织绩效[J].管理科学学报,2009,12(1):137-152.

[8]奉小斌,陈丽琼.探索与开发之间的张力及其解决机制探析[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0,32(12):19-26.

大学生双创论文范文4

[关键词]旅游双创人才;课程设计;素质与能力

[中图分类号] F59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08-0001-03

“十三五”时期是旅游产业发展的又一黄金时期。随着“互联网+”与“双创时代”的来临,旅游人才的市场需求发生了新的变化,高校旅游人才培养需要进行全新思考、全新规划、全新设计。旅游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作为旅游教育中的核心环节,对高校旅游专业的发展以及人才的培养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明确当前高校旅游双创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建设的定位,构建一个基于素质与能力双轮驱动的旅游双创人才课程体系,并为其体系优化提供策略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高校旅游双创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建设的三维定位

旅游双创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构建需要进行专业定位、目标定位与模式定位,这三个维度的定位是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的基础,也是实现双创型人才培养的根本保证。

(一)以行业需求为出发点,树立旅游双创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专业定位

明确旅游双创人才培养的专业定位,要以市场需求与行业发展为导向,以提升学生能力为根本,以实现学生就业目标为方向,以产学研结合为路径,为旅游行业以及与之相关联的酒店行业、旅行社、景区、现代服务业等其他行业和相关管理部门提供素质与能力全面发展的创新创业型旅游人才。

(二)以素能培养为立足点,明确旅游双创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双重目标定位

高校对旅游双创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以素能培养为立足点,具体可以细分为三个方面。首先是素质水平的定位,要具有扎实的旅游管理相关专业的理论基础知识以及创新创业的相关素质。其次是能力水平的目标定位,要掌握专业实践操作技能、网络技术应用能力、沟通能力、商务服务礼仪能力、语言能力以及创新创业的能力等。最终目标定位是培养出洞悉行业最新动态,胜任旅游管理相关工作,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的复合型高级旅游双创人才。

(三)以创新思维为突破点,打造旅游双创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三维模式定位

旅游双创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模式定位要以创新思维为突破点,突出强调培养人才双创能力,基于专业定位与目标定位形成一个集时间、空间与方式三维一体的模式定位。时间维模式定位,将统一时间培养(课堂教学模式)与零散时间培养(实践教学模式)相结合;空间维模式定位,将校内教学模式与校外教学模式相结合;方式维模式定位,将观摩体验式培养与实际操作式培养相结合。

二、高校旅游双创人才培养模块化课程体系重构

高校旅游双创人才培养课程设置要适应社会对双创人才的需求,通过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培养出具有创新思维、创业意识的素能结合的应用型高等人才。基于双创型旅游人才对课程的需求变化,从课程目标体系、课程内容体系和课程考核评估体系这三个方面对体系进行重构。

(一)旅游双创人才培养“双轮驱动”专业课程目标模块体系

旅游双创人才培养专业课程设置以素质与能力双重培养目标为驱动力。其中,素质要求主要包括基础素质与专业素质。基础素质培养是课程设置的首要目标,旅游专业素质培养是课程设置的核心目标,创新思维素质培养是课程设置的拓展目标。旅游双创人才的能力目标涵盖了基本能力、专业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四个板块。基本能力与专业能力是具体到与旅游专业相关的课程培养基本目标,创新能力与创业能力则是旅游双创人才培养目标体系的关键内容。

(二)旅游双创人才培养“三四三”阶层式课程内容模块体系

依托素能双轮驱动,以系统性原则与科学性原则为指引,打造一个集聚理论性、经验性与参与性的专业交融的人才培养课程“自选超市”,将理论课程、实践课程与专题研究课程按照3∶4∶3的比例进行设计,形成宽基础、精发展与准提升的“三四三”阶层式课程体系,为市场提供应用性、国际性与创新性的人才。

第一,宽基础,注重理论课程。以丰富的理论基础课程为根基,将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法律、计算机、外语和艺术教育等课程纳入基础层课程体系中,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丰富学生的基础知识,增强学生的基本技能。同时,引入基于互联网的创业创新意识启蒙课程,强化理论基础课程设计。

第二,精发展,融合理论实践。以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为核心内容,遵循课程设计精细化与精品化的原则,对与学科基础理论、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培养相关的专业基础类课程进行深耕设计。着重开发旅游学概论、旅游经济学、旅游市场营销、旅游规划与开发、酒店管理导论、会展管理原理、旅游政策与法规等专业素养课程,深入发展专业实操课、礼仪实践课等课内实践课程。同时,引入“互动式开放课堂”课程,定期邀请校外企业家与创业家进行创业知识讲座与经验交流座谈。

第三,准提升,做好专题实践。提升层课程设计以专题研究与专业实践为主,旨在总结基础层与发展层课程的实践效果,增强学生的课程参与性,对学生综合创新能力进行提升。这一课程模块涵盖专业实训、实习教学与论文研究。专业类实训包含专业考察(如景区调查)、社会调查(如旅游社区调查)、大学生自主科研活动等实践教学环节。重点将实习教学的课程集中在酒店管理、餐饮管理、导游业务等细分专业方向上。在此基础上与校外企业合作,搭建“创新创业实训基地”平台,为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提供有效途径。课程体系另外一个重要的环节是论文研究,通过论文研究课程的设计,针对学生的专业导向,为学生设计专题学术研究的课程。

(三)旅游双创人才培养专业课程评估模块体系

旅游双创人才培养专业课程评估体系是课程设计的重要保证,一套完善行而有效的评估体系是实现课程价值的前提。本文将课程评估体系分为课程计划、课程资源、课程质量和课程效果四部分。课程计划统筹课程设计的基本思路,清晰定位教学目的与培养目标,为整个课程体系的建设提供前期指导。课程计划中要囊括培养目标、指导思想、课程设置、课程管理以及考核办法五部分。课程资源主要是对旅游课程开发依托的资源条件进行评估,具体包含有课程的教材、课程的师资力量等,是课程体系建设的基础支撑。课程质量是评价课程效果的重要因素,通过对听课人数、学生反馈、学生成绩等多维考核指标的衡量,判断课程体系的实践效果,检验课程存在的根本价值。

三、高校旅游双创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优化的对策措施

为有效推动高校旅游双创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建设,真正培养出高素质高能力的双创旅游人才,需要高校加强线上线下课程联合、课内课外的课程关联,整合精品名品课程资源,最终实现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优化。

(一)线上线下课程联合互动,创新双创人才培养课程形式

打造线上线下课程生态链,创新人才培养的课程形式。首先,增加线上课程设置,开发慕课、视频公开课与资源共享课,开通课程微信公众号,建设线上课程超市,针对专业选修课程,学生可以按需进行线上选课与学习。其次,完善线下课程设置,除了传统的课堂教学以外,还要增加线下教学与线上教学的互动,通过设置翻转课堂,将线上与线下课程联系起来。学生可以自主线上学习课程,然后再到线下课堂参与互动提问。

(二)课内课外课程多维关联,搭建双创人才培养课程平台

创建课内课外多维关联的课程体系,兼顾双创型学生素质能力需求。创建融合理论性、经验性与参与性的课程教育平台,开拓由校内导师、校外就业指导专家导师、校外创业企业家导师在内的多导师交流平台,搭建创新创业俱乐部、创新创业联盟等学生交流平台、校内外创业实训平台,将课程资源由课堂延伸到课外,为学生提供专业化的、实践性强的创新创业咨询指导。

(三)精品名品课程渠道支撑,提升双创人才培养课程资源

整合校内课程资源、校外课程资源、网络课程资源以及创新创业新型课程资源,打造双创人才培养精品名品课程。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搭建多渠道的信息互动平台,依托现有精品课程与名品课程,深入挖掘课程资源、整理并完善课程内容,改造提升为创新创业相关的精品课程,提升双创型人才培养的课程资源。

三、结语

随着旅游业产业地位的不断提升,其对素能结合的双创型旅游人才的需求也将日益增加。因此,高校需要在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上做出适当的调整,将专业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需求相匹配,通过“三四三”阶层式课程体系建设,实现对高素质高能力的双创型旅游管理人才的培养,为我国“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双创型人才支撑。

[ 参 考 文 献 ]

[1] 李力,张敏敏.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体系设计比较研究――以广州五所高校为例[J].当代教育论坛,2011(9):63-65.

[2] 周霄,马勇,刘名俭.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创新模式系统构建研究――基于“素能结合”的导向[J].现代商业,2012(6):41-42.

大学生双创论文范文5

双语教学在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上与研究型教学有着较好的契合性,依托双语教学开展研究型教学是一种较新的尝试。文章以行政管理专业的双语教学课程为例,提出了以双语教学带动研究型教学的实践策略,并指出以双语教学带动研究型教学的对策。

关键字:

研究型教学;双语教学;行政管理

培养高素质研究型人才是现阶段我国综合性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之一。近年来,突破传统讲授型教学模式,开展研究型教学已成为高校教学研究与改革的重要课题。而双语教学模式在引入新思维、新方法、新资料等方面具有优势,天然地具有一定的研究性质,因而对研究型教学模式具有较强的推动作用。本文旨在总结行政管理专业以双语教学推动研究型教学的实践经验,并提出改进建议。

一、研究型教学及其与双语教学的适应性

(一)研究型教学及其双语需求研究型教学以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主要目标。在授课过程中,它融合科研与教学于一体,教师凭借其自身的科学研究经验,在教学中以问题启发、专题研究、实证分析等多种方法,培养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研究型教学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的优势在于,它更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研究型思维,帮助学生树立自主研究意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成为真正的研究型、创新型人才。我国教育部在2001年《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和2005年《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均强调,要开展研究型教学,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然而,研究必须是面向国际、面向前沿的,这就要求以双语为教学媒介,广泛涉猎外文资料,广泛接触学术前沿。因而,以双语教学作为研究型教学的基础和依托,是现代大学教学的必然趋势,特别是对于需要与国际接轨的管理类专业、自然科学专业来说。

(二)双语教学及其研究本质双语教学以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研究能力培养为目标。在大学开展双语教学的目的在于以两种语言、两种思维方式、两种文化背景之间的交叉、融合,使学生具有更开阔的视野、更具创新的思维、更好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能力。近年来,双语教学已成为我国高校中普遍应用的新型教学模式。由于它采用两种语言开展教学,授课内容也紧贴国际学术研究前沿,因此在教学理念、方式和方法上都对研究型教学有益,表现在:教学内容以国外实践和学术新发展为主,跟踪前沿动态,培养学生前沿意识;外文教学资料丰富,特别是前沿的学术研究成果,有助于更新学生的研究方法;教学方法上,多采用教师辅助、学生主导的开放式教学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研究兴趣,提升研究的主动性。可见,双语教学的本质就在于研究和探索,它与研究型教学模式有着内在联系。

(三)研究型教学与双语教学的结合目前,国内外有关研究型教学模式和方法的研究多应用于自然科学领域的专业培养中,人文学科的研究型教学研究相对较少。一般的研究性教学研究大多讨论研究型教学的内涵、模式分类、研究型教学方法及其应用等。而有关如何在双语课程中开展研究型教学的研究极为稀少,有关如何应用双语课程的优势对学生的研究能力进行培养的研究更为少见。这可能是由于双语教学对教师的语言能力要求较高,而研究型教学对教师的科研能力要求较高,二者相加则难上加难。至今,我国的教学改革与实践成果中,或者以研究型教学成果见长,或者以双语教学示范课为优,而专门的研究型双语课程建设的教学改革研究成果尚未出现。行政管理相关专业是我国为适应公共管理的专业化、提高公共管理水平、培养现代化公共管理人才而设。要想在21世纪全球化进程中提高我国政府及公共部门的管理能力,增强国际竞争实力,必须实现公共管理人才培养的国际化,也必须专注于培养具有良好的思维能力、认知能力、科研能力、创新能力的新型研究型管理人才。因此,在行政管理相关专业的双语课程建设中,加强研究型教学模式和方法的应用意义重大。本文将以行政管理专业双语教学课程为例,总结多年来以双语教学推动研究型教学的实践经验,并提出一些设想。

二、以双语教学带动研究型教学的实践探索———以行政管理专业双语教学课程为例

行政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为各级国家机关、人民团体和公共组织培养掌握政治学、行政学、管理学等多学科理论知识,了解国家重大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能够从事组织规划与决策、人事开发与管理、公共政策分析与制定等活动,具备组织协调、公文写作、电子政务处理等多方面技能的专业人才”。在全球化背景下以及我国高校人才培养国际化需求的推动下,行政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必须使学生掌握国际前沿的行政管理理论、实践和方法。为此,课程组所在的行政管理专业已成熟地开设了“管理实务”双语课程,同时在“社会保障学”、“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等课程上也开展了双语教学实践。这些课程已成为研究型教学的良好载体,授课中研究型教学模式已成为教学的主导模式。

(一)以双语教学引导学生的前沿研究意识行政管理专业教学必须与当前世界各国的公共管理实践动态紧密相连。在双语课程中,课程组紧跟各国公共管理发展趋势,介绍各国公共管理改革新问题、新挑战、新动向,并及时引导学生自主选取分析视角进行主题讨论,比如对欧元债务危机与福利制度改革的讨论等,其他问题如环境治理、养老金改革、医疗体制改革、政治选举等。这些实践问题不仅具有时效性,也具有持续性,有力地促使学生跟踪国际公共管理实践发展,培养学生的研究兴趣。

(二)以双语教学提高学生的前沿研究能力在以上主题研究的基础上,主讲教师还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公共管理规律性知识。比如通过对美国政府债务上限调整的讨论,分析政府债务的合理规模和民主制度运行框架等;通过对欧元债务危机与福利制度改革之间的关联,分析政府与市场关系;通过对各国养老金制度改革实践的分析,讨论养老金模式的经济效应及其背后隐藏的“公平”与“效率”价值取向等。这些讨论都紧紧围绕当前公共管理学术发展前沿,实现了由实践到理论的升华。同时,教学中,主讲教师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外文学术文献,通过对前沿文献的查找、阅读、跟踪、研究,拓展了学生的学术视野,丰富了学生的理论基础,为研究型教学奠定了基础。

(三)以双语教学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双语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均以开放式教学为主。教学中,通过双语的主题讨论或情景模拟等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自发讨论、主动实践。学生可以从任何角度进行分析,主讲教师并不加以约束,也不给出具有倾向性的结论,而是引导学生之间进行观点辩论,形成思想交锋。主要目的在于,形成头脑风暴式的课堂氛围,培养自主学习意识。比如,对养老金改革实践的分析,学生可以从经济学视角比较各养老金模式的优劣、分析人口老龄化与基金平衡的关系,也可以从分配正义、代际正义等伦理学视角进行分析。此外,思维与语言是不可分割的,语言能力的发展对思维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双语教学对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十分有益,实践中也增进了研究型教学的效果。

(四)以双语教学训练学生的研究方法双语教学中所使用的大量外文文献不仅能使学生了解前沿问题领域,也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研究路径和研究方法实例,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研究方法使用技能,比如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经济学与伦理学方法相结合、定性方法与定量方法的结合等。这些方法的应用与实践问题紧密相连,相比传统的研究方法课程更生动、更具体,能更好地提升学生的研究能力。

三、以双语教学带动研究型教学的展望

(一)注重双语教学与科研创新的有机结合以双语教学带动研究型教学,最终取决于科研创新的程度。从本质上说,双语教学仅是研究型教学的一个媒介,其最终目的是促进研究型教学水平提高,提升学生的研究能力。因此,双语教学必须与科研创新有机结合,可以以科研项目为依托,将科研课题贯穿于日常教学,以问题带动教学,从而实现教学与科研相长。

(二)提升双语教师的教学与科研能力一方面,应加强双语教师的研究型教学能力和方法培训,可定期或不定期举办培训课程或研讨会,加强研究型教学方法交流。另一方面,应加强教师的科研能力培养,以科研项目、论文和著作的绩效评价与经验交流促进科研创新。

(三)加强学生的外文应用能力学生的外文水平也影响着双语课程中研究型教学效果。因此应通过课程设计、学分制激励等多种方式,强化学生的外文应用能力,为研究型教学的开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卢德馨.关于研究型教学的进一步探讨[J].中国高等教育,2004,(21).

大学生双创论文范文6

关键词:创新创业理念;高职高专;药学专业;课程体系优化

1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现状

师生对双创教育理念认识不准确,双创教育理论没有纳入人才培养体系中,只停留在创业操作和技能层面,双创教育理论体系的构建和研究相对滞后,在实际操作层面往往只是简单开设双创教育选修课或是在就业指导课程中增加部分双创教育内容,系统的双创教育课程体系没有形成,更高层次的与药学专业教育融合更是微乎其微,导致在药学专业知识的传授中只是专业知识的枯燥输入,缺乏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培育;创业实践平台建设没有紧跟社会的发展,无法满足学生多元化的需求。在管理机制层面上,双创教育主要依附在学生处、教务处、团委等职能部门,没有有效整合包括拥有丰富的专业实践教师队伍的教学部门的资源,人财物资源未能有效利用,形成最大合力。在以往的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其目标定位中缺乏培养学生的双创意识,教师还在沿用传统教学模式,课堂主要讲授基础性知识,没有融入创新素养教育内容,导致学生双创意识不强,创新精神缺乏,有限的创业活动也只局限于低层次的生存性创业。教师和学生对双创的认识和理解总体上还是狭义的创业概念,对双创实践的必要性及其影响力并未深刻理解,而在药学专业知识的教育过程中由于教师本人缺乏创新意识的树立和培养,虽然偶有创新点子,但受限于经验不足和专业实践水平不高等因素,且得不到团队的有效帮助和指导,最终使双创教学和实践活动不太理想。学校双创教育师资力量总体上是薄弱的。因此,基于以上这些问题和制约因素的存在,必须在创新创业理念下,整体优化高职高专药学人才培养方案,将双创意识培养和创新精神融入药学专业教育的全过程中,对课程体系重新优化建构,在药学专业课程中广泛地种下“双创种子”,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课程体系整体优化

2.1优化设计思路

秉承以人为本、主体建构、整体育人、知行统一的教育理念,对药学专业所涉医药行业核心岗位进行调研,获取核心岗位必需的创新创业素养,制定带有创新素养特征的核心岗位标准,经能力与知识转化,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将必需的创新创业素养转变为学习实践形式,实现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与药学专业课程体系有机融合,制订药学专业教学质量标准,调整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大纲,实现创新创业素养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覆盖,建构创新创业导向下高职高专药学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2.2创新创业教育及素养现状调研

运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了解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大专药学专业学生双创教育现状[3],从药学专业学生的创业素质结构及现状、创业影响因素、双创教育现状以及如何推动大学生双创教育4个方面进行调研。通过分析调查数据,提出构建高职高专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和标准,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与药学专业教育体系有效融合,重视双创教育师资队伍的培养及素质提升,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双方合作搭建双创教育实践平台等培养策略,为学校政策制定提供参考依据。对医药企业用人单位的用人需求[4],也进行了问卷调查,内容包括人才需求情况、人才开发情况、人才需求素质、专业课程设置、医药公司的用人标准、员工的创新品质和创新能力以及对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药学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建议等,根据调查结果提出建议方案,从而为药学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优化提供参考依据。

2.3课程体系整体优化

依据调研数据,系统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设置,在专业课程体系中有效渗透科研活动素养训练、专业社会实践调查、操作竞赛实践、职业发展创意活动等元素,将双创教育活动和专业教学活动、德育教育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相互结合,实现双创教育覆盖人才培养全过程,建构创新创业高职高专药学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1)优化课程设置,重构课程体系。按照药学相关岗位工作任务和国家对高等职业教育的现行要求,对药学职业相关岗位的知识技能要求和职业素质(含双创意识)要求进行梳理,对课程进行重组,设置公共文化基础(通识)模块、药学专业基础模块、药学专业核心课程模块、素质拓展模块(可持续发展模块)、综合实训学习5个模块,每个模块由若干课程组成,分别为后续的教学模块服务。其中,公共文化基础(通识)模块增加创新创业基础课程,并优化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素质拓展模块为职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必要的素质保障,分为公共选修课,增加食品营养与安全、职场人格分析、形象设计与管理、口才艺术与社交礼仪等课程;素质教育课程,增加志愿服务(如加入记者团、国旗队、护卫队)、竞赛活动、各种德育教育活动和校园第二课堂活动(如中医药文化节、技能活动周、心理健康月、科研训练、)等实践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增加医药电子商务、中医药膳技术等课程。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德育教育活动、专业教学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中,实现人才培养全过程覆盖。(2)制订核心课程标准。根据药学专业职业岗位技能、职业素养,以及“种下创新创业种子”的需求、按照职业成长的规律科学制订专业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增加双创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在课程内容(包含实践项目)渗透融入科研活动素养训练、专业社会实践调查、操作竞赛实践、职业发展创意活动等元素,形成双创理念导向下高职高专药学专业核心课程实施方案,并依此制订授课计划和教案。(3)优化课程内容。在创新创业导向下,结合药学专业课程自身特点和社会发展,将科研活动素养训练、专业社会实践调查、操作竞赛实践、职业发展创意活动等实践活动与专业课程核心内容有机融合,强化相应的实践教学,凸现创新创业素养在专业教育过程的活跃和带动作用,有效地衔接药学教学实践、科研活动训练和社会服务等多项活动,从而实现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目标。例如,在《药学服务知识与技能》教学设计中,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通过设计“模拟用药实训”,在模拟药房的工作情境中,学生分别扮演药师角色和患者角色,通过这一教学活动学生掌握了常见疾病辨证思维的方法,锻炼了与病人沟通的技巧、增强了问病鉴药的技能,从而实现创新创业意识渗透进入本课程的教学中。又如在《药物分析》教学设计中,教师采用翻转课堂模式进行教学,预先将未学习的部分药物检验内容分配到各小组,要求以团队形式设计药物检验方案并PPT汇报。在前期调研阶段,培养学生查阅文献能力,让团队成员熟悉文献查阅方法;在分组讨论过程中,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堂汇报时,学生普遍采用PPT进行口述,增强了学生计算机操作能力;再通过实验操作,学生的药物检验动手能力得到了提升。将课堂活动与科研活动素养训练融为一体,培养学生初步科研能力,这些能力为学生后期就业、进一步提升学历打下基础。(4)建构创新创业理念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5]。教师主动将创新思维融入专业实践教学中,学生通过实践教学活动提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体验创新乐趣和成就感。如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教师运用模拟法庭审案的形式开展《药品管理法》的授课。课前,教师要求学生做相应的知识准备,如自主学习有关知识、推荐学生在网络(如SFDA网站)、电视等媒体查找资料,熟悉相关案例;专业实践教学活动中,教师根据法庭审案的工作情境将学生分成三组(法官组、原告组、被告组),鼓励学生运用已学的《药品管理法》等相关知识,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案例的内在联系,在模拟法庭上学生之间通过角色扮演展开讨论学习,教师随时加以正确引导,实现创新思维融入专业实践教学的目标。为了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增强学生的双创意识,我们开展了一系列的科研活动素养训练,如药学类学生毕业论文的撰写和答辩工作,体现了专业特点,将创新思维融入专业教育活动中。在素质教育方面,学生借助各种社团开展具有医药行业特色的第二课堂活动,如辨药大赛、药学服务技能大赛、中药传统技能大赛、中药标本制作大赛以及充满浓郁中医药气息的中医药文化艺术节。通过这些活动,学生的素质教育、德育教育等实践活动与药学专业教育相互融合,深度渗透,达到了培养学生的双创意识,实现了双创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的全覆盖。

3结语

基于以人为本、主体建构、整体育人、知行统一的教育理念,以高校人才培养为出发点,以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为创新创业教育核心,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整体育人的全过程,实现创新创业理论教育、创新创业实训环节、创新创业实战环节融为一体。这将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培养学生结合专业知识开展创新创业活动,推动社会创新,有助于解决毕业生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同时,有利于教师将科研素养训练、社会调查实践、竞赛实践、职业创意活动等创新创业元素融入专业教育中,提升专业实践水平,构建复合型教学团队,进一步助推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吕金梅.“互联网+”时代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6(6):72-75.

大学生双创论文范文7

关键词:双创教育;高等教育;创新;教育策略

双创教育是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的简称,是我国高校现阶段教育改革中的重要内容。随着技术的进步与时代的发展,创新创业成为未来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高校以创新创业为高等教育改革的基本出发点符合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在高等教育体系中,高等数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大部分理工科专业的学习都必须建立在高等数学的基础之上。因此,创新创业背景下的高等数学教育创新是推动双创教育与高等数学教育发展的根本途径。

一、双创教育现状分析

在上个世纪末期,国际教育认为创新是未来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次提出了“创新教育”的教育理念,“创新教育”理念在传入到我国之后,逐渐发展成为“创新创业教育”,现阶段双创教育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2]。在最近今年当中我国逐渐意识到双创教育的重要性,2012年我国教育部颁发了《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在《意见》中我国教育部决定在“十二五”期间为高校学生提供部级的创新创业训练,具体内容包括创新实训项目、创业训练项目以及创业实践项目[3]。在“十三五”中这一战略决策得到了进一步的落实,同时各种不同类型的创新创业大赛也已经在社会中形成了一定规模,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针对于国家对双创教育给予的大力支持以及双创教育所取得的成果,现阶段高校对于双创教育也已经给予了高度的关注。2016年全国超过1256家高校率队参加了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同时大赛的成果也得到了有效的转化。此外,高校内部也逐渐加大了对双创教育的研究与实践力度,许多高校都已经着手建立双创教育体系。但是从现阶段高校双创教育的具体内容来看,依然存在着较大的问题。首先,部分高校的双创教育是自成体系,与现阶段已有的高校教育体系之间并不存在紧密的联系,参与双创教育的高校学生数量相对较少,双创教育成为高等教育中的精英教育,普及程度不高[4]。其次,大部分创新创业教育都立足于专业课,对于公共基础课的涉及相对较少。例如,几乎没有高校将高等数学纳入到双创教育体系当中。这种教育体系必然会导致学生的基础知识相对较为薄弱,不仅不利于学生的进一步发展,对于创新创业的开展也存在着一定的不利影响。

二、双创教育背景下高等数学教育创新的必要性分析

(一)促进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

随着双创教育理念的不断发展,双创教育已经突破了其原有的狭隘范畴,并不是以学生成功的建立一家企业或者申请发明专利为标准,双创教育同时还鼓励学生要以岗位为基础,实现岗位双创。同时在企业建立与发明创造中专业技术也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从现阶段高校的教育体系来看,许多专业的学生在大一阶段就必须接受高等数学教学,才能在后续的学习中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如果高等数学学习不扎实必然会导致后续的专业课程学习难度大幅度提升,从而导致学生在专业技术方面存在着较大的缺陷[51]。但是传统的高等数学教育单纯的以理论教学为主要目的,教学内容繁多、复杂,对于学生后续专业知识的学习并没有太大的作用。因此,在双创教育背景下实现高等教育创新对于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双创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同时也需要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只有具有创新创业思维才能促进学生创新创业的进一步发展。数学本身是一种极具逻辑性的学科,学生在进行高等数学学习时思维会得到进一步的拓展,这对于双创教育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一直以来大部分高校在进行高等数学教育时,往往仅仅关注于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缺乏时代性与时效性,如果不实现高等数学教育的改革,其必然会导致学生在创新创业的过程当中思维依然存在较大的局限性。

三、双创教育背景下高等数学教育创新策略研究

(一)实现高等数学教育目标的转变

在高等教育阶段高等数学是教育的基础,一直以来其教学目的都在于促进学生专业知识的进一步学习。从高等数学的教育内容来看,包含的内容相对较多,许多高等数学教师认为只有具备系统的数学理论知识才能满足专业知识的进一步学习。但是在实际中不同专业对于数学知识的实际需求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例如,经济学专业侧重于概率统计的学习,部分理工科专业则侧重于微积分、微分方程的学习。但是由于教育目标的影响,大部分高校都会为所有学生提供系统的数学理论知识。所有对数学具有一定要求的专业所学习的高等数学知识完全相同,这不仅不利于学生能力的进一步发展,同时也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6]。因此,高等数学教育目标转变成为双创教育下高等数学教育创新的首要任务。在双创教育中数学理论知识具有一定的必要性,但是学生学习高等数学知识的根本目标在于必要知识的获取。因此,高等数学教育的目标应该转向实用性,即高等数学教育应该是为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必要的知识与技能,而并不在于辅助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

(二)实现教学内容的改革

从上文的论述中可以发现,现阶段高校为所有专业的学生所提供的高等数学教育是完全同质化的,根据双创教育背景下高等数学的教育目标,现阶段必须要实现高等数学教育内容的转变。由于高等数学的体系相对较为完整,同时不同知识之间的关联性也相对较强,后续的学习必须要建立在之前的学习基础之上。例如,只有完成不定积分的学习才能进一步学习定积分的内容。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知识内容对于学生来说都是必要的。例如,对于交通运输专业的学生来说曲线、曲面积分在专业知识学习中完全不会涉及到,学习这部分内容是完全没有必要的。因此,简化教学内容是现阶段高等数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另一方面高等数学体系的完整性也使得这一简化过程存在着一定的难度。现阶段高等数学教师必须要与专业课教师结合起来实现对教学内容的深化改革,即高等数学教师需要遵循专业课教师的意见,在不影响数学学习逻辑的前提之下,尽量减少非必要的高等数学知识的学习[7]。其次,针对于高等数学教师还必须要认识到双创教育对实用性的需求,尽量降低高等数学的理论性,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例如在同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高等数学》教材中对微分中值定理进行了大量的详细证明,证明的过程不仅复杂,而且较为繁琐,但是在实际中,学生只需要掌握微分中值定理的使用方法与使用条件就行了,并不需要对其证明过程进行深入的探索。因此,教师应该删减微分中值定理证明过程教学,而强化学生微分中值定理使用技能教学。

(三)将双创教育融合到高等数学教育中,拓展学生的思维发展

双创教育需要立足于客观实际,高等数学也是一种从客观社会中不断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实现双创教育与高等数学教育的融合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实现双创教育与高等数学教育的融合需要通过研究型高等数学教育才能实现。所谓研究型高等数学教育就是要求学生在特定的环境中,根据具体的任务目标,实现高等数学知识的自主学习。首先,高校需要对高等数学教学内容进行压缩,在课堂教育中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数学基础教育,而通过任务教学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特定的工作任务研究完成任务所需要的高等数学知识,从而实现知识的内化,同时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进行研究型高等数学教育时,教师的主要任务在于引导学生思维的拓展,而并不是直接指导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的学习。通过这种方式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必然可以得到进一步的拓展,同时也能促进学生创新创业思维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大学生双创论文范文8

【关键词】“双导师制”;英语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改革

“双导师制”是由教育部在关于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工作的通知中首次提出的,其主要目的是为了使高校研究成果理论有效地应用到企业产品开发,更好地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多类型人才的需要,实现“产、学、研”的有机结合。近年来,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方面的教学改革也引进了“双导师制”概念,(王永红等,2006;朱华,2008;潘金林,2010)使其在高职教育实践环节教学中,在““理论教学―技能培养―学生就业”直通车建设中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2012年9月,河南省教育厅在河南大学、河南师范大学、河南教育学院、郑州师范学院等高校试行“双导师制”,建立了大学教师与中小学教师共同指导和培养师范生的机制,创立了校-地同创共建实验园,为英语教育专业全程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提供了政策支持。

本文拟在前期调研基础上,以河南教育学院外国语学院英语教育专业学生实践环节管理与实施为例,着重进行“双导师制”背景下英语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一、“双导师制”背景下英语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一)可行性分析

1. 英语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的调整工作已经开始并在相应年级试行实施

2007年,在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评估大环境下,河南教育学院外国语学院领导和相关责任教师对英语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等进行了较大程度的改革,突出了实践环节的比重,除了进一步强化《英语听力》、《英语口语》等课程的实践环节,还在《综合英语》、《英文阅读》、《英汉翻译》、《英语写作》等课程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中,明确了≥30%的实践比重,尤其是对《英语教学法》、《英语课程教学论》、《英语测试》、《微格教学》等教育方向实践课程,提出了“理论指导、实践中心”的教学思想,并付出实施。2011年起,又将英语教育专业毕业生实习期延长为半年,有效保障实习实践环节的实施。

2. 教育实习基地保障

自2000年起,河南教育学院先后在郑州回中、郑州23中、郑州58中、郑州61中、河南省第二实验中学、郑州47中、金水三中、金水四中、郑州八中东校区、聚源路小学、心怡路小学、郑东实验小学等设立教育实习基地,每年输送大量实习生,为教育专业毕业生真正走入中小学课堂、真正实现教育教学实践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外国语学院已经与郑东实验外国语、郑东实验学校、心怡路小学等进行了“双导师制”对接;同时,为了适应高考及基础教育英语改革需求,外国语学院正在和一些英语培训机构,如新东方、联大、阳光、新奇等,协商实施双向导师、定向实习等合作项目。

3. “校-地系统创新”教师教育改革创新实验区建设

2013年5月,河南教育学院启动了“校-地系统创新”教师教育改革创新实验区项目,其中,英语教育专业与郑东外国语、心怡路小学等实行双向导师联系;2014年3月,新增郑东实验学校为双向导师联系基地。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河南教育学院和基地中小学明确了中小学教师走入高校课堂听课、观摩、指导,高校教师走入中小学课堂指导、实践,将英语教育专业学生实践环节渗入到全程教学中等具体实施方案。

(二)改革内容

“双导师制”背景下英语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突出英语教育专业特色,将英语专业技能训练和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有机融合起来,并运用到教学全过程,突出校内、校外共同指导和实践,加大实践课程和实践项目,采用符合高职高专培养目标的实践内容、方法和手段,使实践课程核心化、技能具体化、方法多样化、训练全程化,从而使英语教师教育专业的实践教学形成一个相互补充、相互衔接、紧密配合的有机整体。(潘金林,2010)具体内容如下:

1. 调整英语教育专业培养目标、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细化各门主干课程实践比例,专业理论课程实践比例不低于30%、专业方向课程实践比例不低于45%,专业实践课程实践比例不低于80%,突出实践环节全程化;

2. 构建“双导师制”,实行校-地协同共建,使中小学一线教师走入高校课堂,对英语教育专业学生进行教学实践和方法的指导,同时有效保证英语教育专业学生能有机会接触中小学实际课堂,亲身体验,促进高等教育实践环节与中小学教学环节相结合。

(三)实施方案

依据前期调研成果和教育厅实行校-地同创共建的文件精神,根据河南教育学院“双导师制”实施办法,在外国语学院和郑东实验外国语、心怡路小学等实行双导师指导,强调高校教师走入中小学、中小学教师走入高校课堂,通过观摩、指导、实践等环节的实施,将实践全程引入高职高专人才培养计划。

通过进一步调整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加大各门主干课程实践环节的实施,让中小学教师走入高校课堂,进行实地指导;高校教师走入中小学,对中小学英语教学实践进行实地观摩和指导。通过加大实践环节、延长校内外教育实习期限等,实现“双导师制”背景下的全程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和实施。

(四)改革目标

2013年外国语学院参加“校-地系统创新”教师教育改革创新实验区“双导师”项目教师2人,联系中小学2个;2014年参加该项目教师增至3人,联系中小学3个;下一步,河南教育学院将加大校地合作共建基地建设,争取增加8-10名“双导师”,增加4-6所中小学基地,将英语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改革落到实处。具体目标如下:

1. 调整英语教育专业校内外实习计划,大一下学期和大二下学期分别进行2-4周的校内外实习实践;

2. 延长大三教育实习期限,尤其是校外实习期限;

3. 在现有校地共建试验区的基础上,拟增加郑州八中、经纬中学、聚源路小学等为实验基地,为“双导师制”的实施提供后台。

4. 促进中小学教师走入高校课程,对相关课程进行观摩、指导,必要时可以进行相关章节的讲授,并对高校主干课程的实践环节进行督导。

5. 促进高校教师走入中小学,对中小学英语教学进行实地考察、观摩和指导,并带领学生进行一定时间的教学实践。

6. 在保证中小学教学质量的前提下,为英语教育专业学生走上讲台、进行教学实践搭建平台。

二、“双导师制”背景下英语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特色与创新

(一)特色

1. 理论联系实际,实现校-地协同、共建“双导师制”。依据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方案和教育厅“双导师”制、校-地协同共建文件精神,着重高校英语教育专业和中小学教学实践相结合,强化教育专业学生实践环节,通过双导师基地建设,将中小学教师引进高校专业课堂进行观摩、实践、指导;将高校教师引进中小学课堂进行理论指导和实践观摩,将教育专业学生的实践贯串教育教学全过程。

2. 突出教育教学实践环节。通过校-地共建,将英语教育专业教育实习环节贯串全程教育,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论联系实际,充分认识到实践环节的重要性,并自主在学习过程中进行实践演练。通过校内、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为学生提供真正走入中小学课堂的实践机会,并通过中小学教师的实践指导,强化学生的实践意识,为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

3. 以中小学教学实践为基础,利用观摩、访谈、问卷、实践等形式,将英语教育专业教学和中小学英语教学实践有机结合,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二)创新

1. 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立足校-地协同共建,以“双导师制”的实施为契机,加强高等教育理论与基础教育实践的有机结合,将英语教育专业实践环节贯串教育全过程。

2. 以河南教育学院“校-地系统创新”教师教育改革创新实验区建设为背景,将“双导师制”引入英语教育专业课程教学,拟构建理论指导下的、突出校内外实践环节的模式,为学生就业创造条件。

3. 有利于高校英语教育专业教学改革,突分体现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提升学生的英语实践能力、教育教学能力,并以此提高学生就业机率。

4. 有利于基础阶段教育改革。“双导师制”的实施,促进了中小学英语教师走入高校课堂,为其理论提升建立了平台,通过与高校教师理论、实践的沟通,也更有利于其将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成果引介入中小学英语教学实践,并为其进行相关教学改革、科研提供有利支持。

三、“双导师制”背景下英语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意义

高考制度的改革,使基础教育改革面临越来越严峻的形势,而作为改革主要内容之一的英语课程改革更是势在必行。以“双导师制”为背景,在英语教育专业实行全程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强化校内外实习相结合,将实践环节融入到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是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适应能力的必由之路。其意义在于:

1. 调整英语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加大实践环节,将教学实践细化到各门主干课程的讲授当中,理论联系实践,注重提升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和实际操控能力,提高学生的教学技能和基本素养。

2. 将中小学教师引入到高校课堂,通过观摩、指导、参与、实践等环节,一方面提升高校师生对中小学课堂的认识,另一方面从实践出发,对教学法课程提出宝贵意见。

3. 将高校教师引入到中小学,通过研讨、观摩、指导、实践等环节,加强高校英语专业教师对中小学课堂的直观认识,从而进一步引导自身专业教学。

4. 通过大一、大二下学期校内外教学实践环节的增设,使学生更多的走进中小学课堂,直接进行教学观摩和体验,对于提升学生对自我专业知识的认识、增加教学实践经验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 高瑞阔.新课标背景下英语教师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探索[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8(11).

[2] 潘金林.小学教育专业全过程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常州工学院学报,2010(12).

大学生双创论文范文9

论文关键词:物理化学 双语教学 课堂教学

论文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科技和文化等事业日趋全球化,在高校教育中双语教学的开展越来越受到重视。物理化学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基础科学,只有在双语课堂教学中明确教学目标,遵循教学规律及注重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通过近两年的物理化学双语教学实践,文章就提高物理化学双语课堂教学效果提出了几点想法。

0引言

目前,我国的经济、科技和文化等事业不断与国际接轨,日趋全球化,培养一大批视野开阔、善于交流和训练有素的国际化人才已越来越被重视。早在2001年,教育部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的要求。自此国内高校积极响应,先后开始对部分本科课程试行双语教学,取得了一些的效果,同时也提出了一些需要改进的问题。自2008年起,我校也开始对部分本科课程试行双语教学,进一步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笔者多年来一直从事物理化学专业课教学,经过近两年的物理化学双语教学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一些认识和经验,在此对提高物理化学双语课堂教学的质量提出以下几点想法,以期共同推进物理化学双语教学。

1教学模式的选择和目标定位

双语教学作为培养高素质双语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目前,双语教学的实行大概有三种模式:①沉浸型教学模式(immersionbilingualeducation),学校完全使用一种非学生母语的第二语言教学;②保持型教学模式(maintenancebilingualeducation),学生刚进入学校时使用母语教学,然后逐渐使用第二语言进行部分学科的教学,有的学科仍使用母语教学;③过渡型教学模式(transitionalbilingualeducation),学生进入学校后部分或全部使用母语,然后逐步转变为只使用第二种语言进行教学。双语教学并不是简单的“用外语上课”,它强调的是在非语言类学科中用外语进行教学,通过非语言类学科知识的学习来促进学生专业外语水平的提高。除了学生听老师用外语上课外,双语教学更强调的是师生之间用外语进行课堂学习的交流和互动及学生掌握专业外语知识的表达和写作。通过对本院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及平时教学效果的观察,我们以过渡型教学模式为主。对于课堂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特别是学生无法理解的内容,用中英文重复解释,避免学生因听不懂而产生厌学情绪。合适的双语教学模式的选择,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物理化学知识的兴趣和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信心,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重视课前预习:遵循教学规律

由于物理化学学时数有限及其理论性较强,往往需要学生课前先预习,查找相关的英文单词和了解专业英文的表达习惯。通过对比,双语课堂教学中,学生先预习和不预习的效果相差甚远。先预习的学生能理解教师提到的某个专业英语词汇的含义,并有兴趣继续思考下面的内容;而没有预习的学生在不清楚教师提到的某些专业词汇的含义后,失去了听懂和理解后续知识的耐心和信心,从而课堂效率低下。在我们的双语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求每个学生必须进行课前预习,提前阅读和查阅相关资料,并对课堂预习笔记实行检查制度。在课堂教学中,采用英文板书和制作英文多媒体课件,尽量用英文讲授。由于学生英文水平及专业领悟能力参差不齐,一些较难专业词汇及重难点内容的讲授采用中、英文并用的方式。双语课堂教学中,用英语提问,采取一些激励的措施(如提高平时成绩)鼓励学生用英文回答。每一章学习完毕后,布置英文作业,鼓励学生用英文解答。遇到内容听不懂,英文不会表达等问题,鼓励学生之间进行讨论交流;提供相应的英文网址让学生自己查找相关信息,并鼓励学生积极与教师进行文流和讨论。同时还建议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多渠道训练口语。课后,找学习委员及时了解学生的心态与学习情况,并积极寻找与之相应的措施。所有这些尝试,将为我们逐步完善和实现物理化学课程的双语教学积累经验。

3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模式

在物理化学双语课堂教学中,一定要避免“填鸭”和“满堂灌”式教学。由于物理化学是一门比较抽象的理论性科学,再加上英语毕竟不是母语,更会使得物理化学教学过程枯燥乏味,使得学生对这门课敬而远之。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抓住学生的表现欲和兴趣等特点,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模式,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根据教学内容可以采取“问题一讨论”式、启发式和师生或学生间讨论式教学模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并促使学生用外语来思考、陈述和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双语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在物理化学双语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设计的内容很多,例如结合所学理论分析一个具体的实例;或为一个具体问题提出多种解决方案;或根据已学的概念自己演绎、推导新的概念及其特性;或根据多种现象归纳普遍规律等等。

4注重传统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有机结合

多媒体辅助教学已成为现代化教育中的一种有效手段,它能利用图形、图像、文本、声音和动画等多种媒体信息刺激学生的感官,通过形象生动和颜色鲜艳的画面、悦耳动听的音乐等充分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尽管多媒体教学受到广大师生的青睐,但并不适用于任何学科。由于物理化学是一门比较抽象、理论性较强的学科,具有理论多、概念多、公式及条件多等特点,学生往往对该课程的学习产生畏难情绪。随着高等教育课程结构的改革,各专业的物理化学学时数大大减少,尽管多媒体教学的使用可以大大节省一些不必要的板书时间,但涉及到一些公式的推导及使用条件,就必须结合板书进行推导和讲解,这样学生在较慢的速度中学习,才会融会贯通。

5采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由于兴趣是在需要的基础上,在生活和实践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通过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在物理化学双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千方百计使传统课堂教学变得形象直观、妙趣横生,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物理化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比如,可以通过贴切、简单易懂的生活实例或从生活中遇到的现象和问题引入讲授的知识内容;适当引入当代科技(前沿研究)简介学科新成就或把化学史和化学家史料融入课堂来活跃课堂,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可以通过“提出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如何解决—引入新内容—提出解决问题的原理”这一过程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并让他们思维进行创新活动。在讲到稀溶液依数性的时候,可以提问08年南方雪灾人们是如何让大雪融化的,它利用了物理化学中什么原理,然后利用物理化学中相平衡的知识解释这个问题,这样学生就饶有兴趣地接受新知识。比如2009年干旱,甘肃省进行人工降雨,利用了什么物理化学知识,农药中为什么要加入少量表面活性剂,为什么农民要锄地,仅只为除杂草吗,二这一连串的问题都可用表面化学的知识内容进行圆满的解释[8]。像这样引起学生思考的问题在每一章中都有,课堂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的联系,使学生对周围遇到、看到或听说过的现象进行思索、寻求答案或提出解决的方法,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创造英语氛围。通过这些方式,可以有效避免“空”对“空”的课堂说教,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物理化学知识的成就感和乐趣,从而提高物理化学双语课堂教学的质量。

6重视学生学习方法和科学素质的培养

在物理化学双语课堂教学中,在教会学生基础理论的同时,更应注重教会他们学习物理化学的科学思维方法,培养他们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获取知识并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物理化学是一门基础理论课,它在将经验事实上升到理论时,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方法:①归纳法,即从个别性知识,引出一般性知识的推理,是由已知真的前提,引出可能真的结论。②演绎法,即从普遍性结论或一般性事理推导出个别性结论的论证方法。③假设法,即当某一变因素的存在形式限定在有限种可能时,假设该因素处于某种情况,并以此为条件进行推理的方法。④模型法,即通过模型来揭示原型的形态、特征和本质的方法。模型法借助于与原型相似的物质模型或抽象反映原型本质的思想模型,间接地研究客体原形的性质和规律。热力学四大定律是从大量经验事实中归纳得到的。然后,以这四大定律为基础,运用严密的演绎法,得到许多具有实用价值的方程和结果。所以在热力学双语课堂教学中,注重对学生用演绎法学习基础知识的培养,而不能靠让学生死记硬背记住那些符号、公式及其使用条件。假设和模型法在物理化学中的应用很多。这种方法的实质是紧紧地抓住现象的主要矛盾,暂时撇开次要因素,建立一个能反映现象本质的模型。然后再用数学演绎出基本上符合实验事实的方程和结果。这种方法虽然具有一定的近似性,但却是人们认识事物和现象的最常用的方法。因此,要加强学生对这种方法和实例的学习,从而培养他们提出和建立模型和分析模型的能力。注重传授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思想,从而更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学品质。

在物理化学双语课堂教学中,还要注重学生科学素质和品质的培养。通过例举象clausius、nernst}klevin,i,angmiur,gibbs及arrhenius等科学家们在科学上的建树,点评告诉学生要想取得成功,需要做到以下几点①勤奋和具有百折而不饶的精神;②善于观察生活;③善于总结、提炼、升华;④尊重实验事实,不弄虚作假。除此之外,通过介绍一些我国科学家的成就,如黄子卿教授上世纪三十年代作的水的三相点,至今仍在世界通用等等,增强青年学生的自豪感和使命感。同时,在教学中适当介绍本学科的最新成就及发展前景,激发学生创新意识,通过一些相关前沿实验的尝试,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7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