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近代化探索的共同作用集锦9篇

时间:2023-06-18 10:30:59

近代化探索的共同作用

近代化探索的共同作用范文1

一、通过学习改革开放四十年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切实增强“四个自信”

1978年12月18日,在党和国家面临何去何从的重大历史关头之际,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老一辈革命家以高超的政治智慧和非凡的使命担当,果断结束“以阶级斗争为纲”,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大幕,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征程。在党的带领下,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过40年不懈奋斗,把中国建设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制造业第一大国、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商品消费第二大国、外资流入第二大国。而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前,“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导致我国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人民温饱都成问题。放眼国际,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全球社会主义事业遭遇低谷。事实胜于雄辩,风景这边独好。这40年之所以能披荆斩棘、砥砺奋进,之所以能化危为机、绝处逢生,之所以能独领风骚、岿然不动,历经艰苦奋斗取得辉煌成就,得益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得益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得益于党的科学理论指导。再看我们阳泉,正是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下取得了较好的发展,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门类,一度被誉为“小上海”,相信每一个阳泉人对这段历史都记忆犹新。可以看出,不论是从过去还是现在、国内还是国际、整体还是部分,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和伟大贡献是有目共睹的。学习这段历史,我们自然而然地更加自觉坚定“四个自信”,更加发自内心地拥护党的领导,更加坚定不移地为党和人民努力奋斗。

二、通过学习“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精神不断激励干事创业的闯劲韧劲

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我们能够学会我们原来不懂的东西。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老一辈革命家带领中国人民缔造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并进行了二十多年的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邓小平同志也说过“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改革开放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次伟大革命,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把握历史大势、引领时代潮流、锐意探索进取的历史担当与雄浑气魄。

一是进行了伟大的理论探索。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始终将马克思主义本土化、中国化贯彻革命建设全过程。从最初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到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理论探索一直没有停止。马克思主义虽然是舶来品,但在党的灵活运用和创新探索下,很好地适应了中国的国情,指引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事业一路披荆斩棘、不断发展壮大。我们作为党的干部,就是要学习这种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理论品质,克服本本主义、经验主义,注重因地制宜、联系实际,做到敢于创新、科学求证。具体推进工作中,在确保政治方向不偏离的前提下,进一步发挥创造性和预见性,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机制和做法,更好地发挥党的理论的强大指导作用。

二是进行了伟大的道路探索。党从成立之初就始终谋求一条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民族振兴的道路。从“农村包围城市”、“抗日统一战线”、“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结合具体形势和任务积极调整革命路线,付出了艰苦努力,历经了艰辛探索,推动中国革命和建设一路高歌猛进、气势如虹,最终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革命事业不可能一帆风顺,革命道路更不可能一成不变,只有跟上形势,才能永葆生机活力。实践证明,党的历次路线政策调整,都顺应了历史大势,有力推动了当时党的事业发展繁荣。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显著优势是其他道路无可比拟的,是带领中国走向富强、走向复兴的必由之路。

三是进行了伟大的实践探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也标志着改革开放伟大实践拉开序幕。1979年,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广东、福建两省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先行一步”,并试办出口特区。随后的10年中,又设置建立了一批经济特区。在这样的背景下,深圳应运而生,从一个小渔村一跃成为全国一线城市,仅用40年就走完了国外一些国际化大都市上百年才能走完的历程。无独有偶,上海浦东蜚声中外、雄安新区朝气蓬勃,西部开发、中部崛起、东北振兴,党的实践探索不胜枚举。还有前段时间播出的电视剧《山海情》,讲述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甘肃西海固的人民和干部们响应国家扶贫政策的号召,完成易地搬迁,后来又在福建的对口帮扶下,通过辛勤劳动和不懈探索,将风沙走石的“干沙滩”建设成寸土寸金的“金沙滩”的故事。这恰恰是党带领贫困地区干部群众战胜贫困、奔向美好生活的实践探索,更是党接续奋斗、战天斗地的壮丽篇章。我们要从这些探索中汲取奋进力量,在工作中奋发有为、迎难而上,敢于亮剑、勇于拼搏,啃下硬骨头,打开新局面。

三、扎实做好近期工作

随着党史学习教育的深入开展,同志们要认真贯彻“学史力行”要求,把党史学习教育成果切实转化成为推动工作开展的动力,确保各项工作及时落实到位。

一要将党史学习教育与日常政治理论学习相融合。近期,先后到福建、广西、河南考察。要在完成党史学习教育各项规定动作的同时,及时跟进学习最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这既是武装头脑、增加知识储备的现实需要,更是紧跟中央、落实“四个意识”的政治要求。“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同时要加紧对各自领域专业知识的学习,增长能力本领,更好地知识新形势下的工作。

二要积极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要主动担当作为,把事关群众利益的事情做实、做细、做深、做透,竭尽全力解决老百姓的难事、急事。聚焦困难群众住房、教育、医疗等方面的需求,筑牢民生根基、兜住民生底线。深入到千家万户,以自己的实际行动真真正正赢得群众称赞。“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是一次检验担当和作风的有效契机,要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把群众的事情办到群众心坎上。

近代化探索的共同作用范文2

关键词: 新疆高校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实践教学

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是当前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亟待解决的重要议题,而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则是解决这一瓶颈问题的有效途径。为此、教育部专门出台了《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2〕1号)等文件,强调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要求“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通过形式各样的实践教学活动,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深化教育教学效果”。①如何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建立符合实际的实践教学模式,并形成长效性的教学机制则成为学术界探索和讨论的焦点。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以下简称《纲要》课),作为全国高校思想政治之理论课程体系中的主干课之一,承担着帮助当代大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为什么和怎样选择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道路,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国家观的重任。在新疆,《纲要》课程还承担着让学生从历史的角度正确认识新疆的区情,维护祖国领土完整、反对民族分裂,与作斗争的使命。因而加强新疆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实践教学环节是充分发挥新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主渠道、主阵地的作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了解国史、国情以及新疆区情的有效途径。本文拟就当前新疆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实践教学活动开展的必要性,新疆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实践教学的现状,以及新疆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实践教学模式探索等三个层面展开阐述,希冀对于建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实践教学模式提出有益的建议。

一、当前新疆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实践教学活动开展的必要性。

(一)在新疆高校《纲要》课程中积极开展实践教学活动,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缺憾的弥补。

《纲要》课是一门以历史为载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较强的历史性和政治性。在实际教学中因为内容多(涉及从1840年至今170多年的历史)、理论性强、课时少(标准为32学时,但在实际教学中往往因为学生专业课实践的因素,很多学校不得不压缩教学周)等原因,不得不压缩授课内容,加快教学进度,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大大削弱了课程的教学效果。另外,授课形式普遍采取两三个班甚至四五个班大合班的形式,上课人数多,增加了师生互动的难度,从而普遍出现老师“一言堂”的授课现象,降低了学生的听课兴趣,大大影响了教学效果。此外,由于现在的授课对象是“90后”,他们成长在一个和平、生活相对比较富足的时代,历史距离他们已经很遥远了,传统教学中仅仅注重课本知识传递的授课方式,在今天已经严重与社会生活实际脱节,学生难以以现代的心情理解过去的历史。因而只有把学习书本知识和参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才能使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才能进一步深化学习效果,达到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培养合格人才目的。

(二)在《纲要》课程中积极开展实践教学活动,是对教材内容的深化和补充。

目前《纲要》课程使用的教材是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出版的。内容涉及1840年至今170多年的历史,共十章。鉴于课时限制和避免授课内容与另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重复,在实际授课中新疆高校《纲要》课普遍采取专题化教学,授课内容的范围也相应调整为第一—第八章的内容。由于这是一本理论性较强的全国通用性教材,在教材编撰上不可避免地忽视了对地方的近现代历史进程的介绍,而这部分内容对于地处祖国边疆的大学生来讲尤为重要,特别是在新疆,让大学生认识和了解近代以来新疆各族人民的反侵略斗争是近代中华民族反侵略的一部分,新疆各族人民反军阀斗争是民主革命的一部分,尤其是抗日战争时期,新疆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中国战场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是抗日战场的大后方,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因而通过开展实践教学,挖掘新疆近现代史中的历史资源和线索,对于地处边疆的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与民族分裂势力作斗争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同时也是对教材内容的深化和补充。

(三)在《纲要》课程中积极开展实践教学活动,是对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是提高教学针对性、实效性的重要途径。

提高教学针对性、实效性,培养高素质的合格大学生是当前教育教学所面临的突出问题。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以新疆高校《纲要》课程教学为例,由于上述种种原因的限制,课堂教学普遍存在教师一言堂,学生积极性不高的问题,而积极开展实践教学,使学生积极投身和参与社会实践,在实践的过程中使学生亲自证实和接受所学理论知识,同时进一步将所学知识内化为自身的学习动力则是对课本知识的有益补充,是对课堂效果的有效强化,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新疆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实践教学的现状。

关于新疆高校《纲要》课程实践教学的现状概括起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实践教学处于探索起步阶段,理论研究成果有待丰富。

目前专门针对新疆高校《纲要》课实践教学的研究论文还没有,但并不是一点也没有涉及。目前关于新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论文虽然数量不多,但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尤其以新疆大学的姜勇副研究员和王霞副教授为代表,对新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做了客观的分析和研究,王霞副教授最新的研究《新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探析》一文,则对新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实效性的路径进行了分析,这对于新疆高校《纲要》课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对实践教学的认知和重视程度不够,影响实践教学的有效展开。

当前,各高校普遍存在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总体上重视不够,实践教学无课时、实践活动无经费保障的尴尬局面。以《纲要》课程为例,该课程授课标准为两个学分32学时,以一个学分至少保证两课时的社会实践教学为标准,该课程至少要有四课时的社会实践教学,但是在现实授课中这一标准往往难以落实,甚至还存在压缩理论课时现象。另外实践教学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教学目标、教学实践、教学评价机制,完全由任课教师自由发挥,缺乏科学有效的指导和规范。实践教学因为没有经费保障,在实施中实践教学的效果和作用难以充分体现。

(三)实践教学资源的挖掘不够深入,实践教学平台没有建立起来。

实践教学资源是实践教学开展的重要保证,也是教学效果的重要体现。目前新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实践教学资源的挖掘不够深入,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在数量上与学生人数的比例不协调,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处于初级阶段,学校与实践基地虽然建立有合作关系,但在合作内容上不够深入。

三、新疆大学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实践教学方面的探索。

自2012年开始,新疆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团队就开始了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和实践,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统一思想,认识到开展实践教学是提高课堂效果,提高教学针对性、实效性的有效路径。

通过举办教研室教师研讨会分析实践教学开展的必要性,使教学团队在思想上达成共识,为实践教学模式探索,提供思想上的保证。

2.制定实践教学大纲,确定实践教学内容、考核和评价机制。

《实践教学大纲》的制定以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2〕1号)的要求及设置“05方案”新方案为依据,突出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得到感知、认知,直至理性认识为要求,以帮助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分析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大学生的认识能力、思辨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大学生更好地掌握课堂理论学习知识,在实践中学会做事、学会做人,使他们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为目的,并对实践教学的内容和考核和评价做出了细致的规定。

在实践内容上根据授课对象和授课时间,学生自由选择老师提供的选题和学生根据自身兴趣自命题的方式展开。实践教学可供学生选择的选题包括(1)新疆大学校内道路命名由来的考察。以校内资源为依托,组织学生参观校史馆、考察学校各条道路的命名由来,如雁冰路、秀松路、阿扎提路等,以弘扬传承新疆大学精神,写出调查报告。(2)乌市红色旅游资源参观考察及现状调查分析。参观校外的红色路线如烈士陵园、八路军办事处,毛泽民故居、新兵营、一炮成功和空军新疆航空队纪念馆。通过参观、考察、查阅资料,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3)经典著作选读报告。主要是引导学生与经典著作一次亲密接触,让学生对经典著作的形式、内容,以及理论体系有一个全新的认识。(4)新疆近代史中的历史人物及其评价。以查阅资料为主要手段,了解新疆近代史以来,为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而作出的贡献的历史人物,如林则徐、左宗棠等。

在具体实践要求上,(1)采取小组的形式展开。以五六人为一个小组自由组合进行活动,每组选择一个选题内容进行调研,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内容相结合,题目自拟。(2)填写《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实践教学项目登记表》,阐明选题理由和意义,项目实施方案,并撰写社会调查报告。(3)必须有小组拍摄的照片(如:调查地的情况,小组成员在调查时的照片等)作为支撑。(4)读书报告因其特殊性,以个人提交的方式完成。

在最终评价上,采取调研报告和课堂交流汇报相结合给予综合评价的方式,整个实践教学环节的比重占总成绩的20%。

3.规范实践教学实施过程,监控实践教学效果。

在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中,对于实践教学的开展时间、结束时间,最终成果的汇报时间都做了明确的规定,要求各位任课老师在上课的第1周介绍实践教学的基本情况和要求,第2—3周落实各组的分组和选题情况,第4周开始各小组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实践调研活动。第10周提交《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实践教学项目登记表》,并开始课堂的实践调研报告交流汇报活动,各小组派代表以PPT展示的方式分享调研情况和调研收获,并由各组组长组成评委团进行打分。目前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和实践,教学成果显著,受到学生的欢迎。

4.不断挖掘本地历史资源,尤其是红色资源,建立实践教学基地,为实践教学平台建设提供保障。

目前我校已经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一炮成功、烈士陵园、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毛泽民故居、新兵营、空军新疆航空队纪念馆等相关部门和单位建立了联系,并正逐步按计划相继建立实践教学基地,这为实践教学平台的建立提供了基础保障。另外,实践教学基地合作内容也在深化过程中,比如与实践基地合作培养优秀人才,建立大学生志愿者服务,为学生提供假期或者业余时间的实践平台,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5.通过个体实践与集体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方式展开实践教学,增强实践教学影响力。

根据教学实际情况,每学期选择在校本部的班级中抽出两课时的时间开展“认真践行爱国、爱疆、团结、进步”的新大精神,了解校史,参观新疆大学校史馆、“了解历史,向革命先烈学习”,参观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的活动。

(1)参观校史馆,树立热爱母校的情怀。通过参观新疆大学校史馆使新大学子进一步了解了新疆大学80多年的风雨历程,尤其是在特殊的革命年代,新疆大学为新疆的人才培养及进步思想的传播作出的突出贡献。一批具有进步思想的共产党人为新疆大学的发展做出的成就,让学生肃然起敬。一幅幅生动、鲜活的图片,让学生深入了解了新疆大学80多年的发展历程,认识到80多年的风雨艰程凝聚了一代又一代的新大人的梦想和心血,树立了“今天我为新大自豪,明天新大为我骄傲”的理想信念。

(2)参观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培养大学生爱党爱疆意识。通过参观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活动,学生对于新疆近代历史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尤其是特殊的抗日战争时期,活跃在新疆的共产党人为新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作出的突出贡献,以及新疆作为抗日战争战场的大后方的重要历史地位。通过对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历史的了解,学生对于抗日战争时期,共产党人在新疆为巩固抗日战争大后方做出的历史贡献有了深入的认识。通过此次参观活动,学生对于中国的近现代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同时也被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精神所感染,深感今天的生活来之不易,应该珍惜今天的美好时光。

综上所述,通过一年多的努力,新疆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团队克服困难,在经费紧缺和实践教学课时不足的现有条件下在实践教学方面作了以上积极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当然这一探索仅仅是抛砖引玉,希望对疆内其他高校《纲要》课的实践教学有所启发,同时期望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在政策上、经费上能给予倾斜,加快我们实践教学模式探索的步伐,充分发挥实践教学的感染力作用,强化课堂教学效果,从而全面增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注释:

①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http://.

参考文献:

[1]王霞.新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3(1).

近代化探索的共同作用范文3

[关键词]第一代领导集体;1956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11)09-0024-03

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从此,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通过自己的艰苦奋斗和不懈努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人民、社会主义中国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在这个变化过程中,中共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了艰辛探索,作出了巨大贡献。

一、初步探索了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在理论界和学术界,有不少人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起始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这种认为有其合理性,但不够完整。事实上,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国共产党人就已经开始了对中国式的社会主义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这个时期,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孕育时期。以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进行的初步探索,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奠定了制度基础,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确立提供了思想来源。

1956年,鉴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问题的暴露和中国在“一五”期间建设经验的积累,第一代领导集体开始了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建设道路。《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总结了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对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以及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一些重大的经济、政治关系等问题,提出了具有独创性的见解。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最近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他们走过的弯路,你还想走?过去我们就是鉴于他们的经验教训,少走了一些弯路,现在当然更要引以为戒。”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期,还提出了发展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的观点,如1958年3月10日,他在成都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1956年4月的《论十大关系》,开始提出我们自己的建设路线,原则和苏联相同,但方法有所不同,有我们自己的一套内容。”1959年12月至1960年2月,他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中指出:“社会主义这个阶段,又可能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个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1960年6月18日,他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的讲话中又指出:“前八年照抄外国的经验。但从i956年提出十大关系起,开始找到自己的一条适合中国的路线。”

与此同时,、刘少奇、等都对建设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进行了探索。比如:1963年3月19日,在听取中共陕西省委负责人汇报工作时提出:目前,世界上还没有一个国家真正建成社会主义,我们要找出一条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1965年12月30日,他在第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扩大的第24次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改善人民的生活。过去我们是学苏联的经验,现在我们要在的领导下,建设中国式的社会主义。1962年1月27日,刘少奇在七千人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我们应该学会自己走路,应该根据中国的特点,采取适合中国情况的方法来进行建设。因此,我们确定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总路线和一套两条腿走路的方针。”1961年6月9日,在同阿尔巴尼亚驻华大使帕里夫蒂谈话时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是个复杂困难的事情,而且无先例可循。虽然苏联的经验可以学习,但各国情况不同。还是得靠自己摸索经验。自己走出来的道路是最可靠的。m1963年10月12日,他在向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期召开的五个专业会议的代表作报告时又提出:我们需要摸索出一条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建设有一个概括的原则,计划经济,按比例地发展。但是具体的道路根据我们的总路线、总方针,还需要在实践中来发展,把它具体化,要创造自己的经验。

以上情况表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刘少奇、等都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探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为后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作了准备。正如所说:“我们要永远铭记,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是在以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创立思想,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建立新中国、取得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伟大成就以及艰辛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取得宝贵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二、探索中涉及到改革开放及如何看待资本主义等问题

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中国共产党人曾就社会主义建设中的许多方面,特别是改革体制方面作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很大成就;同时,在向外国学习和同外国进行经济交往等方面,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果与经验。建设社会主义,既要依靠“内功”,又要借助“外力”。在提出社会主义建设要自力更生的同时,还提出了“向外国学习”的口号,并探索了经济体制改革问题。1956年4月28日,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总结讲话中,就社会主义整个经济体制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说:“企业无非是这样两类:一类是生产过程的企业,工业是厂矿,农业是生产合作社;一类是流通过程的企业,就是运输业和商业。这些企业应当有怎样一种独立性呢?我这里是随便这么讲,表述不是很准确,叫做要有点‘独立王国’。高岗的那种独立王国当然是应该反对的。这里的所谓‘独立王国’,是说要有半独立性,或者是几分之几的独立性,公开的、合法的‘半独立王国’。我这个话不能上宪法,不能上,也不能上决议案。总之,如果因为反对独立王国就把一切独立自主都反掉了,没有一点自了,那事情也很难办。这个问题是很值得研究的。”

根据党的关于改进体制的决策,八届三中全会基本通过了《关于改进工业管理体制的规定》(草案)、《关于改进商业体制的规定》(草案)和《关于改进财政体制和划分中央和地方财政管理权限的规定》(草案),这三个文件,于1957年11月8日由国务院通过并公布施行。对此,薄一波指出:“上述对体制的各项改进,虽然其深度和广度都不能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改革相比较,但是,对于当时那种被认为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以高度集权、纯而又纯、政企不分为特征的苏联传统体制模式来

说,却扣开了一个重要缺口。”

在此期间,第一代领导集体除了探索经济体制改革问题,还对如何看待资本主义以及开放等问题进行了探索。比如:1956年12月7口,在同民建和工商联负责人谈话时指出:“现在我国的自由市场,基本性质仍是资本主义的,虽然已经没有资本家。它与国家市场成双成对。”“可以搞国营,也可以搞私营。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1958年12月17日,在河南视察时指出:中国没有经过资本主义发展阶段,还需要补课。现在我们还没有一样产品按人口平均能够超过人家,在生产方面还很落后,要教育大家不要自满。1311956年12月29日,刘少奇在第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52次会议上发言时说:我们国家有百分之九十几的社会主义,有百分之几的资本主义,我看也不怕。1957年4月6日,在国务院第44次全体会议上发言时说:“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搞一点私营的,活一点有好处。”陈云在的发言中提出并具体阐述了“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问题。1957年4月8口,邓小平在西安干部会上作报告时说:“学习苏联好的东西对我们用处很大,借鉴苏联错误的东西,对我们也有很大的益处。我们要善于接受苏联的经验教训,这样就可以少受损失。当然我们也要学习世界上一切先进的经验,世界各国,包括美国在内,有先进的东西我们也要学。”

值得指出的是,在改革开放问题上,有很深的思考。他反复告诫全党: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对外开放,对外开放的形式要多种多样,要加强国家间的经济合作包括接受国外投资,要学习引进外国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的方法,多请一些外国专家来中国工作;搞社会主义建设不能关起门来,必须打破闭关自守的错误想法,要同世界各国做生意。新中国建立前,他就提出:新民主主义的中国成立后,不仅要同苏联做生意,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做生意,还要同日本、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做生意。1955年,他叉提出:过去我们有关门主义,今后必须与兄弟国家以及资本主义国家合作。特别强调要动员一切国际力量和积极因素来为中国的建设事业服务:一是同兄弟国家互通有无、互相帮助,二是同反殖民主义的国家相互往来、互通有无,三是同帝国主义国家往来。

虽然,我们在前面对中国式的社会主义作了一个简要的梳理,并发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时才有,而是在五六十年代便有,但是,真正意义上的或比较全面深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则是起始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那么,这样说是不是意味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才有改革开放呢?也不是。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是在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取得宝贵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从历史上和逻辑上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已包含着改革开放,以及如何看待资本主义的问题,等等。

三、为日后全面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了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涵丰富,它既包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道路,又包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成果。20世纪从70年代末开始,中国共产党人在第一代领导集体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成功的基础上,又开始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全面探索。而且,在探索的过程中,形成了包括邓小平理论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奠定了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基础。第一代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为第二代、第三代及新一代领导集体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奠定了基础。从1978年到现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快速发展的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被赋予了新的内容和形式,其发展经历了三个时段。

从1978年到“南方谈话”为第一个时段。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二大召开,这四年的主要任务是拨乱反正和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并对历史经验进行科学的总结。从十二大到十三大召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如十二大首次明确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命题,并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等方面,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从十三大到“南方谈话”,这五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成果主要体现在邓小平的南方谈话中。十四大从九个方面阐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内容。正如所说:“我们要永远铭记,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是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开创的。”

从1989年到党的十六大为第二个时段。十三届四中全会后,以为核心的中共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不断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越走越宽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也越来越完善。第三代领导集体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基本问题。正如所说:“我们要永远铭记,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是以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继承、发展并成功推向二十一世纪的。”

从2002年到今天为第三个时段。十六大以来,以为总书记的中共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等新思想,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尤其是科学发展观,它是对三代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

以上三个时段表明,中共第二代、第三代和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更加全面和深入,不仅延伸了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探索,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内涵,而且产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奠定了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础。第一代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既为之后的中央领导集体的探索作了铺垫,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是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同步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既是改革开放新时期的起始标志,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的历史起点。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近代化探索的共同作用范文4

关键词:思想政治;实际;工作

中图分类号:C912.6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9166(2011)008(C)-0012-01

一、适应发展方向,明确目标定位

企业发展思路、决策方式、分配原则、工作标准随着企业任务、环境、体制的变化而变化,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定位也要随之变化。一要围绕效益,服从效益。衡量工作好坏,不仅要看完成工作量的大小,而且要看创造效益的多少;分配不仅要看个人的业绩和工作量,而且要看企业整体效益如何;思想政治工作不仅要出社会效益,而且要出经济效益,还要兼顾环境效益。所以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紧紧围绕企业追求效益最大化这一核心开展。二要参与生产,服务生产。新形势、新任务要求思想政治工作不能停留在围绕上,而要参与到生产经营的全过程中去,把生产经营的难点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只有与生产经营有机结合起来,才有活力、吸引力、生命力,才能真正发挥服务和保证作用。三要科技第一,人才至上。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生存和发展,将越来越多地依赖于知识的力量,科技的力量和人才的作用。因此,我们对人才要政治上爱护,生活上关心,工作上支持,培养上优先,在荣誉和待遇上,进一步加大对人才的倾斜力度,为其施展才华,创造更加良好的条件。四要和而不同,鼓励创新。经济的组织形式、效益的实现方式、人们生活方式的多样化,决定了思想政治工作实现形式的多样化。思想政治工作实现总体要求,必须从基层的具体情况出发,积极创新不同方式的思想政治工作途径,采取灵活有效的方式,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适应发展要求,调整工作重点

思想政治工作要贴近基层、贴近生产、贴近员工,从企业肩负的任务和企业当前的实际情况出发。适应思想政治工作变围绕为参与的要求,坚持抓生产从思想入手,抓思想从生产出发的传统,开好以日常生产经营为主要内容的形势任务报告会。这样的报告会,小队每月召开一次,矿大队每季度召开一次,厂每半年召开一次。党支部书记(政工干部)经常深入基层、深入岗位,了解生产、熟悉生产,与班子成员一起共议、共抓、共讲生产经营工作,使思想政治工作与日常生产经营活动完全融为一体。适应企业改革的要求,开展以“三靠”为主要内容的岗位观念教育。靠能力上岗,靠敬业在岗,靠素质择岗,符合竞争规则、公平原则,符合市场优化人力资源配置的需要。建立新的岗位观念,企业要健全完善用人机制和分配机制,引导员工克服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落后观念。适应形势任务的要求,认真开展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党性观念教育。企业党组织落实“三个代表”的要求,就要努力推进企业发展,切实维护职工利益,大力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三、适应发展目标,改进工作方法

近代化探索的共同作用范文5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材;教学目的;教材体例

一、 关于《纲要》教材教学的目的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的意见》和实施方案规定,《纲要》这一门课程主要讲授中国近代以来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简单地说,就是要通过这一门课的学习达到两个了解:了解国史、国情;三个领会:领会中国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共产党领导和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必要性和正确性。具体来讲,我们通过这一门课的教学应当达到以下四个方面的具体要求:

第一,了解外国帝国主义入侵中国及其与中国封建势力相结合给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了解近代中国面临的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也就是现代化这两项基本的历史任务;懂得必须首先推翻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争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才能为集中力量进行现代化建设开辟道路。也就是说,要认识革命的必要性、正义性和进步性;自觉地继承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传统和革命传统,发扬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进一步增强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第二,了解近代以来,中国的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而进行艰苦探索、顽强奋斗的历程和经验教训;注意比较地主、买办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政治代表的政治的方案,懂得旧民主主义革命让位给新民主主义革命、资产主义共和国让位给人民共和国的原因;认识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进一步增强拥护共产党的领导和接受马克思主义指导的自觉性。

第三,联系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国内外环境,了解中国人民走上以共产党为领导力量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联系社会主义改造以后中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懂得中国选择社会主义的正确性;进一步树立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明确观念,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

第四,紧密结合中国近现代的历史实际,通过对有关历史进程和事件和人物的分析,帮助大学生提高运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辨别历史是非和社会发展方向的能力。

二、进行 《纲要》的教学,必须着重把握的两个原则

第一,全面准确的领悟和落实中央关于开设《纲要》课程的基本要求。《纲要》讲述的是中国近现代史,但它不是大学历史系本科学生的专业课,而是所有大学生公共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它不可能、也不必要对中国近现代史和它的各个方面都去做详尽的展开的叙述和论证。教学的着力点应当是在大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史的总体面貌和基本线索有一个了解的基础上,突出讲述有助于大学生达到两个了解和懂得三个选择的有关历史情况和历史经验。也就是说,“两个了解”、“三个选择”有关的内容,必须着重的比较展开地讲。而同这“两个了解”、“三个选择”关联不是十分紧密的,可以从简或者从略。把握住这一个公共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最基本的要求,是关系到我们的教学有没有质量的非常重要的问题。

第二,从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适应大学生对《纲要》课程的要求。我们曾经向在校的大学生、向中学历史教师、向有关专家进行过咨询,同时我们也阅读了初中和高中的中国近现代史教材。通过调查我们了解到,在校大学生在中学阶段已经系统地学过中国近现代历史,初中的教材分上下两册一共是17万字。高中的中国近现代史教材也分上下两册共计45万字。他们普遍反应,学习这门课程有收获,对有关的历史事实、重大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他们已经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但是,他们也赞成大学里面开这个课,因为他们感到,对这段历史发展的脉络,还不能完整地把握;对这段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和主要经验还不能准确的了解;对与“三个选择”有关的历史的情况,也还缺少深入的理解,而且还存在着某些困惑。

根据这一情况,我们在教学工作中,一方面要注意避免与中学课程的简单重复,另一方面,更要着力地弥补大学生对近现代史把握方面的不足之处,使他们在原来所学的近现代史知识的基础之上,大大地提高一步。大学的《纲要》的篇幅只有高中教材的二分之一,共20多万字,而我们授课的时数只有高中近现代史授课时数的三分之一稍多一些。在这种情况下,怎么样讲好这一门课程,难度很大,必须要有新的思路。我建议各位老师在从事这一门课程教学之前,一定要研究一下高中的中国近现代史教材,看一看哪些问题他们已经掌握了,哪些问题还没有深入掌握,这样才会适应大学生的需要。一定要从大学生这样一个实际情况出发。

三、进行《纲要》课程的教学,要认真研究教材的体例

我们现在的《纲要》教材,采取的编写方法是这样的:

第一,把全书分为上中下三编。上编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即1840年到1919年。这个时期中国一步一步地变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进行的斗争开始主要是单纯农民战争,后来主要是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中编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这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即1919到1949年。这一个时期,中国社会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但是中国人民进行的斗争已经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下编是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也就是从1949年一直延伸至现在。这个时期,中国从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并且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人民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建设和改革的伟大事业。

第二,在每一编下设一个综述。综述分别讲述这一个时期的社会经济结构、政治状况和阶级关系,面临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讲述各种社会力量的基本政治主张、建国方案和这些方案历史命运,也就是说,使学生对这个时期最基本的问题有一个大体上的了解。

第三,除了综述,在每编下面设若干专题。因为学时有限,专题的设置不能过多。

上编设有三章: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主要说明帝国主义的入侵究竟给中国带来了什么,中国为什么必须进行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说明中国人民反侵略战争的意义和经验教训。第二章,对国家出路早期的探索。这一章主要说明,无论是单纯的农民战争、地主阶级的洋务新政还是资产阶级的维新运动等等,都不能为实现中国的独立、富强真正指明出路。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主要说明中国进行革命的必要性、正义性和进步性,说明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的历史性巨大变化。我们不能像过去有一些书那样,讲辛亥革命只讲它的失败,不讲辛亥革命引起的近百年内中国发生的第一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不说明辛亥革命本身虽然失败了但也还有它的价值。同时说明,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仍然解决不了中国的独立和富强的问题,它不能不让位给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总体来讲,讲这一个时期的历史经验,是为了给下一阶段中国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中国共产党提供历史的根据。讲这79年的历史,归根到底是要解决这一个问题。

中篇设有四章。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主要说明中国的先进分子怎么样经过艰苦求索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说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的客观要求;说明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这里面我们讲到,第一次工人运动的高潮,讲到大革命的发动,这个是作为例证来证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的面貌就变化了,并不是要求在课程里面系统地讲授第一次工运的历史和大革命的历史。第五章,中国革命的新道路,主要是通过叙述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说明党要领导人民赢得历史性的胜利,必须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通过叙述中国革命在探索中曲折的前进历程,说明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极端重要性。第六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主要说明帝国主义的武装侵略是必须被打败,而且也是能够被打败的,说明中国人民反对外国侵略赢得胜利的历史经验,说明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第七章,为新中国而斗争。主要说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最终推翻反动统治的斗争及其基本经验,说明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为什么归于幻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格局是怎么样形成,说明新中国的创建和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确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下编设三章。第八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主要结合叙述社会主义改造的历程,说明历史和人民怎么样选择了社会主义制度和走社会主义道路。第九章,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主要通过叙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20年的历史发展,说明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重大成就和积累的经验教训。第十章,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主要通过叙述改革开放历史的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说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意义。我们感觉到,把中国近现代史分为互相衔接的三个大阶段,采取综述和专题相结合的讲法,既可以避免与中学教程在内容上的简单重复,更可以较好地帮助学生了解中国近现代历史基本线索、发展规律和主要的经验。转贴于 四、进行《纲要》教学应当注意的几个问题

第一,必须紧紧围绕《纲要》课程的教学目的,牢牢把握中国近现代史主题主线。这是我们教学能不能搞好很关键的一点。党的十五大对近百年来中国的历史做过全面的回顾和总结。十五大文件指出,鸦片战争后,中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中华民族面临两大历史任务,一个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一个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现在有人认为,近现代史只有一个主题就是现代化,十五大明确否定了这一个看法。我们面临两个历史任务,前一任务是为后一任务扫清障碍、创造必要的前提,也就是说,要实现现代化,首先要进行革命,争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中央这一个话很短,但是非常重要。所以说,为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两个历史任务而斗争,这就是中国近现代历史的主题。前半段主要是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为集中力量进行现代化建设创造条件。而后一段主要是为实现现代化,使国家走向繁荣富强而奋斗。根据十五大的概括,我们认为,中国的近现代史,就它的本质和主流来说,就是中国一代又一代的人民群众和仁人志士为救亡图存和实现民族复兴而英勇奋斗、艰苦探索的历史;是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伟大的、艰苦的、曲折的斗争,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赢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是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建设和改革,把一个极度贫弱的旧中国,逐步变成一个繁荣昌盛、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历史,这就是中国近现代历史的主线。我们讲授这一个课程必须要牢牢把握住这个主题和主线。

第二,在教学过程当中要注意加强针对性。在论述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的时候,我们有必要联系社会上流行的有关的思潮,比如说,近年来流行一种告别革命的思潮,流行一种历史虚无主义的思潮,我们要注意结合历史加以分析。我们妥联系大学生经常关注和感到困惑的重大问题,比如说帝国主义入侵究竟给中国带来了什么,资产主义共和国方案为什么在中国行不通,如何评价毛泽东领导时期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如何看待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发生的失误等等。要联系这些问题有针对性说明有关历史情况,着重从正面讲清有关的道理,起到释疑、解惑、明理的作用。

第三,要点线面结合,开阔视野,注意加强比较。为了使教学的内容比较丰满,比较有说服力,我们认为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要以世界历史的眼光来审视中国的近现代史,也就是说要注意联系时代特征、国际格局和世界大势来论述中国的问题。

2.除了政治史外,要加强对各个时期经济史和文化史的反映,尤其是经济史。为什么民族资产阶级不能领导革命,它在政治上有软弱性,如果不能联系民族资产阶级的经济地位来说明,那么就会缺少应有说服力。

3.进一步通过比较研究(包括各种社会力量的政治主张、建国方案的比较,各种社会思潮的比较等),来说明与“三个选择”有关的问题。

近代化探索的共同作用范文6

“O”形基座上刻着的“走向零负荷之路”,表明索尼全球环境零负荷战略正式推行。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一梦想,索尼集团力求在自身的事业活动及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范围内,于2050年达成“环境零负荷”这一长期愿景。

科技先行

“索尼集团环境零负荷目标,是非常了不起的承诺!为实现这一目标,索尼还制定了每一阶段的具体工作目标,便于管理、监督和执行,这种严谨负责的态度值得赞赏”。中华环保基金会副秘书长徐光呼吁,希望更多的大企业,利用自身在科技、资金和全球影响力等方面的优势,制定面向未来的环境管理目标,并且带动企业利益相关方共同完成。

加大科技研发力度、开发更多环保产品是索尼环境零负荷的重点。

色素增感性太阳能电池是索尼绿色研发的代表。作为新一代太阳能电池,它能把照射在有机色素上的光源,利用电化学的原理转换成电能。与传统的硅太阳能电池相比制造简单,制造成本较低,制造时投入的能量也较少,所以不单是发电效果本身,生产时对环境的低负荷也值得称道。

为了加快色素增感太阳能电池的市场化进程,索尼已经与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设立共同实验室,开展积极务实的合作。

与研发投资同步进行的是索尼对环保、科技知识普及的持续投资。2000年10月,世界第一家“光”与“声”科学馆“索尼探梦”在北京朝阳公园建立。参观者可以寓教于乐地学习光与声音的科学原理,同时亲身体验先进的数字技术为人们带来的光与声音的艺术和乐趣。

尽管在该项目投入巨资,索尼中国仍决定,从2008年4月1日开始,“索尼探梦”科技馆将门票收入用于“索尼探梦科普下乡”,为贫困边远地区不能到城里享受科技馆乐趣的孩子们送上趣味横生的科普实验课。

截至2010年4月末,参观人数已超过100万人次,“索尼探梦”相继被评为北京市青少年科普活动基地、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很多学校将其作为固定的课外教育基地。

在集团内部,索尼倡导员工在工作和生活中恪守环境行为。索尼(中国)从2003年开始带领员工志愿者在北京周边开展植树绿化活动,到今年为止,已经有800人次参加该活动,共建成5片索尼林,植树总数近4000棵。索尼中国还与国家环保总局宣教中心进行了针对青少年环保宣传的“绿色成长计划”活动。

打造绿色产业链

“环境零负荷是索尼的战略目标。我们将全身心致力于发挥我们的创新精神和科技实力去帮助应对环境的挑战。”索尼集团董事长、CEO兼总裁霍华德・斯金格爵士表示,索尼将努力去达到我们为自己定下的雄心勃勃的目标,同时在行业中树立一个榜样的形象。

索尼中国的所有工厂、办公所,均整体获得了全球ISO140001统一认证,绿色生产、节能减排已经成为全体索尼人的共识。以索尼电子(无锡)有限公司为例,2009年,该公司开展了推进干燥室节能活动:根据生产环境来调整空调运行数量,按照室内负荷调节到最佳空气温度,并进行自动风量控制等,由此减少蒸汽使用量和电力,预计每年能减排2000吨以上的二氧化碳。

产业链绿色管理是索尼关注的又一重点。索尼鼓励和帮助合作伙伴与索尼一起实行吻合国际最高水平的绿色标准。截至2008年,索尼已经拥有了1000多家“绿色合作伙伴供应商”。

为了减轻零部件及产品运输过程中产生的环境影响,索尼在改变运输方式、改进运输包装及提高运输效率方面进行了持续地努力。例如,在上海索广电子有限公司的零部件运输中,从供应商的个别运输转变为索尼物流(中国)有限公司采用牛奶线物流方式(如同牧场收集牛奶的运输方式),使用环保物流车运输,通过减少运输车辆及总车程,削减了68%的二氧化碳。

经过近几年的积极探索,索尼“环境零负荷”环境计划――“Road to Zero/走向零负荷之路”终于正式。该计划不仅针对气候变化,还涵盖了资源循环、化学物质管理、生物多样性,并描绘了如何实现这4个环境领域下综合“环境零负荷”的蓝图。

近代化探索的共同作用范文7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图分类号]D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11)07-0009-02

一、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次历史性飞跃的历史缘由

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先后实现两次历史性飞跃,从根本上讲,是为了完成近代以来我国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连绵不断的古老文明与现代国家重合的“文明型国家”。她曾经有过让整个人类世界仰慕的辉煌成就,有过令中华民族骄傲的强盛时期。然而,自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我国进人近代历史时期,中国成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昔日的辉煌和强盛只能成为美好的回忆。此时,中国是一个自然经济占主导的农业国家,而以英、法、德等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已经是机器轰鸣,进入了工业化阶段。落后就有可能被挨打,封闭就会导致国退民穷。封建王朝的腐朽和没落,最终致使泱泱的中华民族积弱积贫;英、法等帝国主义列强的入侵,使世界上少有的历史文化从未间断、一直延续至今的文明古国,变成任人宰割的对象。从此,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便成为近代以来中国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

面对国破家亡,面对民族危机,无数仁人志士在屈辱中不懈地探索,他们抛头颅、洒热血,为改变中华民族的境遇和命运,华夏儿女的反抗斗争从未停止过。但是,无论是太平天国的农民革命、起自社会上层的洋务运动,还是鼓吹变法图强的戊戌维新运动、来自社会下层的义和团运动都以失败而告终。就连孙中华山领导的辛亥革命虽然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但仍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仍然没有改变广大劳动人民深受压迫的境遇。伴随着各个阶级探索的失败,各种方案的破产,无数仁人志士再次陷入悲痛之中。民族没有独立,人民没有解放,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的富裕就会成为“乌托邦”。历史在呼唤新的革命力量,社会发展需要新的思想。当人民产生迷茫之时,新文化运动的开展,十月革命的推动,促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的发生,中国无产阶级第一次以独立的姿态登上政治舞台。随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工人阶级运动的结合,历史就孕育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来观察和解决中国问题,明确提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并找到了要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再通过走社会主义道路,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康庄大道。为了完成近代以来我国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中国共产党就开始致力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事业。

二、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到1949年新中国建立之前,这是党在探索和领导伟大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这一时期,我党将马克思主义关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民族殖民地理论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从而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一)伟大的开端与历史转折时期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开始就把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旗帜,并用马克思主义分析中国面临的问题。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在党的一大前后并没有立即实现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实际的有机结合。直到中共二大,在对中国国情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党明确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目标。这一探索为创造性地应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的实际问题奠定了基础。随着革命斗争实践的深入发展,特别是大革命失败以后,中国革命向何处去的问题又摆在中国共产党面前。当时,可供共产党人选择的两条路:一是效仿俄国十月革命,走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道路,二是结合中国国情,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由于党内“左”倾领导人顽固地坚持城市中心论,致使中国革命遭受挫折。直到遵义会议,确立在全党的领导地位。使党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实现历史性转折。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认识到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极不平衡的基本国情,坚持与党内盛行的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作斗争,探索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革命道路。

(二)艰辛探索与历史性飞跃时期

从遵义会议到建立新中国之前,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全国胜利时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艰辛探索与历史性飞跃的十四年。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经过对中国革命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总结,基本上明确了“什么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怎样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等基本问题。在理论创新方面,于1937年发表了《矛盾论》、《实践论》,奠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坚实的哲学基础;1938年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正式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命题;在《论新阶段》报告中,明确了农村包围城市的中国特色革命道路;发表了《新民主主义论》,构建了新民主主义理论体系,回答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任务、领导权、动力、前途等重大问题;最终创立了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并在党的七大确立了思想在全党的指导地位。在实践成果方面,取得了抗日战争、人民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加强了党的建设,为新中国的建立奠定了政治、经济基础等。

三、党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时期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延伸和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准备

从新中国成立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是党在探索建设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既有重大胜利又遭受比较严重的挫折的历史,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败交织、经验教训并存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延伸和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准备。

(一)继续推进与光辉的探索时期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揭开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历史篇章。党面临着怎样建设新民主主义社会,怎样向社会主义过渡等崭新课题。新中国头三年是建设新民主主义社会时期,从1953年开始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到1956年胜利完成,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我们国家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此时,我党由“以苏为鉴”转变到“以苏为戒”,开始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道路。在这一时期,党不断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构建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创造性地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

会主义改造的理论与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提出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取得了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胜利,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为中国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制度基础;另外,中共前后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光辉探索,发表了《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提出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的任务,并且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党的建设等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

(二)探索失误与重大受挫时期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是一个成功与失误相交织、经验教训并存的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经历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探索高峰之后,从1957年下半年开始就出现逆转。”虽然1959年庐山会议之前对和化化运动的错误做法进行纠正,1960年之后又进行了调整。但党的指导思想受到“左”的思想影响,从1966年到1976年使我国陷入“”的政治漩涡之中,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走上歧途。当然,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党内人士对动乱和错误思潮进行了抗争,在困难的环境里坚持着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方向,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进程得以拓展。“”结束后,虽然出现了两年徘徊,但历史前进的潮流不可阻挡,1978年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实现党的工作重心的伟大转折,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航船又沿着正确的方向破浪前行。

四、党领导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新时期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

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是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紧紧抓住“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这一系列根本性问题,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我国改革实际相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

(一)第二次飞跃的初步实现时期

“”结束后,中国向何处去,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怎么走,如何拨正历史航程的方向,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再次摆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面前。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紧紧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崭新道路,进一步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理论方面,系统阐发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邓小平指出:“只有结合中国实际的马克思主义,才是我们所需要的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坚持并捍卫了思想。邓小平强调,“‘两个凡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我们应以准确的完整的思想为指导思想;创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奠基之作――邓小平理论。在实践创新方面,实现了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历史性的重大转移;在此基础上开辟了以“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为核心内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道路等。

(二)继承、丰富、发展的崭新时期

以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围绕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科学判断我党所处的历史方位,继续推进理论创新,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获得新的发展。在理论方面,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等问题,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上的与时俱进。在实践创新方面,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大力推进了党的建设步伐等。党的十六大以来,以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将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理论与我国实际相结合,紧紧抓住“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一关键问题,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重要思想,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伟大事业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对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进行科学整合,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概念;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创新型国家、构建和谐世界等。在实践创新方面,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地位;加强了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等。

参考文献:

[1]龚育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37.

[2]金春明,对社会主义探索的理论高峰U],科学社会主义,1997(3).

近代化探索的共同作用范文8

    根据学科分类国家标准,中医学有四个一级学科,分别是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医学和针灸学。这四个一级学科,有共同的思想理论渊源,在科学方法总论研究中,其创新发展的科学思维、方法脉络及复杂关系得到了全面归纳和总结。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各个学科的各自特征、创新发展思路与方法是深化和完整构建中医学创新方法体系的重要举措。

    1.1各学科主要科学问题范畴架构分析

    在不同角度和层面,各学科有共同的问题范畴架构特征,例如都面临规范化、标准化问题,如名词术语、诊疗过程、药物生产等规范标准化,这些属于中医学的重大关键科学问题范畴。除了共性的范畴特征之外,各学科也存在明显的个性特征。通过分析、归纳各学科的科学问题范畴,是全面、系统探索各学科创新方法的前提。证候分类、复方应用和疗效评价是中医学学科框架的核心,其间的方证相应、方效相关和证效相应网络关系是中医学研究的重点和难点,中医学基础与诊断、传统中药学与方剂学、中医临床各科,由基础到临床共同构成中医学学科框架体系。中药学传统中药学是以研究功能主治和毒性为重点,“有故无殒”的毒性评价理念对指导现代药物毒性评价有重要意义,具有深入研究的价值。性味归经和炮制鉴定有助于临床准确用药。安全性和有效性兼备是现代中药的固有属性,从资源学、栽培技术、炮制学、药物化学、药理毒理学角度多方位研究中药,构成了现代中药学的学科框架,近来兴起的网络药理学理论和技术,为现代中药的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中药学研究的目的是开发应用,过程中的相关规范标准研究、上市后再评价研究,对促进中药现代化和国际化不可或缺。针灸学的基础理论部分,以腧穴学和经络学为中心,与之相关的腧穴特异性研究、经络实质研究、脏腑相关研究都是学科研究的重点。另外,针灸学独有的经穴诊断、经络辨证和经穴配伍形成了其独立的辨治体系。不同于药物,针灸施治是一门技术,其规范和现代机制研究也是针灸学学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针灸学临床研究,以针对优势病种的疗效评价为重点。中西医结合医学是在西学东渐背景下形成的新医学体系。从认识论到疾病的诊治,中西医之间有明显的差别,中西医结合应从认识论角度融合互补,现代基于整体复杂体系的系统生物学兴起,为中西医结合、融合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发展契机。中西医结合诊断具有微观与宏观结合、病与证结合的特点,治疗方面强调中西医疗法的优化互补,疗效评价需要证候信息、客观指标等的综合评价。现代组学、生物信息学和网络生物学技术为兼顾中西医特性的结合医学研究模式提供的技术支撑。

    1.2各学科已有科学创新方法的整理挖掘研究

    在各学科由萌芽丰富成熟的发展历程中,新思维、新方法和新工具的不断涌现,推动各学科不断进步。在明了各学科主要科学问题范畴架构的基础上,系统整理和挖掘各学科不同时空背景下的创新方法特征,求本溯源,对建立以中医学主体思想为根、发皇古义、融会新知、创新发展的现代各学科创新方法体系具有重要意义。(1)采用文本挖掘技术从“古代近代现代当代”四个阶段多个维度综合评价遴选找到影响学科发展、里程碑式的“重大人物—重大科学问题”,分析重大问题产生的根源和时代特征以及重大人物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并与同时代其他医家比较,立体化呈现当时的学科科学特征。在此基础上参阅当代中外文献,探索科学思维、方法和工具内在联系,评述对现代中医药学研究的借鉴意义。(2)各学科重大研究项目研究剖析和成果分析:建立和持续支持各学科的重大研究项目研究,是在国家战略层面引领学科发展方向、促进学科关键科学问题攻关的重要举措。采用文本挖掘技术,对近10年来,各学科的863、973、科技部支撑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重大专项、行业专项等项目进行系统梳理,参阅中外文献,在世界生物医学发展和国内中西医融合发展的大背景下,探索研究切入点、目标内容、技术方法、关键技术、组织实施步骤等方面的共同规律,分析成果及其相互关系,系统评述其对中医药学科发展的意义,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和目标。文本挖掘流程首先是采集各学科发展历程中“重大人物—重大科学问题”文本信息和当代各学科重大研究项目科研信息;在信息电子存储的基础上,通过信息清洗、集成、转换等过程,使文本信息集合构成文本信息库;针对具体研究目标筛选变量,然后根据变量的结构和性质选择相应的挖掘方法,以一法为主,多法联用进行挖掘[3]。

    1.3针对当代各学科关键科学问题的前瞻性研究

    利用TeoriyaResheniyaIzobreatatelskikhZadatch(TRIZ)主流技术创新方法分析框架和工具,在各学科主要科学问题范畴架构内,结合文本挖掘技术和专家访谈共识法找到当代各学科不同维度、层次的关键具体科学问题,探索问题产生的根源和解决问题着重考虑的对象、属性、参数等因素,揭示这些因素的相对重要性及交互作用,使问题分析过程形式化和结构化。参阅中外文献,结合当代多学科交叉渗透和认识前沿,探索问题的优化解决方案,从科学思维、方法、工具3方面探讨问题解决技术路线和关键环节,探索各个学科发展的动力机制[4-5]。TRIZ的操作流程首先是将各学科中具体科学问题抽象成为TRIZ通用格式问题,然后根据TRIZ问题与方案之间的匹配关系,寻找通用解决方案,最后再将通用方案具体化为具体问题的最终解决方案。

近代化探索的共同作用范文9

在社会变革和发展历程中,党的青年研究工作经历了曲折的历程。党对青年工作的研究从单一化走向了多元化,即从对青年的地位和使命研究到关注青年本体和青年运动,并进一步走向高度繁荣和发展。新时期对青年工作的研究范围、研究方向也在不断扩展与深化。笔者在中国知网以“青年工作”为关键词,检索到相关研究15749篇;以“党的青年工作研究”为关键词,检索到相关研究1802篇;以“新时期党的青年工作”为关键词,检索到相关研究605篇,其中专门针对新时期党的青年工作研究的相关文献有80余篇。这说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青年工作研究异常活跃,成果丰硕。党的十八大以来,先后发表了多次关于青年工作的相关重要讲话,是新时期中国共产党青年工作的精髓与方向。

二、新时期党的青年工作研究概述

1.青年运动、组织方面

时代的发展与进步离不开青年的参与与投入。党的青年工作也同样离不开青年运动和青年团组织,尤其是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这方面的研究成果较多。在同社会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并发表重要讲话时提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是新时期中国青年运动的时代主题。不管是青年运动还是青年组织,都要坚持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始终都是青年运动和青年组织的引领者。

2.青年干部选拔、培养方面

党的方针政策和政治路线确定后,干部在其中就起决定的作用。青年人才和干部在青年工作中起着重要的引导和教育的作用。

3.青年教育、培训方面

青年人是人类历史的继承者,也是社会发展的延续者。对青年人的教育问题是意识形态领域的重要问题,而对青年人的教育效果直接决定青年工作的成效,最终影响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根基。青年人的教育工作要在始终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思想理论路线,坚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方向前提下,针对不同特点的青年群体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培训。

三、对党的青年工作研究的思考

1.从研究内容上着手

加强意识形态领域的教育工作研究,意识形态领域的教育始终事关党的前途命运、国家长治久安、民族兴衰成败。在当前转型期的社会,各种矛盾和问题相互叠加、集中呈现,广大青年思想的多变性、差异性等明显增强,应寻找对青少年意识形态进行教育、引导与渗透的有效方式与模式。

2.在研究规律上努力

注意研究的实效性,青年工作是事关全社会的综合性事业,研究青年与青年工作要以青年特点为依托,深入探索青年工作研究的内在规律。青年特点尤其是心理特点始终是青年工作研究的依据和出发点。只有这样,才能探索出更加具有实效性和指导意义的青年工作思路和成果。也只有这样,才能找到青年工作研究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