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技术与创新管理集锦9篇

时间:2023-06-22 09:32:47

技术与创新管理

技术与创新管理范文1

关键词: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

大部分优秀的高新技术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都证明,加强和重视对人力资源的管理与开发,增强人力资源的市场竞争力,是现如今在知识和经济时代提高高新技术企业的核心能力与维持长久竞争力优势的关键。

一、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源的特点

(1)自信与自我意识。因为企业人员的工作经历普遍都很顺利,再加上高新企业人员的专业技术能力使他们充满了自信,极大地提高了他们的工作热情,也具备承担起职业责任的勇气,但是,这也导致这些员工对于同伴关系的处理较为薄弱,自我意识较强,不擅长与他人合作。与传统的员工比较,高新企业的员工因为具备极强的自我意识,因此会产生强烈展示自己的欲望,喜欢有挑战的工作,敢于对工作责任承担,一般来说,高新技术企业的人员对自己的职业生涯都有所规划,强调自我的意识。

(2)藐视权利与制度。随着专业技术的更新速度逐渐加快, 企业只有不断对组织进行变革才能适应技术的更新速度。信息技术为企业组织结构的变革提供技术的支持,使传统的职位思想越来越淡化。但是以专业技术为核心的非正式组织却在高新技术企业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行政管理的影响力为技术让步,技能的优劣决定员工在企业的影响程度,而权力与制度无法控制这些员工。传统企业中,用行政级别和制度约束员工是很必要的,但在高新技术企业中,这样是有害无益的。制度在高新技术企业的员工眼中没有,他们努力工作是为了追求事业上的成功和自身创造力的提升。

(3)缺乏稳定性。在高新技术企业中,员工具备的技能和专业知识以及创新的工作能力是最重要的资源,这种资源是人力资源的最终体现,高新技术企业获取这些资源是通过人才的竞争,为人才提供机会寻求各自的岗位。高新技术企业的人才在重头寻求岗位方面,比普通员工机会更大,边际成本也比较低。导致高新技术企业的人员有很强的流动性。高新技术企业员工对接受新的知识有较强的能力和创造性,愿意接受工作中的挑战,有很强的独立意识。如果无法在组织体现自我的价值,员工就会脱离组织,寻求新的发展机会,导致企业的员工队伍难以保持稳定。

二、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首先,高新技术企业的人力资源缺少和发展战略匹配的管理体系。大部分的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部门整日都在处理与人事管理相关的事物,企业对人力资源的管理没有科学统一的体系。其次,高新技术企业没有科学有效的适应现阶段的管理用人制度和分配制度。部分高新技术企业还在沿用以往的传统的考核手段,没有规范化的员工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导致企业的考核缺乏公平性与客观性。第三,高新技术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没有准确的定位。现阶段,我国的很多高新技术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定位比较低,企业人员没有较高的管理素质, 缺乏专业的管理队伍,无法管理好企业的人力资源。

三、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创新策略

(1)建立以项目为中心的组织结构,由岗位管理转变到事件管理。传统企业的组织结构是呈金字塔型的结构分布的。高层的管理者在金字塔顶部的位置,中层与底层的管理者是沿金字塔的塔顶向下分工的。企业经营按照产品的设计、研发、生产营销以及财务管理进行职能的划分,结构比较规范并且有清晰的职能等级和完整的管理流程,但是企业的内部沟通却很困难。高新技术企业是建立以事件作为核心的人力资源管理结构,依据项目要求,将传统部门分成相应的几个项目组,分别实行的是项目经理负责制度,根据各项目人力资源的规划向部门提出申请,由人力资源部门与项目经理一起对人员进行选拔和管理。这种组织结构的每一个项目,都可以看作是一个微型的企业来运作,项目与公司组织剥离作为一个独立的单元,每个项目都有自身的企划、管理与技术人员。各项目标需要的所有资源都被完全的分配给项目,为项目提供专门的服务,项目经理全权实行人事的调配与管理这样的结构能够以项目作为基础,提高了项目运作效率,降低了公司的行政成本,使高新技术企业的经济效益与工作效率得到了质的提升。

(2)建立弹性的管理体制,由规范管理转变为柔性管理。要建立弹性的管理机制,就要遵循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弹性管理机制是研究人的心理规律与行为规律,采取的是非强制的管理措施,具备潜在说服力,将组织的意愿转化成个人的自觉行为。传统的企业对人力资源的管理都是规范化的,通常是要制定出严格的制度,通过上级传达给下级并由下级严格遵守规章制度来执行。这样虽然使组织保持了稳定,但是却没有较强的适应性无法适应高新技术企业外部多变的环境,严格的制度会使追求实现自我价值的高新技术企业的员工产生逆反心理,无法实现企业的高效率。高新技术企业的员工在工作中具有创造性对员工的工作过程比较难控制,并且难以对员工的工作成果进行评价,企业的弹性管理制度正好能够适用于工作内容较为复杂的高新技术企业员工的管理上。高新技术企业要对员工的生活与工作留有一定的空间,与员工建立良好的关系,实行弹性的企业工作安排,最大限度的为企业员工创造安全舒适的环境,使企业员工的工作真正能够成为充实自我并且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

(3)形成开放的工作成长氛围,由流程管理转变为节点管理。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源的成本与传统人力资源管理最大的区别是,高新技术企业的人力资源成本能够创造“剩余价值”,并且创造的价值有很强的不确定性。高新技术企业要为员工提供发展的天地,鼓励员工发挥创造力,支持员工的个性发展,形成较为开放的工作氛围。传统的企业在人力资源的规范管理上强调工作的流程,以此提高企业工作效率。所有传统企业的运作都是以流程的运转完成的,这就使高新技术企业人才的创新能力受到限制。高新技术企业的员工是知识密集型的,这就决定了管理者与企业员工之间的关系是双向的互动关系,高新企业的员工不接受独裁的管理模式,所以,高新技术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上要将工作过程与流程的要求,全部发放给员工个人,对事件划分节点,用节点的成果考察员工,给予员工进行自主决断的权利,提高劳动效率。这样企业只是在项目的节点上考核员工绩效,实现了员工的自我价值,提高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四、结束语

针对高新技术企业越来越激烈的竞争,本文提出了建立以项目为中心的组织结构,提高高新技术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效率,激发企业员工的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企业的发展与创造能力,希望能够帮助企业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技术与创新管理范文2

关键词:技术创新 知识管理 竞争优势

1 企业知识管理的内涵和外延

知识管理目前一直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我们通过对国外文献的研究发现,不同的学者对知识管理也有着不同的理解,而这些不同则引发出知识管理的不同内涵。我们认为企业知识管理就是企业对自身获得吸收与创造利用各种知识资源的行为进行管理的动态过程。目前企业的知识管理活动包括:显性知识的管理和隐性知识的管理。具体又包括:①确保有效知识的可靠性。②促进员工对新知识的有效研究和学习。③从外部获取知识并提高消化整合知识的水

平。④确保新知识在企业内及时扩散,通过企业知识库、互连网、局域网和内控管理系统的平台整合和公开知识。为了加强知识管理,现代企业都建立了信息经理或主管制度,有利于更好地适应知识经济的宏观要求。知识管理以提高知识活动效率和效益为目的,是提高技术创新过程管理的有效方式。因此现代企业知识管理还应该包含几个方面的内容:①知识管理的对象还应当包括与知识有关的一系列活动以及作为知识载体的人和物的管理。②知识管理的目标是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因此要促使员工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学以致用,经过一定的转化产生企业的新知识。③知识管理要依靠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建立好信息基础设施为知识管理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2 技术创新与知识管理的内在联系

2.1 知识管理能够整合企业技术创新知识,完善技术创新机制现在信息技术空前发展,企业可以获得的知识数量和种类增多,知识传播和更新周期加快,要做好企业知识管理,就要做好对知识的整理和分类,通过数字化和知识化将大量无序信息有序化,简化技术创新的过程,各个阶段紧密有序,为员工提供知识共享的环境,提高其工作效率和创新能力,有利于技术创新过程流程化。企业技术创新具备有畅通无阻的沟通渠道,企业职工与内部外部的交流变得便捷和有效,需要建立完善的创新机制。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因此技术创新离不开相当数量且高素质的科技创新人员队伍,而高素质的科技创新人员不仅希望能便捷的获取知识,而且也希望创新成果和知识得到尊重。因此在企业各部门之间建立起获取、创造、积累、保护、探索知识的机制,对创新人员的业绩进行科学的评估,对知识人才的贡献给予合理的回报,这是企业的最重要的创新环境和机制,有利于调动创新人员的积极性。

2.2 知识管理有利于企业规避技术创新风险 技术创新必然创造一种新的技术模式和管理运作模式,必然包含了无法预测的不确定因素,而且受到市场经济的不确定性、技术开发的难易度和职工能力大小影响。知识管理可有效降低这种风险。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认为,知识管理并不是从技术开始的,它始于商业目标、过程和对共享信息需要的知识[2]。企业就应该到客户那里获取企业所需要的信息和知识,通过对知识的收集和整理,以及与客户的沟通,企业可以从市场得到更多的信息,从而为技术创新提供依据和参考,减少技术创新方案中的不足,并且可根据市场信息的反馈及时调整创新方案,而不必一定通过企业自身的失败经验中获得知识。知识管理可以改变技术创新的速度,通过构建一个吸收、共享、传承的知识管理体制,使企业管理者可以迅速有效的获得可靠的信息和知识,从而准确的形成新的思维和理念,最终提高技术创新的成功率。

2.3 知识管理有利于保持企业技术创新优势 因为知识管理,技术创新最终会从隐性知识变为显性知识,新技术是能够扩散的,企业可以通过知识管理获取客户的知识,反之亦然。尽管企业可以对自身创造的技术采取足够多的保密手段,但一旦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取得竞争优势形成效益,竞争对手就会扩大资源的投入模仿新技术,从而削减技术领先企业的竞争优势,最好的例子就是苹果公司,2010年6月8日凌晨1点,苹果全球开发者大会(W

WDC10)在旧金山Moscone West会展中心正式开幕。

苹果CEO史蒂夫·乔布斯在会场上了全新的iPhone第四代手机,型号为iPhone4,随即iphone成为各大手机厂商模仿的对象。在这种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企业要保持竞争优势就必须进行持续性的技术创新,否则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会面临被淘汰的危险。

3 知识的统一管理与技术创新

3.1 人是知识管理的重点 美国《快公司》创始人艾伦·韦伯认为:“说到底,新经济并不存在于技术之中,无论这技术代表的是微芯片,还是全球电讯网络——新经济存在于人的头脑里。”[3]知识管理的实质,就是发挥人的潜能,调动人的积极性,发挥人的创造性。组织团体都是有人组成的,只有人在组织知识管理过程中得到了更好的积累和发展,增强了知识和能力,组织这个整体才有发展的可能。未来商业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未来知识经济是一种新型经济模式,创新活动来源于创新型的人才的发展,这对企业管理者和职工都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企业家不需要唯命是从的下属,他们需要的是能提出问题并能独当一面的伙伴,管理者更多的工作是沟通和协调,引导员工去思考,促使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出来,也要求了企业员工要具备渊博的知识、较强的信息沟通能力以及团结合作精神。

3.2 隐性知识是知识管理的核心内容 1991年,日本学者野中郁次郎(Nona-ka)将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这两个概念用于表达学习型组织理论,并构建“知识螺旋”模型对组织中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相互转化过程进行了描述。[5]在人的知识构成中,隐性知识是绝对的大于显性知识的。而且显性知识便于沟通和共享,也容易被竞争对手获得并加以吸收利用;而隐性知识则蕴藏于人的大脑中,体现为人的信念、价值观和经验,体现在人行为和能力上,不便转化和表述为语言文字,从而不支持信息技术共享。对于企业来说,显性知识的这些特性,使其不易形成持续的竞争优势,组织的核心能力只能建立在对隐性知识管理的基础之上。

3.3 对显隐性知识的统一管理 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既有相互重叠的部分,也有相互转化的可能性。知识重叠的部分实质上是以企业语言文字信息的形式存在,通常表现为企业的规章制度、业务流程、组织结构、企业文化等,这部分知识在企业内部间无障碍的交流,是企业知识的主体。显性知识中独立的部分知识主要以外化的形式存在于企业之中,但可能不被认同而不被重视或不实行。隐性知识中的独立部分就是没有形成公开语言文字的一些惯例和潜规则、员工的个人经验和技能等等。即一个为企业形式化的规定,一个存在于员工的习惯行为中。如果对企业形式化的规定这部分的显性知识进行详细分类和整合,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企业存在于员工头脑中的隐性的知识和经验,通过激励机制和规范化,让其以制度和操作流程的形式文字化、共享化,将大大有利于企业创新的持续发展。

3.4 知识的统一管理有利于技术创新 在企业内部对知识的统一管理,有利于形成良好的企业文化和规章制度,有利于创建透明的环境,有利于企业统一思想,凝聚力量,较低成本和较高效率的调整资源配置。企业所在产业的竞争环境对企业创新能力也会产生重要影响,企业要将外部的知识转化为内部知识,使企业技术更新和产品品种得到市场认可,这样的创新才是真正有效的活动。企业可以要求职工在一定时间段提交自己的工作记录,对记录内容给予评审和考核,建立奖惩制度,鼓励职工将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的企业操作规章和流程。或者通过统一培训的方式,将企业内外各种渠道获得的知识信息、社会资源和发展机会提供给企业职员。还可以通过信息网络智能系统化建设,促进企业内部技术管理、市场操作等方面的显性和隐性知识的交流、转化、共享和升华。无论是显性还是隐性知识,只要是合理有效的都转变为企业共同的知识内容,缩小企业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隔阂,避免企业职工在认知、技能、资源上的信息不对称,提高企业技术创新的整体能力。

4 结语

技术创新是提升知识管理水平的源泉,而知识管理对技术创新具有导向作用。从技术创新本质出发,创新过程中就是通过知识管理使大量难以控制的隐性知识显性化,技术创新的本质要求就是动态的“共享和管理知识”,通过知识管理可以不断创新、保持竞争优势。因此,技术创新的成功需要相应的知识管理作为支撑,正确的技术创新体系又可以促进知识管理系统的优化。当今经济形势下,新知识、新信息、新资源不断出现,企业要保持竞争优势,就必须不断的进行技术创新。而知识的动态管理始终贯穿于企业持续的技术创新之中,以动态的知识管理作为技术创新保障的引导,使创新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使企业获得“永久”的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徐巧玲.知识管理能力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02.

[2]张俊英.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生意经.中国画报.

[3]李文慧.基于知识管理的企业知识创新能力评价研究[J].情报科学,2009(2):231-235.

[4]刘蕾.基于企业自主创新的知识管理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08(10):75-80.

[5]古志文,肖仙桃,陈利涛.企业知识管理与技术创新能力关联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3第6期.

[6]战伟萍.技术创新与组织变革的协同作用分析:基于组织知识分布的视角[J].中国科技论坛,2010(6):31-35.

[7]张建华.企业知识管理中的知识创新机理分析[J].科学管理研究,2007(3):66-69.

[8]甄珍.知识管理的“作用场”——组织创新氛围研究评述[J].现代交际,2009(3):76-79.

技术与创新管理范文3

近年来,专利在企业中扮演的角色正在发生变化。专利要求必须具备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专利的目的是为了让专利所有者拥有排他性使用该项技术的权利(Chesbrough,2006),使其成为一个不可或缺的,动态的和无形的资产,尤其是在高新技术企业,如生物技术和化学品行业。本文主要定位于高新技术企业,探讨专利管理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其中重点讨论了专利管理对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为中国高新技术企业的专利管理提供理论指导,最终目标是通过有效的专利管理改进创新绩效。

2专利管理与技术创新的内涵

2.1专利管理的内涵

专利管理一般定义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通过产权制度安排,创建激励技术创新的制度环境,促使技术创新主体充分发挥创新技术作为生产要素、无形资产、战略资源的重要作用。目的是促进新技术的创造、推广和应用,以此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专利管理的作用机制重点表现在专利获得、保护和商业化三个环节,这些环节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实现技术创新成果的产业化和商品化,促进高质量的经济增长。国外学者Macdonald(2004)对“专利资产管理”做了广义上的定义,有效的专利管理是组织维持其竞争优势必不可少的手段。先前的研究使用专利来衡量组织技术创新绩效,并把它们作为创新的产出(OECD,1997;Cohen等人,2002)。然而,事实上只有在特殊情况下,专利可以作为创新的成果。大多数无形资产的创新成果没有或不能获得专利。因此,作者认为,专利确实是一个防御工具,但其作用并不仅限于防御工具,更是一个战略工具。这种转变需要深入的调查专利管理和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

2.2技术创新和技术创新绩效的内涵

技术创新实质是一个过程,包括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研究开发、创新成果的产业化及其商业化。技术创新源于熊彼特的《经济发展理论》一书,包含了生产新产品、采用新工艺、开拓新的市场、获取原材料新的来源、创建了新的组织形式五个内容。企业只有依靠技术创新才能发展。企业技术创新产生的技术发明、专有技术、专利技术等都是企业独特的无形资产,是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无形资产在企业的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曲元元,2008)。技术创新绩效是指对一个企业知识的应用和技术创新活动的评价(Hagedoorn和Cloodt,2003)。创新绩效的定义有两层含义。广义上讲,创新绩效是指技术发明和创新业务知识。同样,创新绩效也可以表述为经济绩效EP和社会绩效SP(Shan,2002),产品绩效和工艺绩效。在高新技术企业,绩效通常与技术创新紧密相连。因此,创新绩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创新过程的有效管理,以及管理者应该继续识别、开发、保护、分配资源和能力,以获得可持续的竞争优势。狭义上说,技术创新绩效是指一个公司引入市场的发明创造的数量,即新产品,工艺系统,或者新设备。虽然许多学者对于专利是否纳为技术创新绩效的指标意见不一,但他们一致认为在高新技术技企业,专利是衡量技术创新绩效的合适指标(Mansfield,1986)。本文结合技术创新绩效广义与狭义的概念,定义指标内容应该包括经济利益,在技术创新过程中企业的社会责任。即技术创新绩效由经济绩效(EP)和社会绩效(SP)来衡量。EP主要是指新产品或服务,利润的主要来源和创新成功率的报告。SP主要是指在生产和管理过程中企业所承担的社会责任。

3专利管理对技术创新的影响

3.1专利管理为技术创新提供保障

从专利管理的一般定义可知,专利管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通过产权制度安排,创建激励技术创新的制度环境,促使技术创新主体充分发挥创新技术作为生产要素、无形资产、战略资源的重要作用。专利管理的目的是促进新技术的创造、推广和应用,以此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这样的制度环境下,政府不再干预企业的市场经营活动,而是提供了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完善的法治体系。因此,专利管理的制度环境为技术创新提供了强有力的法治保障,就能避免其他企业搭便车的行为,以及窃取技术创新成果和知识资产的行为出现。最终激励企业追求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3.2专利管理能够降低企业技术创新风险

专利管理的制度环境为技术供需双方提供交易平台,降低交易成本和市场风险。因为并不是所有的技术创新都能为企业带来收益,有些创新活动会给企业带来风险。比如竞争对手比本企业更早推出更具创造性的新产品,或是消费者在消费观念和需求上发生了相应变化,或新产品投入新市场的成本太高,企业盈利过低或不盈利。企业通过专利管理可以规避技术创新的市场风险,企业通过专利管理调查专利文献,从已有的专利技术中汲取思想、经验和教训,做好相关领域技术和市场的预测,最终通过申请专利来巩固市场地位等。针对市场需求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以及竞争对手施加的压力,高新技术企业不得不承担愈来愈大的市场风险这一问题。企业可以通过专利管理调查专利信息,预测市场前景;最后通过申请获得专利来增加防御屏障,从而采取比较灵活的策略规避市场风险。

3.3专利管理能够激励技术创新,维持企业竞争优势

良好的专利管理能够确保科技人员的创新成果不被窃取,激发科技人员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因为技术发明创新获得了专利,可以激励科研人员的发明创造积极性,进而推进技术创新。所以,有效地专利管理也是激励科研人员发明创造积极性的重要手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专利制度通过发明创造者的专利申请获得而依法授予其专利权,专利权人就拥有了排他性的使用权,或者进行专利权转让后,可获得比投入大得多的回报,这样就有了资金来源,可以支持科技人员继续新的发明创造,促进技术创新成为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此外,专利管理通过实施无形资产管理、保护专利技术和技术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方式对技术创新成果进行保护,从而使企业保持技术创新优势和核心竞争力。

3.4专利管理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绩效

提升专利管理是高新技术企业提升技术创新绩效的途径之一。不管是企业还是社会的技术进步、创新往往都是与专利保护密不可分的,专利的获得能够激励技术创新。专利获得对于专利的保护和商业化产生积极影响。同时,专利的获取和商业化的结合对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创新绩效产生积极的影响。因此,提高中国高科技企业的技术创新绩效的关键是有效的专利获得和紧随其后的专利保护和专利商业化。

3.4.1专利获得提升技术创新绩效。专利获得是技术创新的成功标志之一。一个重要专利的获得能够促进销售额提升,增加市值。专利引用也能够提升企业财务绩效,进而提升企业绩效。由于我国大部分高新技术企业处于制造业领域,专利是企业的重要资产。专利的获得就意味着企业无形资产的增加。专利作为高新技术企业的一种生产经营性资源,能够为企业的技术创新绩效带来积极影响。

3.4.2专利保护提升技术创新绩效。专利保护的作用是防止竞争对手简单地复制或反向发明。专利保护降低了公司感知市场的不确定性,并且降低了等待的时间价值;因此,专利保护能提高企业的经济绩效。企业要想成功地通过内部(如产品开发)或外部开发手段(如转出授权)获得技术回报,就需要进行足够的专利保护,来维持高新技术企业专利的有效性,最终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绩效。

3.4.3专利商业化提升技术创新绩效。专利管理由专利获得到专利保护的最终目的是进行专利商业化。专利商业化的模式包括独立的生产,特许经营,规范专利许可,销售,建立初创企业和企业联盟。高新技术企业的专利获取、专利保护都是为了专利最后的成功商业化,通过专利商业化将无形资产转化为有形资产,为市场提供所需要的产品,从中获取利润。

4小结

技术与创新管理范文4

关键词:国有企业;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发展

中图分类号:C2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国有企业的管理创新及技术创新的内涵

在新时代下,我国国有企业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在其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各种瓶颈的约束,使得其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阻碍。因此,必须对企业管理及技术进行创新,以确保国有企业稳步发展。所谓管理创新,主要是对企业中固有的传统思想、管理模式、经营管理、战略管理等各方面的管理进行创新,还需注重企业内员工的思想政治工作,从人这一活跃因素上入手,推进创新工作的顺利进行。管理创新过程是复杂的,因此,在进行创新时,应该抓住关键因素来展开,以免浪费人力和物力。而技术创新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解析,从广义上来说,是指通过发现新的科学技术,将其通过企业理念的转化,打造成适合企业的一种生产力。而从狭义上来说,技术创新主要是企业对第一次出现的技术进行应用,如开发新产品、新工艺以及新市场等。在技术创新中,应注意抓住市场需求,提高技术和市场需求的衔接程度。

二、目前我国国有企业在管理上和技术上存在的不足之处

首先,目前,国有企业由于受到经济发展的制约,其在管理创新方面仍较为滞后,呈现出不平衡的现象。现在国有企业中理念先进的企业不乏其数,例如我国的联想企业,其在世界大型企业中已经遥遥领先,占有一席之地。但是也存在着很多管理落后的国有的中型或者小型企业,其管理机制没有活力,在市场上缺乏竞争力。其次,国有企业在管理上缺乏创新的动力。很多国有企业缺乏学习先进管理理念的激情,或者在引进先进管理技术时,不顾实际情况,而照搬照做,使得其创新管理实际上并没有落到实处,无法在企业中发挥作用。国有企业在创新中没有分清我国企业经营机制和外国经营的差别,由于国内外市场环境的不同,也决定了经营战略的不同。再者,国有企业的管理主要是围绕物资管理展开的,而忽略了企业中关键因素——人的管理。同时,由于缺乏积极的激励机制的引导,导致了产权制度和企业分配制度之间的严重脱节。最后,国有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缺乏核心竞争力。由于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仍不够成熟,因此,国有企业在运营过程中缺乏丰富经验,且遗留计划经济的踪影,没有树立起先进的管理理念。另外,我国国有企业缺乏和国际市场的接轨,从而容易在国际贸易中出现纠纷,且遇到各种问题的时候大家都相互推卸责任,从而不利于问题的解决,也不能承受新时代的各种挑战。我国国有企业由于其发展起步较晚,因此,其组织结构也不尽合理,这就导致了分工的不明确,责任的重复或者疏漏,从而不利于提高其工作的效率。目前,我国国有企业仍有大部分尚处于亏损状态,为了尽快摆脱该困境,应该从整体上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本文对我国国有企业在新时期下的管理以及技术的创新进行了分析,以进一步促进国有企业的发展。

三、国有企业强化管理和技术创新的必要性和意义

(1)国有企业强化管理是其在新时代下进行改造的重要途径,管理创新能为企业注入新的活力,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分配,从人员的分配、组织结构的配置到生产设备、生产成果的市场分配等,都具有较高的科学性,能为最大程度发挥企业的效益提供基础;其次,管理创新也有利于企业获得最大的效益,有效防范风险。通过创新管理,加强对企业存在风险的评估,建立起全面的风险控制机制,采取合理的措施及早进行预防,能大大降低企业亏损发生的几率。最后,进行管理的创新有利于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企业可持续发展需要建立在管理创新之上,创新是一切事物发展的源泉,因此,推进我国国有企业管理,需依靠创新作为支撑。

(2)由于企业竞争力提升的核心主要是创新,而其中的技术创新对企业发展壮大起到了重要作用,目前,国有企业仍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主要支撑,但是普遍存在着技术含量低,创新能力弱等问题,很多核心技术的掌控者都是国外的创业者,这就拉大了国内外的差距,因此,技术创新不仅有利于提高国有企业在国内市场的竞争力,促进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也有利于追上发达国家的脚步,在国际市场上一个技术创新型的崭新形象出现。

(3)国有企业管理与技术创新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创新是一切事物发展的动力。追求最大化效益是企业等生产经营实体的首要目标,因此,创新是提高其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通过管理创新,发挥企业的综合优势和潜力,优化其资金的合理配置。而技术创新则为产品更新换代带来了新的机遇,随着市场上各种产品不断被淘汰,不断推陈出新,国有企业通过技术创新,也能为产品创造更多的附加价值,从而促进其经济效益的提高。

(4)管理和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管理主要是优化生产要素的配制,科技则是第一生产力,两者是一种互相促进的关系。管理创新能为技术创新提供坚实的基础,而技术创新则进一步巩固了管理创新的成果。要进行技术创新的首要前提是管理创新。目前,全球中各个企业之间的竞争是科技间的竞争,知识文化的竞争,但归根到底,实际上是企业组织管理的一种较量,因此,进行技术创新的前提是制度和管理的创新。只有创新企业管理,才能为技术创新提供渠道。生产力解放需通过改革,而改革成果则主要在市场竞争中体现,因此,在新时代下,企业技术创新应和管理创新紧密结合,才能真正促进其发展。

四、国有企业进行管理创新的途径

(1)从意识上强化国有企业的管理

为了进行管理创新,首要的是从意识上进行转化。转变企业一味追求利润的行为,形成盈亏自负的责任心和管理思想。未来的企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类型是专业化的企业家,非官员化的企业家。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是企业发展的导向,市场需求影响着企业的开发方向,也制约着企业的发展效益。在利润最大化的当今社会环境下,企业创新理念是需要首先确定多元化的经营目标。开拓思维,寻找更好的经营目标至关重要。另外,随着当代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制定良好的竞争与合作并存战略,已是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战略手段,是企业创新型文化之一。随着市场竞争力加剧,价格战也是企业战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尤其兴盛。因此,强化管理意识是必然趋势。

(2)加强国有企业和国际市场的交流

为了使我国国有企业更好地在市场上生存和发展,其生产应该与市场接轨,并对市场进行充分调研,在此基础上不断开发新产品,以开拓新的市场空间,带来新的盈利。很多企业在最大程度寻求利润的时候,应该明确其自身所处的市场环境,分清国内和国外不同市场环境,积极投入到国际市场竞争当中。由于国际市场的竞争更为激烈,因此在管理的过程中应该更新传统理念,在广泛的市场调研下,对产品进行开发,在开发过程中,可以对国外成功企业的方法和经验进行借鉴,但同时还要根据企业自身实际,选择科学的目标市场。在价格战中,除了要确保其竞争力之外,还要强化售后服务、品牌宣传等工作,以不断提高其竞争力。

技术与创新管理范文5

[关键词] 技术创新; 经济生态化;管理技术创新;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迅速崛起,在短短二十多年里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生产制造中心。可以说,中国人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成就,但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受到了严峻的挑战。能源需求量的高速增长,生态环境污染的日益加剧使得我国主要靠能源和原材料等硬资源投入的低技术附加值和低管理附加值的经济增长方式已经难以为继,经济的集约化转型已是势在必行。要达成集约化的目标就要促进技术的革新。这里所说的技术革新不仅指的是工艺技术的革新,也包括管理技术的革新。技术革新是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需要,也是促进经济产业由低端向高端游移,增强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需要。

技术革新可以促进经济生态化发展。所谓经济生态化发展是指通过生态理念的渗透使经济系统具有生态功能从而使经济逐步演进为生态型经济的一个过程。通过技术创新可以降低经济发展对能源和原材料的依赖程度,降低能源和原料的附加值比重,提升产品的科技附加值和管理附加值,减轻产业发展对生态环境的污染,促进经济生态化发展。有学者曾计算,如果美国底特律的汽车制造企业也能按照硅谷半导体技术的跳跃性发展(集成电路发展的摩尔定律:每18个月速度和集成度提高1倍,价格降低一半)的话,那么汽车将以超音速的速度行驶,而且每一万里耗油将不到1盎司燃料,购买成本将不到25美分。[1]。摩尔定律表明,技术创新可以使产业显现出相对传统低技术产业的生态化特征。同时,技术创新可以产生较高的投入产出比。比如,生产1000吨玻璃纤维所需能源只有生产1吨铜的5%,但后者却能比前者创造出更大的效益。技术创新节约了资源,加强了产品功能,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资源有效利用率,使得单位经济的增长对自然环境的依赖和破坏程度日益减小,有助于缓解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因此,技术创新已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基础之一,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进行能源替代和资源开发,已经成为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2]

我国是一个拥有十三亿人口的国家,而且还是一个处在工业化过程之中的国家。这样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们不可能像某些发达国家那样通过传统产业的弱化来促进经济的生态化发展,而必须走技术创新提升传统产业的道路。这一点在国内学术界已经形成了共识,但在重视程度上,我们在实际应用中却往往对工艺技术创新青睐有加,而忽视了管理技术创新对经济生态化发展的重大作用。

管理手段技术的创新主要表现为现代信息手段对管理方式的重构。管理信息技术创新,在各产业大规模推广应用信息技术,通过信息化的共享平台可以实现“虚拟制造”,通过系统整和可以大量节约包括能源、材料在内的各种资源,实现运营成本的下降,促进经济生态化的进程。农业管理信息技术创新,利用计算机和控制技术可以实现品种培育、模式化栽培、节水灌溉等的自动化和智能化;工业管理信息技术创新,应用计算机集成制造技术可以缩短产品开发周期,降低制造成本,增加产品的技术含量;服务业管理信息技术创新,大力推进现代物流管理可以优化供应链,降低沟通成本,增加产业附加值。

管理结构技术的创新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可以依据生态经济学原理,运用生态、经济规律和系统工程的方法来经营和管理传统产业,通过产业结构的生态重组和生态技术的运用来实现管理结构技术的生态化创新。另一方面就是改变三次产业构成要素的比例结构和要素内部的结构,来实现经济资源配置的生态最优化。

从产业生态学的角度看,在人类构筑的经济系统中,三次产业(第一、二、三产业的总称),特别是工业,扮演着自然生态系统中生产者的角色。在传统工业社会中,作为生产者主体的工业企业为人类社会创造了丰富的物质产品,但同时也向自然界排放了大量的废弃物直接导致了自然生态系统的破坏进而威胁了人类的生存。造成如此严重后果,究其根本原因是产业系统中的分解者的缺失。因此,大力培育“产业分解者”进行废弃物资源化就显得尤为重要。

对我国来说,管理结构技术的生态化创新是一件需要实实在在去做并且需要做好的事情。在消费层面上,国家应加大环境宣传的力度,培养公民的绿色消费观念,提高公民的环保素养;在产品制造层面上,要用政策引导和规范企业全程绿色生产,对绿色生产行为给予奖励,对黑色生产行为给予惩罚。国家要通过政策导向引导企业选择对环境影响小的原材料,减少原材料的使用,优化制造技术,建立更科学的运销体系,减少产品使用阶段对环境的影响,提高产品的使用寿命,促进报废产品的再循环。[3]

管理结构技术生态化创新的进程涵盖第一、二、三产业的各个领域,是一个对经济产业全面变革的过程。在工业领域,生态化创新的主要思路是优化产业布局,促进副产品再循环。生态工业园是工业生态化的主要途径。生态工业园的企业以企业间的工业化代谢和共生关系为纽带,以掌握关键资源的企业核心,通过市场交易的方式把另一家企业的废弃物或副产品作为本企业的投入或原料,建立产业链。这样可以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对企业来说,企业的治污费用降低了,也就是成本降低了,企业的利润自然也可以相应的提高。对社会来说,资源利用效率提高了,对生态环境的损害变小了;在农业领域,生态化创新的主要思路是发展生态农业,提高农业科技附加值。发展生态农业就是发展以节地节水、再生能源、良种推广、提高单产为核心的农业发展体系。提高农业科技附加值就是要拉长农业的产业链条,加快科技成果在农业中的应用。目前,我国农业生态化急待解决的问题是:标准化生产和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可以使绿色生态农业发展更加规范,有利于提升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有利于为出口时规避“绿色贸易壁垒”作好准备;规模化经营则有利于农业科技的大面积应用和农业信息化的快速推广;在第三产业领域,生态化创新主要表现在倡导绿色消费、适度消费,加强绿色服务上。深入推行商品的绿色标识制度,激发公民的绿色消费热情;宣传与经济社会相协调的适度消费理念,降低自然资源的消耗;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重视消费品的回收、交换,对第三产业产生的“垃圾”进行无害化处理是第三产业管理生态化创新的主要途径。

管理结构生态化创新将促进产业的融合,而产业的融合将带动新兴的交叉产业的发展,交叉产业的发展将带动我国就业人口的增长。尤其是管理结构生态化创新将促进生态环保产业的发展。生态环保产业是一个新兴的、具有广阔发展前景和实用价值的产业。近年来,生态环保企业在世界上已经得到高度发展,已有数百万人为此工作,大量的环保产品进入国际贸易,据估计目前每年起码有5000亿美元以上的贸易额,而中国的环保产品,估计年生产不过40-60亿美元。与国外比较,我国在环保产业的发展上尚有很大差距,在环保工业技术方面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环保生产的种类和规模很不令人满意。大力扶植生态环保产业,加强生态技术的研发,培育有国际竞争力的环保产业集团,规范环保产品交易市场,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

三次产业构成要素的比例结构和要素内部的结构对经济的生态化发展状况有很大的影响。同制造业比较,第三产业被称为“无烟工业”,是一种比较环保的产业。第三产业充分发展可以改善经济生态化的状况。在工业化的前期和中期,第三产业是作为一个服务和配套的行业而发展的,对工业具有很强的依赖性;而当城市发展进入工业化后期阶段时,第三产业开始逐步走上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高级阶段。

从产业经济学的理论上讲,一国工业化进程,一般有一个先“重工业化”,再“高加工度化”,再“技术集约化”,最后“经济服务化”的“由硬到软”的趋势。这意味着处于工业化过程中的国家发展第三产业要受到本国所处的工业化进程的制约。但这并不意味着第三产业的发展只能顺应其自然发展进程,对我国来说尤其如此。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还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发展还很不充分。比如拿我国的产业结构和印度比较就可以发现这个问题。据统计,2004年工业在印度gdp中所占比重只在27%左右,而服务业已占到52%。而同期我国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为52.9%,第三产业只占31.9%。这样的数据导致了我国单位gdp的能耗高于印度,为印度的1.3倍左右。

三次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是一国经济健康发展的前提。我国第二产业比重过高不利于经济结构的生态化发展,已导致了我国生态环境急剧恶化,能源过度消耗等不良后果。而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滞后,已经影响到了第二产业的发展和就业水平的提高。比如,我国金融体制的不健全已经造成了我国工业企业的融资困难,制约了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壮大和大企业的国际化进程。发展第三产业,就要加快第三产业的市场化、产业化步伐,健全第三产业的发展机制;就要加快农村的城市化进程以满足第三产业发展所需的集群效应;就要促进第三产业的技术创新,推动第三产业向高效率、智能化、管理科学的方向发展;就要优化第三产业的产业结构,着重发展金融服务、创意产业、it服务业等高附加值的知识密集型服务业。

管理技术的创新是技术创新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管理技术创新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重大的社会价值。促进管理技术创新,推动经济向生态化、节约化发展是当代中国人的使命,国人应全力进取,共创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参考文献:

[1] 王滨.科技革命与社会发展[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3.115

技术与创新管理范文6

[关键词]技术改造 原则 目标 内容 对策

中图分类号:TD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4-0002-01

设备是社会生产力的三要素之一,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烟草企业只有确定以技术进步、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为手段,才能更好的促进烟草企业持续、稳定、健康、协调发展。

1.毕节卷烟厂发展概况

毕节卷烟厂于1974年创建,经过多年发展,现在全厂占地面积达32万m2。目前毕节卷烟厂是贵州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的一个生产厂,年生产能力可达45万箱。当前在岗职工超过1240人,其中大专学历以上的职工超过370人,全厂技师28人,高级工240人,中级工281人,获得职业资格证职工可达80%,主要经营卷烟加工等业务,2007年前毕节卷烟厂中装备主要是570kg/h干冰膨胀烟丝生产线及3000kg/h虹霓制丝线,多种规格的高速卷接包设备、公共配套工程和理化检测设备等。

2.毕节卷烟厂的技术改造

在贵州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的正确领导和大力关怀下,2007年起,为了改变工厂现状,毕节卷烟厂开始在厂中进行技术上的改革,提高产品技术含量。主要的技术改造有:

(1)从2006年起,新建了新的联合工房和相应的辅助用房,改造了成品仓库,改造和美化了厂区环境,卷包设备从原来的12组增加到14组,新建了一条6000KG的制丝生产线,把原有的燃煤锅炉改造为燃气锅炉,新建了具有自动控制温湿度功能的能源控制系统,保证了生产的工艺条件。

(2)2014年3月,根据国家烟草专卖局领导提出的“一稳定三增加”意见,毕节卷烟厂开始对卷包产能进行就地升级,并在短短8个多月的时间内完成了卷包升级工作,产量由原来的40万箱增至60万箱。在卷包升级中,卷烟厂以土建工程建设为主并对相关配套基础设施如装封箱、辅联设备等进行规划实现了设备的升级。为了使技术升级工作不影响到产品质量,毕节卷烟厂前期先对技术的可行性和初步方案进行了研究,并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对工艺、技术环节等进行不断优化,使技术有较强大的项目支撑,并在技术改革过程中认真将月进度、周计划、日调度等工作如实落实到具体工作中。

(3)对制丝项目进行技术改造。在毕节卷烟厂的就地改造项目中,总面积达4.1万m2,其中新制丝线面积就达1.9万m2。新制丝线项目技术改造投产后极大的提高了卷烟厂生产自动化的程度,在装备上减少了与同行的差距,使厂内工艺布局更加合理化,产品质量也得到了保证,进而帮助工厂提高了生产水平。新制丝线的技术改造对厂内工艺质量管控工作产生了直接的重大的影响,首先在控制物料流量时更加精确使物料可以达到恒流;其次技术改造后多个贮柜的使用可以更为均匀的对物料中的水分进行吸收,这样就使得制丝时的同质化水平可以得以极大的提高;然后在新的制丝方法中利用了两种新模式,一是气流干燥,另一个则是筒壁干燥,这两种新模式的运用使得生产能力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最后制丝改造后的技术中使用了设备控制系统,这就使得在制丝时可以减少出现差错的机率。

毕节卷烟厂技术的升级改造工作在完成后极大的促进了生产能力的提高,提高了企业经济效益,因此就有了“毕节卷烟厂技改技能项目是烟草行业中节省投资、改进作风、提高水平的典范”这样的评价标语。

3.毕节卷烟厂项目管理实践

(1)坚持以“1567N”为主要的工作思想。

在实际工作中,毕节卷烟厂遵循“1567N”工作思路对技术改造工作进行尝试和创新。“1567N”是指坚持“五好一快”的目标,“五好一快”是指“管理好、安全好、廉洁好、效益好、质量好、进度快”,以“目标、资源、运营、评价、改进”五个要素为保障机制,以专业的分工、精益的项目管理、合理的目标、可控的风险、顺畅的信息传递和有效的验收六个环节为工作方法,并坚持以零亏损、零事故、零浪费、零缺陷、零延时、零容忍和零投诉等七个零原则对技术改造过程进行管控,并运用”N”中管理工具加大对技术改造过程的管理。

(2)建立高素质专业化的人才队伍。

毕节卷烟厂在厂内推行国家提出的“三项制度”改革,对厂内部车间进行精简,原来的16个生产车间变成现在的3个,职能部门由原来的31个变成现在的8个。另外还对人员进行精简,原来736人的机关后勤变成现在的327人,中层干部也由之前的120人精简到目前的58人,厂内在岗人员由原来的2600多人变成现在的1400多人,清退部分临时工,这样精简过后的队伍中都是一批专业技术过硬、肯做事、做实事的精英,此外还对精简过后的队伍重新划分了岗位,根据岗位的不同设置不同的薪资标准,这就极大的促进了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在中层干部的中实施的聘任制,只有德才兼备的人才能胜任。这一系列对人才的管理为以后技术改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坚持管理就是增长的原则,加大对厂内各个工作环节的管理。

企业一直坚持将财务管理当作是核心工作,在厂内实施经济目标责任制的管理形式。每年年初厂内都会根据上一年度的经营状况和本年的经营目标将具体经营指标下达到各部门,各部门都会签下目标责任书,并将经营指标具体化进行分解,落实到各部门、各岗位中。在经济责任制中后期会对经营指标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并将考核结果落实在薪资中。在人事管理上,对于中层干部实施民主评价、投票表决,未通过民主评价和表决的中层干部就要淘汰。并对一些特别敏感的问题如工资分配等实施的是公开化,让所有员工都能清楚的对此进行了解,这样就能增强员工“主人翁”的意识。在技术改造中实行“专业组+负责人”管理模式,将责任担当和技术支持紧密的结合起来,另外还对现场进行规范,加大现场的管理,为员工创造出良好的工作环境。

4.结语

经过技术改造后的毕节卷烟厂生产水平、管理水平和安全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和改善,减少了工作时间,降低了卷烟厂的生产成本和劳动强度,促进了经济效益的提高,实现了卷烟厂的经营目标。

参考文献

[1] 金歌.零陵卷烟厂:管理创新,驰而不息[J].湖南烟草,201 5(4):28-29.

[2] 程永照.云南烟草工业再度崛起的经验与未来发展前瞻[J].经济研究参考,2010(68):42-59.

技术与创新管理范文7

【关键词】绿色装饰技术施工管理措施技术创新

Abstract: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concepts of green decoration technology, briefly introduces the green decoration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process, is described and some green decoration technology innovation. In recent years, the state promotes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simultaneously, energy-saving emission reduction, constructio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low carbon, green decoration will become the future development trend of building construction.

Keywords: green decoration technology;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technology innovation

中图分类号: TU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0 前言

在社会的发展历程中,人类以其高超的智慧创建了无数掩饰独特,极具艺术内涵的宏伟建筑,成为了人类历史进程中的瑰宝。整个人类建筑史中,从最初的简单设计建造,到一步步追求居住房屋的外部美化,建造者付出了智慧和汗水。如今,建筑装饰已经成了建筑施工中不可或缺的一项施工程序,随着时代的发展充分应用与时俱进的装饰技术是人们追求高品质居住环境的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建筑行业装饰设计的快速发展,使得建筑的外观品质得到了极大程度的提高,与此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带来了诸多问题。

在如今高度重视建筑外形美观,追求视觉感官上的享受,往往忽略掉了一些最为关键的问题,比如建筑装饰施工中使用的材料多为有害物质,一些装饰材料对环境的破坏极大,建筑装饰品本身存在着极大的安全隐患,不利于居住者健康安全的生活。为解决这些问题,建筑装饰施工提出了一种新型的施工理念---绿色装饰施工。

1 绿色装饰技术的概念

绿色表达的是一种对环境友好的理念,不产生污染,不影响居住者的健康安全。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绿色健康的思想已经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的认可。建筑施工行业中,绿色装饰指的是建筑建设过程中所采用的装饰材料对环境是没有污染的,对居住者也没有健康上的危害。绿色装饰经常超越了生活中对绿色常规理解,成了构建健康、和谐、安全的居住环境的一种施工技术手段。建筑绿色装饰施工,目的是打造健康的居住环境,其技术的主要内容包括建筑的节能减排、低碳环保、装饰材料无毒害以及良好的通风采光照明等。

总的来说,绿色装饰技术是一种建造舒适、健康、安全的居住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建筑装饰技术。建筑装饰施工中需要消耗大量的资源,这些资源来自于我们对大自然源源不断的索取,以发展的眼光去看待这种现象,会发现这对整个人类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建筑装饰应当以创造健康居住环境为根本要求,采用对自然环境和谐友好的技术手段,最终实现人、自然以及居住环境三者的和谐统一。绿色装饰技术在建筑装饰施工中的广泛使用,有利于保护自然环境,有利于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2 绿色装饰施工管理

2.1绿色装饰的环保设计

装饰的设计是建筑装饰施工得以实施的前提条件,一个成熟的装饰设计是实现最终装饰效果的保障。在建筑的装设计中应该严格规划每一个施工工序的细节,包括选用合适的装饰材料,合理计划工程的各种投入、做好施工过程中的监督管理工作以及工程完成后的验收。绿色装饰设计和常规的装饰设计是不同的,首先是设计理想上的差异,绿色装饰设计要求居住环境内的设计与自然因素充分结合,感官上符合人们对绿色自然的理解,最终的设计效果还必须满足对居住者身心健康有益的标准;其次,在建筑装饰施工中要选用环境友好型的装饰材料。就设计理念而言,常见的绿色装饰理念如,在居住环境中配置相应的绿色植物,既可以使居住者获得视觉上的享受,同时也能使得室内空气得到植物的吸收净化;在居住环境室内涂料的选择问题上,运用颜色心理学的知识,合理搭配墙体颜色,制造出和谐、温馨的居住氛围,此外涂料应选择对人体无毒无害的产品;对于天窗等结构,可以合理布置室内采光,使得居住者有一个明亮的居住环境。绿色装饰的环保设计能使居住者的生活逾越轻松,使得人们在工作之余尽情地享受在家的时光。

2.2 绿色装饰施工中选取环境友好型的装饰材料

环境友好型的装饰材料对自然环境无污染,对居住者无健康上的损害,是一种理想的装饰材料。环境友好型装饰材料的生产制造以及循环使用过程中,对环境的负担是最低的,但却能够发挥材料的最大功效。常见的环境友好型装饰材料既有经过改良后的传统装饰材料,也包含采用新型技术制成的新材料。举个例子,一些天然的花岗岩、大理石等装饰石材可能具备较高的反射性,经过处理以后,反射量就能达标,这样经过改造后的石材也可以称为环境友好型材料,可以在绿色装饰施工中采用。

为实现绿色装饰施工,除了选用绿色装饰材料,还有其他的施工管理措施。比如使用绿色高品质的建筑涂料,优先考虑使用天然材料制成的墙体涂料,目前国内环保型的涂料品牌有立邦、三棵树等可供选用;建筑材料可以选用新技术制成的新型产品,比如具备保健抗菌的材料,市场上已经出现了一些能够有效杀灭室内细菌的建筑玻璃之类的特殊建材;为保障所使用的建筑材料散发出的有毒物质的含量达到国家相关标准,必须在建材使用之前进行专业的检测,对于不合格的材料要予以弃用,在需要选用门窗材料时,尽量选取国际知名的品牌或有口碑的品牌;最后,对于建筑装饰施工的流程控制要符合施工规范,绿色装饰施工中要做好室内的通风,使得一些不可避免的有害气体尽快散发,装饰过程中产生的建筑垃圾要分类处理,对于可利用的资源要循环使用。

3 装饰技术的创新

一直以来,建筑装饰都只是关注建筑外形和结构的要求,而在建筑节能环保功能上并不重视。随着民众环保意识的逐步提升,以往的建筑装饰技术已经跟不上建筑行业发展的步伐,为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对装饰技术进行改革创新,以符合现代居住生活理念。具体的创新方向有以下几个:

3.1 装饰设计中融入绿色理念

建筑装饰中融入绿色理念,规划室内空间的承载,合理选择装饰材料。在我国材料工业的生产技术还达不到绿色建材的标准,所使用的建筑材料还是会散发出一定量的有害气体,要实现建筑纯粹的绿色装饰还有一定难度。为解决这一问题,必须要合理计算建筑居住空间的承载量,选用合理的装饰材料做好空间里的搭配。具体的例子如石材、涂料以及板材的选用要符合国家标准;地面装饰材料的选择,原则上要使用多种材料,单一的地面装饰材料可能会造成某一类有害物质在居住空间内含量的超标。

3.2 装饰设计和自然环境相互融合

绿色装饰设计还包含有节能减排的设计,尽可能的采用清洁能源或再生能源,以尽可能小的能源消耗换来健康舒适的居住环境。比如通风设计中可以考虑自然通风的因素,减少需通风而耗费的能量;充分利用各种自然资源,在建筑周围建立一个良好的室外环境;最后可以通过改善居住环境装饰的结构以达到室内环境适应外部环境变化的目的。

3.3 建筑装饰中使用可重复利用的绿色建筑材料

传统的室内装饰材料多为砖木,其根本来源于自然界,也可以重复使用。现代装饰施工可以借鉴以往的经验和思想,一方面充分发挥传统材料的性能,以满足绿色装饰的要求。另一方面,结合先进的科学技术,对建筑材料进行改良,达到预定的性能要求。

4 结语

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使得更多的装饰材料被应用到建筑装饰行业。装饰材料行业的迅猛发展,随之也产生了诸多问题。绿色装饰技术是解决这些问题的重要手段,相信在未来,随着我国材料制造技术的成熟,建筑绿色装饰施工将大范围的得到推广,获得人们的普遍认可。

参考文献

[1] 李文雅.建筑装饰中的绿色节能理念分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7(12):52-53.

[2] 徐允娇.可持续发展的绿色装饰施工管理与技术创新思考[J].卷宗,2012,10(11):25-26.

技术与创新管理范文8

人力资源是企业管理系统中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在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能够生存和发展的根本。现代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主要职能有四个部分,即:招聘、录用、调配、提升不同岗位工作人员的工作和活动;时常进行考核能够衡量员工的平时表现和所取得的业绩,并做出正确的评价;建立奖励竞争制度;不断的组织学习。因此,高科技企业的人力资源的开发与不断创新是加强企业管理,确保企业有不断的智力支持,是提高高科技企业综合竞争力的重中之重,是企业强大的关键所在。

1 研究背景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力资源管理对高科技企业的发展越来越重要。现在,制约我国高科技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和滞留不前的正是企业的人力资源问题,因此,不断地开发人力资源管理方式,探索出一个符合我国当前国情的高科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是很有必

要的。

2 高科技技术企业

2.1 高科技技术企业的概念

高科技技术企业在研究方面投入比较高,科学研究人员比重较大,生产规模比较小,民营产业发展快,对其他领域渗透能力强、联系比较密切的企业。当前人们认定的高新技术中民营企业所占的比例较多,并相对集中在计算机、电子信息,电子通讯设备、新材料的研发,生物医药工程等领域,信息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

2.2 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特点

2.2.1 高新技术企业是发展在各种资源的快速流动、结合。效率是高新技术产业的生命。只有当各种资源要素不断进行优化,不断快速组合,才能够使高科技技术成为高效益的产品。

2.2.2 高科技技术企业发展的重要要素是智力资源的支持而不是固定产值。要发挥智力资源的创造性,就需要科学的制度安排和有效的管理机制,保证高科技人才拥有一个健康舒适的工作、生活和文化环境。

2.2.3 高科技技术企业的竞争力在于加强技术的研发和不断的进行创新,加强科学产值投入,不断鼓励员工是高科技企业发展的依靠。

2.2.4 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生态环境是产业群体。高科技技术企业的发展与大企业不同,它们的资源规模小、运作资源能力小,创新能力对高新产业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3 高科技技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

3.1 存在的问题

3.1.1 对员工重使用、轻开发。有些企业为了追求短期内的高利润,大量削减员工的组织学习费用,对员工只重视使用,培养学习次数较少。但在高科技技术领域中知识更新速度惊人,科学技术人员的知识技能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实践,然后在学习再实践才能跟够得上科学的发展和时代进步的步伐。

3.1.2 企业部门安排不合理。多数企业不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导致企业无法适应高科技技术发展的要求,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在行使相关职能时会出现停滞不前。同时,各部门无法将部门战略与人力资源战略结合起来,受职权限制,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与其他部门缺乏更为深入的交流,人事部门的工作会停留在底层,造成考核体系不完善、激励机制不健全、计划不完整的问题,高科技企业只注重效益的表层,对人力资源管理重要性的认识不够等。

3.1.3 员工之间重竞争、轻合作。高科技技术企业在产品研发、市场扩大等方面缺乏团队合作精神,从而影响整体质量,这就需要企业重视人员的重新组合及搭配。21世纪需要的不仅仅是竞争力,而是各种资源的综合力,特别是企业在对新产品的研发以及技术的创新力和创造性。现代化信息设备的设计和制造,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方面能够正确的组合人才,不断发挥技术人才的集体智慧,提高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3.2 导致上述问题出现的原因

人力资源管理的观念落后于人力资源管理的方式,企业管理者缺乏科学有效的管理方式,一直强调提高企业的效率和对员工的使用,忽视其培养:对于员工的任用缺乏科学的选择方法,以至于导致人才的流失。

4 高科技技术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必须走创新之路

目前处于一个智力资源与生产分配使用为主的经济时代,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的发展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在当前的企业竞争中,人才成为企业中的生命力所在,只有合理有效的管理体制才能够使企业更有发展潜力,使才能够使的企业不断地走向强大。

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要走创新之路就要:

4.1 建立积极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合理有效运用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必须不断学习新知识,为解决各方面的问题做好准备。实行积极的人力资源管理战略,在企业层次上的资源管理需要人力资源部门积极参与,重视人力资源的规划与人力资源的开发,正确处理好发展与生产的关系。

4.2 完善业绩考核,建立激励制度

对业绩进行考核,能够提高团队的整体效绩和提高企业的服务管理水平,在提高服务管理的基础上必须建立相关激励制度,他们不仅需要更好的薪金,不断进行优质的培训教育,不断进行知识的更新,而且他们还注重精神上的满足。因此,在企业中民主比薪金更加重要。

5 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源开发

据有关权威部门统计,我国企业家能胜任的高级管理人员及应对开发市场能力和素质排名是倒数的。这样的管理者队伍是不能够领导我国的高科技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中占据重要位置的。

技术与创新管理范文9

关键词:高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特点;存在问题;解决途径

一、高新企业引进人力资源的研究背景

在人力资源的引进过程中,高新技术企业应拓宽思路、改进观念,改变过去那种在行业内部的不同企业之间相互“挖人”的简单做法。为此,高新技术企业在加大急需人才引进力度的同时,也应加大开发利用“外脑”的力度。“外脑”虽然从劳动关系的角度讲不是本企业的员工,但如果开发利用得当,其可以发挥的积极作用丝毫不比内部员工逊色。“外脑”引进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既可以加强高新技术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合作,使后者具有商用价值和市场潜力的科研成果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从而实现二者的优势互补和双赢合作的目标;也可以吸引海外留学人员以多种方式服务于企业,使本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管理理念能跟上世界最新发展趋势。有时为了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某项重点攻关课题,同一行业内的多个企业(甚至不同行业的多个企业)可以在自愿、互利的基础上,结成“人力资源战略联盟”,从而在更大范围内实现人力资源的共享。

二、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特点?

1.较强的自主意识

高新技术企业的知识型员工拥有某种生产手段意义上的技能,加之他们的劳动比较特殊,他们不愿意太多外力的程序化监督和控制,希望得到充分的信任,自我引导、自我尝试。

2.需要的多重性

知识型员工作为追求自主性、个性化、多样化和创新的群体,他们的需要是具有多重性的。相对于成长、自主和成就,金钱的边际价值已以退居到相对次要的位置。

3.藐视行政权威

技能的特殊化和重要性,可以决定员工在企业的权威和影响力,这使得知识型员工容易产生清高的特性,藐视行政权威。

4.流动意愿强

知识型员工的工作更多地依赖于自身拥有的知识而不是外在条件或工具,他们可以随意地将装在自己头脑中地知识带走,因此,他们具有更大的流动性。

5.学习能力强

知识是高科技人才最宝贵的资本,为了保持技术上的领先水平,他们拼命学习,不断地使自己地知识更新。

三、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1.对员工重使用轻开发

有一些高新技术企业为追求短期利润,大量削减员工培训开发费用,对员工重使用轻开发。但在高新技术行业中知识更新速度快,技术人员的知识技能只有通过不断的继续学习才能跟得上时代的潮流。比如,软件开发人员,原来最初使用的是BASIC,后来就使用C语言,再接下来是VC,C++,JAVE等。这些开发工具的更新换代都需要开发人员不断学习也能获取。如果企业不重视对员工的培训,其结果必然会使企业的竞争力下降、员工的流失率上升。

2.员工的年龄结构不合理

高新企业员工年轻化的比较多,成员之间几乎没有形成年龄层次。因此,在需要人员更替时,不能形成梯队,工作前后无法衔接,出现周期性间断,使领导群体工作效能受到很大影响。一般而言,年龄大的有经验丰富、稳重老练、事业心强的特点,但缺乏创新精神,守业心理较浓厚,且易犯经验主义的错误;年龄小的精力充沛、思想敏锐、勇于探索创新,但易犯冷热病。假如领导层是同一年龄层次,就很难做到员工的交替与合作,更不用说什么高效能的管理了。

3.薪酬制度激励性不强

企业和员工之间是一种交换关系,企业提供各种报酬,员工提供相对的绩效和人力资源,当员工认为报酬与其贡献大致成比例时,员工会对其交换关系感到满足。除了比较个人绩效与个人贡献的比例关系外,员工也会和同一组织其他人或不同组织的人作比较。当发生不公平的现象时会紧张,并会依据其个人所知的平衡,企图矫正不公平的现象。如果不能改变不公平现象的话,最终会离职。薪酬制度一方面要保持内部的公平,另一方面也要保持外部的竞争力。实际上,我认为,在薪酬制度上,公平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公平。有如薪酬的增加没有使工作效率提高,每个人都能获得过不同程度的奖赏,优秀的工作人员会认为这是他通过自己的劳动得来的,并不觉得是额外的奖励。薪酬的增加如果没有根据不同时期、不同内容、不同目的来确定奖励标准,那么这样的奖赏就毫无意义,也不会提高下属的工作热情。

4.员工之间重竞争轻合作

高新技术企业在产品开发、市场开拓等方面越来越依靠团队合作,这就需要企业家重视人员的组合,搭配用人。现在有一种最新理念,即,21世纪最需要的并不是竞争力,而是资源整合的能力。即根据企业的经营目标,采取相关的人才组合,合理搭配人才,使企业内各种专业、知识、智能、气质、年龄的人员,组成一个充满生机的整体优化的人才群体结构,相互启发、优势互补、互相激励,产生一种较强的“亲和力”。特别是企业在进行新产品开发、技术革新和改造、现代化大型设备的设计和制造等攻坚时,企业家如能合理组合人才,形成具有最佳结构的人才群体,就能发挥科技人才的集体智慧,联合攻关使之奏效。

四、完善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