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实施德育的基本途径集锦9篇

时间:2023-06-29 16:23:45

实施德育的基本途径

实施德育的基本途径范文1

【关键词】高职院校德育 德育途径 特殊性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209(2010)08-0-02

1 高职院校德育途径具有其特殊性

高职德育应建立完整的体系已是目前德育界的共识,高职德育体系构建中的要问题无疑是确定德育目标,因而也最为研究者关注,但在德育工作中要取得良好的效果仅确定了目标是远远不够的,德育途径是德育中必然要面对的问题,人们往往会把德育途径和德育方法混为一谈,尤其是在德育工作的实践中,确定了德育目标后,往往是先思考德育内容,紧接着就思考德育方法。有了内容和方法就可以去操作了,不必去想途径问题。实际上德育途径是德育工作中一个相当“物质化”的存在。它是为了达成一定的德育目标,采用一定的德育方法进行一定德育内容的教育所必须使用的渠道。它是德育内容、德育方法、德育过程的承载体。德育途径是客观存在的,在整个德育体系中,德育途径是最实在的。没有途径,内容、方法、过程都无所附着。加强对德育途径的研究,更好地把握其规律的特殊性是德育取得良好效果必然要求。

德育途径丰富多彩而且差异很大,它既具有客观性,又具有主观性。WwW.133229.coM客观性指德育途径是客观存在的事物,是教育现实中的一种实实在在的重要德育因素。但是这种客观存在不一定被德育工作者完全认识,德育工作者往往根据自身不同的工作经验,形成了对德育途径的不同认识,因此它也就具有了主观性。高职德育工作者自觉地,力求科学地认识德育途径问题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当德育工作者对德育途径及体系有了整体把握之后,势必增强在德育工作中对德育途径进行选择的自觉性。根据不同的德育内容选择适合的德育途径,这肯定有利于提高高职德育的实效性。

整合并构建高职德育途径体系有利于发挥德育途径的整体效能。高职教育及其任何一个学段,都有其相对固定的德育途径,高职德育工作者把握了这些途径,可以在德育工作的整体计划中,结合不同的德育内容、方法使用不同的德育途径,使其所有作用都发挥出来,没有由于缺乏认识而被闲置的途径。这对于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当然是有利的。同时德育工作分别考虑使用各个德育途径的时候,必然会进一步对德育内容、方法及过程深入审视,思考其整体运作的适应性,合谐性,使德育工作更符合客观,增强其实效性。

2 高职德育七大途径的特殊性

德育途径一般从总体上按空间特点分为学校、家庭和社会三大基本途径,以学校德育途径为主,但这三大途径的分类过于概括、笼统,缺乏具体的实践意义,因此需要进一步按德育途径的性质特点对学校德育所经常运用的途径进行分析、整理和归类,目前成熟的分类方法提出了包括课程、实践、组织、环境、管理、咨询和传媒七大类途径。

2.1 课程类途径

就课程类途径来说,高职的德育课程主要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课,这一点与其他普通高校并无不同,但从高职德育目标的职业性出发,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必须对教材内容进行分析、裁减、增删,突出职业性特点,思政课程分别对应思想、政治、法纪、道德和心理教育,教师在教学内容上必须有重点,如思想教育主要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高职生就必须树立正确的职业观,通过这一途径重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良好的职业道德意识、职业法纪和守纪观念、良好的职业心理等。

学科教学课程指人才培养方案中所有的学科课程,这也是高职院校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基本途径之一。其中各门学科都包含着许多德育因素,要树立全员德育的思想,在进行学科知识教学中挖掘各学科教学中的德育资源,明确每次课的教育目的,准确提炼和寻找学科德育的切入点,发挥德育的间接性、渗透性优势,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实践证明这是取得德育实效的有效途径。

2.2 实践类途径

实践类途径是为了达到一定的德育目标,组织引导学生通过参与实践,接受教育的渠道。高职德育中必须充分发挥好高职优势,紧紧抓住实习这一高职教育教学的关键环节不放。

合格的高等职业技术人才,要胜任岗位工作必须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和职业道德修养,而实习正是实施德育的重要渠道。实习教学过程中,一方面着眼于巩固理论知识,培养操作技能,形成熟练技巧,完成“授业”任务,同时也是一个通过实践对学生进行多方面教育的综合教育过程,具有“传道”功能。通过实习,可以增进学生对所学专业和未来职业的了解,培养他们热爱专业的思想情感和学好专业本领的坚定信心,可以使学生形成热忱为人民服务的职业道德情感,养成严格遵守职业道德习惯,一丝不苟履行职业职责。同时,还可以使学生在环境设施与实习内容中产生美感体验,直接受到美的陶冶和感化,培养起丰富的审美想象力,以及对美的造型、结构和组织能力。

社会实践活动是指在高职德育工作中,依照德育目标有组织有计划地引导学生深入社会,在与社会的广泛接触和亲身体验中,认识社会、了解国情,独立自主地学习探索,从而提高思想觉悟、发展个性特长、培养兴趣爱好,锻炼意志品质,树立崇高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它包括由学校组织的活动如公益劳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共建活动等,也包括家庭实践活动,还包括社会中的实践活动如勤工俭学、德育基地开展的活动、社区服务等。

社会实践活动具有几个与课堂教学不同的特点,第一是活动形式的灵活多样性,第二是活动内容的广泛选择性,第三是活动主体的参与体验性,第四是活动系统的社会开放性。通过社会实践认识社会、适应社会,从而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生存、学会发展。这是德育的十分有效的途径。正如江泽民同志在《关于教育的谈话》中明确指出:“不能整天把青少年禁锢在书本上和屋子里,要让他们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打开他们的视野,增长他们的社会经验。”(江泽民2000年3月1日《光明日报》)“人才的成长最终要在社会的伟大实践和自身的不断努力中来实现。”

高职教育的特点要求无论是教学和教育都不得不十分重视实践的途径,这是一个仍有待开发的极其重要的领域,是高职德育工作者必须长期关注并探索的领域。

2.3 环境类途径

环境类途径指充分体现德育意识、影响学生个体品德形成的客观存在的德育环境。大致可分为人际环境和文化环境。

人际环境指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社会关系和交往的氛围。如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班级与班级间的关系,不同专业之间的关系等等。这些环境因素都是学生品德发展的最重要的影响源。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与人之间相互关心、平等、合作的关系是影响学生潜能发挥和道德品质发展的制约因素。例如教师学生关系是师生形成团结向上具有凝聚力的集体的纽带。众多实践研究表明:民主的师生关系是一种较为理想的师生关系模型。以发展学生主体性为目的,富有教育民主和人道主义,它强调教师热爱学生对学生成长负责,民主、平等合作的与学生交往,根据学生的特点采用符合他们发展特点和教育要求的灵活多变的有效方式。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教师教育观念和素养的综合反映,是提高德育质量的基本保证。

文化环境指学校、家庭、社会(社区)的文化氛围,它包括两种相互融合的物质和精神的存在。其中,精神存在往往通过物质存在而传递,而物质存在又通过其意义体现精神的价值。高职院校要特别重视校园文化环境建设,这具体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设施建设:教育教学设施建设和规划;二是净化,通过劳动使校园干净整洁;三是绿化;四是美化,有花坛草坪,假山喷泉,雕塑外还包括布置的环境。如宣传橱窗、校训校歌、名人肖像、广播室等,都具有无声的教育作用,有利于树立榜样,弘扬祖国传统美德和科学的价值观念;五是风气:学校安静的学习环境、尊师爱生的良好风尚、有条不紊的教学秩序等等,这些,必然对学生发挥感召力,身在其中的学生受到道德文化的熏陶。

2.4 组织类途径。

所谓组织类途径即按照一定的目的、任务和形式所组成的集体。它包括高职院校中的政党及群众组织。

(1)党组织

在我国的教育事业发展中,党的工作具有突出作用,是学校德育的核心力量。高职院校培养的是人才,而人才的核心素质是思想政治素质,这就必须加强党对学校的领导,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这是

(2)学生的群众团体组织

①共青团组织:是

参考文献

[1] 江泽民,十六大报告.人民出版社.

[2] 鲁洁,王逢贤主编.德育新论[m].江苏教育出版社.

[3] 班华主编.现代德育论[m].安徽人民出版社.

[4] 燕国材主编.素质教育论[m].江苏教育出版社.

实施德育的基本途径范文2

论文摘要:德智体美劳五育并进以德为先,在理论界已达成共识。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有相当的差距。要真正使其落到实处,就必须整体构建德育管理体系,使之管理规范,取得实效。

一、问题的提出

在改革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学校德育工作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从教育对象的特点来说,高职大学生仍处在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过程中,具有较大的可塑性,是进行德育的好时机。高职大学生是时代的骄子,民族的希望。高校有责任、有义务将新一代的大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自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的一代新人。从高职大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来看,他们处于一个矛盾的甚至无所适从的心理状态中。目前,我国人均GDP已突破2300美元。根据国际经验,这既是机遇难得的“黄金发展期”,又是充满风险的“矛盾凸现期”,很多国家由此进人了更穷或更富的分轨。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矛盾和问题可能更复杂、更突出。再者,学校德育工作还没有像智育那样形成一套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和相对稳定的体系,因而成为“软任务”。

二、高职德育管理体系概述

德育管理是依据党和国家有关要求,按照学生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和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组织、协调德育的组织与组织、组织与德育工作者、德育工作者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使德育组织保持良好的机能状态,使德育工作者具有良好的精神状态,从而合理组织各种力量,提高德育实效,完成德育目标和任务的有效手段。

德育管理体系是指将德育管理诸要素进行有机整合,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构建高职院德育管理体系必须要有整体观念,将其视为一个系统,着眼于全局。(1)学院德育管理工作必须有整体的规划和计划,统一的奋斗目标,用于统一和协调德育管理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2)从德育整体目标出发,合理设置学院德育职能机构,做到统一指挥,明确分工、协调运转。(3)全体教职员工实施德育工作岗位责任制,将德育目标、内容落实到教育工作各个环节之中。(4)正确处理“以教学为中心”和“把德育放在首位”的关系。

三、整体构建高职德育管理体系

1.德育体制管理。在高职院,党委是学院德育工作的领导核心,应研究德育的指导思想、工作方针、任务和主要问题,主持制定德育的总体规划与实施计划,定期分析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和德育工作。在党委的统一部署下,建立和完善院长为主实施的德育管理体制,院长对学生德智体全面负责。应明确一名副书记(或副院长)具体负责德育工作。应成立德育工作领导小组,由党委书记或院长,或主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副院长)任组长。系(部)也应建立相应的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党委宣传部、学生工作部、“两课”的教学部门、教务处、学生处、团委是组织德育实施的主要德育部门;党委组织部、学生工作部和人事处是德育队伍的管理部门。学院的其他相关部门都要主动参与、密切配合,真正做到齐抓共管。

2.德育目标管理。德育目标在整体构建高职院德育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直接关系到在整体构建过程中确定方向、统一认识、规划内容、选择方法、建设队伍、有效管理与科学评价等一系列问题。它既是德育的出发点,又是德育的归宿点,是德育的首要问题。高职院德育目标体系是在整体构建德育体系的德育论和系统论指导下,将德育总日标分解为横向贯通渗透、纵向分层递进的德育目标群。德育目标群排列有序,构成了一个自成系统的目标网络。

高职德育目标是指通过德育,使高职大学生在政治、思想、品德等方面所要达到的目的和规格。高职院德育最主要的任务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政治参与能力。

高职德育总体目标是:教育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党的基本路线,确立献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政治方向,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观;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走与实践相结合,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自觉地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勤奋学习,勇于探索,努力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使之成为具有高尚人格、高素质的优秀人才,并从中培养一批具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进分子。

3德育队伍管理。德育队伍是实施德育的主体,是实现德育目标的组织保证。建设一支结构合理、思想性和业务性相结合、专职与兼职相结合、骨干队伍与基础队伍相结合的功能互补、示范性较强的德育队伍,是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的关键,是实施素质教育、完成教育任务、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保证。高职院德育队伍包括学生专职政工人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兼做德育工作的业务课教师和党政干部。要优化队伍结构,建设一支专兼结合、功能互补、政治坚定、业务精湛的德育队伍,要培养和造就一批思想教育专家和教授。 学生专职政工人员是指专职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员,包括学院分管德育工作的党委副书记、学生工作部(处)、团委中从事学生思想教育的人员、系党总支副书记、团总支书记、辅导员以及专职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其他人员等。与学生人数的比例约为1: 120一1: 150。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应按照教育部有关规定的比例配齐编制,优化结构。高职院应依据有关规定,采取切实措施,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德育专职人员的学习培训、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待遇等问题,改善其工作、生活条件。

4.德育制度管理。一方面,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统一规定的规章制度,如《高等学校德育大纲》、《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高等学校校园秩序管理若干规定》;另一方面,结合高职院的实际,健全和完善一系列规章制度。包括有关学生工作管理的制度、有关学习管理的制度、有关生活管理的制度、有关奖励与处罚的制度。如学校各职能部门的德育职责范围和工作制度;德育岗位责任制;各类德育会议制度;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学生思想品德评定、评估方案;在思想品德方面的奖惩制度和条例;其他等。并将规章制度印成《手册》,全校师生人手一册。并坚持对德育规章制度执行好的集体、个人进行奖励和惩罚。(1)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18世纪末,英国人来到澳洲,随即宣布澳洲为英国的领地。这样辽阔的大陆,怎样开发呢?英国政府想了一个绝妙的办法:把罪犯统统发配到澳洲去。一些船主承揽了此项生意。起初,政府按上船的人数支付船主费用,3年间从英国运往澳洲的犯人在船上的死亡率达12%,有的高达37%。一位英国议员想到了制度:假如倒过来,政府以到澳洲上岸的人数为准计算报酬呢?政府采纳了他的建议,问题迎刃而解。一段时间后,发现船上的死亡率降到了1%以下,这就是制度的力量。(2)严格按规章制度办事。每个单位都有自己的“天条”即规章制度,规章制度一旦制定并运行,单位中的任何人触犯了它都要受到惩罚。这就是著名的“热炉”法则。“热炉”法则明确告知人们不应该怎么样,它形象地阐明了惩处原则:一是热炉火红,不用手去摸也知道炉子是热的,是会灼伤人的,即警告性原则。管理者应经常对下属进行规章制度教育,以警告或劝戒其不要违反规章制度,否则会受到惩罚。二是不管谁碰到热炉,都会被灼伤,即公平性原则。也就是说,只要违反规章制度,就一定会受到惩罚。不管是什么人,制度面前人人平等。三是当你碰到热炉时,立即就被灼伤—即时性原则。惩处必须在错误行为发生后立即进行,决不能拖泥带水,决不能有时间差,这样才能达到即时改正错误行为的目的。记住:有制度不执行比没有制度更糟糕。

实施德育的基本途径范文3

[关键词]德育途径问题策略

进行德育,不仅要有正确的内容,而且要有恰当的途径。常有这种情况,教师对学生所讲的内容是正确的、有针对性的,但实际上却收不到良好的效果,其原因就与德育途径选择不当或不畅通有关。为此,必须针对中小学德育途径存在的问题,采取优化策略,以确保德育途径畅通,顺利实现德育目标。

一、中小学德育途径的重点

德育途径是指学校为了向青少年学生施加德育影响而组织进行的各个不同方面的活动和工作。它是德育工作在教育对象那里取得效果的基本渠道,是实现德育目标的桥梁。德育途径规定了实现德育目标、落实德育内容所必须经过的基本通道或路径。

根据我国现行中小学德育大纲的规定,并结合中小学的实际情况来看,当前我国中小学应重点抓好以下德育途径:第一,教学途径。包括专门的德育课教学(如思想品德课、政治课等)与其他各学科的教学。第二,活动途径。包括课外与校外活动(含劳动与社会实践),共青团、少先队所组织的各种活动。第三,班主任工作。班主任是教学途径统一要求缺陷的弥补者,是活动途径的主要组织或指导者,是学校德育向家庭、社会德育延伸的搭桥者。第四,家庭、社会等校外环境。家庭是学生成长的第一空间,父母是学生发展的第一任教师。社会是学生成长的广阔空间,社会的各种事件、变化等是影响学生发展的全方位途径。

上述四个途径在实践运行过程中,存在着程度不同的问题,需要我们加以关注并寻求优化的策略。

二、中小学德育途径存在的问题

1.教学途径不畅通,发挥不了主渠道的作用

教学途径不畅通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专门的德育课教学在中小学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往往成为其他所谓“主课”的牺牲品,教学时间得不到保障、教学内容陈旧僵化、教学方法单调死板、教学评价重知轻行。二是其他各科教学未能做到寓教育于教学之中,有的教师在课堂上只顾教书,忘了育人,认为那是德育课老师和其他德育工作者的事;有的教师则游离于教材之外生硬添加或简单联系学生实际,使学生反感。这些均导致教学途径发挥不了主渠道的作用,让学校德育的实施丧失了主阵地。

2.活动途径走过场,形式大于内容

由于活动途径有着特殊的外显魅力,所以活动被很多学校、老师所青睐,但实践中许多活动途径只是走过场并未取得预期的实效,形式大于内容。有些学校的德育工作,搞起计划来相当正规和庞大,似乎很受重视。诸如:搞多少次主题班会、主题队会,请名人做多少次报告,搞多少次参观、访问、调查等等。当然这些活动本身是好的,但若只追求形式和数量,就会使这些活动徒有虚表,而学生的思想境界、道德品质、言谈举止中存在的很多具体、实际的问题则不一定能解决。

3.班主任工作急功近利,智育重于德育

面对升学的压力和外在歪曲的评价、物质的诱惑,班主任工作的重心往往落在短期内能够抓出成效的智育上来,而不大钟情于吃力不讨好的德育。其实促进学生的学业成绩进步并不是班主任的主要职责(说极端点它都不是班主任的职责),而是班主任工作的副产品。“班主任的具体任务和职责很多,其中的一项主要任务和职责是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因此,班主任的主要职责应是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学习态度、学习目的等较为深层的有关思想认识领域的规范与引导。学生学业成绩的进步是各科教师优秀教学的结果,是学生求知欲强烈、学习态度端正的必然结果,这并不能成为班主任工作的根本追求,更不能成为评价班主任工作的主要指标。

4.学校、家庭、社会德育相分离,未能形成有效合力

有人曾形容我国当前的学校德育是强调奉献的教育,强调学生高尚品格的形成;家庭德育是实惠教育,强调自家的孩子在与外界交往时不吃亏;社会德育是利己教育,突出自我发展,有点“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痕迹。这些说法也许是不恰当的,但却也说明了一个不争的事实,即学校、家庭、社会在教育未成年人方面,尤其是在德育方面相互分离,各自为政,未能形成一股有效的合力共同地作用到未成年人身上。学校是高处不胜寒,孤掌难鸣;家庭钟情于孩子能否在学业上继续深造,将来出人头地;社会不太能够自觉控制自己的不良影响,“社会教育对我们所说的,把父亲和师长所教育的思想全部。”这种分散的、甚至有点相悖的德育影响阻碍了学生政治、思想、道德品质的健康成长。

三、优化中小学德育途径的策略

1.恢复教学途径的主渠道地位

(1)必须恢复德育课在学校教学中应有的地位,同时改革德育课的教学与评价,真正发挥德育课专门的教育、养成作用。第一,确保专门德育课的教学时间,不能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第二,及时更新并不断吸收新的德育素材,让学校德育素材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学生实际、贴近社会现实。第三,改革德育课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学校其他各科的教学都在探索教学组织形式与教学方法的变革,而作为专门培养人思想品德的德育课本应该是这场变革的先导,更不能落伍了。小组讨论与合作、采访或追寻身边先进人物、参观、辩论、社会实践、主题演讲、情感体验等都可以成为德育课教学的策略。第四,打破以试卷、笔试、背诵有关道德条款等以考查德育知识为主的德育课评价体系,构建融面试、道德实践活动、义务劳动、爱心体验等为一体的,以考查知行统一为主的德育课教学评价体系。

(2)必须明确德育“工作”不仅是德育工作者的专门工作,也是学校全体员工的工作,只是科任教师在学校里承担的教学任务不同,所施加德育影响的方式有别罢了。“任何人没有权利剥夺任何教师参与学校德育工作的权利,任何教师也没有权利放弃对学生进行德育的义务,德育是教师的天职,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2.还活动以育人的本真面目

(1)开展活动之前必须明确活动的育人目的,并依此来检验活动的成败。有的时候也可能需要活动来“做做秀”,但更多的时候则是应该通过活动达到其他途径所不能达到的最佳德育效果。

(2)活动目的的实现离不开活动过程中每个细节的认真处理,所以对在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突发事件、对学生在活动中的言谈举止等都要加以认真对待。正所谓成功的活动必须考虑到所有方面,但失败的活动只要有一个细节没有考虑到则足以导致。

(3)活动的数量、类型应因德育的目标和内容而定,不是数量越多越好,不是活动越热闹越好。如对于激发学生的同情、友爱之心来说,一个贫家子弟发奋成材的现身说法,可能比声势浩大的向灾区人民捐款要来得更为直接和有效。

3.让班主任成为学生成长为“人”的引导者

“‘教育’最本源的意义就是‘引导’,教育者在本真的意义上就是一个‘引导者’。”必须明确班主任工作的主要职责,让班主任将主要精力投入到不能立竿见影的,需长期抓、抓长期的德育工作中去,促进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促进学生良好品德习惯的养成,促进学生浓厚学习兴趣和踏实学习态度的形成。“野心人人各不相同,同一个事件或对象也不会满足两个人的野心;但人道人人相同,同一个对象触动所有人的这种激情。”班主任就是要不断激起学生这种充满人性的激情,成为学生成长为“人”的引导者。

实施德育的基本途径范文4

1 小学生加强礼仪教育的必要性

1.1 礼仪教育校本课程的实施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学校德育旨在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高尚道德品质,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礼仪教育是学校德育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学生要做到知书达礼,成为优秀的人才,不仅要有一定的知识素养,还必须要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礼仪修养。因而,对小学生进行礼仪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把内在的道德品质和外在的礼仪形式有机地结合起来,指导他们按照礼仪规范学习、生活,约束自己的行为,这对于社会文明水平的提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3]

1.2礼仪教育校本课程是提高学校德育效果的重要途径

学校是学生系统地进行知识学习和道德教育的地方,小学时期是孩子良好道德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期。[3]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解释了7-11岁是具体运算阶段。这一时期的儿童开始获得并使用认知操作,可以在头脑中进行一些逻辑思维活动。此时的儿童已逐渐了解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物体和事件所具有的特性和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获得了守恒概念,能够进行比较、分类、间接推理等逻辑运算。[5]43在这一时期对儿童进行礼仪教育,他们会试着将学到的礼仪理论知识与生活中的一些事件相联系,并将其运用到生活实际当中去,真正做到接受礼仪并继而学会运用礼仪。因此,学校应重视对小学生进行礼仪教育。

2 小学礼仪教育校本课程实施的理论依据

小学礼仪教育校本课程的实施,要想取得更好的效果,必须结合一定的教育学理论和心理学理论。

根据“人本主义理论”,学生作为一个完整而独立的个体,具有自己的思想和意识,所以在接受礼仪教育的过程中,他们有自己独有的潜质和创造性。学校在实施礼仪教育的过称中应充分利用他们的这一特点,让它得到充分的发挥,它的价值得到充分的体现,使礼仪的学习更具有独特性。

根据“建构主义理论”,礼仪知识同样是学生主动建构的,也是他们个人经验的合理化。教师应该结合建构和主义理论,在了解学生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为学生营造适合礼仪教育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从内心里、潜意识里,去主动构建关于礼仪的知识,经验,从而使其得到很好的应用。

小学礼仪教育校本课程的有效实施策略

小学礼仪教育校本课程的实施,应结合小学生这一年龄阶段的特点,从学校的具体实际情况出发,充分利用各种有利途径,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对小学生进行初步的礼仪规范教育,最基本的处世方法、做人道理的教育,以提高小学生的基本道德素质水平和个人修养水平。笔者拟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特点和身心发展等特点的实际出发,依据小学阶段教育的基础性、层次性、系统性等原则,遵循教育的知、情、意、行和谐发展的基本规律,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大方面探讨、研究在小学阶段实施礼仪教育学校特色课程的具体有效的策略、途径、方法,以小学生的实际生活为铺垫,研究内容贴近小学生生活实际,做到策略、途径、方法切实有效,以求达到促进、提升小学生基础道德修养、提高个人素质水平的目的,为其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3.1 理论方面的有效实施策略

(1)学校制定课程标准或课程指导纲要。

正如国家课程的实施策略一样,有了国家的课程标准,国家课程的实施才进行的更加有序,教师教起来更有目标,学生学起来更有方向。因此,为更好的将礼仪教育作为学校的校本课程来实施,学校应制定一部《小学礼仪教育校本课程标准》或《小学礼仪教育课程指导纲要》来指导小学礼仪教育的建设。它是学校礼仪教育课程实施的前言与方向,有了它才会使礼仪教育校本课程更有目的、有秩序的实施,也有助于进一步研究和改革礼仪教育校本课程。

(2)学校指定教材或编写教材。

既然要将礼仪教育作为学校的一门特色课程来实施,就应该有其特定的教材,这样学生们学到的礼仪知识才会更完整、更系统、更有序。教材的内容应该涵盖古今中外优秀的礼仪教育内容,尽量做到全面;课程编排顺序设置应结合小学生低、中、高年级不同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认知特点等合理编排,使其最大限度地适合自己学校学生的学习,以促进他们更好的发展。

(3)学校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

正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学校依然需要制定一套较为完善的校本课程管理制度,来监督、促进本校特色课程的实施,为礼仪教育的加强提供制度保障。如,学校可以制定详细的实施细则和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并要求教师、学生严格按照规定切实落实施行,能够做到很好的就应该及时给与一定的奖励,如有违反的也应当接受一定程度的惩罚。还可制定较为系统、详细的日常评比规定,充分利用学生的好胜心理来促进学生对礼仪教育的学习;制定完善的利用礼仪教育来考核学生综合素质的标准等。

(4)教师要提高自身的礼仪修养,并逐步走向专业化。

学校的课堂教学是促使学生学习趋向系统化的根本途径,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因此要将礼仪教育做好,首先应该提升教师自身的礼仪教育修养。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老师是学生在校期间的直接监护人,教师日常的一言一行完全表现在孩子们面前。因此,只有教师自身具有了足够丰富的礼仪知识,具有足够高的礼仪修养,这样自己所表现出来外在的形象才会给孩子以更好的榜样示范。并且老师要通过不断地学习使自己的礼仪知识逐步走向专业化,成为“专业的”礼仪教育人员,这样,孩子才会从老师这里获得更好的礼仪教育。

通过以上对小学礼仪教育校本课程的实施策略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的结论与启示:首先,小学礼仪教育校本课程的实施策略虽很多,但并不是所有的策略都适合自己学校。其次,小学礼仪教育校本课程的实施策略虽分为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但学校更应将二者有机结合。最后,小学礼仪教育校本课程的实施策略研究还处于发展阶段,学校还要积极创造、发现更适合自己的策略、途径。

参考文献:

[1]王琰.礼仪教育,培养学生美德的基石――对几则德育案例的分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6):40.

[2]倪靓君,王兰秀,张师平,等.小学生礼仪教育研究报告[R].成才,2000(2):10-12.

[3]沈河清.学校德育应重视礼仪教育[J].中国教育学刊德育理论,2008:43-45.

实施德育的基本途径范文5

关键词:中学 思想政治教育 途径

思想政治教育课是初级中学课程体系中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确立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主阵地。然而,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课在教育理念、思想观念与学习态度等诸多方面暴露出了许多问题。如何克服这些问题以及采取积极有效的对策成为社会、学校和家庭所共同关心的问题。

一、以课堂为途径

课堂是学校教育的主要途径。其中,由于中学思想政治课的教育内容和教育目标的德育针对性,使其成为对中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肩负着用系统、科学的教育内容和方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情感、态度和行为方式的使命。当今中国的中学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存在着许多问题,但这不能成为学校忽视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的理由。学校应树立德育优先的教育理念,在“以人为本”的高度上,切实把思想政治课重视起来,抓好课堂教学,重视优秀的思想政治课教师的培养,鼓励教学研究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性和课堂教学的育人目标决定了在利用好思想政治教育课的课堂教育的同时,也要发挥好其它学科教师的课堂教学中的的德育功能。可以说,其他学科的教师既有利用和结合他们的课堂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不同层度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能性,同时这也是他们作为教师的责任。

二、以实践活动为途径

马克思主义是非常重视理论联系实际的意义,强调意识和实践之间的辩证关系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也决定了正确的思想观念树立不是仅靠课堂灌输就能形成的,学生只有在日常的生活实践中经过情感体验、自我修养、意志锻炼、行为践行,才能把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内化,形成信仰,并养成正确的行为习惯。教育部颁发的初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中也明确规定理论联系实际为政治课教学的基本原则,并把课堂的知识教学与课外的实践活动结合起来作为基本教学方法之一。这就要求我们的中学教育机构要重视课堂教学与实践活动的平衡,意识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环节是不可以被忽视的。中学的实践活动的具体方式有很多,如学习活动、社团活动、共青团活动、文艺体育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等多种形式。可以说,实践活动不仅是课堂的延伸,起到辅助课堂教学,发挥隐性教育的作用,同时也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有力衔接,有助于提高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信服力。

三、以文化建设为途径

文化具有陶冶情操、涵养品德的功能。面对当前多元文化对校园的冲击,中学要努力营造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的校园氛围,占领中学生的思想阵地。这就要求学校必须以文化建设为途径,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这里的文化建设主要是指校园文化的建设。文化具有育人养德的作用,以校园文化为德育途径就是指教育者寓德育内容和信息于校园环境建设之中,使教育对象在优美的校园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中受到熏陶,不断调节和规范自我行为,提升其自身的道德素养。孔子就十分重视以美好的事物来促进学生的美好品德的形成,后人把其思想称为“以美储善”。优美的校园环境,能很好地激发人们欣赏美、创造美的欲望,起到陶冶情操的独特作用。当然,学校更应该重视校园软性环境的建设,也就是精神文化环境的建设。它包括校园的人文环境、学校精神环境和舆论环境等。首先,挖掘和确定校园的文化内涵,用主旋律文化引导校园的其他文化,在校园内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让学生处处能被优秀的文化所感染和激励。其次,以学校的精神为指导,以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为核心,深入开展校风建设。再次,发挥舆论导向育人的作用,创造良好的校园舆论环境,端正教育对象的态度。

四、以良好的人际关系建设为途径

人际关系途径也可以被称为情感途径,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情感是贯穿教育的因素,是教育的重要载体。中学时期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具有行为上独立、叛逆,但心里孤独,渴望认同、理解和关心的特点。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针对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重视、师生关系和学生之间的关系的建设,着眼于人与人的情感相容。这也是由认知过程和情感过程的辩证关系决定的。

首先,在师生关系的建设中,应强调营造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学生之间的真诚、平等、和谐的氛围,强调教育者要处处以良师益友的身份与学生交流,这样才能做到在“动之以情”的基础上“晓之以理”、“服之以理”。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更多的重视以自己的人格形象、思想品德、精神境界、知识底蕴、人生态度、行为习惯等内在素质去影响受教育者,切实做到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其次,我们要重视营造学生之间和谐的关系,重视以友辅仁,注重学生群体对个体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形成的作用,通过集体活动等方式积极建设健康向上,团结友爱的班集体。

五、以学校管理为途径

实施德育的基本途径范文6

[关键词] 道德行为;高校学生;思想道德

【中图分类号】 H3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4244(2014)06-199-1

一、高校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发展过程中的问题

高校学生在多年的教育中不断加深自己的道德认识,形成了自己的认知观和价值观,因此在思想道德认识的发展上表现出较高的水平,但是在道德认同和道德行为上则表现出明显的不足,表现出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的不一致。在探究高校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发展中道德认识水平和道德行为水平的知行矛盾冲突中发现,形成高效学生知行冲突是由以下的原因导致的;第一,德育教育局限于德育课堂教育。高校德育的主要实施途径是通过德育课堂的教育,高校在德育课堂的时间设置上是一周两个课时,在德育教育的实施中表现出教育的中断性。同时,在德育内容的上教师进行精心设计,基本是照本宣科,而教材多是关于德育理论的探讨,未与学生的日常德育行为相联系,使得学生在德育认知方面的认识不断提高,但是学生普遍认为现实为给道德理认知提供良好的实施环境,或者说不知道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道德美德。第二,德育教学方式为传统的接受式。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行为,需要引起学生内心的共鸣,共鸣的思想才能转化为外显的行为。德育课程的内容相对来说比较简单,学生通过自学基本可以理解文本大意,这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德育教学的主要任务是激发学生对道德价值观的认同,并引导学生把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行为,这也必然要求教学形式的多样化。第三,德育理论的强化缺乏有效途径。德育的知行转化需要两个过程,第一是对德育内容的思想认同,第二是根据自我的德育思想树立或者纠正德育行为,对于大学生来说这个过程需要不断的强化。但是在调查中发现,普通高校缺乏有效的德育评价机制。在对教师的访谈中,教师表示学校对于学生的评定基本呈现以学生成绩为参照标准,以学生的活动参与度为参考,很少与学生的德育认识和德育行为相联系。

二、在高校英语课堂中渗透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途径

(一)以行动导向为核心设计教学

德育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道德认知到道德行为的转化,这就要求我们把这个转化过程通过动态的方式进行呈现和分析。以学生的日常行为为核心设计英语教学是突破这个难点的重要途径。这要包括三个环节,第一,分析本节课英语课程的主要内容,并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和日常行为相联系,围绕主题选择学生典型的日常作为,作为课堂开展的主要案例;第二,促进学生对道德行为的分析和讨论,对道德行为是否需要改正进行讨论;第三,确立本周的道德养成行为。例如,在“say yes”的单元教学中,配合的课文中心思想是人的极限是不断突破的,We usually only accept 55 guests but at a pinch we could take 60.围绕此主题,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结合当代大学生不易坚持,容易半途而废的特征,渗透“坚持去做,努力突破”的思想道德教育。首先引导学生使用生活中通过坚持取得胜利的故事进行句子练习,其次引导学生设计近期的目标,并设计具体实现的步骤,通过一二百字的英语课堂小短文进行表达,第三,引导学生互相监督将目标予以执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是枯燥的讲解课文中设计的语法和复杂句子,而是将语法的学习和短语的使用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联系,并潜移默化的进行坚强的思想道德教育。

(二)以情境教学为途径开展教学

道德行为的转化需要学生道德思想的情感认同,这个过程只有在同伴的交流中才能实现,因此在英语课堂中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渗透,强调以情境教学推动学生的同伴交流,促进道德认知的情感认同。道德情境的设计以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为素材,将学生的各种道德行为进行综合或者典型化的凸显,通过学生的话剧表演或者PPT的展示,引起学生作为旁观者对自己行为的自我省视,与同伴对道德行为展开讨论。例如,在“More Crime and Less Punishment By Richard Moran”的学习中,教师通过ppt展示社会中因为不同的错误认识导致的犯罪行为,引导学生对性和谐行为进行分析,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并设置促使犯罪人改过的措施。这样的情境教学促进道德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将理论化的知识转化为生活化的教学案例,这样的案例使学生更容易接受,更能让学生领会对自己成长的影响。

(三)引导学生在日常行为中养成道德行为

道德行为的树立需要学生在实践中不断的进行养成,这个过程需要一定的规章制度的保障,规章制度是每一个学校都具备的,但是并没有可以执行的道德行为考核标准,同时,学生对学校的规章制度都具有一定的抵触。学生具有重要的自主性,发挥学生的创造性,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特点制定符合学生行为的具体道德行为考核和监督机制。在上述道德认知教育和道德行为的探讨过程后,由班级学生自主决定在一定时间内学生要养成的行为,并建立道德行为登记表,由学生选取道德行为监督员,负责记录学生的道德行为和监督学生的道德行为养成,具体来说,在班级的道德行为记录表中予以登记,以一天为单位,一天中没有出现不道德行为极为10分,出现一次扣一分。以学期为单位进行考核,实行一票否决,即道德不及格,学校其他奖励不得享有。本周的行为在下次道德课上进行评价总结,包括自己关于本节道德行为的疑惑或者感悟。这样就把学生的行为作为道德开展的起点、过程和重点,促进学生行为的养成和转化,集教育和评价为一体。同时,对表现不好的学生,监督员有权予以指正。

综上所述,目前的高校道德教育在培养学生道德认知方面基本实现了道德教育的要求,学生的道德认知处于较高的发展水平,但是关于道德思想的情感内化和道德行为的养成和纠正,则处于弱势地位。笔者分析高校德育发展现状,提出在不同学科中渗透思想道德教育,具体在英语课堂中倡导以行为为导向展开英语教学,以情境教学为途径开展德育教学,以同伴交流和讨论为德育开展的主要形式。

参考文献:

[1]项久雨.论思想道德教育价值的实现途径[J].教育研究,2003,10:46-51.

[2]尚琳琳.中美思想道德教育比较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1.

实施德育的基本途径范文7

以年秋沙市教育局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引,认真贯彻“和谐、优质、发展”六字方针,以办学思想“以书香为伴,与生命同行”为统领,坚定生命即教育原点观,坚持“践行办学思想,打造书香学校”的发展主题,立足办学途径,弘扬“红星精神”(艰苦奋斗、合作探究、追求一流),深化课程改革,规范学校管理,提高教育质量,发展写字特色,全面、和谐、持续地提升学校、教师、学生的生命质量。

二、工作目标

长远目标:打造现代的“书香门第”,培养有文化底蕴的新人。

近期目标:争当课改排头兵,争做市区质量强校,争为社会公认特色学校,争创人民满意学校。

三、主要工作

(一)践行办学思想,营造“书香”学校

办学思想是学校文化的核心价值取向,是学校发展的“魂”。学校坚守“以书香为伴,与生命同行”的办学思想,用这个思想统领支配学校的一切办学行为;坚持立足办学途径,拓展办学途径,寻求和实施办学策略,不断营造“书香”学校。

1、解读办学思想,把握学校文化的本质

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么教?是教师职业生命中永恒的三个问题。学校引导教师通过这“三个问题”的不断追问,强化学校及教师对教育是什么、学校是什么的继续追问,促使教师认同办学思想,共同打造“读书成风、求知若渴、外探内省、博学精思,启智扬善、追求创新”的书香文化,体验“知的渴求、爱的渴望、善的情怀、智的热爱,以及自我的超越和创造的激情”的生命价值。

2、立足办学途径,打造“书香”文化

办学途径是学校生命发展的通道。沿着办学途径,才能找到学校管理的要素----人和事,学校管理的着力点----现实需要与未来发展,实施有效管理。学校通过“营造书香校园,触摸真实生活,共建生命课堂,倡导校本教研,拓展墨趣空间”,不断开拓办学途径,实现人、财、物、事即办学思想、办学行为与办学绩效的整合,突现“书香”文化的特征。

3、完善学校规章,促进学校管理规范化

规范化管理是学校正常运转的基石,是学校走向人本化管理不可逾越的鸿沟。完善的规章制度是学校规范化管理的硬件。学校围绕着“用办学思想引领学校制度创新”的目标,对学校章程、教育教学管理条例等系列的规章制度进行重建;通过职代会的审议和执行力的加强,促进教师对新的规章制度的认同与自觉遵守;形成制度重强,促进教师对新的规章制度的认同与自觉遵守;形成制度重建与落实的过程是办学思想物化的过程。

4、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教师是实施办学思想和建设学校文化的主体。学校以“校本”为指导,以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和技术为目的,坚持“学习、工作、反思一体,强化反思;教师、专家互动,突出主体;课题为载体的演绎型科研、‘小现象真问题’为特征的归纳型教研互促,注重实效”的策略,整合校本培训、校本教研、校本管理和校本课程开发,即将教师队伍建设贯穿于学校工作的全过程,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二)触摸真实生活,体验生态德育

生命与生活一体两面,生命存在于生活之中,生活是生命的展开与历程。教育因生命而特有,它应该根植于生活。学校致力于构建“触摸真实生活”的全新德育模式,通过构建民主的班级生活、开放的校园生活、真实的社会生活等,让教育回归生活,指向生命,让学生走进生活,在熟悉的、生动的、真实的生活情境中,认识生活,学会生活,创造生活,从而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1、构建民主的班级生活

班级建设要以班级的民主管理为抓手,以班风建设为目标,以学风建设为重点组织实施。德育处在过程管理中,结合“五名”工程的实施,制定班级专项计划,开展书香班级评比活动,并注意发现和培养典型,以点带面;在终结管理中,通过自评与他评为每个班级画像,形成特点。

2、构建开放的校园生活

校园生活要以校门行为、楼道行为、操场行为的创优活动为抓手,以校风建设为目标,以快乐课间活动为重点组织实施。充分发挥升旗仪式、宣传栏、红领巾广播站、小记者团的载体作用,促进校园生活建设。

3、构建真实的社会生活

社会生活要以社校互动为抓手,以形成良好的家庭生活习惯为重点和目标组织实施。充分发挥班级博客的作用,进行便捷的家教沟通。德育处要注重从内容与形式上进行引导与激励。

4、强化德育管理

强化德育管理要以德育管理条例的重建为契机,研究学校德育管理的特点和重点,建设学校德育的管理模式与特点。

实施德育的基本途径范文8

关键词:中美思想政治教育;实施途径;启示

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经济全球化的国际环境中,必须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而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途径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和关键问题,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率的关键。通过中美两国的分析,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彼此的优点,用以完善彼此的教育事业。

一、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需要一定的路径来完成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范围是非常广泛的,除了在学校中传播之外,在社会和家庭中也同样存在。

(一)社区环境思想政治教育

社区思想政治教育是指教育者通过开发社区中一切可以利用的教育资源,将教育对象、特殊的教育目标和教育原理的普遍性结合起来,统筹包括不同年龄、文化程度、价值观念的教育对象的教育需求和发展要求的一项教育活动。“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因此具有社会性的人就免不了要与其他人进行人际交往。而社区成员长期生活在一起,必然要进行各种频繁的交往。正是在这种频繁的交往过程当中,传递信息、沟通思想、交流感情、从而使得他们之间逐渐的趋同,关系得到了协调。

(二)媒介舆论思想政治教育

媒介舆论分为自觉的舆论和自发的舆论,而我们研究的主要是自觉的舆论。“自觉的舆论是由国家机关、社会集团通过所控制的舆论机构和工具表达传播的,有着鲜明的意图和目的,它是媒介舆论的主体”。它的工具主要是通过大众传播媒介来传播的,最主要的方式是新闻媒体,网络。大众传媒也可称为“大众媒介”或“大众传播媒介”,简单的说,就是向大众传输信息的传播媒介.对于大众传媒传播教育的这种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更容易被广大学生所接受。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马克思主义,注意把握好“度”,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进一步加强。

(三)课堂思想政治教育

我国非常重视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在高校开展思想政治理论公共课,在小学、初高中同样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学校还要适时的对学生进行当前形势法律法规的的讲授,使学生能够及时的了解国家的政策和发生的大事。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的这些课程的主要目的是能够使学生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爱国主义,帮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当今的政治经济格局当中,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出自己的力量,使中国在世界民族之林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一)课程思想政治教育

通过正式的课程,以课堂教学的形式来进行。美国通过学校正式课程,以课堂教学的方式来进行道德教育已成为主要的途径之一。在美国的正式课程中,人文学科和社会学科是道德教育的最重要的一部分。人文学科和社会学科课程主要包括哲学、历史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经济学、公民学等,包括民主问题、社会问题、现代生活等方面的内容。他们注重各科教学的之间的“渗透作用”。美国高校还十分重视通过普通教育课程进行道德教育。美国以法律法规的的形式规定各类学校都必须开设美国历史课程,独立开设的思想道德教育课程还包括公民课、道德哲学课、职业道德课、品德课等,还开设文学、历史、美术、音乐、宗教和伦理等相关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课程。这类课程政治指向性都很强,阐述了资产阶级的核心价值观,用以支持资产阶级的统治和领导。

(二)内外环境思想政治教育

通过内外环境的熏陶,进行各方位的道德教育管理。道德教育是一个知、情、意、行相统一的过程。美国高校在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过程中,极为重视利用校园内外环境对大学生的熏陶,这方面也得益于美国政府及其社会机构建立的旨在突出美国价值观的目的,它能使置身其间的人们能够潜移默化地受到美国价值观念的影响。美国非常注重建设一个美国主义的大环境,使置身其间的人们能够潜移默化地受到美国价值观念的影响。在美国,任何一个角落都可能成为思想道德教育的生动教材。大到政府大厦、大型广场,小至各种小布袋,产品包装,随处都可以见到美国国旗。各级政府建有各式各样的博物馆、纪念馆、历史遗迹、名人故居和公园等,这些场馆是对公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公民道德教育的有效场所。利用各种节日庆典也是美国实施爱国主义教育的一贯做法。公共环境成了无所不在“思想政治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校园文化思想政治教育

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凸显学校对于教书育人的价值取向的引导。在校园中,文化建设活动丰富多彩,比如说学校或学生团体组织安排学术交流,间接将价值取向融入了进来,同时也给了学生一个展示自己的平台,培养学生爱思考、多参与活动的竞争意识;对于校园文化建设必不可少的就是文体活动了,包括音乐、美术、打球赛、表演戏剧等形式,学生可以通过这些兴趣爱好来进一步提高人文素养,增进同学间的合作精神,而且有助于学生们形成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因此,校园不是像课堂授课那样古板硬性的传授学生知识与道德理论,而是以间接的隐形的方式来教育和感染学生,让学生自己通过切身体验领悟到道德的真谛和重要性,这种方式更容易被学生的潜意识所接受。

实施德育的基本途径范文9

一、德育教学中实施美育的原则

美育有其自身的规律特点,它直观、形象,能陶冶人的思想情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应从整体上让学生理解美是多方面的:从伦理道德观念上讲,美就是善,要与人为善;从人的生活目的上讲,美就是对理想的追求;从人的关系性质上说,认为美就是和谐、对称;从人的审美观上判断,美就是产生的愉悦感。由此,我们在德育中的美育实施不应是在某一个方面的单相思,而应是立体的、全方位的思考。其次,要循序渐进,因人因事把握美的措施。在对学生实施美育的过程中,要针对不同性别、年龄、生理、心理方面的差异,知识构成的不同层次,对美的理解、体会的能力等方面,有针对性地,由浅入深、由低层次向高层次有序发展。其三,在思想品德课上应实施渗透教学,艺术性地引导学生逐步跨入美育的殿堂,让学生在思想深处及行为表现上真正落实美的理念,体现“润物细无声”的渗透性原则。最后,要让学生善于创造美,使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要以科学发展的思想教育学生分清是非、真假、善恶;要在各方面,诸如语言交际、公益劳动、相处交友等方面实践美。

二、德育教学中实施美育的途径

德育教学中实施美育的途径是有其客观规律性的,笔者认为比较有效的有以下“三条途径”。

第一条途径:育人环境要体现人文美育理念。

例如,学校建筑群要体现出一定的艺术性,处处表现为人文理念、美的氛围。学校内的宣传标语、广告,既要注意色彩鲜明,又要讲究内容文明健康、积极向上。在图案设计、字体誊写、版面安排等细节问题上都要体现美育理念。整个校园环境也要有整洁美,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绿。总而言之,要让整个育人环境要体现四化,即绿化、净化、美化、教育化。

第二条途径:课堂教学要渗透人文美育理念。

思想品德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有导向性地进行一系列美育活动。如,进行美育专题讨论,邀请美育专家讲座,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等。即使在新授课文知识的时候,也应有意识地渗透美育理念。

第三条途径:纵向与横向相结合实施美育理念。

美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因此对学生的美育教学要多方向实施。学校有任务,家庭有责任。纵向时间里学校要对家庭中的美育教学适时指导,学生要在社会这个环境里,横向联系各方面的知识,真正体味社会美、艺术美、环境美等多方面的美育理念。

三、德育教学中实施美育的方法

在新课改理念下,美育与德育相得益彰。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务必理顺好美育与德育的辨证统一的关系,具体要抓好“四个结合”:

其一,集体与个体相结合。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谈话法、讨论法和辩论法是经常使用的学习方法,这样做,有利于教师不断地拓宽、加深学生的思维空间,不仅能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而且能有针对性地对个别语言不美、心灵不够纯洁的学生,适时进行引导教育,全方位地提高学生对美的领悟能力、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

其二,学科渗透与专题教学相结合。

学科渗透是思想品德教师实施美育的工作范畴。所谓在学科中渗透美育就是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让学生区分是非、美丑、真假、善恶,从而树立美好的理想,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操。作为思想品德教师一定要在课堂教学艺术上狠下功夫。例如:教师的流畅语言能轻松地引导学生进入美的教学情景;抑扬顿挫、节奏张弛的音质所产生的听课享受;工整潇洒的板书,色彩搭配组合的版面形式都将给学生以美的感官刺激;教具图片、录像电视等课件中的美育内容更能使之锦上添花。另外,教师在课堂上还可经常性地开发一些专题让学生展开创新的翅膀,深入地进行研讨,不断地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实现美育理念整体提升的教学目标。

其三,榜样与示范相结合。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