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加快发展县域经济集锦9篇

时间:2023-07-21 17:13:47

加快发展县域经济

加快发展县域经济范文1

宜君县非公有制经济兴起于80年代初,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1980—1991年为创业起步阶段。多为从事商品代销及手工业作坊形式,处在小商品经营阶段;1992—1999年为快速扩张阶段。个别企业生产规模逐渐扩大,开始雇用工人,成长为私营经济大户;2000—至今为整合升级时期。以工业园区为平台,非公有制经济由分散向集中,产业上由单一向多元,走上规模化、集团化、集约化发展之路。

到2012年底,全县各类非公经济体2054家,非公经济增加值11.5亿元,同比增长17%,占地区生产总值的54.53%,在全省县域经济社会监测中排第12位;非公经济三次产业结构为12.2:62.2:25.6。非公经济对全县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6.25%,拉动经济增长9.28个百分点;农民来自非公经济的纯收入达到1357元。非公经济成为增强县域经济竞争力劲旅,活跃全县市场经济的积极因素。

一、制约非公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从非公经济自身发展的情况看,经济总量和产业规模量仍然较小,整体实力不强。

一是企业自身素质不高,自主创新能力尚待进一步提升。目前大部分中小企业从事的是二、三产业中的劳动密集型行业,规模小、科技含量低、市场竞争力差。企业偏重于数量上的扩张,而忽视整体素质的提高。

二是企业规模偏小,上规模、上档次的企业很少,企业增长粗放,整体竞争力不强。全县年产值在100万元以上的民营企业只有19户,占总数的8.4%;全县规模以上非公企业4家,仅占非公企业总户数的14.9%,支撑财政持续增长的大企业不多,缺乏知名企业和名牌产品。

三是产业集群水平发展有待提高。据调查,宜君县非公企业产业零散,企业关联度不大,制约产业链的延伸,企业多数只是空间上的聚集,尚未形成真正的企业集群,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

四是人才缺乏,科技创新难,非公有制经济技术创新能力偏低,工业企业中有技术职称的人才比例仅为员工总数的7.9%。影响了企业长远发展的竞争力。

五是产品升级难。非公有制企业绝大多数仍处于小规模粗放型发展阶段,严重影响了产品升级换代。六是投资领域不宽。大多数民营企业选择原料消耗少、技术含量低的劳动密集型传统产业进行粗放经营,出现重复盲目生产、无序竞争、产业结构雷同的现象,导致从事饮食服务、货物流通、房地产业、交通运输等第三产业的占据绝大多数,而从事科技型、集约型、产业型、外向型等生产性工业企业的微乎其微。

(二)从非公经济发展所处的外部环境看,制约发展的因素仍很突出,发展环境有待优化。

一是融资难。融资难是企业反映非常普遍、非常突出的问题,是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主要瓶颈。融资难既有企业自身的原因,也有商业银行方面的原因,还有政府部门及中介等方面的原因。

二是招工难。劳动密集型企业用工需求量大,非公企业缺乏熟练技术工人,一些年轻人掌握一定技能后,流向其他企业。

(三)从政府扶持非公经济发展的层面看,各项配套措施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

一是管理体制和机制不顺,企业经营环境不优。民营业主普遍反映有些部门重管理轻服务,或只管理不服务,收费部门多、收费项目多、收费标准高,最多要缴纳十余种费用。一些职能部门缺乏全局观念,使政府出台的优惠政策不能很好地落实,厚公薄私的局面没有彻底打破,给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带来一定影响。

二是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弱。目前,宜君县县工业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渠道主要靠财政资金,市场化运作程度偏低,难以满足园区基础设施投入的资金需求。

二、加快非公经济发展的建议

非公经济发展必须坚持以改革为动力,以项目建设为支撑,以培育骨干企业为重点,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优化环境、建设诚信政府为保障,突出提升品牌效应,进一步提高非公经济在县域经济中的比重。

(一)把科技工业园区作为壮大非公经济的集聚区。对园区产业进行准确定位,把发展专业园区、特色园区作为发展的重点。突出大企业有影响力企业招商,促进园区产业升级,力争园区投资强度、产业集聚度达到发达地区水平,成为土地集约型、产业特色型、经济效益型、环境和谐型的优质园区。

(二)实施扶优扶强,重点扶持龙头骨干企业和支柱产业发展。各部门在为企业申报国家专项发展资金扶持项目、融资、建设用地、供电、人才引进、招工、科技项目和创名牌、创品牌、技术创新、市场开拓等方面予以优先支持,帮扶龙头骨干企业做优做强。

(三)努力拓宽融资渠道。一是要在政府搭台,银企合作上做文章。二是以资源换资金。要通过园区商贸用地的、贮备、竞拍,来让土地增值,获得收益,增加投入。要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把基础设施推向市场,吸引外来资金建设。同时,积极争取国家和省上资金的支持。三是要鼓励企业拓宽融资渠道,多元化融资。积极发展中小企业投资公司或投资基金机构。以民间资本为主,建立合伙制或股份制投资公司。四是积极争取引进各类商业金融机构在本县设立分支机构,扩大企业融资面,做到“多条腿走路”。

(四)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特别是工业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县级财政要舍得投入。设立县级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主要用于扶持中小企业的创业辅导、人员培训、信息咨询、建立信用担保体系、技术创新、专业化发展以及与大企业的协作配合等工作。

(五)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提高土地利用率。一是适时适度地对土地进行动态管理、合理安排投放的数量和节奏,改善用地结构和产业布局,提高土地的配置和利用率。二是对签约后迟迟未动工的项目进行清理,提高土地平均投资额和土地利用率。三是严格按规定的投资强度标准进行供地。四是控制非生产性建筑的用地面积,提高园区绿化率,接纳更多项目落户园区。

加快发展县域经济范文2

一、我市县域经济现状

1.经济实力增强,有力地推动了全市经济增长。

2011年我市县域GDP为874.95亿元,按现价比,比2006年增长1.4倍。在4个县中,2011年GDP超过200亿元的有2个,分别是新建县217.24亿元,进贤县207.22亿元,南昌县突破300亿元大关,为384.30亿元。

2011年我市县域经济财政收入为77.39亿元,比2006年增长2.9倍。在四个县中,2011年财政收入超过10亿元的有2个,分别是新建县15.89亿元、进贤县10.78亿元,南昌县跨越40亿元的台阶,为45.50亿元。

2.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

2011年我市县域经济第一产业增加值为124.62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为522.29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为228.04亿元。按现价比,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比2006年增长80%、1.7倍、1倍。三次产业比重由2006年的6.5:54.3:39.2调整为5.1;58.7;36.2,第一产业比重下降1.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上升4.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下降3个百分点,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

3.招商引资步伐加快,投资规模迅速增长。

近年来,我市县域经济招商引资迈出了新的步伐。各地创新招商理念,改进招商引资方式,不断实现由农民招商向专业招商,以商养商向全民安商转变,切实提高招商引资的水平和实效,扩大利用内资和外资的规模。2011年县域实际使用外资6.73亿美元,比2006年增长1倍。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亿元以上的有新建县达1.74亿美元,南昌县达3.5亿美元。

随着招商引资步伐的加快,县域投资保持了强势增长。2011年县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20.43亿元,比2006年增长3.6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超过100亿元的有新建县,达164.31亿元,超过300亿元的有南昌县,达346.31亿元。

4.农业基础地位稳固,农民生活质量不断改善。

连续九年的中央1号文件出台的支农扶农政策,使农民的积极性高涨,大大地促进了农业农村经济增长。2011年县域完成农业总产值212.18亿元,占全市农业总产值的92.4%,比2006年增长74.6%;完成农业增加值134.92亿元。粮食产量220.17万吨,占全市的92.9%,比2006年增长15.2%;棉花产量0.38万吨,占全市98.5%,比2006年增长2.8倍;油料产量11.56万吨,占全市的96.6%,比2006年增长48.3%;肉类总产量31.60万吨,占全市的92.7%,比2006年增长44.0%。在全省12个生猪调出大县中,南昌县生猪出栏超过100万头,达116.38万头,水产品产量为34.07万吨,占全市的95.1%,比2006年增长21.4%。

2011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8 484元,比2006年增加4 092元,增长93.2%。其中南昌县8 621元,增加4 066元,增长89.3%;新建县7 979元,增加3 815元,增长91.6%;安义县7 518元,增加3 679元,增长95.8%;进贤县8 780元,增加4 563元,增长1.1倍。

二、我市发展县域经济的机遇和挑战

1.有明显的区位优势。南昌市是江西省的省会城市。京九、浙赣、皖赣等铁路纵贯城区,105、320、316国道交汇于此,昌九、梨温、赣粤等高速公路四通八达,4D级昌北国际机场开通了直通国内各主要城市及香港、澳门等国家或地区40多条航线,综合枢纽作用突出,交通便利。南昌构筑以南昌市为中心的半小时经济圈,四县接受省城辐射,区位优势得天独厚。

2.有人才的优势。南昌市是全省科技人才和高等教育的重要基地,全省大部分的普通高等院校都设在南昌市,南昌瑶湖高校区、前湖高校区初具规模,为我市县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近距离的优势。

3.有政策及发展机遇优势。进入新世纪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县域经济发展,党的十六大明确指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壮大县域经济”,把县域经济概念首次写入党的文献。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在确定“五个统筹”的同时,又进一步强调“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一五”规划建议,对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行了系统阐述和战略部署,同时将“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和县域体制改革正式纳入“十一五”规划。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增强县级管理能力,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党的十七大报告又明确要“壮大县域经济”。为深入贯彻落实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推动我市县域经济加快做大总量、优化结构、提升水平,结合我市县域经济发展实际,特制定了20条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新政策措施。种种政策和优惠措施表明,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断向前推进,我市县域经济迎来一个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

4.必须承接产业梯度转移的激烈竞争。继东部沿海地区开放、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三大区域政策之后,中央又提出了“中部崛起”的发展战略,这样一个发展梯次的情况下,地区差距和城乡差距有所拉大,差距集中表现在县域。围绕中部崛起,中部六省也提出了一系列的新的发展举措。近年来,中部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中原城市群,皖江城市带竞相发展,势头逼人,这既是发展的压力,也是发展的动力和潜力,我市处于“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稍有松懈就会掉队”的竞争格局中,也迫使我市必须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步伐。

三、加快壮大我市县域经济发展的建议和措施

县域经济是江西崛起的筋骨,也是我市崛起的筋骨。要坚持把壮大县域经济作为加快全市崛起的重要突破口,为加快科学发展、进位赶超,绿色崛起步伐,我们要跳出县域看县域,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抓住、用好发展机遇,实现我市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1.以工业为核心,强力推进工业园区建设。

国内外发展的实践证明,工业化是壮大县域经济的关键,是培植地方支柱财源,实现财政增收的重要渠道,是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我市要确立工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主导和核心地位,努力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才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着力发展县域工业园区,以园区提升资源集约利用、能耗综合管控、产业集聚、改善投资环境的能力,改变过去乡镇企业“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状况。重点加强各类工业园区的产业结构调整与布局,做优做强小兰工业园、向塘开发区、长 工业园、进贤和安义等县域工业园区。尽快确定小兰、长 工业园的产业定位,避免不良竞争,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向优势板块集中。

2.发展特色产业,促进县域合理分布。

特色就是财富,特色就是品牌,特色就是潜力,特色就是竞争力。要破除“大而全”、“小而全”的观念,树立“不求其多,但求其特”、“不求其全,但求其佳”的特色经济新观念。要注意克服三大观念的误区:一是“支柱误区”。确定支柱产业不宜太多,关键要有特色,要专业化、规模化和品牌化。二是“多小误区”。要克服“多、小、散、乱”的通病,要上规模、上档次。三是“经验误区”。不能盲目“跟风”,照搬别人的经验。要结合我市资源状况、交通区位、产业机构、科技水平等综合因素,打造自己的特色,扩大自己的优势,建立自己经济发展的“坐标系”,大力培植“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市场“亮点”,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旅)游则游,使特色经济产业化、规模化、品牌化,通过优化结构、做大产业,带动整体县域经济实现大发展。如进贤县、南昌县、安义县等围绕个体民营企业的资源优势,努力形成“小资金大聚集、小企业大协作、小商品大市场”的医疗器械、纺织服装、建筑铝材等特色产业经济。南昌县、新建县等要充分利用农产品资源丰富、区位条件好的优势,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努力形成食品工业特色经济。新建县、安义县等要充分发挥旅游资源点多面广的优势,以点带面,连片开发,努力形成生态旅游特色经济。

3.加快小城镇建设,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作为城乡结合部的小城镇,在县域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和平台。加快小城镇建设是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改善民生事业,并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要充分发挥城镇化“一头连着工业化,一头连着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双向带动作用,大力推进我市县域城镇化进程。一是不断完善我市的城镇体系,加快形成中心城市、县城、重点小城镇梯度网络式发展模式。强化中心城市地位,增强城市对县域经济的聚集能力和辐射能力,加快县城和小城镇建设,以城镇化统领城乡建设全局。二是搞好县城建设。要科学规划,扩大规模,完善功能,进一步加大环境整治力度,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打造发展县域经济的基础平台。要坚持产业兴城,实现工业、服务业与县城建设同步发展,进一步扩大就业容量,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三是消除体制和政策障碍,推进城乡一体化管理,要培育完善市场体系,降低农民进城门槛,进一步加快农村户籍制度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促使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向城镇集中。通过一系列的改革,促进农民进城,住宅进区,工业进园,走出一条由南昌特色的中心城市、县城、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新路子。

4.发展民营经济,增强县域经济发展活力。

民营经济是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的新生事物,具有竞争性、灵活性、广泛性、多元性的特征。富县先要富民,富民要靠民营。在2011年全国百强县中,浙江占了24强,重要经验是把民营经济作为发展县域经济的主力军,建立了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县域经济体系。我市民营经济起步晚、基数低,目前尚处资本原始积累和引进提高的阶段。经济总量不足全市的三分之一,对财政收入的贡献率也不高。我们必须挖掘民智、吸引民资、依靠民力,做活民营企业经济发展之路。要坚持“抓大、促小、带中间”的思路。“抓大”就是督促引导规模大的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施强强联合,带动民营企业的发展。“促小”就是通过典型示范、政治扶持、减免税费等措施,鼓励和支持大中专毕业生、复员转业军人、下岗失业人员、农民自主创业,外出务工经商人员返乡创业,壮大民营经济的规模。“带中间”就是通过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集群的发展,促动中小企业发挥优势,在某一产品、某一环节上做优做强,提高市场竞争力,把现有的民营经济真正做强、做大、做优。

5.实施项目带动战略,推动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

从县域经济发展的动力看,项目就是生产力,就是加快发展的原动力,也是可持续发展的巨大潜力。县域经济发展的竞争越来越体现为项目竞争,谁拥有科技含量高、市场容量大、产品质量好的项目,谁就在竞争中占据主动。在项目建设上,一要紧盯国家投资政策,跑省进京,向上争取更多的政策性投资项目进入国家和省计划笼子。二要积极从外部引入。通过招商引资从外部引入大项目、好项目,扩大经济总量,提高经济质量。三要挖掘内部潜力。在内部,要立足自身实际,避免重复建设,把有限资金投入较高效益的产业,培育龙头企业,加速产品开发,走依靠科技进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6.加大科技兴县的力度,提高县域经济整体素质。

加快发展县域经济范文3

加快XX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考

加快xx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考县域经济发展水平是一个地区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省委xx书记在xx考察工作时指出:山区经济的落后,主要体现在县域经济的落后上;必须千方百计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加快发展步伐。作为经济欠发达的山区xx县,如何贯彻落实省委xx记的重要指示精神,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步伐,确保如期实现脱贫奔康目标?本文结合xx实际,试作肤浅的探索和思考。一、坚持观念创新,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加快县域经济的发展,首先要坚持观念创新。面临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各级各部门的领导干部必须增强五种意识:一是发展意识。引导全县广大干部群众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坚定信心,迎难而上,加快推动县域经济的发展。同时,大力引导,鼓励企业经营管理者树立“办大企业、树高品牌、抓大市场、创新技术”的新理念,不断做大做强企业,提高市场竞争力,提升我县工业的整体水平。二是机遇意识。充分认识和正确把握和新挑战,审时度势,抓住新机遇,开拓新思路,推动新发展,增创新优势。三是大局意识。各级各部门尤其是职能部门,要牢固树立“全县一盘棋”思想,正确处理局部与整体、部门与地方的关系,做到部门利益服从全县利益,加快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四是服务意识。切实转变过去“重管理、轻服务”的思想,把工作的重心转移到为企业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上来,为民营经济大开绿灯,切实帮助企业和群众解决热点、难点问题。五是责任意识。各级各部门都要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以扶持促进民营经济加快发展为己任,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二、发挥资源优势,致力发展区域特色经济。发展县域经济必须因地制宜,培育新的产业优势和物色产品。我县有山地面积298万亩,竹木资源丰富;可开发利用的水力资源达30万千瓦。因此,必须充分发挥我县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具有xx特色的“山水”经济。一是加快发展特色农业经济。要改变过去依靠政府投入发展“三高”农业的做法,把工作的重心转移到抓政策激励、抓发展规划,抓龙头带动和抓技术扶持上来,发展壮大“东茶西果南瓷北烟中菜”区划经济。要突出扶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二是大力发展小水电。各级各部门尤其是水电部门,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放手放脚,积极鼓励支持社会能人和企业老板投资兴办小水电,增强我县经济收入来源。三、盘活企业资产,加快国有企业转制步伐。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的发展由于受到体制、管理和技术等因素的制约,难以适应形势的发展要求,造成许多国有企业资产闲置、资源浪费。为此,要进一步拓宽国企改革思路,加大组织领导力度,出台有关优惠政策,认真制定改革和发展规划,通过采取产权转让、兼并重组、嫁接改造等形式拓宽加快国有企业退出通道,优化资源配置,盘活存量资产,促使企业重焕生机、重现活力。具体地说,要重点建立“三条退出通道”:一是“以股份促退出”。对生产正常,债务较轻,产品有市场,发展前景好的企业,如水轮机厂、汽修厂等可实行股份制改造的形式退出。二是“以出售促退出”。对生产正常、效益和发展前景较好,负担任务重的企业,如特陶厂、大通电子厂、电机厂、水泥厂等可实行公开拍卖,出售国有产权或控股权。三是“以破产促退出”。对资不抵债,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的企业,要大胆实行破产重组,以存量换增量,以资产换资金。当前,要重点抓好对陶瓷产业发展影响较大的企业县陶瓷原料厂、陶研所的改革脱困工作。通过拍卖、兼并、破产、租赁等方式,进行产权改革,整合资源,激活企业,为我县的陶瓷业发展提供原料生产和科技支持。此外,要切实解决好下岗职工的安置工作。对资产价值较低、负债较重,退出困难的企业,建议政府拿出一定的资金安置职工,确保顺利完成国企退出任务。四、加强基础建设,优化县域经济发展环境。良好的基础设施环境是推动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当前,要重点抓好“四大工程”建设:一是交通公路工程建设。重点要抓好瓷区公路和三大出口公路建设,为我县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交通运输条件;要充分发挥铁路运输的作用,创造条件建立铁路运输基地。同时,要大力争取上级的支持,实现xx境内通高速公路。二是市政工程建设。加快县城和次中心城市、中心镇发展步伐,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为投资置业者创造良好的投资发展环境。三是水利电力工程建设。着力抓好县城防洪堤建设和水库、堤围的除险加固以及供电线路改造工作。四是信息化工程建设。进一步加强通信设施和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建设,提高我县的网络化、信息化水平。五、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工业园区建设步伐。一是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招商引资的浓厚氛围。要以资源为导向,以工业园区载体,充分利用各种贸洽会、恳亲会、侨贤回乡探亲的有利时机,主动“走出去、请进来”,向他们宣传县委、县政府发展经济的新思路,大力推介优质高效的引资服务台,吸引更多的侨胞、商客前来投资置业。当前,要重点抓好高陂陶瓷工业园区、三河综合工业园区和茶阳商贸工业园区 加快XX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考第2页

的建设,为招商引资筑好良好的发展平台。二是创新工作方法,全面提升招商引资效果。要适时调整思路和对策,重在加快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步伐。在引进项目上,坚持以大项目为重点,大、中、小项目一齐抓,扩大引资范围,拓宽引资领域,在抓好传统项目引进的同时,抓紧大型项目、高新技术项目的引进力度;在引进资金上,要坚持对外开放和对内开放相结合,既要重视引进县外的资金,又要盘活利用好县内的资金如金融资金等,把资金最大限度地投入到县域经济发展中去。三是充分利用xx对口帮扶的契机,主动出击寻求与经济发达地区的经济合作,借助他们的资金、技术、管理、人才和市场等优势,促进我县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产业、产品的优化升级。六、采取有力措施,加快镇级经济和次中心城市发展。一是加大对农业的扶持力度。县级财政要逐年增加农业基本建设、农业综合开发、财政支农事业费支出,稳定提高农业支出在财政支出中的比重,大力扶持弱质产业健康发展。二是加大金融对乡镇经济的支持力度。要适应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加快金融体制改革步伐,着力改善金融服务。要不断创新信贷方式,努力拓宽乡镇经济发展的融资渠道。三是加强乡镇基础设施建设。要加大农村中小型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直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农民收入。重点支持农村节水灌溉、人畜饮水、乡村道路、农村水电、小城镇等工程建设,完善乡村功能,促其快速发展。四是加强部门服务。同时,要积极协助和支持乡镇向上争取政策、项目和资金,全力支持乡镇经济发展。五是加快中心镇和次中心城市的发展步伐。把发展工业和服务业与小城镇建设结合起业,消除不利于城镇化发展的体制和政策障碍,促进各种生产要素和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聚集,充分发挥县城和次中心城市、中心镇对区域经济优化整合和集聚辐射功能,为推进县域经济快速发展构建更高更大的平台。七、调整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的比重。一是巩固发展第一产业。要以市场为导向,立足调特、调优、调高,调减粮食种植面积,扩种优质高效经济作物,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专业化、集约化、规模化水平,做强特色农业。二是壮大提升第二产业。要坚持思路、结构、科技、体制、管理、环境六大创新,实行政策扶持,加强领导,落实责任,扶优扶强扶大工业经济,实现产业优化升级。三是加快发展第三产业。要运用现代化经营方式和信息技术,改造商贸、交通、市政服务等服务业,积极发展旅游业、信息业、不断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八、落实激励机制,调动镇级的积极性。我县镇级财政运行质量较差,财政收入少,财力薄弱,困难重重。因此,要制订激励机制,理顺分配关系,充分调动镇级的积极性,不断增强财政实力。我想可采取两条激励措施:一是对超额完成县下达税收任务的,可将中央、省返还地方的税收部分按一定比例奖励给镇政府;二是对新办企业创新税收的,在一定时期内可将中央、省返还地方的税收部分全部返还给镇政府。通过发展壮大镇级经济实力,加快镇级经济实力,加快镇级经济的发展步伐。此外,要进一步落实“收支两条线”,不断增加各镇财政的收入来源。九、转变机关作风,优化发展软环境。我县地处山区,在硬环境不如人的情况下,必须在“政策比别人活、措施比别人新、办法比别人多、服务比别人好”等软环境上下功夫。一要营造开明开放的思想环境。以“三个有利于”为最大的政策,以“三个代表”为最高的要求,以思想的大解放促进县域经济的大发展。二要营造有令必行的政务环境。把全县上下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县委、县政府的各项工作部署和决策上来,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创新办事方式,创新服务方法,简化办事程序,切实为外商和企业解决热点、难点问题,提供保姆式、个性化、全方位服务,用真情感动外商、留住外商。三要营造公平公正的政策环境。大力推进依法治县,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依法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降低投资风险,增强安全感

加快发展县域经济范文4

三门峡市地处豫西山区,基础设施和条件都相对落后,既没有省会等核心大城市辐射带动的便利条件,也没有平原地区宽阔平坦的地利优势。但我们不等不靠,抢抓机遇,紧密结合三门峡的实际,因地制宜、科学布局、合理规划、政策激励,在实现了城镇化建设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极大地促进了全市县域经济的大发展。2009年全市县域经济生产总值完成623亿元,同比增长13.1%,占全市生产总值88.2%;县域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29.2亿元, 同比增长14.1%,占全市比重为70.4%;县域城镇固定资产投资403.5亿元,同比增长36%,占全市比重86.3%。实实在在的数据告诉我们,三门峡要跻身中原崛起第一梯队,重点和潜力都在县域。没有县域经济的大发展就没有全市的大发展。虽然我们在发展县域经济的实践中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还是存在一些问题。有些问题是我们自身的问题,可以通过努力工作加以克服和改正。但有些问题属于政策性的、全局性的,需要中央或省加以关注。

第一,进一步完善政策,促进县域经济更好更快发展。我国中西部地区矿产资源丰富,是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资源地。但是目前实施的国家政策中,还有一些不全面不完善,不利于中西部县域经济的发展。以三门峡为例从几个方面来说明。

其一,资源配置问题。三门峡境内的铝土资源,基本上都被国家和省配置给了中国铝业和东方希望集团,地方上没有支配权。东方希望在三门峡生产的初端产品氧化铝,直接拉到其在包头的企业进行深加工,返程又把该集团在内蒙开采的煤拉回三门峡厂区满足生产需要。东方希望集团内部形成了煤、电、铝及铝制品产业链条,实现了集团利益最大化。但与此同时,却截断了三门峡当地发展铝制品的产业链条,必定会给当地县域经济发展带来影响。

其二,税收问题。中国铝业集团在我市渑池境内有两个大规模铝石资源开采矿区,其实现的税收除资源税实行属地征收外,增值税、所得税全部在其机构所在地上街及总部交纳,这部分税收近2000万元。对资源开采地渑池而言,每年因资源开采后期治理费用高达1.5亿元。建议针对异地投资,税收归属问题实行属地征收管理,用于补偿开采地区的后期治理费用。

其三,水资源地保护问题。卢氏县有五个乡是南水北调水源地保护区,区域内不准采矿和开办工业企业。在长江、黄河等流域的中上游地区,很多地方都存在类似这样的问题。当地既不能发展工业,又没有国家政策倾斜或财政补贴,县域经济发展必定受限制。

第二,积极推进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协调发展综合实验区建设。目前,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协调发展综合实验区已在国务院《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中提出,鼓励本区域跨省联合发展。我们乐观其成,并请省里也给予大力支持。临近的渭南、运城、临汾等市均享受西部地区的优惠政策,正处在高速发展期。我市与这三市毗邻,人文历史、自然环境、资源禀赋相近,但缺乏相关政策的支持,与晋、陕两省周边市的发展差距逐步加大。作为河南省的西大门,我们希望以此为契机,获得更多发展的机会,也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更好的条件,打造富裕、和谐、生态、宜居的三门峡,树立河南省开放发展的整体形象。

加快发展县域经济范文5

摘要:促进县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是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省委、市委对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十分分重视,均出台了关于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意见,并逐步建立和完善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

关键词:县域经济;评价体系;社会发展

促进县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是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一、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简介

河南省于1991年建立了县域经济综合实力评价体系。1991年评价体系仅有GDP和人均GDP两项指标,1994年调整为7项指标,2003年为13项指标,2006年为18项指标,2008年调整为22项指标,保留了GDP、人均GDP、第二、三产业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人均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人均粮食产量、人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城镇化率、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10项指标。增加8项指标。增加人均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指标,以反映各县工业化发展水平;增加各项税收入占二三产业增加值比重指标,反映各县经济发展对各级财政的贡献;增加人口自然增长率,反映计划生育情况;增加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两项指标,反映教育卫生社会事业发展状况;增加人均社会保障支出指标,反映居民享有的社会保障水平;增加公众安全感指标,反映社会和谐状况;增加林木覆盖率,以体现建设生态林业省的政策导向。取消5项指标。分别是规模以上工业利税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税收占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比重、人均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调整节能减排等指标计算口径。本此修订加强对经济发展质量、结构和效益的监测,加强对人均指标的监测,加强对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监测。评价指标体系不断修订和完善,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对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方向在不断变化,更加体现科学发展的要求。但新修订的指标体系对我县不利因素多。取消的大部分是总量指标,如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使人均指标更加突出,而滑县的总量大多排在中游,人均多在90多位左右。

二、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1、县域经济综合经济实力较弱,人均指标低。2010年我县人均GDP只有11366元,与全省县域人均GDP水平 24446元,相差13082元,在全省108个县市中排100位。人均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排92位,人均固定资产投资排106位。

2、产业结构落后。2010年,我县经济仍然呈现出一、二、三结构,一产业比重高达38.3%,二、三产业的比重仅为61.7%,与全省(85.9%)县域经济平均水平相比,落后24.2个百分点,在全省排100位。产业结构落后,工业化水平低,加上人口基数大,导致城镇化率低。

3、教育、卫生事业相对滞后,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相对较低。COD排放基数较高,减排难度较大。人口总量多,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相对较多,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较高。

三、加快滑县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建议

(一)加快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要从更新观念出发

地区之间存在差距,固然有物质基础方面的因素,但追根溯源,最大的差距还在于思想僵化,观念陈旧。加快壮大县域经济,要特别注意克服几大观念误区:一是见物不见人的“资源误区”。县域经济的发展,固然要凭借自然、人文、区位等资源优势,但一个县发展的主导思想、工作思路、战略决策,才是壮大县域经济的关键所在。二是多多益善的“支柱误区”。县域经济的发展要克服“多、小、散、乱”的通病,确定支柱产业不益太多,关键是要有特色,走专业化、规模化和品牌化的路子。三是南橘北枳的“经验误区”。发展县域经济不能盲目“跟风”,不能照搬照抄别人的经验,不能把别人的经验作为一种成规。一定要从本县实际出发,创造性运用别人的经验。四是画地为牢的“界线误区”。发展县域经济,必须牢固树立一盘棋的思想,打破所有制界限,破除条块分割,强化区域意识,不求所有,但求所在,不分亲疏,为我所用,共同致力于县域经济的发展。

(二)加快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要优化资源配置

按照现代社会的标准和市场的法则,需要人们重新认识资源的内涵和外延。它不仅包括自然资源,还包括人力资源、技术资源、管理资源、信息资源,只要是能够加以开发利用,作为市场要素参与经济活动,产生一定经济效益的,不管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都应该看成是一种资源。

当前,在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的进程中,要特别注重资源的优化配置。在工业化上,园区建设的实质其实就是对资源的整合,把众多的工厂聚集在一起,便于统筹土地的征用、基础设施建设,发挥政府的行政杠杆作用,实现企业之间的优势互补和信息交流,整体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同时也有利于节能减排措施的落实。在城镇化上,要重视和加快县城建设。城市建设要突出战略规划和依法管理,要借鉴西方国家在城市规划管理方面的先进经验,总体规划突出超前性和特色化,城市管理突出法制化。

(三)加快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要升级产业结构

有没有优势主导产业,是衡量县域经济竞争力的重要依据。只有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围绕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选择重大项目,建设一批资源型、开发型、造血型项目,做到改造一批,新建一批,争取一批,储备一批,依托大项目、大投入,才能为县域经济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带动县域经济的大发展。

(四)加快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要提升开放水平

县域与外界的互动能力直接或间接影响到县域经济的发展。现代社会,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各国、各地间经济的相互依存越来越强,市场共有、资源共享的程度不断提高,谁游离于经济大循环之外,谁就难以在竞争中立足。在我国入世后,县域经济的发展不能仅在县内、省内、国内定位,要在全球经济中定位,要利用两种资源,开发两个市场,提升竞争力。因此,壮大县域经济,必须走出“体内循环”,从观念上打破资源、市场的行政区划,在竞争、合作中拓宽县域经济的发展空间。壮大县域经济,必须突出“引”字,引资促发展,拓宽招商引资的路子。同时,要突出“改”字,改制促发展。县域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非公有制经济,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特点是税源型、龙头型、城市型、民营型、特色型经济,必须把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作为发展县域经济的主体之一来抓,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五)加快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要创新经济环境

近些年,在抓经济环境创新方面,各地采取了诸多措施,但经济环境方面一些阻碍改革和发展的“梗阻”问题依然较为突出。因此,坚持不懈地抓好创新经济环境,仍然是事关县域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创新经济环境,重点是抓好政府职能转变和作风建设。坚持执政为民,建设以人为本的责任型政府;坚持依法行政,建设民主文明的法治型政府;坚持从严治政,建设廉洁高效的服务型政府……通过这些工作,努力营造规范透明的政策环境、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依法办事的法制环境、文明诚信的人文环境,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

四、认真做好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评价工作

加强组织领导。我们要注意研究我县各项指标在全省的位次变动情况,总结经验,分析原因,研究制定加快发展的政策措施,促进县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增强责任感、紧迫感,一把手负总责,明确人员具体负责跟踪监测有关指标。

加快发展县域经济范文6

我县是个典型的农业县,与ッ骷岸垦睾:湍诘卮笾谐鞘邢啾龋颐窃谧式稹⒓际酢⒐芾怼⒔煌ǖ确矫娑疾徽加攀啤C娑约ち业氖谐【赫颐侵挥辛⒆阕试从攀疲罅Ψ⒄咕哂凶陨硖厣陀攀频拿⑻亍⒂拧⑿虏罚拍苷剂焓谐⒆炒蟛怠⒎⒄咕谩?/FONT>

一、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目标和主要措施

到2010年,我县要培育起2—3个特色明显、优势突出、支撑作用强的支柱产业,县域生产总值和地方财政收入在2000年基础上翻一番,县域经济发展的活力和后劲明显增强,综合实力进入全州中上等水平。

──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增加农民收入。按照“扶持产业化就是扶持农业,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的方针,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切实把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完善企业和农户之间的利益联接机制,发展各种形式的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把农户分散经营集中起来,共同开拓市场,提高农业的社会化、组织化、市场化程度。进一步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切实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加速农村经济发展,确保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幅不低于4%。

──实施“兴工强县”战略,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我们与先进发达地区相比,最大的差距就在于工业化程度低。我们要充分依靠科技进步推进工业化进程,要以结构调整推动工业化,促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要以对外开放推动工业化,努力增强发展动力;要以可持续发展战略带动工业化,努力优化资源配置;要以城镇化促进工业化,切实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坚定不移地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以建好散花经济园区和矿产资源开发加工园区为重点,着力抓好建筑建材、亚麻、酒业、乳猪、腐乳、矿产、化工等项目的实施,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

──统筹发展,实现科学发展观。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通盘谋划,整体运作,促进城乡联动、工农对接,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经济社会之间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得到改善,非农产业比重、人民群众生活质量、人均受教育年限、社会基本保险覆盖率、能源利用率等大幅提高,政府管理能力明显增强,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以内,生态环境不断改善,人与自然更加和谐。

二、努力培植县域经济建设项目

(一)巩固提升种植业

要坚持“市场引导、计划种植、主攻质量、调整布局”的烟叶生产方针,确保烤烟生产提质增效。一是认真做好择优布局,把80%的计划任务落实在最适宜区,坚持用保浇保灌的好田好地栽烟;二是建立健全激励机制,调动干部群众的栽烟积极性;三是要采取有效措施,严厉打击“倒买倒卖”行为,切实维护好烟农的利益。要认真实施《XX亚麻产业发展规划》,抓好布局,实行集中连片,搞好样板示范。引导企业严格按标准收购,兼顾企业、麻农利益,调动麻农的种麻积极性。油菜种植在我县已有悠久的历史,尤其在军屯、新甸坝区、半山区一带较适宜种植,要搞好择优布局,改良品种,强化科技措施落实,把油菜种植面积扩大到3万亩以上,实现产值1500万元。把烤烟、亚麻、油菜作为种植业的重点产业来抓,得到巩固提升,增加农民收入。

(二)培强壮大矿冶化工产业

我县矿产资源品种齐全、储量丰富,现已发现矿产30余种,化工有十多年的发展基础,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快培强壮大步伐。一是科学布局、合理开发;二是选准优势,突出重点;三是扩大开放,招商引资;四是按照环保要求,治理与开发同步,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积极培育劳务输出业

我县劳动力资源丰富,进城务工获取劳务收入的“打工经济”已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要建立健全县、乡、村劳动输出服务网络,狠抓技术培训,依法维护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切实维护他们的人身安全和经济利益,鼓励支持务工者返乡创业,吸进外地创业资本和技术,参与经济建设,吸纳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

(四)做强做大“三乡”特色产业

──名猪之乡。通过近几年的培育和发展,我县仔猪产业已成为畜牧业中的重点产业,有较好的发展优势和良好的发展前景,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围绕2010年生产优质仔猪80万头,实现产值5000万元的发展目标。要建立良种繁育供应体系,健全和完善动物疫病防疫体系及县、乡、村三级畜牧兽医网络和技术推广网络。要加大力度,扶强龙头企业,着力培育一批养殖大户,为龙头企业发展提供稳定的原料。要建立健全仔猪营销体系,建立和完善仔猪批发市场。要加强小额信贷资金管理,为发展仔猪产业发挥更大的作用,打响牟定名猪之乡。

──名酒之乡。我县正兴集团生产的喜鹊窝系列酒已有十多年的历史,2003年共生产390吨,实现产值726.8万元。要采取有效措施,打响品牌,加快发展。一是引导企业走联合壮大、集团化发展的路子。二是引导企业打造好喜鹊窝系列名酒品牌。三是引导企业大力开拓市场,建立现代营销管理体系,构建适应市场要求的现代销售网络。

──名腐乳之乡。牟定油腐乳历史悠久,畅销州内外。2003年,县3家企业共生产油腐乳355吨,实现产值400万元。力争通过几年的努力培植,使其发展壮大。一是扶优扶强,逐步整合资源,做强做大“牟定油腐乳”品牌。二是引导企业诚信经营,保证质量,不断提升牟定油腐乳的品位。三是引导企业充分挖掘市场潜力,广泛建立营销网络,使“牟定油腐乳”走向全国,成为家喻户晓的名特优产品。使全县油腐乳生产能力达1000吨,产值达千万元,税收百万元。

三、加快发展县域特色经济的对策与建议

(一)进一步解放思想,优化发展环境

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提高认识,优化发展环境。这一点我们这次到梁山县考察体会较深,深受启发。我们要认识到,欠发达县的经济属拉动型经济,没有投入就没有产出,长期不投入就会萎缩,而在经济欠发达的现实情况下,政府财力投入、国家项目投入、银行固定资产投入都十分有限,一个地方不怕穷不怕难,关键是要有活力,有了活力就有了潜力,就有了动力,就有了希望;民间积聚着巨大的投资能量和投资热情,有着极其强大的爆发力和创造力,只有吸引外资、激活民资才是一条最现实有效的路子。为此,我们把解放思想、放开搞活、改革创新作为先导工程。梁山县提出的实施“‘全面放开,全民招商,全民经商,全力保护,全面推向民营经济’的‘五全’战略,提出的‘民营化、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的‘四化’发展方向等等值得我们借鉴。梁山县把优化环境作为长期坚持的大政方针,紧抓不放,创造了群众放心、外商满意的良好发展环境。一是创造宽松的政策环境。在核发证照、土地使用、资金信贷、用水用电、信息咨询等方面优先安排,促进了一大批民营企业的快速发展。二是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全县各级各部门都把发展民营经济作为一把手工程,全县上下形成了“进了梁山门就是梁山人,来到梁山县事事都好办”的共识,重商、知商、亲商、爱商、为商的氛围较为浓厚。三是创造优越的服务环境。他们成立了处置“三乱五霸”办公室和行政效率投诉中心,严历打霸除恶,重拳治理“三乱”,有效地保障了投资者和经营者的合法权益。设立了行政审批服务中心,20家职能部门集中到收费服务大厅办公,推行了部门服务承诺制,实行了“一站式”审批、“一个窗口”收费和“一条龙”服务,简化了审批手续,提高了工作效率。梁山县全党动员,全民发动,全方位放开搞活,大力度招商引资,多层次兴办项目,出重拳治理环境,促进了全县民营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这些都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二)牢固树立开放意识

发展经济,离不开资金、技术和项目的支撑。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对外开放战略,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发展外向型经济。牢固树立“大开放大发展、不开放不发展”的意识。搞好招商引资是借助外力、发展自己最有效、最直接的办法之一。这里介绍一下梁山县招商引资的做法。他们全民动员,大搞招商引资。出台了《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和《招商引资奖励办法》,设立了招商引资奖励基金,实行了招商引资目标责任制,三年全县共引进县外项目400多个,引进县外资金和启动县内民资40亿元。一是老乡招商,营造反哺效应。二是科技招商,培植高新项目。他们把引进高新技术作为招商引资的重点,鼓励支持民营企业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联合协作,提高民营项目科技含量。三是以商招商。四是全民招商,从县几大班子领导成员到一般干部职工全力以赴。

(三)扶优扶强龙头企业版权所有

要把龙头企业的扶持、培植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和办法,积极帮助解决存在的问题,加速发展。结合重点产业培植的目标,着力扶持南塔集团、正兴集团、宏羚集团、腐乳生产企业等带动力强、辐射面广且符合我县产业发展方向的加工和营销龙头企业。对选准的主导产业集中资金,重点投入,对龙头企业要一个一个的认真研究,是缺资金、技术、管理、市场等拿出方案,并按照产业化经营的要求和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着力扶持产业化链条中的薄弱环节。

加快发展县域经济范文7

近年来,ⅩⅩ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把加快发展第三产业作为推进县域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和突破口来抓,从各个方面给予扶持和引导,有力地促进了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目前,全县已初步形成了以商贸流通、金融保险、交通运输、餐饮服务等传统产业为主体,以文化旅游、电子商务、房地产开发、社区服务等新兴产业为支撑的门类齐全的第三产业发展新格局。20__年,全县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18.4亿元,占GDP总值比重达到40,税收入库占地方财政收入的47.2。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转变发展观念,切实摆正位置。借鉴外地经验,我们深深体会到:要使第三产业取得突破性进展,关键在于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为此,我们着力在以下三个方面狠下了功夫:一是彻底“换洗脑筋”。近年来,面对国际资本流动的新特点和我国实施大开放的新形势,县委、县政府按照“不论所有、但求发展,不论所属、但求所得”的发展要求,坚持从转变思想观念入手,彻底“换洗脑筋”,引导和帮助广大干部群众坚决冲破一切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坚决改变一切束缚发展的做法和规定,坚决革除一切影响发展的体制,全面营造了“没有不可开放的地方,没有不可开放的领域,没有不可开放的产业”的强大发展氛围。二是强化组织领导。县委、县政府成立了由书记、县长亲自挂帅的发展第三产业工作领导小组,确定一名县委副书记主抓第三产业发展工作。同时,将计划发展委员会的内设机构“三产办”升格为副科级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定编5人。各级各部门也相应建立了第三产业专抓班子,明确了专人负责,做到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真正在全县上下形成了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三是落实责任机制。县里建立了各级领导干部发展第三产业的目标管理责任制,实行量化管理。对联系战线和乡镇的县级领导、农村各镇、县直部门分别下达了年度发展第三产业目标任务,纳入干部岗位目标管理,并实行一季一督查,半年一通报,年终一考核,其结果与干部的工作实绩直接挂勾。同时,我们还制定了“发展第三产业奖惩办法”,由县财政拿出了专项奖励基金30万元,对发展第三产业有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对工作不力、措施不硬、工作打不开局面的单位和个人,给予相应的责任追究,从而增强了各级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整合发展要素,提升壮大规模。我们按照“整合要素、聚集发展”的原则,坚持以优化政策为前提,以扩大商贸流通为基础,逐步带动资金、人才、技术、信息等要素集聚发展,实现第三产业优化升级。一是优化政策。县委、县政府先后制定出了《关于加快第三产业发展的若干规定》、《关于白水科技工业园投资优惠政策的若干规定》和《外来投资企业保护卡》等一系列优惠政策和措施,全面推行县收费中心、政务中心办事制度,实行“一栋楼办事,一站式审批,一个窗收费,一条龙服务”,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特别是对一些就业容量大、经济拉动力强的第三产业项目实行“一路绿灯”,特事特办。目前,全县新上大型百货超市、药品超市、宾馆酒店达28家,小型商业超市、餐饮店铺达1000余个。二是培育龙头。对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我们实行县级领导挂点服务,积极引导这些企业上档次、创品牌。目前,全县已逐步形成了以百惠超市、家家乐超市、友谊家电商场、东方服饰城等为龙头的商贸流通业,以富丽华、乐都、仙踪林为龙头的文化娱乐业,以浯溪碑林、金洞漂流、大江自然风光、石洞源名人故里为龙头旅游业等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优势产业,已成为我县经济发展的新亮点。如以住宿、餐饮、娱乐为主的华天大厦,年纯收入达400多万元;以商品零售为主的百惠超市,年销售收入达1800多万元。三是整合市场。按照市场运作机制,大力整合市场功能,巩固、完善和发展一批各具特色的专业市场和县际边贸市场,实现了市场向专业化,商品流通向规模化发展的转变。目前,全县已建有各类大小市场73个,其中各类专业批发市场12个,年成交额达13亿元。

三、突出发展重点,开辟新兴产业。我们结合ⅩⅩ的优势和特点,着力发展了一批收入弹性高、效益上升快、辐射能力强、关联度大的新兴产业,促进了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的逐步优化。一是大力发展旅游业。我们充分利用浯溪碑林这块部级金字招牌和陶铸同志的名人效应,重点抓了浯溪、石洞源、金洞等三大旅游景区的配套建设和大江旅游景区开发,开辟了旅游精品线路3条,开发了大小旅游景点60多个。今年以来,全县共接待国内外游

加快发展县域经济范文8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是实践科学发展观、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是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的重要载体,也是解决好“三农”问题,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全面小康的现实需要,是增强区域经济综合竞争优势的战略选择。加快县域经济发展还是应对金融危机,扩内需、保增长的现实要求,因此,这不仅是一个区域发展问题,更是一个关系全局的重大战略性问题。

我们正处于加快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县域经济发展既面临传统优势弱化、竞争压力增大的严峻挑战,也面临金融危机过后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国际产业转移的重大机遇。要增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开拓创新,突出特色,狠抓关键,统筹规划,强化措施,推进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围绕做大做强县域经济实力、增加地方财政收入、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三大”目标,突出加快县域工业化、县域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化”进程,做到深化改革与加快发展、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政府推动与市场运作、借助外力与启动内力、经济手段与组织措施“五个”结合,坚持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五个”统筹,全面增强县域经济发展活力和竞争力,形成比拼争先、跨越发展新格局。

一、工业化是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

县域工业化的历史任务远远没有完成。要把工业化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环境污染低、人力资源优势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突出为大工业配套,农产品加工和三产服务“三大”重点,积极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发挥比较优势,培植壮大支柱产业、优势企业,提升产业层次,延长产业链,形成各具特色的县域工业结构产业集群。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科学定位,办好工业园区,引导资金、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加快向园区聚集,使园区成为县域工业主要载体、高新技术孵化区、城市建设新区。

二、城镇化是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优先空间

城镇化是工业化的载体。县域城镇化水平低已经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要围绕城乡一体化,科学县域资源,增强城镇聚集效应和辐射带动作用。坚持规划先行,优化城乡空间布局,促进城乡资源要素合理流动。加大县城总体规划修编和县城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力度,做好县域、乡镇总体规划和村庄建设规划。把发展县城、中心镇作为重点,发展规划统筹、基础设施共享、产业互补配套和资源高效配置,发展特色突出、优势互补、区域配套的卫星城。每个县选择2-3个基础较好、具有一定规模、区位优势明显、产业发展前景好的建制镇,完善城镇交通、供水设施、污水管网和垃圾清运设施,建设污水处理厂和垃圾无害化处理厂,把城镇边角带、空闲地、水沟、河道当作资源建成景观,使其成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辐射带动能力强的明星镇。加快县域市场体系建设,积极培植要素市场,完善适应县域经济发展的金融体系。发挥各县地域人文特色,发展特色旅游产业。推广运用现代经营方式,改造传统服务行业,发展现代物流、信息咨询、社区服务等新兴产业,有条件地发展房地产业,提高第三产业发展水平。

三、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

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优化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农产品区域布局,培育壮大主导产业和区域特色产业,逐步形成具有一定规模、各具特色的优质高效农业产业区(带)。发挥龙头企业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作用,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发展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适应国内外市场需求新变化,引导农民按标准化组织生产,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发展农村水、电、路、医、学,搞好环境绿化,加强污染治理,改善生产生活环境。落实党的农村政策,调动农民积极性。按照“三业并举,四轮驱动,三化承载,举措到户,机制保障”的要求,推进农民收入持续大幅度增长。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新农村晋星创建。

四、转移农村劳动力是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任务

“富裕农民就要减少农民。”县域穷人多、素质低是主要问题,把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到非农领域是县域经济发展的一项战略任务。采取多种方式,对农村劳动力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加快户籍制度改革,逐步打破城乡户籍界限,完善流动人口管理,使进城农民享在上学、就医、住房等方面逐步享受到城镇居民的同等待遇。健全就业服务体系和政策保障体系,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在城市有稳定职业和住所的,可在就业地或居住

 

地登记户籍,并依法享有当地居民应有的权利,承担应尽义务。

 

五、科技进步是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

科技、信息、人才“三大要素”短缺,是县域经济发展中遇到的普遍问题。要加大先进实用技术引进、开发和推广力度,用先进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强化科普教育,加强科技推广应用。建立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探索知识、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具体措施。加强人才建设,着力培养和引进一批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用得上、留得住、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各类人才。鼓励专业技术人员到基层创办企业,或以技术入股、合作攻关等方式开展高新技术研究、应用开发和经营活动。引导和鼓励机关干部、事业单位人员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到基层领办企业。

六、民营经济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既注重引进外地大企业,又注重培育本地小企业。消除一切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的思想障碍,废除一切限制民营经济发展的歧视性政策,清除一切落后的管理手段和行为,在市场准入、监督管理、发展政策上与其他所有制企业一视同仁,做到思想上放心、放胆,政策上放宽、放活,工作上放手、放开,在更多领域、更大范围内拓展民营经济发展空间,使民营经济在县域经济中唱主角,从技能培训、贷款支持、就业援助、社保补贴等方面,鼓励下岗失业人员、高校毕业生、复转军人、返乡农民工等各类人员进行创业,形成小老板群体,小老板社会。

七、招商引资是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加速器”

不论壮大农业规模,还是引进工业项目、改善城镇基础设施,都需要招商引资强力推进。要选准县域发展主攻方向,抓住金融危机过后产业转移的有利机遇,全方位开展区域经济技术合作。要把工业园区作为招商引资的平台,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在招商引资上,要以更大的胆略、更灵活的办法,拓展招商思路,广开招商渠道,实现利用外资规模、质量新突破。通过招商引资,高位嫁接,使县域经济也有大企业,也有大老板。突出各自特色,发挥各自优势,与全市大企业大集团战略衔接配套,发展加工贸易,提高加工制造能力和对外贸易水平。

八、发展现代金融服务是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举措

资金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最大瓶颈。发展县域金融服务是加快县域经济跨越发展的关键。支持金融机构在县域设立经营网点,加快推进村镇银行、合作银行试点步伐,探索发展民间信用合作组织和融资互助组织,建立中小企业担保机构,完善县域金融服务体系。加大县域投资主体授信额度,金融组织在县设立的分支机构在当地吸收的资金,主要用于县域经济发展。继续发挥人民银行支农再贷款政策作用,引导农村信用社发放贷款。民间借贷比较活跃地区,允许贷款利率浮动,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利率不上浮。创新信贷方式,开展多种形式的金融服务。支持按市场运作方式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推动银企合作,着力解决好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

九、发展社会事业是加快县域发展的重要基础

各级新增教育、卫生、文化事业经费主要用于农村公共事业。鼓励外资和民间资本以各种形式进入社会事业。优化农村中小学布局,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巩固基础教育,加强职业技术教育,支持县办职业技术学校。抓好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医疗救治体系建设,积极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搞好乡镇卫生院和计生站等卫生设施整合,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搞好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进一步扩大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城镇居民养老保险试点范围,扩大农民工、城镇灵活就业人员参加社会保险的覆盖面,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十、体制机制创新是加快县域发展的根本动力

深化产权制度改革,加快国有资产从一般竞争性领域退出步伐,促进乡镇企业健康发展。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引导内外资参与县域企业改制、重组,参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参与农业开发。加大县乡行政、事业单位改革力度,按照精简、效能原则,清理编外人员,减少财政供养,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行政效能。完善配套改革,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推进林权制度改革,支持农民以土地入股等形式,参与到企业建设上来,改变以征为主的土地使用模式。在旧城改造、工业园区建设中,鼓励农民利用宅基地自建高楼。盘活农场、林场以及事业单位闲置土地,提高土地资源效率。按照“能放都放、权责统一”和“谁投资、谁决策、谁受益”的原则,将投资项目决策权下放给各类投资主体。除国债项目、财政预算内项目、统借统还国外贷款项目以及国家限制类项目外,其他项目不再审批。

十一、维护社会稳定是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

各级、各部门要按照“重心下移,强化基层,落实责任”的要求,抓基层、抓基础、抓队伍,明确责任,落实任务,排查调处化解各种矛盾。本着“抓早、抓小、抓苗头”的原则,及时发现矛盾和问题,把问题解决在基层。扎实开展平安县、平安乡(镇)、平安村建设。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完善预警机制和突发事件处置预案,防止影响全局事件的发生。深入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工作,落实各项规章制度和保障措施,防止重大恶性事故发生,保障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十二、加强领导队伍建设是加快县域发展的组织保障

以提高素质、优化结构、改进作风和增强团结为重点,把县级领导班子建设成一支甘于奉献、勇于拼搏、求真务实、带领群众致富的过硬队伍。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选准配强县、乡(镇)党政正职。优化领导班子结构,提高班子中熟悉经济成员比例。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发挥党组织在带领群众致富中的作用。保持领导班子相对稳定,领导班子成员原则上要任满一届。改进干部考察办法,把考察结果作为干部选拔任用、职务调整的重要依据。垂直管理部门在县、乡(镇)的机构党的关系实行属地管理,其领导干部任免,事先征求并尊重所在县、乡(镇)党委意见。垂直管理部门要自觉接受地方党委、政府领导,地方党委、政府要支持垂直管理部门依法行政,做好本职工作。

加快发展县域经济范文9

关键词:省直管县;财政改革;县域经济发展

一、省直管县财政改革动因

1994年分税制改革留下了地方资金运转困难的问题,中央政府没有明确地方政府间的财政分配关系以及事权的责任划分,导致财权事权失衡,使地方财政资金运转困难。区域经济发展失衡,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三农问题日趋严重。原有的“市管县”体制打破城乡界限,虽对商品流通有一定好处,但更对的是对县级经济发展的制约。政府为更好履行地区经济管理职能,结合我国经济发展对资源配置方式的改变,开始实施省直管县的政策。

二、省直管县财政改革困难与挑战

(1)省对县的管理难度加大。我国幅员辽阔,各省份之间情况差别大,我国所管辖的省份中,县级地区最多的是四川省,全国平均每省所辖县级单位为89个。市管县取消之后,省管县的管理幅度加大,由于不同地区情况各具特色,难以统一管理方法,省级政府在财政结算与资金拨付等方面实施困难。(2)省直管与市直管体制有摩擦。由于改革不彻底,市级政府在财政权利与县级剥离之后,行政权利却仍旧存在,财权、事权不统一。实际市级政府仍旧可以对县级政府的人事调动、任免、行事的权利进行干涉,与省级政府领导形成冲突,影响基层财政正常运转。(3)市县之间矛盾加深。在省直管县的财政改革中,市级政府利益受损,降低了市级政府对县级单位的财政扶持,对城乡统筹工作带来阻碍。尤其在抗洪抗旱、保护环境、公共设施与公共产品部分,原本市级财权起到的整合县级资源,协调县与县之间相互联系的作用,在省级政府是无法做到的。在省直管县之后,市级政府与省级政府财政权力在同一水平线上,于是对于招商引资、生产要素分配的竞争趋于明显。经济实力良好的市县在竞争中占了大额优势,对于经济状况不好的市县不利。这种拉大贫富差距的行为,会使区域经济发展更加不平衡。(4)不利区域中心城市的形成。省直管县财政改革激活了一批县级、乡级的发展潜质,达到了振兴县域经济,发展小城经济的目的。但阻碍了区域中心城市的形成,中心城市在地理位置上具有交通环境优势,辐射面积广,对带动区域经济有很好作用,在我国,江浙一带的中心城市发展不如广州地方好,笔者建议,在省直管财政改革制度下,保留一部分市管县体制是有好处的。(5)市级行政部门的职能变化给省直管财政改革带来阻碍。省直管县制度下,市级职能范围缩小,一些市级政府部门变化,人事变动较大,许多人员重新安排岗位,对其权利有所损坏。这会导致相关部门员工形成消极情绪对待省直管县工作,成为省直管县的另一个困难。

三、改革措施

(1)对各级政府重新定位。政府与市场要划分权责界限,按各级政府提供服务的收益范围划分省市县政府之间的事权、财权。另外应将权利下放给县级政府。(2)合理划分税种。为保护已有的省直管县工作取得的成果,均衡调控地方财政的收入与支出。实现城乡税制一体化,统一内资外资企业所得税,开征物业税、环境保护税等。赋予省级政府税收立法的权利。(3)持续对县域经济的扶持。省直管县政策实施后,许多经济平困的县级地区领到了更充足的资金。省政府应该对县级区域的公共设施建设方面加大投资,弥补市直管县体制遗留下来的不足。制定完善的产业政策,鼓励地方发展民间企业,吸引外资,改变县域经济结构。(4)财政支付制度倾向县级政府。实行省直管县就是要减少地方财政级次,加大对县级政府的财政补助,目前总体转移支付规模较小,政府应首先考虑让利给贫困的县级地区,然后为防范原有地级市争取财政资金而采取不公平手段,省级政府要严格把关,维护良好经济操作秩序。(5)建立财政激励考核系统。省直管县的目的不仅在于减少行政级次,省直管县光靠政府扶持是远远不够的,各省直管县应积极寻找自己的经济发展出路,财政部门要提高对经济发展良好的县级地区的税收,降低贫困地区的财政税收,对于经济发展快速的地区采取税收上的奖励制度,激励地区自行发展,树立先进地区楷模。(6)将改革成果纳入法制化轨道。省直管县为的是缓解基层财政困难,从法律角度来看,市级与省级财权与事权没有划分清楚界限是法律没有相关条文约束的缘故。我国法律应该把省直管县政策执行需要的法律支持纳入考虑,制定出其所需依靠的法律条款,为这项政策的执行提供出详尽可行的法律支持。(7)多元化改革方式。我国地区多,情况复杂,在省直管县的实施中也有不一样情况,不同地区应结合自身的特色,制定符合自己发展的管理方式与措施。

结语:推行直管县财政改革,是一项阻碍很大的工程,就目前试点来看,中东地区取得了较大进展,西部地区发展仍有一些困难,而且在有些不发达地区,无法有效实施省直管县的政策,还在维持市直管县的状态。省直管县财政改革面临是是一个国家、地区发展的综合问题,不单单是行政或财政单方面的事,为保证其有效实施,还要提供一定的法律支持,通过刺激直管县财政政策,达到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