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集锦9篇

时间:2023-10-09 16:14:54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范文1

关键词:经济发展方式;经济结构调整;科学发展

中图分类号:F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3-0009-02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既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现实问题。中央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线。十报告同时强调,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

一、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新变化,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重国际市场、轻国内需求,重低成本优势、轻自主创新能力,重物质投入、轻资源环境,重财富增长、轻社会福利水平提高,这是我国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这种发展方式已不能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的新变化,必须对其进行优化调整。

第一,外向型发展难以持续,突破国际市场依赖迫切需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使我国经济增长速度由2007年的14.2%下降到2009年的9.2%。有权威机构预测:如果没有2008年政府4万亿的投资拉动,2009年的经济增长速度可能只有1%。之所以影响这么大,根本的原因在于“重国际市场、轻国内需求”的传统发展方式。金融危机爆发以后,我国的外部需求受到极大的制约,而同时我们的国内需求又没有跟上,经济自然会受到很大冲击。因此,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冲击表面上是对经济增长速度的冲击,实质上是对经济发展方式的冲击。

当前,全球仍处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状态之中,世界经济复苏的前景还不明朗。在这种情况下,各国对国际市场激烈争夺,对国内市场大力保护。我国已经成为贸易保护主义的最大受害者,2012年共遭受23个国家启动的84起贸易救济调查,增幅达16.7%。要突破国际市场依赖,就必须加快转变“重国际市场、轻国内需求”的传统经济发展方式。

第二,资源环境不堪重负,突破资源环境制约迫切要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2012年,我国经济总量占全球的11.6%,但一次能源消费总量占全世界的比例达到21.3%,钢铁消费占45.4%,铜占43%,水泥占54%。这种态势不改变,十几、二十年后,全世界的能源资源也不够我们一家使用,全球公认的二氧化碳排放增量也不能满足我们一个国家的需求。资源、环境问题与发展的矛盾越来越突出,这固然与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少、环境承载能力弱的现实国情有关,与我国所处的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阶段有关,但更重要的原因,在于我国“重物质投入、轻资源环境”的传统发展方式。

《世界自然资源保护大纲》中有一句名言:“地球不是我们从父辈那里继承来的,而是我们从后代那里借来的”。我们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总理强调,“绿水青山贫穷落后不行,殷实富裕环境退化也不行。”要突破资源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制约,必须改变“重物质投入、轻资源环境”的传统发展方式。

第三,国际竞争力不强,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迫切要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2010年,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我国国际竞争力并没有相应提高。由于缺少核心技术、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我们很多产业处于世界产业链的低端,只能赚取微薄利润。有一个形象的说法反映的就是这种现象:发达国家是靠脖子以上的部分,靠头脑、智力、知识产权赚大钱,而我们只能靠脖子以下的部分,靠手、脚、体力挣小钱。

每一次危机都孕育着新一轮的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当前,为了形成后金融危机时期的竞争新优势,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都在加大科技研发力度,抢占世界产业发展的制高点。为提高国际竞争力、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赢得竞争新优势,必须加快转变“重低成本优势、轻自主创新能力”的传统经济发展方式。

第四,多样化需求难以满足,建设美丽中国、实现全面小康迫切要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当前,我国城乡居民的需求正向全面化、多样化方向发展。人们在对一般商品需求增加的同时,对公共产品、社会服务的需求大幅度上升;在物质需求继续提高的同时,对环境的需求、对生态产品的需求明显增加。近年来,因环境问题造成的时有发生。四川什邡、江苏启东、浙江宁波、云南昆明都引发了大规模,影响了社会和谐稳定。

2013年1月,北京的雾霾天气多达25天,空气严重污染。网上也出现一些流行语:“十面‘霾’伏”、“牵着你的手,却看不见你的脸”、“厚德载‘雾’,自强不‘吸’”、“千里朦胧,万里尘飘”,等等。这些网络流行语反映了人们对环境问题的极大关注和对生态产品的迫切渴望。总理强调:“要打造中国经济的升级版,就包括在发展中要让人民呼吸洁净的空气,饮用安全的水,食用放心食品。”但传统的“重财富增长、轻社会福利水平提高”的发展方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多样化需求。

综上所述,传统经济发展方式是外向发展难以持续的“风险之路”,是资源环境难以支撑的“负重之路”,是国际竞争力难以提升的“低端之路”,是人的福利难以增长的“物本之路”,必须加快转变。

二、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经济结构的不合理是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存在诸多问题的主要症结所在。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把推动需求结构、产业结构、要素投入结构的全方位调整作为主攻方向,实现经济转型升级,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

(一)调整需求结构

长期以来,我国的经济增长一方面主要依靠出口来拉动,2012年我国经济对外贸易依存度达47%,这样经济发展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另一方面,我国经济增长还过分依靠投资来拉动,直接表现就是投资率偏高,消费率偏低。2010年,我国投资率高达49%,而居民消费率则只有34%,远低于主要发达国家60%—70%的水平。过分依靠投资拉动经济增长至少会带来两个问题:第一,如果没有出口和消费的支撑,必然带来生产能力的过剩。目前,我国粗钢产能9亿吨,实际产量只有7亿吨;船舶制造能力有1.2亿吨,而全球需求加在一起也只有8 000万吨;风电设备制造能力超过3 000万千瓦,高出国内需求一倍以上。第二,会带来通货膨胀。因为过去我们大量的投资靠的是贷款。1949—2011年的62年间,人民币贷款总量是55万亿。其中2008—2011年就达到28万亿。投资靠的是贷款,贷款靠货币发行。货币发行多了,自然就会产生较大通货膨胀。

因此,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调整需求结构的角度讲,就是要改变内需与外需、投资与消费比例关系失衡的问题,就是要扩大内需,特别是扩大消费需求。当前,必须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让人们有钱可花;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降低个人在教育、医疗等社会保障方面的负担,让人们有钱敢花;优化消费环境,让人们有钱放心花。

(二)调整要素投入结构

低端生产,成本决定生死;高端制造,创新决定成败。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主要是靠投入廉价生产要素的低端生产实现的。但随着工业化的迅速发展,我国劳动力、土地、原材料、能源资源等各种要素的成本不断上涨。以劳动力价格为例,2008—2012年,农民工月工资水平从1 205元提高到2 290元,年均名义增长17.4%。生产要素价格的持续上涨,使得我国中低端生产正面临着新兴经济体的激烈竞争,低成本优势越来越小,路越走越窄。

从低端生产转向高端制造、从资源依赖转向创新驱动,必须要解决两个问题。

首先,是创新的动力问题。这就需要进行改革。十提出,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问题。总理强调:市场能办的,多放给市场;政府管住、管好它应该管的事;把错装在政府身上的手换成市场的手。因此,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使生产要素的价格真正反映市场的供求关系和稀缺程度,使企业的利润不能建立在廉价生产要素的基础上;同时,要减少政府的行政干预,使企业的利润不能建立在“跑部钱进”——从政府手中获得稀缺资源的基础上。这样企业就有了创新的动力,也就会产生“改革红利”。

其次,要解决创新的能力问题。提高创新能力,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钱学森曾指出: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教育总是很难培养出杰出人才?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要提高创新能力,培养创新人才,必须深化科技体制和教育体制的改革,创造有利于创新的体制、制度和环境。

因此,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调整要素投入的角度讲,就是从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重点解决好创新的动力和能力问题。

(三)调整产业结构

我国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农业基础薄弱,工业大而不强,特别是服务业发展滞后。2012年,我国服务业创造的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只有44.6%。这一数字不仅低于高收入国家的72.5%、中等收入国家的53%,而且还低于低收入国家的46.1%。

服务业有两个特点:一个是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另一个是解决劳动力就业的能力远大于第二产业。总理指出:“服务业是扩大就业的最大容纳器”。因此,我国不合理的产业结构,特别是服务业的不发达,加大了资源环境和就业压力,也制约着经济整体素质和效益的提高。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范文2

关键词:经济发展方式;公路经济;应对策略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对公路的需求越来越多,在这种情况下,加快公路经济发展,促进我国公路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只有促进我国公路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才能推动我国公路经济的发展,才能实现我国经济的整体发展和进步。

一、转变公路经济发展方式的现状

1 转变意识不强,观念落后

我国公路经济的发展需要转变公路经济的发展方式。但是,我国公路经济的发展却存在着相当多的问题,特别是转变公路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意识不强转变观念落后。转变意识不强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公路管理者没有认识到转变公路经济发展方式的必要性,没有对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有较多的了解;另一方面是公路管理者没有对公路经营中村中的问题进行细致的分析,产生了诸多的问题。除了转变意识不强外,观念落后也是公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另一个重要问题。观念落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公路的管理者思想守旧,一直是遵循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不愿意创新;其次,公路的管理者没有放开眼界去借鉴国外的公路经济方式;最后,公路的管理者没有与时俱进了解当前公路经济在与建筑工程方面的共同发展形式。

2 转变措施不合理

我国公路经济发展转型还存在着转变措施不合理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转变的过程中没有考虑到人们群众的利益,忽视了对人们群众既得利益的保护;其次,相关人员在促进我国高速公路经济发展转型的过程中没有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步骤来进行,这就使得高速公路的经济发展转型存在着比较混乱的问题;最后,我国高速公路经济转型还存在着管理与建设部协调的问题,这就要求相关人员应该要站在公路经济发展的整体角度来考虑经济建设的发展问题。

3 转变机制缺失

我国公路经济的发展方式转型还存在着机制缺失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没有建立起高效的公路经济发展转型管理机制;其二,没有在现代企业的发展模式中寻找到符合我国公路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运行机制;其三,没有建立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公路经济发展思路和监管机构。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公路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存在着诸多问题。

二、如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公路经济发展

1 增强转变意识,改变转变观念

为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公路经济发展,首先应该要增强转变意识。为此,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积极采取措施:一方面是要使公路管理者认识到转变公路经济发展方式的必要性,应该要对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有较多的了解;另一方面是公路管理者要对公路经营中村中的问题进行细致的分析,避免在公路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过程中产生诸多的问题。除了要增强转变意识外还应该要改变转变观念,为此,应该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首先,公路管理者的思想不能过于守旧,不能一直是遵循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而要积极进行创新;其次,公路的管理者应该要放开眼界去借鉴国外的公路经济发展方式;最后,公路的管理者应该要与时俱进了解当前公路经济在与建筑工程方面的共同发展形式。

2 完善转变措施

在实现公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过程中应该要完善相关的措施。为此,应该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第一,在转变的过程中应该要考虑到人们群众的利益,不能忽视了对人们群众既得利益的保护;第二,相关人员在促进我国高速公路经济发展转型的过程中应该要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步骤来进行,这就不会使得高速公路的经济发展转型存在混乱的问题;第三,在促进我国公路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过程中还应该要处理好管理与建设相互协调的关系,这就要求相关人员应该要站在公路经济发展的整体角度来考虑经济建设的发展问题。

3 建立转变机制

为了促进我国公路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还应该要建立比较合理的转变机制。为此,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进行解决:首先,要建立起高效的公路经济发展转型管理机制;其次,要在现代企业的发展模式中寻找到符合我国公路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运行机制;最后,要建立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公路经济发展思路和监管机构。只有这样我国公路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才能稳步高效的发展。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范文3

关键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对策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5-000-01

不论是一个党还是一个国家,都要矗立于时代的先锋位置,不可以缺失理论的创新以及理论的武装。积极推广理论创新并通过最新的理论进行武装,这是优良的传统以及胜利的依据。尤其是在经济建设发展的角度来看,加强对理论武装的认识,获得改革的胜利以及建设的进展,并打下坚实的理论和思想的基础。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成为了我国经济社会范畴的一个全新革命,对于改革开放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都具有一定的影响。各级部门一定要以时代和战略高度为出发点,加强政治责任感以及历史使命感,积极发挥理论武装政治的有利之处。引领大家提升对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意义,通过思想政治方面以及精神动力方面可以看出,认真落实好战略部署,并提供有力的保障。

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系统性特征和要求

通过系统方面来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就是经济系统内部构造的重组和调整,也属于社会系统及经济系统、资源生态环境系统间的相互作用。经济系统里包含了经济体制系统、经济结构系统、政府经济政策系统、技术创新系统和各类资源、技术等等。并且除了各类资源和技术之外,其他的系统又均包括次一级的子系统。每一个系统的子系统之间都具有多重作用的关系。转换经济发展方式就是对经济系统内部结构的重构。通过系统的内部环境来看,我国经济系统同国际经济系统之间具有一定的影响。改变经济发展方式,需要信息以及要素等对于我国经济系统和国际其他经济系统之间体现出良好的优化配置,体现我国经济系统与国际经济之间的健康互动。

对于以上分析可以发现,改变经济发展形式,实际上就是经济系统内部结构之间和经济系统及社会系统、资源生态环境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重构或者协调的过程,也成为我国经济系统和国际经济系统之间的作用关系。它是一个十分繁琐的系统工程,一定要通过其复杂性动态演变的基本需求,重新购置经济系统内部的机构,展现经济系统各个构成要素之间的协同合作。

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对策

1.构建策略。对于政策、法规来讲,我国政府已经规定和颁布了一些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有关的政策文件。可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任务十分宏伟,并且是一项十分复杂、系统、艰难的工程,并非一时就可以完成的任务。加快转变并不是指很快就可以形成转变,单独依靠政府的行政政策以及措施是不充分的。所以,我国对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任务十分紧迫,不但要制定详细的法律条款、制度标准,还要将其归入到法制的环节,以便可以更加规范、有序、全方位的提供法律依据。

2.对于道德机制来讲,首先要通过战略性标准构建终身性、全民性、全方位的生态伦理、科学发展以及低碳经济等形式的全新的道德教育,把环境保护、生态伦理以及可持续发展归入到普通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教育的必修课当中。其次,强调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伦理道德制度化机制的建设。转变道德教育里当前具备的观念高过实践、知识传授高过素质培养、宣传高过教育的状态。应当极力创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社会舆论的环境,透过不同的媒体以及各级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的宣传、奖励及表彰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过程里给予奉献的个人和组织。并且,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成为了生态文明的媒体组织新革命。

3.从目标管理机制来看,通常具备了三种目标管理机制。包括预期性目标、约束性目标以及导向性目标的管理机制。面对约束性目标管理来讲,必须具有合理定位、科学设计、执行具体、严格控制。面对预期性目标以及导向性目标的管理,一定要将长期目标、中期目标以及短期目标相结合。

4.对于综合决策统筹协调机制来讲,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不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还是一个十分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通过科学发展观的统筹兼顾来进行。

5.针对投入机制来讲,提升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不只是经济发展观念的转变,还是经济发展体制、目标、模式的改革,不只是和经济、社会、政治、文化、自然等多方面有关,具备了全局性的战略意义转变,并且要经历蜕变的痛楚。所以,不论是中央还是地方都应当合理运用行政管理资源和财政金融资源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改变。

6.对于市场机制来讲,目前全球不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所以,我国应当完全运用市场机制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7.对于电子网络机制来讲,在当前这个信息化的社会中,我国的电子政务已经铺展开来。透过电子政务可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运行状态的信息化公布,为了社会的监督、政府的了解,企业公众加快经济发展方式改变了相应的信息,提供了一个非常及时简单、阳光的平台。对于加快经济发展公式转变管理科学化与信息化。

8.对于督促企业加快经济发展形式改变机制来讲,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我国企业进行绿色改革,生态环境的危机体现了我国企业的责任与智慧。所以政府应当透过相关制度进行管理。

9.对于地方加快经济发展形式改变运行机制来讲,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其余建设,政府要通过运用目标责任管理机制加快此项功能,以便能够更加稳固的执行。

10.对于政府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评价监督机制来讲,我国的经济发展形式就国情以及正态环境的严重趋势以及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从客观的角度创建一些同生态文明建设有关的制度。

11.对于奖惩制度来讲,要迅速构建及完善我国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运行机制,我国要构建与之相符的激励惩罚制度,透过行政、法律、经济等方式,激励政府管理部门及人员、企业人员和公众投入到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机制上来,给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现代化建设供应新的动力和路径。

结束语

只有真正掌握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实质性意义,才能更好的为国家的部署给予力量。

参考文献:

[1]颜绍勇.黑色经济绿色发展高碳能源低碳转型――麒麟区五途径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低碳化[J].云南科技管理,2011(03).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范文4

关键词:新常态;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

中图分类号:F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6)02-0022-02

一、正确认识和把握新常态

2014年5月在河南调研时提出;“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这是我国新一届中央领导第一次正式用“新常态”这个词来描述新周期中的中国经济。2014年11月9日,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的开幕式上从速度、结构和动力三方面系统的阐述了“新常态”的基本特征。仅仅过了一个月,2014年12月9日,在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突出分析了新常态的本质内涵和九大趋势,并强调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是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必然反映,是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2015年3月26日亚洲博鳌论坛2015年年会上,进一步全面清晰地阐述了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准确内涵:“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从要素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干工作、谋发展的大背景、大逻辑。

(一)中高速:经济增速从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换挡

这是进入新常态的起点和动因。从近十年看,2003年一2007年,我国经济连续五年保持两位数的高速增长,2008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回落到一位数增长,而2012年和2013年进一步回落到7.7%,2014年7.4%,2015年上半年为7%,经济增速进一步呈现出回稳态势。随着我国消费方式从模仿型排浪式向个性化、多样化特征转变,出口由单纯的低成本快速扩张向高水平引进来、大规模走出去并重转变,生产要素相对优势由传统人口红利优势向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进步优势转变,经济增速出现回落趋势,我们必须理性对待这一变化,用“平常心”对待中高速增长新常态。

(二)优结构:结构调整从结构失衡到优化再平衡

这是进入新常态的重要基础。过去的结构失衡主要表现在:从产业结构上看,以加工制造业为主的工业产能严重过剩,而服务业产能却严重不足,看病难、上学难、融资难问题成为困扰国民福利改善的关键所在。从需求结构上看,政府以GDP为纲的考核机制引发了各地方政府的招商引资锦标赛,投资和出口超常增长,而消费占比不断下滑。从地区结构上看,东部沿海地区快速崛起,中西部地区发展滞后,大城市尤其是北上广深等特大城市的城市病愈发严重,而中小城市及小城镇相对薄弱。而新常态下的结构调整,才能真正使中国经济走上以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的发展道路,真正实现增长速度“下台阶”,增长质量“上台阶”。

(三)新动力: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这是进入新常态的必要条件。过去三十多年我国走的是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和低产出的经济发展路子,目前依靠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的经济高速增长模式已经难以为继。劳动力成本低的生产要素相对优势在发生变化,要素的规模驱动力在减弱。面对世界科技创新和产业革命的新一轮浪潮,面对企业主动转型、创新意愿的明显增强,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正逐步发生转换。我国经济正在逐步转换增长动力,逐步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更多依靠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进步,转入创新驱动型的经济新常态。

二、适应和引领新常态: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

认识新常态是基础,适应继而引领新常态是关键。曾有针对性地指出:“中国将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把转方式调结构放到更加重要位置。”所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是适应和引领新常态的总抓手。1995年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增长方式转变是对投入产出效益的一种新要求,主要指从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向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益转变,也就是从“三高一低”向“三低一高”转变,从铺摊子向上台阶转变。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发展方式不仅包括了增长方式转变的内容,而且包括经济质的方面的改善、各种结构方面的调整。党的十报告提出“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一个“成”字体现了理论上的创新,表明“转方式”到了质变和飞跃的关键时期。

(一)关键所在: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要坚持依靠改革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体制机制与经济发展方式密切相关,体制机制影响和制约着市场主体的行为方式,而市场主体的行为方式又决定了经济发展方式,体制机制如果不合理,就难以有好的经济发展方式。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践也表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难点还是体制机制障碍,没有体制机制上的重大突破,就不可能有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在2015年2月27日,主持召开的深改组第十次会议上,讲到“改革不能撒胡椒面,必须集中火力瞄准要害”。经济体制改革的“要害”即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各有优势,两者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优势互补、相辅相成的。我国三十多年的经济体制改革,从本质上看就是党对政府和市场关系不断深化认识、不断探索实践、不断改进创新的过程。从大一统的计划经济到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到党的十提出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再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是理论上一次又一次的重大突破,也是实践上的一次又一次的重大创新。明确了核心要义,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总体思路,就是要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宏观调控体系、开放型经济体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按照这一总体思路,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任务包括六项:一是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二是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三是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四是深化财税体制改革;五是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六是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二)战略支撑:实施创新驱动战略

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要解决目前国内发展难题,应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抓住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的历史性发展契机,我们必须以全球视野谋划和实施创新驱动战略,通过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在国际科技和经济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创新驱动是适应全球新一轮科技和经济竞争的必然要求,是建设创新型国家、走内生增长道路的核心要求,是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最新实践。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在新一轮国际科技、经济竞争中抢占先机、有所作为,为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要完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促进创新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

(三)主攻方向: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包括改善需求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等重点任务。需求结构是重要的经济结构,社会总需求由投资需求、消费需求和出口需求三大部分组成,其中,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合称内需,出口需求称为外需。当前我国最大的结构调整就是扩大内需,要在处理好扩大内需与稳定外需关系,增加投资与扩大消费需求关系的前提下,着力扩大居民消费需求,构建扩大内需长效机制,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产业结构是指国民经济中各产业之间和产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比例关系,包括技术结构、组织结构、布局结构、行业结构和要素配置结构等。优化产业结构是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主要着力点,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点任务。要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现代信息技术产业体系、推动先进制造业健康发展、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着力优化产业布局、推动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真正实现腾笼换鸟、凤凰涅。区域协调发展关系国民经济发展的速度、结构、质量和效益,是实现共同富裕和公平正义的基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要优化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加快培育新的经济支撑带和增长极。

(四)重要着力点:积极稳妥地推进新型城镇化

城镇化是伴随工业化发展,非农产业向城镇集聚、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自然历史过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推进新型城镇化与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一脉相承,既是转方式调结构的重点,又体现了新的经济发展方式的新要求,对我国未来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所以,推进新型城镇化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推进新型城镇化重点抓好五大战略任务:一是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二是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三是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四是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五是完善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体制机制。

(五)重要途径: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范文5

金融是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力量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要尽快改变重国际市场、轻国内需求,重低成本优势、轻自主创新能力,重物质投入、轻资源环境,重财富增长、轻社会福利水平提高等传统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发展主要由投资、出口拉动向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经济增长由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由量的增长向质与量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经济结构由低级向高级提升的根本性转变。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科学发展的时代要求,也是不变不行的现实忧患。

国际金融危机后,全球经济发展进入到一个新阶段。其突出标志是全球经济发展开始走向低碳化,一批新能源、高科技、低碳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如同20世纪90年代的信息技术一样蓬勃发展,谁先抢到制高点,谁就能在下一轮经济增长中占领先机。作为现代经济核心的金融业,不仅拥有资源配置的有效手段,同时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过程中发挥着助推作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使国际金融模式正悄然进行新一轮调整,金融企业必须适应国际、国内经济和金融环境的发展变化,更加关注和服务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在继续提供传统金融服务的同时,着力进行金融创新,将有限的金融资源配置到最有利于推动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领域中去,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金融发展方式的转变是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

目前国内金融企业仍然不能完全适应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迫切需要,金融创新力度还不大,金融创新还主要是对传统业务的重新包装及有限延伸,金融创新产品缺少系统性、针对性和高附加值,特别是金融创新目标、方法和手段还不能适应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要求。这就要求加快金融企业自身发展方式的转变。

加快金融企业自身发展方式的转变,目前重点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保持金融企业平稳健康发展,科学把握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强化信贷资金的动态调控,处理好信贷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和针对性、灵活性之间的关系,严格防范化解信贷风险;二是坚持政治责任、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相统一,在经营中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以服从大局、服务社会、造福大众为已任。在经营中打造诚信文化,培养争先创优意识和主人翁意识,在工作中坚持人本文化,转变服务观念,增强服务意识,完善服务手段,优化服务功能,打造服务品牌,提升服务水平。在服务中凸显尽职文化,以客户为中心,为客户创造价值;三是积极推进信贷结构调整,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排放和产业过剩行业贷款,着力进行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加强对西部大开发、节能减排、就业、助学、灾后重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金融支持,使一些关系国计民生的重点领域得到重点发展;四是改革银行现有风险管理体制,把风险防范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保障,不断提高风险管理能力和风险定价能力,更好地为中小企业和“三农”经济发展提供融资服务;五是积极进行战略转型,切实改变简单依靠资源投入,以高佣金、高费用、高成本推动业务发展的做法,推动从以规模为主的外延式发展向以质量、效益为主的内涵式发展转型,从粗放型经营向集约化经营转型,实现低资本消耗、低成本、低风险和高收益率,提高整体议价能力,从单一盈利模式向多元盈利模式转型,从关系加费用营销向提升综合服务水平营销转型,从而推动金融企业自身发展方式的转变。

以加快金融创新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金融企业服务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工作是多方面的。关键是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创新金融服务模式,充分发挥金融作为现代经济核心的作用,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为此,金融企业重点要做好以下方面的金融创新:

一是建设人文金融。人文金融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人才资源特别是高端人才资源是金融企业发展所需的核心资源,因此,必须实施金融人才发展战略,优化金融人才发展环境,立足于人的发展,体现人文关怀,重视人才开发,改善人员激励,充分考虑金融企业广大员工的期待和愿望,充分发挥金融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实现金融企业与员工的和谐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是符合现代经济发展方向的新型产业,金融企业要通过改变传统的信贷模式,加强和政府的合作,搭建文化创意产业融资平台,创新担保抵押方式,以发明专利权、商标专用权、版权等为标的的知识产权质押贷款,通过提供专项授信额度、建立快速审批机制、提供优惠贷款利率、银行专家服务等方式,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提供绿色通道,通过金融企业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培育新的产业链和新的增长点。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范文6

关键词:经济发展方式;科技;创新

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它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因此,国家和政府应制定好相关的政策和管理机制,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能够如期、顺利的进行。

一、经济发展方式现状及成因分析

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应以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理念为主,使科技创新不断向前发展,由以往的主要依靠生产和物质要素投入转向科技要素的投入,以便在科技创新的同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从计划经济转化为市场经济,历经30多年的变化与发展,现如今,我国的经济实力已经在国际上占有重要的位置,2011年以后,我国的GDP已经超过了日本,成为继美国之后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新兴国家的经济体中最具影响力,一些主要农产品的产量位居世界首位,例如肉、蛋、棉花等等,部分工业产品的产量也位居世界首位。现阶段,我国已经成为耐用消费品的主要生产大国,例如电脑、电话、彩电、冰箱和汽车等等,成为世界主要的货物出口国和进口国,我国已经有3万亿多的美元外汇储备,粮食生产的总产量在不断提高,由2亿多吨逐渐增加到4亿吨,解决了世界上将近1/5人口的温饱问题。然而,从总体上看,我国生产力水平低,缺乏自主创新的能力,经济增长的主要方式仍然是以粗放型为主,还需要进一步的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不能够协调好人口、资源和环境之间的矛盾,导致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是:

首先,我国的人均资源占有量非常少,然而,经济增长的主要方式是依靠物质资源,依赖土地、劳动力等低成本的生产要素,单位GDP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34倍,是美国的4.2倍、德国6.6倍、日本10.2倍,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重为45%,比世界平均生产水平低15%―20%。其次,我国缺乏自主创新能力,没有核心技术做支撑,没有品牌做后盾,产品的附加值低,是日本的3.12%、美国的4.37%、德国的5.6%。最后,从国际形势看,在此阶段,既是机遇也面临着严重的挑战;从世界的发展进程来看,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方式的国家很多,但是能够最终实现现代化的却很少,主要原因是没有合理、客观的分析经济发展方式;从历史发展的观点分析,我国要想稳固的推进现代化的进程,在保证质量的同时增加效益,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环境,合理的分配人力、物力和财力,应加大科技创新与发展的力度,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优化和调整产业结构。

二、科技创新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意义

1.不断推进科技创新与发展,应对金融危机的压力与挑战

金融危机的爆发,严重冲击了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使其各种弊端都表现出来,加速了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后危机时代,我国的粗放型经济出口难度大,而技术密集型产业却极易出口,这足以表明,经济危机时期自主创新的重要作用。金融危机过后,美国实行了宽松的货币政策,各个国家的经济都遭到了严重的损失,不得不改变政策,市场、资源之间矛盾重重,气候的不断变化、能源的安全问题和粮食的安全问题日益尖锐,形式保护主义逐渐走入市场,在国际形式复杂的情况下,我国的经济发展面临着巨大挑战。

历史发展证明,我国要想在世界经济中占据有力地位,适应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提高抵御风险的能力,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想在科技创新领域里不断发展与进步,应把握科技革命与产业结构调整这两大主要机遇,以使我国在科技进步与自主创新方面形成强大的优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稳固发展。

2.推进科技创新与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迎接科技革命的挑战

伴随着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科技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确保国家安全的主要因素。纵观中国近现代史,我们能够看出,科技的发展与进步,会提高生产力、转变生产方式、改变生活方式,甚至影响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与发展。现阶段,世界能源资源严重稀缺、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因此,科技创新与革命是世界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科技的发展速度非常快,大部分国家都已经实现了低碳经济,部分科学家预计,在以后的十年到二十年之间,将会发生一场新的科技革命,主要特征是绿色、环保和可持续发展。一些发达国家为了在国际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以科技革命作为主要切入点,能够从长远的眼光去预测未来,在一些主要领域不断加大自主创新投入,以适应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目前,虽然我国经济发展的总体规模很大,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技术含量低、结构不合理,在世界产业链分工中,没有居于主要的位置,缺少企业自主核心技术,这是我国经济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也是我国无法与发达国家相比的原因。

我国的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时期,对于实现小康社会和实现创新发展是一个关键时期,创新型国家的概念主要是指:应以发展自主创新能力为基础,走符合中国发展的自主创新型道路,使经济发展方式由以往的粗放型为主转化为以创新为主,通过创新带动经济的稳固发展,即把创新落实到建设现代化的每一步。通过自主创新,逐渐的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使我国的市场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不断提高;通过自主创新,尽快转变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使创新成为社会发展和抵御风险的主要因素,逐渐建立两型社会,即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在保证社会经济发展质量的同时,也能够保证速度有所提升,为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基础,为建立科技强国提供有力支撑。科技的进步与创新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为科技创新指明了道路与方向,科技的不断创新与发展,会带动和调整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结构。

三、以科技创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科技的进步与发展,能够使一个国家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力地位,经济发展方式的快速转变,应依靠科技的创新与发展,主要应做到以下几点:

1.建立健全创新体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现阶段,我国的经济发展模式在不断的改进和完善,从学习他国的发展模式到进行自主创新的转变,我国经济的稳固发展,应主要依靠科技的力量,不断推进科技创新与发展,这就应加强人力资源的管理,不断加强教育的改革。科技创新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加强科技创新的能力,应始终坚持依靠自身的力量进行自主创新,在重点领域实现跨越式的发展,不断的突破核心技术的发展,做到理论与实际相联系,使科技成果逐渐的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把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改进和完善人们的生活水平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不断提高创新能力。第二,建立健全创新机制,加大科技体制的改革力度,使科学研究与教育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在稳固基础性建设的同时,不断进行前沿性建设,科学、合理的配置科技资源,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应不断的注入创新要素,逐渐的建立健全创新机制与体系。国家应增设大部分科技研究院,在高等院校里,也应建立科研基地,积极引导大型企业进行投资研发,鼓励中小企业不断创新,引领企业家进入科技创新的行列。第三,国家应重点进行教育改革,教育在国家的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使教育为经济发展服务。第四,加大人力资源建设,发挥人才的优势,人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建设一批能够为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团队,在培养本国人才的基础上,不断引进外来人才,以使彼此进行交流与学习,更好的为建设现代化服务。

2.不断的突破核心技术,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一个国家的核心技术,能够有效的提高其综合国立和市场竞争力,现阶段,以能源、信息和生物为主的革命正在逐渐的兴起,每个国家都在向往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现阶段,我国的农业发展水平落后,工业发展规模大,但是实力不够强大,资源污染高的行业比例较大,服务业发展缓慢,要想从经济大国转化为经济强国,制造大国转化为制造强国,我国必须朝向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重点解决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各种问题,以把握重点突破难题,主要应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加大现代农业的科技投入力度,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的主要特点是:生态、环保和可持续发展,在确保事物安全的同时,还要缓解能源问题带来的各种危机,满足不同需求和保护环境的目的,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的农业和其它相关产业,能够确保粮食和其它农产品的安全,使农产品实现优质、营养和功能化,引领农业走向信息化、数字化和标准化,使生态系统形成良性循环。第二,利用科学技术带来的优势,不断开发能源资源,能源资源的开发应始终坚持节能优先、创新为主、低碳环保的原则,不断发展可再生能源,使我国的能源资源体系可持续的发展,以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力地位。第三,建立健全信息化机制,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的科技发展更离不开互联网的优势,通过信息化引领工业化,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应广泛的使用互联网技术,建立健全属于我国自身的互联网系统,加大保护力度确保重要信息不泄漏,使我国社会朝向信息化的方向发展。

3.建立健全评价考核机制

经济发展方式的快速转变,科技创新是关键因素,合理的配置人力资源是核心,对于在科研领域做出过突出贡献的人员,国家和政府应给予物质的奖励和精神的荣誉,充分的体现国家和政府尊重知识、人才和劳动,这不仅能够激发工作者全身心的投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中,还能够实现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资源,不断的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服务。现阶段,我国部分相关科研管理部门,评价和考核科研人员水平主要是通过接受多少课题、经费、文章发表的次数、专利获得的情况等等,不够重视成果对于现实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部分地方在评价和考核科研成果时,即使是通过论文、课题等形式进行评估,但是只是一种形式,却没有注重质量的提高,这样的评价考核机制使某些科研人员的成果被他人窃取,没有发挥科研成果的主要作用。

四、结论

综上所述,通过分析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过程中,科技创新的重要作用,我们能够明显看出,长期以来,我国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过程中,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仍然存在很多不足,制约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例如,缺少科技创新能力、自主研发能力、健全的网络系统等等。所以,现阶段,为了尽快的转变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需要国家和企业共同努力合作,国家和政府应加大技术和资金扶持力度,为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奠定有力基础,加大对自主创新的投入力度;企业应建立健全管理体制,合理、优化的配置资源,不断关注市场的发展和变化,不断的引进人才和技术,以适应全球化和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使我国经济朝向更好、更快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吴树青,苏多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J].2012,5(4):44-46.

[2]黄苇町,赵辉.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学习读本[J].北京:红旗出版社,2012,6(4):55-57.

[3]李志国,白树震.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

[4]吴邦国.充分认识中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J].2010,7(5):88-89.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范文7

[关键词]加快 转变 经济发展 方式

受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我国经济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表面上看是对经济增长速度的冲击,实质上是对不合理的经济发展方式的冲击,根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要求,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加大经济结构调整,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将是今年经济工作的一个重头戏。

一、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1.资源浪费,环境污染严重

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依靠大量要素投入,以GDP的增长速度为核心,造成资源和能源利用的低效率、高消耗,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对包括能源在内的初级产品的依赖性需求也越来越大,在某些重要原料和能源高度依赖进口的同时,我国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却很低。低效率的资源利用和粗放式的矿藏开采极度破坏了我国的生态环境和宝贵的土地资源。近几年我国基本上占用世界15%以上的资源在进行发展,能源和环境形势都相当严峻,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煤炭、钢铁、铁矿石、氧化铝、铜和水泥等资源消耗量最大的国家,是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世界第二大二氧化碳排放国。

2.对外贸易技术含量低,抗风险能力差

我国经济对国外市场依赖度越来越大,一方面我国大量从国外进口石油和原材料,另一方面我国一大部分产品销售外国市场。我国货物出口贸易中加工贸易占到55%左右,外商投资企业是我国扩大出口的主力军,目前大约占到贸易总额的60%,而且这其中大部分是来自港澳台地区以及韩国等的外商直接投资企业。这些企业大多为劳动密集型企业,利用廉价的劳动力资源进行出口加工,本身技术含量很低,但本土企业明显缺乏自主创新能力,缺少自有品牌。我国在很大程度上只是外国公司低成本的制造基地,产业价值链低,出口贸易产品的成本效率主要来自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在发达国家,知识在经济增长中所占比重已达到70%以上,可在我国,资本和劳动力投入则高达72%,技术进步仅占28%,产品附加值低。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许多国家纷纷制定贸易保护主义政策,限制进口其他国家的产品,这对我国的出口经济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广东、浙江等省许多企业纷纷停产、减员甚至倒闭,给我国经济带来沉重打击。

3.国内消费长期不足,难以拉动内需

国家统计局2009年2月22日数据显示,2008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8488亿元,比上年增长21.6%,增速比上年加快4.8个百分点。虽然消费的金额在增加,但是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乃至与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的消费比例仍然算比较低的,美国消费约为GDP的75%,其中居民消费为50%左右;印度消费占GDP的比重达到72%,其中居民消费占61%;而我国2007年总消费占GDP比重为51.4%,2006年为52.2%,但是我国居民消费占GDP比重只有37%左右。居民的消费能力未获得完全释放。再加上金融危机本身对消费者信心的冲击,居民对未来收入与支出预期的不确定性显著增强,因此可能会进一步削减支出,尤其是需求弹性大的高档耐用品的支出。这从2009年1月份银行存款出现了大幅度的增加就可以看出,中外资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36010亿元,同比增长20.7%,较2008年12月上升3.3个百分点。

4.国内就业压力极为严峻

由于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企业减产和破产的增多,国内就业形势变得极为严峻。受影响的不仅有农民工,而且已就业人员和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也明显增加,初步估计金融危机约造成2000多万的农民工失业。我国中小企业约吸纳75%的就业人口,由于订单急剧减少,加工贸易进口量从2008年7月起连续下降,中小企业裁员大增。据统计我国2008年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2%,比2007年增加0.2%,预计2009年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6%,比2008年约要增加0.4个百分点,2009年就业目标将会比2008年有较大幅度减少。

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当经济大幅下滑趋势得到抑制并转入企稳回升通道后,一些固有的深层次结构性矛盾将更加突现凸显,瞄准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成为当务之急。

1.推进节能减排,抑制过剩产能。中国能否实现哥本哈根全球气候峰会上的“减排承诺”,调整产业结构是治本之道。由于重工业占国民经济比重较大,使得中国面临严峻的环境压力和减排压力。钢铁、水泥等行业也不同程度地出现了产能过剩的问题,对中国经济快速、健康发展产生了负面制约。当前,加快发展低碳经济、绿色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今年我国将继续加强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建设,开展低碳经济试点,努力控制温室气体排放。

2.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产业结构调整。随着“后危机时代”的来临,全球将进入一个空前的创新密集和产业振兴时期:美国提出将研发投入提高到GDP的3%这一历史最高水平,欧盟宣布到2013年以前,投资1050亿欧元发展绿色经济,俄罗斯提出开发纳米和核能技术……我国正抓紧研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总体思路,重点支持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第三代移动通信、三网融合等产业的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落实好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和十大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大力推进技术改造。

3.扩大居民消费需求,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要加大国民收入分配调整力度,增强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众消费能力。一是在调整消费结构中,要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推动最终消费。消费水平的高低最终取决于人们的收入水平和未来预期,因此,要加大国民收入分配调整力度,增强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众消费能力,通过增加普通商品住房供给,支持居民自住和改善性购房需求,加强廉租住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设,让城市广大中低收入者安居乐业。为了扩大农村消费,一些行之有效的改革举措将进一步实施,如家电、汽车摩托车下乡工作,家电和汽车以旧换新政策,增加农机购置补贴,加大农村危房改造支持力度。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范文8

[关键词]加快 转变 经济发展 方式

受国际 金融 危机的严重冲击,我国经济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表面上看是对经济增长速度的冲击,实质上是对不合理的经济发展方式的冲击,根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要求,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加大经济结构调整,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将是今年经济工作的一个重头戏。

一、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1.资源浪费,环境污染严重

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依靠大量要素投入,以GDP的增长速度为核心,造成资源和能源利用的低效率、高消耗,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对包括能源在内的初级产品的依赖性需求也越来越大,在某些重要原料和能源高度依赖进口的同时,我国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却很低。低效率的资源利用和粗放式的矿藏开采极度破坏了我国的生态环境和宝贵的土地资源。近几年我国基本上占用世界15%以上的资源在进行发展,能源和环境形势都相当严峻,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煤炭、钢铁、铁矿石、氧化铝、铜和水泥等资源消耗量最大的国家,是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世界第二大二氧化碳排放国。

2.对外贸易技术含量低,抗风险能力差

我国经济对国外市场依赖度越来越大,一方面我国大量从国外进口石油和原材料,另一方面我国一大部分产品销售外国市场。我国货物出口贸易中加工贸易占到55%左右,外商投资 企业 是我国扩大出口的主力军,目前大约占到贸易总额的60%,而且这其中大部分是来自港澳台地区以及韩国等的外商直接投资企业。这些企业大多为劳动密集型企业,利用廉价的劳动力资源进行出口加工,本身技术含量很低,但本土企业明显缺乏自主创新能力,缺少自有品牌。我国在很大程度上只是外国公司低成本的制造基地,产业价值链低,出口贸易产品的成本效率主要来自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在发达国家,知识在经济增长中所占比重已达到70%以上,可在我国,资本和劳动力投入则高达72%,技术进步仅占28%,产品附加值低。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许多国家纷纷制定贸易保护主义政策,限制进口其他国家的产品,这对我国的出口经济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广东、浙江等省许多企业纷纷停产、减员甚至倒闭,给我国经济带来沉重打击。 3.国内消费长期不足,难以拉动内需

4.国内就业压力极为严峻

由于受金融危机的影响, 企业 减产和破产的增多,国内就业形势变得极为严峻。受影响的不仅有农民工,而且已就业人员和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也明显增加,初步估计金融危机约造成2000多万的农民工失业。我国中小企业约吸纳75%的就业人口,由于订单急剧减少,加工贸易进口量从2008年7月起连续下降,中小企业裁员大增。据统计我国2008年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2%,比2007年增加0.2%,预计2009年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6%,比2008年约要增加0.4个百分点,2009年就业目标将会比2008年有较大幅度减少。

二、转变 经济 发展方式,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当经济大幅下滑趋势得到抑制并转入企稳回升通道后,一些固有的深层次结构性矛盾将更加突现凸显,瞄准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成为当务之急。

1.推进节能减排,抑制过剩产能。中国能否实现哥本哈根全球气候峰会上的“减排承诺”,调整产业结构是治本之道。由于重 工业 占国民经济比重较大,使得中国面临严峻的环境压力和减排压力。钢铁、水泥等行业也不同程度地出现了产能过剩的问题,对中国经济快速、健康发展产生了负面制约。当前,加快发展低碳经济、绿色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今年我国将继续加强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建设,开展低碳经济试点,努力控制温室气体排放。

2.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产业结构调整。随着“后危机时代”的来临,全球将进入一个空前的创新密集和产业振兴时期:美国提出将研发投入提高到GDP的3%这一 历史 最高水平,欧盟宣布到2013年以前,投资1050亿欧元发展绿色经济,俄罗斯提出开发纳米和核能技术……我国正抓紧研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总体思路,重点支持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第三代移动通信、三网融合等产业的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落实好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和十大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大力推进技术改造。

3.扩大居民消费需求,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要加大国民收入分配调整力度,增强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众消费能力。一是在调整消费结构中,要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推动最终消费。消费水平的高低最终取决于人们的收入水平和未来预期,因此,要加大国民收入分配调整力度,增强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众消费能力,通过增加普通商品住房供给,支持居民自住和改善性购房需求,加强廉租住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设,让城市广大中低收入者安居乐业。为了扩大 农村 消费,一些行之有效的改革举措将进一步实施,如家电、汽车摩托车下乡工作,家电和汽车以旧换新政策,增加农机购置补贴,加大农村危房改造支持力度。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范文9

(一)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必然要求

日照“蓝、红、金”重大发展战略的组合叠加必将开启今后较长时间的“黄金发展期”,而新时期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加大,要素稀缺性和要素价格上升对发展形成制约,要求必须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劳动力要素方面来看,2010年,日照在岗职工工资为33239元,同比位居全省第9位(2009)。相对于日照GDP的规模与排序,日照劳动力成本较高。日照的人均水资源拥有量596.4立方米,比全省稍高,但约为全国人均水资源拥有量的27.1%,并且远低于国际公认的1000立方米水资源最低保障线。人均耕地0.91亩,为全省、全国的87%和72%。日照已经形成了造纸、化工、能源、钢铁等为代表的临港工业体系,需要消耗大量的资源,仅森博浆纸、电厂、钢厂就耗水资源5.7万立方米,占市区总供应能力的25%。从万元GDP能耗来看,日照市由于传统的重工业基础,能耗要远远高于国内外的其他国家和地区,同时,土地价格的升高、矿产等资源的消耗等,决定了日照不能再简单依靠廉价要素推动增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势在必行。

(二)抢占制高点、争创新优势的必然要求

日照与连云港同是亚欧大陆桥的东方桥头堡,城市发展目标、港口吞吐货种、泊位建设等极为相似,临港产业结构趋同现象严重,钢铁、石化、造船等是港口城市发展的重点产业,竞争十分激烈。这对于日照未来的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二、日照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存在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一)存在问题

1、存在认识误区。日照市转方式缺乏应有的力度和深度,从很大程度上由于存在认识误区。认识误区一:按照日照市的区位优势要大力发展临港工业,而临港工业是重化工业,因此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提法是相悖的;认识误区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要是求“新”,日照市要转方式就是要淘汰以往落后产业,今后只重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

2、产业结构层次低。日照市本身产业配套环境滞后,制约着产业转移速度,也制约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发展方式的转变。2012年,日照市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为8.7:53.5:37.8。日照市海洋产业中占优势的在于第一产业渔业上,而一些附加值高的深加工产业和以海洋技术为载体的高新技术产业明显不足。第二产业内部结构不尽合理,装备制造业发展滞后,钢铁、石化和造船等规模还不足,通讯与电子设备制造业、电器器械与器材制造业、通用设备与交通设备制造业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仅为4%。

3、城镇化水平较低。2012年年末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9.84%,低于同期全国52.57%和全省52.4%的城镇化水平。并且中心城市规模偏小、规模体系不合理、缺乏辐射带动能力;城镇布局分散,空间辐射作用差。规模经济不足导致地区市场分割、地区环境、设施等使用粗放,利用效率不高,交通成本提高等,不利于要素聚集,制约经济发展。

4、经济总量较小。从经济发展状况上来看,日照由于建市较晚,经济规模相对较小,人均水平也不高。2012年,日照GDP为1352.57亿元,仅仅高于莱芜市。从山东半岛沿海城市的经济规模总量来看,日照处于沿海城市的末尾。2012年青岛GDP为7302.11亿元,约是日照的5.4倍。从鲁南经济区的枣庄、临沂、菏泽、济宁、日照各城市来看,日照的GDP也位于末尾。

(二)原因分析

对于日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其原因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第一,日照市长期受儒家文化熏陶,在“开放创新、转型升级、跨越发展”方面思想不够解放;第二,日照市建市时间较短,底子薄,尚未形成规模经济,规模经济不足带来低水平陷阱,制约招商引资、产业转移的速度和质量;第三,周边城市仍处于要素集聚阶段,对日照竞争大于合作、带动,争夺了日照转方式所需要的项目、资金、技术、人才等;第四,日照市城市开放层次低,在对外开放中缺乏政策优势。

三、日照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对策建议

(一)转变发展观念

1、发展临港工业和转方式并不相悖。日照经济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按照《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日照的发展重点是临港工业,临港工业大都属于重化工业。在这种情况下,需要转变发展观念,发展重化工业和转方式的提法并不相悖,一方面,在沿海港口集中布局发展重化工业,这本身就是整个国家战略中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应有之义;另一方面,转方式并不是完全不发展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重的重化工业,而是不能像以前一样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要通过通过技术、市场、法律和行政等多种手段和途径,努力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建立资源节约型技术体系和生产体系;做好环境防护工作。

2、转方式中求“新”不等于求“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意味着改变传统经济发展中不符合现代经济发展的东西,产业选择上往往表现为求新。但“新”不一定等同于“好”。因此,一个地方好的产业选择应该是最适合当地条件的,而不宜一味求新,否则这些新产业一是引不来,就算来了也留不住。

(二)优化产业结构

1、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积极发展高产、高效、优质、生态、安全农产品,重点培育茶叶、瓜菜、果业、桑蚕、黄烟、药材、花卉等优势特色产业,发展设施农业、循环农业、绿色农业、休闲农业等现代农业。扩大茶叶种植面积,实施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着力打造“北方绿茶之乡”。积极发展现代畜牧业,培植一批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基地。大力发展远洋捕捞业,积极发展工厂化养殖,打造一批标准化健康养殖园区和良种基地。

2、积极推进传统产业技术改造。日照市应对几大传统产业进行市场调研,成立技术改造专家指导小组。由专家组帮助企业对技术改造提出具体可行的方案,指导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提升,并为企业提供各阶段、全方位的资讯服务。要简化企业申报技术改造的流程,降低进入门槛。制定并推行更为全面的技术改造政策,增强企业的品牌意识,在传统产品里加入品牌要素,加强品牌的宣传和营销,全面推进传统产业品牌化。

3、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即代表科学创新的方向,也代表产业发展的方向,长远来看是日照转方式的战略依托。以自主创新体系和产业基础为支撑,大力实施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双百项目”,突出发展新能源、新信息、新材料、新医药、海洋新兴产业及环保产业,建立一批国家或省级特色产业基地,培育特色明显、竞争能力强的产业集群,使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引领全市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4、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日照市现代服务业发展要突出三个层次、三个重点,第一层次是把港口物流和旅游业作为主导产业加以扶持和发展;第二层次是将交通、通讯业和金融保险业、科研教育事业作为基础产业大力改善和提高;第三层次是把会展业、文化体育产业、房地产业,信息咨询业作为配套产业进行开发。三个重点是着力对服务业三大载体(园区、企业、市场)进行重点培育,以信息技术为载体,努力打造综合服务新格局,提升服务业园区的能级;引导企业实现规模扩张,做强核心主业,坚持多元发展,延伸产业链条,努力提高综合发展水平和核心竞争能力;做好统筹规划,建设一批专业性强、辐射带动作用明显的市场,逐步形成一批生产基地与市场相连结的产业集群。

作者简介:孙明燕(1982-)女,山东沂水人,产业经济学硕士研究生,现任中共日照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室讲师。研究方向:产业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