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档案管理概述集锦9篇

时间:2023-08-17 17:51:27

档案管理概述

档案管理概述范文1

关键词:陈建规划 档案管理 必要性

Abstrac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unicipal files in our country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and promote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construction of our country is very significant, it is important to solve economic disputes of the material basis, is also solve the demolition work and old city reconstruction work in an important reference for problems of our country, the construction of modernization in the city has very important function, establish and improve the urban construction file management mechanism, make corresponding management strategy, improve their management way, give full play to the management work of the municipal files positive role.

Key words: ChenJian planning file management necessity

中图分类号:G2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城建规划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进步,城建规划档案管理工作也被提上了议事日程,在开展陈建规划档案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必须要充分重视城建规划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统筹好各个环节之间的工作关系,建立健全城建规划档案管理工作的统一体系,真正发挥好城建规划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

一、加强城建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1、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提供良好的信息依据。城建档案对于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有效地对城建档案进行保存和管理,能够有力地推动我国城市建设工作的进步,是城市规划、科研、管理、建设及工程扩建、维修、改造等工作中都不可缺少的凭证和依据,能够为我国的城市建设提供良好的信息资源,城市建设工作人员通过对城建档案进行管理和有效地利用,不仅能够减少城市建设工作中的原材料损失率,节约人力、物力、财力,减少建设成本,还能加快城市建设的步伐,为我国的城市建设赢得宝贵的时间。

2、城建档案是解决经济纠纷案件的重要材料依据。在当前我国的经济建设过程中,经济纠纷案件此起彼伏,如何保障公民的根本利益,是摆在国家面前的重要课题,我国有十几亿的人口,经济纠纷的案件占据了案件解决人员的很多时间,如果经济纠纷迟迟得不到解决,不仅影响到了公民的根本利益,也会给政府的行政工作带来很大的压力,而在这个时候,城建档案就能起到很好的凭证作用,通过对城建档案进行查证,就能很好地解决经济纠纷的案件,既节省了案件解决人员的时间,又能充分保障公民的自身利益。

3、在拆迁工作和旧城改造等工作中,城建档案起着有力的参考凭证作用。随着我国城市现代化的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各地纷纷开展旧城改造和房屋拆迁工作,在进行这些工作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居民与城建单位的纠纷问题,要想做到既能保障居民的利益,又能促进城建工作的顺利进行,就必须要找到具有说服力的参照物和凭证,在这一过程当中,城建档案就能够发挥其自身的优势,为拆迁工作和旧城改造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提供解决的依据和办法,促进我国城市化的更好更快建设。

二、城建档案管理工作中呈现出的相关问题

1、档案管理人员对城建档案管理工作没有做到充分地重视。一方面,城市建设单位对城建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没有一个科学的把握,做不到充分地重视,这样的一种工作认识使得城建单位在进行施工建设的过程当中总会抱有一种轻档案、重建设的错误思想,认为城建档案的管理工作没有进行的必要性,在自己的工作范围内严重忽视了城建档案管理工作,缺乏运行城建档案管理工作的有效机制,尤其是在一些建筑类的行业,城建档案管理人员没有实际的业务水平,常常是由工程中的资料员兼职城建档案管理员,缺乏科学的档案管理智能作用,造成了城建档案管理工作中的巨大缺失。

2、缺乏具有专业素质的城建档案管理人员。随着我国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城市建设的工程量日益加剧,城市建设工作中对城建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要求不断提高,但是受传统的城建档案管理思想的影响,我国现在严重缺乏能够从事城建档案管理工作的专业人才,当前情况下,很多城市建设单位的档案管理人员大都是由一些资料员进行管理的,缺乏技术技能和专业素质,导致我国的城市建设信息化建设遇到了很多的困难。

3、我国的城建档案管理工作缺乏必要的安全保障。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出发,任何一项工作的展开都需要建立安全的保障措施,一般来说,对于城建档案管理工作的开展,首先就要建立好城建档案馆这一特定的档案保存场所,对城建档案管理建立专门的管理机制,切实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我国的城建档案管理工作之所以出现众多漏洞,其很大的一方面原因就是没有建立一个完善的档案管理机构和机制,造成我国的城建档案缺乏统一的管理,在进行城建档案管理工作的过程中,缺乏先进技术的有力支持,没有对城建档案管理工作开展有效的网络技术管理开发和应用,造成城建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迟迟得不到有效地提高,因此,在此后的城建档案管理工作中,国家一定要给予大力的技术支持,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相关技术技能,以先进科学的技术带动我国城建档案管理工作的有效进展,进而推动我国城市化的建设步伐,促进我国经济的繁荣发展。

结语: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城建档案会越来越多,城建档案的管理工作也必须引起有关人员的足够重视,我们要不断加强城建档案管理工作,建立完善的城建档案管理工作机制,制定相应的管理策略,加强对城建档案管理的立法工作,切实实行科学发展观的领导思想,加强对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素质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素质,促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要求工作人员必须要有强烈的责任心和政治意识,本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理念,切实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同时,也要加快城建档案管理工作的科技水平,采用先进的数字化信息技术,为城建档案管理建立良好的网络管理机制,树立与时俱进的思想,不断改进自己的管理方式,充分发挥城建档案管理工作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 韩建国. 浅谈效益型城建档案馆应具备的基本条件[J]. 山东档案 , 1998,(02) .

[2] 孔令建. 浅谈取消档案保证金后如何丰富城建档案馆藏[J]. 山东档案 , 1999,(06) .

[3] 任少丽,贾建成,徐广深. 发挥两个积极性 开展多种经营是确保城建档案事业持续发展的保证[J]. 山东档案 , 2001,(04) .

档案管理概述范文2

(一)档案文书工作之间的相互联系存在的问题

通常在实际的工作当中,文书工作与档案工作两者是存在区别的,有其统一性也有分工明确性,那么在衔接的过程中两者相互配合形成一个分体式的管理系统。在工作中文书与档案实行的是分块模式管理,是一种科学有效的管理制度,但是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有前提的。文书人员档案意识薄弱,那么档案人员也很少顾及文秘工作,导致两者在联系的过程中出现很多的问题,使之脱节,这是很多单位和企业在档案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那么,目前在文书档案工作当中,公文的格式以及处理的方法出现了很多的不规范性,例如:办公用纸不达标、档案文件装订的不够规范、版记不全、相应的附件不明确、编号和原稿不全或者不规范等等。

(二)一人多职

为了减少资金的开支,又想工作全面到位,很多的单位实行一人多职,缺乏专职的档案人员,于是就出现了档案人员兼职文秘工作或者说文秘工作人员兼职档案管理工作,他们不仅要负责办公室文件的收发,文字的综合、信息的宣传以外,还要对档案文件的管理工作负责,投入到档案管理工作当中去,出现了范围不明确、收集工作不及时、材料不充沛等问题,还有一些档案人员对档案资料不重视对存储不细心,导致的资料不完整错乱等现象。就使很多的单位文书档案存在很大的漏洞。

(三)领导片面思维不重视档案管理

档案管理工作在一般的单位中不受重视地位比较低,在领导的心中对档案管理工作认为是无关紧要的事情,可做可不做的小事,一般的领导认为是一件很简单的不过的事,也就是收集资料管理资料不需要大脑的思考的事,看不见明显的经济效益,只是觉得要求在单位文件库里存放好就可以了,工作需要的时候拿出来参考。

(四)单位其余部门对档案工作不配合

在单位的归档工作需要从各个部门收集资料和文件,很多的部门存在着瞧不起档案部门的人员,只是图自己工作方便找借口推脱,总觉得自己工作很忙,什么时候有时间什么时候在交就可以,也有些人不愿意将档案资料交到档案部门进行统一管理,导致档案管理工作进行缓慢,使档案管理人员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这些因素都制约了档案管理的工作水平。

二、文书档案的管理特点及趋势分析

(一)文书档案丰富多彩

文书档案是各个单位各个方面真实的记录与记载,涉及很多行政方面、会计和科技管理方面、党群管理方面等多种载体。由于文书档案中包括了很多单位和有关部门印发的各种文件、各种民主选举选民登记和选票以及各种签订的合同和附件,形成了文件档案内容的多种多样,丰富多彩。

(二)档案与文书工作相联系

文书工作从开始到结束的整个过程也是档案的形成,包括:收集、办理、登记、运行、承办以及文件的收集、统计、入档等程序,档案工作是文书工作的前提条件下进行完成的,文件和档案的优劣关系到档案的优劣和档案工作的好坏有着很大的影响。

(三)文书档案最重要的两点:收集、保存文书档案就是利用纸张实质性的记载,是一种管理手段,并且分类的存放在档案室,这个管理的过程最重要的是收集和保存,同时强调资料的完整性和存放的安全性,便于后人引用和借鉴和阅读资料,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档案的真正作用。

三、结束语

档案管理概述范文3

一、本体论概述

本体(Ontology)属于哲学方面的概念,从哲学的角度来说,它是对客观存在的一个系统的解释或说明,关注的是客观现实的抽象本质。1993年,Gruber对此进行了新的定义,认为“本体是概念模型的明确的规范说明”。后来,Borst在此基础上对本体理论进行了完善,认为它是指共享概念模型的形式化规范说明。Studer对此进行研究与总结后提出“本体是共享概念模型明确的形式化规范说明”。“概念模型、明确、形式化、共享”是这一概念中的4大特征,它们是在计算机人工智能方面有知识表达的意思。我们将本体理论运用到数字档案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中,对档案资源进行描述,并统一数据采集模式,从而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与提取。数字档案馆管理系统的主要功能包括借阅管理、档案录入、档案检索、档案备份与恢复等。

二、数字档案系统利用本体建模流程

档案管理系统中的本体是档案范畴内的专有概念,用于表示某个专门领域范围内的全部知识。领域本体是专业性范畴,可详细描述出某个学科内的关键词条与这些词条间的关系。有时描述的内容还涉及到该学科内颇有影响力的理论成果。具体来说,档案领域本体就是针对查询功能的档案领域建模的结果。通过充分挖掘将与档案有关的所有查询操作均抽象为同一组概念。档案本体对现实活动中档案的解释,是基于概念结构与抽象空间两个方面的,属于一种系统化过程。创建本体的方法不是唯一的,但能保证本体构建的正确性与完整性。本体构建流程包括四步:确定需求分析、创建共享词库、表示本体、客观评价本体。

本体中最基本的概念就是类,定义本体中的类实际上就是明确类之间的层次关系,并明确类的属性以及类之间的约束关系。对于概念层次的分析主要有3种方式:分别是自顶向下法、自底向上法、综合法。自顶向下法是指在某一领域中从最大的概念开始,逐步添加子类,从而将概念细化。自底向上法则相反,是从最小的类定义开始,逐步向上将这些相似的类组织在一起形成更大的概念。综合法是将上述两种方法结合起来运用的方法。不管采用何种方法,均是从定义类开始。比如,以档案本体为例,采用自顶向下的方法,其中,最基本的类有档案与档案信息两个。在检索档案信息时,用户可将题目、档案号、分类号、责任者、关键词等作为检索条件。因此,顶层概念就是OWL Thmg,中间层概念包括档案与档案信息,底层概念中档案对应的是档案类别,包括文学档案、历史档案、科技档案等;档案信息对应的是卷宗号、案卷编号、题名、文号、文种、密级、保管期限等信息。

三、利用Protege构建档案领域本体

根据目标客户的具体需求来建设档案管理信息,以提高档案管理的工作效率。Protege是基于面向对象的JAVA的一种开发工具,支持类、元类及属性的OKBC兼容。在利用该工具构建本体时共有4个步骤,包括需求分析、确定类与所属层次、明确属性,添加实例。在设计档案检索领域中的本体时,借助该工具生成OWL文件,达到检索目的。

当需要输入实例时,必须先确定类与属性的结构。比如,要将一个有序的子类插入到已排好序的父类中,可选用数据结构算法描述其中的任何一种插入算法,包括直接插入、两路顺序插入、表插入等。若要添加实例,还需利用Individuals标签内的5个面板,涉及到的属性内容主要有类的思想、实例名称、性能复杂性等。下面,我们以直接插入为例进行阐述:Individual:直接插入排序算法。转化为具体文字描述:某个有序序列[1...,i-1],共有i-1个元素,若要插入r[i],那么,序列的元素个数就变为i个,新序列为r[...i]。在插入时必须注意存放序列的数组不准越界,可采用顺序查找算法,在r[0]的地方设立一个“监视哨”,任何插入操作均是从“i-1”向前挨个搜索,记录能在查找过程中顺序往后移动一个位置。简而言之,排序的过程需完成的插入操作有(n-1)次。将序列中的首个元素作为最简单的有序序列,并从第二个记录开始依次添加到该序列中,直到全部记录均被插入到序列当中。这里的序列是采用关键字进行排序的。

档案管理概述范文4

从目前来看,笔者认为,编写上岗教材较易出现三个问题:其一,内容过多,编著者想要面面俱到。比如,编著者试图通过一本教材涵盖各门类档案,以及档案工作的各个方面。其二,学理性的知识点过多,教材的实务性不够明显。比如,利用相当的篇幅介绍公文写作、格式排版和档案发展历史。其三,章节逻辑不够明确,章节前后内容有所重复。比如,在声像档案章节中已经介绍了照片档案的利用环节,而在后面的档案利用章节又有所涉及。

二、编写原则

参照上述上岗教材中容易出现的问题,我们认为,上岗教材的编写应遵循如下原则:

(一)简约而不简单上岗教材应更多地突出实用性,与实际工作相结合,减少理论部分的编写,缩小涉猎范围,突出档案如何整理、如何组卷这些重点,做到教材内容简约而不简单。

(二)章节有效衔接不重复狭义的档案工作包含收集、整理、鉴定、统计、保管与保护、利用六个环节。而按档案的内容来看,又通常将其分为“文书档案”、“科技档案”、“专门档案”。同时,还包括近年来逐渐兴起的“声像档案”、“电子档案”。这些内容大多相互交叉。所以在教材编写时,我们要合理安排体系框架,设定好章节先后次序,不要出现重复编写、交叉编写、逻辑不清等问题。如遇到不同档案类型的公共性问题,可单设章节统一讲授。

(三)章节名称明确且合理一个章节的名称要能涵盖本章内容主旨且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比如,教材在编写“文书档案管理”和“科技档案管理”前,介绍“文书文件”和“科技文件”的知识是必要的,且“文书文件”和“科技文件”档案人员有机会能够接触到,故在此章节编写中,加入“文书文件”和“科技文件”的基础知识部分会更好,其名称也可定为“文书文件与文书档案管理”、“科技文件与科技档案管理”,而不应是“文书档案管理”或“科技档案管理”。相反,就“会计档案”和“人事档案”而言,由于“会计文件”和“人事文件”档案人员几乎不接触,故教材章节不用将其列入,标题则可直接定为“会计档案管理”“、人事档案管理”。

(四)针对性选取档案门类就教材而言,档案门类显然不能全部涉及,要挑选普遍的档案类型编写。例如,仅就专门档案来说,其内容包含有会计档案、人事档案、商标档案、诉讼档案等。因此,应挑选“会计档案”、“人事档案”,或本地区、本系统常见的档案类型编入其中,有重点、有针对性地构建教材体系。

(五)合理组成教材体系第一,从整体到局部。比如,第一部分设定为综合概述,有利于学员宏观把握档案行业的基本常识,为之后三个部分打好基础。第二,逻辑明确。比如,将第二部分、第三部分分为“纸质档案管理”和“非纸质档案管理”,从逻辑上合理涵盖了全部的档案类别。其中,在“纸质档案管理”章节,按档案内容的标准,再次进行划分为“文书档案”、“科技档案”、“专业档案”,这种划分在档案分类上也是符合逻辑的。第三,分和有序。比如,“会计档案”、“人事档案”、“电子档案”、“声像档案”都有自身的特殊性,故这四个门类的档案管理章节一次性编写收集、整理、鉴定、统计、保管与保护、利用六个环节内容。相反,“文书档案”和“科技档案”在收集、整理、鉴定环节各有特色,故在教材中分别编写,而在统计、保管与保护、利用环节有较强的共通性,故在教材中作整合编写,以此避免重复。

三、档案专业在职上岗教材的体系组成

根据上述五个基本原则,笔者认为,一本档案专业在职教育上岗教材的体系应由如下方面组成:

(一)第一部分的内容组成教材体系第一部分称之为“综合概述”,由“第一章:档案概述”和“第二章:档案工作概述”组成。其中,在第一章里,教材应基本涵盖档案的基本概念、特点、种类与划分依据、价值与性质等内容;在第二章里,教材应基本涵盖档案工作的构成、内容、特点、性质、基本原则、注意事项、相关专业术语、广义和狭义之分,以及档案法等内容。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在职教材偏重于实操性的特点,第一部分作为综合概论,不要过多涉及档案的理论内容,如“档案”一词的词源解释、从古至今的档案发展史等内容。

(二)第二部分的内容组成教材体系第二部分称之为“纸质档案管理”,由“第三章:文书文件与文书档案管理”、“第四章:科技文件与科技档案管理”,以及“第五章:专门档案管理”组成。具体为:在第三章里,教材应细化为三个小节。首先是“文书文件基础知识”,即涵盖档案前期(处于文件阶段时)的相关内容;其次,依照文件级、案卷级的整理方法分别划分为“以件为单位的档案管理”、“以卷为单位的档案管理”,并涵盖其收集、整理、鉴定等内容,而“保管与保护”、“统计与利用”环节,由于其与科技档案有共通性,故放在第四部分特别讲授。在第四章里,教材应分为“科技文件基础知识”、“科技档案管理”两节内容。其中,由于前者不是档案人员的主要工作,向学员简单介绍为主;后者为档案人员的主要工作,故应作详细讲授,内容涵盖收集、整理、鉴定等内容,“保管与保护”、“统计与利用”环节,与文书档案在第四部分同讲。在第五章里,教材应选取专门档案中常用的两个门类开设章节,即“会计档案管理”、“人事档案管理”,与第三章、第四章不同的是,由于专门档案各门类间共通性不大,故本章一次性讲授收集、整理、鉴定、统计、保管与保护、利用六个环节内容。其中,由于“人事档案”不属于档案部门直接的业务内容,故可以作适当说明或简要介绍。

(三)第三部分的内容组成教材体系第三部分称之为“非纸质档案管理”,由“第六章:声像档案管理”、“第七章:电子档案管理”组成。与第五章类似,由于这两种门类的档案具有特殊性和代表性,故这两章内容依然从收集、整理、鉴定、统计、保管与保护、利用六个环节讲授。

档案管理概述范文5

主题词:国家档案全宗 全宗 档案所有权

国家档案全宗是我国档案学的重要概念之一。我国档案学的教科书、工具书对这一概念评价很高,认为国家档案全宗“是社会主义国家档案工作和档案学中通用的专业术语,也是社会主义国家档案管理的重要原则和制度”①,其实质“是解决档案所有权和国家档案管理原则的问题。”②然而,近十年来,档案学界有学者对这一概念提出了一些质疑,有的甚至得出了“继续使用国家档案全宗概念早已变得不合时宜”③的结论。

那么国家档案全宗概念是否真的已经过时了呢?

一、从国家档案全宗概念的基本内涵看

国家档案全宗概念是由苏联在1918年6月1日颁布的《关于改革与集中统一管理档案工作的法令》中首先提出来的。我国在建国初期引进了苏联的国家档案全宗概念。由于全宗一词最初采用的是俄文的音译,称为“芬特”,国家档案全宗当时就称为“国家统一档案芬特”。1955年12月8日,国家档案局在《关于改“芬特”为“全宗”的通知》中决定将“国家统一档案芬特”相应地改为“国家全部档案”。1956年4月16日,国务院的《关于加强国家档案工作的决定》对国家全部档案概念作了解释:“国家的全部档案,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各机关、部队、团体、企业和事业单位的档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的革命历史档案和旧政权档案,都是我国社会政治生活中形成的文书材料,都是我们国家的历史财富。”

在上述认识的基础上,我国档案学认为,国家档案全宗概念的基本内涵是“指归国家所有、由国家统一管理的全部档案财富的总和”④,“在我国,国家档案全宗也称为‘国家全部档案’。”⑤因此,只要我国存在着归国家所有的档案,我们就不能说国家档案全宗概念已经过时。

二、从国家档案全宗概念的适用范围看

档案归国家所有是国家档案全宗概念的基本内涵,但国家档案全宗概念的适用范围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1956年,我国对生产资料私有制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农民、手工业者劳动群众个体所有的私有制,基本上转变为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公有制,资本家所有的资本主义私有制基本上转变为国家所有即全民所有的公有制。在当时单一的公有制的历史条件下,机关、团体、企业和事业单位的档案全都归国家所有,因而都属于国家档案全宗范畴。

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确认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在这一精神指导下,从1985年起,我国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这一改革导致的结果是:除了原有的全民所有制企业和集体企业以外,出现了个体企业、私营企业、“三资”企业。所有制的变化决定着档案所有权也必然随之发生改变。1987年我国颁布的《档案法》就明确了档案的所有权有国家所有、集体所有和个人所有之别。这样一来,全民所有制性质的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形成的档案依然属于国家所有,集体、个人所有的档案就不归国家所有。由此可见,国家档案全宗的构成已发生了变化,只有归国家所有的档案才属于国家档案全宗范围。

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随着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企业制度的逐步建立,国有企业可以改制为投资主体多元化,包括外资介入的股份制公司,也出现了兼并、破产、重组等企业产权变更的情况,导致企业档案的权属发生变化。1998年国家档案局、国家体改委等单位联合了《国有企业资产与产权变动档案处理暂行办法》,对国有企业产权变动档案的处置方法作出了具体规定。

总之,档案归国家所有是国家档案全宗概念的基本内涵。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我国实行的是单一的公有制,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的档案都归国家所有。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产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原有的国有企业的档案有的并不再归国家所有,那么这部分企业有的档案就不宜再归入国家档案全宗范围。就事业单位而言,由于事业单位面广量大、种类繁多、功能各异、情况复杂,今后事业单位要根据不同功能进行分类改革,有的事业单位将改为企业。这样,有的事业单位的档案也有可能从国家档案全宗中分离出来。但无论如何,机关档案归国家所有这一点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既然如此,我们还是不能得出国家档案全宗概念已经过时的结论。

三、国家档案全宗概念质疑的若干认识辨析

1.使用国家档案全宗概念的,既有社会主义国家,也有非社会主义国家,因此说国家档案全宗是社会主义国家档案工作和档案学中通用的专业术语的说法“是难以立足的”。

对这一认识,我们应当作一些具体分析。这一概念最初是由社会主义国家苏联提出的,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引进后得出上述结论也是正确的。但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白俄罗斯仍采用了国家档案全宗概念,甚至非洲的一些国家,如阿尔及利亚,也长期使用这一概念。非社会主义国家也使用国家档案全宗概念说明了什么呢?笔者认为,它说明了国家档案全宗概念是有生命力的,只要世界上存在着归国家所有的档案,不论是社会主义国家,还是非社会主义国家,采用这一概念都是合理的,这不仅仅是习惯用语是否延续的问题。因此,认为继续使用国家档案全宗概念早已变得不合时宜的认识是难以成立的。当然,我国档案学的教科书、工具书应当加以修正,不能继续将国家档案全宗概念界定成仅仅是在社会主义国家通用的专业术语。

2.既然《档案法》称“国家所有的档案”、“集体所有的档案”和“个人所有的档案”,我们就应当按《档案法》办,档案工作者不必“抱残守缺,继续使用国家档案全宗概念”。

由于我国档案的所有权发生了变化,档案不再象以前那样纯粹地归国家所有,《档案法》对档案所有权予以明确是必然的。但只要有归国家所有的档案,国家档案全宗概念的存在就是合理的。《档案法》未将国家档案全宗概念写进去,并不等于说国家档案全宗概念就不能存在。《档案法》是我国档案工作的根本大法,但《档案法》本身不可能涵盖

一切档案术语和档案学理论。如果《档案法》未作规定的就不能存在的话,那么《档案法》岂不可以取代档案学了吗?这一认识显然是经不起推敲的。笔者认为,如果说《档案法》从法律上规定了哪些档案归国家所有的话,那么国家档案全宗概念则从理论上阐明了国家所有的档案为什么可以由国家进行管理。可见,国家所有的档案概念与国家档案全宗概念是从不同角度阐述同一对象,但绝不能说国家档案全宗概念中的“全宗”二字,在这里已成了多余。所以说,有了国家所有的档案概念还有必要使用国家档案全宗概念,非要将两者对立起来的认识是不可取的。 对国家档案全宗概念最早提出质疑的是档案学者张辑哲。他在1992年就撰文认为国家档案全宗概念犯有逻辑错误⑥。但他在1995年出版的《维系之道——档案与档案管理》这本专著中得出的却是另外一种结论:十月革命后的苏联,“将全宗的概念进一步扩大到国家范围,产生并确立了‘国家档案全宗’的概念,为国家对其全部档案行使所有权与集中统一的管辖权、管理权创造了理论依据。”⑦

就国家档案全宗与全宗这两个概念,档案学者冯惠玲曾指出,“后者从档案管理的意义上表明档案馆内档案的基本分类单位,而前者是从所有权、管理权的意义上把全国的档案视为一个整体,表明不容他属,不可分割。”⑧

档案管理概述范文6

关键词:科技档案;价值;管理

科技档案是保存备查的直接记录和反映科技、生产活动的科技文件,它蕴藏着科研人员的劳动成果和实践经验,是人类的宝贵财富。什么是科技档案价值?如何衡量?怎样实现?以下从科技档案的价值研究、科技档案管理队伍建设两方面做一综述。

1 科技档案价值研究

1.1 科技档案价值概念和价值观

科技档案价值概念是科技档案价值理论的元概念,是构建科技档案价值理论体系的基石。对科技档案价值概念理解和认识不同,从而导致科技档案价值观的不同。

我国档案界根据研究目的和角度的不同,对档案价值概念大致有三种观点:

一是传统的档案价值观。这种观点认为,“在档案学和档案工作实践中,通常所说的档案价值,指的是档案的“利用价值”。这种档案价值观,主要是从档案的属性以及从鉴定工作的角度认识档案价值。

二是从价值哲学角度来研究档案价值。这种观点认为,档案价值是档案与主体对它的需要之间的一种特定关系。是指档案的存在、属性及其变化是否满足主体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以及满足的程度。这种观点可称为主体价值观,从哲学角度使档案价值的研究更具一般性,对档案价值鉴定工作也有指导意义。

三是从经济学角度来研究档案价值。这种观点认为,档案价值就是凝结在档案中的人类劳动、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结晶”,为档案价值的实体。它反映的不是档案的属性与人类利用需求的关系,而是档案价值的创造者和利用者之间的一种社会的、历史的“交互关系”。从商品价值角度研究档案价值是一种新的视角,为档案信息交流,特别是科技档案信息的交流、商品化等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实践依据。但是,它无法全面、本质地反映档案价值这一概念的内涵,对档案价值鉴定工作也没有直接的指导意义,因为档案价值鉴定时并不是以档案商品价值的大小为依据的。

科技档案价值概念上的不同认识,说明了科技档案价值内涵的丰富性和结构层次的多维性。孤立地将科技档案价值看作只是某一种价值形态,是不可取的。而三种不同的科技档案价值观实质上是构成了科技档案价值体系的不同层次或侧面,相互之间并非完全排斥,经过调整、补充可以组成完整、丰富的科技档案价值体系,科技档案价值研究应走向对科技档案价值体系的研究。

1.2科技档案价值因素和价值量化

科技档案的价值量与科技档案价值因素是紧密相联的。一般认为,科技档案的价值量是由几种重要的相关的价值因素规定或制约的。对科技档案价值进行量化计算,使鉴定工作实现定量化,虽然实践中还缺少普遍运用和检验,但其探索方向是可取的,其中比较突出的是模糊综合评判方法。这种方法具有以下四个特点:一是以价值因素为基础。科技档案价值的综合评判,离不开对科技档案价值因素的具体分析,价值因素是综合评判的依据和基础。鉴定工作不仅要分析和确定影响科技档案价值量大小的价值因素,而且要把它们在构成科技档案价值中的重要程度进行量化,即确定不同价值因素的权重,从而设立评判因素集。二是经验和判断仍具有重要作用。模糊综合评判法,没有也不可能完全脱离实践经验和在此基础上的分析判断,定量计算必须建立在定性研究的基础之上。三是全方位、多层次的立体考察,提高鉴定的准确性。四是可以而且必须运用现代技术手段。模糊综合评判法较复杂,单凭人力手工计算有很大局限,必须借助计算机进行工作,才能提高其适用性。

1.3 关于科技档案价值与其商品化

科技档案商品化的理论前提,就是经济学意义上的科技档案商品价值观。关于科技档案能否成为商品存在着三种认识:一是科技档案具有商品性或商品价值,可以成为商品;二是科技档案复制品可以成为商品;三是科技档案不能成为商品。

科技档案商品化问题实质上是科技档案中所记载和反映的科学技术商品化。应该承认,在科技档案商品化研讨中,一开始就走进一个误区。即“科技档案商品化”概念提法不够严密。没有准确地把握事物的本质,忽略了科技档案实体和信息的不同及其可分离性。那些认为科技档案可以成为商品的学者,在强调科技档案信息是商品的同时,忽视了科技档案实体对形成者作为历史记录物的价值,科技档案仍应由形成者保存;那些认为科技档案不能成为商品的学者,在强调科技档案是形成者应保存的历史记录物的同时,却忽视了科技档案信息的商品属性。因此,对这一概念的准确提法应为“科技档案信息商品化”,也就是说,上述第二种观点是比较恰当的。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技术市场日益成熟和发展,为科技档案信息商品化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科技档案信息商品化,是实现科技档案价值的重要途径。

2 科技档案管理队伍建设

随着科技档案信息化管理的推进,档案管理队伍由专业档案管理人员构成已无法满足时展的需求。复合型科技档案管理人才培养及队伍建设变得越来越重要。

在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的信息化推进过程中,必须将各相关专业的技术进行有机结合,才能使档案管理工作做得有声有色、切合实际。计算机技术人员只有在真正明了档案管理工作的全面需求时,才能针对实际情况建造出优化的数据库结构与信息传递平台;而档案管理人员只有在逐步提高现代化管理技能的同时,才能更好地利用现代化的档案管理系统。同时,在科技档案管理过程中,更需要档案管理部门人员的知识层面向被管理的相应专业领域延伸。科技档案材料源自于科研活动,更要服务于科研活动,这就需要科技档案管理部门各个层面的人员对产生科技文件的相应领域、相应专业技术、科研工作流程等有较深入的了解和掌握,才能使科技档案管理做到及时、准确、系统、全面,否则就会出现缺损、混乱等现象。

档案管理概述范文7

关键词:美国;档案业务;管理模型;发展演变

模型是理论的浓缩与精华,是理论和实践之间的纽带。档案业务离不开档案管理模型的指导,了解和把握档案管理理论与实践发展的途径之一就是了解与分析档案业务管理模型的结构与特点。

近年来,笔者对美国档案管理相关文献进行了研究,发现20世纪以来美国档案业务管理模型大致经历了三种形态的发展与演变。

1 文件生命周期(LC)模型――面向文档一体化管理的业务模型

1.1 文件生命周期模型概述。文件生命周期模型来源于文件生命周期理论,该理论产生自美国档案学者菲利普・布鲁克斯20世纪40年代提出的“文件生命周期”概念[1]。

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是研究文件从最初形成到最终销毁或永久保存的整个运动过程、研究文件属性与管理者主体行为之间关系的一种重要理论,文件生命周期模型在此理论基础上产生。模型结构如图1所示。

该模型反映了文件从形成到销毁或作为档案永久保存的完整过程。依据该模型,美国联邦政府文件管理模式按照现行文件归文件形成机关、半现行文件由文件暂存中心和联邦文件中心、非现行永久文件由国家档案馆管理的模式运行。

1.2 文件生命周期模型的评析。文件生命周期模型的产生与文件中心的成立有着内在的联系。二战时美国海军设立的文件中心曾引起档案界的广泛关注,引发了关于文件管理与档案管理一体化的大讨论,并由此形成了沿袭至今的美国档案与文件署(NARA)统一管理联邦政府文件、档案业务的一体化管理模式[2]。该模式下文件到档案按照相应轨迹运动。如图2所示。

经过60多年的运作实践,该模型展现出一定的理论优势,包括:

第一,模型揭示了全过程管理的思想与理念,把文件管理的要求贯穿于文件的整个生命周期;

第二,模型为文件的分阶段管理提供了实践指导原则。根据文件价值形态及服务对象的变化,文件的保管场所和管理方式可进行调整,实行分阶段管理,为各阶段文件找到最适宜的管理方法;

第三,模型为实现文档一体化管理和对文件进行前端控制提供了理论依据。模型表明从文件到档案的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采取统一的工作制度、程序和方法来实施。

但该模型也存在一定局限性,主要表现为:(1)视角过于集中在文件本身,使得文件管理与档案管理的界限分外清晰;(2)过于强调文件与机构的关系、文件自身价值的变化以及运动轨迹的变化等,对描述电子文件运动的复杂状态难以胜任;(3)偏重强调各阶段文件的价值形态与保管场所、管理方式的对应关系,面对电子文件的自身特点以及不同阶段界限日益模糊的现实,显得越来越难以适应。

2 开放档案信息系统(OAIS)模型――面向长期存取管理的业务模型

2.1 开放档案信息系统模型概述。开放档案信息系统模型(OAIS)是一个为侧重长期保存目的设计开发的信息系统提供参考的模型和框架概念,用以维护信息系统中数字信息的长期保护和存取。该模型是由美国空间数据系统咨询委员会(CCSDS)发起制定,于2003年作为国际标准(ISO 14721:2003)予以颁布。如图3所示。

该模型定义了六个功能实体:接收、归档存储、数据管理、存取、管理、保存规划,它们相互作用,共同完成OAIS的保存和服务功能。模型中包含三类信息包,分别是:存档信息包AIP、分发信息包DIP、提交信息包SIP,用于信息和数据的接收与交换。

2.2 开放档案信息系统模型的评析。OAIS模型是美国政府设计电子文件管理系统的重要的参考和依据,在政府部门中得到广泛应用,主要包括NARA电子文件档案馆(ERA)、美国陆军电子档案馆(AEA)、美国陆军档案信息管理系统(ARIMS)等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与文件生命周期模型相比,OAIS模型的优势在于:

第一,模型强调了档案利用服务的理念。模型中设置保存规划模块的目的就是为了检测OAIS的环境,确保存储的信息在长期保存后仍能服务;

第二,模型同时支持数字形态和物理形态的存档信息。这些数字信息或是作为档案的主体,或是作为对数字资源、物理存档资源的支持信息存在;

第三,模型突出了档案信息著录的思想。模型中的接收和存取环节,必须辅以详细的描述性信息,使得对文件的存储和检索更加便捷、快速、准确;

第四,模型将档案信息与其它信息摆在同等重要地位。模型为存档概念的理解提供了一个框架标准,界定了需要长期保存的数字信息范围,将数字化文档信息与其它信息融为一体,共同存储服务。

但OAIS模型也有不足,其主要关注点是长期保存,过于重视接收以后的管理与利用服务等环节,对美国政府现行工作的前端指导和过程指导力度还不够,特别是面对日新月异、时刻变化的多样化任务及繁杂的行政管理压力,该模型尚不能满足实际需要。

3 联邦机构文件管理框架(FEA-RMP)模型――面向集成综合管理的业务模型

3.1 联邦机构文件管理框架 (FEA-RMP)概述。FEA-RMP的全称是 Federal Enterprise Architecture - Records Management Profile,由NARA颁布,主要目的是将文件管理要求融邦机构架构(FEA)中。

3.1.1 联邦机构架构(FEA)概述。联邦机构架构(FEA)来源于组织架构(Enterprise Architecture,简称EA)。

组织架构(EA)是一种应用广泛的结构化机制,它将技术集成到企业的组成结构中,以提升组织竞争力。组织架构(EA)自20世纪80年代提出后,至今已发展成多个不同版本,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有:美国国防部架构框架(Department of Defense Architecture Framework,简称DoDAF)、商业企业适用的开放组织架构框架(TOGAF)以及美国联邦政府推出的联邦机构架构(FEA)。其中联邦机构架构 (FEA)是基于联邦政府组织机构现状,结合信息技术采购、使用和处理方法的特有结构模型。

联邦机构架构(FEA)包括五个参考模型,分别是绩效参考模型、业务参考模型、服务构件参考模型、数据参考模型和技术参考模型。其基本特点是:以业务规划为核心;注重流程整合,淡化部门概念,强调业务协调和统一;注重系统的关联性。业务过程与绩效管理、数据中心、技术实现条件是相互分离的,但相互之间又通过服务构件相连接,构成一个相互关联、密不可分的系统。如图4所示。

3.1.2 联邦机构文件管理框架(FEA-RMP)模型的由来。为应对联邦机构面对的一系列挑战:如文件管理程序不能很好地集成人员、政策、过程和技术;组织架构不能完全满足文件管理需求等,美国联邦政府决定在原有联邦机构架构(FEA)的基础上,将文件管理纳入其整体框架。2005年12月,NARA颁布了联邦机构文件管理框架(FEA-RMP)1.0版本[4],对FEA的参考模型进行了改进,增加了文件管理框架(Records Management Profile,简称RMP)。如图5所示。

3.2 联邦机构文件管理框架模型的评析。FEA-RMP作为一个通用的、政府级别文件管理框架,满足了文件管理的要求,使得政府机关对文件收集、鉴定、保管、利用等环节与技术和业务流程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如果说OAIS模型偏重的是后端电子文件的归档和长期保管问题,那么FEA-RMP则充分展示了文件管理的集成性和前端控制性[5]。

第一,集成性。集成管理、一体化管理是信息社会文件管理的重要趋势。集成管理除了涵盖文件管理内部活动的集成外,还包括文件管理活动与生成文件业务活动之间的集成。但多年以来,二者的整合都不得要领。而FEA-RMP提供了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案,它将集成理念着落在两个方面――活动的集成和技术、数据的集成上。活动的集成通过文件管理与联邦政府实施的FEA和电子政府有机联系在一起,在机构整体活动范围内为文件管理找到一席之地,使其成为机构运转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技术、数据的集成从技术和数据层面将文件与机构其他信息资源进行统一处理,最大限度实现了资源共享。

第二,前端控制性。与传统的文件管理工作相比,电子文件管理要求档案部门尽可能地提前介入到文件管理活动中,对文件进行前端控制。前端控制是对文件整个管理过程的目标、要求和规则进行系统分析、科学整合,把需求和管理功能尽量在文件形成阶段实现整合。前端控制理想状态就是电子文件管理活动能纳入机构信息建设的整体规划之中,成为其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RMP正是通过建立与FEA的联系,切实地将文件管理活动与机构信息技术建设活动、文件生命周期与FEA五个模型融合在一起,使得文件管理功能得到合理的设置与实现。

目前,美国政府部门已充分认识到FEA-RMP的重要性,将其视为从战略上、全局上、管理上提升管理水平和信息化发展水平的重要理论依据。

4 比较分析

三种档案业务管理模型的产生与发展均有其必然性,与同时期信息技术的发展及政府部门对文档管理的需求相适应。模型各不相同、各具特色,在形成时间、来源理论、关键内容、特点优势、不足之处、应用情况等方面存在差异,如表1所示。

但模型之间又相互关联,其发展轨迹暗含20世纪以来美国档案管理发展的内在规律,即:(1)由分阶段管理向一体化管理转型;(2)由实体资源管理向电子文件存取管理转型;(3)由独立式管理向集成式管理转型。

5 结束语

档案管理概述范文8

一、电子政务系统中档案管理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电子政务系统档案管理基本情况

电子政务档案的出现是伴随着计算机应用的日益普及和完善而产生的,国际上往往认为从上个世纪60年代起,计算机就对电子档案产生了深远的影响。60年代初期召开的伦敦国际档案会议上,就提出了自动处理档案的要求。60年代末期和70年代初期的国际档案会议上,也相继对电子档案的产生和发展进行了热议,提出了在计算机上进行档案应用的新概念,之后经过了机读文件、机读档案和电子文件等几个发展历程,近些年逐渐规范地使用了电子文件和电子档案的准确概念。二十一世纪初,国家质检部门颁布实施了《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规范》,对电子文档进行了明确的定义,把在数字设备及环境中生成,以数码形式存储于磁带、磁盘、光盘等载体,依赖计算机等数字设备阅读、处理,并可在通信网络上传送的文件统称为电子文档。

上述概念和定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认为电子政务档案是利用计算机设备进行存储、阅读和传递的文件类型。并且相比于传统的文档材料,电子政务系统档案一般有这样几个特征:

一是电子政务档案具有独立性。由于电子档案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传递,所以相对来说没有固定的存储位置,并且能够经常变换存储环境,经常更换利用载体,但保持内容和信息形态的固定。

二是充分利用计算机设备。由于电子政务系统中的档案材料主要通过计算机来进行,所以对其软硬件设施、操作系统依赖性比较强,无论是电子档案的制发、存储、处置,还是分类归档,往往均需要利用计算机来完成,所以一旦不依靠电脑设备,电子档案将失去存在的空间。

三是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由于电子政务系统中的档案是依靠计算机来完成,由于计算机中互联网登陆的非常便捷,任何人都可以使用,所以电子档案的修改、复制相对就非常容易,并且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就将原电子档案材料进行变更而不留处理痕迹,这就给电子档案的管理带来了一定的现实问题,如果原材料没有备份,在传递的过程中,如果计算机硬盘系统出现了故障,就很容易丢失或者遭到破坏。

(二)电子政务系统中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如前所述,电子政务系统中的档案经常面临着一些薄弱环节,一旦处理不当,就会给档案管理带来安全隐患。主要问题表现在:

一是原有电子政务档案遭到破坏。由于电子政务系统中的档案资料在计算机或存储介质中予以保存,所以确保其真实、全面、完整地反映出来,具有很强的技术要求。

二是电子政务档案安全隐患严重。现今网络应用非常普遍,而互联网有具有极强的开放、共享和自由特性,谁都能够非常方便快捷地登陆互联网,如果电子政务档案经由互联网大量的传递、、浏览,就经常会出现人为地破坏、修改、删除等情况,给电子政务系统中的档案管理带来严重的安全风险隐患。

二、解决电子政务系统档案管理问题的措施

针对上述问题,为了有效地防范电子政务系统中的档案管理更加安全、科学、规范、高效,结合档案管理工作实际,可以通过以下措施解决:

一是规范电子政务档案管理体系建设。随着电子政务档案出现的越来越多,档案管理机构应当充分考虑到这种现实情况,加强电子政务档案管理体系建设,健全完善统一规范的档案管理标准,明确电子政务档案管理流程和主要工作任务,明细归档的电子政务档案材料的类别和技术难点,确保电子政务档案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和标准化。

二是完善电子政务档案管理技术手段。在电子政务档案接收、鉴定、存储、应用等环节,提前做好各种准备工作,科学防范人为破坏、病毒侵扰、传递丢失等风险,并且提前做好备份,防止出现电子政务档案管理技术手段缺失的问题。

三是健全电子政务档案管理相关法规。强化法律法规建设,在现行档案法中修改完善电子政务档案管理的有关内容条款,解决电子政务档案管理法治环境的保障问题,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增强电子政务档案管理的法律效力。

档案管理概述范文9

在信息化发展的今天,图书馆,特别是大学图书馆不仅要对信息进行简单的数字转换和管理,更要对新兴事物网络进行档案化管理和归档,包括文档、文字翻译转换、图片资料、声像资料、多媒体远程会议等。所以网络档案化管理,成为当今图书管理的必然趋势,这就必须对档案化管理的技术和法律相关问题进行深入阐述和探讨。

所谓数据挖掘(Data Mining),就是从大量的、不完全的、有噪声的、模糊的、随机的数据中,提取隐含在其中的、人们事先不知道的但又是潜在有用的信息和知识的过程。这些数据可以是结构化的,如关系数据库中的数据,也可以是半结构化的,如文本,图形,图像数据,甚至是分布在网络上的异构型数据。发现知识的方法可以是数学的,也可以是非数学的;可以是演绎的,也可以是归纳的。发现了的知识可以被用于信息管理、查询优化、决策支持、过程控制等,还可以进行数据自身的维护。数据挖掘借助了多年来数理统计技术和人工智能以及知识工程等领域的研究成果构建自己的理论体系,是涉及数据库、人工智能、数理统计、机械学、人工神经网络、可视化、并行计算等的交叉学科,是目前国际上数据库和决策支持领域的最前沿的研究方向之一。

一、数据挖掘的功能

数据挖掘通过预测未来趋势及行为,做出预测性的、基于知识的决策。数据挖掘的目标是从数据库中发现隐含的、有意义的知识,按其功能可分为以下几类。

1、关联分析

关联分析能寻找到数据库中大量数据的相关联系,常用的一种技术为关联规则和序列模式。关联规则是发现一个事物与其他事物间的相互关联性或相互依赖性。

2、聚类

输入的数据并无任何类型标记,聚类就是按一定的规则将数据划分为合理的集合,即将对象分组为多个类或簇,使得在同一个簇中的对象之间具有较高的相似度,而在不同簇中的对象差别很大。聚类增强了人们对客观现实的认识,是概念描述和偏差分析的先决条件。数据挖掘的数字档案信息管理研究,聚类技术主要包括传统的模式识别方法和数学分类学。

3、自动预测趋势和行为

数据挖掘自动在大型数据库中进行分类和预测,寻找预测性信息,自动地提出描述重要数据类的模型或预测未来的数据趋势,这样以往需要进行大量手工分析的问题如今可以迅速直接由数据本身得出结论。

4、概念描述

对于数据库中庞杂的数据,人们期望以简洁的描述形式来描述汇集的数据集。概念描述就是对某类对象的内涵进行描述并概括出这类对象的有关特征。概念描述分为特征性描述和区别性描述,前者描述某类对象的共同特征,后者描述不同类对象之间的区别。生成一个类的特征性只涉及该类对象中所有对象的共性。生成区别性描述的方法很多,如决策树方法、遗传算法等。

5、偏差检测

数据库中的数据常有一些异常记录,从数据库中检测这些偏差很有意义。偏差包括很多潜在的知识,如分类中的反常实例、不满足规则的特例、观测结果与模型预测值的偏差、量值随时间的变化等。偏差检测的基本方法是寻找观测结果与参照值之间有意义的差别。这常用于金融银行业中检测欺诈行为,或市场分析中分析特殊消费者的消费习惯。

二、数据挖掘在建设现代化高校档案馆中的应用

1、资源类数据包括馆藏档案经过数字化加工而产生的各类电子档案、电子文件中心中存储的各类电子档案、档案软件收集的信息、档案信息网建设和维护信息。我们从研究大学档案用户的信息需求出发,数据挖掘为大学档案馆全面掌握和准确理解档案用户的信息需求提供了方法。

(1) 利用Web访问信息挖掘技术发现其中的关联模式、序列模式和Web访问趋势等,构建多维视图的用户兴趣模型。从而可以确定档案信息或服务受欢迎的程度,发现用户访问模式和用户需求的趋势,从不同侧面来研究用户的信息需求,为优化档案馆的档案信息资源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

(2) 收集大学档案网web服务器保留的用户注册信息、访问记录,以及有关用户与系统交互的信息等原始数据,经过清洗、浓缩和转换形成便于统计分析的用户查阅数据库、日志数据库、用户定制信息库、用户反馈信息等各种数据集合。

2、从建设大学档案馆馆藏信息资源出发,数据挖掘为大学档案馆提供了选择一条科学发展道路的重要依据。

(1) 利用档案网和档案管理软件访问信息的挖掘分析出档案资源的利用率,将利用率高、需求量大的传统载体档案优先数字化。例如:通过对档案信息的访问记录、检索请求中用户请求失败的数据进行分析,按类统计档案拒用集和频繁利用集,结合聚集算法发现馆藏资源的缺漏,有针对性地补充和丰富档案信息资源。

(2) 在大学档案馆藏管理过程中利用文本挖掘,运用关联、分类、聚类等方法,从海量档案信息中按照相关专题进行挖掘、分类、加工、整理和有序化重组,构建特色档案信息库及各类专题档案信息库等。

3、从做好大学档案馆信息管理工作的角度出发,数据挖掘为优化馆藏信息和对未来工作的预测发挥重要作用。

(1) 在提供利用环节中,对用户每次借阅的信息进行关联分析,发现各类档案信息之间的关联规则或比例关系,这样可以进一步优化馆藏信息。

(2) 开展大学档案馆馆藏信息文本特征的建立、特征提取、特征匹配、特征集缩减和模型评价工作,实现对大量文档集合的内容进行总结、分类、聚类、关联分析、分布分析,通过归纳与总结,发现的知识可以为未来档案工作的趋势进行预测。

三、数据挖掘在管理类数据中的应用

大学档案馆的管理类数据包括:智能监控系统、

消防系统、温湿度控制系统、智能密集架、数据管理系统、数据利用系统等在日常工作产生大量的管理类数据。我们得用数据挖掘工具在这类看似无用的数据中提取有价值的知识并运用到大学档案馆工作中,并在大学档案馆的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作用。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