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的关系集锦9篇

时间:2023-09-01 16:49:07

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的关系

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的关系范文1

关键词 传播缺位 群众体育信息 媒体

一、媒体群众体育信息传播的缺位与社会需求的悖论

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进一步推动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奋斗目标,明确了今后体育工作发展的方向和要求。竞技体育、群众体育、学校体育的协调发展,自然是其中应有之意。可是,多年来,我国的竞技体育一枝独秀,其他体育形态的发展相对滞后,如果不改变现有的不均衡状况,“体育强国”之路必将异常艰辛。

其实,早在1995年,我国就颁布并实施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以推动我国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的协调发展。为了更广泛地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增强人民体质,纲要还对宣传工作提出了要求“加强宣传工作,形成全民健身的舆论导向,增强全民体育健身意识,提高对全民健身工作的重视程度。”

但是,目前中国的体育媒体基本上是竞技体育报道一家独大的面貌,群众体育的报道却日见式微,表现为内容十分少见,而且所占据的地位也非常边缘化,体育记者很少触及或不愿参与此类报道,甚至成为体育信息传播的一大难题。研究表明。美国媒体体育强调动作、竞争、最终分数、成绩统计、记录、核心运动员和赛事、抱负、英雄行为,以及运动员的情感和个性。其实,当下我国媒体化体育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各媒体竞技体育内容平均占到了媒体所有体育资讯的80%以上(《中国体育报》除外)。当人们沉溺于这样的体育传播环境里,长期以往,其体育观如何不受影响?有怎样的体育观,反过来又会对体育实践以影响。类似的新闻屡见不鲜,如“中国学生体质调查:学生胖而无力危及国家竞争力”、“升旗也能累晕我国青少年体质如此孱弱谁之过?”就充分地说明了媒体群众体育信息传播的缺失所造成的弊端,以及由此给整个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发展体育事业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康社会中需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符合体育发展规律的体育体制和运行机制,初步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体育组织体系。其中,要求群众体育普及程度明显提高,全社会体育意识普遍增强;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在现有基础上增加到占总人口的10%左右(其中城市达到15%左右);城市社区和乡镇建有方便居民进行健身活动的体育设施。而且随着,民众健康意识的不断提升,社会对群众体育类信息的需求在不断加大,从而导致了体育媒体的信息供给与社会的信息需求之间的巨大矛盾。这种状况,也使得体育媒体难以发挥其反映、引导社会舆论的功能。

二、媒体传播群众体育信息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1 群众体育的进步和各类体育的协调发展迫切需要媒体的大力宣传与推广

信息社会中,媒体是社会的神经,以传播速度快、范同广、信息多、质量好等优势在信息市场占有得天独厚的地位,已成为传递信息、影响公众生活最快捷、最直接的手段之一。媒体在体育与大众之间建立了一座关于体育信息流通的桥梁(见图1),它扩展了体育信息及其文化传播的范围,并改变和丰富了大众接收和认知体育的方式。

因此,处于信息时代的大众接收体育信息的渠道主要是大众传播媒介,他们接触到的体育主要是媒体体育。媒体用大众普遍能够接受且越发认可的形式来阐释体育中那些既丰富又深厚的内蕴,没有大众媒体参与下的体育,满足不了大众体育文化的需求。同时也得不到应有的传播效果。

体育信息的传播速度由于传播媒介的出现被大大加快,所以广大群众对体育运动的了解和认识也大大提高。毫无疑问,传播媒介作为加快观众了解和认识体育运动的传播方式,其社会覆盖面将越来越广,影响力也越来越深。群众体育的主旨在于大众的参与。尽管体育在我国受人关注的程度有所上升。越来越多的人们将体育作为谈资,但是身体力行积极参与这些运动项目的人还很少,也就是说,大众关注的体育运动与实际参与的运动项目不尽相符,关注的力度也与参与程度有很大的差别。而要想让民众能够主动的参与其中,媒体对群众体育的作用、方式、指导等相关内容的大力传播必不可少。

我国竞技体育带来的光芒并不能掩饰我国群众体育水平相对落后的现实。发达国家在发展竞技体育的同时无一例外把发展群众体育作为工作重点。因为竞技体育水平的提高依赖于群众体育活动的开展,高水平竞技体育必须与学校体育、群众体育协调发展、互相促进,才能使体育事业得到全面、扎实的发展。衡量一个国家是否属于体育强国,不应仅仅看竞技体育的成绩,还应参考国民身体素质、运动场所多少、民众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及广度等指标。而目前我国体育场馆、体育设施的修建远远不能满足大众健身的需要,国民身体素质整体水平没有得到很好的改善。

目前,我国媒体大量地传播竞技体育信息,使包括群众体育在内的其他非竞技体育信息的传播处于缺位状态,给公众造成“重竞技、轻群体”的主观印象;且媒体传播体育信息,更多地只是吸引一般受众成为“体育爱好者”,而在将“体育爱好者”引导并转化成“体育参与者”方面,效果甚微。因此,只注重竞技体育信息的传播并不能很好地引导教育大众参与到群众体育、全民健身当中来,不利于向大众传达我国国民身体素质急需通过群众体育的发展而提高的预警信息,不利于发挥大众媒体对我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实施的引导和监督功能,不利于为我国体育事业的良性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舆论环境。

因此,媒体对体育信息的传播,首先要促进人们对于体育文化的理解和喜爱,使得人们增强了对体育的兴趣,丰富日常生活,为“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提供支持。另外还要推动群众体育的开展。群众体育的开展历来是我国体育事业的重点和难点。通过体育媒体的催化作用。普通老百姓越来越了解体育的魅力,逐渐消除搞体育是不务正业的思想,才能越来越多地真正投入到体育健身与运动中去。

2 群众体育的发展能够为媒体提供丰富的内容来源

较之于竞技体育信息,群众体育信息与社会有着更广泛的联系,它在内容的构成上没有边界,也没有既成的框架限制,既有广度也有深度。在中国经济社会稳步快速发展的今天,无论是政府的有意提倡和引导,还是人们自身对体育的需求,都构成了社会体育丰富多彩的可能性。尤其是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民间体育需求日益扩大、社会社区发展逐渐成熟的大背景下,群众体育信息的需求伴随着全民健身在全国的逐渐铺开将与日俱增。而面对今天媒体间的激烈竞争与挑战,竞技体育新闻传播报道“一边倒”的倾向,难以满足今天高品位的体育受众对体育信息的全方位、多元化、立体化的需求。

群众体育可以说是一个极具挖掘价值的新闻资源的富矿,只不过它现在仍然没有得到足够重视与开发。群众体育比竞技体育具有更强的广泛性,它可以涵盖社会的不同人群、民族、种族、阶层而且贯穿人的一生。群众体育具有多样性,它包括民族传统体育、老年人体育、妇女体育、社区体育、职工体育、农民体育等等。社会体育还具有灵活性可以因人、因地,因时制宜,不受限制可以创造新的方法手段,不断满足人们的体育娱乐需求。

现在由于各媒体将报道的力量都集中于竞技体育上,致使我国媒体的体育信息传播出现大同小异、内容高度重合、同质化严重的局面。尤其是在竞技体育信息资源匮乏的时期,比如联赛的间歇期、赛事的淡季时,媒体的信息传播更是捉襟见肘。

另外,新闻在传播的过程中要坚持真实性、客观性原则。就事实来说,体育的形态丰富多彩,竞技体育仅仅是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如果媒体在传播新闻信息的过程中一味传递竞技体育的信息,自然与客观实际产生了差距。媒体要想在信息的传播过程中实现平衡与客观、真实的报道,就需要全面地反映事实,从事实的联系、事实的总和中把握事实。具体到体育信息的传播,自然不能忽视包括群众体育在内的其他非竞技体育信息的传播。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闲暇时间增多。体育意识增强,群众体育信息的传播具有更强烈的需求,媒体要正确处理好竞技体育和社会体育在内容构成、报道比例的分配、传播地位的安排等,准确的、全面的、客观的、科学的反映体育的事实。

三、媒体传播群众体育信息的策略与方法

1 树立完整的体育传播观

如今,体育信息传播越来越被媒体关注。但是,在竞技体育信息新闻的范畴之外,包括群众体育在内的非竞技体育信息却并没有得到媒体的普遍重视,这更多的是因为体育传播观念的束缚与限制。

其实,群众体育信息由于其关系到普通民众也就是既成的或潜在的媒体受众,存在着极大的信息需求,特别是在经济发展、生活水平提高的现实社会中,群众体育信息因为关注普通群众的体育生活和需求,问或起到了引领校正社会观念、关注公民生存状态、引导生活方式的作用,因此更具社会意义。

所以,在进行群众体育信息的传播要从不同的层面进行,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观念方面。对于体育内涵的理解,多少年来,一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传播媒体使人们对体育的理解更加的深刻,在接受媒体的宣传及人们自身的参与体验中,许多人逐渐的形成了正确的体育观念,认识到体育是与创新、与健康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社会的发展对人的素质也有了更高的要求,积极地参与体育,将给人以更好的精神面貌、更强的体魄去面对社会的挑战。正是由于体育价值观的合理定位,使人们能够以主动、积极的态度介入到群众体育之中。第二,参与方面。观念的变化,促使人们以积极的态度对待群众体育,并主动的参与其中。目前,国际上较为普遍地采用以体育人口的多少来衡量群众体育发展繁荣与否。第三,投入和消费方面。在传播媒体的促动下,社会的各方面对群众体育的投入和消费更加积极。一方面政府加大了对群众体育投入;另一方面,群众体育的参与者们,也加大了对健康的投资,“花钱买健康”的观念日趋深人人心。在群众体育消费上,人们根据健身锻炼的需要,积极地购买各种有关书籍、报刊,积极地上网等,各类收费不等的体育健身锻炼的场馆吸引了大量的健身爱好者们,功能各异的体育用品使人们乐于掏钱去购买。

群众体育信息的传播要紧紧抓住群众关注的热点,报道上一定不能与时代脱节。要抓住了人民群众在生活水平提高后,更关心自己的健康、更加注重身体锻炼这一特点而进行,并在信息的传播过程中体现记者的人文情怀,凸现了对人的关心,倡导了科学健身理念,使科学健身深入人心,才能够吸引眼球,赢得众人的注意力。当代社会已经转向休闲时代,体育必将实现“从生产到生活、从群体到个体、从工具到玩具”的功能性改变,无论是体育组织还是大众传媒都应让体育倡导人文精神,服务和谐社会,成为人民幸福生活的载体之一。群众性健身休闲娱乐不仅能让人们的生活更加美好,而且能形成一个庞大的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一个新的增长点,也可能成为体育新闻报道的重点与亮点。

2 传播视角的转换与拓展

与传统的竞技体育信息不同,群众体育信息在传播过程中因为新闻主体的多元化,反映了更广阔的社会生态,具有更广阔的边际效应。群众体育新闻虽然在内容上有体育的成分,或者以体育形式为载体为媒介,但是因为参与的主体是社会民众,因此媒体的关注视角需要从单纯体育层面过渡到社会影响层面。即使是以赛事为主的群众体育新闻,在报道思路上也可尝试摆脱竞技新闻的思路。

不同的报道视角、不同的关注点反映出不同媒体的定位与态度。对群众体育信息的关注及报道态度,可以更全面的反映一份媒体的立场和态度。而这种态度必将影响到媒体长期以来塑造的形象。

群众体育信息的传播视角不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体育领域,而是站在整个社会的视野和高度来看待其影响力,传播这样的信息所能产生的社会效益,已经远远不止于以往,甚至可以说是体现了一份媒体的社会责任感。自然,这样的群众体育信息在传播之后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力和潜在价值更是不言自明的了。

3 提高群众体育信息传播的策划水平

媒体对于群众体育信息的传播报道,完全可以跟竞技体育信息一样,有前期精心的策划、组织,有深入的采访与写作,有后期的强势包装与精心制作,从而吸引广大受众的长期关注。

日常群众体育报道要与规模报道相结合,因为规模报道有着日常群众体育报道无法产生的放大效应。规模报道要想使传播效应最大化,策划的水平就需要不断提高。传播学理论强调,公众的注意力转移,来源于媒介给予的最突出的地位,即媒介注意力的转移。议题设计的精髓,就在于它按照传媒给各个问题的重要性序列来分配受众的注意力,从而达到控制受众的目的。另外,传媒与体育组织完全可以联合主办形式多样的群众体育赛事,实现体育人口和媒介受众的双增长。其中,传媒组织与报道富于特色的群众体育活动,能带给受众在空间与心理上极强的亲近感与自豪感,无疑会大大拉近受众和媒体之间的距离,有利于媒体最大限度地吸引受众。

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的关系范文2

论文摘要:从三方面论述了体育社会学对运动训练学的影响。从概念卜对社会学、体育科学、体育社会学进行了比较。体育社会学对竞技体育的冲击力主要从竞技体育的功能、竞技体育异化来体观。重点论述了体育社会学在运动训练领域需要研究的问题。竞技体育是通过运动训练和比赛表现出来的,正确处理好体育社会学与运动训练的关系,是竞技水平提高的重要前提和保证。

1、社会学和体育社会学的关系

    社会学是现代社会科学中从某种特有的角度,对社会、对人,对社会和人的关系等进行综合性的研究的学科。顾名思义,社会学是一门研究社会的学说。

    社会学的创始人法国的孔德认为社会学是“关于社会现象的根本原则的实证研究”,因此他认为社会学就是社会的百科全书。另一种观点认为“社会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共同生活的科学”。

    体育社会学是介于体育科学和社会学之间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它既是社会学的分支学科,又是体育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它将社会的理论成果和实证的研究方法充分运用于解释体育现象。从这个意义上讲,它是社会学领域中的一门部门应用社会学,它的研究成果,必然会加深人们对体育的理解,推动体育运动的发展。它又要从社会本质上把握体育的特征、功能、手段、途径。从这个意义上讲,它又是体育基础学科。它的研究成果必将增加人们对社会的认识,使社会学更加丰富更加全面。

    体育社会学是一门把体育这种社会文化现象作为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整体,在外部研究体育与其他社会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内部研究体育与人的社会行为、社会观念的关系,以及体育运动的结构、功能、发展动力和制约因素,用以推动体育和社会合理发展的综合性的科学。

2、体育社会学与竞技体育

    竞技体育以惊人的冲击力向国际化、科学化和高水平化推进,以奥林匹克为核心的世界竞技体育主宰了体育运动发展的命运,成为当代体育运动的主体。它深刻地作用于人类,强烈地干预社会,给人类和社会带来和平、进步和温馨,但也给人们的社会生活带来了不少麻烦和困扰。

2. 1竞技体育的功能

    体育运动的政治功能一直是我国非常关心的一个问题,也是体育社会学讨论的一个热点课题。这个间题集中表现为对金牌效应的认识上。我国民众对体育比赛具有较高的倾向性,他们从体育比赛中分享着胜利的喜悦或失败的悲哀。民众对体育运动的价值观,是娱乐性强于竞争性,民众对体育是获胜高于参与,这是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结果。每一次体育比赛的胜利似乎象征着战场上的胜利,满足了人们在历史上积淤下来的民族复仇心理。人们关注体育比赛的结果,而不重视比赛中运动员的技艺,自己也不亲身参与,这是中国竞技体育发展的一个特点。还有的学者对第23届奥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的取胜和第24届的失利所造成的民众社会心理的落差,进行了较大规模的社会调查,发现民众十分重视金牌的政治价值。金牌对群众体育的普及有促进作用,但对人们的体育行为无大影响,不直接改善人民的体质状况。

2. 2竞技体育异化

    对竞技体育的异化问题已经越来越引起国内外体育社会学学者的注意,在中国这方面的研究有以下几个方面:

2.2.1骚乱是主要发生在西欧国家的一种社会顽症、在我国也时有发生。产生球迷越轨行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体育比赛自身的吸引力可能造成观众难以抑制的情绪激动,当“个人意识消退”现象出现,观众因罪恶感、害怕、差耻而构成的自我控制失灵时,就激发了球迷的越轨行为。某些社会问题、家庭问题也可以使球迷借机生事。球迷的越轨行为常给社会带来较大经济损失和造成不安定的社会气氛。因此要采取措施,加强防范。

2.2.2体育的商业化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随着大批以商业牟利为目的职业运动员、职业体育俱乐部的出现和发展,各种运动会上出现的大量的商业活动,如广告、出让电视转播权、出售纪念品、运动会指定产品等,伴随着体育的商业化趋势,出现的就是运动员的高价转让、体育、运动员之间的明争暗斗等一系列问题。由于体育的商业化发展确能给当今世界的竞技体育比赛带来明显的经济效益,支持了体育比赛活动的群众化和大规模化,因此体育的商业化问题逐渐公开化和合法化,而体育的商业化造成的社会后果是体育工作者十分优郁的。

3、体育社会学与运动训练

    竞技体育是由运动训练和比赛表现出来的。其中运动训练对运动成绩的获得起决定性的作用。运动竞赛的社会地位和价值已越来越得到重视。在运动训练学的领域中需要从体育社会学的角度来研究的有以下方面:

3. 1运动训练的社会背景

    竞技体育的社会需求是运动训练存在的基本前提

    经济实力是运动训练赖以生存的基础。现在管理者、教练员开始重视运动训练的“效益”了,把经费和运动成绩联系在一起。有了“投人”和“产出”的比较,有了价值规律的自觉运用,将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运动训练的质量和竞争意识。

    经济体制也对运动训练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把运动员职业化、竟技体育商业化当成资本主义体育的特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运动训练的体制取决于市场的结构。项目运动协会、俱乐部将逐渐成为正常的运作形态,中国足球面貌的改观就是国家经济体制改革、足球管理体制改革的结果。

3.2运动训练的社会环境

3.2.1运动训练与学校教育

    运动训练含有教育的成份,运动训练与学校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训前教育、训中教育、训后教育,都会影响训练的质量和前途。高水平竞技体育必须与学校体育、群众体育协调发展,相互促进,才能使体育事业得到全面扎实的发展。

3.2.2运动训练与家庭

    家长对竞技体育的基本态度,决定了青少年儿童对运动训练的参与程度和积极程度。家庭对运动训练的基本态度取决于运动员最终在社会上的地位,而运动员的出路取决于运动成绩和在训练期间接受文化教育的程度。较高的淘汰率和较低的文化程度使家长望而却步。当前中国大多数家长对子女成为运动员采取不支持的态度。这是中国运动训练急需调整的一种外部环境。

3.2.3运动训练与大众传播媒介

    当今世界体育的发展是离不开大众传播媒介支持的。竞技体育更以大众传播媒介为生存的一个支撑点,因此体育社会学把体育与大众传播媒介的关系作为一个研究内容。体育新闻的激烈竞争性、广泛的群众性、强烈的国际性和紧迫的时间性使体育新闻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当前我国非体育报刊的体育宣传进人了一个新的阶段,对竞技体育报道大量增加的同时,对社会体育的宣传也有所发展。

   运动员营造着看台文化,又必须得到看台文化的支持。当今世界看台文化在社会文化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看台文化对运动训练的反作用也越来越强烈。社会对运动员的褒贬通过各种传播媒介影响着运动训练。如何正确地、有效地运用大众传播媒介推动训练工作,已经成为教练员必须研究的问题。

3.3运动员的社会角色

    运动员是竞技体育的主体,是竞技文化的创造者。他们与教练员构成了运动训练的一对矛盾,又与观众之间构成运动竞赛的一对矛盾。运动员在当今世界是一种重要的社会角色。因此,他是体育社会学的重要研究对象。

    运动员具有较同龄人为强的主体意识和竞争性。他们的社会需求具有多层次性和多样性,他们的追求的功利有国家的社会的,也有家庭的个人的,有物质的,也有精神的;他们具有创造意识、挑战意识和攻击意识,心理指向比较积极。他们的文化程度偏低,但生活阅历和经验较同龄人丰富。运动员是一种社会榜样,社会常常把他们作为一种民族英雄、青年楷模来塑造和宣传的。他们是社会忠诚的形象代表,他们要倾其全力忠诚他们所属的国家和团体。

3.4运动训练中的社会关系

3.4.1运动员群体

    运动员是社会的一个特殊的群体,也是体育界的一个标志性的群体,对这个群体的研究是体育社会学的重要任务。运动员群体,是以参加运动训练和比赛,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并以取胜为目的体育群体。在竞技体育群体中有较为严格的群体规范和角色分工,这是由竞技体育群体具有强烈的对外竞争性决定的。群体的规范包括纪律、章程、职责、权利义务、体育道德等约束力。竞技体育群体也是所有体育群体中对外排斥和对内凝聚力最强的一种群体。一般来讲,凝聚力越强,该群体的竟技运动水平越高,反之亦然,两者互为因果。影响竟技体育群体凝聚力的主要内部环境因素是:目标认同、教练工作方式、成员在满足需求上对群体的依赖感等。群体凝聚力综合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队员参加集体活动的积极性,队员的人员互动类型,队员的内心状态,队内气氛,教练威信等。

3.4.2运动员与教练员

    运动员和教练的关系是运动训练的基本社会关系。大量事实证明,运动训练的成功与否取决于运动员和教练之间是否建立起一种良好的社会关系。我国有的专家认为运动训练是一个教育过程,也有的专家持否定态度。我国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开展得较少,要加大这方面研究的力度。

3.5运动训练中的社会问题

3.5.1运动员的文化教育问题

    运动员还是一种需要继续社会化的社会角色,社会对他们今后的生活全面负责。他们自己应正确理解自己的处境,做好继续社会化的准备。我国运动员由于专业化年龄偏小,特别是体操、游泳、乓乒球等项目,一部分运动员不能得到较完整的文化教育,同时又受到某些急功近利思想的干扰、整个体育队伍忽视文化教育成为一个较普遍的社会问题。这一问题不仅给运动员的选拔、退役造成一定的困难,而且给管理、训练带来许多麻烦,甚至使运动员队伍违纪犯罪现象时有发生。

3.5.2滥用违禁药物

    滥用违禁药物和一切负面文化一样,具有对正面文化的背叛性它不仅是对运动员誓言的背版,对奥林匹克宪章的违逆,而且是对体育精神的公然践踏以及对竞技体育文化的粗暴蹂跪。

3.5.3关于体育人才外流

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的关系范文3

1.竞技体育与社会体育之间的关系

1.1社会体育是竞技体育的基础和保障。体育是人们通过身体运动来增强体质、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活动,其中竞技体育是以竞赛为主,以超越自我、挑战极限为显著特征,由专业人士参加的,以夺取比赛优胜为目的的体育活动;社会体育又被称为群众体育、大众体育,其开展的目的是增强国民体质。广泛开展社会体育活动,是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途径,不仅可以使人民群众享受体育健身带来的健康和快乐,提升幸福指数,还可以为竞技体育提供后备人才力量。

1.2竞技体育对社会体育有着不可估量的刺激作用。竞技体育是社会的一种缩影,部分国家将竞技体育作为增强民族凝集力,提升国家形象的重要手段。竞技体育的发展带动了体育产业的繁荣,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间接的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良性发展的竞技体育实现了当地的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对社会体育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刺激作用,它可以促进全民健身开展,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

2.竞技体育与社会体育协调发展的措施

2.1提供优质的体育服务资源。高度重视竞技体育和社会体育的协调发展,一方面着力培养竞技体育优秀人才,增强我国人民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另一方面,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将发展社会体育事业,写入各级政府工作报告,列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纳入各级政府财政预算,加大体育民生的投入,设立社会体育专项发展资金,统一规划,集资兴建和综合利用新场地,通过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渠道,资助体育场馆、健身场所的运营和发展,为群众建设更多更好的健身场地设施,缓解群众健身需求增长与体育场地设施不足的矛盾,为群众开展健身体育提供良好的基础设施保障;加大现有场地向群众的开放率,使各类体育活动设施常年为群众免费开放,惠及不同年龄人群和不同参加活动时间段的群众需求,为群众提供较好的体育活动平台;积极探索和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多元健身市场主体,促进体育消费的新途径,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多的体育产品和服务。建立国家、社会、企业及个人等多渠道、多层次的筹资体系,通过政府扶持、引导社区居民自筹资金鼓励社会捐助等办法,建设体育场所,配备活动器材,建立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体育服务的机制,合理规划配置体育场馆资源和健身站点布局,形成全民健身风尚。

2.2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采取多种途径,传播社会体育理念,最大程度的对社会体育的意义进行宣传,积极倡导全民健身、科学健身理念,着力提高广大群众的参与意识,开展免费的体育培训班、兴趣班,不断发现和培养优秀体育苗子和体育人才,让群众享受到更多的公共体育服务,广泛宣传公益性文体事业;各地区要结合实际,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优势,开发具有独特资源优势的体育品牌,构建高水平、具有特色的体育赛事;大力发展体育社团组织,发挥居委会、村委会等群众团体在发展社会体育中的组织作用,合理配置并有效利用好各种资源组织龙舟、登山、跳绳等各类群众性体育活动,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方面、多样化的体育需求,为群众性体育活动的推广营造了良好的氛围;举办职工运动会、社区运动会以及各类体育单项比赛,丰富群众体育活动的内容,吸引群众关注体育,让更多的人民群众参与其中,进一步推动体育事业繁荣发展,让人民群众充分享受体育发展成果。

2.3建设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社会体育指导员在推动社会体育发展,实现社会体育与竞技体育协调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社会指导员要对体育锻炼的群众进行科学合理的指导。为了进一步改善我国高层次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短缺状况,提高我国全民健身活动的整体水平,要建立健全社会指导员保障体系,建立社会体育指导员服务站,安排专业的指导人员,指导群众开展适合自己的体育运动,大量吸收年轻人加入到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中;加强培训,针对目前社会育指导员及其发展趋势以及运动健身技能传授的基本方法进行讲解,提高社会指导员队伍的素质、提高社会指导员的业务能力,鼓励社会辅导员认真学习提升自我素质,为推进全民健身运动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3结语

尽管近年来我国的体育事业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人均体育场地、人均体育消费、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等仍处在较低水平;城乡之间的体育发展程度差距明显,国民体质下降等问题普遍存在,面对着体育事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新情况、新挑战,社会各界要共同努力,实现竞技体育与社会体育协调发展。

作者:杨江林 单位:云南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的关系范文4

一、充分认识体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增强发展体育事业的责任感

(一)体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体育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并作为社会发展与人类文步的一个标志,其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地方综合国力、经济实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进行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经济越发展,社会越进步,人们强身健体的意识越强烈,体育的地位就越重要,作用就越显著。

(二)体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多元功能。体育作为一种群众广泛参与的社会活动,不仅可以增强人民体质,扩大人们的情感交流,增进入与人之间的相互了解,改善人际关系,建立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创造文明、和谐的社会环境,而且有助于培养人们勇敢顽强的性格、超越自我的品质、迎接挑战的意志和承担风险的能力,有助于培养人们的协作精神和公平观念。高水平竞技体育对于满足人们的文化生活、弘扬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精神,增强国家和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有着不可缺少的作用。在实践中形成的“祖国至上、敬业奉献、科学求实、遵纪守法、团结友爱、艰苦奋斗"的中华体育精神,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国际间的体育交往,能够促进国家与国家之间、人民与人民之间的相互理解,有益于扩大对外开放和交流。体育产业作为第三产业的组成部分,已经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显现出发展明显加快的态势。加快体育产业的发展,对于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实现现代化建设发展目标,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增强发展体育事业的责任感。改革开放以来,我省群众体育活动蓬勃开展,人民体质不断增强;竞技体育水平不断提高,在国内外重大比赛中屡创佳绩;体育产业不断拓展,逐步成为我省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我省体育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对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也应该看到,与体育发达省区市相比,我省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尚不完善,人均体育场地设施、体育消费和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仍处在较低水平;省内地区之间、城乡之间体育发展程度差距较大;竞技体育优势项目不多,后备力量不足;体育产业发展相对滞后。进入新世纪,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北京成功赢得*年奥运会举办权,我省秦皇岛市获得足球预选赛的承办权,这将对我省的体育事业乃至全省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产生极大的推动作用。抓住机遇,奋力拼搏,加快我省体育事业的全面发展,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文化需求,并借此推动我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是全省各级党委、政府和全省人民的一项共同任务。全省各级党委、政府要以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发[*]8号文件和全国体育工作会议精神,切实增强发展体育事业的责任感,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体育工作,努力加快发展步伐,开创我省体育工作新局面。

二、发展体育事业的指导思想、工作方针、总体要求和阶段

目标

(四)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文化需求为出发点,把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作为根本目标,锐意进取,奋力开拓,加快发展步伐,开创体育工作新局面,为实现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做出应有的贡献。

(五)坚持体育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方针,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实现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的协调发展和相互促进;坚持以改革促发展,强化体育制度创新,努力推进体育体制改革和运行机制转变,增强体育发展的活力和后劲;坚持依法行政,加强体育工作的法制建设,依靠科技力量,保障体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六)从我省实际出发,坚持体育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群众体育以全民健身为目标,广泛开展体育活动,不断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健康水平;竞技体育以重大国际国内比赛,特别是奥运会、亚运会、全运会等高水平比赛取得优异成绩为目标,合理布局,提高水平;平衡区域体育发展格局,努力促进区域体育共同发展;增加政府对体育事业投入,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积极发展体育产业,做好体育发行销售和使用管理;注重无形资产开发和新运动项目开拓,为发展体育产业注入新的活力。

(七)从现在起到*年,我省体育事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1、加快推进群众体育社会化。基本建成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具有河北特色的群众性、多元化体育服务体系,群众体育健身活动环境和条件有较大改善。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数达到2.1万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总人口的39%以上。

2、加快推进竞技体育集约化。深化竞技体育体制改革,建立并完善“优秀运动队与业余训练一条龙”和“训科医一体化”的训练管理体系。转换竞技体育运行机制,扩大竞技体育外向度,提高科学训练水平,增强竞争实力,力争有更多的运动项目达到亚洲或世界先进水平,确保在*年奥运会、*年全运会上取得比上届更好的成绩,力争有更多的优秀运动员入选*年奥运会队伍,并取得好成绩;每个设区市建一个强项(全国和世界大赛中能获得奖牌);确保我省竞技体育运动总体实力继续保持全国前十名,金牌数力争位次前移。

3、加快推进体育产业多元化。鼓励多形式、多渠道开拓体育市场,兴办体育产业,基本形成特色鲜明、效益显著的河北体育产业体系。体育产业总收入达到55亿元以上,体育销售达到15亿元以上,体育产业发展进入全国先进行列。

4、加快推进体育设施现代化。拓宽体育设施建设的投融资渠道,全省人均占有体育设施面积达0.7平方米,达到或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规划、建设省体育中心和水上、高原训练基地等项目,设区市努力建成能承办全省综合性运动会的现代化体育设施,建成秦皇岛*年奥运会足球预选赛赛场。改变我省公共体育场地不足、大中型比赛场地偏少和体育训练基地不适应的状况。50%的县(市)达到有两场(400米跑道标准体育场、带看台的灯光篮球场)、一房(综合训练房)、一池(游泳池)的硬件标准。

5、加快推进体育管理科学化。建立政事公开、职责分明、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体育行政管理体系,符合河北省情的体育政策法规和工作制度体系,健全体育执法队伍,提高体育管理的科学化水平。

6、加快推进体育队伍专业化。重点培养运动员、教练员、体育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努力造就一支在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竞技水平等方面有机统

一、协调发展的高素质的体育专业队伍。

三、大力推进全民健身计划,构建多元化的体育服务体系

(八)努力构建群众性的多元化体育服务体系。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要逐步改善群众性体育运动条件,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必要的体育设施和体育服务;根据不同区域、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坚持体育服务的多元化,适应各方面的体育健身需要,保障广大群众享有基本的体育服务;注重区域体育、城乡体育共同发展,加大对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体育事业发展的支持力度。

(九)构建群众性体育服务体系要抓住关键,把握重点。要坚持以人为本,紧紧抓住建设好群众身边场地、健全群众体育活动组织和经常举办群众体育活动三个环节,把握三个重点:青少年体育以学校为重点,农村体育以乡镇为重点,城市体育以社区为重点,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充分发挥学校、社区、乡镇和连队

的聚集效应、辐射功能和带动作用,增强体育锻炼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推动全民健身活动的普遍开展。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要积极创造条件,切实解决好学校体育师资、经费、场地设施等问题。各类学校要注重素质教育,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确保学生体育课和课余活动时间。各行业、机关、企事业单位和乡镇、社区要把组织群众开展体育活动纳入工作范围,充分利用文化体育设施的综合服务功能,在组织网络、活动内容和服务方式上积极探索符合时代要求的基层体育发展模式。

(十)构建群众性体育服务体系,要坚持政府支持与社会兴办相结合。政府重点支持公益性体育设施建设,群众性体育组织和体育活动以社会兴办为主,鼓励、支持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兴办面向大众的体育服务经营实体,积极引导群众体育消费,大力培育体育市场,加强规范管理,逐步形成有利于体育产业发展的社会氛围。体育公益金的60%用于发展群众体育。

(十一)大力实施河北特色的小康体育工程。即“八个一’’工程:建立健全一整套全民健身组织;建设一支有规模、有水平的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一批高标准的全民健身工程,50%的设区市要建成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建设一大批晨晚练健身点;建立一个完善的全省国民体质监测系统;每年举办一系列全民健身活动;每年举办一系列健身科普讲座;形成一批特色群众体育优势项目。制定《河北省小康体育工程实施方案》,划分阶段,明确任务,细化内容,严格标准,强化责任,积极实施。

四、大力实施竞技体育发展战略,全面提升我省竞技体育越动水平

(十二)大力实施《奥运争光计划》。以我省在全运会、亚盏会、奥运会等国内外重大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为目标,坚持和身善“举省体制”,调整项目结构,建好运动队伍,合理配置资源整合全省力量,全面提升我省竞技体育的竞争实力。

(十三)科学部署竞技体育发展战略。密切跟踪国内外竞技币育发展新动向,巩固和扩大优势项目,努力提高潜在优势项目,巾重发展新项目,优化项目结构,完善项目布局,加强体育科研,强化科学训练,力争优势项目有新的突破,潜在优势项目有新的专高。

(十四)举办好省运会和全省其他赛事。省运会是推动我省竞技技体育发展的重要环节,要协调好省运会和奥运会、亚运会、全运会的关系,科学安排各项赛事,改革完善竞赛制度,建立公正公平和有利于出人才、出成绩的竞争机制,弘扬中华体育精神,挥竞赛的功能和效益,为全面提升我省的竞技体育水平服务。

(十五)加强高水平运动队建设。把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与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一代体育队伍结合起来。切实加强优秀运动队的思想政治工作和职业道德教育,在培养运动员刻苦训练、顽强拼搏、提高技能和创造优异成绩的同时,进一步抓好文化教育,不断提高教练员和运动员的文化素质。拓宽培养高水平教练员、运动员的新途径,积极鼓励体育部门与有条件的高等院校联办高水平运动队,为教练员和运动员升学深造创造条件。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加强一线队伍建设和后备力量建设,形成规模优势和梯次结构,不断增强竞技体育的总体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加强各级少儿体校建设,建立和完善业余训练体制和体育后备人才培养、选拔机制,解决好我省高水平运动项目后备力量不足问题。体育、财政、人事、劳动保障等部门要落实好运动员退役安置就业的政策和措施,解决运动员后顾之忧。建立行之有效的奖励机制和运动员伤残保险制度。

五、努力开发体育产业,不断增强体育发展的动力和后劲

(十六)加快体育产业发展。按照组建龙头、壮大支柱、建好,队伍、开拓市场、形成特色、跨越发展的思路,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符合我省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要求的体育产业体系,培育和发展我省区域特色产业,组建河北省体育产业集团,使体育产业成为扩大内需、拉动河北经济新的增长点。

(十七)全面开发体育市场。以各类体育设施为依托,积极引导体育消费,全面开发健身娱乐、竞赛表演、体育用品市场。规划开发省会体育市场,合力打造河北名牌。加大体育无形资产开发力度,充分发掘其潜在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积极推进体育社会化、市场化、职业化进程。

(十八)壮大体育产业支柱。体育销售业是一条“取之于社会,用之于体育,服务于人民”的体育资金筹措渠道,是体育产业的一大支柱。要加大销售宣传,扩大销售规模,完善管理办法,创造良好环境,确保销售量持续、稳定增长。

六、多方面采取措施,促进我省体育事业快速健康发展

(十九)强化对体育工作的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体育工作,切实做到“六个纳入”:把体育事业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城乡规划,纳入财政预算,纳入精神文明建设,纳入政府议事日程,纳入政府任期目标。体育机构已经保留的要继续保留,已经合并的其职能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建立体育工作评估体系,量化考核,兑现奖惩。各级政府要每年专门研究一两次体育工作,切实解决体育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和实际问题。要加强调查研究,通过统筹规划、政策引导、组织协调、提供服务,建立灵活高效的调控机制,充分发挥各级工会、共青团、妇联、各行业和社会各界办体育的积极性。

(二十)进一步深化体育体制改革。明确政府和社会事权划分,实行政事分开,管办分离。理顺各种体育组织的关系,形成有利于体育事业发展的组织架构和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运作方式。进一步深化运动项目管理体制改革,明责授权,责权统一,奖惩兑现,利益挂钩。分期分批进行单项运动协会实体化改革。推进体育工作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建立有利于竞争协作和灵活高效的运行机制。

(二十一)加大对体育事业的投入力度。各级政府要将体育事业费、体育事业基本建设资金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和基本建设投资计划,确保对体育事业的投入随着经济发展而增加,随着财政收入增加而增加。社区、乡镇公共体育设施和社会公共体育设施建设资金,纳入当地公益性支出计划。在坚持政府投入主渠道的同时,坚持“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制定相关的优惠政策,鼓励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投资体育,逐步形成国家、集体、个人共同投资体育的格局。

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的关系范文5

筹备和举办20*年奥运会及残疾人奥运会,既是*市和体育界的大事,也是全国人民的盛事;既是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临新的挑战。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努力把20*年奥运会和残疾人奥运会办成历史上最出色的一届奥运会,加快我国体育事业的全面发展,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文化需求,并借此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是全党、各级政府和全国各族人民的一项共同任务。各级党委、政府要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现对此提出以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体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一)体育是社会发展与人类文明进步的一个标志,体育事业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在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体育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经济越发展,社会越进步,人们强身健体的意识就越强烈,体育的地位就越重要,作用就越显著。

(二)体育作为一种群众广泛参与的社会活动,不仅可以增强人民体质,也有助于培养人们勇敢顽强的性格、超越自我的品质、迎接挑战的意志和承担风险的能力,有助于培养人们的竞争意识、协作精神和公平观念。高水平竞技体育对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弘扬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精神,增强国家和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都有着不可缺少的作用。我国体育健儿在奥运会和世界性大赛中表现出来的拼搏精神,激发了我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鼓舞了我国人民战胜困难,奋发向上。

(三)体育是促进友谊、增强团结的重要手段。通过体育活动,能够扩大人们的情感交流,增进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了解,改善人际关系,建立健康、合理的生活方式,创造文明、和谐的社会环境。国际间的体育交往,能够促进国家与国家之间、人民与人民之间的相互理解,有益于人类社会的“团结、友谊、进步”。

(四)当今世界,体育产业的发展明显加快,已经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作为第三产业的组成部分,加快体育产业的发展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符合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要求,对于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实现现代化建设发展目标,有着明显的推动作用。

二、新时期发展体育事业的指导思想、工作方针和总体要求

(五)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认真实践*同志“*”重要思想,以举办20*年奥运会为契机,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文化需求为出发点,把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作为根本目标,积极开创体育工作新局面,为实现新世纪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应有的贡献。

(六)坚持体育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方针,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实现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的协调发展和相互促进;坚持以改革促发展,强化体育制度创新,努力推进体育体制改革和运行机制转变,增强体育发展的活力和后劲;坚持依法行政,加强体育工作的法制建设,依靠科技力量,保障体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七)从我国国情出发,坚持体育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群众体育以全民健身为目标,广泛开展体育活动,不断提高全民族的健康水平;竞技体育以重大国际比赛,特别是奥运会取得优异成绩为目标,合理布局,提高水平;平衡区域体育发展格局,在鼓励经济发达地区率先实现体育现代化的同时,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有利时机,继续实施援建全民健身设施的“雪炭工程”,积极扶持中西部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发展体育事业,发挥多民族人才资源优势,努力促进区域体育的共同发展;增加政府对体育事业投入,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积极发展体育产业,做好体育发行销售和使用管理;注重无形资产开发和新运动项目开拓,为发展体育产业注入新的活力。

三、大力推进全民健身计划,构建多元化体育服务体系

(八)继续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增强人民体质,是体育工作的根本任务,是利国利民、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体育工作一定要把提高全民族的身体素质摆在突出位置。

(九)努力构建群众性的多元化体育服务体系。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要逐步改善群众性体育运动条件,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必要的体育设施和体育服务;根据不同区域、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坚持体育服务的多元化,适应各方面的体育健身需要,保障广大人民群众享有基本的体育服务;注重区域体育、城乡体育共同发展,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和农村体育事业发展的支持力度。

(十)构建群众性体育服务体系,着重抓好三个环节:一是建设好群众健身场地,方便群众就地就近参加体育活动;二是健全群众体育活动组织,建立社会体育指导工作队伍和社会化的群众体育网络,完善国民体质监测系统;三是举办经常性群众体育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群众体育工作应努力做到亲民、便民、利民。

(十一)构建群众性体育服务体系,要抓住四个重点:青少年体育以学校为重点,农村体育以乡镇为重点,城市体育以社区为重点,军队体育以连队为重点。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应各司其职,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充分发挥学校、社区、乡镇和连队的聚集效应、辐射功能和带动作用,增加体育锻炼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推动全民健身活动的普遍开展。各类学校要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确保学生体育课程和课余活动时间,把具有健康体魄作为青少年将来报效祖国和人民的基础条件。各行业、机关、企事业单位和乡镇、社区要把组织群众开展体育活动纳入工作范围,充分利用文化体育设施的综合服务功能,在组织网络、活动内容和服务方式上积极探索符合时代要求的基层体育发展模式。

(十二)构建群众性体育服务体系,要坚持政府支持与社会兴办相结合。政府重点支持公益性体育设施建设,群众性体育组织和体育活动以社会兴办为主,鼓励、支持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兴办面向大众的体育服务经营实体,积极引导群众的体育消费,大力培育体育市场,加强规范管理,逐步形成有利于体育产业发展的社会氛围。

四、全面实施竞技体育发展战略,进一步提升我国竞技运动水平

(十三)举办20*年奥运会是一个系统工程。各有关地区、部门和有关方面要密切配合,开拓创新,把筹备和举办奥运会作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难得机遇,作为提高我国竞技运动水平和国际大型赛事组织能力的大舞台,作为学习国际体育事务、掌握现代体育运作方式的大学校,作为锤炼体育队伍思想、业务素质的大熔炉,进一步提高我国在国际体坛的地位和声望。同时,要重视和支持残疾人运动员的选拔、集训、组团、参赛等工作,按照国际惯例,确保20*年残疾人奥运会的圆满成功。

(十四)制定新时期奥运争光计划。以新世纪我国在奥运会等重大国际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为目标,进一步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坚持和完善举国体制,明确中央和地方发展竞技体育的责任,充分调动中央和地方以及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在充分发挥竞争机制的基础上,把全国的体育资源更好地整合起来。重视体育科学技术研究工作,不断提高体育运动训练的科学化程度和体育决策的科学化水平,全面提升我国在国际体坛的竞争实力,发挥竞技体育的多元功能。

(十五)密切跟踪世界竞技体育新动向,结合我国实际,科学部署竞技体育发展战略。巩固原有的优势项目,拓展新的优势项目,争取在田径、游泳项目中有较明显突破,不断提高球类等集体项目的竞技水平。要坚持从实际出发,调整项目结构,完善项目布局,努力提高成功率。

(十六)举办好全国运动会和国内其他赛事。全国运动会是推动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重要环节,要全面、科学安排国内各项赛事,改革完善竞赛制度,充分发挥竞赛的功能和效益,为实现“奥运战略”目标服务。举办赛事要弘扬中华体育精神,有利于出成绩、出人才,有利于促进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

(十七)加强高水平运动队建设。要把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与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一代体育队伍结合起来,深入、持久地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教育,反对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和各种歪风邪气。努力抓好运动训练和文化教育,开拓培养高水平运动员、教练员的新途径,为优秀运动员、教练员升学深造创造条件,提高运动队伍的科学文化素质。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关系到竞技体育的持续发展,要认真抓好业余运动队伍训练,注意发现和培养新的人才。体育、财政、人事、劳动保障等部门要研究制定非职业化运动队优秀运动员退役就业安置的政策措施,尽快建立对优秀运动员的激励机制和伤残保险制度,解除运动员的后顾之忧。

五、继续深化体育体制改革,促进运行机制转换

(十八)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深化我国体育管理体制改革势在必行。要明确政府和社会的事权划分,实行管办分离,把不应由政府行使的职能转移给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中介组织。体育行政部门要把工作重点转移到贯彻国家方针、政策,研究制定体育行业政策和发展规划,依法加强行业管理和提供服务上来。

(十九)利用筹备20*年奥运会的有利时机,充分发挥国家体育总局、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和中国奥委会的作用。要根据我国的国情,汲取国外的成功经验,逐步理顺各级体育组织之间的关系,分工合作,形成新时期有利于体育事业发展的组织架构和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运作方式。

(二十)深化运动项目管理体制改革,提高规范化管理水平。要按照责权利统一的原则,进一步明确各级体育管理部门的职责,处理好相互之间的工作关系。各运动项目管理单位要加强自身建设,建立健全科学的工作机制和合理的规章制度,分期分批进行单项协会实体化改革。

(二十一)社会各界对体育事业的赞助,对拓宽资金投入渠道、活跃体育活动起了积极作用,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和国际惯例。要研究、制定有关政策措施,鼓励社会力量对体育赛事、公益性体育机构和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的支持。要加强对赞助活动的管理和监督,充分调动企事业单位和个人的积极性,保障和维护其正当权益。

(二十二)积极推进体育工作运行机制的转换。要深入实际,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加快体育的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建立有利于竞争协作和灵活高效的运行机制。要努力开发体育无形资产,加强对商业性赛事的管理,大力发展体育产业,积极培育体育市场,不断增强体育发展的动力和后劲。

六、切实加强对体育工作的组织领导

(二十三)体育事业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加强党的建设,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不断增强党在体育领域的号召力和凝聚力,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确保体育事业沿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持续发展。

(二十四)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发展体育事业作为促进人民身体健康,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维护社会稳定,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大事,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在机构改革进程中,体育机构只能加强,不能削弱。要深入进行调查研究,通过统筹规划、政策引导、组织协调、提供服务,建立灵活高效的调控机制,充分发挥各级工会、共青团、妇联、各行业和社会各界办体育的积极性。

(二十五)各级政府要增加对体育事业的投入。群众性体育事业属于公益性事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的规定,将体育事业经费、基本建设资金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和基本建设投资计划,并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逐步增加对体育事业的投入,确保体育事业经费随着财政收入的增长逐步增加。

(二十六)各级政府要重视体育设施建设,加强城乡公共体育设施规划。新建的非营利性体育设施,地方政府可以采用划拨方式提供用地。新建居民小区、经济开发区和学校必须配套建设相应的体育设施。公共体育设施要向社会开放,正确处理好公益性和经营性的关系。收费标准要充分考虑人民群众的经济承受能力。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的体育设施也要努力实现社会共享。严禁侵占、破坏体育设施。要将体育场馆建设成为健康、科学、文明的阵地。

(二十七)加强法制建设,将体育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要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参照国际上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国情,抓紧研究制定加强违禁药物管理、规范俱乐部制竞赛等方面的法规,并严格执行。

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的关系范文6

[关键词]澜沧江流域;彝族;传统游娱竞技活动;可持续发展

彝族体育文化主要起源于古时彝族人民生产、生活劳动的需要,文化项目丰富多样、各具特色。它是彝族人民生活习惯和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生动地还原了彝族人民朴实、自然的生活图景,有效地传承和发扬了山地文化[1]。澜沧江流域彝族传统游娱竞技项目包括:彝族式摔跤、射弩、彝刀、、射箭、棍术赛马、追羊、赶牛、荡磨秋、飞石索、爬油杆、掷葫芦飞雷、顶头、角力、踩跷板、绵羊拉绳等。据统计,有高达四十多种竞技性质的舞蹈流传于彝族民间,由此可见传统体育活动历史悠久、源远流长[2],有效渗进了彝族人民的生产生活之中。本文从澜沧江流域彝族传统游娱竞技活动的特征进行研究,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娱竞技活动的可持续发展提出意见建议。

1彝族传统游娱竞技体育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生态失范

“失范理论”由法国经验主义社会学家涂尔干最先提出,意指集体生活中的大部分领域已经超出了相应的规范与调节作用之外。而澜沧江流域彝族传统游娱竞技文化的失范主要表现为现代社会变化和发展速度迅猛,它使得对彝族传统游娱竞技文化起到约束和规范作用的道德准则、和生活环境都被严重扰乱,也没有制定出一种新的价值标准来维系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这种失范主要有如下表现:

1.1传统游娱竞技活动的参与群体逐渐萎缩

彝族传统游娱竞技为面向大众的一种群众性文化活动,它在集体中产生,并在集体中发展或消亡,因此彝族传统游娱竞技活动的有效开展需要以强大的群体力量作支撑,需要大众的积极参与。然而,受诸多因素影响,近年来彝族群众体育活动群众参与程度和参与积极性逐渐降低,现今已呈现出明显的萎缩趋势,更多彝族群众开始热衷于参加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体育项目。

1.2传统游娱竞技活动组织管理比较松散

彝族人本位为山寨,很多游娱竞技活动都由山寨里辈分最高的老人或精英来组织开展,活动一般也是局限于祭祀活动、节庆娱乐等形式上。这无论是从活动形式,还是活动的刺激性、娱乐性来看都难以与现代体育运动相对比,极大挫伤了青年人的参与欲望。且改革开放发展战略的推出,使很多彝族青壮年外出打工,彝族山寨平日里就呈现出明显的空心化、老龄化趋势,彝族传统竞技游娱活动缺失了群众力量支撑。

1.3传统游娱竞技活动的价值观逐渐淡化

传统彝族人主要过着“村寨”生活,极其重视家庭或自身对当地的影响。因此,在一些与村寨声誉密切相关的游娱竞技活动项目上,他们表现出了较大的参与积极性。然而,随着城市化发展进程的加快,彝族人开始走出大山,到城里工作或定居,受居住环境的影响和现代体育文化的冲击,以前有的传统项目由于不能满足现代的需要正在逐渐消失,或是顺应时代需求以新的形式出现。相比起传统的摔跤、斗牛、赛马和荡磨秋等,他们更愿意选择篮球、足球和游泳等现代体育运动项目。

2彝族传统游娱竞技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途径和对策

2.1打好扶贫攻坚战,改善彝族同胞居住生活环境

澜沧江流域的彝族人民居住环境多为山地,山地面积达到了70%以上。这些山地相对海拔较高,多在1000-2500米,以高山和中山为主,盆地、平坝、丘陵面积较少,仅占居住地面积的5%左右。澜沧江流域的彝族同胞的居住地呈现出峡谷纵横、高山林立、山川相涧的高山峡谷区。这就使得彝族同胞的居住区的耕地被高山峡谷、山川河流分割成零星小块,由于人们必须随耕地而搬迁,就形成了彝族同胞分散而居的现象。恶劣的自然环境使彝族同胞经济基础脆弱,经济发展严重滞后。在党中央提出“精准扶贫”这一革命性的新课题的情况下,各级政府应把区域开发和精准扶贫相结合,做好项目规划,着力改善贫困乡村和民族地区以水、电、路为主的基础设施;整合项目资金,集中精力抓好以文、教、体、卫为主的社会文化事业;结合以传统村落、中心村和特色村为重点的村容村貌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切实加强贫困群众的自我“造血”功能,逐步解决贫困乡村的脱贫发展问题,强化社会化服务平台和支撑体系建设,留住人才,使更多的彝族同胞在家乡就业,使传统竞技游娱活动的传承人和主要参与者在当地安心居住、放心就业、开心生活。

2.2加大国家政策扶持力度,实现彝族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国家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是彝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与传承的根本保证。落实民族体育职能部门和政府职责,加大彝族文化软实力建设投入,给予稳定、长期的政策扶持。投入彝族传统竞技游娱文化专项发展资金,制定系统、科学的文化发展规划,组织和发动相关专家、学者深入研究传统体育文化理论,剖析文化资源现状[3],并为传统竞技游娱文化继承、保护与抢救提供科学策略。既要保持原生态文化的基础,又要融入现代优秀体育因子,这样才能实现澜沧江流域彝族游娱竞技文化价值的继承与提升,完善其体育文化结构体系。

2.3以现代旅游形式带动彝族传统游娱竞技文化发展

心理学将竞技游娱活动定义为让参与者与观赏者均获得审美享受和休闲愉悦。传统游娱竞技活动在保全民族文化特色的基础上,能从经济学和心理学视域下对活动带给旅游者的审美享受作出探讨和要求。如在彝族火把节期间、彝族年期间、“十一”黄金周期间鼓励游娱者亲身体验彝族的传统文化,积极参与到游娱竞技活动中去,让游客领悟和感受彝族的文化特色和精神风貌,利于提高对彝族游娱竞技文化的认同度。斗牛、赛马、斗羊等可让游娱者获得视觉上的满足和刺激,荡磨秋则带给游娱者参与之乐。将游娱者的身心引领到活动之中,感受活动带来的活力、生机与愉悦,有利于实现彝族传统竞技游娱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做好整体规划,保护地区文化的原生态。

2.4实现彝族传统游娱竞技活动、本地群众与体育学校体育的有机结合

广大各族人民是传统游娱竞技活动的创造主体,因此该活动呈现出群众性的特点。在发展竞技活动的过程中,必须保证这一特点,积极发挥其锻炼身心的作用。大力推广一些规则简单,操作方便,受器材或场地限制较小的项目,如赛马、摔跤、射箭等,这样容易提高群众的接受程度。此外,突破传统彝族体育文化的局限,将活动对象面向各民族人民,欢迎更多的人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当然,体育活动推广要紧密联系全民健身,将活动的普及性、健身性、灵活性和娱乐性充分发挥出来。例如,可以定期开展群众竞技活动大赛,并成立专门的群众体育协会,组织和监督竞技活动的开展情况。适当在健身俱乐部中增设一些具有较强健身性、娱乐性的彝族体育项目。在公共场所,包括学校、小区、公园等地方引进一些彝族传统体育项目器材,如荡磨秋、爬油杆等,促使传统体育文化真正融进该区域民众的生活中去。学校可以作为重要载体传承和发展体育文化,是实现原始体育形态的科学化、普及化和规范化的必由之路。以学校教育作为传统体育文化传播的中介,发挥其重要的推动作用,才能实现传统体育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在保全传统体育文化特色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改造与完善,使其有利于开展教育与训练活动和体育竞赛[4]。当前,我国不断对学校体育教学体制进行深化变革,很有必要在这一环节中融进彝族传统体育文化,但在传统与现代体育文化融合过程中,应该坚持因材施教、因地制宜的教育理念,让更多的学生接触到彝族体育项目及其相关的背景、规则、历史等内容,将愉悦身心、强身健体、传承彝族体育文化摆在第一位,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去。采用这一方法,一方面使得民族地区的学校体育经费、体育设备紧缺情况得到有效缓解,另一方面又利于增强民族地区学生体质,更好地普及彝族传统竞技游娱文化,为培养彝族体育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而推进彝族传统竞技游娱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2.5利用相关新农村建设政策,促进其科学发展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要繁荣农村文化事业,加强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文体活动。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下,对澜沧江流域彝族的民族传统竞技游娱文化进行细分,加快地方性行政和民事法规、综合性和单项性法规的立法工作;加强“民族传统体育基地”、“非物质文化保护与传承基地”、“民族生态文化区”的规划与建设[5]。加强当地文化站建设,充分发挥社会指导员的服务职能,调动各级有关部门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来做好文化保护工作,建立一个完善与实效的长效机制来保护和传承澜沧江流域彝族传统竞技游娱文化。在当前新农村建设的有利时机下,澜沧江流域的少数民族一定要结合当地的有利资源,利用科学合理的方法来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进行传承和保护[6]。

3结束语

澜沧江流域的彝族传统游娱竞技文化源远流长、活动项目丰富多彩,有效构建和完善了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体系,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范畴。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去保护和珍惜它,深入挖掘其价值,对挖掘好的资料进行整理、传承与推广。为切实保证彝族传统游娱竞技文化得到较好的保护和传承,应当收集彝族传统竞技文化相关资料和信息,汲取前人研究的精华,发现其不足之处,去伪存真,去粗取精,进行深度挖掘,探讨其价值功能及文化内涵。对目前逐渐走向消亡的部分项目进行原因分析,制定好相关的抢救策略;对开展情况较好的项目,有效借鉴其成熟经验。从社会体育、学校体育和竞技体育三个层面出发,扫除发展障碍,找准可持续发展的关节点,制定传承和发扬彝族传统游娱竞技文化的长远发展计划。

作者:杨绍昌 胡 俊 单位:保山学院

参考文献:

[1]徐缙.腊罗巴文化在彝族民族传统体育起源与传承中的作用[D].西南大学,2012.

[2]潘文斌.多元文化视角下四川彝族传统体育发展研究[D].成都体育学院,2013.

[3]宋晓琳,王亚琼.文化软实力与彝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J].贵州民族研究,2014(7):85~88.

[4]杨绍昌,胡俊,易长江,等.澜沧江流域彝族传统竞技游娱文化研究[J].保山学院学报,2011(6):59~63.

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的关系范文7

研究部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区体育工作任务。刚才,这次会议是经区委、区政府同意召开的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上级体育工作会议精神。区文体局洪贵局长传达了全市体育工作会议精神、通报了区二运会筹备工作情况,区政府与各乡镇政府签定了体育工作任务目标责任书》并书面印发了区委、区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体育工作的意见》希望全区各级各部门认真按照会议要求,着力抓好任务目标落实,确保全区体育工作再上新台阶、再创新水平。下面,就做好全区新形势下的体育工作讲三点意见。

一、提高认识,不断增强做好体育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近年来,我区体育工作坚持以群众体育为重点,以竞技体育为突破,以项目建设为支撑,紧贴中心,突出重点,体育事业实现了较快发展。一是群众体育蓬勃兴起,全民健身运动深入开展。以群众性体育活动为主线,全面贯彻落实《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扎实开展“全民体育健身月”等群众性体育活动,农村体育、学校体育、老年体育越来越受到各级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与支持,全社会体育意识普遍增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不断增长,群众体育健身体系正在形成,我区被省体育局授予年度“全民健身月”优秀组织奖。二是竞技体育参赛经历增多,竞技水平明显提升。以金牌突破为目标,积极参加省、市各项体育竞赛,多名运动员在比赛中取得较好成绩,全区的竞技体育水平有所提高。依托区一中成立了区竞技体育运动学校,为竞技体育运动的普及发展和尖子体育人才的培养发掘奠定了基础,搭建了平台。三是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改善,全民健身工程顺利推进。先后兴建了文化广场、苍源河公园、广场等大型群众健身活动场所,区体育中心和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正在加紧规划设计,近期可望启动建设。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积极推进“农村体育健身工程”,为农村免费配送部分体育健身器材,促进了农村体育基础条件的改善和农民健身活动的开展。四是体彩发行取得突破,体育产业不断发展。以体彩发行为重点,实施“占区下乡”战略,体育发行额度连续大幅增长,被评为年全省体彩工作先进区。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群众喜爱的健身项目为支撑,成立了区国球俱乐部、正东跆拳道俱乐部等一批有影响的经营性产业,带动了全区体育产业和全民健身运动的发展。总之,体育在促进人民健康,丰富群众生活,推动经济发展,提高城市文明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为建设和谐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我区体育工作还存在着许多不足和薄弱环节,主要是:体育发展的总体水平还不高,全民健身服务体系还需进一步健全;群众性体育运动和比赛活动开展得不够深入,普及面不广,特别是基层和农村体育运动不活跃;竞技体育存在着优势项目不多、尖子运动员缺少、后备人才不足、竞争实力不强的突出问题;体育产业才刚刚起步,体育市场化运作水平较低;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和场馆缺少的矛盾仍很突出,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研究,切实改进和加强。

二、突出重点,扎实推动全区体育事业全面发展

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全区体育工作要坚持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文化需求和创建“全国体育先进区”为目标,以推动全民健身、提高竞技体育水平为主线,以强化体育产业发展、加快体育设施建设为主要任务,深入实施科技兴体、依法治体战略,全面提升我区体育总体实力和竞争力,为推动全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一)精心运作,全力办好第二届全区运动会。今年的全区第二届运动会,是在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步入新阶段,全国人民庆祝党的十七大胜利召开,喜迎年北京奥运会的新形势下举办的一次大型体育赛事。区委、区政府对办好这届运动会非常重视,多次召开会议、下发文件进行安排部署,目前运动会开幕在即,各级各部门一定要从展示形象、促进发展的大局出发,把办好本届运动会作为全区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作为展示各乡镇、各部门、各单位向心力、凝聚力和精神风貌的一次良好契机,高度重视,积极备战,踊跃参与。一要认真筹备,全力抓好赛事运作。相关部门和单位要根据运动会运作的实际需要,抽调精干人员,完善工作机构,制定详尽方案,把各项筹备工作落实到责任领导、具体人员身上,全面抓好赛事组织工作。二要抓紧训练,争创最佳成绩。各乡镇、各部门、各行业要把参赛工作放在重要位置,在时间、经费上给予充分保障。要强化运动员的集中训练,培养运动员顽强拼搏的精神,力争取得优异成绩,培养选拔一批优秀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三要高点定位,营造良好氛围。要精心组织策划好开、闭幕式,以欢庆、精彩、隆重、热烈的场景,充分展示全区人民良好的精神风貌。各代表团不论是否参加田径(趣味性比赛),都要组织运动员参加开、闭幕式。要认真落实宣传方案,通过电视报道、开辟专栏、刊登公益性广告等多种形式,宣传动员各界群众积极配合、支持、参与二运会。四要健全制度,严格赛风赛纪。要把区二运会的赛风赛纪工作作为办好运动会的重要保证,健全相关制度,采取有效措施,严格把好运动员资格审查关,杜绝引进外地专业运动员参赛。对发现弄虚作假的,要在新闻媒体上公开曝光,并给予纪律处分,确保运动会公开、公正、公平进行,真正赛出水平、赛出实力、赛出风格。

(二)构建全民健身体系,推进群众体育工作。群众体育是体育工作的基础,增强群众体质是体育工作的根本任务。要坚持全民健身与奥运、全运同行,认真落实《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努力构建亲民、便民、利民的全民健身体系,建设好群众身边健身场地设施、健全好群众身边活动组织、组织好群众身边体育活动,推动群众体育向广度和深度发展。

一是抓好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运用政府投入与社会力量兴建相结合的方式,大力推进体育场馆建设。当前的重点工作之一,就是尽快启动并及早完成区体育中心的规划建设任务,文体、国土、规划、财政、建设等部门要协调一致,密切配合,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实施,确保到年前,将区体育中心建设成为一处集标准田径场、标准灯光球场、标准游泳池和训练房的综合性体育场馆,并依托该中心共建区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实现文化体育资源的共建共享。要进一步整合城乡现有场地资源,大力促进体育设施进社区、机关、企业,在符合条件的广场、绿地、公园、机关、学校、企业等公共场所,再规划建设一批与环境相协调的健身设施。要下大力气改善基层体育基础条件,到年月份,各乡镇必须建成处面积不少于平方米的健身广场,%以上的行政村建有篮球场、乒乓球室、健身路径等设施,确保到年全区基本建成区、乡、村三级配套的全民健身设施网络。

二是抓好全民健身组织建设。要充分依托社会力量,建立健全各类体育社团和群众健身活动站点,逐步形成在政府引导下,以体育总会为龙头,以体育社团为纽带,以基层体育指导站为阵地的点线结合、覆盖面广的群众体育组织网络。要坚持社会体育指导员、国民体质监测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制度,进一步加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力度,建设一支相对稳定、有较高水平的体育指导员队伍;要有组织地实施科学健身指导管理工作,通过建立国民体质监测系统,实施体质监测,指导群众进行科学锻炼,促进人体素质全面提高。

三是抓好群众性体育活动。针对不同人群的健身特点和要求,认真开展好青少年、职工、妇女、农民、老年人、残疾人、少数民族等人群的健身活动,引导和支持他们开展丰富的体育比赛和健身运动,有效推进体育社会化、生活化、科学化进程。要按照区委、区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体育工作的意见》要求,每-年举办一次全区运动会,使其成为一项全民参与、促进发展、展示形象的传统性综合运动会。要按照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从实际出发,实施好农民健身工程,开展农民喜闻乐见的体育健身活动。积极组织机关干部职工、社区居民开展健康有益的体育运动,开展好篮球、乒乓球等进机关、进社区活动,逐步把机关、社区体育纳入经常化、制度化轨道,提高机关工作人员和广大市民的生活质量和身体素质。要进一步提高做好青少年体育工作、增强青少年体质重要性的认识,切实把体育工作纳入对学校的考核内容,不断加强学校体育设施建设,为学校开展体育活动创造良好条件。文体、教育、共青团要密切配合,大力推动“青少年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共同掀起青少年体育锻炼的新高潮。要尽可能地将“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建在农村的中小学校,并坚持公共体育设施对中小学生优先开放,以扩顾地村体育资源的利用率,改进和提高农村中小学生的体育锻炼手段和效果。

(三)实施“金牌战略”,抓好竞技体育工作。要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发展竞技体育的责任,牢固树立全区“一盘棋”思想,坚持走精兵之路,更好地整合现有体育资源,突出特点、重点、实效,确保优势项目更强、尖子人才更优。要按照“政府保重点、社区办热点、市场攻难点、发展金牌点”的思路,科学合理布局运动项目。继续巩固田径、射击等优势项目,切实强化拳击、散打、柔道、跆拳道、武术等重点项目,大力发展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等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集体项目,积极培植摔跤、游泳、体操等新项目,以全面提高我区的整体竞技实力,力争实现我区在市运会、省运会乃至全运会、奥运会上金牌新的突破。要高度重视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以建立全区竞技体育人才选拔培养体系为抓手,以培养和输送优秀后备人才为首要任务,进一步优化配置全区体育资源,尽快改变我区竞技体育人才匮乏的局面。要以办好区级竞技体校为抓手,大力推进科技兴体和体教结合,把运动项目办到学校,为我区体育发展提供稳固的人才支撑。要高度重视业余训练工作,每年安排必要的经费和体彩公益金用于业余训练,切实加大对业训的投入,逐步改善运动员、教练员训练及生活等保障条件。要完善教练员聘任制,拓宽来源渠道,选拔引进高水平教练员,提高教练员队伍的素质,努力实现从“经验型”向“知识型、科研型”转变,提升科学训练水平。

(四)抓好体育市场经营管理,促进体育产业健康发展。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逐步建立和完善体育产业管理制度和政策体系,大力培育体育产业市场,积极引导群众进行体育消费,力争尽快做大做强体育产业。要抓好以生产、经营为重点的体育用品市场建设,积极扶持体育用品生产经营企业,壮大体育竞赛表演业,积极推进与文化、旅游的融合,促进与企业、媒体的联姻,实现体育产业多元化发展。要强化体育管理和发行销售,积极有效地拓展销售渠道,以管理促销售,以品牌促发展,保证体育的公平、公正和信誉。按照体育市场归口管理的要求,区文体部门要依据有关法规,对区内体育经营活动加强管理和监督。从事体育经营活动,应当依法经治安、消防、卫生等管理部门审批,并经文体部门备案后,方可实施。公安、工商等部门要积极配合文体部门共同做好体育市场的管理工作,支持健康文明的体育经营活动,保护消费者和经营者的合法权益,促进体育市场的规范化管理。

三、强化措施,努力为体育工作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体育是一项群众广泛参与的社会活动,体育事业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全民性的基础工程,涉及面广,社会影响大。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对体育工作的组织领导,形成工作合力,推动全区体育事业在新起点上实现新跨越。

一要加强组织领导。各级要把体育工作列入议事日程,摆到重要位置,及时研究解决体育发展中的突出问题。要将体育事业纳入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与其他各项事业统筹安排。要按照建立公共财政体制的要求,切实增加对体育事业的投入,确保政府对体育事业的投入随着财政收入的增长而增加。按照市里的部署和安排,区里将尽快建立体育总会,各级各部门也要抓好相应体育组织的完善工作,具体工作中,社区(村居)文化活动中心(大院)统一为文化体育中心(大院),切实为发展体育事业创造坚实的组织基础。同时,要有计划、有主题、有声有色地组织好“主题体育年”活动,推动全区体育工作深入、扎实地开展。

二要形成工作合力。发展体育事业是一项系统工程,各级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明确责任,加强协作,密切配合,共同推动体育事业发展。要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在财政税收、社会保障、产业经营、市场准入、投融资等方面为发展体育事业提供有力的支持。对企业或个人捐赠财产用于体育事业的,税务部门要依法在所得税方面给予一定优惠。文体部门要发挥职能作用,加强业务指导,在推动各项工作落实上多下功夫;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团体要发挥各自优势,把动员和组织群众开展体育活动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自觉纳入各自的工作范围;宣传部门和新闻媒体要大力倡导热爱体育、崇尚健康的社会风尚,为加快建设体育强区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

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的关系范文8

1. 青少年体育。青少年体育和学校体育有重叠之处,这里以青少年体育为例。通过万方法规搜索发现,国家体育总局 2001年以来共颁布关于青少年体育的文件77条,其中2012年、2013年与2015年都超过了10条。关于青少年体育的报道,我们选取了体育专业报纸《中国体育报》,我们发现从2001年至2017年的报道,趋势如下〕   

 我们发现,对青少年体育的报道和体育政策之间的趋势并非完全一致,但是仔细分析可知,在政策颁布增速阶段,媒体的报道量也在增加,比如2010-2013年,文件量和媒体报道量同步增加,这说明政策的效应达到了。虽然2013年后,关于青少年体育的政策量没有持续增加,但是媒体报道量并没有减少,甚至在快速增长,这说明政策效应达到了长期性目标。    

2. 竞技体育。竞技体育包含的内容较广泛,竞技体育政策的制定与传播也因其丰富的内涵而略显偏差。但是仔细阅读上述文本我们也发现,关于竞技体育制定的规则较多,在传播效果上还不能尽如人意(见图5)}   

 以2015年为例,国家体育总局共出台与竞技体育相关的文件50条,但是在《中国体育报》上只有11条标题含“竞技体育”的新闻。从这个角度来说,即使以其他的体育形式在报道竞技体育,这个数量也是偏少的,也就是政策效应不明显。    

3. 群众体育。群众体育是实现人民福扯的重要路径,也是体育主管部门和政策的主要指向。从文本分析结果来看,关于群众体育的政策文件和新闻报道相对较多。统日结果显示,群众体育政策效应基本达到。但是美中不足的是政策的连贯性有.些瑕疵,影响了传播效与毛。国家体育总局文件的颁布与《中国体育报》新闻报道之间的关系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2001-2007年段,群众体育文件的颁布与新闻报道趋势基本一致,局部有起伏;二是2008-2010年段,文件颁布与新闻报道快速增长,政策效应明显;三是2011年至今,政策颁布下连贯,媒体报道有反复,2011年相较2010年出现了政策数量的“跳水”,《中国体育十郧的报道量也明显下跌,2012年政策断档,媒体则在201 32014年出现了低谷,之后报道量出现反复

五、结论与反思    

我们以“五年规划”为切人口,考察政策起点、政策表达与政策效应的关系。通过内容分析法,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 从五年计划制定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体育政策的效应基本实现。五年规划关于体育发展的内容和相关政策文件之间有着正相关关系,而以国家体育总局出台的政策为例,考察《中国体育报》的报道量,也基本符合政策表达影响政策结果的实际。青少年体育方面,体现了政策的长期性效应;竞技体育、群众体育,反映了政策不足对传播效果产生影响极大。

2. 在时效性方面,政策表达对政策结果的影响具有及时性和相对滞后性双重特征〕从国家体育总局出台的相关政策来看,当年媒体关于这一议题的报道量与其有相关关系。但是政策表达也有一定的滞后性、长期性影响特征,五年规划作为政策起点,其对政策表达的影响效应基本出现在第二年、第四年和第五年;而相关政策的出台对传播效果的影响也有一定的滞后性,特别是政策表达数量降低,比政策表达数量增加影响更久。   

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的关系范文9

[关键词]体育新闻;竞技体育;群众体育;新闻因人而精彩

[中图分类号]G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2)06 — 0114 — 02

体育运动是一座新闻富矿,它“为记者提供了写好稿的一切因素:成功、沮丧、鼓舞、诈骗、戏谑、技艺,乃至爱和恨。”①检视时下的体育新闻报道,尤其是地方平面媒体如城市党报、都市报的相关消息,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题材同质化、表达模式化等问题。深入开掘信息资源,努力把握好“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赛事与人”(即关注赛事与关注人)、“台前与幕后”、“ 专业性与通俗性”等方面的关系,是不断提高报道质量,实现有效传播的可靠保证。

一、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

竞技体育追求“更高、更快、更强”,挑战人类极限,是体育运动中的华彩乐章,它自然是体育新闻报道的重点。事实上,媒体上的体育新闻,大多数属于竞技体育,竞技体育唱主角。

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是红花与绿叶的关系,是普及和提高的关系。群众体育也蕴含着丰富多彩的报道内容。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赵瑜的《强国梦》就深刻揭示了中国体育界热烈表象背后潜在的种种隐患和危机,其中便包括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关系的失调。北京奥运会之后,我们开始实施《全民健身条例》,这是体育战略转移的一个具体表现,也可看作是对“金牌战略”的纠偏。几年来,群众体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以笔者所工作、生活的无锡市为例,体育人口53%,远超30%这一全国平均数值。无锡市有“十大体育亮点”,内容涉及“工作格局”、“组织网络”、“健身活动”、“体育社团”、“体育指导员”、“体育活动中心建设”、“国民体质监测”等②,几乎所有“亮点”都是群众体育。仅以“健身活动”为例,“举办各类健身活动1500多场次”,可谓风生水起,如火如荼。但在媒介景观里,这些丰富多彩的群众体育运动,并未得到足够的再现,具体表现为数量少、篇幅短、写法老套,满足于单一性的、浮表化的工作总结式报道,缺少对新闻资源的挖掘、整合和优化配置,蜻蜓点水、零敲碎打。也就是说,在生活舞台上,群众体育渐成“当家花旦”,而在新闻图景里,群众体育却被边缘化了,仍然是“跑龙套”的角色。

与竞技体育的“显著性”、“对抗性”相比,群众体育的优势主要在于“接近性”和“参与性”,同样拥有广大的受众群。问题的关键是,群众体育报道要善于沙里淘金,善于感性化包装、故事化表达。体育已经成为现代人的一种生活方式,成为现代文明和价值观的一个生动载体,其传播价值不该局限于彰显工作措施、工作实绩的“健身活动”声势,而应着眼于参与者的主体精神、个性和特殊的运动技能,突出群众体育与受众的空间和心理情感上的接近性。

二、赛事与人(关注赛事与关注人)

赛事尤其是高水平的赛事,是万众瞩目的焦点。这是因为赛事具有高对抗的特点,充满了悬念和戏剧性。我们说变动产生新闻,变动是新闻之母,“新闻是有别于常态的异态”。赛场上的跌宕起伏,瞬息万变,尤其是阴沟翻船、黑马爆冷,与上述新闻的先天属性高度契合。这也正是体育与新闻具有不解之缘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赛场上,人既是表现内容,又是表现形式。抽离了人,所谓的赛事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新闻报道中,“新闻因人而精彩”,人既是主体,也是对象。目中无“人”,报道就失去了鲜活性和人情味。现代体育新闻,已经开始实现由关注赛事到关注人的转变,各式各样的人物,越来越成为赛事舞台上的焦点。新闻报道(当然也包括体育新闻),最忌讳的是见事不见人、见人不见心。生动可感的报道要见事见人、见人见心。

概括说来,赛场上的叙事焦点首先是运动员、体育明星。有经验的记者,不忘采访失利者和“板凳队员”, 失利者和“板凳队员”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换个视角看比赛,常常会收到别有洞天的效果。其次教练员、裁判,赛会的工作人员等等;再次是观众。高水平的赛事直播,转播的机位常常几十个,镜头所再现的场景就像“画框”一样,它决定了我们的视角、视线和视界。如果镜头始终锁定在赛场上的激烈争夺,其画面必然会因为单一片面而令看转播的观众产生审美疲劳。镜头闪回、切换,巧妙穿插,如捕捉教练员夸张怪异的举止或看台上观众掀起的“墨西哥人浪”,常常能令报道活色生香。电视新闻如此,文字报道也是这个道理。

如果着眼于日常的群众体育报道,笔者以为,基层体育工作的先进、模范和草根阶层的体育达人,应该是报道的重点。

“先进=自我牺牲+亏待家人+几十年如一日忘我工作+最后累倒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①,这种人物报道上的雷同僵化的叙事模式,弱化了先进人物报道的引领示范效应。人物报道贵在写出真人和活人,显现人物思想感情和性格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要防止写出“死人”和“纸人”,防止神圣化和妖魔化。神圣化和妖魔化是两个极端,都不是把人当人去写,或者是太美化,或者是太丑化,总之是偏离了人本身,人成了一个道具,木偶、傀儡。有人浏览报纸,同一天,5家报纸,5篇人物新闻,结尾如出一辙,“群众一致称赞:‘你真是我们的贴心人啊!’‘这是我应该做的。’”公式化、概念化的叙事套路,抹煞了人物之间的差异性,不可信、不可亲、不可学。

有关草根阶层、体育达人的报道属于“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着力反映湮没在民间乡野中的一些“小人物”。人物新闻的主角除了先进、模范,还可以是“小鬼当家”。与“名人显要出新闻”相比,“小人物”的报道,更需要发现才能。从某种意义上说,“小人物”是“冰点”人物,是容易被忽视的的人物,要求眼光向下,不光要“身”入生活,而且要“心”入生活,也就是要写出“三贴近”的作品,首先要在思想感情上实现三贴近,在调查研究上实现三贴近。另外,体育达人的报道不同于人物通讯的“整出戏”,它只能唱“折子戏”,是片断的截取、侧面的聚焦,是“瞬间的艺术”,不可以贪大求全。尽管是“瞬间的艺术”,但如果善加取舍,片断和侧面也能展现丰富的意蕴,收到小中见大的效果。

三、台前与幕后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台上台下密切相关。关注台前与幕后,为的是体现报道的深度、厚度。以西班牙夺取欧洲杯为例,台前是西班牙斗牛士4比0完胜意大利,问鼎冠军。其幕后主要包括:4比0的比分是大赛决赛史上最悬殊的比分;第一支卫冕成功的球队;第一支在欧锦赛和世界杯两大赛事中连续三次夺冠的球队;此外,还有多少年淘汰赛不失球的记录,甚至帮助球王贝利打碎了每次预测都错的记录等等。体育场也是一个“信息场”,各种各样的信息纷然杂陈。其前是显信息,幕后是隐信息,台前幕后的有机结合,仿佛是形神兼备,赋予报道对象以生命和灵气。

台前幕后相结合,显信息与隐信息相结合,实际上是新闻的时效性和报道深度、厚度相结合。在传媒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传统意义上的独家新闻已难觅踪影,挖掘“新闻背后的新闻”,已经成为媒体竞争的重要策略。为了追求深度和厚度,体育新闻报道要能够超越赛场写赛场,甚至是突破体育写体育。比如具体的统计数据的积累和运用,赛事历史的揭秘和解密、举办地的人文资源、地理环境、民情风俗以及花絮、趣闻等等,它们共同构成了有别于前景的宏大背景,是一个更高、更广的认知平台。以上文提到的欧洲杯西班牙捧杯为例,如果仅仅局限于90分钟内的激烈拼杀,忽略其创造的辉煌历史,所作的报道必然是静态的、平面的、单薄的,难以满足受众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的阅读需要。

新闻的时效性和报道深度、厚度相结合,表面上看,相互矛盾,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但所谓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解决问题的途径是加强材料积累、进行创造性思考。体育报道因其题材内容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也需像作家体验生活一样,要深挖一口井,甚至能够竭泽而渔。同时还要善于创造性思考,善于精选角度,如《公路自行车穿越北京三千载》,由空间“穿越”到时间,时空巧妙“粘连”,反常中见机趣。

四、专业性与通俗性

体育新闻报道要精彩,要吸引人,必不可少的一个条件是写的专业,说的是行话,能说到点子上。这需要对所报道的运动项目的比赛规则、技战术运用了然于心。美国一位体育记者,曾经采访一位赛马选手:“你每次比赛时,通常习惯于把左马镫的皮带多放出几个扣眼?”这个问题太专业了,太具有技术含量了。赛马时,是顺着逆时针方向绕圈奔跑的,选手们通常会让左边的马镫长一些,以控制姿态,人马一体。因为问题精到,仿佛挠到了被访者最痒痒的地方,被访者也乐意和记者沟通。

“许多体育迷是他们喜欢的体育运动的专家,体育记者必须掌握与他或她的读者或观众一样多的知识,甚至可能是更多的知识。”②孤陋寡闻或者对所报道的领域一无所知,是没有办法写出醒人耳目的专业性报道的。据说百年前,英国两支球队远涉重洋,迢迢万里来到印度,为尚不知足球为何物的印度人表演一场使他们莫名其妙、目瞪口呆的足球赛。一位记者的报道是这样的:“一个酷似人头、用猪皮缝制的怪物在地上来回滚动。两队英国人都发了疯似的争着以踢它一脚为乐。令人摸不着头脑的是,只有看门的两个家伙方能用手抓那怪物,其他的人,手一碰它就挨罚。那个穿黑衣的老东西更是地道的疯子,一边发狂地跟着怪物转,一边手舞足蹈地大声吆喝着什么。总之,这些英国佬好似一个个中了邪、着了魔了!”③例子虽然夸张,却道出了记者加强知识修养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