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道德与法治中的劳动教育集锦9篇

时间:2023-09-01 16:49:09

道德与法治中的劳动教育

道德与法治中的劳动教育范文1

根据《中学德育大纲》的要求,高中阶段德育的基本内容分8个方面:(1)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2)爱国主义教育;(3)国际主义教育;(4)理想教育;(5)道德教育;(6)劳动教育;(7)民主法制与纪律教育;(8)身心卫生与个性发展教育。我们根据三个学年学生年龄和心理特征以及他们的接受能力,将上述8方面内容进行分解,落实到各个学年,有的内容覆盖整个高中阶段,有的则落实到其中一个或两个学年。具体安排如下:

一、高中一年级

1、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

进行经济常识教育。按现行高一思想政治教育教材进行,由政治课教师实施。

2、爱国主义教育

重点进行爱父母、爱家乡、爱母校教育,帮助学生树立为祖国富强,人民富裕贡献青春的远大理想。实现途径:望儿山德育基地、升旗仪式国旗下讲话、班团会等。

3、道德教育

以《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公民道德纲要》为主要内容,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社会人际关系的教育、现代文明方式和交往礼仪的教育以及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国家利益三者相结合的社会主义观念教育。

此项教育由政教处、团委、学生会统筹,班主任、班委会

团支部组织实施,政治、语文、英语等学科密切配合。实现途径要把理论学习与行为实践结合起来,注重训练,养成习惯。

3、劳动教育

组织学生参加校园草坪、花卉、树木的栽植、施肥、防治虫害等劳动实践,学习吃苦耐劳精神和有关劳动技能。劳动教育由总务处安排,生物老师进行指导,班主任和班委会协助做好组织工作。

4、身心卫生与个性发展教育

开展青春期卫生课和心理健康指导、心理咨询活动,保证学生身心健康,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开设研究性学习课、音乐欣赏课和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使学生个性得到充分发展。

此项教育由校医、政治教师、音乐教师组织实施,班主任密切配合。

二、高中二年级

1、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

进行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教育。按现行高二政治思想课教材进行,由政治课教师实施。

2、爱国主义教育

重点进行中华民族思想文化优良传统教育,抵制资本主义腐朽思想影响。

此项教育由历史教师、政治教师、语文教师在学科教学中进行渗透,并通过学校艺术节和校本课程进行,学校政教处、团委、班主任密切配合。

3、道德教育

继续进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公民道德纲要》教育,在高一基础上侧重进行提倡共产主义精神的教育。组织实施的办法见高一“道德教育”部分。

4、劳动教育

组织学生参加校农田作物管理,学习并掌握农作物种植管理知识技能。实施办法见高一“劳动教育”部分。

5、民主法制与纪律教育

组织学生参与公安分局的共建活动,体验公安干警的生活与工作,请公安干警作治安形势和法制报告,提高遵法守纪的自觉性,组织学生参加社区的民主选举、民主管理等活动和学生参与民主管理学校的活动,了解我国的民主制度,增强民主意识。

民主法制与纪律教育由政教处统筹,班主任积极配合。

6、身心卫生与个性发展教育

继续开展心理健康指导和心理咨询活动,开设美术欣赏课和研究性学习课,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和个性得到进一步发展。

实施办法见高一“身心卫生与个性发展教育”部分。

三高中三年级

1、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

进行政治常识教育。按现行高三思想政治课教材进行,由政治课教师实施。

2、爱国主义教育

重点进行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教育,配合毕业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升学与就业观念。

3、国际主义教育

对学生进行我国独立和平外交政策及热爱和平的教育,发展各国人民之间友好合作的教育和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教育。国际主义教育要通过政治课和时事报告会进行,由政治课教师、学生党团组织和政教处组织实施,班主任搞好配合。

4、理想教育

进行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和立志成才教育,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理想教育由政教处、团委组织实施,政治教师和班主任密切配合。

5、道德教育

继续深入地进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公民道德纲要》的教育,使学生进一步提高道德水平,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规范。实施办法见高一“道德教育”部分。

6、劳动教育

组织学生去省果树研究所参加果树管理和改良劳动,增强科技意识,学习科学的果树管理技术。

实施办法见高一“劳动教育”部分。

7、民主、法制和纪律教育

在高二的基础上,通过《政治常识》的学习,使此项教育更加系统化和理论化,培养学生进一步了解民主和法制的意义,进一步增强民主法制观念和遵纪守法的自觉性。

实施办法在高一“民主、法制和纪律教育”的基础上,增加政治课教师的参与。

8、身心卫生与个性发展教育

在高一、高二的基础上,重点加强良好意志性格的教育,保证学生在完成高三繁重的学习任务中,以良好的意志性格克服困难,创造优异的成绩。

实施办法见高一“身心卫生与个性发展教育”部分。

道德与法治中的劳动教育范文2

关键词 :    徐特立;德育;德育方法;

徐特立的一生历经我国从清末以来的民族民主革命到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不同历史时期,从以教书为职业到以教育为事业,在长期的教育工作中形成了极具价值的教育学说。德育是徐特立教育思想灵魂部分,他认为,学校德育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即马克思主义宇宙观,要“培养学生能够独立运用马克思主义宇宙观处理他们学习及日常生活中的一切问题”。[1]142为此,徐特立提出极具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德育方法,在当今学校德育建设方面仍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一、徐特立的德育方法

(一)言传身教

徐特立素以“身教主义者”标榜自己,在办学与教学过程中时刻注意以身作则。他认为教师应具有两种人格:一为“经师”,二为“人师”。“经师”即为教授科学文化知识,“人师”则为教授行为习惯、人格品质等。他认为教育者首先要将自己当做模范人物,教师要有“高度的道德修养、热爱自己的专业,专心致志,钻研业务”[2]102,以自身品质感染、影响学生,阐明了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应该树立的身份。

(二)民主教学

民主是徐特立德育方法中一贯强调的教学原则,他强调教师与学生关系既不应是旧式的“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对立,也不应是资产阶级单纯的“以教师为中心”与“以学生为中心”的对立,而是一种平等的相互关系。他认为在民主教学过程中要建立双方平等的同志关系,即师生相互学习、相互批评,完成受教育者从被动接受教育到主动自觉学习的转化,使受教育者在平等和谐的教育关系中提升思想道德素质。

(三)劳动教育

不管是小学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教育、干部教育,徐特立都以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作指导,认为教育要与劳动实践紧密联系是“贯彻用手与用脑、学习与劳动、生产与教育、理论与实际密切结合的原则”[2]129重要途径。他认为,教书育人要让受教育者“劳心”与“劳力”相结合,手脑并用,在劳动与生产过程中逐渐培养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如吃苦耐劳、实事求是、勤俭节约等。

(四)个性人格培育

徐特立将人格作为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认为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所要达到的本质性目的就是“造成一定立场、一定方向而无限生动发展的人格”[3]。“一定立场”即他认为学生始终要坚定共产主义方向,自觉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宇宙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一定方向”即他认为应当对学生统一要求,进行远大理想、共产主义宇宙观、革命传统、实事求是、勤俭节约等方面的教育;“无限生动发展”即他认为要在尊重学生人格的基础上,针对学生不同个性特点、不同社会经历、不同环境影响,采取不同德育方法。徐特立认为在德育过程中,只有将共性要求与个性培育相结合,才能实现德育根本目的,增强德育实效性。

二、徐特立德育思想的现代启示

(一)以身立教,发挥榜样模范作用

徐特立作为一名身教主义者,是一个吃苦耐劳、甘于奉献的教育楷模。徐特立早期在家乡兴办学校,在收入有限的情况下,不仅创办的小学不收取任何费用,每月还将补课的费用贴补给所办学校,“这样发动教员和学生爱校的情绪,增加他们的积极性和人力上、物质上的一切帮助”[4]。在教书育人过程中,他指出了传统教育中区分“经师”与“人师”的弊端,即“教导分离”,意为只教授理论知识,不教导学生养成良好道德素质和行为习惯,提出要将“经师”与“人师”相结合的观点,要求教师必须具备科学知识和道德素养。

首先,教育者首先要成为模范人物。教师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引导者和促进者,其政治素养、道德品质、行为习惯、生活作风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熏陶。而青年正处于身心成长发育的阶段,思想上呈现出极强的可塑性,与此同时,看待问题往往过于偏激和片面,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以身作则进行言传身教显得十分重要。一个言行如一、忠于职责、知识渊博的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一定是积极正面的,这种影响通过潜移默化和日积月累,会使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自觉养成高尚道德品质和良好行为习惯。

其次,教育者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要把握教学分寸,教育强度要控制在合理范围内,要严格而不要严厉。“严厉是封建的,如体罚等,那是使教师变成了统治者,而学生则变成了被统治者。”[5]161同时,教育也不能对学生采取不闻不问、过于放松的策略,认为这样就成了“资产阶级的自由主义”。因此,教师在道德教育过程中要注意保持适度张力,对待学生既不能过分严厉,也不能过分放松,要以饱满的教育热情、严谨的教育态度、谆谆善诱的教学方式感染、熏陶学生,使学生在思想道德方面得到正确引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相长,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徐特立针对学校学生与教职员对立情绪问题,认为首先要明确师生关系及态度问题。他强调师生对彼此的态度应当是“教师是(学生)中的领导者,要尊敬教师”[1]205、教师对待学生应当“高度阶级友爱”;其次,徐特立对师生关系做了详细阐述,同时亦有独到见解。他认为,总体来说师生之间要建立一种“同志”式的关系,“建立教师和学生一切都是相互平等的关系”[4]174,而这种师生关系包含两种内容:

师生要相互学习。在传统师生关系中,学生向教师求学属于既定内容,而教师向学生学习的情况并不多见。徐特立引用昔日孔子择师与“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名句典故印证教师向学生学习的重要意义。他本人在赴法留学过程中,就以40岁高龄向熊瑾玎之子熊信吾学习法文,曾说“只要学生不嫌我老大,肯教我法文,我就算年老,也是个进步的老人”[1]3。此类事迹感染了当时一同赴法留学的年轻人。因此,教师与学生应当建立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师生关系,这样不仅能够促进学生知识领域的扩展,还能从中习得虚心学习、不耻下问等道德品质,实现在道德修养上的提升和飞跃。

师生要相互批评。徐特立所指的“批评”与“指责”含义不同,这里的“批评”更多的是强调对事实情况进行理智分析,肯定其中正确的成分,而对其错误部分进行纠错。徐特立认为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进行“反批评”是新型师生关系的标志,“我们实习批评时,不独要批评实习者之错误,还要批评批评者之错误”[6]178。学生只有明晰教学内容,并对教师提出质疑和问题,才能实现知识从表面到深层的内在转化。同时,教师与学生的相互批评还能够打造和谐的学术空间,使学生养成坚持问题导向、敢于挑战权威的学术习惯,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

(三)劳动教育,培养共产主义道德品质

徐特立认为人类的发展包含三方面,即德育、智育、体育。他在论述三者关系时,将体育作为智育与德育的物质基础,强调要将体育与德育、智育结合。在徐特立道德教育理论中,“体育”即劳动教育,“我们的劳动教育就是马克思所说的教育与生产联系起来的意思,也就是把生产的经验和常识转化为科学”[1]127。徐特立十分重视劳动教育在德育过程中的参与,他指出劳动教育在当前学校德育中的缺位问题,“人类的发育包含德育、智育和体育三方面,由于劳心和劳力的绝对分工,而人类的发育因此偏枯成为半身不遂”[5]139。强调学生在提升智力的同时要发展德育和体育,在三者结合中实现全面发展。

第一,劳动教育要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相结合。

在劳动教育方面,徐特立既不偏向只学习知识而忽视技能,也不偏向只学习技能而忽视知识,而是将知识与技能结合起来,强调要养成学生言出必行之的道德品质、主张“学科与术科的亲密合作,脑与手的亲密合作”[5]149。他为德育中的劳动实践定性,认为劳动实践的目的并不是单纯为社会服务、为生产服务,而是要在德育过程中开展实地教学,将所学知识通过实践检验,解决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将知识内化为观念,取得良好的德育效果。

第二,劳动教育要将“劳心”与“劳力”相结合。

随着生产技术的提高和社会历史的进步,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逐渐分离,造成了脑力劳动者与体力劳动者社会地位悬殊的不合理现象。现代社会的生产实践越来越证明,体力劳动中必须有脑力劳动的参与。但在当前社会,部分学生对劳动生产实践方面的了解和体验较为匮乏,对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等中华优秀传统美德的认同流于表面。我们要将教育与生产实践劳动相结合,使学生在“劳力”中“劳心”,这样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还能充分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品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因材施教,塑造生动发展人格

徐特立十分重视个性人格的培育,他认为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培养生动而无限发展的人格,为一定的社会服务。他坚决反对奴隶主义教育和奴隶主义的学习态度,“作而不述,创而不效,是孤陋寡闻,是野蛮也,难以达到复杂的创造。教条主义是奴性,经验主义是井底蛙”[7]。他以杜绝培养模式化,强调个性人格培育的德育要求给予我们现代德育的创新性启示,那就是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坚定社会主义立场、进行共性道德教育,又要遵循学生的个性化规律,进行因人而异的德育。

因材施教要坚持共产主义基本立场。从德育目的来看,徐特立认为社会主义时期的目的就是“要教育后一代成长为具有共产主义思想品质的人”、培养“积极的、觉悟的新社会的建设者”[6]156。因此,德育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德育培育的道德必须是具有共产主义性质的,要对青年进行远大理想、优秀品德、革命传统、实事求是等方面的教育,培养他们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二,因材施教要遵循实事求是原则。实事求是,意为按客观规律办事,用在学校德育中,则意味着要按照师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教育。首先,因材施教要反对自以为是,“即在实事求是不自以为是的作风中训练自己”[5]174,要按照客观规律进行教育,在因材施教中教育者要抛弃主观主义,以客观公正的视角看待问题。其次,因材施教要进行调查研究,注意学生心理状态的实时变化,“教师要了解情况,了解学生个人的情况”。[8]我们要吸收借鉴徐特立关于因材施教的实施原则,只有这样才能及时针对学生思想上产生的困惑和误区采取有效措施,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实现育人目的。

参考文献

[1]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徐特立教育文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

[2]吉多智,李国光,戴永增徐特立教育学[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1990.

[3]赖雄麟,葛蕊萌徐特立辩证性德育思想的启示[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19(12).

[4]陈桂生徐特立研究:从人师到人民教育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 83.

[5]李之钦.徐特立教育思想研究[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 1993.

[6]武衡,谈天民,戴永增徐特立文存: 第四卷[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 1995.

道德与法治中的劳动教育范文3

要解决高中学生道德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必须把道德知识教育与道德责任教育有机结合,这主要基于以下三点考虑:第一、从当前高中学生特点分析。通过问卷调查和召开师生座谈会等了解到他们在道德知识与道德行为上有明显的差异性。学生中道德的价值取向是健康向上的,道德的是非标准是清楚的,但在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上不统一。如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仍需大力提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精神”这一问题。持肯定态度的占80.6%,?而在现实生活中能够主动做到为他人服务的却很少,更谈不上“全心全意”。根据高中学生道德状况的这种特点,我们如果仍从道德知识教育上去寻找解决的方法,其结果将是徒劳的。因为他们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仍需大力捉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是认同的,问题在于谁去提倡,从学生角度讲,很少有人愿把自己结合进去,总习惯地认为这是对他人讲的。因此在加强道德教育小必须要强化道德责任教育,使他们真正感到全社会提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前提条件首先是我为他人服务,而不是他人为我服务。

第二、从道德的基础来分析,道德的基础乃是利益问题。整个社会为什么都要强调道德规范其实质就要解决不同主体的利益矛盾,并使其协调发展。马克思曾提出“对于各个人来说,出发点总是他们自己”。在今天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追求个人利益的现象尤为突出。市场经济是指通过市场配置社会资源的经济运行形式,利益是其杠杆,市场经济的运行以社会成员相对独立的利益主体地位为前提。以每个利益主体对自身利益的关注与追求为动力机制。市场经济的这种利益主体意识不可能不影响到高中学生,调查中“当集体刊益与个人利益发生矛盾时,你最容易接受的观点”有62.3%的高中学生选择了“公私兼顾”,而在计划经济体制条件下绝大部分同学选择的是“先公后私”,甚至于“大公无私”,从这一点也可以充分说明利益主体意识对高中学生的影响。当然,追求正当合理的个人利益是社会主义社会所提倡和保护的,它无疑是社会发展的一种动力,然而整个社会除正当的个人利益外还有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这种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是个人利益存在的前提和基础,又是其发展的条件。从根本意义上讲是一致的。但两者属于不同的利益主体,发生矛盾也是不可避免的。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不能兼顾的时候、能否牺牲个人利益来服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对待这个问题并不是嘴上说说而已,而是需要作出行为的抉择。前一价段全社会开展学习宣传徐虎活动,这时高中学生确实也有很大的触动。但也发现在学习徐虎活动中高中学生的普遍心态是可敬而不可学。他们十分钦佩徐虎,认为他是当前的沽雷锋,在平凡的工作中做出了不平凡的事,确实很了不起。他们普遍认为,作为先进的典型人物的宣传是必要的,但要自己学习徐虎则没有必要,甚至有个别学生认为像徐虎这种人是“傻子”。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关键的问题还在于没有抓住道德责任教育,徐虎的精神实质上是一种强烈的工作责任感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我们在宣传学习徐虎的同时关键要抓住自己怎么来学习徐虎。以集体利益、国家利益为重,这是社会主义道德的根本原则,从原来个体主体利益的“利我”转变为社会主体利益的“利民”、“利国”,这是一种道德的升华,而在这种道德升华的过程中,道德责任教育起着关键的作用。学生们只有在确立了道德责任感的前提下,才会把个人利益融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之中,才会无条件地服从于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

第三、从道德教育的目标来分析,道德教育的目标不能理解为权限于道德认识的提高,而应放在良好的道德习惯的培养上,这种道德习惯是指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依据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道德教育的原则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并使其成为一贯的、稳定的、自觉的行动。这种道德习惯的主要特点不是时时事事都要考虑再三才能作出行为抉择,而是一种自然而然的,习以为常的符合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的行动。要使高中学生道德素质达到这样一种道德习惯的境界,必须经过道德认识的提高,道德情感的培养,道德行为训练三个环节,而这三个环节的了解和巩固都离不开道德责任作为载体,没有道德责任作载体,道德认识不可能内化,道德情感也不可能持久,道德习惯根本不可能养成。就拿劳动观讲,调查中63.7%的高中学生认为劳动最光荣,但现实生活中,通过调查和平时与学生接触过程中发现,目前90%以上的高中学生在家不会主动从事家务劳动,在学校里对公益劳动的主动性很差,他们往往以学习负担重,学习时间紧为借口来推辞劳动。与此相反,本市某所中学一位高三学生王某,父母均在外地工作。她独自一人在上海生活,除了紧张的学习外,每天还要从事自己的家务劳动,生活自理,她不仅把自己家安排得干净整洁、井井有条,而且在班级里也非常乐意帮助同学,积极参加各种公益劳动。今年被学校作为优秀生推荐进入重点高校,毕业前夕还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前后两例为什么会有如此明显的差别,我们作进一步的深入分析发现,关键在于有没有责任感,前者是好推则推,依赖性很强,并没有把劳动作为自己生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而后者就不一样,她认为劳动是自己应该做的事,自己不劳动就无法生活,每天从事家务劳动是自己整个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做家务是自己的一种责任。由此可见,在对高中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中加强道德责任教育是个关键问题,它是达到良好道德习惯的载体。

二、对策思考

第一,教材本身要体现道德教育的内容。上海《全日制高级中学思想政治学科课程标准》(草案)中明确指出:“思想政治课是中学的一门主要学科,是对学生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常识和社会主义政治、思想、道德教育的课程。”最近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苦干重要问题的决议》第三部分对努力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作了全面的论述,其中还特别提到中学政治课要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和振兴中华的责任感教育。道德教育是高中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政治教师的教学是以教材为依据,但目前高中阶段的思想政治课教材涉及到道德教育内容太少。高中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独立意识的增加、思维方式的变化,其对道德的认识明显不同于初中学生。从高中学生发展的实际需要来讲,有加强道德教育之必要。

当然这种道德教育不是初中道德教育的简单重复,而是根据高中学生心理特点,在道德教育的范围上有所拓宽,在内容上有所深化,在层次上有所提高,并体现初高中思想政治课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一贯性。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材不仅要有体现道德教育的内容,而且尽可能使其形成一定的知识网络。这种网络不是像初中思想政治课教材那样单独成册,而应该是把道德教育内容渗透在现有教材的知识体系中,现有教材内容要体现道德教育内容。

这个道德教育知识网络我们可以从点、线、面、网四个方面构建。作为点、教材是由若干课文组成,课文又有若干知识点组成,在这些知识点上凡是与道德有关的内容,要尽可能体现道德教育的内容。当然,这种体现应是一种有机的结合,而不是生搬硬套“贴标签”。这样高中思想政治课教材中道德教育内容就有了立足点。作为一个年级整册教材必然有一条线,由于“点”的落实,那么从年级角度讲,一册教材在道德教育方面就会形成一条线。各年级教材编写中都能体现道德教育一条线,那么从整个高中阶段三个年级的思想政治课在道德教育方面就会形成一个面。这里只涉及到必修课,根据市教委课程教材改革精神,课程设置要有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三个板块,如果能在高中阶段开设《中外道德比较》、《传统美德鉴赏》、《伦理道德分析》等选修课和根据当前社会某些热点问题开设一些活动课,那么我们高中阶段思想政治课在道德教育方面就会形成了一张网。

这对加强高中学生道德教育,特别是道德责任教育是十分有益的。

第二,教法上要有利于加强对高中学生道德责任教育。前面讲的教材内容要体现道德教育这只是“硬件”,“硬件”需要通过“软件”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在教学上这个“软件”就是教法。教师应通过自身的努力,在教法上下功夫,从而提高道德责任教育的实效性。

(一)教师要有意认地挖掘教材中道德教育内容。高中思想政治课教材不可能像初中思想政治课教材那样,专门有一册讲道德,高中的思想政治课教材现在很少有道德教育内容,即使今后教材修改后增加了这方面内容。它也不可能把道德的内容独立成册,而是在现有的教材内容基础上渗透道德教育内容。这就要求政治教师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要去挖掘道德教育内容,把原来的潜在的知识通过教师的努力,使其成为现实的知识传授给学生。

(二)教师对学生进行道德责任教育关键是转变教育观念,由原来的大目标高起点转为大目标低起点。一提到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我们教师立即会很习惯地反映出要加强对学生的集体主义教育、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教育等。当然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教育是完全必要的。但我们还必须看到,集体主义教育是共产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共产主义道德的核心,这种基本原则和核心我们可以把它看成道德教行的目标,但目标与具体道德教育过程应该讲还是有区别的。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中指出:我们现在建设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最终目的是实现共产主义,应当在全社会认真提倡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道德。

同时要把先进性要求同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应以广泛性要求来要求学生,在此基础上再提出先进性要求,使教育体现它的层次性。教师教育必须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从身边的具体小事做起,要求持之以恒,从平凡的不起眼的小事中见精神,这样的道德教育就比较容易操作。由于目标明确,起点较低,容易被学生接受,这样学生的道德水准提高速度也就比较快。从我们社会上树立的像雷锋、徐虎、公举东、段德彰等先进榜样看,他们有一个共同点,都是从一件件很平凡很具体的小事中反映出他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精神。

(三)教师对学生进行道德责任教育时还必须处理好两对关系。首先要处理好道德知识与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的关系。对高中学生来讲光有道德知识的灌输不可能使其产生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教师只有在思想政治课上通过对学生的道德责任教育,才能使他们把道德知识不断内化为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其次要处理好道德情感、道德意志与道德行为习惯的关系。道德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而道德责任教育是实现由道德情感、道德意志转化为道德行为的重要环节。正因为如此,政治教师要依靠教导处、团队、学生会、班主任等,努力为学生搭建培养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舞台,通过道德责任教育使原有的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外化为道德行为习惯。

第三,教学的评估和考核要如实反映学生的道德状况,要有利于学生道德责任感的增强。目前高中阶段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评估和考核工作主要针对学生的应试能力,准的考分高谁就好,实际上我们教师心里很清楚,一个学生政治成绩的高低与其道德水准并不能划等号。道德品质好的不等于政治考分高,反之亦然。

为了使政治课教学评估工作和考核方法有利于学生道德素质的提高,我们建议采用结构评定等第制方法。这种方法要遵循三个原则:

(一)知识能力评估与觉悟评估相结合的原则。这里所讲的觉悟不能理解为只停留在时道德知识的认同上,而应该反映在对已认同的道德知识、通过道德责任使道德行为在现实生活中得到落实。也就是我们常讲的知与行的统一。

(二)课内评估与课外评估相结合的原则。思想政治课与其他学科相比,具有一个显著的区别在于它首先是一门思想教育课,它是一门具有很明显的德育功能的课程。正因为如此,这就决定了思想政治课的考核不能只局限于思想政治课的课内考核,而应该与学校教导处、团队、学生会、班级的各项主题教育活动结合,这种课外的各项主题教育活动为道德的知与行的统一提供了活动的舞台。

道德与法治中的劳动教育范文4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经济价值性质特点表现形态 

一、  思想政治教育经济价值的基本特点 

思想政治教育经济价值的基本特点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在对劳动生产、经济活动产生影响并发挥作用过程中表现出的稳定的、独特的属性。它既蕴涵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社会价值共性,又凸显了思想政治教育在经济活动中的特殊价值个性。

        1.依存性

思想政治教育经济价值的依存性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能否对经济活动产生影响及其程度,它随着人类社会主导类型经济形态的更替和特定国家中心任务的变迁而改变其自身作用的质与量。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价值呈逐渐上升的发展轨迹。循用潘懋元教授的观点①表述为:“农业经济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价值游离于经济活动之外;工业经济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价值处于经济活动边缘;知识经济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价值被提高到经济活动的中心”。造成上述景象的根本原因在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知识经济这三种经济形态的更替。它们的生产要素分别为:土地和劳动力(以数量为主);资本、劳动力(数量和素质并重,以数量为主)和原材料;知识、科技和劳动力(以素质为主,包括思想政治等非技能性素质)。而思想政治教育经济价值的大小取决于社会占主导类型的经济形态,取决于这种经济形态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①潘懋元教授原观点为:农业经济时代,大学游离于经济社会之外;工业经济时代,大学处于经济社会边缘;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大学被推向到经济社会的中心。参见潘懋元、刘振天:《发挥大学中心作用促进知识经济发展》,载《教育发展研究》1999年第6期。)资源与生产要素,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特别是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心理素质等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限度。由此不难瞥见,伴随着三种经济形态的更替,劳动者的素质、精神性因素在劳动生产和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呈线性攀升。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经济价值也逐渐彰显。

近年来,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价值之所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这与我国正步入工业经济社会进程,少数行业进入了知识经济行列,而且知识经济还必将成为我国主导经济形态是紧密相连的。特别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可以预见,在一个以知识经济为主导的社会里,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价值将会得到更加广泛的体现,也会被更多的人所认可。“在现代社会条件下,在经济发展主要依靠科技的知识经济时代,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对经济、科技的发展更为突出和重要。”①而提高人的素质(主要是非技能性素质),激发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精神转化为物质等正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功能和核心使命。这从一个视角说明了其经济价值的发挥程度与经济形态的更替是紧密相连的。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国家中心任务由政治性任务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特别是从1992年(此年,党的十四大召开,把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确定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人们开始重视和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价值。此后,思想政治教育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功能日益凸显,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经济价值的研究也日趋深入。江泽民同志指出:“现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其他各项工作都服从、服务和保证这个中心任务的完成。经济建设要搞上去,必须要有正确的政治方向……,没有政治条件和政治保证,社会不稳定,经济就搞不上去,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发挥我们党的政治优势,保证经济和各项建设事业的健康发展。”②

2.间接性

在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形态结构中,思想政治教育经济价值归属于间接性价值之列,即与智能教育、科技教育等直接对经济活动产生影响相比,思想政治教育对经济活动产生影响往往是通过改变构成经济活动的中介环节或相关因素来实现的。“教育和经济效益并非是一种直接的线性关系,也就是说,教育本身并不直接创造物质财富和产生经济效益,它往往需要经过一个中间环节作用于经济活动之后,才能产生经济效益。”③这种间接性具体表现在要素、环节和过程、机制等层面。

(1)要素、环节层面。思想政治教育一般是通过影响经济活动中的以下有关环节、因素为中介来发挥其经济价值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能够形成、培育的一定的经济文化、经济思想(思潮)、经济制度、经济道德、科技精神等,也就是思想政治教育作用于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来影响整个社会经济行为的价值取向。劳动者与经济组织、劳动者和劳动者以及经济组织和经济组织之间的关系;劳动者除了智能技术以外的素质,特别是政治、思想、道德素质等和潜能发挥程度、劳动态度(含积极性与创造性)、动机水平以及主体意识、竞争意识和科技意识,效益观念与时间观念等等。

(2)过程、机制层面。思想政治教育经济价值实现中的过程、机制的间接性是指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提高劳动者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潜能的发挥等,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高。这个过程包括两个阶段:第一,内化阶段。教育者将社会要求的政治思想、道德规范等传递给受教育者(劳动者),影响受教育者(劳动者)的情感、意志和动机,激发其劳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第二,外化阶段。受教育者(劳动者)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激发下,把与劳动、生产有关的精神性因素变为实际劳动行为,最大限度地发挥聪明才智,提高劳动生产率,产生了物质价值(经济价值)。这个“价值”是劳动者素质和劳动活动的“物化”④。在这个阶段,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劳动者这个中间环节作用于生产工具和劳动对象,也就是以间接的途径参与了创造物质价值(经济价值)。马克思指出:“教育会生产劳动能力。”⑤这个过程、机制示意图如下: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对象(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物质价值(①张耀灿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86页。②《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论思想政治工作》,学习出版社,2000年,第8-9页。③范先左:《教育经济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58页。④项久雨:《论思想道德教育价值的表现形态》,载《江汉论坛》2003年第2期。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i),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210页。)

3.多端性

思想政治教育经济价值的多端性,即思想政治教育对经济活动的影响既可以表现为宏观层次对整个国家经济活动产生影响,也可以表现为中观层次对某个经济组织、团体的经济活动产生影响,还可以在微观层次对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施加影响。

(1)宏观层次。江泽民同志指出:“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是团结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实现党和国家各项任务的中心环节,是我们党和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政治优势,只有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这一政治优势,才能保证经济工作和其他工作的正确发展方向……从而为经济工作和其他工作提供强大动力与保证。”①

(2)中观层次。思想政治教育经济价值的中观层次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对一个经济单位、组织和团体等经济活动所产生的影响。这个层次价值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群体价值在经济领域的具体表现。而发端于20世纪80年代的“文化管理理论”,则为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发挥中观层次的经济价值提供了学理支撑。“文化管理强调企业与员工、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在信念、利益、目标远景等的协调一致性,通过共同的价值观、信仰、道德、习俗和礼仪等文化要素的作用,实现对人的规范作用……从而显示出较强的协调力和控制力。”②

(3)微观层次。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依赖于包含思想政治教育在内的全面教育。“只有全面教育,才会有劳动者全面素质的提高,否则,仅仅重视劳动者智能的培养,忽视对其思想素质、道德品质和劳动态度等方面的引导、培养。教育的经济价值就会降低,甚至是负数。”③就劳动者的主观世界而言,受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特别是劳动价值观)、道德观、心理素质以及主体意识、竞争意识、效益观念和时间观念等制约。而培育、提高劳动者的上述观念、素质和品质等正是思想政治教育在经济活动中的基本功能。

4.两面性

思想政治教育经济价值的两面性具体表述是,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形成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对经济发挥影响既可以是维护性的,即维持和保存社会既定的经济态势;也可以是变革性的,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树立、孕育和发展新的社会意识形态,充当经济和社会变革的思想先导。这种变革既可以发挥正面的积极功能,就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也可能是负面的消极功能:阻碍、束缚、制约社会经济的发展。

在当前,使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发挥其正面的积极功能,一方面要重视优秀民族文化的承扬,使那些对历史发展具有必然性的文化得以继承和发展。在这同时,还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对经济发展的积极变革功能,主动参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二、思想政治教育经济价值的向度

 

思想政治教育经济价值的向度包括思想政治教育为经济活动的开展提供方向保证、营造环境、参与管理、精神动力激发等四个方面内容。

1.思想政治教育对经济发展的方向保证价值思想理论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解放生产力,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前提,对经济发展起(①载《人民日报》2000年6月29日。②吴松强:《“知识经济”视角下文化管理实施对策探讨》,载《江苏商论》2007年第11期。③王殿卿、李春玲:《新编大学德育学》,四川教育出版社,1994年,第63页。)着导向和调节作用。从人类文明发展史来看,任何一种社会,在经济政治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都要以自己的思想体系影响社会生产、制约经济发展方向。我国以“三个有利于”标准作为判断和衡量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价值标准。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把先进的思想和党的纲领、路线、方针和政策灌输于人,成为经济建设的有力保证。

2.思想政治教育对经济进步的环境营造价值市场经济具有经济和道德的“两面性”,即市场经济的目标模式虽然具有其经济合理性,但同时也内含着一定的社会风险和道德风险,如果缺乏必要的社会规范和道德约束。单纯的经济利益驱动和效益最大化追求,不仅会导致整个社会的实利主义风气和个人利己主义的冲动,而且难以保证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更难以确保人类和自然资源以及生态环境的合理利用和保护。因此,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需要必要的社会规导和限制,它要求市场主体的经济活动不仅要有清晰的法律规范界定,而且要有明确的伦理道德约束。①

事实证明,市场经济一旦缺乏良好的道德环境、法制环境和文化环境,往往导致市场秩序的混乱,并阻碍经济的发展。因而思想政治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价值之一就是为其发展扫除精神障碍,创造一个良好的舆论氛围、精神环境和社会风气。形成有利于经济发展的认识、道德、社会心理环境。

3.思想政治教育在经济活动中参与管理的价值社会物质利益的激励、法律与规章制度的约束和思想政治教育是经济管理的三块宝石。当代经营管理是建立在社会人、文化人的基础之上的,尊重人、关心人、激励人和开发人将是一切组织的根本所在。②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的作用显得日益突出,企业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员工的科学文化技能、敬业精神和劳动积极性等的充分发挥。传统的“见物不见人”的管理方式逐渐被冷落,思想政治教育得到普遍重视。对于管理者来说,只有和员工形成精神的真正沟通,才能把管理者的思想、企业的目标变成员工的自觉行为。随着知识经济的来临,劳动的主要形式成为脑力劳动,其劳动强度和质量均取决于人的自觉性、责任感和角色意识的强弱。创造性脑力劳动必须依靠劳动者自我控制和自主行为。因此,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就更加需要借助思想政治教育来提升员工的敬业精神,培养其对企业的忠诚意识,那种认为只有严格管理的规章制度才是有效的组织原则已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在现代经济活动中,思想政治教育参与管理,承担了管理职能,而且是管理职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此,日益丰富了其经济价值。

4.思想政治教育对推动生产力发展的精神动力价值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人的思想政治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因素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具潜力的主导性因素,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对推动经济活动开展的精神动力价值在于:首先,激发人的活力。即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作用在于使人们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品质和行为,联系生产力的内涵来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这一作用,可以具体理解为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激发和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以加速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其次,变革生产关系。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使人们认识到变革旧的生产关系,建立适合生产力发展的新型生产关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才能使人们投入到这一实践中去,从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最后,思想政治教育还可以提供正确的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等诸多的方法论。在这个意义上,思想政治教育对生产力的发展也具有一定的精神动力激发价值。

道德与法治中的劳动教育范文5

[关键词]禁娼;性传播疾病;法;伦理

性传播疾病是一组以性活动为主要传播途径的传染病,传染性强,并能引起多种并发症和后遗症,威胁人类身心健康,给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带来了极大的影响。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艾滋病的传播,使人们更加清楚地认识到性传播疾病的蔓延是严重的全球化公共卫生和社会问题。性传播疾病的防治,已引起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

性传播疾病的防治可以从生物医学、社会学、心理学、法学、哲学等诸多学科开展研究,本文选取的研究视角是法律和伦理的相关性,采取的方法是历史回顾,分析的重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通过禁娼有效遏制性传播疾病的成功实践,得出的基本结论是:道德建设和法治建设的有机结合是禁娼、防治性传播疾病的基础性工作。

1 建国初期禁娼、防治性传播疾病的历史考察

是性传播疾病的重要传播途径,杜绝是预防性传播疾病的有效方法。自古以来就是一个难以解决的社会问题。新中国建立后,这个问题和其他社会问题一起严峻地摆在党和政府面前。当时,党和政府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了摧毁娼妓制度,封闭妓院,解放、教育、改造、安置的工作,在以后的几年里逐步消灭了娼妓现象。新中国一方面用法的力量利用国家权威封闭妓院,严惩妓院老鸨、管家,强制收容;另一方面用伦理的力量教育、感化,通过法与伦理结合的合力作用,改造,唤醒她们的政治和阶级觉悟,帮助她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使她们由旧社会的被剥削者脱胎换骨成为了新社会的主人,为我们今天根治现象、预防性传播疾病提供了可借鉴的成功经验和启示。

1.1 用法的力量废除娼妓制度,打击

1.1.1 政府强制封闭妓院或限制妓院、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各省市在完成政权接管的基础上,迅速开展各项社会治理工作,其中包括禁娼。当时的禁娼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以北京等地为代表,在短时间内摸清妓院的有关情况,集中力量一举将全部妓院封闭。二是以天津等城市为代表,采取“寓禁于限”的方针,在相对较长的时间内逐步取缔妓院。但是无论采取哪一种方式,都需要借助于国家的强制力量――法律来实施。

以北京等地为代表的具备禁娼条件的城市采取的是“北京方式”,即在较短时间内集中人力物力,采取果断措施,将全部妓院封闭。“天津方式”则是先采取包括政治上的高压、揭露妓院老鸨对血淋淋的剥削、揭示传播疾病等多种措施限制娼妓的进一步发展,即采取“寓禁于限”的方针,由政府出台法律法规,对妓院采取了“有计划的限制和逐步取缔”的方针以及相应的管理措施,待时机成熟时封闭妓院。之所以采取这种措施,是因为在这些城市掌握政权后仍面临着复杂敌情及繁重的政治、经济任务,倘若仓促取缔妓院,势必会出现大量的及附属行业从业人员就业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同时给政府财政会增加更大的困难。

政府在采取强有力手段限制公开的妓院、发展的同时,严查各地大量存在的不登记、不领证的私娼,令各地公安机关着重打击幕后操纵、胁迫私娼的私娼业主,对私娼采取驱赶、警告和收容。如1950年9月,上海公安局制订了《目前处理私娼办法》,重点打击私娼主、台基主;当年底,上海共查出私设妓院主、台基主627人次,处理私娼和嫖客7667人次。

政府通过法的强制力量,有效地遏制了妓院和的发展,为其后进一步查封妓院、改造创造了条件,也促进了其他各种严重的、亟待解决的各种政治、经济问题的解决。

1.1.2 凭借法的威慑和警示作用,严惩妓院老板、领家和鸨母

在逐步封闭妓院的同时,政府对罪大恶极的妓院老板、领家和鸨母进行了严厉惩处。如上海,由公安局逮捕、法办妓院老板920名,成立审讯委员会,集中所有妓院老板、领家加以审讯和处理。如北京,对于拘押的妓院老板、领家进行严厉的处理,共收案363起,结案356起,处死刑2人,10年以上徒刑者19人,5年以上徒刑者74人,1年以上徒刑者260人,课以罚金与劳役者4人,缓刑、警戒教育释放者20人,没收房间89处,财物202件。在天津,1950年12月8日至1951年10月间,先后将恶贯满盈的数十名恶霸妓院老板判处死刑,立即执行,同时将他们压榨所得财产全部没收。再如云南省,在解放初期依法逮捕并严惩了41名罪大恶极的鸨母,其中2人被判处死刑,39人被判处有期徒刑。

政府的严厉惩处起到了威慑和警示作用,使许多处于观望状态的妓院老板看到妓院的取缔已是大势所趋而不得不停业,已转业或歇业的也不敢再重操旧业。

1.2 用道德的力量教育改造、安置

解决问题,法的力量是强有力的,效果显著,但是彻底解决问题仅仅靠封闭妓院、打击罪恶妓主还不够,还必须与对的道德教育相结合,通过法与伦理的合力,把们从娼妓制度和封建意识下解放出来。如果说借助于法的国家强制力量救们出火坑是第一步,是去除了娼妓存在的社会形式的话,那么改造、教育,帮助她们恢复身心健康并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才是最为重要和彻底的解救方法,只有把数量庞大、深受封建制度迫害的们改造成社会主义新人,才是解决娼妓问题、消灭社会现象、遏止乃至消除性传播疾病的关键所在。当时,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1.2.1 建立妇女生产教养院,收容

随着对妓院的封闭,教育和改造的任务越来越紧迫,如旧日的不能改变观念、不能投入新的生活中,就不能达到对她们的根本解救。当时,政府在各地成立了妇女生产教养院,实行封闭式管理,集中改造。为彻底消除社会对旧日的歧视,选拔政治素质过硬、工作能力强的干部做帮教工作。在教养院里,工作人员称呼旧日为“学员”,积极宣传、解释党和政府对待她们和对待妓院老板、领班截然不同的政策,坚持对她们热情感化,耐心教育。

1.2.2 关心被收容的身心健康,既治心病又治身病

为使旧日相信新政府、认识新社会,丰富她们的精神世界,提高她们重新做人的信心,妇女生产教养院组织了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例如北京的教养院聘请田汉、赵树理等社会各界知名人士看望、慰问学员,和她们交谈,倾听她们的心声,送给她们进步图书、文化和生活用品。全国妇联和北京市妇联的领导同志也到教养院看望、开导她们,使她们逐步感受到新中国是人民当家作主,她们这些在旧社会最被人瞧不起的

“下”,今天都受到了社会的尊重,第一次感受到了人间真情。

同时,教养院积极联系卫生部门为旧日们医治疾病,戒除烟毒等。这些工作在促进改造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如北京市政府责成卫生局从全市各大医院抽调60多名思想好、医术精的医务人员组成巡回医疗队,对教养院学员进行普查。对患病学员,医疗队精心制订治疗方案,医务人员怀着对她们的深切同情,满腔热情地为她们治疗,付出了辛勤劳动和大量心血。仅在短短的突击治疗期间,就为她们注射了13000多支治疗性病的特效药物,平均每人超过10支。当时新中国刚刚建立,国家百废待兴,财政非常困难。为了迅速医治她们的疾病,北京市政府拨出大量财政经费为她们治疗。经过医务人员的精心治疗,许多人的疾病很快痊愈,严重的疾病也得到了有效控制。亲身感受到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关心、爱护的旧日们激动地说:“要不是共产党和人民政府,谁会拿这么多钱为我们治病!在旧社会多少姐妹病死、烂死也没有人管,真是新旧社会两重天。”

1.2.3 以多种方式教育启发的阶级觉悟和思想认识

政府在对改造工作中通过学习、个别谈话、组织讨论、召开对旧社会及妓院老板和老鸨的控诉会等方式,提高她们的阶级觉悟和思想认识。通过这些工作,使她们逐渐认识到她们与妓院老鸨是被剥削者和剥削者的关系,认清了封建剥削制度的罪恶和自己所受欺辱的根源,认识到只有共产党和人民政府才能使她们得到彻底的解放。在组织学习过程中,教养院以《北京妇女》、《模范妇女》、《白毛女》等书刊为教材,为她们宣讲新中国《婚姻法》,并结合娱乐活动,有针对性地组织她们观看有教育意义的电影和戏剧。教养院的同志还热心帮助学员们学习文化,经过一个时期的学习,许多原来不识字的学员甚至能写信、读简单的文章了,这对于其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走上工作岗位有着重要意义。

经过一段时间深入细致的教育工作,旧日们的思想有了很大转变,觉悟不断提高,打破了宿命思想的束缚,对新社会逐步有了深厚的感情。

1.2.4 帮助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不同时代、不同阶级和不同社会地位的人们,往往有着各不相同的或根本对立的人生观。人生观所表达的是人们最高的社会需要和价值目标。旧日们长期受着封建制度的剥削,也形成了畸形的享乐主义人生观。过分看重物质享受和感性快乐,认为人生的目的和意义就是追求享乐,特别是追求感性的、肉体的享乐。这种人生观常常表现为在现实生活中失去理想追求的所谓自我陶醉,因为无力或不敢追求远大理想、高尚目标,只好以贪得眼前的享乐借以,起到逃避现实、削弱斗志的消极作用,最终往往走向了悲观主义。因此,改造旧日,必须帮助她们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当时,党和政府在提高旧日思想认识的基础上,帮助她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教育她们认识到劳动和创造社会价值才是人生奋斗的目标,帮助她们彻底清除贪图享乐和不劳而获的腐朽消极思想,鼓励她们树立劳动自给的信心,通过改造成为新社会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针对一些无生活自理能力的,工作人员们一方面对其进行劳动光荣教育,使她们明白妇女只有参加劳动才能解放自己的道理;另一方面根据她们的健康状况、年龄大小组织她们参加适当的生产劳动,聘请一些从事手工业的师傅手把手教会她们基本的生产技能。教养院还请有关方面的领导为学员讲课。如北京市领导就亲自给教养院的学员们上课,讲解《婚姻法》及人民政府的有关政策,鼓励她们通过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社会新人,对促进她们树立劳动光荣的思想、坚信能够胜任社会劳动起到了重要作用。

1.2.5 帮助旧日找到生活出路,让她们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经过系统的帮教,旧日们的精神面貌和劳动能力彻底改观。教养院结业前,政府对学员们作了妥善的安置。部分学员由父母带回家乡参加生产劳动,部分人统一安排经营小商摊,部分人进入工厂做工人。在北京,1200多名学员得到了妥善安置。从教养院出院后,有近1000人结婚或被亲人领回家,有60多人参加了剧团和从事医务工作。200多不能结婚或回家的,政府专门为她们购置了80多台机器,办起了新生棉织厂。在上海,自1951年到1957年先后收容的7500余名,至1958年全部得到妥善安置。其中,回原籍安置的2400多人,到国营农场就业并带去家属的2500多人,进工厂等企事业单位工作的1100多人,留在民政局福利工厂的600多人,去外省参加建设的300多人,由救济机关、养老院安置的200多人。各地在安置工作中,按照《婚姻法》,本着婚姻自由的原则,通过妇联干部和介绍人为她们介绍对象,感情成熟后自由登记结婚,组建家庭随后,妇联干部们还经常与一个个新家庭联系,鼓励她们珍惜幸福的家庭生活,积极参加生产劳动,彻底屏弃旧思想意识。

新的工作使旧日踏上了崭新的人生道路。到五十年代中期,在中国延绵了二千多年的娼妓被彻底禁绝,人民政府领导的禁娼斗争取得了全面的胜利。禁娼工作是新中国建立后辉煌的历史篇章,在全世界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这段历史充分说明了两点:一是性传播疾病的社会防治比医学上防治更彻底,因此也更为重要;二是在社会防治中法与伦理须有机结合,不可偏废。

2 法与伦理结合禁娼、防治性传播疾病的内在规律

新中国通过禁娼有效遏制性传播疾病的成功实践提示,法治建设与道德建设有机结合治理丑陋社会现象、规范人们的社会行为是一个基本规律。

法治建设主要依靠国家的强制力量(如法院、警察、监狱、军队等)起作用,属于强制性的。道德建设主要依靠传统习俗、社会舆论、内心信念起作用,注重唤起人们的知耻心,培养人们的道德责任感和善恶判断能力,属于非强制性的。法治建设与道德建设有机结合表现为互为基础、互相促进的合力作用。强有力的禁娼、强制性改造与深入人心的思想道德教育、耐心细致的帮扶有机结合,才收到了显著的效果。

2.1 法与伦理互为基础,互相促进

法律是道德的基础。对损害他人、损坏社会行为的惩治需要法律,社会道德尊严和道德秩序需要强制力量维护,法律承担着维护社会真、善、美良好风尚的责任,为道德提供坚实的基础。道德也是法律的基础,法律体现道德的基本精神和价值,是制定法律的重要依据。道德对法律起着引航作用,背离道德的法律只能是“恶法”,是无法获得人们的认同与自觉遵守的。

法治能够促进道德进步。先进的法治具有教育和警示作用,可以规范人们的行为,可给予道德行为以有力支持,可使得社会道德义务的普遍履行和社会生活所必需的道德秩序获得制度性保障。先进的道德同样能够促进法治建设。法律是建立在人们对法律规范普遍认同基础上的,而“对法律规范的普遍认同”在很大

程度上是道德价值观念。道德与法律相比较,道德发展于前,法律相随其后,先进的道德观念为法治建设导向。

2.2 法与伦理相辅相成,形成合力

法治建设的效应与道德建设的效应可以相互转化,先进的社会在于建立道德建设与法治建设和谐发展、相互转化的体制和机制。一方面,将成熟的、为大众普遍接受的道德规范上升为法律,以法律的形式反映社会道德需求,促进良好的社会道德的传承。另一方面,在全社会大力宣传法律,让法律、法规内化为人们的道德观念和自觉行为。法治建设与道德建设的相互转化机制为法的力量与伦理的力量良性互动循环提供了保障。

社会进步需要法治教育与道德教育相结合的工作机制。立法机构、法治教育机构与道德教育机构在职能上分工明确,但由于在终极目标设计上的一致,二者不仅相互支持且在一定程度上相互包含,形成了巨大的合力。这种规范社会秩序、教育大众的合力作用,无论是单一的法治教育还是单一的道德教育都不能启及。

3 法与伦理结合禁娼、防治性传播疾病的基本经验

3.1 在积重难返的情况下,须加强法治

新中国建立后,面对这个严峻的社会问题,党和政府果断地、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了封闭妓院,解放、教育、改造、安置的工作。其中,强有力的法治是首要的、有效的。这是一个基本经验。

当时采取的一系列强制手段包括,制定法律法规、封闭妓院、严惩恶贯满盈的妓院老板、遏止行为等。如1949年11月21日北京出动2000多干部和民警,分成27个行动小组,到次日凌晨,全市224家妓院全部查封,1268名获得解放,454名妓院老板、领家被逮捕审查。北京市封闭妓院的成功在全国产生了极大影响,随后,其他具备条件的城市如青岛、长沙等地也都纷纷效仿北京,在较短的时间内封闭了妓院。1949年1月15日天津解放,2月份,天津市公安局就开始对全市妓院、开展调查;8月18日,市公安局颁布了《管理乐户及暂行办法(草案)》,限制乐户营业范围,只准收缩,不许扩大;11月11日,市政府制定了对“加强管理,鼓励转业,逐步消灭”的方针,结果,天津市当年有114家妓院停业,570多名脱离妓院。

政府通过法的强有力的规范力量,适时把握时机,果断迅速封闭妓院,处理嫖客,收容,集训严惩老鸨、管家,这是彻底取缔娼妓制度的第一步,也是重要、必要的第一个环节,严惩了罪恶妓主,把深受迫害的从封建社会遗留下的娼妓制度中解救出来,隔断了性传播疾病的社会传播渠道。

3.2 道德建设可以巩固法治的成果,是治本之策

建国初期,禁娼、遏制性传播疾病的另一个基本经验是,道德建设紧随法治建设之后,巩固禁娼、遏制性传播疾病的成果。人的道德品性可以由恶变善,也可以由善变恶。应当说,建国初期的一系列强制手段在禁娼、遏制性传播疾病的同时,也为新的道德观念的确立开辟了道路。但法治建设毕竟不是也不能替代道德建设。要使法治规范的内容转化为全社会的价值观念、自觉行为,还要靠道德的力量。

道德教育是培育理想人格、造就道德品质、调节社会行为、形成良好社会舆论和社会风气的重要手段,是帮助受教育者提高道德认识、陶冶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树立和坚定道德信念并最后形成道德习惯的过程。在新的社会形态取代旧的社会形态的时候,道德教育的作用尤其重要。没有道德教育,任何一种社会道德要掌握社会生活都是不可能的。新中国建立之初,党和政府首先以强制的手段禁娼、遏制性传播疾病,树立了先进的道德观念、善恶标准。接着,开展了控诉、感化、改造等多种形式的道德教育活动,使先进的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道德习惯深入人心,牢固建立起来。

人民政府在改造工作中始终坚持对的感化、教育和改造。建立妇女生产教养院收容的同时,及时组织她们回到已封闭的妓院取回财物。当她们看到自己的所有钱财原封不动地摆在原处,激动地说:“共产党真是讲信用,说到做到。要是的兵进了妓院,不抢光搜光才怪呢!现在我们放心了。”通过对的道德教育过程,使她们认识到了罪恶的封建剥削制度,认识到了妓院老板对她们的剥削。在妇女生产教养院里,工作人员组织们召开对妓主的控诉会,开展对旧日老板面对面的控诉。觉悟较高、受苦较多的学员在小组会上诉苦,讲自己的痛苦身世,讲领家、老板怎么虐待她们。诉苦的人哭了,听的人也掉下眼泪。诉苦的从一个到几个,最后形成了大家争相诉苦的局面。诉苦会变成了针对领家、老板的斗争会,控诉领家、老板的罪行,让们认识到受苦的根源。对以热情感化和思想道德教育为主的改造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大多数思想觉悟都有了较大提高,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重新走向社会,成为了新社会的主人。

3.3 构建法治建设与道德建设有机结合的社会防治体系

道德与法治中的劳动教育范文6

[关键词]八荣八耻 思想政治教育 契入点

[作者简介]安德志(1973- ),男,河南南阳人,郑州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河南 郑州 450121)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9-0068-02

当代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者,树立怎样的荣辱观,事关大学生将来成为什么样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因此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从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的高度,把“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核心内容,让“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成为引领大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面旗帜,成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人生航灯。当前我们所处的社会正处在社会变革转型期之中,价值观念多元化,社会思潮激荡,不同文化相互交融、碰撞。在这个特殊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作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担负的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因此,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大力弘扬以“八荣八耻”为核心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特性

“八荣八耻”,对当今大学生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培育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提升其道德境界,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八荣八耻”是新的历史条件下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当代大学生的修身之本和立德之基。“八荣八耻”为核心的社会主义为荣辱观具有中华民族的历史继承性、时代创新性、实践可行性于一体。其历史继承性指“八荣八耻”是对中国民族传统道德的扬弃,有着悠久而丰厚的历史渊源并非平空而起的。“无羞恶之心,非人也”(《孟子·公孙丑上》),“人有耻则能有所不为”(《朱子语类·卷十二》)等。中华民族的这些传统美德集中体现在“八荣八耻”中。其时代创新性,指“八荣八耻”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质。热爱祖国,服务人民,崇尚科学,辛勤劳动,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等,都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发展的时代要求,并将引导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不断发展。其实践可行性,指“八荣八耻”并非高不可攀,而是立足每一个人,立足于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立足于每一个人的言谈举止,思想行动。并且其简明扼要,便于衡量,有很强的可行性,它将“耻”字重新置于人人应当关注的突出位置,这就为大学生理想的道德品质建设从正反两个方面设定了不可动摇的坐标:它必将引导大学生明荣辱之分,知荣而勇为之,知耻而避之,形成推动大学生奋发向上,文明正义的强大内在动力。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应体现“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和坚持“拥护党、拥护社会主义、服务祖国、服务人民”的标准下,以“八荣八耻”为新的契入点,对大学生进行是非、善恶、美丑为标准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为良好的社会风气的形成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而努力。

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内涵

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国优秀道德文化与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关于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继承和发展,是进一步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指导方针。

教育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荣辱观,高校教育工作者负有责无旁贷的责任。倡导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引导学生增强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建设祖国、保卫祖国、富强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祖国的荣誉、尊严和利益为最大耻辱;倡导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要求进一步加强人民群众创造历史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翁的教育,教育大学生热爱劳动人民,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要高度警惕可能出现的种种背离人民利益的倾向;倡导以崇尚科学为荣、愚昧无知为耻,要求进一步加强对大学生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培育,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科学风尚,引导广大学生努力学习、勤思好问、乐于探索,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反对各种各样的封建迷信思想和行为,严禁大学生参加组织;倡导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要求我们进一步加强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的紧密结合,培养热爱劳动的思想,引导广大学生积极参加劳动实践,尊重劳动,树立劳动光荣、劳动不分高低贵贱的思想;倡导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的价值观,要求我们在大学生中进一步加强集体主义教育,引导广大学生关心集体、关心他人、学会合作,帮助有困难的同学共同进步,避免种种损人利己的思想和行为,构建文明和谐的人际关系;倡导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要求针对大学生开展诚信教育,把诚实守信作为个人行为的基本准则,引导大学生说真话做实事,待人以诚、交友以信,诚信办事,践行诚信诺言,把诚实信用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引导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纪乱纪为耻,高校教育工作者引导广大学生学法、懂法、守法、护法,自觉遵守学校纪律和公共秩序,做到把法律作为衡量自己的行为的标尺;倡导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就是要教育大学生在新时期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民族精神,光荣的革命传统,引导广大学生不畏艰难险阻,勤俭节约,俭朴务实,形成“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品质。

三、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具体途径

1.利用高校思想政治基础课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特别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认真上好“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等课程。特别是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该从思想政治基础课中挖掘带有社会主义荣辱观内容的章节,带有倾向性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在以思想信念为核心的社会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中,引导大学生树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共产主义目标的实现而奉献青春的光荣使命感;在以爱国主义为重点的民族精神教育中,引导大学生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确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核心价值地位;在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的公民道德教育中,引导大学生全面确立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自觉地实践符合社会主义荣辱观要求的行为规范;在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的素质教育中,使社会主义荣辱观内化为他们的基本素质和道德品质,从而对提高大学生的全面素质起到重要的精神支撑作用。

2.利用大学生社团开展各项活动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高校大学生社团在大学生健康成长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摇篮。据统计在校大学生80%以上都参加过各种社团组织。社团组织可以利用学生在校期间开展各种活动,比如社会主义荣辱观讲座、电影放映活动、英模先进事迹报告会、感动校园十大人物、慈善活动、环保活动、学雷锋活动月、爱心帮扶活动等活动。在社团活动开展过程中有倾向性地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社团组织还可以利用寒暑假举行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如高校广泛开展的“大学生三下乡活动”“革命老区调研活动”以及各高校自行组织的各项专题实践活动等。社会实践活动将课堂教育延伸到校园、延伸到工厂、延伸到企业、延伸到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学校、社会都是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重要渠道。

3.利用校园文化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校园文化是课堂思想政治教育的有益组成部分,与思想政治教学活动相得益彰。校园文化渗透着德育的内容并发挥着德育的作用,塑造着大学生的灵魂,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精神状态、道德水准产生重要的影响。高校可以利用校园文化建设对大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特别是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在校园文化建设上要办好校园广播站、办好校园网站、办好校园新闻宣传栏、做好教室、教学楼、办公楼等场所文化建设。如粘贴与社会主义荣辱观相关的资料、图片等。高校要组织开展校园文化艺术节、社会主义荣辱观知识竞赛、荣辱观演讲比赛、爱心互助小组、开展“校园网页设计大赛”“校园网上论坛”等,把学生的兴趣吸引到丰富多彩的具体活动上来,在各项活动中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与渗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大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特别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结合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内容,利用校园网络如飞信、QQ、微博等和大学生进行交流沟通,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四、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应把握的问题

在对大学生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思政教育的契入点教育中,必须大力发扬求真务实创新的精神,坚持“一个航向”“两个原则”,深刻把握规律性,切实提高针对性,大力增强实效性。

“一个航向”:在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特别是在多元文化价值相互激烈碰撞的现代社会,当代大学生树立和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要坚守一个航向即社会主义航向。树立和弘扬“八荣八耻”为核心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为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需要;是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和发展的需要,因此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特别是让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牢牢占据大学生的思想领域,牢牢坚守社会主义的这一根本政治航向不动摇。

“两个原则”:一是继承性与创新性原则。所谓继承性,就是要充分挖掘中华民族传统和中国革命传统的丰富内涵;所谓创新性,就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和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荣辱观教育从内容到载体一定要与时俱进,要体现中央要求、体现时代特色 、体现学生的成长需求。继承是创新的前提,创新是继承的灵魂,只有创新才能不断发展。二是系统性与针对性原则,所谓系统性,就是要对我们各级各类学校已经展开的、分散在各个环节中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进行梳理整合,把握规律,提升精华,形成体系;所谓针对性,就是要结合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荣辱观培育的具体情况,使大学生在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这一基本的道德规范基础上,都有发展进步。系统性教育是前提,针对性是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关键一步。

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我们应当以“八荣八耻”荣辱观为契机,教育大学生牢固树立社会荣辱观,自觉养成“热爱祖国、服务人民、崇尚科学、辛勤劳动、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守纪律、艰苦奋斗”的良好品德,努力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不断促进中国现代化建设提供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树立和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J].求是,2006(7).

[2]彭栋梁,黄顺年,郭晓春.论“两课”教学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结合[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2003(3).

道德与法治中的劳动教育范文7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物质性;精神性;实践性

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它对中国的思想文化、政治秩序和社会发展进程产生过深远影响,对中华民族的民族心理、民族性格和民族凝聚力的形成及维系起着难以估量的作用。当前,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宏伟进程中,我们仍有必要重新审视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发掘它的当前价值意蕴。

一、物质生产力的发展价值

思想政治教育能促进物质生产力的发展价值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所创造的能促进社会生产力进步,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需要的效应。人们长期以来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势,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对经济,特别是对生产力所发生的作用,只能是一种以政治为中介的作用,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作用。“以往在效率源泉问题的研究中,通常只看重经济因素与技术因素而忽略非经济因素与非技术因素,只注意利益的影响而不注意社会责任感与公共目标的作用,只强调物的价值实现而忽视人的价值实现。”[1](第50页)这显然是十分片面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人,其根本任务就是要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即人的思想水平、道德面貌、劳动态度以及事业心、责任感、敬业精神等,不仅直接影响生产力及其要素的作用方式和人自身的发展状况,而且还决定人的科学文化素质的性质和方向,影响人的智力和体力发挥的程度,影响劳动者技术水平、劳动能力和创造性的发挥。从这个意义上说,思想政治教育与物质生产力的提高和经济价值的创造密切相关。也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对推动生产力发展的精神动力价值。

这一命题的确立是基于两者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必然联系:生产力,归属于经济基础的范畴,而思想政治教育则归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根据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的规律,思想政治教育对生产力的发展必然起着积极或消极的作用。而且,从生产力诸要素中最主要的因素劳动者来看,劳动者是指有一定体力和智力的人,是首要的生产力,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人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促进人的发展。此外,从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来看,生产力由物的因素和人的因素构成。其中,人的因素是生产力最活跃、最具潜能的主导性因素,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所以,我们应该从思想政治教育对生产力主要因素劳动者的作用去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物质生产力的发展价值。

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着眼点首先在于培养人们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激发和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加速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发展。其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还体现在,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使人们认识到变革旧的生产关系、建立新的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的必要性,从而使人们投入到变革生产关系的实践中去,最终使生产力得到解放和发展。正如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曾经指出的:“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2](第9页)马克思这里所说的理论说服人,讲的正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用;而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促进物质生产力的发展。

展开来讲,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对物质生产力发展方向的保证价值。这是因为思想政治教育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解放生产力、推动经济持续发展的思想前提,它对经济的发展起着导向和调节的作用。首先,它保证我国改革开放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产生推动改革发展的强大动力。其次,保证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决定了我国经济基础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思想政治教育的定向导航作用正是体现在对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保值上。再次,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正常运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要遵循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又要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殊规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有着强有力的国家宏观调控和强大的政治优势的市场经济,这个政治优势既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驱动力,又是使经济沿着正确方向有序运行的有力保证。

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对生产力发展的环境营造价值。毋庸置疑,任何社会形态的物质生产和经济发展都要受到思想意识的支配,而思想意识又有先进与后进之分,那么要促使物质生产及经济建设的提高和发展,就必须破除落后的思想。思想政治教育对生产力发展的重要促进作用之一,就在于扫除精神障碍,创造一个良好的精神环境。具体地说,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促使人们全面地、辩证地看待生产力的发展问题,使人们的眼光从片面的、狭隘的纯经济增长的旧框框中解放出来,代之以全面的、系统的和发展的观念,为经济的全面进步提供总的方法论意义上的指导。

确立“思想政治教育也出物质生产力”的新观念,要求我们在思想认识上应该注意克服两种错误倾向:一是简单地把思想政治教育等同于发展生产力,搞“空头政治”;二是把思想政治教育同发展生产力对立起来,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和生产力发展的“两张皮”现象。应当承认,思想政治教育与生产力的发展就其工作性质而言是有本质区别的,而且,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生产力与物质生产部门产生生产力也有着明显的差异,但不能据此把思想政治教育和经济工作简单地分割开来。相反,我们要看到思想政治教育

产生生产力的长效性和持续性,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物质生产力发展价值的潜在性。

一言以蔽之,思想政治教育对物质生产力的作用是间接的,同时又是客观存在的。在物质生产力的诸因素中,人是主体性因素。思想政治教育是做人的工作,从本质上说,它就是提高劳动者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的工作,就是充分调动劳动者积极性的工作。虽然这种工作不直接创造物质财富,但它可以通过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间接地创造物质财富,从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二、道德精神资源的开发价值

道德精神资源作为人力资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人的情感、意志、观念、信仰等各种主体性因素。而道德精神资源的开发就是要通过引导人们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激发人的上进心和积极性,以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发扬顽强拼搏的精神,实现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统一,并最终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道德精神资源的开发程度不仅关系到个人,也关系到组织乃至整个社会和国家的发展水平。说:“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一个民族,物质上不能贫困,精神上也不能贫困,只有物质与精神都富有,才能成为一个有强大生命力和凝聚力的民族。”[3](第1版)

当前,在开发道德精神资源上,思想政治教育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因此,面对新的精神环境生态,开发人的道德精神资源,提高人们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势在必行。

从宏观层面看,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凸现其人文道德关怀价值。以人为本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理念和思维原点。强调尊重人的道德存在价值、道德需求价值和道德发展价值,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道德发展理论的重要特征。思想政治教育的道德精神资源开发价值明确指向以人为本,是以人为本的历史唯物主义原则与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目标高度结合的必然结果。

就微观层面讲,思想政治教育者以理服人,从而满足人的内在道德精神需求。思想政治教育的发生植根于生命体的内在道德精神需要,人的这种内在道德精神需要是通过与思想政治教育接触的外化过程而表征的。所以,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的道德自律精神,它的价值创造要靠人的内在道德精神需要来保证,这种保证使人的内在道德精神需要获得自我要求水平和社会规定范畴上的提升。随着道德社会化的发展,人的生理需求会向道德精神需求自觉过渡。换言之,人类社会越是进步,就越是需要物质需求与道德精神需求的匹配和融合。这正是思想政治教育道德精神资源开发价值的体现。

当今条件下,受教育者是有思想、有情感、有精神需求的活生生的人。思想政治教育通过现代化传

媒,引导现代人的道德精神走向。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使命就是关心他们的道德精神生活,关怀他们的道德精神发展,关注他们的道德生命的自由成长。

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创造的着眼点就是在观念层面上引导中国实现传统道德社会的现代化转型,为其与世界现代道德文明相融合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在此基础上,思想政治教育者鼓励人们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在实践锻炼中,运用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方法论去分析社会问题及自身面临的实际问题,从而自觉把正确的个体意识外化为良好的个人道德行为,从而形成稳定的道德行为习惯。因此,思想政治教育道德精神资源的开发价值“可以被当作一种道德上的确定性”[4](第27页)。

三、和谐社会的构建价值

从哲学上说,和谐是协调一致的统一,是对立统一的高层境界。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体间行动关联及其模式化结构的最佳状态,这种状态包括社会关系的和谐及人与自然的和谐两个方面,但主要是指社会关系的和谐,而社会关系的和谐,其实质是人与人关系的和谐,即人际关系的和谐。人际关系的和谐,不仅包括人与人的和谐,即适当处理利益关系,合理分配社会利益,使每个人各得其所,各得其利,还包括人与政治关系的和谐、人与经济关系的和谐、人与文化关系的和谐等等。思想政治教育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价值主要是通过社会政治的整合、人际关系的改善及利益矛盾的协调而实现的。从政治功能来看,首先,思想政治教育和谐社会的构建价值是通过思想政治理论的宣传和灌输,统一社会成员的思想,从而增强社会凝聚力而实现的。其次,思想政治教育担负着特殊的育人功能,能够培育人们的合作意识,提高社会成员的道德、法律素质,帮助人们遵守各种调节人际关系的社会规范、行为准则,从而在全社会的范围内倡导诚信友爱、团结互助、扶贫济困的良好风尚,促进社会主义新型人际关系的形成。再次,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沟通、说服、宣传等方式引导人们正确看待改革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和矛盾,充分认识改革的艰巨性、长期性和必要性,形成只有深化改革才能更好发展的共识,使不同社会阶层和群体能够从全局角度、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的角度考虑问题,克服人们的心理偏差和模糊认识,从而使利益矛盾得到适当缓和乃至最终解决。

在当今知识经济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大小,直接关系到我国精神生产力的进步、社会主义三大文明的发展以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等重大问题。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具有重大的当前价值。具体来讲,思想政治教育能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人的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在本质上是一种利益活动和利益关系。在现代社会,除了用法律维系利益关系的公平与和谐,思想政治教育对于调节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也具有重要作用。它可以缓和各种利益矛盾与冲突,消除矛盾激化的潜在因素,从而达成谅解、形成共识、理顺情绪、凝聚力量、协调行动,形成谅解宽容、和睦相处、友爱向善的人际关系,构筑良好的人际环境。只有人际关系融洽,才能实现社会和谐。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政治教育最需要关注的是利益与道德的冲突问题。道德与利益之间,既有内在的结合点,又存在一定的张力。就个体层面而言,如何协调好利与义,统一好个人的权利与义务;在社会层面,如何在现代化过程中,既激发个体的创造力,大力发展生产力,注重经济效益,又从最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出发,维护社会公平,实现共同富裕等,这些都是新时期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当前价值所面临的重大课题。因此,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将正视人的利益和提升人的境界结合起来,将发展先进生产力和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有机结合起来,以科学的价值追求为实践指向,以“善”的行为规范为基本形式,为人们的思想道德和行为选择提供价值支撑和价值导向,从而增强社会的价值认同和凝聚力,最大限度地减少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内耗和摩擦,使全社会形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合力。

马克思说,“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2](第56页)马克思的这段话至少给我们讨论思想政治教育当前价值的生成作出这样的启示:实践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品格,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在实践中生成,实践是其价值的真正源泉。

思想政治教育的这种品格要求我们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如此,思想政治教育才能适应时代的变化,依据客观实践的发展而变化自身的内容与形式。思想政治教育是在与时俱进中产生和发展的,也必须在与时俱进中创造并实现其价值。

生活是伦理道德的生长点和作用点,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很大程度上是主体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中及在解决一系列道德冲突的过程中形成的。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当前价值还体现在其生活化上。也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直面现实生活的挑战,走开放式教育的发展道路。借此,思想政治教育才能“使精神中最深刻的东西成为可以观照和领会的对象”[5](第297页)。

[参考文献]

[1]厉以宁:《超越市场与超越政府———论道德力量在经济中的作用》,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在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载《人民日报》1997年5月2日。

道德与法治中的劳动教育范文8

关键词: 高中; 政治教学; 德育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2)08-0175-01

中学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务是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为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具有社会公德和文明习惯的、遵纪守法的公民。虽然中学各门学科都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但是都不像政治课那样,整个教学都着力于思想品德和政治教育。所以说思想政治课是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德育工作的主渠道。它既是知识课,又是德育课,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还要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德国的教育家茅斯多惠曾说过:“任何真正的教学莫不具有道德的力量”。这句话高度概括了各学科的科学知识具有深刻的教育力量,而在诸多的学科中,政治课则发挥着德育工作的主渠道作用。

一、进行德育教育要做好的专题教育

我们必须重视自身建设,坚持不懈地致力于自身政治、思想、道德素质和业务素质的提高,才能发挥教师的表率作用。我们教师必须身体力行,走入孩子的心灵深处,用我们慈爱的目光、慈祥的笑容影响他们,用我们温柔的话语感染他们。处处做学生的表率,以自己的人格和言论感化学生,让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进行德育教育要着重做好以下几个专题的教育:

(一)理想、信仰、信念专题

不少学生缺乏“三信”,即对马列主义、思想的信念淡薄,对党的领导不够信任,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前途信心不足。这对于即将进入二十一世纪的中学生来说,的确是发人深思、令人忧虑的。政治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通过教学活动,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帮助学生认清历史发展的必由之路,树立起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观点,掌握马列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知识;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现状,懂得“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道理,从而树立热爱党、拥护党、跟党走的思想感情,进而坚决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并最终树立为共产主义而奋斗的坚定信念。

(二)爱国主义教育专题

爱国主义是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主旋律。列宁说过:“爱国主义就是人们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深厚感情。”我国人民历来有热爱祖国的光荣传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进而上升为爱国行为是政治课教学的主要目的。政治教师在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中国历史的教育和国情教育,让学生知道我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山河壮丽、地大物博,我们的民族勤劳、勇敢、善良、聪慧,我们国家的未来将更美好。俗话说:“知之深,爱之切”,学生只有对我们可爱的祖国的历史、现状和未来有比较深刻的了解,才能从内心深处产生对祖国深厚的爱。

(三)社会主义道德教育专题

道德是指一定社会为了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所提倡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在广大青年学生中开展社会主义道德教育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它能够唤起学生的良知、同情心和羞耻感,能够使学生意识到自己的社会职责和对社会的义务,还能协调人际关系,从而使整个社会沿着和谐、有序、健康、文明的轨道发展。

(四)热爱劳动、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等革命传统教育专题

热爱劳动、艰苦奋斗、勤俭建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为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所需要的新型劳动者,必须对青少年加强劳动教育和艰苦奋斗的教育,让学生懂得劳动是世界上最光荣、最伟大的事情,懂得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劳动,国家的富强、人民的富裕离不开劳动的道理;懂得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家宝,提倡艰苦奋斗精神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由我国国情和创业本身决定的。教育学生艰苦奋斗精神要代代相传,发扬光大,什么时候都不能丢。

(五)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教育专题

加强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内容。政治课教学要通过开展各种活动,教育学生增强民主意识,养成发扬民主的习惯;同时经常开展与法制教育有关的活动,让学生学法、知法、守法、依法捍卫宪法和法律的尊严。知道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其目的是实现人民民主,其实质就是强调法律为治国最具权威的标准,确立法高于人,法大于权的基本原则。

二、发挥思想政治课教育主渠道作用采用的教学模式

(一)灌输教育模式

针对当前青少年学生思想状况,应提倡灌输教育。所谓灌输教育,并不是指填鸭式的教育方式,而是指教育者根据国家的教育目的、性质和任务,由外界向受教育者系统地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教育的一种教育方式。有意识有目的地让先进的思想、理论、道德规范这股活水引向学生的心田,为学生所掌握、内化,以使政治课具有导向和铸造的功能。

教材进行改革后,教师的教学方法必须随之有所变化,要注意采用有效的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热情,摆脱学生被消极“灌输”的状态,让学生参与实践,对自己进行自我教育,从而达到发挥德育功能的作用。德育的高明之处在于“润物细无声”,通过课堂教学,悄无声息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通过灌输教育模式,学生能很快了解到德育的内容,如果老师们引导得好的话,这些德育内容会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精神力量,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不知不觉表现出来,这也是所有教育工作者所追求的。

(二)辩论会模式

辩论会容易碰出思想的火花,也比较容易渗透学生对德育的领悟。在讲授《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时,我把全班学生分为两组辩论队,就各种消费心理进辩论,学生们用他们知道的知识和现实例子进行激烈的辩论,对各种消费心理的优点和不足进行分析和辩论,学生们在辩论过程中不仅了解到各种消费心理的优点和不足,而且还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从而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

在新教材中,教材设置了很多讨论的题目,教师们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这些材料。而且在每一单元的最后都有综合探究,这些探究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德育辩题,如“正确对等待金钱”“有序与无序的政治参与”“肩负‘强基固本’的文化使命”“走进哲学,问辨人生”“坚定理想,铸造未来”……这些探究稍微改变一下就可以成为辩论会的主题。通过辩论会,对学生树立正确的金钱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爱国主义教育等都有很好的渗透作用。

(三)寓教于活动

思想政治课新教材已涉及到不少当代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等领域。“寓教育于活动之中”,就是要让学生有机会参加更多的“活动”,在动态的教程中,接受教育,使学生觉得思想政治课是一种有意义的“活动”,这样就能更好地发挥德育的主渠道作用。比如,我们根据思想政治课的内容,组织学生到社会上去调查、参观、访问,这就是寓教育于活动之中的一种方法。

我校多次组织学生到敬老院及孤儿院开展爱心活动,为身患绝症的老师募捐,并在高一第一学期组织高一新生进行军事训练。通过这些实际活动,学生的德育水平提高了不少,很多学生参加这些活动后,都有明显的感触,比如吃苦耐劳的精神、爱国主义精神、艰苦奋斗的精神等等,并在学习和生活中明显感觉他们的目标明确了不少。

参考文献:

[1] 林崇德.学习与发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 吴松年.教育教学素质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3] 朱智贤,林崇德.思维发展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道德与法治中的劳动教育范文9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者 道德素质 途径

一、道德素质内涵的界定

“道德”一词在我国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在思想家老子所著的《道德经》一书中老子曾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在中国古代道与德是两个概念,“道德”一词并不存在。“道”与“德”连用是在荀子《劝学》篇:“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在现代社会中,道德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所决定,并为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服务,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以善恶为评价标准,依靠自身的内心信念、社会舆论、传统习惯来调整个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利益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行为规范的总和。道德素质是个人在先天素质的基础上通过后天接受道德教育和自身道德修养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内化为个人内心信念的道德品质。

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道德素质的必要性

(一)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效果的要求

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效果,不仅要求有科学的教育方法和真理的力量,而且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具备高尚的道德素质。思想政治教育者是塑造和净化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社会道德规范的示范者。只有具备了高尚的道德素质,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工作才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也才能引导受教育者朝着社会要求的道德方向发展。

(二)思想政治教育者道德素质的基本要求

思想政治教育者作为一个普通的公民应该具备作为一个合格公民的基本道德要求,即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首先,遵守社会公德。社会公德是指一个社会的全体公民为了维护公共生活秩序、调整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所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及相应的心理意识和行为活动的总和。包括文明礼貌、乐于助人、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其次,遵守职业道德。职业道德是指一定职业的人们在履行其职责的过程中,在思想和行为上应当遵循的行为规范及其心里意识,行为活动的总和。

(三)思想政治教育者自身工作的要求

思想政治教育者自身工作要求具有特殊性。首先,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劳动属于难以量化的精神生产活动。它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者自身的言传身教来启发、影响受教育者,使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思想政治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发挥着主导作用,从而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具有较高的道德素质。其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劳动工具是以教育者个人的个性品质为主的。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劳动极其复杂精细的精神生产活动,他的劳动工具和手段主要是以自身的个性品质,如情感、意志、性格、品德、能力等等。

三、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道德素质的途径

(一)完善培训机制,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整体素质

德才兼备和具有高尚道德素质的思想政治教育者不会自发的产生和形成,它取决于有关部门的有意识的教育和引导。人是一个受主客观条件影响的能动主体,他的思想行为都是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变化发展的。要建设一支具备高素质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就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根据目前的实际情况和形势发展的需要,采取切实措施,做好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规划、教育、培训工作,制定好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的规划。

(二)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者的道德观教育

道德教育的手段和方法可以是灵活多变的,但是都必须符合道德本身的特点和受教育者的实际情况。道德教育的过程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概括,主要有提高道德认识、陶冶道德情操、锻炼道德意志、确立道德信念和养成道德习惯五个环节来进行教育。第一,提高道德认识。提高道德认识主要是帮助教育者正确了解自身对社会和和他人应尽的道德义务,以马克思主义关于这种道德义务的理论、原则、规范、范畴、理想人格和品的内容。第二,陶冶道德情感。陶冶道德情感是使思想政治教育者形成与应有的道德认识相一致的道德情感,改变与应有的道德认识相抵触的道德情感。第三,锻炼道德意志。是否拥有顽强的道德意志,是一个人能不能养成这种道德品质的重要条件。考虑到思想政治教育者在实践过程中将会遇到的困难,只有具备顽强的道德意志才能克服来自各个方面的困难和阻力。

(三)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自身的道德修养

1.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坚持道德修养和教育实践相结合。无产阶级道德修养的基本原则和根本方法就是坚持自身道德修养和实践相结合。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强调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进行道德修养,是因为使良好的社会主义道德规范转化为人的道德意志和品质的唯一途径就是实践。实践出真知,实践是人的正确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任何个人的道德品质,都是在社会实践的的基础上,经过自己积极的思想争争和主观努力形成的。思想政治教育者要通过实践的锻炼,是自己的思想认识和实际相符合,经受得住实践的检验。

2.培养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自身道德修养的自觉性。思想政治教育者的道德修养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道德修养是一个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改造和自我提高的过程,在思想政治教育者进行自我修养的过程中,必要的外部因素和条件是不可缺少的,但是最重要取决于思想政治教育者自身的努力和高度的自觉性。思想政治教育者道德修养的自觉性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后天的环境下逐步培养起来的。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培养和提高自身修养的自觉自性,就要刻苦学习马克思主义,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崇高的道德理想从而使自己的道德品质不断上升到更高的层次。

[参考文献]

[1]老子.《道德经》吉林文史出版社1999年版

[2]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3]罗红铁.《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研究》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4]罗红铁.《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5]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6]罗国杰,马博宣,余进.《伦理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