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产业链商业模式集锦9篇

时间:2023-09-04 16:40:49

产业链商业模式

产业链商业模式范文1

【关键词】NFC移动支付;产业价值链;商业模式

NFC技术,是近程移动支付的国际标准,国内行业标准将支持国际标准,并将最迟于明年由工信部出台。国内近程移动支付标准的不确定,金融监管政策的限制,庞大的产业链,尤其是产业链主要参与方银联、银行和运营商(主要是中国移动)竞争大于合作的策略,严重阻碍了NFC近程移动支付形成完整、稳固的产业链,也没有形成行之有效的商业模式。而探讨限制条件下的合理的商业模式,以达到产业链各方利益分享合理、风险共担,无疑是破解当前产业链困局的关键。因此,本文首先探讨NFC移动支付产业价值链构成,通过价值定位探索盈利模式,再加上对商业模式“三流”的分析,得出统一的商业模式。

一、NFC移动支付的产业价值链的构成

对于NFC移动支付产业而言,其价值链主要由金融机构(银联、银行)、电信运营商、第三方支付服务提供商、移动设备制造商、商家等多个环节组成。

由于产业链主要参与方金融机构、电信运营商的博弈,市场上至少存在三种产业链子链,主要由以下三个主体主导:1.电信运营商与金融机构合作;2.金融机构主导(主要是银联);3.第三方支付服务商主导(独立或银联、电信合资)。如此分类,能更准确的分析在几种可能的模式下,产业链各方的真正价值所在。

1.电信运营商与金融机构合作

电信运营商和金融机构共同建立NFC移动支付系统,使用将NFC模块植入到SIM卡中,设定独立的账户,绑定手机号和银行卡,由运营商和金融机构共同管理,各司其职。由于国家不允许电信运营商涉及金融类业务,因而电信运营商只可以在允许的范围内,根据自己的优势,大力的推广;而银联可以给商户以补贴,升级POS机,给以更优惠的佣金比例,将大大调动商户的积极性。至于第三方支付服务提供商,被排除在基础支付服务之外,可大力创新相关的支付服务。移动设备制造商,要根据运营商和金融机构的标准和要求,生产出符合国际和行业标准的NFC芯片、标签,甚至内置NFC模块的移动终端等。

2.金融机构主导

金融机构主导的模式,主要是银联主导建立NFC移动支付系统,采用SD-NFC或者移动终端植入NFC模块支持支付服务。此种情况,运营商将沦为管道(移动)或者是银联的附庸(电信、联通),主要提供移动网络的数据流量支持。因为银联的市场影响力有限,第三方支付服务商将提供众多有价值的支付服务,弥补银联的支付服务缺陷。其它有影响的是,SD-NFC相关的或者内置NFC移动终端的硬件设备提供商,主要与银联协调生产符合支付标准的产品。

3.第三方支付服务商主导

第三方支付服务商主导,是由产业链各方协调建立移动支付系统。无论是独立的,或者是由银联和电信运营商合资的,都需要得到他们的充分信任,这是NFC移动支付大规模发展的保障。如此,银联和运营商,各自专注于提供自己的服务即可,而市场化的第三方支付服务提供商,将更容易的联合产业链各方,协同利益分配,大大推动NFC发展。无论采用SIM-NFC,SD-NFC或者内置NFC模块于移动终端,都将更遵循市场的发展规律,也能为最终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与相对低廉的价格,商家也能获得更优惠的佣金比率。

从产业价值链的理论分析,移动支付产业的发展和兴盛需要产业价值链链中各个环节准确定位、合理分工并进行资源的最优配置。

由于市场的博弈,目前金融机构主导市场成为主流,银联已经规划好了发展路线,正大力拓展市场。电信运营商与金融机构合作,由于政策因素,前者很可能沦为管道和附庸。然而,由移动和浦发紧密合作,提供的移动支付服务,将占有市场一席之地。至于第三方支付服务商主导,理论上是最好的形式,但市场利益至上,金融机构和电信运营商竞争大于合作,注定了此种形式的早夭。

二、NFC移动支付的产业价值链的盈利模式

产业链各方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具有相应的价值,构成产业的价值链条,这与各方的盈利模式息息相关。以下将根据之前对产业价值链的分类和参与方的定位,展开对各个参与方在相应的产业价值链子链中的盈利模式讨论。

1.电信运营商与金融机构合作

(1)金融机构:盈利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来自商户与移动支付平台结算时所支付的佣金或平台使用费的分成,二是金融机构依托支付平台提供的增值服务对用户的收费,如转账、异地消费等。这两大收入来源构成了银行在该产业价值链中的盈利模式。此外金融机构还获得了一些较为隐性的收益,它们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可以增加银行的存款量,扩大了吸纳存款的途径,促进企业内部的资金流良好的运转;二是有助于巩固和拓展用户群,提高银行的市场竞争力。

(2)电信运营商:盈利也来自两个方面,主要的一方面与金融机构相同,也是来自商户与移动平台结算时所支付的佣金或平台使用费分成,二是数据流量费。

此外,移动运营商可同样以获取一些较为隐性的收益,也主要是二部分:一是可以刺激移动用户产生更多的数据业务需求,从而促进其它移动业务的发展;二是有利于移动运营商稳定现有客户并吸纳新的客户,提高企业竞争力。

(3)第三方支付服务商:可以为移动支付平台提供完善支付系统的软件,并为一部分商户开发应用,来获得收益。硬件设备制造商:传统的产品收益。商户:更低的佣金;其中一部分商户能便利和低成本的获得更多的客源,获得收益。

2.金融机构主导

(1)金融机构:与第一种情况盈利模式基本相同,但佣金独占或分成比例更大,不用分给运营商了,但投入和推广的成本也相应增大。

(2)电信运营商:沦为管道或金融机构的附庸,主要收益为数据流量费,顶多再有些一些提供的增值服务费。

(3)第三方支付服务商:可以弥补金融机构的支付服务缺陷,开发出更多的支付服务,向商家收取可观的软件或系统使用费;还会帮助金融机构推广,获得相应的营销费用。硬件设备制造商和商户的收益同第一种情况。

3.第三方支付服务商主导

(1)金融机构:主要是来自商户与移动平台结算时所支付的佣金,但需要支付第三方支付平台使用费。

(2)移动运营商:主要是数据流量费,可能会分到一定的来自商户与移动平台结算时所支付的佣金,但比较少。

(3)第三方支付服务提供商,主要是金融机构和一部分商家的平台使用费,连接金融机构、运营商和商家。硬件设备制造商和商户的收益仍然同上。

三、NFC移动支付的商业模式

通过前两节从产业价值链角度分析,大致得出了产业链中现行的几种具体的商业模式。由于作为整个产业链的衔接环节,移动支付服务平台在NFC移动支付业务的发展进程中起着核心作用,该服务平台有责任整合产业链各方,其建设者也将起到“价值分配者”的角色,因而可将得出的几种商业模式,围绕“价值分配者”,通过分析彼此间的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重新抽象成一个商业模式。

1.资金流:在产业价值链中,移动用户价值得到实现的同时,资金统一由移动用户流向支付服务平台,再由该服务平台自动实现对资金的分配,以保证产业价值链内各参与方的利益。

2.物流:围绕着移动用户,该产业价值链内主要有两方面的物流,一方面是商户提品和服务,另一方面则是支付服务提供商和硬件提供商为构建平台所提供的软件产品与硬件。

3.信息流:它不再简单的流向支付服务平台,而是针对服务将对应的信息流流向服务的提供者,包括电信运营商、金融机构、支付服务提供商和商户,以便提高该产业价值链的效率。

由以上分析,可得出两点结论:1.产业链的商业模式构建必须以NFC移动支付平台为核心的。产业链各参与方务必明确各自在产业链中所能提供的价值,围绕产业链重要参与方深度参与支付平台的建设,依靠各自的优势,关注用户的需求,深耕市场。2.深入挖掘NFC移动支付商业模式的盈利模式。移动支付产业价值链上各个参与方对于各自的收益问题最为关注。因此,我们需要深入的研究移动支付产业价值链上的收益分享和成本分摊问题,以兼顾产业价值链参与各方的利益,从而维护产业价值链的稳定和发展。

参考文献:

[1]许猛.移动支付业务发展综述[J].信息通信技术,2009,3(2).

[2]雷洪斌.基于NFC技术的手机支付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论文库,2007,11.

[3]张彦琦.移动支付如何盈利?[J].通信世界A,2009.

[4]刘丹,房宪鹏.移动支付国内外研究综述[J].商业时代,2009.

[5]陆沂圃.银行业如何应对移动支付[J].山东通信技术,2010,30(1).

产业链商业模式范文2

摘要:物联网已经成为信息产业界甚至全社会的热点,但是物联网的发展并没有像人们预期的那样迅速,原因之一是缺乏有效的商业模

>> 电信运营商主体的物联网商业模式研究 浅析电信运营商在移动互联网产业链中的定位 移动互联网背景下电信运营商产业链延伸合作模式及策略研究 电信运营商的移动互联网商业模式探索 移动互联网产业链变革中电信运营商的应对策略 物联网与电信运营商的发展 基于云计算的物联网产业链商业模式结构分析 电信运营商的物联网安全业务研究 后3G时代国内电信运营商产业链竞争策略研究 电信运营商ICT业务商业模式探讨和发展建议 全产业链商业模式的逻辑(下) 电信运营商在移动医疗领域的定位和商业模式探讨 电信运营商“圈地”物联网 电信运营商布局物联网 运营商重构商业模式的新引擎光网络演绎“互联网+” 移动虚拟运营商的商业模式刍议 浅析新时期电信运营商商业模式创新 电信运营商适应移动互联网发展的应用合作模式 适应新型产业链下的商业模式 基于产业链的服务集成平台商业模式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14]张元杰,陇小渝.国内电信运营商品牌整合研究[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6671.

[15]安世全,刘明军.电信通信能力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基于2003-2008省际面板数据[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6265.

[16]谢理.电信业服务质量规制的实证分析[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6167.

产业链商业模式范文3

【关键词】 商业银行 供应链融资 产生原因 业务模式

前言:

近年来,供应链融资业务作为一种商业银行的创新型业务,逐渐形成并兴起。其业务主旨是把供应链上的相关企业作为一个整体,根据行业特点和交易中形成的链条关系设定融资方案,将资金有效地注入相对弱势的中小企业,为企业提供资金理财服务,从而解决供应链中资金分配不平稳的问题,整体提升供应链中相关企业的群体竞争力。[1]

1. 我国供应链融资产生及产生原因分析

1.1我国供应链融资的产生

2006年深圳发展银行在国内银行业率先正式推出了“供应链融资”业务。在这之后,很多商业银行也相继推出了各具特色的供应链融资服务,如上海浦东发展银行的“浦发创富”以及兴业银行的“金芝麻”等。[2]

1.2我国供应链融资产生原因分析

我国商业银行供应链融资业务产生的最主要原因是中国供应链融资市场存在着的巨大的市场需求和盈利空间。

中小企业相对于大型企业呈现资产轻、抗风险能力差、变现能力弱等特点。而对于商业银行来说,资金的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是其基本要求。这种情况导致了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融资支持力度有限。根据世界银行统计,中国中小企业只有12%的流动资金来自于银行贷款,雇员少于20 人的小微型企业流动资金只有2.3%来自于银行贷款。

这种局面严重阻碍了中小企业的发展壮大。而实践表明,通过第三方物流企业与商业银行的深度合作,借助供应链核心企业的良好信用,帮助整个供应链上下游企业获得商业银行更好的融资支持,同时有效降低商业银行贷款风险,从而实现第三方物流企业、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以及商业银行多方共赢的局面。

2. 我国供应链融资的发展现状

自2008年下半年开始,受全球性金融海啸影响,全球企业经营业绩持续下滑。央行银根紧缩,商业银行收紧信贷成为全球金融市场主旋律,但我国的供应链融资业务却逆势而上,发展迅速。

以深圳发展银行为例,2008年深圳发展银行启动线上供应链融资系统,2009年该系统正式投产。2010年9月9日,深圳发展银行宣布,该行推出的线上供应链融资正式突破1000家用户,并协助40多家核心企业有效实施供应链协同战略。2011年8月10日该系统与中铁现代物流管理系统正式直联对接上线,首批78家企业在线成功办理了业务。

可以说,供应链融资作为一个金融创新业务在我国迅速发展。已成为银行和企业拓展发展空间、增强竞争力的一个重要领域,也成为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有效方式。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提供的供应链融资业务针对企业运营的三大核心环节:采购、经营及销售主要有三种模式:预付账款融资模式、动产质押融资模式、应收账款融资模式。

2.1采购环节——预付账款融资模式

预付账款融资模式是在上游核心企业(销货方)承诺回购的前提下,中小企业(购货方)以商业银行指定仓库的既定仓单向商业银行申请质押贷款,并由商业银行控制其提货权为条件的融资业务。这种业务模式大大降低了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同时也为其带来了收益。[3]

2.2经营环节——动产质押融资模式

动产质押业务是银行以借款人的自有货物作为质押物,向借款人发放信贷款的业务。在这种模式下,物流、金融、仓储三种产业进行结合,有效的将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进行组合、互动与综合管理,降低了在动产质押中所蕴涵的风险。

2.3销售环节的供应链融资——应收账款融资模式

应收账款融资模式指的是卖方将赊销项下的未到期应收账款转让给商业银行,由商业银行为卖方提供融资的业务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核心企业在整个运作中起着反担保作用,一旦融资企业(中小企业)出现问题,核心企业将承担弥补商业银行损失的责任。

3. 商业银行供应链融资业务存在的问题

3.1操作风险

在供应链融资业务中,商业银行既要对授信企业的整个业务流程进行监控,又要对授信企业进行甄选和协调。同时供应链融资业务还具有业务流程环节多,决策链条长的特点。这些复杂的业务环节都需要银行从业人员对供应链各环节企业的商业模式、主营产品特点及经营规模等要素有深入的了解。所以,对于商业银行来说,经营此项业务会加大业务人员的操作风险。

3.2金融产品单一,不能满足中小企业的需求。

目前各金融机构所提供的供应链融资产品大都是较为基础的供应链融资服务,还未能很好地满足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

3.3整体风险

供应链融资的本质实际上是一种风险共担的融资模式,其信用基础是供应链的整体管理水平和核心企业的管理与信用情况,随着融资工具不断向上下游中小企业延伸,风险也会相应扩散。所以供应链融资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中小企业的信用风险,但同时也加大了供应链的整体风险。

3.4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完善

供应链融资业务属于金融创新型业务,现有的监管机制难以全面、合理、有效地约束此金融创新产品。而供应链融资业务同时又包含了商业银行、企业、中介机构以及监管机构多种主体。现有的法律法规及监管制度尚需完善,以达到对整个业务流程中所涉及的机构全面监管的目的。

4. 中国供应链融资融业务发展的对策

4.1应稳健发展供应链融资业务

供应链融资业务属于创新型业务,整个产业链还没有完备、相关的法律法规还没有完善,业务人员的技术水平也需要更进一步的培养。所以应该稳健的发展供应链融资业务,盲目扩大运营范围,并不利于我国商业银行供应链融资业务的发展。

4.2应积极进行产品和服务的创新

商业银行应该密切关注广大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根据其生产经营特征和需求特点,研发适应市场的供应链融资产品。这样做,不仅满足了广大中小企业的需求,也促进了金融机构自身业务的拓展和实力的提高。

4.3应完善相关政策

供应链融资业务的发展对于我国相关政策法规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国家应该加强对于供应链融资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以求规范此种业务中的各种行为,促进供应链融资业务的发展。[4]

参考文献:

[1] 罗元辉 等 供应链融资与农业产业链融资创新 《中国农村金融》.

[2] 龙志云 等 我国供应链融资发展现状的再思考 《市场周刊·理论研究》.

[3] 赵莉 供应链融资融资模式及案例分析.

产业链商业模式范文4

作者简介:吴建新(1972―),甘肃天水人,暨南大学国际贸易专业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国际直接投资和跨国公司管理;

刘德学(1961―),吉林九台人,暨南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系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国际贸易和国际直接投资。

摘要:全球价值链理论的研究起始于20世纪90年代,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治理是全球价值链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文章按照相关文献的发展顺序,对全球价值链治理的理论做了系统的梳理,客观的评价了现有文献的贡献和不足,最后就全球价值链治理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全球价值链;全球生产网络;治理;综述

经济全球化在过去的20、30年中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经济活动不再局限于一个或数个国家,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组织生产、提品和服务。与此同时,大型纵向一体化跨国公司出现组织分解(fragmentation)和业务外包(outsourc-ing),互相竞争的跨国公司之间组成联盟,为了生产某种产品,需要许多不同国家的企业通过分工和协作才能完成,企业之间的关系变得错综复杂,呈现出明显的网络特征。同时,企业之间的竞争变成了网络之间的竞争。这些新的现象无法用现有的国际贸易和跨国公司理论来解释,促使经济学家去寻找新的理论框架来更好地解释现代经济活动。全球价值链理论就是经济全球化理论中的重要一支,它以原有的商业价值链理论和生产网络理论为基础,提出了新的理论框架,试图分析现代全球化经济活动的特征和发展趋势。全球价值链的治理是该理论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对现有的文献进行总结和分析将有利于进一步的研究。

一、全球价值链的定义及研究内容

在全球价值链理论研究的过程中,研究者们曾采用了不同的称谓,如价值链、商品链、生产网络、企业网络、价值网络和投入产出分析等。

斯特恩(sturgeon,2001)从组织规模(organizational scale)、地理分布(geographicscale)和生产性主体(productive actor)三个维度来界定全球价值链。从组织规模看,全球价值链包括参与了某种产品或服务的生产性活动的全部主体;从地理分布来看,全球价值链必须具有全球性;从参与的主体看,有一体化企业(女HPhillips,原IBM等)、零售商(女HSears,Gap等)、领导厂商(如戴尔,耐克等)、交钥匙供应商(如Celestica,Solectronic)和零部件供应商(如英特尔,微软等)。他还对价值链和生产网络的概念进行了区分:价值链主要描述了某种商品或服务从生产到交货、消费和服务的一系列过程,而生产网络强调的是一群相关企业之间关系的本质和程度。

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的定义最有代表性:全球价值链是指为实现商品或服务价值而连接生产、销售、回收处理等过程的全球性跨企业网络组织,涉及从原料采购和运输,半成品和成品的生产和分销,直至最终消费和回收处理的整个过程。包括所有参与者和生产销售等活动的组织及其价值、利润分配,当前散布于全球的处于价值链上的企业进行着从设计、产品开发、生产制造、营销、交货、消费、售后服务、最后循环利用等各种增值活动。

从上述定义可以看出,全球价值链主要从纵向维度来研究全球经济组织,而全球生产网络则更倾向从纵、横两个维度来研究经济组织。产品越复杂,其生产包括的工序越多,其纵向维度更长;产业越庞大,专业化分工越有可能获得规模经济,其横向维度也会更发达,因而也更有可能形成规模宏大、结构复杂的生产网络。全球生产网络可以被认为是全球价值链发展的高级形式,而全球价值链既可以看作是生产网络的初级形式,也可以理解为是对全球生产网络的抽象和简化,这种抽象和简化对于理论研究来说又是必要的。因此,全球价值链治理可看作全球生产网络之治理。

目前对全球价值链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全球价值链的治理。全球价值链的治理是指价值链的组织结构、权力分配,以及价值链中各经济主体之间的关系协调。目前对全球价值链治理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治理模式方面,虽然Kaplinsky和Morris(2000)借鉴西方社会三权分立的原理提出了一个价值链治理的分析框架,即价值链中立法治理、执行治理和监督治理,其中的部分原理在实证研究中有所体现,但理论上还很不完善和系统。本文也将以治理模式研究的发展过程为主线展开。二是全球价值链的升级,主要研究升级的机制、类型和路径等。三是价值链中经济租的产生和分配,包括进入障碍,经济租产生的来源(如技术能力、组织能力、技能和营销能力等核心能力),租金的分配等。价值链研究的这三个方面是有机结合在一起的,其中治理居于核心地位,它决定了价值链中的升级和租金的分配。

二、全球价值链治理模式的初级探索

对于全球价值链治理模式的研究,始于对企业间关系的研究,一般都遵循从单个产业或产业集群到理论框架的归纳模式,因此早期的研究是从产业集群和生产网络开始的。

1990年,网络学家普维尔(Powell,1990)将生产网络的治理结构分为三种:市场、网络和层级组织,并从一般基础、交易方式、冲突解决方式、弹性程度、经济体中的委托数量、组织氛围、行为主体的行为选择、相似之处等方面对三种经济组织形式进行了比较。

John Zysman等(1997)研究了亚洲跨国生产网络的类型和决定因素。他们发现,决定亚洲生产网络类型的是领导厂商的母国治理结构、领导企业的结构和海外生产动机。东道国的工业基础、资源禀赋等比较优势和政府政策对生产网络的影响很小,因为在全球贸易和投资自由化的大环境下,东道国很难控制外国投资的种类和网络主体之间的关系。他们从两个维度区分网络类型:垂直性/水平性,即网络中企业之间合作关系的持久性和力量对比;开放性/封闭性,即网络外企业进入的难度。据此可将亚洲生产网络分为四类:

(一)以日本、韩国为代表的垂直封闭式网络

日本公司的海外机构一般受总部的高度控制以维护总部的权威和核心技术能力,因此其治理结构是层级型的垂直一体化模式。以日企为主导的跨国生产网络一般由领导企业率先将低附加值的生产环节转移到发展中国家,然后日本供应商跟进投资。对东道国当地的采购仅限于附加值低的原材料和简单零部件,技术要求较高的零部件一般由跟进的日本供应商提供或从母国采购。

(二)以美国为代表的垂直开放式网络

供应商有较大的自,较高的市场灵活性,海外生产的附加价值较高。领导厂商愿意向东道国供应商提供较多的指导和技术支持以提高供应商的能力,将生产外包,自己则转向附加值更高的产品研发、系统集成和软件等环节。

(三)以台湾为代表的水平开放式网络

网络主体之间的关系比较灵活和复杂,经常变更合作伙伴。厂商的专业化程度较高,力量对比不很悬殊。

(四)以海外华人为代表的水平封闭式网络

共同的种族、文化、语言和人际关系为企业间的合作与协调带来了便利,同时也构成了网外企业的进入壁垒。企业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

生产网络的封闭性问题很重要,这是因为与封闭型生产网络相比,开放型生产网络对发展中国家的产业升级更有利,例如,开放型的以美国企业为领导的全球生产网络对发展中国家的产业推动效应更大。而全球生产网络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之一就是生产网络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

格里菲等(Gereffi and Korzeniewicz,1994)在对美国零售业价值链研究的基础上,将价值链分析法与产业组织研究结合起来,提出全球商品链分析法,并区分了两类全球商品链:购买者驱动型和生产者驱动型。购买者驱动型商品链是指大型零售商,经销商和品牌制造商在散布于全球的生产网络(特别是奉行出口导向的发展中国家)的建立和协调中起核心作用的组织形式。购买者驱动型全球商品链是通过非市场的外在调节(explicit coordination)而不是直接的所有权关系建立高能力的供应基地来构建全球生产和分销系统,如沃尔玛、家乐福等大型零售商,耐克、锐步等品牌运营商和伊藤忠式贸易公司等跨国公司控制的全球生产网络。

生产者驱动型商品链是指大的跨国制造商在生产网络的建立和调节中起核心作用的垂直分工体系。在生产者驱动链中,制造先进产品如飞机等的制造商不仅获得了更高的利润,控制了上游的原料和零部件供应商、下游的分销商和零售商。通过比较生产者驱动型全球商品链中的非市场外部协调和传统的垂直一体化企业的内部协调,格里菲指出了生产者驱动在促进商品链中各国产业共同进步的重要作用。

格里菲的商品链分析方法的意义在于指出了某些类型商品链的驱动力。但是,全球价值链形成的动力机制是多种多样的,首先,有些全球价值链可能是多头驱动甚至购买者和生产者混合驱动的,而不是单头驱动的;其次,政府和大的供应商也可能成为价值链的驱动者,如PC产业的Intel。此外,正如格里菲所指出的,商品链分析法太过简单,没有抓住价值链的主要特征,有许多已有的典型网络组织形式没有被包括进去。因此,这种商品链分析方法在实证研究中已经较少采用。

三、斯特恩全球生产网络治理的国别模型

斯特恩和李(Sturgeon and Lee,2001)通过对电子产业中合同制造的研究,以产品和工艺的标准化程度为基础,区别了三种供应商:1.通过正常市场关系提供标准产品的“普通商品供应商”;2.受购买者高度控制,使用专用设备生产并提供非标准产品的“俘虏型供应商”(Captive supplier);3.使用非专用设备生产,向购买者提供定制产品全承包服务的“交钥匙供应商”。

后来,斯特恩(2002)又做了进一步的研究,提出了生产网络的国家模型:日本模型,德国模型,意大利模型和美国模型(见图1)。

这些生产网络可以分为三类:领导型(日本和韩国),关系型(德国、意大利和东亚的海外华人)和模块型(美国),并对它们的特征进行了对比。日本式生产网络属于层级制或领导型,该类网络一般由总公司对海外分支机构实施较强的控制,或由一个领导厂商协调各层次俘虏型供应商。供应商高度依赖一个或数个领导厂商,供应商和领导厂商之间的力量是不对称的,领导厂商通过技术指导和投资支持来控制供应商。供应商和领导厂商之间的关系是长期的、稳定的,对新供应商有较高的进入门槛。这种领导型生产网络是日本著名的精益生产系统(Lean Production System)的基础,曾经在汽车等产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关系型生产网络的治理主要依赖网络主体之问的社会关系(如声誉和信任),而不是领导厂商的权威。这种生产网络往往植根于社会经济体系之中,由于家族或宗族关系原因,交易成本较低,企业与工人,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关系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具有很好的市场适应能力。这种关系型生产网络常常与一定地域的产业集聚相联系。如意大利北部的工业区,海外华人在东亚的以家族为纽带的业务网络等。

模块型生产网络中的供应商向领导厂商提供全承包服务,除了设计外几乎不需要领导厂商的支持或投入。网络中企业间交流的频率,强度和相互依赖程度都较关系型生产网络低。交易和沟通是通过高度格式化的程序实现的,企业之间不需要空间上的临近性和文化的相似性。模块型生产网络中企业之间的关系不如关系型那么稳定,在发生冲突或不满意时可以随时更换合作伙伴。

此外,他还对比了三种网络的绩效,认为在全球化的环境下模块型生产网络与其它生产网络相比有更好的经济绩效,正是模块型生产网络提高了美国在电子信息产业的竞争力,造就了美国90年代以来的“新经济”。

斯特恩的贡献首先在于提出生产网络治理的国家模型,揭示了国家背景和文化禀赋对价值链治理的重要影响;其次,斯特恩将普维尔的“网络”做了进一步的深入研究,细分为关系型生产网络,领导型生产网络和模块型生产网络;最后,他对不同类型生产网络的竞争力和绩效做了对比分析,发现了文化对经济组织模式的重要影响,初步揭示了产业特征、文化禀赋和经济组织治理模式之间的复杂关系,开辟了全球价值链研究的新视角。斯特恩模型的缺点是仅仅指出了各种网络的特征,没有通过几个主要的变量来区分各类网络,体系上不够完善和严谨。此外他认为模块型生产网络具有更好的经济绩效也太过绝对化,生产组织的绩效取决于产业特征、治理模式和文化禀赋等相关因素的有效契合,因此很难说模块型生产网络就是绩效最好的组织治理模式。

四、格里菲的全球价值链治理范式

格里菲等(Gereffi,2003)在普维尔与斯特恩等人生产网络理论的基础上,通过抽象,结合价值链理论、交易成本经济学、技术能力与企业学习等理论提出了一个比较严谨、完整的分析框架。他们首先归纳出五种典型的全球价值链治理方式,按照链中主体之间的协调和力量不对称程度从低到高依次排列为:市场,模块型,关系型,领导型和层级制。然后通过企业问交易的复杂程度、用标准化契约来降低交易成本的程度(对交易的标准化能力)和供应商能力等三个变量来解释五种价值链治理方式(如表1):

市场:通过契约可以降低交易成本,产品比较简单,供应商能力较强,不需要购买者太多投入,且资产的专用性较低时,就会产生市场治理。这时,交易比较简单,双方只要通过价格和契约就可以很好地控制交易的不确定性,不需要太多的协调。

模块型:产品较复杂,供应商的能力较强,其

资产专用程度较高,买卖双方的数量虽然有限,但仍有一定的市场灵活性,更换合作伙伴较容易。双方交流的信息量较市场型大、较复杂,但能够通过标准化契约来较好地降低交易成本,因此,需要的协调成本也不高。

关系型:产品复杂导致交易复杂,双方需要交换的信息量大且复杂,供应商的能力较强,领导厂商和供应商之间有很强的互相依赖。但双方可以通过信誉、空间的临近性、家族或种族关系降低交易成本。双方常常可以通过面对面的交流进行协商和交换复杂的信息,需要较多的协调,因此,改变交易伙伴比较困难。

领导型:产品复杂,供应商的能力较低,需要供应商的大量投入和技术支持,供应商为了防止其它供应商竞争,将其资产专用化。供应商对领导厂商的依赖性非常强,很难改变交易对象,成为“俘虏型供应商”。领导厂商通过对供应商高度控制来实现治理,同时通过提供各种支持使供应商愿意保持合作关系。

层级制:产品很复杂,外部交易的成本很高,而供应商的能力很低时,领导厂商不得不采用纵向一体化的企业内治理方式。因为交易可能涉及到领导厂商的核心能力如隐性知识、知识产权等,领导厂商无法通过契约来控制机会主义行为,只能采用企业内生产。

此外,格里菲还研究了价值链治理的动态性问题。随着时间的发展,决定价值链治理模式的三个变量将发生变化,价值链的治理模式随之发生变化(如表1箭头所示)。这种动态变化在现实中是存在的,如在自行车行业,由于规模经济、标准化和供应商能力的提高使治理方式从层级型转向市场治理;服装行业由于交易复杂程度的降低和供应商能力的增强由领导型发展为关系型;在美国电子产业,分工和专业化的发展使治理方式从层级型(垂直一体化)发展为模块型。

三个变量产生变化的原因主要来自三方面:首先,领导厂商采购要求的提高相对降低了供应商的能力,同时增加了交易的复杂程度;其次,创新和标准化是一对矛盾,创新会降低标准化能力;第三,供应商的能力随时间会发生变化,学习会提高企业能力,引入新供应商竞争、新技术革命和领导厂商采购要求的变化都会影响供应商的相对能力。

格里菲的全球价值链治理范式是目前最严谨的一个,它涵盖了目前发现的多数典型的全球价值链类型,重要的是,格里菲不但研究了每种治理模式的特点,而且引入了更多的经济学分析方法,将特征变量化,具有较好的理论基础。但是,格里菲的范式仍然存在一些问题:第一,该理论中的治理模式仅限于领导厂商和较高级供应商之间的关系,但在具体的行业价值链中,可能包括更多的上游和下游主体;第二,模型中的前两个变量(交易的复杂性和交易的可标准化程度)有很强的相关性,实际上这两个变量都是通过影响交易成本来决定价值链的治理模式,但影响交易成本的重要因素不止这两个;第三,把三个变量简单地划分为高低两个维度可能不够准确,比如模块型中交易的标准化能力高于领导型,但低于市场型;第四,文化禀赋、公司战略、政府政策和国内和国际的制度对价值链的治理有重要的影响,但在格里菲的模型中却没有提及;第五,格里菲的模型没有说明价值链中各个链节(nodes)的区位问题,即为什么不同的链节会分布在不同的地区或国家。

五、总结和展望

现有文献对全球价值链的概念、类型、特征和治理模式进行了十分有益的探讨,但不得不承认,关于全球价值链治理的研究还处于比较初级的阶段,还有很多问题需要做深入的研究。

(一)研究范畴

首先,目前主要研究的是生产商和销售商的治理,而忽略了其它治理主体。我们知道,消费是价值链中的重要一环,然而几乎所有关于价值链治理的文献中却都忽略了消费环节,在价值链的治理者中,不仅仅是生产商和销售商,在许多价值链中,用户(如中国移动)也是重要的治理者,用户通过制定规则(如特殊质量和规格要求、供货的及时性和频度等)和监督激励措施(如降低价格,减少订单甚至停止交易)等对价值链进行治理。此外,价值链作为经济社会中一种企业间组织,除了价值链内部关系的协调和管理外(内部治理),必然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还存在外部治理,如文化习俗、质量标准、环保标准、劳工标准、政府政策、国际规则的影响。如近年来流行的IS09000质量标准.IS014000环境标准、SA8000劳工标准等都属于外部治理。外部治理主体包括政府、政府间组织(如WTO)、非政府组织(如国际人权组织,环保组织等)。

其次,目前对全球价值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模式和特征方面,多数研究仅仅以解释和判断价值链的模式为目的,缺乏对价值链之间竞争优势的比较,即不同价值链的绩效问题的研究。只研究治理而不研究经济绩效显然是不全面的,治理仅仅是手段,绩效才是目的。经济全球化把企业间竞争转变为系统竞争(即全球价值链的竞争),在高度分工和生产全球分布的条件下,价值链中任何一环的非效率都会影响到整个价值链的竞争力和绩效。例如,在著名的丰田just-in-time生产体系中,任何一个供应商如果不能按时供货,整个生产线都会停产。要研究全球价值链的绩效问题,就必须考虑其治理模式、产业特征和文化禀赋等因素之间的复杂关系。全球生产网络是全球价值链发展的高级模式,不同的生产网络之间不但有竞争,还存在供应商的重叠和共享,这些关系都有进一步研究的必要。

第三,以治理模式为主的研究虽然比较模型化,但从目前的研究来看,过度的抽象损害了其对现实的解释力。随着全球化和分工的发展,价值链的链节(node)越来越多,构造更趋复杂,很难用几种模型来概括。这就需要新的分析框架来解释,前面提到的Kaplinsky和Morris(2000)的三权分立(立法,执行和监督)治理分析法就是一个很好的尝试。该理论认为,在价值链中,也存在立法治理、执行治理和监督治理。与政治体制不同的是,价值链中的治理并不是三权分立的,当然也不像有些价值链模式(如领导型全球价值链)中所描述的那样似乎某一个主体拥有全部治理权。这也是全球价值链治理的复杂所在,但是该分析框架还不够系统和深入。

(二)研究方法

产业链商业模式范文5

[关键词]物流供应链;电子商务视角;供应链管理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08.080

[中图分类号]F724.6;F752;F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7)08-0-02

电子商务的出现对企业与客户之间的联系管理要求越来越高,而企业进入国际市场需要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努力在国际市场占据一定的地位。现在企业与客户之间的关系已经实现了数字化和信息化管理,企业能使用计算机收集和整理客户的信息,并分析客户的信息,并以此来调整企业的产品生产和销售过程,为客户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以增加合作关系,推动企业发展。企业相关部门管理企业运行过程中涉及的信息、资金和物流等,加强企业内部和外部的联合发展,提高其经济效益。在企业管理中,供应链管理是最重要的环节,将供应链管理推向国际化标准,保证企业长效发展,需要对国际物流供应链管理模式进行深入研究。

1 国际物流供应链管理模式的发展现状

在电子商务遍布各个产业的环境下,国际物流快速发展,打破了地域限制,缩短了物流时间,也成为了国与国之间互通贸易的重要途径,从而使国际物流一体化成为物流发展的必然趋势。现在国际环境对企业发展的影响力逐渐增大,在此背景下,国际物流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各国政策不同,导致物流发展速度和建设制度不同,形成复杂的物流供应链环境;二是信息技术发展不均衡,增加了物流成本,阻碍了物流行业的发展;三是制度保障缺乏统一标准。这些特点对企业发展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解决这些问题迫在眉睫。

2 国际物流对现代供应链管理的要求

供应链指的是围绕企业形成的物流网络,主要是由原料供应商、产品制造商、仓储、流通渠道服务商以及商品配送等不同部门组成的。管理供应链就是在商品流通的各个环节进行布置和控制,使客户能够深入了解产品,减少资金投入,增加经济效益。目前,客户的要求越来越高,国际企业之间的竞争逐渐转变成物流竞争,因此,企业应更加重视供应链的管理。分析发现,国际物流对现代供应链管理的要求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重视非价值增值成本在供应链管理成本控制中的地位,这有助于节省生产成本;二是重视及时生产理念在供应链管理过程中的贯彻,这能促进产品供应链科学化发展;三是重视价值链思想在供应链管理中的运用。满足这三个方面的要求对提高企业竞争力,推动国家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帮助。

3 跨境电子商务视角下国际物流供应链管理模式的构建条件

3.1 建立完善的基础数据库

根据我国长期发展的经验看,国际物流供应链管理模式在建立之前,需要根据自身发展情况建立基础数据库,辅助构建国际物流供应链管理模式。基础数据库中可以导入已有的、需要的数据,也可记录企业物流运行过程中产生的新数据,还能运用数据规划供应链管理方式,提高产品服务质量,还能降低产品生产中的费用,提高物流供应链的工作效率,保证企业能够稳定、安全的发展。

3.2 编制供应链管理计划

制订物流供应链管理计划是构建国际物流供应链管理模式的前提,制订物流供应链管理计划需要从基础数据库中获取相关信息,合理运用访问到的信息,健全管理计划。制订的物流供应链管理计划应分为销售商计划和供货商计划,销售商计划就是首先了解消费者的需求,结合消费者的需求进货,其次了解自身库存的情况,决定进货量,降低投入成本,节约资源。供货商计划与产品的转运计划、供货能力等相关,能制订科学的生产计划。制造商生产计划与供货计划和销售计划相关,能避免资源浪费和短缺等。

3.3 实现核心企业相对集权化

在国际物流供应链管理中,市场需求量与国际经济环境、政治环境和社会环境有关,因此需要借助网络信息技术,了解国际情况,并及时将最新信息技术反馈到企业总部,这有利于企业制订生产计划和销售计划,不断进行企业集权,将利益进行合理分配,避免出现利益不平衡的现象,这种方式是应对市场发生巨大变化时最有效的管理措施。

3.4 建立供应链合作的伙伴关系

合作关系是企业发展过程中需要重视的环节,构建国际供应链管理模式需要处理和经营好企业内部和外部的各种合作关系,建立健全企业发展观,与企业竞争者建立合作和竞争管理,合理利用资源,形成具有企业发展特色的管理理念和企业文化,推动企业快速发展。

4 电子商务视角下构建国际物流供应链管理模式的策略

经过研究,我国学者提出以下三个构建国际物流供应链管理模式的策略。一是加快国内物流供应链管理的建O,在此过程中,首先,完善企业组织结构和经营流程,解决其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深入了解供应链,建立国内合作伙伴,其次,引进管理人才,并定期组织内部人员进行培训,提高企业员工整体素质,最后,在管理中科学运用计算机技术,提高物流供应链工作效率。二是参与构建跨境企业物流供应链,逐步进入国际市场。这还能使国内企业改变管理理念,学习国外先进的管理理念,拓宽视野,还能与国内企业共享信息,建立利益分配制度,保证企业长效发展,还可以在政府的支持下提高产业集群化,扩大企业经营范围,实现国际化发展的目标。三是明确我国企业在国际物流行业发展中所处的位置,完善企业管理模式,横向扩大我国企业的经营范围,努力成为跨国物流供应链中的主体,吸收国外企业的发展经验,提高企业发展速度。

5 结 语

20世纪物流供应链管理在经济发展中处于劣势,对企业发展的影响低于现在,电子商务的出现,突出了物流供应链的作用,并提出了新的管理模式,实现了跨境贸易,将我国企业推向国际市场,且提高了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从本文可以看出,建立新的国际物流供应链管理模式能够降低产品流通成本,满足更多消费者的需求,传播我国文化,对企业长远发展有重要作用。

主要参考文献

[1]袁斌.跨境电子商务视角下国际物流供应链管理模式构建[J].商业经济研究,2016(18).

[2]马汴京.新常态下跨境电子商务海关监管困境及对策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6(12).

[3]罗娟娟,许仲生.我国出口跨境B2C电子商务代运营发展研究[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5).

[4]崔今丹.跨境电子商务视角下国际物流供应链管理模式研究[J].中国市场,2015(11).

[5]陶小波.基于电子商务的现代物流供应链总体方案设计――以某公司物流供应链体系为例[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14(11).

[6]尤申.物流供应链结构在跨境电商中的选择和优化[J].江苏商论,2016(29).

产业链商业模式范文6

[关键词] 价值链 价值网络 价值星系 商业模式创新

关于商业模式,目前为止在学术界和企业界中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定义,目前的商业模式往往从系统、盈利、运作,以及价值创造等角度描述了商业模式的内涵,系统论认为商业模式是由相互关联的要素组成的系统,强调了商业模式的综合性;盈利模式论认为是如何为企业带来收益的模式;企业运作模式论认为商业模式是企业如何适应环境变化合理配置内外资源获取利润的方式;价值创造论则认为商业模式是企业价值创造的决定性来源。笔者倾向于从价值链角度将企业商业模式定义为:企业能为客户提供的价值,以及价值链、企业组织结构、合作伙伴网络和关系资本等以实现这一价值并产生可持续盈利收入的要素组成的系统,是企业创造价值的逻辑和结构。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进程,传统的价值创造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当今企业商业模式的创新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需要实现转变,本文拟从价值链演变的角度探讨商业模式的创新。

一、价值链理念的演变路径

最初关于企业之间关系的界定是关于产业链的概念。产业链是以一个共同的目标、由一些相关的企业所组成的具有上下游关系的一种链条结构,处于链条上的企业都是为了实现既定目标建立起复杂的竞争与合作关系。产业链主要表现为企业与上下游企业实现销一体化的过程。

价值链是由美国哈佛商学院的Michael E.Porter在其所著的《竞争优势》中首先提出来的。他认为,“每一个企业都是用来进行设计、生产、营销、交货等过程及对产品起辅助作用的各种相互分离的活动的集合”。任何一个企业的价值链都是由一系列创造价值的活动所构成的,这些活动分布于从供应商的原材料获取到最终产品消费时的服务之间的每一个环节,这些环节相互关联、相互影响。价值链理论源于制造产业的研究,被认为是企业内部一系列有序联系的运营活动,其目的是实现企业将原材料向产品形式的转变。波特提出价值链概念以后,国内外学者对这一理论都有所发展,在价值链的概念上又提出了虚拟价值链、价值网络、价值星系的概念。

1995年,Jefferey F.Rayport 和John J.Sviokla 提出虚拟价值链的观念,即电子商务在信息与通信中的活动所构成的价值链。实物价值链与虚拟价值链形成一个价值矩阵(value matrix),在实体价值链中的每一个活动中,信息的收集、组织、选择、综合、分配等都会再创造新的价值。企业面临着两种价值链:管理者所能看到的和触摸到的marketplace 的实物价值链,和由信息形成的marketspace虚拟价值链。

在虚拟价值链理论基础上衍生出了价值网络理论,价值网络理论主要包括两层含义:一方面,价值创造主体发生了范围上的变化,另一方面,虚拟价值链和实物价值链交相作用,形成复杂的价值网络。随着人们个性化需求的强化及环境不确定性的增强,企业实现其价值创造的选择发生了重大改变。单一的企业很难完成对顾客的价值创造,必须集合各种类型的参与者相互协作,共同围绕顾客价值需求开展价值创造活动。这样,价值网络不仅应用于企业创新过程和业务活动,还提升到聚焦于为顾客创造创新价值的角度。成功的公司战略分析的焦点不是公司、产业本身,而是整个价值创造系统,在系统内不同的经济行为主体――供应商、商业伙伴、同盟者、顾客一起工作,共同创造价值。他们关键的战略任务是这些行为主体间的关系和角色的重构,目的是以新的方式、由新的参与者实现价值创造。

伴随着网络经济的发展,价值星系的理念逐渐出现。价值星系其实是一种特殊的价值网络,其主要区别在于存在一个“恒星”企业产生一种吸引力,使价值星系中的其他模块企业既围绕“恒星”企业运转又能自组织地运转。在价值星系中,“恒星”企业往往表现为有能力控制价值流路径的信息和资源、能够起到帮助其他企业建立联结桥梁的焦点企业,而星系成员都是一个个具有自组织特性的能力要素模块,他们由焦点企业外部市场中的供货商、协作厂家、中间商、企业用户,以及最终消费者,甚至是焦点企业内部市场中的其他部门的能力要素模块组成。这些能力要素互补、互嵌的模块相互合作,共同降低生产、交易,以及市场认知等方面的不确定性,并支持“恒星”模块创新的实现。网络的接入提升了星系成员围绕客户价值相互合作提升价值的能力。

不管形式及提法如何变化,价值链最本质的东西是没有变的,即价值链是由一系列创造价值的活动所组成的一个有机系统,价值链概念的演变更好地反映了随着时代的变化价值创造活动中各要素相互之间关系的演变。而从本质上讲,企业商业模式是通过对企业全部价值活动进行优化选择,并对某些核心价值活动进行创新,然后再重新排列、优化整合而成的。因此,随着价值链概念的演变,商业模式也表现出不同的形式。

二、价值创造活动模式的变迁

1.价值网络与商业模式创新

波特定义的企业价值链囊括了所有能够为企业创造价值的活动和因素,也包括企业组织结构、制度安排、价值理念和企业文化等,其在整条产业价值链上的不同变动方式及其自身基础价值活动的创新带动了企业商业模式的创新。企业想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长期保持一定的竞争优势,就必须不断地根据自身优势进行创新。一方面通过价值链的延展、分拆,获得成本领先和管理协同,实现优势互补和灵活反应;另一方面通过价值活动的创新,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提高企业差异化经营能力,为企业和顾客创造更多的价值。

然而,在高度竞争的环境中,价值和利润频繁地在价值链环节中转移,并且价值链经常发生断裂、压缩与重新整合。因此,企业需要考虑利润产生的环节和自身实力,在价值链中选择合理的位置,发展与供应商、分销商、合作伙伴的联系,发挥协同效应,形成共同为顾客提供价值的网络。包含独特联系的价值网络,会给企业带来难以模仿的竞争优势,成为商业模式创新的重要思路。

Rayport等在研究了来自不同行业的数十家企业后,发现它们都试图同时在管理者可感知的物质世界和由信息构成的虚拟世界展开业务,并且发现在信息世界赚钱的组织成功地发展了实物价值链和虚拟价值链。两种价值链相互作用,导致企业网络可能经常改变形状――扩大、收缩、增进、减少、变换和变形,形成了复杂的价值网络系统。价值网络管理能使网络成员在现实中交换关键的信息和知识,并为共同的利益一起努力,达到预期目标。

不同企业间的价值链关系已经演变成价值网络的关系,企业内部的行为主体间关系及业务联系也构成内在的价值网络关系。价值网络使组织间联系具有交互、进化、扩展和环境依赖的生态特性,扩大了企业的动态发展空间。价值网络的价值创造与创新效率不仅取决于各企业行为主体各自的高效运转,更取决于各个行为主体间,以及其所构成的不同层次的网络系统间的相互联系和合作,以及由此产生的创造性协同作用。企业和不同层次网络系统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了节点密集、联系频繁、组合运作方式合理的价值网络。在价值网络中,企业、大学和研究机构、政府、风险投资、中介机构等各个不同的行为主体,以及不同层次的网络,不仅各自高效运作,而且彼此之间存在着广泛的、多层次的各种技术合作和人才、信息交流,有效互动、相互磨合,并在相互作用、相互激发中采取高效的组合和运行方式,更好地满足顾客的需求,取得了“整体大于局部”的协同创新效果。

2.价值星系的商业模式创新

价值星系是伴随着网络经济的发展而出现的,价值星系是一种协作网络与系统化的(Collaborative and Systemic)新商业模式,它利用及借助于柔性契约网络与顾客选择去驱动战略优势。这表现在:

(1)价值星系可以与顾客一起创造出价值增值和为顾客提供创造价值的服务设计决策。由于网络的接入,价值星系可以提供的服务价值有:超级服务、便利的客户解决方案和个性化定制。超级服务是指具有快捷、可靠特征的产品交付。方便完整的客户解决方案是指致力于满足广泛顾客需求的完全、定向的服务。个性化是指独一无二的定制产品和服务。这三种价值定位都需要价值星系各模块企业的合作才能超过行业中其他同行而获得竞争优势。

(2)价值星系不是一种按顺序连接的固定链条,而是一种包含顾客或供应商合作、信息交流活动的强有力的高业绩网络。成功的价值星系内的交易伙伴集成必须具备可视性、速度(Velocity)和粘度(Viscosity)。可视性是指客户需求、产品和生产计划、能力和存货、成本和价格等信息的同步和共享能力;速度是指供应链各成员对变化的响应能力。粘度是指成员间信息沟通的广度和深度。Internet的出现为可视性、速度和粘度提供了有力的手段,许多价值星系都构建了一致的BtoB电子商务平台与所有供应商、销售商伙伴进行设计、生产和交货等活动的整体性协调。新价值创造模式能按照顾客要求以“端对端”的方式减少物流和信息流的某个冗余层次,在不影响服务结果的情况下使得流程时间和步骤压缩。

(3)价值星系各模块企业的关系是“市场需求拉动供应,而不是供应控制需求”的上下游合作关系,新利润和竞争优势的赢得要素关键在于企业间供应链的变革,形成一种能为获得市场份额顾客亲和力和持续优势提供有效手段的新型供应链业务模式。

总之,价值创造活动的模式变迁引发了商业模式的变化,从产业链到价值链到价值网络与价值星系,企业由注重为顾客提供价值逐渐转向与顾客一起来共同创造价值,不断创造新的市场;以往能够包办一切的一体化企业正在走向衰亡,要想提供最吸引顾客的产品和服务,现在得靠公司本身、供应商、联盟、合作伙伴一起努力,共同创造价值。因此,企业必须要转变商业模式,将相关的各种关系和经营系统重新排列组合,构建适合自己的创新商业生态系统。

参考文献:

[1]钟耕深 孙晓静:商业模式研究的六种视角及整合.东岳论丛,2006(2)

[2]张延锋 田增瑞 司春林:基于价值网络的创业网络组织模式分析.科技导报,2006(8)

[3]罗 珉:价值星系:理论解释与价值创造机制的构建.中国工业经济,2006(1)

产业链商业模式范文7

一、企业供应链管理模式现状

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最终用户于一体的功能网络结构[1]。在该结构中,所有节点企业均为整体的必要组成部分,各节点企业内部以及节点企业之间实现及时的信息沟通与资源共享,以协同工作。其摒除传统的“大而全”、“小而全”的“纵向一体化”管理模式,专注于自己的核心业务,把非核心业务委托或外包给优势企业,并与其建立合作伙伴关系,结成利益共同体。

供应链管理即统筹运作供应链中所有的关联企业,以整体生产计划为指导,以各种技术为支撑,围绕需求管理、供应、生产作业、物流、订单交付来实施,从而实现提高市场服务水平、降低市场交易成本的目标,并且寻求这两个目标之间的平衡[1]。实体经济的市场竞争已由企业间的竞争转变为供应链间的竞争。处于供应链不同环节的企业因各自不同的生产管理模式以及不同的战略目标,以不同的方式参与到供应链管理中。其中,掌握核心技术或拥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占据主导地位,该类企业对供应链各环节进行资源优化整合,成为了供应链的集成者或管理者。

目前,我国企业主要有三种供应链管理模式:

一是以制造商为主导的推动式供应链管理模式。该模式是在以生产为导向的背景下产生的传统供应链管理模式,制造商拥有雄厚的实力,掌握着先进的生产技术,能有效地整合供应商、分销商以及零售商的优势资源,其生产的产品由分销商逐级推向客户;由于产品的需求信息由分销商逐级上传至制造商直至供应商,因此容易产生“牛鞭效应”,即需求信息失真或不断放大,导致供应链总库存和总成本增加。

二是以零售商为主导的拉动式供应链管理模式。该模式是在产品生命周期不断缩短、客户需求日趋多样化、个性化的背景下产生的,零售商直接与客户接触,能及时掌握客户的需求变化,同时通过各种方式挖掘客户的需求潜力;在该模式下,信息传递及时快速、供应链库存低、集成度高。

三是以品牌商为主导的拉动式供应链管理模式。该模式是以品牌商为中心建立的供应链,品牌商专注于自身品牌优势的打造与推广,并对整条供应链实施供应链管理。

供应链管理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动态、开放的管理系统,该模式会随着核心企业竞争力以及市场需求的变化而变化。目前,我国企业通常实行以零售商或品牌商为主导的拉动式供应链管理模式。

二、综合保税区供应链管理模式研究

综合保税区是设立在内陆地区的具有保税港区功能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执行保税港区的税收和外汇政策,是我国目前开放层次最高、优惠政策最多、功能最齐全、手续最简化的特殊开放区域。综合保税区实行“境内关外”的运作方式,享有税收、外汇、贸易等多方面的优惠政策,吸引了“两头在外”或“一头在外”的企业在区内开展保税加工制造业务,该类企业以装配制造业为主,往往在供应链中处于核心地位。

综合保税区供应链是企业供应链的一种特殊形式。制造商在综合保税区开展保税加工制造业务,可以充分利用保税物流企业提供的保税仓储、保税运输、保税配送、报关、报检以及国际贸易等服务,有效整合原物料(零部件)供应商和报关行、物流公司等各类资源要素;同时,最终产品通过由分销商、零售商(或品牌商)组成的销售网络送达客户。

对于综合保税区而言,如果实施以制造商为核心的推动式供应链管理模式,将导致供应链总库存和总成本增加、不能及时响应客户个性化需求等问题;如果实施以零售商(或品牌商)为主导的拉动式供应链管理模式,将因需求不稳定、需求产品品种多样化等因素,产生较高的生产成本。为此,区内企业应综合考虑制造环节和销售环节的各种因素,实施“制造商推动式-零售商(或品牌商)拉动式”的供应链管理模式。具体包括以下几点:

1.实施业务外包。制造商只专注于本企业的核心业务,而将仓储、运输、报关、报检、配送等业务委托或外包给合作企业。

2.与合作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战略联盟”关系。制造商在选择供应商、物流企业时,应摒除以价格作为最佳选择标准的思想,着力寻找价格、品质、服务等各要素兼备的优秀供应商和物流企业,并与其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形成联盟,结成利益共同体。

3.建立完善的信息服务系统。制造商应建立完善的信息服务系统,实现与供应商、物流企业、分销商、零售商(或品牌商)之间及时、通畅的信息共享。

4.实施“供应商-第三方物流企业-制造商”VMI(供应商管理库存)模式。制造商的原物料(零部件)供应商众多,为减少仓库管理资源的重复配置,降低生产总成本,提高供应链的响应性和服务水平,制造商可联合供应商共同寻找第三方物流企业,并与之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第三方物流企业利用综合保税区公共保税仓库资源,设置并依托现代信息技术运作VMI仓库,统一管理供应商的库存,并按照制造商的指令准确输送生产物料(即实行JIT准时化配送)。供应商根据物流企业的出货单与制造商按时结算。此外,第三方物流企业可配套提供配料、简单加工、代表制造商向供应商下达采购订单、报关、报检等综合服务。

5.充分利用综合保税区物流企业开展的国际贸易业务。物流企业可充分利用综合保税区内保税存储货物的品种和仓储时间不受限制、区内企业之间可自由流转货物且不征收流转税等优惠政策开展贸易业务。该类物流企业通过租用公共保税仓库,买进保税加工制造企业生产所需的原物料(零部件),再以贸易方式卖给保税加工制造企业,以实现制造商“零库存”。

三、案例分析—以综合保税区笔电产业供应链管理模式为例

目前,我国已成为全球主要的笔电产业生产制造基地。电脑品牌商为增强竞争力,专注于品牌的打造与推广、研发、销售等核心业务,将生产制造委托给代工企业,并与其建立“战略联盟”关系。在生产环节,核心配件(如CPU、硬盘、存储器等)主要从国外供应商采购,经过加工制造后的成品以出口为主,因此,电脑代工企业一般选择综合保税区建立生产制造基地。

生产笔记本电脑所需的原物料(零部件)众多,电脑代工企业需与较多的供应商建立合作关系。为此,电脑代工企业可充分利用综合保税区的优势,发挥保税物流企业的作用,即在综合保税区建立第三方物流企业管理的VMI仓库、实行JIT配送、JIT生产(准时化生产或无库存生产)、参与国际贸易合作业务(详见附图)。同时,实施混合的供应链管理策略,即在销售环节实施以品牌商为主导的拉动式供应链管理模式,在生产环节实施以制造商为主导的推动式供应链管理模式。

四、构建综合保税区供应链管理模式的建议

(一)加强配套企业的招商引资力度。为降低供应链总成本,应充分利用综合保税区的政策功能优势,加强对其配套企业的招商引资力度,吸引配套企业在综合保税区周边集聚发展或在综合保税区租用标准厂房、公共保税仓库开展业务。

(二)大力发展保税物流业。综合保税区业务的开展以及政策功能的拓展,需要充分依托保税物流业的发展。物流企业通过租用保税仓库或就近租用办公场地开展的保税仓储、保税配送、报关、报检、监管运输、国际贸易等业务已成为连接综合保税区和国内、国外市场的重要纽带,成为了衡量综合保税区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因此,综合保税区应积极引进国内外大型物流企业,充分整合物流资源,提高物流企业的专业化水平和集约化程度,构建现代物流网络,全面提升物流功能。同时,促进现代保税物流业与先进制造业的融合。

(三)加强信息系统建设。综合保税区供应链管理离不开信息系统的支撑。供应链上节点企业之间的各种需求计划、订单、报表、库存状况、交付信息等指令和要素都需要通过信息系统进行有效的传递,同时,信息流能直接影响物流、资金流的运行,影响供应链企业对市场需求的响应速度和运用资源的效率。因此,综合保税区应加强信息系统建设,使供应链各节点企业实现信息共享、达到合作共赢的目的。(作者单位:成都高新综合保税区双流园区管理委员会)

“双流县社会科学规划课题项目”,项目编号:SLSK13-16

参考文献:

产业链商业模式范文8

[关键词] 电子商务; 供应链管理;模式

一、引言

供应链管理是进入21世纪后企业适应全球竞争的一个有效途径,作为一种新的管理模式,它从整个供应链的角度对所有节点企业的资源进行集成和协调,强调战略伙伴协同、信息资源集成、快速市场响应及为用户创造价值等。但由于信息技术应用和网络环境发展相对滞后于这种先进的管理模式,传统的基于纸张、传真的供应链难以实现企业与合作伙伴间信息实时的、同步的共享。目前虽然一些制造企业采用了mrpii、erp、crm、scm等系统,但这些系统往往局限于企业内部,合作伙伴之间在线的电子联接(electronic linkage)及企业与顾客之间的接口薄弱,形成了一些供应链上的信息孤岛,不能充分支持和体现供应链管理的战略优势和系统特征。

电子商务是未来企业提高国际竞争力和拓展市场的有效方式,同时,电子商务也为传统的供应链管理理论与方法带来了新的挑战。供应链管理与电子商务相互结合,产生了供应链管理领域新的研究热点——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e-supply chain management,e-scm)。e-scm的核心是高效率地管理企业的信息,帮助企业创建一条畅通于客户、企业内部和供应商之间的信息流。

当前,供应链管理和电子商务结合的研究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已有一些杂志和学术会议设立了相关的专题。这些研究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利用电子商务手段将供应链上的各种异构系统集成为一个整体,以提高业务流程效率,降低供应链的总成本。如erp与crm的集成,接口与标准、edi的战略应用及其对伙伴商务关系、权力平衡等的影响、电子商务技术采纳模型的研究等,侧重于信息技术的应用与管理。另一类是研究电子商务环境下供应链管理的特征和管理方法,如重新设计分销流程,减少流通中间层,避免价格差异,供应链的重组,供应链的e化战略研究等,侧重管理模式的创新。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在国外企业中的应用现在已相当广泛。许多大公司已拥有了自己的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系统,如cisco,dell,gm, ford等公司;另有一些公司提供专业的电子商务供应链解决方案,如i2,manugistics, agile software等。

国内学者们的研究表明,没有全面集成信息的能力、缺乏实用性是我国企业供应链管理取得实效的主要障碍。从电子商务的企业应用研究来看,介绍性内容多,电子商务局部应用研究多,如电子商务在采购过程中的应用、电子商务在客户关系管理中的应用等。而在电子商务中结合先进的管理模式,系统探讨电子商务的应用研究较少。本文在分析电子商务在供应链管理中的作用以及分析电子商务战略应用的关键切入点上,结合汽车行业研究了基于供应链管理的电子商务模式。

二、电子商务与供应链管理

1.应用电子商务实现集成化供应链管理

供应链管理模式要求突破传统的采购、生产、分销和服务的范畴和障碍,把企业内部以及供应链节点企业之间的各种业务看作一个整体功能过程,通过有效协调供应链中的信息流、物流、资金流,将企业内部的供应链与企业外部的供应链有机地集成起来管理,形成集成化供应链管理体系,以适应新竞争环境下市场对企业生产和管理运作提出的高质量、高柔性和低成本的要求。

电子商务的应用促进了供应链的发展,也弥补了传统供应链的不足。从基础设施的角度看,传统的供应链管理是一般建立在私有专用网络上,这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只有一些大型的企业才有能力进行自己的供应链建设,并且这种供应链缺乏柔性。而电子商务使供应链可以共享全球化网络,使中小型企业以较低的成本加入到全球化供应链中。

从通讯的角度看,通过先进的电子商务技术(如xml、obi等)和网络平台,可以灵活地建立起多种组织间的电子联接,如组织间的系统(inter-organization systems, ios)、企业网站、extranet、电子化市场(electronic market)等,从而改善商务伙伴间的通讯方式,将供应链上企业各个业务环节孤岛联接在一起,使业务和信息实现集成和共享,使一些先进的供应链管理方法变得切实可行。电子商务与供应链管理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

2.电子商务在供应链管理中应用的切入点分析

企业的供应链管理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的系统,可将企业供应链管理的要素区分为两大类:(1)区域性因素:包含采购/供应、生产/计划、需求/分销三要素。(2)流动性因素:包含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根据供应链管理系统基本六元素的区域性和流动性,可形成供应链管理系统矩阵分析模型,见图2。

借助电子商务实现集成化供应链管理是未来供应链管理的发展趋势,管理者可以从供应链管理矩阵的角度,根据供应链管理系统的具体内容,系统地认识和分析电子商务应用的关键切入点,并充分发挥电子商务的战略作用。

三、基于供应链管理的电子商务模式——以汽车行业为例

汽车工业按照本身的生产与市场的发展规律,其行业的体系结构具有一个基本模式,即汽车工业形成了从原材料供应、汽车零件加工、零部件配套、整车装配到汽车分销乃至售后服务的一整套供应—制造-销售-服务供应链体系结构。该结构如图3所示。

近年来,全球汽车业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汽车工业市场的全球化与制造的全球化,包括原有设备制造商(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er—oem)技术转移、全球化的生产加工和材料采购、世界范围的分销渠道,同时由于客户需求直接并强烈地驱动着产品的开发、生产、销售与服务的全过程,因此更加注重客户关系管理(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crm)注重客户对产品的越来越趋于多样化、复杂化和个性化需求。因此汽车制造企业的管理已突破了单一企业的范围,将客户、营销网络和供应商等的相关资源纳入了管理的范围,利用internet/intranet/extranet建立虚拟公司的扩展供应链,即全球网络供应链的集成管理,以信息的形态及时反映物流活动和相应的资金状况,真正实现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实时、集成、同步的控制,从而保证“增值”的实现。分散的、单一企业的mrpⅱ/erp系统模式已不能完全满足汽车工业的发展,而基于供应链的电子商务模式满足如上需求,成为的汽车行业的电子商务发展模式(如图4)。此种模式有如下特点:

1、汽车制造商为了实现全球的广域网络采购(iprocurement),要分离许多零部件生产协作配套厂,使它们成为供应商,从而减少低利润的企业,精简公司的投资,通过电子商务平台,汽车制造商与上游供应商(汽车部件供应商,零件供应商,原材料供应商)将组成一个有效的上游零部件产品供应链。汽车制造商将致力于汽车的设计和研发,几乎不生产汽车部件的企业,将供应商送来的汽车部件进行最后组装,然后打上自己的品牌。在这方面,福特已经走在其他汽车公司的前面。通用汽车公司也有所动作,它已经将庞大的德尔福(delphi)汽车部件生产系统公司分拆出去。

2.当网上支付体系,安全保密,认证体系非常完善,网络用户数量很大,大量网络用户个性化需求通过汽车制造商的crm系统快速形成“批量定制”成为可能,已形成的“定制批量”定单触发汽车制造商的erp系统,拉动其“批量生产”。crm对产成品的整个营销过程进行管理,包括市场活动、客户管理及售后服务三大环节的管理。

3.原材料及汽车零部件供应商、汽车制造商的物流配送体系与其主业剥离,社会化、专业化的物流体系逐步完善,第三方物流配送中心完成汽车产品供应链物流配送功能。信息流为:上游供应商的crm——第三方物流系统——汽车制造商的iprocurement,汽车制造商的crm——第三方物流系统——客户需求。第三方物流配送中心通过先进的管理、技术和信息交流网络,对商品的采购、进货、储存、分拣、加工和配送等业务过程进行科学、统一、规范的管理,使整个商品运动过程高效、协调、有序,从而减少损失,节省费用,实现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汽车制造商的erp系统定位于企业内部资金流与物流的全程一体化管理,即实现从原材料采购到产成品完成整个过程的各种资源计划与控制,主要目标仍是以产品生产为导向的成本控制。企业各种资源的计划与控制通过信息系统集成,形成企业内部各业务系统间通畅的信息流,通过ipro-curement与上游供应商连接,通过crm与下游分销商和客户连接,形成供应链中各企业的信息集成,提高整个供应链的效率。基于internet技术,企业在应用erp系统实现内部资金流、物流与信息流一体化管理的基础上,借助iprocure-ment、erp与crm集成一体化运行便可以帮助企业实现对整个供应链的管理。

5.网络经济是一个非常强大和健康的经济体系,它无情打击低效率和浪费,自动攻击不合理的利润与迫害性的垄断。网络经济中不存中间人和中间人的抽成(disintermediation)情况,中间人就是一种低效率,网络将使他们绝迹。现有汽车分销商所扮演的就是中间人角色,随着网络经济不断发展,分销商经销渠道逐步萎缩,其汽车销售功能由电子商务销售平台替代,信息收集、反馈、和处理由汽车制造商的crm完成,物流配送功能由专业化的第三方物流公司完成。

上述汽车行业电子商务发展模式是在整个社会信息化建设和网络经济发展水平非常成熟情况下的一种理想模式,在我国汽车行业现有发展水平下,要开展电子商务,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开始就追求实现理想模式,而要按照我国信息化发展水平和汽车行业管理水平的逐步提高而逐步展开。

四、结束语

通过电子商务的应用,能有效地将供应链上各个业务环节孤岛连接起来,使业务和信息实现集成和共享。同时,电子商务应用改变了供应链的稳定性和影响范围,也改变了传统的供应链上信息逐级传递的方式,为创建更为动态、广泛的供应网(supply web)关系提供了基础,使许多企业能以较低的成本加入到供应链联盟中。汽车行业基于供应链管理的电子商务模式不仅可以提高供应链运营的效率,提高顾客的满意度;而且可以使供应链管理的组织模式和管理方法得以创新,并赋予供应链更高的柔性。

参考文献:

[1]douglas m. lambert, martha c. cooper. issues i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 2000,29.

[2]houston h.carr. strategic implications of electronic linkages.information system management,1999,16,(1):32-39.

[3]aynur unal. electronic commerce and multi-enter-prise supply/value/business chains. information sciences,2000,127:63-68.

[4]rainer alt, et.al. . interaction of electronic com-merce and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insights from the swatch group'. proceeding of the 33rd annyal hawai'i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ystems sciences (hicss), january, 2000.

[5]frederick kaefer,elliot bendoly . the adoption of 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 a model and practical tool for man-agers.decision support systems, 2000, 30: 23-32.

产业链商业模式范文9

摘要:根据对移动商务产业价值网的分析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突破传统的以移动运营商为主导的商务模式,提出围绕客户需求根据产业链节点企业自身优势选择核心能力企业作为价值网领导者控制价值增值过程,即基于移动商务价值网的商业模式。对有效提高我国移动商务产业及产业链节点企业的整体竞争能力提供了一种新的系统观和方法论。

关键词:价值网;移动商务;产业链

一、引言

移动通信技术与其他技术的完美组合创造了移动商务,而移动性与因特网的融合为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更高的效率和更多的选择,超过传统有线因特网电子商务的能力。因此一个以整合通信、网络技术为基础的“移动互联新生态”正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发展,并酝酿着新一轮的商务革新。如何点燃移动商务这个市场引爆点,并使移动商务能够蓬勃发展起来已经成为国内外专家越来越关注的课题。国内外移动商务研究者和实践者也都对移动商务的商业模式问题给予了较多的关注和研究。laaksonen讨论了从应用想法形成到最后移动商务模式产生的过程,并且用一个移动游戏商务模式产生和创新过程的实证分析来详细分析不同阶段的情况,给出了不同阶段的建议。袁雨飞等人认为:“移动商务的商业模式就是指在移动技术条件下,相关的经济实体是如何通过一定的商务活动创造,实现价值,并获得利润”。其他一些学者则讨论了更加宽泛的模型,包括从概念定义到商业计划在内的商务模式构建和采用的全过程。

关于移动商务价值网,lehner和watson(2001)提出了移动商务价值网中六类利益相关者交互模型,并对各类利益相关者的驱动力进行研究。macdonald(2003)曾提出参与者之间相互交织的关系使得移动商务的价值链逐步发展成一个价值网,而不是简单的链式结构。张向国和吴应良曾提出,价值网的源头是客户,即客户的需求是激活整张网的触发器;环绕在客户之外的是核心企业及其业务合作伙伴,控制着与客户问的营销关系;最外圈则是供应商,它们与内圈的公司构成战略联盟,协同展开运作。

综合分析国内外学者对移动商务的研究发现,以往研究的视野大多注重对移动商务的局部特征的研究,很少从宏观产业的角度对其进行分析。一是局限于商业模式设计本身,缺少与价值机理相互作用的研究;二是较少从整个价值网创新的角度来分析当下的商业模式问题,难以完全认清移动商务发展的根源;三是缺乏对移动商务核心内容和层次结构及其与业务模式关系因素的系统研究。大多是从经验、主观评判和数据分析角度进行的,很少运用现代商业模式理论以及现代经济理论来研究和讨论。

笔者首先通过对商业模式的深入研究、移动商务价值链以及我国未来移动商务的发展趋势分析,提出在我国发展移动商务必须要整合移动商务产业价值链上各方主体形成价值网体系,基于价值网的角度探讨移动商务的商业模式。同时,通过深入分析现代价值链、价值网理论以及商业模式理论,将它们综合应用到移动商务产业商业模式研究中,基于移动商务产业链构建移动商务价值网,进而构造适合我国发展的移动商务产业的商业模式,并对其特点进行说明。

二、商业模式理论及移动商务商业模式的内容

一个清晰的商业模式不但可以描述企业的经济模式、运营结构及战略方向,更能够对企业商业系统如何很好运行进行本质的描述,是对企业经济模式、运营结构和战略方向的整合和提升。因此,研究移动商务的商业模式对发展移动商务有着尤为重要的作用。

(一)商业模式的定义

关于商业模式的研究早在1957年就已经出现在论文正文中,1999年以后商业模式正式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从2003年至今商业模式的研究取得了较大的进步。目前国外专家对商业模式的定义总体上涵盖四个方面,经济类侧重于企业的经济模式,本质为企业获取利润的逻辑;运营类重点说明企业通过何种内部流程和基本构造设计来创造价值;战略类侧重对不同企业战略方向的总体考察,涉及市场主张、组织行为、增长机会、竞争优势和可持续性等;整合类侧重对企业商业系统如何很好运行的本质描述。根据吕延杰教授对商业模式研究理论的综述,商业模式的含义大致分为三类:即盈利模式理论,说明企业的运营模式、盈利模式;价值创造理论,说明企业创造价值的模式;体系论,说明一个有很多因素构成的系统,是一个体系或集合,强调商业模式的综合性,研究视角更宽泛、更全面,能够从各个维度更系统地诠释商业模式的实质。

通过对商业模式的研究总结,可以看出所有的商业模式定义都是基于对企业研究的基础上。然而,由于移动商务具有其自己的价值链体系,涉及到移动运营商、中间服务商以及技术支持商等多个行业,虽然可以界定某一个从事移动商务领域的企业的商业模式,但是移动商务的发展绝不是某一类企业或某一个行业就能够完全推动它的发展,必须将价值链上的各方主体作为一个整个的系统,集各方之力才能够使我国的移动商务蓬勃发展。因此,将移动商务价值链上的各方主体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来研究其商业模式。对于移动商务产业的商业模式笔者更倾向于以体系论的商业模式进行研究,即商业模式可以概括为一个系统,它由不同部分、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及其互动机制组成;它是指企业能为客户提供价值,同时企业和其他参与者又能分享利益的有机体系;它包括产品及服务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结构,包括对不同商业参与者收益及其角色的描述,还包括不同商业参与者收益及其分配的划分。

(二)移动商务商业模式的内容

paul timmers(1998)认为商业模式要指明各参与者及其角色、潜在利益和收入来源。阿福亚赫和图西(2000)认为,商业模式必须明确向顾客提供什么样的价值,向哪些客户提供价值,如何为提供的价值定价,如何提供价值以及如何在提供的价值中保持优势。chesbrough和rosenbloom(2002)则认为商务模式是连接技术开发和经济价值创造的媒介。他们认为商业模式的功能包括:明确价值主张;确定市场分割;定义价值链结构;估计成本结构和利润潜力;描述其在价值网络中的位置;阐明竞争战略。商业模式调和价值创造过程的构造。

因此,笔者认为移动商务产业的商业模式是连接移动终端用户(即包括个人及企业的手机用户)和信息服务业经济价值的媒介。其内容必须明确客户类别,针对不同类别的客户提供的服务内容,各类服务内容的服务流程,以及如何在各种服务中获取价值,成本的均摊以及利润的分配,市场竞争战略等。

三、移动商务产业链及价值网研究

目前对移动商务价值生成过程的研究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对移动商务产业价值链的研究,二是移动商务产业价值网的研究。然而,虽然不同学者对移动商务价值生成过程的观点有所不同,但是不同学者对移动商务价值生成过程中的组成部分的认识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即都包括产业链构成环节的必要参与者),因此可以从移动商务产业构成的角度来分析移动商务的价值生成过程。

(一)移动商务的产业链

移动商务的产业链,是指在移动商务产业内部的不同企业承担不同的价值创造职能,产业上下游多个企业 共同向最终消费者提供信息服务时形成的分工合作关系或网络。结合众多研究移动商务产业价值链及价值网的学者们的文献,当前学者们对移动商务产业价值链及价值网的研究都是在移动商务产业链各个环节的基础上展开的。

通过对国内外专家学者对移动商务价值链及价值网的研究,发现尽管各学者在阐述移商务产业价值链及价值网时所定义的产业链节点内容不甚相同,但是几乎所有的专家在研究中都会涉及移动网络运营商、内容提供商、应用服务提供商、网络设备及软件提供商、终端设备提供商。随着移动通信技术及移动商务业务内容的不断发展,移动商务产业链也在不断扩充细分,移动门户、移动虚拟运营商、咨询服务商、金融机构等正逐步融入移动商务产业链。因此,结合目前我国移动商务产业的发展状况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笔者认为移动商务的产业链目前应该包括以下环节,即移动网络运营商、内容提供商、服务提供商、网络基础设备及系统提供商、软件及业务平台提供商、终端设备厂商、咨询服务商、商户联盟、金融机构以及物流企业。

(二)移动商务价值网

移动商务产业链的不断扩充细分,以及移动商务各种业务模式的不断创新,使得传统的价值链的研究视角已经不能很好地解释移动商务产业价值增值过程。价值链的观点是一种线性思维,无论企业在价值链中完成多少环节的工作,它都是在对上、下游可选择企业进行竞争性分析的基础上开展业务。在传统行业,环境变化速度不快,且业务模式比较固定的行业,应用价值链理论可以很好地解释竞争及企业获利的途径。然而,当环境变化快,业务模式十分不稳定,产业链上的任何一方主体都可能成为强势主体的情况下,价值链理论的思维方式就不能适应这种情况。移动商务产业是一种产业上、下游企业不固定,技术及商业环境变化快的行业。近年来各种移动商务业务模式层出不穷,从最初的基础语音业务发展到目前的各类移动增值服务、移动支付、企业短信以及移动政务等等,移动商务正在广泛地应用到社会的各个角落,每一种应用都可以创造一种新的业务模式,移动商务的业务模式似乎存在无限种可能。同时,随着应用领域的不断深入业务模式的不断创新,传统的由移动运营商主导的价值链模式已经远远跟不上产业的发展需求,产业链上的任何一方主体凭借其特殊的社会资源都可能成为实现产业链价值增值的强势主体。

价值网是对价值链的集成,它是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经济全球化和专业化分工日益发展的产物。价值网络的思想打破了传统价值链的线性思维和价值活动顺序分离的机械模式。它围绕顾客价值重构原有的价值链,使价值链的各个环节不同的主体按照整个价值最优的原则相互衔接、融合、动态互动。利益主体在关注自身价值的同时更加关注价值网络上各节点的联系,提高网络在主体之间相互作用及其对价值创造的推动作用。价值网日益成为企业价值链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中参与竞争的载体,而价值网中的企业成为价值网的节点。产品或服务的价值是由每个价值网络的成员创造并由价值网络整合而成的。价值网络是由利益相关者之间相互影响而形成的价值生成、分配、转移和使用的关系及其结构。

因此,对于目前以及未来移动商务的发展,笔者采用价值网的视角对移动商务产业的增值过程进行研究。参考大卫·波维特的价值网结构图,根据价值网理论,一个典型的价值网由组织者、其他节点企业成员、客户、电子市场平台和稳定的联系与合约等组成,提出移动商务价值网结构图。

其中:客户是价值网的源头,是价值网创造价值的源泉,即价值网由客户激活。客户反映了对信息服务的需求,信息服务是提供给满足需求和愿望的价值。

价值网组织者是价值网的架构中心,是价值网的领导者、集成者和中介商,具有两个关键作用:创建持久和忠诚的客户关系,培育、组织和维持价值网内部关系。由于客户是创造价值的源泉,在众多的价值网节点中谁拥有掌握客户的主动权,谁就可能成为价值网的组织者。

电子市场平台是移动商务利用网络技术和信息通信技术,通过信息的逐级传递来完成最终服务的方式。价值网组织者根据客户选择的产品和服务选择能够为其提供资源及技术支持的合作节点企业,构建业务模式,通过电子市场平成业务服务。

稳定的联系与合约是价值网组织者通过价值网将与其业务相关的节点企业排列为完全垂直集成时,构建的一些关系模型,在松散的联合协议中签订框架协议合同。如在由内容提供商担当价值网组织者时,它将根据客户的需求利用咨询服务商提供的信息,制作满足客户需求的电信增值业务内容,与内容服务商合作通过移动运营商的通信网络为客户提供信息服务,创造价值。

四、基于价值网的移动商务产业的商业模式内容

移动商务产业商业模式涉及到产业链条的各个环节,如移动网络运营商、内容提供商、服务提供商、网络基础设备及系统提供商、软件及业务平台提供商、终端设备厂商,等等。从移动商务产业整体角度出发,基于价值网的角度研究移动商务商业模式,能够在理论上更加清晰地描述移动商务产业的商业模式,提供一种给客户带来价值的新途径。

首先,在移动商务价值网中客户是价值网的战略核心,也是价值网创造价值的源泉。顾客的需要类型及其价值实现的方式、内容决定了价值网中核心能力的种类及价值网的领导者。网络节点企业掌握各自优势的核心能力是最有效地实现顾客价值的必要条件。同时,顾客需要还决定着网络节点企业核心能力的组合方式。

其次,在移动商务价值网中,通过对产业节点核心能力的提取发现价值网组织者不是唯一的。移动网络运营商、内容提供商、内容服务商以及金融机构他们均具有领导价值网的能力。由此可以预见,根据他们各自所具有的特定客户资源及行业优势,不同的客户类别及业务服务内容必将引发相应的最具有优势的网络核心能力节点成为价值网组织者。由客户类别所选择的服务内容所决定的价值网组织者,将根据其为用户提供的服务内容,合理组织价值网上能够为其提供业务内容及技术支持的网络节点企业,即选择价值创造成员,通过与其建立的联系与合约获得相关资源为客户提供相应服务,完成一个完整的客户服务流程,实现价值获取。相应的,在客户价值得到实现的同时,资金流统一由客户流向价值网组织者,为了保持价值网的生命力及持续服务能力,提高整体的竞争能力,价值网组织者必须以合作共赢、合理有效的方式与价值定位各不同的节点企业利益共享、风险分担。

最后,移动商务产业从价值网的角度不但要根据其整个产业的发展制定竞争战略,同时作为价值网节点上的各个企业必须根据其在价值网中承担的不同角色制定多种竞争战略,以保证能够在价值网中最大化地实现企业价值,获取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