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道德教育培训集锦9篇

时间:2023-09-20 18:19:18

道德教育培训

道德教育培训范文1

关键词:党校;干部;道德培训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不断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就必须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实现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党校作为培训干部的主渠道、主阵地,不仅要通过培训提高干部的法治素养,还担负着提升领导干部道德品行的重任。

1 党校开展干部道德培训教育的重大意义

党校要充分认识开展干部道德培训教育的重大意义,加强干部道德培训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采取有效措施,扎实推进干部道德培训教育工作,不断提升党员干部的道德水平。

1.1 干部队伍的性质决定了干部必须到党校接受干部道德培训教育

干部队伍,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者和执行者,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者与组织者,是保证社会主义各项事业顺利推进的中坚力量。不仅居于特殊的社会地位,而且承担着重要的社会职责,既是全社会道德关注的焦点,又对社会道德具有辐射性、示范性和价值导向性作用。《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里明确指出:“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共产党员和领导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十分重要。”

1.2 思想道德素质是党员干部素质的灵魂

中国共产党党校肩负着“三个阵地、一个熔炉”的重大使命。把握干部道德素质形成规律,进行准确的角色定位,探索干部道德素质的提升策略,切实提高党员干部的思想道德素质,是各级党校加强干部培养的重要任务之一。 加强干部道德培训教育,有利于贯彻中央“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提高干部队伍素质。党校开展干部道德培训教育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党的十、十八届四中全会和系列讲话精神的重要举措,可以更好地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对于贯彻落实干部教育培训规划,培养更多党和国家、人民需要的好干部,引领干部更好地履职尽责、模范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党委和政府的公信力意义重大。

1.3 党校性质决定了党校是干部道德培训的主渠道、主阵地

《中国共产党党校工作条例》中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党校是在党委直接领导下培养党员领导干部和理论干部的学校,是党委的重要部门,是培训轮训党员领导干部的主渠道,是党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条例》的颁布既明确了党校工作在党的各项事业中的重要地位,也为新形势下进一步完善中共党校教育体系,推进党校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加强和改进党校各项工作明确了任务、指明了方向。党校作为培训干部的主渠道、主阵地,对于开展干部道德培训教育、提升领导干部道德品行责无旁贷。

2 党校开展干部道德培训存在的问题

党校开展干部道德培训教育是帮助受教育者陶治道德情感、提高道德认识、树立道德信念、锻炼道德意志、养成道德习惯的复杂过程。因此,在实践培训中难免会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

2.1 干部道德培训课程数量、班次不够

道德与法最大的区别在于,法具有强制性,必须予以执行,违法将会受到法律的惩处;而道德主要靠内心的良知约束,违反道德的成本较低,往往没有违法带来的后果严重。因此,人们对道德培训的重视程度不够。一些党校在开展干部培训教育时,往往也在提升业务水平、提高法治素养等方面设置的课程较多,而在干部道德培训方面课程较少。此外,几乎没有干部道德培训专题班,专项进行干部道德培训的班次非常少,或者是设置了相关的专题班(如“道德讲堂”)却不能持之以恒地举办下去,形成长效机制。

2.2 干部道德培训参训人员覆盖面不够

同志在《纪念白求恩》中说:“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白求恩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业务水平可能有高低,但道德品行可以无优劣。只要让每一位党员干部都能在党校系统地接受道德培训教育,就能做到遵守道德准则、以党员干部的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就能成为一名道德品行高尚的党员干部。而一些党校在开展的干部道德培训时,并未能将所有的党员干部纳入参训对象,没能达到全覆盖。

2.3 干部道德培训内容不够充实

说到干部道德培训,一般首先想到的就是公务员职业道德。一些党校在开展干部道德培训教育时也多以进行公务员职业道德培训为主,甚至只培训公务员职业道德。殊不知,道德的范围涵盖甚广,除职业道德之外,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等都关系到干部的道德素质,不可偏废。除了这些基础道德理论之外,随着时代的发展,环境的不同,干部道德的内容也在发生变化。一些党校对干部道德培训缺乏研究,不能做到与时俱进,几年如一日的还是讲授同一套道德理论知识,而网络道德等方面却涉及较少,不能满足时代赋予干部道德培训新的要求。

2.4 干部道德培训形式过于单一

实践证明,传统的课堂讲授式培训形式(包括干部道德培训)虽然便于组织管理,却存在着诸多弊端,如:理论性太强,一味的灌输激不起学员听课兴趣,也不便于学员理解所学内容;互动性不够,导致学完即忘,不能增强学习效果等。一些党校虽然正努力探索新的干部道德培训教学方式,却因还不成熟、害怕失败等种种原因未能付诸实施,导致传统的培训形式依然占据主要地位。

2.5 相对应的考核评比机制没有跟上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通过党校干部道德培训使广大党员干部的道德理论水平得到了提高,在工作生活中学以致用,做一名真正的道德高尚的党员干部,做好带头模范作用才是最终目的。这就需要设置相对应的考核评比机制来及时检验党员干部的道德培训的效果。党校要通过学习测评考核、评比表彰先进、通报反例等后续保障措施来巩固培训成果,激励广大党员干部做道德高尚的楷模。而现实中,一些党校只培训不实践、不测试、不评比,也不了解培训效果如何,不能为以后的培训提供正确指导,使得培训效果大打折扣。

3 党校如何更好地开展干部道德培训的几点建议

党校开展干部道德培训教育所涉及的问题很多,笔者结合自身的实践思考,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3.1 提高认识,注重掌握干部道德培训的特点,加强部署,扩大培训覆盖面

首先,党校要充分认识到干部道德培训的重要性,注意掌握干部道德教育的特点,有计划、分层次地在全体党员干部中开展干部道德培训。要充分认识、掌握:第一,道德培训教育的起点多端。把提高认识作为起点只是干部道德培训教育的一方面,由于时间、形势任务、环境条件和教育对象等实际状况的不同,道德培训教育的起点也应有针对性地灵活确定。第二,道德培训教育的进程循序渐进、不断重复。品德的提高和人格的形成,不能一蹴而就,必须日积月累。因此,干部道德培训教育也必须反复多次、持久进行。第三,道德培训教育实践性很强。道德是指导人们的行为准则,干部道德培训教育既要适应社会实践的客观需要,又必须注重引导人们实际践行道德义务,防止流于空洞的说教。第四,道德培训教育具有渗透性。事物是普遍联系的,道德培训教育也不例外,培训时需要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等共同进行。

其次,要根据《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等有关规定制定干部道德培训的具体实施方案,明确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培训主题、参训人员和相关要求等内容,做到训有依据、训有标准,扩大培训覆盖面。

3.2 增设干部道德培训课程、专题班次

一要设置足够的干部道德培训课程,围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干部道德培训教育课程贯穿于党性教育培训、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公共管理培训等培训课中。

二要充分利用“道德讲堂”等道德培训专题班,将“道德讲堂”活动常态化。可以通过将“道德讲堂”活动纳入文明单位创建工作规划等方式, 建立起活动长效机制,制定周密的活动计划, 不断扩大“道德讲堂”活动的影响力, 使“道德讲堂”真正成为干部职工启迪心智、陶冶情操、激发活力的阵地,使得每名党员干部都能成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的传播者和实践者。

3.3 扩充干部道德培训内容,加强理论研究

首先,干部道德培训内容要涵盖多个方面,如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教育等。将职业道德培训教育作为重点,培训基本礼仪、基础知识、以及典型案例分析三大部分。基础知识中除了党员的责任、义务、纪律,世界观、价值观、事业观、权力观等,还包括 “官德”修养和人格魅力提升、遵守网络道德诚信、提高应对网络媒体水平等内容。

其次,通过课题研究、专题研讨等形式,紧跟时代脚步,积极推进干部道德建设理论研究,充分挖掘具有时代特点、地方特色的培训教育内容,使培训课程设置更科学,讲授的内容更符合实际,真正达到让党员干部乐于接受、见诸行动的效果。如:增设有关积极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利用党员微博、社区论坛、视频互动平台加强自主交流的培训内容,使广大党员干部能够利用网络 “现身说法”,提升个人网络道德水平的同时,也能带领广大网民遵守网络道德。加强干部道德培训教育教材的开发,制作道德模范故事光碟,研发远程教育网站道德培训教育课件,逐步形成具有地方特色、各部门和行业特点的教材体系。

3.4 创新干部道德培训方法、形式,增强培训效果

党校要发挥党员干部培训教育主渠道作用,不仅要通过采取个人自学、集中培训、送教上门、网络学习等方式,广泛开展干部道德培训教育工作,还要创新干部道德培训形式,深化干部道德教学改革,突出办学特色,提高培训质量,打造干部道德培训教育一流载体。

①党校开展干部道德培训教育方法多样、形式灵活,除了道德理论教育的灌输法外,还可以系统学习、短期轮训、办演讲会、辅导报告等;可以将先进典型人物的高尚品德树立为榜样鼓舞、教育干部,既生动、具体,又富感召力;可以针对党员干部的不同问题和每个人的心理特征个别教育,既易于沟通思想,交流感情,又能对症下药。党校在实际运用各种干部道德培训教育方法时,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注意针对干部队伍的不同情况和层次,有的放矢、讲求实效。

②打造特色现场教育基地。着眼党员干部道德培训教育任务的需要,培育和打造一批主题突出、特色鲜明的干部道德现场教学基地,党校要认真做好干部道德现场教学的教案设计、教材编写、师资培训、挂牌授牌等具体工作,为干部道德培训教育提供鲜活生动的实践课堂。

③开通手机理论教育短信平台。党校开通手机理论教育短信平台,将全市在职干部的手机号码全部收集导入到平台之中,扩大干部道德培训教育工作的影响力和覆盖面。利用信息平台信息传送快捷、覆盖面广等优势,定期向广大党员干部发送弘扬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等方面的信息,从而实现干部教育的经常化、即时化。

④建立“德师”队伍。要使得党校干部道德培训活动常态化,就需要建设一支素质优良、数量充足的道德讲师队伍,来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除了党校自身要加强干部道德师资建设,建立优秀教师师资库外,还要通过外请、组织推荐等形式扩大师资队伍。如请党委宣传部长、高校和企事业单位宣传部门负责人、宣传思想文化系统领导班子成员以及乡镇宣传委员、党员干部道德楷模等走上讲堂现身说法,结合自身实践带头宣讲、引领示范、释疑解惑、化解矛盾。

⑤坚持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相结合,将开展道德实践活动纳入培训课程。如培训期间开展到革命烈士陵园、综合服务窗口现场参观体验,走访结对帮扶对象,组织“爱心一日捐”等活动,使整个社会都成为党校开展干部道德培训的生动大课堂,从而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悟明德之理、守厚德之道、做有德之人”,模范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到知行合一,自觉做优良道德风尚的建设者、社会文明进步的推动者。

3.5 建立健全培训考核、心得分享和评比激励机制

①加强测试。每个道德模块培训前举行摸底测试,培训结束后再次测试,测验考核培训效果。通过测试使学员了解自身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也为党校今后开展同样的干部道德培训积累经验。

②分享学习心得。在培训过程中,要求每位党员干部撰写学习心得体会,培训结束后写出总结报告,并结合实际畅谈心得,加强分享与交流,相互取长补短,共同提高道德品行。

③组织评比表彰。对测试分数高、结果好、进步快,以及在培训期间的道德实践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学员予以表彰,并通过电视、网络、报刊等新闻媒体加强宣传,营造良好道德培训教育氛围。对无故不参加培训或结业考核成绩不合格的党员干部,规定其年度考核不得确定为优秀等次。

党校开展干部道德培训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我国正处在现代化建设和改革的攻坚阶段的关键时期,为保证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的顺利发展,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党员干部只有积极参与党校干部道德培训教育学习,才能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才能在理解掌握并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实践中,站在人民利益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高度,增强自觉性,培养坚韧性,发挥创造性,带领群众努力完成党的各项任务。

道德教育培训范文2

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要出台相关政策,继续办好师范院校,合理安排农村小学教师编制,做好新教师的增补工作,宏观上保证新老教师的进出平衡。出台优惠政策,规定每年按照一定的比例,吸收优秀的师范院校毕业生,分配到各地区农村小学任教,不断充实农村小学教师队伍。同时,进一步拓宽师资来源渠道,除每年按照政策分配新毕业生外,面向其他专业毕业并已取得教师资格证书的应、往届毕业生进行公开招聘,把聘用的新教师安排到农村基层学校任教,使农村学校教师结构逐步年轻化。另外,继续加大“特岗计划”的实施力度也是吸纳新教师的良好渠道。

加大力度建立教师交流机制,兼顾刚柔并济。修订完善相关法规,发挥政策导向作用,制定适当刚性制度约束教师随意流动,探索多样柔性教师交流制度,鼓励城乡教师双向交流[1]。实行教师动态管理,促进县城教师和农村教师互动。例如,建立合理的置换机制,以一至三年为一个周期,互换城区小学和农村小学青年教师的工作岗位,给农村小学增添活力。建立县城青年教师轮流支援农村小学制度,确定服务期限,服务期满调回县城。在农村小学服务期间,在评优、评先、职称评聘方面给予照顾。另外,也可以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县以上骨干教师定期到农村小学任教,作为以后评定职称、评优提干的必备条件。

师德教育的关键还是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教育。教师是学生增长知识和思想进步的导师,尤其是农村小学教师对学生思想行为的影响更大。所以,要用中国特色理论体系武装头脑,系统学习《公民道德实施纲要》、《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把师德教育作为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首要内容。要用《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来要求和规范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并通过座谈、讨论、自我反思和师德知识竞赛等有效方式,提高教师对师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陶冶教师的情感,引导教师的行动。要多渠道、分层次地开展各种形式的师德教育活动。农村小学可以举行师德事迹报告会,开展观看有益电影、师德演讲、评选师德标兵等有效主题活动。此外,也可以利用“党的生日”、“教师节”等传统节日开展一系列有效的主题活动,让教师把师德规范运用到自己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之中,使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和生活中,随时随地受到生动具体的教育,从而陶冶道德情感,锤炼道德意志,坚定道德信念,使师德规范成为教职工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

加强和改进教师思想政治教育、职业理想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特别是对于青年教师,要开展一些有效的主题活动,来重点加强他们理想信念方面的教育。师德教育要靠一整套规章制度作为保障,使教师在师德修养中有章可循。根据小学教师特点和职业道德建设的规律,要建立和完善教师职业道德考核、奖惩等制度,如《教师师德考评细则》,进一步规范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并定期组织人员对学校和教师进行全面考核。对学校的考核评估,将师德教育作为学校办学质量和水平评估的重要指标。对教师的考核评估,重点考核教师职业道德状况、教学态度、育人效果等。要将教师职业道德教育作为教育督导评估的一项重要内容,促进其规范化、程序化、制度化。通过各种手段如读书沙龙、宣传典型、表彰先进,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和教师成长的有利环境,建设富有高尚师德、较高教学素养的教师队伍。尤其要加大先进典型的挖掘和培养力度。要积极挖掘和培养工作在教学一线的教师典型,培养自己的名师,为教师们树立学习的榜样,提供赶超的目标。同时,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新闻媒体,大力宣传师德建设成果和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弘扬主旋律,展现当代教师的精神风貌,提高人民群众对教师队伍整体形象的认同感。

积极开展向典型学习的活动,在广大教师中形成崇尚先进、学习先进、赶超先进的良好风气。教师教育事业属于公益性事业,教师培训工作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要将农村小学教师培训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政府要出台相应的政策,落实教师培训的经费,规范教师培训经费的管理,在经费的使用上,应更偏重于农村教师的培训,这对农村教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目前,国家针对农村教师正在实施“国培计划”,各级地方政府也应加大经费投入力度,推出“省培计划”、“市培计划”、“县培计划”等支持农村教师培训的项目。我们应该改变传统培训中自上而下的“大一统”的培训形式,举行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教师培训活动。许多地方在尝试不同的教师培训方式,有的采用教师置换研训方式,实现在校生和在岗教师的“双赢”;有的通过跟岗培训形式,使培训阵地前移和培训重心下移,来培养农村骨干教师。

道德教育培训范文3

关键词:德育;体验式;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6-0013-02

历史上,无论中外,道德教育都是是学校教育的重中之重,它对每个社会不同历史时期的青少年的成长以及社会的稳定与发展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目前我国学校的德育工作大都流于形式,其程度从初等至高等教育呈递减趋势,高等教育为最,如目前许多大学课堂针对德育就是开设思想道德修养等课程,且多半以教师的说教和灌输为主,其收效甚微。那么,学校德育是否需要注入一种非传统的教学模式来有效地实施道德教育,当下盛行的拓展培训能给我们提供一个好的借鉴。

一、德育及其过程

德育有广义与侠义之分。广义的德育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狭义的德育专指学校德育。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本文的德育特指学校德育。从德育的概念不难看出,德育要特别强调受教育者的体验,其实这一点往往是教育者所忽略的,但是这却是决定着德育有效实施的关键。我们必须明确德育过程与品德发展过程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区别。教师组织与领导的德育过程只是学生品德发展的一个外在重要条件,而不是学生的品德发展过程本身。品德的发展过程是学生自身的心理品质的发展过程,它有自己的规律。这些品德发展的规律不是德育过程的规律,只是进行德育的依据。教师对学生的德育影响,必须经过他们主体的选择、吸取与能动的实践活动,才能转化他们的品德。

二、拓展培训及其实质

拓展训练英文为Outward Development,又称外展训练(Outwardbound),通常是指利用崇山峻岭、翰海大川等自然环境,通过精心设计的活动达到“磨练意志、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熔炼团队”的培训目的一种训练方式。这种训练方式起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雏形是劳伦斯1942年成立的一所阿德伯威海上训练学校。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现在的拓展训练已经逐渐形成一种和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模式相辅相承的体验式教育模式。训练内容主要涉及现代企业管理的各个领域,通过各种有趣的游戏、身体的磨砺等亲身感受方式予以表述和体现,通过培训师的导引和讲解,让参训人员在解决问题、面对挑战的过程中达到“磨练意志、开发潜能、熔炼团队、完善人格”的目的。拓展训练的课程主要由陆、海,空,三类课程组成。水上课程包括:游泳、跳水、扎筏、划艇等;野外课程包括:远足露营、登山攀岩、野外定向、伞翼滑翔、野外生存技能等;场地课程是在专门的训练场地上,利用各种训练设施。“体验-分享-交流-整合-应用”是贯穿每项活动的基本环节。由此可见,拓展训练的实质是一种体验式教学模式。

三、拓展训练对德育实践的两点重要启示

1.拓展训练的操作程序。拓展训练的环节分为体验—分享—交流—整合—应用(循环往复)具体内容如下:(1)体验:此乃过程的开端。参加者投入一项活动,并以观察、表达和行动的形式进行。这种初始的体验是整个过程的基础。(2)分享:有了体验以后,很重要的就是,参加者要与其他体验过或观察过相同活动的人分享他们的感受或观察结果。(3)交流:分享个人的感受只是第一步。循环的关键部分则是把这些分享的东西结合起来。与其他参加者探讨、交流以及反映自己的内在生活模式。(4)整合:按逻辑的程序,下一步是要从经历中总结出原则或归纳提取出精华。并用某种方式去整合,以帮助参加者进一步定义和认清体验中得出的成果。(5)应用:最后一步是策划如何将这些体验应用在工作及生活中。

2.拓展训练对德育实践的两点重要启示。(1)拓展训练中学员是主角——德育过程强调学生的“能动性”。德育过程一直强调学生的“能动性”。青少年学生在吸取社会和教育影响的活动中,不仅是被影响、被教育的对象,而且是能动地吸取环境和教育影响的主体,因为他们逐渐已有自己的生活经验、价值观念和思想倾向,都有自己的考虑和倾向,都需经过自己的内部思想、情感活动,然后作出自己的判断和选择。也就是说,外界的影响只有通过学生内部的思想情感活动,才能被他们所理解、选择和吸取,成为他们自己的观点、需要和追求,这样社会影响才能转化为学生个人的品德。那么在德育的教学中就应以学生为中心,调动学生的内部情思想活动。拓展训练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启示,拓展训练与通常的培训最大的不同是在培训的整个过程中,学员一直是活动的重心,学员通过自己身体力行的活动来感受,并从中悟出道理。培训师的讲解都是基于所有学员回顾的基础上展开的,而不是单向的,充分保证了学员的投入程度。(2)拓展训练注重自我教育——德育过程是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过程。在德育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能动地进行道德活动,培养他们的知、情、意、行和促进他们品德发展内部矛盾的转化,都有赖于培养和发挥学生个人的自觉能动性和自我教育能力。自我教育能力在德育过程中有愈来愈重要的作用,一方面自我教育能力是德育的一个重要条件,只有注意培养与提高学生的这种能力,学生品德内部矛盾才能转化,德育才能进行得更顺利、更有效。另一方面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又是学生品德发展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德育的任务就在于把青少年学生从缺乏道德经验与能力、依赖性较强的孩子逐步培养成为具有自我教育能力、能独立自主地待人接物的社会成员。所以说德育过程也是提高学自我教育能力的过程。拓展训练强调的就是一种体验,是一种由内至外的自我教育。自我教育能力主要由自我评价能力和自我调控能力所构成。拓展训练实施环节中的“交流”、“整合”、“应用”就对学员自我评价以及自我调控能力的训练,这些过程充分发挥了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参与过的人在此过程中习得了一种内省的方法,在以后的实践中会不断地运用此种方法,以加强自我教育能力。

拓展训练的产生实属偶然而现今的运用也多半在商业领域,但其实施的程序正符合了德育的许多原理,尤其是将“体验式”学习贯穿于整个活动当中,成功的达到了培训的目的。那么,我们的德育活动若以体验式教学为重,也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此外,拓展培训作为一种成功的体验式培训模式,它的操作方式亦是值得学校道德教育借鉴的。

参考文献:

道德教育培训范文4

关键词:青年大学生;亚文化;辅导员;团队博客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6-0014-03

历史上,无论中外,道德教育都是是学校教育的重中之重,它对每个社会不同历史时期的青少年的成长以及社会的稳定与发展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目前我国学校的德育工作大都流于形式,其程度从初等至高等教育呈递减趋势,高等教育为最,如目前许多大学课堂针对德育就是开设思想道德修养等课程,且多半以教师的说教和灌输为主,其收效甚微。那么,学校德育是否需要注入一种非传统的教学模式来有效地实施道德教育,当下盛行的拓展培训能给我们提供一个好的借鉴。

一、德育及其过程

德育有广义与侠义之分。广义的德育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狭义的德育专指学校德育。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本文的德育特指学校德育。从德育的概念不难看出,德育要特别强调受教育者的体验,其实这一点往往是教育者所忽略的,但是这却是决定着德育有效实施的关键。我们必须明确德育过程与品德发展过程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区别。教师组织与领导的德育过程只是学生品德发展的一个外在重要条件,而不是学生的品德发展过程本身。品德的发展过程是学生自身的心理品质的发展过程,它有自己的规律。这些品德发展的规律不是德育过程的规律,只是进行德育的依据。教师对学生的德育影响,必须经过他们主体的选择、吸取与能动的实践活动,才能转化他们的品德。

二、拓展培训及其实质

拓展训练英文为Outward Development,又称外展训练(Outwardbound),通常是指利用崇山峻岭、翰海大川等自然环境,通过精心设计的活动达到“磨练意志、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熔炼团队”的培训目的一种训练方式。这种训练方式起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雏形是劳伦斯1942年成立的一所阿德伯威海上训练学校。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现在的拓展训练已经逐渐形成一种和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模式相辅相承的体验式教育模式。训练内容主要涉及现代企业管理的各个领域,通过各种有趣的游戏、身体的磨砺等亲身感受方式予以表述和体现,通过培训师的导引和讲解,让参训人员在解决问题、面对挑战的过程中达到“磨练意志、开发潜能、熔炼团队、完善人格”的目的。拓展训练的课程主要由陆、海,空,三类课程组成。水上课程包括:游泳、跳水、扎筏、划艇等;野外课程包括:远足露营、登山攀岩、野外定向、伞翼滑翔、野外生存技能等;场地课程是在专门的训练场地上,利用各种训练设施。“体验-分享-交流-整合-应用”是贯穿每项活动的基本环节。由此可见,拓展训练的实质是一种体验式教学模式。

三、拓展训练对德育实践的两点重要启示

1.拓展训练的操作程序。拓展训练的环节分为体验—分享—交流—整合—应用(循环往复)具体内容如下:(1)体验:此乃过程的开端。参加者投入一项活动,并以观察、表达和行动的形式进行。这种初始的体验是整个过程的基础。(2)分享:有了体验以后,很重要的就是,参加者要与其他体验过或观察过相同活动的人分享他们的感受或观察结果。(3)交流:分享个人的感受只是第一步。循环的关键部分则是把这些分享的东西结合起来。与其他参加者探讨、交流以及反映自己的内在生活模式。(4)整合:按逻辑的程序,下一步是要从经历中总结出原则或归纳提取出精华。并用某种方式去整合,以帮助参加者进一步定义和认清体验中得出的成果。(5)应用:最后一步是策划如何将这些体验应用在工作及生活中。

2.拓展训练对德育实践的两点重要启示。(1)拓展训练中学员是主角——德育过程强调学生的“能动性”。德育过程一直强调学生的“能动性”。青少年学生在吸取社会和教育影响的活动中,不仅是被影响、被教育的对象,而且是能动地吸取环境和教育影响的主体,因为他们逐渐已有自己的生活经验、价值观念和思想倾向,都有自己的考虑和倾向,都需经过自己的内部思想、情感活动,然后作出自己的判断和选择。也就是说,外界的影响只有通过学生内部的思想情感活动,才能被他们所理解、选择和吸取,成为他们自己的观点、需要和追求,这样社会影响才能转化为学生个人的品德。那么在德育的教学中就应以学生为中心,调动学生的内部情思想活动。拓展训练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启示,拓展训练与通常的培训最大的不同是在培训的整个过程中,学员一直是活动的重心,学员通过自己身体力行的活动来感受,并从中悟出道理。培训师的讲解都是基于所有学员回顾的基础上展开的,而不是单向的,充分保证了学员的投入程度。(2)拓展训练注重自我教育——德育过程是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过程。在德育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能动地进行道德活动,培养他们的知、情、意、行和促进他们品德发展内部矛盾的转化,都有赖于培养和发挥学生个人的自觉能动性和自我教育能力。自我教育能力在德育过程中有愈来愈重要的作用,一方面自我教育能力是德育的一个重要条件,只有注意培养与提高学生的这种能力,学生品德内部矛盾才能转化,德育才能进行得更顺利、更有效。另一方面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又是学生品德发展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德育的任务就在于把青少年学生从缺乏道德经验与能力、依赖性较强的孩子逐步培养成为具有自我教育能力、能独立自主地待人接物的社会成员。所以说德育过程也是提高学自我教育能力的过程。拓展训练强调的就是一种体验,是一种由内至外的自我教育。自我教育能力主要由自我评价能力和自我调控能力所构成。拓展训练实施环节中的“交流”、“整合”、“应用”就对学员自我评价以及自我调控能力的训练,这些过程充分发挥了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参与过的人在此过程中习得了一种内省的方法,在以后的实践中会不断地运用此种方法,以加强自我教育能力。

拓展训练的产生实属偶然而现今的运用也多半在商业领域,但其实施的程序正符合了德育的许多原理,尤其是将“体验式”学习贯穿于整个活动当中,成功的达到了培训的目的。那么,我们的德育活动若以体验式教学为重,也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此外,拓展培训作为一种成功的体验式培训模式,它的操作方式亦是值得学校道德教育借鉴的。

参考文献:

道德教育培训范文5

师德即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师德属于一种职业道德,因此,只有在理解教育和教师职业的基础上,教师才习得师德。培训,正是一种帮助教师理解教育及教师职业的极为有效的方式。

师德只是“人德”(姑且把人整体的道德称为人德)的下位概念。“人德”高尚的教师不一定师德高尚。比如,一个真心甚至全心为孩子好的老师用简单粗暴的体罚方式去教育孩子,就表现为高“人德”而低“师德”,这样的教师可通过师德培训来提升其师德水平。

师德培训应基于“教育理解”来唤醒教师的“师性”。所谓教育理解,包括对教育本质及其教育规律的理解和对教育理念、教育手段的认识和掌握。所谓“师性”即指教师特有的教育人的秉性。

首先,师德培训要在对教育及教师职业的理解的培训中唤醒教师的“师性”。师德作为职业道德,必须建立在对这个职业的理解和对当下教育法规的认识基础之上,而当下能真正理解教育的教师太少了,因此,培训是必要的。笔者曾在一次讲座中表达“珍惜与学生的每一次相遇”的观点,提出老师把与学生的每一次交流甚至“偶遇”都当作增进师生关系并给学生留下幸福感觉和美好回忆的机会。讲座后,一位老师对我说:“过去,我总想如何教育学生的问题,没想过在生活状态下如何与学生交往的问题。因为始终在想如何当好老师,如何教好学生,因此觉得工作很累。现在我领悟到,师生之间不只是教与学的关系,而是一种相互关心相互珍惜的朋友关系,期间充满了幸福感。”我想,这位老师已经“师性”大发了。

其次,要以师德榜样唤醒教师做“教育达人”的“师性”。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但不要一味地用一些长年送孩子上学,背孩子过河,长期在贫困环境中坚守教育岗位的悲情人物作培训题材。这样的故事不但无法激起教师的共鸣,甚至可能会引起反感。我们需要的是具有教师专业性特征的师德榜样,如“从教60年,没有丢掉一个学生,没有对学生发过一次火,没有惩罚过一个学生,没有向一个学生家长告过状,没有让一个学生掉队”的霍懋珍老师。绽放教育智慧光芒的师德楷模,能深深印刻在受训者的心灵深处。

道德教育培训范文6

一、统一部署,精心组织。

1、成立师德领导小组。

为了提高我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切实加强对师德建设工作的领导,我校成立了以支部书记孙明祥校长为组长、由支部委员崔新江、顾峰、教导主任陆国良、人事干部张志琴为组员的“师德领导小组”。并多次召开培训工作会议,制定计划,研究方案,从而切实把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同时将职业道德建设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统一规划、统一部署,做到制度落实、组织落实、内容落实,从而确保此次培训顺利开展,各项活动落到实处。

2、制订培训计划。

为制定出一份切实可行的计划,小组成员学习了有关“师德”培训的具体文件精神,经过反复研究与修改,并紧密结合本校教师实际需要,精心策划,认真组织,突出培训的实效性,制定了本镇小学教师暑期师德专题培训工作的计划。在计划中,对培训目标、培训方式及考核评价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在组织管理中明确各级职责,在培训过程中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位,使整个培训过程做到可操作性强,以确保培训质量。

二、内容丰富,注重实效。

1 、学习文件,明确目的。

学习教育活动在学校的统一安排下,首先孙明祥校长作了动员宣传,随后组织老师们集中学习了《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教师〔xx〕1号)》和嘉兴市《关于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教育的通知》两个文件,同时每位教师人手一册《xx年嘉兴市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辅导材料汇编》。通过学习,使全体教师统一思想,充分认识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明确了 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总体要求和主要任务和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主要措施。

2 、听取报告,感人肺腑。

两天来,全体教师听取了三位优秀教师的典型报告,分别是 重庆开县优秀教师群体事迹报告会专辑—— 《 一切为了学生》、郑琦同志事迹介绍——《向山区孩子播洒阳光》、殷雪梅同志事迹介绍——《舍身救学生,梅馨映师德》。老师们被三位老师的的感人故事深深地打动了。其中有在突如其来的井喷事故和洪灾考验面前,重庆开县优秀教师群体把学生的安危放在首位,临危不惧,舍生忘死,团结协作,无私奉献,抢险救灾,保护学生,谱写了一曲新时期师德精神的颂歌的感人事迹,再现了他们保护学生、无私奉献、危难关头舍己救人的英雄壮举。他们的事迹感人肺腑,动人心弦,许多老师都禁不住流下了眼泪。

65 岁的郑琦,他对教育事业的无限热爱,对青少年的无限关怀,对培养下一代高度负责的精神,又一次深深打动了在座的每一位教师。他是湖北当阳市庙前镇井岗小学的退休教师,从教 43 年来,他辛勤耕耘在让一方青少年茁壮成长的花圃中,以实际行动诠释着 “ 把终身献给人民的教育事业和红领巾事业 ” 的誓言,赢得了当地学生、家长和当地群众的信任和爱戴。更有殷雪梅老师 30 年如一日,教书育人、爱生如子,埋头苦干、兢兢业业,淡泊名利、无私奉献,在生死关头为了保护学生,英勇献身的动人故事。她那崇高的品质和精神受到在座全体教师的敬仰,赢得了社会的赞誉。

两天的学习,全体老师受到一次又一次深刻的教育,通过学习教育,统一了思想,提高了认识,有效提高了教师加强自身思想道德建设的自觉性。促使老师们对照平时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找差距、提意见,统一思想,规范教学,将师德培训成效落实在努力提高自身教育教学水平的实际行动上。

三、过程落实,成效显着。

1 、形式多样,过程落实。

这次师德培训,我校坚持重点突出、务求实效、不走过场。培训采取了大会学习(包括集中学习文件,观看录像片等)和小组座谈讨论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学习。讨论主要围绕 5 个问题,即(1)郑琦、殷雪梅两位教师的良好师德精神集中体现在哪几个方面?(2)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如何面向全体学生,特别是如何做好学业有困难、行为有偏差学生的转化工作?(3)如何做一名人民满意的教师?(4)你对有偿家教、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以及教师参与等的看法如何?(5)你认为你校师德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在讨论过程中,老师们各抒己见,工会小组长作了认真的记录,并归纳出:郑琦、殷雪梅两位教师的良好师德精神集中体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的崇高精神;为人师表、爱生如子的优良师德;爱岗敬业、追求卓越的园丁品质;淡泊名利、勇于献身的高尚情操;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实现最伟大的人生价值。对学业有困难、行为有偏差学生的转化工作,老师们讨论认为:作为教师要做到有爱心、有耐心、有细心、有恒心。对有偿家教、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以及教师参与等的看法是要极力遏止,要率先垂范,落实在自己的行动上等等。老师们推心置腹坦诚交流个人的实践经验,畅谈体会,从思想深处认识到师德师风的重要意义,切实提高了教师加强思想、道德、作风建设的自觉性,明确努力方向,开展自我教育、自我改进、自我提高。在集中学习和讨论的基础上,我镇 101 名教师都撰写了学习体会文章。教师把此次学习同自己的实际工作联系起来,老师们表示:要全心全意投入教书育人的事业,做为人民服务,让人民满意的教师,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2、严格考勤,强调会风。

在本次培训过程中,我们严格考勤,采取了点到签名的方式,如没有参加学习必须出示相关的证明。两天的培训,老师们都能准时参加学习。这二天正值高温天气。在培训期间,虽然老师们大汗淋漓,但都能坚持学习,认真听取,是本次培训在会风、学风等方面都保持了良好的师德师风状态。

3、注重评价,落实行动。

道德教育培训范文7

[论文关键词]高职高专 实习实训 职业道德

[论文摘要]实习实训是高职院校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实习实训的效果是否良好,某种程度上取决于学生是否能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因此,实习实训中必须注意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的培养。文章从职业道德的内涵、加强职业道德培养的必要性进行了阐述,同时提出了实习实训过程中开展职业道德教育的具体措施。

实习实训是高职高专院校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同时也是评价高职高专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实习实训的效果是否良好,某种程度上取决于学生是否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而在实习实训过程中,我们往往忽略了这一点,只注重引导学生对本专业技能的训练,造成了负面影响。因此,实习实训中必须注意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的培养。

一、职业道德的内涵

所谓职业道德,是指从事一定职业劳动的人们,在特定的工作和劳动中以其内心信念与特殊社会手段来维系的,以善恶进行评价的心理意识、行为原则和行为规范的总和,它是人们在从事职业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内在的、非强制性的约束机制。包括职业观念、职业情感、职业理想、职业态度、职业技能、职业良心、职业作风等多方面的内容,涵盖了从业人员与服务对象、职业与职工、职业与职业之间的关系。职业道德既是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的行为要求,又是从业人员对社会所应承担的道德责任和义务。要做一个称职的劳动者,首先必须遵守职业道德。②职业道德行为的养成,离不开职业实践,只有在实践中才能熟悉职业、体验职业,明确社会对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的要求,才能把内心形成的职业道德情感、意志和信念变为自己的职业道德行为。

二、加强职业道德培养的必要性

1.在实习实训过程中加强职业道德的培养是道德教育性的体现。所谓德育的教育性,是指德育的教育价值属性。正如赫尔巴特所指出的:我不承认有无教育的教学,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这里的教学指传授具体的知识和技能等,着眼于帮助学生完成一定的课业,教育指的是对学生价值追求的引导。③从他的话中可以看出:任何教学必须具有德育的因素,没有无道德教育的教学,也没有无教学的德育。学生到校外实习实训是一种特殊的学习过程,因此也应具有德育的因素。众所周知,实习实训的目的是在实际的职业工作过程中学习做一名合格的劳动者。因此,如何让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就应该是实习实训的德育的主要因素。

2.加强职业道德培养有利于实习实训过程的管理。德育具有规范性的功能,在实习过程中加强职业道德的培养,实际上起到了抑制不良的职业道德形成,同时促进了良好的职业道德形成的作用。学生一旦将良好的职业道德作为自己的目标时,在实习过程中就会自觉地完成各项任务,不会出现与良好的职业道德相违背的行为。这样就有利于管理。

3.实习实训阶段是学生职业道德形成的关键时期。皮亚杰认为:促使人由自我中心向他律道德和自律道德转变的关键是人的社会交往,人通过社会交往和社会合作形成真正意义上的道德观念。从这里可看出,社会交往和合作对于道德的形成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要想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必须让学生在相应的职业社会环境中进行充分的交往和合作。也就是说,只有让学生处在真实的职业工作环境下,真正地开展职业工作,才可能形成职业道德。此外,实习实训是学生从一名学生向一名职业技术人员过渡的时期,这个时期如果能让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对将来他们参加工作有极好的引导作用。相反,如果这个时期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将会影响到他们将来的工作。所以,校外实习是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的关键时期。

三、加强实习实训期间的职业道德的措施

1.正面教育和反面教育相结合。由于德育机制具有抑恶和扬善的作用,因此,职业道德教育必须采用正面教育和反面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所谓正面教育,是指利用相关行业的一些积极的素材作为榜样来教育学生,让学生以此作为自己努力的目标。例如,师范生在实习学校实习过程中,带队教师或者指导教师要经常拿往届实习生中的佼佼者作为榜样,正面教育学生,使师范实习生形成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所谓反面教育,是指利用相关行业的一些消极的素材作为典型来教育学生,例如,对于师范院校实习生,带队教师或者指导教师要经常拿往届实习生中的黑点作为反面教材来教育学生,让学生知道哪些行为和表现是不应该出现的,从而在实习过程中禁止出现类似的现象,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实习实训过程中的职业道德教育必须采用正面教育和反面教育相结合的方法,才能收到比较好的效果。

2.做好周密的计划。实习过程中的职业道德教育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因此,不应搞突击和强化,而必须将职业道德教育渗透到实习的整个过程当中。为此,实习过程的职业道德教育必须做好周密的计划。比如,在制订实习计划时,首先要详细地规划好实习过程中所开展的各项职业道德教育活动的时间、内容以及活动的形式;其次,还要让每个学生都明确每个活动的目的以及职业道德的评价方法;最后,将这些内容合理地渗透到实习的整个过程当中。

3.发挥德育对象的积极性。要适当进行职业理想教育,因为职业理想教育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理想是个体对理想职业的憧憬和追求,有了职业理想,职业才可能转化为对于个体生命有神圣意义的“事业”,才可能真正具有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嘶以,在实习过程中,为了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必须加强职业理想教育。那么,如何加强学生的职业理想教育呢?职业理想教育又是一种职业道德教育,如果说理想教育是通过教育学生选择自己钟爱的职业作为理想目标,职业教育是通过对学校培养方向与目标进行价值论证,以及对学生的正当性、适当性选择进行确证引导的话,那么道德教育则是通过直接提出敬业的道德要求来实现的。职业理想教育不仅要让学生树立起自己敬重和钟爱的理想,为实现理想而努力奋斗,不仅要让学生坚定自己的职业选择,还要对学生进行爱岗敬业的道德教育。它要告诉学生,自己确定的理想,自己选择的职业,自己要敬重它、热爱它,要以恭敬严肃的态度来对待自己的岗位和职业。爱自己的工作岗位和职业,不仅是社会生活中普遍的道德和职业道德的要求,也是使事业获得成功的保证。爱岗敬业,无论作为职业道德要求还是基本道德要求,都是职业理想教育的基本内容,职业理想教育以其对职业的道德要求,实现着培养敬业精神的功能和职能。

在实习实训过程中,要帮助学生进行职业规划,请企业或本行业相关人员介绍本企业或行业的发展前景,介绍本企业或本行业的优秀人才,让学生认识到从事现在的职业是有前途的,这样,他们才有可能将目前所从事的职业作为自己的理想职业,进而主动地将自己塑造成为一名优秀的员工。所以,要引导学生将现在所从事的职业作为自己将来的理想职业。

4.挖掘有利于职业道德教育的隐性资源。所谓隐性资源,是指对职业道德教育表面上没有直接的联系,但却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的条件,如企业的环境、文化和管理制度等。如果一个企业不注重环保、卫生搞不好,居住环境又很差,学生就会有失败感,就不利于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相反,一个环境优美、设施优越的企业环境,易于鼓励学生的士气,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同样的道理,一个良好的企业文化和良好的企业管理制度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因此,为了培养学生的良好的职业道德,学校在选择实习实训单位时,要注意选择一些企业环境、企业文化比较浓厚,管理体制比较人性化和民主化的企业。

5.对待实习学生,要实行特殊的管理制度。在实习实训过程中,实习生既是学校的学生,又是工厂的技术人员,具有双重身份。因此,对他们要进行特殊的管理。一律按学校或企业的管理模式都不利于学生职业道德的形成,因为,要想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首先必须让学生热爱本职业,如果这一点不满足,良好的职业道德的形成就成为一句空话。而要让学生热爱本职业,首先必须使学生对目前所从事的岗位或职业有好感,必须让学生觉得这份职业很适合他,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必须实行特殊的管理方式。目前,很多学校在实习时,完全把学生当做工厂的员工来看待,管理完全按工厂的模式进行。由于学校生活和企业生活相差很大,完全按企业的管理模式,学生很难适应,如很多学校实习生一到企业马上实行白班和夜班制度,而且每天工作时间也比较长,这样学生吃不消,部分学生因此而讨厌所从事的职业,这样也就不利于职业道德的培养。因此,在实习这样一个过渡期,要对学生实行特殊的管理方式。

6.建立职业道德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促进学生良好职业道德的形成。要通过建立职业道德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把职业道德因素纳入学生的实习实训成绩评定中,从而促进学生在实习实训过程中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指标体系》应着眼于实习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着眼于通过职业素养的提高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特别是通过引导实习学生在职业行为中践行以“诚实守信”为核心内容的职业道德理念和规范,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切实提升学生进入职场、服务社会的能力。

道德教育培训范文8

一、师德建设。

继续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修养》部分章节,提高全体教师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增强从事教育工作的使命感、紧迫感和自我进取的意识。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树立新型教师形象。认真贯彻执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深入领会《公民道德建设纲要》的职业内涵,对照、排查、纠正不良教育行为,树立爱岗、敬业、爱生的职业精神和职业习惯,重塑21世纪教师的新形象。重申职业纪律,杜绝体罚、变相体罚及侮辱学生人格等一切有悖于教师职业道德的行为。

二、师资培训:

1、教学培训。

一是明确培训目的:掌握新理念、实践新理念、优化教育过程,为全面课改打实基础。

二是确保培训时间:用足、用好业务学习时间。

三是形成培训系列:重点围绕说课、上课、评课开展专题研讨活动,在一个个案例中实践、体验新的课程理念。

四是加强合作交流:邀请区教研员来校讲座、辅导;派教师外出学习、观摩,要求外出学习的教师返校后,及时向教研组、学校传达先进思想、理念,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2、信息技术培训。继续有针对性地开展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培训。为方便教师课堂教学,使计算机能更有效地为教学服务,提高教师电脑应用能力,让中青年骨干教师都能熟练掌握并应用简单的课件制做并能独立制作课件。为这些青年骨干教师们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施展教育教学技能和才华的空间。

3、进行教育科研基础培训。为不断提高教育教学的实践能力和专业水平,提高教师的教科研水平,拓宽教师视野,更新教育观念,加快知识结构的调整优化,根据区教研室的要求,本学期认真作好了这项培训工作。及时制定计划,安排辅导人员,建立健全培训制度,认真开展培训工作。

三、其他

道德教育培训范文9

[论文关键词]校训 思想政治教育 价值

校训是一所大学形象的重要标志,是大学办学思想、教育理念和培养目标的集中概括与凝练,是大学精神的精髓。校训由来已久。从秦汉儒学到唐宋书院,类似“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表述,展示出我国历代教育机构的办学理念与教育智慧,诸如此类形式工整、寓意深远的文句渐以固定文本的形式标示学校的培养目标,逐渐形成大学校训。19世纪末中国出现第一批近现代意义上的大学,校训成为每所大学应有必有的育人之纲。经典校训可以与大学的精神气质同根同源、共生共荣,可以成为砥砺优秀青年的价值尺度和行为标准,也是映射现实社会价值取向的重要内容。对大学校训的透彻研究,意味着对大学核心精神的深入解读、对社会文化方向的精准掌握,从而能更好地诠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从这个意义上说,大学校训是培育青年学子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抓手。总之,特色鲜明的大学校训,是大学魅力与个性的展示,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大的价值。

一、大学校训的内涵

校训不仅语言精辟凝练,而且寓意深刻,蕴含着丰富的内涵。校训的内涵,《辞海》这样解释道:“学校为训育上之便利,选若干德目制成匾额,悬之校中公见之地,是为校训,其目的在使个人随时注意而实践之。”这里的“若干德目”也就是若干个教导、教诲的词语,“德目”我们可以理解为今天所说的德育方面的目标和内容,即各种道德与价值领域的追求。从中可以看出校训首先是对学生的一种期望与训育要求,并希望大学生们共同遵守,时刻践行,它体现了整个教育活动的价值追求。《汉语大词典》的解释为:“学校为了进行道德教育的方便,选择若干符合本校办学宗旨的醒目词语,作为学校全体人员的奋斗目标。”《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学校规定的对学生有指导意义的词语。”根据以上这些对校训的解释,可以这样理解:校训,是高校大学生们共同的价值理念和行为准则。总之,校训是学校历史、建校传统和文化精神的结晶,是学校众多师生、校友和有关仁人志士集体智慧的结晶。一条好的校训,能够启迪学生思想,在潜移默化中感染人的情绪,陶冶人的情操,美化人的心灵,升华人格品质,完成对理想人格的塑造,提升人的理性思考和价值判断的能力,让每个身处其中的学生都汇聚一种特殊的精神风貌。

二、大学校训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校训作为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方式和手段,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对于牢固树立立德树人、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

1.校训培养大学生怎样做人,做有德之人。任何一所高校都希望学生有道德以及能够实践这些道德的才能。在我国,校训深受儒家文化影响,形成了以儒家经典为核心的传统文化,不少大学把“德”放在首位。“德”,指人们共同生活及行为的规范,如公德、道德准则;又指个人内在的优良品质,如品德、美德;还指德行,即有道德的行为。我国历来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建国之后,党的教育方针非常重视学校德育工作,德智体美,德育为先,强调高校要把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而,校训的内容反映我国注重道德的文化特色, 体现仁、智、勇、勤、忠、孝等, 它多通过引经据典, 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养料,体现在校训词上“厚德、博学、笃行、至善”等较多。如清华大学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中国政法大学校训“厚德明法,格物致公”,辽宁大学校训为“明德精学、笃行致强”,河南大学校训“明德新民,止于至善”,等等。由此可见,高校校训词语主要还是涉及个人的道德修养,对道德的追求是我国大学校训的一大特色。

中共“十”把“立德树人”首次确立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对“十七大”的“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教育理念的深化,指明了今后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国家要求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明确历史使命,明白政治方向,明白做人道理。因为大学不仅是传授专门知识与技能的场所, 还应该是教人诚实端正、求真求善的精神家园,学会如何做人、做有德之人比单纯学习知识更为重要。立人先立德,这是从古至今不变的命题,道德永远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校训虽短,但堪称学生们求学做人的领航员,特别是从新生入校教育和毕业生离校教育的内容来说,具有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意义。

2.校训可以培养大学生学会学习,严谨治学。大学是传道授业解惑和传播知识的地方,许多校训都蕴含着对知识追求的要义,提倡有利于学生学习进步与成长的教学方法,充分体现了大学在学习方面的严格要求。校训体现了勉励学生们勤奋求学, 要求他们勤于自勉、刻苦磨砺,希望学生们努力养成什么样的学风,掌握什么样的治学方法,目的都在于培养优秀的人才和社会的栋梁。校训词上常见知行合一、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勤奋好学等词语,也可说明这个问题。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做学问要“诚朴”,就是要有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要有严谨、勤奋的治学态度。不把学问当作获取文凭的工具和升官发财的途径,诚心诚意,求真求实,不弄虚作假,不投机取巧,不急功近利。只有这样,才能获得真才实学,担负振兴中华的重任。北京大学校训“博学、审问、慎思、明辨”,复旦大学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山东大学校训“气有浩然,学无止境”,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校训“博学诚信、求索笃行”,湖南大学校训“实事求是,敢为人先”,武汉科技大学校训“厚德博学,崇实去浮”,等等,这些校训感染、熏陶并内化成为一代代大学生严谨的治学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帮助他们树立对科学的高度热情和对真理不懈追求的执著心。

大学继承着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所倡导的诚信美德,因此,大学生也应该成为全社会诚信的示范。总之,校训要求大学生们严谨治学,把学习学业做实、做真、做好,通过学习和研究真学问、真知识,培养和提升自己建设社会主义的真能力、真水平和真本领,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实现高等教育的初衷。

3.校训培养大学生怎样做事,承担社会责任。高校密切关注现实社会、现实生活,对世界、人类和人生给予热忱关怀,并把对真善美的追求、对人类的前途命运和对人的价值的关注作为永恒的社会关怀与人文关怀。不论哪所大学, 其校训都充分地表达了高校对学生们的一种希望, 即希望大学的教育活动能够把学生们培养成为具有诸多优秀品格之才,能够通过各具特色的教育使学生们学会怎样做事,并期待学生将来能够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能够为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校训词中出现诸如“爱国、奉献、敬业、务实、拼搏、奋进、求实进取”等,都能说明这个问题。例如总理曾经就读的南开大学校训“允公允能、日新月异”,要求学生们既要有秉持为公的思想,心忧天下,胸怀家国,敢于承担社会责任,为国家和社会的进步而努力,同时还要努力培养自己各方面的才能,学好知识掌握本领,报效国家,努力发展自己,在报效国家的同时还要具有创新精神。国防科技大学校训为“厚德载物、强军兴国”,意在告诫那些未来的军事人才们肩上的责任之重大,服务国防、保卫国家安全的神圣与荣耀;北京师范大学校训“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充分显示了学校对学生行为的高标准要求以及为社会培养教师的责任;中国农业大学校训“解民生之多艰,育天下之英才”,寓含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上海交通大学校训“饮水思源,爱国荣校”,西安理工大学校训“祖国、荣誉、责任”,首都医科大学校训“扶伤济世,敬德修业”,等等,这些校训都明确表达了学校的社会要求。

大学生作为未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需要有崇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大学生应该将个人奋斗的目标与国家的发展、人类的进步紧密结合起来。校训激励学生们胸怀宽阔、志存高远,担当社会责任,做到平凡之中有伟大的追求,平静之中有强烈的责任感。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将个人所学奉献给祖国和人民,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贡献。这些都刚好符合了国家和社会的要求。

三、大学校训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几点建议

1.校训反映的特色应与学校的培养目标紧密联系,体现校训精神。校训作为高校大学生们立身处世、求知求学的行为规范,人们通过它可以了解学校、把握学校特色。由于办学的历史不同,治校风格和培养目标不同,以及学科与地域文化上的差异,各大学之间存在着共性之外的个性与特色。校训尽管凝练,但同样可以总结提炼出学校个性与自身特色,并与学校的培养目标紧密联系,凝聚成立校兴学的宗旨,体现出大学校训的精神。另外,校训精神中所体现的道德修养、爱国情结和远大志向,对于塑造学生的优良品格、治学风格,以及浓厚的爱国主义情怀和对社会强烈的责任感具有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和激励效应。

2.通过各种宣传教育让校训精神人人皆知,形成共识。大学校训是高校校园文化的生命力之所在,意义就在于激励学生们继承学校传统,发扬学校精神。大学应围绕校训开展系列特色校园环境建设,诸如在校内重要建筑、标识、宣传品等载体上标记校训文字;在校园网站、校刊、宣传橱窗等多种宣传平台对校训的由来和内涵进行阐释;围绕校训精神对人生、事业的积极影响开展专题或特色活动,帮助大学生对校训有更深的认识。以无处不在的校训宣传浸润学生心灵,诠释并宣扬校训的精神内核,让学生不自觉地接受校训文化的熏陶,熟悉、掌握、理解校训的内容与内涵,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共识,最终实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