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农产品走势集锦9篇

时间:2023-09-21 18:00:00

农产品走势

农产品走势范文1

用粮需求或将增长 从生产情况看,去年我国粮食总产量11791亿斤,比上年增3.2%,玉米产量首次超过稻谷,改善了粮食内部结构。从库存数量看,去年9月末全国粮食库存处于历史较高水平,同比增9.9%,其中政策性粮食库存增幅较大,国家调控市场能力明显增强。从需求看,今年如果经济回暖趋势较为明显,工业和饲料用粮都将增长。据农业部预警专家委员会预测,今年粮食消费总量将超过12000亿千克,增幅4%以上。从国际看,国际粮农组织(FAO)最新预测,去年全球谷物产不足需,库存消费比降2个百分点,为20.5%;今年全球粮食价格将高位波动,粮食进口价格优势不明显。预计受托市价提高拉动,国内稻谷、小麦将小幅上涨;玉米将结束去年10月以来的下跌走势,逐步企稳回升,但大幅上涨的可能性不大,尤其是黑龙江等部分地区因玉米水分含量高、农民惜售,今年可能出现集中售粮、价格难涨的局面。

棉糖价格下行压力凸现 尽管去年植棉面积下降,但由于单产提高,棉花总产仍持平略增。加上500多万吨的国储棉,以及450多万吨的进口棉,今年棉花供给相当充裕。而在全球经济不景气背景下,我国棉花需求将难以明显改观。预计今年国内棉价将在高库存、低需求的双重挤压下总体走弱,新棉播种前公布的临储价格将左右市场走势。2010年以来,我国糖料生产恢复性增长。去年食糖产量约1400万吨,同比增20%以上,2012/13年度榨季食糖产大于需150万吨左右,加之今年食糖进口大增、库存高企,以及国际食糖供大于求、价格明显低于国内,今年国内市场形势将更加严峻,价格将继续承压下行。

食用油价格将高位运行 近年来,我国油菜面积基本稳定,大豆面积持续下滑,食用油缺口继续扩大。据FAO预计,2012/13年度全球油料与食用油供给总体趋紧,国际市场价格将保持高位。预计今年国产大豆、油菜籽价格将在临时收储政策支撑下小幅上涨,食用油将继续高位运行,受国内库存水平高、调控能力增强影响,价格波动幅度将小于国际。

猪肉价格下行趋势或将改变,牛羊肉价格将继续上涨 去年我国生猪和能繁母猪存栏量持续增长,9月份全国能繁母猪存栏环比增幅达到2011年以来最高点,10月份生猪、能繁母猪存栏环比仍持平略增,同比分别增0.8%和4.2%。如果今年春季不发生严重疫情,全年供给有保障。预计今年初价格将在节日需求拉动下小幅上涨,之后将继续低位运行。预计到今年下半年,猪肉价格可能逐步企稳并进入上行通道。牛、羊受资源条件约束,养殖数量受到限制,加之繁育周期长,供应量短期内难有明显增加。同时,饲料、牧草以及人工费用不断上涨,肉牛、羊养殖成本逐年攀升,消费需求大幅增长,预计今年牛、羊肉价格将继续上涨,随着产能逐渐提高和其他肉类的部分替代,涨势将有所缓和。

菜果市场供给充足 据农业部580个蔬菜重点县监测,去年10月底在田蔬菜面积130万亩,同比增3%;产量112万吨,增1.7%。预计今年春节蔬菜市场供应有保障,价格涨幅正常,市场行情更多受气候和季度性因素影响。但茄子、豇豆、冬瓜、辣椒等品种在田面积增幅较大,后期下行压力较大。水果生产稳定发展,加之出口不旺、加工需求疲软,市场供给总体充裕,价格将稳中趋弱。尤其是湘、鄂、赣等蜜橘发展快的地方,今年上半年收购价将继续低迷。

(摘自《农民日报》)

湖北农作物病虫害预计中等至偏重发生

农药需求总量略有下降

今年湖北省农作物病虫害预计中等至偏重发生,农药用量略有下降,这是日前湖北省第十八届植保信息交流暨农药机械交易会上的消息。

根据2012年湖北省主要农作物病虫害发生情况,结合今年气候趋势,专家预计,今年全省主要农作物病虫害总体呈中等至偏重发生趋势。其中,水稻稻飞虱、水稻主产区二化螟、水稻纹枯病将大发生;棉花盲蝽蟓、常发区高感品种稻瘟病和稻曲病偏重发生;稻纵卷叶螟、马铃薯晚疫病、小麦条锈病、小麦赤霉病、油菜菌核病有偏重以上发生(流行)的风险。此外,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水稻细菌性基腐病、鄂东地区大螟等非常发性病虫害呈加重趋势。

预计今年湖北省农药需求总量较上年略有下降,农药商品量5.1万吨左右。其中,杀虫剂需求总体稳定,高毒农药需求量减少,杀菌剂需求量有一定增长,除草剂需求量保持一定幅度的增长,植保器械需求量平稳,但轻型、高效植保机械市场空间较大。

(摘自《农民日报》)

安徽油菜病虫害或偏重发生

安徽省植保总站分析预测,今年油菜菌核病总体中等发生,感病品种偏重发生。预计全省油菜病虫需防面积约为850万亩次。

专家建议农户,切实把好药剂防治“三关”,即防治适期与次数、对路药剂和施药技术3个关键环节。对于感病品种或预测油菜菌核病为中等以上发生年份,在油菜盛花初期(一次分枝开花枝率20%左右)与盛花期(二次分枝开花枝率30%左右)各施药防治1次;预测为大发生年份,高产栽培区在第二次防治后7~10天再施药防治1次。农户可亩用有效成分菌核净40克或腐霉利37.5克或烟酰胺12克。机动喷雾器对水30千克、手动喷雾器对水60千克均匀喷雾,油菜全株上下要受药均匀,注意在下午喷施农药杀虫剂。还要加强田间管理,开好“三沟”,做到沟沟相通,确保田间明水能排、暗水能滤,降低田间湿度。

(摘自《农民日报》)

我国首条柑橘果汁生产线在杨凌研制成功

日前,我国自主研发的首条柑橘自动剥皮榨汁成套生产线在陕西杨凌国家农产品加工技术装备研发分中心研究成功,并由杨凌红桑果食品技术有限公司制造下线。这标志着我国柑橘汁加工装备从引进、消化、吸收到自主研发已进入快车道。

我国是世界柑橘主产国,柑橘栽培面积和产量分别居世界第一和第二位。改革开放以来,柑橘加工业发展较快,但柑橘汁加工受制于原料生产和加工设备的影响,发展缓慢。目前我国橙汁消费量的85%依赖进口。

这套柑橘自动剥皮榨汁成套生产线,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孙学义教授主持下,通过4年多的努力,在柑橘汁加工工艺和设备制造方面都有重大创新和突破。该套生产线实现了机电一体化、多功能模块化、自动化、标准化,4~5人操作即可,5小时左右即可将全套设备装配完毕,通电加水便可开工生产。由于可移动,该套生产线可在柑橘产地一边采收一边加工,对原料无特殊要求,从采收到加工成柑橘原汁的时间和过程大大缩短,最大程度地保留了柑橘鲜果的色香味和营养成分。加之省去中转、储存、长途运输的费用和中转时的破损霉变损失,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目前,这套生产线已运往我国柑橘生产区湖北省枝江市投入使用。

值得一提的是,该套生产线还能根据用户不同要求配置不同的前处理设备,便可加工樱桃、草莓、桑葚、杏、枸杞、葡萄、五味子、石榴及其他浆果和蔬菜果汁。

(摘自中国农业新闻网)

今年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新品种推荐

依托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各综合试验站,围绕玉米生产“一机两改”的发展战略,选择最新国审、省审、即将审定和上年度品种筛选试验表现较好的品种,在品种审定推荐密度的基础上增加1000株/亩,进行品种试验,筛选和鉴定出高产、耐密、抗倒、抗病和适宜机械化收获果穗,生产安全的品种,为各区域品种更替与区域化合理布局提供参考。

黄淮海夏玉米区 郑单958仍然是黄淮海夏玉米区的第一主推品种。该区域除郑单958和浚单20外,推荐伟科702、登海605、蠡玉37和农华101。

东北春玉米区 黑龙江省,推荐第四积温带的德美亚2号,第四积温带上限的德美亚1号和垦单16号;吉林省,先玉335和农华101是目前的主推品种,此外推荐利民33;辽宁省,郑单958是目前的主推品种,推荐沈玉35和铁研56。

西北玉米区 新疆,适合全程机械作业的高产耐密中晚熟春播品种KXA4574、先玉335和KWS3564,早熟复播品种新玉54号、新玉29号,中熟套播品种新玉41号;内蒙古,郑单958是目前的主推品种,还推荐先玉335、农华101和陕单609;宁夏,先玉335作为主推品种。山西省,除先玉335外,推荐晋单56、晋阳2号和先玉696;陕西省,推荐郑单958和陕单609。

西南玉米区 西南玉米区密植增产效果显著,将种植密度提高为4000~4800株/亩,不同品种的产量有不同程度提高,云南、四川和重庆的增产幅度较高。该区域品种推荐如下:四川为正红505和荣玉188;广西为先达901和桂单688;重庆为强盛9和金123;湖南为渝单19和科玉8号;湖北为贵单8号和正大999;云南为北玉16和雅玉889;贵州为黔单100和正大999。

2012年筛选试验的种植密度达到5000株/亩,筛选出的品种推荐密度不宜超过4000株/亩,超过4000株意味着到了生产上可能会有风险。实际情况,黄淮海区域每年在4300株左右的密度下都会发生局部倒伏。这就证明在5000株/亩这个密度下不太可能筛选出满足农民需要的生产安全的新品种。今年应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增加试验密度,而且把第一年的初筛试验改为高密度5500株/亩,第二年设高、低两个密度,以提高筛选试验的效率。

(摘自中国农业新闻网)

黑龙江种植苜蓿有补贴

农产品走势范文2

关键词:农产品价格;上涨;调控

中图分类号:F30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605(2008)07-0085-04

自2007年1月以来,我国居民消费品价格不断上涨,特别是6月份以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突破5.6%后便持续上扬,到今年1月份,全国居民消费品价格指数达到7.1%。在8类居民消费品价格指数变动中,食品价格上涨最快,上涨幅度最高(见表1)。比如,从2007年6月份全国食品价格同比从5月份的8.3%上涨到11.3%后,就开始连续上升,到今年2月食品价格指数上涨幅度达到23.3%。就是说,在价格总水平上涨中有80%左右的份额是由食品价格贡献的。对此,有人认为,当前通货膨胀是由农产品价格上涨过快引起的。如何看待食品以及农产品价格上涨,它与通货膨胀是什么关系,这里试提出一些分析和看法。

一、当前农产品价格上涨的基本特点

首先,这次农产品价格上涨是从部分农产品开始的,具有由点到面的特点。2006年11月份,当我国的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同比上涨只有1.5%的时候,全国集贸市场上的猪肉和玉米价格就出现了10%以上的涨幅,12月份集贸市场上主要农产品价格指数涨幅超过10%的品种增加到10种,它们主要集中在猪肉类、蛋类、食用油、油料和玉米等方面。进入2007年,农产品涨价范围继续扩大,只有水果、蔬菜等集贸市场价格仍然是负增长。但到了2007年6月份以后,农产品涨价范围进一步扩大,几乎所有农产品价格都开始上涨。

第二,这次农产品价格上涨由低到高持续上升,涨幅越来越高。从消费价格指数变动看,自2006年11月份以来,食品价格指数一路上扬,从2006年11月同比上涨3.7%开始,2007年5月升到7.7%,7月升至15.4%,8月18.2%,此后就一直在16%以上波动。分品种看,2007年5月份,粮食价格同比上涨5.9%、油脂21.4%、肉类26.5%、蛋类37.1%、水产4.1%、鲜菜-2.3%、鲜果-11.2%、调味品-4.1%;8月份粮食6.4%、油脂34.6%、肉类49%、蛋类23.6%、水产6.2%、鲜菜22.5%、鲜果22.5%、调味品4.4%;今年2月,粮食、油脂、肉类、蛋类、水产、鲜菜、鲜果、调味品等食品价格同比又分别上涨了6.0%、41.0%、45.3%、6.0%、13.8%、46.0%、8.7%、4.1%,其中猪肉价格指数同比上涨63.4%。无论是从消费价格指数还是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看,猪肉、油料、食用油、牛羊肉、禽蛋、鲜菜等农产品涨价幅度最大,个别农产品在不到一年时间上涨一倍多。比如2007年5月底,全国286家产销地批发市场猪肉价格最低位9.17元/公斤,到2008年1月25日,猪肉均价已达23.07元/公斤,上涨了1.53倍;大豆油东北产地报价从2007年1月每吨6850元上涨到今年的13000元,上涨了近一倍。

第三,这次农产品价格上涨在地区范围上既带有广泛性,也具有差异性。从城乡看,2006年11月份以来,我国农村食品消费价格上升幅度连续15个月都超过城镇食品消费价格上升幅度,比如2007年1-12月,城镇居民食品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上涨11.7%,而农村上涨了13.6%。从31个省(市区)看,本轮农产品涨价范围广,涉及到全国所有省份,其中有20个省(市区)去年食品消费价格上涨幅度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这些省份大部分是中西部地区。比如,河南、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青海等省市区食品消费价格涨幅都超过14%,涨幅最高的省份是贵州(16.7%)。从农产品生产价格变动看,在2007年第四季度,全国绝大部分省份农产品生产价格涨幅都在10%以上,其中有16个省份涨幅超过20%,黑龙江、湖南、广西、重庆等省份分别达到31.9%、36.7%、31%、41.5%。分品种看,在2007年第四季度,全国有19个省份畜禽产品生产价格涨幅同比超过30%,其中有12个省份涨幅超过40%,涨幅最高省份是湖南(65.9%)。

二、农产品价格上涨成因分析

这次农产品上涨,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既有货币溢出效应、经济周期影响作用,也有成本推动和国际市场农产品价格传导作用。

首先,本次农产品价格上涨在很大程度上是货币溢出效应。2007年末我国广义货币(M2)投放达到40.34万亿元,比2003年末增长82%,而同期农业增加值仅增长21.8%,粮食产量增长16.4%,油料增长-12.5%,糖料15.2%,棉花56.4%,肉类-1.9%,水产品0.7%。在货币增长远快于农产品供给增长速度时,货币与农产品价格比例关系就发生了变化。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农产品特别是食品需求弹性低,增产或不增产的产品价格都要上涨,往往是减产的农产品带头涨价,而且上升幅度较大。因此,农产品价格上涨是货币超经济发行的最终反映和结果,而不是引发通货膨胀的原因。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货币与农产品价格是一种特殊关系,受农产品统购统销体制支配,当政府决定要调高农产品收购价格时,央行就必须按照计划发行相应的货币,此时确实是农产品涨价引起货币供给的增长。但现阶段不同,货币发行在先,农产品涨价在后。因为农产品价格完全由市场供求决定,而货币是在投资、外汇储备等持续高增长条件下超经济发行,当货币供给不断快于国民经济和农产品供给增长时,农产品价格迟早会上涨。

其次,农产品涨价与经济增长周期密切相关。从周期理论分析,每一经济增长周期都可分上升阶段和下降阶段,上升阶段称繁荣期,下降阶段称为收缩期。在经济增长的上升阶段特别是顶峰时期,如果社会对农产品的需求超过供给的增长,农产品价格就会在“珠网效应”作用下,以快于需求量增长幅度向上攀升;当经济增长处于收缩时期,如果社会对农产品的需求慢于供给的增长,农产品价格又会在“珠网效应”作用下,以快于需求量下降速度向下滑落。当前,我国经济已连续5年保持10%以上的增长幅度,恰恰处于本次经济增长周期的繁荣时期。经济高增长既带来了非农产业对农产品原料需求量的快速增加,也带来了居民对食品量(以肉蛋、植物油为代表)的快速增长。在农产品生产增长低于需求增长的情况下,价格必然迅速上扬。

再次,农业生产成本不断上升也拉动农产品价格上涨。2003年以来,由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不断上涨,人工成本也在不断增加,由此导致农业生产成本上升。从表2看出,2006年六种农产品的总成本比2003年提高幅度在17.8%―50.5%之间,其中蔬菜、棉花、生猪成本提高较快。进入2007年,农产品成本提高还有加快的趋势,因为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从1月份同比上涨3.9%开始也一路上扬,11月份达到11.8%,12月份达到13%,今年1月升至14.3%。毫无疑问,步步攀升的农业生产资料价格还会将农产品生产成本向上推进。

农业生产成本不断增加,必将推动农产品市场价格上涨。根据中国农业科学院的一份报告计算,当粮食的生产费用每提高1%,市场粮食价格就会提高0.875%,当粮食生产的劳动力成本每提高1%,市场粮食价格也会提高0.75%。很显然,在市场上,当农产品生产成本明显提高后,如果农产品市场价格不变,生产者就会自动压缩生产量,直接引起市场供给减少,农产品市场供给减少又直接导致价格上涨,最终农产品供求在价格上升中达到新的均衡。比如目前的生猪、油料市场供求变化就是典型的例证。因此,在一个时期里,只要农业生产成本出现了较快上升趋势,在市场供求规律作用下,农产品市场价格就一定会上涨。

最后,国际农产品价格上涨还直接或间接地推动了国内农产品的涨价。从2005年初以来,国际大豆、玉米、小麦和食用油等农产品连续涨价,并屡屡创下新高,也影响了国内农产品的市场价格。一方面,我国大量进口大豆和食用油,必将直接引起同类产品和相关副产品的跟随式涨价;另一方面,国际农产品普遍涨价,还抬高了国内流通商、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涨价预期,由此形成了农产品涨价的波及效应。

三、对未来农产品价格走势判断与对策建议

在今后一段时间里,受美国次贷危机蔓延的影响,美欧经济增速趋缓,对我国的出口需求下降,这将把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向下拉,去年以来的宏观紧缩也是要将偏快的经济增长速度降下来,在这“双重力量”作用下,我国经济从高位下降会使农产品的总需求下降,由此农产品价格上涨压力会有所减轻。但是,今年开春后,燃油、化肥、农膜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继续快速上涨,流动性过剩矛盾还在不断积累,这些因素又会给农产品价格继续上涨增加较大的动力。因此,今后几个月,农产品价格可能还将延续上涨的趋势。

农产品价格上涨既有内生因素,也有外生因素,它是国民经济运行状况的重要标志和客观反映。要想将当前农产品价格调整到合理范围,就必须采取内外结合的政策措施。

第一,坚持从紧的货币政策,控制流动性过剩,从宏观层面减轻农产品价格全面上涨的压力。在货币连续超经济发行,形成比较严重的流动性过剩时,与城乡居民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商品特别是食品价格上涨,将是一个趋势。控制食品以及农产品价格全面上涨,首先必须解决货币供给从松的问题。去年以来,我国虽然采取了一系列从紧的货币政策,但农产品价格全面上涨的趋势并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必须加大货币政策的从紧力度,综合利用利率、准备金率和票据对冲等手段,继续减少资金的流动性,改变市场流通中货币篮子与食品篮子两者的比例关系,挤出货币溢出效应对农产品价格的影响。

第二,要从政策上支持主要农产品的生产,增加农产品的有效供给。本次农产品涨价与前几次有所不同,前几次农产品价格上涨都是先从粮食开始,尔后扩张到棉油国菜肉禽蛋等方面。这次农产品价格上涨先是从肉类、油脂、禽蛋类开始,最后蔓延到所有农产品。因此,当前我国农业政策除了继续加强粮食生产支持政策外,还应该支持油料、肉类、禽蛋等农产品的生产,政策支持重点要放在降低生产成本方面,可对这些产品生产所需要的生产资料进行价格补贴,补贴对象是规模化种养殖户。与此同时,还应该加强政府对农业的公共服务能力,比如在良种繁育、动植物疫病虫害防治、科技推广与农业技能培训、信息服务、农业保险等方面,为农民提供支持,搞好农业的公共服务,既能明显降低农业的生产成本,同时还能提高农产品的生产能力。因此,各级政府应该在财力、物力和人力上,增加对农业公共服务的支持。

第三,加强对重要农产品的市场调控,利用进出口和储备调节当前的农产品市场供求关系。2007年12月以来,为了抑制国内粮食价格上涨,国家首先取消了小麦、稻谷、大米、玉米、大豆等原粮及其制粉的出口退税,接着又增加了这些产品的出口关税,同时实行出口配额许可证管理。可以肯定,这些出口限制措施对增加国内粮食有效供给必将起到积极作用。但是,这些措施对抑制畜禽产品价格没有直接影响。为了抑制国内畜禽产品价格过快上涨,可以考虑采取一些出口限制措施,对猪、牛、羊、禽蛋等产品采取临时的关税限制政策。另外,我们还可以适当增加畜禽产品的进口数量,并动用国内主要农产品储备进行必要的市场抛售,以增加农产品的有效供给。

最后,增加对困难群体的补助,减少农产品价格上涨对社会的负面影响。综合各方面因素分析,本次农产品价格在短期内很难降下来。但是,农产品价格上涨对于低收入群体已经带来了很大的影响,该群体收入水平低,食品支出费用比重高,粮食、食用油和肉禽蛋菜涨价大大增加了他们的负担。在农产品价格上涨过程中,只要加大对低收入群体的补贴和救助强度,则可以将价格上涨带来的负面影响降到最小程度。因此,面对农产品价格大幅度上涨,各级政府应该筹集一定财力,尽快提高低保标准,向低收入群体和生活困难家庭发放食品价格补贴,以减少他们的损失。

参考文献:

农产品走势范文3

一、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建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农副产品运作机制,是正确使用农副产品商标的前提和基础

1.正确使用农副产品商品商标,走“公司+农户”的发展道路,进行农副产品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农副产品产业化、规模化经营。彻底改良品种,提高品质,实现农副产品由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转变。走“公司+农户”的发展道路有几大优势:第一,有资金保障优势,公司可以利用各项优势,进行招商引资或银行贷款。第二,农户可以按定单组织生产,无销售的后顾之忧。第三,公司有人才优势。公司运作农副产品,可以充分招聘任用优秀的企业人才、技术人才、品牌策划人才、市场销售人才。第四,有利于形成品牌优势。公司比农户更有条件对农副产品进行深加工,增加农副产品的附加值。

2.正确使用集体商标、证明商标,突出区域优势,充分体现品牌个性化、品质独特化,促进农副产品品牌长足发展,实现农副产品由低技术含量向高技术含量转变。一是成立以农业、畜牧业等为主的行业协会,加强农副产品的品种、品质管理,加强技术指导。在确保农副产品规模、品质不变的前提下,申请注册农副产品证明商标。充分利用农副产品证明商标为发展农副产品服好务。二是成立农副产品特色型工商团体、协会,申请注册农副产品集体商标,提高农副产品的知名度,扩大生产规模,拓展农副产品市场。

3.充分发挥农副产品公司、行业协会、工商团体的资金、人才、管理上的优势,实行商标广告战略,打造农副产品品牌。要进一步转变观念,努力克服自然经济时期那种“酒好不怕巷子深”的观念,树立充满活力的市场经济观念。要用价值规律来调整经营管理思想,要有危机意识,要有开拓精神。要认真去研究、培养、打造有自己特色的农副产品品牌。要敢于宣传自己的品牌,善于宣传自己的品牌。

二、工商部门要加强农副产品商标权的保护,确保品牌兴农战略的实现

1.充分发挥工商部门职能优势,加大农副产品宣传力度。要发挥基层工商所的管理优势,积极宣传农副产品使用商标的积极作用,帮助农民转变观念,树立商标意识。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农民使用农副产品商标,比如在农产品种植、养殖、加工的登记注册上提供优质服务。

2.发挥工商企业登记管理职能,为农副产品产业结构调整服好务。一是积极提供项目参考,使产业分布尽可能合理化、科学化:二是帮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使“公司+农户”的运作机制从一开始就充分运用现代企业制度,彻底改变传统的企业运作模式。可以指导建立集团公司等多种形式的市场主体,坚持以产权为纽带,将公司同农户、公司同公司、公司同企业集团有机地结合起来,为充分开发使用农副产品商标,建立起品牌资源有偿共享、资金、人才信息优势互补、充满生机活力的、强大的市场主体群,充分发挥和展示品牌运作的魅力。

3.发挥工商行政管理合同监管职能作用,加强对农副产品公司的合同管理。一是实行合同解忧工程。加强公司、农户之间的合同监管,提高合同履约率,重点审查公司与农户之间合同的真实性、有效性、合法性,及时调解合同纠纷,解决公司、农户的后顾之忧。二是加强公司供销合同的监管,审查供销合同主体的合法性、内容的真实性、条款的有效性,预防合同欺诈等违法行为的发生。三是加强公司在参与企业合作中的商标管理,正确发挥商标作为重要的无形资产在企业中的重要作用。四是加强对农副产品商标、证明商标、集体商标许可、转让合同的管理,确保商标使用的合法利益。五是指导企业在经营合同交往中合理使用合同担保,建立合同担保制度。

4.充分发挥工商行政管理经纪检查职能作用,严厉打击各种商标侵权行为。在农副产品企业中建立打假维权网络,进行动态跟踪服务,充分保证企业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农产品走势范文4

关键词:农业企业;“走出去”;对外直接投资;比较优势

目前中国农业一方面土地、水资源严重匮乏,另一方面部分农产品、劳动力过剩等问题日益突出。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农业国际化的深入发展,农业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国外农业跨国公司对中国农业经济的主导作用明显增强。中国政府为了缓解当前的这种局面,制定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积极鼓励有条件的农业企业“走出去”,到国外去投资。国内相当一部分农业企业技术力量较雄厚,已具备较强的产业优势和综合竞争力,但受制于有限的土地和市场,难以进一步扩大发展。在此情况下,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可缓解国内经济发展与资源短缺的矛盾,绕开国外贸易壁垒,既为占领国外商品市场、获取境外农业自然资源创造了条件,又可以加快催化和培育中国具有著名品牌和国际竞争力的大型跨国农业公司,提升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对外直接投资的主流理论对开始“走出去”的中国农业企业具有指导和借鉴的作用。

一、中国农业企业需要“走出去”,也能够“走出去”

(一)中国农业自然资源短缺

中国是一个劳动力丰富而土地资源、水资源、草地资源等相对稀缺的国家。不平衡理论(Hwy-Chang Moon & Thomas W.Roehl)认为,存在资产相对不平衡的企业,可以通过对外投资在国外市场寻求补偿性资产,从而使其资产组合达到平衡,竞争力得到显著增强,战略地位发生根本性逆转。因此,对外直接投资是处于相对劣势的企业增强竞争实力,在竞争中实现赶超的有效途径。无论是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企业,还是农产品加工企业,农业企业的生产活动都与农业自然资源紧密相连。不平衡理论说明当有些农业自然资源在本国不能提供或是不能全部提供时企业可以寻求资源的进口,但这样会导致本国企业生产活动对外依赖性增加,甚至还可能威胁到国家的农产品安全,这时农业企业的海外投资就成为获取农业自然资源的一种重要手段。当前应该加强引导农业企业发展跨国经营,拓展国际市场,开展境外农业资源合作开发和农产品加工,加快境外农产品生产基地和营销网络建设步伐。

(二)中国正处于对外直接投资的高速增长阶段

邓宁(John.H.Dunnin)的对外投资周期理论根据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划分了四个经济发展阶段。认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2 000美元~4 750美元时一国对外投资增加,增速有可能超过外资流入增速。根据国家统计局2010年7月2日的经初步核实的2009年国内生产总值现价总量为340 507亿元,根据2010年7月27日 1美元=6.7797人民币元汇率折算,并按全国13.38亿人(数据来源于中国人口信息网)计算大约人均国内生产总值3 753.69美元,正处于对外直接投资高涨阶段(这里用国内生产总值代替国民生产总值)。在邓宁看来,跨国投资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会随着经济发展而进行动态演进。虽然该理论在分析中只用了人均这个单一指标并据此来判断企业整体所具有的优势状态和对外投资直接规模,其结论很难说是全面的,但从跨国投资的实践看,世界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国际投资地位的变化大体上符合这一发展趋势,所以该理论也可以作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一个判断依据。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中国农业已经在产业体系、研究体系、人才培养、高科技方面形成了一定的优势,这是中国农业进行国际投资的先决条件。

二、重视培育和发挥比较优势

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通过采取适当的发展战略和政策措施,能在一定程度上创造和培育出对外直接投资所需的某些比较优势,进而利用这些比较优势参与国际投资。正如拉奥(sanjaya Lall)的技术本地化理论所认为的那样,发展中国家企业能够在较低技术水平基础上形成赖以对外直接投资的企业特有优势,也就是说当发展中国家对来自发达国家成熟技术进行本地化改造后,就具有了自身的竞争优势;另外,企业跨国经营的过程本身会使企业获得和增加新的优势,因为跨国经营不仅是企业实现优势的活动,而且是企业在更大的空间内寻求优势,发展壮大自己的活动。所以,中国农业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

(一)组建大型跨国农业企业集团,形成规模经济优势

海默(Hymer S.H.)的厂商垄断优势理论认为规模经济优势是企业特有优势之一。跨国企业通过水平的或垂直的一体化经营可以取得当地企业所不能达到的生产规模,降低成本。跨国企业还可以实行国际专业化生产,利用各国生产要素价格的差异,合理布置生产区位来取得企业内部与外部规模经济,获得一定的竞争优势。从整体上看,目前中国农业企业和国外大型跨国农业公司相比规模还较小,集约化程度还不高。企业规模小,企业内部市场就小,外部交易成本就较大,难以形成规模经济优势,更难以与外国大型跨国农业企业抗衡。为此,积极引导农业企业围绕壮大主业,加强国际资本运作,开展和规范企业兼并、收购,提高企业集约化程度,增强企业国际竞争力。

(二)培育世界品牌的农业跨国公司

厂商垄断优势理论还意味着培育世界品牌的重要性。培育世界品牌的跨国公司,已成为各国提高综合国力,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战略。像泰国正大集团、嘉吉、美国先锋国际良种公司、德国KWS种业集团、美国孟山都集团等这样一批跨国农业公司,它们能够持续增长几十年、上百年,能够在世界市场获得统治地位,是与其品牌经营策略分不开的。中国农业跨国公司还处于起步阶段,属于发展中国家小型的跨国公司。培育世界级的品牌对中国农业企业的长远发展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三、人民币升值为中国农业企业“走出去”提供了机遇

阿利伯(R.Z.Aliber)的资本化率理论认为货币市场的不完全导致了目前世界上存在着若干通货区域。各种货币的地位强弱不同,强币的币值稳定,汇率坚挺,而弱币正好相反。强币通货区的跨国公司用该种货币购置其他区域资产是有利的。另外,该理论还认为强币通货区的跨国公司,能够以较低的利率在金融市场筹资,从而为其在海外投资设厂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自2005年7月汇改以来,人民币对美元升值幅度达22%。在汇改推进的五年中,人民币一直面临着巨大的升值压力:一方面中国外汇储备居高不下,贸易顺差不断扩大;另一方面国际市场要求人民币加速升值的呼声不断。在可预见的将来,人民币升值的趋势不大可能逆转。另外,全球金融危机导致全球许多资产的价格进一步下跌,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并购的成本在进一步降低。特别是有些国家,有些经济体,为了应对危机、振兴自己的经济,出台了许多吸引外商投资的政策和措施,消除了原来设定的一些政治性障碍。这些都为中国农业企业“走出去”,开展对外直接投资提供了一个重要机遇。

四、重视“走出去”的区位选择,加强对周边国家或地区的投资

一国企业“走出去”首先面临的就是“走到哪里去”的问题,所以区位的正确选择是企业能否成功“走出去”的关键。对外直接投资的主流理论都十分关注企业“走出去”的区位选择。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理论认为在海外经营的地理扩展上,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在很大程度上受“心理距离”(包括文化、习惯和语言等)的影响,其对外直接投资首先是利用种族联系在周边国家进行直接投资,随着海外投资经验的积累,逐步向其他发展中国家扩展,最后为获得更复杂的技术开始向发达国家投资。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与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存在密切联系。中国农业企业在“走出去”的区位选择上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如果企业的基本目标是开拓市场,利用当地廉价的劳动力,那么就应该进入劳动力价格比较低廉、基础条件和制度环境较好的国家或地区;(2)如果企业是为了提高技术水平,就应该到技术资源与智力资源密集的地方投资。尽量采取与具有最新技术的企业合作或合资的方式,充分利用技术溢出效应,获得国内得不到的技术和管理技能;(3)如果是为了回避贸易摩擦,则应该到那些市场准入门槛高、贸易摩擦频繁的国家和地区投资;(4)资源开发型企业可以到东南亚、拉美和非洲等农业自然资源丰富、自然条件好的发展中国家和不发达国家去投资,通过对外投资建立海外农产品供应基地。

根据弗农(Raymond Vernon)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和小岛清的比较优势理论,当前中国农业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应以东南亚发展中国家为主,一方面这些国家符合中国农业结构特点,可减少投资的风险,另一方面因为这些国家多是华人聚集地,与中国有着相似的文化背景,可以充分利用中国对这些国家的特定区位比较优势。如印度尼西亚是农业大国,但农业生产水平相对中国较为落后,每公顷土地棉花产量仅2.7吨,在农作物品种选育和应用上与中国有较大差距。但该国土地资源丰富,有1 300万公顷的土地可以用来种植棉花,气候条件优越,农业生产条件极佳,但每年却要花费大量的外汇进口棉花、稻谷等农产品。

参考文献

[1]俞毅.论中国对非洲跨国农业投资的战略构建[J].农业经济问题,2009,(11):33-39.

[2]尹成杰.农业跨国公司与农业国际化的双重影响[J].农业经济问题,2010,(3):4-10.

[3]江小涓,杜玲.对外投资理论及其对中国的借鉴意义[J].经济研究参考,2002,(73):13-25.

[4]陈华.厂商垄断优势理论与中国境外企业特有优势提高的分析[J].财贸研究,2001,(2):24-26.

农产品走势范文5

近年来,各方关心、支持和共同推动农业“走出去”的良好工作局面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加强,我国农业“走出去”方兴未艾。2011年农林牧渔业对外投资存量34.17亿美元,同比增长了30.8%;对外投资流量7.98亿美元,较2005年1.05亿美元增长了6.6倍,但仅占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的1.07%。根据商务部境外投资企业(机构)名录初步统计,截至2012年5月,我国在境外设立农业企业598个,约占我国境外企业总数的3.7%,已与93个国家(地区)开展了农业合作。出于对资源禀赋、运输距离、东道国国情、基础设施等因素的综合考虑,我国农业“走出去”企业分布在亚洲、非洲、欧洲、大洋洲、北美洲和南美洲(按企业数目由

高到低排列)。

农业“走出去”是国家“走出去”战略的重要部分,是解决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资源紧缺、人口增长、市场扭曲、农产品能源化、金融化等诸多瓶颈的重要途径。然而,目前我国农业“走出去”仍存在四个主要问题。一是与其他行业相比,难度大、起点低、增量少、实力弱,处于弱势地位,与农业的战略地位不相匹配,作为优势外交资源的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二是农业“走出去”与境外农业资源的丰裕程度尚未紧密结合,与目标国需求尚未统一,结合实际对农业“走出去”思考的深度不够,区域布局和产业布局的科学性亟待加强。三是我国各省(区、市)农业“走出去”的规模失衡、分布不均、措施有限,尚未形成行业部门成体系的支持手段和方式,统筹各方资源和条件的优势尚不充分。四是我国农业“走出去”仍处于探索和起步阶段,对其内涵认识不统一、不深入,国内经验对农业“走出去”的指导仍显不足,企业投资行为与政府工作机制结合的紧密度不高,缺乏整体部署和规划。作为我国农业“走出去”战略的推动者和实践者,针对上述问题,我们积极探索推进农业“走出去”的思路和方式,研究提炼出相关理念,形成四点思考。

围绕一个战略,下活“一盘棋”

农业“走出去”战略的概念

“一个战略”即农业“走出去”战略,是国家“走出去”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广义的农业“走出去”包括农产品出口、农业对外合作、农业对外直接投资和农业对外援助等,早期农业“走出去”以农产品出口和农业对外援助为主。狭义的农业“走出去”是指我国大陆各类企业以多种方式在全球不同国家(地区),在农业领域进行的直接投资活动。早期农业对外投资规模较小,主要是企业在周边国家和地区投资开展国际贸易和加工销售等。随着我国“走出去”战略的快速发展,农业对外直接投资规模日益扩大,逐渐成为农业“走出去”新的发展趋势。

农业“走出去”战略的形成与发展

2007年中央1号文件首次提出了“加快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明确指出要“支持农产品出口企业在国外市场注册品牌,开展海外市场研究、营销策划、产品推介活动”。2008年党的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及“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都进一步提出要“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国内企业‘走出去’,提高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能力,拓展农业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建立稳定可靠的进口粮源保障体系,提高保障国内粮食安全的能力”,为实施境外农业资源开发合作提供了明确的发展方向和思路。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加快国际农业科技和农业资源开发合作,制定鼓励政策,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

农业“走出去”战略提出以来,国内政策环境日益完善。2006年,商务部、农业部、财政部联合下发《关于加快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的若干意见》,推动我国农业“走出去”。2008年商务部和农业部牵头成立由14个部门组成的对外农业合作部际工作机制。2010年6月,国务院批准建立了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商务部牵头、27个部门组成的“走出去”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2008年,农业部和中国进出口银行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推动农业“走出去”。2011年,农业部与国家开发银行在北京签署规划合作备忘录,2012年4月双方签署《共同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合作协议》及《开发性金融支持我国农业国际合作协议》,将进一步巩固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关系,在支持农业“走出去”等方面进一步加强合作,共同推进我国农业产业快速健康发展。这些扶持政策和协调机制极大地提高了企业“走出去”的积极性。

农业“走出去”一盘棋理念的提出

目前,外部环境对我国实施农业“走出去”总体有利,是我国农业“走出去”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原国家总理等中央领导同志多次对推动农业“走出去”工作做出重要批示,明确指示要抓好统筹规划、部门政策协调和重大项目支持等工作。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在全国农业国际合作工作会议的讲话上指出,对农业“走出去”要观全局、计长远、算大账,并提出了抓好农业“走出去”一盘棋、大力推动农业“走出去”的重要指示精神。

所谓农业走出去“一盘棋”,即整合多方资源,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有目标、有步骤地推进农业“走出去”,建立完善的协调机制和政策支持体系,形成多方参与、共同协调的良好局面。可见,围绕着农业“走出去”战略,充分利用政府搭建的多双边交流平台和合作机制,灵活运用各级政府的财政、税收和金融机构的金融、保险等政策,培育大型跨国企业集团,设立企业集群、投资集聚的农业投资合作区,将农业“走出去”这盘棋下好、下活,对促进农业“走出去”具有重大意义。

研究两种需求,做好两个结合

认真研究国内外两种需求

1.目标国对我国农业“走出去”的需求

目标国对我国农业“走出去”的需求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世界各国农业资源配置与利用不均衡,应在全球范围内予以统筹平衡。非洲的欠发达国家面临着农产品供给严重不足、农业技术落后、基础设施薄弱、国际市场价格波动剧烈等挑战,需要经济较发达的农业强国向其输出资金、技术、种质资源等,提高农业生产能力,保障粮食供给安全,促进农业发展。在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的影响下,亚洲、南美洲的诸多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缓慢,资金匮乏,亟需引进外资发展经济,恢复经济增长;农业技术遭遇瓶颈,亟需引进先进适用的技术,实现升级;此外,高失业率、人才匮乏等一系列问题迫切需要解决。

2.我国对农业“走出去”的需求

农业“走出去”是我国经济发展、参与全球化进程的自然产物。英国经济学家邓宁的投资发展周期理论以动态视角揭示了一国国际直接投资地位与其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正相关关系。根据邓宁的投资发展周期理论,当前是我国实施“走出去”的战略机遇期。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人均GNP达到4610美元,已经进入人均GNP在2000-4750美元之间的发展阶段(表1),国家经济实力大幅度提高,为企业“走出去”奠定了雄厚的经济基础,国内部分企业形成了较强的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优势,对外投资大规模增加,企业已经具备了“走出去”的基本条件。

我国农业“走出去”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新举措,是作为优势外交资源保有相应权益、维护产业安全的需要,是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开发两种资源的需要,是缓解国内农业生产资源短缺、实现农产品直接保障和间接保障的需要,是我国农业“产业外扩、产品回国”的需要,是转变农业发展模式、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的需要,更是不断开拓适应新的市场环境、培育大型跨国企业集团的需要。

扎实做好两个结合

1.目标国需求与我国需求相结合

实现目标国与我国农业“走出去”需求的有机结合是促进农业“走出去”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要密切关注五个结合点。一是外资引进与资源开发相结合,不断扩大我国有效对外农业投资规模,有计划、分步骤地开发境外农业资源,保障两个粮食安全和两个农产品供给。二是技术和人才引进与试验示范相结合,输出我国先进适用的农业技术和有经验、能力强的专家在境外从事农业生产,加强试验示范,优化品种,积累成功经验。三是境外生产基地建设与农业全产业链发展相结合,推动农业“走出去”逐渐由单一环节、单一品种向全产业链发展转变,在农业产业链条的每个环节形成主动权、话语权和掌控权,形成农业“走出去”整体战略。四是产品目标国供给与全球统筹平衡相结合,在保障我国适度的利益目标,建立稳定的国际主要农产品供应渠道外,照顾到目标国政府和农业生产者利益,满足当地居民需要的大宗粮食作物,带动就业,在多方合作中赢得更大的利益空间。五是境外生产与产业转型和升级相结合,通过农业“走出去”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效率,调整国内农业生产和贸易结构,促进整个农业产业转型升级。

2.我国农业“走出去”战略与企业目标相结合

我国企业“走出去”主要有三个动机。一是市场导向,在国内市场接近饱和的情况下以巩固、扩大和开辟市场为目的,绕开贸易保护主义,维持原有市场或开辟新市场。二是降低成本,企业出于国内自然资源的限制,利用国外廉价劳动力和土地等生产要素,利用汇率和关税等手段降低生产成本,获取经济利益。三是全球战略,企业在政府引导、政策带动下参与农业“走出去”战略,在拓展市场、获取资源的同时服务于我国国家战略。

企业是我国农业“走出去”的主体,多年实践经验表明,只有将国家“走出去”战略目标与企业目标高度统一,通过政策、资金、项目等加强对企业的引导,才是促进农业“走出去”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一是企业市场开拓与国家开发战略相结合,将企业的市场开拓行为建立在中央政府、有关部门和企业集团共同关注、支持和参与的基础上,实现决策部门、金融部门和企业集团之间纵向一致、横向协调的战略体系。二是企业资源开发与国家“走出去”战略规划相结合,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体现计划性和长期性,明确重点产品和重点区域,确保农业资源开发计划的合理性和可行性。三是企业经营与培育跨国企业集团相结合,将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作为长期发展目标,通过对外投资全面参与国际竞争,不断增强企业实力,打造企业集聚效应。

整合三方优势资源,开展三个层面工作

农业“走出去”一盘棋理念为新时期开展农业“走出去”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在该理念的指导下,我们应积极整合中央有关部门、部内各行业司局和地方农业部门三方优势资源,稳步开展三个层面工作,进一步推进农业“走出去”。

农业“走出去”作为国家战略,应做到统筹谋划、协调发展,确保农业“走出去”步调一致、行动统一

农业“走出去”是国家“走出去”战略重要组成部分,涉及农业、商务、税收、海关、财政、外交、质检、保险、金融等多个行业和部门。要实现农业“走出去”战略,首先要统筹谋划,通过政策、规划、机制等方面创新,清晰构建国家农业“走出去”战略框架,形成推进农业“走出去”“一盘棋”格局。

1.出意见。应出台《关于加快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中央政府把农业“走出去”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意图,联合对外农业合作工作相关部门上报国务院,统一思想、形成合力、明确要求,以更高的高度、更明确的方向指导和推动全国农业“走出去”工作。

2.健机制。充分利用现有“对外农业合作部际工作机制”平台,进一步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务实协作。我部作为牵头部门,应进一步完善工作程序,设置专职化部际工作小组,负责协调、服务和督促工作机制下确定的重要行动部署。着力引导部际工作机制会议有步骤、有计划、分批次地专题研讨农业“走出去”过程中在管理、公共服务、扶持政策等层面存在的关键问题和现实问题。

3.促政策。在部际工作机制基础上,促进各成员单位在扶持政策上有更多作为和突破。财政、税务、商务、国资委、农业等政府部门和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中信保公司等金融部门应积极研究并推动补贴、税收、企业资本金等方面的支持政策,形成推动企业“走出去”的政策体系,为企业提高竞争力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4.抓信息。启动“企业对外农业投资合作信息统计系统”,建立“走出去”农业企业数据资料库和信息统计网络,加强信息采集,实现对外投资统计系统的对接和数据共享,实现农业“走出去”信息动态采集,困难问题及时了解,政策需求远程掌握,依托数据资源编制《中国农业“走出去”(年度)报告》为各级政府和“走出去”企业研究与决策提供支撑。

从行业管理部门上,应做到强化基础、整合资源,确保农业“走出去”措施落实,效果明显

为更好地挖掘与整合农业部内各行业司局优势资源,提高对农业“走出去”的引导、统筹管理能力和水平,形成行业管理部门推动农业“走出去”“一盘棋”格局,应从以下四个方面采取措施。

1.建立机制,整合资源。建立农业“走出去”部内工作机制,与现有“对外农业合作部际工作机制”实现有效对接,在部内实现资源统筹、协调管理和信息共享。确定年度农业“走出去”重点工作任务,定期召开会议,协调相关政策措施制定等,建议尽快着手召开第一次农业“走出去”部内工作协调机制会议。

2.编制规划,谋划重点。围绕“走出去”国家战略和农业“走出去”总体部署,编制《农业“走出去”发展规划》,分析资源潜力,确立战略主线,设定战略目标,构造空间布局,明确节点步骤。从国家战略的角度明确重点区域、重点产业和产品;从实际操作的角度理清农业“走出去”的运作模式;从管理体系的角度明确“走出去”的职责分工(行业部门及其他职能部门);从企业主体的角度划分农业“走出去”的战略梯队;从实施保障的角度提出农业“走出去”的重点项目和政策体系。

3.利用平台,强力推进。积极利用我国和农业“走出去”重点规划区域的现有合作机制和援外平台,以及农业部与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等部行合作金融支持服务平台,按规划布局有序设计出一批全球协调一致、区域特点鲜明的分区域重大项目,通过机制促开发、援外促开发,强力推进农业“走出去”。

4.突出区域,关注产业。农业“走出去”一方面要突出周边、拉美、非洲等境外重点区域和次区域的空间布局和战略重点,稳定我国粮食进口渠道和价格,增强我国在国际大宗农产品产业链条中的话语权;另一方面,要支持沿海、沿边省份利用地理区位和地缘优势,与相关合作区域在历史和经贸往来基础上发展更紧密的合作关系,着重巩固和强化国内重点区域的对外开放战略。

在引导企业“走出去”上,应做到上下联动,确保农业“走出去”引有方、助有力、扶有为

要实现农业“走出去”的国家战略目标,就要建立中央和地方共同推动农业“走出去”的工作网络,中央政府出思路、定方向,加强宏观指导,出台各项政策,注重顶层设计,积极争取资金,着重发挥指导和引导作用。地方政府按照国家农业“走出去”战略总体部署,认真谋划和推动本地区农业“走出去”工作,最终形成“中央带动、地方推动、企业主动”的“走出去”一盘棋格局。重点从以下四个方面做到引有方、助有力、扶有为。

1.设计项目,带动企业“走出去”。围绕建立粮食、大豆等生产加工物流体系,建立天然橡胶、棉花、油棕等战略型产品境外产能调配体系,巩固和提高公海渔业捕捞体系等规划任务,落实境外农业资源合作开发规划(2010-2020年)提出的重大项目。对在外发展有基础、承担项目有意愿、能利用项目促开发的企业,鼓励其承担或参与多双边合作机制和领导人承诺后续行动框架下的政府间合作项目。

2.强化手段,支持企业“走出去”。一是设立境外农业开发合作技术和人才支持项目,重点支持开展境外战略性、紧缺性农产品基地建设的跨国经营企业。支持内容包括:企业开展技术合作研发,聘请农业科研院所专家的人员费用;企业驻外员工培训费用;企业向专家技术咨询的费用等。二是加快建立中央和地方农业“走出去”专家信息交流平台,积聚中央及地方农业“走出去”相关政策、经济、管理、技术、外事等领域专家人才,为政府间多双边合作和企业“走出去”项目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保障。

3.拓宽渠道,帮助企业“走出去”。一是充分发挥农业援外工作的示范和桥梁作用,利用援外农业技术试验示范中心和“南南合作”等工作所具有的优势,为企业提供帮助,满足其对技术、品种和农业专业人才需求,降低投资成本与风险。二是基于非农企业和农业企业“走出去”的不同特点,积极引导各级农业部门为企业寻求合作渠道,采取企业间合作配套的方式,形成“捆绑式”“走出去”模式。三是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利用国际交流协会和即将成立的苹果产业协会等行业组织,鼓励和支持其依据自身优势健全服务职能,促进“走出去”企业之间的经验交流,协调企业间的相互合作,提供更具针对性的专业培训和咨询服务等。

4.注重实效,鼓励企业“走出去”。一是将地方农业部门促进农业“走出去”的绩效作为申请专项的考核指标,对“走出去”推进工作基础好、意愿强、思路清、成效丰、地方有配套的省份给予更多资金和政策支持。二是对符合农业“走出去”战略需要的企业给予倾斜支持。专门设立“骨干企业特别支持项目”。对符合国家战略需要,有利于提升我国对外农业合作形象、促进国内产业发展的企业,在资金、技术、人才和机制保障方面,给予更大力度、长期持续的支持。使一批企业尽快脱颖而出,支撑起农业“走出去”的战略框架和规划布局。

实现四个加强,落实四个推进

在全球化进程加快、农产品尤其是粮食产品供给偏紧、依赖贸易调节供需缺口风险增加、我国农业发展面临更大的资源约束等背景下,农业“走出去”更具必要性和紧迫性。为落实一盘棋理念,开展好重点工作,应以“四个加强、四个推进”为突破口,进一步推动农业“走出去”战略。

加强领导,整合资源,强力推进农业“走出去”

加强领导,站在全局的战略高度统筹中央有关部门、农业部内各行业司局和地方农业部门,整合并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农业和非农行业的现有优势资源,积极探索新的可行资源。通力合作,完善我国农业“走出去”的政策保障机制,出台鼓励企业“走出去”的优惠政策,加强对企业的宏观引导,实现我国农业“走出去”效益的最大化,强力推进农业“走出去”。

加强研究,制订规划,有序推进农业“走出去”

我国农业“走出去”尚处于起步阶段,投资规模小,且多为企业个体行为,无序竞争,缺乏清晰的规划和战略思考,造成投资效率低下和资源严重浪费,应在深入研究和系统规划的基础上有序推进。要高度重视这项基础工作,由浅入深、由点到面,一是加强与有关部委和机构的联合研究规划,解决农业“走出去”政策和机制协调问题;二是加强与农业部各系统的联合研究规划,解决我部支持“走出去”的手段和发展方向问题;三是加强与各省(区、市)农业厅(委、办)的联合研究规划,解决我国农业“走出去”规模失衡、分布不均的问题;四是加强与企业联合研究规划,解决企业关注的重点热点问题和产业、区域布局的科学性问题。

加强沟通,信息共享,共同推进农业“走出去”

农业“走出去”是一个系统工程,应在各个层面加强沟通,促进“四个带动”,即国内经济发达地区带动欠发达地区,东南沿海和边境地区带动中西部内陆地区,资源丰富、市场容量大的地区带动资源紧缺地区,比较优势突出、“走出去”起步早、规模大、经验多的非农企业带动农业企业“走出去”,在全国范围内形成共同推进农业“走出去”的良好局面。政府应进一步加强公共服务,尤其是提升信息服务能力。启动“企业对外农业投资合作信息统计系统”,建立“走出去”农业企业数据资料库和信息统计网络,摸清情况,形成机制,实时反应,有序引导,搭建政府、企业和驻外机构之间的信息交流平台,为决策层提供参考,为科学构建农业走出去规划提供数据支撑,为企业提供全面、权威的投资信息。

加强合作,利用平台,扎实推进农业“走出去”

农产品走势范文6

农产品期货门槛低

随着国内外农产品价格的飙涨,一些投资者的视线渐渐向与农产品有关的投资品种聚焦,农产品期货成为这些投资者选择的投资渠道。

去年以来,农产品的价格一路飙升,也将CPI指数连连推高,一些投资者对农产品期货跃跃欲试。北京中期期货的齐先生向记者表示,目前我国上市的农产品期货有大豆、豆粕、豆油、玉米、棕榈油、菜籽油、小麦、棉花,白糖等9个交易品种。我国期货公司一般的开户门槛多为5万元,而按照30%左右的可控风险仓位来说,投资一手农产品期货需要6000至50000元不等。最贵的棉花期货需要15000元左右的保证金(按照1成保证金计算),和最便宜的玉米合约相去甚远。他说,“按照10%的保证金来算,交易一手最便宜的玉米合约只要1800元左右,这让许多投资者可以尝试一把投资。”

齐先生说,对于新手而言,选择合适的品种和合约是第一步。普通投资者最好选择主力合约,也就是成交量和持仓量最大的台约,这样进出方便,避免平仓不能及时出来的一些风险。由于期货市场实行交割制度,投资者尽量放弃到期月份合约,并尽量选择远期合约(有些交易所不允许个人投资者交易交割月的合约),在临近交割期限时保证金比例也会相应提高,如果投资者不注意的话,持仓比例就会随着占用保证金的比例不断提高而提高,从而影响个人资金管理。在选择好交易品种后,台理、定期进行“资金管理”是进行期货投资交易的核心。

“目前,期货市场采取的是T+0的交易规则,一方面,T+0会使市场产生很多短线交易,可能在某些时候加剧市场的震荡和波动,另一方面当日可以平仓也让认为做错方向的投资者迅速离场。”齐先生说,一般期货市场个人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占比很小,10万元左右入场会比较安全。

另外,为了使一些不擅长风险控制的投资者也可以分享农产品期货投资的机会,目前市场上出现了许多挂钩农产品理财产品。齐先生说,从深发展银行推出小麦、玉米和大豆三种农产品期货指数的结构性产品以来,挂钩农产品期货价格、农产品指数的各类银行理财产品频频加快了面世的脚步。民生银行的“挂钩牛奶期货价格”保本产品就是与芝加哥商品交易所三级牛奶价格挂钩,交行得利宝“浓青4号32谷丰登收益优化”95%保本产品就挂钩小麦、豆粕、咖啡的价格走势。

齐先生说,这些理财产品大都为结构性挂钩产品,即银行募集资金后并非直接投资于农产品或者期货,而是按照合同的收益公式计算最终收益,挂钩的农产品期货价格的涨跌幅对收益会产生关键影响。如交行的“浓青4号一五谷丰登收益优化”95%保本产品,它挂钩小麦、豆粕、咖啡期货的比例为50%、40%和10%,农产品价格的增长幅度最大封顶25%。所以,投资者在购买这款产品时首先要认清这是一款95%保本的产品,其次要了解它的收益率是在博取三个品种期货价格涨跌幅度,最高25%的最高收益率是预期的,本质上它是固定比例保本的浮动收益产品。由于这些农产品期货理财品种的增多,现在投资者投资农产品期货更容易了。

农产品期货交易需注意的情况

齐先生说,由于期货市场风云变幻,难以捉摸。投资者进入农产品期货交易特别需要注意三种情况。第一,农产品期货市场同品种不同合约非联动性波动。一般情况下,同一品种各合约之间的联动性是比较高的,反映出来就是同涨同跌,幅度差异一般都在很小范围内。但在某些时候如合约所属年度不同、期现价差过大等情况下,同一品种不同合约间的走势就可能出现异常差异,从而导致价差的变化脱离历史规律。这种情况下,许多投资者仍将历史情况来作为目前的操作依据,就有点刻舟求剑的味道了。这种情况下的投资也往往导致失败。

如2009年8月13日至9月28日的连粕M1001台约和M1005合约的走势。此期间M1005合约受豆类商品集体调整影响而同步下挫,期价从3055元/吨下调至2658元/吨,幅度达13%;而M1001合约则从3150元/吨下调至2930元/吨,幅度仅为7%。两者价差变化幅度出现了6%的差别。当时豆粕的现货价格约3650元/吨,期货价格明显低于现货价格500元/吨左右,因此近月台约(当时的M1001台约为最贴近现货月的主要合约)将更具抗跌性,导致当时M1001合约与M1005合约的价差进一步扩大。许多投资者并未分析其内在原因,而仅仅凭感觉认为,M1005合约偏离现货价格更多、更便宜,从而做出错误的投资行为。因此农产品中同一品种不同台约的价差变化研究应抓住其“内因”。

第二,农产品期货市场相关品种联动性偏差。属性相近但不同品种的走势也存在一定差异,这种差异就带来了套利投资的机会。如大豆、豆粕和豆油之间的压榨利润套利,或豆油、棕榈油和菜油之间的油脂间套利。

共同的基本面影响因素使属性相同的不同品种大趋势走势基本一致,但自身的一些影响因素如政策调整等因素可能使两者的中小级别走势产生差异,进而使两者价差或比价出现变化。而当价差或比价关系变化到一个相对不合理的状态时,替代性影响将开始产生作用,从而使两者价差或比价关系重新恢复正常水平。因此,属性相近但不同的品种合约表现为大趋势变化一致,但中小级别趋势变化可能不一致。

比如2009年12月23日至2010年1月6日期间的连豆油Y1009合约和棕榈油P1009合约走势。棕榈油P1009合约走势明显强于连豆油Y1009台约,主要是因为当时马来西亚棕榈果实高达20%的减产预期作用。在这种情况下,投资者可考虑做多棕榈油同时做空豆油期货的套利,从而实现低风险投资操作。切不可因在看空豆油期价的情况下,由于棕榈油价格涨得更多而想“占便宜”就做空棕榈油期货,这样的做法非但不符合交易原则――逆市,也不符合当时的基本面分析。

农产品走势范文7

资源优势凭风借力好发展

舒兰市全年降水为682毫米,水量10.7亿立方米,松花江、拉林河等河流密布,水资源充沛;地处世界黄金玉米带,气候生态尤为适合农作物生长;境内森林资源丰富,沟深水长,气候湿润,山地海拔平均高度260米左右,为林蛙的养殖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农作物种类、畜禽品种、林木资源十分丰富,农业覆盖面广、类型多样,盛产优质的农产品。

这是舒兰的先天优势。正因如此,舒兰才有了现在的水稻、玉米、杂粮杂豆种植和肉牛、林蛙养殖等传统产业。产业的形成与发展,有赖于先天优势,但两者又不是简单的等量代换。巧妙利用现有资源,科学进行产业布局和深度谋划,将传统优势产业转化为特色、潜力、亮点和品牌,建立全产业化体系,进而推动农业增资、农民增收,这成了舒兰打造现代农业生态市的支撑和保障。

城北工业园区生物制药、保健品等产业项目唱主角,着力打造“吉林省长白山特色资源及医药产业示范区”;以水稻等粮食深加工企业为重点的平安粮食加工园区,积极开发“舒兰大米”品牌,建立辐射全国的东北大型粮食及食品加工物流基地;依托当地牧业资源优势,法特牧产品加工园区逐步做大做强牧产品深加工产业,形成产业链集群效应。

园区布局板块化、产业集群化,在进行现代农业生态市谋划之初,舒兰市就考虑到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围绕园区“筑巢引凤”,进而形成产业集群集聚发展的现代农业全产业化思路。

打造品牌 农业产业亮出纯金名片

舒兰农业产业的现代化升级以及走向全国、走向全世界,品牌将是攻坚利器、重器。为此,舒兰提出了农业品牌要从产品到商品,再到名品的发展大战略。打造品牌名片成了最核心目标,而“舒兰大米”成为了先行先试的领头雁。建立专项资金,走出去宣传、请能人代言、举办推介会,舒兰将“舒兰大米”的品牌推介、特色农产品品牌的推广提升到富民强市大战略的高度来执行。壮大平安粮食加工园区大米产业基地规模,整合大米加工企业,规范舒兰大米品牌标识管理,使大米产业发展实现“生产标准化、加工精细化、营销品牌化、管理现代化”。

农产品走势范文8

__食品有限公司作为农业产业化省级龙头企业,是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在建设新型工业化,促进县域经济发展道路上,怎样争作贡献?能不能抓住这个机遇,加快发展自己?我作为企业界的代表,谈谈在建设新型工业化,促进县域经济发展进程中的一些感慨,跟大家交流,不足之处望各位指正。

一、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党的十六大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之后,党中央又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战略决策,为我们推进新型工业化指明了方向。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以人为本的发展观。而新型工业化的目标,是要“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党中央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正是为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潮流而采取的重大战略决策。因此,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一步完善新型工业化的发展战略和布局,加快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步伐。

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发挥企业独特优势

__食品有限公司是在原__县__食品厂基础上于20__年扩建改制的合资企业。是一家集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农业产业化省级龙头企业。公司主要生产速冻食品、冰淇淋、糯米粉三大系列,其中,糯米粉加工填补了__省内空白,速冻食品生产填补了湘南地区空白,冰淇淋生产填补了永州地区空白。由于技术设备先进,产品质量优良、信誉好、供不应求,目前产品除本省销售外,现已畅销广西、广东、江浙、河南等地。公司现拥有总资产8350万元,固定资产净值4700万元,注册资金为1000万元,20__年销售收入1.1亿元,创国家税收415万元,现有员工560人。

我们公司独特优势在哪里?怎样利用独特优势给自己定位?

一是产品优势:寻找自己的生存空间,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在特定领域里战胜对手,是我公司的共识。我们为什么发展这么快,我们采取了什么措施?那就是我们充分发挥了__特色产品优势,我们的产品有什么优势呢,一是我们的产品从原料粗加工精深加工成品都是我们自己公司独立生产完成,产成品的成本控制在自己的手中,产品价格上有底气与同行业竞争;二是我们的产品分高中低档三类,适应不同层次消费者的需求;三是我们的产品互补,上半年有冰淇淋产品,下半年有速冻食品和糯米粉,一年四季可以生产,一年四季有__产品,做到淡季不淡,旺季再旺。这就是我们值得骄傲的特色产品优势。

二是设备优势:我们有比较完备的生产设施、经营条件,厂房、设备在省内领先,包括员工生活环境在同行业中比较优越,有些设施正在扩建,继续努力。办公设施、办公条件完全符合企业经营需要。这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善的,而是几年积累的经验和成果,充分利用好这些优势,在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步伐更好地发挥作用。

三是市场优势:我们的市场营销网络已打造出一个优秀的团队,在广西、广东、江西、河南等省有我们坚不可破的忠实客商,无论是冰淇淋产品还是速冻食品都建起了可靠、稳定的销售群体,市场营销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可喜局面。

三、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与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相结合

县域经济是一个蕴藏希望、充满活力的经济。随着新一轮加快发展重要时期的到来,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已是形势所迫。“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发展就是硬道理,经济建设重于一切,壮大实力决定一切。聚精会神、一心一意地谋发展、抓发展,企业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增强加快发展的紧迫感、责任感,形成思发展、求发展、谋发展、促发展的良好氛围。

公司按照“面向市场,依靠科技,做优产业,做活龙头,做宽基地,促进发展,惠泽农民”的农业产业化工作思路,抓好规划布局,加强组织引导,落实优惠政策,加大扶持力度,重视科技服务,竭力为县域经济发展争作贡献,充分利用龙头企业资源,发动农民发展优质糯稻种植,促进粮食原料优质化。去年,我公司与__县内20个乡镇的90多个行政村以及冷水滩、芝山部分乡镇签订了种植、收购协议,共落实订单3万多份,以高出普通粘稻市场价的25%-35%收购价格,收购优质糯稻6万吨,满足了公司所需生产原料,同时,公司还定点发展芝麻、大葱、香芋、绿豆、南瓜、土豆、荞麦、苞菜等绿色食品种植基地,共带动基地达15万多亩,促进农民增收5600多万元。这种新型的“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产业化经营模式,不仅使__食品公司获得了稳定、高品质的原粮,而且使农民增收,有效地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发展。

农产品走势范文9

业内人士表示,基于大豆、谷物近几年减产导致供需偏紧和市场资金有所青睐,预期农产品仍有走高趋势。

两利好支撑农产品

近一段时间以来,大宗商品期货“农强工弱”现象明显,前期跌幅较大的豆类油脂于上周一开始触底反弹。而商品龙头沪铜本周一大幅跳空低开,跌破前期震荡区间。相比工业品,农产品整体止跌企稳反弹迹象显著。

北京中期农产品分析师杨莉娜表示,国内油脂经过一轮季节性压力及基本面多空转换因素影响,10月份,农产品期价逐渐止跌企稳,开始构筑底部,震荡整理后有望进一步延续上行走势。

银河期货分析师梁勇表示,从当前的市场环境来看,国内商品依然延续“农强工弱”局面:一方面,由于农产品生产成本逐年提升,再加上大豆、谷物近几年减产导致供需偏紧将继续支撑农产品期价;另一方面,在经济大环境不乐观周期中,市场资金比较青睐下跌风险较小的品种。恰逢欧洲债务问题蔓延及美国经济数据不佳时,再加上农产品在供应量减少年景,作为生产成本型的商-品具有较好的抗风险性。

此前,美国农业部最新月度供需报告预计,美国大豆产量为28.6亿蒲式耳,高于市场预期1.01亿蒲式耳,同时高于9月份预计的26.34亿蒲式耳。对此,迈科期货农产品分析师王惠平表示,美国农业部在10月份作物供需报告给市场带来意外,此前由于美国干旱天气炒作,市场对美豆减产预期强烈,而新的供需数据提振了未来市场供应前景,全球大豆供应局面由此前供应紧俏,到对未来供应预期相对看好,豆类期价因此受到打压。

不过,梁勇表示,从美国农业部公布的数据来看,美国大豆、玉米库存均处于历史低位,供应紧张的格局要在南美新粮上市前才能得到缓解。

“美豆减产已成定局,但顺利收获以及生长末期天气改善,令减产幅度低于了此前预期,一度引发了资金获利了结,不过,在明年南美豆上市前市场供应紧张格局将持续。”杨莉娜表示,马来西亚棕榈油10月以后将逐渐转入季节性减产周期,按照往年规律,棕榈油进入减产期后,若需求保持一定水准,将对稳定棕榈油期价形成正面影响。

相对于走势企稳的农产品,沪铜等有色金属表现较为疲软。分析人士表示,近期美元强势反弹、欧债问题持续恶化,期铜在这两大因素重压之下苦不堪言。

欧盟峰会上并未取得重大进展,更是激化了市场对欧债危机担忧情绪。此外,最新数据显示,汇丰中国10月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初值为49.1,创下3个月以来新高;美国10月制造业PMI初值微升至51.3,9月终值为51.1,不过,欧元区10月Markit综合采购经理人指数(PMI)初值跌至45.8,上月为46.1。一德期货分析师许可表示,中国、美国PMI数据表现尚可,但欧元区数据疲软以及全球工业需求前景的不确定性仍令金属承压。

年内有望企稳上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