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大学英语要求集锦9篇

时间:2023-09-24 10:56:27

大学英语要求

大学英语要求范文1

关键词: 大学英语 课堂教学 人本主义教育观

1.引言

传统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主导,师生间缺乏理解互动,削弱了课堂教学效果,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新时期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是课堂教学的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新时期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注重发挥师生双方的主观能动性,注重形成师生之间相互讨论、交流、鼓励的课堂环境。[1]这种模式的转变必然对大学英语教师提出了新要求。

2.新时期大学英语课堂对教师的能力要求

教学能力是教师为达到教学目标并顺利从事教学活动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新时期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重视学习过程,反对机械地传授知识。大学英语教师必须通过设计好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在交流的过程中启发、指正学生。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指导的方式方法,如RodEllis教授所指出的几点需特别注意[2]。首先要根据学习者的水平差异调整课堂用语。其次教师要把握好何时纠正学习者的错误及纠正学习者错误的程度。再次教师要把握何时发问及发问的频率。最后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参与的质和量。

在课堂互动环节当中,教师可说是重要的一环。教师因素决定了互动机制设计的合理性及其能否正确而有效地实施,能否适时掌控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情绪、注意力等的变化。教师要向学生输入可理解的语言信息,并且在输入的过程中不断地从学习者处获得反馈,并根据反馈适当地调整语言输出。教师应尽可能地向学习者提供熟悉、有趣的话题,引导他们利用语境和自己原有的知识理解输入。教学材料和课程设置是有效的语言输入的源泉,但教师捕捉语言输入时机的能力更为重要,教师要及时、大量地提供能被学生理解的输入。

3.美国外语教师质量标准及启示

在教育发达的美国,政府把外语作为核心学科对教师制定了相关的严格标准以保证和提高外语教育质量,其主要涵盖以下三个方面。[3]

首先是个人发展,它要求外语教师从扎实的通识教育中获得知识与技能,其中包括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行为科学、自然科学、数学和艺术,着重培养批判思维与学习能力。其次是专业发展,要求教师从通识教育及教育实践经验中获取教育学方面的知识与技能。最后是专家发展,指获得成为语言与文化方面专家所必须具备的知识与技能。

从以上标准可看出在美国对外语教师的要求还是很高的,这些要求对于提高新时期大学英语教师的素质和能力有良好的借鉴和启示作用。首先是促使我们对教学理念进行反思,教师的教学理念是在教学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关于教学的基本观点、根本看法及相对稳定的思想和观念,它反作用于教学实践并自发、稳定地发生作用。大学英语教师素质提高的核心是具有正确的教学理念。其次是对教学过程的反思。教学是育人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应以人为本并合乎客观规律,大学英语教师素质提高的关键是要养成良好的对教学过程反思的习惯。最后是对教学原则和教学效率的反思。对于教学原则的反思应贯彻以语言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为前提,以语言运用能力培养为目的,在教学安排、授课内容、教学方式及考核方法上充分体现英语教学的适用性原则,最大限度地体现学生的参与性、教学内容的实用性、教师作用的指导性,以及教学方式的实践性,改变对学生的评价体系,加大对语言应用能力的考核力度。大学英语教师素质提高的途径是在正确理解教学原则的基础上,不断提高教学效率。

4.人本主义教育观及其对大学英语教师成长的要求

20世纪中期,AbrahamH.Maslow首先在人本主义心理学中引入“自我价值实现”和“人的潜能”,并强调人的主观活动和“自我价值实现”就是对人的潜能、天赋等充分的开发和利用,人们最终实现自己价值的过程就是其内心世界发展的过程。[4]人本主义教育观认为,成长与发展是人与生俱来的自然倾向,自我充分发挥和实现是其基本需求,学生自我潜能不断发挥的过程,就是其自我实现的过程。课程设计、教学方法选择、教学活动安排都应给学生提供成长条件和氛围,促使其达到力所能及的最佳状态,最终成为自我实现者。

新时期的大学英语课堂事实上是人本主义教育观的具体体现,它对现代的大学英语教师在各个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教师的知识储备要充足,并不断更新。如实施英语教师交流计划,为教师提供参加国内外学术活动的机会,鼓励教师潜心学术研究,通过相互支持和鼓励,形成对教学工作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最终实现团队的整体发展与自我价值的实现。其次要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5]人本主义教育观理念下的大学英语课堂中,教师的任务在于创造一种能够促进有意义学习发生的积极的课堂气氛,这种有意义学习是一种自我发现自我拥有的学习。教师要尊重学生,在感情和思想上与学生产生共鸣,使他们在自由融洽的氛围中得到全面发展。

5.结语

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正在经历着由传统到现代的过程,这种转变是时代的要求,是先进教育观念的体现。大学英语教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这种转变顺利进行并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的可能性。现代的大学英语课堂特别强调培养教师的操控和监控能力,因此必须以更高的要求促进教师素质的提高。要学习西方的先进教育管理,并从教学理念、教学过程、教学原则和教学效率等方面完善教师的素质。最终要以人本主义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为目标,从多方面促进大学英语教师的成长。

参考文献:

[1]孙宇.课堂互动环境下的英语自主学习[J].现代教育管理,2011,(6).

[2]Ellis Rod.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Shang hai:Shang 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9:563-610.

[3]李凤荣.从美国外语教师质量标准看中国大学英语教学[J].现代教育科学,2010,(6).

大学英语要求范文2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组织了中外20多所大学的外语教学专家、教授,根据2003年教育部指定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设计和开发了“新理念大学英语全新版网络教学系统”。教育部在2003年12月召开的大学英语网络教学系统验收会上,专家组一致同意该系统通过验收,并建议教育部向全国高等学校推广使用。从此,大学英语教学试探着走向了一个网络化英语教学的新时代。

经过数年时间的大学英语改革试点,2007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正式印发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明确提出了要培养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并要求高等学校应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采用基于计算机和课堂的英语教学模式(高教部高等教育司 2007),这对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起到了积极的推动和指导作用。

基于《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大学英语教学正在从传统的以老师讲、学生听的方式逐渐走向以计算机网络、教学软件、多媒体辅助,强调语言综合运用的个性化和学生主动式学习为主的教学模式。原来单一的对教学效果的测评开始被教学全过程整体监控和评估所取代。教学、考试等评估方式也在从原来的以语法、阅读理解为主转向对学生的听说能力及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为主的评估体系。不少高校都在积极进行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迎接这一大势所趋所带来的新的挑战。

根据《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利用计算机辅助英语教学已势在必行,但要使计算机,包括现代信息技术、网络,以及多媒体成为英语教学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仍有许多方面需要通过研究和实践来加以完善。基于《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要求》,本文就学生个性化英语学习进行探讨。

一、现代化英语教与学

现代化英语教学是借助于计算机、网络、教学软件、多媒体等手段从事英语教学活动的一种方式,强调对语言的综合运用和学生个性化学习。在现代英语教学环境下这种方式构成了现代英语教学的主流,其主要表现形式是:由教师用学生要学习和掌握的英语来指导或引导学生学习该语言,引导或要求学生借助于计算机网络等完成自我学习和运用语言的目的。它与数学、物理教学等不同的是,在数学和物理数学中教师不是用数学或物理本身来教数学或物理,学生也不存在去学习教师在讲述课程时所用的语言本身。而外语教学则不同,教师在教学中所使用的语言本身也是学生要习得的语言。Vivan Cook在描述外语教学与其他教学不同时曾指出,外语教学是通过语言来完成对该语言的教学过程(Vivan Cook 2000)。这一观点概述了英语教学是一种用英语来从事英语教学的相对特殊的教学过程。

这一教学过程主要包括两个基本概念,第一个概念是以语言本身为特征的,称之为“语言特性”;第二个概念是以教学法为特征的,称之为“教学特性”。这两个特性可以被概括为英语教学的“双重特性”(任锡平,1999),其中语言特性主要解决学生在教师使用的教学语言的基础上学习语言本身的问题,如语音、语词、语句和表达方式等,它由教学语言和学习语言构成;而教学特性主要涉及学生对教学法的实施,以及教与学的合作过程,它由教学行为和学习行为构成。这就是说,英语教学的双重特性始终是同时贯穿于英语教学的整个过程。

作为教学特性,在现代化英语教学手段的支持下,其侧重点是利用计算机来贯彻和实施教学法,学生在这一点上是作为对象而存在的,计算机是英语教学的媒介,英语本身是学习和掌握主要内容。然而,作为语言特性,它的侧重点是在被学习和掌握的主要内容――英语本身。在这一点上原来作为对象的学生,继而成为教学行为的主体,而主体学习行为的依据就是学生学习和掌握的主要内容――英语本身。学生一方面要理解教师在教学中使用的语言,另一方面还要通过这一语言来学习和掌握英语本身。事实上,在现代化英语教学中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就是学生对英语学习的自我意识和英语本身的问题,而这一问题的本质就是充分发挥学生在英语教学中的个性化学习。

二、学生个性化学习

英语教学的双重特性是英语教学本身所决定的,但是不能轻易地来强调其中一个特性而轻视另一个。无论是教学特性还是语言特性是不可能在没有学生这一条件下而独立存在的,它们与学生是一个联体,并共同搭建了英语教学意义上的学生个性化学习。

然而,值得一提的是,在现代化英语教学中的学生个性化学习必须是一个有意义的对语言的自我学习行为。换句话说,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本身是不能形成一个实际的对语言的行为,它只有在教学过程中依附于教学特性而产生的行为过程。这就是说,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应该是整个教学过程的组成部分,学生应该在有计划、有目标,并成为自我活动的主体时,真正的学习过程才能形成。(佐藤正夫,2001)所谓“真正的学习过程”的形成,实际上就是学生在英语教学的作用下所表现出的、对语言的自我理解和掌握的过程。但是如果没有“自我活动”,就是有“学习过程”,也很难说学生就能实现或实施个性化学习。

另外一点,学生个性化学习并不等于可以忽视教师或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恰恰相反,学生个性化学习与教师以及教学法之间仍然是一个相互作用的关系。教师传授某一教学内容意味着教学过程的开始,而学生对此作出的反应更是在“接受那种语言的多样性或真实性”(Rod Ellis,2000)的变化方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教学语言可以说是“那种语言的多样性或真实性”变化的基本表达式。教师借助于教学特性,并以教学语言的方式将语言知识传输给学生。对学生而言,意味着个性化学习的开始。在课堂上,教师在教学中采用的教学法和使用的教学语言是一种引导行为,是学生产生个性化学习的动力来源。所以,学生个性化学习不是一个单纯的教学术语,而是一个教学过程与个性化学习相统一的教学概念。从这意义上说,现代化英语教学实际上是一个“取决于学生”(Elaine Tarone,George Yule,2000)对英语的学习和运用行为的自我表现的过程。

三、学生个性化学习模式

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涉及到人(学生)和语言、教和学等方面的关系。赫尔德对前一个关系作过一个定论,他认为语言是人的本质所在。(J.G.赫尔德,1999)如果把这一观点放到学生个性化学习的现代化英语教学中,就意味着学生与所学习的英语存在着一种自然的关系,这种关系来自于人的本质,它不是人为地或通过教学来制造的。可以这样认为,英语教学与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实际上就是对该语言的运用行为在教学中的自然体现,也是英语教学在实施过程中学生与个性化学习之间建立行为关系的重要方面。

David Nunan在研究学习者为中心的课程设置时认为,学习一门课程应该以“what is”而不应该以“what should be”(David Nunan,2001)的方式来实现。这不仅是课程设置上要解决的问题,而且更是一个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要解决的学生与英语,即教学与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实质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当“what is”和“what should be”确定了整个英语教学过程的同时也确定了学生个性化学习的模式。假如在教学中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是以“what should be”来实现的,那就意味着学生与所学语言的关系处于被动的状态,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取决于教师的课堂教学。学生要学习的语言实际上并非是语言本身,而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展示的某一教学内容或教学目标。换一种方式,如果教学过程是以“what is”来完成的,那就意味着学生在教学中有一个自我判断和表现语言特性的行为过程。这时,教学起到了学生与语言之间的桥梁作用。虽然,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如上文提到的那样,应该是整个教学过程的组成部分,但对英语的理解、掌握和运用来说,是由学生“自身的手段生成的”(J.G.赫尔德,1999),即“what is”所代表的一种语言特性在个性化学习上的实际体现。个性化学习过程是教学行为与学习行为的转换过程,但学生要达到对英语的理解、掌握和运用,以及将此转换为有计划、有目标的个性化学习,决非依赖于“what should be”就能完成的,它取决于学生自己对“what is”作出的相应认识,并在认识过程中学习运用语言的方式和方法。

事实上,现代化英语教学是借助于计算机、网络、教学软件、多媒体等手段从事英语活动的一种方式,虽然在现代化英语教学的课堂上所能传导给学生的语言信息量要远远超出课本的信息量,但要将学生要学习的所有内容以信息流量的方式全部传输给学生是不太可能的。(David Nunan,2001)确切地说,绝大部分的信息是由学生自己通过自觉行为来判断和获取的。从另一角度上说,教学本身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也具有一定的限制作用,如现代化英语教学中使用的媒体手段所能展现的教学内容是以课文为基础的,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要摆脱这种局限性,有计划、有目标的个性化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现代化英语教学中,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是以课堂为基础、强调学生对教学内容自我的学习一种方式。它是教学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或教学行为的补充,包括教师在课堂上对语言信息的传输和学生对此所采取行为的具体过程。这一过程形成了现代化英语教学中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模式,如图1所示。

上述图1显示了现代化英语教学中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模式。教师和学生共同承担着教和学的整个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通过计算机等提出教学要求和教学目标,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语言;而学生的作用是发挥自我意识,针对教学要求和教学目标达到理解和操练语言。这一模式无论从教的角度还是从学的角度都体现了以培养学生在英语学习上的个性发展。虽然,教与学往往表现为两大分离的甚至对抗的方面(蔡龙权,2000),但这种“对抗”在现代化教学中,往往集中在学生如何按课堂上的教学要求和教学目标来完善个性化课堂学习,以及课外个性化自主学习这两个方面的对语言运用能力的体现。

大学英语要求范文3

论文摘要:面对高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进一步推进,现代化教学管理手段的普及,不断增长的考试规模对考试组织管理体制(系)提出了挑战,考试工作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高校正处在由传统的考试模式向多元化考试模式的转型,转型后在现行考试管理体系中如何实施网络考试管理提出新的要求,从大学英语考试管理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及改革的各个方面,对新的考试管理模式进行可行性的探索。

0 前言

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新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对大学英语考试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考试模式已经不太适合新的课程要求,由于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从内容上也做了很大的调整,传统考试模式向多元化考试模式转型是当代高校值得思考和探讨的课题。面对新的形势、新的要求,同时面临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对考试管理工作的挑战,高等学校管理者必须面对的而又急需解决的新问题,必须寻找符合高等学校考试管理改革发展的新路子。按照所掌握现代化管理知识和多年的管理工作经验,从提高管理的质量、效能入手,思考如何将高校的传统的考试管理模式,逐步转型为无纸化网络考试管理模式,探索考试管理模式的改革已经是势在必行。

1 目前考试管理工作现状

随着《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的实施,英语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考试管理显得滞后。目前有些学校大学英语教学1—4级分别都设有读写、阅读、听力、口语多个块模块来讲授,加大了考试的组织与管理难度。从考场编排、监考安排、试卷印制及试卷收发、试卷分类归档装订乃至成绩录入等工作量成几倍增加。考试管理工作越来越复杂,面对教学改革给考试管理工作的压力和挑战, 我们也不断再思考管理对策和措施;从组织大学英语模块课程的考试开始,积极主动思考在考试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一方面加强考试的过程管理,要求制定期末考试方案;另一方面在加强监考的过程管理,力求在制定监考须知时更细化,连每一个细小的环节如交、发、收试卷的步骤及具体收发时间都不疏忽;最后针对不同级别、不同类型制定出不同的重要提示。多元化的大学英语考试对考务工作提出新的要求,促进我们必须正视与思考,对考试管理模式工作进行改革,利用网络优势实行网络考试,提高其效率。

2 网络考试模式的设想

加强考试管理手段的现代化建设,推行网络考试模式。由于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改革和学分制下考试的批次多、类型多、人数多、灵活机动,必须运用考试现代化管理手段,借助计算机辅助管理对考试进行安排、课程进行网考和试卷质量分析。因此,加强考试现代化的管理,是教学改革和学分制下课程考试管理的基础和前提。

改革考试模式,实现考试内容的科学化和考试形式的多样化。考试模式的改革,是建立在个性教育、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基础上,学校应积极组织力量认真修订课程教学大纲学习掌握新的教学大纲内容,教师教学和考试目标均要以新的教学大纲为依据,丰富的考试内容。从有利于全面考核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出发,采取多种考试形式,打破单一的统一的考试模式。利用现代化考试手段,采取网络无纸化考试,人机对话口语与操作考试相结合等形式的一种新的考试模式。

考试内容要科学就是要求考试命题科学化,命题要以教学大纲为基础,试题内容必须要有一定的灵活性、全面性、综合性,题型丰富,注重考察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实践能力。

考试形式应根据课程的特点和教学要求多样化,实行教考分离,使传统的笔试向网络考试过度,网络考试优势是无纸化、速度快、效率高、阅卷准、资料光盘易保存,评分客观性强,避免评卷的主观性。有的课程还应增加开卷、半闭半开卷、口试、讨论、课题研究、论文、以及实验操作或制作等还应多种考试形式相互结合才能全面反映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教师的试卷分析表可推行网上分析,输入相关信息,电脑自动生成分析表,使学校教学管理能够在形式上统一化、规范化,报送时间更快捷。

积极建设试题库,开发网络考试系统为了客观地、科学地组织考试,研制试题库系统,并不断更新、修改。使用试题库考试,使试题的标准化、科学化、规范化,用试题库组卷产生试卷。采用统一试卷、统一考试、统一阅卷。通过多次的实践,促进考试实现规范化、科学化。使考试的有效性、真实性、客观性大大加强。

3 如何实施网络考试

网络考试的实施,需要做好大量的基础性工作。反复实验是基础,科学分析是保障。为顺利推行网络考试,保障传统的考试模式向网络考试模式的转型,加强考试科学化研究和现代化建设。各级教学管理工作者对网考课程要进行科学的的组织与管理,加强网考各环节和网考制度的研究,充分发挥网络资源作用,利用现代管理手段,提高管理(下转第181页)(上接第178页)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确保网络化考试顺利实施,提前做好以下两方面的工作:

3.1 全面了解、调查研究、提出方案、模拟实验

(1)硬件软件条件具备。首先,全面了解网络考试具备的基本条件,包括机器设备保障、软件的适用性。(2)外出考察研究,进行技术培训。进一步加强调查研究,深入了解、科学分析并掌握网络考试的特点,组织人员到网考学校学习考察,进行网络考试管理和网络技术维护人员的培训。(3)制定网考实施方案。通过模拟网络考试反复实验,总结经验,制定具操作性的网络考试实施方案。

3.2 组织培训、规范程序、组织实施、制度保障

(1)组织培训,考前模拟。凡参加网络考试的学生分期分批进行网络考试考前培训,并进行一次模拟网考实验,为确保每个学生顺利进行网络考试,制定考生网考守则。(2)网考规范程序及要求。首先,网考硬件设施做保障、网络技术人员配备齐全;再次,明确网考对象、确定网考课程、制定网考安排;最后,按要求规范网考命题、网考阅卷、网考成绩、网考试卷的管理。要求每场考试安排巡视领导2名,监听人员1名,考务人员3名,技术人员3名,每个考场监考教师2名。(3)规范网络考试管理制度。应对现有的考试制度进一步补充和完善,制定网络考试管理规范,加大管理力度,明确考试巡视员、监考教师、考务人员、网络技术员职责,提出新的工作要求,使高校的考试真正做到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使考试更好地服务于高校教学和管理工作。

进一步加强调查研究,总结经验,全面把握高校大学英语考试工作面临的形势,深入了解、科学分析并掌握现代网络考试工作的特点,使考试制度建设、技术实施等方面更加科学化,积极开展网络考试评价与网络考试管理研究,重点是网络考试制度的制定,推动考试制度的改革,完善网络考试管理工作,促进高校大学英语考试模式的现代转型。

4 结束语

考试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考试管理是教学质量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新《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的精神,进一步深化大学英语教学内容改革和深入课程体系改革,多元化的考试模式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激发了学生掌握现代网络考试的操作能力,促进学生转变学习观念,变知识性学习转向能力性创新性学习;多元化的考试模式也推动教师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的方面创新,促进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完善;多元化的考试模式更新了管理人员的管理观念,提高了运用现代化管理手段能力;多元化的考试模式能够促进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和创新,对促进教学质量和管理效率的提高起到较好的推动作用,同时启发管理者不断改进教学管理工作,提高考试管理现代化、科学化的能力和水平。

参考文献

[1]大学英语教学基本要求项目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2]大学英语教学研究会秘书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座谈会”纪要[j].高师英语教学与研究,2003.

[3]吴文侃,杨汉清.比较教育学(修订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5.

大学英语要求范文4

关键词:需求分析;专门用途英语;学术英语;大学英语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795(2013)05-0003-0007

2010年教育部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了“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的目标,并制定了为实现这个目标的多项措施,如“探索多种方式利用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引进海外高层次学术团队,引进境外优秀教材,提高高等学校聘任外籍教师的比例”。在《纲要》精神指导下,高等教育国际化在我国高校开始出现。本文就是在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考察大学生用英语进行专业学习的需求,从而讨论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1 需求分析理论及文献回顾

需求分析是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理论的重要部分。Hutehinson&Waters(1987)指出,专门用途英语教学是建立在学生的某种需求分析之上的,主要包括目标需求分析(target needs analysls)和学习需求分析(1earning needs analysis)两个方面。他们认为目标需求是指学习者在学习结束后能顺利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目标需求包括三个方面:学习者所必须达到的(necessities),目前所缺少的(1acks),和希望要达到的(wants)。也就是说分析学生的自身需求,以及他们的缺陷和未来目标,来确定教学内容。Dudley-Evans和St,John(1998)也从目标情景(target situation)、学习情景(Iearning situation)和现状情景(present situation)三个方面构建其需求分析框架。目标情景是未来工作需求和学习者对这种需求的态度;学习情境是学习者个人信息,包括学习动机、学习策略、学习者态度和预期等;现状情景是指学习者当前的语言水平和学习困难等。

国内外开展ESP需求分析的研究不少,如最近针对ESP最主要分支之一的EAP教学需求方面的调查分析(如蔡基刚,2012;罗娜等,2012;Abdelgawad Ahmed Alastal等,2012)发现学生在学术英语技能方面存在不同程度上的缺失,学生对专门用途英语特别是学术英语学习有着迫切的需求。但这些调查比较单一,基本上是调查学生的需求。Tsao(2011:126-149)虽然同时调查了学生和教师,但只涉及语言教师,而且样本比较小,仅仅是台湾一个大学里的24名英语教师和351名学生。本研究不仅采用大样本的方法,而且同时从学生、英语教师和专业教师三个维度来进行对比性的需求调查。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对象

本次调查选择上海市不同类型高校的在校学生、学科专业教师和大学英语教师。这里有两个原因。①上海的高等教育国际化程度较高,例如,上海市在2011年颁布了《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12年)》,明确规定“推进教育国际化是上海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必然选择。要提升上海教育国际化水平”,“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中留学生所占比例达到15%左右”;要“增强学生国际交往和竞争能力。积极引进、消化国外先进课程资源”。在这一精神指导下,上海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大大提高,国际化课程(即课程直接由外国专家授课或面向中外学生)越来越普及,全英语教学模式被越来越多的学科和专业所采用。如截至2011年底,复旦大学全校77个专业已有63个专业开设或准备开设全英语课程。按照学校规定,今后的本科生四年专业学习至少要选修一门全英语课程。同济大学的全英语课程达到256门,每年引进100名国外学者进行至少一个学期的授课。上海交通大学从2012年起把两个学期改成三个学期。在暑假小学期内,校方集中邀请来70多位国外一流大学的教授给学生上课。据统计,截至2012年上半年,上海已产生了180门市级示范性国际化课程。这意味着,上海高校的学生越来越多地被要求用英语直接阅读专业文献,用英语写综述和论文,用英语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的论文宣读和讨论。②对大学生、英语教师和学科教师同时调查,是因为学生的目标需求有时并不一致,如Flowerdew&Peacock(2005:178)的调查发现,“目标需求分析表明学习者需要训练阅读专业教材的能力,但学习者认为自己需要的是语法”。我们的调查也印证了他们的调查,一方面专业学习要求学生能用英语进行专业信息阅读,撰写文献回顾等,但另一方面学生最迫切的要求是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或提高自己的口语能力等。因此通过同一内容的不同对象对比调查更能使我们了解学生需求和现实需求的差距。

2.2 研究问题和内容

本次的调查所设定的问题是:

(1)在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大学生的英语学习需求有什么新的变化?他们学习英语的目的除了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外,专业学习对他们的英语有什么需求?

(2)学科专业教师对学生在用英语进行专业课程学习中有什么具体要求?

(3)大学英语教师、学科专业教师和大学生对目前大学英语教学和专门用途英语教学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看法?

2.3 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形式。我们设计的问卷有四份:①新生调查;②大三大四学生调查;③大学英语教师调查;④学科专业教师调查。除了新生问卷调查,其他三个调查的问卷内容基本一样(除提问角度不同,如教师问卷中涉及学生能力等评价时用“根据我观察”),包括五个方面,共40题。1-5题是调查对象基本信息;6-15题调查学生专业学习对英语的需求;16~22题是对以普通英语教学为主的大学英语教学评价;23~31题是对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的看法。32-40题是对专门用途英语开展可行性的看法。

为了保证调查对象对调查内容的了解,我们采用两个方法,第一、对象选择。如我们选择大三大四学生,主要是考虑到:①他们都已基本完成大学英语学习任务,对大学英语教学有切身的体会和较全面的了解;②不少人有选修高年级的全英语课程或有用英语学习专业的经历。同样我们选择大英教师,规定参加调查者必须是副教授职称以上,或从事大学英语教学10年以上的讲师,这样做是保证他们对大学英语教学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学科专业教师的选择上要求尽可能是在上全英语课程的,或是海归教师。第二、术语解释。我们对问卷中的一些术语进行解释,帮助师生弄清问题再选择答案。如我们在问卷中注释如下:

国际上将外语教学分为普通英语(EGP)和专门用途英语(ESP)两种。普通英语指中小学英语教学和我国目前开设的大学英语综合英语课程。专门用途英语是根据学生专业学习需求开展的英语教学,具体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职场英语(EOP)。另一类称学术英语(EAP),在大学中开展。学术英语可细分为两种:一种是通用学术英语(EGAP),教授学生在专业学习和研究中所需要的学术英语能力,如如何用英语听讲座、查找和阅读文献、撰写论文和参加国际会议。另一种是专门学术英语(ES-AP),侧重特定学科(如计算机英语、医学英语、法律英语等)中的词汇、结构语篇和体裁以及交流的策略和技能培养。

访谈主要是在复旦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和同济大学的13名大三大四学生(分别来自物理、旅游管理、临床医学、电子信息、历史、金融专业)和6名专业教师(分别是教生物、法学、医学等)中进行。其中10名学生上过全英语课程,4名专业教师为海归学者,在国外有3至9年留学经历。访谈问题同问卷一致。为保证采样客观可靠,我们组织三个小组分别到不同学校和院系进行访谈。

2.4 数据收集与分析

此次调查进行的时间为2012年10月至11月。回收来自24所院校的新生有效问卷共7260份;回收来自19所本科院校的大三大四学生有效问卷共计3254份;回收大学英语教师有效问卷共341份和专业教师有效问卷共202份。除新生问卷外,调查问卷设计均采用李克特五分量表(5-point Likert Scale)形式(5=坚决同意;4=同意;3=不能确定;2=不同意;1=坚决不同意)。利用SPSS统计软件对所得数据先进行统计描述,计算出每题各选项比例、均值和方差。再将同意与不同意的人数单独统计(计算时剔除“不能确定”的选择人数)用非参数方差检验每题同意和反对人数是否具有统计差异。再用独立样本t检验的方法比较大三大四学生、大学英语教师和专业教师在每个选项上的态度差异是否具有统计意义。

3 调查结果与分析

3.1 学生专业学习对专门用途英语的需求

首先,在专业学习对专门用途英语需求方面(见表1),两组教师的态度较为统一(五大需求均为无显著差异),都承认学生在专业学习中对英语听、说、读、写各方面技能均有较大需求(需求迫切程度按读、听、写、说顺序排列,输入需求大于输出)。同样,学生对专业学习中的英语需求也普遍较大(需求程度按读、听、写、说顺序排列,与两组教师排序完全一致)。

但除口头表达需求一项外,教师认为专业学习对学生英语需求与学生自评的需求预期还是存在着一定距离(除“说”一项外其余四项均存在显著差异),具体表现为教师尤其是专业教师对学生专业学习中的英语需求估计要高于学生的学习需求。

新生对学术英语的潜在需求(附表略)同样得到了证实。对大学英语课的期待,有近80%的新生选择将英语作为“用来汲取和交流专业信息的工具,增强自己在专业领域内的国际交往能力”,并有超过60%的新生将大学英语学习目标定位在“能提高用英语从事自己专业学习的能力(如用英语查找和阅读专业文献的能力,听专业讲座的能力,陈述和演示科研成果的能力)”。且大部分新生希望用英语进行本专业文献阅读(选择“希望”和“非常希望”的比例超过83%)、出国交流或深造(有意愿或意愿强烈的占85%)。希望专业课程可以实现双语授课(58%)甚至外教全英授课(22%)。这些数据显示新生已经认识到英语在专业学习中强大的工具作用,希望自己所学的大学英语能“学以致用”,为本专业学习创造更有利条件和更多机会。

其次,从学生专门用途英语能力的现状上看(见表2),学生自我评价他们专业学习中的学术英语能力和素养的欠缺。新生问卷调查中也发现学生自觉学术英语各方面能力均存在不足。

两组教师对学生学术英语能力的评价一致(五大困难均无显著差异),都注意到学生在使用英语进行专业学习活动时存在的困难,在听、说、读、写及学术规范方面均有较显著的体现,特别是阅读原版教材和专业文献为学生专业学习带来了最突出的语言阻碍(“读”一项打分最高,均值为4.02)。

与学生学术英语能力自评结果比较,教师认为问题更严重(除专业教师在“听”上一项外,其余各项能力评估均有显著差异),可见一线教师对学生用英语驾驭专业学习的能力评价不高。

3.2 对以普通英语教学为主的大学英语教学的评价

在对以普通英语为主的大学英语教学的评估中(详见表3),教师和学生总体认为本校的大学英语教学质量和方法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且随着新生英语水平的不断提高和高等教育国际化,大学英语定位的调整应是大势所趋。但两组教师因教学背景和看问题角度不同,对以普通英语为主的大学英语教学的评价存在着明显差异(16至22题的回答均有显著差异,p

3.3 对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的看法

从统计结果(表4)可以看出,专业教师和学生在大学英语定位问题上意见较一致,都认同新的大学英语定位应是培养大学生用英语进行专业学习和研究的语言能力,专业教师甚至比学生更认为专门用途英语能提高学生专业领域内国际竞争力以及日后学习或工作中的竞争力(24、25题专业教师回答均值均为三组中最高)。

在专门用途英语与普通英语的比较问题上,学生观念与专业教师较一致,而大英教师的态度则与学生偏离较大。如在提高学生英语水平方面哪种英语教学更有效的问题上,专业教师和学生都认为专门用途英语更胜一筹,而大英教师则不认为专门用途英语具有优势;同样,专业教师和学生都认为专门用途英语在调动学习积极性方面比普通英语更有效,而大英教师则并不认同(反对人数占43.1%)。专业教师和学生都有在大部分新生中以通用学术英语替代综合英语的意愿,而大英教师则不支持该做法(反对人数过半,占62.9%)。

关于专门用途英语,教师和学生均存在一定的误解,认为必须具备有一定的英语基础才能过渡到专门用途英语的学习,其中以大英教师的误读最为严重(29题专业教师与学生意见无显著差异,但均和大英教师意见存在显著差异)。

3.4 对专门用途英语开展可行性的看法

表5的数据显示:大英教师和学生更倾向于将传统的大学英语作为拓宽学生视野的通识素质教育课程,认同应多开设英美文化、英美文学等通识类课程,但专业教师较学生认同度低。在专门用途英语的教学内容上,大英教师可能出于自己的学历背景和知识结构,更认为内容不要太专业,要把教学重点放在语言技能上。因此他们认为大学英语教师只要稍加培训,就能胜任专门用途英语尤其是学术英语的教学,而专业教师则认为现任大英教师还需具备其他专业素质才能达到专门用途英语的教学要求。

对于开展专门用途英语教学可能遇到的阻力,专业教师更倾向师资,大英教师和学生更关注学生英语水平,而专业教师和学生认为观念转变是较重要的因素。这一结果反映出一线教师可能更倾向于将无法开展专门用途英语归咎于与自身无关的外部因素,如教材和学生,而不大愿意承认自身可能存在的某些局限,如能力不足、观念保守等。

3.5 访谈对大学英语和学术英语综合看法

在访谈中,学生普遍反映在大学英语学习中收获不大。专业教师认为,“目前的大学英语不能适应学科的需求”,内容上“文学文化多了一点”,“信息性较强的学术文章应该增加”。访谈的学生认为学术英语如果是教授学术技能还是很有必要的,因为他们“需要阅读大量英文文献”。专业教师认为“有时候我们需要做一些学术课题研究和presentation汇报时候会需要搜索和参考相关的外文文献资料和用英文写作和演示”。他们认为“通用学术英语的老师不需要特别培训,基本可以胜任。但是专门学术英语教师,没有专业学历背景是不行的”。

4 结论与建议

结合访谈,我们认为本次调查显示下面几个主要结论:

(1)在高等教育国际化日益普及的背景下,学生用英语进行专业学习的需求日益增长。这也印证了我们在2011年对上海复旦大学等四所大学927名大学生所作的专门用途英语需求调查。如那次调查发现,56.5%有选修全英语或双语课程的需求,69.0%有用英语读本专业的文献和文章的需求,62.9%需要用英语听国外学者专家的讲座或讲课,58.1%有出国留学或作为交流生/交换生出国学习的需要。

(2)学生和他们的专业教师就学生现有的英语水平能否进行专业学习的看法有差异,尽管两者都认为学生在学术英语的听、说、读、写及学术规范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但专业教师认为问题更大些,尤其在阅读原版教材和专业文献方面。如果专业教师是质量的验收方,那说明学生对自己的英语能力有点盲目乐观。

(3)大英教师、学生以及专业教师在如何评价目前的大学普通英语教学方面存在差异。学生和专业教师对自己学校的大学英语教学和学生英语水平提高的满意率都要比大英教师低得多。访谈中,学生要求改变目前大学英语教学内容的呼声非常强烈。这说明大英教师只注意到自己的教学水平和课堂发挥,没有注意到学生的感受以及所教的英语在多大程度能帮助学生应对专业学习的需求。

(4)大英教师在大学英语教学是否要从目前的普通英语转移到专门用途英语上来,以及对专门用途英语的作用认识上,与学生以及专业教师有较大的差异。大英教师认为学生必须有扎实的英语基础才能进入通用学术英语学习,不支持在大部分新生中开展通用学术英语教学。这个结果与Tsao(2011)的调查基本一致:“大部分学生认为可用ESP替代普通英语,而教师的观点恰恰相反”。这表明大学英语教师改革的愿望没有学生和专业教师强烈。

(5)对于大学英语课程的性质,被调查者意见不一。大英教师和学生意见比较一致,认为大学英语是一门素质教育课程,可开设一些英美文化、英美文学等通识课。而这一点没有得到专业教师的认同,他们似乎偏向于认为英语作为一门工具为汲取和交流信息服务。考虑到大学英语教师和专业学科教师的不同学历背景和教学内容,以及大学生兴趣的广泛性,这种差异可以理解。

(6)关于专门用途英语是否能由英语教师来教,专业教师的态度比较消极。不仅问卷表明他们赞成的均值要低于大英教师,而且访谈发现,多数专业老师认为教授专门用途英语需要有一定的专业背景知识,这不是英语老师稍加培训就能胜任的。一位光科学系教授甚至认为学术英语就是专业英语,是专业教师的职责范围,大学英语教师只需把普通英语教好就可以了。基于需求调查和分析的结果,笔者建议从以下几方面来推进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第一,把学术英语课程规定为必修课程,逐渐把以普通英语为主导的大学英语教学转向以学术英语为核心的大学英语教学,以满足学生在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用英语进行专业学习和研究的需求。学术英语可分为通用学术英语和专门学术英语,而通用学术英语主要训练学生的学术口语交流能力和学术书面交流能力。根据目前我国大学英语教师的教学背景和能力,以及对专门用途英语的认识程度等现实状况,我们认为,通用学术英语,这一比较宽泛的ESP可以先在新生中先普遍开设。

第二,在教师中进行ESP理念的学习和宣传。大陆的外语界包括其他学科领域对ESP有比较深的误解和偏见。如根据蔡基刚(2013),这些误解包括“学术英语就是专业英语,需要有一定相关学科知识背景”、“ESP和普通英语除了专业词汇外,并没有多大差异。只要把普通英语基础打扎实了,就可应对专业学习”、“不是每个大学生都要从事学术研究的,因此没有必要每个大学生都要求学习学术英语”。这些误解在外语界十分普遍,消除这些误解对于推动我国的ESP教学非常重要。

第三,改革传统的大学英语课程设置理念。几十年来,我国大学英语界的教学理念是:①基础英语多多益善;②大学英语是一门素质教育课程。课程设置原则是:①模仿英语专业,主干课程是:语言技能+英美文学+文化通识课程;②依据大学英语教师的专业背景设置课程。这种教学理念和课程设置原则已经使得大学英语走到和英语专业同质化甚至合并打通的危险境地。在高等教育国际化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们必须走出原有的框架,要①对大学英语主体对象——学生的英语学习进行需求分析;②对委托培养方——学科专业院系和社会用人单位进行需求调查,以确立如下新的观念:大学英语存在的基础是必须为专业院系服务,满足学生专业学习对英语的需求。

大学英语要求范文5

【关键词】大学英语 目标需求 应用型人才

【基金项目】此文是作者2011年校级高教课题中期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1-0050-02

1.需求与需求分析概述

“需求”作为一个常见的术语,多用于表现人的主观愿望,激发和引导人们朝着既定目标努力的一种动力。需求在不同的领域中被赋予不同意义(陈冰冰 2010:120)。在教育领域,需求是指学习者为真正学到相关知识和技能所要做的事情,即学习者感受到目前学习的不足或欠缺和未来工作的要求(Widdowson 1981:2)。换言之,需求是指学习者对其现有能力和水平的正确认识基础上对未来理想目标的一种认知。

需求可以分为目标需求和学习需求、客观需求与主观需求、个人需求与社会需求、短期需求与长期需求、内在需求和外在需求等(王海啸2004:23)。目标需求是学习者在目标情景所必须完成的事情,学习需求是学习者为学会某目标语而必须要做的事情;客观需求是指学习者的背景、现有语言水平、语言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知晓如何使用所学知识;主观需求是指学习者的认知、情感等心理方面的需求(Graves 1996:13);个人需求指学习者目前实际水平及其希望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距;社会需求是指社会和用人单位对学习者语言能力的需求(束定芳2004:19)。

需求分析应用于外语教学领域已有三十多年历史。需求分析是一个系统收集和分析相关信息的过程,主要通过观察、内省、访谈和问卷等方法进行定性和定量研究,其作用如同医生对病人的诊断(Long2005:5)。它可以为外语教育规划、政策制定、课程设置、课程内容设计、教学方法等方面提供依据(陈冰冰2009:129)。

2.应用型人才培养对大学英语的需求

按照大众化高等教育理论首倡者美国社会学家马丁·特罗教授的观点,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阶段向大众化阶段和普及化阶段转变,高等教育的功能也发生着重大变化,高等教育从满足培养少数英才的国家需求转向同时满足更广泛的社会需求和公民个人需求。其功能进一步多样化,它与现实社会的各种需求联系更加紧密,着重培养应用型、职业型专门人才。

高校所培养的人才从宏观上可划分为学术型和应用型两大类。一类是发现和研究客观规律的人才,称为学术型人才;另一类是应用客观规律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社会效益)的人才,称为应用型人才。可见,应用型人才是相对于学术型人才而言的,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能够将学术研究成果转化为社会生产力或将这种社会生产力运用到社会实践当中并直接创造出社会财富的人才。

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每门课程首先必须依据本校和本专业的人才定位——专业培养目标和基本要求,制定各门课程的课程目标及要求;其次是选定课程的教学内容范围;第三需要做的就是分析、理清或厘定本门课程相关内容的知识属性,即它们分别属于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反省认知知识的哪一种;第四是确定每一类知识的掌握水平,即分别属于哪一级(关仲和,2010)。“培养的具有较高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应当具有良好的发展基础,我们特别强调使学生具有比较宽厚和扎实的信息技术基础和外语能力,从而使他们具有更强的社会适应能力(郑君礼,2008)。

从国家的需求上看,国家需要大学生所具有的英语能力是国际竞争力。高教司前司长张尧学(2004a)强调英语的重要性:“爱尔兰和印度等国为什么能在国际软件业中称雄?主要问题是,我们中国具有英语听说能力,能阅读、书写英文项目计划书等技术文档和用英文讨论交流问题的软件开发人员少。”

从长远角度看,我国高校英语教学的主流应该是ESP(秦秀白:2003)。“要看懂原文的专业文献,吃透原文的专业教材,光靠那点普通英语是远远不够的”(张振邦:2003)。即使是一般综合英语应用能力很强的大学生,也得进行专业英语学习,积累足够的专业词汇,掌握科技英语的结构等才能读懂专业英语文献。2002年8月,教育部制定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基础思路》和《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工作方案》两个纲领性文件,明确指出:“将大学英语教学与专业课教学相结合,培养学生的专业英语应用能力。”

文献搜索对社会用人单位和学生本人的英语学习需求调查都解释了他们最需要的是有过硬的英语水平和英语工作能力。杨惠中(2010)指出“多次大规模社会调查需求分析的结果都确认:我国大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要目的是把英语作为交际工具,通过英语获得专业所需要的信息,表达自己的专业思想,因此,大学英语教学在性质上应当是专门用途英语”。

然而,目前的大学英语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一般交际能力,突出听说培养是大学英语教学阶段性或暂时性目标(蔡基刚:2011),属于通用或基础英语(EGP)教学。2007年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规定:“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们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该《教学要求》与高中新《课标》的要求接近。研究大中小学外语教学一条龙的学者的共同结论是,中小学外语教学要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能力,尤其是听说能力方面打好扎实的基础,大学主要结合学科学外语。而我国大学之所以还在主要训练学生的听说能力,主要是没有解决好大中小学英语教学一条龙的问题,使得中小学阶段应该解决的通用英语教学不得不放在大学阶段。

从学生角度考查,我们需要考虑以下因素:1)个体语言差异;学生入学成绩在生源地地区、性别上存在以下差别因素:学生来自不同的生源地,南方地区比北方地区的学生英语基础要好一些;北方地区的学生在语音、语调等发音方面一般比南方学生好些;城区学生比农村学生口语表达能力要强;女生比男生语音、语调等发音方面的问题要少一些。2)个人兴趣、特长差异;有的学生善于模仿,口齿伶俐,勤于动口;有的耳力好,反应快,理解能力强;有的知识面宽,喜欢阅读,阅读速度快;有的思维缜密,勤于动笔,写作水平高。3)入学起点差异;高校入学新生个体差异很大,同一专业,由于生源地不同,一些学生是超过当地第一批本科院校录取线录取的,一些学生是按当地第二批本科院校录取线录取的,高考英语成绩相差五十分以上,而且个别考区高考英语不包括听力项目。4)择业目标和方向的差异。

3.应用型专业人才英语教学目标的设想

由以上分析可知,为了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各专业人才,大学英语作为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重要基础课程,在设定其课程目标时,既要考虑国家和社会的需求,也要依据学校和专业的人才专业培养目标及要求,还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兼顾基础英语教学和专门用途英语教学。探讨英语教学目标需求,制定符合各个学校实际、内容明确的教学目标时,应该综合多方面因素,设计出阶梯状分层递进的目标要求,提供多样化的英语教学,有的放矢地发挥英语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首先,满足学生学习的特殊需求,即未来他们要走向各相应工作岗位,他们学习的需求肯定要和各专业对应行业有关;其学习内容应与相关的专业、职业和活动相关;适合未来工作需要的语言的句法、词汇、话语等为中心。其次,应该考虑学生的实际接收能力,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确定一个合理的渐进的课程目标和体系。再次,满足对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需求。如果教学者的教学目的明确,学习者的学习目的自然也就清楚,就不会出现学无动力、学无指向、学无效果的可悲现象。

3.1 根据学生基础采用分层次教学方案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的专业、英语基础设计教学内容,提供多种专项英语选修课,完善分层级教学。一些地方高等院校的外语教学现在已经实行根据专业、入学分级考试成绩分三级进行教学。A,B班每周有两节外教听说课,两节大学英语课。这种分法在一定程度上使基础接近的同学可以共同学习,互相促进。然而开课的类型还可以更加多样化。比如,对于英语基础较薄弱的学生,可以开设一些衔接性基础课程,如英语语音、英语词汇、基础口语。程度稍好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英语水平、兴趣爱好、需要选择通用型(包括知识类与技能类)选修课,如听说课、阅读课、实用文体写作、笔译课、口译课、辩论课、演讲课、影视课等。通过这一系列的选修课,使学生的英语基础技能得到进一步的锻炼和强化。又如西安石油大学根据学生的入学成绩和课堂表现以及未来的职业需求,采用分层次教学法,石油工程教改班(英语基础较强),第一年就采用类似英语专业教学模式,即英语按照精读、泛读、翻译、写作等相关课程分类教学,学生很容易发现自己的不足,马上可以进行专项突破。而对于英语基础相对较弱的学生,则采用综合英语教学法,先从提高学生英语学习兴趣,培养英语学习能力入手,鼓励学生大胆发言,积极融入到课堂教学氛围。这种教学模式也可以借鉴。

3.2 根据学生就业目标设计多元化的教学方向

社会各行各业对学生英语水平的需求也是多元的,同时要求5种英语技能均衡发展的行业或岗位也并不多见。《欧洲语言共参框架》也提出“部分能力”的概念,破除了外语学习上全能型的要求(傅荣2009)。

“将来的英语教学是越来越多地与某一个方面的专业知识或某一学科结合起来”,专门用途英语教学将成为21世纪的英语教学的主流(刘润清,1996)。即通过学习知识来学习英语。在完成基础阶段的教学任务后,我们可以根据学习者的特殊需求,结合未来专业和职业上的需求开设高年级阶段学生的教学内容,开设一些专门用途英语。 ESP课程是与某种特定职业或学科相关的英语,是根据学习者的特定目的和特定需要而开设的,如电子商务英语、外贸英语、国际金融英语、新闻英语、法律英语、旅游英语、营销英语、科技英语。

根据需要开设学术英语(含一般学术类与特殊学术类)课程。一般学术类课程是指专业分类不精细的学术类课程,如学术写作,文献阅读等。主要是帮助学生做好专业英语或双语课程的学习技能准备。特殊学术类课程是与某个特定专业联系的课程,如国际法、会计学等,主要帮助学生熟悉专业词汇特点、句法结构和语篇特征,为他们上专业英语课程做好语言和内容上的准备。

对于综合类院校,不同学院和专业需要开设的专门用途英语应当不同。以内容为依托的语言课程可以让学生掌握各种学科中所需要的学术素质能力。开设的课程多元化以满足学生的多样化的英语学习要求,学生的实际需求一旦得到满足,学习的效果自是不言而喻。

3.3 根据学生兴趣开设人文素质教育类英语课程

在应用性和实用性英语教学占主导地位的背景下,不排除一些非英语专业的学生会喜欢如英国文学、美国文学、西方文化等内容,因此可以通过问卷调查等了解到非英语专业学生对一些人文素质教育类英语课程的需求,适当开设人文素质类课程。

此外,在目标需求的获得渠道上,还可以通过对各专业的专业课教师进行访谈等方式,了解各个专业独特的需求和大学不同阶段各专业对各项需求的不同侧重。因为一方面专业课教师个人的成长成才经历、英语学习经历使得他们在英语目标设定上有一定的发言权,另一方面他们更清楚这门学科未来的发展需要。还可以通过组织座谈等方式从各专业毕业生潜在的用人单位方面收集、了解到他们对英语应用能力的需求,以补充外语教师从校内获得的各种目标需求。

4.结论

应用型专业人才英语教学模式面临一些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大学英语教学如何平衡基础英语教学和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目标。面临着应然和实然的差距,既要明确并努力实现大学英语以ESP、EAP教学为主,着力提高基于工作需要的英语应用能力的发展要求,又要兼顾到相当比例的学生英语基础薄弱,存在提高基础英语能力的现实需求。外语教学供给应当分析、考虑并满足外语教学领域的需求,只有供给最大限度地满足需求时,才会呈现出外语教学动态平衡稳定向前发展。可见,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指导下,从需求角度出发,合理完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的教学供给是实现应用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步骤。

注:本论文受到“北京信息科技大学高教研究项目”资助。

参考文献:

[1]Graves, S.C.A multiechelon inventory model with fixed replenishment intervals [J]. Management Science, 1996(1):1-18.

[2]Hutchinson & Water.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A Learning?鄄centered Approach [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

[3]Long, M. (ed.). Second Language Needs Analysis[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5.

[4]Widdowson, H.G.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 Criteria for course design [A]. in L. Selinker, E. Tarone & V. Hanzeli(eds.). English for Academic and Technical Purposes: Studies in Honour of Louis Trimble [C]. Rowley, MA: Newbury House, 1981:1-11.

[5]陈冰冰. 国外需求分析研究评述[J]. 外语教学与研究,2009(2):125-130.

[6]陈冰冰. 大学英语需求分析模型的理论构建[J]. 外语学刊,2010(2):120-123.

[7]王海啸.个性化大学英语教学大纲设计中的需求与条件分析[J]. 中国外语,2004(1):21-26.

[8]束定芳. 外语教学改革:问题与对策[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9]文秋芳. 大学英语面临的挑战与对策:课程论视角[J]. 外语教学与研究,2012(2):283-292.

[10]蔡基刚. 关于我国大学英语教学重新定位的思考[J]. 外语教学与研究2010(2):306-308.

[11]傅 荣. 《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要点述评及其对我国高等学校专业外语教育的借鉴[Z], 2009.

[12]郑君礼. 在主动适应和服务社会中提升自我发展水平. 中国高等教育,2008(9).

[13]关仲和. 关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 中国大学教学,2010(6).

[14]张尧学. 关于示范性软件学院的办学思考[J]. 中国高等教育,2004a,(10):3-6.

[15]杨惠中. EAP在中国:回顾、现状与展望[R]. 中国ESP研究高端论坛,北京:北京外国语大学,2010.

[16]秦秀白. ESP的性质、犯愁和教学原则[J].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2003(4):79-83.

[17]张振邦. 也谈我国外语教学改革问题[J]. 外国语2003(4).

[18]教育部高教司.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基础思路[Z]. 2002.

大学英语要求范文6

[关键词]职场环境;新闻英语;行业需求;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H3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6167(2016)03-0082-03

研究背景

“世界一体化”趋势以及“地球村”的形成,对新闻行业外语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大学生毕业后直接进入职场环境,因此大学英语教学要符合社会需求。新闻专业毕业生的英语水平能否满足新闻工作的实际需要,成为大学英语教学最为关注的问题。新闻行业对英语的需求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大学英语课程的改革方向。笔者通过中国知网对近五年(2011~2015)期刊进行文献搜索,搜索关键词“新闻英语”,搜索到347篇论文,主要包括新闻英语特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师资、教材等研究;搜索关键词“行业英语”+“需求(分析)”或“旅游英语”+“需求(分析)”或“酒店英语”+“需求(分析)”或“外贸英语”+“需求(分析)”,分别搜索到论文篇数为:165篇、323篇、66篇及56篇。而搜索关键词“新闻英语”+“需求(分析)”,却搜索到0篇论文。通过检索发现,一方面,目前对新闻英语的研究已经引起专家学者的重视。另一方面,目前已有的行业英语需求调查主要集中在传统的英语需求较高的行业,比如外贸、酒店、旅游等,但对新闻行业的英语需求调查为零,理论研究缺乏实际依据。因此,对于新闻专业英语需求调查十分必要。Bacha&Bahou(s2008),Cowlin(g2007)提出在课程设置前要进行需求分析,分析在商务环境中公司职员在目标情境的需求,然后再根据需求制定满足学生需求的课程。本研究通过职场环境下对新闻行业英语需求的调研,分析当前新闻英语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并试提出几点建议以期为大学外语教学改革提供实际依据。

研究设计

(1)研究目的

①了解当前职场环境下,新闻行业岗位对从业人员英语的要求;②了解目前新闻从业人员的英语总体情况;③根据调查结果,改进大学英语教学工作。

(2)研究对象

①统计我院2014、2015两届新闻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得出从事与新闻相关行业的有86人,随机抽取30人作为调查对象,他们目前均在广东的新闻行业任编辑、广播等工作。②30人毕业生中,有2人在同一企业中,在29家不同企业中随机抽取15家企业,每家企业总经理、人事经理共30人接受问卷调查。③在问卷调查60人中,毕业生、总经理、人事经理随机各访谈5人。

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

笔者结合实际并借鉴陈冰冰(2010)的“社会需求分析”模型的四个分析维度:“社会需求基本情况、工作中英语使用情况、英语水平自我评价和大学英语教学对社会需求的适应度”设计本调查问卷。问卷调查根据不同对象分为两类。一类面向新闻行业管理人员,围绕以下几方面:有关调查对象工作单位、工作岗位;本单位哪些岗位需要英语技能;相关员工需要掌握哪些英语技能;对员工英语总体应用能力的评价,如“本单位对目前大学毕业生用外语直接从事专业工作能力的满意度”;用人单位对高校英语教学效果的评价,如“教学是否能够满足实际工作需要”等。第二类面向新闻行业一般从业人员。主要围绕如下问题:有关调查对象工作岗位、工作单位;对本岗位对英语的需求评价,如包括“工作过程中是否需要英语技能”“工作中最迫切需要的英语技能”等;从业人员对自身专业英语水平评估,如“在工作过程中,是否能熟练运用英语”“最希望自己提高哪方面的英语技能”;从业人员对大学英语相关教学的评价,如“对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是否认可”“对于新闻专业英语教材的评价”“对于新闻专业相关英语老师评价”等。总共发出问卷60份,回收58份,回收率约为97%。剔除题项回答不完整和明显错误的问卷3份,有效问卷共55份,有效率约为92%。

(2)访谈

为获得更详细的反馈信息,组织了个别访谈。主要对用人单位对新员工的外语要求、相关岗位的英语能力要求、相关岗位的英语能力状况及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对高校英语教学的评价等主题进行深入交谈,挖掘典型案例。

(3)数据收集

2015年9月,进行了新闻行业英语需求调查访谈和问卷调查的数据采集。访谈利用晚上下班时间进行。每位大约为15分钟。在征得受访对象同意后,对访谈内容全程录音。

研究结果与分析

(1)对新闻行业管理人员调研分析

新闻专业毕业生在新闻采访、采写、编辑时经常使用英语。对于涉外岗位英语招聘的要求,100%回答“本单位招收大学毕业生时要求其外语能力达到国家大学英语四级考试通过要求(425分以上)。”涉外采访需要具有良好英语听说能力,尤其是口语表达能力,能自如与外籍人员进行交流;涉外采写、编辑较强的阅读及写作能力。用人单位对目前大学毕业生用外语直接从事专业工作能力的满意度不高,对于院校英语教学能力基本肯定,认为学生具备一定的听说读写能力,但应提升学生的专业英语实践应用能力。

(2)对新闻行业一般从业人员调研分析

员工普遍认为在工作过程中均会不同程度地用到英语,有20%的岗位运用英语的频率较高,主要是涉外采访、采写、编辑时需要较高的英语能力。大部分从业人员反馈自身听、读能力要优于说、写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和编辑撰写能力还有待进一步加强。从业人员对于在校期间专业英语教学整体评价要低于基础英语教学,主要问题有:缺乏既懂新闻专业知识又有英语教学经验的“双师型”教师;教材部分内容与实际工作关联不大;传统的“词汇讲解+翻译句子”或“阅读+翻译”教学模式枯燥、单一等等。

研究结果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

(1)调整课程安排,重视英语技能培养

大部分高校大学英语教学分为基础英语和专业英语,基础英语学分在10~16之间,而专业英语一般只有2学分,从学分安排上可以适当增加专业英语的比例,加大专业英语的比重。目前新闻行业的英语需求要求大学英语教学应培养实践运用能力,尤其是说和写的能力。依据假设输出理论,在教学中应强化课堂互动,创造口语情景,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语言输出机会。进行新闻报道口头及笔头演练,进行课内外结合,将课内知识向课外延伸,培养真正的英语专业技能。学校也要积极更新、创新课程内容,与企业联合编写专业英语教材,把最新、最超前的行业英语置入教材中,供学生学习、掌握,以便进入岗位后能够很快灵活使用,培养学生复合应用型媒介人才的专业技能。

(2)创新教学理念,转变教学模式

传统教育模式下,学生习惯于被动接受教师传授的书本知识,而评判教师的标准也是能否熟练讲授课本知识。学生往往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在课堂上讲授,学生在课堂上被动地接受,很少对老师的观点产生异议。教师应积极尝试“翻转课堂”,使教学模式不断创新,激发学习热情。通过翻转课堂,变“以教师为中心”为“以学生活动为中心”,提升学生用英语解决工作难题的能力、人际沟通协调能力、组织策划的能力、项目管理的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的能力。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诱导、启发、引导学生去思考,去针对问题展开头脑风暴式的小组讨论,采用灵活多样、师生互动式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将学生被动接受书本知识的学习方式转变为主动思考的学习方式。新闻行业的工作特点和工作模式决定了学生必须具备众多书本上学不到的能力,因此学校要针对新闻行业发展现状对教学方法进行必要的改革,让从前书本上学不到的内容可以在新的教学方式下向学生渗透。譬如,采用工作坊引领课堂、案例分享、活动策划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培养与新闻行业相关的各项技能。授课教师可以根据新闻行业不同的工作内容和工作地点为学生布置不同的作业,充分利用分组教学方式,通过模拟现场等方式组织学生在课堂上探讨和分析。

(3)加强师资建设,培养“双师型”教师

新闻专业英语要求“英语”+“专业”两手都要硬的双师型教师。高校可以通过“外引内培”,一方面加强师资引进,广揽人才。招聘优秀的海外留学归国人员进行授课,提升专业英语教师的待遇,加强人文关怀等等;另一方面注重教师的自我提升,比如大量引进国外有特色的新闻专业课程,搜集整理完备的教学资料,包括英文教材、讲义、作业、试题库等,派遣国内英语能力比较强的专业课教师去国外培训。再如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或者到企业代职锻炼等,高校应重视校内新闻传播实训室的建设,并有效搭建校企合作平台,与广东大型新闻媒体如广州报社、广播电视台、影视公司、广告公司等合作,让专业英语教师到企业学习培训,了解新闻行业的最新知识及发展趋势,使自己的知识结构和实践经验与时俱进,从而更加胜任具体实际工作情景的教学。

(4)利用新媒体手段,培养自主学习习惯

目前,互联网上供学习使用的学习资源非常丰富,如各类学习视频、电子书、课程辅导及职业指导。在互联网环境下,教师应培养学生运用互联网获取、分析和整合资源的能力。教师应该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指引学生进行信息的甄别与在线学习经验交流活动,帮助学生掌握在线学习规律及技巧,培养学生养成资源管理能力,在海量的资源中选择合适的学习材料、工具书、学习时间和学习环境等,为自主学习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教师也可将互联网资源整合到学院自主学习平台,实现资源互补,提高学生网络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

结论

通过本次对于职场环境下新闻行业英语需求调查分析得出:目前的大学英语教育无法满足新闻行业快速发展的需求,企业发展需要毕业生一踏入职场就具备相应的岗位能力,具体表现为较强的写与说的实际能力,这就要求大学英语要根据实际需求进行教学。《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也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因此我们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并最终将能够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作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总体方向。

参考文献

[1]Bacha,N.N.&R.Bahous.ContrastingviewsofbusinessstudentswritingneedsinanEFLenvironment[J].EnglishforSpecificPurpose,2008(27):74-93.

[2]Cowling,J.D.Needsanalysis:PlanningasyllabusforaseriesofintensiveworkplacecoursesataleadingJapanesecompany[J].EnglishforSpecificPurposes,2007(26):426-442.

[3]陈冰冰.大学英语需求分析模型的理论构建[J].外语学刊,2010(2):120-123.

[4]蔡基刚.关于我国大学英语教学重新定位的思考[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0(4):306-308.

[5]黄萍,郭峰.大学英语教学的趋势:EGP还是ESP?[J].外语研究,2011(5):22-27.

[6]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Z].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7]王奇民.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输入与输出探究——中西教学模式比较及其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J].外语教学,2003(3):66-69.

[8]束定芳.外语教学改革:问题与对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9]颜方丽.行业英语需求状况调查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5(5):159-160.

[10]余樟亚.行业英语需求状况调查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J].外语界,2012(10):88-96.

大学英语要求范文7

关键词:医学新生 学习需求 专业信息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4-0036-04

大学新生进入大学后,任何一个专业的学生都要进行大学英语学习。教育部《高中英语课程设置》与《大学英语课程设置》要求是不同的,因而理论上学生进入到大学后的英语学习与中学时期的英语学习内容和重点应该有所不同的。但是目前全国大多数大学现行的大学英语课程设置主要还是在重复着高中的教学模式,对不同专业的学生没有进行英语教学的区分。为了帮助医学新生进行英语学习,学校应针对具体学生群体,提出解决方法。根据《卫生事业管理学》和《卫生事业管理心理学》的理论,心理学家一般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由动机所支配,动机是由需要所引起。所以要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取得较好效果,调动学生主动性,就应该对新生的学习需求进行分析,明白新生的学习动机,尽可能地满足新生的需要。国外学者也认为在外语教学领域,需求分析的重要性等同于医生对病人开处方前的诊断[1]。

“需求”指的是学生、社会或其它有关方面“指望得到的东西和现存状况之间的距离”[2]。在教育领域,通常把了解、分析学习者学习需求的过程称作“需求分析”[3]。目前, 国际上需求分析模型研究共经历了4个阶段, 其中在Dudley Evans & St John于1998年提出的需求分析模型里,学生被从多角度出发进行分析。陈冰冰[4]认为它“对学生群体进行最大量的语言、技能学习的分析,是迄今为止需求分析最新、最完善的理念”。

1 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研究第一次调查目标人群为昆明医科大学2011级新生中学号为双号的新生1045名,两年后追踪调查为这两年间选修过两门以上专业英语选修课的135名学生。另外对昆明医科大学外语部、质量监控中心、公卫学院的部分领导、老师进行了个人访谈。

1.2研究方法

本研究在文献回顾和专家咨询的基础上,采取定量和定性研究相结合,自行设计问卷,对昆明医科大学2011级新生英语学习动机、专业信息期待、对于英语课程时间、课程类型、教学内容等方面的需求进行全面的调查。

1.3 问卷设计

Dudley Evans & St John的分析模型[10]包括七个维度,但考虑到大一新生在目标情景中交际的机会有限,本问卷问题不涉及“在目标情景中交际”这一维度。所以问卷共涉及6大方面:(1)基本情况。(2)新生语言信息。(3)新生专业信息――新生将来用英语进行的任务和活动,这是属于目标情景分析和客观需求;一共6个问题。(4)语言欠缺。(5)语言学习需求――针对语言欠缺的有效学习方法和技巧,以及新生对英语教师、课堂形式、教学方法和学习资源的需求;一共9个问题。(6)学习者的课程需

求――新生对大学英语课时的需求,以及对大学英语课程设置的需求等;一共4个问题。其中第3、5、6维度为研究的重点。

2.2新生专业信息情况

在个人访谈中,昆明医科大学质量监控中心负责人表示为新生开设医学英语课程非常有必要,新生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后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解决专业英语问题。新生在大二英语课程结束后,不上英语课,学到的知识也忘了;给新生开设医学英语课程就是给新生继续学习、提高的机会。他同时指出英语课程的继续学习对于医科大新生来说尤为重要。医科大新生工作后会遇上各种各样的问题,遇上问题基本都要用循证医学来帮助解难释惑;而循证医学很多都使用英语。要尽快解决问题,学到知识,就要求新生能够用医学英语进行快速阅读,尽快地掌握信息。同时他认为应该鼓励新生参加全国医护英语考试(METS),这是鼓励新生学习医学英语的一个方法。

在对昆明医科大学附一院护士进行访谈时,她们表示英语学习和专业英语的学习在医疗工作中是非常重要的。不可否认的事实是现在全国医疗使用最广的是西医,而我国的医学比起国际水平、其它发达国家来说,相对较为落后,处于不断学习国外先进知识技术的过程。所以相比起有的专业来说,医学生对英语的需求更加大一些。以昆明医科大学附一院为例,现在先进的医疗仪器的说明、操作等等全都是英语的,很多还是缩写;各类化验单,医生开的检查单、药品,甚至医嘱都有很大部分是用英语或英语缩写表述。各个科室定期都要进行英语护理查房,或者医生病案英语讨论,有的科室甚至是每天进行英语交接班,不论是医生还是护士都要常常查阅大量的英语文献。随着世界上各国之间合作交流的增加,医护行业从业人员用英语进行自身能力的提高和对外交流已经是必然趋势。

2.3新生专业信息及教学满意度情况

所调查新生的专业信息期待较高,而对于现行大学英语教学基本满意,但是仍有31.4%的新生表示不满意。同时71.3%以上的新生都希望能在将来的工作中达到各项专业信息水平。2.4 学习需求及课程需求

在对外语部领导和老师进行访谈时,所有接受访谈的老师都认为在进行传统大学英语教学的同时,学校的课程设置应该跟新生的需要相符合,应该积极为新生开展各类通选课程,比如口语课、医学英语课、文学课等等。

外语部主任指出大学英语课程设置应该是按需培养,但是现在没有这样进行,而是在重复高中英语、公共英语教学的模式;事实上大学阶段应该是就专业方面进行提高。如大一下学期通过了四级考试的新生,就应该选择发展阶段课程,比如医学英语课程、口语课、泰语课、双语教学课、教学法等。他还建议把课程进行精细划分,比如分为演讲课、写作课、文化课等。对于没有通过四级的新生可以给他们开设些四级辅导课程。

3 讨论及追踪调查

通过第一次问卷调查,昆明医科大学学生英语学习的动机和目的属于工具性动机,他们对于用英语进行医学知识的学习和交流有着很高的期待,英语学习要能帮助他们更好的完成医学知识的学习才能更好的满足他们的要求。由于医学英语属于专业英语范畴,仅学习普通的大学英语是无法满足他们的需求的,所以医学生们迫切的需要学校为他们开设专业英语课程。

基于这样的调查结果,昆明医学科大学外语部领导及老师们于2011年3月后正式为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的同学开设了各类英语选修课;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的同学可以不再继续参加大学英语综合及听力课程的学习,而在相应的时间进行英语选修课学习。由于是在试行阶段,只要充分准备的老师都可开课。所以在过去两年中,选修课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架势。据统计一共开设了《医学英语阅读》、《医学英语写作与翻译》、《临床诊疗英语》、《医学史》、《中国文化》、《新闻阅读》、《解剖英语》、《翻译技巧》、《医学英语词汇》、《口语》、《泰语》及《法语》等近十多门选修课。

选修课开设两年来,外语部老师们也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学生需要专业英语选修课程,但我们现在开设的课程是否又能真正满足学生们的需求?同时需求分析本身是个动态的过程,大学新生刚进入校门,对于大学英语教学了解尚不够,对英语在今后学习、实习以及工作中所起的作用尚未接触,因而第一次研究调查的结果对完善昆明医科大学大学英语课程设置和教学管理的作用及效果评价尚待进一步研究。我国外语界专家文秋芳[5]通过两年时间对南京大学1996年入学的英语专业学生进行了3次调查,对英语学习者动机、概念、策略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调查显示学生在整个学习期间动机、策略等等都是在不停变化的,说明学生需求是在发生变化的,因而一成不变的教学是不合实际的。

通过追踪调查,可见昆明医科大学医学生们对于选修课开设也是有着特定需求的,在其它学校受欢迎的一些公关型选修课在这里不一定受欢迎。学生们更喜欢与今后医务深造和工作有关的实用型、技能型选修课。

4 结论

医学类院校学生因其学习与工作的高度专业化,大学期间的英语学习应该与其它学校的学生有所不同。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颁发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2004)[6]明确指出大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用英语进行交流及提高。所以一个学校的大学英语教学应该要与学生今后工作的目标情景联系在一起,要根据学生以后从事的专业和行业来进行设置。

在各医学院校还不能独立设置英语课程的时候,通过科学调查了解学生的英语学习需求至关重要。即便是给学生开设了选修课后,也应该不时进行追踪研究,以便了解现在开设的课程是否适用。通过这两年多来对于昆明医科大学学生英语学习需求的调查,为学生开设选修课是正确有效的;在已开设的课程中,应该进一步就受欢迎程度较高的课程进行深入研究,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根据医学生需要大量吸收现代西方医学知识的特点,加大学生医学阅读能力的提高。李养龙[7]等对北航2008级理工科学生进行调查后也指出大学英语教学应该是突出“视、听、说”领先,“读”为基础,以增加学习者的学习成就,同时促进人文素质的提高。同时本调查58.8%的新生认为应该在整个大学阶段都开设大学英语课程,所以专业英语选修课的开设应该在学生大三、大四以后也开设,否则学生两年不用英语,等到工作岗位或者考研时又已基本前功尽弃。杨娜[8]在对昆明医科大学双语教学进行调查研究后指出,针对医学生5年医学教育过程实双语教学5年不断线是非常必要的。

参考文献:

[1]Long M.H. Second Language Needs Analysis[C].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5,22:168-189.

[2]Kemp, E. et al. Designing Effective Instruction[J]. Englewood Cliffs, New Jersay: Prentice-Hall, Inc. 1998, 15(2):859-826.

[3]Richards, J.C. et al. Longman Dictionary of Language Teaching and Applied Linguistics[J]. London: Longman Group UK Limited. 1992,17(2):392-311.

[4]陈冰冰.国外需求分析研究述评[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9,2:125-129.

[5]文秋芳.英语学习者动机、观念、策略的变化规律与特点[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1(2),105-110.

[6]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1.

[7] 李养龙、张乐兴. 理工科学生大学英语学习的需求分析[J].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2011, 1:112-115.

大学英语要求范文8

如何帮助学生从中学英语学习平稳地过渡到大学英语学习,如何把大学英语教学与中学英语教学衔接起来,使大学生走出英语学习的困境,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大学两年的英语学习,是大学英语教师值得思考的问题。作为大学英语教师,首先必须认真学习,研究对比《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和《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这是做好中学英语教学和大学英语教学衔接工作的基础,明确课程性质,掌握课程教学要求,熟悉整个课程设计思路,帮助教师构建新的教学模式,为学生创造自主式和交互式的学习环境,以适应多样化、网络化、个性化的大学英语教学需要。

一、教学性质和教学目标

高中英语课程应根据高中生认知特点和学习发展需要,在进一步发展学生基本语言运用能力的同时,着重提高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形成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基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学习外国先进的文化、科学、技术,并为国际交往创造条件,提高民族素养,增强综合国力。

大学英语教学是高等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大学英语课程是大学生的一门必修的基础课程。大学英语是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为主要内容,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并集中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阐述: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学生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增强其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

二、教学要求及教学思路

高中英语课程的教学要求以义务教育一至五级的目标为基础,共有四个级别(六至九级)的目标要求。其中七级是高中阶段必须达到的级别要求,八级和九级是为愿意进一步提高英语综合语言知识能力的高中学生设计的目标。七级的词汇要达到2500左右,八级达到3300左右,九级达到4500左右,各个级别的要求均以学生的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五个方面的综合行为表现为基础进行总体描述。大学生经过中学英语学习阶段,掌握了一定的词汇与基础语法,但由于缺乏外语的实践能力与自学能力,很多学生只能跟在老师后面跑,自主性较差,学习方法仍然停留在比较简单的重复。

目前,我校大学英语教材采用的是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新版《大学英语》听说教程和综合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大学体验英语》听说教程和综合教程。这两套教材编写的体系以话题为中心(每单元一个话题),教学材料内容广泛,多为热点话题,贴近学生的生活,重在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为中学英语过渡到大学英语学习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在平时的授课中才能挑选学生在中学阶段所熟悉的、能接受的词、短语及句型来组织教学,消除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畏惧,缩小学生与英语课之间的距离。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逐步引导学生贯通知识经络,引导学习方法,培养学习策略,增强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三、课程设计思路及教学模式

高中用英语课程采用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的课程设置模式。必修课的目的是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英语语言能力,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灵活多样的学习策略以及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为终生学习奠定基础。必修课程共10个学分,按模块1~5顺序开设,每个模块2个学分,36学时(每周4学时)。修满10个必修学分,达到七级目标要求即达到英语学科的毕业要求。选修课程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不同学生的就业选择、升学深造以及个人的兴趣和发展的需要,选修课程分为两个系列。系列i是在必修课程模块1~5的基础上顺序开设的课程,共有六个即英语6~11模块,每个模块2个学分。完成6~8模块的英语学习,可以达到八级目标要求,完成英语9~11模块的英语学习可以达到九级目标要求。系列ii的课程为任意选修课程,分为语言知识与技能类、语言应用类和欣赏类。 四、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英语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决定着英语课程改革的方向、力度和效果。全面、多元、客观、科学、准确的评价体系对于实现课程目标至关重要,中学英语教学和大学英语教学都采取了形成性的评价和终结性的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形成性的评价包括学生自我评价,学生相互间的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教务部门对学生和教师的评价等。

终结性的评价是指期末考试或水平考试,以评价学

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为主。通过评价使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不断体验进步与成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调整学习策略,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全面发展。评价能使教师获取反馈信息,改进教学管理,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和调整,保证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本文从教学性质和教学目标,教学要求及教学思路,课程设计思路及教学模式,教学评价等四个方面对比研究了《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和《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从中得出中学英语教育和大学英语教育在教学性质和目标,教学要求和教学思路,在课程设计思路和教学模式中有着不同层次的要求和差异,但在最后的教学评价过程中达成高度的一致,为大学英语教学更好地衔接中学英语教学提供了系统的、科学的研究方法,使大学英语教师不断学习,不断调整,帮助学生从中学英语学习过渡到大学英语学习,确保学生在整个大学期间的英语语言水平稳步提高,旨在培养出合格的,社会需求的大学生。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07.

[2]金莺,宋桂月.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教师读本.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09.

[3]肖第郁.教育评价的新取向.教育评论,2002(5).

大学英语要求范文9

关键词:民族院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5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6959(2009)03-0152-05

一、问题的提出

民族学院有着50多年的办学历史,学校从规模很小的公学到现在的万人大学民族学院,从最早的藏语文专修科到现在以本科教育为主兼顾研究生教育的大学,民族学院亲历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在学院的发展过程中,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作为高校一门重要的公共必修课,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也经历了几个不同的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前,大学英语作为公共课并未受到足够的重视,授课时间大多都在晚上,而且外语教学力量薄弱,师资流失严重;1990年和1991年,大学英语作为公共选修课程供学生选择学习,至此大学英语教学跌入谷底;1992年,学校明确大学英语作为公共必修课程在全院开设之后,不仅加强了师资力量和教学投入,而且改善了教学硬件及软件设施,使得大学英语教学的地位得到了提高,因而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期间,对大学英语教学的理解,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材的选择等

都遵循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理念,大学英语教学从某种程度上得到了学生的认可。但到了上世纪末,由于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学生数量的急骤增长、学校规模的迅速扩大给大学英语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生源复杂,学生英语水平两极分化极为严重;二是教学目标制定困难;三是教学组织困难。我院学生来自全国各个地区,由汉、藏、门巴、洛巴、回等多个民族组成,学生高考英语成绩两极分化严重,以2005级学生为例,2005年共招收本科学生2069人,高考英语成绩大于或等于110分的人数为138人,仅占学生总人数的7%;90分至109分273人,占13%;50分至89分683人,占33%;49分以下975人,占47%。针对这种情况,为进一步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体现“因材施教,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我院从2004年开始有计划地开展了大学英语课程分层次教学、学分制管理改革,目的在于规范大学英语教学,体现学生个性发展要求,提高学生英语水平,以适应当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改革的结果证明,大学英语分层次教学、学分制管理适合民族学院的实际情况,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本文试图通过介绍我院大学英语分层次教学、学分制管理的做法,量化改革的成就,总结改革的经验,以期对大学英语教学尤其是民族院校的大学英语教学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二、改革的提出与试点

大学英语分层次教学、学分制管理改革是在高校扩招和国家教育部2004年颁发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以下简称《要求》)的背景下提出的。改革的目的是为了贯彻《要求》,真正体现新的历史时期外语教育朝着个性化和自主性方向健康发展的趋势。民族学院外语系、教务处2004年申报了“英语专业本科和非英语专业本科公共英语学分制试点教学改革”课题立项并获批准,同年制定了《民族学院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以下简称《教学要求》);外语系公共英语教研室2004年6月提出了《大学英语课程实行分层次教学、学分制管理的思路及目的》,对民族学院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提出了初步设想;2004年8月又制定了《民族学院大学英语课程学分制管理办法》(试行)。这些文件的出台,为民族学院实行大学英语分层次教学、学分制管理奠定了制度基础。2004年9月,民族学院在政法学院、财经学院以及信息工程学院的部分2004级本科班级试行了大学英语课程分层次教学、学分制管理。经过一年的试点,民族学院外语系公共英语教研室2005年7月对上述三

个院系实行大学英语分层次教学的学生和没有实行大学英语分层次教学的学生英语成绩进行了比较分析,对大学英语分层次教学、学分制管理进行了客观的评价,并以书面形式得出《大学英语分层次教学、学分制管理试点阶段性总结》,肯定了大学英语分层次教学、学分制管理试点的成绩,也提出了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建议。这些都为2005年在民族学院全面实施大学英语分层次教学、学分制管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改革的全面实施

2004至2005学年在政法学院、财经学院以及信息工程学院的部分2004级本科班级进行的大学英语分层次教学、学分制管理试点及出台的规章制度为民族学院大学英语教学全面实施学分制管理提供了可行性参考和制度性保障。2005年7月外语系又向学院报请《关于改革我院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的建议》,对大学英语分层次教学、学分制管理试点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建议;2005年9月又对大学英语分层次教学、学分制管理规定中的教学班级层次的划分及学生人数、各层次教学要求、开课时间及授课内容以及考核办法进行了全面的修订,制定并上报学院《民族学院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及学分制管理办法》(自2005级开始试行),学院教务处下发了《民族学院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及学分制暂行管理办法(院教发[2005]16号)》的文件,至此,从2005级开始,大学英语分层次教学、学分制管理在我院得以全面实施。大学英语分层次教学、学分制管理的试行为我院全面推行这种教学模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学院教务处[2005]16号文件为大学英语分层次教学、学分制管理的全面实施提供了制度保障。

大学英语分层次教学、学分制管理改革涉及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教学要求等方面,是一项系统工程。我院依据《要求》以及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将非英语专业本科生大学阶段的英语教学要求分为四个层次,即较高要求、一般要求、基本要求和初级要求。始终坚持教学目标分层、教学内容分层、教学方法分层、考核分层的教学原则和教学特色,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手段为一体,努力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提高其文化素养。具体做法如下:

1 教学目标分层:教学目标分层是大学英语分层次教学、学分制管理的前提。其方法就是打破原有的行政班级,按照学生的高考英语成绩重新划分教学班级(班级人数30-40人)。民族学院大学英语教学目标分为四个层次,即较高要求、一般要求、基本要求和较低要求。高考英语成绩在110分及以上者编入快班学习,学生在修完规定的英语课程后应达到《教学要求》的较高要求;90-109分编入中班的学生应达到一般要求;50-89分编入慢班的学生应达到基本要求;49分以下编入初级班的学生应达到初级要求。

2 教学内容分层:语言教学是实践性较强的综合性教学活动,它包括听、说、读、写、译等几个方 面。在确定教学内容选用教材时,要求所有学生选用材是不科学的。民族学院在实行大学英语分层次教学、学分制管理中,针对各层次学生的英语水平差异,选用了适合学生英语实际的不同教材。对英语程度较好的快班、中班学生使用了《大学体验英语》或《大学英语》Ⅰ-Ⅳ级教材,同时配备听力和阅读训练材料;对于英语程度较低的慢班学生则选用了《大学体验英语基础教程》和《大学体验英语》或《大学英语》Ⅰ-Ⅱ册教材;对于初级班的学生,则使用了以基础知识为主的伏学体验英语入门教程》和《大学体验英语基础教程》,重点培养他们的语言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3 教学方法分层: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施以与其认知层次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充分考虑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个体差异,是分层次教学、学分制管理改革的客观需要和主观需求。教学过程中,对快班学生的教学主要以交际法为主,采用全英授课的方式,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对于英语语言基础略弱于快班的中班学生,教学则采用教师讲解和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方法,兼顾交际法。对于英语基础普遍比较薄弱的慢班和初级班的学生,主要采取传统的语法翻译法和任务型教学法,加强对学生基础知识的训练和学习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打下坚实的语言基础,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增强英语学习的信心。

4 教学考核分层

考核是衡量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其目的是通过一种科学的测试形式,对学生的能力进行客观、准确和公正的评价,检测教学效果,反映教学中取得的成绩与存在的问题。民族学院对大学英语课程进行考核时,依据各层次学生语言知识和语言能力的差异,把测试难度分为四个层次:对于快班学生,测试难度按照国家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大纲的要求制定;对于中班学生,测试难度按照略低于国家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大纲的要求制定;而对于慢班学生来说,测试按照略低于PETS三级考试大纲的要求制定;对于初级班学生,一般按照初级水平的要求进行测试。

总之,民族学院大学英语分层次教学、学分制管理改革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真正做到了因材施教,培养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语言能力;实现了立体化、个性化英语学习,解决了因使用同样的教学内容、同样的教学方法及同样的教学目标而导致基础好的学生吃不饱、基础较差的学生消化不良、教学难以组织等诸多问题,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改革的成就

民族学院大学英语分层次教学、学分制管理突破了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对大学英语教学是一种新的尝试,具有以下特色及创新:

创新点1:大学英语分层次教学、学分制管理改革针对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的现状,因材施教,以生为本,转变观念,变以往单一的“目标管理”为学分制的“过程管理”与“目标管理”并重。

创新点2:大学英语分层次教学、学分制管理将非英语专业本科生大学阶段的英语教学分为四个层次,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积极向较高层次靠拢,调整自己的学习目标。

创新点3:各层次的教学对英语学习者在听力、口语、阅读、写作、翻译等方面都提出了不同的要求,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体现了“因材施教,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创新点4:学生可通过参加学院组织的英语课程相应层次的学习及考试或参加全国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两种方式获得英语课程的学分,符合学生发展需要和社会需求。

经过四年的实践,民族学院大学英语分层次教学、学分制管理解决了以下几个问题:一是不同生源、不同民族的学生入学时英语水平两极分化给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制定、教学组织等带来的困难;二是多数藏族大学生因英语基础差对英语课缺乏兴趣和动力的学习动机障碍;三是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目标对学生个性发展和成长的不利影响。

同时,大学英语分层次教学、学分制管理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通过对政法学院、财经学院和信息工程学院2003级(未实行大学英语分层次教学)和2004级(已实行大学英语分层次教学)学生毕业前英语课程补考情况,2005级、2006级和2007级各教学层次期末考试情况以及2005-2006学年、2006-2007学年、2007-2008学年大学英语四级国家考试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证明大学英语分层次教学、学分制管理改革成效显著,教学质量明显提高。具体数据及分析见下表:

从表1可以看出,未实行分层次教学的2003级政法学院、财经学院和信息工程学院毕业学生补考率占总人数的43%,而实行了大学英语分层次教学的2004级毕业学生补考率占9.9%,补考率降低了33.1%。

未实行大学英语分层次教学之前民族学院每学期都有大面积的学生大学英语考试不及格,比例最高可达到30%到达40%。从表3可以看出,实行了大学英语分层次教学后快班和中班学生期末考试平均及格率均达到94%以上;慢班和初级班也达到了82%以上,与改革前相比学生英语考试及格率大幅度提高。

最初民族学院参加国家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的人数不到300人,过级率为0.8%,参加考试的人数少,过级率低。从表2可以看出,民族学院从实行分层次教学、学分制管理以来,参加国家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人数由最初的300多人增加到近3000人,通过率也由最初的0.8%增加到10.1%,虽然成绩与其它高校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但对于我院来说已经是历史性的突破。

大学英语分层次教学、学分制改革使每个学生在最适合自己的学习环境中求得最佳发展,满足了学生学习个性化的需求。同时,实行分层次教学改革,改变了英语教学环境,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极大地改善了我院大学英语的教学现状,使我院的大学英语教学更加趋于合理和完善。从2004级试点的847名学生到2005级1722名、2006级1976名、2007级1932名、2008级1930名,全院总计9457学生受益于大学英语分层次教学、学分制管理改革。其教学效果表现在毕业前补考学生人数大幅度下降;国家英语四、六级考试参加学生人数和通过率较以往大幅度上升,各层次学生期末学业测试成绩呈良性发展趋势。

相关期刊